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短跑运动员日常训练范文

短跑运动员日常训练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09-26 08:27:22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短跑运动员日常训练,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短跑运动员日常训练

篇1

关键词:青少年运动员 短跑项目 赛前状态

【分类号】G822.1

引言:赛前竞技状态是运动员在比赛前自身生理以及心理的一种调节状态,赛前竞技状态的波动将会严重影响运动员在比赛时的竞技水平。赛前竞技状态优秀的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均表现为注意力集中,技战术发挥出色,精神状态兴奋且易控制。经过多年带教经验发现,赛前竞技状态的有效调整将会决定运动员的水平发挥,尤其是青少年短跑运动员,青春期发育期的运动员容易出现生理快速发展、发展过程不稳定且起伏较大等特点。而产生这一系列影响的因素为:比赛前心理上的紧张与焦虑、比赛过程中对手的状态、观众的表现、场地环境的影响,往往都会给青少年运动员的赛前状态施压。如何通过自身的调整与教练员的循循善诱将会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1 田径短跑运动员的赛前状态影响因素

田径短跑项目作为体育比赛中持续时间最短的运动项目具有时间短、能量消耗快的特点。青少年田径短跑运动员往往会在比赛前产生非常强烈的兴奋因素,如场上的比赛氛围与环境、观众的齐力呐喊和最重要的自身比赛兴奋度。前两项影响因素属于客观影响因素,具有不可控制性,而最后一项自身比赛兴奋度则是运动员主观可训练可控制的。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综合起来在一次比赛中会对运动员产生压力,这一压力也就是赛前状态的影响因素。优秀的青少年短跑运动员懂得如何控制主观因素并转变客观因素为己用,这是长期训练与比赛经验累积的成果。

2运动状态与技战术水平是赛前状态的物质基础

赛前状态虽然对青少年短跑运动员来说心理影响层面高过于生理影响层面,但是就体育运动而言,运动水平与运动能力永远是项目的物质基础,根本保障。

2.1 训练能力与比赛能力的相互协调

为保持运动员赛前的运动状态,在训练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先前制定的周期性训练方案,保证运动员在比赛前进行适度强度的训练与适度量度的训练。在训练时要专项训练能力与比赛参赛能力两手抓,在专项训练过程中就制定符合运动员自身特点的比赛技战术方案,如体能的分配与途中跑的战术等等。训练过程中两者要紧密联系,不可脱离实际,让运动员在平时训练过程中就逐步适应比赛强度,提升赛前状态,为比赛打好基础。

2.2 训练过程对个人要有针对性

人体在各个方面皆有差异性,因此在短跑训练过程中面对不同类型的运动员也要采取不同的训练方法与手段。针对性的训练就犹如“因材施教”,根据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运动员采用相适应的训练计划、训练手段与训练时间,在日常教导方面亦要采取不同的交流方法以适应不同类型的青少年运动员。青少年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容易出现焦躁与反抗的情绪,教练员要多与运动员进行交谈,让其全身心投入训练过程中,提升训练效率,达到训练效果。

2.3 练过程中注重比赛能力的培养

青少年短跑项目训练过程中,教练组要时刻给运动员灌输比赛的经验,如比赛时的体能分配、自己如何克制自我的不利因素、对手的能力剖析等。由于田径短跑项目的比赛时间稍纵即逝,如何控制好每一次技术动作达到效率最大化也是平时训练过程中教学的重点。日常训练中可以阶段性的模仿实战比赛,让运动员保持良好的竞技状态。

3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赛前状态的精神基石

赛前状态的研究其重点就是在于心理素质的研究,尤其是田径短跑项目。几十秒的短暂比赛时间根本容不得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出半点马虎,在比赛的前一秒就必须快速进入比赛状态,集中注意力,想好每一个技术动作与战术安排,如此才会取得优异的成绩。

