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电子遥感技术范文

电子遥感技术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6 08:27:21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电子遥感技术,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电子遥感技术

篇1

一、合理选用品种,适时培育壮苗

我县种植紫甘薯宜选用渝紫薯7号、宁紫薯2-2、桂紫薯127、宁紫薯1号等高产、高淀粉、薯块外形整齐美观的抗病品种,最好以脱毒薯块做种薯。苗圃地选择背风向阳、土质肥沃的地块。施足底肥,精细整地后于3月10日前后播种,根据茬口要求采用冷塑料单膜、双膜覆盖方法育苗。要求每亩留苗圃地0.1亩,准备无病虫种薯20~30千克,力求做到苗早、苗足、苗壮。

二、精细整地,配方施肥

前茬作物收获后及时翻犁耙磨,打碎坷拉。以亩产3000千克薯块为目标,结合整地亩施腐熟有机肥1500~3000千克、碳酸氢铵50~75千克,过磷酸钙25千克,硫酸钾30~40千克作为底肥施入,然后起垄。垄高25厘米左右,垄距55~60厘米。

三、合理密植,抢墒早插

1. 选苗剪苗。选用叶片浓绿,节间短而匀,老嫩适度,无病虫害的薯蔓做种苗。一般选取薯蔓中部连顶部做种苗,长度15~20厘米,剪口要平,且一定要斜剪,随剪随插,以确保成活率。

2. 合理密植。甘薯一般采取60厘米×35厘米的行株距,亩株数以保持3000株左右为宜。高肥力地块可适当稀植,反之可适当密植。

3. 抢墒早插。选阴雨天或雨过天晴的下午采用斜插法在垄顶按行株距及时抢墒插植,若墒情不足,插植时要用手指将薯苗根部轻压,使薯苗与土壤密接,以提高成活率。空闲地要求5月10日前插植,回茬地要求6月10日前插植结束。

四、田间管理

1. 查苗补苗。插植后3~4天查苗,对缺株断垄的选在阴雨天及时补苗,墒情不足时可采取人工浇水补苗方法,以确保苗全。

2. 早中耕、勤锄草、补追肥。植株成活后及时中耕除草,起垄,以减少草害和水分散失,促进其营养生长。追肥视长势及时给以补足,底肥不足的田块亩追施尿素5~8千克,采取先促后控的办法施肥。

3. 促控结合。由于紫甘薯在中后期易形成薯蔓旺长,影响块根膨大,所以当薯蔓长度达到50厘米左右时,亩用15%多效唑50克对水50千克喷雾,以抑制其营养生长。8月中旬至9月中旬还要分两次喷施磷酸二氢钾、多效唑混合液,促使块根生长,促进块根膨大。

4. 病虫害防治。我县紫甘薯病虫害主要是叶甲和地老虎。叶甲亩用吡虫啉20~30克对水30~40千克喷雾防治,地老虎选用90%晶体敌百虫制成毒饵诱杀。

五、适时收获

篇2

关键词:腹水浓缩回输;肝硬化;腹水;护理

腹水为肝硬化失代偿期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之一。大量的腹水不但影响心肺功能,且易导致自发性腹膜炎、肝肾综合征而危及生命[1]。自体腹水浓缩回输是一种对顽固性腹水进行超滤,将其中的水份滤出,把蛋白质及其它有用成份回输体内的方法[2]。我院自2005年7月~2009年10月采用自体腹水超滤浓缩回输术治疗肝硬化腹水76例134次,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76例肝硬化腹水患者,经3种以上利尿治疗2周以上,疗效极差,其中男61例,女15例,年龄32~69岁,其中乙型肝炎肝硬化58例,酒精型肝硬化18例。肝炎病程1~15年,腹水持续时间1月~8年。

        1.2方法:使用WLFHY-500治疗仪,配套管路,空心纤维滤过器及16mm×150mm多孔、单孔套管针各1根。治疗前连接管路和滤过器,用生理盐水冲洗管道系统。取左下腹作穿刺点,无菌操作下,分别刺入多孔针与单孔针,连接管道系统,从多孔穿刺针处往外引流腹水,经超滤浓缩后从对侧单孔穿刺针回输腹腔。整个过程为密闭式无菌操作,每次超滤液体3000~8000ml ,治疗时间1~4h,治疗全过程进行生命体征监测。

        2结果

        76例患者应用自体腹水浓缩回输腹腔134次,每例最少1次,最多为6次。所有患者在行腹水超滤浓缩回输腹腔后,腹水均逐渐减少,尿量明显增加,肾功能改善,其主要理化检测指标的变化详见表1。少数患者有低热,经过对症处理恢复正常,未发现其他不良反应。

        表176例肝硬化腹水患者腹水浓缩回输腹腔治疗前后主要检测指标的比较(x士s)

        

        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若方差不齐,则采用t’检验(welch’s)校正;TP:血浆总蛋白;ALB:血浆白蛋白。

        3护 理

        3.1术前护理:

        3.1.1患者准备:详细了解患者基本资料,如病情、诊断、药物过敏史、血型。加强基础护理,嘱患者卧床休息。有针对性地实施心理护理,治疗前应向患者及家属做好解释工作,讲解治疗目的及过程,消除患者的紧张恐惧心理,使患者做好心理准备。完善治疗前检查,如T、P、R、BP、体重、24 h尿量、腹围、BUN、Cr、Tp、ALB、部分电解质、血常规和腹水常规检查。特别不要遗漏血常规和腹水常规检查,以区别其他性质的腹水[3]。

        3.1.2环境准备  该治疗在人工肝治疗室进行。人工肝治疗室应单独设立,严格消毒,每次进行人工肝治疗前1d应使用三氧消毒机对人工肝治疗室进行空气消毒2h;对室内地面及物体表面用含有效氯1000mg/L的“84”消毒液擦拭。

篇3

【关键词】航测;遥感技术;航拍

引文

航空技术发展非常受人们的重视,而且它是信息技术中的一门尖端技术,因为我国的经济和科技起步较晚,并且受特殊的历史因素影响,在与西方一些发达国家相比,航空这种精密电子水平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但是经过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我国已经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且我国的航空技术水平随着近些年北斗导航和探月计划的推出,也有了很大的提高。由于航空技术的特点,在很多领域中得到了应用,如在地图的绘制和地质勘探中,就可以利用飞机和卫星等设备,采用遥感技术等,提高实际工作的效率,但是受到我国航空技术水平的限制,遥感技术的应用情况较差,为了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近些年我国投人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对遥感技术进行研究。

1 航测遥感技术简述

1.1 航测遥感技术的概念

航测遥感技术是随着航空和信息技术的发展,逐渐形成的一门新技术,所谓航测遥感就是利用先进的设备,采用红外线和电磁波等,对特定的地点进行探测。经过多年的发展,现在航测遥感技术已经得到了普及应用,但是通过实际的调查发现,目前市面上的航测遥感设备,大多都是由国外的公司生产的。我国的航测遥感技术应用中,尤其是民用的航测遥感技术,需要从国外引进相应的设备和技术,传统的勘探和测量技术中,需要大量的工作人员,到相应的地点进行实际的测量工作,受到技术水平的限制,只能采用一些传统的设备,极大的影响了工作的效率。随着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经过了两次工业革命之后,现在已经进人了信息时代,数字化的设备使用非常普遍,人们将可编程的芯片,集成到相应的设备中,使得设备可以自行的完成一些任务,从而实现了自动化技术,航测遥感技术的出现,很大程度上建立在智能化数字设备的基础上。

1.2 航测遥感技术的特点

与传统的勘探和测量方式相比,航测遥感技术具有鲜明的特点,首先就是不用进行实地的考察,只要利用飞机和卫星等设备,对特定的区域进行扫描,就可以得到相应的数据,而且先进的遥感设备的使用,极大的提高了勘测结果的准确性,尤其是近些年高清拍摄设备的出现,极大的促进了航测遥感技术的发展。由于航测遥感技术的自动化水平很高,只需要少量的技术人员,就可以完成整个地区的勘测,根据实际勘测的需要,输人相应的参数后,飞机和卫星等设备,就可以自行的进行遥感,得到相应的数据后,利用现有的一些应用软件,能够对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以用户想要的形式呈现出来。由此可以看出,航测遥感技术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勘测等领域的发展,现在的勘测工作中,大多采用航测遥感技术来完成,根据实际勘测的需要,可以针对性的选择飞机或者卫星等设备,来完成实际的遥感。

2 影响航测遥感技术的因素

2.1 操作人员的专业素质

虽然现在的航测遥感技术的自动化水平很高,很多工作都可以交给设备自行完成,但还是需要少量的技术人员进行操作控制整个遥感的过程,因此这些操作人员的专业素质,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遥感的效果,通过实际的调查发现,受到教育水平等因素的限制,虽然我国一些高校中,开设了遥感技术相应的课程,但是培养出来的学生,掌握理论知识情况较好,实践能力较差,毕业进人到工作岗位后,很难完成应有的工作。这种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航测遥感技术的应用,近些年人们已经意识到了人员专业素质的重要性,开始进行教育上的改革,希望利用素质教育,来替代传统的应试教育,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但是考虑到航测遥感技术的特殊性,要想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必须亲自操作相应的设备和软件,而我国的高校大多无法提供实际操作的环境。

