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6 08:28:31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电子技术作业,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电子 设计 任务
在我国的许多技工院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是不可或缺的主打专业。以往的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受到办学条件、办学理念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多停留在学校内“闭门造车”,培养出的毕业生不能在第一时间内走上工作岗位。因此,市场与企业都要求技工院校的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在课程建设与教改、科研等方面加大改革力度,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具备从事制造企业电子类产品和电气与控制设备的安装、调试、维修的专业技能,并具有一定的电子产品开发与制作能力和初步的生产作业管理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力争使技校生可胜任制造类企业电子类产品生产一线的操作,低压电气设备的保养和维修,电子整机产品的装配、调试、维修等工作;也可胜任电类产品生产一线的相关检验、管理等工作;经过企业的再培养,还可从事电类产品的工艺设计及营销、售后服务等工作。为此,学院在近年来根据市场与企业的需要相继开设了电子产品设计与制作、电子CAD电路设计项目教程、电子整机的维修与技巧等实用课程,得到了学生的一致欢迎,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电子产品设计与制作课程的开设
以往技工院校的电子专业的课程往往偏重于基础理论,实训课程也是黑白电视机维修、音响设备维修等远远滞后于市场需求的老旧课程,学生学习也缺乏兴趣。而电子产品设计与制作是以设计并制作电子产品为主线,使学生掌握电子产品的电路设计、电路仿真、PCB设计与制作、电路板的安装与调试及简单故障的排除等知识。在此基础上,具备电子产品的硬件线路设计、焊接、调试能力,从而提高技校生使用仪器仪表的能力、数据与结果的分析处理能力。这些综合素质与职业能力的有效提高,为学生今后走进企业与自我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电子产品设计与制作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给出几种电子产品设计要求,由学生分组选择并在教师指导下实施,设计制作后由学生检测和师生互动与评价,可以有效地克服传统电子专业教学的弊端,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积极性,从而变学生的“要我学”为“我要学”。同时电子产品设计与制作课程的学习有利于技工院校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等多种实训模式的开展,以往技校生重理论,轻实训,这就导致学生往往在校企合作或顶岗实习时,面对生产任务无从下手。而电子产品设计与制作课程的学习开拓了学生的思维。学生通过几个电子产品的设计与制作,举一反三,掌握其中的规律,从而大大提高了实习的积极性与效率,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学有所成。
二、电子产品设计与制作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
技工院校电子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始终面临着诸多难题,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实训设备的不足。同时,师资力量的缺乏也是一个重要原因。许多技工院校的电子专业教师从大学直接应聘进校,本身缺乏企业生产一线的工作经验,对于电子专业的最新教学模式缺乏了解。为此,学院每年都安排专业教师轮流进企业以及兄弟专业院校学习,逐步引入了任务驱动法、项目教学法以及最新的CBE教学模式。在电子产品设计与制作课程教学中,打破传统的完整的知识体系结构,向工作过程系统化方向发展,注重内容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三、电子产品设计与制作课程教学的实施
关键词:电子作业;拷贝;检测
中图分类号:TP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3-6970.2013.06.019
0 研究背景
随着大学校园网的普及,基于网络的教学功能正日趋强大。许多教学课程采用了电子化、网络化的形式上交作业,这无疑给师生带来了巨大的便利,但随之而来的是因各种原因产生的严重的作业拷贝现象。据有关调查显示,大学生独立完成作业率仅约30%。学生拷贝作业时,有的是全盘拷贝,有的是部分拷贝,作业质量出现严重下滑,学习风气大受影响。同时,老师批改作业的难度和工作量大大增加,老师也无法通过作业准确获取相应的教学反馈信息。针对这种现象,学校一方面要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同时必须从技术上进行有效遏制。
1 防拷贝技术比较
1.1 VBA编程防拷贝技术
宣华锋[1]、付兵[2]等提出利用VBA编程的方法检测学生word文档电子作业的拷贝情况,主要思想是在文档中嵌入个人隐藏信息标识作者身份。该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积极的作用,但存在较大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1)该方法仅适用于熟悉VBA编程的老师,其他人员无法掌握使用。(2)该方法仅适用于在统一分发的word文档上完成作业的情况,不适用于学生自建文档完成作业。(3)该方法容易被学生识别破解。(4)该方法仅适用于包含冗余信息的文件类型,如word、Excel等,而纯文本文件则由于无法在文件中包含隐藏信息而无法使用本方法,因此不具有通用性。
1.2 基于过程监控的防拷贝技术
梁振球[3]提出的基于过程监控的作业防拷贝技术,主要体现基于过程的思路:通过软件将学生做作业的屏幕画面随机截取下来,与作业一起提交,教师通过浏览这些随机截取的图片来判断学生作业是否为独立完成。此方法具有一定的创新性,能较好地监控学生作业的过程,但比较适用于小班化教学,如果教师大班授课的学生数较多,此方法势必造成教师的工作量成倍递增。同时对完成时间较长的作业,此方法同样不适用。
1.3 电子作业管理系统
基于前面两种电子作业防拷贝技术的局限性,本文提出建立集作业布置、作业上交、作业拷贝检测、作业批改与成绩统计等功能于一体的电子作业管理系统。此系统建立后,一方面可以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促进作业环节的信息化和透明化,另一方面,学生可以及时查看自己的作业成绩情况,有利于进行自我督促,提高学习质量。
2 电子作业管理系统设计方案
2.1 系统架构
电子作业管理系统可采用B/S和C/S两种模式架构。通过比较,B/S模式灵活性更强、开发和维护相对比较简单。
2.2 系统功能
系统根据用户权限分为3个模块:系统管理员模块、教师模块和学生模块。系统管理员模块主要实现教师信息管理及课程管理。教师模块主要实现作业布置、作业批改、作业拷贝检测、作业成绩统计。学生模块主要实现作业的下载、作业的上交、作业成绩以及评语的查看。作业拷贝检测功能是本系统实现的重点和难点。
2.3 拷贝检测技术
学生作业拷贝检测技术主要用于帮助教师进行自动化地识别同学之间的作业是否存在拷贝现象,从而提高批改作业的效率。学生作业拷贝的现象除原封不动的拷贝同学的文档或者内容之外,还包括对原文档内容进行部分复制、同义词替换、移位复制等。目前用于文档拷贝检测的方法主要分为三种:基于词频统计的检测算法、基于匹配统计的检测算法和基于句子相似度的检测算法。
2.3.1基于词频统计的检测算法
基于词频统计的检测算法[4]主要受信息检索技术中向量空间模型构建算法的启发,先统计不同单词在文档中出现的次数,然后根据不同单词出现的频率建立文档的特征向量,最后采取点积、余弦等方法度量两篇文档特征向量之间的相似度,如果相似度超过规定的阀值就可以判定两篇文档之间存在拷贝嫌疑。基于该算法的代表性原型系统有SCAM,dSCAM,CHECK,CDSDG等。
该算法的优点[5]是对文本的全局信息有了较好的把握,即使对文本的内容进行粗粒度排列,也不会影响最终的检测结构,但因为没有综合考虑文档的语义和结构,会丢失很多文本内容的信息,因此很难保证学生作业检测的准确性。
2.3.2基于匹配统计的检测算法
基于匹配统计的方法[4]采用基于字符串比较的匹配统计算法,先依据一定的选择策略从文档中选取一些字符串作为指纹,然后把相关的指纹映射到Hash表中,最后统计两篇文档中具有相同指纹的数目,根据公式计算出的相似度来判断两篇文档是否存在拷贝嫌疑。基于该算法的代表性原型系统有:Sif、KOALA、Shingling、MDR、YAP3等。
该算法的优点[5]是综合考虑了文档的语义和结构,并且计算速度也比较快,但是,该算法在文档的特征提取上没有比较好的解决方案,对于指纹较粗的情况,虽然可以保留文档的结构信息,但对局部信息的修改很敏感。
2.3.3基于句子相似度的检测算法
基于句子相似度的检测算法是对基于句子指纹选取的检测算法的改进,其算法的核心思想是:以句子为单位对文档进行指纹提取,统计相似句子的数量,并利用公式进行两篇文档相似度的计算(假设结果为R),同时设定文档相似度的阀值(假设为S),把前面计算的两篇文档的相似度结果与之进行比较,如果R≥S,可以判定两篇文档之间存在拷贝,否则不存在拷贝。
该算法能较好地解决前面两种算法的不足,即一方面保证拷贝检测的精确度、准确度,同时也能保证保持文档内容的结构特征。因此,通过比较,系统采取基于句子相似度的检测算法。
参考文献
[1]宣华锋.用VBA阻止学生office作业的拷贝[J].电脑学习,2010.
[2]付兵.基于Word文档的电子作业防拷贝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2007.
[3]梁振球.基于过程监控的作业防拷贝技术的思路与实践[J].现代电子技术,2009.
