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农产品前景范文

农产品前景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6 08:28:23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农产品前景,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农产品前景

篇1

【关键词】农产品 中小企业 微博营销 微信营销 前景

一、农产品微博、微信营销的可能性

(一)农产品购销企业的大量存在

我国农产品流通途径主要包括国有农产品购销企业的采购、各种批发市场和集贸市场的销售、农产品生产者和需求者的直接交易、流通环节中的物流配送等1。农产品购销企业由于掌握了及时、准确的市场需求信息,并且拥有一定数量固定、可靠的农产品供应资源,因此成为农产品销售的主要群体。大规模的采购和销售也使得他们对营销的渠道要求更高,微博、微信的出现就为他们提供了更为便捷的营销渠道。

(二)新社交媒介的广泛运用

据腾讯2015第二季度财报显示,微信用户量已经突破了6亿。同时,微博月活跃用户也达到了1.76亿。如此庞大的使用人群就为农产品微博微信营销提供了广阔的利用市场,极大的提高了这种新营销方式的可能性。

二、农产品微博、微信营销的必要性

随着微博的普及,利用微博进行营销将是一个很大的机遇。微博营销具有立体化、高速度、便捷性、广泛性等特点,因此,农产品要解决销售问题也可利用微博营销这一方式拓宽产品的销售渠道。

微信营销是网络经济时代企业进行的营销模式的创新,是伴随着微信的火热产生的一种网络营销方式,微信不存在距离的限制,用户注册微信后,即可与周围同样注册的“朋友”形成一种联系。具体来说,微信营销就是商家通过提供用户所需信息,推广自己产品的一种点对点的营销方式。微信营销具有点对点精准、形式灵活多样、强关系的机遇等特点,因此可以被农产品企业用来进行产品的销售。

三、农产品微博、微信营销的优越性

(一)微博、微信营销的特点

1.信息传播快,传播迅速。众所周知,网络营销又称病毒营销,信息的传播超乎人的想象,而且网络现在可以连接到全国甚至全世界,所以微博微信可以很好的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2.树立品牌,容易形成客户的忠实度。微博微信可以实现企业和客户一对多和一对一的交流,企业可通过微博将产品信息直接、透明的展示给消费者,形成一系列鲜活的网络形象,同时解除用户对产品安全度的怀疑,最终形成客户的忠实度。

3.微博微信更是客户与企业之间的信息交流平台。企业可以将产品信息(生产,包装,销售等)通过微博的形式传递给客户,客户也可以将他们的要求通过微信向企业进行反馈。

(二)成功案例分析

在农产品的微博营销中,福建的安溪茶叶营销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2。每年5月是福建泉州的安溪县美村庄春茶上市的季节,以前茶农们卖茶要将茶叶运到几十公里的茶叶市场进行销售,但当微博出现以后,局面彻底发生了变化。从2012年开始,茶农们开始利用低成本、高效率的微博方式卖茶叶,茶叶销量一路飙升,而美村庄也因此获得了“中国微博第一村”的美名。村民首创“微博直击制一泡好茶”活动,从采茶女采摘茶叶,到制茶能手摇青、摊青、杀青、炒青、包揉、烘干直至出炉,再到茶商抢好茶全过程,全程滚动式实时直播。

安溪茶叶营销是农产品微博营销中一个很成功的案例,但并非所有微博营销都能取得如此好的效果,在这种社交媒介营销中还有很多值得我们注意的地方。

四、关于微博微信营销的几点注意

(一)市场应该循序渐进的拓展

微博微信虽在时间和空间上没有太大的限制,但涉及到现实的物流运输,交货就会考虑到地域和成本的限制,不同地方风俗也不同,所以在营销的起步阶段应该立足本地,然后慢慢扩散,并且根据不同地方的特点细分市场,找到侧重点。

(二)微博微信并不是单一的营销方式,他需要依附一些平台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

五、农产品微博、微信营销的展望

(一)二者结合促进农产品销售

微信上,用户之间是对话关系,微信普通用户之间,需要互加好友,这构成了对等关系。而微博普通用户之间则不需要互加好友,双方的关系并非对等,而是多向度错落、一对多。微信是私密空间内的闭环交流,而微博是开放的扩散传播。一个向内,一个向外;一个注重交流,一个注重传播。微信用户主要是双方同时在线聊天,而微博则是差时浏览信息,用户各自自己的微博,粉丝查看信息并非同步,而是刷新查看所关注对象此前的信息。这是他们之间的最大区别,但是如果二者结合得好就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企业可以首先利用微博传递信息、传播口碑,将企业的产品、文化等信息最大范围的传播给用户,其次企业可利用微信与用户进行交流,将售后服务做到极致。

(二)实事求是,加强信息化建设

我国是农业大国,也是信息化大国,网络的普及让很多人都接触到网络,农产品也不例外。农产品要做网络营销,必然要先做信息化建设,在培育的时候就能将信息出去,然后再持续的更新产品的生长和培育过程,最后再进行销售,在利用微博微信进行营销的时候一定要注重实事求是,加强信息化建设。

农产品对于国民经济的重要性,新社交媒介的迅速普及都使得农产品微博微信营销具有巨大的市场,而只要不断更新技术,完善管理,加强信息化建设,解决营销过程中的几点问题,农产品微博微信营销必将前景光明。

参考文献:

篇2

1.1花木产业体量巨大,产业基础扎实

沭阳地处中国南北交界处,气候宜人,一年四季雨水充沛、光照充足,非常适合植物生长。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北方的树种到南方种植、南方的品种移植到北方,都需要在沭阳先“待”上两年,否则移栽难以存活,早在很久以前,沭阳人就发现了这一规律,并利用这一特有的优势,大面积种植花卉苗木。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当地政府进一步挖掘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优势,引导新河、颜集等乡镇开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普遍种植花卉苗木,并且带动了木材加工产业的发展,成为当地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之一。随着互联网的广泛运用,网上交易成为花卉苗木及相关附属用品销售的重要渠道,一大批网店应运而生,目前网上销售的鲜花绿植等70%来自沭阳。同时,网上销售的持续火爆又加速了沭阳花卉苗木产业的发展壮大,全县花卉苗木种植面积扩大到了51万亩,成为全国最大的花卉苗木基地。

1.2人力资源丰富,无数人通过网上销售发家致富

人是第一资源,也是最宝贵的资源。沭阳拥有190多万人口,是全国人口第三大县。敢想敢闯、富有创新精神是沭阳人的鲜明特征。改革开放以来,很多年轻的沭阳人到苏南、苏中地区务工,增长了见识、学到了本领。伴随着互联网产业的发展,无数外出务工的沭阳人看到了商机,他们把目光瞄准了家乡的花木,选择了返乡创业,成为新一代“创客”。颜集镇周小龙2005年开始从事网络花木交易,经过两三年的打拼,网上年交易额突破200多万元,其花木产品通过网络销售到东南亚及港澳台市场,沭阳电视台专题报道了他的致富经历。新河镇龙堰村创业青年陆明2006年注册网店,当年销售额达到20多万元,2012年突破300万元,被县创业办公室授予“沭阳县十佳网络产业示范店”称号。他们的成功激励了千千万万沭阳人,成为一道靓丽的创业风景线。

1.3电商平台日趋完善,“互联网+农业”空间越来越大

2003年以前,沭阳县花木销售主要是通过花木绿化工程、花木经纪人以及通过各种网站花木信息,销售渠道相对单一,网上销售份额很低。2003年,有人利用“书生商友”网络平台做起苗木生意,标志着沭阳县网络营销进入了新的阶段,当年10月,部分青年尝试在淘宝网开设花木销售网店。2005年以后,很多青年人利用淘宝、阿里巴巴、天猫等网络平台开设花木网店,从事花卉苗木及其他农产品网络交易。2010年后,全县农产品网络营销步入高峰期,到了2014年,除了上述网络平台,又有部分农民登陆京东、中华、淘宝南京馆等网络平台从事农产品网上交易。2014年,沭阳县坤艺园林建设有限公司董事长马飞等8个人投资80万元建立了沭阳县花卉苗木交易网络平台——苗木汇,2015年3月京东宿迁馆成立,沭阳县也于2015年建立了网络创业公共服务平台,所有这些为沭阳“互联网+农业”提供了广阔的应用平台。

1.4政策宽松、扶持力度大,基础设施配套相对完善

农产品网上销售的主体主要是实力不强的创业农民,农产品电子商务作为一种新的业态,它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引导。县委、县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农产品电子商务产业,2014年把农产品网上销售列为农村工作重点,鼓励农民开展网上开店创业。网络创业已被列入县委、县政府对乡镇及县直部门的目标考核,建立了严格的奖惩和考核机制。2015年县里专门腾出土地,规划建设了2万平米的电子商务产业园,并对入园电商给予大幅度优惠。县农村商业银行专门开发了信贷品种,对网络创业给予大力扶持。2012年,沭阳县在宿迁大道与上海路交叉口规划建设605.05亩、总投资达8.6个亿的百盟物流园,该园是一座以公路运输为主,公、水、铁多式联运的现代化物流枢纽,一期项目2013年11月投入运营,众多物流企业的进驻,为推动沭阳农产品网上销售提供了重要条件。

2“互联网+农业”让老树发新芽,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农民得增收、市民得实惠

农产品网上营销门槛低,对文化知识的要求相对不高,从而赋予了个人和企业更大的商业能量与自由。从沭阳的实践来看,互联网与传统农业的有机结合,不仅改变了农产品流通模式,催生了农产品电子商务的繁荣,促进了当地农民增收,也让城市居民得到了实惠。

2.1推动了花木产业提档升级

沭阳是传统的花木大县,一度只能靠数量取胜,在高档品种上与常州武进桠溪、南通如皋等地存在一定差距。随着农产品网络销售的蓬勃发展,沭阳农业提档升级的步伐也逐步加快:一是高档苗木栽种面积不断扩大,以江苏金海棠、三叶园林为代表的园林企业,所种植的苗木高档化、专业化、品牌化趋势日益明显;二是推动特色产品发展,互联网将小农户与大市场紧紧联系在了一起,多样化的市场需求、激烈的市场竞争倒逼网络经营者改变种类和提高产品质量,风信子、长春腾、杜鹃、君子兰等200多个新品种在沭阳落了根;三是促成了花木有形市场的建立,沭阳县先后建立了花木大世界、国际花木城、苏台花木产业园,线上交易的活跃带动了线下市场的发展。

2.2完善了花木网络营销经营模式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沭阳县农产品网络经营模式日趋多元化,目前主要有B2B、B2C、C2B、C2C四类,B2B、B2C主要以沭阳县坤艺园林建设有限公司董事长马飞等人创建的“苗木汇”网络营销经营平台为主,实现营销主体、网络平台、产品输送一体化,通过建立自己的苗木基地向企业和个人提供绿化苗木、大小盆景等产品。C2B、C2C则是沭阳县农产品网络营销的主要力量,经营主体利用淘宝、阿里巴巴、天猫等网络平台销售各类农产品,经营的产品多半靠自己生产,但也有许多特色产品从当地、山东、广东及养殖户和生产厂家采购而来,形成了“买全国、卖全国”的格局。

2.3带动了农产品物流产业的发展壮大

在互联网的催化下,农产品的物流模式也在发生嬗变,以电子商务为主要形式的新型流通模式快速崛起,在流通主体、组织方式、上下游影响等方面都呈现了积极的创新和变化。各类生产者直接对接电子商务平台,沭阳的农户和家庭农场、合作社、种养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正踊跃变身网商,在广阔的市场前景下,他们的议价能力变得越来越强。据了解,沭阳的快递价格在华东地区价格最低、效率最高,江浙沪三地一般次日即可送达,在不超重的情况下,一般的快递费用通常不超过5元,这主要得益于沭阳农产品的销售量特别巨大,形成了明显的规模效应,而且全国知名的物流企业在沭阳都建立了分公司。

2.4直接促进了农民就业增收

沭阳县花木网络销售的快速崛起,激起了创业就业的热潮,带动了农民就业、物流运输、餐饮业,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社会效益巨大。据不完全统计,全县1.2万家网店,平均每个网店用工5人,大的网店用工都在10人以上,按每人每天收入100元测算,仅此一项,至少给农民带来20亿元的收入。同时,物流运输业随之兴旺,圆通、申通、中通、快捷、天天、汇通等20多家物流公司在新河、颜集、庙头等乡镇建立了物流中转站,按照物流成本占交易额15%计算,全县农产品网络销售产生的物流费用约6亿多元。不仅如此,花木网络营销的关联配套产品销售也十分火爆,在新河、颜集等乡镇,花盆、托盘等附属产品批发店随处可见,当地住宿、餐饮等产业生意人气也很旺。

2.5切实提升了农民的市场地位

通过互联网交易,农民转型为卖家,可以直接与消费者进行沟通和交易,从而极大地增强了议价权,提升了交易地位。可以说,在“互联网+”大发展之前,中国农民很少有人能够直接和消费者平等地讨价还价。部分农民虽然没有直接面对消费者,但也通过电商供应商的方式,融入了农产品电子商务的产业链,并从新型流通模式带来的扁平化中受益。从去年起,淘宝推进了特色中国项目,面向全国开展地方馆建设工作,发展原产地农产品直销模式,不仅推动了各地农产品品牌的树立,也推动建立了一批农产品电子商务运营商,强化了分销、质检、包装、冷链在内的农产品服务体系的完善,而农民是最大的受益者。

