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6 08:27:31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道路建设的生态效益,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天津空港经济区生态格局生态效益
Abstract: this paper choose tianjin airport economic zone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nd carried out the ecological pattern evaluation and ecological benefit estimate two projects research. Through the research on the tianjin airport economic zone ecological pattern for a detailed evaluation system, and based on this, the ecological benefit estimation, for airport economic zone to virescence maintenance management to provide basic research, and for the same type of afforesting area maintenance management system provides useful advice.
Keywords: tianjin airport economic zone ecological pattern ecological benefits
中图分类号:S891+.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随着天津滨海新区的开发开放被纳入国家总体发展战略,以及天津市整体规划和长远发展的要求,天津空港经济区要建成生态宜居新城区,因而环境绿化的基础地位和支撑保障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国内外对盐碱地区的城市绿化评价研究已经成为热点和趋势,而生态格局评价和生态效益估算是绿化评价内容之一。本文在对天津空港经济区生态格局评价的基础上,对其生态效益进行了估算,旨在为空港经济区绿化养护管理提供基础研究,并为同类型区域的绿化系统养护管理提供有益的建议。
1 空港经济区景观生态格局评价
1.1 景观生态指标选取
通过定量分析景观格局的构成,把对景观的空间特征的研究分为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研究为景观单元:景观单元式是反映给定的各景观类型的数量、面积、形状及出现频率的统计类空间特征:包括斑块的面积比、数量比、分维度(形状)与斑块的频率等。第二个层面研究景观格局,反映各个景观单元之间空间构成关系的特征,研究内容包括斑块多样性、连通度与破碎度等方面指标。根据不同的研究内容,选取相应的指标,对现状景观格局进行分析评价。
1.1.1 选取反映景观单元层面的指标分别为
(1)斑块面积比:各类景观斑块的面积之比,反映了各类景观斑块在整个景观格局中的面积比重。一般来说,斑块内的物质、能力与按快面积大小呈正相关,但这种相关性并非呈线型分布。
(2)斑块个数比:各类景观斑块的个数之比,反映了各类景观斑块在整个景观格局中的数量之比。d=N/A
(3)斑块内缘比(S):是各类斑块周长与面积之比,S=P/A,它反映斑块的边界效应,通常情况下,内缘比越大,斑块与外界交流的界面就越大,与外界物质、能量沟通交流的程度就越高。
(4)最大斑块指数:显示最大斑块对单一类型或整个景观影响程度。
LPI=Max(a)/A 公式(1.1)
A是整个景观中的面积的总面积。
(5)斑块密度(破碎化指数):每平方公里的斑块数,PD=N/A,斑块密度可表征景观破碎化程度,密度小,表明景观较为完整,无明显的破碎化现象。斑块密度d是用于描述景观空隙度,在一定意义上解释景观破碎化程度。
1.1.2 选取反映景观布局层面的指标分别为
(1)Shannon景观多样性指数:是指景观元素或生态系统在结构、功能以及随时间变化的多样性,反映了景观的复杂性,当景观类型所占面积比例相等多的时候,多样性指数最大,各类景观类型比例差异增大时候,指数减小,若类型单一,指数为0。
H=-∑PilnPi公式(1.2)
Pi是斑块类型i在景观中出现的概率,(通常以其出现的面积比例来估算)