3.1 青少年短跑运动员的赛前心理状态调整

青少年运动员正处于运动能力快速进步的阶段,同时也是心理状态最浮躁的阶段。如何处理好青春期青少年运动员的赛前心理状态将是能否取得优秀运动成绩的关键。青少年运动员在赛前往往容易产生精神上的抑扬,导致情绪不稳定,赛前心理状态差。教练员在赛前要努力协同运动员一起干预自己的心理状态,让运动员的情绪得到振奋且容易受到控制,在比赛前不骄不躁,比赛过程中运筹帷幄,沉着冷静。良好的比赛状态情绪能够有效的发挥大脑对于人体运动神经的调节与支配,从而获得保持更好的运动能力。

3.2 日常训练中培养运动员的自信心

自信心的锻炼是一个累积的过程,教练员在日常训练过程中应多加强对运动员自信心方面的培养,让运动员在平时训练过程中就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以至于比赛时不会过多的产生焦虑情绪。训练之余的交谈中,要引导运动员正确看待比赛的输赢,消除不正当的胜负观念,引导运动员认识比赛,对自我产生自信。

3.3 比赛前做好赛前动员工作

赛前激励工作不仅仅适用于成年运动员,更适用于青少年运动员的赛前教导工作。引导青少年运动员正确对待比赛,正视比赛动机,明确比赛目标。让运动员自身乐于去参加比赛,从内因引导青少年运动员,使其在训练态度上认真,完成高效率的训练任务。赛前动员也是让运动员放松的一种方式,通过与运动员的一些交流与洽谈,安稳青少年运动员对于比赛的紧张与焦虑,不要过多思考比赛的成绩,努力发挥自己的真正水平,帮助运动员在比赛前建立良好的心态。

3.4 赛前奖励机制的开展

青少年运动员处于青春期阶段,教练在日常训练过程中不能采取过激的训练手段与方法,否则容易出现不可控制的情况。就此而言,教练在训练过程中可以以朋友的角色来进行教学工作,尤其是赛前准备阶段,“亲民”的教练往往会受到运动员的好评。赛前奖励机制,是多年带教的经验,运动员往往会因为教练的奖励而放松自己的身心,在比赛中较容易发挥出自己应有的水平。

篇2

【关键词】短跑;起跑技术;训练方法

0 前言

短跑起跑的目的是使身体在极短的时间内迅速摆脱静止状态,快速启动并获得最快初速度和向前的最大冲力,以利于在最短时间内发挥出最大速度,为起跑后加速跑创造有利的条件。本文就临潼区业余体校短跑训练队的日常训练进行调查与分析,再通过查阅资料,与临潼区业余体校作对比,解决其训练队训练内容太过单一、运动员不能对短跑的起跑技术有所重视这一系列问题。

1 研究对象

针对临潼区业余体校短跑训练队20名短跑运动员为研究对象(男:16名 女:4名)。

2 研究方法

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期刊网、科研论文等方式较全面地查阅了关于业余体校短跑起跑技术训练的文章,为本次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2.2 访谈法

对临潼区业余体校的短跑训练员及其教练进行访谈,了解短跑运动员的训练情况,获得本研究的相关材料。

3 结果与分析

3.1 起跑技术基本动作分析

短跑的起跑要求采用蹲踞式,包括“各就位”、“预备”和“鸣枪”三个阶段,“各就位”时,运动员应双手撑地,两脚依次踏在前、后起跑器的抵足板上,后膝跪地,双手收回紧靠起跑线后沿并撑地面,两臂伸直,两手间距离比肩稍宽,手指成拱形做弹性支撑,头与躯干保持在一条直线上,身体重量均衡的落在两手、前脚和后膝关节之间。“预备”时,逐渐抬起臀部,使身体重心向上方移动,此时身体重量主要落在两臂和前腿之间,臀部稍高于肩,两肩稍超出起跑线。“鸣枪”时,两臂屈肘有力地前后摆动,两腿迅速登离起跑器,使身体向前上方运动,后腿快速等离起跑器后,迅速屈膝向前上方摆出,前摆时脚掌不应离地过高,以利摆动腿迅速着地和过渡到下一步。前腿有力地蹬伸,当前腿充分的伸展髋、膝、踝三关节蹬离起跑器时,后腿已完成前摆且积极下压着地。

