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6 08:27:27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短跑运动员的小腿,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百米;途中跑;男子运动员;着地缓冲
中图分类号:G82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8)03-0425-03
我国100 m跑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其中男子水平差距更为明显。近些年,我国100 m运动成绩停滞不前,其中跟途中跑技术没有得到明显的改善有很大关系。着地缓冲技术是短跑途中跑阶段重要技术环节,它体现腾空着地技术效果,同时又为积极的后蹬做好准备。国内关于100 m途中跑着地缓冲技术的研究表明:美国运动员脚着地扒地更积极;着地距离更长;缓关节冲膝角度更大。但是大量的研究将着地缓冲技术的差异仅仅归因于训练水平的差异,并未对着地缓冲技术对诸如摆动腿的摆动和后蹬效果等途中跑整体技术方面的影响进行分析和对比研究。而且对我国传统的短跑技术观念和技术训练方法对缓冲技术乃至整个途中跑技术造成的影响,没有深刻的认识。
1研究方法
搜集大量有关中外优秀短跑运动员技术的文献和研究资料,重点对近10年中美男子百米运动员技术资料进行对比和分析。运用运动生物力学原理,分析造成中外短跑缓冲技术差异的技术原因以及对整体技术的影响,探索提高我国短跑运动技术水平和运动成绩的途径。
2讨论与分析
2.1中外短跑运动员着地缓冲技术的不同特征
通过表1我们发现:美国男子优秀百米运动员脚的着地缓冲技术特点表现为:“扒地”积极;着地距离长;缓冲时间长;缓冲幅度大。首先,美国高水平运动员脚着地前的“扒地”技术的效果明显好于我国运动员,美国高水平运动员在脚着地瞬间脚相对于地面的向前的水平速度是+1.15 m/s、国内运动员为+1.35 m/s,由于美国运动员脚着地时脚相对于地面向前的水平速度小于国内运动员的脚着地速度,减小了脚在着地时的阻力,从而减少了脚着地瞬间身体重心在水平方向的速度损失。着地距离即着地点与身体重心垂直投影点的距离,中外运动员的着地距离相差0.11 m。缓冲时间即脚着地至膝关节角度最小时相的时间,中外运动员相差0.09 s。美国运动员短跑运动员途中跑膝关节角度由脚着地的144.4°至最大缓冲时的134.2°,膝关节的运动幅度为10.2°,我国运动员的膝关节的缓冲幅度仅为3°,相差7.2°。我国男子百米运动员着地缓冲技术特点相对于美百米运动员表现为:“扒地”效果差;着地距离短;缓冲时间短;缓冲幅度小。
2.2着地缓冲技术是造成我国百米运动员途中跑步幅结构不合理的重要原因
2.2.1中外男子百米运动员支撑时间上的差异,是由缓冲时间上的差异造成的美国运动员支撑与腾空重心位移距离比为1:1.2,我国运动员为1:1.5,美国运动员支撑时间与腾空时间比1:1.2,我国运动员为1:1.45。国内外对比说明,我国运动员腾空时间过长(图1),而支撑时间相对过短。支撑时间中的后蹬时间相差无几,差异主要表现在缓冲时间较短(表2)。美国优秀百米运动员缓冲时间是0.045 s,缓冲时间与后蹬时间的比例是11.11,而我国运动员缓冲时间仅为0.036 s,缓冲时间与后蹬时间的比例是1∶1.44,美国运动员的支撑时间比国内运动员长0.007 s,缓冲时间比我国运动员的缓冲时间长0.009 s,因此,中外男子百米运动员支撑时间上的差异,是由缓冲时间上的差异造成的。
图1途中跑各时相的时间比较
