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国际农产品贸易范文

国际农产品贸易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6 08:27:21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国际农产品贸易,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国际农产品贸易

篇1

中日双方携手努力开创中日农产品贸易新局面——商务部副部长钟山在“中日食品贸易促进与质量安全交流会”上的致辞

加强合作增进互信确保安全——质检总局总检验师项玉章在中日交流会上的致辞

加强中日经贸合作共同应对经济危机

携手合作保障食品安全——国家质检总局进出口食品安全局副局长林伟在中日交流会上的讲话

实施一贯性品质管理,永旺永远以顾客为中心

共同采取行动,为消费者提供安全放心的食品

日本消费者期待中国食品安全有保障

保障中国冷冻蔬菜安全,满足日本消费者需求

7-Eleven以开发安全放心商品为目标

构筑输日食品安全信息平台

安全措施促中日禽肉贸易发展

食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安全保证体系

应对美方歧视性条款维护中国业界利益

当前主要国家农业对外开放基本态势及启示

金融危机下的世界食糖市场

促进中欧农产品贸易合作的承诺之旅——中国食土商会贸易投资促进分团访问欧盟三国

汉诺威地毯展组展规模超历届

全球茶魁聚成都共创茶贸新机遇

听取企业诉求坚定信心促发展

中国羽绒行业大会在萧山召开

世界食品标签规定的变化

苏丹农业的绿色行动

中黎开展葡萄酒经贸合作潜力巨大

国内外资讯及报道

2008年我国农产品进出口排序

我国食品土畜行业主要商品进口情况表

我国食品土畜行业主要商品出口情况表

EUtoLiftBanonChinesePoultryPreparations

ChinesePoultryIndustryStronglyOpposesUSComprehensiveAppropriationsBill2009withDiscriminatoryClausesagainstChinesePoultryProductExporttoUSA

CFNAtoHoldAgro-FirmsCredit-RatingBoard-ConferringCeremony

RegainingConfidencefromJapaneseConsumersforNormalGrowthinSino-JapanBilateralFoodTrade

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协调行业发展20年——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提升服务水平

农产品国际贸易回顾与展望

中国奶制品产销企业质量诚信宣言

雷曼破产观察

“劳力换土地”应当是中国农产品贸易的基本战略

把握宏观经济形势促进农产品贸易又好又快发展

控严粮食贮备机动进出口

规范为先品质为本提高大蒜竞争力

拓展鳗业市场多元化

第二届中国蘑菇节

多哈回合农业谈判举步维艰

国际烟花协会获得联合国观察员地位

食土商会召开五届二次理事会

加强果汁行业合作促进世界贸易往来——2008年中国果汁大会在大连召开

国际可追溯性规章制度

国外针对中国农产品的贸易救济措施

欧洲羽绒羽毛质量体系——国际羽绒羽毛局副主席JurgenHabertag演讲内容摘要

波兰动植物检验检疫与食品安全管理体系

国内外资讯及报道

2008年上半年我国农产品进出口情况综述

2008年上半年中国农产品进出口排名

篇2

论文摘要:在分析加入WTO对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影响的基拙上,探讨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保护政策的调整,建立农业国内支持新体系、农产品国际贸易保护新体系和国家支农政策新体系。

一、加入WTO对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的压力

1990年前后,我国粮食、棉花、油料、生猪、苹果、烤烟等国内价格普遍低于国际价格,比较优势明显。但近十年来,农产品成本年均以约10%的速度递增,致使农产品价格高于国际市场价格20--60个百分点,国际竞争力日益减弱,只有大米、生猪和苹果、烤烟仍有比较优势。

长期以来,我国对农产品的进口调控主要依赖许可证、进口配额、检疫标准、国有外贸企业垄断经营等非关税措施进行,关税措施主要用于配额数量之外的农产品,配额内税率普遍很低。根据乌拉圭(农业协议》和《中国加人世界贸易组织法律文件》,我国加人WTO对农产品国际贸易不利影响主要有:1.贸易措施关税化影响。由于谈判基期1986--1998年我国大部分农产品的价格低于国际市场价格,关税化后的关税等值为负值,这使我国不仅失去非关税措施这一传统屏障,而且因关税减让幅度过大而失去高关税保护。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只能通过和缔约国谈判上限约束关税和靠关税化的“例外条款”应对。据《中国加人世界贸易组织法律文件》,加人WTO后农产品进口的关税总水平要从2001年的2196削减到2004年的17%,美国关注的农产品削减到14.5%。特别是大豆,因税率降到3%,且国内外价格差距较大(加上关税进口大豆价格低于国内市场20%左右),加入WTO后受到的冲击很大,2001年,大豆进口创历史最高纪录1440万吨;2.配额扩大影响。WTO《农业协议》规定关税化后市场准人机会不低于减让基期国内消费量的3%,在减让期结束扩大到5%,这对我国粮棉油进口不利。1994-1998年,年均进口小麦、玉米、大米合计661.5万吨,加人WTO后,初始年配额多增进口976.9万吨,2004年多增进口15541万吨。专家估计,仅小麦至2004要损失60亿元,有近300万麦农要离开麦田生产。棉花生产因最终配额与以往进口量相比增加较多,2004年配额数量相当于1998年国内产量19.8%,因而所受影响比谷物更大。植物油情况与棉花类似,国内生产受到影响很大。据中国加入WTO农业专家组利用国际农产品贸易中心开发的“中国农业贸易政策模拟模型"(CATP)测算,至2005年,小麦、玉米、棉花、大豆和油菜籽的比较优势将分别下降21,19%,16.36%,21.36%,40.83%和13.21%,使这些产品更加缺乏国际竞争力。同时,对生猪、大米、烤烟、甘蔗、苹果的国际竞争力也有一定的冲击。

二、加入WTO后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保护政策调整

1.建立农业国内支持新体系。按WTO农业国内支持总量AMS的“微量允许标准”(发达国家为5%,发展中国家为10%,中国人世谈判为8.5%),我国可有基期(1986一1988年)农业总产值8.5%,即412亿元的农业国内支持总量(农业生产性补贴)。除去可豁免的AMS部分,近年AMS占基期农业总产值仅有2%左右,即还有约315亿元的农业国内正支持空间。这为我国扩大实施“黄箱政策”(价格支持、营销贷款、面积补贴、生产投人补贴、牲畜数量补贴、贷款补贴等),减轻粮棉油等比较弱势农产品的成本压力提供了一定的条件。我国传统的农业国内支持“黄箱政策”主要以农产品价格补贴为主,贷款补贴(贴息贷款)为辅。价格补贴大多用于降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支农服务的收费标准,以及农产品购销环节的补贴。我国对农产品价格支持的另一途径为粮食的垄断性保护价收购。据《中国加人世界贸易组织法律文件》,加人WTO后不能实施农产品出口补贴,只是保留今后出口补贴权利。因此,我国通过保护价收购支持农产品价格在加人WTO后将被取消。加人WTO后农产品价格支持体系的构建应把重点放在加大农业生产资料补贴等生产投人补贴上,同时扩大黄色补贴范围,结合农业结构调整对营销贷款、面积补贴、牲畜数量补贴等实行补贴,以此来达到优化农产品价格支持体系结构,提高补贴效率,并借鉴国际经验,减少农民收益较少的农产品流通环节的补贴,把支持与补贴的重点转向农业生产者。

2.建立农产品国际贸易保护新体系。WTO《农业协议》中有一些条款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农产品的国际贸易保护,如“特殊保障条款”、“特殊和差别待遇”、“特别处理”、“微量允许标准”等。灵活运用这些条款,能够采取恰当的调整措施减少某些农产品的过度进口,并能有效地采取反倾销、反补贴的法律措施保护。WTO《农业协议》有许多“灵活”操作空间,如关税配额管理,WTO各成员就有应用关税、拍卖、先到先得、按历史记录等多种管理办法。因时因地管理好我国的关税配额,能减轻进口农产品对同类产品生产的冲击。并尽快建立起综合协调、适时高效的农产品国际贸易保护体系。如加强农产品出口信贷支持;提高农产品出口退税比率,加大对具有比较优势农产品的出口支持;制订、完善反倾销、反补贴以及保障措施立法。这三种手段可作为抵制国外产品进口冲击的强力“武器”。

3.建立国家支农政策新体系。加强农业投入保护,增加农业保护力度。WTO农业协议“绿箱”政策的12项措施我国还有6项空白。在农业科研、市场促销服务、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粮食安全补贴、生产结构调整补贴、地区发展补贴等方面还有着较大的发挥空间,是间接增强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保护的有力措施。应从主导、控制型的农产品国际贸易政策向管理、服务型的农产品国际贸易政策转变:

篇3

当前,在WTO机制约束下,随着贸易自由化的进程加快,明显性的非关税措施,如进口许可证制、自动出口配额、出口补贴和进口配额等,由于受到WTO规则的约束而越来越少被采用,新贸易保护主义主要采用隐蔽性的保护手段。隐蔽的技术性壁垒,如技术标准、质量认证、检验程序、环境保护、国民健康标准等,无疑成为新贸易保护主义的最佳选择。发达国家凭借其科技优势与竞争优势,利用WTO协议的某些例外规定,大肆提高各种技术壁垒,并由流通领域扩展到生产加工领域,其中不仅包括物方面,还延伸到金融信息等产业,形成复杂庞大的技术性贸易壁垒体系。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实施,对农产品贸易产生很重大的影响,具体来看:

第一,技术性贸易壁垒影响着农产品贸易规模,限制其贸易流量。从短期来看,由于受限国农产品只有符合实施国技术标准的才能出口,否则将无法出口,这等于刚性的限制了可贸易农产品的数量,限制了贸易规模;从长期来看,有两方面的因素限制着农产品的贸易规模:其一是成本效应,其二是需求效应。成本方面,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发达国家往往设置苛刻的技术性贸易壁垒,而生产商为了维持出口、保住出口市场的市场份额,会想尽一切办法达到发达国家的标准要求,而这会产生一系列的成本增加。包括生产商为了达到技术法规与标准的要求而在生产、检疫等环节进行技术改造所导致的成本增加,还有农产品进入市场后不断发生的长期质量控制成本,为验证出口农产品符合某项标准所耗费的有关技术支出,提高产品包装标准等成本,而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某类农产品方面的技术差距越大,则这种达标的成本越大。这会使发展中国家出口农产品的贸易条件具有相对恶化的趋势,导致出口量下降,严重制约贸易规模的增长;需求方面,技术性贸易壁垒结合政府的舆论导向将导致消费者对某类农产品的需求下降,这将直接影响农产品的出口,限制贸易规模。

第二,技术性贸易壁垒将导致农产品贸易发生转移,即出口国的变换。首先,从成本角度,当农产品的出口国为小国(即该农产品的出口小国)时,进口国针对出口实施有歧视性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将会导致农产品贸易部分地转移到第三国;当农产品的出口国为大国时,且唯一时,进口国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将导致出口国达标农产品的供给降低,引起该农产品国际市场价格上涨,第三国国内需求下降,则供给降低,导致出口国减少的出口量完全由第三国补偿;其次,从需求角度分析,由于进口国歧视性TBT的实施,导致进口国消费者对出口国农产品的消费信心降低,而对他国未遭到歧视性待遇农产品需求增加,造成贸易的转移。

第三,发展中国家由于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存在一方面导致不达标农产品只能出口到技术要求相对较低的国家,出口价格指数下跌,另一方面为达到TBT实施国的技术标准而导致出口的成本增加,贸易条件恶化趋势严重;贸易条件恶化意味着贸易利益的损失,进而社会福利的下降。而且,实施TBT不单单是对受限国的福利造成影响,对实施国而言,也存在着福利的下降:当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实施国为小国时。由于其只能作为世界价格的接受者,而不能通过进口量的变化引起世界价格的变化,因此小国实施技术性贸易壁垒措施而导致的出口商出口成本的增加,自后还得由效果的消费者来承担;二大国则不同,大国可以通过对进口量加以控制来影响国际市场的价格,最终通过贸易条件效应将部分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符合成本转嫁给出口国,虽然大国实施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成本可能较小国低些,但成本的分摊份额还取决于大国对该类农产品的进口需求弹性和出口国对同一农产品的出口供给弹性。如果大国的进口需求弹性较大,而出口国的出口供给弹性较小,那么,出口商将承担更多的涨价成本;反之,如果大国的进口需求弹性较小,而出口国的出口供给弹性较大,大国将负担较大的涨价成本。这说明,某类农产品的进口大国如果单纯地出于保护本国农业发展的目的而实施技术性贸易壁垒,应该充分分析国内的进口需求弹性和国外的出口供给弹性。否则,不但达不到预期的目的,还可能造成不必要的贸易摩擦,影响国际贸易的正常秩序。但大小国与否,实施技术性贸易壁垒都存在着福利的损失,只是大小不同而已。

