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农产品走势分析范文

农产品走势分析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6 08:27:40

农产品走势分析

篇1

蔬菜市场受到1-4月份整体生产供应趋紧,以及储存类蔬菜结构性供应失衡,6、7月份蔬菜供应整体过剩等因素影响,全年价格波动剧烈。猪肉价格全年强势运行,尤其是上半年猪肉价格持续高位运行,生猪供应趋紧,下半年生猪产能有一定恢复。鸡蛋行情全年低迷,在盈利环境下市场淘汰过剩产能动力不足。

预计2017年主要农产品价格以下行为主,农产品市场供应保障程度有所提高。2017年一季度蔬菜、猪肉价格同比低于去年,市场供应水平较2016年提高。肉鸡市场复苏向好,蛋鸡市场可能迎来反弹,肉牛价格依旧高位运行,肉羊市场有所反弹,淡水鱼市场运行平稳。

蔬菜

供需不平衡导致蔬菜价格阶段性特征明显

从2002年以来,蔬菜市场价格走势形成了三个非常明显的阶段:一是2002-2008年蔬菜价格持续缓慢上行阶段,反映了蔬菜市场供应偏紧的总体态势,蔬菜年度价格由每公斤1.15元上升到1.84元,累计涨幅60%,年均涨幅8.1%;二是2009-2010年蔬菜价格快速上行阶段,反映了蔬菜市场供应偏紧与结构性失衡并行的态势,蔬菜价格累计涨幅51%,年均涨幅22.9%;三是2011-2016年蔬菜价格波动上行阶段,反映了蔬菜市场整体供应充足、结构性失衡的态势,蔬菜年度价格由每公斤2.36元升到3.16元,累计涨幅33.9%,年均涨幅6%,且年度价格走势呈现一年降、两年升的规律性特征。

2016年蔬菜市场价格波动幅度明显加大

一是年度平均价格最高。从历史监测数据来看,2016年蔬菜价格是自有历史数据监测以来最高的一年,平均价格达到3.16元/公斤,年度平均价格首次突破3元/公斤水平。

二是价格震荡幅度最大。2016年3月价格最高为4.54元/公斤,6月价格最低为2.01元/公斤,价格差达到2.43,最高价格是最低价格的2.26倍。从蔬菜价格离散程度分析,此前5年蔬菜月度价格平均标准差为0.47,2016年蔬菜月度价格标准差达到0.84,此前最高的是2012年的0.54,定量说明了今年蔬菜价格的大幅波动。

天气因素已成为影响蔬菜市场波动的先导性因素

自2011年蔬菜供应宽松以来,蔬菜价格的大幅上升往往伴随着异常天气的变化,天气因素对蔬菜行情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生产供应和运输两个环节,已经成为分析蔬菜市场变化的先导性因素。

2016年蔬菜价格走势呈现明显的三阶段特征

春高:1-4月,蔬菜平均价格4.02元/公斤,同比升幅31.8%。2015年年底以来的雾霾、降雨、低温等极端天气对全国蔬菜生产均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导致蔬菜整体供应趋紧,影响了春季蔬菜市场供应,根据河北省不完全统计,雾霾、低温天气导致部分蔬菜品种减产接近50%,根据北京市农业局信息中心对批发市场监测,2月6日北京主要批发市场蔬菜上市量较1月1日减少18.6%,这是导致2016年春季蔬菜r格偏高的主要原因。此外,耐储类蔬菜价格补涨拉动蔬菜价格上涨到最高水平,补涨幅度达到30.4%,拉动蔬菜价格上行6.9个百分点,贡献率达552%。

夏低:6-8月,蔬菜平均价格2.16元/公斤,同比跌幅20%。受前期蔬菜价格居高以及农业结构调整的影响,2016年夏季蔬菜种植面积增加,且主产区天气情况有利于蔬菜生产,例如张家口蔬菜产量同比增加8.4%,叶类和茄果类蔬菜大量上市供应市场,引起短期市场供应过剩,价格偏低。

秋冬稳:9-12月,蔬菜平均价格2.89元/公斤,同比升幅7%。2016年秋冬蔬菜行情与近几年走势较为一致,未出现较为明显的波动,尤其是10月份蔬菜价格平稳过渡,未出现价格偏低的情况,而且2016年冬储大白菜上市期间行情趋好,对稳定蔬菜价格起到了重要作用。2016年冬季北方设施蔬菜生产情况良好,保障了蔬菜市场供应。

蔬菜市场供应结构性特征显著

从目前蔬菜市场分类来看,耐储类、茄果类和叶类蔬菜是蔬菜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合计占到蔬菜总上市量的63%(分别占比37%、15%和11%)。这几类蔬菜在种植时期、区域、上市销售等方面的趋同性形成一股市场力量,参与市场博弈。在蔬菜价格波动较大的时期,这些品类的价格变化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耐储类蔬菜直接推动2016年3月份蔬菜价格至高位,叶类和茄果类则是引致2016年夏季蔬菜价格偏低的主要原因。从产地分布情况来看,可分为北方设施蔬菜和南方露地蔬菜,2016年入冬以来北方设施蔬菜供应较为充足,保障了叶类、部分果类蔬菜的供应,南方蔬菜受到天气影响,下半年以来供应出现一定的短板,例如椒类、菜花类价格居高。

蔬菜价格交替升降现象显著

同一种或同类蔬菜在相邻年度或茬口之间存在较为明显的价格升降交替现象,这在每季度的市场分析中都有重点提到相关品种,这是蔬菜生产者依据市场信息安排蔬菜生产的重要参考信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规避市场风险。

2017年走势研判

在不出现异常天气的情况下,主要蔬菜品种市场供应有保障,2017年一季度蔬菜价格同比低于2016年水平。长期来看,自2016年下半年以来蔬菜价格走势较为平稳,没有出现幅度过大的上升或下降,这对稳定2017年的蔬菜生产种植和市场供应很重要,预计2017年蔬菜价格同比低于2016年水平,蔬菜市场价格的波动幅度小于2016年。

建议:重点关注储存类蔬菜在2017年3月份的市场情况,2016年大白菜、土豆、胡萝卜等品种储存量较大,有可能存在新、旧茬口同时供应引致价格下跌的情况。提醒蔬菜生产者以规避市场风险为主,适当控制2016年价格水平较高品种的种植面积。关注天气变化对茄果和叶类蔬菜生产的影响。

猪肉

猪肉价格达历史高点,年内呈阶段性波动

2016年猪肉价格是自监测以来的最高水平。2016年猪肉价格呈三段式涨跌。一是1-6月的猪肉价格超高位运行阶段,平均价格为24.37元/公斤,5月份26.11元/公斤,为历史最高水平;二是7-10月的调整下行阶段,平均价格为21.92元/公斤,比高位运行阶段下降16%;三是11-12月的反弹阶段,平均价格21.64元/公斤,比10月份上涨7.3%。

政策因素促使猪肉供应增加,下半年猪肉价格回落

根据农业部统计数据,2016年下半年生猪存栏量环比增幅持续回落,同时屠宰量逐月增加,增加了猪肉市场供应。5月份开始,北京市政府连续两个月以每日5万公斤的量向市场投放储备冻猪肉,对持续上行的猪价产生了一定的抑制作用。

猪粮比持续居高,为生猪养殖丰收年

根据国家发改委统计数据,2016年猪粮比连续36周突破9:1的黄色警戒线,从3月底到6月底连续13周突破10:1的红色警戒线,生猪单位养殖盈利高达1000元以上,在猪肉价格下跌的后期,每出售一头100公斤的猪,也能盈利500-600元,处于历史最好水平。

生猪产业调整支撑猪价持续高位运行

根据数据监测,猪肉价格自2016年7月上升到较高水平之后,已经连续高位运行18个月,而且年底猪肉价格反弹的态势也较为明显。结合调研、会商的情况,纵观此次猪价上行,除了供需关系之外,在环境保护的大背景下,全国范围内生猪产业调整是支撑本次猪价高位运行的因素之一,例如全国禁养、限养区的划定,生猪产业转移等对生猪的供应均产生一定的影响。预计2017年一季度猪肉价格同比低于去年。2017年全年猪肉价格可能将逐步进入下行周期。

鸡蛋

鸡蛋市场价格全年低位弱势运行。根据历史监测数据,2016年鸡蛋价格处于2010年以来的最低水平,6-12月月度价格均处于近7年来的最低水平。蛋鸡养殖有利可图引致蛋鸡存栏量下降缓慢。从养殖场的监测数据来看,2016年蛋鸡存栏量有所下降,但降幅不大,主要原因是当前鸡蛋价格对养殖户来说仍是有利可赚。蛋鸡养殖成本下降支撑价格长时间低位运行。2016年以来玉米价格全面下降,由之前的2.4元/公斤下降到1.8元/公斤左右,降幅在25%左右,这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鸡蛋价格下降对蛋鸡行业的冲击,引致鸡蛋行情能够较长时间在较低水平上运行。

随着整体蛋鸡存栏量的增加,蛋鸡养殖的盈利空间进一步压缩,预计2017年下半年鸡蛋行情可能会迎来拐点。

白条鸡

2016年白条鸡市场行情有所好转,呈现供销两旺格局,从二季度开始白条鸡价格一直高于去年同期水平,近几年白条鸡一直处于产能淘汰阶段,行情也较为低迷,2016年调整效果初步显现。

从2013年开始北京市批发市场白条鸡上市量大幅减少,由之前的每天17万公斤左右下降到不足10f公斤,一方面说明白条鸡进入批发市场交易的比重在逐步减少,另一方面说明白条整鸡销售的比例在减少,分割销售在肉鸡销售中的比重增加。预计2017年白条鸡价格与2016年持平或略好。

牛羊肉

2016年牛肉价格走势和近3年平均价格走势基本一致,市场供需达到较为均衡状态。2016年羊肉价格走势继续低迷,主要是肉羊供应增加引致。一方面,前几年羊肉行情好,很多养殖户跟风扩大养殖规模,出现生产过剩问题;另一方面,进口羊肉上市量逐年上升,尤其是2015年签订中澳自贸协定以来,今年中国羊肉进口量同比增长50%左右。

预计2017年一季度牛肉价格同比与去年持平或略高于去年。羊肉价格已经出现回暖趋势,预计2017年一季度价格同比持平。

淡水鱼

淡水鱼的价格总体走势平稳。2016年淡水鱼价格与去年同期相比主要存在两个“后移”:一是高点后移。根据近几年价格规律,北京市淡水鱼年度价格高点一般出现在6月份,而2016年的淡水鱼价格高点出现在7月份,后移一个月。二是价格变化趋势总体后移,表现为上半年价格低于去年同期,下半年价格则高于2015年同期。从上市量来看,上半年草鱼、鲤鱼、胖头鱼的大量上市是拉低价格的主要原因。下半年价格总体偏高是由于各品种上市量呈不同程度减少造成,尤其是11-12月期间出现因产地检验和市场舆论造成的批发市场淡水鱼上市量短时性上市量减少。综合来看淡水鱼市场供需处于基本均衡状态。预计2017年一季度淡水鱼市场仍处于年度低位运行期,同比基本持平。

粮油

2016年以来,国家对稻谷、小麦仍然实施了最低收购价政策,虽然谷物总产量比去年有所减少,但供应宽松的局面依然存在。国家的粮食政策对粮食终端消费市场的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终端市场的大米、小麦价格比原粮市场更为稳定。全年东北大米价格基本稳定在4.8元/公斤水平,富强粉价格则是从2015年开始一直在每公斤3.30到3.35元之间小幅波动。

篇2

关键词:农产品;价格;农业科技创新

中图分类号:F30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2)10-06 -02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极佳的阐释了农产品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作为生存之本的农产品一方面解决民众吃的问题,另一方面又在大量的工业生产中作为原材料使用。农产品刚性需求很强,需求价格弹性极小,而且相对应的是供给存在着极强的脆弱性,自然因素、流通环节等都能影响农产品的供给。供需的不匹配导致农产品价格更多是处在一个动态平衡的位置上。

一、长期看农产品价格上涨是必然趋势

前段时间物价过快上涨成为经济运行的难题和宏观调控政策的首要目标。随着调控的步步深入,农产品价格上涨步伐开始趋缓。然而,从长期看,农产品价格上涨是一个必然的趋势。

(一)土地资源缺失和人口增长

耕地减少是全球性问题,在人多地少的中国,这一问题更加让人担忧。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不到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一半,一些省市人均耕地面积甚至低于联合国所确立的人均0.8亩警戒线。虽然我国提出18亿亩耕地面积红线的概念并为之做出努力。但不可否认的是,耕地面积仍然面临着城市化、工业化高速发展带来的土地需求的危险。耕地面积大幅增长无望而且面临衰减可能,相对应的是我国是人口第一大国,至今仍未改变人口总量继续增长的趋势,人多地少的情况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恶化的可能性逐步增大。由此造成的供需缺口轻则提升农产品价格,增加物价调控压力,重则影响整体粮食安全,增加社会不稳定因素。

(二)农民收入提升和生产成本提升

长期以来,我国农产品价格偏低,制约了农民收入的增长,导致城乡收入差距越来越大,基尼系数已接近0.5的国际警戒线。由此我国提出了一系列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的举措。而同时,随着“刘易斯拐点”的临近以及城镇化的持续,劳动力供给由供给过剩转向局部、结构性短缺,造成大量农业劳动力流失,人力成本的提升成为长期趋势。加之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其他 物质和服务费用均呈现逐年上升的态势,造成农产品生产成本提升,由此造成农产品价格上涨压力依存。

(三)国际市场和国内价格

我国大量的粮食作物,如小麦、稻谷和玉米等,其价格主要取决于国内的供求状况。但同时由于对外依存度上升,国际价格的传导因素不断增强。这类产品因为涉及到国计民生,属于国家重点调控的范围,因此价格受到国际因素的影响较小。而对外依存度较高的产品则有所不同,如大豆受国际价格影响程度很大,国际国内价格相关性很高。未来一段时间全球粮食生产面临的形势也很严峻。从供求来看,一方面全球人口增长,农产品需求增加,另一方面全球粮食产量增速放缓。农产品供需缺口加之生产成本的提升、投机资金炒作等因素推高国际农产品价格,从而促使国内外联系紧密的农产品国内价格的上涨。

(四)自然灾害和供给增长

随着支农政策力度加大、植物品种提升亩产等等因素刺激,我国粮食总产量从2003年的43069.53万吨提升至2010年的54647.71万吨,粮食连续七年实现增产。但同时我们需要看到的是粮食综合生产力和种植面积难有重大突破的背景下,粮食生产继续保持增产态势的难度将越来越大。另一方面我国是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在全球变暖的格局下,旱涝等自然灾害的发生将更加频繁。我国农业基础薄弱,易遭受自然灾害影响,自然灾害将加重粮食产量损失程度,反噬粮食产量增长空间。自然灾害所带来的损失不容忽视。

二、短期看农产品价格走势将出现分化

农产品既是自然再生产又是经济再生产的过程,受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双重影响,具备一定的周期性。纵观2012年,供需平衡的不同及周期的不一致性导致农产品价格走势将出现分化。基础农产品,如玉米、大豆、小麦等价格保持高位运行概率较大,而畜产品价格则会呈现缓慢回落的局面。

