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6 08:27:30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印刷图文技术,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在实际生产中,影响套印精度的因素很多,如印刷设备自身的精度、开机过程中的机械振荡,承印物的变形,印版或承印物承受的印刷压力不一致,以及机台人员操作不规范等都会影响到印刷品的套印精度,导致不同色块在承印物上的印刷位置发生一定程度的偏移,从而露出第三色或承印物底色(如图1所示)。为了解决上述因套印不准产生的露色露底现象,技术人员在印前制作过程中必须进行相应的工艺处理来降低套印难度,其中,陷印技术就是实际印刷生产中一种行之有效的处理方法。
陷印俗称“补漏白”,又称“扩缩”,是指在印前制作过程中,利用电脑软件适当调整各色块的叠印范围,从而防止因套印不准露出第三色或承印物底色。接下来,笔者将对这一技术做具体阐述。
陷印工艺处理原则
不同颜色的印刷图文色相不同、明度不同、遮盖力也不同,陷印技术正是利用了以上特点,采用收缩或扩展印刷图文边缘轮廓的方法,使相邻印刷图文之间实现叠印,以弥补套印误差,避免露色露底现象的发生,提高印刷品的美观度。然而,在对印刷文件进行陷印工艺处理时,如何实现印刷图文适当的收缩或扩展是令印前技术人员颇为头疼的问题。一般情况下,陷印工艺处理应遵循如下原则。
1.扩浅不扩深
这里所说的“浅”与“深”是指印刷图文色相的深浅程度。从色相上来讲,同一种型号的油墨,其颜色由深至浅的顺序是:黑色(K)、青色(C)、品红色(M)、黄色(Y)、白色(W)。按照油墨色相的深浅顺序,在陷印工艺处理中,一般是将黄色印刷图文的边缘轮廓扩展到品红色印刷图文中,将品红色印刷图文的边缘轮廓扩展到青色印刷图文中,将青色印刷图文的边缘轮廓扩展到黑色印刷图文中。
2.扩细不扩粗
这里所说的“细”和“粗”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指印刷图文线条的粗细,二是指印刷图文印刷面积的
大小。在陷印工艺处理中,一般是将细线条印刷图文的边缘轮廓扩展到粗线条印刷图文中,或将小面积印刷图文的边缘轮廓扩展到大面积印刷
图文中。
3.扩后不扩前
这里所说的“前”和“后”是指印刷色序的前后顺序。按照印刷色序,一般是将第二色印刷图文的边缘轮廓扩展到第一色印刷图文中,将第三色印刷图文的边缘轮廓扩展到第二色印刷图文中。
4.深色浅网区域要反扩
“深色”是相对而言,比如品红色与黄色相比为深色,而与青色相比则为浅色。这里所说的“深色浅网”是指挂网在50%以下的网点面积。在陷印工艺处理中,一般将挂网在50%以上的印刷图文区域扩展到深色浅网区域。
5.相压变块少扩,相压不变块多扩
“相压变色”、“相压不变色”是指相邻色块叠印形成的合成色的色相,若其与两个相邻色块中的其中一个色块的色相相近,则称这一色块为“相压不变块”,另一色块则称为“相压变块”。比如,当专红色与黄色叠印时,若其合成色的色相与专红色的色相较为相近(如图2),则应将专红块(相压不变块)多扩展一些。特别注意的是,当大红色(M100Y100)与大绿色(C100Y100)叠印时,其合成色为黑色(C100M100Y100)(如图3),在这种情况下,大红色和大绿色两个色块之间会形成一道黑杠,对此,在陷印工艺处理中,应对这两个颜色的色块进行少扩处理。
陷印量的确定
