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农业生态效益范文

农业生态效益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6 08:28:27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农业生态效益,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农业生态效益

篇1

1.1不断完善农村土地制度土地是农民生产的根本,发展生态效益农业,更离不开土地。落实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核心还是土地政策。要严格执行农村土地承包法,保障农民对土地承包经营的自。在稳定完善双层经营体制的同时,积极探索农村土地使用权依法有偿流转的有效途径,完善流转办法,逐步实现土地规模经营。

1.2继续深化农村改革

积极探索“一事一议”筹资投劳办法,完善相关制度;建立健全农民负担监管机制,真正做到“多予、少取、放活”。当前要重点抓好化解农村债务链工作,摸清村级债务的成因,研究好对策。这是解决干群矛盾,实现社会稳定,快速发展生态效益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重要措施。

1.3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

加强对发展生态效益农业的金融支持,采取多种形式切实解决好发展生态效益农业中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规模大户、专业户贷款难的问题。拓宽金融渠道,拓宽服务领域,继续扩大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加大对农业领域,特别是龙头企业所需必要资金的贷款支持。

2加强科技体系建设

2.1抓好科技组织队伍建设

要围绕新农村建设、农村经济工作、各个产业及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建立相应的科技服务组织,如研究会、科技协会、科技推广中心等。各乡镇要建立一支稳定的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做到镇有主管人,村有指导人,屯有带头人,户有当家人。

2.2发挥科技示范作用

有计划地选择不同产业、不同规模的先进典型,建立长期或阶段、单项或综合的样板,供农民学习和借鉴。每个乡镇、每项重点经济工作,都要建立自己的科技产业园区、示范基地。如蔬菜园区、林果园区、养殖基地、制种基地、山野菜基地等。通过示范推广,典型带动,促进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

2.3搞好科技培训

通过短期培训、现场指导、选派参观、广播讲座、板报画廊、影视录象、印发材料、报告宣讲、知识竞赛等灵活形式,对农民进行科技培训、科技教育,使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进村、入户、到人。

2.4深入开展科教兴农活动

要组织科技人员进村入户,送科技下乡,不仅要给农民送技术,还要讲经营、讲管理、讲流通、讲信息、讲政策、讲法规等知识。要组织开展好科普大集、科技之春、科技之冬等活动,做到既丰富多彩,又扎实有效,真正发挥出农业科技在经济发展、农民增收中的作用。3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3.1加大基础设施投入

进一步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和财政支出结构,安排并落实预算支出,建立健全财政投入资金的稳定增长机制,按照统一规划、明确分工、统筹安排的要求,整合各项投入资金。集中财力,突出重点,提高资金使用率。同时创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机制,鼓励和引导各种社会资本投向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探索农村基础设施的企业化管理和商业化运作,推进设施的有效维护和运营,努力实现可持续利用。

3.2搞好林业生态治理

搞好退耕还林、还果、还草、还药工作。抓好更新造林、小型公益林造林、全民义务植树等项工作,实施荒山造林、绿化公路、四旁植树、城镇种植绿地等工程。全面加强森林管护,强化依法治林措施,严格控制滥砍盗伐现象及避免一切火灾的发生。

3.3抓好农田水利建设

应因地制宜做好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规划、设计、施工,探索农田水利建设新途径,搞好小流域治理,加强水土保持,防止流失,落实好任务和责任,坚持标准和质量,力争在规模和效益上有突破。要深入搞好蓄水情况及缺水面积的摸底调查,算好水账,搞好水源工程的调度和水资源配置。要坚持抗旱、防涝一齐抓,尤其要注意抓好防洪工程的维修和加固,防止大旱之后的洪涝发生。

3.4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

没有农业的机械化,就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发展农业机械化可解放生产力,提高生产效率,增加农民收入。要增加农业机械数量和功能,扩大农业机械应用领域,完善农机具配套体系,实现种植、养殖、加工机械化,使农机化为农村经济全面发展服务。

3.5加强镇村基础建设

要进一步搞好城镇及农村环境卫生的综合治理,改善农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促进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还要大力抓好农村道路建设,实现村村通油路,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4切实加强对发展生态效益农业的领导

4.1要转变思想观念

在发展生态效益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中,各级干部,要彻底转变思想观念和思维定势。不断提高政策、理论和科技水平,逐步树立起抓好生态效益农业的新思想、新观念、新思维,切实增强为“三农”服务的新本领。从而不断加强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加强对农民群众生产经营的指导,加强对农民思想观念的引导,加强对农产品供求信息的传导,全面做好农业和农村工作。

4.2要转变领导作风

发展生态效益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绝不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面子工程”,各级领导要牢固树立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切实解决好形式主义和的问题。要提倡摸实情、说实话、办实事、讲实效,树立正确的工作观、政绩观,多做得人心、暖人心、顺人心、稳人心的好事、实事。

篇2

关键字:现代生态效益 特色农业 农业现代化

综合国内外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经验,结合我县农业发展现状和基本情况,可以这样认为,“以保障农产品供给、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资源产出率和商品率为途径,以现代科技和装备为支撑,在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在市场机制和政府调控的综合作用下,建成农工贸紧密衔接、产加销融为一体、多元化的产业形态和多功能的产业体系”。生态效益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主要是由以下因素决定的:

第一,目前农业生产力水平还不高。因此,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提高农业科技水平,通过增加资本投入、应用现代科技和装备、适度集中土地和强化组织管理等来提高农业效益。

第二,现代农业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主要目的是为市场提供商品,实现利润最大化。我县农户的经营规模普遍较小,农产品商品率和农业资源配置的市场化程度均较低,因此迫切需要加强市场机制和政府调控的综合作用。

第三,以产业化方式经营农业已成为现代农业的重要特征。我县农户,不仅数量多、规模小,而且结构、行为相似,要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有效衔接非常困难,因此,必须建成农工贸紧密衔接、产加销融为一体、多元化的产业形态和多功能的产业体系。在这一过程中,必须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通过各种类型的农民合作社举办多种形式的龙头企业,使农民真正享受到农产品加工、销售等环节的利润。

第四,吃饭问题始终是头等大事。如果吃饭问题解决不好,工业化、城镇化乃至整个经济社会发展都将难以持续进行。

因此,必须把保障农产品供给、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可持续发展作为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首要目标。实现农业现代化,总的思路和措施是: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育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在具体工作中,尤其要按照党的十七大报告所要求的那样: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使耕地向农村种田能手和专业大户集中,逐步实现多种形式的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围绕人的全面发展而制定,其中人的基本生存需求和生存空间的不断被满足,是一切发展的基石。既从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环境安全的功利性目标出发,也从哲学观念更新和人类文明进步的理性化目标出发,它意味着新增财富的内在质量,应当不断地、连续地加以改善和提高。除了在结构上要不断合理与优化外,新增财富在资源消耗和能源消耗上要越来越低;在对生态环境的干扰强度上要越来越小;在知识的含量上和非物质化方面要越来越高;在总体效益的获取上要越来越好。建设现代生态效益特色农业是农业发展的方向,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发展现代农业,也要树立科学发展观,内涵上要准确把握。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是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把现代农业生态效益特色产业发展形态定位在培育优势特色产业,主要基于考虑,有利于构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战略平台,有利于促进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如加强和发展田东香米的优势,建立田东香米基地。发展现代农业服务业重点从良种服务业、农资连锁经营、农产品现代流通、新型农技服务、要大力推广良种良法,加快新品种和新技术的引进、开发和推广应用。积极推行标准化生产,通过认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名牌产品等,引导和鼓励创立品牌,提高农产品质量和竞争力。要在产品结构和时间布局上下功夫,最大限度解决结构性、季节性不平衡问题。要在新的优势产品上下功夫,要认真进行科学规划,努力做大做强,创立品牌,发展成为具有区域优势的特色产业。农业产业没有规模,不成片开发,就没有竞争力;在农业结构调整中,要做出特色来: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特,大众化的产品附加值不高。按照因地制宜、多元创办、政府支持、部门指导、市场运作的办法,朝着规模化、专业化、产业化、市场化、品牌化的现代农业之路迈进。

总之,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以市场为导向,结合本地资源特点和农业发展规律,优化种植业区域布局,调整农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引导大宗农产品向优势产区集中,加快农业产业集聚,规划建设一批规模大、特色鲜明、带动效应好、竞争力强的农业产业区(带)。

一是抓农产品基地建设。重点发展香米、香蕉、甘蔗、蔬菜、芒果等高效作物,抓好芒果、甘蔗、香蕉、香米、蔬菜、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特别是建设如中平村的香葱基地。因地制宜发展一村一品的思路,实现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山上竹海、山下蔗海目标等等,提倡“持续农业”;重视“绿色农业”;推广“生态农业”;发展旅游农业。

二是积极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强做好香米加工、绿色食品加工以及农产品的销售企业,产供销一条龙服务,为我县特色农业提供售后服务,提高农业产值。

三是高度重视品牌认证工作。对我县的一些特产,应该做好注册认证,提高产品知明度。

篇3

梨树生态场包括旱田、水稻田、果园和鱼塘,饲养了生猪、家禽等,其在设计之初便考虑到了鸡粪的应用价值要高于猪粪,经过发酵之后的沼渣和沼液可以作为鱼类的养料这一事实,所以生态农业工程中的两座沼气罐主要是对鸡粪进行厌氧发酵处理,日产气量达250m3,加上另外两座沼气罐用于猪粪的处理,日产气量达550m3,生产出来的沼气总量基本上可以满足农场内的日常燃料需求和孵化生产等所需的能源。这种分别以鸡粪和猪粪为原料进行沼气发酵,最终获得饲料、肥料和清洁能源的畜禽粪便处理过程,体现了沼气在生态农业循环工程中的纽带作用和在循环生产工程中的地位与价值,这一过程也为生态农业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研究方向。

