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6 08:27:58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提高土地管理水平,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一、国内土地资源管理现状
(一)缺少科学合理的管理规划
目前,我国政府对土地的管理权限放置在各级政府的土地资源管理部门中,其使用的是国务院统一制定的管理制度,并没有依据各地区实际的发展情况和具体需求来制定具有针对性的管理体系,对土地的利用也过于分散,不能形成集成化的管理模式,不利于政府部门对土地资源进行统一的宏观调控。并且,土地资源管理人员没有结合土地的类型和相关情况对土地进行合理的分配和规划,导致我国普遍存在土地资源利用不合理的现象,并不能实现我国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同时,也造成了土地资源和资金的浪费。还有就是,总体规划动态性不足,缺乏明确的规划目标,一些土地规划还没有完全适应市场的发展体制,从而使得土地规划与市场经济发展出现严重的背离现象,严重影响土地资源的应有价值,缺乏科学的管理规划,阻碍着土地资源的可持续性发展。
(二)土地资源管理体系有待更新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各地建设项目数量不断增多,各地政府的土地管理体系却仍用上世纪计划经济的管理模式,导致土地资源管理与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之间存在供需矛盾。特别是土地管理体系的落后使得建设项目的规划和管理的发展受到了制约,进而影响了我国城市发展的速度。另外,管理体制中的制约体系依旧不完善,而土地资源管理涉及到各行各业,其牵扯的部门也比较的广泛,使得土地资源利用的相关办法无法得以有效的实施。致使土地资源管理缺乏相应的约束机制,更缺少土地资源的管理体系。土地规划无法贯彻落实到位,土地管理中的违法行为频频发生,改变土地用途、性质、规划现象也经常出现,这些现状严重阻碍着土地资源利用的发展。
(三)土地资源管理水平落后
目前,我国很多城市仍沿用传统的土地管理技术,特别是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地区,计算机普及程度仍不高,很多测绘和管理应用方面的工作仍使用传统的人工方式,存在很多管理上的漏洞。实际上,土地管理工作是一项地域广、涉及面广的较为复杂的管理工作,单纯依靠人工方式必然不能满足土地管理的庞大工作,不仅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资源,且土地资源管理效率较低,不具备实际的参考价值。而目前国内主要是通过引进新的技术来满足国内的需求,但其成本相对较高,效率却很低,价值效益明显下跌,导致了土地资源的浪费与贬值。
二、提升土地资源管理水平的对策
(一)科学进行土地资源管理规划
土地资源规划是土地资源管理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要科学合理地进行土地资源的管理规划。比如:要加大土地规划宣传力度,使得土地资源规划的基本宗旨贯彻落实于经济建设中。要向社会广泛宣传土地规划的指导思想、方针政策、预期目标以及相关措施,尤其是要让各级领导了解规划方案的具体实质和基本内涵,进而树立起土地资源管理规划意识,明确耕地保护的重要性及进行土地资源管理规划的必要性,以此来提高相关部门在土地资源管理规划执行方面的觉悟。与此同时,相关管理人员要结合土地的实际情况对土地进行统一的规划和实时管理,根据土地特征对土地的用途进行细致划分,实际了解其适合农业用地还是林业用地以及工业用地和城镇建设用地等,然后对其进行合理的规划和分配。更重要的是,我国要针对土地资源管理规划建立一个专门的法律体系,在法律中详细规定各种土地资源规划管理的细节内容,加强对土地资源规划管理监督机制的约束,使得土地资源规划管理工作能够顺利进行,从而保障我国的土地资源能够得到有效地利用。不断进行科学、合理的整改,使得我国土地资源得以充分利用,土地管理规划不断得以完善。
(二)完善土地资源管理体系
土地管理制度一直都是我国土地资源管理中缺失的部分,因此,政府部门应加强对土地资源的管理,加强相关方面的制度建设。对未经开发的土地资源予以保护,合理控制城市的开发速度,基于生态平衡的基础来确定土地开发的具体面积,而已经过度开发的地区应基于改善土地生态系统的目的来进行土地资源管理的规划。施展土地资源管理规划,通过有计划、有步骤的土地开发计划对土地进行长效的保护,保障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同时,政府部门也应加强对土地监察制度的建设力度和贯彻落实程度。保障土地项目的开发审批效率,简化土地的审批程序,以此提高土地资源管理工作效率。还应积极推动综合开发利用的管理方式,构建起基层土地管理执法监察长效机制,对重点的土地资源予以强化保护,提高政府对土地资源的监控力度,完善土地资源管理体系,使得土地资源得以最大化利用,也推动了人们的生产生活。
(三)提升土地资源管理水平
有关部门在强化土地资源管理、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水平的过程中,要积极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对土地资源管理制度和相关的监察制度予以完善,或者是引进国外现代的管理方式,依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与现状进行相应的调整,积极探索出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土地资源管理模式。还有就是,充分利用高科技手段与技术,如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全球定位技术等。通过这些新的测绘技术,能够做出大量准确的信息与数据,然后对所搜集的所有有价值的数据进行综合整理与归纳、记录,能够为土地资源管理提供精准的数据支持,使其能够全面、准确地掌握土地资源的质量和性质,实现精确的划分。可以说,新的测绘技术直接关系到土地资源与管理的实际水平。在土地资源管理中应用测绘新技术,使得计算更精准,土地的利用效率达到最大化,也确保了土地资源管理与经济建设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土地管理;方法;精细化
1深化改革土地管理制度
我国土地资源的管理面积较大,涉及行业和范围也较为复杂,因此在进行土地资源管理和使用监管方面,要使土地资源的利用发挥应有的助推产业发展的效能,也能够保证足够面积的绿色耕地,使土地资源能够得到有效且可持续的维护。当前,我国土地资源的使用还未形成严格的管理体系,各类工业等项目建设占地情况较为明显,建设用地面积不断扩大,导致我国土地资源维护失衡。所以要实施有效的精细化管理制度改革。对此,我国土地使用监管部门需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采用科学的管理手段维护耕地的可持续发展,将土地的经济产出最大化。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实施:一是在制度建设方面,项目用地审批制度需规范而严谨,管理部门需根据项目的资金投入、对环境的影响以及时间跨度等方面进行审查核实,并针对具体的指标进行量化评估,对于评估结果符合规定的项目再进行批准落地;二是加强过程监管。在项目审批环节,管理部门需引导工程单位提供较为关键和实用的材料,以便审核人员能够准确把握项目的基本情况,提高审批效率。此外,在项目进行过程中,管理部门还需要对项目施工进展、竣工可能性等进行监控分析,以提高该项目的土地使用效果,并形成文字材料明确记载项目和企业的用地情况,建立相应的文字与数据档案,以便在今后的项目审批时提供参考依据;三是在政策依据下完善供地管理。土地管理部门一方面要根据项目的发展程度和产生的效益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估,判定土地是否供给;另一方面也要考虑到地域差异、产业发展现状等方面情况,尽量让土地的使用产出最大的经济价值;四是为了进一步提高农民投入耕地工作的信心和热情,管理部门需在土地权限方面对农民采用鼓励性政策,使农民在优越和稳定的政策支持下创造土地使用效益。
2做好土地规划
在精细化管理过程中,要做好土地规划工作。规划的合理性及实用性可以对土地的使用效率产生重要的决定作用,因此土地管理人员需综合考虑土地的使用规划,在统一的原则下开展土地使用的审批和跟踪监管。一方面,对土地使用的规划需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如当地的城市发展总体规划、相关产业的联系和影响、不同领域规划的衔接和融合等等,既要考虑全面的城市建设、生态保护以及人文环境,又要兼顾土地资源的维护和平衡,以全面的考虑问题。另一方面,管理者也需在规划制定完毕后,严格按照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内容逐步实施,严禁擅自修改既定的规划内容。同时,在坚决执行规划的前提下,也要适当根据具体情况对规划进行变通处理,使土地资源使用效率最大化,使土地资源得到合理开发,推动城乡经济和产业快速发展。
3创新土地管理办法
精细化的土地管理过程要实现创新。土地所处的地理位置、生态环境和自身条件不一,因此对不同性质的土地要采取不同的管理方法。土地资源管理部门要及时更新管理理念,创新管理方法,倡导土地使用者能够以文明、和谐的行为方式对土地进行合理规划和使用,同时尽量扩大土地使用的公益性质,相对于经济型的用地目的,管理部门则需谨慎处理,细致调查和分析土地使用目的,预估土地使用将产生的影响,尽量维护当地生态环境。此外,还要建立较为健全的土地使用权、转让权与所有权的认定体系,使农业工作者能够通过土地资源的维护和使用获得较为实际的效益,增加农民对耕地的精神和劳动投入。土地管理的另一种方式是将与土地耕种相关的人员和经济产出进行合理安置。例如,采用合理的土地使用途径可以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管理者需合理分配土地的经济效益,将其投入到土地的良性开发中,促进土地使用的再循环,同时也会推动农村的经济增长。对土地耕种人员也要进行妥善安排,使乐于投入土地耕种的农民都能获得相应的土地,使人员安排和土地资源能够有机结合,做到物尽其用,人尽其才。在开发边缘土地资源方面,管理部门需结合当地的城市发展策略进行适当的安排和规划,将征地的目标转移到城镇周边地质条件较差的耕地上,把荒郊耕地开发和有效利用也列入到城市发展规划中,扩大土地资源的使用效率。此外,土地资源的使用关系着城镇发展的方方面面,在批准使用前,要做好严谨、细致的评估,充分考虑土地资源的使用对周边环境、当地经济体系和产业的影响,使土地资源发挥出实效性的促进作用。
4保障农民在土地管理中的合法权益
精细化土地管理过程要以农民切身权益为基础。若想使土地使用成为农民解决生存和发展问题的有效途径,首先土地管理部门需联合较乡村发展情况较好的城镇地区,促进土地的经济产出。农民通过耕种土地获取经济效益,这样可以形成更为积极的动力,促进农民有效维护和使用土地资源,并为农民提高经济收入、改善耕种环境的基础上,改善经济落后地区的发展现状。土地管理部门要统筹管理城乡土地资源,形成城乡发展统一的规划,按照总体规划步骤全面提升农民耕作环境,利用政策扶持和技术引进等方式提高农民维护土地资源的热情。
5结语
土地管理工作责任大,并且势在必行,精细化管理方法的进一步运用,能够提高土地资源管理效率,为此,需要相关工作人员不断探索,保证精细化管理实现新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雪.土地利用转型与土地资源管理[J].民营科技,2018(07):170.
