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国土空间管控范文

国土空间管控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6 08:28:03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国土空间管控,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国土空间管控

篇1

 

浙江省自然资源厅关于

加强近期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管理的通知

 

各市、县(市)自然资源主管部门:

根据《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加强国土空间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自然资办发〔2020〕27号)和《自然资源部关于做好近期国土空间规划有关工作的通知》(自然资发〔2020〕183号)要求,为确保全省近期(至新的国土空间规划批准生效前)国土空间规划各项工作平稳有序推进,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加快推进城镇开发边界划订

各地要以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县(市)域总体规划等空间性规划为基础,结合国土空间规划阶段性成果,以市区、县(市)域为单元,统筹划定“三条控制线”,编制城镇开发边界划订方案,并于2021年3月底前提交经设区市政府同意的城镇开发边界划订方案,方案经批准后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监督系统,作为近期用地审批、规划许可的依据。城镇开发边界划订工作的指导意见另行下发。

二、加强近期国土空间规划空间额度管理

在国家预支我省近期建设用地规模中,省级预留一定规模,优先保障“十四五”省级以上交通、水利等重大基础设施、军事、抢险救灾等建设项目,其余部分分解下达至各地,重点保障地方近期重大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建设项目需要。各地要按照“守住底线、规模核销、动态优化、省级统筹”的原则,进一步完善规划额度管理,在项目用地报批前期工作基本到位后,由当地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在省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监督信息系统中核拨使用。2021年规划额度管理具体指导意见另行下发。

鼓励地方通过批而未用清理、低效建设用地再开发、乡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等手段,盘活存量土地资源。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产生的节余指标,可安排在城镇开发边界内使用。

三、严格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监管

严格边界管控。在新的国土空间规划批准生效前,新增城镇建设用地应布局在城镇开发边界内,交通、能源、水利等单独选址项目和乡村等非城镇建设用地可选址于城镇开发边界外,并列入城镇开发边界划订方案拟实施的近期重大工程清单,符合规划额度管理有关要求。近期建设项目不得占用生态保护红线和永久基本农田,确需占用的,按现行规定严格执行。市、县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在报批建设用地时,应当对规划符合性进行实质性审查,近期审批的建设用地,应全部纳入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成果。

做好详细规划管理。详细规划(包括村庄规划)应符合总体规划的强制性内容,合法的详细规划可继续执行,并在符合“三条控制线”等规划管控要求的前提下,作为规划许可的依据。未取得规划许可,不得实施新建、改建、扩建工程。不得以集体讨论、会议决定等非法定方式替代规划许可。在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批准实施前,各地应严格控制详细规划新编和修编,并充分做好与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方案的衔接,并确保上位规划强制性内容的落实。

实行规划全周期管理。加快建设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监督信息系统,完善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强化规划实施监督的依据和支撑。建立规划编制、审批、修改和实施监督全程留痕制度,规范数据归集、使用、更新,确保数据上下贯通、图数一致、规划管理行为全过程可回溯、可查询。

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各地要严格规划重点岗位人员管理,加强规划编制和实施管理工作人员业务技能培训,提升干部队伍工作能力和水平。实行规划审查参编单位专家回避制度,开展第三方独立技术审查。对违规编制、审批、修改规划,违规发放或变更规划许可,不按规定开展规划核实,插手干预规划实施监督管理等行为的单位或个人,一经发现,必须依法依纪严肃处理。

 

 

 

浙江省自然资源厅       

2021年3月1日        

 

 

 

 

 

 

浙江省自然资源厅办公室         2021年3月1日印发

 

篇2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建筑设计、节能

2004年投入使用的西雅图中央图书馆是由荷兰建筑师雷姆•库哈斯设计的。该图书馆是美国众多喜好读书者的天堂,也是美国最有权威的图书馆之一。其钢加玻璃的外部既是现代建筑又是未来派建筑的风格,内部还有一些秘密的读书区域。而且游人还可以在这个11层的建筑中一睹皮吉特海峡的风采。

现在的技术改变我们的时间和空间的认识。最重要的是,他们改变了我们的预期时间和空间的理解。我们的生活和城市的不断创新,被重新定义,使其很难说哪种技术有最大的影响。然而,我们正处在一个重要的反演,以至于很多技术正变得比他们的用户要求更巨大。

所有的技术可能在这反演在一定程度上参与,媒体技术能够对广大民众和城市的关系经历最强大的影响。数字化创造了媒体的状况现在不仅是一种手段,而是我们认识世界有越来越多的工具。图书馆之类的建筑慢慢的再变少,但每个建筑都试图给大众视觉极端的冲击。他们的建筑师也暴露出打算共同面对生产在数字媒体时代的利用时间和空间令人兴奋的视觉战略,而不是简单的装饰建筑物的表面结构的难题。

虽然每个项目的成功不同,但有趣的是,看之间的言辞和现实的关系。这是尤其如此西雅图中央图书馆,在雷姆库哈斯和他的大都会建筑事务所和政府的意图下,设计受到好评和赞誉。设计概念是由五个交错的盒子所组成,每个盒子创造了不同的空间,包括大厅、会议室、书库、管理中心等等,而盒子与盒子之间的位移,让视野能够延伸到室外,光线也能自由的在室内游移。简单来说,设计西雅图中央图书馆的成功之处,是以安排不同功能的空间区块为出发点,并利用区块与区块之间的空间来创造建筑效果。各个区块都能够将自己的应用目的最大化,而不影响其他区块,区块内部的设计也有很高的灵活性,以供为未来科技发展出的新媒体提供可能的空间。图书馆很注重友好利用空间。就拿图书馆如何进行藏书为例吧,传统的图书馆往往将书籍分散在不同楼层或空间,造成藏书的连续性被迫切断,也没有考虑到书籍成长后的空间调配。而缺乏弹性的藏书空间,使馆员往往不得不大量挪动书籍,重新调整位置。西雅图中央图书馆的设计团队借鉴了立体停车场的设计,用旋绕的空间来藏书。他们设计出一个相当于四层楼高的“螺旋书库”,书柜全部排成直线,沿着矩形螺旋状的空间连续陈列,仿佛螺旋一般被卷了起来。藏书再也不用被楼层的转换硬生生切断,方便了图书馆员对书籍的管理,读者也可以随着递升或递降的缓坡来找书,省去进出电梯或楼梯间上下楼的麻烦,着实是对传统藏书空间的一大革命。

此外,我想承认图书馆的社会职能,也是具有非常重大意义的。设计师在馆内设计 了礼堂、阅读室、混合室、起居室、工作人员办公室、儿童游戏区及聚会场所等,分别由自动扶梯和电梯平台相连,使图书馆脱离了借阅图书的单一性,满足不 同年龄不同背景的人的需求。城市图书馆作为公共场所,对于处于任何社会阶层的 人都平等开放,使任何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机会,这和美国社会长期倡导的平等精神 是一致的。

这栋新的图书馆比旧图书馆规模大三倍,但能源使用却比旧图书馆更少。在能源、用水、用料上都作了仔细的环境考虑,例如,大量使用玻璃帷幕可以引入充沛的自然光,减少白天照明的需求,同时玻璃帷幕也特别设计为双层,在需要太阳直射的区域并夹含了铝制薄网,以防止反光并阻隔大量热源进入室内;在节水措施上,降到建筑物上的雨水都被收集起来作为浇灌室内外植栽之用;建筑材料则尽量选择价廉物美、容易维修的再生材料,同时,结构的设计尽量使用到最少的材料;在建筑装修上也维持简单,不做无谓的修饰。由玻璃与铝架所构成的建筑物外壳,有特殊的隔热网点与通风设计。另一个省能秘诀则在于空调系统的设计,从地上排出的冷气孔让冷空气维持在人体所需的高度,热空气自然往上推升,让空调更经济有效率。

建筑师雷姆•库哈斯认为,现代的图书馆不应只是一座硬梆梆的藏书阁,更应该是一个各种讯息整合编排的中心,螺旋形的书库让读者更方便找到自己想要的书籍,也让书库的书籍调整更弹性。落成四年以来央图,已经成为西雅图最受欢迎的公共空间,每天平均的使用人次超过八千人。

这与当代视觉文化的接触已经发生并没有通过减少架构,其面向数字仅仅是背景,但再次聘用的空间和时间的策略自然能够参与集体生活,我们更充分。

智能建筑表明电脑技术已成为建筑构造学的一部分,而信息技术、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则为图书馆构建了智能空间。多媒体图书馆已成为展示传统图书馆与数字技术一体建筑的新称谓。

这方面有代表性的设计来自日本,如Dentsu建筑规划院设计的上田多媒体信息中心;山下建筑设计事务所设计的市川媒体公园,把市立中心图书馆、中央儿童图书馆、影视文化中心和教育中心集中到一块;还有伊东丰雄设计的仙台市多媒体图书馆,包含了图书馆、艺术博物馆、影像中心、视听中心四大功能模块。这个多媒体中心被认为创造了信息时代公共建筑以及创新的结构系统,为新世纪寻找到了全新的建筑形式。它突破了图书馆建筑固有的单体模式,是一种混合型建筑。这种超脱了建筑学和城市规划严格界定的建筑形式,只有在数字革命中才成为可能,其出现也的确不可避免。

多媒体图书馆之所以还被建筑界和图书馆界双方共同认定为属于信息时代的图书馆建筑范畴,主要是因为图书馆在混合体建筑中发挥的是核心作用,是媒体革命图书馆建筑功能的合理发展。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混凝土施工 质量控制

中图分类号:O213.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正文】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我国的各项事业取得的迅猛的发展和飞跃。建筑业已进入崭新的时代,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在实际的建筑施工过程中,建筑工程的质量显的尤为重要,其质量优劣,不仅会影响到结构物的安全,也会影响到企业诚信,因此混凝土的质量在工程建筑物中显得尤其重要。因此在施工中我们必须对混凝土的施工质量有足够的重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人为因素:预拌混凝土搅拌站的建设已经演变成个人投资行为,缺乏当地政府引导、调控,缺乏市场评估及项目效益可行性研究,造成项目盲目上马、投资,最后导致质量不能有效控制。

二、市场因素:随着市场竞争愈加激烈和复杂化程度,生产厂家为生存相互压价,最终导致预拌混凝土质量普遍下降。

三、施工方法因素:生产及施工管理两极端现象。预拌混凝土的生产、运输、浇筑成型等环节的质量要求在国家或地方规范、标准中均有相关规定。但在实际过程中,因质量造成的责任纠纷不断,厂家指责施工方浇筑方法不正确,养护不及时,施工方指责厂家产品不合格,运输超时等等,不仅影响了工程质量,拖延了工期,更造成了能源上的浪费,经调查大部分建筑企业在不同程度上均遇到过这种现象。

综上所诉,近年预拌混凝土质量降低的直接原因,那我们应采用系统的方法加以解决。

首先,应积极呼吁地方政府对本地的经济发展规模、速度确定规划要求,对预拌混凝土搅拌站项目要有积极的政策导向,避免出现同类企业过量、相互倾轧现象。同时对企业生产过程中的产品质量起到有效监督、协调等作用。

其次,企业与混凝土搅拌站签订合同时,不应局限于合同负责人之间理论性的谈判及笼统模糊的约定,应该要求双方负责现场管理、具有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参加,使合同条款具有实用、全面、约束力强、便于责任追溯等特点。根据多年的施工现场管理经验,认为签订混凝土供需合同及施工过程中有以下几点应加以关注:

1、建筑施工企业在选择供应厂家时,从产品质量、供应能力、企业实力、信誉度等方面必须作好市场可行性调查。

2、培养施工负责人及技术人员的全局观念,对混凝土从原材、配比、外加剂、计量、运输、浇筑、养护、强度评定等环节进行全方面的控制、管理。工程实践中,不少监理单位及施工企业的现场技术、质量管理多侧重于混凝土进场后的质量管理,而忽视了厂家原材采购、生产及运输环节的质量控制。

3、预拌混凝土的技术性能及主要影响因素

混凝土质量要求是一种综合性指标,根据工程特点,结构设计不仅对混凝土的强度等级提出明确要求,具备相应的变形性能、耐久性等,而且在施工过程中还需混凝土具有和易性。

由上述可知,影响混凝土抗压强度的主要因素是水泥强度和水灰比,要控制好混凝土质量,最重要的是控制好水泥和混凝土的水灰比两个主要环节。此外,影响混凝土强度还有其它不可忽视的因素。

粗骨料对混凝土强度也有一定影响,当水灰比相等或配合比相同时,两种材料配制的混凝土,碎石的混凝土强度比卵石强。因此我们一般对混凝土的粗骨料控制在31.5mm左右,细骨料品种对混凝土强度影响程度比粗骨料小,但砂的质量对混凝土质量也有一定的影响。

因此,砂石质量必须符合混凝土各标号用砂石质量标准的要求。施工单位的技术人员应有计划性的亲临生产现场协同监督把关,根据现场砂石含水率及时调整水灰比,以保证混凝土配合比。混凝土强度只有在温度、湿度条件下才能保证正常发展,应按施工规范的规定予在养护、气温高低对混凝土强度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4.预拌混凝土质量细节控制的有效措施

4.1原材料控制

在混凝土的几种组成成份中,监理工程师、质量工程师应着重在工程资料和实物检查两方面。目前实行的监理见证取样送检制度值得肯定,但近几年只针对现场搅拌的混凝土原料进行了见证取样,而对于预拌混凝土来说,不少地区还是空白,因此笔者建议监理单位应对此领域加以监督。

4.1.1水泥

水泥有多种品种、标号应根据设计图纸的要求的要求和实际使用部位的环境条件,选择适当的水泥品种和标号。高强混凝土应优先选择高标号水泥进行试配。

4.1.2砂

细骨料砂,要重点检查其产地、质地、级配、细度模数、含泥量、碱活性和有害物质含量。其重点是含泥量和有害物质含量。这两项对于混凝土强度的影响较大。用于拌制混凝土的细度模数应在3.7~1.6之间。砂含泥量一般不应超过3%,有害物用质(云母、有机物、硫酸盐等)含量不应超过2%。

4.1.3石子

粗骨料石子,应重点检查其产地、质地、级配、针片状颗粒含量、含泥量、有害物质含量及最大粒径。严禁混有煅烧过的石灰石块或白云石块。预拌混凝土采用石子粒径必须根据工程特点、部位、输送方式及施工技术要求确定, 否则极易出现质量问题。

4.1.4水

凡是不能饮用的水,应在水质化验和抗腐蚀试验合格后,方可用于拌制混凝土。4.1.5外加剂

首先,应检查外加剂生产厂家的生产许可证,质量保证资料和有相应资质的检测单位出具的性能试验报告。

4.2配合比的质量控制

在根据设计要求和混凝土的工程特点,确定了各种原材料之后,应在监理工程师见证情况下,进行现场原材料取样,并填写见证取样单。关交有相应资质等级的试验室进行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和试配工作。监理工程师在审查实验室出具的配合比单及相应的有关混凝土性能,能够满足工程的各项要求后,方可允许进行混凝土的搅拌和浇筑工作。