2梨树综合生态场的效益分析

梨树综合生态场以沼气作为工程纽带的设计,实现了各种功能资源之间的互补和对废弃物的多层利用,不仅连接了燃料、再生饲料和有机饲料的生产过程,同时也在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之间取得了统一,实现了生态农场的循环发展。

2.1社会效益分析生态农场的建立为周边地区提供了新鲜、绿色的健康蔬菜。相关统计数据显示,在2000—2010这10年间,该生态农场为周边地区提供了生猪15.6万头,肉鸡326.5万只,鲜鱼1.2×106kg,此外,还提供了各种水果产品,这些都提高了周围百姓的生活水平,同时也带动了周边经济的发展。生态农场的建立缓解了当地的就业压力。在创建之初,养殖的种类比较单一,农场的规模也比较小,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的扩大,农场的规模正在不断地扩展,这使得农场吸收了大量的劳动力,进而解决了当地的就业难题,缓解了部分地区的就业压力。

2.2经济效益分析生态农业工程的经济效益主要体现在其对经济发展的带动和促进作用上。通过对统计数据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生态农场建立的10年间,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呈现出了明显的上升趋势,尤其是随着农场规模的扩大,经济成本不仅得到了回收,还得到了巨额的经济回报,加快了农场经济增长的速度。另外,新品种的引进和产品结构的调整,也极大地提高了产品的市场占有率,进而实现了经济效益的显著增加。

2.3生态效益分析梨树生态农场的主要特点便是其发展过程中的循环性和经济增长过程中的环保性,因此其生态效益也是其功能效益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沼液虽然是生态农场的副产品,但它不仅能够为鲜鱼和生猪提供充足的饲料,还能当作水稻田的肥料,从而提高了养殖业的经济效益和种植业的粮食产量。沼肥的使用主要有以下几点效益:①能够改变当前化肥利用率低下的问题,并从根本上改变了土壤的营养结构,进而为农业种植的增产、增收提供了保障;②减少了有机化肥使用中的负面效果;③由于沼肥自身经过了厌氧发酵的过程,杀灭了内含的病菌和害虫,因此它可以防止交叉感染的出现,减少了对周边环境的污染,保护了生态环境。

3结束语

篇4

在县委、县政府正确领导下,恭城县因地制宜,结合本地自然气候特点和经济资源禀赋,建立了独具地方特色的多种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取得了良好社会经济效益。目前,全县生态农业发展模式主要有三种:猪—沼—稻(农作物)—果—鱼模式;猪—沼—稻(农作物)—果—菇(菜)—蚯蚓模式;牛(猪)—沼—果—林模式。

1.1猪—沼—稻(农作物)—果—鱼模式

恭城县有丰富的小河溪流资源,有得天独厚的淡水鱼养殖条件。目前,全县有15%的农户采用这种生产模式。利用人畜粪便作沼气池原料,沼气用于生活燃料,沼液用于农作物杀虫、沼渣用于施肥、喂鱼,具有良好的经济、生态效益。

1.2猪—沼—稻(农作物)—果—菇(菜)—蚯蚓模式

采用这类模式的农户主要分布在城镇附近,利用城镇旺盛的农产品市场需求种植蘑菇、菌类和蔬菜等经济作物,养殖蚯蚓喂猪、鸡、鸭。该模式是一个物质流封闭循环链,具有相对稳定性。

1.3牛(猪)—沼—果—林模式

恭城县有大面积山地,具有得天独厚的发展果园、畜牧业自然地理条件。该模式主要由山区农户采用,能够用来发展经济林、果树产业,采用农户约占6%左右。

2.恭城县生态农业建设途径

恭城生态农业围绕沼气池建设展开,通过结合地方农业特色和自然地理条件,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和配置农业生产资源,不仅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益,也促进了地方生态健康发展。总体而言,恭城县生态农业建设主要沿着以下几条路径推进:

2.1大力推行以沼气为主的新型能源

过去以来,恭城县农户生活能源主要以木柴为主,这导致本县森林资源滥砍滥伐十分严重,严重破坏了生态平衡,不断恶化农业生产环境。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恭城县自2000年以来开始大力推广沼气、发展小型水电站,以缓解森林资源保护压力。在地方政府大力推动下,恭城县逐渐形成了“一池带四小”即一个沼气池带一个小猪圈、一个小果园、一个小菜园、一个小鱼塘的庭院经济新格局。

2.2开展农作物秸杆还田培肥工程

将农作物秸杆沤肥提升土壤肥力,可以有效降低焚烧带来的环境污染。目前恭城县秸杆还田率超过90%,适用田地面积超过300平方公里。有学者估算,连续三年进行秸秆还田造肥,土壤有机质增幅能够达到0.22%~0.48%,这不仅可以减少化学农药和肥料使用量,降低环境污染程度,还有利于改良耕地土壤土质,促进农作物增产增收。

2.3推广和普及病虫综合防治技术和作物测土配方平衡施肥技术

农业技术部门提供准确的病虫害预报服务和除害技术指导,指导农户科学使用农药,降低不合理使用农药对环境造成的污染;通过开展土地普查,结合具体耕地土质情况指导农户进行平衡施肥法,避免过度施肥、盲目施肥对土壤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2010年,全县组织500人次农技人员深入到农户指导病虫害和平衡施肥,全县水浇地施肥面积183公顷,平均每亩增产5-7%,平均每亩节省化肥成本110元,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环保效益。

2.4普及无公害水果标准化栽培技术

2000年以来,恭城县开始大力普及和推广无公害水果标准化栽培技术,通过科学剪枝、嫁接,改善果树采光、通风条件,有效抑制病虫害发生,果树增产效果明显。目前,全县共已有3763公顷果树采用无公害水果标准化栽培技术。通过科学栽培和施肥,大力推广配方施肥技术、采用生物病虫害防治法,大大减低了化学农药和化肥使用量,不仅提高了农产品生产安全性、环保性,也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和发展。

2.5加强增幅政策和财政资金支持

恭城县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生态农业发展,将农村能源推广、科学种田、无公害种植技术普及纳入到各级政府政绩考核指标体系当中。同时为其提供各种政策支持,例如金融政策、水利政策、新农村建设政策,为开展生态农业建设奠定了坚实政策基础;在资金方面,县财政就生态农业发展编制了专门的预算,仅2012年县财政直接投入到生态农业建设资金就有700余万元,主要用于沼气池建设补贴、新型种植技术补贴和无公害施肥技术奖励等。

3.建设生态农业的效益分析

经过多年努力和发展,恭城县生态农业建设取得了可喜成就,不仅促进了生态系统平衡发展,又促进地方农业经济发展,实现了经济、自然、人口可持续协调发展目标。总体来说,恭城县主要取得了以下几方面生态农业发展效益:

3.1生态效益

恭城县通过大力推广沼气池建设,有效化解了农户能源需求与林地保护矛盾冲突。截止到2012年,全县林地面积16.7万公顷,较1990年增加了3.89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76.8%,较1990年增加6.2个百分点。农村绿化率超过96%,草地面积超过2000公顷,生态林面积达到6.95万公顷。水土流失、干旱等自然灾害得到有效遏制,废旧矿山开垦面积达到573公顷,开复率46.1%。2013年,恭城县被国家环保部评为西南地区首个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县。

3.2经济效益

自2000年恭城县发展生态农业以来,全县农业经济保持快速发展势头,农户收入增收明显。2012年,全县农民年人均收入为3012元,较2000年增加了1560元;生猪出栏45万头,肉猪出栏28.9万头;果园种植面积2.3万公顷,水果总产量38万吨,分别是2000年的7.1倍和19.1倍。2000年以来,全县果业产值增加22.2亿元。贫困线以下人口占比从2000年的35%下降到2012年1.2%,脱贫工作取得重大进展。

3.3社会效益

篇5

关键词:生态农业;土地整治;效益分析;桂林草坪乡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7月24日

土地整治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根据土地总体规划的要求,采用一定的方法和措施,对农村田、水、路、林、村进行综合整治的活动。调整土地利用和社会经济管理,改善土地利用结构,规划、合理布局,以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和产出率,增加可利用土地数量,确保社会、生态和经济三大效益的协调。以促进农村经济全面进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加强农田水利、耕地质量和生态建设的要求,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建设生态农业型新农村,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一、整治区域基本情况

桂林市雁山区草坪乡草坪、潜经、大田村委土地整治项目,为自治区财政投资建设的土地整治项目,属非盈利性公益项目。雁山区草坪回族乡位于桂林市漓江东岸。东北面与灵川大圩镇相毗连,南面与阳朔县接壤,辖草坪、潜经、大田三个村委会,总人口4,830人,其中回族占30%,是广西唯一的回族乡。项目区涉及一个乡镇两个行政村11个自然村,共4,830人。项目区属丘陵地区,山、林地较多,但大部分耕地集中连片、整理地形相对较缓。

二、整治后土地利用结构分析

根据各村耕作区域及作业流向进行道路设置,原则上对原有主要耕作道路进行改扩建、硬化处理,增加其通行能力;按照村民意愿适当增设生产路,使路网达到贯通相连,解决运输问题。灌溉渠道及排水设施则依照自然地势及耕作用水需求进行布设,以达到旱能灌、涝能排的整体目标。

三、效益分析

(一)社会效益分析

1、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耕地质量。通过土地整治将形成较完善的田间道路系统和农田灌排系统,项目区农业生产条件将得到根本改善,水土流失将得到根治,耕地质量将得到全面改善,耕地产出率将得到较大提高。

