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有关中西文化差异范文

有关中西文化差异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6 08:28:12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有关中西文化差异,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有关中西文化差异

篇1

关键词: 中西方 创世神话 文化差异

“你是有罪的,你悔改吧”。如果我们见面,我就对你说这句话,你不是认为我开玩笑,就是认为我疯狂。但是如果对基督教文明有些了解,我们就会知道这就是所谓的原罪意识其实原罪意识,在古希腊的神话里就有了肇始。在古希腊神话中,在未开天辟地时,宇宙浑然一块,只存在原始天神卡厄斯(Chaos,混沌的意思),它是一个无边无际、一无所有的空间。宇宙的本体具备创生繁衍能力,生下大地女神盖娅(Gaia)、地狱深渊神塔耳塔洛斯(Tartarus)、黑暗神俄瑞波斯(Erebus)、黑夜女神尼克斯(Nyx)和爱神厄洛斯(Eros),世界由此开始。盖娅(Gaia)生了天空神乌拉诺斯(Ouranos)、海洋神蓬托斯(Pontus)和山脉神乌瑞亚(Ourea)等。接着她又和她两位儿子生了许多神。和乌拉诺斯生了生了六男六女,十二个提坦巨神,三个独眼巨人和三个百臂巨神,分别代表了世界最初的些事物(日、月、天、时间、正义、记忆等);和蓬托斯生了五个孩子分别代表了不同的海。她算得上是众神之母,是奥林匹斯神的始祖。但是具体情况更复杂,乌拉诺斯一直浮在盖娅身上,不停地,生育出巨人泰坦族。孩子诞生伊始,乌拉诺斯就把他吃掉,一直生到小儿子克罗诺斯,盖娅骗乌拉诺斯吃下了一块石头,这样克罗诺斯得以活下来。后来克罗诺斯用匕首把乌拉诺斯了,于是乌拉诺斯离开了盖娅的身体,天空与大地分开了。再后来克罗诺斯依然重演了他父亲的悲剧,虽然他把哥哥姐姐们救了出来,在他们的拥护下成了新的主神,并和他的姐姐(大母神雷亚)结合生了冥王哈迪斯、海神波塞顿、农业女神黛墨特尔、婚姻女神赫拉,还有后来的主神宙斯。但是克罗诺斯也吞噬自己的孩子,于是盖娅不得不偷藏起来宙斯,使他后来回来了父亲,成为新的神主。至今,西方人仍然常以“盖娅”代称地球,在英语中也有许多“G”字母开头的单词和“地球”有关。西方关于造人的传说是由普罗米修斯完成的。普罗米修斯是泰坦巨人之一。在宙斯与巨人的战争中,他站在新的奥林匹斯神一边。他用粘土造出了第一个男人。雅典娜赋予了这个男人灵魂和神圣的生命。普罗米修斯还花费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创造了火,并将之赠予人类。火使人成为万物之灵。普罗米修斯偏袒人类,这使宙斯感到不快。因此,他专横地把火从人类手中夺走。然而,普罗米修斯设法窃走了天火,偷偷地把它带给人类。宙斯对他这种违抗行为大发雷霆。他令其他的山神把普罗米修斯用锁链缚在高加索山脉的一块岩石上。一只饥饿的老鹰天天来啄食他的肝脏,而他的肝脏又总是重新长出来。他的痛苦要持续三万年。而他坚定地面对苦难,从来不在宙斯面前丧失勇气。最后,海格立斯使普罗米修斯与宙斯恢复了他们的友谊,找到了金苹果,杀死了老鹰,因而解救了人类的老朋友。

中国典型的创世神话是怎样的呢?流传最广的是开天辟地和女娲造人。古史记载:天地浑沌如鸡子,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极长。后乃有三皇。数起于一,立于三,成于五,盛于七,处于九,故天去地九万里。(《艺文类聚》卷,引自《五运历年纪》)又:天气蒙鸿,萌芽兹始,遂分天地,肇立乾坤,启阴感阳,分布元气,乃孕中和,是为人也。首生,垂死化身;气成风云,声为雷霆,左眼为日,右眼为月,四肢五体为四极五岳,血液为江河,筋脉为地里,肌肉为田土,发髭为星辰,皮毛为草木,齿骨为金石,精髓为珠玉,汗流为雨泽,身之诸虫,因风所感,化为黎氓。(《绎史》卷,引自《五运历年纪》)而女娲造人的传说是这样的,《风俗通》云:开天辟地前,未有人民,人面蛇身的女娲搏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故富贵者,黄土人;贫贱者,引绳人也。

我们对比中西方的创世神话会发现什么呢?其一,两者都认同混沌,即本然的完整的太一。这个不可思议的混沌在中西方的心目中都引起了无数的遐想。在西方文明中,从柏拉图的理念,到中世纪的人格化身上帝,再到近现代的叔本华和尼采的意志,康德的先验理性,甚至黑格尔的绝对精神。无论怎么变形都无法脱离这种文化的基因。它就是一直为西哲津津乐道的具有必然性意义的逻格斯,亚里士多德用这个词表示事物的定义或公式,具有事物本质的意思。西方各门科学如“生物学”p“地质学”中词尾的“学”字(-logy),均起源于“逻各斯”这个词,“逻辑”一词也是由它引申出来的。

中国也是一样,逻格斯虽然不存在于中国语境中,但是“道”或者“天”对中国人来说并不陌生。从远古时候起,中国的天即扮演着上帝角色,不过在中国相对稳定,仅仅出现了天道、天理等诸名词,现在的中国人时常说:“你这人讲道理不?”可见这种信仰是根深蒂固的。中西方虽然同是面对混沌,但是它们的意义仍旧是言近旨远的。以文化现象进行论证之,在中国“天”的形象混沌不明,即使是天的代言人皇帝也仅仅自称“天子”,在整个中国历史上这个天一直是官民争取的对象,统治者美名其执政为“法天象地”,而群氓则耐心地等待天理昭彰,在忍无可忍之时则要“替天行道”。这个混沌的太一另一个形象就是家族,在中国以血亲为中心的家族伦理制度使中国成为家国一体的社会形态,这深刻的影响着中国的政治和人民的生活。

在西方法律史上一直存在“自然法”的情节,自然法的作用如果认真研究则会发现它的作用是巨大的。其一,任何当权者与众生在上帝面前都是平等的,而不是中国那样由天子“绝地天通”,拒绝了思想的自由。其二,自然法作为应然层面的存在,虽然在世俗中没有客观的外化表现,但是它的位置特殊,同时在神话中的宙斯形象和基督教的基督形象又具有可感性。这不同于中国,中国呼天抢地,却从来没有见过老天爷长什么样子,或许,西方注重个体的原子思维使他们发明了上帝的人格化身吧。由于有了上帝的人格化身,国家权力永远无法将社会的领域侵占殆尽,更无法代替上帝的权力,这就是西方注重私权力的缘故,因为平民和统治者一起在上帝的面前找到了平等。西方更巧妙的是宗教和世俗权力的制约和平衡,使公私的国家和社会分野最终能达成统一。其三,西方的创世神话伴随着巨大的罪孽,杀戮与比比皆是。而中国化身天地,我们尊崇的天人合一与这不会没有关系。对于西方人来说,原罪是天然的,即使没有基督教也在潜意识里孕育着,这点延伸出来,在霍布斯的一句名言中可得到形象概括:人与人是狼。萨特不也宣称“他人即是地狱”吗?所以人与人的紧张关系在西方的滥觞不是横空出世的。对于西方人来说,人是不可能完美的,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理想国》的破灭即是最佳证明,所以他们更加致力于制度的建构,法律本身就意味着人必须坚持自己的利益。而中国对于完美人格的期盼从来没有停止过,圣人的影子即使在今天也没有绝迹,因为人来源于自然,本来是一体的,所以完美人格也是成立的。与西方渴慕英雄不同,中国尊师重教,圣人是具有不容否定的权威的。因此对于中国人来说建构法律的信仰就难以成立。对于自由的人来说,死板的制度毕竟是束缚人的,法律从根本上具有工具性价值,中国人喜欢说“人是活的,制度是死的”,就是这个意思。其四,两种神话观体现对社会的理想也是不同的,中国注重整体,系统思维也比较发达,社会的和谐占有很大份量,当时开天辟地,万事万物是在共时态中实现的,对比西方,他们的世界是在历时态中完成的,在以后的千年之后,两种文化塑造的社会发展状态也有共同之处。西方经历的动荡和不安是中国人无法想象的,在此不加赘述。

篇2

关键词:英美文学 文学评论 文化差异

英美文学是英美语言被英美民众艺术化使用的一种体现,同时也是对英美现实生活的一种艺术性的反映,是英美文化被世界人民所认识和了解的一个窗口。英语作为一种具有强烈表达功能的交流工具,在英美文学中,被用来表达英美人民的情感和思想,其风格也具有多元化。但是通过对英美两国文化载体语言差异、历史的差异进行比较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产生了更为重要的影响,甚至可以说起着支配性的作用。

1.英美文学评论概述

文学评论是运用文学理论现象进行研究、探讨,揭示文学的发展规律,以指导文学创作的实践活动。文学作品是文学评论的对象,对某一具体文学作品的分析评价属于狭义的文学评论,而广义的文学评论则是对所有和文学有关的思想、人物、现象进行分析和评价。文学评论建立在文学作品分析的基础之上,文学评论高于文学分析,分析是具体的,而评论则是广泛而深刻的。英美文学评论属于文学评论中的一类,它是一种运用文学理论现象对英美文学进行研究、探讨的实践活动,它可以揭示英美文学的发展规律、指导英美文学的创造。英美文学评论其对象是英语文学作品,其目的是通过对文学作品中所体现出来的表现形式、思想内容、创作风格等进行分析、议论,借此来提升英美文学爱好者的欣赏和阅读的水平,正确接收文学作品所传递出的信息。同样英美文学评论也有别于一般的作品分析。由上文可知,文学作品分析比较重视对文学作品本身的属性进行分析思考,而英美文学评论则重视对文学作品所呈现出来的文学艺术表现和外在表现进行思考评论。

2.英美文学评论中的文化差异

人类文化的差异主要表现为文学作品的差异,文学作品是一种借助语言表达展现文化内涵的方式,英美文学作品多以诗歌、戏剧的方式出现,它不仅代表了作者的思绪,更体现出了民族的情感,但因不同地域文化之间的区别,以及不同民族之间的生活习惯,导致英美文学之间出现了非常明显的差异。

2.1历史传统的差异。在美国文学评论中对于人本主义的观点,在激进的同时还表现出了其具有的独创性。这主要是受以下两个方面的影响:首先,美国没有像英国一样带有较沉重的文化历史包袱。其次,美国为了争取独立而形成的民主、自由的文化氛围,这使得美国文学评论在发展上可以没有任何包袱。所以,在美国的文学评论中,很多作者对于人本主义的观点,都是保持着一种较激进的态度,有的甚至还表现出了独具一格的人本主义的创新观点。然而,英国的人本主义是相对神权主义和禁欲主义的。由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文化历史的妥协性和不彻底性,在英国文学评论之中,对于人本主义的观点还是倾向于保守的一面。但是随着社会经济、文明、文化的发展进步,在英国文学评论中这种人本主义观点,逐渐地受到了很多人的否定和质疑。

2.2载体语言的差异。美国是一个民族独立、民主、自由、平等的新生国家,在争取国家、民族独立的过程中,其经济制度、文化制度、政治制度和民主的文化意识等都是新生的,所以美式英语也是其中新生的事物之一。新生事物要想发展壮大必须去创新,当然美式英语在发展过程中就必定会带有创新和一定的叛逆的特质。由于美国的民主革命较为成功,在文化、经济和政治等方面都没有较大的历史遗留问题和负担,所以文学评论家在语言的使用上不会像英国的那样小心翼翼而是带有创造性,对美国文学作品的评论会比较张扬个性,并且也不会有顾忌的现象。美国文学评论在语言使用上的创新性,离不开美国民主、自由、个性张扬的氛围以及“一切皆有可能”的文化精神。英国有着源远流长的文化历史和良好的民族文化发展传统。英语是正宗的英国民族文化发展载体,它继承了传统文化遗产,使得其在英国文学作品使用中具有很好的表现性。可能正是由于这个原因,许多文学评论家在对英国文学作品进行评论时,在语言的使用上十分小心翼翼。这或许是因为他们潜意识中对古老而悠久的英式英语有一种由衷的尊敬和崇拜,害怕在语言的使用上不当而亵渎了古老而悠久的英式英语。这使得英国文学评论缺少张狂特质和个性自由。

