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中西方的文化范文

中西方的文化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09-26 08:27:35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中西方的文化,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中西方的文化

篇1

【关键词】社会习俗文化 差异 影响

一、中西社会习俗差异

礼仪在与人交流的时候,一直以来都是秉承着严以律己而尊敬他人的方式去发挥其重要的作用。古人云“人无礼则不立,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中国素以“礼仪之邦”的美誉立足世界,许多国人在国际上的礼仪表现也让其他国家的人对中国有了一个很好的印象。随着经济全球化的遍及,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交往更加频繁,这就使得各国的习俗差异出现在交流当中,然而这种由文化和习俗所造成的误会何影响并没有得到重视,如果长此以往的任其发展不去加强对西方礼仪文化和传统习惯的理解和肯定,那么就可能引起双方国家之间的矛盾和误会,进而导致国与国之间的交流难以继续下去。因为影响着各地区文化习俗的因素很多,但其主要原因就是可能存异,造成了不同宗教的人们各自遵循所信仰胡宗教礼仪。这一因素同样也适用于中国。中国的礼仪进程也经历了一个曲折漫长的统一过程才有了今天的成果。在西方的文化习俗发展期间,其教育,科技 新思想的发展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才形成了如今的区域性文化习俗。由于中国改革开放的实施,中西方跨国交际也愈加频繁,但其参杂其中的差异也日渐明显,因此,在这个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怎么去兼顾中西两国间的问题俨然成为了主要问题。

1.1会面礼仪差异

1.1.1问候礼仪

在当今社会当中,见面互相问候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社交中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步骤,问候不仅能拉近心灵距离,消除陌生隔阂,也成为了与亲朋好友寒喧的一个重要手段。问候对方这一礼仪已经成为了衡量一个人素养的标准之一。见面亲切友好的问候不仅仅体现其良好的修养,道德水平的高低,也体现了其精神状态和生活状态。在中国,一般的问候语都诸如此类“到那儿溜Q了?”“干嘛去了?”“去哪儿啊?”我们用这种方式和问候来传达出对对方的关心,这种“唠家常”的方式是中国人所独有的,但如若是在西方国家,你的这种问候很可能已经触及到对方的底线。因为国外根本没有此类言语,外国友人很注重自己的隐私,他人无权干涉,也不希望他人过于干涉自己的私事。一般他们的问候都是“hello”或者“how is the weather?”他们把这种当作纯粹的生活礼仪,并不把它当作认识的手段,所以当在一些特定的场合当中有人向你说“what a beautiful day!”的时候,你应当给予回应来表现你的友好态度。

1.1.2称呼礼仪

称呼礼仪,他传达出的是个人修养和其社会生产力的反展程度,经济发展的速度与上层建筑,社会生产力和社会需求。但由于中西经济发展和社会生产力存在较大差距,导致了许多的问题。其主要表现在称呼差异。中国人习惯称自己为“在下”用“您”来称呼他人,一般只有彼此熟悉的人方可“直呼其名”而西方国家则用“you”来称呼对方。家中成员也不分年长年幼,一般都以姓名或者昵称来称呼,但在中国这是不可行的,必须尊卑有序,尊老爱幼,不然就会被当作不礼貌。

1.2餐饮礼仪的差异

由于中国地域辽阔,在地理位置上又相对处于中间位置。所以这便造就了区域所特有的饮食习俗。从“民以食为天”的理念就可以看出,饮食在国人心中所占有的比重。人们经常都会将重要的事宜和决定都放在一场别开生面的隆重的美食宴上面。但有时候却不会去过度地追求菜的口感,他们所追求的是在一起的氛围和许久不见的寒暄。在中国,以左为尊的礼仪相传已久,招待贵宾,贵客都要坐在左上,但在西方则恰恰相反,入座的时候男士为了男士示以尊重,会为女士打点好一切。在中国,酒在宴会上必不可少的,人们认为喝酒能够减少尴尬,活跃气氛,便于进一步的认识了解。而西方对于酒文化则截然不同,他们不提倡过度饮酒,认为只要尽兴就行。

