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班级特色文化活动范文

班级特色文化活动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6 08:28:18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班级特色文化活动,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班级特色文化活动

篇1

关键词:班级活动;特色文化;和谐发展

一、中澳班基本概况

青岛十六中学中澳班是青岛市首家公办高中澳大利亚出国留学的中外合作高中班级,它也是青岛十六中学特色办学、多元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展现。中澳班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将普通高中教育与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高中课程(VCE)w系有效结合,形成独具特色的本土化国际高中课程。中西课程的融合,中外文化的互通,充分展现了新时期教育改革中发扬学生特点,体现创新特色的新理念,它独特的班级特点和风格为学生搭建了一个张扬个性、多元发展的大舞台。

二、班级特色文化

中澳班的班级活动,其主要特点就是中外文化的融合,由此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班级文化。依托于学科课程本身的交叉与互补,我们在课堂之外组织了许多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这些活动,既体现了中华文明的传统与深邃,又展现了外国文化的生动与活泼。在中外两种文化气息的交融下,学生用自己的智慧与头脑、方法与特长,组织了精彩纷呈的班级活动,在活动的策划、组织和实施中,学生的能力得到了锻炼,创新、独特的班级学习氛围与文化也渐渐地形成了。

三、开展班级活动的途径

1.依托中外课程丰富活动内容

中澳班的学习课程不仅包括国内普通高中文化课程,还包括澳大利亚的高中课程,这两种课程相互补充,相得益彰,大大丰富了学生的学习内容。基于课程的交叉,我们开展了许多活动,如每学期一次的远程同步课堂,让学生不出国门便可参与到国外课堂的讨论中,领会国外课程的精髓。此外,我们还邀请了外教Daneil走入我们的英语课堂,同学生一起分享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外教Peter同学生一起走进胶州三中,开展了校本课程送课下乡的活动。中外课程的交融丰富了学生的学习内容,也丰富了他们的课堂文化。

2.发展外教的长处,拓展活动形式

学校经常组织形式多样、内容多彩的适合外教参与的活动,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校园生活。在“校长杯”足球赛中,学生和外教Peter一起驰骋赛场,体会快乐足球的魅力;在英语演讲比赛中,Daneil为我们做培训讲师,带领我们体会激情演讲的乐趣……所有的这些活动,把教师和学生的心凝聚到了一起,营造了浓厚的班级文化氛围。

3.利用社会实践打造创新特色

得益于中外合作办学的特色,我们班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在“青青义教”英语公益课堂中,学生和外教同台授课,为外校的学生介绍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美丽的学校,让更多的高中生接触到纯正的英语;在澳大利亚暑期游学中,学生积极参与了澳方的高中课程,还在霍尔姆斯学院教师的带领下,游览了澳大利亚著名的景观,与当地的外国朋友亲切地交流。所有的这些实践活动,带给学生的不仅仅是语言沟通能力的锻炼,还提高了学生在国外独立生活、勇于表现自我的勇气与自信。

四、班级活动的意义

1.班级活动增进了师生感情,健全了学生的品德性格

班级活动就像是一条爱心纽带,连接了教师与学生、学校与家庭。在每一次的班级活动当中,大家彼此关注,用心交流,不知不觉中,大家的心就渐渐走到了一起。通过班级活动,每一位学生都变成了心中有爱、心中有情的乐于奉献的人,这些关心与帮助、真情与热心,丰富了学生的内心世界,也健全了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班级活动凝聚了班级向心力,增强了学生的荣誉感

“激励成功,快乐学习”是我们学校一直打造的教育品牌,因此,在各项活动中,笔者也一直用“激励”鼓舞着大家。每逢重大活动,笔者都鼓励大家合作学习,共同策划。正是班级活动把大家的心紧紧地凝聚在了一起,真正展示了中澳班大胆自信、朝气蓬勃的精神风貌。

3.班级活动促进了班级特色文化的发展

打造优良向上的班级文化离不开成功有效的班级活动。通过一系列的中外融合的特色活动,学生不仅与外教结下了深厚的友情,拥有了更多的朋友,还在活动中传递了这份友谊与关爱。在中外礼仪与文化的熏陶下,我们班形成了具有鲜明风格和特色的班级文化,形成了一个自信向上、和谐发展的班集体。

在以后的教育工作中,笔者会继续坚持以优化班级活动来打造班级特色文化的理念,让班级活动成为班级文化重要的传承者。我们要通过班级活动为学生树立集体观念,让班级文化感染学生,鼓励学生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篇2

一、拥抱自然,体验家乡之美

我校地处农村,学生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如画的大自然就是他们的摇篮。让学生去拥抱大自然,看家乡的绿树红花,听百虫啾啾,吸新鲜空气,享拂面春风,学生们在大自然的拥抱中尽情玩耍,深切地体验到了家乡之美。

阳春三月,大地一片春意盎然的景象,又到了郊游踏青的时节,此时开展春游活动是一个不错的时机。每当这时,我们总会组织学生参加以“拥抱自然、热爱家乡、感受生态”为主题的春游踏青活动。同学们浩浩荡荡从学校出来,唱着欢快的歌儿,带着愉悦的心情,一路上热闹非凡。山坡上层层叠叠的桃花、杏花,五颜六色的野花,引来无数蜜蜂。田野里满眼绿色,有嫩绿,有青绿,也有深绿色,让人赏心悦目,徜徉其中,不仅让学生尽享大自然之美,也亲身体验春游踏青的快乐。通过春游活动,让同学们亲近了自然、增长了见闻、舒活了筋骨、活跃了身心、真切体会到了家乡的美好,同时也对学生进行了一次热爱自然、热爱家乡、保护生态环境的思想教育。

二、学做农活,体验农家乐

陶行知先生说:“要做,要真正做,只有到社会上去,以社会为学校。这样,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增加,学生、先生也可以更多起来。” 超越书本的局限,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到农村参观,参与劳动、采访,增强学生对自然、社会等各方面的了解和接触,开拓学生视野,使学生了解现代农业生产状况及发展前景,懂得农业劳动的重要性,加深了对农民的理解和感情。为鼓励学生的积极性,我们有针对性地确定主题,分层设计与活动相结合的“雏鹰奖章”――“种植章”、“喂养章”、“销售章”、“丰收章”等,让学生与父母长辈共同下田、学干农活、学习养殖、学卖菜,认真干一番,亲身体察劳动的辛苦,真正感悟“粒粒皆辛苦”,感悟人生,养成良好的品质。如“我与种菜”活动,大家在父母的指导下亲手种下一棵黄瓜、一片小白菜等,天天盼,天天看,用观察日记、摄影等形式记录劳动过程中的体验,期望亲手种下的作物早日开花、结果。最后在班级布置“小小农田”,展示劳动成果。当然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跟庄稼交朋友,到田间观察、了解农作物的外形、名称、习性及作用;跟动物握个手,对家里的鸡、鸭、猫、狗等进行饲养实践,将真实的劳动感受记录下来。

这些活动都是在“土”字上做文章,但做到了“土”而不俗,让学生真正享受农村的美,真正体验农家的乐。

三、探寻“历史渊源”,接受文化熏陶

文化是一种历史的积淀,具有长久的、多方面的影响力。文化资源是指凝结了人类无差别的劳动成果的精华和丰富的思维活动的物质和精神的产品或者活动。它包括历史人物、文物古迹、民俗、建筑、工艺、、语言文字、戏曲等。充分利用、挖掘这些资源,开发有地方特色的班级活动,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发挥学生的特长将产生积极影响。

我们家乡陈集历史源远流长,关于陈集的一些历史旧事则俯拾皆是。清朝林溥编撰的《扬州西山小记》开篇就写道:“西山自古擅风流,乔木森森綮戟修。甲第极多商贾盛,由来人说小扬州”。我们在活动安排中,注重开展一些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对家乡的源远流长的历史进行探究和挖掘。学生们通过调查、走访等方式,通过上网搜索、查阅书籍等途径收集到了许多这方面的资料:如神墩古遗址、百年十字古道、阮元与陈集……我们设立了小记者章、小考古章、调查章等特色奖章,在调查、采访过程中,学生俨然成了一个个小历史学家、小考古学生、小记者,他们在活动过程中学到了关于家乡的历史,心灵受到了启迪,从而对生我养我的家乡有了更深的感情。在此基础上,学生们将自己的收获以手抄报、图片展等多种形式作汇报,我们不禁为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精神叫好。

四、开展红领巾寻访活动,喜看家乡新变化

进入新世纪以来,尤其是党的十以后,祖国各项事业蒸蒸日上,新农村建设更是取得显著成效。开展红领巾寻访活动,让学生深入农村、企业、社区,进行访谈、讨论、观察、调查、摄影、收集实物等活动感受家乡新变化,通过新旧对比,切身感受在党的领导下,生活的新变化、社会的新气象,培养学生对党和社会主义祖国的朴素感情,激励他们争当“四好少年”,将来报效祖国,为祖国的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篇3

[关键词]特色 目标 创新 班级精神文化

在当今教育不断改革,教育模式和教学方式不断突破和创新的大好形势下,一个学校的文化氛围和文化底蕴已经成为学校的特征,班级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构建校园文化的重要举措。怎样建设班级特色文化,从而营造校园文化氛围,突显校园文化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构建健康、文明、富有特色的班级文化,能够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每一位学生的文化素养,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形成和发展,使班级充满浓浓的文化气息和特色氛围。

班级文化建设通过班风建设、教室设计、开展各种文化活动,以及教师的言传身教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与感染,并形成积极的道德情感,从而将道德认识内化、升华为道德信念和道德理想。班级文化的内容包括班级物质文化,班级制度文化和班级精神文化。高雅、生动、形象的班级物质文化,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力和感染力;制度文化是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保障;良好的班级精神文化是班级文化的灵魂。