篇3

国内很多研究和教学工作者都认为有必要在中国学生英语写作课上引入文化研究的最新成果,增加中西文化比较的内容。李卫清曾在《思维方式与英语写作》一文中提出,在打稳、打牢、夯实语言的同时,如何多侧面、多渠道、多方位地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使学生有意识地理解、接受异族文化背景、价值取向、社会规范,消除自己对文化差异、思维差异的误解、尽量避免汉语思维,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写作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李卫清,87-93)与传统的写作方法对比,刘华指出,在英语写作教学中,教师不应只关注学生的语法正误,或单纯教授英语句法、篇章结构的特点,而应把英语写作这一文化行为置于跨文化交流的背景中,通过对比中国与西方不同的文化传统、思维模式,以及由此形成的不同语言特色(必要时,要进行一些专题讲座),以加强文化导入的力度对学生进行写作指导。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有效地提高中国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度,在写作教学中,增强他们的跨文化意识,帮助他们逐渐转换思维模式,或至少限制中式思维在英语作文中的体现。(刘华,61-63)国外一部分二语写作的研究者也提出了文化比较的重要性。Rivers认为在写作中,不仅要让学生们注意该语言的语意的区别差异(semanticdistinctions)和句法结构(syntacticstructures)的运用,还要让他们适应该语言思维表达的逻辑方式以及掌握段落展开的模式的不同,甚至包括写作的风格等等都要他们学会与之适应。(Rivers,317)而Atkinson更进一步讨论了如何把二语的社会和文化背景知识融入二语写作课堂中以增强学生的文化意识。(Atkinson,49-63)

2设计与方法

2.1实验对象

本实验随机抽取英语系一年级随机分班中的一个班作为实验对象,人数为40人左右。另随机选取一个班为比较班,人数要求相同。

2.2设计

实验采用前测、后测定时作文的方法。作文限制时间相同,作文类型相同,作文要求相同。前后测的作文由同一教师评分。实验进行20周,约为一学期。实验班和比较班由同一教师采用相同教学方法授课。在实验班增加有关中西文化比较的内容。具体活动包括:1)制定课外阅读书目,分组阅读,以书中所论文化现象为讨论主题,每周一次组织课外讨论,每组轮流做host,时间为60分钟。2)课堂report,每周一次,每次由2人(班内随机组合)作10分钟左右的report。Report的内容可以参考以下书目,或者由学生自己查阅,在做report前一周征询教师意见。教师务必确保report内容的连贯、非重复性以及一定的理论价值。参考书目:1.徐行言主编,2004,中西文化比较,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张从益等,编著,2004,AComparativeStudyofWesternandChineseCultures,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3.郑春苗著,1994,中西文化比较研究,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2.3步骤

2.3.1前测

实验班和比较班同时进行时限60分钟的当堂作文。作文要求可参考《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基础阶段英语教学大纲》,两个班级作文要求完全相同。

2.3.2实验

实验班和比较班其他课程完全一样。实验班学生分为20组,每两人一组。在活动1,即课外阅读输入活动中,每组同学向全班展示自己挑选的阅读书目中有关文化的内容,提出讨论主题,组织讨论,并邀请教师参加点评。在活动2中,即课堂report,一人搜集中国文化,一人收集英语国家文化。每周一次,用课前10分钟作report。实验持续20周,约一学期。

2.3.3后测

实验班和比较班同时进行时限60分钟的当堂作文。作文要求完全相同,且作文类型与前测相同。

2.4结果评论

2.4.1实验班前后测结果评论

对实验班前后测结果采用t检验,可以得出前测和后测是否差异显著。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学生的阅读和语法水平均有提高,这也可能是英语写作水平提高的原因。所以,为了检验文化阅读及中西文化比较report是否对提高学生英语写作水平有显著效果,还需要进行其他分析。

2.4.2实验班和比较班后测结果评论

利用方差分析对实验班和比较班的后测结果检验,即可以得出实验班和比较班差异是否明显。如果差异显著,即可以得出文化阅读和中西文化比较report对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的提高有显著效果。

3结语

篇4

在跨文化交际日益频繁的今天,本土文化的对外输出已经是语言教学的攻坚任务。大学英语教学中心的转移(从EGP转向ESP),在普通职业型高校的英语教学中,为本土文化的引入提供了新的要求和机遇。提倡针对不同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进行“阶梯”式本土文化导入模式,值得教学研究者探讨。

【关键词】

大学英语教学;本土文化导入;模式

国际交流的加剧,交叉学科的兴起,外语教育逐渐重视本土文化导入。近些年来,许多高校,为了适应大学英语教学中心的转移从EGP转向ESP,即“以语言技能为导向,转向以语言内容为导向”,(付大安,2016.3),尤其是地方性本科院校,为顺应转型时期办学的需要,不仅要引导学生了解异域文化,更应开始注重中国文化,而且,出于职业型本科院校办学的需要,适当导入当地文化教学与翻译也是迫在眉睫。

一、本土文化导入的基本准备

正如有学者所言,“我们有责任在理解异国文化的同时,更加深刻地领悟本国文化,更好地向西方国家介绍和传播中国文化”。适应2007年教育部高教司颁布的《大学英语教学课程要求》和2013年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委员会改革调整四、六级考试的试卷结构,在新形势下,提高学生本土文化意识及跨文化交际能力,本作者已经撰文提出,大学英语教学中师生首先须做到以下几点:主动学习中国本土文化,深入理解中西文化差异,有效传播中国优秀文化。(肖玉凌,2017.1)

二、本土文化导入的基本路径

为有效实现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导入,各高校应在原有教学大纲的基础上,深入领会《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的精神,把文化教学尤其是中国本土文化教学写进教学大纲,在优化教材、提升教师文化修养和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实现语言和文化学习相互促进的目的,切实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在大学英语教材的基础上,整合现有的有关中国文化的英语学习资源,并结合社会发展需要研究并编著新的涵括中西文化内容的大学英语新教材

大学英语教材是大学生获取中西文化知识的主要渠道,高校应根据大学英语教学的特点、社会对各类专业人才英语知识的需求,在现有教材的基础上融入中国文化内容。根据现行大学英语教材每单元由A、B两篇或A、B、C三篇组成的特点,可组织专家学者精心挑选与该单元英文题材相关的譬如儒家思想、唐诗宋词、名家名言、传统节日、名胜古迹等中国文化的篇章,结合我国社会发展需要,研究并编著出版新的涵括中西文化内容的大学英语新教材,改变纯讲授西方文化的现状。有学者指出,“教材编写者应注重中西方文化并举,把反映中国民族文化特色的文章与具有代表性的经典文学译文纳入大学英语教材中。”此外,应充分利用已有的如《西游记》、《红楼梦》、《水浒传》等文学名著的英文译本,经重新整理汇编后供教学使用,也可以另行编写英汉双语注释的有关中国文化,特别是有地方特色的通俗文化读物和译本,以弥补大学英语教材中国文化的缺失。以邵阳学院外语系为例,为英语专业教学及日后就业需要,可适当由专任教师编写有关地方文化特色的教材,如引入已列入世界汉诗名录的邵阳洞口农民诗人费世明的诗歌作品;推出以翻译和研究该诗歌为导向的课堂话题和研究课题;增加本地特产的中英文介绍及经济旅游和文化类的有效拓展等等,无疑是个很好的选择。

(二)各高校应根据本校实际情况,为任课教师提供进修、考察等学习机会,加大力度培养具备中国文化素养的教师,为文化教学奠定基本的师资条件

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途径,任课教师中国文化的知识储备以及对中国文化导入教学的态度和意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正如有学者所说,“大学英语教师在掌握语言专业知识的同时,还应具备深厚的中西方文化素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外语教师本身应及时补充中外文化知识、提高文化素养,给学生树立学习和治学的榜样。”因此,针对部分大学英语教师中国文化知识和意识欠缺的现状,各高校可根据本校实际情况,聘请校内外的知名专家学者举办有关中国文化的专门讲座,也可以选派教师去一些著名学府进修有关我国本土文化的课程,以提升教师的中国文化素养。有条件的高校还可以利用假期,组织教师走出校门,考察一些历史文化悠久、风土人情奇特的农村和城市,不遗余力培养具备本土文化素养的教师,为文化教学奠定基本的师资力量。当然,大学英语教师自身也应具备终身学习的精神,进一步转变教学理念,不断探索并掌握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方式,将语言训练与文化教学紧密结合起来。

三、本土文化导入的基本模式

关于文化教学的模式或方法,学者们在研究过程中提出许多见解,诸如文化比较法、词汇-句子-篇章比较分析法及情景分析法等。本作者认为,各国文化差异是一个有机联系的复杂系统,文化比较教学可采用的具体方法多种多样,需要灵活运用。大学英语教师在教学中,同样可采取“阶梯”式的词汇-成语-语句-篇章的文化比较导入模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外及内,引导学生分析中西文化差异及原因,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本人在多年教学过程中,采用“阶梯”式文化比较导入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就本土文化导入的“阶梯”式教学模式,本作者以为,主要应该从以下两方面关注。

(一)教学对象的阶梯式

这里所谓的“阶梯式”,实质上是一个“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由教师引导、学生参与,比较并拓展英汉词汇、成语、语句、篇章所蕴含的不同文化信息的教学过程。在多年的教学中,作者所教的学生层次差异巨大,有英语基础非常薄弱的音体美学类学生,有中文,化学等非英语专业的学生,也有英语专业的新生,及高年级英语专业类毕业生。根据所教对象的不同,参照不同的教学内容,文化引入的切入点各不相同。面对不同学生,应该适当引入相关专业的英文文化,并大量介绍相关的本土文化,讲解课中英文结合。如音乐方面,有驰名全国的“校园好声音”(2016年度邵阳学院获得全国总冠军)音乐名人贺录汀;中文专业,有著名历史名人蔡锷,世界汉诗博士费世明,等。用身边的事,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二)教学内容的阶梯式

同样的学生,在不同的学习阶段,教学的内容是不同的。在英语专业的基础阶段,主要以基础英语和公共课程为主。学生初入大学,要紧密衔接中学内容,以提倡最大关联,大量设置语境,取得最佳关联。文化导入点切不能太低也不可太高,应以基础知识为主。譬如在讲解词汇时,可以将英语词汇“sea”和“water”和汉语词汇“土地”进行比较,并引导学生进一步拓展分析英文中“aseaoftroubles,tokeepone’sheadabovewater,tobeindeepwater”和汉语中“卷土重来、寸土必争、人杰地灵”等成语所体现的文化差异,以及为什么可将中文“挥金如土”翻译成“spendmoneylikewater”等,在分析讲解的过程中,教师要格外强调“英国是四面临海的岛国,而中国却有着广袤的陆地”与上述成语的文化联系;在讲解语句和篇章时,教师也要将本土文化渗透其中,引导学生分析语句和篇章背后的风俗习惯、文学艺术、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及其原因,以增强学生中国文化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正如有学者所指出的,“在LoveBeyondtheGrave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把Valentine’sDay和七夕节进行比较,加深学生对中西方不同文化的了解。”高年级的英语专业学生,由于开设了不同的专业课程,如《语言学》,《词汇学》,《语用学》,《文体学》等,在相关的课堂,文化引入的内容应该也要注重层次性和差异性。比如,在《语用学》课堂上,以“Howoldareyou?"这个广为人知的句子为例,,讲到Grice的会话含义理论时。这个时候讲解的不该是中西方对年龄的看法差异,而是设置不同的文化背景,分析该话语的隐含意义,到底是“你都多大了?别问这么幼稚的问题!”还是:“你年纪大了,怎么还没嫁出去”?在讲到言语行为理论时,由于生活中学生很少接触这类话题,则从该句话语后面的“以言指事”层面入手,是“制止”还是“催嫁”的行为来分析。从比较的方法入手,了解中国的本土文化意蕴,非常实用。当然,阶梯式本土文化教学模式,要注重的远远不止以上两个方面。更多更好更详细的方法有待在实际教学中进一步的探讨。

作者:肖玉凌 单位:邵阳学院外语系

参考文献:

[1]付大安.地方本科院校EDP教师向ESP教师转型的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6(3):1.

[2]曹微微.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的导入探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20):86.

[3]张宣,郑丽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导入及其教改的讨论[J].宁德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77.

[4]马慧.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导入[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4(1):82.