二、中西方传统节日的差异

2.1传统节日作为衡量一个民族的悠久文化历史具有重要作用,节日的由来与人们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和生活地点有着重要的联系,它体现了人们丰富的感情世界,寄予了人们对生活的美好向往。“每个民族的节日,能还原出其民族文化最真实的一面”。由此可见,传统节日文化对于文化习俗的影响多么深远。

2.1.1 为何当今社会,中国的节日越来越不受到国人的喜爱,节日气氛也越来越淡,而相比其他国家的节日却在国内流行起来。首先我觉得是由于中国长期以来形成了一个自给自足的男耕女织的农耕文明,而西方由于受宗教影响时间较长,所以其节日都带有浓郁的宗教色彩,比如复活节,圣诞节,万圣节,情人节,人们心中有,那么节日便会被传承。加之中国的节日庆祝大多以家庭为中心,一家人在一起其乐融融。而西方的节日更多的是突出集体性和互动性,他们倡导以自我为中心,崇尚张扬的性格,这便是为何在西方的经典著作当中,个人英雄主义成为了社会意识主流,人们喜欢互相交流,群体参加又体现出了人人平等,自由地表现自我的特点。从用餐时的桌子就不难看出,中国人喜欢用圆桌来营造一种团结,和气的气氛,这是一种传统,西方人习惯用方桌,他们的重点并不在于食物,而是在于个体之间的交流。所以,中式体现的是全体共享式,西方宴会体现的是个体交流式。当然,造成这些差异的因素不仅仅只有这些,还跟民族的历史息息相关。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们将会面对更多的陌生文化,风格迥异的行为习惯,也会存在不可避免的文化冲突,所以,我们必须在发扬我们原有的传统文化的时候熟悉新的文化。

总结:在保持住自己风俗习惯的同时也要学会尊重其他风俗文化,首先是要去了解各个国家的文化然后再了解地域性文化。因为只有理解了不同的风俗习惯才能减少误会的发生,礼仪也是一种意识流的软文化,只要是文化就肯定有纵向的传承和横向的比较,一个缺乏礼仪的国家肯定是一个发展不平衡的国家,而一个礼仪不标准统一的的社会也是一个不和谐的社会。创建和谐社会,礼仪是首要的,现今的中国无论在物质,精神,文化上面都需要进行改变,只有不断的推陈出新,集百家之长。形成一套完整且符合国人的价值观,方能塑造当代中国新的社会文化体系,从而实现社会和谐的初衷

参考文献:

[1] 徐行言.中西文化比较[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4-9-1

[2] 杜学增.中英文化习俗比较[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9

[3] 魏光奇.天人之际;中西文化观念比较[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4] 包凡一.外国人这样看中国[M].北京 新华出版社 2009

[5] 谢艳明.西方文化与风俗指南[M].河南 河南大学出版社 2005

篇2

关键词:龙文化;内涵

一、介绍

龙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华大地是龙的故乡、龙的家园,龙文化已经渗入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不管是工艺美术、建筑名胜、歌舞影视,还是岁时节令、婚丧礼仪、服饰冠履,龙都以盘旋、腾跃、奋飞等多种形式,占据着醒目的位置,体现着文化的蕴涵,龙是其中的重要的组成部分。

而龙在西方文明的文明发展过程中也一直存在着,在西方的各个时期也都有龙的影子。无论是在希腊的神话传说中还是在黑暗的中世纪神圣教条中都有它的存在。

二、龙的内涵

1 龙在中国的内涵

龙在中国传统文化与道教以及佛教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道教创始人张道陵的子孙都继承其业,均称“天师”,并传达室说与龙有缘。传说第三代天师名鲁,传说他有十个儿子,号“张氏十龙”。另有一则传说称:张鲁的女儿在山下洗衣,忽有白雾绕身,因此竟未婚而孕,感到羞耻,便自杀身亡。死前留下遗言,务必剖尸看腹中为何物。结果,腹中有两条双胞胎小龙,婢女把它们放进汉水。其后的许多道教代表人物都被说成与龙有神秘的关系,如南朝时的道教代表人物陶弘景,传说其母梦龙而生,他是一个龙种。国本土的龙崇拜中,原无“龙王”崇拜,龙王崇拜是在佛教传入后引进的。在汉代之前,只有龙神,而无“龙王”,隋唐之后,佛教信仰传入中国,龙王信仰遍及中土,学者一般认为,龙王、龙宫信仰是源于印度,是随着佛教的传播而引进的,由此可见,龙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最要的组成部分,对于中华文化自身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意义。

