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印刷技术知识范文

印刷技术知识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6 08:27:26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印刷技术知识,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印刷技术知识

篇1

常用的用于印刷方面知识的书籍如下:

1、《设计印刷》,是从教学和印刷实务相结合的角度入手,更适应专业教学与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特点,拥有点面结合,突出主要的知识点与技能点,强化印刷实务,安排了实务内容,突出课程设计,有意识地安排一些设计课题,方便实际教学等特点;

2、《印刷业务员必读手册》,是由张立民编著,从印刷业务员的角度详细地介绍了国内外业务环境、软件操作等实战内容,附录中还收录了与业务员实际工作紧密相关的国家法规、计价速查公式、纸张加放量速查表、纸张开本尺寸速查表等,内容

(来源:文章屋网 )

篇2

差错及原因

从原理上来讲,软件通过检测报纸版面上的零刻度标记以及通过采样编码器脉冲并进行测距计算,就可以配合喷墨机构将可变图文准确地喷印在指定位置,但在实际应用中,可能会出现一些突发状况。

(1)黑标缺失或色弱。在连续的报纸版面中,有个别黑标由于某些原因缺少或色弱等,导致黑标探头不能读到当前版面的黑标,也就是零刻度标记,所以在下一个本该喷印可变图文的位置就不会喷印,导致可变图文缺失。这样一来,在连续印刷的报纸上,可能会有部分报纸不能成功喷印上可变图文。从产品角度看,就产生了不合格品。

(2)误检黑标信号。在连续的报纸版面中,一个版面上通常只有一个黑色标记来提供零位参照。但是,如果因为某些未知原因,导致版面上有脏污色块等,系统会误认为是黑标而造成误喷,这就会在非指定区域喷印可变图文,导致出现废报,而且由于很难发现,流向社会后可能造成不良影响。这种生产失误也是不允许的。

(3)黑标多出或位置异常。即因为制作失误,导致每块印版上出现两个或以上的黑标,或者每个印版滚筒上的两块印版上的黑标不在统一的位置,导致黑标之间的距离不一致等。在这些情况下,喷墨头如果不能正确识别和报警,也会造成喷印错误。

差错控制

为了有效避免上述情况对喷印定位功能的影响,就需要进行差错控制,包括容错控制、防错控制及差错报警等。

1.容错控制

容错控制的作用主要是应对黑标信号因种种原因偶尔缺失的情况。

可以采用两种方法来实现容错控制功能。一种是通过计算最近10个黑标之间距离的平均脉冲数来判断下一个黑标的位置,在预定值的前后两个脉冲之间采样到黑标信号都属于正常。如果比平均数大于2个脉冲还没有收到黑标信号,则认为当前版面黑标丢失,那第3个脉冲便会立即被附加认定为黑标信号,系统立即启动定位功能。

另外一种方法是预先设定好版面的长度参数,因为一般一个版面上只有一个黑标,所以版面的长度也就等于黑标的距离。在这种模式下,软件就不需要计算最近10个黑标之间的平均脉冲数,而是直接用版面长度数据换算成固定的脉冲数来进行判断。

假设当前测距脉冲计数为N,平均黑标测距脉冲或固定黑标距离脉冲计数值为n,对于平均黑标测距脉冲计数,计算公式为:

防错控制的作用主要是应对黑标信号因种种原因产生误检的情况。

系统同样采用两种方法来实现这个功能,一种是通过计算最近10个黑标之间距离的平均脉冲数来判断下一个黑标的区间。

另外一种也是采用预先设定好的版面长度参数,在这种模式下,软件同样也不需计算最近10个黑标之间的平均脉冲数,而是直接用版面长度数据换算成固定的脉冲数来进行判断。如果在此标定脉冲数的前后两个脉冲之间,则属正常,超过此范围,则认定是错误信号,不启动测距定位功能。防错功能的基本算法与容错功能类似。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报纸嵌入式数字印刷技术在国内尚属首次应用,目前基本都是在一个版面上只有一个可变图文,将来的发展可能需要在一个版面上喷印两个或以上的可变图文,这可能就需要在一个版面上设置两个或以上的黑标,因此,在这种模式下,就只能应用改进的均位算法来实现差错控制。并且,容错和防错控制均是为了应对信号的偶然误差,其最大的接受范围是每10个黑标信号中有3个出现差错,对于连续的差错(比如因为印版制作错误导致黑标差错连续出现)就需要报警功能来发现和处理了。

3.报警功能

报警功能主要针对两方面的信号差错,一是黑标检测信号的连续差错,二是速度编码器信号的连续差错。

(1)黑标信号的连续差错处理

黑标信号的连续差错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同一块印版上出现两个或以上的黑标;另一种是同一印版滚筒上的两块版材上,黑标信号的位置不统一。针对这两种情况,系统均能进行识别并发出报警信号给主控制系统,主控制系统依据报警信号进行可视编程,在主操作界面中给出黑标错误报警信息,同时喷墨头停止工作,以让操作人员及时进行检查和处理。

为实现这个功能,系统同样需要对连续10个黑标信号的距离进行采样计算,再和系统预设的标准黑标距离进行比较,如果出现4次及以上的黑标距离和预设值差距过大(大于1cm),则判断黑标信号错误。

(2)编码器脉冲信号的连续差错处理

篇3

中职印刷技术专业丝网印刷实训教学丝网印刷以其适应范围广,印刷方式灵活多样,印品墨层厚实,承印物多样化等特点,而被广泛地应用。江门雅图仕职校印刷技术专业丝网印刷实训教学体系构建和开展,是在为了更好适应雅图仕公司丝印人才和印刷市场人才需求的前提下提出的。

一、公司丝印调研及分析

1.公司技能人才培养现状

鹤山雅图仕印刷有限公司目前主要有六大事业部:综合产品事业部、纸袋事业部、咭书事业部、精品装事业部、贺咭事业部、印后中央加工部,其中有五大事业部设有丝印科组,从事丝网印刷的技术人员和员工有上千人,然而较少员工专门学习过丝网印刷,较少技术人员只是在校学习期间部分课程讲解过丝网印刷。

2.学校人才培养现状

目前,雅图仕职校印刷专业开设有印刷班、计算机制版班、特种印刷班,均以胶印人才培养为主,没有建立丝网印刷实训室,没有健全的丝网印刷实训教学课程体系。

3.调研结论

丝网印刷在公司乃至印刷市场有广泛的应用,同时与胶印实训教学相比,丝印实训成本更低,本学期学校针对11级6个印刷专业班第一次开设了丝印实训课,实训物料花费不足万元。因此,独立开设丝网印刷教学课程、有针对性地开设丝网印刷实训教学很有必要,也有很大的可行性。

二、丝网印刷实训室构建

1.熟悉丝网印刷工艺

丝印实训室的建设必须结合实际生产工艺和学校现有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建立丝印实训室前必须熟悉丝网印刷生产工艺流程。

图1是传统丝网印刷工艺,绝大部分工序可在学校进行实训教学,只有印前底片制作需要在制版公司完成,主要是该工序设备投入非常大,在这方面雅图仕职校可以有效利用公司印前资源。

根据丝网印刷工艺流程,中职学校可以针对膜版制作、印版制作、丝网印刷和成品质量检测及控制等工序作为实训教学。

2.丝网印刷实训室建设

结合丝网印刷工艺过程,根据雅图仕职校实际情况,丝网印刷实训室主要建设三个实验室:一个是绷网实验室,主要用于丝网绷网;一个是晒版实验室,即黑房,主要用于膜版制作和印版制作;一个是丝网印刷过程实验室,需要带有水槽且连接公司的工业废水处理中心。

三、丝网印刷实训教学具体实施

中职教学的目标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让学生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技能。同时,实训教学也并非是完全抛弃理论教学,真正的实训教学应该是实操与理论教学有机统一,逐步淡化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的界限,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实训教学贯穿于整个理论教学。丝网印刷实训教学具体实施主要从以下3个方面做文章:

1.课堂教学少讲、精讲、多练

逐步减少理论讲解时间,在讲解理论过程中注意图标、模型、演示、实验、实物、录像等教学媒体的运用,边学边干,讲练结合。例如,在讲解丝网种类的时候,如何区别尼龙丝网和涤纶丝网,除了从外形和手摸之外,还可以运用燃烧法,因为尼龙和涤纶燃烧现象是不一样的,中职学生对实验是很好奇和感兴趣的。

2.根据上课内容改变理论上课形式

一般理论教学都是老师讲,学生听,时间一长,学生难免会枯燥,有时可以考虑进行“角色换位”,即学生上讲台讲,老师坐在学生的位置上听,进行适当的引导。每次实训结束,都要进行实训作业总结,这时候可以先让学生讲实训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对自己实训和别人的实训作业进行“找茬”和“挑刺”,这样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的参与度也很高。

3.“生产式”丝印实训实施

“生产式”实训教学模式是基于“行为导向”的教学理论,运用“项目教学法”的一种新实训教学模式。其主要内容是:构建一个以完成某项实际工作任务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小组在教师的引导下进入“生产者”的角色,在完成“工作目标”的前提下,参与设计并了解实际丝印工作的一般步骤和工序,学会运用基本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在团队合作的学习氛围下掌握必要的操作技能,形成良好的实训习惯,从而出色完成实训任务。下面以丝网手工绷网实训教学过程为例,说明“生产式”教学实训的具体开展和实施。

手工绷网实训课的工作任务是“采用尼龙丝网绷好一个网目线数为70目/in的木质网框,网框大小为30×40cm”。首先,给学生播放在公司自制拍摄的气动绷网过程视频,观看后引导学生总结绷网的一般步骤;其次,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去讨论并设计完成手工绷网的步骤和方法;再次,教师检查各组设计完成的绷网步骤;最后,在没有明显大错误的情况下(允许小的错误)让各小组按照自己的计划步骤进行实际操作,完成手工绷网。

通过以上教学过程总结得出教师在设计实训工作任务时需要把握以下4个原则:(1)该工作任务有清晰的说明,学生一看便知。(2)能将具体教学理论和实际技能相结合。(3)学生有自行设计方案的机会。(4)允许学生犯错误,在实训中遇到困难能够运用已学知识克服和解决。

丝网印刷是印刷技术专业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雅图仕职校印刷专业学生就业的重要渠道之一,更是鹤山雅图仕印刷有限公司重要部门之一,故我校应当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市场人才需求,建立健全丝网印刷实训教学课程体系,培养出更加适合公司和印刷市场需求的高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篇4

一、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及其内涵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是指高职院校利用各种资源在校内建设具有生产功能的实训基地,通过产品的研发、制造、销售等生产经营过程,使基地实现经济效益,并在生产中培养学生实践技能,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生产性实训基地必须具有企业的工作情境、文化氛围和管理模式,按照产品生产的工作流程布局“生产性”的基本软件、硬件设施,使其既具备产品生产功能,同时又具备学生实训功能。生产性实训必须体现“教学做合一”,学生在真实企业环境中,顶岗实习,实际操作,在“做”中“学”,在“学”中“做”。校内生产性实训的内涵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生产性实训基地要通过学生的实训能够出产品、见效益,二是学生在生产性实训中,要提高技能,增强职业能力。基于对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内涵的深度思考,以及对校内办学资源的深入分析,武汉信息传播职业技术学院整合校内办学资源,校企合作建设了校内印刷技术生产性实训基地,推行工学结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构想。

二、校内印刷技术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思路

武汉信息传播职业技术学院印刷技术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是围绕着建在校内的湖北知音印刷二厂展开的。该厂是由湖北知音传媒集团投资建设的湖北省大中型国有印刷企业,固定资产总值近亿元,在产能规模上位于湖北省出版物印刷企业的前五名,拥有先进的现代印刷设备和工艺技术,具有中高级职称的员工占18%,具有高级工职业资格证书的占85%,现代化企业管理经营模式,使得该厂在湖北省印刷行业中地位突出,被湖北省新闻出版局评为“湖北省十大印刷企业”。

学院的举办方湖北知音传媒集团本着充分利用集团资源和校厂优势互补的战略发展思路,将该厂建在了学院的校园内,明确该厂的重要工作之一是为学院印刷技术专业的实习实训提供设备条件和专业技术人员的支撑,同时要求学校利用自身的优势为该厂在人力资源供给、企业发展决策咨询、技术攻关、科研成果推广、职工培训等方面提供全方位支持。

在校企一体化运作模式的建设思路指导下,校企之间开展全方位合作,不断完善管理机制、丰富合作内容、健全保障措施,将本实训基地建设成为了集教学、培训、社会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开放性的国家印刷技术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培养了大批印刷与包装工程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实现了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

三、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探索与运行

(一)构建了校企双方共同参与的实训基地管理体系

生产性实训基地是否能将学生的实践教学落到实处,保障实践教学质量,重点是要解决生产与教学之间的矛盾,企业主要负责人的观念和职责是解决这一矛盾的关键。为此,学院与湖北知音印刷二厂共同组建了实训基地的管理机构。实训基地的负责人由学院印刷与包装工程系主任和印刷厂厂长共同担任,各实训部门的负责人由教研室主任和车间主任或部门经理共同担任,实训指导老师由车间机长、技术骨干和专任教师共同担任。每年召开专业建设专题研讨会,企业人员和专任教师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建设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共同组织实施培养过程,共同评价培养质量。