2、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项目的实施使项目区内废沟、渠、零星荒草地等得到开发利用,原有低产田质量也得到极大提高。既改善了农民的劳动环境和劳动条件,又确保作物产量的提高和农民收入的增加,有利于增强农业后劲,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为山区脱贫致富创造有利条件,加快当地农民奔小康的步伐。

3、发挥较强的示范作用。本项目的土地开发整治规划设计是国内土地开发整治规划设计技术力量努力的结果,规划设计的程序和方法都处于较高水平,对我区土地开发整治规划设计都将起到一定的示范作用。土地整治后将采用新的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这对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充分创造和利用有利优势,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都有积极的示范作用。

4、有利于推动土地整治事业发展。土地整治将完善项目区农田水利设施、交通设施等,提高农民的劳动生产率,并使耕地质量得到大大的提高,这将使广大农民群众感受到土地开发整治是一项利国利民的事业,是一项为老百姓办实事的事业,有利于增进广大农民对土地管理工作的支持和理解,将进一步推动土地整治工作的全面开展。

(二)生态效益和环境影响分析。通过土地整治,使原来的未利用土地变成良田,土壤质量得到很大的改良;种植农作物,使原来的降水得到利用,减缓了形成径流的流量以及流速,使土壤流失大大减小;完善的田间道路、沟渠网络以及规整的田块,形成“田成方、渠成网、树成行、路相连”的格局,做到旱能灌、涝能排,使项目区耕地成为旱涝保收的优质农田,从而改善农田生态环境。项目的实施必将影响项目区现有的生态环境平衡。本次规划设计始终关注水利、道路等工程设施建设的生态合理性,土地利用结构的合理性、使用效率及与环境之间的生态协调性,从可持续发展角度出发,本着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利用并举的原则,力争在项目区内建立人、生物、环境三者之间良性循环。

(三)经济效益分析。项目属土地整治,项目区实施后,主要收益来自生产条件改善引起的产量提高,结合现在市场需求,整理后种植结构可随市场需求状况进行调整,规划实施后,项目区将以种植水田为主。项目区内的耕地近二十年来均以种植水稻及提子为主,园地主要种植柿子及杨梅。根据桂林市粮食部门农产品订购价格和市场价格情况,调查项目区规划前作物的产量情况,项目区年经济效益明显提高。

四、结语

土地整治在提高项目区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同时,会对周边区域的自然环境起到促进或者阻碍的作用。通过本项目的实施分析表明,土地整治在一定程度上对项目区自然环境实实在在的起到了改善的作用,可以使农田规整,耕地面积增加,生产条件与生活条件得到改善。综上所述,本项目实施所产生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明显,经济效益合理,符合土地整治的目标。

主要参考文献:

[1]龙花楼.论土地利用转型与乡村转型发展[J].地理科学进展,2012.2.

篇6

以转变发展方式为重点,推进效益农业发展

一是坚持一业为主多种经营。注重在确保粮食稳产增产的基础上,培植好效益型农业增长点。稳定粮食作物面积、提高粮食产量,抓好205万亩具有白城特色的特色农作物生产,提高综合生产能力,增加经济效益。二是大力发展棚膜经济。重点发展大棚香瓜、葡萄、草莓、雪寒韭菜等棚膜生产,提高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每年新建和改造棚膜面积7000亩。

以区域特色产业为重点,推进效益农业发展

立足非均衡、差异化、错位发展,打造“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一县一强”,加快培育壮大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特色产业、特色产品和特色品牌。围绕水稻、绿豆、葵花、蓖麻、辣椒等特色产业,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加快规模化、专业化和标准化发展步伐,推进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建设500万亩优质特色农产品基地,立足把小杂粮做成大产业。

以改善生态环境为重点,推进效益农业发展

一是坚决打好三年再造百万林活动决战。二是加快推进河湖连通工程建设。完成整修渠道114公里,桥涵闸建筑物60座,新连通泡塘13个。全力做好全国水生态文明试点城市建设和海绵城市试点建设。三是加快推进草原生态保护和建设进程。积极争取草原生态保护建设项目、资金和政策支持,争取将白城市纳入国家第二批生态文明先进示范区。采取草原禁牧、草场改良、人工种草以及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综合治理措施,全力促进草原生态持续好转,实现草原综合治理30万亩。四是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将保护性耕作与滴灌等抗旱保墒增产技术相结合,用秸秆代替塑料薄膜覆盖地表,减少塑料薄膜残留对土壤的污染的目的。推广保护性耕作面积力争达到160万亩。

以加强质量监管为重点,推进效益农业发展

构建严格的全程可追溯监管体系,促进农业生产、加工、流通标准化,实行产前、产中、产后全程监控,提高农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一是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逐步建成以市、县检测中心为骨干,以基地、企业、市场速测点为补充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大力推广农产品质量安全区域化管理经营,打造“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进一步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力度,从源头上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二是推行标准化生产。围绕白城特色产业,制定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标准,把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纳入标准化管理轨道,逐步形成与国际接轨的农业标准化体系,创建一批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三是实施品牌化经营。积极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及地理标志农产品(即“三品一标”)认证,不断扩大“三品一标”产品生产规模。每年新认证“三品”25个以上。

篇7

(一)少取多给,保障农业发展资金

现代农业投入大,产出慢。为保障现代农业投入,集团采取“少取多给,放水养鱼”的方法,留足农业发展所需资金。近几年来集团每年农业投入都超过10亿元,已经完成近40万亩粮田设施建设,基本实现路渠硬质化、条田林带网格化。实施了3个农机三年更新计划,农业总体机械化水平达95%,粮食人均管理面积提高到300-500亩。建成首个万头奶牛场,人均养牛达到70头,成乳牛单产达9000公斤,第二个万头奶牛场正在建设。已建成3个5万头规模猪场,新建猪场人均养殖出栏数近1500头,水产生态标准化养殖改造已完成70%。建成3万亩设施菜田和日产45吨食用菌工厂,二期日产80吨项目正在建设。上海鲜花港建成现代化的温室36公顷,组培中心3600平方米,已形成年组培种苗1亿株、切花500万枝、盆花110万盆的生产能力,做到一年四季观赏花和商品花不断。

(二)顶层设计,壮大农业产业规模

为了最大限度地挖掘农业资源的生产潜力,在2011年4月,集团制订了现代农业发展“五三”计划,即三年内,一是在掌控粮食资源上实现突破,培育“百万吨”粮食产业;二是在生猪养殖上有突破,培育“百万头”生猪产业;三是在服务全国奶牛饲料供应上有突破,培育“百万吨”饲料产业;四是在蔬菜供给保障上有突破,三年内实现上市蔬菜50万吨;五是在种源农业上有突破,成为国内有影响的现代农业种源基地。“五三”计划得到市委市府领导高度关注和重视,计划得到全力推进。2012年,粮食与饲料实现销售134万吨和114万吨,提前一年实现了两个“百万吨”计划。生猪上市73.8万头,蔬菜销售39万吨,稻麦种子销售9.2万吨。

(三)科技支撑,提升集团农业核心竞争力

集团所属各专业化公司与上海农科院、扬州大学、上海水产大学等科研院校合作,建立了上海奶牛研究所、上海优质稻米工程研发中心、上海花卉工程研发中心等科研平台,不断提高科技水平,生产水平全市领先。2012年,市郊农场水稻单产621公斤/亩,麦子单产453公斤/亩,分别比市郊区县平均亩产高55.6公斤和186公斤。上海农场生猪料肉比控制在2.9:1,比全市平均水平低10%。能繁母猪生产商品猪达到22头,比全市生产水平要高出4头。奶牛成乳牛单产达到8.8吨,处在南方奶牛饲养水平第一位。奶牛冻精销量占全国20%的市场份额。花卉产业化、种质研发、设施化处在全国领先水平。

(四)注重生态,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集团始终把生态环境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放在首位,大力推进种养结合,促进畜牧业的发展。与此同时,持续推进高效低毒农药的使用、秸秆机械化还田和综合利用、农田林网建设、中小河道疏浚,绿化、美化、净化农场的家园和田园。农场风貌成为都市生活的一道亮丽风景,打造了“上海鲜花港”、“海湾国家森林公园”、“都市菜园”、“农垦博物馆”、“奶博馆”、“渔家乐”等一批具有观光、娱乐、住宿、餐饮功能的景点,举办了“葡萄节”、“丰收节”、“蔬菜节”和“郁金香展”等特色活动,体现了把工厂化、装备化、产业化与教育、娱乐、休闲有机联系起来的“接二连三”的都市农业特征。

(五)关注民生,实现现代农业的和谐发展

职工住房困难一直是农垦企业最大的民生问题。2012年集团制定了《上海市郊农场危旧住房综合改造实施方案》,计划拿出18亿元资金,通过散户点异地重建、建成区非成套化改造、单位租赁房整修等方式,逐步改善8902户农场职工的居住条件。通过解决农场和职工的后顾之忧,使之更安心、更专心于企业的生产经营,实现现代农业的和谐发展。

二、下一步打算

作为国有大型食品企业,光明食品集团将抓住当前农业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围绕集团“学习雀巢、对标中粮”和“突破千亿、保二争三”的战略目标,树立信心,积极应对挑战,奋发进取,做强做大光明现代农业,服务上海和全国“三农”,为全国农垦和上海市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作出应有的贡献。

(一)进一步壮大产业规模

以高效生态为目标,致力于建设种养循环的现代生态农业,不断提高农业产加销一体化经营水平。持续深化发展现代农业“五三”行动计划,不断提高集团农业在上海市主副食品供给中的份额、地位与影响力。打造一批以“光明”冠名的农业行业龙头企业,力争培育形成百亿级农业龙头企业1家、80亿级龙头企业1家、50亿级龙头企业1家。到2015年,集团现代农业营业收入突破200亿元。

