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6 08:28:13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土地供应管理,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一、指导思想
严格贯彻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保证经济建设需求的前提下,采取适度从紧的土地供应政策,以供应引导需求,努力盘活存量,严格控制增量,力求建设项目用地70%来自于收购储备土地,推动土地利用向规范、节约、集约、高效的方向发展,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资源保障。
二、遵循的原则
(一)闲置土地一律进入县政府土地储备库,建设用地实行集中统一供应。
(二)严格控制建设项目占用耕地,保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
(三)城市建设用地要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鼓励联建,搞成片开发,提高土地利用率,防止土地资源和城市基础设施的浪费。禁止“扒皮式”开发,限制一家一户小面积自建。
(四)有利于发挥土地资产效益,增加政府土地收益。
(五)保证重点项目、重点产业用地,控制一般性用地。
三、年度土地供应总量及分配
2012年全县土地供应总量为374.5506公顷。其中:农用地转用指标面积为334.3294公顷,占用耕地面积为99.0450公顷(其中基本农田为2.2000公顷);旧城改造及其它建设占用城镇土地面积为40.2212公顷。具体是:
(一)新增建设用地供地计划
全县新增建设用地计划供地总面积为334.3294公顷,其中耕地为99.0450公顷。
1、县级以上重点项目供地计划,全县重点建设项目9个,用地面积56.5544公顷,其中耕地19.0000公顷(含基本农田为2.2000公顷)。
2、乡镇场建设用地计划供地248.4700公顷,其中耕地75.9200公顷。
3、农村居民住宅供地计划,计划供地29.3050公顷,其中耕地为4.1250公顷。
(二)城区国有土地供地计划
城区供地计划:宗地为28宗,用地面积40.2212公顷。其中成片开发为20宗地,面积为39.8837公顷;楼群间插空为8宗地,面积为0.3375公顷。
四、土地供应方式
在土地供应方式上,坚持以市场机制配置土地资源,努力提高招、拍、挂供地的比重。除《划拨供地目录》中规定的石油天然气等国家重点扶持的能源基础设施、农村居民宅基地以划拨方式供地外。经营性用地,包括经营性基础设施用地都要以有偿方式供地。其中商业、娱乐以及房地产开发用地以拍卖、挂牌方式供应土地。今年计划以拍卖方式供应土地2.0346公顷;挂牌出让38.1866公顷。严格限制以协议方式出让土地,协议出让土地要严格按照法定程序办理,严格界定并控制协议出让价格。
五、计划的实施和监督
土地供应计划是政府宏观调控行为,要在县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实施。县国土资源局是供地计划的实施部门,必须严格按计划审批土地;县项目办、建设、发改部门要配合县国土资源部门搞好供地计划的贯彻实施。
我们今天召开这个紧急会议,就是传达国土资源部大连会议精神,统一思想,认清形势,采取措施,加快推进土地市场监测与监管系统的运行,做好土地供应合同备案和*、*年历史数据补录工作,通过现代科技手段切实加强建设用地的批前、批中、批后管理,提高土地供应、利用的监测、监管和分析能力。
徐绍史部长最近明确批示:“加快推进系统运行,争取上半年实现监测监管系统提取数据与纸质数据的统一,最迟在三季度实现通过系统提取全国建设用地供应情况数据直接用于国土资源形势分析。”我省这项工作开展的不是太理想,在全国处于落后位次,必须痛下决心迎头赶上,否则“冻结”建设用地审批将直接影响我省的经济社会发展。刚才大家的发言,不同程度提到土地利用监测与监管系统运行不好的客观原因,但我觉得更重要的应找一找主观原因,我们究竟重视程度怎么样?我们究竟采取了哪些措施?监测与监管系统建设是一个技术性强、协调面广、关联度大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开展的好坏关键是领导的重视程度,凡是领导高度重视的地区,工作推进就比较快,比如*、合肥等。
下一步,各地应加强“两个结合”,认真做好土地利用监测与监管系统的运用工作。
一是把系统的运行与整个土地利用管理工作有机结合起来。首先是要实现土地出让的电子合同取代纸制合同,接着是计划指标分配、用地预审、用地审批和土地登记等工作要同系统运行结合起来。充分利用监测监管系统成果,增强开展工作主动性,如果没进行土地供应信息的录入就视为批而未用,它将会影响到计划的分配。下一步,省厅还要通过各地供地和用地情况实行差别化的计划管理,通过掌握监测监管中批而未供情况,来把握土地审批的节奏;通过土地开发利用情况推进节地考核;通过将电子合同号列为登记的必备要件等,从根本上解决系统运行和日常工作流程两张皮的问题,切实提高工作效率。
二是把系统运行与严惩约束机制结合起来。对于系统运行不理想、数据质量较差的市,我们将比照国土资源部的做法,约谈政府和市局相关领导,在规定时间内还不能整改的,暂停用地预审和用地审批。大家回去以后要转达省厅意思,切实重视这项工作。将系统运行由外在的要求变为市、县国土管理部门的内在需求,变“要我用”为“我要用”,确保三季度实现监测监管系统提取数据与纸质数据的统一,实现通过系统提取全省建设用地供应情况数据直接用于国土资源形势分析,确保三季度土地供应情况数据全覆盖,系统赋予的电子合同(包括划拔决定书和出让合同)全部取代纸制合同。
为实现上述工作目标,省厅提出以下时间要求:对于09年土地出让合同、划拔决定书网上填报以及*、*年历史数据补录没有开展或没有做完的市、县,必须在8月15日前全面完成。逾期未完成的,从9月份起,暂停受理所在市、县的用地预审和用地申报。在此,我要特别提醒未备案的*县等,要扎扎实实地采取措施迎头赶上,不要拖全省的后腿。9月15日,对于整改不到位的省辖市,全面停止受理全市用地预审和用地申报。
关键词:城市化;耕地保护;土地管理
Abstract: In the background of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urbanization and farmland protection inevitably face conflicts with the interests coexist.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peri-urban areas will inevitably lead to urbanization. Since the vast majority of cities are in relatively good area of land in the city on the road to achieve the inevitable take up a lot of land, especially the demand for arable land.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ontradictions of urbanization and farmland protection work, to ease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urbanization and farmland protection put forward some views and suggestions.
Keywords: urbanization; farmland protection; Land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 F301 文献标识码:A
1、引言
在高速经济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城市化与耕地保护工作必然面对矛盾与利益并存的局面。经济的高速发展,必然引起城市周边地区的城市化。据报道,我国耕地面积目前约为18.27亿亩,比2003年减少1300万亩。且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土地资源紧张的现象逐年加剧,保护耕地的压力不断增大。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我国仅用全球7%的耕地就养活了世界22%的人口。由于绝大多数城市都处于土地相对良好的区域,在实现城市化的道路上必然占用大量的土地,尤其是对适宜耕种土地的需求。
2、城市化给土地管理工作带来的问题分析
城市化过程中不合理占用耕地的现象十分普遍,很多企业用地在经过批准购买后,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处于闲置状态,有的闲置几年,有的甚至闲置十几年都没有得到合理的开发利用。由于土地管理部门无权对众多地方企业闲置土地进行有效的约束管理,导致很多适宜耕种的土地处于荒废状态。根据调查走访与文献资料的研究表明,城市化与耕地保护的矛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政府征地与广大人民群众用地之间的矛盾
为保证土地资源的节约利用,国家规定城市人均建设用地为80~120平方米。但根据土地部门调查资料显示,各省份均存在城镇用地超标的现象,而地方政府部门为控制土地使用数量,常常以放松城镇用地需求,严控农村建筑用地的办法。这一政策的实施,常常导致城区商品房的入住率较低,农村需建房群众不能建房的尴尬境地,这也是我国城市化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因农村群众购买商品房的能力相对很低,就出现了违盖强盖的现象,地方政府为保证国家指标,就强拆农村及城镇周边的违法建筑,从而引发了很多群众对政府不满的情绪。在严格执行国家耕地保护的制度下,如果处理不好政府征地与群众用地之间的矛盾,会造成很多影响治安的不利因素,有些地区的不适当征地手段已经激化了农民与政府之间的矛盾,造成了大量有关土地上访的不和谐城市化建设现象。
2.2城市化造成的土地污染与耕地保护之间的矛盾
发展地方经济必然涉及到环境保护的问题。由于各地产业结构的不同,土地污染的总体情况也各有不同,但形势不容乐观,部分地区土地污染严重,尤其是在重污染企业、工业密集地区、矿产资源开采区的污染现象更为严重。土地污染不但使生态环境体系遭到破坏,还有可能导致农副产品质量下降,进而威胁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比较典型的例子如造纸厂的污染,我国每年因造纸厂废弃物而污染的土地高达上百万亩,与之相关污染致癌的死亡人数多达千人。强化企业处理污染物的能力,提高污染土地的治理工作,是解决城市化进程中保护耕地的有效手段。
2.3城市化中土地经济利益与耕地保护之间的矛盾
国土资源部负责人在全国国土资源工作会议上披露的数据中显示,我国仅在2010年的土地出让金总额就高达2.7万亿元,在国家严控土地使用政策的前提下出现如此巨大的土地经济利益,引发了社会群众对地方政府土地财政依赖症的广泛关注。因为土地资源具有增值性和稀缺性等特点,很多土地购买者只是单纯购买后等待增值,从而带来了不合理征地、不合理收益分配和违法用地现象的发生。如在征地收益环节,地方政府在征收农民土地时,每亩的补偿费用只有几万元,而当政府转让给企业或者房地产商时,就将价格升至了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巨大的土地收益分配不合理现象在我国各地十分普遍,也是土地管理部门实施保护耕地政策的最大阻力。
3、缓解城市化与耕地保护间矛盾的看法与建议
3.1加强征用可耕土地的计划、审批和管理工作
加强征用可耕土地的计划和审批管理工作,是保护耕地的第一道政策防线。土地管理局的核心任务就是做好土地供应与保护工作,在服从经济建设的大局下,坚决维护好耕地的保护工作,对违法占用土地坚决收回;长期闲置土地合理补偿后收回;鼓励企业或个人改造受污染土地,并对改造受污染土地的企业或个人提供资金与优惠政策支持,使土地资源的配置最佳化,土地资源的利用率最大化。
3.2改革土地使用制度,实现耕地保护与城市化的和谐发展
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各地为加快经济发展,对很多企业的征地用量限制的相对比较宽松,导致现在很多企业存有大量的闲置土地。如何处理好这部分闲置土地,是解决城市化用地紧张的重要解决方法,这就需要土地管理工作者切身实际的调查走访,将可用闲置土地统计成册,在需要征地时优先考虑已登记在册的闲置土地,避免破坏新的可用耕地。另外,根据地方具体情况,缩小农村宅基地审批面积,以拆除旧房、弃房为先的解决办法也是减缓可用耕地消耗的可行之路。
4、结语
加快城市化进程的同时做好耕地的保护工作,对土地管理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积极探索新的土地管理方法,加强土地的管理工作,对闲置土地、污染土地、可改造土地合理开发利用,是缓解城市化进程中对耕地需求的有效途径。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用7%的耕地养活世界22%人口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而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的重任就落在了土地管理工作者的身上,也是国家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护粮食生产的重要战略任务。要做到缓解城市化与耕地保护间的矛盾,就必须加大耕地保护的力度,通过合理的宏观调控,实现城市化与土地资源利用率的整体提高。
参考文献:
[1] 李燕琼. 农业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的理论与实践[M]. 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3.