(一)大米、小麦价格将保持小幅增长

2012年,人力成本上移、农资价格提升,大米小麦种植成本继续维持上移态势较为确定。在国家倡导提高农民收入及农民收入主要依赖于农业生产收入的大背景下,国家上调粮食最低收购价已成必然,大米、小麦价格的上移动力依然存在。另外国家上调最低收购价也会使市场形成一定的价格看多人,一旦市场价格不随着增长,农民惜售心理将使供给量受到影响,反过来更加促使粮食价格提升。

但同时,USDA10月供需预测数据显示,明年国内大米产量增加1.5%至1.39亿吨,小麦产量增加1.6%至1.17亿吨,均保持产量略大于消费量的态势。而且,大米小麦作为关乎国计民生的大宗农产品和国家控制力极强、自给率极高的品种,价格大幅上涨的可能性是不存在的。

明年在成本推动和农民收入提升的要求下,大米、小麦价格仍有上涨空间,但同时由于供仍略大于求且国家控制力度较强,价格大幅上涨可能性较小。

(二)玉米价格将高位运行

国际方面,美国农业部最新公布的月度报告预计2011~2012年度全球玉米产量将增加3.8%至8.6亿吨,而消费将增加2.9%至8.67亿吨(其中饲料消费增加3.1%)。玉米消费量连续三年大于产量,导致全球玉米库存消费比降至14.2%,库存消费比历史新低说明世界玉米库存出口能力下降,这将加剧明年我国玉米供给紧平衡状态。

国内方面,USDA公布的10月月度报告显示,我国2011~2012年度玉米产量有所提升,达到1.82亿吨,同比上涨2.7%。相对应的是,由于国家对生猪饲养扶持以及玉米深加工对原料的消费提升,消费量提升6.0%至1.87亿吨。产量再次出现小于消费量的情况,导致我国玉米库存消费比从30.4%下降至27.2%,连续第四年呈现下降态势。

从国际、国内的数据看,明年玉米产量仍有所提高,但由于饲料、生物燃料需求增长,导致玉米消费量仍呈现大于产量的局面,库存消费比持续下降显示供需紧平衡状态仍然存在并有所恶化,预计明年玉米价格仍将维持高位运行状态。

(三)大豆供需情况更为紧张,出口依赖更加严重

国际方面,USDA最新月度报告显示,由于南美天气情况不佳及农户种植意愿下降影响,全球大豆产量下降2.1%至2.586亿吨,而消费量呈现上升态势,消费增长4.2%至2.618亿吨,产需缺口加大导致大豆库存消费比从27.6%大幅下滑至24.1%。

国内方面,由于大豆种植效益相对较低,我国大豆主要产区黑龙江大豆种植面积呈下降趋势,国内大豆产量大幅下滑7.3%至0.14亿吨,而同时消费量增加8.6%至0.716亿吨。进口需求从2010~2011年度的0.509亿吨上升至2011~2012年度的0.576亿吨出口依存度进一步提高,库存消费比进一步下降。

一方面国内需求上升、产量下降,对外依存度提高,价格提升动能较强;另一方面国外产量也在下降、需求上升造成出口量呈缩量态势。因此明年大豆价格继续攀升可能性非常大。

(四)猪肉价格将缓慢回落

去年7月以来,仔猪、生猪、猪肉价格不断攀升,尽管国庆后价格出现了回调,但同比仍有较大幅度的增长的。全国出栏肉猪均价近期已跌至16.84元/公斤,同比涨幅27.8%,猪肉均价28.08元/公斤,同比上涨35.7%。仔猪价格34.99元/公斤,同比上涨92.4%,母猪价格1832元/头,同比上涨28.0%。国庆后的价格回调,究其原因一是由于前期补栏的生猪到了集中出栏时间,供给增加;二是生猪养殖疾病的发生,导致部分生猪提前出栏;三是随着秋粮秋收的到来,养殖户集中出栏,进行秋收。越是价格下降,越是促使养殖户压价出栏,使猪价回调。从能繁育母猪的补栏情况看,去年3月份出现拐点,补栏数量逐步超过淘汰数量,猪价会是一个缓慢回落的过程。

(五)鸡苗未来价格将比较平稳

鸡肉和鸭肉有着猪肉的替代效应,也受到生猪价格的影响,去年七月份起有了大幅上涨,但同比涨幅不及生猪价格的涨幅,主要原因是鸡鸭的生长周期较猪短,波动周期比生猪短。未来鸡苗和鸭苗的整体价格与生猪价格趋势基本保持一致。

三、应对农产品价格上涨的主要策略是农业科技创新

从长期看,应对农产品价格上涨的策略主要在于增加供给,次要在于对流通环节的改造。相对于加大进口等方式,加强和重视国内农业生产、促进主要农产品稳定增长,才是根本。提高供给无外乎以下几种方式:1.农业科技创新。农业科技创新的重点是加快良种化和农机化。加快良种培育需要加快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和大型种子企业集团建设;农业机械化需要提高农机包有量和田间作业机械化水平。2.持续水利改造。水利建设关系到防洪、供水、粮食安全,大力加强水利建设,能减少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3.流通环节改革。要加强流通环节改造,深入推进农田和超市的对接,降低农产品流通环节的成本。而从这三点看,水利改造、流通环节改善起到的更多的是治标不治本的作用,最关乎农业生产的环节仍是涉及到良种改造和农机改造的农业科技进步和农业科技创新。

篇3

[关键词]国际大宗商品;农产品;影响因素;后期展望

[DOI]1013939/jcnkizgsc201718106

1近期国际大宗商品农产品市场走势

11玉米的市场走势

2017年以来CBOT玉米期货合约价格震荡上涨,刷新新高后有所回调。1月份持续上涨,1月20日收盘,收报36975美分/蒲式耳,较年初上涨480%;随后,刷新7个月上涨新高,2月15日收盘,收报37875美分/蒲式耳,较年初上涨706%;近日,有所回调,震荡上涨,4月17日收盘报36650美分/蒲式耳,较年初上涨396%。

12小麦的市场走势

CBOT小麦期货合约价格在经历连续上涨后有所回调,涨势平缓。1月份持续上涨,1月23日收盘报43325美分/蒲式耳,较年初上涨583%;随后,涨幅创7个月新高,2月15日收盘,收报45475美分/蒲式耳,较年初上涨1028%;近日,有所回调涨势平缓,4月17日收盘,收报421美分/蒲式耳,较年初上涨309%。

13棉花的市场走势

LCE棉花期货合约价格涨势强劲,呈震荡走势。1月份持续上涨,涨势强劲,1月31日收盘,收报7494美分/蒲式耳,较年初上涨573%;随后,有所回落,2月17日收盘,收报7348美分/蒲式耳,较年初上涨385%;近日持续上涨,涨幅有所扩大,4月17日收盘,收报7703美分/蒲式耳,较年初上涨828%。

14糙米的市场走势

CBOT糙米期货(5月期)合约价格曲线上涨。1月份持续上涨,1月24日收盘,收报993美元/英担,较年初上涨433%;随后,持续下降,降至5个月以来新低,2月20日收盘,收报930美元/英担,较年初下跌215%;近日,持续上涨,涨幅创5个月新高,4月7日收盘,收报1010美元/英担,较年初上涨594%。

15大豆的市场走势

CBOT大豆期货合约价格经过年初强劲涨势后急速下跌。1月涨势强劲,1月18日涨至最高点,收报1075美分/蒲式耳,较年初上涨730%;随后,持续下跌,3月14日收盘,收报98725美分/蒲式耳,较年初下跌089%;近日,持续下跌,跌幅有所扩大,4月17日收盘,收报95175美分/蒲式耳,较年初下跌470%。

2影响因素

21货币政策较宽松,激发农产品等大宗商品的市场需求

2017年3月份以来,除美联储提高利率并逐步收紧货币政策外,日本、欧洲、英国等主要央行货币政策仍处于较为宽松状态。受全球低利率环境和避险升温影响,大宗商品领域金融投资活跃,推动农产品等大宗商品价格上涨。

22全球经济温和复苏,为农产品价格上涨创造良好条件

2016年下半年开始,全球主要经济体的企业生产活动等集体回暖,如美国CPI升至近年来高点以及特朗普新政宣布将推行大幅减税和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同时,2017年2月欧元区新增就业率达到9年半以来的最高水平,订单数量和乐观情绪持续回升,推动了主要大宗农产品的需求上涨。

23国际局势不稳定导致农产品期货价格有所上涨

俄罗斯圣彼得堡地铁遭遇恐怖袭击、英国“脱欧”、美国对叙利亚动武、朝鲜核武危机等因素导致投资者避险心理增强,推动农产品期货价格有所上涨。

24自然因素导致大宗商品农产品供给减少

近期,美国玉米种植带西半部分将迎来骤雨,正准备播种玉米、小麦的农户很可能将暂停播种,导致玉米、小麦期货价格有所上涨;美国大豆种植面积创新高以及南非丰产的预期继续影响市场,拖累价格,大豆期货价格下跌;受助于美国农业部(USDA)棉花出口销售数据良好,棉花期货小幅上涨。

3后期展望

31从短期看,多重因素将对农产品期货价格a生影响

2017年以来,随着特朗普可能废除贸易协议、法德荷大选导致欧元贬值的一系列因素,外汇市场波动性将成为影响未来12个月大宗农产品价格的主要因素。荷兰合作银行:汇率走势今年已对大宗农产品价格产生有力影响,如果美国的贸易协议被修订,可能会对美国大宗商品的进出口造成广泛影响。《金融时报》:中国是推动农产品市场的“最引人注目的变数”,中国是否减持库存将成为2017年农产品期货的主要价格推动因素。

32从长期看,全球经济复苏,农产品价格有望进一步走高

基于对未来全球经济的良好预期,农产品价格有望进一步走高。劳埃德银行分析师布洛克斯:市场对于美国新当选总统特朗普执行积极财政政策的预期强烈,未来数年美国经济将得到进一步刺激,再加上美联储进入加息轨道,从中期看将有利于农产品价格上涨。荷兰合作银行:随着发展中国家消费者继续转向以肉为主的饮食,用作牲畜饲料的粮食和油籽将找到支撑,预计大豆价格将逐步回升。但同时,由于英国脱欧负面影响逐渐被消化,市场避险情绪逐步减退,大量资金流出农产品期货市场,也可能造成农产品期货价格的回落。

参考文献:

[1]张永军2012年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走势原因分析及未来影响[J].中国市场,2012(46)

篇4

【关键词】 农产品 价格 Census—X12 主成分分析

最近几年来,农产品价格呈现剧烈波动趋势,其中农产品价格指数在2008年一季度达到了140.42,为近几年最高值,随后在2009年二季度又迅速回落至80.56。农产品价格剧烈波动严重影响了价格水平稳定,不利于经济的平稳运行和居民生活水平的稳步提高。因此,研究农产品价格波动的特征及其机制原理,具有显著的现实意义。

基于此,中国各省农业发展现状参差不齐,本文以湖南省为样本,研究农产品价格波动的特质及其机制原理。湖南,素有“鱼米之乡”之称,是传统的农业大省和产粮大省,其粮食产量、肉禽类产品、淡水鱼类等农产品位居全国前列,所以选取湖南省作为研究的样本,具有典型的代表性。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在已有的文献研究中,徐雪高(2008)在《新一轮农产品价格波动周期:特征、机理及影响》中,运用H-P滤波法,将农产品价格波动分为了六个周期。最近一个周期,农产品价格上涨主要是由国际价格的传导、生产成本的推动、加工需求的拉动、突发因素的扰动引起。罗锋(2011)在《外部冲击对我国农产品价格波动的影响——基于SVAR模型的实证研究》中,发现国际农产品价格波动的贸易传导影响最大,外部需求和国际投机资金对国内农产品价格有较强的影响。巫国兴(1997)在《我国农产品价格波动研究》中指出,农产品价格的运动轨迹表现为阶梯式跳跃性上涨与回落相间的阶段性波动,价格总水平呈上升趋势。程国强(2008)在《新一轮农产品价格上涨的影响分析》中,发现猪肉价格上涨对CPI具有明显的推动作用,猪肉价格每上涨10%,CPI就会上涨10%,不同农产品价格之间存在传导性和同步性。顾国强(2011)在《中国农产品价格波动特征分析——基于国际市场因素影响下的局面转移模型》中采用马尔科夫局面转移向量误差修正模型(MS-VECM),发现中国农产品价格受到国际市场因素的影响较大,两者局面转移呈现一致性。中国农产品价格波动具有长期平稳性,高位运行为短期现象。

关于国际农产品价格波动,税尚楠(2008)在《世界农产品价格波动的新态势:动因和趋势探讨》中提到促成近年农产品价格暴涨的主要因素是用粮食生产能源创造了新的需求。胡冰川(2009)在《国际农产品价格波动因素分析——基于时间序列的经济计量模型》中着重分析了石油价格在生物质能源发展前后与农产品价格之间的关系。傅晓(2009)在《国际农产品价格波动的特点、规律与趋势》中,认为国际农产品价格波动走势与原油价格、全球GDP年增长率走势接近,与美元指数、世界粮食库存与消费量的百分比走势基本相反。

综上所述,现有的文献集中对农产品价格波动的特征、影响因素、机制原理进行分析,得出总体运行的特点与趋势。尤其研究国内农产品价格时,缺乏从具体的某一地域、省份进行研究,因此本文选取湖南省为研究样本,探讨农产品价格波动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二、研究方法

1、价格波动成分分解——Censusu—X12方法、H-P方法

时间序列的变化一般由趋势成分(T)、周期成分(C)、季节成分(S)、不规则成分(I)四大块构成。季节调整就是从时间序列中去除季节变动因素,从而显示出序列潜在的趋势循环分量。本文采用Censusu—X12季节调整方法,利用乘法模型Yt=TCt?鄢St?鄢It,其中TCt代表的是趋势循环要素;St表示季节要素;It表示不规则要素,逐步分离出趋势循环成分TCt,同时借助H-P滤波分析方法,将TCt进一步分解,得到时间序列的趋势项Tt.

