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对农产品的需求范文

对农产品的需求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6 08:28:14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对农产品的需求,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对农产品的需求

篇1

关键词:农产品价格波动;农业保险需求;状态空间模型;中介效应

报告中指出:我们要更加自觉地防范各种风险,坚决战胜一切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和自然界出现的困难和挑战。自2007年实现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以来,我国农业保险取得了较大的发展。然而,目前我国农业保险主要是对农业生产过程中由于自然灾害导致的损失提供风险保障,而对农业生产经营中的另外一种重要风险———市场风险或价格风险则基本没有保障。2013《农业保险条例》实施后,中国保监会了鼓励发展价格指数保险等新型保险产品的文件。2016年的中央1号文件也明确指出,要积极开展重点农产品目标价格保险试点。期望通过农业保险来防范农业市场风险,控制农产品价格波动。因此,研究我国农产品价格波动风险及其对农户农业保险消费需求的影响,对于稳定我国农产品价格,促进农业保险市场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相关研究文献评述

国外保险业界较早就开始研究农产品价格保险。BeverlyFleisher(1990)主要依据农户购买生产资料的行为、获取信息的准确度、农业保险的消费需求以及农产品套期保值等方面的数据,通过“粮食营销”来研究农户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产生的价格风险。BabcockBA(2004)认为,农产品价格波动不利于保险公司农业保险业务的开展。Wright(2011)通过对主要粮食价格的波动情况的分析,认为粮食价格波动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农户消费,进而影响农业保险。国内研究主要集中研究利用农业保险来防范农产品价格风险。梁世夫(2001)指出农产品价格支持与农业保险是农业保护政策的两种不同政策,这种农业保护政策虽然不能直接增加农村居民收入,但能以经济补偿的方式,防范农产品价格风险,稳定农业生产者收入。王建国(2012)也在探讨利用农业保险来调控农产品市场价格的可能性,认为农产品价格指数保险能够有效防范农产品价格波动风险,是农业保险发展的新趋势。石莉姝(2014)基于农业生产和农业保险的局限性,论证了我国发展农产品价格指数保险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并就我国开展农产品价格指数保险提出建议。朱俊生、庹国柱(2016)在保证农业保险基本经营的基础上探讨农业保险承保市场风险(价格风险)的可能性,认为仅以价格保险来防范价格波动风险可能存在局限性,更有效的方法是以能够参与农产品价格机制形成的收入保险作为农业保险的主要险种。葛永波、曹婷婷(2017)指出随着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的不断改革,市场价格的波动风险随之凸显。而农产品价格保险为农产品市场价格波动风险提出了解决思路。综上所述,现有的研究都认同农业保险(价格保险)可以作为防范农产品价格波形风险的一种有效方式,但农产品价格波动对农业保险发展影响的实证研究并不多。本文主要是运用H-P滤波分析方法探讨我国农产品价格波动的特点,通过状态空间模型与中介效应模型实证分析农产品价格波动对我国农户农业保险需求的影响。并根据实证结果,提出合理有效的发展农业保险,防范农产品价格波动风险建议。

二、农产品价格周期波动对农业保险需求影响分析

为了测算与模拟我国农产品价格波动风险,本文用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代表农产品生产价格,采用H-P滤波分解法从时间上分析我国农产品价格的长期变动趋势与短期波动风险,如图1所示。第一,从实际的农产品价格序列(Resid曲线)来看,1985年以来,我国农产品价格波动起伏较为频繁,且一直呈现上升趋势。农业产品价格上涨,一方面由于要素投入成本不断上涨;另一方面,自然灾害导致农产品供给季节性波动,从而导致农产品价格上涨。第二,从趋势值(Trend曲线)来看,我国农产品价格从100%上升到600%,从曲线坡度来看,1985-2004年上升趋势较缓,而自2001年之后上升趋势加快。其主要原因:一是货币供应过多,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将推高农产品价格。二是来自国际价格的影响。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国内农产品价格和国际农产品的价格开始相互影响,国际农产品价格上涨抬高了国内物价水平。第三,从波动值(Cycle曲线)来看,我国农产品价格波动值在[-40%,80%]之间,波动较大且波动频繁。1985-2015年之间经历了5次大幅上升和下降。自2000年以后,我国农产品价格波动具有明显下降趋势,波动值基本保持在[-40%,40%]之间。因此,虽然我国农产品价格波动风险从总体上看一直保持着较高的水平,但是近年来也趋于稳定。

三、理论分析及假说提出

假说1:农产品价格波动与农户农业保险需求之间关系为正相关。农业保险开始将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市场风险纳入农业保险保障范畴,对农业生产经营者因市场价格频繁波动造成的损失给予经济赔偿,拓宽了保险服务领域,促进了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市场价格基本稳定,保障了农民利益,对当前农业生产自然风险保障形成了有益补充。此时,农业保险可以起到一定缓冲农产品价格波动给农户带来的风险,说明农产品价格波动对农业保险需求有影响。基于以上分析,得到假说1;农产品价格波动与农户农业保险需求之间关系为正相关。假说2:农产品价格波动通过影响农户收入,进而影响农业保险需求。农业收入在农民收入来源中依然占有一定的比重,农产品价格波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农户收入的波动,农民能够从农产品价格上涨中显著获益,也会从农产品价格下降中收入减少。农产品价格波动,农业生产损失对于农户收入影响越大,此时农户更倾向于投保农业保险。因此,当农产品价格波动越频繁时,收入效应作用下农户的农业保险消费需求会增加。基于以上分析,得出假说2:农产品价格波动通过影响农户收入,进而影响农业保险需求。

四、实证检验

(一)状态空间模型检验

1.相关指标选取和数据来源。本文选取全国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来衡量我国农产品价格波动(X),选取能够直观反映农户在多大程度上将农业保险潜在需求转化为实际的保险消费的各年份农业保险保费收入(Y)作为因变量。本文样本数据主要来自《保险年鉴》和中经网数据库,我们选取1985-2015年间的农产品价格和农业保险保费收入相关数据,并使用Eviews8对数据进行分析之前先对数据进行取对数处理。2.单位根检验(ADF检验)。如果两个时间序列并非平稳序列,直接使用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可能会得到虚假的结果,所以需要对时间序列LNY和LNDR进行单位根平稳性检验,使用ADF方法,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由ADF检验结果可知两个序列都存在单位根,并不是平稳序列,所以需要进行进一步差分处理。由检验结果发现经过一阶差分处理后两组数列都变为一阶单整变量,也就是此时序列dLNY和dLNX都是平稳序列。3.协整检验。为避免伪回归的问题,在通过了ADF单位根检验后,用Johansen协整检验的对经济变量的进行协整检验,以揭示时间序列变量之间是否存在长期稳定关系,Johansen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从表3可看出,协整检验结果显示在5%的置信水平下存在2个协整向量,也就是存在2个协整向量使得变量能够进行线性回归分析,即长期中我国农产品价格波动与农业保险需求存在线性相关关系,可构建相关模型来深入分析农产品价格波动与农业保险需求之间的关系。

(二)中介效应检验

篇2

农产品物流的概念及其特点

1.农产品物流的概念

农产品物流是指为了满足用户需求,实现农产品价值而进行的农产品物质实体及相关信息从生产者到消费者之间的物理性经济活动。具体地说,它包括农产品生产、收购、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配送、流通加工、分销、信息活动等环节,并且在这一过程中实现农产品价值增值和组织目标。

加工增值是农产品物流的重要内容。农产品加工增值和副产品的综合利用是减少农产品损失,延长其保存期限,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丰富人民生活,使农产品资源得以充分利用的重要途径。

农产品物流不等于农产品储运,它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一般而言,按照物流功能的不同,农产品物流系统可分为物流作业和物流信息两大系统。物流作业系统主要包括农产品的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配送、流通加工等,在作业中需要结合农产品的生化特性,使用各种先进技能和技术,力求省力,并使农业生产据点、物流据点、农产品配送路线、运输手段等网络化,以提高物流活动的效率。物流信息系统是整个农产品物流系统的神经中枢系统,它包括订货、收货、库存管理、配送、发货等信息子系统,力求掌控农产品运动全过程的信息交流活动,在现代农产品物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农产品物流不等于农产品流通。农产品流通从机能上看,可分为商流和物流两类。商流通过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农产品所有权的转移来实现价值效用。农产品物流则通过克服时间和空间的阻碍,创造空间效用、时间效用、品种效用、批量效用、信息效用、风险效用和信用效用等7大效用。现代农产品物流涵盖了生产前和生产过程中的物质、信息流通过程及生产之后的市场营销活动、售后服务等领域,是为了实现消费者满意,在适当时间以较低的成本和优良的服务完成适当农产品实体从供应地到消费地的运动。农产品流通首先是从商流开始,物流促进商流有效地开展。

2.农产品物流的特点

(1)农产品物流涉及面广量大

目前,我国生活消费农产品主要以鲜货鲜销形式为主,要满足消费者在不同时空上的要求,我国农产品物流就面临着时间、空间、数量和质量的巨大挑战,我国农产品物流流量之大、流向之广在世界各国中名列前茅。

(2)农产品物流具有季节性和周期性

农产品物流具有很强的季节性和周期性,表现为在农产品成熟时,出现短时、较大的物流量,而季节过后,物流量迅速减小,呈现较大的周期性和波动性。

(3)农产品物流具有预期性

预期是指对与当前决策有关经济变量未来值的预测,是决策者对那些与其决策相关的不确定的经济变量所作的预测。农产品物流具有预期性是指其生产者多是根据当年农产品的价格来决定下一年农产品的种植数量,这将导致农产品的供给数量与农产品价格年复一年地大幅反向波动。在某些条件下波动将收敛于均衡值,在其他条件下,波动是不收敛的。

(4)农产品物流具有易耗性

“鲜活”是农产品的生命和价值所在,但由于鲜活农产品的含水量高,保鲜期短,极易腐烂变质,因而农产品物流特别要求绿色物流。

(5)农产品物流具有专业性

由于农产品所具有的生化品质特性,决定了农产品物流具有很强的专业性。这就要求农产品生产、流通加工、包装方式、储运条件和技术手段也必然具有专业性。同时,农产品物流的设施、设备和运输工具也要求具有专用性。

我国农产品物流发展现状和需求预测中存在的问题

1.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不完善,相关技术和设备落后

由于农产品的季节性和生化特性,使农产品在生产、加工、包装、运输和销售等方面对物流设施、相关技术和设备有较高的要求。而目前我国农产品物流设施不完善,相关技术和设备落后,严重影响我国农产品物流的发展。主要表现在:

(1)运输条件较为落后

首先,农村交通网络还不够发达,有些偏远山区还未达到村村通公路,有些地区交通拥挤堵塞,多种形式联运尚未形成。在农产品收获季节,难以满足大量、快速运输的要求。其次运输车辆不能满足农产品运输的要求。我国农产品运输车辆大都是敞篷车,只有少数密封式箱式货车,冷藏货车数量更少,水果、蔬菜等农产品在途损耗量在20%-30%,每年有总值约750亿元的农产品在运输中腐烂。而农产品物流发达国家仅损失5%。

(2)储存条件和加工能力较差

保鲜技术和加工能力制约着农产品物流运营的质量。我国农产品物流多以常温物流或自然形态物流形式为主,缺乏冷冻、冷藏、防潮设备和技术,使得农产品在物流过程中损失很大。同时农产品加工技术水平低,只进行简单的筛选,而没有进行分级、分类、分包等增值服务,农产品优劣混杂,从而影响了农产品的价格和收益。

(3)市场销售体系不健全,市场硬件设施落后,交易规范化、现代化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我国目前建有农副产品批发市场5 325个,2007年的交易额达到7 352.7亿元,是农产品物流和商流的主要载体,但是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的物流系统极为落后。主要体现在:

硬件设施落后,由于农产品多数为生鲜易腐产品,因此需要先进的储藏设施来保鲜,而国内市场保鲜技术水平较低,且市场内缺乏相应的检测设施和质量安全标准细则。

交易方式落后,主要是“一对一”交易,这就容易导致批发市场价格波动较大,不利于农产品的供需平衡。多数批发市场经营规模小,没有建立明确的市场准入制度,缺乏政府必要的政策支持。

2.农产品物流系统尚未形成完整的产业链

目前我国农产品物流在生产、加工、运输、销售等方面的运营主体规模较小,服务能力和市场竞争力较差,环节与环节之间相互独立,相互博弈,缺乏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关系,没有形成完整的农产品产业链。主要表现在:

(1)各个环节之间仅仅是松散的协作关系,一旦遇到自然或人为因素的干扰,供应链环节之间容易出现断裂,造成农产品要么价格下降、滞销,要么价格上涨、供不应求,整个农产品供应链有形成蛛网理论波动的趋势。

(2)各个环节之间缺乏信息共享,农产品生产商不了解运输、加工和销售方面的信息,要么生产超过加工需求能力而跌价、滞销,要么满足不了市场加工能力而丧失了机会。

3.农产品物流信息系统尚不健全

农产品物流的流量、流向以及相关的商流信息关系到农产品物流的效益和效率。信息的内容既包括市场信息又包括资源信息。目前我国农产品物流信息系统尚不健全,主要体现在:

(1)快速、准确、完备、立体的公共信息平台尚未形成。农产品的特性决定了农产品物流信息需要广泛、准确、快速地收集、加工、整理和传递,这样才能确保农产品生产、加工、运输和销售的顺利进行,提高农产品产业链的总体效益。而我国目前的信息平台建设尚不完善,信息滞后、准确性差、信息手段单一,影响农产品物流产业链运行的效率和效益。

(2)农产品产业链内部各环节之间、各个企业之间信息传递的手段落后。由于目前农产品生产商、加工企业、销售企业大多规模较小,通讯手段单一,搜索上下游信息的能力较差,电子订单和电子商务的应用尚不广泛,影响了产业链运行的效率和效果。

