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6 08:27:31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腰椎膨出的运动,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保守治疗;手术适应症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腰腿痛最常见的原因,是脊柱疾病中研究最多的课题,也是疼痛科最常遇到的临床问题。临床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已有70年的历史,积累了丰富的诊治经验。特别是近20年来,由于神经生物学、脊柱外科学、影像学、疼痛学和材料学的发展,内窥镜技术和微创介入治疗的应用等,使我们诊治腰椎肩盘突出症有了更多的选择。当前我们必须以客观科学的态度认识腰椎肩盘突出症的诊断和治疗现状,以努力提高腰椎肩盘突出症的诊治水平。
1 腰椎间盘退变是腰椎肩盘突出症的基本发病机制
腰椎间盘是人体中退变最早的器官之一,大约开始于20岁,是受多种因素影响发生的不可逆的退行性改变过程。退变的椎间盘由于髓白多糖降解,聚合水减少,其抵抗压力的能力降低;胶原蛋白成分改变使其缓冲压力、抵抗张力的能力减弱,二者共同作用会降低椎间盘吸收负荷,分散应力的力学功能。
在椎间盘生化组成退变的基础上,生物力学功能丧失或减弱导致纤维环发生诸如出现裂隙、断裂甚至破裂等一系列变化,最终导致髓核突出,压迫和刺激脊髓、神经根,产生腰腿痛症状和体征。国际腰椎研究会(ISSLS)和美国矫形外科学会(AAOS)将腰椎肩盘突出症分为退变型、膨出型、突出型(后纵韧带下)、脱出型(后纵韧带后)及游离型。退变型是早期改变,一般不会与突出型相混,问题较多的是膨出、膨隆的含义及治疗。椎间盘膨出(Bulging)是指椎间盘退变高度降低,外周纤维环匀称超出椎体终板边缘的正常生理限度,在MRI矢状面上椎间盘向后膨隆高起,CT及MRI横断面上显示较椎体周边超出1.6~2.3 mm。由于腰背痛就诊者以中年以上居多,椎间盘已存在退变,因而在影像学检查中经常报告为“椎间盘膨出”,如仅凭此影像报告,不结合患者症状、体征和神经学定位检查,而行髓核化学溶解术、椎间盘切吸术或电热椎间盘成形术,认为可以减轻膨出,减轻疼痛,就可能走入误区。理论上椎间盘膨出是生理退变过程,如无其它病理因素,膨出大多数不产生症状。在人群中经CT检查无症状的椎间盘突出高达30%,有症状的约有2%,需要手术者约占有症状者中的10%~20%。腰椎肩盘突出症患者大多数可以经非手术治疗而恢复。
2 保守治疗
保守治疗是腰椎肩盘突出症的基本治疗方法,腰椎肩盘突出症中多数患者可经保守疗法缓解或治愈。其目的是使腰椎间盘突出部分和受刺激的神经根的炎性水肿加速消退,从而减轻或缓解对神经根的刺激和压迫。
2.1 保守疗法主要适应于:①年轻,初次发作或病程较短者;②休息后症状可自行缓解者;③X线检查无椎管狭窄者。
2.2 具体方法 包括绝对卧床休息、持续牵引、理疗、推拿、按摩、口服消炎止痛药物、病灶注射治疗等,其中病灶注射治疗可减轻神经根炎症反应,对突出型有效率达76%,对膨出型有效率只有26%。一般正规保守治疗6~8周无效应考虑其它方法,目前认为发病2个月以内手术疗效明显优于晚期手术者。
3 手术治疗
3.1 手术适应证 经症状、体征、影像学和神经定位检查诊断为腰椎肩盘突出症,经正规保守治疗6~8周无缓解,出现感觉运动功能障碍、马尾综合征、难于耐受的疼痛或反复发作影响工作和生活者。
3.2 手术禁忌证 有严重心肺肝肾疾病、感染病灶、严重神经衰弱、精神病患者。
3.3 手术方法的选择
3.3.1 开窗减压术 腰痛伴单侧下肢痛,累计一个间隙者。