篇4

目前来讲,我国的农产品国际贸易正呈现出新时期的特点,下面分别从农产品的结构、市场结构、国内以及国际区域特征、贸易方式和贸易主体的角度,分析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的变化特点。

1.农产品结构变化特点

从我国农产品贸易出口的结构构成来看,我国的农产品国际贸易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相比于以粮棉油等土地密集型农产品为主导的出口贸易,目前我国的出口已经转向了以园艺类产品和水产品等劳动密集型农产品为主的结构。由资料数据可以看出,在2001年,园艺类产品和水产品的在出口中所占比重为五成,到了2010年,这两种产品所占比重已经达到63%。从我国农产品进口的结构也发生了重大的改变。从上世界80年代中期到2010年的这二十几年时间,我国农产品的进口总额处于明显的上升趋势。在我国农产品进口的物品构成中,油籽及含油果实和植物油增幅明显;鱼、甲壳及软体类动物及制品和蔬菜及水果进口份额略有增长;食用畜产品以及水产品等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份额则略有增加;糖、糖制品及蜂蜜和烟草及饮料制品份额略有下降;非食用畜产品进口份额明显下降。其中,大豆和棉花在进口中所占比例很大,是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进口的重点。

2.市场结构变化特点

在以往,亚洲地区是我国农产品出口的主要地区,所占比例达到七成以上。随着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这种状况有所改观。到2011年为止,亚洲地区在我国出口农产品所占比例有七成下降到六成,并且欧洲地区所占比例也有14%上升到21%左右,对其他各州的出口也在逐年小幅上升。从出口国家的角度来看,对主要的传统农产品出口市场——日本、中国香港的依赖程度也正在逐步下降。从我国农产品进口趋势来看,在二十一世纪的头10年,我国的对农产品进口的来源表现出一定的发散的趋势,但仍处于相对集中的阶段。

3.国内区域结构变化特点

就国内的区域结构来说。我国农产品出口的省份依旧是东部传统农业省份,同时,其他地区也正在发展,但增幅不大。就具体的省份来说,山东的农产品出口基础最好,并且相较其他省份的差距正逐年扩大。从农产品进口的省份分布来看,我国农产品进口的前5个省份的份额正在逐年下降,这说明我国的其他省份的进口幅度正在逐年上升。

4.贸易方式结构变化特点

目前,我国农产品贸易的进出口贸易方式仍然是一般贸易,占到贸易总额的八成;其他方式的贸易,比如加工贸易,所占份额不足二成。

5.贸易主体结构变化特点

传统的农产品国际贸易,国有大型企业几乎占据了主导地位。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进行,外资不断涌入,而且民营资本也已经蓬勃发展起来,国有企业的主导地位逐渐被打破。农产品出口的主体中,私营经济体的经济成分已经开始进入,并平稳发展。在农产品进口的主体中,外资企业也在不断涌现,并占有较高份额。

二、对相关政策制定的一些建议

针对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的发展变化特点,可以对相关农产品贸易的政策制定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1)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同时针对国际市场的需求,需要及时有效的调整我国农产品的贸易结构。着力发展一些水果、蔬菜等高收入的农副产品,并大力发展相关农产品的加工、深处理,提高农场品出口的档次;并且不断优化农产品整个产业链的结构,提升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出口中的综合竞争力。同时,还要保证农产品食品安全,制定严格的安全标准并严格执行,并且通过进口国内缺乏的农产品,补全我国农产品的供应需求。

(2)要提升我国农产品的丰富性,实现我国农产品市场的多元性;进出口的多元要兼顾施行,不断减小农产品国际贸易中对部分市场的国度依赖,降低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的风险和成本。特别的是,对于农产品的进口,要不断开拓新产品和新市场,不断扩大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的市场范围,由此形成我国农场品进口大国的大国效应,并在国际上保持一定的影响力,成为国际农产品价格的制定者。

篇5

关键词:农产品贸易;技术性壁垒;应对措施

1引言

农产品出口的技术壁垒不是近几年才产生的,这些问题由来已久,也是世界贸易市场中调节各国利益的一种手段。我国是农业生产大国,农产品占全部产品输出量的比例较大,农产品出口是我国对外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创造了较高的产值和利益。但是在农产品出口时经常会遇到技术性壁垒,给产品贸易带来不良的影响,我国也因此遭受了较多的经济损失,找到应对技术壁垒的路径是我国农产品出口最应该解决的首要问题。

2关于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阐述

技术性贸易壁垒主要指的是产品进口国家制定的一种技术规范与标准,主要是针对产品本身制定的一种质量或技术认证技术。壁垒,顾名思义是障碍的意思,技术性壁垒,显然就是带有不公平性的技术要求。技术性壁垒是一种严格的技术检验标准,通过有关法律认定的,包括认证制度、检验检疫制度等,起到限制进口国外产品的最终目的。狭义的技术性壁垒主要是指产品检验的技术性促使,广义的技术壁垒指的是商品检验和动植物产品的检疫措施、包装和标签等。我国对于技术性壁垒的研究主要还是从经济学的角度进行的,很多研究人员认为技术性壁垒是关税与非关税壁垒交替作用的结果,技术性壁垒存在很多可变化的因素,如数量、价格等。还有人认为技术壁垒是一种市场干预措施,是政府部门根据本国经济发展情况制定的限制进出口贸易,保证进出口平衡的一种市场手段。

3技术性壁垒给我国农产品贸易带来的影响

3.1对农产品产地经济结构的影响

目前,欧盟、美国、日本从我国大量进口农产品,同时这些国家也是使我国遭受技术性贸易壁垒限制最明显的国家,主要原因是由于当地生产技术比较先进,农副产品质量要求较高,重视农产品安全性与环保性,因此,对我国农产品生产地区有一定的影响。我国幅员辽阔,农业生产是主要的经营项目之一,但各地区生产的农产品各有优劣,因此,要选取最优质的农产品类型进行出口,调整地域差异,优化地区农业经济结构。

3.2对我国农产品生产的影响

首先,我国农业生产目前还都是小规模生产的状态,由于缺乏规范的管理,导致很多生产者扩大生产时没有结合市场需求,导致大量产品积压,遭受了较大损失。其次,技术性壁垒使很多农业生产企业转而经营其他产品,技术壁垒取消,市场又出现较大的缺口。最后,我国水产品和畜牧产品在国际贸易中具有较强的优势,但这些企业都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当劳动密集型企业受到壁垒限制,就会有很多劳动力投放到其他市场,影响我国的农产品生产。

3.3对农产品贸易环境的影响

世贸组织是公开、公平的国际贸易组织,这一组织的建立标志着市场向着自由、开放的方向发展,但在实际国家贸易进行的过程中,有很多政策是不透明的,还存在歧视性,例如《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中规定,允许各国为提高产量、保护人类安全、保护动植物安全、保护环境等提出例外规定,但实际还是存在我国农产品出口的限制政策。技术性壁垒的隐蔽性,导致我国农产品出口受到不公平的待遇。2002年欧盟宣布禁止中国动物源产品进出口后,日本等国也加强了对我国动物源产品的检验,使农产品出口环境异常紧张。

4农产品贸易应对技术性壁垒的有效措施

4.1建立标准化认证体系

首先,我国要针对农产品生产建立标准化认证体系,原来我国对于部分农产品的认证标准设置过低,导致很多农产品不符合有关要求。目前,我国要促进农业产业化,与国际接轨,按照国际要求制定农产品卫生标准及安全标准,建立认证制度,严格认证程序,保证生产的农产品都是绿色无公害的产品,进而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4.2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

加入世贸组织以后,世界对于我国的农产品要求逐渐提高,环保技术标准与食品安全标砖成了主要的限制因素。因此,我国要重视环境保护问题,降低环境污染,利用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指导农业生产,提倡建立绿色农业,生产绿色安全的农产品和副产品,减少绿色壁垒的限制。

4.3推进农业技术创新

促进农业技术改革是促进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要借鉴发达国家的优势与经验,引进先进的技术,开发优质的农产品品种,研发新的生产与加工技术,引进农产品保保鲜设备,开展农产品的深加工,进而增强我国农产品的优势。随着人们越来越重视健康,绿色无公害的农产品在国际贸易中占有一席之地,绿色农产品是打破技术性壁垒的有力武器。

4.4开展国家合作,营造优质贸易环境

目前,我国农产品遭受的技术壁垒究其主要原因就是国际地位与经济地位的问题,想要改变这种贸易格局与经济秩序,就要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合作,尤其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开展南北对话,建立良性的贸易机制,与其他国家进行多边交流与合作,促进农产品的出口。

5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农产品面对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我国要从本国农产品质量、生产技术、环境保护等方面入手,从开展国际合作入手,积极面对贸易壁垒带来的压力,将压力转化为动力,提升我国农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进而促进国家经济的繁荣和世界地位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王晶.我国农产品出口遭遇技术性贾易壁垒的原因及对策分析[J].浦费导刊,2010(6).

篇6

10多年来,湖北省农产品出口一直徘徊在1亿美元左右。近几年来,湖北省农产品出口大幅增长,据统计,2002年湖北省农产品出口1.68亿美元,同比增长10.1%,占全国出口额180.2亿美元的0.93%;2003年湖北省农产品出口2.28亿美元,同比增长35.1%,占全国出口额212.4亿美元的1.07%;2004年湖北省农产品出口2.73亿美元,同比增长19.9%,占全国出口额的230.9亿美元的1.19%。2005年,湖北省农产品出口3.11亿美元,同比增长13.9%,占全国出口总额271亿美元的1.15%。2006年,湖北省农产品出口4.06亿美元,同比增长30.4%。占全国出口额的1.35%,在全国排第十六位。

湖北省部分农产品一直居全国农产品出口前列。以2006年11月为例,湖北省蘑菇罐头出口5209万美元,占全国出口额36049万美元的14.49%,居全国前列;湖北省淡水小龙虾出口5192万美元,占全国出口额20788万美元的24.99%,居全国第一位;湖北省蜂蜜出口2906万美元,占全国出口额9398万美元的30.92%,居全国第一位;活猪出口3065万美元,占全国出口额30119万美元的10.18%,居全国前列;湖北省柑桔属水果罐头出口1360万美元,占全国出口额11985万美元的11.35%,居全国前列;湖北省活性酵母出口2212万美元,居全国第一。

现阶段,湖北省农产品出口呈现出以下一些特点:

1.出口结构发生较大变化。传统农产品如大米、棉花、肉类、皮革、五倍子、生漆等基本退出出口市场,干香菇、水产品、蜂产品、水果罐头、酵母、茶叶等农产品出口增长迅速,在出口中的比重越来越大。去年,全省农产品出口4.06亿美元,其中,食用菌出口9470万美元,同比增长17.44%。

2.一般贸易出口占绝对优势,加工贸易比重较小。2006年,全省农产品一般贸易出口4.02亿美元,同比增长31%,占全省农产品出口总额的99.01%;全省农产品加工贸易出口400万美元,同比下降15.1%,占全省农产品出口额的0.99%。

3.农产品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亚洲、欧洲和北美洲。去年,全省对亚洲出口农产品2.48亿美元,占全省农产品出口的61.08%,其中,对香港出口9649万美元,占全省农产品出口的23.77%;对日本出口3100万美元,占全省农产品出口的7.64%。全省对欧洲出口农产品9350万美元,占全省农产品出口的23.03%。全省对北美洲出口农产品5453万美元,占全省农产品出口的13.43%。其中,对美国出口5255万美元,占全省出口额的12.94%。

