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6 08:27:37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比较有名的农产品,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1荔浦芋种植历史与现状
荔浦芋属天南星科芋属,属魁芋中的槟榔芋,是芋中的佼佼者。荔浦芋在荔浦县栽培历史悠久,据文字记载始于清朝康熙四十八年,至今已有340多a的历史,最先是由福建人带入荔浦县,首先栽于县城城西关帝庙一带,并向周边辐射种植,后来在荔浦县特殊的地理和自然条件下,受环境小气候的影响,逐渐成为一个独特的地方品种――荔浦芋。
荔浦芋球茎呈纺锤形,一般1~3 kg,横切面呈灰白色,具明显的紫色槟榔纹:肉质细腻,具有香、酥、粉、糯、甜、软、鲜的特殊风味,品质远胜于其他地方所产芋头,清朝康熙年间就被列为广西首选贡品,于每年岁末向朝廷进贡,深受皇亲国戚们喜爱。据民国三年《荔浦志》记载:“旧志云:有大至十余斤者,今实无。但以城外关帝庙前所出者为佳。剖之,现槟榔纹,谓之槟榔芋。”
随着社会的发展,荔浦芋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成为一个著名的品牌,2000年获得国家工商总局批准《荔浦芋产品证明商标》注册,成为广西第一个获准注册的证明商标;2001年获“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名牌产品”;2005年,获得国家质监总局地理标志产品的保护与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2006年,广西绿园公司生产的绿枝园荔浦芋被评为“广西名牌产品”,2008年被评为“中国名牌产品”;2014年中养食品公司生产的荔浦芋获有机食品认证;2015年获国家地理标志认证农产品,同年爱明公司、叶氏公司、民欢合作社生产的荔浦芋已获得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认证。
作为地方独特名优产品,荔浦芋近年来受到各级领导和业务部门的重视。一是荔浦芋大型种植基地及荔浦芋种植合作社不同程度地得到政府部门下发的荔浦芋种植补贴。二是县、乡、村三级政府成立荔浦芋生产技术指导小组,由主要领导担任组长,负责落实基地资金、生产物资、技术培训与生产指导等,及时解决生产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困难。2014年广族自治区农业厅和广西农科院在荔浦县共同建立广西荔浦芋试验站,着重研究解决荔浦芋生产上遇到的各种技术难题。如今广族自治区农科院利用荔浦原产地的荔浦芋作母本经过提纯复壮,培育出了桂芋1号、桂芋2号槟榔芋新品种。2015年荔浦芋试验站在荔浦芋各主要生产基地建立气象观察站,远程观测荔浦芋田间气候变化情况,为荔浦芋研究和生产提供科学数据和即时指导。目前,荔浦县每年种植荔浦芋的面积3 335 hm2以上,全县13个乡镇都有种植,其中东昌镇、新坪镇、马岭镇、杜莫镇、大塘镇、龙怀乡种植面积最大,667 m2产量2 000~3 000 kg,总产量达10万t,667 m2产值8000元以上,总产值达到4亿多元,荔浦芋成为荔浦县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也是荔浦县农业生产的一个亮点。
荔浦县从事荔浦芋加工的企业很多,其中比较有名的大型龙头企业有23家,加工的芋头菜肴及食品种类繁多,其中最有名的有荔浦芋扣肉、荔浦芋饼、荔浦香芋酥、芋头粉、芋头干、荔浦芋糕、脆皮芋角等食品。年加工荔浦芋3万多t,产品销售网络覆盖全国各大城市大中连锁商场、超市及食品批发市场,并出口美国、加拿大、日本和欧洲等。
2栽培要点
选地。荔浦芋生育期长、耐湿耐肥、产量高,宜选土层深厚、肥沃疏松、排灌方便的黏质壤土,能使芋头肉质结实充分、紧凑、细腻,尤其是石灰性土壤更好。荔浦芋忌连作,选择至少3年内未种过芋头的水田种植为佳,与水稻、马蹄轮作最适宜。
种植密度。荔浦芋株高、叶大,须合理密植。一般畦宽1.2 m,沟宽0.6 m,深0.25 m,株距0.4 m,采用双行“丁”字形种植,每667m2栽1850株。
地膜覆盖栽培。荔浦芋地膜覆盖栽培可以提高地温、保肥保湿、保持土壤疏松、减少大量除草人工。催芽移栽种植盖膜后应及时加强田间巡视,发现芋芽顶起地膜,应及时破膜,以免高温灼伤芽头。破膜口宽20 cm,并用泥土压实。膜口周围不能漏风,否则晴天膜内高温会烧伤膜口漏洞处幼苗叶片,而阴雨天又起不到保温作用。
淋施多效唑。荔浦芋植株高大,叶面积大,生长势强,淋施多效唑可以有效控制地上部徒长,促进球茎膨大,显著提高荔浦芋产量和品质。荔浦芋株高50 cm左右(4~5叶),每667 m2琳施多效唑200 g(每1 g淋8~10株)。过早淋施芋苗生长慢,难以形成足够的光合叶面积:过迟施用,植株生长过旺,难以控制地上部生长。同时,需注意如果多效唑使用量过大,会影响后茬作物生长。
切除子芋 当荔浦芋开始发生子芋时,为避免养分分散及减少养分消耗、促进母芋膨大,子芋分株1叶1心时,用小刀或小铁铲小心割除分株生长点,注意不要伤及母芋,需留种的子芋则不除分株。切除子芋措施宜晴天进行,不能在露水未干和雨天实施。
管好水 荔浦芋是一种既怕涝又怕旱的作物,合理排灌是种好荔浦芋的重要措施之一。前期沟内不能有积水,也不可缺水,保持土壤湿润即可。6~8月为生长盛期,怕旱。农谚说:“六月六(农历),水浸芋头屋”,经常保持厢沟有10~15 cm的水层,有条件的最好日灌夜排。9月以后为荔浦芋生长后期,荔浦芋处于淀粉积累及营养转化期,田间过于潮湿,所生产的芋头不仅品质差,而且不耐贮藏和运输,此期厢沟内保持湿润即可。
病虫害防治 荔浦芋植株表面光滑,不易附着药液,因此喷药时要加大喷药压力,使药液成雾状,均匀附着在叶背、叶面、叶柄上。此外应选择雨前雨后喷药,农谚“雨前喷一次,胜过雨后喷3次”。
3荔浦芋贮藏与加工
关键词:吉林省;特色农产品;营销策略
随着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日益繁荣,农产品营销问题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而吉林省作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拥有良好的地理环境和特色农产品产业发展环境,但是在特色农产品发展规模和营销上却缺乏显著优势,在品牌知名度和发展规模上缺乏竞争力。
一、吉林省特色农产品营销的影响因素PEST分析
1.政策法律因素分析
政府的支持力度对农产品品牌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直接关系。结合目前吉林省农产品发展的实际情况,吉林省政府为扩大特色农产品在市场中的占有率,出台了相应的规划和支持措施,企业应该以自身经济和资源作为发展特色农产品品牌营销基础,与农产品产业有效结合,提升吉林省特色农产品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在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充分利用好我们的优势,合理利用生态资源,建立我们自己的品牌,提高自身特色农产品品牌的竞争力,使经济效益得以提升。
2.经济因素分析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农产品产业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者开始重视农产品的发展,特别是特色的农产品,使各个企业也开始重视了农产品的营销与发展。生产者和销售者为了顺利实现销售不得不开始进行更有效方法来进行创新,从而推动了农产品营销模式的兴起,进一步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而特色农产品也作为一个逐渐被消费者认可和接受的新概念,成为了新的市场领域。
3.社会因素分析
消费者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经济能力已经不再是唯一的追求目标,自然环境对我们的优质生活非常重要。现在人们越来越重视农产品的健康与环保,从而对绿色农产品的需求增加。但是目前大多数人对于特色农产品的概念十分模糊,对其作用和价值缺乏足够的认识,使得消费者对于特色农产品这种新型的营销模式的熟悉,将成为企业营销的重要手段。
4.技术因素分析
企业管理技术的改进使营销主体能够实现大规模的扩张,使大区域内各零售网点的运输及人员得到控制,从而使连锁经营和绿色营销等新型经营方式迅速发展成为可能。然而农产品科技含量的水平阻碍的农产品的发展与进步,由于吉林省农产品的生产、加工、物流工艺相对比较单一,导致在市场上难以生存。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企业在农产品深加工等方面有了一定水平的提高。改进特色农产品加工和销售工艺,对于提升农产品价值具有重要作用。
二、吉林省特色农产品营销存在的问题
1.品牌意识不强,缺乏品牌保护意识
特色农产品生产的主体是农民,由于大多数农民所接受的教育比较少,导致自身素质不是很高,往往没有考虑到消费者的需求和市场现状。许多特色农产品经营者只重视农产品本身而不重视农产品的品牌,从而缺乏品牌形象,不能利用品牌进行有效的拓展业务。我国一些比较有名的农产品都是用产品本身的名称作为品牌来命名的,存在假冒现象的问题非常严重也影响了市场的平衡。
2.宣传力度不够,缺乏品牌知名度
当今,企业缺乏对特色农产品在市场的宣传,使一些产品得不到广大群众的认可。农产品的知名度不高,导致消费者认可产品数量少,从而使农产品在市场中得不到发展。对于产品品牌的推广不单单需要在一些网络媒介上宣传,还应该组织一些产品交流会,吸引其他企业的管理者聚集到一起取长补短。只有建立起我们自己的品牌才能使我们的产品走向世界,让消费者们从根本上认同我们的产品,以外在的品牌力体现出我们产品内在的品质。
3.科技含量不高,品质得不到保证
目前,吉林省农产品生产流程过于单一,加工过程过于简单,生产出的产品缺乏吸引力,在市场中的影响力不足。同时,原料的品质也极大的影响产品的生产,有效的利用原料,找到合适的生产加工方式是目前的当务之急。通过科技发展来带动产品,在科学技术的帮助下,大力发展吉林省农产品,使其在国际中站稳脚跟。由于吉林省特色农产品在加工、运输、储存、冷藏等环节,导致产品附加价值低,没有良好的产品品牌,在进入高级市场时受到非常大的限制,无法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在一定程度上使吉林省农产品品质得不到保障。
4.龙头企业规模小,品牌推广力度不够
由于吉林省龙头企业发展缓慢并且涉及的范围比较小,不能对农户的生产起着较好的推动作用。一些龙头企业仅仅依靠自身的发展,在区域经济结构和特色农产品经营中存在很大的不足,特色农产品在生产以及品牌推广力度等方面明显不强,致使龙头企业与当地农民的利益不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目前,吉林省特色产业农产品生产企业数量繁多,多数以小企业为主,家家户户都在生产,普遍规模很小。
三、吉林省特色农产品营销的对策及建议
1.加大品牌整合力度,创立知名品牌
加大产品品牌整合力度,创立产品的知名度是实现农产品发展的重要因素。对于特色农产品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对同类品牌进行整合并通过建立行业标准以及行业合作社等方式,减少行业内部的无序竞争也使同行企业合作互惠互利。同时要规范使用统一的具有吉林省特色的主打品牌,统一商标、统一生产标准、统一产品形象,打造优势品牌,从而提升产业价值。农民对农产品的品牌不够重视,农户们在生产上仍然运用传统的思想。应该加强对农产品品牌的广泛传播,加强农产品品牌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消费者的广泛认可。使农民对农产品品牌有更深入的认识,让农民更积极主动的参与进来,加大品牌的推广。
2.加强品牌的宣传力度,扩大品牌的知名度
树立吉林省特色农产品的品牌知名度可以借助政府的力度和企业的影响力来加大对农产品品牌的宣传。将特色农产品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融入一起,让人们感受到特色产品有其独特的地方,从而提高其当地农产品品牌的知名度与美誉度。增加网络上的宣传,通过微信、微博等一些热门的网络平台来推广,使人们更深入地了解我们的产品,直观地把我们的产品信息传递给每一个人,逐渐建立起我们自己的品牌,同时我们也可以通过一些活动来宣传吉林省特色农产品。
3.加强科技创新,提升竞争力
技术创新对特色农产品品牌的迅猛发展起着推动的作用,要想提高特色产品的竞争力就要不断地进行科技创新,特色农产品品质的提高也离不开科技创新。因此,根据市场对农产品的要求,在产品的质量和产品的生产效率上,应大力培养优质的、技术水平高的农产品。现在人们对生活的追求不断提高,开始重视绿色、无污染的产品。对于人们的需求,要在科技上加大力度来提高农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4.培育龙头企业,保证质量
培育龙头企业是特色产业化经营的核心,是经营过程中的有效环节,它激发了农民的积极性,从而促进了农业在市场经济的发展,更好促进了农民与市场关系的密切程度。在特色农产品开拓新的市场和带动农户发展中发挥着主要作用,从而推动地区经济发展。龙头企业的兴旺决定着农产品产业的规模,使特色农产品在营销发展中不可缺少。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加大力度培养龙头企业,龙头企业对于我国农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它的发展不仅能够让产品的质量有个很好的保障,而且也能推动农产品品牌的建设与推广。
参考文献:
[1]黄蕾,罗明.特色农产品经营中的声誉机制研究[J].农村经济,2013(09)
[2]王延明.吉林省绿色农产品营销战略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2.
[3]陈明.长白山特色农产品发展战略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3.