关键词:高中地理 兴趣 案例教学 自主学习
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一种由于机体需要而产生的稳定的内驱力,是构成动机的最活跃因素,只有培养学生对学习地理的热情和兴趣,才能为成功的教学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具体来说,教师可以在平时的教学中寓教于乐,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比如在讲到有关洋流部分的内容时,可以借用同学们熟悉并且喜爱的《海底总动员》的剧情引出来,并且引导学生在影片的情节中探究洋流知识,让学生在强烈的好奇心和极大的兴趣的推动下提高学习地理的效率;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用教科书的条条框框来约束学生的思维,相反的是要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大胆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意见,从而发现问题并且解决问题,比如在讲到生态系统的相关知识时,有些同学会问到“如果生态系统中没有微生物起作用,地球上还存在生物吗”之类的问题,教师即使在始料未及的情况下也要首先给予学生肯定,然后尽可能地给学生一个满意的答案,为学生地理思维的拓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当然,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还要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发展特征,学会融入到学生的生活学习中去倾听他们最内心的心声,从而采取因人而异的鼓励和引入策略……总而言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带领学生进入地理奇妙世界的强大催化剂。
二、发挥案例教学法的独特魅力。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基于教学目标、以教学案例为载体的教学方法,该方法在地理教学中得以运用,可以恰如其分地满足了地理学科发展的规律,丰富学生的学科知识视野,也为教学水平的提高注入了更加新鲜的活力。合理利用地理现象来践行案例教学法,比如在人口与地理环境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将生活中所感悟到的人口现象与相关资料数据以及地理知识联系起来,在实际生活的案例中寻求答案;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运用课程中的典型案例,鼓励学生尝试运用多元化的学习方法参与到案例的探究进程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都知道,创新的强大力量不可替代,在案例教学手法的采用中,教师还要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的能力,如地理教材中涉及到的全球变暖的问题,有的人认为是人类不注重保护环境而引致的环境问题,有的人认为是由于地球气候周期变动所导致,此类问题的探讨具有极大的益智效果,教师可以在课堂中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研究,且对于新奇的想法要给予肯定和支持,从而达到拓宽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等成效,为案例教学在课堂中的长足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案例教学法的采用和实践要根据地理教学的实际需要而决定,找准发展方向,该教学法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三、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新课改步伐不断推进以及普及素质教育不断加快的大背景下,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不仅符合这一背景的需求,而且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引导:首先,教师要尝试构建宽松、和谐的自主学习课堂,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是课堂的主人,在愉悦轻松的氛围中锻炼自己学习地理的自主能力;其次,可以通过比较独特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地理知识,比如在学习世界洋流的知识时,教师可以给学生准备地图和漂流瓶,让学生以漂流瓶旅游的形式带它周游全世界,并且画出大概经过洋流的轨迹和标明名称,教师可在一旁给予适当的帮助和引导,从而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加深了学生对所学地理知识的理解;再者,教师要引导学生将地理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多多观察生活中所碰到的有关地理现象,从而既丰富了地理教学内容,又提高了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为自主学习能力的锻炼和培养作好了良好的铺垫;更重要的是,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想法,增多与学生沟通交流的机会,了解学生学习地理方面的不足和困惑,及时地为学生答疑解惑,作好他们不断前行的好导师……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加强,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只有不断地改革和完善,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结束语:地理是一门涵盖天文、水文地貌、气候等多生活领域的独特学科,日常生活中地理现象无处不在、包罗万象,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同时学好地理也是塑造高素质人才的重要策略之一。在高中地理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地总结和实践,探寻更多更适宜的教学方法和途径,为学生打好坚实的地理基础,为祖国的进步和发展输送高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 《普通高级中学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第1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7).
关键词 土地集约利用 土地流转 对策
中图分类号:F301.2 文献标识码:A
1土地集约利用相关概念
1.1土地集约利用
土地集约利用是指“通过对一定地块单位土地面积上集中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来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提高土地的经济功能和负荷能力,以获得单位土地面积上的最大收益。”国土资源部将集约利用的内涵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节约用地;二是集约用地;三是要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1.2土地流转
在推动土地集约利用的过程中,我国提出了“土地流转”的概念。其本质上是土地所有权的变动,包括了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宅基地使用权流转三个方面。
2我国土地集约利用的现状
2.1农村土地经济效益明显提高
2003年,国土资源部开始在全国开展实施农村土地整治工程,先后在四川、浙江、江苏、湖北、江西、云南等地实施了“金土地工程”“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等系列重大工程30多个,截止2015年12月,整治农村土地1.34亿亩,其中新增耕地3000多万亩,新增粮食产能达到了200多亿斤。通过土地整治,农村耕地条件不断优化,土地经济效益明显加强。
2.2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
2006年以来,中央已经安排了18450多亿元的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包括房屋改造、搬迁在内的新农村建设,十二五期间,全国共完成新农村整体改造村庄1200余个,完成房屋改造7000多万户,修建村级公路和田间道路110多万公里,为农村土地集约利用奠定了良好的设施基础。通过中心村建设,我国新增耕地1300多万亩,农村社会面貌焕然一新。
2.3农村土地市场效益不断增强
2001年底,中央下发《关于做好农户承包地使用权流转工作的通知》,在政策层面拉开了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序幕。截止2014年底,我国农村土地市场共实现土地流转面积4.5亿亩,占全国总耕地的32.4%。通过土地流转方式,各类农业生产专业达到了476万户,成立各种农业生产合作在124万个,每年为农民增加收入近千亿元,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800多万人。
3我国农村土地集约利用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农村土地集约化利用取得一系列的成效,但也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和不足:一是农村耕地资源总量不断减少,在近二十年的时间里,我国的耕地面积减少了12%。二是农村土地集约利用政策体系不完善。我国目前农村土地集约利用过程中政策体系不健全、地方政策配套不完善、政策落实不到位的问题突出。三是农村土地流转缺乏完善法律法规保护。目前,我国尚未制定实施《土地流转法》,关于土地流转的定性,还缺少明确的法律规定。四是针对失地农民的保障制度不完善。目前我国针对农村土地集约化过程中产生的失地农民的保障制度还很不完善,极容易造成了失地农民二次返贫。
4提高农村土地集约化利用对策
4.1科学规划农村用地空间布局
科学合理的安排城镇建设用地与农村用地,关键在于通过科学的规划,统一的管理,优化用地的空间布局。一方面要构建城乡一体化格局,要以土地流转为载体,推动城市带动农村发展,缩短农村与城市地域与生活条件差距,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另一方面编制好科学的农村用地规划。要加强土地集约利用规划与其他建设规划的衔接,紧密结合地方的用地需求,严格按照土地节约、集约的原则,充分利用好各种土地集约化的政策倾斜,挖掘土地自身潜能,提高土地的利用水平。
4.2完善农村土地市场流转机制
积极贯彻实施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建立完善的土地流转机制对于提高农村耕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具有积极的作用。一方面要加强引导优化服务,制定完善的农村土地流转程序和规定,规范土地流转的手续,保护好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另一方面,要完善土地流转模式,通过推广土地转包、转让、出租、互换、委托流转、入股等多种土地流转模式,满足不同主体的土地需求和利益;再一方面要加大扶持力度,提高土地流转的规模。通过财政专项资金、专项补贴等方式,加大对土地流转承包经营的扶持力度,鼓励土地流转的规模化发展。
4.3推进农业生产规模化经营
农业生产的规模化经营,既是土地集约利用的根本要求,也是为减轻经济发展对耕地的需求压力,提高土地利用率、产出率和商品生产率的有效措施。一方面要调整产业结构,积极推动农业生产布局的结构性调整,鼓励农民自觉实行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另一方面要创新经营模式,要结合市场的需求,充分考虑农产品的生产特点,构建符合当地特色的农业经营模式,避免了区域之间的盲目竞争。再一方面要加强技术推广提高土地生产力,按照规模大、效益好、结构强、品种优的现代设施农业发展总体思路,广泛推行集约、节能低耗的农业技术,实现农业的集约化可持续发展。
4.4完善失地农民生活保障机制
加快农村土地集约利用过程中,失地农民的生活保障是必须要解决的基础性问题。一方面要完善失地农民的就业保障体系。通过专门的政策引导,在城镇化进程中为失地农民创造更多的、稳定的就业机会,促进农民向市民的有序转变。另一方面要完善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要按照政府、村集体、农民各出一点的办法,办理医疗、教育、养老、最低生活保障等社会保险,确保失地农民变社区化居民后能够享受城镇居民的社会保障待遇。再一方面要完善失地农民的身份转化制度,针对农村土地集约化情况下失地农民身份转化问题,实施土地和农民进城落户挂钩的制度,推动农民的身份性质与土地集约化同时进行,确保失地农民有一个良好的生活保障和身份保障。
参考文献
[1] 邵秀秀.泰安市耕地利用效益特征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14(05).
[2] 徐美银.农民认知视角下的农地制度创新[J].调研世界,2007(11).
[3] 戴伟娟.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土地流转问题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0.
[4] 谭文兵.浅析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构建的障碍因素与对策[J].广东土地科学,2010(03).