2、影响因素建模——主成分分析方法

分析农产品价格波动影响因素,从需求(GDP总量、人口、收入水平)、供给(农业生产成本、自然灾害)、金融因素(信贷规模、货币投放)、外部价格因素传导(国际农产品价格指数)四个方面综合分析。由于选取的解释变量过多,可能存在多重共线性,因此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将解释变量精简,实现数据的降维,把多个指标转换成最有意义的综合指标。

三、农产品价格波动的特征分析

1、数据来源

采用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作为农产品的价格数据,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数据库。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农产品生产者第一手(直接)出售其产品时实际获得的单位产品价格,可以客观反映农产品生产价格水平和结构变动情况。国家统计局公布了湖南省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2004年一季度至2011年四季度间的同比季度数据,我们将同比季度数据(P)转换成以2003年为基期的定基数据(PI),2003年的指数为100。公式为第n年的定基指数=前n年同比指数的乘积/100^n,然后以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的定基数据(PI)作为分析对象。

2、湖南省农产品价格总体波动特征

农产品价格在2004-2011年间整体呈波动上升趋势,实际价格指数(PI)由2004年第一季度的124.75上升到2011年第四季度231.91,整体涨幅水平为85.93%。波谷在2005年第四季度为114.51,波峰在2011年第三季度为264.18,波动幅度为230.70%。2004—2011年总共经历了三次较大的波动周期,大致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周期波峰峰值呈逐步上升趋势,由第一次峰值138.83上升到第三次峰值264.18;第二,从2009年第一季度开始,农产品价格呈升降季度交替形式,不规则性明显。

篇5

阐释了均线的定义和均线分析的作用及特点,论证了均线分析应用于农产品市场价格波动变化的可行性,通过均线图表+均线说明的方式进行了实例验证;针对当前研究中面临的技术局限性问题,从均线类型、市场类型及市场品种的组合应用,周期参数的设置,辅助指标和工具的筛选优化,加权移动平均线的应用及均线的叠加应用5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创新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

均线分析;农产品市场;价格;波动;应用;创新

均线分析是现今应用较为普遍的分析方法之一,以图表为主要手段进行市场行为研究,主要用来预测未来市场价格的变化趋势、供求关系的变化规律等。通过技术分析可以测算出买卖双方相对强弱程度、预测价格变动趋势,以便提前采取措施,有效控制风险。

1均线的定义及特点

均线即移动平均线,是将某一段时间的收盘价之和除以该周期,通过将某一段时间研究的指数或价格的平均值标示在坐标图上所连成的曲线。根据时间周期分为短、中、长期均线。短期移动平均线起伏较大,震荡行情时该线走势极不规则;中期移动平均线波动幅度较短期移动平均线平滑,且较长期移动平均线敏感度高;长期移动平均线波动幅度较小,但敏感度不高,不能反映较细微的波动。

2均线分析的特点及基本作用

2.1追踪和研判趋势移动平均线能够显示股价走势高低,具有趋势预测的性质。均线的参数不同,则显示不同周期的趋势运行情况,其运行方向可以清晰地指出相应周期的趋势运行状态。

2.2助涨、助跌性短期平均线向上移动速度较快,中长期平均线向上移动速度较慢,短期价格均线在中长期均线的上方时,中长期均线可以看作是短期均线的支撑线,短期价格回跌至中长期平均线附近,自然会产生支撑力量,这是平均线的助涨性;反之为助跌性。

2.3稳定性周期越长的移动平均线,越能表现稳定的特性,即移动平均线不会轻易向上或向下,必须市场趋势真正明朗后,才会确定延伸的方向。

2.4滞后性均线有稳定的一面,也有滞后的一面。越短期的移动平均线(即参数较小),敏感性越强、稳定性越差;越长期的移动平均线滞后性越明显,稳定性越强。由此可见,均线是反映价格运行趋势的重要指标,其运行趋势一旦形成,将在一段时间内继续保持,趋势运行所形成的高点或低点又分别具有阻挡或支撑作用。因此,均线指标所在点位往往是重要的支撑或阻力位。这就为研判市场变化趋势,并作出相应反映提供了有利时机,这也是均线系统的价值体现之一[1]。

3均线分析应用于农产品价格波动的可行性

目前,均线分析普遍应用于股票、期货市场这类价量流动型市场。而均线+K线+辅助指标+多种判市理论的组合已经成为市场分析和决策的利器。农产品市场同样属于价量流动型市场,农产品市场与股票、期货市场都具有共同的市场规律,即:(1)价格变化反映供求关系,供求关系决定价格变化;(2)市场大、参与者多,市场行为包容消化一切影响价格的任何因素,技术分析和市场行为学与人类心理学存在紧密的关系;(3)价格通常都是沿已经形成的趋势继续演变,价格形态都可以通过特定的图表表示。因此,应用均线分析技术监测和分析农产品价格波动变化在理论上具有可行性,在技术上具有可操作性。

4均线分析在农产品市场价格波动研究中的应用现状

目前,将均线分析运用于农产品价格波动监测,具有代表性的有浙江工商大学统计与数学学院和中国•寿光农产品物流园共同研发的中国寿光蔬菜指数、中国农科院农业信息研究所(简称中信所)的中国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系统、深圳市中农数据有限公司(简称中农数据)和前海农交所联合编制的农产品批发价格指数。这3种分析各有侧重,各具特点。中国寿光蔬菜指数是选择有代表性的蔬菜,采集其成交价格、成交量、成交金额等数据编制的反映寿光蔬菜交易价格变化趋势的指数,在图表中即一条简单直观的日均线;由于没有设置任何指标和参数,从技术分析的角度看,单靠一条简单的价格或指数连线对市场走势分析和评测的指导意义不大。中国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系统尽管在价格的图表表现形式上也是采取了简单的价格连线,但由于开发了系统分析预测模型,因此该系统显现出强大的分析和预测功能,均线只是起到一种辅助分析作用。农产品批发价格指数从市场分析的实战角度出发,将均线的周期设置、形态体现和分析功能进行了有效结合[2-4]。

5均线分析在农产品市场价格波动研究中的应用实证

研究截取农产品批发价格指数中的蔬菜批发价格指数进行实证分析。如图1所示,图中线条即价格指数日均线,通过基期设定、标的蔬菜价格的指数转换后,将相邻的指数点位连接成线,不同周期的均线设定方式相似。日均线是目前在农产品市场价格波动分析中应用最为广泛的图形表达方式,它能直观地体现和描述市场价格的波动状况,如果用于市场分析和预测评判,其参考作用有限。在日均线的基础上加入五日均线后,这对短期(日均线)+短中期(五日线)的均线组合开始初步体现均线分析的作用。从图2中可以明显看到1月下旬~2月中旬的上扬行情以及2月中旬~3月底的下跌行情;其中,日均线和五日线相互作用,即五日线对日均线的压制和支撑,日均线对五日线的缠绕盘整和穿越(上穿/下穿);同时,两线之间的联动非常紧密,有助于对市场中短期波动变化的分析和研判,体现了均线的助涨和助跌作用。由图3可知,将三十日均线也加入后,在前期的缓慢盘跌过程中,日均线和五日线在三十日线处得到支撑,三条均线逐渐粘合,日均线和五日线相继上穿三十日线,市场选择向上的方向,指数从启动点113点到该波上扬行情140点开始高位盘整,形成顶部区域,日均线拐头下穿五日线,数日后五日线也开始掉头向下,形成一波下跌行情。短期(日均线)+短中期(五日线)+中长期(三十日线)的均线组合基本体现了均线分析技术的作用和特点,能够较全面地表述市场波动状况,分析市场异动,研判市场走向和周期长短。信息员在熟练掌握均线分析技术后,再结合其自身的市场跟踪经验,可以较轻松地承担市场分析师的角色[5]。

6均线分析在农产品市场价格波动研究中的技术局限性

农产品市场在价量体现方面与股票、期货市场尽管具有很多共性,但其也存在差异:不同于股票、期货市场,农产品市场没有统一的开市和闭市时间,价格的采集和报送由市场信息员来完成,一般只统计进场量,反映的只是本市场的价格和成交量,从而导致目前只有最高价、最低价、平均价和进场量这4个数据来反映本市场价格波动变化,而不能以当前通行规范的最高价、最低价、开盘价、收盘价和成交量这5大基本数据(也称全息信息要素)来反映市场价格波动状况。这种差异性带来的主要问题是由于农产品现货市场采用的是非通行规范的价量采集方式,所采集得到的价格和成交量数据,无法与在股票期货市场中广泛运用的技术理论和分析方法进行有效结合,从而难以运用均线+K线的基本组合来体现价量波动,导致一些常规的技术分析方法和理论如波浪理论、形态分析、通道技术等无法充分运用,还有一些通行常用的技术分析指标需要进一步的筛选优化后,才能进行配套组合分析。

7均线分析的进一步创新研究

7.1均线类型、市场类型及市场品种的组合应用均线分析适用的市场类型和市场品种极为广泛,可以根据市场应用的需求和科研项目的设计进行多种或多重创新均线组合,例如品种指数+不同品系+代表性品种的均线组合、同一品种(系)在不同市场类型的均线组合、不同市场品种的交叉组合等多种多重组合。

7.2周期参数的设置均线的周期设置一般分为短、中、长3种,在具体的周期设置方面有多种方式,可以按照5、10、20、30、60、120、240日的常规设置周期,也可按斐波那契数列中的3、13、21、34、55、89、144、233进行神奇数字周期设置,比如中农数据就是以五日、十日和三十日作为其短期、中期和长期均线的周期参数设置。具体设置时,要根据市场走势轨迹设置不同的周期来对比分析均线对当期价格产生的不同变化,以最为贴近市场波动状况的周期参数为设置原则。

7.3辅助指标和工具的筛选优化由于目前农产品市场采集报送的只有最高价、最低价、平均价和进场量这4个市场数据,因此只能在这些数据的基础上筛选和优化股票、期货市场上通行通用的辅助指标,在众多的辅助指标中可以从计算方法和计算公式所采用的数据类型着手,找到适用于农产品市场数据类型的辅助指标,再进行优化筛选。价格的涨跌幅度和持续周期可以通过已开发的测算工具如百分比线、黄金分割线、波浪尺来筛选优化;根据价格运行的轨迹可以通过划线工具来划分上升/下降通道以及支撑线和压力线等来筛选优化。

7.4加权移动平均线的应用计算平均值时增加权重系数构成加权平均,权重的增长体现了对应数据的重要性以及对均线的影响程度。之所以加权,是因为在移动平均线的过程中,更注重于对未来价格波动影响最大的收盘价,所以赋予其较大的权值。同时,加权处理后价格曲线将更加平滑,从而可更好地识别趋势。加权方式有以下4种。

7.4.1指定日期加权移动平均线由于在具体价格分析中用于计算平均数的价格数据对于平均值的影响不一定相同,因此加权平均相比算术平均更加灵活,易于设置价格指数对于平均值的影响权重;指定日期加权的依据是日期数据在所有数据中对于未来的影响是最大的,因此加大了该日数据权重。农产品价格中,若价格因素在周期内受某一区间影响最大,可以增加周期内该区间段的价格权重。以长江流域为例,蔬菜生产有较明显的季节性。1月份气温接近0℃,一部分耐寒蔬菜虽可露地越冬生长,但植株生长缓慢,产量显著降低,而形成1~2月的冬淡;7~8月的月平均气温在28℃左右,不仅喜温蔬菜不适宜生长,就是耐热的瓜、豆类也往往生长不良,又形成8~9月的夏淡,其他各月适宜于蔬菜生长,而形成旺季,进入旺季后后的近期蔬菜价格对平均价更有参考意义。

7.4.2线性加权移动平均线线性加权体现的是周期内数据权重的线性增加,农产品价格的趋势受季节、供应量等影响,最近的价格较前面的价格对趋势的影响更大,线性加权的权重呈线性增加,可以用线性加权来表示一组数据中各数据对平均值的影响随时间的递增。7.4.3梯型加权移动平均线计算方法(以5日为例):[(第1日收盘价+第2日收盘价)×1+(第2日收盘价+第3日收盘价)×2+(第3日收盘价+第4日

收盘价)×3+(第4日收盘价+第5日收盘价)×4]/(2×1+2×2+2×3+2×4)即为第五日的阶梯加权移动平均线。梯形加权结合价格指数,相当于先两两计算算术平均,再在此基础上计算线性加权。先算术平均的数值相比之前趋势更加平滑,平均后的数值整体的权重线性增加。

7.4.4平方系数加权移动平均线平方系数加权是一个周期内价格分别与平方系数的乘积之和除以该周期总权重。特点是平方系数增长很快,表示相应的各价格指数权重增加很快,农产品价格在季节交替之时,随着新的农产品上市,价格每日变化很大,所以该产品大量上市时,后面数据影响大于前面,采用这种加权平均更符合市场行情。上述4种加权方式如果加以综合运用,可以在价格影响因素与价格变化趋势的速度之间,进一步研究找出它们之间的对应关系,如线性、幂函数等,通过已有数据可以研究各种价格影响因素与价格变化规律的关系,如气温影响农产品产量,可以找出该影响对价格的影响呈线性还是幂函数等,通过加权平均完善平均线的方法,可以综合考虑影响价格的各种因素,评估影响因素对价格的作用,将影响因素转化成计算平均值的权重系数,从而得到更加合理的均线,在价格预测中可以在此基础上结合均线理论进行更深入的分析研究。

7.5均线的叠加应用由于农产品市场同样具有其内在的周期性规律和运行轨迹,通过将当前均线走势与历史走势进行叠加对比,可以提前发现市场异动而加以监测;在波动开始加剧时可以通过形态的对比预判测算振幅的大小、持续周期的长短,同时可以通过对市场后续的实际走势来验证当时的判断,从而进一步提高市场分析的准确性[6]。

8结语

开展均线分析的创新研究,将进一步丰富农产品市场价格监测分析预警的方法和技术手段。笔者研究认为,通过对均线类型、市场类型及市场品种的组合应用,确定均线周期参数,筛选优化辅助指标及工具,辅之以特定状况下的加权移动均线,配合均线叠加功能,进行基于均线分析技术的系统开发,将有助于提高农业信息工作者对农产品市场运行轨迹的预判和综判能力,加强对行情波动的整体分析技术水平。这对提高农业信息工作质量,撰写更为专业性的市场评论,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邱立波.均线技术分析[M].北京:中国宇航出版社,2013.

[2]贾亚童.股指期货引入对现货市场影响的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0.

[3]杨晨辉,刘新梅,魏振祥.我国农产品期货与现货市场之间的信息传递效应[J].系统工程,2011,(4):10-15.

[4]崔利国.基于混沌神经网络模型的我国蔬菜价格短期预测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13.

[5]唐江桥.畜产品价格定量预测方法评析[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48-53.

