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生态农业的措施范文

生态农业的措施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6 08:27:27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生态农业的措施,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生态农业的措施

篇1

    1.禁止秸秆焚烧,促进农业生物质资源综合利用。农作物秸秆是农村环境污染源之一,提高农作物秸秆还田率是综合利用秸秆的重要途径之一。环太湖地区农村秸秆粉碎还田机增长较快。2011年太湖流域地区拥有秸秆粉碎还田机12905台,是2007年的3.64倍。由于农作物秸秆主要是粮食作物产生,这里按粮食种植面积计,2011年农作物每万亩粮田拥有秸秆粉碎还田机6.86台,比2007年每万亩增加6.20台。其中,镇江地区增加量最大,5年来每万亩增加了13.90台。

    2.综合整治畜禽养殖场所,有效改善太湖水体环境。一是对规模畜禽养殖场所进行摸底调查,排出限期达标的重点整治单位。二是制定相应的治理方案。根据各个畜禽养殖场不同的生产规模和基础设施条件,分别采取资源化、无害化和减量化的治理方法,实行关、停、整顿搬迁;采用了干湿分离、建造化粪池、沼液过滤还田等办法,有针对性地开展粪便等废弃物的综合治理工作,基本上杜绝了污水直接进入河道污染水体。三是加大投入治理资金的力度,如苏州市近3年累计投入3000多万元,对全市排出的多家规模养殖场进行治理。

    3.推行循环经济模式,初步形成循环农业发展框架。环太湖地区农业生产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步伐不断加快,逐渐形成了几种循环模式:主要有农业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模式、种养复合生态循环模式、农业面源污染生态拦截模式等。这些模式都有取得比较成功的典型,实施后获得了明显的经济和生态效益。如:南京卫岗乳业有限公司淳化生态牧场开展的农业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模式,通过粪水三级沉淀、曝气发酵和生物净化后用于饲料地、绿化地,形成“三圈一带”自流灌溉的循环型生态体系。干粪经过堆积发酵,还可用作肥料还田还茶,加工后的有机肥每吨售价20元,每年给牧场带来近6万元的收入,整个牧场达到绿色环保目标。

    4.加强品牌建设力度,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为切实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保障城乡居民身体健康,促进农业增效和可持续发展,环太湖区域农产品“三品”基地和认证工作稳步开展。2011年太湖流域农业“三品”基地面积为851.90万亩,农产品“三品”认证个数为3639个。与2009年相比,三品认证个数增加了1145个。

    二、太湖流域生态农业建设面临的主要难题

    太湖流域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已经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传统农业正在向现代农业转变,受市场与环境的约束越来越明显,围绕太湖水环境治理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形势更加严峻。在建设生态农业的过程中面临以下难题:

    1.水环境治理与农业循环利用目标难同步。自2007年太湖水危机爆发以来,防治水污染和修复湖区自然生态系统成为政府及社会各界关注的首要任务,进一步强化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和生态农业建设的紧迫性。为实现太湖水环境的尽快好转,强制性的禁渔、禁养(畜禽养殖)、禁种(水稻种植)等行政禁令,在快速改善湖水周边生态环境的同时,一定程度上加速了生态农业有机循环链条的断裂,造成了农业各产业之间的关联度降低,原有的种养立体循环模式被破坏,产业内部废弃物重复利用的耦合性失去可能。例如,畜禽粪便本是农作物有机肥料的天然来源之一,对养殖业的普遍关停造成了生态农业投入成本的快速增长,人为地中断了种养业内部的可持续发展。太湖流域的一些强制性治理措施带来了农业经营者短期经济效益的损失,导致他们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存在很多误区:一方面,重经济效益、轻生态效益,为降低成本,往往不愿意采用精耕细作的传统技术,更倾向于使用可快速带来显着效益的化肥、农药。另一方面,重产品产量、轻产品质量,更关注提高农作物产量,以获取较多的现金收入,不愿意花费力气开发利用秸秆、人畜粪便等生物资源,通过较长期的改变土壤质量和产品品质,实现生态环境与经济效益的共同改善。

    2.发展需求与供给能力存在差异。生态农业建设不同于传统农业,其设施性、标准化等高要求,需要获得充足资金、先进技术、稳定土地等各种资源的协同保障。就当前而言,这些要素供给还远远不到位。从资金投入来看,生态农业资金缺口大。根据镇江市“十二五”农业发展规划测算,“十二五”期间,全市建设41.7万亩高标准农田,投入资金总额达9.6亿元,平均每亩需要投入2300元。其中用于测土配方施肥、商品有机肥应用补贴、秸秆还田等耕地质量建设的投资总额有1.8亿元,平均每亩需要投入434元。从技术保障来看,生态农业建设需要现代技术支撑与应用型农业科技研发推广滞后的现状存在矛盾。由于科研、教学、推广与生产需求相脱节,生态农业的诸多技术尚未成熟,急需典型性强、效益好、易推广的专项生态农业技术的普及和传统技术的挖掘和提高,包括秸秆还田技术、利用畜禽粪便生产有机肥技术、小麦水稻收获后的集中晾晒技术、病虫害的生物防治技术等。从土地稳定性来看,农业的弱势地位导致农业用地因规划频繁变更,容易被工商业或公共基础设施侵占。农业生产周期性较长,对土地的依赖性强。规模经营农户往往还没等到土地变成“熟地”就被收回了,配套建设的排涝、大棚等基础设施也常因此遭到损坏,既不利于土壤持续改良,又动摇了农民对农业投资的信心。

    3.经营主体素质与生态农业要求不匹配。目前农业经营主体的整体素质不高,难以达到从事生态农业所需的理念、知识、技术等水平。他们在生产及销售过程中处于被动地位,容易受到市场波动和政策调整的各种风险打击。部分地方政府、企业及农户的生态环保意识不强,掠夺式生产屡禁不止,看不到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无公害食品开发的广阔市场前景。以特种农产品为例,效益高的农产品生产一哄而上,缺少长远规划,在对市场竞争估计不足的前提下,产品营销渠道不畅,价格变化频繁,成本居高不下,优质品牌效应及品质差异无从体现,经营收益大打折扣,经营信心因此动摇。缺少专业技术人员和一线劳动力的难题普遍出现。农业劳动力老龄化现象严重,缺乏青壮年后备力量。各镇农业服务中心这样有正规编制的部门,也难以招收到对口农业大专院校的大中专毕业生。工作在农村一线的往往是“40、50”后技术人员,随着年龄的增长,因身体健康等原因纷纷转岗。在果蔬等农业产业园,采摘、施肥、打药等生产过程仍需要大量劳动力,经常会陷入“招工难”的局面。

    4.扶持政策初衷与实施成效相背离。首先,省级层面主要出台导向性方针,多数措施以地方制定实施细则为主。因地区差异大,又以地方自行配套资金为主。有利的是更加符合地区实际,经济发展快的地区推广的快;不利的是对于经济条件较差又必须实施生态种植业的地区推进力度显得不足。加强统一标准的制定、加大省级财政支持力度,十分迫切。第二,已有政策或因时间演进效力降低,或因对实际状况了解不足而执行力减弱。例如,一些污染治理工程或生产经营工程往往由非农业部门下达,因缺乏对实际情况的深入把握,造成投资大而收效微的后果。如面源氮磷流失生态拦截工程项目投资可观,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万顷良田工程需要大块成片土地的整合,涉及宅基地、渔塘、工厂等搬迁整理,但复垦整理质量粗糙,很难作为农业使用。第三,还有些农户急需获得的政策尚未出台。例如,推动生态种植业后期营销过程的配套政策比较缺乏,有些优质农产品因营销不到位而出现滞销、亏本的现象,影响农户或企业生产的积极性。又如,大型农业机械的投入不足。农产品收获量大且收获期短,如果遭遇突变恶劣天气,无法及时收割存放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缺乏大型烘干设备和正规晾晒场所等问题依然突出。

    三、太湖流域生态农业建设的推进措施

    加快太湖流域生态农业建设步伐,需要采取综合配套的政策措施。

    1.建立生态农业长效投入机制

    首先,要加大省市县(市)三级财政对苏南太湖流域生态农业的投入。地方财政每年对农业总投入的增长幅度应当高于其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尽快形成生态农业建设资金的稳定来源。加大政府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村、农业的比重,财政支农投入的增量要逐年提高。建设用地税费提高后新增收入主要用于生态农业建设。其次是加快制定农村金融整体改革方案,努力形成商业金融、合作金融、政策性金融和小额贷款组织互为补充、功能齐备的农村金融体系,探索建立多种形式的担保机制,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对生态农业建设的信贷投放。再次是加大支农资金整合力度,抓紧建立支农投资规划、计划衔接和部门信息沟通工作机制,完善投入管理办法,集中用于重点生态农业地区、生态农业重点项目,提高支农资金使用效益。要注重发挥政府资金的带动作用,引导工商企业、农民和社会各方面资金投入生态农业建设。加快农业投入立法进程,加强执法检查。

篇2

1.1加强产业生态引领,大力发展高原特色农业

蓝天白云青山绿水的高原生态环境给人以良好印象,高原特色农产品给人一种生态优质的感觉,大理州环境优美,自然资源丰富。因此,在大理州应大力发展具有高原特色的农业产业,推进无公害生态农业建设,如高原蔬菜、马铃薯、茶叶、蚕桑、水果、荞麦等高原粮食产品,还有独龙牛、乌骨鸡、小耳朵猪等高原特色畜牧品种。对这些高原特色产品进行合理布局和规划,加强高原地理标志工作建设,使其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比如大理州云龙县,其最大优势是原生态。因此,可以大力挖掘云龙县具有原生态内涵的特色优势资源,通过生态化、市场化运作打造大栗树原生态绿茶、诺邓火腿、天灯乌骨鸡等原生态农业品牌,同时,云龙县依托国家林业重点项目,进一步优化核桃种植基地,云龙已成为6.67hm2以上核桃产业大县,据统计,2014年核桃产量为4.25万t,产值12.07亿元。这些原生态品牌不仅在本地受到欢迎,同时也热销省外。

