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城市道路修建的意义范文

城市道路修建的意义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6 08:28:01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城市道路修建的意义,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城市道路修建的意义

篇1

关键词:城市道路;养护;管理

中图分类号:TU528文献标识码: A

引言:城市道路的养护管理工作是一项综合技术的运用过程,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要融合一些创新性的应用手段,尤其是推动整个养护工程与城市道路建设的责任管理等方式,细化每一个养护环节,更好的推动整个养护工程的完善与发展,为城市道路促进品位提升与形象展示提供更大的平台。

1分析城市道路养护管理的重要性

1.1功能升级的现实需要

在城市道路建设中,养护起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养护的功能更是有着实际性的巨大意义。从城市道路交通运输的安全性来看,为了确保交通安全,就必须实施绿化树种的应用。一是具有防眩的功能。通过在城市道路养护中采用合理的植被运用,通过分隔隔离带的有效配置,对于城市道路中车辆的灯光应用,可以减少眩光效用,井全面降低车辆事故的发生。二是形成整体的线性预告。通过在城市道路养护过程中,进行花草树木带的形成,对于道路中的一些线型变化,可以提高驾驶员的视线,对于城市道路驾驶的安全性有很大的帮助。三是有效的改善整个城市道路的景观。在养护过程中,通过造景、借景等方式,并将具有城市特色的景观显示出来,具有很大的现实作用。

1.2环境保护的客观要求

对于有些地区独有的风沙气候特征,没有一定植被的保护,就会使道路遭受风沙、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影响,尤其是水土流失严重,风力、水力等自然环境条件的影响,加之城市道路建设过程中认为的环境破坏,更大的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并形成恶性循环。大气环境、水污染、空气污染等大大的降低了群众的环境生活质量。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主要依靠传统的生产方式,造成产品质量低劣,技术水平严重偏低。在新疆地区城市道路养护树种,可以改善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城市道路植被养护,能稳固路基,有利于水土保持,减少风沙侵蚀.同时养护带可降低噪音,吸收浮尘和废气从而改善环境。

2城市道路养护的科学依据和作业时间分布

城市道路养护工作的基本原因是道路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由于如今道路的主要材料为沥青,而此种材料的感温性较为特殊,这样,沥青在和很多材料混合后,因其感温性特征而使得混合材料出现很多相应特点,在外界物理化学条件发生变化之际,此种特点表现的尤为明显。道路养护实践和相关模拟实验证明,温度变化对于道路面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影响甚大。温度变化尤其是对于道路面的物理性质影响甚大。就中国北方情况来说,冬季的低温比夏天的温度更容易使路面受到损坏。因为夏天的气温不足以使道路面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发生明显的变化,但冬天的低温却能够较明显地改变路面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冬天的低温使柏油发生收缩,在其牵引下,道路材料收缩幅度较大,道路材料粒子之间的空隙变大,致使路面发虚,容易被雨水渗入,这样会使路面加速损坏。这是道路建设和养护工程施工多半将施工时间从冬季移开、选择春夏之季的重要原因,北方尤其如此。

3道路养护成为今后道路事业的重点

3.1“三分修建七分养护”的对比性定位

道路修建与养护,无疑在道路事业中均占有重要地位。如果将两者进行对比,能否判断某一方的地位高于另一方?世界道路事业实践经验表明,道路建设环节固然异常重要,但最为消耗时间、人力、物力的还是养护环节。由于道路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的特点,对其进行的养护,是决定其生命的关键。因此,完全可以说,比较而言,道路养护的地位要高于道路修建之地位, “三分修建七分养护”之说的广为认同便证明了道路养护工作地位的重要性。

3.2道路养护成为今后道路事业的重点

经长期探索,一般将道路养护分为日常养护、特别养护、定期养护和改善工程四类。目前而言,中国城市道路网初步形成,因此,道路养护工作地位亦发生变化,从过去的“抢修”,逐渐向“全面养护”发展,今后,城市道路养护的方向是日常性养护与紧急性养护相结合,并辅以周期性养护,此乃最大限度地延长城市道路使用时间、节约养护成本的最佳方式。

4城市道路养护行业的发展方向

4.1城市道路养护行业必走市场化之路

由于道路养护工作属于长期性工作,对于道路养护工作者的责任意识要求较高。这种责任意识,一方面固然来源于其敬业精神,但另一方面,也与激励机制不无关系。目前,中国城市道路养护行业的管理模式有两种,一种是完全企业化的,以政府采购等方式购买其服务,而另一种则是以事业单位进行管理的模式。相对而言,后一种管理模式存在着同工不同酬、论资排辈、很容易冷落新人、打击新人积极性等缺欠,整体责任意识不如企业类型的道路养护工作群体。所以说,城市道路养护行业全面引入市场化机制是必然发展趋势,这是最大限度调动道路 养护工作人员积极性的必由之路,是有效配置道路养护资源的最有效方式。

4.2城市道路养护行业市场化之困境

虽然城市道路养护行业市场化是今后发展大趋势,但是,由于此前对这一问题认识有限,导致城市道路养护行业市场化存在很大的困境,计划经济体制残留的不良影响至今广泛存于这一行业。诸如道路养护的管理方式陈旧、管理人员素质不高、养护技术工作者比例很低、科技化水平不高、严重缺乏创新能力,等等,导致很难采用新技术,对于新材料、新工艺组合运用的能力不甚理想。因为这些问题的客观存在,所以,尽管政府努力推动城市道路养护行业市场化,但转型效果一直不甚理想。

4.3鼓励支持民营道路养护企业发展

尽管城市道路养护行业市场化遭遇一些困境,不能够实现完美转型和迅速转型,然而,一些具备灵敏市场嗅觉的民营企业还是捕捉了先机,异军突起。此类民营道路养护企业不像事业编制的养护公司那样人员臃肿,经济负担小,具有及时采用新技术的有利条件,内部一般是优胜劣汰,工作人员积极性、主动性较高,责任意识较强。这样,能够使政府具有更多的选择空间,使事业编制的养护公司处于生存危机之中,迫使其加速变革,引入竞争机制,实行激励性质的工资制度,不断适应市场化要求。同时可以使城市道路养护行业在竞争中走向质优价廉之路,政府能够有效节约道路养护资金,更有条件推动道路养护事业加速发展。

4.4政府相关管理部门的职能亟待转变

政府相关管理部门的职能亟待转变,以适应城市道路养护行业市场化的发展方向。首先,政府要对城市道路养护单位加速人员分流,作出合适安置,逐步减少财政支持和政策倾斜,逐渐实行企业化管理模式,科学配置其中的国有资源,重视培养年轻职工和引入技术人才,最后时机成熟,将此类机构彻底推向市场。这样,也就实现了政府相关管理部门的职能转变。

结语:我国城市道路的养护管理市场化目前处于起步阶段,与城市道路养护事业的发展方向是不相适应的。对城市道路养护行业中的事业单位和国有成分要加快进行市场化,鼓励民营城市道路养护企业成长壮大,使城市道路养护事业与国民经济发展大环境相适应。

参考文献:

[1]谢帼晖. 浅析城市道路的病害及预防性养护管理[J]. 江西建材,2014,05:137.

[2]白华. 城市道路养护维修施工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的探讨[J]. 价值工程,2014,19:64-65.

[3]宋丽微. 城市道路存在问题及施工养护管理[J]. 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16:205.

[4]黄强. 浅谈城市道路桥梁设施的养护管理[J]. 科技展望,2014,02:16-17.

篇2

关键词:城际交通干道设计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 A

城际交通干道是连接不同城市或组团的交通要道,其定位与功能有别于公路和城市道路。那么,在这类道路的设计过程中,如何灵活、合理地应用技术指标,并兼顾机动车、非机动车以及行人的交通需求,做到近远期结合,即成为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依托株洲铜塘湾至湘潭板塘铺道路(以下简称“铜板路”)的前期研究工作,对城际交通干道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展开思考。

1 项目背景

铜板路作为长株潭城市群核心区规划的城际交通干道,连接株洲、湘潭两市,路线全长约15km, 规划路基宽度42m,设计速度60km/h,全线按双向六车道城市I级主干路标准控制规模。其建成是长株潭地区交通同网建设的需要,是服务两型社会建设、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改善行车条件、提升服务水平的需要。

2 公路与城市道路的概念区分

城市发展,使得各城市间联系加强,各城市组团间距离缩短,原来是联系两个城市或城市组团之间的公路逐渐兼具城市道路的功能,并向城市道路转变。而城市道路与公路有诸多不同之处。就功能而言,城市道路服务城市内部体系,广义上,紧密型城市组团间的道路也属于城市道路范畴;而公路则是联系各城市或各个大型城市组团的道路。从交通组成上分析,城市道路的交通构成比较复杂,但基本不会出现重载交通,公路则与之相反。就设计过程来说,公路设计如大泼墨,城市道路似小写意。前者主要考虑线形的流畅、结合地形、地质情况设置构造物;而后者在设计时,由于线形受较大限制,与周围建筑和构造物的衔接成了设计的重点。再者,两者的服务功能不同,城市道路服务的是人和车,并应兼顾道路两侧商业发展,所以在细部的设计中应体现更多的人文关怀,而公路服务的主要是车,则主要强调驾乘感受。此外,城市之间的公路采用“贷款修路,收费还贷”的建设运营模式,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但当城市发展,公路变成城市道路时,收费将制约两个城市中心的发展。城市越来越大,公路交通与城市交通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如何准确定位城际交通,在设计中如何兼顾其功能,是一个意义深远的课题。

3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

3.1平曲线半径取值

道路平面设计应处理好直线与平曲线的衔接,合理地设置缓和曲线、超高、加宽等,并从行车安全与舒适角度考虑,灵活运用技术指标。铜板路除起点段约2.7km和终点段约3.0km位于城市规划区内,其他路段均经过农村,具有明显的公路特点。沿线地形地质条件相对简单,不是平面设计的主要控制因素。根据《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 37―2012),对于设计速度为60km/h的城市I级主干路,圆曲线半径取值见表1。

表1城市道路圆曲线取值情况(60km/h)

而根据《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当设计速度为60km/h时,圆曲线半径取值见表2。

表2公路圆曲线取值情况(60km/h)

本项目为城市主干路,为便于与沿线多条道路平交,尽量不设超高。那么,从安全的角度出发,结合本项目的功能定位,不设超高的最小半径应取到1500m以上为宜(本项目路面横坡为1.5%),局部困难路段,可按600m 控制。对于无平面交叉、且两侧征地拆迁代价与难度较大的路段,满足表1要求即可。

3.2纵断面设计

铜板路联系株洲、湘潭两市,沿线经过多处城镇、工业区及港口码头,混合交通特征明显,在设计过程中,应充分考虑机动车、非机动车以及行人的交通需求。考虑到非机动车爬坡能力较差,非机动车道的设计应对最大纵坡和坡长进行控制。为方便沿线商住群体进出道路,道路应尽可能采用整体式路基设计。这样就产生了一个矛盾:当道路纵坡较陡,坡度较长时,难以满足非机动车道纵断面设计要求,就需考虑机非车道分离设置。首先,在设计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各类交通的需求,其次,应考虑道路两侧以后的发展,做到近远期结合,并有效降低工程造价。

3.3道路绿地率满足规范要求

根据长株潭城市群核心区交通规划、株洲市交通规划以及湘潭市交通规划,并结合地方政府意见,铜板路路基宽度为42.0m。根据交通量预测结果,预测末年小时交通量达到了2612pcu/h,计算得出需修建双向六车道才能满通需求。经横断面多方案论证,确定路基标准横断面方案图如下:

而根据《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CJJ75-97),红线宽度在40~50m的道路绿地率不得小于25%,该横断面形式未达到绿地率要求。考虑本项目只有部分路段位于城区,大部分路段位于郊区,路侧绿化较好,道路绿地率计算时,可将路基边坡绿化以及路侧绿化考虑在内。并将道路两侧用地进行预留,远期可作城市绿化用地。

3.4构造物设置

本项目起点接株洲响石路(城市主干路,四车道),先后下穿武广客运专线,下穿京港澳国家高速公路,下穿湘黔铁路,下穿芙蓉大道二期(规划城市快速路),终点与板塘大道(G107,城市主干路)相接。控制性构造物较多,这不光是工程建设难点所在,也是控制投资的重点工程。鉴于此,项目起终点与城市主干路的交叉在工可阶段均按平面交叉控制规模,建议在下阶段进一步优化交叉形式,并进行平交与立交的比选论证。与铁路交叉路段,尽量做到线路与铁路垂直交叉,保证道路净宽,并落实防撞措施,保证安全。与规划快速路的交叉尽量采用互通形式,修建简易匝道,保证安全行车和理想的服务水平。

3.5公共交通设施

铜板路有超过三分之一的里程位于城市建成区内,随着长株潭城市群一体化进程推进,株洲与湘潭之间联系日益紧密,融城发展后劲较大。加上现有通道已通公交车,因此,有必要在项目前期将公共交通设施考虑进去。工可报告基于近远期结合考虑的思路,全线设置公交车站。其中,城区段公交车站设置距离为500~800m,非城区段公交车站间距为1~2km,基本覆盖沿线重要交通源,保证公交站点服务半径在合理范围内。

4结语

城际道路有别于公路,与城市道路也不同,设计思路应更加灵活,深入解读公路及城市道路相关设计规范,并与城市规划紧密结合,充分考虑到项目自身及相关路网的功能需求,研究成果才能符合项目实际,更具可操作性。

参考文献:

湖南省交通规划勘察设计院.《株洲铜塘湾至湘潭板塘铺道路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篇3