4.3搅拌过程的质量控制

搅拌站一般均配有电脑计量装置,但必须定期由专门检测机构进行检测,保证各种材料计量准确。

4.4运输过程控制

混凝土应以最短的时间从搅拌地点运抵浇筑地点,目前预拌混凝土一般采用专用混凝土罐车运送,根据路线、时间、季节、天气、混凝土输送方式等因素调整混凝土的初凝、终凝时间及和易性。

4.4浇筑过程质量控制

混凝土浇筑前,监理工程师、质量工程师应检查混凝土的浇筑方法是否合理、水电供应是否保证、各工种人员的配备情况;振捣器的类型、规格、数量是否满足混凝土的振捣要求;构件模具及数量是否合适;浇筑期间的气候、气温,夏季、雨季、冬期施工,覆盖材料是否准备好。

在浇筑过程中,注意观察混凝土拌合物的坍落度等性能,若有问题,应及时要求混凝土厂家对配合比作合理调整;督促施工单位控制好每层混凝土浇筑厚度及振捣器的插点是否均匀,移动间距是否符合要求;对钢筋交叉密集的梁柱节点是否振捣到位,以防出现蜂窝、麻面。对大体积混凝土或厚度较大的部件,应采用低水化热水泥并加强保温养护措施。

总之,预拌混凝土是水泥、砂、石、水、外加剂、掺合料等多组成分构成的一种性能多样化的材料,其性能不仅与组成材料的性能有直接关系,而且还与施工技术、所处环境及维护条件等有关。要在设计方法、施工技术以及维护要求及施工管理等方面进一步研究,以促进我国混凝土结构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 砼质量控制标准(GB 50164-2011)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北京 2011

2. 砼泵送施工技术规范(JGJ/T 10-2011)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北京 2011

3. 普通砼配合比设计规程(JGJ55-2011)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北京 2011

4. 预拌混凝土(GB14902-2003)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北京 2003

篇4

关键词:土建施工 现场 管理

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识码: A

引言:场管理要达到以下目标:施工现场整洁美观,设备进出通道通畅,施工进度控制严谨,材料管理和使用有条不絮,施工安全高效。还要注意环保文明,不对周边产生过多的不良影响。在施工现场要认真仔细地观察施工工程的发展变化过程,及时处理有质量、安全等隐患的事故,高度重视有危险苗头的区域.并及时上报和认真研究,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因此,抓好施工现场的质量管理.就显得尤其重要与关键。

1施工设备与材料的管理

土建施工由于有工期要求,所以对施工设备的可靠性要求较高。任何设备都会有损坏,故障维修的阶段,我们要做的工作就是保障让设备在整个施工过程中的利用率最高。为此,在施工前就要对设备进行检测,以便于及时地发现问题,而不造成误工现象。设备的选购最好采用可靠性较高的品牌,而且必须有技术人员或有多年生产经验的工人参与到选购过程中。设备的可靠重在维护,不论在施工何时停工期间,都要科学而细心的维护建筑。

材料与后勤管理是整个施工现场管理中最繁杂的一部分。具体要求是,施工材料要准备充足,堆放合理,防潮防晒防变质,能保障及时供用。各仓库物尽所用,专人专责。

总结:土建施工工程施工的进度、成本以及施工质量与土建施工工程现场管理之间存在极大的联系。建筑工程土建施工现场需要由专业人员制定相应的材料价格信息中心与监管机制,在正确把握整个市场工程材料价格走向的基础之上确保土建施工现场所使用的材料质优价廉,以此种途径合理控制工程成本,在确保土建施工质量一定的基础之上实现整个建筑工程施工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

2加强合同管理,把握土建工程现场施工质量

建筑施工企业对于合同中规定的义务需要认真执行,当合同需要变更时,要及时处理,把变更的各项要求与建筑工程施工项目目标有机结合。增强质量管理意识,以管理合同来控制施工质量,根据合同规定的质量要求和施工现场实际晴况,制定科学安全的的施工方式和施工工艺,实行“样板施工”,从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之处要及时给与处理改善,这有这样才能提高对质量管理的重要性,保证施工质量。

3编制科学的施工方案。施工组织方案是指导土建工程施工现场管理以及施工全过程的技术文件,其内容因工程的性质、规模、复杂程度及自然经济条件等的差异而不同。一份好的施工设计方案能够将人力、物力、财力合理搭配和利用。因此,施工前应组织技术人员、质量管理人员、施工单位和部门、材料准备部门、施工人员等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共同研究和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方案,经反复斟酌、优化和论证,形成施工实施方案,并在施工过程中严格实施。

4 加强施工组织的协调管理。土建工程施工现场专业覆盖面广,应全面掌握工艺流程对各专业的工序特点和设计的要求进行分析,综合考虑各专业、各工种之间的最佳配合,保证施工的每一个环节有序到位。建立由管理层到各个班组逐级的责任制度,并加以考核。各部门应加大监管力度,进行严格的、不定期的检查,预先诊断、超前控制,将质量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

5在施工过程中,我们要进行相关工程进度、周期环节等的控制,满足施工管理的发展需要, 通过对其机械设备及其相关材料环节的控制,确保工程的工期的有效控制。 在此环节中,我们要提高对材料保管环节的重视,比如对其钢筋、水泥等的存放,避免出现不必要的浪费现象,实现其材料采购环节、管理环节等的优化,确保其材料价格监管机制及其材料价格信息系统的健全,确保采购人员的自身素质水平的提高,确保企业的整体成本环节的有效控制,满足企业的发展需要。

6科学,规范,统一

施工现场的各项工作都应当按照即科学又合理的办事原则来进行,从而达到现场管理的科学化,做到真正符合现代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同时,还要做到操作方法和作业流程合理,现场资源利用有效,现场定制安全科学,使员工的聪明才智能够得到最大的开发。标准化、规范化是对施工现场的最为基本的要求。事实上,为了有效协调的进行施工生产活动,施工现场的诸要素都必须坚决服从一个统一的意志,克服主观随意性,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施工现场的生产和工作效率、管理效益,从而建立一个科学的、规范的现场作业秩序。

7施工现场的平面图设计中,除土建主体的设计方案外,还应对施工现场的区域功能进行规划,如搭设临时设施的区域、安装机械设备的区域、堆放材料构件的区域以及水电线路铺设的区域等。规划之后应将各种功能在平面图上以特殊标示呈现出来,并设计标识牌和指示牌,使施工人员一目了然。一个合理的施工现场平面布置,可以使得整个现场做到:临时设施布局合理、所有施工材料码放整齐、车辆进出通畅无阻碍、机械有合理明确的操作范围、工序衔接紧密、现场卫生整洁,从而确保不同工种各司其职,整个施工现场忙而不乱。

8土建工程施工具有投资多、工期长、设备材料消耗量大等特点,这些是建筑工程成本控制的关键环节。为提高企业的整体经济效益,避免在施工中造成成本浪费,必须建立相应的责任成本制度。当出现由于人为因素导致的成本超标时,应按规定比例对相关责任人进行经济处罚,反之,当成本消耗低于计划成本时,则应适当予以奖励。

9施工现场环境保护与文明施工的措施包括:

(1)使用新型材料替代落后材料,以改善建筑产品的使用功能,降低污染,节约有限的自然资源。如用煤渣砌块代替黏土砖,既解决了煤渣的污染,又节约了耕地。

(2)控制施工现场的噪声污染。尽量避免噪声大的机械夜间施工等。

(3)合理布置施工现场,将建筑材料、机具等按施工平面规划的要求,堆放在指定地点,并堆码整齐,做到现场整洁有序。

(4)对施工现场场地进行硬化和绿化,并经常洒水和浇水,以减少粉尘污染;装卸有粉尘的材料时,要洒水湿润或在仓库内进行;建筑物外脚手架全封闭,防止粉尘外漏;严禁向建筑物外抛掷垃圾,所有垃圾装袋运出;现场主出入口外设有洗车台位,运输车辆必须冲洗干净后方能离场上路行驶。

(5)建筑工地周围设置高度不低于2.5m的围墙,压顶粉刷涂白,保持整洁完整。

总结:安全存在于生产生活之中,并对生产发挥着促进作用。安全管理是在变化着的生产经营活动中的管理,是一种动态管理,是一种不断改进发展、不断变化着的。需要不间断的摸索新的规律,总结控制的办法和经验,指导新的变化后的管理,从而不断提高安全管理水平。施工区及环境区的环境卫生管理,从施工组织设计或者施工方案中,要有完善的施工方案,包括有健全的施工组织指挥系统和岗位责任制度,工序衔接交叉合理,交接责任明确。工地的安全文明施工管理水平是该工地乃至所在企业的各项管理水平的综合体现,各个施工现场通过以上措施,能够将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工作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李强.探究土建施工工程现场管理[J].建材与装饰,2012(27).

[2]王鸿章.浅谈土建施工现场管理的有效管理策略[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1(30).

[3]罗添明. 议土建施工现场理性管理研究[J].2010(1).

篇5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信息共享;实践;现状;措施

中图分类号:N2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2)01-0265-01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信息交流也得以运用网络而更加便利,新时期的人们的学习方式因为信息技术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信息获取的途径也更加宽泛,过程也更加便捷。而高等院校的图书馆可以说是高端知识与信息的重要集散地,因此,高校图书馆也必须要跟随时展的潮流不断地完善自身的管理与服务。但是从当前情况来看,我国高校的图书馆在管理与服务方面仍然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一定的差距,传统的信息服务已经不能够满足读者越来越高的信息需求。因此,为了更好地满足读者的多方面信息需求,我们必须要积极推进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的研究,以便为读者构建一个轻松、便捷、一站式的信息服务环境。

一、什么是高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

信息共享空间的英文名称为:Information Commons,简称IC。目前在图书情报学界来说,IC还是一个比较新的概念,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不同的学者和专家所研究的侧重点不同,给出的定义也不尽相同。尽管许多学者或专家对IC概念的解释不尽相同,但公认的基本观点是:是将信息资源、信息服务和物理空间这三要素整合在一起,为用户提供一个相互促进学习和交流、互动合作、研究创新的信息共享环境。

高校图书馆IC则是以内容最为丰富的知识库为依托,支持校园内各个学科教学和研究,将校园内的各类用户团结在一起,实现整个学校甚至国内外公共、高校及科研院所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共享。

二、高校图书馆构建信息共享空间的重要性

图书馆是我国各高校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图书馆不单是一个信息检索的机构,并且还承担着科学研究、学术活动以及服务学习者等重要的任务。高校图书馆服务主要面向大学生以及在校教师,工作重心也侧重于迎合师生的基本需要,可以说做好师生的图书服务,是高校图书馆发展壮大的关键之所在。调查表明,新时期的大学生希望能够得到一个基于协作和自由交换信息交流与共享的平台,希望图书馆能够为他们提供一个无障碍地运用图书馆的多种软、硬件设施与资源,能够在图书馆服务中得到更加细致周到的交流、指导与帮助。

三、我国高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的实践现状

(一)思想观念较为落后

从当前的高校图书馆的日常管理与服务来看,更多的工作人员仍然是将"读者第一"作为一句口号,而没有真正明白自身工作的服务宗旨,也并没有将"以人为本"的精神贯彻到工作中去,一些高校图书馆对信息共享空间仍然处于观望状态,或是将其看做是一种辅的工具,还有的一些人更是不清楚信息共享空间的概念和作用。

(二)管理方面存在漏洞

在图书馆服务方面发展较好的一些国家,他们对于信息共享空间的构建都非常的重视,可以说在人员的配备与培训、硬件设施以及服务质量的评价、信息资源体系的建立等方面都有着一整套完整且十分严格的管理机制。

(三)资金预算不足

要想构建高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就必须有现代化的信息设备做支撑,所添置的计算机首先就要具备一定的数量,其次在软件和硬件配置方面也有着较高的要求。这些设施与人力资源等都需要强大的资金做支撑,但是从当前的情况来看,高校对于这一部分的资金投入明显不足,资金力量的缺乏也使得高校的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发展迟缓。

四、加快高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的具体措施

(一)加强馆员的综合素质培养,不断转变图书馆服务理念

全新的高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的构建为图书馆员的综合业务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想更好地发展信息共享空间,就必须要高度地强调综合素质,首先必须要明确我们的服务宗旨,那就是真正地从用户角度出发,尽一切努力去满足用户的研究与学习需求。

(二)重视服务管理和质量评估

服务是信息共享空间建设的重点内容,要想实现科学的评价,首先必须要建立以读者为出发点的服务质量评价系统,促进馆员和用户之间的良好沟通。要在质量评价与跟踪过程中不断发现自身工作中的漏洞与不足,通过用户信息反馈发现问题的根源,不断改进工作方法,完善服务设施,提高服务质量。

(三)多方争取支持,加大建设经费的投入

资金的投入决定着高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的有效构建,经费问题也确实是建设过程中的最大问题,我国的高校图书馆建设相关经费往往来源于学校的拨款,因此,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的建设也要受到资金的限制。投入高是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建设的一个特点,配套设施以及有序运转都需要资金的投入,因此,高校必须要积极针对资金问题,广泛吸取多方支持,比如国家扶持、社会捐助等等,也可以尝试同其它社会机构进行合作,通过租赁设备来解决硬件问题,另外对部分服务项目进行合理的收费。

总结:综上所述,新时期的新形势为我们高校的图书馆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构建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则是一个全新的挑战,对于图书馆的整体发展来说其所发挥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建立信息共享空间提供了技术支持,在此基础上还要结合人的主观能动性,因此我们必须要群策群力,着眼现实,从高校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去积极研究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的构建途径,促进高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的建立与完善,继而通过高品质的图书馆服务来不断推进高校的教育发展,并最终为社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复合型人才。

作者单位:郑州华信学院图书馆

参考文献:

[1]任树怀,孙桂春.信息共享空间在美国大学图书馆的发展与启示[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6,3:24-26.

[2]沈东婧.学科化专题阅览室构建[J].现代情报,2007,10.

[3]郝群.多伦多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建设[J].图书馆学研究,2007,5.

[4]熊瑞.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数字信息资源建设中的知识产权问题[J].高校图书情报论坛,2007,4:52~54.