2.2 设备的先进性

通过实际的调查发现,信息技术行业发展速度很快,从摩尔定律可以知道,半导体加工行业,每隔十八个月,加工工艺就会翻倍,而生产的成本保持不变,电子信息技术主要就是建立在半导体的基础上,因此摩尔定律可以反应出电子设备的发展速度,在实际的航测遥感中,需要采用大量的电子设备,而这些电子设备的先进性,能够直接决定遥感的效果。受到经济和科技水平的限制,我国航测遥感的应用情况,与西方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显然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虽然近些年随着国家的重视,民用航测遥感技术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考虑到遥感的成本,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采用的大多是传统的设备,使得遥感的效果较差。

3 航测遥感技术的应用措施

3.1 提高操作人员的素质

考虑到操作人员自身素质的重要性,要想很好的提高我国航测遥感技术的水平,首先应该提高操作人员的专业素质,人才的培养属于教育领域的范畴,要想在短时间内,改善我国的教育环境,显然不够现实,因此在实际人员招聘的过程中,应该尽量提高相应的标准,如果条件允许,尽量聘请一些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人员,保证技术人员对航测遥感的设备和系统有一定的了解。对于现有的工作人员,可以采用培训的方式,让这些人员了解先进的航测遥感技术和设备,在实际培训的过程中,可以与一些先进的企业建立合作关系,给这些人员提供一个实践的机会,与其他的企业展开交流合作,实际去操作一些先进的遥感设备,了解航测遥感操作中的技巧,这样才能最大程度上,提高操作人员自身的素质,从而保证航测遥感的应用。

3.2 采用最佳的遥感设备

在实际的航测遥感中,设备的先进性能够直接决定遥感的结果,而采用先进的设备,必然能够提高遥感的效果,但是出于成本上的考虑,先进设备的价格通常较高,而且实际遥感的情况,可能不需要最先进的设备,就能够满足需要,因此在设备的选择上,应该根据实际应用的需要来进行,而不是单纯的考虑硬件设备的先进性,这样可以很好的平衡设备先进性和成本之间的关系。经过了多年的发展,航测遥感技术已经得到了普及应用,目前市面上有很多遥感设备,根据不同领域的需要,每个公司都推出了多个系列的产品,在实际的选择过程中,结合实际遥感的需要,选择一个最佳的设备即可。通常情况下,不需要采用最先进的设备,虽然这些设备的性能较好,但是由于应用的时间较短,其自身具有不稳定的因素,采用那些应用时间较长的设备,能够很好的保证遥感的结果,同时节省一定的成本,对于实际的航测遥感工作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4 结束语

通过分析可知,我国在航测遥感等实际应用过程中,还存在人员素质较低、设备先进性较差的情况,相信随着我国技术水平的提高,这些问题都会得到很好的改善。

参考文献:

[l]李志海.浅谈利用遥感技术进行土地利用调查叶新疆有色金属, 2010(52).

篇4

关键词:矿山测量;测绘新技术;矿山数字化

一、引 言

随着近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生产应用,社会生产力快速提高,同时对矿产资源尤其是能源类资源的需求也在不断加大,对我国矿产开采提出了新的要求。在煤矿、金属矿山、有色矿山等生产过程中,矿山测量占据着重要地位。

1.矿山测量的任务

在矿山勘探、设计、开发和生产运营的各个阶段中,需要运用矿山测量技术对矿区地面和地下的空间、资源(以矿产和土地资源为主)和环境信息进行采集、存储、处理、显示、利用,为有效地开发资源、保护资源、保护环境、治理环境服务,为工矿区的持续发展服务[1]。

2.我国矿山测量技术的发展

经过近50余年的发展,我国的矿山测量已从原来的只利用基础工具来测量、计算、画图来表现空间的学科发展成为揉合了测量与光电子技术、卫星空间定位技术(GPS)、遥感技术(RS)、地理信息技术(GIS)、电子计算机技术等新技术的先进空间信息学科,并且结合了几何、地理、资源方面的信息,为矿产开采业的长远发展做出了贡献。但由于我国矿业开采产业十分庞大,相关企业数量众多且小规模企业占绝大多数,以及长期的粗犷式开采形成的不良习惯和相关专业人才相对匮乏,造成新技术难以在实际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

二、测绘新技术的特点及在矿山测量中的应用

1.电子全站仪

电子全站仪是当前在工程中运用最广泛的测量仪器之一,它集合了电子技术与光学技术,可以完成测角、测距等任务。智能化的电子全站仪在普通全站仪的功能基础上附加了GPS定位功能,并能在三维空间内建立测量出的数据模型,可以方便后期的机辅绘图,是集光、电、磁、机于一体的先进仪器,在数字化矿山测量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在地下矿山测量作业中,使用传统的经纬仪、水准仪进行的测量,不但外业、内业测量计算工作量大,而且由于地下环境复杂,测量精度受到很大影响,使用电子全站仪不但可以减轻测量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还能减小部分环境误差与系统误差。

2.全球定位系统

GPS是20世纪70年代由美国开发研制的利用导航卫星进行测时和测距的定位系统,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定位精度已由最初的百米精确到现在的1米以内,并可提供三维空间坐标,水准可以满足四等水准测。其终端设备体积越来越小,易于携带,操作简单,可以全天候作业。使用GPS进行测量的最大优势为不要求测站之间互相通视,只需测站上空开阔即可。这些优势使得GPS技术成为矿山测量的先进技术手段。

在矿山测量中,GPS可以在大范围内提供相对精确的数字化的位置信息,并且GPS对工作环境要求相对宽松,因此,有广泛的应用空间。在采剥现状与地形测量时,如果采用传统方法需要先在测区范围建立控制点及图根点,然后在已建立的点上采用经纬仪配合小平板测图。这就要求碎部的点必须与测站通视,至少需要2-3人配合才能完成,精度不高且容易出错。如果采用实时动态差分法(GPS-RTK)来进行测量,设站一次即可测完以10多公里为半径的测区[2],则只需要1人即可完成且精度较高。这不仅可以提高作业效率,节省时间,还可以节省外业费用。

3.遥感技术

遥感技术包括:卫星遥感和航空遥感,其中航空遥感作为地形图测绘的重要手段已在实际中得到了广泛应用[3]。通过遥感技术获取地面信息,并对获取的信息加以分析,可以得出目标地区的一些特征,如地形地貌、温度、所含矿物种类与数量甚至地形变化等。

在矿山测量中,运用遥感技术进行测图使得地形图的绘制变得快速有效,已成为地形图绘制的重要手段。通过运用遥感技术绘制的地形图,能够实时、动态、综合地了解目标地区的信息源,对目标地区进行监测,以便及时对发生的状况做出合理的决策。遥感技术在矿产资源生产中的应用,减少了野外工作量,节省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提高了精度,为矿产资源的开发做出了巨大贡献。

4.地理信息系统

地理信息系统是介于信息科学、空间科学和地球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是采集、存储、管理、分析和描述整个或部分地球表面与空间和地理分布有关数据的空间信息系统[4]。矿山地理信息系统(MGIS)作为地理信息系统的一个分支,将GIS运用于规划矿山、日常生产、管理、环境监测及安全预警等方面,通过电子计算机对相关数据进行处理,构建出矿山资源的数字模型,使生产单位能够实时准确地把握生产进程与状态,对矿业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结 语

在矿山测量中,全球定位系统(GPS)、遥感技术(RS)、矿山地理信息系统(MGIS),又称“3S”技术,是现代测绘学科的核心技术,也是矿山测量领域的关键技术,是现代数字化测量技术在矿山测量应用中的关键[5]。其中,遥感技术提供大范围的图像支持;全球定位系统与智能化电子全站仪在地形图的基础上对矿山的地面和地下进行深入细化;矿山地理信息系统将收集到的信息资料综合汇总,进行全面分析,提供决策支持。将新技术融入矿山测量,综合利用数字矿山信息化资源,在提高企业效益、提高生产安全性、帮助决策者确定矿产企业未来发展方向等方面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参考文献:

[1] 张连贵,梁广泉.测绘新技术的发展及其在矿山测量中

的应用研究[J].地矿测绘,1999,(2).

[2] 李博.浅淡GPS在矿山测量中的应用[J].露天采矿技术,

2008,(5).

[3] 罗海波.浅析测绘新技术(3S)的发展及应用[J].信息

技术,2010,(26).

[4] 孙丽军,许梦国.地理信息系统在矿山的应用研究现状

及发展趋势[J].黄金GOLD,2006,(2).