【关键词】数字技术;工业电气自动化;模拟控制
【中图分类号】TM7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222(2016)01-0215-02
作者简介:骆沛泽(1989-),男,汉族,贵州贵阳人,初级工程师,本科,主要从事风力发电工作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进程的不断加快,各个领域的数字技术应用都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其中将数字技术应用于工业电气自动化的发展过程,能够解决工业企业成本资源的浪费问题。因此,数字技术已经成为了相关研究者重要的研究课题。文章介绍了数字技术在工业电气自动化中所发挥的作用内容,此外,还提出了数字技术在工业电气自动化运用过程中的具体效果和创新内容。其目的是,更好地推动工业电气自动化同行业信息化业务之间的交流,最终实现助推我国工业事业稳定发展的目的。
1数字技术在工业电气自动化中的作用
就目前来说,数字技术应用于工业电气自动化的生产建设过程,不仅提高了工业生产的效率,还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工业电气自动化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工业电气自动化在实际运作的过程中,存在一系列危险性的工作内容,如:局部放电、截波冲击、全波冲击等。将数字技术融入到工业电气自动化的生产过程中,就能在一定程度上规避试验运行的危险性,进而有效地提高工业生产的安全性。这样一来,就可以使应用数字技术的工业企业获取一定的经济效益。在工业电气自动化的生产过程中,应用数字技术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为工业企业自动化的生产过程提供了一个具有高效率、高稳定性的控制平台。具体来说,这一平台的建立是以工业电气自动化的机械设备作为载体的,并将数字技术应用到机械设备中进而实现高效运行平台的建立。这一平台的应用使得工业电气自动化的生产过程具有稳定性强、操作简单以及下达指令全面等的优势。另一方面,数字技术有效地提高了工业企业整个自动化生产过程的控制实效性。数字技术的具体应用方法是:以总线控制和分布式的技术操作内容,将系统中的数据信息进行收集和处理。此外,数字技术还可以丰富工业电气自动化机械设备运行的参数内容,使其能够在工业电气自动化的生产过程中发挥出标准化的控制作用。其具体过程为,工作人员要对工业电气自动化实际的运行状态进行控制和监测,并在此过程中找出异常的参数内容。这样一来,可以为自动化的操作提供数据参数的应用便利。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修正运行过程问题的工作效率。
2数字技术在工业电气自动化中的应用效果
2.1提高自动化生产的操作性
数字技术是一种将工业电气自动化实现生产过程数字化的技术,因其有较强的逻辑性。因而,数字技术的应用具有提高自动化操作过程便捷性的生产效果。在具体的应用过程中,是以工业电气自动化运行过程为模型,模拟出对应的数据信息及感应信号,进而对操作内容进行故障判断。这样一来,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工业电气自动化运行过程中的故障发生率。数字技术具有较强的故障识别能力和便捷操作能力,而这两方面能力具备的前提是,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要确保命令输入的准确性。除此之外,数字技术应用于工业电气自动化生产还具备的微电子信息技术和强大的处理器功能。这就意味着其能够为工业电气自动化的生产运行提供先进的电子信息技术。
2.2增强自动化生产的可靠性
数字技术的应用,要配以智能化的操作平台。随着网络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网络的运行环境具有较高的安全性。现如今,数字技术的应用过程在先进网络技术和智能化电气系统的支持下,实现了数据信息传递的双向性。而且,数字技术还能够顺利的将计算机和仪表设备的智能化、低压断路器进行连接。事实证明,智能化操作平台的可靠控制功能,使得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工业电气自动化应用数字技术设备的复杂性。相关人员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只需要在中央控制室进行观察和分析信息数据就可以下达具有针对性的指令。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系统操作的有效性,具体体现在工作人员无需守在相关设备的运行现场监督每一个操作过程的规范细节。
2.3较高的性价比
数字技术能够对系统所接收到的相关数据信息进行迅速的判断,并根据判断结果下达有效的操作指令。工业电气自动化的运行错误得到有效修正,就能够避免企业在生产的过程中成本资源浪费的不良现象出现。对于企业的生产效率和总体的经济效益来说,则提供了较高的性价比技术来保证其目标的实现。除此之外,在工业电气自动化的发展过程中,应用数字信息化技术。还能在很大程度节省了人力资源分配、物力资源成本的控制以及解决财力资源的浪费问题,这就极大地减少了工业电气自动化生产的失误。由于数字技术的应用效果是具有操作程序的便捷性,那么其本身就可以对工业电气自动化的运行系统数据进行准确的模拟控制。这就会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对整个工业行业生产系统的有效性操作,随着各方面资源的利用率增加,最终实现了降低工业生产成本的目的。
3数字技术在工业电气自动化中的创新应用
虽然其应用为工业电气自动化的发展与壮大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数字技术的运用时间并不长。这就意味着其具体运用的技术还不够不成熟,对于工业电气自动化实际生产过程还存在着一定缺陷。就目前来看,数字化技术在工业电气自动化应用的过程中,缺乏一个统一的操作标准。此外,对于具体应用的专业技术人员并不能满足工业发展的需求,这就使得数字技术的智能化功能并没有合理的发挥出来。针对这种情况,数字化工业电气自动化生产的相关建设者,应在现有数字化技术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对于数字化的智能功能,可通过引入数字化智能终端的方式将其安装在工业电气自动化的运行设备中。具体过程为:当应用数字技术来采集设备运行过程中的数据信息内容时,可通过双重配置网下的智能化终端与间隔层进行数据内容的连接和有效传输。其中,对于第一层配置网下的智能终端来说,其主要作用是上传相关的现场设备运行的数据信息内容。而第二层的作用是在于在于保护跳闸。在工业电气自动化的生产控制过程中应用数字技术,还可以采用设置双重保险的方式来降低设备的运行风险。具体来说,在大部分工业电气自动化的生产企业中,为了更好的连接ERP与MES数字系统。在实际的技术应用中,通常采用通讯标准作为TCP/IP的协议,这样一来,就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计算机的自动化数字技术。与此同时,还将计算机技术的管理平台与实际生产自动化控制系统之间实现了有效连接。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工业电气自动化生产过程中,运行数字技术起到了提高实际生产效率的作用。就目前来说,正是放慢发展脚步进行稳定调整的重要阶段。工业作为我国经济建设的重要支撑,将其尽早的实现数字化生产运行,是保证工业进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发展内容。相关的行业建设者,一定要在这一发展的关键时期把握好数字化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马建华.数字技术在工业电气自动化中的应用与创新[J].制造业自动化,2012,06:142~144.
[2]孙旭彬,李峥.解析数字技术在工业电气自动化中的应用与创新[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36:61.
[3]艾沙江·艾力,阿不里克木·吾甫尔.数字技术在工业电气自动化中的应用与创新[J].橡塑技术与装备,2015,20:154~155.
不同的学生作业能力存在差异性,对作业的需要就自然有所不同。如何设计好数学自主作业,给学生提供富于实践性、探索性、开放性、趣味性、层次性的作业材料,提供自主活动、自主探索的机会,是提高数学家庭作业的质量,培养创造型人才的重要一环。
基于这样的考虑,我想自主作业是否可以朝以下目标努力:
设想一:作业内容生活化,呈现开放性
真正的数学是丰富多彩的,不是复杂的数字游戏,它有着实实在在、生动活泼的生活背景。从生活中来的数学才是“活”的数学、有意义的数学。因此,家庭作业的设计,要联系孩子的生活实际,要使孩子感到兴致盎然,学以致用。
如:教学“千克的初步认识”后,可以建议学生做:(1)去超市找一找1千克重的物品有哪些?(2)调查:1根火腿肠、一包方便面、一瓶矿泉水、一袋黄酒、一个鸡蛋等的重量。(3)和爸爸妈妈一起先猜一猜1千克的花生大约有多少粒?然后称一称,数一数。
设想二:作业过程活动化,突出实践性
“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学生在课堂上、书本里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只有与丰富的社会实践相结合,才能变得鲜活起来;只有经过自己的亲身实践,才能变得丰满、深刻。
例如: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后,安排这样两道题:(1)通过度量、计算,求出制造一个火柴盒的外壳至少需要多少平方厘米的硬纸板?制造一个火柴盒的内盒又至少需要多少平方厘米的硬纸板?(2)如果每平方米墙面需2千克油漆,重新粉刷你的卧室,100千克油漆够吗?(本题学生要知道先测量出自己卧室的长、宽和高,再求出自己卧室的四壁和天花顶面的面积,最好还应扣除门窗的面积,然后再计算出100千克油漆够不够)
设想三:作业形式多样化,具有趣味性
作业本来是一种操作,它不仅限于书面作业,它还可以是一项活动,也可以是一件制作。我们的作业设计应还其本来面目。
1.书面作业要创新,要讲究图文并茂,运用学生感兴趣的图片、表格、“对话”、情境图等形式,做到“寓做作业于兴趣中”。
2.布置阅读一些数学故事、数学知识(自主家庭作业还要注重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开展一些数学游戏活动,做到“寓做作业于游戏中”。比如报刊书籍中有很多数学童话故事、数学游戏(如24点、抢“30”游戏、模拟购物等)、数学发现与数学史的知识(如高斯求和、毕达哥拉斯定律等)。
3.设计一些操作、实践活动,开展社会调查,做到“寓做作业于实践中”。例如:学了统计之后,可以布置调查所在的居民小区各户的月用水量和用电量,并完成相应的统计表或者调查报告。
4.设计一些制作或者创作,做到“寓做作业于创作中”。例如教学“有趣的七巧板”后,布置学生用七巧板拼出一些有趣的图案。又例如学了“圆的认识”以后,布置学生用若干个圆创造一幅美丽的图案(如:奥运五环图、肥猪“嘟嘟”等)。
设想四:作业数量个性化,迭现层次性
基于“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理念,教育必须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而教育的内容、形式、要求必须有多样性。自主作业的设计增加了选择性、层次感,把作业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一般可分为必做题(A类学生完成)、选做题(B类学生完成)、挑战题(C类学生完成)。
例如:教学“长方形的周长”后,设计出3道必做题(已知长和宽,求周长的基本题);2道选做题:(1)学校操场是一个长方形,长100米,比宽长40米。操场的周长是多少米?(2)量出家里的书桌或者饭桌的长和宽,并求出它的周长;1道挑战题:用一根长20厘米的线,你能围出几个不同大小的长方形?