4.市州农产品出口不平衡。湖北省农产品出口主要集中在省直、武汉、随州、宜昌、荆州、襄樊、潜江、荆门,上述8个地方去年共出口农产品28884万美元,占全省农产品出口的87.3%。

二、湖北省农产品国际贸易比较优势分析

(一)比较优势理论溯源

早期的比较优势理论包括斯密的“绝对成本说”和李嘉图的“相对成本说”,说明一国何以获得国际贸易的好处,其核心含义是以价格优势获取国际分工的主动权,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在比较成本说的基础上提出了资源禀赋学说,被俄林进一步发展,形成了赫――俄理论。比较优势理论在客观上反映了生产力的活动规律、长期以来成为国际分工与贸易理论的主流理论。根据比较优势理论,每个参与国际分工的国家,都应该按照要素禀赋状况选择发展条件最佳的产业,出口比较优势高的产品,进口比较优势低的产品,这样能提高全球资源配置效率,使参与国际分工的各国都能获得最大利益。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劳动力资源极为丰富,依据比较优势理论的逻辑演绎结果,中国农产品国际贸易定位只能是劳动密集型产品。我国学者们在用显示比较优势法(RAC)来测定我国农产品的比较优势时,得出的结论是:我国具有优势国际竞争力的农产品主要是人力与机械替代性较少的相对劳动密集型产品,包括畜禽产品、水产品、园艺产品以及相关的加工产品等。而土地密集型产品如大豆、大米、棉花等我国没有比较优势。

(二)湖北省农产品国际贸易的比较优势

据商务部印发的《农产品出口十一五发展规划》描述,我国耕地面积19.5亿亩,仅占国土面积的10.4%,人均占有耕地1.5亩,不及世界平均水平的1/2,而且还有进一步减少的趋势;我国水资源的人均占有量是世界的1/4。在我国目前的农业资源禀赋条件下,发展土地密集型的农产品缺乏优势,与此相反,发展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具有较强的出口竞争优势。目前,据《湖北统计年鉴》(2005年)湖北省耕地面积3161万亩,人均耕地面积0.52亩,大大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土地密集型产品如大米、棉花、小麦、玉米、大豆、油料等在国际贸易中将进一步处于劣势,十一五期间劳动密集型的农产品出口仍将保持较大的竞争优势。湖北省农产品出口未来的比较优势将体现在如下五个方面:

1.农业资源的多样性优势。湖北省是农业大省,自然资源丰富。农产品资源优势明显。湖北省是全国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常年淡水产量居全国第1位,油菜籽产量和“双低”化率居第1位,棉花居第3位,稻谷居第4位,生猪出栏和猪肉产量居第9位。同时,湖北省水资源丰富。除长江、汉江、清江外还有星罗棋布的众多湖泊,丰富的水资源十分有利于发展我省的淡水农产品。此外湖北省劳动力成本和土地成本都较低,科技实力雄厚,这些优势十分有利于湖北省扩大农产品出口。虽然目前湖北省出口的农产品占全省农产品总产量的比重较小,但是发展空间较大。如2004年全省水产品产值149亿元,出口折合人民币2.6亿元,出口只占总产值的1.75%;茶叶产值6.5万吨,出口茶叶1300吨,出口占总产量的2%;年出栏商品猪3000万头,出口生猪21万头,出口仅占年出栏生猪的0.7%。因此,湖北省农产品的出口空间很大。

2.科技优势。湖北省现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26万人,每万人中有科技人员390人,高于全国361人的平均水平。拥有“两院”院士45名;普通高等学校75所,在校大学生人数58.5万人,居全国第2位;各类研发机构2100多个(其中中国科学院和国务院部委所属的76个),国家级、省级工程技术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295人。农业科学院研究院1所;农业类大专院校2所,在校学生人数约2万人;农业类中等技术学校10所,在校学生人数6000余人。可见,湖北省具有较好的科教基础和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只要解决好科教与经济结合的体制和机制问题,将对扩大湖北省农产品出口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3.劳动力资源优势。据《湖北统计年鉴》(2005),湖北省农业人口约3243万人。农村劳动力严重过剩,能够在较长时间内为出口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和服务提供低成本的劳动力供给。对发展湖北省劳动密集型的农产品出口非常有利。

4.市场区位优势。亚洲地区是世界农产品贸易最重要也是最具潜力的市场,2002年亚洲市场进口的农产品占世界的22.7%,其中,日本、菲律宾、香港、台湾、印度尼西亚、泰国的农产品进口位居世界前十五名,这些地区也是湖北省农产品的主要出口市场,2006年,湖北省对香港出口农产品占湖北省农产品出口的23.79%;湖北省对日本的农产品出口占湖北省农产品出口的7.65%;湖北省对泰国的农产品出口占湖北省农产品出口的6.54%;湖北省对菲律宾的农产品出口占湖北省农产品出口的2.82%。由于运距短、运销便捷,湖北省对亚洲出口的食用菌、畜禽、水果、蔬菜等附加值较高的农产品具有显著的区位优势。

5.大国效应带来的后发优势。规模巨大且富有增长潜力、日益开放的中国市场既为中国农产品提供了巨大的消费需求和市场空间,推动中国农业逐步提高竞争力,加快中国现代化进程,也将促进世界农产品贸易发展和贸易格局的改变。湖北省作为农业大省正在享受中国作为世贸组织成员在国际多边贸易体制中发挥作用所带来的好处,湖北省正在形成技术、管理、体制等多方面的后发优势,将有利于提高湖北省农产品出口的竞争力,发挥湖北省农产品出口的比较优势。

三、湖北农产品出口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产品出口企业规模小,大型农产品出口企业少,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不强

以2004年为例,虽然我省农产品出口企业有200多家,但出口过1000万美元的农产品企业只有4家,4家企业共出口6776万美元占全省农产品出口的24.9%,龙头出口企业的带动作用不强。而同期山东省农产品出口过1000万美元的企业有113家,出口额占全省农产品出口总额的46.5%,充分发挥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2006年,我省农产品出口过300万美元的企业增长到35家。过1000万美元的企业只有11家。大部分农产品出口企业只是小打小闹,难以形成规模,农产品加工出口企业,整体发展不够,开拓国际市场的能力较弱,资金不足,贷款困难。

2.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农产品加工落后,深加工的农产品出口较少

湖北省农业产业化集中度低,缺少特大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带动,农产品加工处于低档次水平,农产品出口以原料型为主,农产品深加工产品出口不多。以水产品加工为例,2002年湖北省水产养殖面积63.35万公顷,淡水产品产量约270万吨,均居全国首位,但年实际加工产量只有5万吨,主要是一些干制品、腌制品、罐制品、熏制品等,加工比例小,加工率仅为3.7%,远远低于全国15.7%的平均水平;水产品综合利用水平低,鱼糜制品等精深加工产品的生产量只占加工总量的4.4%。再以畜产品加工为例,湖北省每年肉类产量接近300万吨,年加工量30万吨,但是湖北省畜产品绝大部分以初级加工品或原料进入市场,加工企业起步晚,基础比较薄弱,加工能力有限,大路货产品多,名优新特产品少。过去,湖北省曾向香港、俄罗斯等国家出口猪肉,后来由于加工手段落后、工业化程度低,加上质次价高,湖北省近几年基本上丢掉了上述猪肉市场。湖北省的猪肉生产优势没有发挥出来。

3.农产品安全卫生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近年来,发达国家的技术性贸易壁垒越来越频繁,检验检测项目日益增多,标准越来越高,甚至达到了苛刻的要求。从2006年5月29日起,日本一项专门针对进口农产品的新规《食品中残留农业化学品肯定列表制度》正式实施。凡是农产品生产加工可能用到农药、兽药、饲料添加剂等农业化学品,都在“肯定列表制度”监控范围之内,日本此前设定进口农产品残留物限量标准是2470条。这次新增了51392条。日本的“肯定列表制度”几乎涵盖了所有我国出口日本的农产品,将对食用蔬菜、水海产品、禽肉、畜肉等我国优势农产品出口产生严重冲击。从2006年1月1日起,欧盟新的食品卫生法正式生效,欧盟食品新法规提出的近乎苛刻的高标准严要求将对湖北省优势农产品出口带来较大程度的影响。由于湖北省许多农产品长期处于粗放式生产,企业自身受到管理体制、技术水平、检测监控能力等多方面条件的限制、产品质量普遍存在问题。因此,加强农产品质量控制,提高农产品出口的安全势在必行。

四、湖北省扩大农产品出口的措施

1.切实加强出口农产品基地建设

湖北省出口农产品中,大宗农产品少,多是种、养规模不大的经济作物和特产养殖品种。由于在产品基地建设、品种选育、新技术推广与加工技术的开发方面都缺乏相应的支持,没有形成区域化布局、基地化种养,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产区分散,品种混杂,商品一致性差,形成不了出口规模。许多产品由于生产环境差,农残、重金属超标,导致产品质量达不到进口国的要求。要按照鄂政办发(2006)77号文件精神,会同农业、财政等部门重点围绕出口企业建立标准化的生产基地,以扩大企业出口货源,提高产品质量。支持企业在生产基地推广适合出口的优质品种、实行良好农业操作规范、建立种养履历。

2.加大对重点国际市场重点产品开拓力度

开拓国际市场要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加大湖北农产品对外的宣传力度。湖北省是一个农业资源大省,农产品品种多样,品质也有大幅提高,要在境外主要农产品进口国对湖北省农产品多做宣传,将为扩大出口打下良好基础。二是要主攻重点产品。主要是抓好茶叶、食用菌、蜂产品、水产品、水果、禽蛋、芝麻、山野茶、中药材、肉制品等产品的深加工,扩大规模,提高产业化程度。这些产品都是全国农产品出口的25个重点大宗商品,是湖北省主要的特色产品,也是湖北省目前农产品出口的主导,生产量大,市场潜力大,只要国际市场开拓得好,出口规模将进一步扩大。三是要主攻重点国际市场。重点开拓香港、日本、韩国、东南亚、欧盟、北美、俄罗斯等主要进口国的市场。商务部对全国25种重点大宗商品的前三大市场进行了统计,上述国家和地区占到90%以上。

3.加强农产品出口的质量控制

积极推进良好农业规范技术应用,推进标准化生产,促进传统生产模式的改进,支持农产品出口企业建立自有种植养殖基地,推广“公司+基地”的农产品出口经营模式,建立农产品生产记录档案可追溯体系,实施全程质量控制。加强对出口食品加工企业的监督和引导,鼓励出口企业获得GAP、GMP、HACCP等与国际要求一致的认证,建立农产品种植、养殖履历和质量可追溯体系,获得国际市场准入通行证。

4.实施品牌出口战略

鼓励企业发展深加工农产品出口,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支持和引导农产品出口企业发展自有品牌,在国际市场上形成品牌声誉和固定的消费群体。对湖北省名优农产品出口企业在境外开展自主品牌知识产权保护费用,为扩大国际市场影响而开展的广告宣传,展览展销和推广活动予以资助。

5.建立农产品出口信息服务体系

加强出口农产品的统计分析工作跟踪和监测重点出口市场的动态,开展国外农产品市场调研,同时建立有效的国际农产品信息机制。加强部门间协作,整合信息资源;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和行业组织开展区域性、专业性的农产品出口信息服务,逐步构建多层次、一体化的农产品出口信息服务体系。鼓励行业组织、专业咨询机制为农户和农产品出口企业提供出口贸易信息服务和进口国有关技术法规、标准、检验检疫措施等方面的咨询服务。

篇7

关键词:农产品;国际贸易;发展状况;结构特征;发展变化;政策制定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5-0-01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扩大,我国的对外贸易量也在不断增长,作为农业大国,我国的农产品国际贸易在全世界范围内已经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一方面,我国农业发展正处于转型期,农产品贸易受到国内市场需求的影响;另一方面,国际市场对农产品的需求以及我国供给能力的变化,都对我国的农产品国际贸易的结构和格局的改变带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我国是农业大国,我国的农产品生产、消费、贸易状况对国际贸易市场的影响是很巨大的。因此,有必要对新时期下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进行深入的探讨和分析,发现农产品国际贸易发展的趋势和方向,同时对相关政策的定制提供一些有意义的参考。