篇6

关键词:钻孔灌注桩 施工方法 控制措施

在基础工程施工中,由于灌注桩可以采用正反循环钻进、冲击钻进、旋挖钻进等方法成孔,因此可以在各类地层中进行施工;而通过使用不同直径的钻头,就可以形成不同直径的桩体,而且这种桩可以根据不同的设计,采用素混凝土、钢筋混凝土等不同的桩体材料,桩体质量和荷载要求容易达到设计要求。因此,在道路桥梁、房屋建筑等工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文根据在邯郸市公安局综合指挥侦查大楼灌注桩工程施工监理过程的实践及体会,对灌注桩混凝土浇筑的监控,提出三个不同阶段所采取的措施(对测量放线、成孔、钢筋制作、检测等环节本文将不做论述)。

一、混凝土浇筑前的监控

混凝土浇筑施工前,应对灌注前的施工结果进行全面的检验,通过检验,对不符合规范和设计要求的结果予以纠正,保证各项指标符合规定标准。对成孔后浇筑前的检验主要有以下各项:

1.桩位:是对测量放线结果进行复核,要求桩位偏差不得大于规范要求的偏差值,大于偏差值的,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纠正;

2.测深基点标高:不论是以护筒顶标高还是以地面标高为依据,均应符合高程测量的规定,以保证后续灌注有衡量的正确标准。

3.检查孔径和孔斜:孔径必须大于设计数值,孔斜偏差不得大于1%,不符合规定的应进行扫孔处理,至达标为止;

4.检查泥浆比重:灌注前的泥浆比重应控制在1.1~1.2之间,比重过大将增加灌注难度,比重过小则容易发生钻孔坍塌,不符合标准时,可采用二次清孔的办法进行处理;

5.检查孔底沉渣:摩擦桩孔底沉渣不应大于100 mm ,沉渣过厚会降低承载能力,应采用二次清孔的办法处理;

6.安放钢筋笼的检验:经检验合格的钢筋笼安放在孔内,保护层为50mm,钢筋笼的顶标高应与测深基点标高对应进行检查,吊筋长度的误差应控制在50mm 以内,要保证钢筋笼顶标高的误差控制在正负毫米以内;

7.导管的安放:用于灌注的导管,应垂直,深孔作业应进行闭水压力试验,防止导管密封不严而跑浆,导致混凝土混浆。安放完毕的导管下口距孔底高度300~500mm,从而保证灌注的顺利和减少混凝土的混浆;

8.使用经过校量的测绳,督促技术人员做好施工记录的准备工作;

二、混凝土浇筑过程中的控制:

混凝土浇筑过程具有极强的隐蔽性,浇筑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桩体质量的好坏,因此,在浇筑过程中,施工技术人员和监理人员应当实施全过程旁站监控,严格控制浇筑质量,发现问题应及时协商并在允许时间内及时处理。

1.混凝土的灌注应当连续进行,一般的桩浇筑时间应控制在2小时之内,大口径桩尽量不要超过3~4小时,浇筑中间有意外情况,停歇时间不得大于40分钟,防止混凝土初凝而导致灌注困难而使导管难以拔出产生断桩,因此,生产过程中应当备有临时停电等应急措施;

2.导管安放完成后灌注前,在导管内的泥浆面上方安放隔水栓,保证灌注的混凝土与钻孔内的泥浆隔离而降低混凝土的混浆;

3.导管埋深应控制在2~6米,导管过深会使导管起拔困难,过浅容易使浮浆或冲洗液反入导管而使混凝土产生混浆;

4.每次起拔导管前,应当用测绳带动测锤对混凝土面的高度进行测量,保证导管埋深的准确性,防止因有扩径的情况下导管埋深过浅,起拔导管而导致断桩;

5.灌注过程中,应注意观察导管内混凝土面的情况和桩孔内泥浆面的变化。当导管内出现泥浆时,可判定为导管跑浆或导管拔脱;当孔内泥浆面发现异常时,要分析是塌孔还是导管堵塞,从而采取正确的处理方法;

灌注桩浇筑过程变化因素较多,施工和监督过程要有很强的临机应变能力,因此,应当选派施工经验丰富和能力强的人员进行监控。

三、灌注前的准备

(1)孔内泥浆性能指标的控制砼灌注前应调控好泥浆性能指标,根据施工经验泥浆比重控制为1.10~1.25、含砂率小于等于8%、粘度小于等于28 s[1]。因为泥浆比重过小,泥浆护壁就容易失去了阻挡土体坍塌的作用,如果泥浆的比重过大、过稠会降低泥浆流动性,增加浇注砼的阻力,使的置换砼产生困难,从而影响成桩的质量。

(2)灌浆导管的选择灌浆导管的选择应根据桩孔的深度、钢筋笼的设计直径及导管的活动范围等因素来综合考虑,选择合适导管直径。一般大直径导管可以缩短砼灌注时间。

(3)设置隔水栓塞隔水栓塞的选择直接影响砼的初期灌注。所选用的隔水栓直径应与导管内径相配,同时具有良好的隔水性能,保证顺利排出[2]。隔水栓塞一般有预制砼圆柱塞、球胆及橡胶栓塞,球胆栓塞采用篮球或排球胆。在实际施工中,一般选用球胆栓塞,因为砼活塞极易因导管细微变形而卡死在导管内,易造成砼灌注的困难,而球胆栓塞却具有良好的弹性、隔水性、可多次重复使用及排出顺利等优点。

1)初期灌注

导管底端距孔底高度可根据桩径大小、隔水栓塞大小加以确定,一般控制在30~50 cm[1],桩径小时取大值。漏斗内砼的初灌注量必须满足初灌时导管底部一次性埋入砼中1.0~1.5 m。初灌量过小会造成脱管现象、底管口砼离析,造成断桩等事故,影响成桩质量。开始灌注时尽量准备足够的砼,砼下降产生的巨大冲击力可将孔底泥浆泛起,从而带动孔底沉渣返出,减少桩底沉渣厚度,提高桩的承载力。因为根据岩土有关理论说明:孔底的沉渣厚度少许的减少,则桩承载力将大幅度的增加。

2)中期关注

在中期灌注过程中,应匀速向漏斗内灌注砼,若突然灌注大量的砼,导管内空气将不能立即排出,会导致堵管。在灌注时需适当提升串动导管,串动导管时严禁碰撞钢筋笼,以防钢筋笼有上浮或下沉。串动导管作用:①有利于后续砼的灌注。因为砼在导管内停留时间长,骨料滞留在导管中,使砼与管壁摩擦阻力增强,其流动性将变差,易造成上部砼下落困难,从而发生堵管;②有利于提高砼密实度,保证成桩质量。串动导管可将砼挤入桩周围孔壁中,起到提高桩侧阻力的作用,另外也加大了砼与钢筋笼的握裹力。

3)后期灌注

在灌注砼的后期,由于导管内砼柱高度减少,超压力降低,而导管外泥浆的稠度、比重却增大,容易出现砼上升困难,因为砼必须以大大超过泥浆的反作用压力才能将孔内的泥浆挤压出孔口,在实际施工时,可采取在孔内加水稀释泥浆或人工扒拨部分沉淀物等方法,使砼灌注顺利。要控制好最后一次砼灌注量,避免浪费砼材料。砼超灌高度应符合设计要求,确保凿除浮浆后桩顶砼达到设计强度,实际施工可制作简易打捞工具捞取砼样以控制好砼超过高度,为防止桩顶空心,在灌注结束后,导管拔出砼之前应串动导管,幅度不超过50 cm,并且导管提升速度要慢。

实践证明,尽管灌注桩施工的工艺比较复杂,控制难度较大,但是,只要按照施工规范的要求和设计要求,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和技术水平,抓好事先指导,强化施工准备、成孔、清孔、水下混凝土灌注等施工全过程中各环节的质量监控,在邯郸市公安局和游泳训练中心的灌注桩施工过程中,由于加强了对施工过程各环节的监控,从而保证了施工的质量,在经过检测单位的检验后,桩基的承载力均达到设计要求,只有这样,钻孔灌注桩施工才能充分发挥出它的优点,达到安全、优质、经济、高效的预计目的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我国图书馆;公共空间;社会价值

社会大环境的快速发展和我国科技文化的大踏步式进步,使得人们对于知识的渴望和技术的更新有了更加强烈的获取意愿。我国图书馆作为公共学习和交流的知识空间,为很大一部分群众提供了学习的场所和空间。本文浅析了我国图书馆作为公共空间的社会价值,并指出通过何种措施和办法更好地体现和提高图书馆的社会价值。

一、图书馆所体现的社会价值

首先,从一个国家和整个社会而言,图书馆的存在,尤其是作为公共空间的定位出现在社会之中,充分体现了国家和社会的民主和公平。每个图书馆的存在都彰显着人权的平等和社会的公平,人们在公共空间可以自由交流和学习,更加贴切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政治观点。图书馆不受制度化的制约和控制,每个人都可以表达自己最真实的感受,它是公开、公正、公平的公共空间。

其次,图书馆很大程度上能够促进社会交往。人生存在社会这个大环境之中,社会交往是时时进行的。图书馆的存在可以为社会人的交往提供一个媒介,通过不同的人对于同一本书或者是同一类书的理解和学习,产生相差不多的思想和观念,达到同一种范式。“百家讲坛”的出现就是一种图书馆的交流形式。

再次,图书馆提供知识的共享和信息的交流。图书馆最直接也最受大众认可的就是知识共享的社会价值。现代社会被称为“信息时代”,知识共享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图书馆的集体知识结构注定了它的存在不仅可以为本地民众提供学习和共享知识的机会,还可以为其他地区的人提供必要的帮助,它的无地域性和无差异性很好地体现了出来。资源的充分利用主要体现在知识的共享方面,它除了可以共享现有的成文的知识外,还能为每个人的信息和思维方式提供一个展示的平台和学习的场所。

最后,图书馆的多样性。第一,图书馆内存在的书籍和期刊的类型是多样的;另一点是,图书馆作为公共空间,它的服务对象也存在着多样化的差别。书籍和期刊的多样化通过馆内的统一整理是可以很好地解决的,服务对象的多样化就要求图书馆进行细致、可执行的规划。

二、完善图书馆的公共空间,更好地实现社会价值

完善图书馆的基本功能,在满足读者最基本的阅读和学习要求的前提下,对图书馆的整体设备配备和服务系统进行升级和换代。当代中国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是面向大众的和谐式发展,图书馆作为普通群众最主要的学习场所和阅读空间,是一个城市文明程度的有效标志物。一方面作为人类智慧的结晶和文明的宝库流传下来,另一方面随着知识的进步和文化的发展不断地提升自己的储备量。很明显,现在大部分图书馆都不能满足现代人对知识的需求和文化的获取。

1.拓宽图书馆多样化的功能和领域。图书馆对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要在图书馆现有功能和服务领域的基础上继续拓展,以完善图书馆的社会价值。图书馆可以说是世界历史的查询场所,在图书馆中,我们可以了解社会文明,图书馆是人们获得知识的重要渠道。图书馆适当增加阅读功能,例如可以改变传统的只重视馆藏的观念,充分利用这些珍贵资源的优势尽可能拓宽服务领域。尤其是儿童、残疾人无法接触到的东西,图书馆可以尽自己所能帮助他们,以实现其社会功能价值。在此基础上,不仅仅使其面向学生、教师等,也可以将图书馆扩展到企业、社会机关、社区等,充分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构建文明、和谐的社会。

2.尽可能多地构建读者信息交流平台。光靠图书馆的阅读功能很难实现其社会价值,还要进行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因此,为了更好地实现图书馆的社会价值,应该积极为读者搭建信息交流平台。图书馆可以定期向读者提供相关服务活动,为读者构建交流平台,告之图书馆相关文献的检索、查找的便捷途径。通过这些交流,读者可以提高图书馆查阅的效率,并且新技术知识的交流也有利于图书馆的发展。另外,图书馆还可以举办一些文化活动,如读书日等,不断加强与读者之间的交流,构建信息交换平台。

3.投入相应资金,研发新技术。应不断发展新技术、新模式,改变图书馆现状,例如高科技与图书馆的完美融合,不仅使图书馆的管理模式焕然一新,更使得图书馆信息检索的效率大幅度提高。因此,图书馆要加大资金的投入,不断发展新技术,以读者为中心,加快图书馆现代化进程,不断拓展图书馆的适用范围,充分体现图书馆的社会价值。

综上,图书馆作为一种公共空间,确实发挥着巨大的社会价值,不断引导人们对文明世界文化的认识,对构建和谐社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因此要不断完扩大图书馆的公共空间,最大化地发挥图书馆的社会价值。

参考文献:

[1]戴佩玉.当代图书馆的价值在于实现知识共享[J].河北科技图苑,2009(1).

篇8

[关键词]图书馆;现代化;数据库

第三次科技革命以来,计算机逐渐走入人们生活,近年来,由于我国经济的不断持续发展,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再加上不断对于科技研究的投入,计算机已经接近普及化,对于计算机的使用规模更是不断扩大,我国目前各行各业中几乎都有计算机的参与,因此,不断适应现代化的发展要求是目前我国各级学校要做的首要问题。图书馆管理具有信息量大、检索复杂、人数众多不易管理的特点,因此,建设一个有效的数据库来参与图书馆的管理是非常重要的,也是我国学校管理信息化的必然要求。

1. 图书馆书目数据库建设质量控制的必要性

1.1 有利于培养学生信息检索习惯

图书馆之于学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如果没有一个完善快捷的检索系统,那么当学生进行检索时,就会产生厌倦的情绪,图书馆的书籍数量众多,逐本查询是不现实的,学生只能通过图书馆的检索系统进行查找,而一旦系统不完善,导致学生检索失败,很可能会影响学生在图书馆进行阅读的兴趣,久而久之,学生兴趣索然,而图书馆也成了摆设,因此,不断完善图书馆检索系统,建立有效高质量的书目数据库是迫在眉睫的。

1.2 能够提高学生电子读物的阅读率

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是信息化时代,因此,加快图书馆书目数据库建设也能够不断提高学生对于电子读物的阅读率。传统意义中的图书馆通常指只存放纸质读物的场所,而目前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时展的要求,我国目前各级院校都已经基本建设完成了电子阅览室,电子阅览室的提供不仅仅给学生提供了一个绿色的上网环境,也给学生增加了一些电子读物的阅读范围,而图书馆书目数据库的建设当然也包括电子阅览室中对于电子读物的检索,因此,想要真正利用电子阅览室,提高电子读物的阅读率,图书馆书目数据库建设也是非常必要的。

2. 书目数据库的功能

2.1 书目数据库是揭示图书馆馆藏的重要途径。用户可以通过网络对图书馆馆藏了解得一清二楚,如根据题名、作者、关键词、分类号、出版者、ISBN等来查询各馆所收藏的图书,并可查询到某图书的流通状况。而建立起高质量的书目数据库,可以更加高效、细致地揭示馆藏文献信息,并通过计算机为读者提供优质服务。

2.2 书目数据库的建设是图书馆全面实现网络化、自动化的基础,是图书馆向现代化转型中首先要完成的任务。只有首先建立馆藏书目数据库,才能实现各项工作的计算机化,才能提高图书馆管理的水平和质量。