篇5

[关键词]英语教材;母语文化;跨文化交际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6)08-0177-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6.08.081[本刊网址]http://

一、引言

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美国语言学家Claire Kramsch(1998)就曾说过“语言表述着、承载着,也象征着文化现实,两者不可分。”因此,语言教学离不开文化教学,英语所表达的英语民族的文化价值观、生活方式、思维习惯、行为模式、风俗民情等必然贯穿于英语教学过程的始终。而当下中国的英语教育出现的“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究其原因,这与当下的英语教材中中国文化的缺失不无关系。那么,英语教材中是否应该编排中国文化的内容呢?本文试图从《英语课程标准》的要求和英语教学课程理念、跨文化交际理论、文化认同和迁移理论这几个方面具体分析英语教材中编排母语文化的合理性。

二、英语教材中关于母语文化编排存在的问题

(一)英语教材中中国文化内容的缺失

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在外语教学中加入目的语文化教学对于外语的学习有所裨益,但是在英语教学中过分强调英美国家文化的学习,忽视了中华文化的渗透,导致我们只重视英语国家文化知识的传授,而不重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对于中国英语学习者而言,英语学习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使用英语传播中华文化,然而绝大多数的学生在大学毕业通过了四、六级考试甚至英语专业毕业后,仍不知像《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等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在英文中如何翻译,在表达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时茫然失措。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对中国文化了解足,无法用恰当的英语表达中国文化,不利于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杨华妮(2013)就曾指出现当下多数教材以灌输英美文化为主,有关中国文化的内容太少这一现实。现行的英语教材,从中小学英语教材至高等教育阶段的英语教材,无一例外地出现了中华文化内容缺失或过少的现象。因此,鉴于这一现实,需要加强英语教学中母语文化的渗透,增加英语教材中母语文化的相关内容。

(二)中国传统文化认识上的缺位

杜秀莲(2012)通过对大学生中国文化认同的调查发现,至少1/3的学生感受到西方文化对中国本土文化的冲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同时接近1/3的学生对于中国文化认同度非常低,认为传统文化对中国发展并无益处。与此同时,冯卉(2015)通过对高校英语专业学生文化认同的调查发现中国高校英语专业学生在文化认同上更倾向于欧美国家。由此可见,我国对于民族文化教育的缺失,以致大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仍存在着认识上的缺失。

三、英语教材中编排母语文化的合理性分析

(一)《英语课程标准》和英语教学课程理念的要求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英语课程总目标由“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五方面”共同构成,同时将文化意识划分为文化知识、文化理解、跨文化交际和意识与能力。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接触和了解外国文化有益于加深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在起始阶段对中外文化的异同有所了解,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在较高阶段,扩大学生接触外国文化的范围,拓展视野,可以提高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从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根据英语教学课程理念,一是注重素质教育,体现语言学习对学生发展的价值,这包括工具性和人文性两部分。语言作为一个交流的工具,那么它真正传达的是什么呢?是思想,是文化。借助英语这个工具传达中国思想与文化,让西方人更加了解中国文化,使得英语教育具有人文性。二是面向全体学生,关注语言学习者的不同特点和个体差异。例如民族地区的学生,他们和汉族学生有所不同,他们有着自己的母语与文化。因此,在教材的设计中加入一些民族文化与习俗,能够更贴近这些学生,关注到学习者的个性和不同,从而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了解如何将自己的文化与英语学习、英语国家文化相结合起来。三是强调学习过程,注重语言学习的实践性和应用性。语言的学习是为了能够更好地交流、沟通,由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言沟通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这种文化差异不是仅仅通过学习就能获得。对比中西文化,可以深化我们对中西文化差异的了解,深化我们对于中西文化差距的意识,从而可以更好地进行跨文化沟通与交流。四是优化评价方式,着重评价学生的综合语言应用能力。学生的综合语言应用能力即运用语言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真实的语境中,为了能够顺利地进行沟通与交流,我们必须清楚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否则,很可能就会造成交流中的尴尬情形或误解。因此,对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也应该纳入评价内容之中。最后,丰富学习资源,拓展英语学习渠道。将母语文化编入英语教材中,可以让学生了解更多学习语言的方式也可以通过运用英语表达母语文化来增加自己语言学习的方式与资源。

(二)跨文化交际理论

目前大部分英语学习者的学习目的是为了满足跨文化交流的需要,而现在跨文化交流是双向交流的过程,是一个多种文化相互碰撞的过程。多种文化相互碰撞的过程其实就是外民族文化的输入与本民族文化重构的过程。张蓓(2004)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当代大学生英语学习目的特别强调服务与国内工作环境下的英语交流。而现行的多数英语教材都是以英美文化为主要内容,无法满足我国英语学习者跨文化交际的需求。

因此,在教材的编排上合理地加入中国文化的元素,加强中西文化对比。帮助学生找出中西文化差异,从而教师可以更好地开展文化对比教学,帮助学生理解交际行为背后的中西文化价值观的异同,从中华民族的角度看待西方文化,理解西方文化,同时通过西方文化的视角重新审视中华文化,进一步深入地理解中华文化。从而可以保持跨文化交流中的主体地位,增强跨文化意识,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同时对于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的学习,用英语向其他国家的人民传播和介绍中国文化已经成为让中国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的一个最重要的途径。

(三)文化认同

随着西方文化在中国的不断渗入,西方节日文化备受国人喜爱,某些西方的习俗、价值观和生活方式逐渐被年轻人所接受。杜秀莲(2012)对当代大学生进行了中国文化认同现状的调查,发现尽管大部分学生对中国文化比较认同,但是至少1/3的学生感受到了西方文化对中国本土文化的冲击,同时得出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认同教学严重缺失的结论。就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缺失这一问题,对于英语教材中编排母语文化可以提高学生运用英语表达母语文化的能力。对本土文化的了解和学习是文化能力的基本素质要求。如果一味地学习目的语文化而忽略母语文化,势必导致学习者形成不正确、不平等的文化价值观,对英美文化的认同甚至超过了对母语文化的认同。因此,英语教材中编排母语文化有利于提高中国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同。

(四)迁移理论

许多语言学习者认为在英语学习中要尽量消除母语对英语学习的“负迁移”,而忽视母语文化在英语学习的正迁移作用。我国学生学习英语时,其母语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因此,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对母语的依赖是不可避免的。赵恕敏(2013)认为在英语教学和研究领域,教师只关注到了母语对学生英语学习的负迁移,而很少关注正迁移,进而导致在进行文化教学时教师忽略对学生进行中国文化元素的输入与强化。高一虹(1994)根据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弗洛姆的“生产性人格”理论,通过对52名中国外语教师和研究人员的实验提出了“生产性外语学习”的概念,即“在目的语学习的过程中,目的语与母语水平的提高相得益彰;目的语文化与母语文化的鉴赏能力相互促进;学习者自身的潜能得以充分发挥,在生产性外语学习中,母语和母语文化起着积极的作用。同时,刘丽敏(2010)认为中国文化是培养英语学习者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基础,中国文化是进行中西方文化对比的重要参照,因此,在英语语言与文化学习中正确利用中国文化可以发挥其正迁移作用,促进英语学习。在教材中编排母语文化的相关内容,加强中西文化对比,势必可以帮助学生多角度地学习英语。

篇6

(一)方面的差异

在世界上很多地区,宗教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已经融入各个国家各民族文化体系,并对人们的行为方式、日常生活等产生深远的影响。我国传统宗教是道教和佛教,而西方人主要信仰基督教。在西方国家形成了较多与宗教有关的风俗习惯,例如饭前等时间段进行祷告,遇到困难时向“主”祈祷说“Godhelpme!”在中国不少习俗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多拜神如祭拜先人牌位、菩萨、财神、土地神等风俗都属于这种情况。

(二)道德标准与个人价值观的差异

1.个人荣誉与谦虚谨慎。在西方国家,人们尤其崇拜通过个人的努力,一步一步从社会的底层奋斗,慢慢地爬到社会的顶层的人。个人会为自己所取得的成就而感到自豪,而且从来不掩饰自己的自信心以及在获得成就后的狂喜。中国文化提倡谦虚谨慎,从来不主张个人荣誉的炫耀。然而中国式的自我谦虚或否定却常常使西方人大为不满或不惑。“YourEnglishisverygood(你的英文很好)!”“No,no,MyEnglishisverypoor(不,我的英文很差).”这种谦虚在不太了解国人文化的西方人看来是不可思议的,因为它不仅否定自己,还否定了赞扬者的鉴赏力。这种过于谨慎的中国式谦虚在西方国家是行不通的。

2.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西方国家社会盛行的是个人主义,强调以自我为中心,独立自主,崇尚个人自由,自己为自己负责,不受约束。在弱肉强食的社会,想要生存下来,就需要每个人都自我努力,把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不习惯关心、过问他人事情,认为如果接受了他人帮助,就说明自己没有本事,没有用。而中国文化则崇尚无私奉献,强调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以帮助他人而引以为豪。先国家后集体再个人的思想已经深入人心。

(三)思维方面的差异

1.思维表达的逻辑顺序。国人的思维表达方式是先整体后部分,先大后小。而西方人则恰好相反,他们思维方式是先部分后整体,先小后大,如信封的地址写法:“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青秀区”用英语则写成QingxiuDistrict,Nanning,GuangxiProvince,China。

2.模糊性与准确性。西方人喜欢将一日三餐breakfast、lunch、supper分得清清楚楚,体现了西方思维准确性的特点。中国人则喜欢模糊表达,例如“你吃饭了吗?”这里的“饭”根据具体说话的时间来推断出是早餐、餐或晚餐。

(四)社会关系的差异

1.组成家庭结构。在中国,家庭结构的组成比较复杂,几代同堂被认为是很幸福很温暖。整个社会非常重视血缘关系、家庭,亲情观念很强。在家庭中,父母会抚养孩子长大成人,为他们操心一辈子。子女则把赡养父母、侍奉父母,看作自己应尽的责任、应尽的义务。在美国,家庭结构的组成比较简单,主要由父母和孩子构成。子女只要一成年,就会脱离父母,独立自主。等到子女独立后,经济上就和父母脱离了,也不会赡养父母,更加不存在几代同堂了。

2.称谓。西方英美国家英语中的称谓和汉语相比就要少很多。除dad、mum、grandpa、aunt、uncle、cousin等几个常用称谓外,其他的很少使用。如cousin一词,对应的是表姐、表妹、表兄和表弟等中文意思。在中国,把表亲关系区分得非常严格,既要分出年龄大小,还要说出性别。在西方国家,小孩子可以直接呼叫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的名字,这在中国人看来是不可思议的,是极其不礼貌且有违情理的。对老师的称呼,西方国家的人们通常称“Mr.John”、“Prof.John”等。而中国人却称呼“刘老师(TeacherLiu)”、“张老师(TeacherZhang)”等。其实,英语中的teacher只是一种职业,并不是称呼。因为这种文化上的差异,直接造成了学生理解上的偏差:刘老师=TeacherLiu。西方国家一般都用Miss,Mr,Mrs,Ms等来称呼人。由此可看出,一个简单的称谓语,由于文化差异也会引起不同的感受。

(五)社会风俗、礼仪的差异

1.打招呼。在中国人见面时习惯于这样打招呼:“吃饭了吗?(Haveyoueatenyet?)”“上哪去?(wherearcyougoing?)”在我们看来这种打招呼用语是有礼貌的。如果我们这样跟西方人这样说话,他们认为你是想请他们吃饭或干涉他们的隐私。极有可能引起对方的不快:“It'snoneofyourbusiness。”(你管得着吗?)西方国家通常以天气如“Aniceday,isn’tit?”“howareyou”等打招呼。

2.隐私权。、家庭情况、夫妻生活等都是很秘密的事情,属于个人的隐私,如果问及这方面的问题,西方人对此会比较反感,认为是刺探别人隐私,听了会反感,而中国人初次见面时会问对方年龄、婚姻、工作、收入等问题以示关心,如“姑娘,今年多大了?结婚没有啊?”这些问题在中国人听起来是一种关心,一种问候。中国人聊天时谈及他人的生活很正常,天经地义。由此可见,隐私问题是中西方文化差异中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

3.感谢。“谢谢”一词在我们中国家庭成员之间很少使用。如果说了“谢谢”,听起来会总觉得怪怪的,或者让彼此之间的关系有了距离感。而在西方国家,“Thankyou”一词适用于一切场合,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所有人之间,包括父母与子女之间。不管别人帮你什么忙,哪怕是送上一杯水,对方都会说一声“Thankyou”,在西方这是最起码的礼节。当别人问你是否要吃点什么的时候,国人一般表现都较谦虚、内敛,回答是“不用麻烦了,随意”等。按照西方国家风俗,想要就直接说“Yes”,不想要就说“No”。这也充分体现了中国人较为内敛含蓄和西方人直接坦率的不同性格。

4.送礼。中国是个礼仪之邦,崇尚礼尚往来。逢年过节,婚丧嫁娶等重要日子往往都要送礼。国人和西方国家对送来的礼物表现出完全不同的态度。国人先推辞一番说不要,然后把礼物放在一边,表现是不得已无可奈何地接受的样子,等客人都走后才打来看是什么东西。如果当面打开并表现得喜形于色,可能会被别人认为这个人贪财。在西方国家,无论喜欢与否,对别人送出的礼物,都要表示感谢,当面打开称赞一番,并且欣然接受,表现出友好的态度。

5.女士优先。在西方国家,女士优先是西方社会活动中的重要礼仪规范。女士优先的礼仪要求男性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尊重、照顾和保护女性。而中国则是以尊老爱幼、尊师为传统礼仪。当尊老和女士优先的原则发生冲突时,中国人选择的是尊老而不是女士优先。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在乘坐公交车时如果一个长者为一个年轻女子让座,那是不可思议的。

二、高职英语教学中加强文化教育的主要措施

(一)鼓励学生最大量阅读

如果要理解另一国家、民族的风俗习惯、价值观等,作为学生就很有必要了解西方文化特别是英美文化,从而尊重文化差异。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介绍阅读材料的文化背景知识,讲解文化内涵;教师要指导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广泛阅读西方原版英语文学作品,特别是名著。透过文学作品中可以了解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能生动地反映该国家民族的风土人情、社会习俗等文化背景知识等。同时还多读报刊和时事评论文章等,如推荐学生阅读《时代周刊》,从中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文化素养,拓宽文化视野,而且还提高了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不定期举办中西方文化知识讲座

