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小学中段语文教学范文

小学中段语文教学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18 16:38:06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小学中段语文教学,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小学中段语文教学

篇1

关键词:知识梳理;测试训练;课堂调控

复习课是教师引导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有序整理、归类,找到知识间的联系,使得原先在学生头脑里简单的知识积累重构,最后形成一个清晰的知识网络的过程,从而达到加深理解、系统吸收、灵活运用的目的。在短短2~3周的复习时间内,面对整册教材涵盖的知识点,可谓千头万绪,加之语文测试的开放性,很多教师往往束手无策,要么面面俱到再讲一遍教材,要么一头扎进复习资料大搞“题海战”,累了老师,苦了孩子,广种薄收。结合长期以来的教学实践,我认为要构建高效的复习课堂,有以下几条策略途径:

一、知识梳理温故知新

古语云:温故而知新。复习阶段,通过教师的有序组织,学生不仅可以温习部分已经遗忘的知识,还可以在教师的点拨下拓宽思路,在学习的深度和广度上再作延伸,形成学习技能。这就需要教师在宏观把握、调控整册教材的基础上,将知识点分割成线,引领学生“厚书读薄”,提高复习效率。

(1)理清知识点。“词语盘点”无疑是语文学习的基石,这部分内容词汇量大,学生容易产生疲劳感,教师可以尝试创新听写方法,如根据词义理解听写,借助“录音”记忆听写,寻找规律归纳听写,借助课文推理听写等方法,刺激学生的感官,将旧知识新复习。 “日积月累”的考查更多是在具体运用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在内容上作细致的归类,如有关人的精神品质的成语,有关战争、军事的成语,有关田园风光的诗句,有关气象、农事的谚语,有关真诚待人的名言等,让学生建立起积累运用的“资源库”,随时提取相关知识。除此以外,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系统整理多音字、背诵段落、古诗词等知识点,还可以自主结合生字表整理形近字比较,从整体上把握全册内容,让复习有章可循,有的放矢。

(2)分析易错点。教师要做“有心人”,随时记录下学生出错率高的知识点,主要来自于听写词语和古诗词的积累。复习强化阶段,单靠死记硬背学生印象是不够深刻的,教师需要利用字音、字形等特点,结合实际加以区分引导,让学生烙下深刻的印象。如“庭、蜒”,学生很容易将右边部分混淆,教师可以在黑板上放大右边部分,首先是区分字音的不同,再作形象化解释,朝廷里有很多士兵为国家效力,所以里面是“士”,而“蜿蜒”是延伸不尽的意思,因此右下部分是“止”的变体,想着意思写就不会出错了。“拔、拨”是出错频率很高的两个字,可引导学生比较:“拔河、拔萝卜”都需要朋友来帮忙,把他们的汗滴都累出来了,因此右边是“友”多了一点。而拨打电话时经常发现号码有误,因此有点是“发”。类似这样的比较区别还有很多,可以让学生当“小老师”,结合自己平常爱犯的错误,提醒同学注意,既加深了自我反思,又强化巩固了知识,一举两得。基于反思的记忆才能夯实基础,强化运用,不断提升。此外,语文园地的“我的发现”里分次安排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训练,学生很容易混淆,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地感受语言形式的特点,大胆仿造、创新,积累语言。

(3)抓准训练点。教师要重视对单元主题的二次解读,发掘课文中蕴含的训练因素,以复习课文段落的阅读为载体,将基础知识、写作复习融入其中,三者兼顾,使复习“牵一发而动全身”,以阅读为核心,融“双基”于一体,提高复习效率。如复习《普罗米修斯》一课,在引导学生感受普罗米修斯坚持正义、不屈不挠、为人类造福的英雄形象时,重点抓住“坚定”“虽然……有可能……但是”句式以及描写普罗米修斯语言的标点符号去品味,人物的高大形象跃然纸上。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回顾课文的主要内容,总结出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领悟作者抓住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及采用对比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的写法,这样的复习一定是事半功倍的。

将方法转化为技能的必要途径是习作训练。教师在复习阶段可以以模拟考试的作文题目为依托,分类归纳出叙事、写景、写人、想象类作文的写法。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经说过:“教育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身,而在激励、唤醒和鼓舞。”在习作讲评时,可以采用互动探究式,引导学生讨论写作素材,表达方法;可以采用教师“即兴下水”的方法给学生以示范,揭开作文的神秘面纱;还可以对学生现有习作生成的资源进行整合利用,朗读学生佳作,大面积地呈现学生作文中的精彩词句,“送”给其他学生,潜移默化地引领学生透过语言现象去领悟“写作的秘密”。在此基础上,及时进行同类作文的“入格过关”训练,帮助学生掌握方法,形成技能。

二、测试训练蓄势待发

在期末复习中,模拟考试是非常有必要的。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小考看大考”的观念,让学生把每一次模拟考试都当做期末考试对待。为了增强学生的进取心、责任心,教师可以将班上学习水平相当的学生设定为“学习对手”,征求学生意见制定学习竞赛规则,如每次考试赢的同学积分,累积到一定分值就可以领取奖状、奖品,输的同学可以有适当的惩戒,如抄写错题,朗读试卷等。这样,学生会争取“自我解放”而格外用心地对待考试,出错率大大降低。每次考试以后,教师讲评试卷一定要有所侧重,重点关注新的难点,讲清讲透,拓展延伸,教给学生同类题目的作答方法,达到“授人以渔”的目的。

三、课堂调控收放自如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复习课的引入应力求新颖性、有趣味性,最大限度地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兴趣是一种精细而又淘气的东西,形象地说,是一枝娇嫩的花朵,有千万条细小的根须在潮湿的土壤里不知疲倦地工作者着,给它提供滋养。”作为语文教师,一定要善于发现和利用每一寸培养兴趣的“潮湿的土壤”,为学生创设一个充满意趣、情趣、志趣且富有实效的兴趣世界,让学生时刻拥有盎然的兴趣。教师可以采用创设情境、质疑探究、趣味活动、幽默诙谐等形式开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焕发出蓬勃的生命力。

在紧张的期末复习中,学生疲劳感是客观存在的。作为教师,应该在复习中有序设计活动,调节紧张气氛,让学生快乐学习,健康成长。课中适时采用“脑筋急转弯”比赛,讲冷笑话,做手指操训练等形式活跃课堂气氛,减轻学生的压力。注重复习过程的开放性,把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鼓励学生大胆出题考同学,考老师,创设和谐、灵动的课堂。

篇2

关键词:小学中段;语文;朗读;指导;有效性

朗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新课标要求中占据重要地位,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注意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教学,促使学生在朗读中感悟语文教学知识,在朗读中锻炼自身表达能力。朗读并不是简单的复述,教师应注意给予学生相应的朗读指导,使其感受朗读中蕴含的语感、情感、美感等内容,以提高朗读教学的有效性。

一、朗读目标定准确

语文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朗读也是如此,对于小学中段的学生而言,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时,应结合学生实际认知情况,科学制定具有层次性、规律性的朗读目标,具体内容如下:第一阶段朗读目标,以正确朗读为准,侧重于生僻字、词的学习;第二阶段朗读目标,以流利朗读为准,在清除朗读障碍的基础上,了解文章的主要意思和基本思想;第三阶段朗读目标,以感情朗读为准,即在了解文章主要思想、情感的基础上,进行有感情地朗读;第四阶段朗读目标,以学生能力提升为主,即帮助学生通过朗读获得语言积累。

二、感情范读师先行

就小学中段学生而言,对于教师存在较大的教学依赖,因此教师应积极发挥自身的榜样作用,通过有感情地范读,引导学生的感情朗读行为,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教师范读等同于给学生做出了榜样,学生在进行自我朗读练习时,会不自主的与教师范读进行对比,发现、提出并解决朗读中的问题,从而获得语文能力的提升。

三、逐句领读授要领

小学生受年龄限制,对于事物缺乏系统的学习认知,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可以通过领读的方式,帮助学生形成相应的朗读能力和习惯。教师可选取部分具有代表性的文章,将其分解对学生逐句进行朗读指导,具体包括咬字清晰、重音朗读指导、停顿朗读指导、语气和节奏的控制掌握,以及情感的表达处理等。通过这种逐句领读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对于朗读技巧具有一个直观的认识,从而在耳听口述的训练下,提高学生对于朗读的敏感性,最终促使学生形成相应的朗读习惯,在学习陌生的文章时,也可以参照以往的朗读学习经验,完成相应的文章朗读学习。

四、巧用齐读共成长

齐读是班级同学共同朗读的过程,这一过程中,学生可在朗读表达的同时,对比他人的朗读,在对比中互相纠正错误、学习经验。齐读相对弱化了学生的个体性差异,部分语感较差,个读表现不佳的学生,可以在齐读中放心地进行自我表达,从而不断提高个人朗读能力,消除自卑、胆怯等不良心理,在和谐、轻松的集体学习环境中,促进学生整体朗读水平的提升。并且齐读作为课堂集体活动,有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对于学生总结朗读规律、提高阅读技巧、以及感受朗读乐趣,具有重要的教学意义。对于教师而言,齐读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整体朗读水平、发现学生朗读主要问题,从而对朗读教学做出针对性调整,以提高朗读指导的有效性。