关键词: 信息技术 微电子专业教学 应用
信息技术是现代教育技术的基石和重要组成部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强化信息技术应用。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信息技术与高校专业教学相结合,可以改进教学手段、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增强教学效果。
微电子专业是我国近年来大力发展的一个多学科综合、高技术密集的新兴专业,主要研究半导体材料、器件与工艺和集成电路与系统的设计、制造和测试等理论和技术。微电子专业教学由于课程开设时间较短、涉及学科多、理论性强、同时又与实践结合紧密。因此如何有效地改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成为微电子专业教学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到微电子专业的教学活动中,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促进了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1、多媒体技术在专业教学中的应用
多媒体教学是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最典型、最广泛的具体应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是指采用图像、动画、视频等新颖的教学形式,将教学内容生动形象地展示给学生,使学生获得直观的感性认识。多媒体教学方式有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特别是重难点内容的理解和吸收,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突破和有益的补充。针对于微电子专业的特殊性和综合性,我们在教学中采用多种多媒体表现方式,分别应用在以下几个方面。
1.1幻灯片教学
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通常由多页幻灯片组成。在幻灯片中可以插入各种对象如文字、图片、图形、表格、艺术字和声音等,把抽象的、难以直接用语言表达的概念和理论以直观的、易于接受的形式表现出来,有效地增强了教学效果。微电子专业课程理论较多,信息量大,直接讲授学生感到比较枯燥。使用幻灯片教学后,色彩丰富,图形清楚,概念清晰,有助于把抽象概念形象化,复杂问题简明化,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
1.2动画演示
电脑动画的运用能够进一步提升多媒体技术的作用和效果。动画能够将微电子专业课程中遇到的深奥的理论问题和复杂的内部机理,通过简单的画面动态地表示出来,从而使学生加快加深理解,特别有利于重点难点的掌握。另外,电脑动画能够逼真地再现微电子工艺流程的加工过程,可以模拟实际操作步骤,从而可以代替或辅助部分实践教学。
1.3录像放映
微电子专业的实习单位往往是高投资、大规模、贵重设备云集的高科技公司。这些公司管理制度严格、专业程度高,对在校学生进企业实习有着很多限制,同学们经常只能去参观工厂环境,远眺机器的运作,甚至有些生产企业不对学生开放实习。这样,教学得不到生产实践的支持,使得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降低了教学效果。而将企业内部的生产流程拍成录像,或者购置相关内容的影像资料,通过多媒体放映给同学观看,可以近距离地观摩生产流程和设备运作、了解技术细节,对不甚明白的内容可以反复观看。采用这种方式进行教学,同学们纷纷反映大开眼界,受益匪浅,不仅对课程里所学的内容有了直观的认识,而且了解到产业的前沿发展。
2、虚拟仿真技术在专业教学中的应用
得益于计算机硬件的飞速进步和软件技术的迅猛发展,虚拟仿真技术成为当前流行的新型教学手段。传统的实验教学手段,局限于实验室购置的设备和仪器,特别是微电子专业的实验设备价格高昂、操作复杂、容易损伤,使同学很难得到上机锻炼的机会。而使用基于虚拟仿真技术的教学方式,过程简单灵活,交互方式多样,结果直观明了,既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又能提高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虚拟仿真技术在微电子专业教学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电路设计方面,基于电子设计自动化(Electronic Design Automation,EDA)技术实现对电子线路(包括集成电路与版图)的模拟仿真;二是在微电子工艺与器件方面,基于半导体工艺和器件的计算机辅助技术(Technology Computer Aided Design,TCAD)实现对微电子制造工艺和半导体器件结构及工作过程的仿真与演示。使用仿真软件所提供的强大功能,包括软件所具有的可升级性,在课堂和实验中通过软件设计微电子电路、工艺和器件,在屏幕上模拟其功能,可使教学概念清晰,内容生动,过程可视,还能够大幅节省实验设备的购置和维护费用,经济高效。
3、网络技术在专业教学中的应用
近年来网络技术更加普及,也更加方便,特别是校园局域网的建设,提供了学生随时随地使用各种终端进行网络学习的教育环境。这也促使我们把教学平台从教室向网络拓展,必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教学的形式和基本架构,带来革命性的变化。
互联网和局域网一方面可以作为信息资源库,为微电子专业课程教学提供教学教案、课件、习题等资源的下载和在线浏览;另一方面也可以作为师生课外互动的平台,进行答疑、作业提交、通知等教学活动。这两种方式也是目前微电子教学中最主要的网络应用手段。使用网络教学有助于师生双方的交流,教学信息的丰富,以及多元化教学,等等。网络教学的推广和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极大地推动了网络技术在教学体系中的应用,将会成为现代教育技术的主流之一。
1.1工作室模式的开放性
工作室的教学模式不是关在教室里的“填鸭式”教育,也不是关上门闭门造车,更多的是是课堂之外的延伸,是关注于知识的实际运用。在工作室的教学模式之下,学生无需将眼光和脚步固定在教室的小范围之内,可以更多到课堂之外去挖掘丰富的更富有趣味性的知识,尤其是在网络文化如此盛行的时代,能够独立有效地运用网络技术寻找提升自我的知识库也是新时代人才必备的素养之一。
1.2工作室模式的互动性
以往的教学模式过分单一,教师依据教材大纲授课,学生抄记知识点成为了最主要的模式,这让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大大减少。工作室模式的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更像旧时盛行的“师傅带徒弟”的授徒方式,更多的是手把手的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传授自身经验的频率极大增加,也会不时有协作,相互之间的距离感大大缩减。在同一个项目的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就更加频繁,课程不再是可以的一场脑力比拼,更多的是通力合作的一场煅炼。
1.3工作室模式的针对性
工作室模式的教学方式是围绕着项目展开,比起零散知识点的累积,明显更有针对性。虽然比起课堂教育,在系统性方面可能会有所欠缺。但是课堂教育涵盖过多的知识点,往往都是浅尝则止,学生在每个知识点上都没有深入的涉猎,久而久之就会降低学习的兴趣。而工作室模式与之相反,虽然涉及的范围可能比较小,但是针对性非常强,了解更加深入,对项目涉及的知识点的学习会更加有明晰的概念和理解。
1.4工作室模式的实践性
教育归根结底是为学生踏入社会做铺垫,是让他们在融入社会前拥有更高的更符合社会需求的资本。在升学的压力之下,更多的教学模式失去了原本的教学意义,一味以高分为教学唯一目标,培养出了大批与社会需求脱轨的“高分人才”。工作室的教学模式突破这一困境。工作室的教学围绕项目展开,这些项目都是围绕着企业中实际会涉及到的内容,这等于提前为学生开了一道看外面社会的窗口,让他们提前了解踏入社会需要了解的问题,更全面地用实用的知识武装自己。
2工作室模式的实施
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工作室是在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大类之下,分化出定位更加精准的小类别项目小组,学生根据自身的能力和兴趣加入不同的小组,由专业有权威的教师带领项目小组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项目研究。项目小组之间可以定期组织交流会议,交流各小组的项目进度和研究成果。在项目完成之后,举行项目成果的展示和评比活动也是十分有必要的。这不仅能让各小组的研究更有紧迫感和荣誉感,也能更深入了解彼此的研究内容和成果,更好地打开学生的眼界和思路。工作室模式承接的项目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教师承接企业实际的项目后根据学生的意向挑选合适的学生作为小组成员,共同完成项目的开发。一种是每个教师提出自己的模拟项目,学生根据自己的意向自行选组。在师资力量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适当采用“一对一”的教学模式,学生个人的学习情况和能力可以得到最大化的考虑,学习方案更有个性和针对性。学习效果也会相应提升。
3工作室模式的效果
工作室对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调动是十分明显的。固有的教学模式弱化了每个学生的个性,把他们当成统一的教材接收器在培养。学生也在被动学习中失去了对本专业的热情,按部就班的完成固定的学习任务,却失去了创新和探索的能力。当大部分的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和独立学习的能力,成为学习的一部机器,这将是教育的一种失败,而大批创新型人才的流失也会成为拖累未来社会前进的阻力。工作室的教育模式让学生一开始就有按照兴趣选择项目的权利,这比“填鸭式”教育多了民主。在学习过程中也不是单一围绕课本,而是有实际的项目研究,激发他们的好奇心,让他们重拾学习的兴趣。比之按本宣科的教学模式,工作室教育模式对教师的综合素质要求更高。工作室教育模式中,教师不仅是课程的教授者,还是项目的负责人。需要将项目的完成与专业知识点更凝聚的融合在一起。这不仅有利于促进教师不断提升自身业务水平,也促进了教育界水平的不断提升。工作室教学模式中最关键的项目,一般都从实际的企业需求演化而来,甚至不少学校与相关企业开始了合作关系,将企业项目实际融入课堂,拉近学生与企业的距离,缩短学生步入社会的不适应期,也为企业提前打好人才基础,提前着手对口人才的培养。这对于企业和学校都是双赢的局面,企业可以更大程度的减少“供不和求”的局面,学校也可以大大增加就业率。
4工作室模式的困境
工作室教学模式的困境主要还是在投入上存在很大的不足。一是师资力量上,工作室教学模式需要更雄厚的师资力量投入,这种模式现在还比较前沿,在师资力量上也还没投入力量培养。二是工作室硬件和软件设备的投入还无法得到保证。三是管理体系还没完全建立。
5结语
【关键词】电子通信;技术;创新;措施
随着智能化、网络化、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子通信技术作为我国当下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也是事关我国国名经济的基础性、战略性以及先导性的支柱型产业,其促进了社会就业、有效的调整了产业结构、拉动了国民经济的增长,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1]电子通信行业与传统制造业不同,它属于技术导向型产业,因此技术创新能力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该行业的发展水平与发展前景。就目前我国的电子通信行业而言,它与世界领先水平相比许多方面还存在着一定差距,包括技术标准、资金投入、研发能力以及高技术人才储备等方面,所以,我国电子通信行业的科技实力以及技术创新还有待提高。
一、我国电子通信技术创新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在电子通信行业内研发以及研发人员的不断投入,使国内电子通信行业具备了一定的国际竞争能力,出现了中兴、华为等一批优秀的民族企业,虽然一些有着高技术含量的企业已开始步入国际轨道,但是从整体上凸显了我国电子通信行业在技术创新能力方面的薄弱。