龙还承担着象征帝王的重任,在中国原始社会。龙是全社会共同的精神财富,这里的龙是作为超自然的象征。到了奴隶社会的初期,随着皇位等世袭制度的产生和奴隶阶级对社会财富的占有,龙被转化为最高统治者的祖先,这种观念也发展到丁封建社会,被封建帝王当作个人绝对权威的标记。

然而,龙在中国的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并非一直都高高在上,远离民间的。相反,龙文化在民间早已生根发芽,深深地植入到劳苦大众之中,成为一种代表吉祥和顺利的化身。人们把各种美德和品质都集中到了龙的身上。我们从许多故事和传说中也可以看到:龙是英勇善战的,它什么都不怕;龙是聪明多智的,它甚至能预见未来;龙的本领高强,它变化多端,兴云布雨,鸣雷闪电,开河移山,法力无边;龙是富裕的,龙宫则成了宝藏的集中地;龙又是正直的,它能为人民著想的,为了解救人间乾早之苦,它甚至不惜可以冒犯天条。在龙的身上集中了人们美好的愿望,也常把世间的杰出人物称为人中之龙。

2 龙在西方的内涵

龙在西方所表达的内涵则与中国截然不同。如果说在中国文化中龙的存在是积极主动的话,那么在西方文化中龙则是以一种消极和被动的姿态而存在的。龙在中国是龙大于人,而在西方龙则是人――特别是英雄们的牺牲品。龙在西方生活中的存在,只是为了突出人了伟大,这也和西方传统的个人英雄主义有很深的渊源。龙在西方文化中也是财富的守护着,只有打败了龙才能获得财富。龙也成了西方文化中推崇冒险和显示力量的主要参照物之一。

英格兰的守护圣徒圣乔治就以英勇除掉危害人间的龙而闻名,相传他用这条龙的血在盾牌上画了十字,因此白底红十字就成为代表英格兰的旗帜,西方文化中,它们以体型、物理物理和魔法能力而闻名,龙的这些特征让人产生恐惧,而且它们是禽兽,相当的贪婪、残暴、专制。成为了邪恶的化身。在意大利的传说中,龙是财富的守护者,人类必须冒险和龙展开战斗才能取得财富。

篇3

七年级英语教材中出现了“MynameisJimGreen.”这种交际用语,教师应该对西方的称呼作些解释。英语中多用名字直接称呼对方,而在我国,人们第一次见面时大多会用尊称,这是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中国人在分别时经常会说“慢走、走好”之类的话,若翻译成英语就是“Pleasewalkslowly”则会使外国人到不解:“为什么要慢慢走?是不是走快一点就不礼貌?”而如果直接说“Thankyouforcoming”就很得体。这也是一种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二、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外国文化修养

(一)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内涵

英语教材中蕴藏的西方文化元素很多,教师应该从单词、短语、短文中进行挖掘。注意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将学生感兴趣的西方寓言故事或名著,引入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在了解西方文化的同时,提高学习英语的兴趣。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介绍西方的节日或其他资料,让学生了解西方国家的节日和文化背景,如介绍感恩节、圣诞节的由来,复活节、万圣节的风俗等,让学生感受西方节日的氛围,了解西方文化。

(二)营造文化氛围,体验语言环境

学生学习英语的困难在没有具体的语境,因此,学校应加强教学设备的配置工作,教师可采用多媒体授课,利用绘画、图片等,或以外国电影、影像资料等来烘托课堂教学的氛围,增加课堂教学的文化信息量,通过营造适宜的语言环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三)讲解文化差异,培养语言能力