(二)进一步提高农业科技水平

积极开展高产栽培、良种研发繁育、农业新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预警防控、土壤综合改良、农产品加工、精准农业、信息化管理等农业科技项目。加大种源农业发展力度,加强与国际、国内农业研发部门和大专院校的合作与交流。用信息化的技术手段解决在供应链、加工链、产业链、价值链中的瓶颈问题。

(三)进一步加强市场建设

深化以市场为导向、品牌为核心、产加销一体化的农业经营发展模式转型,强化农产品市场营销、品牌和网络建设。再打造1~2个国家级和3~4个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充分利用集团龙头企业集群集聚发展的带动能力,提高产品市场占有率。建设和运行好西郊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打造核心农产品批发市场,加强各通路渠道资源的挖掘与协同。

(四)进一步提升农业品牌形象

每个行业都要有一个品牌,并且随着专业化的整合,对同类产品的品牌也进行整合,突出一个品牌,并以品牌来引领消费。在品牌建设方面,坚持“食以安为先”,牢牢把握住食品安全这根企业生命线,狠抓食品质量安全,积极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加强无公害、绿色、有机认证,严格农产品和农用物资的准出与准入制度,建立和完善米、菜、肉、奶产品质量电子追溯体系,确保为市民提供安全、优质、健康的农副产品和食品。

(五)进一步拓展农业资源空间

篇8

关键词:姑塘山区 流域 农业生态  治理 成效1 工程概况

姑塘山区小流域农业生态治理工程位于义乌市义亭镇,距义乌市10km,涉及12个行政村4254户农户、10069人。该工程总投资1080万元,总开发面积1.48万亩,受益面积0.59万亩,工程建设内容包括溪流护岸8.42Km、堰坝5座、堤顶机耕路8.12Km、农桥8座及中低产农田改造5300亩、林地改造600亩。

2 流域现状

2.1 水利骨干工程现状

姑塘山区小流域上游有中型水库1座,小(一)型水库2座,分别为长堰水库、姑塘水库和深塘水库。长堰水库主坝为粘土斜墙坝,坝顶高程140.95m,最大坝高37m,坝顶长258.8m,坝址以上集雨面积为14Km2,总库容1112万m3,正常库容934万m3。姑塘水库为均质土坝,坝址以上集雨面积为3.66Km2,总库容421.73万m3,正常库容355.92万m3。深塘水库主坝为均质土坝,坝址以上集雨面积为9.0Km2,总库容874万m3,正常库容454万m3。

姑塘山区小流域内灌溉与排水骨干渠道为本区内的铜溪,兼有防洪任务,现状河道局部过水断面偏小,河段无护岸,土质边坡抗冲刷能力较弱,洪水期经常发生倒塌事故,严重影响当地居民的正常生产、生活。姑塘山区小流域内河道是典型的山区性河道,纵坡陡、流速快,致使现状河岸冲刷严重,给河道两岸的生产、生活千万较大影响。

2.2 田间工程现状

姑塘山区小流域内农田已经过改造,地类交叉,田块大小均匀,田塍较为平直,朝向、高低一致,路渠配套较为完善,但沿线河道较多地段缺乏通道,严重影响河道两岸交通,农业机械化操作较为不便。

2.3 存在的问题

姑塘山区小流域主河道杂草丛生,排水不畅,防洪、排涝标准低,受洪灾、涝、渍害和旱害严重,河道两岸机耕道路不配套,沿河机耕桥较少,机耕作业困难。

3 小流域农业生态治理设计

以治理主河道为主体,以建设骨干堰坝为主,配套相应机耕桥,建设主要机耕道路,科技推广与综合治理相配套。

3.1 水利工程

3.1.1 溪流护岸

本项目的防护对象主要为沿线的农田,根据《水利水电工程等级划分及洪水标准》SL252-2000、《防洪标准》GB50201-94和《堤防工程设计规范》GB50286-98,以及浙江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建设标准,本工程属V等小(2)型工程,防洪堤工程按5级建筑物设计,防洪标准为5年一遇。

防洪堤堤线布置和选择的优劣直接关系到整个工程的合理性和建成后所发挥的功用,尤其对工程投资大小影响重大。堤线布置和选择时根据防洪规划、地形、地势、地貌和地质条件,结合现有及拟建建筑物的位置、型式、施工条件和河流历史演变,地质状况综合分析确定。本工程堤线布置时本着“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经济实用、便于施工,满足防汛和管理的要求”的原则进行布置设计。

河道宽度及河道水深根据过水能力经过水力计算确定,由于该段河道原始地貌的多样性,结合目前河道治理理念体现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治水理念,采用两种断面形式相结合。河道过流断面采用复式断面,断面型式见图一,主河槽采用干砌块石挡墙砌筑,主河槽宽度宜宽则宽,最窄处不小于6m,平台以采用预制块斜坡绿化带,堤顶两侧设置3m宽机耕道路,姑塘水库出口以上堤距不小于15m,出口以下一义亭镇段堤距不小于18m。过村段河道由于两岸房子建成,拆迁难度大,考虑分期实施,第一期以整理为主,对其两岸顶进行绿化,并对其已建砌体进行护脚,其断面型式见图二。为保持横向河床稳定,并尽可能节约土地,对部分现状河道主槽宽度较小的河段进行疏浚或拓宽,对于主槽有足够宽度的河段,按原主槽线进行护脚。

河道过流断面一

进村段河道过流断面二

利用推理公式法计算义亭镇姑塘水库出口以下段河道5年一遇洪峰流量106.27m3/s,最大水深3.53m,最小水深2.90m。采用瑞典圆弧滑动法进行堤坡稳定计算,河道防洪堤堤顶及堤后填土干密度、压实度满足施工设计要求,基础座落在砂砾层上,经计算断面满足抗滑稳定要求。

3.1.2 渠系建筑物

灌渠穿越河道设置倒虹吸,为方便两岸灌溉需要,在改建便桥下游侧和改建堰坝上游侧设置2处倒虹吸管,其长度分别为36m和50m,采用Φ300承插式钢筋混凝土涵管埋设。进口侧设置沉砂井和拦污栅,出水侧设出水井。沉沙井顶设置防污盖板。

为解决河道沿岸的村庄及农田排水,根据支流汇入情况及原排水口因地制宜设置排水涵管,涵管采用承插式钢筋混凝土管,内径采用300~1000mm,下铺设C15混凝土管座。

3.1.3 堰坝

堰坝拦水灌溉是姑塘山区小流域主要灌溉工程,修建拦水堰坝是解决姑塘山区小流域灌溉问题重要途径。针对姑塘山区小流域现状堰坝已损坏且对河道行洪影响严重的情况,经实地勘查比较,确定修建5座钢筋混凝土翻板堰,布置型式采用堰与河道正交、斜交两种。

堰坝的位置选择综合考虑四个方面因素:一是堰址选在灌区上游达到充分利用河流落实扩大受益面积;二是选在河道平直、堰底平坦和两岸地基较好的地方,避免在河流弯道上及其附近都不宜筑堰的地方;三是选在河面较窄的地方,以利节省工程量;四是宜在两溪汇流处筑堰,以保证堰身和两岸受力平衡、稳定和堰址的地质坚实。堰高采用渠道设计水深加(0.1~0.3)m。堰坝底板为宽顶堰型,采用浆砌块石及混凝土浇筑,溢流面用C20混凝土浇筑,中间开孔处采用钢筋混凝土自动翻板门同冲砂孔相结合。因堰流对下游冲刷影响不大,堰坝消能方式采用底流式消能,不设置消力池。

3.2 农业工程

3.2.1 机耕路设计

为方便沿线农业生产及生活,在溪流两岸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合理布置堤顶机耕道路,姑塘山区小流域机耕路共2条,长度计8.12Km,设计路高0.3~1.5m,宽度为3m,要求路基坚实、平整,堤顶机耕路采用砌石护坎,路面铺设塘渣和瓜子片,路渠交叉处设Φ300~Φ1000排水涵管等建筑物。

3.2.2 新、改建便桥

新建便桥位置根据两岸道路连接情况确定,设计标准为公路-Ⅱ级折减,设计桥面净宽4.0m,两侧安全带1×0.25m,总宽为4.5m。新建便桥采用预制空心板铰接拼装,其单跨长为8~10m,采用C30钢筋混凝土预制,每座共设置2跨,桥墩采用重力式墩台,扩大基础。

3.3 林业工程

林带建设是姑塘山区小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工程,为改善河道两岸及周围农田环境,按照适地适树原则,结合本项目区的具体情况,在堤顶机耕路旁营造农田防护林8.12Km,每侧植树一行,共5410株。为防止水土流失,对河道迎水坡及背水坡进行植被绿化。

4 建设成效

通过姑塘山区小流域农业生态治理,有效增加农田灌溉面积560亩,改善灌溉面积4300亩,增加除涝面积750亩,改善除涝面积960亩,可新增粮食生产能力31.8万公斤,共计新增产值65万元,农民收入增加50万元,有效加快了农村奔小康致富。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 会计电算化;教学效果;调查分析;建议;河北省邢台市农业学校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5-0338-02

会计电算化是一门新兴的会计记账方式,其应用性非常强,但截至2012年底真正脱离手工记账的还很少,绝大多数中小企业是属于人机并存的记账状态,因此中职学校财经专业学生就业前景非常广阔。目前,各中职学校培养的会计专业毕业生,虽然经过系统的学习,但走上工作岗位后,面对会计业务和会计电算化的现实要求,茫然不知所措,无从下手,不得不去从事收银、库管等技术含量低的岗位[1]。

