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图书印刷方式范文

图书印刷方式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6 08:27:55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图书印刷方式,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图书印刷方式

篇1

关键词数字印刷;出版经营;模式创新

近年来,我国出版行业迅猛发展,图书品种总数逐年增长。根据开卷报告显示,2016年我国图书零售市场整体动销品种数量约175万种,新书品种数量约21万种。在图书品种屡创新高的背后,是单品种平均效益的下滑以及带来的整个产业链条沉重的库存压力。事实表明,出版行业原有的品种规模型增长模式走到了尽头。所谓的大品种、大生产、大库存、大报废的粗放式生产经营模式已无法支撑出版行业的良性发展。图书的库存是衡量一个出版企业产品供给是否过剩的重要标志之一。每当出版企业的库存增长达到一个相对高点的时候,就意味着产销率下降,图书产品出现了明显的过剩,企业经营进入下行周期。在图书品种异常丰富的今天,“试错式出版”的经营模式必然给图书出版企业带来很低的库存周转率和极高的库存报废率。

1“新技术”和“新思路”开创“新模式”

出版企业面对竞争日趋激烈的出版市场及逐年递增的图书库存,有必要跳出原有思维定式,利用生产新技术,更多学习互联网思维,从中借鉴可取之处,与传统产业相结合,在出版经营模式创新上积极探索。

1.1新技术

数字印刷是印刷技术数字化和网络化发展的产物,是一个全数字生产流程,它将印前、印刷和印后整合为一个整体,由计算机操作、控制和管理。数字印刷相对于传统印刷而言更加灵活可控。随着数字印刷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印刷生产企业生产效率不断提高,其适用领域逐渐渗透出版行业。而高速喷墨数字印刷技术的出现以及成熟应用,在其印刷质量水平满足大多数单色图书质量要求的前提下,使数字印刷在一定条件下突破了成本限制和产能限制,单品种图书可以采用小批量的生产模式,也可以进行多品种、高效率的规模化生产。高速喷墨印刷设备较平张数字印刷机的耗材成本大大降低,同时生产效率又有大幅度提升;而和传统印刷机比较,其不存在固定成本(印版),即在一定印数条件下高速喷墨数字印刷机的生产成本要远远低于传统印刷机,同时还能够实现可变数据印刷,具有传统印刷无法比拟的生产灵活性。高速喷墨印刷设备的出现,填补了图书生产环节超短版印刷和传统印刷起印数量之间的产能空缺,同时也给出版企业解决行业顽疾—“图书库存”问题带来了希望。

1.2新思路

针对出版企业目前面临的问题,出版企业应着重从供给入手,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想,实现去产能、去库存、降成本,落在提升出版企业的供给的质量和效率上。此外笔者认为出版企业要想在行业大环境中继续良性发展,还要侧重于研究市场的特点、读者的需求,采用适合自身图书产品特点的精益化生产支撑体系,在合理控制图书印制成本和确保印品质量的前提下,逐步走向“以需定产”,减少图书库存,降低图书报废率,来推动现代出版企业经营模式的创新。

1.3新模式

出版企业通过采用高速喷墨印刷生产方式来推动出版经营模式创新,主要的优势在于出版企业具有充足的生产订单,同时通过自身生产节奏的合理调整,可以达到生产节奏相对均衡,确保高速喷墨数字印刷生产线高效能地运转。笔者所在的单位人民邮电出版社从出版全局考虑,以数字印刷应用为切入点,积极探索“互联网+出版”生产经营新模式,积极加强数字印刷生产支撑系统建设,通过优化图书出版流程,全面推广数字印刷生产方式,采取购入高速喷墨数字印刷生产线等措施,逐步推进从以产定销到以销定产的转变,推动生产方式向柔性化、智能化、精细化升级,从而达到提质增效的目的。

2推动“新模式”的实施措施

高速喷墨数字印刷生产线如何使高速喷墨数字印刷生产线高效能、低成本的运行,是人民邮电出版社非常关注的问题,因为这正是出版企业经营创新模式落地实施的关键。笔者通过出版社自身的探索和对国内多家高速喷墨印刷生产企业的调研以及对高速喷墨设备特点的充分研究,总结出以下4个方面。

2.1具备先进的生产管理系统的支撑

先进的生产管理系统用以支撑生产体系实现图书订单处理智能化、生产流程自动化、生产管理透明化,满足营销模式创新带来的碎片化图书订单、多批次小订数图书订单的需求。先进的生产管理系统将通过对订单业务的统一管理,进行材料管理、成本核算和对接印刷企业等工作,处理我社出版物生产用途的电子文件在排版公司、出版社和印刷企业之间的传递管理,有效地解决出版社与印刷企业之间多次不间断的往返取送校样、确认生产文件准确性等诸多问题,使高速喷墨数字印刷生产线快速地生产所有的超短版图书,并且使出版社能自始至终监控整个生产和供应链过程。先进的生产管理系统大大提高印制工作效率,大幅度降低人员配置,提高综合效率,及时满足我社出版物的生产需求。

2.2对生产文件进行标准化的处理

生产文件的标准化为高速喷墨印刷的顺畅进行提供了基础保障,出版物数字化生产的载体不再是传统的软片而变为抽象的电子文件,技术的革新缩短了出版物生产工序,但也对出版物生产文件的正确性以及完整性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通常情况下,出版社数字印刷用的生产文件统一要求为PDF格式文件,做好文件字体嵌入或将文字转为曲线,文件的图片分辨率要不低于300dpi,色彩模式为CMYK模式。生产文件标准化,不仅减少了出版社内部编辑环节和印制环节的繁琐沟通,同时生产文件在出版社和印刷企业之间传递管理的效率也得到进一步提升。

2.3保持生产饱满,充分释放设备产能

高速喷墨数字印刷设备精密,设备运行前都需要经过严密的自检启动过程,一般用时比较长,需要2小时左右,所以设备频繁启停将严重影响生产效率;而高速喷墨数字印刷设备采用非接触式生产,印刷设备通过喷头将墨水高速喷射到承印物上,这种非接触式生产能最大程度减少设备磨损,所以高速喷墨数字印刷设备适用长时间开机运转,如果出版社能提供均匀且稳定的生产订单,这样高速喷墨数字印刷设备的产能也能充分释放。

2.4根据设备特点整体设计图书工艺

数字印刷较传统印刷还存在一些工艺局限,而这可以在图书前期策划中避免。(1)白页问题。白页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编辑在策划图书面数时,考虑的是传统印刷印张数,但数字卷筒印刷分切方式和传统印刷折页方式不同,传统整印张的面数用在数字印刷中不一定整印张,所以有产生白页的可能。目前没有设备能够清理多余的白页,只能靠数字印装企业手工撕白页,此工序费时费力,这点使数字印刷的生产效率大打折扣,所以建议保留白页。为避免多余白页影响图书美观,可以统一设计图书推荐目录、出版社宣传页、反侵权盗版声明以及出版社防伪LOGO等内容。(2)开本多样化局限。高速喷墨数字印刷生产线自动化程度高,最大程度地减少人工干预,生产线将极具成本效益。但生产线又是全流程、多设备协同生产,在生产不同规格的图书时需要各个环节设备调整尺寸,因此一旦图书订单开本形式多样,造成用纸规格多样,将大大增加各环节设备调试时间,从而降低生产线生产效率。为保障生产线的高效生产,需要规划数字印刷图书的开本尺寸,一条高速喷墨数字印刷生产线尽可能集中安排常规开本来生产,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提高图书的生产效率。(3)专色局限。由于数字印刷设备无法印刷专色,对于有专色的封面只能用近似颜色模拟印刷。另外数字印刷成像原理和传统印刷有本质区别,所以两种方式生产会出现色差。(4)复杂工艺制约效率。相比复杂工艺的图书,平装图书生产工艺简单,生产成本低,生产效率高;复杂工艺图书整体工序多,不但生产成本较高,而且部分工艺还需要手工操作,大大降低生产效率。高速数字印刷生产线主要依靠自动化设备代替人工来提高生产效率,所以一旦图书工艺复杂、需要手工处理,数字印刷生产效率的优势将不复存在。此外复杂工艺都设有开机费,若工艺较多,图书的数字印刷成本也将大幅增加。

3结语

考虑到现阶段高速喷墨印刷的生产成本问题,对于图书出版企业来说,笔者认为在较长一段时间内,数字印刷方式和传统印刷方式将两者并存、相互补充。所以为了更快地实现图书生产向以销定产的方向转变并且更好地推动图书出版企业出版经营模式的创新,在图书策划的初期就需要对产品未来的市场有相对准确的预测,对图书类型也要有明确的定位,充分考虑在图书的生命周期中,确保采用数字印刷方式和传统印刷方式相互转换的顺畅,围绕数字印刷生产的优势特点来设计。

参考文献

[1]滕泰.供给侧的觉醒:从财富原点再出发[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6.

[2]贾康,苏京春.供给侧改革:新供给简明读本[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6.

[3]刘筱霞,陈勇常.数字印刷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6.

[4]陈黎欧.高速喷墨印刷迈向新时代[J].印刷技术,2016(8):16.

篇2

“每年数博会上都有很多读者问我们,怎样才能买到商务印书馆的老书。每次我们都只能无可奈何地回答,不够3000本的起印数,我们没有办法重印。想到读者们一脸失望的表情,我们下定决心一定要在今年数博会上完成按需印刷项目,满足读者对绝版、断版老书的需求。”刘成勇说。

一本起印不再是梦

商务印书馆自1897年创立至今已经有110年历史,正式出版的出版物约有5万种,其中解放前出版的出版物就有15000余种。出版物是商务印书馆最丰富的资源,尤其是一些老书更具有历史、学术价值,甚至文物、艺术价值。刘成勇介绍说,很多老作者的后人或图书馆拿着绝版、断版书来找出版社,希望能再印一些,但鉴于传统印刷3000册起印的状况,很难满足他们的要求。

一本起印,是图书印刷行业多年的梦想。图书印刷与其他印刷品的印刷不同,要与市场需求挂钩,印刷数量难以确定。采用传统印刷方式,要先印刷后销售,如果印刷数量太多,会造成库存积压,成本浪费;如果印刷数量过少,则会由于先期的制版过程复杂和成本投入较大,导致平均印刷成本的提高,造成图书定价过高,影响图书销售,甚至带来亏本。因此,通常出版社认为,一次印刷最低的数量是3000本。这就是所谓的起印点。

按需印刷(Print On Demand)是一项可以使出版商能够以市场可以接受的成本每次只印刷一本书的技术。采用该项技术,出版社可以按照不同时间、地点、数量、内容的需求,通过数码及超高速印刷技术实现小批量印刷,甚至一本起印。对于发行量较小的图书来说,按需印刷是一种最佳的出版方式。

刘成勇说:“商务印书馆首先希望通过按需印刷业务实现对本馆已有纸书资源的按需印刷。尤其是对一些老书,市面上难以找到的绝版书,实现一本起印。” 他介绍,现在商务印书馆按需印刷项目主要是针对本社解放前出版的图书,以后会逐渐延伸到短版书、断版书,以及其他出版社的图书。他表示,商务印书馆计划按需印刷的还有《汉语世界》、《英语世界》、《中国学术》、《中国语文》等杂志期刊,将在传统的出版、发行之外,进行面向读者的在线定购,提供指定篇目的按需印刷。而且,商务印书馆按需印刷并不是仅仅针对馆内的资源,而是会针对市场需求,开拓其他出版社的图书资源。

电子化解决版式难题

尽管按需印刷可以实现一本起印,但是却需要电子文档。由于当时印刷技术的限制,商务印书馆的老书大多只有纸版图书,而没有电子版。因而,在开展按需印刷业务之前,纸版书的电子化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刘成勇介绍说,理想的做法是把所有图书的文字内容进行还原,并且排出版式。但是,目前常见的OCR技术虽然可以分析部分纸型文档,分析的结果也可以有效地还原版面内的全部文字,却无法还原版式,还需要手动排版。而这样做的结果势必造成成本的提高,读者将难以接受。对于一些已成文物的历史图书来说,由于OCR以光学扫描方式为主,扫描过程中容易对这些文物造成进一步的损坏。

刘成勇说:“我们采用的办法是,对于那些横排版简体字图书,直接用OCR技术还原文字内容。但是,对于那些解放前出版的繁体字竖排版图书,却很难通过OCR技术直接识别、还原文字内容,就要把这种图书扫描成图片,仅实现目录文字的数字化。首批推出的按需印刷图书有几百种,根据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电子化方式。对于那些还没有实现电子化的图书,等读者有了需求,我们再做按需实现电子化。”

但是,通过这种方式重印图书基本都只是对原书的再现,而没有按照现代人所熟悉的阅读方式对图书进行重新编排。这种方式只能满足普通图书馆的需求。目前商务印书馆只能实现这种业务。这在刘成勇看来,重印业务发展的一个障碍。虽然很多读者无法顺利阅读繁体字或竖排内容,但他们也很可能是绝版书籍的爱好者,并存在潜在需求。他认为,如果这个问题不能得到有效解决,市场将难以得到进一步拓宽。