4.农产品需求预测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农产品需求的预测往往只是农民自己根据当年的销售情况预测下年的需求,农民根据自己需求预测所作出的种植决定往往带有较大的盲目性。这些年从“蒜你狠”到“花你钱”再到“姜你军”等等,价格的大幅波动都是个体预测所造成的,个体预测不仅严重影响农民的收入,而且对农产品供给也带来大幅的波动。

5.农产品物流管理政策措施不完善

农产品物流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支持和法律法规的保护。目前我国在农产品物流宏观管理、政策支持和法律法规的完善方面还有待提高,在一些方面还存在问题:

(1)物流体系建设缺乏统一性。农产品物流涉及许多部门,如综合计划部门,业务主管部门,交通部门,发运、中转、接受地政府部门。要使农产品物流产业链运行顺畅,就要求各个部门对农产品物流体系建设必须统一协调,但目前农产品物流体系建设中各部门之间缺乏必要的协调,各自为政,条块分割,地方保护主义等现象较为普遍。

(2)农产品物流标准化体系尚不健全。农产品物流所涉及的生产、加工、运输、销售过程的相关标准尚不完善,不能与国际标准接轨,严重制约农产品贸易,特别是国际贸易的顺利进行。

改善和发展我国农产品物流的对策和措施

伴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农产品市场化程度和贸易自由化程度得以快速提高,发展我国农产品物流应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政府加大对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的投入,加强对农产品物流发展的宏观管理,制定和完善相应的政策法规,各部门和各级政府相互协调,相互配合支持农产品物流的发展。

(1)培育和壮大从事农产品物流的主体。首先,政府应通过财政税收政策鼓励和扶持农产品生产、加工、运输和销售企业发展,打破区域界限,鼓励农产品产业链上的企业跨区域联合,形成大的农产品产业集团,提高企业抵抗自然和人为风险的能力。其次,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鼓励“生产基地+农户”、“加工企业+农户”、“运销企业+农户”、“配送中心+农户”等模式发展,整合上下游资源,成立一体化贸工农企业,形成完整农产品生产、加工、运输和销售的产业链。

(2)加大对涉及农产品物流相关基础设施、设备的投入。一方面,要加强农村公路建设,完善公路网络,提高路网的通达深度和广度,确保农产品物流顺畅。另一方面加强农产品储运工具和设备的开发和生产,提高农产品冷藏保鲜能力,降低储运环节的损耗,根据不同农产品的生化特性建立相应的储藏设施,延长农产品的保质期。

(3)相关管理部门如路政、工商、税务、海关等管理部门相互协作,确保农产品物流绿色快速通道形成,尽可能减少农产品在途时间,减少在途损耗,提高经济效益。

(4)建立不同规模的市场体系。一方面,对于农产品现货,根据农产品物流的分布情况、交通运输条件建立区域物流集散地,通过海陆空立体运输网络配送到各级批发市场和加工企业。另一方面,发展农产品期货市场,增强农产品产业链抵抗自然和人为风险的能力,增加农产品套期保值的手段。

2.构建完备的农产品物流信息系统

在物流信息系统的构建上主要是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

(1)政府应加速建立完善的公共信息平台,通过电视、广播和互联网等媒体及时、准确地农产品供求信息,提高农产品物流产业链各个相关企业利用信息的能力和效率。

(2)鼓励和支持农产品物流信息技术的研究和开发。

3.加快农产品物流标准化进程

在生产、加工、运输和销售等环节,推行和国际接轨的物流设施、物流工具标准,以实现物流活动的标准化、合理化,适应国内和国际市场的竞争,提高我国农产品物流的核心竞争力。

4.提升预测的准确性

通过大规模的土地流转,改变一家一户的生产模式,使农户分散的需求预测变为集中预测,提升预测的准确性,减少农产品供给大起大落的局面。

5.加快农产品物流相关人才的培养

由于农产品物流的特点,使农产品物流运作过程中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因此发展农产品物流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首先,应通过多层次教育培训体系,培养高、中、低专门物流人才。其次,应通过相关资格认证,保证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再次,应在偏远地区通过培养农产品经纪人来提高农产品生产和销售的质量和效益。

篇3

1.1农产品的变质函数农产品在运输过程中容易腐烂,Dave对物体变质宿点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包含生命周期的易腐物品的函数形式较为复杂,采用指数表示农产品的变质速度。本文采用定义农产品的指数变质函数描述农产品的鲜活度随时间和温度的变化情况。农产品在运输过程中的温度已经设置完,本文设置农产品运输在一个稳定的温度环境下完成,设置农产品的变质函数如式(1)所示:Q(t)=Q0•K•e-βt(1)其中,Q0用于描述农产品在新鲜情况下的质量;t用于描述运输农产品消耗的时间;K用于描述农产品随温度变化而变质的速度常数,也就是农产品变质速度,K值较小说明农产品呈现静态变质特征,K较大说明农产品呈现动态变质特征,β用于描述农产品对时间的敏感系数,也就是农产品的变质程度,如果农产品对时间敏感度相对增加,则β的取值降低,否则提升。

1.2数学建模对农产品运输距离问题进行优化,需要设置的前提条件是:(1)所有农产品需求点的地理位置和需求量事先设置;(2)农产品配送中心保存的农产品量可以满足全部需求点的要求量;(3)应一次性满足需求点的要求量,并且执行任务的车辆是唯一的;(4)农产品在运输时的变质损失可忽略不计,通过充分符合时间窗限制,调控农产品的变质损失。则构建的农产品运输距离与变质关系的数学建模,如式(2)所示:Z=∑i=0n∑j=0n∑k=1mCijXijk+A∑j=1nmax(ETj-tj,0)+A∑j=1nmax(tj-LTj,0)+∑i=0n(Qi-gi)•p(2)其中,tj=∑i=0n∑k=1mXijk(ti+tij+si),tj表示车辆到达需求点j的实际时间,tij表示i到j的行驶时间,si表示在需求点i卸车的时间,i,j=1,2,,n。设置的农产品运输过程的限制规范如下述各式所示:∑i=1ngiyik≤q(k=1,2,,m)(3)∑k=1myik=ìím(i=0)1(i=1,2,,n)(4)∑i=1nxijk=yijk(j=1,2,,n;k=1,2,,m)(5)∑j=1nxijk=yijk(i=1,2,,n;k=1,2,,m)(6)xijk=0或1(i,j=1,2,,n;k=1,2,,m)(7)yik=0或1(i=1,2,,n;k=1,2,,m)(8)其中,配送中心的编号是0,农产品需求点编号为1,2,…,n,农产品运输任务和配送中心都用点i描述;Cij表示通过点i到j消耗的费用;xijk表示决策变量,用于描述车辆k是否从i到j;k用于描述车辆号;车辆数量为m;农产品需求点数量为n;农产品运输的时间制约系数是A;gi用于描述i点的需求量;q表示车辆载重量;éùETiLTi表示农产品运输任务j的时间限制区间。Qi=gi/(K•e-βtik)表示车辆k在tik时间运输到i点,并且符合点i要求情况下的载货量。p表示单位农产品在运输过程中由于变质产生的损失价值。式(2)表示目标函数;式(3)表示每辆车都不超载;式(4)表示确保各需求点都有1个车辆进行配送;式(5)、(6)用来限制到达和离开需求点的车辆数量是1;式(7)用来描述i同j间有无距离;式(8)表示yijk的取值。

1.3农产品变质情况下最佳运输距离上述分析的农产品运输距离优化模型是NP-Hard问题,采用指数变质函数对该模型进行约束,会提高农产品带时间窗的运输距离问题更加复杂。农产品在运输过程中受到时间的相对限制,可分为静态农产品变质和动态农产品变质两种类型,其中静态变质的时间相对较短,变质程度较弱,产生的损失也较低;而动态变质的时间较长,变质程度较强,产生的损失较高。本文采用最大最小蚁群算法,求解静态农产品变质情况下,最佳农产品运输距离。具体的过程为:(1)对变量进行初始化处理,初始时刻τij=0,各条距离上的信息素值是τij=1,迭代次数nc0,k1,车辆行驶时间Tsolu=0,车辆剩余载重Q-net=Q,不能符合需求点要求的需求点集为V-net={V}1,V2,,Vn,Zbest=M,M为较大正数。(2)按照车辆载重以及时间窗口的限制,明确蚂蚁后续可选的转移点集V-allowed。分析V-allowed是否为空集,如果是空集,设置kk+1,Tsolu=0,Q-net=Q,V-allowed=V-net。(3)运算蚂蚁选择不同需求点的转移概率是pkij=[τij]α•[ηij]β∑I∈V-allowed[τij]α•[ηij]β,产生随机数,按照随机数以及概率选择蚂蚁后续转移点Vt,调整Q-net,Tsolu以及V-net。(4)分析V-net是否为空集,若不是,返回(2);若是,则说明需求点都被配送到货,n个点都处于解集中,记录蚂蚁数量mk。(5)采用式(9)对各边(i,j)进行信息素调整:τij(t+1)=pτij(t)+τij(t)τij(t)=ìí2L(gb)IE边(i,j)在本次求解的运输路径上0otherwise(9)其中,L(gb)表示当前时刻蚂蚁距离搜索中获取的全局最优路线长度,且有0.1≤ρ≤0.9。(6)对信息素值的上下限进行判定和调整。τmaxij(t)=ìíρk•τij(0)+11-ρ•2f(Sgb),0<k<811-ρ•2f(Sgb),k≥8(10)其中,f(Sgb)表示当前全局最优解距离的长度。τmin=τmax/10,实时调整τij的值。IEτij>τmax,τij=τmaxIEτij<τmin,τij=τmin(7)对各边(i,j)设置τij0;ncnc+1,运算目标函数值,并分析目标函数值是否变化,若有,记录所得解。(8)IEnc<NC(预定迭代次数),重新迭代,否则跳出。

1.4采用动态规划算法求解动态农产品变质情况下最佳运输距离假设从配送中心发出m辆车,有配送需求的客户n个,某t时刻出现p个新需求客户,m辆车从配送中心出发,配送完所有有需求的客户,最后回到配送中心[6]。其阶段数为2m+n+p,某一车辆k从客户点i到客户点j,(i,j)用于描述农产品运输过程的变质状态变量,某一t时刻出现p个新需求客户,按照这些客户的位置、配送时间窗、需求量和现今车辆的剩余载重量,将新需求客户插入原来的车辆配送计划中。用Xijk描述车辆k从客户点i到客户点j则记为1,反之记为0;Yjk表示车辆k配送客户点j则记为1,反之记为0。车辆k由客户点i行驶到客户点j,将车辆运输成本、农产品动态变质损失成本和客户惩罚成本组成的综合最低成本作为目标函数。

2实例验证

为了验证本文模型的有效性,需要进行相关的实验分析。实验选取某城市农产品配送中心,对10个配送中心需求点进行瓜果配送。配送中心车辆载重约束为6t,运行速度为50km/h。10个需求点要求量、配送车辆到达时间窗口和到达后的处理时间用表1描述。配送中心和不同需求点间的距离用表2描述。设置变质函数为Q(t)=Q0°e-t/200,确定瓜果运输距离同变质关系模型,确保满足总体需求点不同需求条件下的运输成本最低问题。采用Matlab编制基于最大最小蚁群算法程序并且结合实例问题进行求解,设置α=1.5,β=3,m=30,Q=8,ρ=0.7,运行次数为6000。运行10次结果分别是2827.5,2827.5,2827.5,2764.5,2754.5,2754.5,2728.5,2727.5,2728.5,2728.5。本文方法获取的最佳瓜果运输距离为2727.5,最优解趋势用图1描述。Fig.1Theoptimalresultstrendchart分析图1可得,本文模型的性能较为稳定,10次求解最差与最优结果相差很小,有效解决了求解瓜果运输距离陷入局部最优的缺陷,是处理农产品运输距离优化的有效方法。

3结论

篇4

关键词:农产品;市场营销;创新

农产品市场营销就是指为了满足人们的需求和欲望而实现农产品潜在交换的活动过程。农产品营销是农产品生产者与经营者个人与群体在农产品从农户到消费者的流通过程中,实现个人和社会需求目标的各种产品创造和产品交易的一系列活动。农产品市场营销的主体是从事农产品生产和经营的个人和群体。农产品营销活动贯穿于农产品生产和流通、交易的全过程。农产品市场营销概念体现了一定的社会价值或社会属性,其最终目标是满足社会和人们对农产品的需求和欲望。

1  我国农产品市场营销的现状

1. 1  农产品市场建设发展迅速

我国农产品市场发展迅速,类别繁多,包括粮油市场、蔬菜市场、水产品市场、肉食禽蛋市场、干鲜果品市场等。农产品市场数目基本稳定,交易额稳步上升,这主要是因为我国农产品交易市场在经历了几十年高速增长和规模扩张后,现正逐步实现从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流通规模上台阶,市场硬件设施明显改善,商品档次日益提高,市场运行质量日趋看好。

1. 2  农产品批发市场成为农产品流通的主渠道农产品市场覆盖了几乎所有的大、中、小城市和农产品集中产区,基本形成了以城乡集贸市场和农产品批发市场为主导的农产品营销渠道体系,构筑了贯通全国城乡的农产品流通大动脉。目前大、中、小城市消费的生鲜农产品80 %~90 %是通过批发市场提供的,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大力发展,对于搞活农产品流通、增加农民收入、满足城镇居民农产品消费需求发挥着积极作用。

1. 3  以配送、超市、大卖场等为主的现代流通方式发展势头迅猛

超市作为一种新型现代营销业态在近几年也逐步涉足农产品销售领域,成为农产品营销渠道体系里的新成员,并与传统的集贸市场在零售终端展开了激烈的竞争,传统农贸市场的市场地位正在受挑战。另一方面,南京、广州、武汉、上海等地政府在大力推行“农改超”工程,旨在打造高效安全的农产品营销网络,使之与城市经济发展相适应。