学校可以以班级、专业或者系部为单位来举行相关的中西文化知识讲座。目前高职英语教学所用教材主要以学生所熟悉的题材为主,而涉及西方文化的比重还相对偏低,因此教师可以不定期举办文化知识讲座,对有关中英文化差异方面内容进行适当补充扩展。例如,在讲到颜色词的时候,红色在中西方有截然不同的含义,在中国红色代表吉利,是褒义词;而在西方确是危险的信号,是贬义的。教师可以广泛收集相关资料,把颜色词作为一个专题知识讲座,让学生对颜色词有更深的了解。通过这种形式的讲座,促进学生英语知识的掌握和提高。

(三)开辟第二课堂

1.唱英文歌,看英语电影电视等。英语教师可以多挑选一些有代表性的有故事的歌曲给学生唱,通过在唱歌中了解歌曲的来龙去脉,同时又得到了文化熏陶。教师还应指导学生在看英语电影和电视时,注意观察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情况。

2.组织英语角,举办英语晚会,英语演讲比赛等活动。这些可以为高职学生提供面对面用英语交流的机会,同时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中西方的文化差异,有目的地培养高职生对文化差异的敏锐性。

(四)明确英语教师在文化教育中的主导作用

学习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不仅仅是学习西方国家的语言,更是为了更好地了解西方国家的文化等,进而达到中西文化顺畅交流。在这个文化教育的过程中,英语教师就发挥着主导作用。首先,教师要指导学生在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背景下理解学习英语,努力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其次,理性地看待西方文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减少学生不必要的对自己文化的妄自菲薄和对西方文化的盲目崇拜。最后,让学生通过中西文化差异对比,认真学习英语语言,积极主动地充当好中西方文化交流的角色。

三、结语

篇7

【关键词】传统文化;外语教学;跨文化交际

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没有任何一种语言能够脱离文化而独立存在。因此,大学英语教学的教学内容既包括语言知识又包括文化知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明确了大学英语的教学内容包括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跨文化交际和学习策略。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大学英语重要的教学内容,实现跨文化交际是大学英语的主要教学目标。

当前文化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我国的外语教育过多地强调母语在外语学习中的负迁移,认为外语学习需要摆脱母语的影响,因此长久以来过于在外语教育中过于强调西方文化,而我们的汉语文化则被淹没了。母语对于目的语的学习不仅有负迁移的作用,同时也具备正迁移的作用。母语是学习任何知识和技能的工具,外语及其文化所传递的信息必须首先经过母语文化的“过滤”。学习者在接受各种语言、非语言的文化因素时,必须以母语文化为背景,通过对两种文化进行比较并找出影响交际的各种文化因素,从而发现两种文化的共性与差异。“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钱冠连教授认为,不同文化有其共核部分,从国际交往的角度来看,两种文化的共性研究十分必要,它揭示了文化的继承性(文化的传播与交流)、社会性(文化的本质)、民族性(寻找不同民族之间相互沟通的基础)、时代性(寻找文化的共同走向)、系统性(寻找内部结构特点,以便取长补短,互相学习)。”自以来,我国外语学习者外语水平不断提高,一般日常交往的交际文化已不是影响他们交际能力的主要障碍,跨文化交际才是当前外语教学的主要目标。跨文化交流是双向的,要实现东西方文化交流,西方文化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均不可偏废。然而,由于长久以来外语教学忽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导致许多英语好的学生对本国优秀传统文化不甚了解,更不会用英语表达,出现了母语文化“失语”现象。

随着中国日益崛起,中国文化越来越受到注目。要实现中国梦,进一步扩大中国在世界范围的影响力,文化需要先行。通过接受大学英语教育,学生能担负起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扩大中国文化影响力的重任。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和精神家园,是中国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支柱。只有秉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中华民族才能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高校外语专业教学的必要组成部分,推进大学英语教学改革,需要探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实现途径。

1 加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完善外语教学内容

当今文化失语症的根源在于外语学习过于强调西方国家文化,缺少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缺失导致外语学习者本土文化修养不足,使其不仅无法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而且在对外交流中无法实现双向平等交流,进而无法真正实现跨文化交际能力。纵观中国近代史,在寻求民族解放的过程中人才辈出,像、等近代学者身上兼具中华民族的文化积淀和西方视野,才能在救国救亡的道路上实现民族自立。因此,外语教学需要加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2 加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外语教材建设

半个世纪前中国的英语教材基本上以汉语文化为语言环境,外语学习为展示中国社会经济政治发展服务。后来随着交际法教学的兴起,西方文化逐渐代替了汉语文化成为外语交际的文化环境。致使当前我国各类的英语教材中,几乎没有关于中国文化的文章。外语教学中接触到的文章都是关于西方文化的内容,学生虽然接触到了纯正的外语材料,有利于其交流吸收外来文化,但是由于传统文化外文材料的缺失,导致传播本族文化受限。当前迫切需要在英语教材中加入中国传统文化材料,包括近现代大家译著的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国的经史子集等。同时教材中也可选取外国人撰写的有关中国历史、文化、民俗、政治和经济等方面的文章以及外国人士介绍和评价中国文化的文章。通过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外语教材建设使学生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认同感,在对外交流中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3 通过第二课堂增强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外语能力

教师的课堂讲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第一课堂,其讲授形式单一内容有限。然而第二课堂由于是教师组织学生在课余时间开展,可根据学生兴趣制定展示内容和活动形式。由于其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且寓教于乐,深受学生欢迎。例如用外语举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竞答题、组织学生参加用外语朗诵汉语诗歌比赛、参与历史话剧编写等等。第二课堂具有学习内容丰富,时空开放,学习过程实践性强的优势,与第一课堂教学目标、内容、主体相统一,两者相互补充,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4 加强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Bennett(1999)提出的跨文化敏感性发展模式(A Developmental Model of 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DMIS)分为 两个阶段:一、民族中心主义阶段(The Ethnocentric Stage):否认(Dential)――防范(Defense)――弱化(Minimization);二、民族相对主义阶段(The Ethnorelative Stage):接受(Acceptance)――调试(Adaptation)――融合(Integration)。

面临异域文化,学习者首先会经历民族中心主义阶段,否认存在文化差异、进而选择逃避或抵制文化差异、最后弱化文化差异。到了第二阶段,学习者逐渐认可文化差异的存在、进而调整适应文化差异、灵活应对文化差异,最终在世界文化的激荡中泰然处之站稳脚跟。外语教学就是要让学生体验从民族中心主义阶段到民族相对主义阶段的过程,从而增强跨文化意识和培养跨文化交际的敏感性。如若没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学习者就不会经历跨文化敏感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也就没有落到实处。

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更注重理论灌输,形式过于刻板,很难引起学生情感共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可以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微观价值出发,采取隐性的渗透教育,寓教于乐,把抽象转化为具体、把道理寓于问题、把学习变为探索,引导学生自己花精力寻找问题的答案。

进行中西文化对比,提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辨识度和认同感。有效利用现行教材发现中西文化的差异,通过对比中西文化,培养学生探索未知的能力,通过对比中西文化差异,进一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增强学生的民族文化自豪感,能够更客观地看待中华民族的文明和西方文明。通过对比,学生可具有更为广阔的视野和更为客观的观察能力,进而具备多元文化意识和平等的文化交流意识,在跨文化交际中树立民族自信心,做到和而不同。

【参考文献】

[1]马冬虹.外语教学中文化因素研究[D].2007.

[2]罗玲.在大学外语教学中有机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J].中国高等教育,2015(21).

篇8

语言学家Claire Kramsch指出:“语言是在文化环境也就是交际的内在和外在环境中学到的。”认知教学法的理论告诉我们,影响外语学习有三个重要因素:1、学习者现有的认知结构;2、学习者新知识的接受程度与现有认知结构的关系;3、学习者是否有意识将语言学习与文化认知结构联系起来。这一理论要求外语教师既要分析外语教学中的语言现象,还要分析其文化语境和学生的文化认知结构,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形成逐步完善的文化认知模式。

高等院校非英语专业的本科生是大学英语的主要教学对象,根据有关学者的调查(钟华、樊葳葳等,2001),非英语专业本科生的文化知识和能力较之其语言知识和能力相距较大。这些调查和探讨充分显示出文化教学在非英语专业英语教学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因此大学英语教学更应注重实践性,学以致用,即更加重视学生文化认知能力的培养。教师在外语教学中,应适当引入目的语文化,培养学生对目的语文化的认知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整学生的文化认知结构,为其今后进一步的专业学习和研究打下扎实的人文基础。

外语的学习,是一个通过比较、通过重新发现来达到语言交流和认识自我的过程。北大的高一虹教授提出了外语学习的1+1>2的语言学习模式。她认为,语言学习同时又是文化学习,两种文化的融合会在外语学习者的身上造就一种新的人格。学习第二语言之后,两种语言的文化不会是互不相容的对立,或是一种文化取代另一种文化,也不会是两种文化的简单相加。如果第二语言真正学到了家,两种文化必定会相互作用。学习者既能加深和拓宽对于第一种文化的认识。也能够由于移情作用对第二文化产生深刻的理解。这样的学习者能够比只懂得母语文化的人对本民族文化的优点和局限性有更明确的体会。也比不懂第二外语的外国人对第二语言文化有更清楚地感受。这种突出的双文化意识,使得学习者的创造潜力得以发展。这也反映了语言学习达到一定程度后,语言学习者将会具备在不同文化背景中“知变谙化”的交际能力。

另一方面。文化认知还直接规约着语言教学的方式方法及其效果。文化认知要求语言教学对症下药去研究教学方式方法。因为外语教学是一个语言教学和文化认知同时并进的过程,这和母语教学中,文化认知是一个先在条件和潜在过程有着本质的不同。正如美国语言学家C.C.弗瑞斯所说:“讲授有关民族的文化和生活情况决不仅仅是全然无关的事情,不能因为时间关系或方便与否决定他的取向,它是语言学习的各个阶段不可缺少的部分。”为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认知能力。大学英语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一、文化认知的教学目标和原则

Stephen C.Dwnnett认为,教师如果对语言与文化有基本正确的理解的话,他们制定的教学计划、设计的课程、制定的大纲和编写的教材,就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认知能力。为了更有效地培养和构建学生的文化认知能力,Ned Seelye从提高学生的文化意识、提高学生的文化实践能力和技巧以及鼓励学生对目的语文化开展文化移情这三个方面考虑,全面系统地提出了开展文化认知教学的7项教学目标:1、帮助学生提高理解力,认识到人的语言和行为都会受到文化制约;2、帮助学生认识到年龄、性别、社会等级和地域的社会多样性会影响人的语言和行为方式;3、帮助学生增强意识,了解目的语文化在一般情境里的传统行为;4、帮助学生了解目的语文化中词汇的文化内涵;5、帮助学生提高能力,使之能够从旁证的角度评价和提炼关于目的语文化的概括语;6、帮助学生提高必要的技巧,使之能够发现和组织关于目的语文化的材料;7、激发学生对目的语文化的学习兴趣,并鼓励他们开展对目的语使用者的文化移情。

大学英语教师既要明确文化认知的教学宗旨,还要遵守以下5项教学原则:1、借助所教的语言知识导入文化;2、把认知文化的行为作为每一课的组成部分;3、使学生获得他们所需要的社会文化能力;4、使各种程度的学生都获得跨文化的认知能力,既了解目的语文化,也了解自己的本土文化;5、使学生认识到认知文化并不是要改变母语文化的行为,而只是要人察觉和包容影响自己和他人行为的文化因素。

二、认知中西文化的差异

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指出:“语言在文化中对词义、习语含义的影响如此带有普遍性,以致在不仔细考虑语言文化背景的情况下,任何文本都无法恰当地加以理解。”他认为,“笔译和口译中出现的最严重错误,往往不是因为词语的表达不当所造成的,而是因错误的文化假设所导致的。”

外语教师应该充分地认识到认知中西文化差异的重要性,广泛地阅读社会语言学、语用学和跨文化交际方面的书籍,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在教学中,就课文涉及的词语所携带的文化内涵适时、有效地进行文化认知教学。中英两种语言的词义已完全对等的很少。即使表面对应,内涵却不同。因此教师应充分考虑文化因素。

其次,利用课文的句子结构、语法现象、修辞、文体等,解释西方人群的思维方式,了解其中蕴含的文化意义。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的特点,既是两种语言组织表达模式上差别的反映,也是不同民族思维习惯差异的体现。汉民族的思维方式以直觉和迂回式为特征,因此,汉语语篇通常是把思想发散出去,再收拢回来,使得其文章的段落以螺旋式发展,每个段落大意从不同角度和侧面与主题相关,但不直接点题。以开篇为例,汉语语篇往往视需表达的主旨而定,这与中国人的行文习惯不无关系:即说话或写文章常常从空泛的空间时间人手,从整体到局部,由大至小,由远及近;由整体到个别。常常在结尾处点题,以起到画龙点睛之效;而英语语篇则开宗明义,直点主题。由此可以看出,文化与语言之间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这类中西文化差异的讲授,对提高学生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都有积极作用。