1.2多措并举,推进生态农业产业化经营

大理州农业属于典型的山地农业,对于发展生态农业既有优势也有劣势。要扬长避短,采取多种措施,齐头并举,切实推进生态农业产业化经营。第一,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大理州地理及气候特点因地制宜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积极探索和实践“一村一品”“一乡一品”的农业产业模式,致力于生产有高原特色的优质农产品,比如祥云县在推进高原特色生态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就进行了有益探索,大力发展优质蚕桑、烤烟、畜牧、林果、中药材等特色产业,取得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积极效果。第二,大理州生态环境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要积极推进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坚定不移地走“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道路;倡导推广有机化肥和生物农药,尽可能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避免农业生态环境被污染。要实实在在地把大理州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市场经济优势,有效推动“三农”发展。

1.3以生态农业为依托,着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

云南省山区具有相当丰富的景观资源、生物资源和人文资源,具备发展生态旅游、休闲观光农业的先天优势。当前,以生态旅游为主的旅游业已然发展成大多数山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大理州作为云南典型的农业州,更是如此。作为全省唯一的“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截至2013年底,大理州已经发展了农家乐172家、乡村旅游休闲农业园300个,特色客栈358家,总收入达36.5亿元。一方面,开发具有当地特色的土特产品,形成品牌优势,比如漾濞县的“漾宝”牌、“傻哥”牌核桃食品,南涧县的“土林”“无量山”茶叶品牌,都远近闻名;另一方面,丰富观光农业项目,建设综合性农业观光带。弥渡县的弥渡花灯表演、漾濞的核桃文化节、以及大理州的以无公害蔬菜为主的观光农业旅游产品,都是比较好的例子。

2结语

篇3

关键词 猪—沼—菜;生态模式;示范应用;推广

中图分类号 S18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6-0261-02

沼气是一种洁净的生物能,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之中,广大能源科技工作者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一直在农业生产第一线探索解决沼气在厌氧发酵过程中的发酵池密闭、自动投料、沼气安全收集、贮气、出气以及安全方便出沼液、沼渣等关键技术问题[1-2]。经过几十年的攻关努力,20世纪末这些制约沼气发展的关键技术均得到解决,我国成为世界生产沼气生物能源大国,并受联合国委托为不发达国家培训技术人员,在世界各地推广。为了推广普及沼气生物能技术,我国各级政府专门设有能源办和能源研究所,投入大量资金扶持农村发展沼气,把发展沼气列为发展农业生产、开发“三品”农产品、净化农业环境、提高农村卫生健康水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之一,各地创造出各种以沼气为纽带的技术模式。结合舒城县的“三农”实际情况,在县农委能源办的支持下,重点示范推广“四位一体”农村能源技术模式,重点探索猪—沼—菜模式,同时探索了猪—沼—稻、猪—沼—鱼技术模式的生产应用规律,并分析其经济、社会、生态三方面效益。

1 生态农业模式示范推广的目的和意义

舒城县历来就是合肥市蔬菜和肉禽蛋鱼等副食品生产供应基地。“十一五”又被列为省会经济圈,省委、省政府更加明确发展菜篮子工程是舒城农业发展的重点。全县蔬菜、食用菌等生产面积达1.47万hm2,大棚设施栽培占13.6%以上,最大的城郊连片设施蔬菜栽培面积就有200 hm2。同时,舒城县历来是水稻产区,全县4.27万hm2耕地中的70%种植水稻;全县有可养殖水面1.8万hm2,是全县水域面积的40%。所以在重点改善和提升蔬菜产品的品质和产量的同时,改善和提升稻谷、鱼产品的品质和产量也是全县农业生产发展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

另外,舒城县的地理位置处于巢湖水系源头,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县,还是省、市开发以“万佛湖”为旅游中心的景观、休闲、度假旅游重点县。

以上这些方面都要求舒城县要大力降低农业生产面源污染、提高农业生产率、推动农业“三品”(即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发展,从而提升农产品档次,以便达到国家要求的标准。要逐步实现这些目标,推广普及沼气开发及综合利用技术,以土地资源为基础,太阳能为动力,种养一体的生产模式,它既能生产清洁的沼气生物能,满足农民生产、生活对能源的需求,减少秸秆燃烧对大气的污染,节约矿物能源消耗,又能把农业生产、生活中产生的人畜粪便、生活污水、秸秆等废弃物转化成沼液、沼渣优质有机肥、生物农药、饲料,减少化学肥料、农药、激素的使用,净化了环境,减少了农业生产面源污染,又能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产量,多方位地增加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对农村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3-4]。

2 猪—沼—菜技术模式示范推广的措施与成效

2.1 建设示范沼气池和配套猪舍

在县能源办的支持下,舒丰公司双丰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园随着自身不断地发展扩大,示范沼气池的建设也不断发展扩大。2003—2006年先后根据园区规模和示范的需要,建成4 m3(1个)和8 m3(5个)2种规格砖混结构的沼气池共计44 m3。为了保证冬季产气,分别建在试验温室和保暖向阳猪舍里。2008—2012年又建设80 m3塑钢地下式沼气池。砖混结构沼气池配套建成猪(禽)舍400 m2,塑钢结构配套建成猪舍4 000 m2。

2.2 示范推广成效

2.2.1 沼气、沼肥产出量。①沼气:2003—2006年期间建成的44 m3砖混结构沼气池,经统计平均年产沼气4 800 m3(相当于1 600~1 900 kg液化石油气),截至2012年6月已正常使用9年。2008年6月建成的80 m3塑钢结构沼气池,平均年产沼气8 700 m3(相当2 900~3 500 kg液化石油气),截至2012年6月已正常使用4年。②沼肥:经测算44 m3砖混结构沼气池平均年产沼液110 t、沼渣18 t(相当于3.5 t三元复合肥);80 m3塑钢结构沼气池平均年产沼液200 t、沼渣33 t(相当于6.4 t三元复合肥)。

经统计,从2003年春季开始建示范沼气池到2012年6月止,双丰示范园共建成124 m3沼气池,累计产出沼气5.1万m3,相当于17~20 t液化石油气,若按5元/kg,为园区节约能源支出8.5万~10.0万元;产出沼液1 170 t、沼渣192 t,相当于37 t三元复合肥,若按2 600元/t计价为园区节约肥料支出9.62万元。

2.2.2 “四位一体”开发利用情况。前后建成的124 m3沼气池均与温室、大棚、猪(禽)舍、厕所设计整合在一起,既保证沼气池有充裕的原料供给,同时也保证沼气池充分利用太阳能动力,在冬季有稳定的发酵产气温度,确保四季均衡产气和提高产气率,以保证园区生产、生活对沼气和沼肥的需求。①沼气利用情况:2003年最先建成的12 m3(4 m3和8 m3各1个)沼气池生产的沼气,因园区尚未通电,试验示范用地仅为3.33 hm3,主要用于员工在园区办公、劳动生产、生活照明、做饭、烧水等,以后陆续建成32 m3(4个8 m3)沼气池产气除了用于员工生活外,主要用在0.13 hm2韩式5联栋温室和2 hm2大棚蔬菜新品种、新技术引进试验示范生产上,用于棚室补光、冬季辅助加温和CO2施肥,保证冬季棚室各种蔬菜良种引进、新栽培技术引进试验,还用于冬季养猪加温热水喂饲和最冷季节母猪产仔辅助加温保证仔猪成活率等。2008年园区面积扩大到80 hm2,蔬菜试验示范大棚面积增加到20 hm2,现代化温室面积增加到8 000 m2,为适应蔬菜新品种引进、种苗快繁培育、先进栽培技术引进试验示范之需,园区又建成80 m3新型先进的塑钢沼气池。所产沼气主要用于棚室CO2施肥、补充光照和4 000 m2猪舍冬季热水喂饲及猪舍加温。②沼肥利用情况:2008年前示范园区共建沼气池44 m3,每年平均产沼液110 t、沼渣18 t,其中80%用于2 hm2棚室蔬菜试验示范生产。平均施用沼液510 kg/hm2、沼渣9 t/hm2,相当于每年平均施三元复合肥1 500 kg/hm2。2008年园区扩大规模后总共建成发挥正常效益沼气池124 m3,年平均产沼液200 t、沼渣33 t,全部用于园区扩大后的1 hm2温室和20 hm2大棚蔬菜试验示范。相当于年平均施三元复合肥384 kg/hm2,并总结出猪—沼—菜技术模式。

前期所产沼肥有20%用于园区水稻、油菜等大田农作物各种试验示范,相当于平均施三元复合肥300 kg/hm2,确保了水稻、油菜各项试验示范正常完成,并总结出猪—沼—稻技术模式。

在养殖方面园区还利用0.27 hm2水面探索沼液养鱼,水深约2 m,分层放养白鲢、花鲢、草鱼、鳊鱼、鲤鱼和鲫鱼等,定期用沼液4.5 t/hm2洒入水面,收到很好的效果,每年清塘捕鱼量都在15 t/hm2以上。总结出猪—沼—鱼技术模式。