(一)缺乏核心技术创新能力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电子通信行业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了较大发展,从而成为了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型产业,科技水平以及创新能力也有了较大的提高,部分产品产量在世界上也名列前茅,但由于该产业在我国起步较晚,基础较差,所以在核心技术上还很缺乏创新能力,导致了我国需要进口很多相关产品中所用的核心技术。
(二)核心技术的缺乏对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造成的影响
由于我国电子通信行业在核心技术以及核心技术的创新能力等方面的不足,给我国电子通信行业的发展造成了困难。[2]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其中主要包括:生产成本提高了、知识产权面临纠纷等问题增加。随着我国电子通信行业的不断发展,更加凸显了我国在核心技术上发缺乏。
(三)对技术研发的投入不足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电子通信行业倍受各界的关注,虽然电子通信企业提高了对技术创新的重视,加大了对技术研发的投入力度,但是在与跨国公司的比较之下,其投入的规模仍然处于弱势地位。我国电子通信企业核心技术的创新能力之所以难以提高是因为企业在对其研究开发中投入过低造成的。
(四)缺乏高技术人才
人才作为我国电子通信行业技术创新环节的关键所在,一个企业拥有了高技术人才势必会使技术创新水平稳步提高,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增长,而针对我国目前情况而言,高技术人才在电子以及通信领域中还是比较缺乏的,这种对人才的缺乏在软件及集成电路领域中表现的特别突出。[3]这种对专门人才的缺乏现象使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在发展的道路上步履维艰。
(五)行业内外资企业占据重要地位
从目前我国企业分布情况可以看出,国内电子通信行业内外资企业所占比重较大,它们在行业内占据了重要地位,而且外资企业掌握着电子通信行业内的顶尖技术。因此,为了有效促进我国电子通信行业实现长远目标以及持续发展,就不能让外资企业在国内行业中继续扩张下去。
二、提高我国电子通信行业技术创新的措施
一直以来,发达国家主导着世界电子和通信工业的发展,这种趋势在今后很长时间内不会有太大的变化。[4]而我国电子通信工业的快速发展是以引进外国先进技术为基础的,即使现在有了一定的自我创新能力,但是在核心技术上还是与外国有一定的差距,这就要求我国相关企业仍需要不断的对外国先进技术进行学习。
(一)国家应就关键技术领域进行支持
社会经济在飞速的发展,而电子通信行业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在该行业中的技术创新投入比重也越来越大,单个企业承担难度较大,所以企业之间的合作就显得尤为重要。[5]目前,我国正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化阶段,企业很难完全摆脱对国家的依赖,这就需要一个时期来进行过度。因此,在一些关键的技术领域内,必须取得国家的支持,并让政法参与到开发项目中,企业仍作为技术研究的主体,企业需要充分的参与标准的制定。
(二)政府政策的支持
随着我国电子通信行业的不断发展,技术的创新成了各大企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为了鼓励企业积极进行技术创新活动,政府可通过立法的形式,鼓励国内电子通信企业积极的进行技术创新,并有效的将技术成果转化为新产品,使高附加值的产品在出口贸易中增长比重。
同时,我国政府应大力扶持中小企业。众所周知,我国政府在电子通信领域内是着重对大企业进行关注以及支持,各项优惠政策基本也是针对大企业来施行的,但往往推向市场的新技术都来自于中小企业,而对于中小企业而言,它们缺乏政府的支持、缺少资金来源。[6]就实际情况而言,中小企业只要正确的选择了项目方向,其成功的可能性并不比大企业低。所以,鼓励并支持中小企业引进高技术含量的研发机构,从而使我国电子通信行业的技术水平得以提高,推动整个行业的进步。
(三)企业自身应加强对技术创新认识
就我国目前电子通信行业而言,其中比重占有率最大的当属外资,其掌握着业内的顶尖技术,因此,加工贸易应做为我国电子通信企业的重要发展手段,应大力争取发展高附加值的加工贸易,有效的在过程中引进并且吸收掌握新技术。TD―SCDMA做为我国自主研发的成果,其发展势头良好,在国内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因此,我国应出台一系列政策推动以3G为象征的无线接入技术部署,大力推动我国无线通信技术发展,继而有效的促进我国电子通信行业的发展。
(四)加强产业内合作
全球范围内电子通信行业的科研技术更新速度不断加快,如果电子产品的技术成果不能有效的转化成生产力并且生产出新产品,那么这技术就会很快过时。就目前我国的电子通信行业而言,科研成果能有效的转化为社会生产力的不到15%,为了改变现状,使科研成果摆脱搁置、摆脱淘汰的命运,提高科研成果使用率,就要求我国电子通信行业加强产业内合作。
(五)加强国际间的合作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电子通信行业也逐渐成为国际化产业。在全球经济化的大背景下,技术标准也越来越国际化,所以闭门造车的技术创新很难取得市场的认可,反而会导致企业的努力前功尽弃,白白浪费大量的人力、物理。因此,应加强和政府、国外企业以及国际组织在关键技术创新研发以及标准的制定等方面进行合作,促进我国有效的掌握电子通信行业的先进技术。
三、结语
电子通信行业作为新兴的高技术产业,由于我国起步较晚,使得该产业在我国各地区发展极不平衡,大部分地区仍处在模仿创新的阶段。虽然我国电子通信行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仍与世界领先水平还有相当一段距离,但在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以及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对技术创新的大量投入,通过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以及企业内部的不懈努力,我国势必会以创新的姿态与方式将电子通信行业推向世界前端。
参考文献
[1]李亚琼.浅析电子通信行业技术能力创新性前景研究[J].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3,(25).
[2]雷蕾.电子通信行业的技术创新探讨[J].无线互联科技,2013,(10).
[3]刘建新.我国电子通信行业的技术创新探讨[J].中国科技博览,2011,(26).
[4]魏兴炎.我国电子通信行业的发展与创新[J].决策与信息(下旬刊) ,2013,(9).
关键词:工业电子产品 售后技术服务 基本内容 优化设计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各类企业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作为工业电子类产品的销售日趋激烈,给我们的经营提出了精细化和深入化的要求,售后服务更是成为企业应对竞争的重要手段和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途径,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企业形象[1]。笔者针对所在江苏无线电厂有限公司的实际,结合公司无专业售后服务及工作量大的特点,谈谈工业电子产品售后技术服务工作优化设计。
1 售后服务的基本内容
售后服务是企业与客户直接接触的环节,是反馈产品信息和市场信息的重要源头。需要多组织的参与,且具有复杂的信息流和商流[2]。售后服务所包含的内容主要有:
1.1 提供技术资料和零配件给客户 提供给用户的产品技术资料可以采用说明书的形式,阐述产品的结构构成、功能、使用条件和方法、注意事项、保存方法等,便于客户全面、快速地对产品的功能和使用方法等相关事项熟悉掌握。同时,根据用户的需要设立零配件供应点,便于当产品出现局部受损时用户能及时更换配套零件,保证产品的正常使用。
1.2 提供技术培训给客户 用户在购买电子产品后需要安装才能将产品投入使用,企业应提供必要的安装技术培训给客户,保证他们能够正确、快速地完成安装,以免他们因不懂安装技术进行不当安装导致产品无法使用。与此同时,根据情况,企业还应在一定程度上给予客户使用和维修技术的培训,使客户正确使用产品的同时,能够自行解决使用过程中产品的非专业性问题。
1.3 提供现场技术服务和维修服务给客户 根据产品销售规模,可以建立维修服务的网络,帮助客户解决产品使用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包括质量和非质量问题。组织人员进行定期或不定期地为用户提供现场服务,解决产品在使用过程中存在的潜在问题。
1.4 建立用户反馈系统 当产品售出后,企业应建立用户资料系统,包括电话、信函、电子邮件等多渠道的反馈系统。对于客户对所购产品的整体评价进行全面反映、对于用户在使用产品过程中出现的产品缺陷或质量水平,及时的了解,积极提取用户包括产品和服务两方面的意见和需要。企业还可以定期对客户进行访问,了解产品的使用情况,帮助用户解决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5 处理好使用过程中的产品问题 作为生产线生产出来的产品,难免会有极少部分存在质量问题,出现这样的问题会导致用户的损失。企业应根据质量问题,结合客户的要求,给予解决,如修复、退货、换货、折价等方法。若有产品质量造成的用户损失,根据损失的大小企业应作出合理的处理,给予适当的赔偿。
2 优化售后技术服务的策略
2.1 转变质量观念,将用户需求放在第一位 以往,人们认为质量就是产品是否符合设计要求,即符合性的问题[3]。这种观点主要是站在生产企业的立场考虑问题,很少关注客户的利益和感觉。电子产品领域形成了买方市场,客户作为市场中的主宰,这种符合性的产品质量观很难适应社会经济生活的需要。因此,企业要想赢得顾客和市场,提升自己的市场竞争力,必须将客户的需求放在第一位,树立用户型质量关。在进行产品生产时,重点落在开发设计、生产制造以及销售服务等全过程中,以用户为中心,将他们的满意作为产品质量的最高原则。转变“符合型”为“用户型”的质量观念,从用户的角度出发,真正以用户为中心,体会用户的重要性,为用户提供完善的售后服务,只有这样才能赢得客户的满意。
2.2 建立专业的技术服务体系 企业提供给客户的售后服务应快速、全面和高质量,因此需要建立互动的售后服务体系。这个体系应包括专门的售后服务负责中心、24小时电话咨询服务、覆盖所有销售地区的零配件供应点和维修服务网络、专业的维修技术人才。企业的各项售后服务主要由售后服务中心负责,主要包括顾客群管理、投诉管理、使用调查管理、维修管理、管理维修站、管理故障信息、管理决策分析等工作[4]。顾客群体主要有中间商、最终用户分销商以及与最终产品关联的群体,对于顾客群体售后服务中心应进行分类登记管理;投诉管理是指登记、分类分析并汇总各种顾客群体各类方式的投诉信息,及时跟踪维修情况,并认真回复各种来电、来函和电子邮件,及时有效地解决客户的投诉。
同时,应及时将顾客的投诉和建议反馈至产品设计和制造等部门,提品改进的依据;组织定期或非定期调查,以了解产品的使用效果和顾客要求,将顾客对产品的整体评价以及质量水馈、对售后服务的满意程度等信息收集起来,分析产品的市场需求和产品的发展方向;售后服务中心还要全面管理产品的出厂维修业务,建立所有出厂产品的安装维修档案,对于产品的配置状况、顾客的情况及维修故障现象、维修过程等情况进行详细记录,以便作出正确的产品判断,提供有效的产品故障诊断支持[5]。同时,统一管理维修人员、费用、维修工时和各种相关业务,将安装和维修任务及时下达,指定人员安装维修、进行任务跟踪,保证任务的正常完成。
2.3 建立标准化的售后服务工作 企业产品的生产过程包括研制开发生产加工售后服务反馈的整个过程[6]。服务是一种无形的产品,它的质量很难保证,相对于企业的信誉,服务质量比产品质量更重要。因此建立标准化的服务能够有效保证和提高服务质量。企业可以通过制定并实施服务的标准、运用标准化的方法和原则,达到服务方法规范化、服务质量目标化的目的。企业根据具体情况制定售后服务的标准,将对用户的技术服务内容、使用效果和使用要求的调查、产品质量负责到底等进行标准化,并纳入到质量标准化的体系中。
2.4 创新售后服务的内容和体系 随着社会的发展,用户对产品的需求也不断的发展变化,企业应根据用户这种变化创新售后服务的内容,满足用户各种不同的需求,在售后服务中保持竞争的优势。同时要不断的提高售后服务人员的素质,进行售后服务人员专业技术的培训,根据服务内容的变化创新服务的体系,促进售后服务工作的不断发展。
3 结论