关键词:城市道路绿化;生态规划;原则;物种多样性;树种

现代化的城市道路在满通等道路使用功能外,还兼具绿化美化、防眩光、缓解驾车疲劳、调节心情稳定等作用。对城市中的人们而言,一个城市总体印象主要来源于其在道路上的感受,这种感受不只是生硬的混凝土外表,也包括道路旁的绿地植物,所以说赏心悦目的道路景观是城市道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着城市面貌和环境质量。在这样情况下,有必要在城市道路绿化规划设计中引入“生态”观念,探索以生态为导向的城市道路绿化规划设计思路和方法,这对生态城市的建设有着重要的现实价值和意义。

1 城市道路绿化及其生态意义

城市道路绿化是指在道路两旁及分隔带内栽植树木、花草以及护路林等,以达到隔绝噪音、净化空气、美化环境的目的,是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景观元素在道路上的排列具有方向性,人们沿着不同的交通路线活动,所看到的景观序列也不同。随着城市道路建设的快速发展,道路绿化日益受到重视,不仅能遮荫、防尘、防护、净化空气、美化城市环境,还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和经济价值。

城市道路绿化是城市中最宝贵的绿地资源,有着巨大的生态意义。①城市道路两旁多是绿色植物,它们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维持碳氧平衡;②吸收有害气体,净化空气。空气中有很多危害人身体健康的气体,如二氧化碳、二氧化氮、二氧化硫等,而城市道路绿化对这些有害气体有很强的吸收和净化能力;③防尘。诸多事实证明城市道路绿化对粉尘有明显的过滤和吸附作用,尤其高大树木;④杀菌。例如,景天科植物的汁液能消灭流行感冒一类的病毒,松树放出的臭氧能抑制结核菌,等等;⑤衰减噪音。城市道路两旁的林带能防治噪音,原理是声能投射到树叶上被反射到各个方向,利用树叶振动来消减噪音。

2 城市道路绿化生态规划设计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随着城市现代化建设不断推进,大量的建筑物、道路等建设使城市硬化地面面积日益提高,城市绿地空间日益缩小。过多的硬化地面积为城市带来了以下危害:①硬化地面渗水性差,导致地面雨水径流过大,倘若城市排水设施的输送能力低的话,一旦下暴雨,雨水无法及时排出;②城市道路材料主要是混凝土,这种材料会吸收和反射太阳的热,增加城市的热效应,从而影响着城市的生态环境;④大量的城市道路建设虽然缓解了交通压力,却造成城市生态环境失衡,为人类生存与发展产产生了严重的负面效应,这就要求我们重视城市道路绿化生态规划。

时代在变迁、思想在进步,在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大浪潮中人们逐渐认识到,我们接受大自然馈赠的同时更要保护自然,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特别是在城市环境污染严重、生态失衡的当下,更要采取有效的生态环境防护措施。而城市道路绿化可以强化城市中的自然体系,通过植物的生态作用消除硬化地面带来的负面影响,建设生态型城市。所以,城市道路绿化的生态建设是保护城市生态环境平衡的有效方法,是顺应城市发展客观规律的必然选择,是促进现代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有力手段,无论对城市发展还是城市生态环境保护都有着巨大的价值和意义。

3 城市道路绿化的生态规划设计

所谓的生态规划是指在自然综合体的天然平衡情况不作重大变化,自然环境不受破坏下,应用生态学原理,计算并合理安排天然资源的利用及组织土地的利用。城市道路绿地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一方面受制于城市环境的影响,一方面要利用其生态价值去改善城市环境。城市道路绿化生态规划是一项系统性工程,要遵守城市生态特性原则和物种多样性原则,对树木、植被等植物物种的选择、种植面积、种植数量要有严密规划,构建完善的生态系统,最大程度地发挥生态效应。

3.1 遵守的规划原则

3.1.1 城市生态特性原则

(1)物理特性。城市道路的土壤肥力低、水分不足、透水性差,加之空气质量不高,在这样恶劣的物理体性下,要做好乔木、灌木、地表植被的选择。乔木主要作为行道树,有美化街道、遮荫等作用,宜种植生命力强盛、病虫害少的树种,如雪松、法桐、国槐、合欢、垂柳等。灌木主要应用于分车带和人行道绿带,有衰减噪音、遮挡视线等作用,易种植紫荆、连翘、金叶女贞、大叶黄杨等。

(2)生物特性。病虫害是威胁植物旺盛生长的主要因素,从生态学角度看,易选择本地生态系统中有其病虫害天敌的树种,以确保旺盛生长。例如,东北地区易种植樟子松、侩柏、黑松、梓树、山杏等树种,抗病性强,便于管理。

(3)社会特性。城市道路绿化是城市风貌的一部分,树种的选择要与城市文化、周围建筑等相协调,构建赏心悦目的人文景观。所以,对城市道路绿化进行生态规划时要尊重传统文化和街道独有的色彩,与街道背景和城市文化结合造景,才是适宜的生态设计。

3.1.2 物种多样性原则

多样性的树木能改善城市道路绿化景观的单调性,营建多重结构的食物链,有效防护病虫害,茂盛生长。

(1)城市道路绿化系统是城市植物物种多样性的载体,规划布局合理的道路绿化才能确保物种的多样性。

(2)城市道路绿化在规划设计前,要对树种生态情况进行深入了解,综合考虑它们的生物特性和生长习性来合理配置乔木、灌木等植物,形成多样性的植物生态系统。

(3)绿化植物茎叶所占的空间体积是衡量城市绿化生态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准,同样面积内种植的树木越多,复层指数越高,所以选择树木时要考虑种植面积及种植数量,以提高复层指数。

3.2 具体的生态规划与设计

生态是物种与物种之间的协调关系,是城市景观的灵魂。城市道路绿化的布局和物种选择要密切配合,与周围环境和建筑物相适应,做到景观和环境的相对统一。城市道路绿化的生态规划要结合整体规划结构布局,讲究层次美、季相美、整体美,注意乔灌花、乔灌草的搭配,以及竖向空间的分隔等,力求形成点线面组合的多样空间形式,以达到最佳的生态作用。

对于城市道路绿化景观,应按照生态规划原则和国家道路绿化条例的要求进行设计,具体如下:

(1)机动车与非机动车之间设置隔离绿化带,人行道路一侧也要设置路侧绿化带,用于衰减噪音、防尘、净化空气之用。在树种选择上,要因地制宜、适地适树,根据土壤肥力、养护管理等条件选择适宜生长的树种,最好是具有抗污染性强、观赏价值和长势好的,能满足防尘、遮阳降温等需求。

(2)在树木种植上面建议采用立体栽植设计,尽量种植多样的树木。为了充分发挥道路绿化的生态作用,规划设计不要过于强调景观效应,一味引进美、奇、新的植物,否则会降低生态作用。

(3)道路绿化带的宽度要高于7m,只有在足够宽度的土壤上才能种出种类搭配适宜、密度适当的绿化带,维持正常的生态循环境。值得注意的是,建筑密度大的城市干道可能没有较大面积的绿化带,在这种情况下要尽量创作一些土壤、地理等条件符合要求的多孔性小空间。

(4)用长远的眼光看城市道路绿化规划问题,不易经常更换树种、植被,以免影响本地生态循环系统。出于生态安全性考虑,对引进的外来树种要相当谨慎,只有经过三年以上的生态安全性即生长适应性观测的树种才能种植,以维持生态平衡。

(5)对城市道路绿化进行生态规划设计时,要考虑行车、行人的进度和视线条件,确保视野开阔,避免遮挡行车、行人的视线,发生交通安全事故。除了规划设计要着重考虑这一点,养护中要注重修剪,既可以避免遮挡视线又可以美化市容市貌。例如,道路交叉口不种植高大、茂盛的树木,以低矮灌木为主,保持视野开阔。

(6)在交通量、人流小的路段,车行道和人行道之间要预先留出一条不铺装的种植带,种植乔木、灌木、草坪等植物,宽度要适宜,便于行车、行人停靠。在交通量大、人流大二人行道窄的路段,易设计树池式绿带,一般为长方形、正方形、圆形,易种植花草等。注意树池要低于路面,便于雨水渗透,确保土壤的渗透性、多孔性良好,以便植物生长。

(7)除了城市道路绿化种植外还要考虑养护管理问题,如果重种植、轻养护,绿化、生态效果会降低,因为城市道路绿化植物的地理条件差,不易于生长,要特别注重人工养护管理。例如,及时补充水分、养分,除病虫害,修建等,使树木长势旺盛,所以要制定一份科学、合理的养护管理计划。

4 结束语

城市道路绿化是城市的一道风景线,不仅美化了城市面貌,也改善着城市生态环境,在城市生态系统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功能作用。一些中小城市为寻求经济繁荣,忽视了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在城市道路来绿化上的投入严重不足,导致其生态作用无法充分发挥。目前,城市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城市发展要坚持经济与环境并重原则,经济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所以要做好城市道路绿化的生态规划设计工作,合理配置道路两旁的植物,以维护城市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为人们营建舒适、绿色的生活家园。

参考文献

[1]张一奇,应君,蒋建松.人性化城市道路绿化景观设计初探――以海宁市钱江路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14期.

[2]王卓琦,顾蔚文,施拥军.某城市道路绿化景观建设[J].山西建筑,2010年33期.

[3]姜多,贾文婷.浅谈道路绿化中的植物配置与绿化形式[J].林业科技情报,2010年03期.

[4]王睿.城市道路功能与景观结合性设计初探――以营口市东部新城渤海大街东段为例[A].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上册)[C].2011年.

[5]王亚茜.城市道路绿化景观设计研究[D].西安长安大学,2011年5期.

[6]殷九玲,穆瑞丹,寇博.城市道路绿化景观设计研究[J].现代园艺,2011年9期.

篇4

关键词:市政道路;养护管理; 

中图分类号:U41文献标识码: A

市政道路养护就是对市政道路进行经常性保养和维修以预防和消除各种道路病害,使道路工程结构完好,保证道路应有的强度、稳定性、平整度和使用寿命,保证行车速度和行车安全,保障道路通行能力及其使用功能。 

一、市政道路养护管理的特点 

城市道路设计标准、建设质量、运营方式决定了其养护管理工作主要有以下特点:(1)实施养护作业的强制性。城市道路在城市综合运输网络中所具有的地位及作用,决定了对城市道路的养护应当是建立在法律法规基础上的强制性养护。(2)养护对象的广泛性、全面性。城市道路的养护对象除道路、桥涵及沿线附属设施外,还包括交通工程设施、绿化环保设施、服务设施等各个方面。(3)养护作业方式的机动性与时效性。城市道路的养护更要求快捷机动、实用高效,养护工艺、操作规程程序性强,尽量减少对交通的影响。(4)养护技术的专业性和复杂性。城市道路的养护除需要具备机械化、专业化外,还需不断探索和发展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使用。在养护检测手段上,需具备现代化综合检测设备,养护工作涉及的学科领域比较宽泛,科技含量高、技术工艺复杂。 

二、加强市政道路养护管理水平的几点建议 

1、加强道路养护管理制度建设,推动道路养护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管理制度缺失势必会影响道路的养护工作,因此有必要推动道路养护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建设。第一,要将道路的局部修复、日常保养工作制度化,对道路出现的损失进行及时的修复。根据不同线路的实际情况和不同季节线路受损的情况提出具体的修复标准和修复要求,加强对道路的日常巡视工作,保证出现的问题能够得到及时解决,及时补救。第二,落实道路养护的责任制,提高养护人员的责任心,对养护人员实行考核制,将道路养护的各项工作纳入考核范围,提高养护工程的质量。第三,根据道路养护的实践,不断创新道路养护管理模式,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及时应对道路养护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设立道路养护奖惩制度,提高养护人员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以市政道路养护监测技术的更新,促进市政道路维修养护工作的有效开展。在现代市政道路维修养护技术发展中,监测设备的发展为养护管理工作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持。利用现代化养护监测、检测设备的运用能够实现快速的道路检测,减少传统道路巡检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例如车载平整度监测仪通过行车过程中的路面反应能够对路面平整度、起鼓、破损等进行检测与记录。而高空高清摄像技术使传统的路面巡检以室内图片分析方式开展,通过照片的放大、检查了解路面裂缝等地点与情况。现代检测、监测技术的运用极大的提高了养护巡检工作效率,为促进养护成本的控制奠定了基础。现代市政道路维修养护部门、企业应加大道路养护新技术、新设备的运用,通过加大设备与技术的投入促进我国市政道路维修养护科技水平的提高。 

3、扩大养护资金筹措渠道,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从目前来看,可供城市道路养护管理的资金来源渠道主要有:土地有偿使用收入中提取;有选择地出让部分基础设施的使用权和经营权;合作路桥经营权;吸收增量资本;合理收取各种占道费;征收出租房税;建立以养路费为主的道路用户税费筹资体制;国家或省支持的城市管理的专项资金;关键路段设置轴重检测设备;居民收入调节税的征管;修建具有优质服务设施的车辆清洗站;修建优质设施污水处理厂;修建地上或地下大型停车场;修建优质服务设施城市道路等。以此为基础,提高城市道路养护资金的使用效率,花更少的钱办更多的事,达到更好的效果,也是节省资金的有效办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提高资金效率:加强资金的使用管理;提高养护决策水平;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节约成本;严格审批养护工程变更等。 

4、做好市政道路养护工程的监理工作。(1)明确监理程序,规范施工过程。明确监理程序,规范各个环节,即要求施工单位在开工前“四报审”(报审现场质量管理体系、施工方案、进度计划、开工申请),施工过程中“五报验”(报验原材料构配件、隐蔽工程、工序施工质量、分部分项工程、施工意外情况处理)以规范原材控制,工艺流程控制,施工操作控制,工序交接检验和专业工种间验收的各个环节。坚持“四不准”(即未经监理工程师签字,原材不准使用,不准进入下道工序,不准进行竣工验收,业主不准拨付工程款)。(2)做好质量预控,合理确定质量控制点。由于市政道路施工时所受影响因素较多,出现问题的频率也较大。这就要求监理工程师要结合项目特点,认真阅读图纸并查阅相关资料,靠自身知识和经验积累及预见性,针对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质量问题制定预控对策。(3)做好施工过程的质量监理。监理工程师的跟踪旁站和巡视是工程质量现场控制的重要环节,在监理时要做到“多巡视、抓关键、查细部、盯重点、多动手”及时掌握现场动态,发现并纠正存在的问题。 