建设班级特色文化也是一项持续的、艰巨的、创造性的工作,现有的班级文化大多还停留在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上,精神文化有所欠缺。因为大多数人谈及班级文化建设想到的都是贴标语、做展板、文化墙之类,但往往都是世界名人或经典语录,缺乏创新。其次就是定制度、下要求,常常都是在落实执行时缺乏持续性,难以坚持。而搞活动因为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尤其出于对学生的安全性考虑而放不开手脚,难以达到预期效果。那么如何才能更好的建设班级特色文化,我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 确立目标,明确班级奋斗的方向

五六十名学生聚在一起如果没有共同的努力方向,就是一盘散沙,会随波逐流、缺乏动力,难以形成合力,那不是一个真正的班集体。只有每个人都目标明确、相互团结,劲往一处使,力往一处用,每个人才能体会到集体的力量和协作精神,每个人才会有家的归属感,才愿意为之努力和付出,严格要求自己,才能形成独具特色的班级文化。当然,具体目标的形成要班主任与科任教师以及全体学生认真思考,共同讨论,形成符合自己班级实际的目标。去年我带高三毕业班时,在开学一个月后,我发现班里有五六个学生成绩很不好,底子薄、学习习惯差。根据班级实际学生情况,我们全班集体讨论后制定班级目标为:不落下一个人,互帮互助共圆大学梦!为此给每个人确定帮扶小组,每次考试都采取小组考核,平时各项活动也都采取小组互评,经过一年的共同努力,最终实现了我们的目标,班里所有人都考上大学,一个都没落下。

二、 独具匠心,敢于创新

要形成不同于其他班级的特色班级文化就不能人云亦云、随大流,要敢于去想,努力创新。从班级标语到教室布置,要有自己的风格,独到之处能调动学生积极性,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曾经带过的一个班,教室前面标语是“比、帮、赶、超、敬、静、净、竞”,短短8个字,既体现了班级的学习氛围,又体现了班级的基本要求。在班级制度的制定上要细致入微,既要符合《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又要符合班级实际。比如我在制定班规时采用了“学生成长评价”,每个月给每人10分进行量化,对表现不好或有违纪行为的进行量化扣分,既对每个人的日常表现进行考核,又符合学生重视分数的特点。落实考核时大胆革新,让学生轮流值周考核,班干部负责监督和督促,既能让学生互相监督,又能让每个人在别人身上看到自己的问题,便于改正。

三、 充分利用活动,从精神层面上打造文化建设

活动是班集体扎根的土壤,没有共同的活动就难以体会荣辱与共的集体荣誉感,难以形成班集体。若要形成健康、积极、上进的班集体,就应通过活动的全过程使学生增长知识、增长才干、受到启发,从而提高思想境界。当然大的活动需要依靠学校进行,但班级也可以搞一些小活动。如:课本剧表演,小组朗诵比赛,班徽设计比赛,班训征集比赛等,我带班时让学生在班会上分组表演小品演绎自己或同学的事情,效果非常好。

除此之外,要建设班级特色文化,班主任应该具备爱心、耐心、细心和责任心,只有具备这“四心”,班主任才能真正为学生发展考虑,为培养学生而努力,把教育贯穿于整个文化环境建设中,让班级文化在学校教育中发挥它的作用,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篇4

【关键词】 班级;文化;建设;以人为本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4-0-01

班级文化是班主任用来熏陶和培育学生文化人格的影响活动。良好的班级文化因其自身的特点而具有强大的育人功能。它不同于硬性灌输和强迫要求,它象一个大磁场,以强大的磁力吸引着学生;它更像一只无形的手,驱使着学生自觉自愿而又不知不觉地、潜移默化地接受感染、熏陶、教育和鞭策,帮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产生积极向上、要求进步的无形力量,从而产生积极上进的强烈愿望和具体行动。

一、选准切入点:强抓班级文化建设

古代“孟母教子三迁”的故事和“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智语,无不强调了环境对学生成长的影响作用。抓班级文化建设,首先,要精心创设较好的班级文化环境,让教室成为一个有文化品味的学园,成为温馨和谐的学习乐园。

我班的文化建设,我主张创设一个“洁、美、怡、育”的学习空间,我班建设有“四角”“一报”“一栏”。即少先队角、图书角、花卉角、卫生角、黑板报、“让我轻轻地告诉你”专栏。这些板块或散落在教室的墙面上,或伫立于教室的某个角落,错落有致,相得益彰,为教室平添了许多生机。少先队角垂挂着“三簿”和自编的板报,记载下孩子们自己管理自己,自己管理班级的足迹;图书角为教室这个空间增添了一份浓浓的墨味书香;花卉角春有花,夏有草,秋有果,冬有绿,相印成趣,同学们在这里除草、浇水、松土、防虫,为花草献爱心,与自然和谐相处;专栏和板报的内容丰富多彩,它既是学生搜集下载、归纳整理、书写绘画的成果展示,又是学生求知、质疑、问难、感染、体验、陶冶、激励的实践基地,它们成了班级文化的一道独特的风景。“班级专栏”中同学这样写道:“诚实的话是刺耳的,但真诚的人是最可以成为朋友的。”“班级交往心语”又有同学悄悄地告诉大家:“一个人快乐不算快乐,大家快乐才是快乐;学会倾听对方的意见,才能成为心灵沟通的朋友。”学生在自编小报上写道:“相信自己‘我能行’,别人说我行,努力才最行;你在这点行,我在那点行;今天若不行,明天还能行;能正视不行,也是我能行;不但自己行,常帮别人行……”

这样的班级文化环境,达到了无声的育人境界:每面墙会说话,每个角落会育人,学生在这样的人文世界里,当然会轻松学习,自求自悟,快乐成长。

二、增强凝聚力,创设健康的心理文化

班级心理文化是班级文化的灵魂,它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和行为,是班级里占先导地位的价值观、道德观、和行为模式的体现。创设健康的班级心理文化是形成正确的舆论环境,排除学生各种心理障碍,保持学生健康稳定心理,激发学生爱好上进的热情,是产生强烈凝聚力,形成良好班风的重要保证。

我是这样做的:首先是建立和谐的班级人际关系。这人际关系由三种关系组成;班主任与科任老师乃至学校其他老师建立起文明友好、礼貌待人、通情达理、互信互让、互相支持、团结协作的同事关系;班主任要倡导和建立与学生的平等对待、互相帮助、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学生之间要建立互帮互助、取长补短、平等待人、助人为乐的同学关系。我认为只有在这样的关系氛围中,才能真正实现班级群体成员之间和谐和融洽、相容和互补,理性的认同和情感的共鸣,才能促使学生超着既定目标努力前进。

三、创班级特色,拓宽班级育人渠道

要建设有特色的班级,育有个性的学生,就应该非常注重培育班级特色文化。所谓班级特色文化,就是具有独特性和优异性的班级文化。具体来讲,就是“你无我有,你有我优,你优我超”。这个独特性和优异性从哪里来呢?它或者是针对班级学生存在的问题的,或者是充分发挥班主任、科任老师的优势、特长的,或者充分利用学生的优势、特长而建立起来的。班级特色文化有十个特点:独特的指导思想,独特的知识切入点,独特的文化视角,独特的文化载体,独特的感染途径,独特的感悟方式,独特的情感体验,独特的行动实践,独特的管理手段,独特的评价制度。尽管班级文化的特色各不相同,但是他们殊途同归的目的却是一个:培养良好的学风、班风,奠定学生良好的人格基础,使他们养成良好的情感品质、行为习惯,在自求、自悟、自觉的大道上前进。

四、搭活动载体,以多彩活动来滋润学生

凡是学校开展的各项班队活动,我都会组织学生积极参与,甚至让学生自己组织班会,通过班会的开展学生不但受到针对性的德育教育,而且让他们知道班集体是要靠大家来爱护的。比如环保问题,在这一活动中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调查学校的环境现状,找出学校存在的环保问题,并让学生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学生都能以高度的热情投入到活动中,并提出自己的建议,效果很不错。

在“剪纸”班级文化活动中,我们评出了“金剪刀“、“银剪刀”、“铜剪刀”,大大激发了学生争当“金剪刀”的热情;“男拳女舞健身心”的班级文化活动中,学生们闻鸡起舞,勤学苦练,不仅提高了身体素质,而且对中华武术、民族舞蹈、历史文化、传统美德有了新的感悟,增强了民族自豪感,提高了要为祖国增光添彩的信心。

让我们与时俱进,勇于创新,大胆实践,使班级文化建设这朵德育之花处处开放,时时飘香吧!