(2)景观优势度指数:表示一种或集中类型斑块在一个景观中的优势化程度,优势度越小,表明各种景观的地位相当,优势度越大,表明其中一种或几种景观类型占优势。
D=Hmax+H=lnN+∑PilnPi 公式(1.3)
(3)景观均匀度指数:描述景观中各组分的分配均匀程度,其值越大,表明景观各组分的分配越均匀。趋势接近1时,说明景观中没有明显的优势类型且各斑块类型在景观中均匀分布。
E=H/Hmax公式(1.4)
1.2 空港经济区内景观格局评价结果与分析
对比2001年和2005年的卫星照片,从景观的总体特征来分析,空港经济区的景观空间格局在建设活动的干扰下,形成了集中连片、斑块面积均匀、形状简单规则、有较强规律性的景观,改变了场地原有的农田自然特征,与周边土地利用形成鲜明对比,反映了人类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对城市景观及城市景观生态系统在空间分布上的决定作用。绿地与水体在斑块个数与面积上均较少,但内缘比相对较高,且有集中趋势,与外界物质能量交换较城市功能用地较多,对生态贡献价值较大。
(1)从斑块的数量和类型分析,在空港经济区的建设过程中,自然类型的农田、鱼塘等斑块快速向由道路系统分割的人工斑块转变,区域内斑块数量大量增加,破碎化程度提高,而且这种分割带有明显的强制性和不可逆性。自然斑块迅速向边缘集中和退缩,在边缘地区保留了自然斑块特征,与周围环境有一定连通。总体上,自然斑块数量和面积都很少,人工景观斑块占绝对优势。
(2)从景观多样性指数、优势度指数来看,景观多样性指数低,优势度大,人工景观占绝对优势。这会对整体的生物多样性造成重要影响。因此,空港经济区的建设是典型的城市化过程,道路系统成为区域规划和景观格局的引导性因素,景观格局和景观特征发生根本性变化,开发建设过程中缺乏对自然过程的尊重。
(3)为了减轻对生态环境的干扰,应对区域内敏感、重要的生态斑块和战略点加强保护,增加与外界的连通,保持连续的生态过程。如果在建设过程中缺乏对自然过程的尊重,中断了许多生态过程,导致城市景观与自然景观的衔接很差,将来会产生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因此,必须从建设初期开始统一规划区内绿地系统和自然保留地,形成覆盖全区域的兼有防护、连通、隔离、保证指标功能的绿地系统,调整人工斑块占绝对优势的景观格局,更多保留自然斑块特征。这是空港经济区建设以来面临的最大问题,也是区域发展遇到的根本问题。这些问题会对空港经济区的持续发展形成巨大的负面影响。因此,有必要针对其目前的景观生态格局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制定宏观调整和优化政策和措施。
2 空港经济区绿化的生态效益估算
城市园林绿化生态效益的定量评价,既是客观阐明绿化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中作用的具体指标,又是用以检验城市绿地质量而改进城市绿化的有效手段。由于国内外目前有关园林绿化生态效益的研究报道,大量均为对个体绿地(如几hm2林地或一片草地)的小气候效益的零散研究。将城市绿地视为一个整体,全面系统地进行大范围的城市绿化生态效益的研究还很少。
空港经济区虽处于建设初期,但快速的绿化建设对区域生态补偿、环境保护都产生了巨大的生态效益,借鉴同类研究的经验和数据,与空港经济区的实际相结合,进行绿地生态效益的初步估算,是绿化现状评价的重要内容,也是新尝试。
2.1 绿地生态效益估算
截止到2007年9月,空港经济区的养管绿地面积为121万m2,其中草坪面积达59.8万m2。落叶乔木为59134株,常绿乔木为3031株,灌木为61517株,草坪为598172m2。
表1 单株乔木、灌木和1m2草坪吸收二氧化碳和释放氧气量
表2 空港经济区绿地生态效益估算值
通过以上计算可以得到空港经济区现状的绿地生态效益:
每天吸收CO2为249吨,释放氧气为173.9吨,蒸腾水量为20474吨,蒸腾吸热为4.2×105亿j。需要说明的是:估算结果中,由于空港经济区目前仍处于建设初期,许多植物属于近期栽植,特别是落叶乔木的生长除部分毛白杨、悬铃木、馒头柳接近正常树冠以外,绝大多数落叶乔木树冠及叶面积小于定量测定的标准值,绿地生态效益估算值会高于实际值。
尽管这样,从以上的估算也可以看出,目前空港经济区的绿地系统已经发挥了相当重要的生态效益,而随着时间的延续和绿地养护工作的稳定开展,园林植物生长会越来越好,发挥的生态效益也会越来越大。
空港经济区目前有高尔夫球场和森林公园两个大型的绿地斑块,同时拥有沿环河西路的人工河道(自然度较高)生态廊道,这样的斑块和廊道对空港经济区的降温增湿以及滞尘等有很好的效果。据研究,当阳光辐射到树冠时,有20%-50%的热量反射到天空,还有35%被树冠吸收,在夏季乔、灌、草结构的绿地气温比非绿地低3-5℃,湿度可以增加10-20%,良好的绿地系统对改善小气候,提高环境舒适度具有重要作用。