5、注重养护机械的合理组合。(l)技术性能的合理组合。养护机械的技术性能根据类别不同,其侧重点也不同,要结合施工过程对机械进行合理的组合。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一是施工主机械与配套机械有效组合,在进行配套机械的选取时,应尽量选择作业效率高、产量大的机械,以利于主机械性能的充分发挥;二是辅助机械与主机械的组合使用,与配套机械相同,为充分发挥主机械性能,应优先选取生产率略大于主机械的辅助机械;三是机具之间与运载机械之间的组合,如选择牵引设备与装载机具时,装载机具的容量及性能要在牵引设备的承受范围之内,既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以便发挥出设备最佳性能。(2)种类与数量的组合。为提高组合机械的作业效率,在选用施工机械种类时,应遵循品种及数量最少的原则,以市政道路工程的自身特点为依据,尽量选用工作效率高的大型施工机械,品种也应尽量单一。这样,一方面利于操作人员的操作,另一方面也利于机械在施工过程中的运输、调度及保养等工作的开展。 

6、重视行业从业人员的学习培训教育。为进一步提高行业从业人员的业务水平和基本素质,市政行业应制定年度教育培训计划,明确培训时间和具体内容,对行业从业人员开展针对性的学习培训活动。同时,加大行政执法培训工作,对市、区所有的监察管理人员和设施管理人员进行行政执法培训,熟练掌握城市道路管理方面和城市排水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的知识,并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的调整,定期召开相关行政执法培训,随时更替新的行政执法知识。通过系统的设施维护管理和行政执法培训工作,提高从业人员的整体水平,由此推动行业的长远发展。 

总之,城市道路是城市的基础设施,是城市总体规划的主要组成部分,它关系到整个城市的有机活动。为了能更好地适应城市的人流、车流顺利运行,城市道路要具有适当的路幅、坚固耐久,平整抗滑的路面、少扬尘、少噪声、便利的排水设施、充分的照明设施以及道路两侧的人行道、绿化带等。相信不久的将来,我们的城市道路维修与养护工作会越做越好。 

参考文献 

[1] 李莉.甘肃省公路养护管理模式研究[D].甘肃:兰州大学,2007 

篇5

首先详细介绍了城市道路施工管理简介,对城市道路施工管理的依据,城市道路施工管理的原则,城市道路施工管理的主要环节进行详细阐述,最后对城市道路施工管理的具体措施进行深入研究,望能为日后相关工作提供借鉴。

关键词:

道桥管理方案;经济建设;道桥技术;道桥规划

0引言

自从党制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经济的国策后,我国经济建设水平直线上升,这一让世界备受关注的傲人成就离不开道桥建设的发展。要想使一个偏远的城市或者郊区发展经济,就要在该地引进先进的生产资料、高级的精英人才、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大量的流动资金。良好的交通环境将会使发展区域和发达区域连接起来,使生产资料共享。我国在进行扶持偏远地区和城市郊区经济发展时修建了数以千计的道路和桥梁。但是建造这些道路和桥梁的生产工艺和质量令人担忧。自2000年以来,我国在各地区发生的道路施工事故不计其数:如道路坍塌、路线规划不合理、使用年限不达标、建设流程不符合法定规范等。以上所述道路施工事故发生的原因多种多样,例如使用材料不符合标准、施工过程中不按规定流程施工,甚至为了降低造价而偷工减料等。道路施工事故严重损害了国家利益,不仅没有达到规定的预期目标,而且造成了资源的浪费。为了减少施工事故,国家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和《工程建设监理制度》来遏制事故的发生。但是只靠政府和法律单方面的努力并没有从根本上去除事故的根源。事故发生的根本原因是在道路项目建设时期。要想从根本上去除事故源点就要在道路施工过程中下功夫,从事实出发,在各个事故中吸取教训。建设一套完整而具有科学性的道路施工管理方案是目前建设管理部门的重要研究方向。

1城市道路施工管理简介

1.1城市道路施工管理的依据

国家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和《工程建设监理制度》中规定:在施工管理过程中,管理人员要参与建设项目所用工具设备的检验、建设项目所用材料的检验、各个单项工程施工设计文件的检验、建设项目分项工程施工技术及流程的指导与管理和最后的总体检验。施工时以国家出台的法律规范和当地政府监督管理部门所颁布的规定为施工依据。

1.2城市道路施工管理的原则

(1)道路使用的耐久性是最重要的性能之一。公共交通途径的建设、人们的衣食住行和人身安全有密不可分的联系,所以在公共交通道路的建设时首先要保证道路的耐久性和安全性达到标准,实用性是道路存在的意义。(2)为了使公共道路的实用性和安全性达到标准,在选择施工队伍时要使用招投标的方式来选择施工队伍,选择满足资质的建筑企业来进行道路的施工建设;聘请相应资质的建设监理团队对建设工程进行管理监督等相关服务;对设计单位给出的相关设计文件和施工管理文件进行参透和实验。只有对道路施工每道程序进行细致的施工和检查,确保每个阶段的工程质量都满足相关规定,才可以建设出体系良好的交通,达到道路建设的意义。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相互联系的大规模的公共道路体系。(3)道路的建设除了需要相应资质的监理公司外,还要有经验丰富的施工队伍。因为道路的安全使用性联系着人们的安全和经济的建设,所以建筑师的技术资质和作业人员的技术手段对于道路的安全性起着无可比拟的决定性作用。在建设项目生产准备时期要对建筑工人进行相关专业的教育培训,使建筑工人清楚道路建设的重要性和建设项目施工工序。道路建设项目的施工流程要让工人们提前认识并熟悉。例如铺设道路混凝土的水灰比、道路建设的地基处理和道路的养护方法等。(4)当道路建设施工过程中出现漏洞或者不符合规定的分部工程时,要及时改正和弥补,不能放任不理。道路建设项目的各个分项工程必须达到规定要求,不能有任何的安全隐患,要满足民众的使用需求和道路的安全使用性能。

1.3城市道路施工管理的主要环节

在设计单位完成建设项目所需要的文件后,承包方要进行道路场地平整。城市道路建设的安全根基和施工事故的源点就是在建设项目施工时期。对道路建设项目施工阶段的管理工作是项目建设的重中之重,也是决定项目建设质量高低的根本所在。在对建设项目进行安全生产管理时,可将其分成以下几个阶段:

1.3.1生产准备时期

处在建设项目生产准备时期,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要商议形成施工方案,设定管理条例,协商管理方案。三方要对项目建设前预判工期与质量,建设中掌控工期与质量,建设后评价工期与质量。

1.3.2生产建设时期

处在建设项目生产建设时期,建设单位施工管理人员、监理单位管理人员和施工方有关人员共同协商管理方案并完成对设计文件的参透、生产建设所用工具设备的安全检查、生产建设所用构件安全与性能检查、生产建设作业工种的调配和安全监督、生产建设各分项工程的质量验收及安全护具的佩戴情况等监督管理事项。

1.3.3生产完成时期

处在建设项目生产完成时期,监督管理方要结合建设方、施工方和当地政府监督管理部门共同对建设项目进行竣工检查、备案。三方要保存好施工文件并对建设项目做出评价。

2城市道路施工管理的具体措施

(1)处在建设项目生产准备时期,与建设项目有关的生产管理人员要结合有关施工文件研究生产方案和讨论生产方案的可行性。首先各部门生产管理人员要熟悉设计单位给出的施工文件,参考国家出台的法律规范和当地政府监督主管部门颁布的管理条例,吸取已发的施工事故的教训,学习建设项目成功施工的经典案例,商议出建设项目的生产方案。在参透设计单位所设计的施工文件时要排列各分项工程的施工顺序,布置各分项工程材料堆放地点,分发作业人员作业安全护具,各分项工程的机械器具进场道路。参考国家出台的法律法规时要记牢规范中所规定的数据,不可以出现违规和“打球”的情况。在吸取事故教训时要研究事故的发生原因和发生时的情况,检查自己的工程概况是否与之相符。在参考案例时要参考案例项目的施工方案、施工技术。工作流程等施工方法。(2)在进行生产项目招标时,要邀请合格资质的监理单位帮助建设单位向各投标单位给出详细的招标文件。有关管理人员要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审查各投标单位的标书和资质,公平竞标。在投标单位资质符合的前提条件下,有关管理人员要择优选择施工经验丰富、人员素质高、工程造价低廉的施工单位。(3)建设项目的工程施工应当由建设单位聘请有相应资质的监理单位。由建设监理单位对工程施工进行施工管理和监督,重点的施工工序需要监理单位现场指导并对施工工序进行记录和查验。监理单位可以划分投资控制组、安全管理控制组、施工进度控制组、合同控制组;对施工方的各项工作进行统一指挥,将施工职责划分清楚,实行职能组织管理专业化,确保道路建设的安全使用性能。(4)在建设单位完成公路修筑并对公路的自行检查评定后,参与建设活动的有关单位共同对分项、分布、单位工程进行抽样复验。根据相关标准以书面形式对道路的安全质量进行验收。实行“验评分离、强化验收、完善手段、过程控制”的方法进行科学化的验收。参加道路验收的各方人员应具备相应的资质。建设项目的分包单位将所分包的质量控制资料整理完整后,交予总包单位归入工程竣工档案。(5)道路建设完工后,由政府交通单位按照道路的宽度、使用功能、使用年限等因素分等级划分,而且需要政府交通单位定期支出一笔费用用于道路的保养和道路损坏部分的修筑。还要对道路的维修情况进行细致地查验,防止存在安全隐患,保护人民群众的人身财产安全。当验收维修情况不达标或施工方没有按义务进行维修的,可请当地建设主管部门或工程监督机构协调处理并重新验收。

3结语

交通环境直接影响行政中心交通和经济发展,本文主要对公路修建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事故原因进行研究,介绍了公路修建的主要内容,提出了公路修建管理的具体措施,以建立施工管理体系来保护施工的顺利进行,来促进城市的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姜红芳.加强城市道路施工管理,促进城市和谐发展[J].中外企业家,2014(14):213-214.

[2]马晓,丁恒,张卫华.道路施工交通影响范围确定方法研究[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4(5):655-660.

[3]李海庆,刘意.城市道路工程施工安全管理探讨[J].技术与市场,2011,18(9):294.

篇6

关键词:城市道路;规划;人性化设计

0 引言

随着城市经济的不断繁荣和发展,城市道路也显得更为重要和关键,它正逐渐成为城市发展的动脉,所以加强城市道路的人性化设计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城市道路作为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位于城市之中,构成了城市景观的一部分,所以一个城市的城市道路不仅关系到城市的日常交通运输,还影响着城市环境及景观。所以要从整体上判断城市道路的质量标准,不仅要从交通情况入手,还要更多的关注人性,重视设计中的人性化理念。在城市道路设计中重视人性,要以保证交通运输的安全和畅通为前提,实现城市景观、车辆以及人员的有机统一,使三者较好的统一于城市大环境中。

1 城市道路人性化设计的内涵

城市道路的人性化设计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主要是指在进行城市道路设计和规划过程中,最大限度的满足人们对交通活动的需求,其主要包括心理需求、生理需求以及精神需求。在城市道路规划和设计过程中,要以人为本,注重弱势群体的需求,将人、车、环境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从根本上提高道路运行水平,保证城市道路交通的快速、舒适、便捷、安全等,为城市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2 城市道路人性化设计的意义

以前,城市道路设计和规划过程中将交通特性以及交通量的大小等作为考虑的主要因素,机动车的交通问题成为了道路设计的关键因素,而实现人、路、车以及环境的和谐共存长期被忽略。相关部门的宏观控制较多,而局部、微观问题则被忽视,这样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城市道路的基本发展需求,但是忽视了人的需求,难以满足人的精神需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们对城市道路的要求越来越多,除了保证基本的使用功能外,还要满足人的审美需求和享受功能,使城市道路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休闲广场、步行街以及无障碍设计等相继产生,满足了人们对道路交通新的发展需求,满足了市民的精神享受。所以在城市道路设计时,既要保证道路交通的安全、顺畅,又要满足美观、舒适等要求,全力打造人性化的城市发展空间。

3 在城市道路规划中进行人性化设计的具体措施

3.1道路设施设计的人性化

城市街道设施的服务对象是城市主体,所以在规划设计时要体现人的个性关怀。例如,在道路绿化过程中,可以逐渐改善道路绿化状况,为人们的出行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出行环境;在设计休闲广场时,要在保证人行道宽度宽度的基础上,选择靠近市民生活区或者非人群集聚地,大量建设小型或者微型休闲广场,在广场内建立座椅、电话亭、花坛、林荫道等基础设施;在商业街或者人流集中地区可以兴建大型停车场,缓解临时停车场造成的人地矛盾,同时可以对停车时间及路段进行规范管理,加大日常维护的力度,保证停车有序进行;除此之外,在街道合适的地方可以修建盲道和坡道,为残疾人出行创造便利条件,还可以设置专门的儿童、老年人活动区。总而言之,城市道路设计过程中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实现环境景观与集合功能的完美统一,满足人们的生理及心理需求,为人们的出行创造自然、方便、舒适的环境。