3沭阳“互联网+农业”的前景展望

3.1加快推进农村互联网基础建设

信息时代,互联网在深刻地改变人们的生活,宽带和水电气一样成了生活的必需品。因此深化“互联网+农业”首先就要解决互联网问题。与城市相比,农村的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网速慢、资费高的问题由来已久,城乡之间的“数字鸿沟”仍然存在。沭阳应以国家正在实施“宽带中国”战略为契机,加快农村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为广大农民“触电上网”提供便利条件。

3.2做大做精农业产业

“互联网+农业”的基础是农业产业。据阿里零售平台统计,2014年福建省卖掉了平台上74.88%的乌龙茶,云南卖掉了平台上63.11%的普洱茶,黑龙江卖掉平台上26.87%的大米。而乌龙茶、普洱茶、大米正是上述三省的特产,并且实现了产业化规模化。因此,沭阳可借鉴其他地方好的经验做法,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在提升产品档次、在产品品牌上做文章,发展壮大农业产业,夯实“互联网+农业”基础。

3.3提升农产品物流产业层次

当前,影响和制约“互联网+农业”的重要因素之一便是物流产业不规范、效率不高。与工业产品相比,农产品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对物流的要求很高。作为地方政府,沭阳可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引导和鼓励顺丰、圆通等物流公司加大在沭阳的投入,改善农产品物流设施设备,优化联运交通网络,增加箱式冷藏车数量,尽量减少运输农产品损耗,最大限度地缩短农产品在途时间。

3.4切实规范网络经营行为

网上营销有一定的特殊性,这也给一些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沭阳县绝大多数网络经营者守法经营,但也有极少数者不讲诚信,严重影响了沭阳电商整体形象。目前,沭阳市场监督部门已经与阿里巴巴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共享网商身份、销售等基础信息,联手打击违法行为,共同维护市场秩序和消费者权益,赋予“互联网+农业”更强的生命力。

3.5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篇3

在当今经济信息化时代,农产品的传统销售模式所存在的问题日益呈现出来,与当前的交易环境已经不相协调。随着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市场也逐渐得到重视。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将是实现农村现代化的一个新的起点,也是未来贸易的新方向。根据六安市农产品发展的现状和分析了解该市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推进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的相关对策。

关键词:

销售模式;电子商务;农产品

中图分类号:F4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10.027

六安市位于安徽省西部,地处大别山北麓,素有“皖西”之称。六安市地域广阔,风景优美,盛产粮、油、麻、茶、栗等农副产品,产量在安徽省各地区名列前茅,是国家较为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不仅能够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而且能够加快农村现代化建设。

1 六安市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的前景分析

1.1 拓展销售渠道

如今,伴随着信息化时代的不断发展,农户销售农产品不仅仅可以依靠农贸市场,还增加了一个新的渠道――电商,以作为第三方的服务平台为基础的交易,可以不受时间和地点限制,进而能够增加农产品的销售机会,从而达到增加销售量的目的。目前电商的全球性普及,有利于市场的开拓,增加了潜在客户资源。

1.2 降低农产品的价格

电商还没有面世之前,批发和集贸市场是传统农产品的主要交易方式。在农产品的流通过程中,除了生产者和消费者之外,由于各种各样的中间商,导致农产品的交易成本增加。电子商务作为第三方的服务平台,消费者可以很方便的从生产者手中获得农产品,减少了中间流通环节,从而也使得农产品价格呈现下降趋势,销售量大幅度上涨。

1.3 缓解信息不对称的局面

在农产品流通过程中,六安市农产品传统的交易模式过程复杂,信息传递过程中出现虚假信息,导致全市农产品的供应与需求的信息不对称。很多情况下导致农产品供大于求,最终不得不降低价格,使得农户的整体利润减少。电子商务平台的出现,方便农户了解最新的市场信息,然后结合自身的产品信息,商定合适的商品的市场价格。

1.4 缓解全市的就业压力

电子商务随着农产品企业涌入,带动电商专业人才就业。与电子商务相配套的服务商、农产品物流配送等等也必将给全市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

2 六安市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的环境分析

2.1 思想观念落后

对于大多数的农民来说,文化程度低,对互联网技术和电子商务一知半解,不习惯去接受新鲜事物,他们认为网络电子商务是虚拟的东西,看不见摸不着,认为搞不搞这方面无所谓,农民思想的局限性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阻碍六安市农产品电子商务普及和发展的主要原因。

2.2 农产品规范化程度低

农产品的规范化是实现农产品信息化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条件,而且作为第三方的电子商务交易平台,也更加倾向于规范化的农产品,因为电子商务平台向用户展示的也是一个统一的、全面的、规范化的产品信息。与全省其它地区相比较目前六安市的农产品加工业技术并不占优势,对于大多数农户来说,他们销售的大多是一些初级农产品,这使得六安市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发展停滞不前。

2.3 相关电子商务法律滞后

目前我国有关农产品电子商务的相关法律不够完善,在有些方面甚至还处于空白,无法可依的情况时常可见,法律法规的不健全,使得电子商务交易双方的责任无法得到有效的明确,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六安市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发展。在网络信息化时代的今天,网络诈骗时常存在,这使得交易双方都受到不同程度损失。六安市农产品电子商务想要健康、快速的发展,各级政府必须加强在这方面的监管。

2.4 物流配送系统不完善

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发展相对与其它产业电子商务的发展起步较晚,目前还处在初步探索的阶段,还有很多问题等待发现和解决,想要达到成熟阶段还有很长的一段路程要走。目前六安市的物流配送体系缺乏有效的供应链管理,中间的环节太多,而且管理水平较低,并且六安市农产品电子商务很多是在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基本上都没有实现现代物流配送。这些方面对于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发展,以及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市场开拓都有不可忽视的阻碍作用。

2.5 基础设施薄弱

要真正实现农产品电子商务,真正实现实时的互联网交易,对网络也有较高的要求。目前,在我国的大多数农村地区互联网还没有普及,农民缺乏网络基础知识,对多数农民来说互联网成本较高。六安市的很多农村地区还处在山区,相应的基础设施更加落后,网络资源更加匮乏,这也使得互联网不能遍布农产品产、供、销的每个环节。这也是阻碍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的又一障碍。总的来说六安市还没有达到真正实现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全部必要条件。

3 六安市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的对策

为了构建六安市现代农业优势,实现农业现代化,更好的发展农业生产,摆脱六安市农业落后的局面,必须高度重视电子商务在农产品生产过程中的作用。

3.1 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

首先要加快农业基础信息化建设。没有坚实的基础设施作保障,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就无法顺利、良好、快速的发展。

3.2 推进农产品标准化建设

实现农产品电子商务的一个必要条件就是要实现农产品的标准化,在电子商务出现之前,传统的交易是以实物为标准,买卖双方有衡量的标准。但是在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交易中,没有实物作为参考标准,这就要求我们要有一定的标准来进行产品描述和相关定价,从而能够保证电子商务的正常进行。

3.3 加强物流体系建设

发展电子商务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物流体系的建设,我们都知道一些农产品因其自身鲜活性的特点,对物流的要求很高。就目前来说我国的物流体系发展主要以城市为主,而多数农村偏远地区物流体系的发展还处在初级阶段,尚不成熟。在这一方面需要加大投入积极建设。

3.4 普及电子商务相关知识

针对一些思想落后的农户,可通过进行电子商务相关知识的培训,让他们真正的了解发展电子商务的重要性。

3.5 加强政府的参与

政府应该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加强对农产品电子商务的监管。另外各级政府应该积极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农产品电子商务的正确发展,建立完整的电子商务体系,并且给予财政上的支持,鼓励各企业积极加入到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发展之中,协同发展。

4 农产品电子商务是传统农业的必然选择

当下社会发展电子商务已经成为了一种不可阻挡的趋势,各行各业都在寻求电子商务的发展,农业要发展就必须跟随这种趋势。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不仅促进农产品的相关信息流动,也进一步提高了农产品市场的透明度。而且农产品电子商务也为农民拓展了销售渠道,减少了中间环节,降低了交易成本,为农业生产者带来了空前的便利。

目前,我国电子商务发展迅速,因其拥有较高的工作效率,而且经营成本比较低,影响范围大等特点已经逐渐被大众企业所接受。另外国家对此提供了财政和人力上的支持。

农产品的电子商务创造了一个全新的农业服务,通过电子商务平台实现了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直接对话,缩短了两者之间的距离,使其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能够得到高效的服务。

在今天这个网络信息时代,农民通过网络可以走向世界、了解世界,同时使得本地农产品实现国际化,寻求更多的市场空间。

参考文献

[1]易法敏,周双德.发展电子商务平台有利于平抑农产品价格波动[N].光明日报,20100209(10).

[2]王双进,高贵如.电子商务环境下传统企业竞争优势再造[J].中国流通经济,2003,(12):5356.

[3]于聚然.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的策略分析[J].农业网络信息,2008,(9):7375.

[4]周艳榕,邹勇.我国发展农业电子商务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农业网络信息,2007,(10).

篇4

“现有优质已套袋柑60万斤滞销,村民很着急。”小溪乡副乡长彭化告诉《中国对外贸易》记者。

彭化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想到了网络,于是就有了他委托朋友在微博的当地柑橘滞销的消息。

这是彭化第一次利用互联网帮助深受滞销困扰的村民。今冬柑橘收购行情不好,他希望借此引起采购商的关注,帮助村民早日卖掉积压的柑橘。

与野竹村村民同样心忧的农民还有很多。打开微博,各类农产品的滞销信息不时出现,常德澧县甜橙、慈溪蜜本南瓜、陕西苹果、河南萝卜、山东白菜等农产品都传来了滞销的消息。

这些信息只是一部分,更多的滞销信息还在田间地头,并不为外人所知,但随着电子商务的日益兴起,越来越多的农民发现了网络平台的优势,滞销的农产品也纷纷“上网”寻找出路。

171万农民“触网”

工信部2012年的《电子商务“十二五”发展规划》指出,“十二五”期间,要积极发展农业电子商务,促进农资和农产品流通体系的发展,拓宽农民致富渠道。

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给农业发展注入了活力与生机,改变了传统的农产品销售方式。近年来,农业电子商务门户不断涌现,越来越多的农民通过网络平台农产品交易信息。

据报道,浙江省临安昌化镇的白牛村,共有560户,1600人,村里盛产山核桃。2008年,村里开始涉足电子商务,通过网络销售坚果类农产品。目前,近100户农户从事电子商务,其中20户的年网络销售额超过100万元,5户超过1000万元,全村2011年网络销售额近亿元。

而在浙江省遂昌县县城的5万常住人口中,集聚了超过1500家网店,年销售总额1.1亿元至1.2亿元。除乡镇农民外,遂昌的一些大学毕业生、下岗工人,甚至退休干部、职工等都加入了网上创业大军。

在其他地方,村镇电商平台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江苏沙集、浙江义乌淘宝村等已形成相当规模,出现了农民网商这一新群体。

“今后我们也有意开发网上资源,将一些东北特色的杂粮卖到网上。”辽宁省辽阳市辽中县六间房乡许家村种粮大户于会怀告诉本刊记者。2012年,他种了一万多亩地的粮食。

根据中国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与阿里巴巴集团研究中心此前联合的《涉农电子商务研究报告》(下称报告),截至2011年12月底,全国农民网店总数为131万家,2011年淘宝全网农民网商注册总数为171万人。

报告显示,近三年来,农民网商与网店总量规模不断扩大,其中农民网商数量从2009年的45万大幅增加到2011年的171万。目前,农村村镇电子商务交易总额为209亿元,交易商品数量达到了1862万件。

值得一提的是,返乡农民工带动了涉农电子商务发展。个体户、企业员工和专业技术人员是农民涉网的主要推动力量,占到总数的58.3%,真正在家务农转行做网络销售的只占不到10%。

借助电子商务,农民的收入也提高了。目前,农村电商人均月收入集中在2000-5000元之间,而未上网农民的收入集中在无收入和1500-2000元之间。

区域差别明显

农业电子商务与各地的经济发展程度、人才资源等密切相关。因此,农民网商的分布呈现出明显的地域差别,表现为东南沿海一带农业电商发展较好,而西北内陆地区则欠发达。

报告显示,从省网商和网店数量来看,江苏、浙江、广东、福建、上海、山东位居前列,占农民网商数量和农民网店的数量超过半数,而西北等偏远地区则发展滞后。在交易商品数量方面,浙江、广东、江苏、北京、福建和上海数量上处于领先位置。

“野竹村懂得网络、电子商务的村民很少,而他们的子女虽然对网络有所了解,但大都在外务工或学习。”彭化告诉记者。

在电商平台上销售的农产品也相对比较单一,坚果炒货、茶叶、肉食、蜜饯糖果、点心及工艺品等排名前列。2009、2010年坚果类交易最大,2011年茶叶则超过坚果类排行第一。

