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6 08:27:29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西方的民俗文化,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 西方民俗文化背景 高职英语教学 作用
1.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与国际间的交流和合作不断地增多,在经济、文化、能源、科学等方面正逐渐地向国际接轨。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作为立国之本,现代的教育必须与时俱进,加入更多国际语言和知识的学习。本文从高职高专的英语教育现状入手,结合实际的学习环境,讲述了目前学生英语的学习状况,举例说明了英语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出现的问题,进而阐述了西方文化背景介绍对提高学生学习英语兴趣和调动积极性的作用。
2.高职高专英语学习的现状
高职高专院校坚持贯彻国家“以应用为目的,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教育方针,以培养出具有一定专业技术技能,有实际的英语应用能力,新的复合型人才是为办学方向。目前,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中一部分有一定的英语基础和知识,但整体水平不高,还不能完全适应当前的高职高专院校的英语教学要求;另一部分没有经过系统的学习和培训,英语基础非常差。因此,高职高专院校的英语教学任重而道远,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之自主学习成为当今高职高专院校的一项重要的课题。
3.文化背景介绍的重要性
文化和语言是相辅相成的,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和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只有通过语言才能创造和表现出来。正如美国语言学家Sapir在“Language”一书中所说的:“语言有一个环境,它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不能脱离社会继承下来的传统和信念。”因此,在高职高专院校里,英语的教学不仅是给学生讲授一门语言,同时还是给学生传扬一种文化。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加入相关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不仅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促进学生更加自主学习;而且通过这种文化和语言相结合的学习方法,可使学生对英语有更深入的认识和了解,从而达到学习效果事半功倍。
以高职高专院校的教材《新编实用英语》为例,在单元“At a Restaurant”的教学中,由于学生对西方用餐习惯比较陌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于部分句子的意思产生了误解,在句子的运用上也存在不合理的地方。所以,在学习课文之前应该先给学生讲述西方的用餐习惯。譬如,在餐具方面,西餐的餐具是比较多样化的,其中包含各种大小杯子、盘子、银器具等,而且每一款的餐具都有其对应的用途;在点菜和上菜方面(Ordering from a menu and Taking an order),顺序一般是:头盘、汤、副菜、主菜、蔬菜类菜肴和甜品;在结帐的时候(Paying the bill),西方人习惯于各付各人帐,“Go Dutch”这个英文句子很多学生不理解,如果不解释的话,学生一般都理解为“让我们去荷兰”。其实不然,由于荷兰人比较精明、凡事都要分清楚,所以美国人将这句话引申成为“AA制”。另一单元“Greeting and Introducing People”介绍了西方人见面打招呼的礼仪,授课的时候教师可根据书本的内容介绍,为学生展示和对比中西方打招呼的差异对比。例如,根据中国人的风俗民情,见面打招呼常用:“吃过饭吗?”“上哪去啊?”但西方人见面习惯用“How are you?”,有时直接用“Hi”,而且经常以询问天气展开话题,如“How is the weather today?”等。但如果以中国人打招呼的方式向西方国家的朋友问好,常常会引起误会,他们会以为你要请他们吃饭,或干涉他们的私事。而课文中出现的句子如:“We’ll have to get together sometime.”(我们什么时候聚聚),并不是指邀请。当讲到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有相通之处时,将其进行对比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学生更好地了解西方的文化。例如,《新视野英语教程》中第六单元“Celebration of Holidays”和第七单元“Lucky Number and Lucky Day”中,分别将中国的节日与西方的节日相对比,以及将中国的幸运数字与西方的幸运数字相对比。在“Here Comes the Bride”一课中,将中西方举办婚礼的差异进行对比。
在美国,有时候看到一些人的颈上挂一条细链子,链子上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小金属片。不明底细的人会以为这是装饰物。事实上,这些是说明佩戴此物者有某种特殊疾患,比如有什么过敏症,不能用某种药,装有假肢、起搏器、无形眼镜,有癫痫或其他特殊疾病患者。佩戴了这种金属片,无论何时何地,当病人发病时,医生通过这些金属片便能马上了解到病人的情况并知道什么药不该用。这些金属片的英文名称便叫MEDICALERT,它是由MEDICAL(医药的)和ALERT(警戒)这两个词合成的。由于MEDICAL末尾两个字母与和ALERT开头两个字母相同,便共用了其不同的部分,合起来恰好表达了这种金属片所含的意味。结合西方国家的文化观念,能分析说明词汇和句子的真正含义和来源,使学生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学习文化,在掌握文化中体会语言的内涵。
学生在掌握了一定的文化背景之后,再学习课文,就显得简单轻松,容易理解了,他们对于英语句子的运用就更加得当了。
4.结语
文化背景知识教学的目的在于加强和补充语言教学。学习外国语言和文化可以深入地了解本国的语言文化,加强准确表达双重文化的能力。有效的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学生一旦对英语学习产生兴趣,就会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达到教学者的真正目的。
参考文献:
[1]孔庆炎,刘鸿章主编.新编实用英语综合教程1.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5,第二版.
