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电子入门基础知识范文

电子入门基础知识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6 08:27:20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电子入门基础知识,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电子入门基础知识

篇1

关键词:电子创新;实践;综合素质

DOI:10.16640/ki.37-1222/t.2016.22.123

高校对于电子信息类专业开设了较多的专业课程,大一大二主要为专业基础课,例如c语言,数字电路,模拟电路等,大三后则开设专业课程的学习,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等等,因为前期大部分为理论教学,造成学生在专业课的学习中因缺少动手实践经验和对专业的认知而感觉吃力,很多学生最终只是盲目的学习。不少高校组织学生参加专业竞赛,对于大一初学者来说,没有任何基础知识,学生必须通过自己私下学习或者学校的小班授课方可参赛。《电子创新入门》课程开设在大一学年,分为上下两个学期,使所有的学生都对专业有了认识并对专业知识入门学习,有利于学校竞赛活动的开展,更加有利于学生对专业课的学习。

1 传统的培养计划存在一定的弊端

电子信息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具备电子技术和信息系统的基础知识,能从事各类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应用、设计、制造和研发[2]。然而大部分高校在电子信息类专业传统的培养计划中,总是忽略一年级学生在专业认知方面的学习,部分高校甚至到大一下学期才有关于本专业的相关课程,这样造成了很多学生在大一期间对于本专业过于茫然从而失去原有的学习兴趣,几乎所有的高校会选择在大二期间开设专业基础课,大量的理论知识和少量的实践课程涌入,使一部分学生措手不及,从而成绩出现明显现象[2]。另外,各大高校电子信息类专业都有相关的竞赛,比如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大学前期是非常关键的参赛阶段,却因为大一期间没有相关课程的培养计划,而出现了竞赛瓶颈。

2 《电子创新入门》课程介绍及实施步骤

《电子创新入门》是一门教与学相结合的课程,学生通过理论知识进行对应的实践。将其分为《电子创新入门上》和《电子创新入门下》,分两个学期完成。其中《电子创新入门上》主要完成基本元器件的的认识及应用、基本仪器的认识及使用、练习焊接技术,第一阶段:基本元器件的认识及应用,了解元器件在相关软件中的一些代号;第二阶段:常用仪器的教学,通过相关视频教会学生最常用的万用表和示波器的用法;第三阶段:学生们学习并练习焊接技术,焊接基本元器件、看电路焊接,再通过示波器或万用表测信号,最后通过电子套件的焊接与测试做为学生的考核成绩。《电子创新入门下》主要完成单片机最小系统的应用,第一阶段:单片机最小系统的认识、使用以及相关软件的安装练习,使学生了解各个软件的使用方法;第二阶段:基本电路的控制实现,仿真及实物的设计与实现,通过若干个实例学会使用单片机;第三阶段:单片机控制器的创新实现的考核[1]。

3 《电子创新入门》课程在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3.1 教材的选用

针对《电子创新入门》课程性质,以实际应用为主,上学年选用教材以基本元器件认识为主,教师配以大量辅助资料,并做好本校实验室相关仪器的使用方法的视频录制,播放给学生观看学习,焊接也是以优秀焊接视频为教材,包括直插式芯片和贴片式芯片的焊接方式。下学年主要是内容以单片机和protues的结合此类教材为主,教材对于学生的学习相当重要,学生在课堂过程中的学习,教材的学习和学习笔记的巩固需要相辅相成。

3.2 教学进度及内容

(1)高校电子信息类专业的学生大一期间须有对本专业的认识,大一上学期的《电子创新入门上》的教学从最基本的元器件认识入手,电阻、电容、电感、开关、集成电路芯片、蜂鸣器、三极管、二极管、数码管等等,并发放元器件,让学生认识各个元器件引脚,学会测量,估读等,同时会用这些元器件设计简单的电路,接着学生观看本校万用表和示波器的使用方法相关的视频,将学生带入实验室学习这些仪器的使用方法,最后教会学生如何焊接,并申请部分教学经费购买基本的元器件,面包板和万能板以及电子套件,如对讲机电子学习套件,让学生在大一上学期能够看得懂电路,并练好焊接技能。

(2)大一下学期,c语言已经开始学习,当c语言前期的基本的语法知识教学完毕后,即可开始《电子创新入门下》的教学。教学过程中所使用的单片机最小系统,可以使用往届学生工艺制作成品,随后通过上学期基本元器件的简单的电路知识,进行整体的电路搭建,学生首先用keil开发环境和protues软件相结合,再通过面包板搭建led灯电路,做亮灯、闪灯、流水灯、跑马灯以及呼吸灯,搭建三极管驱动蜂鸣器电路以及数码管电路等等,不仅对c语言课程的语法(for,while等)进行了巩固学习,同时实验的成功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学生通过这些简单的程序编写以及电路搭建,不仅有益于计算机等级考试,对竞赛也是很有帮助的。最后大家将元器件组合搭建电路、焊接并控制成功,实现最终的创新考核。

4 结语

《电子创新入门》开设在高校电子信息类专业一年级,具有深远意义,并将会在该类专业的课程教学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与认可。该课程为学生在今后的专业课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课程充分的结合了本专业学习的特点,理论结合实践,不仅使学生能对本专业产生浓厚的兴趣,同时对学生们的计算机二级考试以及电子竞赛有很大的帮助。《电子创新入门》课程解决了电子信息类学生在大一学习过程中对专业知识的空白期,在电子信息类专业的培养计划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黄巧巧,王献合.项目教学法在单片机课程中的探索与实践[J].工业,2016(16):266.

篇2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是根据西北工业大学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建设的总体规划,并结合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形势与当今的应用环境组织编写的。

全书共分为8章,是电子技术基础的一个重要分支,是电气、电子信息类和部分非电类专业本科生在电子技术方面入门性质的技术基础课。课程主要内容包括半导体基础知识、放大电路基础、多级放大电路、集成运算放大电路、放大电路的频率响应、放大电路的反馈、信号的运算和处理、波形的产生和信号的转换、功率放大电路等。

课程通过对常用电子器件、模拟电路及其系统的分析和设计

(来源:文章屋网 )

篇3

关键词:PLC;提高;教学有效性

可编程序控制器(简称PLC)是一种专为在工业环境下应用而设计的数字运算操作的电子系统。硬件是以微处理器为核心,融合了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为一体的新型自动化控制装置,软件是采用面向生产、面向用户的编程语言,通过数字式、模拟式的输入和输出,控制各种类型的机械或生产过程。PLC是通过软件实现控制过程,具有组装维护方便、编程简单、功能强、体积小、可靠性高、抗干扰能力强等特点,因此得到迅猛发展,在工业领域已得到广泛的使用。了解PLC的工作原理,具备设计、调试、和维护PLC控制系统的能力,已经成为现代工业对电气技术人员和工科学生的必然要求。

但是PLC这门学科理论性与实践性都非常强!对于学生的学习,具有相当大的挑战和考验,针对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状况,结合PLC学科特点与要求,提高PLC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确保学生掌握扎实的PLC理论知识,具备PLC综合运用能力,这是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

一、做好PLC入门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PLC这门学科理论性强、抽象,学生不易理解,难于入门,这几乎是所有学习PLC初期时学生的共同感受,所以,做好人门教学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入门教学没有做好,学生一开始就失去了学习兴趣和热情,就很难进入下一步的学习。入门教学一定要遵循简单、直观的原则。那么怎样进行PLC入门教学呢?开始时,学生对PLC学科不了解,可以从网上搜索一些介绍PLC的背景资料,或者借助PLC仿真软件,做一些PLC控制的自动化生产过程的视频短片,帮助学生初步认识、了解PLC。例如,用PLC控制一个自动包装橘子的生产过程,堆如大山的一堆橘子只需按下启动按钮,在传送带和传感器的作用下一下子都用纸盒箱包装得整整齐齐,一些零散的电子元件在PLC控制的自动化生产线瞬间变成一个完整的电路板。这些直观的视频教学,让学生对这门学科有一个感性认识,认识到PLC功能的强大,产生学习的动力。同时,让学生了解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一些PLC运用,如:一包面粉在PLC的控制下,按下启动按钮热腾腾的面包就出炉了,让学生觉得PLC离他们很近,有亲近感,还可以在课堂上登人人才网,查看一些招聘电类的工作岗位,让学生知道在就业市场上对PLC人才的需求情况(如:很多单位都提出“懂得PLC者优先考虑”),以就业为导向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和意义,促进学生更加自觉、主动地学习,并在学习中获得乐趣与动力。

做好入门教学,激发学生的学生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热情,让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PLC是非常关键的。