3.2 贯彻无障碍设计理念

在城市道路规划中贯彻落实无障碍设计理念,能从根本上体现人性化设计需求。在城市道路交通中设计盲道以及缓石坡道、在公共建筑内部设计无障碍出入口等,都体现了设计师对人性的思考和对残疾人的关爱,这无疑是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目前,无障碍设计理念已经广为流行,但是仍有一些城市存在施工质量差、设置不科学、管理欠缺等问题,对城市道路规划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有些城市道路设计不尽合理,如盲道突然消失,或者突然出现一堵墙或电线杆;在有些岔路口,人行道和缓石坡道会相互交错;而且在盲道砖松动或者盲道乱停车现象都屡见不鲜。除此之外,许多城市的无障碍设计只停留在表面,严重损害了城市的对外形象。为了最大限度的满足残疾人的出行需求,真正实现无障碍设计的设计目的,在城市道路规划中要保证设置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从施工、设计以及监管等各方面着手,加强质量监管,将无障碍设计落实到各个微小环节,真正为残疾人谋福利,使他们乐于出行。

3.3城市道路横断面设计的人性化

城市道路的横断面设计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实现行人、车辆的分离,实现中央分隔带和道路管线的分离,保证沿街建筑和安全布防的有机统一。在道路规划中要强调公交优先原则,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兴建公交专用道。城市道路横断面设计的人性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3.3.1人行道横断面设计

在人行道设计中,要时刻注重人行道的平整度,人行道的铺装图案除了考虑美观外,还要保证安全性和实用性。为了进一步保证人行道的密实、平整,应尽可能选用防滑砖进行路面铺砌。同时要在人行道和上车坡道间设置合适的高度差。除此之外,要可以在人行道和车行道间设计装饰挡墙,既保证道路安全,又节省土地。

3.3.2非机动车道横断面设计

长期以来,我国道路系统管理混乱,城市道路普遍集生活性和交通性于一身,不同动力性能的车辆行使在一条交通道路上的现象屡见不鲜,机动车和行人严重干扰了非机动车的出行,使得非机动车的出行速度和安全无法保障。《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指出,应以车道数的倍数作为计算非机动车道宽度的依据,而自行车高峰小时的出车辆又成为车道数的计算依据。

3.3.3机动车道横断面设计

城市道路的机动车道宽度由两部分构成,即车与车的横向安全距离和车身宽度,行车速度受到横向安全距离的限制,所以在道路规划过程中要保证机动车道宽度的合理性。

3.4在城市道路规划中注重景观设计

在城市道路规划中注重景观设计,实现景观和道路的相互配合,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人性化设计理念。要实现城市道路和周围景观的有机统一,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保证线型组合的美观顺畅。城市道路的线型设计并不总以直线为最佳,曲径通幽更有情趣。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尽量将人行道设计得曲折回环,以适当增加情趣和意境。(二)实现两侧建筑和道路断面的有机统一。宽敞简洁的断面设计要与高大的建筑相匹配,而相对较窄的断面布局要与低建筑物相配合,但是无论如何要保证局部的紧凑。(三)保证色彩的和谐。人行道铺砌要与两侧建筑相适应,灰色砖、陶砖等古朴材料要与仿古建筑相搭配,而晶石砖、花岗岩等现代装饰材料与现代建筑相得益彰。

4 结束语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城市交通建设也日新月异,交通道路及设施不仅要满足人们的基本通行及运输需求,还要不断开拓新的设计思路,满足人们的各项需求,增加城市道路的舒适性、美观性以及便捷性等。所以,在城市道路规划中要着力解决机动化问题,保障道路安全、舒适,改善人们的生活水平,营造适合人类发展的城市环境。

参考文献:

[1] 周荣沾.城市道路设计[ 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5.

篇7

关键词:城市道路;高架桥;设计分析

我国有些城市高架桥是其交通道路的主体,而有些城市也正在全面展开高架桥的建设工作,以此解决城市交通拥堵等问题,城市高架桥能够对大流量的车辆进行有效的分流,此外,城市用地越来越少,尤其是一些地面基础设施已经建设完成的城市,再修建地面交通,有些不现实,因此建设高架桥意义重大,能够减少对城市土地的使用,更能够提升道路的服务水平。

1 城市道路高架桥建设设计的必要性

高架桥是城市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城市交通发展的标志。现代城市交通正在向着综合化、立体化的方向发展,而高架桥是实现这一发展目标的前提条件。城市道路高架桥建设设计的必要性,除了此点外,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首先,能够有效的缓解交通,现代城市交通拥堵问题异常严重,地面道路已经无法满足其城市发展需求,因此现代城市都将交通发展重点放在高架桥上,高架桥的重要的特点在于疏散车流,减少道路拥堵时间,进而为城市居民上、下班的用时;其次,能够有效的缓解城市用地与城市人口之间产生的激烈矛盾。我国城市化进程越来越快,而城市化最明显的标志就是城市人口数的增加,虽然这为城市建设带来了积极的影响,但是城市土地资源却随着城市化的进展而呈现出紧缺的趋势,而城市交通建设需要大量的土地,这无疑加重了两者之间的矛盾,但是高架桥的建设设计却可以缓解两者之间的矛盾,因为高架桥所占用的城市土地比较少,同时也能够起到疏散交通的作用,因此城市道路建设中重点建设高架桥很有必要;再次,高架桥的建设更利于规划交通,以使城市交通形成一个完成的体系,因为高架桥一般都会横穿整个街道,甚至是整个城市,城市道路规划部门完全可以以此为几点,向外扩散交通直线,以使地面交通以及地下交通能够形成一个相互配合的城市交通体系,更可以减少信号灯的设置,对于中远距离的交通流发挥着更快速的功能;最后,更利于城市交通管理,不可否认的是,现阶段我国的城市交通管理系统不够科学合理,很多方面需要进一步强化以及改进,尤其是在城市交通拥堵高峰期,更是难以解决的问题,有些匝道的设计不是合理,使得发生“上桥的上不去,下桥的下不来”的现象。所以更深入,更完善的设计具有重要意义。

2 城市道路高架桥的建设设计对策

2.1 做好规划工作

城市道路高架桥建设设计既需要考虑城市目前的交通情况,还需要考虑城市财政情况,同时还需要我国目前的高架桥设计水平,但是设计的前提,应该是城市道路交通部门已经做好了预先的规划,在规划方案的指导下进行设计才不会偏离设计的初衷。高架桥建设规划方案不仅要具有一定的针对性,还应该有一定的前瞻性,依据目前的城市交通发展现状,而能够预测到未来的城市交通的发展情况,从而为高架桥的长期使用打下基础。目前我国很多城市的高架桥不得不改造,这不仅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的支持,同时还需要一定的改造成本,有些高架桥甚至阻碍了城市交通的发展,这需要是因为在最初设计时,相关人员没有对未来进行预测。

2.2 城市高架桥方案设计

城市高架桥的设计是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进行的,城市高架桥建设条件是不同的,而且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这些都需要与地面道路的形式相结合城市高架桥设计井没有统一的模式,方案的选择也没有任何规则。

因此,下面仅谈一下设计原则:首先,设计应方案设计前要详细了解道路的现状和平交口位置以及总体规划,要充分的考虑到地形地质、地下管线以及交通流量、道路等级等因素,在这些因素充分考虑的基础上进行设计;第二,通过对以上因素进行分析之后,设计人员还要做到统筹兼顾、保证交通线路的顺畅、方便,满通功能需求;第三,设计人员需要保证采用先进的桥梁技术,施工时要尽量避兔施工对城市交通的影响同时,做好桥下空间的设计,做到桥墩设计要合理,桥梁跨度要合适;最后,城市高架桥方案设计要尽量做到节约资金、减少投资,同时也要尽量少占土地,满足实际交通需求。

2.3 桥梁跨径与桥梁结构型式选择

常规情况下,较为经济合理的高架桥跨径应该在25-30m左右高架桥梁的梁高随跨径增大而增加,为了保证下穿车道的净空要求,势必要增加桥面的设计标高,这样就直接增加了高架桥的投资、扩大了立交的占地面积,而且立交造型较差。跨径过小的话,则会导致高架桥墩过多,使得高架桥景观显得极为不美观,而且还不利于高架桥的交通组织桥梁结构型式在保证结构安全、可靠、耐久的前提下,设计应充分考虑结构的经济性、合理性和先进性,且易于施工,施工期间能够合理组织地面交通桥型设计应同时兼顾简洁、美观的外部造型目前,桥梁结构一般采用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箱梁桥该桥型技术成熟,跨越能力大,经济合理但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箱梁通常采用满堂支架施工,施工周期较长,施工期间对交通的影响较大。对于跨越大平交口,在跨径35m-60m之间可以采用钢箱梁桥,但造价相对混凝土箱梁较高。

结束语

综上所述,可知对城市道路高架桥的建设设计进行简答的介绍有一定的积极意义,首先,能够让城市居民认识到城市高架桥存在的价值,同时也能够让城市交通部门为城市道路规划提供参考,但是作为工程师,需要预先了解城市交通现有的情况,做好规划工作,还要根据城市的实际情况,多方面考虑,这些都是高架桥建设得以顺利进行的基础条件,也是确保建设设计质量的前提。

参考文献

[1]王盛集.新时期城市立交桥设计研究[J].城市建筑,2014(2).

篇8

关键词:城市交通,交通规划,交通环境,交通污染

 

随着人们对环境的重视和对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交通对城市生活质量和环境的影响已日益凸现。解决好城市交通对环境的副作用,对于改善城市环境,改善城市交通状况,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协调城市的良性发展均有着重要的意义。按照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需要将环境保护引入城市交通规划过程,改变传统的以满通需求、解决交通问题为唯一规划目标的规划方法[1]。

1.我国城市道路交通现状

城市道路交通的状态直接影响到环境问题,与机动车行驶的噪声、路面状态、道路交通拥挤程度,道路两侧环境等关系很大,机动车尾气排放与城市道路交通系统紊乱,交通拥挤关系更是密切。

1.1现状特点

我国大城市交通的基本现状,归纳起来是车多路少,道路容量不足,交通堵塞趋势恶化,交通环境污染加剧,公共交通有所发展,机动车增长迅速,私人小汽车迅猛发展,摩托车逐渐受到限制,自行车出行比例有所下降,轨道交通将承担重要角色[2]。大城市尤其是中心区交通问题加剧,更有恶性循环的趋势。

1.2交通不畅的原因

交通不畅的原因归纳起来是,城市道路系统不能适应机动车迅速增长的需要,城市道路设施建设不能与城市发展同步,同时由于城市化的加快,城市布局和土地利用不能适应新的形势,区域交通与区内交通协调不力,城市规划和交通规划缺乏大地区范围的思考,交通管理落后,政策与体制尚不不健全,相关的科学技术研究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软件建设落后。种种原因导致了现在我国城市道路交通拥挤不堪,环境恶化等问题。

2.城市道路交通产生的主要环境问题

城市道路交通对环境的主要影响有空气污染、噪声污染、水污染、土壤和地面的污染以及道路对周围景观的影响[3];除此之外还必须考虑道路交通对动植物、人文环境以及社会和心理因素的影响。其中,机动车尾气造成的空气污染对城市生态环境危害最大。尾气污染具有滞留性,短期不易消除,同时其对人体的危害又具有长期性,容易导致癌变。

尾气污染就现状来看已经非常严重,引发尾气污染加剧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与车辆本身的技术有关,二是与车辆运行状态有关。其中,城市交通的影响因素非常大,交通管理,交通控制,道路系统等等均与机动车尾气的排放关系密切。交通量的迅猛增长,交通需求管理政策失调,对小汽车的使用管理政策模糊,皆会导致机动车尾气排放量的加大。因城市规划、城市布局不合理、道路系统紊乱,引发城市交通聚集,导致交通拥挤,使车辆经常处于非正常行驶状态,经常处于启动、制动和怠速状态,增大了排污量。

3.城市交通环境问题的对策

从治理交通污染的角度,应当采取综合治理的措施,多点开花,互相协调,以形成一个完整的控制交通污染的整治体系,将有利于城市环境的改善。

3.1城市道路系统优化

我国城市道路网格局多已形成,调整难度非常之大,应建立完善的轨道交通网,以弥补道路网的不足。硕士论文,交通环境。。同时应打通道路网结构中的不良节点,优化结构,消除蜂腰、瓶颈地带,改善布局,合理建设与调整停车场的位置,实现动静交通协调发展。道路系统的建设与优化会刺激交通量的增长,为了城市的生活环境,应当在城市道路建设达到一定容量之后,停止新道路设施的建设,改而采用其他手段改善城市交通。硕士论文,交通环境。。同时,道路的改造和修建,其功能设计应充分考虑到公共交通、自行车和步行,而不是以小汽车的需要为主。道路的修建是有限度的,达到一定的限度之后,就应当通过控制交通总量,加强交通管理限制小汽车的使用,降低小汽车的方便性,阻止交通量的继续增加。以解决城市交通拥挤、环境恶化等问题。

3.2交通总量控制

道路的修建会刺激交通的生成,因此靠修建新的道路来解决交通问题,是没有出路的,必须进行交通总量控制。硕士论文,交通环境。。

① 机动车拥有量控制。可以主要从车辆拥有税、车辆定额配给、停车库配建指标、车辆的标准和等级等多个方面考虑,从而减缓车辆的增长,为基础设施的改善赢得一定的时间。

② 机动车使用控制。主要可以采用非经济手段、基本价格手段、地区价格手段和利用停车以静制动加以控制。对于交通总量来说,机动车使用的控制要比机动车拥有量的控制更为有效,使用的不便会消减小汽车的潜在购买欲,同时减少了出行。

3.3交通结构优化

交通方式结构优化的目的是引导私人交通向公共交通转化,向污染更小的交通工具转化。

3.3.1发展公共交通与公交优先

在完全市场经济体制下,只有当公共交通的舒适性、可达性、价格等与小汽车相比,有相当竞争力的基础上,才能奏效。现阶段,人们之所以不愿意乘坐公交的原因,主要在于:换乘麻烦、车辆拥挤、环境差、车速慢、效率低等。因此发展公共交通的重点在于解决可达行、效率、舒适性、方便的问题,同时,有意识地扩大公共交通与私人交通出行的时间差、价格差和服务水平的差距,鼓励车辆共乘,限制小汽车的使用,从而提高公交的竞争力。此外,仍需加快公共交通基础建设的步伐,为公交优先创造良好的运行条件,给予公共交通充分的优先权,加大城市规划中公共交通规划的力度,优先考虑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力争拥有方便、快捷有相当竞争力的常规公交网。硕士论文,交通环境。。

