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6 08:27:40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农产品走势分析,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蔬菜市场受到1-4月份整体生产供应趋紧,以及储存类蔬菜结构性供应失衡,6、7月份蔬菜供应整体过剩等因素影响,全年价格波动剧烈。猪肉价格全年强势运行,尤其是上半年猪肉价格持续高位运行,生猪供应趋紧,下半年生猪产能有一定恢复。鸡蛋行情全年低迷,在盈利环境下市场淘汰过剩产能动力不足。
预计2017年主要农产品价格以下行为主,农产品市场供应保障程度有所提高。2017年一季度蔬菜、猪肉价格同比低于去年,市场供应水平较2016年提高。肉鸡市场复苏向好,蛋鸡市场可能迎来反弹,肉牛价格依旧高位运行,肉羊市场有所反弹,淡水鱼市场运行平稳。
蔬菜
供需不平衡导致蔬菜价格阶段性特征明显
从2002年以来,蔬菜市场价格走势形成了三个非常明显的阶段:一是2002-2008年蔬菜价格持续缓慢上行阶段,反映了蔬菜市场供应偏紧的总体态势,蔬菜年度价格由每公斤1.15元上升到1.84元,累计涨幅60%,年均涨幅8.1%;二是2009-2010年蔬菜价格快速上行阶段,反映了蔬菜市场供应偏紧与结构性失衡并行的态势,蔬菜价格累计涨幅51%,年均涨幅22.9%;三是2011-2016年蔬菜价格波动上行阶段,反映了蔬菜市场整体供应充足、结构性失衡的态势,蔬菜年度价格由每公斤2.36元升到3.16元,累计涨幅33.9%,年均涨幅6%,且年度价格走势呈现一年降、两年升的规律性特征。
2016年蔬菜市场价格波动幅度明显加大
一是年度平均价格最高。从历史监测数据来看,2016年蔬菜价格是自有历史数据监测以来最高的一年,平均价格达到3.16元/公斤,年度平均价格首次突破3元/公斤水平。
二是价格震荡幅度最大。2016年3月价格最高为4.54元/公斤,6月价格最低为2.01元/公斤,价格差达到2.43,最高价格是最低价格的2.26倍。从蔬菜价格离散程度分析,此前5年蔬菜月度价格平均标准差为0.47,2016年蔬菜月度价格标准差达到0.84,此前最高的是2012年的0.54,定量说明了今年蔬菜价格的大幅波动。
天气因素已成为影响蔬菜市场波动的先导性因素
自2011年蔬菜供应宽松以来,蔬菜价格的大幅上升往往伴随着异常天气的变化,天气因素对蔬菜行情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生产供应和运输两个环节,已经成为分析蔬菜市场变化的先导性因素。
2016年蔬菜价格走势呈现明显的三阶段特征
春高:1-4月,蔬菜平均价格4.02元/公斤,同比升幅31.8%。2015年年底以来的雾霾、降雨、低温等极端天气对全国蔬菜生产均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导致蔬菜整体供应趋紧,影响了春季蔬菜市场供应,根据河北省不完全统计,雾霾、低温天气导致部分蔬菜品种减产接近50%,根据北京市农业局信息中心对批发市场监测,2月6日北京主要批发市场蔬菜上市量较1月1日减少18.6%,这是导致2016年春季蔬菜r格偏高的主要原因。此外,耐储类蔬菜价格补涨拉动蔬菜价格上涨到最高水平,补涨幅度达到30.4%,拉动蔬菜价格上行6.9个百分点,贡献率达552%。
夏低:6-8月,蔬菜平均价格2.16元/公斤,同比跌幅20%。受前期蔬菜价格居高以及农业结构调整的影响,2016年夏季蔬菜种植面积增加,且主产区天气情况有利于蔬菜生产,例如张家口蔬菜产量同比增加8.4%,叶类和茄果类蔬菜大量上市供应市场,引起短期市场供应过剩,价格偏低。
秋冬稳:9-12月,蔬菜平均价格2.89元/公斤,同比升幅7%。2016年秋冬蔬菜行情与近几年走势较为一致,未出现较为明显的波动,尤其是10月份蔬菜价格平稳过渡,未出现价格偏低的情况,而且2016年冬储大白菜上市期间行情趋好,对稳定蔬菜价格起到了重要作用。2016年冬季北方设施蔬菜生产情况良好,保障了蔬菜市场供应。
蔬菜市场供应结构性特征显著
从目前蔬菜市场分类来看,耐储类、茄果类和叶类蔬菜是蔬菜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合计占到蔬菜总上市量的63%(分别占比37%、15%和11%)。这几类蔬菜在种植时期、区域、上市销售等方面的趋同性形成一股市场力量,参与市场博弈。在蔬菜价格波动较大的时期,这些品类的价格变化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耐储类蔬菜直接推动2016年3月份蔬菜价格至高位,叶类和茄果类则是引致2016年夏季蔬菜价格偏低的主要原因。从产地分布情况来看,可分为北方设施蔬菜和南方露地蔬菜,2016年入冬以来北方设施蔬菜供应较为充足,保障了叶类、部分果类蔬菜的供应,南方蔬菜受到天气影响,下半年以来供应出现一定的短板,例如椒类、菜花类价格居高。
蔬菜价格交替升降现象显著
同一种或同类蔬菜在相邻年度或茬口之间存在较为明显的价格升降交替现象,这在每季度的市场分析中都有重点提到相关品种,这是蔬菜生产者依据市场信息安排蔬菜生产的重要参考信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规避市场风险。
2017年走势研判
在不出现异常天气的情况下,主要蔬菜品种市场供应有保障,2017年一季度蔬菜价格同比低于2016年水平。长期来看,自2016年下半年以来蔬菜价格走势较为平稳,没有出现幅度过大的上升或下降,这对稳定2017年的蔬菜生产种植和市场供应很重要,预计2017年蔬菜价格同比低于2016年水平,蔬菜市场价格的波动幅度小于2016年。
建议:重点关注储存类蔬菜在2017年3月份的市场情况,2016年大白菜、土豆、胡萝卜等品种储存量较大,有可能存在新、旧茬口同时供应引致价格下跌的情况。提醒蔬菜生产者以规避市场风险为主,适当控制2016年价格水平较高品种的种植面积。关注天气变化对茄果和叶类蔬菜生产的影响。
猪肉
猪肉价格达历史高点,年内呈阶段性波动
2016年猪肉价格是自监测以来的最高水平。2016年猪肉价格呈三段式涨跌。一是1-6月的猪肉价格超高位运行阶段,平均价格为24.37元/公斤,5月份26.11元/公斤,为历史最高水平;二是7-10月的调整下行阶段,平均价格为21.92元/公斤,比高位运行阶段下降16%;三是11-12月的反弹阶段,平均价格21.64元/公斤,比10月份上涨7.3%。
政策因素促使猪肉供应增加,下半年猪肉价格回落
根据农业部统计数据,2016年下半年生猪存栏量环比增幅持续回落,同时屠宰量逐月增加,增加了猪肉市场供应。5月份开始,北京市政府连续两个月以每日5万公斤的量向市场投放储备冻猪肉,对持续上行的猪价产生了一定的抑制作用。
猪粮比持续居高,为生猪养殖丰收年
根据国家发改委统计数据,2016年猪粮比连续36周突破9:1的黄色警戒线,从3月底到6月底连续13周突破10:1的红色警戒线,生猪单位养殖盈利高达1000元以上,在猪肉价格下跌的后期,每出售一头100公斤的猪,也能盈利500-600元,处于历史最好水平。
生猪产业调整支撑猪价持续高位运行
根据数据监测,猪肉价格自2016年7月上升到较高水平之后,已经连续高位运行18个月,而且年底猪肉价格反弹的态势也较为明显。结合调研、会商的情况,纵观此次猪价上行,除了供需关系之外,在环境保护的大背景下,全国范围内生猪产业调整是支撑本次猪价高位运行的因素之一,例如全国禁养、限养区的划定,生猪产业转移等对生猪的供应均产生一定的影响。预计2017年一季度猪肉价格同比低于去年。2017年全年猪肉价格可能将逐步进入下行周期。
鸡蛋
鸡蛋市场价格全年低位弱势运行。根据历史监测数据,2016年鸡蛋价格处于2010年以来的最低水平,6-12月月度价格均处于近7年来的最低水平。蛋鸡养殖有利可图引致蛋鸡存栏量下降缓慢。从养殖场的监测数据来看,2016年蛋鸡存栏量有所下降,但降幅不大,主要原因是当前鸡蛋价格对养殖户来说仍是有利可赚。蛋鸡养殖成本下降支撑价格长时间低位运行。2016年以来玉米价格全面下降,由之前的2.4元/公斤下降到1.8元/公斤左右,降幅在25%左右,这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鸡蛋价格下降对蛋鸡行业的冲击,引致鸡蛋行情能够较长时间在较低水平上运行。
随着整体蛋鸡存栏量的增加,蛋鸡养殖的盈利空间进一步压缩,预计2017年下半年鸡蛋行情可能会迎来拐点。
白条鸡
2016年白条鸡市场行情有所好转,呈现供销两旺格局,从二季度开始白条鸡价格一直高于去年同期水平,近几年白条鸡一直处于产能淘汰阶段,行情也较为低迷,2016年调整效果初步显现。
从2013年开始北京市批发市场白条鸡上市量大幅减少,由之前的每天17万公斤左右下降到不足10f公斤,一方面说明白条鸡进入批发市场交易的比重在逐步减少,另一方面说明白条整鸡销售的比例在减少,分割销售在肉鸡销售中的比重增加。预计2017年白条鸡价格与2016年持平或略好。
牛羊肉
2016年牛肉价格走势和近3年平均价格走势基本一致,市场供需达到较为均衡状态。2016年羊肉价格走势继续低迷,主要是肉羊供应增加引致。一方面,前几年羊肉行情好,很多养殖户跟风扩大养殖规模,出现生产过剩问题;另一方面,进口羊肉上市量逐年上升,尤其是2015年签订中澳自贸协定以来,今年中国羊肉进口量同比增长50%左右。
预计2017年一季度牛肉价格同比与去年持平或略高于去年。羊肉价格已经出现回暖趋势,预计2017年一季度价格同比持平。
淡水鱼
淡水鱼的价格总体走势平稳。2016年淡水鱼价格与去年同期相比主要存在两个“后移”:一是高点后移。根据近几年价格规律,北京市淡水鱼年度价格高点一般出现在6月份,而2016年的淡水鱼价格高点出现在7月份,后移一个月。二是价格变化趋势总体后移,表现为上半年价格低于去年同期,下半年价格则高于2015年同期。从上市量来看,上半年草鱼、鲤鱼、胖头鱼的大量上市是拉低价格的主要原因。下半年价格总体偏高是由于各品种上市量呈不同程度减少造成,尤其是11-12月期间出现因产地检验和市场舆论造成的批发市场淡水鱼上市量短时性上市量减少。综合来看淡水鱼市场供需处于基本均衡状态。预计2017年一季度淡水鱼市场仍处于年度低位运行期,同比基本持平。
粮油
2016年以来,国家对稻谷、小麦仍然实施了最低收购价政策,虽然谷物总产量比去年有所减少,但供应宽松的局面依然存在。国家的粮食政策对粮食终端消费市场的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终端市场的大米、小麦价格比原粮市场更为稳定。全年东北大米价格基本稳定在4.8元/公斤水平,富强粉价格则是从2015年开始一直在每公斤3.30到3.35元之间小幅波动。
粮食价格稳中有降,
但同比仍总体上涨
1.基本情况:1-6月(下同)早籼稻均价(市场价,下同)为128.8元/50公斤,同比上涨3.8%;中晚籼稻均价为131.8元/50公斤,同比减1%;早籼米4.07元/公斤,同比上涨0.7%;中晚籼米为4.65元/公斤,同比上涨0.3%。
2.走势判断:稻谷价格有逐月下行迹象,但受国家公布最低收购价政策影响,稻谷价格仍处相对高位;稻米价格走势稳中偏弱。
3.原因分析:(1)支撑稻谷价格上涨因素,一是国家公布的今年粮食最低收购价略有提升。早籼稻132元/百斤,中晚籼稻135元/百斤,分别比上年提高12元、10元。二是去年12月29日和今年1月15日,江西省分两批启动中晚稻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截止1月31日,共收购中晚稻1.57亿斤。(2)制约稻谷价格上涨因素,一是进口大米冲击。全球大米产需基本平衡,米价走势趋弱,泰国二季稻上市,产量递增,东南亚各国大米进一步冲击我国东南沿海销区市场。农业部公布数据,一季度全国进口稻谷69.8万吨,同比增184.9%。稻谷和大米外销大受影响,加工企业无利可图,收购更为谨慎,国有粮库无法实现顺价销售,屡屡流拍,库容腾出进度减缓。二是受湖南大米镉金属超标事件影响,东南沿海消费观念可能一定程度上转向粳米。三是农民手中余有去年粮食增多,余粮率较上一年度增加13个百分点,这也进一步制约粮价走高。
4.后市展望:受国家最低收购价支撑,粮食种植成本刚性上涨推动,加上今年国有粮库轮换任务大,沿海销区因湖南镉大米事件影响,补库将倾向江西省的有利因素影响,粮价仍有上涨动力。但同时,受国际谷价远低于国内影响,进口大米将持续加大冲击,国内收购企业入市谨慎,特别是安徽、河南等省已启动小麦最低收购预案,预计今年粮价缺乏大幅上涨的可能,早稻可能在最低保护价线上开秤,期间甚至将低于最低收购价,继2009年后,江西省可能将重启早稻最低收购预案。
油菜籽价格走势渐强,但上行压力明显增大,花生仁价格有所下降
1.基本情况:油菜籽均价为5.28元/公斤,同比增0.8%;菜籽油14.9元/公斤,同比上涨6.8%;花生仁均价14.7元/公斤,同比减2.2%。
2.走势判断:从价格走势看,油菜籽价格逐月走高,特别是新菜籽上市后一直站在5.3元/公斤线上;花生仁价格逐步走低。
3.原因分析:(1)拉动价格上涨因素,今年国家公布新油菜籽收储价为2.55元/斤,较去年提升0.05元/斤,收储量为500万吨,这对油菜籽价格形成强力支撑。(2)制约价格上涨因素,近年来,国内大豆面积持续下滑,食用油缺口继续扩大,对外依存度达60%以上,大豆依存度高达80%以上。去年全球大豆产量创历史新高,油料供给总体偏紧状况有改善,价格掉头向下,对我国油料市场进口冲击力将增大。此外,由于进口油料价低且出油率高,近年来我国沿海传统销区市场企业大都进口油料做加工,由以前销区变为产区,进一步制约了油料价格提升。花生仁价格走低主要由于去年加工企业收购力度大,价格持续走高,今年企业存量大,加上畜禽养殖受影响,需求减少,短期内无法消化库存,制约了今年花生价格提升。
4.后市展望:油菜籽价格在临时收储价的支撑下仍将保持小幅上涨格局。花生仁价格可能在新花生仁上市后加速下跌。
籽棉价格稳中有升,蚕桑价格较大幅上涨,棉桑价格可能将走出低谷
1.基本情况:籽棉均价8.5元/公斤,同比上涨0.9%;皮棉均价20068元/吨,同比下跌7%;桑蚕茧均价33.5元/公斤,同比上涨6.4%。
2.走势判断:籽棉、棉花价格逐月回升,近期蚕桑价格较大幅上涨,抚州、宜春等地反映蚕桑价格强劲回升。
3.原因分析:国际棉价逐步回暖,同比高15%,国内今年棉花种植面积下降,新疆棉花长势弱于往年,省内价格面积减少,长势也不如往年,预计今年产量将减少,加上棉纺织业有回暖迹象,特别是国家公布今年棉花收储价执行20400元/吨政策,刺激棉价走出低谷。前些年蚕桑养殖遭遇寒流,伐桑弃蚕现象严重,导致今年蚕桑价格强劲反弹。
4.后市展望:虽然棉桑价格有回升势头,但全球经济复苏艰难,棉纺织业低迷的基本面未有较大改观,特别是国储棉仍达500多万吨,棉花供给仍很充裕。棉桑价格缺乏大幅上涨动力,预计将缓慢回升,逐步走出低谷。
蔬菜价格随季节波动,总体略有下跌,振幅较往年收窄
1.基本情况:白菜均价4.11元/公斤,同比上涨18.7%;青椒6.29元/公斤,同比下降19.7%;黄瓜4.9元/公斤,同比下降9.3%。结合批发市场价格日监测数据,今年上半年蔬菜价格同比总体下跌5%左右。
2.走势判断:价格总体随季节波动。春节过后,蔬菜价格连续数周下跌。3-4月换季期有较大幅上涨,5月进入生产旺季,价格逐渐回落。
3.原因分析:近年来,各地对蔬菜生产较为重视,城市供给有保障,蔬菜价格总体呈现走稳态势,加上今年气候总体正常,南北方蔬菜没有出现上市冲突和供应断档期,蔬菜价格没有大幅起落。总体看,振幅较往年收窄。
4.后市展望:随着国家和江西省保障蔬菜等鲜活农产品供应力度加大,预计蔬菜价格仍受季度和天气影响呈震荡起伏走势,但走势将逐步趋稳。
生猪价格连续走低,禽类价格大幅跳水,但近期都有所回升
1.基本情况:生猪均价为15.1元/公斤,同比下降7%;猪肉均价为23.2元/公斤,同比下降5.1%;仔猪均价31.2元/公斤,同比下降12.5%;牛、羊肉均价分别为68.8元和62.5元/公斤,同比分别上涨35.7%和19.2%;鸡肉均价18.6元/公斤,同比上涨2.3%。
2.走势判断:春节过后,生猪价格呈连续下跌走势,长达20周低于盈亏平衡点,低点时,生猪养殖户出栏一头生猪平均亏损200元左右。当前生猪价格连续4周呈现回升势头,重新站上14元/公斤线上。牛羊肉继续上涨,但涨势有所减缓。受人感染H7N9禽流感事件影响,鸡肉等家禽类产品自4月后大幅跳水,近1个月市场呈现“有价无市”,不少市场交易为零或直接关闭,养殖户遭受重大损失。随着事件平息,市场恢复营业,鸡肉价格已连续3周反弹。
3.原因分析:此轮生猪价格持续下跌,原因如下,一是生猪市场供应暂时性饱和。近年来生猪养殖发展迅速,社会资本广泛注入。当前存栏和出栏量同比仍有所提升。据东乡等县反映,30-50头母猪养殖户遍地开花。二是规模养殖抗风险能力增强。规模化养殖水平提升,全省年出栏500头规模养殖户已达1.2万户,生猪规模养殖比重达87%。规模养殖对市场风险的抵抗能力显著增强。尽管当前生猪价格低迷,但没有出现宰杀母猪现象,养殖户都期望能获得价格反弹的红利。三是防疫技术到位,意识增强。去年下半年至今,全省气候利于生猪养殖,加上防疫措施到位,没出现大的疫情,生猪存活率高。四是市场需求暂处淡季。春夏交季,暂处生猪消费淡季。尽管各省已执行冷冻猪肉收储政策,但要消化市场富余的生猪还需要时日。
4.后市展望:虽然国家及江西省加大了冷冻猪肉收储力度,生猪价格连续数周回升,但生猪存栏量依然充裕,且处于消费淡季,预计生猪价格仍将低位盘整,中秋国庆后或将进入新一轮上涨周期。随着消费者信心恢复,鸡肉等家禽需求量将增加,而市场因禽流感冲击可能存在供应断档期,预计鸡肉等家禽价格或将呈报复性反弹。
鱼类价格大幅上涨,独树一帜,预计下半年仍将延续上升势头
1.基本情况:鲤鱼均价为11.8元/公斤,同比上涨5.3%;草鱼均价为14.8元/公斤,同比上涨6.2%;鲢鱼9.2元/公斤,同比上涨8%。
2.走势判断:近几年,常规鱼类价格走势都十分稳健,今年上半年鱼类价格较大幅上涨,涨幅居主要农产品之首。
3.原因分析:一是城乡居民消费观念转变,鱼类价格理性回归;二是4月下旬与鸡鸭肉消费替代,刺激鱼类消费量;三是饲养成本推高;四是强劲外销和出口势头带动。
4.后市展望:随着鄱阳湖禁渔期结束和家禽类消费恢复,鱼类供应量增多,消费量将下降,双重制约,近期价格有所下降,但总体看仍将保持平稳上行走势。
农资价格稳中有跌,但饲料价格依然上涨
1.基本情况:国产复合肥(含量45%)2880元/吨,同比下降3.7%。国产尿素(含氮46%)、进口氯化钾(含量60%)均价分别为2330元/吨、3483元/吨,同比分别下跌5.1%和2.7%;蛋鸡配合饲料、育肥猪配合饲料均价分别为3.35元/公斤、3.47元/公斤,同比分别上涨4.3%、4.4%;农用柴油(0号)7.27元/升,同比下降2.7%。
2.走势判断:今年农资价格延续去年走势。化肥价格同比普遍下跌,仅磷肥类略有上涨。饲料类农资价格继续上扬。