3.2 专项身体训练方法

专项身体训练是起跑训练的基础。身体训练是田径运动训练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其目的是为了发展运动员的力量、速度、耐力、柔韧及灵敏、协调等运动素质。运动成绩的提高,归根到底取决于人体运动素质和运动技术的发展与完善。而专项身体训练主要是发展与专项有密切关系、能直接促进掌握专项技术和提高专项成绩的身体素质。

3.2.1 力量训练的方法

起跑、起跑后的积极加速跑瞬间需要强大的爆发力和起动力。这种能力来自肌肉用力的协调性、收缩速度以及肌肉的最大力量。运动员在运动过程中肌肉所表现出来的最大力量、最快收缩速度、力量耐力直接影响着运动成绩。在短跑力量训练中,必须处理好伸肌与屈肌的协调关系以及力量的大小、速度的快慢、重复次数与组数、组间休息时间的关系。

3.2.2 速度的练习方法

通过访谈发现市业余体校的短跑队对速度的练习比较重视,不过重视途中跑的同时起跑的速度也是提高短跑成绩的关键。短跑速度分为反应速度、动作速度、位移速度三大类。反应速度和动作速度的训练方法进行足、篮、排球训练;在模拟训练的时候发令或听信号的蹬起跑器的练习;在身体训练中以最快速度的摆臂练习,持续时间10-20s;以最高频率的各种形式高抬腿跑,持续时间5-10s;以最快频率的小步跑、半高抬腿跑,距离30-40m;在听到发令时快速后蹬跑,完成距离50-100m;在专项训练中练习快速跨步跑,完成距离50-100m;在专项训练中练习快速单足跑,完成距离30-60m。在位移速度训练中主要采取加阻力跑和减助力跑。在100米以下训练站立式起跑中,以极限或次极限强度进行;在训练蹲踞式起跑30-60m中,以极限强度进行;在训练行进间跑20-50m中,以极限强度进行;在80-120m段落的加速跑中,速度应当加以控制,逐渐加速到或接近最高速度。

3.2.3 灵敏素质、柔韧素质训练方法

灵敏素质是运动员的运动技能和各种素质在运动过程中的综合表现。调查临潼区业余体校短跑队对此训练明显不足,甚至没有。研究表明运动员身体素质越好,运动技能掌握数量越多,则在专项运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灵敏素质水平越高,临潼区业余体校短跑训练队应在训练中培养运动员的灵敏素质的能力。发展灵敏素质应在体力充沛、精神饱满、心理放松的条件下进行,同时还要密切结合专项特点和要求,使训练效果与专项要求相一致。

柔韧素质是指人体大幅度完成动作的能力。它与人体关节活动灵敏性、肌肉和韧带的伸展性与弹性及肌肉的紧张与放松的协调性有关。如静力性的柔韧性练习,在肋木上的各种压腿:正压腿、侧压腿、后压腿、下腰、弓箭步压腿等;动力性的柔韧性练习中,我们可以在扶肋木做各种大幅度的摆腿练习:正摆腿、侧摆腿、后摆腿等;在训练行进中的各种摆腿;各种负重的摆腿练习。

3.3 短跑运动员的心理训练

体育比赛在双方的体能和技术相同的情况下,在争夺胜败时,与运动员的心理差异有着直接的关系。竞赛前运动员的心理状态是复杂的,它表现对比赛的态度,动机、情绪,兴奋的程度,注意力的变化以及意志品质等。在起跑前的紧张就是在进行竞争前,由于有其他的比赛者和许多观众在场,运动员产生了过渡紧张的情绪,使技术不能得到正常的发挥,成绩下降。在训练中可以根据人数分组,每组2-3人,进行“竞赛式”的模拟测试,使运动员在平时就习惯这种比赛竞争的方式,战胜恐惧、紧张心理。因此,只有充满信心,坚决果断,才能在激烈竞争中取胜。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1)短跑运动员起跑的因素不仅是日常训练的不到位,很大程度上还有运动员的心理因素,尤其在比赛过程中较为明显。训练的方法手段非常单一,运动员不能很好地掌握短跑起跑的训练技术,相对途中跑和冲刺阶段明显对起跑的技术练习有所忽略。