3.3.2 半椎板切除 腰痛伴单侧肢体疼痛,累计两个间隙者或原诊断为某一间隙突出,术中发现该间隙的病理变化不足以解释术前症状而需要探察邻近间隙者。
3.3.3 全椎板切除 ①巨大的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伴急性马尾神经损伤症状者;②髓核摘除术后复发,经保守治疗无效,需二次手术者;③极外侧型或合并椎管狭窄者。可采用关节突部分切除或关节突切除达到椎管和神经根管,彻底减压是获得满意疗效的根本保证。临床资料和大量病例随访优良率80%~90%,手术后15年优良率仍在75%~80%。
第一个原因是:腰椎间盘膨出,多数是因为长期不端正的姿势所早餐店最初的表现只是姿势不正弯腰驼背,局部的过度受力,时间久了会造成软组织的慢性损伤,形成腰肌劳损等慢性腰痛,所以也称姿势性腰痛,而腰椎间盘膨出则是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积累的结果。所以,矫正姿势是关键中的关键的,合理的姿势是康复运动的基础和前提。
第二个原因是:引起腰椎病的原因有很多,其中退行性病变,外伤,长期不良姿势,过度劳累,劳损,震动等原因都会引起这种病的,没症状就不需要治疗,一旦有症状时就要及时治疗,因为日常生活中如果不注意保健,不适当的运动也会加重病情,可以采用中医外敷多能取效,日常生活中应当注意劳逸结合,姿势正确,避免久站久坐,宜选用硬板床,保持脊柱生理弯曲.
第三个原因是:椎间盘是由髓核、纤维环、软骨三部分所组成。当髓核及部分纤维环向周围组织突出,压迫 相应的脊髓或者神经根所致的一种病理状态成为椎间盘突出或者膨出。当纤维环弥漫向周围膨隆,相应的椎间孔以及神经组织无明显受压,成为椎间盘膨出。 治疗建议采用现代灸疗治疗方法, 今古通消痛帖,今古通独创现代灸疗,集“灸疗,热疗,磁疗”于一体,三效合一,不仅能控制阻止骨关节病的发展恶化,而且患者是康复后不易复发.
(来源:文章屋网 )
关键词:腰椎间盘退行性疾病;整体康复
腰椎间盘退行性疾病[1](Lumbar disc degenerative disease)是一组引起腰腿痛的常见疾病,其包括:椎间盘源性腰痛(Discogenic low back pain);腰椎间盘突出症(Disc herniation);退行性腰椎不稳症(Degenerative spinal instability);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Degenerative spinal stenosis);退行性腰椎滑脱症(Degenerative spondylolithesis)。我院自2009年1月~2012年6月采用整体康复的方法(包括牵引、物理治疗及核心肌力训练等非手术疗法)治疗腰椎间盘退行性疾病(lumbar disc degenerative disease )228例,取得较好疗效, 现报道如下 :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患者总数228例(男123例,女105例),年龄32~80岁,平均46岁。发病至就诊时间3d~3个月(既往有相同病史者发病时间按本次发作时间计)。腰痛伴左下肢痛者 105例, 伴右下肢痛78例,双下肢痛者21例,单纯腰痛者24例。脊柱侧弯跛行80例, 不能行走11例。全部患者均行X线片、CT或MRI检查,排除结核、肿瘤等疾病。L3/ 4突出或膨出者 15 例,L4/5 突出或膨出者155例,L5/S1突出或膨出者88例,合并腰椎管狭窄或侧隐窝轻度狭窄者45例,两个节段以上椎间盘突出或膨出者128,合并退行性腰椎滑脱者64例。