另外,就课文的篇章内容所蕴含的文化进行输入。例如,《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一级第四单元课文的文本内容涉及非言语交际内容,教师可以借此介绍有关中西非言语交际行为的知识。各民族文化的非言语交际行为既有共性,又有独特性。有时甲文化中的某些无意识的行为,在乙文化中被视作有意识的行为;有时甲文化中的友好行为,在乙文化中却成了污辱人的行为。所以,不了解非言语行为的文化差异,就可能出现交际障碍,甚至导致严重冲突。

三、文化认知教学的实用价值

文化认知教学的实用性原则,即要求实际导入的文化知

识应与所学的语言内容、日常交际密切相关。要对学生今后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文化认知教学不是凭空介绍一些抽象的思维习惯或文化理论,而是要结合所学的教材和语言知识,结合不同的语境和不同的交际对象来展开教学。教材中课文的内容按文化话题进行大致归类。比如:西方价值观论题、婚姻家庭论题、文化适应论题、歧视与禁忌论题、历史地理论题等。通过较系统地对中西文化进行比较,养成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宽容性。从更广泛的角度了解英美文化及其他国家与民族的文化,如民俗、宗教、文学、艺术、法律、政治、经济、少数民族、自然环境等。形成相应的文化视角,并逐渐成为自觉意识,能在口头和书面交流中正确表达。

其次,要通过教学活动帮助学生了解中西方国家不同的行为方式,体会不同文化环境中人们的价值观,了解他们对相同事物的不同看法,并学会解决文化交际冲突的办法。教师可以通过具体事例帮助学生了解美国人与人交往时的习惯和原则。比如美国人自主意识很强。他们乐于尊重他人的意愿,即便是在待客之时;而中国人热情好客,总是尽其所能地接待客人。此外,中国人总是情愿为朋友做事,将之视为交友之道;而美国人却认为,如果过分热情帮助朋友做本是他们份内的事,会使朋友误解为别人在怀疑他们的办事能力。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讨论具体事例中的文化主题,总结不同国家在交友方面的差异,并鼓励学生集思广益,找出解决文化冲突的办法。

四、文化认知教学的广泛性

篇9

一、注重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表达工具,并富有人文性和教育性。在全面推进素质的今天,人们越来越意识到,英语教学不应当仅停留在语言教学应,还应当包括文化教学。教师应将学生置于有语境的交际环境里。教师在讲授课文时,可结合语言点添加背景知识的介绍,增加课堂的活动。如设定某个特定的场合(如商场、饭店、银行等),让学生进行角色交谈,教师可就其出现的“文化错误”予以指正。

中国和西方国家的文化差异显著地表现在节日方面。除大家共同的节日之外,如新年等,各有自己独特的节日,中国有the Spring Festival(春节),the Dragon Boat Festival(端午节),Mid-Autumn Day(中秋节)等,英语国家有Valentine’s Day(情人节),Easter(复活节),April Fool’s Day(愚人节),Mother’s Day(母亲节),Thanksgiving Day(感恩节),Christmas Day(圣诞节)等,中西方节日的风俗习惯也很不相同。在节日里,对于别人送来的礼物,中国人和英语国家的人也表现出不同的态度。中国人往往要推辞一番,表现得无可奈何地接受,接受后一般也不当面打开。如果当面打开并喜形于色,可能就招致“贪财”的嫌疑。而在英语国家中,人们对别人送的礼品,一般都要当面打开称赞一番,并且欣然道谢。

若与西方友人交谈,你要告辞时,不能打断他们的兴致,则要趁他们谈话停顿的时候,有礼貌地说:“Nice talking to you.I am afraid I must be going now.”(很高兴与你交谈,恐怕我现在必须得走了。)中国人与朋友相处时,为了表示自己谦让随和,常常以朋友的爱好为首选,所以有意地把决定权让给对方。在英美国家,“I don’t care.”(我随便/我无所谓)这句话在朋友听来是不负责任的话,没有给予对方应有的尊重与礼貌。在公共场所,人与人之间如果互有侵犯,双方就会说“对不起”,表示若有冒犯,意为“我不是有意的,请原谅。”这样,双方都可以免生是非。因此,西方人在公共场所很少会为一点小事吵架。另外,西方人常挂在嘴边的“Excuse me.”也是“对不起”的意思,常用在不得已而为之的行为之前,如与别人谈话时打喷嚏、清嗓子;又如宴会期间要上“洗手间”。中国人在这种情况下往往认为“此时无声胜有声”,来去都不必交代,悄悄进行为好。与客人谈话时电话铃响,西方人会先对客人说“Excuse me.”才听电话,而中国人往往没有这个习惯。在这几个方面要使学生明确不能直接套用我们的语言习惯,避免引起误会。

大学英语课堂为学生了解目的语国家的风俗习惯、社会心理、社会礼仪、衣食住行等方面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自身修养。当然,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了解和接纳异族文化时,应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修养,这样才能做到融会贯通,洋为中用。

二、深入挖掘英语教材中人文素质教育的内涵

大学英语教材中的人文知识涉及的领域十分广泛,大体涵盖了有关英语国家或民族的历史、人物、科技、文学、宗教、习俗等,可以说应有尽有。英语教材富有的广泛性的取材和教育性的内容,使英语课堂在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如通过“外科医师的成功之道”的学习,能够使学生进一步明白自信的重要性,只有相信自己才可以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在学习中及以后的工作中一步步走向成功;在“环游世界”一文中,学生更能深刻感悟到挑战自我,面对困难迎难而上,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克服困难的积极意义。通过“诚实:难道它正在变得不合时宜?”一文的学习,学生可以深刻思考考试中的作弊问题,认识到诚信的重要性,明白诚信作为人的一种基本品质,是取信于人的良策,是处己立身,成就事业的基石。“礼物”一课使学生深刻感悟“血浓于水”的道理,并树立了关爱亲人,珍视亲情的信念。通过“学习英语的几种策略”的讲解,教师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向学生传授英语学习不同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不以完全相同的方式对待所有的生词,密切注意地道的表达方式,等等。“品尝家”告诉我们帮助别人一定要讲究方式方法,如果处理不当就可能伤害到对方,结果适得其反,好心反而办了坏事。有时候只有善良的意愿是不够的。

在英语课堂中进行德育渗透时,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使枯燥的说教变得直观、生动、易于接受。如讲授“回家”,我在讲授背景知识时插播了一首flash版的英文歌曲,其优美的旋律,动人的歌词、形象的动画,生动演绎了一家人欢迎假释回家的“父亲”的感人故事,使学生受到了强烈的心灵震撼,感受到了血浓于水的真情,并树立了关爱家人,珍爱生命的信念。另外,我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了新泽西、纽约、华盛顿等七个地区的地图、地理位置及部分城市的市花,学生在欣赏图片时不知不觉地领略了西方的风土人情,轻松愉快地掌握了课文中包含的背景文化。此外,英语课本中包含有许多蕴含人文素质及人生哲理的词汇短句,He is the happiest,be he King or peasant,who finds peace in his home.(无论是国王还是农夫,家庭和睦释最重要的。)Love lives in cottage as well as in courts.(爱情不分高低贵贱。)There is no royal road to learning.(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No cross no crown.(不吃苦中苦,难为人上人。)Faith will move mountain.(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这些格言和谚语都有助于学生高尚情操的培养和高尚人格的塑造。

三、实践活动

1.组织“课堂英语5分钟”活动,班上每位学生轮流做有关英语国家文化的发言,形式多样,可以是讲故事,也可以是名言警句,还可以是美文朗诵,等等。每次演讲的内容尽量不相同。学生利用网络、图书馆的能力能得到锻炼,更能提高文化素养,也能锻炼口语表达能力。

2.指导学生通过到图书馆查阅图书,上网搜索阅览资料,设计框架,绘制图画,设计有关中西文化差异的手抄报。在活动的过程中,每个小组成员都积极地出谋献策,力求把各种不同类型的文化差异生动活泼地体现在手抄报上,在手抄报上插入相应的图画,使整个版面图文并茂。手抄报制作活动结束后,组织学生进行一次展现了中西文化差异的手抄报展览活动。

3.结合搜集的资料与手抄报的内容,指导组织小组成员利用课余时间排练相声、小品。大家精彩的表演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中西文化的差异。在这些表演中,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只有对中西文化的差异有一定的了解,并通过亲身的实践体会,掌握一些有关的知识,才能学以致用,不致闹出笑话。

篇10

1.加强英语学习的需要。母语是外语学习的起点和参照,对我们绝大多数人来说,英语的学习都是建立在一定的汉语的基础之上的,所有的关于对英语的讲解全都是需要利用母语来完成,我们对于英语的词句及相关的文化的理解也都是建立在以母语文化为基础的思维模式之上。所以,母语文化必然会对外语学习产生重大的影响。母语文化一方面保障了我们能够顺利地学习英语语言。另一方面,母语文化所包含的语言方式、思维方式和深层文化又在干扰着我们对英语语言的学习和相关文化的领悟。所以,文化是语言的底座,每一种语言的语法结构、交际模式、篇章修辞等很大程度上都受到作为该语言上层文化观念的影响甚至制约。因此,在英语学习中导入中国文化知识,有益于对目的语文化的对比掌握,从而提高学生把握英语语言技能的主动性,更好地学好英语。

2.跨文化交际的需要。在我国目前的大学英语教学实践中,往往都很注重英美文化教学而忽视了同样是交际主体的中国文化,这种模式对跨文化交际的阻碍作用已逐渐凸显。一个普遍的现象是,我们许多英语学习者被问及英语国家的节日和习俗时能够侃侃而谈,而当被问到我国的节日和习俗时却说不上几句。跨文化交流绝不能仅局限于对交际对象的理解方面,而且还有与交际对象“文化共享”和对交际对象的文化影响方面。此外,即使从学习西方文化的角度看,中国文化的导入亦有其必要性。如果能正确认识这两种语言文化的巨大反差,就可以取得相得益彰的认知和识记效果。

3.提高学生对中西文化的辩证认识的需要。由于大学生的思维意识比较活跃,比较容易接受新鲜的事物,所以,在大学英语的教学中,如果没有中国文化的渗透,他们会盲目地学习西方的文化思想,这在无形中就拉大了与中国文化思想的距离。学生在学习中国文化的同时,不仅增加了自身的民族自信心,同时也认识到学习中国文化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中国文化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渗透,不仅加深了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理解程度,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对中西文化的辩证认识。

4.促进学生与西方人的有效沟通的需要。在大学英语的学习中,学生加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同时也能实现与西方人的有效沟通。在学生与西方人的交流与沟通中,难免会谈到关于国家文化的问题,所以,如果学生可以使用英语描述中国的文化,不仅可以让西方人更好地了解中国的文化,同时也可以在无形中解决一些问题。学生在学习关于中国文化的文章时,不仅锻炼了自身的听说能力,同时也培养了自身的读写能力。由此可见,中国文化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渗透也在无形中提高了学生使用英语的综合能力。

5.传播我国优秀文化的需要。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五千年的灿烂文明,我们的文化遗产不仅哺育了一代代华夏儿女,也正在为世界上其他文化所认同和接受。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但语言并不是只能为某一种文化服务,语言可以是跨文化的载体,语言也可以反映他种文化。从这一意义上来讲,英语理应成为传播中国文化的有效载体。我国的新华社和CCTV-9每天用英语向国外发出大量的新闻稿件,对中国文化在全球的传播已经起到了重要作用。作为青年学生,既是西方国家“文化渗透”的对象又是我国文化对外传播的承担者,理应在英语学习中加强母语文化的积淀。

二、大学英语教学中注入中国文化教育的途径

1.完善教学大纲。我国现有教学大纲已经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对文化因素的重视,但对于中国特色文化的英语表达还没有足够的认识。教学大纲应该从英语教学的各个层次上,尤其是大学英语教育阶段,将中国文化作为一个组成部分纳入英语教学计划,把培养学生双文化能力目标贯彻于教学的各个环节,把出现频率高的相关词汇纳入大纲词汇表,这样可以从宏观上指导教学人员从各个方面增加有关中国文化在英语教学中的分量,从而提高中国文化在英语教学中的地位。

2.补充相关教材。选用适量的具有中国文化内容的英语阅读和视听材料充实大学英语教材。在注重西方文化介绍的同时,应该适当选择中国文化作为教材的内容。在课文阅读材料方面,可以采用描写讲述中国文化的优秀英语文章,节选一些中国文学作品的优秀英译本,引入英语本族语作家写的有关中国的作品,同时在课后所列的词汇表中,增加中国本土常用词的准确英译词汇;在视听材料方面,可以增加用标准英语介绍中国民俗文化、播报中国新闻等内容的音视频短片,并且附加适当的课后练习题来巩固对这些中国文化的英文表达。