2.2.3 效果效益分析。近10年来,由于以沼气为纽带,集能源、养殖和种植为一体,把沼气、生物、肥料、饲料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生产模式,为园区创造出了巨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①蔬菜种植方面。园区前后引进蔬菜新品种逾400个、新技术逾60项,申报认证芥蓝、菜心等19个品种“绿色食品”,特种专供蔬菜品种4个,年产各类精品蔬菜6 000 t,培育种苗2 000万株,年直接创造经济效益逾600万元。蔬菜平均效益36万元/hm2。由于蔬菜种植全部施用沼肥,且起到防治病虫害作用,实现园区蔬菜不用农药,至少节约农药费用1 500元/hm2,年节约农药费用2.5万元左右。②水稻、油菜等其他农作物种植方面。据园区历年承担水稻、油菜等农作物品种、栽培等新技术试验示范项目统计分析,因为施用沼肥,在产量和质量方面均较其他地方同样项目有新提高。产量一般高出10%~15%,米质提高一个级别,菜籽含油率也有一定提高。可增加效益750~1 500元/hm2。③养猪方面。由于沼气在冬季能给猪提供热水喂饲,能保证肉猪维持正常生长,加速肥育速度,提高出栏率;又能给产仔母猪和幼仔猪取暖,保证了母猪产仔100%成活,在正常的湿度情况下,提高肉猪、仔猪的抗病能力,2007年全国猪蓝耳病大发生,但园区无猪染病。前期园区每年出栏肉猪500头,2006年以后每年出栏肉猪1 500头,年创经济效益20万元。④其他效益方面。由于园区各种农事活动不使用化学肥料、农药,而主要以沼肥为主,2008年测定园区土壤有机质上升0.8~1.0个百分点,并且杜绝了土壤盐渍化出现,实现了园区零面源污染。由于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园区出现多年久违的珍稀鸟类如白鹤、黒鹤、啄木鸟、八哥、灰喜鹊、黑喜鹊、斑鸠、山鸡等逾20种,在园区生息繁衍捕捉害虫;还有少见的菜花蛇、乌鳢蛇和黄鼬经常出现园区,使园区少有鼠害发生。

2.2.4 生态模式推广情况。10年来,园区通过以沼气为纽带示范“四位一体”技术,具体总结出猪—沼—菜、猪—沼—稻、猪—沼—鱼3个技术模式在全县推广。在县各级领导的关怀和重视下,通过现场参观、办培训班在全县推广这3种技术模式。据初步统计,猪—沼—菜技术模式已达到2 000 hm2,其中最大的一片城郊就有200 hm2,为全县蔬菜安全性、品质、产量提高做出有益的贡献。猪—沼—稻技术模式也推广近1 000 hm2,据推广种植户反应,稻米质量和产量都有很好的提高。猪—沼—鱼技术模式也推广有340 hm2左右,得到推广应用的池塘养鱼单位面积提高近2倍,深受池塘养鱼户的欢迎。

3 结语

通过以上以沼气为纽带的3个技术模式的示范推广效果和效益分析。可以看出,在农村发展沼气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一是提供清洁可再生生物能:沼气能可解决农村生活用能,又能部分解决生产用能,其燃烧后的副产品CO2是蔬菜棚室生产优质气肥,无污染。二是提供优质有机肥:沼肥完全可替代化学肥料,兼有缓、速肥优点,可增加土壤微生物活性、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土壤肥力,保证农作物优质、高产、稳产。实现农产品“三品”化,保证农产品安全、优质、营养,促进城乡人们身心健康。三是降低农田面源污染:沼肥既含有大量N、P、K肥料三要素,还含有各种生物必需的微量元素和生物活性物质,是理想的生物农药、生物激素,可以增加农作物和畜(禽)、鱼的抗性和病虫害的防治,结合其他物理及生物防治可以减少农业生产对农药、激素的需求。四是促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沼气是以充分利用人畜(禽)粪便和农作物秸秆为原料,使其转化成可再生优质生物能、有机肥、生物农药,减少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改善和恢复生态环境,促进城乡可持续协调发展[5-8]。

4 参考文献

[1] 陈道友.沼气生态农业技术在设施农业中的应用研究[J].北京农业,2013(3):154-155.

[2] 陈月桂,陈霞.“猪—沼—菜”高效生态种养模式优点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2009(24):288.

[3] 孟宪清,梁凯,赵惠斌,等.“猪—沼—菜”生态种植机械化技术的研究[J].农产品加工:创新版,2010(4):56-58.

[4] 孔凡标,沈军,臧峥峥.生态循环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浅谈东海县桃林镇“猪-沼-菜”循环农业模式的实践[J].上海蔬菜,2012(1):8-10.

[5] 苗翠香,许彩苏,马小梅.“猪-沼-果”生态农业模式的推广应用[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9(3):107-108.

[6] 商春刚,张福彪.沼气生态农业技术在设施农业中的应用[J].现代农业科技,2010(12):272-273.

篇4

关键词:生态农业 问题 对策

目前,我国在生态农业的理论研究、试验示范、推广普及等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不能否认,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正成为限制生态农业进一步发展的障碍。理论基础尚不完备生态农业是一种复杂的系统工程,它需要包括农学、林学、畜牧学、水产养殖、生态学、资源科学、环境科学、加工技术以及社会科学在内的多种学科的支持。

1 基础理论有待完备

以前的研究,往往是单一学科的,因此可能对这一复杂系统中的某一方面有了一定的、甚至是比较深入的了解,但是对于这些方面之间的相互作用还知之甚少。单一学科、单一的理论已经远远不能够满足和处理我国当前存在的生态农业问题。因此,需要进一步从系统、综合的角度,对生态农业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对于这一复杂系统的某些方面有一定的或者比较深入的了解,但生态农业必须要从系统的、综合性的角度进行处理和研究,要从生态的前瞻性、协调性、地域性、层次性、稳定性、持久性等多方面进行考虑;必须超越生物学、生态学、社会学和经济学之间的界限,需要跨学科,多界面的专家人士来参与,利用多学科的交叉综合、各要素之间的耦合、结构优化、科学分类、科学评价,发掘各个领域的基础理论和生态农业存在的更多关系来建立健全农业生态理论体系。

2 技术体系要不断完善

技术体系不够完善在一个生态农业系统中,往往包含了多种组成成分,这些成分之间具有非常复杂的关系。例如,为了在鱼塘中饲养鸭子,就要考虑鸭子的饲养数量,而鸭子的数量将受到水的交换速度、水塘容积、水体质量、鱼的品种类型和数量、水温、鸭子的年龄和大小等众多条件的制约。在一般情况下,农民们并没有足够的理论知识和经验对这一复合系统进行科学的设计,而简单地照搬另一个地方的经验,也是非常困难的,往往并不能取得成功。但目前在生态农业的实践中,还缺乏技术措施的研究,既包括传统技术如何发展,也包括高新技术如何引进等问题。

未来的生态农业将结合现代科技及应用技术装备起崭新生态体系。在整个生态系统中包含了多种组成成分并存在着非常复杂的关系,解决这一复杂的关系需要利用传统技术的发展和引进高新技术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采取“低投资可持续农业”生产方式是一项重要的途径,具体措施:①将固氮技术和生物防治方法充分运用到农业生产中;②减少使用化肥和化学农药;③有效地利用植物和动物内部生物学遗产学的潜力;④将种植业和畜牧业最优化地结合起来;我国目前沼气池的建设是一项具体的基础的农业生态生产方式,要不断地提倡和巩固;⑤注意节约和保护土壤、水、能源和生物学资源等等,其中目前我国推行的沃土工程是一项非常有效发展循环经济的措施。不断完善和优化技术体系将是生态农业一项主要的发展方向。

3 制定政策、强化服务、转变职能提高生态农业的社会化服务水平

没有政府的支持就没有生态农业的真正普及和发展,政府的支持最重要的是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和保障体系。有效激励机制是非常有必要的,对于基层的农民来说还存在着知识水平有限,发展生态农业意识不够等诸多问题,提高广大农民的自觉能动性就显得尤为重要。要不断地为他们提供高水平的培训和学习的机会。当前我国在生态农业保障体系中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仍然需要深入地贯彻实施。政策方面存在着需要完善的地方如果没有政府的支持,就不可能使生态农业得到真正的普及和发展。而政府的支持,最重要的就是建立有效的政策激励机制与保障体系。虽然目前中国农村经济改革是非常成功的,但是对于生态农业政策的贯彻,还有许多值得完善的地方。

服务与技术同等的重要,服务体系的建立健全需要进一步的落实。在我国许多地方还不能为农民提供优质品种、幼苗、肥料、技术支撑和服务体系。政府应转变职能加大对有关生态农业的投入,金融部门要对生态大户提供信贷支持、简化手续,提高和优化服务体系,让其带领农民调整结构,组织生产,化解自然和市场风险。建立各种生态农业服务体系,稳定农业服务人员,提高社会化服务水平。

4 提高生态农业的产业化水平,加大推广力度

农产品价格方面的因素,有时也成为生态农业发展的一个限制因素。因为对于比较贫困的人口来说,发展生态农业的根本目的是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持续发展。提高农业产业化是一个重要的方面,根据市场要求大力培育具有本地资源特色的市场容量大、竞争力强、对农业产业具有带动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加强技术改造,提高加工能力,组织建设市场、企业、基地和农户紧密相连的体系,搞好生态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提高服务质量,增加农民收入。对于已经成熟的产业化体系要加大推广力度,积极同龙头企业、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县所、县校合作,加大科技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的科技教育水平,增强农民对市场化的需求。