1.2疗效评定标准 根据治疗前后患者腰腿疼痛程度、腰椎活动范围、下肢感觉运动功能障碍、疼痛指数(VAS)及生活自理能力(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2])进行评定。痊愈:腰腿痛症状体征消失,腰部活动基本正常,下肢感觉运动功能障碍消失,恢复正常工作和生活。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0.10分。好转:腰腿痛症状减轻, 腰椎活动范围较治疗前好转,下肢感觉运动功能障碍仍存在但较治疗前减轻,不能坚持工作,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下降
1.3方法 ⑴腰椎牵引 : 采用电脑自动牵引床, 牵引重量以36kg起始,根据患者的治疗反应,适当调整牵引重量,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一般不超过体重的1/2。间断牵引50s,休息10s,20min/次。1次/d,10次为1疗程。⑵物理治疗:高频电疗,可应用超短波,应用无热量或微热量处方,电极板并置于腰骶部,20min,1次/d,对于急性期尤其是发病3d内患者具有良好的消除神经根水肿、止痛的效果。低频电疗,应用温热式低周波治疗仪,对腰部痛点采用腰坐骨神经痛处方治疗10min,再推压或拍打处方治疗10min。中频电电刺激可采用多功能电脑中频治疗仪,选用干扰电处方或腰坐骨神经痛处方,以腰部痛点为中心行交叉放置 , 或沿腰部痛点、患肢坐骨神经压痛点放置[3],20min/次,1次/d。激光,应用半导体激光治疗机,照射病变节段神经根处,600mw,脉冲照射5~10min,1次/d。上述物理治疗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1~2项。⑶传统手法治疗:令患者仰卧,尽量屈膝屈髋,术者双手按于患者胫骨结节处顺时针、逆时针各旋转摇滚20~40次,病程短者效果佳,伴腰椎滑脱、年老有骨质疏松者慎用。⑷核心肌力训练:症状明显好转后 , 指导患者进行核心肌力训炼。①徒手肌力训练:利用抗地心引力的原理,针对肌群做训练,例如仰卧起坐、侧桥运动等,应避免负荷过重,产生更严重的伤害。②泡沫轴:徒手肌力训练时,利用泡沫轴所存在的不稳定特点,使训练者在泡沫轴上完成不同难度的静力性及动力性动作,此种方式可以增加本体感觉的回馈,可以有效提高训练者自身的核心稳定性③抗力球:徒手肌力训练时,利用抗力球增加训练时的不稳定状态,此种方式可以增加本体感觉的回馈训练;以抗力球做支点,可以减少抗力距,调整所需的阻力,避免超过下背痛患者所能负荷的重量,更可以利用抗力球形状的特性,做一些伸展运动。抗力球运动可以提升本体感觉,进而提升身体的平衡及稳定性。④平衡软榻:脚踩在软榻上会下陷,软榻有正方形、长条形、斜坡形等多种形式,训练难度应该逐步增加。⑤悬吊系统(set):利用悬吊系统增加训练时的不稳定状态,此种方式可以增加本体感觉的回馈训练,以悬吊线做支点,可以减少抗力距,调整所需的阻力,避免超过下背痛患者所能负荷的重量。⑥核心板:核心板可用来做三度空间的动作,会随著身体的动作而倾斜、扭转、旋等,所以在训练时,必须对于核心板的产生的倾斜做出反应,不断调整身体姿势维持平衡,增加稳定性[4]。
2 结果
所有患者经1~6疗程治疗,痊愈93例,占40.8%,显效95例,占41.7%, 好转27例 , 占11.8%,无效13例,占5.7%, 总有效率为94.3% 。
3 讨论
