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安全心理教育范文

安全心理教育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09-26 08:27:34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安全心理教育,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安全心理教育

篇1

关键词:安全 心理 教育

按照最近几年的事故的研究数据来看:八成以上的事故出现的主要因素都是和人的行为及心理的变化是有关联的,也就是说人面临事故发生的时候,它的习惯和心理都是不可避免的诱发因素;美国联邦调查局在一次调查之中发现:在这次调查的对象7500起工伤事故中,绝大多数的事故的产生都与不安全行为息息相关;而后在日本在总共8天左右的安全事故调查中发现:几乎所有的事故都与人的不安全行为都息息相关。美国安全工程师海因里希采取了很多的措施对此进行了充分的研究,他觉得这样的事故类型遵循着一个“88:10:2”这样的规律,也就是说,每100起事故就有88起完全是由于人的造成的,只有10起是在人和外在的物的不利因素共同作用造成的,仅仅有2起是天灾人祸,属于不可避免的类型;与此同时他还觉得人的违法超章行为间接地影响着程度不一样的事故、个人的伤亡事故以及灾害性的事故,它们中潜在的遵循着“1:29:300”这样一个法则,也就是说在330次事故里面,有300次不会产生什么不利影响,只有29次可以被视为轻度事故,仅仅有1次是损失或者伤亡比较沉重的事故。综上所述,大事故在由很多轻度事故共同作用而产生的,是在长时间内没有对违法超章行为进行控制和制止而产生的。由此可以发现,人的行为是煤矿事故的关键性诱因是不成立的。

导致不安全行为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但是最关键的,最不可忽视的诱因就是职工的心理因素。所以说,研究职工的具备的心理状态,有目的的处理好职工的安全思想障碍以及安全意识问题,对于做好安全生产工作以及避免事故出现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安全心理学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尽可能的避免生产事故的发生、不断的研究人的心理活动的这样的一门科学。它的重要作用就是在事故产生之前就对生产过程中人的知觉规律进行分析,在发生事故时对人的心理状态做出研究,通过这样的分析来提出加强安全教育建议,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出相关的制度,规定好要注意的安全措施,规范操作人员的技术操作,从而大大减少比较可能使人产生不正常的心理反应和错误操作行为的不同诱因的出现。最终能够尽可能的确保人们在生产劳动中的人身安全和设备安全。

1 人的不安全行为原因分析

根据行为科学的理论可以明确这样的一个道理:人的行为是在个性心理、社会心理、社会、生理和环境这几个因素的共同作用之下产生的。所以说导致生产过程中人的的危险行为、致使人为失误和人的不安全行为的诱因是各种各样的,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在这样的认识下,关于人为事故诱因的分析就不仅仅是考虑到“行为”这个单一的因素,而是展开比较广泛的研究。举例来说,分析人的不安全行为表现的时候,要把生理和心理诱因区分开来;明确到底是客观的还是主观的因素导致这一结果。如果是心理、主观的诱因的话就要注重的从人的内因来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可以采取教育、监查、管理等手段来安抚或者稳定好人的心态;如果说是生理或客观的诱因的话,不仅要采取监管、教育等与内因相关的措施,更要注重的是从物态和环境的方面做研究,尽可能的使得外在环境能适应人的生理需求,避免人的失误。行为科学中的理论和规律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事故的研究和事故诱因的分析。

人的不安全行为原因分析:一是性格分析。安全生产在很大程度上都与人的性格特征息息相关。内因对外因有能动作用,也就是说那些内在性格比较好的人能够能动的对工作产生很好的反作用,他们干起活来更有积极性和责任心。工作中谨慎、细致,思考问题的时候不偏激,操作作业的时候有步骤有规律。这样的性格对于作业的顺利进行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有益于安全生产。要是性格暴躁,思想固执,粗心大意,冒险蛮干,就会经常发生事故。由其他国家的相关调查数据显示,事故频发倾向者通常情况下都具有以下这些性格特点:①感情起伏比较大,兴奋点比较低;②脾气乖戾;③对工作的热情不高,耐心比较少;④办事没有步骤没有计划,遇事容易紧张;⑤动作生硬而工作状态不好;⑥情绪变化多端,控制力差⑦对事物的理解能力过于低下,没有形成自己判断事物的标准,容易人云亦云;⑧感情容易走极端;⑨自制力较弱;⑩处理问题轻率、冒失;运动神经迟钝,反应比较慢。日本的丰原恒男通过调查总结出那些发生多次事故者的共同心理特点,觉得他们都是属于感情冲动型,没有生活规律型,缺乏善心的人,心理波动比较大的人。

按照相关的调查数据可以证明,错误的诱因主要有以下这4个方面:

①外在环境条件的因素,要是人长期处在声音分贝比较高、声波振幅比较大、气温比较高、粉尘污染严重、照明过强或者过弱这样的不良工作环境下,人比较容易没有安全感,容易情绪扩大化,就比较有可能出现操作上的失误。

②人的生理节律变化的影响,如人在早晨5—6点意识状态最低,休息不好,睡眠不足,疲劳作业,酒后上岗,疾病后遗症。

③人的意识状态差别和情感变化的影响,这些影响容易造成人的手眼不协调,灵活性反映能力差,判断能力差。

篇2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17―0089―01

近几年,我国青少年学生因学业压力过大或因单亲家庭而离家出走或自杀身亡,甚至杀父弑母的恶性事件,常见新闻媒体。铁一般的事实,为我们教育工作者和家长敲响了警钟,实施素质教育,开展安全和心理健康教育,已经刻不容缓!人身安全及心理健康是每一个受教育的学生和幼儿生存学习的最基本条件。教育部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在学科教学中注意对学生加强安全及心理健康教育,这是安全及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语文教学作为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文化载体,语文学科作为工具性与人文性高度统一的学科,在渗透安全及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安全及心理健康教育呢?

一、选好切入点、找准结合点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选好切入点,找准结合点,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安全及心理教育积极因素,敏锐捕捉课堂中的教育契机,充分开展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把安全及心理健康教育自然地,有机地融入到语文教学中,在渗透式的教学过程中,发展学生健康的个性,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格,提高学生个体自身安全及心理健康水平,促使学生全面、安全、和谐、健康地发展。

有些教材心理教育因素比较明显,可以直接利用文本,让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从而把安全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其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健康积极向上的心理素质,也感悟到面对困难要思考,勇于实践,要有担当,不能依赖别人。阅读学习海明威的《老人与海》时,主要引导学生感受渔夫桑地亚哥凭着勇气、毅力和智慧在艰苦的环境里抗争,不屈服于命运的精神。这样,通过学生的自我感悟会促使他们自觉地树立自立意识,有助于他们消除凡事都依赖父母、老师同学等人的心理。

二、挖掘渗透点、抓好拓展点

语文教材涵盖的内容广泛,既有语言文字训练的内容,也有思想品德教育,还包含着各种丰富的安全心理因素信息。教师应充分挖掘和利用教材内容中积极健康向上的素材因素,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渗透引导和教育影响,使学生体验并内化自身品质。

有些教材所包含的安全及心理教育因素不明显,就需要拓展,努力找出言“此”与“彼”之间的渗透和拓展点。在学习莫怀戚的散文《散步》一文时,文中最后写到:“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篇散文里面我背母亲、妻子背儿子是尊老爱幼的典范,同时融入了安全教育,只有我背起年迈的母亲,妻子背起幼小的儿子,这一老一小才能安全回家,一家人和谐共处,其乐融融。针对这个散文结局,学生在辩论中各抒己见,通过争辩使学生领悟,在课堂上通过教师巧妙的设计和引导,以教材为载体,以课堂为平台,把安全及心理健康教育寓于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会了客观全面地去认识事物,领悟到做一个儿子和父亲肩上担子并不轻,上有老下有小。同时教育我们如何做一个孝顺的儿子和一个优秀的爸爸。让学生展开想象未来的他能不能做到《散步》的“我”?怎么才能使一个家庭合谐,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每个家庭合谐了,社会就稳定了。社会稳定了,人们就平安了!

篇3

“火车一响,黄金万两”,铁路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的大动脉,在促进国家经济建设的平稳发展中,在确保旅客和货物能够安全、快捷的输送到目的地的使命中,其影响和作用功不可没。改革开放以来,铁路作为我交通运输系统中骨干,随着运行速度和铁路负载量的不断增强,铁路的安全问题日益受到管理部门的重视,尤其是铁路职工的安全心理教育,更是摆在了各项工作的首要地位。本文将结合铁路职工的心理健康教育相关问题展开论述,从中对如何加强铁路职工的安全心理教育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

一、铁路职工加强安全心理教育的现实意义

关于铁路安全问题的讨论,很早就有人认为是不可避免的,从哲学的因果关系来看,事物发展的偶然性与必然性之间,仿佛也在印证安全问题的不可避免性。从实践工作中,对安全的认识让我们深刻的理解事故是可以避免的。1991年4月23日一列行至津浦线程家庄一兖州K511+600处列车因为一颗烟头而导致车厢起火,造成多节客车车厢不同程度的受损或报废。1976年7月27日,某次列车因检车员的执意固守自己的判断,而导致发生燃轴车辆切轴、列车脱轨颠覆的重大事故。这些事故的背后,不仅隐藏着安全隐患,更加隐藏着铁路职工的心理健康问题,了解和掌握铁路职工心理健康刻不容缓,针对性的开展安全心理教育的讲座和疏导培训,及时解除缠绕铁路职工的心理健康疑团的笼罩,让明亮、开放、宽容、大度的心理品质流淌在每一位铁路职工的脸上,充盈每一位铁路职工的心扉,主动防范行车事故隐患,对于确保铁路系统的平稳、高效运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铁路职工加强安全心理教育的主要内容