篇5

遥感作为一种空间探测技术,至今已经经历了地面遥感、航空遥感和航天遥感三个阶段。广义的讲,遥感技术是从19世纪初期(1839年)出现摄影术开始的。19世纪中叶(1858年),就有人使用气球从空中对地面进行摄影。1903年飞机问世以后,便开始了可称为航空遥感受的第一次试验,从空中对地面进行摄影,并将航空像应用于地形和地图制图等方面。可以说这揭开了当今遥感技术的序幕。

随着无线电电子技术、光学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20世纪中期,遥感技术有了很大发展。遥感器从第一代的航空摄影机,第二代的多光谱摄影机、扫描仪,很快发展到第三代固体扫描仪(CCD);遥感器的运载工具,从收音机很快发展到卫星、宇宙飞船和航天飞机,遥感信息的记录和传输从图像的直接传输发展到非图像的无线电传输;而图像元也从地面80m*80m,30m*30m,20*20m,10m*10m,6m*6m等发展非常迅速。

在这期间,我国遥感技术的发展也十分迅速,我们不仅可以直接接收、处理和提供和卫星的遥感信息,而且具有航空航天遥感信息采集的能力,能够自行设计制造像航空摄影机、全景摄影机、红外线扫描仪、多炮谱扫描仪、合成孔径侧视雷达等多种用途的航空航天遥感受仪器和用于地物波谱测定的仪器。而且,进行过多次规模较大的航空遥感试验。

近十几年来,我国还自行设计制造了多种遥感信息处理系统。如假彩色合成仪,密度分割仪,TJ-82图像计算机处理系统,微机图像处理系统等。应用范围几乎扩展到各行各业。如近年的第二次土地调查、森林防火、抗震救灾等等。

2.RS技术应用

RS技术依其遥感仪器所选用的波谱性质可分为:电磁波遥感技术,声纳遥感技术,物理场(如重力和磁力场)遥感技术。电磁波遥感技术是利用各种物体/物质反射或发射出不同特性的电磁波进行遥感的。其可分为可见光、红外、微波等遥感技术。按照感测目标的能源作用可分为:主动式遥感技术和被动式遥感技术。按照记录信息的表现形式可分为:图像方式和非图像方式。按照遥感器使用的平台可分为:航天遥感技术,航空遥感技术、地面遥感技术。按照遥感的应用领域可分为:地球资源遥感技术,环境遥感技术,气象遥感技术,海洋遥感技术等。

常用的传感器:航空摄影机(航摄仪)、全景摄影机、多光谱摄影机、多光谱扫描仪(Multi Spectral Scanner,MSS)、专题制图仪(Thematic Mapper,TM)、反束光导摄像管(RBV)、HRV(High Resolution Visible range instruments)扫描仪、合成孔径侧视雷达(Side-Looking Airborne Radar,SLAR)。

常用的遥感数据有:美国陆地卫星(Landsat)TM和MSS遥感数据,法国SPOT卫星遥感数据,加拿大Radarsat雷达遥感数据。目前,主要的遥感应用软件是PCI、ERMapper和ERDAS。

近年来遥感技术广泛用于军事侦察、导弹预警、军事测绘、海洋监 视、气象观测和互剂侦检等。民用方面:遥感技术广泛用于土地利用规划、农作物病虫害和作物产量调查、环境污染监测、海洋研制、地震监测、陆地水资源调查、土地资源调查、植被资源调查、地质调查、城市遥感调查、测绘、考古调查和规划管理等。遥感技术系统包括:空间信息采集系统(包括遥感平台和传感器),地面接收和预处理系统(包括辐射校正和几何校正),地面实况调查系统(如收集环境和气象数据),信息分析应用系统。

2.1可见光遥感

应用比较广泛的一种遥感方式。对波长为0.4~0.7微米的可见光的遥感一般采用感光胶片(图像遥感)或光电探测器作为感测元件。可见光摄影遥感具有较高的地面分辨率,但只能在晴朗的白昼使用。

2.2红外遥感

又分为近红外或摄影红外遥感,波长为0.7~1.5微米,用感光胶片直接感测;中红外遥感,波长为1.5~5.5微米;远红外遥感,波长为5.5~1000微米。中、远红外遥感通常用于遥感物体的辐射,具有昼夜工作的能力。常用的红外遥感器是光学机械扫描仪。

2.3多谱段遥感

利用几个不同的谱段同时对同一地物(或地区)进行遥感,从而获得与各谱段相对应的各种信息。将不同谱段的遥感信息加以组合,可以获取更多的有关物体的信息,有利于判释和识别。常用的多谱段遥感器有多谱段相机和多光谱扫描仪。

2.4紫外遥感

对波长0.3~0.4微米的紫外光的主要遥感方法是紫外摄影。

2.5微波遥感

篇6

关键词:电子政务;信息融合;应用分析

中图分类号:TP393.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7)01-0227-01

1 信息融合技术在电子政务中应用中的问题

1.1 信息融合技术在电子政务中的内容共享程度和数据一致性不够高

电子政务在运用信息融合技术时,还存在共享程度和数据的一致性不高的情况。以自然灾害检测来说,关于自然灾害监测所得出的数据和信息不能及时的进行公布和公开。

1.2 信息融合技术在电子政务应用中手续繁多、协调困难

关于信息融合技术在电子政务的运用,管理的观念在一定程度上都会受到以前观念的影响,出现决策缺乏科学合理的建议和意见的问题,不能在最大程度上发挥信息融合技术在电子政务方面的作用。除此之外,也会出现评价体系不够科学合理等问题。

2 信息融合技术在电子政务中应用采取的策略

2.1 促进内容共享、提升数据的一致性

在电子政务中,信息融合技术可以应用于各种灾害的监测。关于电子政务中自然灾害的监测这一模块,其平台一定要以遥感技术以及地理信息系统为平台,并且还要使用分辨率相对来说比较高的遥感设备,除了要求设备分辨率较高外,还要求要用多尺度以及多源的设备,值得引起注意的是,还要求所有设备的接口必须要一致。在此基础上,积极运用空间信息这一资源,从而实现地理信息各方面的共享以及数据的一致。

2.2 信息融合技术遥感空间数据处理

信息融合技术在电子政务Q策时会受到之前的影响,使得决策不够与时俱进以及不够科学合理。所以为了信息融合技术在电子政务应用中得到更好的发挥,我们要采取比较正确、能更有利于电子政务发展的措施,如:进行科学的咨询、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决策效率和建立科学合理的体系。遥感作为GIS重要的数据源和更新空间数据的有力手段,能为地理信息系统提供实时、精确、综合和大量的监测信息。把遥感信息纳入GIS,遥感的动态获取特点对GIS数据库的更新极为有利。其整体的结构示意图如下图1所示。

3 电子政务中信息融合技术的实证分析

电子政务的信息融合技术与遥感技术是整个系统的一个框架,主要关系到的有行业之间以及部门之间的协作、不同数据之间的组织以及一些不同领域的集成。我们以遥感技术和电子政务信息融合在酸雨监测中的运用为例进行说明:

对于酸雨,它具有随机性的特点。而遥感技术具有快速、准确等特点,地理信息系统与定位系统、通讯系统以及模型运用系统等系统相结合,从这两点上来看,那就能及时对酸雨进行监测并对相关的信息进行共享和传递,为相关决策以及信息的公布和公开打下很好的基础。

酸雨在监测过程中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他要涉及到气象的各个方面,以及地面植被或其他方面的影响,但是通过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技术的运用,这些方面的问题能够得到准确及时的解决,不仅如此,还能完成对电子政务在有关信息的信息融合,达到相关要求。最后还要建立相应的指标体系进行相应的分析。其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监测及信息指标:各个部门采集、分析的酸雨监测内容以及向决策部门和公众及时的信息指标。

(2)气象条件:包括气温、气压、风速、风向、地温、降水量及其分布、蒸发量、空气湿度等。大气污染物指标:有颗粒物、SO2、NOX、HS、CO等。

4 结语

为了能够有效地提升电子政务中信息融合技术的应用效率,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对其进行整体性的分析。对于不同的信息需要进行综合性的整合以及分析,采用不同的方式提升其信息的准确性,使信息融合技术的应用效率全面发挥出来。

参考文献

[1]李军,陈桂红,田鹏,付哲.北京市政务地理空间信息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建设实践[J].地理信息世界,2009(03).

篇7

【关键词】煤炭地质;遥感技术;创新分析;探测识别

由于煤炭地质的复杂性、多样性,我们往往会在开发煤炭的过程中出现不合理开采、不高效利用的现象,这样就会造成煤炭资源的浪费,甚至会导致不必要的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所以在合理开采煤炭资源时,还要利用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来辅助煤炭的勘探、开采及灾害防御。其中,对于煤炭地质的遥感技术就是重要的应用手段之一。

一、遥感技术的概念特点

(1)基本概念。遥感技术是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一种探测技术,是根据电磁波的理论,应用各种传感仪器对远距离目标所辐射和反射的电磁波、红外线和可见光等信息,进行收集、处理,并且最后形成影像,从而对目标物体及其附近各种景物进行探测和识别的一种综合技术。(2)主要特点。一是直观性和整体性。通过遥感设备的拍摄处理,我们所获得的传输影像是非常清晰生动的,并且具有很明显的直观性和全面的整体性。二是收集手段多,信息量大。人们可以运用不同波段以及各不相同的遥感仪器设备,来探测识别目标物体,用以获得我们所需要的信息。技术人员不但能够探测地球表面的环境性质,而且可以探测到目标物内部一定的深度。所以说遥感技术的信息手段很多,信息容量非常大。三是受地面条件限制较小。相较于传统的探测技术,遥感技术所探测收集的信息可以不受冰川、高山、沙漠及恶劣环境的影响,能够顺利完美的完成既定任务。四是获取信息的效率高、周期短,而且探测范围较广。