3.3.2保护自行车与行人交通

从确保人身安全的角度来讲,行人、自行车是需要特别保护的弱势群体。自行车和步行是一种环保的交通方式,尽量减少私人汽车的使用,提倡鼓励步行、自行车交通的发展,对于解决交通环境问题,有相当的作用。一般而言,自行车适合出行距离在0.5~3公里之内的短途交通,大于5公里以后则应让位于公共交通。因此应加强自行车在短途运输中的作用,为其提供良好的出行条件。在自行车出行量较大的地域范围内建立自行车为主的道路网络,自行车专用道等。

3.3.3 发展电气化交通

电气交通以电为动力,属于零排放。硕士论文,交通环境。。产生电力的能源可以有多种来源,包括可再生能源,有较大的选择余地。电气化交通电力驱动,无污染,噪音小,是解决交通污染的高效交通方式。硕士论文,交通环境。。轨道交通成为公共交通的骨架[4],可以大大缓解城市交通的污染加剧、交通拥挤等问题。

3.4交通系统管理与交通控制

充分应用新的智能技术,实现交通管理与控制的现代化,积极引进智能交通技术。实现城市交通流的良好运转,尽量实行交通流的无阻碍流通[5]。然而,在交通量不断增长的情况下,一个运转良好、高效、通畅的城市交通系统,是不可能长期存在的,交通的顺畅会吸引小汽车交通的增长,最终必然导致交通拥挤,环境恶化。交通管理上的各种手段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城市交通,但对于最终的交通拥挤,环境恶化来说,只能起到暂时的缓解作用。因此,对交通流的控制必须同其他的综合措施相结合,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

3.5宏观政策建议

城市交通中的环境问题,在我国现行体制下,只有上层建筑有了突破之后,具体措施才可能得到有效实施。为此必须对行政管理体制、小汽车的发展政策、立法执法、宣传教育、科学技术、交通相关政策、市场手段等宏观领域进行充分的研究,制定合理的对策。

4.结束语

交通环境问题的解决往往和交通拥挤、交通事故等交通公害问题有着一致性,而且其对于整体的城市发展都起着重要的作用。任何单方面的对策都很难起到相当的作用,只有相互协调起来,才能有大的效果。总而言之,只有整体的综合治理对策才能更为有效的解决城市交通引发的环境问题,实现城市交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罗阿玲.生态城市建设中的可持续交通规划[J],资源与人居环境,2006(04S):21-22.向凯,

[2]李国芬,葛文璇,杨涛.浅析城市道路的使用对城市环境的影响[J],山西建筑,2007,33(17):343-344.

[3]庞威,刘庆武.交通公害与环境保护[J],中国科技信息,2005(5):103.

[4]顾群,顾尚华.大城市发展快速轨道交通的深远意义[J],城市公共交通,2004(4):22-23.

[5]刘殿仁.城市交通管理与交通规划的一致性[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7(3):178-180.

篇9

【关键词】城市道路;施工管理;保证体系;施工现场

0 引言

城市道路是城市建设的主要构架,直接关系到城市发展的好坏,影响城市的经济发展速度,目前对于城市道路的修建要求越来越高,保证施工质量,缩短工期,降低成本,从而到最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城市道路建设所必须考虑的。但长期以来城市道路建设缺少科学、系统的规划,可持续性不强,交通建设远远低于需求正在,所以加强城市道路的施工管理,保证道路修建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1 城市道路施工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1.1 城市道路施工存在的问题

施工人员素质有待提高,参与城市道路施工的技术人员存在不能满足施工需求的现象,城市建设速度加快,需要大量的工程管理人员,对施工技术、施工方法、质量管理、进度管理及投资管理进行控制,造成了整体的施工人员素质有所降低,不可避免的出现一些质量问题。

施工现场管理存在漏洞,施工过程是实现工程的具体步骤,直接决定工程成败,在施工现场的各项管理中,包括工程变更、土方运输、周边关系协调、水电水暖、通信等多个方面,需要完善其中管理中漏洞。

施工方法和施工技术要进一步提高,在城市道路施工中要考虑的不仅仅时工程施工的技术问题,更要和多个部门协调工作,对施工方法和施工技术会有所限制,所以要创新完善一套适合城市道路施工工艺。

1.2 城市道路施工问题存在的原因

城市道路施工对进度要求高,特殊情况下可能出现边设计边施工的现象,工程质量难以得到保障。在市场竞争中施工单位为了取得工程施工权,竞标时降低价格,为了找回利润不得不偷工减料,以次充好,造成质量较差的问题出现。建设单位协调不到位,会造成工程的施工环境较差,监理单位不能发挥管理部门的主要作用,施工单位管理不完善等都是造成城市道路施工问题存在的原因。

2 施工管理的主要内容

2.1 施工前的准备工作管理

施工准备是正常施工的保障,直接影响着施工的进度、质量和成本,在施工前准备阶段要确定施工计划目标,并编制施工组织计划、工程进度计划、劳动力计划、材料计划一级相关的机械设备计划,预测城市道路施工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并有相应的应急措施。

做好图纸会审工作,认真领会图纸中的每个细节,结合施工将使用功能和图纸相结合,发现存在的问题,和监理及施工方研讨,在开工前解决存在的疑虑,达到建设各参与方都对图纸有统一的认识。

做好施工段交通状况的调查,城市道路施工队市民的出行以及周围环境造成的影响较大,要制定临时的交通解决方案。了解施工路段附近的地下管道和管线,同涉及到的相关单位协调好,掌握其他设施的具置,保证施工顺利进行。

对天气状况了解清楚,道路施工受到天气影响大,要尽量避开雨季施工,并保证各种材料能够及时到位,供应顺畅,不出现供应不足和堆放问题。

2.2 施工技术和现场管理

施工技术准备是工程施工的重要部分,是施工的现场管理,技术人员在施工过程中要时刻了解现场状况,熟悉图纸,当出现施工和设计不符时要及时的停工修正,技术交接中做好交底工作,突出技术人员在现场的主导地位,加强全面技术管理。

材料现场管理,材料占项目成本的50%左右,材料现场的管理好坏直接影响工程造价的大小,要避免施工浪费现象。机械设备现场管理,要合理的分配和调用施工现场的多种施工机械,使其发挥最大的效用和性能,增大施工效率,施工机械选择时要考虑现场的工程规模、场地、经济效果等条件,选择出最优的机械组合后,合理安排施工工序。施工现场人员管理,人是决定工程成败的关键因素,只有富有创造力、技术过硬的工程队伍才能完成优良的工程项目,在施工队伍中要责任分明、奖罚分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工程责任,从而充分发挥建设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并建立完善的管理体制,保证施工任务能够顺利完成。

2.3 质量和安全管理

质量和安全是工程项目的灵魂,在施工组织计划中要制定质量和安全目标,并提出具体的保证措施,做好工程质量的预防工作。加强组织制度建设,成立全面质量和安全管理小组,制定全面的规章制度,并保证正常实施。做好质量和安全的培训教育工作,提高技术和管理人员的质量和安全意识。路面的破坏因素有很多,包括超载、气候、地质等,很多情况下病害的产生因素具有一些共性,所以在施工过程中加强质量控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预防质量变异,能够保证路面施工质量达到均匀性。

2.4 工程成本管理

通过施工预算有效控制施工中人力和物质消耗,开工前计算图纸工程量,编制施工预算,施工队伍要设定任务单和限额领料单,做好技术交底工作。在施工任务单和限额领料单执行过程中要做好记录工作,为以后结算提供依据。建立以项目经理为核心的成本控制体系,项目经理负责工程建设的费用支出,开工前项目经理签订目标考核协议,明确责任,定期考核成本控制状况,根据考核结果进行奖励和惩罚措施。

3 城市道路施工管理的具体措施

3.1 建立完善的保证体系

招投标阶段要公平公开,打破垄断现象,认真审核施工单位的资质,加强机构的规范操作,对不法行为做好惩罚,选择最为符合工程需要的施工单位。

工程质量监督人员要对项目各个环节进行监控,并建立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落实工程责任,城市道路建设要求工期短,加上城市周围环境复杂,很难控制人流,地下管道角质,这些因素加大了质量风险,施工方在施工前要确定每个工序的执行方法,每个工序完成后进行质量检验,合格后才能进入下阶段施工。

施工过程中严格执行监理制度,监理要做好工程建设的质量控制,以规范的制度方法来替代行政干预,将工程建设权利、责任和利益分开,按照标准记录完成的各项子工程,做好工程变更。

施工完成后按照道路验收标准做好验收工作,验收工作要包括各个工程参与方,并有相关的行政主管部门参与,验收合格后才能交付使用,出现的问题要及时的解决,施工方按照合同要求对工程项目保修,在保修期内出现质量问题要负责维修。

3.2 城市道路施工管理体系建立

管理职能上不但包括一般道路建设的决策、计划、组织、协调及控制功能,还应该具有分析影响交通管理的分析功能,做好行政管理和科学分析工作。划分好权力范围,进行决策和计划控制的客观科学预测。

管理机构的设置,依据管理职能配置设置管理机构,例如城市快速干道施工时投资多、影响大,可以设置直线的职能机构,一般的城市道路则设置管理小组。管理机构设置合理能够提高管理和施工效率,促进各单位的协调工作。

城市道路管理结构要做好城市道路现状的调查工作,并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从而确定项目目标,为决策提供依据,然后进行可行性和必要性工作,分析施工对交通影响。在道路施工过程中与市政、城建、供电、供暖、供水、通信、环保等部门协调,保证施工的顺利进行。政府部门要在行政制度上做好监督工作,协调好各部门之间关系,给城市道路建设提供可靠的保障。

【参考文献】

[1]宋焕荣.城市道路工程施工质量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J].中国城市经济,2011.

[2]孟宪坤.试论城市道路施工中存在的问题及治理措施[J].中国城市经济,2011.

[3]胡举,印唐军.浅议工程项目的动态成本控制[J].交通科技与经济作,2003(4).

[4]林永贵.论城市道路施工的质量控制问题与对策[J].建材与装饰:中旬,2011(5):22-24.

篇10

关键词:市政道路;路基设计;主要原则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所谓的路基就是铁路和公路的基础,它是用土或石料修筑而成的,并且按照道路的路线位置和一定技术要求修筑的作为路面基础的带状构造物,是一种由填筑或开挖而形成的直接支承路面的结构。路基根据其所处的地形条件不同,可以分为路堤和路堑两种基本形式,也就是俗称的填方和挖方。没有稳固的路基就没有坚稳的路面,路基的强度和稳定性是保证路面在外力作用下不会变形破坏的基本条件。随着我国的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建设十分迅速,使得对城市道路建设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路基作为道路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路面建设的基础也是道路结构的主体。因此,路基设计的是否科学合理将直接关系到道路建设的质量以及使用的寿命。

一、城市道路建设中路基设计的主要原则

由于路基在道路建设中将直接影响到路面承受外力压力的大小而对道路质量产生影响,因此其设计的科学合理性在道路建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想保证其科学合理性在进行设计时就要依据一定的原则。首先,路基承受着本身土石的自重、路面重力以及由路面传递而来的行车荷载,这就需要在设计时保证路基的强度。所谓的路基强度就是指在在行车载荷等压力下,路基抵抗变形或破坏的能力。只有保证了路基的强度,才能避免路基在外力超过允许范围时产生变形,引起路面塌陷造成意外事故,影响道路使用。其次,在设计时还要保证路基的整体稳定性。由于城市道路建设的环境比较复杂,不同地区的地质存在很大差别。尤其是地质不好的地区,路基的修建可能会加剧原地面的不稳定状态,从而导致路基的各种破坏现象发生。所以,在不同的地区进行道路路基设计时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采取因地制宜的设计措施来保证路基整体结构的稳定性。此外,一般为了保证路线的平顺,在进行路基设计时,对于自然地面低于路基设计标高的地段要进行填筑形成路堤,而对于自然地面高于路基设计标高的地段则需要开挖成路堑。

二、城市道路建设中路基的具体设计及规范

路基的设计受到道路所在城市地质条件的影响,不同的地质条件其设计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笔者结合在实际道路路基实际工作中的经验总结,对不同地质条件下的路基设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了分析与研究。

1.一般城市道路的路基设计

对于城市一般道路来说,由于填高比较低,大多数<4m,因此进行路基边坡设计时一般采用1:1.5的设计比例,当地地面横坡大于1:1.5时,填方路基应挖成宽度不小于2m的台阶,并设4%内向横坡。同时在进行路基边坡设计时还要考虑到由于道路修建后两侧土地会在短时间内进行开发利用因此不会设边沟,这就要求路基边坡设计时要注意简易土质排水沟的修建。

在进行城市道路建设时,往往不同的地区,城市的地势起伏也会存在很大变化。为了保证路线的平顺,针对道路沿线地势高低起伏的状况,往往也会对填土高度进行考虑。填土高度是路面边缘标高与原地面的高差,能够对城市道路路基设计工作的科学合理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在进行路基设计时离不开对填土高度的综合考虑。一般当填土高度≥h+0.6(h为路面结构层厚度)时,为了满足主路重载车标准,提高路基的压实度及回弹模量,将一段填方路段路的主路上进行基地碾压后回填6%生石灰土,一般填方路段主路上路床换填15cm未筛分碎石。人行道路床部分回填4%的灰土,车行道路床部分回填6%的灰土,而路基中部则需回填4%的灰土。当填土高度<h+0.6m时,则需要向下开挖20cm(除满足车行道40cm路床厚度)并掺入6%的灰土。人行道路床回填4%的灰土,车行道路床回填6%的灰土。同时,对于小于1.5m的低填路段及挖方高度小于0.8m的浅挖路段,设计时考虑从原地面挖至路床底(即路槽以下0.8m范围内)换填4%生石灰土后再施工路面结构部分。