[4]李富英,熊卫卫.吉林省特色农产品品牌竞争力的措施分析[J].商业经济,2013(10)
作者简介:
德国:热香肠和牛肉卷
提起德国美食,不能不提德国香肠,德国人喜欢肉食,尤其喜欢吃香肠。他们制作的香肠有1500种以上,许多种类风行世界,比如以地名命名的“黑森林火腿”,它可以切得像纸一样薄,味道奇香无比。德国的国菜就是在酸卷心菜上铺满各式香肠,有时用一整只猪后腿代替香肠和火腿,飘香四溢。冬季里来上这么一道热气腾腾的菜肴,身体立刻暖和起来。德国香肠的主要原料很丰富,有猪肉、牛肉、培根、牛奶和洋葱末,甚至猪和牛的内脏、舌头等。另外,还要加入很多的盐、胡椒及豆蔻等香料。吃法也多种多样,如布鲁特香肠可以生吃,法兰克福香肠是水煮的代表,又如纽伦堡香肠、图林根香肠则多是烤的。另外像口味较重、经过风干后专为搭配啤酒食用的啤酒香肠,咸而硬,十分劲道,搭配啤酒让人大呼过瘾。
除此以外,德国的面包也非常有特点,很有咬劲,只有牙齿好的人才能品尝出味道。德式的汤一般比较浓厚,喜欢把原料打碎在汤里,这大概与当地天寒地冻的气候有关。据说德国人生性比较俭朴,水煮香肠,一锅浓浓的马铃薯豆子汤,加上有名的腌制酸菜和面包,一顿饭便打发了。牛肉卷也是冬季的当家菜,它是德国南方传统的家乡菜,是将上选大块的牛肉切成片和培根、洋葱、酸黄瓜与香料一起夹进面包,然后用大火煎过,再淋上红酒汁,搭配紫高丽与马铃薯,是德国人冬季最爱的美味之一。
捷克:洋水饺和炖牛肉
外国人也有水饺。比如捷克有一种很有名的菜肴,就是面皮包肉馅的洋水饺。不过它们可不是配咱们的老陈醋,而是配上东欧人特爱的酸白菜及蘸酱,相当美味。捷克人本来就喜欢肉类,饮食中水果蔬菜的分量占得很少,冬天里更要靠肉类来保存体力。捷克最有名的美食之一就是炖牛肉,这种炖牛肉的方法据说很复杂,将牛里脊在特殊酱汁中炖到软烂,这一过程要按照时间添20多种不同的调味料,然后再慢慢炖,整个制作过程要大约4个小时,吃的时候再浇上酸奶油和蓝莓酱,这道美味既补充体力、增加热量,还富含多种营养。
意大利:妈妈的味道
意大利的美食是兼具了自然与艺术的美食。意大利人烹调食物的热情,从来都不亚于他们对于足球、服装以及汽车的关注。他们把葡萄酒与面包、橄榄并列为餐桌上的三要素。意大利大多数的母亲,会在周日做手擀的意大利面及调味酱,并留待冬天享用。意大利菜之所以有“妈妈的味道”,是因为他们以自己庭院栽种的青菜、养的鸡、捕获的猎物,再加上母亲的爱所烹煮出的人间美食。
意大利盛产奶酪,吃的菜品中几乎都少不了它,冬天就更是显出它的功能,补充热量和能量。奶酪不仅可以擦成碎屑,作为意式面食、汤及其他菜肴的调味品,还能制成精美的甜食。据说世界杯时意大利队的随行装备中就有最地道的意大利奶酪。
新西兰:鲜美羔羊肉
新西兰人非常热衷于他们的食物,温和的气候使这里拥有各式各样富有变化的食品,多种水果和蔬菜都能在此生长繁衍。而以农产品为主的经济国度意味着盛产牛肉、羊肉、猪肉与鸡肉等肉类,除此之外,新西兰的海鲜非常多:大鳟鱼、蚝、牡蛎、扇贝、银鱼、小龙虾和蓝鳕鱼,渔民现捉现做,天然美味。
新西兰盛产绵羊,羔羊肉味道鲜美,以烤羔羊肉或羔羊排最有名,肉嫩且鲜美,完全没有羊膻味,配料有点辣,香味扑鼻。一到冬天,新西兰人的晚餐总会以烤羊扒和牛扒为主。据说新西兰的羊和牛总数比人口还多,牛肉和羊肉的质量也是在世界上名列前茅的。这里的牛羊肉,肉质紧实但不难嚼、且细腻。羔羊肉因为味道较清淡,十分受当地人的喜爱。羊肉还常以香草腌渍,再炭烤或嫩煎,佐以酱汁,搭配芋泥或薯条,风味独特。
瑞典:风味肉丸
瑞典名菜肴有许多种,比较有名的有瑞典肉丸子。这是他们在冬季最常食用的食物了。瑞典肉丸大概是海盗时代就有的古老食品,本来在欧洲不过是稍有薄名;后来在“邦德先生”的“007系列电影”里,它被演绎成著名的瑞典肉丸,用以对付敌人的恶狗,但凡恶狗吃到瑞典肉丸,就会一声不吭,瑞典肉丸从此声名大噪。它的做法是先将面包用牛奶泡软,洋葱去皮洗净,切成碎末,加黄油炒好待用,将牛肉剁成泥,放入盆里,加炒好的洋葱、鸡蛋、面包、盐、辣椒面、豆蔻面用力搅匀,直到成为糊状为止。再挤成丸子,下锅炸成金黄色,捞出放在锅里加适量牛肉汤、酸奶油调好口味,用文火煨熟,再配上土豆泥或其他素菜。特点是口味香浓,酥脆。
瑞士:芝士火锅
瑞士有着素裹银装的阿尔卑斯山,风景如画的日内瓦湖,还有闻名遐迩的钟表业和首屈一指的制药业,当然,不能少了久负盛名的瑞士美食。芝士之于瑞士大餐就如酱料之于中式菜肴,虽然品种口味千变万化,可是只要筵席上少了几款,就会让宾客食之无味。
瑞士极富盛名的传统菜式芝士火锅就是由芝士加上白葡萄酒特制而成的。制作时使用陶质平底浅边盆,用白葡萄酒将两种擦成碎末的硬干酪在火上煮化成糊状,加水淀粉和“饭后樱桃酒”继续煮,最后放进一些新磨的胡椒面和豆蔻。上桌时把盆架在一个酒精灯上,配上切成四五厘米长方的硬面包块。吃时客人用长叉子叉起面包块蘸着趁热吃。瑞士芝士火锅的由来还有一个有趣的传说。据说马可・波罗从中国返回意大利的途中,有一天在阿尔卑斯山附近迷失了方向,冻僵在路上,被一位住在附近小镇上的农夫救回家。醒来后,马可・波罗非常想吃一顿他在中国所见到的热气腾腾的火锅,就向农夫描绘了中国火锅的样子。好心的农夫答应了他,但是他家里却只有一瓶白酒、一块奶酪和几片面包,聪明的马可・波罗在失望之余,发明了他的瑞士芝士火锅。
韩国人:参鸡汤和酱汤泡饭
关键词:农业物流;信息化;物流保值
中图分类号:F03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8)01-0064-02
一、国外农业信息化的发展趋势
国外农业信息化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主要是利用计算机进行农业科学计算;70年代工作重心是农业数据处理和农业数据库开发;80年代、特别是90年代初以来,研究重点转向知识的处理、自动控制的开发以及网络技术的应用。网络技术因具有可及时、准确、经济、全面地搜集所需信息的特点,因此,信息网络正在迅速向发达国家的农村延伸。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农业中心网络系统是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于1975年创建的AGNET联机网络,可提供200多个不同用途的农业软件。其他如美国的Agcomputing Inforlinc、AGRISTAR、GRIN,英国的AGRINET,日本的CAPTAIN,澳大利亚的CISC,荷兰的EPIPRE,加拿大的Giass Rots Informart等都是较有名的农业信息网络。这些网络服务于农业生产管理,已取得巨大成效。
二、中国农业物流信息化服务
农业物流的流体――农业生产资料和农产品的生化特性有别于一般物流的流体,所以农业物流系统及储运条件、技术手段、流通加工和包装方式都具有独立性,而农业物流的设施、设备和运输工具也具有专属性,加之农业生产的地域性,以及生产的季节性与常年性消费需求之间的对立,造成了农产品供需的时空矛盾,解决这个矛盾的基本途径就是发展现代农业物流。随着《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3―2007年)》的实施,以及农副产品加工业投资和产品贸易继续保持高速发展,农产品物流作为协同发展的关联产业也将步入快车道,农产品物流将越来越成为农业产业化和市场营销体系建设的重要环节,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农业部、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和国家工商总局曾联合下发《关于加快农产品流通设施建设的若干意见》,对“十五”和今后一段时期我国农产品流通设施建设工作进行全面部署。《意见》提出我国农产品流通设施建设的目标之一就是:加快农产品的储藏、加工、运输等物流设施建设,建立现代化的农产品物流服务体系。
21世纪是信息经济的时代,是中国农业实现现代化的世纪,而信息化逐步成为推动我国现代化农业发展的主要动力。农业物流信息体系中既包括农业市场信息,也包括农业物流的资源信息,而现在农业信息系统和农业物流信息体系所能提供的信息品种和质量都不能满足需要,缺乏有效的信息导向,农资和农产品物流的流向带有盲目性,流程不合理,这是导致在途损失严重,影响流体保值增值的重要原因。
随着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和普及,把网络技术应用于农业,不但能及时解决农业发展中的技术问题,而且能降低农业信息的获取成本。基于INTERNET,处于不同地域的生产者可以使用农业专家决策支持模型进行数据处理与分析,可以浏览WEB多媒体文档,还可以随意连接其他农业信息网站。它通过信息和知识及时、准确、有效地获取、处理、传播和应用,把农业物流信息及时、准确地传达到农民手中,实现农业生产、管理、农产品营销信息化,加速传统农业改造、升级,大幅度提高了农业物流效率、管理和经营决策水平。
因此发展现代农业物流信息系统具有六大战略意义:提升农业聚集效应,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农业专业化,加强农业资源优化配置,保障农民利益,提高农产品出口竞争力。
三、物流信息化服务系统
1.我国目前农业物流信息化系统的不足
在国内从信息收集方面,充分利用互联网上的海量信息,应用与开发搜索引擎技术、自动编辑系统、自动撮合系统。比如,北京农软科技有限公司开发的自动编辑系统、自动撮合系统。中国农网的所有栏目均具备模糊查询功能,方便用户对信息的搜集。从信息的传输、方面,基于互联网的传输不受时间空间限制,全球资源共享的特点,可以更好的实现对自己需求的信息传播。
目前的物流信息系统主要采用的是两层或三层客户机/服务器(C/S)模式和浏览器/服务器(B/S)模式。在两层C/S模式下,客户端需要通过网络远程与服务器交换数据。这样,网络上可能会有大量数据传输而造成网络瓶颈;另一方面,这种模式的维护费用很高,而且这种模式造成了信息系统的重复开发。现代物流趋于全球化,加上近年来网络技术的发展,使企业开放产品的查询信息给所有的潜在客户,所以服务器的负担也就越来越重。三层C/S模式由客户平台、中间层和数据库服务器组成。在这种模式中,中间层将客户与数据库隔开,减轻了网络的压力。但是三层模式会给应用系统带来性能管理方面的问题,而且很难确定性能故障发生在哪一个特定的服务器或网络连接上。B/S模式中,用户界面完全通过浏览器实现,一部分事务逻辑在前端实现,但主要的事务逻辑还是在服务器端实现。B/S的主要缺陷有两点:第一,企业是个有序实体,而Internet面向的是一个无序的集合,B/S必须适应长期C/S下的有序需求方式;第二,企业中已经积累了一些基于Internet技术上的应用,与这些应用连接,是B/S的一项极其重要而烦琐的任务。
除此之外,我国农业物流信息系统还存在信息市场发育的基本条件落后,信息传递速度慢,交互性差,信息内容单调,信息产品和技术的实用性差,信息咨询服务滞后等不足。
2.农业物流信息化系统的开发方向
开发基于对等网络的农业物流应用软件,使物流服务网络中的结点所具备的功能模块:
信息及:用户通过信息平台将自己的需求信息到物流增值服务网络上。为了保证有效信息的可用性,用户在信息的同时,要系统选择一些结点作为自己的,将信息复制到这些结点上。为了防止过期的信息占用存储空间,需要一种机制,对存储空间中的信息进行控制。
信息搜索:由于信息分布在网络上不同结点,系统提供一种高效的搜索机制向用户提供全面的搜索结果。
信息过滤及优化:随着网络上信息量的迅速增加,系统根据用户的信息需求对动态信息流进行过滤,仅把满足用户需求的文档传送给用户,以运筹学中优化物流系统的模型为理论依据,可以提高信息的利用效率。
信息安全:为了保证信息的可靠、有效以及整个物流网络的安全高效,需要对信息者的身份进行认证,防止散布虚假信息、有害信息等。各模块相互合作,使系统的操作性、安全性、效率性有机结合,达到一个比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农业物流;信息化;物流保值
一、国外农业信息化的发展趋势
国外农业信息化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主要是利用计算机进行农业科学计算;70年代工作重心是农业数据处理和农业数据库开发;80年代、特别是90年代初以来,研究重点转向知识的处理、自动控制的开发以及网络技术的应用。网络技术因具有可及时、准确、经济、全面地搜集所需信息的特点,因此,信息网络正在迅速向发达国家的农村延伸。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农业中心网络系统是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于1975年创建的AGNET联机网络,可提供200多个不同用途的农业软件。其他如美国的AgcomputingInforlinc、AGRISTAR、GRIN,英国的AGRINET,日本的CAPTAIN,澳大利亚的CISC,荷兰的EPIPRE,加拿大的GiassRotsInformart等都是较有名的农业信息网络。这些网络服务于农业生产管理,已取得巨大成效。
二、中国农业物流信息化服务
农业物流的流体——农业生产资料和农产品的生化特性有别于一般物流的流体,所以农业物流系统及储运条件、技术手段、流通加工和包装方式都具有独立性,而农业物流的设施、设备和运输工具也具有专属性,加之农业生产的地域性,以及生产的季节性与常年性消费需求之间的对立,造成了农产品供需的时空矛盾,解决这个矛盾的基本途径就是发展现代农业物流。随着《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3—2007年)》的实施,以及农副产品加工业投资和产品贸易继续保持高速发展,农产品物流作为协同发展的关联产业也将步入快车道,农产品物流将越来越成为农业产业化和市场营销体系建设的重要环节,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农业部、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和国家工商总局曾联合下发《关于加快农产品流通设施建设的若干意见》,对“十五”和今后一段时期我国农产品流通设施建设工作进行全面部署。《意见》提出我国农产品流通设施建设的目标之一就是:加快农产品的储藏、加工、运输等物流设施建设,建立现代化的农产品物流服务体系。
21世纪是信息经济的时代,是中国农业实现现代化的世纪,而信息化逐步成为推动我国现代化农业发展的主要动力。农业物流信息体系中既包括农业市场信息,也包括农业物流的资源信息,而现在农业信息系统和农业物流信息体系所能提供的信息品种和质量都不能满足需要,缺乏有效的信息导向,农资和农产品物流的流向带有盲目性,流程不合理,这是导致在途损失严重,影响流体保值增值的重要原因。
随着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和普及,把网络技术应用于农业,不但能及时解决农业发展中的技术问题,而且能降低农业信息的获取成本。基于INTERNET,处于不同地域的生产者可以使用农业专家决策支持模型进行数据处理与分析,可以浏览WEB多媒体文档,还可以随意连接其他农业信息网站。它通过信息和知识及时、准确、有效地获取、处理、传播和应用,把农业物流信息及时、准确地传达到农民手中,实现农业生产、管理、农产品营销信息化,加速传统农业改造、升级,大幅度提高了农业物流效率、管理和经营决策水平。
因此发展现代农业物流信息系统具有六大战略意义:提升农业聚集效应,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农业专业化,加强农业资源优化配置,保障农民利益,提高农产品出口竞争力。
三、物流信息化服务系统
1.我国目前农业物流信息化系统的不足
在国内从信息收集方面,充分利用互联网上的海量信息,应用与开发搜索引擎技术、自动编辑系统、自动撮合系统。比如,北京农软科技有限公司开发的自动编辑系统、自动撮合系统。中国农网的所有栏目均具备模糊查询功能,方便用户对信息的搜集。从信息的传输、方面,基于互联网的传输不受时间空间限制,全球资源共享的特点,可以更好的实现对自己需求的信息传播。
目前的物流信息系统主要采用的是两层或三层客户机/服务器(C/S)模式和浏览器/服务器(B/S)模式。在两层C/S模式下,客户端需要通过网络远程与服务器交换数据。这样,网络上可能会有大量数据传输而造成网络瓶颈;另一方面,这种模式的维护费用很高,而且这种模式造成了信息系统的重复开发。现代物流趋于全球化,加上近年来网络技术的发展,使企业开放产品的查询信息给所有的潜在客户,所以服务器的负担也就越来越重。三层C/S模式由客户平台、中间层和数据库服务器组成。在这种模式中,中间层将客户与数据库隔开,减轻了网络的压力。但是三层模式会给应用系统带来性能管理方面的问题,而且很难确定性能故障发生在哪一个特定的服务器或网络连接上。B/S模式中,用户界面完全通过浏览器实现,一部分事务逻辑在前端实现,但主要的事务逻辑还是在服务器端实现。B/S的主要缺陷有两点:第一,企业是个有序实体,而Internet面向的是一个无序的集合,B/S必须适应长期C/S下的有序需求方式;第二,企业中已经积累了一些基于Internet技术上的应用,与这些应用连接,是B/S的一项极其重要而烦琐的任务。
除此之外,我国农业物流信息系统还存在信息市场发育的基本条件落后,信息传递速度慢,交互性差,信息内容单调,信息产品和技术的实用性差,信息咨询服务滞后等不足。
2.农业物流信息化系统的开发方向
开发基于对等网络的农业物流应用软件,使物流服务网络中的结点所具备的功能模块:
信息及:用户通过信息平台将自己的需求信息到物流增值服务网络上。为了保证有效信息的可用性,用户在信息的同时,要系统选择一些结点作为自己的,将信息复制到这些结点上。为了防止过期的信息占用存储空间,需要一种机制,对存储空间中的信息进行控制。
信息搜索:由于信息分布在网络上不同结点,系统提供一种高效的搜索机制向用户提供全面的搜索结果。
信息过滤及优化:随着网络上信息量的迅速增加,系统根据用户的信息需求对动态信息流进行过滤,仅把满足用户需求的文档传送给用户,以运筹学中优化物流系统的模型为理论依据,可以提高信息的利用效率。
信息安全:为了保证信息的可靠、有效以及整个物流网络的安全高效,需要对信息者的身份进行认证,防止散布虚假信息、有害信息等。各模块相互合作,使系统的操作性、安全性、效率性有机结合,达到一个比较好的效果。