会计电算化课程是财经类专业的核心课程。如何使中职学校培养的会计专业学生能够具备电算化岗位所需的职业素养,是一个值得人们深入研究的问题[2]。为此,现以河北省邢台市农业学校为例,结合笔者从事会计电算化多年的教学经验,采用谈话、调查问卷的形式,对当前中职学校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内容、课程定位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分析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以供参考。

1 调查对象及内容

此次调查对象是河北省邢台市农业学校开设会计电算化课程的2011年春季班(42人)和2012年秋季班(80人)。以班为单位,以谈话、发放问卷的方式进行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122份,收回问卷120份,其中有效问卷117份,有效回收率为96%。整个调查问卷共设计15道题目,10道为选择题,5道为开放题。具体调查内容见表1。

2 调查结果与分析

2.1 学生知识储备

谈话及问卷显示,具备初中知识储备的仅占47%,有43%的是上到初一、初二就退学,上过高中的仅占10%。这说明目前的中职学校主要以招收初中毕业生为主,他们的文化基础薄弱、接受财会专业知识能力相对比较缓慢,给电算化教学带来一定的难度。

2.2 课程重要性

95%的学生认为会计电算化课程的设置与就业密切相关,93%的学生认为会计电算化课程强调的是动手能力、重在实践,所有的学生都认为课程与会计知识联系紧密。这说明学生认识到电算化与他们的就业密切相关,但仅仅只当作是一种方便财务计算的软件,这使得无法真正理解电算化课程的核心——管理电算化。同时,由于电算化课时安排有限,使课程内容不得不进行删减,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授课的效果,影响了学生的学习质量。当然,也应该认识到中职学生所面临的财务工作一般不会太难,就业对象多为中小企业,他们的财务管理信息化不强,主要以手工操作为主,电脑为辅,因此对中职电算化教学提出过高的要求是不合现实的。

2.3 教材和教学内容

目前46%的学生认为所选用友10.2软件操作容易掌握,30%的学生认为自己根本学不会,77%的学生认为课时不足。这说明由于知识储备的不足,虽然认识到电算化是非常重要的专业必修课,但由于河北省邢台市农业学校为了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考会计从业资格证在第2学期就开设此门课程,这使得基础会计和财务会计都未学通、学透,且课时有限,造成会计电算化在学习上非常困难和吃力。河北省邢台市农业学校的会计电算化教学主要讲授用友10.2的总账、报表、工资、固定资产4个财务模块,60%的学生想学习金蝶或用友财务一体化的内容,这说明学生有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想要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但51%的学生认为所选教材不合适,愿意选择河北会计从业考试教材。这说明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是被考会计证所引导,只重视眼前利益,不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对其他软件及多种应用链的应用能力,从而导致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难以胜任岗位需求,提升空间有限。

2.4 教师教学

河北省邢台市农业学校会计电算化教学主要采用以分层教学中讲授法、演示法、案例教学、逆向教学、项目教学等多种方法的结合,而且是投影和机房结合,基本上照顾了大多数学生的需求。学生对教学满意和基本满意的占到93%,基本实现了教学目标的要求,更希望所有的电算化课都在机房上,这样便于讲练结合,容易掌握知识。对于实训方式,学生希望采用分组结合的方式,各司其职,一人扮演身兼多职容易混淆角色,不易掌握财务流程,学习慢,教师始终在等学生,影响教学进度。95%的学生认为教师具有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能耐心地辅导及解决学生在操作上出现的问题。

2.5 教学设施

对会计电算化课程现有教学设施,满意和基本满意的仅占20%,80%的学生认为机房设施及配置符合会计电算化课程的要求,但病毒太多,备份的账套经常无法恢复,而且会突然出现有些模块的功能不能使用,教师对着十几台无法使用的机子而头疼。使得有些学生一学期都在反复建账,后面的内容始终都无法处理。也说明现在的会计电算化教师对计算机处理掌握较少,需要机房管理人员帮助才能完成教学。

2.6 学习态度

81%的学生对会计电算化课程很感兴趣,47%的学生能独立完成财务模块的操作,还有30%的学生在老师及同学的帮助下才能完成,这说明由于自身知识储备的原因,虽然很想学,但掌握有一定的困难。还有10%左右的学生学习会计电算化课程困难重重,不肯练习、搞不懂财务流程,这说明学生总体上态度认真,能按教师要求完成技能训练,但需要教师进行知识补充、单独辅导。

3 会计电算化教学建议

3.1 中职会计电算化课程的定位

会计电算化课程到底是一门什么样的课程,教学要达到什么目的,培养的学生要具备什么样的能力,都是在教学中应当而且必须要首先考虑的问题。根据河北省邢台市农业学校学生免试入学、文化基础薄弱、但有学习的热情的基础上,应建立从业资格考试要求指导下的教学内容遴选、整合机制,根据电算会计工作中的实际需要,每年调整教学计划,并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并辅以校本教材,重点突出账务处理、编制财务报表、工资、固定资产、财务分析等典型会计业务,力求实现教学内容的适用性和可操作性,达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3.2 中职教师素质提升

河北省邢台市农业学校的会计电算化教师中既懂会计又懂计算机的教师很少,这是制约会计电算化教学的障碍。为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应鼓励教师参加相关专业课程的进修,如到高校进修相关课程、参加财务软件开发公司组织的培训、教师下企业轮岗生产实习锻炼等,从而更新和提高教师的技能,把经验和技术带到课堂,用企业中的实际业务来解释软件操作中出现的问题,让学生能够熟练运用2~3种财务软件,改变过去一个财务软件用几年都不更新的低要求。

3.3 教学要分层

学生是学习的主角,教师应打破常规教学模式,创造环境,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目前,中职学校的教学最适宜的方法为分层教学法,教师要在考虑学生差异的前提下学生分层、备课分层、授课分层、评估分层,实现学生潜能的最大激发,体现教育的公平[3-4]。会计电算化课程是实践性课程,要求教师不断在教学中进行总结,在不断总结之后完善分层次备课,不断在实践中分层次、分层次中实践,最终达到教学目的。

3.4 以考证作为教学的引导,以考促学

中职学校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并不是学不会,而是“教”与“学”不得法,而且大多数渴望就业后有自己的升职空间。因此,有必要在中职学校的毕业制度中引入会计从业资格、办公专家、计算机等级等考证机制,给学生施加一定的压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以促使学生正确面对自己的专业学习,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由此为学生的就业增强竞争力。

在分层教学的基础上,为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可以把平时训练考核定为平时成绩阶段测试,如平时如果能正确完成教师布置的各项任务,就可以得到30分,对每次上机成绩进行记载,因此在平时的训练过程中,学生要想拿到30分,就必须按照要求进行相关操作,直到正确为止,这样就强化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更好地实现课程的考核目标。

3.5 手工实训与电算实训结合

河北省邢台市农业学校的会计手工与会计电算化是各自为政,完全脱节。手工账的结果,不能通过计算机进行验证,而电算化的优越性也得不到充分的体现。河北省邢台市农业学校的实训要突破原有的安排,准备一整套实训资料,要将手工实验模拟某企业一个完整会计期间的实际业务,完成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的编制、账簿的登记、账表的装订等一系列会计工作,然后,在电算化实验室将手工会计中所运用的会计利用财务软件进行重演[5-8],实现手工实训与电算实训的结合。

4 结语

总之,中职学校应根据学生现状,以就业为导向,有目的地开展电算化教学,特别是要强调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在教学中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手段,注重开展实践教学,真正做到教、学、练相结合,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9-12]。

5 参考文献

[1] 谷增军.会计信息系统课程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8(7):75-79.

[2] 黄乐珊,杨立芳.《会计电算化》课程改革与实践[J].新疆财经大学学报,2011(4):49.

[3] 余灼萍.会计信息化课程的分层次教学探讨[J].会计之友,2010(4):120-122.

[4] 肖翠英.浅谈中职学校会计电算化教学[J].时代教育,2012(2):8.

[5] 李春友,王秦湘.会计软件实训教学的优化与对策[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7(4):75-77.

[6] 刘荣莉.完善会计电算化教学的思考[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2):83-85.

[7] 周燕,彭雪雪.浅谈项目教学法在高职会计电算化教学中的运用[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9):150-151.

[8] 罗维东.中职会计电算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中国集体经济,2008(10):188-189.

[9] 胡慧娟.从“望、闻、问、切”谈会计电算化实践教学的优化[J].科技创新论坛,2011(12):178.

[10] 田生宏.浅谈会计电算化对财务工作的影响[J].甘肃水利水电技术,2009(2):33-34.

