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道路建设的生态效益范文

道路建设的生态效益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6 08:27:31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道路建设的生态效益,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道路建设的生态效益

篇1

关键词:天津空港经济区生态格局生态效益

Abstract: this paper choose tianjin airport economic zone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nd carried out the ecological pattern evaluation and ecological benefit estimate two projects research. Through the research on the tianjin airport economic zone ecological pattern for a detailed evaluation system, and based on this, the ecological benefit estimation, for airport economic zone to virescence maintenance management to provide basic research, and for the same type of afforesting area maintenance management system provides useful advice.

Keywords: tianjin airport economic zone ecological pattern ecological benefits

中图分类号:S891+.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随着天津滨海新区的开发开放被纳入国家总体发展战略,以及天津市整体规划和长远发展的要求,天津空港经济区要建成生态宜居新城区,因而环境绿化的基础地位和支撑保障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国内外对盐碱地区的城市绿化评价研究已经成为热点和趋势,而生态格局评价和生态效益估算是绿化评价内容之一。本文在对天津空港经济区生态格局评价的基础上,对其生态效益进行了估算,旨在为空港经济区绿化养护管理提供基础研究,并为同类型区域的绿化系统养护管理提供有益的建议。

1 空港经济区景观生态格局评价

1.1 景观生态指标选取

通过定量分析景观格局的构成,把对景观的空间特征的研究分为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研究为景观单元:景观单元式是反映给定的各景观类型的数量、面积、形状及出现频率的统计类空间特征:包括斑块的面积比、数量比、分维度(形状)与斑块的频率等。第二个层面研究景观格局,反映各个景观单元之间空间构成关系的特征,研究内容包括斑块多样性、连通度与破碎度等方面指标。根据不同的研究内容,选取相应的指标,对现状景观格局进行分析评价。

1.1.1 选取反映景观单元层面的指标分别为

(1)斑块面积比:各类景观斑块的面积之比,反映了各类景观斑块在整个景观格局中的面积比重。一般来说,斑块内的物质、能力与按快面积大小呈正相关,但这种相关性并非呈线型分布。

(2)斑块个数比:各类景观斑块的个数之比,反映了各类景观斑块在整个景观格局中的数量之比。d=N/A

(3)斑块内缘比(S):是各类斑块周长与面积之比,S=P/A,它反映斑块的边界效应,通常情况下,内缘比越大,斑块与外界交流的界面就越大,与外界物质、能量沟通交流的程度就越高。

(4)最大斑块指数:显示最大斑块对单一类型或整个景观影响程度。

LPI=Max(a)/A 公式(1.1)

A是整个景观中的面积的总面积。

(5)斑块密度(破碎化指数):每平方公里的斑块数,PD=N/A,斑块密度可表征景观破碎化程度,密度小,表明景观较为完整,无明显的破碎化现象。斑块密度d是用于描述景观空隙度,在一定意义上解释景观破碎化程度。

1.1.2 选取反映景观布局层面的指标分别为

(1)Shannon景观多样性指数:是指景观元素或生态系统在结构、功能以及随时间变化的多样性,反映了景观的复杂性,当景观类型所占面积比例相等多的时候,多样性指数最大,各类景观类型比例差异增大时候,指数减小,若类型单一,指数为0。

H=-∑PilnPi公式(1.2)

Pi是斑块类型i在景观中出现的概率,(通常以其出现的面积比例来估算)

(2)景观优势度指数:表示一种或集中类型斑块在一个景观中的优势化程度,优势度越小,表明各种景观的地位相当,优势度越大,表明其中一种或几种景观类型占优势。

D=Hmax+H=lnN+∑PilnPi 公式(1.3)

(3)景观均匀度指数:描述景观中各组分的分配均匀程度,其值越大,表明景观各组分的分配越均匀。趋势接近1时,说明景观中没有明显的优势类型且各斑块类型在景观中均匀分布。

E=H/Hmax公式(1.4)

1.2 空港经济区内景观格局评价结果与分析

对比2001年和2005年的卫星照片,从景观的总体特征来分析,空港经济区的景观空间格局在建设活动的干扰下,形成了集中连片、斑块面积均匀、形状简单规则、有较强规律性的景观,改变了场地原有的农田自然特征,与周边土地利用形成鲜明对比,反映了人类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对城市景观及城市景观生态系统在空间分布上的决定作用。绿地与水体在斑块个数与面积上均较少,但内缘比相对较高,且有集中趋势,与外界物质能量交换较城市功能用地较多,对生态贡献价值较大。

(1)从斑块的数量和类型分析,在空港经济区的建设过程中,自然类型的农田、鱼塘等斑块快速向由道路系统分割的人工斑块转变,区域内斑块数量大量增加,破碎化程度提高,而且这种分割带有明显的强制性和不可逆性。自然斑块迅速向边缘集中和退缩,在边缘地区保留了自然斑块特征,与周围环境有一定连通。总体上,自然斑块数量和面积都很少,人工景观斑块占绝对优势。

(2)从景观多样性指数、优势度指数来看,景观多样性指数低,优势度大,人工景观占绝对优势。这会对整体的生物多样性造成重要影响。因此,空港经济区的建设是典型的城市化过程,道路系统成为区域规划和景观格局的引导性因素,景观格局和景观特征发生根本性变化,开发建设过程中缺乏对自然过程的尊重。

(3)为了减轻对生态环境的干扰,应对区域内敏感、重要的生态斑块和战略点加强保护,增加与外界的连通,保持连续的生态过程。如果在建设过程中缺乏对自然过程的尊重,中断了许多生态过程,导致城市景观与自然景观的衔接很差,将来会产生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因此,必须从建设初期开始统一规划区内绿地系统和自然保留地,形成覆盖全区域的兼有防护、连通、隔离、保证指标功能的绿地系统,调整人工斑块占绝对优势的景观格局,更多保留自然斑块特征。这是空港经济区建设以来面临的最大问题,也是区域发展遇到的根本问题。这些问题会对空港经济区的持续发展形成巨大的负面影响。因此,有必要针对其目前的景观生态格局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制定宏观调整和优化政策和措施。

2 空港经济区绿化的生态效益估算

城市园林绿化生态效益的定量评价,既是客观阐明绿化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中作用的具体指标,又是用以检验城市绿地质量而改进城市绿化的有效手段。由于国内外目前有关园林绿化生态效益的研究报道,大量均为对个体绿地(如几hm2林地或一片草地)的小气候效益的零散研究。将城市绿地视为一个整体,全面系统地进行大范围的城市绿化生态效益的研究还很少。

空港经济区虽处于建设初期,但快速的绿化建设对区域生态补偿、环境保护都产生了巨大的生态效益,借鉴同类研究的经验和数据,与空港经济区的实际相结合,进行绿地生态效益的初步估算,是绿化现状评价的重要内容,也是新尝试。

2.1 绿地生态效益估算

截止到2007年9月,空港经济区的养管绿地面积为121万m2,其中草坪面积达59.8万m2。落叶乔木为59134株,常绿乔木为3031株,灌木为61517株,草坪为598172m2。

表1 单株乔木、灌木和1m2草坪吸收二氧化碳和释放氧气量

表2 空港经济区绿地生态效益估算值

通过以上计算可以得到空港经济区现状的绿地生态效益:

每天吸收CO2为249吨,释放氧气为173.9吨,蒸腾水量为20474吨,蒸腾吸热为4.2×105亿j。需要说明的是:估算结果中,由于空港经济区目前仍处于建设初期,许多植物属于近期栽植,特别是落叶乔木的生长除部分毛白杨、悬铃木、馒头柳接近正常树冠以外,绝大多数落叶乔木树冠及叶面积小于定量测定的标准值,绿地生态效益估算值会高于实际值。

尽管这样,从以上的估算也可以看出,目前空港经济区的绿地系统已经发挥了相当重要的生态效益,而随着时间的延续和绿地养护工作的稳定开展,园林植物生长会越来越好,发挥的生态效益也会越来越大。

空港经济区目前有高尔夫球场和森林公园两个大型的绿地斑块,同时拥有沿环河西路的人工河道(自然度较高)生态廊道,这样的斑块和廊道对空港经济区的降温增湿以及滞尘等有很好的效果。据研究,当阳光辐射到树冠时,有20%-50%的热量反射到天空,还有35%被树冠吸收,在夏季乔、灌、草结构的绿地气温比非绿地低3-5℃,湿度可以增加10-20%,良好的绿地系统对改善小气候,提高环境舒适度具有重要作用。

2.2 绿地生态效益评价与分析

(1)空港经济区的数百万cm2绿地最为整体在区域内发挥生态功能,是对区域开发过程中生态补偿的有效措施,虽然生态功能计算的标准值需要调整相关系数,但建设期内绿地的滚动增加,又使得纳入效益估算的绿地面积远远低于实际面积,因此,空港经济区内绿地的生态效益只能是估算值,这是建设初期的典型特征。

(2)空港经济区内绿地除稳定发挥吸碳吐氧、降温增湿等功能外,在吸滞灰尘方面具有特殊的意义。由于道路、厂房、地下管线等大量基础设施施工,区内的二次扬尘经过道路绿化、河道绿化、块状绿地的阻隔和吸滞而大大降低,同时区内现有绿化对调节区域小气候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3)空港经济区内以道路绿化为主的绿地形式,也影响了总体生态功能的发挥。按照中国农业大学李树华教授等的研究结论[31]:当城市绿地面积为1-2hm2时,其具有一定的增湿效应,但降温效果不明显;当绿地面积为3hm2时,其降温增湿效果较明显;当绿地面积为5hm2时,其降温增湿效果极其明显;当绿地面积大于5hm2时,其降温增湿效果极其明显且恒定。因此,3hm2可以认为是城市园林绿地可以明显发挥温湿效益的最小面积。而空港经济区内大量绿地是沿道路的线形布局,缺少块状绿地,使得降温增湿效果大打折扣,这也是空港经济区绿地规划中遇到的一个根本问题。