一、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的发展

自古以来,我国都是农产品的生产消费大国。目前来说,我国的农产品生产、消费、贸易状况已经成为世界农产品的贸易的风向标,并对世界农产品贸易市场有着重大影响。自我国加入WTO以来,国际农产品贸易又有了新格局,而我国的农产品国际贸易逐步体现出很多新特点,具体有以下几点:

1.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正高速发展

近些年来,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正经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阶段。资料数据表明,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截止到2011年,我国的农产品国际贸易总金额年增长率为百分之八左右,2011年底,我国的农产品进出口总额达到1540万亿元美元,其中出口总额约为600亿美元,进口总额约为940亿美元,各项数据都达到历史新高。虽然在我国整体的国际贸易中,农产品贸易金额的比例正持续走低,但是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的总金额却在逐年大幅上升,并在国际农产品贸易金额中占据主导地位。以2011年为例,我国农产品出口金额在国际农产品贸易市场占的比重达到3%,同时,农产品的进口额占国际市场总额的7%,并正式成为世界上第三大农产品贸易大国。

2.进口增幅明显大于出口增幅

我国的农产品国际贸易整体上成增长趋势,出口额和进口额每年都保持一定的增幅稳定增长,但是,从数据上可明显看出,近些年来,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进口增幅显著高于出口增幅,整体体现为农产品贸易逆差。在改革开放的三十多年时间里,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出口整体上保持比较平稳的增长趋势;但是,农场品进口却经历了几个波动明显的阶段。首先,在上世纪90年代之前,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顺差比较明显,这个阶段,相较于农产品出口,农产品进口的增幅很小;加入WTO之后,我国的农产品贸易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这个阶段,农产品进口的增幅开始增大,但是,农产品出口却保持了一个平稳的增长,截止到2011年,农产品的出口一直保持12%的年增长,但是农产品进口却达到了21%的年增长率。在04年,我国首次出现农产品的贸易逆差,并且在随后的几年,由于进口贸易的增幅比出口贸易的增幅更为明显,我国农产品的贸易逆差逐渐成为一个常态现象。

3.我国农产品进出口差距规模不断扩大

目前来说,我国的农产品进口保持了一个大幅的增长速率,但是农产品的出口增幅却相对平缓,并于2004年开始出现的贸易逆差。最近十年,逆差保持一个连续增长的趋势,不管是差距规模,还是贸易差值的绝对只,都在逐年扩大。

二、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的的变化特点

目前来讲,我国的农产品国际贸易正呈现出新时期的特点,下面分别从农产品的结构、市场结构、国内以及国际区域特征、贸易方式和贸易主体的角度,分析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的变化特点。

1.农产品结构变化特点

从我国农产品贸易出口的结构构成来看,我国的农产品国际贸易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相比于以粮棉油等土地密集型农产品为主导的出口贸易,目前我国的出口已经转向了以园艺类产品和水产品等劳动密集型农产品为主的结构。由资料数据可以看出,在2001年,园艺类产品和水产品的在出口中所占比重为五成,到了2010年,这两种产品所占比重已经达到63%。

从我国农产品进口的结构也发生了重大的改变。从上世界80年代中期到2010年的这二十几年时间,我国农产品的进口总额处于明显的上升趋势。在我国农产品进口的物品构成中,油籽及含油果实和植物油增幅明显;鱼、甲壳及软体类动物及制品和蔬菜及水果进口份额略有增长; 食用畜产品以及水产品等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份额则略有增加;糖、糖制品及蜂蜜和烟草及饮料制品份额略有下降;非食用畜产品进口份额明显下降。其中,大豆和棉花在进口中所占比例很大,是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进口的重点。

2.市场结构变化特点

在以往,亚洲地区是我国农产品出口的主要地区,所占比例达到七成以上。随着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这种状况有所改观。到2011年为止,亚洲地区在我国出口农产品所占比例有七成下降到六成,并且欧洲地区所占比例也有14%上升到21%左右,对其他各州的出口也在逐年小幅上升。从出口国家的角度来看, 对主要的传统农产品出口市场――日本、中国香港的依赖程度也正在逐步下降。

从我国农产品进口趋势来看,在二十一世纪的头10年,我国的对农产品进口的来源表现出一定的发散的趋势,但仍处于相对集中的阶段。

3.国内区域结构变化特点

就国内的区域结构来说。我国农产品出口的省份依旧是东部传统农业省份,同时,其他地区也正在发展,但增幅不大。就具体的省份来说,山东的农产品出口基础最好,并且相较其他省份的差距正逐年扩大。

从农产品进口的省份分布来看,我国农产品进口的前5个省份的份额正在逐年下降,这说明我国的其他省份的进口幅度正在逐年上升。

4.贸易方式结构变化特点

目前,我国农产品贸易的进出口贸易方式仍然是一般贸易,占到贸易总额的八成;其他方式的贸易,比如加工贸易,所占份额不足二成。

5.贸易主体结构变化特点

传统的农产品国际贸易,国有大型企业几乎占据了主导地位。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进行,外资不断涌入,而且民营资本也已经蓬勃发展起来,国有企业的主导地位逐渐被打破。农产品出口的主体中,私营经济体的经济成分已经开始进入,并平稳发展。在农产品进口的主体中,外资企业也在不断涌现,并占有较高份额。

三、对相关政策制定的一些建议

针对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的发展变化特点,可以对相关农产品贸易的政策制定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1)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同时针对国际市场的需求,需要及时有效的调整我国农产品的贸易结构。着力发展一些水果、蔬菜等高收入的农副产品,并大力发展相关农产品的加工、深处理,提高农场品出口的档次;并且不断优化农产品整个产业链的结构,提升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出口中的综合竞争力。同时,还要保证农产品食品安全,制定严格的安全标准并严格执行,并且通过进口国内缺乏的农产品,补全我国农产品的供应需求。

(2)要提升我国农产品的丰富性,实现我国农产品市场的多元性;进出口的多元要兼顾施行,不断减小农产品国际贸易中对部分市场的国度依赖,降低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的风险和成本。特别的是,对于农产品的进口,要不断开拓新产品和新市场,不断扩大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的市场范围,由此形成我国农场品进口大国的大国效应,并在国际上保持一定的影响力,成为国际农产品价格的制定者。

(3)要采取积极的措施扶植私营企业进入农产品的国际贸易,一方面,作为国有企业的补充,进一步丰富我国的农产品市场;另一方面,可以将民营的农场品打入国际市场,提升我国农场品贸易的国际渗透率,并将本国企业融入到全球的农产品价值链中,并逐渐形成主导因素。同时,还要积极推进私营涉农企业纵向、横向的产业联合发展,增强其集体对外的议价和渠道控制能力。政府还应充分发挥产业组织政策的导向作用,合理利用外商投资的产业指导政策,促进私营企业与国有企业、跨国公司的联系和合作,为私营企业提升内部管理水平提供平台,提高其全球农业价值链构建的参与程度。

参考文献:

[1]章家清,程广娟.中国农产品贸易结构变化的成因分析[J].经济纵横,2007(2):9-111.

篇8

关键词:外来生物入侵国际农产品贸易影响

中图分类号:F7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298(2017)06(c)-061-02

国际贸易被普遍认为外来物种入侵的主要途径,而且与外来物种损害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各国经济学家纷纷从国际贸易相关方面着手,通过不同的理论,试图通过评估其影响寻求控制或者减轻外来物种所带来的损害的途径和对策。Barbier等应用增长模型,分析了进出口中外来生物入侵的溢出效应。邓启明等主流观点认为,加入WTO意味着境外危险性有害生物传入我国的风险有所加大,建议以“预防为主,及早发现、消灭和控制”为指导,建立健全我國的生物入侵预警、检验监测及快速反应机制和重大外来有害生物应急预案,使外来入侵物种造成的危害最小化。

1实证分析

为了更好地说明外来生物入侵与国际贸易的关系,我们以外来物种数Y和2016年各地区进口总额X建立回归模型,并用eview8.0计算结果。

运算结果中,R为0.737,R方为0.544,标准估计的误差为32.69,F值为7.147,P值=0.037<0.05,具有统计意义,进口总额X对外来物种数Y的解释率为54.4%,说明差异显著。外来生物主要大部分是通过人为引进(有意或者无意)而在国内得以入侵并定植的,进口对外来生物入侵的贡献率较高。

2外来生物入侵对国际农产品贸易的影响及传导机制

从上述分析可以得知,进口与外来生物的入侵密切相关,因此许多国家都会在贸易政策方面设置门槛以及问责机制。从较长时间考察来看,外来生物入侵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增加贸易壁垒,引起不必要的贸易摩擦。随着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不断发展,绿色壁垒已经成为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重要组成部分。绿色壁垒是指那些为了保护生态环境而采取的外贸管控措施。近几年,我国出口的农副产品出口严重受阻。特别是我国向发达国家出口的农产品,存在农药及有毒物质残留量、动植物的病虫害等超标因素,受到了发达国家严格的卫生检疫制度的管控,过去一直错误地认为这是国家间政治角力的表现,直到近几年才逐步认识到这是由于质量安全方面原因而使我们的农产品在国际市场屡屡受挫。深圳市标准技术研究院分析后发现,在受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影响的出口企业中,农食产品行业为5%,主要是杀虫剂、除草剂等农药成分超标,来自欧盟技术性贸易措施影响的企业所占比例最高,约为27.03%,其他依次为美国21.29%、日本11.07%、东盟4.67%。受挫的根源就在于许多外来有害生物无法通过农作物及其生态环境本身加以消除,而依靠大量的化学农药或者转基因方法来处理,或者动物在喂养过程中食用外来有害植物,导致检验结果并不乐观。2012年我国20多种农产品出口减少10亿多美元,特别是由于欧盟对我国出口的100多种动物源性食品实施禁令,使我国农产品出口减少4亿多美元。多年以来,我国的牛肉、猪肉几乎不能出口美国,欧盟也完全禁止我国的牛肉、冻鸡进入。此外,欧盟及美国、加拿大等国对茶叶的检测标准加强了农药残留检测,使我国茶叶出口受到严重影响。2011年10月1日欧盟开始对中国输欧茶叶采取新的五项进境检验措施后,2012年6月又添新门槛——欧盟禁售含敌敌畏的杀虫剂、杀螨剂等产品,提高了出口产品农残的限制。另外,在发生贸易摩擦后又会带来一系列成本,如与检验检疫等相关的认证费用。检验环节和认证制度产生的相关费用以及诉讼救济费用更会直接增大企业的出口成本。2011年,湖南道县、江西新余、安徽合肥等地主要农作物如谷物、小麦等受外来生物如毒麦福寿螺、加拿大一枝黄花、豚草等入侵严重,大面积发生,无法单一采用人口方法铲除,必须借助化学方法,必然对农作物造成一定污染。如毒麦必须使用明令禁止的含氟虫腈的农药进行控制,通过现场实地调研发现,农户使用的农药中含有氟虫腈成分的不在少数。据悉,我国已经禁止了33种高毒农药,农药使用比例从30%下降到了2%,但是由于各地执行政策法规的不平衡决定了我们的农产品很难一次又一次在国外贸易检疫的抽检中幸免。

第二,降低国际品牌度,影响出口绩效。在一个开放型经济国家,除了要关注国内市场,也要放眼国际市场,这是市场环境截然不同的两个领域。在欧美市场,中国农产品的质量和品牌频遭诟病,严重影响了销售业绩,主要原因就是上述分析中农药使用残留的问题。想在欧美国家超市上架,申请者需要出具诸如食品质量安全生产证书、环保标示、营养成分检测、原产地说明等一系列经过严格检测后发放的证书,超市甚至还会派代表亲自去检查农产品生产基地的设施、技术和人员情况,过程十分严格,一旦上了超市货架,消费者基本上没有后顾之忧,消费者日常消费只会去超市挑选熟悉的品牌,接受市场外新的品牌所需时间较长。中国的农产品要打入欧美市场,首先要在其大型农产品超市货架上上市,这对品牌认知度的意义显然是十分重要的,也是国外民众了解农产品质量的基本和主要渠道。近几年来,我国政府有意识地花大力气培育出了一批知名的国际农业品牌,甚至有不少已经在国外上市。但是农产品的品牌是一把双刃剑,有利的和不利的信息会第一时间反馈到消费者耳朵里,有利的信息往往会提供巨额的商业利润,不利的信息也往往是毁灭性的。当我国农产品被国外检测出农药残留或微生物超标,该品牌将通过媒体立即让公众知晓。这就迫使农产品出口企业不得不重新更换外包装或者支付额外的广告费用重新塑造企业形象,部分农产品企业无法及时调整、适应当地严格的技术标准,而导致销售量在当地急剧下降,市场份额锐减。