此外,不少城市道路建设时存在众多的素填土。所谓的素填土就是指由天然土经人工扰动和搬运堆填而成,不含杂质或含杂质很少,一般由碎石、砂、粉土或黏性土等一种或几种材料组成的土质。根据其主要组成物质的不同,可以分为碎石素填土、砂性素填土、粉性素填土以及黏性素填土等几种类型。由于这些素填土的结构一般比较疏散,堆积的年限较短,在进行路基设计时,要结合具体情况对其进行综合分析。当素填土厚度≤0.8m时,一般会对素填土进行清除并且回填合格的路基填料;而当素填土的厚度在0.8m-3.5m时,一般在进行清除耕植土后,会对原装素填土进行翻挖,然后掺入6%的生石灰突进行回填压实。

2对于填浜路基的设计

对于填浜路基的设计要尽可能的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在进行路基设计时,往往会遇到暗浜或明浜,对于暗浜一般要先揭开暗浜的覆盖层,然后按照明浜的处理方法进行处理;对于明浜一般会设围堰、抽干积水并进行清淤至原状土。同时将边坡挖成台阶状,在基底大约铺0.3m厚的砾石砂,之后在砾石砂上面在铺设一层土工布并用将石灰和粉煤灰按重量6∶94的比例进行回填,回填至自然地表下40cm-和地表处时分别加一层土工格栅,最后再在自然地表面以上设置30cm厚的封土层。

3软土路基设计

软土路基设计时主要考虑稳定和沉降两个方面。软土一般出现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这些地区存在着大量淤泥、淤泥质土、泥炭以及泥炭质土等地层,并且具有高含水量、高压缩性、大孔隙比和低强度的特点,因此工程上称之为软土。在进行设计时要注意路基的填筑,同时在软土层厚的地区要考虑临时性路面的铺筑以及养护分期修建的加强等等。

4过湿段城市道路的路基设计

由于过湿土地往往含水量高,承载能力比较低,稳定性比较差且容易变形,因此在进行过湿路段的路基设计时,就要对其地质条件进行统筹考虑。我国《公路路基设计规范》指出,对水文及水文地质条件不良路段的进行路基设计时,其设计的最小填土高度不应小于道路床处在中湿状态的临界高度。而当路基设计的标高受到限制时,则需要对潮湿或过湿状态的路基进行处理,以此来保证处理后的土基回弹模量不小于路面设计规范规定的要求。因此,在这一路段进行路基设计时,一般会对回填的土质进行考虑,常用的两种方法是换填沙砾法和生石灰浅层拌合法。一方面在进行沙砾换填时,一般会考虑到砾类土的刚性扩散角,并根据路床的承载力和外荷载情况进行换填深度的综合设计。一般在路基填土5米以下,路床承载力标准值在100KPa以下时,换填80cm;在50KPa以下时,回填120~150cm。另一方面,进行生石灰拌合时,主要设计依据是:过湿路基土壤掺入生石灰后,土壤会吸附石灰中的钙离子,使其亲水性减弱,塑性降低。研究发现,没掺入1%的生石灰可以降低路基土1%的含水量。因此,在进行路基设计时,要根据当地的土质条件进行过湿路段土质的处理,从而保证路基的强度和稳定性。

结语

众所周知,市政道路担负着城市公共交通、物资运输的重要职责,加快市政道路的建设关系到城市形象、市民出行安全及城市区域经济的发展。总之,城市道路的质量与路基设计的合理性是密切相关的。因此,我们在进行路基的设计时,要对城市的地质条件进行综合考虑,根据不同的地质条件,提出合理的设计方案,以此来保证城市道路建设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周伟.市政公路路面设计与施工管理[J].路桥信息,2012.

篇11

关键词:城市道路设计;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U41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伴随我国经济现代化建设的日益发展与深入,我国的市政道路建设在近些年取得了飞速的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极大的提高了我国城市居民的工作以及生活出行,为全面发展城市现代化建设奠定了重要的基础,本文通过对城市市政道路设计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设计改进方法,以期更好的推进我国的市政道路建设,为全面提高城市交通水平作出重要的努力。

一、城市道路设计的特点

1、系统性

城市道路工程的建设从规划到业主、从设计到施工等等,需要涉及许多部门,而且在不同阶段还需要不同部门之间的配合,这些部门之间就像一台机器上的零件,必须保证每一个零件的稳定运行,一旦其中一个零件发生故障都将会严重影响整体设备的正常运转。城市道路项目前期从规划到完成可行性研究报告,需要各部门共同参与如规划、业主、设计部门;而后期从设计招标到竣工验收,则又需要业主、设计、施工、监理等部门的共同参与。综上可以看出,只有加强多方的配合与协作,才能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

2、复杂性

城市道路设计需要运用到多个专业的知识,而这多个专业之间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彼此之间相互联系,在项目负责的统一协调下,保证施工方案到施工设计工作的顺利完成。城市道路设计中主要涵盖的专业包括了道路、交通、桥梁、排水等。在道路设计过程中,不同专业之间所担当的责任也有区别,尤其是在设计的不同阶段,所涉及到的专业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如道路专业主要负责路线的走向;交通专业则主要负责标线、信号控制等。

3、设计人员的主观性

城市道路从方案的确定再到实际施工,在这个过程中排在最前面的一个环节总是设计工作,而其他工作也都以设计为中心,通过图纸的会审和研究,对设计方案提出修改意见,最终由设计人员选择最佳设计方案。通过专业的业务知识和对施工地点实际情况的考察,设计人员的主观性充分体现了设计人员在城市道路建设项目中的作用与职责。只有科学合理的设计方案,才能为各部门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可能。

二、城市道路设计的常见问题

1、道路规划不科学

城市道路规划与交通安全存在直接的关系,城市道路规划应全面考虑各影响因素,如:人口、城市交通量等等,为道路规划提供科学的依据。我国非机动车的数量非常多,再加上机动车日益上涨的交通量,道路规划必须具备科学的依据。实际城市道路规划严重缺乏科学性,不能满足路面交通的需求,同时由于道路规划不科学而引发的交通事故非常多,而降低了道路规划的效益性。

2、道路设计缺乏实用性

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发展,使得城市道路设计工作越来越多。但是,道路设计中也伴有一些问题的出现,尤其是道路设计缺乏实用性,非常容易造成道路交通的堵塞。例如,在道路交叉口的设计中由于没有按照实际情况设计,设计缺乏实用性,严重影响了城市道路的交通能力,而引起交叉通堵塞。造成这类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在道路设计中,缺乏对道路交叉口的车道线、红线等设计,城市道路设计有着一定的规范标准,而有很多道路设计的车道线和红线却与道路设计规范不符,尤其是道路交叉口的设计,导致城市交叉口的车辆通行受到一定的限制,也会造成对其他路段甚至整个城市的交通能力的下降。另外,道路设计缺乏实用性一旦出现阻塞现象,再加上过往行人,使得城市交叉口的服务水平也大打折扣,道路设计的不合理缺乏实用性,也会导致城市道路网的整体运行效率偏低。

3、交叉口设计不合理

交叉口是城市道路规划的一项重点,部分城市道路规划中的交叉口设计不合理,干扰道路周围的环境。例如:某城市规划道路交叉口时,未考虑周边的生态环境,破坏了道路所处的生态系统,更重要的是浪费物资,该城市交叉口的周期内,铺路与挖坑同时进行,缺乏合理的规划,促使路面出现多处损伤,最终该道路交叉口施工超出方案规定的日期,引发延期风险。

三、城市道路设计常见问题的处置对策

1、做好城市道路平面设计

平面设计也是城市道路设计中的一个比较重要的环节,更是易于被设计人员实际工作中所忽视,诸如设计的城市道路为弯曲形状等常见情况时,道路转弯半径的确定,一般是在设计时根据道路红线或道路原来线路形状进行确定。转弯半径由此确定具有相对流畅的线性,但认真对比设计规范,可发现设计规范中针对道路平曲线都具有十分详细的要求。所以,城市道路在平面设计时,应严格遵照设计规范与标准进行,并结合城市道路形状及周边实际进行综合考虑。

2、规避城市道路的规划问题

城市道路建设中的规划问题,需根据具体情况才能提出改进措施。结合城市道路建设中的规划问题,提出具体的改进措施。如:(1)车道规划应合理,不能随意更改城市原有的道路,需调查后才能进行道路规划,防止车道出现规划问题,城市道路规划需着重考虑车道的需求,不能为满足宽度要求而忽略车道规范;(2)道路规划中的交叉口设计应保持灵活性,规划人员可以实地考察交叉口地点的情况,调整道路交叉口的规划设计,确保交叉口与城市道路的融合性,与此同时规避交叉口设计对周围环境的干扰,做好数据计算、路口设计的工作,完善交叉口的规划;(3)解决城市道路规划中交通拥挤的问题,道路规划中可采用交通分流的措施,适当设计支路网,排除道路交通中的盲区,保障交通干道的水平。

3、道路绿化及安全设施人性化设计

道路绿化一直是城市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城市机动车辆的增加,城市污染日益严重,给人们的生活环境带来了极为严重的影响。为此,利用道路绿化改善城市道路的行驶环境,美化城市环境是非常有必要的。另外,城市道路交通安全设施是为交通参与者提高安全保障的重要工具,加强安全设施的人性化设计对于城市道路的建设有积极的意义。所以城市道路设计要合理设置隔离栅栏、防眩光版及标志标线等安全设施,规范行人及机动车与非机动车的交通通行行为,最大程度的为城市道路交通安全发挥保障作用。

4、市政道路照明工程设计与节能

城市道路照明的目的是为驾驶员和行人创造一个良好的视看环境,使人们安全、迅速、舒适地到达目的地;以及为了减少对人身及财产的犯罪行为发生。城市的人行道上一般是行人较多,所以城市主要道路照明不但要照亮车行道路面,而且还要适当照亮人行道,而且使半柱面照度达到标准要求,这样有利于迅速发现人或动物横穿道路等潜在的不安全因素。设计是节能的源头。城市照明工程设计应由专业设计人员进行,在设计时应严格遵循道路的性质、功能对照相应的照度和能耗密度标准,确定最节能的布灯间距、光源、供电路线、控制系统等等。这就要求道路照明工程师不但有良好的职业责任感,较全面的技术素质,能掌握科学的照明设计方法。设计人员在进行道路照明设计时,在保证照明的效果,达到城市道路照明的目的前提下,做到最大限度地节能和节省投资,并降低运行维护费用。

5、道路休闲广场人性化设计

随着城市用地的高度紧张,城市居民的生活空间逐渐拥挤,城市中心城区的绿地与景观减少,给人们的精神生活带来消极的影响,市民渴求有更多的休闲空间。为此,在城市道路设施的人性化设计中要加强道路休闲广场的人性化设计,在一些非人群集散地区或靠近市民生活区的人行道中,在满足修建的情况下,设置一些小型的休闲广场,以此为市民提供休闲与生活的空间。目前,全国各大城市普遍重视对道路休闲广场人性化设计,城市中随处可见热闹的城市道路广场情景,其前提都是城市道路建设的人性化设计。

6、人行道人性化设计

人行道是城市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质量的人行道人性化设计尤为重要。在人行道的人性化设计中,首先要明确人行道的平整度与密实度,以便发挥其使用功能,尽量采用防滑砖铺砌,不必太过于追求人行道铺装的图案与色彩;其次,要处理好人行道与各单位门口上车坡道的关系。传统的设计方法是上车坡道比两侧人行道低15~18cm,这种方法相对而言较安全;但是对于单位而言,车辆一般较少,使得这一坡道的使用率不高。所以,在进行人行道的人性化设计时,应把单位门口的上车坡道与两侧人行道采用坡道进行连接,用不同的材料进行区分,达到提示的作用。再次,要处理好高差问题。车行道与人行道的高差比较大,在设计中不仅要考虑单位车辆的进出,还应尽可能的保留人行道中的电线杆和绿化树,因此可以将车行道与人行道设计为两个纵坡,继续保留二者的高差,单位上车坡道与车行道之间采用踏步或坡道进行顺接。最后,要采用透水人行道结构。透水人行道结构使雨水在人行道范围内一部分下渗补充地下水并改善周围植被的生长环境;另一部分则保留在人行道结构中,以增加空气湿度,降低城市热岛效应,减少城市污染。

结束语

综上所述,针对城市道路设计要求、常见问题及处置对策等相关内容进行了较为深入地分析和详细探讨。城市道路作为人们工作生活及社会活动的重要纽带,其施工质量对于国家建设水平具有决定性作用,因此设计人员在进行设计时,应综合考虑,远近结合,进行合理科学的设计,从而确保城市道路的整体质量。

参考文献

[1]何霞.浅谈道路交叉路口的设计[J].科技信息,2011.

[2]李明亮.城市道路设计施工技术浅析[J].中国科技纵横,2011.

[3]刘飞.城市道路规划中存在的问题[J].科技风,2014,(05):259.

[4]张勇.城市道路设计中的人性化设计探讨[J].科技视界,2014,(22).