汉语和英语具有明显的差别,这与东西方间的文化差异息息相关。将中西文化进行对比学习是进行英语教学的一种手段。对文化差异进行比较能够有效增强学生的文化敏感性,使学生在更好地了解我国文化的同时,对西方文化也有基本的了解。比如,人教版初中英语教材中,从西方的餐饮文化入手,将中西方的餐饮文化进行比较,使学生对西方的餐饮礼仪有所了解,也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使其想通过更多的方式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三、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中西方文化

(一)依托课堂教学,渗透文化意识

课堂是进行初中英语学习的基础平台,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文化意识的主要途径,英语教材的内容丰富,很多知识都涉及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因此,教师应该利用好教材资源,将中西方文化渗透到教学中。比如,初中英语教材中出现了“dollar”一词,教师便可以拓展教学内容,讲解西方国家的货币与中国货币之间的差别,通过汇率、单位和单复数形式的区别等,使学生加深对商店购物的认识,增强文化意识。因此,英语教师要创新教学方法,将西方文化融入到教学中,并引导学生搜集西方文化知识,提高学生对文化的观察能力和理解能力。

(二)拓展信息渠道,了解西方国家的文化

文化渗透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单单依靠课堂教学还不够,需要充分利用课外活动来开发更多的学习资源,因此,教师要收集相关英语文化的报纸、电影、小说等,让学生了解西方国家的语言表达、文化传统等。英语教学一定要以文化为基础,不能单纯依靠教材,要通过收集大量的文化资源,让学生感受西方文化的语言环境,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英语,了解正宗的西方文化。

(三)加深文化理解,弘扬中国文化

篇4

关键词:中西方文化差异 混沌思维 逻辑思维 建筑文化特征

一、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思维的混沌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之一。混沌式的思维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思维,它不仅关注人的理性要求,而且重视人情感的寄托。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混沌有三个基本属性:整体性、本原性、模糊性。

①整体性:强调混沌的整体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这一中国哲学认为混沌是非线性的立体态,所以注重自然事物的整体性,在具体处事原则上, 表现重“合”轻“分”;重“和”轻“争”,追求矛盾双方的和谐统一,强调“天人合一”,建筑空间强调“虚实相生”。非线性的有序,是混沌的基本状态。

② 本原性:混沌是一种“原”。从庄子回归自然的观点看,“混沌”可以理解成自然世界的本质状态;从方法论的角度来说,这种本原性就是强调从事物本身的体验中去认识其本质。

③ 模糊性:指其模糊的外在形象的内部包含着有规律的内在本质。混沌的模糊性正是中国传统艺术追求含蓄美的原动力。

混沌思维的特征在于重直觉与体验;注重对认识对象的“意会”、“领悟”和直观把握, 强调非理性的“体验”和“直觉”。不太关心概念的确定性和明晰性。

逻辑思维是西方文化的价值取向,是一种定量精确思维,已由牛顿、 拉普拉斯等西方先哲们奠定了雄厚的数理基础。被当代人认为是科学的思维方式,来源于西方文化中的宇宙是一个实体世界。西方人的宇宙观是重视实体,在认识上将“实”与“虚”截然分开,实体与虚空的分离既是物质与空间的分离,也含有己知和未知的对立统一,在对未知的不断探索中,就导致了西方文化在对立统一中不断前进,其宇宙认知图式始终处于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螺旋运动中,对实体世界的具体化和精确化就是抽象为形式,因此,以形式为研究的对象, 并走向科学化的逻辑性和实验性。