第三,增加赔偿风险。赔偿风险主要是指两国经济主体之间由于经济纠纷可能产生的赔偿责任。俗话说:环境保护无国界。外来生物入侵也是环境保护问题,容易引发国际责任,也涉及了赔偿问题,一个国家如果在出现问题后拒不承认错误,影响的是国家信誉、国家形象,从经济领域来看,这些都会对一国国际贸易、国际金融等领域产生不利影响的。因此必须重视外来生物的保护,同时也不能回避国际责任和国际赔偿。近几年,农产品出口特别保险的市场得到开拓,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已累计为全国3300多家农产品出口企业提供了信用保险保障,促进了农产品出口和农民增收,受到企业欢迎。与此同时,外来生物对农产品生产质量影响的风险也大大提高,最终这种风险被转移到了出口保险公司。对于这部分投保了出口信用保险的企业或者个人而言是幸运的,而对于那些没有投保,甚至不知道任何救济渠道的经营主体则面临着较大的风险。以美国为例,一次检疫检验系统例行检查,在缺乏信用担保的情况下,对微生物与农药超标的调查,其周期可能长达半月之久,这段时期因为延迟不能按时交货,导致贸易对方工厂无法开工,将面临起诉,而出口企业会陷入无休止的负债危机。对方也可以以检验检疫部门出具的证明材料说明产品质量不过关为由拒收或者压低价格收买,卖方企业和个人通常无法承受贸易壁垒以及其他贸易风险所带来的此类打击。

参考文献 

[1] 徐海根,王健民,强胜,王长永.《生物多样性公约》热点研究:外来物种入侵·生物安全·遗传资源[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4. 

篇9

关键词:农业产品;国际贸易;收支平衡

一、目前我国的农产品贸易发展现状

随着我国的经济体制的转变(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对全球经济的参与度也逐步提高,由封闭转向全球经济一体化使得我国的城市工业化得到了快速发展,我国经济随着大规模的转型,使得农业产品在我国经济发展中起到的作用越来越小。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市场一直在不断地开放农业产品的贸易发展速度。目前,农产品进出口总额从2012年的277.8亿美元增加到1740.5亿美元,增长了5.26倍,年均增长18.2%。其中,出口从159.7亿美元增加到625.7亿美元,平均年增长率为13.2%。进口从118.1亿美元增加到1114.9亿美元,年均增长22.6%。贸易差额由41.6亿美元增加到489.2亿美元。与能源、原材料和制成品相比,农产品贸易在我国货物进出口中的地位正在下降。自21世纪以后,农产品贸易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从2012年的5.5%下降到了4.5%。其中,农产品出口增长率远低于同期出口总额20%的年增长率,占比从6%下降到3%。同期进口增长率高于进口总增长率,占比从4.8%上升到6.1%。自2004年以来,中国农业贸易已从顺差转为逆差,逆差速度迅速扩大。中国农业贸易的结构特征是明显的,这反映了中国农业资源的特点,即耕地、水资源短缺,劳动力资源剩余的特点。目前,水产品及其产品、水果蔬菜及其产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最多,也是净出口量最大的产品,说明我国在这类产品上有着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其中土地密集型中进口最多的是大豆、棉花和工业原料等其他农产品,包括油类,如大豆油,这也是净进口最多的。

二、目前存在的问题

1.运行着不合理的农产品市场结构中国早期加入WTO主要集中在农产品出口,出口区域主要集中在周边地区或韩国等周边国家日本,出口类别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如果蔬、茶叶、水产品。而农业产品进口主要来自美国和欧盟,大部分是大宗商品,如糖、油籽、植物油、脂肪和谷物。近年来,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与新兴市场经济体达成交流与合作,中国与乌克兰、南非、墨西哥、沙特阿拉伯、俄罗斯建立了贸易往来关系,但还是明显低于全国农产品贸易在中国的增长率。此外,中国的农产品出口应能促进产品多元化,避免高集中度。就农产品进口而言,集中度仍在上升。我们应加强控制趋势,避免造成不稳定因素的发展趋势在中国农业产品的开发。

2.传统优质农产品的出口趋势并不乐观。纵观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的大体发展趋势,我国目前正处于商品综合净进口阶段,传统农产品品类出口较少、速度较慢,但农产品进口数量却在继续增长。中国对发达国家的出口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具有低成本、低价格、低附加值的优势。相反,中国从发达国家进口的都属于高附加值的产品。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稳步发展,中国在发展产业上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物力,忽视了农业发展及工业发展对农业方面的影响。这种情况使得农业发展面临着约束条件变多的风险,土地的数量和质量、劳动力和成本方面,传统产品的优势即价格面临减弱现状,其中蔬菜出口数量的增长并不明显,水果出口甚至在逐步下降,各种迹象表明,我国农产品出口增长势头不足。

3.农产品出口遇到“绿色壁垒”限制我们国家的主要出口地是美国、日本、德国和马来西亚等国家,这些国家均高度重视食品安全,建立的农产品检验检疫标准要远远高于国内对农产品检验检疫的需求,所以我国大多数的出口农产品质量还不能完全达到这一高度。在一些国家,由于中国农产品的化肥和农药残留量高于标准,所以对中国进口比例采取了限制措施,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绿色壁垒”目前已是我国农产品出口的障碍之一。

三、针对我国农产品在国际贸易中平衡状态的研究

基于以上对中国农产品贸易平衡问题的理解,可以判断,扩大中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规模,在一定时期内贸易逆差会成为常态,但增长预计将放缓。第一,中国的农产品进口将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继续扩大。我国是一个农业资源比较短缺的国家,目前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快速发展的阶段,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对粮食增长的刚性需求和水土资源约束矛盾会越来越明显。如上所述,人口的增长、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农产品国内资源供应不足,国际市场是近年来农产品进口价格上涨、农产品进口数量加大,是造成贸易逆差的诸多原因。在未来,这些因素不但不会消失,有些还会继续加强。因此,农产品进口的扩大是由我国国情和国际市场的总体发展趋势的引导。第二,农产品出口数量稳步增长。增加农业产品的出口,尤其是高端经济作物和加工的农产品,高附加值、劳动密集型和相对较低的土地和水消耗的作物,是我国农业政策和贸易政策的鼓励、支持行为。在国际贸易方面扩大农产品出口是我们努力的方向。第三,中国的农业生产因素决定了农产品对华贸易逆差将在短期内成为常态,但从长远来看,随着农业科技水平的发展,极大的改善了农产品加工业和食品安全的发展条件,中国农产品出口高附加值的农产品量将继续增加,特别是近年来,农产品进口增长远大于出口增长,将改变贸易逆差增大、农产品贸易逆差增大的局面,预计农产品贸易总额占农产品贸易总额的比例也会下降。

1.对农产品国际贸易品种进行结构优化优化农产品贸易结构是缓解中国农产品国际贸易不平衡的重要措施之一。一是以农业发展为依托,优化农产品贸易品种结构。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国的农业发展主要受技术和资源的制约,在发展国际贸易的同时,有必要改变原有的“自给自足”等传统农业的发展思路。二是大力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为农产品出口寻找新的增长点,实现我国农产品出口总量快速增长。三是基于密集的商业发展模式,如多元化发展农产品贸易的方式,秉承食品安全第一的原则,进口我国相对稀缺的农产品,能有效弥补我国农产品的稀缺性,同时,要加强具有绝对优势的农产品出口量,改变我国农产品进口和出口的赤字现状。

2.加强农产品行业的价值链搭建加强农产品价值链是减少我国农产品贸易不平衡的重要措施。一是在食品加工行业,加大科技投入,只有提高效率和食品安全质量,才能真正打造国际知名的农产品品牌,提升我国农产品的国际贸易竞争力。二是对我国农产品产业链进行整顿,将我国农产品产业推向市场,联合开展上下游企业,发展优质农产品产业链。三是加强对民营企业的支持,调动民营企业参与农产品生产的积极性,完善中国农产品发展的产业价值链。

3.对农产品贸易区域进行调整改进农业贸易方式是我国国际贸易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所以必须打破现有的模式,加强调整我国农产品贸易领域的措施,减少对农业进口市场、国外市场的依赖。此外,从战略高度进一步促进发展中国农产品进口和出口市场多元化,加强与世界各国的贸易,积极探索新市场,有效避免市场风险,同时对国内农产品贸易领域要进行必要的调整,减少对进口和出口的依赖,为我国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使我国的农产品可以更好的参与国际贸易。

4.利用“一带一路”的贯通性发展物流农产品有着季节性强的特点,不可能长时间的保持新鲜,因此对物流的需求要更高,安全性和效率是物流配送是否成功关键,是农产品网络营销之间高质量、高效率关系的体现,物流服务态度服务周到良好是加强和提高我国农产品贸易发展的关键,其中对低温保存设备和技术的研究也是加快农产品物流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一带一路”政策致力于建设一个全面通用的网络平台,用来促进各国之间的均衡发展。除此之外,农产品国际贸易发展过程中同样离不开便利的通讯和运输,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各国在将贸易便利化上开展合作是关键,采取降关税方法,促使物流发展。“一带一路”的建设目标同样要落实在改进农产品国际贸易的措施方面。比如,提高对农产品进出口检验检疫工作的重视度、加强物流和海关间的互通,加强对采购、销售、仓储、物流、口岸和销售在线购物平台的控制。

5.培养职业技能,建立一支专业的营销团队在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的背景下,“一带一路”不能脱离农业产品的对口人才,所以要以培养高素质的农业产品网络营销人才为目标,可从以下几个方向深入入手。首先,加强对大学生农产品贸易和网络营销技能进行基础知识培训,鼓励学生在农产品网络营销实践的背景下参与“一带一路”,鼓励他们自己创业;其次,加强农民网络技术知识和网络营销技能培训,为我国农产品贸易发展服务。最后,建立专门的宣传团队,提高人们对网络营销的认知能力,吸引公众学习网络营销技术,增加相关人才的储备量。

四、结束语

伴随国际贸易市场中农产品间的竞争关系不断升级,我国要想发展对外贸易,就要在农产品国际贸易摸索、发展的过程中,不断的对品种结构进行调整,达到产业升级的目的,与此同时,还要加强产业价值链构建,通过对出口市场的不断开拓,真正意义上实现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进出口的健康发展目标,促进可持续发展。在目前的国际贸易现状下,这是我国农产品加工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路径。

参考文献

[1]吴笛,高明月.“一带一路”战略下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发展问题及对策分析[J].南方农业,2016,10(24):94-95.

