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机电一体化培训范文

机电一体化培训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6 08:27:19

机电一体化培训

篇1

其中,TVT-METSA自动生产线拆装与调试实训装置包括以下内容:气动技术、传感器检测技术、直流电机驱动技术、步进电机驱动技术、伺服电机驱动技术、触摸屏应用技术、上位机监控技术、PLC工业网络技术、变频调速技术、PLC技术、故障检测技术、机械结构与系统安装调试技术、人机接口技术、运动控制技术等,是一款设计优秀的学生试验实训平台。

学习的模块包括有:电源模块、MM420变频器与交流三相同步电机模块、TP177B触摸屏的使用,井式供料单元、皮带传送与检测单元、电感传感器、电容传感器调整方法、到位传感器C421调整方法、行走机械手搬运与仓库单元、行走机械手搬运与仓库单元、旋转编码器、切削加工单元、多工位装配单元。

接下来的学习内容是:触摸屏在行走机械手中的应用,其中包括:在触摸屏上制作两个按钮,一个按钮摁下后,行走机械手前移动,一个按钮摁下后,行走机械手后移动。触摸屏通过通信电缆与S7-200的通信口(PORT0)连接的,以PPI或MPI通信方式与PLC进行数据交换。触摸屏直接对PLC输出进行写入操作,使Q0.4与Q0.5导通或关断,来控制直流电机的正转与反转。从而控制行走机械手的左移动与右移动。PLC的I/O分配、编写触摸屏程序、通信参数设置、变量的连接、触摸屏按钮的制作、为按钮设置变量函数、触摸屏程序的下载、网络线连接的计算机IP设置、SIMATICWinCCfleible2007通信设置、PLC程序编写、调试。

任务二:在PLC任务四的基础上,增加触摸屏功能,

1、在触摸屏上制作两个按钮,一个按钮摁下后,行走机械手前移动,一个按钮摁下后,行走机械手后移动。

2、在触摸屏上制作数据显示框,实时显示高速计数器的当前值。

3、在触摸屏上制作数据输入框,可输入2号仓库的地址。

其中包括内容:I/0域的制作、I/O域变量的选择、PLC程序编写、调试。

第三个大内容:PLC在行走机械手控制中的应用

其中包括:使用设备介绍、I/O分配、程序下载、程序验证与思考、问题解释(也就是对之前的控制进行拓展)

1、设备有智能保护,即使程序不完善,不正确也不会损坏设备。

2、直流电机正反转同时接通是需要严格避免的,在外部接线要有互锁,程序内部也要有互锁。

3、在控制电机时,要增加限位点的传感器,使控制更加完善。

行走机械手限位点接线说明,改进的程序

深化训练:

1.系统通电后,按下启动按钮SB1,如果小车不在SQ2处,则返回SQ2处,停止。

2.小车在SQ2处,停止5秒钟,进行装料工作。

3.装料完成后,小车向SQ3处运行,到达SQ3处,小车停止运行,进行卸料工作。

4.卸料时间为5秒钟,卸料完成后,小车运动到SQ2处,开始循环工作。

5.摁下停止按扭SB1,系统完成当前任务后停止在SQ3处

6.摁下急停按钮SB7,系统立即停止工作。

问题分析

1、连续摁下启动按钮,会导致程序错乱。

2、急停按钮抬起后,设备继续按照原来的工序继续运行。

3、没有做停止

4、第二次下载程序时,程序下载后,未摁下启动,设备就开始运行。

任务三

1.系统通电后,按下启动按钮SB1,如果小车不在SQ2处,则返回SQ2处,停止。

2.小车在SQ2处,机械手做取物动作。

3.取物完成后,小车向SQ3处运行,到达SQ3处,小车停止运行,机械手做放物动作。

4.放物完成后,小车运动到SQ2处,开始循环工作。

5.摁下停止按扭SB1,系统完成当前任务后停止在SQ3处

篇2

论文摘要:文章介绍一种应用当前最先进的工业自动化控制技术的用于教学培训的柔性制造系统。

1引言

随着工业自动化技术的迅猛发展,现代自动生产加工系统中的控制和操作技术越来越复杂,往往综合了机械、气动、液压、传感器技术、PLC及伺服驱动、数控技术、机器人技术、通信技术、柔性制造及计算机集成制造技术等多门学科,因此对于工业现场的应用技术人员也提出较高的要求。对于培养生产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院校来说,提供模拟自动化生产加工系统的综合实训环节,培养学生的综合工程应用能力,满足现代化企业生产的需求是我们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我们引入了德国某公司的F'MS50系统,也称为柔性制造系统机电一体化培训设备。