篇5

一、内化于心,用精神文化铸造班级之魂

魂,即班级精神。班级精神不是靠简单说教得来的,而是要根据班级本身的班情、学情,通过各种有效的实践活动,让班级成员从中体验和感悟,并将之内化于每个学生的心灵。班级精神文化包括舆论文化、人际文化等,是班级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是班级本质、个性、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是实践班级精神的直接体现。经积淀形成的班级精神文化,再加以升华并铸造为班级之魂,统领班级各个成员。

1.打造特色的学校文化活动。为了在学校层面对班级文化施以影响,并引导其最终形成有个性的班级文化,借助学校文化建设活动载体,如依托“文学校园”“科学校园”“合唱校园”“体育节”“缤纷节”等特色文化建设情境,来展示不同年级、不同班级的特色文化,丰富班级的精神文化。

2.开发特色课程。除了常规课程外,还可开发学校或班级特色课程来拓展班级精神文化的内涵。如有的学校精心打造“国旗下课程”。每周由校长亲自在国旗下讲述后,将讲话的内容延伸到班会课,鼓励学生将在国旗下课程获得的道德认知内化于行动中,为班级精神文化提供丰富的资源。

3.开展自主的班级主题活动。班级文化要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和自由,来激发学生生长的驱动力和主体意识。这意味着,班级文化的建设要以学生为出发点。只有真正符合学生生长发展需要的班级文化,才能被学生接受,转化为学生成长的内驱力。因此,班级的主题活动应让学生全员参与,全面参与,全程参与,真正体现出学生是活动的小主人,在自主活动中沉淀与凝聚班级精神,使其成为班级特色文化成长的土壤。

4.营造积极向上的班风、学风。班集体要重视舆论文化的建设,强化班风和学风建设。班风和学风是班集体发展的产物,是一个班级历史的积淀,对班级的进一步发展和班级成员个体的发展具有重要促进作用。班主任在从事班级管理工作中,要注重以优良的班风影响班集体的每位成员,促使学生确立端正的学习动机、形成民主和谐的学习气氛、展开适度高效的良性竞争,从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5.建立和谐的班级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是人与人在交往中建立起来的一种心理关系,其变化和发展取决于双方需要满足的程度。只有双方在交往中都获得了需要的满足,相互之间才能产生并保持亲近的心理关系和友好的情感。特别是青少年儿童,受生活阅历和生理、心理发展水平的限制,在人际关系的处理和适应方面常会出现一些问题和不足。因此,班级人际关系应秉承“相亲相爱的一家人”理念,开展如“亲子活动”“六一联欢会”等丰富多彩的体验活动,构建老师、家长、学生之间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进而凝聚班级精神文化的主体力量。

二、外化于形,用环境文化塑造班级之象

象,即班级形象。班级形象需要环境文化来塑造。要使班级教育工作行之有效,除正面教育、积极灌输外,还要注重班级环境文化建设,形成健康、和谐的育人环境。

1.营造富有内涵的校园环境。学校环境是展现学校文化和体现办学理念的重要载体,通过具体的符号和环境文化来塑造。班级环境是学校环境的一个部分,而学校环境决定了班级环境的格调和方向。因此,校园里的每个角落都会成为班级文化的能量输出源。如,文化墙、花卉墙、诗歌墙、读书走廊、功能室、升旗台等等都影响着班级文化。

2.设计充满个性的班级环境。优美的班级环境能带给学生良好的心理状态。班级可通过展示班级口号、标志、每日名言、读书栏,唱班歌,再辅以班级图书角、墙报等展现个性化班级的精彩。教室环境的布置要做到“四化”,即绿化、美化、净化、静化,优化人的心境,充分发挥教室环境的熏陶和感染作用,使其成为学生精神生活的“乐园”和健康成长的“加速器”。

三、意化于规,用制度文化打造班级之道

道,即班级经营之道。道是班级管理的原则、规律、法则、方法、经验,是观念形态的东西,其对班级发展起约束、维护和激励的作用。班级经营治理要谋道,用适合的“道”开展班级管理,才能让全体学生自觉认同、理解、热爱、实践并为了实现共同目标而为之奋斗,这是作为一个把握班级发展方向的班主任所要掌控的。

无规矩不成方圆,班级制度文化作为班级文化的内在机制,发挥着规范与约束的教育功能,是班级正常秩序得以维系的保障机制。班级制度文化中既包含有形的规章制度,也包含无形的、不成文的、体现和反映班级传统习惯的非正式的制度文化。班主任要根据实际情况,将具体的意念化成规范,量身制定出适合班级发展的制度,才能打造出真正的班级之道。

1.制定动态生成的班级公约。班级公约是基于学生特点,以班情、学情、师情为本,由师生共同研究决定的,有针对性并且约定俗成的班级规范。它有别于《小学生守则》的和“班主任寄语”,前者在实际教育过程中针对性不强,后者是班主任单方向“寄”给学生的。班级公约则是经全体成员签名后张贴于教室里,可以达到自我警示、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提高的目的。此外,班级公约是动态生成的,它随着班情与时俱进。如在学生不团结的班级里,当制定获得全班同学认同与支持的“相聚是缘,见面点头笑一笑;同班是福,团结友爱聊一聊”的班级公约,不团结的问题就能迎刃而解。

2.创建精细化的管理体系。文化建设不仅仅是理念的传播,要落实到每个教育细节中,更要依托于制度建设,包括班级中各种规章制度、行为规范、纪律等。为了保障学生走上健康、自觉发展的道路,在制订个性化制度的过程中,班主任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尽可能调动全体同学的积极性,让每一个学生在班上都有自己的任务。实践证明,创建行之有效的精细化管理体系,对提高教育实效、解决教育问题会起到很好的作用。

3.完善班级评价体系。过去的班级评价以量化评价为主,把学生的日常行为与评优、奖励相结合,但单一的量化评价存在过于简单、脱离真实的教育情境等局限。其实,量化考核结合学生自评,强化过程性评价,更能保证评价的公平有效。有的班级把评价内容细分为学生健康、诚信、责任等方面,实现学生成长过程的动态评价,这种评价模式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利于营造健康向上的班级氛围。

篇6

关键词:农村校园;文化建设;成绩;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4-0290-041

农村校园文化建设对于健全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农村校园文化建设在各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我们要加强农村校园文化建设的调查研究,强化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不断提高校园文化的品位。

一、农村校园文化建设取得的成绩

(一)创新校园文化形式,凸显校园特色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学生流向城市,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导致部分农村学校教育质量逐年下滑。很多学校领导在严峻的形势面前逐渐认识到只有立足实际,创建农村校园文化建设的新形式,才能凸显农村校园的特色文化,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吸引更多的学生来校就读。

(二)加强了物质文化建设,优化了育人环境

为了缩小城乡差距,实现教育均衡,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加大了对农村学校的投资,农村学校的物质文化建设获得了一定的改善。许多学校的建筑布局得到了调整,校园基础设施得到了完善,校园内修建了花坛、橱窗、v壁。大部分学校拥有多媒体教室、计算机室、电子备课室、音乐室、美术室、实验室、活动室、学术报告厅,建设了校园局域网,教室配有白板、投影仪等。这些物质文化建设,优化了育人环境,为校园文化建设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三)创建了制度文化,保证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开展

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保障。随着学校文化建设的开展,区政府和教育局对学校文化建设的督导检查力度的加大,许多学校立足农村学校实际,建立了一系列的学校规章制度,全面开展“三风”建设,规范学校的办学行为,加强教师管理和学生管理,促进了学校文化建设的开展,提高了学校的整体管理水平。

(四)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打造新课堂文化

学校不仅要注重课堂以外的文化建设,还要重视课堂文化建设。近年来,随着高效课堂的开展,很多学校组建了学习小组,拟定了组名、组训等,构建了以学习小组为基本管理、学习形式的班级文化。小组已成为学生学习的基本单位,也是学生自我管理的基本单位。课堂上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成果,凸显了校园文化的特色。

二、农村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注重物质文化建设,轻视精神文化建设

随着中央对农村学校的重视,政府的很多专项资金投向农村学校,农村学校的物质文化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是,部分学校却忽略了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只重视“教书育人”,甚至个别学校还在追求应试教育,而校园的精神文化建设却十分薄弱。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各种高效课堂模式的构建,团队文化建设、课堂文化建设、课外文化活动越来越受到青睐。但是这些活动的背后还是有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学校的隐性文化建设没有受到重视,特别是精神文化建设缺乏创新力度,影响了学校文化品位的提高。

(二)重视制度文化建设,缺乏执行力度

虽然学校制定了许多管理规章制度,但是有些制度却得不到执行,没有真正将制度落实到行动中,成为师生的一种自觉的行为文化。部分学校的一些制度只是写在汇编上,挂在墙壁上,只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一种装饰,没有真正发挥制度文化的作用。

(三)注重校园文化的形式,忽视文化内涵的挖掘

很多学校的文化建设主要是针对上级部门提出的特色学校创建工作实施的,部分学校领导不关注校园文化建设的实效,只注重搞形式主义,把校园文化建设当作形象工程,缺乏对校园文化内涵的深刻挖掘。为了迎接上级部门的检查,许多学校照搬其他学校的文化建设模版,缺乏创新,没有特色;走廊文化大多是别人的作品,师生原创内容较少;墙规章制度多,但是落实不到位;课堂小组合作的形式突出,但小组文化建设不够。

三、农村中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

(一)整合育人环境,创新物质文化建设

许多农村学校的物质文化建设基本达标,校园建设、校园绿化、教学设备已基本到位。这就要求我们打破常规,整合育人环境,以学校特色文化建设为目标,坚持以人为本,创新校园文化建设模式,努力使校园的一草一木、一字一画都成为校园亮丽的风景,使校园内的每一个物件都成为育人的载体。学校要科学布局,美化、绿化、净化育人环境,重视校门、花坛、雕塑、旗台、标语牌的设计建造,设立黑板报、广播站、橱窗,组织社团活动,创建和谐校园文化环境。

(二)强化学校行为文化,完善制度文化建设

行为文化是学校物质文化转化为精神文化的关键。但是许多农村学校不重视校园传统文化的积淀,随意照搬名校的办学宗旨、办学理念、校训,拷贝名校的规章制度,根本不能体现农村学校的校园文化特色,使很多师生无法接受,以致影响了学校的文化建设。学校制度必须通过教代会讨论通过,努力做到合情合理。既要强调制度的刚性,又要有一定的弹性;既要从群众中来,又要到群众中去,才能正真发挥制度的管理作用,保持制度的生命活力。

(三)重视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突出校园文化特色

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灵魂。学校要结合农村学校的实际,因地制宜,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围绕学校的办学宗旨、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充分挖掘学校的精神文化内涵,开展“三风”建设,培育学校的精神文化。重视校史研究和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弘扬校园师生的先进事迹,形成校园精神文化,发挥校园精神文化的熏陶作用。

(四)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建设校园活动文化

在农村校园文化建设中,学校一定要立足农村校园实际,充分利用学校的教育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学校文化活动要结合形势和上级主管部门的安排,各职能部门分工协作,周密制定计划,有序进行,突出活动主题,保证活动效益。我们不仅要开展常规校园文化活动,还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活动形式,突出农村校园文化特色,打造农村校园文化的品牌。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班级文化;班集体;特色