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不仅仅限于产品和价格的竞争,对于工业电子产品的生产企业而言,售后服务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工业电子企业应建立专业的技术服务体系;转变质量观念,将用户需求放在第一位;建立标准化的售后服务工作;创新售后服务的内容和体系,以提高售后服务的质量,以赢得顾客和市场。
参考文献:
[1]王诚,刘胜,黄巧莉.客户驱动的网络化售后服务系统研究[J].工业工程,2006,9(2):67-71.
[2]王伟.海事电子产品销售和售后服务网络的建立及策略[J].广东造船,2009,28(4):64-66.
[3]孙卫东.索尼公司售后服务工作改进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4]吴之乃.强化售后服务,打造服务品牌[J].施工技术,2011,40(1):11-13.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是现代职业教育教学过程中产生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目前在我国还处于探索发展阶段。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其实是来源于伟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理论,它的涵义是“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在做上教是先生,在做上学是学生。”这有三层意思:一是指目标,教育不是教人学,而是教人学做事;二是指方法,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三是指关系,对事说是做,对已说是学,对人说是教。教学做其实是一件事,而不是三件事,“做”是根本,是中心。将该理论应用于教学,就是我们现在推行的一体化教学,一体化教学主张车间与教室一体化、教师与师傅一体化、学生与徒弟一体化、作品与产品一体化、教学与生产一体化。这种方法是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于一体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目前已广泛应用于职业学校教学实践。
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施——项目教学
项目教学法就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将一个相对独立的教学项目交由学生自己学习。收集信息、设计方案、项目的实施及最终评价都由学生自己完成。学生在完成项目过程中,了解并把握整个项目的实施过程及每一个环节中的基本要求。
而教学做一体化的项目教学打破了传统教学的章节次序,把章节知识点按照教学需要整合起来,所设计的教学项目往往涉及整本书的内容,也可以仅涉及某个章节的内容,以最直接的方式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同时,采用项目教学法,可以从一开始就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进而提高教学效果。
三、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操作过程
1. 学生自主学习老师安排的项目教学任务。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根据项目任务要求,利用自己已掌握的知识,组内成员合理分工,共同完成项目规定的任务。
2. 制订项目实施计划。学生按照项目任务要求,通过团队合作讨论制订项目实施计划,具体包括项目任务的实施步骤、项目任务的时间安排、项目完成后验收等。这个过程最能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组织能力。
3. 项目任务的实施。任务实施,学生为主体,教师给以必要的指导,学生根据项目任务要求,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想办法解决问题,最终完成项目任务。在完成项目任务的过程中,学生们积极主动寻求解决任务的办法,查资料、相互讨论、寻求老师帮助,通过一系列的主观努力完成知识到能力的转化,在做的过程中学习知识,最根本的是利用所学知识完成项目任务。
4. 项目验收与评价。在项目任务完成后,老师要对项目完成过程进行验收与评价,针对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评价,并总结出改进办法。同时对项目任务涉及的理论知识归纳总结;对完成项目任务质量进行打分评价;对完成任务优秀的小组和个人进行奖励。
四、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软硬件”支持
1. 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双师型教师是实现一体化教学的关键。双师型教师体现了“教师与师傅合一”;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无缝对接。传统的理论教师与实践教师分开上课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现代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需要大批既懂理论又能操作的“双师型”教师。因此,推行一体化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培养大批双师型教师。
2. 一体化教室建设。一体化教室是进行一体化教学的阵地,是实施一体化教学的保障。一体化教室可以理解为将车间搬进教室,教室即车间,车间即教室,体现了“车间与教室合一”。一体化教室应该有课桌、黑板、讲台、实训工具和设备,另外还要有电脑、音箱、投影等现代教学设备。
自主型作业,改变了由教师指定作业的方式,引导学生自己作主,自由安排作业内容,自我设计作业形式,着力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思想,学习品质和学习方式,增强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实践性,创新性,实现学生学的观念的根本转变,从而更有效地促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的和谐统一,凸现师生自主创新的精神。自主型作业是素质教育中探索的一种学习方式,结合本人在数学教学中的做法,谈几点实践体会。
一、自主内容
作业不应是单一枯燥的文本,其内容应该是富有色彩、充满情趣的多元复合体。学生的心理处在不断发展之中,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有自己的思维方式,让他们通过自主选择作业内容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学习情况,做学习的主人。在学习了几何之后,我要求学生用学过的几何知识来设计一道题并完成。这样的作业,从内容上讲,给了学生很大的选择空间,不存在学生不会做的问题,而且可以体现每个人不同个性和数学的创造力。学生的兴致空前高涨,学生的作业积极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而学生交上来的作业又让你大吃一惊,你会惊叹学生竟有如此大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有的用几何知识来丈量不规则土地的面积,有的用相似三角形的知识来测量旗杆的高度,有的用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求出了6层大楼的高楼,更为令人称奇的是,有的学生用学过的几何图形来作画,有人物、有建筑、卡通、服装……我拿到作业以后,象孩子一样兴奋,急不可待地批改起来。批改作业的过程就象与学生们在进行着心与心的交流。通过这样的作业内容,让学生用学到的知识回自然,回归社会,重新去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让他们发现,其实数学来源于自然,来源于社会。
二、自主形式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的内容,我鼓励学生用丰富多彩的表达形式来完成作业。例如在学习了“全等形”的概念后,我布置了这样的作业:请你从生活中找出两个“全等形”的实例。学生做这样的作业,兴致高涨,非常积极主动。而交上来的作业又各具特色:有的找了两张相同的照片,有的采了两张一样的叶子,有的画了两幅相同的画,有的剪了两个相同的“喜”字,还有的同学捉了两只一样的蝴蝶夹在作业中。这样的作业,给了学生很大的自由度,学生可以自由选择材料来完成作业,而形式又不拘一格。由此激发学生进行多方面的感官体验,在愉悦合理的情境中利用熟悉的材料来挖掘和展示自己的潜能,与这些材料或环境不断产生互动,自然地显现出各自不同的能力倾向,不仅获取了许多知识信息,锻炼了全面参与学习的能力,还得到了大量的愉快而难忘的体验。
三、自主时间
自主作业的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学生能够有十分充足的自主的时间来处理问题。特别是带有研究性课题的作业,我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来完成,在这过程中,老师不能不闻不问,而是应在过程中加以指点、指导,引导学生去研究问题,完成作业。
例如,在学习了解直角三角形后,布置了一道作业:请你自制一些测量工具,如测倾器等,并测旗杆或楼房的高度。这个作业我并不要求学生当天就交上来,你可以是一二天或一周也行。在这样富裕充足的时间里,学生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时间,选择合适的地点进行测量、记录、计算、汇集、整理、提交研究成果。学生有了自主支配的时间,就能充分利用时间,变封闭式的被动学习为开放式的主动学习,变单一的学习为多元的主体学习方式。这样以自主型作业为载体,通过动手、网络查询、实地调查,实现多方位、多角度的学习,而且可带来持续学习的动力。
四、自主探索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数学学习过程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提出具有一定跨度的问题串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或提供一些开放性的问题,使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所学的知识。而自主型作业正好给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一个平台。
例如,在学习了“成比例线段”以后,学生对黄金分割这个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乘势布置了这样一题作业:请你从生活中找出具有黄金分割特征的事例,一周后交上来。由于该题目是开放性的,答案不唯一,又有了充足的时间来处理,所以学生们兴致高昂,积极投入。有的画成图形,有的干脆画成一幅画,有的上图书馆查资料,有的上网查找,学生们忙得不亦乐乎。
五、自主评价
关键词:高职教育;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模式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发展,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也日益增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对职业教育要增加投入,并且实施“校企合作”这种被公认为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应用能力,以便更好的就业,从而把课堂学习和企业实践经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学校和企业这两种不同组织的优势资源。高职院校采用校企合作培养人才,一方面可以让学校师资队伍更加强大,另一方面还可以使学校和企业双方的资源得以整合和优化,不仅如此,校企合作最重要的是可以解决当前毕业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全面发展。