3.改进教学方法。教师首先要注意引导学生掌握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带领他们在认识、比较中西文化的异同的同时,既要吸收英语文化的精华,又要领会中国文化在英语中的说法。其次在翻译技能训练方面,除了在教材中通过现成的文章和译文反映中国文化外,教学中还要注意把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翻译技巧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在遇见不知道英文说法的文化事物时,可以采取意译、音译加解释、模糊解释等方法用英语最大限度地表达出中国文化的神韵和特色。只有通过两种文化差异的比较,才能克服文化干扰,实现双文化的有效输出。

4.增强母语文化意识。学生自身应不盲目崇洋,不应该只关注西方文化、制度、思想等,而应该自觉增强母语文化意识,时刻都不怠慢母语的学习及母语文化的认知。学生应培养文化平等观,在日常生活中做到有意识地把中西文化进行对比,学会问自己一些与中国文化相关的英语表达问题。在有机会进行真实的跨文化交际时,能够自信、自豪地用英语传播中国的传统文化。只有批判地去看待事物,重视不同事物之间的对比,才能更加全面提升自己的素养。多关注民族文化,认真学习英语课程中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有效地克服中国文化失语现象。

5.提高教师自身文化素养。作为英语教学中最为重要的力量,教师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改变教学理念。教师只有自身认识到母语文化的重要性,才能在教学过程中自觉地调整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因此,这就要求教师本身不仅应具备英语文化知识,同时也应具有深厚的文化功底,熟练掌握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技能。教师平时也应该多注重跨文化交际的研究,特别是对于中西文化差异的研究,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在课堂教学中,多鼓励学生学习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培养学生正确的东西方文化价值观念,防止学生民族文化身份的缺失,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6.开辟英语第二课堂。在课余时间,通过丰富多彩的英语第二课堂活动,激发学生用英语介绍中国文化的兴趣,增强学生用英语交流的自信心,提高学生的双向交流能力。第二课堂活动是对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形式,在课下,组织学生观看反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英译电影,鼓励学生收听收看中央电视台英语频道(CCTV-9)和中国国际广播电台(ChinaRadioInternationa1)的节目,学生可自主选择话题和形式介绍中国文化,例如根据我国的文学作品改编的英语小话剧、中国传统民俗介绍等。开设跨文化课程和双文化第二课堂活动,可以提高学生对中国本土文化的学习意识,使更多的学生有能力对外传播和弘扬中国文化,实现成功的跨文化交际。

篇11

关键词: 中西文化差异 大学生 传统文化 缺失 原因

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今天, 外语学习的重要性空前提高, 英语的地位迅速上升。随着对外交流的日益发展, 我们看到的可喜的一面是我国的英语学习者对西方的风土人情和文化习俗日益熟悉。然而, 另一面也让我们看到, 当代大学生在如此精通西方文化和文明的同时,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却到了一种惊人贫乏的程度, 这种缺失现象也必然会影响到他们今后在东西方文化间的交流。因此, 如何让当代大学生清醒地意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尽快补上丢掉的一课, 并使他们能够在交流过程中用英语熟练地应用, 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基于此, 本文在分析中西文化差异的基础上对当代大学生传统文化缺失的现状、原因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 并提出了一些政策性建议。

一、中西方文化差异与大学生传统文化缺失调查

1. 中西方文化差异

由于中西方国家在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种族渊源、历史变迁、宗教信仰、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的差异, 各自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和语言, 从总体上看, 中西文化差异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1)文化背景的差异。西方文化基本上都是源自欧洲文艺复兴时的思想, 源头则是古希腊罗马文化, 受基督教影响深远。中国文化受到儒家思想和佛教文化的影响深远, 追根溯源, 可以上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 以孔子编纂修订的六经为其文化的根源和基础。

( 2)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的差异。在西方文化中个人主义是首要的价值观, 强调个人自由、自我发展和个人进取心。例如, 在英语书面语中, 我字永远是大写的, 在个人与家庭关系的认知上, 西方思想强调个人的自强自立与个性开放,个人对家庭的责任、个人对家庭的义务比较淡化。而中国文化则强调群体意识, 崇尚儒家思想的大同社会。在中国古代文化中, 自称常常用鄙人、不才等谦词, 在个人与家庭关系的认知上, 强调家庭本位的思想。

( 3)崇尚竞争与追求和谐的差异。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 西方文化认为, 人是自然的主宰; 而中国文化则认为, 人与自然是和谐共存的关系。表现在人际关系上, 西方人崇尚竞争; 而中国人讲究和睦相处, 以和为贵。

( 4)思维方式差异。西方人注重抽象思维, 而中国人重形象思维; 英语民族重直线思维, 在表达思想时, 要点放在句首, 再加入多种修饰或限制成分, 具有直截了当的特点。而汉民族重曲线思维, 习惯从侧面说明, 阐述外围的环境, 最后点出中心, 是螺旋型思维模式。

( 5)宗教文化差异。英语民族多信仰基督教, 他们认为,世界是上帝创造的, 于是就有God helps those w ho he lp themselves(上帝帮助自助的人), Go to hell( 下地狱)等俗语; 而中国的佛教信仰源远流长, 人们相信佛主在左右着人世间的一切, 故有借花献佛, 平日不烧香, 临时抱佛脚等习语。

( 6)法制观念的差异。西方人认为人的原欲是不应该被压制的, 对于社会和个人的规范, 主张用法制, 通过制度,如三权分立的组织、政治机构来约束制约, 道德则处于从属的地位。中国人认为法律只是道德的补充, 主张用礼、道德来约束, 通过先贤的教诲和学习提高自己的修养, 控制和压抑一切不符合道德的欲望, 讲究克己复礼。总而言之,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建立在农耕文明基础上的, 而现代西方文化是建立在现代工业文明基础上的, 从本质上讲, 农耕文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带有闲淡、随意、自由的特征, 桃花源式的生活方式和大同社会是中国人推崇和向往的世界; 而工业文明, 是一种机械化、大生产、协作性的生产方式, 它的出现, 推动了市场经济下和商业文明的产生, 带有明显的功利性, 以追逐利润为最终目标。

2. 大学生传统文化缺失调查

针对以上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分析, 我们对学生进行了有关中西文化了解状况的调查。调查内容涉及人生观、价值观、音乐、美术、古典书籍和宗教、习俗等方面, 共20道题, 然而调查的结果却令人不尽满意, 在价值观的调查方面, 认为将来成家后打算继续与父母同住的学生只占所有人数的3%, 这与我国传统伦理中以家庭为本位的孝道相背离。在音乐方面, 了解Ame rican CountryMusic的学生人数过半, 而听过5二泉映月6、5十面埋伏6、5昭君出塞6等我国民间音乐的学生却寥寥无几。

在节日习俗方面, 主动参加西方传统节日的学生占90%, 而主动参加中国传统节日的学生只有25%。其中, 更有80%的学生对我国传统的节日如重阳节的意义一点不知。在建筑方面, 有95%的学生选择了喜欢西方的建筑风格而非我国传统的青砖红瓦住房建筑。

在宗教信仰方面, 近80%的学生竟然认为基督教为我国传统的宗教, 而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表示比较青睐于基督教而非佛教。

当然, 在古典书籍的阅读方面, 众多学生还是比较倾向于阅读我国的古典书籍而非西方的书籍, 这与我们的语言文化背景有着莫大的关联。

但是, 从整体上来看, 此次中西方文化知识的调查结果还是让人陷入了沉思, 当代大学生在学习英语语言的过程中, 学习西方文化知识固然是好事, 值得提倡, 但是其对我国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却令人不尽满意。

二、造成大学生传统文化缺失的主要原因

1. 社会功利思潮的影响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我国与世界的接触也日益的紧密, 英语作为一门世界性的语言, 其重要性也日渐凸显, 社会上流行一种只要拥有娴熟的英语, 未来的生活充满阳光0的思潮。因此, 英语专业成为人们竞相捧之与羡慕的专业,认为读了英语专业, 毕业后工作肯定会好找, 有了英语这门硬技术, 就相当于有了打开未来的金钥匙。这种错误的社会功利思潮也逐渐地侵蚀着众多高校学子, 促成了高校学生只重英语和英美文化, 不注重学习我国传统文化的不良之风。然而, 当前形势下, 我国正处于全面与世界接轨的转型期, 要学习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 英语自然成为沟通的桥梁和纽带, 无形中也体现出了英语的重要性, 但在一定程度上也给学生造成了误解, 认为只有学好英语才有前途, 学不学我国传统的文化都无所谓, 即使学好了对将来也没有太大的用处。

2. 西方强势文化的冲击

以英语为载体的西方主流文化对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冲击是高等教育国际化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现象,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 此现象则显得尤为突出。美国著名学者阿特巴赫指出: 传统的学术中心变得更加强大, 并且越来越集中于北方的英语国家(美国、英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 以及欧盟中的大国(主要是德国和法国, 某种程度上还包括意大利和西班牙)。中心国家的准则、价值观、语言、科学革命和知识产品主宰、挤压着其他观念和实践。在全面开放的社会环境下, 我国高等英语教育在制度规范、价值观念、课程标准、教学媒介语诸层面, 受到西方主流文化的冲击, 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阿特巴赫的上述论断。

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 西方高等教育制度取代了我国传统的大学教育制度, 也削弱了我国民族文化的地位和影响。在当前形势下, 西方文化的标准、生活方式在无形中对青年学生都产生了一种巨大的影响, 学生接触英语文化的途径和机会更多, 更易于接受西方的文化标准。许多大学生都只看美剧不看我国本土拍摄的电影, 唯欧美音乐为尊。针对此现象, 我国一些学者发出了当代大学生正经历着深刻的文化殖民过程的感慨。在现实的教育实践中, 中国传统文化历经上百年的忽略消亡, 又面临着国际强势文化和经济大潮的冲击, 如何才能确保其在高校学子内心的地位是个很大的问题。

3. 部分授课教师自身中国传统文化修养不够全面

教师是学生前进的导航仪, 对学生的学习起着莫大的作用。目前, 当代大学生传统文化的缺失与专业教师自身中国传统文化修养不够也有着很大的关联。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还缺少对传统文化的系统设置, 许多年轻教师自身就是英肥中瘦的受害者, 而他们又作为园丁来教育下一代, 势必会在潜移默化中把自己的知识结构融进教学方法中去, 使学生在无形中受到影响。

4. 教育转型阶段学生认识的偏差

在当前形势下, 我国的教育还处于改革探索的阶段,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如何正确处理专业学习和加强文化修养之间的关系还处于一种迷茫状态。这主要是由两方面造成的: 一方面, 从20世纪90 年代末国家确定科教兴国战略以来, 我国的高等教育就经历了一次大规模的调整转型,也给教育者和学生思想上带来了许多迷茫, 近年来一波又一波关于教育改革是非的讨论就是一个明显的论证。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到底学不学中国传统文化, 为什么要学, 这些疑问在他们脑海中一直未得到明确的解答, 进而也促成了学生在认识上产生一系列的偏差。另一方面, 现实生活中的许多不利因素也不容忽视。要学好一门西方语言, 学生就需要投入相当大的时间和精力, 而且还需要花相当长的时间去了解并融合西方的文化, 这样, 他们本来就不多的时间就会显得更为紧张了, 进而也就造成了学生没有过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加强自身传统文化的修养, 这些弊端在教育转型期会显得尤为突出。

三、强化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对策建议

如何在对当代学生的教学中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教学中的一个重点。在教学中, 达到两种语言间文化的完美结合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使学生在了解西方的风土人情和文化习俗的同时, 熟悉我国文化的方方面面, 并能运用英语准确表达, 是进行交流必不可少的条件。在实际中, 我们应该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大力加强教师的传统文化知识修养

所谓师者, 传道授业解惑也。如果教师自身的传统文化知识修养不够, 他对学生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就有莫大的影响。学校应该定期考核教师的传统文化知识学习, 对不合格的教师给予督促提醒。这样, 教师日常学习的知识就会在无形中影响着学生, 教师在授课期间也会有很多素材对学生进行传授, 让学生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美与博大精深, 使学生体会到我国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也是相当重要的。

2. 在教学过程中将西方文化与中国传统有机结合起来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对文化的讲授方式可以转变为中外文化综合讲解、有机结合。授课教师可适当地将传统文化与英美文化或对比, 或结合, 或综合运用, 这样让学生在掌握英语文化的过程中, 通过大脑的加工和对比尽可能多地学习传统文化。比如, 在讲述跟课文相关的西方文化背景、西方文化传统的同时, 可以向学生提问与之相同或相异的中国传统文化, 如果学生并无了解, 教师可利用这个时机向学生讲授传统文化习俗, 达到双重效果。由此, 在实际学习中, 他们开始注意到中西方文化中的相似性, 并注意总结, 可以产生很好的教学效果。