提供真正个

对于同一本书,不同人有着不同的要求。比如说,视力不好的老专家希望字号大一些,收藏家则希望用更讲究的纸张。如果通过传统印刷方式满足这些个性化需求,成本将高得难以接受。按需印刷可以改变传统的先印刷后销售的出版模式,实行先销售后印刷,因而在服务上也突破了对所有读者都只提供标准化服务的局限,可以在印刷时根据客户的需要对其进行重新组合,提供真正的个性化服务。

关于这一点,刘成勇解释说:“按需印刷采用数字印刷技术,可以根据客户要求增减或重组,按照读者的个性化需求提供服务。根据客户所选择的个性化的纸张、开本、字体、字号、封面设计等,在印刷过程中,所印刷的图像或文字可以按预先设定好的内容及格式不断变化,每张印刷品都可以针对其特定的发放对象来设计、印刷。当然,对于电子化方式不同的图书,可能选择的个性化服务项目会有所差别。以图片形式存在的图书,就不能让读者选择其喜欢的字体字号。”他介绍,在提供按需服务的网站上,读者可以实时编辑,进行个性化的内容剪辑、拼版,完成个性化目录的实时动态生成。

除了版式的个性化需求外,读者对图书内容也有个性化需求。一本图书包含大量信息,对某个读者来说,有用的可能只是其中一小部分。有没有可能让读者只购买他所需要的那几页呢?刘成勇介绍,读者在找书时,通常是通过某个关键字进行搜索,然后可能在多本书上搜索到相关内容。在没有按需印刷时,由于预算的限制,读者往往只能从中挑选出一本或几本书。现在,有了按需印刷,读者不再有这样的局限―他可以不用购买整本书,而只购买某本书中自己所需要的部分。读者可以抽出这些信息集中起来自动生成一本新的书。如从甲书种选一章,从乙书种挑一节,用鼠标把他们勾出来,整合在一起形成一本新书。这样就可以为读者节省不必要的开支。

扁平化服务细化到读者

传统意义上,出版社的客户关系管理主要是指对书店和批发商的关系的管理和维护,却很少顾及到最终读者。最终读者的反馈意见往往只能通过读者来信或销售商的间接传达,很难及时反馈给出版社。面向读者的客户关系管理是启动按需印刷后的又一个突破。

刘成勇说:“绝版书的主要用户是图书馆、研究机构和收藏家,他们所需要的服务和普通读者有所不同。因此,我们实行会员制。”

他介绍,读者可以在商务印书馆按需印刷网站上登记注册,但是要尽可能地提供详细、真实的信息,包括会员职业、年龄、联系方式(邮箱)等,以及数据验证。系统将详细记录会员的购买、查阅情况,分析其习惯和所关注的内容,从而向其推荐新书或其所关注的内容。

同时,系统能够进行业务分析,根据以往的业务分布情况来找出核心客户和价值较高客户,最终分析出影响业务量的关键因素。系统能够从订单类型、业务量、区域分布、客户、跟单情况及印刷方式等方面来进行分析。除此之外,系统还可以提供互动功能,会员可以通过出版社提供的在线问答服务,留言或者提出建议。

充分利用历年积累下来的图书资源,是商务印书馆近年数字出版战略的重点。在刚刚举办的数博会上,商务印书馆召开了以“百年老店数字出版新战略”为主题的分论坛,重点展出了按需印刷网、工具书在线、英语世界网络学习平台等一系列数字产品。

篇3

美国出版行业的六大出版机构分别为兰登书屋、企鹅集团、西蒙与舒斯特、阿歇特图书集团、哈泼柯林斯、麦克米伦。六大出版社中有4个是外商独资企业:兰登书屋归德国媒体巨头贝塔斯曼集团所有,阿歇特图书集团归法国传媒巨头拉加代尔所有,企鹅集团归英国皮尔森集团所有,麦克米伦出版社则归德国格奥尔格?冯?霍尔茨布林克出版集团所有。

数字印刷方式受到青睐

美国Bowker公司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从生产方式来看,2010年美国采用传统印刷方式生产的图书种类比2009年增长了5%,达到316480种;采用数字印刷方式生产的图书种类比2009年增长了169%,达到2776260种。这些采用数字印刷方式生产的图书几乎全部在网络上销售,通常由一些再版公司和个人出版机构按需出版。

2008年,采用数字印刷方式生产的图书种类首次超过了采用传统印刷方式生产的图书。自那以后,数字印刷方式便在美国出版市场获得广泛应用。目前,采用数字印刷方式生产的图书种类几乎是采用传统印刷方式生产的图书种类的8倍。

电子书收入突飞猛进

在2011年美国图书博览会上,美国出版商协会的成员之一BookStats公司根据收集到的2008~2010年不同规模、不同类别的近2000家出版机构的数据了一份报告。在报告中,BookStats公司将美国图书出版业细分为5类,即贸易类(为成年、青年消费者出版的小说、非小说和宗教内容的图书)、中小学教育类、高等教育类、专业类(为科学、医药、商业、法律、人文专业人员出版的图书、数据库和其他数字内容)和学术类。

报告指出,2008年,参与调查的1963家出版机构的销售总额为264.53亿美元,2009年为271.03亿美元,2010年升至279.41亿美元。

从类别上看,2008年,贸易类图书的销售额在图书出版市场销售总额中所占比例最大,占到49.8%,2008~2010年也一直呈现上升趋势,2010年销售额为139.40亿美元,较2009年增长0.2%。中小学教育类图书2010年的销售额为55.07亿美元,较2009年增长7.1%。高等教育类图书市场也是2008~2010年美国图书出版业中增长较快的市场,2010年销售额为45.52亿美元,较2009年增长6.6%。专业类图书2010年的销售额为37.51亿美元,较2009年增长4.3%。2010年学术类图书的销售额也略有增长,为1.91亿美元,较2009年增长3.6%。

随着电子书和相关应用程序的日益普及,2010年电子书销售额在美国出版业销售总额中所占的比例已从2008年的0.6%增长至6.4%,达到1.14亿美元。美国《出版者周刊》统计的数据显示,2011年,美国有76%出版机构生产电子书;20%的出版机构在电子书方面的收入占到总收入的10%以上;同时,87%的出版机构除了印刷图书之外,正在或计划生产电子书;10%的出版社正以电子书取代印刷图书。

图书进口额增长显著

出口方面,美国是全球最大的图书出口国,根据《出版者周刊》的报道,2010年前6个月美国图书出口额较2009年同期下滑0.9%,为9.11亿美元。美国向出口图书总额排名前5位的图书贸易伙伴出口图书的情况如表1所示。其中,图书出口额涨幅最大的是墨西哥,涨幅为20.6%,其主要需求为专业图书。加拿大是美国最大的图书出口市场,出口额同比增长2.7%。英国是美国图书出口的第二大海外市场,图书出口额下降最明显,同比下降11.0%,主要需求为专业和宗教类图书。

篇4

摘要:文章分析了读者决策采购与按需印刷的含义、工作流程、国外的发展现状、典型案例与异同点,二者互为促进,有助于推进馆藏的发展。

中图分类号:G25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7)01-0120-03

1PDA与POD的含义及工作流程

1.1PDA的含义及工作流程

读者决策采购(Patrons Driven Acquisition,简称PDA)实践源于馆际互借服务(ILL),如果馆际互借的图书与图书馆采购标准一致,则转化为馆藏。2011年至2012年PDA均作为国际图书馆协会联盟(IFLA)年会的重要主题之一。其基本含义是基于读者的需求与利用情况(E-book时代,以读者浏览、下载、阅读情况作为参考),参照图书馆的实际馆藏发展原则与政策进行的一种馆藏建设模式。

PDA的基本工作流程:首先,从图书馆馆藏建设政策出发,设置合理参数的预设文档(Profile);其次,图书供应商提供符合预设文档的图书MARC记录,并导入图书馆本地馆藏目录,使读者通过OPAC检索、浏览、阅读,最终能够触发图书馆统一采购的资源建设模式[1]。

1.2POD的含义及组织形式

按需印刷(Printing on Demand或Publishing on Demand,简称POD),是基于读者阅读需求,借用数字处理与印刷技术,将出版信息转变为数字网络库存以便随时直接印刷成书的一种出版模式。该模式重新组织了传统出版中编、印、发等环节,省去制版等中间环节,并突破印数限制,实现从“生产―购买”到“购买―生产”的经营模式的转变,体现了出版活动的精确性[2]。

按需印刷不同于传统出版方式,简化了出版程序,基本组织形式为“作者―数字网络管理平台―读者”,其以数字化内容存储为基础,根据作者的实际需求把网络的电子图书印刷成纸质图书或是出版发行、零售商与图书馆等机构根据读者订单的接收开始印刷,该方式为其提供了便捷的渠道,同时减少了图书库存,缩短了周期,增加了出版的时效性。

2PDA与POD在国外的发展现状

2.1PDA在国外的发展现状

PDA的理论研究最早兴起于美国大学图书馆的实践,以美国巴克内尔大学(Bucknell University)图书馆实践为起源,随后在美国大学图书馆盛行,且较多运用于电子书的采购,通过读者对导入本地馆藏目录的电子书的阅读次数或者阅读时长等触发机制的判断确定采购[3],这种PDA电子书的采购模式性价比高,还能够克服E-book打包销售的诟病。PDA的另一种应用是纸本图书的采购,读者检索图书馆导入的馆藏联合目录,在规定的项目时间、购买标准范围内提出购买申请。PDA纸本图书采购的主要途径则是馆际互借需求转化为纸质图书的订单。

国外PDA项目开展较为成熟,在PDA项目实践基础上就图书馆预设文档的标准设置,分别对PDA项目的实施效果评估以及问题与经验进行了深入的研究。PDA项目开展时间较为集中,大多数PDA项目是在前期试验的基础上进行评估,再决定是否继续开展,其经费投入各不相同,且它们存在共同的特点:较多的PDA项目应用于E-book采购,PDA采购的图书利用率较高且开展过程中不断地进行动态调整与评估,PDA项目存在“被决策”[4]、经费预算失控[5]、资源重复建设[6]等严重问题。

2.2POD在国外的发展现状

POD较早在美国出版界开展,作为纸本与数字内容供应商的英格拉姆内容集团(Ingram Content Group Company)于1997年便开始致力于该领域的实践,该集团创办的闪电印刷公司(Lightning Print,2000年更名为Lightning Source)借用IBM的按需印刷技术筹备POD的战略规划。美国POD业态包括按需印刷服务和作者自助出版两种类型:按需印刷服务主要解决断版书、样本书、绝版书及“小众书”的印刷问题,作者自助出版满足作者的个性化出版需求。

根据服务对象与主导者的不同,美国POD又分为三种业态类型:①以图书馆和书店的图书需求为主,发行商为出版社的主导模式,其典型代表是美国闪电印刷公司。②以服务读者群体为主的印刷商和零售商为主的出版主导的模式,其典型代表是兰登书屋编辑主任杰森・爱泼斯坦创立的按需印刷公司。③以满足作者个性化出版需求的自助出版模式,其典型代表是亚马逊旗下的Createspace、Lulu、Smashwords和Author Solutions等[7]。目前,美国各类出版机构都在积极介入POD,同时POD的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泛,由早期的学术图书扩展到种类繁多的图书。德国出版界的POD项目以利博利(Libri)集团为先行者,法国的POD项目以零点网上出版社的迅速发展为开端[8]。

3典型案例

3.1基于馆际互借的PDA实践

馆际互借途径在某种程度上能够解决图书馆缺藏问题,较好地满足读者的需求,然而馆际互借不便于永久馆藏建设,且平均成本费用较高。因此,国外大学的PDA起源于利用馆际互借业务补充纸本馆藏建设,国外多家图书馆基于馆际互借的PDA实践中都制定了符合本馆实际需求的采选标准,如文献价格、类型、语种、出版年、学科、版本等[9]。

基于馆际互借的PDA基本流程为:采访馆员收到馆际互借员的采购申请,与采选标准比对,若不符合采选标准则将其退回处理,反之,则进行采购处理。采购到馆的图书根据读者的紧急程度选择简单处理(仅加盖馆藏财产章)和完整处理(依据图书馆常规入库图书的编目程序)。为了方便读者利用,馆际互借的图书可以通过一定的程序直接让读者先获取利用,后期归还图书馆进行加工与编目。