3.原因分析:2012年国家调整了化肥进出口政策,小品种化肥出口收紧,多数品种实施淡旺季差异化税率,硫磺进口关税明显降低,进口量明显增加,国内化肥供给总体充足。
【关键词】早籼稻;期货品种;稻谷产量;粮食生产;套期保值;国家粮食安全
中国不仅稻谷品种繁多,且种类多元化,早籼稻能成为第一个上市期货的稻谷品种,这与早籼稻的特殊性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早籼稻的特殊性
1.国内目前开发出的稻谷品种中,最早成熟并上市销售的就是早籼稻。因此早籼稻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说成是后期稻谷市场的侦察兵,早籼稻的商品价值高,价格的浮动也比较大。同时在稻米市场正直青黄不接的时候,早籼稻的成熟期也到了,针对于市场需求的紧张,早籼稻又像是及时雨一样的出现。
2.早籼稻的国产数量不多,所以出口量也不大,相比于其他品种,国家政策以及对早籼稻的调控政策薄弱,价格趋向于市场化,浮动比率较大,这样早籼稻就符合市场期货保值需求和期货投资动机。
3.早籼稻符合期货合约中规定的品种特征。新陈之分明显,同时早籼稻的各个品种之间也很容易辨别,完全符合早籼稻期货合约的标准化理念,同时早籼稻相更易于保存存储,同时陈年的早籼稻更加有利于加工。
二、早籼稻期货上市的意义
早籼稻作为农业产品期货中的一员,它充当着侦察兵的作用,它的上市间接性的引导者稻谷期货市场未来的价格,同时,早籼稻期货还给农民和企事业期货保值提供了可观的数据分析。
1.早籼稻期货健全了中国农产品期货品种,开拓了期货市场的经营范围,间接的促进了粮食生产进程。由于再起期货市场的无目的无目标的盲目发展,农产品期货业随着国家对期货市场的整顿悄然退出了历史舞台,自此,国家半数的粮食生产经营得不到期货市场的辅助,而在2009年,早籼稻期货上市后,部件健全了农产品期货市场的需求品种,更加的完善了期货市场对粮食生产经营的指导。从而促使了农产品相关企业在观察市场变化的情况下能主动的调整自身的生产模式和经营策略,达到避免高风险的目的。
2.据不完全数据统计,早籼稻与晚稻的种植面积系数达到了0.39,也就是说早籼稻的种植面积带动了晚稻种植面积的增长脚步,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国内稻谷产量的增长发展。同时作为农产品期货市场的侦察兵,早籼稻更有利于缓解市场价格波动,从而保障国家粮食产业安全。
3.国内农产品期货市场的完善者就是早籼稻期货,它间接为国家进行粮食宏观调控提供了强有力的数据分析。早籼稻期货的上市促使国内农产品期货市场形成了期货和现货两种交易模式。丰富了农产品期货市场的体系,同时也促成了企业利用套期进行保值。最后,期货现货的结合,可以让国家能够及时准确的把握市场趋势,平衡粮价稳定粮价,保障农产品价格安全。
三、早籼稻期货市场后期走势分析
早籼稻期货自从进入到期货市场以来,一直不温不火,其主力合约一直表现平平,作为核心烙印较深的一种产品,相对缺乏了活跃性,因此关注早籼稻期货市场要关心以下几点。
1.国内稻谷产品的供应能力和需求状况
由于稻谷产品的用途比较单一,大都作为食用口粮,所以稻谷产品的消费是随着人口增加而随之增长的,即涨幅效果不显著。再加上金融危机的出现,直接的导致稻谷产品需求量疲软,这也给国内稻谷产品价格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2.国家政策对稻谷产品价格控制因素
在稳步提高粮食价格和促进农民收入的同时,国内粮食价格的可控制性比较明显,在掌握了充足的粮食资源以后,政策对价格控制明显的增强,这对期货市场也造成了一定的涨幅波动。
3.周期性质的新陈轮换储备
因为五月份是粮食轮换储备周期,而七月份早籼稻上市,所以每年的四月份会促使陈稻谷出现一个高峰,这种高峰会直接在模拟各种特定程度上打压价格市场。
4.天气因素决定着期货价格
5月、6月、7月是早籼稻的关键期,只要出现任何的风吹草动都能直接的影响到期货价格,所以,在上市后期必须关注早籼稻的成长和生产进度以及天气情况。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根据国内稻谷产品供应松懈,稻谷市场政策因素等方面的原因,早籼稻价格将呈现一种中长期稳中向上的发展走势,短期内,陈旧稻谷储备轮换和早籼稻生长期受到天气因素影响,都会对农产品期货市场产生负面影响,所以,在期货市场上,如果没有明显的信息提示出现,鉴于投资者的参与情况来看,早籼稻价格走势将以小幅度震荡为主。
参考文献
[1]刘刚.早籼稻期货品种上市对我国粮食市场影响分析[J].中国经贸导刊,2009(09).
[2]任芳.早籼稻期货将促成“中国价格”[J].农产品市场周刊,2009(16).
[3]罗江华.早籼稻期货投资策略探析[J].粮食科技与经济,2009(02).
[4]施鹏.波澜不惊的早籼稻期货交易[J].中国民营科技与经济,2009(05).
[5]中国证监会批准郑州商品交易所开展早籼稻期货交易[J].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公告,2009(03).
2014年8月19日,在北京市农产品新型销售模式经验交流会上,市农业局了《北京市主要农产品中长期(2004―2013年)价格变化规律分析报告》。报告分蔬菜篇、畜禽篇和水产篇,其中蔬菜篇包含了大白菜、番茄等北京生产量最大的10种蔬菜品种,畜禽篇包含了猪肉、鸡蛋、鸡肉,水产篇包含了鲤鱼、鲫鱼等五大淡水鱼。报告清晰展现了主要农产品过去十年的市场价格波动情况和年度内季节性变化情况,总结提炼了蔬菜价格季节性波动的典型模式、肉蛋价格的波动周期及淡水鱼价格季节性波动为主的特点。农业主管部门和生产者可以通过清晰的图表了解过去10年什么农产品贵、什么时候涨,为调整种养品种、规划上市时机提供了参考。该报告是北京市农口部门首次把农产品的市场数据、分析成果向农业生产者正式公开,后,区县农业主管部门、生产企业代表兴趣浓厚,热情很高;北京电视台、北京青年报、北京晚报等新闻媒体也进行了报道。
以中长期报告的为代表,2014年北京市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工作取得新的成绩。
一是更加注重专题分析,突出监测预警的决策支撑作用。针对市场异常波动及时响应,服务应急保障。如4月份,针对蔬菜价格回落,叶菜类价格波动较大的情况,研究撰写了“主要叶类蔬菜市场运行报告”;针对2014年以来猪肉价格持续下跌、5月初猪肉价格突然上涨的情况,研究撰写了“猪肉市场价格分解及未来走势分析”、“关于猪肉价格大幅上涨的分析”两份专题报告;在国庆节和APEC会议等特殊时期针对首都“菜篮子”供应问题进行了专题分析。全年共撰写各类分析报告200多篇。
阐释了均线的定义和均线分析的作用及特点,论证了均线分析应用于农产品市场价格波动变化的可行性,通过均线图表+均线说明的方式进行了实例验证;针对当前研究中面临的技术局限性问题,从均线类型、市场类型及市场品种的组合应用,周期参数的设置,辅助指标和工具的筛选优化,加权移动平均线的应用及均线的叠加应用5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创新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
均线分析;农产品市场;价格;波动;应用;创新
均线分析是现今应用较为普遍的分析方法之一,以图表为主要手段进行市场行为研究,主要用来预测未来市场价格的变化趋势、供求关系的变化规律等。通过技术分析可以测算出买卖双方相对强弱程度、预测价格变动趋势,以便提前采取措施,有效控制风险。
1均线的定义及特点
均线即移动平均线,是将某一段时间的收盘价之和除以该周期,通过将某一段时间研究的指数或价格的平均值标示在坐标图上所连成的曲线。根据时间周期分为短、中、长期均线。短期移动平均线起伏较大,震荡行情时该线走势极不规则;中期移动平均线波动幅度较短期移动平均线平滑,且较长期移动平均线敏感度高;长期移动平均线波动幅度较小,但敏感度不高,不能反映较细微的波动。
2均线分析的特点及基本作用
2.1追踪和研判趋势移动平均线能够显示股价走势高低,具有趋势预测的性质。均线的参数不同,则显示不同周期的趋势运行情况,其运行方向可以清晰地指出相应周期的趋势运行状态。
2.2助涨、助跌性短期平均线向上移动速度较快,中长期平均线向上移动速度较慢,短期价格均线在中长期均线的上方时,中长期均线可以看作是短期均线的支撑线,短期价格回跌至中长期平均线附近,自然会产生支撑力量,这是平均线的助涨性;反之为助跌性。
2.3稳定性周期越长的移动平均线,越能表现稳定的特性,即移动平均线不会轻易向上或向下,必须市场趋势真正明朗后,才会确定延伸的方向。
2.4滞后性均线有稳定的一面,也有滞后的一面。越短期的移动平均线(即参数较小),敏感性越强、稳定性越差;越长期的移动平均线滞后性越明显,稳定性越强。由此可见,均线是反映价格运行趋势的重要指标,其运行趋势一旦形成,将在一段时间内继续保持,趋势运行所形成的高点或低点又分别具有阻挡或支撑作用。因此,均线指标所在点位往往是重要的支撑或阻力位。这就为研判市场变化趋势,并作出相应反映提供了有利时机,这也是均线系统的价值体现之一[1]。
3均线分析应用于农产品价格波动的可行性
目前,均线分析普遍应用于股票、期货市场这类价量流动型市场。而均线+K线+辅助指标+多种判市理论的组合已经成为市场分析和决策的利器。农产品市场同样属于价量流动型市场,农产品市场与股票、期货市场都具有共同的市场规律,即:(1)价格变化反映供求关系,供求关系决定价格变化;(2)市场大、参与者多,市场行为包容消化一切影响价格的任何因素,技术分析和市场行为学与人类心理学存在紧密的关系;(3)价格通常都是沿已经形成的趋势继续演变,价格形态都可以通过特定的图表表示。因此,应用均线分析技术监测和分析农产品价格波动变化在理论上具有可行性,在技术上具有可操作性。
4均线分析在农产品市场价格波动研究中的应用现状
目前,将均线分析运用于农产品价格波动监测,具有代表性的有浙江工商大学统计与数学学院和中国•寿光农产品物流园共同研发的中国寿光蔬菜指数、中国农科院农业信息研究所(简称中信所)的中国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系统、深圳市中农数据有限公司(简称中农数据)和前海农交所联合编制的农产品批发价格指数。这3种分析各有侧重,各具特点。中国寿光蔬菜指数是选择有代表性的蔬菜,采集其成交价格、成交量、成交金额等数据编制的反映寿光蔬菜交易价格变化趋势的指数,在图表中即一条简单直观的日均线;由于没有设置任何指标和参数,从技术分析的角度看,单靠一条简单的价格或指数连线对市场走势分析和评测的指导意义不大。中国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系统尽管在价格的图表表现形式上也是采取了简单的价格连线,但由于开发了系统分析预测模型,因此该系统显现出强大的分析和预测功能,均线只是起到一种辅助分析作用。农产品批发价格指数从市场分析的实战角度出发,将均线的周期设置、形态体现和分析功能进行了有效结合[2-4]。
5均线分析在农产品市场价格波动研究中的应用实证
研究截取农产品批发价格指数中的蔬菜批发价格指数进行实证分析。如图1所示,图中线条即价格指数日均线,通过基期设定、标的蔬菜价格的指数转换后,将相邻的指数点位连接成线,不同周期的均线设定方式相似。日均线是目前在农产品市场价格波动分析中应用最为广泛的图形表达方式,它能直观地体现和描述市场价格的波动状况,如果用于市场分析和预测评判,其参考作用有限。在日均线的基础上加入五日均线后,这对短期(日均线)+短中期(五日线)的均线组合开始初步体现均线分析的作用。从图2中可以明显看到1月下旬~2月中旬的上扬行情以及2月中旬~3月底的下跌行情;其中,日均线和五日线相互作用,即五日线对日均线的压制和支撑,日均线对五日线的缠绕盘整和穿越(上穿/下穿);同时,两线之间的联动非常紧密,有助于对市场中短期波动变化的分析和研判,体现了均线的助涨和助跌作用。由图3可知,将三十日均线也加入后,在前期的缓慢盘跌过程中,日均线和五日线在三十日线处得到支撑,三条均线逐渐粘合,日均线和五日线相继上穿三十日线,市场选择向上的方向,指数从启动点113点到该波上扬行情140点开始高位盘整,形成顶部区域,日均线拐头下穿五日线,数日后五日线也开始掉头向下,形成一波下跌行情。短期(日均线)+短中期(五日线)+中长期(三十日线)的均线组合基本体现了均线分析技术的作用和特点,能够较全面地表述市场波动状况,分析市场异动,研判市场走向和周期长短。信息员在熟练掌握均线分析技术后,再结合其自身的市场跟踪经验,可以较轻松地承担市场分析师的角色[5]。
6均线分析在农产品市场价格波动研究中的技术局限性
农产品市场在价量体现方面与股票、期货市场尽管具有很多共性,但其也存在差异:不同于股票、期货市场,农产品市场没有统一的开市和闭市时间,价格的采集和报送由市场信息员来完成,一般只统计进场量,反映的只是本市场的价格和成交量,从而导致目前只有最高价、最低价、平均价和进场量这4个数据来反映本市场价格波动变化,而不能以当前通行规范的最高价、最低价、开盘价、收盘价和成交量这5大基本数据(也称全息信息要素)来反映市场价格波动状况。这种差异性带来的主要问题是由于农产品现货市场采用的是非通行规范的价量采集方式,所采集得到的价格和成交量数据,无法与在股票期货市场中广泛运用的技术理论和分析方法进行有效结合,从而难以运用均线+K线的基本组合来体现价量波动,导致一些常规的技术分析方法和理论如波浪理论、形态分析、通道技术等无法充分运用,还有一些通行常用的技术分析指标需要进一步的筛选优化后,才能进行配套组合分析。
7均线分析的进一步创新研究
7.1均线类型、市场类型及市场品种的组合应用均线分析适用的市场类型和市场品种极为广泛,可以根据市场应用的需求和科研项目的设计进行多种或多重创新均线组合,例如品种指数+不同品系+代表性品种的均线组合、同一品种(系)在不同市场类型的均线组合、不同市场品种的交叉组合等多种多重组合。
7.2周期参数的设置均线的周期设置一般分为短、中、长3种,在具体的周期设置方面有多种方式,可以按照5、10、20、30、60、120、240日的常规设置周期,也可按斐波那契数列中的3、13、21、34、55、89、144、233进行神奇数字周期设置,比如中农数据就是以五日、十日和三十日作为其短期、中期和长期均线的周期参数设置。具体设置时,要根据市场走势轨迹设置不同的周期来对比分析均线对当期价格产生的不同变化,以最为贴近市场波动状况的周期参数为设置原则。
7.3辅助指标和工具的筛选优化由于目前农产品市场采集报送的只有最高价、最低价、平均价和进场量这4个市场数据,因此只能在这些数据的基础上筛选和优化股票、期货市场上通行通用的辅助指标,在众多的辅助指标中可以从计算方法和计算公式所采用的数据类型着手,找到适用于农产品市场数据类型的辅助指标,再进行优化筛选。价格的涨跌幅度和持续周期可以通过已开发的测算工具如百分比线、黄金分割线、波浪尺来筛选优化;根据价格运行的轨迹可以通过划线工具来划分上升/下降通道以及支撑线和压力线等来筛选优化。
7.4加权移动平均线的应用计算平均值时增加权重系数构成加权平均,权重的增长体现了对应数据的重要性以及对均线的影响程度。之所以加权,是因为在移动平均线的过程中,更注重于对未来价格波动影响最大的收盘价,所以赋予其较大的权值。同时,加权处理后价格曲线将更加平滑,从而可更好地识别趋势。加权方式有以下4种。
7.4.1指定日期加权移动平均线由于在具体价格分析中用于计算平均数的价格数据对于平均值的影响不一定相同,因此加权平均相比算术平均更加灵活,易于设置价格指数对于平均值的影响权重;指定日期加权的依据是日期数据在所有数据中对于未来的影响是最大的,因此加大了该日数据权重。农产品价格中,若价格因素在周期内受某一区间影响最大,可以增加周期内该区间段的价格权重。以长江流域为例,蔬菜生产有较明显的季节性。1月份气温接近0℃,一部分耐寒蔬菜虽可露地越冬生长,但植株生长缓慢,产量显著降低,而形成1~2月的冬淡;7~8月的月平均气温在28℃左右,不仅喜温蔬菜不适宜生长,就是耐热的瓜、豆类也往往生长不良,又形成8~9月的夏淡,其他各月适宜于蔬菜生长,而形成旺季,进入旺季后后的近期蔬菜价格对平均价更有参考意义。
7.4.2线性加权移动平均线线性加权体现的是周期内数据权重的线性增加,农产品价格的趋势受季节、供应量等影响,最近的价格较前面的价格对趋势的影响更大,线性加权的权重呈线性增加,可以用线性加权来表示一组数据中各数据对平均值的影响随时间的递增。7.4.3梯型加权移动平均线计算方法(以5日为例):[(第1日收盘价+第2日收盘价)×1+(第2日收盘价+第3日收盘价)×2+(第3日收盘价+第4日
收盘价)×3+(第4日收盘价+第5日收盘价)×4]/(2×1+2×2+2×3+2×4)即为第五日的阶梯加权移动平均线。梯形加权结合价格指数,相当于先两两计算算术平均,再在此基础上计算线性加权。先算术平均的数值相比之前趋势更加平滑,平均后的数值整体的权重线性增加。
7.4.4平方系数加权移动平均线平方系数加权是一个周期内价格分别与平方系数的乘积之和除以该周期总权重。特点是平方系数增长很快,表示相应的各价格指数权重增加很快,农产品价格在季节交替之时,随着新的农产品上市,价格每日变化很大,所以该产品大量上市时,后面数据影响大于前面,采用这种加权平均更符合市场行情。上述4种加权方式如果加以综合运用,可以在价格影响因素与价格变化趋势的速度之间,进一步研究找出它们之间的对应关系,如线性、幂函数等,通过已有数据可以研究各种价格影响因素与价格变化规律的关系,如气温影响农产品产量,可以找出该影响对价格的影响呈线性还是幂函数等,通过加权平均完善平均线的方法,可以综合考虑影响价格的各种因素,评估影响因素对价格的作用,将影响因素转化成计算平均值的权重系数,从而得到更加合理的均线,在价格预测中可以在此基础上结合均线理论进行更深入的分析研究。
7.5均线的叠加应用由于农产品市场同样具有其内在的周期性规律和运行轨迹,通过将当前均线走势与历史走势进行叠加对比,可以提前发现市场异动而加以监测;在波动开始加剧时可以通过形态的对比预判测算振幅的大小、持续周期的长短,同时可以通过对市场后续的实际走势来验证当时的判断,从而进一步提高市场分析的准确性[6]。
8结语
开展均线分析的创新研究,将进一步丰富农产品市场价格监测分析预警的方法和技术手段。笔者研究认为,通过对均线类型、市场类型及市场品种的组合应用,确定均线周期参数,筛选优化辅助指标及工具,辅之以特定状况下的加权移动均线,配合均线叠加功能,进行基于均线分析技术的系统开发,将有助于提高农业信息工作者对农产品市场运行轨迹的预判和综判能力,加强对行情波动的整体分析技术水平。这对提高农业信息工作质量,撰写更为专业性的市场评论,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邱立波.均线技术分析[M].北京:中国宇航出版社,2013.