五、创设情景入情读

小学生天性好动,对于新鲜事物充满好奇,渴望通过自己的方式对新事物进行探索。事实上,教师范读、领读均会对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在学生基本掌握一定的朗读技巧之后,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朗读学习探究,促进学生的自我学习表达,从而推动学生的个性化成长。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应充分重视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通过创建不同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由境入情,通过自己的理解完成文章的朗读,以获得综合能力的提升。

《李广射虎》一文是由《塞下曲》一诗引出的,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借助古诗和故事设置教学情境,从而将学生带入到文章描绘的故事之中,使学生对于故事内容产生更为直观深刻的理解,以提高学生的感情朗读能力。教师在情境设置过程中,应重点把握故事环境气氛的设定,引导学生展开联想,披文入境进行朗读。

六、多种方法巧运用

朗读是学生学习语文必不可少的学习过程,对于丰富学生学习体验、强化学生语文学习理解、提高学生综合语文表达能力意义重大。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科学看待不同学生的个体化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化朗读行为,通过多种朗读方法满足不同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从而使学生更加充分的感受朗读的乐趣,并逐渐养成爱好朗读、热爱朗读的语文学习习惯。

篇3

2015年4月23日,有幸听了重庆市北碚区人民路小学曹老师的一堂古诗教学课――《望庐山瀑布》。

从整体上看,这堂课全程分为五个部分:根据诗人李白进行链接积累,积累李白的诗歌;按照学习诗歌的四个步骤进行古诗学习;根据新学古诗所描写的内容进行链接积累,积累复习描写自然景色和瀑布的古现代诗;总结学习古诗的方法、步骤,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写的练习,花了10分钟。此外,执教老师的PPT做得很好,每一句诗与之对应的图片很准确,图片基本能够体现出诗句的内容,但如果能将对应的诗句附在图片旁边,不单独出现,这样更能帮助学生理解。这堂课的课堂氛围很好,学生特别积极,曹庆红老师的课很有感染力,很有激情。语文教学要留下情感,首先老师就要有激情,老师所表现出的正能量,必定能感染、带动学生,让学生融入当时的情境和氛围中。

古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难点,难在语言精练,内涵丰富。今后古诗在小学语文中的分量还要增大。不同年段古诗教学的要求是不一样的。中段古诗教学的要求课标上只有一句话,“诵读优秀诗文”,诵就是要反复读,熟读成诵,这就告诉我们古诗教学的一个策略,以读作为主线,然后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这个情感不是读完了才来添尾巴,它是随着读的过程中穿去的。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中段不像高段要准确地理解每一句,只要大致了解它的诗意就可以了。

今天的古诗教学值得学习的有:读,读时引导学生质疑,读中质疑,这是一种学习方法的指导;结合图画让学生读;读中积累,课前引入做了一个作者链接,复白的相关诗歌,课后又从景物的角度,从内容的角度进行链接,链接的文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古文诗歌,一种是现代文,体现了语文古诗教学的开放性,但还不够,其实课前、课后、课中都可以开发。借助图画启迪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去想象。积累,如课后的写都是积累的体现。学法指导,中段古诗教学中应有古诗学法指导。

这个课怎样才能上得更好?还要在读上下工夫,研究读来组织整个的教学,怎么读,读的层次,每一次读的目标都不一样。比如第一次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这里难点就是个别难点字的字音和节奏读不出来,每一次读都要检查,都要达标;第二次读,在此基础上读出节奏、音韵美,七言怎么读,五言怎么读,有很多种读法,每一读都要检查;第三次读,展开想象,读出画面,今天是先出的图,再出的文,其实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决定先出图还是先读文,可以读中质疑,重点词的理解,读出个性化的理解,每一句诗都要进行设计;第四次读,内化,这时可以把图画连起来,给图背诗,背诵,指导书写,适度拓展。

篇4

关键词:小学中段;语文;读赏式教学

对于小学中段时期的语文教学而言,读赏式成为教学的重要所在,阅读能够提升学生的发散思维,强化学生的审美能力,以便有利于日后的发展。阅读作为小学中段的基础内容,语文读赏式教学则是通过学生的兴趣出发,通过读的方式,赏的媒介,良好的语文教学在认字、写作及阅读当中,展现出教学的体会与感受。老师不仅要教会学生位置的内容,还应当教会学生如何探寻新的领域。可是,因为读赏式教学属于全新的教学方式,还具有诸多欠缺,老师则应当不断在教学中给予改善,从而加快教学范畴的发展,让学生在阅读时较好地理解作者的情感以及文章所要传达的内涵。

一、以生为本,正确挑选作品

只有符合了学生的认知水准、心理特点、审美情趣才能够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需带领学生进行观察,用脑思考,通过嘴传达,获取自我满足。所以,以生为本的读赏方法,把热情调动起来,有效进行学习活动。学生所处的空间有限,内心却向往自由,从而产生的智慧以及快乐则会源源不断,有形课堂学习的完成也体现出无形课堂学习的开启。

小学生具备充沛的活力与想象力。在阅读当中出现故事时,学生会将自己想象成故事中的主角。因此,在挑选文学作品时,应当为学生挑选美好的童话故事。如《小王子》《昆虫记》等富有深意的文章应当极力推荐,也许在初看时学生们无法看懂,可是会有一天突然在学生的头脑中意识到眼前的星辰可能在亿万年以前则已经不存在,而此刻所见则是十分美丽的意外。因此,这些文学书籍均饱含丰沛的情感,用心体会、用心阅读。与具有良好学习习惯的同学一同学习和探讨,则有利于自身的成长。只要建立了正确的语文学习习惯,体现出学生可以在没有任何强制因素的状况下,通过老师的带领,自发阅读,积极融入到社会交往当中,通过实践思考和创造[1]。

二、正确理解读赏式教学

读赏式教学并非需要学生阅读过文章后写出读后感,在传统语文阅读教学中,时常会使用这一方式,此方式令学生具有较大的抵抗心理,从而令学生丧失了学习语文的兴趣。读赏式教学在实际使用中需为学生表现出一个十分生动的文学作品,如此则能够令学生透过文学作品展现作品中的人物性格,因此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则成为最关键的方面,读赏式教学在实际工作中主要分析学生自主文学作品的阅读,在阅读中需不断思索文学作品内的作用,如果学生无法对阅读引发兴趣,则不能较好地体会到文学作品内展现的魅力,因此教师在挑选文学作品时,必须挑选出学生十分感兴趣的、符合小学中段的作品进行阅读。

三、使用正确的教学方式

对于读赏式教学而言,最重要的则为老师应当转变传统教学理念。传统教学则是通过老师将生字、词语、成语及课文传授给学生,如此则可以确定学习方法,能够让学生学习到更多的知识,可是小学语文课本中饱含了诸多诗歌美文,假如学生仅简单学习生字、词语或文章,则无法感受到文学作品带给学生的美好。

所以,使用读赏式教学策略时,老师应当把文章内的思想情感以及学习相结合,不可仅刻板地让学生背诵课文以及学习生字、词语,必须让学生感受到文章内的情感所在,以此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并且,老师在上课时还应当设定提问环节,针对文章中的内容与情感进行提问,之后让学生进行回答,并奖励回答好的学生,从而将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出来。

老师讲课时应当掌握好上课的时间,预留出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可以尽情想象和阅读。并在阅读后为学生布置读后感的作业,这也成为赏析式教学中无法欠缺的方面。并且在读后感中的内容必须是学生的亲身感受,不可直接在文章内摘取。如此才能够更好的令学生进行巩固,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以及阅读能力的提升[2]。

四、小学中段语文读赏式教学可行性分析

读赏式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使用获得了显著的效果。透过读赏式教学,学生在阅读优秀作品时,可以体会到文学的精髓,感受到文中人物的人格与情操,从而对阅读产生较大的热情与兴趣。并且,语文教育影响到民族和语言的传递。语言文字成为民族十分关键的文化体现。当前,提升所有人的语文素养变得十分关键,面对这些,应当从小做起,透过读赏式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价值观、人生观,建立学生对传统文化与文学的传承与热情,提升学生的人文内涵。所以,小学中段语文读赏式教学则属于良好的新生语文教学方式,对提升小学生的语文能力与兴趣十分有效,成为值得推广及深入分析的一种教学方式。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读赏式教学方式成为当前语文教学改革当中持续创新的产物,作为全新的教学方法,还应当持续探寻及实践。可以相信,语文读赏式教学不仅提升了小学生的语文水准,还会为其主动学习不同文化知识建立良好的根基。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小学;中段;语文;预习指导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5-266-01

当前,在小学生进入到中段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的学习方法与能力,教师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通过对学生进行课前预习指导是非常有效的方式。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能够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素养。

一、帮助学生养成课前预习习惯

在小学中段学习中,小学生的课前预习已经渐渐成为了学生依据学习任务与要求来阅读语文教材,从而得到初步的理解,找到自己认为的重点与难点知识,提高课堂学习效率。语文教师要为学生布置课前预习的任务,要求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之上分享预习的体会,让学生能够更加的积极主动,有针对性地听课。学生通过预习能够得到诸多好处,渐渐就会形成语文课前预习的习惯。