(4)部分绿地生态效益明显。如森林公园采用大量栽植乔木的做法,短期内快速增加绿量,绿地内降温效果明显;区域边缘地区除保留自然河道外,还规划了较宽的绿化缓冲带,在综合利用雨水、防止河道水污染、降温增湿等方面有较好的效果;中心区域保留原来的高尔夫球场和大片水面,成为独具特色的中心生态核。中心大道绿地率达到60%,能有效阻滞道路污染,并缓解道路的热岛效应。

参考文献

[1]赵林森,高则睿,城市行道树经营成本效益数量化分析研究概述,西南林学院学报,2004,(3):62~67

[2]李铁军,李晓华,日本的植被变迁与绿化效果评价,水土保持科技情报,2003,(3):47~48

[3]徐小玉,张雪松,张萍等,武汉市道路绿化带植物景观评价研究,江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79~82

[4]刘滨谊,姜允芳,论中国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误区与对策,城市规划,2002,(2):76~80

[5]刘滨谊,姜允芳,中国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城市规划汇刊,2002,(2):27~29

[6]鲁敏,张月华,沈阳城市绿化植物综合评价分级选择,中国园林,2003,(7)

作者:郭生龙;

出生年:1978年;

性别:男;

籍贯:甘肃武威;

学位:风景园林硕士;

职称:园林工程师;

篇2

一、总体设想

(一)基本原则

本市郊区林业建设要坚持服从、服务于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走城乡一体、城郊联动发展之路;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协调统一,把林业建设同提升大都市形象、改善城市环境质量、调整农业结构有机结合起来;坚持以人为本,把林地建成人们休憩与娱乐的重要场所、动植物的保护地与栖息地。

(二)目标任务

本市郊区林业建设要符合上海自然地理条件和生态环境建设需求,遵循生态系统的原则,努力建设乔木、灌木、草本植物合理配置,林木树种丰富多彩,具有高度自适性和生物多样性的林业生态系统,基本形成“城在林中、林在城中、居在绿中”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生态环境。根据《上海市绿化系统规划》提出的目标,“十五”期间要以农业结构调整为契机,加快郊区林业建设,力争使上海森林覆盖率由2000年的9.4%,提高到2005年的20%左右;到2020年,力争森林覆盖率达到30%、绿化覆盖率达到35%。

“十五”期间,本市将大力推进生态公益林,大型片林,道路、河道两侧林带,以及生态保护区林地的建设。

二、建设机制

(一)加快生态公益林建设

“十五”期间生态公益林建设重点是:沿海防护林、黄浦江水源涵养林及工业区防护林。

生态公益林建设按照一次规划、分期实施的原则,实行政府引导、市场多元化投资建设。

(二)积极探索大型片林建设新模式“十五”期间大型片林建设的重点是:浦江、横沙、佘山、南汇、嘉定—宝山、崇明等六大片林。

结合上海农业结构调整,大型片林建设可采取三种投融资模式:

一是以林养林。鼓励农户和单位从事速生林、果林、苗木等经济林建设。政府给予资金扶持和实施统一订单等政策,加快经济林建设。

二是以房建林。经市林业主管部门批准,允许企业或个人在大型片林专项建设规划范围内的一定区域,进行低密度生态住宅开发建设,并通过项目赢利,保证林业建设、养护与管理的资金需求。

三是以项目促林。经市林业主管部门批准,允许企业或个人在大型片林专项建设规划范围内的一定区域,进行体育、休闲项目开发建设,并通过项目赢利,保证林业建设、养护与管理的资金需求。

(三)加大道路、河道两侧林带建设力度“十五”期间道路、河道两侧林带建设重点是:外环线外侧、郊区环线两侧和高速公路两侧,主要骨干河道两侧的林带,以及为城市通风的纵向林带。

道路、河道两侧林带的建设在划定绿线的基础上,与红线内的道路、蓝线内的河道一并纳入到建设招标范围,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建设和统一管理。

(四)加快城镇镇区林地建设

试点城镇镇区林业建设要纳入试点城镇土地一级开发市场,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招投标和统一建设。

三、政策措施

(一)明确林业建设投资主体

生态公益林建设,按市、区县分工,由市、区县政府负责实施,并广泛吸收其它社会资金参与建设。

大型片林建设,按照市场化运作模式,由区县政府或开发商负责实施。

经济林建设,由农户或单位负责实施,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的内容,政府给予适当补贴。

道路、河道两侧林带建设,按市、区县分工,由市、区县政府的道路、河道主管部门负责实施。

城镇镇区林业建设,由试点城镇建设开发单位负责实施。

(二)给予从事经济林建设的农户或单位资金扶持凡是在市绿化系统规划范围内开发经营速生林、果林、苗木等经营性林地的农户或单位,市财政给予平均每年每亩300元的补贴资金,连续扶持三年;区县财政相应提供扶持资金。

(三)建立土地开发的特许制度凡是在市绿化系统发展规划范围内从事大型片林建设,且经规划批准先行试点的,可适度进行低密度生态住宅等项目的开发建设。

试点建设的大型片林在完成林地建设总面积70%,并经市林业主管部门批准后,允许在大型片林建设范围内的一定区域进行低密度生态住宅开发,或体育、休闲等项目建设,项目建设应在大型片林总用地的30%范围内相对集中布局。市规划管理部门要做好大型片林内低密度生态住宅开发或体育、休闲等项目建设的规划审批工作,市土地主管部门要负责办理好建设用地的相关手续。

(四)鼓励采取土地流转办法保证林业建设用地根据市政府办公厅转发的《上海市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试点意见》(沪府办〔2001〕54号),凡在市绿化系统规划范围内从事林业建设的企业和个人,可采取土地流转办法,集中造林,每年向农民支付土地使用费,并优先吸纳造林土地上的农民为养、护林人员。

(五)建立土地储备制度

对大型片林规划建设将带来明显升值的土地,所在地区可采取多种方式进行土地储备,确保土地升值变现后为林业发展提供建设、养护与管理资金。土地储备可由政府建立土地储备机构来完成,也可由政府委托开发商进行,两者都必须保证土地升值后,变现资金能按照一定比例返还给政府,以统一安排用于林业开发建设、养护和管理。

(六)建立本市林业生态效益补偿基金根据《森林法》的有关规定,本市将通过财政拨款、市场化筹资等多种途径,建立林业生态效益补偿基金,专门用于林业建设、养护和管理。林业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的使用和管理工作由市农林部门负责。

(七)加快组织制订相关实施办法为了更好地落实林业建设的有关政策,市计划、农林、建设、规划、土地管理等部门要抓紧组织制订明确林业建设投资主体、实行经济林建设补贴、进行林业建设土地特许开发和建立林业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等相关实施办法。

(八)开展片林建设先行试点工作要重点抓好大型片林建设的启动工作,选择浦江、横沙两地进行大型片林开发建设的先行试点。市规划、农林、土地管理等部门要协助区、镇两级政府重点做好大型片林规划的国际招标和建设工作。

上海市发展计划委员会

篇3

项目名称:青岛市黄岛区元宝石山小流域治理

项目地点:辛安办事处元宝石流域治理

项目规模:总投资250万元

建设时间:2005年

项目承担单位:青岛开发区薛家岛苗圃

二、项目区概况

2005年度元宝石山小流域治理位于柳花泊办事处东洞门村的西部。项目区土地部分为丘岭地,土壤多为砂砾石,山岭地带土层较薄,山顶有一水库,面积为800平方米。项目区属暖温带半温润气候,四季特点明显,平均气温12.5°C,年活动积温4647.6°C,平均日照数2500小时,无霜期211天,农耕期283至293天,年平均降水量750mm左右,其中夏季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60%,而春季较为干旱。由于夏季降雨集中,容易造成水土流失。

三、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一是该区域是青岛市黄岛区生态农业规划区,同时项目区又是重要的观光旅游区,项目区内治理水平直接关系到提高小区的整体水平,目前项目区内恶劣的地质条件,严重影响了生态环境,因此,只有加大小流域治理力度,最大限度地改善生态环境,才能对全市及黄岛区农业生产起到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二是项目区内地形条件较差,若遇雨季,山顶水库的水冲刷而下,带走泥土,使原本贫脊的山地更加恶化,给山下的村民及农田带来损失,影响了区域内人民群众生活的进一步提高。只有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极大地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和生产条件,合理的进行治理,发挥整体效益,才是改善全区环境的有效途径。

三是通过小流域治理项目的实施,可以推动农业园区建设,辐射带动全区高效观光农业的快速发展,从而有效地提高农业生产结构调整步伐。

四、项目建设可行性

一是办事处及各村对小流域治理非常重视,要求迫切,为该项目的实施奠定了非常坚实的组织基础和群众基础。

二是项目实施后,可以蓄水保土,绿化美化环境,极大地改善生产条件和生活环境,其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十分突出。

综上所述,此项目的实施是可行的。

五、项目建设规模及内容

2005年计划总投资200万元,主要是进一步完善治理区域内的道路、护坡、水渠、截流蓄水,进行水土保护的营造,通过流域治理,改善农业生产环境状况,促进经济发展,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统一,使生态观光园项目达到高效、示范、带动、辐射的效果,项目具体建设措施如下:

(一)工程措施

1、修建拦水坝一处,

2、修筑1000米生产便道1条,硬化砼路面。

3、修彻排水沟1000米,

4、灌溉渠1000米

5、砌石护坡500米,开挖运送土石方20000立方

6、平整部分土地用于育苗造林。

7、地下管网的铺设

(二)林业措施

在的山体上栽树造林70亩,栽植雪松、黑松、果树、茶树等苗木20万株,改善生态环境,提高森林覆盖率,增强水土保持能力。

六、投资概算及资金筹集

(一)投资概算

依据有关部门核定的水利工程造价及所用物资当前的市场价格,结合项目区实际开发内容,总投资250万元。其中:工程措施投资额190万元,林业措施投资60万元。

1、水利工程措施投资

(1)新建拦水坝一处投资45万元

(2)新建生产道路一条,铺设砼路面5000平方米,投资60万元

(3)修彻排水沟1000米,投资5万元

(4)灌溉渠1000米,投资10万元

(5)砌石护坡及运送土石方,投资40万元

(6)平整育苗护坡梯田50亩,投资15万元

(7)地下管网铺设,投资5万

(8)修拦水坝一处,投资10万元

2、林业项目投资

苗木投资60万元

(二)资金筹集

整个项目共需投资250万元,申请青岛市立项扶持100万元,自筹150万元。

七、效益分析

该项目建成后,可以初步在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上取得以下成效:

1、生态效益显著,大大改善当地生态环境,有效地防止水土流失,保护耕地,同时道路的硬化、绿化,美化了项目区的生态环境,实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目标。

2、社会效益显著:一是项目的水利建设和道路建设,可大大缓解项目区内水资源供求矛盾,调节水源的分布平衡,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方便农民生产生活。二是能发挥项目区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全区的小流域治理,三是通过流域治理,保护生态环境,改善投资环境。

3、经济效益可观:该项目建成后,可改善山上山下的灌溉现状,还可推动农业观光园的建设,极大的增加农民的收入,使项目区内出现“山青、水秀、粮丰、林茂、民富”一派欣肷向荣的景象。

篇4

关键词:林业 可持续发展 途径 策略

一、充分利用高新科技,依靠科技发展生态林业

建设生态林业,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根本的策略是科技的发展,因为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包括经济的发展和对资源与环境的再发展能力的保护。那么既要发展经济又要保证资源与环境的发展力,最有效的解决办法就是依靠科技来发展经济,改变传统的以环境和自然资源为代价的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

1、建立林业科技创新体制,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核心、以效益为目的的林业科技创新体系,以促进林业生产力提高;有人提出了"数字林业"的概念,即利用现代信息科技手段,推动林业经营和管理的精确化、科学化,加快实现林业的现代化。

2、深化林业科技体制改革,坚持科研成果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指导林业的发展,从根本上解决科研与生产建设脱节的问题。要鼓励科技人员通过技术承包、技术转让、技术服务、联合开发、创办经济实体等形式,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

3、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一要加强森林生态系统的研究,开展森林生态系统的监测;二要抓好良种壮苗和树种结构调整,充分利用先进的技术,提高良种苗培育水平;三要研究高新技术改造传统的木材加工、制造、利用技术,尽快提升木材工业总体技术水平,增加木材和林产品的经济价值,增强市场竞争力。

二、优化林业经济结构,优化林业产业链

调整优化林业经济结构,促进林业产业的发展,是建设生态林业,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物质保证。在第一产业方面,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推进短周期工业原料林和其他原料林、速生丰产林、竹林和名特优新经济林建设;在第二产业方面,要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促进以低层次原料加工向高层次综合精深加工转变的步伐;在第三产业方面,要加大森林旅游业、花卉业的发展。要采取"以二促一带三"的策略,调整生产力布局,淘汰落后产业,改造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产业,推动产业重组,解决林业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调整林产工业产品结构,大力发展精深加工、发展优势产品,努力开拓木材林产品的新用途,延伸产业链,增加附加值,解决林产品结构不合理和产品缺乏竞争力的问题。

三、注重效益综合评价,实现林业最佳发展

1、林业的生态效益

林业的生态效益是指林业的发展所带来的生态方面的正面影响。人们普遍认识到,森林兼具有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等三种效益,其生态效益价值远远大于其经济价值。林业的发展可以带来三种效益,在这三种效益中,经济效益往往最先受到关注,但我们可以看到,在目前的情况下,生态价值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而林业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有着密切的联系,林业的生态效益可以创造经济效益。

2、林业的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

林业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二者之间具有互相依存、互相矛盾、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的关系。在忽视生态环境而过度追求经济增长时期,尽管当期的经济增长速度相当快,但后期的经济发展却受到了生态环境被严重破坏而增长环境恶化的巨大报复,使得经济发展停滞不前或萎缩。在既重视经济效益又注重生态效益的时期,不仅当期的经济快速发展,而且后期的经济增长也能保持着良好的增长势头。当然,我们应注意,对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注重,并非消极的注重,而是积极的注重。如果采取消极的注重,即单纯注重生态环境而放弃必要的经济增长,那么,终究会因没有必要的经济增长而导致经济效益滑坡,缺乏强有力的经济实力支撑会使得生态环境保护失去现实意义或物质基础。有学者提出"生态效益经济"的概念,它充分反映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

四、努力实现"三个转变",推进林业健康发展

积极推进由采伐天然林为主向采伐人工林为主的转变,由毁林开荒向退耕还林的转变,由无偿使用森林生态效益向有偿使用森林生态效益的转变,由部门办林业向全社会办林业的转变。这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促进生态林业建设,走可持续发道路的必然要求。

1、木材生产向生态建设转型,就要对林业的定性定位和指导思想进行重大调整,实现林业认识上的巨大飞跃,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只有实现由以木材生产为主向生态建设为主的根本性转变,确立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可持续发展道路,才能与时俱进,充分认识新时期林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明确政府和市场在林业建设上不同的责任和义务,真正建立起以政府投入为主的财政支持体系,形成适应新时期林业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新型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发展模式采伐天然林为主向以采伐人工林为主的转变,就是要在尽量满足社会对木材需求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发挥森林的生态、社会效益。天然林在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持生态平衡等方面,具有人工林所无法比拟的重要作用,是无可替代的可再生资源。

2、毁林开荒向退耕还林的转变,就是要优化国土利用结构,治理水土流失,保障国土生态安全。我国已经作出了以粮食换生态,实施退耕还林工程的重大决策,这是一个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实施退耕还林,恢复以森林为主体的植被,从长远看,是治理水土流失和土地沙漠化的根本措施;从近期看,又是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拉动内需,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这项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工序复杂、群众参与度高的林业生态建设工程,必将开创从生态安全出发,合理调整国土利用结构的新纪元。

3、无偿使用森林生态效益向有偿使用森林生态效益的转变,就是要建立起新时期林业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有偿使用森林生态效益,是林业发展机制的重大创新。它使森林经营者提供的生态价值得到了社会承认和回报,有利于调动各种参与主体造林护林的积极性,解决林业发展的动力问题,同时也使森林生态效益进入更大范围的市场进行交易成为可能。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市政道路;景观绿化;施工措施

加强市政道路景观绿化建设,是实现对植物种植的艺术安排,使绿化植物能够尽可能发挥绿化和美化作用。绿化施工单位必须要掌握设计图纸的具体内容,按照要求进行施工,为市政道路绿化工程提供质量保证。在设计上,更应该将道路实际条件和绿化施工有效措施统筹在一起,确保市政道路和景观绿化共同发展。

一、市政道路景观绿化的含义及施工原则

(一)市政道路景观绿化的含义

实现市政道路景观绿化建设,不仅改善了城市的整体氛围,还为居民出行创造了良好的环境。绿化工程在美观市政道路、改善城市环境、调节城市生态上都占据着重要作用,在市政道路景观绿化工程的构建中,通过对人行道、车行道以及居民区等区域的合理规划,有效减少了车辆产生的大气污染和噪声污染,保障了人们的出行安全,使道路空气质量得以提升,使城市环境得以改善。同时,市政道路景观绿化工程能够有效降低城市热岛效应存在的危害,提升了城市的绿化程度,使城市更富品质和观感,体现了城市应有的美感,保障了城市的顺利建设和发展。

(二)市政道路景观绿化的施工原则

1、生态原则

施工人员需要结合自然条件,根据生态设计理念,采用生态原来实现对市政道路绿化景观的设计,能够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改善了城市环境,同时还有助于提升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市政道路景观绿化施工在坚持生态原则时,能够使城市绿化效果更加美好,将市政道路打造成景观优美、生态良好的绿色长廊。

2、安全服务原则

根据视线合理设计中央分隔带绿化景观,可采用防眩光设计,对景观使用目的及指导方向进行充分考虑。对于道路交叉口,还需要对车辆行驶安全问题进行考虑,绿化植物高度要在1m以下,以免驾驶员视线受到影响,确保交通安全。

二、市政道路景观绿化施工注意事项

(一)施工队伍的选取

近年来,市政道路景观绿化施工队伍逐渐增加,需要对施工队伍进行统一的资质认证,确保绿化施工队伍具备专业的施工水平、可靠的技术力量,为市政道路景观绿化建设提供保障。对于取得资质的绿化施工队伍,需要制定完备的施工质量标准和法律法规等相关制度,建立严格的监管体系,确保施工质量最优化。

(二)施工前场地清理

市政道路绿化施工现场难免存在前期建设残留的垃圾,甚至还可能存在市民堆积的生活垃圾,严重影响了绿化植物的正常生长,造成绿化土壤污染。大多数施工队伍采用回填土的方式,但回填土质量对于植物生长具有很大的影响,需要对回填土壤进行改良,在进行pH检测后对土壤酸碱度进行改良,确保土壤质量科学合理,适宜绿化植物生长。同时,还可以在土壤中掺杂粘砂、有机肥料等,确保土壤质量优良,保证市政景观绿化施工能够取得应有的效果。

(三)绿化植物营养和透气问题

市政道路绿化植物中,新老植物根系分布存在差异。营养的吸收程度不一,导致新栽绿化植物难以成活。对此,铺装材料可采用嵌入式渗水材料,在覆盖道路地板时,适当增加树池面积。在树池下方道路修建一定高度的隔离墙,采用铸铁栏杆制作墙面,在保障绿化美观的同时有效避免了行人践踏。

(四)苗木培育和新品种引进问题

在市政道路绿化建设中苗木选取至关重要,以往适用于市政道路绿化的苗木品种较少,大多数苗木规格过大影响了绿化建设的整体性。而同一品种的苗木会由于树龄、苗圃不同而表现出不一样的特征,会对市政道路景观绿化质量造成严重的影响。市政绿化部门在加强苗木培育的同时还可以组织相关调研人员开发或引进新品种,确保新品种能够适应全新环境,确保市政道路绿化植物多样性。

三、市政道路景观绿化施工发展措施

(一)丰富绿化植物种类

丰富市政道路景观绿化植物品种,根据景观植物季节性变化,选取合适的主要绿化植物,再与其他品种绿化植物进行搭配,确保每条市政道路在景观绿化上都富含鲜明的特色。多样化的绿化景观提升了市政道路的景观层次,增添了城市的美感。对于某些观赏价值较高、适应能力较强的绿化植物,可增加市政道路景观绿化区域,增加种植量,提升了城市绿化覆盖率。