此外,蔬菜瓜果类、肉蛋禽类等包装、运输不便,在传统电子商务意义上来说属于不容易做成的产品种类,农民网商也已在此领域取得突破。

发展问题待解

虽然农业电商的发展势头迅猛,但仍面临着诸多难题与制约因素。相比发达国家,仍有诸多差距。报告显示,尽管数据可观,但目前我国村镇农村电子商务交易总额仅占实体交易总额(采购总额加销售总额)的0.07%,发展潜力巨大。

在此方面,发达国家已经走在了前面。据西安交通大学李琪教授介绍,2007年底,美国63%的农场、59%的奶牛场装备了电子计算机,欧洲的农业网络已进入实用阶段。相比之下,基础设施瓶颈仍是我国发展农业电商的主要制约因素,主要表现为宽带问题和物流配送问题。

报告指出,农民电商发展面临缺乏宽带等基础设施、物流配送落后、管理、学习机会少等问题。其中突出的困境是物流交通制约,宁夏、云南、湖南、新疆等省半数的被调查网商都反映了物流问题。此外,农民网商反映的问题还有提高销售量困难、缺少开店知识、网店设计人才缺乏、组织货源难等。

另一方面,农产品因其特殊性,并不是所有的农产品都适合在网上销售,探索合适的产品及销售模式就显得颇为重要。

“高端农产品因其附加值高,适宜在网上通过B2C的形式销售,目前发展形势也不错,而一般大宗商品因其附加值低,如何建立有效的网上销售平台仍待探索。”艾格农业分析师马文峰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说。

“电商只能适合部分农产品和部分区域,如干鲜杂果之类和特产行业,但微博促销之类也是一时热点,不能解决根本长远问题。”中国林果网经理王奇科告诉本刊记者。

要解决问题,人才的重要性更加凸显。李琪指出,我国农村信息化人才、电子商务综合人才严重匮乏,制约着农业电子商务的发展。

篇5

关键词:三农电商 ;通榆模式;农村发展

中图分类号:F7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6)11-0105-02

1 研究背景

“互联网+农业”是互联网对农业的重构,也就是通过信息流打通各个环节形成一个完善的农业互联网生态圈,从而解决供需双方信息无法共享的问题。此时,农业互联网平台成了产业链的核心,融通了整个产业链的物质、资金和信息流,使得整个产业链共生、共赢、互利。我们聚焦于通榆县电子商务模式探讨农产品电商发展的可行性和展望。

2 研究内容

通榆县位于吉林省西部,科尔沁草原东陲,是世界公认的优质农产品黄金产业带,与法国波尔多葡萄酒、瑞士高山奶酪等知名产品处于同一纬度。通榆县作为农业大县素来就有“葵花之乡”、“绿豆之乡”的美誉,盛产杂粮杂豆、打瓜等特色优质农产品。为破解长期以来的农产品销售困局,2013年9月底,通榆县招商引入杭州常春藤实业有限公司,在该公司主营通榆特色农畜产品,这也标志着通榆县农产品电子商务项目正式启动。在经营中,逐渐形成了一条具有通榆自身特色、以农产品原产地直供为核心的电子商务发展之路。

此外,作为全国第三个“千县万村计划”农村淘宝示范试点县,阿里计划三年内在通榆县设置100个村级淘宝服务站点,推动项目在基础设施、物流通路、发展环境等方面的建设期望吸引更多电商落户通榆从而带动通榆电子商务行业的整体发展。

通榆县电子商务模式有以下3个方面的带动作用:①加强农村宽带建设,实现电信村村通;②提高农民创新意识,吸引农民返乡农作;③吸引电商人才进乡,缓解城市就业压力.

3 通榆县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模式优劣势分析

3.1 优 点

①资源整合高效。通榆县在供应链端不仅联合当地村落、乡镇以及一些有固定基地的深加工企业,而且联合当地合作社组成合作社联合社,从而可以实现运营商通过联合社影响合作社,又通过合作社影响农户的目标,打通了产业链的每个环节,让产业价值链不断增值。

②品牌化运作,拥有专业的第三方主体负责运营。通榆县为当地的农产品取了一个好名字叫“三千禾”,并直接进驻天猫旗舰店且成立了县域电子商务协会,帮助第三方主体运营。其更重要的魅力在全程产业链上进行标准化运作,统一采购、统一包装、统一运营、统一配送、统一售后等诸多标准化尝试,并且独立的电商运营公司能保证营销的质量,流量的运作,品牌的运营,从而保证整个产业链最关键的环节能持续地创造价值。

③巧妙地借助地域特色找出差异化来体现农产品品质。通榆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会大大的增加品牌附加值,目前主要售卖来自世界三大黑土地之一的杂粮杂豆、葵花籽和具有国家地理标识的草原红牛肉等,通榆县便依托独一无二的地理位置,打造出了“三千禾”这条突围之路。

④渠道建设价值高。通榆县品牌化的战略价值是可以带动产业群的,上游产地可以更加集约化、规范化和现代化,下游可以带动半成品、深加工产业及附属产业的发展,产业发展最终收益的还是老百姓。

⑤政府的大力支持与主导。要探寻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初期肯定会遇到诸多问题,而政府的参与则为广大农民朋友提供了强有力的后盾,保证了农民在新的产业链之中的利益,政府通过农村合作联社以及农村合作社作用于村民,起到了连接村民与电商公司的纽带作用。

⑥营销效应强。阿里作为交易服务商和农产品电子商务价值网络模式的提供者,是直接与各方进行接触的公司,价值链上的任何一方都是阿里投资的受益者,与各方直接接触的优势是可以为平台带来巨大的流量,并且获取农村消费者的信任感,营销带来的正面效益大。

3.2 缺 点

①融资难。根据《2014~2015年中国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报告》,截至2014年底,我国有各类涉农电商3.1万家,其中涉农交易类电商接近4 000家。但其中仅有1%盈利,另外的7%巨亏、88%略亏、4%持平。虽然通榆县属于1%的部分,但是面对农产品附加值低,物流、保鲜成本却居高难下的情况下如果得不到资本青睐,无法顺利拿到融资的话,那么通榆县涉农电商想要做的久远也实属不易。

②模式难以复制。通榆县的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模式虽然现阶段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是其他地区不能简单地模仿品牌化这条路,农产品实行品牌化需要一定的基础条件,最基本的条件就是需要耕地有一定规模化和集约化,没有集约就没有效率,没有规模就没有产量,并且品牌经营需要特色,而大多数农村的农产品并不具备先天的特色。

③可持续的盈利能力差。阿里盈利的指标是开店数量以及支付宝交易额,单家第三方运营公司对一个地区的垄断经营与阿里的盈利目标有冲突,并且淘宝天猫的网货下乡,特别是农资产品的下乡与村民的生活习惯有冲突,不利于阿里最终目标的实现。

3.3 小 结

从通榆县农产品电商模式可以看出,涉农电商借助互联网的力量来改善目前市场上普遍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问题。通榆的“原产地直销计划”减少了流通环节,“去中间化”,因此推动了农产品领域的公平贸易。这样可以更多的让利给农户,提高了农户的收入,帮助解决农民“卖难”问题。由于农产品进驻网络平台这从终端需求倒逼生产环节标准化,提升农产品品质。但是通榆县的发展模式难以复制,特别是在耕地难以集约化和规模化的地方,品牌运作方式难以实行,小规模散户又缺乏信任与竞争力,阿里的可持续盈利能力也被被外界所质疑,所以通榆县作为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成功范例,整个产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还有待观望。

4 发展前景展望与建议

4.1 发展存在的问题

4.1.1 网点分布

现阶段虽然网店建设逐渐增多,但是分布不均,十分分散,都集中在江浙、中国南部地区,并且网点覆盖范围有限,建设成本与发展也是需要长远的期限,再者网点的利用率不可预期,虽然赶街网取得初步成效但是继续的发展态势,农民的接受状态不可预期。

4.1.2 渠道建设

在农村上网购物最大的问题便是取货不方便,各大快递公司都只将站点设立至市镇级单位,因农村基础设施成本过大,若不是如阿里这样资金雄厚的公司都不敢贸然行动,农村的分散却又数目众多的地理分布、相对较小的人口密度、尚未成熟的市场环境、和农村的消费条件都决定了农村电商发展的大成本投入以及较长的资金回收期。

4.1.3 平台利用率

政府政策与市场大势下,虽涌现了许多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与网站,但是实际可操作性很低,真正对于农民有用的信息有限,多网站信息的可信度无法验证。

4.1.4 推广方式

农村单一的宣传渠道实际上减少了各个商家的宣传成本,在相对单纯的营销环境中更容易大面积引爆宣传,但是找到真正抓住消费者痛点的推广方式却不容易,因为越是单一的环境决定了消费者转变消费习惯的心理成本比较大,如何能让消费者放弃原有的消费习惯,就得充分分析消费者心理,在成本和消费者便利之间做一个平衡。

①资源整合。在实现农货进城方面的权威性数据库基本没有,现今农产品的收购方式还是中小经销商收购,往往出现村、镇、市三地三价的情况。并且农民对于农产品的价格信息的变化并不了解具体情况,也出现同一镇中相隔较远的村都出现不同的价格,所以要改变农产品产销模式,必须得有权威的农产品需求信息库,实现需求信息明朗化,而现今相关网站虽多,但是信息有用性太低,并且相关的定价方式、物流运送等若要明确也是个难题。

②易损易坏品的仓储与配送。近来生鲜物品比较流行,农村的绿色无公害有机食品是一个巨大的商机,但是生鲜物品的仓储与配送成本非常高,不同产品对于配送的需求不同,造成了极大的配送成本,并且采购之后的生鲜类产品储存时间有限,一旦客流量减少便是极大的损失。

4.2 未来可行性分析

①人群接受度:新型交易方式便捷吸引用户,人们对食品安全和品质的要求日益提高。农村网络消费潜力巨大,根据e商网的消息,农民对网购的接受率达到八成。②技术可行性:相关的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等己得到大量应用,平均成本显著降低。农产品企业的内部也必须建立必要的信息系统,以适应变化发展的需要。目前还有很多咨询公司提出了实际的解决方案,这些都为农产品企业实施电子商务提供了技术支持。③经济可行性:目前各电商大佬鼎力支持农产品电商,从长期看,新的交易方式所带来的交易成本的低下及其所带来的回报必将超过技术设施的投资。食品安全关乎国计民生,农产品保质保量的电商模式赢得了政策的大力支持。

综上,农产品电商发展潜力巨大,但是正确经营才是发展之道,在依据现有平台和政策的情况下提炼自身品牌价值,完善服务体系,才能摆脱政策依赖性,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

4.3 发展建议――以AARRR模型为基础

AARRR(Acquisition、Activation、Retention、Revenue、Refer)模型适用于产品的营销,本分析旨在以通榆县的模式的成功为基础分析农产品走出乡镇应采取的思路,给其他农产品电商的未来提供可行的建议。

①获取用户(Acquisition)。依靠“淘宝”、“京东”等知名互联网平台引流,以政府信誉、地方特色为吸引,减少中间商,将当地农产品以短渠道、高效率的方式直接“送到消费者的餐桌上”。而且支持农产品也就是对农村扶贫的支持,有了这一口号也能激发消费者的同情心。

②提高活跃度(Activation)。以互联网平台提供的沟通工具可以直接与用户进行实时沟通,从而增加用户的参与感,吸引用户的“点赞”或“吐槽”。

③提高留存率(Retention)。以信息平台的数据汇集与分析优势,及时获取用户的满意度数据,针对用户口碑改善服务,从而增加顾客复访率。尤其对于店家的长期粉丝级用户应予以优惠。

④获取收入(Revenue)。品牌的建立可以大大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而且由于缩短了渠道,也就使得更多收益留在农民手里,真正帮助农村扶贫。

⑤自传播(Refer)。正向反馈网络效应的作用可以使用户数量呈指数型增长。

参考文献:

[1] 吴珍,邹义勇,王天武.通榆全面开启电商扶贫战略[N].中国县域经济报,2015-04-20002.

[2] 吴珍,高大伟,尹雪.借力电商“淘”脱贫困[N].吉林日报,2015-04-19002.