篇10

关键词:国际贸易;农产品产业链;整合模式

随着各国之间的联系越发紧密,国际间的贸易总量、频率在逐年提升,我国2015年的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24.59万亿元,出口达到14.14万亿元,占比为57.5%。虽然在国际贸易中,我国出口的产品多为机电类,农产品占比非常低,但是进出口总额也达到了1875.6亿美元,出口为706.8亿美元,以谷物、棉花、食糖、植物油、蔬菜、水果、畜产品为主,当然也从其他国家进口农产品。伴随着我国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规模化效应的显现,未来我国的农产品国际贸易规模、总值都将扩大,为优化配置我国的农业资源发挥作用。在开展农产品国际贸易中,如何发挥最大的贸易优势,获得贸易收益,是贸易的根本。获得农产品贸易的成功,除了要整合农业资源、优化资源配置、强化农业贸易管理之外,还需要进行农产品贸易产业链的整合,延伸产业链条,获得更大的农产品国际贸易产业链利益。

一、农产品贸易的经典产业链模式探究

在2001年成功加入WTO之后,我国的国际贸易规模扩大、领域变多、收效提升,我国传统的优势农业顺势而上,形成了3类经典的贸易产业链模式。

(一)物流共同配送模式

物流共同配送模式是农产品贸易的经典产业链模式之一,详情如图一展示。在农产品完成国际贸易的过程中,主要经过了4个关键点的3次输送过程。一是我国的农产品从生产者手中输送到物流中心,然后从物流中心共同配送到国际农产品批发市场、相关农业企业以及第三方物流公司,最后再输送到市场、超市,在传递到消费者手中。这个模式虽然能够实现多个物流配送的协作联合,极大程度的利用物流资源,但是却在日益复杂的国际农产品贸易中,配送效率大打折扣。

(二)订单模式

随着交易市场模式的改变和电子商务的兴起,农产品产业链的模式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从自主生产转变为订单生产加工(图2所示)。在农产品贸易的产业链中,形成了订单模式,农户、农业合作社、农业企业在接到国际农产品的订单之后,再组织农产品生产加工,经由国际物流配送销售给对应的国际买家。

(三)全产业链模式

为了在贸易中占据最佳的竞争优势,我国的农产品交易者们探索出了农产品贸易的全产业链模式,通过将涉及到农产品流通的所有产业链进行整合,实现农产品的产品链、组织链、技术链和价值链的融合。加以借用移动互联网+的平台优势,开发出农产品贸易的P2B2C模式、P2G2B2C模式,极大的为农产品国际贸易提供了帮助。

二、产业链整合对农产品贸易的作用

在农产品贸易的过程中,产业链的推动作用很大,尤其是在进行产业链延伸之后,将农产品生产、加工技术研发、产品营销等引入,加倍提升了我国农产品贸易的成效。

(一)有利于整合农业资源,加速资源的优化配置

在形成农业产业链的过程中,融合了农业产业链前段的农机、种植技术研发资源,整合了农产品销售中的企业、人力、品牌资源,达到了农产品资源的整合的目的。同时还将涉及到的农业资源进行了优化配置,如农产品精深加工所需要的金融资源,在产业链融合的过程中,就会完成从金融机构向农产品加工企业的配置,极大的保障了农产品国际贸易的供给。

(二)有利于加速中国农产品品牌的形成

我国的农产品产业链整合,是通过对特色农产品生产区域、农业企业、农业品牌进行整合实现的,有利于加速形成中国的农产品品牌,扩大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一方面有利于农产品相关企业降低生产经营成本,投入更多的精力来完成农产品升级,打造农产品品牌,开展品牌营销;另一方面有利于扩大农产品国际贸易收益。

三、国际贸易中农产品产业链存在的局限

为进一步发挥农产品产业链对农产品国际贸易的促进作用,必须对当前存在于农产品国际贸易产业链中存在的局限进行梳理和总结。总的来看,我国农产品的国际贸易产业链主要面临2大局限:

(一)局限一——产业链环节衔接紧密性弱

在目前实行的农产品国际贸易中,从农产品的种植到加工,从加工到精深加工,从精深加工到销售,各产业链环节的衔接紧密性很弱,一方面是由于我国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所限制的,传统的农业经营模式以生产养殖为主,弱化了技术研发、产品营销环节,以至于后来引入的这些产业链环节与生产种植环节脱节现象严重;另一方面是在产业链环节中,利润分配的不均衡,导致了各环节间的壁垒出现,联系难度加大。严重的产业链环节脱节,将有害于融合产业链的模式构建,也会给农产品国际贸易产生危害。

(二)局限二——产业链发展平衡度低

在我国农业发展的推进过程中,农业面临很多的问题,亟需实现转型升级,并且正处于农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产生了农产品贸易产业链的又一障碍——产业链发展不平衡。我国的农产品贸易产业链不平衡表现在2个方面,一是地区的产业链发展不均衡,由于我国存在着区域发展不均衡的客观环境,造成了东部农产品贸易产业链延伸长、竞争力强,西部相对较弱的不均衡局面;二是面临严峻的市场、产业差异,产生了产业链发展的不均衡,比如在华北地区,由于农产品产业链发展过程中,比较重视棉花的种植和贸易,农业企业不断的涌入其中,然而在其他养殖业上却跟不上,造成了严重的产业链不均衡,不利于整个地区的农产品贸易。

四、构建国际贸易中农产品产业链整合新模式

探索国际贸易中我国农产品产业链的整合新模式,是当前农产品贸易模式局限的突破口,是提升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能力和水平、提升农产品交易额的新引擎。

(一)构建思路

构建国际贸易中农产品贸易产业链整合新模式的思路,一是要坚持优化农业资源的基本原则,从服务农产品贸易出发;二是要立足各特色农产品产区的区域特色,根据当地农业发展的需求,构建农产品产业链新模式;三是要符合国家农业发展的相关规定。

(二)构建路径

构建国际贸易中我国农产品产业链整合模式的路径主要有这样3条:一是提供充足的保障支援,依托政府等部门的力量,提供农产品产业链构建充足的金融、人才、政策等支持;二是要形成构建合力,即要通过农业行业协会、农业企业商会的力量,带动形成支持农产品贸易产业链构建的组织架构,保障该项工作的推进力量;三是要有人才支持,即要有农业相关领域的专家投入研究,就需要在人才培养上进行重点强调,再加以配套的项目资金支持,才能实现国际贸易中农产品产业链整合模式的构建工作。

(三)构建新模式

结合构建思路和方法路径,将构建起4条国际贸易中农产品产业链的新模式:一是相对独立的产业链模式,这是依托单独的农产品企业搭建起来的,将对这个企业所涉及到的资源实现整合;二是合作的产业链整合模式,通过农产品产业链条上,多企业的合作,搭建起农产品产业链的共同开发、维护的机制,从而实现产业链的整合构建;三是在产业间形成的产业链联盟整合模式,即以农业为基础,联合其他产业,搭建起产业链整合联盟,通过借鉴其他产业链的力量,实现农产品贸易产业链的整合模式构建;四是在区域间的产业链整合,通过对不同区域的农产品产业链融合的方式,降低在产业链构建过程中资源的浪费。

五、反思与展望

15年的国际贸易,带来的不仅仅是货物贸易总额的数额扩大,更多是改变了我国多产业的生产、组织、流通贸易模式,对于农产品的国际贸易而言,除了简单的将特色农产品销往全世界以外,还可以通过延伸产业链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为进一步扩大农产品贸易顺差助力。在本文的分析中发现,当前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产业链的经典模式中,物流共同配送模式、订单模式、全产业链模式都各有优缺点,对农业资源的整合、优化配置发挥各自的作用。但是在国际贸易中,要整合农产品产业模式,就是要正视当前存在的局限,构建起国际贸易农产品产业链新模式。

参考文献

[1]刘洪泉.基于共同配送模式的大庆市农产品产业链整合研究[D].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2015(06):23-30.

[2]冷志杰、刘洪泉等.整合农产品产业链的物流共同配送模式研究[J].中国储运,2014(09):113-115.

篇11

【关键词】提高 中国 农产品 国际贸易 竞争力

在经济逐步全球化的今天,竞争是各国之间对生存权利和发展优势的争夺。每个国家必须研究如何面对竞争,如何对付环境变化所带来的风险和不确定因素,怎样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一、农业贸易政策和国际贸易争端解决机制

(一)农业贸易政策

贸易政策有两个基本的方向,一是自由贸易政策,二是保护贸易政策。实施自由贸易政策能提高一国的经济效率和国民福利,因此贸易自由化是农产品贸易发展的方向及当前WTO农业谈判极力促成的目标。但是,当前的农产品贸易中最受关注的仍然是保护性贸易政策。当前,农业仍然被认为对一国的经济安全和政治稳定具有基础性作用,很多发达国家都对农业部门给予了积极的政策支持。农产品贸易在贸易领域里占有基础的地位,而且,由于农业生产的特殊性以及农产品价格和农民收入波动所造成的广泛影响,使得各国政府普遍倾向于对农产品生产和贸易进行直接和持续的干预。

(二)WTO争端解决机制的缺陷

相对GATT,WTO争端解决机制更加及时、自动和具有约束力。但WTO争端机制本身的缺陷实际上却可能纵容投机行为的发生。WTO争端解决机制的漫长程序和步骤使违约方有机会影响WTO的授权行为,如否决专家组的人选,降低了其他国家报复的可信性;再者,争端解决机制的最终目的是要促进有关国家就争端进行谈判和磋商。只有所有的谈判和磋商都失败之后才会授权起诉方进行报复,这又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程序性约束与报复的直接成本结合在一起,降低了采取报复行为的可能性。所以,争端解决机制也就难以抑制有关国家的投机行为。如果投机行为不仅不会遭到惩罚,反而可以成为与其他国家进行谈判的条件,那么,投机行为事实上是得到了鼓励。

二、提高我国优势农产品国际竞争力以及可持续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农业是一个特殊的行业,如何提高我国优势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本人觉得,应该采取下面几项措施,才能够提高我国优势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一)立足国情,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做好我国优势农产品区域规划

我国的农产品普遍存在品种单一、品质低下等不足,根本无法满足当前市场的需求。在当前的农业结构调整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提高农产品的品种和品质,提高其专用性和适用性,我国农产品中的畜牧产品、林果蔬菜、水海产品既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又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在结构调整中可以引导农民加大对这些产品的生产力度,同时要增加产品的品种,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档次,只有向市场提供名、优、特、新的产品才会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并以较高的价格获得较高的收益。

(二)扩大出口潜力较大的农产品

主要包括苹果、柑橘、牛羊肉、水产品等。这类农产品要实施增强竞争优势,开拓多元化国际市场,积极扩大出口的发展战略,主攻产品质量安全、产后商品化处理和市场营销服务等关键环节,打造知名品牌,提高规模化生产和现代化管理水平,进一步扩大国际市场份额。

同时,确定优势农产品还要依据下面五条进行选择:

一是资源条件好。自然生态条件为该种农产品的最适宜区或适宜区,具有生产传统、生产基础和技术条件。

二是生产规模大。能够集中连片生产,农产品商品率较高,区域内商品总量在全国占有重要份额。

三是市场区位优。市场目标明确,流通渠道畅通,运销便捷,对产业发展带动力强。

四是产业化基础强。科研、生产、人才、技术、市场等方面基础条件较好,有带动能力强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具备创建农产品知名品牌的基础。

五是环境质量佳。具有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生产可持续发展的良好生态环境。

(三)加大政府对农业的支持力度,加快科技创新

农业本身是一个弱质产业,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的能力很弱,由于建国后我国采取了“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中国的农业尤其如此。农产品的竞争力虽然以品质和价格的形式表现出来,但其影响因素却很广泛,如农业资源条件、宏观经济环境、农业相关政策、基础设施状况、技术水平、管理能力等诸多因素。现阶段,完全依靠我国农业的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是不现实的,农业需要大量来自政府和非农产业的支持。政府除了提供一个良好宽松的环境外,还需要制定能够促进农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如信贷政策、补贴政策、税收政策等,并加大对农业的投资力度,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为提供高效优质低价农产品提供硬件支撑;同时鼓励农业科技创新,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力度,加强科研院所与农业生产单位的合作,为农业生产提供技术支撑。

(四)注意发展绿色食品

实际上,我国农产品出口受阻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我们的农产品生产未按照IFOAM的标准进行生产,由于过多地使用了大量化肥和剧毒及高残留农药,使得生产出来的农产品大部分指标不合格。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农产品的质量要求的提高,再继续延用过去办法进行生产,势必会使农产品过剩的更加严重,而国外质优安全的农产品必将大举进军我国市场。

(五)注意环境保护,注重可持续农业的发展

我国在农业现代化过程中也面临着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我国人多地少,农业自然资源短缺,人均耕地逐年下降,近年人均占有量由0.09公顷下降到0.08公顷。农业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受污染的耕地近2000万公顷,约占耕地面积的1/5,且土地退化加重,自然灾害频繁,特别是近年来由于农产品质量问题,跟不上市场升级转型的需要,致使销售不旺、出口不畅。面对国内外双重压力,我国现阶段必须走可持续农业的道路。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为现代企业产品的开发开辟了全新的领域并展现出无限广阔的前景。激烈的市场竞争,加快了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消费者消费需求的变化,使得产品更加丰富多彩。因此,我国必须加大科技的投入,不断培育新的品种,利用新的技术,提高农产品的品质,注意新的农产品的加工技术,才能够提高我国的优势农产品的持续国际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安玉发,焦长丰.世界主要农产品贸易格局分析.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 324.