2)水平较高的运动员在训练和日常生活中可以通过媒体、视频、书籍等资料进行观看与研究,对自身的不足可以做到十分的了解,不仅对途中跑和冲刺有很深的领悟还对起跑有所见解和掌握。业余体校的训练设施与设备不齐全也不是很先进,所以造成训练技术与方法比较落后。

4.2 建议

1)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运动员和教练员可以在放松训练的时候统一观看视频录像,并进行有意义的讨论,相互促进,相互帮助。只有对起跑技术有一定的了解才可以了解、掌握训练的目的,不盲目练习。

2)对于心理素质较弱的运动员,教练员可以在日常训练中多对其进行沟通并鼓励,培养自信心,也可多以竞赛的形式叫其习惯比赛的模式,从而打消在比赛中的紧张心情。

3)教练员可以根据科学的方法找到更多提高运动员水平的训练方法,使运动员可以全面的提高,从而提高运动水平,促进运动成绩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孙玮,高杰,耿成春.短跑项目力量与协调性关系[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1(03):34-35.

[2]杨忠元.试论爆发力及其训练[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2,16(03):32-33.

篇3

关键词:短跑放松技术 作用 训练方法 研究

中图分类号:G8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9(c)-0141-01

所谓放松跑技术,即运动员在比赛或者短跑训练过程中,无论是生理、心理,还是运动负荷等都相互适应,通过肌肉、神经系统的精密配合与协作,可以使肌肉收缩、肌肉舒张相互协调,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运动员的体能。短跑放松技术的主要特点是在起跑后加速,最终达到最高速度,并且长时间地保持这一速度。

1 短跑放松技术的重要作用

第一,通过良好的放松,可以有效改善运动员的兴奋度。短跑放松技术的应用,可以加快运动员大脑运动中枢的兴奋与抑制,从而使他们能够一直处于一种较为适宜的兴奋状态,通过减少多余、繁琐的动作,提高短跑步频。实践中可以看到,在高速短跑运动过程在,如果不注意放松,那么将会产生更多的神经冲动,其中多余的消耗造成大脑疲劳。短跑运动过程中,如果运动员的肌肉过于紧张,则会影响血液流速、减少大脑供能,进而使运动员的腿部乳酸过量堆积、血液pH值随之下降,容易造成肌肉疲劳,影响成绩。

第二,短跑放松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增大肌肉收缩力。实践中可以看到,肌肉力量的大小和承载强度,在很大程度上主要取决于肌纤维数量、肌纤维收缩力以及肌纤维收缩前的长度;对于运动员而言,如果其短跑放松技术应用的比较娴熟,则肌纤维参加运动高达90%,放松能力差的人,参加活动的肌纤维只有60%左右。由此可见,放松能力的差别,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参与活动的肌肉数量,收缩力量也有非常大的差异性。

第三,放松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改善肌肉供能过程,大幅度提高速度耐力。在短跑过程中,造成有机体功率下降的一个主要原因是肌肉中储备的能源物资不足,或者过分的消耗。研究发现,短跑过程中的主要能源来源是三磷酸腺苷的无氧分解及其二次合成,因此合理放松可以确保运动员在短跑过程中合理的分配体能,同时也能够减少多余肌肉耗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放松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促进全身的血液循环,对于改善快速跑中的肌肉供能、提高速度耐力,意义重大。