二、指导学生掌握语文课前预习方法

第一,初读法。小学生在初次读课文的时候要先找出课文中的生字和生词,通过查字典等方法掌握这些字词并进行拼读,从而全面地了解课文中所讲的内容。第二,通读法。教师将学习生词、语段及课文内容等任务布置给学生,学生带着这些任务对课文进行通读,形成对课文的表面印象。第三,默读法。让学生将注意力都集中在自己眼睛看到的地方,省略发音与听力,因此学习效率较高,在默读的同时还可以一边思考一边旁注。第四,朗读法。朗读法注重有声的朗读,尤其是在学习一些诗歌、散文的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引导进入到中段学习的小学生进行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到课文的魅力所在。

三、对语文课前预习的步骤进行指导

1、整体了解文章作者与写作背景

学生在接触到新课文时往往都对课文的作者和写作背景比较陌生,如果不了解作者与写作的背景将不能够更好地理解课文。教师要指导学生对课文的作者进行了解,可以通过课文注释或者课外参考资料、互联网等方式来进行。在预习的过程中这点是非常重要的,了解了文章的作者与写作背景将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2、明确课文的学习目标

在对学生的语文课前预习进行指导时最重要的就是让学生们明确课文的学习目标,有重点、有方向的进行预习,减少预习的盲目性与随意性。明确课文的学习目标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主要课文前的预习提示,这部分内容大都是对课文的总结或者是课文学习过程中一些需要注意的地方,要按照这些内容进行预习;另一方面是课后习题,习题大都是按照课文的重点内容设计的,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要对课后习题进行思考。很多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没有重点,导致预习没有很好的效果,因此教师要从这两个方面指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

3、生字生词的学习

在预习的过程中学生比较注重生字与生词的学习,教师在这方面的注意力却较少。很多学生在实际的课文预习过程中往往会由于大意等出现马虎对待的现象。教师要针对这个环节进行规范性的指导,让学生不仅要自学生词的读音、字形与字义,还要学会生词感彩的辨析。针对一些有典故的成语或者词语要让学生找到出处,明确这些词语的原意、引申义。培养学生勤查字典的习惯。

4、段落层次的划分与内容归纳

这部分内容是学生预习的过程中比较头疼的部分,对于大部分自学能力不强的第二学段的小学生来讲,是比较薄弱的一个环节。教师要将段落层次划分与内容归纳的方法交给学生,例如中心句的寻找、层次的细分等,让学生在思考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来归纳文章段落层次内容。教师在课堂讲课的时候也要注重这个环节的检查工作,让学生能够真正滴动手动脑,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与语言概况能力。

四、拓宽学生语文课前预习的范围

语文课前预习一般意义上都是指对教材中的课文进行预习。但是在第二学段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小学生在拿到语文新教材之后就会迫不及待的翻看。教师应该抓住这一情况,指导小学生对新教材进行熟悉与预览,让小学生明确该本教材的学习目标。此外,在一个单元学习之后也可以指导学生对整个单元进行课前预习,让学生明确该单元的学习重点及各项要求。

五、运用评价方式巩固课前预习习惯

首先,中段小学生自制能力不强,语文教师应该对小学生的课前预习情况进行检查。在上课之前用一下段时间抽查学生生字、生词的预习情况,之后对预习情况进行评比。其次,要进行小组之间的互评,通过分组让学生对预习情况进行交流,之后组与组之间对预习的情况进行评测,让课堂成为生动的学习竞赛。最后,要实现评价的多元化,促进教学的发展,在传统的评价中只有教师一个评价主体,要转化为教师、家长、学生共同评价的方式。通过小学生的自我评价让学生了解自己学习中的实际情况,通过学生之间的互评认识到学习中存在的差距,从而提高语文课前预习的积极性。

将语文课前预习指导纳入到小学生中段的教学中,一方面能够减轻语文教师的负担,另一方面能够促进小学生的学习,有利于树立小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小学生在中段培养的语文课前预习习惯与预习能力将对未来的学习有着非常大的作用。教师应该通过课前预习指导让学生获得学习的主动权,提高教学效率。因此,教师一定要在教学实践中通过指导来提高小学生的语文课前预习能力。

参考文献:

[1] 王 运. 新课标指导下小学语文略读课文教学的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11(01)11:74-81.

篇6

关键词:小学语文;中段阅读;目标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1-0251-02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是以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以语文课本为凭借,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在教师的指导下的学生语文阅读实践活动。学生在阅读中表现出的是个性化行为,教师的分析无法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阅读活动中,要让学生主动积极地思考,加深阅读的理解和体验,做到有所思有所悟,使情感得到熏陶。要注重学生心理的独特感受,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学生一道体验语文的魅力。

一、中段阅读教学的重要作用

中段阅读教学处于小学低段和高段之间,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它的重要性就在于它的过渡性,从第一学段到第三学段,知识由浅入深,内容由简单到复杂,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逐渐提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对学生个性化行为的培养尤为重要。《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阅读教学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即在阅读活动中让学生自我探究和体验,强化阅读能力,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提高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和整体水平。在中段阅读教学中,低效行为依然存在,一些教师无法把握教学目标的准确性,有的甚至模棱两可,致使学生在知识积累、情感体验、能力提高等方面达不到预期的目的。其关键原因就在于语文老师对于中段阅读教学的课程目标不明确,导致在运用教学策略方面针对性不强,甚至出现偏差,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和质量。所以,探究小学语文中段阅读教学的目标与策略,旨在聚焦课堂,指导中段语文教师明晰中段阅读教学的课程目标及重点,并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提高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推动区域语文教学水平的提高。

二、基于语文课程标准,教学目标应抓住三个要素

语文阅读教学目标是一个以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和人文素养为目的,以丰富学生的语文积累,提高感受、理解、赏析、应用能力为重点,相互联系,不断提升的目标体系。小学语文中段阅读教学的重点目标,一是培养小学生独立阅读的基本能力;二是达到一定的阅读量;三是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在具体教学活动中,语文教师将基于新课标要求,进一步明晰小学中段(3―4年级)阅读教学的目标。结合教学实践,小学语文中段阅读教学重点要抓住三个要素:第一,学生的感受能力。指导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第二,理解感悟能力。能结合课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关键词句在文中表达的作用。把握课文大意以及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在文本表达的思想情感,能对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第三,知识积累能力。积累所学课文中优美词句和课外获得的语言材料。背诵优秀诗文50篇以上,养成读书的习惯,乐于与人交流。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

三、探索行之有效的中段阅读教学策略,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语文阅读教学策略就是完成阅读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方式方法。中段阅读教学策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情境教学,激发兴趣。优质的课堂教学来源于对课堂的高度掌控和操作。良好的教学情境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教学过程变成师生之间互动过程。教师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方法,力争创设适应学生的学习情境,以激发学生参与教学的兴趣。教师的教学目标明确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涨了,自主合作探究就越容易开展。创设情境的基本思路:营造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和改善学生的学习情趣,以建构具有教育性、感染性、创造性和实践性的活动为主要形式,让学生在一个宽松和谐的氛围中学习,更好地体现课堂教学中的积极心理。

2.合作交流,体会感悟。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发展的语文综合素养。让学生在这一阶段更多地学会与他人交往的能力,给学生提供更多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比如教学时让学生以组或班的学习形式进行讨论,抓住中心词或中心句,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课堂教学中,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读书,然后让他们体会和感悟,并尊重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使他们从文本的字里行间感受语言的优美。

3.质疑问难,突破难点。学生在合作交流过程中,一定存在疑难问题,如果解决不了,就需要教师及时点拨引导,质疑讨论,围绕确定的探究焦点,引导学生再次深入读书,寻求问题解决。课堂中,问题出现的地方,往往是课文的难点所在。教师不能草草收兵或避而不谈,要有针对性的突破难点,可以采取随机提问、深入交流、点拨导学、多读感悟等多种方式,全方位地显示学生的思维过程,继而让学生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在结合全文的基础上,重新审视导致疑难的原因,使难点得到有效解决。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依照这样的思维过程,课堂教学疑难将很容易被清除。

4.拓展延伸,巩固提高。《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提高学生学习运用语文的积极性,从而丰富语文课程的内涵。”小学中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结合上下文理解词句的能力,并具备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优美语言的能力。作为老师,我们就不能为了赶进度而只注重教材,忽略拓展延伸环节,阻碍和影响孩子们的丰富想象力。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发展,并且是知识进步的源泉。”借助小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创造条件,正确诱导,让课堂焕发生机,让幼小的心灵,迸射出思维的火花,从而点燃生命的激情。

篇7

关键字:小学;中段语文;读赏式;实验

所谓的读赏式教学,是以赏为中介,读为手段,合理的综合传统语文教学中的识字,阅读和写作教学,经由这种结合,培养学生对语文的感悟和体验,提高教学语文教学的效果和水平,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信心,特别是提高学生基础知识,口语交际,写作阅读的能力,为学生继续深入学习语文打好能力和兴趣的基础。新课中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发展思维,认识世界,体悟美的重要途径。这句话说明了阅读对个人发展,生活,学习的重要意义,改革小学阅读教学迫在眉睫,传统的语文教学遵循循序渐进的模式,基础,识字,读书,写作被刻意的分割,为了改变这种情况,就引入了读赏式教学。