篇6

所谓国际贸易是指世界各国之间的产品技术和服务的交换。它是国家根据其国际收支状况,外汇需求情况以及本国资源状况等所作出的决策的一个重要方面。

自从我国正式加入WT0以后,我国对外贸易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国际贸易环境大大地得到改善,公平竞争,实力竞争,优势竞争,资源竞争得到很好的体现,各国之间的贸易优势互补,扩大贸易范围,推动本国经济发展起到很大作用。

国际贸易有利于把国际竞争传导到国内经济生活中来,提高本国的整体国际竞争能力,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促进本国企业降低生产成本等。根据古典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指出:只要一国将生产资源集中于具有比较优势的生产部门并将产品出口到国际市场,同时进口本国生产效率较低的商品,就能够改进国民的福利水平,促进国民经济增长。

约翰穆勒也对国际贸易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作了论述,他指出,落后的社会往往需要外来的强烈剌激才能进步,国际贸易能够成为后进国家迈向工业化第一步的推动因素,他认为通过开展对外贸易,一个国家可以有效地利用世界各国的生产力,缩短某些国家传统的发展阶段所需要的时间,

根据古典经济学家的观点,国际贸易是影响资源总体利用程度的重要因素,即出口可以导致总需求的增加,引起投资规模扩大,进而可以提高就业水平,促进国民经济总量增加,导致经济发展的速度提高。要知道经济发展是指国民生产的总值(GMP)的增长而出现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增长及社会经济结构,收入分配结构,人口素质,生活质量以及社会福利水平的变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从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化现代化转变的一个过程。

(二) 营销与国际营销

营销是指企业识别和确定消费者和用户的需要并使提供的商品或服务能满足这些需要的一切活动。

国际营销是指企业跨国界的营销活动是企业向国外市场推销产品和服务而组织的整体营销活动。

国际营销实际是跨国文化营销,国际营销人员要面临的是双重或多重的环境,也就是说,企业不仅要受本国环境因素的制约,还要受东道国或目标市场国际环境因素的制约。如不同的政治制度和法律体系,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技术水平,不同的社会文化(如语言,价值观念) 等,这些不可控因素的国际差异,必然会导致各国在需求竞争。经营方式和惯例等方面的差异,从而使企业而临更大的风险,企业国际营销决策的不确定性也随之增大。

从事国际营销的企业在制定营销组合策略时,必须根据目标市场国际营销环境的不同持点,采用相应的营销组合策略,例如,在制定产品策略时要考滤到是标准化还是差异化的问题,定价策略不仅受到国际市场价格和汇率的影响,还要注意东道国是否有价格管制或有关价格的法规,由于外国中间商的介入国际营销的分销渠道往往比国内营销的分销渠道更长或更复杂,促销活动也因各国的文化法律的不同而有所不同等等。因此我国目前的营销策略必须跟国际营销同步,要懂得运用各参与国的营销贸易政策。要求参与国际营销的企业学习培训先进国家的营销经验,搏取众长。

二 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的现状

(一)当前我国农产品在国际贸易上所占领的地位

2006年以来,在国际市场供求求两旺,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的形势下,中国商品进出口保持了近几年快速增长的态势。据海关统计,1-11月进出口总额达到15935。6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24。55%

2007年我国对外贸易继续平稳保持较快的增长,进出口总额突破21000亿美元,增长20%其中出口总额达1500亿美元,,进口额为9700亿美其名曰元,分别增长19%和21%左右。贸易顺差为1800亿美元。

近年来,世界经济增长强劲。国际市场需求旺盛,材料和初级产品供不应求,商品价格显着上升,目前我国县有市场客量大,产业配套能力强,基础设施绝较为完善,劳动力成本较低社会政治稳定等优势。因此我们要抓住这历史难得好机遇,带动各项产业迅猛发展。

据国家农业部副部长牛盾在2008年3月21日说,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第四大农产品进口国和第五大出口国。中国农业劳动力占世界劳动力总量的25%,而我国农产品出口额却只占世界农产品出口总额的4%,发达国家农业劳动力人均出口额是中国农业劳动力出口额的400-500倍。加入世界组织后,中国农业面临着更加严峻的局面。中国农业现在既不能靠闭关来自保,又不能眼看看国内外市场大面积沦陷而不作为。那就只有创业图强,投入新形势下的市场竞争。

支撑这场竞争的主打力量就是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我国的农产品加工业。也就是为中国农业壮大一支参与国际竞争的有生力量。利用中国劳动力廉价的优势和初级农产品就近加工的便利,同时提高加工技术的研究与发展,使中国生产出可以大量走入国际市场的加工农产品,到国际市场上为中国农民争取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机会,为中国经济在国际市场的整体竞争力增加筹码,让中国经济能够在世界经济利益体系中多分一杯羹。

(二) 我国农产品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有多大

当前我国的农产品出口价值低,相当廉价。其一,是表现在加工量不足;仅以食品为例,据介绍发达国家食品工业产值约是农业产值的1。5-2倍,而中国食品工业产值还不到农业产值的三分之一,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率达到80%以上,中国农产品加工率只有45%。中国水果产量居世界之首,但加工量只占总产量的7%左右,而世界水果,平均加工区量是总产量的20%以上;中国的加工类肉制品仅占肉类总产量的3-4%,发达国家进入市场的肉类制品的加工率则是这个数字的10倍,在有些国家是20倍。中国农产品加工总量不足,直接导致加工总产值偏低。其二,是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化水平和科技水平偏低。中国农产品加工企业数量超过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但多为中小型企业。我国现阶段农产品加工业还基本上是劳动密集型诸多分散的中小实体的集合。目前农产品加工业的技术装备水平有80%还是处于20世纪七八十年

代的世界平均水平,只有5%左右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这就直接导致我国农产品在国际竞争力不足,例如,美国进入市场的初加工牛皮平均每张4-7平方米,制出的皮革料基本无伤残,几乎都能用于高档皮革制品生产;而中国的初加工牛皮平均每张2-3平方米,而达到高档皮革制出率只有10%左右。

另外企业规模小和科技水平低精深加工能力自然不足。仅就一般稻谷加工而言,中国的稻谷加工多停留在“磨、碾”的水平,碎米和杂质含量高,品种混杂,口感与食用品质低。而发达国家稻谷米加工有精碾、抛光色选等先进技术处理,成米一般可分成十几个等级,使用功能确切,食用质量好,整齐度高,可满足市场的多样选择的多样选择,达到优质优价。中国的大豆加工技术只能开发出两百多个加工品种。美国大豆加工技术已能开发出两万多个加工品种,而且这些深度加工开发技术大多已在加工企业中推广,其精深加工程度由此可知。

再有行业水平低,缺乏具有国际市场竞争的知名品牌。这使得产品的市场效益大受影响。中国出口的皮鞋平均价格每双5。79美元,而意大利出口国际市场的皮鞋平均价格是中国的20倍,因此‘‘品牌势力”超品牌效起了关健作用。还有加工作业水平编低的表现还有,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低,环境污染较重,综合利用率低,由于受技术水平的制约,大多数加工的农产品的副产品和下脚料都是作为废遗丢掉、甚置污染环境,而国外在加工农产品中基本上是无废遗品,全部能利用生产出各种产品。从而实现“无污染生产”。还有更重大的缺陷是:加工标准和质量控制体系不健全。致今我国还没有一套合乎现实需要的质量控制体系。各农产品农药残留药残留限量等质量安全指标少,与国际标准差距较大。

三 农产品营销策略

(一) 国际市场营销计划与战略

市场战略营销计划则指企业的目击者标,能力和不断变化的营销机会之间的发展保持战略性配合的一种管理过程。它的内容包括制定明确的企业使命组织目击者标良好的业务组合以及协调的经营战略,从而实现企业整体发展目标的所有活动,在制定战略计划时,必须考滤以下五方面的因素,一是本企业的历史情况;二是本企业所具有的明显竞争优势在那里;三是外部环境的信息了解;四是企业资源情况;五是企业最高管理层次的意图。因此作为我国出口型农产品,在加工出口企业中必须制订出切实可行的营销计划以及营销战略。只有制订完整的营销计划,并根据我国的国情情况所采取正确的营销战略,才能在国际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

(二) 国际市场营销的竞争策略

(1)竞争者分析,竞争能力是企业成败的关健。企业从事国际营销,面临着激烈的竞争,企业要生存要发展,除了知道在企业的资源共享源和实力,知道标市场上顾客的需要外。而且还必须知道竞争者的实力和战略。必须随时注意分析竞争者的动向,掌握国际市场竞争的态势据以制定竞争性国际营销策略。

今天,竞争优势的重要性前所未有。全世界的企业都面临增长的减缓及来自国内和全球的竞争。现代企业研究竞争策略则是研究企业在不断地满足消费者或客户的需求的过程中,如何建立起自身的优势,以避免危机和倒闭,求得长久的生存和发展。

国际企业要知道谁是自已的竞争对手,竞争对手的目标和策略,他们有哪些优势和劣势以及他们对竞争的反应模式等等。比如:竞争对手公开表示的与未公开的财务目标是什么?竞争对手在制定目标时是如何进行权衡的?竞争对手组织结构如何?竞争对手现有何种控制和激励机制和措施?竞争对手的领导阶层由那些人组成?他们的背景如何?以及对手企业董事会成分如何?等等这些问题都要认真思考重视对待。只有知己知彼才能取得在竞争者的胜利。

(2)国际营销竞争战略。美国市场营销学家迈克尔。 波特提出了三种基本竞争战略方法,可能会使企业成为同行业中的佼佼者。

A总成本领先战略。他是通过采用一系列针对本战略的具体政策在行业中赢得总成本领先在行业中建立起规模生产,设备技术领先。全力以赴降低生产成本,控制各项管理费用,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研究与开发,服务推销,广告等方面的费用,达到自已的成本低于竞争对手。

B 差异性竞争战略。是指将本企业提供的产品或服务标新立 异 形成一些在行业范围内,具有独特性的东西,即别人没有的我有,别人有的我要创新。要有“新奇特”的作为。

C。目标集中战略。是指主攻某个特定的顾客群某产品系列的一个细分段或某一国家或地区市市场。目标集中战略就象差异性战略一样,可以具有许多形式集中战略的前提是:企业能够以更高的效率,更好的效果为某一狭窄的战略对象服务,从而在更广阔的范围内超过竞争对手。

除此以外在营销策略上还应懂得和注意的下几方面内容:

1. 要懂得产品市场定位和懂得市场细分及标准,每个出口国及地区都是需求不一样,标准不一样。,

2. 要懂得产品组合和品牌 策略,同时注重产品的包装和标签的选用学问。

3. 要懂得定价策略,要对同类产品的价格了解同时制定自我产品价位

4. 要懂得国际市场营销渠道策略管理,要知道和了解国际营销渠道分类。进入市场方式。以及渠道中差异分析等。

四 我国农产品今后在国际贸易中如何走向与发展

(一) 我国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中如何与国际发展同步

对各类农产品,必须掌握新科技技术进行储存、加工、包装,引进国际最新加工技术对各种农产品的深加工。当今我国的农产品大部分都是直接出口或是经粗加工出口,所得利差额不大,不如人家购买我们的农产品经过处理深加工后,打出响亮招牌销售,这样销出去的价值将会比原来增加一倍或两倍多,也就是说很大部分的利润差额给人家赚去了。所以我们首先要搞好“绿色”农产品的种植生产,同时要掌握生产新技术生产出高质量高产量的各类农产品。其次,要自我研发生产加工新工艺新技术,或者引进国外新工艺新技术,尽快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再有,要随时掌握国内外最新的市场动态信息。采取多种形式获取正确可靠的全球需求信息,采用现代的营销策划,根据各国和地区性质不同或营销渠道不同而采取的策略不同。要懂得利用自我的优点和长处,同时克服自我的缺点也即是知已知彼才能百战百胜。,

(二)农产品的深加工技术研究与发展趋向

篇7

一、农产品范围与分类

WTO农产品协议所指的农产品主要是《商品名称和编码协调制度》(以下简称HS)中的第1-24章的产品。具体包括01(活动物)02(肉及食用碎屑)03(鱼及其它水生无脊椎动物)04(乳,蛋,蜂蜜)05(其它动物产品)06(活植物,茎,根,插花,簇叶)07(食用蔬菜,块茎,根)08(食用水果,坚果)09(咖啡茶,马黛茶,调味香料)10(谷类)11(制粉工业类产品)12(油籽仁,工业和药用植物,饲料)13(虫胶,树脂,橡胶及液体)14(编制用植物材料)15(动物植物油脂;蜡和食用油脂)16(肉鱼水生动物制品)17(糖及糖食)18(可可及其制成品)19(谷类或乳的制品糕点)20(蔬菜水果制品)21(杂项食品)22(饮料酒及醋)23(食物工业残渣及废料配置饲料)24(烟及烟草制品)。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统计商品目录》将农产品分为四大类,第一类是活动物、动物产品(对应HS第01-05章);第二类是植物产品(对应HS第06-14章);第三类是动植物油脂及其分解产品、精制的食用油脂、动植物蜡(对应HS第15章);第四类是食品、饮料、酒及醋、烟草及烟草代用品的制品(对应HS第16-24章)。

二、中澳两国各类农产品的竞争力和比较优势具体分析

通常采用显示性比较优势(RCA)来分析一国某类产品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当RCA值大于1时,该国该类产品的竞争力较强;当RCA值小于1时,说明该国在这类产品上处于比较劣势。计算公式如(1)所示。

RCAia=(Xia / Xit)/(Xwa / Xwt) …………………(1)

Xia是i国a产品在t时期的出口;Xit是i国在t时期的总出口;Xwa是a产品t时期在国际市场上的总出口;Xwt是t时期各国在国际市场上的总出口。

(一)第一类农产品的竞争力和比较优势具体分析

第一类农产品是活动物和动物产品,包括HS目录中的第1章至第5章。

从表1可以看出,中国的03(鱼及其它水生无脊椎动物)和05(其它动物产品)呈现出比较优势;第5章农产品的RCA值大于3(2005年除外),比较优势较强。澳大利亚在第一类各章农产品均具有比较优势,其中包括01(活动物)、02(肉及食用碎屑)和04(乳,蛋,蜂蜜)的RCA值都是3以上。就农产品的第3章和第5章而言,中国在第5章农产品更具有比较优势,而澳大利亚在第3章农产品的比较优势稍强。澳大利亚地广人稀,重视乳业牲畜繁育技术和精细羊毛生产技术,牲畜管理与草地管理水平先进,畜产品(譬如牛羊类、猪禽类、羊毛)比较优势突出;而中国在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加工类农产品如第五章(其他动物产品)优势明显。