冯恩洪说:“环境是一种教育力量。我可以叫我的学生不随地吐痰,这是一种教育,但是我还可以创造一种环境和气氛,使学生不好意思随地吐痰。我可以叫学生勤奋学习,我还应创造一种氛围,使学生置身其间,不学觉得愧对老师,愧对学业。这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教育。”这种教育就是营造良好的班级文化。可见,班级文化对学生的影响和熏陶是潜移默化的,对学生的成长起着重要作用。因此,作为班主任,必须积极开展班级文化建设,创建良好的班集体。

一、班级文化的内涵

所谓班级文化,就是班级学生在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为大多数学生所认同的,并用来教育学生的一套价值体系,也就是班级在学习以及日常生活中,努力贯彻并实际体现出来的一种大家共有的行为,包括价值观、道德、精神追求、生活习惯、思维方式等。即在一个班级的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上形成,具有延续性的共同人认知系统和习惯性的行为方式。班级文化是一个班级的灵魂,是每个班级所特有的,它具有无形的教育功能、凝聚功能、制约功能和激励功能,是班级发展的动力和成功的关键。一个班级,只有有了文化的引领,才能“实现领先,获得优势”,也才能促进每个学生最大限度的发展。如著名教育家魏书生的班里,不论换座位,还是收作业、交作业等,都讲高效率,而这种高效率是来自于他“依法治班”班级文化。

二、班级文化的建设

班级文化包括班级物质文化、班级制度文化和班级精神文化。建设良好的班级文化,就主要从这三方面着手。

1. 以班级物质文化为载体,强化班级文化构建的氛围。

通过班级物质文化建设,让学生在优美高雅的班级环境的陶冶下形成欣赏美、创造美的情感,逐步养成文明的言行习惯,使优雅的环境内化为学生优美的心灵。

(1)美化教室环境。教室环境是班级文化的一种外在表象,是班级文化特点的重要体现。它不仅体现了班级的精神面貌,而且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健康。因此,利用好每一个空间,精心布置,充分挖掘教室的育人功能,使其既温馨舒适,又催人进取。教室布局要求做到:班级墙面布置温馨、宜人、简约、大方,特色显现;黑板报、班级园地、公告栏布置主题突出、设计合理;课桌椅桌面整沽无痕,摆放有序;设立“图书角”,发挥教室的文化功能。教室中的每一个角落都印记着学生自主发展的足迹,凸现出班级特色和散发出浓郁的文化气息。

(2)构建班级网页。在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时代,构建班级网页,开通班级博客,使之成为班级对外宣传的窗口,对内交流的平台,有助于增强班级凝聚力,丰富班级文化活动,实现课外生活的多元化。班级网页设置有班级动态、学习园地、就业信息等栏目,富有班级特色。

(3)建立班级QQ群。班级QQ群主要用于师生之间的交流。有些学生在老师面前不敢表现自己,但是在QQ上却能够自由地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是一种新型的联系方式。而且,班级QQ群还可以在学生长时间外出实践活动时,持续班级管理。

2. 激活班级制度文化,强化班级文化构建的力度。

健全的班级管理制度是班级文化的另一重要内容,是良好班风得以形成的有力保证。一个良好的班集体除了依靠环境熏陶学生,还需要一些必要的管理制度,以最大限度地克服学生行为的随意性,并发挥惩处歪风、激励后进、奖励先进的作用。因此,班主任要依据学生特点和班级人员构成的状况,建立完善班风建设制度、文明建设制度、班级管理制度、团学活动制度、促进学生成长成才制度等班级制度,努力进行班级管理制度创新。如可以让学生自己制订班级公约。班级公约不能“自上而下”由班主任强加给学生,而应该“自下而上”由学生讨论产生,让他们感到这是他们自己的事,他们是制订者,也是执行者、维护者。因此,在制订班级公约时,要激励每一位学生参与,广泛听取每一位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再通过全班学生民主表决形成定案。这样,才能获得学生的心理认同,从而内化成他们追求的目标,才能使他们以积极的态度去执行,从而促使学生进行自主管理。

3. 丰富班级精神文化,扩大班级文化内涵。

一个班级需要一种精神。班级的精神文化是班级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包括班级精神、道德观念、班集体舆论、团队意识、班级文化活动等内容。这些内容反映价值观、人生观深层次的文化。班主任要加强精神文化建设,让班级精神充满生命力,使班级成为学生情感教育的教化基地和学生生命成长的精神家园。

(1)明确班级的奋斗目标。目标是一种期望,是人的各项活动所追求的结果在主观上的超前反映,它对班级精神文化建设具有引发和推动作用,是班级文化建设得以顺利开展的关键。班级应根据学校工作目标的指引,结合本班实际,在班集体发展的不同阶段,制定具有一定高度又有可行性的目标,引导集体和个体由一个小目标走向大目标。

(2)建设正确的班级舆论。舆论对班集体建设是至关重要的,一个良好的班集体,必定要有正确的舆论氛围,以此来促进学生正确认识和辨别善与恶、正与邪、美与丑,提高学生的判断能力。作为班主任,要时刻注意把握班级的集体舆论和心理倾向,要参与到班级活动中,注重把好的、积极的集体舆论保持下去,使其持久地发挥作用。同时,对一些不良的集体舆论及时制止。

(3)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班级活动是创建班级特色文化的主要载体,活动本身就是班级特色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班级活动对学生自我教育起到推动作用。在班级文化建设过程中,教师则应组织和指导学生开展个性化的班级活动,挖掘积极因素,扎实开展活动,打造班级文化特色品牌,在活动中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赞赏学生的闪光点,激励学生,让学生在成功中找回自信。班主任应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有益身心的文体活动,如文艺汇演、广播操比赛、班际篮球赛、大课间活动、演讲比赛等,以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竞争意识。除此之外,还要建设好班级专业文化。如结合专业特点,搭建学生个人展示台。我们在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班级举行了舞蹈、唱歌、乐器、美术、书法、手工、说课等技能竞赛,培养了学生的专业自豪感,激发了学生学习专业的积极性。

篇8

关键词:企业文化 接轨 校园文化

中图分类号:G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11(b)-0222-01

中职校园文化建设是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中职学校培养企业所需人才的重要途径。中职校园文化应该是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不断磨合与相互融合而形成的一种特色文化。

1 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的形成与特点

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为全体员工所认同、遵守、带有本企业特色的价值观念。是企业长期形成的稳定的文化观念和历史传统以及特有的经营精神和风格,包括一个企业独特的指导思想、发展战略、经营哲学、价值观念、道德规范、风俗习惯等。企业文化的核心就是倡导以人为本,强化以人为中心的科学管理,不断提高员工的思想道德水平、科学技术和业务素质和敬业精神,最大限度地发掘员工的潜能、发挥员工饱含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主人翁精神。

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是学校共同成员在学校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包括学校最高目标、价值观、校风、传统习惯、行为规范和规章制度在内的精神总和。健康的校园文化,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心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 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的差异性及不相交融的结果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学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除了要教给学生必备的文化知识和必需掌握的专业技能外,还需要向学生介绍相关企业文化,让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前初步了解企业,打好职业基础。

而对于一个企业来说,经济效益就是企业的生命,任何一家企业都希望员工能快速融入到本企业的文化中去,用最短的时间适应岗位,为企业带来效益。

由于在以精神追求为目的的校园文化和以价值观念为追求的企业文化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异性,使得学校培养的人才缺乏企业所需的“职业性”,从而不能尽快适应岗位需求,给企业带来了困扰。

3 打造与企业文化相交融的校园文化,培养学生的“职业性”素养

对于中职学校来说,积极吸收优秀企业文化,并且实现校园文化建设和企业文化的交融和接轨,才能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职业校园文化。

3.1 进行相关课程改革和管理制度改革,与企业管理方法接轨

中职学校的课程设置有一些是专门为就业服务的,如德育课、各专业课、礼仪课、口才训练课(以本校为例)等,在这些课程的教学上进行改革,使之更多地向企业文化靠拢,就会更好的为就业服务。学校的相关管理制度若能与企业的管理制度接近,对学生快速适应企业将会是莫大的帮助。

3.1.1 课程改革探索

德育课、专业课、礼仪课、口才训练课的设置皆是为就业服务,但如果只是在理论知识上照本宣科,与岗位要求仍然脱节,对学生的帮助意义不大。若能在教学过程中将课本知识与岗位需求相结合,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上进行改革,效果必会有所不同。例如,《应用文写作》这门课,笔者在课堂教学模式上进行了大胆尝试,将公司化管理模式融入应用文教学过程中,打破原有的班级、教师、学生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将三者进行角色转变:以班级为单位构建公司,跟其它公司一样,分部门,实行由上至下的管理模式。架构:董事长―总经理―各部门。董事长的角色由教师扮演,控制整个公司的宏观运作,课代表则扮演总经理的角色是执行者与整体协调人,最后以组为单位划分部门,每小组选择一个部门负责人,其他学生都将成为公司的员工,各司其职。考核和成绩的判定也按照企业的管理模式进行,让学生率先接触到企业的管理模式和文化特点成果显著。其余的课程如专业课、礼仪课、口才训练课本身就是为就业服务,与企业的交叉点更多,相信进行改革会容易得多,效果也会比较明显。

3.1.2 校园管理方式的尝试

现行的学校、班级制定的校纪及班规等行为规范虽对学生有警示、规范作用,但只限于条条框框的遵守纪律,并不能让学生体会到企业管理的特点。如对待迟到、病假等事情的处理方式,企业会不折不扣的扣工资,但学校绝对不行,只能用操行分来代替,迟到的学生照样会迟到。如果班级能在管理模式上借鉴企业的经营模式,大胆尝试将“班级操行分表”改为“学生工资表”,将学生的各项表现量化成“工资”用分数体现出来,日日结、周周算、月月评,将扣除或奖励贴上墙激励学生,对学生的激励会更接近企业管理。