2.2 绿地生态效益评价与分析
(1)空港经济区的数百万cm2绿地最为整体在区域内发挥生态功能,是对区域开发过程中生态补偿的有效措施,虽然生态功能计算的标准值需要调整相关系数,但建设期内绿地的滚动增加,又使得纳入效益估算的绿地面积远远低于实际面积,因此,空港经济区内绿地的生态效益只能是估算值,这是建设初期的典型特征。
(2)空港经济区内绿地除稳定发挥吸碳吐氧、降温增湿等功能外,在吸滞灰尘方面具有特殊的意义。由于道路、厂房、地下管线等大量基础设施施工,区内的二次扬尘经过道路绿化、河道绿化、块状绿地的阻隔和吸滞而大大降低,同时区内现有绿化对调节区域小气候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3)空港经济区内以道路绿化为主的绿地形式,也影响了总体生态功能的发挥。按照中国农业大学李树华教授等的研究结论[31]:当城市绿地面积为1-2hm2时,其具有一定的增湿效应,但降温效果不明显;当绿地面积为3hm2时,其降温增湿效果较明显;当绿地面积为5hm2时,其降温增湿效果极其明显;当绿地面积大于5hm2时,其降温增湿效果极其明显且恒定。因此,3hm2可以认为是城市园林绿地可以明显发挥温湿效益的最小面积。而空港经济区内大量绿地是沿道路的线形布局,缺少块状绿地,使得降温增湿效果大打折扣,这也是空港经济区绿地规划中遇到的一个根本问题。
(4)部分绿地生态效益明显。如森林公园采用大量栽植乔木的做法,短期内快速增加绿量,绿地内降温效果明显;区域边缘地区除保留自然河道外,还规划了较宽的绿化缓冲带,在综合利用雨水、防止河道水污染、降温增湿等方面有较好的效果;中心区域保留原来的高尔夫球场和大片水面,成为独具特色的中心生态核。中心大道绿地率达到60%,能有效阻滞道路污染,并缓解道路的热岛效应。
参考文献
[1]赵林森,高则睿,城市行道树经营成本效益数量化分析研究概述,西南林学院学报,2004,(3):62~67
[2]李铁军,李晓华,日本的植被变迁与绿化效果评价,水土保持科技情报,2003,(3):47~48
[3]徐小玉,张雪松,张萍等,武汉市道路绿化带植物景观评价研究,江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79~82
[4]刘滨谊,姜允芳,论中国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误区与对策,城市规划,2002,(2):76~80
[5]刘滨谊,姜允芳,中国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城市规划汇刊,2002,(2):27~29
[6]鲁敏,张月华,沈阳城市绿化植物综合评价分级选择,中国园林,2003,(7)
作者:郭生龙;
出生年:1978年;
性别:男;
籍贯:甘肃武威;
学位:风景园林硕士;
职称:园林工程师;
一、总体设想
(一)基本原则
本市郊区林业建设要坚持服从、服务于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走城乡一体、城郊联动发展之路;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协调统一,把林业建设同提升大都市形象、改善城市环境质量、调整农业结构有机结合起来;坚持以人为本,把林地建成人们休憩与娱乐的重要场所、动植物的保护地与栖息地。
(二)目标任务
本市郊区林业建设要符合上海自然地理条件和生态环境建设需求,遵循生态系统的原则,努力建设乔木、灌木、草本植物合理配置,林木树种丰富多彩,具有高度自适性和生物多样性的林业生态系统,基本形成“城在林中、林在城中、居在绿中”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生态环境。根据《上海市绿化系统规划》提出的目标,“十五”期间要以农业结构调整为契机,加快郊区林业建设,力争使上海森林覆盖率由2000年的9.4%,提高到2005年的20%左右;到2020年,力争森林覆盖率达到30%、绿化覆盖率达到35%。
“十五”期间,本市将大力推进生态公益林,大型片林,道路、河道两侧林带,以及生态保护区林地的建设。
二、建设机制
(一)加快生态公益林建设
“十五”期间生态公益林建设重点是:沿海防护林、黄浦江水源涵养林及工业区防护林。
生态公益林建设按照一次规划、分期实施的原则,实行政府引导、市场多元化投资建设。
(二)积极探索大型片林建设新模式“十五”期间大型片林建设的重点是:浦江、横沙、佘山、南汇、嘉定—宝山、崇明等六大片林。
结合上海农业结构调整,大型片林建设可采取三种投融资模式:
一是以林养林。鼓励农户和单位从事速生林、果林、苗木等经济林建设。政府给予资金扶持和实施统一订单等政策,加快经济林建设。