2.2.2中外运动员小腿前倾角的差异是由缓冲阶段形成的美国运动员脚离地前的小腿前倾角明显小于我国运动员分别是23.1°和41.8°。从脚着地到脚离地小腿前倾角的变化幅度分别为53.6°和39.7°,相差13.9°。缓冲阶段小腿前倾角变化幅度就相差11.1°之多,而后蹬阶段仅相差2.8°,从此不难看出小腿前倾角减小的差异主要是缓冲阶段形成的(表2)。
缓冲阶段小腿前倾角的减小,有助于减小后蹬角,增大后蹬时的水平分力,从而缩短腾空时间和腾空距离,提高后蹬效果,改善途中跑步幅结构。美国运动员较长的缓冲距离、缓冲时间和较大的缓冲幅度,虽然增长了人体作减速运动的过程,但是也相对增大了踝、膝关节的退让收缩的程度,踝、膝关节较大幅度的缓冲使小腿绕支撑点的前旋更加积极,有助于小腿前倾角的减小。我国运动员缓冲距离和时间短、缓冲幅度小,就会造成在最大缓冲时相(即后蹬开始时)的小腿前倾角相对较大,加大了后蹬的垂直分力,腾空距离和腾空时间相对较长,导致步幅结构的不合理。
2.3着地缓冲技术是提高蹬摆技术效果的关键环节
2.3.1适当加大我国短跑运动员缓冲距离有助于提高支撑腿蹬伸效果通过以上数据表明:美国优秀运动员的着地缓冲距离较长,缓冲时间也较长,但是表现出来的后蹬效果更好,在后蹬阶段支撑腿的膝关节角度蹬伸幅度比国内运动员大6.6°,后蹬距离长0.07 m,但是后蹬时间却不比我们长(分别为0.050 s和0.052 s)。也就是说,美国优秀运动员在相同的时间内肌肉工作距离更长,速度更快,效率更高。
在短跑途中跑过程中,支撑腿的膝、踝关节肌肉经历离心收缩――向心收缩过程,应该做为一个完整的用力过程考虑。着地缓冲阶段,也就是支撑腿肌肉离心收缩过程,是后蹬动作的准备,后蹬是缓冲阶段能量的释放。在着地缓冲阶段,由于地面的冲力和摆动腿积极摆动所产生的反作用力使得支撑腿伸肌群被动拉长,增加了肌肉的初长度,同时由于人体组织的牵张反射作用,在后蹬阶段发挥更大的收缩力量和更快的收缩速度。但是,如果着地距离太短,则人体在脚着地后来不及进行有效的缓冲技术动作,支撑腿很快进入后蹬阶段,支撑腿肌肉工作距离短、力量小、速度慢、效率低,所能克服的阻力也小,在为人体提供主要动力的后蹬阶段获得的加速度低,运动人体只能在较低水平上保持一定的速度。
2.3.2积极有效的摆动腿摆动技术基于合理的缓冲技术根据运动生物力学对人体在跑跳运动中摆动动作原理的分析,当支撑腿主动肌群退让性收缩,人体支撑腿关节角度减小,同时手臂和腿部的加速摆动。摆动的反作用力使得支撑腿主动肌群被动拉长,肌肉张力增加,当肌肉张力增加到足以克服阻力时,肌肉开始向心收缩。在蹬伸的过程中,摆动动作制动加快支撑腿的蹬伸速度。在此过程中,支撑腿的缓冲过程和积极有力的摆动动作,是加大主动肌群张力,提高蹬伸动作速率的决定性技术因素。我国很多学者提出“摆动是短跑的主要动力”的观点,显示了在百米途中跑中摆动的重要作用,它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后蹬阶段支撑腿蹬伸的力量和速度,摆动腿大幅度的摆动成为现代短跑技术的突出特点。
但是,摆动动作的作用最终还要通过支撑腿的“缓冲-蹬伸”过程,发挥推动人体向前的运动的作用。只单纯强调摆动腿摆动作用的观点是片面的,它必须与支撑腿的工作特点结合起来进行分析。必须将积极摆腿与改进我国百米运动员的缓冲技术结合起来。如图2,整个支撑阶段摆动腿与躯干的角度由177°减小到106.5°,变化幅度为70.5°。从脚着地到最大缓冲时相0.045 s的时间内,摆动腿相对与躯干的角度由177度减小到127.7°,变化幅度为49.3°,平均角速度为1095°/s,最大缓冲至脚离地的0.50 s的时间内角度变化为21.2°,平均角速度为424°/s,摆动腿高抬大腿摆动动作的70%是在缓冲过程完成的。只有与合理的缓冲技术协调配合,才能够最大限度的发挥摆动腿的摆动作用,才能够在支撑腿在后蹬阶段发挥更大的力量和速度,提高蹬伸效果。如果缓冲距离和缓冲时间太短,导致缓冲幅度小、摆腿幅度小且效果差,不能发挥最佳的积极摆腿的作用,最终影响支撑阶段人体组织的工作效果。