根据国家旅游局2002年颁发的《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检查标准(试行)》,所谓农业旅游,是指以农业生产过程、农村风貌、农民劳动生活场景为主要吸引物的旅游活动。从经济学角度而言,所谓名牌就是信誉卓著的知名品牌或市场竞争优势明显的强势品牌;名牌战略是指个人、企业、地区乃至国家的政府及社会各界围绕名牌发展而进行的带全局性、根本性、长远性的谋划设计及其实施活动[2]。农业旅游名牌战略是指个人、企业、地区乃至国家的政府及社会各界围绕农业旅游名牌发展而进行的带全局性、根本性、长远性的谋划设计及其实施活动。
1湖南农业旅游名牌战略的重要意义
1.1推动农业产业结构和农业旅游的转型升级
发展农业旅游是农业结构调整升级的重要切入点,它可以有效带动餐饮、住宿、交通、购物、文化等关联行业和产业的发展。同时,农业旅游的发展还可以促进地方公用基础设施的改造,投资环境、生活环境和人文环境的改善,交通运输能力的提高以及其它服务业的繁荣,从而有力地促进当地的现代农业、社会公共实施建设,促使农村经济结构合理化。随着消费需求的变化,国内农业旅游正在从数量型向质量与数量兼顾的方向发展,农业旅游市场竞争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名牌的竞争。名牌是高质量、美形象的代名词,当旅游地、企业或产品成为名牌,拥有了较高的知名度、美誉度、忠诚度,旅游者就会乐意反复消费及不断宣传,这样名牌实力进一步巩固,形成良性循环,整个农业旅游产业也会在这个过程中随着消费需求的变化而不断转型升级。
1.2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
世界各国现代农业的发展表现出一些共同的趋势,例如农业与工业、服务业的日益紧密结合;农业的标准化、信息化等等。农业旅游名牌战略的实施,对于上述趋势具有加速或促进作用。
(1)农业旅游名牌战略能够促进农业与其它产业的广泛结合。农业旅游的发展是农业与旅游业的结合过程和结果,而旅游业关联产业众多,涉及工业、交通、建筑、餐饮、住宿、商贸、金融、保险、教育、医疗等许多行业和部门。既然农业旅游名牌战略能够推动农业旅游的转型升级,当然也就能够通过推动农业与其他产业的广泛合作而更好地发展。
(2)农业旅游名牌战略能够推动农业标准化、信息化的发展。创立农业名牌、农业旅游名牌的核心基础在于农产品和旅游服务质量的提高,而提高农产品和旅游服务的质量及其稳定性的关键是实现农业生产和旅游服务的标准化、信息化。因为农产品受自然条件影响大、生产周期长、地域分布广,因而质量容易发生波动、信息难以及时全面准确的收集和传输;农业旅游服务,一方面必须依托农业资源、产品及准确全面及时的市场信息;另一方面又与服务提供者的素质、能力密切相关,也需要实行严格的质量、技术标准,需要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和设施进行广泛持久和明确针对性的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因此,创立和发展现代农业旅游名牌,必须象工业那样制定严格、完善的质量、技术标准,实行标准化生产和管理。同时通过信息化建设掌握准确全面及时的市场信息,并开展卓有成效的教育培训和其他管理工作,提高服务人员综合素质,使其能够在标准化基础上提供特色鲜明的个性化服务。
1.3扩大农业品牌和旅游品牌的发展空间
旅游名牌除了具有聚合效应、衍生效应、带动效应外,还具有磁场、宣传、放大等效应,是强化旅游产品差异化的有力手段,旅游产品差异化程度越高,竞争优势和获利能力就越强。由于湖南农业旅游尚处于发展初期阶段,通过强化名牌个性来体现旅游产品差异、凸现竞争优势的空间是很大的。一旦拥有强势品牌,旅游者对产品的认知度、忠诚度就会大大提高,赢得市场的竞争优势就会大增。另外,优秀品牌不仅能带来强大的增值功能,而且本身也具有很高的价值。因此,实施农业旅游名牌战略,塑造出强势旅游品牌,才能产生巨大的凝聚力,在旅游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有力推动我省农业旅游的发展和繁荣,从而又为农业品牌、旅游品牌的继续发展创造出更大空间。
2湖南农业旅游名牌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2.1面临的发展机遇
(1)区域旅游合作不断深化,为湖南农业旅游名牌提供了广阔发展前景。近年来国内区域旅游合作蓬勃发展,大大拓展了湖南旅游业发展空间。“9+2”泛珠三角区域旅游合作机制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区域旅游整合营销时代的到来。随着武广高铁的开通及其他高速交通网络的建设,湖南省和中部省份还加强了在旅游诸多领域的合作,华中旅游合作区,湘鄂边旅游协作区也取得了实质进展。湖南省的长株潭、湘西、湘南地区等地旅游合作也正在逐渐发展。这些区域网络的形成,有力地促进了湖南旅游业发展,同时给湖南农业旅游品牌带来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2)农业资源优势和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为湖南实施农业旅游名牌战略奠定了坚实基础。湖南是一个农业大省,农业品种资源丰富,为农产品名牌化经营提供了庞大的产品资源库。名牌形成的基础是差异化,特种资源很多,这是创造名牌化差异和形成核心竞争力的天赋资源。湖南素有“渔米之乡”的美誉,农产品品类十分丰富。粮食、油料、棉花、牲猪等主要农产品享誉全国。湖南还是有名的茶乡、桔乡、蚕乡、禽畜产品和水产品之乡。对湖南农业旅游名牌战略非常有利的另一个因素是,全省农业产业化组织结构逐步优化,组织内部利益分配关系趋于合理,农业产业化经营效益提高,为实施农业旅游名牌战略奠定了坚实基础。首先,农业产业化极大地扩大了农产品的生产规模,从产品数量上保证了供应。其次,农业产业化促进了农产品生产标准、产品标准的不断健全完善,这些标准的实施使农产品的质量有了越来越可靠的保证。再次,农业产业化有利于充分发挥名牌战略的效益功能,有利于推动市场体系的发育,从而为名牌战略各项功能的全面发挥提供广阔的舞台,十分有利于农业旅游名牌的发展。
(3)新农村建设的广泛开展,给湖南农业旅游名牌成长提供了强大助力。①新农村建设有利于农业旅游企业的发展。农业旅游企业可以充分利用农村山水、人文、农业资源,把提供观赏、休闲、农事体验、农产品销售结合起来,在建设新农村过程中,逐步形成产供销、旅工贸一条龙的经营体系,建立星级休闲农庄,创造新农村建设的靓点[3]。②新农村建设能够促进农产品特色生产基地发展,为农业旅游提供强大吸引物。建设一批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特色化的稳定的生产基地,带动一村一品发展,培育主导产业,增加农民收入,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生产基地建成后,既是农业生产设施,又是旅游吸引物,成为吸引城市游客的重要旅游资源。农业旅游企业可以其为基础,与一、二、三产业经营相结合,发展规模化的种养业、农产品加工业和旅游产品加工业以及餐饮、住宿、交通、农产品流通等第三产业,创立和发展旅游名牌。③新农村建设有利于促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及社会和谐发展,为农业旅游名牌发展创造有利的社会环境。许多地方的实践表明,新农村建设中开展“一帮一”联村、带村活动,开展农村教育、文化、卫生等公益事业建设,吸纳和培训农村劳动力进企业就业,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改善农民生活质量;开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村庄整治建设,共同建设农村新社区;通过文化设施共享、文化活动联欢等等形式,共育文明乡风,这些都为农业旅游名牌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2.2面临的主要挑战
(1)名牌意识淡薄。长期以来,受计划经济思想束缚和市场经济发育不完善的制约,一些地方和企业对“名牌经营”的战略意义认识不足,创名牌、扶名牌的措施不力,名牌意识淡薄。一些地方和企业对农业旅游名牌缺乏有效保护,不注重商标的国内外注册,导致一些商标遭抢注事件屡屡发生。例如,“橘子洲”、“桃花源”、“浏阳河”、“滴水洞”、“君山”、“大围山”等许多农业旅游著名景点景区商标均遭外省抢注,我省无形资产损失惨重,严重制约了我省农业旅游名牌的深入发展[4]。
(2)国内竞争加剧。湖南农业旅游虽然具有资源、品种丰富的优势,但是由于其地理位置正好处于几个大的旅游区域之间,所以面临着很大的竞争压力。特别是北京、上海等地区近年来旅游发展势头一直不减。吸引了很多港、澳旅游者。此外,国内还存在几个势力强劲的竞争对手,比如广东、云南、四川等。而且近年来,一些新兴旅游省份开始崛起,比如湖北、江西等,分流了不少游客。重庆、广西、贵州的农业旅游发展迅速、竞争力不断增强,也对我省形成了较大压力。
(3)缺少长效融资渠道。我省旅游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由开始的旅游环境,悄然变为现在的进一步开发的资金缺口。当前的旅游业竞争已经从当初的旅游环境的竞争发展到包括旅游资源、旅游环境、开发融资、管理体制等综合素质的竞争。湖南省尤以开发融资为短。全省缺少一种农业旅游开发的长效融资机制。当前,很多地方都大力引进民营资本,进行合作式开发。湖南也着力进行尝试。但是,中小企业、民营企业融资仍然比较困难。从整体上说,湖南农业旅游开发融资缺少系统机制,在融资环境建设方面有待进一步加强。
(4)旅游专业人才匮乏。旅游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旅游人才的竞争。目前,旅游从业人员中,精通旅游业务、懂得市场营销、熟悉法律法规和国际惯例的人员不多,企业员工的整体素质不高。湖南农业旅游在最近几年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但由于缺乏人才发展的相应环境,难以吸引外来人才和留住本地人才,而且本省大量旅游人才流入其他旅游发达省区,导致省内旅游业员工整体素质提高较慢,现有旅游人力资源远不能满足需要。人才的缺乏将限制湖南农业旅游产业的充分发展。
3湖南农业旅游名牌载体开发的主要模式
根据对国内外农业旅游发展情况的调查了解,参考一些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可以把湖南农业旅游名牌载体开发的主要模式划分为田园型、乡村型、科技型、农贸型四种。
3.1田园型开发模式
田园型开发模式即利用自然或人工营造的乡村环境空间,向游客提供逗留的场所,并着力打造相关品牌,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展现独特的品牌个性,吸引游客前来消费。这种模式具体又可分为农业园区型和休养度假型两种形式。农业园区型模式按照园区规划和经营管理思想,把农业生产场所、农产品消费场所和休闲旅游场所结合为一体,将农业园区划为服务区、景观区、农业生产区、农产品消费区、旅游休闲娱乐区等部分,形成一个综合性的农业园区,面积视其性质和功能而定。如望城国家农业科技园、浏阳现代农业园“、长沙花卉大世界”等已经产生了较大影响。休养度假型模式除了高标准的住宿、餐饮和康体设施外,还特别注重刻意塑造一种浓郁的乡村气氛,娱乐设施也多以乡村背景为主题。湖南森林资源和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张家界、南岳衡山、岣嵝峰、天鹅山等国家森林公园环境幽静,气候宜人,是天然的“氧吧”,利用其优质的生态环境建立森林度假村、竹海度假村,开展“森林浴”避暑、度假、健康疗养、科学考察等活动,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长沙、衡阳、湘潭等大中城市的郊区,则发展高效特色农业,建立配套的休闲娱乐设施。如长沙市的山鹰潭度假村、千龙湖度假村,衡阳市的清泉度假村等即是比较有影响的农业旅游品牌。
3.2乡村开发型模式
乡村开发型模式即通过具有参与性的乡村生活形式及传统庆典和娱乐活动,实现城乡居民的广泛交流,并打造相关品牌,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展现独特的品牌个性,吸引更多游客。这种模式可分为“农家乐”型、租赁农园型和民俗风情型三种具体形式。“农家乐”型主要是以各农户为单元,以乡村民居和乡村活动场所为主要空间,以农户为接待主体,开办家庭餐馆、旅馆,开展旅游接待活动,营造游客能深入其中的生活空间,使其感受“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看农家景,享农家乐”的乐趣。具体可分为“农家乐”、“渔家乐”、“山里人家”等不同形式。可开展景观观赏、田间劳作、野味品尝、疗养健身等休闲活动,使游客消除疲劳、调节身心。如益阳市的“农家乐”,已开发出“花乡农家乐”、“湖乡农家乐”、“竹乡农家乐”等著名品牌及一系列相关产品。据统计,早在2003年,仅益阳市赫山区花乡农家乐以养花为主的经营户,凭借其纯朴的民风,浓郁的乡情及极富神奇色彩的人文优势就吸引了来自省内外各地的游客达24万人次,旅游业直接收人832万元,综合收人高达1580万元,带动了当地乡村经济的发展[5]。
租赁农园型模式是以休闲、体验为目的,满足较高消费层次的一种类型。具体做法是农民将土地出租给市民,让游客参与一定量的农业生产,如种植粮食、花草、瓜果、蔬菜等,生产资料和技术人员由园区统一配备。主要目的是让市民体验农业生产过程,享受耕作乐趣,以休闲、体验为主,而不是以生产经营为目标。多数租用者只能利用节假日到农园作业,平时则由土地提供者代管。租赁农园所生产的农产品一般只供租赁者自己享用或分赠亲朋好友。这使游客不仅能体验到农业劳动的乐趣,还能学会简单的农业技术。民俗风情型模式能够发挥地方文化、风俗的特长,利用传统庆典、节日和娱乐活动吸引都市人到农村来,使游客不仅能领略到农村的美丽田园风光,而且能体验、了解当地的民俗风情和传统文化,增长见识。例如湘南、湘西山区许多地方至今还保留着近乎原始而秀美的自然环境、传统的农耕文化、古老完整的千年古村和淳朴、完整的民族习俗。原始的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景观、古朴的乡情民俗,构成一个个特色浓郁、带有极强文化与生态色彩的观光农业旅游基地,如荆坪古村[6,7]、高椅古村、上甘棠村等等。
3.3科技开发型模式
科技开发型模式兼顾农业生产与科普教育功能,其构成系统包括农业科技示范、生态农业示范和科普示范的场所与品牌等。此模式包括农业科技型和教育农园型两种具体形式。农业科技型模式即建设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开展农业科技旅游,同时努力塑造园区品牌和农业科技旅游产品品牌。高新技术农业示范园区引进国内外种植业高新技术和品种,园区内多设立农业展览馆,划分为各具特色的多个区域,展示现代农业科技,成为融农业生产、农艺奇观、旅游和科普教育功能为一体的现代化农艺园。这类农业科技园区在省外有陕西杨凌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上海孙桥现代农业园区、山东烟台农业科技博览园等。省内有隆平高科农业科技园、东江库区“杂交水稻制种基地”、“零陵柑桔示范场”等。目前在全国各地出现了大量的高新技术农业园,在2005年国家旅游局公布的农业旅游示范点中高新技术农业观光园占了近30%,高新技术农业园在旅游业中的作用日益明显[8]。
教育农园型模式是结合农业生产和科学教育的一种农业旅游经营形式及品牌开发形式。农园中的作物、动物、农具设备及所采用的生产工艺和耕作技术等都具有较强的教育意义。教育农园内可设置简单的农业展室,陈列反映当地种养殖业生产历史与现状的农畜产品或其图片、农具、介绍农业生产工艺技术的资料等,并可在农园内建立演示区,再现农业生产历史。这样可以增加游客对当地农业生产历史的了解,激发他们投身农业建设的热情。台湾的自然生态教室是较具代表性的教育农园。例如南投县埔里镇的“台一生态教育农园”,距离日月潭只有半小时车程,但游客往往比到日月潭的还要多。因为这里专门打造了蝴蝶生态馆、生态养蜂场、“童话小木屋”等颇具特色的农业旅游产品,将生态教育与休闲度假、餐饮相结合,广受全台家长与小朋友的欢迎[9]。
3.4农贸开发型模式
农贸开发型(或称流通开发型)模式是在农副产品生产加工流通区域,以实现经济效益为重点,借鉴商业经营模式,开发流通服务型农旅互动项目及其品牌。此模式包括农贸交易会型和农产品购物型两种具体形式。农贸交易会模式主要借助交易会的形式及其品牌,扩大农产品宣传,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也为农业旅游提供了一个平台。以湖南“石门柑桔节”为例。石门县政府为推介石门柑橘,从2001年开始先后举办了九届柑橘节,打造了石门柑橘名牌和农业旅游名牌,成为石门农业旅游发展新的增长点。仅2003年第三届石门柑橘节期间举办的柑橘狂欢节活动,就吸引了近万名游客。期间,长沙、张家界、武汉三地组织的500辆自驾车构成的“柑橘狂欢快乐之旅”车队为整个活动增添了亮丽的风景[10,11]。
农产品购物型模式是一种休闲观光与购物相结合的旅游方式和品牌营销形式。其农产品提供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既可以在果园地区公路两侧设直销摊、店,也可以让游客到旅游农区农产品加工厂直接购买,还可以开放成熟的果园、菜园、花圃、鱼塘等,让游客摘果、拔菜、赏花、垂钓以享田园之乐。在专设的开放式农场里,游客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现场采摘喜爱的蔬菜、花卉、果品、禽蛋等农作物或农产品,按价付款。虽然价格一般略高于市场售价,但由于这种方式既可以增加旅游者的乐趣,享受亲自参与、劳动的体验,又能够采摘到最新鲜的果实,因此深受城市居民欢迎。如湖南省内的东江库区早熟柑桔园、零陵柑桔示范场、长沙市梅溪湖葡萄园、衡阳市珠晖区酃湖葡萄园等均开展了这类旅游活动。
4推进湖南农业旅游名牌战略的若干对策建议