二是以房建林。经市林业主管部门批准,允许企业或个人在大型片林专项建设规划范围内的一定区域,进行低密度生态住宅开发建设,并通过项目赢利,保证林业建设、养护与管理的资金需求。
三是以项目促林。经市林业主管部门批准,允许企业或个人在大型片林专项建设规划范围内的一定区域,进行体育、休闲项目开发建设,并通过项目赢利,保证林业建设、养护与管理的资金需求。
(三)加大道路、河道两侧林带建设力度“十五”期间道路、河道两侧林带建设重点是:外环线外侧、郊区环线两侧和高速公路两侧,主要骨干河道两侧的林带,以及为城市通风的纵向林带。
道路、河道两侧林带的建设在划定绿线的基础上,与红线内的道路、蓝线内的河道一并纳入到建设招标范围,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建设和统一管理。
(四)加快城镇镇区林地建设
试点城镇镇区林业建设要纳入试点城镇土地一级开发市场,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招投标和统一建设。
三、政策措施
(一)明确林业建设投资主体
生态公益林建设,按市、区县分工,由市、区县政府负责实施,并广泛吸收其它社会资金参与建设。
大型片林建设,按照市场化运作模式,由区县政府或开发商负责实施。
经济林建设,由农户或单位负责实施,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的内容,政府给予适当补贴。
道路、河道两侧林带建设,按市、区县分工,由市、区县政府的道路、河道主管部门负责实施。
城镇镇区林业建设,由试点城镇建设开发单位负责实施。
(二)给予从事经济林建设的农户或单位资金扶持凡是在市绿化系统规划范围内开发经营速生林、果林、苗木等经营性林地的农户或单位,市财政给予平均每年每亩300元的补贴资金,连续扶持三年;区县财政相应提供扶持资金。
(三)建立土地开发的特许制度凡是在市绿化系统发展规划范围内从事大型片林建设,且经规划批准先行试点的,可适度进行低密度生态住宅等项目的开发建设。
试点建设的大型片林在完成林地建设总面积70%,并经市林业主管部门批准后,允许在大型片林建设范围内的一定区域进行低密度生态住宅开发,或体育、休闲等项目建设,项目建设应在大型片林总用地的30%范围内相对集中布局。市规划管理部门要做好大型片林内低密度生态住宅开发或体育、休闲等项目建设的规划审批工作,市土地主管部门要负责办理好建设用地的相关手续。
(四)鼓励采取土地流转办法保证林业建设用地根据市政府办公厅转发的《上海市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试点意见》(沪府办〔2001〕54号),凡在市绿化系统规划范围内从事林业建设的企业和个人,可采取土地流转办法,集中造林,每年向农民支付土地使用费,并优先吸纳造林土地上的农民为养、护林人员。
(五)建立土地储备制度
对大型片林规划建设将带来明显升值的土地,所在地区可采取多种方式进行土地储备,确保土地升值变现后为林业发展提供建设、养护与管理资金。土地储备可由政府建立土地储备机构来完成,也可由政府委托开发商进行,两者都必须保证土地升值后,变现资金能按照一定比例返还给政府,以统一安排用于林业开发建设、养护和管理。
(六)建立本市林业生态效益补偿基金根据《森林法》的有关规定,本市将通过财政拨款、市场化筹资等多种途径,建立林业生态效益补偿基金,专门用于林业建设、养护和管理。林业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的使用和管理工作由市农林部门负责。
(七)加快组织制订相关实施办法为了更好地落实林业建设的有关政策,市计划、农林、建设、规划、土地管理等部门要抓紧组织制订明确林业建设投资主体、实行经济林建设补贴、进行林业建设土地特许开发和建立林业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等相关实施办法。
(八)开展片林建设先行试点工作要重点抓好大型片林建设的启动工作,选择浦江、横沙两地进行大型片林开发建设的先行试点。市规划、农林、土地管理等部门要协助区、镇两级政府重点做好大型片林规划的国际招标和建设工作。
上海市发展计划委员会
项目名称:青岛市黄岛区元宝石山小流域治理
项目地点:辛安办事处元宝石流域治理
项目规模:总投资250万元
建设时间:2005年
项目承担单位:青岛开发区薛家岛苗圃
二、项目区概况
