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6 08:28:29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中西节日文化比较,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中图分类号:K8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4-0210-01
一、引言
中西方传统节日文化是中西方各自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借以表达文化情怀的载体。中西方的传统节日文化,是在其各自相对独立的文化系统中发展成长起来的两种文化形态,它们形成了各自独具一格的鲜明特色和自成体系的丰富内容,以及多姿多彩的表现形式。但由于文化内涵上的不同,中西方形成了两种不同的传统节日文化。本文主要通过研究中西方传统节日文化内涵的不同,来探讨当前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建设,从而指导我们在挖掘和弘扬我国传统节日,尽可能的了解西方节日蕴含的文化信息的同时,更好的进行中西方的文化交流。
二、传统节日文化内涵上的不同
(一)节日文化背景不同
中国的传统节日文化是农耕文化背景下的文化,人们的生存形态影响到社会生活的方式与内容,例如:立春、正月、寒食、清明、端午、三伏、立秋、七夕、中秋、重九、冬至、腊日、岁除等。节日活动的目的都与农事生产直接相关。而基督教文化背景下的西方传统节日文化,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例如一月的主显节,二月情人节、狂欢节,四月复活节,五月耶稣升天节、生灵降临节,八月圣母升天节,九月圣母圣诞节,十一月有万圣节、万灵节、感恩节,十二月圣诞节等。随着基督教跨文明的普世化和欧洲移民向世界各大洲的播散,这些节日大多成为了世界性的节日。基督教文化将整个西方世界连结为一个文化主体。
(二)传统节日内容不同
中国是以饮食为主题的节日文化。我国任何一个传统节日,无论是春节、清明、端午,还是立春、夏至、重阳和腊八节,饮食风俗是节日文化的重要内容。 西方是以玩乐为主题的传统节日文化。西方节日尽管也有一系列的节日食品,如圣诞烤鹅、复活节彩蛋、感恩节的火鸡、南瓜饼等,但更多表现出西方人的精神追求---以玩乐为主题。
(三)价值取向方面不同
从本质上看,中西传统节日文化体现了两种不同的价值取向。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体现了儒家的集体主义,西方传统节日文化体现了个人主义。中国的集体主义文化对民间节日风俗产生了长期的、重大的影响。中国节日强调的是阖家团圆、圆融完满。“团圆”、“亲情”、“全家平安”是中国传统节日的主题词。西方人侧重于对“人性”、“自然”的推崇,热衷于挖掘个体的价值,追求自由主义,个人主义。西方的“人文主义”重视个体的价值,强调个人的权利与自由,实质上是一种个性主义。
三、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建设,必须坚持继承、吸收、创新
中国传统节日传统文化中有许多有价值的东西,反映了中国人民在改造自然和社会中的一些高尚品质,是应继承的。如今,随着全球化的来临,大大促进了中西方文化交流,西方的一些节日和习俗,如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母亲节等己传入中国。与之相反的是,中国的一些传统节日,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由于洋节的盛行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冲击。如今,在某种程度上,中国传统节日已经蜕变为“吃”的节日,国人记忆中的风俗似乎除了吃饭,鲜有其它。春节吃饺子,十五吃元宵,中秋吃月饼,端午吃粽子---似乎只要吃过这些食品,节日就算庆祝过了。但如果春节不守夜,十五不观灯,重阳不登高,中秋不赏月,传统节日和其他日子有什么区别?与之相对应的传统民俗文化又靠什么去传承?