第四,放松技术在短跑过程中的有效应用,可以提高跑步速度、激发爆发力。通过研究,短跑放松技术可有效减少集中用力和内阻力;当内阻力减少时,被动肌肉放松,进而加快主动肌收缩速度,使关节活动幅度增大。通常情况下,人体肌肉只有在放松状态下才可以被拉长,正如橡皮筋一样,在一定范围内将其拉得越长,则其收缩时速度就会越大。比如,李雪梅100米最好成绩为10.79秒,200米为22.01秒,300米为35.78秒;立定跳远距离为2.8米,比刘晓梅等著名运动员略胜一筹,尤其是在立定跳远方面,较其他运动员要超出20厘米,技术统计如表1所示。

从上述统计数据可以看出,李雪梅的爆发力要比其他运动员强一些,值得注意的是李雪梅的放松能力也比其他3名运动员强。通过研究发现,运动员肌肉放松能力强的人,超过90%的肌肉参加活动;肌肉放松能力较差的人,则仅有60%左右的肌肉运动。

2 短跑放松技术日常训练

短跑运动员爆发力都比较强,更需要掌握短跑放松技术,在实际训练过程中,可选择的练习方法也比较多,也比较灵活,其中常用的训练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2.1 摆臂技术训练方法

短跑运动员日常训练过程在,应当尽可能的加强摆臂技术练习,由上臂带小臂摆动,并且手腕要完全放松下来,避免出现紧握拳头、双肩高耸的动作;前后摆动时,以向后为主用力,摆臂过程中注意防止脖颈、面部肌肉过度紧张。

2.2 惯跑训练

慢跑是一种非常放松但速度不减的跑步方式,通常情况以100~150米的距离长度为宜。在慢跑过程中,又分为三个步骤。第一,起跑后加速跑大约25米的距离,达到个人最快速度。第二,运动员主动用力停止,随惯性慢跑20米左右的距离,或在惯性跑速度降下来以后,再加速跑大约25米的距离。第三,在上述基础上惯性跑20米的距离。惯跑过程中,要求肌肉一定要足够的放松,体会放松惯性跑的感觉和动作要领。

2.3 牵引跑训练

该种跑步训练方法,即在运动员跑步时,适当地施加前倾牵引力,并且按个人成绩的120%增加强度。比如:在直道上跑步时,80米位置施加一定的牵引力,进入弯道后再进行慢跑;如此反复4次练习。在牵引跑练习过程中,运动员要注意抬高身体的重心、注意伸膝,用心体会肌肉放松用力时的感受。

2.4 斜坡跑

在此过程中,建议选择坡度为2~3度的斜坡,斜坡总长度大约在50米左右,而平地跑道长度以70米为宜。训练过程中,通常下坡跑的距离设计成30~40米,而平跑的距离为30~60米。下坡距离不能太长,因为下坡跑时,运动员会支撑器官负重,容易造成损伤。下坡跑过程中,最显著的技术特点就是动作特别放松,协调连贯性特别好;在前摆腿着地时,可较快速度转入后蹬动作,频率快、步幅大。

2.5 变换跑训练

变换跑即在短跑各段将起跑以及行进跑和变速跑有机地结合起来训练,通常包括四种训练方式,即直道上20米加速跑、弯道上30米快速跑和20米放松跑;弯道上30米加速跑、直道上20米快跑和20米放松跑;直道上30米加速跑、20~30米的放松惯性跑,然后再进行慢跑。

3 结语

短跑运动员掌握好放松技术,对其有效掌握短跑全程技术意义重大;正确应用放松技术可节省能量、提高能量利用率;短跑放松技术训练过程中,需要从心理素质、身体素质以及专门性训练三个方面入手,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掌握该技术,才能有效提高成绩。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高职院校 运动员 短跑训练 特点 方法

中图分类号:G8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2(c)-0000-00

高职院校运动员需要在完成课业任务的前提下进行短跑训练。因此,教师一定要合理的把控短跑训练的强度,并在训练过程中采取保护措施,避免运动员在短跑训练中受到伤害。短跑是我国重要的运动项目,高职院校是为国家输出高素质短跑运动员的重要场所,教师需要引进先进的短跑训练方法,突出高职短跑训练的特点。