(二)加强绿化植物相关研究

适当增加乔木、灌木、草本花卉等园林植物在市政道路景观绿化施工中的比重,在提升绿化景观层次感的同时还保障了绿化植物群落的生态稳定,促进了市政道路绿化景观中的生态多样性。市政绿化部门组织相关人员,加强对绿化植物的研究,实现市政道路景观绿化中乔木、灌木、草本花卉各层生态群落的完美结合,提升绿化空间,增添绿化美感,最大限度发挥市政道路景观绿化的生态效益。

(三)提高人们绿色环保意识

市民作为城市的重要成员,应当具一定的绿色环保意识,加强对城市绿色化建设的重视程度,提升市政道路绿化植物保护力度。保护环境是每个人应尽的职责, 在市政道路景观绿色建设中,市民应当注重自己的一举一动,提升自身环保意识,严禁损坏绿化植物。同时,市政绿化部门还需要做好宣传工作,将道路景观绿化统筹到城市建设和发展中,建立完善的发展规划,保障市政道路景观绿化施工顺利进行。

结束语

市政道路景观绿化水平会对城市形象和自然生态质量造成直接影响,施工部门要坚持科学合理的发展观念,对施工方式进行不断创新,制定更高水准的施工方案,确保市政道路景观绿化施工能够满足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生态效益等多方面需求。市政道路景观绿化需要满足现代人们的审美要求,同时还需要达到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效果,塑造更加美好的城市形象,保障城市和绿化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 赖素梅.市政道路景观绿化施工探讨[J].建材与装饰,2015,(34):160-160.

[2] 项东.浅谈市政道路景观绿化施工[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5,(10):1751-1751.

[3] 李秀花.市政道路景观绿化施工[J].现代园艺,2015,(10):187-187.

篇6

关键词:校园绿化;多维养护;地域特色;生态效益

中图分类号:S7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8—0187—2

0 引言

绿化景观建设是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风貌和人文精神的外在体现,是生物学,景观学和社会学等诸多学科的有机结合。正确的把握绿化景观的建设可以促进校园的文化氛围和人文气息,可以积极推动校园的建设,校园绿化建设应遵循“以人为本,因地制宜”的科学发展观,对待不同学校应以实际特点进行分析与探讨。本文拟对校园绿化景观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对此进行相应的探讨,给出合理化建议。

1 校园绿地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学校园区是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校园绿地是被使用频率较高的绿地,是城市绿地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1]。但校区内有大量的管线、较多的设施,绿地时常被分割的很零碎,给造景、种植和养护作业增加了难度。校园绿地经常会为了某种功能要求而进行改造。这种频繁的变动难有大树长成。因此,规划阶段就应该周全考虑今后使用功能,并留有变动的余地。特别要注意合理地组织道路系统,使种植与道路系统协调。同时,在设计道路系统时应充分考虑人们日常行走的习惯,不要过于拘谨,使人们为寻求方便而“开辟新道路”,使美好的绿地遭到严重的损坏。

2 校园绿地的分类

2.1 校园绿地中的广场绿地

校园中的广场绿地通常集中在校园入口处或者大型教学楼前,有统领校园绿地全局的作用,其形式多种多样。如农大主楼前的广场绿地属于较密闭的绿地系统,其中富含大量的乔灌木及地被植物,又在楼前设置花坛、树池。使其形成一个小的生态群落,并与道路系统紧密结合,产生良好的生态效益,将绿色的信息延道路发散出去。而农大教学楼前广场绿地则属于开放式的绿地,十字形道路将广场分成四个大小相等的区域,采取了对称式的绿化布局,乔灌木较少,而多以草本植物见长,使得教学楼前一片生机盎然。但广场采用光滑的大理石做铺装值得商榷,明朝造园家计成认为“各式方圆,随宜铺砌”。既方圆的式样各有不同,须适宜环境铺砌[2]。光滑的大理石在雨雪过后较为湿滑,使行走不便,应根据北方的气候及环境条件选择适宜的铺装,避免造成负面影响而使绿地的价值降低。

2.2 校园绿地中的道路绿地

道路是一个城市的走廊和橱窗,是人们认识城市的主要视觉和感觉场所[3]。与之相结合的道路绿地在任何地方都是绿化的重点,同时也是养护的难点。好的道路系统绿地可以减低街道两边的空气污染、太阳辐射、减低噪音并起到保护行人的作用[4]。但是道路绿地通常与城市中的各种管线处于一个地段而难以养护,甚至出现牺牲道路绿地为城市管线让路的情况。校园中的道路绿地应尽量避免这种现象,如农大北门通向二食堂的道路绿地就十分成功,利用地形的变化组织了高低错落的植物搭配,乔灌木使用合理,并与图书馆前的小型广场紧密结合达到了良好的生态效益。又如农大实验楼与各寝室楼之间的道路系统,丰富的道路依据地势延伸至各个寝室楼中,道路周围绿化面积大、树种多,给人以良好的行走感觉。并且在其中包含着大量的野生地被植物,产生了郊野的情趣。这时的养护工作应该是保留优良的野生地被植物,而消灭诸多恶性杂草。大树移植问题值得注意,该道路绿地系统在建设之初共移栽三棵大型松树,目前仅有一棵存活且长势不良,这为养护管理带来诸多不便,并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因此,在校园绿化中对大树的移栽一定要谨慎行之。另外,在进行有边坡的道路绿化时,应根据目标植物群落与边坡坡比、边坡周围的植物现状和其动态发展规划来确定[5]。

2.3 校园绿地中的办公楼周边绿地

办公楼周边绿地通常是与道路绿地紧密衔接,有时也和广场绿地一脉延伸。因而在树种选择时应以色彩庄重、防噪音、抗污染强的树种为主,且不应该遮挡室内的采光。同时也可是在楼门前设置花坛及铺设草坪。花坛的布置应根据季节的变化种植不同的花卉,这在养护方面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花卉品种的选择应根据当地的气候、环境条件等诸多因素。尽量使工作者不会产生疲劳感,有愉快的精神状态为宜。养护管理方面主要注意枯枝落叶的及时清理及病虫害的防治,以免对人们的健康产生危害。

2.4 校园绿地中的寝室楼周边绿地

学生居住的寝室楼周边是容易被忽视的绿化区域,取而代之的是晾衣场等功能性设施,这几乎成为校园绿化的一大误区。作为学生休息的环境应该有着更高的要求。本着寝室楼区旨在以人为本,改善生态环境的初衷,遵循植物造景的原则,因地制宜地设计出不同景观效果的人工植物群落。在此基础上,配置必要的功能性活动设施。那么寝室楼区的园林化、生态化目标就可顺利实现。具有地方性的校区居住环境也由此指日可待[6]。同时,种植的方式也要考虑到养护作业的方便与低成本[7]。

2.5 校园绿地中的运动场周边绿地

一说到运动,人们自然就会联想到健康。而完整的健康概念,应是人们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三方面的良好和完满状态[8]。学校中的运动场为师生提供了维护健康的场所。要使运动场真正发挥出健康的效益,其周边的绿化必不可少。在种植上,特别注意那些妨碍人们进行运动的植物,不宜栽植易引起过敏症状和种子飞扬的树种,如产絮的杨树、柳树等;不要种植有毒、有刺的花木,如刺槐等;不种植易生病虫害树种,以及有促癌作用的树种,如油桐等[9]。应大量种植抗风沙的树种,如家榆等;以及能够滞纳灰尘和吸收有毒有害气体的树种,如油松等。做到乔灌木高低错落的层次搭配。规划与养护时,既讲究运动的功效,又要追求健康运动空间景观简洁而美观的艺术效果,并与校园其他绿地结合,发挥最大生态效益。

2.6 校园绿地中的水生植物区及周边绿地

如果校园中有较大型水域,则水生植物就不能不考虑了。凡是生长在水中或湿土壤中的植物通称为水生植物,包括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10]。与之相连的周边绿地中的地被植物和乔灌木则可以和水生植物区域组成局部的植物群落。农大就有三块较大的水域,如果能够加强投入和养护,则在收到良好生态效益的基础上,又为校园风景园林的建设开辟新道路。

对于校园中不同的地段,其绿化要求也不尽相同,因此需要引进“多维养护”的理念,并加以应用。

3 校园绿化的“多维养护”理念

绿化的多维理念即指时间对绿化空间所起的作用。它要把过去和将来联系起来,不仅以三维空间为基础,而且考虑到随时间的进程,绿化发生的改变[11]。从建设阶段开始,时间因子就对设计效果产生影响,树木就处于变化状态中。校园的居住环境和人们的生活习惯,希望绿地消长有序,保持园林恬静的氛围及树木整洁与合宜尺度。若任其生长,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

4 建立校园绿化长效管理机制的几点建议

4.1 明确管理定义,把握管理要点

校园绿化绿化管理涉及面广、量大。管理人员既要通晓专业知识,又要具备业务监督和指导能力;既要保证绿化生长良好,又要善于做校园人员工作,取得师生对绿化的支持,才能落实工作目标,取得管理主动权。绿地的养护工作,无论范围或程度,均与管理有区别。再借用英国风景园林师学会的定义:“绿化养护工作应负责有关土地、植被和硬质景观的日常管理,按规定的方式和要求,使其得到合理的配置和维护,并能持续地发展其效益[11]。目前的养护,可分为初级养护和专业养护两部分。专业养护,应委托专业队伍完成。事实证明,一支有连续性,掌握高技术、高级能的专业队伍,其养护管理才能得到可靠保证[12]。而初级养护则由普通工人补充完成。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既可以保证养护的质量,又可以降低成本。在养护中定植的苗木应该根据生长情况及时进行调整抽稀。调整抽稀就是扩大乔灌木间距,提供继续生长必需的地上和地下空间。要充分利用原有树木,它的美化效果,是经过多年的自然发展而成的,将对绿地景观的形成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是任何新栽植树木都无法比拟的。