根据以上几方面的分析,针对存在的问题,借鉴国内外经验,我们认为,全省各级政府、有关企业及社会各界应该在制订、实施农业旅游名牌战略过程中,重点在战略思路、发展规划、区域特色、营销创新、营造环境几方面采取有力措施。
4.1明确总体思路
针对湖南农业旅游开发的优势和不利因素,湖南实施农业旅游名牌战略的总体思路应该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农业旅游消费者的需求为导向,以正确的市场定位为基础,充分发挥现有优势,抢抓机遇,整合资源、创新体制机制,积极改进现有农业旅游产品结构,努力扩大同类产品的规模化生产和供应,构建科学有效的营销组织、方法结构,不断提高湖南农业旅游名牌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忠诚度。
4.2制定发展规划
要在强化规划意识、加强资源普查基础上,制定中长期规划。鉴于名牌战略具有长期性、根本性、全局性等特征,为了充实完善全省“十二.五”总体规划,有必要配套制定“湖南省‘十二.五’名牌战略规划”。在这一规划中,应将农业旅游名牌战略作为重要内容之一。湖南农业旅游名牌规划的总体目标是:因地制宜,将农业旅游与调整改善农业产业结构紧密结合,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促进农业和旅游业的结合,不断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水平,拓宽农民的经济来源,增加农民收入;努力加快现代农业建设,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4.3突出区域特色
按照地理区域、经济、环境及民俗等因素,我省农业旅游可划分为长株潭经济发展区、环洞庭湖区、湘中南区和湘西山区等四大区域进行战略布局,以突出区域的不同特色,并区分发展重点[12,13]。
长株潭经济发展区农业旅游发展:一是融合大城市,重点发展以农业科技主题园和参与、体验性强的休闲景观群;二是结合优质水稻、优质茶叶、优质水产、优质花木产业带,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旅游;三是依托炎帝陵、韶山花明楼、大围山、岳麓山等景区,大力发展景区型农业旅游。
湘中南区农业旅游的发展:一是重点打造丘陵生态农业旅游区,将湘南地区农业旅游园区打造成粤港澳后花园,建设好一批“山顶绿树葱茏,山腰果树环抱,山下四季花香”的生态优良的休闲山庄;二是依托南岳衡山、新宁莨山、宁远九嶷山、双牌阳明山、资兴东江湖、祁阳浯溪碑林等著名风景区,大力发展农业旅游;三是以神农创耒、道县谷源为基础,大力发展农耕文化的农业旅游。
环洞庭湖区农业旅游的发展:一是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水资源,重点发展集疗养度假、采摘垂钓、水上运动等为一体的农渔风光、渔事劳作(如采珍珠等)、荷花观光生态园等;二是结合国家、省粮、棉、油基地,大力发展特色体验农业旅游;三是依托洞庭湖,发展湿地公园等集观光、保护等于一体的休闲基地。
湘西山区农业旅游的发展:一是突出大湘西的自然景观,依托世界自然遗产武陵源风景区、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著名风景区,注重和大旅游相结合,大力发展森林生态旅游;二是利用少数民族多的特色,大力发展和挖掘民俗风情,体验民俗文化。
4.4创新营销策划
农业旅游品牌的营销需要政府、行业组织、企业(经营户)的共同努力。
①要充分发挥政府作用。政府要利用各方面条件充分展示休闲(旅游)地整体农业旅游品牌形象。例如,利用电视、报纸、网络等大众传媒,进行广告促销;有计划地举办切合主题的节事活动,对区域农业旅游品牌进行集中推展,组织代表团积极参加省内外、国内外的旅游展销团、交易会,进行农业旅游品牌发展的交流,展示旅游地的农业旅游品牌形象,提高其知名度。
②加强旅游节会活动的策划。企业要积极开展农业旅游产品促销活动,吸引游客,提高旅游产品的知名度;与此同时,企业应积极参与和配合目的地开展的各种形式的名牌营销活动,促进区域农业旅游名牌的成长壮大。
③积极探索建立农业旅游名牌宣传促销的联动机制。政府可建立区域性的农业旅游名牌管理(推进)委员会,制定政策,编制规划,引导行业协会的成立和运行,协调区域农业旅游的发展;在农业旅游名牌管理委员会的积极引导下,行业协会从维护成员利益,规范成员行为方面进行约定。区域性的农业旅游名牌管理委员会和农业旅游协会相互配合,共同促进农业旅游名牌的成长壮大。
4.5营造优良环境
一是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优化名牌建设硬环境。农业旅游的开发,需要农业、旅游、交通、电力、卫生、通讯等许多部门的参与和配合,因此必须妥善处理各种关系,搞好综合协调。重点应放在水、电、交通、通讯等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完善方面,尤其是要改善交通条件,以便于旅游者进出旅游目的地。这样做一方面便利了旅游者;另一方面改善了当地农民的生活条件,促进了新农村建设,一举两得。
二是抓标准建设。政府应主动组织有关行业协会(商会)积极组织对经济增长有重大带动作用的技术、质量标准的制定和体系研究工作,建立优势产品和优势产业标准体系,为企业创名牌提供技术标准服务,推动企业在实施名牌战略的过程中尽快采用国内外先进标准,不断提高名牌产品的技术标准水平。如衡东县、南岳区制定了《家庭旅馆定点管理试行办法》、《家庭旅馆设施设备标准》等,使农业旅游经营管理做到了有据可依、有章可循[14]。
三是进一步转变作风,优化实施名牌战略的软环境。加强市场秩序治理,加大打击假冒伪劣产品力度,加大对名牌产品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营造有利于名牌成长的市场环境。要充分运用《产品质量法》、《专利法》、《商标法》、《广告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等法律规范市场竞争、整顿市场秩序,加大名牌保护力度,鼓励自主创新。加强旅游企业名牌质量管理。
四是为名牌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和财力保证。目前困扰名牌建设的一个突出问题是资金不足,影响了旅游地农业旅游名牌的发展。政府对旅游地农业旅游名牌建设投入不足的原因在于没有经常性的投入来源。因此,政府可通过收取旅游税、建立旅游发展基金等方法增加旅游地农业旅游名牌建设的资金来源。
关键词:边际土地;能源植物;能源危机
一、引言
中国人口压力大,能源贮藏和开采不足。油价高涨、资源短缺、环保压力和高速增长的需要等之间形成无法调和的矛盾,直接影响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因此,要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如何开发新型环境友好型可再生能源成为一项关键性课题。基于这一原则,以能源植物为主的生物质能将是人类未来的理想选择。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而贮存在生物质内部,这种生物质能实际上是太阳能的一种存在形式。但以目前的技术水平,还不能将所有植物都用于能源开发。因此,一般意义上讲能源植物通常是指那些利用光能效率高,具有合成较高还原性烃的能力,可产生接近石油成分和可替代石油使用的产品的植物以及富含油脂、糖类淀粉类、纤维素等的植物。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同时也是一个人口大国。国外利用的能源植物如大豆、油菜、玉米和甘蔗等,既是生产生物质液体燃料的原材料同时也是人类的主要粮食来源。因此,在我国发展能源植物只能利用边际土地。利用边际土地,建立我国能源植物种植产业化模式,拓展农业的内涵、丰富农业生产的内容,确保农业增产增收和保护与改善生态环境,是发展能源植物的关键。
二、发展生物质能源的迫切性
(一)能源危机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也加入了石油消费大国的行列。1993年以来,中国从石油出口国变为石油净进口国。2002年中国进口原油6941万t,同比上涨15.2%,而原油出口同比下跌4.5%,仅721万t,石油对外依存度已从1995年的7.6%增加到2000年的31.0%。据专家预测,即使按需求下限估计,石油产量按上限估计,2010年时我国的石油供求缺口也将在1亿t以上,2010年和2020年中国石油保障程度只有71%和62%,未来10-15年内,中国石油进口比例将达到30%-40%,2010年全国石油储备量目标为1500万t。按照2002年全国石油消耗总量测算,上述储备也仅能维持20d。从经济社会的发展来看,完全依赖外来能源是非常危险的。随着国际能源资源竞争的激烈,中国战略能源的对外依存度越高,风险就越大,这对中国的社会长期可持续发展和经济安全都非常不利。
(二)能源污染
能源污染是能源消费的又一个重要问题,能源结构的不合理使用,使得这一问题愈加突出。以中国为例,在一次性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占75%,耗煤量约为15亿t。煤是全程污染能源,除了看得见的烟尘污染外,还有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1988年我国二氧化硫的排放量为1400万t,1995年上升到1800万t,2000年达到2400万t,由此引起的酸雨面积达到国土面积的30%。肆意消耗以煤和石油为主的石化能源所引发的环境污染、温室效应、热带雨林消失、物种多样性减少等一系列生态危机,正在日益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自身的生存和社会的持续发展。因此,不论是解决能源问题,还是解决环境污染问题,都必须积极开发可再生绿色能源。
(三)耕地资源匮乏
随着人口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今后每年中国粮食消费还要增加50亿kg左右,非粮食食物的需求也会不断增长,食物消费需求呈刚性增长。但由于粮食生产必需的耕地和水资源数量难以增加,稳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难度越来越大,粮食和农产品供给始终面临着严峻挑战和巨大压力。全国耕地资源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消失。根据中国科学院国情分析研究小组估测,我国现有耕地约1.218亿hm2,绝对数量居世界前列,但人均占有量不足,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全国有666个县,人均耕地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规定的0.05hm2警戒线,其中有463个县人均耕地低于0.03多hm2。在数量减少的同时,耕地质量下降的问题也不容忽视。有关部门提供的资料表明,目前,我国每年减少的耕地大体上相当于每年减少几十亿公斤粮食的生产能力,即减少数百万人口粮的生产能力。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耕地非农化现象日趋严重,人口与经济对耕地的压力仍在不断加大。
三、边际土地发展能源植物资源的潜力
边际土地是指那些尚未被利用、自然条件较差,而又能产生一定生物量、有一定生产潜力和开发价值的土地。根据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的宜能边际土地调查,结果表明我国共有各类宜能边际土地3420万hm2,其中宜能冬闲田约740万hm2,主要分布于我国长江以南的云南、湖南、四川、贵州、湖北、江西、广东等地区;全国宜能荒地约2680万hm2。在宜能荒地中,I等宜能荒地433.33万hm2,占l6.2%;Ⅱ等宜能荒地873.33万hm2,占32.6%;Ⅲ等宜能荒地1373.33万hm2,占51.2%。按60%的平均垦殖指数计算,我国现有的宜能荒地可垦得净耕地1608万hm2。我国可转换为能源用途的作物和植物品种有200多种,如果这些宜能荒地全部用于种植能源作物,可满足年产量约4542万t生物液体燃料的原料需求。
由于前期投入大,缺乏相关扶持政策和良种能源植物培育滞后等原因,现实中除一些特例外,能源植物种植产业还处于观望、尝试和摸索阶段。近年来,在边际土地利用方面,国家层面政策暖风频吹:从2005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开始,有关部委陆续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利用边际土地开展能源植物种植的相关政策,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利用荒山、荒地等资源发展生物质原料作物种植。如2007年国家发改委关于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一五”规划提出:合理开发利用边际土地资源,能源作物和能源植物的种植做到不与民争粮,不与粮争地,不破坏环境,不顾此失彼,处理好生物质能利用与生物质其他用途的关系。
四、边际土地种植能源植物的技术策略
(一)因地制宜种植能源植物
在那些生产粮食得不偿失的地方营造森林是解决问题的一个办法,它同时还能改善生态环境。首先要考虑的是寻找一些或通过现有的生物技术培育一些速生植物,这些植物必须在各自不同的恶劣的环境下能够较好地大范围快速生存。如我国有着大面积的盐碱地和砂质盐碱地,在这种土地上却可以找到不少种类的杂草,碱蓬和猪毛菜便是其中比较有名的,后者是种分枝极多的植物,完全可以进行恰当地采集。另一个较有名的是紫穗槐,这种树能提供大量的树叶和枝条。在砂地环境下大家比较熟知的有砂棘和红柳,它们有着极强的耐能力。这类速生植物还是非常多的,如南方的桉、银合欢等,在北方除了前面列举的外还有杨、柳、榆、柞、椿、荆条等,西北则有沙枣、拐枣、梭梭树等。
(二)合理布局产业化能源植物
能源作物在收集、运输、储藏等过程中需要消耗能量,因此必须降低关键环节的成本。一是要将企业建在能源植物产区,缩小收集运输半径,这样既可以减少运输量,又能有效降低生产成本;二是建立“企业+基地+农户”的稳定利益共同体,企业规模要与土地规模相适应,保证农民和企业利益的实现;三是实现产业集群,提高综合效益。能源作物生产燃料乙醇的副产品,如酒糟、废渣、叶稍、废液等,可作为优质饲料、造纸原料、肥料、燃料等利用,因此要配套建设相应企业.按照产业链形成企业集群,实现能源作物的产业化综合开发,提高开发的附加值和整体效益。
(三)自主创新利用能源植物
面对能源危机、减排CO2的巨大压力及发展生物质产业的良好机遇,2003年底,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在“中国能源战略的基本构想”中提出,截至2020年,我国可再生能源利用量要占当年一次性能源的20%。然而,尽管我国生物质能源丰富,但是目前我国商品化生物质能源仅占一次性能源消费的0.5%,为了实现上述目标,科技界所面临的挑战是严峻的,各界同仁也正在努力和积极承担这一伟大而光荣的任务,开展能源作物技术开发与集成、能源作物种植加工示范基地建设等。中国政府十分重视生物能源的研究和开发,在科学技术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中指出,要全面提升中国生物质产业科技创新能力,并在“十一五”期间,启动了“农林生物质工程”等重大项目,旨在对生物质高效降解、沼气规模化制备、植物质成型燃料开发等一批重大技术进行研究和突破,同时发展高产、高抗、高糖、高油的能源作物规模化培育技术,形成一批特种新型能源植物资源的高效培育技术。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一是在能源植物种的选择上,注重富油种的引种栽培、遗传改良以及建立石油农场;二是在能源植物特性和植物燃料油的研制上,寻找植物燃料油新途径、燃料油使用新技术;三是借助遗传基因技术培育新树种,采用更先进的栽培技术来提高产量。
参考文献:
1、RasauskasAJ,Williams CK,Davison
BH-cta1.Thepathforwardforbio-fuelsandbio-materials[J].Science,2006(311).
2、郭廷杰.贯彻科学发展观拓展资源再生产业促进生物质能利用[J].再生资源研究,2005(2).
3、常振明,韩平,曲春洪.再生能源利用现状与未来展望[J].当代石油化工,2004(12).
4、翔实.植物燃料的研究现状与发展[J].科技与经济,1996(12).
5、秦向华.能源植物姗姗走来[J].森林与人类,2004(11).
6、王武震,张伟红.我国的能源战略初探[J].商场现代化,2006(1).
7、丁向阳.能源植物的兴起与发展前景[J].河南林业科技,2004(4).
8、牛星,欧名豪,李晓刚等.江苏省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5(2).
9、农业部科教司.关于开展对我国适宜种植能源作物边际土地资源进行调查评估的函(农科教能函[2007]10号)[EB/OL].stee.agri.省略/nysl/gzdt/t20070420_779556.htm,2007-04-20.
10、石玉林,康庆禹,赵存兴等.中国宜农荒地资源[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
11、农业部.农业生物质能产业发展规划(2007-2015)[EB/OL].http:∥省略/jijian/UploadFiles/2008313104948159.doc, 2008-03-13.
12、寇建平,毕于运,赵立欣等.中国宜能荒地资源调查与评价[J].可再生能源,2008(6).
13、钱建军,张存劳.黄连木油料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中国油脂,2000(3).
