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高职教育理论知识范文

高职教育理论知识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18 16:37:59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高职教育理论知识,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高职教育理论知识

篇1

关键词:颜之推 教育理论 高职 启示

颜之推(公元531—约590年)生于江陵(湖北省),出身于“世以儒雅为业”的仕宦家庭。在人命危浅、朝不保夕的六朝时期,颜之推“一生而三化,三为亡国之人”,他劫后余生,痛定思痛,写出了我国第一部有完整体系的家训之作——《颜氏家训》,“所著凡二十篇,述立身治家之法,辨正时俗之谬,以训世人”,内容涉及到修身治学、接人待物、为人处世、仕宦之道,为子孙后代乃至封建士大夫子弟提供了实用性极强的立身之法和治家之道。时值今日,这部古老的家训典籍对高职教育仍然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一.德才周厚的职业人才观

自东汉初察举征辟制度以来,世人重视“德”的考察,以至于出现“举秀才不知书”的荒谬现象。东晋以来,社会腐朽,享受国家俸禄士大夫不学无术,“居承平之世,不知有丧乱之祸;处庙堂之下,不知有战陈之急;保俸禄之资,不知有耕稼之苦;肆吏民之上,不知有劳役之勤,故难可以应世经务也。”士族阶层长期处尊养优,毫无实干能力,社会地位日益下降。

“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作为士族阶层的有识之士,颜之推提出“德艺周厚”的观点,要求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在道德教育上,作为一位儒家学者,颜之推认为品德教育应以孝、悌、仁、义等道德规范为中心,以遵循父子、夫妻、兄弟、妯娌、婆媳等人伦关系为基本准则,将士大夫百行落实到具体的实践之中,如“借人典籍,皆须爱护,先有缺坏,就为补治”。另一方面,颜之推强调“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且将国家所需之才分为六类:朝廷之臣、文史之臣、军旅之臣、藩屏之臣、使命之臣、兴造之臣,认为一个人只要能专精一职,并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社会实际生治所需要的各种知识和技艺,就是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才。

高职教育从产生就以强调实用技能的培养而区别于普通教育,非常重视职业教育的实用性,关注学生知识、技术、能力的培养。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生的“谋生”功能被夸大,部分高职院校重视专业知识的学习与技能的培养,削减了思想道德和素质教育方面的课程和投入,这不可避免地造成学生人格内涵的缺陷,导致学生信仰迷失、敬业精神差等不良现象。为此,当今职业教育应充分发展颜之推“德艺周厚”思想,培训德才兼备的有益于国家、有益于社会的高素质人才。职业教育不仅在于传授知识、技能,更要关注和促进成人学生的人格发展,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是新时代教育的基本要求。

二.“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职业技能观

南北朝时期,空疏无用的学风盛行,士大夫出现“博士买驴,书卷三纸,未有驴字”、“保俸禄之资,不知有稼穑之苦;肆吏民之上,不知有劳役之勤”的社会现象,“三为亡国人”的颜之推深刻认识到子弟要学习一技之长,以自立为本,因为“父兄不可常依,乡国不可常保,一旦流离,无人庇荫,当自求诸身耳”。所以“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在当今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注重学生技能的提升,学生有一技之长,才能立足于社会,为社会作出应用的贡献。

颜之推强调子孙学习一门技艺,用以安身立命,表现出鲜明的实用色彩。同时也明确指出:技艺不能只限于读书,而是涵盖学武、政事、治狱、钓鱼、屠肉、牧羊等各行各业。因为在任何一个行业里都有技艺,只要刻苦学习、勤于钻研掌握技术,就能为世所用,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在众多技艺中,颜之推要求子弟根据自己特长和爱好,锻炼职业能力,成为有益于社会的人。这种有的放矢地培养能力的思想与今天高职教育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目标如出一辙,也能引起许多家长过度干预小孩专业选择进行思考。

笔者所在单位为高职院校,从2004年开始,连续八年新生的入学最低分数全在三本以上,这就证明了,只关注理论教育、忽视技能的教育与市场人才需求脱轨。但认真审视当前高职教育,我们又不难发现,部分高职院校一味强调动手能力和职业技术而丢弃了理论知识的教育。职业教育的发展及其特点决定了教学上必须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在知识“够用”的基础上,职业教育不仅教给学生文化知识以提高素养,还要授予专业理论用以指导实践,要养成学生过硬的专业技能。

三.虚心务实的学习观

知识是文化的载体,是儒家实现人格理想的基础。梁朝全盛时期,贵游子弟大多不学无术,明经求第,则顾人答策。面对士风的腐朽及没落,颜之推要求子孙认真学习,并且在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上提出了鲜明的观点。

颜之推认为学习态度直接决定着学习目的和学习效果,对于人的学业成就和道德养成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学习应当虚心。“夫学者,所以求益耳,见人读数十卷书,便自高大,凌忽长者,轻慢同列,人疾之如仇敌,恶之如鸱枭,如此以学自损,不如无学也。”学习的目的就在于修身利行,而不是露才扬己。其次,学习要务实,珍惜光阴,刻苦学习,以至终身。即使少年失学,也不能自暴自弃,成年从头学起,同是亡羊补牢,犹时未晚,即使是盛年失学,也可因循苟且,以老废学:“人有坎壕,失于盛年犹当晚学,不可自弃”,“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犹贤乎瞑目而无见者也”。

除了端正学习态度外,颜之推非常注重学习方法。其一,勤学。颜之推特别强调学习必须勤勉,坚绝反对高谈阔论的恶劣学风,引用“古人勤学,有握锥投斧,照雪聚萤,锄则带经,牧则编简,亦为勤笃”等生动的勤学故事,来勉励子孙学习。人在智力上是有差别的,但只要勤学不倦,都可以达到精通和熟练的程度,“钝学累功,不妨精熟”。其二,博学,颜之推认为“学者贵能博闻”,反对道听途说,偏信一隅,“观天下书未遍,不得妄下雌黄。或彼以为非,此以为是,或本同末异,或两文皆欠,不可偏信一隅。”博学的目的在于有利身行,有利涉务,博学必须要有“指归”要会”,博学的内容必须是实学,而那种“书卷三纸,未见驴字”的博士之学风只能令人气塞。所以,真正的博学,应该是“博学求之,无不利于事也”。其三,眼学。魏晋以来,玄学兴起,世人轻视典籍,道听途说已成当时学风。颜之推对此深恶痛绝,提倡眼学的学习方法,认为典籍所载,都是古人实践经验的结晶,学习典籍,认真借鉴古人的经验,不仅经济,而且易于减少片面性,“不知学古人,何其蔽也哉!”师古并不仅限于学习统兵、理政、治民、办案等统治经验,“爰及农商工贾、厮役奴隶,钓鱼屠肉、饭牛牧羊,皆有先达可为师表,博学求之,无不利于事也”。眼学也很重要。耳闻易失真,眼见方为实,一味道听途说,专靠耳闻而得,往往经不起推敲和考察,所以,“谈说制文,必须眼学,勿信耳受。”当然,耳受也可以扩大知识,拓展视野。其四,友学。《颜氏家训》说:“《书》曰:‘好问则裕。’《礼》云:‘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盖须切磋相起明也。见有闭门读书,师心自是,稠人广坐,谬误差失者多矣”,“但优于我,便足贵之。”读书需要切磋琢磨,以利相互启明,文章写作也需要切磋琢磨,“学为文章,先谋亲友,得其评裁,知可施行,然后出手,慎勿师心自任,取笑旁人”,“江南文制,欲人弹射,知有病累,随即改之。”这是一种虚心好学的好作风。

四.“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环境育人观

颜之推重视环境对幼儿教育的影响。一是家庭环境的影响:“夫风化者,自上而行下者也,自先而行后者也。”长辈的言行举止直接影响到晚辈,家庭环境对儿童的影响很大。二是周围环境的影响:“人在年少,神情未定,所与款狎,熏渍陶染,言笑举动,无心于学,潜移暗化,自然似之;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儿童心智不成熟,最容易受到周围的人及环境的影响。这种影响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但是其效果确实惊人的。

人生存于特定的环境中,人与环境相互依赖、相互渗透。一定的环境氛围,对人的思想观念和生活习惯会产生一定的影响。青年学生价值观、道德观尚未定型,与之接触的学生、生活及社会环境对他们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这就要求大学校园教育者首先为青年学生创造一个积极向上、健康活泼的人文教育环境,重视发挥环境染化的积极作用,将隐性环境与显性环境有机结合,在良好的氛围熏陶下让受教育者耳濡目染,接受教育,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教育效果。其次帮助青年学生对朋友的选择提供正确的引导,在朋友的言行举止中相互渲染,进行自我提升。

综上所述,颜之推提出的人才观、技能观、学习观、育人观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坚持德育为先、坚持能力为重、坚持全面发展”的育人战略是一致的。这进一步证明了《颜氏家训》这部经典的不朽魅力和颜之推在我国教育史的重要地位。

参考文献:

[1]王利器 颜氏家训集解[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2]王东生《颜氏家训》的教育思想和隐性教育[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09(4).

[3]胡凤池《颜氏家训》中的家庭早期教育思想对现代家庭教育的启示[J],现代经济信息(学术版),2008(2).

[4]陈荧 情归自然:南北朝时“发愤著书”说的审美内涵[J],青海社会科学,2009(1).

篇2

关键词:高职教育;“零距离”

高职教育是职业教育的高等层次,以满足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技术人才需求为目标,培养既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又具有较强实践操作能力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具有高等性、职业性、实践性和教育性的特征。为了实现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办学目标,高职教育必须坚持三个“零距离”。三个“零距离”是指高职教育的专业开设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零距离”,课程设置与岗位群需要“零距离”,毕业生素质与岗位要求“零距离”,其核心是学以致用。

坚持三个“零距离”的原因

是高职教育的本质需求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指出: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高职教育要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需要,必须面向社会办学。首先,应当以人才市场为导向,使学校开设的专业适应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其次,应当以企业的岗位需求为目标,优化课程结构,提高学生素质,最大限度地满足用人单位的岗位需求。

是高职学生的就业需求就业是民生之本,是高职教育的办学宗旨。为了使学生在人才市场中具有较强的就业竞争力,高职教育必须使学生掌握实用的知识和技术,三个“零距离”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

是用人单位的利益需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以质量为生命,以效益为根本。任何企业都希望自己招聘的员工培训成本最低,创造的效益最高。毕业生素质与岗位要求“零距离”的理念就是要求毕业生进入单位后就能顶岗工作,这样,既能降低培训成本,又能很快创造效益。

实施三个“零距离”的主要途径

实施高职教育的三个“零距离”,除了开展“订单式”教育、工学交替、产学研结合以外,应当着力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树立高职教育的新理念高职教育必须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方针。要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育观,以社会需求为基础、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人才观,以综合职业素质为基础、以综合岗位能力为核心的质量观。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开设专业专业设置是高职教育主动、灵活适应社会需求的关键环节,是实施三个“零距离”的重要前提。高职院校应在认真调查的基础上,分析当前和今后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哪些方面的技术人才,进而确定所要开设的专业。当前,除了围绕传统制造业开设专业以外,还应当积极面向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开设一些新的专业。

科学地设置课程课程是实现培养目标的主要手段,也是实施三个“零距离”的重要途径。根据高职教育主要是培养技能型实用人才的特点,在设计课程结构时,专业理论应当以“必需、够用”为度,专业训练应当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高职教育课程一般分为三个模块,一个模块是公共课,包括基础教育课程和人文教育课程;另一个模块是专业理论课程,包括专业理论和为专业理论学习奠定基础的相关理论课程;第三个模型块是技术技能训练课程,包括校内技术技能基础素质训练和在生产一线的顶岗实训课程。在设置具体课程时,可以采用逆向倒推的方法,即走访行业和企业技术专家,分析胜任某一职业或岗位需要哪些知识和能力,据此开设相关的课程。

加强实践训练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实用型高技术专门人才,为了使所培养的人才“零距离”地贴近工作岗位,必须加强实践训练这一环节。技能的培养必须在师傅的指导下经过旷日持久的操练方可完成。首先,在课时上应当给予保证,根据教育部《关于制定高职高专教育专业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高职教育的实践教学一般应不低于教学活动总学时的40%。其次,要在师资上给予保证,要多引进“双师型”教师,即教师既要具有讲师以上的职称,又要具有本专业实际工作中级以上的技术职称。实践表明,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双师型”教师不仅能教给学生必要的理论知识,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再次,要严把学生的实践技能毕业关。高职学生毕业时要取得“双证书”,即既要取得专科学历的毕业证书,又要取得职业技能或职业资格证书。转贴于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当今科技日新月异、竞争异常激烈的时代,从事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工作的高职毕业生,不仅要有过硬的业务本领,而且还要有较强的综合素质。首先,应当加强职业道德教育。良好的职业道德是企业员工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接受过高职教育的学生更应当具备这一品质。要对学生加强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为主要内容的职业道德教育。其次,应当加强创业、创新和职后发展能力的教育。要结合专业教学有意识地对学生渗透创业和创新意识的教育,激励他们创办实业,开展技术创新;要帮助学生树立终身教育的理念,增强学生职后发展的能力。现代社会竞争日趋激烈,人们不可能终身只在一个岗位上工作,为了应对未来挑战,必须具备不断学习的能力。再次,应当加强安全生产、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方面等的教育。高职院校的学生将来大部分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工作,安全教育十分必要。在当今全球资源日渐枯竭、环境污染不断加剧的形势下,对将来从事第一线工作的学生进行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教育意义十分重大。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

[2]黄象珊.高职实践性教学的几点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06,(6).