3.2 以活动为载体,让接近企业文化的常规活动如春风化雨深入人心

校园文化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学校通过开展各类校园文化活动,达到教育学生、打造自己独特校园文化的目的。中职学校的校园文化活动应与普通学校有所区别,应该朝着培养学生职业习惯和职业素养的方向发展。以本校为例,每学期一届的技能大赛、每年的模拟招聘及校园文化节中的礼仪短剧等都是为了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并与企业文化接轨的活动平台。

3.3 邀请优秀企业专家参与到打造校园文化的行列中来,让校园文化建设富有职业气息

企业、行业专家会从本企业文化角度对校园文化建设给出实际建议,若能邀请到“校企合作”的企业专家参与到本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中来,将本企业优秀的适合学校的理念融入学校文化建设,促使学生在校期间对企业文化的内涵有所了解、熟悉,进而更好地在顶岗实习中进行实践和体验。企业的凝聚力也会在更短时间内得到最大程度加强,那么企业效益必然也会随之提高,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也会越大。学生也会在不断地实践和体验中,成为符合企业需求的员工,从思想上真正融入企业,成为一名真正的职业人。

3.4 利用工学交替、顶岗实习期间的反馈及时充实校园文化内涵

篇9

所谓班级“三色文化”,是指在道德人格发展理论的指导下,以培养有德性、有情感、有技能、有素养的职业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师生共同培育具有三重特质的班级文化,即以打造制度文化为底色,以承袭传统文化为本色,以创新职业文化为特色,充分激发学生潜能,为职校生的生涯发展奠基。

一、以打造制度文化为底色

管理学界大师彼得・德鲁克提出:任何一个组织机构,都必须有一套管理的基本原则和目标方向,作为组织内部成员行动的依据,从而促进团队的组织效能。班级制度文化建设,就是确立班级管理目标和原则,为班级活动的有效展开奠基。

学生进校后不久,依据班级总体目标,在教师指导下为自己三年的学习生涯做个设计,明确三年的努力方向。班主任将其归整成档案,每学期对学生的发展进行点评。学生生涯档案的内容包括:学生的职高三年的奋斗目标、人生的长远奋斗目标;为达成目标将在各阶段获得的技能证书;为完善职业素养,打算在班级中进行的工作历练;除专业学习外,还将在三年内学习的技能、素养;记录三年中获得的奖励。

除此以外,在班级管理中引入企业管理制度,使学生在学校就能够感受企业氛围,培育企业精神。

(一)建立企业型管理模式

构建以班主任为主导、学生自主管理的班级企业化管理组织模式。按照班级公司化管理的要求,做好班干部队伍的重组工作,明确分工和职责。设立各个职能部门,比如人力资源部,负责进行绩效考核;宣传部,负责教室环境布置;生产部,学习委员和组长负责学习管理……班干部实行竞聘上岗和试用期制度,形成一个良好、公平的竞争激励机制,让学生在公平、民主的气氛中发展自我。

(二)建立企业化管理制度

第一,借鉴企业“7S制度”进行班级管理。我们将世界著名企业广为采用的“7S”制度引入特色班级建设中,学生在校身着校服,规范佩带校园卡,实训车间身着工作服,行为有序,举止文明。在实训基地学习时,要使工件、器具、量具等摆放整齐,位置固定,保持工作环境整洁,以此形成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

第二,借鉴企业绩效考核制度评价学生。建立《班级企业化管理绩效考核制度》,结合优秀企业实际管理经验,从中提炼适用班级管理的具体办法,制定以工作态度、工作能力、工作成绩为考核内容的绩效考核制度。参照企业对员工的考核办法,班级通过三方面考核,督促学生养成一个职业人应该具备的素质。

二、以承袭传统文化为本色

我校的班级建设,旨在用优秀传统文化奠定学生的精神之基。通过文化学习、体验和展示活动,激活学生的人文情怀,培育学生的认知素养、伦理素养和审美素养。

(一)建班级图书馆,使书香浸润教室

为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学校图书馆陆续开设分馆――班级图书馆,学生畅游书海,呈现出一道道亮丽的书香风景线。各班经常性地举行班级读书会,有新书推荐、阅读交流、美文欣赏、阅读心得,有阅读推荐课、阅读欣赏课、阅读分享课、阅读竞赛课……

许多班级还成立了自己的读书团队,如15数控班的“书虫俱乐部”、15财会班的“读书家园”……在读书活动中,学生们亲近书本,以经典为友,与圣贤先知对话,享受阅读的快乐,享受生活的快乐,学生行为规范和道德修养都有了很大提升。

(二)开展设计节日文化活动,传承中华美德

我校在班级文化建设中,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各班以中华传统节日为切入点,开展“传承传统文化、弘扬时代新风”的班级文化主题活动,通过主题活动的设计,寓教于乐,润物无声。政教处为班级提供年度活动主题及活动背景资料,在校园网站上共享,供班级在举行相关活动时选取。

(三)编写校本读本,共享文化盛宴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空洞的说教往往难以被学生认同。在班级活动中,我们强化道德体验,编撰校本读本,组织德育活动,使学生在文化体验中成长。

我们组织教师编写了相关的文化读本和视频资料。如语文组老师主编《诗词宁波》,校书法协会老师编写《书法练习册》,政教处拍摄了《值周礼仪规范》《一博雅礼》等文化礼仪视频,都是班级在午间半小时期间进行文化学习的示范教材。

为弘扬先进、树立新风,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优秀人物的热情,传承文明美德,我校开展“感动职教中心年度人物”评选活动,每个班级推选他们在学习生活中发现的令他们感动的“好人”“新事”,在全校海选出十个典型,在年初表彰。这个活动激发了每位同学关注文明、践行文明的热情,学校更是把这项活动做成了文化品牌。

三、以创新职业文化为特色

班级文化与企业文化相融合,是缩短学校与企业人才培养差距的有效方法。我校引进企业进班级,学生直接接受企业核心理念的熏陶、企业管理模式的理念以及企业最前沿的技能培训,让学生浸润在职业文化的真实情境中,实现与企业的无缝对接。

(一)基于专业个性的班级环境设计

根据校企文化融通的原则,各班在环境设计中充分体现了职业文化特色,学生长期浸润在浓郁的企业文化和班级文化融合的氛围中,充分感受到优秀职业文化的内涵,在耳濡目染中受到企业文化的“预熏陶”。

每个班级根据专业特点,对教室环境进行精心设计,形成个性化的育人空间。意在使教室里的每一块墙壁都会“说话”,使每一个走进教室的学生都能感受到业世界带来的快乐,诱发产生浓厚的职业兴趣。比如,汽修班围绕“汽车”设计教室环境,设置“汽车报道”栏目,使学生增长知识、拓宽见识,及时把握汽车行业的前沿信息;设置“玩车一族、数我风流”栏目,用学生制作的个性化海报标注汽车的性能与学生个人的性格,展示学生的职业理想。

(二)基于班企合作的班级活动组织

学校定期聘请企业人士深入班级管理,为班级活动出谋划策,与班级共同举办文化活动。企业进班级,班级进企业,学生在实践中深刻体验企业文化,融入企业文化。

企业与班级合作进行德育实践活动。每个专业的学生,开学第一课都从企业见习开始,班级学生亲身感受企业的文化氛围,扮演员工角色,进行文化体验。部分企业还建立班级奖学金,系列活动让学生从踏进校门的那一刻起,就浸润在浓郁的企业文化氛围里,感受到“学生”和“员工”的双重身份,形成适应职业生涯发展的能力、创新精神与创业意识。

(三)基于主题的特色文化展示活动

学校开展了“特色班级文化展示周”“‘技能创新,展示个性’技能节”“‘激扬青春,缤纷校园’创新创业活动周”等系列班级文化主题展示活动。与企业合作,班级组织了丰富的专业性有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例如,爱车卫士定期为公交公司服务,会展服务社担任“消博会”志愿者,青鸟计算机服务社和企业人士合作,为社区居民免费维修电脑等都取得了较好的活动效果。

篇10

关键词:师生;建设;英语特色班级文化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03-036-1

一、确立班级特色文化

随着年级的递增,教学要求的提高,英语学习的难度也随之加大,教学内容不再像一二年级那么的简单有趣。因此不少学生到了中高年级,对英语的兴趣明显下降,导至英语成绩下滑。

基于以上的原因,笔者和学生商议确定英语为本班的特色,和学生商量共同制定了英语特色文化建设方案。

特色名称:“雏鹰英语俱乐部”,顾名思义,班级特色文化建设围绕英语展开。

特色口号:Try! Try! Never say die!勇于尝试,永不言败!