(二)设置了与课程体系相适应的生产性实训项目

根据专业课程内容,结合印刷企业先进的生产与工艺要求和印刷职业技术标准,经过校企双方共同探讨,设置了排版、计算机直接制版、数字化工作流程、油墨配色、海德堡CD102胶印机操作、YP4880卷筒纸胶印机操作、印品整饰、骑马订联动线操作、无线胶订联动线操作、精装联动线操作、工艺设计、生产调度、物料管理、品质控制等实训项目。并将实训项目划分到不同的教学阶段进行实训,整个实训项目的设计涵盖了现代印刷生产与管理的主要过程,实现了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技术对接。

(三)建立 “师徒捆绑式”的实践教学模式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实践教学过程的具体实施者是各生产机台的师傅,师傅的技术水平、职业素养和责任心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为此,我们聘请了一批优秀的师傅作为兼职实训指导教师,并推行“师徒捆绑式”的实践教学模式。即学生与车间师傅签订师徒协议,明确实训内容和考核标准,校企共同组成实训质量考核小组,学生的实训成绩由车间师傅、部门经理和专任教师共同评价,同时将学生的实训结果作为师傅绩效考核的主要内容之一,并与其绩效工资挂钩,大大增强了师傅的责任感,保证了实训教学质量。

(四)校企合作,使以赛促学、以赛促教常态化

每年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举办一届印刷技能节,由企业提供比赛场地和设备,双方共同制定比赛项目,共同执裁,共同评价。通过技能比赛,激发了学生学知识、练技能的学习热情,也检验了教学效果。同时,基地还作为历届湖北省印刷行业职业技能大赛的主赛场,提供场地、设备和技术支持。每年的印刷技能节都吸引了湖北省新闻出版局、湖北省印刷协会、武汉市印刷协会的主要领导参加和武汉大学、北京印刷学院、湖北职业技术学院、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等兄弟院校的观摩,在全国印刷与包装类高职院校中产生较大影响。

(五)校企互动开展产学研活动

充分利用校企双方的优势资源,每月组织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兼职实训指导教师开展一次教研活动,共同探讨教学方法手段的改革,帮助兼职实训指导教师提高教学技巧和教学水平。每年安排专任教师到该厂实践锻炼一至两个月,明确具体岗位、工作任务和考核标准,与职称评聘挂钩,同时,教师在企业锻炼期间,还承担企业员工专业知识的培训任务。在企业生产淡季,学校组织企业员工进行专业知识与教学技能的培训。湖北知音印刷二厂成立了“印刷产品质量鉴定小组”,印刷与包装工程系主任担任副组长,对厂里的产品质量进行鉴定,并予以指导,促使其产品质量进一步提升。

四、充分发挥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开放性功能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作为学院中央财政支持的国家印刷技术职业教育实训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除完成校内专业实践教学任务外,还为兄弟院校、行业企业提供服务。每年武汉大学印刷与包装系、安徽新闻出版职业技术学院等兄弟院校都组织学生在基地进行教学实训。并与湖北省印刷协会、武汉市印刷协会合作,在基地举办了各种形式全省或武汉市印刷企业职业技能培训班。

五、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保障机制

保障机制是监控和保证高职生产性实训基地长期稳定发展的机制,可使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在宏观上得到国家和地方政策的有力支持,在适应地方经济发展寻求多方合作过程中,可严格规范合作各方行为,明确各方责权利,使合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合作各方只有找到各自需求的契合点,实现共赢方可不断将合作推向新的层次,这需要构建一个高效而有力的保障机制。

1. 运转机制保障

(1)校企签订合作共建协议,明确双方的责任、义务与权利,共同制订了实训基地管理办法。

(2)由校企双方共同制定实训计划,建立定期检查指导工作制度,检查实训效果,解决建设和管理工作中的实际问题。

(3)建立了实训基地企业实训指导教师选聘制度,将热心教育工作,有一定的实训指导经历,教学态度认真,教学效果好的技术骨干或能工巧匠聘为指导教师,签订聘任协议并纳入学校统一考核。

(4)定期组织开展实训基地优秀指导教师的评选,并给予表彰。

2. 管理制度保障

管理制度建设是保证实训基地正常、高效运转的必要条件。学校在制定实训基地管理制度中,必须引入先进企业管理理念和实行企业的管理制度,既要体现以人为本,又要体现校企的融通。在“以规育人”时要把行业要求、企业规章、工艺流程、操作规范等作为对学生职业训练的要求;把行业、企业的管理方式融进学校的管理之中,让学生在学校内就熟悉行业、企业的规定;对自己将要从事的职业岗位知识、技术及发展方向有进一步的认识,从而明确学习的方向,增加学习动力。

篇5

一、 高职学生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

(一)毕业论文偏离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

由于指导教师教学实训任务重,没有太多精力投入到毕业论文的指导当中,且很多教师没有企业工作经历,难以指导学生写出理论联系实际、能指导企业解决生产过程中出现故障的高水平毕业论文。

(二)选题不当

选题盲目追求理论的前沿性,忽略了高职学生自身的实际水平,缺乏明确的研究对象,与所学专业及岗位需求结合不紧密,不能充分体现高职学生的专业特长,脱离顶岗实习,缺乏实用性、岗位性,有悖于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和高职人才培养目标。

(三)内容粗糙,格式不当

由于高职学生写作毕业论文时间和顶岗实习时间重叠,没有太多的精力花在毕业论文上,致使论文资料准备不足,生搬硬套,论点不明,论据不足,逻辑性缺乏。相当一部分同学在做毕业论文时应付了事,格式五花八门,不符合规范性要求。

(四)态度不端正,抄袭严重

相当一部分学生在进行论文撰写时,态度不端正,以各种理由消极地对待这项工作,抄袭拼凑,敷衍了事。

(五)对毕业论文重视程度不够

高职院校尽管出台了毕业生毕业前需写毕业论文的规定,但没有统一的标准,对毕业论文要求不如顶岗实习那么严格,且指导老师平时教学与科研任务较重,每位老师应对十多位学生的毕业论文指导,有些力不从心,因此就放松了对学生毕业论文的持续认真的指导;系部对指导老师的管理以及对毕业论文的选题质量、规范性要求和答辩质量也是要求不严,过于放任。

二、 印刷媒体技术专业毕业论文环节改革与实践

(一)加强毕业论文的规范管理,做好毕业论文管理模式顶层设计

一是加强学院、系部、指导教师对毕业论文的三级管理,提高毕业论文质量。鉴于毕业论文环节对高职学生在综合实践能力提升中的重要作用,学院应建立毕业论文质量保障体系,规范系部管理,严格指导老师职责,明确规定,对毕业论文答辩不合格的学生暂缓发放毕业证,直至毕业论文通过。在毕业论文写作之前,系部可以组织专家、教授对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应当遵循的规范、写作流程、写作技巧做详细讲解;对毕业论文的选题、开题报告、资料收集、论文大纲、论文撰写和答辩环节进行培训,明确各环节的质量标准,强化指导老师的责任意识和指导力度,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

二是做好毕业论文管理模式的顶层设计。高职学生的毕业论文不能生搬硬套普通本科院校的模式,其内容应契合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紧扣顶岗实习的工作流程、岗位要求,将毕业论文内容与实习岗位上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紧密结合起来,突出职业教育过程的实践性、职业性。

(二)先定岗再选题的高职毕业论文改革措施

结合高职教育实践性、岗位性的要求,笔者所在学院印刷媒体技术专业采用先安排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确定岗位后,指导教师根据这些学生所在的岗位进行选题指导,强化了毕业论文选题与顶岗实习岗位相结合的针对性。印刷媒体技术专业学生顶岗实习单位绝大多数是大中型印刷包装企业,印刷包装企业生产流程分为印前、印中、印后加工三个大环节。专业教研室根据专业教师在三个方向钻研深度的不同,在各自熟悉的领域指导学生结合岗位实践完成毕业论文。

(三)与岗位实践相结合的高职毕业论文改革措施

系部应明确要求印刷媒体技术专业学生毕业论文的写作内容,必须将顶岗实习过程中遇到的典型问题、常见故障、解决方案选择其一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和探讨。一方面,通过生产中工人师傅对问题的发现、故障的排除增加自己的实践经验,另一方面,加强学习,查阅资料,与工人师傅探索其他的解决办法,指导生产实践,提高毕业论文的实践性、岗位性、实用性。

(四)毕业论文答辩改革

篇6

关键词 印刷原理 印刷工艺 教学模式 教学改革

一、转变教育理念理念是行为的先导,要想培养出优秀的人才,首先必须树立起先进的“2+2+1”的“以岗导学”的教学理念。因为教学理念对教师实际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好的教学理念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现代教学要求教师与学生共同完成教学目标,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主要提引导作用。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当充分发挥发生的主体地位,改变过去传统的灌输式为现代的引导式教学,从而发挥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逻辑思维能力。

二、创新教学内容教学改革的核心就是对教学内容的改革,改革要紧扣以就业为导向,培养符合市场需要人才为目标,坚持以技术应用为主,提升学生的技能掌握,建立牢固的理论基础。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印刷设备也逐步采用的高科技技术,是一项集技术性强和专业要求高的产物。比如,数码印刷、CTP技术等先进技术必须要让学生在教学中有所了解和掌握。但是目前,因教学内容过于老化,内容基本还是原有的一些落后技术,导致老师无法讲授新技术、新知识,最终造成毕业生不能适应印刷业的需求。鉴于此种原因,革新教学内容显得十分重要。在具体的教学中老师可以在可前对当前市场上出现的新技术、新概念做一些手机,将印刷业新的技术知识逐步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只有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会与印刷业相对口,才能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

三、转变课堂教学模式当下印刷专业的上课方式还是采用老师讲,学生听和记的陈旧模式,缺少师生互动,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性很强,缺少创新精神,主动学生能力不足。加上印刷理论知识多,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逐步降低,印刷业是一行实践性很强的工作,在教学实践中,需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1.绪论的教学方法老师在上绪论章节时,可以通过讲解印刷原理和工艺课程的不同特征,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进而讲解印刷的整体工序,最后讲解工艺对产品质量的影响。这样能让学生更加贴近课堂知识,提升学习兴趣,建立学习信心。2.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在教学实践中,要采用多样化的授课方式,比如: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采用PPT教学、运用教学视频教学等灵活方式,这样的方法有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也能对相关实践操作带来一定的了解。改变了学生只是枯燥的面试课本理论的单一教学局面,对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具有重要作用。运用这些教学方式的同时,增加师生交流,让学生不理解就提问,老师进行解答,拉近师生距离。最后,可以利用现代网络技术,给予学习自由学习平台,多渠道、多途径学习印刷知识。3.创新考核制度改变过去单一的课程评价体系,打破以期末成绩为唯一标准的模式,可以采用综合评价标准。如分为三类:平时的考勤成绩、平时考试成绩、期末考试成绩组成,最后按一定百分比这算得出综合成绩为学生最终成绩。这种方法能有效避免学生学习松懈,防止学生在考试时才努力的坏习惯。

四、增加实践教学印刷是一个很讲究实践经验的专业,而经验往往需要学生在实践中总结。比如,印刷压力调整、水墨平衡等技术,如果没有大量的实践操作做铺垫,专靠课堂上的理论知识是不能完全掌握的。只有在让学生在实践中面对问题,不断学习,不断分析,最后总结才能得到技术提升。1.实验为了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水平,使学生对印刷原理和工艺有深刻的理解和掌握,依据教学内容,应当安排学生做印刷压力对油墨转移率的影响和油墨转移的综合实验等。但是很多学校实验条件有限,多采用观摩代替,所以必须完善实验室建设。2.实训高职教育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工学结合,增强学生实践能力。“五年一贯2+2+1矩阵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特点,就是通过零距离、仿真性、长时间的独立实训,让学生充分了解企业的实际生产经营模式,奠定学生就业技能基础。所以,必须建立长期稳定的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场所和设施,有效降低实习成本,改变过去的过程式实训现象。当下一个实训特点,就是学校与企业共同合作,为学生提供实训基地。这样,企业可以借助印刷院校提升企业的知名度。同时,学校也节约了实训基地建设,解决了学生实习问题。但是,这种模式容易走形式。只有把学生的实训工作做好,强化学生的定岗实习,从而让学生在实习中运用在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同时也让实践中的问题通过理论知识进行解决,形成一种理论与实践互补的教学模式,真正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真正做好实践和理论的有机结合,使学生的专业水平得到大幅提高。

五、总结综上所述,为了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快速发展,为了适应印刷业的新技术、新工艺,五年制高职印刷技术专业教育必须及时对印刷原理和工艺课程进行改革,才能适应印刷业未来发展的趋势。实践证明,改革印刷原理与工艺课程是前提,增加学生实训机会和实验操作、改善学生成绩评价体系是保障。需要努力克服和解决实验室缺失,实习经费缺少等矛盾,印刷原理与工艺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实践,对印刷专业的发展一定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赵志强.关于“印刷原理”课程和“印刷工艺”课程建设的探讨[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09,(02):49-51.

[2]冯长勇,崔纪超.印刷原理与工艺课程的教改探讨[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04):92-94.

[3]杨付双.为培养应用型人才对焊接原理与工艺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J].出国与就业,2012,(03):35.