篇3

关键词:科学观;够用为度;高职教师

作者简介:李亚平(1983-),女,四川乐山人,四川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技术技能培训中心,讲师,技师。(四川 成都 610039)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2-0081-02

对于高职课堂授课中理论和实践所占的比例问题,很多教师提出“理论越多越好”,部分教师认为实践越多越好,也有人认为高职课堂理论授课量应根据高职教学的特点,必须有个限量,这个限量简化为“理论够用为度”。

一、充分认识“理论够用为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国内外学术界针对“理论够用为度”问题,争论的焦点在于“度”。高职教师在备课、编制教学计划、制定培养目标、高职课堂授课等诸多问题上必须要解决“理论够用为度”问题,否则将会影响教师开展正常的教学工作,甚至阻碍高职教学质量的提高和高校教学改革的进展。近年来,我国每年毕业的大学生包括三类人才,即研究型人才、管理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就是为生产、管理和服务的第一线培养应用型人才,且对这些人才提出了理论够用、重在技能等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实施“理论够用为度”原则,已成为高职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对“理论够用为度”争论中五个主要内容的认知

1.在理解“理论够用为度”内涵上的争论

“够用”主要针对高职基础理论知识的教育而言,包含两个方面:一是高职教育需要一定的基础理论知识的教学;二是基础理论知识的教学要淡化传统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但部分教师反对淡化传统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提倡理论越多越好,必须确保理论的系统性,出现了“理论够用为度”理解上的争论。

2.在教学环节中“理论够用为度”的争论

教学环节实施“理论够用为度”是重点,应将理论教学的“限度”落实到包括教学计划、教材编选、考核方法、课堂授课等每个教学环节中。但部分教师认为各个教学环节都要重点突出理论,而且要少做实验、少搞实训、少做多讲等。

3.在培养岗位能力上“理论够用为度”的争论

培养岗位能力是高职教学课堂必需的,是市场必需的。市场的某个具体工作岗位需要什么样的能力,应把这些能力提炼成对应的知识点,以这些知识点为“满足、能够用”去检验。而部分教师则认为理论知识应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理论储存越多越有用,更具有广泛性,实践应与课堂分开,这样才能适应市场。

4.在教材的编写和选用上“理论够用为度”的争论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依据,也是教师和学生交流的一个重要平台。教材常有广泛性教材和专一性教材之分,若选用专一性教材就要有针对性,要针对该专业、该课程的培养目标和岗位枝术;若选用广泛性强的教材,高职教师就应按专一性原则选用相关章节,要在备课和授课环节上有所取舍。无论是选购教材,还是自行编写教材,都应当注重教材的内容、专业岗位技术的适用性。而部分教师则认为只要教材理论丰富就好,不特别针对专业岗位技术,这显然违背了职业教育的“理论够用为度”的基本做法。

5.在考核方法上“理论够用为度”的争论

高职学生的“应用型”性质,决定了其考核的标准不同于“研究型”和“管理型”的人才考核标准。理论知识怎样才算达到“理论够用”这个度,重点不是看其记住了多少知识,而是要看其在实践中能用多少知识。改革传统考核方法,引入新的考试方式,力求全方面的考查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如顶岗考试、竞赛考试、以证代考以及常用的实训岗位技术问卷制等,同时还要把平时课堂练习、作业、实训操作等考核的数据收集起来,综合考核应用型人才的最终成绩。绝不能采用只讲理论、纸上谈兵、一次笔试定成绩的简单方法。因此,产生了在考核方法上“理论够用为度”的争论。

三、用“科学观与科学方法论”的五个阶段去处理“理论够用为度”的争论问题

由于“理论够用为度”这个“度”的问题处理不当,会阻碍高职教学质量的提高,甚至会使高校改革开展举步维艰,其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因此必须采用科学观与科学方法论。本文将此方法简要表述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找出“够用为度”的争论点——“度”的问题,即课程培养方向、各工作岗位群的枝术内涵;第二阶段是观察试验、试行“够用为度”获取的事实,来源于课程的实践活动;第三阶段是思维加工阶段,笔者先设定理论与实践的比例,如“电子技术”中设定为4∶6、“电路基础”中设定为5∶5、“安全技术”中设定为3∶7,这样在高职课堂中的重点、难点、掌握点就由“够用为度”去分析,且效果明显;第四阶段是实践检验阶段,将科学假设在具体教学环节实施,并提升为理论总结、;第五阶段是理论体系建立阶段,笔者反复学习资料,力图熟练应用科学方法论去分析和处理“理论够用为度”争论的问题。

四、处理“够用为度”的原则

由于面对的学生层次不同、听者不同、学校和课堂不同,则提出的论据也不同。用科学观和方法论去分析电力职业教育,就能轻易锁定这个突破口,即电气岗位群枝术能力。运用自然辩证法将有助于弄清科学和哲学的关系,从而更加清楚地认识科学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更加全面的观察思考问题。只有加深了认识,才能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迎接新的科学技术的挑战。

众多岗位群中的特定的职业岗位,有着必然性的对理论知识的质和量上的要求与满足,这也是高职教育处理“够用为度”的原则之一。对比国内外高校教育和教学模式,不难发现国内是以五段式教学为中心,而西方大多数国家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就要研究教学对象,职教课堂中的以“理论够用为度”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当然,中西方因国情不同,采用不同教学模式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是在职教课堂中以“理论够用为度”,以学生、岗位群技术为中心却是一种先进的教学方法。

五、处理“够用为度”必须密切联系实际

笔者在高职院校任教多年,担任过“电子技术”、“电路基础”、“安全用电技术”、“电路及磁路”等多门高职课程教学,结合实践工作的可行性、创新性,曾在《中国电力教育》发表了三篇有关教学的论文:在《实际电器电路模型教学方法的初探》中论述了理论学习的必要性,但必须够用为度。在《关于高职课程安全用电授课方法的思考》中指出:剖析授课对象和培养目标,职业技术学院是以培养针对生产与工作岗位一线上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的,这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首要任务。这里所说的技术应用型人才是指处于生产与工作岗位的前沿,是创新人员与一般性的生产工作人员的中间环节,是使精神产品转化为物质产品的实施者,是物质产品生产的直接服务者。此文具体探讨了安全用电的实践性,理论够用为度的现实性。在《关于高职电子技术课程备课方法的构思》中重点指出:把“学中做,做中学”体现在备课中,常用技能的习题作业覆盖面达到60%~80%,促使60%~80%的学生要完全掌握常用技能,考试考查中60%~80%的内容是常用技能,备课内容的60%~80%都集中在常用技能上。把四个60%~80%放在常用技能上,注意激发学生的个人兴趣,发现学生的个人特长,注意将紧缺技能和创新技能传授给特长学生、尖子学生、创新学生和有钻研精神的学生。

六、结束语

本文旨在对从事高职教育的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编制教学计划、备课、组织电子文挡、撰写教材、教案和授课方法的选择有直接的帮助;对高校改革提高教学质量、量化理论联系实际提供鲜活材料;对国内外高职教学“够用为度”的争论寻找科学的解决方法;为高职教育部分的教学改革提供新鲜内容。

参考文献:

[1]胡良贵.科学观与科学方法论[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0.

[2]李亚平.实际电器的《电路模型》教学方法的初探[J].中国电力教育,2008,(S2).

[3]陈启牧.自然辩证法与计算语言[J].中国科技,2000,(8).

[4]李亚平.关于高职课程安全用电授课方法的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08,(10).

[5]李亚平.关于高职电子技术课程备课方法的构思[J].中国电力教育,2009,(8).

篇4

关键词:"三师型"教师职业指导职业规划能力

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指出,高等职业教育要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针对毕业生缺乏就业竞争力和其就业与专业技术水平不相匹配,有些甚至需要用人单位对其再培训才能顶岗的问题,遵循高职教育"能力为本、就业为导向"的指导思想及原则,笔者认为我们不仅要转变教学理念,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而且需要对高职院校学生进行专业的职业指导。目前在我国职业指导师是非常紧缺的,对职业指导师队伍建设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国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双师型"(讲师+某个专业技术职称)教师队伍建设上。将"双师型"教师与职业指导师的职能相结合,形成"三师型"[1]的教师队伍的研究还没有见到较为系统的研究资料,笔者认为高职院校利用现有的教师资源开发职业指导师队伍是可行之举,由此提出了高职院校"三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问题。

1什么是"三师型"教师

"三师型"教师是指同时具有高校教师资格证书、专业技术资格证书和职业指导师资格证书的"三证一体"化教师。"三师型"教师既能从事教书育人的教学活动,又能从事行业、职业实践活动,并能将行业、职业知识及能力和态度融合于教育教学过程中,同时能够了解社会、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要及能力要求,从而指导学生进行职业规划。

2为什么要加强"三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三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目标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高职高专院校的办学水平、增强高职高专院校的竞争力。"三师型"教师的工作体现了"高效、合作"的管理理念,有效地克服了教学与学生工作相互脱离的不足,能够很好地实现教书与育人的结合,从专业指导、职业指导、就业指导三个方面充分体现了对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引导和支持,保证了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因此加强"三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实现我国职业教育办学目标的需要,对提高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3"三师型"教师应具有哪些素质

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办学特色及教学层次的定位决定了职业院校"三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独特性。从"三师型"教师的内涵上可以推导出"三师型"教师应具有以下的素质。

3.1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职业院校要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而不是普通的操作工人。所从事的技术工作是在一定理论知识指导下进行的,他们不仅要知道怎么操作,还要知道为什么要这样操作,要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

3.2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高职院校的学生要学会的是实实在在的技术与技能,因此教师不仅要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还要具有较高的技能水平。他们的教学既要善于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把操作原理和过程讲解给学生听,又要善于示范、演示,教会学生正确操作。因此,"三师型"教师要具备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

3.3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了解行业发展前景职业教育针对性强,专门为某一行业培养应用型人才,因此,"三师型"教师要进行调查研究和实践锻炼,努力提高自己的实践经验和具体技术,才能满足教学要求,只有了解本专业及行业发展前景,才能按社会的需求培养出把握社会脉博的有用人才。

3.4具有良好的职业指导能力,能够进行职业规划和选择"三师型"教师应该能够投身并引领学生进入职业领域,应该让他们能够熟悉该行业的规律和原则,让他们具有良好的职业操守,了解行业的发展规律以及趋势。"三师型"教师应通过言传身教[2],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业、职业道德及职业素养:"三师型"教师还必须能将行业、职业知识、能力和态度融合于教育教学过程中,通过市场调查、市场分析、行业分析、职业岗位群分析,调整和改进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手段;三师型"教师还需要有社会交往和组织协调能力。

4结合检验专业,如何培养学生的职业规划能力

4.1进行课程和教学改革,以"专业服务行为养成为中心、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模式教学;提倡灵活多样教学方法,职业技术教育理论着重采用行动导向为中心教学法,教学在"做中学,做中教"中完成,使学生能及时掌握相关临床检验知识,养成适合临床工作的良好职业习惯。

4.2组织学生到医院见习,进行专业实践,缩短教学与实际工作的距离。便于学生能及时了解临床检验技术的发展趋势、当前临床检验的发展水平,和满足临床检验需求所要具备的临床检验知识和检验技能。

4.3及时开发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在教学中融入行业、职业知识及能力和态度,加强引导学生根据个人兴趣、爱好和特长结合自己所学科学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让大学生意识到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职业素质的重要性。

4.4邀请医院临床经验丰富的主任技师来我院讲课,更进一步贴近临床,了解目前检验专业市场供求情况,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对自己的职业发展有更清晰的认识。

4.5通过开展大学生职业规划设计比赛和就业指导、模拟招聘、座谈等活动进行职业疏导,强化学生就业和创业意识,并有意识的进行职业规划。

总之,"三师型"教师队伍将更加贴近学生,利于开展全方位育人工作,能积极地从人才市场获得关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实施及教学资源的配置等工作所需的各类信息,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3],促进专业建设,改进人才培养模式;在进行就业指导时,能够更专业地分析人才市场的情况,帮助学生准确定位,做好相应的就业准备,提高就业质量;同时能够及时了解学生的职业意识,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指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做一个有理想、有追求的职业人。

参考文献:

[1]郭翠兰.高职教育"三师型"教师的培养策略研究[J].职教论坛,2010(13):63-65.