1. 4  农产品营销中介发展活跃

现阶段,各种农产品购销主体:个体户、专业户、联合体不断发展壮大。依托这些活跃在城乡各地的农产品营销中介组织,使得小规模生产和大市场实现了对接,改变了过去产销脱节的尴尬局面,有效地缓解了农产品销售难的问题。他们的出现带动了上游生产基地的发育壮大,带领农民走向市场,帮助农民致富,为地区农业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2  农产品市场营销的创新

2. 1  农产品市场经营观念的创新

随着农产品相对过剩时代的到来,客观迫切要求农业产业化经营系统抛弃农产品运销观念,确立以市场需求为中心的现代农产品市场营销观念。农产品市场营销是一个比农产品运销更为广泛的概念,农产品市场营销要求农产品生产经营者不仅要研究人们的现实需求,更要研究人们对农产品的潜在需求,并创造需求。农产品运销观念强调的是以自己的生产为前提,如何把生产出的农产品运输出去并完成销售,考虑的是如何把产品变成现金。农产品市场营销观念考虑的是如何通过生产、传送农产品以及与最终消费农产品有关的所有事物,来满足顾客的需求。顾客的需求是农产品生产经营者的出发点、中心点和归宿点。

2. 2  农产品营销战略与策略的创新

农产品市场营销围绕目标市场需求的变化,综合地运用各种营销战略与策略,通过比竞争对手更加有效地满足目标市场的需求来实现企业增长和利润的实现。这就要求农业产业化经营系统充分运用现代市场营销的“10PS 组合(市场调查、市场细分、市场优先、市场定位、产品策略、价格策略、渠道策略、促销策略、政治权利和公共关系) ”。

农业产业化经营必须源于对农产品消费需求的深入调查和细致研究,通过市场研究,发掘潜在需求,捕捉市场机会。根据一些细分变量来分割市场,进行比较、评价,选择其中一部分作为自己为之服务的目标市场,针对它的需求特点开发适宜的产品,制定合适的价格、渠道、促销策略,实现产品的既定目标。由于农业是弱质产业,比较利益低下,资金紧张,农业产业化经营系统一般难以进行大规模的宣传和促销,往往还要依靠“政治权利”和“公共关系”这两个策略。一方面,积极利用政府力量,获得宣传支持,引导百姓消费,扩大有效需求。另一方面,农业产业化经营系统应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改善与社会各界的关系,树立良好的形象,获得社会的关心和支持,通过公共关系达到宣传促销的目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系统还可以利用报纸、电视台等大众媒体以及其他社会机构为农产品营销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

2. 3  农产品品牌决策与管理的创新

品牌管理是通过创立一个好的品牌,培育品牌、扩张品牌和保护品牌,奠定品牌优势,塑造驰名品牌,积累品牌资产。品牌管理过程实质是一个就品牌资产的各个方面的内容进行有步骤的规划和创新的过程,其根本目的就是塑造高资产的品牌。

创知名品牌是解决农产品销售难和提高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随着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开展,很多企业开始意识到品牌的重要性,越来越多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系统开始有意识地应用品牌策略。事实上,农业产业化的过程就是一个依靠品牌优势,逐步建立农业产业规模优势,最终使农业产业得到进步和完善的过程。没有农产品品牌的创立和扩张,没有农产品品牌的优势,就不可能有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健康发展,也就不能彻底解决农产品销售难的问题以及农业增产与农民不增收之间的矛盾。

参考文献

[1 ]  王凯. 品牌营销模型研究[J ] . 市场周刊,2004 (10) :22224.

篇5

1.农产品企业营销渠道结构问题其一,农产品营销渠道的多层次式结构增加渠道交易成本,降低渠道运作效率。我国多数农产品企业规模相对有限,受制于本企业人财物资源的有限性,通常采取多层次的金字塔式营销渠道结构设计。多层次金字塔式营销渠道设计固然可以令中小规模农产品企业迅速扩张市场覆盖范围,但是过多的营销渠道层级将使得农产品的价格被层层加码后变得消费者难以承担,最终削弱中小型农产品企业的价格竞争优势。由于过长的营销环节以及公路运输,导致一些农产品特别是生鲜农产品在流通过程容易腐烂变质,使得农产品的采购量和实际销售量之间存在较大的缺口,加大了农产品的成本[1]。其二,长窄型农产品营销渠道结构设计将弱化农产品生产企业与终端销售商之间的关联性,由此诱发的“长鞭效应”将破坏农产品生产企业的生产排程计划的有效性。冗长的农产品营销渠道结构将增加渠道系统内部的信息传递效率,使得农产品终端销售市场上的客户需求信息难以及时、准确的反馈给上游的生产企业。农产品渠道信息流通不畅将使得农产品以存货的形式大量驻留在农产品营销渠道中,增加整个渠道系统的产品积压成本和存货资金占用成本。高企的农产品营销渠道系统的运营费用将削弱农产品营销渠道的整体竞争实力,最终损害全体营销渠道成员企业的利益。

2.农产品企业营销渠道行为问题经济人天性决定农产品营销渠道成员间缺乏合作意识,由此诱发频繁的渠道冲突行为。具有独立法人身份的农产品渠道企业以实现自身利益最优化为基准来制定自身的渠道战略,这使得企业利益与渠道其他成员企业之间的利益产生冲突。其一,农产品渠道成员企业行为冲突将导致渠道市场价格紊乱。农产品价格易受市场行情影响,当某一渠道成员企业为实现本企业利益而挑战渠道核心企业制定的价格策略,将使得农产品渠道价格形成机制无序化,进而导致农产品市场陷入恶性价格战中,最终损害渠道系统全部成员企业的利益。其二,农产品渠道成员企业间的行为冲突将侵蚀渠道品牌资产。农产品客户对农产品的购买行为是基于对该产品良好品牌形象的信心,而饱满的消费者信心与科学的渠道运营行为和规范的渠道价格形成机制密切相关。在农产品买方市场行情下,当渠道核心企业对下游渠道成员企业的不理缺乏有力监督,将激起农产品渠道成员企业间的行为冲突,进而削弱消费者对农产品品牌的信任度。这将使得农产品营销渠道的品牌价值萎缩,给竞争对手的农产品以乘虚攻击之机会。

二、农产品企业营销渠道纵向协作机制建构策略

1.强化农产品企业营销渠道系统控制权为提升企业在纵向协同营销渠道环境中的生存能力,农产品企业应当采取如下策略来增强企业对纵向协同式营销渠道系统的控制力。其一,农产品企业应当提升渠道系统组织化水平。通过鼓励大型零售企业直接与合作社形成产供销一体化,发展“公司加农户”等农产品产销模式[2]。为强化不同类型市场组织间的纵向协作协同力,农产品企业应当积极推进在尊重企业间文化差异基础上的渠道商共同愿景建设。农产品的天然弱质性决定了农产品企业具有较高的经营风险和较低的单位利润率水平。由于营销渠道系统的协同能力首先取决于各位渠道商经营目标的重叠率。农产品企业应当积极培养营销系统渠道商的共同愿景,促使营销渠道系统成员企业围绕共同的营销渠道建设目标来制定各自的战略方针和行动策略,从而在实现营销渠道系统的整体利益最大化目标的同时,亦有效增强农产品企业从营销渠道系统中谋求本位利益的能力。其二,农产品企业应当增强营销渠道系统成员企业对本渠道核心资源的依赖性。将非核心成员企业锁定在营销渠道系统中的策略不仅可促使该企业为渠道系统作出持久贡献以增强渠道系统的可持续竞争力,且可以消解竞争对手对终端市场营销渠道的控制力。常见的锁定渠道成员企业的方式是强化渠道成员的资产专用性投资。成员企业对渠道系统的专用性资产投资将增加该企业脱离本渠道系统的成本,从而遏制渠道成员企业背离渠道系统整体利益的冲动。

2.优化农产品企业营销渠道结构其一,农产品企业应强化以订单拉动为核心的农产品营销渠道结构建设。传统农产品渠道建设通常将渠道视为相互孤立的若干渠道构成要件,并采取分别建构各渠道构成要件的策略。这种割裂了渠道系统的整合功能的农产品营销渠道设计思路与农产品的快速流通属性相背离。终端市场需求是推动农产品营销渠道系统正常运转的基本条件。农产品营销渠道应当以订单为核心,建立基于终端市场需求拉动的渠道新模式。这要求农产品营销渠道的纵向管理能力评估应当以满足终端市场需求为标杆,通过整合纵向渠道成员企业的优势资源来提升渠道系统满足客户需求的能力。其二,农产品企业可推动柔性化农产品营销渠道结构建设,以增强渠道纵向协同力。经济发展推动农产品客户生活质量的改善,亦使其对农产品需求呈多元化特征。具体而言,农产品渠道控制者可通过建立农产品产销一体化组织的方式来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积极构建规模生产、精深加工、物流销售、循环利用为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有效增强农产品生产环节柔性应对终端销售环节的多元化需求[3]。再者,农产品企业可在跟踪终端用户个性化需求的基础上建立健全客户需求信息数据库,并在充分理解客户的消费行为和消费理念的基础上展开产品研发和设计工作,以特色化农产品来满足市场上客户的个性化多元需求。

篇6

关键词:技术壁垒;农产品出口;向量自回归模型

中图分类号:F752.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594(2011)03-0010-07 收稿日期:2010-09-10

一、引言

农业作为传统第一产业,一直是国际贸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近些年来实体贸易中工业品的比例不断上升。但随着世界人口的快速增长、人们食品消费需求的不断升级以及农产品贸易自由化程度的加深,农产品贸易在国际贸易中仍占有重要地位。改革开放以来,受到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以及美国大幅提高进口农产品技术标准等各方面因素制约,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面临着一定挑战。本文通过建立向量自回归模型,研究美国技术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对美出口造成的影响,并对农产品出口应对技术壁垒提出建议。

二、我国农产品对美出口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一) 我国输美农产品贸易现状

美国是我第四大农产品出口市场,近些年中美农产品贸易一直保持大幅增长,出口状况如图1。2009年,我国农产品对美出口金额为48.5亿美元,其中出口的前十大类农产品分别为:冻鱼和冻鱼片、罗非鱼、虾及制品、苹果汁、桔子罐头、蟹产品、肠衣、干燥蔬菜、冷冻蔬菜和鲜蔬菜。在产品类别上,美国是我国苹果汁、蘑菇罐头和茶叶的主要出口国。2009年,我国对美出口苹果汁37.3万吨,出口蘑菇罐头5万吨,出口茶叶1.9万吨,分别位列我国第一和第三大出口市场。

(二) 技术壁垒对我国输美农产品贸易的影响

1.不利于农产品出口贸易发展。

美国是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遭受技术壁垒限制最多的地区之一。在受到技术壁垒限制的出口企业中,约27%的企业受到来自美国的技术限制(任颖洁,2009)。自1995年至2009年,美国共TBT通报80起,大幅提高农产品进口标准,见图2,并针对我国农产品实行了一系列限制进口措施。仅2009年1~8月,美国对我国农产品扣留批次就达到187起,共拒绝518批次中国农产品进入美国市场,产品类别见图3。在产品拒绝原因上,不符合产品包装和安全卫生要求是我国输美农产品的主要问题。美国农业技术壁垒的提高直接阻碍了我国农产品对美出口。同时,对于有实力加大技术投入的企业而言,对生产流程、产品质量监控体系和包装制度的完善直接导致生产成本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我国农产品的价格优势,降低了我国农产品的出口竞争力。

2.不利于我国农业结构调整。

从我国输美农产品面临技术壁垒现状来看,受到影响的农产品范围很广,从水产品到蔬菜、水果制品,再到谷物、乳品和加工类食品,涉及产品大类十多余项,几乎所有在价格上具有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技术壁垒影响。一方面,我国农产品出口整体受挫的状况不利于我国农业大力发展重点产品,进行农业结构调整;另一方面,由于农产品生产者多为小型个体户,不具有很好的市场判断力,很可能由于某类产品的技术标准限制而大量转移到其他类别产品生产,在某类产品技术壁垒消除后造成该类产品市场短缺现象。

3.恶化我国农产品出口环境。

由于技术壁垒存在扩散效应,美国对我国农产品出口技术标准的提高很可能从整体上恶化我国农产品出口环境。技术壁垒在农产品国际贸易中的扩散效应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发起国之间的“横向扩散”;二是在受害国国内企业间的“纵向扩散”(孙龙中等,2008)。美国针对中国某类产品的技术性限制措施也会引发其他国家对该类产品的一系列审查,很可能进而使中国农产品失去其他国家市场。同时,由于技术壁垒扩散效应的广泛性,我国国内某家企业的出口产品遭受技术壁垒后,很可能使国内所有生产该类产品的厂商受到牵连。

(三) 农产品出口其他影响因素分析

1.美国国内需求对农产品出口的影响。

本文以一般经济学模型说明美国国内需求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图4为经济学供给――需求曲线。其中s代表我国农产品供给,D代表美国国内需求。P1、Q1为初始的农产品出口均衡价格和数量。当美国国内需求增加,即需求曲线D1向右平移至D2时,均衡点由A向右上方平移至B,此时农产品出口均衡价格和数量分别为P2、Q2。由图4可得,当美国国内需求增加时,我国农产品出口数量和价格均会有所上升。因此,本文假定美国国内需求与我国农产品出口呈正相关。

2.汇率变动对农产品出口影响。

汇率是决定产品相对价格的主要因素,一国商品出口受到其出口价格的很大影响。由于我国出口农产品大多为初级产品,产品附加值较低,缺乏在国际市场的定价能力,人民币汇率上升会提高我国农产品的相对价格,削弱我国农产品的价格优势。宋海英(2005)利用实证研究证实J曲线效应的存在,认为我国农产品出口与当年人民币的实际有效汇率显著地呈反向相关关系。因此,本文假定汇率变动与我国农产品出口呈负相关。