二、中方建筑文化特征及要素

从传统文化的研究,可以获知,无论东方文化或西方文化受古代哲学观、自然观、宇宙观、美学观影响甚大,这种影响也波及建筑文化。“天圆地方”是影响中国建筑的特殊因素,尤其以礼制、玄学、中心论影响最甚,使建筑成了官府意志的图解,或建造者审美情趣的体现,只有少量的私家苑囿或民居,设计手法显得比较轻松、随意、灵巧。从古代都城的建筑、宗教寺庙及民居的创意、构思、选址、设计布局、轴线关系及型制、体量上都可以看出这一点,甚至施彩用色都有严格规定,大一统的集权统制,抗变排外的思想意识,一直在潜移默化地起着作用,这是中国建筑文化重传统轻变革的主要原因。传统主义和抗变保守是儒家思想中消极的一面,而儒家的经典说教是历代帝王治理国家的主要思想武器,在意识形态方面具有很高的地位,鄙视建筑创作的观念也一直延续了数千年。“天不变、地不变,祖宗之法不可变”,这种“恪守祖制”的建筑思想不可能对先前的建筑形式有很大的触动,也就不会发生西方那种风格特变和流派纷呈的局面。

封闭的古典轴线关系、院落形制和较为明确的空间界定,注重自然环境“天人合一”,建筑融于环境并强调人与景观的转换等等,所以中国古建空间层次较为含蓄,且多为纵横向展开,以奇、巧、智在有限创作空间内创造光辉的建筑艺术。

三、西方建筑文化特征及要素

西方建筑文化史,同时也是西方的哲学、伦理、宗教、艺术等学科的发展史,在西方人看来,建筑是思想智慧的凝集,是美的化身,是重要的艺术门类,在中国制订《考工记》、《营造法式》及《工程做法则例》的时候,西方则早已开始建筑理论的研究,从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完成《建筑十书》提出适用、坚固和美观到大建筑师斐地设计雅典卫城,创造影响世界的“希腊古典柱式”,从15世纪阿尔伯蒂的《论建筑》到20世纪柯布西埃的《走向新建筑》等反映了西方心理――文化机制中不满足于现状,勇于变革的探索精神。

应该指出西方哲学所倡导的人本主义、民主、自由、平等和博爱,超脱自然的观念对建筑思想和文化体系的建构,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人成了美的化身,雕刻绘画等艺术形式与建筑艺术结合更为紧密,甚至许多建筑构件也被拟人化或情感化,以展示对人性美和神的意志的歌颂,这种意念也直接影响到建筑的创意、构思和设计。

西方的建筑艺术含有较多的理性、浪漫和情感色彩,特别是古希腊、古罗马建筑,及至后来的拜占庭建筑、中世纪建筑、巴洛克、哥特式等,建筑艺术被赋予较多的宗教或伦理意念,有着深刻的涵义,即便建筑的空间也因理念的需要而设计成虚无、梦幻或超脱,并形成了完整的形式美法则和古典柱式,技术、艺术、观念几乎同步的发展进程,是西方善于学习、比较,并创造的文化心态的最好注脚,在建筑上,它兼收并蓄,不拘泥于某一形式,从而形成多变的风格。

四、中西方建筑文化的比较

从中西文化比较角度来探讨形式的本体内涵,我们发现形式背后必有反映相应文化理想的事实。西方从实体出发,通过逻辑和分析极大地发展了建筑的形式范畴;中国从 “ 气”的宇宙观出发,用整体思维,以 “ 天人合一”的理想追求建筑的永恒之道。西方长于思辨、分析科学;中国长于兼容、包含、善汲取他人之长的人文价值。

1 中西方城市空间之差异

中国古代城市特色:①城市整体性强,以南北轴线定位,主次分明,对称排列,道路呈方格网状,布局较规整。②市中心突出位置设王城、衙署或钟鼓楼,十字街口,无公共广场,呈封闭式布局。③建筑呈平面展开,不仅实体的个性突出,而且以庭院与建筑组群的出现,建筑与自然融为一体,市中心无高耸建筑物,高塔多建在郊区和山丘上。

西方古代城市特色:①无一定的轴线,道路结构呈环形辐射状,布局较自由。②市中心为宗教式市政建筑,有公共广场,呈形式开放式格局。③高耸建筑常在市中心,逐步向周围降低高度,市中心常有不高的山丘。④城市建筑具有尺度雄伟、体量宏巨,呈外张感,与自然对立的外观形式。