1 高职院校运动员短跑大运动量的训练方法

1.1 运动员短跑训练的方法

大运动量短跑训练是我国短跑训练中比较常用的方法,该训练方法的主要目的是提高高职运动员的体能和耐受程度,最大化的开发运动员的潜能。大运动量短跑训练法在短跑训练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大运动短跑训练方法主要训练运动员的耐力,并在短跑过程中克服一切困难,这样才能让运动员在短跑运动的后期加速度,挖掘自身的运动潜力。虽然大运动量短跑训练强调的是量,但是教师一定结合运动员的实际情况合理的控制训练的量,保证短跑训练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教师在充分了解运动员身体特点和实际情况的基础上需要制定详细的大运动量短跑训练计划,合理安排训练的时间,合理控制训练的次数与训练间隔的时间,短跑训练不能对运动员的身体造成伤害。

1.2 大运动量短跑训练的优点和缺点

事实上,大运动量短跑训练可以无限开发运动员的运动潜能,提升运动员的耐力,促进运动员的成长和发展。在大运动量短跑训练下,运动员可以在一天内进行多场比赛,而且还可以保证运动员的正常发挥,提高运动员在短跑比赛中的成绩与排名。但是,大运动量短跑训练方法也存在一定的弊端,该方法的训练时间相对较长,只有进行多次训练才能见到成效,需要运动员具备较高的心理素质和意志力才能完成大运动量短跑训练,而且如果运动员不具备较高的身体素质,大运动量短跑训练很有可能会给运动员到来伤害。

2 高强度短跑训练方法

2.1 高强度短跑训练的方法与原则

高强度短跑训练法的目标是提高运动员在短跑中的速度,主要是针对短跑技术展开训练,比较常用的训练方式就是跑步,高职院校会安排运动员每周开展5次高强度的短跑训练,每次训练的时间不能少于5个小时。相比于大运动量短跑训练方法,高强度短跑训练方法要求每位运动员都需要在短跑比赛中保持高强度训练的状态和短跑的速度,这样才能在短跑比赛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2.2 高强度短跑训练的优点和缺点

相比而言,高强度短跑训练法的训练次数比较少,该训练方法可以在短时间内见效,快速提升短跑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对时间的限制不严格,运动员除了按照教师的训练计划进行训练,也可以在空闲时间自行安排短跑训练,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展开训练,该方法也是短跑训练中不可或缺的训练方法。但是,高强度短跑训练法也有一定的缺陷,如果训练的强度超过了运动员的承受范围,就很容易给运动员的身体造成伤害,甚至导致运动员虚脱等问题的出现,而且高强度训练方法只能提高运动员某一部分的体能和素质,无法实现运动员整体素质的提升。高强度短跑训练方法仅仅能让运动员在日常短跑训练中取得比较优异的成绩,无法在大型比赛中发挥作用。力量也是短跑训练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要想提高运动员的短跑速度,就需要加快步伐的频率,增大步长,这些都离不开腿部力量。虽然一位短跑运动员的步长与自身的先天条件有很大关系,但是步长也是可以通过后期训练改变的,只有短跑运动员具备较强的腿部力量,才能成为一名真正的短跑运动员。运动员腿部力量的训练也是为提高运动员的短跑速度做准备。力量训练的部位有以下几个:一是前群肌,二是后群肌,三是后腿肌群,四是臀中肌,五是下肢外踝,六是内踝,七是胫骨,八是跟骨肌群。运动员在短跑过程中,除了腿部需要发力,还需要上肢的配合,上肢的变动对运动员的起跑速度和最终的冲刺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科学的摆动上臂不仅可以保持运动员的身体平衡,还可以协调运动员的腿部动作,增加短跑中后瞪的效果,进而提高运动员的短跑速度。上肢的肌群有以下几个:一是肱二头肌,二是肱三头肌,三是三角肌,四是胸大肌。短跑实际上是一项肢体运动项目,在短跑的过程中运动员的肢体所承受的力度比较大,力度来自运动员的身体和地面的作用力。因此,高职院校还必须加强短跑运动员的腰腹肌力量的训练,腰腹肌包括以下几个部分:一是腹直肌,二是复外斜肌,三是腹内肌。因此,高职院校短跑教师必须结合每一位运动员的实际力量和肌肉情况展开分层训练模式,不断调整短跑训练计划和方案。