篇7

关 键 词:深化 印刷设计 融合

20世纪80年代,丝网版画纳入我国高等艺术院校版画系教学体系,并很快在全国普及,成为版画艺术基本制作方法之一。

市场经济对艺术的影响是一场静悄悄的革命,被视为纯粹神话的审美和艺术,处于受胁迫的境地。繁荣于上世纪90年代以前的版画艺术如今也有些尴尬,版画艺术家面对市场也深感困惑,束手无策。高校版画教育面对市场也不得不实施转型,调整专业方向,立足版画艺术的同时向实用型发展。“现行版画教学,应该从社会、文化针对性出发,关注社会需求、关注版画艺术现状,不断调整和丰富教学内容,改进学方法。”①面对当前版画艺术现状以及社会对艺术人才的需求,来探讨高等艺术院校丝网版画教学取向,这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一、丝网版画艺术教学的深化

丝网版画是绘画的一种创作表现形式。在绘画领域探讨丝网印刷的语言表现,使其作为一种艺术手段来实现与当代艺术观念的融合,通过版画图式分析、视觉美感的表达,图形、图式的转换训练应用到创作这一过程中并强调在绘画艺术层面上的教学与实践。由于丝网版画操作简便、表现随意、技法多样、适应性强,具备很好的兼容性和包容性,因而成为现代艺术表现的重要手段。

丝网版画擅长于色彩的表现,丝网版画色彩具有浓、平的特点,要求对色彩具有更强的设计性。在教学过程中,丝网版画不仅要在语言的探索和运用方面深入研究,同时要尊重新的材料及复合媒材的表现潜力和构造能力,在对“物性”探索的基础上,强调其与艺术家内心情感的契合,通过自由的制版与转印,创作出具有诗意的作品。在“非物质社会”②的今天,要使消费者获得一种无目的的、不可预料的和无法准确测定的抒情价值,就要求版画家要关注人生,不断地探索人们心灵深处的渴求,提高自身的修养,用“思”和“诗”去把握,使艺术家个性的视觉语言参与到文化互相涌现的精神交流过程中去。

二、丝网印刷设计教学

丝网印刷设计教学是扩展到印刷美学,与印刷色彩学、广告印刷、印前图文信息处理、印刷制版、印刷、印后加工、装帧设计、包装装潢等为一体的教学体系。丝网版画与印刷同根同源,使丝网版画教学广泛应用到艺术设计中,并充分发挥其商业性特点,这样不仅可以实现丝网印刷的艺术价值,也可以还原其固有的商业价值,在拓宽教学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就业率。

高等艺术院校版画系有能力确立印刷设计教学体系,不仅因为丝网版画与印刷同出一源,还因为高校的育人环境得天独厚。可以看出,确立印刷设计教学体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1.教学紧随市场是必要的,但高校也应利用自身的优势,根据专业特点来拓展社会需要的专业方向。丝网版画教学具备了可开发的优势资源和商业利用的特点,丝网印刷在包装装潢印刷业中有着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和不可取代性,所以调整丝网版画教学方向为印刷设计教学方向是可能的。2.高校版画系教学转型是重要条件。高校版画教学面对市场调整专业方向,从中央美术学院到地方艺术院校都在思考与尝试,中央美术学院在尊重传统版画教学的基础上开设了如摄影、多媒体、书籍装帧、出版印刷等课程的教学;云南艺术学院版画系也开设了摄影、传媒版画的教学;中国美术学院版画系第四工作室展开了数码影像多媒体教学,创作影视短片并且取得圆满成功。3.对印刷专门院校教学经验的学习与借鉴是必要条件。当前国内的印刷教育,在理论研究、印刷技术实践、印刷机械、数字化信息处理等方面形成特色。如:武汉大学的数字图像处理、西安理工大学的印刷机械、上海理工大学的数字印刷等极具优势。艺术学院版画系开设印刷设计的教学与研究,不仅可以从中获得有关印刷专业技术知识,还可以汲取学、研、产的具体经验,并且能形成自身以艺术教育为积淀的特色,在印刷色彩学、广告印刷、包装装潢等领域使丝网印刷的优势得以展现。

三、版画艺术教学与印刷设计教学相融合

丝网版画的教学强调艺术因素,研究版画艺术语言、版画的发生论、美学意义等,其教育目的体现在个性化上,强调的是艺术的原创性。印刷设计不仅与印刷行业紧密结合,而且与造纸、计算机、美术设计、电子信息、机械、油墨等行业结合密切。在教学上不仅强调科学技术,同时更加注重社会实践和工业化生产。

将版画艺术教学与印刷设计教学相融合,并不是艺术与科学技术的简单结合。“艺术行业与设计行业有着共同的基础,那就是讲究有形的、美感的、符合人性的、符合社会需求的创造。”③印刷无论作为版画艺术的表现方式,还是印刷工程的科学手段,都如海德格尔语:“这些称呼都不是随随便便的名称。它们道出了如今已隐而不显的东西,这就是希腊人关于在场状态意义上的存在者只存在的基本经验。”

艺术与设计的指向是统一的,都是人类自由精神的释放。纯粹工业化的生产所导致的生活方式,会遮盖人的本性,人就走向技术化和知识化。知识和创造是两码事,仅有知识还不够,艺术是创造,艺术可以使知识活跃、充满激情。大学不仅为社会输送高学历人才,而且应在引领行业技术进步等方面与企业密切合作。

结语

高等艺术院校丝网版画教学应在探索版画艺术语言的基础上,积极拓宽丝网印刷的内涵与外延,充分把握其艺术专业优势,逐步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和专业方向,使人才的培养趋于合理。在教学上和学生就业方面以社会和市场需求为导向,培养适应社会行业需要的人才。高校丝网版画的教学走版画艺术与印刷设计相结合,是其自身生存发展的取向,也是社会和市场的共同需求。

注释:

①宋源文.关于版画的文化使命的思考. 20世纪中国版画文献.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第195页.

篇8

关键词:喷墨技术;知识产权保护;陶瓷

1 前言

随着蒙娜丽莎与BOBO薄板之间薄板侵权案的落幕,知识产权重新引起了陶瓷行业的重视和整个行业的反思。

陶瓷行业属于传统产业,技术成熟度高,教材、期刊、报纸、杂志、论文和专利等各种技术资料涉及面广。行业发展本身就是引进、模仿和改进国外技术及设备而发展壮大起来的。模仿、改进已成为行业发展的习惯。相关人士分析,之所以促使许多企业乐于抄袭而懒于创新,主要是国家对于陶瓷知识产权的保护不力,导致企业新品自主创新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陶瓷新品开发动辄耗资千万,而研发过程却漫长且艰辛。新产品开发投入市场后,还没来得及收回前期投入成本,侵权仿冒产品便已纷至沓来,将新品市场瓜分一空,专利原创企业被迫卷入价格战,使研发成本回收遥遥无期,而研发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差距,进而成为原创专利企业的负担,阻碍其成长与发展。

在这种环境条件下,具有专利性的技术创新本身不多,而具有原创和保护价值的专利技术则更少。现有申请的、授权的专利技术基本上都是组合创新或局部创新,创新点的保护范围较窄。更为关键的是,行业人士对于专利的认知还很模糊,专利知识贫乏,意识淡薄,因而,行业人员普遍认为“瓷砖行业无专利成果”。

今年3月,国家知识产权局、工信部、工商总局、版权局联合了《关于加强陶瓷产业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意见》,四部委联合出台一个政策,足以说明陶瓷行业知识产权侵权问题已相当严重。

行业内并不是没有专利成果,而是缺乏专利保护意识。比如佛山市陶瓷研究所的等静压辊棒、欧神诺的雨花石、东鹏的洞石、微晶玻璃陶瓷复合板,都是新颖性和创造性突出的专利技术。只是在国内目前的法律环境下,侵权的惩罚力度太小,维权的成本高、收益太低,导致专利维权难度大,维权成效不理想,让行业普遍认为专利无法保护,申请专利作用不大,以致认为“瓷砖行业没有专利”。从上世纪的金刚辊棒案例开始虽然只历经两年多,但也获得了二百多万的赔偿,到前几年东鹏和嘉俊的洞石纷争,再到今年新中源的“打鬼”行动以及蒙娜丽莎的BOBO事件,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又重新引发了行业的热议。

2 喷墨技术的现有成果

从南到北,从东到西,短短三、四年时间,有近1000台左右各类喷墨设备在中国的瓷砖企业运作生产。喷墨印刷技术带动了墨水、设备、喷头、瓷砖等制造业的发展,给瓷砖装饰带来了一场技术革命,进而给中国的瓷砖业带来了深远的影响。然而这次革命不仅提升了行业水平,同时也让陶瓷生产技术趋于自动化和电子化,让制造更为简单,让模仿更加迅速,从而缩短新产品生命周期,即喷墨会加速陶瓷行业同质化进程。喷墨技术是一种新型的技术,应受到知识产权的保护,陶瓷行业应足够重视新技术知识产权保护法,才能使我们的新技术运用的更好。

(1) 喷墨数量的增加

全球瓷砖喷墨打印机数据统计如表1所示。

从表中不难看出,亚太地区瓷砖业安装使用喷墨打印机增幅较大。

(2) 中国是喷墨打印机安装使用最多的国家

如表2所示,中国喷墨打印机使用数量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喷墨机的使用主要集中于江西、山东和四川等地,其中,江西2012年新增喷墨机约40台,主要用于釉面内墙砖,2013年则重点增加喷墨印刷全抛釉。山东2012年大约有200台喷墨机在线生产,其中淄博150台以上,临沂产区有40台以上。四川2012年大约拥有50台喷墨机,2013年将新增15台。

(3) 喷墨技术的进步

喷墨技术的进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1) 喷墨国产化。2) 图案清晰度的提升。3) 打印宽度由300~400 mm迅速发展到900~1000 mm,甚至大于1000 mm。4) 打印精度由180~200 dpi迅速发展到360~400 dpi,解析度明显提高,生产中可实现540 dpi、720 dpi、1080 dpi等进行打印(纵向)。5) 墨水通道不断增加:3色、4色、5色、6色、7色、8色、10色、12色设备的打印色彩表现力提高等等。

3 印刷设备与技术专利概括及技术点

陶瓷行业印刷技术与设备发展经历了从接触式人工/机械印刷(平板)发展至接触式胶辊印刷(圆筒),再到非接触式喷墨印刷(墨点)的时代。喷墨所涉及技术点如图1所示。

4 陶瓷行业知识产权体系的构建

陶瓷行业专利申请重点分布在布料技术、陶瓷装备、环保新型材料制备技术、新能源与新功能化材料制备技术这几个方面。其实,陶瓷砖产品、坯料制备装置、布料装置、打磨装置、粉料制备方法、布料方法、坯料组分,均可以申请专利,并非只有布料方法和陶瓷砖。

真正的企业专利战略要做如下几件事:

(1) 专利情报指导研发

由专利制度的性质决定,世界范围内最新的技术都是先出现于专利文献中,才会被大众媒体所知悉。因此,研发人员始终关注本行业的最新专利申请,就能够掌握国际领先的技术发展趋势,同时,始终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进行研发,避免不必要的研费。以前很多企业因为不重视专利情报的检索,导致项目徒费巨额研发资金。

(2) 大量申请专利,进行战略布局

由专利的性质决定,一项专利并不只保护一种技术。一种产品或者技术,可以申请多个专利。专利必须达到一定的数量才能真正起到保护作用,单项专利写得再好,也难以垄断技术。

(3) 对竞争对手提讼

当专利布局做到一定程度时,必须开展适当的专利诉讼。专利权若只是用作宣传,则成了负债,每年都要缴纳年费,始终都是支出。当专利布局比较完善后,适当地提讼,有助于营造企业注重知识产权的正面形象,并能提高商的信心,从而抑制经销商转投其他竞争对手的意愿。如果专利布局非常完善,还可能形成行业内的事实垄断。

专利诉讼的目的,并不在于让竞争对手赔偿多少资金,因为在现有的专利保护制度下,专利诉讼较难直接达到赚钱的目的。专利诉讼的最佳效果,在于让竞争对手签订专利实施许可协议,要求竞争对手承诺销售产品产值的一定比例或者固定金额当作许可费支付给专利权人。

5 结语

专利法意义上的创新与技术意义上的创新不是一个概念。TRIZ之父Altshuler指出,发明创造分为5个级别。第1级发明的问题及答案存在于某个专业领域中,只需要在该行业领域的一个具体的分支中进行查找即可,例如马桶的问题在卫生洁具领域查找。第2级则存在于某个行业领域内,可能需要跨越不同的专业领域,例如马桶的问题在流体力学领域内研究。第3级就可能扩展到整个学科领域,例如马桶的问题在整个机械领域内研究。第4级在于该问题起源的学科之外,例如马桶的问题要靠化学或者电子技术解决。第5级就超出了现代科学的边界,现有的科学原理不能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新的科学发现。

这5级发明的分布比例为第1级32%、第2级45%、第3级19%、第4级不足4%、第5级不足0.3%。绝大多数专利都是第1级和第2级发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都有能力参照现有技术做出这些发明,且这些发明均可获得专利权。

借鉴喷墨技术的创新发展,每个陶瓷企业都应努力挖掘专利技术,保护创新,改善产品同质化现象。

参考文献

[1] 黄惠宁,柯善军等.喷墨打印用陶瓷墨水的研究现状及其发展

趋势[J].中国陶瓷工业,2012,19(1).