篇5

[关键词]高职化学 理论 实践

[作者简介]张海玲(1969- ),女,山东巨野人,乌海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化学教育。(内蒙古 乌海 016000)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9

一、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社会对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院校担负着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各个领域技术人才的任务,这对高职院校的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高职院校教育工作者不仅要在教育思想、观念上,而且在教学内容和体系上,必须进行彻底改革,以使我们的高职教育跟上时展的步伐。近几年来,高职院校不断探索,不断总结,按照三年学制各课程整体优化的要求,对非化工类的化学课程进行了改革。这是高职化学教育进行教学体系、内容改革的一个初步尝试。它在保证非化工专业化学基础课性质的基础上,结合高职院校所开设专业的特点,反映新的科技成果。在注意到化学学科自身内在联系的同时,也注意到教材的适用性,尽力反映化学与现代社会发展的联系。然而,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高职化学教育在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时,也存在种种问题,其中最大的问题之一就是化学理论与实践教育没有有机结合在一起,理论与实践基本属于“两张皮”,这不利于高职化学教育价值的发挥。

二、高职生接受化学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在当今世界,化学已经渗透到人类社会生活、生产的各个领域。当前人们所关注的社会热门话题如能源、环境、材料和生命等问题都与化学密切联系。化学这门学问不仅能满足人们在生活方面的需求,同时还能促进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比如,化学是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的“源泉”,从人们的衣食住行到新兴技术的发展,各种性能各异的材料都要借助于化学原理进行制造和生产。我们都知道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充足的能源和资源,化学在合理利用石油、煤炭和天然气等方面,在开发太阳能、核能和氢能等方面起着不容小觑的作用;同时,人们还能利用化学开发和研制节能产品,探索解决人类能源危机的方法,从而使人类社会获得更大的生存空间。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健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希望能提高生活质量。化学能够为人们提供无污染、高质量的食物和高效、优质的药物以及保健品。此外,化学与生命科学的有机结合,能使人们逐渐认识生命的奥秘,从而更好地预防和治疗疾病。人们还能利用化学积极寻求治理环境污染的方法,使人们生活在更加美好的生态环境中。

如今,现代化学已经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学好化学,能够帮助未来社会公民更好地适应社会,提高生活质量,还能利用化学知识做出各种明智的选择。一个缺少必要的化学知识的人,不但不能很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生活,而且可能在不同程度上做出有害于社会的行为或者决策;而学习化学有利于提高社会公民的素质,现代社会的每一个公民都应该具备必要的化学科学素养。另外,化学能通过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方式,从组成、结构、性质、变化等角度帮助学生认识自己所生存的生态环境,认识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树立正确的物质意识。一个缺少必要化学知识的人,他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必定是存在缺陷的。化学对物质研究需要敏锐的观察力和分析力,以及通过文献检索来收集需要的化学信息,需要用特殊的化学语言进行描述,需要对众多的化学事实进行理性思维和科学概括。在学习物质微观结构和反应历程时,需要进行分析、推理和微观想象;学生进行科学研究时,需要强烈的合作精神、进取精神和创造能力,需要将动手与动脑有机结合。可见,学习化学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智力品质和非智力品质的提高,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

三、高职化学理论与实践教育整合的现状

我们周围的大千世界是物质的世界,构成这个世界的亿万种物质其存在形态和性质各不相同。例如有气态、液态、固态之分,有硬软、颜色之别,有的能燃烧有的则不能,有的有生命有的无生命……众多的物质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例如,铁会生锈,煤能燃烧,植物从发芽、开花、结果至死亡、腐烂,动物的生老病死……正是由于众多物质的不断变化才使世界变得丰富多彩、生气勃勃。长期以来人们在探索和了解自然演变过程中已经认识到物质的不同性质来源于物质不同的组成和结构,为了掌握物质的变化规律从而达到改善人类自身的条件和环境的目的,化学这门科学就应运而生。如今,不管是普通高校,还是高职院校,都开设了化学这门课程。高职院校的教育目标是为社会输送大批优秀的生产、服务、管理一线人才,所以高职化学教育更要凸显实践性,就是高职生要将所学到的化学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高职化学教育的理论教学必须与实验、实习等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进行整体优化。因为只有加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互动,加强它们之间的交叉融合,才能让学生学有所用,学有所获。一方面,将高职化学实验引入理论教学中,能够促使学生加强对化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使抽象、难懂的理论知识变得具体、可操作;另一方面,在化学理论教学中插入一定的实验教学录像或视频,将使抽象化学理论变得形象、生动,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另外,促进高职化学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有机整合,还能为高职化学理论与实践教学提供优质的教学资源和有效的研究经验,为提高高职化学教育效果提供有力的保障。通过理论与实践整合结果的推广应用,有利于高职化学教师树立新型的教育教学观念,使化学教师时刻注意在课堂教学中要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使学生成长为面向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原则之一。高职化学教育要践行这个原则,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态度。为此,化学教师要从培养学生正确认识化学理论开始,引导学生掌握化学概念、原理、定律等基本知识,再引导学生认识各种元素化学物和化学实验等。然而,从目前来看,在高职化学教育中,高职生中存在两种不正确的学习偏向。一种学习偏向是只注重化学基本理论的学习,即只重视化学概念、原理、定律等基本知识的掌握,对化学实验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忽略不见。这部分学生认为只有化学理论的学习才是最重要的,只要学好理论就可以提高学习成绩,他们将元素化合物和化学实验的学习当成理论学习的补充,甚至认为化学实验是可有可无的,片面地认为只要熟记书中规定的实验内容,不用关注化学实验操作也能考出好成绩。另一种学习偏向是只对化学实验操作感兴趣,对化学基本理论的学习不够重视。这部分学生喜欢亲自动手操作,热衷观察实验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化学现象,但是他们对化学理论和化学实验原理的指导作用不太重视,有时候会出现盲目操作的现象。上述两种学习态度都不利于学生培养起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态度,都不利于提高化学学习的质量。因此,高职化学教师必须正视学生学习中存在的不良偏向,对其进行教育,使学生逐步树立起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态度,并用以指导整个化学学习过程。

四、如何促进高职化学理论与实践教育的整合

化学理论与实践相整合,是为了使化学理论与实践更好地进行衔接,根据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重新配置化学教学资源,通过创设一种仿真的或真实的教学情境,将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实践技能培养贯穿于整个化学教学过程之中。高职化学理论与实践教育实现整合,关键要做到以下几点:

1.将重点理论知识与实践有机结合。高职化学教师要针对化学教育的重点内容,详细、深入地研究其与实验教学、生产实践或者科学研究有机结合的方式和方法。以高职化学教育内容中的高分子化学为例,它的重点内容是“自由基聚合、自由基共聚、逐步聚合、聚合方法”,这些内容对于高职生来说比较抽象、难懂,所以为了提高教学效率,让高职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掌握更多的知识,化学教师要深入研究上述四个重点内容以及重点内容中的重难点与实验、实习等实践教育之间的联系,并通过大量教学实例,阐述上述基本理论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使高职生真正体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大作用。

2.将重点实验内容与理论有机结合。高职化学教师要仔细研究高职化学实验教学中的重点内容,并力争使相关的化学理论知识贯穿于每一步实验操作中,努力做到让理论指导实践,实践遵循理论的原则,坚决杜绝学生在实验操作中盲目执行的不良现象。仍以高分子化学为例,它的实验教学的重点内容主要有悬浮聚合、界面缩聚及高分子的化学反应等。在这些内容的实验教学中,教师要详细研究每一个实验项目所包含的化学理论知识,并促使学生牢固掌握,让学生深入体会基本化学理论在实验配方设计、实验操作中的应用,引导学生运用化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这样可以使学生巩固化学理论知识,同时也锻炼了动手操作能力。

3.将实践环节与理论有机结合。高职化学教育不能仅仅局限在课堂之内,高职院校还应该引导学生进行实地实习,因为高职生一走出校门就要走上社会就业,所以学校有责任引导学生及早认识社会,认识他们可能面对的工作岗位。因此,高职化学教师在学生的实习实践环节,也要将理论教育渗透于其中,引导学生了解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并能够用化学理论来解释生产过程,这样可以避免学生在日后的工作过程中出现盲目操作的现象,使学生真正为企业服务。

4.改革理论与实践教育的考核方式。以往的高职化学教育过于注重考核学生的理论知识,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考察不足。这种考核方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必须改革。针对高职化学理论课,知识面广和难度较大的知识点可以采取分阶段考核的方式,如此一来就可以及时考查学生的学习状况,有利于帮助化学教师调整教学,运用更有效的教学方式进行授课。对于实践教学,考核方式应该包括实验操作、实验报告等。如果学生不了解理论知识在实验中的应用,必定会出现盲目操作的现象,这种方式可以促使学生牢固树立用理论引领实验的意识,让学生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于实习环节,考核内容应该包括实习日记、实习报告等,让学生随时记录自己在实践中得到的收获,发现自己不足并及时改进,为日后走上工作岗位奠定坚实的基础。

五、结语

创造型人才的培养与全面提高公民的科学素养是密不可分的,这就决定了高职院校必须开设化学教育,运用化学教学提高学生的理性思维和化学素质。然而,光开设高职化学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关键还要将化学理论与实践有机整合,使之成为一个整体,共同致力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高职院校化学教师必须采取有力措施,积极促进理论、实践相结合,将反映现代化学教育的新思想、新理念、新内容、新技术、新方法纳入到高职化学教育改革的实践中,构建最有利于造就人才培养的新体制,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他们日后的生活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为社会输送更多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小军.高职院校实施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的思考[J].教育探索,2009(10).

[2]吉智.高职课程的“理论实践一体化”改革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0(9).

篇6

我们都知道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充足的能源和资源,化学在合理利用石油、煤炭和天然气等方面,在开发太阳能、核能和氢能等方面起着不容小觑的作用;同时,人们还能利用化学开发和研制节能产品,探索解决人类能源危机的方法,从而使人类社会获得更大的生存空间。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健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希望能提高生活质量。化学能够为人们提供无污染、高质量的食物和高效、优质的药物以及保健品。此外,化学与生命科学的有机结合,能使人们逐渐认识生命的奥秘,从而更好地预防和治疗疾病。人们还能利用化学积极寻求治理环境污染的方法,使人们生活在更加美好的生态环境中。如今,现代化学已经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学好化学,能够帮助未来社会公民更好地适应社会,提高生活质量,还能利用化学知识做出各种明智的选择。一个缺少必要化学知识的人,不但不能很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生活,而且可能在不同程度上做出有害于社会的行为或者决策;而学习化学有利于提高社会公民的素质,现代社会的每一个公民都应该具备必要的化学科学素养。另外,化学能通过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方式,从组成、结构、性质、变化等角度帮助学生认识自己所生存的生态环境,认识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树立正确的物质意识。一个缺少必要化学知识的人,他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必定是存在缺陷的。化学对物质研究需要敏锐的观察力和分析力,以及通过文献检索来收集需要的化学信息,需要用特殊的化学语言进行描述,需要对众多的化学事实进行理性思维和科学概括。在学习物质微观结构和反应历程时,需要进行分析、推理和微观想象;学生进行科学研究时,需要强烈的合作精神、进取精神和创造能力,需要将动手与动脑有机结合。可见,学习化学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智力品质和非智力品质的提高,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

二、高职化学理论与实践教育整合的现状

我们周围的大千世界是物质的世界,构成这个世界的亿万种物质其存在形态和性质各不相同。例如有气态、液态、固态之分,有硬软、颜色之别,有的能燃烧有的则不能,有的有生命有的无生命……众多的物质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例如,铁会生锈,煤能燃烧,植物从发芽、开花、结果至死亡、腐烂,动物的生老病死……正是由于众多物质的不断变化才使世界变得丰富多彩、生气勃勃。长期以来人们在探索和了解自然演变过程中已经认识到物质的不同性质来源于物质不同的组成和结构,为了掌握物质的变化规律从而达到改善人类自身的条件和环境的目的,化学这门科学就应运而生。如今,不管是普通高校,还是高职院校,都开设了化学这门课程。高职院校的教育目标是为社会输送大批优秀的生产、服务、管理一线人才,所以高职化学教育更要凸显实践性,就是高职生要将所学到的化学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为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高职化学教育的理论教学必须与实验、实习等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进行整体优化。因为只有加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互动,加强它们之间的交叉融合,才能让学生学有所用,学有所获。一方面,将高职化学实验引入理论教学中,能够促使学生加强对化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使抽象、难懂的理论知识变得具体、可操作;另一方面,在化学理论教学中插入一定的实验教学录像或视频,将使抽象化学理论变得形象、生动,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另外,促进高职化学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有机整合,还能为高职化学理论与实践教学提供优质的教学资源和有效的研究经验,为提高高职化学教育效果提供有力的保障。

通过理论与实践整合结果的推广应用,有利于高职化学教师树立新型的教育教学观念,使化学教师时刻注意在课堂教学中要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使学生成长为面向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原则之一。高职化学教育要践行这个原则,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态度。为此,化学教师要从培养学生正确认识化学理论开始,引导学生掌握化学概念、原理、定律等基本知识,再引导学生认识各种元素化学物和化学实验等。然而,从目前来看,在高职化学教育中,高职生中存在两种不正确的学习偏向。一种学习偏向是只注重化学基本理论的学习,即只重视化学概念、原理、定律等基本知识的掌握,对化学实验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忽略不见。这部分学生认为只有化学理论的学习才是最重要的,只要学好理论就可以提高学习成绩,他们将元素化合物和化学实验的学习当成理论学习的补充,甚至认为化学实验是可有可无的,片面地认为只要熟记书中规定的实验内容,不用关注化学实验操作也能考出好成绩。另一种学习偏向是只对化学实验操作感兴趣,对化学基本理论的学习不够重视。这部分学生喜欢亲自动手操作,热衷观察实验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化学现象,但是他们对化学理论和化学实验原理的指导作用不太重视,有时候会出现盲目操作的现象。上述两种学习态度都不利于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态度,都不利于提高化学学习的质量。因此,高职化学教师必须正视学生学习中存在的不良偏向,对其进行教育,使学生逐步树立起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态度,并用以指导整个化学学习过程。