中国传统文化是在特定时期形成的,必定有其时代局限性,任何夸大其辞,都是错误的。中华文明是要复兴,但绝不是去复兴古时候的儒家文化,而是建立在科学、民主、崇高的尊严和价值的新中华文化中。
要过好传统节日,就要做到既保持民族性,又体现时代性。也就是说,在保持传统文化基因的同时,要重视与时俱进。这就要求我们创新,创新是事物发展的关键环节。没有创新,旧事物不会灭亡,新事物不会发展,世界永远原地踏步,不能前进。
四、结语
中西文化的差异表现在各个方面,节日文化只是其中一斑。这种中西文化差异的互补增添了世界文化交流的动力,为世界文化的丰富多彩增加了靓丽的色彩。我们应在不断弘扬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借鉴并利用西方文化中的精华,从而更好的发扬传承灿烂的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文化,为当代的先进文化建设提供力所能及的有益借鉴和指导。
本章主要向大家介绍了中学英语论文参考文献多篇写作及规范格式,与文献撰写案例;以中西传统节日起源中的文化差异标题为参考。
参考文献:
[1]吴友富,张梅芳.西方节日与文化背景知识[J].外语电化教学,1997(3).
[2]倪大听.美国的节日文化[J].世界文化,1998(3).
[3]傅德岷.中国传统节日[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7.
[4]AnthonyFA.Thebookoftheyear:abriefhistoryofourseasonalholidays[M].USA:OxfordUniversityPress,2003.
[5]郭贵丽,张立玉.中西方传统节日的文化差异[J].武汉工程大学学报,2010.(8):55—58
附1:中西节日文化比较
参考文献:
[1]吴克礼.文化学教程[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205
[2]徐行言.中西文化比较[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204
[3]徐行言.中西文化比较[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205
[4]徐行言.中西文化比较[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111
[5]辜正坤.中西文化比较导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4
[6]《圣经·创世纪》1:29-30
[7]乐黛云.独角兽与龙——在寻找中西文化普遍性中的误读[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14
[8]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88222691.html
附2:节日文化:中西比较及其启示
[1]赵凤玲.比较文化视域下的节日文化论略[J].文化学刊.2007年第3期,总第5期,P178.
[2]郭贵丽,张丽玉.中西传统节日的文化差异与社会认同[J].武汉工程大学学报.2010年8月,第32卷第8期,P156.
[3]李蜜.中西方重大节日对比研究[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6月,第21卷第3期,P77.
[4]杨国枢主编.中国人的心理[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11,P63.
[5]房泽庆.中西传统节日文化的比较[D].2008年10月,P47.
[6]房泽庆.中西传统节日文化的比较[D].2008年10月,P34-36.
[7]赵东玉.中华传统节日文化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10,P196.
[8]赵凤玲.比较文化视域下的节日文化论略[J].文化学刊.2007年第3期,总第5期,P177.
[9]断裂、整合中的中国传统节日文化[DB/OL].
http://gmw.cn/content/2005-03/09/content_192467.htm
[10]张承平,万伟珊.文化的普适与包容——中西传统节日的文化差异与社会认同[J].长沙电力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11月,第17卷第4期,P69.
附3:中西传统节日对比分析
参考文献:
[1]宋科.浅议中西文化差异与翻译[J].海外英语.2011(02)
[2]罗红.中西文化差异对英汉习语的影响[J].琼州学院学报.2010(04)
[3]赵爱华.从中英文动物比喻的不同看中西文化差异[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3)
[4]陈立涛,吴雄鹰.文化差异对英汉翻译的影响[J].中国成人教育.2007(23)
【关键词】节日文化;语言与文化;课程建构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06-0038-03
【作者简介】赵芳,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星辰实验学校(江苏常州,213161),一级教师,常州市骨干教师。