3.2EBM按需印书的ATM

咖啡印书机(Espresso Book Machine,简称EBM),是美国ODB(On Demand Books)公司的专利设备,该设备通过Express Net软件系统连接网络书目资源以实现打印、印刷与版权管理功能,最终完成用户打印、装订一步到位,可称为印书ATM机。EBM是数字出版环境下由“预印刷”向“按需印刷”变革的产物,开启了E-book的个性化印刷篇章,国外典型应用有美国密歇根大学图书馆[10]、加拿大艾伯塔大学等。而EBM的主要特征为:①高效、灵活的制书流程。读者通过网络书目资源库或自行上传文件,然后设置EBM的制书参数,点击“制书”键即可即时印刷,且能够自动印刷、修剪与装订读者印刷的图书,整个流程大概需要3~5分钟。②自助出版的Self Exprss SM业务模式。该业务模式能够实现作者的作品转化为装帧完成图书成品的途径,满足用户的作品编辑、设计与排版,但需要明确版权归属、数字格式规范等前提条件。③廉价的制书成本。其纸张、墨粉、墨盒、胶水等印书耗材均为一般性耗材,综合印书成本每页低于1美分。④丰富的数字内容资源。在线数字内容资源库或目录数据库是EBM运作的基础,为此,美国ODB公司需要众多出版机构的合作,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目前建设的在线数字内容资源包括哈歇特(Hachette)、西蒙及兰登书屋、谷歌书店、亚马逊等出版商。⑤图书出版内容。其内容包括来自图书馆馆藏、互联网资源库中的绝版、短版、样本、小批量印刷品等。

4PDA与POD异同分析

4.1相同点

PDA与POD的产生与发展有着共同的背景条件与目标:探索有效、有针对性的馆藏建设模式以便更好地满足读者的个性化需求;有较为发达的技术基础支撑图书馆、图书供应商以及出版机构实现无缝业务与服务的良好衔接;二者能够较好地化解图书馆经费投入不足与有效利用的问题。此外,二者的共同点还有以下几点:①满足即时需求,提高文献利用率。PDA模式实现图书馆从以备不时之需预购大量藏书向满足即时需求提供适宜图书的方向转变;而具有灵活、高效、便利与针对性较强的出版模式POD来说,能够较好地解决电子书的纸质化获取问题,POD+PDA模式将图书馆员从以前揣测式采访的困境中解脱出来,所建设的文献资源打破了“零利用”困境。②作为馆藏补缺重要方式。POD能够实现诸多有价值的文献类型,如:艺术作品,有古籍、回忆录、专著、专业教材等新书、样书、短板书、断版书、“小众书”及个性化需求图书的出版物,满足藏书的补缺。PDA能够填补馆际互借的文献资源,有效补充馆藏资源。对于馆藏建设,POD+PDA有效地提升了图书馆采购的针对性,能较好地进行藏书补缺。③需要图书馆、出版社与书商的合作共赢。出版商(图书供应商)提供文献信息资源的多种销售模式,它们高度参与并配合使美国大学图书馆开展PDA成为可能。POD需要有强大的数字资源管理系统的支撑,通过与出版机构、亚马逊和谷歌等的合作,拓展资源内容,彰显了丰富的特色资源内容,提高了图书馆的吸引力。对于持续发展而言,POD+PDA需要图书馆、出版商、数字资源商等上、下游单位的战略合作与联盟,建立畅通的技术平台、信息沟通与反馈渠道,推进合作共赢。

4.2不同点

PDA与POD在服务文献范围、工作流程、应用模式、工作(制书或荐书)流程中的参数要求以及关键问题等方面有所差别(见表1)。

PDA符合馆藏发展政策或采选标准的图书。其一,读者通过OPAC提供的MARC记录推荐;其二,直接点击链接阅读电子书,要求提供印刷本,由图书馆统一付费购买。电子图书的PDA主要有三种购买选项:短期外借、中介访问、自动购买。制定的采购标准,应包括出版商、出版日期、文献价格、文献范围、触发次数等。其一,选择合适的书商,书商的服务提供范围、能力及诚信水平;其二、采购标准、读者选购环节及后期采购结果的综合评价。

POD早期主要包括个人回忆录、家族历史资料、学位论文、教学参考资料等非正式出版物,逐渐涉及多学科教材及正式出版物。Espresso Book Machine的打印目录数据库增加了读者获取文献的渠道,搜索一本图书或一类图书中的关键词所涉及的部分进行汇编和打印。从“生产―购买”经营模式到“购买―生产”经营模式的转变、从点对面的销售方式到多点销售方式。考虑用户的需求、图书的利用率同现有馆藏的关系,文献的内在质量,作者与出版社的信誉程度,文献的价格、装帧等。其一,数字资源管理系统、数字技术及网络技术的发展与变革;其二,EBM在下载、打印、馆际交换等使用过程中会带来版权、法律问题。

5结语

PDA作为一种新兴的“图书采访模式”或“馆藏建设模式”,近年来备受国内外图书馆的青睐。POD是数字出版环境下出版行业的变革,它使出版的形态发生变化,对于图书馆建设科学、合理的馆藏结构以及图书馆的未来馆藏发展与读者服务产生重要的影响。POD与PDA互为促进、相辅相成,图书馆理应主动转变服务理念,扬长避短,更好地满足读者的文献个性化需求。

参考文献:

[1]刘华.“读者决策采购”在美国大学图书馆的实践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2(1):45-50.

[2]曾小英.图书馆按需打印的实践与未来[J].图书馆建设,2012(1):29-32.

[3]沈敏芳.读者决策采购(PDA):图书馆电子资源建设新模式[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3(4):11-13.

[4]LD Borman.FROM THE EDITOR:Engaging Our Communities[J].American Libraries,2013(1):4-6.

[5]L Britton.The Makings of Maker Spaces[J].Library Journal,2012(16):27-29.

[6]N Belbin,P Newcombe. Fab Labs at the Library[J].Education Digest,2013(7):65-68.

[7]肖叶飞.美国按需印刷的运营机制与启示[J].编辑之友,2014(2):105-108.

[8]张得田.国外按需印刷发展掠影[J].印刷工业,2012(10):95-96.

[9]杨薇.欧美基于馆际互借的读者决策采购对我国学术型图书馆的启示[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5(2):13-19.

篇5

近日,国内某大学接受了一批来自美国某大学捐赠的图书,用于该校图书馆的建设,并委托一国际物流有限公司以“其他进出口免费”的贸易方式向海关申报进口,这批图书涉及语言、教育、文学、科技等领域,共计50000册。海关关员在审核其报关单数据时发现,此票货物已构成印刷品的特征,且数量超过200册,根据国家对进口印刷品的管理规定,这批图书需要委托中国图书进出口有限公司或者其他具有印刷品进口业务权的公司办理进口事宜,并要提供国务院新闻出版行政主管部门的进口批准文件、目录清单、有关报关单证及其他需要提供的文件。由于该大学在不了解印刷品进口相关规定的情况下接受了外方的赠与,且没有委托具有印刷品进口资质的公司代办,更没有办理相关的批文,因此导致货物滞港不能正常通关。更为严重的是,按照规定,海关对无印刷品进口业务权和无法提供相关文件的单位应予退关,而这批图书正是属于这一范畴。

这一案例表明,除具有印刷品进口业务权的公司外,许多企、事业单位对于图书等印刷品进口申报了解尚浅。那么,进口印刷品的申报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明确“印刷品”的概念

多数企、事业单位不知道其申报的商品如“教科书”、“学术书”等书籍是属于“印刷品”的范畴,导致未按照规定办理相关批文、证明,出现无证到货的情况。因此,明确“印刷品”的概念和范畴至关重要。

印刷品,是指通过将图像或者文字原稿制为印版,在纸张或者其他常用材料上翻印内容相同的复制品。诸如进出境摄影底片、纸型、绘画、剪贴、手稿、手抄本、复印件及其他含有文字、图像、符号等内容的货物、物品的,都要按照有关进出境印刷品的监管规定进行监管。

通关要点

印刷品的进口受到诸多贸易政策的管制,比如进口业务权的取得、印刷品数量的核定和通关手续。因此,企业在申报时应提前了解相关规定,做好准备。

印刷品的进口业务需相关部门批准或者指定经营印刷品及音像制品的进口业务,由国务院有关行政主管部门批准或者指定经营,未经批准或者指定,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经营印刷品及音像制品进口业务。

申报前须取得批文等文件除国家另有规定外,进口报纸、期刊、图书类印刷品,经营单位应当持国务院新闻出版行政主管部门的进口批准文件、目录清单、有关报关单证及其他需要提供的文件向海关办理进口手续。

境外赠送印刷品需出具证明、清单及相关批文受赠印刷品虽然不属于贸易,但仍受到贸易管制。受赠单位应当向海关提交赠送方出具的赠送函和受赠单位的接受证明及有关清单。接受境外赠送的印刷品超过100册或者音像制品超过200盘的,受赠单位除向海关提交上述单证外,还应当提交国务院有关行政主管部门的批准文件。

展览、展示用印刷品须办理暂时进出境手续用于展览、展示的印刷品及音像制品进出境,主办或者参展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向海关办理暂时进出境手续。

宗教类印刷品须提供宗教部门或相关部门的证明个人携带、邮寄进境的宗教类印刷品及音像制品在自用、合理数量范围内的,准予进境。超出个人自用、合理数量进境或者以其他方式进口的宗教类印刷品及音像制品,海关凭国家宗教事务局、其委托的省级政府宗教事务管理部门或者国务院其他行政主管部门出具的证明予以征税验放。无相关证明的,海关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行政处罚实施条例》的有关规定予以处理。散发性宗教类印刷品及音像制品,禁止进境。

个人自用进境印刷品的规定

个人携带、邮寄进境印刷品,虽然是个人自用的,但根据携带、邮寄的数量不同,其所适用的征免税政策也不同,具体分三种情况:

规定数量以内,海关免税验放个人自用进境印刷品在下列规定数量以内的,海关予以免税验放:单行本发行的图书、报纸、期刊类出版物每人每次10册(份)以下;成套发行的图书类出版物,每人每次3套以下。

篇6

有声图书的发声原理

有声图书的发声原理比较独特,它是用网点面积率为15%~20%的网点以四行为一组,组成点阵的逻辑波形图,不同的发声功能以不同的逻辑波形图表示。当点读笔读取图书页面的逻辑波形图后,经整形电路整形,通过译码器识别相关的信息,并由专用软件控制发声。由于要求点读笔在图书任何一页、任意一点都能正确发声,所以对印刷工艺提出了特殊的要求。过去有些印刷厂没有真正理解有声图书的发声原理,没有采取相应的生产工艺措施,导致图书的个别地方不能正确发声,而造成图书全部报废,经济损失惨重。

有声图书印刷工艺控制要点

1.确定正确的印刷色序

根据有声图书的发声原理,由点阵组成的逻辑波形图要用黑墨印刷,因此保证其准确发声的关键就是准确印刷黑色的逻辑波形图。一定要保证逻辑波形图中的网点准确还原,不变形,印得结实。因此要把黑色的逻辑波形图放在第一色组印刷,保证黑色的网点紧紧附着在纸面上。

2.控制各色的印刷密度

目前有声图书的印刷方式主要分为四色印刷和五色印刷。四色印刷时,用黑色油墨印刷逻辑波形图,用黄、品红、青色油墨印刷文字和彩色图片,其中文字是中性灰色。五色印刷基本和四色印刷相似,只是把文字单独用灰色油墨印刷。印刷时,一定要尽量保证黑色具有较高的密度,而黄、品红、青三色和灰色的密度不能太高,否则在图片颜色较深的地方会造成点读笔误读甚至无法读取逻辑波形图,从而影响正常发声。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应根据纸张的不同确定不同的印刷密度。一般情况下,使用铜版纸时,印刷密度应控制为:黄0.80、品红1.10、青1.20、黑1.65;使用胶版纸时,印刷密度应控制为:黄0.80、品红0.90、青1.10、黑1.20。

3.注意油墨的选用

为了保证逻辑波形图能被正确读取,黑色要采用特黑油墨印刷,其余三色或四色要采用透明度较高的油墨印刷。

4.晒版环节必须保证网点的准确还原

在晒版环节要用晒版信号条检测网点的还原情况,应保证3%的网点能够再现。同时,晒版机的光源要均匀,而且要认真清洁胶片和晒版机玻璃,确保版面无脏点。

5.印刷环节要对印刷机进行精确调试

首先,要更换印刷黑色油墨的第一色组的橡皮布和垫衬,应使用千分尺准确测量其厚度,用力矩扳手把橡皮布拉紧,合压运转10分钟后再收紧一次;其次,要全面检查所有靠版胶辊对印版的压力,不同的印刷机要参照操作手册的标准校准;最后,要用白纸印刷实地,检查橡皮布是否有凹陷。

6.彻底清洁润版液水箱

在印刷之前要把供水系统全部清洗干净,特别要全部清除油污,并更换过滤器芯。润版液的pH值应控制为4.8~5.6,导电率应控制为800~1200μs/cm。

7.对印刷机进行检查和保养

对印刷机进行检查和保养主要是为了防止网点变形。首先要把各色组的滚枕擦拭干净,并涂上一层薄油;其次要检查各牙排的叼牙压力,清洁牙垫和牙片,如果使用的是较陈旧的印刷机,一定要消除引起网点变形的故障才能印刷;最后,要清洁喷粉区域,防止喷粉结成团遗留在印品上。