2.4传统脚着地技术是影响我国百米缓冲技术的重要因素我国短跑运动员技术上的差距不能仅仅被认为是技术特点上的差异。这些差距归根结底是由于我们一些技术观念差异,以及我们在这种观念下长期以来所运用的技术训练方法。我们传统的技术原理仅仅把着地缓冲阶段看作被动的减速过程。在技术上要求“尽量使着地点靠近身体总重心的投影点”。常用技术教学和练习手段也都体现了这种观念的要求,比如小步跑、高抬腿跑、后踢小腿跑、车轮跑等专门练习,摆动腿的下放均是大腿积极下压小腿放松前摆扒地,即使是行进间的练习,也基本上是属于“踏步跑”。包括后蹬跑在内的所有专门练习,脚的着地点也都位于身体重心投影点下方,缓冲幅度小、蹬摆效果差。而对于多数短跑运动员来说,技术专门练习是他们长期的必修课。所以这些长期的技术练习必然造成我国运动员在途中跑过程中,着地距离短和缓冲幅度小的技术特点。
同时值得注意的是所有以上专门练习脚着地时膝关节几乎是伸直的状态下完成下地动作的,我国传统技术对脚着地的要求也正是“摆动腿大腿积极下压带动小腿前伸,膝关节几乎伸直下扒”,所以我国男子百米运动员脚着地瞬间膝关节角度比美国高水平短跑运动员大8度(表1)。这种“扒地”技术不仅不利于提高脚着地效果(分析见作者在“对改进100 m途中跑着地技术及其对整体技术效果影响的实验研究”一文),同时在脚着地时膝关节正处于伸展过程之中,着地后膝关节继续向后的趋势不利于膝关节的屈膝缓冲和减小小腿的前倾角。因此通过运动生物力学分析和实验研究,作者在“对改进100 m途中跑着地技术及其对整体技术效果影响的实验研究”一文中提出“在脚着地前,控制摆动腿大腿下放,积极回摆小腿‘扒地’技术”,不仅有利于提高脚着地效果,同时由于积极的屈膝回摆小腿,使得脚着地后更加有利于支撑腿的屈膝缓冲和小腿前倾角的减小,从而提高缓冲效果为更加有效的后蹬提供有利的前提。
短跑的技术练习应该着眼于现代短跑技术要求,改进专门练习形式和练习要求。首先,短跑专门练习应该在跑进中进行,脚的着地点在身体重心投影点的前方,避免“踏步跑”。同时在脚着地前控制大腿下放,积极回摆小腿“扒地”而不是伸膝前摆下放,以有利于积极的着地缓冲和小腿的前倾角的减小,提高后蹬效果,改善途中跑步幅结构。
3结论与建议
1) 美国男子优秀百米运动员脚的着地缓冲技术特点表现为:“扒地”积极;着地距离长;缓冲时间长;缓冲幅度大;我国男子百米运动员着地缓冲技术特点相对于美百米运动员表现为:“扒地”效果差;着地距离短;缓冲时间短;缓冲幅度小。2) 较长的缓冲距离、缓冲时间和较大的缓冲幅度,使小腿绕支撑点的前旋更加积极,有助于小腿前倾角的减小。从而减小后蹬角,增大后蹬阶段向后的水平分力,缩短腾空时间和距离,提高后蹬效果,最终改善途中跑步幅结构。 3) 摆动腿高抬大腿摆动动作的70%是在缓冲过程完成的。只有与合理的缓冲技术协调配合,才能够最大限度的发挥摆动腿的摆动作用,才能够在支撑腿在后蹬阶段发挥更大的力量和蹬伸速度,提高蹬伸效果。如果缓冲距离太短、小缓冲时间太短,从而导致缓冲幅度小、摆腿幅度小且效果差,不能发挥最佳的积极摆腿的作用,最终影响支撑阶段人体工作效果。4) “摆动腿大腿积极下压带动小腿小腿前伸,膝关节几乎伸直下扒”的“扒地”技术和我国传统短跑技术专门练习的要求,是影响我国百米运动员形成合理着地缓冲技术的重要原因。
参考文献:
[1] 王吉吉夫.关于短跑途中跑前蹬阶段的机制探讨[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0(3).
[2] 骆健.对短跑途中跑着地缓冲技术的生物力学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5(1).