二、遥感技术的实际应用

(1)煤炭地质的探测绘图。一是地形图的及时更新。现在我们生活的实际地形图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这就要求我们及时更新地形图,以满足实际的工作需求。我们发射到太空中的卫星可以通过遥感技术传输清晰的影像过来,其数据的时效性强,探测范围广。这一手段已经成为我国获取更新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的重要途径。此外遥感技术还可以探测识别国家的基础地理信息,及时更新各不相同种类、多种多样尺度的数据库。二是煤炭地质图的获取编制。在开采煤炭的过程中,开采团队需要较高精度的煤炭地质图。我们需要在煤炭地质填图时,做到有的放矢,突出重点。工程技术人员可以把遥感技术测得的影像作为依据,通过多元地学进行信息的综合分析和适当处理,以提取含煤地层、控煤构造、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和环境地质信息为重点,进行煤炭资源的地质填图;再依据野外填图获取的地质信息资料,运用相应的软件编制煤炭剖面图和柱状图。除此之外,遥感技术还应用在对煤炭资源、水文地质、煤层气调等的调查评价及对小煤窑的实际生产情况进行监控调查。(2)煤炭地质灾害的调查评估。依据煤层自燃的地质规律,把遥感技术作为必要手段,建立煤矿区的动态监测系统,从而为煤矿区的防火防灾、监测治理提供了重要依据。技术人员还应该通过地质灾害的易发程度,经过综合分析研究,编制地质灾害危险性分区评估图,提出相应的防治方法策略。还要分析遥感影像查明煤层突水的走向、性质和规模,进而确定突水的控制宽度和流量。(3)煤炭生态环境的污染监测。遥感技术在煤炭区生态环境的污染监测中主要应用在煤矿区的环境检查,开采高硫煤导致的酸沉降污染调查和生态环境的重建及土地复垦等方面。其中环境检查就是运用遥感技术获取固体废弃物、粉尘污染、水体污染和土地污染的信息,明晰污染的程度范围,从而为以后的综合治理提供理论依据。

三、遥感技术的发展前景

(1)“3S”技术一体化。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着三者之间的关系是相铺相成,密不可分的。遥感技术可以更新地理系统中的数据,地理系统支持遥感影像的分析表达,全球定位可以提供精确位置和高程模型。煤炭地质的遥感技术应该与时俱进,紧跟“3S”一体化的脚步,促进煤炭资源的产业化、现代化发展。(2)数字煤炭信息领域。随着全世界的信息化发展,煤炭地质的遥感技术也要逐步走向综合化、智能化和多功能信息化。煤炭行业要开拓数字煤炭的信息领域,以信息数据库基础,运用电子计算机进行现代分析、数据采矿、矿山规划和资源评估,从而为煤炭的开发利用提供技术支持和有利工具。(3)健全技术创新机制。在进行煤炭地质遥感技术创新的同时,还要健全遥感技术的创新保障机制。煤炭行业必须统筹规划,明确层次,用来完善煤炭地质的遥感技术创新体制。还要重视煤炭地质学科建设,健全多元化投资新机制,形成自主有效的创新机制。

参 考 文 献

篇8

【关键词】煤炭地质;地质遥感技术;应用;创新思考

引言

基于目前地质遥感技术在煤炭领域的应用来看,由于煤炭地质具有多样性及复杂性,在开采人员进行开采的时候往往会出现利用率低、开采不合理等情况,从而使煤炭资源造成浪费,严重时可能还会导致安全事故及财产损失,因此,为适应生产及现代化技术的需要,煤炭地质遥感技术正处于一种新的转型阶段,正面向市场化发展及全面商业化的新方向进行转型。

1 煤炭地质遥感技术的基本概念及特点

1.1 遥感技术的基本概念

遥感技术是在20世纪60年代,根据电磁波的理论对远距离目标所反射和辐射的红外线、电磁波及可见光等信息,利用各种传感的仪器进行收集、处理,并且让这些信息形成影像,从而对目标物及它附近的各种景物进行探测和识别的一种综合探测技术。

1.2 遥感技术的特点

(1)收集手段多,收集信息量大

在运用此技术时,可以运用不同的遥感仪器及不同的波段的仪器设备,来对目标物体进行探测和识别,来得到我们需要的信息;而且这种技术不仅能够探测地表的情况,还能对目标物内部的一定深度进行探测。

(2)具有整体性和直观性

在用遥感技术设备进行拍摄探测时,我们能够获得非常清晰生动的传输影像,并且画面具有明显全面整体性及直观性。

(3)受到的地面限制条件较小,探测范围广

遥感探测技术相对于传统的探测技术来说,遥感技术在进行探测时不但可以不受自然环境的影响,还能够顺利完美的将探测任务完成,收集到可靠的信息。

2 煤炭地质遥感技术的实际应用

2.1 利用遥感技术对煤质地质进行探测和绘图

由于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活动范围越来越广,那些实际地形图已经从根本上发生了重大变化,已不能再为我们提供准确的数据,因此,为了满足工作要求,必须对地形图进行及时的更新。所以,我们通过利用遥感技术从太空的卫星中的数据以影像的形式,清晰的传输过来,这种遥感技术不但可以对国家的基础地理信息进行探测识别,还能够将多样性的、不同种类的数据库进行及时的更新。

在煤炭开采的过程中,由于煤炭地质图需要具备较高的精确度,以便采煤进行。因此,煤炭开采的相关技术人员,可以将通过遥感技术探测得到的影像资料作为依据,以多元地学将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及适当处理,得到对煤炭地质进行的精确的绘图。而且,在水文地质、煤炭资源、煤层气调的调查评价中及在小煤窑实际生产情况的调查监控中,也有用到遥感技术。

2.2 利用遥感技术对煤炭生态环境的污染进行监测

在对环境监测时,主要是对开采时用的化学物品污染调查、煤炭地质环境检查、土地的开垦及生态环境重建的方面的监测,准确的知道环境的影响,从而对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及综合治理提供依据。

2.3 利用遥感技术对煤炭地质灾害做调查评估

在采煤区建立一个动态的检测系统,将遥感技术最为监测道具,根据煤矿的地质规律,从而对地质灾害的易发程度进行研究,然后通过数据综合分析,将地质灾害的评估图绘制出来,以预防危险的发生。

3 煤炭地质遥感技术的创新思考

3.1 高光谱遥感技术应用

高光谱遥感技术可以对岩石类型及矿物成分的煤炭地质进行识别,对其中的波谱特征进行空间定位及定量分析,然后进行煤炭地质光谱库建立。这种技术不但具备测量技术,还能进行信息识别及数据处理,通过监测、提取可以直接对地质进行找矿及填图工作。

3.2 高分辨率遥感技术应用

将煤炭地质资料用遥感技术形成高分辨率的图像,不仅可以使煤炭资源开发的合法性及状况及时的反映出来,还可以对煤炭的安全生产及维护进行有效的监测。因此,应将这一技术进行创新、发展。

3.3 遥感技术图像处理及信息提取方法创新

神经网络、小波变换、分型理论、遗传算法、光谱特征匹配、支持矢量机等新的理论及方法,都应该被应用在遥感图像信息处理方面,让遥感技术的信息及图形处理向着多尺度、定量化、高分辨率及模型化等新型技术体系方向发展,使煤炭地质识别、信息提取技术及遥感图像处理技术得到不断地完善。

3.4 进行“3S”一体化技术创新

“3S”技术即遥感技术(RS)、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的统称,三者间具有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关系,虽然三者的作用原理不同,但是三者间的结合可以成为一种重要的找矿手段。利用遥感技术可以及时对地质系统中的数据进行更新;地理信息系统则可以为遥感技术提供辅导作用,为遥感技术提供不同的信息及分析手段,有助于遥感技术得到的数据进行精确的影像表达;而全球定位系统可以为煤炭地质的探测提供精确的高程模型及地理位置。因此,为了更精确的得到相关数据,煤炭地质的遥感技术应该进行不断的创新,做到与时俱进,将“3S”技术充分的应用到煤炭地质的探测及开采中去,使煤炭资源向着现代化及产业化的方向发展。

3.5 将数字信息遥感技术创新应用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发展,全球已进入数字化信息的时代,不管什么企业都是以数字建立数据信息库。因此,为了使煤炭地质遥感技术向智能化、多功能信息化及综合化等特征发展,用电子计算机对煤炭地质进行现代分析、矿山规划、数据采矿、资源评估等,使先进的技术及有利的工具为煤炭的开发和利用做贡献。

4 结束语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看出,随着现代社会知识及科技技术的不断进步、发展,为了更好的为煤炭企业做贡献,就要不断地利用先进的科技手段将遥感技术进行创新,得到新的遥感技术手段,为煤炭地质遥感技术开启新的篇章。

参考文献:

[1]毛耀保.关于煤炭地质遥感技术创新的思考[J].中国煤炭地质, 2010(S1).

[2]李生军.对煤炭地质遥感技术创新的分析[J].企业导报,2013(09).