[2]孔庆炎,刘鸿章主编.新编实用英语综合教程2.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8,第二版.
[3]郑树棠,胡全生主编.新视野英语教程.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8,第二版.
[4]徐枫主编.外国语言文学与文化研究.云南大学出版社,2008.7,第一版.
[5]胡文仲主编.英语习语与英美文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1,第一版.
关键词:流行音乐 民族元素 “中国风”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6-0261-01
简洁的语言、易记的旋律、活泼的节奏、贴近人们的生活情景和具有浓厚的时代气息这些特点,使得流行音乐成为现代的一种最具传播性的大众化音乐。中国大陆的流行音乐在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一代又一代音乐人的创作实践,不断有着新的流行音乐形式产生。尤其在跨入21世纪后,中国的流行音乐因为不断加入了新的元素而变得色彩纷呈,其中流传最广的就属融入了“中国风”元素的流行歌曲。通过考察,我们发现当下中国流行音乐吸收民族文化元素主要有如下几种方式:
1 引用中国古典诗词
阐述一首歌所要表达的感情和主旨,歌词显得尤为重要。中国的古典诗词非常讲究韵律,大多音乐感强。同时,无论是说家国情怀,还是儿女情思,古典诗词往往具有将语言与情感一同浓缩的功能,表达出中国人含蓄内敛、迂回曲折、动人婉转的情感世界,这恰是当今诸多流行歌曲创作人所追求的一种境界。因此,许多音乐创作人大胆地采用拿来主义,直接挑选经典的唐诗宋词,谱上曲,用现代音乐来诠释千古名篇。
王菲翻唱的《但愿人长久》的歌词就是完全引用的我国北宋大词人苏轼的作品《水调歌头》。苏轼在这首词中通过对月宫仙境的想象,在一种极富神秘色彩的探索和思考中,表现自己曲折的人生体验与认识。根据歌词内容,王菲在演唱中略略放松声线,融入气声即似断还续的缥缈稀声,用其空灵的歌声诠释出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新境界。
台湾女子组合SHE演唱的歌曲《长相思》中的说唱歌词:“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最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是运用了宋朝女词人李清照的《声声慢》中的一部分。这样的结合更增加了歌曲所要表现的悲伤落寞感。
2 应用中国戏曲唱腔
中国古老的戏剧文化历史悠久,并且有着独特的艺术韵味,但似乎并不能吸引现代年轻观众的目光。因此把戏曲的艺术韵味融合到音乐创作中逐渐也成为音乐创新的手段之一。
李玉刚的代表作《新贵妃醉酒》就是一首成功的流行京剧音乐。它的特色在于歌曲的前半部分是李玉刚清脆刚劲的男声演唱,部分“爱恨就在一瞬间,举杯对月情似天,爱恨两茫茫,问君何时恋?台倒影明月,谁知吾爱心中寒,醉在君王怀,梦回大唐爱”则展现出了李玉刚的拿手旦腔特色。歌曲将京剧唱腔与流行唱法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这种“双声”唱法极富韵味,深受人们的喜爱。
《天上掉下个林妹妹》是我国越剧《红楼梦》中的著名选段,而零点乐队却演绎出了一个摇滚版的《天上掉下个林妹妹》。在重金属的伴奏之下,主唱周小欧完全用普通话演唱这段著名越剧选段,与其对应的是字正腔圆地地道道的越剧女声,两者相结合为这首歌曲增添了别样的风采。零点乐队对于中国传统戏剧别样的处理方式,可以说是一种全新的尝试与突破。
3 融合中国民族器乐
中国的民族器乐艺术源远流长,很多流行音乐人会从民族器乐作品中寻找创作的灵感,在自己的音乐作品中加入民族器乐的元素,来凸显自己的音乐风格。