5 其他方面

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非农业强国,对于现在世界上农业现代化的趋势应有个全面正确的认识。信息服务也是当前制约生态农业发展的重要方面,因为有效的信息服务将十分有益于农民及时调整生产结构,以满足市场要求,并获得较高的经济收益。另外,尽管必要的激励机制是十分必要的,但生态农业应当更趋向于开发一种机制,以使农民们自愿参与这一活动。要想动员广大的农民自觉自愿、并能够自力更生地通过生态农业发展经济,能力建设自然就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人口问题一直是中国社会发展中的主要问题之一。据估计,到2030年前后,中国人口将达到16亿。土地资源相对短缺,耕地面积还在不断减少,而人口在继续增加,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也已经成为困扰农村地区可持续发展的一大障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也必须通过在生态农业中延长产业链、促进农业的产业化水平来实现。正如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其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所指出的那样,新的挑战和问题的综合与相互依赖的特征,与当前的组织机构的特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因为这些机构往往是独立而片面。

加快基础理论的研究,采取“低投资可持续农业”生产方式,加大行政支持的力度,提高生态农业的产业化水平和社会化服务,深入贯彻落实政策和推广,增强农民意识和自觉能动性。我相信在通过这几方面的努力,我国的生态农业将会得到更好的改观,保证农业生产向着持续、稳定高效的方向发展,最终实现五化即硬化、美化、亮化、文化、绿化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篇5

1 农业以及农业生态环境的相关概念阐述

1.1 农业生产的概念

农业往往指的是进行生物培育的一种产业,包含了植物生产、动物生产以及微生物分解三个环节。在这个生产过程中实际上就是一种生命物资的再次生产。而每种生物凭借其自身的特征和特点对于自然环境又有着不同的要求。尤其是对于生长环境的要求。而全球不同的地区土壤条件、气候条件等共同构成了不同的环境条件。不同地区的环境条件也恰好决定了农业生产的能力强弱。故而,农业生产必须要从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土壤条件以及水资源条件等处罚,因地制宜进行农业生产。

1.2 农业生态环境的概念

农业生态一般指的是为人类生活、生存服务的一种生态环境系统。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是农业生产可持续进行的根本基础。而农业生态环境具有一定的时间限制性和地域性,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相当明显。具体来说,农业生态环境具有以下几点重要作用:

(1)保护农业环境的生产安全。(2)保护农业生产资源的安全。(3)保护农业生产活动中的生物安全。(4)保护农业生产产品的安全。

所以,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问题是农业生产的保障和基础,是人类农产品食品安全的基本要求。

2 我国现阶段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问题

2.1 生态环境日益恶化

现阶段,我国农业生态环境由于受到现代化发展和工业发展的影响日益恶化。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工业的发展导致了太多工业“三废”的产生。而这种工业“三废”产生之后很多工业企业并没有根据标准进行治理和排放管理。对于水资源、土地资源以及人体健康造成了相当大的影响。尤其是对于生态环境的严重污染。工业“三废”对土地、大气和资源的污染无疑加剧了农业生态环境的恶化。其次,农民自身在进行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大肆进行农药和化学药品的释放,造成了很多残留药品和工业制品的存在。诸如秸秆焚烧、牲畜粪便等问题。最后,工业的发展对于大气污染也是相当严重,随着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等气体排放增多,全球变暖、酸雨、天气炎热、土地沙化等生态环境问题逐年递增。这种农业生态环境的恶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耕地资源以及农业生产的保有量。

2.2 水资源污染且紧缺严重

我国水资源呈现出的是总量丰沛平均紧缺的情况。而我国农业用水量几乎占据了总用水量近70%作于。而且,我国已经有接近一半的大中型城市面临缺水的情况。所以,上升到农业生产层面上,我国的农业生态环境将面对严重缺水的情况。而且,由于工业发展造成的水污染也造成了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不到位。

2.3 水土流失严重

现阶段,我国的水土流失已经接近了400万平方公里,占据了全国国土面积近40%。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土地荒漠化和水土流失的情况还将会持续上升。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的情况已经造成我国土地荒漠、草原退化和森林面积锐减等问题。最终,我国的生态环境将面临水土沼泽化、盐渍化以及肥力缺失和土壤酸化等问题。

2.4 耕地资源逐年递增

我国人口基数大,耕地面积少。而且是全球城市化水平偏低的国家。工业化进程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尤其随着人口增长。我国的耕地资源将会呈现出逐年递增的趋势。这种趋势继续发展下去最终将导致我国农业生态环境彻底崩溃,整个农业生态环境系统丢失。

3 解决我国农业生态环境问题的对策措施

3.1 治理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

针对现阶段工业“三废”以及城市垃圾等对于农业生态环境的污染,一定要进行环境污染的治理,切实保护生态环境。这就要求我国环保部门联合农业部门重点针对农药、化工品以及饲料添加剂等会导致农业生态环境恶化的污染源进行治理。加强科学合理使用农药的推广,逐步淘汰高残留的农药和化工品。根据农业生态所需的土壤环境优化施肥方法,改进施肥结构,最终实现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目的。

3.2 建立健全农业生态环境管理体系

完善合理的农业生态环境管理体系是我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基础。我国各级地方政府必须建立健全农业生态环境管理体系,加强农业生态环境的监督和检察体系。通过农业生态环境管理体系逐步进行农业土地使用的合理规划和布局。利用宏观调控进行耕地面积的稳定。另一方面,加强因地制宜,积极性性适应性耕种和开发。同时,将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技术开发、研究、应用和推广与管理体系相互结合起来。

3.3 积极保护耕地,实现可持续发展

耕地是农业生产的根本要素,也是农业生态环境的生命线。没有耕地的农业生态环境就无法实现农业生产。面对我国耕地数量和面积逐年递增的状况,一定要进行耕地的保护,树立保护耕地的意思。针对耕地采取严格的保护措施,实行最为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确保农田稳定,实现可持续发展。

3.4 加强水污染的治理工作

水资源紧缺的根本性问题还是在于我国水污染的频发。所以,加强水污染的治理工作是农业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中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故而,我国一定要加强水污染治理工作的监管,从源头上找到水资源的污染源。并针对性地进行治理和管理。一定要重修构建水污染的治理策略,以源头为中心,以污染全过程为重点,将污染的防治和治理彻底结合起来。

4 结语

不得不说,我国现阶段正面临着农业生存危机。而这种农业生产危机的源头正是我国农业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故而,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已然成为了我国农业发展的重中之重,也是我国农业生产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针对现阶段的农业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一定要加强治理,积极防范,实现农业生态环境的循环发展。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农业;生态;保护;措施

1.农业及农业生态环境的相关概念阐述

1.1农业生产的概念。生物培育的一种产业统称为农业,包含了植物生产、动物生产以及微生物分解三个环节,也就是一种生命物资的再次生产。每种生物对自然环境都有着不同的要求。尤其在生长过程中对环境的要求。不同的环境条件是由不同地区土壤条件、气候条件等共同构成的,不同地区的环境条件也恰好决定了农业生产的能力强弱。因此,农业生产要因地制宜,从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土壤条件以及水资源条件入手。

1.2农业生态环境的概念。为人类生活、生存服务的一种生态环境系统叫做农业生态。农业生产可持续进行的根本基础是保护好农业生态环境。农业生态环境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相当明显,因为是具有一定的时间限制性和地域性。

2.我国现阶段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问题

2.1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现代化发展和工业迅速发展已严重影响了农业生态环境。主要有三个方面,首先,工业的发展导致了太多工业“三废”的产生。而这种工业“三废”产生没有得到科学合理的治理和排放管理。对于水资源、土地资源以及人体健康造成了相当大的影响。工业“三废”污染了土地、大气和资源和农业生态环境。其次,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农民没有科学的使用农药和化学药品,造成了很多残留药品和工业制品的存在。诸如秸秆焚烧、牲畜粪便等问题。最后,大气污染也是源于工业发展导致的污染,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等气体排放增多,使气候变暖、酸雨、天气炎热、土地沙化等生态环境问题逐年递增。恶化的农业生态环境已经影响了农业耕地资源以及农业生产的保有量。

2.2水资源污染目紧缺严重。一方面,水资源被污染会影响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尤其是一些重金属离子,会在农作物体内积累,进而会影响人体健康;水中若有化学药剂,会抑制农作物生长,有的也会导致农作物基因突变,降低产量和质量。另―方面,水资源短缺也会影响农业灌溉,使得农作物生长缺少必要的水分,会导致农业减产。

2.3水土流失严重。水土流失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很大。据科学观测,15-25度的坡耕地每年每公顷流失水量400-600立方米,流失土壤30-150吨;土壤中的氮、磷、钾、有机质等养分也同时流失,造成土地日益瘠薄,田间持水能力降低,不耐旱,又加剧了干旱的发展,其结果是农作物产量很低,严重影响农业生产。

2.4耕地资源逐年递增。我国人口基数大,耕地面积少。而且是全球城市化水平偏低的国家。工业化进程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尤其随着人口增长。我国的耕地资源将会呈现出逐年递增的趋势。这种趋势继续发展下去最终将导致我国农业生态环境彻底崩溃,整个农业生态环境系统丢失。

3.解决我国农业生态环境问题的对策措施

3.1治理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首先要进行环境污染的治理,工业“三废”以及城市垃圾等都是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切实保护生态环境,这就要求国家有关部门重点加大针对农药、化工品以及饲料添加剂等会导致农业生态环境恶化的污染源治理的力度。用科学使用农药要大力推广,坚决淘汰高残留的农药和化工品。根据农业生态所需的土壤环境优化施肥方法,改进施肥结构,最终实现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目的。

3.2建立健全农业生态环境管理体系。完善合理的农业生态环境管理体系是我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基础。我国各级地方政府必须建立健全农业生态环境管理体系,加强农业生态环境的监督和检察体系。通过农业生态环境管理体系逐步进行农业土地使用的合理规划和布局。利用宏观调控进行耕地面积的稳定。另一方面,加强因地制宜,积极性性适应性耕种和开发。同时,将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技术开发、研究、应用和推广与管理体系相互结合起来。