2.3 书目数据库是信息资源共享网络建设中一项复杂而又繁重的基础工作,直接关系到联机书目检索、联机联合编目等功能的实现。书目数据库的建设对整个网络的最后联网起着重要的制约作用。

3. 目前我国图书馆书目数据库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3.1 检索速度较慢

首先是硬件问题,正常计算机的使用应该是5-6年左右,而一些院校为了节约经费,一些计算机的年限已经在10年左右,因此,导致了计算机运行速度较慢,影响检索效率。另外,一些学校的检索计算机不足,往往只有一两台供学生检索的计算机,这也无形中降低了学生检索的效率。

3.2 检索结果不准确

由于没有较为完善书目数据库检索系统,一些学校图书馆的书目检索系统形同虚设,不能很好地为学生服务,检索出来的结果也不准确,导致了学生检索书目和阅读书目兴趣的下降。试想要阅读一本书籍,结果通过系统检索,不能准确的找到,久而久之,自然就会兴趣索然。

3.3. 学生检索能力参差不齐

学校的图书馆是面向全校师生进行开放的,而学生使用计算机和通过计算机检索书目的能力是不相同的。而一些学校对于图书馆书目检索系统的设置较为复杂,这就导致了一部分学生无法正常使用检索功能,因此,在图书馆书目数据库建设中这是必须要解决的问题,使检索系统尽量的简单易懂,清晰准确的呈现检索内容,真正起到对于学生的导航作用。

3.4. 数据库更新不及时

一些学校图书馆虽然具备较为完善的书目检索系统,但缺乏相关专业人员的维护,导致了数据库不能及时更新,形同虚设。一些新的图书资源没有及时准确的录入到数据库当中,因此,学生也无法检测到相关的信息,这也造成了图书馆数据库使用率低下的原因之一。

4.书目数据库质量控制措施

4.1. 控制著录质量、标引质量,提高书目数据库的标准化、规范化。书目数据标准化是指各国、各地区对所有文献载体的处理方法和技术环节实行全面统一规范,使编目成果成为国际通用的文献信息和情报技术交流语言,真正体现世界各国对人类文献资源的共享。书目数据的标准化主要包括:文献著录、文献标引(分类标引和主题标引)、机读格式以及编目工作规范控制等方面。我国书目数据编制工作可依据的标准主要有:《国际标准书目著录》(ISBD)、《UNIMARC格式手册》GB3792.2-85、《普通图书著录规则》GB3792.4-85、《非书资料著录规则》BG3860-83、《文献主题标引规则》、《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第五版)、《中国机读目录通讯格式》、《中国分类主题词表》等。编目员应依据标准编制书目数据,可以提高书目数据的社会性和公用性。

4.2. 加强数据库管理,及时更新信息

目前我国图书馆存在数据库信息更新不及时的情况,针对此种情况,学校要安排专职人员进行数据库的维护,及时更新电子资源。另外,无论是中学还是各类高职院校,作为人才的培养基地,要充分意识到自己肩负的责任,学校是人才培养的基地,尤其是各类高职院校,更是我国学术理论创新和科技研发的前沿阵地,作为这样一个人才密集、知识汲取量大的阵地,知识更新不及时的后果可想而知。因此,学校要定期引进新的书籍、期刊、文献等。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任何事物发展的速度都是惊人的,作为软科学的知识发展的速度更是飞快,因此,学校要有这个意识,保证全校师生站在知识的最前沿,保证师生摄取到的知识是最新的,紧跟时展的步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结束语

无论是中学还是大学,图书馆对于学校来讲都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可以不断开阔学生眼界和补充知识,另一方面也是教师不断提高完善自身的途径之一,因此,现代化的学校建设应该将图书馆信息化建设放到第一位。另外,在不断引进设备和硬件设施的同时,软件的更新也应该及时跟上,保证图书馆书目数据库的正常有效运行,决不能让其成为摆设,要让其真正发挥其应该发挥的作用,为教师和学生服务。虽然我国图书馆书目数据库建设质量还存在一些问题,但相信,通过我国教育制度改革的不断进行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这些问题都会迎刃而解,最终建成立体化、现代化、高效率的综合性图书馆,为我国青少年在校的学习提高强大的智力支持。

参考文献:

[1]吴雪梅.CALIS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古籍书目数据库建设[J].艺术教育,2011(2).

[2]张敏.国内高校图书馆古籍书目数据库建设述评[J].四川图书馆学报,2011(6).

[3]王春燕.书目数据库著录存在的问题及控制措施[J].情报探索,2008(11).

[4]宿庆.图书馆的数据库管理与服务创新[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

[5]唐妍.高校图书馆书目数据库的建设与管理[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

[6]李建平.高校图书馆检索系统有效性初探[J].新疆职业大学学报,2010.

篇9

关键词:土建工程;挖孔灌注桩;要求

一、施工准备

1、材料

⑴水泥:宜用425号普通硅酸盐水泥或矿渣硅酸盐水泥,并有出厂合格证并经试验合格。

⑵砂:中砂,含泥量不大于3%。

⑶石子:碎石,粒径10~50mm,含泥量不大于2%。

⑷钢筋:品种和规格均符合设计规定, 并有出厂合格证及按规定试验合格后方可使用(进口钢材需先经化学成分试验, 合格后方可用于该工程)。

⑸垫块:采用预制混凝土或砂浆垫块。

⑹外加剂:掺合料,根据施工需要并通过试验确定。

2、作业条件

⑴施工场地,必须做好“三通一平”。并根据现场情况,有条件的先做地面混凝土垫层,以利施工。现场四周应设置排水沟、集水井,桩孔中抽出积水,经沉淀后并符合环保要求方可排入下水道。施工现场的出土路线应畅通。

⑵按施工图纸准确放线,放出桩位中心线和桩径,并认真进行技术复核,经有关部门办理签证手续,才能开挖桩身土方。

⑶挖桩前,要把桩中心位置向桩的四边引出四个桩心控制点,用牢固的木桩标定。

⑷施工前,施工现场技术负责人和施工员应逐孔全面检查施工准备,逐级进行技术安全交底和安全教育,要使安全、技术管理在思想、组织、措施都得到落实。

⑸专人负责按桩位编号,做好桩孔的垂直中心线、轴线、桩径、桩长和基岩土质的记录;钢筋笼和桩身混凝土等隐蔽验收记录,并在完工后整理编册分送有关单位并送技术部门存档。

二、工艺流程

测量放线开挖桩孔支护壁模板浇护壁混凝土拆除模板(以上四工序循环进行直至设计深度)安装钢筋笼浇灌桩身混凝土。操作工艺如下:

1、挖孔

⑴第一节孔圈护壁应比下面的护壁厚100~150mm,并应高出现场地面200~250mm或按设计要求,上下护壁间的搭接长度不得少于50mm。

⑵为保证护壁混凝土的整体性,视护壁土质情况。 须用φ8钢筋均匀布置作拉结筋,以免脱节下沉,如设计有护壁大样图,应按设计要求施工。

⑶浇灌护壁混凝土时,用敲击模板及竹杆和木棒插实方法。不得在桩孔水淹没模板的情况下灌注混凝土。根据土质情况,尽量使用速凝剂,尽快达到设计强度要求。发现护壁有蜂窝、漏水现象,及时加以堵塞或导流,防止孔外水通过护壁流入孔内,保证护壁混凝土强度及安全。

⑷护壁混凝土的内模拆除,根据气温等情况而定,一般可在24h(小时)后进行,使混凝土有一定强度,以能挡土。

⑸当第一节护壁混凝土拆模后,即把轴线位置标定在护壁上,并用水准仪把相对水平标高画记在第一圈护壁内,作为控制桩孔位置和垂直度及确定桩的深度和桩顶标高的依据。标定的轴线位置和相对水平标高应经常检查复验。

⑹施工人员必须熟悉所挖孔的地质情况,并要勤检查,注意土层的变化,当遇到流砂、大量地下水等影响挖土安全时,要立即采取有效防护措施后,方可继续深挖。

⑺如遇流动性淤泥或流砂时,孔壁应采用钢护筒施工。对较易塌方施工段要即挖、即校对、即验收、即灌注护壁混凝土。要保证混凝土密实度,避免渗漏。

⑻对少量流砂的桩位,先将附近无流砂的桩孔先挖深,使其起集水井作用,集水井应选在地下水流的上方,用水泵抽水时,将桩孔和附近的地下水位降至井底下,使井底部免除水淹状态下施工。

2、钢筋笼制作与安装

⑴人工挖孔桩钢筋笼制作、运输和安装过程中,应采取措施防止变形。

⑵钢筋笼主筋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不宜小于70mm。保护层厚度,可采用预制混凝土垫块,绑扎在钢筋笼外侧的设计位置上。

⑶吊放钢筋笼入孔时,不得碰撞孔壁,灌注混凝土时,应采取措施,按设计标高固定钢筋笼位置。

⑷钢筋笼过长需分段接驳者,其连接焊缝及接头数量应符合国标GB50204─92的要求。

⑸钢筋笼制作的允许偏差,参照挖孔桩施工允许偏差表(3─3)。

3、浇灌混凝土

⑴桩体混凝土要从桩底到顶标高一次完成、如遇停电等特殊原因,必须留施工缝时,可在混凝土面周围加插适量的短钢筋。在灌注新的混凝土前,施工缝面必须清理干净,不得有积水和隔离物质。

⑵灌注桩身混凝土,必须用溜槽及串筒离灌注面2m以内下落,不准在井口抛铲或倒车卸料,以免混凝土离析,影响混凝土整体强度。

⑶在灌注混凝土过程中,注意防止地下水进入,不能有超过50mm厚的积水层,否则,应设法把混凝土表面积水层用导管吸干,方可灌注混凝土。如渗水量过大(>1m3/h)时,应按水下混凝土操作规程施工。

⑷混凝土边灌注边插实,宜采用插入式振动器和人工插实相结合的方法,以保证混凝土的密实度。

⑸在灌注桩身混凝土时,相邻10m范围内的挖孔作业停止, 并不得在孔底留人。

⑹灌注桩身混凝土时应留置试块,每条桩不得少于一组(三件),及时提供试验报告。

三、施工注意事项

1、避免工程质量通病

⑴桩体混凝土局部不够密实。由于一次灌注过厚,振捣不好,振捣器插深不足,少振或漏振等原因。

⑵混凝土局部强度不足。由于粗细骨料未称量,用水量控制不严,塌落度过大,或骨料用体积量度不够准确,混凝土配合比在特殊情况未及时调整等原因造成。

⑶混凝土局部离折,由于混凝土在搅拌中时间少于90秒,不够均匀。溜槽或串筒过短。车上混凝土直接向孔内倒下等原因造成。

⑷钢筋笼成型有弯曲(香蕉形)或扭曲形象。由于主筋未预先调直,也未把箍筋焊接在主筋位置上等分距离点上,制作钢筋笼的底垫高低不平等原因造成,至使主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薄不均,甚至露筋影响质量。

⑸钢筋笼成型后,必须经现场质安员或施工人员全面检查焊接质量。若主筋的搭接焊缝厚度不足和箍筋有漏点焊位置,应即通知焊工进行补焊,并及时办理好隐蔽验收手续。

⑹终孔岩样,用胶袋装好密封,尽量保留孔底原岩样备查。

2、主要安全技术措施

⑴图纸会审提出的问题及解决办法要详细记录,写成正式文件或会审记要,参加会审的单位人员应签章。连同施工图,施工方案等作为主要施工依据。

⑵挖孔桩的护壁最小厚度应不小于100mm。 挖孔桩的孔深一般不宜超过25m。当桩长L≤8m时,桩身直径(不含护壁,下同)不应小于0.8m;当桩长为8m

⑶场地邻近的建(构)筑物,施工前应会同有关单位和业主进行详细检查,并将建(构)筑物原有裂缝及特殊情况贴上沙纸记录备查。对挖孔和抽水可能危及的邻房,应事先采取加固措施。

⑷人工挖孔桩的土质岩样、入岩深度、孔底形状、桩径、桩长、垂直度、桩顶标高和混凝土强度等,必须符合设计要求。

⑸人工挖进深度过程中,对可能会出现流砂、涌泥、涌水以及有害气体等情况,必须要有针对性的安全防护措施。对施工现场所有设备、设施、安全装置、工具和劳保用品等需要经常进行检查,确保完好和安全使用。

篇10

关键词:大学图书馆学习共享空间信息共享空间图书馆服务创新

中图分类号: G250.7 G258.6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6938(2011)02-0065-04

Learning Commons and the Alteration of the University Library Service Function

Fan Yanfen(Liaoning University Library, Shenyang,Liaoning, 110036)

Abstract:Learning commons originated from information commons and gradually becomes a very important innovation strategy of library. By analyzing the conception, the connotations and the aim, the author expounds the strategy to alter the service function of university library.The idea of learning commons is a good idea for university libraries to achieve university library service innovation.