[2]贾亚童.股指期货引入对现货市场影响的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0.
[3]杨晨辉,刘新梅,魏振祥.我国农产品期货与现货市场之间的信息传递效应[J].系统工程,2011,(4):10-15.
[4]崔利国.基于混沌神经网络模型的我国蔬菜价格短期预测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13.
[5]唐江桥.畜产品价格定量预测方法评析[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48-53.
一、国际因素影响
1 美元弱原油坚,经济环境利多油脂
油脂期货从4月底至7月初的下跌,除了自身基本面供给宽松、需求低迷影响外,与全球宏观经济不振、原油价格逆转直下、美元指数不断高走有着密切的关系。而近期,随着欧洲债务危机的平稳化解,全球经济二次探底的担心逐渐消除,自6月初,美元指数不断走软,弱势基本形成,目前来看还没有止跌迹象,而国际原油价格经过5月份的恐慌性下跌后,走势在震荡调整中也日益趋稳。
当前,我国主要油脂油料供应主要依靠国际进口,美元指数涨跌直接决定原料进口成本的高低。美元走软、原油走强将引领油脂期现货维持较为坚挺的走势。
2 不利天气继续提供市场炒作题材
第二季度农产品期价普遍进入天气炒作的关键期,今年依然也不例外。7月份油脂期货市场的全线上扬就是得益于在此期间不利天气题材的热烈炒作。据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近日根据绝大多数模型的表现做出预测,拉尼娜事件会在7―8月份形成,并将在2010年下半年不断加强,且有可能持续到2011年年初。拉尼娜现象的形成会造成全球气候的异常,美国西南部和南美洲西岸变得异常干燥,并使澳洲、印尼、马来西亚和菲律宾等东南亚地区有异常多的降雨量,大豆和棕桐油的单产会因此而受到影响。
主产区马来西亚的棕榈树种植户和交易商因担忧拉尼娜现象可能损及单产,棕榈油产量面临下滑的威胁,已经开始放缓将棕桐油果实运往炼厂,为8月份棕榈油的坚挺走势打下基础。8月份是美国大豆灌浆成熟期,虽然目前美国大豆的生长状况良好,优良率保持在6796的历史较高水平,而且生长进度也快于往年。但如果在后期出现任何不利的天气变化,就可能会造成单产下降,而在播种面积为历史高值的情况下,市场对待不利天气的炒作热情更为高涨。
今年加拿大油菜种植期间降雨不断,导致播种推迟,很多地区甚至未能播种。当前是油菜籽生长关键期,持续不断的降雨使农户无法使用农业机械喷洒农药,加上光照积温不足,作物单产前景不佳。油世界此前预估加拿大2010年油菜籽产量下降至1000万吨,远低于去年的1180万吨;预估全球2010/201 1年度油菜籽产量将达到5677万吨,低于上年度的5986万吨。产量的下滑为下半年菜籽油价格走高提供了基础,不利的天气情况也将在此基础上提升市场炒作热情。
逼近的拉尼娜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市场的活力,增加了多方入场的信心。因此,8月份走势对天气的变化较为敏感,应及时根据天气情况调整投资方向。
二、国内因素市场影响
1 价格调控政策或压制上行高度
7月28日,黑龙江省省内临储大豆定向销售加工和收购加工2009年度国产大豆核查工作方案的通知,这可能是对临储大豆抛售而做的事前准备工作。第四季度市场将面临新季大豆的上市,在新年度可能进行的临储大豆收购进行之前政府抛售2009年度临储大豆的可能性较高,这一潜在的利空因素对后期豆类走势影响较大,油脂影响泽偏轻,但仍需纳入关注范围之内。
7月28日,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工信部、农业部、商务部等多部门为进一步完善和加强现有市场调控体系,联合通知要求对大宗农产品市场进行有效监管,防止因管理不力造成部分农产品价格被肆意抬高,扰乱市场秩序的正常运转,损害广大粮油加工企业利益,以确保粮油收储工作积极稳步开展。稳定物价一直是我国经济调控的重中之重,虽然油腊的政策效应较谷物不那么明显,但也不应忽视。
2 库存依然充足,消耗仍需时日
在外盘走高带动下,贸易商入市积极性提高,近期港口出库量有放大迹象,但相对于进口补库速率来看,目前油脂油料库存依然充足,去库存化进程仍需时日。据中华油脂网数据,截至7月28日,主要港口大豆库存约670.3万吨,较前期同期上涨44.1万吨。据商务部进口信息,今年7月份中国进口大豆预计到港560万吨,比上年同期高出27%。这将是今年迄今为止第二高的单月进口规模。上月大豆进口创下了历史最高纪录,达到了620万吨。在连续高企的大规模进口之后,8月份进口大豆到港量预计将会回落,仅为389万吨。虽然8月份进口规模缩小,但港口库存水平的降低较之将会有时间段上的滞后至第三季度末,在消费未能显著改善的情况下预计后期大豆库存仍将保持在高位。
商务部进口信息显示,7月份我国进口豆油预报到港20.05万吨,8月预报到港32.34万吨;7月份进口棕榈油预报到港20.22万吨,8月预报到港7.39万吨。就整体供应情况来看,油脂油料近阶段库存仍充裕。需要注意的是近两月棕榈油到港量出现明显减少,将会对棕榈油及豆油价格形成一定支撑。分析当前库存模式认为,油脂后期仍有上行空间,但应警惕库存充裕情况下的市场回调风险。
3 需求预期提升市场上行动力
受气温偏低等反常气候影响,油脂消费旺季不旺,棕榈油的季节性消费需求启动较为迟缓,油脂整体需求亦略显疲软,现货市场购销不旺,去库存化进程缓慢。加之第二季度油脂价格震荡下行,市场看跌情绪弥漫,致使贸易商不敢大量囤货,使得港口库存高企。一旦价格上涨态势确立,贸易商的积极补库行为可能使油脂需求大幅增加,从而助涨油脂价格。
9月份将迎来大中专学校的集中开学,棕榈油的消费量将会迅速增加。而之后接踵而至的传统节日中秋佳节、国庆也将“闪亮登场”,掀起油脂消费的季节性高峰。“双节”的集中备货预计将在8月中下旬启动,需求的预期增加将为油脂现货价格的上涨提高基本面支撑。
三、后期走势分析观点
2月20日~3月15日,根据公开的银行理财产品数据资料统计结果显示,16家主要商业银行共发行新产品129只。
银行新产品面面观
从发行新品的数量来看,招商银行最多,达23只,其次为光大银行和中国银行,分别为19只和16只,详见图1。
从理财产品的购买币种来看,人民币和外币理财产品各占半壁江山,分别为69只和60只。从产品设计上看,仍以保本型产品为主,其中,保本固定收益型产品32只,保本浮动收益型产品60只,非保本浮动收益型产品37只,详见图2。
从产品的投资方向来看,本期新发行的产品覆盖了银行理财产品9大类别,即QDII型、打新股类、固定收益型(投向汇率、货币基金等)、浮动收益型(投向票据等)、挂钩型、类基金、套利型、信托型和债券型。其中,固定收益型、挂钩型和打新股类产品分别以32只、24只和22只名列前三甲,而QDII型和类基金产品本期仅各有1只,分别为东亚银行和建设银行发行,创新型产品的亮点――套利型产品为兴业银行新发,详见图3。
从所覆盖的投资领域来看,以民生、建行和兴业为最广,分别覆盖了5类、4类和4类,详见图4。
发行趋势颇值玩味
从整体看,3月份银行理财产品发行市场呈现出以下特征。
保本固定收益型产品显增
受银行理财产品“零收益”事件的影响,投资者对产品预期收益的明确性要求日渐增强,银行对前期频繁推出的保本浮动收益型产品有所谨慎,代之以保本固定收益型产品显著增加。本月度甚至出现倍增。
挂钩型产品发行依然强劲
虽然“零收益”问题主要产生在挂钩型产品上,但本月度银行推出此类产品的势头不减,数量位居第3。投资者在决定购买此类产品前,一定要充分了解该产品的特性、运作原理和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而银行要注重对投资者进行充分的产品风险揭示。
打新股类产品收益预期走低
随着国内股市不断震荡下行,致使新股上市首日的涨幅较前期有明显降低,加上近期所上市的股票都以中小盘为主,这些因素直接导致各家商业银行所推出的打新股类产品的预期收益降低。
类基金产品遭遇滑铁卢
与QDII型产品一样,银行所发行的类基金产品随着基金遭受冷遇而再度扼腕,本期仅有1只产品发行。
6只产品点评供参考
之一:保本固定收益型产品――交通银行得利宝人民币1个月:100%保本,期限1个月,预期收益固定,为3.15%。
点评,由于同期商业银行的人民币活期存款利率仅为0.72%,因此,该产品收益优势较为明显且期限较短。有短期闲置资金且相对保守的投资者不妨一试。
之二:保本浮动收益型产品1――交通银行得利宝・深红3号高息货币策略人民币一年期:100%保本,期限12个月,预期收益为10%。该产品预期收益挂钩的一篮子货币包括巴西、丹麦、挪威、土耳其4国货币对美元汇率的表现,若其期末一篮子货币表现不低于期初水平的100%,则投资者到期可获得10%的年收益率;若其期末一篮子货币表现涨幅超过10%,则到期收益为其实际涨幅表现且上不封顶。
点评:该产品是保本型理财产品。据分析目前巴西、丹麦,挪威,土耳其4国宏观经济基本面良好并且美元已经进入降息周期,未来一年美元可能持续下滑。回溯其所挂钩的几只汇率走势分析,其中涨幅最高的为巴西货币里尔,达16.5%,涨幅较小的为7%。该产品预期收益率可实现的概率较大。
之三:保本浮动收益型产品2――民生银行丰衣足食新春贺岁农产品挂钩II期人民币理财产品:100%保本,期限12个月,预期收益为6.6%。该产品与一篮子农产品期货未来一年的市场表现挂钩,其挂钩标的为棉花、大豆、玉米、小麦、食糖。每个月观察挂钩农产品一篮子的表现,最终表现为12个月所有农产品期货价格表现的平均值,再乘以45%的参与率,最低收益为0。
点评:由于目前农产品价格表现出较强的抗通胀和抗经济衰退特性,在走势上已表现出明显的大牛市特征。根据其历史数据回测,该产品的平均收益率为4.2%,最高为14%,落入3.5%-7%这一收益率区间的概率最大为40%。
不过,该产品美中不足的是其参与率较低,只有45%,没有充分享受标的产品上涨所带来的收益。并且流动性较差。
之四:非保本浮动收益型产品1――农业银行本利丰第八期情系三农财富共赢:期限24个月,预期收益为30%。该产品运作初期将投资于安全边际较高的产品,包括新股申购、债券、固定收益类基金、封闭式基金、下行风险及收益预期明确的个股等。在形成有效的安全垫后,再投资于股票,重点关注三农概念股票,精选出这些行业中的龙头股票和价值被低估的股票。
点评:该产品是非保本型理财产品,不过其资产运作引入安全垫策略和止损机制,可以较为有效地保障本金的安全。但是,该产品投资于股票的比例为0-100%,其到期收益受股市的影响较大,具有不确定性。有一定风险承受能力的投资者可以考虑。
之五:非保本浮动收益型产品2――建设银行财富5号一期双利恒升(A+H)人民币1年期产品:期限12个月,预期收益为10%。
点评该产品是一只打新股和挂钩港股指数的理财产品,采用A+H方式,即在A股市场用于境内A股市场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的网上申购,并可结合市场情况投资于收益稳定的其他金融工具;在H股市场直接挂钩恒生中国企业指数,采用保本措施与最优回报机制。该产品的挂钩收益为全年表现最好的6个月的平均表现乘以30%的参与率,最低收益为零,采用保本和锁高的形式。该产品的预期收益有望高于同期发行的纯粹打新股产品。
(一)总体经济增长走势分析与预测
我们对2008年宏观经济发展的基本判断是:国民经济将继续保持11%左右的高位增长,从季度和年度增长来看,经济正在达到或接近周期性繁荣的顶部区域(经济增长从年度上讲最高点可能是2007年,从季度上讲最高点可能是2008年上半年),2008年下半年或明年很可能进入温和调整期。其有三大理由:
一是消费增速加快是经济增长周期处于中部(繁荣期顶部区域)的一个重要信号。这是因为随着人们对经济增长信心的增强及前期收入的快速增长,人们开始扩大消费,即经济扩张由投资转向消费(投资增长仍处于高位),因此,经济增长将处于周期性最繁荣的区间。上世纪80年代的两次周期和90年代上半期的一次周期都是这样(见图1)。当消费增长达到顶点时,投资增长便会明显回落,经济增长也随之回落。这次繁荣持续的时间比以前任何一次都长,主要是由于国内消费结构升级与产业发展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及与世界经济景气重叠而导致的投资与出口的持续性“双扩张”。
二是物价增长进入第二波上升,其中价格增长的结构变化最引人关注,显示经济周期中增长率变化的信息。当前这波价格增长的特点是CPI加速而PPI减速、生产资料价格放慢而生活资料价格加快,这是经济处于扩张期后期的基本特点(图2和图3)。两波价格上涨中生产资料价格的不同走势可能意味着经济周期中增长率阶段性变化正在酝酿中。
三是预计国内房地产在2008年下半年后将进入适度调整期,将使投资增长有所减速。房地产特别是住宅的繁荣已经持续10年,我们估计在2008年奥运会之前,房地产仍将保持偏热增长态势,正处于中期繁荣的顶部区域,但由于受多重因素的作用,房地产在奥运会后可能步入中期调整期。这些因素是:持续过高的房价对住宅需求的抑制作用、供给的释放及货币信贷的收缩效应以及人们对奥运会后房价上涨预期的变化等。房地产调整将明显地带动钢铁、水泥等相关重化工业调整,整体投资增长将会逐步放慢。另外,受出口政策调整的影响及世界经济增长可能逐步放慢的影响,出口增长将趋于放慢,对投资增长也将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
GDP增长的高位微调主要是源于周期性的因素及人们对奥运会后房价预期的一定变化,当然还有世界经济增长周期的变化的影响。预计2008年我国GDP可望突破28万亿元,增长11%,其中上半年超过11%,下半年会有所回落。工业增加值的增长率受出口放慢的影响将会有所回落,但受国内消费旺盛的支撑,将继续保持高位增长,预计增长17.5%(有关2008年主要宏观经济指标预测见表2)。
(二)投资、消费和就业增长分析和预测
受高收益率和流动性过剩问题突出等的影响,2007年投资增长呈逐季上升趋势,但由于前述所讲因素的影响,2008年投资增长可能趋于放慢,并逐渐步入周期性的调整期。房地产增长和出口增长可能双双调整将是投资回落的直接动因;也因为如此。流动性过剩问题在2008年会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这是经济发展的一种积极性变化。与之相反的是。消费增长将继续有所加快.这是周期性的变化。这种变化对节能降耗目标的实现是有利的,投资增长放慢意味着高耗能产业投资增长和产出增长的放慢,同时由于经济的适度调整将影响企业的利润,一些高耗能的落后企业将会被市场逐步淘汰。
预计2008年城镇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为150694亿元,增长2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将首次突破10万亿元。达104857亿元。增长16.5%。
2008年就业增长的形势依然较好。目前尽管城镇单位新增就业有放慢的迹象(主要是由于其他企业如外资企业和私营企业就业增长有所放慢),但工业企业就业增长一直保持6%以上的较快增长态势。预计2008年这一趋势会延续。利用就业弹性预测方法,我们预计2008年城镇净增就业量将达到1032万人。新增就业岗位继续突破1200万个。2008年城镇就业增长的目标可设定为新增城镇就业1000万人,失业率控制在4.2%以下。
(三)物价增长走势分析与预测
2007年经济增长率和物价上涨率均创本轮经济周期以来的新高,特别是最近半年来以CPI衡量的通货膨胀率明显上升,正因为如此,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两防”目标,即防止经济出现全面过热及防止出现明显的通货膨胀。7月份开始CPI增幅突破5%,之后4个月均处于6%以上,物价加快上升的趋势相当明显,且程度强于2004年,而且工资、原料成本上升也较为明显,一些人开始担心我国又要出现80年代至90年代初的高通货膨胀趋势。一些专家甚至断言,全球新一轮高膨胀趋势正在形成。不过我们相信,当前物价上涨是结构性的,并不意味着已出现全面的通货膨胀。
物价上涨的结构性表现在以下两大方面:一是物价加速上涨的根本动力来自于食品价格的剧烈变动。1~11月累计CPI增长4.6%中,食品价格上涨贡献超过了80%,非食品价格上涨的贡献不到20%。而食品价格大幅上涨又是由于受一些粮食产品价格较快增长和肉类价格(主要是猪肉出现严重的供不应求问题)大幅攀升的带动。食品价格上升一部分是由于一些原料产品供给的冲击(如猪供给量大幅减少),另一部分是由于农产品贸易条件恶化及比较优势的变化而导致的农产品价格长期偏低后的回归。从这两方面的原因看,这种价格上升具有相当大的合理性,与货币供应量增长没有什么关系。与此相应的非食品类价格(核心通货膨胀率)增长率一直不高,2004年以来非食品价格月度增长率一直在0.5%~1.5%之间波动,没有出现加速增长任何迹象。非食品价格上涨是经济增长内在的价格增长,明显的通货膨胀一定是这部分在加速上涨。以去年为例,CPI的构成中,呈“五涨三落”的态势,1~10月累计,衣着类同比下降1.3%,交通通信下降了1.7%,文化娱乐下降0.5%;家庭设备用品类、医疗保健类涨幅均不足2%。因此,这不是全面通胀。二是经济增长快的地方或区域,物价增长较慢,相反,经济增长慢的地方或区域,物价涨幅更大。就城乡而言,农村物价涨幅明显高于城市,而且在城市中,大城市的物价涨幅低于中小城市。如1~10月累计,农村CPI增长为5%。比城市高0.9个百分点;1~9月累计36个大中城市CPI增幅为3.2%。比全部城市平均值低0.7个百分点。这主要是由于农村恩格尔系数明显高于城市,在物价增长主要是由食品价格上涨推动时,农村的CPI增长必然会高于城市。中小城市物价高于大城市也是由于其恩格尔系数较高。就区域而言,发达地区CPI增幅小于中西部落后地区。如1~9月,北京、广东等发达地区CPl分别增长1.6%、2.5%和3%,而云南、贵州、四川、青海、广西、湖南等中西部地区CPI增幅均超过5%。从经济增
长率来讲,本轮经济增长中,基本上是大城市快于中小城市,中小城市又快于农村,沿海发达地区快于中西部,如果是典型的通货膨胀,应该是经济增长越快通胀率越高。从这一点也可以证明当前的物价上涨并不是全面的通胀。
结构性的物价上涨还有一层意义需要强调。即结构性价格上涨包含着价格结构的合理调整。也就是此轮物价上涨是由于农产品和其他资源、要素价格的合理回归(或市场矫正)而引起的。这与货币供应量发行过多而引起的货币贬值过程明显不同(由于实体经济中绝大多数产品并不存在供不应求的情况,相反是多数产品处于供过于求的状态,结果,流动性过剩问题冲击的不是物价,而是资产价格,导致房地产与股票价格的明显上升,并加剧投资需求的膨胀)。另外,就物价与收入增长的对比来讲,明显的通胀必然降低购买力水平,但最近阶段所引起的购买力下降并不明显。2001~2006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1%,同期物价增长1.4%,实际增长9.5%,去年1~9月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3.2%,CPI增长4.1%,实际增长8.7%,即购买力略有下降。