2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此柔性制造系统是一套模拟实际工业自动化生产中不同复杂程度控制过程的柔性加工中心。根据系统的不同运行状态,可实现对生产加工过程的改变和控制。图1所示为该物流系统的平面示意图,整个系统由以下13个工作站组成:①供料站;②检测站;③提取站;④加工站;⑤图像处理站;⑥装配站;⑦暂存站;⑧提取站;⑨成品分装站;⑩闭环柔性输送装置;⑧柔性加工系统上下料机器人;⑩数控车床;⑩数控铣床。

该系统的生产过程模拟短行程气缸的装配,其中包括的零件有:缸体、活塞、弹簧和端盖。整个加工系统的流程为:工件由送料站送人检测站~检测站检测工件的状况~将合格零件放人传送带上的工件运送车上~由提取站中的机械手上下料装置将工件放人加工站进行加工~再将工件放回传送带上~工件经过图像处理站时由工业图像处理系统检测将要进行装配的工件形状是否合格~合格工件进人下一个站(不合格工件将被剔除)~装配站中的五轴机器人对气缸进行组装(其中缸体由传送带运送,活塞储存在装配站的货盘上,端盖和弹簧储存在料舱中)~暂存站将装配好的工件暂存于高层仓库中(可按需要将工件放回到传送带上)一由提取站中的机械手上下料装置按工件的颜色将工件从传送带上放人成品分装站中~成品分装站完成成品输出。

此系统是一个可以扩展的可以连接多个工作站的系统,并在生产过程中可柔性地面对运行状态且可以按相应的情况控制物流。其主要单元是负责向系统内个工作站间输送零件的闭环柔性输送装置。每个工作站中都带有由STEMENS S7一300系列控制器和数字量vo模块组成的控制板,控制板与工作站的连接通过一根标准的vo电缆连接。传送系统的控制也由SIEMENS S7实现。工作站之间的通信由vo接口定义,传送系统内部的数据传送由AS一1(执行器和数字传感器组成的网络)总线实现。工作站与传送系统之间的通信通过vo接口定义。在FMSSo中使用SIEMENS的WinCC对系统进行监视,控制以及数据采集。为了实现WinCC和PLC之间的数据交换,该系统采用了Profibus一DP现场总线。WinCC发送数据到PLC,同时从PLC接收数据信息。通过WinCC在主机中按照级别的优先权监控每个设备的运行情况,并且通过一根电缆即可完成在线对PLC S7编程和故障诊断。

该系统包含实际生产加工的主要功能:来料分配、工件检测、工件操作(机械手上下料)、工件加工及处理、质量控制(图像处理)、自动装配(五轴机器人装配)、立体仓库(料仓)、工件输出、工件分拣、闭环柔性输送装置、数控加工等。使用该系统应可以完成不同复杂程度、各种主要课题的教学培训,如:气动技术、机械技术、通信技术、机械手技术、传感器技术、PLC技术、电气/电子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传动技术、物流技术、数控技术和系统管理等。

3模块化工作站

构成柔性制造系统FMS50中的各工作站均包括独立的电气和可编程控制器单元,带有一个标准vo接口用于与PLC板的连接。机械和气动单元按照各工作站的不同生产功能可以由标准模块组装而成,灵活性较大,气动系统的控制原理相似。