Key words:university library; learning commons; information commons; library service innovation

CLC number: G250.7 G258.6 Document code: AArticle ID: 1003-6938(2011)02-0065-04

1学习共享空间:概念与内涵

学习共享空间(Learning Commons,以下简称LC)源于信息共享空间(Information Commons,以下简称IC)的基本理念,是其概念内涵的重要构成部分。根据现有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结果,IC、LC在服务功能上并无质的区别,只是LC在IC研究和实践领域中更具侧重性、更倾向于普通用户的交流学习,而不是仅仅以支持科研为目的的信息服务。或者说,LC除具有IC所有的特征和功能外,它更加强调对协同式学习过程的全面支持。[1 ]

根据任树怀提出的IC理论模型,IC是一种以培育用户信息素养,促进其学习、交流、协作和研究为目标的创新服务模式,由实体层、虚拟层和支持层组成。虚拟层是由虚拟空间、信息资源、社会网络和网络软件设施等部分组成,是用户学习、交流和共享的知识门户和虚拟社区,为用户实现开放获取、交流互动、知识共享等活动[2 ]提供一站式的虚拟环境。从总体架构来看,LC与IC一样由实体环境、虚拟环境和支持环境三部分组成,但其构成元素及功能则更侧重于对协同学习的支持。[3 ]

虚拟层作为一种借助网络提供LC服务的形式,是LC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它通过一种在线的虚拟学习环境,把多种资源有机地整合到一个基于Web2.0技术所创设的虚拟学习环境中。由此,这个虚拟学习环境通过配置丰富的学习工具以及灵活、完善的服务体系,形成一个包括学习、写作、研究、计算、教学和服务等要素的“一站式”在线学习环境。[4 ]除了具备IC虚拟层的基本要素外,LC同样需要IC的服务共享物理空间(实体层)和专业人员的管理和技术服务(支持层)。因此,对LC比较恰当的理解是以学生学习为中心,以知识创造为目标,在IC的基础上,着力于运用先进的技术,通过图书馆与校内各部门的配合和支持,全体员工的通力合作和参与,创造的一个支持学生协同学习、个性化学习的学习社区和学习资源中心,最终达到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知识创造的目标。[5 ]

2大学图书馆LC建设目标

大学图书馆LC构建遵循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原则,其构建的总体目标是通过提供便捷的网络、功能齐全的软硬件设施以及内容丰富的知识库资源,配置个性化的馆舍空间,在各种专业人员的共同支持下,把大学图书馆融入教学与研究的整个过程中,以培育用户的信息素养,促进用户的学习、交流、协作和研究。[6 ]LC具体建设目标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 通过广泛而便利的服务获取各种学习资源,提供基础的信息服务;(2)建设满足个人和小组研究等个性化需要的设备齐全的物理空间,提供特定的学习场所;(3)构建一个整合好的学习环境。在这个环境里, 强化信息技术的使用,通过正式的和非正式的指导项目以及参考咨询帮助来培养用户的信息素养。[7 ]

3 LC对我国大学图书馆服务创新的启示

LC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将开放、共享、交流、协作和互动作为建设理念,强调通过各种有效手段来促进协作学习。从内涵和功能上讲,LC是一个更加注重以学生为中心的协作与交互式学习环境,是一个充满活力并极具吸引力的、配备有丰富信息资源及现代化设施的学习环境,它整合实体资源和虚拟资源,以促进个人及小组学习与研究。[8 ] LC的空间环境设计,是基于信息素养、大学课程学习、培养学习型社会需要而建立的,是一个整合好的学习环境,体现了现代图书馆特有的服务功能。因此,它可以被看作是以构建创造性学习为目的的知识平台,也是图书馆知识化和人性化的创新服务平台。[9 ]

以用户为中心的LC适应了大学教学中现代协作式和探究式学习理论的发展趋势,在世界各地的大学图书馆中得到了蓬勃发展,如加拿大皇后大学Staffer图书馆、美国Dartmouth大学图书馆、加拿大Guelph大学Mclaughin图书馆的LC成功案例。1999年为实现学校内部多个部门和机构之间的合作,加拿大Guelph大学Mclaughin图书馆创建了LC。其主要集成了以下服务:信息技术服务、学习服务、残障服务、研究帮助和信息素养提高服务、小组学习支持服务和写作服务等,并在图书馆的格局与功能方面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与革新。LC一经使用,就得到大学生的热烈欢迎。据统计,2004~2005年间入馆大学生与馆藏利用均有30%左右的增长;使用LC服务的大学生逐年增加,新生使用率达到50%;学校内各部门之间的协作服务水平也得到了较大幅度提高。LC作为一种新型的服务方式和学习空间,在支持大学生学习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欧美国家大学图书馆LC的成功经验为我们研究LC提供了大量的实践资料,对进一步探索LC理论,甚至在我国创建LC都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LC是现代大学图书馆一种理想学习场所,其建设理念、空间设计和服务模式值得我国大学图书馆借鉴。笔者认为,在我国建设LC尚需时日,但我们完全可以借鉴LC先进理念,改造大学图书馆服务功能,实现我国大学图书馆服务创新。

4以LC理念改造图书馆服务功能,实现我国大学图书馆服务创新

4.1我国大学图书馆服务体系中的弊端

目前,我国多数大学图书馆服务体系中均存在弊端,许多服务只能满足学生和教师的共性需求,缺乏个性化,缺乏协作与互动,因此缺乏吸引力。主要表现为:

大学图书馆藏、借、阅、查、参一体的文献资源阅览室纸本文献丰富,可以为用户提供便捷的纸本文献查询、阅览和外借服务。但单个阅览室文献品种相对单一,数字资源的整合与联接相对不足,同时传统的服务观念要求文献资源阅览室保持安静的阅览环境,上述种种原因,导致文献资源阅览室功能单一。

大学图书馆电子阅览室以计算机、网络通讯等信息技术设备为支撑,以数字化资源为基础,是为用户提供网上各种数字化资源的场所。[10 ] 在计算机和网络发展初期,电子阅览室成为用户利用数字资源的良好空间。然而,随着计算机及网络的普及,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电子阅览室上座率不高。加之有些图书馆数字资源的建设力度不足,缺乏特色和深层次服务,不能充分满足用户对数字资源的需求,致使数字资源的使用效率不高,电子阅览室成为许多学生休闲娱乐的场所,不能真正发挥电子阅览室的功能。

大学图书馆自修室的功能单一,但却占据了图书馆大量的阅览面积,造成大学图书馆信息资源及建筑资源的双重浪费。

4.2借鉴LC先进理念,实现大学图书馆服务功能改造

4.2.1 文献资源阅览室向专业学习区转变

大学图书馆围绕本校的学科设置以及发展目标配置资源。由于纸质文献历史悠久,大学图书馆的纸质文献大多体系完备、馆藏丰富,并按学科专业分类管理,分布于各文献资源阅览室。因此,利用现有文献分布格局,将原阅览室的阅览空间依托文献专业分布建立专业学习区,如文史专业学习区、经济专业学习区、理化专业学习区等,各专业学习区即要相对独立又要相互融通,专业学习区内要设立群组协作学习区及独立学习区,以满足学生不同学习方式等个性化需求。专业学习区内要根据功能的需要,配备有利于学习、交流和协作的现代技术设备与设施,比如计算机、打印机、扫描仪、互联网、无线网络、咨询和技术支持平台等,专业学习区实现数字化资源与纸质资源的有机结合。

4.2.2 电子阅览室向协作式学习服务模式转变

当前多数大学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建设都有了一定规模,但服务方式和设备布局相对单一,且缺乏群体性,不能提供协作式学习的集体空间,与一般的网络终端功能无异。而协作式学习在大学的兴起对大学图书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为电子阅览室创造随意交流的氛围,为大学生提供团队活动和集体学习的条件,构建协作式学习模式是大学图书馆电子阅览室改造的重要内容。

4.2.3 建立特色学习区域

以用户为中心,促进协作式学习,因需而变,彻底改造大学图书馆自修室等功能单一场所,建立特色学习区域(大学图书馆特色学习区域设计见表1)。

4.3 大学图书馆LC理念下的服务创新需重视的关键问题

大学图书馆服务创新仅有实体空间的改造和设备的配置是远远不够的,资源与人员是LC构建中的基本要素,也是我国大学图书馆服务创新工作中应特别重视的内容。

4.3.1 建立科学有效的文献资源建设体系

资源是连接实体环境与数字环境的纽带,是支持学生、教师和其他人员之间协作与互动的桥梁。[11 ]用户需要利用图书馆大量的期刊、书籍、图像文件等资源,如果没有丰富的资源,学习共享空间将与计算机房无异,图书馆的服务体系创新也不会达到预期的效果。图书馆员和其他信息专业人员必须不断地丰富、管理和监测图书馆的电子资源、纸本资源、多媒体资源、各类软件、开放系统等信息资源,提供知识导航、跨库检索、开放链接等知识管理方式,以保障实现功能改造后的图书馆成为师生学习的最佳场所。

4.3.2 组建多层次的服务人员队伍

大学图书馆服务功能的实现需要多方面的专业人员和工作人员的支持。可以说,各类人员提供的服务是图书馆特色学习区域内除硬件设施和信息资源以外,最重要的支撑因素,因此,人员的配备不容忽视。包括:参考咨询专业人员,负责为用户提供信息咨询服务;技术人员,负责解答用户使用图书馆的各类软硬件中的技术问题;在线的学科专业人员,通过网络将用户和各个专业的学科专业人员联系起来,为用户解答专业问题;普通图书馆员或技术人员,支持服务功能区的正常运行,每个功能区都需要馆员或技术人员随时提供帮助;同时还需要学生的参与,可以吸纳计算机专业、外语专业以及刚刚考取研究生的学生参与到计算机技术指导室、语言学习室和考研专区的工作中来。

5 结语

协作式学习在高校的兴起对大学图书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LC正是为满足学生对协同式学习环境的需要而兴起的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服务模式,是IC发展的新阶段和主要分支之一。LC以人为本,倡导开放、共享、交流、协作和互动,给大学图书馆的发展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现阶段,秉承LC的建设原则与理念,改造大学图书馆服务功能,整合各种有效的服务手段来全面支持大学生群体的学习过程,通过提供宽松、便捷、舒适和充满活力的学习环境,帮助学生提高信息素养、信息技能和学习技巧,支持学生利用学术资源、交流经验和分享思想,促进学生的学习、研究和知识创造,[12 ]正是适应了大学教育改革与图书馆的发展潮流,为大学图书馆的发展与服务创新提供了新的空间。

参考文献:

[1]宋惠兰.空间:为学习而变――加拿大皇后大学图书馆的学习共享空间[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9,(5):121-124,128.

[2]任树怀,盛兴军.信息共享理论模型构建与动力机制研究[J].中国图书馆学报, 2008,(4):34-40.

[3][12]尹雪,任树怀.学习共享空间:图书馆构建新的协作式学习环境[J].图书馆, 2009,(1):46-48.

[4]卢志国.大学图书馆虚拟学习共享空间构建分析[J].情报杂志,2008,(10):96-99.

[5]李瑛.学习共享空间:内涵、特征与构建[J].情报资料工作,2009,(6):101-104.

[6]盛兴军,任树怀.信息共享空间:实体空间的构建模式与实施策略[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8,(3):377-381,410.

[7]宋惠兰.整合与变革:皇后大学学习共享空间创建与启示[J].图书馆论坛,2009,(6):176-178.

[8]卢志国,马国栋.学习共享空间:图书馆创造大学的无缝学习环境[J].图书馆学研究, 2009,(2):52-56.

[9]李铮,盛兴军.学习共享空间:构建以学习为中心的大学图书馆[J].上海高校图书情报工作研究,2009,(3):19-24.

篇11

1引言

国家图书馆二期工程于2008年9月8日竣工并投入使用,总建筑面积8万m2,建筑高度27 m。整体布局由地下部分3层,地上部分5层,以及外围地下车库构成。由于图书馆书籍、杂志、电子阅览设备和电气设备都属于易燃物品。针对看书查资料的人员多且分散,管控难度大,馆内电气设备使用量大等特点,世界各国都把图书馆做为消防重点单位。针对火灾等突发事件的应急疏散,很多国家的现代化图书馆在建筑结构上大多采用中间大空间设计方式,国家图书馆二期也在建筑结构设计上采用了这种设计。

2国家图书馆二期建筑结构特点和重点部位

2.1建筑结构特点

二期分主楼和车库,其中主楼地上5层,地下三层和车库地下二层。主楼地下一层至地上五层的中间部分设计成中庭大空间形式,中庭的外围由各层环形走廊以及走廊阅览室和办公区组成。

主楼纵向交通是由从中庭外走廊上分别建造6个核心筒和一个滚梯构成,从正北面自西向东依次为1、2和3号核心筒,从正南面自东向西依次为4、5和6号核心筒,连贯形成一个核心筒顺时针编号。其中1、3、4和6核心筒有电梯和上下楼梯,而2和5号核心筒只有楼梯。大空间外东侧走廊二层至四层有大型滚梯一部。

主楼横向交通采用回型建筑结构,门号规则是从西南6号核心筒开始按核心筒逆时针顺序编号。通道与核心筒之间设有防火分区,中庭大空间部分与环型走廊之间进行全封闭式防火分割,人员进出也是通过负一层、一层和二层之间的疏散防火门。负一层、负二层和负三层为功能设施和库房,五层为内部员工办公区,出入使用员工门禁卡。一层至四层主要为读者服务区。其中,中庭部分为工具书区。一层中庭外围南面,西面和北两侧是中文图书阅览区,东面是走廊和员工出口。6个核心筒均有向外的安全出口可供紧急疏散,同时一层还在东面增加了两个安全出口可供实际使用。二层中庭也是工具书区,外环形南面,西面和北面是中文图书阅览区。东面主要是连接读者进出入图书馆的楼外大台阶式楼梯安全出口、滚梯、办证处和目录查询大厅。三层主要为经典图书区、艺术和设计资料区。四层主要为数字共享,中文期刊和中文报纸区。车库位于主楼西侧,地下共两层,建筑与主楼独立,在南北部分各有一部电梯。

2.2 重点部位区域

2.2.1负三层

主要有南北共17个库房构成,所有库房均为高压细水雾保护区。一个UPS电池室为气体灭火保护区。四纵两横通道,共6个疏散楼梯。

2.2.2负二层

主要有南北共13个库房构成,所有库房均为高压细水雾保护区。四纵两横通道,共六个疏散楼梯。

2.2.3负一层

从一号核心筒开始的重点部位区域,依次为中控值班室、气体灭火钢瓶间、UPS机房气体灭火保护区、 数据机房气体灭火保护区、四库全书气体灭火保护区和两个库房高压细水雾保护区。

2.2.4一层

四库全书和稽古厅气体灭火保护区。

3国家图书馆二期的主要消防设施

3.1在主楼地下一层设有消防中控室

中控室人员负责对计算机火灾监控工作,一旦有火灾探头发生报警,通过计算机监控系统图形工作站会显示查到具置,进行现场核查。如果确有火灾发生,立即通知中控室,拨打119火警电话,启动消防联动设备灭火并通过广播通知人员疏散。

3.2公共区域使用水喷淋系统

使用范围为图书馆二期馆区内的读者区域、办公区域、公共走廊和车库使用水喷淋式灭火;使用闭式系统,其管道内为压力水,通常有物业管理部门对末端做压力巡查,当发生火灾时,喷头处达到68°时被溶解并将水喷出灭火;如果需要启动喷淋泵则要首先通知物业管理部门,转换水泵状态。

3.3库房使用高压细水雾系统

在图书馆书籍、书刊储藏库房采用高压细水雾喷洒灭火的方式;当消防系统处于自动状态时,图书馆保护区内如遇报警会自动启动细水雾泵;当消防系统处于手动状态时,只能远程启动细水雾泵,但必须到指定区域对应的阀组箱必要操作,进行现场人工启动。针对指定区域的细水雾灭火操作,开所要灭火保护区对应的细水雾阀组箱,确认各个部件处于正确位置,如果没有处于正确位置,应当恢复。譬如:阀门卡箍,平时处于卡死阀门状态,只有将卡箍拽出方可搬动阀门,如果不拽出来就无法搬动阀门。依次打开出水阀、进水阀和电动阀。通知物业管理部门转换到细水雾泵的状态,启动细水雾泵。中控室操作台上也有灭火保护分区远程控制状态转换,用于正常和急停。