从中长期物价增长走势看,我国现阶段发生高通货膨胀的可能性也较小,经济增长与通胀的组合仍然是“高增长低通胀”,这是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的一个最基本特征。2004年GDP增长10.1%。CPI增长3.9%,2005年和2006年GDP增长10.4%和11.1%,CPI则仅增长1.8%和1.5%。2007年上半年GDP增长1 1.5%,CPI增长3.2%,预计2007年全年GDP增长11.5%,CPI增长4.7%。相对于GDP增长,目前CPI增幅依然不算高,处于可承受的增长区间。而且。从经济增长的周期性变化看,目前经济增长正处于或已经达到繁荣期的顶峰区间,2008年下半年或明年的经济增长极可能出现周期性回落,这对物价增长将形成下压作用。
因此,我们倾向地认为,2008年物价增长将像2005年一样,趋于回落。预计CPI增长3.5%左右,宏观调控的目标可定为4%左右。
(四)出口增长与国际收支平衡的预测
在所有宏观经济增长变量中,出口增长特别是贸易顺差的预测是最难的。影响因素太多,而且许多因素是相当不确定的。预计2008年出口增长将是回落的,主要是出口政策调整的效果所逐步显现。这在2007年8月份的出口增长中已有所表现。8月份出口总额为1113.6亿美元,增长22.7%。比1~7月放慢5.9个百分点,比7月份大幅回落11.5个百分点,这显示了7月份开始实施的出口政策调整的积极影响。另一个可能导致出口增长回落的因素是美国经济增长受次级债危机的影响将趋于放慢。次级债危机的影响将会继续深化,但不会导致美国经济进入明显的衰退或萧条,不过,会使经济持续一段时间处于相对低位增长,这对世界经济景气和外部对我国出口需求将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自2006年以来,出口最重要的支撑因素是国内工业产能释放所产生的“外推效应”,如2006年受钢材产能大量释放及国内需求放慢的影响,我国钢材贸易由净进口转为净出口,2006年净出口额为2450万吨,2007年上半年则达到2510万吨,全年钢材净出口预计将超过5000万吨,而最近几年我国新增钢铁产能为7000~8000万吨,即有很大一部分的新增产能要通过出口来消化。预计2008年出口的这种“外推效应”会继续加大。我国外贸出口政策调整在相当程度上是抑制这种“外推效应”过大。受以上“两减一增”因素的影响,预计2008年出口增长将回落到20%左右。贸易顺差将继续有所扩大,但增幅明显放慢。预计2008年贸易顺差为3084亿美元,增长20%。
二、2008年宏观经济增长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投资再次出现大幅反弹的可能性很大
2007年下半年GDP增长率小幅放慢,表明宏观调控的效果有所显现。但并不意味着回落的趋势会持续,相反,强劲反弹的压力仍然较大,特别是投资增长有再次出现过热的迹象。2004年以来,我国每年都大量出台各类宏观调控政策,从效果看差不多都是“半年效应”,即每年上半年经济增长都加快或反弹,下半年在当年的宏观调控政策作用下有所放慢,第二年上半年又强劲反弹。我们预计,这一规律2008年会重演。即上半年经济可能再次出现明显偏热的趋势。理由有四:一是房地产投资特别是住宅投资继续过热。这是拉动投资下年反弹的最主要的内在因素,1~11月房地产投资同比增长31.8%,比上半年加快1个百分点。比全部城镇投资快5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快7.8个百分点。二是信贷投放和货币供应量又趋于加快。8月份开始,贷款增幅持续4个月超过17%,比上半年和上年同期明显加快,处于明显的高位运行(前几年一般月份的贷款增幅在13%~15%之间)。货币供应量M1和M2增幅也再次回升,11月末两者分别增长21.7%和18.5%,分别比6月末(上半年)加快0.8个和1.4个百分点,均处于2007年以来的高位。这表明当前流动性过剩问题未得到根本缓解,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投资冲动仍然很强。三是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依然不减。下半年以来地方项目投资增长继续有所加快,1~11月累计地方项目投资增长28.6%,比上半年加快0.3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加快2.4个百分点。政府换届的效应已开始显现,2008年将会更加明显。四是新开工项目投资大幅提速。这是未来一段时间内投资将继续保持偏快增长的先行指标(一般先行3~5个月)。1~11月新加工项目计划总投资增长28%,比上半年加快21.6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加快24.3个百分点。在消费将继续保持较快的增长情况下,投资内在反弹压力增大必然使经济增长可能再次出现过热的风险。
(二)结构性通胀问题主要是对民生的影响问题
结构性的物价上涨对中低收入阶层的购买力影响很大,因为中低收入家庭收入增长慢,而且其恩格尔系数高,在同样的价格水平下,其购买力下降会相当明显。如2001-2006年,低收入户、中低收入户、中等收入户、中高收入户、高收入户年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6.5%、8.5%、9.7%、11.1%和14.5%。正因为如此。中低收入以下群体对物价上涨的感受最深。即解决结构性通胀问题。除了抑制物价总水平的过快增长,更为重要的解决民生影响问题。一方面要努力抑制食品价格过快增长,另一方面要提高对中低收入家庭的补贴力度。
(三)经济增长受两大不确定性因素影响,存在猛烈下调的风险
第一个不确定性因素是房地产在经过持续10年的过强繁荣后。可能借奥运会召开之机出现超预期的深幅调整(一般在奥运会之后)。最主要的原因是许多住房需求是投资性或投机性的(是造成房地产泡沫的主要原因),即不少人买房的目的是追求短期性暴利,而兑现这
一“暴利”的最好时机当是奥运会召开之前。从周期性因素看,10年的房地产超强繁荣积累了相当大的投资和金融风险,应有一个逐步释放或迅速释放期(像美国的次贷风险释放一样)。所以,我倾向地认为,房地产调整的拐点越来越近。房地产投资和消费面临三大风险:一是政策风险,不动产税迟早要征收,这是一项长期性成本,而且不可转嫁;二是利率上升的风险;三是周期性波动的风险。这都要消费者、投资者以某种方式承担。相应的银行将要承担坏账风险。这里再次呼吁。政府及社会不要人为抑制房地产的合理调整,让其逐步地释放风险对宏观经济的长期稳定增长有利,要防止的是过猛的下调而引起的过度波动。第二个不确定性就是美国经济受次级债危机的影响可能出现衰退,而对我国出口增长产生过大的压力,从而使我国经济增长快速回落。尽管许多人倾向地认为美国经济不大可能出现衰退,但许多迹象表明,次级债危机不会轻易过去,而且美国房地产的调整持续的时间不会短,并极富传染性,因此,美国经济即使不出现萧条也会呈中期的走弱态势(可能持续两年)。这会带动世界经济的持续调整,从而对我国出口增长造成较大的压力。出口增长放慢过多(速度放慢到15%~20%对我国经济稳定增长有利)将会冲击国内经济的稳定增长。
三、2008年宏观经济政策取向
考虑到流动性过剩问题的继续发展,“三过”问题依然突出,经济增长尽管正在或逐步接近经济周期的顶部区域,但地方政府的内在投资冲动仍十分强,另外受政府换届效应及对奥运经济增长的乐观预期等因素的作用。2008年经济增长可能会进一步高涨,因此,要以“双防”为目标,采取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另外,要清醒地认识到,对经济增长的合理调整(如周期性的)政府不应过度干预,要给市场自主调整留下足够的空间。具体的政策建议为:
(一)要认识到继续抑制投资增长的重要性
2005年之前出口增长是以外部拉力为主,而2006年以来出口增长是以推力为主,强大的推力和拉力的结合是导致2006年以来出口顺差过大的主要原因,推力增大主要是因为投资增长持续偏热,导致工业产能的集中释放,外部失衡是因为内部失衡。抑制投资增长是解决内部失衡和外部失衡的关键。要通过继续小幅升息和发行中长期公共债券的措施抑制房地产和工业的投资;完善信贷结构性调整政策,加大对房地产及相关高耗能产业的信贷收缩力度,同时增加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投放。
(二)价格调控的重点是房价而不是物价,治理结构性物价上涨,要多管齐下
2007年二季度以来的价格大幅回升是结构性的,并不会导致全面的通货膨胀,影响经济增长稳定和金融危险的价格因素主要是房价的长期过快增长,而不是物价,对股市过热的调控也相对容易,将产业升级与资本市场加快发展结合起来,并配合以合适的金融调控政策,股市会保持稳健增长。价格调控的重点是房价。抑制房价过快增长主要是要调整房地产政策,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住房基本政策是只鼓励家庭拥有一套住房,而对投资性住房采取较严厉的抑制政策。同时限制外籍人员购买住房;二是加大税收调节作用,尽快出台征收不动产税政策,促进“卖房”;三是对购买第二套以上住房采取严厉的金融抑制政策,将购买第二套以上住房的首付提高到40%以上,并将其利率大幅提升,以抑制住房的投资需求。
治理结构性物价过快增长,不能仅靠传统的升息等抑制总需求的办法,而要多管齐下。首先,要继续小幅升息,逐步改变实际负利率的状况,抑制仍然过强的投资需求。不过,由于2007年先后6次加息,我国的一年期存款利率水平与中期均衡利率水平越来越近,我们估计在中期均衡利率水平在4.5%左右,因此,未来升息的空间也不大。二是增加短缺农产品的供给,提高农业的技术进步率,抑制农产品价格过快增长。增加短缺农产品的供给,一方面要增加技术投入,提高农产品的自给能力,另一方面,要加大对农村水利及其他基础设施的投资,改善农业、农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同时,要加强国家对重要农产品储备的调节作用。三是增加对城镇和农村中低收入家庭的食品补贴。提高城镇最低生活标准,解决城镇最低收入家庭的生活困难。四是通过信息引导、规范市场行为,减弱通胀预期。尽管目前社会对通胀的预期明显较强,许多生产企业和服务企业都表现出强烈的涨价冲动,我们承认通胀预期对通胀的强化作用,但如果实体经济总体并不存在供不应求的局面,持续而明显的通货膨胀也是难以发生的,2004年社会的通胀预期也是比较强的,但2005年物价增幅照样回落,预期必须与市场实际状态相一致时才能强化通货膨胀趋势。除部分农产品外,目前大多数工业品是供大于求的,并不存在长期性内在大幅涨价条件。五是抑制公共服务品(如教育、医疗)和垄断型产品或服务的“搭车”涨价。
(三)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减弱人民币升值预期
流动性过剩,为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创造了十分好的条件。央行主要是管基准利率的稳定及其合理变化,其他利率逐步由商业银行自主决定,应逐步缩小存贷款利息差。减弱商业银行利润对利差和贷款规模的依赖。从而有效地抑制商业银行过强的贷款扩张冲动,同时,鼓励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打破目前人民币单边升值预期、减弱人民币升值固化的预期是金融政策最迫切的任务。出口如果出现大的波动,不仅不能加速人民币升值步伐,而且应适度下调汇率。
新一轮物价上涨的成因和特点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过两次严重的通货膨胀:第一次是1988年至1989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分别达到18?郾8%和18%;第二次是1993年至1995年,CPI分别达到14?郾7%、24?郾1%和17?郾1%。2007年开始的新一轮物价上涨与前两次相比,在体制环境、经济开放度、总供求格局等方面有着很大不同。这一轮物价上涨更为复杂,既有需求拉动又有成本推动,既有国内原因又有输入型通胀影响,是多种因素叠加引起的。其主要特点和成因是:
农产品价格上涨为主带动的价格结构性上涨。2007年CPI走高开始于年初粮食和食用植物油涨价,加速于5月份猪肉价格突发性上涨,全年上涨4?郾8%。其中,食品价格涨幅达12?郾3%,影响CPI上升4?郾1个百分点。2008年一季度CPI同比上涨8%,增幅同比高出5?郾3个百分点,其中食品价格同比上涨21?郾4%。4月和5月CPI同比分别上涨8?郾5%和7?郾7%,其中食品价格同比分别上涨22?郾1%和19?郾9%,仍然是主要因素。这一轮农产品涨价,除了一些短期因素(如去年生猪发生疫病、今年初遭遇严重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和汶川大地震等),主要是受中长期因素的影响。一是从1997年至2006年,CPI累计上涨9?郾5%,平均每年上涨不到1%,尤其是农产品价格多年处于较低水平,而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持续上涨,农产品生产成本大幅度增加必然推动农产品价格上涨。二是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其结果是:一方面耕地逐年减少,2002年以来全国耕地面积净减少8820万亩;另一方面城镇人口不断增加,2002年以来城镇人口每年增加近2000万人,加之随着人民收入持续增长,对农产品(尤其是畜禽产品)的需求日益增加。因此,不论从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耕地有限、农业受自然条件的制约大、农产品需求有一定刚性等决定了农产品价格由劣等条件的生产成本加平均利润决定)看,还是从农产品供求规律看,这一轮农产品价格上涨都是必然的。工业化国家的历史表明,农产品价格逐步上升,从而使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逐步缩小,是伴随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不可避免的长期趋势。这个过程也是我国必然要经历的。问题在于,由于前些年农产品价格一直稳定在较低水平,使矛盾逐渐积累、集中爆发,以至于去年以来食品价格上涨过快,对低收入群体的基本生活影响较大。因此,必须采取有力措施抑制价格总水平的过快上涨。
输入型通胀对国内价格的传导和影响。近几年国际市场上原油、粮食、铁矿石等初级产品价格大幅攀升,而我国对石油、铁矿石等初级产品的需求大幅增长,对外依存度很高。因此,国内成品油、食用植物油、化肥、钢材等涨价主要受国际市场价格上涨影响,输入型通胀的特征明显。
旺盛的投资需求的推动。2003年以来我国经济持续保持10%以上的高速增长,投资需求旺盛推动国内投资品价格和土地、劳动力等要素价格上涨,并逐步传导到CPI。今年3月以来,工业品出厂价格涨幅都在8%以上。
这些因素决定了我国CPI近期仍将保持在较高水平。由于去年CPI上半年低下半年高,受翘尾因素影响,预计今年CPI走势将是上半年走高、下半年走低。
物价上涨与我国经济
结构性矛盾的关系
这一轮物价上涨的深层原因还在于,我国经济在持续5年10%以上的高速增长中积累了一些结构性矛盾,其突出表现是两个失衡,即国内储蓄、投资与消费失衡以及内需与外需失衡,经济增长在需求上过多地依赖投资和出口,在产业上过多地依赖工业尤其是重化工业。2003年至2007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一直保持高位增长,5年累计增长2?郾12倍。2007年投资率上升到42?郾1%,而消费率降到49%,为1978年以来最低。投资过度扩张造成一些行业产能过剩,必须依赖出口扩张消化,从而使外贸顺差占GDP的比重从2003年的1?郾5%上升到2007年的8%。从三次产业结构看,2003年至2007年第二产业的比重由46%上升到49?郾2%,而第三产业的比重由40?郾4%下降到39?郾1%。在轻重工业结构上,重工业比重持续上升,2007年达到69?郾9%,轻工业比重则降到30?郾1%。三次产业发展不均衡和轻重工业发展不均衡,同投资与消费失衡有密切关系,两者互为因果。
在投资增长很快、投资率持续上升的情况下,储蓄仍然大于投资,表现为净出口和资本净流出。这说明投资增长过快、货币信贷投放过多、外贸顺差过大,其根源在于储蓄率过高,而这又与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不合理变化密切相关。2003年至2007年,财政收入和企业利润年均增长分别超过22%和35%,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分别为9?郾8%和6?郾8%。据测算,我国总储蓄率上世纪90年代平均为39?郾8%,2006年上升到49%,这主要是由于企业储蓄和政府储蓄大幅增长。2006年,居民储蓄、企业储蓄、政府储蓄占国民总储蓄的比重分别为38?郾5%、42?郾2%和19?郾3%,其中居民储蓄的比重比上世纪90年代平均水平下降11?郾9个百分点,而企业储蓄和政府储蓄的比重分别上升6个百分点和5?郾9个百分点。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这种变化,是投资与消费失衡的重要原因。
这种内部失衡和内外失衡,在货币上表现为银行体系流动性过剩。一般来说,货币供应量增长率等于GDP增长率加物价上涨率(以CPI表示)。2003年至2007年广义货币M2累计增长率为117?郾6%,超过GDP增长率和CPI增长率之和80?郾0%达37?郾6个百分点。从理论上讲,超过经济增长正常需要的货币供应量都会表现为物价上涨。只是由于金融机构的存差不断扩大,这些超量货币供应才没有完全转化为物价上涨。近年来消费价格上涨和资产价格上涨,其根源是流动性过剩。
为什么会出现流动性过剩呢?问题又回到了前面所说的两个失衡上。国内储蓄与消费失衡,储蓄率过高,直接表现为银行体系资金过剩,引起货币信贷投放过多、投资增长过快、一些行业产能过剩,从而导致出口快速增长、外贸顺差不断扩大,加上资本项目顺差以及从其他渠道进入的境外资金,造成国家外汇储备超常增长,使中央银行不得不吐出大量的基础货币用于购汇。基础货币是高能量货币,到了商业银行就可以产生几倍的乘数效应。中央银行虽然采取多种措施对冲、冻结商业银行的基础货币,但流动性过剩问题仍然存在。因此,从根本上治理通货膨胀,必须解决银行体系流动性过剩问题,而这又必须解决国内储蓄与消费失衡以及内外需失衡问题。
今明两年的经济走势分析
最近有论者认为,当前我国经济形势和1998年十分相似,今明两年很有可能出现经济下滑。从外部环境和出口形势看,今年和10年前确实有些类似:1998年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我国出口大幅回落,1998年出口仅增长0?郾5%,1999年增长6?郾1%。今年受美国次贷危机影响,美国经济濒临衰退,世界经济增速明显放缓。我国出口形势严峻,一方面外需减弱,出口市场面临萎缩风险;另一方面,受人民币升值加快、原材料涨价、劳动力成本上升、利率上调和去年外贸政策调整等多种因素叠加影响,企业出口成本明显上升。今年1月至5月出口同比增长22?郾9%,上半年出口大幅回落的可能性不大,但如果下半年国内外环境继续趋紧,一些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将难以支撑,出口增速有可能出现较大幅度的回落。