腰椎间盘退行性疾病最常见症状是腰背部疼痛,部分伴一一侧或两侧下肢放射痛,其X线表现为:椎间隙变窄,Schmorl结节、椎体侧方骨赘,椎体滑脱(不超过Ⅰ度)等。CT表现为:椎间盘膨出或突出,小关节突退变或增生,椎管狭窄呈三叶草状,神经根管狭窄。MRI根据modic分类可分为3型[5]:Ⅰ型骨骼改变可见T1加权低信号密度,T2加权高信号密度,应用gadolinium后图像增强。Ⅱ型骨骼改变可见T1及T2加权高信号而无需增强,可表现为脂肪骨髓,在16%的腰背痛患者中可见到。Ⅲ型改变为T1及T2加权低信号,在无增强的情况下表现为骨肥厚。我们这组患者中绝大部分经CT或MRI检查发现"腰椎间盘突出或膨出",曾被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但我们在临床检查中发现其定位体征与影像学诊断并不完全相符,或者不能用单一的"腰椎间盘突出"的诊断来解释其全部症状,具体表现为:腰腿痛症状重,明显影响生活和工作,影像学表现轻微异常,如"腰椎间盘膨出";或影像学上腰椎间盘突出部位与临床查体定位体征不完全相符,同时影像学上又合并其他一项或多项异常表现,有报导50岁以上无症状者有90%~100%通过MRI检查可证实有腰椎间盘退行性改变。采用整体康复治疗后,该组患者腰腿疼痛酸胀麻痹等症状都能得缓解或治愈。值得注意的是,一些患者的CT或MRI的影像中显示椎间盘向前方或侧方突出明显而压迫脊髓影膜囊和神经根不明显,过去一般认为这类突出是"无害"的。
由于影像学诊断的局限性,不能对应患者的功能状态,在腰椎间盘退行性疾病的整体康复中,选择合适的功能障碍评定量表十分重要,我们选择应用疼痛指数(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对于该组患者进行治疗前后的康复评定。其中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能比较客观的反映了患者的功能障碍程度,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是由10个问题组成,包括疼痛的强度、生活自理、提物、步行、坐位、站立、干扰睡眠、性生活、社会生活、旅游等10个方面的情况,每个问题6个选项,每个问题的最高得分为5分,没有功能障碍为0分,最严重的功能障碍为5分,假如10个问题都做了问答,记分方法是:实际得分/50(最高可能得分)×100%,如有一个问题没有回答,则记分方法是:实际得分/45(最高可能得分)×100%,越高表明功能障碍越严重。该指数已被评为脊柱外科手术疗效评定的金标准之一,本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评定结果显示,该指标也可作为康复疗效的金标准。
腰椎牵引是非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疾病的重要手段,曾有人认为腰椎牵引无效,甚至有害,而Clochis等的大量基础研究对脊柱牵引的治疗效果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近年来随着牵引技术和牵引设备的不断改进、优化以及通过大量的临床应用,腰椎牵引的疗效已得到充分的肯定。有些研究显示149kg牵引重量将产生胸腰椎椎间盘的破裂,本组病例中我们设置的牵引重量最高不超过体重1/2,绝大多数在48kg之下,远远低于该数值,不会对椎间盘造成伤害。对于年龄超过60岁,X线片显示有明显腰椎退变、骨赘形成、韧带钙化尤其是合并腰椎管、椎间孔狭窄者,牵引的作用是使腰部肌肉有节律地交替出现紧张和放松运动,解除腰部肌肉痉挛、改善血液循环促进神经根水肿消退,进而达到改善症状的目的。切不可盲目增加重量。物理因子疗法具有消炎、消肿、改善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痉挛,减轻神经根水肿和止痛作用。