三、实证分析

(一) 研究变量选取

本文将美国农业技术壁垒程度、美国国内需求和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作为影响我国农产品对美出口因素建立计量经济学模型。由于一国技术壁垒难以衡量,基于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将美国1989~2009年农业TBT通报数作为美国农业技术壁垒程度的衡量指标。

(二) 计量模型设定

一般的回归方程模型只考虑各独立自变量对因变量的解释关系。由于农产品出口、汇率、国外需求与技术壁垒程度各变量问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相关关系,因此很难用简单OLS法进行各变量相关关系分析。本文选用向量自回归VAR模型,在某些给定条件下分析一个经济变量的扰动对其他经济变量造成的影响。其一般形式为:

是滞后内生变量向量,x1-1(i=0,1,2,…r)是d维外生变量向量或滞后外生变量向量,p、r分别是内生变量和外生变量的滞后阶数。A1是k×k维系数矩阵,B1是k×d维系数矩阵。ε1是由k维随机误差项构成的向量。

(三) 数据收集和变量处理

本文以海关HS编码前24大类作为农产品类别,选取1989~2009年间我国对美国农产品出口额、美国农业技术壁垒程度、美国国内食物及烟草类需求、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作为模型变量。其中我国对美农产品出口额数据来自美国国际贸易管理署,美国国内需求数据来自美国商务部,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美国农业TBT通报数来自WTO网站。为减少数据的较大波动,除美国TBT

通报数外,各变量均取对数形式。

本文运用EVIEWS5.0软件,采用ADF单位根检验法检验各时间序列和其差分序列平稳性,ADF检,验表明各变量均为一阶差分平稳,检验结果如表1。

(四) 模型估计与结果分析

1.VAR模型估计。

本文将模型滞后期设定为两阶,模型估计结果如表2。模型AIC值和SC值都较小,滞后期设定合适。lnEX方程可决系数较高,说明方程拟合程度较好。对模型进行AR特征多项式根检验,结果表明VAR(2)的特征多项式的逆根均小于1,因此模型是稳定的。

由VAR模型得到农业出口方程为:

InEX=0.3070541nEX(-1)-0.1673181nEX(-2)+L5981311nAQ(-I)+k7266841nAQ(-2)-0.176764

INCR(-1)-0.1766611ncR(-2)+0.009715TBT(-I)-0.020395TBT(-2)-25.751848

由方程得到美国技术壁垒滞后一阶项的系数为0.0097,说明上年度美国农业技术壁垒每提高1%,对我国农业产生0.0097%的小幅促进作用,这是由于美国农业技术标准的提高会促使我国部分企业加大技术投入,促进我国高附加值农产品出口。但技术壁垒滞后二阶项系数为-0.02,说明美国农业技术标准自颁布第二年起,每提高1%会对我国农业出口产生0.02%的抑制作用。同时,方程表明美国国内需求与我国农产品对美出口呈正相关,汇率与我国农产品对美出口呈负相关,与上文假设吻合。

2.美国农业技术壁垒与我国农产品出口因果关系检验。

本文通过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分析美国技术壁垒与我国农产品出口是否存在显著的因果关系。检验结果如表3、表4。表3说明各变量对我国输美农产品贸易的总体影响显著。技术壁垒虽对我国农业出口存在一定影响,但并不是影响我国农业出口的显著原因;美国国内需求对我国农产品出口影响显著。表4说明美国农产品进口情况、美国国内需求、进口农产品相对价格(汇率决定)均会对美国技术壁垒设置程度产生影响。充分说明美国设置农业技术壁垒并不仅仅是出于对食品安全和人类健康的考虑,还包含诸多经济因素。

3.我国农产品对美出口对美国农业技术壁垒变动的响应分析。

本文首先运用脉冲响应函数分析我国农产品对美出口对各因素变动的响应。在变量输入顺序上,基于美国国内需求与我国农产品对美出口存在显著因果关系,人民币汇率直接影响我国农产品相对价格,将变量输入顺序确定为美国国内需求、人民币汇率和美国农业技术壁垒程度。脉冲响应函数结果如图5、图6。

美国农业技术壁垒的正向单位标准差冲击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初始值为0,说明我国农业出口对美国农业技术壁垒的变动并没有立即做出响应,美国农业技术壁垒存在滞后效应。在第2期响应值为0.026,而后逐渐下降,第10期为-0.028,前10期累积响应值为0,19。说明长期内美国农业技术壁垒的提高对我国农业出口带来负面影响。美国农业标准的提高一方面促使我国加快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注重环保和标准化包装,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农业发展和高附加值农产品出口。但由于我国农产品多为初级产品,2008年水产品及其制品、蔬菜水果及其制品、畜禽产品三大类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分别占农产品出口总额比重的25.2%、30.3%和4.7%,三者合计为60.2%。出口企业数量众多,规模较小,在技术投入和标准化生产上还有所欠缺。美国农产品技术标准数量的增加无疑提高了我国农产品的出口门槛,使众多企业面临生产成本上升的难题,削减了我国农产品的价格优势,因此从长期来看,美国农产品技术壁垒的提高不利于我国农产品出口。

我国农产品出口对美国国内需求正向变动的响应自第6期起趋于0.08,1~10期的累积响应达到0.553。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的正向单位标准差冲击至第10期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累积影响为-0.028。比较各变量正向单位标准差变动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累积效应,可以得出美国国内需求是影响我国农产品出口的最主要因素。

4.美国农业技术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对美出口变化的贡献度分析。

本文运用方差分解法分析各变量对我国农产品出口预测标准差的贡献度。方差分解结果如表5。由表5,我国农产品出口对自身的预测误差影响自第2期起逐步下降,至第十期农产品出口预测误差仅有21.8%由其自身扰动引起。美国农业技术壁垒在第3期对农产品出口预测方差的贡献度为17.5%,长期呈下降趋势,至第10期为11.9%,说明美国农业技术壁垒随着时间推移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逐渐变小。

美国国内需求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显著,至第10期农产品出口预测方差有62%由美国国内需求变动引起。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因素相对于其他因素对我国农产品出口影响不大,至第10期其方差贡献度为4.26%。结果表明美国国内需求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最为显著,这与上文脉冲响应函数的结果吻合。

(五) 主要结论

1.美国农业技术壁垒是影响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原因之一,短期内美国农业标准的提高能够促使我国加快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完善生产和包装体系,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我国高附加值农产品出口。但结合我国农业现状,美国技术壁垒的提高在长期内会对我国农业出口产生负面影响,恶化我国农产品出口环境。

2.从影响程度上来看,美国农业技术壁垒并不是影响我国农产品出口的显著原因,但我国农产品出口直接影响美国农业技术壁垒的设置程度。同时,美国农业技术壁垒还受到美国宏观经济状况、农产品相对进口价格等诸多经济因素影响。

3.相对于美国农业技术壁垒,美国国内需求仍是影响我国农产品对美出口的主要原因,与我国农产品对美出口呈高度正相关。

四、我国农产品出口应对技术壁垒的建议

(一) 完善农产品生产和出口的质量保障与监测体系

目前,我国农产品总体生产水平不高,特别是在农产品安全上存在一系列问题。不符合安全卫生要求是我国输美农产品遭美国FDA扣留的主要原因。因此应加大技术投入,完善农产品安全监测体系,加强农产品安全管理,尽快按照国际标准实行生产,建立同国际接轨的质量管理体系,从根本上提高农产品出口水平,满足美国农产品技术标准。

(二) 建立并完善农产品技术壁垒预警机制

信息渠道不畅也是我国农产品容易遭受技术壁垒的原因之一。由于缺乏足够的关于国外技术壁垒方面的信息,对其他国家制定的技术法规、合格评定程序和卫生检验检疫方面缺乏足够了解,使我国农产品生产存在与国际技术标准脱节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出口难度。同时,由于技术壁垒的隐蔽性、灵活性等特征,一些国家为保护本国产业,已将其作为贸易保护的重要手段。只有密切关注全球技术壁垒变化的新动向,加强对发达国家和我国农产品主要贸易伙伴技术法规、标准内容的研究,才能更好地应对技术壁垒性质的贸易保护,化解潜在贸易摩擦。

(三) 重视国外消费者需求

篇7

关键词:农产品;物流特性;制度安排

中图分类号:F32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3)-06-0012-2

0 引言

农业文明在我国悠久的文明发展史上由来已久。在世界范围内,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对于农产品流通环节的强大需求,尤其是生鲜农产品的物流安全,是当前我国农业在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农产品物流的具体含义指的是农产品实体与潜在消费者之间的交易活动,以满足消费者对农产品消费量、消费品质的要求,同时实现农产品的固有价值;广义物流所辖范围涵盖了生产、回收、运输、仓储、转移、深包装、配送、再加工、营销、信息交互等,并实现农产品附加值的增加与市场信息的共享。我国农业现代化的顺利推进对物流保障体系而言,在很大程度上需要物流模式的不断创新与同步升级,需要更为强大、全面、绿色的物流支撑体系,为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解决流通领域的难题。农产品现代物流需要其在流通环节中承担服务增值、加工转化、加工配送等作用。农产品物流具有运送量大、安全要求等级高的特点,以保证农产品在物流中不变质、不污染。农产品价格天然低下,为抑制农产品在市场上供给价格过高,控制物流环境的成本是保证农产品在市场竞争中保持价格优势的重要因素。

我国农产品物流起步早,但发展缓慢,技术应用较为落后,体系建设还有很大的完善空间。从农产品生产、流通、深加工、仓储到配送各个环节都需要相当的规模来支持,无论从人力资源投入、仓储地点的增加还是从产品专业配送的支持上都是物流体系建设的重要方面。目前我国农产品物流正向着一个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农产品物流体系成员不仅有国有物流企业、股份制企业、民营企业等,还有众多农产品物流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随着信息科技在农产品贸易中的推广应用,农产品交易也发生了巨大变化,期货、订单、拍卖等也使得农产品物流手段相应的调整。随着专有运输工具的投入使用、产品配送、网销的发展,物流体系受到强大的冲击。农产品物流信息站的逐步建立,为合作组织、农产品企业等提供预期的市场信息。尽管农产品仓储加工发展较快,但规模小、层次低、服务范围狭窄,并且在流通中的各环节由于税费的存在而增加额外成本。目前我国农产品物流组织主要有四种类型:龙头企业—农户型物流体系、农户—农户型物流体系、市场—农户物流体系和企业—中转基地。通过以农民为主体,多种交易主体相结合,充分利用传统与现代流通渠道,构建城乡商业网,在龙头企业带动下,实行物流体系的规模化经营。

1 农产品物流体系的特征

在农产品物流体系中,物流成本是决定农产品市场价格的最主要因素。农产品不同于工业制成品,在生产上以分散小农经营为单位,对技术进步的边际效益微弱,从而导致了规模小、分散无差异的农户进行独立的农产品生产,大量重复的小农交易累计了更大的物流交易成本。农产品的生物特性是农产品与工业制品在物流运行商的本质区别。首先,生鲜产品在仓储运输中由于生命活动的延续使得生鲜产品极易腐蚀损伤。其次,农产品生产的单位成本较低,且出产后产品品质、形状规格不一。农产品在物流过程中受到生物特性的约束,物流区间有限制,运输时间有上限,因此,生鲜产品很难做到商品分流,并且在规模小、分散、资金短缺的小农参与下,使得农产品物流成本居高不下。此外,生鲜产品对运输条件、运输环境极其敏感,同时极具风险。即便运输条件、物流环境以及制度安排同时达到了理想标准,物流成本下降的空间也不会很大。

从农产品市场供给与需求的角度分析,农产品在供给上受到地理条件的天然约束,具有极强的土地依赖性,在农产品需求上,农产品作为日常必需消费品,身体能量对农产品的基本需求具有连续性,从而使得农产品具有天然的弱需求弹性。然而,农产品市场上供给与需求的弱弹性直接导致农产品价格的周期性波动。由于农民从事农业生产,投入大、抗风险能力小,一旦出现剧烈的农产品价格波动,将从根本上影响农产品的供给,同时也会导致农产品物流体系的紊乱、无序甚至停滞。这样的后果无论对农户还是消费者都将产生较大的社会福利损失。对比工业制成品物流,农产品物流首先要保持物流的持续有效性,满足农户的供给能力与消费者对农产品的持续需求,实现农产品的自然价值。农产品物流作为连接农产品市场供给一方与需求一方的桥梁,商品转移的快速有效性决定了消费需求信息的传达及农户为此做出的迅速调整。

我国城乡二元结构中城乡分工的存在是农产品物流发展的基础,生产与消费的地域分割,使得农产品物流在城乡间的流动显得格外重要。农产品在物流环节的再加工一方面提高商品价值,另一方面增加消费者对商品的选择与消费效用。因区域地理条件差异,农产品从富产、高产、价格较低的地区运到相对稀缺、产品品质较差、价格昂贵的地区,不仅可以扩大产品销售渠道,而且增加产品市场价格。为满足农产品在季节供应上的不平衡,农产品经过有效保质的储藏措施,延长农产品供应周期,满足消费者持续需求。农产品物流在供给与消费的地域分割对产销两地之间的物流通道是否畅通有很强的依赖性。在许多地区,地方保护主义,尤其是农产品贸易保护主义使得农产品运输通道被人为的行政力量隔断,阻碍农产品物流的畅通,加大城乡之间农产品供给与需求的不均衡,对农产品市场价格波动影响巨大,给农产品供给、流通部门、消费者带来一定的效用损失。然而有的地区通过政府宏观调控为农产品流通提供便利的绿色通道,保证农产品物流的畅通性,提高农产品物流效率。