三、如何促进高职化学理论与实践教育的整合

化学理论与实践相整合,是为了使化学理论与实践更好地进行衔接,根据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重新配置化学教学资源,通过创设一种仿真的或真实的教学情境,将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实践技能培养贯穿于整个化学教学过程之中。高职化学理论与实践教育实现整合,关键要做到以下几点:

1.将重点理论知识与实践有机结合。高职化学教师要针对化学教育的重点内容,详细、深入地研究其与实验教学、生产实践或者科学研究有机结合的方式和方法。以高职化学教育内容中的高分子化学为例,它的重点内容是“自由基聚合、自由基共聚、逐步聚合、聚合方法”,这些内容对于高职生来说比较抽象、难懂,所以为了提高教学效率,让高职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掌握更多的知识,化学教师要深入研究上述四个重点内容以及重点内容中的重难点与实验、实习等实践教育之间的联系,并通过大量教学实例,阐述上述基本理论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使高职生真正体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大作用。

2.将重点实验内容与理论有机结合。高职化学教师要仔细研究高职化学实验教学中的重点内容,并力争使相关的化学理论知识贯穿于每一步实验操作中,努力做到让理论指导实践,实践遵循理论的原则,坚决杜绝学生在实验操作中盲目执行的不良现象。仍以高分子化学为例,它的实验教学的重点内容主要有悬浮聚合、界面缩聚及高分子的化学反应等。在这些内容的实验教学中,教师要详细研究每一个实验项目所包含的化学理论知识,并促使学生牢固掌握,让学生深入体会基本化学理论在实验配方设计、实验操作中的应用,引导学生运用化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这样可以使学生巩固化学理论知识,同时也锻炼了动手操作能力。

3.将实践环节与理论有机结合。高职化学教育不能仅仅局限在课堂之内,高职院校还应该引导学生进行实地实习,因为高职生一走出校门就要走上社会就业,所以学校有责任引导学生及早认识社会,认识他们可能面对的工作岗位。因此,高职化学教师在学生的实习实践环节,也要将理论教育渗透于其中,引导学生了解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并能够用化学理论来解释生产过程,这样可以避免学生在日后的工作过程中出现盲目操作的现象,使学生真正为企业服务。

4.改革理论与实践教育的考核方式。以往的高职化学教育过于注重考核学生的理论知识,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考察不足。这种考核方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必须改革。针对高职化学理论课,知识面广和难度较大的知识点可以采取分阶段考核的方式,如此一来就可以及时考查学生的学习状况,有利于帮助化学教师调整教学,运用更有效的教学方式进行授课。对于实践教学,考核方式应该包括实验操作、实验报告等。如果学生不了解理论知识在实验中的应用,必定会出现盲目操作的现象,这种方式可以促使学生牢固树立用理论引领实验的意识,让学生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于实习环节,考核内容应该包括实习日记、实习报告等,让学生随时记录自己在实践中得到的收获,发现自己的不足并及时改进,为日后走上工作岗位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结语

篇7

【关键词】高职英语;职业能力;培养措施

高职教育的发展必须适应时代的要求,在人才培养方面必须把握“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原则,在培养定位和机制上更要凸显出职业特色。因此,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高职生的职业能力。职业能力指就业人员具有从事某项职业活动的能力。高职学生的职业能力包含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而专业能力是一种外在的显性能力,指从业人员具有从事该项职业的基本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都是内在的隐性能力。其中,方法能力是指从业人员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和工作方法,而社会能力是指从业人员的为人、处世,与人合作的能力。职业能力培养是高职英语教育发展和学生前途命运的关键所在。如何快速地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是值得每个高职英语教师认真思考并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

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意味着高职院校所设的课程不仅要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而且还要满足学生职业岗位需求和学生的职业能力需求。但是当前高职院校存在许多问题,而正是这些问题严重制约着高职英语职业能力培养目标的实现,因此,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就迫在眉睫。

1、实行以“多模块分层”的课程模式

高职院校招生的途径决定了学生的英语基础水平参差不齐,学生的学习能力相差较大,统一授课的教学模式势必导致两种结果:一种是英语基础薄弱的学生由于感到英语学习越来越吃力,而产生厌学、畏学的情绪;另一种是有一定英语基础的学生因为感到学不到更多的英语知识,而渐渐丧失英语的学习积极性。为了实现素质基础课为职业能力服务的目标,英语课程实行“多模块分层”的课程模式势在必行。即把英语课分为重点课程模块、能力拓展课程模块和其他课程模块。对不同的模块,实行“分层”教学。能力和专业水平相对高的学生组成一队,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共同进步。能力和专业水平一般的学生自成一组,由老师专门辅导、重点培养。重点课程模块、能力拓展模块和其他课程模块本身自成一体,相互兼顾、互相补充。建立这些模块,对学生职业需求的实际运用能力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例如,设立“英语听力”和“英语阅读”等课程模块可以满足学生的社会需求或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拓展模块可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增强学生未来就业的适应性。因此,“多模块分层”的教学模式对职业能力中的就业能力和学习能力培养具有深远的影响。

2、实行以“等级证书”的课程模式

为适应社会对就业人员职业资格的需求,增加学生今后的就业竞争力,让学生成为就业市场的宠儿,务必建立相应的“等级证书”的课程模式,即把等级证书纳入教学计划之中,将证书课程考试、大纲与专业教学大纲衔接。该课程模式不仅要求学生获得英语等级证书,即大学英语二级、三级或四级等证书,而且还要鼓励学生参加各种能鉴定其职业能力和职业技能的职业英语技能考试,比如,旅游英语、商务英语、秘书英语等,并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对学生将来走向社会就业增加了砝码。

3、实行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模式

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两大主题是:英语应用能力+职业技能。所以,高职高专英语课程模式必须紧跟市场、紧贴学生实际、紧密围绕行业和企业对外语技能要求,强化就业导向,注重培养实际使用语言的技能,特别是使用英语处理日常和涉外业务活动的能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眼界,从而使学生的英语学习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例如,酒店管理、旅游专业的学生的目标岗位工作经常使用酒店服务、旅游等方面的口语,所以可选用侧重“听说”的酒店服务、旅游英语课程,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对营销类和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可开设商务英语课程,主要学习涉外商务、贸易、金融、营销、管理,培养学生英语沟通能力和商务信函阅读及写作技能。

二、推行“企业模式”的教学体系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传授知识、应付考试为目的,教学课堂主要以老师为中心,教师通常注重语言知识的“注入”,将学生当成待装的“容器”,教师乐于一厢情愿地灌输,学生则扮演着一种被动的角色。英语教学手段既单调又刻板,这使得英语课堂教学始终处在一片毫无生机、乏味沉闷当中。久而久之,学生的激情和创造性逐渐弱化。显然这种教学模式扼杀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造能力,更为重要的是,造成了“培养”与“需求”的脱节,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非常不利。推行“企业模式”的教学体系,改变以往“一言堂”的授课方式,转变成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构建一定的教学情境,围绕工作任务的实施来展开教学。学生通过讨论、扮演角色、模拟相应的职业情景和仿真练习完成教师安排的教学任务。“任务为主线,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能力为本位”是推行“企业模式”教学体系的重要模式。例如,教师可以设计一个商品交易会,让学生模拟公司的销售经理与客户谈判,进行从建立业务关系到签订合同整个磋商环节的演练,让整个学习过程有机地与职业情景融合在一起,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英语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提高学生的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起到巨大的作用。

三、加强实训与实践活动

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区别在于它培养的目标是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它核心的内容是培养学生的技能。所以校内外实训、社会实践是职业能力培养的必要环节之一。教师可利用校内实训室使学生得到最大限度地体验实际工作岗位的真实性、复杂性和综合性。例如,在商务实训室安装国际贸易实务实习平台,假设每位学生都拥有一家自己创办的模拟公司,引导学生在网上虚拟从事国际货物买卖交易,让学生了解各部门的职责分工、工作章程,并能够去处理一些单证、合同、商业信件等工作,培养学生敏锐的市场意识、应变能力和理性分析问题的综合能力。同时,还积极联系与本专业相关的就业单位,努力创建一些校外实训基地,寻求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的项目,组织学生顶岗锻炼。例如,旅游专业的学生可安排到星级酒店、旅行社实习,通过机场接送、酒店入住、景点介绍来演练旅游英语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这些实习、实践活动,不仅使学生及早了解社会、进入社会,而且让学生切身体会自身专业技能存在的缺陷与不足,为今后从事实际工作积累经验,从而实现由“校园人”到“职业人”的转变,缩短走向社会的适应期,实现学校到就业岗位的“零过渡”。

四、完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双师型”教师是职业能力培养有效实施的保障。英语专业的“双师型”教师除了具有扎实的语言功底、教学理论知识及科研能力外,还必须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技能。首先,学校要高薪聘请具有高理论水平且丰富经验的人才来充实教师队伍,并聘请行业企业的专业人士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其次,鼓励在职教师报考和自己的教授专业英语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实现老师素质从“单一型”向“复合型”转变;再次安排教师定期到企业挂职锻炼,熟悉行业的运作过程,了解相关的流程和操作,积累实际工作经验,修正教学大纲和调整教学内容,提高实践教学能力,从而实现自身转轨。

总之,高职英语教育应该满足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开发和未来职业能力的需要并突出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实用性、技能性的特色。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通过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推行“企业模式”的教学体系,注重学生的课堂学习与校内外实训、社会实践的有效结合,来架构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市场人才需求目标一致的立交桥。

【参考文献】

[1] 王锦.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英语专业职业能力培养模式探讨[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11).

[2] 党小苗.高职大学英语教学应加强职业能力的培养[J].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3).

篇8

一、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融合的意义

1.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具有“互释”功能

实践验证理论,实践教学通过实验验证所学知识,使学生能够掌握所学知识、应用所学理论,体现为实践可以解释理论[1]。但是,并不是所有理论都要通过实践教学验证或解释,只有那些不能清晰解释或有必要感性体验的理论知识,才需要实验教学验证,以提高教学效率。

实践解释理论,同时理论也解释实践。首先,实践教学不是盲目的,是有目的和计划的,实践前,需用相关理论加以审视,检验是否科学、合理和可行;然后,在实践活动之间,需用相关理论对其进行权衡或评价,确定实践教学中的实践活动是可行的、合理的。

2.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具有“互补”作用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服务于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在实现总体目标的过程中,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实现各自的功能,这个实施过程是通过交叉互补方式实现的。首先,理论教学需要通过实践教学验证强化对理论知识的有效掌握,其中有些是理论教学能够自身解决的,也有些是理论本身做不到的,理论教学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实践教学的补充;实践教学本身就是“认识―实践―再认识”的过程,实践过程需要理论进行补充,也需要通过再认识的过程补充理论教学。在教学功能交叉的部分中合理取舍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合理配备比例,充分利用教学空间和时间资源。

3.利用动手实践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兴趣

高职院校学生动手能力非常强,通过自己动手实践,可以提高对理论知识学习的兴趣,学生有了兴趣,有了求知的欲望,才会克服困难,主动学习,向着已定的目标做不懈的努力。例如,课后,可以先让学生体验做老师,自己怎么备课,查找资料做课件,然后抽查几个学生,让他们把自己准备的内容给其他学生讲授一下,这样,在学习中学生就占据了主动性。学生探究学习,不再是一味听教师讲,看教师做,而是在足够的实践和空间范围内,由自己分配时间,进行方案设计,并操作实验,对实验的事实加以分析并做出结论。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学生能真正感觉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由此激发其主动参与的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融合方法

当前高职院校都在建立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交融的培养体系。对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关系进行了思考,还明确了实践教学的定位,从而有针对性地制订了实践教学的方案,增强了实践教学的针对性[2,3]。在理论知识传授的课堂如何进行实践教学是一个被忽视的环节。根据四川航天职业院校专业设置特点和学生授课情况,总结出如下教学方法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互融合:

1.案例式教学

首先,将课堂理论知识讲授与特定的现实问题结合起来,理论教学时,可以将其与我们身边常见的案例联系起来,在案例的选择方面,要选择身边的、常见的、具有一定社会意义的案例,使学生形成对知识的切身感知,更容易提起学生的共鸣和兴趣。然后,可以举出其他案例反映理论知识的重要性,并预留悬念,供学生课下探索。如在《机械制图》课程教学中,讲解螺纹一节内容时。可采用如下教学模式:

(1)生活观察,揭示课题。

老师:谁能举出螺纹在生活中使用的例子?(有老师提出问题,引入学习内容);

学生:课桌通过螺纹在地面上,水管接头通过螺纹连接,圆珠笔的笔杆与笔头部分用的是螺纹连接,等等。(让学生参与讨论,营造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氛围);

老师:谁能说出螺旋线是怎样形成的吗?