3.3积极保护耕地,实现可持续发展。面对我国耕地数量和面积逐年递增的状况,一定要进行耕地的保护,树立保护耕地的意思。针对耕地采取严格的保护措施,实行最为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确保农田稳定,实现可持续发展。

3.4加强水污染的治理工作。加强水污染的治理工作是农业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中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一定要加强水污染治理工作的监管,从源头上找到水资源的污染源。针对性地进行治理和管理。一定要重修构建水污染的治理策略,以源头为中心,以污染全过程为重点,将污染的防治和治理彻底结合起来。

篇7

生态农业发展中,由于政策措施不完善,管理和引导不到位,再加上多数农民综合素质不高,导致生态农业发展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

1.1土壤污染。

例如,在发展生态农业过程中,对农药、化肥的使用未能做出严格控制,杀虫剂、除草剂的使用容易导致残留物过多,加剧土壤污染问题。一些农药的重金属停留在土壤中,难以分解,引起较为严重的土壤污染问题,对瓜果的质量和产品安全带来威胁。此外,农村生活垃圾任意堆放、生产生活污水任意排放、农膜任意丢弃等,也会导致土壤污染,给生态农业种植带来不利影响。

1.2耕地面积减少。

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各种工业园区建设不断加快,企业数量在进一步增加,导致可利用的耕地面积在不断减少。耕地面积一旦被占用,很难在短时间内再恢复,对生态农业种植环境也带来不利影响,进而引发生态失衡和环境污染。

1.3水资源短缺。

一些地区水资源短缺,人均水资源占有量较少,尤其是农业灌溉用水更加紧张。再加上工业发展和人口数量增多,地下水资源过度开采,浅层地下水位在下降。另外水污染现象比较普遍,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不高,很多地区仍然采用大水漫灌形式,蒸发量大,渗漏较为严重,导致大量水资源浪费。

1.4生产成本增加。

化肥、农药、种子等的价格在不断上涨,农业生产机械设备价格也在不断增长,成本过大,农业投入效益下降。此外,受到物价上涨等因素影响,农业生产成本还会继续增加,影响农民种田的积极性,对生态农业种植也带来不利影响。

1.5农民科技水平和环境意识不强。

由于多数农民科学文化素质较低,对先进的农业技术掌握程度不够,在生态农业种植中,现代农业技术应用不足,再加上环境保护意识不强,制约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综合效益提高。

2发展生态农业中遇到问题的应对措施

为应对生态农业发展存在的不足,根据其目标和任务,结合实际工作需要,笔者认为今后应该从资源保护、生态园区建设、技术推广等方面采取改进和完善对策。

2.1治理土壤污染。

发展生态农业过程中,要注重对土壤污染的预防,根据生态农业种植需要,合理施加化肥和农药,严格控制杀虫剂、除草剂的使用量,避免对土壤带来污染。同时还要重视周围环境保护,保护水资源,严格控制水源污染,做好生产生活垃圾、废弃农膜的处理,防止污染土壤。

2.2保护耕地资源。

落实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在发展乡镇企业、建设工业园区过程中,要全面做好规划工作,尽量减少对耕地的占用,重视耕地保护,为发展生态农业准备耕地资源。同时还要提高耕地资源利用效率,防止浪费耕地资源现象发生。

2.3充分利用水资源。

合理开采地下水,保护地下水资源。采用滴灌、喷灌等节水灌溉方式,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避免水资源出现浪费现象。重视水资源保护工作,防治水污染,为发展生态农业创作条件,满足农业发展所需要的水资源。

2.4重视生态农业园区建设。

做好生态农业园区规划建设工作,为发展生态农业创造良好条件,要发挥其示范带头作用,将园区建设成为生态农业展示区、主导产业发展样板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区。要立足长远,加强规划设计,突出生态发展主题,促进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统一。重视无公害生产基地建设,实施无公害认证,建立市场准入制度,重视农产品安全检验,确保产品安全可靠。

2.5推广生态农业技术。

生态农业发展过程中,要重视生态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例如,推广节水灌溉技术,重视太阳能和沼气技术应用,科学施肥,采用田间套种等农业种植方式,利用无公害农药和生物技术措施防治病虫害。采用秸秆还田等技术措施,推广“种植-养殖-沼气”模式,实现对各类资源的有效利用。另外,通过推广和利用这些技术措施,不仅能实现对农业资源的有效利用,还能将种养、加工、贮运、销售、服务巧妙结合起来,促进服务水平提高,也有利于提高生态农业种植效益。加大生态农业种植技术推广力度,综合本地区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完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立生态农业示范园,让更多农户接受和应用生态农业发展模式。

2.6提高农民环保意识。

注重生态农业技术、环境保护等方面知识宣传,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等多种形式和渠道推广新技术。注重对专业技术人员培训,提倡使用沼气、太阳能等节能环保技术,引导农民发展生态农业,减少化肥和农药使用量,实现有效保护周围环境的目的。

3结束语

篇8

1.1建立了各具特色的生态农业示范点

随着余杭区生态农业的发展,全区已建立了几个各具特色的生态农业示范点。如径山镇浙江蓝天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将公司的生猪养殖场产生的粪便污水通过干湿分离,将发酵过的干粪用于蛆蝴养殖,把养殖的蛆躬}作为公司甲鱼的饲料,形成一个良性生物链;同时经过沼气池厌氧消化处理猪粪水,将沼液、沼肥施用于黑麦草,喂食湖羊,又是一个良性循环。位于运河镇的兴旺蔬果公司利用大棚养猪,通过蔬菜与猪呼出的c仇进行光合作用,同时产生氧气反作用于肉猪,达到菜壮、猪肥,减少了菜、猪虫病害的发生,而猪粪污水通过千湿分离和沼气池处理,成为蔬菜的优质有机肥源。

1.2休闲观光农业园区建设全面启动

自2003年余杭区启动休闲观光农业园区建设以来,已立项批复了余杭绿景休闲观光农业园区、余杭竹园观光休闲园区、高新农业示范中心休闲观光园区等6个休闲观光园区建设项目。

1.3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

余杭区全面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目前全区农作物病虫监测预警体系初步建成,建立了11个病虫观察点,为指导农民适时、准确用药、减少损失,起到良好作用。全区农田土壤质量监控体系基本构成,正开展土壤地力、肥力监测和低产田的改造。区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进人实质性建设。通过省级无公害基地认证5(众h矛;省级绿色农产品9个。

1.4畜禽养殖业污染综合整治已见成效

余杭区制定畜禽禁、限养区与非禁养区以来,关停与搬迁了禁养区内6家万头猪场,禁养生猪3.5万余头,搬迁奶牛场两家,计276头,并成功实施临平建成区等地散养户生猪禁养近万头,同时对华东家禽交易中心和杭州昌兴养殖场等十八家单位进行污染治理。对一般规模养殖场进行了以沼气池建设为重点的污染治理,推广“猪一沼一作物”这一生态模式。

2生态农业建设的总体思路

发展生态农业,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就是不以破坏农业可再生资源、降低环境质量为代价换取农业的发展,把保护环境和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与满足人类需要相结合,达到生态合理和持续发展之目的。把传统农业技术的精华和现代农业技术按照生态优化的规律加以集成,建立起具有生态合理、经济高效的现代化持续农业发展模式,使农业经济的增长与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结合起来,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这是生态农业长期追求的目标。针对农业发展新阶段的要求,生态农业建设要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寓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于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之中,有效遏止农业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实现资源培育和高效利用,逐步达到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统一。总体思路:一是要立足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和生产条件,采取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农艺措施,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稳步快速发展提供生态安全保障;二是着眼于质量和效益,解决农产品地区性和结构性过剩,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实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三是解决农产品污染问题,保障人民消费安全,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3生态农业的建设对策

余杭区生态农业建设刚刚起步,虽然已有成效,但不足和缺陷还是明显的,农业面源污染严重,低毒、低残农药和生物农药普及不j一,农产品质量安全堪忧,等等。因此,必须采取以下应对措施,加快余杭区生态农业建设。

3.1建立适合生态农业发展的创新机制

发展生态农业,必须增加资金投入、强化技术支持;必须完善有关的法规制度和有效发展机制,使资金和技术投人真正发挥作用;进一步理顺管理和运行机制,完善各项配套政策措施,建立生态农业建设的多元化投人机制,调动社会各方面参与生态农业建设的积极性;加强农业法律、法规的普及,为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3.2加紧实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程

进一步建设农业面源污染控制体系,稳步推进畜禽养殖业污染综合治理,大力推广化肥、农药合理使用技术,积极推动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进行生态功能强化和环境污染预警控制。

篇9

【关键词】生态农业;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作用

引言

社会经济的发展进步,对农产品的需求日趋多样化和优质化,促进我国的农业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然而农业生产发展与生态环境的矛盾也日益激化,各种环境污染以及农产品质量问题接踵而至,而且随着我国对外经济开发程度的加大,农产品面临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与此同时,生态农业应运而生,发展生态农业致力于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努力协调好农业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并实现农业生产发展的社会经济效益以及环境效益,对于推动整体社会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一、发展生态农业的重要意义

首先,发展生态农业有利于推动我国农业的现代化进程;生态农业是在传统农业发展的基础上,吸取农业发展的相关经验教训,结合生态环保理念而发展起来的。具体而言,生态农业是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严格按照生态学的相关科学原理,并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来发展农业生产,不仅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水平,还有利于促进我国农业发展战略的转移并加速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为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前提和基础。

其次,发展生态农业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的综合效益;发展生态农业能够促进对自然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充分合理的利用,而且还能够保护自然资源并实现增值效应,加速物质循环以及能量转换,从而实现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以及生态效益。而且,生态农业能够创造出数量更多、质量更优的品种多样的农产品,从而满足社会经济发展以及人们的生产生活对农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所以,发展生态农业能够提高农业生产的综合效益,促进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和进步。