[3] 骆健.再论短跑途中跑着地缓冲技术[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7(4).
[4] 骆健.试论100 m途中跑后蹬阶段技术[J].体育科学,1997(6).
[5] 黄宗诚,等.短跑下地动作的生物力学分析[A].运动生物力学论文选[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0,9.
一、大腿伸肌与屈肌力量发展的不平衡
大腿后肌肉群是短跑运动员需要提高的一个薄弱环节,在青少年短跑训练中对大腿后肌肉群的训练重视不足。对现代高水平短跑运动员的解剖学和生物力学研究表明,在短跑的加速跑阶段主要是大腿前群伸肌起主要作用,伸膝蹬地,获得向前的加速度。随着跑速的提高,脚着地的时间逐渐缩短,膝关节已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充分伸展,为了保持已获得的高速度,此时腿部的摆动动作变得重要。大腿后群力量的提高对于摆动阶段快速提拉小腿、大小腿充分折叠以及快速后摆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大腿后群肌肉力量的提高对于提高短跑运动员途中跑能力有重要作用。专家认为运动员大腿后群的力量应该提高到大腿前群力量的80%―100%,为了防止受伤,至少应该把大腿后群肌肉力量提高到大腿前群肌力量的75%-80%。发展大腿后群力量的主要手段有:俯卧快速收小腿(可加阻力)、俯卧背腿、俯卧跪起、各种形式的跳跃练习。
二、踝关节伸肌与屈肌力量发展的不平衡
在青少年短跑运动员的踝关节力量训练上,主要是采用各种提踵形式的练习手段,而专门针对屈肌力量的练习不够。实际上,在短跑蹬地过程中,踝关节的活动幅度虽然很大,但小腿三头肌的收缩幅度却很小,在缓冲时只被拉长了3―4厘米,而在蹬伸阶段其长度几乎不变。因此蹬伸与缓冲阶段踝关节的活动是由小腿三头肌腱的弹性形变与复进进行的。踝关节结构功能的生物力学特点决定了发展踝关节屈肌的力量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踝关节屈肌力量的提高能够增强其着地缓冲时弹性抗阻能力,避免膝关节着地时的过度缓冲,缩短着地时间,对提高身体重心和蹬摆效果都有帮助。发展踝关节曲肌力量的主要手段有:坐姿脚勾重物屈踝、向下跳台阶、提踵的矮人走等。
三、左右腿力量发展的不平衡
大多数青少年运动员都有强腿和弱腿之分。我们曾对体育运动技术学校24名二级短跑运动员采用30米单腿跳计时的方法就左右腿力量的平衡进行测试。结果表明优势腿和弱腿用时相差0.45秒,与之相对应的途中跑优势腿与弱腿的步幅相差9厘米。短跑运动员的步长主要取决与身体形态、柔韧性和肌肉力量,左右腿力量的不平衡势必影响运动员的步长,从而影响运动成绩。因此在青少年短跑运动员的力量训练中必须有针对性的对弱腿力量进行训练。
关键词:辅助训练;短跑方式;针对性;开放
中图分类号:G8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631(2012)05-0131-01
短跑是一个古老而又传统的体育项目,它是各个田径运动项目的基础,是径赛中距离最短、速度最快的项目。其完整的技术包括起跑、起跑后的加速跑、途中跑和终点跑。全程跑的成绩主要取决于起跑的反应速度、起跑后的加速、保持最高跑速的距离以及各部分技术动作的质量好坏。对于短跑的辅助练习主要应该围绕着爆发力展开,辅助练习可以使短跑运动员的短跑技术得到显著的提高,对加速疾跑和途中跑有着积极的意义。在短跑教学训练中,通过多种辅助练习来增强学生的短跑能力。
一、原地摆臂
原地摆臂可以让运动员掌握正确的途中跑摆臂技术。原地摆臂的方法为,两臂屈肘前后摆动,臂弯屈约成90°,前摆手至下颌水平位置,不超过身体中线。后摆肘稍向外,两眼平视,肩部放松,两臂屈肘以肩为轴前后摆动。采用口令或节拍练习,每组练习时间在20-30分钟之间,也可手持较轻器械做以上练习。