有声图书的检测

1.用读码器检测功能区域的数据

根椐有声图书的设计,每个可发声的功能区域都有一个对应的6位数据,可以用出版社提供的专用读码器读取。读取后,可将数据与出版社提供的数据进行对比,检查是否一致。

2.用点读笔检测功能区域的声音

根据有声图书的逻辑波形图设计,每个功能区域都对应一个声音,因此可以用点读笔抽样点读,将听到的发音与样张作对比。

3.用模板设定检查点,用读码器和点读笔检测

综合应用上述两种检测方法,以书本的成品线为基准用卡纸制作模板,在卡纸上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等分打上若干个孔径为8mm的检测孔,将卡纸放在印品上,然后用读码器和点读笔检测孔中印品的数据和声音,与样张作对比。

4.重点检查彩色图片颜色最深的地方

篇7

按需印刷是按照不同时间、地点、数量、内容的需求,通过数码印刷技术实现个性化、短版化、高效率的印刷品。经过近些年数码印刷技术的不断完善和推广,按需印刷市场也得到快速的发展,已经从照片、台历、挂历等个人按需市场延伸到书籍的按需出版领域。

在近日闭幕的第16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上,“按需出版及印刷精品展区”首次亮相便赢得喝彩。同期举办的2009“数码印刷在中国”技术高峰论坛也将主题定为:“出版业的新价值:按需出版印刷”,国内外按需出版专家、数码印刷行业的倡导者富士施乐等数码印刷设备供应商纷纷出席论坛,并做了精彩的演讲。

按需出版出版业的大势所趋

目前,受整体大环境影响图书数目越来越多,而每种书的印量越来越小,而某些畅销书的加印量也不足传统印刷的起印量,加之网络和电子载体图书迅速发展,单品种纸载体图书印数将减少出版印刷;此外,有两个高速增长的市场按需印刷市场上,一个是个人出书,如个人出自传,以及父母孩子定制个性化图书等,一个是通过网络递交电子版图书进行印刷,这些都令按需出版快速增长。面对这种新趋势,国内按需出版的先行者――知识产权出版社顾问董铁鹰先生告诉记者:“纸书不会消亡,印数减少、品种增多是发展趋势,要想提升按需出版的需求,需要探索适合按需出版发展的经营模式。”

董铁鹰先生还指出,传统出版模式是先生产再销售,而按需出版改变了图书的流通模式,可以实现先销售再出版,这将实现内容效益最大化,对减少库存、避免浪费大有裨益,有利于传统图书出版单位商业模式的转变。

作为数码印刷的倡导者富士施乐则认为:数码印刷为按需出版提供了前所未有的高速、高品质、易于管理的条件,其优势不容小觑。首先,按需出版可以实现内容效益最大化,有利于传统图书出版企业商业模式的转变。其次,降低出版成本,增加销售利润。第三,满足客户个性化的需求,包括同样内容不同版本的图书,根据特定需要汇编的图书、经常需要改版的、小批量印刷的图书等。

国内外按需出版探索在路上

国外出版行业对于按需出版的探索早于国内。美国最大的发行商Ingram投资成立的LightningSource公司与全球3200多家出版社建立了合作,月印量超过六千万印(A4)。还有美国ColorCentric数码印刷企业拥有施乐iGen3等先进的数码印刷机,每个月印制将近20万本书刊。

国内的知识产权出版社是国内第一家引进数码印刷设备并率先试行按需出版的企业。2002年至今,知识产权出版社先后引进富士施乐数码印刷机DocuTech6135、DocuColor2060、iGen3等多台设备,不断创新按需印刷的应用,如专利文献汇编、彩色专利证书打印、古籍书和绝版图书的复制等。此外,商务印书馆、凤凰出版传媒集团、中国出版集团也于近期纷纷开展按需印刷业务,抢占按需出版制高点。

按需出版系统的选购秘籍

按需出版的实现,需要一套有别于传统出版生产流程的先进、完善的数码印刷设备和数字化工作流程,从实践中得出的经验来看,无外乎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高速数码印刷系统。按需出版作为图书出版的一种新型生产方式,需要高速的黑白、彩色,甚至是连续纸的数码印刷设备作为生产利器。富士施乐拥有业界最全的产品线,包括不同速度的黑白、彩色数码印刷系统以及连续纸打印机等。第二,统一、通用的用户接口。通过统一的数据流将需要打印的图书发送至数码印刷设备或连续纸打印机,客户可以非常方便地根据要打印的图书选择合适的设备。目前富士施乐的设备都有统一、通用的用户接口。第三,先进的工作流程管理软件。作为传统印刷的补充,出版商往往要同时使用、管理传统印刷和数码印刷设备,富士施乐的工作流管理软件就能解决这个问题,并自动判断是需要传统还是数码印刷,能大大减轻工作量,提高效率。

篇8

[关键词]印刷史 出版史 图书馆学家 印刷工业 中国

[分类号]G250.9;G239.19

伴随着电子书媒介与“无纸阅读”方式的盛行,基于纸质媒介的印刷书与纸本阅读方式本身则成为了一种传统的文化现象逐渐引起人们的研究兴趣。作为造纸术和印刷术发明国的我国,对于印刷史的研究一直在不温不火地进行着,其中,图书馆界的研究者和印刷界的研究者成为两大学术主力。

1 图书馆学界的“印书史”研究

图书馆学家们关注书籍的印制与形成是自然发生的研究缘起。以曾经在北京图书馆工作多年的张秀民(已故)老先生和钱存训博士为代表的一些学养深厚的图书馆学者们,把对印书史的研究扩展到对印刷史的研究,分别著有传世的关于印刷史研究的代表作。正如钱先生所说:“现代印刷并非单指印书,除用纸张印刷的纸币、纸牌等以外,还包括在纺织品、金属、塑料、皮革、木版、玻璃、陶瓷等表面上的各种印刷。但是一般学者对印刷术的研究,主要对象是书籍,因为文字和图画的复印乃是人类文化交流和知识传播的一种重要媒体,在文明史上自有其特殊的意义和影响。”…所以,被誉为“文明之母”的印刷术的发展历史在图书馆界的研究者们看来,就是一部书籍图文的印刷史。

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初为中国印刷史研究的成长时期,这个时期的书史研究与教学开始兴盛,北京大学、武汉大学的图书馆学系都开设了中国书史课程,书史内容中融合了印刷史(主要是印书史)的内容,所以可称之为以图书出版印刷史为主流的研究阶段。

1956年北京大学和武汉大学两校图书馆学系都给新招收的一年级本科生开设中国书史课,并编出了新的书史讲义,其中以北京大学刘国钧先生的《中国书史简编》影响最大。

武汉大学皮高品先生也于1956年推出《中国图书史讲义》油印本,书中提出按社会发展的五种形态对中国书史进行分期,故在材料和观点上都有所创新和突破。1964年修订增补后铅印,1986年又以《中国图书史纲》为题由吉林省图书馆学会出版发行。

专门研究印刷史的当数北京图书馆张秀民先生于1958年在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印刷术的发明及其影响》一书。作者在广泛收集古今中外有关印刷术的文献资料和实物例证的基础上,提出雕版印刷发明于唐初贞观年间之说,论述了印刷术对亚洲与非洲、欧洲的影响,编制了“世界印刷术发展年表”,“朝鲜金属活字史料”等。

张静庐先生(1898―1969)历时20年苦心收集、精心整理、辑注,推出了七部专题出版史料,全书共250万字,收录了自1862年创立至1949年87年间出版事业的重要资料。

除上述有影响的学术著作和大型史料集之外,这一时期还出版了一批有关中国出版史的通俗性普及性读物,如刘国钧著的《可爱的中国书》(1952年)、《中国书的故事》(1955年)、《中国的印刷》(1960年)、《中国古代书籍史话》(1962年),陈国庆著《古书版本浅说》(1957年),阿英著《中国年画发展史略》(1954年)、《中国连环画史话》(1957年)等。

这个时期突出的特点是出版史、印刷史的研究互相交叉融合,由于研究者都来自图书馆界、出版界等文史领域,所以印刷史研究实际上是着眼于图书文献范围,书史、出版史、印刷史研究融为一体。

20世纪60年代中至70年代是我国印刷史研究的萧条时期。除刘国钧、张秀民等又编写出几本有关书史、印刷史的通俗小册子,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内部编印几本“中国书史”讲义外,几乎没有出版印刷史学术新著发表。尤其是1966年至1976年间大陆内地的出版印刷史研究基本陷入停滞状态。

就在内地处于停滞状态之时,港台及海外学者没有停止出版印刷史的研究工作,编辑出版了一批著作和论文集,这一时期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是美国芝加哥大学东亚语言文化系及图书馆学研究院的名誉教授、兼东亚图书馆馆长钱存训先生撰写的《中国古代书史》一书。该书原名《书于竹帛》(Wtitten on Bambooand Silk)英文本完成于1957年底,1962年由美国芝加哥大学出版社出版。

20世纪80年代为复苏壮大时期,五年内出版了三部以出版史、报刊史、印刷史为名的通史著作,各具特色,均有建树,标志着这一阶段的高起点,也预示出版印刷史研究经长期蓄积、准备,盛期将临。这一时期国内也是以出版史研究为主流,但海外的钱存训博士为印刷史研究做出了卓越贡献。钱存训的《纸和印刷》(Paper and Printing)是英国学者李约瑟主编的《中国科学技术史》(Science and Civilisation in China)第五卷“化学及相关技术”(Chemistry and Chemical Technolo-gy)的第一分册。该书出版后在海内外影响巨大。

1987年,北京大学和武汉大学在中国图书史研究上又迈出新的步伐,郑如斯、肖东发编著了成套的教材,即《中国书史》、《中国书史教学参考文选》、《中国书史教学指导书》由书目文献出版社出版,这三本书为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图书馆专业教材,故发行量较大,被多次印刷,广泛流传。

武汉大学图书馆学系的教授谢灼华主编的《中国图书和图书馆史》注意从广泛的文化领域去说明图书出版、编纂和图书馆发展轨迹及相互关系,分析中国图书对世界文明发展史的贡献,局部理顺典籍发展的线索。

1989年最突出的成果是上海人民出版社推出张秀民的又一鸿篇力作――64万言的《中国印刷史》。该书详细、全面、系统地论述了自唐初贞观年间印刷术发明后,迄清末1 300余年的印刷事业的源流演进。不仅广泛吸收前人研究成果,更有许多新鲜资料和独到之处,被美国印刷史专家钱存训称为“划时代的作品”。

20世纪90年代为中国出版印刷史研究的丰收时期。研究的深入还表现在一些学术专著视野开阔,角度新颖,富有论辩性。如武汉大学图书馆学系教授曹之先生的《中国印刷术的起源》一书是中国出版印刷史专题研究的新成果,开拓了研究印刷术起源的新思路,其方法是通过对各种文化现象的多角度扫描,全方位、多学科地论证“唐明说”。

2 20世纪后期“大印刷观”的印刷史研究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印刷工业界的一些学者专家们在对印刷史文化积累与保护措施的关注、印刷史知识的教学普及方面也有新动向,如1982年6月、王仿子先生联名提出《关于建立印刷技术博物馆的

建议》,经过各方面的长期努力,1993年底举行了中国印刷博物馆奠基典礼,1996年6月举行了隆重的中国印刷博物馆落成典礼。1985年9月,北京印刷学院首次开设《中国印刷史》课程,由张树栋、张耀昆合编教材《中国印刷史(讲义)》。

值得关注的是,随着印刷科技界专家对印刷史研究领域的加入,倡导“大印刷观”、从科技史角度研究印刷史问题的观念逐渐彰显,成为与传统的图书出版印刷史研究的观念相并列的另一流派。

1976年后,、王仿子、范慕韩等先生倡导建立“中国印刷博物馆”。在鼓励学术研究之下,印刷史学研究成果迭出,先后出版了多种重要的印刷史书,1993―1999年举办了6次印刷史学术研讨会(北京5次,台北1次)、百余篇,出版5册论文集等。

1991年6月南开大学中国古代史专业隋唐史方向博士研究生毕业论文《中国印刷术的起源》,赵永东著,作者从雕版印刷术的定义、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和物质条件、古代社会技术发明的一般机制和雕版印刷术发明的技术背景等方面全面探讨了雕版印刷术的起源问题。1998年4月中国科技大学科技史方向方晓阳的博士毕业论文《中国古代特技印刷工艺研究》,从印刷工艺角度研究了古代的特技印刷。

1999年出版的张树栋等印刷科技专家合著的《中华印刷通史》填补了印刷史上的大部分空白,赢得了业界同行专家的高度赞誉。如北京大学图书馆学系的肖东发教授盛赞该书是用大印刷史观、横跨中华各民族、纵贯历史五千年,视野开阔、有史有论、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该书后来又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了简明浓缩的版本。

以上约10年之间,印刷史学之研究成果远胜往昔。呈现如下突破:①由书史、印书史向印刷文化史转进;②由印刷文化史向印刷科技史转移;③由传统印刷史观向大印刷史观转移;④由争论“发明”年代向探讨“起源”时间转进;⑤由唐初向上延伸至隋代、南北朝、新石器时代;⑥由清末向下延伸至当代;⑦填补历史空白的《中国印刷近代史》及《中华印刷通史》问世;⑧中国印刷史由1 300年往上延伸5 000年,往下延伸百年。由雕刻凸版延伸到雕刻孔板、由汉民族延伸到各少数民族、由印纸延伸到印织物;⑨确认了与韩国的雕版纸上印刷品的发明先后之争,及多项模糊不清的史实结论。