二、营造浓厚的班级英语氛围

打造硬件环境:

教室是学生活动的最主要场所,教室语言环境也应该成为学生学习英语的重要课程资源。要重视教室英语语言环境建设,因地制宜地营造一个让学生随时随地能接触英语的良好环境,让教室成为英语习得的有效场所。让教室的每一面墙壁、每一个角落和每一个物品都会“说”英语,这种“拟人”的“英语屋”会激发每个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习的氛围。

因此笔者和全体学生一起将所学过的英语单词进行分类,再制作成英语单词卡片,并塑封好悬挂于教室里。从班级环境上渲染了英语氛围,让学生目力能及的地方都能看到英语单词。

这些卡片片还要定期更换,除了在墙壁上悬挂这些单词卡片以外,我们还在每期黑板报上特设一个英语角,增添英语儿歌和英语文化知识等,可让学生去找内容,使每一位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我们还在班级里悬挂了一块白板,并打印塑封了天气、星期和月份的相关单词。每天安排学生根据当天的天气情况和星期、日期及时更换。上课之前经常会问学生三个问题:Whats the weather like today? What day is it today? Whats the date today?来循环学习天气、星期、日期的表达方式。同时还安排课代表在白板上写上本周要学的音标及对应的单词或字母组合,每天带着学生学一点。

打造软件环境:

1.给每个孩子起了好听的英文名。

2.创设英语听读环境。

通过多种渠道,多个场合合理安排“听、读”活动,让学生接触纯正优美的英语。

3.创设英语交际环境。

以培养学生交际能力为目的,多渠道创造学生英语交际机会,多层次激发学生英语交际需要,做到主动讲英语,自觉用英语。

4.开展一系列班级英语第二课堂特色活动。

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和交际性很强的学科。语言习得研究表明,学习第二语言成功的关键是接触语言的频度,而各种技能的形成仅靠课堂教学是不够的,开展课外教学活动可以从课外挖掘潜力,争取尽可能多的语言实践机会。于是,笔者有目的有计划有条理地开展了一系列英语第二课堂活动,有效地辅助了英语课堂教学,形成了班级的英语特色。

(一)开展《典范英语》学习活动。《典范英语》是英国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一套家喻户晓的英语教材。《典范英语》来自英国本土,每篇课文都是一个完整的故事,图文并茂,且配有英国专家朗读的声音材料。故事情节有趣,符合儿童的心理;语言鲜活纯正,原汁原味,由浅入深。每周定点定时开展《典范英语》的学习活动,学生学得饶有兴趣,语音语调模仿的特别地道,绝大多数孩子已能很轻松地背诵课文或者根据图片复述课文。

(二)开展单词接龙比赛活动。定期开展学生喜欢的英语活动,单词接龙比赛是学生喜欢的活动之一。该活动不仅有趣,而且还能培养学生拼读单词的能力。除了可以开展单词接龙比赛,还可以开展句子接龙比赛活动,培养学生对句子的口译能力。

(三)开展课本剧表演活动。英语课上让孩子进行课本剧表演,让死记硬背变成活学活用。二三年级的学生表现欲是很强的,也不知道难为情,纷纷要求上台表演,每次表演都是因为课上时间不够而结束。

三、教学反思

笔者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英语为什么对于有的孩子来说,越到后面越难学,有的甚至学不下去,考试成绩只有二三十分。

我想主要原因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缺少学习的氛围。

为此,笔者给每个孩子印了听读签字表,在家长会上也多次强调此事。家长的十个签名可以到笔者这儿领一张奖励卡,这样大部分孩子的积极性就被调动了起来。

二是有些英语单词句型学过了,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用的少,再现率低。英语单词不像汉字的复现率高,而英语阅读和英语写作对于低年级小朋友来说还是有点难度的,学过的单词不经常使用,学生就容易产生前学后忘的现象。

解决方案:

方案一:针对英语旧知复现率确实不高这一问题,笔者利用平时点滴的时间,带着学生将所学过的单词有计划地进行复习。

方案二:三年级第一学期笔者开始教孩子们使用“错题集”,收集平时做错的题目,以备复习时用。

针对错题集,笔者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a.本子的质量要好,有一定的厚度,能够长期使用。

b.将错题抄下来,再做一遍,不是抄一遍。

c.听力题的收集要将“听力内容”一同写上,这样做有助于训练学生的听力。

篇11

【关键词】学校文化;学校特色;浸润人生

《易经》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其所论及的就是“以文化人”。文化从它的发端之初就是与教化、教育、感化有着内在的密切联系。

有人说,一流学校靠文化,二流学校靠制度,三流学校靠管理。校园文化建设、打造的宗旨在于发挥学校文化的力量,将文化精神和文化价值渗透其中,创建学校精神、文化价值、学校道德,整体塑造学校形象并使之成为师生、学校生存发展的本色底蕴。是学校核心竞争力――软实力的集中体现。

一、寻根固本,一校一品,彰显学校特色

“校长对学校的领导,首先是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领导。”(苏霍姆林斯基)。一个优秀的校长首先是一个优秀的思想者,要有清晰的办学思路,明确的办学理念,鲜明的办学特色,善于谋划学校与老师、学生的可持续长远发展。学校文化是校长办学思想的集中体现,是校长及其行政一班人办学智慧的结晶。

学校文化建设应该是寻根固本之旅。学校文化来源于对教育方针、政策,教育教学及其管理真谛的准确把握,来源于对该校传统文化、区域文化的发掘、总结、提炼、升华。惟有如此,才能在保证办学不偏离正道的前提下,文化具有扎根生长的肥沃土壤。我东温泉镇中心学校深入挖掘地域温泉文化,传承“孝泉”佳话,确定了“让东泉温润你一生”的办学理念,倾力打造感恩特色校园文化和“八好泉之子”日常养成教育。构建了“洁雅身心 兼善天下”的校训,“澡身浴德 厚积薄发”的校风,“赏识关爱 教喻有节”的教风,“效山乐水 品学兼修”的学风,“润德修己 厚泽于人”的管理理念以及“巴渝泉文化特色名校”办学目标的文化理念体系。立足地域温泉文化和传统优秀文化之根,夯实以人为本、立德树人之本,彰显温泉文化之特色,既有传统优秀文化之底色,又有地域特色文化之亮色,是其他学校所不能复制的,是东泉学校傲立瞩目的最重要原因。

二、润情启智,体验笃行,丰润文化磁场

如果说学校文化理念系统是人的大脑、人的思想,需要仰望星空,那么学校文化载体就是人接地气的双足,需要脚踏实地。文化载体之重要犹如生命营养需要血液循环来承载和传递。

(一)课堂是人生的重要驿站

本质意义上,课堂生活是一种文化的重组与建构,是社会文化与个性文化,化与儿童文化和谐共生的过程。构建课堂生态文化:尊重、交流、对话是教师和学生之间应有的相处方式;自主、合作、探究是学生之间应有的学习方式。课堂不仅应有知识的探求,更应有文化的传承;不仅有生活的多彩,更应有生命的灵动;不仅是为学生的未来做准备,还为了师生今天获得饱满丰盛的幸福人生。

东温泉镇中心学校着力于“温润课堂”――“起于情,动于智,润情智,练为用”模式的探究构建,打造“润情启智”的常态、生态课堂。利用课堂主阵地承载着学校文化育人功效。在温润课堂中,教师态度是温和的;学教氛围是温馨的;学教进程是教喻有节的;学教感受是温暖的。从“温润课堂”走出来的学生是“效山乐水,品学兼修”的,从“温润课堂”走出来的教师是“赏识关爱,教喻有节”的。

(二)环境是文化的强大磁场

如果说校园是一个文化磁场,一个小“宇宙”,那么学校的每一个学生,每一个教职员工就是一个个文化原子、分子。人既是环境的产物,又是环境的能动改造者。自己被浸润磁化的过程同时也是浸润磁化身边人的同步过程。“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是也。文化及其环境不仅是静态的,更应是动态的。外显文化浸染内隐文化,内隐文化在日常生活学习中自然流露方为最佳效果。

东泉学校通过主题文化墙,“醉美东温泉”楼道文化,班级感恩文化展示来强化外显物质文化,营造文化浸染氛围。此其一,更重要的是行为文化的养成,其核心在于“动”在于“小”。学校以“八好泉之子”过程争创、评价促养成为校园文化的激活点,即依托“把旗升好,把课上好,把路走好,把饭吃好,把地扫好,把话说好,把节过好,体艺特长发展好”具体的生活、学习小细节来抓学生日常良好习惯养成,贯穿、承载“泉者,荡涤污秽――洁雅高贵的气质;泉者,奔流不息――活泼灵动的性格;泉者,一往无前――矢志不渝的信念;泉者,滴水穿石――坚韧顽强的意志;泉者,绕山蓄坝――锐敏聪慧的心智;泉者,润泽万物――感恩助人的善行”的品质教育。“泉水叮咚响,滴滴闪闪亮”,学生在日常的体验、笃行细节中很好地发挥了动态文化磁场的浸润功效。

(三)主题活动是文化的生长点

学校文化推进的瓶颈问题在于怎样落地生根,内化外显到师生的言行中。东泉学校构建了文化实施(评价)体系,着力建设班级(“我们的节日”系列主题班团队活动)、年级组(传统节庆系列活动)、校级(年度健康艺术节暨感恩季系列活动)三级主题文化活动体系。使文化活动主题化、序列化,并以主题鲜明度、师生参与度、活动创新度三维来评价。不断积累、丰富学校文化活动资源库,促进文化与时俱进生长丰盛。如此,一方面活动组织者心中有数、有的放矢、炊之有米;另一方面师生在浓郁、丰富的主题文化活动实践体验中浸润学校特色文化。如今,学校感恩升旗仪式,《泉之韵》校报,“我们的节日”,“健康艺术节暨感恩季系列活动”正逐渐形成学校文化品牌。

(四)校本课程是文化的重要载体

适应学生的个体差异发展而进行校本课程建设,是“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同时也是学校文化的重要载体。校本课程内容融入学校文化基因,课程设置问题探讨、实地调查等实践体验环节,课程成果展示学校文化印记。校本课程不断开发、实践、丰富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学校文化认同、生成、生长的过程。

篇12

关键词:小学 特色 班级文化 学生成长

1特色班级文化对小学生成长的影响

特色班级文化对学生个人影响深远,它可以培养小学生的规范意识,帮助小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格,以及培养小学生的个性和特长。

1.1培养小学生的规范意识

特色班级文化可以帮助培养小学生的规范意识。特色班级文化包含有大量制度文化的内容,而这些制度文化规定小学生在校期间的行为约束规范,比如,学校制定的各类规章制度、班级教学活动以及学生的课外活动和实践活动等等,它们规范了学生的行为和发展方向。小学生在参与各种班级活动时,会潜移默化的受到这些规范约束的影响,而各类主题班会、课外娱乐活动的开展,会帮助学生逐步形成符合规范的行为、思想和观念等。另外,特色班级文化也是在这些活动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在活动开展过程中影响学生,而学生又会反过来影响班级制度文化。小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离不开这些制度规范文化,它以直接或者间接的方式告诉小学生们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并告诉他们不应该做什么的原因。对小学生而言,明确的制度文化不仅有较强的约束力,更能帮助小学生培养规范意识,将自己的行为规范在所允许的范围内。