摘要:土地的开发管理和人民的生活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有着密切的关系,而土地测绘作为土地开发的基础在土地的开发管理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根据目前测绘技术的研究进展,简单介绍了测绘技术在土地管理中的应用。
关键词:土地管理测绘
测绘工作作为一项公益性事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前期性、先行性的基础工作,既为经济建设部门和社会各方面提供基础地理信息,又为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保障。测绘工作的成果数据是各项建设不可缺少的基础资料,也是土地管理的重要工具之一。随着3S技术,特别是全球定位系统(GPS)等空间信息技术的出现并逐渐应用到土地管理工作中,从而为解决土地问题、协调人地关系,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为满足现代土地管理工作的要求,推进土地管理工作的现代化提供了可能。
一、测绘技术的发展现状
集成了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等学科的现代测绘科学,现今已进入了信息化时代。现代测绘技术主要由空间技术、卫星遥感技术、地面数字测量技术和地理信息技术以及与之相配套的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专家系统技术等组成,也就是当前测绘领域通常所说的“5S”技术,而“5S”技术具体是指全球定位系统GPS、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测绘专家系统ES和数字测量技术DPS,并且“5S”技术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迅速发展,对我国国民经济建设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随着土地管理工作范围和领域的拓展及延伸,迫切需要建立一套科学、规范的土地管理行政管理体系,利用现代测绘技术加强宏观管理,实现土地管理的科学决策。由于测绘技术与土地管理是服务与被服务、保障与被保障的关系,我们应该进一步把测绘技术与土地管理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利用测绘的技术、成果等优势,不仅能为土地管理提供更好的服务和切实的保障,也能更大范围地发挥测绘技术的作用,从而促进测绘技术的更快发展。
二、测绘在土地开发管理中的应用
(一)遥感技术
遥感技术是本世纪60年展起来的一门新兴综合性探测技术。它通常利用飞机、气球、火箭、卫星等空间技术,以卫星、飞船、空间站、航天飞机等飞行器作遥感平台,以一个新的高度来观测地球,然后通过光学、电子光线、紫外线、微波计算机技术来处理所得信息,从而探知鉴定研究对象的各种性质。遥感技术的主要优点是“遥、感、快、广”四个字,目前在我国土地资源调查监测工作中得到了广泛应用。首先遥感技术在土地利用动态监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999年以来,开始采用高分辨率、多时段卫星数据,全面开展了国土资源利用动态遥感监测工作,并随之逐步建立起全国的土地遥感监测体系。通过对全国重点城市占用耕地等土地利用遥感进行动态监测,为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强化土地管理工作提供了十分重要的技术支撑。
其次,遥感技术在土地利用变更调查中已得到广泛的应用。土地利用变更调查主要以现势性航空、航天正射影像图和地形图为基础调查资料,在与原有土地利用现状图套合对比,并经实地调绘和补充调查,实现对土地利用现状的更新。目前,为了配合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全国许多地方已经完成和正在启动以遥感为主要数据源的土地利用更新调查,进一步推进了遥感技术在土地利用调查监测中的广泛应用。
(二)全球定位系统(GPS)
我国GPS技术研究起步于80年代,进入90年代以后,GPS技术研究、开发和应用取得了长足进展。GPS卫星是定位技术的迅速发展,给测绘工作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也对地籍测量工作,特别是地籍控制测量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应用GPS进行地籍控制测量,点与点之间不要求互相通视,这样避免了常规地籍测量控制点位选取的局限条件,并且布设成GPS状结构对GPS网精度的影响也甚小。由于GPS技术具有布点灵活、全天候观测、观测及计算速度快、精度高等优点,使GPS技术在我国各省市的城镇地籍控制测量中得以广泛应用。
(三)地理信息系统(GIS)
地理信息技术(GIS技术)是在传统的地球科学与现代信息科学交叉融合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型空间信息技术。随着计算机软硬件技术已发展成为以GIS,GPS与遥感(RS)3项技术(简称3S技术)为核心的,以相关信息技术和应用领域知识为支撑的,以空间位置信息服务为特征的大型地理空间信息技术。目前其自身的技术体系逐渐成熟,正迅速向结构网络化、软件组件化及应用大众化方向发展,并将形成市场容量巨大的地理信息产业。
我国GIS技术研究工作起步于70年代初期,80年代进入应用试验阶段,期间主要是借鉴国外GIS应用经验,采用国外的GIS软件。90年代国内一些科研机构和院校也开始结合国内GIS需求,从引进、消化、吸收起步,着手开发GIS软件,目前国产GIS软件占据国内市场已达到近30%。由于土地调查监测评价数据的空间性,在信息化过程中,需要进行空间数据的输入、处理、管理和输出,必须借助GIS技术才能够实现。
随着GIS技术的成熟和发展,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基于不同GIS平台的各种类型和不同尺度的土地利用数据库建设相继启动。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对土地利用空间和属性数据描述、分析和表达输出的土地利用数据库建设已经成为土地资源基础数据库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各级政府对土地资源保护、合理开发利用和科学管理倍加关注的基础工作。土地利用数据库建设在今后几年中将朝着数据标准化、程序规范化、更新制度化、平台网络化、系统集成化、服务社会化的方向发展。
(四)“3S”集成技术
随着GPS、RS、GIS三者技术教育水准的不断提高,新技术在土地变更调查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使土地调查数据更新工作变得越来越简便。GIS、RS和GPS三者集成利用,构成为整体的、实时的和动态的对地观测,分析和应用的运行系统,提高了GIS的应用效率。
快速、准确提取土地利用现状及其动态变化数据,对保障我国资源安全和粮食安全及生态安全,保持社会稳定,促进国民经济平稳、快速、健康发展等具有重要意义。曾培炎副总理提出要通过“天上看,地上查,网上管”等手段严格土地管理,国务院2004年第28号文件明确提出了开展新一轮土地调查“3S”技术系统依靠数字化、信息化的特点,具有作业速度快、精度高等优势,对新一轮土地调查中的数据更新将发挥重要作用。
(五)数据处理与提取技术
随着RS和GIS技术在土地调查监测评价中的广泛应用,基于遥感的土地调查监测数据的处理和提取技术也日趋完善。首先在计算机识别土地利用变化信息中发展了“基于土地利用图斑单元的变化自动检测方法”,该方法是将土地利用图与遥感影像图相叠加,在土地利用图斑边界及其类别信息引导下,以完整图斑单元或像素为单位,按类别分层计算影像上待检测处的影像特征值,按照设定的判读规则,以知识库中选取土地利用数据上图斑类型对应用的遥感信息特征值进行比较判断,即可自动检测出变化的区域。其次,通过多年的土地利用动态遥感监测技术研究和实践,总体提出或发展了一系列可行的土地利用变化信息的自动提取方法。如差异主成份法、多波段主成份变换法、主成份差异、分类后比较法、异常光谱检测法。
总而言之,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我国的多项技术得到了充分的运用,信息化测绘技术的运用,不仅保证了土地测量的准确性,还能为测量人员减轻工作任务量,保证了土地管理的顺利开展,这也是促进国家土地资源管理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条件。而在今后的土地管理中,信息化测绘技术将会得到更大的运用。
参考文献: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和年中央1号文件精神为指导,以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为基础,以优化配置土地资源、促进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按照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现代农业的要求,创新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有效形式,培育多元化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健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服务体系,促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规范、有序、健康发展。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家庭承包经营制度不动摇的原则。农村土地流转要始终坚持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不改变家庭承包经营制度,不改变土地所有权性质和农业用途,流转期限不超过家庭承包期的剩余期限。
2.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农户是农村土地承包和流转的主体,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形式、流转期限、流转收益等由流转双方自主协商确定。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强迫或阻挠农户依法流转承包地,不得以任何形式侵占、截留、扣缴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收益。
3.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应以农村劳动力转移和现代农业发展需要为基础,与工业化、城镇化发展水平相适应,既要积极引导,又要坚决禁止不顾客观条件违背农民意愿强迫流转土地,严禁行政干预。