关键词:土地资源 可持续发展 现状 战略
中图分类号:C9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9(a)-0219-01
土地作为人类从事一切经济活动和社会生活的基础,同时也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土地的使用和管理规划都是为了更好促进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和谐,来达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就目前来讲,我国可持续土地管理工作中还存在很多问题,所以,能否做到可持续管理制度的确立和有关部门的认真落实管理工作就成为当前对土地可持续管理中的关键。
1 目前我国可持续土地管理面临的问题
(1)没有落实健全的可持续土地管理制度。就目前而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我国对土地可持续发展的相关政策最近才被提及,本来土地可持续管理制度基础比较薄弱,再加上目前社会以经济发展为中心,所以该项政策的落实一直没有具体付诸行动。除此之外,由于我国土地面积较大,且可利用土地资源分布不均匀,加上各地区土地数量和经济社会发展使用的需要情况有不相同,所以国家关于统一的土地可持续管理制度的制定比较复杂。
(2)相关可持续土地管理制度的指定人员对我国土地现状缺乏全面的认识,对土地的评估不能充分考虑到全方面,所以导致制定出来的相关政策制度也是比较片面,没有严谨的科学性和实际性,实际管理工作落实中也不能做到对土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管理。
(3)土地可持续发展的管理人员没有按照规章制度来落实土地可持续发展的管理工作,而且在管理工作中,由于其自身专业素质不高,导致在管理中遇到的很多问题不能及时做出反应,找出解决对策,也导致了土地的可持续管理工作不能有效开展。
土地的可持续管理中存在的最重要的问题是目前财政支持力度不够,由于我国土地资源总量多和分布不均匀,所以对其可持续发展的管理就比较麻烦,需要大量的经费投入来完善各级管理工作,少了财政支持,对于土地可持续发展来说就没了力量源泉。
2 促进我国可持续土地管理的对策
(1)土地管理部门加快建立健全的可持续土地管理制度。土地制度中应全面覆盖到土地的分配和转让、经营使用标准、相关土地审批程序以及我国土地城乡规划不同等方面。制度是指导实践的标准,所以,要合理分析我国土地使用现状,找出土地现状的原因,根据我国土地的特征和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使用规划,结合不同区域土地实际情况,在原有土地管理制度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建立健全的我国可持续土地管理制度,使各区域能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符合区域发展需要的可持续土地管理制度。为土地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具体管理工作中分工明确,实行工作责任到人的制度,对管理工作按照规定标准指数做定期考核,对业绩不合格的管理工作人员给予处分,增加他们的危机感,促使他们通过不断学习来加强自身素质水平的提高。
(2)提高我国可持续土地管理水平,加强对管理人员的技能培训。拥有健全的管理制度,没有专业素养的管理人员落实也不能达到可持续土地管理的最终目标。所以在对管理人员选拔时应严格按照管理素质标准要求,并不断加强对他们的专业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管理水平。除此之外,在管理工作前期做好工作计划和工作中应该注意到的事项的预测和解决突发问题的对策策划,在工作后及时对工作做出总结,对工作中的不足进行下一步改进方法的规划,并提交给上级部门存档。
(3)管理中应该做到将土地信息系统和土地开发利用系统统一起来。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土地的使用和规划现状统一到比较直接感受到的层面,便于对土地的使用情况做统一管理,通过信息技术对所涉及的各个事项的分析,对工作中的不足能及时纠正,对下一步工作开展具有借鉴作用。并且通过数据智能留档,掌握最近几年土地使用的演变,为土地的可持续发展规划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持,做好可持续土地长远管理规划。
(4)肯定可持续土地管理对我国土地发展的积极作用,财政部门为此应该加大资金支持力度。一切管理工作只有在财政支持下才能有效开展,所以可持续土地管理部门应该按照国家规定的土地管理标准制定出土地管理支出费用,按照程序向财政部门递交财政支出申请,财政支出也应该做好土地管理中各项工作的经费的审核,给予财政支持,并做好财政费用支出监督,为我国可持续土地管理工作提供资金支持。
3 结语
土地资源是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源泉,所以对土地的使用一定要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做到人类社会和土地使用的和谐。但是就目前而言,我国土地可持续管理制度还没有健全,管理水平比较低,具体管理工作落实不到位,所以不能有效做到保护我国土地资源和做到土地资源的合理使用,所以我们要针对这些问题不断在工作中完善管理制度,提高管理水平,切实落实每项管理工作,使我国可持续土地管理工作真正能够促进我国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土地资源。
参考文献
用信息化提升土地管理水平的实践,在黑龙江、广东、海南、上海、北京、江苏、宁夏、安徽等垦区都有所收获。在这里,仅以广东农垦为例,分析土地管理信息化的实效。2009年,“全国农垦土地信息化管理现场会”在湛江召开,湛江农垦局展示了利用GIS软件提高土地管理水平的成功经验。在此基础上,广东农垦持续推进土地管理信息化进程。截至2011年底,湛江垦区运用土地信息化管理手段,累计增加土地承包面积约1万hm2,年净增土地承包费上亿元。同时,将土地管理工作与农场领导班子绩效考核挂钩,极大推动了基层干部管好土地的积极性。阳江、茂名等垦区以信息技术为依托,积极开展土地清理,摸清家底,土地管理信息化工作落到了实处。土地信息化管理手段有效遏制了“关系地”、“人情地”、“水分地”等损害国家利益、集体利益的现象。以信息化为依托的土地清理活动,逐步走上良性循环,实现了多赢的良好局面:垦区经济效益大幅增长;农场增加了土地发包面积,日子好过了;农场班子经济效益考核与土地绩效考核奖励大幅提高;职工土地承包费降低,生活环境美化。土地承包真正实现了公平、公正、公开,干部、群众生产热情高涨。广东农垦的积极探索,为农垦如何管好、用好土地,科学精准地提高土地效益,提供了一条值得借鉴的好路子。
1.1理顺机制,提升土地维权成效
广东省农垦总局国土处处长祝启明每到一个农场,首先要求农场打开土地信息化管理系统,对着软件中的航片和图表说事。地图上一块块历史被占地清清楚楚显示在大屏幕上;总面积、总宗数等汇总数据,每块被占地的明细数据也都与地图对应显示。祝启明说:“农垦最大的资源是土地,土地是不可再生资源,随着沿海经济的发展,国有农场规模化的土地越来越受到关注。我们农场场长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看好、守好土地这一核心资源。”针对近年不断发生的土地被侵占情况,广东垦区不断完善和理顺土地保护和管理机制。2009年起,土地权属保护和管理责任被纳入了总局对各农垦局领导班子的年度责任考核内容,湛江、阳江等农垦局纷纷建立健全土地权属保护目标责任制,把保护耕地、加快确权发证进度、维权和回收被占土地等具体指标列入对农场领导班子、生产队干部的考核内容,每年层层签订土地管理责任合同,大大规范了农场土地的权属管理。各局制定了对农场考核指标的底线:当年被占地当年清理,当年不能出现新增被占地;守不住土地要受罚,收回历史被占地有奖。几年来,广东农垦回收了一批历史被占土地,土地被侵占发案率持续下降,有效保持了农场土地权属稳定,利用信息化手段清理、更正土地发包面积近1.13万hm2,年净增加土地承包收益上亿元,有效堵塞了土地管理漏洞。
1.2土地内清,依托科技进步获益
广东省平岗农场于1954年围海建成,拥有0.27hm2多土地(水面面积),是广东农垦规模最大的水产养殖基地。2008年,阳江农垦局在平岗农场开展土地内清试点工作,淘汰了以往手工量算鱼塘、水域承包面积的落后方法,利用土地管理信息化软件的GIS面积自动量算功能,结合GPS设备现场复核,平岗农场清理出约33.3hm2“水分地”。随着相关地块的承包合同于2011年左右逐步到期,按照信息化管理面积重新签订承包合同,“水分地”直接产生经济效益。按照土地承包费每666.7m2600元/年的平均价格计算,土地信息化管理手段每年为平岗农场增收近500万元。阳江农垦局国土科的干事小杨说:“我们现在的土地承包面积测量都是在办公室里,通过点击鼠标操作完成。个别面积有异议的地块才跑去现场测绘。信息化手段量算土地面积高效、精准,更大幅减少了我们土地测量外业的工作量。”阳江农垦局副局长莫益环介绍,在多次参观、学习湛江农垦局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土地管理水平的成功经验后,阳江农垦局在平岗农场展开了试点,摸索适合当地情况的土地内清工作方案。针对一些大包户的抵触情绪,局里干部分头下农场做工作,向群众解释土地管理信息化手段的土地面积量算精准特点。通过摆事实、讲道理,逐步做通承包户的思想工作,平稳地完成了“水分地”的回收工作。2012年,在理顺了土地内清相关工作的头绪后,阳江农垦局建立了局领导挂帅,国土、生产、财务、企管、纪检等5部门的工作组,在下属6个农场全面铺开依托信息化的土地内清工作。通过集中举办土地信息化管理培训班,在每个农场开动员会,阳江农垦局统一了各级干部思想,消除了个别农场场长“清土地等于清自己”的抵触思想。莫局长信心十足地说:“内清工作预计今年11月底完成,到时候,欢迎大家来阳江农垦局检查我们的成果!”