原地摆臂接快跑可以让运动员从原地快速摆臂进入快跑,掌握快跑中正确的摆臂技术。先原地摆臂,然后两脚前后站立快速摆臂练习,听信号后加快两臂摆动的幅度和力量,快速向前冲出。原地摆臂时间大约10-20秒,听信号立即启动,向前加速跑出15-20米,并注意摆臂技术的向前性。
二、折叠跑
折叠跑可以让运动员掌握途中跑摆动腿向前摆动时大小腿折叠技术。在折叠跑时,当支撑腿蹬离地面后,脚跟摆向臀部,小腿快速向上摆起向大腿靠拢。并随大腿积极前摆。两替向前跑进20-25米,腰髋自然提起,大小腿折叠,控制脚掌不能向上。
三、小步跑
小步跑可以让运动员掌握途中跑摆动腿正确的着地技术,进一步体会后扒式的柔和着地动作。对于小步跑的技术要求是,身体稍向前倾,身体重心高提,大腿抬起,膝、踝关节放松然后大腿快速下压,小腿自然向前下方伸,前脚掌积极着地后快速完成向后扒地动作,两臂自然弯曲随腿摆动,步幅小,频率快。摆动腿前脚掌在身体重心投影点稍前处积极着地,并立即屈踝缓冲以脚趾快速扒地,重心前移,提踵伸展踝关节,用前脚掌蹬离地面,两替进行,可以采用分组练习方法,练习距离在15-20米,时间在10-15分钟之间。
四、高抬腿跑
高抬腿跑可以使运动员掌握途中跑摆动腿的高摆动作提高摆动腿向上摆起的摆动幅度。
在高抬腿跑时,运动员上体正直或稍前倾,身体重心较高,支撑腿配合充分蹬伸,摆动腿以髋关节发力向上高抬摆动,当大腿摆至水平时自然地进行膝关节积极下压,以前脚掌着地并迅速蹬伸髋、膝、踝三关节。骨盆前送,两臂配合两腿前后摆动。上体及身体重心保持较高位置,蹬摆充分,每组练习20-25米,时间在12-15秒之间。也可采用在跑道上按一定的步长沿直线放置10-20块栏板,形成高抬腿跑“格”练习,提高快速抬腿的能力和发展步频。为了提高快速抬腿的能力和抬腿动作规格,在开始练习高抬腿跑时常采用原地手扶肋木高抬腿练习和大腿负重的高抬腿练习。
五、摆动腿快速下压着地跑
摆动腿快速下压着地跑可以使运动员掌握途中跑摆动腿下放时,小腿顺势用前脚掌快速扒地动作。摆动腿屈膝高抬后积极下压,上体稍有前倾,身体重心处于一个较高位置,膝关节放松,小腿自然前摆,做快速前伸完成前脚掌快速扒地。分组在慢跑中练习,在摆动腿下压时立即将身体重心移过支撑点。也可采用行进间垫步做以上练习。但注意动作的连贯性,逐渐加快下压速度。
六、车轮跑
车轮跑可以提高运动员途中跑摆动腿积极折叠摆腿,下压扒地技术,加大跑动中的摆动幅度。对于车轮跑时,上体正直,摆动腿大小腿折叠前摆,然后快速下压,膝关节放松,小腿顺势摆出做鞭打动作,前脚掌积极着地“后扒”,并进行充分蹬伸支撑用力,另一腿完成支撑后,以髋关节发力带动同侧髋,腿快速大幅度地向前上方折叠摆出。
车轮跑的练习方法是,开始练习时采用原地做车轮跑练习,再由行进间车轮跑转入跑动中练习。练习的距离30米左右。注意上体保持较正直的姿势,尽量加大车轮跑两大腿的动作幅度和合理的跑动节奏。为了提高练习的效果,学生可以分组车轮跑25-30米后自然地进入加门练习中动作幅度较大的一种练习方法,对身体素质和技术性要求较高,所以应放在其他专门练习之后进行。
七、后蹬跑
关键词:短跑途中跑 髋跑价值 叠抬效应 速度保持 能量供应 肌肉放松
一、影响我国短跑运动员途中跑能力的因素
本文通过对我国优秀运动员、国外优秀运动员比赛视频资料观看分析得出以,我国短跑途中跑主要存在的问题日下:
(一)途中跑动作技术与步频、步幅存在问题
在短跑途中跑中,步伐的频率频与步伐的幅度是直接决定着短跑成绩的两大主要因素由于技术掌握的不全面,我国短跑水平与外国短跑水平表现出明显的差距。牙买加优秀短跑运动员博尔特的途中跑髋跑技术非常明显,因而动作幅度大,平均步幅达2.404米,而我优秀运动员的髋跑技术却明显不足,平均步幅只有2.35米。与之对比明显与前者稍差。
(二)途中跑动作能力与最大速度的保持存在的问题