核心肌力训练在腰椎间盘退行性病变的康复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核心肌群包括背部的多裂肌、竖脊肌、腰方肌、臀屈肌,正面的腹横肌、腹内斜肌、腹外斜肌、腹直肌、髂腰肌,其中腹横肌和多裂肌属于深层的核心肌群,特点为小、短、薄,且与脊椎相连,主要功能为维持脊椎的稳定,腹内斜肌、腹外斜肌、腹直肌、腰方肌、背部伸肌群、臀屈肌属于浅层的核心肌群,特点为大、长,主要负责身体的前屈、后仰、左右扭转。 临床实践表明,及早配合功能锻炼,有利于患者早日康复。该病的复发,往往与患者腰背肌、腹肌等核心肌群肌力功能低下有关,因此需加强功能锻炼。在疾病发作期间佩带腰围对缓解症状有一定帮助,一旦症状缓解要尽早解除腰围,进行核心肌力锻炼 , 恢复脊柱的稳定性。脊柱的超后伸运动可使神经根有一定的牵伸,进而改变突出物对神经根占有的位置,解除神经根的压迫。核心肌力训练对于防止症状复发尤为重要。
国外有研究认为,对于脊柱退行性疾病通过手术(减压、融合、固定等)治疗的费用-疗效比优于非手术治疗[6],但是对于国人来说因手术一次性费用过高及对于手术风险的考虑,大多数人对手术治疗的依从性较低,本研究证实,规范化的整体康复治疗可以明显改善这类患者的症状、功能及工作生活能力,使其延缓或免除手术。腰椎间盘退行性疾病患者中老年患者居多,在治疗上要注意治疗方案的个性化,治疗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者对治疗的反应,针对不同的情况制订出合理的治疗方案。本组有些患者合并椎管狭窄或侧隐窝狭窄,经治疗后虽有不同程度的缓解,但由于不能解决解剖上的压迫,最长有治疗近2个月症状仍不能完全缓解,对于此种情况,我们在治疗前应让患者对此有充分的了解,以免引起不必要的纠纷,同时如果连续治疗超过4w症状不缓解或加重者,应积极查找原因,我们曾治疗一个有腰腿痛病史反复发作10余年患者,曾行CT检查诊断为"腰突症",治疗3w效果不佳,行MRI检查发现为椎管内肿瘤。对于巨大型椎间盘突出及伴有马尾神经症状者,应手术治疗为宜。
参考文献:
[1]Robert Gunzburg et,陈伯华译.椎间盘退行性疾病[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3.
[2]黄建洪.腰背肌功能训练在预防腰椎间盘突出症复发中的作用[J].中国康复,2003,18(3):198.
[3]王书友;许银花.早期椎间盘退行性疾病治疗进展[J].现代医学,2010,38(6):689-692.
[4]Carragee EJ,Paragioudakis SJ,Khurana S.2000 Volvo Award in Clinical Studies.Lumbar high-intensity zone and discography in subjects without lowback problems[J].Spine J,1998,7:363-368.
【摘要】 目的 探讨中老年人腰椎退行性滑脱症的原因,提高影像诊断水平。方法 对24例腰椎退行性病变伴滑脱症进行CT扫描,观察影像表现。结果 24例均有腰椎不稳及程度不同的腰椎间盘突出、膨出,关节突关节的增生、硬化、椎小关节面粗糙、囊变、韧带损伤而导致椎管变形的影像表现。结论 通过对腰椎的CT检查,对腰椎退行性滑脱症的发病机理与影像关系的综合分析,可以提高对该病诊断的准确性,同时给中老年人的保健和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
【关键词】 腰椎;退变;滑脱;体层摄影术
腰椎退行性病变伴滑脱症虽然较常见,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重视不够,放射学论述不多,为提高认识,笔者从2007年8月至2009年12月对50岁以上中老年人腰椎CT片进行观察,发现多数中老年人腰椎有退行性病变伴滑脱症的影像改变。本人结合影像学表现,对该病的发病原因进行了探讨。
1 资料与方法