一、研究方法

我们将小学四年级的两个班级,一班和二班作为对照组的实验班,其中一班为实验班,二班为对照组,在一班中采用读赏式的教学模式,二班照旧使用过去的教学模式。实验的模式是采用平衡组分层的设计,因变量是学生语文素养,自变量为读赏式教学,并排其他干扰实验的因素。在实验开始前,把对照班和实验班学生的语文水平按照中下,中等,中上分为三个等级,经过实验观察,分析实验对不同水平学生各项语文能力的营销。在进行相当长的实验后我们发现两个班级在基础知识,口语水平,读写能力上有显著的差别。在实验时要注意控制无关的变量,如教材,教学负担,教师,时间等都应相当或相同。为了定量的描述实验前后学生的差别,应在实验前制定一定的测量表,以便分析,如兴趣能力评估之类。

二、实验结果

(一)兴趣调查。我们将实验前后对照班和实验班的小学语文兴趣量表进行调查统计,结果指出进行读赏式教学展开教学活动的实验班学生在语文学习兴趣方面,不管是与对照班还是自身实验前后的平均数差异检验都达到了显著水平。具体在实验前后平均数差异中,中下水平学生t=2.7,p

(二)语文素质。分析实验班和对照班实验前后的语文素养显示,一,基于读赏式教学的实验班在语文基础知识掌握水平上,不管是与对照班还是实验前后的平均数差异都达到了显著水平。二,基于读赏式教学的实验班在语文阅读水平方便,不管是与对照班还是实验前后的平均数差异都达到了显著水平。这说明使用读赏式教学,可以有效帮助学生提升语文阅读能力。三,基于读赏式教学的实验班在语文口语交际水平上,不管是与对照班还是实验前后的平均数差异都达到了显著水平。这说明读赏式教学的指导和设计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特别是对中下和中等水平的学生更加有效。

三、讨论与分析

(一)实验前后的兴趣分析。通过对实验后前对照班学生和实验班学生兴趣的比较分析,我们发现读赏式教学可以有效的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和读赏式教学对学生兴趣的激发作用有关,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给学生提供机会,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小学生一般有着冲动,好奇,爱表现,好胜的特点,读赏式教学为学生提供了各种表现的机会。在课堂上,开展评读课文的比赛,进行小组竞赛,个人竞赛,男女竞赛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好强心,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活动中去。在评价的时候,教师要求学生先对朗读者进行评价,再通过自己的理解进行朗读,这能大大提高学生读书的兴趣,培养学生间的合作精神。二是通过质疑,引发学生兴趣。疑惑是学生探究新知识的触发点,质疑的过程就是学生主动发现问题,主动思考,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不断的质疑可以引起学生探索未知的欲望,在怀疑,解疑中不断学习和成长,获得提升。所以在读赏式教学的读赏中也应加入质疑,教师应要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引导学生质疑,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把学习当成一种探索,觉得乐趣无穷,就提升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二)实验前后语文基础知识分析。通过对实验后前对照班学生和实验班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比较分析,发现读赏式教学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基础知识,这和读赏式教学的特点有关,比较重视基础知识的掌握。主要有三点原因:一是灵活丰富的教学方法。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死记硬背很难真正理解其意义。所以在读赏式教学中运用各种不同的方式,注意提醒学生对字形,字义的辨别,如让教授学生生字时先让学生读一读这些字,并组词,比比谁读的更准,在这种精神激励模式下,学生更愿意去学习。二是重视积累,体现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运用语文基础知识,积累好词好句是学习语文,也是读赏式教学的目的之一。介于小学生大多不知道积累什么,所以在读赏式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提醒学生对重点知识的积累。在学习完每篇课文后,教师应让学生把好词好句抄录到积累本上,也可以将课外阅读中的好词好句记录在上面,课前或课堂中抽5分钟让学生们朗读自己收集的优美句子,有强化积累的作用。三是教学生方法,领悟规律。语文基础知识的内容很多,小学四年级学生已经有一定识字的方法和基础,但在实际作用中,我们发现学生还是容易将形近字和同音字搞错,其真正的原因还是学生没有真正掌握语文基础的规律。所以在读赏式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注意对其中字词的规律进行分析总结,如翘舌,平舌音,同音字问题等。可以一步步引导学生发现字词读音,字形的规律,掌握学习知识的方法。

四、总结

除此之外,小学中段读赏式教学对提升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也很有帮助,为使学生在生活,学习中能更好的交流,所以在读问的环节,教师应根据学生日常生活的特点,设计贴近生活的导语,在读懂环境,可以根据课文提出问题。总之读赏式教学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基础水平,交际水平,还能显著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加强学生对语文的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 骆忠云.读赏式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研究[J]新课程研究 2011(7)

[2] 陈斌.当代语文教育的主要弊端及其对策[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13)

[3] 培忠.试论语文课程的实践性[J]课程教材教法2003(8)

篇8

关键词: 小学中高段语文教学 默读课文 教学策略

在新课程实验教材中,略读课文的比例从小学中段开始随年级的升高而增加,精读课文相对减少。到第七册,全册32篇文章略读课文14篇,在编排上不仅仅是在每个单元的末尾,而是融于其中,与前面的精读课文密切联系。到第九册,全册28篇文章略读课文14篇,所占的比重已与精读课文平分秋色了。由此不难看出编者的意图:略读课文不但和精读课文共同承载着深化单元主题、训练重点的任务,它还为学生能够充分地自主阅读、读中学读、读中学写提供了机会,所以,对略读课文的教学应引起充分重视。笔者发现部分教师往往忽视了略读课文的教学。这不禁引起笔者的思考:怎样把握略读课文的教学才能达到教材编排的意图呢?

一、认识略读课文教学的误区

《课程标准》对于略读课文的要求很简单:“略读课文重在略读方法的指导,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培养学生的略读能力。”在教学中,我们往往不能很好地把握它的特点,通过近几年的调研,笔者发现在略读课文教学中存在两个误区:1.教学时面面俱到,“眉毛胡子一把抓”,讲得过繁、过细,把略读课文等同于精读课文。2.完全放手,把略读课文等同于自学课文,让学生自己读,读懂了什么,就汇报什么,学到什么程度,就是什么程度,教师只扮演听众的角色。更有甚者,教师直接让学生课下自学,不闻不问。之所以出现这两个误区,主要是因为我们对略读课文的地位、作用认识不够清楚,对略读课文的编排意图理解不够透彻,没有很好地把握略读课文教学的“尺度”。那么如何走出略读教学的误区呢?

二、把握略读课文教学的环节

教学略读课文的目的是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觉、准确地把在精读课文中所获取的基础知识、阅读方法、经验等迁移到略读课文的学习中,将知识转化为技能。所以略读课文提倡整体把握,不宜肢解课文。一般有以下环节:1.用好课文的链接语导入新课,明确本课学习任务。2.初读课文,利用工具书或其他方法理解不懂的词语,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3.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针对课文内容提出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自学,在个人思考的基础上可以组织分组或全班交流。4.积累运用,总结延伸。在这一环节可以安排学生把精彩的句段积累起来,也可以对学生进行一些专项训练。5.课将结束时可以安排学生简单回顾整组课文。这样既对本单元的学习主题作了总结与提升,是学习的拓展与延伸,又适时地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密切沟通了课内与课外的联系。

三、探寻略读课文教学的策略

有些略读课文因主题的不同,它所拓展的侧重面也不同:有的侧重于丰富主题的内容,有的侧重于深化主题思想,有的侧重于文体的拓展,有的侧重于方法的拓展,等等。所以除了一般的教学流程外,还可以运用以下方法。

1.主题教学法

主题教学法即将同一主题或同一作者的两篇及多篇文章融合在一个或几个单位时间里进行教学。如第九册第课文以“走近”为专题安排了四篇课文,从不同角度反映了伟人的风采和凡人的情怀。笔者在教学时让学生读完单元导读明确本组主题和重点后,带着问题“你认为是一个怎样的人,通过哪些事情表现出来的?”研读这四篇文章,整体感知后进行研讨交流,总结概括。最后拓展到“你还了解哪些不为人知的事情?”注重了课内和课外的有机结合,这样就使得这一人物形象显得更加真实、丰满、生动。

2.突破重点法

在略读课文中,教学目标更集中,教学重点更突出,但在阅读方法上并不排斥精读。寻找适当的突破口,在文章的重点、精彩之处,还是要引导学生细细品读,使略读与精读互相融合,综合运用。在教学《给予是快乐的》一课时,可从精彩的结尾入手:“他们三个人一起过了一个难忘的夜晚。”这里作者留下了一个美好的想象空间,意蕴无穷。这个夜晚是怎么度过的?让学生展开想象。为什么对他们三人来说是难忘的?让学生讨论思考:小弟弟难忘在哪里?小男孩难忘在哪里?保罗难忘在哪里?带领学生走进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触及藏于心灵深处的东西。此时学生对内容的理解、情感的感染与语言感悟上都能达到比较理想的效果。