1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校企合作主要的模式分析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多次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工作结合”“半工半读”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经过职业院校多年的努力探索,校企合作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可将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校企合作大致分为下面几种模式。
1.1“2.5+0.5”模式:电子信息工程是一门包含电子技术和信息系统基础知识的专业,知识面比较广,因此学校在制定人才培养计划方面,是根据企业的岗位不同的需求制定的。有两年半的时间学生在学校接受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际操作训练,最后的一个学期学生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并且根据学生实习的岗位自拟毕业设计题目,在实习企业技术人员与学校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完成毕业设计。学生毕业之后可以根据自己对专业技术的掌握程度、兴趣爱好自行寻找就业单位,也可直接到实习企业就业。
1.2建立实习基地的模式:将实习基地建立在学校,学校提供相应的场地,企业提供生产设备和技术、资金,学校参与实习基地管理并按照企业的管理模式进行运作,学生以企业员工的身份参与产品的生产,学校和企业以股份的形式参与实习基地的利益分红。通过实习基地的建立,学生掌握了生产新技术,教师获得了新技术开发的机会,教师的教学水平也得到很大的提高。
1.3订单培养模式:是各省份企业根据生产、技术的需求,与学校联合开设定向生的培养,企业与学校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的设置、相关工种技能操作的培训。学校根据企业的生产产品、技术岗位要求进行教学过程的实施。学生通过在学校的学习,具备了一定的符合企业要求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毕业后企业可直接录用。
2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要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所面临的最大困难是缺乏纵深发展的长效动力机制,学校和企业在合作上出现冷热不均的现象,学校热情、主动、积极,而企业的参与性、积极性不高,同时缺乏政府的有效的制度保障等因素,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只存在短期行为现象。笔者经过调查和对学生的回访,影响高职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与企业合作教育发展的原因是:
2.1实训基地的设备老旧电子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有很多企业的电子技术和设备都比较的先进,对于大多数高职院校,受到省、地方政府财政资金有限的支持,教学设施、实训的设施等相对比较落后,有的学校为了节约经济成本,将企业已经淘汰的设备作为实训设施,实训的人才培养、授课内容与实训操作技能不相符,从而与企业的生产、技术要求不相适应,影响了校企合作的建立。
2.2师资队伍缺乏创新能力阻碍了校企合作当前,许多高职学校是由原来的技校、中专合并组建的。教师队伍的业务水平参差不齐,从普通高校毕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他们的理论水平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很高,但是企业实际工作经验缺乏,而企业既有专业技术能力的工作人员由于企业的生产经营的需要,不能按照学校教学时间来校授课。同时,各高职学校在面临生源、经济双重压力下,教师的教学工作任务繁重,没有足够的时间参与科研、技术创新等。因此这也是许多高职院校建立良好的师资队伍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2.3企业和学校的宗旨不同衡量办学质量的好坏就是就业率,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学生就业率的多少是决定该专业是否能够继续发展下去的重要指标,很多学校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基础上,重点抓就业率.而企业是以经济利益为目标,如果与学校合作,就会增加企业的人力、财务成本,短时期内没有给企业增加效益,还给企业增加许多的负担。即使有的企业与学校有合作的意愿,但考虑到学生的安全、待遇、保险等问题,在没有省、地方政府的财政支持的情况下,也影响了校企合作的机会。另一方面,地域以及经济强弱也是影响之一。在湖北省内,从事电子信息工程技术方面的企业的数量与规模比广东、深圳相比差距比较大,接受新技术的信息也稍微慢些。
3建立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从上面的校企合作现状的分析,针对当前校企合作中出现的问题,提出如下推进校企合作良性发展的对策。
3.1建立生产型工厂校企合作。由学校提供场地、企业提供生产设备、生产产品的订单、生产技术、企业管理制度等,学生在工厂进行实际生产操作,生产出来的产品(比如耳麦)可以面向社会人群和学校的学生进行销售。由企业的技术人员和学校的骨干教师组成专家指导委员会,根据电子信息更新发展进行职业能力培养目标的确定。从而为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培养高技术应用型人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2与企业建立产品售后服务公司。这种方式是由学校投资,电子产品企业技术人员参与和指导,建立某电子品牌售后服务公司,在管理上严格按照企业的管理模式,学生可在公司对电子产品进行维修,加工、简单设计。学生得到了实际操作的机会,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创造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3.3建立生产科研相结合的合作模式。企业将已经立项的科研课题与高职院校教师、具有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的学生合作,共同研发,或者企业技术人员与高职院校的教师、学生根据社会需求、共同研究新的生产技术和工艺,也可将高职院校电子信息专业教师的科研成果和专利项目转让给企业进行生产,达到了以科学研究促进生产、促进教学的目的,通过这种良性循环,激发教师、学生创新新技术的热情和创造力,为企业带来了经济效益。同时也解决了高职院校科研经费不足的问题。并能为高职院校的学生参加湖北省或国家级电子、信息技术应用竞赛等奠定一定的基础。目前,我国对高职院校教育重视和财政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高职教育的办学水平也逐步提高,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借鉴国外和国内先进的校企合作模式(如深圳职业学院),三峡电力职业学院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的校企合作在发展中逐步摸索出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具有一定特色的方式。
作者:肖春芳 韩绪鹏 单位:三峡电力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戴裕崴.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探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15).
关键词:电力电子技术;教学改革;教学方法
作者简介:高春侠(1977-),女,山东鱼台人,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信息与控制工程学院,副教授;张磊(1977-),男,河北任丘人,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信息与控制工程学院,讲师。(山东 青岛 266580)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9-0043-02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属于通用性本科专业,国内的理工科高校几乎都有设置,中国石油大学(以下简称“本校”)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就具有本校的办学特色,下设的电力拖动自动控制和电力系统自动化两个专业方向在石油石化领域的技术应用中越来越广泛。本专业无论是在教学、实践还是科研等方面都突出体现了其“油味”特色,已经于2010年被列为山东省特色专业。通过近两年的特色专业建设,深切感到要想将这一省级特色专业建好,并且要冲击国家级特色专业,一个首要的关键性问题就是要将“电力电子技术”在特色专业建设与教学体系间的桥梁作用发挥好,实施好。因为“电力电子技术”对本专业的两个专业方向及绝大多数专业课程及实践类课程都具有技术支撑作用。要想真正将特色专业建设好,一方面需要将“电力电子技术”本身作为精品课程建设好,另一方面,要将“电力电子技术”与本专业各专业课程,尤其在体现专业课程与石油石化领域中应用的联系与桥梁作用发挥好。否则,特色专业建设就只能停留在做表面文章上,不能落到实处。“电力电子技术”是将本专业的技术理论在石油石化和电力节能等领域付诸实施的接口和桥梁。
总之,“电力电子技术”教学必须要打破传统的直接将知识、结论灌输给学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消除各课程之间的壁垒,突出石油特色,将电气工程学科专业与工程实际紧密结合,对本门课程进行改革和创新。
一、目前存在的问题
随着电力电子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石油石化行业电气自动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教学内容越来越丰富,教学要求也越来越高。但是受到教学学时的限制,课程无法对一些具有石油特色的重要研究热点进行深入介绍,限制了课程在特色专业建设中的作用,迫切需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体现精品课程示范作用,解决“电力电子技术”在特色专业建设中促进各课程之间协调发展的问题
目前,电气工程专业各课程的内容较为松散,缺乏一个系统性的提纲,这与“建设国内著名、石油学科国际一流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目标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在山东省电气专业特色建设的大背景下,如何解决专业课程之间衔接难题、整合各方向的研究领域、切实落实具有“油味”特色的专业建设是当前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而“电力电子技术”由于其自身跨学科、宽领域的特点,恰恰可以作为这样一个接口和桥梁。因此,作为一门立项建设的校级精品课程如何发挥模范示范作用,在促进各专业课程协调健康发展的同时,如何突出作为石油院校的课程特色,是本教学改革项目的一个挑战,但更是一个机遇,也是一个创新性的研究内容。
2.改革现有教学手段和内容,解决有限学时与传统教学方法不匹配的问题
“电力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以各种变流电路为主线,对电路的波形分析与相位分析的方法贯穿始终。必须更新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使学生在有限的课时尽可能多地掌握和了解本学科的知识,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
3.改革“电力电子技术”的实践教学环节,解决学生主观能动性不足问题
在“电力电子技术”的实践教学方面,该课程的教学均采用课堂教学结合课后验证性实验的教学模式。目前,学校仅采用挂件结构的实验台或实验箱来完成实验,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状态,不会积极去思考和创新,也找不到探索的目标和方向。这样一来,如果设备在实验过程中出现问题使得实验结果与理论分析不符甚至出现异常现象,学生就会第一时间找老师要答案,不会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