以工件提取站为例,该站完成将工件从传送带上提取并将其放置在加工站上的分度盘上的任务。它的主要组成模块是完成x轴运动(运送工件)的无杆气缸A、完成:轴运动(提放工件)的扁平气缸(提升缸)B,气动平行抓手C(抓取工件)和由3片紧凑型阀组成阀岛CPV10及滑槽模块。气动控制回路图如图2所示。图中A缸和B缸控制回路中的单向节流阀用于控制两缸的行进速度;A缸控制回路中的两个气控单向阀在回路中形成气动锁,是一种安全措施,可使气缸在系统断电或停气时在任意位置保持不动。阀岛中的3个电磁阀C,M,M分别控制气缸A,B,C。其中C型电磁阀由两个常断式单电控二位三通电磁阀组成;M型电磁阀是单电控二位五通电磁阀。

模块化工作站的特点是工作站中的小型模块应该能够体现生产加工中的各种单独功能或组装加工,采用的控制模式与实际生产中相同,每个工作站均包含独立的电气及可编程序控制器单元且采用标准的电气接口,每个工作站本身可以单独用于教学实训,每个模块都具有相应的培训内容,各工作站之间通过电缆或总线连接可以形成不同形式的柔性制造系统。

4该系统的教学培训理念

FMS50系统的模块化设计,可以单独训练PLC编程和机器人操作技术及各工作站,如工件自动装配、自动输送、缓冲仓储等。在教学实践中,采用模块化教学方法,教学的过程从基础简单的操作和控制逐步扩展到复杂操作的控制,具体操作是将学生分组训练,每组学生要完成从模块的机械、气动与电气元件组装安装到工作站的气动与电气回路连接,再根据工艺要求进行PLC编程,调试、操作、维修及故障排除。在工作站之间的连接和工作站与传送系统的连接过程中,学生可以了解到vo通信和总线控制技术。并且通过监视、控制以及数据采集软件vvn}rcc,了解系统的物流和信息流运行情况。在整个训练过程中可以使学生将所学过的专业知识加以综合应用,并能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由于该系统是开放式的,学生可以在训练中加人自己的创新思想,重新组合或开发新的工作站,组成不同的机电一体化系统。在高层次的训练中,可以对学生进行诸如远程控制、图像识别、机器人、交互式仿真系统COS/MIR软件(提供建模、运动仿真及三菱机器人编程仿真)等知识的培训。

篇3

论文摘要:基于FMS技术开发了模块化机电一体化教学培训系统,该系统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机电一体化系统概念的理解,掌握车间柔性制造的方法,最后以作业计划与调度教学研究性、综合性实验为例,论述了该系统在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的重要作用。

为使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机会将所学到的各门专业课的知识综合性地应用到接近于生产实际的过程中,为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后应用这种新的理念打下基础,学院除了建立适合于现代教学法模式的几个独立的专业实验室外,筹建了一个开放式自动化综合实验室。在这个综合实验室中,我们开发了一套完全接近于生产实际的模块化柔性制造系统,由省部共同投资。实验室的开放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系统组成具有开放性,系统中不同生产厂家的设备可相互兼容,便于以后扩展;二是实验室资源具有开放性,实验室可面向校内外各种层次的学生或培训学员,做到资源共享,扩大受益面。

1 FMS系统组成

柔性制造系统机电一体化训练设备,包含一条闭环柔性输送装置和六自由度并联加工中心(加工站)、三自由度数控雕刻机及其控制系统、四自由度上料检测站及其控制系统、搬运站、安装站、安装搬运站、智能分类站、现场总线、多层次立体原料库及其控制系统、多层立体成品库及其控制系统、自动化输送线及变频调速控制系统、PLC数据采集及物料监控系统、系统监控及管理控制软件。

工业控制计算机通过运动控制卡发送位置信号给旋转立体上料库电机驱动器,电机驱动器驱动步进电机旋转一定角度,实现零件位置对准,同时设置检测开关,通过PLC采集至计算机,判断托盘上相应位置是否存在零件。自动上料机器人将待加工物料送至加工位置后,系统驱动锁紧装置进行物料定位固定,上位机按指定程序控制六自由度并联机器人,进行零件前序的加工。在主界面中点击数控雕刻机控制按钮,进人数控雕刻机控制界面,三自由度数控雕刻机主要实现对工件端面的雕刻,通过用户编制G代码也可以用软件将模型转化为G代码,然后通过计算机的串口将G代码传到雕刻机,雕刻机执行G代码。