3.课外文本补充法

许多文章都是名家名作的一个节选,在教学文章之前,可以让学生先了解作家的一些相关资料和写作背景,这样能填补学生自主学习的许多“空白”。教学《永生的眼睛》一课,在学生总结“琳达一家人为了让盲人重见光明,他们是怎样做的”这个问题时,可以补充教材中略去的文章的结尾,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文中的“骄傲”及从中受到的启示。在体会捐献母亲的眼角膜时“父亲痛快地回答‘当然可以’”的态度和语言时,可以让学生对比了解我国死后捐献器官的现状和对这件事情的正确认识,这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这些文本的补充都会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学生的认识。

4.训练书写法

略读课文不能“光说不练”,也要进行适当写话的训练,必要的补白、仿写、续写、拓展性的语文基本功训练是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同时也为理解课文起到了很好的补充作用。如教学《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时,文章内容简单,思路清晰,可在阅读之后安排类似的明理文章进行读中学读的训练;在学习《白公鹅》《母鸡》《麦哨》等略读课文时,可以将训练的重点放在积累语言和写法上,安排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读中学写的练习,达到读为写服务,写为读生成的良性循环。

5.语言积累法

篇9

关键词: 预习单 讨论单 作业单 小学语文

小学语文高段的阅读课存在一些问题,其中有一个很普遍的现象:中高年级的学生,年级越高,课堂参与度越低。究其原因,重复讲授的内容太多,学生自我提升的空间太小;作业机械操练的太多,真正结合课堂所学的太少。所以,我们平时接触的中高段阅读课都甚为枯燥,学生的学习也十分低效。笔者提倡的“一课三单”的学习方法,能有效解决上述问题。“一课三单”指的是用预习单、讨论单和作业单这三个学习单,贯穿一堂小学语文中高段阅读课的教学。预习单是在阅读课前进行预习的学习单,讨论单是在课堂讨论中使用的学习单,作业单既有课堂作业的练习又有课后作业,是对课堂学习的巩固,三张学习单将一堂阅读课更好地串接起来。

一、预习知其惑

(一)课前批改

学生可以不题题都对,但教师一定要题题都改。只有认真地批阅,才能真正了解学生的学情。预习单的使用,把学生伸缩性很强的预习作业变成了可批改的“可视”作业。笔者在操作过程中要求学生努力去做,如果努力了还做不出来,不要担心老师会批评。在评价时,笔者把预习作业分为两类,一类是有一颗星的,得星的孩子老师会奖励给他一张积分卡。一类是没有星的,是明显有敷衍痕迹的作业。有星的预习作业只要达到书写端正、正确率在一半以上就可以了,部分题目心中有数,部分题目精心统计。教师要对部分学生带有共性的问题进行精心统计,这一统计让教师更确切地了解到学生的需求。笔者在教学《不懂就要问》一课时,对班级中学生认为难读难理解的字词进行统计,按照学生提出的人数由多到少地在表格中呈现了这些词,并对学生问题最多的“私塾”一词最先进行讲解。越多的学生提出理解困难,老师就越要重视,甚至在教学设计中要分步骤地多次实施。

(二)课堂讲解

学生具有共性的问题,需要在课堂上设计教学,对简单的问题进行讲解。讲解中要出示学生预习单中的样例,可以是优秀的范例,也可以是错误的个案,根据教学的需要出示。学生预习单的样例出示,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学生往往很关注别人是怎么做的,这是每位学生的心理特点所驱动的。如教学《麻雀》一课时,笔者设计并让优秀学生讲解预习单中关于角色的关系图,进而梳理文章的主要内容,起点明确,落实明显。

(三)选题订正

预习单是展示学生预习情况的学习单,因此没有必要题题都订正。有两种情况需要认真订正:一种是没有认真完成而做错的学生;一种是课堂上作为重难点的题目。前一种情况是为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了解他哪里会了,哪里不会,教学中能更好地落实。第二种情况是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对课文重难点的掌握情况。

二、讨论展其智

一般来说,课堂讨论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获取知识技能,进行情感交流,促进思维发展等采用的方法。素质教育十分强调个性教育,其核心是培养创造精神,即重视创造性思维和创造力的发展。

(一)讨论形式多样

课堂讨论在讨论单的介入下展开,归根究底,讨论单是讨论活动的记录,关键还得看教师如何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观点类讨论,主要是围绕某一现象或事件进行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这类讨论只要学生言之成理,逻辑无误,就可以。因此既发散了学生的思维,又很好地考验了学生的语言表达。中段是学生课堂讨论的初期,教师比较喜欢这种简单表达的讨论。理由类讨论,要在一定的观点下给出自己的理由,理由的依据要从文章中找。这类讨论考验了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概括能力,高段老师比较青睐于这种讨论。在《麻雀》一课中,笔者设计了怕与不怕的理由类讨论单;在《迷人的张家界》一课的教学中,笔者设计了观点类的讨论单。讨论单是不拘形式的,如在《蒙娜丽莎之约》一课的阅读教学中,笔者设计让学生讨论:《蒙娜丽莎的之约》写了哪几方面,有哪些特点?笔者发给学生的仅仅是一张白纸,他们把自己的小组序号写好后,把他们的讨论结果写在白纸上,最后贴在黑板上。

(二)组织交流有序

讨论单只是一个论题,真正影响讨论活动成败的关键还得看如何安排学生的组织交流。一个不常进行小组讨论的班级偶尔开展小组讨论往往存在困难,或者导致课堂涣散,因此,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课堂讨论程序很有必要。首先,根据班级及教室特点进行分组,最常见的就是四人小组和六人小组,也可以按照观点的一致性进行自由组合,再按四人小组或者六人小组讨论。其次,小组内选定记录者和交流者,有时这两项任务可由一人完成。记录者将组内人员的发言记录下来,进行概括归纳记录,交流者则是小组内作为代表在全班发言交流的人。经常进行课内讨论的班级,组内会形成一套自己的任务班底,而首次进行课内讨论的班级,教师要加以指导,落实任务和要求后小组内自行研究,最后分派任务。再次,班级交流的执行力是对教师课堂掌控能力的一大考验,一是要有序,二是观点不重复。笔者常用的方法是让班级所有的小组交流代表起立,营造交流氛围,其他代表仔细听,重复的观点不说。如果自己的观点全部被说到了,就坐下。按序一个接一个,直到所有人都坐下去。交流的过程5分钟左右。时间不长,但处处闪耀着学生智慧的火花,是课堂最闪亮的一笔。

三、作业固其得

(一)课堂作业当堂讲解

所谓课堂作业,就是在课堂中完成的练习作业。课堂作业在设计上往往与教学重难点一脉相承,是对教学重难点知识的举一反三。课堂作业应在课堂上完成,教师当堂巡视作业完成情况,对作业中出现问题的学生要及时指正,对作业做得特别出色的要及时奖励,通常用打五角星的方法。课堂作业应当在课堂上讲评,对一些突出的问题,当堂讲解,对优异的个例当堂展示,及时地让学生对当堂学习所得内化吸收。如《穷人》一课第一课时的教学中,重点教学了桑娜忐忑不安的心理。因此在课堂作业中笔者设计了这样一题:你一定也有过忐忑不安的时候吧,走进考场时、上公开课时、成绩出来时……请你写一写自己忐忑不安的心情。再如《蒙娜丽莎之约》一课的教学中,重点教学生用“看到的+联想”的方式描写蒙娜丽莎的微笑。在课堂作业中,笔者设计了这样一题:观察达・芬奇的另外一幅名画《最后的晚餐》选择其中一个人物,用“看到的+联想”的方法写一写。这样的课堂练习需要当堂讲解,既能看到学生对本课教学重难点的掌握情况,又能在学生之间思维的碰撞中产生更精彩的语言和描写。

(二)课后作业及时反馈

课后作业指教师根据自己阅读教学设计的课后作业,不是指那些练习册上大量的重复操作的作业。课后作业因其作业设计上跨度比较大,很难及时反馈。比如活动化的作业,如课本剧、出海报等需要时间较长,而且需要教师搭建良好的交流平台。比如生活实践类作业,如问卷调查、劳动实践等需要家长的融入和配合更有效。因此,教师要对自己设计的课后作业进行及时反馈,很大地考验着教师的组织协调力。普通的作业,教师要做到当天反馈,越是及时反馈,学生吸收理解的效果越好。这和学生的遗忘曲线有关,在遗忘初期加以强化,学生的遗忘速度就慢下来。

“一课三单”在小学语文中高段的阅读教学中效果明显。这种教学模式主要是围绕一堂阅读课,设计和运用预习单、讨论单和作业单。将课堂站在学生预习后的出发点上,根据学生的真实学情展开教学。在课堂中通过讨论单突破重难点,根据本堂课的学习完成相关的作业单。“一课三单”的教学方法能更好地发掘学生的潜力,凸显了语文课堂的语用价值。

参考文献:

[1]陆香.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关注文体特点[J].教学与管理,2013(5):37-38.