3.4在图书馆重点部位的设置气体灭火系统

使用范围,国家图书馆二期中的四库全书区域、计算机数据机房、交换机房和电池室均设有六氟丙烷气体灭火保护系统。钢瓶间设置在距离中控室附近的地方,以便于应急操作。当消防系统处于自动状态时,如果遇到报警会自动启动。当消防系统处于手动状态时,中控室远程无法启动气体灭火,只能通过现场控制盘启动。钢瓶间紧急启动操作,灾报警控制系统和保护区现场控制盘无法启动气体灭火时,在这种最不利的状态下,作为最后的启动方式。由于这种启动方式没有延迟,操作启动后不可逆转,因此对这项操作要非常注意。首先找到与火灾保护区域相对于的气体疏散官道上的管道选择阀进行紧急启动操作(拔下保险、搬动开关)进行机械式启动。然后开启着火保护区相对于的氮气启动瓶钢瓶上的电动/手动阀(拔下保险、扳动开关、把褐色圆柱体上的瓶头电磁阀中间突出圆杆的保险片拔下后,直接拍下突出圆杆)。完成上述操作后,保护区会完成气体灭火。

3.5大空间消防炮灭火系统

图书馆中庭大空间设有消防炮,一旦发生火灾,可通过使用消防水炮喷射灭火。中控室设有远程自动/手动灭火方式。现场也有现场控制盘进行操作灭火。

3.6车库的自动喷淋预作用系统

使用范围:图书馆车库。消防系统处于自动状态时自动启动,手动状态时中控室无法进行远程启动操作。中控室操作台上有预作用保压气泵状态指示,亮起时表示补压气泵工作,持续时间超过1 h时,说明有漏气的地方,应当及时通知维修。

3.7其他消防设施

3.7.1卷帘门

二期工程中,也使用了作为防火分隔卷帘门,但中控室没有卷帘门联动控制盘,也就是说中控室人员不能远程操作卷帘门的升降。

3.7.2手动报警器和消防电话

家图书馆二期建筑物中广泛使用了手动报警器和消防电话。如果有人发现火灾,可用现场手动报警器通知中控室。消防电话保证中控室查警人员和值机人员的通讯联络。

3.7.3消火栓

期设有室内消火栓192个,室外消火栓7个。室外水泵接合器2个

3.7.4排烟送风机和阀

控室设有联动控制盘,针对不同的位置按照联动控制盘对应编号的按钮,可以单独手动远程启动和停止操作。这个操作与消防系统处于自动或者手动状态无关。

3.7.5各类水泵的远程控制

家图书馆二期设有取水泵、高压细水雾泵、喷淋泵和消防泵。可以进行远程启动和停止,但是由于图书馆是一个“怕水”的单位,任何滴漏都会给图书资料造成损失,水泵日常处于手动状态,阀组箱阀门也处于关闭状态,如果需要进行此操作,应当通知水泵管理部门转换泵和阀的状态。

3.7.6防火门

家图书馆二期设有常开式和常闭式防火门。常开式防火门平时被墙上的电磁阀吸合处于敞开门的方式,用于环形走廊频繁出入的地方。一旦发生火灾,通过系统联动就会被被释放,并在消防中控室显示门已经关闭的信号,起到在火灾发生后的防火分隔作用。常开门则平时处于关闭状态,国家图书馆二期建筑物中大量使用了常闭防火门和带有门禁的长闭式防火门,作为防火分隔和防盗。

3.7.7电梯及其相关

家图书馆二期设有9部电梯,均为消防电梯。当图书馆内发生火灾后,如果消防系统处于自动状态时,电梯轿厢会自动降到首层并处于开门状态,同时电梯按键失灵。所有电梯内均设有对讲系统,由于中控室24 h都有人值班,将对讲信号接入中控室,如果有事故发生,通过对讲呼叫可进行通话讲明。

3.7.8广播疏散

家图书馆二期消防中控室里面设有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和联动设备和广播设备。当系统处于自动状态时,可以使用预录的疏散广播自动播放。当消防系统处于手动状态时,可以使用操作台的两台设备进行全区或者分区广播。通过话筒,根据标签按下按键,有针对性选择分区或者全区人工疏散广播。

3.7.9空气采样系统

气体灭火重点保护区装有共8台空气采样报警装置,由于空气有易流动的特点,一旦遇到这类报警就要对整个保护区进行全面检查。

3.7.10漏水报警系统

家图书馆二期装有漏水报警系统,使得对各个房间和部位进行水的检测,一旦发现管道跑水、渗漏水,就会将信号传给中控室。

4中控室消防安全管理

4.1国家图书馆二期中控室工作人员的日常管理

4.1.1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四个能力”:即“检查消除火灾隐患的能力,扑救初期火灾的能力,组织疏散逃生的能力,消防宣传教育能力”。

4.1.2值班记录的填写

控室人员要做好《值班记录》、《故障报修记录》、《外部人员出入记录》和《报警记录》,对于所发生的火警在《值班记录》和《报警记录》上填写,对于每个故障也要在《值班记录》上填写,对于没有很快恢复的故障或者反复出现的故障要在《故障报修记录》上填写,并通知维修人员。值班记录要求填写详细,字迹清晰,要素齐全。

4.1.3查警

要做到闻警必动,在5 min之内到达报警现场,并能迅速在报警点的周边找到灭火器。查警时要携带查警包。包内要有消防电话、照明工具、门禁卡、各类设备钥匙和工具。查警时要细心,对于查警结果要用消防电话通知中控室值班人员。

4.1.4灭火器和灭火设施的使用

于初期火灾,中控室人员要会使用灭火器灭火。对于保护区内火灾,如果需要灭火,要会熟练操作使用设施灭火设备。

4.1.5消防中控室设备操作

灾自动报警系统使用要熟练:自检、消音、复位、手动/自动转换和主备电转换等操作,会使用广播设备引导疏散。

4.2消防安全检查

4.2.1检查用火、用电、危险品等

第一,违规吸烟。第二,有无违章用火、动用电焊,发现后要报告保卫消防部门。第三,违章使用电热器具。第四,电气安装是否违规。第五,下班后电、气开关是否关断。第六,电源是否老化破损。第七,电气配电设施周边是否放有可燃物品。

4.2.2检查通道出口和标识

第一,疏散通道是否畅通,出口门开启方向是否正确。第二,常闭式防火门是否关闭。第三,安全疏散标识是否正确完好。

4.2.3检查消防设施器材

第一,消防设施外观是否损坏(手动报警器、消火栓、水枪、水带及各类控制面板)。第二,灭火器的气压是否充足,是否在有效期之内。第三,自动报警、喷淋、气灭和消火栓系统等是否运行正常,并对水系统做末端及最不利点做出水试验。第四,防火门顺序器、闭门器是否正常,第五,消防设施和设备是否定期进行测试。

4.2.4检查持证上岗和值班在岗

第一,检查特殊工种是否持证上岗。第二,检查值班人员在岗情况。

4.2.5落实防火安全检查制度和隐患整改

第一,是否按照规定的要求进行组织培训和检查,记录是否详实。第二,发现的问题是否整改或者按照规定上报。第三,是否按期整改。

篇12

【关键词】建筑;混凝土;关键环节;薄弱环节;有效控制

衡量一个工程的建筑质量的好坏的重要指标在于混凝土是施工质量,可以说混凝土施工质量的状况直接影响到整个建筑工程的质量,而在施工过程中,通常更多的关注混凝土施工的技术性环节,而对混凝土施工的薄弱环节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1],而这些施工的薄弱环节恰好构成了决定施工质量的关键性环节,因此容易造成混凝土施工过程中质量不能达标。而标准的施工工程要求建筑物在外观及其性能方面均需要达到高标准,符合建筑审美标准与居住舒适标准,所以混凝土施工的控制,尤其是对关键环节与薄弱环节的控制在整个施工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

1 混凝土施工过程中的关键环节与薄弱环节分析

在建筑混凝土施工过程中,通常存在一些关键性且薄弱的环节,对这些环节的忽视主要表现为质量控制不当,进而造成多种工程质量事故的出现。

(1)混凝土裂缝问题

混凝土的裂缝问题是在建筑混凝土施工中不可避免会出现的一种问题,一般在建筑混凝土施工的过程中,裂缝问题只能最大化的减少,但不能从根本上消除。通常在建筑施工的过程中由于质量控制不严格等因素的影响而产生的混凝土裂缝包括物理裂缝与化学裂缝两种,其中物理裂缝主要是受混凝土内外温度差异而形成的,化学裂缝则更多的是由混凝土内部的水化学反应所引起的[3]。在建筑施工中要有效控制混凝土裂缝,需要从物理与化学角度分析,重视对混凝土的养护,降低混凝土裂缝的出现。

(2)墙体出现错位现象,模板尺寸存在一定偏差

建筑物时常会出现表面缺陷,包括墙体错位等现象,且在施工建造过程中由于测量的失误等因素影响也会导致模板尺寸出现偏差,支力不稳或者刚度不够等现象。

(3)水泥水灰比和骨料粒径调配不合理

在建筑混凝土施工的过程中,常常会由于水泥的水灰比不合理而导致骨料出现分离,出现麻面或者蜂窝,进而架空骨料,降低混凝土的密集程度及抗冻、抗渗的能力,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建筑物的耐久性[4]。

(4)钢筋混凝土结构薄弱环节

一般目标地震下所破坏的单元一定是薄弱的单元,也有一些单元在目标地震下没有发生破坏,但整体已经接近破坏,因为地震本身是随机的,因此本文对地震作用的评估主要是根据反应谱方法及底部剪力法,不能全部将地震中峰值加速度脉冲具体作用展现出来。因此在真正地震中,哪些接近破坏的单元是很有可能破坏的。

2 建筑混凝土施工过程中的关键与薄弱环节控制

(1)现场搅拌混凝土控制

通常市场中的混凝土质量与骨料级配都比较稳定合理,因此在混凝土的拌制中一般不会出现什么问题,但对那些有特殊要求的混凝土来讲,需要控制品种、标号等。通常现场混凝土的拌制主要控制以下几方面内容:

首先,水泥的标号与水灰比,通常混凝土的抗压强度代表混凝土的质量,而混凝土的标号与混凝土的抗压强度之间呈现正相关的关系,高标号水泥配置的混凝土其抗压强度也高,因此需重视水泥标号的选择。另外水灰比与混凝土的强度之间也呈现正比例的关系,水灰比越大,则混凝土的强度越高,传统的以增加水泥量来提高混凝土强度的观点是错误的。因此可以得出水泥的标号及水泥比是影响混凝土强度的重要因素。

其次,骨料粒径的控制。骨料级配与骨料的细度等也能影响混凝土的强度,主要表现在骨料的粒径上,通常在石子强度相同的状况下,碎石表现相对卵石来讲要粗糙,因此与水泥砂浆粘性较大,在配合比或者水灰比相同的状况下,碎石混凝土强度较大。在建筑施工中粗骨料控制一般在两到四厘米之间,选取粗砂并控制其含泥量的标准。在现场施工的过程中,还需要保证砂石的质量及混凝土的配合比[5]。

最后,对混凝土的养护,合理有效的养护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混凝土开裂或者强度降低等问题,要注意夏季防暴晒动机防冻害,保证混凝土特定的温度。

(2)钢筋保护层的控制

钢筋保护层在施工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价值与作用,如果保护层的施工出现问题,则会影响到混凝土的整体质量,因此在实际建筑混凝土施工的过程中,需要加大对钢筋保护层质量的控制。

首先,在建筑施工之前需要进行技术交底工作,针对施工过程中所涉及到的不同工程部位,根据设计图中的规范确定保护层的厚度。

其次,在混凝土浇筑的过程中,需要对直接踩踏钢筋的施工进行重点控制,强调规范化操作的运用。需要注意钢筋在绑扎时尽管位置是正确的,但在浇捣的过程中会发生位移,出现工机具压在上边或者人踩等状况。因此在建筑施工过程中,需要严格按照规范规定进行操作,在过筋凳搭跳板的施工过程中,人要在过筋凳跳板或多层板上施工,施工的设备需放置在跳板或者多层板上,以有效保护楼板钢筋,避免人为的踩踏等引起的质量事故的出现。

最后,还需要控制施工人员不得任意在钢筋上行走,对上层钢筋要进行有效固定;浇捣过程中需经常进行检查,以及时发现问题并有效解决。钢筋保护层厚度虽然并不能从根本上决定建筑质量,但在建筑施工中如忽视了钢筋保护层,则其产生的后果是十分严重的,因此应充分认识到钢筋保护层厚度对整个建筑工程的重要价值。

(3)模板支护质量控制

模板支护主要是在混凝土上浇注成型的过程中所采用的支架安装与模板等内容,通常使用的模板主要是以多层胶合板支模及定型组合钢模板为主,并以钢管排架结构作为其支撑体系。通常排架支撑系统是以施工的组织设计为基础的,在安装工艺上相对简单,但十分稳定、牢固,且不下沉,一般不会构成施工的薄弱环节。但模板在其加工制作、组合、拼装以及整体支护等方面却对混凝土的外观质量产生重要的影响[6],这部分内容也是建筑施工控制的关键性环节,对这部分内容的控制需要把握以下几点:

首先,在建筑混凝土施工的过程中,模板经常存在超次数周转的状况,因此很容易对混凝土外观的质量产生影响,因此需要对模板的使用状况进行排查,及时废弃哪些变形的或者损坏状况较大的模板,同时模板还应该做到及时涂刷脱模剂。

其次,在支护模板之前要对连接的附件进行仔细检查,包括扣件、U形卡、钩头螺栓、紧固螺栓、穿墙螺栓、柱模定型箍等,同时还需要对整个支撑系统,横杆、斜杆、立杆、单可调早拆翼托、双可调早拆翼托、木方等进行仔细检查。

最后要对混凝土浇筑时的均匀性进行有效控制。因为受混凝上重力、侧压力等的影响,模板及其支承系统会产生变形或位移,甚至坍塌等状况。因此在混凝土浇筑的过程中,需要注意浇筑的均匀性,以避免事故的发生,另外还需要及时对模板及支承系统进行仔细检查与维护,保证施工的安全与施工的质量。

3 结论

建筑混凝土施工的质量标准的决定性因素即建筑工程混凝土施工质量标准,因此在建筑施工过程中,需要对混凝土的施工环节进行有效控制,尤其是关键环节与薄弱环节的控制。但在实际施工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对一些薄弱环节及关键环节缺乏应有的重视,因此造成整个建筑物的质量不能达到规定的标准。因此需要有效控制混凝土的关键与薄弱环节,保证施工商品的增值。

参考文献

[1]王峥,吕亮亮.建筑工程中混凝土质量控制的关键环节[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1):247

[2]王昕.建筑工程中混凝土施工的质量控制[J].轻工设计,2011,(6):181-181

[3]雷震雯.浅谈建筑混凝土施工的质量控制[J].中国房地产业,2011,(3):134-134

[4]周和平.施工中确保混凝土强度关键环节的控制[J].科学之友,2008,(32):12-13

篇13

[关键词]建筑施工;混凝土;质量控制

中图分类号:TU7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306-1499-(2014)11-0087-01