虹泉路上“韩”风起
说起韩国,大家首先会想到的是首都首尔。而在上海,要想领略韩国首尔的热闹,首选当然是虹泉路。虹泉路位于闵行区,只要坐上9号线到合川路站,走10分钟路程就能到达。
虹泉路,就是上海有名的“韩国一条街”,韩国美食、韩国服装、韩国美妆等都应有尽有。虹泉路路边还有很多韩国美食餐厅,如烤肉、炸鸡、部队年糕火锅等。都会让你忍不住进去大快朵颐一番。
韩国的美食多种多样,韩国本土小吃也是非常具有特色。如鱼饼,一串串用竹签串好的鱼饼放入白萝卜、海带、虾皮、鳗鱼等食材熬制成的鲜汤中,鲜美可口,还带有一丝丝的鲜甜;还有炒年糕,软糯有嚼劲的年糕配上韩国特制辣酱,甜甜辣辣的感觉在嘴里散开,过瘾极了!
除了美食,韩国服装也很受大家欢迎,无论从款式,还是从色彩搭配都非常有他们民族的特色。韩剧的流行,让韩剧迷们开始追求剧中女主角的打扮,精致、淑女,并且修身,整体都能感觉到韩剧女主角的Style。电视剧中女主角的新款服饰,你都能在虹泉路上看到,还有韩国民族服装,宽大舒适,体现了韩国民族的韵味。
美食、服装,怎么少得了美妆护肤品呢?很多人去韩国旅游,大部分购物就会去买美妆护肤品,而如今,在上海也能买到正宗的韩国美妆护肤品。各个韩国牌子的专卖店应有尽有,SKINFOOD、谜尚、伊蒂之屋、悦诗风吟等。
“韩”气逼人,有谁知?
韩剧的流行,让韩国文化也在中国“火”了一把。“韩”流四溢的现今,很多粉丝们为了某位欧巴的到来去机场接机,为了某些组合打“飞的”去韩国进行应援支持。
韩国明星来到中国,也给我们输入了不少韩国文化。其实想要了解韩国文化并不一定要看这些韩剧,其实在上海,你也能去体验韩国的文化。
驻上海韩国文化院位于上海的交通枢纽―徐家汇,2楼设有图书室、韩语教室、韩料课堂及咖啡厅等;3楼设有跆拳道教室、展示厅、多功能厅。文化院常设文化项目有韩语(世宗学堂)、韩国料理、跆拳道等免费学习课程,都是邀请韩籍的老师亲自授课,教授最正宗的韩国文化。同时,还定期举办丰富多样的艺术展览、演奏会等,2015年5月份举办的“韩国之美在中国飞舞―拼布和韩服特别展”就为热爱韩国的粉丝展示了《三剑客》《王的面孔》《巡夜人日记》等古装韩剧中出现的华美韩服,眼前一亮的韩服,也能让人体验到韩国文化的精髓所在。
另外,韩国文化院还会定期举办很多反映韩国特色的音乐会、演奏会,每次活动时3楼的阿里郎厅都座无虚席。2015年10月29日由韩国文化院、韩国国立现代美术馆、韩音之间乐团主办的“韩音之间亚洲”就为中国观众们献上了中韩越三国民乐协奏,让音乐爱好者们都大饱耳福了。
韩国文化院
地址:上海市徐汇区漕溪北路396号汇智大厦裙楼 2楼、3楼
电话:021- 51083533
明星“话”韩国
1. ATT
全称Asia twinkle treasure中译:亚洲闪耀珍宝,韩国BROAD Entertainment旗下女子组合,也是该公司首次推出的女子组合。由五位成员(队长徐熙,世妃,世软,雅英,侑正)组成,2015年10月7日发行首张专辑《temptation》在韩国首尔正式出道。
其实现实中韩国人每顿饭不会做特别多,一般都是一个汤和一些小菜。在韩国,大家对垃圾分类还是比较重视的,如果不分类是要罚款的。当然来韩国,如果想去文艺一下,FameUS推荐了韩国的韩屋村,它是韩国比较出名的景点。韩屋村是韩国传统样式的房屋,从材料到构造都是取材于大自然所以有亲近大自然的感觉,韩屋村的料理也是非常出名的。
除了普通的美食,韩国有一种食物叫清国酱,非常的臭,但是却非常好吃。韩国最著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跆拳道,现在在许多国家都非常的有名。许多大人和小孩都喜欢这种武术。无论是防身还是强身健体都非常的好。
2. FameUS
韩国经纪公司KN Media旗下青春偶像男团FameUS,是由韩赛、具道、政勋、大英、道雅、汉荣六名帅气韩国大男孩组合而成。在日本、菲律宾等东南亚国家聚集相当高的人气。
聊起韩国的一些特色和旅行、美食。ATT各个都争先发言。队长徐熙告诉我们,其实韩剧里经常有女孩子打男孩子脑袋等很凶的样子,现实中很少。尤其对比自己年纪大的人这样是很不礼貌的。
如果大家要去韩国旅行,侑正为我们推荐了几个地方,比如景福宫、北村韩屋村、仁寺洞,特别是仁寺洞,它是韩国一条著名的文化街,韩国传统文化气息十分浓郁。仁寺洞云集了韩国古董店铺、古代美术品画廊、韩服服饰店和陶器工艺品店。当然,还有极具韩国风味的传统小吃店。在这韩风韩味的店内,游客还能欣赏到充满韩国传统韵味的演出。可以边走边吃边玩。
那究竟有哪些特别的美食是我们不知道的呢,队员阿英抢过话筒:“就像中国的臭豆腐一样,韩国也有一种气味特别难接受的美食,叫臭酱汤,是以发酵过的黄豆为主料煲的汤,气味很难闻,味道却很不错,而且对调节肠胃特别好。因为现在的韩国人很注意自己的形象,这种汤也只是偶尔在家里做,做得好的基本都是年纪大点的长辈们,年轻人越来越少会做了”。大家如果去韩国,千万不要错过它哦。
而世研则提醒来韩国旅行的朋友,注意交通安全,因为韩国基本都是山路,有很多转弯和上下坡的视角盲区。所以即使看不到车也要到有人行横道的地方过马路。
最后和他们聊到韩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时,侑正为我们讲解了中国端午节和韩国端午祭。两个节日除了日期一样,其实韩国的端午祭跟中国的端午节还是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中国的端午节是为了纪念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诗人屈原。而韩国的端午祭与稻作农业的起源有关,与水有关。每年农历5月正是涨水的季节,为了祈求大水不将水稻淹掉,每年的这个时候都要祭神的“江陵端午祭”从五月初四就开始一般连续五天的祭祀活动,包括官奴假面戏、农乐竞赛、鹤山奥道戴歌谣、拔河、摔跤、荡秋千、汉诗创作比赛射箭、投壶等民众娱乐活动和一些农产品集会。
3. Swing Girls
韩国国宝级女子组合Swing Girls自第一代成员解散后,已经蝶变升级第二代全新组合团体。三位新成员是金利媛、沈炯美、林素丽,他们在韩国也录制了组合的第一首中文歌曲《星空闪闪》,中文歌曲《星空闪闪》在登陆各大音乐网站。
Swing Girls告诉我们,其实韩剧里面好多的房子似乎都特别的华丽,但是现实生活中韩国一般民众的房子是没有那么华丽的,和中国的房子差不多,就是家具和布局有些差异。而在Swing Girls眼中,韩国礼仪是很重要的,一定要有礼貌。韩国人见到长辈或是比自己大的人都要行礼的。
除了我们知道的一些韩国文化艺术,韩国有一种叫做板嗦哩的唱歌形式是非常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板嗦哩通常由一人演唱,另一人用鼓伴奏,到现在也是一种特殊的表演形式。
如果有机会去韩国,Swing Girls告诉我们景福宫是韩国比较有历史意义的景点,是以前朝鲜时代皇帝生活的地方。现在成为了一个韩国的著名景点,每年有好多的外国人来这里游玩,那边还有许多传统的表演,非常有意思。如果说到韩国很特别不同味道的美食,那么大家可以尝试下鱼。
4. 安圣浩
1988年10月出生于韩国,韩国男演员、模特。2007年获得M-net电视IAMA模特大赛奖。2008年获得KBS电视台《对决,好歌》节目一等奖。2013年出演中国电影《青春荷尔蒙》饰演崔俊昊。2015年6月9日安圣浩出席第三届秀场汇PLITZS时装周―女设计师韩东洋的时装大秀。
如果有机会去韩国游玩,安圣浩建议大家可以先去非常有名的济州岛,汉拿山和周边的海也都非常美,好吃的东西也很多。中国人不用签证就可以去旅游非常方便,还有江原道东海海岸,有很多的海水浴场,也是海鲜市场的天堂,空气很好,作为疗养地最棒!
关键词:平原地区;高速公路;裂缝病害;处理措施
Abstract: Shunda highway is located in Hubei Province, Jingzhou City, north next to Xiang Jing expressway, South next to Jingzhou Yangtze River bridge, belonging to two ( even hot) Canton (state ) an expressway section, it is famous the soft foundation section of many hair in Hubei province. Shunda highway to build from 2005 since is open to traffic, the soft foundation section and other factors, many road cracks. As the highway maintenance and management personnel, combined with years of the section of cracks processing experience, on the plains of soft roadbed cracks causes were analyzed, and put forward some more effective treatment methods.
Key words: plain area; expressway; cracks; treatment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U416
一、软基路段裂缝病害成因
1.施工时把关不严,先天不足造成裂缝病害
高速公路项目在建设期间,由于施工工序把关不严,影响到高速公路的建设质量,主要表现为:
1.1路基土方施工时,对土方质量要求不够高,清淤不到位,压实时强度不够或压实不均衡,导致后期出现不规则沉降,造成路面裂缝。
1.2路基填土过高,造成在一层一层压实的过程中压实度与高程呈递减状态,越向上的土层压实越小,投入使用后,经过沉降和车辆反复碾压形成裂缝。
2.高温低寒冷热膨胀造成裂缝病害
高速公路路体因直接与周边环境接触,受气温变化影响很大,太阳直射、雨雪覆盖等均能造成高速公路的膨胀变化,膨胀变化率一旦不均衡,则会造成裂缝病害。
2.1高温膨胀氧化造成路体破坏。烈日直射、高温,以及车辆在高速行驶中摩擦产生的高热高温,均能引发受热面局部膨胀、氧化,造成沥青混凝土面层碱性降低、钝化膜破坏,从而破坏路体保护层,导致雨水等液体渗入路体,腐蚀路体,从而形成裂缝。
2.2低温冷缩破坏及氯离子侵蚀。江汉平原四季分明,冬天最低温度可达到零下5℃左右,经常伴有雨雪天气。剧烈的降温和时间较长的雨雪低温天气,造成路面从上至下降温与地热从下到上的升温矛盾,一方面易造成路面冷热不均,另一方面使冰雪化成水后渗入路面后结冰膨胀,从内部破坏沥青混凝土路面的微观结构,形成了路面裂缝。同时,高速公路管理单位为确保人民群众在雨雪等恶劣天气便利出行、安全出行,通过在路面泼洒融雪剂、工业盐等物资进行除雪化冰,融雪剂融化后,氯离子渗入路面,无论是对路面保护层还是对混凝土层中的钢筋都具有极大的化学腐蚀,是产生大面积裂缝病害的重大原因。
3.平原地区地质特点导致裂缝病害频发
江汉平原地处长江中下游,水系发达,湖区密布,当地老百姓多以种养水稻、莲藕、淡水鱼等亲水性农作物、农产品为主,是全国重要的产粮大区,其土壤以黑色和黄色的软性沙土为主。这种土质特性,受地下水的影响很大,在春夏两季,长江沿线雨水丰沛,长江水位上涨,江汉平原地下水位也跟着上涨,土壤含水量剧增,土质变软,甚至形成稀浆状随着地下水的流动而流失,这导致了江汉平原地区的高速公路路堤沉降成为一种常态,从而形成裂缝病害频发的态势。
4.日益增多的超载行为是引发裂缝病害的重大凶手
随着当今经济的高速发展,物流业也是呈井喷式发展,各种大型货车、重载货车相继投入市场,货运企业、货运车主为节省物流成本,通过加装、多装货物的形式以赚取更大的利润,造成了当前超载现象日益泛滥,对道路的破坏与日俱增。超载行为对高速公路的破坏主要体现在:
4.1超载车辆直接对路面形成伤害。超载车辆行驶在高速公路,路面与车轮的接触面的压强远高于正常装载车辆行驶时产生的压强,据笔者的初步测算,行驶速度同为60公里/小时的时候,一辆超载100%的车辆付予路面的压强约为正常装载车辆付予路面压强的2―3倍,陡增的负荷轻则直接破坏沥青混凝土面层的保护层,重则直接在路面压出车辙、裂缝,甚至直接对路面整体结构造成破坏。
4.2超载车辆反复碾压造成伤害。随着现在超载车辆的日益增多,使路面长期处于重度碾压、超负荷运行状态,极易引发道路承载疲劳,疲劳应力幅度加大,则降低路体的自我恢复能力,一旦路面出现损伤,则会使损伤急速扩大,甚至会引发结构破坏事故。
4.3超载车辆催化腐蚀因子的破坏力。超载车辆在破坏路面保护层后,雨水、大气中的有害物质、洒落路面的化学物质等就能轻易地进入路体,或形成潮湿、积水,或直接腐蚀路面,如路面在饱水状态下承受重载车辆冲击与动水压力的反复作用,更会加剧路面的伤害,坑槽、裂缝也因此迅速扩大。
二、裂缝病害的处理措施
顺达高速公路在裂缝病害的处理上,曾经采取过很多种处理工艺,经过多年的检验,笔者认为比较具有成效的处理方式主要有:
1.预防养护能有效防止或减缓裂缝病害扩张
顺达高速公路通车后,就开始贯彻预防养护方针,对病害的发生进行监控,一旦出现有病害发生苗头,就立即采取预防措施,尽最大努力消除病害或延缓病害发生时间,效果很明显。
关键词:“文化+”;生态农业;生态农业旅游;发展战略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7年5月6日
一、引言
近年来,生态农业旅游作为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交叉融合后的新产业,呈现出蓬勃向上的发展势头。生态农业旅游一方面满足了人们对健康农产品的需求,另一方面成为民众提供休闲放松的旅游方式。然而,很多生态农业产业园存在着景观粗糙、游玩体验差、服务不到位的现象。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归结于产业园过分追求经济效益,而忽略了让生态农业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内涵,缺少统一的规划。
“文化+”是指文化更加自觉、主动地向经济社会各领域的渗透,其核心是赋予事物活的文化内核、文化属性、文化精神、文化活力、文化形态和文化价值,为事物植入文化的DNA。“+”就是加入、融入。在生态农业旅游发展过程中,引入文化元素,体现当地的风土人情和文化特色,给予生态农业旅游的精神内涵,这对引导生态农业旅游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意义重大。
二、生态农业旅游产业中存在的问题
本文认为,生态农业旅游是以生态农业、自然景观和农业文化为基础,以生态旅游为主体,以满足游客H近自然、休闲放松、感受农文化为目的的高级农业旅游形式。
目前,我国各地均涌现出一批较为成功的生态旅游项目,比较有名的有上海孙桥现代农业开发区、北京的锦绣大地、苏州农林大世界、无锡马山旅游农业科技示范园、江阴华西现代农业示范园等。然而,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
第一,园区规划设计较为粗糙,城市化痕迹严重。很多园区只注重经济效益、节约经济成本,为了迎合城市居民的需求,建设大量娱乐设施,不考虑园区设计与当地风土人情的协调,不考虑园区景观与自然风光和农业文化的匹配度。一方面园区服务设施等质量较差,粗制滥造,使游客体验较差;另一方面园区内景观风格不一,人工化、城市化的痕迹过重,使园区缺少了文化感和自然景观的韵味,不利于生态农业旅游园区的健康发展。
第二,旅游方式单一,缺乏农业体验式项目。目前,生态农业旅游项目主要是以参观、游览、采摘、垂钓为主,旅游方式单一,旅游产品也单调,大多都是一些未经加工或简单加工的初级农产品,缺乏地方文化特色和生态农业特色。同时,单纯以观光为主的生态农业旅游,已经不能满足大众日益提高的旅游需求层次,体验式消费越来越受到大众的青睐。采摘之所以吸引人,原因就是增加了旅游者的体验和经历,增强了他们的心理感受,进而提高了对旅游产品的满意度。农业体验式项目可以通过观光者的亲力亲为把诸如“体验”、“经历”等无形的心理感受变成可以销售的经济商品。而目前生态农业旅游园区在体验式项目的开发上缺乏创新,难以满足游客多样的体验需求。