周杰伦演唱的《东风破》就是根据古琵琶曲《东风破》改编而成。这首歌模仿古小调曲风,加入的主要乐器是琵琶和二胡。琵琶和二胡是中国的传统民族乐器,琵琶的音色清脆、明亮,具有较强的穿透力;二胡的音色圆润柔和,优美动听,近似人声。两者在歌曲中的结合深化强调了整首歌的情绪体验,把歌曲所要表现的哀怨无奈之凄美表现得淋漓尽致。尤其中间和结尾处的两段二胡独奏,听起来有微微伤怀的情绪,让听者很容易随着音乐进入回忆世界中,引起无尽的惆怅和感慨。
魏晨的《少年游》也是一首典型的“中国风”流行歌曲,除了加入了中国戏曲元素,歌曲还在伴奏乐器中用到了民族乐器琵琶和笛子。笛子是中国民族乐队中重要的旋律乐器,音色清亮活泼,表现力十分丰富,可以表达不同的情绪。在《少年游》中,悠扬的笛声则表现出了歌曲复古而又活泼的音乐风格,笛子与琵琶的相辅相成,使得歌曲的曲风更加轻快阳光,似乎给听者勾勒出了一个风流倜傥的少年形象。
4 运用中国民歌元素
我国地域辽阔,人口分布广,不同的地域文化、不同的风土人情使得民歌种类繁多,蕴藏十分丰富。民歌具有独特的艺术个性和魅力,一些经典作品经历了时间的考验,具有广泛的的群众基础。因此,从民族声乐作品中搜索创作与演唱的灵感,也逐渐成为流行音乐的重要选择。
周笔畅演唱的《浏阳河2008》就是以湖南经典民歌《浏阳河》为蓝本的。歌曲的引子是《浏阳河》的原唱著名歌手李谷一遥远空荡的天籁清唱,由此牵引出周笔畅婉转悠扬的全歌部分。这首歌以R&B曲风为主,民歌与流行演绎结合,两种唱法、两种曲风巧妙地编织在一起,藉由全新编配成符合新时代气息的流行歌曲。这类民歌改编的流行歌曲,既能呼唤年长者的时代记忆,又能使年轻的听众轻松地接受并传唱,变相地实现了对民歌发展历史的继承和传播。
中国民俗对油画创作的影响
1.对艺术家的心理影响
艺术家在成长和发展当中必然会受到外界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以意志为转移,艺术家会在潜移默化当中受到影响且作出回应。在我国民俗文化当中,诸如众人偏爱红色,认为红色喜庆;在过年也有吃鱼的习俗,寓意着年年有余;喜欢喜鹊,代表吉祥;热爱牡丹,崇尚高贵大方等。除此之外,我国人民还会信仰神灵,膜拜历史人物。这些民俗心理和信仰,都集中体现了人民对于未来美好的希冀。而艺术家作为广大人民当中的一份子,即便职业不同,也同样会受到这些民俗文化的影响。比如郭润文的《本命年》、顾黎明的《吉祥如意》等作品,都集中体现了艺术家受到民俗文化影响,进而通过油画创作反应出来。
2.民俗和艺术家的审美欣赏
早在洞穴时代艺术就开始萌芽,这充分的说明人类和艺术是无法分离的。每个艺术家都存在客观世界当中,相应的客观世界就会对艺术家造成一定的影响,而民俗文化作为当中的一个部分,自然也会对艺术家造成影响。油画艺术家在进行创作当中,必然无法缺少对民俗美的需求,并且将这种民俗美通过画笔充分体现出来。由于每个人之间或多或少存在差异性,所以针对每一种美的欣赏品味也存在不同。同样的艺术家自我的修养和个性,决定了作品品味。比如王沂东的作品《新娘》,整个画面色彩以红、黑、白为主。其中对于红色的突显,这是一种典型的中国民俗体现,代表着红火、吉利等含义。
3.民俗和艺术家的情感洽合
部分人认为民俗不登大雅之堂,属于平民文化,和油画几乎不可能产生联系。从某些方面来说,油画并非本土文化,而是来自西方的文化,这两种文化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性。然而将两种文化进行有机的融合,非但不会有任何的违和感,反而使得两种文化得到更好的体现和传达。油画艺术家利用民俗文化进行油画创作,还和其的艺术情感有所联系。情感是孕育艺术的源泉,艺术家丰富的情感和感悟,并且通过油画创作表现出来。艺术家在感受民俗文化之时,受到某个形象、动作等的感染,进而在创作当中抒发这种感情和对美好事物的喜爱。
4.用油画传达民俗感悟
首先是本土文化的影响。艺术家通过民俗感悟人生、生活等,在当中发现美感受美,然后产生一种冲动,想要通过自己的油画技巧将其表达。比如王宏剑由于长时间的生活在河南,加之中原文化发祥于河南,所以其对于中原民俗文化非常了解。在《冬之祭》这个作品当中,就展现了当地的丧葬礼仪。其次,对异地风俗的猎奇。部分油画作家好奇心强烈,常常前往一些少数民族集聚地,或者较为偏远的地方进行采风。由于长期的居住因此受到的影响较大,比如刘秉江的《塔吉克族婚礼》。最后,喜好民间美术,进行研究并运用在创作当中。这些艺术家在研究当中进一步的传承了民间美术传统,同时和油画的结合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比如费正的《元宵夜》,则是融合了剪纸艺术,以及色彩元素。