建筑施工过程中混凝土的质量控制在建筑施工工作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它关系到建筑成本、经济财产安全、建筑业形象、建筑业诚信度和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我们必须深刻了解混凝土的特性和使用规范,结合当前施工实际,在施工过程中,加强对强度统计标准差和配合比的管理,加强施工前对原材料原则标准和产品认定的控制,加强施工搅拌过程中各程序的控制,加强长距离运送过程中的检测工作以及浇筑过程中质量控制、外加剂品种性能和掺量的检测管理,全面提升建筑施工全过程的质量监控体系建设,促进建筑业和国民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

1.建筑施工过程中混凝土的质量问题及原因分析

混凝土,以其配合比准确,搅拌均匀,保水性、和易性和流动性良好,环境污染小,并且能够有效地提高施工速度,减轻劳动强度等优点受到建筑业的广泛应用。但在使用过程中,其缺点也日益显露。混凝土自重较大,较为容易产生裂缝,养护期长,寒冷地区工期长等缺点,再加上施工过程中质量监督不到位,使得混凝土的应用效果没有达到预想水平,其质量控制不到位。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 生产过程中缺乏指导监控

当下,随着市场竞争愈加激烈和复杂化程度的加深,混凝土生产商转向个人经营企业,生产的随意性较大,缺乏适当的引导、调控,没有严格的生产标准和质量监督体系,使得生产出的混凝土质量标准差异,再加上生产商过分追求企业收入,却没有切实可行的生产计划和生产目标,使得市场需求失衡,为了企业生存只得相互压价,最终导致混凝土质量普遍下降,为建筑业的质量问题埋下了隐患。

1.2 施工过程中使用不当、质量监控不到位

在建筑施工过程中,缺乏专业性的技术团队,对于混凝土的使用方式不完善,没有充分考虑影响混凝土使用效果的各个方面因素,使得混凝土自身的最佳效用没有真正的发挥出来。此外,在施工过程中,应有的监督不到位,使得混凝土的使用随意性较大,没有充分考虑到科学性因素,因此质量不高。

2.如何增强建筑施工过程中混凝土的质量控制

针对当前情况下存在的混凝土质量监控不到位的客观实际,我们在充分考虑混凝土的特性,以及我国建筑施工的各个环节的基础上提出了建筑施工过程中混凝土质量控制的具体途径,内容如下:

2.1对强度统计标准差和配合比的管理

《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GB50164-92)中相关规定,对混凝土或集中搅拌混凝土,为了检查生产管理水平, 要求按月或季度统计其强度标准差 它是混凝土施工配制强度的重要影响参数,也是保证混凝土强度达95%的重要条件,因此按实际统计值对施工配制强度进行动态管理是很有必要的。在根据设计要求和混凝土的工程特点,确认后的各种原材料,现场监理工程师应该现场进行见证取样,并填写见证取样清单,检查具体属性并填写相应的列表,指导混凝土拌制工作,以满足建筑工程要求。

2.2原材料控制

在混凝土的几种组成成份中,监理工程师、质量工程师应着重在工程资料和实物检查两方面。目前实行的监理见证取样送检制度值得肯定,但近几年只针对现场搅拌的混凝土原料进行了见证取样,而对于预拌混凝土来说,不少地区还是空白,因此笔者建议监理单位应对此领域加以监督。

2.3搅拌过程控制

混泥土搅拌站一般均配有电脑计量装置,但必须定期由专门检测机构进行检测,保证各种材料计量准确。严格按照产品使用说明进行搅拌,对于水温、搅拌时教案等多个方面进行严格的规范,把数据化的信息制成规定,使搅拌工人能够有章可循,切忌数据不明确、不具体等因素造成搅拌过程中控制不到位。

2.4长距离运送的质量检测

混凝土应以最短的时间从搅拌地点运抵浇筑地点,目前预拌混凝土一般采用专用混凝土罐车运送,根据路线、时间、季节、天气、混凝土输送方式等因素调整混凝土的初凝、终凝时间及和易性。因此,选择较为合理的交通运输方式和采用适当的运输条件成为重点。在运输之前和运输之后都应该进行一次质量检测,以确保运输后的混凝土能够更好的投入使用,不对工程质量产生影响。

2.5浇筑过程中控制

混凝土浇筑前,监理工程师、质量工程师应检查混凝土的浇筑方法是否合理、水电供应是否保证、各工种人员的配备情况;振捣器的类型、规格、数量是否满足混凝土的振捣要求;构件模具及数量是否合适;浇筑期间的气候、气温,夏季、雨季、冬期施工,覆盖材料是否准备好。在浇筑过程中,注意观察混凝土拌合物的坍落度等性能,若有问题,应及时要求混凝土厂家对配合比作合理调整;督促施工单位控制好每层混凝土浇筑厚度及振捣器的插点是否均匀,移动间距是否符合要求;对钢筋交叉密集的梁柱节点是否振捣到位,以防漏振而出现蜂窝、麻面。对大体积混凝土或厚度较大的部件,应采用低水化热水泥并强调保温养护措施。

2.6对外加剂品种性能和掺量的检测

由于外加剂的品种和功能仍在不断开发和应用, 故有必要充分了解不同外加剂品种的性能和掺量比例。 特别要指出的是,减水剂的掺量受环境气温变化的影响很大,混凝土拌和物的坍落度随气温变化的影响,在夏季施工时各时段温差较大,必须随时监控出料口混凝土拌和物的坍落度随温度的变化情况,必要时对减水剂的掺量作出适当调整。

3.结语

总之,建筑施工过程中混凝土的质量控制在建筑施工工作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它关系到建筑成本、经济财产安全、建筑业形象、建筑业诚信度和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我们必须深刻了解混凝土的特性和使用规范,结合当前施工实际,在施工过程中,加强对强度统计标准差和配合比的管理,加强施工前对原材料原则标准和产品认定的控制,加强施工搅拌过程中各程序的控制,加强长距离运送过程中的检测工作以及浇筑过程中质量控制、外加剂品种性能和掺量的检测管理,全面提升建筑施工全过程的质量监控体系建设,促进建筑业和国民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篇14

关键词国土资源承载力;空间管制;津唐秦

中图分类号F293; TU984.19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04(2013)09-0082-08

随着环渤海经济一体化和国家空间战略重心北移,津-唐-秦地区因其临海优势而面临巨大发展机遇,但与此同时人口聚集、产业转型、城镇化等空间过程也因该地区固有的短板而经受考验,如资源紧缺、环境恶化、空间破碎等问题。国土规划如何结合上述问题和区域发展实际制定一套更加行之有效的管理机制和控制手段?从理论上说,关于国土规划[1-6]和资源环境承载力[7-12]的理论已有相当多的论述,但此类内容多体现于研究层面,且以非法定规划居多,基于承载力分析的国土规划实证尚较为缺乏。为此,2010年国土资源部咨询研究中心展开了一场“国土规划大讨论”,探讨国土规划的定位、理论、方法与机制,本文即是基于此次讨论而开展的实证研究。研究从环渤海地区空间发展的现实问题入手,着重分析资源、环境两个维度的状态、压力以及响应的规划过程,进而根据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找寻适宜的空间管制途径。

1研究背景

1.1现实背景:环渤海区域空间演化

环渤海地区处于我国经济增长和国土开发由南向北推移的最前缘,该地区拥有众多战略性资源,并在国际产业转移(研发和服务全球化)和国家重心北移的战略环境影响下,呈现出以“都市区化”和“沿海化”为典型特征的空间发展趋势(见表1)。

传统上环渤海地区被认为是三个相对独立发展带的拼接体,即以“大连―沈阳”轴线为核心的辽东半岛发展带、以“青岛―济南”轴线为核心的山东半岛发展带和以“北京―天津―天津滨海新区”轴线为核心的京津冀发展带,而近年来随着经济增长、交通建设和沿海开发日渐活跃,真正意义上的环渤海地域功能综合体正在形成(见图1)。

1.2规划背景:沿海发展带规划热潮

环渤海大部分沿海城市和地区都有打造“沿海产业带”或“沿海城市发展带”的目标,从已编制的城市规划和区域规划来看,地方性城市规划多以经济发展为导向,而区域规划则更注重兼顾发展和保护两个方面内容。

例如,天津总体规划(以下简称总规,2004)“一轴两带三区”布局结构中重点打造大港―塘沽―汉沽东部滨海

发展带;唐山总规(2008)提出建设曹妃甸副中心,大力发展丰南―南堡―唐海―曹妃甸―乐亭沿海发展带;秦皇岛总规(2008)提出以规划沿海高速公路为依托,建设由山海关区、海港区、北戴河区、南戴河、黄金海岸、滨海新城(大蒲河)等构成的沿海城镇发展带。

上述规划框架的全面拉开客观上证实了津唐秦沿海地区城镇化发展的强大动力,但如此的局面下存在一定的隐忧:①加剧无序竞争和重复建设;②有可能导致工业生产区、生活居住区、生态保护区无序的交替布局,造成无序的“巨型三明治”结构;③突破适宜的人口容量,造成不可恢复性生态破坏。因此,以经济一体化、产业协同化、交通一体化、城乡一体化为目标的区域性规划应运而生。

吴良镛先生[13]在《京津冀地区城乡空间发展规划研

究》中提出“一轴三带”空间布局,即:以京、津两大城市为核心的京津走廊为枢轴,以环渤海湾的“大滨海地区”为新兴发展带,以山前城镇密集地区为传统发展带,以环京津燕山和太行山区为生态文化带。提高首都地区的区域竞争力、资源环境承载力和文化影响力,推动京津冀地区的均衡发展。

在此基础上,《京津冀城镇群总体规划》[14](2007)中则强调京津冀沿海地区以京津、京唐、津秦城镇发展走廊和沿海生态经济走廊为骨架,形成区域统筹协调发展的空间格局。并按国土资源类型将京津冀分为四个次区域层次,北部生态保护与资源涵养区、中部重点发展区、滨海地区和冀南地区四个区域,提出了不同的政策指引。

由于区域规划属非法定规划性质,在空间尺度上也略显宏观,地方政府往往忽视其中的生态保护和空间管制内容,采取更倾向于GDP增长的空间策略,重开发而轻保护。例如在高速工业化时期,海岸线河口、泻湖和湿地等敏感资源区的保护和自然岸线的保留被忽视,海岸线人工化迅速,之后又不得不以很大的代价进行恢复。从国际海岸带综合管理(ICZM)[15-16]经验看,更为微观、具体的专项管制规划对于海岸带生态维系有重要的保障作用。

1.3学术背景:国土资源承载力①危机

滨海地区既是产业发展、城镇建设增量部分的主要空间载体,也是资源、环境问题和各种开发风险交叠的高度复合区域。本轮经济发展热潮对环渤海地区相对脆弱的资源环境条件提出了极大挑战,目前已经暴露出“资源紧缺、环境恶化、空间破碎”等一系列问题,因此近年来关于环渤海区域承载力的研究逐步深入。

余丹林等[17]利用综合多种因素的状态空间法求出综合的区域承载力,结果显示,环渤海地区目前资源环境处于超载状态,特别是水土资源和生态环境的超载情况非常严重。

孙莉等[18-19]通过单要素与综合因素评价,分析了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成渝、中原五个城市群区域承载力差异,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京津冀城市群仅列第四位,从单要素分析看,水资源承载力是京津冀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最大短板,其次是环境和土地资源承载力(见图2)。

杨开忠等[20]在《环渤海地区2006-2015年社会经济发展环境承载力研究》报告中指出:目前环渤海地区整体上人口经济已超载,“2005年环渤海地区人口超载2 558万人,经济超载5 524亿元,分别超载12.7%和13.3%”。

我们认为,现状城市间、地区间对发展权的争夺加剧了资源、环境、生态等方面的严峻态势。如表2所示,由于临港产业和腹地竞争日趋白热化,环渤海西岸港口城市普遍都将能源、物流、机械等作为支柱产业,“沿海重化产业带”呼之欲出,这对于原本就生态脆弱、易受灾害的环渤海海岸带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因此,在即将到来的更大规模开发之前深入分析国土资源承载力,明确区域开发管制条件,保护好战略性生态空间意义重大。

基于上述背景,本文以天津―唐山―秦皇岛①为例,尝试在承载力评价基础上,阐述基于建设和生态适宜性的空间管制策略。

2“沿海化”发展与区域空间矛盾

20世纪后期,在城市化、工业化的驱动下,世界范围内人口和经济活动向海岸带空间集聚,这一过程称之为沿海化(littoralisation)。按世界通行的经济区域理论,距海岸线100公里以内的地区都属于沿海地区。全世界经济总量的60%、80%的特大城市集中在沿海带上[21]。在京津冀地区,近期海岸带地区的人口、产业、城镇化发展有着大幅超越内陆的趋势,开发强度的提高可能进一步恶化不堪重负的自然生态系统,引起资源环境过度透支和“沿海岸线化”危机。

2.1人口压力的沿海化

京津冀南北发展、沿海-沿山发展不对称,导致“人口压力的沿海化”。京津冀由于资源禀赋差异和首都经济导向的功能结构选择,形成“北工南农”的发展格局,沿山地区以生态保育功能为主导,沿海地区以外向经济和城镇发展为特征,这种差异不利于区域均衡发展和整体提升,也导致人口转移压力的沿海化。

天津滨海新区、秦皇岛、京唐港和曹妃甸等港口城市的发展客观上扮演着地区对外开放的重要枢纽的角色。随着“港口开发区―新城―主城区”的多核结构发展模式已经逐步形成,这些区域将会成为未来京津冀主要的人口迁入区。

2.2产业转型压力的沿海化

同位竞争以及港口和腹地发展空间不对称,导致“产业转型压力的沿海化”。港口经济先导是环渤海地区重要的产业空间策略之一,即通过港口经济的拉动拓展腹地,夯实产业基础,壮大区域经济。但如前所述,环渤海地区产业趋同现象明显,城市间作用相对较小。由于城市之间的协作与共享不足,竞争日益加剧,尤其在港口之间货源、靠港船舶和货物出口等方面群龙无首,最终都沦为韩国釜山港的配给港。

另外,由于首都导向的经济结构,天津、唐山等外向型海港城市的主要经济联系方向由对外与海外联系转变为向内与北京对接,阻碍了其门户效应充分发挥,进而影响了整个区域的外向竞争力。因此,增强综合竞争力和区域辐射力,很重要的一个前提是调整经济结构和产业空间结构,促进产业升级,减少内耗和重复建设,因此产业转型压力很大。