很多印前技术人员在处理印刷文件时,虽然按照公司的工艺要求进行了陷印工艺处理,但是印出彩样后才发现,印刷图文的收缩或扩展超出了合理范围,导致印刷图文严重变形,影响印刷质量。可见,收缩量或扩展量(即陷印量)的大小对陷印效果至关重要,掌握印刷图文适当的陷印量是做好陷印工艺处理的前提条件。如果陷印量过小,就无法弥补由于套印不准造成的露色露底现象;如果陷印量过大,相邻色块的叠印边缘就会产生一道深色的轮廓线,影响印刷品的外观效果。
通常情况下,陷印量的大小应根据承印物的特性及印刷设备的套印精度而定。一般,胶印工艺的陷印量略小,而凹印和柔印工艺的陷印量略大。胶印工艺的陷印量可按0.5~2倍加网线数的线宽来计算,例如,如果胶印工艺的加网线数为150线/英寸(1英寸=25.4毫米),则最小陷印量为:1/150×25.4×0.5=0.085(毫米);最大陷印量为1/150×25.4×2=0.339(毫米),即陷印量范围为0.085~0.339毫米。表1为胶印工艺常用陷印量。
注意事项
在制作印刷文件时,色块之间是否需要进行陷印工艺处理,以及如何判断印刷品的最终陷印效果,都是陷印工艺处理中需要考虑的问题。在此,笔者以凹印工艺为例,提出几点在陷印工艺处理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由于凹印产品的套印精度易受凹版、凹印设备、承印物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凹印工艺的陷印量较大,一般为0.2~0.3毫米。因此,对凹版制版过程中的陷印工艺处理有如下
规定。
(1)使用陷印工艺的前提条件是色块的印刷图文面积远大于陷印量,以保证印刷图文的边缘轮廓收缩或扩展后,印刷效果不受影响。如对于一些面积较小的印刷图文,如果采用0.2毫米或0.3毫米的陷印量会导致印刷图文变形,在这种情况下,可选择0.15毫米的陷印量。如果印刷图文存在特别细小的文字线条,其本身已不符合凹印工艺套印的要求,因此可选择0.05~0.1毫米的陷印量,保证印刷不露底即可。
(2)凡是需要套印的两个色块,相压变块的陷印量均为0.2毫米,相压不变块的陷印量均为0.3毫米。
这个定义里加入了“其他方式”以适应近年来出现的数字印刷等无须印版或独立印版的印刷方式,这受到了印刷工作者的认同和赞许。
但我们仍然不应就此满足,虽然我们并不能找到一个“一劳永逸”的定义,但探寻一个适合现有科技发展水平的定义,却是我们的责任,不然只会使大家失去前进的动力。因此,印刷工作者有必要经常审视新学科、新技术对印刷的冲击和提升,使印刷疆域不断扩大,让印刷定义不断更新。
对于上述定义,我们还应不断地进行推敲,以便使它更准确地涵盖印刷的特征,更迅速地反映印刷技术的新突破。
以下,笔者以开放性的心态重新审视这个定义,指出其中存在的一些缺陷。
印版、承印物
印刷的定义中出现“印版”、“承印物”是明显的硬伤。因为印版是用于传递油墨至承印物上的印刷图文载体,承印物是能接受油墨或吸附色料并呈现图文的各种物质。从中可以看到,印版和承印物的概念是建立在印刷的基础之上,是先有印刷,后有印版和承印物的,它们是从印刷中派生出来的概念。因此,用印版、承印物来解释印刷,就像用白马、黑马来解释什么是马一样,犯了定义的大忌。
也许我们可以用“固体物质的表面”来代替“承印物”,“印版”则留到下面再讨论。
使用印版或其他方式
“使用印版或其他方式”这个词组的潜在含义,笔者是这样理解的:印版在传统印刷中的地位举足轻重,一时无法放弃,但除了印版方式外,也可以采用其他方式。因为我们不可能在定义中列举出印刷中现有的所有方式,在未指明具体方式的情况下,就不能排除其中任何一种。这时,为避免定义可能把其他非印刷的复制方式包括其中,我们就必须搜寻有没有这样的方式,它是非印刷的,但也可以将原稿上的图文信息进行复制。的确有一如照相,以感光的方式将图文信息转移到另一个固体的表面。但印刷的定义如果不包含“印版”和“承印物”,是无法排斥照相技术的,这是不能容许的。但同时如上所述,“印版”和“承印物”这两个词不应出现在印刷的定义中。