篇10

京郊节水农业综合评价主要考虑推行节水农业后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这也是检验农业发展效率的有效方法。经济效益分析主要对农民收入的增长、节水生产的投入和农业水资源产出效益的满意度进行打分;社会效益分析主要对农民的节水意识、节水技术发展程度和收入水平的提高程度进行打分;生态效益分析主要对防止土壤盐碱化、水质的变化和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的满意度进行打分。主要采用李克特五级量表进行打分。节水农业综合效益评价指标如图1所示。

二、综合效益量化分析

本文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节水农业进行量化评价。模糊综合评价法是是根据模糊数学的隶属度理论把定性评价转化为定量评价,即用模糊数学对受到多种因素制约的事物或对象做出一个总体的评价。它具有结果清晰,系统性强的特点,能较好地解决模糊的、难以量化的问题,适合各种非确定性问题的解决。本次调查分别对92个农民从年龄、受教育程度、就业情况、家庭人均收入、风险偏好等方面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倾向于“勇于挑战”占总受访者的47.83%,说明对于大多数农民来说,他们还是更倾向于保守、稳定,挑战风险的意识不强烈。同时,根据调查获取的数据对各选项重要程度进行赋值,归一化后确定准则层权重分别为:

即是对经济效益的综合评价。

从评价结果看,农户认为使用节水农业技术进行农业生产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与过去的耕作方式带来的经济上的收益没多大差别,总体在一般水平上。同时,农户也更看重使用节水技术后的收益与投入对比。因此,政府在推行节水农业技术和加大政策力度时,宜更多推行低投入的节水技术,同时保证给参与节水农民带来更多收入,从而调动农户参与节水农业的积极性。

在社会效益分析中,农民节水意识、节水技术发展程度、收入水平的提高程度的权重集矩阵为A2=[0.2935 0.2935 0.4130]。利用李克特量表,得出评价集R2

即是对社会效益的综合评价。

从评价结果看,农户对节水农业的社会效益总体还是满意的,但还是更关注收入水平的提高程度。由此可以看出,农户依旧希望政府通过推行节水农业来提高经济收入。而对于社会效益评价的总体满意也反映出,农户正逐渐正确认识和了解节水农业,初步达到节水农业宣传和推广的预期效果。

在生态效益分析中,防止土壤盐碱化、水质的变化和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的权重集矩阵未A3=[0.3152 0.3261 0.3587]。利用李克特量表,得出评价集矩阵R3

即对生态效益的综合评价。

从评价结果看,农户认为开展节水农业所带来的生态效益一般。

利用综合效益评价得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权重集矩阵为A4=[0.5218 0.2391 0.2391],进而得出综合评价集矩阵R4

即是对综合效益的综合评价。

综合效益分析可以看出,农户认为京郊节水农业的综合效益总体一般,对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看法比较相近,而对经济效益的关注达到了52.18%。由此来看,在推广节水农业的政策上还应加大对农户经济收益上的支持,这将有助于指导日后工作的开展。

篇11

土地整治是指改变土地利用的不利生态环境条件的综合措施。农用地中的土地整治主要是针对农用地进行整理、开发和复垦。在一定区域内,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采取行政、经济、法律和技术手段,对田、水、路、林、村等进行综合整治,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土地质量和利用率,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的活动。我国现有农用土地整治生态效益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生态效益的指标体系构建、生态效益评价方面,这对提高我国土地整治的施工水平,提高土地整治的生态效益有着积极的作用,但目前土地整治生态效益的评价研究仍存在许多问题,本人针对农用土地整治生态效益评价的概念、农用土地整治工程对生态系统的各种影响、农用土地整治生态效益评价指标的选择与研究方法、农用土地整治发展的趋势等方面进行了简单的探讨。

1 土地整治生态效益评价的相关概念

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土地整治项目实施对区域内生态系统平衡造成一定的正面和负面的影响,进而对当地人们的生产、生活条件和环境条件产生的不同的效果,它关系到人们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土地整治中讲究生态效益,就是要确保土地整治的各种工程在施工后,能够处于相互适应、相互协调的生态平衡状态,使土地资源得到合理的开发、利用和保护,促进土地的可持续利用。生态效益是从生态平衡的角度来衡量的,生态效益的好坏,涉及到全局和长期的经济效益。在人类生产、生活中,如果生态效益受到损害,整体的和长远的经济效益也难得倒保证。所以,在土地整治中,只有维护生态平衡,确保生态效益,才能获得较大的和长远的经济效益。

2 农用土地整治施工过程中生态效益的影响因素

农用土地整治的施工具体包括农田、水利、道路、林网四项工程。其中农田整治主要是指针对农用地的零散地块进行归并、整平、取直、翻耕,通过一系列技术手段,使其整理成适于耕作状态的梯田或者田块。田成方、路成网、林成行的农业景观美化了乡村的生产劳作环境,水利设施的投入也加强了田间作物的灌溉率,为农业的丰产丰收打造了坚实的基础,田间道路的通畅为农业机械化车具进地提供了便利条件,为扩大农业经营模式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田间林网、植被的种植即让当地农业经济林的收入水平增加,又增加了绿化面积、起到了保持水土的作用。但这种农用土地整治的统一施工模式,导致田块大而平,使农田的细碎化遭到破坏,部分田块过大反而不适于野生动物的栖息,破坏了生态平衡;硬化的沟渠改变了野生动植物的生存空间,很多地方由于原来的土沟被混凝土排水沟代替,从而出现了青蛙无法跳跃出去,野生植物无法在混凝土沟渠生长,各种微生物灭忙的现象;原来曲曲折折的小路被认为的曲直,增加了劳作的距离,破坏了各个田块间的联系;林网与护坡工程中,由于种植物种单一,引起病虫草害的侵袭机率增加;由于追求新增耕地增加,部分坑塘、季节性河流等被复垦成为耕地,这导致了水源的减少,对当地小气候产生不利的影响。

农用土地整治过程中,我们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同样存在不少隐患,特别是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在短期内不太明显,我们可能暂时看不见,但并不表示在长期内就没有负面影响,很有可能在长期环境下不合理土地整治造成的负面影响是非常巨大的。

3 农用土地整治的生态效益评价指标的选择与研究方法的确定

农用土地整治生态效益评价研究中常采用的指标有:土壤肥力改善指标、农田有效防护率、水土流失减少面积、植物新增固氮、释氧量、小气候的变化、土地质量的变化、田块规整率变化、人均绿地面积变化、灌排保证率变化、生物多样性的破环、引起病虫草害防治成本等。指标的选取采用静态和动态、正效益和负效益结合的方式,静态指标指对土地整理项目及项目区生态环境产生一次性永久改变效应的衡量,如对项目生态景观的改善;动态指标则是对项目区长期发挥生态效益作用的指标的衡量,如新增生态林固氮量现值等;正生态效益方面的表现有保持水土、改善项目所在区域小气候等,其负面效应主要是对生物多样性的破环,引起病虫草害防治成本的增加等。

研究方法主要有定性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极值标准化法、层次分析法、多种因素求和法等方法。在实际研究中,通常多种方法结合或者交叉使用,然而在实践操作中对土地整治生态效益做出定量的经济价值核算对项目的指导意义并不大,相反通过对土地整治项目实施区域生态服务价值的纵向比较评价,找出土地整理规划设计和施工在生态方面的问题,对改进土地整理技术有着重要的作用。总之,生态效益是农用土地整治项目实施目标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提高我国农用土地技术,促进农用土地整治事业发展一个重要条件。

4 农用土地整治中生态效益的重要意义

生态效益评价的目的是为土地资源开发决策提供科学分析依据,生态效益分析与经济社会效益分析、潜力分析、整理规划、整理活动实施、项目运行一起,形成完整的农用土地整治管理体系。农用土地整治在效益上追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良性循环,但在我国土地整治项目的规划设计和施工中,更多的是追求耕地面积的增加和农业生产基础设施的综合改善,生态效益并未得到相应的重视。纵观土地整治发展成熟国家的经验,生态景观设计是土地整治项目规划设计中首要的一部分,土地整治生态效益的提高是维持土地整治事业健康发展的前提,也是土地可持续利用实现的必要条件。当前,我国农用地土地整治活动给所在区域造成的生态环境影响尚未引起足够重视,一些地方在开展农用土地整治的过程中出现了毁林开荒、垦殖草场、围湖造田等违背自然规律、破坏环境的做法,破坏了生态系统的整合性,导致当地土壤退化,生物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下降等等,增大了潜在的生态环境风险,与学者对土地效益的理论估计相去甚远。这一方面固然是由于土地管理者和经营者对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片面理解,使得增加耕地成为土地整理的主要目标和基本动力;但同时也是由于生态评价方法的研究未能与土地整理活动同时起步和深入发展,因而缺乏相应技术措施和评价方法,使得整治活动的生态环境评估不能真正落到实处,导致农地土地整治的生态效益无法量化比较,难以融入土地整治决策的价值判断体系。因此,通过生态效益评价,监控农地土地整治前后区域生态环境的状态及其变化趋势,认识农用土地整治行为对农业生态环境可能或已经造成的后果,便于及时对危及区域关键生态组分和生态过程的整理行为制定科学管理策略,采取预防、控制、调整和补救措施,保证区域农业生态系统健康,保护区域生态环境质量。

综上所述,建立具有可操作性和科学性的农用土地整治生态效益评价方法,是农用土地整治科学决策和实践的前提,对实现农用土地整治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长远意义。

参考文献

[1]郧文聚,宇振荣.中国农村土地整治生态景观建设策略[J].农业工程学报.2011(04)

[2]中国农村土地整治生态景观建设策略[J].科技传播.2011(12)

[4]冯新伟,朱嘉伟,陈伟强.浅析土地整治在促进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J].安徽农学通报(下半月刊).2010(22)

[5]陈世权.土地整治与新农村建设[J].中国西部科技.2011(10)

[7]石寿江.农发行支持农村土地整治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调研——山东省平阴县孝直镇农村新型社区建设的启示[J].农业发展与金融.2011(04)

[6]郑敏.合理整治土地加快新农村建设——合肥市土地整治整村推进状况探析[J].安徽行政学院学报.2010(01)

[7]郧文聚.鸟瞰日本土地整治[J].中国土地.2011(03)

篇12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北方农业发展也有了跨越性的进步。在新时期,实现了由传统水利向生态水利的转变、由普通农业向绿色农业的跨越。国家下大力度对我国农业生产的环境与条件进行了不断改善,使国家当下提倡的理念与农业发展相吻合。生态水利与绿色农业都是近些年来提出的新理念,在我国北方多数地区得到了大力的提倡与实施。而生态水利工程与绿色农业并不是毫无干系的,相反他们是相互促进的。生态水利工程是促进绿色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而绿色农业发展了也会带动生态水利工程的实施。在本论文中,主要以我国北方地区为考察对象,重点探究我国北方地区的生态水利工程与绿色农业发展。