儿童英语世界的组成元素精彩纷呈:故事、儿歌、游戏、表演、卡通……当然,各种节日活动也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节日文化是人类文化中必不可少的部分,以节日为载体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是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结合中西方传统节日、国际节日、各类自主文化节日等建构英语课程,帮助学生了解节日文化及其内涵,并扩展到一般的文化现象,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使用英语,加深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与热爱,接受全人类先进文化的熏陶,形成国际意识。因此,实施以节日文化为载体的课程应成为英语教学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学生成长的真实需求。然而,面对五花八门的节日,我们往往会遭遇这样的尴尬:西方节日逐步削弱了中国传统节日的影响力甚至大有取而代之之势;教师在节日活动的设计上往往缺乏科学性、整体性、序列性;学校对节日活动缺乏整体规划,各个学科、各个部门组织的节日活动多有“撞车”现象。
面对这些尴尬,我们不禁思考:节日,究竟应该带给儿童什么?是西方文化的单一渗透还是中西文化的有机融合?是转瞬即逝的热情还是抵达心灵的润泽?我且认为我们要在多元文化并存的理念指引下,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融合与冲突中,在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碰撞与渗透下,找到融通的渠道,唤醒儿童对主流文化的记忆,剔除消极文化的影响,给儿童一个健康、积极、多彩的精神世界。
一、甄选节日类型,丰富课程内容
节日文化是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形成和发展的民族文化、民族风俗和民族习惯。不同的节日或为纪念某一历史人物,或为纪念某一历史事件,或为庆祝某一时节的到来。除此以外,自主开发的个性化节日也逐渐登上了节日舞台,赋予了节日更多的形式和内涵,使节日更显丰富性和多元化。就英语教学而言,有以下几种类型的节日可供教师进行开发、利用:(1)国际节日。如: Women’s Day,May Day,Children’s Day, New Year’s Day。(2)中国传统节日。如:Spring Festival,Dragon Boat Festival,Mid-Autumn Festival, Double Ninth Festival,Lantern Festival等。(3)西方节日。例如:Christmas Day,Halloween, Thanksgiving Day, Easter Day等。(4)自主开发的节日。这主要是校园文化节日,如:Reading Festival,English Festival,Sports Festival,Science Festival等;一些个性节日,如Homework-free Day。
二、基于儿童视野,凸显课程特点
综上所述,节日林林总总,名目繁多。要合理架构课程,必须明晰学段目标,把握各个节日的特点。此外,节日活动必须基于儿童视野,遵守该节日的时间点。在整个学期中,不宜选择过多过满的节日主题,也不宜在同一时间节点选择多个节日,更不能固守教材,而要进行适度的拓展。
1.让节日文化包裹童趣。
一切适合儿童的才能得到儿童的接纳和喜爱。要把节日文化烙进儿童的心里,首先要让这些节日能真正吸引儿童。例如:译林新版《英语》五下Unit 7 Chinese festivals涉及Halloween。基于学生的学习需求,笔者对教材内容进行了补白,自主开发了Halloween节日课程:组织学生观看关于Trick or treat的视频,让学生扮演“捣蛋孩子”和“房子主人”,体验该游戏的乐趣。指导学生阅读有关Jack-o-lantern的故事,并亲身体验制作南瓜灯。为了增加活动的英语元素,我录制了全英文解说的南瓜灯制作视频,并要求学生在制作过程中尽量边说边做。这一活动激起了学生的热情,当各具特色的南瓜灯呈现在大家面前时,学生们的一句Happy Halloween!便诠释了对节日文化最深的体验,这绝不是单纯的知识讲授能够替代的。
2.让节日文化走向序列。
就同一个节日而言,学生可以随着年龄的增长经历不同的体验。这种递进式的、序列性的活动更具科学性、适切性。考虑尊重学生年段特征和学校活动统筹安排的原则,笔者进行了如下规划:从纵向考量,每一个年段确立重点推进项目,低段节日课程以儿童节、春节、圣诞节为主,中段节日课程以妇女节、中秋节、复活节为主,高段节日课程以劳动节、端午节、感恩节、个性自主节日为主。每个节日课程在实施过程中要进行内容的细化和统整。以圣诞节为例,低年级学生学唱1―2首耳熟能详的歌曲,观看关于圣诞节的电影;中年级学生了解圣诞节的由来,学习相关英语词汇与知识,学习制作圣诞节英文贺卡;高年级学生组织开展Christmas Party,制作Christmas tabloids。
从横向来讲,母亲节、感恩节、元宵节、元旦等节日课程可以和亲子课程、家长开放日等活动有机结合,以实现节日课程的生活性、实践性。这些活动都是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进行递进设计的,且具有序列性。如果我们将节日设计成这样的序列活动,学生的节日文化根基无疑会得到夯实。
3.让节日文化获得传播。
诚然,依托节日进行教学活动设计,帮助学生加深文化体验是节日课程中必不可少的要素。我们摒弃“有知识没文化”的教育,但我们亦不能在渗透文化的同时放弃知识的输入,因为知识和文化本是一体。为何要研究中外节日的文化差异和社会认同?因为我们不仅要体现对西方文化的包容,更要肩负传播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重任。当我们需要向外界传播中国节日文化时,我们自身必须具有对传统节日强烈的认同感和熟识度。以端午节为例,It’s on the fifth day of the fifth lunar month.关于农历这种中国传统历法很少有学生涉猎,更不用说能准确表达了。在一次Unit 7 Chinese festivals同课异构的公开课上,笔者设计了这样的拓展对话:
Mike is from England. He doesn’t know about Chinese festivals. His Chinese friend is telling him something about them.