既然不能使用“印版”,又不限定任何方式,就不如去掉“印版或其他方式”。那如何把印刷和照相区别开来呢?考查这两者的区别,可以发现,印刷的图文转移是有实体的物质转移(笔者以为,定义中疏忽了印刷的这一特征),而照相只是光或能量的转移,最后的成像物质是已有的相纸和底片,并没有实体物质转移。所以,可以加上“用色料的形式”,这样就把照相从印刷定义中剔除。
原稿
笔者对“原稿”的疑问类似于“印版”和“承印物”,因为它是印刷的原稿,是印刷所依据的实物或载体上的图文信息。不同的是,原稿这个词并非印刷所独有,在日常生活工作的许多方面也都能用到它,所以用它来定义印刷,并不像使用“印版”和“承印物”那样,使定义陷入明显的逻辑错误。
但是,问题出现在另一个方面,在印刷之前,是不是都有一个肯定存在的原稿?我们不否认,大多数情况下,原稿是存在的,甚至是有形的实体;而对于版面设计师来说,他可以运用各种资源,直接在电脑上制作出版面,他的原稿,只是头脑中出现的模糊的、不断调整的图景而已;另外,早期印刷工作者也可能通过直接在版材上描绘来制作印版。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还要坚持原稿的存在,就显得有些牵强了。
所以,应该把“原稿上的”改成“所需要的”。
图文信息
“图文”,顾名思义,指图和文两方面,外延很广,但是加上“信息”二字之后,就显得有点“清高”,意欲排斥装饰印刷、织物印刷(染)、电路板印刷等印刷形式了。无论是在印刷教科书上,还是在现实生活中,这些印刷方式也确实或多或少受到排斥。如长期以来,织物印刷从来就不被承认为印刷业的一部分,而冠以“印染”之名,这个极大的偏见已经直接影响到印刷历史的溯源,使众多学者对织物印刷视而不见,而只将雕版印刷作为印刷的始祖了。
虽然任何图形图案都包含着某种信息,但是由于人们对这些信息的盲视和误解,所以建议取消“信息”二字。
工艺技术
“工艺技术”通常这是口语向术语定义的渗透,这种说法,可见于口头上,也可见于一般书面上,但是出现在严格的定义中,则是不妥的。
在现代汉语词典里,工艺是指将原材料或半成品加工成产品的工作、方法、技术等。可以看出,“工艺”二字已经包含了技术。工艺技术的合用造成了含义的重复和累赘,不符合定义要求简洁的原则。
关键词:工艺策略;印刷历史;产品增值
长期以来,由于印刷工艺的技术性,复杂性和特殊性。传统的传播途径已经显得狭隘。所以在装潢设计,包装设计,图形设计与视觉传达等专业领域。需要更直接的了解印刷知识,并注重了解一些特殊的印刷效果。
一、从纸张到印刷升华设计者的工艺策略
只有印刷工艺与设计创意要求相结合,才能避免失误,失策,也只有掌握丰富的印刷知识平面设计者才能达到如虎添翼。在创意实践中只有深入了解各种印刷工艺的生产过程,色彩配合应用,印刷物料特性以及特殊工艺的设计注意事项,设计者的水准才能提高和升华。精心定制的工艺策略才可以顺利实施。
现代工业产品和商业服务中,印刷工艺已经成为设计和生产印刷精品不可缺少的重要元素和催化剂。眩目的彩色图像可以在读者与印刷品视觉互动的过程中激发他们的好奇心与注意力。而我们需要激励他们的购买热情,这就需要进一步的开拓,制定充满创意构思的印刷品表面整饰工艺策略。
讲究印刷工艺和表面整饰技巧是最科学经济的办法。同样品质的产品和服务就因为不同的包装体现了品牌和形象价值而让产品和服务得到增值,而且最重要的是能够达到这些极好的效果。虽然成本增加是必然的,但与品质提升的幅度相比较,增加的成本投入几乎可以少到忽略不计。与此同时,在国际印刷和平面媒体设计师行业,有很多这样的事例,改进印刷工艺设计是可以提高视觉感知力和引起积极市场反应的投资策略,并被证明有着更大的市场影响力和视觉上的冲击力。