4.坚持管理、服务、规范、有序的原则。要加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管理和服务,强化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政策宣传、信息咨询、综合服务和监督管理,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各项制度,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市场建设,规范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合同的签订、登记,及时解决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纠纷,维护各方合法权益,确保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行为规范有序。
二、积极探索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有效形式
一)按照现有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要求,继续抓好农村土地承包突出问题专项治理,限期解决好两田制机动地超标、违法调整农户承包地等问题,按照四到户标准将土地承包经营权落实到位,全面推行农村土地承包管理微机化、网络化、信息化。
二)农民可以通过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农户可以将土地承包经营权自行协商流转,也可以委托村集体经济组织或其他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中介服务组织集中流转。受让方可以是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种养专营企业等规模经营主体,也可以是其他有农业生产经营能力的组织和个人。集中流转、连片开发过程中,对少数不愿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户,承包方自愿的基础上,可以用集体经济组织内其他愿意流转的农户承包土地或集体经济组织的机动地进行调换解决,妥善平衡互换双方利益。
三)允许农户将土地承包经营权作为股权,自愿联合从事农业合作生产经营。农户可以采用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的方式,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或参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生产经营。有条件的地方也可以将集体土地与村(组)集体资产统一量化,实行股份合作经营。股份合作终止时入股土地应退还承包户。
四)不宜采取家庭承包的集体土地和四荒地等,要依法经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村民会议三分之二以上成员或者三分之二以上村民代表同意,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采取招标、拍卖、协商等方式进行发包,承包方所取得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可依法再流转。
五)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转包费、租金、转让费等流转收益,应本着实事求是互惠互利、平等协商的原则确定,可以现金或货物兑现。实行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的收益分配提倡保底分红。
三、鼓励支持各类主体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一)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参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支持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进行合作生产,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承接和连片开发经营农民流转的土地。
二)鼓励农业龙头企业、种养专营企业或其他工商企业以公司+基地+农户或订单农业的方式参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允许各种社会资本和城市工商企业到农村承租土地,单独兴办或与农民联办农业企业,其利用流转土地依法兴办的农业龙头企业,按照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有关政策予以支持。
鼓励各类人才参与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支持专业种养大户或外出务工经商回乡创业者带头创办规模化农场或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鼓励各界人士利用技术、资金、项目等参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从事农业合作生产;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参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从事农业经营;鼓励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利用技术承包、技术参股等形式参与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建立科技示范基地。成绩显著的安排有关专项资金时予以优先考虑。
三)鼓励规模经营主体对农田基础设施和现代农业设施进行投入。对受让面积较大,流转期限较长的经营主体,符合相关条件的优先安排农田基本建设、土地整理、农业综合开发以及特色农产品基地等建设项目,享受国家惠农政策。
四)委托发包方或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服务组织统一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新增连片土地种植规模在50亩以上,流转期限在5年以上,且流转手续规范,有条件的市县可对土地流出户给予适当补助。农村金融机构可把受让土地100亩以上,流转期限5年以上的规模经营主体作为信贷支农的重点,对实力强、资信好的主体给予一定的授信额度。政策性农业保险可把规模经营主体作为重点参保对象,有条件的地方财政可对其保费给予一定的补助。
五)对经营农田面积100亩以上的规模经营主体,不破坏耕作层的前提下,可允许其按照不超过经营土地面积的0.5%用于建设生产管理辅简易设施,其性质按临时建设用地审批管理,期满后自行复垦。畜牧规模养殖用地按农业用地对待。
四、切实维护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双方的合法权益
一)家庭承包土地经营权全部转让的农户,经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认定,参加就业培训、接受岗位推介以及其他社会保障等方面,享受被征地农户同等待遇。
二)严禁借股份合作或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合作等名义进行违法集资,侵害农民利益。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合同期内,因不可抗力导致受让方无法继续经营的土地应归还原承包方耕种。以个人名义承租承包土地受让人在履约期内死亡的可以由其第一顺序继承人继续经营受让土地,直至合同期满。继承人放弃经营的土地应当归还原承包方。但死者个人在经营期间应得的个人收益,由其继承人继承。
三)受让方通过流转取得的土地承包经营权,除原流转合同另有约定外,可在不超过原流转合同约定期限内依法再流转。受让方将土地承包经营权再流转的应当取得原承包方的书面同意。
四)国家各项惠农补贴依据中央和省有关规定由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双方协商,协商结果在流转合同中明确约定。
五)规范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合同管理。流转双方应在协商一致的基础上,签订书面流转合同,流转合同应报发包方备案,需要公证的应到公证机关依法办理公证手续。实行委托流转的应由承包方出具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委托书,注明委托的事项、权限和期限等,并有委托人签名盖章。未经承包方书面委托,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代替承包户签订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合同。合同文本由省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统一格式,县级合同管理部门统一印制。
六)做好流转土地的质量监测,防止受让方采取掠夺式经营,以保护耕地质量,维护原承包农户的利益。
五、加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管理和服务
一)加强组织领导和宣传引导工作。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关系到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和农村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一定要高度重视,争取党委和政府的支持,制定并落实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政策措施。同时要利用各种形式宣传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法规政策,注重发现和总结典型经验,发挥好示范作用,顺势而发,有序推进。
二)加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各级农村土地承包主管部门要切实履行好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指导、协调、管理和服务职能。县(市、区)乡(镇)人民政府和街道办事处农村土地承包管理机构要承担起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合同审查、备案、登记、管理、相关奖励和项目申报工作。