第一,安全心理教育的首要任务是提高安全意识。

安全意识的教育是建立在对安全事故发生的客观规律上的,作为铁路职工,结合铁路运行安全方面的具体实际,通过多种渠道和措施来提高铁路职工的安全意识,从对人的管理,对物的管理,时刻不忘安全第一的重要性,切实将安全意识贯穿到铁路职工的劳动工作的每一个环节,从而提高警惕,防患于未然。

第二,贯穿铁路安全运行中的安全常识教育。

对人的安全常识教育是关键,结合铁路行车安全实际要求,展开具体的安全心理教育活动,通过对与铁路安全生产相关的心理现象和特征进行总结,对职工开展针对性的心理健康素质教育,如如何调整个人利用与集体利益之间的心理冲突调解?如何调适家庭中的矛盾或变故对自身心态的影响?当自身出现某些心理倾向或缺陷问题时如何积极去面对和改善?如何从自身的工作实际出发,来树立健康的、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如何将影响心理安全的因素和行为动机进行分类,将人的心理保健和心理调适的方法进行宣传和实践,将安全的心理学知识应用到自身的工作实践中去等,都是心理安全常识教育的主体。

第三,开展安全心理策略性教育培训。

安全心理教育是一项长期的渐进的过程,必须结合具体的工作岗位,来开展相应的策略性教育培训。比如针对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如何进行研究和分析,不同性格类型的人会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在周一和周末两个时间段为什么是事故高峰期?如何对待在工作中的消极思想、侥幸心理?如何在工作中与同事处理好融洽的关系?如何调整工作中出现的不稳定心理情绪?如何从重大事故责任人的心理分析中对照自身的心理状态,吸取有益的借鉴和警醒自己?以上几点都是开展安全心理策略性教育中发人深思的问题。

三、铁路职工加强安全心理教育的具体方法

贯彻铁路职工安全心理教育方针政策,必须从岗位职责抓起,将劳动纪律和作业标准,以及自我监督和相互监督综合起来,以确保安全工作落实到铁路职工的具体行为中。为此,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推进安全心理教育工作。

第一,加强对铁路职工进行岗位适应性考察。

人的性格与其岗位之间的适应性是否和谐,对安全生产影响巨大。从铁路运输的各类工种进行划分,不同职位的岗位职责需要与之相适应的人,比如负责机务工作的职工,对安全隐患识别能力、判断能力上的要求就比较高,对于车务岗位的职工,对其机敏性要求较高等等。

第二,协调铁路职工实际需求,解除后顾之忧。

职工心理状态的平衡,对于行车安全关系重大,结合铁路职工的生活和工作特点,从职工工资、医疗服务、子女教育等方面,综合协调好其合理需求,解除职工工作中的后顾之忧。

第三,开展全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安全心理教育工作应该常抓不懈,利用各种契机,借助于情感沟通和心理疏导,强调操作规程的重要性,从预防做起,抓好职工的安全心理健康教育,避免消极情绪对工作的影响。

第四,注重心理咨询,建立职工心理档案。

心理健康是确保职工安全意识的基础和前提,心智正常对于保证行车安全非常重要,及时发现职工的心理成长问题,从心理咨询中改善自身心理健康,建立职工心理档案,增强对工作岗位的适应力,促进职工间的协作,提高职工的工作绩效。

四、建树良好的安全心理品质的途径

铁路职工安全心理品质的建树,不仅关系到铁路系统运行的安全,也对提升铁路系统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起。

第一,增强自身的心理耐挫性。

人的心理在面对危机或恐惧时,通常会采用一定的心理自卫,通过运用正向的、积极的心理防卫机制来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心理的耐挫性,以保持乐观向上的健康情绪。

第二,提高自身的责任意识。

树立责任意识,培养良好情操,热爱生命,热爱自己和家人,即使遇到失败和困难,也能够积极的驾驭自己的情感,以安全为本,践行自己的职责与使命。

第三,理性看待自我意识。

了解自己并接受自己,正确的看待自己的优缺点和能力,在与人相处中认识自己的品质,扬长避短放大自己的优点,提高自信和敬业精神,积极参加工作中的各类活动和比赛,从锻炼和实践中提升自身的技术才能和适应力。

第四,注重职业适应性训练。

对待岗位要求,要立足自身,从工作动机中增强信心和兴趣,调整心理状态,从平凡的工作发掘新意,使自己的工作更有价值和意义。

第五,培养人际交往能力。

社会作为关系的综合,每个人都必须从交往中来健全自身的人格,并从和谐的人际关系中来收获工作、生活的乐趣。从自我做起,学会宽容,正确面对同事,积极构筑热情、积极、团结的同事关系,学会接纳他人的意见,用乐观、积极、自信的态度来对待朋友、同事,处理好上下级关系,构建自己的好人缘。