A: Hi, Mike. Do you know...?
B: No, I don’t. What is it...?
A: It’s a Chinese festival. It’s on the ... day of the ...lunar month. Do you know lunar months?It’s a traditional Chinese calendar.
B: I see. Well, what do people usually do at...? B: They....(此处为与此节日相关的交流)
A: Sounds great. I like this festival. I hope I can spend it this year.
B: That’s great.
如此设计是为了向学生传递这样的信息:当你需要向外界传播中国节日文化时,你认识到自己经历过模拟情境,你可以更自信地表达让你自豪的民族文化,而英语教师应该具有这种最基本的使命感,即引领学生增强文化传播的意识和责任感。
三、探寻实施策略,有效推进课程
甄选了节日课程内容,明晰了课程特点,我们需要在教材处理、活动设计、环境布置、命题设计等多个方面进行考量,这样才能全面有效地实施课程。
1.实现教学与环境的融合。
进行“浸入式”的英语教学可以为学生营造丰富的英语语言环境,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为其英语学习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室便是“浸入式”英语教学的重要实施阵地。西方学校教室的布置大多追求个性,尽量让学生感受到轻松愉悦的氛围。因此,针对节日课程,我们可以对教室进行特色化布置,例如:学生可以用自制的节日英语卡片办小规模展览,还可以用Chinese lanterns, riddles written on lanterns, Jack-O-lanterns, Easter eggs等实物来布置教室。师生可以共同搜集一些关于外国节日文化的图片或者背景知识,制作海报贴在教室的墙上,使教室更有节日气氛。学生搜集资料的过程也是积累知识的过程,当其对这些丰富多彩、充满浓郁文化气息的节日了解越多时,他们对英语的兴趣也会越浓厚。
2.实现教学与生活的链接。
纵观译林新版《英语》教材,我们发现与节日相关的内容很多,有的出现在Story time板块,如:五上Unit 8 At Christmas,五下Unit 7 Chinese festivals,六上Unit 8 Chinese New Year等,有的则出现在Culture time板块,作为一种文化渗透,如Halloween等。毫无疑问,编者在编排教材时已经充分考虑了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结合,力求节日的编排更贴近生活,但是我们深知要把节日文化课程实施到位,单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必须紧密联系生活,多方位思考、开发与教材内容相关的生活资源,要挣脱教学活动的束缚,进行有效的拓展和统整,给予学生更深的文化印象。根据《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建议,我们在设计活动时还应该在不影响教材延续性和渐进性的前提下,使学习内容与生活中发生的事件同步,从而满足学生的学习和体验需求。
例如:学习了译林新版《英语》五上Unit 8 At Christmas,我们就动手制作Christmas cards,并写上英文祝福语,在圣诞节前夕将祝福传递出去。我们还参加了学校的英语节汇演,将歌曲Santa Clause is coming to town编排进英语课本剧表演,让大家感受圣诞节的欢乐气氛。
3.实现教材内容的延展和丰厚。
在课程实施中,我们深刻地认识到教师必须具有理性的课程意识和教材开发意识,才能更好地引领儿童自我建构知识,自觉提升能力,最终获得成长。如:教学Unit 8 At Christmas后,我们意识到中国的传统节日远不止教材中提及的内容,Qingming Festival, Lantern Festival, Double Seventh Festival等也应该作为补充内容纳入课程范畴。根据学生的需求,笔者选择了Lantern Festival作为拓展课程,并邀请家长一同参与,与孩子一起guess the lantern riddles, make tangyuan, 同时加入趣味元素lucky draw环节,学生们不仅学到了与节日相关的词汇,体验了节日的文化,更享受了生活的乐趣。