油画和民俗文化融合的必要性
1.保护和继承传统文化的需求
在全球化大背景之下,我国不仅在经济之上受到各种冲击,面对着挑战和机遇,在文化之上同样如此。对于一个民族而言,传统文化就是精神支柱,是不同的民族之间最大的区别。为了保障在全球化之下完好的保持本国的优秀传统文化,这就需要不断的进行继承和发扬。而艺术家在油画创作当中加入民俗文化,不仅是一种创新,也是一种继承和发扬。
2.中国油画的创新需求
中国的油画创作要得到发展,就必须不断的进行创新和拓展,摆脱西方的影响,形成具有中国特色和艺术家自己个性的创作风格。因此将民俗文化加入油画创作当中,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在题材上、方法等方面融入民俗文化,是一种积极的传承方式,也是我国油画发展和创新的需要。
结语
综上所述,在我国的油画创作当中加入民俗文化具有其必要性,是一种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同时也是油画发展当中一种创新需要,无论是对于艺术家还是对于文化而言都有着深刻的内涵和意义。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民俗文化;渗透
对外汉语教学作为一种跨文化的语言教学活动,要求学习者不仅学习汉语本身,还要对汉语语境下的民俗文化有所了解。作为与自己的母语文化有着极大差异的崭新内容,特定的民俗文化对于外国留学生来说是不得不面对的全新领域。民俗文化作为国家文化体系的基础部分之一,如果能够被充分地利用,将有助于外国学生从更深层次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与内涵,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文化。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对外汉语教学的目的。
一、民俗文化蕴藏在日常交际用语之中
在外国留学生进行汉语学习的时候,母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必然形成冲突差异。人类的总体思维是相似的,但是我们要看到中国民俗文化和欧美国家的风俗习惯在很多方面是迥异的,即使与邻近的韩国、日本也有很大的差异。所以对外汉语学习必须要经过正确的引导,要使学生具备一定的民俗文化基础,否则就容易产生交际错误。
例如:一位初到中国的留学生,对于周围人的寒暄问候,表现出来的是不知所措和无法理解。“出去啊?”“去哪啊?”“才回来啊?”一系列的问题让她无力招架。她心想:你既然知道我要出去,为什么还要问我呢?我去哪里是我自己的事,跟你有什么关系?我回来的时间并不晚,你为何这样说?当然,留学生回答起来更要费一番脑筋。
除此以外,具有特殊民族文化色彩的词语在跨文化交际语境中更易成为交际障碍,因为它们往往是外国学生母语中没有的或不对应的词语。比如看到“愚公移山”,中国人赞扬其不畏困难、锲而不舍,而外国人却疑惑其不思迁徙、不会变通,为何要在一棵树上吊死?“走后门”“炒鱿鱼”“不见棺材不落泪”等词语,如果不加解释,留学生会更难以明白。
二、学生的交际受到民俗文化的深刻影响
在汉语表达的语境中,很多词语在特定环境下是不能随便使用的,这也是受民俗的影响。例如:结婚做寿时忌讳送钟,因为“送钟”和“送终”同音;看病人时不带梨,因为“梨”和“离”谐音。学生如果不了解这些民俗,在交际中就可能违反民俗规则,使交际无法顺利进行。
一个“老”字,在中西方使用上就有很大的差异:中国人有尊老爱老的传统,“老”字流露出无限的亲切之情,对于称呼更是含有深深的敬意,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老”在中国已经超越了年龄的限制,表达的是由衷的敬意和肯定。但是这对很多的外国学生来说是无法理解的。因为在他们的语言中,“老”是一个贬义词,让人联想到没有价值。西方的老人忌讳说自己老,因为承认变老就意味着被主流社会边缘化,从此过着孤单的生活。所以,只有依赖民族文化背景才能真正理解词语的含义。