二、学习PLC相关基础课程以及掌握扎实的PLC基础知识是学好PLC的基础

1.学习PLC相关基础课程

学习PLC,需要很多电类基础课为依托、做基础,才能够快速、高效地理解和应用PLC。通常在学习PLC学科之前,要开设《电工基础》《电子技术》《电力拖动控制线路与技能训练》等相关学科。其中《电力拖动控制线路与技能训练》学科和PLC的学习关系最为直接。电力拖动控制电路主要是继电器开关量控制的逻辑控制方式,而PLC的逻辑控制则是在继电器开关量控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们具有非常紧密的关系,特别是在PLC学习的入门阶段,所以,学好相关的基础课程,对于学生学习PLC是很重要的。例如,把电力拖动中的正反转控制电路与PLC正反控制电路做比较,从自锁,连锁,热机过载电器保护等方面都可以看出电力拖动控制电路和PLC控制电路是非常的相似。学生学习电力拖动中的三相交流异步电机的点动、连续、正反转控制等基本电路,同时建立了开关量控制的基本概念,并在电力拖动控制线路的实训中学习接线工艺,这为学生学习PLC控制器的外部接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掌握扎实的PLC基础知识

(1)PLC的硬件组成

可编程控制器主要由中央处理单元(CPU)、存储器(RAM、ROM)、输入输出单元(I/O)、电源和编程器等几部分组成。

(2)PLC的软件结构

在可编程控制器中,PLC的软件分为两大部分:

系统监控程序:用于控制可编程控制器本身的运行。主要由管理程序、用户指令解释程序和标准程序模块,系统调用。

用户程序:它是由可编程控制器的使用者编制的,用于控制被控装置的运行。

(3)PLC的编程指令

PLC的编程指令有很多,大致可以分为程序流程指令、传送与比较指令、算术与逻辑指令、循环与移位指令、高速处理指令、方便指令、外部I/O设备指令、浮点数运算指令、定位指令、时钟运算指令、设备指令、触点比较指令等。对于每一个指令的应用和编程元件都进行深入、全面的了解,才可以避免在编程应用的生产过程中出错。

可见,这些相关学科和PLC基础知识的学习,对学生学习PLC起到了基础性的作用。

三、借助多媒体虚拟、仿真技术,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提高PLC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1.充分利用PLC仿真软件,提高PLC理论教学

PLC理论知识,抽象,难于理解,怎样让它变得直观、形象,过程清晰?对于学生的学习意义重大。通过运用PLC仿真软件,能够实现传统教学实现不了的情境、动画、实验等。以生动、形象、高效的仿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仿真软件的主要运用有:(1)在PLC教学中把一个个指令和编程元件直观地展示。例如,一个上升沿指令,在触电接通或断开的时候有个脉冲输出,可以通过软件直观展示动作变化;(2)借助PLC的仿真软件模拟上课时的程序,模拟所控制的动作运行过程,检验设计的程序是否正确?可以实现理论和实践相互印证;(3)通过仿真软件模拟工业控制过程场景来设计控制程序。这样使教学过程更加形象、直观与逼真,有助于学生高效学习。

借助于知识面广,信息量大,能够快速而准确地呈现教学过程中所需的信息资料的多媒体仿真技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与学习,大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率。

2.以案例教学法为主线开展PLC实训教学,提高学生PIE综合运用能力

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PLC知识的基础上,积极开展PLC实训教学。开展PLC实训教学应遵循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先进行一些简单的PLC控制过程的案例,在学生掌握一定的操作技能后,再进行一些综合性、应用型的案例。例如:交通灯控制系统,电机的顺序启动、停止设计。

通过典型而实用的案例,引导学生分析、讨论、设计程序,引发学生积极、自主地学习。在案例选择上,应体现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同时注意案例覆盖的知识面,具有典型性。透过案例分析,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各指令特点,能够比较深入、全面地学习整个程序设计流程。最后从PLC的流程图、梯形图、外部接线图的绘制,程序调试等,严格按照设计一个机械设备或PLC控制的电气设备项目的完整要求来开展PLC综合实训,让学生系统地学习PLC在生产实践中运用的全过程,提高学生PLC综合运用能力。

总之,PLC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的学科,学好PLC必须多思考、多实践,把理论知识和动手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在不断实训、实践中学习,在不断学习中实践、提高!

参考文献:

[1]孙政顺.PLC技术.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06-01.

[2]廖常.PLC基础及应用(第2板).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06.

[3]常文平.电气控制与PLC原理及应用[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

篇4

【关键词】模拟 电子课程 教材建设

《模拟电子技术》课程对学生能力培养的要求进行综合训练性质的课程,其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有关课题的设计和线路搭试调试,进一步加深对所学基础知识的理解,培养和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门课程的难点在于,既不能不注意到前期课程的作用和效果,又不能把“模拟电子技术课程设计”课处理得和“电子制作”等课程完全在同一层次上,即应该体现课程设计类课程的特点和要求。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教材建设就需要从课程设计理念、课程体系构建和课程内容选取、实践教学等诸多方面建设,才能符合当前社会形势下对高职教育的要求。

一、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性质

模拟电子技术是一门非电专业的学科基础课程,是电子技术方面入门性质的技术基础课;是机械电子、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农机化类专业必修的学科基础课。模拟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是电气、电子信息类和部分非电类专业学生在电子技术方面入门性质的技术基础课,具有自身的体系和很强的实践性。它的主要任务是本课程通过对常用电子器件、模拟电路及其系统的分析和设计的学习,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模拟电子技术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习后续课程、将电子技术运用到自动化与信息技术领域打下坚实的基础。理论课程内容设计,全课程以电路基础知识和模拟电子技术的基本理论及分析方法为主线,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充分体现了高职高专“够用和实用”的教改方向,在基本理论部分特别强调对一些重要的基本概念和定律的理解,去掉或避开通常烦琐的理论推导过程。在模拟电子技术部分根据现代电子技术发展,侧重集成电路器件的应用。突出对学生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同时还把课堂教学同生产实践相结合,通过实验、生产实习等措施,使得理论与实践形成了有机的结合以利于学生实际能力和素质的提高。

二、机电专业模拟电子技术教材现状分析

现今模拟电子技术教科书的理论框架是晶体管发明以后美国科学家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匆匆忙忙搭建起来的。一个学科理论完善起来至少需要几百年时间。模拟电子学只有短短几十年历史,因此是难以完善的。传统模拟电子学基础理论有很多缺陷,传统模拟电子技术教材有很多问题甚至错误。模拟电子学深层次的问题有概念错误及方法低效等。例如小信号放大器概念虚幻缥缈,图解法笨拙低效及放大器性能指标参数叙述残缺不全等。模拟电子技术教科书缺陷错误长期存在的根本原因是传统理论的错误没有及时得到纠正。数字电子技术等很多学科都能挑到比较好的书,而模拟电子技术很难找出一本好书,而且抄袭风盛行,其根本原因就是目前模拟电子学基础理论有系统性错误和空白,但是长期没有人敢碰它。结果教材不少,但难有发挥,基本都是互相抄的。“那些译本也是漏洞百出,只能将就着看”。

传统模拟电子技术教科书的系统性问题实际反映了模拟电子学的思维混乱。基础理论上的思维混乱不解决,必然引起教材作者的思维混乱。而教材作者的思维混乱必然引起读者的思维混乱和工作效率及学习效率低下。几个方面的思维混乱和效率低下是当今模拟电子技术难教难学和教学质量差的根本原因。

三、模拟电子技术教材编写原则与思路

(一)以现代职教理念为平台,倡导实验的创新

实验是研究自然科学的一种重要方法,而电子学又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在模拟电子技术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环节中,电子技术实验及模拟电子技术课程设计不仅是进一步巩固学生理论知识的重要手段,更是训练、培养学生掌握电子实验操作技能和方法的必要途径,编写教材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熟练操作实验仪器和独立开展基本实验的能力,帮助学生建立基本电路分析和设计的理念并培养学生熟练、准确地测量和分析实验数据与结果的能力,进而从实际工程和系统应用出发,提高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为进一步学习相关专业课程以及将来从事电类专业工程技术工作奠定必需的专业基础。编写教材的原则是:以学生为本,因为教材内容首先是给学生阅读用的。即使教师没有讲的内容,学生也应该去阅读,因此所编写的教材就应是让学生读得懂的教材。教材不是专著。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编写教材。深奥难懂的地方,绝对不能用一两句话一带而过,而必须多用些具体材料或实例加以说明,深入必须浅出。强化器件外特性,淡化器件内部原理;强化宏观设计应用,淡化微观细节内容;强化定性分析,淡化定量推导;增加应用电路举例。