[2] 蔡晓峰.喷墨打印技术与陶瓷墨水的制备[J].佛山陶瓷,2006(7).

[3] 封珍.浅谈陶瓷企业的知识产权特点及其保护[J].佛山陶瓷,

2012(10).

篇9

【关键词】技术;教学;技术促进的学习

一 引言

近10多年来,数字技术已经融入了社会和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互联网技术将整个世界连在一起,建成了一个“地球村”,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工作、交流和娱乐。技术对教学系统的冲击更是有目共睹,电子白板、智能操作平台、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云教育等已经走进校园,促使传统的教学转变为特征更为鲜明的“数字技术的”教学。然而,许多教育研究者似乎仍然没有意识到,数字技术促进的教学,已经与电子时代的大不一样了。这种“不一样”,在技术前进的每一次浪潮中都会出现,只是被我们忽略了。在教育史上,技术的进步对各个时代的教学究竟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本文以郭提出的“媒介技术史”框架为基础,分析了5个媒介技术时代教学要素的演变,试图从中找到“技术促进教学”的规律。

二 本研究中“技术”的含义

人类历史上出现的“技术”多种多样,千差万别,哪一类技术与教育密切牵涉?这类技术具有哪些主要特征?以往的“教育技术”视角存在很多争议。比如,这一术语到从引进国内之初到现在,引起不少人对教育技术是定位于“教育”,还是定位于“技术”的曲解,甚至误解。无论是哪个时代的教学活动,离不开师生的表达、交流和沟通。哪一类技术会对师生的“表达、交流和沟通”产生影响呢?北京大学郭…从技术哲学、传播学的视角而非教育技术学的视角,对人类历史上有关教育的技术史资料进行了梳理,提出媒介技术的定义,强调媒介技术是对教学产生重要影响的技术。她认为,人类发展史上的媒介技术包括:口头语言、象形文字、甲骨文、竹简、木牍、羊皮纸、活字印刷、造纸术、黑板、粉笔、电报、电话、电影、广播、电视、录像带、计算机、互联网、平板电脑等等。媒介技术支持师生的表达、交流和沟通,具有符号表达、载体运输、复制方式和传播方式等4个关键特征。

我们在本文中采用了郭的媒介技术发展史的分析框架,将媒介技术发展史划分为口传时期、书写文字时代、印刷文字时代、电子传播和数字传播5个阶段(图1)。以此为基础,来分析教学的“技术”发展史。

三 教学的“技术”发展史

迄今为止,教学的“技术发展史”经历了5个阶段,下面我们将梳理这5个阶段中技术发展促进教学的史实,以此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基础。

1 口传时期

在口传时期,媒介技术的主要特征是:以口头语言为符号,以人为载体,通过人的口述、记忆等方式进行信息复制,信息传播的方式是同步的、双向的。口传时期最初可以追溯到哪里?从一些现存的落后少数民族地区的材料中,可以找到一些我们先民在口传时代的影子。个别学者认为可能出现在旧石器时代的后期,但是现在还没有更多的证据支持这一观点。可以肯定的是,在这一时期,人类运用口头语言的能力已经非常娴熟。这一时期延续到历史哪一个阶段?在古代中国,在象形文字产生的最初期,文字被掌握和使用的范围是极有限的,掌握起来也极为困难,学习的人少之又少,无论是甲骨、兽骨还是后来的竹简、木牍,都是不易书写的材料,而且甲兽之骨、竹木笨重且难以制作,凡此种种原因,使得口传时期至少延续到公元后3或4世纪。

2 手写时代

在手写时代,媒介技术的主要特征是:以象形文字、楔形文字、字母文字为符号,以莎草纸、羊皮纸、竹简、木牍等为载体,通过手工抄写进行信息复制,信息传播的方式是异步的、单向的。与口传时期相比,手写时代的技术突破体现在:产生了文字。首先,文字的产生突破了信息保存在时间上的局限,使信息以莎草纸、羊皮纸、竹简、木牍等为载体较为长久的保存,使社会群体的信息储量有了飞跃性的增长,不同时代人们之间的“交流”成为可能。文字产生之前,前人的知识只能靠口教心受、代代相传,后人不可能直接了解和感受,很多历史知识在传递的过程中发生变异,成了“传说”、“神话故事”。文字产生以后,前人的知识可以通过书籍的形式世代相传,使得后代能直接与前人进行知识学习和思想交流。其次,文字的产生突破了信息在空间上的局限,使知识得以传到远处,使社会群体的活动范围和交往飞跃性的增大,异地人们之间的交际成为可能。

3 印刷时代

在印刷时代,媒介技术的主要特征是:以象形文字、字母文字为符号,以人造纸为载体,通过印刷机进行信息复制,信息传播的方式是异步的、单向的。与书写时代相比,印刷时代有两项技术突破:造纸技术和印刷技术。文字产生后,方便、耐用、材料易得的载体就显得极为重要。纸草、羊皮、甲骨、竹简、木牍和绢帛曾是手写时代主要的文字载体。但是纸草、羊皮取材受到限制;甲骨、竹简比较笨重:绢帛虽然轻便,但是成本昂贵,不易书写。我国东汉时期蔡伦发明的“蔡侯纸”便于携带,取材广泛,不受拘泥,迅速传播开来。印刷技术的发明,使得人们有了充足的可供阅读的书籍。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明,使得社会群体的信息储量空前暴涨。

4 电子时代

在电子时代,媒介技术的主要特征是:以模电信号为转换中介,以声音、图像、文字为表意符号,以录像带、唱片、电视等为载体,将声音、图像、文字进行复制,信息传播的方式是异步的、单向的。与印刷时代相比,电子时代的技术突破体现在:(1)信息传输速度得到极大的提高;(2)声音和影像可以被长久地保存。电子媒介的出现,意味着一个新的时代的到来,它大大提高了信息传播的速度;传播手段十分简单,只要有一台接收装置,即可得到电台或电视台发出的信号;信息的内容大大丰富,种类也大大增加了,人们不仅可用听觉代替视觉,而且用视觉可以看到真实的画面。

5 数字时代

在数字时代,媒介技术的主要特征是:以电子脉冲信号为转换中介,以声音、图像、文字为表意符号,以硬盘、光盘、移动设备为载体,将声音、图像、文字进行复制和传播,信息传播的方式是异步的或同步的、双向的。数字时代的技术突破体现在:(1)用01数字信号代替了模电信号;(2)用开放的互联网代替了封闭的电视网络。我们正处在这样一个时代,互联网几乎集中了所有媒介技术的优点,强有力地冲击着教育领域。

四 技术何以促进教学

在梳理教学的“技术”发展史的过程中,我们时时会窥见技术促进教学的影子。下面将重点考察教学系统的几个核心要素随着技术进步的演进历程,从中找寻技术促进教学的规律。

1 技术促进教与学的方式的演进

(1)技术促进教与学的方式的演进路径

在口传时期,人体本身就是技术。教师不仅要见多识广,还要有较强的记忆能力、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语言加工能力,他们通常采用有韵律、有节奏的韵文形式来传授知识。这样的教学方法易于记忆,易于传诵,易于传播,可以弥补当时没有文字的情况下口耳相传容易走样和淡忘的不足。学生的学习方式以记诵为主,师生面对面进行教与学的活动,教师与学生是不分离的。师生的交流是由教师单向传递给学生,师生间少有互动。

在手写时代,文字的产生使教学活动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在进入手写时代的很长时间内,口述的教学方式仍然存在,但是因为文字的出现,羊皮纸、竹简、木牍等可将教学内容较长久的保存,教学的储量有了飞跃性的增长,教与学的方式丰富起来。学生的学习方式,由面对面学习,演变为既有面对面学习,也有自学的方式。学习者学习的重心也发生了变化:从口传时期的强调吟诵、记忆,到手写时代的死记硬背为主,并开始重视阅读和理解。师生间双向交流多了起来,演讲、问答、论辩成为主要的教与学的方式。

在印刷时代,随着造纸术和印刷术的进步,原来由教师独占的、稀缺资源的教材,变为学生可以拥有的学习资源。书写资料的抽象性、枯燥性,使得教师开始考虑如何有效地教学,如何选择教学方法成为教师考虑的一个突出问题。直观教学法、游戏教学法成为新的教学方法。而大量书籍的出现,为学生的自学创造了物质条件。教师和学生的初步分离成为现实。

在电子时代,随着视听技术的发明,除了面对面学习,远程学习成为另外一种新兴的学习方式。教师可以将教学内容录制磁带或录像带上,学生在家通过电视机、录音机等就可以进行学习,学生的学习方式进一步丰富。在这一阶段,师生彻底地分离。

在数字时代,互联网技术对传统的教学活动产生了极为巨大的冲击。传统的面对面学习和远程教学各自难以克服的缺点,使得混合学习作为新兴的、高效的教学方式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互联网技术引发了人们的学习方式的转变,混合学习(blended learning)由此而生。美国著名教育技术学专家柯蒂斯·邦克在其编著的《混合学习手册:全球化视野、本地化设计》中曾对混合学习作过一个界定:面对面教学和计算机辅助在线学习的结合(a Combination Face-to-Face Instruction with Online Learning)。

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同技术时代教与学方式演变的一条清晰的进路:面对面教学一远程教学一融合面对面教学优点和远程教学优点的混合学习。

(2)技术促进教与学的方式的发展趋势

融合面对面教学优点和远程教学优点的混合学习在今后的很长时间内都会成为主要的教学方式。美国教育技术学教授罗塞尔(Russell)对远程教学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他考察了时间跨度为70年(1928-1998年)的355篇远程教育比较领域的论文、号题报告和教学试验总结。通过对学生的测验分数、等级、学业表现以及学生满意程度的比较,罗塞尔发现所有这些研究几乎都得出一个相同的结论:接受远程教育课程的学生和课堂面授的学生相比较,其学习结果没有显著差异。在2009年美国教育部网站上公开了一项大型调查报告《对在线学习的实证研究评价:对在线学习的元分析与评论》。这份报告报告对1996-2008年间在高等教育中开展的有关面对面教学、在线学习、混合学习的实证研究进行元分析,结果表明:混合学习是最有效的学习方式;其次是在线学习;而单纯的面对面教学是最低效的一种。有学者预言,在未来的课堂教学中,混合学习的模式和方法将会越来越多样化;所有的课程都将是混合式的课程,技术和教学内容将越来越好地融合在一起;混合学习的不断发展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教育的全球化国际化,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找到各种各样的学习资源,和来自不同国家的地区有着相同兴趣的学习者交流互动;混合学习将会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个性化的学习,学习者可以以任何他们所喜欢的方式学习任何他们感兴趣的内容。

2 技术促进教师知识体系的演进

(1)技术促进教师知识体系的演进路径

在口传时期,教师是“知识的仓库”、“知识的集大成者”,教师拥有的这些知识的类型可以称之为“内容知识”(Content Knowledge)。在手写时代,文字的诞生随之出现了教材。教师是教材的拥有者,同时他们还是具有一定阅读能力的、文字书写技术的熟练人员。教师拥有的知识的类型仍然为“内容知识”,但是相比口传时期,信息量更大,内容更为丰富。在印刷时代,大量书籍的出现,使得教材已经不再是教师的特权,学生手中也可以拥有教材。在这一时期,显然,教师不再完全是知识的权威,抽象的、难于理解的“内容知识”需要教师思考教学的效率问题,各种教学方法应运而生,教师在教学中通过使用自然实物、图片、模型等实物教材,组织学生到实地考察、旅行等方法,尽可能地让学生运用各种感觉器官来获取知识。他们的知识体系中多了“怎样教学的知识”,也就是教学法知识(Pedagogical Knowledge)。在电子时代,视听技术融入教学,技术开始从幕后走到台前,从“潜在”变为“显在”,真正进入研究者的视域。教师开始运用包括视听技术在内的电子技术改进课堂教学,教师的知识体系中又增加了一种新的知识,即“技术知识”(Technological Knowledge)。在数字时代,互联网集中迄今为止几乎所有技术的优点,互联网技术对教育的冲击使得人们不得不从更深的层次思考技术,人们开始意识到,如果教师要适应数字时代,其的知识体系就不仅仅是“内容知识”、“教学法知识”、“技术知识”,或者舒尔曼提出的“学科教学法知识”(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PCK),而是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TPACK)。密歇根州立大学的两位研究者对TPACK给出的定义是:这是一种整合技术的教师知识的框架;该框架建立在舒尔曼(Shulman.L)的学科教学知识(PCK)基础之上,并加入了技术知识:它是学科内容、教学法和技术这三种知识要素之间的复杂互动,是整合了这三种知识以后而形成的一种新知识形态。

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同技术时代教师知识体系演变的一条清晰的进路:“潜在的”技术知识一“显在的技术”知识一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