3大运动量训练法与高强度训练法的结合

3.1 高强度短跑训练为主,大运动量短跑训练为辅

虽然大运动量短跑训练方法与高强度短跑训练方法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但是高职院校教师可以把两种训练方法结合在一起,实现两种训练方法的互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样就可以在短跑训练过程中既提高运动员的整体身体素质,也可以提高运动员的短跑速度,实现运动员的全面发展。在短跑训练中,训练的强度越大对运动员身体机能的刺激就会越大,需要消耗的能量也就越多,高强度短跑训练可以在短时间内恢复运动员的体能,而且每次超能短跑训练都可以让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得到提升,这样才能让运动员更快的适应环境,在各项短跑比赛中取得理想的成绩。

3.2 高强度短跑训练与大运动短跑训练法结合

在开展短跑训练之前,高职院校需要对运动员的身体机能进行检测,这样才能保证短跑训练设计的科学性。在短跑训练的过程中,短跑运动员可以结合自身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变换训练的方法,全面提升自身的身体素质。但是,高职院校也必须认识到运动员文化课程学习的重要性,合理安排短跑训练的时间,对学习成绩比较优秀的运动员,教师可以适当的增加训练的时间和次数,对文化课成绩不是很理想的运动员,教师需要坚持“以文化课为主,运动为辅”的训练原则,这样才能为社会输出高素质短跑运动员。

4 结语

高职院校运动员短跑训练方法有两种:一是大运动量短跑训练是我国短跑训练中比较常用的方法,该训练方法的主要目的是提高高职运动员的体能和耐受程度,最大化的开发运动员的潜能。二是高强度短跑训练法的目标是提高运动员在短跑中的速度,主要是针对短跑技术展开训练。在短跑训练中,虽然大运动量短跑训练方法与高强度短跑训练方法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但是高职院校教师可以把两种训练方法结合在一起,实现两种训练方法的互补。高职院校短跑教师必须结合每一位运动员的实际力量和肌肉情况展开分层训练模式,不断调整短跑训练计划和方案。教师在充分了解运动员身体特点和实际情况的基础上需要制定详细的大运动量短跑训练计划,合理安排训练的时间,避免短跑训练给运动员的身体造成伤害。

参考文献

[1] 刘少华. 高职院校运动员短跑训练的特点与方法[J].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6,01:425+427.

篇5

关键词:摆臂技术;训练方法;短跑成绩;建议

衡量短跑成绩好坏的直接方式是所需时间的长短,也就是用最短时间跑完一定的距离。所以,运动员想提高运动成绩就得与时间对抗,还要靠身体各部分和短跑各环节紧密配合来完成。短跑中最基本、最简单的技术就是摆臂的动作了,所以一般在基层学校的教学中和教练员在训练运动员中经常被老师和教练所忽视。由于经常忽视摆臂动作这一点,从而就影响和减慢了短跑成绩的提高。

一、正确的摆臂方法能够加大后蹬力量

不摆动双臂会大大减弱后蹬的力量,而且仅仅依靠支撑腿蹬地无法达到腿部能力的最大限度发挥,进而影响跑步的幅度和速率,直接导致跑步成绩的降低。腿部蹬地力增强,利于将髋部更好地送出和步幅加大。力学分析证明,胳膊后摆时与人体水平前进方向相反,从而产生了一对反作用力,此时后摆胳膊的力加大了人体前进的推力,进而加快跑步速度。