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见于《周礼》“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 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这种规划思想一直是后人建造都城所遵循基本模式,并且随着历史礼制的强化,皇权一统地位的升高,祭祀的繁复,使得规划设计必须按主次布置,礼制序列在空间布局上更趋于复杂,于是形成了与之相应的对称、规整、轴线等布局手法。与中国统治阶级推崇的“王权至高无上”相反,西方认为“神权至高无上”,神人同形的使宗教建筑在城市中始终占据显著位置。如中世纪的欧洲城市, 有统一而强大的教权,教堂位于城市的中心。其庞大的体积和超出一切高度控制着城市的整体布局,教堂广场是市民集会、狂欢、从事各种文娱活动的中心场所。城市道路网常以教堂为中心呈放射状,并形成如同蛛网的放射环状道路系统,这符合城市向外扩张和发展的要求。

2. 中西建筑之差异

西方的建筑原形――古希腊神庙,不强调内部空间,却以外部空间为主。四周开敞的柱廊形成心理上的外向社会离心空间,人们的活动主要在户外广场上,西方人把广场称为城市客厅,表明了将室内转化为室外的意向,是一种开放的形式。

中国传统建筑的典型――四合院,外部有界限分明的围墙,入口以照壁和影壁屏障,呈现出内向保守的心态,反映了小农经济自给自足,与外无涉的封闭特点。

五、结语

通过以上的讨论,我们知道,由于文化思想构架体系的差异,东西方建筑具有明显的不同:东方重组群,西方重单体;东方重布局,西方重造型(这从米开郎琪罗设计的圣彼得大教堂可见一斑);东方重意念,西方重情感;在环境、空间的把握与创造上,东方传统建筑较封闭,西方则较开敞(公共意识较强);建筑界面处理及轮廓线方面,东方较柔和,西方较直硬;东方重平面视觉艺术在建筑上的表达(如紫禁城等),西方则重空间艺术(如雕塑、绘画、曲面、壳体等)。

越是地方的、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中国现代建筑理论的探索,应建立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的基础上,透过形式的现象看到西方建筑师们在建筑理论和实践上的探索中的求真的理想的本质。只有在比较中才能正确地认识中国建筑文化的价值所在,找到结合点,吸收西方建筑文化的思想精华,为我所用,在中西文化融合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参考文献:

[1] 王贵祥.中西建筑文化比较.见:王化君,顾孟潮主编.建筑•社会•文化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1

[2] 黄国红. 中西方城市空间特色比较.新建筑, 1997(1)

[3] 朱小雷. 形式实验的追问――从中西文化比较视角看当代关注形式的建筑文化现象. 华中建筑,2000,18(2)

篇5

关键词: 数字 中西方文化 数字文化差异

在文化语言学课上,老师讲到了数字中蕴含的文化含义,比如说“七”这个数字,在中国并不是一个受人欢迎的数字,为什么呢?在古代传说中,明明有关于牛郎和织女在七月初七这一天相见的故事,这一天是中国的情人节,应该是一个值得庆祝的节日,“七”也应该是一个吉利的数字才对。我对英语很感兴趣,自然就想到英语中是否也会有相应的说法,发现在英语国家中,人们看重“七”,认为它吉祥有力。对数字的喜好,以及人们赋予数字的内涵都是与文化紧密相连的,于是我对数字中的中西方文化进行了研究。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之一,词汇是语言中非常重要的内容,是语言的建筑材料,因此数字作为词汇中的一部分内容必然承载着文化的内容。它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符号,其初始意义在英汉两种语言中基本上是一致的,但是由于社会历史的发展和使用数字的名族的不同,在宗教、历史、社会习俗等因素的影响下,部分的数字虚化了,并且产生了不同的象征意义,形成了独特的“数字文化”现象。