3 印刷史研究的认识观和方法论

如前所述,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我国出版印刷史研究的学者大都来自图书馆界、文化学术界,对印刷史的研究其实是关于印书史的研究。钱存训《纸与印刷》、《书于竹帛》,从书名就可显示图书馆界的学者将印刷史视为印书史。张秀民、曹之等先生的研究也关注的是印书史。研究者们在历史唯物论认识观与方法论指导下,注重实物考证与史料查证,这也是出版印刷史学领域通用的研究方法。90年代后,随着“大印刷观”的推行,研究界开始扩展史料考证范围,并进行了工艺史、专题史研究。

1993年在全国第一次印刷史研讨会上,郑如斯教授《书史研究与印刷史研究的联系与区别》一文辨析了两门独立学科的相互联系与区别。她认为,书史与印刷史是交叉学科,两者研究的内容都涉及到图书的印刷。当然,两者研究的角度和侧重点是不相同的:在书史研究中,图书是主体。对印刷的研究是第二位的。在印刷史研究中,印刷术本身的发展变化是主体,图书只是印刷品成果之一种,对图书的研究是第二位的,透过图书探索印刷技术发展的成就和水平。

印刷的起源,历来是中外学者研究的重点。诸多论断,大都根据文献上的记载加以解释。大部分意见分歧,只是由于对早期文献中镌刻或印刷的关键名词解释不同。研究的方法在突破了印书史的套路后,强调探讨“起源”。中国是世界上发明印刷术最早的国家,但无法确切知道中国的印刷术是何时由何人发明的。它是一种经验的长期累积,是一种源流的演进发展。从横的方向看,是相互重叠、综合应用的工艺。所以,探讨中国印刷史的源流演变,可将其看作一条光谱的谱带,李兴才先生更确切地比喻为一条调子丰富的连续调灰色尺,它可以概分为暗部、中间调、光部三大部分,但无法截然地明确分界。张树栋先生在《试论中国印刷史的历史分期问题》中,主张将中国印刷史分为四个时期:准备与发明时期;手工刷印的发展与繁荣时期(古代史);近代印刷术的传人与发展时期(近代史);现代印刷术的兴起时期(现代史)。

印刷史研究中观点的歧义,往往源自技术分析的差异。由流溯源,使得近年来的印刷史研究更加倾向于技术的分析。如周广学、宋青梅整体勾勒出活字印刷的技术演进过程及变化的原因,并首次对不同阶段泥活字印刷技术进行了类型分析;而杨玲通过对宋代雕版印刷的基本要素纸、墨与基本工艺的考察,结合文献与考古资料,揭示宋代雕版印刷业繁荣背后的物质技术原因。

在实证研究方面上,北京印刷学院尹铁虎先生对毕升泥活字的仿真复原研究,是近年来我国在印刷史实证研究方面的一次方法创新。

从大印刷史观研究中国印刷史,即从整体的、全面的、全程的、全方位的角度来研究。

1996年6月1日中国印刷博物馆落成典礼之时,召开了第二届中国印刷史学术研讨会。落实论文49篇。论题进一步深化、细化、方位更广阔。会上延续了对印刷史研究的历史观、方法论的探讨。自然地显现出图书馆界与印刷科技界专家学者们研究的着眼点差异。

武汉大学图书情报学院的曹之教授《关于印刷史研究的几个问题》探讨了印刷史研究的关于“印刷术”的概念问题。曹教授列举古今中外的例子说明,认为印刷术不是印染术,适宜采用约定俗成的“印字术”、“印书术”。钱博士也认为,一般学者对印刷术的研究,主要对象是书籍,因为文字和图画的复印乃是人类文化交流和知识传播的一种重要媒体,在文明史上自有其特殊的意义和影响。

关于印刷术的起源问题,曹先生认为其发明时限范围不能太小,也不能太大,不可能有千年之久。不能把印刷术的发明时间同应用时间混为一谈。印刷术就是印书术,但在研究印刷术起源的时候,就不能从研究印刷图书开始。

对于“大印刷史观”,曹先生认为要从造纸史、制墨史、制笔史、藏书史、目录学史、教育史、抄书史、书业贸易史、图书亡佚史、佛教史、石刻史、外交史、篆刻史、拓印史、文字演变史、印染史、货币史等多方研究,全面考察。印刷史研究是一个巨大的综合工程,需要由一支考古工作者、印刷工作者、文献工作者等组成的一支“大”的队伍,要努力改变各自为战,信息闭塞的研究现状。

印刷工艺界人士与图书馆界人士的认识观与方法论各有特点。海外与内地的观点也略有不同。范慕韩先生的“大印刷观”和李兴才、张树栋先生的“大印刷史观”大同小异。“以印刷为伍,着眼点自然是印刷”,“对中国印刷历史的研究,理应、也只有沿着印刷工艺技术的发生、发展这条主线,顺藤摸瓜,才能逐步接近历史的真实,再现中国印刷术的发展过程。”印刷工业

出版社的黄浮云、张子谦在《用大印刷史观研究印刷史势在必行》一文中指出,“印刷虽是以新闻出版为中心的文化事业的组成部分,但从根本上讲,它是工艺技术,是工业,它的起源和发展,是沿着印刷工艺技术发展这条主线进行的。”

印刷工艺界人士认为,印刷术的导源和历程,织物印刷的起源,套印术的肇始和发展,近代印刷术的传人和发展,以及印刷设备、器材、科研、教育等一系列与印刷相关的领域的研究和考证,都是印刷史研究的内容和对象,一个全面、系统、全方位多视角的研究中国印刷史的局面将会展现在世人面前。

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图书馆学界“大印刷观”的重点是强调方法论体系的博大,印刷工业界“大印刷观”的重点是强调研究对象范围的扩大延展。

4 印刷史研究的现状和未来态势

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出现了“盛世修史”的繁荣气象,印刷史研究也得到新的发展。笔者曾在2005年通过对国家图书馆的文献资料检索,得知馆藏现有关于印刷史方面的各类图书资料近30种,其中部分在2000年以后出版的专著举例如下:①中国纸和印刷文化史/钱存训著,郑如斯编订.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5;②简明中华印刷通史/张树栋、庞多益、郑如斯著.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8;③插图本中国图书史/萧东发、杨虎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④近代西欧印刷媒介研究――从古腾堡到启蒙运动/项翔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⑤古代版印通论/李致忠著.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0.11;⑥中国版本文化丛书/任继愈主编.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12。

近年来的研究成果频出。由北京方志编撰委员会撰写、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了《北京印刷志》(2001年),该书史料详实,生动准确地反映了北京印刷业渐进的演变过程,从而也折射出中国印刷业的发展脉络,为后人研究北京乃至中国的印刷文化提供了丰富的史料。国家设立了多项印刷史研究的项目来鼓励开展印刷通史的深入系统研究。以中国印刷博物馆为基地的印刷史研究活动也在我国印刷工业界的一些老专家的坚韧努力中得到持续进行并发扬光大。

篇9

【关键词】排版技术 降低印刷成本 方法

图书是一种既满足人们物质需求又满足于人类精神需求的特殊产品。对于读者来说,图书印张的质量和图书内容的质量是极其重要的。对于出版图书的出版社来说,图书印张、内容的质量极其重要,但是图书出版也是一种以营利为重的生产活动,因此,出版社在保证图书质量的同时,也要保证经济效益的最大化。那么,该如何保证图书出版的经济效益最大化了?当然,出版社要做的就是降低成本。在排除人工成本之外,印制成本是图书出版成本中的大头,而电脑的排版对印制的成本影响很大。因此,出版商在出版图书的过程中,要注意对排版技术的利用。

那么,在出版图书中,如何利用电脑排版技术来降低印刷成本了?

1 中国排版技术的发展史

首先,我们来回顾一下中国的排版技术发展史。

中国是文明古国,文化源远流长,着源远流长的文化就是靠着书籍的历史记载而维持不断的。在中国古代,排版和印刷其实是一体的,是属于一份工作的。从雕版印刷术到活字印刷术,都推动了图书的印刷发展、知识的传播。不过,中国的文字排版几乎都是手工铅排,但是手工照排也占了极少的比重。

传统的铅排是印刷工人任务繁重、效率低下的劳动密集型生产,而电脑排版则是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力的智力密集型生产。彩色桌面出版技术是现代排版技术的代表。它通过电脑、拼图软件、计算机字库、设计软件等技术完成对图文的录入、处理和输出,它能够对图像进行彩色校正、清晰度强调、黑白场定标等,而且还可以对图像进行几何位置等的处理,可以进行镂空、拼版、叠印等处理,甚至可以在电脑上进行设计,它使得编辑、设计、制作的复杂出版流程变革得更加方便、更加融为一体。

兹以电脑排版技术刚刚风生水起的1995年的(以下所有的金钱也是1995年的情况)无公式的纯文字中文稿为例,来比较电脑排版和铅排的成本情况。以30万字32开(约414页)的书稿为例。

电脑排版的成本如下:无公式纯文字稿的每版面是6.5元,所以排版费是6.5元乘以414页,等于2691元;铅排的成本如下:无公式纯文字稿的每版面是8.2元,所以排版费是8.2元乘以414页,等于3394.8元。

这其中还不包括晒版费,电脑排版和铅排每个版面的成本差额就达到1.7元,按照整本书来说,其实是一个巨大的差额。

2 在现在状态下,利用排版技术降低图书印刷成本的方法。

2.1 排版的时候尽量增加版面的排版字数

当然,这个要求也是在坚持书的质量及美观的基础之上的,不能舍本逐末。在保证不影响书的质量的美观的基础之上,增加每页的排版字数,那么该书的印张数就会减少,随之印订的费用和纸张的费用也会减少。

从这个角度上讲,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增加每页的行数和字数。一般一本16开的书采用38行、每行39字的排版方式,这样算下来,每版面的字数为1482页,但是如果采用39行、每行40字的排版方式,则每版面字数增加了1000多字到1560页。如果一本40万字的书,则相对整本书从280页减少到了267页。如果书的页数更多,整本书在采用多排字数的情况下,所使用的纸张更少。二是改换不同的字体。不同的字体的大小不一,在书的具体情况下,可以尽可能的采用更节省版面的字体。

2.2 排版的时候尽量把印张凑成整数

排版的关键是排页码。所以页码的排列很重要。排版的时候尽可能的让版面凑成整数,如果依旧有零页,也要把它们凑成整数,比如4个码等等。具体的操作可以有:增加或删去其中的一些白页,增加或减少其中的一些插D等等。在实际的电脑排版中,这两个方法不是单独使用的,而是需要根据实际情况,一起配合的使用。

在排版时,通过把一本书的印张凑成整数,印刷工厂在印刷和装订时可以节省时间,缩短该书的出版周期,也可以节省印装费,降低生产成本。

2.3 在排版的时候合理安排好彩页插图页

对于那些零散的彩图插页,在排版时可以将它们按照同一比例缩放拼接好,这样印刷工厂就可以一次性照排制版。一般来说,同样的图数,零散图的制版费要高出一次性照排制版很多;安排插页的时候,尽量要集中,或在文前或在文后,尽量不要分散在文中。

在排版时,合理安排好彩页插图页,可以降低成本。彩色插图统一放在文前或文后,可以在装订的时候不割刀、不粘页。这样就节省了装订的费用。在电脑排版的实践中,某些时候彩页不容易凑成整数,但是要选择6、8、10等偶数页,而不是选择3、7、15等奇数页,因此需要将奇数页的内容压缩到偶数页内。这样压缩版面的方法可以省去不少的成本。

2.4 在排版中合理的让四色变成双色

一些图不是特别多的非图文类书籍,如果没有必要,可以不用全书都采用四色印刷,可以在图比较集中的那些页数,采用四色印刷,而对整本书整体使用双色印刷。或者某些书的图的集中比较有规律,我们可以根据书的性质灵活的采用印刷的工艺。可以采用右面都是四色印刷,而左页采用双色印刷。这样既节约了成本,又使得书具有自己的特色,同时又没有脱离该书的主题。

3 小结

图书出版虽然是丰富人们物质生活的精神食粮,但它也是一种经济生产活动。因此,经济利益最大化是其出版过程中不可避免需要考虑的问题。而在这个过程中,合理的利用电脑排版技术能够降低图书的印刷成本。因此,我们需要不断的关注电脑技术在排版应用方面的发展、革新,并且在实际的排版工作中灵活高效的利用现有的技术来降低图书的印刷成本。

参考文献

[1]尤建忠.利用电脑排版技术降低图书印刷成本[J].科技与出版,1995(01):23-24.

[2]顾众业.电脑排版印刷技术的应用[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1997(01):45-45.

[3]苏兆春.传统企业向数字印刷转型的思索[J].今日印刷,2013(11):10-10.