总之,为切实落实省级特色专业的建设目标,“电力电子技术”课程必须提升自身的学科定位,利用课程优势强化作为特色专业课程之间的桥梁作用,因此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进行全面的改革势在必行。
二、课程改革的具体研究方案
1.打破课程壁垒,强化作为特色专业的桥梁作用
电气工程专业各学科的发展已经进入知识相互交叉、共同发展的时期,传统孤立授课的方法已经不能适应新时期的要求。而“电力电子技术”是一门理论性、综合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重要专业课程,涉及到多个电气工程学科课程的知识。利用这个优势,将其建设成为一个承上启下、沟通各课程的桥梁是非常合适的。以“电力电子技术”变流技术作为切合点,将“电力拖动自动控制系统”、“交流调速系统”的调速理论、“电力工程”的柔性输电、智能电网等学科理论紧密结合,消除课程之间的壁垒,实现“弱电控制强电”思想的共通,从而将电气工程特色专业建设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2.更新教学内容,突出“油味”特色
石油院校所培养出来的人才不仅是电气工程领域的专业人才,还必须了解石油工业生产对电气技术的需求,能够将电气技术与石油技术很好地结合,为石油工业生产服务。目前,“电力电子技术”中与石油石化科研实践的结合程度还不够深入,如何更好地为行业服务,培养合格的电气化人才,需要在课程内容安排上下功夫。例如,可以增加电驱动钻机、潜油电泵变流电流拓扑的分析和简单故障诊断,使课程更贴近现场,突出“油味”特色。
3.改革现有的教学模式,突出设计与创新
采用“感知、学习、应用、总结、提高”五层次教学模式,在“感知”模块中,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案例;在“学习”模块中,通过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结合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使学生掌握“电力电子技术”的理论知识;在“应用”模块中,通过实际电路的搭建和实验调试,使学生将所学的课堂理论知识,有效地应用于实践;在“总结”模块中,将零碎的知识进行归纳,把对理论的片面认识变成全面掌握,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在“提高”模块中,将任务驱动式的实践经验与理论完全融合,使学生明确岗位对电力电子技术能力的要求,并具备对整个系统的安装调试能力。
4.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撰写科研报告或者调研报告
在本课程教学的前期,向学生介绍科技论文的写作格式及方法,指导学生撰写有关电力电子技术方面的调研报告,要求学生按照科技论文的规范进行撰写。同时介绍一些相关的优秀网络资源给学生,指导学生通过这些网络资源去查阅相关的中英文资料,使学生更主动地去了解电力电子发展的动态前沿,因而充分认识到学习本课程的重要性,借此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5.充分利用当前流行的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做到互动教学
“电力电子技术”课程涉及到很多电路图和波形图,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与传统的黑板授课方式相结合来进行授课。各种电路图和波形图可用多媒体制作,利用多媒体可以把全部波形展现到学生面前,增强课堂学习效果。如果教师讲课的方式生动活泼,那么学生就更容易接受,从而实现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的良好互动,大大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
三、结束语
“电力电子技术”课程已经在石油大学信息与控制学院电气工程专业、自动化专业以及机电工程学院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中开设,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本课程也已于2008年成为校级精品课程,这也大大促进了课程在教学、科研等领域的进一步发展。由于本课程的电气传动自动控制和电力系统自动化两个专业在方向上都形成了自己的“油味”特色,且“电力电子技术”课程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传统的教材和教学方法已不能适应技术的发展和教学的要求,因此这门课程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教师应不断转变教学思想,调整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方法,改进评价手段,以适应时展的需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韩唏春.《电力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2004,(4):55-58.
[2]高春侠,张磊.PSPICE软件在电力电子教学过程中的应用[J].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报,2007,19(3):125-128.
[3]徐春燕.独立院校《电力电子技术》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科技信息,2009,(12):280-281.
毕业设计是大学生在校期间一次系统、全面的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通过毕业设计培养学生建立正确的设计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学会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去分析和解决工程技术实际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职业能力[1]。高职院校面对的是形象思维强于逻辑思维的学生,培养的是“基础理论够用、专业知识适用、职业技能有用”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较强的应用技术型人才。怎样才能更好的让学生完成好这个环节的实践教学,汕尾职业技术学院应用电子技术专业采取了简化理论研究和分析,以实物制作来优化毕业设计不足的实践教学方式。
一.以往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
1.以往的毕业设计成为学校的难题
以往的毕业设计时间选择在最后一个学期(即第6学期),而在这个时间里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中度过,一部分学生一旦认为岗位适合自己就忙于工作急于表现自己,巩固岗位位置;而另一部分学生觉得岗位不适合自己则忙于在职场上竞争不断地选择新的岗位。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没有心思做毕业设计,也很少有时间查阅资料,定期向指导老师汇报毕业设计,更不用说定期回学校与指导老师见面沟通解决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因而难于保证毕业设计的质量。为了完成高职院校课程设置中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毕业设计,又不影响学生的毕业和就业,毕业设计只能流于形式,得过且过,走个过场而了事。因此,如何解决毕业设计与学生毕业、就业的矛盾就成为学校面临的一个难题。
2.以往的毕业设计成为学生的负担
高职院校的学生理论水平要求不高,重在实践。虽说他们在学校、企业的实践教学中得到一定的训练,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要是在企业实习中选择适合自己的毕业设计题目还是有很大困难的,即使是选择了题目,也会出现很多无法解决的实际问题,又得不到老师的及时指导,学生很无奈;或者有的学生选择了题目后,到网上摘录,将别人的设计改头换面成为自己的,出现了理论不通、知识混淆、逻辑不顺等问题;或者有的学生的毕业设计从理论上看起来没有什么问题,但元器件选择是否合适、工艺是否合理、能否成为实际电子产品,没有实物得不到证实。怎样才能找到合适的毕业设计课题,减轻毕业生的心理负担,是学生迫切希望解决的问题。
3.以往的毕业设计成为老师的心结
指导毕业设计是高校老师的职责和义务[2],但以往由于学生失控往往使指导老师大伤脑筋。一方面老师要考虑到学生的毕业率、就业率,另一方面还要注意毕业设计的科学系、规范性、严肃性,还要应付学生从企业带来的种类繁多的各式各类题目,又要完成指导学生毕业设计任务,于是多数老师名义上是指导者,实际上变成了学生毕业设计的参与者。因此,很多老师只要可能都不愿意接受指导毕业设计的任务,这就成了老师心理上的一结。
二.毕业设计设置思路
(一)毕业设计时间的设置
改变传统的毕业设计时间,将毕业设计启动时间提前到学生在校期间的第5学期中后段。学生在专业教师或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已拟定的若干个毕业设计课题方向中,根据个人的实际出发选择适合自己的毕业设计题目和指导老师,并在指导老师的系统指导下,查阅资料完成毕业设计的雏形。在最后一个学期的企业顶岗实习期间,根据所选题目要求,结合个人实际能力和企业实际生产情况,在指导老师和企业专业技术员的帮助下先制作成实物,再依据实物撰写出毕业设计报告书等相关材料,并进行毕业设计答辩。这样学生的毕业设计既有了理论根基,又有自己制作的活生生的实物,就成了一个有血有肉的毕业设计。
(二)毕业设计题目的设置
毕业设计是整个在校学习环节的总结,是为毕业画上的最后一个句号,因此毕业设计是本专业的基本技能和岗位能力的汇总[3]。在设置毕业设计题目的时候以行动导向为新的理念,从实际出发确定毕业设计教学计划,由专业教师提出和拟定毕业设计课题方向,学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题目。
1.设置岗位能力提高型毕业设计课题
这种毕业设计课题是由在企业实际干过对企业比较了解、或以往带队实习过、或将要带队实习的老师和企业技术人员,根据本专业的实际岗位技能要求和职业能力要求,结合校企合作企业实际拟订的各类题目。要求学生在学校完成的一部分理论设计雏形的基础上,在实习企业进一步加工、整形,根据本企业实际出发制作成实物,并依据该实物完成毕业设计。如电子产品生产制造企业中的“电子产品质量检验文件”这种实物的制作或“电子产品生产管理文件”这种实物的制作等,再根据文件实物撰写出毕业设计报告书等设计材料,并进行毕业设计答辩。这类毕业设计题目比较适合由学校或系里统一安排在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实习的毕业生选择,由顶岗实习指导老师和企业工程技术员合作指导。
2.设置改造与创新新电路、新产品型毕业设计课题
这种毕业设计课题是由实践教学及实际动手能力比较强的专业教师拟订的各类题目。它是以革新为突破口,用现成、完整的实际电路或实际小电子产品为参考,在其中找出革新点进行改造。经改造的新电路以节能、省元件、加大功能、产生新功能、更加方便为扩展方向。组织指导老师引导学生在原电路或原产品的基础上,利用计算机仿真等现代科学辅助工具,设计出新的、科学的、实用的、可行的新电路,并制作成实物或模拟实物。毕业生根据实物撰写出毕业设计报告书等设计材料,并进行毕业设计答辩。这样学生以自己制作的实物为行动导向去完成毕业设计,其目的性强、任务明确、有极高的热情和主动性。
3.设置大学生技能竞赛型毕业设计课题
这种毕业设计课题是由指导参加过各种类型大学生竞赛的老师拟订的各类题目。它是依据往年大学生的职业技能大赛等比赛题目中提炼出来的。要求学生按比赛要求为基点,结合本专业的主要技能和能力,在完成实际比赛任务的基础上制作实物或完成实际比赛内容,再根据实物和实际比赛内容撰写出毕业设计报告书等设计材料,并进行毕业设计答辩。这类毕业设计题目比较适合曾参加过各种大学生竞赛的毕业生选择。
这样先设置形式多样的毕业设计题目方向,由学生根据个人的兴趣或爱好选择自己能力范围的具体题目和指导老师,将在毕业设计中不好解决的难题分散开来,学生的毕业设计就有方向、有目标,指导老师心里有数、指导到位。
三.毕业设计的组织和实施
毕业设计的组织管理工作是顺利完成毕业设计工作的保障,我们按照毕业设计的准备工作、毕业设计题目选择、毕业设计中段检查、毕业设计的验收和公开答辩、毕业设计成绩评定等环节随时跟进管理。