(二)第二类农产品的竞争力和比较优势具体分析

第二类农产品是植物产品,包括HS目录中的第6章至第14章。

从表2可以看出,中国07(食用蔬菜,块茎,根)和14(编制用植物材料)两章农产品的RCA值大于1,具有比较优势;澳大利亚08(食用水果,坚果)、10(谷类)、11(制粉工业产品)和12(油籽仁,工业和药用植物,饲料)四章农产品的RCA值大于1,具有比较优势。这说明中澳两国在第二类农产品方面的优势是互补的。

澳大利亚土地资源丰富,在小麦、大麦、棉花及其相关产品的生产上具有明显优势;中国在劳动密集型的农产品,如蔬菜、加工产品的出口方面具有优势。

(三)第三类农产品的竞争力和比较优势具体分析

第三类农产品是动植物油脂及其分解产品、精制的食用油脂、动植物蜡,对应HS目录中的第15章。

从表3可看出,中国和澳大利亚在第三类农产品方面均不具有比较优势,相对而言,澳大利亚比较优势稍强。

(四)第四类农产品的竞争力和比较优势具体分析

第四类农产品是食品、饮料、酒及醋、烟草及烟草代用品的制品,包括HS目录中的第16章至第24章。

从表4可以看出,中国在16(肉鱼水生动物制品)和20(蔬菜水果制品)两章农产品(属于加工产品)的RCA值均大于1,体现了中国在劳动资源密集型产品上的比较优势较强;澳大利亚在23(食物工业残渣及废料配置饲料)和22(饮料酒及醋)两章农产品的RCA值均大于1,具有比较优势,21(杂项食品)的RCA值从2004年下降到1以下。可以看出中澳两国在第四类农产品的优势也是互补的。

三、中澳两国比较优势农产品的贸易强度分析

某类产品的对外贸易拓展空间取决于两国间该类产品贸易关系的紧密程度。若某类互补性产品的贸易关系已经很紧密,则说明两国在此类产品上贸易的拓展空间已很小,已不能较大程度地增加双方在此类产品上的交易量和交易额;若某类互补性产品的贸易关系还不够紧密,则意味着两国在此类产品上的贸易尚具有较大的有待挖掘的拓展空间。

本文采用贸易强度指数TIIij(Trade Intensity Index)这一指标来衡量两国某类产品贸易关系紧密程度。计算公式如(2)所示。

TIIkij=( Xkij /Xkiw ) /〔Mkjw /(Mkww-Mkiw)〕 ………………………(2)

I国向j国出口k产品,TIIKij表示i国和j国之间k产品的贸易强度指数;Xkij表示i国k产品对j国的出口额,Xkiw表示i国k产品的总出口额,Mkjw表示j国k产品的总进口额,Mkww表示k产品的世界进口额,Mkiw表示i国k产品的总进口额。TIIkij>1,表示i国k产品对j国的出口水平高于同期j国在世界k产品进口市场中所占的份额,两国贸易关系较为紧密,反之亦然。

根据前文分析,中国在第3、5、7、14、16、20章具有比较优势,澳大利亚在第1、2、3、4、5、8、10、11、12、22、23章具有比较优势,以此计算中澳两国农产品的贸易强度指数,如表5所示。由表5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中国农产品对澳大利亚的出口方面,14(编制用植物材料)、20(蔬菜水果制品)两章农产品的贸易强度指数大于1,其中14(编制用植物材料)的TIIij值从2003年以后增大到10以上,贸易关系十分紧密;03(鱼及其它水生无脊椎动物)、05(其它动物产品)、07(食用蔬菜,块茎,根)、16(肉鱼水生动物制品)四章农产品的TIIij指数均小于1,说明中澳两国这几类农产品的贸易关系不够紧密。

2.澳大利亚农产品对中国出口方面,04(乳,蛋,蜂蜜)、05(其它动物类别产品)、10(谷类)三章农产品的贸易强度指数均在1以上,贸易关系比较紧密;01(活动物)、23(食物工业残渣及废料配置饲料)的TIIij指数从2003年逐步上升到1以上,03(鱼及其它水生无脊椎动物)2005年的TIIij指数升到1以上,这几类产品的贸易关系逐步紧密;12(油籽仁、工业和药用植物;饲料)的TIIij值反而从2003年下降到1以下,贸易关系逐步松散;02(肉及食用碎屑)、08(食用水果坚果)、11(制粉工业产品)、22(饮料酒及醋)的TIIij指数均在1以下,说明这些产品的贸易关系不够紧密。

篇8

如何使这些农产品与市场有效对接,近年来,临海市工商局积极发展农村经纪人,为农民搭起“经纪桥”,目前,该市从事农产品经纪人已达到3000多名。

涌泉柑橘增收亿元

临海市涌泉镇是一个柑橘专业镇,几乎家家户户从事柑橘种植。以前,村民都要把柑橘挑到外地去卖。由于有的企业限定收购时间,一碰到高峰期,橘农忙不过来。错过了收购时间。就只能“望橘兴叹”。

为解决农民农产品销售难的问题,前两年,灵江工商所指导该镇村民冯贻法在镇里开始从事柑橘收购的经纪业务,在冯贻法的带动下,还成立了涌泉柑橘产业合作社,40位农村柑橘经纪人与全国50多个大中城市的一批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把从镇里收购来的柑橘销售给企业,解决了村民卖橘难的问题。这样一来,该镇柑橘业也得到了发展,每年种植面积达9200亩,产橘4000吨,村民增收3000多万元。涌泉镇像冯贻法这样的各类经纪人还有不少,仅从事果蔬菜业务的就有10多个,年营业额达1亿多元。

白水洋杨梅成了“金豆豆”

白水洋镇是临海市最大的杨梅之乡,也是台州第二大杨梅生产基地。该镇种有3000亩杨梅,年产量达3000多万元。由于杨梅成熟时季节短、产量多,只要耽误几天,杨梅就会发烂发臭,成了“老鼠屎”。

为解决果农增产不增收的问题,临海市工商局在白水洋镇发展了50多名经纪人骨干,并引导农村经纪人走集约化之路。现在每逢杨梅成熟季节。50多名经纪人骨干积极穿针引线,带着200多名省外经纪入云集白水洋收杨梅,全镇每天销往省外的杨梅就能达到100吨至150吨,使白水洋杨梅畅销全国各地,还出口到东南亚。杨梅成了白水洋农民致富的“金豆豆”。

篇9

关键词:地理标志农产品 靖宇 地域经济发展

一、地理标志农产品的内涵

农产品地理标志是指标示农产品来源于特定地域,产品品质和相关特征主要取决于自然生态环境和历史人文因素,并以地域名称冠名的特有农产品标志。所称农产品是指来源于农业的初级产品,即在农业活动中获得的植物、动物、微生物及其产品。

农业部负责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工作。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负责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审查、专家评审和对外公示工作。省级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申请的受理和初审工作。农业部设立的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专家评审委员会负责专家评审。地理标志农产品还受到各国国内立法和众多国际公约的保护,我国通过专门的法律来保护地理标志农产品,如借助《原产地域产品保护规定》、《商标法》、《产品质量法》等进行保护。

二、地理标志农产品推动地域经济发展

地理标志农产品具有知识产权的属性,往往代表某产品独特的品质与声誉,所以,地理标志农产品的推广有地方特色,提升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农产品的地理标志保护,有利于促进农民增收增效,有利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快了农业的产业化进程。

1、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有利于促进农民增收增效。国内地理标志保护表现为“商标”,区分产品的不同来源,引导购买者“认牌购物”,提高农产品的市场吸引力和市场竞争力。随着农产品市场吸引力和信誉的提高,地理标志农产品的价值自然提升,从而提高农业总产值,促进农民增收增效,从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中受益。

2、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有利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目前,我国的农产品结构尚不完善,优质率较低;农产品的区域布局也不合理,没有明显的地方特色。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利用地理标志农产品的品牌效应,可以不断提高地理标志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扩大其生产规模,发展地理标志农产品为当地的主导农业产业,从而优化本地的农业产品结构。

3、农业产品地理标志保护,加快农业的产业化进程。地理标志的保护,为企业和生产者提供现实的产品题材,吸引企业在农产品产业化上发挥作用;另外,地理标志保护可以为生产特定农产品的企业提供公平竞争、协调合作的平台。地理标志保护制度提升和推进了某特定地区的农业产业化发展。

三、靖宇地理标志农产品

靖宇县地处长白山腹地,森林覆盖率高达84%,是吉林省人参的核心产区。“靖宇林下参,靖宇平贝母,靖宇西洋参”于2011年由农业部审批通过为地理标志农产品。

靖宇林下参农产品地理标志地域保护范围为吉林省靖宇县赤松乡、蒙江乡、三道湖镇、花园口镇、龙泉镇、那尔轰镇、景山镇、靖宇镇等8个乡镇。靖宇县采取多种措施,实施人参产业的重点转移,集中力量打造林下参产业基地。目前,全县发展林下参面积达到3760公顷,潜在的产业效益在5亿元以上。 相关部门结合本地实际认真编制了《全县林下参产业发展规划》,规划发展面积为20万亩,规划期限为10年。 县发展和改革局会同特产管理部门包装了林下参产业发展项目。项目设计总投资6.5亿元。 靖宇县扶持林下参产业龙头企业。根据全县情况,有重点地扶持了3户市级人参产业化龙头企业,重点开发林下参产品。目前已经开发了4种林下参产品并取得了国家有机食品认证;“靖宇林下参”还获得了国家地理标志保护农产品。

靖宇平贝母农产品地理标志地域保护范围为靖宇县龙泉镇、景山镇等8个乡镇。平贝母为长白山地区名贵药材,农民种植、销售平贝母历史悠久,全县目前种植平贝母1万亩以上。靖宇县还是长白山地区平贝母产品的集散地,东北客商都云集到“中国·靖宇长白山特产大市场”经营、销售。

靖宇西洋参又称花旗参,是一种具有特殊医疗价值的贵重补益药物,原产于加拿大东南和美国的东部地区。靖宇县自1980年引种成功后,发展比较迅速,经近30多年的发展,已成为全国的西洋参主产区。西洋参性寒、味苦、有益肺阴、清虚火、生津止渴之效,常用于治疗肺虚久嗽、失血咽干、口渴、虚热烦倦等症。由于该药药效平缓,颇受患者的欢迎。靖宇县被国家命名为中国的“西洋参之乡”和“种源基地”。

四、推进地理标志农产品战略,加快靖宇农业经济的发展

靖宇农产品具有地域特色,为在国内外市场上抢占先机、独树一帜,必须实施地理标志战略,充分发挥靖宇农业产品所蕴涵的地理、人文条件上的优势。笔者认为,靖宇县政府、企业和农户要充分利用地理标志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推进农业产品的地理标志战略,加快靖宇农业经济的发展。具体来说:

1、宣传地理标志农产品,增强政府、企业、农户对地理标志农产品的法律保护意识。靖宇县虽然申请了“靖宇林下参,靖宇平贝母,靖宇西洋参”为地理标志农产品,但是宣传力度还是不够,需要进行地理标志产品有效的开发推广。提高靖宇地理标志农产品专用标志的知名度,充分利用地理标志农产品的法律保护,实现靖宇地理标志农产品的品牌化发展。

篇10

关键词:家庭经营;农产品;质量安全

中图分类号:F32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3-0-01

加大对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的管理力度,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质量、为农业生产增加收入、提高小规模的家庭经营的效益。所以人们特别关注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我通过对农产品的生产经营仔细调查后,认真分析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现状与小规模经营之间的关系,提出自己的建议:

一、 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主要原因

1.农民自身和生产方式方法,分散的生产经营方式极大地限制了提升安全生产的水平。农民科学知识掌握不多,文化程度低,安全技术基础差,不能更好的运用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技术。

2.滥用化肥、农药使其残留严重。据调查发现,农业的化学药品的使用量逐年提高,这些农药化肥的残留物对人民的身体健康有很大的危害。

3.生产加工农产品的过程中大量的使用化学添加剂。有些过量的加入会导致食物中毒,严重危害人民的身体健康。

4.农产品收到污染机会跟随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升也日益增多。这样会对人体造成危害是慢性的,不易察觉,反而会更加严重。

5.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直接关系到对外贸易,有些出现问题的会造成对外贸易的巨大损失,也会对国家的形象产生极大地负面影响,会使未来相关产品的价格的降低。也会降低农产品的信任度。

二、造成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主要因素

1.因为以前的认识只停留在温饱问题上,片面强调农产品的数量,而忽视了质量问题,只关注粮食的产量。同时生产的不管加工,加工的不问生产,两者相互分割,因此造成许多农产品没有一个统一的名称。

2.因为农民的组织意识差,多采用小规模的、小型的家庭模式、分散的模式经营。难以实现统一规划、指导和管理。长此以往,会造成农民之间的竞争混乱,品种多而乱,很难保证产品的质量安全。

3.检查力度不够,检测标准很难统一,缺少相应的检查体系和评价手段。对于老百姓更加难以用眼睛进行检测。严格落实农产品的生产到销售的每个环节的监控管理,一定杜绝不合格的产品进入市场,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与否直接关系发到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三、小规模家庭经营下的农业生产存在的最大缺陷表现