在100米比赛中起跑与起跑后的加速跑阶段前30米,我国与外国运动员速度几乎一致,有时还会超过国外运动员。但在35-80米的途中跑阶段,国内运动员的速度10.89-11.31m/s。而国外运动员的速度高达11.46-11.71m/s。
(三)放松跑技术认识稍有欠缺
短跑的途中跑是在短跑项目中距离相对较长的,如果在这段过程中发生紧张心理肌肉会僵硬,动作变形,成绩好坏可想而知。美国著名的女子短跑运动员乔易娜曾经说过“我的100m成绩从l0”96提高到l0”49,没有别的,就是学会了放松跑技术。”所以说,短跑的途中跑技术对短跑成绩的提高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二、提高短跑途中跑的有效途径
(一)途中跑技术
1.体现髋跑价值
髋跑是指运动员在跑动过程中,髋绕人体纵轴做前后摆动,就是人们常说的挺髋或送髋的做功方法。有力量、动作幅度大是现在短跑技术的最大共性。在短跑的途中跑中如何提高运动员送髋能幅度与前摆速度成为关键点。髋跑的加之正体现于此。髋跑的好处在于:第一加快了运动员前摆的速度,同时加大了步幅的长度;第二大腿摆动带动了髋的摆动更加快了摆动的频率。明显的提高了运动员的速度水平。
2.加大叠抬效应
在短跑途中跑中,运动员蹬地的结束小腿上撩,大小腿折叠前摆是很多运动员和教练员不够重视的一项重要技术。直接影响着比赛过程中频率的快慢。中外优秀运动员比较,大小腿折叠角平均相差3-4度。步频平均相差0.13步/s,充分说明,我国运动员折叠动作技术不够细致。大小腿的折叠前摆其实就是减少了以髋关节为中心腿的做功距离,做功距离越短速度越快。这就大大提高了大腿的摆动速度与频率,同时也提高了短跑运动水平。
(二)保持途中跑最大速度
在短跑运动中,最快的达到个人最大速度并保持最大速度是关键,但是耗能过大、疲劳、心理紧张等因素,后程必然会出现速度下降现象。训练中采用大强度速度的练习,提高速度能力,增加运动员的高速度运动能力储备,是提高成绩有效手段;此外,起跑的加速也很重要,加速以最短的时间达到最大速度,这样才能使最大速度保持时间长。这样的加速过程才是合理的、科学的。因此,在短跑途中跑中保持最大速度时间的延长,这样成绩一定有新的突破。
(三)途中跑过程中能量的供给
短跑项目具有高速度,大强度的特性,运动员后程速度下降从生理学的视角分析是不可避免的,其原因就是运动员能源储备不足造成的。短跑属于无氧运动,而且又要做剧烈的动作,因此能量消耗巨大。短跑能量的主要是来自ATP的无氧分解与合成,在短跑中8~10S内就消耗完了,之后磷酸肌酸就开始消耗,乳酸开始堆积,ATP合成速度与消耗不成正比不能恢复到初始水平,这就造成肌肉运动能力下降。所以,提高速度耐力,主要是发展ATP的快速分解与CP无氧再合成的能力,只有肌肉在高强度做功条件下才能提升。
三、放松跑技术的影响
短跑中的放松跑技术是指人体在快速运动中肌肉本身的放松能力。熟练的放松跑技术能对运动员动作技术、速度、频率起到积极的影响。
(一)肌肉放松能有效的提高能量供给
肌肉越放松,毛细血管网张开数量就越多,血液携氧量就越充足,ATP和CP合成速度就越快。在短跑中剧烈运动时肌肉的放松,全身血液的循环速度有明显的加快,从而增加肌肉中血液流量,这样就能给肌肉在做功时提供大量的氧,这就加快了ATP和CP的合成速度。同时,在短跑过程中运动员的肌肉放松能力越好,就越省力,能量消耗就越少,能量的补给就越快。做功时间就越长,因此速度也就越来越快。
(二)肌肉放松能增强中枢神经的灵敏性
在短跑途中跑过程中肌肉的放松能加强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与抑制转换,从而提高人体的灵敏性。步伐的频率、步伐幅度都与灵敏性有极大地关系。运动员如果在比赛中只单一要求高频率来速度,不重视步幅的作用,要求肌肉在短时间内加快收缩的频率速度,这就会导致肌肉僵化,动作变形。许多附加神经冲动以高频率传导到中枢,使大脑皮质高度兴奋,短时间内,兴奋和抑制的转换速度减慢,导致步频下降,全程的后程速度越跑越慢。