关键词: 中国经济,经济发展,宏观调控,经济走势
一、当前经济形势的主要问题
(一)世界经济走势及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分析
进入2008年以后,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继续向纵深发展。受其拖累,预计美国经济增长短期内将明显走低,世界经济也会有一定反应。第一,次级抵押贷款中仍有较大部分要在2008-2009年期间视贷款的风险情况调高利率(次级抵押贷款利率是可调整的),由此将引起一定的贷款违约行为,加剧贷款银行的不良资产问题。第二,次级抵押贷款及衍生产品的资金链条很长,随着其影响的逐步传递,衍生产品投资者的损失情况仍在发展中,近期开始在不少大型银行、保险公司、共同基金和资产管理公司的“财务年度”报表中较为集中地暴露出来,对经济的负面影响继续显现。在“次贷”等问题影响下,美国经济出现了以下情况:第一,房地产市场疲软,市场预期总体悲观,先行经济指标持续走低。2008年1月份美国新开工房产许可证数量环比下降3%,同比下降33.1%;全球采购经理指数中的先行指标综合指数2008年1月份为135.8,比2007年6月份下降了2%,是2001年以来的最大降幅。第二,银行信贷收缩,金融市场信用紧缩问题依然突出;根据美联储2008年2月对国际主要银行的调查显示,有近70%的银行不同程度地提高了授信标准。第三,财富效应支撑的消费增长放缓。第四,对美国经济和美元走势的担忧,国际资金流向开始调整。从2007年第二季度开始,外国政府投资美元资产的规模大幅下降,其中投资美国国债的规模还出现较大规模的负增长。在美元持续贬值和美国国内需求增长放缓的双重作用下,欧盟、日本以及中国等主要经济体的出口面临缩减压力,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将下降,世界经济预计将有明显反应。
同时也要看到,受多方面的经济刺激政策和新兴市场国家高增长的支撑,世界经济将呈现相当的灵活性和弹性,出现全球性持续萧条的可能性依然很小。第一,美国采取了降低利率、减税、稳定房地产市场等一系列应对措施,有望减少房地产市场的振荡,推动美国经济逐步恢复。第二,受美元持续贬值的拉动,美国对欧盟、日本、中国及其他国家的出口出现快速增长态势;国内消费者信心回升,1月份消费者信心指数从2007年12月份的75.5上升到78.4;就业整体保持平稳,单位小时劳动工资还有小幅增长,这些情况为经济恢复提供了支撑。第三,流动性紧缩主要由市场信心引起,而不是货币供给不足,2007年10月至2008年1月,美国货币供给增长率为6.6%。只要房贷市场的信用危机不再大规模向其他领域扩散,随着美、欧、日等货币政策的进一步松动,流动性紧缩状况有望得到较快改善。第四,新兴市场国家的高速增长成为稳定世界经济形势的最重要因素。
综合以上两个方面的情况,综合判断,美国经济增长短期内(2-3个季度)将明显处于较低水平;世界经济也将有明显反应。但在刺激经济政策作用和新兴市场国家快速增长支撑下,世界经济发生持续回落的可能很小。
次贷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主要集中在外贸出口和资本市场方面,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尚需进一步观察。2008年以来,美国经济走低、美元贬值对我国外贸的直接影响开始显现。1月份我国对美出口同比增长仅为5.4%,从2007年10月以来持续走低(2005、2006和2007年我国对美出口增长率分别为30.4%、24.9%和25.7%),1-2月份外贸出口总额的增幅为16.7%,增幅明显降低。第二,美元贬值迫使我国出口商压缩利润空间。美国对中国的进口价格指数(离岸价格)2003年12月到2008年1月,提高0.4个百分点,而同一时期美元对人民币则贬值13.24%,我国对美出口企业利润受到挤压。第三,在美国经济走低,世界经济增长趋缓的背景下,国际游资涌入的压力进一步加大,可能会推动流动性过剩问题发展,并影响股市、房市等资本市场的稳定。外部因素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开始显现,需要密切关注。
(二)雨雪冰冻灾害及灾后恢复对经济走势的影响分析
雨雪冰冻灾害对经济的影响可以分为两个部分:
1、对部分地区和部分月份的价格水平会产生一定影响,但不会对全年价格总水平产生明显影响。预计会对一季度甚至上半年部分地区的市场价格上涨产生较大压力,对全国价格总指数也会产生一定影响。在雨雪冰冻、春节和价格翘尾等因素综合影响下,2008年1、2月份消费价格同比涨幅可能超过7%,扣除其中的价格翘尾因素(1、2月份分别为5.8和4.7个百分点),雨雪冰冻、春节因素等带来的新涨价因素为1-2个百分点。由于这些因素导致的价格上涨集中在局部区域和全年的少数月份,因此估计对全年价格走势不会产生全局性影响。
2、对经济增长水平既有降低也有推高的作用,重点需防范以灾后重建名义铺摊子、上项目的
问题。此次灾害发生在南方,但对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等经济发达地区的生产影响很小,主要对中西部地区部分省份的农业、林业、电网、工业等造成一定影响。根据各方面的初步数据,导致的农业损失为500亿元左右,林业损失570亿元,电网损失200多亿元,工业损失200多亿元,加上旅游业、电信业损失,总计在1600亿元左右。如果不考虑灾后恢复的作用,仅从农业成灾面积和其他行业直接损失对产值的直接、间接影响分析计算,对全年GDP增长率的影响为0.59个百分点。如果考虑灾后恢复的作用,例如农业方面通过补种等措施扩大种植面积,工业方面通过提高开工率水平补回产值损失等,则灾害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将明显减小。综合这些分析,考虑到我国经济总量的规模,估计此次灾害对2008年经济增长水平不会产生明显影响。值得注意的是灾后重建。如果仅考虑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在此次灾害中受到的直接损失,并以此作为恢复重建的投资额,就可以拉动经济增长率提高0.28个百分点。需要注意的是,灾后需要重建的不仅仅是上述两个部门,因此,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也不仅是以上计算的程度。考虑到2008年是各地新一届政府班子开始工作的第一年,面对诸多加快发展的有利因素,很容易借灾后重建的名义,加大投资建设力度。据有关部门的信息,在灾后重建项目申报中,不少地方显示出大思路、大手笔,要打造某某中心、某某基地等,都是大项目。这一苗头一旦蔓延起来,很可能引起行政主导的投资反弹,需要高度重视。
(三)价格涨幅将出现前高后低的变化趋势
2008年推动价格上涨的因素仍然较多,既有国内外成本推动,也有统计指标包含的翘尾因素,还有因大面积雨雪冰冻与春节旺销而导致的季节性价格上涨,特别是全球性气候异常导致国内后续自然灾害的不确定性增大。从稳定价格的有利条件看,伴随改革逐步深入和经济持续较快发展,我国物质基础和企业适应能力不断增强;宏观调控政策的效果逐步显现,投资、出口等需求增长趋稳,房市和股市交互推动、持续升温的态势有所遏制,部分农产品短缺下半年可望明显缓解。随着翘尾因素和新涨价因素的逐步减弱,预计价格涨幅将出现前高后低的变化趋势。
1、猪肉、鲜蛋、食用植物油等部分食品供给短缺在2008年会发生转折性变化,对价格上涨的影响将明显减弱。从这些农产品生产的周期特点看,价格上涨和政策支持等因素的刺激作用,预计在2008年年中左右将集中显现,供给会明显增加,其价格水平也将出现明显回落。
2、国内外成本推动因素对消费价格上涨会有一定影响,但总体看影响不大。随着国内油料作物生产的增加,预计对进口的依赖程度会有所降低。此外,价格监管措施也会发挥稳定作用。因此,即使大豆、豆油等产品进口价格提高,预计影响食用植物油价格上涨的幅度会小于2007年。就农产品而言,由于其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提高的潜力不大,而需求刚性较强,因此,要素成本增加会在长期内持续推动农产品价格呈现攀升趋势。但从农产品生产周期性变化看,2008年年中一些短缺农产品供给数量会明显增加,在供求关系明显改善的情况下,预计成本上升因素通过价格上涨释放的空间将明显减小。就工业品等非食品类产品而言,由于其需求弹性较大,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提高潜力较大,且近几年企业利润持续大幅增加,上下游企业的成本消化能力较强,在市场竞争比较激烈的情况下,有利于遏制工业品提价冲动。
3、总供求关系趋向好转,对价格上涨的压力将减小。从供给方面看,随着新一轮经济持续较快增长和改革不断深化,我国的物质技术基础进一步增强,粮食连续4年丰收,基础行业供给紧张情况逐步缓解,总供给增长潜力扩大,这是继续保持较高经济增长和较低价格的基本条件。预计2008年社会供求总量和结构的平衡状况将趋于改善,生产资料价格涨幅将趋于回落。根据我们对投资和生产资料价格周期性波动之间关系的实证分析,2007年下半年生产资料价格上涨,是2006年上半年投资增幅提高的滞后表现,由于2006年下半年投资即开始趋稳,因此从投资增幅回调趋势的滞后带动效应看,2008年下半年生产资料价格涨幅有可能随之回落。
4、正确估计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的影响。当前国际资源性产品价格较大幅度上涨,国内价格涨幅明显提高,因此,推出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需要相当审慎,以防加大涨价压力。同时也要看到,在国内外资源性产品价格倒挂的格局下,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很难正确发挥,不仅难以刺激成品油等资源性产品的供给增加,而且会促使本已不足的成品油等资源性产品输往国外,加剧供求紧张矛盾。资源性产品价格的低估,也非常不利于促进社会各方面努力节约利用资源。在供求平衡,竞争趋于激烈的环境中,资源性产品价格调整引起的成本增加,通常会迫使企业设法加强管理、降低消耗、创新技术等,进而有利于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因此,适时平稳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是不能回避的。
5、翘尾因素对2008年上半年价格涨幅的影响较大,下半年将明显减弱。根据我们计算,2008年消费价格累计翘尾因素为3.4个百分点,是2007年翘尾因素的两倍。就是说,即使2008年没有一点新涨价成份,仅仅翘尾因素,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也会同比上涨3.4%。从全年来看,各月消费价格的翘尾因素基本呈前高后低的态势:6月份以前会超过5个百分点;6月份以后,翘尾因素会逐月下降,9月份以后会下降到2个百分点以下。
模型分析表明,考虑翘尾因素影响,若不采取相应措施,2008年消费价格涨幅将达到6.3%。中长期看,我国工业品价格涨幅呈现回落态势;农产品以及食品价格呈现攀升态势,但不会十分剧烈。综合模型预测及以上因素分析,随着部分短缺食品的供给增加,社会供求总量和结构关系的改善,竞争会更加充分,国内外成本推动因素估计较难通过涨价释放,在调控好投资、消费、出口等需求增长的前提下,考虑到资源价格改革的因素,预计新涨价幅度可能保持在1.5%左右,加上翘尾因素,消费价格全年涨幅可能控制在4.8%左右。全年价格上涨呈现前高后低走势。
(四)高度重视股市、房市波动对经济波动的影响
近年来我国资金流动性过剩问题不断发展,对资产价格的影响越来越明显。从日本、泰国、韩国、我国台湾地区的发展经验看,经济长期持续快速发展,都难以避免资金过剩问题,并进而导致股市和房地产等资产的严重泡沫化。我国股市和房地产价格上涨有合理的一面。从股市看,前几年股指偏低,存在价值低估现象。2006年股市的上涨带有较强的恢复性增长特征,而对未来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预期,也为上市公司的高市盈率提供了持续的心理支撑。从房地产市场看,土地资源的有限性、用地结构扭曲和住房需求持续增长,是导致房地产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
但是应该高度关注,我国 的股市和房市正在出现相互推动、交替跃升的局面。由于股市的财富效应,大大刺激和吊高了居民的购房需求。房价看涨预期又强劲推高房地产开发公司的股票价格,这样开发商就可以用较低的成本在股市上筹集巨额资金,从而不惜以高于底价数倍的高价竞相购地,结果必然推高地价和房价。而房价上涨和开发商土地储备的增加,又进一步推动房地产开发公司股票价格的上涨。当房价和社会最终购买力严重脱节、股价和公司的基本面严重脱节时,资产泡沫就会破灭,从而拖累实体经济,造成金融和国民经济的风险,导致经济较大波动。
进入2008年以来,随着调控政策效果的逐步显现,股市、房市交互推动、持续升温的态势开始改变,这是十分积极的变化。同时也要注意股市、房市交互推动,持续向下波动的可能,警惕其对经济增长另一方面的影响。住房和汽车是我国新一轮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其中住房的作用更加重要。近年来购房需求快速扩大与房价加快上涨相互推动,使城市建设和房地产投资不断升温,是推动经济增长高温趋热的重要因素。如果房市出现相反的变化,则也是引起经济增长向下调整重要因素。2008年以来,住房交易量在明显缩小,在信贷受到较严格控制,企业上市筹资难度加大的情况下,近期一些房地产企业资金周转明显紧张,降价售房的可能性增大。如果市场房价下降,将改变预期,引起持币待购的现象。购房需求可能进一步减少,与房价下降相互推动,导致房价进一步下降、需求进一步缩小。房地产开发和城市建设速度将逐步减缓,对经济增长将形成越来越明显的抑制作用。房地产市场的调整需要较长时间,因此,一旦出现这种情况,预计经济增长将出现较长时间的回调。
股市吸纳、筹措资金的功能和财富效应对房市的影响主要是:股市收益率高时,会分流购房资金,减少房市的需求;房地产企业通过股市可以筹措到运营资金;股市的赢利可以增加购房需求。从这些影响看,当前股市的变化,一方面可能增加购房的需求(资金从股市流向房市),另一方面也可能减少购房需求(资金被套在股市,家庭金融资产减少);同时,会减少房地产企业的筹资数量,缩小房地产企业的资金总量和购置土地、进行开发的能力。综合看,是起着引导房地产市场和房地产开发收缩的作用。
总结以上分析,当前房市股市的变化,潜伏着导致经济增长下降的因素,从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防止大的波动出发,对这种可能性要高度重视。
二、近期经济走势分析
当前影响经济运行的因素比较复杂,综合这些因素的影响,把握未来经济走势,还是要从三大需求的变化着手。
(一)消费结构升级步伐有可能减缓,消费需求增幅有可能趋稳
近期市场购房需求增长可能放慢;受成品油价格提高,用车费用增加以及城市公共交通体系的发展,购车需求也可能增长放慢;受食品等生活必需品价格上涨的影响,非必需品的消费支出增幅可能放慢。综合这些情况,未来一段时间消费可能由持续趋旺转为趋稳。当然,在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和消费领域扩大、消费预期改善的大背景下,消费结构升级、消费持续扩大的大趋势不会改变。但近期变化对经济增长会有一定影响。
(二)投资增长存在不确定因素
当前既有刺激投资增长的因素,主要与地方新一届政府开始工作以及灾后重建等相联系;也有抑制投资增长的因素,主要与房市股市变化和城市建设规模、速度等相联系。此外,资源环境工作以及对新开工项目的管理,对投资也会形成一定的约束。需要注意到,在存在资金流动性过剩、劳动力就业压力巨大以及加快发展的条件较好的大背景下,投资增长潜力始终很大。房地产和城市建设的变化,预计不会对近期投资增长形成明显影响。所以,重点需要警惕新的投资反弹。
(三)出口增长可能平稳回落
受外部因素影响,考虑到国内控制不合理出口增长的税收等有关措施,以及人民币升值加快的影响,预计出口增长将逐步减慢,但在一系列支持出口增长的中长期因素作用下,预计总体仍会保持较高水平。
综合三大需求的变化,在消费趋稳、投资有可能趋升、出口趋降的情况下,总需求增幅可能变化不大。因此对近期经济走势的影响也不明显。调控的要点宜协调好投资与出口需求的消长变化,注意保持总需求增长的稳定。房市股市的变化,主要会影响到更长期的经济运行态势,需要综合考虑,妥善调节引导。
综合以上分析,在合理调控各项需求的前提下,近期经济增长将继续保持高位稳定态势,一季度GDP增长率可能在10.5%左右,CPI同比涨幅在7%左右。
三、政策建议
影响当前经济形势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收缩性的,也有扩张性的,既有影响当前的,也有关系中长期经济发展的。针对这些问题,政策的基点宜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可以视问题的发展,择机出台一些针对性较强的措施。宜着眼于经济长期持续健康协调发展,在消费结构升级、稳定农业生产和食品供给、资源价格改革、资本市场建设、投资调控方式完善等方面出台一些具有长远意义的政策措施。
(一)继续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
发挥好财政政策支持薄弱环节、促进结构优化升级的作用。在灾后重建过程中,宜以结构优化为中心,根据恢复重建项目的环保、资源利用、技术水平、安全等方面情况,结合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合理选择项目,重点推进重建基础上的优化升级。要继续控制信贷资金的过快增长,但应该尽可能少用额度控制办法,主要依靠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操作等措施实现货币政策目标。针对美元利率不断下调和人民币汇率升值压力较大等情况,利率调整宜更加谨慎。
(二)继续控制不合理出口增长,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
当前对外贸易条件的变化,对外贸企业既是严峻考验,也是优化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机遇。宜加强这些方面的政策研究,通过改革相关的体制机制,完善相关政策,继续适度增强人民币汇率的弹性,抑制不合理出口增长,鼓励资源性产品、关键适用技术设备进口,同时采取综合措施推动与外贸相关的产业加快改造升级,优化进出口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外贸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整体效益。