(二)教学内容与教材素材之间的协同性

为了适应电子信息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需要,以及新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的需要,我们根据教学基本要求,总结了多年从事模拟电子技术教学工作的丰富的教学经验,针对模拟电子技术课程的基本要求和学习特点,为满足课程学时压缩的实际需要,将传统的“电路基础”、“模拟电子技术基础”两门课程合并,鉴于近几年来就业形势的严峻,各个学校都对专业基础课学时进行压缩,使得学生在学习数学等基础课的同时学习专业基础课,内容衔接上的不连贯使得学生对本门课程的掌握普遍感觉困难,所以本书的编写思路是保证基础、注重应用、讲清概念、力求精练。在模拟电子基础部分,将难点分散,循序渐进。

要始终立足于模拟信号放大与处理这一条主线,保证模拟电子技术基础内容,强调理论联系实际,适应现代电子技术的发展。对传统教学内容进行了适当更新,适度删减分立元器件电路,重视实际应用模拟数字的与设计案例,引入现代模拟集成电路新技术、新知识、新器件及新方法,如光电子器件、开关电容滤波器、模拟乘法器、丁类功率放大器。实训内容可以结合基础理论课程的进度安排教学,也可以单独作为电子实践训练课程。

篇5

一、抓好入门教学是掌握本课程的关键

本教材的主要内容是模拟电子电路基础部分,数字电路只占一章且内容简单易学。模拟电路部分的重点也是难点,是低频小信号电压放大电路,而其中的单管放入电路的内容是入门教学的重要环节。如果多数学生真正学会了单管放大电路的分析方法与用途,那么再学习本课后续内容时将会感到心中有。这个问题应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1、狠抓基础知识,理解基本概念。三极管的放大条件,放大作用,三极管的输入、输出伏安特性及主要参数是分析放大电路的基础;放大的实质、放大的对象是理解放大概念的桥梁。对于基础知识要经过反复提问,和反复练习才能掌握,因为这是分析放大电路的依据,它贯穿于整个课程的始终,所以这一部分内容要狠下工夫。关于放大的实质、放大的对象,可通过举例让学生理解。首先说明放大的实质是能量的控制,例如:扩音机在把人的声音放大的同时,电源也消耗了能量,把几百毫瓦的人的声音变成几瓦的扬声器的输出,其能量是电源提供的,放大电路只起到能量的转换作用,也就是能量控制作用,其中三极管的电流控制作用是能量控制的基础,三极管是控制的核心,但是三极管本身不能产生能量。同时强调放大的对象是变化量,如扩音机放大的是声音的变化,变压器放大的是电压的变化。

2、调析分析方法,重在有的放矢。单管放大的电路的分析分两步进行。一是建立静态工作点的必要性,二是电路静态与动态两种状态的工作关系。为什么要建立静态工作点,通过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思考得到答案。如:画出没有基极偏置电路的电路图,图中三极管为锗管,已知锗材料三极管的输入伏安特性正向死压电压是0.2V,问:峰值小于0.2V的正弦波输入电压能被放大吗?

回答肯定是不能,再问,某电视机中的三极管放大电路,能够把峰值为几十uV的输入信号放大,大家想是怎么做到的呢?再通过画出脉动直流的波形指出思路,学习好的同学很快会说出输入端叠加一支流值的答案,老师马上引申,这个提供支流值的电路在放大电路中叫做建立基极偏置电路,增加基极偏置电路就叫建立静态工作点,所提供支流值的大小决定了工作点的高低。并强调放大电路必须建立静态工作点。使学生明白由于三极管输入特性的非线性,要想不失真的放大微弱的交流信号,必须建立静态工作点这个道理。关于第二个问题:输入信号与工作点的关系可通过实例将两点:(1)被放大的动态信号是叠加在静态工作点上工作的;(2)静态工作点的高低影响信号放大的质量,影响最大不失真输出幅度。再通过分析一个实际两极交流放大器说明为什么前级工作点低,后级工作点高,为什么实际工作中需要调整工作点来引导学生思考。

总之,单管低频小信号放大器是本课程的关键教学环节,这部分内容理解了,电子电路的分析思路也就初步学会了。由于接下来的内容如工作点稳定电压、负反馈放大电路、功率放大器、正弦波震荡器、直流放大器等是在单管放大器基础上进一步改善性能,优化结构,增强作用,提高品质而产生的,除电路结构不同外,分析思路是一样的。所以说单管放大器的分析是本课程的入门教学,我们必须狠下工夫。

二、合理取舍教材内容,增强学生读图能力

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集成电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如果按教材要求只讲分离,不讲集成,学生走向工作岗位,最基本的电路符号也不认识,这就是教学的失误。所以集成运放应用一节应作为必修。甚至集成运放的非线性应用最好也作一些简单介绍,使学生对集成运放的应用有个全面的了解。其实这部分内容用的课时并不多,而解决的问题并不少。相反,教材中开始部分载流子的运动,PN结形成的内部机理可简单讲解。特别强调不要让学生在这儿钻牛角,因为我们的目的是会选择器件构成应用电路。

教学中还发现,学生学完本课程后不知道学会了什么,也不知道怎么用,为了让学生明确这些问题,学完全课程很有必要作几个实际电路的读图练习。对中级技校学生可通过分析电路简单的扩音机、收音机、直流稳压电源或简单实用的工业自动控制电路加强读图训练,通过电路分析,使学生知道电子电路的用途,明确电子电路是实现自动控制的有利工具,电子电路既是专业基础,其本身又是实用技术。

三、重视实践环节,收效事倍功半

篇6

一、开放教育的特点

开放教育是相对于封闭教育而言的一种教育形式。它的本质是人人享有终身接受教育的权利,这不仅意味着教育对象的开放,更是教育观念、教育资源过程的开放。开放教育可以实行远程教学,也可以在面授教学的条件下进行。

1.开放教育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开放教育意味着教育对象的开放,教育观念的开放,教育资源的开放,学习方式的开放和教学过程的开放,它强调师生的时空分离状态。在学习时间、学习地点、学习的对象、形式、内容上都不受限制和开放的。教学时空的延展性,使得现代开放教育的教学活动得到了极大的延伸和扩展。

2.开放教育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现代开放教育实现了教育中心的转变,在教育和学习中是以学生学习为中心,而不是以教师教学为中心;突破了传统教育的“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模式,变学生被动地学习为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学生成为自我学习的主宰。对课程的选择和学习时问的安排更自主、灵活。

3.开放教育具有交互性的特点开放教育体现为教学相对异步和教与学行为的时空分离性,通各种先进的现代化技术、媒体教材和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和学。因此,现代开放教育手段的主要特点是教师和学生进行跨越空间进行实时或非实时的交互,这是现代开放教育与传统教育方式又一显著的区别,也是它的优势所在。

二、《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特点和要求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向学习者传授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培养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入门课程。课程内容的设置不仅考虑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更注重实用技术的应用。《计算机应用基础》是电大的公共基础课程,而理工、财经、文法等不同学科学生的知识基础显然有一定的差别,因此该课程在内容编排上采用模块化的设计,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不同学习主体的学习需求。目前。电大系统所普遍采用的各模块教学内容分别为:

《计算机应用基础》windowsXP操作系统

《计算机应用基础》Word 2003文字处理系统

《计算机应用基础》ExceI 2003电子表格系统

《计算机应用基础》P0werPoint 2003电子演示文稿系统

《计算机应用基础》FortPage 2003网页制作系统

以上各个模块的选择非常科学合理,其中Windows XP操作系统部分是各专业学员都应该掌握和实用的,Word 2003文字处理系统和Excel 2003电子表格系统就对于会计专业和法学专业是比较适用的,而PowerPoint2003电子演示文稿系统对于汉语盲文学和小学师资等专业就是比较合适的,FortPage2003网页制作系统对于理工专业,尤其是计算机专业学生来说就是比较适用的。

三、《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现状

(一)方式方法枯燥乏味,学生学习空洞无趣

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的理论性强,抽象,教师普遍采用纯理论的“照本宣科”的传统教育模式,要求学生记忆的内容较很多,加之开放教育多是成人,学生计算机基础能力参差不齐。按照这样是方式授课,常常造成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甚至会产生厌学情绪。而事实上,学生对计算机的学习普遍具有较浓厚的好奇心与兴趣,抱着能“挖油”的态度来学习,然而当面对教师喋喋不休的纯理论讲解,则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兴趣与学习动力,甚至对此“满怀希望而来,装满失望而归”,直接影响到该门学科的教学效果。