二、印刷历史简述
公元前4000年,古埃及人以尼罗河岸边的植物为原料发明了“草纸”英文“paper”就是来自古埃及文“papyfus”,而公元前2300年,巴比伦使用的石刻印章,就是印刷术得到发展的象征。
在中国,最早的印刷术可追溯到公元2―8世纪的印章,拓碑,石刻等。雕版应该是比较成熟的传统印刷方式,距今已经有1300多年的历史。至宋代,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是印刷技术质的飞跃。对人类文化传播和文明进步产生了深远影响。中国特有的印刷术直接或间接的开始传播到世界上其他许多国家,比如唐朝的时候向东传入日本,公元12世纪传到埃及。
三、印刷技术的种类
印刷技术可以简单的分为传统印刷和数字印刷。传统印刷中按印版来分的话,主要的种类包括:平板印刷,凸版印刷,凹版印刷和丝网版印刷。而数字印刷是20世纪随着电脑技术发展的产物,主要指图像复制技术、电脑直接制版、数码喷绘和无版印刷等。
(一)平板印刷
的印版是平的,利用水、油不相溶的原理来实现印刷。印版上分亲油疏水的图文部分和亲水疏油的空白部分。这样图文部分吸附油墨,空白部分不会吸附油墨,通过压印机完成图文的复制转移。平板印刷属于间接印刷,印版上图文先转移到一个滚筒上,再有着墨的橡皮布滚筒将图文转移到承印材料上,滚筒有很好的疏水亲油性,能充分地传递油墨,并限定水分的传递。
(二)凸版印刷
凸版印刷的印刷部分高于空白部分,而且所有印刷部分均在同一平面上。印刷时,在印刷部分敷于油墨,因空白部分低于印刷部分,所以不能黏附油墨,然后使纸张承印物与印版接触,并加以一定的压力,使印版上印刷部分的油墨转印到纸张上而得到印刷成品。
(三)凹版印刷
凹版印刷的印刷图文部分低于空白部分,而凹陷程度又随图文的层次有深浅变化,图文层次越暗,其深度越深,空白部分则在同一平面上,印刷时,全版面涂满油墨后,用刮墨机械刮去平面上(即空白部分)的油墨,使油墨只保留在版面低凹的印版上,再在印版上放置吸墨力强的承印物,施以较大的压力,版面上印刷部分的油墨就转移到了承印物上,从而获得印刷品。因为版面上印刷部分凹陷的深浅程度不同,所以印刷部分的油墨量就不等,印刷成品上的油墨墨层厚度也不一致,因而使图文显得有浓淡不等的色调层次。
(四)丝网印刷
丝网印刷最早起源于中国,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丝网印刷其实属于孔板印刷,简单地说,丝网印刷得名源于丝网印版,其印刷原理是:印版上图文部分的丝网孔为通孔,而非图文部分的丝网孔被堵住,印刷时通过刮板的挤压,使油墨通过图文部分的网孔转移到承印物上,形成与原稿一样的图文。
丝网印刷设备简单、操作方便,印刷、制版简易且成本低廉,适应性较强,承印物可以是硬物,也可以是软物,可以是平面的,也可以是弯曲球面、凹凸面。由于网版材料简单,基本上印版做多大,印刷面积就能达到多大,这一点是其他印刷技术望其项背的。
(五)数字印刷
数字印刷通常指以墨水、墨粉或其他染料从电脑或输出设备中直接印刷文件的过程。由于技术的不断更新,完备的全数字印刷系统已经取代了很多传统手工打印方法。
1、质量因素
由于数字印刷普遍使用墨粉,印品呈现鲜亮色彩,但不适合长时期保存,因此,对于质量要求较高的印刷品,传统印刷(如胶版印刷)仍然是我们的首要之选。
2、交货迅速
因为不需要传统印刷的干燥或手工作业环节,数字印刷通常交货迅速。
3、印刷打样
印刷打样是数字印刷最实用也是颇受欢迎的工作之一。需要注意的是数字印刷在色彩还原方面更明亮,更鲜艳,然而,大面积的实地色彩将不能均匀表现。
4、费用增加
当纸基印刷品数量达到数百甚至上千时,数字印刷的成本相对会很高。事实上,随着胶版印刷成本的不断降低,数量在300件甚至更多的印刷市场,数字印刷是没有明显的价格优势的。