4.实现情感与智慧的共生。
情感作为人的一种心理过程,是一个由浅入深、由外显到内化的过程。学生形成稳定而良好的英语情感,绝不是短期效应,而应是长期期待。实践证明,热闹的活动、有趣的游戏、愉悦的歌曲只能生发短期的澎湃,在愉悦的情感中生发智慧,才能润泽儿童的心灵,为儿童的英语世界厚实底蕴。结合节日课程,我校进行了以节日活动为主题的自主命题,这些命题以各种节日为背景,来源于学生的真实生活体验,因此更能激起学生的共鸣。我们常常能在学生答题时看到他们的会心一笑,那是因为他们在答题时看到了真实的生活,这便是情智共生的真实写照。
我们一直期待英语能成为学生的真爱,那脸上洋溢的笑容,内心散发的喜悦,举手投足间的洋气,由内而外的自信能成为其个性的符号。然而这样的情感只有与智慧相生相长才能持久,因此依托节日文化达成情智共生便是我们心中殷殷的期盼。
节日文化的渗透是指向学生知识积淀、精神提升与跨文化意识培养的多元化课程。让学生了解一些重大节日,进行中西方节日文化比较,不在于语言与文化知识的讲解,而在于以课程的眼光将语言和文化融合。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在节日课程的研究道路上还需要开阔视野,找寻更多的方向(例如中小学节日教学衔接)。我们期待节日文化能成为描绘儿童英语世界的多彩画笔,让儿童的世界散发文化的色彩!
【参考文献】
[1]唐功志,王春晖,慈丽妍.中西传统节日的文化差异与社会认同[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
中国人多以大米和面粉作为主食,所以用餐也习惯于用碗筷。又比如教学《Schoollife》这课时,可以了解到英美国家的中学学校生活是什么样的。相比中国而言,他们的学校学习时间更短、学习课程的选择性也更加自由、校内学生可以自主参加的校园活动比较多,可以从中得到许多锻炼。这与英美国家的学校教育理念分不开的,他们提倡人性化、自主性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而在中国深受传统应试教育思想的禁锢,在中学教育中,思想观念还相对比较保守。通过这样的对比分析,学生们对中西文化的背景有了更多了解,对中西文化中的习俗习惯差异也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和理解。
结合生活、掌握节日文化差异
节日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文化的重要体现,中国与英美国家的节日文化也存在很大的差异。在职高英语教学中,教师要抓住教材中有关节日的课例,结合我国的一些传统节日,对比了解英美国家的节日文化。也可以结合实际生活中的节日,进行跨国文化渗透。通过教材与生活的巧妙结合,教师可以很自然地位学生们讲解有关节日的小故事、小知识、各国庆祝节日的不同方式等等。
比如在每年的12月25日是西方国家的重大节日圣诞节(Christ-mas),它就像中国的春节一样盛大、隆重。如恰逢在这一天上英语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了解一些圣诞节的知识。在西方国家,为了迎接圣诞节,家家都要用红、白、绿三种圣诞色来装饰,点亮圣诞树(Christmastree),挂满各种圣诞礼物(Christmasgift)等等。而在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有什么特点?是怎么过节的?学生们都会想到四处张灯结彩、挂大红灯笼、放鞭炮、包饺子、煮汤圆、吃团圆饭、穿新衣服等等,全国各地一片祥和喜庆的气氛。这与东西方传统历史、宗教文化背景相关。通过这样的对比学习,学生们既能够体会到西方节日文化,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组织学生做一个有关圣诞节的模拟游戏,让一个学生扮演“圣诞老人”,给“孩子们”派发礼物。