4.2 完善绿地养护管理制度

管理部门要各司其职,各尽其责任,充分加强监督、指导的职能作用,坚决杜绝以评比来代替管理单一模式。应当实施行之有效的长效管理机制,这才有助于绿化总体水平的提高,建议应尽早设立养护的奖励制度。这样可以有效地使用资金,把绿化养护工作做到实处,而且有利于树立典范,提高专业队伍的积极性,鼓励养护中的高技术含量作业,扎扎实实地做好绿地养护工作。

4.3 应用多种植物材料,突出地域特色

校园的绿化经过几十年的实施、总结、应用筛选形成了适应的乔灌草配套的基调品种,特别是推广应用了一些适合北方气候特点的植物品种,如:樟子松、油松、暴马丁香、垂榆、核桃楸等,这些植物体量适宜,生态效益好,具备自我维护的功能。校园还保存了丰富的花灌木,如:锦带花、红瑞木、连翘、榆叶梅等。然而,随着校园绿化的迅速发展,这些品种被反复使用,绿地给人以雷同感。因此应继续扩大植物应用品种,建议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一是提倡自然地被。要做到“黄土不见天”,地被和草坪很重要。但单一品种的地被,特别是草坪,养护工作量大,费用高。所以在大规模校园绿地的林缘内、林下和非主要道路两侧绿地中,应提倡自然地被,即以铺设的草坪生长高度为标准,允许多品种共存,以降低养护成本。这也是实现低维护、经济和自我维持的途径之一[13]。

二是突出地域特色。校园绿地特色与社会生活和历史环境息息相关,它蕴涵着人及社会的内在素质,反映了人类文明的历史积淀[14]。因此,校园绿地系统应该融合其所特有的自然地理结构、地貌特征、地带性植物及其构成的生态系统与历史、文化的凝聚,共同构成校园绿化的特色。它所反映的内容,是一个学校特有的文化资源。加强突出校园绿化的地域特色是我们实践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5 结语

校园绿化养护管理是校园绿化长远发展的必要手段,在校园绿化中的重要作用勿容置疑,同时,校园绿化在城市整体绿化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也应该引起全社会的关注。校园绿化中运用植物多样性和突出地域特色对建设生态校园有重要意义,具有很大的推广价值,值得进一步探索和实践。

参考文献

[1] 杨增光.(日)高原荣重著.阎德潘译.城市绿地规划[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3.

[2] 刘乾先译注,园林说[M] .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8.

[3] 梁永基,王莲清.道路广场园林绿地设计[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

[4]?杨赉丽.城市园林绿地规划[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5.

[5]?(日)山寺喜成,等著.罗晶,等译.恢复自然环境绿化工程概论—坡面绿化设计基础与模式设计[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6] 徐德嘉.浅谈居住区的园林化问题[J].中国园林,2003,

(3):56.

[7] 江石萍,彭易兰.居住区绿化养护管理研究[J].中国园林,2003(3):29.

[8] 李心天.医学心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

[9] 孟祥彬,于滨.园林中的健康空间—城市健康运动公园[J].中国园林,2003,(12):50.

[10] Michael P. Masser, Water Garden, Southern Regional Aquaculture Center Publication No.435,March 1999.

[11] (英)Brian Clouston著,陈自新,许慈安译.风景园林植物配置[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12] (德)A?Bernatzky著,陈自新,许慈安译.树木生态与养护[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7.

[13] 况平,关于城市草坪建设的思考[J].中国园林,1998,(1):22.

[14] 沈益人.城市特色与城市意象[J].城市问题,2004,(3):8

篇7

我国的生态环境不容乐观,我们的优质土地太珍贵了!城市化的迅速发展占用了大量的优质农田,如何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尽量兼顾生物生态效益,以实现整个国土生态的良性循环,是值得我们重视的大问题。本文通过具体实例分析提高城市绿化的生物生态效益的生态措施,并期通过对这些简单而常见的实例的分析唤醒人们对城市生态的关注。

一、实例及分析

实例一、植物种类的选择与生物生态效益

由图1a可以看出,道路改造中保留了原来的毛白杨和法桐,部分地段加栽油松和灌木,形成以乔木为主的乔灌结合绿化带,景观和生态效益较高。而反观人工栽植的草被,植物种类单一,路面覆盖度很小。不能有效地消除“热岛效应”和“冷到效应”,其它生物生态效益和景观效果也较差。

实例二、栽植方式与生物生态效益

由图2可以看出,如果改变栽植设计――路边一列绿化乔木与路灯杆成一线栽植(能改变单一梧桐为多种适宜乔木更好)。用耐荫的灌木类植物或多年生草本作“林下”绿篱,这样硬化地面减少。地下水文条件也能得到一定的改进。并且减少了对另一侧植物的影响,步行道也变宽,路面树冠覆盖加快,植物多样性和生物生态效益提高。

实例三、自然生长与人工强度修剪的生物生态效益

由图3a可以看出,两楼中间的法国梧桐(70年代栽种)不用修剪任其生长,最径70-80cm,高达20m,生态效益和生物量兼得。而反观图3b同一楼体前面的法国梧桐(70年代栽种),由于人工的反复修剪,生态效益和生物量与图3a向差巨大,并且可利用部分差异更大。城市林业必将成为我国整体植被良性恢复的有效解决放案的一部分实例。四、自然草坪和人工草坪的生物生态效益

足下之美与野草之美,足下之美回到平常,野草之美回到土地。由图4a可以看出,自然生长的禾本科野草,具有很强的市应能力,并且为各种节肢动物、软体动物提供栖息场所和食物,进而为鸟类提供食物链,也可以作为家畜的优质青储饲料,生物生态效益高,而反观图4b人工栽植的草被,适应力差,生态链功能很差,生物生态效益较差。因此,城市的绿化空间如需用草本植物绿化,应以乡土适生草被为佳。

二、城市绿化的生物生态效益提高的措施

篇8

关键词:城市森林;存在问题;对策

“城市森林”的概念最早由美国人于1962年提出。1994年,中国林学会城市林业专业委员会明确提出发展“城市森林”的重要性。城市林业已是现代化城市生态系统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以城市森林为主体构建城市森林生态网络体系,是提高城市生态系统稳定性、创建生态文明的重要措施之一[1]。笔者从秦皇岛城市森林建设现状、存在问题等入手,探讨森林建设的对策,以期对城市森林建设提供参考。

1 秦皇岛城市森林建设现状

围绕创建森林城市、生态城市,以建设实力、魅力、活力秦皇岛为目标,以人为本,突出主色调,加大绿量,提高品位,融文化于生态之中,融绿化于旅游之内,加速特色森林城市的建设步伐,秦皇岛市先后实施了大汤河绿化、海滨森林绿化整治、街头游园绿地改造等绿化工程。目前,秦皇岛有林地面积32.73万hm2,森林覆盖率41.98%;秦皇岛城区有园林绿地3908.38hm2,绿化覆盖率50%,绿地率47%,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 21.4m2[2]。

2 秦皇岛城市森林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秦皇岛市的城市森林建设取得长足的进步,但在总体建设方面还存在4个方面的突出问题。

2.1 已有森林层次结构简单,近自然化程度不高

如:海滨森林公园树种主要以刺槐、毛白杨、山海关杨为主,下层林木缺失,层次单一,林种结构改造的力度不够,森林稳定性差。

2.2 市区多数公园绿地面积较小

植物种类较少,灌木比例较小,多为乔草型或以草坪为主的绿地,生态效益不明显,绿化景观效果单调。

2.3 城市森林韵味不足,立体绿化率低

大型绿地组团、绿色廊道网格化格局尚未形成。现有绿地系统结构破碎分散,连接居民社区的小街小巷绿化还不完备,不能形成辐射全市的绿色道路网络;居民区绿化质量不高,多数旧居民区绿化率低,而新建居民区中,灌木丛和草丛所占比例大,乔木树少,未形成林化,生态效益及感官舒适度不高。

2.4 城市绿化缺乏地方特色

城市绿化缺乏滨海文化设计理念,多街一树,没能充分利用特有的文化优势突出体现城市文化底蕴。

3 秦皇岛城市森林建设对策

3.1 运用自然林业经营理念构建秦皇岛城市森林体系

目前秦皇岛市城市森林系统稳定性差,生态效益低,建议借鉴近自然的思想,通过近自然的设计和管护,创建富有活力的高效城市森林。现有林朝着混交、异龄、复层、季相色彩的方向发展[3],根据气候带植被类型区的特点,有目的地选择优良乡土阔叶乔木树种作为建群种,因地制宜地配置其它乔、灌、草和藤本植物种类,达到种群间的相互协调,把生态效益与景观效果结合起来,形成近自然式的森林结构[4]。市区绿地追求简约自然,摒弃人工痕迹过重的绿化设计模式,少设计大色块组合,结合自然与人工设计,部分绿地可采用封闭管理,逐渐培养当地植物生态系统,加大彩叶乔木量,丰富冬季树木的色彩,适当引入野生花卉、观赏草,降低管护费用。

3.2 整合林网、水网、路网,建成林水路一体化的城市森林格局

3.2.1 建立基于河流水系的生态网络[5]。可从市民生存空间和自然过程的整体性和连续性出发,依托市区汤河、石河、沙河、戴河、洋河、滦河等水系形成向外辐射的生态廊道,连接城市周围林带、绿地景观斑块,在河流与道路绿带或河流交汇处,扩大原有绿地面积或新增绿地,构成一个拥有林、水的城市森林网络体系。

3.2.2 建立基于城市道路的生态网络。加强城市道路林荫系统的建设,保障街景小区和道路林地等地带的连接,加快小街地段的绿化步伐。以贯通性道路绿化廊道为生态连接,将街心公园、宅区公园等与城郊森林有机结合,使城市森林中各地共用的绿地建成一个互相联系、互相补充、互相呼应的森林生态系统。