(三)积极引导住房、汽车方面的合理消费
在提高收入、改善消费环境、改善消费预期、注意按照资源环境方面的要求,引导节能省地环保型的住房、汽车消费,当前最重要的是研究房价变化对预期和需求的影响,促进形成稳定房价和购房需求的市场环境。为此,一方面应继续落实近年来抑制不合理购房需求的各项政策措施,完善房地产市场调控;另一方面,应密切监测,深入分析房价和预期之间的关系,以及预期与需求变化之间的关系,积极采取稳定预期的措施。例如可以考虑从信贷资金方面对房地产企业符合要求的开发建设活动予以必要的支持,适度降低其对售房款的依赖,提高房价的稳定性。
(四)找准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增强政策措施的针对性
引起当前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是部分农产品供给不足,同时,也要高度警惕非食用农产品需求过快扩大,以及总需求加快增长的苗头。稳定价格的重点应该放在增加短缺产品供给方面,同时注意控制非食用性农产品需求增长。
在我国发展 市场经济和开放型经济的背景下,应当密切关注价格上涨的客观压力。成本推动型、需求拉动型、国际输入型和体制转轨型因素,都可能导致通货膨胀压力加大。需要审时度势,深化改革,综合运用财政、货币信贷政策和相关的公共规制政策,针对不同类型的通胀因素加以治理。从紧的货币政策和总需求管理的各项措施,主要目标宜集中到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方面。考虑到当前世界经济的诸多不确定性,特别是美国次级债危机的延伸影响,我国在货币政策、总需求调控政策方面,宜留出一定的灵活空间,以利于适时适度加以调整。
(五)注意防止食品价格和农产品生产出现较大波动
当前农产品价格上涨包括两类因素,一是由于农产品生产成本增加推动的趋势性攀升;二是部分农产品生产的周期性波动。为稳定农产品生产和价格,要把完善短期政策与长效机制建设结合起来。一方面,在刺激农产品生产扩大的各种因素比较集中的时期,应注意其对当期和下期的不同效果。注意监控食品价格上涨幅度,把握好各项支持政策的力度,努力减小当期供给与下期供给之间的波动。
另一方面,加快完善农业扶持政策体系,促进工农产品比价关系平稳调整,包括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农产品流通方式,健全疫情疫病防控体系等。我国人均农业资源有限,特别在国际能源与农产品价格开始建立联系的形势下,提高农产品市场效益,更要坚持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的原则。粮食和与吃饭相关的其他农产品,应该主要立足国内平衡。由此出现的效益损失,宜通过农业扶持政策予以补偿。
(六)注意完善价格形成机制
坚持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为价格机制、竞争机制和供求机制正常发挥作用创造良好的体制政策环境。综合考虑2007年价格翘尾因素和2008年新涨价因素的影响,特别是冰雪灾害等突发因素可能推高消费价格,既要坚持完善市场化的价格形成机制,又要考虑社会承受能力,把握好价格改革的时机和力度,并应着力维护市场竞争秩序。以资源价格改革为例,随着部分食品供给不足得到缓解,生产资料价格涨幅回落,可适时平稳推进资源价格改革,同时进一步完善对部分困难群体和公益性行业的补贴机制。
菜篮子商品;商品价格;政策措施;对策建议
1.近两年海南“菜篮子”商品价格走势分析
根据海南省物价局统计,2010年7月以来,受国内外价格与非价格因素的影响和国家“为保护养殖户利益、不打压猪肉价格”的相关政策的影响,我省鲜猪肉价格基本呈持续上涨的趋势;我省青椒、尖椒、芹菜等13种蔬菜平均价格受供需关系变化和政府调控措施实施等因素影响,则呈现出幅度较大的波动。
据我省物价局统计,我省农业生产资料价格自今年4月起呈持续上涨趋势,随着冬季到来,省外蔬菜输入减少,今后几个月蔬菜价格的调控难度势必会增加。另,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的直接危害,是增加了农业生产的成本、削减了农产品的利润空间;深层次的危害,是可能降低农民对农业投入的积极性、进而影响农业总产值的增加。毋庸置疑,政府调控“菜篮子”商品价格应从源头入手,调控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当然促进农业投入、以规模创效益也是思路很好的举措,但是在农业投入严重不足的海南,政府补贴是直接补贴给农民,还是与生产资料投入挂钩补贴给农民是值得讨论的问题。
2.国家和海南省有关稳定“菜篮子”商品价格的具体举措
自2010年7月份以来,以农产品为主的生活必需品价格总水平逐月攀升,加大了城乡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群体的生活负担。为切实维护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2010年11月,国务院出台了《国务院关于稳定消费价格总水平保障群众基本生活的通知》,通知中公布的16项措施多与稳定“菜篮子”商品价格直接相关。例,完善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降低农副产品流通成本;切实落实“米袋子”省长负责制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等。2011年5月,为进一步贯彻文件精神,国家发改委出台了《关于完善价格政策促进蔬菜生产流通的通知》,公布了更有针对性的措施。例,实施优惠价格政策扶持蔬菜生产经营;运用价格调节基金支持蔬菜生产流通;加强市场收费管理;完善菜农利益保护机制等。
为进一步促进蔬菜生产,保障市场供应和价格基本稳定,2011年9月30日,海南省政府出台《海南省加快蔬菜生产流通考核评价试行办法》,该办法在考核内容方面主要从组织领导、主要目标、政策措施3方面12项内容来考核评分。组织领导是将“菜篮子”工程纳入政府重要议事日程,成立“菜篮子”工作领导小组,实行“菜篮子”市县长负责制。主要目标:一是编制并组织实施本地蔬菜产业发展规划,对本地蔬菜基地进行造册归档。二是常年高标准蔬菜基地面积要有保证,实现本地城镇常住人口及旅游人口每人一天一斤菜,自给率70%的目标。三是各市县主要蔬菜产品夏季(5~10月)自给率达到50%以上,冬季(11~4月)自给率达到80%以上。四是加强对“菜篮子”产品批发市场、零售市场的建设与管理。五是建立“菜篮子”产品质量监管监测体系,严格责任追究。政策措施:一是市县财政整合有关项目资金,加大“菜篮子”工程发展的投入力度,重点支持“菜篮子”工程常年生产基地、流通设施和平价商店建设。二是各市县在编制、修改城市规划时,要配置一定面积作为平价商店经营场地。三是建立主要“菜篮子”产品(如猪肉、蔬菜等)动态储备机制、市场信息监测预警体系和制定市场供应应急预案。四是落实低收入群体补贴与物价上涨联动挂钩机制。五是大力实施农超对接。
上述政策,体现出政府对“菜篮子工程”的重视,如果能够获得有效施行,对稳定“菜篮子”商品物价应是有所裨益的。然上述政策也存在一定不足,例,很难解决国家货币政策的影响和国际通胀压力的输入引起的物价上涨问题。
3.关于海南调控“菜篮子”商品价格的对策建议
政府关于调控“菜篮子”商品价格的举措已经较为健全,故关于海南调控“菜篮子”商品价格的对策研究只能针对具体问题寻找切入点。近年关于菜篮子商品物价问题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两个问题上:一是“菜贱伤农”和“菜贵伤民”现象同时存在;一是最后一公里加价问题。本文主要针对上述两个问题提出对策建议:
A.签订政府间互惠协议,互助解决价格问题
现在摆在政府面前的难题是并没有足够的资金通过传统买入、储存和卖出的方式进行调控,而“菜篮子”商品作为鲜活商品,进行上述操作显然成本更大,故而海南等省份未来将积极推行动态储备制度。然而动态储备制度通常只能解决“菜贵伤民”问题,且通常只能一解燃眉之急,要彻底走出“菜贱伤农”和“菜贵伤民”的怪圈,应加强政府间合作,本着优势互补的原则,签订以互助供销、供销量保证、价格承诺和建立共同的信息平台等措施为主要内容的互惠协议,互助解决“菜篮子”商品价格问题。
B.设立农产品拍卖市场,完善拍卖制度
据调查,政府自2010年12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施行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大幅度降低了农副产品流通成本;运销商在蔬菜流通环节并不占优势,通常是薄利经营、以量取胜;最后一公里加价,有政府因素,更主要的原因是批发商和零售商层层加价。如何打通最后一公里,平抑蔬菜价格?是政府调控不可回避的问题。为解决上述矛盾,积极尝试建立“平价商店”、设立“平价摊位”,实现“农超对接”等措施,已形成一定社会影响。
为了解决本地农产品外销和外地农产品顺利进入海南市场等问题,设立农产品拍卖市场不失为一个好方法。可以选择的拍卖方式有很多,如英格兰式拍卖、荷兰式拍卖、密封递价式拍卖、标准增量式拍卖等等。其中荷兰式拍卖,相对制度比较成熟,有利于大批量农产品疏散,值得借鉴。在设立拍卖市场的同时,应大力完善相应拍卖制度,减少交易纠纷,增强市场活力,形成体制优势。
C.创设物价上涨多元联动机制,规范相关制度
“物价上涨补贴联动机制”大家已经耳熟能详了。2011年8月10报道,国家发改委有关人士透露,目前22个省区市已经启动了物价上涨补贴联动机制。联动机制的启动条件是:福建、江西、湖南、广东、贵州、甘肃等6省,将城镇居民基本生活费用价格指数(或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涨幅连续3个月达到或超过3%,安徽、海南4%,吉林4.5%,山东、宁夏5%,作为启动条件;天津将指数月累计同比涨幅超过3%,江苏、浙江将指数季度平均同比涨幅达到或超过3%,湖北将指数月同比涨幅达到或超过4%,陕西将指数月同比涨幅超过5%,作为启动条件。海南是最早建立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的省市之一。许多低收入家庭和在校大中专学生已经从中获益。
如果物价上涨是符合经济规律的,已有的“物价上涨联动机制”无疑是避免“菜贵伤民”的好办法,但是如果物价上涨是非正常因素引起的,例如囤积居奇、倒买倒卖、恶意炒作等等,或是批发商和经销商利用渠道优势层层加价引起的,政府补贴更多地是丰实了部分商人的荷包。应创设“物价上涨多元联动机制”,除了以补贴居民为主的联动机制,还应创设制约性联动机制。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设立联动机制的启动条件,条件成就时政府公告预警,经过法定整改期,情况未明显改善的,政府主导从动态储备或其他省份大量购进商品平抑物价。
[关键词] 粮食企业价格风险
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作为国家粮食购销主渠道,在粮食购销市场化以后的经营运作,一方面要参与市场经营活动,一方面又要贯彻执行国家粮油方针政策,在农民出现“卖粮难”时要想法“吞入”,在市场粮价上涨,社会粮食安全受到严重威胁时,必须及时“吐出”,以此缓解市场粮食供需矛盾的加剧。而企业经营好坏,其外部环境与市场粮食价格变动有着密切相关的联系。作为粮食企业如何在价格波动中赢得商机、搞好企业管理、拓展企业发展空间,获取企业效益最大化?已成为业内经营者主要思索的问题。笔者认为要解决这个难题,关键要掌握市场经济条件下规避价格风险的方法,根据现实情况作出合理的选择,使粮食价格风险降到最低。
一、粮食企业在价格波动中赢得商机要掌握规避价格风险的方法
受小农生产的影响,我国农业传统的避险方法主要是现货出售或储存。但是,市场经济发展越来越充分;传统的思维模式和生产方式难以立足于买方市场;这就要求粮食企业具备市场经济条件下管理价格风险的能力,了解一些可行的规避价格风险的方法。
1.套期保值与价格风险
为了避免农业生产价格风险,国际上通用的方法是在期货市场上套期保值。企业回避价格风险需要利用期货市场。并依据期货市场提供的仅威性、预期性的价格信号指导生产经营活动,进行套期保值。当前,粮食企业利用期货市场套期保值主要是通过买入套期保值和卖出套期保期的方法。买入套期保值就是先在期货市场上买入与其在现货市场上买入的现货商品数量相等、交割日期相同或相近的商品期货合约。然后,在买入现货商品的同时,在期货市场上进行对冲,卖出原先买进的期货合约,用对冲后的盈利来弥补因现货市场价格上涨所造成的损失,进而为其在现货市场上买进现货商品的交易进行保值。卖出套期保值是指先在期货市场上卖出与其在现货市场上卖出的商品数量相等,交割日期也相同或相近的期货合约。然后,在现货市场上卖出现货商品的同时或前后,又在期货市场上进行对冲(买进与原先所卖出的期货合约),用对冲后的盈利弥补因现货市场出售所发生亏损,进而实现其在现货市场上卖出现货保值。对粮食企业来说,套期保值是一种能够有效降低价格风险,保护其自身经济利益的方法。
2.远期合约与价格风险
远期合约是我国粮食生产者普遍采用的一种行之有效的规避价格风险的方法,占粮食总销售的绝大部分。远期合约的做法是生产者在尚未收获时,即与经销者以双方认为合适的价格签定的销售契约。按照契约,农民只需在收获后按约定的时间,将农产品交付给经销者,即可获得较为稳定的收入。
远期合约有现货远期销售合约、延期或延迟定价合约(包括固定基准合约和服务收费合约)、延期或推迟支付合约、最低价格合约等多种形式。有利于粮农根据生产期内价格变动状况灵活选择。因此,为了降低价格风险,粮食企业可与粮食经营者签定远期合约。
3.粮食储存与价格风险
粮食储存是我国粮食企业长期采用的一种规避价格风险的方法。但粮食储存会受到资金、技术、场地等因素的制约,且避险能力十分有限。粮食储存的核心是粮食企业为了避免在市场销售淡季,以较低的价格出售农产品,而在农产品收获以后,采取适当的措施暂时将农产品储藏起来,以期在销售旺季或价格较高时出售,获得收益。
二、粮食企业如何规避价格风险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我国的粮食企业面对紧逼的竞争,必须对粮食价格态势进行及时的分析,才能利用市场机会,有效的化解价格风险,抓住市场机遇,获得更好的经营效益。
1.粮食企业要准确分析粮食市场价格走势
粮食市场价格走势的准确分析预测是正确选择规避粮食价格风险的前提和基础。粮食企业要对粮食市场做出准确的分析,首先,必须具有一定的理论素养和知识基础。从目前粮食企业看,生产周期内粮食市场价格波动状况分析主要依赖于企业经营决策者本身素质和自身努力。粮食企业经营者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化素质,利用各种机会,不断接受有关农产品营销和粮食价格管理方面知识,努力提高自身专业理论素养。同时,粮食生产企业或粮食经营企业,必须建立相应的粮食信息管理部门,由专人或专门队伍进行分析研究。其次,要有畅通、有效的市场信息渠道。一般而言,影响粮食价格的主要因素是年度生产情况、库存变化、净进出口(国际市场)需求、气候、国家粮食政策措施等,这些信息,不仅可以从我国粮食信息系统中获取,也可以委托相关中介机构获取。第三,科学的分析预测。随着我国粮食信息系统完善,粮食经营咨询中介机构将不断壮大,专业性的咨询机构将在市场竞争中不断扩大,提高专业水平和服务质量,他们不仅有明确的价格走势分析,还有科学的、详细的各因素对粮价变动的影响分析,这将为粮食企业分析粮价趋势、抓住市场机遇、合理决策提供有效依据。
2.粮食企业要合理的选择规避价格风险的方法
由于粮食生产季节性、粮食消费的跨越性,粮食价格有一定幅度的波动是必然的。为提高粮食企业决策效率,回避价格风险需有不同的对策。
(1)预测粮价处于下跌状态。粮食企业应采用卖出套期保值的方法进行保值。卖套期保值的目的在于回避日后因价格下跌而带来的亏损风险。例如,某农场手头有库存粮食即将收获,担心日后收获时价格下跌;某粮食购销企业手头有库存粮食尚未出售,担心日后出售时价格下跌;某面粉厂担心库存小麦价格下跌等。
(2)预测粮价处于上升状态。粮食企业应采用买入套期保值的方法和粮食储存的方法。买入套期保值是在将来必须购进某种商品时价格仍能维持在自己认可的水平保值方法,他们最大的担心是当买入现货商品时,价格上涨。例如,某制粉企业为了防止日后购进小麦时价格上涨在期货市场进行保值;某粮食购销企业已经与加工企业签订好现货供货合同,将来交货,但该企业此时尚未购进货源,担心日后购进货源时价格上涨;某粮食购销企业认为目前现货市场的价格很合适,但由于资金不足不能立即买进现货,担心日后购进现货,价格上涨。此时,另外一种最有利的方法是积极扩大自有粮食储备规模,享受未来粮价上升的收益,实现收益最大化。
(3)预测粮价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对于这种情况,粮食企业应大量利用远期合约方法,从而获得最高的成本收益比。由于远期合约一般不需要太多的市场营销知识,无须保证金,交易成本较低,有利于粮食企业生产者在一个完整的营销年份捕捉最佳的价格机会,减少价格风险。同时,有利于粮食企业之间的纵向联合,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例如:农户分散生产,抵御价格风险能力很差,又不能进入期货市场套期保值,此时,农户与粮食购销企业、加工企业订立远期合约。
3.加强政府指导与粮食企业的联合
关键词:陕西;价格形势;走势;对策
中图分类号:F0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631(2012)05-0001-02
一、我省价格运行情况
(一)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变动情况
2012年1—5月份累计,我省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3.9%,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4个百分点。从CPI构成看,类商品和服务价格呈“七升一降”的格局:食品类、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类、烟酒及用品类、衣着类、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居住类、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价格同比分别上涨8.0%、4.0%、3.6%、2.9%、2.6%、2.1%和0.8%;交通和通信类价格同比下降0.6%。
从CPI由高到低排序看,我省CPI同比涨幅在全国31个省(市、区)中与海南、重庆并列排第5位,在西部12个省(市、区)中排第5位,在西北5省(区)中排第2位(新疆4.3%、甘肃3.2%、宁夏2.1%、青海1.6%)。排名前10位的省份中西部地区6个、中部地区2个、东部地区3个;排名后10位的省份中西部地区有5个、中部地区2、东部地区3个。