2 农业现代化背景下农产品物流体系的制度变迁

自农产品统购、派购制度取缔之后,国家大力推行农产品的多渠道流通、多元化经营的方针,开放农产品市场。在开放的农产品市场中,农村集贸市场、城镇农副产品市场以及多种经营相结合的农产品批发市场是我国现阶段农产品物流得以稳定运行的基石。在农产品多元市场构成的环境中,农产品物流渐渐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组织结构。就生鲜农产品而言,完整的物流体系包括:产品生产与经营主体、产品流通渠道以及相关的物流附属业务。因此生鲜农产品物流制度构成也分别与其相对的物流结构相对应。以农户为主的农产品生产经营类型与组织构成了生鲜农产品物流主体。小农生产与经营是物流体系初始阶段的制度安排,以解决迅速扩大的农产品需求与市场规模扩大的趋势。随着物流条件与装备的改善、仓储水平的提高,农产品物流在农产品过剩、扩大农产品营销半径有相当重要作用。农产品经营交易成本因农户对市场需求信息依赖程度的加强而提高,因此为降低交易成本,专业的贩销农户从高昂的交易成本压力中分离出来,并成为农产品物流的中流砥柱,改进初始的制度安排。随着分工给农户带来利润的增加,更多的农民合作组织也参与到这一环节之中,并取代个体小农户,成为新的物流主体,从而使得物流制度再次发生变革。

我国农产品物流通道大致可分为:农户-批发商-经销商-零售商、农户-都市农贸市场、农户-菜贩-经销商-零售商、农户-菜贩-零售商、农户-专业合作组织-零售商、农户-专业合作组织-经销商-零售商、农户-专业合作组织-加工厂商-经销商-零售商、农户-加工企业-零售商、农户-专业合作组织-加工厂商-批发商-零售商、农户-加工厂商-批发商-零售商。上述通道中主体关系含有纯粹的市场关系、合作关系、交易关系、利益关系及合约关系,而纯粹的市场关系是我国农产品物流制度的基本安排。

农产品物流与其他产品一样,其功能包括运输、仓储、装卸搬运、包装、再加工、配送服务等环节。对农产品物流而言,比较特殊的环节在于对产品品质和形状外观的长期保存,装卸搬运减少产品损耗等。这就对物流技术、装备水平的要求极为严格,以保证农产品的仓储运输安全。物流技术主要指的是运输和仓储中的保鲜、包装技术;物流装备需要的主要是以冷藏车、冷库、温控房等。因此物流主体与物流通道所决定的制度安排使得生鲜产品的物流与商业流通结合在一起,同时也为主体间合作带来难度。随着农业发展的专业化和商品化,农产品利益空间与分配的变革使得制度安排按照利益链的转移而变化,此外新兴零售业的兴起、城乡消费结构的变化以及信息网络技术给农产品市场需求与供给信息依赖程度的增加都将推动农产品物流体系制度的不断变迁。

3 农产品物流模式发展的对策

我国农产品物流的发展、模式的创新以及制度的变迁对于农业发展尤其是农产品市场的稳定至关重要。鉴于上述对于农产品物流模式及相关制度的探讨,对农产品物流模式发展的对策相应的有:

(1)多元化培育农产品物流主体,不断壮大农产品物流主体规模,重点扶持农产品第三方物流企业,促进国有流通企业、农业龙头企业与以农民合作组织为代表的第三方物流企业的交叉合作及融合发展。加大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保障物流通道的持续畅通,包括城市农贸市场建设、仓储建设、交通设施与路况改善等建设等。加强城乡道路建设以及农产品运输工具的开发与充分利用,促进农用运输工具升级与农产品仓库建设等。此外,要普及推广信息化产品在农产品物流各个环节中的利用,搜集有时效性的市场信息,同时政府应做好农产品市场信息整合和工作,建立农产品开发信息的普及、规划、市场信息交流的物流服务体系,逐步建立农产品物流信息管理系统。目前,农产品电子商务、连锁经营、物流配送已经开始取代传统的农产品贸易方式,更好的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和电商交易平台,提高物流速度,为农产品流通提高市场空间。

(2)农产品物流的标准化在运输、仓储和装卸等流通环节要主动与国际标准接轨,采取国际物流设施与工具标准,降低农产品物流中的不便。农产品物流标准化已经通过部分影响力较大的连锁超市在全国范围内对生鲜食品进行推广,从而带动农产品物流在招标采购中的标准化进程。物流标准化包括:感官、安全食用、理化、鲜度等方面的标准化管理。另外,农产品物流管理体制改革要以行政主导为核心,取消多级交叉管理,提高行政管理和流通效率,建立与农产品批发市场相关联的物流体系,实现经营规模化,资本股份化,功能综合化的目标。这样的管理体系有助于发挥农业行政部门的服务职能和行政权限,降低管理成本。同时也可以通过立法的形式确立农产品物流在市场运行中的地位。

(3)加强保鲜技术的研发,包括包装技术和冷冻保鲜技术,保护产品的品质,以防在运输、装卸搬运中损耗、腐烂变质或被污染,提高零售效率。面对国际农产品贸易的竞争,物流技术将直接决定农产品在远距离运输中的品质与质量,从而影响农产品价格。此外我国冷藏食品消费的增加对冷藏技术的推广需求巨大,为冷藏技术的研发工作提供良好的市场导向。增强物流运输在农产品分工中价值提升的意识,提高农户的综合经营素质。政府在此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其管理资源、教育资源对农民进行市场判断、物流管理意识的教育培训,转变小而散和订单经营的物流模式,最终通过供应链管理、系统优化等原理改善农产品流通模式。增加农产品交易方式,引入拍卖机制,通过公开投标竞购,卖给出价最高的一方,最大化农户在整个物流链中的收益。

参考文献

[1] 王晓.中国农产品物流发展态势分析[N].中国农机化报,2002-06-04.

[2] 万寿桥,李小胜.农产品物流的改善[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3(8).

[3] 丁俊发.中国农产品物流业发展情况[N].中国商报,2002-02-26.

[4] 温思美,杨顺江.论农业产业化进程中的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J].农业经济问题,2000(10).

篇8

1.1农产品市场供求关系现状的变

化需要目前,在我国农产品市场当中,由以往的卖方市场正在逐渐向买方市场过度。与此同时,人们不再是以往注重数量型的时要求了,当前人们更加注重的是农产品的质量问题。因此,买方市场给农产品的生产者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因此,坚持以市场为导向,进而实现农产品的生产规划。以满足人们对农产品的高质量需求。成功的实现了农场品与市场需求的关系。

1.2加强农产品质量管理有助于提高农产品经济效益

近年来,在我国的农产品市场,主要以肉制品、奶制品为主,并且当前我国农产品出现滞销的现象。与此同时,外来的产品大量的流入了我国市场,并且价格要远远高于我国同类农产品的价格,并且高档水果被国外垄断。之所以导致上述情况的出现,主要是因为我国农产品在质量方面,远远不如外来农产品的质量。因此,由于农产品质量差、价格低等因素影响,致使农产品增产不增收的现象。

1.3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着农产品需要加强质量

在农产品的质量方面,虽然受到人口增长的因素所影响,但是同样深受国内需求环境所制约,部分农产品生产者在实际的生产过程当中,只是片面的追求农产品数量方面的追求,而忽视了农产品质量的加强管理。基于市场环境发展变化下,当前这种问题被逐渐被暴露出来,并且我国农产品逐步走上滞销的现象,主要由于农业生产目标无法适应市场环境的变化。因此,要想改变当前的格局,则需要不断加强对农产品的质量管理,努力从以往的重视数量、向着重视质量转变。农业生产者在保证增产的基础上,提高农产品的总体质量,进而全面调动农业生产者的积极性。

2加强农产品质量管理的建议及优化策略

2.1加强农产品质量管理的原则

2.1.1坚持质量第一的原则加强对农产品的质量,不但能够满足农业自身发展的需要,而且符合消费者的实际需求。因此,在农产品的实际生产过程当中,要将产品的质量放在农业发展的首要位置,提高农产品的总体质量。只有坚持质量第一的生产原则,才能够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农业经济效益。2.1.2坚持消费者第一的原则在农产品的实际发展当中,生产者加强对农产品的管理,有助于提高农产品的质量,进而满足广大消费者的实际需求,实现了消费者第一的原则。在对农产品质量的好坏进行衡量时,不以产品的是否达标合格为准,而且衡量其是否符合消费者的实际需要,能否得到消费者的评价。因此,生产者要根据消费者的实际需求,进行相关的质量生产,从而充分满足消费者的实际需求。

篇9

关键词:新常态;农产品;物流;创新

中图分类号:F25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6)11-19 -04

一、引言

目前,我国整体经济处于增速调整期、结构调整期的新时期,国家提出了“新常态”的思维理念。“新常态”是指经济增长从以前的10%以上高速增长转变为7.5%左右的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从以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占主体转变为第三产业即服务业占主体;经济增长的投资主体从政府主导转变为非政府主导;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从以投资为主转变为以消费为主;经济增长的动力从粗放式发展转变为创新驱动的精细化模式。

从现有的国内外研究成果来看,有很多学者对此问题进行了研究,国外最早对农产品物流进行研究的是美国人J.EGrowell ,他首次在政府工作文献《农产品流通产业委员会报告》中分析了影响农产品配送的成本因素和成本构成,国外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相比国内都比较成熟,尤其是北美的农产品农、工、商一体化运作模式,欧盟的垂直一体化运作模式,亚洲部分国家通过拍卖所形成的以批发市场为核心的农产品物流运作模式都较为完善。我国理论研究和实际发展现状都要落后一些,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有学者贺峰在比较国际上农产品物流模式后,构建了我国农产品的物流运作模式,并构建了基于系统最优的农产品评价模型 ;黄宇红在阐述我国农产品物流运作方式存在分散经营,交易效率、效益低,发展失衡等问题后,提出了基于电子商务的农产品物流新型的运作模式 。张倩、李崇光提出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的理念,并基于农产品供应链的特点提出以批发商为核心的供应链模式、以加工商为核心的供应链模式、以大型零售商为核心的供应链模式 。丁丽芳在分析了云技术对农产品物流运作过程影响的基础上,提出了“农商一体化”物流运作方式,为以后的农产品物流发展提供一种新思路 。黄福华,周敏从三个方面阐述了在封闭供应链条件下农产品进行共同物流的必要性,并设计了共同物流运作过程 。

综上所述,国内已有很多关于农产品物流运作方式的研究成果,但是在考虑新常态农产品物流特点的基础上,用定量的方法对我国农产品物流运作方式进行研究的成果很少,所以,本文在考虑新常态农产品物流特点的基础上,对影响农产品物流运作方式的因素进行分析,然后用定量的方法对我国31个省、市在考虑农产品供应、农产品需求、物流水平等因素基础上进行分类,最后提出适合不同地区的农产品物流运作创新模式。

二、当前农产品物流运作方式分析

当前我国农产品物流的运作方式可以概括为两种:无渠道方式和有渠道方式,无渠道方式是指农产品不经过任何中间组织直接销售给最终消费者,有渠道方式为农产品经由渠道商的集中采购,加工,批发,零售,最终转移到消费者手中,含义和具体形式如下:

从政策上来看,当前农产品物流运作方式存在的不足有:第一政策本身不全面,针对性不强,没有配套的惩罚措施;如没有针对农产品物流运作标准的政策,实际上农产品物流运作标准对物流服务质量,农产品安全有深刻的影响;第二由于政策执行主体模糊,地方保护思想等因素导致政策执行不到位,使得原本不完善的政策更显得苍白无力,形同虚设。

从整个物流运作过程和结果来看,所表现出来的问题有:一农产品销售价格低,而终端消费者购买价格却很高;二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得不到有效的保障,其中一个主要因素是农产品物流运作过程中转移次数超过两次以上,中间的渠道商为了自身的利益不惜违背政策操作,如储存、运输、配送温度不达标,信息不透明畅通,导致农产品的安全难以监控和追溯;三专业的物流企业参与度低,农产品物流成本高;四基础性的农产品物流设施与设备落后,地区发展非常不平衡;六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在农产品物流运作过程中使用程度低。

上述问题的存在与多方因素有关,但主要的症结在于在完善相关政策的基础上完善农产品物流运作方式,所以下面将从农产品物流运作方式的角度解决农产品流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三、新常态农产品物流运作方式影响要素分析

从我国制订的《物流业发展中长期发展规划》以及部署“一带一路”的发展战略,可以看出国家对生产业-物流业非常重视,物流在产业结构中占据重要地位,有数据表明物流业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已达到15% 。受新常态经济的影响,我国的农产品物流也正式步入新的发展阶段,如发展速度放缓,创新和效率是企业发展的新动力等。

通过对东北和西部地区的部分省市实地考察以及现有理论研究成果的分析,总结出对农产品物流运作方式具有重要影响的因素有:农产品的供应量、农产品的需求量、农产品物流水平及未来发展潜力 ,在新常态下,农产品物流水平及未来发展潜力对农产品物流运作方式的影响尤为明显。所以这里主要从这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农产品供应量分析

农产品供应量是指一定时期内农产品的生产总量,是衡量农业生产规模和水平的基础性指标,具体可以用农产品总产量、人均农产品拥有量来衡量。农产品总产量多少决定物流量的大小,人均农产品量反映富余水平。农产品供应量可以看作是农产品物流系统的输入,所以会对农产品物流运作模式产生重要的影响。

篇10

[关键词]智能物流;鲜活农产品;配送

[中图分类号]F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3)10-0057-03

1 引 言

鲜活农产品是保障居民基本生活的重要产品,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居民消费也随着进一步升级,消费者在鲜活农产品的消费过程中,对其质量、新鲜度以及时效性有了更高的要求。这些新的要求对鲜活农产品物流提出了新的挑战。在新形势下,国务院于2012年1月下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的意见》,该文件提出探索开展农产品电子商务试点,推动扩大网上交易规模,完善信息采集平台,建设12316信息平台等措施。这一系列政策措施将有助于推动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以及智能物流在鲜活农产品配送过程中的应用。