三)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要依托农村经济管理部门建立县(市、区)乡(镇)街道办事处和村居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服务机构,把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纳入政府为民全程服务的内容,依法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供求登记、流转委托信息、价格评估、合同签订、档案管理、纠纷调处、法规政策咨询等服务。年前,各市、县(区)要全面搭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服务平台和信息网络,形成比较完整的信息收集、整理和体系。乡(镇)和街道办事处要建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交易大厅,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双方提供一站式便捷服务。
四)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纠纷调处体系。明年上半年全省各乡(镇、街道办)都要依法设立农村土地承包纠纷调解委员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要依法设立农村土地承包仲裁委员会,同级农村土地承包主管部门设立有编制、有人员、有经费的专门办事机构,负责仲裁委的日常工作。村居要明确一位熟悉农村土地法规政策和办事公道的人员作为专职调解员。农村土地承包仲裁委员会接受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的指导。
【关键词】预应力管桩;应力释放孔;静压;挤土
近年来随着建筑物越来越高、施工速度越来越快,对桩基施工速度和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具有施工速度快、环境无污染、造价相对较低等优点的预应力管桩,在浙江地区得应用越来越广泛,由于沿海地区大部分属软弱土质,这种地质采用静压法施工经常出现桩上浮、桩偏位大、道路地面开裂等质量安全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挤土效应大加上进入持力层深度小引起,为解决上述管桩静压施工中出现的问题,我公司通过大量工程研究实践,总结出防挤沟、应力释放孔等适合软土地质的一系列防挤土施工措施,经不断改进形成适合于软土地区的“软土地质预应力管桩静压防挤土施工方法”,有效解决了防挤土问题,并将其运用到多项工程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下面就讲过我们的施工经验与大家一块探讨一下。
1 施工准备
1.1 对整个工程桩范围的施工现场进行场地清理,并将规划定点轴线复测作好引出桩工作,建立测量控制网。
1.2 施工前场地内做好场内“三通一平”工作,即场内道路,施工用水、用电,对回填场地的大石块应清除,场地平整,机械压实,满足施工要求,确保桩机行走、管桩运输、堆放的地基刚度要求。
1.3 做好人工、材料、机械的各项准备工作。桩机必须按有关程序或说明书进行进场组装。压桩机的配重应平衡配置于平台上,并根据压桩力的大小进行合理配置。一般整机重量和所加配重重量的总和应大于压桩力的1.2倍。
2 开挖防挤沟
当压桩场地距周边建筑物较近,或距道路及地下管线较近时,在桩基施工区域与管线之间开挖防挤沟,保护周围建筑、市政管线及道路。防挤沟:沟深一般为2.0m左右,且不宜浅于地下市政管线底标高,沟宽上口2000mm,下口1000mm。距离工程桩2000mm以上,且有条件下宜尽量靠近市政管线及道路一侧设置,但距离周围管线及建筑物不得少于3000mm。
3 应力释放孔施工
3.1 应力释放孔的平面布置要求。应力释放孔一般设置一排,设在防挤沟位置,直径600mm,间距2000mm,当布桩率超过2%时或周边管线建筑特别重要的宜设二排,梅花布置,见下图。群体工程当布桩率较大时,幢与幢之间也应布置一排应力释放孔。
3.2 应力释放孔内毛竹笼设置要求。应力释放孔内应设置毛竹笼,毛竹笼外包纤维网布(密目遮阳网),防止泥土挤入。
3.3 应力释放孔深度要求。沿海软土地质应力释放孔深度一般为18~25米,具体深度根据工程实际,宜至淤泥层底且不少于桩长的三分之一。
3.4 应力释放孔的施工。由于软土地区地质极差,应力释放孔施工宜采用正循环回转成孔工艺,用锥形耙式合金刮刀钻头成孔,利用钻头在土层中钻进时的泥浆,及向孔内灌注护壁泥浆进行造孔,成孔后安放毛竹笼,并当即用松散的中粗砂回填,凭借其自重下沉,毋须振捣。中粗砂回填到孔口标高,再将钻孔桩机移至下一位置。中粗砂在自身重力作用下继续缓慢下沉,并及时填补中粗砂。
在土质稍好的粘土或粉土中应力释放孔的施工也可采用旋挖成孔,成孔后应立即放毛竹笼,并回填中粗砂。
4 桩位复核、桩机就位
桩机就位后进行调整使桩架垂直,按照吊点位置用压桩机吊臂将桩喂入压桩机内,通过启动桩机将桩瞄准桩位,然后将桩放下使桩尖对准桩位。夹桩器夹住桩后,用线锤通过桩机在桩底盘调整相邻两个方向的垂直度,并通过预先所作的控制标记复核桩位。开动压力缸将桩压入土中1m左右停止压桩,再调正和校准桩在各个方向的垂直度。第一节桩的垂直度尤为重要。
5 沉桩
利用压桩机将桩夹紧后施压,按压桩油缸的垂直行程调试,一段一段的向下压,压一段为一个行程,一般为1m以上。然后松开抱桩器,开动油泵使之上移,再抱桩固定压入,如此循环作业。当操作台上压力表计数到达预定规定值时,或者达到预定深度时,便可停止压桩。
6 接桩
接桩采用钢端板焊接法,接桩时桩段顶端宜高出地面0.5~1m。接桩前先将下段桩顶用钢丝刷刷清接点间两钢板圈铁锈、杂渣。加上定位板,然后将上段桩吊放在下段桩端板上,依靠定位板将上下段接直。上下两节桩之间因施工误差而出现的间隙应用厚薄适当的楔形铁片填实焊牢。由三人或四人采取对称焊接,桩连续焊接饱满后,清除焊渣检查焊缝的饱满程度(满足二级焊缝)。接桩时上下段桩的中心线偏差不宜大于2mm,节点弯曲矢高不得大于桩段的0.1%。焊接宜采用二氧化碳气体保护焊。
7 送桩及截桩
7.1 截桩。如果桩头高出地面一段距离,而压桩荷载已达到规定压桩值时则要截桩。由于压桩机行走方面的要求,所有高出地面的桩头都必须截断掉。截桩的方法是不应采用人工凿桩或电焊切割钢筋的方法,而应采用混凝土切割器、液压紧箍式切断机、液压千斤顶式截桩器、钢锯或锯桩器,确保质量。严禁用大锤横向敲打、冲撞,严禁利用压桩机行走推力强行将桩扳断。
7.2 送桩。如果桩头接近地面,而压桩力尚未达到规定值,估计送桩深度不会超过设计允许值时可以送桩。在静力压桩施工中,不允许用“桩对桩”进行送桩作业,应采用专用送桩器。
8 打桩顺序安排
8.1 为尽量减少挤土效应,适当增加工期,改变常规的打桩流程,增加移机次数,按照距周围民房、市政管线近距离先施工,远距离后施工的原则安排。
8.2 多桩承台采取跳打的方式施工。三桩承台最多允许施工2根工程桩,多桩承台及核心筒位置采取隔桩跳打方式。剩余未施工工程桩待第二遍回返施工。这样能有效的缓和桩位密集处的应力释放。跳打桩间隔时间尽量控制在24h以上。
8.3 根据桩的入土深度,宜先长后短、先高后低的原则安排施工顺序;
8.4 若桩布桩率大于2%,且距建筑物较远,场地开阔时,宜从中间向四周进行;
8.5 若桩布桩率大于2%,场地狭长,两端距建筑物较远时,宜从中间向两端进行;
8.6 群桩基础,应从中心位置向外施压;
8.7 承台边缘的桩,待承台内其他桩压完并重新测定桩位后,再插桩施压;
8.8 有围护结构的深基坑中的静压管桩,宜先压桩后再做基坑的围护结构。
9 打桩速率控制
在软弱土地基中,沉桩施工速度过快,不但显著增加超静水压力,还使邻近土体因剪切而破坏,增加地基土体变位值而且扩大了超静孔隙水压力和地基变位的范围,因此严格控制打桩速率,每天每台机不宜超过15支。
10 施工监测
当有地下室时采用送桩至桩顶标高,留10%监测桩出自然地面。加强桩的位移监测,发现异常及时采取措施。监测工作派专人负责,每天一次进行监测分析,同时将数据结果提供监理和业主。
10.1 在成桩桩位上布设监测点,监测各点水平与竖向位移增量与累计值,并绘制时间、位移曲线。
10.2 监测方法与数据整理:
利用经纬仪、卷尺、水准仪等设备对桩顶的水平与竖向位移观察,一天观察一次,将观察结果交给监理、甲方,水平位移日变化超1cm时,或总变化超过3cm时;竖向位移一次变化超1cm时,或总变化超过3cm时,应暂停施工。
【关键词】现代 管理 土地储备
管理学中所说的管理基本手段,也称为管理职能。管理的职能是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所从事的各种活动或发挥的各种作用。管理学鼻祖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的提出,管理活动是由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五大职能所构成的一个过程。
以下通过对管理的五大职能内涵的分析来论述管理基本手段在土地储备工作中的应用。
1.计划
计划是一个人或者一个组织,一个国家对将来的行动的筹划。计划是所有管理职能中的一个最基本的职能,它是对将来活动所进行的预先的行动安排,是一种针对将来的规划、谋划等等。计划必须体现目的、目标、提出观点、规定必要的程序、制定行动方案等。
好的计划对管理活动非常有利,一个好的计划还应当具有大局性、连续性、灵活性、准确性的特点。因此,为了能起到调控土地市场的作用,土地储备工作就必须制定储备计划。首先将储备地块的位置、面积、补偿成本、规划指标等所有信息细节一一掌握,这是制定计划的基础。掌握基础信息后,按照当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建设规划,综合考虑制定土地储备和供应计划。只有把储备计划做的周祥、准确、系统才能全面控制土地各种需求,从而牢牢把握土地供应的主动性。
2.组织
组织是管理的第二项职能。对于一个组织来说,组织结构是其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依据,组织内部关系、组织与环境的关系、组织动态关系都会影响组织生存发展。
在通常情况下,制定好土地储备计划后,随后的工作是调查摸底、规划立项、委托土地评估和测绘、收购土地谈判、拆迁整理等一系列具体工作。如果遇见权属等复杂情况的地块,各项工作更显得千头万绪。因此能否及时准确的完成每个分项工作,及时的供应土地,组织工作至关重要。储备中心就其组织职能而言,应该达到下列功效:
2.1明确地规定职责。细化工作分工和每个人的责、权、利后,还要跟踪计划实施中的每一项工作是否经过深思熟虑地准备并被准确和及时执行。
2.2与本系统或本系统以外其他业务部门具有良好的沟通。
2.3每一项工作都要对每一分项的工作自行做出清楚、明确、准确的决策。
3.指挥(领导)
每一宗土地从储备到供应,都需要经过规划立项、测绘、评估、谈判、签订协议、拆迁、制作项目报告等众多程序,为了保证每个项目都能及时启动和每个环节运作的畅通,就必须发挥好指挥的职能。
领导是整体工作的决策者与负责者,整体工作要求他掌握着指挥的职能,领导应该准确地、果断地完成这项任务。
储备中心的领导对自己的职工要有深入的了解。领导要做到了解他的部下,明白对每个人的长处短处,给予什么和多少任务,能及时调整不适合某项工作的人。应该使每个人认识到被调整是必要的,每一项具体任务不是任何什么人都能做到的。