篇10

图书市场正在迅速走向超短版,甚至现在有很多只印刷一本的订单。按需出版在过去几年里已经彻底变革了图书市场。读者不希望被告知自己想购买的书卖完了,但是出版商却希望降低库存成本以避免资金的占用,出版商希望以最低的风险来应对图书市场。在这样的压力下,所有的出版印刷厂需要找到满足图书出版生命周期的完美的解决方案。这意味着,每一个品种的图书只要完稿,就能够一直销售:因为将来随时会有一个“一本”的订单。

持续投资 为图书出版商提供最佳服务

TJ国际持续投资以确保处于科技发展的前沿,为出版商提供最佳的服务。对于图书生产商,其核心竞争力就是不断扩展数码生产能力。当TJ国际在1999年首先投资了Océ DemandStream?数码印刷产品时(连续纸高速打印系统),其当年数码业务销售额为6100万人民币,而平均每种书目的印量是1600~1700本。但是,由于书目平均印量持续减少,现在大约是1200~1300本。那么,数码印刷会在库存存量不足时被大量使用。同时,数码印刷的品质在不断提高,一个全新的市场机遇展现在TJ国际面前,TJ国际因此创立了新的TJ国际数码部门。

TJ国际数码设备数量翻番

在第一个“5年计划”中,数字业务要在2004年达到占营业额的5%。而事实上,其数字业务在当年占了全部销售额的10%。这促进了TJ国际对OcéVarioStream?连续纸生产型数字印刷系统的投资,实现了数字印刷设备台数的翻番。由此,TJ国际首次实现了采用数字方式生产“近胶印品质”的图书。随后,TJI的数字出版业务在2006年达到了全年的12%,额外的需求带来了对OcéVarioPrint?6250单张纸数码印刷系统的采购,TJ国际因此有信心将数码印刷业务提升到占全年营业额的25%,并在未来2~3年内,营业额达到1.03亿元人民币。

数码印刷是我们的未来

TJ国际目前每年生产650万本书籍,其中50万本为数码设备生产,主要集中在平装或精装的学术类和技术类书籍,面向特定国家和国际出版商。10年前TJ国际每年以胶印设备生产450万本对,而数码设备生产的书籍数量只有1万本(占图书生产总量的0.25%)。“而现在8.5%的图书是数字化生产的,”TJ国际的首席执行官Clark先生说道:“在我们最初使用数字化生产的那年,这个比例是0.25%,增长是非常显著的。数码设备生产是目前图书生产市场最大的增长点,这就是我们的未来。”

TJ国际最新投资的两台佳能设备是为了完善其轮转印刷生产线,提供高品质、超短版的图书印刷服务,采用品种众多的传统涂层纸和非涂层纸。并且,他们进一步提高服务及产品品质,以及环保标准以超越其他竞争对手。

TJ国际是欧洲第一家安装佳能公司卓越的、世界上最快的黑白单张纸数码印刷机Océ VarioPrint 6320 Ultra(每小时35000印)的客户。这台设备就安装在目前的Océ VarioPrint 6250的旁边。装机后的几周,TJ国际又安装了英国首台Océ ColorStream?喷墨轮转数字印刷系统以替代原有的Océ VarioStream?墨粉轮转系统。这台设备具有网点调制功能,输出极高品质的半色调效果,大幅提高了数码轮转印刷的品质。并且,其输出速度更快,达到每分钟106米,大大超越了原先每分钟60米的Océ VarioStream?,更加轻松应对市场的增长。

篇11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居民消费结构中,居民文化消费需求所占的比例逐年上升,这为我国图书出版企业提供了市场空间。然而,图书出版企业间的竞争也很激烈,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更好地发展,就要在获取的收入一定的同时,尽可能地减少自己各项支出,进而增加企业的现金流量和利润。而进行税务筹划,实现税后收益最大化无疑成为一条最直接的出路。增值税在图书出版企业的众多税种中所占的比例最大,因而对图书出版企业的增值税进行筹划很有必要。

一、增值税税务筹划的标准

(一)合法标准

符合法律规定标准是对企业进行税务筹划的最基本的要求。由于我们国家是成文法系,税法对各种税种都有具体的税收法律规定,要求相关企业纳税时必须遵守各项税收法律法规。所以任何企业在进行增值税税务筹划时,必须遵守现行的增值税相关税收法律法规的各项规定,也就是说不得与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相违背。如果违反了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企业的税务筹划方案就失去了立足之本,反而可能成为偷税漏税行为。

(二)经济标准

经济标准就是指企业在进行税务筹划时,所取得的效益要大于其所付出的筹划成本,即进行税务筹划的净收益大于零。这样的税务筹划对企业来说才有经济价值,才有利于企业的发展,才有利于企业实现其财务目标。

(三)及时调整标准

税务筹划是在特定的税收法律法规的规定下,根据企业特定的生产经营范围、经营方式而进行的。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税收法律环境也会随之发生变化,企业必须根据新的税收法律法规制定新的税务筹划方案,使企业能够实现税后收益最大化。因而针对同一类型的企业在不同时期所进行的税务筹划方案可能差别很大。如果不能根据税收法律法规的变化及时调整筹划方案,原来的税务筹划方案在新税收法律法规下就可能成为税收欺诈行为。

(四)全面性标准

企业缴纳的税种往往不止一种,而且不同税种之间还有一定的联系,因此在进行税务筹划时,应全面考虑企业应缴纳的所有的税种,进行整体筹划,防止顾此失彼,实现整体税负最轻。同一个税种在不同的纳税期间会有一定的联系,因此在对同一税种进行筹划时,要从整体出发全面考虑。在进行税务筹划时,应根据企业某一个阶段的特点进行筹划,以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

二、税务筹划的理论基础

(一)资源稀缺理论

经济学对于资源稀缺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一是以李嘉图为代表的“资源相对稀缺论”,一是以马尔萨斯为代表的“资源绝对稀缺论”。资源的稀缺性要求我们对资源的使用应以效益为原则,努力发挥最大效用。企业进行税务筹划的初衷就是在不违法的前提下,努力优化企业财务资源,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企业的现金就是相对稀缺资源,而纳税义务是对现金流量的刚性约束力,即要用现金来支付。企业为了获得现金资源的最大效用,在享受定量公共产品的前提下,努力实现支付公共产品的价格最小,也就是支付的税金最少。

(二)公共财政理论

公共财政理论认为,政府向社会提供公共产品,以满足社会公众的需要。而税收可以理解为社会公众享受公共产品所付出的代价。由于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具有外部性,即享受国家提供的公共产品与是否缴纳税金以及缴纳税金的多少无关,即使没有缴纳税金也可以享受国家提供的公共产品和服务。由于在公共产品上“搭便车”现象的存在,使企业总是希望尽可能地减轻自己的税收负担,即尽可能争取晚纳税、少纳税,甚至不纳税,但同时又希望尽可能争取多享受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因此,很多企业都选择了进行税务筹划以减轻税收负担。

(三)博弈理论

“博弈指在一定条件约束下,各参与方之间的行为具有相互作用时,各参与方根据所掌握的信息,作出有利于自己决策的一种行为,以实现其自身利益最大化和风险成本最小化。”税收的征纳双方之间关系其实也是一种博弈,博弈的协议就是税法,纳税人为了实现自身价值的最大化,在选择与运用税收政策中有着明显的博弈特征,征纳双方之间关系中的纳什均衡是一种动态的平衡,即利益主体的理性自利机制一般会在一定规范下与公共利益达成一致。企业进行税务筹划,一方面可以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的,另一方面通过征纳双方之间的博弈,可以使国家及时发现税收法律制度中不太完善的地方,以便在下次修改税法时完善税制。

三、图书出版业增值税税务筹划方法

增值税税务筹划的基本目标不是简单地纳税最晚、纳税最少,而是在遵守现行税法规定的前提下,通过选择有利于企业的税收政策实现企业税后收益最大化。从企业的长远利益来看,企业税后收益是用利润衡量还是用净现金流量衡量是一致的,但若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用净现金流量表述更为确切。因为企业的内在价值就是企业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本文税务筹划方案的选择结合利润和净现金流量衡量。增值税税务筹划的方法有很多,结合图书出版业的实际情况,图书出版业增值税税务筹划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利用增值税暂行条例的免税优惠政策

免税筹划就是利用税法规定的各种免税条件,尽量使企业获取的免税额最大,获取的免税期最长。尽量把纳税人从事的活动变为免税活动。图书出版企业一般都会有一部分滞销图书存在,如果自己销售滞销的图书就要缴纳增值税,但如果利用增值税的免税优惠政策销售古旧图书就可以免缴增值税,如果要利用这一增值税优惠政策,就要求图书出版企业成立一个附属公司,该公司的业务范围为收购销售废旧图书,也就是先把图书出版企业的滞销图书收购,然后再销售给消费者。对企业来说,虽然销售给废旧图书经营公司和消费者都要计算增值税销项税额,但企业销售给废旧图书经营公司的价格一般比售给消费者的价格要低,因此销项税也少。所以从整体来看,出版社成立废旧图书经营公司,企业先把滞销书卖给废旧图书经营公司,然后再由废旧图书经营公司销售旧书,这种方式对企业来说可以达到减少增值税的目的,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

(二)利用特殊的销售方式如变实物折扣为价格折扣销售

“折扣销售是销售方采取的一种销售策略,其实就是量大从优,也就是购买方一次性购买的数量越大,销售方给购买方越多的价格折扣。纳税人销售货物,如果采用价格折扣方式,可按折扣后的销售额征收增值税。但如果是实物折扣就不能抵扣,且该实物的价款应按视同销售缴纳增值税。”根据此规定,为减轻企业的增值税税负,增大企业税后净现金流量,企业可以把原来的实物折扣换算为等价的价格折扣,这样对于购买方来说,购买货物的价格和实物折扣时一样,对企业来说销售量和收入与原来一样,但增值税负反而比原来降低了,进而导致现金流增加,所以把实物折扣换算为等价的价格折扣对企业来说是有利的。假设企业适用的增值税税率为T,原来每件货物的价格为P元,原来的销售方式为买10件送X件,如果换算为等价的折扣销售相当于以每件的价格折扣销售10+X件,折扣销售方式和原来的销售方式相比是企业少交增值税X?P?T元,城建税、教育费附加也会相应减少,利润增加,净现金流量也增加。

(三)纳税期限届满时纳税

纳税期限届满时纳税是一种相对节税的方法,指在增值税法规定的纳税期限范围内,充分利用资金的时间价值,尽量晚纳税,使纳税人在纳税期届满时才缴纳增值税款。此种方法虽然应纳增值税的绝对数额没有减少,但却利用了资金的时间价值减少了其相对数额,实际上是降低了企业增值税的税收负担。纳税期的递延还有利于企业资金的周转,如果发生通货膨胀,还可使企业享受通货膨胀带来的好处,降低了其实际税负,增加了现金流量。

(四)纳税人身份选择

增值税法按照经营规模大小及会计核算是否健全把增值税纳税人分为两类: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一般情况下对一般纳税人采用当期进项税额抵扣法,对小规模纳税人采用简易办法对其征收增值税。由于对两类纳税人征税方法不同,所以对同一企业同一纳税期间,由于选择不同的纳税人身份,可能导致缴纳的增值税数额不同。图书出版企业根据税收相关规定,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选择对自己有利的恰当的纳税人身份,以使自己的税后收益最大化。

(五)利用广告业务

图书出版企业利用其发行的图书、音像制品等从事广告业务时,其购进的货物用于制作、印刷广告部分的进项税额不得抵扣,不得抵扣的进项税按广告版面占整个出版物版面的比例来计算。若出版单位不能提供这一比例,则按下列公式来计算:

当月不得抵扣的进项税额=当月进项税额×

在图书出版企业各项销售收入一定的情况下,销项税额一定,应纳增值税的多少关键看可以抵扣的进项税额的多少,当期可以抵扣的进项税额越多,应纳的增值税越少,反之亦然。所以要使当期应纳增值税最少,就要使当期可以抵扣的进项税额最多。假设A为广告的版面占整个版面的比例,B为广告收入占当期总收入的比例,根据增值税相关规定进行税务筹划,选择当期税负较低的方案,当期可以抵扣的进项税=当期全部进项税额×(1-min(A,B)),即:

若A>B,则min(A,B)=B,当期可以抵扣的进项税=当期全部进项税额×(1-B),则此时不提供广告的版面占整个版面的比例缴纳的增值税会比较少,净现金流量比较多;

若A

若A=B,则min(A,B)=A=B,当期可以抵扣的进项税=当期全部进项税额×(1-A)=当期全部进项税额×(1-B),则此时是否提供广告的版面占整个版面的比例对企业缴纳的增值税没有影响。

纳税人可以根据具体的经营状况来判断是否应该准确提供广告版面比例,以使自己缴纳的增值税较少,达到节税的效果,进而增加其税后净现金流量。

(六)选择委托加工图书方式

“委托加工业务通常是指委托方提供主要的原材料,而受托方只是代垫部分辅料,为委托方进行加工,并收取加工费。如果受托方提供主要的原材料并进行加工业务,那么无论在会计上如何处理,都应当按照产品销售征收增值税。”对已经编辑好的图书、杂志等,出版企业在需要印刷时可以采用两种方式:一种方式是由出版社提供原材料和支付加工费的方式委托印刷厂印刷,另一种方式是由印刷厂购买纸张并印刷。