三、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也受到民俗文化的影响
动物的形象在中西方民俗文化中也有着明显的差别。例如:猫头鹰、蝙蝠和龙在西方国家分别代表着智慧、吸血怪物、邪恶势力,可是在中国却相反,猫头鹰被人民称作“夜猫子”,象征不吉利,龙和蝙蝠则分别象征着吉祥神圣和福气,中国人把自己视为龙的传人。像这样的象征民俗、信仰民俗在外国留学生学习汉语的初级阶段不明显,但是到了高级阶段,这些民俗则能影响他们能否正确的理解汉语,并能够引导他们的精神生活。
四、对外汉语教学中民俗文化的渗透途径
1.树立以民俗文化为教学版块的对外汉语教学理念
传统的教育观念认为,对外汉语教学仅仅是教外国人学习汉语,教学活动中仅满足于单纯的知识传授,不注重文化上的交流。在这种旧的教学理念下,学生会觉得汉语课枯燥乏味,往往容易丧失学习的热情。笔者认为应当树立以民俗文化为教学版块的对外汉语教学理念,将民俗文化有机融入于对外汉语教学中,从而实现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
2.秉承系统性即循序渐进教学原则
对外汉语教学要摒弃学院派思维和填鸭式教学,真正做到把民俗文化作为对外汉语教学的基础教学,把语言教学置于民俗文化背景之下,主动自觉地将民俗文化知识渗透到语言教学中。另外,在课程结构上应注意针对不同层次的外国留学生,应安排相应的不同类型和不同程度的文化内容。
3.提高教师专业素养
对外汉语教师应该努力将较为枯燥的汉语知识和较为生动的民俗文化内容相结合,努力提升自己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对外国文化的感悟能力,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异域的汉文化当中感受到罕见的同质文化,学生对民俗文化、对汉语知识更加感兴趣。
民俗文化的有机渗透在对外汉语教学的不同阶段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尤其是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传统民俗文化的教学更是显示出其独特的魅力。它不仅能让留学生学到原汁原味的中国传统文化,更会对汉语国际推广事业做出巨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关键词:中国;现当代文学;民俗文化
我国的民俗文化是世界上民俗文化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我国几千年的文明历史为民俗文化的发展打下了深厚的基础。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中,民俗文化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民俗文化中蕴含的优秀传统精神、文化内涵能全面提高文学作品的底蕴。
一、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中民俗文化的重要性
对于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中民俗文化的体现,主要集中在居行民俗、礼节民俗、生活民俗、乡土民俗等几个方面,在分析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中民俗文化的重要性时,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入手。作为诺贝尔奖的获奖者,莫言是我国文坛上为数不多的成功者,而莫言的作品中就蕴含着丰富的民俗文化,可以说民俗文化是帮助莫言登上文坛的重要力量。莫言用他独特的文字语言描述,将民俗文化形象的展现在读者面前,莫言的众多作品均得到了东西方的共同认可,如《红高粱》、《生死疲劳》、《丰乳肥臀》等,莫言的每一部作品都蕴含着他独特的精神向往及民俗文化内涵。