篇10

关键词:新课程;低段语文;文题;切入;有效性

一、运用“文题”引导学生提问

1.把握课题关系引导提问,即把握课题中角色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提问。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一册《北风和小鱼》中,课文紧紧围绕着北风认为自己的本领很大,不把小鱼放在眼里。勇敢的小鱼在这个寒冷的季节,躲在水底捉迷藏,快乐地生活着。课文讽刺了北风缺乏自知之明、妄自尊大的行为。教学时,我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对学生做出了引导,你认为“北风”和“小鱼”之间会发生什么事?问题刚提出,学生热情回答:“北风来了,小鱼在干吗?”“小鱼害怕北风吗?”“北风会欺负小鱼吗?”……一个个精彩扣题的质疑就在把握课题角色关系中诞生了,既引入了课文学习,开课又精彩。这种引导既帮助学生把握了课题中角色间的关系,又轻轻松松培养了学生的质疑兴趣。

2.抓住课题关键词联想提问,即教师引导学生抓住课题中的关键词语,让学生展开想象提问,如:一年级下册《草原的早晨》中,“草原”对生活在城市的孩子既陌生又向往,所以我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你认为课题中的哪个词语吸引你?为什么?”学生纷纷举手:“是‘草原’,因为草原到处都是绿油油的”“是‘早晨’,因为早晨空气清新”“我还想到了草原有许多牛羊”……丰富的想象让课堂热闹起来,发挥学生的想象,精彩问题自然而生,心里轻松,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运用“文题”进行语言训练

1.补充填空,进行词语搭配训练,即运用文题让学生补充内容,培养学生词语搭配能力。如在学习《有趣的发现》《美丽的丹顶鹤》《闪光的金子》《欢乐的泼水节》等课文时,我让学生以课题为中心,填写“( )的发现”“( )丹顶鹤”“( )金子”,或者“有趣的( )”“欢乐的( )”等等。各种补充搭配让课题与课文内容更贴近了,让学生的语言也丰富了。由此,在反复的训练中培养学生间词语搭配能力,从中也感悟到语言的丰富多彩,培养了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同时,也鼓励学生在生活中体会这些词语,运用这些词语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2.拓展思维想象,进行口头表达训练,即运用课题,让学生拓展思维想象说话,从而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如一位教师在教学《荷叶圆圆》时,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思考还有什么东西是圆圆的,学生七嘴八舌:“天上的月亮圆圆”“桌子上的盘子圆圆”“我的皮球圆圆”……从天上到地上、从吃的到玩的……学生们认真倾听,认真想象,在彼此的回答中寻找自己与众不同的灵感,从回忆中搜索着生活中相似的东西,既训练了学生的观察能力,也训练了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更为学生表达能力的提高提供了机会。像这样看似简单的问题,如果我们坚持用拓展思维的方法加以口头表达训练,对学生将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三、运用“文题”激励学生,调动课堂气氛

作为教师,激励学生是非常重要的。它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营造出一种“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育人氛围。

篇11

关键词 口语交际 交流体验 多层次 多角度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3-0019-02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阶段是一个人发展语言的黄金时期,一个人的口语交际能力应从小就开始培养。虽然学生的口语交际训练环境无处不在,但真正有计划规范地潜移默化影响孩子口语交际的场所主阵地是在学校。因此小学阶段上好每一堂口语交际课至关重要。而学校的老师最后承担了培养孩子口语交际的任务。如何有目的、有意识提高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是老师们必须思考的。笔者经过这些年的尝试,认为在体验中教会学生自信大胆的表达、交流是适合小学中低段学生的。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良尝试。

一、体验生活细微处,感受真情实感

生活是打开儿童语言匣门的一把金钥匙,儿童生活和社会生活中有源源不断的交流素材,有效地让学生走进自己生活的环境,接触自己身边的亲人、朋友,身临其境,留心观察生活场景,亲身体验生活细微处,产生思想上的共鸣,意切情深自然而然儿童交际的大门也会随之被打开。

例如,在教学小学人教版三下口语交际:谈谈爸爸妈妈对我的爱一课时,学生居然对自己身边的爱视若空气,没有话讲,教学的冷场出乎笔者的预料。一堂课,几乎没有几个学生站起来和同学们交流,失败的课堂留给笔者深深的反思。

笔者觉得点点滴滴的父爱母爱每天都发生在孩子身边,孩子们应该能够感受到、体会到。父母们每天辛苦工作,雨里来,风里去,回到家还要忙前忙后,他们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跟他们朝夕相处的孩子们怎么可能会熟视无睹,没有觉察到呢?生活是最好的老师,笔者决定给孩子们布置任务,让他们回到家耐心观察自己爸爸妈妈的面部、手部,或者穿着打扮等之类的变化,并且真真切切为父母做一件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我想只有学生体验了,经历了生活中父母为他们付出的辛苦劳动,孩子才不会站在一个旁观者的位置来谈父爱母爱了。我期待着学生们精彩的表现,

本学期谈论父爱母爱的口语交际课再一次搬上了语文课堂交际的舞台,一张张冲动的小嘴,还没等老师开口说开始就已经叽叽喳喳开了。“老师,老师,我想说我的妈妈,”一位女孩高高举起了手,她渴求的目光提示我,一定要第一个点到她发言。我毫不犹豫请她发言,她说:“我的妈妈虽然残疾,走路不方便,但妈妈很坚强靠踩裤子的松紧带养活她。别人家孩子买了新衣裳,妈妈也总会给我买一件,可她自己却舍不得买。我一定要懂事,孝敬她。”刚说完,教室里一下子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我观察到有的孩子被感动了。还有的孩子说母爱是伟大的,不一般的;更有的孩子拍下了自己帮助母亲或者父亲做事的温馨画面,一幅幅熟悉的场景,一句句沁人心脾的话语,一声声断肠亲切的问候和祝福深深打动了笔者。孩子们可爱乖巧、懂事了,此时的教室与先前又不一样了……

二、体验大自然,放飞快乐

大自然是学生口语交际的源泉。走进大自然,感受四季的更替,亲眼目睹动植物的成长,体验充满灵性的世界万物显得尤其重要。

课堂上学生有了亲身体验之后,聊起秋天带给他们的快乐就分外兴奋。一个学生说,老师,在秋天我体验到了摘葡萄的乐趣,一串串葡萄挂满枝头,晶亮晶亮的,会闪光呢;我给拍了一些叶子的照片,大多叶子形状是不同的,但有的树叶却像双胞胎,很难区分,我还给它们起了名字。又一个学生说,我们全家周末去山里度假了,那里的秋天一到晚上就得穿长袖,一早起来叔叔家养的花朵上还沾满了露珠,轻轻一吹露珠一摇一晃,可爱极了!

孩子们说得情绪越来越高涨,笔者听得目瞪口呆,这是三年级的孩子吗,简直就是一群智慧的精灵。通过体验,学生的能力、思维、情感得到了绽放,产生有效生动地口语交际效果,为学生将来的口语发展奠定了实质性的成果。

三、体验角色换位,迸发交际活力

换位,顾名思义是换个立场看问题,站在别人的角度想问题。实质是,设身处将情感体验,思维方式站在对方的角度去理解,去诠释。小学生,尤其是中低段的小学生,因情感体验不足,知识储备不足,在口语交际中往往很难入境入情。新课标提出:“口语交际应努力选择贴近生活的话题,采用灵活的形式组织教学。”可见,学生大量的交际活动应落实到具体的交际情境中,深入情景,充当情景中的角色,化抽象为形象,使学生受到感染情感上受到陶冶,深入角色本人的情感世界中,从而使交际变得细腻,富有活力。

四、体验多媒体教学,丰富想象

想象是一种极具创造力的思维活动。学生经过有意识或无意识的想象,从无序到有序地修整、创造,让学生的口语交际内容更具新颖性,从而催生学生对事物的再认知过程。

篇12

一、游戏运用与儿童学习兴趣的激发

法国心理学家安利瓦隆说:“游戏,是为了活动本身而进行的活动。特别是由于这种活动没有被较高的机能和目标所综合,所以可以自由地进行。”语文课堂中的游戏是带有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但是这个目标往往隐蔽在游戏中,所以语文课堂中的游戏仍具有本身的轻松与自由的特征,没有被很多的规定所限制,更能开发儿童的创造能力,我们的语文课堂正需要这种多元的答案、“更多的非标准性答案”,使整个课堂充满活力。只要教师用宽容、欣赏的心为孩子们精心设计这类游戏,就能为他们创造出一个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同时也可激发儿童学习语文兴趣。

对于低学段学生来说,创设情境抓住他们的兴趣,可使他们在“娱乐”的环境中学到知识。以《小小的船》一课为例,导入新课时可组织大家玩一个“上天”游戏:先请小朋友们闭上眼睛,想象自己飞起来,随着音乐睁开眼,大屏幕出现美丽的星空,再请大家说说“我”怎么飞上天的,飞上天来干什么?这种想象说话游戏,将会把孩子们一下子带入了文中所描绘的情境中,就为他们对后面的文章理解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游戏兴趣还可以激发儿童的探究欲望。恰当的运用表演游戏,往往能激发孩子探究的欲望,以表演游戏为例,表演游戏大多以童话或故事做表演的内容,是儿童主要的活动,带有自发性和创造性,在游戏中可以增减故事的情节、角色以及对话和动作。只要孩子在自发地游戏过程中保持一种积极的状态就能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故事的思想内容。因为在游戏过程中,具体的动作性的信息进入大脑,与孩子已有的对童话或故事的理解融为一体,语言符号便更容易为孩子理解和记忆,所以他们对游戏越投入,对自身的发展就越有利。