1.3深化改革,实现土地管理共赢
土地面积测量的大小,是一个简单数字,但牵扯了多方利益。传统测量土地面积的工作,需要走现场,拉皮尺、手工计算。一个农场上万个地块,要想全部测量一遍,土地管理部门就别干其它工作了。在这种现实情况下,土地承包的准确面积基本是沿用历史形成的数据,难以监管,给基层管地的干部制造了权力寻租的机会。“关系地”、“人情地”、“水分地”应运而生,极大损害了国家利益,土地承包不公,群众意见大。土地管理信息化,使承包土地面积高效、精准量算成为可能。但单纯的信息化管理手段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更为关键的是强有力的管理手段。湛江农垦局副局长宫玉林找准了土地管理信息化的切入点———依托信息化,通过系统、有效的强力手段遏制土地流失。宫局长介绍工作经验时总结了3个要点:一是工作出发点要讲效益,不讲人情;二是工作要动真格的,要有问责制度,不行换人;三是要深挖信息化潜力,促进管理水平不断提高。整个信息化推进过程,职工没有上访,真正实现了公平、公正、公开的土地承包,得到群众的真心拥护。在摸清家底的基础上,湛江农垦局建立了科学的奖惩机制,将基层干部的灰色收入变为合理的阳光收入。2011年,湛江农垦局向下属农场发放效益考核奖金600万元,土地管理考核奖金200万元。通过土地清理工作,5年来,湛江农垦累计清理、更正超承包合同面积近1万hm2,年净增土地承包费上亿元,相当于增加了一个大型农场的承包面积。
2土地管理信息化工作大有作为
加强制度建设,提高政府土地登记社会公信力
托伦斯土地登记制度很重要的原则就是对土地产权的确定取决于登记而不是产权文件。对政府登记的信赖、政府对产权的保护、已登记土地权利人损失可获得赔偿、土地唯一登记、登记低支出、高效率等是托伦斯土地登记制度的主要特征。
昆士兰州托伦斯土地登记制度通过法定形式对土地产权信息及其变动信息加以记载,确保了土地产权人的合法权益。该制度经过近l50多年的发展,土地登记已成为交易双方的主动行为,这是社会信任土地登记的主要表现。
首先,昆士兰州建立了海量、安全的土地登记资料数据库,为土地登记制度的推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通过数据库,需求方可查询每块土地的现势登记资料和历史登记资料。州政府土地登记工作人员每天都根据当天登记结果对数据库进行更新和备份;为保障数据安全,还将土地登记资料在三处不同地点存放。
第二,按照托伦斯土地登记制度的规定,政府并不强制当事人进行土地登记,但是未经登记的土地权利没有效力,所以,土地交易人及时进行土地登记已成为一种自觉行动,昆士兰州的土地登记率几乎为l00%。
第三,建立了完善的土地产权登记错误赔偿制度。在昆士兰,根据法律规定,因欺诈、登记官的失误、土地登记档案遗失或错误造成土地权利人的损失,政府要无条件、及时、全部、先行赔偿,同时还建立了土地登记赔偿基金。
我国目前要达到提高土地登记社会公信力的目的,需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l.提高政府对土地管理基础工作的重视,进一步扩大土地登记的覆盖率,建立覆盖全国范围的地籍资料数据库,夯实土地管理的基础。应抓住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的机遇,掌握真实的土地基础数据,建立和完善土地调查、统计和登记制度,并逐步建立地籍信息公开查询与定期制度,实现土地资源信息的社会化服务。
2.结合《土地管理法》的修订,完善土地登记法律体系,尽快出台《土地调查条例》、《土地登记条例》。从提高土地登记资料法律地位、依法进行地籍调查、建立土地登记错误赔偿制度、建立土地登记资料及时更新维护机制等方面提高土地登记工作效率,确保土地登记资料的现势性和准确性。比如:在农用地转用、集体土地征收、国有土地划拨及转让等土地审批行为中,在未进行土地登记的区域通过地籍调查前置,将土地登记资料作为法定要件;同时建立土地登记资料及时更新维护机制,做到登记一宗地,变更一宗地。
3.开拓土地登记资金渠道,建立土地登记错误赔偿基金,形成依靠土地登记收费更新维护土地登记资料的现势性和准确性的良性循环,为土地登记的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
结合第二次土地调查,建立技术支撑体系
昆士兰州地籍产业发展成熟、土地登记高效便捷与其有着强大的技术支撑体系密不可分。昆士兰州的土地登记行为涉及测量机构和测量师、律师服务机构、评估师服务机构、数据公司、软件开发公司等多个社会中介服务行业。
首先,土地登记中的地籍调查(权属调查和地籍测量)是由社会测量机构和测量师来完成的。测量机构和测量师的资质受政府和测量师协会的严格管理,被强制参加商业保险,以赔偿因测量错误而造成土地权利人的损失。
第二,土地产权交易及土地产权登记当事人一般都委托律师进行,律师帮助当事人完成相关资料查询、确保交易安全、向土地登记机关呈递土地登记申请等工作。
第三,州政府将登记资料以招投标形式提供给几家信誉高、有实力的网络运营商开展土地登记资料公开查询。州政府还委托上市公司Technology
one公司开发了自动产权登记系统(ATS),同时Technology
one公司还负责根据政府需求对ATS进行升级维护。以上这些技术支撑体系极大地简化了土地登记工作程序,提高了登记效率。
目前,我国土地登记机关在接受土地权利人的申请后,要组织技术人员进行地籍调查,还要完成权属审核、土地注册登记、核发土地证书等工作,以土地登记机关目前的人员编制,远远不能满足这些工作的需要。
从2007年7月1日起,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启动,这既是对现有人员业务能力的一次挑战,同时也为壮大土地管理队伍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遇。结合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吸取澳大利亚土地登记的宝贵经验,应着手加快我国地籍工作产业化,并建立土地管理工作的技术支撑体系。
l.加强领导,组建稳定的调查队伍。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应加强对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的组织领导,成立领导小组办公室,组建相应的土地调查工作机构,把第二次土地调查真正落到实处。土地调查数据是动态的,需要时时更新,我们应着眼调查后成果的更新维护,建立稳定的土地调查队伍,以确保土地调查工作的持续性,及时提供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土资源管理需要的数据。
2.充分发挥技术支撑部门作用。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计划利用两年半的时间全部完成,时间紧、任务重,这就需要国土资源部有关技术支撑部门(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国家测绘局、其他相关测绘单位等)在调查中充分发挥作用;同时,应建立土地管理制度创新机制,充分发挥社会测绘队伍、大专院校、软件开发公司等相关力量的作用,把土地调查事业做大、做强,为今后的数据更新奠定基础。目前,我国开始推行测量师资质认证制度,如果将其与土地调查、登记制度建立起联系,将极大地促进我国地籍工作的产业化。
3.建立完整的土地管理工作人员培训考核制度,切实提高人员的综合素质。定期进行系统的培训和考核;同时,应拓宽各地土地管理工作人员学习的渠道,结合土地管理网站的建设,建立土地管理相关知识页面,增加地籍管理相关知识,提高我国土地管理工作人员的技术和管理水平,这是提高我国土地管理工作效率的必要保障。
明确政府各部门权责,提高工作效率
昆士兰州有着完善的土地登记错误赔偿制度,但是,由于社会测量机构和测量师确定的土地面积、地块位置、边界等出现错误而造成土地权利人的损失,政府登记机关并不负责赔偿。这部分损失由测量机构和测量师无条件、及时给予赔偿,赔偿费可由保险公司支付。这种严密、权责分明的土地登记制度,为提高土地登记的工作效率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在我国,土地登记的责任机构是人民政府,由于测量机构造成的登记错误,土地权利人的损失并没有明确规定由测量机构承担,土地评估等方面也存在着同样的问题。各部门权利和责任的不明晰,造成政府对土地权利人损失统一买单、政府利益受损的结果。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我们应做到:
1.明确分工,各负其责。土地管理中的许多工作是由政府机关、事业单位、中介机构等分别完成的,这就要求进一步明确各部门的权利和责任,建立“谁承担,谁受益,谁负责”的机制,减少政府不必要的损失。建立责权分明机制是土地管理高效工作程序形成的必要条件,同时也是土地权利人利益得到有效保障的必要措施。
2.加强管理,规范中介机构。在完成土地调查和地籍管理的工作过程中,经常需要事业单位或测量机构、律师事务所、土地评估机构等中介机构的参与,在这一过程中,应加强对中介机构组织和事业单位的规范和管理,明确他们在工作中应负的责任。在对其规范管理的前提下,建立职业资质认证制度和职业保险制度。
整合现有信息管理系统,提高土地管理整体水平
昆士兰州土地登记的便捷、高效,在很大程度上受益于其自1994年就统一采用的自动产权系统(ATS)。这个系统实际上是一个具有中心窗口功能的数据库,昆士兰州的政府机构及许多在线服务提供商都与ATS系统联通。人们可通过网络对土地登记资料进行查询,同时也实现了远程办理土地登记。昆士兰州面积约172.7万平方公里,采用统一的ATS系统,实现了昆士兰自然资源和水利部与全州所有分支机构土地登记信息的无缝连接和数据共享,极大地降低了土地登记的成本;登记信息的市场化还增加了国家收入。ATS系统的应用也极大地提高了昆士兰土地登记的效率,登记工作量从l990的40万件增加到2002年的110万件;登记耗时从l994年前的4周缩短到现在的2~3小时(现在每件登记从受理申请到完成登记最多需要5天时间)。
我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土地信息化管理水平参差不齐,大部分地区还比较落后。结合目前现状,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国内土地管理信息系统进行整合,以提高我国土地管理的工作效率和整体水平:
关键词:地基档案 管理 规范化
中图分类号:G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9(c)-0250-01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我国土地的二级市场交易更加频繁,这使得人们土地档案法律意识不断加强,而土地档案运用率与调阅量也明显增大,对国土部门的资源档案服务、土地档案管理及档案信息化建设等均提出了很高要求,针对地籍档案档案管理中存在问题,采取一定管理措施,可让档案管理更规范化。
1 地籍管理
地籍所指的是记载土地数量、位置、质量、界址、用途与权属关系的基本情况簿册,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土地户口,地籍具有税收、权属、管理及规划等功能。地籍管理所指的是政府管理机构为了获得相关的地籍资料,围绕土地登记、地籍调查与土地统计等内容工作制度,也可理解为国家为了获得相关地籍资料,开展地籍与权属调查、地籍测量、土地登记与统计、分等定级以及地基档案管理等为主要工作内容的体系。地籍档案管理为地籍管理重要工作环节,而地籍管理是国土资源管理的基础工作,可以理解,土地管理水平高低主要在地籍管理,地籍管理水平主要在于登记管理,可登记管理是以档案管理为前提的,由此可见,土地管理主要在于基层的地籍档案管理,为了确保土地交易正常进行,维护土地使用者的合法权益,加强地籍档案管理,可有效确保地籍档案原始凭证作用,让其具有真正法律依据,从而提高地籍档案的管理规范化程度。
2 地籍档案管理问题
2.1 地籍档案管理者素质及业务能力有待提高
随着知识经济发展,现代信息知识更新速度特别快,不断有新知识及新领域情况发生,基层档案管理者普遍感觉压力较大,不能快事有效适应新形势下的知识与技能要求,档案管理人员的开拓创新精神不是很强,竞争意识不够,服务意识也不是很到位。由于基层地籍档案管理特点、性质与发展,需要相关人员具有清冽工作责任心,并能熟知管理工作内容,可从现有情况来看,档案管理人员对业务并不是很精通,责任心也不够,在登记发证的时候,档案资料并没有仔细认真审核,有关资料遗失情况严重,或者收集并不是很全面,一些档案材料没有审批文号、审批表或者审批时间,有的并未盖章,这使得地基档案材料并不完整,甚至有些档案材料无法归档,给档案调阅造成了困难,档案管理较为混乱,提高档案管理者素质与业务能力是很有必要的。
2.2 档案收集及整理问题
地籍档案在收集过程当中并不是很全面,仅记载每宗土地的信息,而有些相关附属信息并没有登记,如地籍对土地面积、权属、质量及用途等二维信息给予了记载与描述,可对土地上的构筑物与建筑物等有关三维信息并没有记载,地籍档案信息空间性较为缺乏,并且地籍档案管理中没有河流、道路及桥梁等有关的地籍信息,档案馆中的藏当信息并不丰富,其收集工作紧靠被动上门坐等,而不能主动地跟踪地籍信息来收集。现在有些档案管理理论与方法并不能有效使用相待档案整理的要求,像有些土地管理机构的属性数据与图形数据还是分开管理,其管理方法还是纸质管理,档案管理信息不能有效实现同步更新。
3 地籍档案管理的规范化措施
3.1 加强地籍档案领导与人员素质