篇12

关键词:城市道路交通;城市环境;影响;评价

城市道路交通是指城市中方便人类交流,主要由人、车辆、道路及交通环境构成的最基本的动态系统。城市道路交通是支撑城市经济良好发展,支持各类产业全面发展的基础,也是社会和谐发展的物质承载者。近年来,由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城市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关注,道路交通系统作为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也吸引了大量的研究人员的关注。笔者经分析后总结了以下几方面有关城市道路交通对城市生态坏境的影响。

一、城市道路交通对城市生态环境的影响

1、城市道路交通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

1.1道路交通消耗了大量的资源

1.1.1道路交通占用了大面积的土地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拥有自己的车实属平常。车辆的增多使得交通拥挤现象愈发严重,为解决这一问题,道路的建设也在不断加速。城市变得越来越拥挤,寻找空间的目光就锁定到了城市周边的土地,许多耕地和绿化都被拿去修建公路等,大量土地资源被占用。

1.1.2道路交通系统消耗了大量的能源

正如上面所提到的,车辆的燃料消耗了大量的汽油,而在资源匮乏的今天,亟待相关专家寻找途径扭转这种状况,以上海为例,上海目前汽车保有量以达到250万辆,每月至少消耗50万吨的石油。除此之外,交通系统消耗的电能也不容小觑,由于消耗之大,城市本身根本无法负荷,90%的能源都需外地供应,数量之大令人吃惊。

1.2道路交通引起了许多环境污染问题

1.2.1道路交通系统成为大气污染的重要来源

众所周知,交通车辆尾气排放是大气污染的重要因素,大气环境污染直接威胁人们的身体健康,不仅如此,公路扬尘和微粉严重破坏了空气质量,这些无一不是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1.2.2城市交通系统造成的噪音污染

交通系统尤其是交通干道两侧的噪音污染尤为严重,有些城市交通的高峰期噪音甚至超过85dB,严重影响了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

2、城市道路交通对经济生态系统的影响

虽然道路交通有弊,但是它确实为城市的经济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2.1 道路交通为居民的生产消费活动提供了条件。

交通系统是物质、资源及信息转运的基本承载体,有了交通系统,运输效率才得以提高,运输时间才节省不少。

2.2 交通系统直接影响城市的经济发展和周边的物质开发

交通系统直接关系着房地产业的发展,更关系着物质、文化和信息的发展和交流。由于交通系统带来的噪音问题,直接影响着城市房价,因为交通噪音的升高直接引起周边土地价格的下降。

正因为如此,城市交通系统的发展才显得尤为重要。交通系统的发展需与经济的发展相平衡,如若不然,城市的经济的健康发展势必会受到影响。所以,确保城市交通系统与经济的协调发展是一项长远的课题。

根据以上的分析,就其中比较突出的方面提出了城市道路交通环境影响的评价指标。

二、城市道路交通环境的评价指标

1、噪音环境影响评价指标

作为城市噪音的主要污染源,不仅危害居民的身体健康,而且干扰学校和其他事业单位的正常工作秩序,因此将噪音作为一个评价指标非常有必要。在一般情况下,室外噪音应低于55dB,室内应低于45dB,而多数城市居民生活在高于70dB的噪音环境中。已有人提出了一套评价体系,在交通噪音的测试中,可用累积分布声级以及等效连续升级来评价城市噪音,我国是采用等效连续声级作为噪音评价标准。

2、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指标

经调查显示,全世界城市大气污染物中的50%以上来自汽车和其他机动车尾气。我国由于排放标准设定的门槛较低,燃料消耗的不充分,大气污染程度更为突出,因此,严格控制汽车尾气的排放迫在眉睫。机动车尾气中主要污染物种类很多,但是大多属于硫化物、碳氧化合物,烟尘、颗粒及异味气体等,成分多达140种。我国有关城市大气环境的影响标准是GB3095,此标准将9项污染物的排放进行规定,与尾气排放有关的大气污染物有:一氧化碳、二氧化氮、总悬浮颗粒物、臭氧等。而在城市交通环境的大气污染评价中的指标较少:只有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用于评价。

3、土地及绿化影响评价指标

道路交通的建设势必在一定程度上对沿线的生态环境产生了影响,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对土地绿化及水环境的影响。道路的建设需要土地,因此也必将破坏原有的树木和绿化。调查显示,城市道路用地占城市用地的20%以上,而我国道路用地也在15%―25%之间。道路交通系统用地应满足此条件:既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又不能造成浪费。因此,通常使用一个指标来衡量道路用地的合理性――每个居民平均占道路用地面积。以我国为例,城市道路广场用地指标11―14m2/人。

城市居民对生活的质量要求无疑在不断增长,道路交通为居民的出行提供了便利,但是大众已经不再狭隘的满足于出行这一结果,他们更多的将注意力注意力转移到出行的过程,他们要求这个过程也能给他们美的视觉享受,因此道路绿化系统也需要不断进步和完善。绿化系统的作用不仅局限于视觉美,更重要的是其最原始的净化空气的作用。因此,对城市道路交通绿化系统进行评价也很有意义。交通系统对城市绿化的评价指标主要有:绿地率、绿化覆盖面积等等。

通过这些评价指标,我们可以更好的完善城市道路交通系统,使其朝着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进步。

三、着眼于可持续发展的城市道路交通环境影响评价体系的原则

1、科学实用性原则

为使交通系统的发展既与城市经济发展相适应,又不至于造成浪费,在对道路交通环境进行评价时应秉着科学实用的原则对其进行分析评价。

2、定性定量结合原则

在评价过程中,某些因素可以进行量化,某些不可以,因此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来评价才更加科学合理。

3、因地制宜的原则

由于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地理因素不尽相同,在选择评价因子时,应根据区域性特征来进行分析和权衡,做出最合适的评价标准。

4、公众参与原则

居民尤其是城市居民受交通环境的影响非常大,因此将公众的意见和建议作为一项评价原则也相当合理,通常公众对交通体系的意见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因此美国环境政策法案就把公众意见作为一项重要的原则来指导评价体系。

篇13

关键词:城市道路;交通流量;景观美化;技术措施

1引言

道路交通管理规划工作是城市总体规划中的重要环节。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的高速发展,大城市特大城市持续改造与扩张,中小城市迅猛发展。城市的规模与结构都处在巨大的变革之中,城市道路规划设计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如何正确地对城市道路交通流量进行估计并进而采取相关措施设计,如何对城市道路进行景观美化,以使其更好地为市民服务,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有必要对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进行进一步思考与研究。

2 道路环境与交通特性的分析

众所周知,城市道路处于人口与房屋密度很高的城市繁华地区,它既为周边和邻近地区居民服务,也为行驶的车辆与乘客服务,因此,在规划设计道路时必须满足沿线社区与车辆行驶所提出的要求,必须尽最大可能减少对周边地区环境的负面影响。城市道路网络上的交通性质一般分为两类:一是为相邻地区街坊或建筑物客、货车辆进出,速度不高,流量不大的地方通服务,两侧多为对进出口要求较多的住宅、商店、文教机关等社区;二是为行程长、速度高、流量大的通行通服务,速度高,对进口控制要求较严。由于两种交通性质要求不同,故其规划设计要求相差较大。然而,实际道路设计时往往不会有这样简单明了的情况,相反会遇到很难简易判断的复杂情况,即通过通和地方通混合,甚至还有多种形式混合性的交通。这就要求我们要深入调查、认真分析,从周边环境、社区性质、出行要求、进出口分布、交通运行特性等作具体深入的全面分析,审慎决策,切实做好道路环境与交通运行特性的分析预测工作。

3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技术措施

3.1进行正确的道路交通影响分析和交通量控制规划

不同的土地利用布局、性质、强度对应着不同的交通需求,合理地利用土地规划是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根本举措之一。土地利用的性质和开发强度不断改变对周围乃至整个城市的交通量分布,任何开发项目都会带来新的交通问题,尤其在土地利用非常密集地区,必须系统地进行交通评估,将影响控制在可接受的水平之内。然而一些地方政府急于拉开城市框架,热衷于修建高等级道路,以期将其沿线两侧的土地进行上市拍卖。土地上市拍卖后开发商追求利润最大化,不考虑道路承载能力进行超强度的土地开发,道路沿线单体建筑容量设计穷尽所能,从而造成交通问题的出现。同时,从交通量控制上看,应对交通工具与道路之间进行理性的分析和规划。

3.2考虑道路走向与建筑协调

城市道路的走向应有利于城市通风和临街建筑物获得良好的日照。首先,从防风角度考虑,在南方城市道路宜平行夏季主导风向;北方城市则应防风雪、风沙的袭击,道路走向宜与盛行风向有一定的偏斜角度;从日照要求来看,南北向道路有利于获得良好、均匀的日照,但实际上城市道路总是由东西向、南北向道路交织而成,不可能所有的道路都符合通风、日照的要求。因此,道路的朝向最好取南北和东西的中间方位,并与南北子午线成约300°~600°的夹角,以兼顾日照、通风。

3.3妥善处理景观元素的设置

城市道路是城市交通运输的动脉也是组成与显示城市街道风光、景观的走廊,展现城市风貌和建筑特色的窗口。具体地对某一地段、街道就空间组合景观风貌、特色建筑、道路横断面组成等进行综合规划设计,使各构成物所组成的空间轮廓,尺度比例、色彩线条等相互协调,和谐美观,以达到提高城市环境的整体水平、改进市民生活质量,给人以安适、舒心和美的享受,同时也使城市道路展示景观风貌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其中较为重要的即为道路绿化,道路绿化是在道路侧带、中间带、两边分隔带、立交、平交路口、停车场以及道路用地范围内的边角空地的绿化栽植,道路绿化是城市新鲜空气之源,景观的主要元素,也是城市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本功能之一。它可以将城市各处的绿化组成一个有点、有线、有面的有机整体,为调节气候、防风、遮阳、除尘、吸音、过滤空气、改善城市卫生条件、美化城市布局等发挥良好的作用。一般应根据城市性质、自然条件、气候状况、道路性质功能与城市环境等合理地规划设计,我国城市道路设计规范规定城市道路的绿化宽度应为红线宽度的15%-30%,规划时应按照规范要求设计。

3.4 良好处理交叉口设计

城市道路交叉口众多,然而交叉口往往又是最繁华车流、人流最多的地方。交叉口的通行设计往往是道路规划设计中的难点。城市道路的通行能力往往不决定于路段而决定于网络系统结点即道路交叉口的通过能力,交叉口范围内路面的交通负荷一般为两相交道路交通量之和,如两条交通量相等的道路相交,则交叉口的交通负荷为相交道路的2倍,这就是交叉口总是拥挤阻塞形成瓶颈难以通过的根本原因,而传统的交叉口设计很少注意这个问题,没有从网络系统的总体平衡考虑,将交叉口范围内路段予以拓宽,相反却在四周兴建一些吸引大量人流的大型商贸单位,从而加剧了交叉口地区的拥堵。为消除这个历史性的瓶颈堵口,保持道路网络系统通行能力的大体平衡,在规划用地时,将交叉口范围50-100m内的出口车道增加2~3条,使交叉口的通过能力与路段的通行能力接衡,同时,考虑排水问题,在竖向设计中,根据不同纵坡需调整路口以外道路的横坡度,以保证交叉口不积水。转弯半径的缘石埋设需要仔细计划或用图解法给出。不能按平均值推算,否则,交又口地面将是扭曲的,无法满足排水与行车要求。

在交叉口平面布置中,首先要注意转弯半径不可设置太小,太小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该路段的通行能力。一般主干道取20-25m。次干道取15-20m,支路取10--15m;其次,交叉口范围内的电力线、通讯线、有线网等地面线应全部使之走入地下。交叉口密如蛛网的线路不仅有碍市容,也非常不安全,使城市景观大打折扣;其三是转弯半径直圆和圆直点行应设计残疾人坡道,这从另一个侧面反映本地的文明程度;第四,若交叉口较大有圆形环岛,环岛内部不可挪作它用。在环岛内所作的设计应最能表达该市城市形象的主题思想,或作喷泉叠水,或作精品绿地,或做主题雕塑等;第五,交叉口因四周跨路应预埋各种管道,谨防日后对交叉口频繁修整,干扰正常生活和行车。

4结语

随着科学技术和生产的发展,城市成为一个越来越复杂的综合体,城市规划也就越来越成为一门高度综合性的科学,道路规划是城市规划的一部分,要综合考虑地区的自然条件,社会结构、经济基础、科学技术的要求,合理规划,勇于探索。其中通过交通流量对城市道路进行规划设计以及对其景观美化是道路规划的重点,其涉及建筑、绿化、交通管理等学科,综合性很强,需要设计人员眼界开阔,有前瞻性,不断学习,努力钻研业务,提高专业水准和审美水平,从而设计出科学、美观、经济、适用的道路,体现出城市形象和时代特征。

参考文献

篇14

关键词:堤防工程;堤防道路;功能分类;综合利用;防汛

中图分类号:U412;TV8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683(2013)05016804

堤防工程是修建在江、河、湖、海岸边或分洪区、行洪区、围垦区边缘,用来防御洪水泛滥,保护居民和工农业生产的挡水建筑物。堤防道路是以堤防工程为基础,按堤与路不同的结合形式,修建在堤前、堤顶和堤后,主要用于抗洪、防汛,服务于各项水利设施的道路工程[12]。堤防道路与普通的道路相比有许多特殊之处:首先,堤防道路是为保证堤防安全而建设的专用道路,其主要和基本功能是供抗洪和防汛;其次,堤防道路往往是在堤防工程的基础上修建而成,尤其对于堤顶路而言,作为路基的堤防工程的质量控制标准与公路交通行业的不同,分别采用了不同的设计规范[34],且在堤顶加铺的路面结构层,其等级和厚度受到原堤顶承载能力的制约[5];第三,堤防道路的平面线形取决于堤防工程的堤线位置,活动余地很小,只能沿河顺水布线。同时路面的纵坡也受堤顶纵坡的制约。

近年来,随着我国江河河道整治和堤防建设的继续推进,堤防道路建设的投资也越来越大。然而随着生态文明的建设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堤防道路单一化功能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现代人的需要。从水利工程角度来看,堤防道路的建设也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转变,新时期建设堤防道路的功能逐渐开始多元化、综合化。因此,有必要来研究新时期堤防道路所具备的各项功能。

1堤防道路在功能分类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堤防道路是由水利部门建设和管理,但其实质还是一种交通设施,应具备道路的各种属性。从目前我国各类规范的定义和建设的情况来看,还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1各类道路概念的不适用性