游戏会使学生进入新一轮的“”。巩固练习环节一般出现在后半节课中,这时正是情绪低落的时候。这时候,老师再设计一个有趣的游戏就可以让孩子渐渐把涣散的注意力重新集中起来,从而巩固课堂内的所得,并使孩子们最终形成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拿一年级的巩固拼音练习来说,由于低年级的孩子好玩、好动、好热闹,如果单让小朋友逐个认读,时间一长他们肯定会觉得乏味。为了达到调动孩子们低落的情绪在巩固拼音教学中,老师可以设计成一个“放鞭炮”的游戏,小朋友们的认读积极性就会大大提高:先出示各种鞭炮的图,图上写着各个拼音字母,然后可以让学生自己念念、挑挑,他最会放哪个鞭炮?接着,指名上台“放鞭炮”(老师可用小棒做点燃物)边点边大声念。全体同学帮他放,念对了,跳起来喊声“砰――啪”,念错了,喊声“嗤”,请他想想再点,或请同学帮忙。因为有象声词这种形象化的表达方式,能燃起他们的兴趣,所以孩子们玩起来肯定会兴致勃勃,而且每个孩子在游戏中都起码把拼音认读了两遍,如果重复进行,效果就更佳。对于这样的教学游戏,如果孩子们真的很感兴趣,课后,他们还会玩这个游戏来认读生字。很明显这样就说明通过游戏的确能够帮助孩子很好的巩固所学知识,进而激发孩子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二、游戏运用与儿童阅读感悟能力的培养

感悟实际上是使读者“身临其境”。现代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帮助孩子们在阅读中完成和前人智慧的对话,在语言运用和独立思考中变得越来越聪慧,使他们善于构建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任务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尽管游戏丰富多彩的趣味性会使许多老师误以为游戏不过是课堂教学的调味品,当学生觉得学习太累的时候,给他们调剂一下情绪的。事实上,学生在玩游戏的同时已经走进课文,感悟课文的内涵了,游戏同样能让孩子们更深刻地理解文章蕴涵的智慧。以《小蝌蚪找妈妈》为例,老师可以和孩子一起演课本剧。那么怎么把人物演得形象、逼真?我们就要去研读课文,琢磨课文里人物的心理活动了,比如:小蝌蚪见到鲤鱼妈妈和乌龟时的话语该怎么说才能表达他们当时的心情呢?孩子们通过看图和老师的点拨想象小蝌蚪见到她们时的心情――见到鲤鱼妈妈时,对小鲤鱼的羡慕,对自己妈妈的思念,急于找到妈妈的焦急;见到乌龟妈妈时,误认为是自己妈妈的兴奋、激动、高兴,甚至于带点撒娇,怕妈妈跑了的着急。老师鼓励孩子们把对文本的独特感受大胆地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因为是他们自己的真实感受,孩子们在表演过程中会格外到位,会较好地表现出小蝌蚪找妈妈的复杂心情。表演游戏让孩子们真正走进了课文,走进了小蝌蚪的心。

以《司马光砸缸》一文为例,当课文中讲到一个小伙伴掉进了大水缸里,其他小伙伴们都慌了,为了深刻理解体会这个“慌”字,老师可以让几个学生上讲台表演这一幕,孩子们会根据自己对“慌”字的理解,把“慌”这个神态表演出来,而且把“慌”了以后的动作和语言都演出来,如跑出院子去找人,如大喊:“有小孩掉到大水缸了,快来人啊!”如“慌”得不知所措,在院子里乱窜。孩子们表演得逼真说明学生对课文的解读很深刻、很到位。通过游戏孩子们对课文有了更深刻的感悟,朗读起来也就更加的生动,让听众觉得他们好像是在复述自己的经历一样。这就是孩子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独特的体验,也是我们现代语文阅读提倡的对文本多元解读所达到的效果。

除了通过运用表演游戏这种游戏,我们也可运用分角色朗读的游戏来培养学生的阅读感悟能力。有的时候,整篇课文的学习也可以设计成一个游戏。如在上《狐狸和乌鸦》一课时,可以先故意给孩子们放一部没有配音的《狐狸和乌鸦》的动画片。于是,孩子们的好奇心就会被激发起来,想为这部动画片配音,这时老师就可以将对话部分的朗读设计成一个为动画片配音的游戏。通过朗读、体会、理解、想象、再朗读,孩子们在做配音演员这一游戏的过程中,更主动、更投入地完成了重点部分的学习,对狐狸和乌鸦心情也有了更深刻的感悟。

三、游戏运用与儿童创造性思维的开发

游戏中对儿童的直观意识启发的作用是十分明显的。孩子刚刚进入小学学习,并没有完全结束他们的幼儿期,在幼儿园里孩子们接受的教育都是比较直观的,到了小学还不能很快地适应小学生的学习方法,教师运用游戏这种方法,可以让孩子充分发挥直观想象能力。游戏,是他们想象中脱离外界束缚的自由活动,孩子只有在这种活动中才能发现自己具有的各种能力。正因为他们知道这是游戏而不是真实的生活,所以他们会很专注、投入地去体验游戏,这时他们的灵感、直觉、想象、求异思维等等更容易被激发出来,他的想象力、创造力也将不断发展。学生会将单调的记忆难字设计成一个编字谜的游戏,来方便他们记忆。学生会把“馋”字编成:“一只饿了三天的兔子看见食物,挣断了尾巴扑过去,流了两点口水”或是“吃免费套餐流了两点口水”。这样,孩子一下子就把这个字记住了。同样在教学怎样摆好字的位置时,如果放手让孩子们玩“做小老师”的游戏,他们不单会模仿老师的教法,而且还会自己发明各种各样的方法,在教“树”的书写时,可以请两个高个子和一个小个子上台“搭字”,孩子们在笑声里可以明白左中右结构的字的书写规律,可以意会独辟蹊径的想象,独树一帜的创新精神。

皮亚杰说:“儿童的认知能力不能从外部形成,它只能以有机体自身的发展来决定。”说明我们为儿童安排的各种实践活动必须遵守儿童认知规律和生理特征。这一年龄段儿童的生理特征决定各种时间活动应带有很强的游戏性,而游戏本身作为一种时间活动,无疑是提高儿童认知能力的有效途径。因此,我们要让儿童积极活跃地参与游戏活动。以《龟兔赛跑》的教学为例,我们要通过低学段语文教学上完《龟兔赛跑》后,老师在语文兴趣活动时间,可排演《第二次龟兔赛跑》的课本剧。小朋友们会活跃起来,讨论内容,分配任务,个个俨然是大导演、名演员。孩子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在稚嫩的表演中会完全发挥出来:兔子吸取教训赢了,乌龟滚下山赢了,乌龟找了孪生兄弟躲在终点赢了,兔子、乌龟不约而同地用上了新产品“滑板”,打了平手。为了背上乌龟的壳,有的同学去体育室借来了救生圈;为了表现乌龟是侧滚下山的,有一组中会武术的小朋友做起了侧手翻。可见,游戏艺术的运用不仅可以丰富老师的教学内容,而且也可以极大地扩展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四、游戏运用与儿童团队合作精神的强化

团队精神对儿童人格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小学低学段儿童,由于缺乏体验周围世界的能力,依赖思想较强,又不善于与他人沟通,因而缺乏团队合作精神。而游戏却是最能体现民主合作精神的一种活动,通过师生共同努力选定一个游戏,制定出公平的游戏规则,使孩子们能在公正的游戏氛围下交往、协调、沟通、妥协、合作,通过游戏的开展,使他们的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发展,而他们之间的感情,也因游戏中的合作而亲密。

为了说明上述论点,我们需要引证教学中的实例。如教《祖国到处有欢乐》一课时,课后的背诵教学中可以设计这样一个表演游戏:四人小组合作排练诗朗诵。这时,谁演小燕子、小蜜蜂,谁演小山羊、小白鹅,就需要一个协调、磨合的过程。通过老师对他们各自所合适的角色安排的启发,使他们认识到协调、合作的重要性。比如有的小组两个小朋友都想演小燕子,其中一个音色不太适合的为了集体的荣誉就必须放弃这个角色而另外选择。孩子们会在游戏的过程中发现,善于协调、合作的小组效率会最高,表演也会最精彩。当老师对游戏后评出的获奖小组成员进行表扬时,在没有老师提醒的情况下,小组的成员会不约而同地把小手伸向那个为了集体荣誉而放弃的孩子,“叽里呱啦”地开口提醒老师他(她)是最棒的,这一瞬间,孩子们的牺牲精神得到了尊重,那种不计较个人得失共同奋斗的感情也因此将他们拉得更加紧密。他们从成功的喜悦中体会到发挥合作精神的重要,同时其他小组也会以此为榜样,争取下次合作更愉快,更有效。

篇13

一、渠清为活水:习作出彩要“备料”

苏轼有一句关于读书作文的名言:“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无独有偶,唐代大诗人杜甫也有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两位大家所言均揭示了积累对写作的重要性。那么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去积累?积累些什么?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根植生活,学会观察辨析

叶圣陶说:“作文这回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写出什么样的文字。”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在习作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可以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日常小事及身边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引导观察风、雨、雷、电等自然现象及生、老、病、死等社会现象;按学生的认知特点螺旋式引导,使学生逐步养成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同时教给学生比较、剖析等方法,使其能在全景式扫描生活过程中抓住特写镜头,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积累习作素材。