2 鲜活农产品及智能物流概述

2.1鲜活农产品的定义及其物流配送要求

2005年2月,国家在《全国高效率鲜活农产品流通“绿色通道”建设实施方案》中,界定了鲜活农产品的范围,即“新鲜蔬菜、新鲜水果、新鲜水产品、活的禽畜和新鲜的蛋奶”5类农产品。具体包括新鲜蔬菜(含未加工的蘑菇、生姜、鲜活茉莉花、鲜活菜用玉米,新鲜的花生、淮山、粉葛、马铃薯、马蹄、莲藕)、时鲜瓜果(含果蔗、保鲜瓜果、新鲜板栗)、鲜活水产品(含未加工的冰鲜鱼、虾、蟹)、活的禽畜、鲜活蛋和奶。

鲜活农产品物流配送需要满足以下要求:首先,鲜活农产品配送要满足时效性要求,一般情况下,鲜活农产品保质期较短,需要在规定期限内从生产者手中转移到消费者手中,所以,对物流配送效率的要求非常高;其次,要对鲜活农产品进行保鲜,由于鲜活农产品一般都是易腐烂变质产品,而且随着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鲜活农产品的新鲜度要求也随之提高,多数情况下,鲜活农产品采取冷链物流配送方式,对于比较特殊的鲜活农产品还需采取特殊保鲜措施;最后,鲜活农产品配送要求损耗率低,大多数鲜活农产品在配送前就已投入了很高的加工、储存成本,而且部分产品不易分割,一旦在运输过程中出现损坏,将无法出售,经销商会蒙受很大损失,因此,鲜活农产品的物流配送要考虑仓储设施、运输设备、配送通道等对产品的损坏程度,尽量选择损耗率较低的配送方式。

2.2 智能物流的定义及特征

智能物流,是互联网、物联网技术的深化应用,利用先进的信息采集、信息处理、信息流通、信息管理、智能分析技术,智能化地完成运输、仓储、配送、包装、装卸等多项环节,并能实时反馈流动状态,强化流动监控,使货物能够快速高效地从供应者送达需求者,从而为供应方提供最大化利润,为需求方提供最快捷服务,大大降低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的消耗,最大限度地保护自然生态环境。

智能物流的特征可以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可以实现监控的智能化,对车辆与货物进行监控,并主动获取和分析信息,实现物流过程的全监控;其次,通过EDI等技术可以实现企业内外部数据传递的智能化,有助于实现供应链的一体化和柔性化;再次,通过实时的数据监控和分析,可实现企业物流决策的智能化,及时对物流过程与调度进行优化,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最后,通过大量基础数据和智能分析,可实现物流战略规划的建模、仿真和预测,确保未来物流战略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2.3 智能物流是优化鲜活农产品物流配送的有效途径

首先,智能物流能够集中鲜活农产品配送过程中的所有信息,发挥信息优势。智能物流是采用了先进的信息采集技术,并对鲜活农产品的仓储、加工、运输等环节进行实时监控和反馈,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对配送方案进行修正,使鲜活农产品物流配送效率更高。

其次,智能物流强调智能监控,有利于保障物流配送过程中鲜活农产品的质量。在智能物流条件下,鲜活农产品从生产、加工、仓储到运输配送,每个产品都有自己的电子标签,所有产品的信息都能够及时准确的被记录在信息系统内,相关部门可以借助信息管理平台对鲜活农产品的质量进行跟踪和监督,保证鲜活农产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生产、加工和运输。当出现产品质量问题时,监管部门可以通过鲜活农产品信息系统轻松地追溯到问题的根源,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此外,智能物流侧重于信息的自动化传输,有利于鲜活农产品上下游企业的沟通协作,降低交易成本,对市场变化做出快速反应。鲜活农产品的生产、加工、仓储、运输、销售等企业构成了一条完整的供应链,在智能物流条件下,企业之间应用EDI技术进行数据共享和传输,这样既降低了“牛鞭效应”的影响,又可以促进企业之间进行合作。鲜活农产品的市场需求信息能够更快捷的从供应链末端传递到上游各个企业,这样将大大降低企业获取市场信息的成本。由于信息是实时共享的,企业之间的谈判成本将大幅度降低,企业对市场变化做出决策的时间也将缩短,最终使供应链各个企业能够对市场需求做出快速反应。

3 建立鲜活农产品智能化物流配送体系

3.1 建立科学的市场需求预测模型

我国鲜活农产品价格波动频繁,种养户经常面对复杂的市场状况,尤其是出现产品质量问题时,市场需求会大幅波动。要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建立科学的市场需求预测体系。物流相关部门可利用RFID(无线射频识别)、GNSS(全球定位系统)等现代信息技术,收集市场上鲜活农产品的销售和运输等信息,探究鲜活农产品需求波动的原因及规律,构建鲜活农产品需求因素关系图。并进一步对关键因素进行研究,把握其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结合鲜活农产品价格等关键信息,构建需求预测模型,不断提高短期、中期和长期市场需求预测的准确性,帮助鲜活农产品生产者安排生产。构建鲜活农产品需求预测模型是个长期复杂的过程,需要不断积累市场信息才能提高预测模型的科技含量,因此,对于生产、采购和销售的相关信息,有关部门要及时准确的进行收集和整理。

3.2 建立科学的物流节点布局优化模型

企业对物流节点布局的优化可以大大降低仓储和运输费用,还可以提高运输效率。目前,由于经济体制以及物流信息技术的影响,我国的鲜活农产品物流仍广泛存在物流节点布局不合理的现象。

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要建立物流节点布局优化模型,促进种养基地、鲜活农产品物流企业和批发市场的合理化布局。科学的物流节点布局优化模型要在遵循国家农产品物流发展战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前提下,以物流信息系统采集的数据为基础,客观分析企业、仓库以及客户的具体情况和周边市场需求,从提高物流效率和节省整体物流成本的角度出发,模拟和优化节点布局决策,实现物流节点和设施系统布局的合理化。此外,应制定运行效率的考评指标体系,对物流系统的运行进行量化考核,根据考核结果科学调整物流节点的网络布局,提高物流节点运行效率,为物流运输优化奠定基础。

3.3 建立科学的物流配送通道优化模型

鲜活农产品配送分为两个操作层面:配送通道的设置和物流运输的执行。合理的配送通道是合理物流运输执行的前提。以鲜活农产品二次物流为例,配送通道设置解决的是从哪个点运到哪个点的问题,物流执行解决的是该运输通道下,运多少、何时运的问题。鲜活农产品配送通道的设置受制于运输费用、道路状况以及运输工具等条件。相关部门可根据智能交通系统(ITS)采集的相关数据,在降低物流成本的前提下对物流节点进行优化布局,建立物流运输通道优化模型。此外,还可通过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全球定位系统(GNSS)持续跟踪区域道路的变化及资源流向情况,结合实际情况对模型进行更新和优化,根据模型的智能测算结果,及时优化后的运输通道,指导和调整运输,从而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3.4 构建鲜活农产品物流配送信息系统

鲜活农产品物流配送信息系统可分为几个层次,包括数据层、业务层、应用层和计划层。数据层主要对物流信息以数据库形式进行存储;业务层是对物流合同、票据进行处理;应用层主要对仓库作业计划、路径选择、控制评价给予支持;计划层主要是帮助管理人员制订物流配送战略规划。

要完成以上各层次的工作首先需要一个电子数据交换(EDI)平台,它是数据进行标准化传输的基础;其次需要一个运行管理平台,它的主要功能是进行入库及出库处理、作业控制、仓储计费等;还需要信息平台,该平台可将鲜活农产品的物流配送相关信息及时发送给供应链企业;此外,还需要建立数据共享平台,数据共享平台可将物流配送信息进行存储和管理,管理者通过此平台获取所需的信息,从而有助于做出正确的决策。在必要情况下,还可建立鲜活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该平台可为买卖双方提供网上交易的功能,进一步促进鲜活农产品的销售。

3.5 建立物流配送服务商考评体系

智能化的鲜活农产品物流配送体系通常要使用第三方物流,对于专业化的物流配送商,需要建立科学的考评体系,这有利于促进物流配送商之间的良性竞争,引导运力配置,降低运输价格,保障鲜活农产品的配送效率。

构建物流配送服务商考评体系需要物流主管部门牵头,区域物流部门组织物流配送商参与。根据《意见》要求,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过程中要建立信息采集平台,相关部门可通过信息采集平台准确收集信息,选取合理的指标对物流配送商进行量化评价,比如区域物流队伍一二次物流运输到位率、运价水平、配送产品损耗率以及客户的评价等。运用先进的设备和智能化的技术手段替代人工记录考评的方式,定期考核物流配送商绩效,发现作业过程的薄弱环节,强化优势,弱化劣势,从而提高配送效率。

4 结 论

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物流业的变革,传统的鲜活农产品物流配送也因此受到了挑战。为了进一步适应市场的变化,鲜活农产品物流配送企业和相关部门必须应用现代物流信息技术提升整个供应链的运作效率。正在蓬勃发展的智能物流将为鲜活农产品物流配送的升级提供了良好的机遇。智能标签、电子数据交换(EDI)技术、无线射频识别(RFID)等新技术的应用将使鲜活农产品物流配送真正进入网络化、智能化、柔性化和敏捷化的时代,鲜活农产品配送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将迎刃而解,从而推动整个鲜活农产品行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袁芳我国农产品与现代流通体系接轨面临的困境与对策研究[J].暨南大学学报,2007(1):12-19

[2]司银霞生鲜农产品配送模式的对比分析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1(7):69-71

篇11

关键词:徐州农产品;供应链模式;优化对策

中图分类号:F259.27 文献标识码:A

徐州市农产品物流尚处于起步阶段,发展不容乐观,仍然保持在较为传统的阶段,越来越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物流需求。农产品在运输、储存、流通加工、销售等环节,存在着很多问题,如成本过高、浪费过多、效率较低等,这些问题也是制约徐州市农产品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因此,有序地开展徐州农产品物流现代化进程成为当务之急,运用供应链管理思想引导农产品物流产业的发展,以顾客需求为经营导向,具有非常深刻的意义,是完全符合目前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供应链管理思想的应用,会为徐州农产品物流企业创造更多竞争优势,如降低费用、提高作业质量、提高服务可靠性、促进企业信息化。

1 国内外农产品供应链的研究成果

近几年来,国内一些学者对农产品供应链的构建进行了相关研究。孙宏岭(2008)对果蔬类农产品供应链构建的优势进行分析,并建立了以农产品加工配送中心为核心的农产品供应链的物流模式[1]。许金立(2010)运用模糊评价方法、风险因素分析方法,对供应链上的各环节可能产生风险的因素进行了探析,确定相应的概率,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农产品供应链的风险预警系统、风险防范机制[2]。曾明星(2010)按照用户拉动需求的管理思想,探讨出四种准时农产品物流运作模式,并根据农产品的特征,对于不同的农产品选择适合的运作模式[3]。黄桂红(2011)借鉴供应链集成化思想,通过对农产品物流实施集成化的整合,构建了生产与流通环节的供应链一体化的农产品物流模式[4]。汤晓丹(2012)在探析了农产品动态物流联盟的动因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供应链管理思想下农产品物流动态联盟的三种组织形式,并为动态联盟组织的发展提出了相关建议[5]。

国外也有一些学者对农产品供应链进行了深入研究。vander Vorst(2006)考察了一些生鲜活农产品被污染的状况,指出了政府应充分发挥作用,以使农产品供应链上的成员更持久地发展下去[6]。Ahumada(2009)认为在国际竞争日益严峻的形势的情况下,农产品供应链将变得更复杂,便提出了国与国之间、多国之间要加强沟通协作并对农产品供应链进行有效的整合[7]。

这些研究成果对徐州农产品供应链模式的构建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在分析徐州市农产品销量、需求量后,结合农产品流通的现状,运用国内外先进的供应链管理研究的成果和经验对徐州农产品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2 徐州市农产品物流现状

2.1 徐州市农产品物流发展已具备的条件。目前徐州地区已基本具备发展现代化农产品物流所需的经济环境和市场条件。徐州市大型的农产品批发市场主要有徐州七里沟农副产品中心、淮海批发市场等。市区人口约305万,农产品需求量约达82万吨/年,可见徐州市的农产品需求很大,农产品物流的发展也很有必要。

以蔬果为例,如图1所示,2004年徐州市外销售量为360万吨,2005年市外销售量为403万吨,2006年达到448万吨,根据近几年销往全国大中城市的总量分析,每年均保持在10%以上的增幅,至2012年市外销售量达700万吨以上;同时,国际市场对徐州市农产品,特别是蔬菜产品需求量增加,近年来成功开拓的东南亚市场,蔬菜产品需求强劲。从国际、国内市场来看,徐州市以蔬菜为主的农产品具有旺盛的市场需求。

市区中的批发市场不仅仅服务于市场内客户,还服务于周边的社区、企事业单位、大专院校等团体组织。农产品物流配送到户的服务正处于初步试点阶段,它还需要政府、批发市场,以及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共同努力,以促进其更好更快地服务群众,如淮海批发市场正在民富园进行蔬菜配送试点项目。此外,徐州市政府相关部门不断加大对农产品的投入力度,支持相关企业更新改造、完善配送中心的设施设备,以提高农产品物流的现代化水平。

2.2 徐州市农产品物流存在的问题。徐州市农产品物流目前还存在较多问题,物流环节较多、运输不合理、管理粗放、信息不畅、基础设施落后、交通拥挤等。如物流环节多,容易导致农产品价格层层升高,这就会损害消费者的利益。农产品流通中信息获取不及时,物流运作难以发挥整合规模效益,很多农产品批发市场正处于艰难的转型时期。