3.3 提倡多元空间绿化,增加城市绿量

为增加秦皇岛城市绿量,展现城市风貌、提升城市品质,建议大力拓展城市绿化空间。以空间换绿地,从平面向立体延伸,是建设森林秦皇岛的深度拓展。以小区、重点街路绿化为基础,结合重点工程项目和生态区建设、住宅小区开发建设和旧城区建设改造,点线面多元绿化,全方位开展森林城市建设。在中心城区,控制建筑密度,预留绿地空间;增加原有绿地面积,建成开放式绿地,拓展公共绿地功能;花卉布置深入社区,在居住区设立藤架、花溪、凉棚等景观元素[2],推广垂直绿化、屋顶绿化和阳台绿化,多采用藤本植物和各式花卉进行墙面、阳台的绿化、彩化,丰富城市空间景观, 形成平面绿化与立体绿化互促并进的格调,全方位提高城市森林绿地率。

3.4 挖掘文化内涵,突出滨海森林城市特色

城市森林是保持和塑造城市风情文脉和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森林建设与文化内涵应紧密结合,在提升秦皇岛城市绿化建设水平中,必须转变观念,放宽思路,吸取传统园林思想和技法,重视植物的景观、寓意和韵律效果,深挖城市历史文化内涵,使滨海文化在绿化建设中尽情地体现。

按照“绿化+文化”、“生态+人文”的建设理念,结合当地的历史文化,对已建成的绿地加以改造,注重城市大树和古树的培育,使城市森林系统具有地域和文化特征,产生可识别性和特色性。秦皇岛自然和人文禀赋优良,三城区风格不同—— 山海关雄浑古朴、海港区明快飞扬、北戴河闲适舒展,在城市森林建设中应以绿色为底蕴,融合地区文化、艺术、旅游、历史等多项元素,突出百年古城文化、百年大港遗韵、百年戴河人文。

总之,城市森林建设的顺利实施,是树立城市形象,提升城市品味,彻底改善秦皇岛市区绿化景观与生态状况,切实提高城市绿化质量,改善市民生存环境的重要手段。在城市森林建设中,更要理顺关系[3],统筹林业、园林、规划等相关部门的关系,树立大林业观念,使大林业与园林充分融合,实现城市生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收稿:2012-05-04)

参考文献:

[1]黄肇义等.国内外生态城市理论研究综述[J] . 城市规划, 2001,25 (1) :59-66.

[2]韩丽颖.秦皇岛市园林绿化发展探讨[J].林业科学,2011(6).

[3]金钱荣,吴志晖.昆明市城市森林建设思考[J].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2008,31(5).

[4] 蔡春菊,许景伟等.关于城市森林自然化的思考[J].山东林业科技,2004(1):46-48.

[5]黄国桢等.上海生态环境建设与城市林业发展相关研究[J]. 生态学杂志, 2004,23 (6).

篇9

我们国家的林业在经历了初期发展阶段和中期阶段后,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步入了第三阶段,这一阶段的林业生产与发展受国际社会关于林业转轨态势的影响,林业发展举步维艰。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由于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我们曾经对林业资源进行过掠夺式的开采,这不仅给生态环境带来了极大地破坏,也为林业自身的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埋下了隐患,甚至严重制约了林业的可持续发展。今天,这些严峻的问题摆在我们面前,迫使我们不得不冷静深入地思考,思考我们林业发展的未来道路以及怎样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理性的分析与科学的论证之后,我们明确只有选择走生态和经济效益并重的复合式新道路,我们的林业才能实现长足发展、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首先,坚持走生态和经济效益并重的复合式新道路是时展的必然,是党和政府努力践行科学发展观不二的选择。从我国林业发展的实际情况考虑,走新型林业复合经济发展道理主要是基于以下三点:首先,生态工程建设要求林业走复合发展的道路。越是那些经济落后、位置偏远的地区,生态环境往往越恶劣,这是因为传统“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思想造成了对生态环境的过度开采,缺乏科学布局和规划导致的直接后果,只有从生态环境建设大局考虑,才能统筹好养护与利用的关系,林业发展才能步入健康的发展之路。其次,林业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的支持。林业发展是一项巨大的工程,需要不断有资金投入,仅仅依靠国家投资是远远不能满足需要的,这就有必要依靠全社会的支持,支持和鼓励民间投资,发动全社会的力量来共同促进林业的长远发展。最后,这是我国当前国情的需要。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的经济总量已经位居世界前列,但我国人口众多,再多的收入只要一平均,得出的数字就会少得可怜,因此,从发展的长远角度考虑,无论做什么事,我们必须本着勤俭节约的精神,做到少花钱多办事,这些都是由我国的现实国情所决定的。

其次,从林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角度来看,只有选择高度重视林业养护与科学发展林业经济并重的道路,林业经济才能为整个国民经济建设保驾护航,才能确保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和科学发展。当前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为林业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新条件,但如何利用好这种难得的发展机遇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严肃课题,要利用好这样的机会,首先要对林业养护与发展复合式的林业经济之间的关系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林业养护是林业经济发展的基础,离开这个基础,林业经济的发展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过去那种只知道开采和利用地发展方式对环境造成了毁灭式的破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林业经济发展的需要,从促进林业经济发展的长远角度考虑,必须把林业养护作为主要手段,既要向林业要经济效益,又不能破坏林业的生态效益,养护是为了更好地利用,对于这一点,必须时刻保持清醒的认识。复合式林业经济发展离不开对林业的养护,林业经济要持续发展,林业产品是基础,对于这些产品的深加工以及对产业链条的延伸是主要手段,而这些都要依靠林业养护来保证,没有良好的林业养护做前提,林业经济的复合发展只能是纸上谈兵。

此外,更新观念,理性分析,科学认识有限的林业资源,从而确定一条合理开发、利用林业资源进而充分服务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道路。任何资源都是有限的,不可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林业资源更是如此。那种传统意义上的森林可以实现自身繁殖、更新换代、自主发展的观念,相对于人口曾经稀少,人对自然资源依赖性较低的时代来讲是有一定意义的。但是,在现代化经济异常活跃、人们对生活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的条件下,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以及人类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对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青山绿水、空气清新、无污染、清洁、环保、绿色、宜居、和谐等概念应运而生,这自然提高人们对森林抑或林业发展的期望值。因此,林业养护与林业复合经济自然被高度重视起来。

做好林业养护工作,才能为林业经济的复合发展提供物质基础,为了把养护做好、做扎实、做深入,应该围绕两个方面开展研究。一是科学调整林业结构。改变以往林产品结构单一,竞争力缺乏的状况,努力开拓林业新产品。通过科学研究,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有重点地培育经济性树种,通过对自然生长树种的选育、引种、驯化、嫁接等的加工利用,探索树种新的功用。从生态经济效益出发,考虑多树种综合配置的种植方式,改善各植物种群的互生关系,在保证经济效益的同时,提高林业的生态效益。在增加种植面积时,要充分掌握市场信息,有针对性地种植一些有市场潜力的新品种,避免盲目发展。二是注重林业生态效益。当前的林业发展中,人们越来越注重林业经济的综合效益,因为林业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紧密相联,密不可分。首先,林业的生态效益是以经济为落脚点的,它通过经济效益来保证经济发展速度和总量,效益越高,速度越快,总量也就越多。其次,它属于一种劳动再生产,生态效益必须有约束条件,这个条件就是它必须保持环境系统的良性循环,绿色产业是它的支柱产业,具体方式包括以林养林、林农结合等。

篇10

关键词:林业;生态经济;发展原则;发展路径

当下,国家面临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且环境恶化趋势尚未得到有效遏制。林业是生态系统不可缺少的部分,减排作用突出,但随着环境污染问题的加剧,林业生产不稳定,生态系统越来越脆弱,讨论林业生态经济发展路径显得尤为关键。

一、发展林业生态经济的原则

1.坚持将生态效益作为基础随着国家经济事业的快速持续发展,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土地荒漠化、盐渍化等速度不断加快,水体污染、河流干涸等形势日益严峻,且酸雨、干旱频发,严重阻碍经济的全面深入发展。尤其是大气氧气浓度的降低、二氧化碳浓度的升高,对社会发展及人类生存造成极大的危害[1]。这就要求各地区在发展林业生态经济时要坚持将生态效益作为基础,发挥林业作为环境建设主体的重要作用,有效解决环境问题。2.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林业具备双重属性,不仅要承担生态建设责任,还要从事经济建设。在过去处理经济建设、生态建设的相互关系上,人类走了很多的弯路,一味建设经济而忽略建设生态,或只注重生态建设而忽略经济建设,严重破坏生态环境,威胁人类的生存与生活,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失衡。鉴于此,在发展林业生态经济时就务必要将经济建设、生态建设的关系处理好,有机结合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在建设生态体系的同时考虑建设林业产业体系,尊重生态规律、经济规律,坚持生态效益优先,在发展林业经济的同时加强生态建设,做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