2005年度元宝石山小流域治理位于柳花泊办事处东洞门村的西部。项目区土地部分为丘岭地,土壤多为砂砾石,山岭地带土层较薄,山顶有一水库,面积为800平方米。项目区属暖温带半温润气候,四季特点明显,平均气温12.5°C,年活动积温4647.6°C,平均日照数2500小时,无霜期211天,农耕期283至293天,年平均降水量750mm左右,其中夏季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60%,而春季较为干旱。由于夏季降雨集中,容易造成水土流失。
三、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一是该区域是青岛市黄岛区生态农业规划区,同时项目区又是重要的观光旅游区,项目区内治理水平直接关系到提高小区的整体水平,目前项目区内恶劣的地质条件,严重影响了生态环境,因此,只有加大小流域治理力度,最大限度地改善生态环境,才能对全市及黄岛区农业生产起到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二是项目区内地形条件较差,若遇雨季,山顶水库的水冲刷而下,带走泥土,使原本贫脊的山地更加恶化,给山下的村民及农田带来损失,影响了区域内人民群众生活的进一步提高。只有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极大地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和生产条件,合理的进行治理,发挥整体效益,才是改善全区环境的有效途径。
三是通过小流域治理项目的实施,可以推动农业园区建设,辐射带动全区高效观光农业的快速发展,从而有效地提高农业生产结构调整步伐。
四、项目建设可行性
一是办事处及各村对小流域治理非常重视,要求迫切,为该项目的实施奠定了非常坚实的组织基础和群众基础。
二是项目实施后,可以蓄水保土,绿化美化环境,极大地改善生产条件和生活环境,其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十分突出。
综上所述,此项目的实施是可行的。
五、项目建设规模及内容
2005年计划总投资200万元,主要是进一步完善治理区域内的道路、护坡、水渠、截流蓄水,进行水土保护的营造,通过流域治理,改善农业生产环境状况,促进经济发展,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统一,使生态观光园项目达到高效、示范、带动、辐射的效果,项目具体建设措施如下:
(一)工程措施
1、修建拦水坝一处,
2、修筑1000米生产便道1条,硬化砼路面。
3、修彻排水沟1000米,
4、灌溉渠1000米
5、砌石护坡500米,开挖运送土石方20000立方
6、平整部分土地用于育苗造林。
7、地下管网的铺设
(二)林业措施
在的山体上栽树造林70亩,栽植雪松、黑松、果树、茶树等苗木20万株,改善生态环境,提高森林覆盖率,增强水土保持能力。
六、投资概算及资金筹集
(一)投资概算
依据有关部门核定的水利工程造价及所用物资当前的市场价格,结合项目区实际开发内容,总投资250万元。其中:工程措施投资额190万元,林业措施投资60万元。
1、水利工程措施投资
(1)新建拦水坝一处投资45万元
(2)新建生产道路一条,铺设砼路面5000平方米,投资60万元
(3)修彻排水沟1000米,投资5万元
(4)灌溉渠1000米,投资10万元
(5)砌石护坡及运送土石方,投资40万元
(6)平整育苗护坡梯田50亩,投资15万元
(7)地下管网铺设,投资5万
(8)修拦水坝一处,投资10万元
2、林业项目投资
苗木投资60万元
(二)资金筹集
整个项目共需投资250万元,申请青岛市立项扶持100万元,自筹150万元。
七、效益分析
该项目建成后,可以初步在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上取得以下成效:
1、生态效益显著,大大改善当地生态环境,有效地防止水土流失,保护耕地,同时道路的硬化、绿化,美化了项目区的生态环境,实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目标。
2、社会效益显著:一是项目的水利建设和道路建设,可大大缓解项目区内水资源供求矛盾,调节水源的分布平衡,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方便农民生产生活。二是能发挥项目区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全区的小流域治理,三是通过流域治理,保护生态环境,改善投资环境。
3、经济效益可观:该项目建成后,可改善山上山下的灌溉现状,还可推动农业观光园的建设,极大的增加农民的收入,使项目区内出现“山青、水秀、粮丰、林茂、民富”一派欣肷向荣的景象。
关键词:林业 可持续发展 途径 策略
一、充分利用高新科技,依靠科技发展生态林业