篇6

河南是我国传统农业大省和重要的粮食主产区,承担着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任务。近年来,在农业部的指导下,我省以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建设、现代农业产业集群、都市生态农业等三大工程建设为抓手,加大强农惠农政策力度,推进新型农业现代化,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取得新成效,粮食产量连续7年超千亿斤,农民收入实现较大突破,为推动“四化”同步发展,服务全国大局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中,我们坚持把农业市场预警工作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指导农业生产、调整优化结构的重要任务有机结合起来,建立了稳定的信息采集队伍、预警分析队伍、专业分析师队伍,并完善了监测、报送、会商等制度,形成了运转有效的工作机制。近年来,通过监测分析研究,我省在每年年初《主要农产品走势预测》,帮助生产经营者判断市场,合理安排生产经营,为规避风险、提高收益发挥了重要作用。根据国家农产品收购政策的调整,我省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每年积极向农业部、省政府、省发改委提出《关于完善粮食生产及市场价格的意见和建议》,有关建议得到了国家的采纳,推动了粮食收购政策的落实,维护了粮农利益,促进了粮食核心区的健康发展;根据国家农产品收购政策的调整,及时了棉花、油菜籽市场预警信息,引导农户合理种植和销售,最大限度地保护了农民的利益。

二、河南省农产品市场预警工作的主要做法和经验

(一)健全工作体系,完善工作制度

1.建立了全方位、多角度的信息采集体系。我省在18个省辖市中构建了省、市、县、乡、村五级调查体系,建立了30个农业统计基点县,22个物价基点县,26个成本基点县,14个生产者价格采集县,21家定点农产品批发市场;共涉及797个基点村,7100个样本户,260个物价信息采集点,从事信息采集人员有1000多人,信息采集点基本反映了不同生态条件、不同种植模式的农业生产经营状况。2.建立了多层级的基层分析师队伍。我省在省、市、县三级农业部门市场信息系统建立了200多人的农产品市场预警分析师队伍。3.建立了稳定的专家团队。借用“外脑”,聘请郑州粮食批发市场、中华粮网、万达期货公司、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小麦、玉米、棉花、肉牛等专业分析师,提升我省农产品预警分析师队伍的专业素质。4.建立了横向会商制度。在工作中加强与省发改委、粮食局、统计局、中储粮河南分公司等有关涉农部门的沟通协作,定期会商,及时掌握政策动向和市场信息,增强分析研判能力。5.建立了监测、报送、会商制度。我省建立了日、周、月监测制度,先后制定了工作程序、考核办法、信息制度,形成了运转有效的工作机制。

(二)强化调研分析,提高支撑能力

省农业厅根据全省各地农业产业特点、区位优势,量化分解调研任务,在全省18个省辖市和10个省直管县进行布局,对粮、棉、油、蔬菜、水果主要农产品的生产特点、市场价格、投入产出、供需形势、收购流通、未来走势等进行跟踪监测调研,形成《农产品市场调研报告》,多次向省政府、农业部提交了《完善粮食收购政策的意见和建议》《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意见>的建议》等多篇报告,为农业生产经营者及时提供信息服务,为新政策出台提供了真实可靠的依据,得到了农业部和省委、省政府领导的高度肯定。

(三)突出部省联动,助力小麦增产

河南小麦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1/4强。按照《农产品市场预警工作部省联动合作备忘录》的要求,一方面,加强组织领导,重点安排13个小麦主产市、6个小麦生产大县,紧密跟踪小麦生产和市场运行走势,及时汇总全省小麦生产与市场信息;特别是在夏粮收购期间,厅领导带队深入到田间地头、收购库点、加工企业等进行调研,为小麦收购政策积累储备经验。另一方面,同河北、山东、江苏、安徽、湖北兄弟省的农业部门交流会商,密切协作,分析研判小麦市场形势,每年在关键节点及时向农业部上报小麦市场调研报告数篇。2014年,在农业部领导的精心指导下,河南省农业厅牵头组织相关单位及专家成立国家(农业部)小麦预警会商中心,组织全国小麦主产区开展小麦市场调研,研判国内外小麦市场形势,权威信息,为小麦宏观调控服务。

(四)建立全产业链农业预警体系,提升服务能力

按照农业部《关于全产业链农业信息分析预警试点》的要求,我们迅速行动,精心组织,着力建立覆盖生产、流通、加工各环节的全产业链预警机制,遴选一批各行业资深的预警分析师和产业信息员,为提高信息服务能力打下良好基础。这些分析师对行业动态有敏锐的洞察力,工作严谨科学,经常在国内有影响力的报刊、杂志上发表文章。我们在郑州华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华粮网)遴选了小麦、玉米分析师,在万达期货有限公司遴选了棉花分析师,在河南牧业经济学院遴选了肉牛分析师,在全省范围内筛选了70个种植(养殖)户、35个经纪人、42个加工企业作为产业信息员。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意见》明确提出了农产品市场预警工作新的目标和任务,给农产品市场预警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下一步,我们决定狠抓关键,突出重点,进一步加强农产品市场预警工作,做好全国小麦市场预警会商工作,深入做好大宗农产品市场调研,发挥市场预警对现代农业发展的引领作用。

(一)扎实做好全产业链农业信息分析预警工作

我们将按照农业部的安排和部署,充分调动全产业链分析师队伍的积极性,研究制定月度分析报告模版,加强与产业信息员的沟通交流,共同协商建立工作细则和工作机制,谋划下一步会商调研计划等。

(二)积极协调落实主要农产品收购政策

推动落实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在收购期间,加大调研力度,及时跟踪反映政策执行情况和问题,发挥好价格支持政策对稳粮增收的支撑作用。总结棉花目标价格改革经验,积极推进油菜籽等相关农产品价格形成与市场调控机制改革。

(三)建立科学的预警分析方法和模型

篇7

本刊上期刊登的《2009年农村经济形势怎么样》一文中,对上述问题从宏观背景上作了一定的分析和预测。本期杂志,我们力图从中、微观的角度来具体分析和研究读者十分关注的农产品价格波动问题。

据农业部农研中心的专家们分析,2009年,全国主要农产品生产保持稳定发展的态势,市场价格相对平稳,受需求下降和国内外差价加大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农产品出口同比降幅较大。展望后市,在国家政策有力的调控下,水稻、小麦价格可能小幅走高,大豆、棉花等产品价格将保持平稳,生猪、肉鸡等产品价格还可能小幅回升。

来自农业部农研中心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小组的深度分析表明:2008年下半年,国际金融危机的不断蔓延和国际农产品市场的波动,也引发了国内农产品市场和价格的波动,玉米、大豆、棉花等产品出现了卖难,市场价格也连续下跌,农业生产面临严峻形势。在这种背景下,我国政府出台实施了一系列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和稳定市场价格的政策,为2009年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奠定了基础。在国家收储政策和市场需求逐步恢复双重因素的支撑下,我国主要农产品生产保持稳定发展的态势,市场价格保持相对平稳,受需求下降和国内外差价加大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农产品出口额同比降幅较大。展望后市,在国家政策有力的调控下,水稻、小麦价格可能小幅走高,大豆、棉花等产品价格将保持平稳,生猪、肉鸡等产品价格还可能小幅回升。

以下,我们从不同农产品品种的角度来具体进行分析:

A.稻谷产量增加,价格高位运行

2009年早稻产量达到3327万吨,比上年增加167万吨,增长5.3%,创出近八年的历史最高水平。另据预计,全年中晚稻产量16320万吨,比上年增加290万吨左右,全年粮食有望获得好收成。连续数年的增产,大米供求形势逐渐由平衡偏紧转变为供略大于求。预计2009/2010年度大米新增供给量为13767万吨,大米总消费量为12620万吨,新增供给量大于当年消费量,库存消费比为67.3%,创出自1998/99年度以来的历史最高水平。

2009年1~3季度,早籼稻价格在1820~1865元/吨之间小幅波动;晚籼稻价格上半年持续上涨后期有所回落;粳稻价格持续上涨,9月份为2173元/吨,创历史纪录。稻谷价格之所以能够保持如此强势,主要得益于国家实施了最低收购价和临时收储等政策。近期国家再次提高了水稻的最低收购价格,预计后期国内稻谷价格仍将维持在一个相对较高的水平。

B.小麦连续六年增产,价格稳中趋涨

据农业部农情调度数据,预计2009年小麦总产11380万吨左右,连续六年增产。由于小麦进口量激增,2009年小麦仍处于供大于求的格局。

国内陈麦价格稳中趋涨。自2009年初以来小麦价格一路上涨,2009年1~3季度普通小麦均价1855.9元/吨,同比上涨15.99%;优质小麦均价1998.9元/吨,同比上涨17.01%。在国家最低收购价政策支撑下,新麦价格不断走高。据农业部监测,9月份白麦、红麦和混合麦的国有企业收购价达到每百斤92.61元、84.98元、88.97元,同比均上涨了10%以上。预计后期国内小麦价格保持相对稳定。

C.玉米产量有所下降,价格连续上涨

2009年受严重干旱等自然灾害因素的影响,玉米产量预计近16000万吨,比上年有所减产。受金融危机影响,玉米深加工需求降低,加上饲料消费不旺、出口几乎停滞,国内玉米市场形成了阶段性供大于求的格局。

玉米价格连续8个月上涨并创历史新高。2009年9月份国内产区平均批发价格1788元/吨,比上年同期上涨10.0%;销区批发价格1979元/吨,同比上涨3.6%。受减产预期、加工业回暖等因素影响,加上国内玉米市场政策托市特征明显,后期玉米价格仍将高位运行。

D.大豆减产,价格相对平稳

受价格走低影响,2009年大豆种植面积减少,大豆产量比上年减少4%左右。由于东北产区的大豆大部分被中储粮收购,进入压榨环节的大豆大幅度减少,导致进口大豆大幅度增加。2008/2009年度,我国进口大豆将接近4100万吨,期末库存超过1000万吨,呈现严重的供大于求。

2009年上半年,在国家临时收储政策的支撑下,国产大豆价格呈现稳中趋升的走势;9月中旬,东北地区国产大豆平均收购价为3586元/吨。受全球大豆增产和石油价格波动的影响,国际大豆价格大幅震荡。到9月26日,美国芝加哥交易所2号黄大豆11月份合约收盘价340美元/吨,比6月初下跌14.4%。由于国产大豆减产,国家还继续实施临时收储政策,预计第4季度国产大豆价格仍将保持在现有价位上。

E.棉花产量大幅下降,价格稳步回升

2009年受上年籽棉价格走低的影响,棉花种植面积大幅下降。预计棉花种植面积约7496.76万亩,同比下降12.9%;棉花总产量700万吨,同比下降12.40%。在国内棉花需求总体不振的影响下,棉花进口大幅萎缩。

2009年1-9月份,国内棉花月均价每吨从11067元上涨到13365元,上涨20.8%。进口棉价格指数FCIndex M级(M级相当于我国328级棉花)1%关税下折到岸税后价低于国内价格500-2200元/吨,国际棉花价格优势较为明显。后期国际棉价可能呈稳中走强趋势,国内棉价下行压力较大。

F.油菜籽产量增加,食用植物油价格下跌

2009年夏收油菜籽产量1290万吨,比上年增产11.7%,创历史最高水平。加上油料和食用植物油进口大幅增加,国内食用植物油呈现供大于求的格局。

在临时收储政策的带动下,国内新油菜籽收购价格逐步上扬,最终稳定在3700元/吨左右,同比下降19.6%。受国际价格回调和国内食油市场需求疲软的影响,国内食用油价格下跌。2009年9月份平均价格山东地区豆油、湖北地区菜籽油分别为6998元/吨和7668元/吨,同比分别下降17.7%和22%。后期国内油料和食用油市场仍将弱势运行。

G.糖料大幅减产,食糖价格稳中趋涨

受2008年霜冻、农民生产投入减少等因素影响,糖料产量大幅减少。2008/2009榨季共产食糖1243万吨,较上榨季减产16.2%,是近十年最大减产幅度。食糖消费总量与上榨季持平略增,为1350万吨,食糖市场供求偏紧。在国家收储政策和霜冻灾害等因素的影响下,国内糖价开始持续大幅上扬,9月份均价达到4088元/吨,比榨季初每吨高出1300元。

由于比较效益持续下降,预计2009年糖料种植面积2695万亩,同比减少289万亩。但甘蔗涨势好于2008年,预计下榨季食糖产量持平或略增。由于食糖消费呈刚性增长,下榨季产需存在较大缺口。预计下榨季国内糖价仍然稳中趋涨,每吨均价在4000~5000元之间浮动。

H.生猪出栏增加,价格先跌后涨

2009年前三季度生猪出栏4.63亿头,增长6.4%;生猪存栏4.68亿头,增长2.2%,为近年较高水平,供应充足。全国能繁母猪存栏4840万头,占生猪存栏总数的10.3%。预计后期生猪存栏和出栏均略有增长,生产将保持平稳发展。

2009年2~5月,生猪和猪肉价格一路走低,5月份国家启动预警信息和冻肉收储等措施,市场回暖。7月份以来,生猪和猪肉价格逐步回升。仔猪价格紧随生猪和猪肉价格波动,2季度仔猪价格持续下跌,3季度随着生猪价格上涨保持平稳回升。9月10日以来,猪肉价格结束了持续近三个月的上涨走势,呈现稳中趋降态势。预计后期价格保持基本稳定。

I.肉鸡生产稳定增长,鸡肉价格同比下降

受肉鸡价格下降影响,部分养殖户减少存栏量,2009年上半年肉鸡生产增速放缓。进入三季度以来,养殖效益转好,养殖户积极补栏,肉鸡存栏稳中有升。预计2009年肉鸡产量1370万吨,增长15.2%。

2009年鸡肉价格先降后升。1~9月活鸡、白条鸡平均价格分别为13.8元和14.9元,同比分别下降13%和19.7%。随着冬季的来临,我国城镇居民对鸡肉的消费有所增加,特别是元旦和春节消费高峰的到来,将对肉鸡价格形成较强的支撑。

J.奶业生产逐步恢复,乳制品价格趋于稳定

2009年在政府一系列扶持政策的支持下,乳制品消费市场逐步恢复。从一季度开始乳制品产业景气指数回暖,行业生产、利润、税金开始上升,从业人员稳中有增。后期奶业将继续恢复,呈现稳定发展势头。

2009年以来,每500克当地主销袋装鲜牛奶的价格保持在3.4元的水平,变化不大。上半年生鲜乳价格连续下跌,到9月中旬,国内生鲜乳平均价格2.33元/公斤,同比下跌15%以上。随着广大消费者对乳制品的信心进一步恢复,乳制品消费增长将加快,后期国内原料奶价格有望回升。

K.水产品总产量稳步增加,综合交易价格低位回升

在国家政策扶持和水产品价格全面回升的作用下,养殖渔民生产积极性提高,水产养殖面积稳中有升,水产品产量稳步增长。据对20个主要省(区、市)统计,2009年1~7月份水产品产量为2428.9万吨,同比增长5.03%。据中国渔业政务网对30家批发市场1~9月份成交情况统计,成交量和成交额同比分别增长8.82%和8.27%,表明国内水产品市场回暖势头明显。预计2009年水产品产量将稳中趋增。

2009年1~7月,水产品批发市场综合平均交易价格环比涨幅依次为6.37%、2.01%、1.18%、0.14%、1.55%、0.91%和0.28%,8、9月份下跌,环比降幅分别为1.68%和2.61%。分品种看,跟踪监测的49个产品中,30个产品价格低于2008年同期,其中16个品种降幅在10%以上。

以上是专家们从农产品供需的角度进行的分析,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我国主要农产品供求形势,相对还是比较平衡和稳定的,部分农产品价格的异常波动很可能另有原因。

所以,从总体上来判断全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形势,应该是这样的:2009年,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经受住了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加深和发生历史罕见特大旱灾等自然灾害的双重考验,保持稳定发展的良好势头。粮食生产在高基数上有望实现连续六年丰收,农民工就业形势好转,农民收入增速有望达到6%,工农城乡关系出现结构性改善。全年发展态势表现为:一季度跌入谷底,二季度止跌回稳,三季度企稳向好,全年“保供给、促增收”的目标能够实现。

篇8

大宗商品开局不利市场前景仍被看好

2010年,不少国际大宗商品的价格高歌猛进,历史高点被不断改写。铜期货上涨了30%,黄金价格涨幅接近30%,表现最为抢眼的农产品市场中,包括大豆、玉米等大宗农产品价格涨幅均超过50%。

尽管如此,新年开市第一周期货市场的普跌着实令投资者感觉寒意逼人。据粗略统计,1月3日以来的一周内,大宗商品几乎全线下挫,代表一揽子大宗商品走势的CRB指数重挫2.26%。商品龙头――纽约原油、黄金跌幅超过3%;芝加哥玉米期货跌幅最大,达到4.71%;大豆、小麦、棉花和铜等跌幅在2%以上。

内地市场更是在1月7日遭遇“黑色星期五”,除白糖和橡胶几近跌停外,基本金属及农产品亦全部沦陷。三大商品期货交易所上市商品无一收红,令跟踪上市商品价格综合表现的文华商品指数跌逾2%,创下去年11月中旬以来的单日最大跌幅。

国际期货分析认为,造成这一剧烈震荡的原因主要在于多头信心动摇。美国在1月中旬了大量优于预期的经济数据,包括美国12月民间就业人口、12月非制造业指数以及美国私人就业数据……推涨美元指数走强,从而引发商品市场价格被动滑落。

与此同时,内地市场则还面临政策考验,一方面,央行对物价调控的言论越来越强烈;另一方面,新年的信贷大门已经打开。“接下来可能会上演多空争夺战。”分析人士指出。

尽管开局不利,但大多数投资机构仍看好今年大宗商品的市场前景。业内人士认为,美欧经济体继续保持温和复苏、供给受限或低库存水平、新兴经济体需求增长、流动性较为宽裕等因素,令大宗商品的基本面并无实质改变,中长期仍看好。

美元弱势是首要驱动

对于大宗商品而言,美元走势至关重要。尽管近期更多迹象指向美国经济复苏,美元出现了基本面支撑的持续反弹,给商品市场带来压力。但另一方面,美元走势也受到多方面因素影响,美元的中长期看贬是推动商品价格上涨的首要驱动力。中证期货研究部副经理刘宾认为,事实上,美联储内部并不认为当前的经济复苏足以令当局改变宽松的货币政策基调,这在一定程度上会抑制美元的上涨。

招商期货分析亦指出,从美国经济自身来看,并没有出现明显利好。由于长期的双赤字,美元长期贬值趋势将持续。招商期货认为,在2011年的第二、三季度,美元有较大可能再次迈向贬值之路。

摩根大通亚太区总经理龚方雄直言,商品资源特别是稀有资源的价格,不能只看美元走势。总体说来,2011年世界经济将会继续保持增长态势,以中国为首的新兴经济体必然会加大对基础能源以及大宗原材料的需求。此外,全球范围内的流动性过剩则必将引发全球性的通货膨胀,在这两大主要因素的支撑下,大宗商品牛市格局也不会发生根本性改变。

预料二季度破百 国际油价仍唱主角

2011年哪些商品将成上涨主力?