5、印刷尺寸
纸基印刷品的数字印刷尺寸通常只能限于A3幅面,当然如果使用喷绘画布从事室内装饰或户外作业的喷画机器印品,尺寸可以成倍放大或通过胶水粘连达到实际要求。
6、个性化作业
数字印刷的个性化特点让创意设计得到无限延伸,可以很容易的更改设计生产出不同批次的印品,也不会因此造成印刷费用的增加。
综上所述,随着科技的发达,工艺技术的不断更新,势必推动平面设计创意和印刷工艺策略的大步提高。然而印刷工艺策略性的抉择亦将为平面设计成品的价值起到至关重要的完美呈现乃至再度升值的作用。
随着色彩管理技术和高品质显示器的发展和成熟,数字软打样(预打样)的应用将逐步发展。数字预打样(屏幕软打样)最大的优势是可以实现远程预打样。但它不能脱离屏幕,不能像彩色样张那样随意移动和长时间保存。具体数字软打样(预打样)的优缺点见表2-11。
数字硬打样
硬打样还分为蓝图打样、折手打样(版式打样)、彩色打样、网点打样(保真打样)和机械打样五种。根据需要选择。硬打样是指把需要验证的内容,通过打印机或打样机输出或印刷在纸张上,用于校对图文、预示印刷品质量和外观,一旦客户认可签样,即可作为正式印刷和客户验收的依据。
数字硬打样常称数字打样。数字打样常常采用数字打印机,实际上就是数字印刷。
图文信息记录输出及其设备
经过处理的数字图文,可以直接输入数字印刷机(Computer to Press)进行印刷。数字印刷机(静电成像数字印刷机和喷墨数字印刷机)就是样张记录设备。对于传统印刷,则有胶片记录及其设备;印版记录及其设备。
图文记录输出方法及其设备类型和参数
1.图文记录方法
印前处理完毕的数字图文,需要记录到某种材料或装置上,才能完成印刷。对于传统印刷是记录在胶片或印版上,对于静电成像数字印刷是记录在成像滚筒(鼓)上,对于喷墨印刷则是输出到喷墨控制系统中。
目前图文记录方法有:
①激光曝光或烧蚀。激光曝光是将激光投射到感光胶片上或印版上,使其发生光化学反应,在图文部分或非图文部分形成潜影,然后在显影过程中获得有效的图文。激光烧蚀是用高功率激光将印版材料上的一部分去除,获得有效印版图文的过程。
②机械雕刻。机械雕刻是用雕刻刀将印版上的某部分去除,获得有效印版图文的过程。
③数字静电成像或喷墨。数字静电成像有多种成像方法。
2.记录输出设备类型
印前准备与设计
年轻化、新锐化、商业化是当代酒包装的鲜明特征,这就要求酒盒在色彩搭配、材料选择、制作工艺及设计风格等方面紧随市场和消费者的需求而变化。
1.材料选择多样化
(1)纸张
除了白板纸、白卡纸、铜版纸、牛皮纸这四大酒包装的承印材料外,越来越多的新型材料,如金银卡纸、镭射卡纸、镀铝纸、特种纸等也开始在酒包装中得到广泛应用。
(2)油墨
随着包装印刷市场的迅速发展,酒包装印刷企业在油墨方面有了更多选择。例如,从普通四色油墨到专色油墨、UV油墨、珠光油墨等,这些新型油墨的研发和应用将为酒包装印刷企业创造更大的竞争优势。
2.文化创意融入印前设计
随着全球经济的融合以及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消费者已不再仅仅满足于对酒的口感和品牌的追求,而是对酒盒的外观形象和文化内涵投入了更多关注。文化创意是酒盒印前设计的灵魂,印前设计人员也常常以此为突破口,恰如其分地将中国传统文化与酒包装完美融合,使得当代酒包装具有很强的本土特色,且个性鲜明,文化底蕴浓厚。此外,面对产品高度同质化竞争的不断加剧,将文化创意融入酒盒印前设计也是一种提高酒产品附加值的有效手段。
同时,印前设计人员还需要积极开拓视野,关注最新的行业动态和市场需求,通过借鉴国内外先进技术,掌握酒盒印前设计新工艺,并善于运用国际一流包装设计与制作软件,将酒盒印制的每一个细节在印前设计中获得完美再现。