[2]陈富桥,祁春节.美国新农业法案对国际农产品贸易影响研究.世界经济研究,2003,(6):80-83.

[3]程国强.农业贸易政策论.中国经济出版社,1996:1321、127-140.

篇12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于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追求也在逐渐改变。其中,世界各国彼此相互合作,通过经济贸易、政治会谈等促进两国友好关系形成,促使国际整体稳定。近年来,中国的农产品生产技术正在逐渐发展,农产品贸易正处于一个蓬勃发展的阶段。本文通过对国际贸易中农产品贸易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研究,分析其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提出有效政策促进农产品贸易的发展,使得其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更加深远,最终有利于我国经济持续发展,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

【关键词】

国际贸易;农产品贸易;经济增长;影响

国际贸易是指世界各个国家或地区在商品和劳务等方面进行的交换活动。它是各国或地区在国际分工的基础上相互联系的主要形式,反映了世界各国或地区在经济上的相互依赖关系,是由各国对外贸易的总和构成的。而农产品贸易是指两国在农产品方面进行的经济贸易,比如对水果、蔬菜等产品的交易。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苹果出产国,苹果交易在农产品贸易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进口和出口同样重要,在我国进口商品与国产品是互补的,进口带动配套产品出口,对我国经济的增长同样发挥特殊作用。中国农产品贸易的发展,使得各国之间贸易联系更加紧密,有利于调节农产品市场的供求关系,增加财政收入等,促进中国经济发展。

一、国际贸易中农产品贸易发展现状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产品贸易对中国的经济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科技的发展,我国农产品贸易总额一直处于增长状态。现如今,中国经济增长模式将从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朝着增加消费的方向转型。中国今后对能源和矿产的需求量不会像过去那么多了。但中国会在消费品及服务领域有新增需求,那尤其会对邻近的亚洲各经济体起到提振作用。但是,中国的农产品贸易仍然需要有关部门高度重视,采用有效措施促进有关企业逐渐突破越来越严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实现农产品贸易的持续发展。

二、农产品贸易对中国经济增长的作用

(一)调节各国农产品市场的供求关系

不同国家处于不同地理位置,气候、土壤性质等不同,所盛产的农产品也不同,各国对农产品需求也不同。针对这种情况,各国之间可以进行农产品贸易,通过这种交易来调节各国农产品市场的供求关系,出口国将盛产产品售出,进口国则买取出口国产品。在这个过程中对外贸易可以给本国过剩的生产能力提供新的市场机会,同时刺激国内生产能力的进一步提高,使得两国供求关系达到平衡,同时也有利于当地人民需求的满足。

(二)发挥比较优势,提高生产效率

农产品贸易也可发挥比较优势,新产品的输入对本国的生产和消费活动可以产生“示范”效应,因而可以加速本国新产品的开发和生产,促进经济增长;国际贸易之间的竞争也能够刺激生产部门加速技术创新,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改善本国企业经营实绩。

(三)增加财政收入

农产品贸易也可增加我国财政收入。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生产发展对于中国经济增长有重要作用。农产品贸易过程中获得的税务利润、相关企业的税务等等都可增加国家财政收入,提高国家经济实力。

(四)加强各国经济联系,促进经济发展

农产品贸易利用农产品将各国的经济联系起来,加强各国经济联系,增加两国合作交集,促进经济的发展,同时也有利于各国之间建立友好关系,提升彼此之间信任度。

(五)提高生产技术水平,优化国内产业结构

各国进行农产品贸易时都设有一定的产品标准,出口国产品只有符合进口国国家检疫标准才能被卖出。这就需要有关出口国提高自身生产技术水平,优化国内产业结构,努力将本国产品做好,突破技术性贸易壁垒,实现农产品贸易的持续发展。所以农产品贸易能够刺激国家提高企业生产技术水平,实现两国长期合作。

三、提出有效措施促进农产品贸易的持续发展

(一)充分利用农村劳动力资源优势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国家应该充分利用农村劳动力资源优势,鼓励农民积极进行农业生产,促进特色农产品经营,可以重点发展水果、蔬菜、茶叶等优势产业,提高产品的质量,从而促进我国农产品贸易的持续发展,最终有利于国家经济增长。

(二)实现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保证质量

现如今,人们越来越重视产品的绿色、健康和环保,世界各国对农产品的检疫标准也在逐渐提高。所以有关企业应该注重产品的质量保证,实现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提高产品质量,满足人们的消费需求,从而有利于文明的进步。

(三)国家推行政策积极支持农产品贸易

国家可以推行政策来积极支持农产品贸易。比如在进出口税务问题上可以建立科学的税务标准,调整和完善出口退税。减少一些行政干预,促进改革创新,提高管理透明度。制定、修订农产品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加强国内监管力度和水平。还有就是健全农产品出口信用保险制度,提高农产品出口企业的风险防范能力,促进有关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稳步发展。为扩大农产品出口提供宽松、公平的国际环境。通过这些措施来促进国家对农产品贸易的积极支持,最终促进国家发展。

四、小结

中国农产品贸易以其自身独特的比较优势和比较劣势,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农产品贸易具有促进调节各国农产品市场的供求关系;增加财政收入;可以发挥比较优势,刺激提高生产效率;加强各国之间经济联系;提高有关企业生产技术水平,优化国内产业结构等特点,对中国经济增长有着重要的作用。国家应该充分利用中国劳动力资源明显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同时发挥出口商品价格优势。从总体看,我国的水果、蔬菜、肉类等产品价格均低于国际市场价格,有较强的竞争优势。提高农产品质量,促进国际贸易;还有就是国家应该推行一些优惠政策,支持农产品贸易进行。通过这些方法来促进我国农产品贸易的发展,最终有利于中国经济发展水平提高,提高我国综合国力。希望我的观点能够对农产品贸易有所作用。

参考文献:

[1]何秀荣.中国农产品贸易:20年的变化[J].中国农村经济.2002(6):914

[2]杨晓莉.进出口贸易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J].中国商贸.2009年8月

篇13

关键词: 绿色贸易壁垒;农产品;国际贸易

在中国加入WTO六年多以来,经济发展欣欣向荣,国际贸易呈稳步发展趋势。我国的农产品贸易作为关系到国计民生的贸易项目,在国际贸易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是由于其他国家对我国实行越来越广泛和严苛的绿色贸易壁垒,使我国的农产品出口贸易占总贸易额比率呈下降趋势。很多学者对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农产品贸易的影响进行了深入地研究,也取得了很显著的成果。而绿色贸易壁垒由于其涉及人类健康和生态安全等和人类生存发展息息相关的方面,因而和一般的技术贸易壁垒相比有其特殊性,也有着比其他技术性贸易壁垒更强的扩散性。

1绿色贸易壁垒的理论

绿色贸易壁垒是指在国际贸易中一些国家以保护生态资源、环境和人类健康为借口,设置一系列苛刻的高于国际公认或绝大多数国家不能接受的环保法规和标准,对外国商品进口采取的准入限制或禁止措施。绿色贸易壁垒的内容比较广泛,大致包括五种类型,即绿色技术标准、绿色环境标志、绿色包装制度、绿色卫生检疫制度、绿色补贴。加入WTO以来,我国国际农产品净出口国地位虽然没有改变,但一些制约我国优势农产品出口的因素都更加明显地表现出来。发达国家对中国实行绿色技术壁垒,使我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如蔬菜、畜产品和水产品出口频频受阻。

绿色贸易壁垒具有其他非关税壁垒所不具有的特征:

第一,表现内容上具有合理性。贸易保护主义者抓住消费者的心理,以保护人类、动物的生命或保护环境与资源为理由,以达到其贸易保护主义的目的。

第二,保护对象上具有广泛性。绿色贸易壁垒具有广泛的保护倾向,不仅对产品本身的质量,而且对产品从生产前的设计一直到消费后的最终处理都有限制。近年来还从产品贸易扩展到服务贸易、技术贸易等领域,呈现出无所不包的态势。

第三,保护方式上具有隐蔽性。一些国家对某些商品质量、规格、性能和安全等规定了极为严格、繁琐和特殊的标准,检验手续繁琐复杂,而且经常变化,使外国商品难以对付和适应,但又不易产生贸易摩擦。

第四,制订形式上具有合法性。大多数非关税壁垒不是通过公开立法来加以规定和实施,而国际贸易中的绿色贸易壁垒则有相应的法律为依据,如1994年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简称TBT协议)和《实施动植物卫生检疫措施协议》(简称SPS协议),同时,各国还制订有本国关注的一些法规,如1989年美国实施的609条款。

第五,动态性。发达国家所制订的绿色贸易壁垒措施会随着其贸易伙伴经济和技术水平的进步而调整,从而使得绿色贸易壁垒出现不断提高的趋势。

2 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的影响和作用

近年来,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正面临越来越多来自于发达国家甚至发展中国家的绿色贸易壁垒的挑战。总体来说,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出口市场份额、贸易机会、企业和商品信誉等方面都产生了不利影响,导致国外消费者对我国农产品信心下降,对我国出口造成负面影响。具体地说,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如下几方面:

1. 产品出口的市场范围:我国目前的主要出口方向仍然是日本、美国、东南亚、欧盟、韩国等国家,而这些国家(或地区)多数是环保主义倡导者和拥护者,也是绿色贸易壁垒的发源地。我国出口商品的市场销路极易受绿色贸易壁垒的影响。从产品的出口增长速度来看,由于我国的出口市场相对单一、固定,一旦目前的市场销路受到影响,出口的增长速度必然有所下降,尤其是在一些发达国家专门针对我国的某些商品设置绿色贸易壁垒的情况下,如不及时采取对策,就会影响到整个产业的发展。

2. 企业的出口成本和出口效益:由于绿色贸易壁垒多数是以环境标准和标志的形式出现,要想实现其环境标准、获取其环境标志,就必须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进行技术改造,改善环境质量,使企业出口产品的成本大幅度上升,价格优势削弱,丧失了国际市场竞争力。

我国加入WTO后,在享受世贸组织最惠国待遇的同时,农产品贸易遭遇到最严厉的绿色壁垒限制。传统农产品的优势被削弱或部分抵消,严重影响我国农产品走向市场。如2002年1-3月,我国沿海地区就被美国药物管理局扣留产品累计达896次。在关税逐步降低、传统的非关税壁垒也将逐步被拆除的背景下,绿色壁垒成为发达国家限制发展中国家出口的最有力武器。近年来,许多进口国更是加大了对我国出口农产品的检测、检疫力度,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我国农产品出口的难度。2002年日本对我国青岛的肉鸡产品检疫项目增加了10个指标,对蔬菜农药残留化验检测项目,由入世前的4项增加到46项;韩国对我国出口蔬菜的检测仅农药残留的检测指标最高时就达200多项;欧盟对我国茶叶的检测项目从过去的6种农药残留检测增加到62种;美国以担心输入病虫害为由,自2005年4月1日起,禁止进口中国的人造圣诞树等人工木制装饰品,仅此一项禁令将会影响中国对美国上亿美元的出口。

但是绿色贸易壁垒也可以促进我国农产品贸易的发展,为符合环境保护要求的新产品的国际贸易发展创造了条件。通过建立绿色贸易壁垒,可以促使企业提高科技水平和环境标准,降低污染排放,从而有助于增强国际竞争力。

3我国应对农产品出口中的绿色贸易壁垒的建议

1. 强化绿色经济意识,完善环保法规:政府通过宣传培养民众的绿色经济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发挥政府职能指导作用,提倡绿色生活方式,把绿色贸易、绿色生活的思想融入我们社会经济发展的全过程,这既可从根本上冲破绿色贸易壁垒,又可保持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使之适应全球一体化浪潮,并与国际贸易体系接轨。同时加快我国环境保护法律与国际接轨的步伐,缩小与发达国加环保水平的距离。