(二)内容滞后,大大落后于计算机应用更新

计算机已经走入百姓家庭之中,成为人们自动化办公,休闲娱乐不可缺少的工具。计算机硬件从586到现在I7(四核)的飞速发展,微软的操作系统从命令行的DOS622到现在的Win 7,办公系统从Office97到现在的Office2011,然而电大选用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依然还是以微软win xpOffice2003,而现实生活中热门的“网络信息的安全”、“网络购物”“网络信息查询”等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在教材上却未能见到详细阐述,难以满足学生兴趣与能力发展的需要。

四、《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方法改进措施

(一)明确教学大纲,突出考试重难点理

对于学生来说,考试固然很重要,但对某一知识点的深入理解,直至掌握一种操作技能,能够使学生学有所用,才是重要的,才是电大培养适合社会的应用性、专业性人才的终极目的。这就需要教师在从教过程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灵活掌握教学内容。随着社会的发展,办公自动化在社会上应用比较广泛,发挥着比较重要的作用。所以在从教过程中,应该采取有所侧重的原则,重点讲应用比较广泛的学科,如:WORD、EXCEL、WINDOWS等。并不时的渗透网络和多媒体等方面先进的技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二)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现在计算机基础课程内容已全面过渡到Windows平台,若仍采用传统的粉笔加黑板的传统教学手段,根本无法完成教学任务,而利用多媒体计算机、投影仪等信息媒体,能够直接演示教学内容所涉及软件的屏幕界面,直接显示操作运行结果和屏幕反馈信息,使课堂教学效果事半功倍。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操作为主线的基本课堂原则。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启迪式的实例教学并应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等多种方式并用,以有效增强教学内容的形象化与生动化,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热情。此外,教师可以用生活中计算机应用的实例来进行知识点的讲解,让学生感觉实用,有听头。并提供有趣的应用新问题,从而为学生提供课外学习拓展空间。内容可以涉及教师的电子课件、公务员的电子文档处理,财会人员的电子数据汇总统计等等,以供学习、展示、交流,为该科目构建一个全方位开放式的教学体系。

(三)教学内容需更加深入、更加全面

单靠掌握办公自动化软件的基本操作难以满足日后工作需要,因此需要注重教学内容方面的深入与全面,应增加文字处理软件中实用性强,应用广的内容。电子表格软件可增加单元格有效数据审核、规划求解与模拟运算表等,结合不同专业,可适当设计符合专业特点的习题与选学内容等,如会计专业应加入一些数据的安全,保密等内容。

(四)实施分层次分专业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为使不同专业与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必须强调学生个体间的差异,实现分层次分专业教学。由于学习起点与专业的差别较大,所以必须对学生进行准确定位。创造条件尽可能的满足所有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机会,例如设计集体活动与个别活动环节,有针对性的强化学生的学习与能力指导,设计出不同层次的练习与模拟,从实际出发,安排难易适中、梯度明显的作业与测试,根据学生具体情况,进行弹性选择并完成,还需要不时的对各层次、各专业的学生采用具体的考核与激励机制,以增强其学习信心,有效提高教学水平。

(五)通过计算机网络组建学习资源

建电网络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资源平台在教学改革过程中,我们体会到。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仅凭课堂是不够的,必须加强课后的教学延伸。将电子教案、各模块习题及答案、模拟试卷及答案、上机实验案例及素材、在线测试和计算机等级考试模拟试题等教学资源建立在网络上,供学生下载自主学习和练习。通过网络自主学习给不同层次学生提供了形式多样的教学资源,兼顾计算机水平较差的学生,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7

关键词:入门教育 激发兴趣 基本功的教学 动手能力培养

电子技术是技工学校电子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它具有内容多和理论性、实践性、连贯性强等特点。学生开始接触电子技术前,对这门课程感到很陌生,再加上目前技校的学生普遍存在基础知识差、学习动力不足的现象,使大多数学生感到入门难,甚至有厌学的状况出现。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兴趣,对他们进行入门的教育尤为重要。下面结合我多年从事电子技术的教学实践,浅谈一下对学生进行入门教育的做法。

一、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也就没有学习的动力。因此,在开学之初的头几节课,我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法,没有按照课文原有的安排来授课,而是拿一些课前安装好的电子电路示教板,如电子鸟、熊猫眨眼电路、声光控延时熄灭电路、书写台灯调光电路等,在课堂上给学生演示,并告诉他们这些电路有的用在儿童的玩具上、有的用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总的来说,电子技术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二、基本功的教学

对学生进行基本功的教学,为今后学习其它电器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是一项关键的任务,这就要求学生每人要做、每人要勤做、每人要做好,一切从最简单的操作方法开始,循序渐进,点点积累。那么如何对学生进行基本功的教学呢?

1、教会学生正确使用万用表。

以MF50型万用表为例,可按以下方法进行教学:

(1)了解仪表的性能。首先让学生认识万用表面板和刻度盘上的功能,如面板上有机械调零、欧姆调零、功能转换开关、正负极表笔插孔、三极管放大倍数插孔、100μA和2.5A插孔的位置、作用以及功能转换开关旋至不同位置的量程范围。按着讲解刻度盘上各条刻度线的含义与功能转换开关各挡位如何配合使用、电池的正确安装方法。在用万用表测量电阻之前,应首先欧姆调零。

(2)选择挡位。用万用表测量电阻时,应先选挡。如何选挡呢?任意选一个测量电阻挡位,然后把红、黑表笔直接接触电阻器的两端,看指针是否指在欧姆刻度线从左算起的1/2-2/3之间的刻度范围内,因为只有在这个范围内读出的数据,才比较准确。完成了此步骤后,可选此挡进行测量。 转贴于 若指针偏向“0Ω”刻度处时,则选取小一挡再试,若指针偏向“∞Ω”刻度处时则选取大一挡再试,直到选出使指针落在合理的读数范围内为止,此时为测量电阻的最佳挡位。但要注意,每换一个挡位测量电阻时,必须进行欧姆调零,否则读出的数据不准确。

(3)测量和读数。选定挡位并测量后应如何读数?将红、黑表笔接触电阻器的两根引脚,指针示数稳定后可读数,读数时,视线与被读刻度线应垂直。此外,在用万用表测量某元件的电压时,应以并联方式接入;测量某元件通过的电流时,应以串联方式接入。无论是测量电阻、电流还是电压,应注意所选挡位的单位和倍率。

(4)整理和维护万用表。在完成每一项测试后,特别是在完成电阻测试后,一定要牢记将功能转换开关旋至OFF挡或交流电压最高挡,防止在下次测量时,误用电阻挡来测量电压,导致万用表损坏。

2、学习认识和检测元件。

要让学生学会认识元件的图形符号和与之相应的实物,了解各元件制作的材料、功能、主要的参数和不同的分类,掌握各元件的命名、部分的含义和标识。例如电阻器的直接标志法和色环标志法,二极管正负极性的判别和三极管发射极、基极、集电极的判别以及它们各自的命名。除此之外,还要掌握对电子元件好坏的检测。

3、掌握手工焊接方法。

(1)学会正确使用电烙铁的方法。当发现电烙铁漏电时,应及时进行检查和处理,直到确认安全后方可使用。

(2)对烙铁头进行处理。新使用的电烙铁,必须用砂布或锉刀将烙铁头表面的镀铬层去掉,然后将电烙铁通电加热至一定的温度时,再给烙铁头镀上一层焊锡后,才能焊接。

(3)在焊接电路练习时,教师必须边示范、边讲解,甚至要手把手地去辅导,对学生在焊接练习中出现操作不当的地方,及时纠正和引导。

三、教会学生焊接趣味的电路

篇8

一、电子技术基础教学低效的原因

1.生源方面

中职生源的素质降低,多数学生在中考的时候分数较低,学生具有严重的分化情况。根据调查统计显示,热衷于自己专业的学生仅占32%,他们来学校的目的就是希望自己以后能够有所发展。而大概35%的学生是受其同学影响而就读此专业的,剩下的33%为听从父母的意愿。由于职校在招生上没有分数的限制,所以入学的门槛低,学生水平参差不齐。中职生的整体表现为文化基础薄弱,没有足够的信心去学习,并且没有足够的动力,没有较强的是非观念、组织观念,而且没有足够的自控能力。有的学生有时还会出现不尊敬教师的行为,这样就会对教学产生一定的影响,最终造成了整体的教学质量偏低。