对地籍档案工作来说,领导支持与重视是做好地籍档案工作前提,各级领导重视地籍档案管理意义,对档案工作应经常过问及研究,做好地籍档案人员配备与基础建设,将地籍档案管理归入日常管理工作中,并形成主要领导、分管领导与档案管理人员齐抓共管局面。同时,地籍档案管理规范化程度,跟档案人员素质与业务能力是直接相关的,作为档案人员应树立坚定政治立场,强烈事业心与责任心,对档案事业积极热情,还要有实干精神及严谨科学态度,对档案管理知识了熟于心,档案业务也非常熟悉,可高效有序完成档案归档、收集与整理,服务热情到位,对档案人员要加强业务培训与再教育工作,积极学习新档案管理知识和技能,建立完善管理制度,使其管理规范化,培养档案人员的事业心及素质水平,从而提高地籍档案管理水平。
3.2 完善地籍档案管理制度,加强基础工作
要想提高地籍档案管理水平,离不开高效有序的档案管理制度,有了管理制度,地籍档案管理就更为标准化与规范化,仅有这样才能更好发挥其经济效益与社会价值,可先建立继续教育管理机制,像统计、登记、考核奖励与评价等制度,还要加强继续教育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让档案管理工作具有危机感与紧迫感,能积极主动参与定期培训,不断更新提高有关知识与业务水平。做好档案管理工作还需要加强有关基础工作,像地籍资料收集、整理、归档及保管等环节,档案收集是地籍档案工作的最基础工作,如果收集不到地籍资料,整理、立卷及归档环节就无从谈起了,对于收集来的地籍资料,要由专门人员进行整理、装订以及编录、归档等,严格保证档案质量,加强人员责任心,严格把关,对于不按期归档人员与单位要及时督促,不合格资料不允许进入档案馆,从而有效确保档案管理工作,加强档案管理的规范化。
3.3 运用档案,加强社会服务功能
为了更好运用地籍档案进行服务管理工作开展,可编制有用材料与检索工具,建立有关的地籍档案台账,包含农民用地建房的台账,对违法用地台账及时清理,加强来信来访登记、窗口办文的登记、动态查询登记与土地纠纷登记,运用账簿建立,尽量做到事事登记与追踪落实,提高档案管理的工作效率。对于登记办公窗口,可采取一站式办公措施,通过一个窗口,就能做好地籍审批管理与发证服务,改变原来管理模式,让档案资源真正成为社会共享资源。档案管理人员要不断开拓工作新思路,完善工作方法,积极适应新时期要求,运用新技术及新方法,加强地籍档案的信息化建设,充分发挥计算机存储、网络传播与检索功能,让地籍档案信息更快、更方便与大范围做好信息运用,从而加强地籍档案管理的规范化,为和谐社会与经济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4 结语
地籍档案管理作为国土资源管理的基础工作,是城市建设与资源管理决策重要凭证与依据,更是土地资源二级市场交易的原始凭证,随着现代社会对地籍档案信息需求不断增大,有关档案部门,应加强地籍档案管理的规范化,树立积极服务意识,提高档案管理水平,确保我国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双发展。
参考文献
[1]季立渊.浅谈我国地籍档案管理的发展趋势[J].中国城市经济,2011(5).
[2]李伟,王利.试析如何完善地籍管理体系[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4).
关键词 国有单位;自有土地;管理;问题;措施
中图分类号 F301.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01-0292-02
Problems and Measures of State-owned Institutions Own Land Management
FENG Yu-yun
(Tropical Crop Science Research Institute of Yunnan Province,Jinghong Yunnan 666100)
Abstract The land contradictions are increasingly prominent in the current period,the land resource scarcity problem in China is also appeared.State-owned institutions have a certain amount of their own land,as a part of the whole state-owned land resources,must been managed effectively,planned scientificly and used rationaly.In this paper,the management method of the land of state-owned institutions was studied.The problems and methods existing in the state-owned land management were analyzed comprehensively.
Key words state-owned institutions;own land;management;problems;measures
土地问题向来是重要的民生问题,作为基本生产资料,土地管理政策在人类历史上有着多次变革,但主要是围绕着“开发或所有权变更”而实施的。我国幅员辽阔,国土面积大,而且作为陆地大国,人口众多,地理条件复杂,因此人均可以利用的国土资源是相对匮乏的,着力解决土地问题意义重大。随着经济水平不断提高,我国的经济总量也得到了持续提高和发展,但是土地资源的问题也随之凸显出来,甚至已经成为了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国有单位拥有一定量的自有土地,作为国土资源整体中的一部分,必须要实施国有单位土地规划管理,提高土地利用水平,使土地资源的作用可以得到充分发挥,这也是当前政府和土地管理部门工作的重中之重。
1 国有单位自有土地现存管理问题
我国对于土地资源的管理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管理经验丰富。但是,我国土地资源中很大一部分属于国有单位的自有土地,国有单位有权对这些土地资源进行管理。然而,由于各个国有单位管理水平和观念不同,使自有土地在管理中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及时管理。
1.1 规划和控制不到位
国有单位对自有土地进行管理,需要严格的规划和控制,国有单位要严格依照国家有关国土资源管理的法规政策等,从单位自身发展情况出发,对土地资源进行合理的规划和控制。但是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缺乏整体、科学、完善的土地资源管理法规,也就无法规范各国有单位的土地管理行为,使国有单位无章可依,忽视了对自有土地的管理。而且相关管理人员并没有建立起合理规划和控制的意识,管理思想落后,只看到眼前利益而忽视长远效益,进而影响了自有土地的可持续发展,影响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更有甚者,由于管理者不能宏观、集中地分配和利用土地,使大部分自有土地荒废、污染,为治理带来了极大困扰,不利于城市建设。这些问题都是因为国家缺乏健全的土地管理政策,国有单位没有相应的管理办法,使自有土地不能得到合理的开发和利用[1]。
1.2 土地规划过于独立
有些单位可以避免上述问题,对自有土地进行规划与管理,但是却出现了规划过于独立的问题,没有与其他规划协调起来,这种土地资源的规划管理是不科学的。自有土地虽然面积有限,但属于整体土地的管理规划,涉及到的领域广泛、工作复杂,要有全局观念,才能合理管理自有土地。例如:水利管理就必须被考虑进来,积极协调土地和水利的关系,制定明确、协调的管理方案,缓解各种规划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1.3 土地权属不清和利用率不高
土地权属包括所有权、使用权、他项权利的归属。由于国有单位土地历史遗留问题多,土地形式多样,又存在和地方周边土地紧密相连、错综复杂等多种因素导致的土地权属不清、土地权发证不到位、土地权属纠纷多等问题。国有单位土地规划属地方调整,地方和单位的沟通协调不到位、权益冲突等导致国有土地规划、盘活、开发不到位,土地有关优惠政策如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没有落实到位,导致土地资源浪费、闲置和综合利用率低等问题。
2 做好国有单位自有土地管理的措施
做好有单位自有土地管理对土地资源合理开发的意义和影响都十分重大与深远,可以规范土地资源的开发和使用。为了合理管理土地资源,我国已经出台了相关方面的专门文件,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土地利用管理文件》等相关的法律、法规、规范性文件,已经形成了完善的土地资源的制度保障体系,但是这种完善却只是相对意义上的完善,需要进一步修订、汇编。根据自有土地的规定数额,国有单位要切实做好自有土地的用途管理工作,使用土地要严格遵循用地规划,国有单位要禁止在用地时非法超标,或者是违规用地,必须将用于单位建设的土地规模总量控制于国家标准范围以内,并且要尽量减少工、商业用地对自有土地的占用,保持用地平衡,既合理开发自有土地资源,又要保护自有土地。
2.1 建立健全的自有土地使用、审批制度
健全的制度可以保证对自有土地的合理规划与管理,能够通过严密的、科学的、合理的制度和使用、审批程序来保证土地资源,能够管控、约束土地的开发与使用行为,能够予以强有力的控制[2]。为了保证国有单位自有土地的合法使用,并取得充分的效益,自有土地的使用、审批制度要逐项审查,逐步履行制度的各项要求,例如:投资强度、税收额度、环保程度、产业链条长度等各个方面都要逐项进行审查,并选择量化指标,国有单位可以进行招商引资或项目建设,但是这些相关工作都必须要在科学的引导和规范中进行。
2.2 构建完善的自有土地供应制度体系
自有土地的供地审批要严格,无论是投资强度,还是投资进度都要严格把关,并根据地区差异、发展阶段和产业差别等具体情况有区别地开展工作,做到因地制宜,使土地计划与编制工作能够形成完整的供应制度体系中的一个关键环节,保证自有用地规划能够有针对性地进行,使有限的国有企业自有用地发挥出最大的社会效益。
2.3 提高自有土地管理者的R邓平
土地资源的管理是一个牵涉到诸多领域的工作,需要专业人士管理才能实现优化、控制,但是我国当前大部分基层土地管理人员却并非科班出身,如果不是专业的土地管理人员就会在土地管理的专业知识方面有所欠缺,管理水平无法提高,如果管理人员再缺乏应有的管理规划和认识,那么必然会导致管理思想落后,影响自有土地的管理工作成效。因此,必须要加强对管理者的考核与培训,定期组织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技术技能培训,可以不断提升管理者的专业技术水平,国有单位组建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土地管理者队伍,才能保证自有土地的合理利用。
2.4 加强国有单位土地利用规划
国有土地主要是单位自行管理,没有区域性、完整性、发展性的规划,导致土地闲置、重复建设、重复开发、综合利用率低,出现看一步走一步的形式。对国有单位土地根据区域、功能、属性和发展的需要,做超前一步系统性、完整性的提前规划,并纳入地方的总体规划,使土地科学合理利用、合理开发、合理盘活,在农垦发展中发挥出农垦土地的利用价值。
2.5 加强土地管理监管力度
国有单位加强对自有土地的管理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上级单位、部门同时加强监管力度,在单位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能够注重对自有土地的整体规划与管理,使土地的利用可以科学、全面,进而缓解经济发展和自有土地利用之间的矛盾。政府部门需要随形势发展,成立相关的管理部门,明确权责,进行专门化的土地资源管理,从而加强国有单位管理自有土地的能力。首先,要由政府来牵头,各相关的职能部门联合审查,严格规范国有单位的土地供给,便于集中管理土地资源,提高我国整体土地资源的管理和利用。其次,要注意用地的审查,需要保证自有土地能够被合理利用。例如,国有单位要利用自有土地前,需要相关部门审批,不允许预审项目缺失的情况出现,更不能违反国家的相关政策、法规。
2.6 节约土地利用
目前,我国有些国有单位仍缺乏节约土地利用的意识,这是对土地资源的极大浪费。因此,应当适当加强对自有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既要加强对土地的保护,使其与生态和谐发展,保证合理利用土地;又要对自有土地进行合理布局、规划,注重空间、用途限制的结合,缓解用地矛盾[3]。
3 结语
对土地的管理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虽然我国幅员辽阔,国土面积巨大,但是由于我国人口众多,所以人均占地面积极小,土地资源相对匮乏。这就必须要对现有土地资源进行合理规划、科学管理,才能有效地利用土地资源。我国的国情决定一些国有单位拥有自有土地,在依据国家政策的前提下,可以利用自有土地招商或建设,但是情况却不容客观,一些单位并不能合理地进行土地资源的管理,造成了土地资源浪费。因此,本文从建立健全的自有土地使用审批制度、构建完善的自有土地供应制度体系、提高自有土地管理者的专业水平、加强监管力度、节约土地利用等方面探讨了自有土地的管理新措施[4]。
4 参考文献
[1] 程雪阳.中国现行土地管理制度的反思与重构[J].中国土地科学,2013(7):15-20.