本组分析126例中老年人腰椎CT片中,男58例,女68例,年龄40~78岁,平均年龄58.4岁。其中24例有腰椎退行性病变伴滑脱症,男5例,女19例,病史1天至6年,腰痛24例,占100%,单侧及双侧下肢麻木12例,占50%,间隙性跛行3例,占12.5%,放射性痛8例,占33.3%,直腿抬高实验阳性6例,占25%,患侧下肢肌肉萎缩1例,占4%,腰扭伤2例,占8.3%。对24例中老年人腰椎退行性病变伴滑脱症的病例均行再次CT扫描,分析其影像特征。
2 结 果
前滑24例,32个CT扫描层面的表现:(1)中老年人腰椎退行性病变伴滑脱水平椎小关节CT征象:关节突肥大32个,占100%;椎小关节硬化32个,占100%;关节面边缘部骨质增生28个,占8.7%;椎小关节半脱位17个,占53%;椎小关节间隙变窄26个,占81%;小关节面粗糙,其下方囊变14个,占43.7%。(2)中老年人腰椎退行性病变伴滑脱水平椎体、椎间盘及椎管改变:在24例前滑32各层面中,椎间盘突出21个,占65.6%;膨出11个,占34.3%;双侧侧隐窝同时狭窄的15个,占46.8%,一侧侧隐窝狭窄12个,占37.5%,椎管变形或狭窄18个,占56%;椎体肥大或骨赘28个,占87.5%;黄韧带肥厚9个,占28%。
图1 腰5向前Ⅱ°滑脱;图2 腰椎间盘突出(向左外侧型),硬膜囊受压,左侧侧隐窝变窄;图3 右侧椎小关真空现象;图4 椎小关节骨质增生,关节间隙变窄,上下关节突囊变
3 讨 论
3.1 椎间盘的严重退变是中老年人退行性病变伴滑脱的主要原因 正常腰椎屈伸运动轴中心紧靠髓核或在髓核内,当椎间盘突出或严重退变后,此轴后移,使屈伸运动在椎小关节产生“翘动”导致椎小关节退变并引起腰椎失稳[1]。CT显示双侧侧隐窝狭窄,且硬膜囊在椎体后弓之间受压,中央椎管狭窄变形。滑脱的形成可能是由于椎间盘突出或严重退变,使相邻椎体终板相互靠拢,体重使上位椎体的下关节突沿下位椎体的上关节突下移而产生后滑脱。另外,当椎间盘发生退变,髓核水分减少,变性、变脆,失去弹性,致使腰椎运动支点的承载力降低,从而腰椎在所有方向的运动增加,造成关节突、脊椎后方韧带、肌肉的损伤。久而久之,关节突被严重磨损,从本组CT扫描,可以清楚看出,24例中老年人腰椎退行性变伴滑脱症中,32个扫描层面,共21个椎间盘突出,腰椎间盘膨出11个,每个层面和椎小关节都有不同程度退变、磨损、囊变,且左右两侧不对称,还有17个椎小关节半脱位。
3.2 脊柱周围肌肉、韧带与滑脱的关系 脊柱的稳定除了依赖椎间盘和小关节以外,脊椎周围的肌肉、韧带也是不可忽视的部分,因为尽管椎小关节愈接近矢状面,前屈后伸运动时,前后方向关节突愈不能抵抗剪力,但年轻人发生滑脱的几率很低,这充分说明了周围肌肉的补偿作用[2]。中老年人由于全身退化变性脊椎周围肌肉、韧带薄弱、松弛,也是导致脊椎不稳的重要因素,本组病例见黄韧带肥厚9个。
3.3 椎小关节内的真空现象的发病机制 小关节内的真空现象的发生是由于关节排列错乱形成了间隙,而此间隙必须得以充填。在活动关节中可由滑脱充填,微动关节中则只能靠细胞外液中的气体从液体中释放出来,以占据这个空间,组织液体中以氮气含量最高,也较少参与机体代谢,所以容易释放出来。当出现小关节面暴露,并产生了间隙,该间隙导致关节面接触不稳,因而产生椎体滑脱[3]。
3.4 椎小关节与中老年人退行性变伴滑脱的关系 腰椎关节突关节的不对称叶可引起腰背疼痛[4]。突关节对腰椎轴向旋转活动的限制作用可保护椎间盘免受损伤,当关节突关节不对称时,使冠状位的关节面受到极大剪力,患者椎间盘纤维环往往撕裂,久之该侧的小关节因受力较大而发生退变,关节软骨及软骨下骨发生粗糙、断裂、囊变,更加重了椎间盘的损伤,这样一方面导致腰椎不稳,另一方面也会引起疼痛。
参考文献
[1] Epstein JA,Epstein BS,et al.Degenerative lumbar spondylolisthesis with an intact neural arch (Pseudospondylolisthesis) [J].J Neurosurg,1976,44 (4):139.