2.教材方面

当下,中职学校电子技术教科书中的内容过分追求对理论的系统教育,注重知识的严密性,在编排内容方面严格根据知识的逻辑关系,在讲解电路原理的时候过于深奥而却忽视了实践。中职学生并不能接受这样深奥的知识,他们应该学习的是实用性较强的基础知识以及专业技能。这些学生未来从事的职业大多是检测、装配、维护以及维修等,没有必要掌握过于繁杂的理论知识。

3.教学方面

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仍然采用落后的观念和方法,在课堂教学中仍然用你听我讲、你记我念的方法,观念没有一定的更新,在教学上缺少创新。同时,缺少实践的内容,很少有符合课程教学的实验,现在,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已经无法再接受落后的教学模式。课堂上,没有或很少进行过程性的鼓励教育,这样的教学必然没有较高的效率。

二、提高电子技术基础教学的措施

1.优化教材内容

“服务为宗旨,就业为目标”的理念是职业教育的主要方向。在优化教材内容上一定要将这一方向体现出来。此外,教材要更加注重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以及专业素养。应该注意以下内容:(1)优化中专学校《电子技术基础》的教材内容,必须注重知识点的布局以及难易深度的掌握,把握好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基础知识,尽量遵守“需要、够用”的原则。由于中职教育的基本目的就是向社会提供一线的服务、生产以及管理方面的人才,因此在培养专业知识方面一定注意实用性和针对性要强。(2)对《电子技术基础》这门课进行完善,主线应该是如何能够提升毕业生的应用能力和技术,这应该是教材重组的核心和重点。在这一基础之上,进行去粗取精,删繁就简,突出教材的实践应用性,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3)为强化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应该在现有教材的基础之上,结合校内、校外的实验和训练,增加编写《电子技术基础实验、实训指导书》和《电子技术基础综合项目实训———收音机的组装指导书》。(4)深化革新教学内容,最基本的方向应该为教学任务设计。在现在的时代背景下,教学任务不但能够让学生学到知识,更应该能够锻炼和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对应的,在任务设计的过程中,一定要做到循序渐进、由浅到深。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对原高教版《电子技术基础》,可以从内容层面进行整合,将其整合为包含如下七个项目的新教材:半导体器件基础、放大电路、信号发生与处理电路、直流稳压电源、数字电子技术基础、组合逻辑电路以及时序逻辑电路。

2.优化教学手段

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注意教学气氛的和谐,提出问题之后应做适当的引导,让学生产生对知识的好奇心,这样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如通过情景教学的手段将载流子的定义讲解给学生:在教室中将学生作为电子,把座位看作是空穴。让几个学生承担自由电子的角色,通过电场的作用,它们均能够定向移动最终形成电流。这样就可以使课堂气氛变得活跃,学生就会对知识产生兴趣,进而在轻松的氛围下轻而易举地学到知识。通过启发式的教学模式来讲解放大电路的定义:学生可以搭建一个简单的面包板电路,将小型的功放器件连接起来,通过万用表的HFE档对所有三极管的β值进行测量,对音量大小进行调节,在对各种实验产生的现象进行观察后,学生脑中三极管的工作原理就会更加清晰且深刻。

3优化实践环节

(1)要逐渐提高学生的技能训练水平:要想掌握任何的技能都需要一定的过程才能完成。在学习电子专业方面更是如此。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熟悉知识,然后通过功效、外形以及特点,让学生先对电子元件进行了解,这样学生再学习书本中的知识就可以通过实物得以加强,学生后期再学习技能,这样就具有了最主要的基础性知识,进而巩固了学生的知识技能。根据教学的积累和对教材的反思,笔者认为在学习电子基础知识以及技能实训的时候,重点应放在万用表的使用上(测量电流、电阻和电压),所以,首先可以通过对万用表的基本结构进行学习,在这个基础之上,进行电阻测量,最终,组接基本的简单电路,测量电压和电流,让学生一步一步地掌握和学会正确的使用万用表。具体到教学过程中,为了巩固和提升学生使用万用表的熟练度和技能,还可以每学习一种元器件,就让学生使用万用表检测一次。在完成一般电子元器件的学习以后,教学生进行焊接。最后,让学生选择已掌握的一两个元器件,自己研究组装简单而又有意思的产品,这样就会使学生在动手操作以及分析方面的能力得以提高。(2)通过电子小制作进行教学:在高一年级学习电子工艺的综合运用课程方面,电子制作是一个有效的技能训练,对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提升,也是一个非常不错的路径。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先让学生对常用的电器元件进行学习,比如二极管、三极管,变压器、电感器等,在这样的前提下,教师可以借助于电子小制作教学课程的开展更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篇9

关键词: 高职高专类应用电子技术专业 项目教学法 有效衔接

1.传统教学的弊端

根据电子产品的生产过程,我们可以将各环节分为电子产品设计要求、电路原理图设计、印制电路板(PCB)设计与制作、元器件采购与测试、电路安装、调试与维修、产品整机装配、产品销售、产品售后服务。

根据电子产品的生产过程,高职高专类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毕业生可从事的岗位大体可分为电子产品设计人员、电子产品生产工艺管理人员、电子产品生产调试与测试人员、电子产品生产维修及售后服务人员、电子产品生产营销人员。

根据面向岗位的课程体系开发,我们可将专业类课程分为专业基础课程、专业基础技能训练课程、专业核心课程。

大家公认,专业基础课程内容单调,虽然涵盖了所有的专业必需的知识点,但是缺乏实际运用的案例,导致学生考试以后便很快忘记了;在后续的设计类课程中,需要灵活运用专业基础知识的时候,却不知道如何入手,翻开专业基础课程的教材,却一片茫然,原因在于后续设计类课程突然将专业要求提得比较高,能力要求出现了一段间隙,没有很好地与专业基础课程衔接,这样的情况容易导致学生在课程开始阶段的迷失,甚至会导致学生逐渐地排斥本门课程,并最终放弃学习过程而只求考试及格。如此的现象在各大高校中都有存在。如何实现专业课程之间的有效衔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是众多教育教学工作者应当深入思考的问题。

2.项目内容连贯性的启发

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之间的有效衔接,可以与现阶段正在逐步推广的项目教学法相结合,选用适当的项目,在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技能训练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之间建立起良好的桥梁纽带,引导学生以此类项目为主线,逐渐建立学生的信心和兴趣,举一反三地进行自我学习。

为了能比较具体地说明问题,本文以一例作为实例。如图1是增益数控电路。其工作原理是用芯片NE555构成一个多谐波发生器其频率f=1/0.7(R1+2R2)C提供脉冲波,用RS触发器、十进制计数器和与非门能够达到每按一下按键就能通过十个脉冲,平时该输出口处于高电平。用一个按键与一个上拉电阻构成一个开关,平时处于高电平,每按一次形成一个脉冲。将这两个脉冲输出连接到与非门的输入端,再将与非的结果输入到X9C102P的INC端调节输出电压。

为了达到一个项目同时满足专业基础课程、专业基础技能训练课程、专业核心课程教育教学训练的需求,其应满足以下条件。

(1)知识点在专业基础课程中具有代表性。

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基础类课程在各大高校中开设的情况大同小异,数字电子技术基础和模拟电子技术基础两门课程是必需的。一般所选用的项目中数字电子技术或者是模拟电子技术基础的知识点应该体现得比较清晰,容易分离出知识点进行实际应用讲解,这样该项目可以作为专业基础课程的应用实例。

本案例中(如图1)的集成计数器芯片应用、集成门电路应用、集成数字电位器应用、上拉/下拉电阻应用、RS触发器应用、555定时器应用、三极管的开关作用等,都是非常典型的知识点,在了解电路作用的前提下,进行局部电路分析可以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点巩固学习和灵活运用。

(2)复杂度适中,作为专业技能训练类课程的入门项目。

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技能训练类课程在各大高校中开设的情况也是大同小异,电子设计自动化(简称EDA)课程是必需的,EDA课程有课分为板级设计类的印制电路板(PCB)设计和芯片级设计类的可编程逻辑门阵列(FPGA)两门课程。

对于这两门课程,如果是单讲软件的使用操作,那就失去了其本身的意义,在这两门课程中,学会使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是一定的,并且要体会板级电路设计和芯片级电路设计的区别和实际应用价值,更重要的是要能够自己设计相应的电路,完成设计要求。

要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进行板级或者芯片级的电路设计,熟悉电路原理,掌握设计关键是至关重要的,对于初学者而言,如果课程开始便选用未见过的电路,则很难理解,更加谈不上进一步的设计。但是,如果教学所使用的项目中各单元电路部分是在先修的专业基础类课程中作为实际案例,在不同的场合和章节中已经分析过的,那么在进一步的设计课程中,学生将会很好地衔接和过渡。例如电路图的模块化设计,数字功能模块的设计都需要对单元电路原理非常熟悉才能进行电路的合理划分和硬件描述语言程序的设计。