关键词:

我国北方;生态水利工程;绿色农业

1概述

生态水利工程的重点在于“生态”,它是指无论在工程的选址、工程的设计或者工程的其他方面,在考虑经济性的同时,也要将环境友好性放在首位。即遵循经济性与环境友好性并重的原则。绿色农业是我国现阶段一种新型的农业发展模式,这种发展模式遵循了可持续发展和循环经济的理念,绿色农业不仅仅是提倡生产无公害、健康的绿色食品,而且也是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条件的,因此我们应该大力提倡。而生态水利工程与绿色农业之间是有紧密联系的。生态水利工程是为绿色农业的发展提供服务的。在绿色农业发展的道路上,生态水利工程起到了功不可没的作用。在我国北方地区,已经采取措施将两者相互结合,并且也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但是生态水利工程与绿色农业毕竟都是近些年来新提出的理念,在二者的结合上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接下来我们将具体提出其中的问题,并根据问题给出相应的对策。

2在生态水利工程服务于绿色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对耕地的侵占范围较大

在我国北方地区,人均耕地占有量本身就比较少,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城市范围在扩大,许多农村耕地也被城市建设所占据。在剩下的并不算多的耕地中,还有一部分被征用于水利工程建设。所以说,在我国北方,对耕地的侵占范围比较大。尽管我国土地管理部门已经在采取措施对这一问题进行管理,例如出台了耕地的占补平衡方案。这一方案的出台虽然能起到一些作用,但是并不能治本。不能满足区域生态功能动态的平衡。

2.2对于发展北方生态水利工程的资金投入不足

近些年来,发展北方生态水利工程,以此支持绿色农业的发展已经是重中之重,国家不仅颁布了许多项政策来对此进行支持,而且我国的财政部门也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以此支持生态水利工程的建设问题。但是北方农田水利的建设需要巨额的资金,国家投入的那些资金远远不够,依旧不能满足其建设问题。除此之外,一些水库及井站也因为资金问题而不能完全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例如需要它们发挥作用的时候,它们由于资金方面的缺乏而不能及时到位,或者因为资金不足,无法去修理那些年久失修的设备,以此造成设备运转不灵活而损失经济效益。

2.3在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协调方面做的不完善

在我国北方既提出了要建设生态水利工程,也提出了要发展绿色农业,并且这两者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生态水利工程对绿色农业的发展起到了促进、帮助的作用。我国之所以大力提倡这些,并不只是为了发展经济,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更重要的是为了保护环境,同时获得生态效益。从“生态”、“绿色”这些字眼中我们不难看出,国家在提倡生态水利工程以及绿色农业的初衷。但是在我国北方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已经有些偏离目标。许多地区过度的追求经济效益而对生态效益置之不理,没有协调好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协调好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使二者相互促进,而并不是只发展一个方面,将另一方面置之不管。

3发展北方生态水利工程以促进绿色农业发展的对策

3.1出台相关政策,保护耕地,减少对耕地的侵占

随着生态水利工程规模的不断扩大,对耕地的征用量也在不断加大。虽然国家近些年来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并且也已经出台了耕地的占补平衡方案,但是实践也证明了这个方案并不能满足区域生态功能动态的平衡。因此,国家还应该出台一些强制的政策以及措施,保护耕地。对于强占耕地的举动给予一定的处罚,使大家都意识到保护耕地的重要性。

3.2加大对北方生态水利工程的资金投入

在上述中我们已经提到了,我国的财政部门也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以此支持生态水利工程的建设问题。但是北方农田水利的建设需要巨额的资金,国家投入的那些资金远远不够,依旧不能满足其建设问题。针对这个问题,有两个解决方法,第一就是尽量在能力范围内再加大资金的投入。第二就是动用社会力量,使企业或者个人对其进行资金的赞助。这样不仅可以减轻国家财政压力,而且也会使我国北方生态水利工程建设的越来越好。

3.3协调好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之间的关系

针对我国北方部分地区过度的追求经济效益而对生态效益置之不理的现象,我国相关部门应该采取措施,制定法律法规或者政策来做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之间的平衡。除了这些强制性的手段外,还应该设置专门的监督部门。对于做的不好的地方及时给予批评指正,严重者还可以给予罚款等处罚。只有将法律法规完善起来,监督部门、执法部门等相关部门都各司其职,才能真正的做到使生态水利工程的建设促进绿色农业的发展。

作者:刘国安 单位:齐齐哈尔市昂昂溪区水务局

参考文献

[1]杨建林.浅析生态水利工程设计存在的问题及措施[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13.

篇13

关键词 低碳农业;综合效益评价;层次分析法;云南省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7-0301-03

低碳农业是一种以“三低”为基础,以生态、循环和绿色农业为延伸,以实现产量和效益共赢为目标的清洁生产模式。作为低碳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低碳农业的发展存在着巨大的机遇:从国际上看,气候变化越来越明显,形势趋于严峻;从国内看我国低碳农业的发展开始步入正常化阶段,相关研究也在日趋深入和完善;从地方看经济发展带动粮食需求量增加,推动了地方低碳农业的发展。

低碳农业效益是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综合体现[1]。相对而言,我国针对低碳农业效益综合评价的研究较少,比如乔娟、孟全省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相结合,应用AHP和FEC对陕西省西乡县4种主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进行综合评价[2]。管 明等从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2个角度对低碳农业的效益进行了分析[3]。

云南省是我国较早探索低碳农业生产模式的省份之一。近年来,云南省受地理环境、自然资源等条件以及经济发展的外部效应影响,其低碳农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然而其增长所获的具体效益却不明确。为验证云南省低碳农业发展带来的经济、生态与社会效益,根据其量化发展指标,构建了云南省特有的三层次分析体系。经过数据分析绘制了低碳农业综合效益发展走势图,直观反映了云南省低碳农业发展状况,并根据反馈结果进行了反调节。

1 云南省低碳农业综合效益评价体系的构建

低碳农业综合效益评价体系的构建以合理性和适应性为原则,以有效性和反馈性为目标。一个针对云南省的特有的、有效的低碳农业综合效益评价体系,应当能比较直观地描绘出云南省低碳农业的发展状况。

1.1 指标体系构成

指标的选取以体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准则,以增强碳汇、减少碳源为目标。结合云南省农业农村发展的现状,将其低碳农业效益评价系统分成3个层次,并选取了14个有代表性的指标[4-5]。第1层目标层(A),表示云南省低碳农业发展效益;第2层准则层(B),包括经济效益(B1)、生态效益(B2)和社会效益(B3);第3层指标层(C),包括可测量指标C1~C14,其中农业总产值(C1)、农民人均纯收入(C2)、土地生产率(C3)、劳动生产能力(C4)构成了经济效益(B1),森林覆盖率(C5)、农业能源消费量(C6)、水土流失面积治理比例(C7)、水资源总量(C8)、环境满意程度(C9)构成了生态效益(B2),农产品商品率(C10)、初中以上农业人员比率(C11)、恩格尔系数(C12)、城市化水平(C13)、公路通车里程数(C14)构成了社会效益(B3)。

1.2 指标权重值的确定

所谓权重即相对重要性,通过采取一定的方法,实现指标由定性到定量的转化。采取德尔菲法与方根法,基本步骤[6]如下:确定指标及关系,建立递阶三层次分析结构;建立各阶层的判断矩阵(采用1~9标度方法),并进行一致性检验;由判断矩阵应用方根法分别计算指标层对于准则层的相对权重;计算λmax、一致性指标C.I.、C.R.。

根据上述步骤,分别构造一级判断矩阵A―B(表1)以及二级判断矩阵B1―C(表2)、B2―C(表3)、B3―C(表4),分析各指标对相应指标层的影响程度,然后进行一致性检验。经计算,各判断矩阵都满足C.R.

1.3 指标体系的权重分配

上文中的判断矩阵具有满意的一致性,根据指标体系评价结构,可以得到准则层和指标层的权重及关系。如表5所示。

2 云南省低碳农业效益评价

2.1 数据采集

根据上文计算得到的权重,针对子准则层的14个指标,分别采集了2006―2010年云南省相应的数据,作为云南省低碳农业效益评价的依据。为了确保研究的合理性,引入比较发达地区的近似数据作为发展目标值,以2006年作为基点展开研究。具体数据如表6所示。

2.2 标准化处理

由于各个指标反映的内容不同,计量单位各异,其结果不能简单地相加,要进行标准化处理,包括趋同化处理和无量纲化处理,其处理方法如下[7]。对于正向指标,有:

Zi=■

其中,i=1,2,3,…,14,Zi为指标的标准分数,xi为某指标的指标值,xmin为该指标的最小值,xmax为该指标的最大值。

对于逆向指标,有:

Li=1/xi

其中,Li为倒数后的指标值(针对逆向指标进行趋同化处理)。各数据标准化处理结果见表7。

2.3 云南省低碳农业效益的整体评价

数据的标准化处理是为了更好地分析云南省低碳农业的三大效益发展是否合理,是否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2.3.1 建立综合指数评价模型。综合指数计算方法:

y=100×■WiXi

其中,Wi为子准则层指标的权重,Xi为经过标准化处理后的指标值。

2.3.2 综合指数的计算。根据已建立的模型公式,分别计算出2006―2010年5年云南省农业现代化准则层的综合指数(表8),并由此绘出云南省低碳农业发展效益图(图1)。