[2] 陈 瑶.腰椎退行性病变滑脱CT分析(175例报告)[J].实用放射性杂志,2001,17(3):760-762.
老王的怀疑是有道理的。腰腿痛是一组临床常见的症状,病因复杂,以损伤和退行性病变最多见,其中以腰椎间盘突出症最具代表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在腰椎间盘退变的基础上发生的,而外伤则是其发病的重要原因。腰椎间盘是身体负荷最重的部分,一般成人平卧时腰3椎间盘的压力为20千克,坐位时达到270千克。正常的椎问盘富有弹性和韧性,具有强大的抗压能力,可承受450千克的压力而无损伤。一个人在20岁以后,椎间盘即开始退变,髓核含水量逐渐减少,椎间盘的弹性和抗负荷能力也随之减退。由于髓核含水量减少及纤维环过度经受外力变弱,髓核突出就较易发生。
腰椎间盘突出以腰4~5和腰5-骶1发病率最高,占全部腰椎间盘突出的95%以上。引起腰腿痛的原因有三个方面:破裂的椎间盘组织产生刺激及自身免疫反应使神经根发生炎症:突出的髓核压迫或牵引已有炎症的神经根,进一步增加其水肿,从而对疼痛的敏感性增高:受累神经根受损对致炎物质的刺激异常敏感,从而使神经及周围组织的充血、水肿、炎性渗出进一步加重,局部缺血缺氧,电解质紊乱,酸性代谢产物堆积。上述三种情况引起的根性神经痛,向下传导,这就是医学上所说的“放射痛”,引起下肢(多为单侧)神经根支配区域的感觉、运动、反射异常,严重时还有肌力的改变,而且这种“放射痛”多通过臀部、大腿后侧、小腿前或外侧到达踝、足背或足底,如果“放射痛”只到达膝或膝以上平面,那就不考虑这种痛是由腰椎间盘突出引起的了。
有很多能够引起腰腿痛的疾病,尤其是不常见的病种很容易误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特别是伴有椎间盘退变、膨出者,更容易把这些疾病误认为是椎间盘突出压迫所致。这些疾病包括:骶髂关节劳损和骶髂关节结核、强直性脊柱炎、椎间盘源性腰痛、关节突关节的病变、骨盆出口综合征、肿瘤及瘤样病变、臀肌劳损、臀上皮神经卡压综合征、棘间韧带劳损、腰3横突综合征、脊神经后支综合征、脊髓型颈椎病、脊髓血管畸形、腰椎管狭窄症、股骨头无菌坏死等。
因此,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确诊需专科医生经认真询问病史,仔细的体检,影像检查之后,才能最终确定。临床上许多腰腿痛患者有先入为主的观念,认为自己以前检查的影像上有腰椎间盘的膨出或突出,就认为自己是“腰椎间盘突出症”。其实,退变性或外伤性的腰腿部疼痛的原因很多,诸如以上列举的数种,需骨科医生仔细区分鉴别。只是单纯腰椎CT或腰椎磁共振检查显示有腰椎或多节段的膨出或突出并不能构成I临床上“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它只是影像学的改变,可称为“腰椎间盘突出”。流行病学调查已经证实,正常人群中1/4以上可有腰椎间盘膨出或突出的影像学表现而没有腰腿痛的症状。影像学上的椎间盘突出和腰腿痛并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只有依据病人的病史、病人的主诉症状、详细的检查、对应的影像学改变,四者相一致,才能确诊。
“腰椎间盘突出”和“腰椎间盘突出症”只是一字之差,但它们的诊断不同,相对应的治疗方法亦不同。所以,我们不要把“腰腿痛”与“腰椎间盘突出”等同起来,不要把“腰椎间盘突出”与“腰椎间盘突出症”等同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