今年前五个月,我省CPI走势与全国保持一致,总体呈下降趋势,其主要特点如下:
1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高开低走。2012年1月份,我省CPI同比上涨5.1%,呈高开之势,之后几个月一直保持低位运行。虽然由于3月份受气温持续偏低及连阴雨较多、成品油涨价、流通运输成本增加等因素影响,CPI环比小幅上涨0.4,但是前5个月整体呈下降趋势,除3月份出现小幅反弹外,一路走低至5月份同比涨幅为3.3%。
2 上涨面有所扩大。今年1-5月份,居民消费的类商品和服务价格同比呈“七升一降”态势。比上年同期的“六升两降”有所扩大。各类商品及服务价格上涨的幅度有增有减。涨幅较上年同期扩大的是烟酒、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涨幅明显回落的是居住、食品、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三大类;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价格由降转涨;交通和通信价格继续下降。
3 食品类价格仍是拉动价格总水平上涨的主要因素。今年1-5月累计,食品类价格同比上涨8.0%,涨幅虽然较上年同期回落3.3个百分点,但在类商品及服务价格中仍然是涨幅最大的,也是带动价格总水平上涨的主要因素。
4 燃油价格上涨推动物价上涨面扩大。今年一季度,成品油价格两次上调导致汽油、柴油价格分别上涨7.6%和6.8%;液化石油气价格也上涨了6%,长、短途汽车运输费用分别上涨6.5%和4.1%。虽然5月和6月又两次下调油价,但对相关行业的传导作用主要在下半年逐渐显现出来。
5 翘尾影响仍然较大。据测算,在今年1-5月CPI同比涨幅中,翘尾因素为2.7百分点,占CPI同比涨幅的69%。
(二)工业生产者价格变动情况
5月份,陕西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环比下降0.4%(全国下降0.4%),同比上升1.4%(全国下降1.4%);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月同比、环比分别上升0.4%(全国同比下降1.6%,环比下降0.3%)。
今年1-5月累计,我省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上涨2.8%(全国下降0.3%),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同比上涨1.4%(全国上涨0.1%)。
工业生产者价格运行的主要特点:
1 同比涨幅明显趋缓,环比首次出现下降。今年1-5月份,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涨幅分别为3.4%、3.5%、2.9%、2.6%、1.4%,呈现逐月回落态势。5月份,工业品出厂价格首次出现年内月环比下降。
2 生产资料与生活资料价格涨幅持平。5月份,全省生产资料价格涨幅与生活资料价格涨幅首次持平,同比分别上涨1.5%。在生产资料中,采掘类价格上涨4.0%,原料类价格上涨3.3%,加工业价格下降1.9%。
3 重工业产品价格上涨,轻工业产品价格下降。5月份,我省重工业产品价格同比上涨1.7%,轻工业产品价格同比下降0.4%。重工业中,采掘、原料类产品价格同比分别上涨4.0%、3.3%;轻工业中,以非农产品为原料的产品价格下降3.6%。
4 初级产品价格涨幅高于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5月份,初级产品价格同比上涨4.2%:中间产品价格上涨0.7%,最终产品价格上涨1.8%。
5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的产品价格涨幅较大。在调查的38个大类行业中,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产品价格同比上涨9.5%,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产品价格同比上涨8.7%,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产品价格同比上涨5.2%。
6 工业品价格“剪刀差”由负转正。1月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上涨3.4%,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同比上涨3.1%,工业生产者购销价格“剪刀差”为0.3个百分点,这是自2010年4月以来首次出现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涨幅低于出厂价格涨幅,扭转了工业品购销价格倒挂的被动局面。
二、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今年以来,虽然我省CPI持续走低,物价上涨压力得到缓解,但我们仍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 警惕通货紧缩的风险。今年1-5月份,我省CPl月同比涨幅分别为:5.1%、3.7%、3.9%、3.7和3.3%。考虑到今年粮食有可能八连增,食品类价格稳定,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以及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走低等因素的影响,CPI涨幅会继续回落,不排除通货紧缩的可能。
2 商品房价格下降会给相关行业带来不利影响。在国家房地产调控作用下,去年1季度以来,我省新建商品住宅价格季度同比由6.1%降至今年1季度的0.2%,涨幅较去年同期下降5.9个百分点。今年1—5月份,西安住宅均价总体呈平稳走势,在每平方米6600元上下浮动,基本控制住过快增长。但是,我们也应防止房价过度下跌,给建材、水泥、装潢及家居设备等相关行业带来负面影响。
3 农业生产成本较高。今年以来,部分农资价格涨幅较高,前5个月累计,化肥、种子价格同比涨幅分别为10.2%和12.4%。农业生产成本居高不下势必会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
4 防止“猪贱伤农”现象的再次发生。今年以来,生猪价格持续走低。据我局监测,猪粮比价从去年8月份至今年5月份下降3.5个点位,累计降幅已达37.23%。5月底,全省猪粮比价为5.9:1,已低于盈亏平衡点0.1个点位。因此,应注意稳定生猪市场价格,缓解周期性波动带来的影响。本轮生猪价格走低的主要原因:一是供应量增加。2011年生猪行情较好,养殖利润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养猪户的补栏积极性。今年1季度,我省生猪存栏量821.1万头,比去年同期上涨5.3%。二是消费需求平稳。与供应增加相比,近期居肉需求量相对稳定,加之天气逐渐转暖,猪肉消费进入传统淡季,需求量出现下降。由此可见,供过于求是导致本轮猪价下跌的根本原因。
三、下半年价格走势分析
今年以来,我省CPI月同比涨幅整体呈下降趋势,预计下半年,仍将延续这一下行走势,全年CPI同比涨幅4%的目标有望实现。理由如下:
1 成本推动型通胀压力减弱。2012年,我国经济增速放缓,有效需求不足。加之,5、6月连续两次下调油价,我省PPI和IPI月度同比涨幅持续走低,成本推动型通胀压力会逐步减弱。
2 需求拉动型通胀压力减弱。今年以来,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普遍疲软,带动力不强,需求拉动型通胀压力势必减弱。
3 输入型通胀压力缓解。上半年,国际大宗商品总体呈现偏弱的行情。下半年,大宗商品价格再次超预期大幅上涨的概率较小,全球经济对价格上涨基本无法提供有力支撑。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回落将会使输入性通胀压力得到进一步缓解。
4 翘尾因素影响减弱。据测算,2011年物价上涨对今年下半年的翘尾影响为1.05个百分点,低于上半年1.65个百分点。
四、对策建议
今年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是贯彻稳中求进的总基调,把稳作为基点,把进作为目标,把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为此,在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的前提下,应积极稳妥地推进价格改革,努力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1 加大价格监测分析力度。继续做好粮油、肉禽蛋菜、化肥、成品油、钢材等重要商品和服务价格的日常监测工作,完善价格预警和应急机制,确保在第一时间对价格异常波动进行预警预报和应急处置。研究分析价格运行中出现的倾向性、苗头性问题,适时出台有针对陛的价格措施,保持价格总水平在合理区间的基本稳定。
2 预防生猪价格过度下跌。继续按照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陕西省防止生猪价格过度下跌调控预案》的要求,加强价格监测和统计报告工作,根据猪粮比价的变动情况,分别采取预警信息、增加收储、调整政府补贴、省际间调入调出调节等措施,以调节市场供求,引导市场预期,缓解生猪生产和价格的周期性波动带来的不利影响。据了解,我省生猪现已储备了9000多吨,省政府要在此基础上增加2000吨,把农民手里的生猪在保证价格和收益的前提下收购起来。维护广大市民和生猪养殖户的利益。
3 降低流通环节费用。各县(市、区)物价部门要根据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稳定市场价格保障群众基本生活工作的通知》(陕政发[2011]52号)要求,对集贸市场摊位费和超市进场费等相关收费实行政府指导价管理,按照合理成本加合理利润的原则,确定其基准价和浮动幅度。严格执行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保证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网络畅通,对整车合法装载运输鲜活农产品车辆继续免收车辆通行费。力争2012年底前,取消全省政府还贷二级公路收费站点。
4 稳步推进平价商店建设。我局下发《关于充分发挥价格职能作用加快建设农副产品平价商店的意见》(陕价综发[2012]59号),在全省内稳步推进农副产品平价商店建设,运用价格调节基金扶持蔬菜大棚、冷链物流设施,促进蔬菜等农副产品产供销一体化。2012年,各设区市要建设平价商店不少于5家。
5 加快推进价格调节基金工作。严格按照《陕西省煤炭价格调节基金征收使用管理办法》要求,加强煤炭价格调节基金征管和使用工作。加快推进我省价格调节基金征收使用管理管理办法的出台,以充分发挥价格调节基金在促进生产、保证供应、稳定价格、保障民生等方面的积极作用,进一步增强政府调控市场价格的能力。
6 积极稳妥推进价格改革。根据宏观经济形势和物价指数调控目标,在国家发改委的统一安排部署下,结合我省实际,进一步深化水、电、油、气等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着力推进民生价费监管和服务工作,确保完成省政府年初确定的重点改革任务,为全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营造良好价格环境。
7 保障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加强房地产价格行为监管,完善商品房销售价格备案及明码标价制度。做好保障性住房价格管理工作,合理制定租金和售价水平。整顿房地产开发建设中的规划、人防、消防等收费,以及供水、供电、供气、通信、有线电视等配套设施建设收费,降低建设成本。清理房地产交易、按揭、产权转移等销售环节收费,降低交易成本。
8 切实解决突出价格问题。一是贯彻落实学前教育收费管理办法和职业资格考试收费监管办法,规范学前教育收费行为。积极推进高校学分制和研究生收费制度改革,规范高校服务性收费和代收费行为。二是加强药品成本和价格调查,做好地区间价格协调和药品价格评审工作。规范医疗服务价格行为,加强对医疗器械特别是植(介)人类医疗器械价格的监管。三是加强商业银行收费监管。商业银行和融资性担保公司不得变相收取手续费、承诺费、咨询顾问费、资金管理费等,不得超过国家规定收取保证金,以有效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各商业银行营业网点要在显著位置公示各类收费项目和标准。
9 清理整顿涉企收费。落实国家免征小型微型企业部分行政事业性收费和取消的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政策,对明令取消或免征的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一律不得以其他名目或转为经营收费继续收取。按照“从严、从紧、从低”的原则,进一步规范涉及行政许可、限制进入和具有垄断性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及经营性收费行为。对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凡收费标准有上下限的,一律按下限标准收取。
国内生产总值
2011年是我国“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在中央有关部门能够妥善地处理好经济增长和控制通胀预期关系的前提下,中科院预测科学中心专家预测2011年我国经济仍将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GDP增速为9.8%左右。2011年增速较2010年略低的主要原因是2010年由于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经济增长的基数较低,而2011年的基数较高。
预测2011年第一产业增速为4.6%,第二产业增速为11.0%,第三产业增速为9.7%。
预计2011年最终消费将拉动GDP增长4.0个百分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40.8%,资本形成总额拉动GDP增长5.2个百分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53.1%,净出口拉动GDP增长0.6个百分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6.1%。
中科院预测科学研究中心专家预测2011年我国经济增长将呈现前低后高趋势。第一季度和第二季度GDP增长率较低,第三季度和第四季度GDP增长率较高。
预计2011年我国经济增长有如下五个特点:
第一、内需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在正常情况下,内需对增长的贡献率应大于95%,外需的平均贡献率应小于5%。我国2005年到2007年三年期间外需的平均贡献率为19.1%。这种情况是不可持续的。2010年内需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92%,预计2011年将继续这一增长态势。
第二、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有所上升,但仍低于正常水平。
预计2011年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0.8%,比2010年有所提高。继续大力提高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是我国改变经济增长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的重点工作之一。
第三、投资增速较快。预计2011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34.2万亿元左右,比2010年增长23%。
第四、进出口增速较2010年为低。
第五、预计2011年我国经济将较为平稳地发展,尽管经济增长前低后高,但各季度GDP增长率的差值较前三年大幅度减小,预计各季度GDP增长率的极差(最大差值)在1%左右。
2008年由于国际金融危机和紧缩性政策的影响各季度GDP增长呈现前高后低的态势。第一季度最高为10.6%,第四季度最低为6.8%,各季度GDP增长率的极差为4.0%。
2009年各季度GDP增长呈现前低后高的态势。第一季度最低为6.5%,第四季度最高为11.3%,各季度GDP增长率的极差为4.8%。
2010年各季度GDP增长呈现前高后低的态势,第一季度最高为11.9%,预计第三季度最低为9.6%,各季度GDP增长率的极差(最大差值)为2.3%。
预计2011年经济发展较为平稳,GDP增长呈现前低后高趋势,2011年第一季度和第二季度GDP增长率较低,第三季度和第四季度GDP增长率较高,各季度差距远不如前三年为大。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预计2011年全年CPI将达到3.7%左右。其中第一季度CPI最高,以后各个季度将呈下降趋势。对全年CPI贡献最大的,分别是食品类价格和居住类价格。食品类价格全年同比上涨7.1%左右,对CPI的贡献约为64%,居住类价格全年同比上涨5.4%左右,对CPI的贡献约为19%。2011年中国不会发生严重的通货膨胀。
2011年中国物价上涨的主要因素是农产品价格上升,工资提高和进口原油、铁矿石等价格上涨、货币流动性充裕等。
最近几年劳动力价格、农业生产资料和土地价格等的上涨,将直接促使粮食、蔬菜等价格在2011继续上涨。中国政府最近调高了2011年小麦的最低收购价。这对2011年的粮食增产和粮价上涨也将起到支撑作用。
预计2011年非农部门劳动者报酬将提高9%左右。这将加大生产部门的劳动力成本,从而提高产品和服务的价格,带来成本推动型的物价上涨。
2011年世界经济将继续好转,而全球流动性将非常充裕。这些将导致2011年国际上资源性产品价格有较大幅度的上涨。而中国是世界上主要资源性产品进口国,进口原材料成本的急剧上升,将带来输入型的物价上涨。
国际金融危机以后,中国银行体系向国内市场投放了巨额信贷,大大增加了国内市场的流动性。尽管中央银行已经通过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和加息来收紧流动性,但短期内难见成效。而美国等国家的宽松货币政策,将诱发大量的国际资金流入我国,进一步加大中国的通货膨胀压力。