第六,劳逸结合,保持平和的精神。

工作既需要我们的努力,也需要我们的放松,只有学会化解紧张的情绪,才能确保旺盛的工作精力。休息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工作,为此,培养自己的爱好,调适自己的生活空间,做到劳逸结合。

五、总结

篇4

从理论角度而言,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属于心理认知偏差,且若受到某些特殊诱因的影响,此类心理认知偏差定会引起个人行为失范或做出违背社会规范的行为。例如,2013年,复旦大学林森浩投毒事件便很大程度上由林森浩的心理问题及诱导因素所致。可见,若大学生的认知出现偏差,且未得到及时的纠正,定会严重影响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甚至引起系列不良的行为。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具体表现为:

(1)学生自身的心理因素,即某些学生的个人心理较为阴暗,一遇到事情便往坏处想,且生活及学习中也不善与人交往;某些学生性格孤僻且自闭,对待问题的心态较为消极,如此情况皆会引起心理健康问题。

(2)家庭环境因素,即某些单亲家庭、经济困难家庭或家暴家庭成长的学生心理负担往往较重,因此不愿与人交往或不愿让同学知晓自己的家庭状况。

(3)学校环境因素。知识教育过程,学校未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予以足够的关注或在处理与学生利益相关的事件时所采取的手段欠公平等皆会激发学生的过激行为,甚至导致严重的不良后果。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安全教育防范

本章节笔者试图从下列方面阐述如何加强对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安全教育防范:

(1)优化心理健康课程,同时配备相应的专业心理咨询教师。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程度直接关乎到学生对专业课程理论知识的学习效果,因此学校方务必要高度重视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如若大学生具有优异的专业成绩,但心里不健康,则定会给社会造成严重的危害。可见,学校方非常有必要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进行优化,同时配备相应的专业心理咨询教师,以提升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如此为大学生的心理安全教育防范提供条件。

(2)加强文化教育,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质。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多由大学阶段的目标不明确所致,因此大学教育过程,应注重对大学生的文化教育、个性培养及潜质开发。换而言之,我国大学教育对大学生潜质的开发尚待加强,具体从下列方面进行把握:1.传统的教育知识论仅把教育过程看作简单的传授知识的过程,如此直接忽略对人的智慧的开发及人的道德的培养。此外,应试教育仅把学生看作知识容器及纯粹客体,且获取的目标结果具有某种狭隘性,而非智慧的吸取过程。2.教育是人与人交往的过程,因此功利化与工具化价值的实现过程,教育的重点应为适应性教育,但同时也要兼顾到超越性教育。

(3)重视生命与心灵的教育,即强化当代大学生对生命的认识,使之了解生命的本质及勇敢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当今社会环境充斥着更多的压力及竞争,因此高校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应兼顾到对学生生命与心灵的教育,由此让当代大学生了解生命的价值及培养更强的自信心与责任感。

篇5

1、一揽子事故暴露出来的问题是:"违章、麻痹大意、责任心不强、技术匮乏",不树立牢固的安全意识,蛮干、只图省事、图快、存绕幸心理、怕麻烦,这就是事故发生的必然;

2、制度的缺失,管理的缺位。严不起来,落实不下去,执行力差,而且在检查中只报喜不报忧,平时对设备管理又不到位消缺又不及时,判断缺陷又不准确,日常巡检工作又不认真,致使存在不安全的因素而导致事故的发生;

3、危险源管理流于形式,有章不循,有规不遵,工作浮躁,作业人员现场操作中执行力度缺乏,危险点控制措施虚设;

4、认识有限,冶金行业人员流动量比较大,"三熟"执行不到位;

5、对所使用的新设备、设施、新技术了解不够透彻,个人的知识、技术存在很大的局限性;总之,事故的发生是由于种种局限性,导致了认识上的差异,给安全生产埋下了诸多隐患。

下一步工作开展计划:

1、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要建立健全以岗位责任制为重点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并逐级分解,具体到人,落实到生产过程中。加强安全生产的统一协调管理;

2、车间内部要建立健全内部安全检查制度、奖惩制度等,形成安全生产的有效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完善作业规程,并严格按规程进行现场作业,反对违章作业,加强现场检查,落实安全措施,及时整改设备及人员存在的隐患;

3、做好职工安全教育培训。切实加强新进厂员工、转岗员工、关键岗位和危险岗位人员的安全意识、安全常识和安全技能培训,提高企业负责人、管理人员的安全管理能力,认真组织应急救援方面的培训和演练,提高广大职工防范事故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