第三,园区生态农业观念落后。国内外农业旅游发展的经验告诉我们,要想农业旅游有好的发展前景,必须高度重视和保护生态资源和环境。只有进行生态农业旅游的开发,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大部分生态园在进行农业开发时,依靠传统农业的形式,距离人们追求的有机食品和生态农业的形式还相去甚远,更谈不上科技农业和现代管理。因此,农业的确是实实在在的农业,人员也是实实在在的农民,但是生产形式却不是人们所期望的生态农业。
第四,经营管理不完善,服务水平较低。生态农业旅游园区一般坐落在乡村,由农民在原有的农业基础上开发形成。一方面经营管理者缺乏科学的管理理论和培训,管理经验也较为匮乏,导致园区的管理非常混乱;另一方面园区内的员工服务意识淡薄,没有经过系统的培训,旅游管理人才更是缺乏。管理体系不完善,服务水平档次较低,再加上城市游客的素质和要求较高,严重影响着生态园区对游客以及回头客的吸引,很难把生态农业旅游做大做强。
第五,生态农业旅游发展缺乏政府监管和引导。目前,尚未有直接的管理部门对生态农业旅游进行管理和引导,各个园区项目雷同,可能并未纳入当地整体的发展规划中去,无法与当地的文化和整体规划相匹配,存在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的现象,市场的开发和经营行为得不到总体上的规范。
三、“文化+”视域下生态农业旅游发展对策
为了更好地促进生态农业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为生态农业旅游注入文化因素,针对目前生态农业旅游园区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提出以下解决对策:
(一)园区在开发过程中应保留生态农业特色。生态农业是生态农业旅游的基础,生态农业旅游园区在开发过程中应注意与传统农业的区分,体现出生态农业特色,进行科技种植和现代农业管理,创新生态农业的生产模式,使之具有美观性和观赏性。同时,在开发过程中,不仅要减少农药的使用,突出有机食品特色,还应开发园区循环系统和生态系统,充分利用园区内的资源,使养殖、种植、餐饮等形成科学的循环系统。
(二)增加农业体验设计环节。生态农业旅游园区可以开发高品质、差异化的体验设计环节,比如在目前生态园区提供采摘和垂钓的基础上,开发“农耕园”,给游客以体会农耕文化的机会;利用园区内的农作物及瓜果蔬菜,建立榨油坊、面粉坊、豆腐坊等手工作坊,在满足游客体会农业生产的乐趣和消费需求的同时,丰富旅游者的农业民俗知识;在餐饮方面,园区可以提供个性化的餐饮服务,利用游客采摘的蔬果进行加工,甚至提供游客自己做大厨的机会,让游客体会“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乐趣。在园区开发的过程中,注重培育文化深、档次高和功能完善的旅游服务,使游客获得愉悦感受和享受休闲的同时,能够获取知识、体验文化。通过打造有参与性和体验性的产品和服务,建造有规模和特色的旅游度假胜地。
(三)完善基础设施与配套设施,体现乡村美的内涵。目前,很多生态农业旅游园区针地处偏僻,交通不便。这种情况,园区可提供接送服务,尤其是对旅游团体的活动,可提供车辆接送服务。园区在进行规划和建设时,应注意保留乡趣和田园风光,避免粗制滥造的城市加工品的出现,配套设施的风格和生态园区的定位应保持一致,整体园区的风格既要整洁又要符合乡村文化的内涵,既要给游客以休闲放松的感官体验,又要体现生态农业、循环农业、生态旅游的内涵,使得园区的各种设施折射出园区经营管理的理念。
(四)培养专业人才,提高员工素质。农民依然是生态农业的主体,是提供旅游服务的主体,培养一批会管理、懂技术、善经营的高级农业技工对提升生态农业旅游产品和服务是非常重要的。在对农民进行培训时,要遵从市场法则和实际原则,让农民获得实际有效的科技知识、经营理念和人文礼仪等。
引进专业的旅游管理人才和生态农业科技人才,强化园区的经营管理,引进先进的经营理念,强化园区人员的生态意识、管理意识和服务意识。首先,要让员工认识到保护资源环境,发展生态农业,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的重要作用,自觉做到乡风文明和村容整洁;其次,园区管理者要主动开拓经营管理思路,学习先进的管理方法,提高自身开发有特色和有竞争力的旅游产品的能力;最后,针对生态农业旅游的导游员、讲解员、服务员进行重点培训,提高其业务基本技能和服务礼仪常识,使生态农业旅游服务质量水平有整体的提高。
(五)政府应加强对地方生态农业旅游的扶持力度,引导生态农业旅游健康发展。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既可以提高当地的就业率,又可以吸引游客到当地消费旅游,扩大知名度和影响力。发展生态农业旅游不仅仅是经营管理者的责任,政府对其进行引导、指导,对提升园区的文化内涵和竞争力意义重大。一方面政府可以加大对园区建设的资金支持,鼓励金融机构对园区的建设提供贷款;另一方面政府可以提供技术人员对园区的建设和发展进行义务指导,纳入当地政府旅游路线中去,使园区的整体规划和发展充满当地的风土人情和文化特色,与本土文化相得益彰。
四、结论
生态农业旅游将农业、生态和旅游结合起来,利用田园景观、农业生产活动、农村生态环境和农业生态经营模式,吸引游客前来观赏、品尝、习作、体验、健身、科学考察、环保教育、度假、购物。加快发展和推广生态农业旅游,对建设现代农业、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转型、提高农民收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园区经营管理者和政府在遵循市场机制的同时,应把生态农业旅游作为持续性、长久性的事业来做,用心规划,合理建设,多考虑游客对文化层面的需求,最终实现现代高效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的整合。
主要参考文献:
[1]缪佳作.体验经济视角下的无锡生态农业旅游开发研究[D].扬州:扬州大学,2010.
[2]赵爱民.“美丽中国”视角下的我国生态农业旅游发展研究[J].农业经济,2014.
关键词:云南;咖啡产业;云南咖啡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24-0039-02
一、云南省咖啡产业发展现状
1.咖啡种植方面。云南省是我国咖啡种植的主要地区,经过了十多年的不断发展,云南省的咖啡产业已经初具规模。目前,云南的咖啡产区生产的咖啡品种的主要特征有:高产、优质、抗病和耐旱。在云南省一共有11个少数民族地州,30多个县市大约15万的咖啡农户生产咖啡。
2.咖啡加工方面。云南省咖啡加工技术还不纯熟,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为咖啡的生产提供原材料,虽然云南小粒咖啡已经广为人知,但是咖啡的大半部分利润为外国巨头所拥有。正是如此,目前云南省咖啡加工企业正在积极学习精深加工工艺。
3.咖啡消费方面。中国每年消耗咖啡豆的数量为3万吨,其中精品咖啡的消耗量约为6 000吨,虽然咖啡的消耗量较小,但是增长势头比较猛。咖啡的年增长率能够达到15%,远超于世界的年增长率2%,因此,咖啡产业潜力巨大。
4.咖啡贸易方面。云南咖啡主要是往欧洲和亚洲两大市场出口,尤其是出口至欧洲市场。近几年,云南对它的出口规模逐渐变大。在2003年,云南出口至欧洲的咖啡有7 346吨,创造了721万的价值。到了2006年价值增长到了2 402万美元。而对于亚洲的出口2003―2005年均在600多美元的价值。从2006年起,增长速度加快,出口量达到了4 194吨,创造了987万美元的价值。
二、云南省发展咖啡产业优势
1.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云南省地处低纬度高原,地理位置特殊,地形地貌复杂。光照比较强烈,水资源比较充足,降水充沛,干湿分明,热辐射强劲,年温差较小。全省大半部分地区冬暖夏凉,气候类型多样化。云南的这些气候特点十分适宜咖啡的种植。
2.种植技术相对比较成熟。云南的咖啡种植已有了近百年的历史,经过多年的种植积累了丰富的种植经验技术,并培养了一大批具有精良业务的技术骨干,带领咖啡产业走向更好的发展。在20世纪80年代,云南咖啡产业与联合国咖啡组织合作,技术方面更是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3.具有丰富的土地资源。云南热区是本省北热带、南亚热带地区的简称,云南省的人区土地资源共有8.111万hm2。其中比较适宜咖啡种植的土地资源有7.93hm2。
4.具有优良的种植品种。云南省具有较有名的品种――云南小粒咖啡。小粒咖啡适宜生长的地区为海拔800~1 800米的山地之上,海拔过高或者过低都会导致咖啡的口感不好。云南有很多的土地适宜小粒咖啡的生长,产出的小粒咖啡品质优异,特别是海拔1 100米左右的干热河谷地区,产出的小粒咖啡味道纯正,香味浓郁,酸度适中。小粒咖啡深受国内外经销商和消费者的喜爱,产品远销国外一些发达的国家和地区。
5.具有科研机构的支持与服务。在云南众多科研单位参加小粒咖啡的引种、选育、质保以及加工技术和资源勘探等活动,以及优选、规划等研究工作,并取得了巨大成就。有关企业也建立了相关的技术研究中心和相应的自身技术体系,为咖啡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三、云南省咖啡产业存在的问题
1.咖啡生产技术比较落后。生产力水平较低,生产的方式比较落后,主要表现为繁育体系和病虫妨害体系才刚刚起步,一些技术措施难以得到实施,导致咖啡的初加工水平和商品豆质量不太高,商品化情况落后,生产规模比较小而散。再者产销两环节严重脱节,难以抗拒市场出现的风险,加之良种繁育体系的不健全,商品化处理之后,生产技术普及率不高,最终导致生产技术落后,产品质量较低,生产的成本高,效率低。
2.咖啡种植品种比较单一。云南咖啡种植品种单一,绝大部分为卡蒂姆系列。但在国际上大多数人认为其口感不佳,很少用于单品咖啡的制作。然而新咖啡的培养投入又比较大,与国际先进水平有较大差距,再加上经费不足、装备落后、专业研究人才比较短缺制约了咖啡产业的发展。
3.咖啡产业加工水平低,缺乏精加工技术。经过多年的建设与经验的积累,云南省的咖啡产业的产业链已经初步形成,但由于云南的咖啡产业链各个环节的力量分布并不均匀,而主要力量都集中于产业链的上游,处于初加工并且得到利润较少的一部分,而咖啡产业的精加工,供应销售环节都被国外咖啡商获得。
4.咖啡产业文化效应不足,导致本土的品牌成长困难。咖啡是舶来品,在西方拥有浓厚的咖啡文化,这一点是我国无法比拟的,尽管咖啡进入我国已经一百多年,但是缺少文化效应,没有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咖啡文化。再者,云南咖啡产业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虽然在云南拥有很多的咖啡产业和咖啡品牌,但是,云南咖啡产业缺少以本地咖啡为原料的大型的咖啡企业以及比较有号召力和影响力的知名咖啡品牌。
5.咖啡企业标志意识比较淡漠,很多企业都实行无标生产。云南省咖啡产业的标准化生产意识比较淡漠,缺乏健全的体系,使得咖啡产业难以与国际接轨。生产技术也没有得到很好的规范,无标生产和有标也不依的情况比较严重,最终导致咖啡产品的质量水平参差不齐。
6.咖啡企业的市场营销水平不高。多年来,由于我国政府、咖啡企业对于国内消费市场和国外消费市场的销售不够重视,对于市场的风险认知较低,缺少抗击风险的机制和对风险的承受能力。云南省的咖啡产业生产的产品没有自己独立的销售意识,一直以来,云南省咖啡产业一直依赖雀巢、麦氏等国外的大型企业,省内的销售个体较小而且很散,至今为止,云南省咖啡产业都没有形成稳定的销售渠道。
7.咖啡产业在国内的占有率比较低,在国际的影响力不足。我国咖啡的需求在不断地上升,我国的咖啡消费市场是云南咖啡产业的最终目标。但是,由于国内的消费市场对于云南咖啡的质量并不认同,再加上国内的市场开发不足,导致云南咖啡在市场的占有率极低。就全球的范围内来说,云南是全球咖啡宜种基地,云南产出的咖啡豆也品质极佳,在国际上也处于中高低位。
四、云南省咖啡产业发展的对策
1.走资源节约型道路。走资源节约型道路,即实行节约用水,节约用地,少施肥、少用药的方式发展产业,形成一个低投入高产出的经济系统。首先要培育出优良的品种,使它具有高产、优质、低耗、抗逆性强的特性。并且对恶劣的环境有较强的适应能力。然后要改变传统的耕种制度,找出其中的不足能力,进一步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种植改良土壤的质量,提高土地的生产能力,最后要推广综合防治技术,加强生态防治,保持生态的平衡。
2.运用科学的技术手段发展咖啡产业。提高咖啡产业的科学技术水平,提升科研机构和企业的研发能力;建立健全科学的服务体系,实行科学的一体化服务;健全咖啡的防病冲控制体系;鼓励高校以及科研单位对咖啡进行研究;加快咖啡技术的开发和科技成果的转化。
3.加大咖啡产业发展资金投入力度。加大咖啡产业的科研力度,加大资金的投入研究。建立起咖啡的遗传育种实验研究平台,提高植物保护、咖啡的栽培技术,研究植物培养、植物生理、咖啡生态、咖啡加工的技术,在资金的有力支持下进行大力研究。
4.实行咖啡产业的标准化生产,进行标准化的管理。要大力发展无公害咖啡以及有机咖啡的生产,从各方面提高咖啡的质量和它的市场竞争力,提高它的出口能力,运用科学的生产技术,实现生产的标准化和创新的多种模式栽培技术。
5.全面推进咖啡交易中心建设。传统的咖啡交易方式较为落后,交易量比较少,应全面推行咖啡交易中心建设。建立起一套全面的咖啡交易中心,通过网上的平台进行咖啡的交易,实现交易双方的信息的对称性。改变云南目前的交易弱势地位,获得云南咖啡交易价格的话语权。加快搭建咖啡的现货交易平台与期货交易平台,实现咖啡大批量的交易。
6.借助云南的旅游业优势,建设具有云南特色的咖啡专员和咖啡馆。云南省旅游业比较发达,咖啡产业可以借助旅游业的发展势头顺势发展。一要建立一批咖啡庄园,实现庄园建设与旅游业的有机结合,而咖啡庄园可以为旅游的游客提供食宿的需求。二要建立一批云南特色咖啡馆,而咖啡馆可以作为云南的咖啡窗口,以此传播云南咖啡的历史和文化。
参考文献:
[1] 胡路.云南咖啡产业发展战略研究[D].昆明:云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2] 李荣福,李亚男,罗坤.浅析云南咖啡产业的现状与发展策略[J].农业科技管理,2011,(5):71-74.
[3] 李维锐.云南咖啡产业发展现状及今后发展对策[J].热带农业科技,2009,(1):26-48.
[4] 郭容琦,罗心平,李国鹏,杨世贵,李贵平,李树维,黄健.云南小粒咖啡产业发展现状分析[J].广东农业科学,2009,(3):209-212.
[5] 李文伟.云南咖啡产业发展现状及产业提升对策[J].热带农业科技,2009,(4):19-46.
[6] 黄家雄,吕玉兰,文志华,张林辉.关于加快云南咖啡产业发展的建议[J].云南农业科技,2010,(4):10-12.
[7] 李莘.云南咖啡产业发展可持续性研究[J].思想战线,2010,(S2):98-100.
[8] 赵梅,张毅,万媛媛,普雁翔.云南省咖啡产业发展模式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4,(33):161-164.
市场调研工作做到最扎实
欣和企业是一家调味品生产企业,从事农产品加工,依托的是辣椒和花生的主产地之一的山东。欣和开发黄飞红花生的时候,发现麻辣口味的川菜在全国流行,不管哪个区域的消费者都能够接受,于是想到把这一口味与花生结合在一起。
在原料的选择上,按照每盎司28到32颗的规格来选择原料花生,这些花生从前主要是供出口日本的,糖分高、脂肪低,不含黄曲霉素。销量提高之后,产品线被改造成标准化生产线,使得产品的品质有了大幅的提升。
在定价上,由于是第一家推出麻辣花生的厂家,并没有其他的麻辣花生产品可供参考,于是,市场上比较有名的产品,比如酒鬼花生的定价就成了参考的样本。
一家地处山东的企业,除了依靠产品本身的品质以外,还有什么秘密促成了一款产品的成功?