对储备工作必须进行定期检查,要善于利用工作会议和报告。在会议上,领导可以先提出一个预想,然后收集参与者的意见,做出决定。这样做的目的是易于被大家接受,效果也会好的多。
领导要在职工中保持团队、敬业、创新的精神。由于土地储备工作的每一个具体环节都是相对独立的工作,因此在条件和能力允许的情况下,领导可以尽可能发挥他们的自我能力。因为通过领导认真对他们加以监督,即使产生错误影也是可以限制和弥补的。
4.协调
管理的实质是协调。
土地储备工作涉及领域广阔。在土地系统外部,需要与城建、规划、房产、民政、法律、经济、金融、文化等部门交往和掌握其相应知识;在土地系统内部,需要与地籍、耕地保护、土地利用、财务、监察等科室交往和掌握其相应知识。如果协调不好,就容易造成很多问题。土地储备中心做到有效协调必须做到如下几点:
(1)无论本系统内外,储备中心工作目标的大方向都应与其他部门保持一致,所有工作的运行都要与其他部门的工作流程相协调。
(2)各个部门对自己的任务都要非常了解,并且相互之间的协调与协作都要做好。
5.控制
控制是管理的一种职能(手段),是使管理活动达到目的的保证。
土地储备工作的环节众多,每一环节的工作还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特殊性,但是任何一个环节工作没有及时完成,就会制约着整个土地储备工作的进展。因此土地储备中心的控制职能应当达到以下功效:
(1)对人必须控制、对单项工作也必须能控制。
(2)当某些控制工作显得太多、复杂、涉及面太大,不易由部门的一般人员来承担时,就应该让一些专业人员来做。在土地储备工作中,土地的测绘、地价评估、集体土地征用等即是委托具有资质的单位去做。在今后的工作中可适当委托多个部门同时进行,以使每项具体工作所涉及的数字、数据等成果更科学、更有说服力。
综上所述,管理职能(手段)是以制定计划为基础,以组织、指挥和协调为媒介,以控制为保障的一种全方位体系,它就如同一个企事业单位、组织或部门的血管系统,为其整个躯体输送着血液,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市政工程 软土地基 强夯法 施工流程 地基沉降量
根据市场调差,我国城镇常住人口大约为77116万人,乡村常住人口大约为60346万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百分之五十六。距世界发达国家城镇化水平还有较大的差距,未来数十年中城市建设仍然有较大的发展空间。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大,部分建筑设施需建设在软土地基之上,软土地基施工技术水平对构筑物的安全性、耐久性及使用性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1 市政工程中软土地基的概况
软土是一种天然含水量大、压缩性高、天然孔隙比大于等于1、抗剪强度的细粒土、包括淤泥、淤泥质黏土、泥炭、泥炭质土等。大多数软土成因为沉积相。由于软土具有孔隙比大、含水量高、强度低、变形量大、压缩性高、压缩稳定所需时间长、侧向变形大的特点,给工程带来诸多不利因素。作为市政工程施工的主要病害,软土地基在工程中常会遇到下列问题:
(1)软土地基承载能力达不到设计要求,在静载荷或动载荷的作用下,发生局部或整体破坏影响构筑物功能实现甚至带来巨大的安全隐患。(2)软土地基的沉降量超出设计范围,这将会将致市政工程使用功能无法充分发挥,在发生不均匀沉降情况下会使路面裂缝及地下管线断裂等情况产生。(3)由于软土地基含水量高,当地下水浮力超出地下建筑自身重量时会引起建筑物的结构破坏,这种情况在埋深较大的筏形基础和箱形基础上尤为明显。(4)由于软土地侧向变形大的特点,降水施工中如控制不合理,将导致土体出现侧移现象,进而影响到施工区域建筑物与地下管线的质量。
2 市政工程中软土地基的施工技术的运用
软土地基进行处理主要是想达到控制沉降、变形和增加强度、抗滑力的目的。根据加固原理常用的软土地基处理方法可分为:强夯法、灌入固化物法、排水固结法等方法。
2.1 强夯法
本方法为选用重锤从相应高度下落对土层进行夯击,达到土质快速固结的方法,也叫动力固结法。其工作原理为:通过起吊机械,将重锤(10~40t)提升至(10~40m)高,然后让重锤自由下落,在夯击力与冲击波的影响下,对土层进行夯实作业,通常用来处理砂性土、非饱和黏性土及杂填土的软岩地基。在非饱和黏性土地基常用不间断夯击或分遍间歇夯击的方式施工。夯实次数、深度可以利用现场试验的方式进行确定。一般情况下,如夯实能量为100kN・m~200kN・m,夯实有效深度可控制在3~6m之间。
强夯法施工流程:施工场地清理与平整场地高程测量及施工夯点位置标注起重机就位放置夯锤于夯点夯前锤顶高程测量起吊夯锤脱钩装置开启吊钩放下锤顶高程测量完成夯点夯击作业。如在测量时发现坑底偏移现象,必须对坑底进行平整作业,避免夯锤施工误差的产生。
2.2 粉喷桩法
粉喷桩法属于灌入固化物法的一种,往往应用于饱和软黏土加固施工中。其工作原理为:将加固料通过压缩空气送到软土中并与软土搅拌充分混合,通过固化剂与软土之间的相应反应,硬结软土,确保地基的整体性和强度。常用的固化剂主要材料为水泥、石灰等。
其施工流程:(1)桩机就位:测量粉喷桩位置,架设粉喷桩机械,确保其安装稳定性。通过技术手段矫正水平度和垂直度,确保桩机定位准确。(2)钻进:启动空压机,将双螺旋搅拌头钻进至桩底设计标高,钻头原地旋转,不能停钻。(3)加入固化剂并搅拌:钻机反向转动,启动送灰机后开始输送固化剂,当固化剂到达喷灰口时钻头开始提升。提升过程中,遵循相关规定,对调速电机进行调节。在提升作业时添加固化剂、搅拌工作同时进行以确保充分搅拌软土与固化材料充分混合。(4)复搅及复喷:钻机正转下钻复搅,反转提钻复喷,达到设计重复数次。(5)停机:钻头提升至桩顶标高下0.5m时,停止发送器孔内喷射粉料作业,原位搅拌2min,充分利用管内余灰喷搅,钻头提离地面0.2m。完成成桩作业。
为保证作业安全,本桩孔作业完毕后,应等待全部管道压力消除,钻机主电机停机后进行移位,在新桩孔位置重复以上流程,直至设计范围内地基处理完毕。
2.3 排水固结法
排水固结法的原理是:在载荷的影响下,通过竖向和横向的排水通道,缓慢地将土体内孔隙水除去,降低土体孔隙比例, 达到固结地基和提升地基强度的目的。本方法常用于饱和软弱土层地基处理中。排水固结法可以较好的解决沉降和稳定问题,所以应用比较广泛。但由于一般的泥炭土质软弱土层渗透性较低,排水效果不理想,不适用该技术。在选用排水固结法进行软土地基处理时,应先对其作业原理、应用环境进行分析。在施工中为提升土体固结的速度, 可将排水设施增设到天然土层内,将排水长度大大降低,以达到快速固结、缩短工期的目的。以袋装砂井施工为例,其施工流程如下: 场地清理及放样―砂井就位与压管―填砂袋―成井检查与补砂。
3 市政工程施工中软土地基施工的质量控制
(1)在采用强夯法处理软土地基时,填筑料应当混合均匀并对其含水量进行有效控制。当填料水分不符合规定时,应采取措施加以解决。分层虚铺厚度应根据选用的夯压机械进进行确定,各层的碾压次数要达到设计规定。通过严格施工的质量控制可以效控制软土地基的含水率,提升地基承载能力。(2)在排水固结法处理软土地基时,应当控制施工速度和加载速率。加载速度和加载间隔可以通过现场加载试验进行确定,通过对加载速度和加载间隔的控制可以掌握地基沉降规律并避免塑流挤出现象。(3)质量控制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人,施工人员素质是影响工程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市政工程软基处理施工中,充分发挥人的积极性、创造性和责任感,提高施工队伍的素质对施工质量的控制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4 东北地区与珠三角地区软土地基实例分析
深圳新周公路位于珠三角地区,软土基层厚度为7米,根据设计采用深层搅拌桩,所以沉降得到了合理的控制,在新区路段,软土基层厚度为3米,对此部分的沉降量进行了观测统计,K2+331部位的沉降量为0.723米,K2+631部位的沉降量为0.637,K2+990部位的沉降量为0.563,K3+200部位的沉降量为0.652,数据可见,沉降量均匀且稳定。
哈尔滨绕城高速公路地处松花江平原中游地带,位于北纬45度38分至45度52分,东经126度28分至126度36分。在道路工程施工过程中,我们采用了塑料排水板对软土进行处理,以便合理的控制软土沉降的速度。在施工过程中,我们对沉降进行了观测,观测结果如下:在K48+100左时的沉降量为151,在K48+100中时沉降量为172,在K48+右时的沉降量为82.3,在K48+920左时软土地基沉降量为72,在K48+920中时沉降量为89,K48+920右时沉降量为64。观测结果可见,软土地基的沉降量大约为1.8米,且与温度的变化有相互联系。在的沉降观测对东北地区的软土地基沉降具有以下几点特点:沉降不均匀、变形大、沉降稳定所需的时间较长。由于受到地质和气候条件的影响因素,道路的稳定性、安全性及使用性会大大的降低。
5 软土地基施工技术取得的效益及意义
随着对软土地基施工技术的不断改革和完善,我们在实际工程中已取得了不少的经验,通过不断完善软土地基的施工技术,在施工工艺方面、施工机械器具方面、施工效率方面都得到了提高。各施工单位因地制宜发展了一系列的对软土地基处理的技术,给市政工程带来了良好的效益的同时,也给社会产生了诸多的经济效益,为市政工程对软土地基的处理奠定下了丰富的经验。
在市政工程的道路施工阶段,常常会遇到条件差的地基,如软土地基,软土地基在实际施工时容易出现破坏和失稳现象,无非极大地增加了施工难度,它具有含水率高、透水性差、抗剪前强度低等特征。在路基的施工中,由于沉降不均匀会引起失稳现象,严重时会导致路基整体的坍塌,极大的危害到了道路的安全,因此,对软土地基的处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是施工中不可避免的环节,通过处理必须使其稳定性和使用性满足要求,从而保证道路使用时减少甚至排除沉降的可能性,提高车辆行驶的安全性。
6 结语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发展速度的不断提升,对市政工程建设提出新要求,软基处理技术作为市政工程地基处理的重要方式,软土地基处理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市政工程功能的实现,所以施工单位需高度重视软土地基的处理。在软土地基施工中,要充分进行地质调查,明确软土的类型和特性,选用恰当的处理方式和施工工艺,严格质量管控,确保软土地基处理后合乎设计规范以提高市政工程的整体质量。
参考文献:
[1]周龙翔,童华炜,王梦恕,佟春丽.广州软土的工程特性及地基处理方法的对比研究[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2006(1).
[2]于志敏,李本林,管吉磊.哈尔滨绕城高速公路软土地基沉降的计算及其分析[J].东北市政工程学报,2005(07).
[3]王中立,李有才,潘伟聪.高速公路软土地基处理方法及分析方式[J].高速公路工程,2008(07).
[4]贾晨晨,王利来,金成辉.珠三角地区高速公路工程软土地基处理方法[C].全国城市道路与交通工程技术学术会议论文集,2009.