篇9

遥感技术的实际应用

(1)煤炭地质的探测绘图。一是地形图的及时更新。现在我们生活的实际地形图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这就要求我们及时更新地形图,以满足实际的工作需求。我们发射到太空中的卫星可以通过遥感技术传输清晰的影像过来,其数据的时效性强,探测范围广。这一手段已经成为我国获取更新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的重要途径。此外遥感技术还可以探测识别国家的基础地理信息,及时更新各不相同种类、多种多样尺度的数据库。二是煤炭地质图的获取编制。在开采煤炭的过程中,开采团队需要较高精度的煤炭地质图。我们需要在煤炭地质填图时,做到有的放矢,突出重点。工程技术人员可以把遥感技术测得的影像作为依据,通过多元地学进行信息的综合分析和适当处理,以提取含煤地层、控煤构造、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和环境地质信息为重点,进行煤炭资源的地质填图;再依据野外填图获取的地质信息资料,运用相应的软件编制煤炭剖面图和柱状图。除此之外,遥感技术还应用在对煤炭资源、水文地质、煤层气调等的调查评价及对小煤窑的实际生产情况进行监控调查。(2)煤炭地质灾害的调查评估。依据煤层自燃的地质规律,把遥感技术作为必要手段,建立煤矿区的动态监测系统,从而为煤矿区的防火防灾、监测治理提供了重要依据。技术人员还应该通过地质灾害的易发程度,经过综合分析研究,编制地质灾害危险性分区评估图,提出相应的防治方法策略。还要分析遥感影像查明煤层突水的走向、性质和规模,进而确定突水的控制宽度和流量。(3)煤炭生态环境的污染监测。遥感技术在煤炭区生态环境的污染监测中主要应用在煤矿区的环境检查,开采高硫煤导致的酸沉降污染调查和生态环境的重建及土地复垦等方面。其中环境检查就是运用遥感技术获取固体废弃物、粉尘污染、水体污染和土地污染的信息,明晰污染的程度范围,从而为以后的综合治理提供理论依据。

遥感技术的发展前景

(1)“3S”技术一体化。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着三者之间的关系是相铺相成,密不可分的。遥感技术可以更新地理系统中的数据,地理系统支持遥感影像的分析表达,全球定位可以提供精确位置和高程模型。煤炭地质的遥感技术应该与时俱进,紧跟“3S”一体化的脚步,促进煤炭资源的产业化、现代化发展。(2)数字煤炭信息领域。随着全世界的信息化发展,煤炭地质的遥感技术也要逐步走向综合化、智能化和多功能信息化。煤炭行业要开拓数字煤炭的信息领域,以信息数据库基础,运用电子计算机进行现代分析、数据采矿、矿山规划和资源评估,从而为煤炭的开发利用提供技术支持和有利工具。(3)健全技术创新机制。在进行煤炭地质遥感技术创新的同时,还要健全遥感技术的创新保障机制。煤炭行业必须统筹规划,明确层次,用来完善煤炭地质的遥感技术创新体制。还要重视煤炭地质学科建设,健全多元化投资新机制,形成自主有效的创新机制。

本文作者:李生军工作单位:冀中能源股份有限公司葛泉矿钻机队

篇10

关键词:遥感技术;地质找矿;应用探讨

随着找矿相关技术的快速发展,地质找矿事业得到了蓬勃发展。遥感技术是找矿过程中的常用现代信息化技术,大幅度提高了找矿的质量以及效率,因此,被相关行业人士大力认可。为了更好地帮助人们认识遥感技术在找矿过程中的作用,对遥感技术在找矿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

1 遥感技术

遥感技术也就是指通过电磁波、红外线以及可见光等来对目标物进行探测,从而对远距离的数据信息进行采集。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也将许多先进的科学技术应用到遥感技术当中,这就使得遥感技术的应用效果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其中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应用,已成为现代遥感技术的主要应用手段之一,它有机的将传统的地质调查方法和遥感技术相结合,这就使得人们在矿产调查的过程中,其应用效果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进而促进了我国矿产行业的发展。

2 遥感技术在地质找矿中的应用

遥感技术在地质方面的应用一般都是以地质制图为主,对当地的地质情况进行详细地再现,从而为地质找矿提供重要的探寻数据。通常状况下,遥感技术在找矿中的应用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直接应用,另一类则是间接应用。

2.1 直接应用

遥感技术在地质找矿工作中的常见应用有遥感蚀变信息提取法,其主要是:利用岩浆热液对围岩结构造成的改变提取相关的信息。当岩浆或气水热液作用于围岩时,会使得围岩出现“蚀变”,这种产物同成矿的种类、成分以及类型都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一般情况下,围岩蚀变产生的实际范围要远超过矿化的范围,而且,蚀变类型的不同变化和金属矿化的空间位置存在一定的规律性,所以,围岩蚀变能够成为地质找矿的重要标示。

第一,围岩蚀变主要是由原岩同热液相互作用形成的最终产物,其主要的种类有:绢云母化、云英岩化以及硅化等。第二,有效实现地质有用信息的提取。当一些地区的地貌出现一定的变化时,当地的电磁波形成的反射或透射都会相应发生一定的变化,而电磁波是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的主要载体,同时,地质体的光谱特性以及内在的一些物理特性和化学特性都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当地质结构出现了重大变化时,便会导致地质体内部的不同波长的光子出现一定的变化,例如,吸收性和反射性都出现了不同变化。相对来讲,岩石矿物本身的化学以及物理成分相对稳定,其在光谱吸收等方面亦是较为稳固。光谱的产生主要是因为:物体内部的离子以及原子外层电子的振动和转动,不同的电磁辐射来自于不同的矿物质。所以,借助遥感技术中的波谱仪就可以对这样的光谱曲线进行测量,并通过光谱对比,分析出样本为什么类型的矿物质。这种方法是当前最为有效的找矿方法中的一种。第三,现今使用的遥感技术多数都是借助航空航天技术在高空对地表物质的光谱特征进行接收,在实施的过程中,很容易因为云层、水体以及植被等物质出现一定的测量误差,所以,在蚀变矿物信息提取过程中,应该对可能产生干扰的光谱信息进行详细分析,以便于最大效果地降低干扰作用。当前,遥感矿化蚀变异常信息提取的主要方法包括:主成分分析法以及光谱角识别法等。

2.2 间接应用

2.2.1 提取地质构造信息

一般情况下,地质矿产主要是由各种地质构造的不同运动产生的。例如,火山或地震活动等。通常情况下,矿产的分布主要集中在各种地质构造边缘位置或产生变异的部位,很多重要的矿产主要分布在不同板块的结合位置或邻近边界的地带。从形成时间上分析,其同地质构造的运动时间是保持同步的,矿床的分布会因为地质构造运动的变化而产生变化,并且,呈现出了带状分布。借助遥感技术从事找矿工作,主要就是利用这一特征进行寻找工作。如,在矿物质的形成范围,借助线性影像对对应的信息进行高效提取,同时,还可以对火山结构以及盆地等地质影像资料进行科学分析,并从其中提取出找矿需要的有用信息,从而结合相关的影响因素,综合评定矿物的储备以及类型等相关特性。

2.2.2 植被波谱特征应用

通常情况下,矿场周边的地貌植被与所含有的矿物质具有一定的关联性,例如,金属元素随着时间的不断累积,会生成一定的微生物群落,而微生物同地下水等自然环境相互作用,会对地表的土层产生一定的作用,从而使得地表出现一定的变化。地表的各种植被在吸收了含有金属元素的营养物质后,会发生一定的异变。当大面积出现异变后,借助遥感技术对相关的信息进行有效地提取,从而分析出具体的金属元素,并借此判断该区域的矿物质储备等情况。

3 结束语

近年来,遥感技术已经日益成熟,并且,在多种行业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应用。有效地推动了各行各业的迅猛发展。随着经济建设速度的不断提高,地质找矿工作的效率已经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热点。遥感技术在地质找矿中的运用,有效地提高了地质找矿质量以及数量。

参考文献

[1]赵少杰,钱建平,陈宏毅.遥感线性构造分形统计和蚀变信息提取在桂东地区金铅锌锡多金属成矿预测中的应用[J].大地构造与成矿学,2011(03).

[2]梁伟超,刘磊,何晓刚,等.新疆野马井地区矿化蚀变信息提取与找矿研究[J].西部探矿工程,2011(07).

[3]张国荣,芦青山,费一清.ETM~+数据在甘肃省肃北县黑刺沟一带蚀变遥感异常信息提取中的应用[J].大地构造与成矿学,2010(03).

[4]王亚红,王永,王辉,等.利用ETM数据进行矿化蚀变信息提取的方法研究-以柴北缘地区为例[J].遥感信息,2009(06).