(2)技术促进教师知识体系的发展趋势

从不同技术时代教师知识体系演变的进路,我们可以看到,技术在教学活动中的重要性迫使人们不断增加对技术的关注程度。由技术的“日用不知”、“习焉不察”到觉察到它在教学活动中的存在,再到认识到它的重要性,乃至将其作为教师知识的必要的组成部分。当前,在国际范围内探索TPACK已经形成一种热潮,涌现出大量的相关研究。其中,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丰富TPACK的内涵,将更多新兴的技术以技术知识、技术教学法的性质融入TPACK中。就像电子时代的人们不再将写字视为技术知识一样,数字时代人们不再将打字视为技术知识一样,数字时代的技术知识也会不断更新,人们已经掌握娴熟的技术会被人们“视而不见”、“习焉不察”,新的技术会不断融入TPACK中。

其次,探索在不同年级、不同学科中有效形成TPACK的途径。TPACK实际上包含了具体教学情景定的学科内容、学科教学法与技术之间复杂的关系,具有情景依赖性。因此,TPACK不能脱离学科情景、采用孤立的技术课程来传授。由全美教师教育学院协会创新与技术委员会主编的《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教育者手册》一书,详细地介绍了TPCK在语文、数,学、科学、社会、外语、艺术和体育等学科领域的运用。该书指出,TPCK框架的构建,将有助于我们融合教与学中大量的复杂性和张力,以共同发展关于教师和学生的知识,进而改变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方式和教师的培养方式,促进从技术中心的视点转向真正的、针对每一个学科内容领域的技术整合。

3 技术促进教材的演进

(1)技术促进教材的演进路径

在口传时期,教学内容几乎全部保存在教师的大脑中,从严格意义上说,没有教材。在手写时代,人们将象形文字、楔形文字、字母文字刻在金石、龟壳、竹简、木牍等载体上面,产生了最初的教材。最初的教材已经具备了现代教材几乎所有的性质,通过教材人类的知识得以长久保存,不同年代、不同地域的人们也可以通过教材进行交流。但是,由于简牍、金石等都是笨重的东西,不易携带,不易在上面做笔记;绢帛虽然轻便,但是成本昂贵,不易书写;教材内容的更新更是较难的事情。在印刷时代,教材可以批量印制,而且携带方便,在纸质教材上很容易做笔记,所承载的信息容量也大增,更新也变不再那么难。需要说明的是,无论是手写时代,还是印刷时代,教材还只能储存抽象的文字信息。到了电子时代,随着视听技术的提升,使得知识的储存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形象的、生动的影音教学内容开始进入课堂。在数字时代,互联网、移动设备给传统教材带给了革命性的变化。电子教材已经进入世界各地的课堂,云书包也将在不久后诞生。电子教材把文本、学习资源、虚拟教具、虚拟学具、学习服务、学习终端等几个方面有机的融成一个教学系统来满足无所不在的学习需要,支持广大教师、学生和家长反复使用,而且具有及时性、共享性、开放性、动态性、交互性特点。在媒体资源方面,它把文本、图形、图片、音频、视频、动画、虚拟现实等媒介进行整合,并且具有动态性、生成性特点。

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同技术时代教材演变的进路:

教材的重量:笨重的——轻便的——没有重量的

教材的数量:数量极少——数量较多——数量丰富

教材的容量:容量小——容量较大——容量极大

内容的更新:极其缓慢——更新较快——即时更新

(2)技术促进教材的发展趋势

与纸质教材相比,电子教材的优势巨大。电子教材的优势体现在:它突破了纸质教材只有文字、图片的限制,采取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动画相结合的方式,从视觉、听觉、动态等方面将信息充分传达给学生。它突破了纸质教材无法更新信息的限制,利用存储技术可以随时更新、自主增加或删减教材内容,利用链接技术随时随地从网络平台上寻找学习所需要或感兴趣的知识。电子教材还具有交互性,电子教材具有笔记功能和作业功能,可以将学生的学习数据完整地记录下来,教师、家长可以通过电子教材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电子教材还具有携带轻便、环保、节能等优点。电子教材的信息容量前所未有的大增、教材内容更新的速度加快、教材更容易携带。

在电子教材未来发展中,随着云教育技术的推广,云书包有望问世。这种书包将各类教材汇入其中,这种未来的云书包不需要携带,只要有个账号,在可以上网的地方就可以使用教材和完成作业。随着技术的发展各种手持式智能终端的性能必定更加优化,会使得电子书呈现出新的优势:电子教材内容制作趋于简单,阅读体验更加人性化;更新方式快捷,出版周期缩短:呈现内容多媒体化,且媒体具有可操控性;阅读软件提供笔记、书签、查询、分享等人机交互功能,实现互动式的电子阅读等:阅读内容可在不同设备之间同步。

4 技术改善学习环境

(1)学习环境的演进路径

在口传时期,师生面对面进行教学活动,山川湖畔都可以作为学习的场所,学习的空间范围狭小、时间范围有限。在手写时代,古代学校渐次诞生,并经历了庠序、私塾、太学、国子监、书院等形态。教学活动的场所主要集中在这些“学校”里。在前两个阶段,包括文字的发明等技术对于学习环境的支持是“潜在的”,人们几乎意识不到它的存在。在印刷时代,随着班级授课制的出现,教学活动变得秩序化,教学场所变得“标准化”;由于大量书籍的出现,学生可以脱离教师进行自学,学习的时空得到了很大的拓展,在这一阶段造纸术、印刷术等技术出现,我们可以将这一阶段称之为“弱技术”支持的学习环境。在电子时代,学习环境在电子技术的支持下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和拓延,教学活动可以通过远距离的形式进行,师生可以在更大的时空范围内学习。现在技术的概念进入研究者的视域,我们可以将其称之为“强技术”支持的学习环境。在数字时代,电子书、网络技术和云书包的出现,使得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理想的无缝学习的理念将会实现,智慧学习环境成为可能。

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同技术时代学习环境演变的一条清晰的进路:“弱技术”支持的学习环境——“强技术”支持的学习环境——智慧型学习环境。

(2)学习环境的发展趋势

在不远的将来,理想的无缝学习的理念将会实现,智慧型学习环境成为可能。智慧学习环境具有以下特征:智慧学习环境可望实现物理环境与虚拟环境的融合;智慧学习环境可望更好地顺应个性化的学习理念;智慧学习环境可望支持混合学习。从技术支持学习的视角来看,智慧学习环境的技术特征主要体现在过程记录、情景识别、社群联接、环境感知等四个方面,其目的是促进学习者轻松、专注和有效的学习。

黄荣怀认为,智慧学习环境是数字学习环境的高端形态。目前,智慧学习环境的理论和技术还远未成熟。技术的发展将为智慧学习环境的构建提供了有力支持。在未来的一段时间,人工智能技术可望实现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记录和学习情景的识别,传感器技术可望实现对学习情景和学习环境的感知,通信技术可望实现学习者的有效联接,网络普及可望对智慧学习环境的提供群众基础,富媒体技术与移动终端的普及也会强有力地支持智慧学习环境。

技术的发展除了对教学系统的4个核心要素产生影响外,还影响了教学模式的形态、学习评价的走向。技术的发展直接影响了课堂教学模式的形态,翻转的课堂成为全球教育者讨论的热点话题。翻转的课堂是在强技术支持下的一种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它正在有力的挑战传统课堂。

技术的发展还促进了学习评价的改进,学习分析引起大家的关注。学习分析是指为了预测和指导人们的学习,通过智能数据、学习者产生的数据以及分析模型的应用,来发现信息和学习者之间的社会联系。利用数据挖掘,数据解释与数据建模的优势来改善对教学和学习的理解,以及为个别学生量身定制更有效的教育。智能学习平台技术支持的、即时的、全面的、个性化的学习分析,正在引起人们的浓厚兴趣。

五 “技术促进的教学”研究对我国教学的启示

我国当前教学领域存在的诸如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等问题都可望通过“技术促进教学”来解决。

1 利用技术实现学习者个性化的、多元的学习方式

学习者有不同的个性特征,有不同的学习风格。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在未来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所在学校的主观、客观条件,将混合学习的模式和方法融合在更多的课程中,充分的挖掘技术优化教学方式的各个层面,最大程度上促进个性化的学习,使学习者可以以他们所喜欢的方式学习任何他们感兴趣的内容。

2 增强教师“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

当前,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PACK)已经引起了国内学者的广泛关注。随着现代教育技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教师应及时将新技术纳入自身的专业知识结构之中,才能胜任新的环境下的教学工作,进而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

3 利用技术优化教学资源

通过网络技术、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技术支持的在线课程、电子教材,已经突破了“弱技术”对教学资源的种种限制,已经可以实现只要学生愿意学习,就可以随处、随时进行。在有条件的地区,教师应积极探索微型课程、在线课程、电子教材的使用与研发,处理好电子教材、在线课程与课堂教学的关系。

篇10

在“包装设计”课程学习教学中,以真实的项目或仿真项目把学生带入真实的工作环境中,通过实际案例的分析、讨论、模拟等形式,分阶段予以点评和讲授,在“做中学、学中做”,以达到学生对职业技能逐步掌握和熟练的目的。1.形成以职业能力为基础的课程目标“包装设计”课程是装潢设计专业岗位技能的核心课程之一,是针对包装设计岗位开设的课程。本课程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工作任务为载体,在教学中以项目引领任务驱动展开教学,并结合企业设计生产流程,利用校内一体化教学平台和校外实训基地,充分体现“产学合作,工学结合,教、学、做合一”的职业教育思想。课程对学生的知识能力、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及社会能力三个方面进行了训练和培养。知识目标:学生要了解包装的分类、包装的起源与发展及包装的功能等基础知识;了解包装设计市场调研的内容,并能够进行准确的设计定位;掌握包装造型、文字、图形、色彩、编排形式以及材料等构成要素的应用;掌握包装设计的制版技术;掌握系列包装的设计形式;了解与掌握包装的印刷流程与印刷技术。专业能力目标:学生能运用包装纸盒结构的知识,设计包装纸盒造型;能对旧包装进行改良设计制作;能设计制作系列式包装作品;能结合印前技术知识,熟练操作电脑软件,制作包装设计作品;能辨别包装设计作品的优劣,具有时尚意识;能对设计作品进行总结、整理、归纳并进行书面表达及口头表达。社会和方法能力目标:学生能进行市场调研并搜集相关素材;能与人进行良好的交流、沟通、表达;能分工合作完成项目,具有团队协作精神;能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能客观的评定事物并具有正确的价值观。2.构建“三大项目、五大任务、十大单元”课程整体框架“包装设计”项目化课程中的关键是项目设计。如何科学合理地设计项目,是课程项目化的重中之重。首先必须进行深入地市场调研,结合岗位能力的需求设计项目,并通过具体任务完成理论与实践教学。项目设计过程中所选项目,必须轮廓清晰,且工作内容典型,有明确而具体的成果展示和完整的工作过程。结合包装设计课程项目化的特点,构建了“三大项目、五大任务、十大单元”。“三大项目”,即纸包装结构设计项目、商品包装改良设计项目、商品系列包装设计项目;“五大任务”,即牙膏包装纸盒结构设计任务、礼品包装纸盒结构设计任务、三颗针牙膏包装制作任务、商品包装改良设计任务、食品类/化妆品类/日用品类系列包装设计任务;“十大单元”,即牙膏包装纸盒结构设计学习单元、牙膏包装纸盒结构成品制作学习单元、礼品包装纸盒结构设计学习单元、礼品包装纸盒结构成品制作学习单元、三颗针牙膏包装展开图制作学习单元、三颗针牙膏包装效果图制作学习单元、商品包装改良设计创意简报学习单元、商品包装改良设计学习单元、商品市场调研报告学习单元、商品系列包装设计学习单元。采用项目引领、任务驱动的形式,由易到难逐渐递进把知识点融入到项目任务中,完成教学全过程。“包装设计”课程项目设计采用两种形式:一种是模拟项目。由教师模拟企业真实工作过程,遵循职业教育培训的每个阶段,结合所学专业知识,由浅入深设计一系列相互联系的项目。例如:纸包装结构设计项目和商品包装改良设计项目,由教师模仿企业真实项目环节和流程设计项目类型,学生自己确定选题,提供给学生充分的自由发挥空间。另一种是企业真实项目。学校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引进企业真实项目与企业实际生产过程相一致,使之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例如:商品系列包装设计项目,在课程教学中引进企业真实项目:“林都”食用菌压缩系列包装设计项目和小蜜蜂花粉片系列包装设计项目,通过真实或仿真的项目培养学生独立计划、学习和完成工作内容,自行组织、安排学习行为,以及处理在项目中出现的问题等能力。随着项目所承载的知识点的逐渐递进,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能应用所学知识提高技能,又能在一定范围内学习新的知识和培养新的技能,解决过去从未遇到过的实际问题,项目实施成果的最终评价由企业专家、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创建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平台以往的教学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严重,实施项目化教学就是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即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通过项目任务承载知识点,提高学生适应工作内容的能力,在教学中强调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设定完整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让学生边学、边做,实现做中学、学中做。构建素质和技能培养框架,丰富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提高教学质量。“包装设计”课程的教学环节:任务布置与分析市场调研与资料搜集知识点讲解与技术支持制作与实施展示与评价。理论和实践交替进行不分先后,理论中有实践,实践中有理论,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是一种突出学生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方法。“包装设计”课程项目化教学,必须依托理实一体化教学平台,装潢设计专业搭建了多媒体教室、平面设计实训室和丝网印刷工艺实训室等理实一体化教学平台。其中多媒体教室是学生学习理论知识和绘制包装设计作品草图的教学场所。平面设计实训室占地面积55平方米,液晶屏电脑40台,配有多媒体教学设施,学生可以在此完成包装设计作品的电脑制图阶段。通过本实验室的实践教学,学生可以了解平面设计工作的流程,通过实验过程的项目引领,可以培养学生掌握岗位技能的操作能力和设计能力。丝网印刷工艺实训室是完成包装设计作品成品制作的实践教学场所,丝网印刷实训室配备成套丝网印刷设备,包括制网机、紫外线晒网机、多功能丝网印刷机等。能够提供丝网印刷工艺拓稿、制网、涂抹感光胶、感光胶干燥、晒版、冲网、印刷、脱胶所有工艺流程所需的一切必需品和设备。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学模式