1.2帮助小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格

特色班级文化可以帮助小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格。主要表现为:一、学会与其他同学友好相处。特色班级文化是小学生个人和班级集体健康成长的保证,它可以帮助学生之间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班级活动的开展需要同学们共同合作才能取得成功,而在此过程中,每一个参与到活动中来的学生都会得到锻炼,在合作中学会与其他同学友好相处。二、丰富小学生的知识领域。多彩丰富的特色班级文化可以帮助小学生们得到良好文化的熏陶,这种作用下,他们获取丰富知识的范围扩大,并借此可以扩展学生视野,丰富他们的知识领域。三、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特色班级文化潜移默化影响小学生的思想行为,而班级中开展的各类活动,可以让小学生们之间加强交流,让他们学会帮助别人,团结集体等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

1.3培养小学生的个性和特长

特色班级文化可以帮助培养小学生的个性和特长。首先,特色班级文化可以培养小学生的个性,每个学与生俱来便是不同的,他们具有不同的特质和优点缺点,而特色班级文化背景下各类班级活动的开展可逐步对这种不同进行正确的引导,让小学生们在自身发展的基础上,正视别人的长处以来发展自身长处,此即为培养个性。其次,特色班级文化可以培养小学生的特长,小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无疑会与所处班级的特色班级文化有一定的冲撞和摩擦,而在此过程中,他们学会发展自己的长处,避除自己的的短处。这样便使得自身在班级特色文化中,某一些因素得到成长成为特长,此即为培养特长。

2建设特色班级文化的方法

特色班级文化无疑对小学生的发展影响深远,它是小学生发展强有力的推动力,对小学生的影响可能持续一生,问题是,要如何建设特色班级文化呢?

2.1创造积极向上的精神环境

精神环境是班级全体学生的精神意识、价值取向、审美观念等在精神层面上的反应,它更是班级文化的核心部分。积极向上的精神环境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让学生学会和谐相处、互相帮助,让每一个身处班级文化中的个人既能感受到集体的温暖,更能感受到其他同学的关爱。这种和谐向上的精神氛围,会使学生心情变好,同时催发学生积极向上的情绪,产生巨大的凝聚力,而这种凝聚力又可以帮助学生和老师团结起来共同为班级的特色文化发展做出努力。通过多开展班级文化活动可以营造出和谐的精神氛围,帮助创造积极向上的精神环境。

2.2建设鼓舞人心的教室文化

教室文化是班级物质文化建设中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部分。它不仅体现在班级的教室内部面貌上,而且会直接影响教室内学生本人的心里素质,因此有效利用每一份空间,将教室布置的温暖舒适又引人积极向上,可以帮助学生们充分发挥自我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比如,可让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布置教室,让他们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学会友好相处,又可以将教室布置成符合小学生年龄段喜爱的模样。比如,可以定期更新黑板报主题,让学生自己查阅资料后,动手将作品放在黑板报上展出,而黑板报上的这些作品,或多或少传达出积极向上的信息,对学生们有鞭策和提醒的作用,通过这种方式建设鼓舞人心的教室文化,帮助学生营造一个积极进取的学习环境。

2.3健全民主自由的班级制度

班级制度明确规定和约束学生的个人行为,一个良好的班级文化是与班级制度是紧密相连的,在班级这个壮大的集体中,需要班级制度来保证班级整体的健康发展,它规定班级的公约和纪律,比如,学习纪律,卫生值班,考勤登记,课堂纪律,批评惩罚等等。健全民主自由的班级制度可以使班级形成良好风气,它可以最大限度的推动班级集体和个人的进步。另外,它对学生个人的行为品行进行评定,可以让学生明白规范自己的言行以符合班级群体的发展方向。学生通过民主自由的班级制度可进行自主管理,让学生们逐渐由“他律”转变为“自律”,提高小学生遵守记纪律的自觉性,促使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热爱集体,热爱学习。

3总结

小学教育对个人发展的影响极为重要,而班级文化作为小学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地位之重可想而知。班级文化是班级的一种重要内在标志,而特色班级文化在于采用各种创新建设方式,通过精神环境,教室文化,班级制度等方面的建设为小学生营造良好的精神和物质文化,对小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起到极为深远的影响,它可以培养小学生们养成良好的规范意识,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人格,更培养他们个性和特长。

参考文献

[1]张华.研究性教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1)

[2]丁榕.班级管理科学与艺术[M].人民教学出版社.2004(9)

篇13

一、 善于挖掘本土文化

幼儿教育理念的形成与社会环境是密切相关的,在具有浓厚特色的文化背景下,特色的幼儿教育是值得我们发扬光大的。有的时候人们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往往会忽略我们常常见到的特色文化,家乡的文化特色优势就被隐藏在大家的日常生活之中。作为教育工作者,要善于发现生活周边的特色文化,挖掘特色资源,把家乡的特色文化带入到幼儿课堂中来。幼儿在学习中更爱接受新的文化,在广袤的知识海洋中找寻他们的那份快乐,但是如何让他们真正体会到那份快乐,这就需要老师的引导了。在幼儿们的生活周围充斥着本地的特色文化。

我园每年春季都会组织春游,带着孩子去本地特色景区,感受历史文化气息。在安徽凤阳有著名的狼巷迷谷景区,韭山洞和鼓楼,明皇陵石刻等等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这些都可以让幼儿们体会到大自然的无穷奥秘和家乡的历史人文魅力。

安徽凤阳还有全国文明的凤阳花鼓、凤画等,这些本地特有的文化都是幼儿们生活周围的。我园设置了凤画课程,并且有专门的幼儿花鼓队。这些文化不是在多么遥远的地方,就在我们的身边,我倒要善于挖掘本地特色,让特色文化走进幼儿教育中来。

二、 善于利用本地特色

幼儿的生长与生活环境息息相关。幼儿的生活环境就是一个最大的教育课堂,我们应该通过教育设计把幼儿身边的环境充分利用起来,激发幼儿的兴趣,促进幼儿的发展。幼儿的生活无时无刻不渗透着本土的特色文化,在本土特色文化的沃土中,怎么样实现幼儿茁壮成长,是教育工作者的职责。文化教育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和传承性,作为幅员辽阔的中国,各地特色各不相同,每一个区域都具有他们特有的风土民情,这样一个环境都对人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将本土优秀文化植根于幼儿教育之中,可以让幼儿了解本地特色,更有利于本地优秀文化的传承。各地本土文化中都是经历了时间的洗礼,具有它特有的价值和内涵,是代代流传下的优秀教育资源。幼儿教育资源的采取,不能脱离本土优秀的文化成果,这不仅是贴近幼儿的生活,更让他们真正地了解本土文化的底蕴,扩展幼儿的视野。幼儿园的课程可以根据凤阳的名胜古迹,工艺特色等方面来设计。

我园有专业的幼儿花鼓队,对于这样一个充满活力的活动,幼儿们都非常喜欢。幼儿花鼓队是我园的一个特色,在幼儿园举行文艺活动的时候,经常参加演出,深受家长和孩子的喜爱,又有更多的孩子主动要求加入花鼓队。

我园专门开设凤画课程,并举行“我心中最美凤画”的比赛,积极鼓励幼儿参与,把优秀的作品张贴在学校的图画展览区,让孩子和家长欣赏他们的杰作,让幼儿们体会凤画的魅力。这些课程的设置不仅可以让幼儿们掌握一定的文化知识,还可以让幼儿们感受到家乡的美丽,培养热爱家乡的情结。

三、 积极开展本土特色活动

幼儿是祖国的花朵,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的希望,热爱祖国、热爱家乡是我们教学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人文培养。幼儿对家乡的热爱不能离开对家乡的了解,本土文化的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要让本土文化潜移默化地走进幼儿的教育之中。

我园组办“我的家乡――凤阳”主题活动,组织家长和幼儿春游,一起走进凤阳,了解凤阳。这就让幼儿更能感受到家乡的自然景观的美丽,又能感受到浓厚的本地人文气息,让幼儿们来感受家乡的魅力。让幼儿们用语言和绘画描述家乡,不仅丰富了幼儿的知识,还培养了幼儿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在回到课堂之后,我们更是设置了情景剧环节,让他们以演绎的方式,来表现给他们印象最深刻的春游经历。组织孩子们演讲,让他们讲述所知道的家乡的特色。还可以让幼儿们画出的凤画,也许这些画还很稚嫩,但是这可以让幼儿们对凤画产生浓厚的兴趣。还有就是以班级为单位的小小花鼓队的比赛,他们的尽情演出,让我们看到他们对花鼓的热爱,对这一活动的喜欢。这一些列的活动,都能激发幼儿对家乡的热爱,更能切身实际的体会到家乡的浓厚文化。

四、抓住时机宣传本土文化

现如今的教育更强调的是走出课堂,走出书本的教育,要幼儿们贴近自然和社会。因此教师要引导幼儿们关注生活,关注社会,抓住良好的时机。安徽凤阳全国闻名,每到五一、十一黄金周,都有很多慕名而来的游客,到这里旅游,在这一时期,对凤阳的宣传力度也是非常大,对本地特色介绍也是非常详尽的。教师要抓住这个时机,让幼儿们体会到家乡的特色文化。我们请家长利用节假日带着孩子去了解我们的特色文化,去看看凤阳的名胜古迹,带孩子去看花鼓表演,看凤画等等。家长可以根据自己的资源来为孩子提供了解家乡的多种途径。让幼儿们热爱家乡,热爱家乡的风土民情,热爱家乡的自然。家长的参与不仅可以实现亲子间的互动,更激发了孩子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家长对家乡文化的了解,来进行幼儿教育。