作为原油市场研究的权威机构,高盛将原油列为2011年大幅上涨的首位商品。其的报告显示,由于原油市场的供应受到限制,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对原油市场需求的增加,国际油价正在回到前期高价的“结构性牛市”路上,高盛预计2011年二季度纽约油价或将破百。

事实上,国际油价去年的表现落后于其他大宗商品。在分析人士看来,这种状况可能使得未来油价将存在一定的补涨空间。瑞银分析指出,“如果全球经济增长比预期的更强劲,原油价格很可能继续上扬。”象屿期货分析也指出,2011年,随着经济复苏步伐的逐渐企稳,原油需求将继续回暖,而增速相对缓慢的原油供给水平将使得全年的全球原油供给继续短缺,从而支撑油价继续保持高位上扬的态势。

高盛的报告显示,近期,全球石油业都加大了对产出的投资。据了解,沙特阿美、埃克森美孚领头的各国大小型能源公司,今年纷纷将砸巨资进行石油与天然气的探勘挖掘。业界普遍认为,这些举动表明原油业已摆脱衰退,并看好今年的油价水平将居高不下。

但经纪公司Paramount的总裁卡布恩认为,油价上涨的大趋势依然完好,但在此之前会有调整,不排除再度跌回80美元附近的可能。

农产品高烧难退豆类品种可能领涨

2010年,国际农产品成为大宗商品市场表现最为抢眼的资产,分析机构预计,2011年国际大宗农产品高价格仍可能持续,尤其在目前一些农产品库存处于低位的背景下,天气因素的扰动可能会推动价格创新高。

侧重农业信贷的荷兰合作银行分析师指出,“目前全球农产品库存处于或接近历史较低水平,加上市场需求较为强劲,农产品价格可能会由于天气因素或政策引发的供应短缺而上扬。”

来自高盛的报告亦认为,2011年,种植成本上升和气候变化依然是农产品价格波动的助推器。棉花、大豆、棕榈油等全球存在供需缺口或国内进口依存度较大的品种,在政策调控下,经过调整后报复性上涨的几率仍然很大。

1月12日,美国农业部报告公布了对2011/12年度小麦作物的首次预估,略低于此前分析师平均预估值。受该报告影响,芝加哥大豆及相关产品期货价格大幅度上涨,带动国内大豆及油脂产品期货大幅高开逾2%,其中豆粕价格更创两个月以来新高。

黄金白银牛性不改 上半年或中线回调

刚刚过去的2010年,黄金价格连续创出历史新高,年涨幅高达29%;白银价格涨势更凶,年涨幅超过82%,并创出近30年来新高。分析人士认为,2011年黄金白银有望继续牛市,在基本面没有得到彻底改变的前提下,黄金、白银仍然有望再创新高。

威尔鑫资讯分析人士指出,2011年,黄金将成为储备结构调整的宠儿,以中国为代表的外汇储备大国将继续加大黄金的储备需求,并成为黄金投资市场的最重要力量。2011年,黄金高点乐观估计有望在1630美元/盎司附近,低点则有望在1230美元/盎司附近,全年理想运行在1400美元/盎司左右。

但亦有市场分析指出,黄金价格中线回调在所难免。回调时间可能在2011年一季度或延伸至二季度的上半期。白银方面在2011年一季度或延伸至二季度的上半期,伴随黄金的回落,白银全年低点应该在22.00美元/盎司附近,高点应该在40.00美元/盎司附近。

支撑因素仍在铜市盛宴可延续

伦敦铜价去年跳涨31%,沪铜期货年末收于四年来的高位72380元/吨,全年涨幅近20%。但新年第一周铜价表现差强人意,短短5个交易日跌幅接近4%。铜市盛宴还能持续多久?

对此,市场分析出现分歧。First Futures Brokerage Co. 分析师杨振强表示,中国可能实施的大幅收紧政策将使投资者不乐意进入市场,消费者不愿意高价购买铜矿,铜需求受挫。

但多数分析机构均对铜价走势表示乐观。中国国际期货公司研究报告指出,作为有色金属的龙头,由于供应短缺、矿山品位下降、开采成本上涨以及国际投行推出铜ETF,会导致对现货铜的需求上升,加上越来越大的金融属性和投资属性,将令2011年铜的表现优于其他金属类品种。

冠通期货分析师郑欣然认为,2011年的铜价走势比2010年更乐观,且将在二季度这个传统的金属消费旺季达到全年的高点。

“2011年铜价肯定会涨,至少在三个月内铜价还会涨的,肯定会过1万美元/吨,这还是最保守的看法。”资深期货分析师盛为民表示。在他看来,铜是基本面最好的大宗商品。铜价相对于生产成本最高的矿产商来说获利空间已经超过300%。但在这样暴利的情况下,远期供应的反应却还是满足不了需求增长。

银河期货分析师隋晓光认为,铜的消费与全球经济密切相关,全球经济稳步增长,铜会保持在较高的消费水平。“但就目前研究来看,铜精矿产能没有得到提升,2011年产量增幅将会大幅放缓,这使得铜的供应将会趋紧,会对铜价的走势产生一定的提振作用。”

两大变数:全球加息,中国需求放缓

尽管机构纷纷对大宗商品市场的2011年走势表示乐观,但是否仍有变数呢?业内人士分析,由于中国和美国可能会在2011年出台新的紧缩政策,将对商品价格构成打压,不排除出现大幅调整的可能,2011年的走势可能会更加曲折。

中证期货研究部副经理刘宾就提出了担忧。他分析,中国货币政策可能在今年二三季度时出现大调整,大宗商品很可能出现两头高、中间低的走势。因为目前国内通胀预期压力增大,若二三季度时CPI较高,货币政策或明显转紧,如此将直接影响工业商品价格。另外,商品价格太高将直接影响全球经济。一旦欧美货币开始紧缩,商品的盛宴将立刻结束,商品泡沫顿将刺破。

新湖期货研发部首席策略分析师叶燕武分析称,“今年上半年,商品市场价格重心将整体上移,但具体还需看美元表现,对于今年下半年行情,我们相对谨慎,不排除上行趋势中会出现拐点。”

在叶燕武看来,一些利空因素不容忽视。一是欧洲债务危机仍未解除;二是美国虽有意实行第三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但若其国内通胀抬头,则不排除将步入升息时期;三是中国政府对个别商品的调控政策形成的短期冲击会非常大;四是如果人民币升值,内外盘比价会降低。

事实上,根据日前对华尔街包括高盛、德意志银行在内的逾13家金融机构的商品策略师的调查显示,2010年交易最集中的大宗商品在2011年将成为交投最乏味的品种,黄金、铜、原油2011年底的价格将与目前价位基本持平。

篇9

【关键词】 农产品 价格 census—x12 主成分分析

最近几年来,农产品价格呈现剧烈波动趋势,其中农产品价格指数在2008年一季度达到了140.42,为近几年最高值,随后在2009年二季度又迅速回落至80.56。农产品价格剧烈波动严重影响了价格水平稳定,不利于经济的平稳运行和居民生活水平的稳步提高。因此,研究农产品价格波动的特征及其机制原理,具有显著的现实意义。

基于此,中国各省农业发展现状参差不齐,本文以湖南省为样本,研究农产品价格波动的特质及其机制原理。湖南,素有“鱼米之乡”之称,是传统的农业大省和产粮大省,其粮食产量、肉禽类产品、淡水鱼类等农产品位居全国前列,所以选取湖南省作为研究的样本,具有典型的代表性。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在已有的文献研究中,徐雪高(2008)在《新一轮农产品价格波动周期:特征、机理及影响》中,运用h-p滤波法,将农产品价格波动分为了六个周期。最近一个周期,农产品价格上涨主要是由国际价格的传导、生产成本的推动、加工需求的拉动、突发因素的扰动引起。罗锋(2011)在《外部冲击对我国农产品价格波动的影响——基于svar模型的实证研究》中,发现国际农产品价格波动的贸易传导影响最大,外部需求和国际投机资金对国内农产品价格有较强的影响。巫国兴(1997)在《我国农产品价格波动研究》中指出,农产品价格的运动轨迹表现为阶梯式跳跃性上涨与回落相间的阶段性波动,价格总水平呈上升趋势。程国强(2008)在《新一轮农产品价格上涨的影响分析》中,发现猪肉价格上涨对cpi具有明显的推动作用,猪肉价格每上涨10%,cpi就会上涨10%,不同农产品价格之间存在传导性和同步性。顾国强(2011)在《中国农产品价格波动特征分析——基于国际市场因素影响下的局面转移模型》中采用马尔科夫局面转移向量误差修正模型(ms-vecm),发现中国农产品价格受到国际市场因素的影响较大,两者局面转移呈现一致性。中国农产品价格波动具有长期平稳性,高位运行为短期现象。

关于国际农产品价格波动,税尚楠(2008)在《世界农产品价格波动的新态势:动因和趋势探讨》中提到促成近年农产品价格暴涨的主要因素是用粮食生产能源创造了新的需求。胡冰川(2009)在《国际农产品价格波动因素分析——基于时间序列的经济计量模型》中着重分析了石油价格在生物质能源发展前后与农产品价格之间的关系。傅晓(2009)在《国际农产品价格波动的特点、规律与趋势》中,认为国际农产品价格波动走势与原油价格、全球gdp年增长率走势接近,与美元指数、世界粮食库存与消费量的百分比走势基本相反。

综上所述,现有的文献集中对农产品价格波动的特征、影响因素、机制原理进行分析,得出总体运行的特点与趋势。尤其研究国内农产品价格时,缺乏从具体的某一地域、省份进行研究,因此本文选取湖南省为研究样本,探讨农产品价格波动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二、研究方法

1、价格波动成分分解——censusu—x12方法、h-p方法

时间序列的变化一般由趋势成分(t)、周期成分(c)、季节成分(s)、不规则成分(i)四大块构成。季节调整就是从时间序列中去除季节变动因素,从而显示出序列潜在的趋势循环分量。本文采用censusu—x12季节调整方法,利用乘法模型yt=tct?鄢st?鄢it,其中tct代表的是趋势循环要素;st表示季节要素;it表示不规则要素,逐步分离出趋势循环成分tct,同时借助h-p滤波分析方法,将tct进一步分解,得到时间序列的趋势项tt.

2、影响因素建模——主成分分析方法

分析农产品价格波动影响因素,从需求(gdp总量、人口、收入水平)、供给(农业生产成本、自然灾害)、金融因素(信贷规模、货币投放)、外部价格因素传导(国际农产品价格指数)四个方面综合分析。由于选取的解释变量过多,可能存在多重共线性,因此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将解释变量精简,实现数据的降维,把多个指标转换成最有意义的综合指标。

三、农产品价格波动的特征分析

r>

1、数据来源

采用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作为农产品的价格数据,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数据库。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农产品生产者第一手(直接)出售其产品时实际获得的单位产品价格,可以客观反映农产品生产价格水平和结构变动情况。国家统计局公布了湖南省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2004年一季度至2011年四季度间的同比季度数据,我们将同比季度数据(p)转换成以2003年为基期的定基数据(pi),2003年的指数为100。公式为第n年的定基指数=前n年同比指数的乘积/100^n,然后以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的定基数据(pi)作为分析对象。

2、湖南省农产品价格总体波动特征

农产品价格在2004-2011年间整体呈波动上升趋势,实际价格指数(pi)由2004年第一季度的124.75上升到2011年第四季度231.91,整体涨幅水平为85.93%。波谷在2005年第四季度为114.51,波峰在2011年第三季度为264.18,波动幅度为230.70%。2004—2011年总共经历了三次较大的波动周期,大致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周期波峰峰值呈逐步上升趋势,由第一次峰值138.83上升到第三次峰值264.18;第二,从2009年第一季度开始,农产品价格呈升降季度交替形式,不规则性明显。

3、湖南省农产品价格趋势成分和周期成分波动特点

农产品价格整体呈单边上升趋势。农产品价格周期性特征明显,按照传统波谷—波峰划分方法,2004—2011年可划分为两个完整的周期和一个单边上升周期。第一个周期,2004年一季度至2006年二季度,共经历两年零两个季度,其中上升期为2004年一季度至2004年三季度,共三个季度;下行期为2004年四季度至2006年二季度,共七个季度。第二个周期,2006三季度至2010年二季度,共四年十六个季度,上升期为2006三季度至2008二季度,共八个季度:下行期为2008年三季度至2010年二季度,共八个季度。第三个不完整周期,2010年三季度至2011年四季度,价格指数呈明显单边上升趋势。

4、湖南省农产品价格季节成分波动特点

季节性特征明显,季节成分中往往在一年中四季度达到低值。以2008年为界,2008之前,农产品上年的四季度至第二年的一季度为价格上涨期,每年的二季度至四季度为价格回落期。2008年之后,农产品一季度呈上升态势,二季度有所回落,三季度大幅上升,四季度深度回落。2008年之后波动幅度逐年加大。其中,四季度为传统农产品收割与销售淡季,一季度、三季度为传统的销售收割旺季,这与农产品价格波动季节性有极强的关联性。

5、湖南省农产品价格不规则成分波动特点

农产品价格在2008年至2009年,波动幅度明显增加,比其他年份波动幅度扩大近一倍。这与2008年、2009年特殊的外部环境有关。从需求方来分析,2008年经历了金融危机,外部需求骤减,同时,国家拉动内需,启动四万亿投资计划,外部需求陡增。从供给方来分析,2008年四川发生了了汶川5.12大地震,南方经历了百年一遇强烈冰冻灾害天气,恶劣的自然灾害对农产品生产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从需求—供给角度就能一定程度解释农产品价格不规则成分波动,2008年四季度深度下探以及2009年三季度强劲回升。