[2] 秦悦.国有土地资源管理体制改革研究[D].大连:东北财经大学,2010.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土地管理;方法;思考
1 概述
一直以来,土地资源都是我国人类社会发展中重要的资源之一,是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因此,我国相关部门应该高度重视土地管理工作,建立完善的土地综合管理体系,并对现有的土地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利用,真正发挥土地多功能特点,进一步实现土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促进我国经济建设的蓬勃发展。下面,笔者就结合多年的工作经验,对可持续土地管理进行研究讨论,并提几点有效的改善建议。
2 可持续土地管理的概述
所谓的土地管理主要是指通过科学合理的安排规划,对土地资源进行有效的利用,使其发挥最大化的使用价值。因此,加强做好土地管理工作是非常至关重要的,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
一般来说,可持续土地概念重点包含了土地原有的财产以及相关的自然资源。但是,据我国目前入地资源现状来看,由于人们的过度消耗,原有的土地资源已经远远无法再满足于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逐渐呈现了极度匮乏的状态。这对于我国土地可持续发展是一个非常不利的影响。虽然部分研究学者可持续土地管理理解为只要满足于人们实际生产活动需要即可。
并且,土地退化将会直接影响到水资源、土壤等方面,需要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其次,土地管理中的管理主要是指利用相关有效的管理方法与技术来对土地资源进行管理,真正将土地可持续发展理念作为重点内容,对其中存在的风险因素进行分析,事先采取相对应的防治措施。
土地是指一个空间单位,在这个空间单位内所有权、资源可用性、边界条件、经济环境对于土地的可持续发展都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可持续的土地发展就是需要考虑到相关的所有方面,尤其是经济和生态维度。假如合适的土地管理技术、区域规划等与可持续土地管理的原则和理念相一致,那么有限的自然资源就可以在一个可持续的方式下开发利用。可持续土地资源管理中的一个核心的考虑就是生态平衡,尤其是不可恢复的生态系统过程,生态系统的恢复和时间尺度都需要考虑。可持续的土地管理就是一个系统的技术和规划目的是使生态与社会经济相融合来达到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可持续土地管理包括技术和土地使用规划。一般认为知识是土地管理中达到良好效果的关键因素,但是只是仅仅考虑构建一个以科学方法为基础的更好的知识构建并不能达到很好的可持续土地管理的效果。土地管理者需要认识到可持续土地管理涉及到多方面的因素。
3 加强可持续土地管理的内容
加强对土地可持续的管理,不仅能够有效推动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还进一步提高了生态服务水平,大大改善了生态环境质量,为人们创造了更加舒适、健康的生活环境。其中,最为突出的使用功能就是,通过利用节水循环系统来确保农业生产的正常进行,促使农业生物向着多样性变化而发展,这也是可持续土地管理中的基本前提。其次,这种土地管理还能对土地使用系统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对于土地退化、水环境污染等问题进行有效的控制。
此外,由于管理人员对于土壤日常养护管理意识薄弱,导致土壤在搬运过程中,或是存放期间直接暴露在空气阳光条件下,致使土壤内部营养成分流失,这也是土壤退化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而采用可持续土地管理方法的话,就可以降低土壤退化的发生率,并大大增强了土壤强度,使其始终保持充足的水分及养分。
通过农林业学、间作、休耕等方法来保持农场一级的生物多样化。耕种区域的扩展、深度不断增加的耕作、过度放牧和采伐森林导致的植被覆盖的减少等因素都导致土地有机物质的损失。同时不合理的土地管理方法会改变水循环,从而严重影响干旱地区的水资源可利用量和水资源供给。表面覆盖的生物量的减少导致更高的地表径流。裸地同时也导致土壤表面的水蒸发流失,结果是导致土壤水分和地下水补给的减少。对于以上问题我们需要加强土地管理的维度进行考虑,始终坚持耕地保护和集约用地,科学调控建设用地供应总量、结构和布局。通过保持土壤水分,加强土地管理也需要从土地文化方面考虑,可持续土地管理可以帮助保持文化、自然景观和保护自然文化遗产、提高生态旅游。
4 加强土地管理的方法和措施
为了确保可持续土地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还需要我国各级政府正确的引导与帮助,尽量为可持续土地管理提供一个有力的发展平台,加强对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并对环境保护实施法律政策,制定严格的可持续土地管理赔偿体系。与此同时,还需要加强城乡之间的合作,让一些经济发达的地区来对经济衰弱的地区进行经济支持与帮助,从而促进我国经济建设的和谐统一发展。
对于可持续土地管理的零散的知识需要明确和一个完全的和互动的评估,这一过程涉及到土地的使用者、技术专家和研究人员。要尽量广泛地使土地使用者和决策者对于可持续土地管理具体实践的记录有充分的了解,这样有助于土地管理者在加强土地管理的时候有据可依。为相关的土地管理决策者提供一系列不同层次的决策意见。很多可持续土地管理实践已经得到了记录,这些可持续性和具体实施效果在许多区域具体实践过程中都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但同时需要对于这些方法在不同的环境下的使用效果进行评估与总结从而使这些方法能够适应和最大程度地适应不同的土地环境对于可持续土地管理的要求,同时要保持对于土地管理方面各项新技术的不断开发。
通常情况下,在实际的土地管理工作中,土地承包者与管理人员只是单方面注重土地的生产量,往往都会忽视了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性,严重影响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因此,在未来的生态系统服务管理方面,管理人员必须高度重视土地可持续发展问题,从中获取更多有效的信息,要切实认知到土地的可持续发展并不是一个地方就能够解决的,需要站在全局的角度上来看待问题,并进行总体的统筹规划,通过利用多远化的管理方法来降低土地使用过程中所产生的风险,从而真正实现系统增效效应的目的。这一效应不仅能够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还能够促使生态效益与社会价值和谐统一的发展,进一步提高了生态系统服务质量
结束语
综上所述,可以得知,可持续土地管理涉及范围较广,在实际的管理工作中,需要采取更多有效的管理措施,加强对土地的综合性管理,逐步提高我国可持续土地管理水平,促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巍.加强可持续土地管理的思考[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3,16.
[2]谢俊奇.试论可持续土地管理战略[J].资源・产业,2002,06.