2.3城镇化压力的沿海化

中等职能城市和中小城镇不发育,城镇密集和都市区连绵程度低,导致“城镇化压力的沿海化”。合理的城镇体系结构是健康城镇化的基础,但与长三角城镇规模结构相比,长三角有五个区域性中心城市,而京津冀仅天津一个。由于中间层级的结构性缺失,形成全国性城市和市域城市的两极杠铃构架,再加上专业化工业城市的缺失,城际互动缺乏,城乡联系微弱。城镇化动力不足使得京津冀地区城乡二元问题非常突出,京津周边城镇普遍不发育,有“环京津贫困带”之说。

空间形态上,表现为城镇群空间连绵程度低,离散特征显著(见图3)。区域功能组织的缺失,必然造成城镇发展以自我为中心,空间增长的组织性弱,没有形成密集的“核心增长空间”,也没有出现沿传统交通走廊的“指状增长廊道”,各个都市区以中心市为核心各自拓展。从现状发展趋势看,沧-津-唐-秦沿海地带是最具成长性的城镇

化集聚引导区域,对于即将到来的城镇空间“连绵化”过程,我们必须未雨绸缪、及早引导和管制。

2.4资源环境压力的沿海化

综上所述,区域人口结构、经济结构、功能结构和空间结构决定了空间冲突的沿海化传导和聚焦,由于海岸带是环渤海地区重点的开发区位和共同的排污末端,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资源需求和环境保护压力,其环境容量已近极限。由于山东半岛、京津冀、辽中南三个城镇群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中期,大规模港口和城市建设将使环境危机短期内难以化解。对于长远的国土资源开发利用而言,保红线(耕地红线和生态红线)比保(经济)增长的困难更大、意义更大。

3津-唐-秦地区典型承载力问题表征

3.1水资源承载力问题

(1)水资源极度匮乏。津-唐-秦地区属于严重资源性缺水地区,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只有256.2 m3,只相当于全国平均(2007年为2 195 m3)的十分之一;亩均水资源占有量112.2 m3,只相当于全国(2007年为1 437 m3)的十三分之一。从单个城市看,2008年,天津人均水资源量仅有130 m3;唐山人均水资源量为336 m3,计入客水调入部分为388 m3;秦皇岛人均水资源量达到575 m3,水资源相对丰富,但也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2)地下水严重超采。在极度紧缺的水资源利用形势下,津-唐-秦地区存在严重的地下水超采现象。水资源开发利用超出承载能力的直接表象就是水生态环境恶化,如大范围地面沉降①、湖泊湿地萎缩和河道断流,以及大面积严重的水污染。本区由于城市和工矿区的布局较为密集,用水量大且集中,造成浅层地下水超采严重,已形成范围达2.8万km2的超采区。而天津由于深层地下水的超采,漏斗中心水位已达100 m,由于地下水位下降,已引起天津城市地面沉降和滨海地区海水入侵,使淡水层水质变坏,水井报废。

3.2土地资源承载力问题

(1)后备土地资源有限。2005年津-唐-秦地区耕地面积约为116.26万hm2,土地垦殖率为36.1%,体现了以耕地为主的土地利用格局,而高垦殖率对应的是较低的耕地开发潜力,耕地后备资源十分有限,后备土地资源总量仅占京津冀地区的1/10。从各地区耕地后备资源类型及空间分布看,天津耕地后备资源主要为滩地,集中分布于海河和潮白新河沿岸地带;唐山、秦皇岛北部主要为荒草地、滩地和沼泽地。

(2)工程地质状况不佳。首先是软土地基问题,比如天津本身就是退海地,地耐力差,土地“盐渍化”和“盆地化”严重。其次是地质断裂问题,天津滨海新区就是典型的活动断裂发育、区域稳定性较差的地区。最后是地面沉降问题,环渤海西岸地带大部分处于“强烈下降海岸区”,近年来由于人为的开发建设活动剧烈,本地区地面沉降一直保持高速率,根据相关研究报告数据,塘沽沉降中心从1967-2006年累计沉降为3.25 m,沉降速度令人触目惊心。严重的地面沉降不仅造成地面建筑变形,还造成海防工程效能下降,加剧了风暴潮灾害,并引发海岸线侵蚀淤积问题。天津由于海岸线强烈侵蚀,潮间带不断淤宽,岸线总长在80年里减少40 km,潮间带淤宽0.6-3 km不等。

3.3环境承载力问题

(1)海域污染与环境衰退。由于渤海是我国的内海,水动力条件较差,海水交换能力不强(大致17年才能交换一次),近海自净能力较低,因此,海洋生态环境十分脆弱。渤海海域环境污染居各大海区之首,渤海湾更是我国沿海接纳污染物最多的海域,占全国入海污染物总量的1/3。根据历年《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数据,从启动《渤海碧海行动计划》的2001年起,到2007年,渤海污染水域面积呈指数增长,短短六个年头,重度污染面积增加了3.47倍,中度污染面积增加了6.58倍。尤其是从2006年到2007年,重度污染面积增加了1.21倍,中度污染面积增加了2.07倍。此外,赤潮、海上溢油等灾害事件发生频繁,生态系统功能退化,生物资源锐减,主要经济鱼类已不成汛。

(2)海岸带生态危机与综合管理。海岸带作为海陆交互作用、资源丰饶和生态敏感的独特区域,在沿海化趋势下,资源利用的竞争性冲突日渐激烈,海岸线保护与利用的矛盾突出。非赖水产业挤占岸线资源,使开发活动在沿海岸线的狭窄地域内展开,造成开发的“沿海岸线化”倾向,带来海岸线生态退化、环境污染和资源枯竭等问题。基于海岸带综合管理需要,旅游、海水养殖、盐业、物流、临港工业、自然保护区等功能区必须进行统筹布局,但我国目前专门的规划和管理机制尚未成熟,使一些外部性问题不能有效解决。较为典型的是,目前秦皇岛旅游业正遭受天津、唐山等工业污染物的严重影响,解决这一问题有赖于完善的区域协调和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

4津-唐-秦地区承载力评价与空间管制

4.1津-唐-秦地区承载力评价

4.1.1指标体系与技术方法

津-唐-秦地区的城镇发展,受到水土资源条件、生态保护需求以及水土资源开发利用中的环境问题的约束。本次研究选择了自然背景要素、水土资源要素、人通要素三方面的指标,指标权重采用专家打分法确定,并以此为基准探讨高、中、低三种情景方案(保护耕地和生态空间、按现状趋势、促进经济和交通发展)下的适建空间容量。为了凸现生态环境的限制作用,选择了以下生态环境因子,作为对上述初步评价的修正(见表3)。

4.1.2评价结果

根据自然背景要素、水土资源要素、人通要素三方面的指标以及生态环境因子的修正,将整个津-唐-秦地区非建设空间分为:适宜发展、限制发展和不适宜发展三级。适宜城镇发展的区域以平原为主,土地利用类型以耕地为主;城镇限制发展的区域集中在平原地区受污染严重的河流附近以及滨海生态环境保护区域;城镇发展的不适宜开发区域,主要是一些生态保护与资源涵养区,以及一些自然保护区、水源涵养区、水土流失重点防护区。

按现状土地利用管制严格程度,津-唐-秦沿海地区适宜发展区域面积比例占72.3%(包括已建区),而限制发展和不适宜发展的区域分别占19.4%、8.3%(见图4)。

4.1.3情景分析

城镇化人口总量决定了城镇化和土地利用变化速度,2008年本地区城镇化人口约为1 400万人, 2020年人口预测低、中、高方案分别为1 800万人、2 000万人和2 200万人。低土地保护-高人口增长条件下城镇人口数量与适建面积的比值最高,开发强度大约比现状提高1倍,因此建议采用后两个方案(见表4)。

4.2承载力分区及其管制策略

4.2.1基于水土资源承载力的城镇化与产业空间引导策略

水资源、土地资源区域丰度与产业、人口区域布局相关联进行分析表明,水资源丰富有利于产业规模的扩大,土地资源丰富则有利于人口的空间集聚。综合考虑资源承载力和生态环境承载力的状况及空间组合,可将津唐秦地区划分为三类区域:

(1)基本无压力区。

秦皇岛的青龙县地区水土资源量相对丰富,人口稀少、社会经济发展落后,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低,具有将大的开发潜力。土地资源基本没有压力,对人口、产业空间集聚的限制程度低,在注重生态环境约束的前提下,发展空间潜力较大。该地区可以通过建设水利工程,提高本地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从而提高水资源承载能力。

(2)水资源与生态环境基本持平、土地资源强压力区。

天津滨海新区工业用水还有一定空间,工业规模可适度扩大,但是要注意地区的集中布局。目前滨海新区实现了港湾疏浚和吹填造地的双赢策略,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土地指标不足的状况,但是大面积吹填活动仍有待海洋生态环评的考验。

(3)水土资源强超载、生态环境强压力区。

天津、唐山部分地区水资源承载力超载,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对生态环境造成巨大影响。生态修复和环境改善需要一定的水量支持,并将持续相当长的时间。天津由于城镇扩展迅速,而后备用地有限,土地资源承载压力大。此类区域产业结构不同,导致水土资源紧张的原因各异,但控制人口规模、发展节水型工业是其共同的发展方向。应加速产业结构调整,强化资源型工业的改造与产业升级;在控制人口增长和机械迁入的同时,大力发展节水型工业和第三产业。

4.2.2基于基础设施一体化和港城一体化的区域带动策略

津-唐-秦沿海经济不应是简单的岸边经济。与南方相比,我国北方缺乏长江、珠江这样天然的深入经济腹地的经济水道,后天陆路交通运输线路建设比较滞后,环渤海地区港口城市与经济腹地之间的联系不太理想,影响彼此之间的协调互动,所以筹划建设更多更好的以交通运输线为依托,并深入经济腹地的经济轴线,应当是津唐秦带动京津冀乃至华北经济发展的基础措施。

目前,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已构成本区域重要的制约因素,缺乏大型港口是首要的关键性因素,其次是淡水供应不足。解决上述问题需要采取以下措施:①加强疏港交通体系的建设,积极拓展腹地,塑造良好的港城关系;②推进港口合作和沿海通道建设,带动临港产业的集聚和港城的发展,建立天津港、曹妃甸港、秦皇岛港和黄骅港组成的渤海湾港口群;③针对跨区域调水和环境污染,建立切实有效的生态补偿和区域生态环境协调保护机制,加强水资源保护,协同治理区域污染。

4.2.3基于城镇极核化的海岸带空间增长策略

现状沿海地区产业带(组团)和综合城市建成区范围不断伸展,出现了土地利用空间破碎化和城镇带状连绵化趋势。我们认为现阶段海岸线地区处于城市化初期水平,适合集中发展培育若干城市增长极核。连绵带式的分散布局既不利于土地资源的集约化使用及海岸线资源的优化配置,短时期内也难于形成带动区域城市群成长的大中型规模城市。因此,建议未来的产业和城市空间发展过程中尽量要避免“连绵模式”,采用“极核-串珠模式”,积极培育中等规模城市,防止人工建设切断完整的海陆生态体系。

构筑极核式的城市群空间布局,需要在各极核之间培育保留大面积绿地空间,有利于区域生态环境的改善。因此,报告建议提高区域整体的森林覆盖率,重点加强沿海防护林、滨海山体、各主要河流防护林的建设。同时,结合各级自然保护区、湿地、耕地等的保护建设,构筑生态良好的广域绿地环境。

4.2.4基于增长管理的区域土地储备策略

近年来,由于产业特别是重化工业向滨海地区集聚,建设用地需求急速增长,已出现耕地被成片征用和“占多补少”的局面,经济发展对土地占用需求与土地资源供应紧缺的矛盾日益突出。

根据前述国土资源承载力评价结果,权衡不同开发和保护水平下的空间管制方案情景分析。借鉴国外“城市增长边界”的经验,以精明增长的思维进行土地管理,在规划期限内设置“区域增长边界”,弹性的调控区域开发规模和节奏。

例如,为保护耕地,城市建设用地普遍紧张的国情下,盐碱地和盐田既为大规模城市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土地储备资源,又应从生态环境的角度进行科学合理的使用。首先可以将位于若干城市增长核心周边的大型盐场和盐碱地,分步开发作为城市建设用地。以不同阶段城市发展规模以依据,按需分批取用。其次,作为城市建设用地储备而暂时未被使用的盐碱地,应积极改造其生态环境,培育湿地植被等,创造城市周边良好的生态环境。最后,位于自然保护区、河湖水库、风景名胜区等周边的盐碱地和废弃盐田,应大力恢复其生态系统,以促进区域生态环境的改善。

致谢:感谢国土资源部咨询研究中心何贤杰研究员的指导和帮助,感谢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的和朝东同志提供的协助,感谢三峡大学朱倩同学在文献校对方面提供的帮助。

参考文献

[1]Cohen J E. Population Growth and Earth’s Human CarryingCapacity[J]. Science, 1995, 26:341-6.

[2]Vernberg J F, Winona B V. The Coastal Zone:Past Present and Future. [M]. Carolina: University of South Carolina Press, 2001.

[3]李成,李开宇.21世纪国土规划的理论探讨[J].人文地理, 2003,(4):37-41.

[4]刘向民.国土规划制度的一个跨国比较[J].行政法学研究,2008,(2):103-117.

[5]申玉铭,毛汉英.国外国土开发整治与规划的经验及启示[J].世界地理研究,2004,(2):33-39.

[6]翟国方.日本国土规划的演变及启示[J].国际城市规划,2009,(4):85-90.

[7]高鹭,张宏业.生态承载力的国内外研究进展[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7,(2):19-26.

[8]郭秀锐,毛显强,冉圣宏.国内环境承载力研究进展[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0,(S1):29-31.

[9]刘晓丽,方创琳.城市群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进展及展望[J].地理科学进展,2008,(9):35-42.

[10]齐亚彬.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进展及其主要问题剖析[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05,(5):7-11.

[11]齐亚彬.国土资源承载力定量综合评价研究:以天津为例[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04,(6):6-9.

[12]卫晋晋,徐琳瑜.城市生态系统承载力的几种主要评价方法[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8,(9):133-137.

[13]吴良镛.京津冀地区城乡空间发展规划研究[R].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14]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京津冀城镇群总体规划[R].2007.

[15]Xuegong Xu, Huifang Peng, Qinzheng Xu, et al. Land Changes and Conflicts Coordination in Coastal Urbanization: A Case Study of the Shandong Peninsula in China.[J]. Coastal Management, 2009,(37).

[16]许学工,彭慧芳,徐勤政.海岸带快速城市化的土地资源冲突与协调:以山东半岛为例[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7):527-533.

[17]余丹林,毛汉英,高群.状态空间衡量区域承载状况初探:以环渤海地区为例[J].地理研究,2003,22(2):201-210.

[18]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城市承载力及其危机管理研究[R].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19]孙莉,吕斌,周兰兰.中国城市承载力区域差异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09,(3):133-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