四、湖南省农产品价格波动影响因素——基于主成分分析

对于农产品价格波动影响因素,国内外研究的主流观点基本一致,大致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因素:第一是需求因素—农产品的消费量,主要包括经济和人口增长导致对农产品需求量的增加、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所引起的消费结构的改变。第二是供给因素—农产品的生产量,主要包括农产品的生产成本,主要指化肥农药的使用量、气候条件对农产品生产的影响(尤其自然灾害导致的粮食减产)。第三是金融因素,主要是指广义货币供应量以及信贷规模的变化,还包括游资对农产品的炒作所引起单一农产品价格的暴涨暴跌。第四是外部价格的传导,当外部某个农产品价格在短时间内有巨大变动时,内外价格的传导机制发生作用,并影响到内部农产品价格。还有一些其他因素,诸如市场结构、农民和消费者对农产品的心理预期也会对农产品的价格造成影响。

1、数据来源与理论分析

选取2001—2010年度湖南省农产品名义价格指数p作为初始的解释变量,并转换为以2000年为基期(p=100)的农产品实际价格指数(pi),以pi作为被解释变量。将相关的需求因素、供给因素、金融因素、外部价格因素作为解释变量,构造

归方程:pit=f(demand'、supply'、finance'、external'),t为具体的年份数,需求因素又可以细分为d1'湖南省人口数、d2'湖南省年度gdp、d3'湖南省人均可支配收入。供给因素可分为自然灾害s1'和农业生产成本s2',s1'选用湖南省年度农业受灾面积,s2'采用全国工业中农用化肥的生产量。金融因素选取广义货币量m2,记为解释变量f1。外部因素选用粮农价格食品价格指数f2。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粮农价格食品价格指数来源联合国粮农组织)。

主成分分析方法理论框架:假如对某一问题研究涉及p个指标,记为x1,x2,…,xp,由这p个随机变量构成的随机向量x=(x1,x2,…,xp)',设x的均值向量为?滋,协方差矩阵为y=(y1,y2,…,yp)'。为对x进行线性变换得到的合成随机向量,即:

y1y2yp= x1x2xp

设i=(i1,i2,…,ip)',a=(,2,…,p)',则y=ax,i=1,2,……,p且var(yi)=∑i,i=1,2,…p,cov(yi,yj)=cov(yi,yj)=a∑j,i,j=1,2…p

满足上述条件的合成变量y1、y2、……yp分别称为原始变量的第一主成分、第二主成分……第p主成分,而其各成分方差在总方差中所占比重依次递减。挑选前几个方差较大的主成分,已达到简化系统结构的目的。

2、实证分析

计量分析结果表明上述解释变量存在极强的线性相关性,如表1所示。

为消除线性相关性对影响因素提取主成分,如表2所示。

x1=-0.24493d1+0.435923d2+0.426227d3+0.420881f1+0.420325

f2+0.180489s1+0.422731s2

x2=0.454563d1+0.155373d2+0.209847d3+0.2430783f1-0.10342

f2-0.80343s1+0.099058s2

从表2可以看出,第一主成分x1的特征根为5.11,解释了总变异的73.07%,计量结果分析表明,第一主成分主要有gdp总量d2、人均可支配收入d3、广义的货币总量f1、外部的农产品价格指数f2、农业生产成本因素农用化肥施用总量s2,上述因素的相关系数均为正,均超过了0.4,对主成分x1影响比较显著,也就证明了,农产品价格波动主要受需求、成本、外部因素、金融因素四个影响,大致表明价格与需求、成本、金融因素成正向相关;外部农产品价格具有传导机制并且作用于内部农产品价格,这与主流研究的观点是一致的。需要说明的是,d1的系数为负,查阅湖南省统计年鉴,其2001至2010年的总人口数并没有出现显著的增长,反而由2001年的6596万人下降到了2010年的6370万人,其农产品价格与人口数也呈正向相关,并不影响农产品价格与需求呈正向相关关系。第二个主成分x2的特征根为1.01,解释了总变异的14.49%,第一、第二主成分累计贡献率为87.56%,超过了85%的临界值。因此,选定前两个主成分建立模型。

logpi=0.230788logx1+0.59447logx2-2.2969

回归分析结果,调整后的判定系数r2=0.972,体现了较好的拟合优度,同时x1(prob=0.006)、x2(prob=0.011)、常数项c(prob=0.0015)的概率值就小于0.05临界值,且都能通过t检验和f检验,sc(-3.0279)、aic(-3.218)的值较小,因此回归结果较好。

从回归方程可以看出,由于两边取的都是对数,所以估计的系数具有弹性的经济意义,当第一主成分每上涨0.230788%,第二主成分每上涨0.59447%,农产品价格指数上涨1%,也就说明第一主成分、第二主成分对农产品价格波动具有显著的影响,存在经济意义。同时,弹性系数均为正,又再一次证明价格变动与需求、成本、外部价格、金融因素呈正向相关关系。

五、结论及建议

本文选取湖南省农产品价格指数作为研究样本,第一部分运用census—x12和h-p分析方法,发现湖南省农产品价格波动整体呈波动上升趋势,波动峰值逐渐增大,经历了两个完整波动周期和半个上行周期,波动季节性明显,同时2008年之后,价格波动不规则性明显增强。第二部分则主要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发现农产品价格波动受需求、成本、金融、外部价格四个因素影响,且研究结果表明均呈正向相关关系。分离出主成分之后,发现两个主成分的经济弹性系数分别为0.23%、0.5944%,存在明显的经济意义。

鉴于农产品的波动特征,政府部门应采取相应的措施、配合国家宏观调控经济政策,防止农产品价格的大起大落。第一是控制农产品的需求过快增长,使农产品需求伴随经济增长呈合理稳步增长态势。第二是加大对主要农产品的重点

产区的扶持力度以及现代化农业配套设施的建设,继续加大对重点农产品生产的补助,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实现农产品增产增收,降低农产品生产成本,以保障农产品产量长期稳定的增长。第三是从金融层面,控制信贷总量和货币投放量,同时加强对游资及金融投机农产品的监控,严厉打击炒作农产品行为。第四是加强信息化平台建设,密切关注国际农产品价格的变化,在国内外农产品价格传导机制中建立一道“安全阀”,防止外部的剧烈冲击,建立自然灾害的预警机制,减缓自然灾害对农产品生产的消极影响。

【参考文献】

[1] 徐雪高:新一轮农产品价格波动周期:特征、机理及影响[j].财经研究,2008(8).

[2] 罗峰:外部冲击对我国农产品价格波动的影响——基于svar模型的实证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2011(10).

[3] 巫国兴:我国农产品价格波动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1997(6).

[4] 顾国强:中国农产品价格波动特征分析——基于国际市场因素影响下的局面转移模型[j].中国农村经济,2011(10).

[5] 税尚楠:世界农产品价格波动的新态势:动因和趋势探讨[j].农业经济问题,2008(6).

[6] 胡冰川:国际农产品价格波动因素分析——基于时间序列的经济计量模型[j].中国农村经济,2009(7).

[7] 傅晓:国际农产品价格波动的特点、规律与趋势[j].中国农村经济,2009(5).

[8] 王孝松:国际农产品价格如何影响了中国农产品价格[j].经济研究,2012(3).

[9] 金三林:国际主要农产品价格波动的特点及影响因素[j].经济纵横,2012(3).

[10] 易丹辉:数据分析与eviews应用[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11] 高铁梅: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与建模——eviews应用及实例(第二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12] david f.findley,brian c.monsell:new capabilities and methods of the x-12-arima seasonal adjustment program[j].journal of business and economic statistics,1998(16).

篇10

一、完善制度,依法监测。

为了进一步做好价格监测工作,建立健全一系列规章制度,如:《价格监测质量管理制度》、《日常价格监测工作制度》、《价格监测人员岗位责任制》、《价格监测工作流程》、《价格异常波动监测预警制度》等等。尤其是为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加大价格监测工作力度,以宏观决策和公共管理服务为核心,建立三个体系以应对突发事件,即:着重以提高监测人员素质为主要内容的价格监测组织体系;以分析价格动态,预测走势,预报警情,提出建议为主要内容的价格分析预测体系;以提高监测数据质量为主要内容的价格监测质量保障体系。通过加强制度建设,进一步规范价格监测工作,提高该项工作的科学性、实效性和准确性。

二、加强预测预警能力建设,提高应对市场价格异动的能力。

按照省、市价格主管部门要求,成立监测预警工作组,负责价格预警和应急监测任务的具体落实;建立市场巡视、预警报告、应急值班、跟踪监测等各项工作制度;设立专门的移动、固定值班电话,畅通信息传递渠道,努力做到“见之未萌,防之未然”。

三、切实提高分析预测水平。

重点关注粮食、农资、成品油、公用事业等商品和服务价格走势,分析价格变动的原因和影响;严格执行定期分析制度,每月、每半年、每年对重要商品价格走势进行分析;做好重大节假日期间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商品和服务价格走势的分析;紧跟市场热点,及时反映市场价格波动的倾向性、苗头性问题;围绕价格工作的重点内容,拟定调研课题,开展调查研究。

四、加强价格监测点的管理,优化监测网络。

根据实际需要,对我县的监测点进行及时调整,认真梳理,合理增删,科学优化,构建反应灵敏、覆盖全面、重点突出的价格监测网络。努力规范价格监测点单位的行为,规范监测点兼职采价员和采报价行为,从源头上保障价格监测质量。

五、加强以农产品为重点的信息工作

正确引导生产、流通、消费。按时将我县农副产品、农业生产资料等重要商品和服务价格监测数据报送上一级价格主管部门,以供农民及时了解我县的商品价格信息,正确引导我县农产品市场。

篇11

关键词:农业企业;“走出去”;对外直接投资;比较优势

中图分类号:F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7-0187-02

目前中国农业一方面土地、水资源严重匮乏,另一方面部分农产品、劳动力过剩等问题日益突出。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农业国际化的深入发展,农业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国外农业跨国公司对中国农业经济的主导作用明显增强。中国政府为了缓解当前的这种局面,制定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积极鼓励有条件的农业企业“走出去”,到国外去投资。国内相当一部分农业企业技术力量较雄厚,已具备较强的产业优势和综合竞争力,但受制于有限的土地和市场,难以进一步扩大发展。在此情况下,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可缓解国内经济发展与资源短缺的矛盾,绕开国外贸易壁垒,既为占领国外商品市场、获取境外农业自然资源创造了条件,又可以加快催化和培育中国具有著名品牌和国际竞争力的大型跨国农业公司,提升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对外直接投资的主流理论对开始“走出去”的中国农业企业具有指导和借鉴的作用。

一、中国农业企业需要“走出去”,也能够“走出去”

(一)中国农业自然资源短缺

中国是一个劳动力丰富而土地资源、水资源、草地资源等相对稀缺的国家。不平衡理论(Hwy-Chang Moon & Thomas W.Roehl)认为,存在资产相对不平衡的企业,可以通过对外投资在国外市场寻求补偿性资产,从而使其资产组合达到平衡,竞争力得到显著增强,战略地位发生根本性逆转。因此,对外直接投资是处于相对劣势的企业增强竞争实力,在竞争中实现赶超的有效途径。无论是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企业,还是农产品加工企业,农业企业的生产活动都与农业自然资源紧密相连。不平衡理论说明当有些农业自然资源在本国不能提供或是不能全部提供时企业可以寻求资源的进口,但这样会导致本国企业生产活动对外依赖性增加,甚至还可能威胁到国家的农产品安全,这时农业企业的海外投资就成为获取农业自然资源的一种重要手段。当前应该加强引导农业企业发展跨国经营,拓展国际市场,开展境外农业资源合作开发和农产品加工,加快境外农产品生产基地和营销网络建设步伐。

(二)中国正处于对外直接投资的高速增长阶段

邓宁(John.H.Dunnin)的对外投资周期理论根据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划分了四个经济发展阶段。认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2 000美元~4 750美元时一国对外投资增加,增速有可能超过外资流入增速。根据国家统计局2010年7月2日的经初步核实的2009年国内生产总值现价总量为340 507亿元,根据2010年7月27日 1美元=6.7797人民币元汇率折算,并按全国13.38亿人(数据来源于中国人口信息网)计算大约人均国内生产总值3 753.69美元,正处于对外直接投资高涨阶段(这里用国内生产总值代替国民生产总值)。在邓宁看来,跨国投资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会随着经济发展而进行动态演进。虽然该理论在分析中只用了人均这个单一指标并据此来判断企业整体所具有的优势状态和对外投资直接规模,其结论很难说是全面的,但从跨国投资的实践看,世界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国际投资地位的变化大体上符合这一发展趋势,所以该理论也可以作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一个判断依据。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中国农业已经在产业体系、研究体系、人才培养、高科技方面形成了一定的优势,这是中国农业进行国际投资的先决条件。

二、重视培育和发挥比较优势

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通过采取适当的发展战略和政策措施,能在一定程度上创造和培育出对外直接投资所需的某些比较优势,进而利用这些比较优势参与国际投资。正如拉奥(sanjaya Lall)的技术本地化理论所认为的那样,发展中国家企业能够在较低技术水平基础上形成赖以对外直接投资的企业特有优势,也就是说当发展中国家对来自发达国家成熟技术进行本地化改造后,就具有了自身的竞争优势;另外,企业跨国经营的过程本身会使企业获得和增加新的优势,因为跨国经营不仅是企业实现优势的活动,而且是企业在更大的空间内寻求优势,发展壮大自己的活动。所以,中国农业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

(一)组建大型跨国农业企业集团,形成规模经济优势

海默(Hymer S.H.)的厂商垄断优势理论认为规模经济优势是企业特有优势之一。跨国企业通过水平的或垂直的一体化经营可以取得当地企业所不能达到的生产规模,降低成本。跨国企业还可以实行国际专业化生产,利用各国生产要素价格的差异,合理布置生产区位来取得企业内部与外部规模经济,获得一定的竞争优势。从整体上看,目前中国农业企业和国外大型跨国农业公司相比规模还较小,集约化程度还不高。企业规模小,企业内部市场就小,外部交易成本就较大,难以形成规模经济优势,更难以与外国大型跨国农业企业抗衡。为此,积极引导农业企业围绕壮大主业,加强国际资本运作,开展和规范企业兼并、收购,提高企业集约化程度,增强企业国际竞争力。

(二)培育世界品牌的农业跨国公司

厂商垄断优势理论还意味着培育世界品牌的重要性。培育世界品牌的跨国公司,已成为各国提高综合国力,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战略。像泰国正大集团、嘉吉、美国先锋国际良种公司、德国KWS种业集团、美国孟山都集团等这样一批跨国农业公司,它们能够持续增长几十年、上百年,能够在世界市场获得统治地位,是与其品牌经营策略分不开的。中国农业跨国公司还处于起步阶段,属于发展中国家小型的跨国公司。培育世界级的品牌对中国农业企业的长远发展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三、人民币升值为中国农业企业“走出去”提供了机遇

阿利伯(R.Z.Aliber)的资本化率理论认为货币市场的不完全导致了目前世界上存在着若干通货区域。各种货币的地位强弱不同,强币的币值稳定,汇率坚挺,而弱币正好相反。强币通货区的跨国公司用该种货币购置其他区域资产是有利的。另外,该理论还认为强币通货区的跨国公司,能够以较低的利率在金融市场筹资,从而为其在海外投资设厂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自2005年7月汇改以来,人民币对美元升值幅度达22%。在汇改推进的五年中,人民币一直面临着巨大的升值压力:一方面中国外汇储备居高不下,贸易顺差不断扩大;另一方面国际市场要求人民币加速升值的呼声不断。在可预见的将来,人民币升值的趋势不大可能逆转。另外,全球金融危机导致全球许多资产的价格进一步下跌,中国企业对外投资、并购的成本在进一步降低。特别是有些国家,有些经济体,为了应对危机、振兴自己的经济,出台了许多吸引外商投资的政策和措施,消除了原来设定的一些政治。这些都为中国农业企业“走出去”,开展对外直接投资提供了一个重要机遇。