在先修专业基础类课程中所选用的项目的复杂度应该适中,在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中,作为入门项目,甚至是提高项目。

本案例作为印制电路板设计入门项目,属于典型的数字电路印制电路设计,可以将设计的一般要求融入其中,在原理已经基本明了的情况下,引导学生进行电路的进一步设计将会事半功倍,而且比较容易建立学生学习的信心。比如,布局设计中输入/输出接口、按键、信号产生电路等关键部件的设计技巧;布线设计中电源线、接地线、时钟脉冲信号线、被控制信号线等的参数设计和走线技巧。

随后在专业技能训练类课程的提高项目和综合项目中逐渐地增加训练强度和设计难度,达到更高的水平。

(3)可移植性好作为核心类课程的设计原型。

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核心类课程一般都包括单片机设计、综合电路设计等设计类课程。运用数字控制类芯片可以使电路智能化,功能更加强大,而且电路却非常简单。例如在本案例中的按键消抖动是采用门电路构成的RS触发器实现,其可以在单片机中软件消抖动;本案例中的步进控制需要为数字电位器输入单脉冲或者是连续的十个脉冲,使用单片机程序可以非常容易地实现而摆脱复杂的硬件电路。

类比设计可以将抽象的枯燥单片机功能讲解用实际效果来体现,直观的学习比抽象的学习更受学生欢迎,而且学习的效果会更好。

(4)易调试,观察现象明显。

在高职类院校的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中,经常会包括一些安装调试类课程。同样,在入门项目中,教师采用先修课程中已经出现过的项目原理,可以在课程开始时,借助项目原理已经比较清晰的前提,将教学重点放在调试技巧、仪器使用技巧、数据记录分析技巧方面,在后续的提高项目和综合项目中再逐渐地增加电路的复杂程度和调试难度,达到更高的水平。

3.结语

采用衔接式的项目内容引导教学,在专业课程体系中,构建一个甚至是多个产品的设计生产全过程,有助于形成真正的以产品为对象的教学体系;对于接受引导学习的学生而言,可有效地实现课程间的平滑过渡,每次新阶段的学习都能很快上手,并逐渐学习和掌握新的知识和技能,最终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对于校企合作而言,订单式培养是校企合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企业可以提供自身的比较有代表性的产品作为教学的对象,在分析、设计和调试中实现针对性的培养,实现企业实践与学校教育的良好对接。

参考文献:

[1]林汉.应用电子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初探[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1,(03).

[2]张源峰.高职应用电子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设计与教学实施[J].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6.

[3]李宗宝.关于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07,(3).

[4]姜大源,吴全全.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理论、实践与创新[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4).

篇10

关键词:财经基础知识 实践教学 改革对策

中图分类号:F830.5 文献标识码:A

《财经基础知识》是经济学、财税基础知识、金融基础知识、证券课程融为一体进行综合化改革的课程,可以有效克服各自课程内容的交叉性和重叠性,在具体的课程教学中,往往侧重经济理论的教学而忽略其课程本身的实践性内涵。

1、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财经基础知识》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四部分:一是经济学部分,主要讲述需求与供给、效用论、生产论、市场失灵、国民收入核算;二是财政部分,主要讲述财政基础知识、财政收支、财政管理等;三是金融部分,主要讲述货币、信用、利率、金融机构、金融市场、通货膨胀、国际金融、宏观调控等;四是证券部分,主要讲述股票、债券、证券投资基金等。

该课程涵盖的知识面广,内容繁杂,具有较强的理论性、抽象性,因而任课教师自觉不自觉地强调课堂理论教学,忽视了实际应用。

枯燥的理论讲授缺乏趣味性和互动性,会让授课“掉胃口”,特别是《财经基础知识》这样一门涉及众多课程的入门课,使得学生失去继续学习其他相应学科的兴趣。这种“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能力、素质的培养。

而《财经基础知识》实际上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应用性,如需求与供给关系、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实施、股票分析等与现实联系非常紧密。目前《财经基础知识》实践性教学环节组织不够系统,未形成比较常态的实践教学内容。

2、实践教学的设计思想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实现培养目标的关键环节。《财经基础知识》是一门与实践密切结合的课程,如何培养学生捕捉经济热点的的敏感度,如何训练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如何构建学生跨专业思维、跨课程思维的能力是本课程实践性教学的主要内容。

本课程教学内容应为理论与实务的结合,故在课堂授课的同时,注重将现实的经济现象、经济信息在课堂上与学生进行互动,使本课程的教学能教之有物、教有所用,使学生不仅能学习经济学、财税、金融和证券的理论知识,更能运用这些知识来解释身边的经济现象并能进行分析和评判,在实践性问题解决中掌握理论,培养学生运用经济理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对经济形势的判断能力。

并且,教材及时引入了我国最新的财政制度、金融市场的运行、货币政策与宏观调控以及社会保障制度和实务等最新内容,使课程知识不仅具有前沿性,而且具有针对性。我们也在实践性教学领域进行了有效的探索,基本完成了适合课程内容以及高职学生认知特征的实践性教学体系。

3、实践性教学改革的对策探讨

3.1、实践性教材的改革

根据高职培养目标,打破经济学、财政、税收、金融、证券学科间的界限,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对教材体系进行大胆的设计,针对现有教材侧重于理论分析,案例分析不足的问题,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宗旨,淡化纯理论内容的表述,强化了具备时效性和实用性的案例,大部分案例都来自于当前财政金融市场的热点问题,并对这些热点问题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分析和讨论,突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学会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案例分析水平,提高防范财政金融风险的能力和自觉性,使之具有现实性、应用性和政策性。在教材中力求反映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新知识、新技能,并且,教材要及时引入了我国最新的财政制度、金融市场的运行、货币政策与宏观调控以及社会保障制度和实务等最新内容,使课程知识不仅具有前沿性,而且具有针对性。在实践性教学领域进行了有效的探索,需要完成适合课程内容以及高职学生认知特征的实践性教学体系。

3.2、实践性教学环境的创设

实践性教学是高职教学的重要环节,本课程通过配套实践性教学的证券、期货交易系统等软件使学生体验炒股炒期货的感觉,另一方面充分利用校计算机室、电子阅览室、图书馆、阅览室来完成教学的改革与创新,向学生提供统计局、财政部、证监会等相关链接网站,以便学生及时了解当前财政金融最新动态,开通BBS论坛,对财政与金融热点新闻点评,由老师带领学生进行共同参与讨论,营造学习氛围。

课程改革中需要开展实践性教学,注重社会实践教学,让学生在实践中增长知识和才干,每年暑期考虑组织学生开展城乡居民养老医疗保险参保情况等调查,实现学有所用。

实践性教学过程中,可以组织学生进入证券公司实地参观和感受证券交易的过程,并定期举办炒股大赛,营造实践性操作的氛围,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分析能力,锻炼学生的团队精神。

学生可以随时上网上课,阅读教材,做习题,巩固知识。并把疑难问题用电子邮件发往任课教师。教学咨询辅导也实现了网络化,教师可以更及时更方便地回答学生的问题,帮助解决学习中的困难。

3.3、扩充性实践资料的使用

课程的实践性教学可以通过有效的扩充性资料,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学习要点、案例和阅读资料等。本课程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增加扩充性资料:

引导学生编辑整理有关财政、金融的典型事件和相关报道、视频,形成案例库、专题库。

依据现代化网络教学设备,建立《财经基础知识》课程教学网站,把《财经基础知识》的课程教学大纲、教学课件、电子教案、教学改革、教学案例、课程习题、教学成果、教学前沿等相关教学资源展示在网站上。

教师开始讲授《财经基础知识》伊始,就将上述扩充资料及其使用方法向学生讲解,在课程进行中向学生推荐相关扩充资料,对使用扩充资料有收获的同学进行表扬,其经验加以推广。

通过《财经基础知识》扩充性资料的学习使用,在深度和广度上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和实践运用能力,大大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使学生能够接触教学科研的前沿知识,从而较好地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与创新精神。

参考文献:

[1]阮吟晖.高职“财政与金融”课程教学之浅见[J].科教文汇,2010(3).

[2]廖颖.独立学院会计专业《财政与金融》课程教学创新思考[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0(6).

[3]臧良运.高职经济学教材由学科向教学体系转化研究[J].价值工程,2011(2).