关键词:混凝土管桩;问题;解决办法
某工程桩基采用预应力管桩,根据地质勘察报告,设计要求施工过程中保障最上节桩长不应小于6 m,桩端持力层为第⑦层含砾粉细砂层,桩端进入持力层的深度不小于1 m;沉桩方式采用静压,桩顶填芯深度5 m,抗拔桩填芯混凝土采用C40微膨胀混凝土,抗拔桩填芯内锚固钢筋锚固长度为45 d,桩身纵向钢筋全部直接锚入承台内,锚固长度不小于1m。
1.工程桩施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1.1 打桩过程中遇见的问题
按照工程桩抗压承载力特征值,经施工现场多次试桩确定,该工地各区静压管桩施工送桩力为不小于4500kN,施工用静压桩机及其配重总质量在4800kN以上。经对土层取样试验,本工程自然地面地基承载力远远达不到8 t/m2,虽对部分施工场地采用了不同厚度的砖渣进行了铺垫,施工场地仍很难达到桩机施工的必备条件。因场地问题,已造成桩机施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又:(a)送桩时桩机微倾不能保障工程桩在送桩过程中的垂直度需要;(b)因桩机倾斜非常大造成1台桩机支腿损坏;(c)桩机在打桩完毕移机后,新完成的工程桩因挤土效应而出现较大的位移,位移方向与桩机行走方向相对,已发现多根工程桩出现该现象,极有可能造成工程桩因挤土效应发生折断;(d)工程桩施工速度极其缓慢,远远满足不了工程施工总工期控制的需要。
1.2 基坑土方开挖后遇见的问题
(a)土方开挖后,局部工程桩出现倾斜;(b)工程桩经小应变检测试验后发现在地下5~7 m左右存在问题,可能存在断桩情况。
2.解决办法
2.1 施工场地地基处理
本工程自工程桩试桩开始,通过多次试桩不断对设计进行了修改,但因试桩和场地地基问题,已耗时4 个月有余。为了加快桩基的施工,保障桩基施工质量和后续工作的顺利开展,针对本工程桩基施工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了会诊。经确定,施工现场需尽快全面做好本工程场地填方、硬化处理和酌情落实降、排水措施,确保场地无积水,将地下水降到基础施工作业面1.0 m以下,并做好:(a)大部分场地宜采用砖砌积水坑和排水明沟;(b)深基础或深基坑宜设置大直径无砂涵管降水井;(c)局部深基坑和砂土埋藏浅的地段,可采用轻型井降水配合;(d)整个施工场地应安排专人负责降、排水,密切配合基础施工。
按上述措施,分别采取不同措施进行技术处理:(a)平场:使全现场按不同区段形成的自然坡度流水,换填局部松软淤泥,防止桩机下陷;(b)碾压:压实表层(每层碾压高度30~50 cm),(c)排水沟外环沟:使全现场雨水和降水井有组织地排水,避免现场因积水浸泡地基;(d)井点降水:使地下水降到施工作业面1 m以下,防止水下施工,并提高地基承载力,避免基坑坍塌;(e)局部铺填砖渣:弥补以上4 项措施的不足,确保桩机承载力需要,使桩机施工正常运作,保证雨后正常施工;(f)对换填并经碾压的土方取样,做环刀试验,确定地基承载能力,当承载力不足时,需铺填砖渣或碎石。地基处理的情况要以桩机带载后的总重除以小船平面总面积或大船平面总面积,计算后进行确定。
2.2 工程桩倾斜、移位或出现断桩处理措施
2.2.1 基坑开挖前桩基处理措施
在工程桩施工过程中,当出现以下情况时,应联系设计、地勘、监理和建设单位至施工现场,确定是否重新补桩:(a)打桩过程中出现桩顶实际标高低于设计桩顶标高,且不宜人工挖孔处理时。(b)打桩过程中出现桩顶实际标高低于设计桩顶标高,且工程桩送桩力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c)打桩过程中出现爆桩时,应联系桩基检测单位,立即进行小应变试验检测,判定工程桩桩身的完整性,当爆桩部位处于设计桩顶标高以上或出现的部位易于人工挖孔解决,并经小应变试验检测,爆桩部位以下桩身完好时,不需补桩;若爆桩部位较深,不宜人工挖孔处理且易出安全事故时,或爆桩部位以下桩体经小应变试验检测判定桩身存在缺陷时,应联系设计和相关单位,重新补桩。(d)在桩机行走过程中,应对已施工工程桩的桩位进行监测,防止因桩机行走挤压土层而造成工程桩桩头移位。当发现桩头移位后,应立即观测移位情况,做好记录,并联系桩基检测单位,对出现移位的工程桩进行小应变试验检测,判定工程桩桩身是否完整。若工程桩经检测,发现桩身出现缺陷且部位较深,人工或机械施工不易时,应重新补桩。
2.2.2 基坑开挖后桩基处理措施
本工程基础下淤泥质粉质黏土层厚度大、含水量大、灵敏度高,属欠固结土,易流动变形。基坑开挖后内外存在高差的地下淤泥向深部位基坑滑移,造成基坑边坡土方向基坑内挤压。由于淤泥承载力低、且淤泥流动性大,工程桩均处于淤泥中,桩头没有稳固层,在土方开挖后,造成工程桩受到挤压产生位移,且桩身经小应变检测后存在不同的质量缺陷。
对于质量缺陷出现部位较深且存在位移的工程桩,若地基土为淤泥层,不易于人工挖孔且易出现流沙等危害安全作业的,采用纠偏和灌芯的方法进行处理。对缺陷工程桩进行正式大面积纠偏前,必须先进行试验性工作,按照倾斜桩部位和数量,随机各抽取3 根桩进行纠偏,2根桩做抗压试验,1根桩做抗拔试验,当检测结果全部满足设计要求并经设计确认后,方可正式进行后续局部倾斜工程桩的纠偏工作。工程桩经上述纠偏工作完成且桩芯混凝土强度满足要求后,由桩基检测单位再次对工程桩进行小应变的检测,以判定工程桩质量。对于工程桩质量缺陷出现部位较浅,且易于人工挖孔时(一般不超过5 m),则选择人工挖孔进行处理。当缺陷部位在上下节桩对接部位的端头板处时,只需重新焊接端头板对接部位;当工程桩折断时,拔出上节工程桩,并将情况汇报设计师,由设计师出接桩处理措施,按照设计师意见进行处理和施工。
一、安阳县土地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安阳县西半部是山丘地带,有着丰富的煤碳、铁、石膏等矿产资源,工业发达,农民的工资性收入占相当比例。东半部是平原地带,具有丰富的农副产品资源,但深加工企业却不多,农民收入结构中农业收入占很大比例。从目前来看,我县东西部存在着严重的收入差距。人均耕地少、农民增收方式单一、农业产业化经营不发达已成为制约农民收入持续增加的“瓶颈”,尤其是人均耕地少、农民工资性收入低是众多问题中的主要矛盾。土地合理流转实行规模化经营是促进农民增收的一条可行之路,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有着诸多的困难。一是农民受传统思想影响,舍不得让出土地;二是农民失地后怎么办?因此,开展土地规模经营的工作中,要慎之又慎。我县自2006年开展土地流转以来,因各乡镇采取的方法措施不尽相同,层次不一。因此,有必要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采取具体指导的方法,为全面开展此项工作提供一条可行之路。根据笔者的工作实践,在操作过程中,应坚持“突出特色、发展高效、稳定自愿”的原则。在东、中、西部各建立一个试点,并要把握“一个试点,多项内容,齐头并进”,从多方面努力。
二、主要发展途径
(一)要充分挖掘开发农业的多种功能。要结合工商大户,争取多投入,发展旅游、观光、休闲相结合的农业生产模式。要因地制宜,在中东部平原乡镇发展设施农业,在近郊乡镇发展观光休闲农业,在山区乡镇结合旅游业发展旅游农业。要突出特色,扩大规模、建立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宜菜则菜,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产业群和产业带。
(二)开展农民培训试点工作。一方面要解决农民失地后的就业和经济来源问题,应按照企业要求对农民开展引导性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使农民掌握外出务工必要的常识和一技之长。另一方面,还要培养农民企业家队伍。主要是培育一批具有创业和创新精神、专业化生产和规模化经营技术和能力的新型农民。
(三)开展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在土地规模经营的过程中,一定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可以采用能人承包型,由种田能手或有经营头脑的经商大户个人投资。也可以采用农户互补联合经营型,即资金户、劳力户、技术户之间不同形式互补结合,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提高专业化和规模化程度。
三、主要建议
农村土地规模经营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但实行土地规模经营必须慎重行事,不可急于求成。笔者认为,在实践中必须切实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必须坚持三条原则。一是依法原则。要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中央的政策执行。二是自愿原则。要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三是有偿原则。土地流转的条件和补偿完全由农户与受让方自主平等协商。
(二)承包户要懂得经营,责任心强。实施适度规模经营是手段,最终获取好的效益才是目的。因此在确立承包面积时,要看承包人是否有一定的经营水平,有较强的责任心,具备的则多包,反之则少包。
全省依法完善农村土地二轮延包工作基本结束后,一些地方出现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任意甚至违规流转的现象,影响了农村稳定与发展。为了规范流转行为,维护流转当事人合法权益,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经省委、省政府同意,现就做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工作通知如下:
一、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基本原则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是指按照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离的原则,依法获得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个人或经济组织,以一定的方式和程序,让渡自己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行为。流转的主体是承包方,受让方主要是农户,也可以是其他符合国家规定的具有农业经营能力的单位和个人。同等条件下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享有优先权。流转后土地集体所有性质不变、土地的农业用途不变。流转必须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一)自愿流转原则。承包方自主决定土地承包经营权是否流转以及流转的对象、方式和期限。受让方自主决定是否接受流转。流转过程中,承包方与受让方依据承包合同平等协商约定流转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非法干涉。
(二)依法流转原则。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要严格按法律法规和政策办事,规范操作,完备手续。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时,发包方要依法依规,公正地维护流转双方的合法权益,不得借流转的名义随意改变土地承包关系;发包方、承包方都不得干预受让方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受让方不得破坏地力、不得损害生产设施。流转期限不得超过承包期的剩余期限。发包方、承包方、受让方都应当诚信守法,不得单方面毁约。
(三)有偿流转原则。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应当是有偿的。土地流转收益的项目、标准、方式以及相关事宜由承包方与受让方协商约定。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侵占、截留、扣缴流转当事人应得的收益。