第一,要做好充分合理的组织实施计划,安排行之有效的毕业设计工作日程,规范毕业设计报告书等材料的撰写格式标准,提出本届毕业设计的总体要求和毕业设计答辩方案。组织专业教师及企业技术人员拟订毕业设计课题,并对课题进行审核、筛选,进一步确定适合制作实物的毕业设计课题。第二,开设毕业设计课题宣讲报告课,让每位指导老师介绍拟定的课题要求和所要达到的目标,学生在此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及实习等实际情况自由的选择课题和指导老师。第三,学生选择好课题和指导老师后,接受指导老师下达的毕业设计任务,根据任务制订出自己的毕业设计进度表和任务书,在指导老师的引导下针对课题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调研、收集参考资料、查阅相关文献。在学生还未顶岗实习前完成毕业设计的雏形,然后学生带着实际问题到顶岗实习的企业进一步完善自己的毕业设计。在这一阶段特别加强组织和检查工作,督促指导老师紧密跟踪学生,检查学生毕业设计准备是否充分、接收的任务是否明确、选题是否合适、学生设计工作量是否适当、是否适合学生他本人等。有问题及时解决和调整,做好指导服务工作,并采用指导老师碰头会、汇报会、阶段总结会等各种形式及时反馈毕业设计实际落实情况和毕业设计完成进度的实际情况。最后收集学生制作的实物、毕业设计报告书、毕业设计答辩PPT等,验收并进行公开答辩。其毕业设计成绩构成为:实物产品满分40分;毕业设计报告书满分40分;公开答辩成绩20分。
四.取得的成效
以实物制作优化毕业设计就是让学生在自己制作的实物基础上完成毕业设计。学生在制作实物过程中,哪怕是很小的实际产品,要经历各式各样的难题。他们要亲自动手制作,并解决出现的问题,就必须掌握所涉及到的专业知识。要成功制作具有革新的创新产品必须要对本产品的工作原理理解的非常透彻、设计的非常准确,同时具有熟练的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这样做出来的毕业设计从理论到实践得到了充分的结合,使我们的学生学有所用、学有所得、学有成效、学用结合,做到了“做中学、学中做”真正符合职业院校办学特点,突出了职业技术教育理念。
与以往的毕业设计比较,这样设置毕业设计,对于指导老师来说达到了心中有数,指导到位,得心应手,可指导出较高质量的毕业设计,打消了心里难题,得到一定程度的锻炼和经验积累,也为自己撰写论文、申请课题积累了素材,因而愿意接受毕业设计指导工作。对于学生来讲毕业设计的任务明确,目标定位准确,可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选择题目完成毕业设计任务,打消了对毕业设计的神秘感和恐惧感,其毕业设计的积极主动性大大提高,能够完成较高质量的毕业设计。这样真正体现了以教师或工程技术员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职业教育理念。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及技能分析、解决专业范围内的一般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建立正确的创新改造思想,掌握工程设计的一般程序、规范和方法[4]。通过这样的毕业设计学生进一步巩固、扩大、深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从而实现由一名学生向工程技术人员的过度,走向工作岗位、适应社会需要做好技术储备,为社会提供合格的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
经过几年的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有很大的不足。一是,更加紧密的与企业挂钩,更多的在企业实际工作岗位上提炼出相关职业能力和技能提高方面的题目,这就要求指导老师深入企业实际与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相结合拟出更加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题目。二是提高电子产品技术改造的成分,技术革新和创新思维不是一是一招就能产生的,这就要求指导老师平日里多积累实用的小电子产品或实际实用的电子产品电路,建立创新改造思路,多在实际生活和企业中积累且提炼成题目。同时在平时的专业教学中不断地灌输和引导学生建立创新、改造、革新的改革新思想。
[关键词] 工作过程系统化 学习领域 学习情境 课程开发
1.高职课程建设的工作过程系统化涵义
高职课程的工作过程系统化有三层涵义:一是将课程与工作过程紧密联系, 通过分析、综合,把工作过程中的各个部分归入一定的顺序,并使各个部分之间互相关联,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重新设计课程――课程自身的工作过程系统化;二是按照教育教学工作过程的顺序,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课程的开发与建设――课程建设的工作过程系统化;三是对学生从入学到走上岗位的整个在校期间全方位、全过程的教学设计――课程教学设计的工作过程系统化。
课程建设既是内涵建设的切入点,也是内涵建设的落脚点。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相应地,课程开发是高等课程建设的逻辑起点,在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中占有重要地位。
2.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模式
高职教育以进行职业定向教育为基本特征,职业的内涵规范了职业教育的标准。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以工作范围为课程内容的组织边界、以工作过程为课程内容的组织逻辑、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以完成工作任务为课程目标、以工作过程的行动导向为课程的实施原则。这是一种以“三个一致”为特征的课程组织模式,即:学习领域与工作领域一致;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一致;学习任务与工作任务一致。因此,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充分体现出高职教育特征。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具有极强的职业性和科学性。目前,尽管我院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可以说有比较明确的课程改革方向,在方法上也有比较成功的范例可以借鉴,但是具体的操作仍是一项十分艰巨的工作。因此,进行广泛、深入的企业调研和建设一个专业的课程开发团队是学校的首要任务,也是学校课程改革能否顺利开展的基本保证。
我院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开发以市场需求为逻辑起点,以职业岗位群职责任务工作流程的分析为依据,以企校专家合作开发为关键,构建了运行框架。以目标职业群职业调研/职业资格研究核心岗位群行动领域典型工作任务学习领域课程开发学习情景(课程内容)设计最后教学组织设计为主线进行设计与开发。我院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课体系在实践中加强研究,在借鉴了了其它高职院校课程体系改革的基础上,创新了具有高职特色的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模式。
3.重构教学模式
3.1重构课程体系
打破传统学科型课程体系,针对实际工作体系重新构建课程体系,并按实际工作结构重新设计课程结构。主要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能力训练为轴心,淡化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界限,重新整合课程。加强公共课的课程体系建设。在构建公共课教学内容体系时,我们始终坚持突出应用性、实践性原则,强调基础理论知识的必需、够用。专业技能课程改革是课程体系改革的核心。结合实际需求,及时融入新知识、新技术,加大计算机课程比例,关注专业发展。在课程上安排了《电子线路CAD》、《数字电路EDA设计》《EWB电子工作平台》等,通过计算机仿真电子产品的设计、制造过程。在必修课程里设置了《数字电路EDA设计》《单片机C语言编程》等限选课,保证计算机三年不断线。安排《电子新技术软件应用》讲座,结合企业使用软件情况进行专项强化训练。根据现场调研,我们开设了《电器控制与PLC》《单片机原理及应用》等课程,使该专业学生就业口径更宽。
以典型电子企业岗位或岗位群应具备的职业能力确定技能培训体系。建立电子专业专家指导委员会,通过企业调研、专家论证,根据岗位需求我们构建了三级技能培训平台。分为基本技能培训、专业技能培训和综合技能培训。把技能培训有机的统一起来,有序的完成培养任务,形成独具特色的技能培训体系,即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
3.2重组教学内容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内容是以学生为中心设计的。它强调以学生直接经验的形成来掌握融合于各项实践行动中的知识、技能和技巧。它打破传统学科型课程以学科知识逻辑为主线、专业理论知识为主体的教学内容,针对实际工作任务需要,以职业活动为主线,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本位,重新组织和设计教学内容。
3.3改造教学情境,转变教学方式
打破单一的学习模式、课堂化教学环境,创设尽可能与工作实境接近的教学环境,实现学校环境与工作环境、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有机融合。
打破学科型课程教学以知识灌输、学生被动接受、实践与理论脱节的实施方式,形成主要进行任务实施、学生主动构建,融教、学、做一体的实施方式;以学生为中心,关注每个学生的特殊需要,尊重每个学生的职业成长体验,完成从明确任务、制定计划内、实施检查到评价反馈整个过程;在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同时,促进学生关键(核心)能力的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的特点。主要表现形式为行动导向教学方式。
方法一:行动导向教学。行动导向教学是针对具体的工作任务展开的、强调学习过程、注重能力培养和全面发展,由一系列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所构成。其中包括项目教学和情境教学方式。
方法二:项目教学。项目教学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在职业教育中,项目是指生产一件具体的、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产品为目的的任务,有时也表现为方案设计等其他形式。
方法三:情境教学。情境教学是构建接近真实工作环境的教学情景,师生在工作过程中学习,在工作岗位上学习。通过与企业合作,学院实训场所与企业生产情景一致,学生日常管理模式与企业一致。
3.4转变考核方式
根据各科课程特点,逐步改革传统的考核方式。学习领域的考核方式与教学方式相统一。将每个学习领域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实习实训、技能认证融为一体进行综合测评,着重考查学生的应用能力。在制定培养方案时增加了实践环节的课时数与考核比重,使理论教学时数与实践教学比例超过1:1,提升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4.结束语
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工作。涉及到课程设置、教学内容选择、实训教学体系的建立等。新方案的课程体系结构和课程内容以及教学模式等都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在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全体教师对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有深刻的理解。
参考文献:
[1] 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 马树超 《对当前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问题的思考》 [J]《职教通讯》,2001.05.
[3] 李学峰《基于工作过程导向开发高职课程的"3343"模式》[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