策划主题活动进行市场推广
黄飞红事业部成立至今,在电视、平面媒体上的广告投入很少。黄飞红市场部经理王长江透露,之所以这样也不是刻意这样做,跟预算的资金安排也有一定的关系。
黄飞红花生将最大的消费群体定位在企业白领、写字楼上班族,因此在上海、深圳、杭州、南京、沈阳、西安等各大城市具有代表性的写字楼推出了几十场“寻找黄飞红”的写字楼巡展活动。在一个拥有四五千人的办公楼一楼大堂设立一个展位,在他们上下班的时候发品尝包,并告诉他们现场有活动,增加这部分消费群体对黄飞红花生的了解。
第一场“寻找黄飞红”的活动是2009年底在淮海中路香港新世界大厦开始的。男孩子拿着黄飞红的产品摆POSE,拿着花生,拍完照片后放在现场,女孩子则出来评选哪一个摆的POSE更好,优胜者则会获得黄飞红花生一包,甚至会有整个办公室的女同事被参与培训的男孩子拉下来评选,最终出现了拍的排队、评选的也排队的热闹场景。
相比传统的广告形式,这种推广方式更加直接让目标群体尝到产品,也可以让他们带到办公室去分一分、尝一尝。这些活动产生了非常好的效果,甚至带来了很多团购的订单,也有不少人给经销商打电话要求购买产品。
口碑对于一个品牌来说,是消费者对于产品最大的认可,如何建立消费者口碑,已经成为很多消费品企业关注的重点。
休闲食品的这种推广方式,一方面可以产生大量的新产品尝试,比打广告效果要好,一方面可以做一些数据库的积累。通过这种宣传推广方式,黄飞红在全国的传统销售网络布点已经基本完成。
创新传播手段
在黄飞红的包装上,同时印有淘宝商城、新浪商城、欣和企业官方网上商城三个网店的网址。
与B2C电子商务网站合作的紧密程度,从各大网站上频频推出的黄飞红促销活动上可见一斑。在1号店的首页,产品搜索框的默认搜索产品就是“黄飞红”三个字。由于经常在一些B2C电子商务网站上进行买赠活动,电子商务网站也愿意把黄飞红的产品展示放在最醒目的位置。惹得即便是不了解“黄飞红”的消费者都忍不住去搜搜看。
除了电子商务之外,黄飞红还采取了一些非常规的做法,简单地说就是利用了“微博”这一新媒体的力量。没有人知道微博在现代商业发展中会起到一个什么样的作用,此前也没有人能够估计它的能量有多大,可以肯定的是,新媒体对现代商业的发展的作用会越来越大。而“黄飞红”品牌传播机会得以几何级数增长,在很大程度上的确是借助了微博的平台。随着社会的发展,办公室白领已经成为网络购物的绝对主力人群,从服装、鞋子到彩妆、护肤品,再到3C数码,都是上班族的网购目标。黄飞红便是从2010年开始进入这个平台。
通过对市场分析,“黄飞红”发现这个市场上的产品大多品质一般,他们决定做高端的花生休闲食品,目标消费人群定位于年轻白领,微博的用户群体无疑是中国最有营销价值的人群之一。其中,“70后”、“80后”分别占据了29.4%和59.1%,这也与“黄飞红”的目标消费人群不谋而合。而选择了微博人群就意味着成功抓住了当下中国社会的财富拥有阶层,甚至可以说是未来10年中国社会的中坚力量。
除了受众范围广、精确营销外,传播速度快、影响力大也是微博的一大优势。比如他们成功的一个案例是,“黄飞红”在微博上开设的“圣诞抢楼活动”,规则是加关注成为“黄飞红”的粉丝,评论并转发此微博,凡楼层尾数逢50或100的即可获得一箱黄飞红麻辣花生。事后统计,参与此次活动的评论有9241条,转发达7407条。不过是500箱花生的成本就可以让过万人关注自己的产品,相比商家绞尽脑汁、巨额投入的营销推广,微博让黄飞红实现了花很少的钱办很大的事情的目标。而后当黄飞红花生在辛晓琪、梁静茹等明星的微博里出现时,口碑营销的效果达到了最大化。
如今打开综合电子商务平台“1号店”的首页,搜索栏的默认输入即是“黄飞红”,口碑对于一个品牌来说,是消费者对于产品最大的认可,如何建立消费者口碑,成为很多消费品企业关注的重点。从点评类网站、消费体验等兴起也可以看出消费者对于产品选择方式的转变,不再是非理性的冲动性购买,而是更加理性,更加注重产品的口碑。过去只是高科技产品,消费者因为专业性知识不足,而依靠论坛或专业网站的口碑来进行购买决策。在互联网时代到来后,很多基础类的消费品,譬如食品的选择上,消费者也越来越相信口碑。黄飞红的成功或可说是利用微博的成功,但其中更重要的无疑是黄飞红在网络口碑的成功。
事实上,黄飞红的成功有其偶然的因素,但偶然之外更多的都是必然。我们会发现,这些必然的因素仍然逃不过常规的做法,也就是有好的产品,精准的定位,以及得当的传播手段等等。
产品质量是一切的根本
黄飞红能够吸引消费者,首先还是其产品口味的独特性。事实上大多数人也是因为其好吃,味道像“水煮鱼”才被其吸引的,以及他那颇具神采飞扬的名字,在网上搜索关键词的时候,一度“黄飞红”甚至超过“黄飞鸿”。基于产品原料是黄豆、小麦、脱皮花生等,它们外观都是黄色的,所以叫“黄”。而辣椒是红色,“黄飞红”寓意是给传统产品带来一抹红色而显得喜庆而热情洋溢。因为定位高端,黄飞红按照每盎司28到32颗的规格来选择花生,果仁色泽鲜艳,保证颗粒饱满,大小均匀。同时,选用的四川花椒和麻椒也是市场上很难买到的品种。对于原材料的筛选,从源头上进行严格的管控。专门派技术人员到进行花生筛选的工厂做监督工作。由此才保证了所生产的口味符合现代都市人的习惯。
精准定位是成功的保证
调味品或者菜肴的路线很窄,市场量做起来会很慢;而休闲食品路线无比的宽,一个点打穿打透就可以迅速爆炸。重点强调和塑造花生的休闲食品特性,处处包装这么概念,定位的创新是黄飞红最大的亮点。他们选择麻辣的口味正是基于川菜在中国大江南北的适应性与普遍性,以为这样的口味能够满足大多数人的需求。
创意传播是成功的利器
正如上述所说,黄飞红的口碑传播都是消费者的主动行为,这一点非常难能可贵。这首先当然是得益于社会化网络,特别是微博在国内的热潮。这又离不开其所定位的目标消费群体,正好是喜欢传播又具备传播能力的一个庞大人群;然后还得益于这个产品的性质,休闲食品的话题健康、时尚,正好是适合传播的话题,也是做促销的好工具。而且,这样的产品和话题,还特别对那些办公室里易感人群的口味。外加,黄飞红在传播过程中也制造了一些噱头。在黄飞红麻辣花生包装上有几行文字,告知消费者“花椒要珍藏”,可以收集起来炒菜,都是一些比较适合撬动传播的噱头。
1.1产生阶段(1965年~1971年)
1956年人工智能产生,为专家系统的诞生奠定了基础。1965年~1968年美国Stanford大学计算机系Feigenbaum等人根据化合物的分子式及其质谱数据,研制出帮助化学家推断分子结构的计算机程序系统DENDRAL,获得极大的成功。该系统解决问题的能力已达到专家水平,在某些方面甚至超过同行领域的化学家。这标志着人工智能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专家系统的产生。
1.2成熟阶段(1972年~1977年)
这一时期专家系统的观点逐渐被人们广泛接受,从而先后出现了一批卓有成效的专家系统,典型代表是1974年E.H.Shortliffe等人研制的用于治疗感染性疾病的MYCIN系统。在此期间,知识组织形式、系统的人机接口、解释机制、知识的获取、不确定性推理等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成熟。
1.3发展阶段(1978年以后)
这一时期专家系统渗透到了非常广泛的领域。第一个农业专家系统在美国的伊利诺斯大学诞生,我国的农业专家系统研究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自80年代也开始了农业专家系统的研究。
2专家系统在农业上的应用概况
2.1专家系统在国外农业上的应用
在国外,农业信息系统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初期它仅仅是由农业数据库和数据库管理程序构成。60年代中期,美国斯坦福大学Feigen-baum等人研制了第一个专家系统。从此,人工智能专家系统发展起来,并迅速渗透到各个领域,在农业上应用更是方兴未艾。此类专家系统的研制和应用已成为高新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的成功实例。比较有名的专家系统有:PLANT/ds、ICCS等,涉及多种作物的病虫害诊断、预测与管理、施肥、防御低温冷害等,一般用于解决带有经验性的定性问题。作物模拟模型在荷兰和美国创立,而园艺作物模型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作物模拟模型与农业专家系统的研究和应用表明了农业科学开始进入计算机信息时代。80年代,出现了以农业专家系统为主进而与作物模型、GIS等相结合向深度发展的趋势,并大面积应用于生产。较为典型的有美国棉花管理专家系统Cotton++、APSIM等。90年代以来,农业专家系统、作物模型,3S技术之间的集成已成为信息技术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印度、加拿大等将AE-GIS/Win与RS、模型、专家系统等结合进行干旱地区决策、农业生产模式等领域的深层次决策支持系统研究与应用。
2.2专家系统在我国农业上的应用
我国农业专家系统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国家科技部曾明确提出:“以农业专家系统为突破口,发展我国的农业信息技术”。早在1985年由中国科学院人工智能所开发的“砂姜黑土小麦施肥专家咨询系统”在安徽省淮北平原得到很好的推广应用。此后,“七五”、“八五”期间,国家科委、农业部先后支持了一些作物专家系统及其工具、作物生长发育模型、农业生产管理系统等的开发,并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在农业生产和管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有些成果已达到了国际前沿水平。如中国科学院合肥智能机械研究所采用先进的知识工程方法,与各类农业专家紧密结合,开展了农业专家系统的广泛研究和应用,研制了小麦、棉花、番茄等作物的田间管理、施肥和病虫害防治等专家系统,并开发了可以由农技人员直接使用的各种专家系统工具。这些系统能模仿农业专家推理并给出决策咨询,部分代替农业专家走向田间地头,进入农家,对于提高农民素质,促进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自1992年开始,国家“863计划”智能计算机系统主题组织了农业专家系统的研制与应用推广工作,以农业专家系统为代表的智能化管理系统形成了成熟的技术,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等科研单位均研制出了各具特色的农业专家系统开发平台,得到不同程度的应用和推广。在此基础上,科技部、国家863计划306主题专家组与地方政府合作,“九五”期间国家863计划专门设立了智能化农业信息应用主题,重点对水稻、小麦、玉米、棉花等作物的引种与良种推荐、合理施肥、节水灌溉、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综合栽培调控的农业专家系统及工具进行研究、开发和示范,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北京、吉林、安徽、云南建立了四个智能化农业信息技术应用示范区,示范工作通过研制开发各类农业专家系统,对生产技术和高新技术成果进行综合集成,及时有效的传播给农民和干部,指导农业生产,提高农业生产力。目前,农业专家系统的研究开发已涉及到农作物生产管理、畜禽饲养、森林保护、市场管理和农业经济分析等多种领域,农业专家系统的开发及应用能够以有效的方式指导农业生产。
我国第一个农业专家系统是由中国科学院合肥智能机械研究所开发成功的施肥咨询专家系统。“七五”至“八五”期间,中科院合肥智能研究所研制了《施肥专家系统》,中国农科院作物所完成了《小麦、玉米新品种选育的专家系统》,植保所开发了《粘虫测报专家系统》等。这些系统的开发和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基本上代表了我国农业专家系统的水平。北京农科院于“八五”期间开发的《小麦管理专家系统ES-MCW》体现了我国农业专家系统的最新进展。该系统是在分析处理近100万个实验数据和500多条知识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基于模型的专家系统,具有气象条件预测、生长发育模拟预测、管理决策咨询、计算机网络通讯、系统维护、结果输出等六个功能,于1990~1992年在北京昌平区试用,小麦单产明显提高,产投比提高8~10%。我国农业专家系统的开发应用虽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应用范围也较广泛,涉及到作物栽培、新品种培育、病虫害防治、生产管理、节水灌溉、农产品评价等方面。
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开始将计算机技术应用于温室管理和控制。“九五”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工厂化高效农业示范工程”加大了计算机应用的力度。
3目前我国农业专家系统存在的问题
3.1农业专家系统的水平参差不齐,综合性水平偏低
虽然自1985年以来,我国农业专家系统有了较大发展,但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无论在技术上还是在应用效果上都有很大的差距。现有的系统在质量和水平上也存在较大的差异,有些所谓“专家系统”缺少知识库和推理机这两个专家系统的核心部分,名不符实。大多数专家系统只是针对作物生产的某一侧面开发的,缺乏对作物各个生产阶段,各个方面的有机联系和统筹考虑,而是即生产者需要的是综合信息服务,只有提高综合性水平,才能真正解决农民的实际问题。
3.2农业专家系统的性能较差,达不到“专家”的要求
专家系统是一个能在特定领域内,以人类专家的水平去解决该领域中困难问题的计算机程序,这表明,专家系统强调的是高性能。而专家系统的性能水平主要是它拥有的知识数量和质量的函数。对于农业专家系统来说,其知识库中拥有的知识越多,质量越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越强。目前我国开发的农业专家系统中,知识的数量较少,质量较差,大多只是常识和基本原理知识,缺乏启发性知识和真正的专家知识。另外,还存在着知识获取困难,知识存储方式落后等问题。
3.3农业专家系统的应用与开发脱节
应用与开发脱节是我国农业专家系统应用中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一些农业专家系统只强调应用,缺乏进行二次开发所需的专家系统开发工具,使用者无法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创建知识库和模型库。即使提供了系统开发工具,由于没有充分考虑作物生产的不确定性,再加上缺乏多年积累的作物生长发育并与之实时的环境参数资料,是专家系统在推理过程中受到诸多因素的限制,从而制约了专家系统在生产实际中的应用。
3.4农业专家系统在技术方面的障碍突出
专家系统在开发技术上主要有四方面的障碍:一是知识的不完备性与脆弱性,只停留在科学性知识的介绍,其先进性和实用性不高;二是知识表示缺乏灵活性;三是推理方法的单一性和呆板性;四是系统的学习功能差或不具备学习功能。农业专家系统在这些方面的表现更为突出,使得许多农业专家系统的应用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3.5农村计算机水平限制了农业专家系统的应用
农业专家系统要充分发挥作用,农村计算机普及应用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目前,我国农村计算机普及率很低,在中国上千万网民中,农民所占的比例较小。农民学习计算机技术的意识淡薄,再加上农村计算机人才有限,师资更是缺乏,虽然有一些计算机专业的大中专学生来到农村,但数量少,实际经验缺乏,很难胜任计算机普及的培训工作,种种因素限制了农村计算机水平的提高。另外,还存在着基层领导对农村计算机普及工作的不到位,培训效果不佳,农业企业信息化基础设施薄弱等问题,这些都严重制约了农业专家系统的推广应用。
水产养殖业发展历史及现状