建设生态林业,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根本的策略是科技的发展,因为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包括经济的发展和对资源与环境的再发展能力的保护。那么既要发展经济又要保证资源与环境的发展力,最有效的解决办法就是依靠科技来发展经济,改变传统的以环境和自然资源为代价的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
1、建立林业科技创新体制,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核心、以效益为目的的林业科技创新体系,以促进林业生产力提高;有人提出了"数字林业"的概念,即利用现代信息科技手段,推动林业经营和管理的精确化、科学化,加快实现林业的现代化。
2、深化林业科技体制改革,坚持科研成果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指导林业的发展,从根本上解决科研与生产建设脱节的问题。要鼓励科技人员通过技术承包、技术转让、技术服务、联合开发、创办经济实体等形式,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
3、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一要加强森林生态系统的研究,开展森林生态系统的监测;二要抓好良种壮苗和树种结构调整,充分利用先进的技术,提高良种苗培育水平;三要研究高新技术改造传统的木材加工、制造、利用技术,尽快提升木材工业总体技术水平,增加木材和林产品的经济价值,增强市场竞争力。
二、优化林业经济结构,优化林业产业链
调整优化林业经济结构,促进林业产业的发展,是建设生态林业,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物质保证。在第一产业方面,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推进短周期工业原料林和其他原料林、速生丰产林、竹林和名特优新经济林建设;在第二产业方面,要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促进以低层次原料加工向高层次综合精深加工转变的步伐;在第三产业方面,要加大森林旅游业、花卉业的发展。要采取"以二促一带三"的策略,调整生产力布局,淘汰落后产业,改造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产业,推动产业重组,解决林业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调整林产工业产品结构,大力发展精深加工、发展优势产品,努力开拓木材林产品的新用途,延伸产业链,增加附加值,解决林产品结构不合理和产品缺乏竞争力的问题。
三、注重效益综合评价,实现林业最佳发展
1、林业的生态效益
林业的生态效益是指林业的发展所带来的生态方面的正面影响。人们普遍认识到,森林兼具有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等三种效益,其生态效益价值远远大于其经济价值。林业的发展可以带来三种效益,在这三种效益中,经济效益往往最先受到关注,但我们可以看到,在目前的情况下,生态价值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而林业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有着密切的联系,林业的生态效益可以创造经济效益。
2、林业的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
林业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二者之间具有互相依存、互相矛盾、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的关系。在忽视生态环境而过度追求经济增长时期,尽管当期的经济增长速度相当快,但后期的经济发展却受到了生态环境被严重破坏而增长环境恶化的巨大报复,使得经济发展停滞不前或萎缩。在既重视经济效益又注重生态效益的时期,不仅当期的经济快速发展,而且后期的经济增长也能保持着良好的增长势头。当然,我们应注意,对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注重,并非消极的注重,而是积极的注重。如果采取消极的注重,即单纯注重生态环境而放弃必要的经济增长,那么,终究会因没有必要的经济增长而导致经济效益滑坡,缺乏强有力的经济实力支撑会使得生态环境保护失去现实意义或物质基础。有学者提出"生态效益经济"的概念,它充分反映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