1.获得经济信息的渠道闭塞,难以对信息进行判断和分析,造成生产的盲目性,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和浪费有效资源。

2.我国农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是一种投资大、效益低的产业,农业虽是基础,但是又承担着相当大的风险。

3.因为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的限制和约束下,使得农业生产的范围逐渐减小,造成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加工和销售严重脱节,在今天的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下,因为农业生产带来的经济效益低,多数的农村劳动力走向城市,实行非农业转移,造成农业缺少资金和劳动力流失。在产供销之间形成不了保护农业的最大利益的良好局面。在市场运作中各自强调自己的经济利益。每当农产品的生产量大于人们所需要时,经营加工部门就会降价拒绝收购;每当生产品少但市场需求大时,加工经销商就会争先收购,而农民因为自己利益而得不到提高,也不愿出售,这样恶性循环,造成农产品危机,必定会农村经济的发展。

4.一家一户的小规模经营, 对科学技术的吸收、接纳的能力低,不敢用先进的生产技术,缺乏技术指导。

5.农业劳动生产效率提高了,使得农村大量的劳动生产力闲置,农村就业门路窄,提高了大量的劳动力向非农业转移的速度。

四、提高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策略

1.俗话说的好“独木不成林”,要想提高农户经营的组织性,就得把农户与农户连接起来。要求农户根据自身的经济利益为前提,自愿的原则,将各种生产要素联合起来,如:劳力、资金、技术等把农户与农户联接起来,提高农户经营的组织化程度。适应当今经济发展的需求。建立相关的合作组织,为农户的购买、生产、销售提供一条龙服务。农业生产走向以农业为本的现代化企业的发展道路,开创发展创新的一种新局面。

2.为了提高农户于市场的参与意识,在他们之间搭建一座中介桥梁,有利于解决农 户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中介组织可以及时提供最新产销信息,进行科学技术指导,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帮助形成农产品大市场、大流通。减少在交易过程中造成的不必要的损失,学会运用法制法律手段保护自己的切身利益。

3.由于现在农产品存在销量小、交易规模小、成本代价高等特点,使得农民增产不增收,极大地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一定要提高农产品的质量的同时,建设农产品市场体系势在必行。以此来推动农业产品的市场经济化、增加产品的科技含量、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涵养等等。

4.大力开展农民技术培训,充分利用好各种学习资源进行教育、学习培训。农民的素质高低决定着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生产的水平。如果不加快步伐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要采用多渠道、多方式,广泛宣传农产品质量安全常识,开展生产技能培训,将新技术、新品种、新知识带到田间地头,改善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现状。

总上所述,现今我国农村小规模家庭经营具有一些与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商品化、现代化农业生产不适应的特性,正处于向市场经济逐步过渡时期,需要不断的创新和完善。亟需进行完善和创新。 虽然我们不怀疑先行的农业生产方式对农业发展所起的巨大的推动作用,但因为过去的经济体制的约束和限制导致难以适应现今市场经济竞争的局面,也很难形成统一的检验农产品质量安全制度体系,要大量的、积极地吸收发达国家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中的先进经验,找到符合我国国情和安全质量检测的要求,对加大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体系建设的资金投入有很大的好处,真正做到农产品从“田间地头到餐桌上”的全面整体的质量安全监管;更利于加强示范带头作用,加大宣传力度,加快推广,实现农产品生产、加工的规范化、销售科学化、标准化;让人民的身体更健康、生活真正绿色,社会更加和谐。

参考文献:

[1]周鑫.论农业家庭经营的地位与发展趋势[J].2005(17).

篇11

关键词:农产品 电子商务 问题 对策

一、引言

当今社会,随着人们生活速度的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人希望通过计算机等现代科技足不出户进行商业活动。作为新兴商业模式的电子商务正好满足了人们的需要。它冲击传统商业模式的同时也悄然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习惯。当人们惊叹电商淘宝创下单日销售额191亿的记录时,越来越多的电商将触角伸向了人们生活所需产品的各个方面。然而,与零售电商如火如荼的发展相比,电子商务模式在农产品销售上的应用却显得不尽如人意。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关系到9亿多农民切身利益和国家未来发展的大事。在新形势下,运用好电子商务模式,为解决农产品销售中“小农户”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提供了重大意义。

二、农产品销售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由于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农产品的产量每年都有所增加,这就使得更多的剩余农产品进入流通领域。同时,农产品具有集中上市和不易常温存放的生产特点和生物特性。面对这样的情况,我国低下的营销能力和物流效率就成为了现阶段农产品销售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营销、物流方面产生的问题有:

1.农民掌握的信息数量少,且常常带有盲目性和滞后性。生产种类和销售渠道往往参考邻居或熟人的推荐以及过去的销售情况。农产品供应链上的信息无法共享,进而往往造成产销脱节的情况。这样既不利于销售也容易使物流环节过多,增加流通和交易的成本。2.农民整体文化水平较低,对于电子商务这一新兴商业模式接受度低,这其中的原因包括计算机还没有完全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得到普及应用,农民对于虚拟的交易形式缺乏了解,同时信用机制和配套的银行交易服务还没有跟上。3.技术意识缺乏表现在很多方面,(1) 农产品没有特色,品种单调、重复、老化。现如今人们对质量、健康、安全的重视,使得一些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逐渐成为新兴宠儿。市场上常常出现绿色产品价格高涨,而一些普通农产品却难卖的局面。(2) 物流冷藏技术落后,不重视果蔬等农产品产后环节的处理(如分级、清洗、预冷、冷藏运输等)多数农产品销售时仍处于其原始状态。4.农户常常在市场上单打独斗,组织程度低。由于个人财力、精力、能力的不足,难以在市场上形成有力的竞争。农户之间难以形成一致意见,他们互相杀价,最后导致利润大部分被层层中间商取得。5.销售态度过于被动,不利于占领市场有利先机。农户多数是小规模生产,他们常常被动的等待商贩上门收购。农户常常缺乏市场信息,削弱了与中间商谈判议价的筹码。6.生产供应销售过程中的不确定风险。农产品的生产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大,旱涝、低温、病虫害、疫情等因素都有可能导致农产品的减产甚至绝产。同时,随着“跨地区,大流通”格局的逐渐确立,极端恶劣天气,石油价格的波动,路桥费过高等因素。都会增加农产品销售的难度。另外,信用风险也是制约农产品销售的一个重要因素,近年来,“公司+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得到了大力地推广,这种模式本有利于保障农产品的销路,降低农产品滞销的风险,但在实际过程中,农户不遵守协议擅自销售农产品或企业仰仗自己强势地位压低收购价格的事件时有发生。7.物流成本过高:由于我国物流业刚刚起步,发展处于初级阶段,各方面的相关制度很不完善, (1) 国家指定政策为农产品开辟“绿色通道”,对农产品的生产和运输销售等环节给以一定的补贴,但多处没有落实到实处。(2) 税收方面,重复征税现象严重,周转次数多,票据使用繁杂。

三、我国改善营销能力和物流效率低下的途径

1.增加农民对电子商务的认知。建立电子商务平台,逐渐让农民了解这一新型模式,加强宣传力度,切实落实到行动中。例如,特别是基层级政府机构,对所在区域内的产品信息进行登记,然后及时到相应的商务平台上,达到资源的共享。或是为一些在当地有影响力的种植农户或企业寻找买主卖主,促成合作,赢得效益。在面对身边成功案例的背景下,对农民进行简单培训,使其了解必要的电脑知识和网络、金融安全常识即可。这样更利于农户接受并参与电子商务活动。2.考虑到一些地区没有电脑,不具备计算机等基础设施,政府应建设农业推广站。运用网络,可以组织农民上网了解农产品发展现状和未来行情。3.(1) 科技的应用和提高。对于农产品的生产应该积极运用科技,种植“名优特”农产品。邀请经验农民进行介绍,或组织学习相关视频,与科研所合作等。及时了解市场需求的农产品品种,积极研发新品种。看重农产品的品质、品牌以及标准化程度。这样对农产品的销售都是极为有利的。(2) 冷藏技术的落后成为现如今农产品物流业发展的瓶颈。大力推广冷藏集装箱的使用,重视蔬菜采后处理的各个环节。形成一条“冷链”即采用田间采后预冷—冷库—冷藏车运输—批发站冷库—自选商场冷柜—消费者冰箱等一系列环节。由于处理得当,美国在蔬菜加工运输环节的损耗率仅为1%到2%。而据资料显示,我国水果、蔬菜等农产品在采摘、运输、存储等环节上损失率在20%到30%。4.农民应克服各自生产各自销售的弊端,建立公益性的农产品运销合作组织,用于指导农产品运输和销售。用团体的力量进行谈判和交易使得利益最大化。5.建立新型销售模式,形成以超市为核心的供应链。这其中,“农超对接”模式使得农民和超市都减少了中间商的环节,从而增加了利润。家乐福、沃尔玛、京客隆都已成功运用。但同时,“农超对接”过程中,也要尽快解决产后物流对接,农户无法开具增值税发票等问题。6.风险的预防:提高农民的风险防范的意识,购买适当的农业保险可以在突发状况来临时减少不必要的损失。在信用风险方面,强化合同的作用和约束力,明确细则,对违约后的双方责任明确划分。对于网络交易的农户和公司来说,有必要建立的信用累计制度。一旦双方有出现违约的情况,不仅要追究其法律责任,还要使其影响到各自今后的签约率。另外,政府运用经济杠杆对市场进行干预,缓解价格波动。同时风险的化解还可以对有条件的农民,介绍购买金融期货,期货和现货价格可以进行有效对冲。减少价格带来的风险。7.各级有关政府切实落实国家政策,将国家补贴落到实处。国家应尽快制定有关政策,减少对物流业的重复征税,为第三方发展专业物流提供制度保障。对运输农产品的车辆,运输费用给予适当减免。

参考文献:

[1]涂同明 涂俊一 杜凤珍 《农产品电子商务》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1.7

[2]张志乔 《生鲜农产品营销与物流》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2.6

[3]张洪涛 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对策建议 信息化建设 2010(02)

[4]涂毅 农产品网络营销基本知识来源 致富天下 2011 (10)

篇12

农产品流通是市场经济的关键环节,对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提高具有决定性作用。我国历史上长期处于短缺经济时代,农业生产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消费需求,直至上世纪80年代初期全面实施的农业经营体制改革和逐步推进的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充分释放了农业生产力,使农产品供需逐步进入总量紧平衡状态。但是随着时间的演进,我国农产品流通业发展已经严重滞后于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导致农产品卖难买贵现象交替出现、质量安全事故频发多发、农民市民利益双双受损,农产品流通业发展的形势严峻,任务紧迫。

探究问题产生的根源对于解决问题是至关重要的。不少人在流通领域找根源,把问题归因于农产品产销对接不畅、流通环节多、链条长等,有关搞活农产品流通的政策和制度也不断地推陈出新,但是始终没有明显效果。实际上,农产品流通是起始于生产、终止于零售的一条完整产业链,如果仅从流通环节着手解决问题,就等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病根未除,隐患依然存在。农产品流通问题的根源在于产业链上游的农业小规模生产,唯有完善,彻底改变小农经营现状,才能让农产品流通最终走出困境。

小规模家庭经营是农产品“小流通”的根源

我国1980年代初期全面推行的农村,取得了丰硕的制度红利,但固化下来的小规模家庭经营也使农产品流通呈现出典型的“小流通”特征。

市场布局高度分散。小规模农业生产,使农产品交易分散,农产品归集成本高、风险大,带来的后果:一是市场参与主体“量大个小”。规模农业企业基于成本控制和风险控制要求,不会直接与小规模农户“一对一”交易,而是向规模化的经营主体批量采购,即将产品(原料)供应链的前端进行外包,这就为数量庞大的农民经纪人提供了市场空间,近年来快速崛起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也顺应了这方面的市场需求,这使得我国农产品流通主体众多,企业化程度和经济实力不高。二是市场集中度低。由于市场参与主体数量多,对我国庞大的农产品市场而言,每个主体占有的市场份额如“沧海一粟”,整个市场“一片散沙”。以生猪养殖为例,有数据显示,我国生猪养殖行业年产值达1万亿以上,但规模化程度和市场集中度极低,70%以上的生猪由散户供应,最大企业占有的市场份额仅1%。而在美国,年产2000头生猪的企业占到80%,其中排名前20位的企业生猪养殖量占到总供应量的70%以上,前四大企业控制了国内50%的市场份额。 三是同质化竞争严重。由于市场主体经济实力弱、管理水平低、缺乏创新力,市场的信用环境、法制环境也没有很好地建立起来,市场的高度分散又推高了监督成本、降低了违法成本,所以农产品流通市场往往是同质化竞争,甚至陷于恶性竞争,一些个体为抢占市场,大打价格战,有的还掺杂使假赚“黑心钱”。