再者,发展生态农业有利于农业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发展生态农业能够优化对农业资源的开发利用并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促进农业生产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生态农业能够避免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式经营以及滥用,而且还特别注重对一些可更新的资源采取增值措施,对不具备更新的资源则采取严格的保护措施,从而确保相关的自然资源能够得到可持续利用,促进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并为农业生产的长期稳定发展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二、生态农业在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一)生态农业是建立农业生产的科学管理技术体系的重要前提

建立农业生产的科学管理技术体系需要以发展生态农业为重要前提,坚持以保护和改善农业生产环境为发展目标,通过采取相应的生物工程措施、农业措施等来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而且还需要坚持以农业生产的质量和效益为出发点,协调好农产品地区性以及结构性过剩问题,对农业生产经济结构做出合理的战略调整,从而实现农业的增产增收。当然在此过程中还要特别注意农产品的污染问题,确保人们的安全消费,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发展生态农业,例如无公害粮食生产作为我国粮食生产区重点建设的生态农业,对于建立农业生产的科学管理技术体系,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以及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同时,为了构建全面的农业生产的科学管理技术体系,在发展生态农业的基础上,还需要创新发展生态农业技术,完善生态农业的评价指标、农产品改良技术以及相关的管理认证体系等各方面因素,形成全方位的生态农业生产技术标准体系以及产品标准体系,进而推动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进程。

(二)生态农业能够促进农业经济增长并保护农业生态环境

发展生态农业就是要避免以破坏农业生产可再生资源以及降低环境质量作为代价来盲目追求农业生产发展的经济效益。生态农业努力协调农业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以及人类发展需求之间的关系,并结合农业经济的现展理论和相关科学技术,从而建立一种具备生态合理性、经济高效性的现代化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在促进农业经济增长的同时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从而实现农业生产发展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以及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这也是生态农业的长期发展目标。

(三)生态农业能够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基本保障

当前我国农业以及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生态环境恶化以及资源短缺等严峻的发展问题,这就严重制约了农业以及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进程。然而,发展生态农业能够有效的遏制生态环境的恶化以及资源的退化。具体而言,生态农业通过转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建立以资源高效利用以及生态环境保护为基础的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生产体系,不仅优化了农村经济结构还促进了农民收入的增加。而且生态农业满足了市场经济多层次以及多样化的发展需求,通过生产无公害的农产品、绿色食品以及有机食品,并合理地组织农业生产以及农村经济活动,同时结合农业发展的地区优势以及产业发展特点,确定农业以及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从而形成一种以市场经济为导向,以加工业为发展龙头的生产加工销售贸易一体化的全方位的发展格局,为农业以及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基本保障。

三、结语

综上所述,发展生态农业适应了社会经济的长期发展需求,尊重了自然环境的客观规律,对于推动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然而生态农业的发展是一个复杂的动态发展的过程,需要结合农业生产的内外部发展条件,努力完善相关的生态农业发展制度体系,创新发展农业生产技术,在实践探索中取得不断的完善。

参考文献:

[1]刘振军.探究唐山市生态农业在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J].中国集体经济,2014,21:1011

篇10

[关键词] 生态农业 农业经济 可持续发展 作用

[中图分类号] F3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2017)03-0019-01

引言

作为农业大国,在温饱问题得以解决,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的今天,实现农业的多元化发展是我国当前的主要任务。但由于过度重视短期的经济利益,滥用农药、化肥的产品,以提高农产品的产量为主要目的,忽视了农产品本身的质量和对环境的影响,导致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下降,我国的生态环境也日益恶化。在此形势下,必须转变传统的农业模式,发展生态农业,在保证实现基本产量目标的同时追求高质量,致力于实现农业经济的快速性、多样性、可持续性发展[1]。

1 生态农业在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1.1 有利于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模式

一直以来,农业生产都是国家重点支持的发展项目,我国古代更是有“重农轻商”的观念,近几年来,国家更是出台了许多农业相关的支持政策,由此也推动了农业经济的飞速发展。农业经济的发展虽然提高了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但是也为生态环境带来了极大的破坏。化肥、农药、地膜的无节制使用造成了严重的土地污染和水源污染,其中S多难以降解的物质导致大面积的土地和水源在很长时间内无法继续使用。而生态农业主张绿色生产,提倡资源的循环利用,有利于转变农业经济的发展模式,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保护环境。

1.2 有利于优化农业经济结构

生态农业适应市场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合理组织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活动,调整农业产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并结合地区优势和产业特点,确定农业发展主导产业,培育龙头企业,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措施。同时,通过生物链加环和产业链延长,形成了良性转化增值的“农户+公司”的模式,建立了以市场为导向,以加工业为龙头,产加销贸一体化的格局[2]。

1.3 有利于促进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生态农业模式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结合到了一起,致力于在保护生态环境不受破坏的基础上实现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在生态农业中可以减少有机肥料和有机农药的使用,通过合理分配农作物的种类和种植数量增加农产品的产量和种类,提高农产品的质量,避免了对土地及水源的过度利用,为农业经济的长期发展提供了保障,有利于增强农业发展的可持续性。

1.4 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的综合效益

生态农业能够实现农业生产的多元化,增加农产品的种类,提高农产品的质量,进而增加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同时,生态农业提倡绿色、无公害生产,使用的有机肥料、农药等较少,不会对周边的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另外,生态农业提倡循环、科学种植,不仅能够提高土壤的利用率,还会避免土壤因过度使用而营养成分大减,具有较高的生态效益。

2 促进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的措施

2.1 创新生态农业发展观念

为了促进生态农业的发展,首先要转变传统的观念,以实现农业的绿色和可持续发展。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可以将产业化、工业化理念与传统的农业生产理念相结合,并将先进的科学技术引进农业生产中,提高农业生产的产量,增加农产品的种类,进而提升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如在我国传统的农业生产中,农产品的生产具有区域性,即某一地区的农民种植同一种农作物。现在为了促进生态农业的发展,可以采用大棚技术或地膜技术,增加农作物的种类,同时采用科学管理模式提高农产品产量,从而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

2.2 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制度建设

首先,国家要根据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政策措施,为生态农业在全国范围的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其次,各级政府要完善生态农业发展方面的管理体系与监督机制;再次,政府要大力宣传生态农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调动社会各界人士的投资积极性;最后,国家要出台生态农业发展方面的法律法规,各级政府根据国家法规,结合当地生态农业的实际发展情况,调整执法措施。

2.3 调动农民参与积极性

生态农业发展的最主要的力量是基层的农民,所以在发展生态农业时,各级政府要注意制定一系列的惠民政策,加大对开展生态农业的农民的资金支持和技术支持,保障农民的基本经济利益,调动农民的参与积极性,发挥农民的力量,实现农业经济的快速、可持续发展[3]。

2.4 建立生态农业技术保障体系

生态农业的目标是生产绿色无公害的高质量农产品,这就需要对原有的农作物进行改良,因此,为了促进生态农业的发展,当地政府必须组织建立专家队伍,引进高素质的专业科研人才,为农业生产提供技术支持,解答在生态农业开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类技术问题,并进行新品种的研发培育。同时,还要制定一系列的技术保障措施,对生态农业生产过程进行科学的管理,并对农产品进行指标检验,以促进生态农业更好的发展。

2.5 制定政策,强化服务

生态农业的快速发展需要有完善的服务体系作为支撑。为了促进生态农业的快速稳定发展,政府除了要制定一系列的扶持政策外,还要建立并完善相应的服务体系,为发展生态农业的相关技术人员、工作人员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增加人员福利,保障生态农业建设队伍的稳定性,调动个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推动生态农业发展。

结语

总而言之,生态农业有利于农业经济结构,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因此,我国各级政府要增加对生态农业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同时,加大对生态农业的宣传力度,促进广大农民转变自身的观念,积极主动的发展生态农业,从而促进农业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进而带动我国国民经济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篇11

关键词 生态农业;成效;问题;对策;重庆市

中图分类号 S18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5)17-0290-02

重庆市是一个农业范围广、农业资源相对紧缺的直辖市,现有乡村人口1 324万人,农户721万。现有耕地面积223万hm2,人均耕地0.07 hm2,且耕地耕种强度大,复种指数高。农作物播种面积常年在333万hm2以上,其中粮食面积占66%,蔬菜占18%,水果占9%,牧草占7%。常年粮食总产量在1 100万t以上,单产达到4 950 kg/hm2;年出栏生猪2 060万头、肉牛55万头、山羊220万头、家禽22 500万只、肉兔3 900万只。

1 重庆市生态农业建设的主要成效

重庆市生态农业从20世纪80年代提出到试点示范,经历了20年的建设实践,取得了显著成效。

1.1 推广农村沼气,加快了“猪―沼―果(粮、菜、鱼)”生态农业模式的发展

近10年来,全市累计投入23亿元发展农村沼气,累计达到155万户,占适宜农户的50%左右,户用沼气沼肥利用率为95%。绝大多数沼气用户采用了“猪―沼―果(粮、菜、鱼)”的生态农业模式。

1.2 优化产业结构,严控养殖污染

落实畜禽养殖场备案管理制度,设立划定禁养区、限养区、适养区。主城区次级河流沿线共关停搬迁规模化养殖场(户)3 516个、畜禽429头(只),拆迁圈舍172万m2,实现应关停的100%关停。

1.3 推广配方施肥技术,用肥更加科学合理

2013年,全市测土配方施肥达213万hm2,配方施肥总量达50万t,减少不合理施肥3.2万t。加上推广秸秆还田、秸秆覆盖栽培,增施农家肥,不仅提高了土壤肥力,也降低了农业面源污染,改善了农业环境,提高了农产品安全质量。