四、努力实现"三个转变",推进林业健康发展
积极推进由采伐天然林为主向采伐人工林为主的转变,由毁林开荒向退耕还林的转变,由无偿使用森林生态效益向有偿使用森林生态效益的转变,由部门办林业向全社会办林业的转变。这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促进生态林业建设,走可持续发道路的必然要求。
1、木材生产向生态建设转型,就要对林业的定性定位和指导思想进行重大调整,实现林业认识上的巨大飞跃,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只有实现由以木材生产为主向生态建设为主的根本性转变,确立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可持续发展道路,才能与时俱进,充分认识新时期林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明确政府和市场在林业建设上不同的责任和义务,真正建立起以政府投入为主的财政支持体系,形成适应新时期林业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新型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发展模式采伐天然林为主向以采伐人工林为主的转变,就是要在尽量满足社会对木材需求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发挥森林的生态、社会效益。天然林在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持生态平衡等方面,具有人工林所无法比拟的重要作用,是无可替代的可再生资源。
2、毁林开荒向退耕还林的转变,就是要优化国土利用结构,治理水土流失,保障国土生态安全。我国已经作出了以粮食换生态,实施退耕还林工程的重大决策,这是一个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实施退耕还林,恢复以森林为主体的植被,从长远看,是治理水土流失和土地沙漠化的根本措施;从近期看,又是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拉动内需,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这项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工序复杂、群众参与度高的林业生态建设工程,必将开创从生态安全出发,合理调整国土利用结构的新纪元。
3、无偿使用森林生态效益向有偿使用森林生态效益的转变,就是要建立起新时期林业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有偿使用森林生态效益,是林业发展机制的重大创新。它使森林经营者提供的生态价值得到了社会承认和回报,有利于调动各种参与主体造林护林的积极性,解决林业发展的动力问题,同时也使森林生态效益进入更大范围的市场进行交易成为可能。
参考文献:
关键词:市政道路;景观绿化;施工措施
加强市政道路景观绿化建设,是实现对植物种植的艺术安排,使绿化植物能够尽可能发挥绿化和美化作用。绿化施工单位必须要掌握设计图纸的具体内容,按照要求进行施工,为市政道路绿化工程提供质量保证。在设计上,更应该将道路实际条件和绿化施工有效措施统筹在一起,确保市政道路和景观绿化共同发展。
一、市政道路景观绿化的含义及施工原则
(一)市政道路景观绿化的含义
实现市政道路景观绿化建设,不仅改善了城市的整体氛围,还为居民出行创造了良好的环境。绿化工程在美观市政道路、改善城市环境、调节城市生态上都占据着重要作用,在市政道路景观绿化工程的构建中,通过对人行道、车行道以及居民区等区域的合理规划,有效减少了车辆产生的大气污染和噪声污染,保障了人们的出行安全,使道路空气质量得以提升,使城市环境得以改善。同时,市政道路景观绿化工程能够有效降低城市热岛效应存在的危害,提升了城市的绿化程度,使城市更富品质和观感,体现了城市应有的美感,保障了城市的顺利建设和发展。
(二)市政道路景观绿化的施工原则
1、生态原则