过程中“,圣诞老人”与“孩子们”必须用英语口语交流。这样不仅吸引了学生们的眼球,活跃了课堂气氛,训练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提高了课堂效率;还让学生通过亲身参与体验到西方文化的乐趣,感受到中西文化的差异,将语言与文化有机地融为一体。
【关键词】中西文化;差异;传统节日;体现
中西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各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各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形成第过程。节日是具有特殊社会文化意义而需要纪念的日子,是各个国家、各个民族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的总结和延伸。该民族的每个民族节日, 都具体地反映这个民族文化最真实的一面,反映该民族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中西传统节日习俗差异直接体现中西文化差异。
一、中西文化差异在传统的民族节日中的体现
1、中西文化差异体现在节日的不同。除了共同的节日,如新年、国际劳动节等,各自还拥有自己独特的节日,中国有除夕、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中元节等。西方国家有情人节、愚人节、复活节、狂欢节、万圣节、圣诞节、感恩节、母亲节、父亲节等。
2、中西文化差异体现在节日起源不同。中国古代在生产力和农业技术不发达的情况下,十分重视气候对农作物的影响。因而有:“春雨贵如油”、“清明忙种麦, 谷雨种大田”。勤劳的中国人民在终年劳作的过程中掌握了自然时序的复杂规律, 总结出四季和二十四个节气, 形成了以节气为主的传统节日。例如,春节,意味着春天将要来临,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再有,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西方国家由于长久受基督教的影响,传统节日与宗教有关,例如,情人节是纪念名叫瓦丁的基督教殉难者,复活节是基督教纪念耶稣复活,圣诞节是基督教纪念耶稣诞生。西方文化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3、中西文化差异体现在节庆形式不同。中国的传统节日基本以家族、家庭内部活动为中心,讲究合家团圆,带有等级制、封闭式、家族式的封建社会特征例如中国的除夕夜,。全家要围坐在一起吃团圆饭,只是家人团聚,不会邀请外人。而西方的节日,经常会邀请朋友共庆节日,表现出互动性、众人参与性、狂欢性,崇尚个性张扬,感恩节、圣诞节、情人节等都是如此。
4、中西文化差异体现在节日礼仪不同。中国的节日宴席,家族长辈或贵客一般安排在左边的上座,然后依次团团围坐在饭桌旁,有等级区分。餐桌上酒、美味佳肴是必不可少的,大家一起吃、喝,相互劝菜、夹菜和劝酒,有一种浓浓亲情的气氛。而西方人则是以右为尊,男女间隔而座,夫妇也分开而座,女宾客的席位比男宾客的席位稍高,有“女士优先”的习惯,用餐时讲究坐姿端正,吃饭优雅,吃饭发出声音被视为粗鲁了。
5、中西文化差异体现在节日观念不同。吃喝是中国节日的永恒主题,中国人对生命的追求是以健康长寿为目的,有“福如东海,寿比南山”的良好愿望,认为通过饮食可以实现。西方的节日主要源于宗教及相关事件,信奉上帝,祈求上帝保佑,节日习俗以玩乐为主题,主要是因为西方人对生命的追求以健康快乐为目的,并通过宗教和娱乐活动来实现。
6、中西文化差异体现在节日饮食不同。中国人有句话叫“民以食为天”,中国人将吃看作头等大事。节日更注重菜肴色、香、味、形、意俱全,而且每个节日都有不同的特色食品要求,以区别于其他节日。如春节吃饺子,元宵节吃饺子、汤圆,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等等。西方的饮食比较讲究营养的搭配和吸收,注重食物的营养,西方节日食品主要是烤火鸡、牛排、水果沙拉、甜,主要目的在形而不是吃。