在阅读方面, 当代大学生由于考试和就业压力, 大多对英语阅读材料并不陌生, 如果在大量的英语阅读之余再阅读适量的中国传统文化书籍, 不仅能增强自身传统文化修养,还有利于在文化对比中更好地掌握英美文化的内涵, 增加就业的筹码。实际上, 阅读文化古籍也是一种文化学习, 中华文化中有着深厚的内涵, 每一字每一句无不渗透着中华传统文化的强大魅力。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不仅要掌握足够的历史知识, 还要了解各地的风俗、文化、宗教等, 在无形中加强了自身对中国文化的学习和掌握。现在许多中国传统文化书籍都有英译本或专门的英语介绍书刊, 这为学生进行各种阅读提供了充分的条件, 在阅读过程中, 学生还可以掌握大量的关于中西文化术语的翻译技巧。

除阅读外, 我国目前有许多优秀国产影片都有英译版,英语专业学生应在教师的指导下观看一定数量的英译国产电影, 如根据一些经典小说改编的电视剧、电影等, 主要领会其中蕴藏的中华传统文化价值观和审美观, 使学生对中华文化有感性的认识。平时在课堂上也可以以讨论或辩论的形式, 由教师指定文化题材, 针对中外文化的不同和相同点进行分析, 让学生在辩论间掌握中华传统文化知识。

3. 加大中国传统文化的宣传力度

加大中国传统文化的宣传力度, 遏制西方文化思潮在当代大学生中泛滥的局面, 使学生姓中不姓西。当代大学生由于长期接触西方语言文化, 在人生观尚未完全形成的时期, 很容易在思想上不加过滤地接收西方的文化, 而对我国长期以来的传统文化持一种漠然或否定的态度。例如, 如今西方的情人节在中国大学校园中可谓尽人皆知, 一到情人节商家就想尽花样来招揽生意, 街上商店到处可见年轻人庆祝节日的身影。然而, 到了我国传统的情人节/ 七夕0的时候, 在年轻人中有很多不知七夕是干什么的, 街上到处冷冷清清, 与西方情人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当然, 这也和商家的大力宣传有很大的关联。

高校作为文化领域的制高点, 理应首先加大对传统文化宣传的力度。教师可以利用英语宣传画、板报、演讲等活动加大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宣传, 如在我国传统节日期间, 学校应该加大宣传, 组织活动, 让学生们感受到中国传统节日气息的存在。学校还可以举行关于中西方文化的辩论赛, 这样, 学生就会查阅相当多的资料, 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我国传统文化的熏陶; 同样的, 学校还可以在校内组织关于我国传统文化的英语诗歌朗诵赛等, 让学生在加强英语口语与听力的同时, 也可以了解到我国传统文化的优美与博大。除此之外, 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养成一种批判性接受西方文化, 欣赏和发展我国传统优良文化的习惯, 使我国传统文化发扬光大、源远流长。

篇12

关键词:文化差异 英语教学 体现

在实际的中学英语教学中,由于受应试教育及教学进度的影响,教师普遍较为注重对单词和词组的记忆,课文的讲解及语法点的灌输而忽视了对有关文化差异知识的讲授。其实,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如果对中西方的文化差异不了解,就会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交流上的障碍甚至带来对方的误解。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我们有必要帮助学生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

一、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体现

1、

佛教在中国有着千年的历史,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很大的影响。佛教认为生命是一个轮回(即前生、今生、来生),固汉语中用“三生有幸”来表达无比的荣幸。也因为佛教的缘故,和尚、尼姑在汉语中出现率极高,如“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 “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等成语。而在西方国家,人们普遍信仰基督教,相信上帝(God)创造了人类,所以常说:“God bless me!”(上帝保佑!)“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上帝帮助自助的人)传说耶稣是在星期五受难的,所以英语里有“Black Friday”(意为“灾难的一天”),如果你不知道这个渊源,就不会明白”Black Friday”的含义。

2.答语和感谢

汉文化的“谦虚”根植于儒家“礼”的传统思想,而西方文化强调个体与个人的价值,提倡“实事求是”与“自信”。因此在接受赞扬时,就有不同的表现。有个笑话能很好的体现这一点:在聚会中,Jack称赞中国同事的妻子漂亮,这位同事的妻子谦虚地说:“哪里哪里”,但是Jack不明白这是中国人自谦的一种表达,就说“眼睛漂亮”,这就是文化差异所带来的困惑。

3、打招呼

无论是听相声还是在生活中我们都知道中国人习惯也喜欢以“你吃了吗?”作为一种日常的打招呼的方式,这样的打招呼语几乎不分时间和场所,让人感到熟悉和亲切。而如果你以这样的方式和西方人打招呼,他们会误以为你想请他吃饭。因为英语国家的人打招呼通常以天气、健康、交通、体育以及兴趣爱好为话题。所以和不同国家的人打招呼时,应当注意不同类型的话题和方式。

4、介绍

在英语课本中”What’s your name?”常被用来询问对方的名字,在中国学生中这样的询问方式也较常见。而实际上,英语国家的人在谈话时一般先介绍自己的名字,如“I am?”“My name is?”,这样对方如果愿意的话会很自然地说出自己的姓名和相关信息。当在面试等特定的场合需要问及对方姓名时,常说“Your name,please?”或“May I know your name?”,倘若使用“What’s your name?”,会让人觉得不礼貌。

5、个人隐私

由于生活环境及生活方式的不同,中国人初次见面时喜欢询问对方年龄、婚姻、收入等问题以表示关心、拉近距离。而英语国家的人对此很反感,他们认为这些都涉及个人隐私。再如中国人表示关心他人去向时常用:“你去哪儿?”(Where are you going?)和“你在干什么?”(What are you doing?),而这在英语国家中也被认为窥探别人隐私,是不恰当的谈话内容。

6、称谓

在中国,由于庞大的家庭及家族体系,在称谓中有七大姑姨之多,但在英语中一个简单的aunt就可以代表这一切。在汉语中,因不同的成员间的关系,在称谓中有舅舅、叔叔、大伯、姑父等多种表达,在英语中一律叫uncle,似乎简单了许多。但英语中对女性有着多种称呼,如“Mrs”(用于已婚女性),“Miss”(未婚女性)等。

7、礼仪

拿餐桌礼仪举个例吧:中国人待客时为表示热情周到,通常会摆满一桌佳肴,席间敬酒夹菜。而西方人往往觉得太过浪费,通常待客菜肴较为简单,也不劝酒夹菜,一切都只是一句:Help yourself!让人觉得较为随意。

再如,在西方国家常可看到男士为女士开门;扶女士下车;在马路上,男士走外侧,女士走内侧,以给女士提供保护;女士进餐厅时,所有的男士都要起立;餐桌前,男士要为女士拉开椅子,等女士站好了位置再把椅子送回女士的身后,请她就坐。这就是英语课本中提到的“Lady first”的解释。

二、有效减少英语教学中存在的中西文化差异对英语学习所产生的影响的措施

减少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英语教学的影响,需要提高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在学习和使用英语的过程中,要不断引导学生清楚地意识到文化差异,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正确的使用英语。

1、鼓励学生进行适当的课外阅读

了解不同文化背景对语言的学习有促进作用,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适当的课外阅读。并指导学生进行阅读的合理选材,通过阅读学生对不同的文化会有更加全面,深刻的认识,在以后使用英语的过程中更能准确的选择语言形式。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生活方式及价值观的改变,派生出许多新的语言,而这些语言往往率先出现在一些较时尚的报纸、杂志、广播中,如:walk on air(非常高兴),cost an arm and leg(非常昂贵)等,因此鼓励学生阅读将成为一个有效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良好方式。

(2)多举行介绍中西方文化的讲座

除了在课堂上进行比较差异教学外,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资源,经常在本校开设有关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讲座,或以校本课程的形式进行补充来激发学生了解世界的热情,增强学习英语的兴趣,从而进一步提高他们的语言交际能力。

总之,在英语教学中只注重语法和词汇教学而不注重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讲授是不可取的,只有将二者结合起来,才是在真正学习一门语言,才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并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不同文化的敏锐性和洞察力。当然这也对教师提出了一定的要求。教师必须要有较高的英语语言基本功和英美文化素养,并尽量多挖掘教材中的文化信息,进行针对性的讲解。

参考文献:

[1]关士杰.跨文化交流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P57-59.

[2]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P112-115.

篇13

[关键词]跨文化意识;大学英语教学;培养原则与策略

Abstract:Languageandcultureareintimatelyconnected.Learningalanguageinvolveslearningtheculturefromwhichthelanguagedevelops.ThispaperdiscussestheproblemthatcultureteachingisseparatedfromthelanguageteachingincollegeEnglishteachingcurrently.Basedontherelationshipbetweenlanguageandculture,thispaperaddressestheimportance,principlesandstrategiesofcultivatingstudents’cross-culturalawarenessincollegeEnglishteaching.

Keywords:cross-culturalawareness;collegeEnglishteaching;cultivationstrategy

一、引言

文化是一种比较复杂的社会现象,它已渗透到了人类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语言则是社会文化的一个层面。一般来讲,语言与文化是一种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语言作为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特殊性主要表现在: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任何语言都反映着某种文化,都有其深刻的文化内涵。同时,语言是学习文化的主要工具。学习语言的过程,同时也应该是学习语言文化的过程,因此我们可以说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毫无疑问,如果学习外语的学生只机械记忆一大堆词汇和语法规则,而对所学语言赖以存在的文化不了解,同时也缺乏一种跨文化意识,那么他是无法正确理解和得体地运用这种语言的。

二、跨文化意识的概念

根据Hanvey(1979)的观点,跨文化意识是指跨文化交际中参与者对文化因素的敏感性认识,即对异同文化与共同文化的异同的敏感度和在使用外语时根据目标语文化来调整自己的语言理解和语言产出的自觉性。通常分为如下几个层次:一是对那些被认为是怪异的表面文化现象的认识;二是对那些与母语文化相反而又被认为是不可思议又缺乏理念的显著文化特征认知;三是通过理性分析取得对文化特征的认知;四是从异文化持有者的角度感知异文化[1]。这四个层次是跨文化意识的最高境界,要求参与者具备“移情”和“文化融入”的本领。所谓“移情”就是设身处地的考虑别人的苦乐和际遇,将自己“代入”对方的心境,从而引起情感上的共鸣。“文化融入”是在部分认识异文化差异的基础上,将自己置于对方的文化背景上观察和思考问题。跨文化意识主要是对文化差异的意识,加强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是进行有效跨文化交际的前提。对于英语学习者而言,当他或她接触异文化时,应根据所具备的跨文化意识充分调动自己对异文化的敏感性,也就是语言学习者必须注意要理解和运用目标语的各个方面,特别是其文化内涵,这样才能顺利进行跨文化交际。

三、跨文化意识培养现状

正如许多专家学者所指出的那样,文化的概念非常广泛,就大学英语教学为例,它涉及了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生活习俗、行为规范及价值观念等,每个方面都有十分丰富的内容。说到底,语言和文化二者之间是一种鱼和水的关系。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它是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属于文化的范畴,实际上没有任何一种语言不是根植于具体的文化之中的。同时语言也反映着一个民族的特征。语言与文化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理解文化必须了解语言,理解语言也必须了解文化。

学习一门外语不仅要掌握语音、词汇和习语,而且还要知道选择这种语言的人如何看待事物,如何观察世界。要了解他们如何用自己的语言来反映他们社会的思想、习惯、行为;同时还要了解他们的心灵之语,也就是他们的社会文化。

因此在学习外语的过程中,我们应该认真学习每一个语言现象所折射出的文化内涵。比如词汇学习中除了记忆词汇的基本意义外,还应包括其情感意义、地域色彩等,教学中应该注意讲解文化背景知识,并对中外文化差异进行对比分析,使学生在语言的学习过程中,不断深化对语言所蕴含的文化的理解。同时,跨文化意识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也有重要意义。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有助于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有助于学生正确的运用语言。而且,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有助于提高学生自身的修养。

虽然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但目前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的现状却并不令人乐观。

近年来,虽然不少教材在编排上融进了新的教学指导思想,即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也灌注提高学生交际能力的意图。但是在“外语教学本身就是跨文化交际”和“必须以跨文化意识组织外语教学”这两个问题上,还远远未形成共识。甚至到目前仍有一种极端的说法:“语言课只能讲语言知识,外国文化是文化课的任务”。全然不知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对外国语言中所包含的异民族性、世界观等深层文化缺乏认识。

多年来,大学英语教学中普遍存在着语言输入多、文化输入少,课堂知识输入多、课外知识输入少,抽象理论分析多、具体感悟少,对语言能力重视多、对实际交际能力重视少。大学英语的教学成了英语应试教育的练兵场,为了四、六级的过关,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只重视语言知识的讲授和语言技能的培养,忽视了对学生进行文化教学,导致学生把语法学习和词汇学习当作学习英语语言的全部。由于应试教育是为考试展开教学活动的,它注重强化的是训练式教学,因此,分数便成了衡量学生外语水平的标准,这个理念限制了教学手段,使以提高素质为目标的外语教学受制于应试教育。学生的语言使用不得体,这是跨文化差异造成的。不了解文化差异出现文化错误比语言错误更为严重,因为语言错误仅仅是表层结构的错误,而文化错误则意味着交际出现障碍。