施工人员需要结合自然条件,根据生态设计理念,采用生态原来实现对市政道路绿化景观的设计,能够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改善了城市环境,同时还有助于提升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市政道路景观绿化施工在坚持生态原则时,能够使城市绿化效果更加美好,将市政道路打造成景观优美、生态良好的绿色长廊。
2、安全服务原则
根据视线合理设计中央分隔带绿化景观,可采用防眩光设计,对景观使用目的及指导方向进行充分考虑。对于道路交叉口,还需要对车辆行驶安全问题进行考虑,绿化植物高度要在1m以下,以免驾驶员视线受到影响,确保交通安全。
二、市政道路景观绿化施工注意事项
(一)施工队伍的选取
近年来,市政道路景观绿化施工队伍逐渐增加,需要对施工队伍进行统一的资质认证,确保绿化施工队伍具备专业的施工水平、可靠的技术力量,为市政道路景观绿化建设提供保障。对于取得资质的绿化施工队伍,需要制定完备的施工质量标准和法律法规等相关制度,建立严格的监管体系,确保施工质量最优化。
(二)施工前场地清理
市政道路绿化施工现场难免存在前期建设残留的垃圾,甚至还可能存在市民堆积的生活垃圾,严重影响了绿化植物的正常生长,造成绿化土壤污染。大多数施工队伍采用回填土的方式,但回填土质量对于植物生长具有很大的影响,需要对回填土壤进行改良,在进行pH检测后对土壤酸碱度进行改良,确保土壤质量科学合理,适宜绿化植物生长。同时,还可以在土壤中掺杂粘砂、有机肥料等,确保土壤质量优良,保证市政景观绿化施工能够取得应有的效果。
(三)绿化植物营养和透气问题
市政道路绿化植物中,新老植物根系分布存在差异。营养的吸收程度不一,导致新栽绿化植物难以成活。对此,铺装材料可采用嵌入式渗水材料,在覆盖道路地板时,适当增加树池面积。在树池下方道路修建一定高度的隔离墙,采用铸铁栏杆制作墙面,在保障绿化美观的同时有效避免了行人践踏。
(四)苗木培育和新品种引进问题
在市政道路绿化建设中苗木选取至关重要,以往适用于市政道路绿化的苗木品种较少,大多数苗木规格过大影响了绿化建设的整体性。而同一品种的苗木会由于树龄、苗圃不同而表现出不一样的特征,会对市政道路景观绿化质量造成严重的影响。市政绿化部门在加强苗木培育的同时还可以组织相关调研人员开发或引进新品种,确保新品种能够适应全新环境,确保市政道路绿化植物多样性。
三、市政道路景观绿化施工发展措施
(一)丰富绿化植物种类
丰富市政道路景观绿化植物品种,根据景观植物季节性变化,选取合适的主要绿化植物,再与其他品种绿化植物进行搭配,确保每条市政道路在景观绿化上都富含鲜明的特色。多样化的绿化景观提升了市政道路的景观层次,增添了城市的美感。对于某些观赏价值较高、适应能力较强的绿化植物,可增加市政道路景观绿化区域,增加种植量,提升了城市绿化覆盖率。
(二)加强绿化植物相关研究
适当增加乔木、灌木、草本花卉等园林植物在市政道路景观绿化施工中的比重,在提升绿化景观层次感的同时还保障了绿化植物群落的生态稳定,促进了市政道路绿化景观中的生态多样性。市政绿化部门组织相关人员,加强对绿化植物的研究,实现市政道路景观绿化中乔木、灌木、草本花卉各层生态群落的完美结合,提升绿化空间,增添绿化美感,最大限度发挥市政道路景观绿化的生态效益。
(三)提高人们绿色环保意识
市民作为城市的重要成员,应当具一定的绿色环保意识,加强对城市绿色化建设的重视程度,提升市政道路绿化植物保护力度。保护环境是每个人应尽的职责, 在市政道路景观绿色建设中,市民应当注重自己的一举一动,提升自身环保意识,严禁损坏绿化植物。同时,市政绿化部门还需要做好宣传工作,将道路景观绿化统筹到城市建设和发展中,建立完善的发展规划,保障市政道路景观绿化施工顺利进行。
结束语
市政道路景观绿化水平会对城市形象和自然生态质量造成直接影响,施工部门要坚持科学合理的发展观念,对施工方式进行不断创新,制定更高水准的施工方案,确保市政道路景观绿化施工能够满足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生态效益等多方面需求。市政道路景观绿化需要满足现代人们的审美要求,同时还需要达到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效果,塑造更加美好的城市形象,保障城市和绿化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 赖素梅.市政道路景观绿化施工探讨[J].建材与装饰,2015,(34):160-160.
[2] 项东.浅谈市政道路景观绿化施工[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5,(10):1751-1751.
[3] 李秀花.市政道路景观绿化施工[J].现代园艺,2015,(10):187-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