1.密切校企合作关系,引进企业真实项目学校在“包装设计”课程项目化实施过程中,注重培养与企业的合作关系,如引进了黑龙江省伊春市林都山特产有限责任公司的“林都”食用菌压缩系列包装设计项目,学生设计了野生猴头蘑、野生榛蘑、野生黑木耳等产品的系列包装设计作品,获得了企业的好评,部分作品被企业采纳。引进了牡丹江小蜜蜂集团的小蜜蜂花粉片系列包装设计项目,企业采纳了部分学生的设计作品,并参与了教学全过程,提供了市场调研场所、设计资料并参与了课程考评,课程考评过程中,在被采纳的作品中,评选出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由企业提供奖金和奖品,企业专家亲自颁奖,激励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职业能力,养成了学生的职业素质。2.校企深度融合,创建校外实训基地“包装设计”课程的实践环节非常重要,加大实训基地建设是课程建设的重要保障。在校内建立了包装设计实训室、包装材料实训室、包装印刷实训室等实训基地,并逐步建立和完善校内外实训基地,目前,已建成哈尔滨鑫文阳印务有限公司、黑龙江省孜闻传视企业形象设计有限责任公司、哈尔滨大鳄广告有限公司、哈尔滨格觉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哈尔滨传承和谐品牌设计公司等10多家校外实训基地。在企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讲解与示范,使学生深入包装设计印刷的各个生产环节进行学习,这样既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又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实施“两个结合”的教学模式

篇11

关键词:包装艺术设计;教育;发展

1 包装艺术设计教育理念

我国包装设计在改革开放之后虽然获得了很大进步,也不断获得国际奖项,但是相较于国外发达国家来讲,整体设计水平还是存在着很大差距,主要原因便是不同的设计理念,因为设计的源头便是理念。

第一,在教育过程中忽略了培养创新思维。艺术的灵魂便是创新。信息化与知识经济是21世纪的重要特征,市场激烈的竞争需要更多的创新人才。因此,赋予了教育界培养创新人才的历史使命。面对严峻的经济考验,我们虽然始终提倡在面向市场的基础上对包装设计教育进行探索以及不断对教学进行理念与模式创新,但是在实际教育中传统美术工艺和教育理念模式还是处于主导位置,并没有将创新上升至理念。

第二,世界包装行业发展的重要趋势便是绿色包装理念,但是分析我国包装设计行业的情况,到处都是不合理的包装设计。中国人民已经形成了礼尚往来的生活习惯,这本来毫无争议,但是目前这一习惯已经遭遇了曲解,当人们对商品进行选择时,人们对产品判断好坏的重要标准便是包装的豪华程度,这样就促使企业在包装上投入更多的资金,进一步产生了过度包装。为了与市场需求相适应,一些教师将包装奢华理念也带到了包装设计教育中。

2 包装艺术设计发展要求

首先,包装艺术设计主要服务于销售产品,需要满足消费者的要求。消费者目前已经从温饱型逐渐转向小康型和享受型,要求具有更加舒适、美观和方便的商品包装造型和艺术结构。这样就要求不断创新包装艺术设计理念,以便满足时展要求。其次,艺术设计是一种来源于生活的创作,同时还要超越生活。只有这样,艺术设计产品才能成为艺术品,才能出现商品的美化,激起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再次,包装艺术设计在知识经济时代事实上属于一种经济行为,设计最终目的就是为了获得经济利益。如何才能促使包装设计的作品成功转变为促销的艺术品?第一就是对设计实行准确定位。在定位包装艺术设计的过程中,不但要对艺术表达实行准确定位,还要积极定位符合现代化消费者的美感。最后,伴随着目前世界上最流行的各种流派与设计理念的演变包装艺术设计也不断发展变化。能够看出,流行于世界的设计理念必定是与时展要求相符合的设计理念。设计流派的发展规律与结果也顺应时展方向积极设计调整理念,只有这样才能壮大与发展,反之则会滞后甚至消失。

3 包装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建议

(1)与时展相符。通过以上分析可知,包装艺术设计必定与时展要求相符。如何才能促使包装艺术设计与时展要求相符呢?迫切需要在包装艺术设计方面的高素质人才。而这些人才的重要来源便是包装艺术设计教育。所以包装艺术设计教育与时代的发展必须同步。高科技的发展首先成为时展的重要体现。很明显,包装艺术设计学科在知识经济时代中逐渐提升了技术含量,普遍开始将电脑作为辅助设计。也就是说,在艺术与技术世界不断进行磨合的边缘位置出现了包装艺术设计学科。在包装艺术设计教育课程中逐渐出现了一些高含量的技术知识,一些创新的设计方法以及相关的艺术设计知识。时代每天都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着重凸显了两个字创新。包装艺术设计教育需要着重凸显创新特点,在培养包装艺术设计人才过程中构建一个创新模式。把创新理念贯穿于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设计教学手段中。通过这种方式才能培养出兼具创新理念与发明创造能力的包装设计艺术人才,才能在世界包装艺术设计中使中国具有巨大的竞争能力。

(2)注重社会效益。所有工作都需要注重效益,包装艺术设计教育也对社会效益非常重视,这也是时展的要求。包装艺术设计重视社会效益,是指怎样对包装设计高素质人才进行培养,设计出具有时代特点的高素质产品。需要在教育管理、人才以及市场方面产生效益,将人才市场作为重要方向,把社会需求作为重要目标,以创新的方法技术作为措施,找准改革重点,积极完善培养方法,建立培养复合型人才的理念。只有如此,最终才能培养出具备一定素质要求的复合型人才,才能促使包装艺术教育获得丰厚的社会效益。

(3)组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活动。包装艺术设计教育与实践之间的关系是互动的。包装艺术设计的主体是产品的包装,是一种对人类精神与物质需求积极满足的艺术综合创作。如此一来,包装艺术设计行业实践工作的中心便是为了达到商业目标而产生的具有艺术创造性的劳动,终极目的就是获得经济利润。包装艺术设计教育是将授业解惑作为基础,积极培养与市场要求相吻合的包装艺术设计高素质人才的艺术劳动,终极目的就是获得社会效益。经过培养的人才主要工作是包装艺术设计,假如能够获得良好的经济利益,那么就是成功的包装艺术设计,有效提高了社会效益,同时也就表示我们获得了成功的教育。联系实际情况分析,包装艺术教育的出发点必须是市场需求,联系设计服务要求对教学活动进行安排。

第一,设置课程应当将艺术作为重要基础,只有拥有扎实的艺术基础,才能获得良好的风格创意。第二,设置课程需要利用创新技术。例如,电脑设计。学生获得市场的认可与学校重视电脑设计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诚然不能仅仅是学习电脑设计,进而忽视其他课程。还要设置一些音乐、文学等课程,这样不但可以很好地对学生情操进行培养,启发设计思维,也有利于创意设计。第三,要联系实践。积极参加一些实践活动不仅能够得到一定的物质奖励,更加关键的是可以获得书本上没有的重要知识。设计原本就是一门具有极强实践性的学科,例如设计需要紧密结合印刷技术,在设计过程中必须对印刷工艺进行考虑,思考设计作品是否能够利用目前的印刷工艺制作成成品。这些知识的积累必须利用实践活动。当然,应当合理安排实践时间,必须将学习作为主要内容,实践作为辅助内容,特别是年级较低的学生,不能较早进行设计服务,而是要巩固基础,丰富知识面,为更好的实施设计服务奠定扎实的专业基础。

(4)重视教学策略。包装艺术设计教育应当对学生的智力进行更加深入的开发,积极寻找有效的方法对学生的才智进行启迪,积极培养创造思维。只有开发了智力,才能够产生更多的设计构想。智力开发的重要方式就是利用生动的教学方式,重视教学策略,最大程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4 结束语

包装艺术设计教育为了符合市场要求需要不断地进行创新,从单纯的理论教学逐渐转变为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通过教学模式的改革,包装艺术教育也获得了很好的成果,为中国包装行业设计与市场发展提供了原动力。

参考文献:

篇12

关键词:包装设计;项目化;教学模式

作者简介:韩伟(1970-),女,黑龙江哈尔滨人,黑龙江建筑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5)

基金项目:本文系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教育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项目“《包装设计》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HGJXHB2111138)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1-0127-02

项目化课程教学是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模式,项目化课程重点关注学生能做什么,而不是知道什么,用职业能力表述课程目标。把课程教学从以理论讲解为主,变成以能力训练为主,以项目引领工作任务为学习内容,重点是教会学生如何完成工作任务,知识、技能学习结合任务完成过程进行,把课程从以学科体系的知识、概念、定律、逻辑推导为载体,变成以完成项目任务为载体,将课程从以知识讲授型为主,变成以知识应用型为主。教学顺序按照项目任务完成所需的知识展开,用到什么就学什么,打破了原有知识的结构顺序。在课堂教学中把学生被动听讲转变成主动参与操作,积极参与新知探索,从以教师讲解为主,变成由教师积极引导、创造学习的环境条件为主;把课程评价标准从以教师讲好为准,变成以学生学好(有兴趣、能力有明显提高)为准。

装潢设计专业的教学模式是以项目为引导,以任务为驱动,以学生为主体,以产品为中介,做到在学中做、在做中学,边做边学,教、学、做合一,手、口、脑并用。在“包装设计”课程中依据项目化教学特点实施工学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是让学生在“做中学”的教育过程中提高学习兴趣和专业学习热情,使学生的实践技能得到充分的锻炼与提高,加强了学生专业学习的实用性,实现了教学与实践生产的无缝对接。

一、“项目引领、任务驱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

在“包装设计”课程学习教学中,以真实的项目或仿真项目把学生带入真实的工作环境中,通过实际案例的分析、讨论、模拟等形式,分阶段予以点评和讲授,在“做中学、学中做”,以达到学生对职业技能逐步掌握和熟练的目的。

1.形成以职业能力为基础的课程目标

“包装设计”课程是装潢设计专业岗位技能的核心课程之一,是针对包装设计岗位开设的课程。本课程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工作任务为载体,在教学中以项目引领任务驱动展开教学,并结合企业设计生产流程,利用校内一体化教学平台和校外实训基地,充分体现“产学合作,工学结合,教、学、做合一”的职业教育思想。课程对学生的知识能力、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及社会能力三个方面进行了训练和培养。

知识目标:学生要了解包装的分类、包装的起源与发展及包装的功能等基础知识;了解包装设计市场调研的内容,并能够进行准确的设计定位;掌握包装造型、文字、图形、色彩、编排形式以及材料等构成要素的应用;掌握包装设计的制版技术;掌握系列包装的设计形式;了解与掌握包装的印刷流程与印刷技术。

专业能力目标:学生能运用包装纸盒结构的知识,设计包装纸盒造型;能对旧包装进行改良设计制作;能设计制作系列式包装作品;能结合印前技术知识,熟练操作电脑软件,制作包装设计作品;能辨别包装设计作品的优劣,具有时尚意识;能对设计作品进行总结、整理、归纳并进行书面表达及口头表达。

社会和方法能力目标:学生能进行市场调研并搜集相关素材;能与人进行良好的交流、沟通、表达;能分工合作完成项目,具有团队协作精神;能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能客观的评定事物并具有正确的价值观。

2.构建“三大项目、五大任务、十大单元”课程整体框架

“包装设计”项目化课程中的关键是项目设计。如何科学合理地设计项目,是课程项目化的重中之重。首先必须进行深入地市场调研,结合岗位能力的需求设计项目,并通过具体任务完成理论与实践教学。项目设计过程中所选项目,必须轮廓清晰,且工作内容典型,有明确而具体的成果展示和完整的工作过程。结合包装设计课程项目化的特点,构建了“三大项目、五大任务、十大单元”。“三大项目”,即纸包装结构设计项目、商品包装改良设计项目、商品系列包装设计项目;“五大任务”,即牙膏包装纸盒结构设计任务、礼品包装纸盒结构设计任务、三颗针牙膏包装制作任务、商品包装改良设计任务、食品类/化妆品类/日用品类系列包装设计任务;“十大单元”,即牙膏包装纸盒结构设计学习单元、牙膏包装纸盒结构成品制作学习单元、礼品包装纸盒结构设计学习单元、礼品包装纸盒结构成品制作学习单元、三颗针牙膏包装展开图制作学习单元、三颗针牙膏包装效果图制作学习单元、商品包装改良设计创意简报学习单元、商品包装改良设计学习单元、商品市场调研报告学习单元、商品系列包装设计学习单元。采用项目引领、任务驱动的形式,由易到难逐渐递进把知识点融入到项目任务中,完成教学全过程。