四、重视“走出去”的区位选择,加强对周边国家或地区的投资

一国企业“走出去”首先面临的就是“走到哪里去”的问题,所以区位的正确选择是企业能否成功“走出去”的关键。对外直接投资的主流理论都十分关注企业“走出去”的区位选择。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理论认为在海外经营的地理扩展上,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在很大程度上受“心理距离”(包括文化、习惯和语言等)的影响,其对外直接投资首先是利用种族联系在周边国家进行直接投资,随着海外投资经验的积累,逐步向其他发展中国家扩展,最后为获得更复杂的技术开始向发达国家投资。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与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存在密切联系。中国农业企业在“走出去”的区位选择上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如果企业的基本目标是开拓市场,利用当地廉价的劳动力,那么就应该进入劳动力价格比较低廉、基础条件和制度环境较好的国家或地区;(2)如果企业是为了提高技术水平,就应该到技术资源与智力资源密集的地方投资。尽量采取与具有最新技术的企业合作或合资的方式,充分利用技术溢出效应,获得国内得不到的技术和管理技能;(3)如果是为了回避贸易摩擦,则应该到那些市场准入门槛高、贸易摩擦频繁的国家和地区投资;(4)资源开发型企业可以到东南亚、拉美和非洲等农业自然资源丰富、自然条件好的发展中国家和不发达国家去投资,通过对外投资建立海外农产品供应基地。

根据弗农(Raymond Vernon)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和小岛清的比较优势理论,当前中国农业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应以东南亚发展中国家为主,一方面这些国家符合中国农业结构特点,可减少投资的风险,另一方面因为这些国家多是华人聚集地,与中国有着相似的文化背景,可以充分利用中国对这些国家的特定区位比较优势。如印度尼西亚是农业大国,但农业生产水平相对中国较为落后,每公顷土地棉花产量仅2.7吨,在农作物品种选育和应用上与中国有较大差距。但该国土地资源丰富,有1 300万公顷的土地可以用来种植棉花,气候条件优越,农业生产条件极佳,但每年却要花费大量的外汇进口棉花、稻谷等农产品。

参考文献:

[1]俞毅.论中国对非洲跨国农业投资的战略构建[J].农业经济问题,2009,(11):33-39.

[2]尹成杰.农业跨国公司与农业国际化的双重影响[J].农业经济问题,2010,(3):4-10.

[3]江小涓,杜玲.对外投资理论及其对中国的借鉴意义[J].经济研究参考,2002,(73):13-25.

[4]陈华.厂商垄断优势理论与中国境外企业特有优势提高的分析[J].财贸研究,2001,(2):24-26.

篇12

关键词:农业企业;“走出去”;对外直接投资;比较优势

目前中国农业一方面土地、水资源严重匮乏,另一方面部分农产品、劳动力过剩等问题日益突出。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农业国际化的深入发展,农业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国外农业跨国公司对中国农业经济的主导作用明显增强。中国政府为了缓解当前的这种局面,制定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积极鼓励有条件的农业企业“走出去”,到国外去投资。国内相当一部分农业企业技术力量较雄厚,已具备较强的产业优势和综合竞争力,但受制于有限的土地和市场,难以进一步扩大发展。在此情况下,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可缓解国内经济发展与资源短缺的矛盾,绕开国外贸易壁垒,既为占领国外商品市场、获取境外农业自然资源创造了条件,又可以加快催化和培育中国具有著名品牌和国际竞争力的大型跨国农业公司,提升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对外直接投资的主流理论对开始“走出去”的中国农业企业具有指导和借鉴的作用。

一、中国农业企业需要“走出去”,也能够“走出去”

(一)中国农业自然资源短缺

中国是一个劳动力丰富而土地资源、水资源、草地资源等相对稀缺的国家。不平衡理论(hwy-chang moon & thomas w.roehl)认为,存在资产相对不平衡的企业,可以通过对外投资在国外市场寻求补偿性资产,从而使其资产组合达到平衡,竞争力得到显著增强,战略地位发生根本性逆转。因此,对外直接投资是处于相对劣势的企业增强竞争实力,在竞争中实现赶超的有效途径。无论是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企业,还是农产品加工企业,农业企业的生产活动都与农业自然资源紧密相连。不平衡理论说明当有些农业自然资源在本国不能提供或是不能全部提供时企业可以寻求资源的进口,但这样会导致本国企业生产活动对外依赖性增加,甚至还可能威胁到国家的农产品安全,这时农业企业的海外投资就成为获取农业自然资源的一种重要手段。当前应该加强引导农业企业发展跨国经营,拓展国际市场,开展境外农业资源合作开发和农产品加工,加快境外农产品生产基地和营销网络建设步伐。

(二)中国正处于对外直接投资的高速增长阶段

邓宁(john.h.dunnin)的对外投资周期理论根据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划分了四个经济发展阶段。认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2 000美元~4 750美元时一国对外投资增加,增速有可能超过外资流入增速。根据国家统计局2010年7月2日发布的经初步核实的2009年国内生产总值现价总量为340 507亿元,根据2010年7月27日 1美元=6.7797人民币元汇率折算,并按全国13.38亿人(数据来源于中国人口信息网)计算大约人均国内生产总值3 753.69美元,正处于对外直接投资高涨阶段(这里用国内生产总值代替国民生产总值)。在邓宁看来,跨国投资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会随着经济发展而进行动态演进。虽然该理论在分析中只用了人均这个单一指标并据此来判断企业整体所具有的优势状态和对外投资直接规模,其结论很难说是全面的,但从跨国投资的实践看,世界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国际投资地位的变化大体上符合这一发展趋势,所以该理论也可以作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一个判断依据。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中国农业已经在产业体系、研究体系、人才培养、高科技方面形成了一定的优势,这是中国农业进行国际投资的先决条件。

二、重视培育和发挥比较优势

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通过采取适当的发展战略和政策措施,能在一定程度上创造和培育出对外直接投资所需的某些比较优势,进而利用这些比较优势参与国际投资。正如拉奥(sanjaya lall)的技术本地化理论所认为的那样,发展中国家企业能够在较低技术水平基础上形成赖以对外直接投资的企业特有优势,也就是说当发展中国家对来自发达国家成熟技术进行本地化改造后,就具有了自身的竞争优势;另外,企业跨国经营的过程本身会使企业获得和增加新的优势,因为跨国经营不仅是企业实现优势的活动,而且是企业在更大的空间内寻求优势,发展壮大自己的活动。所以,中国农业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

(一)组建大型跨国农业企业集团,形成规模经济优势

海默(hymer s.h.)的厂商垄断优势理论认为规模经济优势是企业特有优势之一。跨国企业通过水平的或垂直的一体化经营可以取得当地企业所不能达到的生产规模,降低成本。跨国企业还可以实行国际专业化生产,利用各国生产要素价格的差异,合理布置生产区位来取得企业内部与外部规模经济,获得一定的竞争优势。从整体上看,目前中国农业企业和国外大型跨国农业公司相比规模还较小,集约化程度还不高。企业规模小,企业内部市场就小,外部交易成本就较大,难以形成规模经济优势,更难以与外国大型跨国农业企业抗衡。为此,积极引导农业企业围绕壮大主业,加强国际资本运作,开展和规范企业兼并、收购,提高企业集约化程度,增强企业国际竞争力。

(二)培育世界品牌的农业跨国公司

厂商垄断优势理论还意味着培育世界品牌的重要性。培育世界品牌的跨国公司,已成为各国提高综合国力,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战略。像泰国正大集团、嘉吉、美国先锋国际良种公司、德国kws种业集团、美国孟山都集团等这样一批跨国农业公司,它们能够持续增长几十年、上百年,能够在世界市场获得统治地位,是与其品牌经营策略分不开的。中国农业跨国公司还处于起步阶段,属于发展中国家小型的跨国公司。培育世界级的品牌对中国农业企业的长远发展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三、人民币升值为中国农业企业“走出去”提供了机遇

阿利伯(r.z.aliber)的资本化率理论认为货币市场的不完全导致了目前世界上存在着若干通货区域。各种货币的地位强弱不同,强币的币值稳定,汇率坚挺,而弱币正好相反。强币通货区的跨国公司用该种货币购置其他区域资产是有利的。另外,该理论还认为强币通货区的跨国公司,能够以较低的利率在金融市场筹资,从而为其在海外投资设厂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自2005年7月汇改以来,人民币对美元升值幅度达22%。在汇改推进的五年中,人民币一直面临着巨大的升值压力:一方面中国外汇储备居高不下,贸易顺差不断扩大;另一方面国际市场要求人民币加速升值的呼声不断。在可预见的将来,人民币升值的趋势不大可能逆转。另外,全球金融危机导致全球许多资产的价格进一步下跌,中国企业对外投资、并购的成本在进一步降低。特别是有些国家,有些经济体,为了应对危机、振兴自己的经济,出台了许多吸引外商投资的政策和措施,消除了原来设定的一些政治性障碍。这些都为中国农业企业“走出去”,开展对外直接投资提供了一个重要机遇。

四、重视“走出去”的区位选择,加强对周边国家或地区的投资

一国企业“走出去”首先面临的就是“走到哪里去”的问题,所以区位的正确选择是企业能否成功“走出去”的关键。对外直接投资的主流理论都十分关注企业“走出去”的区位选择。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理论认为在海外经营的地理扩展上,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在很大程度上受“心理距离”(包括文化、习惯和语言等)的影响,其对外直接投资首先是利用种族联系在周边国家进行直接投资,随着海外投资经验的积累,逐步向其他发展中国家扩展,最后为获得更复杂的技术开始向发达国家投资。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与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存在密切联系。中国农业企业在“走出去”的区位选择上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如果企业的基本目标是开拓市场,利用当地廉价的劳动力,那么就应该进入劳动力价格比较低廉、基础条件和制度环境较好的国家或地区;(2)如果企业是为了提高技术水平,就应该到技术资源与智力资源密集的地方投资。尽量采取与具有最新技术的企业合作或合资的方式,充分利用技术溢出效应,获得国内得不到的技术和管理技能;(3)如果是为了回避贸易摩擦,则应该到那些市场准入门槛高、贸易摩擦频繁的国家和地区投资;(4)资源开发型企业可以到东南亚、拉美和非洲等农业自然资源丰富、自然条件好的发展中国家和不发达国家去投资,通过对外投资建立海外农产品供应基地。

根据弗农(raymond vernon)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和小岛清的比较优势理论,当前中国农业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应以东南亚发展中国家为主,一方面这些国家符合中国农业结构特点,可减少投资的风险,另一方面因为这些国家多是华人聚集地,与中国有着相似的文化背景,可以充分利用中国对这些国家的特定区位比较优势。如印度尼西亚是农业大国,但农业生产水平相对中国较为落后,每公顷土地棉花产量仅2.7吨,在农作物品种选育和应用上与中国有较大差距。但该国土地资源丰富,有1 300万公顷的土地可以用来种植棉花,气候条件优越,农业生产条件极佳,但每年却要花费大量的外汇进口棉花、稻谷等农产品。

参考文献:

[1]俞毅.论中国对非洲跨国农业投资的战略构建[j].农业经济问题,2009,(11):33-39.

[2]尹成杰.农业跨国公司与农业国际化的双重影响[j].农业经济问题,2010,(3):4-10.

[3]江小涓,杜玲.对外投资理论及其对中国的借鉴意义[j].经济研究参考,2002,(73):13-25.

[4]陈华.厂商垄断优势理论与中国境外企业特有优势提高的分析[j].财贸研究,2001,(2):24-26.

篇13

一、消费品零售额不能全面准确反映消费需求的变化趋势

2008年我国消费品零售额名义增长21.6%,比上年增速提高4.8个百分点,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14.8%,比上年增速提高2.3个百分点。数据表明,在经济调整中消费品零售额保持了较快增长。但是,由于现阶段消费内涵的变化和统计口径的问题,消费品零售额不能全面准确反映消费需求的变化趋势。

一是消费品零售额没有涵盖服务消费。消费品零售额主要是统计城乡居民商品实物消费的增长变化,不包括服务消费。但是,最近几年我国人均GDP已达到2000---3000美元左右,发展性、享受性等服务消费快速增长,占总消费的比重不断提高。由于大多服务消费不是刚性消费,受金融危机和收入预期减少的影响,2008年居民对旅游、文化、健身等方面的非物质消费有所减少,这在消费品零售额中没有反映出来。

二是消费品零售额没有包括住房消费。新世纪以来,随着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汽车和住房消费成为居民商品消费最重要、最大量级的构成部分,并有效带动了相关消费需求的增长。但是,在消费品零售额中只包括限额以上的一部分汽车消费,不包括对整体消费有举足轻重影响的住房消费。2008年我国住房消费呈现近10年来的最大跌幅,但在消费品零售额涨落变化中没有包括这部分内容。

三是消费品零售额的统计方式掺杂了地方利益。我国多项统计指标是按行业或部门通过垂直统计渠道得到,数据较为规范和可信,而消费品零售额数据是根据全国30个省份上报数据汇总得到,有些省份为了突出自己的政绩,在消费品零售额统计时存在估算和虚报的问题,数据具有一定的水分,消费品零售额的统计制度有待改善。

基于消费品零售额指标存在的上述问题,我们在判断消费需求变化趋势时,不能仅仅依靠消费品零售额,而需要拓宽角度,从多方面论证分析,有时还需要按照经济内涵对数据进行二次加工,深入分析内在变化,得出有依据的结论。

二、2008年消费需求主要指标基本呈现下降走势

在我国的统计中,反映消费需求变化的指标主要有三大类:第一类是反映居民和集团商品消费的“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月度统计),第二类是反映城乡居民商品和服务消费之和的人均消费性支出(季度统计),第三类是支出法GDP核算中反映总消费的最终消费(年度统计)。要研究消费需求变化趋势,需要对各类消费指标进行综合客观分析,不能以偏概全,更不能以局部变化代表总体趋势。

(一)2008年最终消费实际增速下降,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依旧小于投资

最终消费是衡量商品消费和服务消费之和变化走势的总量指标,计算消费率和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用最终消费,它的变化走势可以综合反映消费需求的变化趋势。2008年最终消费增长变化呈现如下特征:

一是最终消费实际增长低于上年,为最近4年的最低点。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08年我国最终消费名义增长16.1%,基本与上年持平,但是扣除物价因素后,最终消费实际增长9.6%,比2007年实际增速降低1.5个百分点,最终消费实际增长降至2005年以来的最低点,见表1。

二是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低于投资。经过初步测算,2008年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4.7%,资本形成总额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6.2%,消费贡献率低于投资贡献1.5个百分点;2008年消费拉动经济增长4个百分点,资本形成投资拉动经济增长4.2个百分点,投资拉动作用大于消费,2007年我国曾出现消费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大于投资的情形(参见表1),2008年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再次低于投资。

三是消费率延续下降走势。2000年以来我国基本保持消费率下降和投资率升高的走势,2008年也不例外。2008年消费率为48.6%,比上年降低0.2个百分点,投资率为43.5%,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

2008年最终消费和资本形成总额与经济增长变化关系说明,当前我国经济增长主要拉动因素仍然是投资,消费率、消费贡献率不断降低和投资率、投资贡献率不断提高的增长格局没有发生逆转,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依然小于投资,消费需求没有形成与经济周期不同步的独立走势。