篇14

关键词:地方优秀文化;特色文化课程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是培养教育年轻一代的重要内容。《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中第十八条明确提出“发挥文化育人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大学文化。”长期以来,学院立足赣南革命老区、客家摇篮这一地域优势,坚持“价值引领为先、人文素养为重、全面发展为本”的文化育人理念,按照“知识传授,文化熏陶,价值引领”的文化育人思路,努力推进地方优秀文化进校园,积极开展以苏区与客家文化为载体的特色文化课程改革,创新了大学生思想道德和文化素养课程教学,探索出了一条依托地方优秀文化开展特色文化课程建设之路。

一、构建“二类型、三模块”立体式特色文化课程体系

按照“知识传授,文化熏陶,价值引领”的文化育人思路,疏理、挖掘、提炼体现时代要求的苏区和客家文化精华,根据各专业属性、培养层次、培养要求构建了逻辑清晰的特色文化课程体系,形成了“知识传授型、技能训练型、素质拓展型”文化课程模块,同时为配合上述显性课程的教学,以优化文化育人环境,强化文化熏陶实践过程,塑造和完善学生的人格为着力点,开发了大量隐性文化课程,形成了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相配合的立体式特色文化课程体系(见图1)。

1. 依据课程性质,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显性课程,列入人才培养方案,主要是面向全校各专业开设的通识教育课“中央苏区历史大讲坛”以及有关专业的专业课程,如:“客家音乐”、“中央苏区文艺研究”等系列课程。

图1 特色文化课程结构

第二类是隐性课程,该类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之外,隐藏于显性课程之中,主要是以“中央苏区历史博物馆”、“客家文物博物馆”、“客家文化资料室”为依托的各类现场观摩、讲解训练、研究讨论等系列课程活动,以及“红色班级”建设,“红土情”校园文化节,客家体育运动会,“红色之旅”和“史迹考察”等活动。上述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相辅相成,两者以合力的形式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

2. 依据课程功能,分为三大模块。第一模块是知识传授型课程。该类课程以传授地方优秀文化知识为目标,根据不同学科、专业特点,开发了“苏区体育”、“中央苏区教育简论”、“中央苏区文艺研究”、“客家山歌文化研究”、“客家音乐”、“中央苏区史”、“客家民俗研究”、“客家舞蹈研究”、“苏区精神与文化”等特色文化课程,教学重点放在基本知识的传授上。

第二模块是技能训练型课程。该类课程以文化技能训练为目标,主要包括结合不同学科、专业而开设的“红色记忆—中央苏区故事集”、“客家音乐民俗与田野采风”、“赣南采茶戏”、“兴国山歌”、“客家民俗旅游资源开发与利用”、“客家味道—客家饮食文化研究”等课程。课程内容侧重实践能力培养,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参与各种技能训练活动,培养学生文化传承与创新意识及文化传承与保护的基本技能。

第三模块是素质拓展型课程。该类课程属于通识教育类课程,主要有“中央苏区历史大讲坛”、“客家文化丛谈”等,面向全校本科学生开设。课程内容以历史发展为线索,贯彻史论结合、历史和逻辑相一致的原则,对苏区与客家文化进行了系统简述。主要目的是扩展学生的地方文化视野,拓展其继承文化传统的素质。

二、创新“三要素、三维度、三互动”的联动式教学体系

通过十多年来的课程实施方法改革,不断探索与积累,建立了三个基本要素(知识、能力、素质)共同作用,三个空间维度(课堂、社团、社会)相互联接,三种互动方式(课内课外互动、老师学生互动、学校社会互动)交互运用的联动式特色文化课程教学体系(见图2)。围绕“知识、能力、素质”培养要求,借助“课堂、社团、社会”三个空间维度对接,通过“课内课外互动、老师学生互动、学校社会互动”,开展特色文化课程教学,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苏区文化、客家文化精华结合在一起,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精神。

图2“三要素、三维度、三互动”联动式教学体系模型

1. 贯彻“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原则。利用三个空间维度对接,通过以苏区和客家文化教育的“三互动”,有力地促进广大学生学习和掌握苏区历史与文化、客家民俗等方面的知识,使学生受到苏区精神和客家文化的熏陶和潜移默化,提高学生文化传承与保护的基本技能与创新能力,形成“吃苦耐劳、艰苦奋斗、勇于开拓、追求卓越”的职业品格,成为“下得去、稳得住、用得上、受欢迎”的具有浓厚本土情感和社会责任的时代新人。

2. 大力培育和发展学生社团、校内外课程实践基地。学生社团和校内外实践基地是学生学习知识、锻炼能力和提升素质的重要载体。学院成立了“大学生红色文化研究协会”、“客家文化协会”等学生社团,建立了“瑞金密溪村客家文化田野考察点”、“客家研究中心湖江研究基地”、“安远县镇岗围民间美术教学实践点”等实践教学基地。同时,在共和国摇篮瑞金、苏区模范县兴国等县市设立了一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还在赣州市周边中小学建立了10余个红色文化教育基地。

3. 深入开展课程教学互动活动。在社团活动方面,通过教师、专家等引导,坚持在学生中开展“红色班级”建设活动,先后建立了“瑞金班”、“于都班”、“兴国班”等一批红色班级。借助中央苏区历史博物馆与客家文物博物馆及谷雨诗社等学生群团组织,每年开展“大学生红色故事会”、“红色题材优秀影片展播”、“红歌大赛”、“苏区历史知识竞赛”、“红色文化主题艺术作品展”等系列红色校园文化活动。同时还坚持举办“客家文化展”、“客家书画摄影作品展”、“客家音乐舞蹈汇演”等,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教育活动,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

在社会实践方面,利用苏区和客家文化的直观性、亲近性特点,引导学生开展客家民俗、民居、客家族群日常生活等田野考察活动,学院成立了“红色宣讲团”,联合井冈山大学组建了“赣中南红色文化宣讲团”,让学生深入同学中宣讲红色文化和苏区精神,发挥学生自我宣讲、自我教育的互动作用。组织大学生红色文化宣讲队员向赣州市中小学生宣讲和传播苏区精神。同时,积极组织大学生服务团下乡村宣传和传播客家文化知识。通过实践活动,深化了学生对苏区、客家文化及其精神特质的认识与了解,完成从理论到实践,再由实践到理论的认识过程。

总之,该教学体系通过“课堂、社团、社会”与“课内课外互动、老师学生互动、学校社会互动”相互融合和相互作用,达到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目标。

三、创造条件推进特色文化课程建设

学院采取各种措施,推进特色文化课程建设,保证有效实施特色文化课程。

1. 成立课程建设的研发机构。赣南是中央苏区所在地,苏区精神的发祥地,也是客家民系和客家文化形成的摇篮。悠久的历史和得天独厚的苏区和客家文化,成为学院凸显办学特色,提高育人质量,弘扬苏区精神,传承客家文化的重要资源。学院建成“中央苏区研究中心”与“客家研究中心”,发挥研究基地的研究优势,将其成果转化为教育教学资源。

2. 挖掘课程建设的实物资源。学院注重教育教学的直观性,充分挖掘地方文化资源,先后建设了“中央苏区历史博物馆”和“客家文物博物馆”,通过实物、文献、图片等资料展示,系统勾勒苏区与客家历史文化沿革与概貌。学生通过参观活动或在老师的指导下互相之间开展讲解活动,提高了学生实践技能,对学生品格熏陶、性情陶冶、文化传承意识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

3. 建立专门的课程教学团队。学院通过内培外引,打造由专家、教师、老等组成的优秀教育教学团队。形成了一支由享受国务院及省政府特殊津贴、省级教学名师、学术骨干组成的高素养校内专业教育教学团队。通过柔性引进等方式,聘请了著名党史、文化史专家为学院特聘教授,定期来校开设专题讲座与交流。近几年来,学院先后邀请了中央党史研究室、总参谋部的一大批专家学者走进校园,与大学生共话成长,播撒红色文化种子,促进大学生提升思想境界、丰富精神家园。定期邀请健在的老或老后代现场教学,以增加教学的生动性与直观性。

4. 制订加强课程建设的规章制度。为了加强对特色文化课程建设的统筹规划,推进特色文化课程建设,使特色文化课程管理走上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学院出台了有关加强特色文化课程建设的规章制度,先后出台了《精品课程建设管理办法》、《关于把苏区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意见》、《推进“苏区精神进校园”工作方案》等,充分发挥二级学院及教师在特色文化课程建设中的作用,完善课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充分发挥特色文化在育人中的作用,全面提高课程建设质量和水平。

5. 形成以科研促教学的课程建设机制。为了加强特色文化课程建设,学院非常重视科研促教学,通过科学研究为教学源源不断地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教师把科研中获得的新知识及科研新成果及时融入到文化育人中,实现地方优秀文化研究、育人、传承创新一体化。学院建立有利于科研成果引入课程建设的导向政策,建立了教学科研双重考核制度,科研成果引入到教学过程中的自我激励机制;科研成果引入到教学过程中的自我激励机制;对科研成果引入教学所产生的效益进行科学评估机制;创造科研成果促进特色文化课程建设的良好氛围。近几年来,主编出版《中央苏区研究丛书》(十卷本)、《高校校园文化研究》、《校园文化学简论》等专著,获江西省第十四次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2项。在《中国高等教育》、《中国教育报》等报刊杂志上公开发表50多篇教研论文。承担了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社科基金等项目。在教研与科研的带动下,文化育人资源不断得到更新和补充,出版了全国第一部“中央苏区历史大讲坛”教材,“校园文化学”被列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特色文化课程教学内容紧跟学科前沿,将最新的知识和信息传递给学生,有力地推动了教学。教学改革成果“传承地域优秀文化 创建特色文化课程”获江西省第十三批高校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