3 农产品物流的供应链管理模式

3.1 农产品物流供应链管理的内涵。农产品物流供应链管理,是指通过对农产品供应链上的各环节(种植、流通、销售等)进行控制管理,以最少的成本达到总体最优化,使农产品保值增值,最终实现消费者满意的过程。实现农产品供应链管理,既能保证农产品的品质和安全,又能实现农产品的增值、有效降低总成本。本文建立起以农产品加工中心为核心的整合上游农户、批发商、超市等节点的供应链模式,如图2所示:

3.2 农产品物流供应链管理的优势分析。以农产品加工中心为核心的供应链模式,通过对上游农产品生产者的整合,避免出现小生产、低效益、资源浪费严重的现象,实现规范化、规模化生产。对农产品流通节点的合理重构,可以有效地减少多余的环节,经过简单的过程,就可将农产品保质保量的送到消费者手中,缩短农产品流通时间,提高农产品新鲜程度。

4 发展徐州农产品物流的优化对策

4.1 转变传统运作理念,树立供应链管理思想。徐州农产品物流运作方式较为传统,对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理念的认识有待加强。各企业要经常邀请优秀的专家来讲解相关知识,对企业领导、员工进行培训教育,积极吸收国内外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的先进经验,并结合自身实际来进行调整运营方式。现在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不是产品之间的竞争,而是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企业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并积极采取相应的对策,才能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4.2 建立公共信息平台,实现信息共享。徐州市政府要鼓励、支持农产品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农产品的供应商、加工商、运输商、用户、合作社之间逐步建立起有效的公共信息平台以及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供应链的可视化,这样做就能使供应链上的节点企业实时掌握市场动态、实现信息共享以便及时的互利合作, 最终实现供应链上各成员的无缝链接。信息的双向流通,使供应链上的企业、用户能及时根据市场需求来调整自己的策略、产品。信息流能更好的传递,才能真正减少农民的生产风险、提高农民收入。另外,实现信息共享后,农产品供应链上的各节点还能有效对资源进行整合利用,并提高运作效率。

4.3 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可以通过信息平台对供应链上节点企业、客户进行规划控制、整合利用,通过供应链的职能分工与合作,以资金流、信息流、物流实现整个供应链的不断增值,并能降低交易成本。供应链的可视性能够合理确定业务的优先级,通过整合利用所需的资源,制定出合适的应对策略,从而保证整条供应链的协同运作。此外还要加强整条供应链上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以保证企业更顺利、更持久地发展下去。

4.4 优化供应链节点,减少中间环节。建立起农民合作社,通过农民合作社对农产品进行流通加工后,直接(上接第56页)送往需求地。实行这种直销方式,能减少农产品流通环节,提高农产品流通的集中化、组织化。另外,还可发展“农超对接”的农产品流通模式,先由农民在生产基地对农产品进行简单的包装、加工,然后由第三方物流企业把农产品配送到各大超市,不仅能减少中间环节、降低流通成本,还能保障农产品的鲜活度。

4.5 培育专业的第三方物流企业。政府充分发挥宏观调控的功能,制定相关的价格优惠政策、税收政策,来支持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建设。对现存的一些传统运输公司进行改造,使其向专业的第三方物流企业转型。第三方物流企业要参与到农产品流通的过程中来,充分利用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物流管理技术,为农产品生产者提供便利的物流服务,使物流活动更有组织性、协调性,从而减少损失、提高利润。各区、县要根据自身的发展状况、能力水平、财政收入,采取相应的措施,以创造出利于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的环境。

5 结束语

徐州农产品需求量的急剧增加,为农产品物流的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于供应链管理思想的徐州市农产品物流运作模式,能够更好地解决传统农产品物流的种种弊端,不仅提高供给效率、满足消费需求,而且还能促进农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孙宏岭. 基于供应链理论的果蔬类农产品物流模式研究[J]. 物流科技,2008(11):133-135.

[2] 许金立. 农产品物流运行协同风险研究[J]. 物流技术,2010(12):91-93,132.

[3] 曾明星. 基于供应链的准时农产品物流运作模式研究[J]. 经济与管理,2010(12):33-37.

[4] 黄桂红. 基于供应链一体化的农产品物流整合探析[J]. 中国流通经济,2011(2):29-32.

[5] 汤晓丹. 供应链管理思想下农产品物流动态联盟组织模式研究[J]. 物流科技,2012(11):4-6.

[6] Jack G. A. J. vander Vorst. Product traceability in food-supply chains[J]. Accreditation and Quality Assurance, 2006(11):33

篇12

[关键词]智能物流;鲜活农产品;配送

[中图分类号]F3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3)14-0013-02

1 引 言

鲜活农产品是保障居民基本生活的重要产品,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居民消费也随着进一步升级,消费者在鲜活农产品的消费过程中,对其质量、新鲜度以及时效性有了更高的要求。这些新的要求对鲜活农产品物流提出了新的挑战。在新形势下,国务院于2012年1月下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的意见》,该文件提出探索开展农产品电子商务试点,推动扩大网上交易规模,完善信息采集平台,建设12316信息平台等措施。这一系列政策措施将有助于推动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以及智能物流在鲜活农产品配送过程中的应用。

2 鲜活农产品及智能物流概述

21 鲜活农产品的定义及其物流配送要求

2005年2月,国家在《全国高效率鲜活农产品流通“绿色通道”建设实施方案》中,界定了鲜活农产品的范围,即“新鲜蔬菜、新鲜水果、新鲜水产品、活的禽畜和新鲜的蛋奶”5类农产品。具体包括新鲜蔬菜(含未加工的蘑菇、生姜、鲜活茉莉花、鲜活菜用玉米,新鲜的花生、淮山、粉葛、马铃薯、马蹄、莲藕)、时鲜瓜果(含果蔗、保鲜瓜果、新鲜板栗)、鲜活水产品(含未加工的冰鲜鱼、虾、蟹)、活的禽畜、鲜活蛋和奶。

鲜活农产品物流配送需要满足以下要求:首先,鲜活农产品配送要满足时效性要求,一般情况下,鲜活农产品保质期较短,需要在规定期限内从生产者手中转移到消费者手中,所以,对物流配送效率的要求非常高;其次,要对鲜活农产品进行保鲜,由于鲜活农产品一般都是易腐烂变质产品,而且随着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鲜活农产品的新鲜度要求也随之提高,多数情况下,鲜活农产品采取冷链物流配送方式,对于比较特殊的鲜活农产品还需采取特殊保鲜措施;最后,鲜活农产品配送要求损耗率低,大多数鲜活农产品在配送前就已投入了很高的加工、储存成本,而且部分产品不易分割,一旦在运输过程中出现损坏,将无法出售,经销商会蒙受很大损失,因此,鲜活农产品的物流配送要考虑仓储设施、运输设备、配送通道等对产品的损坏程度,尽量选择损耗率较低的配送方式。

22 智能物流的定义及特征

智能物流,是互联网、物联网技术的深化应用,利用先进的信息采集、信息处理、信息流通、信息管理、智能分析技术,智能化地完成运输、仓储、配送、包装、装卸等多项环节,并能实时反馈流动状态,强化流动监控,使货物能够快速高效地从供应者送达需求者,从而为供应方提供最大化利润,为需求方提供最快捷服务,大大降低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的消耗,最大限度地保护自然生态环境。

智能物流的特征可以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可以实现监控的智能化,对车辆与货物进行监控,并主动获取和分析信息,实现物流过程的全监控;其次,通过EDI等技术可以实现企业内外部数据传递的智能化,有助于实现供应链的一体化和柔性化;此外,通过实时的数据监控和分析,可实现企业物流决策的智能化,及时对物流过程与调度进行优化,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最后,通过大量基础数据和智能分析,可实现物流战略规划的建模、仿真和预测,确保未来物流战略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23 智能物流是优化鲜活农产品物流配送的有效途径

首先,智能物流能够集中鲜活农产品配送过程中的所有信息,发挥信息优势。智能物流是采用了先进的信息采集技术,并对鲜活农产品的仓储、加工、运输等环节进行实时监控和反馈,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对配送方案进行修正,使鲜活农产品物流配送效率更高。

其次,智能物流强调智能监控,有利于保障物流配送过程中鲜活农产品的质量。在智能物流条件下,鲜活农产品从生产、加工、仓储到运输配送,每个产品都有自己的电子标签,所有产品的信息都能够及时准确的被记录在信息系统内,相关部门可以借助信息管理平台对鲜活农产品的质量进行跟踪和监督,保证鲜活农产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生产、加工和运输。当出现产品质量问题时,监管部门可以通过鲜活农产品信息系统轻松地追溯到问题的根源,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此外,智能物流侧重于信息的自动化传输,有利于鲜活农产品上下游企业的沟通协作,降低交易成本,对市场变化做出快速反应。鲜活农产品的生产、加工、仓储、运输、销售等企业构成了一条完整的供应链,在智能物流条件下,企业之间应用EDI技术进行数据共享和传输,这样既降低了“牛鞭效应”的影响,又可以促进企业之间进行合作。鲜活农产品的市场需求信息能够更快捷的从供应链末端传递到上游各个企业,这样将大大降低企业获取市场信息的成本。由于信息是实时共享的,企业之间的谈判成本将大幅度降低,企业对市场变化做出决策的时间也将缩短,最终使供应链各个企业能够对市场需求做出快速反应。

3 建立鲜活农产品智能化物流配送体系

31 建立科学的市场需求预测模型

我国鲜活农产品价格波动频繁,种养户经常面对复杂的市场状况,尤其是出现产品质量问题时,市场需求会大幅波动。要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建立科学的市场需求预测体系。物流相关部门可利用RFID(无线射频识别)、GNSS(全球定位系统)等现代信息技术,收集市场上鲜活农产品的销售和运输等信息,探究鲜活农产品需求波动的原因及规律,构建鲜活农产品需求因素关系图。并进一步对关键因素进行研究,把握其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结合鲜活农产品价格等关键信息,构建需求预测模型,不断提高短期、中期和长期市场需求预测的准确性,帮助鲜活农产品生产者安排生产。构建鲜活农产品需求预测模型是个长期复杂的过程,需要不断积累市场信息才能提高预测模型的科技含量,因此,对于生产、采购和销售的相关信息,有关部门要及时准确的进行收集和整理。

32 建立科学的物流节点布局优化模型

企业对物流节点布局的优化可以大大降低仓储和运输费用,还可以提高运输效率。目前,由于经济体制以及物流信息技术的影响,我国的鲜活农产品物流仍广泛存在物流节点布局不合理的现象。

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要建立物流节点布局优化模型,促进种养基地、鲜活农产品物流企业和批发市场的合理化布局。科学的物流节点布局优化模型要在遵循国家农产品物流发展战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前提下,以物流信息系统采集的数据为基础,客观分析企业、仓库以及客户的具体情况和周边市场需求,从提高物流效率和节省整体物流成本的角度出发,模拟和优化节点布局决策,实现物流节点和设施系统布局的合理化。此外,应制定运行效率的考评指标体系,对物流系统的运行进行量化考核,根据考核结果科学调整物流节点的网络布局,提高物流节点运行效率,为物流运输优化奠定基础。

33 建立科学的物流配送通道优化模型

鲜活农产品配送分为两个操作层面:配送通道的设置和物流运输的执行。合理的配送通道是合理物流运输执行的前提。以鲜活农产品二次物流为例,配送通道设置解决的是从哪个点运到哪个点的问题,物流执行解决的是该运输通道下,运多少、何时运的问题。鲜活农产品配送通道的设置受制于运输费用、道路状况以及运输工具等条件。相关部门可根据智能交通系统(ITS)采集的相关数据,在降低物流成本的前提下对物流节点进行优化布局,建立物流运输通道优化模型。此外,还可通过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全球定位系统(GNSS)持续跟踪区域道路的变化及资源流向情况,结合实际情况对模型进行更新和优化,根据模型的智能测算结果,及时优化后的运输通道,指导和调整运输,从而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34 构建鲜活农产品物流配送信息系统

鲜活农产品物流配送信息系统可分为几个层次,包括数据层、业务层、应用层和计划层。数据层主要对物流信息以数据库形式进行存储;业务层是对物流合同、票据进行处理;应用层主要对仓库作业计划、路径选择、控制评价给予支持;计划层主要是帮助管理人员制定物流配送战略规划。

要完成以上各层次的工作首先需要一个电子数据交换(EDI)平台,它是数据进行标准化传输的基础;其次需要一个运行管理平台,它的主要功能是进行入库及出库处理、作业控制、仓储计费等;还需要信息平台,该平台可将鲜活农产品的物流配送相关信息及时发送给供应链企业;此外,还需要建立数据共享平台,数据共享平台可将物流配送信息进行存储和管理,管理者通过此平台获取所需的信息,从而有助于做出正确的决策。在必要情况下,还可建立鲜活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该平台可为买卖双方提供网上交易的功能,进一步促进鲜活农产品的销售。

35 建立物流配送服务商考评体系

智能化的鲜活农产品物流配送体系通常要使用第三方物流,对于专业化的物流配送商,需要建立科学的考评体系,这有利于促进物流配送商之间的良性竞争,引导运力配置,降低运输价格,保障鲜活农产品的配送效率。

构建物流配送服务商考评体系需要物流主管部门牵头,区域物流部门组织物流配送商参与。根据《意见》要求,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过程中要建立信息采集平台,相关部门可通过信息采集平台准确收集信息,选取合理的指标对物流配送商进行量化评价,比如区域物流队伍一、二次物流运输到位率、运价水平、配送产品损耗率以及客户的评价等。运用先进的设备和智能化的技术手段替代人工记录考评的方式,定期考核物流配送商绩效,发现作业过程的薄弱环节,强化优势,弱化劣势,从而提高配送效率。

4 结 论

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物流业的变革,传统的鲜活农产品物流配送也因此受到了挑战。为了进一步适应市场的变化,鲜活农产品物流配送企业和相关部门必须应用现代物流信息技术提升整个供应链的运作效率。正在蓬勃发展的智能物流将为鲜活农产品物流配送的升级提供了良好的机遇。智能标签、电子数据交换(EDI)技术、无线射频识别(RFID)等新技术的应用将使鲜活农产品物流配送真正进入网络化、智能化、柔性化和敏捷化的时代,鲜活农产品配送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将迎刃而解,从而推动整个鲜活农产品行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袁芳.我国农产品与现代流通体系接轨面临的困境与对策研究[J].暨南大学学报,2007(1):12-19.