2.改善我国农业发展的外部环境:①整治农业环境,治理农业污染。主要是加强对农业环境、渔业水域、草原牧区、特别是土壤环境的监测。②控制农业水源污染,解决湖泊、大中型水库的富营养化问题。③加强对农业环境科学的研究,增加农业环保科技的投入,加强农业保护宣传培训,提高各级农业管理、技术人员及广大群众的农业环境保护意识,增加科技投入,引进国外先进的农业环境保护技术模式,引导农业结构合理化,逐步建立起农业经济、生态环境和社会效益相统一的农业结构体系,努力做到生产技术生态化,生产过程清洁化,农业产品无害化。

3. 实施扶持绿色产业的政策措施:①税收优惠,在一定时期内,对绿色产业企业可以减征或免征增值税,对企业新开发的绿色产品也可以缓征所得税。②对绿色产业企业在贷款利率、贷款额度上实行优惠,鼓励其上市通过资本市场直接融资。

4. 积极推行IS014000标准:国际标准化组织制定的IS014000系列国际标准以改善全球环境、促进国际贸易为目标,涉及从原材料的开发生产到产品制造使用及报废处理的所有环节和活动。对于任何不符合该标准的产品,任何国家都可以拒绝进口。因此,为了适应国际市场对出口产品环保标准的要求,我国应制定和实施与IS014000环境体系国际标准配套的国内法律法规以及适合我国国情的环境标志法律法规,通过立法把IS014000环境体系国际标准转化为国家标准推广实施。

5.大力发展绿色名牌农产品:采用农业新技术,调整农业结构,选择合理的发展模式,开发绿色农产品,生产出我国自己的绿色名牌农产品,形成我国农产品的特殊竞争优势,打入国际市场。例如东北大米、东北大豆等。只有保持自己的产品具有竞争力,在国际市场上利于不败之地,才能带来农产品贸易持续、稳定的发展。

6. 积极推行农业标准化工作、推广绿色技术:实施农业标准化,既可提高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推动我国农业增长方式转变,又可以促进农产品优质化,增强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能力。我国根据农产品国际市场的需要,不断更新农业标准,并使农产品品质标准与安全卫生、分级、包装、运输标准相配套,通过逐步完善,形成与国际标准接轨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 。从而为我国农产品顺利进入国际市场创造有利条件。

参考文献

[1] 《国际贸易理论》,龚关,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 《贸易与环境》,赵玉焕著,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 《如何应对贸易技术壁垒》,李志军著,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1年版。

[4] 《如何积极应对农业绿色贸易壁垒》,李一南著, 中国财政,2006年9月。

[5] 《浅析绿色贸易壁垒及其对策》,余鹏著,世界经济情况,2006年7月。

[6] 《我国出口农产品突破绿色贸易壁垒的对策》,刘翠萍著,山东财政学院学报,2006年4月。

[7] 《国际绿色贸易壁垒及其突破对策探析》,谭蓉娟著,特区经济,2006年5月。

[8] 《浅谈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的影响》,顿红著,科教文汇,2007年6月。

[9] 《绿色贸易壁垒发展趋势及对策研究》,岳利鸿著,前沿,2007年5月。

[10] 《绿色贸易壁垒对中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张静著,社会科学论坛(学术研究卷),2007年8月。

篇14

关键词:电商模式;特色贸易;贸易壁垒;国际贸易

2013年以来,陆续提出了“陆上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概念,从而标志着“一带一路”的诞生。“一带一路”战略格局的提出,给我国的经济和贸易带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对于农业经济和农产品贸易的影响尤为重大。近10年间,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一直受到欧美国家贸易壁垒的限制,加之不断增大的国内市场需求,导致我国国际贸易一直处于逆差。“一带一路”的构想,使得我国同沿带沿线国家的农产品贸易通道大为顺畅,这有助于打破欧美国家对于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的控制和封锁,拓宽我国农产品国际市场的发展空间,扭转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长期逆差的局面。

1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现存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经济获得了快速发展,农产品贸易的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也逐步走向繁荣。进入WTO以后,面对国际农产品市场的激烈竞争,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也暴露出一些突出的问题:我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结构不合理、欧美国家贸易壁垒限制了我国农产品出口、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长期处于逆差。

1.1我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结构不合理

在出口方面,我国的农产品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上,包括:水果类产品、蔬菜类产品、水产品等。劳动密集型农产品,不仅科技附加值低、价格低廉、利润率小,更是无法和其它国家的科技型农产品形成竞争。在进口方面,我国主要依赖于美国、欧洲各国的大宗农产品,如糖类产品、油类产品,并且大多为科技附加值较高的产品。进口此类产品,不仅花费了大量的外汇,并且对欧美等国家形成了农产品依赖。同时,无论是农产品的进口还是出口,我国的贸易集中度高,既体现在产品类型上的集中,也体现在进出口国家上的集中。这种集中型的结构会对产品、其它国家形成较强的依赖性,存在非常大的贸易风险。

1.2欧美国家贸易壁垒限制了我国农产品出口

我国进入WTO以来,一直受到欧美发达国家贸易壁垒的限制。因为生产标准、安全标准、质量标准的不一致性,欧美国家对我国很多产品进行了出口限制、已经出口的实施反倾销处理,使我国蒙受了巨大经济损失。在农产品出口问题上,欧美发达国家主要实施的是“绿色壁垒”。欧美国家对于农产品消费有着极高的品质要求,因此相关的检验检疫标准非常严格。我国出口的农产品,虽然选择了国内最为优质的产品,但因为科技含量低、生产加工环节不够规范,绝大多数都无法通过欧美国家的检验检疫,从而导致我国农产品对这些国家的出口数量和出口种类受到极大的限制。

1.3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长期处于逆差

近年来,因为我国各产业发展的不平衡、农业经济投入远远落后于其它产业,使得我国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不足,仍旧停留在劳动密集型为主的生产方式上,直接导致了我国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薄弱。加上欧美国家的贸易壁垒政策,使得我国农产品出口发展缓慢甚至出现萎缩。从现在的贸易格局上看,我国农产品已经进入了一个全面净进口时代。我国具有传统优势的农产品,在国际贸易中也没有足够的吸引力,出口类型单一、出口数量少、附加值低、赚汇能力弱。我国进口的农产品规模不断扩大,逐步形成了对其它国家的依赖。进出口发展的不平衡,使得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长期处于逆差状态。

2“一带一路”给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带来的影响

“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为我国对外经济贸易提供了两个新的发展空间,一个是陆上丝绸之路经济带、一个是海上丝绸之路,这一带一路周围的国家和地区都可以成为中国的贸易伙伴,一个全新的市场也为我国农产品贸易提供了全新的发展机遇,体现在:有助于丰富我国农产品进口、实现进口多元化;有助于扩大我国农产品出口、扭转贸易逆差;有助于我国农产贸易结构调整、带动农经产业链条。

2.1有助于丰富我国农产品进口、实现进口多元化

一带一路的地理版图,由“中蒙俄经济带”、“新亚欧陆桥经济带”、“中国—南亚—西亚经济带”、“海上战略堡垒”四个部分构成,涉及到了40多个国家和地区。通过一带一路的联系,这些国家和地区将逐步建立更为亲密的贸易伙伴关系,降低进出口关税,给与彼此之间的贸易最惠国待遇。这无疑对于相关各国之间贸易进出口是有利的,会大大降低我国农产品进口的成本。不仅如此,一带一路框架下的国家和地区,农产品种类极为丰富,不同国家的农林牧副渔业都有自己的特色,可以为相互之间的贸易提供品类齐全的农产品,这对于实现我国农产品进口的多元化、降低对欧美国家的进口依赖意义重大。通过一带一路,建立起多元化农产品进口的格局,也有助于我国农业经济、农产品供给降低风险。

2.2有助于扩大我国农产品出口、扭转贸易逆差

近年来,我国农产品出口受制于发达国家的贸易壁垒。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有助于打破我国农产品出口的现有格局。一带一路牵涉的主要国家有:俄罗斯、蒙古、日本、韩国、阿富汗、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伊朗、伊拉克、科威特、沙特、巴基斯坦、印度、缅甸、泰国、老挝、柬埔寨、马来西亚、越南、新加坡、土耳其等。从这些国家的国际地位和经济发展情况来看,大多属于第三世界国家、发展中国家,和中国有着相同或相近的国际地位,这更有助于彼此之间平等国际贸易关系的建立。因此,中国有望向这些国家输出具有优势的农产品,而免于被严苛的欧美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所制约,从而实现农产品出口和农产品进口之间的平衡,扭转贸易逆差。

2.3有助于我国农产贸易结构调整、带动农经产业链条

在一带一路战略的影响下,我国农产品进口、农产品出口、国际贸易的总体格局都将出现很大的变化,这也势必要求我国农产品生产体系、经营模式、发展规模、贸易结构,都做出有针对性的调整,以适应新增的、数量众多的农业贸易合作伙伴。同时,农产品生产体系、经营模式的革新,必然带动相关的农业经济产业全面革新和进一步发展。在未来,无论是我国的农业贸易还是农业生产和农业经济,都必然打上深深的“一带一路”的烙印。

3“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的发展对策

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给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和农产品国际贸易带来了全方面的正面影响。为了抓住这次历史性机遇,大力发展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笔者提出了三条对策:充分借助一带一路的地缘优势构建“带路农贸新格局”、针对一带一路区域国家发展特色农产品贸易、大力推进和带路国家农产品贸易的电商发展模式。

3.1充分借助一带一路的地缘优势构建

“带路农贸新格局”在进入WTO以后的一段时间里,我国一直将欧美等发达国家作为农产品国际贸易的主要对象。因为生产力水平的差异和部分国家政治制度上的偏见,我国在农产品国际贸易上一直处于被动地位。一带一路战略提出以后,我国应将“带路”国家作为农产品国际贸易的主要对象,从而构建一个农业贸易的国际新秩序。在这个新的格局之下,我国作为“一带一路”的发起国,必将处于相对主动的地位,从而彻底摆脱农业贸易中受制于人的现状。

3.2针对一带一路区域国家发展特色农产品贸易

在和带路国家进行农产品国际贸易的过程中,我国应充分重视对带路国家农业经济、农业生产力、农产品需求的分析,并依据相关分析评估数据制定农产品贸易策略。只有准确地把握带路国家的农产品需求,有针对性地发展农业经济、提供有特色的农产品,才有可能打开带路国家的农产品国际贸易市场,才有可能真正地建立我国主导的农产品国际贸易秩序。

3.3大力推进和带路国家农产品贸易的电商发展模式

在和带路国家进行农产品国际贸易的过程中,我国应进一步注重信息技术的开发和运用,实施农产品贸易信息化、电商化发展战略。借助网络技术、信息技术、大数据技术,有利于我国更加准确地把握带路国家农业市场需求,有利于我国做出精准的贸易战略决策。电商的大力发展,有助于农产品二次加工、农产品深加工的精细化处理,有利于包装、物流等第三方外包业务的专业化,有利于在线金融、在线支付的配套发展,从而形成一个立体化的带路区域农产品国际贸易新模式。

参考文献:

[1]谭晶荣,王丝丝,陈生杰.“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与中亚五国主要农产品贸易潜力研究[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6,(01):90-96.

[2]谢宪华,朱其太.陆桥沿线检验检疫机构共谋提速“一带一路”农产品贸易大通道[J].大陆桥视野,2015,(19):68-69.

[3]付明辉,祁春节.中国“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农产品贸易现状与比较优势分析[J].世界农业,2016,(08):180-185.

[4]余妙志,梁银峰,高颍.中国与南亚地区农产品贸易的竞争性与互补性——以“一带一路”战略为背景[J].农业经济问题,2016,(12):83-94.

[5]戚亚梅,钱永忠,郭林宇.“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农产品贸易发展和实现路径:从技术性贸易措施角度的思考[J].世界农业,2016,(08):186-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