假设某出版社销售一批图书取得含税收入为X元,该批图书可以通过两种方式获得,第一种方式下出版社支付的原材料和加工费合计为Y元,第二种方式下由印刷厂自己购买原材料并印刷,出版社需要支付给印刷厂Z元,则两种方式下的现金流分别为:

通过比较上面两种方式得到:

当×17%>×13%时,即Y>0.792Z时,第一种方式缴纳的增值税少,增值税的税负较轻,进而企业缴纳的城建税和教育费附加也相对减少,企业的利润相对较多;

当×17%-Y>×13%-Z时,即Y

当0.792Z

当Y

当Y>1.035Z时,第一种方式缴纳的增值税较少,增值税的税负较轻,利润较大。但第二种方式的现金流较大,分析同上,此时企业可以综合考虑现金流和利润对企业来说哪个更重要,如果现金流更重要,则此时选择选择第二种方式,即由印刷厂自己购买原材料并印刷。如果利润对企业来说更重要,则此种情况下选择第一种方式,即由出版社提供原材料和支付加工费的方式委托印刷厂印刷。

当Y=0.792Z时,第一种方式和第二种方式的税负相同,但第一种方式下企业的现金流量较大,即由出版社提供原材料和支付加工费的方式委托印刷厂印刷。

当Y=1.035Z时,两种方式的现金流相同,但第一种方式增值税的税负较轻,由此企业缴纳的城建税和教育费附加会相对少些,企业的利润会比第二种方式多些,即由出版社提供原材料和支付加工费的方式委托印刷厂印刷。

篇12

一、书籍设计与图书特性

书籍是一种特殊的文化产品,其中既包含了物质价值,也传递了精神特质。因此,为了让读者在接触图书的第一眼就能够被其吸引,在提升图书内容质量的同时,也要符合时代的潮流,丰富图书的设计传达属性。所以,书籍设计应运而生。如何才能提升书籍的设计特点,让图书的设计能更好的传达图书的特性。笔者认为书籍的设计者首先要读懂图书。这里的读懂是包含两层含义。一层指的是图书的基本类别,内容摘要等;第二层是设计者能够读懂图书内涵的精神内涵,掌握图书的灵魂,将图书的精神特质融入到设计表现中来。对于设计者来讲,第一层是书籍设计的基础,第二层是设计创意的源泉。

二、如何运用书籍设计传递更多的图书特性

1、提升图书精品意识

书贵精而不贵多,提升精品意识,传递图书的品质特征,不仅是设计者延续设计口碑与品牌的保证,还承载着作者的传承希望,更是读者感情的寄托。良好的书籍不仅是对文化发展的保护,还是出版社提升书籍销量的重要保证。对于图书销售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设计师不仅要在书籍的装帧、包装等外在方式设计上有所突破,还需要提升读者对书籍内容的认知和精品意识。

2、强化书籍整体设计构思

设计师在提取设计创意之处,必须对书籍设计进行整体构思。所以,充分了解图书的属性与类别,精准定位图书销售对象就成为整体构思的基础内容。当前书籍大致分为以下几类:文学类图书、科技类图书以及工具书等。因此,不同的类别有着不同的适用人群,图书的板式、外观对于输出图书的特性有着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比如:文学类图书由于内容灵活,读者群体范围较广,所以在设计上需要体现图书主题内容,在选材、板式上要符合书籍的整体气质。科技类图书面向特定人群,因此在设计上要体现出更多的专业性,更容易将图书特点体现出来。而工具类图书主要是以搜集、检索为主,所以在书籍的设计上需要以方便查找、体现图书的便捷性。对于科技类的学术专著,为了体现书籍的特定价值,其设计方向要向着大气、严谨的风格设计,版式上要严格按照学术要求,清晰的区分不同级别的标题与注脚,图文并茂的设计风格也是其权威性的一种体现。经过上述思考工作之后,设计师可以着手对书籍的设计工作了。此外,书籍的设计需要更多的去关注书籍的内在价值,利用信息外溢的方式来传递书籍的文化特点,以彰显图书的外在优势,体现书籍的属性类别,透过总体构思注入设计的主题与中心理念。

3、增添设计创意

设计创意可以很好的输出图书的特性。而设计创意主要是通过封面创意和内文创意实现的。通过构图的组成、字体的变幻、色彩的穿插都可提升书籍的整体气质,为传达图书特性增添渠道。运用好设计创意可以点燃图书整体的风格特点和情感根基,让读者在茫茫书海中选择这本书。对于书籍的构图组成可以参考书籍内容特点,比如:对于讲解古代文学的作品或者文学性著作,可以可以参考古装线装书的风格特点,将各种古典符号穿插点缀其中,更甜古韵,使书籍显得历久弥香。

4、装饰装潢与印刷材料

书籍的外在装潢也是体现图书特性重要形式,在图书外在价值飙升的今天,图书已经不再是单纯的信息传递工具,而赋予了更多的功能。比如儿童图书,设计师就需要在书籍的外在装饰上来增添儿童的阅读兴趣。在设计上添加儿童喜闻乐见的色彩、字体、形象,刺激儿童的阅读兴趣。如果是收藏性质的图书,就更应该注重外在的设计风格与装饰风格,体现图书内容的同时还有符合如数的特质。此外,对于图书的印刷材料的选择也是一种很重要的信息输出手段。由于印刷材料的内藏属性,虽然不容易本读者观察,但是更能被读者直接感触,所以在选择印刷材料的时候也要考虑到图书是否能够被读者接受。当然书籍的印刷工艺的选择也是书籍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大部分书籍都是选择双面印刷,这种传统的印刷方式非常实用。但是有些设计者为了表现书籍的特点,偶尔会在印刷方式上别出心裁,比如有些古典文化的图书,设计者为了传递图书中富有古韵的书香墨色,在印刷上使用宣纸单色印刷,让书籍在怀旧的文化中体现出历史的尘埃与沧桑感,展示了书籍别具一格的特色。

三、结束语

篇13

无论什么时候,只要你参观位于英国的CPI Antony Rowe(简称“CPI公司”),目光就会被挂在墙上一个闪亮的牌匾所吸引,这块牌匾是由其合作伙伴佳能赠送,以纪念CPI公司单本图书的印刷累计达到了100万种。

这项荣誉对于取得这样的成就来讲,似乎相当低调。全世界的图书出版商都知道,虽然图书印数减少了,但是由于图书品种大量增加了,因此总体印量和业务反而大幅度上升。但直到最近几年,低成本地生产一本书在整个行业仍然难以实现。然而,CPI公司能够做到单本书印刷高收益、低投入的生产,则要归功于佳能公司开发的数码技术和对CPI公司在打印业务、商业技巧、财务、文化以及实际操作方面的指导,现在CPI公司已经可以从中受益,并开始享受与作者和全球图书出版商进行广泛的合作。

从一本到一百万本,少即是多

位于Eastbourne的图书印制工厂是CPI公司在英国的2个工厂之一,其于3年前购买了5台黑白单张纸OcéVarioPrint 6000系统,专门提供单本图书、超短版数码印刷。

引进数码印刷设备之后,CPI公司的服务体系得以贯穿整个图书的印刷过程,从打印样书到满足全球订单均可。这使得CPI公司实现了30%的业务增长,同年营业额超过3750万元人民币。

与佳能合作,实现两位数的增长

CPI公司引进佳能技术的决策,给企业带来了惊人的业绩增长。CPI公司商业部门首席执行官Mister Collyer解释说:“购买第5台佳能数码印刷设备的决定,是建立在我们安装了前4台设备后,并进行了详细的财务收益分析的基础上的。实际上,我们Eastbourne工厂在2007年安装了2台佳能数码印刷设备后,营业额就已经呈现了两位数的增长。当我们购买第5台佳能公司的OcéVarioPrint 6000 Ultra高速生产型打印系统后,Océ VarioPrint 6000技术及设备高速稳定的表现,使我们更加信心十足地去面对业务量的各种变化。”

现代科技助力业务发展

生产系统的“正常运行时间”是Eastbourne工厂赢得巨大收益的关键。在安装了Océ VarioPrint 6000数码印刷设备后,通过OcéPRISMA?服务器,包括联线装订设备在内的主要数码印刷生产设备都可以连接到自动处理系统中,使得Eastbourne工厂的整个生产系统得以7×24小时不停运转,完全满足每月从单本书印刷到超过3万份订单的业务需求。

CPI公司的短版印刷客户群有以下3种:一种是专门服务于单一客户订单的出版商;一种是在大量印刷前对新书目进行试出版的出版商;还有一种新兴的自助出版商,他们通过网络拓展新的分销渠道,并利用单本印刷的灵活性和负担能力发展个人业务。

印刷图书是为了销售,而不是库存

只印刷一本图书,可以使专业图书得以出版,鼓励迅速增长的自助出版作者进行大胆的创造,让出版行业恢复公正,使得好的专业图书的出版不但不会过时,也有机会像大众图书那样畅销。数码印刷能够完全契合按需出版商的利益,使他们能够减少库存、降低损耗和人工成本,从而获得极大收益。这也是为什么数字图书生产能够被认为是行业“大变革”的原因。

差异化服务带来全球业务发展

CPI公司通过图书生产方式变革已经成为行业的领航者,其上级集团公司CPI集团通过位于英国、德国、法国、荷兰和捷克的工厂每年生产超过6亿本图书。

CPI集团不断在最新科技方面进行大手笔的投资,并积极了解如何应用这些科技以保持其能够始终站在行业最前沿。Collyer先生说:“CPI集团的成功归结于能够及早洞察到图书生产将发生重大变化。我们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就已经成为最先进图书数字化生产的公司之一,并且很快就认识到,市场的变化主要是由互联网等新的分销渠道带来的,并且可以为我们提供新的商机及盈利点。

“由于我们有能力生产哪怕是一本黑白图书、双色或四色图书,包括全彩色、网目调、素描文件,因此我们成为欧洲唯一真正意义上的按需出版服务供应商。我们通过我们的愿景和最先进的佳能数码印刷技术实现差异化服务,因此我们现在是真正的行业领先者。”Collyer先生补充道。

未来已经在书写

为了保持目前的领先地位,CPI集团打算在未来3年内,对其16家欧洲生产工厂进行技术和设备投资,投资总额将达2.06亿欧元。Collyer先生总结说:“短版数码图书市场仍大有增长潜力,Eastbourne工厂将通过与技术上领先的公司如佳能合作而持续发展。”

篇14

【关键词】印刷媒体 书籍装帧设计 数字新媒体 电子图书设计

【作者信息】武小明,山西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数字艺术系主任;王文金,山西大学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

一本好的书籍不仅要从内容上打动读者,同时还要讲究形式,一本设计精美的书应从形式到内容形成一个完美的艺术的整体,赏心悦目的书籍能为读者提供愉悦的阅读氛围。谈到电子图书的书籍设计,首先应了解从印刷书籍到电子图书的发展变化历程。印刷制版起源于中国的造纸术和活字印刷术,15世纪德国人古登堡利用一台榨油机发明的印刷机,是现代模拟印刷的真正开始。从铅字排版到照相制版,随着PC计算机以及扫描仪、彩色打印机等设备的出现,传统模拟印刷也进入了数字化时代,计算机辅助印前设计,EPS发片,数码打样,CTP直接制版等等技术突飞猛进。今天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给印刷业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和冲击,数字印刷咄咄逼人,电子阅读、无纸出版和电子书方兴未艾。

一、印刷媒体与书籍装帧设计

印刷媒体的出现对人类的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标志着大众传播时代的诞生,且作为主要媒体一直延续到今天。今天大量的报纸、书籍、期刊以及产品包装,仍是通过传统印刷实现的。从造纸术和活字印刷术的诞生,到15世纪德国古登堡印刷机的问世,从照相制版到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发展,传统模拟印刷媒体作为媒体中的元老至今仍保持着强大势头。

以设计思维的特性为基点的开拓书籍形态的设计意识,应围绕创造和完善新的书籍形态来开展,书籍装帧服务于印刷媒体,是对书籍进行独特的视觉形象设计。它既要考虑读者的接受兴趣,也要考虑与书籍的具体内容相契合。经过装帧设计的书籍,体现着设计师的创作理念、书籍装帧的技术手法和工艺。因此,“书籍作为知识的载体,是人类知识的积累、传播和延续的主要方式,而书籍艺术――是直诉人视觉的艺术”。[1]

现在传统模拟印刷的印前设计,主要是通过计算机对印刷的内容、性质、图文总量、读者对象进行设计和数据化、规范化、标准化的一系列计算机辅助工作。在设计中不仅要对美的原则、设计元素的掌握和控制得心应手,同时也要根据印刷标准、参数去设计制作印刷品的电子原稿,因为作为印刷工作最终的目的,是将制作设计好的电子稿,通过印版做成印刷品。现在无印版的数字印刷机产品已更为成熟,数字印刷以其快捷、节能和高效率的特点成为现代社会的一种优势印刷方式。随着数字印刷机性价比的提高,数字印刷系统正日益进入印刷领域,数字印刷将成为未来印刷业新的发展平台。另外随着办公自动化的普及,桌面印刷系统正日益进入文字处理领域,以前办不到的事现在变得轻而易举,数码印刷可在办公桌面上轻松实现,且具有个性化、经济化和传播便利性等特点,可通过喷墨打印和激光打印来完成桌面印刷和出版。