农业产业链不稳定。我国有世界上最大的农产品市场,这与小规模农业生产构成强烈冲突,把“小生产”与“大市场”串联起来的农产品流通链条非常不稳定,主要表现在:一是产品供应不稳定。小规模家庭经营确保了农户的生产经营自,但也使农业生产的组织化标准化程度低,农户调整种养结构的随意性大,造成农产品数量、品种、质量的不稳定,很难防范和追溯质量安全隐患。二是链条长节点多。农业生产的细碎分散,加大了交易成本和交易难度,而且市场流通主体普遍经营规模小,导致农产品供应链条很难“扁平化”,只能通过多层次、多环节购销以逐级扩大产品规模才能完成整个流通过程。三是产业链一体化程度低。市场主体都是“理性经济人”,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经营目标,这是市场机制得以高效运转的根本前提和重要基础。但是在高度分散的农产品市场中,“理性经济人”属性加大了市场风险:由于买卖双方违约成本很低,市场频繁剧烈的波动又极易诱发其中一方违约,因此市场交易多是“一次性”买卖,交易双方很难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也导致农产品流通不畅,很容易“卡”在某个环节,从而加剧市场风险。

对资源要素缺乏吸引力。农产品“小流通”格局,与缺乏要素支撑互为因果,构成走不出的“死循环”。首先,在资金要素方面,大资本不愿涉足。虽然前几年武钢、网易、淘宝、联想等知名企业都高调宣称要投资农业,但“只闻楼梯响,不见人下来”,市场上至今未见他们产品的踪迹;一些“风投”注资农业,与其说是“掘金”农业,不如说是“掘金”股市,一旦他们包装的企业上市获利,立刻套现离场。金融机构不敢涉足。金融机构历来“嫌贫爱富”,只会锦上添花、不会雪中送炭,这是由其行业属性和经济理性决定的。涉农产业高风险、低收益、单体规模小,很难达到融资门槛。财政资金难以涉足。由于市场流通主体的"小众化",财政资金很难准确定位支持重点,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其次,在科技要素方面,流通主体受思想认识和经济实力影响,一般不会在科技上投入多少财力,现有的科技成果也很难通过有效的机制推广运用到如此小而散的个体。再次,在信息要素方面,面广量大的“小生产”和“小流通”给信息的采集、整理和带来极大挑战,很难保证信息的全面、准确、客观和及时,有用的信息也难以送达需求者。最后,在人才要素方面,因为农产品流通产业仍是粗放型劳动密集产业,工作辛苦、待遇不高、稳定性差,很难吸引到各方面人才。

农产品流通已陷入发展困境

在农业小规模家庭经营条件下,我国农产品流通业很难依靠市场内生机制和外部有效支持走上现代化道路,在农产品市场国际化背景下,甚至难以抵御外来的冲击,已经陷入前所未有的发展困境。

市场机制失灵。按照马歇尔的经济理论,自由竞争会导致生产规模扩大,形成规模经济,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甚至不可避免地形成市场垄断。然而我国农产品市场开放三十年来,非但没有走向集中,而且始终零星分散,症结还是在农业小规模家庭经营。虽然政府对流通环节没有干预,农产品流通领域已是完全竞争市场,但就整个产业链来讲,生产环节实施的是典型的政府手段,政府“有形之手”会通过产业链的传导,影响流通领域的市场竞争环境,干扰市场“无形之手”在整个产业链上配置资源的效用。具体而言,农业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为了保证原料供应持续稳定,必须对供应链进行整合,一些大型企业还通过自建原料基地倾力打造“全产业链”,但是农业企业一旦向前延伸产业链进入农业生产领域,其经营环境就发生了很大改变,为了形成一定规模的连片土地,企业往往有两种选择,一种是与众多小规模经营农户进行谈判,这种方式可以确保农民的土地权利,但过程繁琐冗长,交易成本很高,谈判的最终结果还存在不确定性;另一种则是依靠乡村基层组织甚至县级政府强力推动促成的流转,虽然“效率高”,但也因此会使农民的土地权利受到侵害,企业自身也面临更大的违规风险和政策风险。目前农村土地纠纷多是第二种形式的流转。而且,大中型农业企业一次性投入大,管理成本高,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和土地流转费用又不能转化为固定资产,一旦企业选择退出,将有巨大的“沉没成本”无法收回。因此,在农产品流通领域,场内各经营主体往往“小富即安”,很难做大,也不敢做大,而场外的社会资本想进又怕“水深”,不敢轻易涉足,造成整个农产品流通领域始终处于“小散”格局。

政府调控乏力。农产品流通业是弱质产业,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基础产业,理应得到政府的扶持。我国自古以来长期经济短缺,形成了重生产轻流通的传统(重农轻商),这种观念至今依然存在,政府把主要精力和财力投向农业生产,农产品流通则寄望通过市场机制加以解决。在商业、供销、粮食体制改革中,甚至把所属企业当“包袱”甩掉,以致于目前农产品流通领域是民营经济“唱主角”,政府无法承担起应有的公益性职能。随着我国农业的快速发展,主要农产品供求已转为“紧平衡”,农业发展的矛盾已从生产领域转向流通领域,农产品流通瓶颈愈发突出,对此,国务院和国家相关部门连续出台政策进行调控,包括实施重要农产品储备制度、减免农产品流通环节税费、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农超”对接等等,但都收效甚微,除了因为民营性质的流通主体不可能按照政府指令或政府意愿让渡利润外,主要还是所有的政策都指向流通环节,没有触及小规模农业生产这个根源。

外资步步紧逼。我国农业无论是与国民经济其他产业相比,还是与一些发达国家的现代农业相比,都明显处于弱势,但对外开放程度又很高,加入WTO以后外资“趁虚而入”,目前已全面进入粮油、果蔬、肉、奶、水产等集中度高、消费市场大、利润空间广、发展潜力好的优势产业。从国内大豆产业“沦陷”的过程看,外资往往先进入农产品加工流通领域,创出品牌建好渠道后,或者向上游的生产环节延伸,形成全产业链,或者大量进口低价农产品,对国内的农业生产造成毁灭性打击,进而完成对整个产业的控制。随着沃尔玛、家乐福、麦德龙等国际零售巨头在我国生鲜农产品市场的份额不断加大,他们都自建或共建了大规模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加紧向生产环节渗透。美国私募巨头黑石集团等外资还直接进入我国农产品流通的枢纽——农产品批发市场,斥巨资打造亚洲最大的综合性农产品物流园——寿光农产品物流园。按照中国社科院农村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的观点,当外资进入农业和食品产业链越来越多,会带来潜在的外资操纵农产品资源和市场定价权的风险。“尤其是流通领域更要提高警惕,外资对农产品流通控制的影响要比生产、加工等环节大100倍。”

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是农产品流通困境中的出路

小规模农业生产是造成当前农产品流通困境的根本原因,只有完善农村,变农业小规模生产为适度规模化生产,才能使农产品流通真正走上现代化道路。2013年中央1号文件指出“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变革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变农业小规模经营为适度规模经营,为我国走出农产品流通困境带来了出路,是农产品流通业走上现展之路的重要契机。

首先,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可以促进稳定农产品供应。适度规模经营有利于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实现机械化生产,增加农业产出水平;适度规模经营也有利于培养一批具有企业家精神的职业农民,他们比传统“小农”更具有经营能力、风险意识和文化水平,能够理性面对市场波动,避免盲目冲动行为的负外部性;适度规模经营又有利于推广应用新型农业技术和标准,便于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适度规模经营还有利于农产品供求信息的采集、整理和,使农户顺应瞬息万变的市场变化,实现以销定产,提高生产的计划性有效性。

其次,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可以促进实现农产品产销一体化。农业生产的适度规模化使“小农”变“中农“、“大农”,农业生产的集中度大幅度提高,可以减少农产品交易难度、交易频率和流通环节,使农业产业链“扁平化”,降低流通成本;适度规模化生产在加大一次易规模的同时,也增加了买卖双方的违约成本,从而强化双方的履约意识,有利于农产品市场诚信体系的建立,促使农商构建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关系;规模化的生产经营主体,更容易走强强联合、抱团发展之路,增强整体实力和市场竞争力,取得更加有利的市场谈判地位,并通过农超对接、产地直供、连锁配送、网上交易等新型业态直接“闯市场”。

篇13

关键词:农产品;地理标志;品牌培育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6)05-17 -02

农产品地理标志是长期的农业生产和百姓生活中形成的地方优良物质文化财富,实行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制度,对优质、特色的农产品进行地理标志保护,是合理利用与保护农业资源、农耕文化的现实要求,有利于培育地方主导产业,形成有利于知识产权保护的地方特色农产品品牌。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制度是入世后国际组织都必须保证地理标志的使用应遵循的既定法规。2014年全国地理标志产品登记注册数量已达4576个,其中绝大部分是农产品。南京是六朝古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形成了许多具有浓厚地域特点的农副土特产品。在南京已获得的6个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中,有5个属农产品范围。

南京市的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工作虽然取得一些成效,但对农产品地理标志品牌的保护和培育并不理想,与同类的省会城市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除去地理位置外,也还有不足之处,存在的现状应引起重视。

一、农产品地理标志品牌培育和维护,内在动力不足

经政府和一些农产品地理标志生产企业的努力,南京市地理标志农产品已有一定的品牌效应,但是还缺乏共同维护地理标志品牌而应付出的主动性。一些农产品地理标志生产企业和农户只着眼于眼前利益,对农产品地理标志品牌培育意识不充分,也不积极申请使用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仅仅靠政府扶持,没有全体生产者的主动参与,已经很难对不断增长的农产品地理标志品牌进行有效的维护和培育。

二、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管理重叠,政出多门

目前我国的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有三个部门都在管理:国家农业部、国家工商总局、国家质检总局。这三个部门均依据各自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监督管理办法进行地理标志产品的资质认定,各自的认定又出现交叉重叠,形成地理标志产品的多头认定、多头管理的现象。

三、市场诚信机制缺乏,消费环境不健全,假冒伪劣产品打击不力,导致农产品地理标志品牌形象受损

消费者无从鉴别地理标志保护农产品的优劣、真假,存在购买假冒伪劣产品的风险,也无法关注农产品地理标志的品牌建设,市场农产品地理标志品牌认可度尚不尽人意。

四、地理标志缺乏严格有效的行政执法打假管理机制,打击假冒侵权措施不力是制约我国实施及利用地理标志的最大障碍之一

在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上面受管理权限影响,三个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认定管理部门,目前还没有有效的协调机制,在打击假冒侵权上形不成合力。打假不力,直接影响了地理标志产品在市场上的声誉。

五、地理标志农产品的质量评价体系及质量监管体系缺乏,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质量参差不齐

由于我市地理标志农产品的利益个体众多,质量把关一般都不严,很难进行标准化生产。各生产、销售环节还没有形成严密的质量监管体系,也缺乏相应的组织进行规范化管理,影响了农产品地理标志的声誉。

另外南京全面推行城乡一体化建设,土地的经营规模不断缩小,加之很多农产品生产费用居高不下,也对相关地理标志保护农产品的生产和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

我国加入WTO以来,国家对地理标志农产品的保护逐渐重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中规定了“符合规定产地及生产规范要求的农产品可以依照有关法律或者行政法规的规定申请使用农产品地理标志”“国家保护植物新品种、农产品地理标志等知识产权”。国家又了《农产品地理标志管理办法》,并在国家相关农业发展的文件中提出加大农产品注册商标和地理标志保护力度和培育名牌农产品,加强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等要求。

农产品地理标志属于涉农知识产权范畴,代表着农产品的独特质量和信誉等与原产地相关的产品特征,在市场上有很大吸引力,容易引起消费者对地理标志农产品的品牌认可,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之一,已成为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工作一个新的亮点和增长点。作为中国六大古都之一的南京,历史悠久,文化遗存众多,文化积淀深厚。历代“南京人”在这块土地上辛勤劳动,创造了不少具有特色的自然与人文的地方民俗及与饮食文化相关的优秀农副产品,除已获得地理标志保护的盐水鸭、雨花茶等几个优良产品外,还有南京湖熟板鸭,江宁横溪西瓜,高淳炻器,六合的猪头肉、富硒米、活珠子、水芹、龙袍蟹黄包,溧水洪蓝玉带糕,江浦桥林茶干等。培育和申报地理标志农产品是促进我市农产品品牌发展的有效途径。为有效培育南京市的农产品“地理标志”资源,推进农产品品牌发展,建议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明确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管理的牵头部门

农产品地理标志的认证和保护是一项政策性、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农业主管部门无论是在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地域的认定、地理标志农产品的技术规范的制定和评价方面,还是在农产品的检验检测上,都已基本配套齐全,且国家对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和利用在政策、资金等方面予以支持,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和农产品地理标志使用不收取使用费。故建议由农业部门牵头统一管理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工作。

(二)政府部门应充分认识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的重要性和特殊性

鼓励和扶持发展优质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是政府行为,是农业主管部门的重要职责。首先,地理标志产品大都是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受益主体是广大农民。其次,地理标志产品有助于提高农产品生产的标准化、规范化程度和产业化进程。再有,地理标志是一个巨大的无形资产,其地域内涵还会成为宣传城市形象的名片和地方经济发展的亮点。因此培育发展地理标志产品,对于保护当地特色产品,发展农业自主品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业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三)制定好地理标志农产品培育和申报规划

《农产品地理标志管理办法》要求地方政府应将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和利用纳入本地区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中,并在政策、资金等方面予以支持。市农业部门可对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进行梳理,摸清本市“地理标志”资源的状况,对农副土特产品的产、销和经济效益等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研究发掘、培育地理标志农产品的可行性。在此基础上会同市相关部门拟定本市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申报规划和鼓励政策,形成促进农产品品牌发展的政策体系。