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主要形式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一般采取以下几种形式:
(一)出租。指承包方将部分或全部土地承包经营权以一定期限租赁给他人从事农业生产经营。出租后,原土地承包关系不变,原承包方继续履行原土地承包合同规定的权利和义务,受让方履行土地租赁合同约定的权利与义务。
(二)转包。指承包方将部分或全部土地承包经营权以一定期限转给同一集体经济组织的其他农户从事农业生产经营。超过一年的代耕也视同转包。转包后原土地承包关系不变,原承包方继续履行原土地承包合同规定的权利和义务,受让方履行转包合同约定的权利与义务。
(三)入股。指实行家庭承包方式的承包方之间将土地承包经营权作为股权,自愿联合从事农业合作生产经营;其他承包方式的承包方将土地承包经营权量化为股权,入股组成股份公司或者合作社等从事农业生产经营。入股后,原土地承包关系不变,承包方继续履行原土地承包合同规定的权利和义务。
(四)互换。指承包方之间为方便耕种或者各自需要,对属于同一集体经济组织的承包地块进行交换,同时交换相应的土地承包经营权。
(五)转让。指承包方有稳定的非农职业或稳定的收入来源,经承包方申请和发包方同意,将部分或全部土地承包经营权让渡给本集体经济组织内其他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户,在转让期内由受让方履行相应的土地承包经营合同规定的权利和义务。
三、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程序和手续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除一年以内代耕形式外,都必须按照一定的程序签订流转合同(文本格式由省农业厅统一规定),并及时报告乡镇财经所。
(一)承包方自主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应当遵循以下程序:
1、流转双方当事人依据承包合同,协商流转方式(转让、互换方式除外)、流转时间、流转价格以及流转收益支付方式等,根据协商结果签订书面流转合同一式四份,流转双方、发包方和乡镇财经所各执一份;
2、发包方及乡镇财经所收到流转合同后,如发现有不妥之处应及时指出并要求其改正;
3、流转当事人可以向乡镇财经所申请合同鉴证。
(二)承包方委托发包方流转其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应当遵循以下程序:
1、承包方自愿委托发包方流转其承包土地的,应向发包方递交由户主签字或盖章的委托流转申请书;
2、发包方讨论是否接受委托,并将讨论结果在15日内通知承包方;
3、决定接受委托的,发包方应当与承包方签订流转委托书,载明委托事项、权限和期限,委托双方签字盖章;
4、发包方在接受委托后三个月内,将流转农户、待流转地块等基本情况以适当形式向村内外公告;
5、愿意承接流转土地的,在公告的有效期内提交承接流转土地的申请;
6、公告期限结束后,发包方应本着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及时召集已提交承接流转土地申请且具备承接资格的受让方磋商,在协商一致的基础上与受让方签订书面流转合同一式四份,流转双方、发包方、乡镇财经所各执一份;
7、流转当事人可以向乡镇财经所申请合同鉴证。
(三)以转让、互换方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应当遵循以下程序:
1、承包方向发包方递交土地承包经营权转让或互换申请;
2、发包方同意转让或互换的,应及时向乡镇财经所报告,不同意的,应当于7日内向承包方书面说明理由;
3、征得发包方同意后,原承包方可与受让方协商签订土地承包经营权转让或者互换合同一式四份,流转双方、发包方、乡镇财经所各执一份;
4、办理土地承包合同和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变更或注销、换发等手续;
5、流转当事人可以向乡镇财经所申请合同鉴证。
(四)土地承包经营权再流转的,应当遵循以下程序:
1、通过以出租、转包方式取得土地承包经营权后,再流转的,首先需取得原承包方的同意,然后根据再流转双方商定的流转方式(不含转让、互换方式),按以上相应程序实施;
2、通过以互换、转让方式取得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并依法登记获得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后,可以依法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入股等方式流转。流转程序按相应流转方式实施。
四、加强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管理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关系到广大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农村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各地要切实做好管理工作。
(一)全面清理并规范已经发生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行为。
各地要严格按法律法规和政策,对已经发生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行为进行全面清理和规范。手续不完备、合同条款不齐全的要尽快补全;对显失公正的流转合同,要通过说服教育,引导双方重新签订合同;流转补偿不到位的要按合同落实到位。有下列行为的流转应限期整改和规范:发包方假借少数服从多数强迫承包方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发包方以划分“口粮田”和“责任田”(不含国营农场)、抵顶欠款等为由强行收回承包地搞招标承包的;承包方未经发包方同意擅自转让、互换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受让方未经原承包方同意实施土地经营权再流转的;流转一方当事人采取欺诈、胁迫等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愿的情况下签订流转合同的;承包方与受让方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者利益的;受让方改变土地农业用途的;受让方拒不履行流转合同约定义务的等等。
(二)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制度。
各级农村经济经营管理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及合同管理的指导,要认真履行职责,切实做好日常规范管理工作。要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登记备案制度,及时办理相关手续;建立健全流转合同管理制度,指导规范流转;建立健全流转档案管理制度,做好流转档案的收集、整理、归档和保管工作,维护其完整安全。有条件的地方,应建立电子档案,为全省联网打好基础。
(三)切实搞好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纠纷的调解仲裁。
要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农村土地承包纠纷调解仲裁网络。村级调解员由村干部兼任,在乡镇财经所内设纠纷调处委员会,在县(市、区)农村经济经营管理部门内设纠纷仲裁机构。省农村经济经营管理局要搞好仲裁人员培训和资格认定,推动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纠纷调解仲裁队伍。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发生争议或者纠纷,当事人应当依法协商解决;协商不成可以请求村或乡镇调解;不愿协商或调解不成的可以向县(市、区)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仲裁机构申请仲裁,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
一、房地产公司运营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
(一)房地产公司运用绩效管理的战略
在房地产公司运营管理工作的过程中,管理的战略目标不仅直接影响着房地产公司发展的方向,而且对公司的长远发展也具有重要的影响。只有运营管理战略清晰、明确,管理者才可以有目的性的进行运营管理工作,才更有利于提升运营管理工作的效率。通常情况下,房地产公司的运营管理战略主要由公司的整体战略、公司的经营战略和具体职能战略三方面组成。在房地产公司战略制定的过程中,不仅需要相关管理者与执行者进行策划,而且还需要各个层次的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参与到其中,多听取相关工作人员的建议与意见,只有这样才能够促使运营管理战略制定的合理性与科学性。
(二)房地产公司运营绩效管理的评价对象
确定评价对象作为房地产公司的运营绩效管理的重要环节,对公司的发展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首先,具体信息的收集与整理,在很大程度上都依赖于准确的评价对象。与此同时,评价的结果也对评价对象有着深远的影响,只有明确评价对象,评价结果才会有效的作用在公司工作人员身上[1]。一般情况下,房地产运用绩效管理的评价对象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房地产公司的整体绩效,另一种是员工的个人绩效。从房地产公司角度来看,公司的整体绩效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使房地产公司的运营管理工作进一步优化,使公司在同行业中占有较大的优势。而个人绩效的切实落实,有利于提高员工之间的竞争性,进而不断完善自己,积极主动的提升自身的管理水平,对人力资源的有效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房地产公司运营绩效管理的有效途径
当前,在很多房地产公司发展中,一些部门有效的落实了房地产运营管理工作,绩效比较突出。而从房地产公司的整体绩效来看,还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这主要是由于房地产公司发展战略制定时,没有对运营绩效管理工作进行充分的考虑,进而使公司的发展战略与绩效管理工作脱节,使运营绩效管理工作不能更好的服务于企业战略。因此,必须对房地产运营绩效管理的途径进行改?M与完善。
(一)加强房地产公司对业务链价值分析
全面的分析房地产公司业务链价值,对运营绩效管理工作的业务重点进行明确具有重要的作用。而对业务的重要方面进行确认,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企业的关键绩效领域得以明确。因此,在房地产公司发展目标完善的基础上,领导者不仅要提升对业务链价值分析的重视度,而且还必须组织各个部门及相关的工作人员对业务链的价值进行全面的分析和深入的探究。与此同时,还要对已经制定的发展方案进行客观的评价,并且根据实际情况做出适当的调整。此外,还要依据业务链价值分析出的关键要素对房地产公司的贡献,将业务价值链的分析结果进行合理的排序,为公司运营绩效管理工作提供比较可靠的参考依据。而且通过对业务价值的分析,还要建立一个与房地产公司发展相适应的价值体系,对各个部门和岗位的工作价值进行明确,进而促进运营绩效管理水平与工作效率的提升,对企业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做好战略实施中的绩效管理工作
房地产公司的顺利发展不仅离不开各个部门的努力,而且十分依赖于企业各个员工的的工作。因此,房地产公司领导者要正确的认识到绩效考核的主要目的与重要意义。绩效管理工作不仅仅是为了考核公司员工的工作质量,激发员工的热情与积极性。更重要的是通过绩效考核,一方面让员工清楚的看到自身在具体工作中的不足,进而采取有效方法提升自己、完善自己;另一方面,在绩效考核中,房地产公司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然后采取相应措施及时解决,进而促进公司战略目标的实现。因此,房地产公司在进行运营绩效管理工作时,不仅要评价工作的结果,而且对工作的过程也要进行重要的考察,进而更好的促进房地产公司整体目标的实现[2]。