印刷技术
当代酒盒大多色彩艳丽、光泽鲜亮,这主要得益于印刷技术的发展与创新。酒盒印刷是多种印刷工艺的集合体,其既具有传统胶印、凹印、网印、柔印的优势,也融合了数字印刷、立体印刷等新型印刷技术。与此同时,这些印刷技术本身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
1.网印技术
网印技术集墨层厚实、图文层次丰富、立体感强、承印材料范围广等众多优点于一身,目前在高档酒盒印刷中应用广泛。尤其是采用UV网印油墨进行印刷,不仅可以在酒盒上呈现出磨砂、折光、冰花、皱纹等特殊效果,而且可以达到环保要求,顺应当前行业发展。
在网印设备方面,平压平网印生产线由于印刷速度低、油墨固化速度慢、印刷质量难以控制、材料耗用量大,且供纸、供墨还未完全实现自动化,因此无法满足大规模酒盒的印刷生产。而高速卷筒纸网印生产线在供纸、供墨、印刷、干燥、收纸等环节均由计算机自动控制,印刷速度快,生产效率高,特别适合大批量精美酒盒的印刷生产,尤其是其圆形网版采用电铸成型,整个网面平整匀薄,既能印刷出磨砂、冰花等特殊效果,也能与烫印全息防伪、压凹凸、模切等印后加工工序联机工作。
2.特种光泽印刷技术
特种光泽印刷技术是近年来包装印刷界较为流行的一种新技术,主要包括金属光泽印刷、珠光印刷、珍珠光泽印刷、折光印刷、哑光印刷等工艺,目前在酒盒印刷领域也得到了应用。
金属光泽印刷通过在铝箔类金属复合纸表面印刷透明油墨,可在酒盒上形成特殊的金属光泽;珠光印刷则在酒盒表面先印刷一层银浆,再印以透明油墨,银浆层透过油墨层可以折射出珠光效果;珍珠光泽印刷采用掺入云母颗粒的油墨进行印刷,可使酒盒表面产生一种类似珍珠、贝壳的光泽效果;折光印刷可采用折光版通过一定的压力将图文压印在酒盒表面,从而产生光折射的独特效果;哑光印刷采用哑光油墨或普通油墨进行印刷后,再覆以消光膜,可呈现出朦胧的弱光泽,具有良好的防伪作用。
3.防伪油墨印刷技术
为提高酒包装的防伪功效,酒盒印刷企业开始在防伪油墨印刷技术中寻找出路。防伪油墨印刷技术是酒包装防伪技术的重要分支,具有操作简单、成本低、隐蔽性好、色彩鲜艳、检验方便、再现性强等优点。按防伪功能的不同,防伪油墨主要包括磁性防伪油墨、荧光油墨、反应变色油墨、防涂改油墨、智能防伪油墨等。值得注意的是,要想通过该技术取得理想的防伪效果需要充分考虑印刷方式及印刷设备的选用、印品的加工处理、防伪油墨的使用等因素,水平要求很高。
4.多色串印技术
多色串印也称“彩虹印刷”,是指在同一印刷单元上使用不同颜色的油墨,从而使一个完整的“团状图文”在不同的部分具有不同的颜色,而且这些颜色的变换是逐渐过渡的,没有明显的界限,犹如天空中七色彩虹的渐变。要实现这种彩虹效果,需要将胶印机原有的墨槽按照所需的颜色和位置用分离器分隔成几部分,按照顺序放置不同颜色的油墨,然后改变原有的串墨辊传墨幅度,使其能在机械控制下有规律地左右串动,使墨槽里多种颜色的油墨混合,产生所需的彩虹效果,再通过橡皮布转移到承印物上。这种印刷方式也能起到一定的防伪作用,尤其在大面积底纹印刷中采用,防伪效果更为突出。
印后加工技术
印后加工技术是当代酒包装实现差异化的“利器”。
1.压纹技术
压纹技术在金银卡纸、镀铝纸上的应用较为广泛,其可在压纹设备的冲压下,使酒盒表面的印刷图文展现出极好的视觉效果,同时还具有较强的防伪功能。
2.“模切+压凹凸”技术
把“模切”和“压凹凸”两道独立的工序整合为一道工序的“模切+压凹凸”技术在相同的压力条件下,既能达到模切成型的功效,也能实现凹凸效果。该技术还能有效提高设备利用率,降低酒盒的印制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