7、中西文化差异体现在节日的色彩不同。在中西传统节日中颜色的象征意义在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更大。红色, 是中国文化中的崇尚色,象征喜庆和吉祥之意。喜庆日子要挂大红灯笼、贴红对联、红福字。而西方文化中的红色, 是“火”与“血”的同义, 象征残暴与杀戮。白色,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常有悲凉之意,常用于丧葬礼中。而西方, 白色的象征着纯洁、高雅、无邪, 是西方文化中的崇尚色。不同文化之间的颜色象征意义是在社会的发展、历史的沉淀的产物, 是一种永久性的文化现象。
8、中西文化差异体现在节日的目的不同。绝大部分中国人在传统节日都拜祭祖宗。祭祖活动、烧香拜佛是中国节日重视的传统祭祀节日内容,祈求祖宗保佑全家老幼平安,出入顺顺利,长命百岁。西方节日最主要的活动内容之一是敬神,感谢上帝的恩惠,虔诚地祈求上帝继续赐福于人类。
中西传统节日及其习俗有明显的差异。中国的传统节日历史悠久,主要源于岁时节气,烧香祭祖,祈求吉祥幸福,以吃喝为主要内容,追求健康长寿,红色为节日的最爱。西方的节日主要源于宗教及相关事件,信奉上帝,以玩乐为主,注重于情感友谊,追求健康快乐,通过宗教活动和娱乐形式来实现。不同民族传统节庆的形式,是由该民族的文化体系的生存形态和生活方式决定。
二、中西文化相互参透
传统民族节日作为民族文化的载体,发挥着传承文化的积极作用。中国的传统节日历史悠久,有着厚重的文化底蕴,但较为封闭蕴含有太多的伦理色彩。西方传统节日的节日氛围上很好,节日娱乐性强,但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但不论两者之间有多大的差异,中西文化传递的都是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家人朋友的祝福。如西方人上午见面说:“Good morning! ”,祝愿时说:“Good Luck!”。西方的新年,人们说得最多的是“Happy New Year !”,中国的春节,人们相互祝福“身体健康!”、“万事如意!”。中国有七夕节,西方有情人节,中国有中元节,西方有万圣节,中国有敬老节重阳节,而西方有父亲节、母亲节。中国有除夕夜,西方有平安夜。中国有农历新年,西方有圣诞节。中西之间有着不同之处也有天然相同之处,两种节日文化互相渗透、彼此影响。随着中西文化、经济交流日趋频繁,西方节日越来越受到中国年轻一代的欢迎,特别是圣诞节、情人节,而中国的春节、中秋节等同样得到世人的青睐。
三、了解中西文化差异对中西交流的意义
在经济、信息全球化的今天,中西交流日益频繁。中西文化差异成为了中西传统节日跨文化交汇与移植的最大障碍。通过了解中西传统民族节日折射出的文化差异,在国际交流中克服文化差异,避免出现文化冲突的现象,达到更有效的融合。当今中国经济社会迅速发展,中国正在崛起,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开始走出国门,向世人展示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魅力,中国人也开始了解西方节日文化的迷人之处。作为中华民族的子孙后代,要坚守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博大精深的民俗文化,克服陋习,在适当吸收西方节日文化精华的同时,既不崇洋,也不固步自封,不迷失自我。在“全球化”的今天,为我们展开中西文化对话,为中西文化交流更健康快速的发展,为积极参与人类现代文化共构,为人类平等、自由与和平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於奇.世界各国节日比较[M].上海:上海外语出版社,2001.
[2] 李露露.中国节[M].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
[3] 吴锋针.中西习俗文化“冲突”[ J ].绥化师专学报,2003,( 1 ).
[4] 徐行言.中西文化比较[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5] 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