纵观中国现当代文学,民俗文化各局千秋,可以说是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一道靓丽风景线,文学是读者经验的产物,而文本则具备互动性及不确定性,对文学作品中的民俗文化进行分析,也可以看做是对文学作品的一种阐释,因此,在文学作品中,应该加强对民俗文化的重视力度,以此加深对文本阅读的理解、感受。
二、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中民俗文化的体现
(一)莫言作品中的l土乡情民俗文化体现
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莫言的《红高粱》被广大读者评委“我最爱的作品”,《红高粱》中“真刀、真枪、真性情”的语言进攻性,使其刚发表不就,就广受欢迎,面对挑剔的发行商,《红高粱》还能大受欢迎,不仅仅在于人物形象的生动塑造,还在于民俗文化的生动表达。在《红高粱》中充满了浓郁的“乡土乡情”,民俗文化的丰富性使得国内外读者叹为观止,如姑娘坐花轿出嫁,在中国民俗文化中,“花轿”是特有的婚礼用轿,正所谓“上错花轿,嫁错郎”,这主要是描述对礼俗、民俗的忠诚,《红高粱》中“花轿”的设置,将乡土乡情的民俗文化形象的展现在人们的面前。同时酿酒、饮酒也体现了民俗文化的乡土乡情,作品中血气方刚的少年对新时代、新思想充满了向往,憧憬着无拘无束的生活,由此大碗喝酒,可以说在中国人心理,酒是具有传奇色彩的,读者之所以感觉血气方刚的少年有力压群敌、以一敌百的气势,就是跟喝酒有很大的关系。在《红高粱》中,作者强调酒的重要性,就是希望读者能从作品中感受到传统民俗文化的味道,《红高粱》中对民俗文化乡土乡情的深刻描述,使得作品的民俗色彩、政治色彩更加丰富。
(二)实作品中的礼仪民俗文化体现
对于文学作品,在传递某种价值观时,就需要设定这种价值观 特有的礼仪性,实的《白鹿原》就是一部民俗文化十分浓厚的作品,《白鹿原》充分描述及定位了礼仪民俗,特别是在描述长子白孝文、长女白灵的诞生礼时,更是将礼仪之道描述的活灵活现。在实的作品中,集中将“有礼志士”的宽广情怀和“礼仪”引起的民族气节展现出来,凡事礼当先,这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公共规则,礼是中华文化的内涵,对我国而言,治国安邦的关键就是礼。实在作品中,用礼对生命进行了诠释,整个作品中,始终贯穿着礼的存在,因此,《白鹿原》被海外读者评为最具中国味道的文学作品。
(三)莫言作品忠、勇、毅精神民俗文化体现
在莫言的作品中,读者可以寻找到一种中国人独有的精神,这种精神在于中华民族固有的性情、心态,可以说莫言的作品中具有十分强烈的视觉感官效果,同时每一个感觉刺激后面都有一个不清不楚的内涵,而这个内涵会对读者的产生一种无形的力量,这就是民族文化中蕴含的精神。毫无疑问,《红高粱》是一部充满了励志性的作品,也是一部展现中国忠、勇、毅精神的作品,作品通过对青年余占鳌的成长进行描述,以此让人明白一个“忠、勇、毅”的道理。年少轻狂,为一时之快,做出很多啥事,多年闯荡后,发现早已物是人非,但是国人的身份却没有改变,面对外辱,余占鳌意识到,丢什么也不能丢了民族气节,这也是中国人民最质朴的品格。
三、总结
综上所述,文学作品与民俗文化是一个不可分离的部分,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中,民俗文化的体现是升华文学作品,提高文学作品底蕴的最好方式,也是彰显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独特魅力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张东茹.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中的民俗文化体现[J].短篇小说(原创版),2015(23):123-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