(四)加大对培育申报地理标志的农产品经费扶持

农业部门应加大财政补贴,列出专项资金,作为加强对“地理标志”这类具有知识产权的农副品牌产品的引导、扶持、培育的专项经费,一旦地理标志农产品申报成功,将使农民长期受益。同时对申请使用“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的生产加工企业和农户应给予一定的扶持补贴,以调动企业和农户使用专用地理产品标志、创品牌农产品的积极性。

(五)维护农产品生产者利益,做好综合管理和服务引导。

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在我国尚属于起步阶段,相关的保护措施和法律法规制度还不够完善,不可避免地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如何有效地培育和保护我市具有传统地方特色的地理标志农产品品牌,维护“地方特色产品”在消费者中的良好声誉,还需政府各相关部门形成抓好综合管理的合力。只有强化管理,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效益。

一要严格打假和依法实施保护。农业部门应协同公安、工商、质检、行业协会等各部门的力量,运用地理标志法律保护制度,联动打假,信息共享,重拳打击伪造假冒和侵权,提高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和管理模式的有效性,提升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的诚信收益。

二要加强对地理标志农产品的质量管理。质量是品牌的生命线,没有优质的地理标志农产品就培育不出知名度高的农产品品牌。农业部门应对地理标志农产品加强质量监管,建立和完善地理标志产品质量评价体系及质量监管体系,同时还应提高地理标志农产品企业和农户的质量意识、品牌质量意识,强化精品意识、市场意识和竞争意识,积极申请使用专用地理标志,严格按标准和技术规范加工和生产,确保地理标志农产品质量及其他原产地特征,维护我市地理标志农产品品牌声誉。

三要深化服务,分类引导。农业部门对农产品地理标志品牌培育要加强指导,配套“农产品公司+农户+标准化”的产业化模式,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引导企业和农民转变观念,鼓励差异化竞争,以效益促发展,不断提高品牌经营的自主意识,通过集体努力来培育和发展地理标志农产品品牌,发挥电子商务互联网效应,开发地理标志农产品旅游休闲功能,以南京特殊人文历史文化和生态景观作为开发旅游业的优势,实现产业综合创收。

四要加大宣传,营造农产品创品牌氛围。政府有关部门要有针对性地对地理标志农产品的特点进行宣传,可在新闻媒体和互联网上开设本市地理标志农产品小专栏,发掘南京地区特色农产品的历史和民俗文化内涵。农业和商贸部门还要搭好地理标志特色农副产品与市场消费者信息沟通的桥梁。如高淳区政府搭台,每年举办固城湖螃蟹节,螃蟹产量从上世纪九十年代的156吨增加到如今的1.6万吨,螃蟹销售收入从966万元增加到16亿多。螃蟹养殖业从业人员超过5万人。政府的宣传推动影响力很大。

让具备地方特色的农产品申报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培育、维护农产品品牌,彰显独特品质,不仅可提高我市农产品的知名度和附加值,提高市场竞争力,实现增值增收,还有利于深入开发南京农业地理资源,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收入水平。愿培育申报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能为南京市创造出更多的农产品增值、企业获利、农民增收受益的地理标志农产品品牌。

参考文献:

[1]陈学中.论农产品地理标志品牌化管理[J].山西:经济师,2011,(11):66.

[2]陈敏.浅析我国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的现状[J].长春: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01).

[3]曹琳.地理标志产品的品牌化机制与策略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2.

[4]修文彦.农产品地理标志产业发展对策探讨[J].黑龙江: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2010,(03).

[5]杨鹏程,周应恒.农产品地理标志的声誉衰退及治理策略[J].南京:现代经济探讨,2014,(03).

作者简介:

篇14

劳动力结构性短缺、劳动力成本上升,以及国家对于农业整体扶持力度持续增长为我国农机产业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本文对近年来我国农机市场的基本情况进行了简单而系统的梳理,并采用贸易竞争力指数对我国农机产品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力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我国农机工业在中低端领域的制造能力已经获得了世界普遍认可。

【关键词】

农机;贸易竞争力指数;竞争力

人口膨胀及强劲的经济增长为我国的农业领域带来了日益增长的压力,近年来我国政府一直致力于推动农机化以提高粮食产量及生产率。中国近一半的土地已经实现机械化,但农产品的自给率仅维持在80%左右,保证粮食安全成为政府的重要任务。农机作为机械行业的子行业,近年来几乎未受到经济周期波动的影响,行业增长速度令人瞩目,工业销售产值同比增幅已连续十年保持在两位数的水平。

农机购置补贴、劳动力减少、以及农民购买力的提高,是我国农机得以快速发展的三大主要动力。特别是由于进城务工效益远高于务农经济效益,当前中国农村劳动力正持续向工业和服务业转移,农村存量劳动力不断减少,通过使用农业机械来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需求日益旺盛,农业机械的经济效益逐步显现。另一方面,我国农机产品的出口也呈现出快速增长势头。除在2008年受全球金融危机重创外,我国的农机产品出口已保持了近十年的高速增长。这是否就代表了我国的农机在国际市场中已成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经过国内产业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农机产品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力又呈现出怎样的变化?带着这些问题,笔者对近年来我国农机市场的基本情况进行了简单而系统的梳理,并采用贸易竞争力指数对我国农机产品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力进行了分析,以期为相关决策提供政策依据。

1 我国农机市场现状及特征

1.1 农机市场格局

我国农机市场在惠农政策拉动下,已连续多年保持稳健的发展态势。目前,我国已能够生产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播种机等14大类3000多种农机产品,成为世界上农业装备的生产大国,产品品种和产量基本满足我国农业生产需要。

(1)区域市场格局

如今,农机工业已成为可以代表地方经济发展的优势产业,从而得到当地政府及金融机构的重视和支持,全国范围内的产业布局已基本形成。从2012年各地区农机工业销售产值所占比重来看,山东省以21.5%的比重位居全国首位,河南以18.7%位居第二,江苏以10.2%位列第三,浙江以5.6%位列第四,上述4省内聚集了行业内51%的规模以上企业,完成了56%的工业销售产值。

(2)品牌格局

近十年间国家政策对农机化的大力支持,刺激了国内外农机制造企业对我国市场产业布局的加速。尚处于农机普及初始阶段背景下的我国农机市场,品牌众多、市场份额分散。随着我国消费者对精细化农机需求的上升,从客观上对生产企业在研发、制造水平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市场份额逐渐向优势品牌和品质、技术类产品聚集,受制于资金门槛、技术门槛和销售门槛,行业内大型企业的竞争优势开始显现。约翰迪尔、凯斯纽荷兰、马恒达等国际著名企业凭借资金、技术等优势纷纷抢滩我国市场,外资企业在行业中的权重进一步加大。

(3)产品结构格局

农机行业近年来一直是资本投入的热点领域,但资金的投入重点多在增加产能,而非新技术及产品的开发。目前我国的农机行业在选材标准、制造工业等方面尚无法同国际接轨。受农村经济水平及环境的制约,多年来始终以小型、中低端田间作业机械为主。大规模量产的产品种类主要集中在小马力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等中小型整机领域,以及农用泵、各类机械零配件等;而大型机械以及经济作物收获机械、农副产品加工机械、果林机械等精细化农机产品则较为短缺。

1.2 农机市场特征

我国农机化具有结构性不均衡的特征。按农作物机械化领域来看,粮食作物的机械化水平要高于经济作物;按农作物种植地域来看,北方平原的机械化水平要高于南方丘陵地区;按农业开展工序来看,机械耕地机械化水平要高于机械种植和机械收割。我国各地区的农艺、种植习惯和耕作田地差异明显,对不同类型的产品需求各异。冬麦区是农机产品传统销售区域,成为拖拉机及配套农机具、收获机械的主要市场。拥有广阔耕地面积的黑龙江和新疆,农机化程度高,代表着我国大型农机具的发展方向。长江以南地区,地形复杂,以小块耕地面积为主,农机化水平提高缓慢。与其他机械设备不同,在我国,农机的销售并非完全的市场行为,农民和经销商都在观望每年出台的补贴政策。补贴政策出台早,市场就会启动较早,相反会滞后。在这种政府补贴政策主导购买行为的市场模式下,由于每年的补贴侧重点都不同,因此农机生产企业很难按照去年的销售情况来预判今后的市场需求。农机销售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特点。一般三四月份是销售农机的第一个高峰期,而到七月份秋收和冬小麦的播种又会迎来第二个销售。

2 农机产品对外贸易竞争力分析

2.1 我国农机产品贸易竞争力指数变化分析

根据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的数据计算最近四年贸易竞争力指数可以看出,自2010年以来我国农机产品的贸易竞争力指数指数均为正值,表明我国在此期间都是农机贸易的净出口国。2010年贸易竞争力指数指数仅为0.08,说明我国的农机产品进出叉较为明显,此时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仅接近于平均水平,尚未具备多少优势。进入2011年后,我国农机产品的TC指数呈现出逐年稳步提高的发展趋势,2011年较上年提高了0.05点,2012年较上年提高了0.13点,截止至2013年的9月份,贸易竞争力指数指数已达到0.29。贸易竞争力指数指数的逐年提高,表明我国农机产品的国际贸易竞争优势正在持续加强。同时,指数目前尚未能超过0.3,表明我国的农机产品仅具有相对微弱的出口竞争力,要成为农机贸易强国还有一定的距离。

2.2 研究结论与启示

对我国农机出口来说,入世的影响对可以说是决定性的。随着世贸组织各国在关税、市场准入条件等方面限制的不断放宽,近年来我国农机出口保持了令世界瞩目的快速增长。产品出口额由1993年的2.9亿美元上升至2012年的250.3亿美元,二十年间增长了85倍,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了26%。另据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农业机械累计实现进出口额397亿美元,其中,进口额147亿美元,出口额250亿美元,同比出口增加8个百分点。中国农业机械的出口市场及出口结构基本稳定,亚洲作为最大的出口市场,约占据出口总额的40%左右。这充分说明我国农机制造水平在不断提升,制造能力已经获得了世界普遍认可。

(1)产品出口结构

我国农机出口产品当前以发动机、柴油发电机组、水泵、轻型柴油货车、轮式拖拉机等中小型机械以及农机零件为主,出口品类相对集中,出口排名前20位的产品约占据了出口总额的60%左右。其中,轮式拖拉机始终是面向发展中国家的重要出口整机产品,但产品水平、技术含量等均属于较低层次。随着近年我国农机化程度的提高,国内大中型农机产品的质量和性能逐渐优化,农机产品的出口结构也相应有所调整,大中型产品的出口比重有所上升。

(2)出口主力市场

一直以来,亚洲、北美洲、欧洲始终是我国农机出口的主力市场。其中,亚洲作为最大的出口目的地,始终占据我国农机出口总额的40%左右。由于我国出口农机主要集中在中低端领域,因此面对对产品质量及认证等要求较高的北美洲和欧洲的出口则呈温和增长态势。在主要出口国中,2010-2012年间美国和日本始终位居前两位,约占据了我国农机出口总额24%左右的份额,显示出发达地区强大的购买力。通过实证研究,为摆脱当前我国农机产品单纯依靠价格优势占领国际市场的低层次发展战略,进一步促进我国农机出口贸易的可持续性发展,可得出如下启示:

第一,面对我国当前的农机产品出口现状,需要国家持续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从政策层面为我国的农机出口保驾护航。首先,继续支持企业技术创新,鼓励出口农机产品由单纯的价格优势向技术、品牌、质量、售后服务为核心的新优势转变。其次,需要出台具体的出口标准,以期规范农机产品的出口秩序,避免恶性价格竞争以及劣质产品的出口,从而提升国产农机产品的国际形象。第二,技术核心缺失是当前我国农机发展的短板,但要求内燃机、传动等领域短期内实现技术突破并不现实。在当前国际产业转移和重组的大环境下,国内生产企业可以尝试转变思路,拓宽合作领域。企业未必要全面追求自主研发,集中企业的核心优势,做自己擅长的,不擅长的方面则可以考虑寻求国际合作。

3 结束语

伴随着人口总量的不断增长、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居民食品消费结构的不断变化,我国对粮食的需求量和质量要求正在不断提高。而农产品价格的不断攀升以及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又刺激了人们对农业投入的热情。这正是近年来我国农机市场向好的重要原因,并将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中维持其快速发展步伐。受益于农机补贴政策的刺激,我国各类大中型农业机械市场近年来均处于高位运行,产品保有量急剧攀升。大中型农机产品消费者购买的目的主要是进行经营创收,保有量的增长将直接影响其经营收入。当前我国农机产品在全球范围内仍不具备较强的国际竞争力,除价格外尚未建立起真正优势。伴随着国际农机巨头加速布局全球致使我国产品性价比优势的弱化,以及发达国家对低端产品需求的逐年萎缩,我国农机产品的出口显然缺乏维持长期大幅增长的内部动力。可喜的是,国内企业已逐渐意识到为客户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新产品和服务才是企业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来源和基础。与此同时,新一轮全球性的消费结构升级和区域经济一体化也给我国农机产品带来新的机遇。相信随着出口产品技术的日臻成熟、出口区域的不断扩展,我国农机产品出口将面临更大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