1.数字的起源

早在原始社会时期,人们在生产活动中就意识到一只羊与许多羊、一头狼与一群狼在数量上的差异。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就产生了“数”的概念。最早人们利用自己的十个指头来记数,当指头不够用时,开始采用石头记数、结绳记数和刻痕记数。在经历了上万年的发展后,直到距今大约五千年前,才出现了书写的记数和相应的记数系统。因此,从词源上看,数字最初的意涵就是数目的标记。中国和西方的数字在起源上虽然表现形式不一样,但本质是一样的,都是用以记数的。

西方人用的阿拉伯数字发源于古印度,后来被阿拉伯人掌握并改进,随后传入西方。随着时间的推移,到十四世纪时,中国的印刷术传到欧洲,加速了“阿拉伯数字”在欧洲的推广和应用,并最终被全欧洲人使用。而中国数字,即汉字数字的起源始于甲骨文。中国古代长期使用筹算记数,并逐渐演化下来,形成“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后来随着古人认识的深入和思维的发展,汉字数字单位不断增加,后又有亿、兆、京、垓、秭、穰、沟、涧、正、载,等等。阿拉伯数字大约在十三世纪时传入中国,但直到二十世纪初才被中国人广泛采用。现在中国的记数系统被承认和采用这两种记载方式,但是阿拉伯数字在计算方面的优势使得它的运用性更加广泛,更易被科学界和广大群众所接受,大有取代汉字数字的趋势或者说在“使用认同感”上不断占据上风的趋势。

2.中西方数字文化的差异

2.1数字文化与传统文化价值观。

华夏文化自古崇信阴阳二元说,《易经・系辞上》讲:“易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中国人的这种宇宙观和方法论体现在审美心态中,就是认为偶数是吉利的。由于对偶数的偏爱,再加上原始宗教和道教都尊崇偶数,便形成了汉民族崇尚偶数的习俗,汉语中偶数及其倍数几乎都含褒义,预示吉兆。而西方国家的文化起源于古希腊文化,基督教文化是社会生活中的主流文化,它对数字的文化内涵有着极深远的影响。

在中国文化中,“六”是一个和谐的数字。常说的“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中,六路又称六合,即前、后、左、右、上、下,或者天地四方,即三维空间的六个方向。《庄子・齐物论》中有:“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当时似乎就已经有了可能存在四维空间或多维空间的问题。中国人对“六”情有独钟,把它看做吉祥的数字,俗语“六六大顺”就是最好的印证。我国古代有“六经”;诗经中有“六艺”;周代兵书现存有六圈,称为“六韬”;明代有“六子全书”;古代农牧社会以“六畜”、“六谷”为本;周代政区分为“六乡”,官制设“六府”、“六官”。美国前总统里根离任前在贝莱尔市买了幢别墅,当获悉别墅门牌号码是666号时大惊失色,因为三个连写的“6”在《圣经》里是个可怕的“野兽数字”,是魔鬼的代号。这使得里根想起了肯尼迪总统是在11月22日被刺身亡的,这几个数字之和正好是6,那天又是星期五,而在英语里“Friday”恰好由六个数字组成,凶手又是在六层楼上向肯尼迪开枪的,这三项“6”组合在一起正好是666。由于这些原因,迷信的里根不惜动用总统权力为新别墅更改门牌号。

2.2数字文化与神话宗教。

出于恐惧和迷信,古人把原本不具有任何超自然力量的数字神秘化了,像迷信宗教神魔一样崇拜或畏惧。不同或相同的数字在不同民族、不同时代和不同地域,可以成为或神圣、完美、幸福,或罪孽、丑恶、不幸的象征。数字禁忌,各种文化都有,古今中外相通,虽是迷信,却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