学生:(略)

师:下面我们做个实验。把一张白纸折成细条状,然后拿一圆杯,用纸绕起来。看,这就是螺旋线的形成。(引出螺纹定义)

(2)通过多媒体辅助,认识螺纹的基本要素。

此间,可以找出生活中的实例(学生参与讨论)验证所讲解理论,例如:水杯盖子多数是多线螺纹,水龙头采用单线螺纹等。总结单线与双线螺纹各自特点。(通过此方式,使学生加深对螺纹基本要素的认识,同时学会对螺纹分类。)

(3)进入螺纹标准画法讲解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画出内外螺纹的图形。指出其中的可取之处和问题,然后结合上述螺纹结构要素讲解螺纹标准画法。(通过学生动手,分析错误之处,加深学生对螺纹规定画法的理解。)

(4)结合习题册进行练习,并布置课后作业找一找日常生活中我们常见的螺纹零件的应用。(激发学生放学后观察、思考兴趣。)

2.研究专题式教学

专题学习的最大特点是不拘于传统理论教学的逻辑框架,敢于采取渗透式教学方法,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搜集资料、找寻主要矛盾、确定解决方案,为职业能力培养奠定基础。教学时,可以通过布置大作业的方式,将社会比较热门的专业知识作为专题进行课堂学习,通过课下的资料搜集等过程,形成课堂演讲的PPT。由于移动网络的快速发展,学生可以通过手机在课堂上完成相关资料的搜索。例如,讲解《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中,遇到热处理问题时,可以通过网络搜索相关知识点(如图1所示),不仅让学生复习了旧的知识点,又将各个不同知识点联系了起来,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理论转换教学法

理论转换教学法,既将纯理论的计算通过现有信息技术手段转化为学生的动手操作。例如:在模具专业课《冲压工艺和模具设计》讲解中,压力中心计算一节,课本中给出的是利用数学解析法进行求解。

如图2所示,一落料件计算其压力中心,

若按理论算,要把图形分为13段,建立坐标系,求出13段直线的中点坐标(x,y)值带入公式1,可求得压力中心坐标。该方法计算烦琐容易出错,学生掌握难度较大,鉴于此,可将冲件压力中心转化为对应薄壁零件的重心的求解。利用CAD软件构建薄壁零件模型如图3所示,壁厚取0.1mm。再利用属性查询工具得出其重心坐标,x和y值即是其压力中心坐标,实践证明其精度完全可以满足工程要求。如图所示4:

利用这种方法,不仅使学生掌握了一些烦琐的理论计算分析,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

三、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理论授课教师创新动力不足

在高等职业教育中,理论教学相对较弱,部分理论课教师定位出现偏差,仅仅教授学生掌握理论知识,而忽略理论和实践的关联性。“填鸭式”教学,“照本宣科式”教学,“例行公事式”教学在高职教学中司空见惯。主要由于教师能动性不高和教育体制给予的激励性不够。

2.理论课授课教师的实践能力相对较弱

目前,高职院校教师结构中,年轻教师承担主要的理论授课任务,大多数年轻教师具有较高的学历背景,理论教学具有优势。但是,多数教师处于比较封闭的教学环境,对最新的生产技术,企业发展缺乏相应的了解,导致授课理论老化,实践能力不足,教学水平下降。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和相关部门加强教师实践能力培训的投入。

篇9

关键词:通信高职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

一、校本课程理论

(一)校本课程概念界定

目前,学者一般认为校本课程开发(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或Site-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缩写词为“SBCD”),是由菲吕马克(Furumark,A.M.)和麦克米伦(McMullen,I.)两位学者于1973年在爱尔兰阿尔斯特大学召开的“校本课程开发”国际研讨会上首先提出并阐述的。他们都认为,校本课程开发是以学校为基地的课程开发工作,该课程开发工作大部分依赖学校教职员以及学校的现有资源。之后,校本课程开发的说法逐渐流行开来。

本文认为,通信高职校本课程是指通信高职院校为满足其学生就业需要,而自行设计、“量身定做”的个性化课程。具有3个特性:(1)独特性,以校为本,人无我有。它是其他学校没有开发的新颖、独特的课程,其他学校也无法模仿和复制的课程;或者说即使其他学校有,校本课程要更优更强。学校的差异性和独特性,是校本课程的根本出发点。(2)综合实践性,以就业为导向,摆脱学科痕迹,体现多门学科的综合,满足职业要求,有很强的实用性。(3)先进性,高职校本课程以“船小好调头”的特点,能够及时反映科技进步和社会需求的变化,以较强的时代感,增强了学生的职业适应性,弥补了国家课程开发的滞后性。

(二)相关概念辨析

基础教育中的校本课程开发,是基于学生兴趣,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而通信高职教育校本课程的价值追求不是“人本自然主义”取向 ,而是以“就业导向为本”的职业取向和基于学校自身发展的学校特色的构建。它不是可有可无的选修课,而是基于通信市场紧缺职业能力需求分析的必修课,是国家和省规定课程的有机补充。

通信高职教育校本课程,既不是培养学生兴趣爱好“活动课”和“选修课”的改头换面,也不是将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进行删、改、增、并,“零打碎敲”式地对课程的改编、整合、补充与拓展,更不是尖子生培养的提高性课程。而是基于就业驱动、学校优势、社区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具有“独特性、综合实践性、先进性”的课程 ,它是学校积极主动应对通信市场需求变动而进行课程变革的产物。

二、校本课程的开发方法

(一)CBE课程开发

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引进了加拿大 CBE的DACUM课程开发方法,这种方法是由经验丰富的优秀的企业人员、教师、课程专家等组成的专业委员会实施,首先采用职业分析法,进行职业分析、职责分析、任务分析,形成一个工作能力分析表和说明,然后由课程专家根据各项能力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态度进行融合,按难易程度及逻辑关系加以系统组织排列,形成若干个课程模块,最后把这些课程模块按一定方式组合成完整的专业课程体系。

(二)VOCSCUM课程开发

VOCSCUM是就业导向的职业能力系统化课程。VOCSCUM课程是对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而言的,它包括宏观、中观、微观3个课程层面,宏观课程指一个专业的全部课程,其表现形式为培养方案或教学计划。中观课程指一个专业中内容相关的一组课程,重点指一个课程链路的课程集合,也称链路课程,有时一个链路课程可构成一个课程模块。微观课程指教师教授的一门课程,在学科课程中常称为科目课程。由于高等职业教育中采用的课程范型较多,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科目课程,因此,VOCSCUM课程中称微观课程为单元课程。单元课程可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VOCSCUM课程类型主要指单元课程的分类,单元课程可以分为三类,即专门技术课程、延展知识课程、通识课程;也可分成四类,即通用技术课程、专业任务课程、证书培训课程、通识课程。

VOCSCUM课程开发方法包括作为课程开发基础的行业分析,以及作为课程开发主体的专业设置、课程开发、课程评价等;课程开发又可分为专业课程解决方案开发、单元课程开发、教材开发等。综上,通过课程开发方法,把课程模式、课程设置原则变成可操作的形式和程序。本文把VOCSCUM课程开发绘制如图1所示。

在上述就业为导向的校本课程概念的指引下,综合运用CBE课程开发方法和VOCSCUM课程开发方法,结合通信行业和校本特点,笔者所在的通信高职尝试了校本课程开发实践探索。

三、通信高职教育校本课程开发实践探索

能力素质模型构建与课程开发步骤如图2所示

(一)能力素质模型的构建

能力素质模型是指能够针对特定的组织、族群、角色来区分绩效的一系列相互关联的能力素质架构和标准。电信员工能力素质模型架构由素质、能力和技能三大部分组成,其中素质指员工基本职业素质包括政治思想、职业道德和身体心理3个模块;能力指员工通用职业能力包括一般能力、从业能力、社会能力和实践能力4个模块。技能指员工专业职业技能,从通信市场营销专业方向而言,包括通信法律常识、业务处理能力、电话沟通能力、生产运行能力、营销创新能力5个模块。

围绕学生技能、能力和素质发展这条主线,以职业岗位的工作任务为中心,根据通信行业的职业岗位职责和岗位任职要求,通过能力素质的筛选,明确职业岗位的素质、能力、技能结构。在建立素质、能力、技能模型架构的基础上,分别对模型中涉及的每一项素质、能力、技能指标进行了层级分解和具体描述,以对不同的学生提出针对性的能力素质要求。层级描述可以作为判别学生该项能力素质高低的行为标准,具有明确的指引作用。

(二)基于能力素质模型的课程开发

我们在通信类高职学生能力素质模型的基础上,遵循高职教育教学规律,突出高职特色,开发出各个专业方向的素质、能力、技能分解表,针对关键职业岗位能力设计核心课程,构建专业课程体系。由行业专家、专业负责人、骨干教师等组成课程开发团队,针对新业务、新技术的应用进行相关课程的开发,特别注意综合实训课程和职业素质课程开发,提高学生对本专业领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职业态度、职业规范、职业习惯。根据行业标准和相关操作规程,正确把握基础性与先进性、系统性与适用性的关系,突出应用性与实践性,制订专业教学计划,调整专业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将基本职业素质、通用职业能力和专业职业技能纳入教学内容,形成以职业岗位能力为导向,职业技能鉴定为小结的教学模块,实施模块化教学。

(三)通信高职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范式

通信高职教育校本课程开发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在工作过程中所产生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创造,强调对学习过程的思考、反馈和分析,提高基本职业素质、通用职业能力、专业职业技能来适应就业岗位的需求。以通信市场营销专业方向的校本课程开发范式为例,具体素质能力、学习模块、单元课程及实现途径如表1所示。

学习领域课程模块内容、实现途径与实训教学、实际工作过程相联系,实现内容与过程一体化;利于学生将实训、工作过程中获得的知识转换为专业职业技能、通用职业能力,提高基本职业素质。因此,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以行动为主的自我建构过程,以完成工作化的学习任务为基础,能够在有目标的行动化学习中积累实践经验、获取理论知识。

四、结束与展望

以上仅是本文在通信高职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理论研究与实践的粗略总结,还需要众多学者研究者在这条道路上继续努力。以后的研究热点应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室―实验室―车间(营业厅)一体化校企全面合作教学的校本课程开发研究。

2.“订单式”培养 ,针对企业“订单”进行的校本课程开发研究。

3.“学做一体”、“工学结合”的校本课程开发研究。注重建设融理论实践、课堂工厂于一体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做中学 ,在学中做。

4.与“毕业生召回培训制度”配合的,针对生产过程中问题所进行的校本课程开发研究。

5.基于国家职业标准,以考取证书资格证书为形式的校本课程开发研究。

参考文献:

[1]仲肇森.基于校本课程理论指导下的高职教育课程开发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5,10.

[2]程代来.交通高职化学校本课程开发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4,8.

[3]王海梅.高职院校校本课程开发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9.

[4]肖争鸣.高职院校校本课程建设与开发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7,(23):132-133.

篇10

论文关键词:人才培养目标;教育质量;科研能力;建议

学校教育中,教师素质,永远决定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教师的科研能力既是一种实践能力,又是一种创新能力,它决定着一位教师是否能从事教育改革的科学研究,是否能开创性地高效性地进行教育教学工作。

一、提高对科研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一)高职院校自身的发展需要科研

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培养人才定位的特殊性决定了高职教育必须紧密地依靠市场,根据市场需求办学,要为当地社会经济服务,为企业用人单位服务,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走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的道路。在合作过程中,学院只有积极参与企业技术服务活动,为企业解决生产第一线技术问题,同时,为企业提供科研成果才具有发展前景。在合作过程中,既能锻炼教师队伍又能更新教学内容。高职院校也才要能成为传播知识和技术的场所,要成为技术创新的载体。

学院的生存与发展,取决于在今后竞争日趋激烈的教育市场中争得应有的份额,高职院校必须从实际出发,充分发挥科研工作对提升学校水平、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作用。高职院校开展科研活动,既保证和促进了校企结合可持续性发展,也有利于学院增强造血功能,促进自身发展。可以想像没有科研活动,学校怎样才能有知名度,去那里找影响力和竞争力。

(二)教学改革的需要

高职培养技能型、技术应用型人才已成为共识,如何才能培养出技能高、技术应用能力强的学生,这种人才培养的教学该如何组织,课程体系如何建立;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已为大家所认识,但实践教学该如何有效组织,理论教学该如何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相衔接等,都需要高职教育工作者去实践、去研究。高职院校需要主动了解市场、适应市场,通过了解、调查、研究来获得大量社会信息,及时丰富高职教育的教学、推进教学改革,探索新的教育思想和观念,树立科学的人才观、质量观和教学观,构建高职的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形成特色鲜明、高水平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才能推动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三)高职教师队伍的建设需要科研

高职教育鲜明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首先在教师身上体现出来。高职院校的教师既要有继承和传播知识的一面,又要有生产和创新知识能力的一面(双师型)。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高职院校教师队伍水平需要不断提高。

高职教师面临两方面的挑战:一是面临本学科领域专业知识更新的不断挑战;二是新兴学科不断产生的挑战。教师必须不断地补充和更新知识,参加科研是最基本的途径之一。通过科学研究,可以使教师不断地跟踪学科发展,及时掌握最新发展动向和国内外发展趋势,丰富讲课内容;可以使教师获得大量的新知识和新信息,及时了解和掌握本学科和国际社会各学科的发动态,更好地了解所教课程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使讲课密切联系实际。科学研究是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学术水平的重要手段。

二、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科研现状

青年教师是高校教师队伍中充满朝气的新生力量,也是高校科研队伍中最积极、最活跃的有生力量,是学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从目前科研状况看,青年教师面临着诸多的现实问题。青年教师每年发表的高质量、有影响的研究论文很少,担纲完成的科研课题更是寥寥无几,青年教师还未成为高校科研的主力军。原因有:

(一)由于教学任务繁重,无暇顾及科研

高职院校规模的迅速扩张,导致师资力量紧张的矛盾进一步加剧,高校教师的教学任务明显加重,青年教师作为高校教学的主力,承担了大部分教学任务。

(二)科研意识不强。很多青年教师只是为了评职称才写几篇文章,而没有树立科研型教师意识。

(三)研究方向,不明许多青年教师对申报科研课题的选题、申报、评审、组织实施、验收等环节不了解,不知道如何运作。

三、提高青年教师科研能力的几点建议

教育科研能力是一种高级的、来源于教育实践而又有所超越和升华的创新能力。要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教师应当比学生有更强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必须具备教育科研能力,逐渐由教书匠向教育家位移。