篇11

遥感即为遥远的感知。遥感技术是根据电磁辐射(发射、吸收、反射)理论,应用各种光学、电子学和电子光学探测仪器对远距离目标所辐射的电磁波信息进行接收记录,再经过加工处理,并最终成像,从而对环境地物进行探测和识别的一种综合技术。物质不同,其分子、原子数量及组合方式也不同,所特有的反射电磁波性质也不同,对外来电磁波反射性质也就不同。因此不同的物体发射不同波段的电磁波,不同的物体对太阳和人工辐射有不同的吸收、反射和透射能力,这些差别经过遥感形成了不同的成像,然后把这些不同的遥感成像解译就可区分不同物体,从而收集目标物的各种信息数据,以掌握人们所需的各种信息资料。近年来我国地质灾害研究在采用遥感技术后取得了重大进展,包括近年来开展的全国特大滑坡灾害调查及危险性评价、典型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与示范治理、重点地区地裂缝与地面沉降调查、国家重大工程区域地壳稳定性调查与评价等项目都是建立在遥感图像的分析判断基础上的。由气象卫星、海洋卫星、陆地资源卫星和环境与灾害卫星等组成的空间对地观测体系,能够覆盖全国陆地、海域以及我国周边国家和地区1500万km2的地球表面。可见光、红外到微波遥感器都实现了星载飞行,遥感器包括可见光相机(胶片式和传输式)、可见光红外多光谱扫描仪、多种分辨率成像光谱仪、多波段微波辐射计、微波散射计、微波高度计、合成孔径雷达等。具备了自行研制卫星地面接收站及其相应数据处理系统的能力。研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遥感数据处理平台,开发了多套通用遥感图像处理系统和专题遥感信息提取系统。我国风云气象卫星系列不仅显著提高了我国卫星气象监测能力,还为国家应急管理、减灾救灾体系建设、应对气候变化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被世界气象组织纳入地球观测业务卫星序列,成为全球地球综合观测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2遥感技术在地质灾害监测中的作用

各种自然灾害发生前一般都会出现各种先兆,而且很多灾害的发生和发展都有一定的时空规律,彼此之间常有一定的关系,这就为自然灾害的预报提供了可能。在自然灾害的预报和研究中运用遥感技术可以发挥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

2.1推动国家自然灾害数据库建设

地质灾害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发生地质灾害后的地形地貌在遥感图像中通常与周围正常的情况有所区别,特别是在形态、色调和影纹结构等方面。为了在地质灾害发生后快速及时地了解地质灾害的规模和具体情况,可以通过我国的资源卫星、气象卫星和其他专业卫星等进行遥感信号的采集,然后运用地质灾害遥感信息的合理解释,对已经发生地质灾害的地点或是隐患点进行详细的调查分析,并对数据进行整理后得出灾害规模、灾害分布、形成因素、孕育过程、变化趋势等。通过以上工作可以有效推动对灾害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工作,并且按照地质灾害的类别,建立灾害要素数据库,构建灾害预测评估和灾后灾害快速评估运行系统。

2.2为抗灾救灾应急决策提供快速信息支持

一些突发性自然灾害,难以实现迅速、准确、动态的监测与预报,但遥感技术可以不受地面条件限制,快速获取灾害发生后灾区的全面景观,根据灾害分类分级及影像模型,判读图像,快速确定灾情,为应急救援工作提供第一手资料,从而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对自然灾害的应急响应。在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及2010年青海玉树大地震中,有关部门使用多种航天、航空遥感技术为抗震救灾指挥部及时提供了多种类型、不同分辨率的卫星和航空遥感数据分析信息,为抗震救灾指挥系统及时全面地了解灾情、快速部署救援行动提供了可靠的信息支持。在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发生特大火灾时,我国立刻调整了环境减灾卫星A、B星拍摄角度和运行频率,每天两次飞过澳大利亚上空,迅速准确地拍摄了澳大利亚火场的光学、红外和雷达图像,为澳大利亚空间信息合作研究中心提供了大量的卫星监测图像,极大地帮助了澳大利亚有关部门的灭火行动。

2.3提高次生灾害的预测预报能力

做好次生灾害的排查与监测预警工作,是减少和降低灾害损失的重要措施。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实时监测地震次生灾害,让人们能够有效规避灾害或减小灾害损失。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中,中国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通过航空遥感应急调查,及时掌握了北川等14个重灾县市道路、房屋损坏等灾情和崩塌、滑坡、泥石流及堰塞湖等次生灾害情况,共解译出地震引发的崩塌、滑坡、泥石流7226个,堰塞湖147个,灾害毁路1423处;圈定有危险的村镇264个,潜在危险道路1732处,从而为有效防范次生灾害的发生、最大限度地降低灾害损失提供了有力的信息支持。

2.4为灾后重建规划提供决策依据

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发生后,灾区的重建规划是抗灾救灾的一项重要工作。如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规划应当根据地质条件和地震活动断层分布以及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重点对城镇和乡村的布局、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防灾减灾和生态环境以及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等作出安排。城镇和工程选址时要充分考虑灾害综合区划,既防止类似的灾害重复发生,也要防御其他自然灾害的侵袭。在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我国利用航天和航空遥感,及时开展汶川地震灾情评估工作,完成不同烈度人口影响评估,以及房屋倒损、道路损毁、人员伤亡等灾情及次生灾害评估、灾情综合评估、地震灾害范围评估、地震灾害经济损失评估等工作,为灾区规划重建提供了科学依据和决策咨询。

2.5帮助提高地震预测预报水平

地震的预测预报是一个世界性难题。我国破坏性地震频繁发生,损失极为惨重。为了有效地预测地震发生,必须对地震前的各种兆信信息进行收集和数据挖掘,找到地震演变规律,尽可能地有效预测预报地震。卫星遥感技术通过多种手段观测、广阔的信息覆盖、短周期的观测手段等,为提高地震灾害的预测预报水平提供了可能。遥感技术用于监测和评估地震灾害已成为研究的一大热门。目前,遥感方法中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技术在监测地震形变方面的潜力已得到广泛认同。在地震研究方面,我国运用各种遥感图像,进行断层活动性、强震构造环境、地震地表破裂等方面的遥感地质解译以及干涉形迹测量研究,取得了重要研究成果。同时还开展了遥感技术在地震监测预报中的可应用性研究、红外遥感地震前兆的异常特征、预报方法和机理研究以及地震前兆热红外异常卫星遥感监测与快速处理系统研究等,为卫星遥感应用于地震监测预报开辟了新的方向。我国地震局已将卫星遥感的部分热红外实测数据,通过全国地震系统共享给所有地震研究工作者,为地震监测和预报提供数据支持。

3遥感技术在地质灾害监测中的具体应用

我国的地质灾害遥感调查技术为大型工程的可行性研究提供地质灾害分布、潜在危害及环境基础资料。实践证明,遥感技术在识别滑坡、泥石流,制作区域滑坡、泥石流分布图等方面体现出巨大的应用价值。

3.1孕灾背景调查与研究从地质灾害预测预报相关理论分析可知,灾害孕育过程中要对一些因素进行长期观测,发现其变化规律。这些因素包括时日降水量、地面坡度、多年平均降水量、植被发育状况、构造发育程度等。这些因素的成功观测是地震预测预报的重要保障。通过气象卫星可以实时检测降雨情况,而资源卫星可以对地表地物进行详细的调查,通过红外波段和微波波段分析地下物质的体貌体征等。结合气象卫星和资源卫星强大的遥感技术,可以对以上孕灾因素进行实时监控和分析,因此利用遥感技术有效调查研究地质灾害孕灾背景是遥感技术的重要应用之一,也是地质灾害最重要的基础准备工作。

3.2地质灾害现状调查与区域划分

在地质灾害发生后,必须及时有效地对地质灾害现状进行总体分析,了解其发生规模和特征,才能制订相应的救灾和避灾措施。地质灾害过程中,不良地质所迸发出的滑坡、崩塌、泥石流等灾害个体或灾害群体,在遥感图像中会呈现出与众不同的地质特征。很多关于地质发生规模和形态特征等信息都可以通过遥感影像进行提取。这些信息提取后,就可以有效分析目标区域内地质灾害发生点和隐患点的全面信息,找到灾害发生的分布、规模、特点、趋势等信息。另外,在上述工作基础上还可以对地质灾害发生地进行区域划分,对地址灾害进行分级管理,对隐患区进行严密监控,为建立地质灾害监测网络提供基础资料。

3.3地质灾害动态监测与预警

当地质体从量变到质变后,地质灾害很容易发生,但是这种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是很难被观测察觉的,因为其蠕动速率非常小且比较稳定,地质灾害动态检测就是期望实时得到发生突变的信息,来预测和预报灾害发生。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的精确定位下,这种缓慢的变动速率是可以被察觉并记录的。利用卫星定位系统进行地质灾害动态检测,可以有效地对地质灾害进行预测、预报和警报。

3.4灾情实时调查与损失评估

当地质灾害的发生不可避免时,就要尽可能地减小灾害损失,这就要求在地质灾害发生后对灾情进行实时检测和调查,并评估和区分灾情较重和较轻的区域,进行有效的人员救援和物资运送。利用遥感技术可以对地质灾害进行详细的调查,除了可以对人员和牲畜伤亡进行统计外,还可以对地面建筑、水域资源、桥梁道路、自然资源等各项情况进行实时的调查和评估,为救灾提供有效的信息支持。

4结语

篇12

水利信息化是利用无人侦察机、卫星遥感技术以及物联网技术等信息新技术对水利信息进行采集和传输,进而提高水利信息的质量和水利信息的服务水平。利用信息新技术对我国水利信息化管理,已经成为发展我国水利管理的必然趋势。

1.1加强对水利信息的科学判断

通过采集、输送和储存水利资源信息,能够完成对采集的信息进行科学合理的判断,从而做出准确的决定。由于传统的水利信息管理模式具有信息采集的滞后性以及受人为主观因素影响等特点,从而影响了决定判断的准确性,导致水利灾害加重。为了能够完成对水利信息的准确判断,可以实施信息信技术则对信息进行采集、传输和决策。在现代管理中也有很多应用,诸如利用物联网技术对水库实施信息化管理,不仅能够对水利信息进行有效的采集和判断并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水利信息管理方案,还能够提供大量的科学依据防止水利灾害的发生。