关键词:土地管理;信息化;建设;探析
中图分类号:F301 文献标识码: A
一、土地管理信息化概述
1、信息化的含义及特点
信息化顾名思义,指的就是运用计算机对资料进行整合,在需要的时候为其提供参考,信息化的管理指的就是将研究所得到的数据输入计算机当中,根据研究出的信息全方面对土地的使用做出估算,根据对土壤所含微生物,土壤成份以及土壤的矿物质含量等等因素,对土壤的使用性能做出预算,最后鉴定出土壤的可再生能力,根据其可持续发展性决定土壤是不是应该使用,以及使用后可能会造成的后果。现如今的土地资源信息化逐渐利用计算机成为占据国土资源管理系统中佼佼者的位置,信息化技术充分利用计算机的科学性对土地进行科学的开发和使用,对做出开发前的土地规划也有一定的贡献。对土地资源的开发做出预测后,要根据数据做出开发蓝图,设计如何充分利用有限的土地,这种需要充分利用技术的工作当然少不了计算机的使用,工作者通过计算机上的数据进行整合分析并归纳概括,最后设计出实际可行的方案,智慧与科学技术的产物相结合,会产生令人意想不到的默契,也能大幅度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的积极性。
2、土地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分析
(1)信息化浪潮已席卷各行各业
当今社会是信息化社会,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与发展,网络已经渗透到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信息产业已经成为世界的新兴产业和朝阳产业,为追随信息化浪潮,我国政府部门已将信息产业作为国家重点产业进行扶持,信息产业由于其特有的强渗透、快传播特点,在社会各行业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同时,现代先进管理技术依托信息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将彻底改变21世纪的行业管理模式。土地管理作为现代社会重要的行业之一,不可避免的将受到信息化浪潮的冲击和影响,土地管理信息化建设是大势所趋,不可逆转。
(2)信息化是土地管理工作的重要方法
土地管理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工作过程中会产生大量数据资料,例如,国家投入巨大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全国土地资源使用状况的详查,详查阶段将会涉及众多土地信息,这些信息数据、资料是国家部署重大决策的重要依据,这些基础性数据需要有效科学的管理,但是借助人工手动操作,不仅工作效率低,而且容易出错,不利于信息的保存、检索和使用。借助信息化管理,实现了数据资料方便快捷的传递与共享,信息化已经成为土地管理工作的重要手段和方法。
二、土地管理信息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信息化建设投资力度不够
土地管理信息不仅复杂,而且数据庞大,不同土地信息的更新周期不一,给管理带来较大挑战。土地管理信息化建设也因此成为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已有经验表明,土地管理信息化建设需要较长周期,较大投资力度,这是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保证。再者,信息化建设产生经济效益的周期较长,只有当系统运行若干年之后才能产生预期的投资回报和利润,投入和产出的比例较大。我国对土地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投资力度总体上说还有待提高,并且注重对软件和硬件方面的投资,而不注重对人员培训的有关投资,在采集、输入和更新数据方面都需要人力投入在,在这方面的人力资本投入明显不足。只有软、硬件的设备支持,而欠缺拥有技术的人员,这无法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行。
2、管理人员的计算机技能无法满足实际工作要求
土地管理信息化是将土地管理与计算机技术有效结合的过程中,所以在管理工作中就需要综合素质较高的管理队伍来确保管理水平的提升。所以作为一名土地管理人员,不仅要熟知土地管理的专业知识,而且还要熟练的掌握计算机知识和技能,从而有效的提高土地管理的水平和效率。目前我国正处于土地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而建立的重点就是加强对硬件的配备,这就导致部分人员对土地管理信息化的理解存在片面化,觉得只要购买了设备就实现了土地信息化,设备还需要人来进行操作,所以在购置设备的同时却对人员的培养工作没有跟上,这就使信息化的进程没办法继续进行。所以作为国土资源管理部门,需要加强对管理人员计算机技能的培养,从而使其在工作中能够更好的掌握各种先进的设备和仪器,争取早日实现土地管理信息化。
3、信息化建设缺乏统一管理
信息化建设需要有专门的管理机构,实行统一的管理办法,实现管理的规范化和标准化。但是我国的土地管理信息化建设还没能有统一的规范和标准。另外,计算机软件较为分散,与系统的整体一致性不相符合,在软件的开发方面,没有专门的软件开发部门承担,导致重复开发水平较低。最后,软件市场在提供技术服务,软件定期升级以及技能培训等方面还有待提高,影响了土地管理信息化建设。
4、技术实现与实际需求之间有较大差距
首先,计算机软件中部分软件是专门针对某个单向应用开发的,这种单向应用软件无法与土地管理部门整个信息化建设项目进行集成的;其次,由于各个地区和各个部门所应用的软件各不相同,这导致不同地区和不同部门在数据交换和共享中存在问题;然后,软件开发单位的技术有待提高,要在明确土地管理部门实际需要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开发软件,满足实际需求;最后,软件本身在功能完善、稳定性和人机界面等方面都满足不了实际工作要求,硬件不能及时更新等等。
三、土地资源信息化建设探讨
1、系统的规划设计。要进行土地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首先要规划出一个目标和计划,初步对各个模块进行细分,使得各个模块都具有各自的功能,在工作中发挥各自的作用,相互配合,达到土地资源管理的目的,提高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从而有效利用土地资源,实现土地资源数据的信息化。体系的建设必须要有一套合理有效的规划思路,对每一个环节和模块进行把关,让信息化方案行之有效。从土地资源管理实际需求出发,不断突破和创新,最终达到统筹管理、有效利用资源的目的。
2、信息化网络安全的管理。信息技术给人们生活和经济发展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和隐患。虽然互联网可以将大量数据进行快速的存储,实现随时更新和查找,但是也存在数据库被盗取、信息泄露等隐患。土地资源管理中许多信息和数据,是和国家安全和社会安全密切相关的,这些信息一旦泄露,会给土地资源管理带来不良影响。因此,在进行土地资源信息化建设的同时,要及时关注网络安全问题,建立相关的防御系统和防御机制。在规划阶段就应将安全问题放在重要的位置上,积极采取应对措施。
3、要实现统筹规划,统一领导
土地管理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有很强的系统性和整体性,因此在建设过程中要注重统筹规划,实行统一的规范和标准,各部门之间要协调配合。除此之外,土地管理部门在对外服务时要按照统一要求提供统一服务,在计算机软件配置、数据资料共享和传递方面进行统一。
4、加强网络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培训。网络信息技术给土地资源管理带来的改变是显而易见的,但如何运用好网络技术的优势,还需要技术人员进行探索。现阶段信息化的工作模式还处于起步节点,需要大力进行推广。一些信息系统对于技术性的要求较高,有些一线的工作人员对于网络系统的操作还不是很熟练,对于信息的更新和查找,以及相关数据库的应用还需要进一步的学习。这就需要他们提高业务水平,使自己的知识储备与现代化的工作模式相匹配。另外要将信息化建设普及到一线群众中去,加大宣传和教育,使人民群众都能受益于信息技术的发展。
结束语
综上所述,信息化技术在土地资源管理中的应用为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带来了便利,严格遵循“统筹规划、统一标准、突出重点、分步建设、服务管理、服务社会”的方针和原则进行工作。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吸取教训,描绘土地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宏伟蓝图。
参考文献
[1]段炼.浅论土地管理信息化问题[J].才智,2011,(10).
[关键词]测绘技术 土地管理 应用
[中图分类号] P2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3)-9-150-1
0前言
测绘技术不断发展,地理信息技术、遥感技术、全球定位技术以及3S技术等新测绘技术的出现,土地管理工作得到了良好的技术支持,为优化管理工作,提高工作效率,提高管理质量提供了技术保障。
1现代测绘技术的发展
现代测绘技术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以地理信息技术、遥感技术、全球定位技术以及3S技术为代表的新测绘技术不断涌现,在土地资源调查、土地信息更新、土地资源保护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推动了土地管理工作不断完善和发展。
2测绘技术在土地管理中的优势
测绘技术是很多知识的综合体,集多门学科的优点于一身。在土地管理中存在着缺乏规范管理、合理决策等问题,现代化的测绘技术可以在土地管理中创建决策体制,实行规范化管理。土地管理中测绘技术的应用,首先要分辨清测绘技术和土地管理工作的关系,测绘技术是服务于土地管理工作的,为土地管理工作提供技术保障,因此,我们要将测绘技术和土地管理工作有机结合,构建规范管理体系,科学管理土地资源,认真做好土地开发规划、土地税收征集、土地使用信息汇总等工作。
3土地管理采用测绘新技术必要性分析
测绘技术在土地管理中的应用时为了更好的辅助土地管理工作,获得更加全面准确的土地信息,例如:已经使用的土地面积,未开发的土地面积;地籍管理中的地形图纸绘制、信息系统建立等等。得到测绘技术的支持,土地管理可以制作更具有时效性的土地使用动态图。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面临着十分严重的人地矛盾,保护耕地、科学合理规划建设用地、合理搭配土地资源很有必要。我国经济发展中,对土地的使用管理出现了许多问题,为了保证可持续发展,需要使用测绘技术搜集更多的信息资源,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和时效性,制定全面的土地管理使用计划。
4现代测绘技术在土地管理中的应用
4.1GPS系统的应用
全球定位技术是土地管理中应用的一项新技术,可以在卫星导航的情况下快速、准确的对各个点的地理位置进行定位,减小定位误差,优化测绘精度。全球定位是在静态情况下进行测绘工作,不会出现定位偏差。例如:定位系统中的RTK技术就可以进行精确定位,确保定位误差在厘米水平。目前使用定位系统主要应用与土地管理中的放样、地形图以及地籍测量等工作,是土地空间数据获取中间的核心技术。在大面积的土地管理中间,土地管理工作需要获得丰富的地理信息、地面物质信息和准确的地界信息,进行准确定位,提高数据信息的采集效率。在全球定位系统的应用中可以获得立体地理信息,再将数据和坐标进行格式变换进行数据共享,更好实现地理信息汇合。避免传统方式的绘图误差。
4.2RS、GIS系统应用
遥感技术可以通过传感器传递信息、处理汇总信息,对信息进行全面深入分析,保证测量精度。遥感传感器一般装置在航天器或者卫星上面,可以全天侯进行工作,也可以将数据信息快速返回土地管理中心。遥感技术获得的数据资料可以在一定范围内采用,作为土地管理的依据,为土地管理提供技术支持。遥感技术的不断进步,遥感分辨率不断得到提升,提供的数据信息资料更加清晰准确,土地管理中资源动态分析、动态监测、土地使用规划、地籍信息调查等方面都使用的遥感技术,并获得巨大收效。