二、有效发展林业生态经济的路径

1.建立健全林业分类投资模式最近几年,政府部门不断加大对林业的投入,使林业经济发展取得突破,创造的经济效益也较高。然而长时间以来,各地区林业发展主要依赖中央的财政投入,无法满足林业经济建设与发展需求,所以急需构建以中央为主体、地方为配套、鼓励私人投资的林业分类投资模式。具体做法有:依据当地森林资源的种类及数量,明确公益林的投资主体;参照当地森林覆盖率的大小,明确适应当地森林资源的投资规模;针对公益林在当地林地面积中占据较大比例的地区,应把国家确定为当地林业投资的主体,地方政府则要配合投资。另外,要依据经济效益的高低及主要的受益者,合理区分各地区商品林投资主体。商品林的主要效益受益对象是营林者、地方政府,因而商品林投资的主体应是地方政府。其中,个人有较高收益且适合私人投资的经济林、速生丰产林,应大力挖掘个体及民间闲置资金等私人部门的投资潜力,以私人投资为主、政府少量补助为辅,缓解政府资金压力;个人收益较低的薪炭林、用材林,则应将政府作为投资主体。通过分类投资模式的建立,为有效发展林业生态经济提供可靠的资金支撑。2.推进林业经济的现代化发展一方面,注重建设林木良种繁育基地。生产种苗对林业经济发展而言是一项基础性、战略性、全局性、超前性的工作。各地区要将建设林木良种繁育基地作为基建项目,集中财力、人力、物力、技术等力量建好林木良种繁育基地,为林业生态体系建设提供高科技、高标准以及高效益的种苗,推动基地林木种苗生产与管理再上新台阶,促进林业经济现代化发展。另一方面,要加大封山育林力度。封山育林是在林业经济发展实践中践行生态经济原则的有效方法,与可持续发展要求相符。封山育林能为改善林种结构、林分结构、提高单位蓄积量等提供路径。同时,常绿阔叶林拥有很强的系统性、稳定性,不仅抗干扰能力强,且生物量大,生态防护能力强,是顶级的自然演替群落[2]。通过进一步增加封山育林力度,森林群落将朝着自然演替的路径健康发展,建成演替顶级群落,即常绿阔叶林,有效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性。3.科学利用与全面保护相结合森林是有机整体,为长期永久利用森林资源,人们不仅要科学开发并利用森林资源,还要全面保护。如果一味利用而忽视保护,势必会造成森林资源枯竭,对生态平衡造成破坏。反之,如果不利用只保护,这在经济尚不十分发达的国情下难以确定保护效果。所以在有效发展林业生态经济时要对采伐森林资源的量进行严格控制,大力保护既有森林资源。同时,全面增加造材、制材、采伐以及木制品加工等剩余物的利用率,充分利用原木;走综合发展、立体开发的道路,把森林保护、木材产业发展、综合利用森林资源等有机结合在一起;科学经营公益林,最大限度发挥森林的生态效益,提升林地的生产力,从而增加森林蓄积量,采伐利用无法发挥生态效益的森林林木。4.完善构建林业生态文化体系一是大力发展生态文化,包括森林文化、湿地文化、野生动物文化、生态旅游文化、绿色消费文化等,弘扬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深刻转变生产生活方式,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营造良好的尊重、善待、热爱自然的氛围。二是规范政府决策行为,使其对促进自然和人的和谐发展有利,从而依托科技进步提高利用资源的效率,去那么发挥林业的生态功能、经济功能与社会功能,满足林业经济发展的多样化需求,提升林业生态经济发展水平。三是将强化生态道德教育视作突破口,推进建设生态文化基础设施,建立起生态道德教育基地,大力宣传生态典型,强化全民生态意识、责任意识,促使全社会自觉参与生态文明建设。

三、结语

在实践中,各地区要回顾发展林业经济的历程,严格遵循林业生态经济发展原则,探索并实施更多有效发展林业生态经济的措施、路径,从而调整林业结构,完善林业分类投资模式,推进林业经济的现代化发展,实现对林业资源的全面保护以及科学利用,依托林业生态文化体系的建立进一步激活林业生态经济发展动力,促进其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朱帅群.生态林业循环经济的有效发展策略[J].现代园艺,2016,(10):162-163.

篇11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生态强市为目标,坚持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相结合,林业生态与产业发展并重,统筹规划,突出重点,梯次推进,进一步改善生态面貌,增强生态环境承载力,为推动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创造良好生态环境。

二、任务目标

全年完成植树1032.5万株。

三、绿化重点

(一)生态绿化村建设。规划新建生态绿化村149个,植树338.6万株。各镇(街区)要结合实际,按照城镇绿化模式、乔木绿化模式、乔灌结合绿化模式等3种模式建设生态绿化村。要积极引导多村连结,村村连片,集中打造一批样板绿化示范村。

(二)道路绿化工程。全市建设道路绿化长度100.8公里,面积2883亩,植树93.3万株。突出抓好高速公路两侧林带补植、完善和路“水杉大道”建设,加快推进路等省道和路等市级主要道路两侧林带更新。新修道路建设规划要与绿化规划同步进行,留足绿化空间,确保道路建设与绿化同时投入使用。

(三)水系绿化工程。规划水系绿化长度116.6公里,面积7610亩,植树78万株。重点实施新河、河等河流绿化。

(四)名优经济林基地建设。建设经济林基地7640亩。重点建设柴沟镇1500亩大樱桃、核桃标准化基地和200亩金银花栽培基地,阚家镇500亩鲜食葡萄生产基地,井沟镇2000亩核桃标准化生产基地等。

(五)高标准农田林网建设。建设农田林网592条,长度598.5公里,植树85.2万株。要按照“沟、路、渠配套,田、水、林综合治理”的原则和网格面积不大于300亩的标准,将现有道路、沟渠中未绿化或成活率、保存率较低的林带进行更新或补植,提高农田防护水平。重点建设镇5万亩国家土地整理项目区、镇6万亩高标准良田开发项目区、街道1.8万亩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区、镇3000亩国家土地整理项目区、镇5万亩新增千亿斤粮食产能项目区、疏港物流园区中低产田开发等项目区内的林网建设。

(六)四旁五荒绿化工程。完成四旁五荒植树217.7万株。通过总结推广先进经验,深挖四旁五荒植树潜力,结合沟、路、渠、河道、涝洼地综合治理,提高四旁五荒植树的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

(七)现代林业示范园建设。按照“六个一”标准,继续新建扩建和提升花卉产业园、街道柳河生态示范园、镇柳河农业生态园、镇千亩潍水花卉示范园、镇千亩生态农业观光园等园区,扩大种植面积,完善配套服务,培育花卉苗木市场,做大做强花卉苗木产业。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镇(街区)和有关部门、单位要高度重视国土绿化工作,将此项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精心组织,扎实推进。要落实领导包靠责任制,明确目标责任,主要负责人亲自抓,分管负责人具体抓。要定期督导检查并进行通报,严格考核奖惩,确保工作成效。

(二)加大资金投入。各镇(街区)要把国土绿化资金列入财政预算,切实加大财政投入力度。要进一步拓宽筹资渠道,积极争取沿海防护林、世行贷款、绿化等上级项目资金,广泛吸纳社会资金用于林业建设,努力营造国家、集体、个体多方投资办林业的格局。

篇12

关键字:小区绿化生态园林

Abstract: in the construction of city landscape construction as an integral part of the development, the speed is more make a spurt of progress. Especially residential area greening construction more seriously by the people.

Keywords: residential green, ecological, landscape

中图分类号:TU985.1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居住小区绿化是城市园林绿化中重要组成部分。在人们居住地中间建设一些绿地和绿化设施,给人们创造了一种花繁叶茂、美丽舒适的生活、休息环境,使其充分享受着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优越条件。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及城市建设都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园林绿化建设作为城市建设中不可分割的部分,发展的速度更是突飞猛进。尤其是居住小区绿化建设更为人们所重视。人们的日常生活与其息息相关。人们在紧张的工作和生活之余来到这些舒适的自然环境里调剂精神、陶冶情操。小区绿化成为城市居民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生活空间,随之小区绿化的功效越发显现出来。居住小区环境绿化、美化以及提高其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运用植物材料构成既统一又有变化、既有节奏感又有韵律感的生活空间成为环境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志,居住小区绿化在理论上也具有了相对的科学性,现在有下面几点进行解析:

努力提高居住区绿化的绿地率和绿视率

在居住区内不透水的部分(道路、建筑广场)比例较大,而绿地面积已经很少,设计时,应合理分配园林诸要素,(植物、道路、建筑、山石、水体)的比例关系,重点突出植物造景,同时充分运用植物覆盖所有可以覆盖的黄土,努力提高单位面积的绿地率和绿视率。如同样是道路地坪,石板嵌草道路要比纯铺装的道路地坪好。同样是景墙透空,植攀援植物景墙要比无攀援植物透空景墙更能发挥生态效益。同样是休息功能的建筑小品,花架要比亭子更能提高绿视率。

二、绿化设计“以人为本”

居民在小区绿地里游览,游人一般是由老、中、少不同的人群组成。他们又以老年人和儿童居多,约占游人一半以上。人们的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更主要表现在社会性方面,日常中主要通过公共性和私密性表现出来。不同年龄的人或人群,甚至同龄人直接或间接地显露出有理性、有控制、有选择的共同活动和与他人交换信息或自由行动。

小区内的绿地给人们提供了活动和相互进行交往的场所,人的一生约有1/2以上的时间是在居住环境中度过的,小区绿地又是人们居住环境不可缺少的户外生活空间,是人们休息活动与人际交往的最佳去处。在这种空间里,人们感到舒适可以自由安闲地进行交往活动。人们相互交往需要舒适的活动空间,其活动主要表现为:公共游戏、演出、交谈、体育活动等。人们在交往中往往还需要一个相对安静的环境。前者的游憩需要一定面积的广场、铺装地和一定数量的坐凳,或亭、廊、花架等以容纳较多的人进行活动;而后者则只需要较小的空间尺度并随之较小的游人密度。

人们对绿地使用的不同需求以及游人分布状况和对空间处理的要求,使用功能与绿地铺装比例的关系以及建成后的使用效果等,都是我们园林绿化设计中需要重视的基本要素。

小区绿化为游人的各种活动创造了舒适的场地,其功效主要体现为游人“共有”这一特征,人们在绿地空间里自然发生着公共性活动。因此,在居住小区绿化设计中应该把满足居民进行活动和交往的需求作为小区发挥绿化功效的需求,列为设计的重点;遵循以人为本。

三、生态设计

居住区的绿化规划,必须以城市生态系统为基础,注重生态效益,以提高居民小区的环境质量,维护和保持城市的生态平衡。因此,运用生态学原理进行居住区绿地设计是园林设计者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一)研究和学习生态园林观点是搞好居住区绿地设计的先决条件

生态园林是根据植物共生、循环、生态位、竞争、植物种群生态学、植物他感作用等生态学原理,因地制宜地将乔木、灌木、藤本、草本植物相互配置在一个群落中,有层次、厚度、色彩,使具有不同生物特性的植物各得其所,从而充分利用阳光、空气、土地、肥力,实行集约经营,构成一个和谐、有序、稳定、壮观而能的复层混交的立体植物群落,使居住区绿化发挥更好的生态效益。

(二)努力提高居住区绿地单位面积的叶面积系数

叶面积系数=叶面积/单位面积。园林绿地中的物流和能流数量的大小决定园林绿地生态效益 大小的最具实质性的因素,改善植物的空间分布状况,是提高绿化水平的有效途径(陈自新,1989)。运用生态园林原理,设计多层结构,乔木下加栽耐荫的灌木和地被植物,构成复层混交的人工植物群落以得到最大的叶面积总和。