(三)加强房地产公司战略目标体系建立
[关键词]国土资源 数字地形图 重要作用 应用
[中图分类号] P28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3)-7-14-1
对国土资源进行管理,是维护社会稳定以及促进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所以应重视国土资源的管理工作[1]。目前,随着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以及科技技术的发展,在管理国土资源时应用数字地图的频率正变得越来越高。本文分析了数字地图能够发挥的重要作用以及应用数字地图时的相关技术,以供参考。
1应用数字地形图的重要作用
1.1能够减少管理成本以及提升工作效率
数字地图一般被保存在计算机当中,仅仅需要一张光盘便可以储存大量的地形图,不再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以及物力来对地形图进行保管以及运输等。这样的保存形式能够有效节省存储空间,且可以提高管理效率;因为电子地形图的精度较高,可以有效避免因精度达不到标准而导致国土管理效率受到影响的问题,因此可以有效提升矿业权以及地籍管理等国土管理的效率。
1.2能够有效提高国土信息资源的利用率
在一般情况下,可以采用计算机对多幅数字地图进行拼接,并组成较大的地形图,在组成的大幅电子地图当中,相关管理人员能够了解更多的国土信息,保证了高效利用地形图[2]。数字地图还具有重复利用的特点,且方便于及时更新相应的数据信息。当地形图被更新后即可以通过网络传输到各个相应的国土管理部门当中,管理人员也可以及时了解最新的信息,所以,应用电子地形图能够使国土信息资源的利用率得到有效提高。
2数字地形图在国土资源管理工作中的应用分析
2.1应用概况
通过上文的分析可知,在管理国土资源的过程中应用电子地形图能够有效改善管理工作。目前,数字地图主要被应用于国土管理当中的行政审批、规划成果修编、执法监督以及项目报件工作当中。无论在哪项管理工作中应用数字地图,均能够显著提升工作效率以及管理工作质量。笔者将以CASS7.0软件作为分析的实例,探讨相应的应用技术。
2.2应用技术分析
2.2.1查询国土管理几何要素方法
在国土管理中,需要查询的几何要素包括实体面积、线长、两点之间的方位以及距离、指定点所在的地理坐标。在查询以上几何要素的过程中,只需要找到软件当中的工程应用选项,并点击相应的子菜单,便可以获得需要查询的几何要素。在完成查询操作之后,应及时建模;在建模时,可以采用DTM法,对各高程点进行连接,使之成为三维空间当中的坡度三角形;随后累加所有三角形的具体面积便可以得出不规则地形的总面积。
2.2.2计算测绘范围土方量的方法
采用DTM法建立起三维模型之后,便可以利用该模型直接对土方量进行计算。在计算的过程中需要将地面实测的设计高程以及相应的坐标点作为依据,并通过采用三角网对填挖方量进行计算,当计算出三棱锥形式的土方量时,只需要将挖方量以及填方量累计起来,并将挖方与填方的分界线描绘出来,便可以开始进行计算[3]。通常情况下,可以依据坐标点计算测绘范围内的土方量,具体计算步骤为:
第一,采用闭合形式的复合线将计算范围标示出来,注意避免使用拟合曲线;
第二,在软件当中的点击工程应用,并在级联菜单中选择DTM法,单击坐标文件;
第三,在弹出的对话框当中设置好采样间距参数以及平场标高参数。
第四,将参数设置好之后,进入提示框,提示框当中包含了填方量以及挖方量两个命令,在弹出提示框的同时,系统已经将填方以及挖方之间的分界线显示出来。
第五,将对话框关闭,并点击图上相应的位置,随后系统便会自动生成一个表格,在表格当中包括了挖方量与填方量、最小高程以及最大高程等一系列计算结果。
2.2.3绘制地形断面图的方法
在绘制地形断面图的过程中可以采用四种不同的方法,即三角网绘制法、等高线绘制法、里程文件绘制法以及图面生成绘制法。在以上四种方法当中,图面生成绘制法的应用频率较高,其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第一,利用复合线制作断面线,并在工程应用的级联菜单中单击绘断面图,选中已知坐标选项。
第二,根据绘制要求选择相应的断面线,在选择好所需的断面线之后,可以依据高程点取值。
第三,将采样点之间的间距输入到对话框当中,也可以直接采用系统所设置的默认值进行处理。
第四,将起始里程输入对话框,并点击确定。
第五,在弹出的对话框中输入已经预先设置的纵向比例参数以及横向比例参数,随后在复选框当中点击需要绘制的选项,如标注与标尺以及平面图等,完成以上操作之后,直接点击确定,便可以得出地形断面图。
除了应用上述方法绘制地形断面图之外,还可以采用图面高程绘制法进行处理。在应用图面高程绘制法的过程中,应选择适合的高程点,以便能够保证断面图的准确性以及精确性。
3结束语
当前,计算机技术已经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在管理国土资源时,应用计算机成为了一种必然的趋势;在利用计算机开展管理工作的过程中,数字地图能够发挥的作用正变得越来越大。使科学化、自动化、信息化和高效化的基础数据为城市规划建设、国土资源管理工作提供高质量的基本地理资料,为城市各专题GIS应用系统提供标准化的现状基础信息,实现面向社会公众的网上基础地理信息服务,为城市其他专题信息系统提供标准化、权威性的多种比例尺的公共基础地理信息平台,为数字城市的建设提供空间数据基础设施。总而言之,为了能够有效改善国土资源的管理现状,则应充分应用数字化的地形图,并在实践工作中找出存在的不足以及不断改进应用方法。
参考文献
[1]平卫.加强基层基础建设.提升国土管理水平--宣城市国土资源所规范化建设主要做法与体会[J].中国土地,2012,13(10):713-714.
关键词:GIS技术;工作流技术;地籍管理
中图分类号: P2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地籍管理与GIS技术
地籍管理可以说是开展土地管理工作的基础工作,同时伴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我们对于地籍管理的水平也有了更高层次的追求。地籍管理的所有数据和其他的数据一样和空间时间等因素有关,同时也会伴随着这些数据的变化发生巨大的变化。所以我们这里提到了一种新的技术GIS技术,GIS技术分为动态的以及静态的,这种技术的巨大优越性对于地籍管理的帮助可以说是无法替代的。
二、相关技术的概括总结
1、GIS技术
GIS技术是以庞大的地理空间的数据库作为基本基础的,主要使用的是地理模型的分析,然后通过这些提供比较多的空间以及动态的相关地理信息,同时还为相关的地理研究以及相关决策进行服务的一套大型的计算机技术系统。主要的是作为对于地理空间等数据进行储存、管理以及分析等的系统工具,在现代的许多行业中都为人们带来了很多的便利,所以目前来说这种技术非常受人们的青睐,传统的GIS技术主要是静态的或者是准静态的,静态的系统模式只是考虑被描述的相关对象的一些空间的主要特性,在存储的时候忽视了这些数据本身存在的时间的特性,所以当这些数据发生大的变化的时候由于新旧数据是不会自动更新和存储的,所以很容易造成数据的流失,所以这种方式的技术在使用上还是存在很大的缺陷的。而我们文章讲到的这种时态GIS技术目前尽管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但是能够有效的对地理信息进行管理,同时排出了前者的缺陷,能够进行有效的信息处理管理以及分析,能够对新旧数据进行有效的更新以及存储分析。
2、工作流技术
首先工作流就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有两个或者是以上的人进行的连续的完成某一个业务工作量的工作流转。工作流技术起初是用于办公自动化的研究工作中,
2、工作流,简单地说就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为了共同的目标,连续地以串行或并行的
方式去完成某一业务,也就是业务在多个或者单位之间的流转。1993年工作流技术作为一种成熟的技术成立了一个工作流管理联盟,这个联盟的成立标志着工作流技术已经开始逐渐的进入到一个相对比成熟的发展阶段,工作流技术就是一个能够比较完整的或者说是能够进行自动执行功能的先进技术,这种技术能够根据一些系列过程中弧线的信息以及任务等进行不同群体之间的传递以及相应的执行。
三、时态GIS技术在地籍管理中的应用
首先这和普通的数据库大致是一样的,设计步骤主要有三个阶段,概念设计、逻辑设计以及物理设计,主要的设计步骤如下:现实世界 概念模型设计 逻辑模型设计 物理模型设计
1、概念设计
对于概念的设计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具体的就是实体类型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这里的实体具体的就是指空间以及相关属性实体,对于地籍管理的结合设计常见的空间方面的实体就是有点、线以及面的实体控制,同时每一种不同的实体也有不同的自己不同的特征。而不同的实体类型也有相关联的地方,主要的联系体现在空间属性上的联系、空间上的关系、从属关系、属性以及北京之间的联系。
2、逻辑模型设计
逻辑模型的设计主要的讲到空间地籍数据的分析,这类数据主要的非为两种,一种是和这种数据属性有着密关系的相关数据,比如说宗地数据,另一种是非宗地的相关的空间数据,同时由于这类数据有时候还可以作为背景所以就会有少量的属性方面的数据,主要的就是用于一般情况下的查询工作。
3、物理模型设计
对于物理模型的设计主要的就是数据库管理系统的构建以及使用过程。
四、地籍管理中工作流技术的应用
这方面的应用主要的是体现在执行过程、方式、执行者以及过程的监督,执行的过程蛀牙的就是从结构上对相关数据进行构成定义,执行方法上主要的是强调之心的规则,执行者主要的人以及电脑,最后进行相应的监督,同时系统还可以进行修改重做等。主要过程中能够对相应的关系形成网络,一个相关图形的流程进行定义或者是形成整个的流程图,主要的实现方法就是首先基于相关地理信息文件的工作流系统,之后是消息的系统工作流以及基于WEB的工作流,通过这三种技术系统的相互配合是吸纳消息的传递、安全的管理、数据库一会相关文档的管理等的多功能一体化的整体的开发管理过程。
五、具体的应用步骤
1、图形数据的输入.
这里主要考虑的就是数据的生产者等和系统能够进行相关存储的数据之间的相互转化,GIS技术能够根据得到的图形信息进行相关的处理形成具体的图纸,然后利用具体的软件尽心相应的分析处理存储等操作。
2、属性数据的输入
这里分为两个阶段,一个是对于主要的相关数据的输入储存,主要的使用批量输入,另一个是在日常的地籍管理过程中对于漏洞的出现进行补充输入,通过比较专业的健全的方法进行录入管理。
3、数据的查询以及分析
完成上面两个环节之后就可以对数据进行查询,查询的方法主要的也就是上面两个方法,图形以及属性数据的查询。对于相应数据的分析主要使用的是缓冲区的分析。条件分析以及统计分析。
4、数据的导出
上面讲到的是数据的输入过程,如果需要查询相关数据的同时还要相关数据的文案,这就要求对相关数据进行导出操作,这里的输出主要的就是完成某种审批和查询工作,可以进行打印报表等的形式进行索引导出。
六、总结
地理信息系统在地籍管理中的应用可以说是填补了传统方法的多种不足,对于这种技术的有效利用能够保证地籍系统的有效管理以及对于土地资源的有效管理运用,所以在以后的土地管理工作中必须大力的推广这种管理技术。
参考文献:
[1]赵亚灯.基于ARCGIS的城乡一体化地籍数据库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08(4).
[2]张炜.基于时态GIS的地籍管理信息系统研究[D].天津大学硕士论文,2009(8).
[3]罗学年,潘正风.地籍信息系统中的时态问题研究明[J].测绘信息与工程.2011(1):11-21.
[4]王华敏,陈继祥,于雷易.基于基态修正模型的地籍时空数据库设计与实现[J]测绘信息工程2008,28(3):9.11
[5]帅开德,帅凯,李苏等.多维时态GIS地籍数据库建设[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09,32(3):5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