我国将道路按其用途和使用特点分为公路、城市道路、林区道路、厂矿道路和乡村道路[6]。

公路是指联结城市、乡村和工矿基地等,主要供汽车行驶且具备一定技术条件和设施的道路。《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中根据功能和适应的交通量将公路分为5个等级,同时规定公路等级的选用应根据公路功能路网规划交通量,并充分考虑项目所在地区的综合运输体系、远期发展等,经论证后确定[7]。然而堤防道路的主要功能与公路的交通功能包括干线功能和集散功能有所不同,而且堤防道路的规划及实施往往独立于当地的公路网之外,一般不受地方道路网络的制约,因此与公路的定义和分级指标有所差异。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 5022095)说明:城市道路是指城市供车辆、行人通行的,具备一定技术条件的道路、桥梁及其附属设施[8]。《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 372012)将城市道路应按道路在道路网中的地位、交通功能以及对沿线的服务功能等,分为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和支路4个等级[9]。而大多数堤防道路位于城市范围之外,与城市道路的交通功能、集散功能相距甚远,其对沿线的服务只是附属功能。在防汛期,为了确保安全,常常切断堤防道路的对外交通,使其成为一条抗洪抢险专用公路。

林区道路是建在林区,主要供林业运输工具通行的道路;厂矿道路是供工厂、矿山运输车辆通行的;乡村道路是建在乡村、农场,主要供行人及农业运输工具通行的道路。

综上所述,这五类道路的主要功能和服务对象与堤防道路有着明显区别。因此不能简单按照这些类型道路来将其归类。

1.2简单套用公路标准,没有考虑自身的特点

《堤防工程管理设计规范》(SL 17196)规定:堤防管理交通系统包括对内交通和对外交通两部分。道路等级和其他相关设计参数是根据工程管理和防汛的需要,参照《公路工程技术标准》的有关规定来确定的[10]。《堤防工程管理设计规范》这条规定没有考虑城市堤防和农村堤防的特点,而是按照公路的标准统一确定,但自其颁布十几年来,实际的建设情况千差万别。从全国江河堤防道路建设的情况来看,有的是按照公路的分级标准建设,有的则是执行城市道路的设计指标。如漳州市江滨大道工程是一条滨江堤顶道路,堤防工程为Ⅰ级,堤顶道路按照城市Ⅱ级次干道建设;济宁市北湖堤防级别为Ⅰ级,堤顶道路采用一级公路的标准设计;东太湖环湖大堤堤防工程是Ⅰ级标准,堤顶道路是按照城市Ⅱ级次干道标准建设;黄河下游东明标准化堤防的堤顶道路的设计技术指标参照的则是三级公路的建设标准。

可见,《堤防工程管理设计规范》(SL 17196)对于堤防道路等级划分的规定适应性差,目前各地区在建设过程中堤防道路类型和指标的选择都是从建设单位和设计单位各自的出发点来考虑,没有充分结合堤防道路自身的特点。结果是各地区堤防道路建设标准、指标各不一致,有时即使是同一条河流,在不同的堤防段落,由于设计单位的不同或者是建设时间的不同,堤防道路的横断面形式、路面结构也互不相同,缺乏统一的标准。在这种情况下,堤防道路建设完成后可能无法被充分利用,造成功能性浪费,或者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交通需求。

1.3无法体现功能和特性

目前我国公路和城市道路的分级体系都是基于道路的交通功能、交通量、服务水平和通行能力等[57],并没有考虑抗洪防汛功能和堤防的配套设施功能。如果生搬硬套公路和市政行业的设计规范,将致使堤防道路与普通道路形式和结构一样,无法体现其功能的独特性。堤防道路多元化的功能组合、独特的建设环境以及特定的服务对象都要求在规划和建设时彰显特色。而现行的公路和城市道路分类分级指标无法反映在汛期为专线公路、在平时又要承担社会服务功能的堤防道路的特殊性,因此是不适合的,需要进一步探讨分类方法,制定新的分级体系。

2堤防道路功能分析

要想体现堤防道路自身的特点,统一建设标准,必须明确其所具备的各项功能。综合近年来已建的各类堤防道路的使用情况,将堤防道路的功能划分为抗洪抢险专线功能、堤防管理通道功能、沿线交通运输功能、社会公众服务功能、综合配套设施功能等5种。

2.1抗洪抢险专线功能

堤防工程是一道防洪屏障,是确保沿线人民生命财产抵御洪水危害的重要工程设施。堤防道路修建的最主要的目的是在汛期运送抢险物资和人员,是一种特殊的交通设施。在险情发生时,救灾人员和物资的沿堤运输、抗洪防汛车辆和机械的行驶、抢险部队的调动和集结,都需要依靠堤防道路。因此,严格来讲,堤防道路并不是普通的公路或者城市道路,而是一条以抗洪抢险任务为主的专线公路。无论在任何情况下,堤防道路的抗洪抢险的功能都是第一位的,是必须要保证的。

2.2堤防管理通道功能

除了在防汛期作为抗洪抢险专用通道以外,堤防工程的日常和应急管理,堤防巡查人员定期和不定期的沿线检查、河流的检测和管理、堤岸维修养护和堤防绿化等工作都需要使用堤防道路。因此,堤防道路还具有供堤防管理部门的车辆和人员通行的功能。

以上两种功能是堤防道路应具备的基本功能,也是主要功能。只有在满足了这两个功能的前提下,才能考虑增加其他临时功能和附属功能。

2.3沿线交通运输功能

堤防公路沿河而建,背水侧往往农田广布,农业生产较为发达,一些农用车辆将会就近驶入堤防道路运送农业物资,此时堤防道路发挥着农业生产道路的作用。如果河堤两岸分布着一些村落、工厂、企业以及码头,美丽的沿河风光、良好的路况条件会吸引社会车辆前来通行。此外,堤防道路可能会被纳入地方道路交通网,成为滨河(江)交通动脉,承担着一定的交通运输的任务。

2.4社会公众服务功能

道路有一项重要功能是防灾功能,当出现地震、火灾、洪水等灾害时,人们可利用道路这个较为空阔和安全的场地作为临时的避难场所。堤防道路周围的空旷环境和较高的地势更是决定了在灾害来临时能起到防灾减灾的作用。随着堤防道路工程建设理念的转变,在保证堤防安全的同时,还可以依托堤防建设带动当地的旅游业和房地产等相关产业。城市管理者可以利用堤防道路这个独特的公共场所组织各类社会公益性活动,如举办自行车比赛、开展花卉观赏节、举行河岸风光摄影大赛等等。这样堤防道路变成了一条绿色长廊、一个休闲场所,一个生态公园,为广大城镇居民提供更多的社会服务。

2.5综合配套设施功能

堤防道路的修建往往是和河道整治、堤岸防洪工程同时开展的。对于城市防洪堤而言,为了建设河道内和沿岸生态景观,开发利用滩岸资源,发展城市经济,提高城市品位,堤防道路就被赋予了成为一条水清、岸绿、景美的城市生态廊道的功能。除了堤防道路工程以外,河道堤防标准提升工程、生态绿化工程、滩区清障工程和水污染防治工程都需要综合实施,堤防道路工程成为河岸综合整治工程的组成部分[11]。因此,建设出一条高质量的、适应性强的堤防道路,打造滨河滨江生态公园,对于建设园林城市,落实党的十“生态文明”建设战略都能起到积极作用。

3堤防道路功能的分类原则

新时期的堤防道路具备了多项功能,因此在修建堤防道路前,因地制宜的确定拟建道路应具备的功能组合,明确它的性质和任务,建设出一条既能保证防汛抗洪需要,又能节约土地,建设生态环境,满足沿线人民生活需求。

3.1以功能为主要划分依据,把防汛作为必备功能

堤防道路依堤而建,是一条管理堤防的通道,其本质作用是保证抗洪抢险通道的畅通、抗洪救灾物资的快速运输及抢险人员的顺利集结和疏散、巡堤查险工作的正常进行,以及提高抢险队伍的快速应急处置能力。无论在何种情况下,堤防道路防汛的本质功能是不能改变的,否则将会对沿线人民的生命及财产安全构成巨大威胁。从这个角度来讲,道路的路幅宽度和布置形式、路面结构和材料都应该以防汛作用作为根本出发点,优先考虑其堤防管理和抗洪抢险功能。因此,不论堤防道路功能如何演变,防汛功能都是必须具备的基本功能。只有在保证防汛的前提下,才能考虑开发其余各项功能。

3.2堤防道路分类体系应层次分明、数量合理

不同的堤防道路面临的防汛任务不同,其他功能发挥的大小如交通功能和服务功能也有较大差异。但无论堤防道路防汛任务的轻重,它都要和当地道路网相接,不能孤立存在,这样一来,堤防道路仍然属于道路网的一部分。既然作为一条“路”,就应该根据其各项功能的组合,适应的交通量等指标进行等级划分,确保不同等级的道路能提供与之相适应的各类服务。因此,应该建立适应堤防道路自身通行能力和与路网衔接的层次分明的等级划分体系。同时,在等级划分过程中,数量不宜过多,否则会造成分类复杂化和功能单纯化,在实际应用中操作困难。

3.3充分发挥交通运输作用

在保证防汛的前提下,根据堤防道路的位置和交通环境,合理的改造上堤路和连接路,使堤防道路依照各段落的实际情况更好的融入周边路网,这对于分担平行干道交通量,提高路网容量,缓解路网压力都有很大帮助。

3.4[ZK(]体现城乡差别,城市防洪段应考虑增加景观、绿化设施及亲水平台[BT)]

堤防道路功能的划分应考虑所处地理位置、沿线人口和经济发展状况、道路主要服务对象的差异。如城市防洪段沿线人口多、车辆多、经济发展快、土地开发价值高,更应注重交通功能和城市景观功能的发挥。同时还要考虑利用临水优势,修建亲水平台供市民休闲娱乐。

3.5堤防道路的管理主体应明确

堤防道路每一种功能的实现都对应着一个相关职能部门。以上海为例,黄浦江两岸的开发建设和堤防道路的管理,涉及市政、环卫、园林、环保、海事、城市管理等水利系统以外的多家部门,职能交叉,管理困难。堤防道路的功能分类应充分考虑这一影响因素,以某一部门为管理主体,其余相关部门积极配合,明确各个部门的权利和责任,制定出合理的堤防管理办法,以全面适应统筹管理的需要。只有做到分工明确,互相协调,才能保证堤防道路的正常运行,促进预期功能的发挥,给堤防管理者和普通百姓提供良好的道路服务。

4关于堤防道路功能分类的几个观点

近几年我国堤防道路的建设发展很快,为充分利用堤防道路并开发其潜力,发挥其最大作用,必须将理清堤防道路的功能作为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鉴于目前还未有堤防道路功能分类方法,还应该在以上分类原则的基础上再明确分类的几个观点。

4.1优化整合

由于堤防道路具有多种功能,不同功能之间存在着一些难以调和的矛盾,尤其是抗洪抢险功能和交通运输功能之间。如果将各项功能进行完全的综合或者分离,并不现实。例如过多的社会车辆和载重运输车辆不但会给堤防道路路面造成一定的损坏,而且在防汛期会影响抗抢险车辆对洪抢险物资和人员的运输。鉴于这种情况,某些堤防管理部门对堤防道路进行功能单一化处理,如进行交通管制,限制通行,导致花巨资建设的堤防道路只能被堤防管理部门利用,无法充分利用和开发其剩余的功能。因此,有必要通过合理的规划和设计,整合堤防道路所具备的各项功能,在保证其基本功能的前提下,为更多的社会车辆服务。

4.2优先服务

可通过优化断面布置类型、采取多样的堤路结合形式修建多级平台等方式为防汛车辆修建专用车道,优先为防汛管理和抗洪抢险车辆提供优先服务。此外,在合适的地方修建滨江公园、滩涂湿地和景观步道等亲水设施优先给市民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

4.3发展经济

将堤防、道路、商铺结合起来,与河流沿岸土地形成功能、空间上的渗透,并大量引入多功能的社会公共服务和活动等内容,对于开发沿线土地价值、建设商业网点都能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4.4可持续发展

党的十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了突出地位。堤防道路不仅仅是道路工程本身,要将它和河道整治、堤防加固、环境绿化放在一起综合规划和实施,这对于打造人水和谐的秀美江河,创造岸绿景美的生态长廊都有着重要意义。堤防道路的各项功能还应当考虑时间的延续性。随着经济的飞速增长,城市的快速建设和外扩,土地资源越来越稀缺。堤路结合的形式不仅能够大量节约修路所占的土地,还能够有效地加固加高江河堤防,对于河流两岸的经济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拉动作用。

5结语和展望

堤防道路是由水利部门实施的道路工程,在新时期兼具了多项功能,许多滨河(江)路建成后除了作为防汛的道路,还发挥着更多的作用,但是对于堤防道路功能的扩展和分类目前还未有系统的研究。本文根据堤防道路的特点,分析了堤防道路可能具备的各项功能,这有助于明确堤防道路的建设标准,确保堤防道路能够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在本文的基础上,还应当继续关注和研究堤防道路的分类方法、功能的定位以及建立分类分级体系,以便为堤防道路建设者提供更全面和详细的依据。

参考文献:

[1]卢臻杰.城市防洪堤与城市道路结合工程的设计探讨[J].水利水电科技进展,2006,26(4):5961.

[2]汪小茂,高红艳,李亮.城市堤路结合建设工程关键技术问题研究[J].人民长江,2011,42(20):46.

[3]JTG D302004,公路路基设计规范[S].

[4]GB 5028698,堤防工程设计规范[S].

[5]杨莉,王长梅,李国力,等.黄河下游堤防道路硬化工程设计方案的研究[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2000,21(4):1719.

[6]杨少伟.道路勘测设计[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9:2.

[7]JTG B012003,公路工程技术标准[S].

[8]GB 5022095,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S].

[9]CJJ 372012,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