(三)努力提高物质、能量、信息的循环。

生态园林是良性循环的园林,应用生态经济学原理,在多层次人工植物群落中,通过植物与微生物之间的代谢作用,实现无废物循环生产。在人工植物群落中,采用多种类的植物,不同深浅的地下根,形成地下根系,能吸收大量的有害物质。植物根系分布的土壤,好气性细菌使有机物迅速无机化,净化土壤和增强肥力,并吸收空气中的CO,如以豆科植物的根瘤菌改造土壤结构和增加土壤肥力。在群落中适当多种植女贞、槐树等蜜源植物,增加天敌数量,从而减少对危害性大的害虫的控制,以求达到利用天敌昆虫、鸟类、动物等防治害虫,以生物治虫为主,尽量少用化学药剂防虫,使环境不受药剂的污染。

四、避免选用树种、花卉不当

居住区绿化要适地适树,尽量选用有观赏价值的乡土树种和花卉。不但可以降低绿化费用,而且还有利于管理养护。由于居住区内居住楼的数量、高低、方位、空间大小等不同而造成不同的局部环境,且造园植物又各有其特有的生长环境,因此植物的种植和艺术配置要依据植物的特性和特殊的生态环境来进行。居住区植物配置应注重乔、灌、草复层结构植物群落的建成,最大限度提高单位面积的绿量,发挥生态效益和功能,增加生态作用。居住区绿化在强调平面布局的同时,还要在垂直空间上注重乔灌木与地被植物及草的分层结构搭配,这样既有利于植物的抗逆性。又达到了多样化的生态效应,在总体布局中应与整个大范围空间环境取得一致,形成以小见大的生态系统平衡特性。多采用藤本植物和各式花卉进行墙面、阳台的绿化、彩化,并且充分利用花卉的各种造景形式来点缀,丰富居住区内空间景观,营造舒适怡人、自然和谐的生活空间。

五、各园林要素与居住楼体风格及人文环境难以和谐统一

篇13

坚持走林业复合经济道路,是完全符合我们具体国情的。从我国林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走新型林业复合经济发展道理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具体工作。第一,生态工程建设向我们的林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既要发展经济又要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目的,这就要求我们林业必须选择走复合发展的道路。事实上,越是那些经济落后、位置偏远的地区,生态环境往往越恶劣,因为尚未摆脱贫困的人们不得已的情况下只能“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以致于对生态环境过度开采,掠夺性、野蛮性地开采。第二,坚持走林业复合经济发展道路并非我们林业部门自身的事业,而是关乎着整个社会甚至关乎着人类可持续发展的事业,林业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的支持。林业发展是一项巨大的工程,需要不断有资金投入,仅仅依靠国家投资是远远不能满足需要的,这就有必要依靠全社会的支持,运用良好的舆论导向尤其是优厚的政策鼓励并积极扶持民间投资,全面发动全社会的力量来共同促进林业的长远发展,共同构建我们人类的绿色家园。第三,坚持走林业复合经济发展道路,还是主动与世界林业发展接轨尤其提高林业经济效益考量的结果。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特别是人类对木材的依赖性逐渐减弱,真正保护并合理开发利用现有的森林资源,充分发挥森林的生态效益和观光效益远远大于传统森林的经济价值。所以,大胆创新,开拓进取,积极谋划新时期森林事业的发展就成了森林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那么,如何发展林业符合经济呢?

首先,认真区别传统意义上的林地套作与现代意义上的林业符合经济。传统意义上的林地套作,是本着节约土地的原则在适宜的林地间套种其他植物以获取较大的经济效益。这其实是特殊时期,如生产力水平低下、相关技术严重落后、土地严重不足等现实逼迫的结果,从本质上讲还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林业复合经济模式。现代意义上的林业复合经济是着眼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而采取的更为宏观的林业发展模式,其终极目的是要真正实现我们人类与大自然的和谐相处。所以,现代意义上的林业复合经济更应该是人类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更为宏观但是切实可行的发展理念。

其次,林业复合经济发展模式内涵非常丰富。从国家林业发展的战略层面来看,它是国民经济命脉的必要组成部分,是关乎着我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成败的。从地方经济发展来看,林业复合经济是经济发展多样化的创新之举。如在林地发展菌类养殖,适当发展观赏类林木,大力发展林业观光示范园等等,都是各地在发展经济过程中的创新之举,也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我们这里所强调的林业复合经济是包括这些经济形式在内的更为宏观的着眼于人类自身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发展道路,主要是包括结合各地的旅游事业而兴起的观光林业、观赏林业,还包括气候治理、小流域改造在内的配套林业发展措施。像各地的各种级别的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等,就是我们所主张的林业复合经济的一部分;因为这样的林场或者保护区不仅林业经济的必要组成部分,更是地方综合经济发展的龙头。所以,努力保护好这样的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合理配置旅游资源,充分开发其经济价值一定比传统意义上的林业经济更为科学,更能够实现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篇14

关键词:东戴河新区;道路景观;景观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6)05-0131-02

1 引言

辽宁东戴河新区西起辽冀交界处,北靠京哈铁路、102国道和京哈高速公路,南临渤海湾,滨海公路从这里穿行而过,区位优势可谓得天独厚。省政府把这里的建设方向定位为“海岸中关村、生态新城区”,全力打造以高新技术产业为支撑,集旅游、休闲于一体的现代化生态宜居新城。周边规划用地性质多为商业居住、医疗卫生、教育科研、行政办公等公共基础设施,属城市人流密集区,对道路的交通疏导功能和景观生态效益均有较高需求。

2 项目概述及设计理念

渤海大街的景观规划设计范围从东戴河大街至规划十路,全长约3.7 km,是滨海经济区内的一级道路。道路分割方式可以使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均分成上下行,互不干扰,保证行车安全的同时也提高了通行效率,着重体现了景观的律动感。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遵循“以人为本、生态优先”的规划理念,因地制宜、适地适树,旨在打造各具特色,极富识别性的城市景观廊道。

3 规划设计依据及设计原则

设计依据参考《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与《城市绿化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城市环境优美、宜人的道路绿化景观是人们对一个地区、一座城市的第一印象。城市道路绿化不仅具有景观效果,而且是改善城市道路生态环境的一项重要的基础设施,是一座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项重要内容,东戴河新区道路景观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

3.1 安全原则

渤海大街的景观规划设计在车行道绿带设置计,每通过一段间距的植物颜色和种类的变化,达到视线的跳跃,缓解行车过程中的疲劳,使道路更具有方向感和增强行车过程的安全性。

3.2 和谐原则

渤海大街通过了植物多层次的种植形式,构建了科学生态的植物群落,提高了绿地的生态效益,使渤海大街与周边城市绿地之间形成一个和谐共通的生态版块。提高了城市环境的多样性和绿色环保的理念。

3.3 效益原则

城市道路是一个有机整体,设计中要协调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的关系,保证生态效益的充分发挥。同时要协调保护与开发、景观与生态、投入与产出、建设与养护的多重关系,保证道路绿化体系的可持续发展。渤海大街景观规划设计采用象形手法勾勒出翻腾的海浪花、飞翔的海鸥等海洋元素,很好地体现出沿海城市道路个性,成为了城市名片,彰显城市形象。从而达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4 道路设计及功能划分

规划设计的最大特点就在于其绿化布置形式。设计上打破了以往行列式栽植的传统模式,另辟蹊径、创意独特,采用新颖的构图方式布置绿地,让人印象深刻,强化了道路的地标作用。在两侧绿化带的设计中大量运用直线与曲线的对比,变换乔木的栽植方式,将空间划分为疏密相间、错落有致的格局;在中央绿化带的设计中,采用象形手法勾勒出海洋元素,海的气息扑面而来,渲染出浓厚的滨海地域特色。

4.1 中央分车带

中央分车带宽为8 m,运用色彩丰富的地被植物、多年生花卉、花色鲜明的花灌木以及景观油松配植;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分车带宽为2.5 m,栽植常绿树种白皮松,下层栽植红色叶的密枝红叶李,颜色上形成鲜明对比,景观上简洁明快。置身其中,给予司乘人员强烈的“人在车中坐,车在画中行”的感观体验。

4.2 人行道

人行道宽为6 m,行道树为北京栾。北京栾枝叶繁茂,枝冠整齐,春季嫩叶多呈现红色,夏季黄花满枝,秋叶鲜黄,秋天果色艳丽,果形奇特,是理想的行道树种。

5 植物配置

通过流畅线条、丰富色彩、层次变换、节奏把握等设计手法,合理运用植物素材,以绿色片林为基调,大量选择色彩丰富的地被植物及多年生花卉,如红色的密枝红叶李、黄色的金叶榆、绿色的黄杨和胶东卫矛、玫粉色的丛生福禄考、黄色的景天;选择早春花灌木,如黄色的连翘、粉色的榆叶梅;选择叶色和叶形独特的观叶树种,如丛生五角枫、中华太阳李等;选择观果树种金银忍冬、观姿树种景观油松等,满足植物的多样性需求,景观上步移景异、季相变化特征明显。流动性线条为主辅以粗犷的色块,强化速度与韵律的联动,整体上塑造成“流动的乐章”、“跳动的音符”,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景观廊道。

在植物选择上,遵循优先考虑乡土树种的适地适树原则,并能体现北方城市的特色,使其具有最佳的适应性,生长发育良好、病虫害少。其次,水土保持能力强,生物防护性能好的落叶乔木:北京栾、板栗、樱桃等;常绿乔木:白皮松、油松、云杉等;灌木:暴马丁香、连翘、金叶榆等;地被植物:胶东卫矛、金叶榆等;多年生花卉:景天等,共计23种植物。

6 结语

精工细琢后的渤海大街是自然景观的提炼和再现,是人工艺术环境和自然生态环境相结合的创举,它所体现的姿态美、意境美、蕴含着文化与艺术的融合与升华,使人感到亲切、舒适、具有生命力,是衡量滨海城市精神文明水平的重要的标志。

参考文献:

[1]李青军:浅谈道路景观设计[J].北方交通,2010(1):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