3 评价结果及分析

从整体上看,根据图1的云南省低碳农业发展水平及趋势,发现2006―2010年云南省低碳农业发展水平明显呈逐年上升的状态。表8显示,评价综合指数基点值较高为1.10,主要是生态效益贡献,说明云南省发展低碳农业时,对生态优势把握的较好,整体状态趋于良好。此外,由图1可计算出云南省低碳农业综合效益指数每年上升平均指数为2.76,发展较快,上升幅度较为平稳,说明云南省低碳农业发展的可拓空间和潜力很大。

从局部上看,贡献最大的是生态效益。生态效益的发展在后期略缓,但其指数依旧最高。一方面因为水资源潜力和森林覆盖率,云南省本身就占很大的优势,起点较高;另一方面,由于技术的原因,相对于较发达地区,云南省农业的能源消耗量也较低。其次是经济效益。从图1可以明显地看出,2006―2010年,云南省低碳农业发展中,经济效益上升较为迅猛,这与云南省经济的强势增长所带来的外部性密不可分。其中农村居民人均GDP的上升趋势最为明显,幅度较大,这对经济效益有很大的贡献率。而土地生产率虽有上升趋势,但进展极为缓慢,经济的发展未能带动土地生产率的快速上升。地形地貌是一方面的原因,另一方面主要是城镇化加速,农村人口向城市大量转移,年轻劳动力外出务工,滞留劳动力老龄化较明显,加上管理不善致使土地的利用率、生产率较低。最后是社会效益,社会效益发展较为平缓,特别在最近几年,基本处于停滞状态。在这其中,虽然恩格尔系数、城市化水平和通车里程数对发展有一定贡献,但农产品商品率较为低下,不但与目标值相去甚远,甚至还有下降趋势。商品率不仅是对低碳农业取得成果的反馈,同时也决定着农民的生活水平。

综上可知,云南省低碳农业的发展,总体上呈明显上升趋势,进步较大,而且发展比较稳定,其中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进步较大,但社会效益提升较为缓慢。为获取长远的发展,开发更大的潜力,云南省一方面要保持优势的持续增长,即优化能源结构,加快技术引进,实现生态、休闲及循环农业又好又快发展;另一方面应积极弥补劣势,即注重提高农民文化素质,不断提高农产品商品率,实现农产品低碳生产。

4 参考文献

[1] 刘静暖,于畅,孙亚南.低碳农业经济理论与实现模式探索[J].经济纵横,2012(6):64-67.

[2] 乔娟,孟全省.西乡县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及其综合效益评价[J].北方园艺,2011(20):201-204.

[3] 管明,马国胜,薛誉华.江苏太湖流域发展有机低碳农业效益分析和金融支持对策[J].江苏农业科学,2012,40(7):13-15.

[4] 许智勇.云南省低碳农业发展的综合评估研究[D].昆明:云南财经大学,2012.

[5] 骆旭添,吴则焰,陈婷,等.闽北地区低碳农业效益综合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应用[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1(6):1444-1447.

篇14

关键词:高效农业;效益评价;政策建议

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具有基础地位,是人类衣食之源、生存之本。中国农业人口数量庞大,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城市化、工业化的推进,农民的收入却长期以来一直处于偏低的水平,农民的生活环境和享受的公共资源也难以跟城市相媲美。同时,伴随着农业的发展,农业生态环境也受到了一些破坏和负面影响。因此如何衡量农业发展的综合效益,如何提高农业发展的综合效益成为备受关注的重点问题。我国对高效农业的探讨比较晚,对其内涵的界定在近几年才逐渐趋于统一。赵德芳(1994)明确指出“高效”不仅是经济效益,还包括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郑建初,刘华周,周建涛等(2006)提出高效农业的总体目标是保障粮食供应、农民增收和生态环境安全。关于高效农业的定义经过学术界的探讨近几年逐渐形成了统一的观点,高效农业是以市场为导向,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充分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最终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综合效益最佳的农业。现有文献大都重点研究某一个省份或者某一个区域的农业发展,且大都在理论上分析高效农业的内涵、困境和发展途径,极少有全面测算与衡量我国高效农业的具体发展水平,关于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也比较少。本文构建了衡量和评价高效农业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计算我国30个省份的高效农业效益情况,以更好的了解我国各省份农业发展状况,并基于已有的理论基础,实证分析了高效农业的部分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一、高效农业效益衡量指标体系构建

由于高效农业是强调经济、生态、社会效益全面协调发展的农业,本文选取一系列指标构建农业经济、生态、社会效益协调发展系统,利用熵值法计算各指标权重,并计算得出高效农业综合效益值。农业经济效益指人类从事农业成产所取得的经济成果,本文选取六项衡量经济效益的指标:人均第一产业增加值(元/人)、农民人均纯收入(万元/人)、人均粮食产量(千克/人)、农业产出投入比、粮食单位面积产量(公斤/公顷)、人均农业机械总动力(千瓦/人)。农业生态效益是人类的经济活动对生产生活条件及环境产生的影响,本文选取八项衡量生态效益的指标:农药使用强度(千克/公顷)、农用化肥使用强度(千克/公顷)、农用塑料薄膜使用强度(千克/公顷)、森林覆盖率(%)、人均耕地面积(亩/人)、成灾率(%)、有效灌溉率(%)、人均水库库容量(立方米/人),其中前三项为负向指标。农业社会效益指农业经济活动满足社会需要的程度,本文选取五项衡量社会效益的指标:城乡居民收入比、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城镇化率(%)、农村居民教育文娱支出占比(%)、每千农业人口村卫生室人员(人),其中前两项是负向指标。

二、高效农业效益计算与分析

(一)熵值法计算高效农业综合效益

熵值法根据各项指标的变异程度,计算出各个指标的权重,从而为多指标综合评价提供依据。本文运用熵值法计算高效农业子系统各个衡量指标的权重,从而计算出高效农业包含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的综合效益。6.Y=αS1+βS2+γS3,式中,S1表示经济效益指数,S表示社会效益指数,S3表示生态效益指数,α、β、γ为各个子系统的权重,本文认为三个子效益在系统发展中同等重要,因此各取1/3。Y表示经过计算得出的高效农业综合效益值。

(二)各省域高效农业综合效益值分析

表1列出了2007~2018年度其中四个年份的各个省份高效农业效益值,通过观察表1可以看出农业综合效益值最高的省份是吉林和黑龙江;北京、河北、内蒙古、辽宁、上海、江苏、浙江、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的综合效益也比较高;山西、安徽、福建、广东、广西、海南、重庆、四川、、陕西、宁夏的综合效益较低;贵州、云南、甘肃的综合效益最低。近几年农业综合效益有所下降的省份有北京、山西、青海、新疆;农业综合效益有所上升的有天津、云南、。通过分析农业子系统的效益观察到多数综合效益较低的省份农业系统中经济效益的得分最低,而农业综合效益比较高的省份农业各子系统的效益都比较高,其中经济效益值相对更高,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得分相对较低。三、结论与政策建议(一)结论本文以构建的高效农业综合效益评价体系为基础,通过熵值法和综合评价方法计算高效农业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以及高效农业的综合效益。总体来说,东北地区、华北地区、华中地区的多数省份(安徽、福建、山西除外)高效农业综合效益较高,华南地区、西南地区和西北地区的省份高效农业综合效益较低。经济效益的提高能在整体上提高农业系统的综合效益,提高经济效益能带动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进步。但经济效益提高到一定程度可能会导致社会和生态效益的滞后,因此在注重经济效益提高的同时也要兼顾社会和生态效益。

(二)政策建议

1.优化财政支农结构,提高财政资金利用效率。财政资金的不同形式对农民收入具有不同的影响,政府应该加大对农业农村的固定资产投资,减少抑制农民生产积极性的农民直接资金补助。增加农业科技、农民培训投入,推动农业科技的实践与应用,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2.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提高农业机械使用强度。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农业机械与农业劳动力存在着显著的替代关系,提高机械使用强度一方面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另一方面可以释放一部分农业劳动力,促进劳动力的转移,节省农业生产的人力、物力。此外,农机的使用能促进农药、化肥减量化,提高化肥和农药的使用效率。3.发展节水农业,提高有效灌溉率。我国农业水资源短缺,同时存在着浪费严重,水资源利用效率不高的问题,因此要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发展高效节水农业,运用滴灌、喷灌技术,减少大水漫灌的灌溉方式。实行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明确水资源产权,激励农民主动进行节水、高效灌溉。4.提高自然灾害的预警能力,增强应对自然灾害的水平。自然灾害不仅影响农业生产的产量,还影响农民进行农业生产的积极性。提高对自然灾害的预报水平,建设农业基础设施,增强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加快农业保险的制度建设,为农民提供一定的收入保障。5.推进城镇化建设,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劳动力转移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加快户籍制度的改革和完善,促进农村劳动力有序向城市转移。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延长产业链,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在城镇化建设的同时要加快农村的土地流转,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

参考文献:

[1]石志,覃瑞德.现代高效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探讨[J].南方农业,2017,11(05):55+57.

[2]王建法,陈晓东,吕本国,等.高效农业及其发展思路[J].中国农学通报,2010,26(07):383-386.

[3]袁久和,祁春节.基于熵值法的湖南省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动态评价[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3,22(02):152-157.

[4]张国防.浅析我国高效农业如何做大做强[J].科技经济市场,2012(03):23-24.

[5]夏春萍,刘文清.农业现代化与城镇化、工业化协调发展关系的实证研究———基于VAR模型的计量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12(05):79-85.

[6]冯梦黎,徐灿琳.财政支农资金与农民增收:“补血”还是“造血”[J].农业经济,2020(11):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