“包装设计”课程项目设计采用两种形式:

一种是模拟项目。由教师模拟企业真实工作过程,遵循职业教育培训的每个阶段,结合所学专业知识,由浅入深设计一系列相互联系的项目。例如:纸包装结构设计项目和商品包装改良设计项目,由教师模仿企业真实项目环节和流程设计项目类型,学生自己确定选题,提供给学生充分的自由发挥空间。

另一种是企业真实项目。学校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引进企业真实项目与企业实际生产过程相一致,使之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例如:商品系列包装设计项目,在课程教学中引进企业真实项目:“林都”食用菌压缩系列包装设计项目和小蜜蜂花粉片系列包装设计项目,通过真实或仿真的项目培养学生独立计划、学习和完成工作内容,自行组织、安排学习行为,以及处理在项目中出现的问题等能力。随着项目所承载的知识点的逐渐递进,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能应用所学知识提高技能,又能在一定范围内学习新的知识和培养新的技能,解决过去从未遇到过的实际问题,项目实施成果的最终评价由企业专家、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

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创建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平台

以往的教学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严重,实施项目化教学就是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即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通过项目任务承载知识点,提高学生适应工作内容的能力,在教学中强调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设定完整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让学生边学、边做,实现做中学、学中做。构建素质和技能培养框架,丰富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提高教学质量。“包装设计”课程的教学环节:任务布置与分析市场调研与资料搜集知识点讲解与技术支持制作与实施展示与评价。理论和实践交替进行不分先后,理论中有实践,实践中有理论,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是一种突出学生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方法。

“包装设计”课程项目化教学,必须依托理实一体化教学平台,装潢设计专业搭建了多媒体教室、平面设计实训室和丝网印刷工艺实训室等理实一体化教学平台。其中多媒体教室是学生学习理论知识和绘制包装设计作品草图的教学场所。平面设计实训室占地面积55平方米,液晶屏电脑40台,配有多媒体教学设施,学生可以在此完成包装设计作品的电脑制图阶段。通过本实验室的实践教学,学生可以了解平面设计工作的流程,通过实验过程的项目引领,可以培养学生掌握岗位技能的操作能力和设计能力。丝网印刷工艺实训室是完成包装设计作品成品制作的实践教学场所,丝网印刷实训室配备成套丝网印刷设备,包括制网机、紫外线晒网机、多功能丝网印刷机等。能够提供丝网印刷工艺拓稿、制网、涂抹感光胶、感光胶干燥、晒版、冲网、印刷、脱胶所有工艺流程所需的一切必需品和设备。

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学模式

1.密切校企合作关系,引进企业真实项目

学校在“包装设计”课程项目化实施过程中,注重培养与企业的合作关系,如引进了黑龙江省伊春市林都山特产有限责任公司的“林都”食用菌压缩系列包装设计项目,学生设计了野生猴头蘑、野生榛蘑、野生黑木耳等产品的系列包装设计作品,获得了企业的好评,部分作品被企业采纳。引进了牡丹江小蜜蜂集团的小蜜蜂花粉片系列包装设计项目,企业采纳了部分学生的设计作品,并参与了教学全过程,提供了市场调研场所、设计资料并参与了课程考评,课程考评过程中,在被采纳的作品中,评选出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由企业提供奖金和奖品,企业专家亲自颁奖,激励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职业能力,养成了学生的职业素质。

2.校企深度融合,创建校外实训基地

“包装设计”课程的实践环节非常重要,加大实训基地建设是课程建设的重要保障。在校内建立了包装设计实训室、包装材料实训室、包装印刷实训室等实训基地,并逐步建立和完善校内外实训基地,目前,已建成哈尔滨鑫文阳印务有限公司、黑龙江省孜闻传视企业形象设计有限责任公司、哈尔滨大鳄广告有限公司、哈尔滨格觉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哈尔滨传承和谐品牌设计公司等10多家校外实训基地。在企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讲解与示范,使学生深入包装设计印刷的各个生产环节进行学习,这样既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又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实施“两个结合”的教学模式

1.艺术与技术相结合

“包装设计”课程包含两部分内容:一是包装设计作品的设计;二是包装设计作品的制作。在艺术设计领域教学中一直提倡艺术与技术相结合,但由于师资队伍、实训条件的制约,很少有课程真正做到这一点。通过学院的大力支持和专业的自身努力,“包装设计”课程真正实现了艺术与技术的结合。依托校内一体化教学平台,完成了制作,实现了艺术与技术的结合。

2.教学与生产相结合

篇13

关键词 数字出版 商业模式 数字编辑 数字技术 著作权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G230 文献标识码 A

作者简介 张晗,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生,武汉430072,深圳大学教师,深圳518000

2010年,国内数字出版持续快速发展,新闻出版总署在数字出版政策方面打出组合拳,传统新闻出版单位高调进入电子书市场,数字内容提供商进军电子书产业步伐加快,手机出版发展迅猛,数字出版产业基地建设不断加强,数字出版标准制定由民间自发转向政府主导,数字出版的产业体系业已形成,整体收入近千亿元人民币。

用“数字出版”作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得到2010年有关数字出版的学术论文197篇(含行业信息52篇),集中在《出版科学》、《出版发行研究》、《中国出版》、《科技与出版》、《出版参考》、《出版广角》、《印刷世界》和其他新闻传播类与印刷类杂志。参考业界职能部门划分和学术文献资料,可将获取的学术论文大致划分为以下几个论域:商业赢利模式。数字编辑实务、数字技术支持、著作权管理、人才培养以及地区专项调研。

一、商业赢利模式

发端于20世纪70年代的信息技术、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在本世纪初对全球出版业带来了革命性的冲击。这种冲击不仅仅是一种新的技术范式对传统技术范式的革命,而且有可能在很大程度上改变出版产业传统的商业模式。

尽管数字出版产业的收入增长势头强劲,但总体上赢利模式尚未形成,仅仅是在学术期刊、网络游戏、个别文学原创网站等领域有较好表现,尚不足以对传统出版产业构成颠覆性冲击。研究者认为,传统的专业出版社具备许多有利条件,诸如拥有基于知识结构的定制模式、有相对固定的消费目标、有独特的内容资源和较为知名的品牌、加密保护成本问题容易解决等,其数字出版的模式和路径选择可从专业数据库、按需出版网络出版、在线教育和光盘等其他数字产品人手。基于长尾理论,数字出版应当从消费主义向参与性生产主义过渡,从混合型向纯数字型过渡,实现更低的成本和更大的销量,充分发挥各种推荐系统和搜索引擎的作用,帮助人们沿着一条既舒适又符合个人品位的道路从已知世界走向未知世界。

商业层面的赢利无论对于传统出版商还是新进数字出版商而言,始终是最关注的问题。那么,是否有一种成熟的商业赢利模式可供借鉴与参考呢?有学者将国内外已有的数字出版商业模式梳理为九种类型:专业期刊与图书出版模式、数据库模式、教育服务模式、电子书销售模式、移动增值服务模式、网络原创模式、广告模式、“用户创造内容”模式和按需出版模式。熊英、熊玉涛认为,提升客户的支付意愿是数字出版商业模式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客户支付意愿的提高除了支付对象本身能给客户带来较高的使用价值外,还依赖于支付对象的公平性属性、便利性属性、排他性属性和竞争性属性等。熊玉涛从产业的角度将数字出版的赢利模式归纳为五种类型,即基于版本划分的收费模式、与硬件捆绑销售的模式、产业链横向扩张模式、捆绑其他产品合作促销模式和租赁/借阅模式。另有学者将我国期刊数字出版的赢利模式分为内容赢利、广告赢利和服务赢利,并提出通过拓展个性化服务、利用交叉补贴模式、完善产业链延伸等方式创新期刊数字出版赢利模式。

但也有学者一针见血地指出,在数字出版成为一种时尚、一种光明的前景、一种现实的压力、一种先进的代名词的同时,大家对于“数字出版”的内涵和外延并没有一个公认的清晰的轮廓。传统出版社还没有找到数字出版的盈利模式,而官方的统计数据表明数字出版产业规模和盈利额却在飞速地发展。这是相关管理部门利益最大化和学界研究风气肤泛化的一种体现。

数字时代,传统出版业的组织结构、出版流程、交易形式、出版规则都发生了根本变化,也对身处其中的出版人提出了更高要求。从编辑角度来说,电子书是传统的编辑出书与数字技术结合的产物,其编辑过程与纸介质出版物没有实质性的区别,甚至可以直接利用纸介质图书编辑成果。但当数字出版发展到数据库出版的时候,特别是在跨文本的情况下,其编辑工作就会与纸介质图书发生较大的区别。

技术是引擎、内容是核心、渠道是关键。业界研究者认为,传统出版业的图书编辑须掌握跨媒体技术的综合编辑能力,适应数字出版策划,处理好电子出版物著作权属关系,主动参与营销策划。同时,由于数字出版所具备的技术优势使电子出版物的个性定制成为可能,编辑在开展工作时要在读者群中进行更为细致的划分来提供内容,注意读者阅读方式和阅读习惯的变化、阅读时空的变化以及读者阅读能力不断提高的变化。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的蔡继辉、高蝴蝶指出,数字出版环境下编辑的作用与价值在于,海量无序信息的鉴别者、传统“把关人”角色的延伸、个性化阅读需求的服务者、内容资源整合加工者和知识信息的数字化传承者。上海人民出版社的李伟国提出了一种数字出版的架构和编辑方式即金字塔知识结构数据组织。将工具书置于顶部,中间部分是研究成果,底部是原始资料,各部分可以细分成许多层次,在树状结构知识库的基础上通过横向知识链接而兼具网状结构。

宋永刚对传统图书数字出版稿酬计算方式进行了探索,他认为,以广告或网站流量为主要赢利手段的数字出版模式完全不再适用现有的“版税”稿酬计算方式。可在原有的按版税计酬基础上进行创新,以图书个体作为定价单位的方式,将图书单件或打包销售,按照借阅次数计费;或者以图书内的某段内容为定价单位的方式,按照浏览次数计费,甚至采用与数字出版商“分成”的模式。

三、数字技术支持

一直以来,技术在数字出版产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引领着数字出版的发展。电子阅读器在中国遭遇瓶颈,其原因非常复杂。一是缺乏高质量的图书内容,二是网络盗版使得硬件难以依靠内容盈利,三是产品自身缺乏突破性的创新。业界人士认为,现阶段影响电子阅读器普及的五大制约因素包括价格、可挠性、彩色、分辨率和尺寸。

中国手机用户即将超过8亿,手机用户远远超过任何一款阅读器。以手机为载体的数字出版产品是最新型的数字出版形式,但由于手机屏幕较小的局限以及当前手机硬件、软件发展水平的限制,手机数字出版产品的效果还难以与纸书、电脑媲美。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是电子书、地图、在线字典、本地字典、在线数据库和在线阅读。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的范霄剑、蒋齐提出,数字化技术条件下的多通道复合出版是传统报业整合新媒体业务、实现内容汇聚、快速模板化拼版和多种通道多载体内容的一条新途径。多通道复合出版系统融合采、编、发流程中新闻采集、内容处理和多通道三个层次的工作,对来自包括纸质媒体见报版面的多种格式内容原料进行智能反解与标引输出,形成统一的内容汇聚平台,并以此为基础建立起快速内容制作与再加工业务,形成适应多种新媒体载体要求的格式信息,完成多接口、多格式、相兼容的多通道复合出版,最终实现新媒体数字产品“一次制作,多元”的目标。上海印刷(集团)有限公司的潘晓东认为,数字出版市场与传统出版市场一样,强调市场分工。作为内容提供商的出版社在发展数字出版上偏重于电子阅读器的开发,偏离了内容提供商的本分。而一段时间以来,不少出版单位积极建设自己的数字印刷工厂,同样与社会强调专业化发展与强调投资回报的理念相背离。

目前业界普遍认为,数字出版转型需要构建数字内容产品生成平台和数字内容产品发行平台。吴信训、吴小坤提出建构“中国数字出版公共(交易)平台”的设想。该平台以云存储技术为支撑,作为数字出版的承载平台,提供数字出版的工具,建立起一条各类数字出版的生产、流通和结算渠道,并实现多样化的终端。基于互联网的存储架构可进行智能的数据备份和分布式的存储,具有高度的安全性。采用智能传输技术,进行跨平台的网络传输,全面支持移动应用,实现多源点数据传输。作为结算平台,以安全可靠的实时结算技术手段为支撑,确保合作各方商定的合理且灵活适用的分成模式的实现,确保加入到平台中的各个实体的经济利益和版权维护。

四、著作权管理

著作权一直是出版企业核心竞争力中最重要的元素,然而很多数字出版企业目前却处于版权困局之中。数字技术使海量知识传播成为现实,海量作品的海量授权问题已成为制约数字出版发展的难题。传统著作权授权模式无法满足海量授权要求,授权要约模式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著作权授权问题,著作权权利限制也不适用于数字出版产业。著作权使用需求增加,但著作权授权模式并未改变,形成著作权需求和供给之间的巨大差异,甚至积聚成巨大的产业法律风险。