四、跨文化意识培养的原则、途径

针对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学习的现状和跨文化意识的重要性,我们应该采取一定的措施,遵循一定的原则,采取一定的手段,积极有效的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Seelye,H.N.(1989)在其著作“TeachingCulture”一书中提出了几个实际教学原则:(1)通过所教的语言了解文化(2)使文化行为成为每课学习的一个重要部分(3)让学生获得取得相应社会经济地位的能力(4)让学生对自身文化及目标文化均有所了解(5)要认识到并非所有文化教学都要改变学生自身的文化行为,而是要让学生了解到人们的行为是受其文化影响的,并应对其表示理解[2]。国内的庄智象先生和束定芳先生也都相应地提出了跨文化意识培养的原则,即适应性原则、阶段性原则、交际性原则和渗透性原则。适应性原则要求教师所提供的语言材料,导入的文化内容与英语学生所学的语言内容密切相关,同时应突出语言的生动性,情景的真实性,材料的生活性,培养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了解自己的民族,对其他民族的文化也给予理解和尊重,从而促使其形成合理的跨文化心态。阶段性原则是指文化教学应充分考虑学生的语言水平、认知能力和心理状态,采用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渐进教育方式,让学生充分了解所学文化内容的本质。交际性原则是指跨文化意识培养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通过交际教学法,学生了解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化背景、风土人情和生活方式,这样文化通过语言的交流得到传递和沟通,语言通过文化的渗透得到合理的交流发展。渗透性原则强调培养跨文化意识的过程不仅是简单的教学灌输,而应该在语言的交流、情感的表达中体现出来。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

1.利用现行教材,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

当代流行的大学英语教材不再是一个知识面单一的孤立个体,而是将自然科学、文学以及文化知识的学习有机融合在一起的教材。这些教材在编写过程中被赋予了很多文化的因素。课文内容往往涉及西方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建筑、地理、工业、农业等,并且课文信息量大,能生动地再现中西文化的差异,可读性强。教师在备课时和上课时若具有强烈的人文思想和文化知识,那大学英语课就不仅仅是单纯的语言交流,就会变成具有很高欣赏品位的艺术赏析课。同时教师还可以提高学生在教育观、文学修养、价值观、社会生活和风俗习惯等方面的跨文化意识,从而大大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2.利用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除了教师利用教材之外,课堂教学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课堂教学的基本形式,也是学生交际的模拟舞台,学生将带着从英语课堂中所获得的知识技能走向社会,投入到真正的跨文化交际中去[3]。具体而言,可在课堂教学中实施以下方法:

1)对比法:可将英美文化中的形象和标志与自身文化的相应内容进行比较,其中包括名人、建筑、风俗习惯等,以此来增强学生对文化概念的理解,如南京的长江大桥与旧金山的金门大桥,中国的春节与西方的圣诞节。又如,中国人喜欢以对方为中心考虑对方的情感,如:你感觉怎么样?你想要什么?而西方人往往从自身出发,如“CanIhelpyou?”“WhatcanIdoforyou?”再有如中西方对待老人的态度不同,中国认为“老”是成熟、资深,而在西方“老”则意味着无用、孤独。

2)实物讲授法:教师可搜集一些能代表中西文化的实物,如笛子和小提琴、旗袍和西服、中药和西药等,也可找一些普通的实物对比,如邮票、报纸等。目的在于促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目的语文化。

3)任务教学法:教师在讲授文化知识时,可以采用任务型教学法,设计好教学任务,并指导学生合作完成。例如涉及family这个主题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陈述中西方家庭类型及家庭关系,并列出familytree.这样学生在课前就可以分组查阅资料,了解中西方的家庭类型:Extendedfamily(大家庭)、Nuclearfamily(核心家庭)、Single-parentfamily(单亲家庭),并且在课堂上讨论中西方家庭的共同和不同之处,从中则可了解中西方家庭观念的异同。

4)讨论法:定期就课文涉及的内容和新近发生的中西文化现象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和自由言论。比如通过活动来讨论两种文化的寒暄方式、时间观念、购物习惯等。进一步强调文化与语言的密切关系,增强学生英语学习的跨文化意识[4]。

3.利用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我国高校的外语课堂教学,无论在教学环境、教学过程、教学方法还是教学检测手段、教学所需时间、空间和学生交际范围等诸多方面都存在不足。仅凭有限的课堂时间,很难达到从深层次对学生进行文化教育,培养跨文化意识的目的。为了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英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课外活动,给学生创造了解英语文化,培养交际能力的机会[5]。例如,可以举行英语演讲比赛,英语辩论赛,组织学生就某一文化现象、文化内容进行演讲,辩论。举办戏剧表演活动,在平时的教学中,可以以课本剧为依托,鼓励学生的大胆想象和创新,争取能使学生以目的语文化成员的身份来参与表演。同时,还可以创办英语角、英语沙龙,定期开展一些富有知识性和趣味性的游戏活动。另外,还可以定期组织一些英语专题讲座,邀请学校归国留学的教师或外籍教师来介绍一些文化习俗方面的知识,举办外语影视或音乐欣赏会,更多地来了解英语国家的学习、生活、工作等方面的状况,从而能更真切地去感受西方文化,进而学会去欣赏。

4.加强主体文化意识的培养

在强调学生跨文化意识培养的同时,我们也不可忽视主体文化意识的培养。主体文化是相对于客体文化而言,是指母语文化,它也是提高交际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在跨文化交际中,谈话的主题和涉及的内容是受双方的文化背景制约的。如果谈话的对方涉及有关中国的传统文化、饮食文化、经济制度、文化遗迹时,假若你一无所知或知之甚少,此时此刻,即使有很强的交际能力,也会把自己置于很尴尬的境地[6]。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还要注意强化学生的母语文化意识,指导学生有计划、有针对性、系统地阅读有关中国文化的报刊与书籍,使学生不仅有一定的语言知识,也要有完整的知识结构,从而能有效、准确、得体地进行各种交际活动。

五、结语

一个语言学习者,在习得语言的同时也习得了文化。实现跨文化交际是英语教学的根本目的。全面提高英语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是21世纪中国大学教育面临的重要任务。学生在言语活动中,只有将自己的社会经历、文化背景和文化知识作为自己思维活动的重要依据,同时了解他国文化,这样在学习语言知识的同时,才能知其所以然,表达思想时有话可说。总之,一个优秀的外语学习者,不仅是一个语言工具的使用者,还应该是另一种文化的接受者。大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也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其培养方法也应该是多角度的,多层次的[7]。教师只有根据教材、学生、环境等多方面因素,加强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才能促进学生更好的学习目的语,培养出具有创新理念和全面发展能力的21世纪新型人才,真正实现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

[参考文献]

[1]Barry.TomalinSusanStemplesk.CulturalAwareness[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12-13.

[2]CarleyH.Dodd.Dynamicsof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fifthedition)[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42-45.

[3]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1997:73-76

[4]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J].中国大学教育,2004:5.

[5]刘卫东.论在英语教学中增强学生的跨文化意识[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7,(7):127-128.

篇14

然而,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多数是那些没能考上普通高中的初中毕业生,有的甚至初中都没能顺利毕业,文化基础差、行为习惯差造成了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整体素质低下。有一些学生甚至连英语中的26个字母都认不全,也写不完整。大多数学生没有好的学习习惯。还有一些学生从心底排斥英语,不喜欢学习英语。因此,学生连基本的英语知识都没有掌握,那英语运用能力也可想而知了。

一、影响学生语用能力的因素

笔者根据对所任教的两个班级不同专业学生的分析,认为影响中职生英语课外语用能力的根本因素如下:(1)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影响了中职生的英语语用能力。(2)语用负迁移影响了中职生的英语语用能力。英语语用迁移主要指的是英语使用者在使用英语时,受本族语和本国文化的影响而使用本族语语用的规则进行交流的一种现象。根据语用迁移的特点,可以分为语用正迁移和语用负迁移两种。前者是指英语使用者在套用本族语语用规则时成功地表达出了真实的意图。而语用负迁移则与前者相反。文化是一个关于人们说、写、执行和感觉的完整而又生动的画面,它支配着人们的行为、说话规则和会话原则。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有着很大的差异。很多学生把他们运用汉语的习惯迁移到英语语言语用中,没有达到语言转换的目的。(3)理解失误影响了中职生的英语语用能力。对谈话者话语的误解,导致了他们在语义或者言外之意两个层面上的理解失误,结果会说出一些跟对话内容不相干的话语,听起来有点怪怪的,甚至让人难以接受。

因此,在我们的教学工作中,应该多向学生介绍一些英语语用的原则,通过各种途径让学生多多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以及中西方文化差异,从而培养和提高中职生的英语课外语用能力,向社会输送合格的、有一定英语语用能力的技术人才。

二、转变观念,提升自身素质

在传统课堂上,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课堂支配者,学生则是被动的接受者。从小学三年级就开始接触英语的学生在经过将近十年的学习后换来的仍是“聋子英语”、“哑巴英语”或“中式英语”。学生体会不到学习英语的乐趣。“动机是影响外语学习效率的关键因素之一,影响着学习者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效果。”学生对英语学习不感兴趣,把学习英语当成是枯燥无味的苦差事,英语教师对此也是无可奈何。难怪有人感叹:“中国人把外语教难了。”既然教师和学生在课堂内都不能够做好,那么提高中职生课外语用能力就无从谈起。

中职教育只有与社会经济紧密结合,为经济建设服务,才会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将英语基础课的教学安排放入整个人才培养方案和整体结构中,使英语基础课真正体现其学科的价值,这不仅关系到学生成为一技之长的“技能型”人才,还关系到学生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所以中职学校的教师应该以自己从事的职业英语教育为荣,应该竭尽己力为社会和国家输送合格的中职人才。

三、树立文化意识,避免文化缺失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交往过程中常常会不自觉地照搬自己的文化习惯。因此,在进行日常的跨文化交际中,常常出现理解和信任上的障碍。在教学中,要重视介绍欧美国家的风俗和文化,使学生了解文化差异,正确而得体地使用英语。

在教师对学生的教育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增强自己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作为教师个人,要经常阅读一些时代感强而且较为流行的反映英语国家社会、政治、经济、历史、文化、宗教、艺术、风土人情等内容的书报刊资料,以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加强对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的了解,减少文化背景的差异对语言教学的影响。其次,教师要采用多种方法适时地向学生传授有关中西文化方面的知识。比如,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聘请外籍教师,利用外教的优势,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条件好的学校可以开设跨文化交际、中西文化差异方面的选修课,丰富学生中西文化方面的知识。

在英语教学中,笔者重视把词汇、短语和成语的讲解和学习与有关的文化背景知识相结合。例如,绿色(green)在汉语中象征春天、新生的希望,但英美人一提到它,会想到嫉妒(green eyed)与缺乏经验(green hand)。再如,水产业在英伦三岛占有重要位置,以致英国人常用 fish(鱼)来表示各色各样的人,如big fish(大人物)、poor fish(穷光蛋)、a strange fish(怪人)等。相比之下,“鱼”在汉语中却显得平淡无奇。这样的比较教学,加深了学生对语言的了解,语言因此被赋予了文化内涵而更易于理解和掌握。

四、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英语课外语用的机会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一大特色。目前国内不少地区的外商投资环境很好,这就需要一大批不仅拥有一定的专业技能,而且有一定的英语课外语用能力的中职校毕业生。中等职业学校的另外一个特色就是:组织学生定期进行校内外的社会实践活动。而且,学制为三年的中职生往往在第三年的时候,就要在本地企业或者工厂进行为期一年的实习。所以,我们中等职业学校完全可以以社会实践活动或者实习课为契机,分配一些有一定英语水平的中职生到相关的企业,尤其是外贸公司先接受短期的英语能力培训然后上岗,为外贸公司做一些简单的文案处理、电话接听业务、普通业务咨询,为公司做一些简单的行程安排和计划,甚至可以利用网络邮件和外国人谈一些简单的业务等等。

比如说旅游专业的学生通过在校的两年学习,掌握了一定的英语知识,校方可以和当地的旅游公司合作,共同培养能够胜任旅游管理或者导游方面的人才。因为这样的工作会经常接触外国人,甚至专门有来自英语国家的旅游团。但是,这些学生的英语课外语用能力还不能够达到带团的标准。所以,可以考虑让本校的英语能力较强的老师带队,并且在有必要的情况下对学生进行业务指导。再比如报关专业的学生可以到一些外贸公司做一些跟单的工作。

五、抓好课外阅读,培养课外语用能力

对于语言学习者来说,课外阅读是复习巩固所学语言知识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课内学习的延伸和扩充,也是学习新的语言知识的重要途径。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可以帮助我们获得一定的语言知识。而且课外阅读对于一个人语言知识的获取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了一定的课外阅读量,学生不但可以进一步巩固他们在课堂内学习到的知识,开阔他们的眼界、拓宽他们的知识面、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提高吸收和消化知识的能力,还可以引发他们对现实生活的思考,而且也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更有利于发展和完善学生在语言方面的综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