作者简介:

篇11

众所周知,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光有理论远不能培养对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需要。因此在专业设置上应当进行创新,改变单一科目如计算机课程、C语言,而加入电子设计、电子开发与应用等课程。在教学内容上的改变能够均衡学生的理论和实践知识。同时还应当把创新的思维提高到教学方法上。在电子技术专业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调查法、探究法和讨论法等方法教导学生探索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从不同角度找答案的能力。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不仅能够改变电子技术专业课堂的气氛,以独具专业特色的风格对学生进行教育,同时也能使学生的各项能力得到充分地发展。

2电子技术专业各阶段创新的应用

2.1基础操作阶段

这个阶段主要以打好学生的基础知识,训练学生的专业技能为主。在基础操作阶段主要是带引学生入门,认识和掌握专业常用的仪表、仪器的使用以及一些基本实验手段。相关的实验环境包括安排学生自主设计电路,计算机实验操作以及实习。从上课伊始,就不断地要求学生掌握与专业有关的常用软件,像基本的office软件,keill软件以及PROTEL、VB等等。通过实践性的环节,让学生初步掌握好本专业相关仪器的常用方法,例如万用表、示波器以及各种电源电表等等。需要说明的是,实验课并不是理论课的一个附加,而是与理论课平起平坐的课程,它在培养学生的能力上功不可没,不可缺少。对学习能力强,悟性高的同学鼓励他们更上一层楼,考取有关电子的证书,以为将来的就业铺金。

2.2专业课实践阶段

专业课实践阶段主要结合本专业教学而进行的课程设计和课程实习或偶的那个。这个阶段的目标是使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之后能够进行系统训练。这个阶段主要的课程有模电路、数、电力拖动、单片机以及电子设计等等。这些课程以设计和实习为主,结合课程教学活动,学习的内容可以综合理论与实践经验,结合实用性与趣味,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设计出具有独创性的实习计划和设计图。实习的产品,是学生自身知识能力程度的体现,学生可以把自己的劳动成果保存起来,作为下一次设计成果的借鉴。经过此阶段的学习,学生的学习态度将会有大的改变,他们自觉得由要我学过渡到我要学,同时此阶段也是学生运用自己的目前知识处理面临困难的能力,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提高。

2.3毕业设计阶段

在毕业设计阶段,学生的创新能力仍然不可或缺。因为在此阶段,学生面临着更大的挑战。他们需要运用自己所掌握的所有知识技能来寻找课题,来选择指导老师,来自主选择合作者,并制定大方案,方案设计业务交流、采购选择设备以及协作。不仅锻炼了学生的专业能力,同时提高了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学生在毕业设计阶段的思考与操作能否符合实际情况,符合当前电子科技产业的要求,在毕业答辩中能够得到验证。毕业答辩小组也可以一改以教师为主的风格,可以选择具有实践经验的企业工程师与技术人员参与评价。在切实的交流中,学生也对自己的专业知识有一个良好的呈现与系统的认识。

3结语

篇12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学生;兴趣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指个体以特定的事物、活动及人为对象,所产生的积极的和带有倾向性、选择性的态度和情绪。一个人一旦对某事物产生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探索、实践、求知,并在探索、实践、求知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因此,要想让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学好计算机学科,必须打好基础,首先要学好《计算机应用基础》,必须先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兴趣。在中等职业学校的计算机教学中,怎样去调动学生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的积极性和兴趣呢,我根据教学总结了以下几点。

一、以趣味为基础有效整合教材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计算机专业的基础课程,也是中等职业学校所有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它的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进一步学习计算机的兴趣和后续的深入发展。

计算机教材的章节顺序通常是: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操作系统、网络基础知识、Word、Excel电子表格、PowerPoint幻灯片、多媒体软件应用。这样的顺序安排,对一个文化基础较好的学生也许是比较合理的顺序,但是对于基础较差、理解能力不强的学生,他们往往学习会出现困难。

如果按顺序按部就班地教学,一开篇就讲解陌生的理论知识和概念,如计算机的发展史、特点、应用、分类、系统组成、进制等概念和内容,结果往往会是教师辛辛苦苦地讲了几周之后,学生却一头雾水,没学到多少东西,这样既浪费时间又没有什么收效。教师这样把大篇幅的计算机发展史、概念、新名词抛给学生,很容易使学生产生恐惧感,引起他们对所学的计算机课程的反感,逐步失去本来对计算机学科的学习兴趣。

在整合教材后,教师可以先从Word 入门,因为它生动、直观、感性,只要学生会打字,很容易入门并学精通。在Word 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将学生接触到的硬件、软件都有意识地提出来并加以强调,由于学生要存储自己建立的文件,很自然地就学会了创建文件、文件夹等。有了Word学习的兴趣,学生再返回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和Windows操作系统时,就容易多了。同时,学生在学习Word时遇到了录入速度慢、指法不正确的问题,因而在后边的指法教学和录入中,学生就会有更清晰的目的和学习的动力,会取得较好的效果。

二、重视任务教学法

传统的计算机教学中,往往是教师先讲,学生后练,但由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计算机基础较差,没耐心听课,往往会出现教师讲得很好,学生却在下面备受煎熬,听进去的知识不多。这是因为教师忽略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教师是学习的主导”的原理。所以,在《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中,教师可将每次课的主要内容设计成小实验,并将知识点分解成若干个小任务,先让学生练习,然后再做总结。比如学生学习Word 排版时候,学到“文字的格式化”,教师可以先给出排版效果,让学生模仿排版,在遇到不会的知识时,学生会主动看书上的讲解或问老师,这样能充分调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他们好奇、好动、喜欢动手操作的个性特征。

三、要多根据生活情境设计教学

每个人都会对他感兴趣的事物以及生活中实际用到的知识给予优先注意和探索,并表现出积极的动力。如果学生如对某一学科有兴趣,就会持续地专心致志地钻研它,从而提高学习效果和学习的深度。

教师在讲授 Word 的应用知识的时候,教学中用到的实例要尽量跟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这样能够引起她们的注意和兴趣。设计多样化的情境进行教学模式,能够极大地吸引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他们动手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样的情景教学对于学生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有着极其重大的作用和优势。

四、丰富课外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而且能够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促进学生学好计算机的技能和学习兴趣。因此,教师要适时地安排于计算机知识相关的比赛,比如在学习文字录入时,进行打字比赛,在学习Word时进行电子报比赛、贺卡设计比赛等。比赛级别可以是小组的、有班级的或者有校级的。通过比赛,不仅能够大大强化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和操作技能的掌握,而且调动了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兴趣。

五、学习成绩的考核要认真,并要及时激励

考试是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评价教学效果的一种手段。为了能够让学生真正掌握一定的操作技能,考试要严格要求是不容忽视的,只有教师重视了学生才会重视。在对待考试上,教师要做到:(1)认真命题,考点要全面。(2)考试的形式要多样化:笔试和机试同时进行,可以设计期中考试成绩=笔试×40%+机试×60%,期末考试成绩=笔试×50%+机试×50%。(3)考等级证和期末考试合一,即在期末时鼓励学生参加全国计算机一级考试,学生《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最后结业成绩=平时×10%期中考试×30%+期末考试×50%+考证×10%。为了能得到较高的成绩,也为了能够获得一个全国承认的等级证书,很多学生都积极参加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这样,由于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不是教师出题,学生会更加重视计算机知识的学习,他们在学习时会格外尽力,由于有了更明确的目标,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被充分调动起来。

总之,《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生活化较强的学科,并且是一门极富创造性的课程,教师如果按传统的先讲后练的讲法,往往会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好动、好强的特点,在计算机教学中注重采取不同的教学手段和策略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兴趣,让他们打下坚实的计算机基础知识,从而为他们后续学习计算机其他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篇13

我国传统的职业教育是向学生传授系统的文化基础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是以“知识为本位”,强调学科知识的科学性与系统性,教学上注重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强调识记,但忽视了对学生能力和创造性的培养。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改革的深化,电子技术传统的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模式已难以适应现代社会高速发展的需要,电子职业技术教育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然而,由于技校学生普遍具有基础知识薄弱,学习方法欠缺的特点,再加上电子技术课程本身的不易理解,和学生原来所学课程联系不紧密的特点,使技校学生初次接触这门知识时,大多表现出入门困难,甚至厌学的状况。针对上述问题,笔者通过一线教学经验的积累,总结如下电子技术教学策略。