目前数字出版著作权保护现存主要问题有:版权保护意识较为淡薄、法律保护体系滞后以及缺乏有效的数字版权保护技术。研究者指出,必须完善著作权授权模式,协调著作权人、使用者和传播者之间的利益。一是要制定和完善权利保护与限制的平衡机制,二是完善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的功能,疏通授权渠道,三是完善中介、版权等方式,构筑授权体系。

更有法律从业人士提出,没有哪种单一的授权方式可以解决全部授权问题,数字出版企业要按自建的商业模式,组合运用直接授权模式、间接授权模式和默示式授权模式等多重授权手段,才能最大程度地突破版权困境,减少版权侵权的法律风险。穆青在其研究中指出,数字出版单位可利用知识产权的特性,从专利申请、建立著作权保护联盟、商标战略、技术秘密保护等方面提供知识产权战略,提高著作权综合保护和管理水平。

五、人才培养

数字出版的流程改变了编辑出版工作和形态,目前我国传统出版业中积聚的主要为纸质出版物的内容策划、编辑加工和营销人才,数字化、网络化、媒体化程度较低,人才问题已成为实现数字出版跨越式发展战略目标的短板。柳斌杰署长多次强调,培养一批既熟悉专业出版知识,又掌握现代数字出版技术和善于经营管理的复合型出版人才,是刻不容缓的艰巨任务。数字出版人才的培养需要多个学科之间以及与出版行业、科技行业的通力合作才能完成,这对高校编辑出版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有学者提出按照数字出版的出版与制作流程,建设数字出版专业的培养体系,设置前端、中端和后端课程,同时开设职业素质文化课程。数字出版类专业关键实验设备包括系统软件和硬件设备,常用设备和专业设备。另有学者认为,数字出版人才培养滞后甚至与数字出版产业发展脱节的主要原因是受限于学科建设和专业审批管理制度,并提出从八个方面构建数字出版人才培养模式:一是树立大编辑、大文化、大媒体的教育理念,二是尽快组建一支精良的数字出版教师队伍,三是增加并强化数字出版专业相关课程,四是数字出版教材建设亟待加强,五是大力加强学校数字出版实验室建设,六是开放数字出版基地和数字出版企业实现“产学研”一体化,七是导人数字出版专业竞赛和职业资格鉴定机制,八是加强数字出版高层次人才培养。

北京印刷学院的学者们以数字出版专业建设中的探索与实践为例,对数字出版人才培养的背景与意义、目标与原则、定位与特色以及方向与模式等问题进行了探讨。通过数字化出版的特征分析,提出应按照数字出版人才需求的不同层次定位,构筑数字出版人才所需的知识与能力结构。包括人文社科基础知识、编辑出版专业基础知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相关知识和新媒体技术知识,使其具备数字编辑业务能力、新媒体运用能力和市场运作能力,培养应用型复合人才、应用研究型复合人才和经营管理型人才。

浙江万里学院的程艳林提出基于出版流程训练的数字出版类课程合作改革的内容设计,包括以数字出版流程为内在逻辑的课程内容整合、以数字出版目标管理为导向的教学方法改革和以作品质量为考核依据的教学效果评价方式改革。

六、地区专项调研

学者们开始针对某一地区的数字出版产业或产业中的某一领域进行系统的调查研究,这是2010年数字出版研究的新动向。

黄孝章、张志林对北京的数字出版产业发展态势进行了研究,涉及数字出版物分类、数字出版产业链形态以及基本格局、数字出版人才需求和产业发展重点解决的问题等四个方面的内容。

篇14

【关键词】《良友》画报;现代启蒙;新闻史

梁启超的《论报馆有益于国事》中写道:“去塞求通,厥道非一,而报馆其导端也。无耳目、无喉舌,是曰废疾……有助耳目喉舌之用,起天下废疾者,则报馆之谓也。” i报纸是“耳目喉舌”。报业史中的先锋只看到报馆对于国事的重要性,却没有意识到对此时的国人来说,他们只提供了开民智的条件,却没有赋予他们看报读报的能力。对于大部分不识字的国人来讲,读报仍是一件奢侈的事。1876年,《申报》曾出版过通俗性报纸《民报》,采用白话文文体,旨在让文化水平不高的人也能读报。在该报的第一期《白话报小引》中说:“中国人要想发愤立志,不吃人亏。必修讲究外洋情形,天下大势;要想讲究外洋情形,天下大势,必须看报;要想看报,必须要从白话文起头,方才明明白白。” ii虽然说,《民报》的初衷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不可否认的是,报纸的读者仍局限在那些识字的文人阶层,对不识字的平民百姓来讲,白话文或是古文是没有任何的分别的。因此,采用白话文的文体办报始终无法到达启迪全民的效果。

“盖文字艰深,难以索解;图画显明,易于认识故也。” iii 在谈及创办《良友》的动机时,伍联德曾经这样说过:“我觉得这样的画报在我们中国特别需要,非办不可。因为在当时事事落后的我国,教育不普及,不识字的人太多了。倘若能办好一份图文兼众雅俗共赏的画报,一定会畅销全国,人手一册,如果能够把画报办得好,其所发生的作用效果,也就等于办学一样,可以启迪民智,提高大众文化水准,而且说不定比办学更为有效,更易为大众得益。” iv作为《良友》画报的创始人和第一任主编,伍联德先生身体力行的实践自己的办报理念。以摄影照片为主,兼有绘画,漫画等艺术作品,力争做到众读者都能看懂报纸内容。它报道时事政治敏锐快捷,内容广泛,形式多样。对于欧美等地的新闻也给予了同等重要的关注和报道。可以说《良友》画报涵盖了国内外新闻时事,中西方的科技新知,中外文学艺术,西方社会,时尚生活等诸多方面内容的大型画报。

一、载体形式

“图画为无音之新闻,不识字者亦能读之。” v 成功后,全国各地的政党报刊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新闻事业一派生机勃勃。与此同时,随着欧美工业革命的浪潮的来袭,新技术得到利用,印刷技术和照片的质量不断改善。摄影画报诞生,并开始传入中国,中国的报界开始意识到画报这种形式的意义。戈公振先生在《中国报学史》中说:“光复之际,民军与官军激战,照片时见于报端,图画在报纸上地位之重要,至此始露其端。”vi画报这种形式不仅扩大了报刊的读者范围,更为重要的是实现了“开愚”,“启蒙”的社会功能。随着中国摄影技术的兴起,中国第一本大型综合性新闻画报《良友》诞生。相较于之前的画报,在印刷和制作技术上有了很大的进步和革新。在这里,很佩服伍联德先生远见和慧眼。从画报的创办之初,他先后聘请了万籁鸣,李旭丹,丁聪等人参与编辑,他们在美术上的造诣不仅丰富了画报的内容,国画,油画,雕塑,摄影,工艺,木刻,漫画,建筑,水彩等等被纳入大众传播的领域,也成为了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与传统以文字为主,大篇幅的图像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它生动形象,直观,再配以简洁的文字,所要传达的信息知识了然于心。戈公振曾指出:“世界愈进步,事愈繁颐,有非言语所能形容者,必藉图画以明之。图画为新闻之最真实者,不待思考研究,能直接印入脑筋,而引起爱美之感。” vii

二、报道内容

“…

内容不务深奥,不偏不倚,惟一建设的友爱的精神,与阅者结不解缘,运用浅明的图画文字,传播与时俱新的知识,希望籍这点绵薄的实力,对内提高国民的知识和艺术,对外则表扬邦国荣光。这就是‘良友’的态度。” viii伍联德先生创办《良友》画报的初衷就是希望通过画报来促进国民的教育,传播新知,他本人始终心系国家和民族的安危。早在二十世纪初,像《点石斋画报》之类的刊物,已经开始着手于对现代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和对新知识的普及,然而由于国民的文化教育水平有限,这些知识只能在一个有限的层次和范围内,以一种较为感性的,非系统的形式进行传播,无法真正进入大众的日常生活之中。良友的使命是来普及教育的,发扬文化的。正如《良友》里所言:“然本志决不是像其他的只供消遣的无聊刊物一样,读后等于未读。至少,这里有一点艺术,有点科学的知识,有点人生实用的常识。务使读者于趣味中得获实益,于不知不觉中仿佛饱读了许多实际有益的书籍一样。” ix从上面这句话中我们可以将《良友》画报所说的“新知”分为科学知识和文学艺术两大类。

1、科学知识:以后,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到“自强,求富”,再到“科学,民主”呐喊,我们可以看到国人逐渐意识到科学的重要性。在《良友》画报中,伍联德让科学技术知识占据了画报内容的重要位置。画报中几乎每期都有关于科学知识的介绍,比如,现代交通工具的种类,飞机制造的过程,还有教授读者各种小工艺的制作流程的介绍。这些新知的传播对于转变国民的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2、文学艺术:民国时期风云变化的时代背景造就了文学演绎的戏剧性过程。《良友》画报作为包容性很强的文坛载体,她刊载了大量了的文体杂陈,旧文学和新文学都在此一展风姿,新旧文学共存,真实的反应出当时的文学革命。不仅有周瘦鹃为代表的鸳鸯蝴蝶派的言情小说,也包含了老舍,巴金,鲁迅等新文学大家的作品。文学作品也涵盖了小说,诗歌,散文等多种文学形式。由于伍联德,梁得所和马国这几位主编有一定的美术兴趣,《良友》画报在艺术方面的关注也是其一大特色。有关美术,摄影,音乐和木刻,雕塑等方面的作品,不论国内外,不论作者都不遗余力的给予介绍。这不仅是因为画报这种载体形式比较容易表现艺术作品,更为重要的是潜移默化的培养了国民的审美情趣和艺术素养。 三、选材对象

《良友》发行的年代正直中国动荡不安的多事之秋,虽说她的内容和选材经常变动,但随着画报的不断完善,其征稿要求逐渐规范,第三十七期中写道:“稿件种类,主要以照片为主,种类主要为实事照片,有价值皆可,不论大小;名人名媛,无论男女;美术作品,古今中外均可;各种竞技;儿童天真;画集漫画等。《良友》画报是一本男女老少皆可阅读的报纸,能摆在家里而面里无愧色的刊物。在刊登广告时,任何有影响报纸品味的广告,即使是高价也不为所动。实践着“以商业的方式而努力于民众的教育文化事业,这就是我们的旨趣”x的办报主旨。

《良友》画报的成功不仅承载着那个时代爱国人士的理想和才华,更为重要的是,在她努力传播新知,启发民众的同时,在构建现代都市生活,倡导现代文明生活方式和建构“女性主义”这两方面起到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

1、《良友》百分之九十的封面都是女性,包括时髦女郎,影视体育明星,社会名媛等,只要代表着独立,自信的新女性都是《良友》封面所要歌颂的女性。我们也可以看到封面中的女性都是自信的微笑着,展现着自己的美。画报中对女性健康的描叙占据了较大的比例。风华绝代的影星阮玲玉的自杀,《良友》画报给的报道版面同鲁迅逝世时的报道篇幅一样。《良友》身体力行的宣传女性主义。

2、《良友》创刊的城市背景是以上海为代表,不幸沦为租借的上海又是那个时代的时尚之都,所有时尚潮流在上海引发,也由上海影响到全国各地。作为现代上海的见证者和参与者,她不仅展现了都市生活的辛酸和浮华,也建构了一个社会认同的时尚期待,为现代都市的打造提供了模仿和想象的对象。《良友》在迎合和引导社会风尚,构建现代都市生活方面烙下了重要的印记。

在我国近代新闻事业刚刚开始起步时,在面对百家争鸣的政党报纸,商业报纸的竞争中,《良友》画报作为新的传播媒介,把那些主题明确,自然生动,引人深思的图片刊载于大众媒

体之上,带给了大众视觉享受和心理震撼。《良友》画报在满足国民求知好学的同时,伍联德先生自觉担任起社会启蒙的责任;在满足受众审美需求的同时,时时不忘心系民族国家大义。因此,可以说《良友》画报称职的履行了大众媒介应当发挥的社会功能和职责。伍联德先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新闻素养值得我们认真学习。《良友》也对现代的传媒业和文化事业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注释:

i 方汉奇.中国新闻事业通史[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ii 陈玉申.晚晴报业史[m].山东画报出版社,2003:109.

iii 伍联德.中国大观[m].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

iv 参见郭巍的《良友》画报研究,2009年4月。

v 陈彤旭.出奇制胜--旧中国的民间报业经营。福建人民出版社

vi 戈公振,中国报学史(插图整理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vii 戈公振,上海时报·图画周刊发刊词,上海时报

viii 伍联德,纪念本公司创业十周年·更进一步[n].良友,1934(90):4.

ix 编者与读者,良友,1933(83):36.

x 卷头语,良友,1926(3):1

【参考文献】

[1]郭巍.《良友》画报研究[d].吉林大学,2009.

[2]苏全有,岳晓杰.对《良友》画报研究的回顾与反思[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11,28(4).

[3]马媛媛.伍联德与《良友》画报[d].河北师范大学,2008.

[4]马媛媛,李同法.良友画报创始人伍联德的办报思想[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3).

[5]李康化.《良友画报》及其文化效用[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

[6]李春宇.《良友》封面对女性形象的建构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0.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