(一)个人自身层面:加强学习,提高业务素质

一个人在大学所学知识往往在毕业后几年内便大部分过时。因此,青年教师走出校门之后,要树立继续教育,终身学习的观念。结合教学工作,努力钻研本专业的前沿理论,切实提高动手操作的能力,尽快掌握国际国内最新的学术动态,多方接触,加强沟通能力。加强同事之间的合作,营造出一个互相激励、互相支持和互相帮助的科研氛围,学会用集体的智慧研究和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作为青年教师,要防止闭门造车的倾向,,抓住机会,广泛接触学校、企业、政府、社会等各方面的科技人员,获取信息,锻炼才干。

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实质上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爱因斯坦强调:“发现问题和系统阐述问题可能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如果教师缺乏与教育相关的理论知识,就不能深入领会教育的实质,就不能从教育哲学的高度分析,评判自己的教育行为,就不能发现教育实践中有价值地问题,更谈不上进行教育科学研究了。可见,当务之急是丰富和调整教师的知识结构,教师要树立终生学习的观念,树立学以治用的观念。

(二)学校层面

在学校建设方针上,要牢固树立“科研兴校”、“科研兴教”的全新观念;在学校工作中,要正确处理好科研与管理、教育的关系,使二者有机结合,相互促进,以达到领导决策、管理、教育都建立在教育科研基础之上的良好效应。

1、政策引导,建立健全考评制度

我院以目标管理的方式,对教师的教育实践活动有计划有步骤地提出教育科研要求,适时适量地给教师压担子,下任务(如每个教师每年必须在省级刊物上两篇以上),定专题,使教师将教育与科研结合起来。建立了一套科学合理的教师年度考核标准及奖惩制度,客观、公正地评价教师的科研能力、教育管理和成果,并将考评结果与体现个人价值的职称聘任、住房分配、个人收入等挂钩,奖优罚劣。通过合理考评达到培养青年科研人才、建立学校科研梯队的目标。

2、加强科研业务培训

青年教师从事教育科学研究普遍存在缺乏系统的教育理论和科研方法的问题。为此,可聘请教育科研专家从选题、科研方案设计、实验以及教育反思、教育论文、和研究报告的写作等环节提供具体指导;根据一定的主题,组织教育科研讲座,普及教育理论知识,丰富教师的教育理论素养。

3、加大投入,建立教师科研基金

我院为了鼓励青年教师在科研方面出成果、出效益,建立了青年教师科研基金,鼓励和支持青年教师开展创新性的课题研究,形成新的研究方向,培养年轻的学术骨干。

4、建立科研信息库

我院科研处及时在学院网站上公布本校的科研计划、科研课题,加大与地方政府的教育科研部门、研究院所、企业的交流,广泛收集科研课题信息,建立科研课题信息库,为青年教师及时、准确地提供科研课题信息服务。

5、培养教研室科研团队

篇11

摘要:职业锚是在早期职业生涯中通过自省而形成的事业需求和职业价值观。高职青年教师正处于职业生涯最初的阶段,是个人和学校互相发现和接纳的时期,高职院校应创新人力资源的管理方法,运用职业锚理论帮助青年教师正视现实,从自己的特点出发,进行职业规划和定位,不断提高职业能力与素质,尽快成为“双师型”教师,并在教学科研实践中体验到专业成就感、探索新事物的创造感和理想的实现感。

关键词 :“双师型”教师;生涯规划管理;高职;职业锚

作者简介:张金福,男,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公共管理系主任,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747(2015)01-0052-04

一、职业锚理论的基本内容

“职业锚”(Career anchors)是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重要概念。所谓职业锚,又称职业系留点。在早期职业生涯中,个人同工作环境互相作用,在习得的工作经验中通过自省达到的自我满足和补偿的稳定的职业定位,是个人无论如何不会放弃的职业需求和职业价值观,是自我发展过程中的动机、需要、价值观、能力相互作用和逐步整合的结果。[1]职业锚理论是由美国著名的职业指导专家埃德加·H·施恩(Edgar.H.Schein)教授领导的小组,在几十年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基础上而形成的。在此基础上,施恩教授进一步提出了职业动力理论,研究职业人的创造力、忠诚度和自我发展等问题。

个人在进行职业规划和定位时,可以运用职业锚思考自己具有的能力,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审视自己的价值观是否与当前的工作相匹配。只有个人的定位和从事的职业相匹配,才能在工作中发挥自己的长处,实现自己的价值。同时,因为职业锚准确地反映个体职业需要及其所追求的职业工作环境,反映个人的职业理想与抱负,所以,透过职业锚,组织可获得员工正确信息的反馈,努力使个人的职业理想和组织发展目标相一致,有针对性地对员工职业发展设置可行的、有效的、顺畅的职业渠道,为员工奠定做好中后期工作的基础,从而达到工作满意度、工作稳定性和工作绩效的高度统一。

职业锚理论在组织情境中研究员工的职业选择,从一个较长的职业阶段,关注以工作实践经验为基础的职业自省能力、职业需求和职业价值观,可有效地促进组织和个人的共同发展。

二、职业锚理论对高职青年教师职业生涯的指导作用

(一)高职青年教师面临的职业困境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青年教师已经成为我国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一支重要的力量。这一群体一般是来自普通高校毕业生,以应届硕士研究生为主体,出生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精力旺盛、思想活跃、学历层次高,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深厚的专业理论功底。作为刚刚踏上工作岗位的青年教师,他们对社会往往有很多的不适应,在较短的时间内,一方面,他们要从学生角色向教师角色转变,这一转变过程,对于大部分的非师范类毕业生来说,可能更加困难;另一方面,他们要成为本行业的设计和工艺的专家。优胜劣汰的用人机制,繁重的教学教育和科研任务,巨大的工作和生活压力,加之高职教育的整体社会地位不高,很容易使许多青年教师心理失衡,思想产生波动,危机意识增强,个别人甚至会出现职业倦怠。[3]

(二)高职青年教师生涯管理

高等职业教育青年教师的职业生涯管理,是在高职院校和青年教师自身的双重作用下,对青年教师的职业生涯进行设计、规划、执行、评估、反馈和修正的综合性动态过程。[2]通常我们将高职教师职业生涯的过程分为以下五个阶段:(1)适应期(1-3年),主要是刚刚踏上工作岗位的青年教师从学生角色向教师角色转变,对社会有很多的不适应,对复杂的高职业教育,不能掌握教学规律和方法,需要不断的进行学习、消化、吸收,以尽快适应教师岗位的要求。(2)稳定期(4-7年),处于这一时期的青年教师逐步适应了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和实践的规律,并根据自己的个性特征逐步探索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此时,教师对教育教学较为投入,自己的生活和事业开始步入轨道。(3)试验期(8-23年),也称为重新评价期或职业危险期,这是整个职业生涯的中期阶段,既有可能获得满意的职业发展,又有可能出现职业生涯危机。此时,其职业能力趋于成熟,但是,由于来自家庭和工作的双重压力,教师开始对薪酬、学校环境和管理等产生不满,容易影响和加重其对自己职业生涯的焦虑和怀疑,职业热情下降。(4)平静期(23-31年),长期的教育工作使之成为资深老教师,掌握了职业教育的教育方法和教学规律,同时,随着职称的升高收入稳步增长。(5)退出期(31-39年),即教师生涯的退出。

高职院校的青年教师处于教师职业生涯的前两个时期,即适应期和稳定期,一方面,由于工作经验的缺乏,对复杂的高等职业教育感到无所适从,需要面对理想和现实之间的矛盾,较高的工作期望往往与工作现实存在较大差异;另一方面,又有初为人师的兴奋,正处于事业的起步阶段和创造力的高峰期,进取心强,职业竞争意识强,愿成就一番事业。学校通过职业锚的开发,引导青年教师正确认识自己的职业价值观,加强对青年教师职业忠诚、自省能力、事业需要和价值观的培养。

(三)运用职业锚开辟青年教师的职业发展通道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以就业为导向,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即培养素质高、操作能力强的“技能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这就决定了高职院校的教师,不仅应当成为学生专业理论知识的传授者,而且,应当是学生实践技能的培训者;不仅具有本专业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而且必须具备开展应用研究的专业实际工作能力,参与企业的研发工作,同时,承担“教师”、“技师”和“工程师”的角色,成为“双师型”教师。[4]

职业锚是职业人在早期职业生涯中,同工作环境互相作用,在习得的工作经验中通过自省达到的系留点,是经过深思熟虑后所确定的长期职业贡献区或职业定位。高职青年教师正处于职业生涯最初的阶段,是个人和学校互相发现和接纳的时期,在这个时期逐渐形成了职业自省能力,比较精确和稳固的职业自我概念,这时,可以运用职业锚理论帮助青年教师从自己的特点出发,进行职业规划和定位,思考自己具有的能力,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通过自身的努力尽快成为“双师型”教师,取得事业的成功和实现自我的价值应成为高职青年教师终极的职业追求。

(四)奠定高职青年教师长期职业发展基础

青年教师职业锚的寻找与确定过程,也是不断发现自身优势、肯定自我和建立信心的过程。其潜能能否充分发挥出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是否具有清晰的职业定位,即职业锚是否确定,它在个人的工作生命周期和组织的事业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功能作用。

帮助青年教师选择正确的职业锚,一方面,对高职院校青年教师个人来讲,能积极主动地思考自己的职业发展,准确地评价自身的理想、个性、兴趣、能力和特长,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方向和路径,并结合学校的发展,为自己成长的各个阶段目标准确定位,在个人业务进修、学历提升、职称晋升、教学科研等方面制定切实可行的短期和长期成长规划,以便获得最佳职业发展机会,实现青年教师个人的职业理想和人生价值;另一方面,对学校而言,通过对青年教师进行专门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培训和辅导,帮助青年教师定专业、定课程、定方向,使青年教师尽快进入教学科研和生产服务角色,这可以增加学校对教师的向心力与凝聚力,吸引和留住人才,并确立起个人较长期的职业发展方向,是优化高职院校人力资源配置的重要内容和举措。

三、基于职业锚的高职教师职业生涯管理原则[5]

(一)以人为本的原则

职业锚的形成与确立是个人需要、动机和价值观综合作用的结果,个人抛锚于某一种职业工作的过程,就是自我认知过程,就是把职业工作与自我观相结合的过程。对高职院校青年教师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时候,应该在符合学校的培养目标的前提下,保护和发展教师个性,充分尊重教师个人的意愿,共同制定生涯发展战略,帮助教师形成与其职业生涯相协调的职业锚。做好高职院校青年教师职业生涯管理,提供教师职业生涯信息、教育培训机会和任职机会,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使每个教师有均等的机会促进职业发展,对实现青年教师个人的职业理想和人生价值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适时开发原则

在高职青年教师职业生涯设计和管理的过程中,必须根据职业锚的特点,把握好高职院校青年教师职业生涯不同阶段的开发重点,成功确定每一职业阶段的职业锚,不断促使教师实现阶段性目标。适应期(1-3年)的青年教师刚刚入职,不能掌握复杂的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规律和方法,其职业锚倾向于明确专业学科方向,接受工作的挑战。进入稳定期(4-7年)后,他们适应了环境,逐步探索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科研有所起色,生活和事业开始步入轨道。职业锚倾向于体验工作中的成就感和肩负起事业的深度开发,在推动学校事业发展的基础上促其不断追求自我完善与发展。

(三)发展创新原则

基于职业锚的高职青年生涯管理,不是让教师学习和掌握一套规章程序,循规蹈矩、按部就班地工作,而是提倡采用新方法、新思路发现和解决问题。让教师在创造性的工作中,不断发现、发挥和发展自己的潜能,获得有创造性的成果。对青年教师而言,职业生涯规划的成功不仅仅是职务、职称的晋升,还应包括工作内容的转换或增加、责任范围的扩大和创造性的增强等。成功的职业生涯战略能使青年教师在实现自身职业理想的过程中,获得自我满足感、专业成就感,在探索新事物的创造过程中精神焕发、身心愉悦,从而实现职业生涯、个人事务(如身体健康、心理平衡)和家庭生活三方面共同发展。

四、基于职业锚的高职教师职业生涯管理的基本措施

(一)青年教师自我规划

凡事预则立,高职院校在进行青年教师职业生涯管理时,应该从青年教师的自我规划开始,让青年教师重视自己“双师”能力的培养,明确“双师”素质的目标。“双师型”教师的内涵,是指高职院校教师在职业教育活动中所运用的所有内隐和外显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总和,其基本要求是热爱职业教育,具有过硬的思想素质、良好的职业道德、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全面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能在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的基础上从事课堂教学和类同于企业工程师的实践教学活动。(1)应让青年教师对照“双师”素质的标准和要求,进行全面的自我分析,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编写个人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方案,其内容包括:自己的特长和不足,对职业目标预期成就的设想,对各种“双师”素养的具体目标的设计。使每个青年教师都能在理性的自我认识,清晰的自我定位的基础上,合理地规划人生。(2)学校要根据每个青年教师不同的个性特征,不同的职业追求,及其所面临的不相同生涯发展问题,通过对其全面的、系统的职业生涯辅导,制定不同的发展策略,使每个教师都能获得职业生涯的高效发展。