这里就涉及文章一开始提到的关于“七”这个数字的文化内涵。

虽然“七”在中国文化中有“七日来复”、“正月初七为人日”、“山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之说。但是“七”在汉语中是人民常常忌讳的数字。这一是与中国人崇尚偶数的心理有关,二是与中国祭奠死者的传统有关。在我国某些地区,农历的七月七日为凶日,绝对禁止嫁娶,因此有“七月七日,迎新嫁女避节”之说。汉语以“七”组成的习语大多都带有贬义,如:七零八落、七手八脚、七嘴八舌等;在西方国家,人们看重“七”,认为它是吉祥的,因为上帝在七天之内完成了创造世界万物的壮举,圣母玛利亚有七件快乐的事,主祷文分为七部分,等等。英语带有“seven”的习语很多,如:Keep a thing seven years and you will find a use for it.(东西保存时间长,终会派上好用场。)A man may lose more in an hour than he can get in seven.(得之艰难,失之易。)To be in the seventh heaven.(极其快乐。)等等。

2.3 数字文化与谐音、谐义。

由于任何语言的语音结构都是有限的,而客观对象是无限的,用有限的语音结构去表现无限的客观对象,便有了同音词,因此谐音现象普遍存在于各种语言之中。

数字文化在汉语中的谐音现象很常见。中国人对数字“四”特别忌讳,因为它与“死”谐音,中国人大都不愿意要“174”和“154”为尾数的车牌或电话号码,因为这些数字听起来像“要气死/要妻死”和“要我死”。而由于“八”在汉语中与“发”谐音,“六”与“路”谐音,因此很多商人喜欢“888(发发发)、168(一路发)、918(就要发)”这些数字。数字的谐义现象在中西方文化中都存在。以“八”为例,由于该数字在汉字中写为“捌”,有“别”在内,因此许慎《说文解字》将之解释为与分别有关的意义,这种离别之忌依然保留在一些地方的民俗之中。美国更有一个以“88”为名的小城,8月8日是该城的法定假日。“8”在英国也是吉祥数字,最难得的是,1988年8月8日下午8时18分,安德鲁王子的妻子生下一女婴,英王子在一个世纪之中只有这一次集中了这么多“8”的时候喜得千金,成为举国美谈。

2.4 数字文化与虚指。

在众多的英汉数字习语中,数字并不只是局限于计数,数量的虚拟,在习语中已失去数字的计数意义,而转化为表现时间、空间、物状和心态的形容词,时间之久暂、时空之广狭、物状之大小、心态之忧乐,有时用数量来形容,比起一般的程度定语和状语,更能收到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如:用“三分钟热度”来比喻因为一时冲动而产生的短暂热情,用not in a hundred year来表示“决不,永不”的意思。

英汉数字习语中虚指“多”、“少”或“程度的高、低”等,往往借助于夸张或比喻的手法给人以较为深刻的印象或引起读者丰富的联想。但由于英汉满足文化的差异,英汉习语中所喜用的具体数字并不完全相同,且英语习语中数词这种虚指的情况要比汉语少。汉语习语中的数字虚指多借助于一至十,以及百、千、万等数字。例如:用“九回肠”表示心中的愁闷、痛苦到了极点,用“三令五申”指再三告诫,“十步芳草”比喻处处都有人才,等等。英语中的数字虚指则多借助于较大数目的数字,如“hundred”等所构成的数字短语或将其用作复数,“hundreds of”,等等。例如: a hundred and one(许许多多,数以百计),not hundred miles away(近在咫尺,本习语常用于说话人不愿意说出准确位置),a thousand to one(千对一,几乎绝对的),a chance in a million(非常侥幸),a million to one(百万分之一的可能性),等等。

3.结语

数字词,以及与数字有关的知识在东西方的语言文字、习语表达、风俗习惯等方面都有所体现。了解东西方的数字文化观,对于学习东西方语言,进行跨文化交际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入乡随俗,入境问禁”。如果在与外国人交流的时候,不了解东西方数字文化观的差异,就会不可避免地产生许多问题,包括误解、不快、关系紧张,以致产生严重后果。数字文化中不少数字都与文化禁忌、宗教禁忌、社交禁忌有关,所以应该重视数字文化并进行全面深入的了解。这样有助于不触犯对方禁忌,恰当得体、成功地与他人沟通交流。

参考文献:

[1]胡明扬.语言学概论.北京:语文出版社,2004.

[2]黄勇.英汉语言文化比较.西安: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7.

[3]卢红梅.华夏文化与翻译.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