(二)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增速有所减慢,服务消费降幅大于商品消费

2008年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增长变化呈现如下特点:

一是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增速均比上年有所减慢。2008年受经济不景气、大量农民工返乡等因素的影响,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费信心普遍降低,人均消费性支出增速呈现明显减慢的态势。2008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为11242.80元,比2007年名义增长12.5%,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6.5%,名义增长和实际增长分别比上年降低2.5和3.5个百分点。2008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现金支出为31594比2007年名义增长为14.2%,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为6.5%,名义增长和实际增长分别比上年降低0.4和1.5个百分点。

二是服务消费减速幅度明显大于商品消费。2008年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增速有所减缓,从人均消费的类支出结构看,服务类消费增速大幅减慢的特征比较突出,也是导致人均消费支出增速减慢的主要原因。2008年城镇居民类消费支出中,增速呈现三升五降的结构性变化。其中以商品消费为主的消费支出增速比上年有所提高,如食品、居住和杂项商品及服务增速比上年分别提高0.8、8和13个百分点。而以服务消费为主的消费支出增速比上年大幅减缓,如医疗保健、交通通讯、娱乐教育文化服务增速分别比上年大幅降低12.7、18.3和10.5个百分点,参见表2。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现金支出增速呈现食品消费和医疗保健(受当年农村医保改革影响)上升,其他类消费普遍降低的走势。

2008年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增速降低的变化走势,充分说明仅仅依据消费品零售额不能全面反映居民消费状况,服务消费作为居

民消费的重要构成部分对整体消费具有越来越大的影响,只有分析综合指标,才能准确判断消费需求的变化走势。分析表明2008年消费需求与经济走势的变化趋势是相同的,不存在反周期的变化规律。

(三)“消费品零售额+住宅销售额”实际增速明显下降,住房消费锐减是主因

消费品零售额是反映商品消费增长变化的重要指标,但它的统计是有缺憾的。我国现阶段商品消费主要包括三大部分:汽车消费,住房消费,其他商品消费。消费品零售额只包括汽车消费和其他商品消费,没有统计住房消费,但是,住房消费占消费品零售额+住宅销售额的比重越来越大,1999年住宅销售额占消费品零售额+住宅销售额的比重为6.3%,2007年提高为22.3%。因此,要全面分析商品消费的变化,不能忽略住房消费的内容。本文尝试把住宅销售额纳入消费品零售额,分析两者合计数据的实际变化情况,以更全面、准确反映商品消费的变化趋势。

2008年我国消费品零售额名义增长21.6%,实际增长14.8%,增幅均比上年有所提高,但是受全球金融危机和房地产市场低迷的影响,商品房交易市场呈现“价量齐跌”的走势,2008年住宅销售额名义增长-20.1%,比上年降低27.8,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20.5%,比上年降低68个百分点,这是1999年以来住宅销售额增长首次出现大幅下降。2008年住宅销售额占消费品零售额+住宅销售额的比重为15.8%,比上年降低6.5个百分点。住宅销售总额和增速的大幅回落,直接导致了“消费品零售额+住宅销售额”实际增速明显下降。2008年消费品零售额和住宅销售额实际增长13.9%。比上年增速回落3.4个百分点。

分析表明,受经济减速和房地产市场调整的影响,2008年消费品零售额+住宅销售额实际增幅呈现下降走势,与经济变化走势是一致的,其中住房消费对整体商品消费增长变化起到决定性的影响作用,忽略住房消费认为消费品零售额不降反升的结论是片面的。消费品零售额+住宅销售额客观和真实地反映了2008年商品消费的变化轨迹,它比单一的消费品零售额走势变化提供的信息更接近百姓的实际消费生活,突出表现了现阶段居民的消费结构特征,也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消费品零售额数据的不准确性,在今后的消费分析中可借鉴此方法。

三、扩大消费政策效果分析和对策建议

(一)扩大消费政策取得较好效果

今年1--4月我国消费市场较为活跃,消费需求增长结构呈现积极变化,主要表现为:

消费品零售额实际增速明显加快。1--4月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名义增长15%,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16.3%,增幅高于去年同期3.7个百分点,高于去年全年1.5个百分点,是1986年至今23年来消费品零售额实际增长的最高水平。

农村消费增长快于城市消费增长。1--4月城市消费增长14.1%,农村消费增长16.9%,农村消费增长高于城市消费2.8个百分点。农村消费增速已连续4个月快于城市消费,在政策作用下这一增长格局有望延续。

汽车市场销售量大幅提高。1--4月份,汽车累计产销372.48万辆和383.19万辆,同比增长6.40%和9.43%。其中乘用车产销269.29万辆和282.67万辆,同比增长9.75%和15.09%。前四个月新车销量超过美国、日本,成为全球新车销量第一大国;全国汽车产销率达到101.3%,行业库存创两年以来新低。

住房销售大幅回升。1--4月,商品住宅销售面积增长18.6%,销售额增长38.6%,增速同比分别提高36.9和37个百分点,北京、上海等重要城市商品房成交量明显回升。此外,1--4月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中,家具类同比增长23.9%,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增长17.3%,与住房消费相关的商品销售增长大大高于其他商品销售增长。

数据分析表明,要加强和延续消费持续较快增长的势头,进一步扩大消费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必须围绕扩大汽车和住房消费、提升农村消费等消费重点进一步完善扩大消费政策,这样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进一步扩大消费的政策建议

目前,面临世界经济严重衰退出口需求大幅萎缩,全球经济增长模式的重大变化,以及国内普遍产能过剩导致投资增长空间受限等严峻挑战,要求在“扩内需、保增长”的大局中更多地发挥消费需求的作用。

1、通过提高工资和减税,逐步提高劳动者报酬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

我国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劳动者报酬占比由2000年的51.4%降低为2007年的39.7%,大大低于发达国家与我国相同发展阶段时50%左右的水平。因此,要进一步扩大消费,应大力调整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结构,收入分配向劳动者倾斜,3年内逐步使劳动者报酬占国民收入的比例提升为45%左右。

一是将经济增长和职工收益密切挂钩。建立健全不同部门、行业和地区职工工资增长与经济增长保持大体同步的机制,将两者增长关系作为地方政府政绩考核指标之一。

二是降低政府税收占国民收入的比重。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政府税收占比较高,2004--2008年各项税收(扣除企业所得税)占国内生产总值平均比重为14--15%,高于日本4--5个百分点。如果政府税收所得降低4--5个百分点转移给居民,大约可使劳动者报酬增加8900--11000多亿元。

2、给低收入群体发放消费券,扩大其消费能力

建议采用定期和不定期相结合的方式,在全国范围内给低收入群体发放每人每次500---800元的消费券,可要求配套一定比例现金使用消费券,并规定半年内用完消费券。

3、力促房价合理回归,推动住房销量稳定回升

一是打破形成高房价的利益链条,促使房价回落到居民可支付的水平。全面清理各种税费,大幅降低房地产开发成本;对闲置一定时间不降价、未出售的商品房予以商品房报价额20%的处罚;对拥有多套住房的家庭征收房产税,促使商品房价合理回归。

二是对地方政府投资保障性住房给予贴息或转移支付。建议中央财政设立住房保障专项基金,对地方政府投资保障性住房给予贴息或转移支付的支持。

三是建议政府采取逆向拍卖的方式购买存量商品住房。建议地方政府采取逆向拍卖的方式购买存量商品住房。一方面,政府给出一定区域房地产价格的指导价,让开发商参与竞拍,低价者中标;另一方面,政府自己购买,将其用于保障性住房,卖给或租给中低收入群体。按照开发商成本价格逆向拍卖一部分商品房,既可缓解开发商资金紧张的局面,也可减少政府建房的时间和人力成本,消化房地产库存。

四是提高住房货币补贴的标准。当前的住房补贴标准是根据1998年每平米3500--4000元的经济适用房确定的,建议国家根据经济发展情况、职工工资水平、各地区普通商品住房价格变动等因素适时进行调整,较大幅度提高住房货币补贴标准,房价高的省市可根据当地情况适当上浮。

4、改善用车环境,进一步稳定汽车市场发展

一是逐步取消高速公路路桥费的收取。在取消二级公路收费的基础上,对高速公路和国道进行贷款期限、贷款总额、运营使用年限和成本回收情况的统计,按年限逐步取消其路桥费。

二是鼓励开发和使用新能源汽车。尽快制订新能源汽车上牌上路等具体使用规定,完善新能源汽车的补贴和鼓励办法,将补贴消费者作为重要原则,将新能源汽车基础设施纳入补贴范围,免除购置税和增加政府采购力度。

三是严格执行汽车报废制度,保证正常汽车更新周期。

5、加大工业反哺农业的力度,将销往农村商品的返还率提高至17%

一是增加“家电下乡”的种类品种。除彩电、冰箱、洗衣机和手机外,还要增加农民关注的微波炉、摩托车和燃气灶等小家电,增加种类和型号,扩大可供选择的余地。

二是简化家电补贴手续。建议家电补贴由定点销售网点直接为农民办理,不需到财政所申报备案,实行“一站式”服务。

三是建议政府将销往农村的家电、电脑和汽车等工业品的财政补贴比例提高至17%。目前农民收入水平和耐用消费品拥有率与城市居民相差10年以上,要尽快缩小城乡差距,需要城市经济对农民做出更大的反哺补贴。

篇14

目前,国际油价似有筑底迹象。而农产品多头们也开始跃跃欲试。但有分析人士指出,从基本面看,两者基本运行方向一致,长期走牛还言之尚早。而且,两者波动幅度有差异,见顶见底时间存在着差别,农产品投资者应把握好节奏。

原油粮价同进共退

虽然不及化工品与原油之间的紧密性,但有研究机构称,能源价格与农产品价格之间的联系“很可能从还是用马来拉车的时代就有了”。两者的联系反映出的因素包括农作物在制作生物燃料上得到日益充分的利用,以及原油及其副产品(化肥)作为农户的一个生产成本的重要性。

接受笔者采访的人士解释,原油价格下跌将会直接拉低汽油、柴油、化肥、农药、农膜、除草剂等的价格,这将降低农产品的生产和农用机械的生产、运输等成本,带动农产品价格回落。在生产燃料酒精的农产品中,玉米占50%,甘蔗占40%,其他有小麦、甜菜、木薯等,生物柴油涉及的有豆油、棕榈油等。而部分农产品价格走低还会带动其他农产品价格回落,从而导致农产品整体维持低位运行。

例如,原油对油脂有较大带动作用。近期原油价格回落,打压棕榈油价格。由于棕榈油是油脂中价格相对较低的品种,一般作为豆油的掺兑替代品,是国际上特别是欧洲重要的生物燃油原料。

国际投行新西兰银行称,直到2015年以前,粮食和原油的价格大体是同进共退的,凸显出两者强劲的相关关系。“用学术的话来表达,两者自1990年以来的相关系数为+0.92,而2000年以来则是更高的+0.94。”该行表示,其用联合国粮农组织每月公布的数据作为粮食价格的基准。

新西兰银行称,“低能源价格有利于生产更多食物,如果其他因素保持不变的话。”新西兰银行表示,而更多的产出意味着粮食价格在走低。

与此同时,低迷的原油价格也“削弱了能源生产商为粮食支付更高价格的能力”。这一因素已十分明显,例如在俄罗斯农产品市场已有体现(尽管其影响受到了制裁与反制裁的干扰)。

宝城期货金融研究所所长助理程小勇说,从原油和农产品价格的联动机制来看,有两条影响路径:一是原油和农产品存在能源替代关系,其中农产品可作为制造生物燃料的原材料。统计发现,燃料乙醇与生物柴油等生物能源项目与国际原油期货市场构成了协整关系,即三者具备了关联性与相互影响的作用机制。二是,原油和农产品都可以作为衡量通胀的同步指标,因此二者在对冲通胀方面也有类似作用。因此,长期来看,原油价格和农产品价格也存在中等偏上的正相关关系。

方正中期期货研究员杨莉娜认为,原油与农产品之间的关系多数表现为间接带动。首先,原油是最主要的大宗商品之一,也是很多商品的生产的基本原材料,因此原油波动影响其生产成本,农产品种植中使用的农机具及生产资料与原油价格波动相关,因此也会受到间接影响。其次,原油兼具商品属性与金融属性,若因宏观经济景气情况影响到农产品的需求,则也会与原油产生联动关系。第三,部分农产品,如油脂类、玉米、糖等,因生物燃料生产兴起,对原油下游产出品形成一定的替代作用,从而产生了进一步的密切联系,联动加剧。通常原油价格波动传导会影响相关农产品走势,但农产品走势却难以形成反作用。

农产品大幅跑赢油价

不过,2014年末以来,两者的价格联系被打破,油价降幅远超农产品价格下跌幅度。

“过去一年半中,粮食价格大幅跑赢原油价格,”新西兰银行表示。“从粮食生产商的角度看,他可能未必这么想,因为粮价也跌了。只是粮价远没有油价跌的那么多。”

粮食和原油的价格比也因此发生了变化,这一在2005-2015年的大多数时间里都“徘徊于低位――2倍”的价格比回到了4倍的水平。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粮/油价格比均未能在4倍之上持续较长的时间(当时的高点是10倍)。

程小勇说,近年来,由于全球经济低迷,通胀温和,因此二者都处在同步下跌的趋势当中。然而,由于部分农产品供求关系在挤出通胀水分之后,其价格可能相对原油坚挺,跌幅有所差异。而且,随着原油价格的下跌,燃料乙醇和生物柴油其在成本上存在劣势,使得生物燃料产出下降,最终导致农产品库存普遍高企。

“近年来原油与农产品价格走势,因处于全球经济发展放缓过程,基本同处于价格下行之中,但联动性有所减弱,供需及商品自身的季节性规律主导了两者走势。”杨莉娜分析,近年来生物燃料概念弱化,原油价格大幅下跌后,相关产品生产生物燃料的经济性恶化,以生物柴油为例,若无相应植物油生产国补贴及强制添加政策支持,则生物柴油发展在低迷的原油价格之下已经难以为继。受此影响,原油与植物油联动性较生物柴油概念兴起而原油价格高位运行时相比已经大大减弱。

难走出独立牛市行情

展望后市,市场人士认为,受全球经济发展降速影响,原油走势持续低迷,而主产国供应并不易有效缩减,原油探底筑底仍需要经济形势转暖和需求好转。而在这个过程中,农产品则因为自身刚需支持,以及供需变化,表现得更具有独立性。

杨莉娜说,比如棕榈油因厄尔尼诺气候影响出现减产,且主产国货币贬值,这个过程中供应方的变化幅度较大抵消了需求方的不利影响,价格表现相对强势,那么原油对其的不利影响就会出现较大弱化,自身供需关系变化成为主导。原油与其价格走势的差异程度在阶段表现上就会出现较大的差异。不过从长期走势变化而言,基本的运行方向还是具有一致性,只是波动幅度,见顶见底时间存在着差别。

对于农产品多头来说,近期心情有所放松,因为油价在反弹。昨日,布伦特原油一度突破每桶35美元,较1月20日27.10美元的低位大幅反弹。

能源价格的反弹可能已经帮助刺激谷物需求,它导致美国乙醇汽油价格再度低于汽油价格。“汽油价格再次超过乙醇汽油价格,使得乙醇汽油再度被视为‘打折了的’汽油,从而给乙醇的提炼带来正面的压力,”经纪商CHS Hedging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