(二)高职院校青年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的阶段管理

根据职业生涯发展理论,高职青年教师正处于职业生涯的前二个时期,他们在普通高校接受的是学科式的知识体系教学活动,对高职院校围绕职业定向的教学不适应,所以,在入职的初期,学校应根据每位青年教师的特点,选派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教师,作为教学指导导师,从适应新岗位、组织实施教学、解决学生各种问题等方面,帮助他们尽快适应环境,进入角色,掌握教学规律。新入职的青年教师必须经过一年左右的企业实践,在企业具有丰富经验的企业技术人员和师傅的引领下,根据本专业的要求进行定岗、定职、定责的工作式学习和训练,了解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现状,掌握行业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新方法。

在稳定期,青年教师在适应了环境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学校应为他们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更高的平台。通过校企合作,构建产学研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明确对青年教师的选聘、培训、考核、评价及工作职责方面的具体要求,切实使青年教师在校企合作和教学活动中发挥作用。充分发挥专业带头人的示范作用和名师的引领作用,进一步提升青年教师专业能力、教育教学水平和企业实践能力,通过集体备课、专题讨论、教学论坛、科研沙龙、新产品研发等活动,让青年教师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中,开阔教育视野、提高科学素养、培养创新精神。

(三)引导教师确定正确的发展目标

经过几年的培养,青年教师逐步适应了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成为行业的技术专家,进入了其职业生涯的第三个时期——试验期。由于高职院校的薪酬较行业企业,特别是热门行业低得多,随着青年教师专业技术的熟练,他们有更多的选择机会,加上家庭和工作的双重压力,开始对学校的环境和管理产生不满,这个时期也称为职业危险期,高职院校要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精干高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此时,留住人才成为学校在青年教师职业生涯管理中的关键。学校通过职业锚的开发,引导青年教师正视现实,正确对待工作中的挫折,如:职业倦怠、职称的晋升,短期收入的高低等问题,学会在逆境中重树信心,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工作中的困难,追求自己的职业理想。

同时,学校要给青年教师提供舞台,让每位教师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才干。(1)创建教师教学大赛、技能大赛的平台,促进其在教学中发挥带头作用,鼓励教师申报评审第二个专业技术职务,或考取职业资格证书,创设职业发展平台;(2)提供外出学习、交流、研修和继续攻读学位的机会,让青年教师在更高的层次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在更大的舞台展现自己的才华;(3)学校通过与企业共享高层次人才,开阔人才使用的思路,让“双师”教师到企业兼职,既参与企业高新技术创新及重大攻关决策工作,又参与学院学科和专业建设,提高“双师”教师的社会影响力。学校要有意识地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加强对青年教师职业忠诚、自省能力、事业需要和价值观的培养,通过优秀教师的示范作用,创造舆论氛围,让追求高尚的师德成为青年教师的一种精神追求,培养青年教师的团队协作、创新精神,树立强烈的职业纪律观念和职业责任意识,并建立职业自豪感。

(四)提高高职院校青年职业能力与素质

通过工作经验积累而逐渐形成的职业锚,能清晰反映出个人进入职业生涯后期的潜在需要和动机,也能折射出个人的价值观及才能。个人以职业锚为其稳定源,可以获得职业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决定他成年期的主要生活和职业选择。当职业锚与个人的职业工作相匹配,不仅能使个体在长期从事某项职业中增长工作经验,增强职业技能,而且,也能获得理想的工作结果。

根据高等职业教育教师的职业属性和职业特征,“双师”素质包括:基本素质、专业素质及企业实践素质。高职院校教师的职业能力分为职业教育的教学能力、专业技术能力和企业实践能力。(1)职业教育的教学能力是“双师”教师的基本能力,高职院校教师讲授的不是完全知识体系的课程内容,教育的实施是按照职业教育的特点开发课程内容和进行教学设计,决定教师能否将专业知识和技能科学有效地传授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完成既定目标。(2)专业技术能力是“双师”教师的关键能力,它主要是指高职院校教师应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深厚的专业理论功底,是培养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的前提。(3)企业实践能力是“双师”教师的核心能力,高职院校的教师不但承担理论教学的任务,还必须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具备这种能力才能更好地为企业和生产服务。要使青年教师在较短的时间内成为“双师型”教师,学校应唤醒青年教师的热情,把职业教育当作终生追求的事业,激励青年教师在教学科研实践中勤于思考、开拓创新、不断积累经验,并根据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坚持终身学习,不断更新知识结构,追求自己的专业成长和发展。

(五)实行以职业生涯为导向的评价机制

建立以职业生涯为导向的评价机制,保证高职院校战略目标的实现,学校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要发现具有不同职业锚的教师的较为重要或强烈的优势需要,激励青年教师积极进取,明确其努力方向和改进方法,促进其成长与进步。(1)确定合理的评价内容,以教师的专业成长和专业需要为出发点,有计划、有目的、有方向地引导教师的专业发展,激发教师确立正确的专业发展愿景;(2)确定有效的评估标准,重视教师的现实表现,更重视教师的未来发展,努力促使教师自身的成长;(3)确立科学的评价方法,通过对青年教师不同时期的职业素质的养成、教学能力的提高、专业技术的掌握、科研方法与手段的提升等方面赋予不同的权重,对高职青年教师进行考核;(4)建立与评价相关的反馈机制,建立教师信息管理系统,一方面让教师及时了解学校发展战略、岗位的任职资格和标准,对照自身职业生涯的发展,明确未来努力的方向,另一方面学校通过信息系统,可以系统而全面了解青年教师的情况,提高职业生涯管理的效率。在绩效评价的基础上,建立激励性的薪酬机制,使不同岗位之间有较大的薪酬差距,进一步体现创造性劳动之间的差异,淘汰不符合高等职业教育要求的教师,优化学校教师的人力资源,形成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局面。

参考文献:

[1]施恩.职业锚——发现你的真正价值[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2004:3-4.

[2]申继亮.教师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2006:10-11.

[3]孙静华.高职院校提振青年教师精神气的策略[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1):78.

篇12

【关键词】实践教学体系;成功智力理论;物流The Design of the logistical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of higher vocational institute based on successful intelligence theory

FENG Jia(Zhongshan polytechnic, Zhongshan Guangdong 528404)

【Abstract】Based on reflections on the position of the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of higher vocational institute, this paper cleared the fundamental and strategic position. Based on the successful intelligence theory and the requirement of companies to 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 this paper redesigned the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of higher vocational institute, from the idea route, objective, content, management and security system.

【Keywords】the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the successful intelligence theory; logistics【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9-0053-02

1对高职实践教学体系的定位思考

对高职实践教学的正确定位和理解来自于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深刻认识。2006年12月14日教育部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中明确指出,高职教育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

通过大量的企业访谈和高职学生就业情况反馈,笔者清楚的认识到高职学生的培养规格是不同于科研分析型或者管理型人才的培养。企业把对高职学生的第一线实际操作技能的要求和职业化素养放在最基本的位置上,然后再进一步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应变能力、管理能力、系统分析能力以及创新、创业能力,并且具有较强的岗位针对性和实用性要求。

从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责任来看,首先,通过培训学生第一线实操技能和职业化素养,使学生获得相应行业的谋生手段。其次,高职院校在谋生的基础上给学生铺垫一条由基层操作人员向管理人员发展的职业成长路径。可见,高职实践教学体系在高职教学体系中应该处于基础性和战略性的地位!

2成功智力理论

“成功智力”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斯腾伯格(Robert. J. Sternberg)1985年基于批判传统智力理论的弊端及其对教育的不利影响而提出的。所谓成功智力是指个体在现实生活中用以达成人生目标的智力。斯腾伯格认为,为了达到个人、群体的文化目标而去适应、选择和塑造环境的能力,成功智力包括实践性智力、分析性智力和创造性智力三个方面。

2.1实践性智力。 实践性智力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将想法及其分析的结果以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来加以使用,将理论转化为实践、将抽象思想转化为实际成果的能力。实践性智力体现在个体所表现出来的示范、展现、操作、使用和应用等能力上。缄默知识是实践性智力的核心。缄默知识是基于区别可以结构化、编码化的理论知识等显性知识形式而提出的。

2.2分析性智力。 分析性智力是指个体在遇到问题时所体现出来的知觉、记忆、比较、分析、解释、评价和判断等能力。个体运用分析性智力,在问题初现时便能觉察到其所在;能准确地定义问题,甄别出问题的轻重缓急;仔细地制定解题的策略,尤其注重长远的规划;能尽可能准确地表征信息,以确保信息的有效使用;能斟酌风险和回报的比率,以保证资源分配的最优化;能对其问题解决进行监控和评估,及时发现并纠正错误。

2.3创造性智力。 创造作智力是指个体打破已有知识结构进行重新组合、运用而产生新颖有趣结果的能力。个体的创造性智力主要包括想家、假设、构思、创造和发明等能力.

斯滕伯格的成功智力理论的提出大大拓展了传统智力概念的内涵,揭示了智力形成与后天实践、智力水平和个性特征、智力发挥与具体情境之间的关系。

3高职物流实践教学体系设计

实践教学体系是由实践教学话动的各要索构成的有机联系的整体,具体包含实践教学话动的目标、内容、管理和质量保障等要素。

3.1物流实践教学体系设计总思路。 根据斯滕伯格的成功智力理论和企业对高职学生的要求,本文将高职学生能力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就业能力,主要表现为高职学生一线岗位操作技能和职业化素养;第二层次是晋升能力,主要表现为高职学生的应变分析管理能力;第三层次是可持续发展能力,主要表现为高职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这三个层次能力又依次对应了高职学生职业发展的路径:初次就业岗位——晋升岗位——未来成就。如图1所示。

根据成功智力理论和企业要求对高职学生能力层次的划分,本文将高职物流实践教学体系也对应地划分为“点”、“线”、“面”三个层次。

图1高职学生能力层次与其职业发展的关系示意图

“点”物流实践教学体系是指以商务谈判、仓储和货运等多门专业课程为载体,设计一个多“点”的实践教学体系,培训学生在物流第一线岗位操作技能和职业化素养,使之能胜任初次就业岗位的要求。由于“点”实践教学项目的基础性、系统性、学生人数的大量性和教学节奏与生产经营节奏的差异性等多方面原因,“点”实践教学项目采用以课程为载体,进行校内实训的组织形式较为合理,并且可以聘请企业第一线技能操作专家来校承担“点”实践教学项目的指导。

“线”物流实践教学体系是指以不同岗位的物流业务流程为指导,以多门课程组成的课程系列为载体,设计一个多“线”的实践教学体系,培训学生物流业务流程操作技能和应变能力,使之具备从初级就业岗位向晋升岗位发展的基础。“线”实践教学体系涉及多项技能和多个岗位之间的衔接合作,是不同岗位业务流程的完整实现,所以在完成相应课程系列的教学后,采用进行校内整周实训的组织形式较为合理。如果有条件也可以让学生到企业去进行轮岗实训。

表1 高职物流人才培养的目标物流岗位分类和要求

相关物流岗位类型岗位技能要求具体岗位企业物流岗位具备商务谈判、产品采购、订单处理和生产运作管理等技能OP、采购员、生产计划员、PLM、跟单员等流通或物流企业储运岗位全面掌握仓储原则、仓储规划、库存控制、分拣、配装作业和运输配送线路优化等技能仓储管理员、理货员、库存管理员、分拣员、配送员等国际物流岗位在进出口业务中能熟练进行报价商谈、报关、报检等相关作业订单业务员、报关员、报检员、外贸跟单员、货运等 “面”物流实践教学体系是指以综合内容课程为载体,设计一个或多个“面”的实践教学体系,培训学生应变能力、管理能力、系统分析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为主,使之全面适应社会的环境和竞争。“面”实践教学体系要求学生必须走出去,在企业的实际生产经营中进行实践学习,所以采用“校中厂”、“厂中校”或者顶岗实习等组织形式较为合理,企业指导教师和学校指导教师共同承担学生的“面”实践教学指导任务。

“点”、“线”、“面”物流实践教学体系是逐级包含的子系统,子系统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共同组成高职物流实践教学体系。

3.2物流实践教学目标体系设计。 物流专业实践教学目标体系是根据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要求,结合相关物流岗位的技能要求和职业标准,所设置的各个具体实践教学项目目标的集合体。本文可以把高职物流人才培养的目标物流岗位分成三类,它们的岗位技能要求和具体岗位如表1所示。

3.3物流实践教学内容体系设计: 物流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是实现实践教学目标任务的具体方式。通过对“点”、“线”和“面”物流实践教学体系的合理设置,使学生在物流实践教学系统中获得在物流目标岗位的就业能力、晋升能力以及可持续发展能力。高职物流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设计如表2所示。表2 高职物流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设计