但2011年中国缺乏严重通货膨胀的物质基础。2010年中国粮食产量达到10928亿斤,增产2.9%。粮食连续七年增产为中国食品类价格的基本稳定奠定了基础。蔬菜的生长周期较短,在政府大力确保农副产品供应的政策以及蔬菜价格较高的影响下,蔬菜种植面积必将增长。中国食品类产品供应充足,不会出现由于供求失衡导致的物价上涨。中国制造业绝大多数产品供大于求,产能过剩,大部分工业品的价格将较为稳定。
2010年6月19号中国二次汇改后,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不断升值。预计这种升值趋势在2011年仍将不变。人民币升值,将降低用人民币度量的进口品价格,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物价上涨压力。
外贸进出口
2011年我国对外贸易将保持稳定增长,但增速较2010年明显回落。整体来看,进口情况好于出口,贸易顺差与2010年基本持平。预计2011年,我国进出口总额约为36091亿美元,同比增长21.4%;其中,出口额约为18935亿美元,同比增长20%;进口额约为17156亿美元,同比增长23%。
2011年我国对美国进出口将保持稳定增长,但增速较2010年明显回落,对美国进出口的增速均略低于全国总量增长。预计2011年,我国对美进出口总额约为4645亿美元,同比增长20.5%;其中,出口额约为3400亿美元,同比增长20%;进口额约为1245亿美元,同比增长22%。
2011年我国对欧盟进出口将保持稳定增长,但增速较2010年明显回落,对欧盟进出口的增速可能略高于全国总量增长。预计2011年,我国对欧盟进出口总额约为5847亿美元,同比增长21.9%;其中,出口额约为3766亿美元,同比增长21%;进口额约为2081亿美元,同比增长23.5%。
2011年,我国进出口面对较强的不确定性。应特别关注以下几个方面对进出口的影响:(1)2011年世界经济总体处于温和增长阶段,但由于大规模经济刺激计划的退出,仍存在一定风险。预计2011年世界经济增长将低于2010年增速,约为4.2%。这将对2011年我国出口造成影响。(2)2011年我国GDP仍将保持较高增长,增速约为9.8%;“十二五”商务规划提出内需、进口双扩容,进口促进政策的落实将有力促进我国进口。(3)2010年我国进口价格大幅高企,出口价格回升缓慢,贸易条件明显恶化。2011年,国际大宗商品面临较大的上涨压力,我国进口价格上涨的趋势极有可能继续,我国贸易条件有可能继续恶化,由此将对贸易顺差造成一定的直接与间接影响。(4)人民币升值压力和贸易摩擦对进出口的影响不容忽视。但是,整体来看,我国进出口的发展仍是机遇大于挑战。
房地产价格
2011年继“二次调控”实施后,年末的政策调控力度并未减缓,多类市场化及非市场化调控手段的交替出台,再次表明了政府遏制房价持续上涨的坚定态度,可以预计2011年将是调控的作用年和有效性的检验年。在此宏观背景下预测:
(一)在房地产投资方面,预计2011年房地产行业完成投资额为63364.31亿元,同比增长30.57%,涨幅同比下降3.37个百分点。此外,2010年末受后半年销售回升的影响,在主要城市尚余较多土地的情况下,2011年各地土地购置动力将依然较强。预计2011年房地产企业购置土地面积45852.044万平方米,同比增长9.40%,涨幅同比下降明显;完成土地开发面积22348.88万平方米,同比降低0.32%。
(二)在房地产需求方面,预计2011年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将为98 961.64万平方米,同比增长2.83%,增幅同比增加0.14个百分点;全国住宅销售面积为90981.94万平方米,同比增长2.79%,增幅同比下降1个百分点;全国商品房销售额为50 705亿元,同比增长10.51%,增幅同比下降1个百分点;全国住宅销售额为41374.2亿元,同比增长2.06%,增幅同比下降4.18个百分点。
(三)在房地产供给方面,预计2011年房地产新开工面积187 350.18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0.55%,增幅同比下降十分明显;住宅新开工面积为114 748.10万平方米,同比下降10.03%。房地产施工面积533 389.62万平方米,同比增长29.03%,增幅同比下降0.3个百分点;住宅施工面积396 028.34万平方米,同比增加26.02%,增幅与2010年相比基本持平。房地产竣工面积76 594.07万平方米,同比增加2.33%,增幅同比下降4.26个百分点;住宅竣工面积650 74.69万平方米,同比增加5.70%,增幅下降1.01个百分点。
(四)在房地产价格预测方面,预计2011年房价涨幅将回落,但总体水平趋稳,全年商品房平均销售价格将达到5711.51元/平方米,同比增长12.77%,增幅同比增加4.31个百分点。其中,2011年1季度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6.9%,涨幅环比下降1.3个百分点;二季度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6.1%,涨幅环比下降0.8个百分点;3季度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5.4%,涨幅环比下降0.7个百分点;4季度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5.3%,涨幅环比下降0.1个百分点。
展望2011年,影响中国房地产市场走势的因素主要集中在八个方面:
(一)宽松货币政策将增加房地产投资保值需求;
(二)收入增长预期将长期支撑刚性需求;
(三)土地政策将推动房地产供给的结构调整;
(四)“限购令”将快速抑制投资和投机需求;
(五)“限外令”将防范国际热钱扰乱我国住宅市场;
(六)加息预期将强化市场收紧预期;
(七)征收房地产税将挤压空置房上市交易;
(八)都市圈建设将推高一线城市附近二三线城市房价。
针对上述问题,报告对政府2011年房地产市场的调控和管理提出三点政策建议:
(一)继续加大落实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保障城市中低收入居民利益。
(二)继续加强房地产价格调控力度坚决打击任何形式的房地产投机。
(三)继续加宽都市圈系统建设的范围吸纳更多地区全面推进城市化。
粮食、棉花和油料
2010年我国农业生产形势总体尚好,粮食实现了较大幅度的增产,但棉花和油料由于受到气候异常、灾害多发重发等的不利影响,出现了程度不同的减产。1.2010年我国夏粮总产量为2462亿斤,比上年减少7.7亿斤,降幅为0.3%。早稻减产,秋粮获得较大丰收。2010年全国粮食总产量初步统计为10928.2亿斤,比上年增加312亿斤,增产2.9%,实现了2004年以来连续第七年增产;2.受2009年棉价上升等因素影响,2010年我国棉花的播种面积有所增加,但单产降低,总产量比2009年持平略减;3.2010年油菜子播种面积虽增加,但由于广大地区遭受了“冷冬”和“寒春”,单产降幅较大,造成总产量下降。但由于花生实现增产,2010年油料产量比2009年增长了2.7%。从实际情况看,2010年度该中心粮食产量预测的平均误差率为2.25%,其中2010年初、4月份和8月份的预测误差率分别为1.94%、2.72%和2.09%。2009年全国粮食产量为10616亿斤,该中心的预测结果为10640亿斤,预测误差仅为-0.23%。
2011年我国政府将会采取更多措施加大支农惠农力度,并明确提出加大农业科技推广特别是高产创建等的广度和深度,我国2011的农业生产有了一个很有利的开局。
1.预计2011年我国粮食播种面积将比2010年略有增加,如果不遇到严重的自然灾害,在天气中等或中等偏差的情况下,我国粮食产量将比2010年增加50亿斤以上,达到10980亿斤左右,有可能实现2004年以来的连续第八年增产;
2.预计2011年我国棉花播种面积将比2009年增加3%左右,如果后期天气良好,预计产量将达到650万吨左右;
3.预计2011年我国油料播种面积将小幅增加。如果生长期气候良好,产量将比2010年有较大幅度的增加。
主要依据分别如下:
第一、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将有小幅增加主要得益于以下几种因素:一是国家高度重视粮食生产。2010年12月22日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稳定发展粮食生产是2011年‘三农’工作的首要任务,要确保稳住粮食播种面积,努力提高单产”,同时财政部的支农惠农资金也会增加;二是2011年粮食价格仍将保持上涨势头;三是科技对粮食增产的贡献逐年加大;四是2010年秋冬播面积增加,优良品种所占比重加大。
第二、棉花播种面积和产量增加的原因主要有三:国内外市场棉花价格上涨幅度较大,虽然2010年11月份有所波动,但总体呈快速震荡上涨态势;2010年种棉纯收益有所上升,部分棉区增加较多;我国棉花产需缺口仍将加大。
第三、预计2011年油料将可能比2010年有较大幅度增产,主要是因为:预计2011年油料价格依然保持上涨态势;2010年油菜子收益增加将进一步调动农民的种植积极性;由于2010年油料大幅减产,预计2011年实现恢复性增产的可能性较大。
大宗商品期货
大宗商品是指可进入流通领域,但非零售环节,具有商品属性,用于工农业生产与消费使用的大批量买卖的物质商品。在投资市场的大宗商品是指同质化、可交易、被广泛作为工业基础原材料的商品。通常,大宗商品包括3个大类别,即能源商品(石油、煤炭等)、基础原材料(铁矿石、有色金属、贵金属等)和大宗农产品(小麦、玉米、大豆等)。
2010年全球商品期货价格整体呈现较快上涨走势,价格波动剧烈。作为全球商品期货价格走势代表―路透商品研究局(CRB)商品期货指数在2009年底为484点,2010年12月31日为629.53点,累计涨幅达到30%。其中,纽约黄金价格持续上涨,收盘价创下1421.4美元/盎司的新高;受减产影响,CBOT小麦期货价格暴涨,并带动玉米、大豆等农产品价格大幅上涨;LME3月铜期货收盘价则创下9600美元/吨的历史新高。
展望2011年,全球经济下行风险加大,但中长期经济形势看好,商品需求将增加,部分商品供需关系预计将比较紧张;全球流动性依然泛滥,美元贬值预期较强,将刺激商品期货价格上涨;不过,一些国家货币政策调整的可能性增大,抑制商品期货价格上涨幅度;此外,全球商品期货市场投机行为仍将盛行,加之各种突发事件,将加大商品价格剧烈波动幅度。
综合上述分析,建立计量模型综合预测2011年全球商品期货价格走势。预测显示:在不出现全球经济基本面急剧恶化、战争等重大突发事件的情况下,2011年全球商品期货价格将继续上涨,CRB商品期货指数将在530~650点之间波动,均值为584点,同比上涨约15.8%左右。
预计2011年主要代表性商品期货价格同比将继续上涨,具体走势如下:
(1)能源价格预计将继续上涨。2011年WTI原油期货价格预计在75~115美元/桶之间波动,均价涨至90美元/桶,同比上涨12%左右。能源需求增加和美元贬值将支撑石油价格。
(2)贵金属期货将维持高位运行,且面临一定回调压力。2011年黄金价格预计在1250~1650美元/盎司之间波动,均价1380美元/盎司,同比上涨为13%。美元疲软和通货膨胀预期助推其价格上涨并维持高位运行。不过,未来全球经济运行风险降低,主要央行收紧流动性(升息)及其预期的提高,致使其价格面临一定的回调压力。
(3)有色金属期货将维持高位运行,且剧烈波动。2011年LME3月铜期货价格将在7000~11000美元/吨之间波动,均价8666美元/吨,同比上涨约15%。紧张的供需关系将支撑铜价上涨,并刺激投机,有可能推动铜价创下新高。
(4)农产品期货价格将维持高位运行,部分上涨过快品种将面临一定的下调压力。2011年CBOT小麦在550~800美分/蒲式耳波动,均价684美分/蒲式耳左右,同比上涨18%。2011年上半年将维持高位运行;下半年受供需关系缓和、投机基金抛盘等影响,价格将有可能下滑。CBOT玉米期货价格预计在450~700美分/蒲式耳之间,均价530美分每蒲式耳,同比上涨20%。CBOT大豆均价预计将在1150~1500美分/蒲式耳之间,均价1290美分/蒲式耳,同比上涨24%。2010年主要农产品的大量减产和低库存将支撑其价格高位运行。
二氧化碳排放量
估算2011年我国分行业一次能源消费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对制定我国“十二五”分行业的节能减排目标和政策措施具有重要参考价值。预测科学研究中心应用投入占用产出分析和计量经济方法,估算了2011年我国分行业一次化石能源消费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主要结果为:
2011年,来源于煤炭消费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为5636.3百万吨。分行业来看,行业煤炭消费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占总煤炭消费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比例排在前五位的产业部门及其数值分别是: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48.64%;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9.76%;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9.41%;非金属矿物制品业,8.20%;化学工业,6.16%。
来源于石油消费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为1478.5百万吨。分行业来看,行业石油消费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占总石油消费量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比例排在前五位的产业部门及其数值分别是: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87.9%;化学工业,7.9%;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3.65%;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0.47%;非金属矿物制品业,0.05%。
来源于天然气消费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为343.1百万吨。分行业来看,行业天然气消费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占总天然气消费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比例排在前五位的产业部门及其数值分别是:化学工业,25.09%;生活消费,20.93%;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12.84%;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9.09%;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8.8%。
依据估算结果和分析,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第一、优先发展低能耗、高附加值且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行业,积极发展第三产业,有效促进节能减排;
第二、加快淘汰发电、石油加工、钢铁、水泥、造纸、医药等行业的落后生产能力、工艺、技术和设备;
第三、根据我国的资源条件,调整优化能源结构,加快发展核能,积极发展水电、风电和沼气利用,提高天然气和可再生能源的消费占比;
第四、建议不要把完成定量的节能减排目标作为根本目的,而是通过节能减排,淘汰一些落后产能,进一步推动各行业向低能耗、高技术水平、高国际竞争力转型,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节能减排;
第五、积极扩大森林面积,大力提高森林质量,提高森林碳汇能力,从固碳方面减少我国温室气体的排放量。
行业发展
根据行业先行合成指数和扩散指数走势,结合宏观经济和影响行业未来发展的重要因素分析,对2011年我国汽车、家电、石油、煤炭、钢铁和有色金属六大行业的景气进行预测,具体预测结果如下:
(1)2011年汽车行业将由快速增长向平稳增长过渡。根据先行合成指数走势,2011年上半年汽车行业景气将维持2010年四季度以来的小幅上升态势。但考虑到2011年汽车消费政策收紧、货币政策由适度宽松转为稳健等因素的影响,全年行业景气回升幅度有限。计量经济模型预测显示,2011年行业销量将由快速增长向平稳增长过渡,预计全年我国汽车销售量可能达到2000万辆,比上年增长11%左右。
(2)家电行业将维持适度增长状态,2011年一季度行业景气将步入上行阶段。从家电行业先行景气指数看,2011年一季度家电行业景气有望进入景气上升期。在宏观经济稳定增长、国家促进家电产品销售的相关政策、家电“十二五”规划出台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2011年全年家电行业将维持适度增长状态,景气仍处于较高水平,家电下乡和以旧换新的销量仍将持续高速增长,农村市场仍然潜力巨大。
(3)2011年有色金属行业景气将呈现先下滑,后企稳回升的态势,2011年一季度末景气将触底回升。从先行指数的走势及行业主要经济指标建模分析的情况来看,先行指数于2010年8月到达谷底,鉴于其先行期为5个月左右,预计有色金属行业景气2011年一季度末触底反弹。模型预测显示,受供需紧张与投机等因素的影响,2011年有色金属价格上涨压力较大。
(4)2011年钢铁行业景气将呈先下滑、再小幅震荡上行的走势,下半年将步入景气上行期。先行合成指数与先行扩散指数的走势表明,2010年底先行合成指数下滑速度减缓,有触底回升的趋势,同时考虑到2011年我国经济可能在下半年重回复苏通道,预计钢铁行业景气在2011年上半年维持下滑走势,下半年将步入景气上行期。模型预测显示,2011年我国成品钢材产量仍将维持上涨走势,但增速较2010年小幅下滑。
(5)煤炭行业景气在2011年上半年将继续下滑,下半年行业景气有望企稳回升。据先行合成指数和经济走势分析,2011年上半年煤炭行业景气将继续下滑,考虑到2011年经济可能在下半年重回复苏通道,下半年煤炭行业景气有望企稳回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