[2]司银霞.生鲜农产品配送模式的对比分析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1(7):69-71.

篇13

关键词:电子商务;农产品;网络营销策略

电子信息技术在人们生活中广泛应用的同时,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改变,推动了电子商务时代的到来。近年来电子商务发展日趋成熟,人们传统的销售方式和营销格局发生改变,电子商务环境下,网络营销的工作模式对时间和地理位置的限制打破,企业改变了传统的营销观念,对网络营销的方式进行创新和改善,促进企业的经济效益提升。农产品市场的发展受到制约,农产品销售量并不十分可观,农民对于农产品市场的信息获知较为困难,电子商务是对传统营销方式的一种改革和创新,在各大电商平台下发展新型的农产品网络营销,打破了传统的农产品营销模式。但目前我国在农产品网络营销工作中受到了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因此本文就基于电子商务环境下农产品网络营销的发展和策略进行探讨和分析。

一、电子商务环境下农产品网络营销发展

电子商务活动是一种电子交易形式,是在互联网的平台上进行贸易活动和销售行为,并为顾客提供一系列相关服务,电子商务的发展改变了传统的营销格局。其中电子商务活动包含了各个方面,满足客户的多方面需求,为客户提供营销服务。网络营销主要是指企业通过互联网来对产品进行创新,拓展市场,对产品进行定价促销和宣传推广,通过营销手段来完成销售的过程。因此网络营销不仅仅是指信息的传递,还包括一系列附带,如购物,物流配送等。经调查发展,企业通过多种信息来对客户的需求进行分析,根据客户的需求来制定营销策略,并对产品进行定位和开发,在此基础上开展营销活动,不仅可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还能使企业竞争力得到提升,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各大企业都认识到并重视网络营销所能带来的价值。农产品网络营销模式是企业通过互联网和电子信息技术来获取农产品市场的有效信息,并根据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劣势进行SWOT分析,根据营销的4P理论展开线上交易活动。企业需要掌握不同地区之间的农产品需求信息,根据收集的数据信息来对农产品进行生产和加工,为用户提供配送服务。在农产品营销活动中通过电子商务有利于掌握用户的消费倾向,快速收集用户需求信息数据,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此外,还有利于企业及其他消费者对农产品的质量进行全方位监督,降低了企业的销售成本,企业的经济效益能够得到保障。

二、基于电子商务环境下农产品网络营销中存在的问题

1、企业的网络基础建设较薄弱

在企业农产品营销过程中,企业对于网络基础建设不完善,从而导致农产品信息的和获取不及时,在各个行业中不能进行有效的资源共享,农产品信息的利用率较为低下,不利于农产品营销工作的开展。此外,部分企业所建设的农产品销售网站,仅仅只是作为广告宣传,不具备实效性,信息的存在滞后性,企业缺乏对网站的维护工作,导致企业网站建设不能发挥其根本作用。不同的地区,经济条件不同,导致在网络建设中,对于导致偏远性地区或农村地区的网络信息覆盖较小,网络信息获取存在一定的限制。

2、网络营销服务机制不完善

目前在我国农产品市场中对信息收集和获取的能力较差,网络营销服务机制的建设不足,农产品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不足,对用户需求数据信息更新周期较长,对新技术不能及时掌握,为用户提供的服务水平较为落后,在部分企业中不具备或缺乏信息服务平台建设的能力,从而导致对农产品的生产工作缺乏重要的数据信息支持。因此对于企业来说,农产品网络营销活动的展开较难,阻碍了农产品贸易市场的发展。

3、农产品标准化程度较低

一般来说,农产品在生产和加工过程中的质量和包装要求需要符合我国相关规范的标准化要求,且满足农产品市场的实际需求。目前我国大部分的农产品单位均属于个体经营,经营的规模较小。不同地区之间的农产品生产方式存在差异性,农产品生产较为分散,且农产品的种类繁多,具有农产品专业品牌的较少,因此农产品标准化程度较低,难以进行农产品的规范化管理工作。此外,根据部分农产品自身鲜活性的特点,对于运输和保存的要求较高,在农产品销售过程中应对物流配送或市场流通的时间进行严格控制,从而对农产品网络营销发展产生约束性。

4、物流配送服务较为落后

在电子商务环境下,农产品的网络营销主要是客户通过网络进行交易的一种销售模式。企业将客户所需的农产品进行物流配送,确保配送的安全快捷[5]。由于我国目前在农产品的物流配送中,对于农产品的配送体系和物流配送点存在不足,组织性和专业化水平较低,农产品物流配送的规模性较小,农产品在营销活动中受到一定的影响和约束。且根据农产品本身的特性,在物流配送运输中需要加强对农产品的保护,保证农产品的新鲜和安全。

三、基于电子商务环境下农产品网络营销策略

1、建立完善的农产品网络营销模式

基于虚拟农产品批发市场,农产品服务机制和服务体系,在电子商务平台上构建农产品网络营销模式。农产品网络营销模式的建立首先需要企业加强基础平台建设,提高农产品信息的获取力度,实现多产地,多省市之间的农产品信息交易平台和信息交互中心,对农产品信息基础数据进行及时更新,推动不同区域的农产品交易合作平台。

2、建立健全农产品网络营销服务体系

网络营销服务主要是对于农产品的生产、运输、加工和消费等环节为顾客提供一系列的服务流程,是一种网络贸易或网络交易形式,从而实现农产品的安全、快速交易。建立健全农产品网络营销服务体系主要是对农产品生产、农产品市场、组织、信息等环节构建联系的过程,从而建立一种标准化和信息化的网络服务平台。对于农产品生产需要加强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工作和管理,将农业生产基地作为生产标准化的主要内容,提高农产品生产质量;对于农产品市场主要是以市场为载体的网络营销活动,形成农产品组织或大型批发市场,提高农产品市场水平;农产品生产、加工及销售的流通中介一般是以农产品组织形式而存在,对农产品进行销售。而农产品的网络信息系统建设,可以将不同品种和不同地区之间的农产品信息进行资源共享,来展开农产品的网络营销活动,促进农产品销售。

3、加强对农产品网络营销的物流配送

由于农产品本身的特性与其他产品不同,农产品具备鲜活性的特征,因此在进行农产品网络营销活动中,需要加强对农产品的物流配送服务,为消费者提供高效和便捷的服务体系,保证农产品配送的安全性。加强物流配送主要是在保障配送成本这一基础上建立一种高效的现代化物流体系。现代化物流体系是基于信息管理平台上建立的,获取农产品各项信息或数据,整合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并进行统一管理和配送。在物流配送过程中需要具备成熟的物流服务体系,并建设具有规模化的组织形式,从而使得配送方式能够实现共享,提高物流配送效率。

四、结语

总而言之,国内外的农产品市场规模逐渐扩大,人们在农业产品的需求方面对质量要求及数量要求也更高,但大部分企业在农产品市场推广和农产品营销工作中仍不成熟。电子商务的发展,推动了农产品网络营销模式,对农产品的市场发展动态及用户的需求信息及时掌握,与用户之间达成良好的联系与合作关系,进一步拓展营销范围,转变传统的营销模式,在农产品营销过程中需要加强宣传推广,扩大某一农产品品牌的知名度,促进农产品销售量提升。在农产品网络营销工作中企业需要提供在线交易服务和售后服务这一整个服务流程,农产品服务体系的完善,能有效降低销售成本,保障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目前我国在农产品的网络营销工作中存在诸多影响因素,对农产品市场的发展起到制约作用,部分企业中对于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这一块仍比较薄弱,网络营销服务机制不完善,物流配送存在滞后性及农产品标准化程度较低等诸多问题,因此文章中就农产品的网络营销策略进行分析,在电子商务环境下对农产品的营销渠道进行拓展,企业的竞争能力得到提升,对企业长久发展与稳定发展来说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厉鹏:中小企业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网络营销策略探析[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2):177-179.

[2]冯晨晨:浅析电子商务背景下的农产品营销策略的改进[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15(11):137-138.

[3]刘雪梅:电子商务领域下的武威市农产品网络营销策略探讨[J].甘肃农业,2016(16):26+42.

[4]高国霞,高安刚:广西特色海产品网络营销策略研究———电子商务环境下[J].现代商贸工业,2014(12):169-170.

[5]梅玉:铜仁市特色农产品发展电子商务营销策略分析[J].新西部(理论版),2014(07):24-25.

[6]白洁宇:电子商务环境下农产品网络营销存在的问题[J].经济师,2012(07):272.

篇14

1.1农产品市场建设发展迅速

我国农产品市场发展迅速,类别繁多,包括粮油市场、蔬菜市场、水产品市场、肉食禽蛋市场、干鲜果品市场等。农产品市场数目基本稳定,交易额稳步上升,这主要是因为我国农产品交易市场在经历了几十年高速增长和规模扩张后,现正逐步实现从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流通规模上台阶,市场硬件设施明显改善,商品档次日益提高,市场运行质量日趋看好。

1.2农产品批发市场成为农产品流通的主渠道农产品市场覆盖了几乎所有的大、中、小城市和农产品集中产区,基本形成了以城乡集贸市场和农产品批发市场为主导的农产品营销渠道体系,构筑了贯通全国城乡的农产品流通大动脉。目前大、中、小城市消费的生鲜农产品80%~90%是通过批发市场提供的,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大力发展,对于搞活农产品流通、增加农民收入、满足城镇居民农产品消费需求发挥着积极作用。

1.3以配送、超市、大卖场等为主的现代流通方式发展势头迅猛

超市作为一种新型现代营销业态在近几年也逐步涉足农产品销售领域,成为农产品营销渠道体系里的新成员,并与传统的集贸市场在零售终端展开了激烈的竞争,传统农贸市场的市场地位正在受挑战。另一方面,南京、广州、武汉、上海等地政府在大力推行“农改超”工程,旨在打造高效安全的农产品营销网络,使之与城市经济发展相适应。

1.4农产品营销中介发展活跃

现阶段,各种农产品购销主体:个体户、专业户、联合体不断发展壮大。依托这些活跃在城乡各地的农产品营销中介组织,使得小规模生产和大市场实现了对接,改变了过去产销脱节的尴尬局面,有效地缓解了农产品销售难的问题。他们的出现带动了上游生产基地的发育壮大,带领农民走向市场,帮助农民致富,为地区农业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2农产品市场营销的创新

2.1农产品市场经营观念的创新

随着农产品相对过剩时代的到来,客观迫切要求农业产业化经营系统抛弃农产品运销观念,确立以市场需求为中心的现代农产品市场营销观念。农产品市场营销是一个比农产品运销更为广泛的概念,农产品市场营销要求农产品生产经营者不仅要研究人们的现实需求,更要研究人们对农产品的潜在需求,并创造需求。农产品运销观念强调的是以自己的生产为前提,如何把生产出的农产品运输出去并完成销售,考虑的是如何把产品变成现金。农产品市场营销观念考虑的是如何通过生产、传送农产品以及与最终消费农产品有关的所有事物,来满足顾客的需求。顾客的需求是农产品生产经营者的出发点、中心点和归宿点。

2.2农产品营销战略与策略的创新

农产品市场营销围绕目标市场需求的变化,综合地运用各种营销战略与策略,通过比竞争对手更加有效地满足目标市场的需求来实现企业增长和利润的实现。这就要求农业产业化经营系统充分运用现代市场营销的“10PS组合(市场调查、市场细分、市场优先、市场定位、产品策略、价格策略、渠道策略、促销策略、政治权利和公共关系)”。

农业产业化经营必须源于对农产品消费需求的深入调查和细致研究,通过市场研究,发掘潜在需求,捕捉市场机会。根据一些细分变量来分割市场,进行比较、评价,选择其中一部分作为自己为之服务的目标市场,针对它的需求特点开发适宜的产品,制定合适的价格、渠道、促销策略,实现产品的既定目标。由于农业是弱质产业,比较利益低下,资金紧张,农业产业化经营系统一般难以进行大规模的宣传和促销,往往还要依靠“政治权利”和“公共关系”这两个策略。一方面,积极利用政府力量,获得宣传支持,引导百姓消费,扩大有效需求。另一方面,农业产业化经营系统应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改善与社会各界的关系,树立良好的形象,获得社会的关心和支持,通过公共关系达到宣传促销的目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系统还可以利用报纸、电视台等大众媒体以及其他社会机构为农产品营销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

2.3农产品品牌决策与管理的创新

品牌管理是通过创立一个好的品牌,培育品牌、扩张品牌和保护品牌,奠定品牌优势,塑造驰名品牌,积累品牌资产。品牌管理过程实质是一个就品牌资产的各个方面的内容进行有步骤的规划和创新的过程,其根本目的就是塑造高资产的品牌。

创知名品牌是解决农产品销售难和提高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随着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开展,很多企业开始意识到品牌的重要性,越来越多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系统开始有意识地应用品牌策略。事实上,农业产业化的过程就是一个依靠品牌优势,逐步建立农业产业规模优势,最终使农业产业得到进步和完善的过程。没有农产品品牌的创立和扩张,没有农产品品牌的优势,就不可能有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健康发展,也就不能彻底解决农产品销售难的问题以及农业增产与农民不增收之间的矛盾。

参考文献

[1]王凯.品牌营销模型研究[J].市场周刊,2004(10):22224.

[2]吴兴安.关于农产品市场营销的思考及对策[J].大众科技,2005(12):2162217.

[3]李晓玲.农产品生产企业的名牌战略[J].农业技术经济,1999(3):8211.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