2.聚焦书刊,学会阅读汲取

阅读与写作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通过阅读让学生逐步理解他人、了解自己、欣赏语言的魅力以及语言运用的千姿百态,是写作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中,不但要引导学生聚焦教材,更应该引导学生聚焦课外阅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如可以自制个性化的“摘抄本”,给每天摘录的好词佳句营造温馨的家园,并利用课前几分钟进行好词佳句的诵读。利用微型阅读课、班级读书会等大声朗读在书报杂志中读到的好文章,教师适时从遣词造句、构思立意等方面加以点拨指导,使学生不仅能欣赏美文,还能从中借鉴写作方法,汲取习作经验。这一过程既是阅读的过程,也是搜集信息、学习语言、借鉴范例的过程。

3.热衷写话,学会记录收藏

写话是低段的习作要求,但对于高段学生来讲仍不失为记录灵感的有效手段。很多时候,我们会在头脑中闪现一种灵感,这种灵感稍纵即逝,如果不及时记录下来,就再也捕捉不到了。所以随身准备一支笔和一个小本子,想写即写,有话则长,无话则短。随性而记,往往最能抒发真情,记录精彩。一段时间下来,对记录的话进行整理和归类,再分门别类地进行收藏,积累写作所需的第一手资料。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良好的积累习惯一旦养成,对文章就会理解得更透,对生活也感悟得更深,写起文章来就得心应手。

二、巧干捕雄狮:习作出彩得“得法”

有鲜活而有个性的生活体验,并不一定能写出好文章。教师恰到好处的启发、引导,可以促成学生尽快摸到写作的门道,提升写作能力。特别是在写作的起步阶段,更需要写作方法上的指导。《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抓住取材、立意、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指导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

1.巧取材料,立新意

(1)自主选材,放而不纵。小学整个习作教学实际上是老师引领学生从不自主、半自主作文到自主作文,从给材料作文到独立选材作文的过程。对于中高段的学生来讲,如果积累工作做扎实了,完全可以引导其进行自主选材。教师可引导学生在写作范围内自主选择自己最熟悉、最感兴趣的、符合内在需要的内容来写。对于学生写作内容和写作方式的选择,教师要做到放手但不放纵。

(2)生活选材,倾而不倒。叶老先生有言:“训练学生作文,必须注重倾吐他们的生活积累。”习作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把生活和习作结合起来,努力创造机会让学生回归生活,把学生的思维引向自己熟悉的生活世界。利用其积累的、积极向上的生活元素,触发其情感流露,使习作平中见奇,别具一格。

(3)多样选材,泛而不滥。丰富多彩的生活,决定了学生习作选材的多样性。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多姿多彩的生活中,筛选出自己感受颇深、影响较远、别有见地的人、事、物写下来,并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即使同样的生活内容,也要写出不同的体会和感受。

2.敞开心扉,乐表达

(1)淡化要求,激发兴趣。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在经历了开拓思路、自主选材的过程后,学生的表达欲望在一定程度上被激发。这时,教师如果能再点一把火,开启学生的心扉,调动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尽情表达参与学习活动后获得的独特的自我感受,个性化的习作就会水到渠成。

(2)交流碰撞,捕捉灵感。“我有一种思想,你有一种思想,我们彼此交换后就各自有了两种思想。”在学生独立选材的基础上,让学生与小组成员或全班同学开展交流,可以在思想的碰撞中,相互补充,相互融合,获得启发,捕捉灵感。学生的习作思维很多时候就是被激发出来的。

(3)掐准时机,引吐真情。畜势待发,迸发出来的力量会更强大。当学生的表达欲望被制约到一定程度时,一种跃跃欲试的表达状态就会出现,这时老师要找准问题的症结,做到牵一发而动全身。

在习作教学中为学生创设一个交际情境,满足他们自我实现的需要,激发他们习作的冲动。当学生感受深刻、情感充盈时,语言就会自然流于笔端。

三、千锤出深山:习作出彩需“打磨”

“善作不如善改。”学生的初稿完成后一般都不能尽善尽美,或者文句不通,或者结构不当……这些均须通过评改加以解决。传统的评改做法是老师说了算,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学生是被动和压抑的,不利于学生整体习作水平的提高。《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该怎么还学生习作评改权呢?

1.生生探讨式评改

学生的习作是一种带有创造性的劳动成果,学生有权利拿出来与大家分享。课堂上可把机会让给那些自愿展示的同学,让他们上台朗读或互相传阅自己的作品,之后大家交流彼此的感受。通过自评、参评、互评等多种形式的评改,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体,写好习作是自己的内在需要。教师要鼓励学生善于发现他人习作中的优点,从而获得启发,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2.家长建议式评改

与家长取得联系,让家长也参与评价,不仅能更好地督促学生修改习作,而且可以以此增进教师与家长、学生与家长间的联系,更及时地沟通信息。习作课后,可要求学生把习作读给父母听,请父母为自己的习作提出修改意见,请父母为自己修改后的习作打分等。例如,五年级写“一个我最熟悉的人”,好多学生都选择写家庭中的一员,修改这样的习作,父母比老师更有发言权。

3.教师协商式评改

篇14

关键词:小学高段语文;朗读;教学策略

朗读,是把书本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的一个过程,它要求眼、口、脑、心同时进行活动,也是通过朗读将文字进行再创造的一个活动。朗读过程中,要求读者将眼睛所看到的文字,用口朗诵出来,同时,脑要对这些文字进行音调、节奏以及释义的理解分析,文章中存在的情感也要通过变化语速和节奏来通过朗读表现出来,使文章中的每个文字变得有思想、有情感。因此,朗读并不只是读文字那么简单的事情,它需要多种感官的默契配合,读者对文章情感的理解,是一种十分复杂的发酵过程,它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激发学生对文章情感的深层理解,更是学习语文、写好语文必不可少的一种训练过程。

一、示范教学,事半功倍

朗读教学的基本手段是教师正确的示范例子,尤其在语文课中朗读是不可或缺的一种学习形式,教师对文章声情并茂的朗读示范,直接影响着学生在朗读过程中的表现。教师高水准的朗读技巧,不仅可以激发学生产生想要朗读的迫切欲望,而且更能与文章作者想要表达的重要情感产生共鸣,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教师的示范朗读不比录音示范那样死板,而更生动化,每段文字都可以让学生朗读之后再进行解释,方便学生更好地理解记忆,对此,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1.以声传情

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以声音作为媒介,把文章中所要表达的各种情感传递给学生,这样,既让学生对文章内容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同时又可以增强学生对课文更深情感的理解,致使学生与教师、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学生在对课本内容进行朗读时,一是可以使注意力更加集中,理解文章本意。二是可以通过经常性的朗读训练提高朗读能力,增强对音节的突出、语速的快慢以及情感的表现能力。总之,对低年级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教师的示范阅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培养语感

教师通过示范性朗读,可以将文字变得更加立体化,使文章变成一幅幅生动活泼的画面,让学生在感受语言文字的同时,融入文章所描绘的场景中,使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力,将文章的思想中心形象地记在心中,加深对文章的深层理解。中低年级的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是有限的,对课文存在的中心思想也不像高年级那么深入,这就要求教师的范读更具有夸张性和丰富想象力,把文章化为简单易懂的常见事物。教师在预备教案时,通过反复朗读从中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根据年级来制订适合的教学方案,在课堂中做到更好地示范朗读,使示范朗读发挥的作用更彻底。

二、多种形式的朗读相结合

单一的朗读方式对于语文教学来讲,学生难免会感到枯燥乏味,所以教师在进行朗读培训时,可以适当利用丰富多样的朗读形式来缓解“副作用”。比如,声音大小不同可以作为朗读的两种表现方式,大声朗读和小声朗读可以起到不同的效果;朗读群体的不同也可以作为一种手段,可以按照个体读和小组读来进行比赛朗读;再如,常见课文中有不同人物角色的对话和旁白,分角色读也是不错的选择。学生的朗读是学习语文的一项重要环节,如何才能把这个环节的作用发挥到最大,是教师不断研究的课题,引导学生对文章内容进行理解性朗读、想象性朗读、表达性朗读……是教师朗读教学的关键所在。不同形式的朗读方式只为一个共同目标,就是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朗读习惯和朗读技巧,从而增强对文章的情感理解。

三、全面综合的朗读考核内容

不同的学生个性会有所差异,朗读也一样,所以教师也要对每个学生采取不一样的考核方法,使朗读在学生身上起到巨大作用。

(1)制订有趣的多元化课堂朗读形式,提高学生主动参与朗读的兴趣。

(2)利用课前五分钟让学生逐个进行朗读展示,以及对其朗读进行有效评价,使每个学生都有自我展现的机会,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3)定期对朗读进行考核评价,奖励表现好的学生,鼓励较差学生积极朗读,也可以设立进步奖,鼓励进步比较迅速的学生,以提高他们朗读的积极性。

(4)把朗读记录到期末成绩中,使学生稍有压力,有机地进行朗读训练。

总之,针对小学高段语文朗读存在的种种现象,教师可以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寻找能提高朗读能力的突破点,制订多样的朗读形式,激发学生主动朗读的兴趣和热情,为教师和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做出重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