(三)肌肉放松能加大收缩力量和收缩速度
肌肉的放松能有效的协调发力肌群与对抗肌群的协调配合,协调的发力能大幅度减少肌肉做功所带来的阻力,同时肌肉收缩的初始长度也会相应的拉长,使更多的肌肉纤维参与运动做功。研究发现:运动能力较差的人群肌肉放松程度一般只有40-45%的肌纤维参与做功,肌肉放松能力好的人群在运动中会有55-70的肌纤维参与做功,这充分说明只有在肌肉放松的情况下肌肉纤维参与做功的百分比会更多,这就大大增加了运动的力量与速度,这就能更好的提高人的运动水平。
参考文献:
[1]徐霞琴.小议短跑途中跑的练习方法[J].田径,2013,(10).
【关 键 词】 青少年;下肢力量训练;短跑成绩;影响
下肢力量是决定短跑运动成绩的体能要素之一,是提高运动成绩的基础。在全面发展短跑运动员一般身体素质和专项身体素质的同时,应着重提高下肢肌肉的绝对力量和爆发力。这样不但不容易受伤,而且能为将来的专项练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文以新兴县惠能中学田径运动队的22名男子运动员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他们年龄在16~18岁之间,训练年限为2~3年,百米成绩均值为11.93±0.74秒。
(二)研究方法
1. 文献资料法。通过查阅文献以及上网搜索与下肢力量训练相关的资料,并进行了整理、归纳和分析,为本研究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和知识储备。
2. 实验法操作法。将22名研究对象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用髋被顶髋板固定,躯干不动,脚向后做抗阻蹬伸和练习时脚固定,腿推动躯干向前做抗阻蹬伸以及坐姿抗阻前蹬练习等三种练习方式进行下肢力量训练。对照组完全采用传统练习手段。两组运动总负荷基本相同,整体实验周期为4个月。两组在实验前后分别进行了坐姿前蹬力量、坐姿后蹬力量以及百米测试。
3. 逻辑分析法。在参阅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下肢力量训练的特点以及青少年短跑成绩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一)实验前两组下肢力量的基本情况(如表1)
由此表明,实验前,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的坐姿前蹬力量、坐姿后蹬力量以及百米成绩均没有显著性差异,这表明两组学生处于同一水平。
(二)实验后两组下肢力量的基本情况(如表2)
在4个月的实验后分别对两组测试者进行坐姿前蹬力量、坐姿后蹬力量及百米成绩测试,并进行对比。
如表2的数据显示,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与对照组存在显著性差异,且实验组试验后的测试指标数据较实验前有明显提高。这也从另一个角度旁证了下肢力量训练法对短跑关键专项力量和运动成绩的特殊作用。
(三)青少年短跑运动员下肢力量训练的种类分析
1. 掌趾和踝关节为主的退让与超等长力量练习。如前脚掌着地的各种快速跳深练习、计时直膝跳、计时单足跳和计时跨步跳、在沙滩赤脚加速跑跳练习等。
2. 小腿后部肌群为主力量训练。以小腿后部肌群为主力量训练主要采用负重足尖跳绳、直膝跳、深蹲跳、跳台阶等方法。
3. 提高绝对速度水平的练习。跖屈肌群的练习方法主要有站姿提踵、坐姿抗阻勾脚尖、直膝跳、连续单脚或双脚跳深。伸膝肌群的训练方法主要有计时快速深蹲、单腿深蹲、负重大幅度弓步跳、综合练习器进行伸膝练习、连续在跳箱上跨步移动、跳深、短助跑连续多级跳。屈膝肌群的训练方法主要有俯卧对抗放腿、俯卧跪撑起、对抗阻力收小腿等。