地理信息技术主要是在计算机技术的协调下,将地理信息技术依次进行保存、输入、检索、更新、研究编辑、数据库控制、输出,最后将地理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得出研究结果。地理信息技术最开始应用于土地管理、资源开发规划中间,形成了以地理信息为核心的土地开发管理模式。地理信息技术应用与土地管理中,可以科学实现土地资源调查、土地信息登记、信息数据汇总统计分析、土地管理评价、地籍综合管理,为土地使用管理法律的制定提供数据支持、参数资料。地理信息技术为土地管理提供数据参数支持,构建土地管理信息库,形成数据资料和空间图形数据的优化组合,最后进行数据的分析,图形的集成。方便土地管理信息的管理和使用。
4.33S技术应用
3S技术是将全球定位技术、地理信息技术和遥感技术的优点结合在一起,发挥最大的效用。现在的土地管理中3S技术的使用已经成为实践发展的趋势,也会成为土地管理技术研究的重点。现在3S主体技术是利用全球定位系统作为数据源,遥感技术获得影像资料作为参照源,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的计算机技术对图形进行快速绘制,将遥感技术重点影像资料在图形中重点标注,对土地管理资源进行快速调查管理。遥感受到的数据信息,可以采用数字化软件进行分析,也可将数字化软件装载在地理信息系统中。3S的综合应用可以获得清晰的土地资源使用状况图,及时更新土地资源信息,获取优质空间立体数据资源,形成及时、准确、详细、全面、动态的土地资源信息系统,确保土地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3S技术在土地管理中的应用,可以增加土地管理工作的效率,优化资源配置,节约土地管理成本,推动土地管理朝数字化、信息化、现代化、科学化方向发展。
5结语
测绘技术的发展在土地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弥补了传统土地管理技术中的缺陷,提高了管理的效率,提高了管理的准确性,在我国实行科学土地管理、土地资源科学规划、提高土地管理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加强测绘技术的应用,为土地可持续利用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关键词:地籍管理;推动实施;土地管理法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土地资源管理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关注的焦点。在土地资源管理中,地籍管理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土地管理有效开展的基础,与此同时,地籍管理更是推动《土地管理法》进一步实施的动力。因此,加强对地籍管理的重视程度,提高地籍管理水平,是符合当今社会发展趋势的。
一、增强地籍管理推动实施土地管理法的内容
(一)地籍管理登记
地籍管理和土地利用管理都属于土地管理的工作范畴以内,地籍管理是土地管理的前提条件。需要根据《土地管理法》来事先安排好地籍管理的工作,结果证明需要加强地籍管理奶充分了解目前土地的使用情况,掌握好所的有关地籍管理的用地面积和土地的规划以及审批的文案等。
自己主要记载这一些有关位置,数量,质量和权属以及界址等方面的用途,进行最基本的土地登记,这些登记和我们的户籍比较像,所以也可以把这种方式叫做土地的户籍。对,第几进行管理记录好所有的详细内容,再进行登记造册的工作。从另一方面的实践,理论来看地籍方面的管理是针对目前的城镇建设和农村土地利用的方面的问题来解决的,记录好每一寸土地的等级和权属再进行登记,以及档案管理。根据上述所示,地籍管理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工作。这些年来,因为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城市化建设的进程较快,使得土地问题变得越来越复杂,地籍的内涵以及外延面积等方面也发生了重大改变。你现状来看,第几的含义,不仅仅只是原本的内容,同时她还包括着一些有关土地本身的赞状态和法律状况,以及社会经济等各方面。[1]如果只是对这些内容进行简单的登记和调查其实不只是登记造册那么简单,有的时候还可以延展出很多的问题,比如说有关土地的数据文件以及物权属和利用状况等。但如果单纯某一个层面来看地籍赋税和权属都从普通的概念当中单独形成,有的时候土地和各方面的要素也有关系,比如说隶属权,同时也会因为这种关系形成了统一的结合体。因为地籍的管理和土地档案以及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相关部门人员有关,所以也可以说是一个法律问题。
(二)落实土地管理策略
到2000年的时候,我国一共颁发了国有土地证2200万本,占了应发数量的85%;集体土地使用证总共数量1.5亿本,占了应发数量的68%;集体土地的所有证总共为180万本,占了应发数量的28%。1996年起,我国每年所开展的土地变更进行了一个调查,查清了土地目前的使用情况。一些城镇的地籍调查面积达到了3.4万平方公里,占总共完成面积的74%。我国大部分的是和县已经逐渐建立起了土地利用现状的数据库,大约400个市和县1斤,根据数据库来进行有关地籍管理工作的转移和开发以及规划。土地自然和经济法律方面提供合法权益来保护土地的使用者。以工作内容上展开,以及管理工作是针对土地调查登记和统计等进行的,确定好有关土地登记的利用状况和管理档案来解决问题矛盾和纠纷,但有时是人际关系无法处理的,仍然需要根据法律措施来解决相关问题,因此,促进了我国的《土地管理法》的实施。[2]
二、《土地管理法》实施工作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是土地管理体系不够完善。在我国的土地登记,土地调查等方面的制度和地籍信息化建设都取得了较大的进步,目前,我国的土地登记制度已经基本完善,土地调查等方面的制度还需要和保护耕地进行结合。目前我国土地行政诉讼案件,逐年上涨,尤其是撤销土地使用的占多数,撤销土地使用的官司多于土地行政的处罚,当中的根本原因还是因为土地登记行为不完善引起的。我国的行政政府职能部门国土资源管理部门,需要以此为切入点高度的重视,好有关的资料的完善以及土地登记的规范化,不然的会有更多类似的请求案件产生。有关地籍管理方面的工作需要展开农村基层和城镇的日常地籍管理来进行调查,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来建立一个新的地籍管理体系。根据上述可得,我国现在的地基管理工作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尤其是在体系结构以及制度的完善方面还存在诸多的漏洞。因此,构建良好的土地管理体系十分关键。
[关键词]土地管理 土地资源 城乡建设 规划
中图分类号:Y4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40-0173-01
1.城乡规划中土地管理存在问题
1.1 城乡规划建设形式单一
部分城乡规划建设形式单一,不重视土地管理工作,欠缺全面统筹规划,城乡规划建设缺乏地区个性与特性,规划偷工减料,基本上是照搬其他城乡规划的形式,最终影响城乡规划建设质量,欠缺生机活力,还很有可能为日后人们的生活带来诸多不便。
1.2 土地管理与城乡规划不到位
部分城乡规划建设布局混乱,土地管理不到位,规划管理的科学性、合理性不高,城乡规划的许多细节都没有与当地实际情况相一致,只是简单套用常见的城乡规划模式,而且对土地资源管理不善,没有对公共设施服务区、工业区、生活区及商业区进行有效划分,给人们生活带来负面影响[1],阻碍城乡的统筹发展。
1.3 土地管理与城乡规划衔接不紧密
由于受众多因素影响,导致城乡规划与国民经济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土地管理及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不协调,各项管理工作衔接不紧密,严重降低整个城乡规划建设质量和土地管理水平,给城乡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2.城乡规划建设中土地管理难点
为有效解决城乡规划建设中土地管理的存在问题,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做好城乡发展统筹兼顾,我们必须把握城乡建设中土地管理难点,优化城乡规划建设方案,推动城乡规划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2.1 土地管理不全面
任何一项建设规划都会对环境造成或多或少的污染,因此,在进行详细规划建设时,必须全面考虑对土地资源的破坏程度,尽可能将破坏降到最低。但许多开放商没有对城乡规划建设的影响因素进行全面考虑,只顾虑投入资金大且资金周转期长,在城乡规划建设时常常不顾气候和土地的影响直接开荒,造成土地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对该区日后的生态环境造成不利影响。
2.2 土地管理质量低
由于土地管理涉及范围广、影响大,因此在城乡规划建设中,土地管理质量将会直接影响到该地区的生态环境。但部分城乡规划建设开发商在规划城乡建设时,为追求短期经济效益而选择偷工减料,应用不合理的土地管理技术,对土地资源管理不到位,降低土地管理质量,拖慢城乡规划建设步伐。
2.3 政府资源有限
由于我国土地资源的总体管理者是政府,因此每一项城乡规划项目都必须得到政府批准方可实施,对于大型城乡规划建设项目还会适当进行投资,以推动城乡建设的进行。但我国经济水平有限,在管理土地资源的城乡规划建设时,虽持支持态度,但投入资金有限,导致本来预期效果极佳的城乡规划建设项目,因得不到政府资金支持而被延迟或取消[2]。
2.4 城乡规划不稳定
在规划城乡建设项目时,一些项目开发商对土地资源利用的灵活性和稳定性缺乏全面认识,经常在城乡规划建设初步开展时,盲目追求经济效益而随意调整城乡规划,导致城乡规划稳定性一降再降,也破坏了城乡规划的权威性,最终导致土地资源不合理利用现象时有发生。
3.土地管理与城乡规划建设对策
3.1 处理好土地管理与城乡规划建设的关系
土地管理与城乡规划建设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因此,在实际工作中要正确处理好土地管理与城乡规划建设的关系,做到科学合理地规划土地资源,充分开发和利用土地资源,坚持走好可持续发展和土地资源节约路线。对存在的违法占用土地、违法建筑的不良情况要深入探究其形成原因,加强土地资源执法管理工作,促进城乡规划建设顺利进行。
3.2 加强部门协调和沟通
完善的城乡规划建设和土地管理机制是保证城乡协调发展的关键,因此,我们必须逐步健全城乡管理体制,加强各部门间联系与沟通,促进各部门协调和联动,促进城乡发展统筹兼顾。其次,在城乡规划建设和土地管理过程中,应重视环境保护,加强对环境保护设施的规划建设和管理。
此外,由于绿化环境对城乡规划建设有重要作用,兼有保护环境、调节气候、保持生态平衡、美化城乡景观等功能,在城乡规划建设中要重视绿地规划、建设和管理[3],适当增加各种形式的绿地面积,提高城乡绿地覆盖率,提高土地有效利用率,改善城乡生态环境,对当地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起重要促进作用。
3.3 优化城乡规划建设
优化城乡规划建设,必须制定科学合理的建设规划,用科学的思想指导土地利用发展,做好城乡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有效衔接,转变土地管理方式,全面统筹城乡规划发展,推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加强土地管理规划的整体控制
各类与土地资源利用有关的规划都应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最终制定的建设用地规模必须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安排相符合,不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土地计划安排的土地利用规划,必须及时作出恰当整改,核减用地规模。唯有如此,才能加强土地管理规划的整体控制,落实土地资源的合理规划,优化城乡规划建设。
(2)科学规划城乡建设基础设施
城乡规划应严格遵循合理布局、经济可行、控制时序的原则,加强与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的协调和基础产业建设规划,避免盲目投资、过度超前和低水平重复建设浪费城市土地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