二、新媒体与电子书设计

1. 新媒体及其特点

科学技术在发展,媒体形态也在发展,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新媒体时代已到来,且正在从边缘走向主流。可把新媒体定义为“互动式数字化复合媒体”,网络新媒体时代让世界变成了地球村,网络资源共享的时代改变了人们信息的交流和沟通方式,也改变了人类的思维模式。进入读屏时代,近年来以电脑终端、平板电脑、电子书阅读器、手机为代表的阅读产品,逐渐改变了人们的阅读习惯和获取知识的途径。互联网和手机已成为重要的阅读渠道,使用网络和手机学习、生活是一种趋势,且会逐步增加。人们在网络上看书、看报、看期刊,只要动动手,互联网就能把你需要的知识较全面地呈现给你,不但提高了自己的知识储备,且真正做到了举一反三。

2. 无纸阅读与电子书

网络新媒体是一种复合媒体,消解了传统媒体(电视、广播、报纸、杂志、书籍、通信)之间的边界,同时又把传统媒体形式重建整合到网络平台上。最常用和最熟悉的无纸阅读方式以办公软件形式呈现,如微软公司的 office 系列软件、Adobe 公司的 PDF 阅读器等等。网页浏览器是最具交互性和创新性的无纸阅读方式,可通过电脑和各种移动设备方便地浏览网页,通过网络几乎无所不能。和网页一样,电子杂志也是具有创新性的一种无纸阅读方式。电子杂志的设计风格似乎就是印刷杂志电子形式,其实不然,电子杂志很大程度上增强了阅读的交互性,有音乐、超链接、按钮以及一些页面动态效果,因此倒不如理解成电子杂志是网页和印刷杂志的嫁接。

今天需要去关注数字媒体时代不断发展的新媒体形态,新媒体是伴随着媒体发生和发展在不断变化的,电子书相对印刷书是新媒体。如今电子书正在带来网络时代新阅读方式的变化,大有取代传统的阅读方式的可能。电子书又称E-book,是可通过个人计算机、笔记型电脑,平板电脑、智能手机,或任何可大容量储存数字阅读数据的阅读器阅读的书籍,是一种传统纸质图书的替代品。

常常听到网络动画、网络视频、手机动画、手机游戏等等新名词,当然也可在电脑和手机上看书看报。狭义的电子书 E-book指可在有线和无线网络上传播的图书,它包括以软件形式呈现的电子阅读器和专为阅读图书设计的便携式手持电子设备,以及被称为电子纸的液晶显示技术,满足了读者对纸质阅读互动体验的追求,更具纸质书情怀,提供类似纸张阅读感受的电子阅读产品可让人舒适地长时间阅读图书。

3. 电子书及其特点

电子书最大的特点是多媒交互性,电子图书的交互性含义很广泛,在设计领域电子图书的交互性可称为交互设计,也称作互动设计。“互动性”是电子书最突出的优势特征之一。它使读者的阅读活动更加轻松、灵活和个性化。交互设计提供了多种不同方式,在传播者与接受者之间建构互通的桥梁,使反馈变得更加及时和准确,针对读者的需求而进行的调整、完善,也比传统纸质媒介更迅捷,如为读者建立个人书架,读者可通过个人书架的空间收藏自己喜爱的图书目录、链接;可加入书友论坛,参与书友评论等。归纳起来“互动”就是使对象之间相互作用,而使彼此发生积极改变的过程。[2]另外音乐作为电子书籍的一个重要的表现手段,已被很多设计师所采纳,它对于实现和提升书籍审美效果的作用极为明显。不同背景音乐的安排,能带给读者以不同的情感或认知体验,是电子书籍的一个独特魅力。

由于电子书采用了RGB色彩显示系统,因此在视觉上纸质无论印刷怎样精美,都无法企及电子书给读者带来的视觉冲击力。此外,视听语言的结合、界面提供给读者更多的选择性,使电子书变得更加人性化和个性化,进一步满足了读者的需要,使电子书更深入地进入人们的现实生活当中,成为使用频率最高的传播媒介之一。这些电子阅读器能够吸引大量读者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其高拟真的纸质视觉效果。设计者通过电子墨水技术,使很多纸质印刷物的忠实读者改换了阵地,从而进一步占有了市场。

三、电子图书及其设计特点

1. 电子书与传统书籍装帧设计

书籍艺术是直诉人视觉的艺术,人脑获取外部世界的信息约70%源于视觉,传统书籍装帧设计着重于视觉传达设计。虽然电子图书设计是多媒体设计,但电子图书与传统书籍最大的相同点就是视觉阅读,只不过是今天的读书方式变成了读屏。因此传统视觉传达设计理念和方法仍适用于电子图书的设计,只是不知不觉中原来的平面设计变成了现在的“屏面设计”。电子书设计可从传统书籍装帧设计中得到启示和借鉴,实际上现在的电子书设计,主要还是将现有的传统文献进行数字化,也就是将传统的纸质书制作成电子书籍,因此许多电子书设计在形态和风格上都貌似原来的纸质书以适应读者的阅读的习惯,在这里许多传统的纸质书的书籍装帧设计方法和特点仍然有效,但在式微,因为即便是传统文献的数字化,也需对纸质书籍装帧设计进行再设计。书籍装帧的观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要想设计出优秀的电子书籍作品,除完成书籍设计时要求的视觉效果外,还要考虑电子书设计的多媒体特征。

2. 从平面设计到“屏面设计”设计观念的转变

麦克卢汉曾指出:“机械媒介(尤其是线性结构的印刷品)是人体个别器官的延伸,使人专精一门、偏重视觉,在这种媒介下,个人用分析切割的方法去认识世界;而电子媒介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延伸,中枢神经系统把人整合成一个统一的机体。只偏重视觉的、机械性的、专门化的古登堡时代一去不复返了,只重逻辑思维、线性思维的人再也行不通了,电子时代的人应是感知整合的人,应是整体思维的人,应是整体把握世界的人。”[3]今天无纸书的阅读方式开始走进普通大众的视野,无纸电子图书的出现,对设计者是一种挑战,传统书籍装帧的概念也将发生全新的变化。电子书籍设计需赋予声音、影像、动画及增强阅读的参与性和互动性,更需表现出符合电子阅读器的新的方式和新的视觉感受,以此满足数字化时代的环境下读者的生理和情感需求。

这种设计模式的转变也提出了新的理念和要求,如何表现电子书籍表现方式的新形式和特点,在版式设计、色彩设计、文字设计上,让读者感受到电子图书的不同的阅读体验。音乐作为电子书籍一个重要的表现手段,融入可随时开关以及背景音乐选择的设计,也是电子书籍交互体验设计的延伸。电子书的页面设计是多媒体设计,不同于传统印刷书籍,电子书籍既可有图形,还可有动态的图形、图像,还可有三维动画和虚拟现实等等全新数字艺术的形式,增加了电子书籍画面的丰富性和趣味性。

3. 电子书籍设计的原则与目标

传统书籍装帧设计从书籍装帧到书籍设计概念的转变,经过了长期的发展。吕敬人发动了一场书籍形态学的革命,将传统的书籍装帧推向了书籍形态价值建构的高度,“吕氏风格”为人称道。[4]同样,电子书籍的设计概念与形态,是一个不断的发展过程,其发展和变化是渐进性的,这里有技术、市场和艺术等多重动态因素的相互影响和作用。因此,无论是读者、设计者,还是相关领域的评论研究人员,都应以更加包容的心态来看待电子书的局限,并通过实际的努力和经验的总结,使之更加完善,更加人性化。因此设计师应以发展的眼光看待电子书籍的设计与发展,电子书不会只是纸质书籍的补充和附庸。另外电子书籍设计还须考虑不同的终端设备应有不同的设计,如果想利用手机看一本16开的书,即使有不断放大的功能,恐怕读者也会很费劲的。因此只有针对不同表现带宽选择不同的设计策略和各自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才能提高信息构成的结构的合理性和资源的优化配置。电子书籍设计除要考虑整体风格和交互设计外,更要考虑不同的终端显示和表现带宽所采取的不同的浏览方式。人们使用手机或e-book浏览器看书,由于这些设备屏幕比电脑小,所以界面阅读方式与电脑屏幕有所不同,因此人机关系不同决定着阅读方式的改变。

无纸书的出现,使电子图书书籍设计在设计艺术方面有了全新的变化。目前广受读者青睐的电子书籍已超越纯粹的文字载体的职能,而是提供给读者以全方位的阅读审美体验。它既是形式,也是内容,且掺杂了大量设计者的创造性劳动。这些设计者以自己的方式延拓了书籍的艺术内涵。在艺术设计上,电子书装帧设计始终是要围绕着读者的审美需求而进行的。这种需求不仅是对书籍的视觉与精神性审美需求,也包含着读者对书籍本身的介入。接受美学认为,文学艺术的审美内涵,是在读者的阅读过程中得以实现和外化的。且读者的阅读过程能够为文学艺术作品创造出新的审美价值。因此,电子书不仅是设计师艺术个性的体现,也要求读者更多介入和参与。给读者更多的艺术再创作空间,充分调动其审美激情和与创作者进行沟通、实现共鸣的欲望。

4. 设计师的态度与素质

设计师应以文化传播的特性为基点,探索书籍多种表现形态的创意设计,应以传播有益的精神文化内容为核心。且设计者应在持续的实践过程中,注意体悟和形成新的认识观念,使之不断发展。在现代科技推动下,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移动网络与便携式多媒体设备催生了手机报、博客、微信等多种信息沟通渠道”,[5]使每个人随时随地可选择和接受自己感兴趣的信息,与不同空间的人共享和互动。技术的日新月异甚至超越了人们观念的变化速度。很多人还没有接受和习惯眼前的事物,却又被卷入新的媒体浪潮之中。电子书的出现甚至也颇有些技术决定论的意味。但单纯的技术并不能使新事物获得良性发展的动力,真正限制电子书潜力的是人的观念,如一味追求电子书的纸质视觉效果,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网罗到那些钟爱纸质书的读者,从本质上看,却限制了电子书的优势。对于不同的载体而言,只有突出其独有的长处,才能在媒介竞争中实现差异化,获得其目标受众的媒介忠诚度。因此,技术不是决定性因素,观念先行才能使电子书充分发挥无限潜力。

电子书籍设计的目标是萃取书籍的精神内涵,兼顾不同人群的审美水平和欣赏习惯,有序地将人的感觉舒适性与生理变化对应起来,达到对书籍内涵准确直观的把握。设计师应主动探索电子书籍新的设计形式,设计的形式与信息内容、设计环境、空间相融合,设计的作品应该能够让观众参与其中。使得读者与电子书籍的交互突破了已往所限定的感觉体验,使之适合于人们的认知习惯,提高电子书籍设计的可视性、可读性及公众认可性,使读者在提取和阅读信息的过程中满足心理愉悦,在其中创造自己的世界,让个人能充分利用网络空间的自由。要想设计出优秀的电子书籍作品,除要出色完成书籍设计时要求的视觉任务,也应使电子书籍完成更多的“周边服务”。这是电子书籍与生俱来的优势。设计师的观念和能力至关重要,不仅要在视觉创意上活跃思维,还要在自己的文化艺术修养上下工夫。此外,对读者信息需求的准确把握和积极的市场意识,也是设计师所应具备的职业理念和素养。

由上述分析可见,针对于电子书籍的各种创意与设计,涵盖了丰富的文化艺术职能。从这一角度上看,设计师要具备综合性的能力素质,如对艺术的认知和表达能力、对读者接受心理的把握、对某一特定书籍的理解,以及将这些因素综合起来,使书籍的装帧设计能最大限度地吸引读者,延展书籍的审美空间。

结语

电子书虽在很多方面显示出独特的优势,但其设计仍在很大程度上是对于传统书籍设计的传承,同时电子书籍也是对传统书籍的变革。电子图书有许多与传统纸质书籍相同的特点,许多传统纸质书的书籍装帧设计方法和特点仍可被借鉴到电子书的设计中去。在电子书形式设计过程中,没有必要完全依照传统的设计思路。电子书籍做好信息化的互动体验,给读者提供一种全新的阅读体验。因此电子书籍的“装帧设计”需全新的视觉艺术设计理念和方法。“电子书已发展成为一种知识信息传播的重要载体,新型出版物的主要形态”,未来的电子图书将是我们想象不到或能想象到的任何形态。

参考文献:

[1] 刘海峰. 书籍新形态设计研究[D]. 山东大学,2009(12).

[2] 王佳慧,万萱. 书籍互动形态设计研究[J]. 安徽文学,2010(8)(下半月).

[3] [加]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何道宽,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