1.2提升水资源的优化配置

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传统的水利信息管理工作的重点,但是随着我国水资源日益短缺,在对水资源进行开发的同时还要引起对水资源有效配置的关注。水资源的优化配置需要工作人员对水资源的分配情况以及影响周围水资源的因素进行掌握。采用人工收集和操作的方法对复杂的信息进行收集,将严重影响到决定判断的准确性。利用信息新技术可以快速有效的完成复杂信息的收集和操作,实现了水利工程的水资源管理和水利信息资源的优化。

1.3实现电子化水利行政管理和服务

信息新技术能够利用计算机网路平台整合水利信息资源,对水利信息资源的采集、传输、储存以及决策制定实现了全自动化管理,改善了人工操作的弊端。水利用户在选择自己需求的信息时不再像以前一样受时间和地点等方面的限制,完全可以借助现代信息管理平成自己需求信息的选择。

2信息新技术在水利信息管理中的实际应用

2.1物联网技术应用

物联网技术是完成水利信息采集、传输以及处理的重要方法也是我国水利信息化的标志。近几年来,伴随着物联网技术的日益发展,物联网技术在水利信息管理尤其是在水利资源建设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截止到目前,我国水利管理部已经完成了信息管理平台的构建和完善,用户想要查阅我国各地的水利信息,只要通过该平台就能完成。为了能够对基础水利信息动态实现实时把握,我国也加大了对基层水利管理部门的管理力度,给科学合理的决策提供了有效的信息资源。由于物联网具有快速传播的特点,水利管理部门对物联网水利信息管理系统的构建也不断加强。在水利管理服务中,物联网技术有以下两个作用,分别为在水利信息管理系统中的作用和对水利信息智能化处理作用。为了能够通过物联网对水利信息及时的掌握并制定有效措施,可以采用设置传感器节点以及RFID设备的方法,完成对水利信息的智能感应以及信息采集。所谓的智能处理,就是采用计算技术和数据利用对收集的信息进行处理,进而对水利信息加以管理和控制。气候变化、模拟出水资源的调度和市场发展等问题都可以采用云计算的方法,实现应用平台的构建和开发。目前,水利工作视频会议、水利信息采集以及水利工程监控等工作中物联网技术都得到了广泛的综合应用。

2.2遥感技术

在水利信息管理中遥感技术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获取信息原理就是通过地表物体反射电磁波和发射电磁波,实现对不同信息的采集。近几年,遥感技术也被广泛的应用到防洪、水利工程管理和水利执法中。遥感技术在防洪抗旱过程中,能够借助遥感系统平台实现对灾区的监测,发生洪灾后,人工无法测量出受灾面积,遥感技术能够对灾区受灾面积以及洪水持续时间进行预测,并反馈出具体灾情情况以及图像,为决策部门提供了有效的决策依据。信息新技术的快速发展,遥感技术在水利信息管理中也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使用遥感技术获取数据时,还要求其他技术与其相结合,进行系统的对接,进而能够完成对水利信息数据的整合,充分体现了遥感技术集成化特点;遥感技术能够为水利工作者提供大量的数据,而且也能够根据数据制作图像。但是在使用遥感技术时,为了能够给决策者供应辅助决策,一定要对遥感系统进行专业化的模型分析,充分体现了遥感技术数字模型化特点;为了能够对数据收集、数据交换以及数据分析等做出科学准确的预测,使用遥感技术时,要设定统一的标准要求,充分体现了遥感技术标准化特点。

2.3GIS技术

GIS技术在水利信息管理服务中对水利信息自动化起到关键性作用。反映地理坐标是GIS技术最大的功能特点。由于其能够对水利资源所处的地形地貌等信息做出很好的反映,因此对我国水利信息准确位置的确定起到了决定性作用;GIS技术可以在平台上将测站、水库以及水闸等水利信息进行专题信息展示;GIS技术也能够对综合水情预报、人口财产和受灾面积等进行准确的定量估算分析;GIS技术能够集成相关功能的模块及相关专业模型。其中集成功能模块主要包括数据库、信息服务以及图形库等功能性模块;集成相关专业模型包括水文预报、水库调度以及气象预报等。充分体现了GIS技术基础地理信息管理、水利专题信息展示、统计分析功能运用以及系统集成功能的作用。GIS技术在水利信息管理、水环境、防汛抗旱减灾、水资源管理以及水土保持等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应用能力也从原始的查询、检索和空间显示变成分析、决策、模拟以及预测。

2.4卫星定位技术应用

卫星定位系统其作用就准确定位,它是在计算机技术和空间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卫星定位技术一般都应用在抗洪抢险和防洪决策等水利信息管理工作中。卫星定位技术能够对发生险情的地理位置进行准确定位,进而给予灾区及时的救援。卫星定位系统在水利信息管理服务中有广泛应用,诸如1998年我国发生特大险情,就是通过卫星定位系统对灾区进行准确定位并进行及时救援,从而有效的控制了灾情,降低了灾害的持续发生。随着信息新技术的不断发展,卫星定位系统也与其他RS影像以及GIS平台等系统连接,进而被广泛应用到抗洪抢险工作中。采用该方法能够对灾区和险情进行准确定位,从而实施及时救援,降低了灾情的持续发展,保障了灾区人民的生命安全。

3总结

篇13

[关键词]农业灾害 监测 遥感技术

[中图分类号]DF413.1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3)-7-299-1

中国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正遭受着世界上最严重的农业灾害。如何加强对这些灾害的监测和控制,成为困扰农业发展的一项难点课题。基于我国农业发展历程,我们不难发现,遥感技术是增强农业灾害监测实效,实现我国农业更好更快发展的有效手段。对此,本文从基本概述、应用两个角度,对相关问题进行了如下的分析和阐述。

1遥感技术原理及其优点

1.1遥感技术的基本原理

所谓遥感技术,就是指通过各类光学探测仪器,对远距离目标所辐射的电磁波信息进行接收、加工、成像处理,进而探测与识别环境地物的一项综合性技术。而众所周知,物质不同,所发射的地磁波的波段也会有所不同。正因为如此,不同的物质在遥感技术作用下形成了不同的图像。从另一个角度讲,遥感技术凭借着不同的遥感成像,反映出了目标物的不同数据信息,进而成为区分不同物质的重要标准,这就是遥感技术的基本原理。

1.2遥感技术的优点

与其它监测技术相比,遥感技术的优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监测范围广,监测立体性强。通过遥感技术,可以获取对地面的连续性的、立体性的图像。这种图像可以有效避免地面点线监测所带来的视野阻隔以及其它一些局限性,极大地拓宽了监测者的视野,使监测者能够对各类灾害信息进行宏观性地把握。而且,越是那些波及范围广、灾害性大的灾害,其优势就越发明显。

其次,信息获取量大,信息获取效率高。凭借着高超的现代航天技术以及先进的现代航天工具,遥感技术能够及时的、迅速的获取各类图像信息和数据信息,为高效数据模型的建立提供先决条件,为灾害的甄别与监测提供有效依据。

最后,适应性强,可实现动态监测。对于有些灾害,如病虫害、雪灾、火灾等,常规性的监测手段根本无法奏效。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充分发挥遥感技术的作用,发挥其适应性强的优势。此外,遥感技术可以对各类灾情进行全天候地监测,实现灾前监测、灾中监测、灾后监测的有机统一,为灾害控制提供充足的第一手资料。

2.遥感技术在农业灾害监测中的应用

2.1旱灾

旱灾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农业灾害。据不完全统计,每年因旱灾造成的经济损失约占气象灾害类经济损失的一半左右。在应对旱灾的过程中,比较常用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热惯量法,二是作物水分胁迫指数法,这都是遥感技术的重要体现。所谓的热惯量法,就是指通过遥感图像反演的研究区昼夜温差来反映农业旱情的方法;而所谓的作物水分胁迫指数法,则是指通过作物冠层与其上空大气温度差来反映作物的水分胁迫状况的方法。在实际中,两者的适用范围有所区别,前者适用于地与作物稀疏的农田,而后者则适用于作物覆盖率较高的农田。

2.2洪灾

与旱灾一样,洪灾也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农业灾害。洪灾具有时空分布广、危害性大、突发性强的特点,每年造成经济损失高达210亿元。在实际中,遥感技术常通过洪灾程度监测和洪灾面积提取两项指标来实现监测目的。而这两项指标的取得,通常是建立在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提取和分析的基础上。现如今,遥感技术在洪灾监测中的应用日趋成熟,尤其是微波遥感技术,凭借着其实时性、动态性的优点,成为目前洪灾监测中最常用的数据源。