1 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是一句亘古不变的真理。学生们在初中之前没有接触过电子技术,甚至没有与之相通的学科。那么在他们和电子技术这门新学科接触之初,如何尽快地培养起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自发地愿意在电子技术这个学科天地里进行求知和探索,就成了电子技术教师的首要任务。那么怎么才能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呢?这也要从技校学生自身的特点出发。他们虽然文化理论知识基础薄弱,但是在这个群体里有很多人都是喜欢动手,喜欢实际操作的。沿着这个思路,在开学之初的头几堂课,我并没有按照课本原有的安排来讲解,而是先给学生们介绍了专业的发展和就业前景,给他们构设了一个美好的蓝图;然后我给他们展示了二极管,三极管,电容器等实物器件;接着给他们讲述了一些身边常见小电器如手机充电器,普通收音机等的简单工作原理;还给他们介绍了一些常见小家电的维修常识。这样一来,使学生们认识到他们原本疑似天书的电子技术知识其实是一项和他们的日常生活密切联系的实用知识,运用课堂上的所学,可以解决很多我们身边的小问题。既然这么实用,既然这么有趣,那么他们自然也就不会再排斥这门课程了,有了一段时间的学习基础,自然也就产生了一定的学习兴趣。

2 分析高考特点,树立必胜信念。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随着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同时也为扶持中等职业学校的发展,满足职专学生升学深造的愿望,国家教育部出台了“对口升学”的政策。对口升学是国家从高校招生计划中选择部分专业,拿出专门指标,对希望继续深造的职校生进行对口专业的招生。本专业属于对口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每年为高校输送大量本类专业人才。然而电子技术专业课的高考,却是考生们普遍认为比较困难的科目。如何在错综复杂的海量题目中抽丝剥茧,捋清思路,使每一位考生能够在行动上和心理上做好高考复习工作,是我们电子技术教师应该积极探索的问题。通过对近几年电子技术高考试题及高考大纲的分析,我总结电子技术高考试题的特点是8AI字:“突出基础,重点固定”。所谓突出基础,即电子技术内容虽然广博深奥,但对口升学高考要求考生掌握的内容却十分基础――只要求掌握最基本单元电路的工作原理及相应常见元器件的工作特点;所谓重点固定,即每次电子技术高考试卷考察的重点内容均相对固定,比如说,分压式偏置共射放大电路静态工作点和动态参数的求解在2004-2009年高考试题中都进行了重点考察,另外对于集成运放的计算,整流滤波电路的分析,反馈的知识,组合逻辑电路、时序逻辑电路的分析等等都是历年高考试题着重考查的内容。根据这个特点,我在实际教学中采取主抓基础知识,少讲甚至舍弃高考不涉及的,但教科书中有所体现的复杂内容;对常考内容进行专项、突击训练的教学策略。使学生们认识到,虽然电子技术知识很困难,虽然电子技术发展很迅速,但我们完全有能力在电子技术高考中取得好的成绩。其实最关键的在于树立学生们的信心,通过当堂知识点小测,单元检测,期中期末考试等形式,循序渐进,使他们逐渐掌握技能,坚定高考必胜信念。

3 多种教学方法综合运用,倡导学生主体作用。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大致有讲授法,谈论法,直观演示法,练习法,读书指导法等。为了能够深入浅出地说明知识原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专业技能,合理有效地配合使用各种教学方法,会收到很好的效果。在诸多教学方法的运用中,应时刻注意学生的主体作用。当代教育教学理念,强调以教师为主体向以学生为主体的转变,改变“一言堂”的局面。一堂课中,学生应该是主要参与者,而不是被动接受者。教师应充分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引领学生们向未知领域探索。让学生们多参与,可以通过小组讨论,自由发言,启发式思考,自学自讲等方式,充分释放青少年学生敢于表现,勇于创新的思想,极大地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逐步经历厌学习――想学习――爱学习――会学习的转变。只有一个入主动参与到学习的活动当中,才能真正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才能真正激发学习的潜力。

4 应用现代教学手段,使课堂不再枯燥。教学手段是为了实现预期的教学目的、教师与学生用来进行教学活动、作用于教学对象的信息的、精神的、物质的和形态的总和。教学手段现代化作为社会现代化、教育现代化在教学手段方面的反映,它是指不断地运用现代新兴科技来提高教学媒体的功能,以提高教学最优化水平的发展过程。现代教学手段主要包括电化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和基于网络的教学等教学手段。

篇14

关键词:C语言程序设计;网络课程;目标导向

《C语言程序设计》是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在高职或高专院校中, 更是一门实践性强且面向实际的重要课程。该课程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教学压力大,学生学习过程中缺乏兴趣,并且存在知识点多、 课时量少的问题。由于缺乏高效的交流平台和丰富的教学资源, 教师不仅难于组织高效的课堂教学和课后辅助教学, 也无法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笔者结合实际教学,对该课程的网络课程的建设从形式向实质的转变提出一些设想。

1.高职高专《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系统分析

本网络课程的使用对象定位为高职高专C语言学习者。这个阶段的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操作计算机的能力,能使用电脑在网络环境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是编程技术的入门基础课程。根据课程内容的递进关系,笔者把《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内容分成三个模块,模块一是基础知识入门,模块二是程序设计思维培养,模块三是综合程序设计能力培养。

该课程的主要目标是:不仅是要培养学生对C语言程序设计基础知识的专业认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掌握现在与将来计算机环境下的问题求解方法,这是为了学生在将来学习和工作中应用程序思维方法解决专业技术问题的重要基础。本着把C语言从应试课程转变为一种实践工具,学习知识过程模块化的思想,该网络课程的设计原则基于行为目标导向以学科为中心的网络课程设计【1】为主,生成性目标导向的以问题为中心的网络课程设计为辅。

2.高职高专《C语言程序设计》网络课程的建设

2.1高职高专《C语言程序设计》网络课程总体结构设计

《C语言程序设计》网络课程可以分为课程指南模块、在线课程模块、应用园地模块、学习支持模块、教学互动模块和实践教学模块,在个别功能模块又有实现该功能的子功能模块,图1为该网络课程网络环境功能框架图。按照本网络课程的设计原则,该网络课程的建设重点是学习资源的设计,该网络课程中应用技巧模块的“实例查询”和“词汇查询”是创新点。

2.2 网络课程中学习资源设计

在“以学科为中心”思想的引导下,学习资源的设计是本网络课程设计中的核心任务,是课程中其他学习活动进行的基础。学习资源的设计对应“在线课程”、“实践教学”、“教学互动”和“应用园地”模块。“在线课程”包括电子教材、课程讲解视频及辅助课件、电子教案,其中课程讲解又包含三个子模块, “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综合技能”。“实践教学”包括实验指导、实验相关的素材下载。在这两大模块中,不仅使用知识技能递进的方式讲解书本内容,还穿插现在新的方法、新规则和新思想,让学生灵活的掌握C语言程序设计思想。在“应用园地”模块包括有常见题目以及解答查询、以及C语言中关键字及其描述查询等。通过这些丰富的学习资料,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选择性的学习课程内容,养成良好地编程习惯,提高学习程序设计的兴趣。

2.3网络课程中学习支持系统

在“以问题为中心”的网络课程设计为辅的设计理念下,学习支持系统的设计也很关键。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学习伙伴“,增加适当的提问互动环节,带着问题进行学习,可以加深记忆,且减少网络学习环境下的孤独感。由于学生刚进入大学,还延续高中时喜欢在学习的同时记笔记的习惯,学习支持系统还设计了给学生提供边学习边记录的电子“学习笔记”,以供以后查阅、复习。通过这些学习支持功能,以保证网络课程学习的高效性和有效性。

2.4网络课程中学习活动的设计

该网络课程中,通过“学习跟踪”记录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师可以查看学生的学习状况,发现学习中有困难的同学从而及时进行帮助与辅导。以及结合在线答疑、在线交流发现学生学习的难点,在实践教学模块的实战训练子功能模块中增加对应的训练题目,或者在拓展训练子功能模块中增加适当题目进行强化。通过这两个部分学习活动的设计,使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实践活动达到知识的内化。

2.5网络课程中学习评价设计

行为目标导向下的学习评价是为了检验学生知识掌握的情况,包括阶段性学习效果和最终学习效果两部分。阶段性评价通过平时作业的方式来完成,学生通过“我的作业”进行提交作业。最终学习效果评价通过“在线测试”的测试成绩来实现。

3. 结论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的发展,利用网络教学平台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的特点,我校C语言程序设计教师团队也试图利用网络教学进行改革,从而提高学生动手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但是效果不佳。笔者依据目标导向的设计原则,结合教学中的问题,对《C语言程序设计》网络课程的建设提出一下想法,做了全面的描述。但是,在学习效果评价方面还存在不足,我们将继续对《C语言程序设计》网络课程进行建设并开发,为学生创造灵活、方便的学习环境,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武法提. 网络课程设计与开发[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