从20世纪50年代起,水产养殖产量从1950年的2.56万t增长到2009年的247.7万t,年平均增长速度为8.5%[2]。2008年,菲律宾水产养殖产量(水生植物除外)位居世界第9位,产量为74.1万t,为世界水产养殖产量(5255万t)贡献了1.4%(FAOWorldAquaculture2010)。据初步统计,水产养殖从业人员人数为226195人(2002年菲律宾渔业统计)。菲律宾的水产品养殖品种养殖种类包括遮目鱼(Cha-noschanos)、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niloticus)、莫桑比克罗非鱼(Oreochromismossambicus)、鲤鱼(Cyprinuscarpio)、鳙鱼(Aristichthysnobilis)、胡鲇(Clariasbatrachus)、尖齿胡鲇(Clariasgariepinus)、丝足鲈(Osphronemusgouramy)、尖吻鲈(Latescalcarifer)、石斑鱼(Epinephelusspp.)、斑节对虾(Penaeusmonodon)、印度对虾(PenaeusIndicus)、墨吉对虾(Penaeusmerguiensis)、刀额新对虾(Metapenaeusensis)、锯缘青蟹(Scyllaserrata,Scyllaoceanica)、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rosenbergii)、龙虾(Panulirusspp.)、翡翠股贴贝(Pernaviridis)、鲍鱼(Haliotisasinine)、以及海藻(Eucheu-maspp.,Gracilariaspp.,Caulerpaspp.)等[3]。目前主要的养殖对象有8种,为海藻、遮目鱼、尼罗罗非鱼、斑节对虾和罗氏沼虾、鳙鱼、牡蛎和贻贝等,其中海藻养殖贡献最大,达174万t,其次是遮目鱼和罗非鱼等(表3)。海藻的养殖主要在池塘以及公共水域进行养殖,而鱼虾类的养殖方式因养殖对象、养殖环境等因素而不同,以2009年为例,淡水养殖产量约为30.8万t,以池塘和网箱养殖为主,咸水养殖产量达约30.8万t,以池塘养殖为主,而海水养值产量较低,仅约为8.1万t,主要通过网箱和网围养殖。下面通过查阅FAO、BFAR等国际国家权威机构资料和利用笔者在菲律宾进修期间所做的调研和考察,结合该国水产养殖的主要对象详细介绍该国的水产养殖业发展历史和现状。
海藻是菲律宾水产养殖中最成功的水产品之一,主要用于国内消费和出口,在历年的水产养殖产量和产值中贡献最大。2009年,海藻养殖产量占总的水产养殖产量的70.23%,达174万t。在菲律宾海藻产量前3位的地区为ARMM(位于棉兰老岛Mindanao)、IVB、IX、VII区,分别为约68.3万t、45.1万t和22.5万t。蕨藻(C.lentil-lifera)是20世纪50年代初期在麦克坦岛的咸淡水养鱼塘中最早进行商业化养殖的种类[4]。1973年,“tambalang”品种的发现使生产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其生长速度20d内可以扩大1倍。麒麟菜(Eucheuma)在菲律宾的成功养殖使该国迅速成为世界最大的产交叉胶红藻(CarrageenanBearingRedSeaweed)生产国,贡献了近72%的产量;其次是印尼、马来和桑给巴尔(菲律宾海藻工业协会,2004)。其主要有两个商品化的养殖品种EucheumaCottonii和Eu-cheumaSpinosum,分别用于提取交叉胶Kappa和Iota,作为添加剂主要应用在奶制品、制药、人和宠物食品加工等食品和工业中,主要产品有精制和半精制交叉胶(Refinedandsemi-refinedCarrageenan)、碱处理海藻片(AlkaliTreatedChips)和海藻干制品(RawDriedSeaweed)(BFAR)(菲律宾海藻工业协会,2004)。红藻品种Gracilaria和Ge-lidium也是菲律宾人食用的藻类,但是主要作为一种琼脂原料使用。海藻养殖业的快速发展主要依赖于菲律宾海藻工业协会(SIAP)、省海藻发展委员(PSDCs)、渔业和水生资源局(BFAR)、棉兰老岛公平增长(GEM)项目提供的政策和技术支持。遮目鱼(Milkfish)作为菲律宾水产养殖业中最普遍的养殖对象[5],2009年遮目鱼养殖产量达34.8万t,占总产量的14%。20世纪50年代,遮目鱼的咸淡水养殖开始兴起,1995年开始推广到海水网箱和围网养殖。最早的养殖方法是采用来自潮间带的天然鱼苗,利用咸淡水在养鱼池塘养殖遮目鱼,特别是咸淡水池塘养殖完全依靠天然饵料进行养殖之后,遮目鱼的养殖在菲律宾掀起了水产养殖业的热潮。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遮目鱼养殖范围扩大,包括在该国最大的淡水湖拉古那湖内湖开始采用竹栏和网栏养殖。80年代初,遮目鱼养殖达到最高峰,1984年产量达8.3万t,随着淡水养殖对象的不断开发研究和养殖技术推广,遮目鱼的养殖逐渐被其他养殖对象如罗非鱼、鲶鱼等取代,养殖规模和产量远远低于咸水养殖。20世纪90年代,遮目鱼的围栏养殖扩大到浅海湾和河口地区,特别是在林加延湾地区,遮目鱼养殖很快扩展到淡水和海水的固定或浮动网箱养殖。商业饲料的研发和销售也有效地带动了遮目鱼网箱养殖的快速发展[4]。
2009年,咸水、海水和淡水养殖产量分别为22.5万t、7.9万t和4.3万t。目前,作为菲律宾的“国鱼”,遮目鱼的原种场、孵化场在全国各地均有分布,加上遮目鱼的各项基础生物学、去骨技术、营养与疾病、物流加工等各项研究和配套设施的配备比较完整和齐全,遮目鱼的规模化和产业化养殖,为菲律宾尤其是偏远农村地区人民的日常膳食中提供优质的动物蛋白营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罗非鱼类主要是非洲的本土品种,在菲律宾并没有在生长性状、生长速度以及品质等方面与之相媲美的养殖品种,但是正是这种引进的养殖品种在2009年为菲律宾的水产养殖产量贡献了10.53%,达26.1万t。莫桑比克罗非鱼(Oreochromismossambicus)首先于1950年从泰国被引进到菲律宾。这种鱼由于颜色深、个体小及外观差,在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并未被该国消费者所接受[6]。1972年,作为浅色品种的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nilotic-us)的引进很快获得了养殖户和消费者的欢迎,是目前菲律宾乃至亚洲太平洋地区水产养殖的主要对象。在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尼罗罗非鱼在浮式围网内繁殖技术的发展和在浮式网箱中采用投饲生产尼罗罗非鱼促进了商业化生产。由于缺少对尼罗罗非鱼进行遗传性能改良的研究,以及与莫桑比克罗非鱼的近交衰退,导致了尼罗罗非鱼种质退化。1988年在亚洲开发银行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资助下,国际水生生物资源管理中心(ICLARM)在这一年开始实施一项计划,为低成本可持续水产养殖开发改良的罗非鱼品系并实现了吉富(GIFT)罗非鱼的生产和养殖推广。至此,养殖户可以很容易获得改良的罗非鱼苗种,加上养殖投入品的可获得性、商品饲料的开发应用、技术推广的有效实施以及政府与渔民、国内和国际组织的全面合作,罗非鱼养殖规模和产量迅速扩大,从1981年到2001年增长了5倍多。虾类一直是咸淡水遮目鱼养殖的套养品种,有些地方也出现了单养。目前主要的养殖品种有斑节对虾、墨吉对虾、热带硬棘大鳌虾类和罗氏沼虾等。1969年至80年代中期,菲律宾的虾类养殖业处于斑节对虾养殖初期的产品促销和市场推广阶段,首先主要是试出口日本。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基于出口的带动,虾类养殖规模和产量开始快速增加。随后,虾也成为菲律宾的主要出口水产品之一(金枪鱼、海藻和海淡水虾类),2009年虾类出口额达5510万美元[1]。#p#分页标题#e#
养殖事故主要发生在20世纪90年初期,疾病泛滥造成养殖产量的大幅度削减。以斑节对虾为例,1990年产量为38.4万t,1992年48.4万t,而1991年仅为30万t[2-3]。目前,菲律宾的渔业和水生资源局的下属淡水站和国际组织SEAFDEC/AQD的研究人员在虾类养殖技术及其推广、良种保护、繁殖生物学、营养与饲料、疾病防控等领域做了大量工作,为菲律宾强劲的虾类出口提供了雄厚的科技支撑。但是由于菲律宾的饲料行业发展迟缓,菲律宾虾料均需从国外进口,这是限制菲律宾虾类养殖业快速发展的瓶颈。2009年虾类饲料进口额达837万美元,占国家渔业进口总产值的4%,主要来源于泰国(占80%)[7]、中国台湾(16%)、新加坡(1.3%)、中国(0.4%)、荷兰(0.16%)和美国(0.01%)[1]。在SEAFDEC/AQD总部和淡水站的科技人员目前正在实施有关罗氏沼虾的繁殖生物学、杂交育种、营养生理和饲料以及原种保护的研究项目,相信在未来几年里,随着科技的助推和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菲律宾虾类养殖规模和产量将会快速增加,也必将带动菲律宾虾类的饲料开发、加工贸易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水产养殖业的加工、消费与贸易情况
鱼货主要是鲜品,70%以上鲜销。其余为腌制或熏制,冷冻品很少,鱼货质量好。笔者在考察Panay岛的Capiz省和Aklan省水产品加工和市场情况发现,各地政府比较支持企业和渔民开展海淡水产品的加工和销售。Capiz产业和贸易局局长表示,当地政府正在积极推进水产加工企业开展水产品加工和销售业务,以Capitan和Apami两个商标的遮目鱼和沙丁鱼产品为主进行市场开发,目前正在谋划通过展销会等形式将产品推向国际市场(表4)。而Aklan省的水产品加工企业在2008年受到Frank台风的袭击,各项加工设施均受到破坏,基于投资成本较高,目前只是加工一些去骨的遮目鱼冷冻产品,以不同风味和形式为主,没有注册商标,均以Aklan遮目鱼为宣传广告,主要面向当地和周边市场的高阶层消费者。水产品是菲律宾人民主要的蛋白质食物来源,年人均消费水产品为38kg/人,每天消费104g/d,占总的食物摄入量的11.7%(2003年)。菲律宾人民习惯吃鲜鱼为主,腌制和熏制的在农村也比较流行。相对于城市人口,农村人口消费较多的水产品,因为水产养殖提供了越来越多的产品,而且基于交通等物流成本,农村的水产品价格较城市便宜。在菲律宾,一般有四类中间商人:经纪人、批发商、批发兼零售商和零售商,其参与该国水产养殖产品流通和销售。这种市场销售模式使得城市中水产品的价格超出了城市人均的购买能力,即使是水产养殖产品的最大市场马尼拉也不例外[9]。
当然,在各个岛屿的渔港及其附近的农贸或水产专业批发市场也为当地人提供了较好的市场销售途径和水产品供应。菲律宾的出口贸易主要是规模化养殖和捕捞业贡献的,2000年的进出口总量分别为24.2万t、20.0万t,贸易顺差为4.13亿美元,到2009年,水产品进出口总量达29.2t、19.6万t,贸易顺差为4.52亿美元(表5),主要出口美国、日本、香港、法国、西班牙、台湾、德国、新加坡和中国大陆等。金枪鱼、海藻、对虾和沼虾类是菲律宾三大主要出口的水产品,在2009年占出口总量和总值的69%(136389t和4.84×108美元)。2009年,金枪鱼出口尽管相比2008年在产量和产值上有所下降,但是仍是第一大出口水产品,产量和产值分别达103947t和3.27×108美元,产品形式主要新鲜、冷冻、熏制和干制、罐装,主要出口市场为美国、日本和香港。而海藻的出口为水产养殖产品的出口贸易贡献最大,产品形式主要是交叉胶,占海藻产品总出口额的87%,主要出口美国、德国和英国。而对虾和沼虾类以新鲜和冷冻形式出口到日本、美国和韩国,为菲律宾水产品的出口贡献了5.51×107美元。而进口主要是价值相对较低的冷冻鱼类,主要是金枪鱼、鲭、沙丁鱼,价值为1.27×107美元,主要进口国为中国大陆、台湾、巴布亚新几内亚、日本、印尼、越南等国家和地区。
水产养殖管理机构
由于菲律宾气候不稳定,菲律宾的捕捞渔业经常受到恶劣天气的影响,因此,菲律宾政府鼓励养殖户大力发展渔业养殖。在政策和科技研究方面的不断投入使得菲律宾水产养殖业的组织化程度得到极大的发展和完善。为了加速和推动渔业的整体发展,并且同时通过有效地保护渔业资源,使海洋保持一个良好的生产状态,菲律宾专门成立了渔业产业发展委员会,该委员会的职能是:为国家的鱼类和海产品资源的管理、保护、保存和使用制定和建立综合的政策与指导方针,从而为捕捞业的发展建立一个健康的投资环境,委员会特地为制定政策而详细比较和审核各种数据和信息。菲律宾现在主要的渔业行政管理机构是渔业和水生资源局,隶属于农业部管辖。该局对国家的鱼类和水产资源的管理、保护、发展、使用和分配具有法律权限和责任,但都市水域由有关的行政机构和城市政府部门负责。在行政区中心的鱼栅和藻类养殖由渔业和水生资源局负责。所有的行政和城市章程及决定中,凡是影响渔场的,都提交自然资源部长审核,只有在审核通过的情况下,才可以生效,渔业和水生资源局有权调整监督鱼类和水产品的生产、捕捞和收集。
渔业和水产养殖业法律法规
法律法规能够为产业发展提供有效支撑。菲律宾具有比较健全的渔业和水产养殖法律法规体系,对水产养殖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和保障作用。菲律宾《环境法规》(1988年)为菲律宾自然环境方面的所有措施奠定了基础,这些措施涉及大气质量、水、土地使用、自然资源及废物管理等问题,其中的一章专门针对渔业和水生资源,要求政府制定合理的开发机制。菲律宾《渔业法规》(1998年)对渔业和水生资源的开发、管理、保存和利用作出了规定。该法的第二章第III条(第45-57款)涉及水产养殖。《渔业法规》由农业部负责执行。在农业部,分管渔业和水生资源的副部长负责制定政策和标准,并行使全面的监督权。渔业和水生资源局(BFAR)是管理和开发渔业和水生资源的机构。《农业和渔业现代化法案》(1997年),该法案对旨在提高农业和渔业部门收益而实现现代化的措施作出规定。《渔业法规》强调的是渔业和水生资源的管理、保存和保护,而《农业和渔业现代化法案》则以增加产量和鼓励迅速向工业化转变为重点。国家农业和渔业委员会在农业和渔业现代化的进程中协助农业部开展监测和协调工作。根据环境和自然资源部重组法案(DENR)(1987年)建立了环境管理局,它包括前国家环境保护理事会、前国家污染控制委员会和前菲律宾环境中心。还根据该法案设立了保护区和野生动物局。应当注意的是《渔业法规》包含若干渔业和水生资源局与环境管理局相互交叉的管理范围。这种交叉或者明确,如水生动植物群落中珍稀、受威胁或濒危物种的分类或鱼区分类;或者含蓄,如制定沿海综合管理框架和水质标准的确定、监测和评估。以上主要是菲律宾有关水产养殖业的基本法律,菲律宾政府在水产养殖批准系统、土地和水资源使用权、环境影响评估、水和废水处理、外来鱼类的引进和控制、病害防控、药物和饲料生产、食品安全和水产养殖投资等方面均有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10]。据悉,近年来,菲律宾开始制定实施在水产养殖领域的美洲和欧洲标准的HACCP体系,确保水产养殖业的健康快速发展。#p#分页标题#e#
水产养殖科研、技术推广和教育现状
历届菲律宾政府对水产养殖业都大力扶持和投入,由于长期重视加强渔业管理,使菲律宾的海洋渔业生态资源得到良好的保护。为提高渔业产业发展水平,渔业局负责安排特殊技术援助和训练计划,并为渔业教育研究和教学活动提供援助。经调研了解,菲律宾水产大学很多,比较有名的是菲律宾大学,在Miagao渔业科学学院,对培养渔业和水产养殖相关专业的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做出了很大贡献。在各省、市中的一些国家高校和省属高校也含有水产相关专业,如AKLANStateUniversity就设立了渔业和水产品加工专业。近年来,菲律宾政府认识到科学技术是推动现代渔业生产的重要保证,政府首先健全并加强领导机构,分工明确,各行其职,重视制定远近结合、量力而行的水产养殖科研投入政策,注重科研的投入和科技人才的培养,并强调科研工作密切结合生产实际,以带动水产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在菲律宾渔业和水生资源局下属的海水站、淡水站和观赏鱼站,科研与技术推广并进,积极推进该国的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在水产技术推广上,主推海藻、尼罗罗非鱼、对虾和沼虾等主要海淡水品种的养殖技术,并通过建立渔业社区、渔业协会或水产养殖合作组织,连接企业、市场与消费者,使水产养殖产业的发展具备了一定的组织保证。并积极争取国外资金和技术援助,东南亚水产养殖发展中心的水产养殖部(SEAFDEC/AQD)作为国际组织坐落在菲律宾Panay岛的Iloilo省,在促进区域合作和地区水产养殖可持续发展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同时,该国政府积极争取FAO、NACA、东盟、日本、美国、欧洲国家和中国等国际组织和国家的项目和技术援助。在近3a来,菲律宾政府就已派出30多名渔业官员和技术人员来中国参加由我国商务部、农业部、科技部等主办的援外水产技术培训班和研修班。
水产养殖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