2.3病虫害

病虫害是影响农业生产的重要因素,每年约有13.5%的农业灾害是由病虫害引起的。在以前,人们主要通过肉眼来“监测”这种灾害。可想而知,这种监测具有很明显的滞后性,实际效果也很不理想。而遥感技术可以有效地弥补这个缺陷,通过各项监测数据,为我们准确地提供病虫害的范围和程度,以便及时发现并防治,为农业生产提供坚实的保障。光谱参数法是一种通过遥感数据来判断农作物外部形体以及内部生理信息的方法,而这些信息恰是判断病虫害的重要依据。可见,光谱参数法是遥感技术应用于病虫害的基础。此外,植被指数法和红边参数法也是遥感监测中不可或缺的两种方法,通过植被参数和红边参数,实现最终的监测目标。

2.4冷冻害

冷冻害是指因温度过低而抑制农作物生长的自然灾害。它不仅会延迟农作物的生长,有时甚至会造成农作物大面积的死亡。遥感技术在冷冻害防范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可以准确、有效地预测或者评估冷冻害的发生时间以及危害程度。在实际中,植被指数(NDVI)并不能及时反映农作物冻害,以致冷冻害发生一段时间后才有所察觉。很显然,这种监测具有一定的延迟性。因此,要想取得理想中的监测效果,就必须将NDVI监测与农作物地表温度反演有机地结合起来。

2.5风雹灾

统计资料显示,我国每年的风雹受灾面积多达600万公顷,直接经济损失超过30亿元人民币。风雹灾的破坏性极强,在极短的时间内就会造成农作物的大面积倒伏甚至死亡。截至目前,遥感技术在风雹灾中的应用现状还不甚理想,遥感数据的时间分辨率与空间分辨率还无法达到要求。针对这种现状,可以采用TM、EOS-MODIS、NOAA-AVHRR等遥感数据相结合的方式,增强数据源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3小结

综上所述,在新时期,加强遥感技术在农业灾害监测的应用是一项非常系统的工程。为了将该项工程做大做强,夯实该项工程的基础,必须明确以下几个问题:首先,要对加强遥感技术在农业灾害监测应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其次,要对遥感技术在农业灾害监测应用的现状有一个全面的分析;最后,要对加强遥感技术在农业灾害监测应用的路径有一个科学的把握。只有这样,才能切实增强遥感技术应用的有效性与实效性,才能真正实现我国农业又好又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闫峰,李茂松,王艳姣,覃志豪.遥感技术在农业灾害监测中的应用[J].自然灾害学报,2006年第06期.

篇14

关键词:地形测量;测绘技术;发展与应用;探讨

一、地形测量和测绘技术的概念阐述

(一)地形测量

地形测量是为城市、矿区以及各种工程提供不同比例尺的地形图,以满足城镇规划、矿山开采设计以及各种经济建设的需要。

(二)地形测绘、测绘技术自动化技术

地形测绘是研究地球局部表面形状和大小,并将其测绘成地形网的理论和技术。通过测定小范围地表高低起伏形态和地物(如建筑物、道路、耕地等)的特征点的平面位置和高程,经相应的数据处理、采用一定的测晕符号,按一定的比例缩绘在图纸上。从而获得与相应地面几何图形相似的地形图,为国家经济建设提供设计与施工的图纸资料。

二、测绘自动化技术

测绘自动化是集数据采集、处理、传输、显示于一体。现代测绘技术自动化技术包括3S(GPS全球定位系统、GIS地理信息系统、RS遥感)技术、数字摄影测量技术(DPS)等,具有自动化程度高、测图精度高、图形属性信息丰富和图形编辑方便等优点,其核心是3S技术及其集成技术。

(一) GPS技术。

GPS(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即全球定位系统,20世纪70年代由美国开发,利用人造卫星所发射的讯号进行测时测距。GPS采用全球性地心坐标系统,以地球质量中心为坐标原点。具有对海、陆、空进行全方位实时三维导航和定位能力,是一种高精度、全天候、高效率、多功能的测绘工具。

(二) GIS技术

GIS(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r=tem GIS)即地理信息系统,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在计算机软硬件支持下,将空间数据自动输入、存储、检索、运算、显示和综合分析应用。GIS是现代化管理的重要手段,更是遥感图像处理和应用的技术支撑。

GIS中的数据包括:地理背景信息(外业测量数据、摄影测量数据、现有地图和各种遥感图像);资源与环境数据(各种专题图,科研分析成果,各种图形和图表,航天、航空图像的解译成果);社会经济信息(人口普查、国民收入情况、工业分布及土地利用分类图表等)。

(三) RS技术。

RS(Remote Sensing)即遥感技术,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不直接接触被研究的目标,感测目标的特征信息(一般是电磁波的反射、辐射和发射辐射),经过传输、处理,从中提取人们感兴趣的信息。遥感包括摄影、陆地、卫星、航空、航天摄影测量等技术。

现代遥感技术是空间技术,是集光学、无线电、计算等相结合的一门新技术。近20年,遥感技术迅猛发展,它作为一种空间探测技术,至今已经历了地面遥感、航空遥感和航天遥感三个阶段。

遥感技术依其波谱性质,可分为电磁波遥感技术、声学遥感技术、物理场遥感技术。遥感信息技术已从可见光发展到红外、微波,从单波段发展到多波段、多角度、多时相、多极化,从空间维扩展到时空维,从静态分析发展到动态监测。

(四)3S的综合应用

RS为GIS提供信息源,GIS为RS提供空间数据管理和分析的技术手段(图像处理),GPS则作为GIS有力的补测、补绘手段,实现了GIS原始地图数据的实时更新。

3S的综合应用充分发挥了各自的技术特点,快速准确经济地为人们提供所需的有关信息的新技术,三者紧密结合,为地形测量提供了精确的图形和数据。

三、测绘自动化技术的发展趋势

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测量仪器不断智能化,地形测量的测绘技术不断趋于自动化,传统的电子测距仪、经纬仪、水准仪和平板仪等测绘技术,逐渐被3s技术、数字摄影测量技术所代替,测绘自动化技术迅速活跃并不断革新,逐渐趋向自动化、网络化和数字化,地形测量也变得更加精确、方便、快捷。

进一步扩展3S技术在地形测量测绘技术领域的应用

全球数字摄影测量系统在GPS、GIS、RS和3S集成技术中的应用,对普及和深化地形测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测绘技术正向电子化、数字化和自动化的方向发展着。

3S技术及集成技术正随着时代进步进一步发展,但仍存在问题需要改进,3S及其集成技术测量的方法和手段尚须更新,只有这样才能加强测量的精度和准确度,使3S技术在地形测量测绘技术领域的应用进一步扩展。

(二)测绘软件技术对地形测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开发和更新测绘软件及数据库,加强研发地形测量数字化测绘软件,使测绘软件系统更加高效灵活,功能更加齐全。

更新和完善信息数据库,将采集的测量数据转换直接进入信息数据库,数据管理查询方便、数据共享,实现全球数据更新和扩展空间基础信息系统的动态管理,实现测量数据的管理科学化、标准化、信息化,实现测绘数据的传输网络化、多样化、社会化,使测绘技术走向自动化,实时化,数字化。

(三)人工智能和专家系统在测绘技术中的应用。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测绘技术与相关学科的综合交叉,人工智能和专家系统在测绘技术中表现出了广泛的应用前景。

专家系统对整个测量流程进行控制,并执行相应的推理、分析和处理工作,并可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实时动态监测诊断,提高效率和质量,是测绘技术通向实时、自动、智能测量系统的关键。

计算机利用专家知识模拟人脑思维进行推理,从事智能化的数据、图形处理和信息管理工作,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使测绘技术向自动化、智能化发展。专家系统对全球定位系统(GPS)、数字摄影测量系统(DPS)、遥感技术(RS)、地理信息系统(GIS)和专家系统(ES)这5S技术的发展和相互结合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四、21世纪的地形测绘不断与时俱进

进入21世纪,由于3S技术的重大突破,地形测量进入了航空摄影地形测量和卫星摄影地形测量的新阶段。先进的地形测绘技术体系正在发展和建立,从地图测绘到影像测绘,多时相、多光波段和电磁波段、多角度遥感影像的获取和使用,使得可视化技术在地形制图、环境制图和相关的空间制图中,得到了迅速和广泛的发展和应用。

(一)为适应国家信息化对基础测绘地理空间信息越来越大的需求,21世纪的地形测绘需具备高水平的自动化和智能化。

(二)21世纪的地形测绘将是基于影像的地形测绘。在影像地形测绘的阶段,测绘地理空间信息的产品和服务将不止是数字地形图、数字影像图和数字地图等资讯。地形测绘将逐步信息化,为国土资源和环境提供历史和现实的地理空间数据和信息。

(三)卫星(或航空)影像获取系统与GPS导航系统集成从而组成卫星(或航空)地形测绘系统。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的基础测绘工作,具有需求量巨大、时限性强的特点,必须及时采用相关学科(物理学、电子学、天文测量学等)的最先进技术,以实现测绘工作的现代化、信息化。

五、结语

随着科学的飞速发展,测绘技术不断革新,测绘技术在学科理论、技术体系、应用范围上均取得重大发展。现代测绘技术已经成为人类研究地球及自然环境的重要工具,将为人类社会提供更全面的服务,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参考文献:

[1] 杨明辉.21世纪的地形测绘[J]测绘科学2006.31(2).

[2] 徐忠新.浅谈地形测量测绘自动化技术与发展趋势[J]中国西部科技.2011 10(1).

[3] 王超.现代测绘技术自动化技术在地形测量中的应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