学期物流目标岗位类型高职物流实践教学体系的课程载体“点”实践教学体系的课程载体“线”实践教学体系的课程载体“面”实践教学体系的课程载体第一学期军训、心理教育、沟通与礼仪、经济法、现代物流等第二学期企业物流岗位商务谈判、应用文写作、企业采购实务、生产运作、连锁经营等“采购-生产-销售”一体化整周实训第三学期流通或物流企业储运岗位仓储实务、配送实务、运输实务、物流成本管理、物流信息技术等“仓储-配送”一体化整周实训第四学期国际物流岗位国际贸易实务、报关实务、货运、外贸跟单、物流英语等进出口业务一体化整周实训第五学期管理岗位企业管理实务、创新创业实务等企业生产实训第六学期顶岗实习需要特别说明的是,“线”实践教学项目都必须在完成系列课程的教学后开设。以上物流实践教学内容体系中的载体在不同学期中的分配主要考虑的是不同目标岗位类型的要求和业务流程包含的环节,没有充分考虑各学期课时总量、课时的平衡以及课程之间的承前启后的关系,所以在表2的基础上,还必须根据各高职院校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3.4物流实践教学管理体系设计: 物流专业实践教学管理体系包括物流实践教学管理机构、管理人员和管理规章制度等内容。管理对象包括了校内物流实训设施设备、校内物流实训教师、校外物流实训基地、校外物流实训教师以及校内外物流实践活动等。

物流实践教学管理体系在很多高职院校都较为薄弱甚至是混乱,除了其管理对象多、制约因素多、教学过程复杂和可控性差等原因外,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日常管理机构缺位,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日常管理人员缺位和常规化管理形式缺位也是重要原因。

“点”、“线”、“面”物流实践教学体系必须要在各门课程载体间进行统筹规划管理实践教学项目,并且不断的反馈改进实践教学效果,有必要由专职的日常物流实践教学管理机构定期组织物流实践教学会议。该会议要求物流专业负责人、校内外物流实践教学基地日常管理人员和校内外实践教学指导教师的共同参加。

3.5物流实践教学保障体系设计: 物流专业实践教学保障体系由校内外物流实践教学基地日常管理机构、日常管理人员、校内外实践教学指导教师、相关设施设备和保障制度等组成。物流实践教学保障体系要求高职院校有较完备的校内实践教学基地、深度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合作关系、“双师型”校内外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和合理的实践教学保障制度。

4总结

以上对高职物流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思路,是在解读16号文对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基于成功智力理论进行的重新构建。中国已经进入了一个高职教育全面快速发展的时代,本文是出于对中国特色高职教育的发展方向思考,期望彻底打破本科教育对构建高职教育体系的束缚,确立高职实践教学体系在高职教育中的基础性和战略性地位。

参考文献

[1]张异,黄翔.校企深度融合模式下高职物流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1(1):135-137

篇13

王丽虹(1976-),女,河北省张家口人,河北省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应用外语系讲师,研究领域:英语教学

摘 要:ESP是高职英语教育的发展趋势,教师专业化已成为国际教育职业发展的重要趋势.本文从树立专业发展意识,明确自身专业化方向、树立高职教育理念、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培养教学反思能力、合理整合高职行业英语师资五个方面提出了高职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旨在进一步提高高职英语教师的专业素质和高职英语整体教学质量。

关键词:ESP;高职英语教师;专业化发展

引言

2009年教育部颁发的《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修订稿)①提出:鼓励教师在教学中积极地、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学习与行业相关的英语教学内容;积极创造条件,与行业、企业合作打造“双师结构”教学团队。高职英语教师也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与能力,适应高职英语教学改革与发展的需要。修订后的“教学要求”围绕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对高职公共英语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体现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新形势下高职公共英语教学的发展趋势:“职业性”的特点。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及其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已经难以适应目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其主要原因在于高职英语教学目标错位,高职教育的特点未能得到充分体现。传统英语教学对教学目标认识模糊,过分注重基础,未能突出“职业性”特色,致使高职公共英语教学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一、ESP教学理论涵义

ESP(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专门用途英语),是指与某种职业或学科相关的英语,它包含某一特定专业的基础知识。ESP不只是一门课程,而是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有一整套教学方案、课程实施的指导原则、方法。它同时又是一种英语教学的途径。它以实用为导向,与职业紧密结合,注重学生语用能力的培养。随着科学技术和经济活动在国际层面交流上的扩大,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再是单一的外语人才或某一专业的人才,而是专业+英语的复合型人才,单一的专业或外语人才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ESP成为当今高职英语教育的发展趋势。在这种背景下,针对特定专业或职业的ESP 应运而生,并随着教学实践与研究的不断深入,逐步形成了英语教学的一个独特领域。

二、高职英语教师自我评价促进专业发展的途径

2.1树立专业发展意识,明确自身专业化方向

教师专业发展(Teacher development)突出了教师内在的自觉性和自我进步意识,强调教师在整个职业生涯发展的过程中要不断提高专业素养,提倡教师参与开发教学理论,形成批判性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评价,通过教师积极反思自己的教学,观察自己的课堂行为,评估自己的教学效果以促进自身发展(贾爱武,2005)。

高职英语教师要了解当今高职教育的发展趋势,意识到自身实现向专业化转变的必要性。ESP已成为高职教育的发展趋势,高职英语教学的任务和目标应该是培养英语和专业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公共英语教师要适应这一趋势,努力实现自身向专业化的转变,在转变过程中,高职教师应采取主动的积极的态度,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要转变观念,勇于创新,从而不被社会所淘汰,高职英语教师向专业化方向的转变是大势所趋。

明确自身专业化方向高职英语教师实现专业化转变最为重要的一点。高职英语教师除了应具备的英语语言知识、教学实施能力和教学理论知识之外,还要积极主动地走专业化之路,朝专业化方向迈进。因此,明确专业化方向是高职英语教师专业化的重中之重。ESP教学对于专业教师的要求是既要学习专业知识,又要精通专业英语。高职英语教师需要学习某一特定的专业知识,可以采取自学和请教的方式。对于专业性强的知识,高职教师可以向专业教师请教,通过这些方式,高职英语教师补充专业基础知识,结合自身已具备的英语语言知识与能力,从而实现向专业化的转变。

2.2树立高职教育理念,实现教育思想转变

长期以来,我们的英语教育以培养传统的学业智力为中心,导致课程结构过于单调,课程内容过于局限,教学模式过于统一,评议方式过于僵化。因此,高职英语教师应该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树立“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相结合的发展改革之路”的高职英语教育理念,学习和运用多元智能等教育理论和现代职业教育理论,合理应用智能划分方式,把握和分析学生智能发展需求,寻求个性化发展的职业技术教育规律,以科学的发展观指导高职英语课程教学的改革。

2.3高职英语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科技的迅速发展和产业的更新换代对高职英语教师的专业知识和能力要求发生了改变,为此,高职英语教师应该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发展专业能力,接受新知识的挑战。为了有效完成课程目标,真正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高职英语教师必须将语言技能与职业技能进行融合,与时俱进地拓展自己的专业和行业知识储备,做一个终身学习者。因此,在当今信息社会,高职英语教师树立终身教育观念,做学习型教师就显得尤为重要。

2.4培养教学反思能力

20世纪80年代,美国、英国等西方国家兴起反思性教育思潮,反思性教育思潮出现了许多名词,如反思性教学。关于反思性教学Dewey(1933)提出反思性教学的三个条件:思想开放、有责任感、对教学全身心投入。他认为反思性教学是一种思考问题的方式,要求教师具有做出理性选择并对这些选择承担责任的能力,教师应该既是实践者,又是自身教学行动的研究者。教师应该培植起“反思”的意识,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与行为。教师正是在自我反思、自我评价过程中主动探索自己所不熟悉的专业知识,实现自我专业发展的。

2.5合理整合高职行业英语师资

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师不能只具备扎实的英语语言功底,还要掌握相关的行业知识,发挥语言的工具属性,使行业英语教学真正为行业服务。一是高职英语教师本身也必须加强对相关专业知识的了解和掌握,在基础英语教学阶段适当涉及职业英语中常用的词汇、句法结构和语法结构,为学生学习职业英语打下基础。二高是为行业英语教师提供培训和实践、到相关企业公司一线实践学习的机会。要求专业课专任教师要获取与自己专业相接近的职业资格证书,提高专任教师技能水平。

三、结语

ESP是高职英语教育的发展趋势,高职英语课程改革的关键是教师,高职英语教师专业化是高职教育发展的需求,是时代和社会赋予高职英语教师的责任和义务,是适应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文着重探讨了ESP教育发展趋势下高职英语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途径。但是高职英语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仅靠高职英语教师自身的力量是有限的,实现高职英语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可以说是一个全社会的、集体的合作过程,它要靠教育部门和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共同促进高职英语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进程。(作者单位:河北省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

课题项目:本文系张家口市社科联第十一届社会科学立项课题“基于ESP教学理论的高职英语教师专业发展途径研究”(课题编号:2013021)的研究成果之一。

注释:

① 高职高专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S](2009).

参考文献

[1] Dewey,J.How we think:A restatement of the relation of reflective thinking to the education process[M].Boston,Heath.1933.

[2] Hutchinson,T.& Waters,A.(1987).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篇14

(一)课程体系设置的不足

既然是高职院校,则学校在培养过程中要用相对应的课程体系来体现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这样才能体现高职教育的特色。但是现阶段看来,很多的院校仍然使用的是传统的按学科体系要求设置的课程,这样由于过于强调学科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就被束缚在知识的系统性、学科性、完整性上。另外,这些学校设置的课程,有些甚至就是传统的专科院校或者大学课程的翻版。由于盲目照搬课程,理论课与实践课被认为划分,课程的内容又相互想交叉,这样就会造成理论学习的胡乱。这种课程模式教出的理论,仅仅为了用于考试,对实践没有帮助;相对的来说,实践也不能很好的支撑理论学习。由此可想,培养出了的学生,很难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

(二)教材本身的缺陷

教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教材,是学校课程培养最具体的体现形式。教材的选取至关重要,不仅对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起着重要作用,也保证着教学质量。但是目前,各高职的会计教材旨在应用,实则存在较多缺陷,例如内容偏多,理论偏深,对实践重视不足,甚至有些自编教材但质量不高,还有些存在着印刷问题。所以,教材的编写尤为重要,应该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不能照本宣科,并且应该有详尽的内容,实用的规范,体现高职会计教育特色。

(三)教学场上的不足

现阶段,很多高职院校在进行教学的同时,在理论教室进行理论教学,在实验室进行实践教学,但是理论教室只有较少的器材,只有一个黑板,实验室建的数量也较少,这样要进行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时候很困难,尤其当理论教室和实践教室相距较远的情况下,更不利于开展教学活动,因此教学效果会大打折扣。比如,教师在讲课讲到会计报表,会计账簿,会计凭证等实践项目时,需要的是学生的动手实践,更需要多媒体设施的辅助作用,这样才能使教学更加具体化;但是由于理论教室本身的器材限制,不能与实践教室相结合,不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四)教学队伍的建设以及教学方法的不足

优良师资队伍的建设,教学方法的与时俱进,对于高职院校搞好教育质量的建设,提高教学质量,以及学生未来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对于教师来说,自身要具备充足、丰富、系统的理论知识储备,但另一方面也要具备扎实的,熟练的实际操作能力。现阶段存在的教师师资问题主要从这两个方面体现,一个是理论性较强的教师,这些大多是大学毕业了就从事教学工作,因此理论充足但实践不够,另一个就是实践性较强的教师,由于在一线工作较久,在单位实践充足,但是缺乏较强的理论基础。由此两者要互补。

教学方法方面,众所周知,多数高职院校在教学时,一味地填鸭式满堂灌式教学方法,只想着完成教学任务,讲完理论就可以了,这样就没有理论与实践结合,造成学生只会被动的接受考试,为考试而考试,为考试而学习,由此可想,师生之间的交流会大打折扣,更加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这样被动的学习,学生也会缺乏积极性,这对以后在学生进入企业工作的时候,造成缺乏分析能力,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不利于学生对职业的判断能力和适应能力。

二、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的具体措施

(一)设置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课程体系

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要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再根据培养目标,按照会计专业未来岗位的职业要求,设置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课程体系。并且这些融合,要在内容上保持衔接一致,不仅要扎实的学习理论知识,更要在此基础上,通过填制与审核会计凭证,识别记账凭证种类,登记账簿,编制会计报表等训练,达到完全掌握会计核心计算的能力。

(二)使用理论与实践教学内容相融合的专业教材

教材选取尤为重要,教材要体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并且要兼顾理论与实践,遵循科学,合理,实用的原则以及创新精神。加入实践内容,和实际企业在会计方面所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或者选取理论与实践相配套的教材,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创新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建设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室

对于目前高职院校传统的理论教室与实践教室相分离的状态,必须要建设教学,实验,实训,考核为一体化的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室,这样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教室应该配置会计教学常用用具,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设施等教学资料,进行多媒体教学,实物的展示,实训学生演练,强化实践考核等,营造良好的职业氛围。

(四)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构建一体化教学教学方法

高职院校应该加强会计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一方面对于理论充足,实践欠缺的教师应定期到企业实训或者兼职,增长实践经验,积累工作经验,鼓励教师参与各种学习和继续教育。另一方面是,要多引进企业事业单位,会计事务所等单位理论基础、实践经验都较为丰富的企业人员到学校兼职教师,从而培养出一支专业的,理论与实践经验丰富的会计教师队伍。

在教学方法方面,高职院校应该在同一教师教学的同时,把教师安排在同一理论实践教室内,由同一教师进行系统的理论实践演练,摒弃传统填鸭式教学,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合一体。这种模式的好处明显可见,可在教室理论结束的同时进一步进行实践演练,这样学生在学完理论之后,立刻用于实践,这样巩固了学生利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把书本知识用于实际操作,真正实现教、学一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