1.4 推广农业清洁生产,加强农产品安全管理

制定农业地方标准24项,开展标准化种植和养殖场创建活动,截至目前,已创建蔬菜标准园9个、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41个、水果茶叶标准园24个、水产标准化健康养殖场42个,累计认证绿色食品644个、地理标志产品38个、有机食品92个、无公害农产品1 514个(基地638个)。

1.5 开展农业环境综合治理,建设美丽乡村

全市在此期间在7个自然村实施了农村清洁工程,对家庭、农田垃圾进行回收与利用,建成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1 018套、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污染防治设施95套、配套管网1 062 km、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8.36万座。新增污水处理能力6.8万t/d;建设垃圾处理设施5.16万套,新增垃圾处理量785 t/d;畜禽养殖污染治理设施333个,新增畜禽养殖粪污处理及综合利用能力938 t/d。

2 重庆市生态农业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农业面源污染突出,治理任务繁重

近10年来,全市化肥、农药、农膜使用量分别增加了38.9%、33%、147.2%。粮食化肥施用量增加了43%,氮肥当季利用率仅为30%左右,全市常年农药商品用量稳定在9 000 t,每季蔬菜农药使用平均为3次,全年使用6次左右,其中杀虫剂、杀菌剂和除草剂的使用比例为7∶10∶3。化学投入品大量持续利用,造成严重污染,影响农产品品质,对农业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严重威胁。

2.2 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压力大

据统计,2012年全市每年畜禽粪污数量约8 600万t,随意排放,利用率较低。全市50头以上的生猪规模化养殖场有逾4.9万个,小型沼气池仅1 295个,只占2.64%,导致大量粪污未经处理直接排放,污染突出,此外由于养殖经济效益不明显,降低了养殖户对粪污无害化处理的积极性。

2.3 农业废弃物利用率低

据测算,全市农作物秸秆常年总量在1 000万t以上,而利用率仅28.4%,其中作为肥料利用直接还田的占20.2%,作为饲料的占8.1%,作能源利用的占0.2%,生物转化为食用菌基料、工业原料加工利用的分别占0.2%、0.1%,其余的71.2%均未利用或利用不合理。作为薪柴直接燃烧的比例高达36%,田间就地焚烧的占33%,既浪费资源又污染环境。

2.4 生态农业建设缺乏统一规划,各自为阵,措施单一

生态农业建设具有全面性、综合性、科学性和开放性特点,涉及到多技术、多行业和多领域,仅靠单一措施和技术推广达不到理想效果[1]。生态农业建设需要资金支持,投入不足,难以发展。实施生态农业建设重视项目建设,轻视宣传发动,生态农业观念淡薄,尚未形成共识,广大群众参与不够。

3 重庆市生态农业建设对策

3.1 加强领导,加快生态农业建设实施

生态农业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方面较多,需要有组织、有领导和有计划地统一组织实施。要建立生态农业建设的领导机构,明确职责,各司其职。各区县要对当地的生态农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问题进行统一的规划和指导,实行领导目标责任制,把生态农业建设任务指标落实到乡镇,责任落实到人,作为考核干部的重要内容,并强化监督管理。

3.2 加大投入,建立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投入机制,实行生态环境补偿办法

各级政府应把生态农业建设的投入纳入财政预算,市级投入应不少于全国平均水平,地方按比例安排配套资金。启动有机肥生产、运输、施用的补贴政策,加大规模养殖场沼气工程配套建设力度,提高补贴资金比例,以扶持畜禽养殖场粪污资源化利用。加大对农村沼气和农村环境治理的扶持力度,农村沼气项目按照市级配套400元/户的标准落实,将农村清洁工程和美丽乡村建设纳入市级财政预算项目[2]。

3.3 依靠科技,促进生态农业“三大效益(经济、生态和社会)”的有机统一

生态农业涉及学科多、领域广、行业多,需要综合性的技术和管理。要从实际出发,研究制约生态农业发展的技术难题,提高创新能力,大力推广适合当地实际的生态农业实用技术和典型模式。同时,加强生态技术培训,建立一支懂技术、会管理的生态农业建设队伍。

3.4 制定规划,实施生态农业发展战略

首先,要着眼于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综合利用生物和生态农业措施;其次,要充分利用生态农业内在规律,优化产业结构,发展优质农产品,促进农民增收;再次,要统筹安排,全面建设,突出重点,协调发展,有所为,有所不为。要按照战略规划,坚持不懈地建设生态农业[3-4]。

3.5 重视宣传,逐步树立生态农业理念

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宣传,让领导者重视生态农业建设,让生产者自觉生产生态农产品,让消费者青睐生态农产品,使全社会形成一种共识,认同、呼吁和支持生态农业建设[5]。

4 参考文献

[1] 苗泽伟.我国现代农业发展趋势与生态农业建设[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0(3):171-174.

[2] 张壬午.论生态示范区建设与生态农业产业化[J].农村生态环境,2000(2):31-34.

[3] 汪怀建,周跃龙,黄锦勇,等.生态农业建设中的循环经济探讨[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5(1):23-25.

篇12

    1.1农业生态自然现状

    河南省新蔡县地出华北平原的南端,属北暖温带向亚热带过渡地带,季风型气候,年平均降雨量902.1mm,大于零度以上有效积温4861.6℃,无霜期221天,年平均气温15℃,年平均日照时数2180.4小时。土壤有黄棕壤土、潮土、砂姜黑土三大类型,适宜于南北方多种农作物生长。

    1.2污染程度及地理环境

    新蔡县地处华北平原的南端,地上无矿山,地下无资源,没有大型工矿企业,乡镇企业发展也较薄弱,受工业“三废”的污染程度也较轻,新蔡县又是全国平原绿化达标县,平原农业自然生态系统保护得较好,宜于发展生态农业和无公害农产品。

    1.3生态农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是生态农业经营模式少而单一,单纯的种植业获养殖业生态农业较多,尤其是立体种植型的生态农业更多,而种养结合型的生态农业更少,特别是集农作物、林果、花卉、药材、养殖、加工于一体的立体综合型的生态模式更少。例如:充分利用光、热、水、气如、肥、空间多种形式的间作套种则较多。全县9.87万hm2耕地,有5.67万hm2实现了多种形式的间作套种。养殖型的生态农业只有363处,种养结合的立体综合型生态农业仅有36处。

    二是生态农业发展不平衡。交通发达的地方发展较快、发展得好,而偏僻落后的地方发展得慢、发展得差。如沿洪、汝河两岸的林果、农作物、蔬菜间作型生态农业发展得好。

    三是化肥的大量使用及盲目施肥,特别是假冒伪劣农业生产资料的使用,导致了农田污染、土壤肥力降低、耕性退化变差、养分失调、土质恶化、病虫害滋生、农产品产量和品质下降,严重阻碍了农业实现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目标。

    四是化学、农药的大量使用和滥用,成为农田、农业环境、农产品的最直接污染源。

    五是沿河流流经该县的污水是该县农业生态系统的主要破坏者。

    六是农村垃圾没有得到妥善处理,形成农田和农业环境的新的污染源

    2治理对策与模式

    2.1加强治理

    各级环保部门应加强环境保护综合治理,采取强有力的措施,灭源治流,从根本上治理,严防环境恶化。

    2.2综合运用多种措施,发展生态农业

    2.2.1加强宣传工作

    广泛深入宣传,使各级领导和广大干部群众深刻认识到农业环境恶化的严峻性、治理环境恶化的紧迫性和大力发展优先提供的必要性、重要性。

    2.2.2强化技术培训

    强化各种生态农业经营模式的经营和市场技术培训,使农村致富能人、快捷示范户、农民技术员、种养大户和广大群众掌握多种生态农业模式的市场和经营技术。

    2.2.3政府积极引导和支持

    政府应采取政策引导,资金倾斜,制定优惠政策,采取优先提供经营场地、优先提供生态农业项目资金,优先提供贷款,适当降低土地租金,营造安全稳定的社会治安环境等措施,积极鼓励引导生态农业示范户,大力发展各种模式的生态农业。

    2.3改以化学农药为主的病虫害防治为综合防治病虫害

    一是农业防治,通过科学的鼓励措施,培养健壮植株,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减少化学农药用量。二是加强化学农药管理,严禁使用国家禁止使用的剧毒、残效期长的农药。三是扩大生物防治面积和生物农药使用面积。四是科学使用化学农业,以减少农药对人、畜的危害,降低农产品、农田污染,有效保持农业生态良性循环。

    2.4大力推广平衡施肥技术

    平衡施肥就是根据不同作物的生理需要和不同类型土壤中养分含量的不同,合理地供应和调节作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各种营养元素,以满足作物生长发育的需要,达到提高产量、改善品质、减少肥料浪费、防止农田污染的目的,有利于生产安全、健康、无公害的绿色农产品。

    2.5积极推广秸秆还田技术

    秸秆还田不仅可以消除秸秆废弃或焚烧的污染,还可以变废为宝,增强土壤肥力,改良土壤性状,使农田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

    2.6妥善处理农村垃圾

    农村垃圾应得以妥善处理,否则将成为新的农业环境污染问题。

    2.7大力推广各种形式的生态农业经营模式

    2.7.1立体种养综合型

    在农民科技素质高、种养业起点高的地方宜于发展“立体种养综合型”生态农业。

    2.7.2依靠食物链循环利用物质能量型

    在养殖业发展较好的地方宜于发展“依靠食物链循环利用物质能量型”生态农业模式。如:

    2.7.3果(林)草牧型

    在沿河的河堤坡滩上宜于发展“果(林)草牧型”生态农业模式。例如:果、草为鸡鸭鹅提供了优质饲草,降低了养殖成本;鸡鸭鹅减轻了果树、牧草虫害和杂草危害,鸡鸭鹅粪为果树、牧草肥田,降低了果树、牧草成本;牧草、果树减少了水土流失,起到保堤护坡的作用。

篇13

【关键词】生态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策略研究

1发展生态农业的重要意义

1)生态农业是以过去传统农业的发展为前提基础,和现代化生态环境保护思想观念充分结合并且将农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教训和经验吸取而得到发展。生态农业对于促进我国农业的现代化进程发展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生态农业为我国的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打下了重要的基础,可以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进程、有利于我国更好的转移农业发展策略,还能够使我国的农业生产水平得到有效提升。2)生态农业的发展对我国农业生产提升综合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不仅能加强我国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应用以及优化配置,还可以更好的实现增值效应和环保,使生态能量转换和物质循环得到加速,使良好的生态效益还有社会经济效益得到实现。不仅如此,发展生态农业还可以创造出质量更好并且数量更多的具有多样化品种的农产品,更好的满意广大人民群众以及发展我国社会经济的过程中在生活生产方面对于农产品越来越高的需求。因此,我国生态农业的发展既可以推动我国社会经济的进步和发展,还可以使我国农业生产的综合效益得到有效提升。3)生态农业的发展可以更好的推动优化保护以及开发利用农业资源,推动我国自然环境和农业生产都得到协调可持续发展。生态农业针对无法更新再生的自然资源会进行严格的保护工作,而对可以更新再生的自然资源则更注重使用增值的相关措施,有效预防滥用、浪费以及掠夺式经营自然资源,更好的推动我国生态系统能良性循环下去,确保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应用的同时创建良好的生态条件环境,保障我国农业生产可以长期稳定的发展下去。

2生态农业在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2.1创建农业生产科学管理技术体系的基础前提是生态农业

要想创建好我国农业生产上的科学管理技术体系,前提基础就是生态农业的发展,出发点是农业生产的综合效益以及质量水平,发展目标则是改进完善并且保护好生产环境,再使用一些有效的农业措施和生物工程措施使我国农业综合的生产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将农产品的一些问题例如结构性和地区性过剩等协调好,合理的调整好农业生产经理结构,进而提升农业的生产以及收入。而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怎样更好的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安全消费,减少农产品的污染情况还有使农产品在经济市场的竞争力得到提高。例如我国现今生态农业粮食生产上重点建设的就是无公害粮食生产,可以有效促进生态环境的保护、高效应用自然资源的实现以及创建起农业生产的科学管理技术体系。除此之外还要以生态农业的发展为前提来不断发展和创新生态农业相关技术,不断采取有效措施来完善改进农产品的管理认证体系、农产品的改良技术和生态农业的评价指标等,构建出更加全面的农业生产科学管理技术体系,促进全方位的生态农业产品标准体系和生产技术标准体系,进而促进我国农业经济进程得到可持续发展。

2.2生态农业可以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和推动农业经济增长

要想更好的发展我国的生态农业,人们必须注重不能使用错误的方式来提高农业生产的综合经济效益,例如使环境质量降低或者是破坏农业生产中的可再生资源,浪费损坏不可再生资源等。而是需要采取有效策论来更好的协调人们发展需要和环保、开发利用农业资源之间的和关系,同时将农业经济的科学技术以及现代化发展理论充分结合在一起,建设出一种经济高效的、具有生态合理性的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模式。这样才能在以保护环境为前提基础上来实现我国农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提高,进而实现我国生态农业上的发展目标:农业生产发展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三者的统一。

2.3生态农业能够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基本保障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和农村、农业经济的高速发展,由于一些企业或市场为了获得更高的经济利润,我国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也出现了越来越严峻的问题,这对农村和农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严重的阻碍。而生态农业的出现和发展可以有效的防止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因为生态农业是一种以保护环境和高效使用自然资源为前提基础的对过去传统农业生产模式进行转变的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生产体系。生态农业不但可以更好的满足我国经济市场越来越多样化和多层次的发展需要,还能够提高我国农民的经济收入,进一步优化完善农村的经济结构。在这个过程中生态农业不断的生产出有机绿色食品和无公害的各类农产品,再通过农村经济活动和农业生产活动,充分结合农业产业发展的特点以及地区优势等,将各个不同地区的主导农村、农业发展经济的产业确定下来,进而形成了导向是市场经济,发展龙头是加工业的全方位的发展格局,这样才能更好的保障我国农村、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进程。

篇14

进入新世纪以来,生态农业在世界范围内蓬勃发展。全球162个国家发展生态农业,预计到2020年,全球生态农业生产面积占农业生产总面积的比例最高将达到35%。

生态农业,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生态经济规律建设起来的,既促进生态保护又依赖良好生态环境支撑的、可持续发展的农经生产经营体系。生态农业包括绿色农业和有机农业。所谓绿色农业,是指按照规定有限度地使用化肥、农药、植物保护剂等化学合成物的农业生产方式,产出的是有助于公众健康的无污染产品。有机农业则不使用任何化肥、农药、饲料添加剂等化学合成物,也不采用转基因工程获得的生物及其产物。前者是要求有所放宽的生态农业,而后者是要求更为严格的生态农业。

痛定思痛,“三高一低”型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不被看好

20世纪50年代以来,石油农业在发达国家迅速发展,致使农业生产严重依赖化肥、农药等,不仅诱发大气、水体和土壤污染,还导致粮食、蔬果、畜牧产品等残留的有毒成分增多。就实质而言,这是一场人、社会与自然环境间关系失调的严重危机。痛定思痛,人们意识到,“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三高一低”型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是导致生态环境危机爆发的导火索。

生态农业最早出现于20世纪20年代的欧洲,起初只是由个别生产者针对局部市场需求,自发地生产某种产品;到了30至40年代,生态农业在瑞士、英国等地得到发展;60年代,欧洲许多农场转向生态耕作;70年代后,各种以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为主旨的替代农业思潮开始出现。法国、德国、荷兰、英国等西欧发达国家积极开展有机农业运动,并于1972年在法国成立了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盟。与此同时,日本也提出生态农业发展计划,把重点放在减少农田盐碱化和农业面源污染上。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里约宣言》和《21世纪议程》,确立了可持续农业的重要地位。至此,建设生态农业和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成为世界各国农业的共同选择。发展中国家也开始积极研究和探索绿色食品生产。

生态农业不仅是农业生产方式转变的必由之路,而且是农业经济体系转型的必然产物。这种转型主要体现在:由单一向综合,由粗放向集约,由高碳向低碳,由污染向环保,由片面追求“规模扩张”向注重综合“质量效益”转型。在必然转型的基础上,形成生态与经济两个系统的良性循环,以及经济、生态、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前景广阔,全球生态产品年销售额已达625亿美元

进入新世纪以来,生态农业在世界范围内进入了蓬勃发展的新时期。从发展规模来看,全球共有162个国家发展生态农业。据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盟统计,截至2009年,全球生态农业种植总面积达3200万公顷。预计到2020年,全球生态农业生产面积占农业生产总面积的比例最高将达到35%。

生态农业发展最快的国家是澳大利亚,其生态农业种植面积600万公顷,占世界总面积19%;中国生态农业总面积约450万公顷,仅次于澳大利亚居世界第二;西班牙生态农业种植总面积180万公顷,居世界第三、欧盟第一。

全球生态产品的年销售额已达到625亿美元,德国、法国、英国、荷兰、瑞士、丹麦和意大利等国消费量较大,产品种类涵盖农作物产品、奶制品、肉类、水果等。目前,欧盟自产生态农业产品供不应求,有近60%的缺口需要从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进口,其中阿根廷和中国是其主要供应国。生态农业产品的市场前景可谓越来越广阔。

与常规农业相比,生态农业具有5个特点:一是综合性,按照“整体、协调、循环、再生”原则,全面规划、顶层设计、优化结构,促进各产业间协调发展,实现强农兴粮富民和环境优化;二是多样性,以多种生态模式、生态工程和技术装备农业生产经营,充分发挥不同地区的多种优势,促进多样化发展;三是高效性,通过科技创新提高质量效益;四是安全性,提高农产品质量,向消费者提供放心、安全的食品;五是持续性,把农业生产经营和环境建设、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实行资源循环利用和废弃物资源化后再利用,有效减少污染,维护生态平衡。

政策扶持,可持续农业发展模式成功必不可少

生态农业,已成为21世纪全球农业发展的主导模式和主要潮流。新世纪以来,中国高度重视绿色农业发展,被世界可持续农业协会评为“全球可持续农业发展20个最成功模式之一”。然而,与部分发达国家相较,我国生态农业建设仍存在很大差距,各国先进发展经验值得借鉴。

对生态农业采取积极支持政策,是发挥长效作用的措施。各国大都制定了专门政策,支持生态农业发展:把发展生态农业资金列入国家财政预算,实施税收优惠减免措施,对生态农业先进者给予奖励等。在德国,政府建立和实行多种农业生态补偿方式,包括财政转移支付、直接支付、限额交易支付和直接交易支付等。德国实施补偿方式,大多通过项目对向生态农业体系转型的农场主提供资金支持,并多与相应环保措施挂钩。

高度重视生态农业科研和教育,是增强生态农业发展动力的关键。很多国家非常注重以现代科技为依据,密切结合生态农业科研与教学、推广。也有许多大学、科研院所定向培养生态农业科研技术人员。自2002年起,美国政府就实施有机农业研究和推广计划,2003年以来的10年间共提供经费9300万美元,资助重点包括有机农业环境及效果、有机农场生产与社会经济状况、利用田间试验方法鉴别有机产品特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