二、正确的摆臂在跑步中能保持人体的平稳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失去双臂的人在走路时为了保持身体平衡肩膀会前后摆动。同理,在跑步的过程中,在脚步的幅度和速率加大时,如果想保持身体平稳,仅依靠肩膀摆动是不够的,此时就应该加大胳膊前后摆的幅度,在保证人体平稳的同时再加大跑的速率。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维持身体平衡正确的摆动双臂起到非同小可的作用。

在日常跑步中,常见的有胳膊上下打鼓式的摆动方式和左右交叉式的摆动方式,这两种摆动方式都无法很好地调动人体的肌肉保持身体平衡,而且会影响步幅和步频的发挥。在跑步过程中,两腿快速摆动,速度越快,步幅越大,身体前倾角度也越大,这样就得需要身体异侧的手臂的摆动力度和幅度的加大来维持身体的平稳,从而能够保证跑进过程中水平向前的速度。例如,日常教学训练过程中,常会看到运动员在终点撞线的那一刻摔倒的现象。这是由于撞线时运动员的躯干前倾,头部也向前,而且双臂也置于身体前方,这样身体重心就会前倾导致摔倒,撞线时正确的双臂摆动方式应该置于身体后侧,这样才能维持人体平稳。

三、摆臂可以加大跑步速度

根据正确的摆动双臂的方法能够使身体保持平稳的原理,若加大了胳膊的摆动的速率和幅度,就会使大腿面高抬,髋部更充分地送出,进而还可以增大步幅,同时,前后摆臂的方式可以使人体运动轨迹主要围绕脊柱为轴进行旋转,尽量避免身体重心左右的摇摆来减少运动中身体能量的无端消耗,使能量的利用效率得以提高,进而缩短跑步时间。

通过查找一些文献资料中的案例,发现短跑过程中运动员摆动双臂的方法对其成绩具有影响。运动员在跑步过程中存在几种摆臂方式,比如,左右摆,上下摆,夹臂跑或小幅度摆臂跑等方式。据力学分析,这几种摆臂方式并不能发挥两臂在短跑中的经济性和实效性,会影响成绩。

根据上述问题,本人通过查找文献资料、对师大田径队教练进行跟踪访谈,针对专门性的摆臂方法的训练,综合出以下几个有实效性的训练方法:

1.原地不负重的摆臂练习

两脚以前后开立的方式站立,两胳膊前后轻快放松地摆动,这种练习方法在生理学上讲,此时没有任何负荷,可以达到最大的减短收缩的练习,可以加快最大的摆臂速度。

2.拉橡皮筋的练习

像原地前后摆动双臂一样练习,只是给两臂增加了对抗力,橡皮筋在一定的范围内,拉力和两臂拉长的长度成正比。所以,摆动时两臂与躯体角度越大,它所受到的阻力也会相应的增大。

3.手握哑铃进行前后有力的摆动双臂

4.克服自己身体重量的练习

如:俯卧撑,可以训练增强两臂肌肉群和肩部肌肉群的力量。

5.加快速度的平推或上举杠铃的练习

以上的练习本着全面发展两臂摆动时所需的速度和力量,从而综合快速地提高摆臂效率。

四、结论与建议

1.结论

①运动时跑的项目中最基本、最简单的技术动作就是摆臂了。在短跑的过程中大腿面的前摆抬腿不足,步子就小,或者坐着跑等的不正确的动作都与摆动双臂方法的不正确有关。所以,要清醒地认识到正确的摆臂方法对短跑有积极主动的作用。

②正确的摆臂方法对发挥短跑的经济性和实效性有很明显的效果。

③本文通过对摆臂技术动作理论分析和在短跑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以及对案例的阅读和田径教练员的访谈得出结论:正确的摆臂技术动作,对提高短跑成绩有很直接的关系。

2.建议

①对刚接触和学习短跑的学生或运动员要严格按照科学的、合理的摆臂方法进行专项练习,使他们形成摆动双臂的正确的动力定型。

②在教学实践以及训练运动员的时候要注意引导学生双臂和双腿的协调配合,让学生去感知由于摆臂的不同所引起摆腿的幅度和力度的不同。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