4. 提高下肢爆发力的训练。如通过短跑起跑、上坡跑、牵引跑、沙地跑、立定跳远、三级蛙跳、多级蛙跳等。在训练的过程中要注意训练量不宜过大,负荷适中在50~70%的强度,采用多种形式练习。
(四)下肢力量训练的原则
1. 全面发展原则。青少年时期是正在发育的时期,均衡发展各个部位的肌肉是非常重要的,同时,全面发展下肢力量会不容易受伤。
2. 共同作用原则。一个动作的完成涉及到身体的各个部位的肌肉,涉及到原动肌、协调肌和对抗肌,因此在训练过程中,要考虑到各肌肉的工作方式,把各个肌肉群组合起来进行训练,既能锻炼力量,又能使青少年的协调性得到良好的发展。
3. 系统训练原则。青少年的力量训练应该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只有进行系统训练,才能保证下肢力量的不断增长,同时能够减少受伤的几率。
4. 渐进性原则。在青少年的训练中,力量的增加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所以训练时要逐渐增大训练的强度、次数,让机体对训练有个逐渐适应的过程。
(五)下肢力量训练对青少年短跑运动员成绩的影响
在青少年短跑运动员训练的过程中,加强其下肢力量的训练,能有效提高短跑成绩。下面从下肢力量训练的不同部位来说明其对青少年短跑成绩的影响。
1. 下肢肌肉静力性爆发力练习。短距离跑能量代谢特点之一是无氧代谢供能。进行静力性练习时,由于局部肌肉的持续紧张对肌肉毛细血管压力增加,影响该部位的血液循环,使局部供氧受阻,对肌肉的无氧代谢能力的提高有良好的影响。因此要定时、定量地进行练习,同时要求动力性练习和静力性练习结合进行,这样就能更有效地提高腿部的爆发力,最终达到提高短跑速度的目的。
2. 下肢对抗肌群力量。大腿前后肌群发展不平衡,从而导致运动员的短跑成绩长期止步不前。据国外专家多年研究结果表明,短跑运动员大腿前后肌群力量的比例至少达到2∶1,而世界优秀运动员的比例甚至达到1∶1,所以下肢对抗肌群力量训练非常重要。
3. 膝、踝关节和伸髋肌群力量练习。训练中在重视膝踝关节力量训练的同时,更应加强髋关节伸肌力量的训练。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 青少年短跑运动员下肢力量训练方法主要包括以掌趾和踝关节为主的退让与超等长力量练习、以小腿后部肌群为主力量训练、提高绝对速度水平的练习和提高下肢爆发力的训练以及有效的技术动作与放松能力的练习等。
2. 青少年短跑运动员下肢各部位的力量训练都有其各自的特点和作用。以掌趾和踝关节为主的退让与超等长力量练习主要是为了提高动作完成技术效果和力学效果,使肌肉用力的大小和腿部所有肌群复杂的运动协调;小腿后部肌群力量训练有利于运动员在蹬地时下扒和蹬离地面的瞬间力量的增大,更有助于提高短跑成绩;提高绝对速度水平的练习有助于短跑后程的持续加速度跑和有氧代谢能力的提高;提高下肢爆发力训练有助于提高短跑运动员的瞬时启动速度,从而提高短跑成绩。
3. 青少年下肢力量训练的原则主要包括全面发展原则、共同作用原则、系统训练原则和渐进性原则,要想更合理、科学、有效地提高青少年短跑运动员的成绩,就必须遵循以上训练原则。
(二)建议
1. 在实际的短跑训练中,初时训练不宜超过60米,每次跑的间歇应该遵循一定的原则和规律,应该符合能量补充的基本原则,对于青少年短跑运动员的训练应根据其实际训练水平而定。
2. 应该在做好预备活动的情况下,将速度训练放在其他训练内容的前面。在一般情况下,以发展加速能力和最高速度能力为主的速度训练在一周中应不少于3次。
3. 训练到一定程度时,要避免习惯性的错误动作干扰成绩的提高。
4. 训练强度不能太大,防止过度训练造成青少年肌体的伤害和免疫力下降。注意膳食和休息,使青少年短跑运动员的体力在每次训练后都能尽快得到恢复。
【参考文献】
[1] 刘建国. 田径[M]. 北京市: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