零件前序加工完毕后,计算机控制零件搬运机器人将加工完的零件搬运至下一工序的加工位置。

在主界面中点击立体仓库状态按钮,进人立体仓库状态界面。立体仓库状态是用来实时显示立体仓库仓位的占用情况,系统实时检测各个仓位的状态,然后系统给码垛机发指令决定码垛机下一次将装配的成品放人哪个仓位,操作者通过观察状态位的图标情况,操作者就可以知道哪个仓位是否为空,并且知道各个仓位物件的重量,通过生产统计还可以知道立体仓库一共有多少个成品,每一类成品的个数及总重量。

2系统特点

(1)包含多种关键技术及单元,使学生了解更多的知识;机器人技术;物流仓储自动控制系统;立体仓库;自动输送线;自动码垛机;物流仓储管理和监控;PLC控制系统;传感器技术;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和现场总线技术;计算机控制;网络化视频监控技术;数据库技术;多轴运动控制器;气动技术;步进电机及驱动;伺服电机及驱动;VC,VB等高级语言编程。

(2)结合机电教学,编制了的实验指导书,包含多个实验:为了方便教学实际使用,我们为系统提供了专门实验指导书,其内容涵盖机械、控制、机器人示教、插补、自动装配、码垛等多项实验,供本科生、专科生和研究生专业选开,教师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在实验指导书的基础上增开设计性、综合性实验。

(3)交互式图形化操作界面:系统控制软件采用WINDOWS操作系统,具有交互式和图形化特点,操作简单易学,自动化程度高,使教师和学生在很短的时间之内就可以掌握对系统的操作。

(4)丰富的状态反馈功能:通过计算机与各单元及传感器的通讯,将系统中各环节的状态显示在操作界面上,使操作者通过计算机随时了解系统各环节的工况、状态、运行数据,掌握系统运行状态。

(5)完善的生产及物料存储统计功能:根据现代柔性制造系统的特点及仓储物流的发展动向,不但在工作过程和原理上仿真实际生产过程,而且开发了生产及物料存储数据库,根据系统的运行随时记录和分析生产和存储数据。

(6)开放式系统结构:为了增强学生的参与性,系统采用了开放式结构,提供了完善的控制功能动态链接库和二次开发函数,不用了解底层复杂的时序和操作过程,只需要在VC或VB中简单的几行代码,学生即可开发出自己的运动或控制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7)网络化视频监控:系统提供网络化视频监控模块,使操作者在操作系统的同时,也可通过电脑屏幕实时观看系统的实际运行状况。同时对于有条件的学校,可将控制计算机与校园网相连解,使更多的学生和老师通过网络观看现场实验过程,提高系统利用率,也可实现远程教学。

3如何应用FMS进行本科实验教学

由于近年来高校的扩招,学生人数大幅上升,而大型实验设备台套数少;而且大型实验设备的实验通常包括编程、上机、结果分析等,需要的时间较长。因此,大型设备开设的实验不能简单的照搬其它实验教学的模式。我们分别探索了以下几种模式:

3. 1开设综合设计性实验

本中心老师提出项目申请,参加学校实验室设备管理处组织的“工程实践”和机电工程学院组织的“机电一体化实训中心”项目。这些项目结合指导老师的科研项目,通过双向选择接受学校相关专业本科三年级以上的学生参加。学生分为2-4人一组;在教师的指导下,首先查阅文献和学习FMS的有关知识,编制程序,上机测试;实验的内容根据项目的研究内容而定,一般涉及多种设备;实验时间根据老师和学生双方商定,实行弹性制,不拘泥于课堂安排的时间。由于学生人数少,在实验过程中可以做到师生面对面的随时交流。

例如:作业计划与调度教学实验。

“作业计划与调度教学实验”的内容是让学生根据给定的加工工件信息,设计一个单件小批量零件加工的“作业计划与调度”的仿真系统,使目标函数“最长流程时间”的值最小,然后对仿真结果进行验证。实验的目标是:使学生加深对“作业计划与调度”概念的理解,掌握车间调度的方法,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实验系统要具备以下功能:

(1)提供一个很好的、有代表性的研究对象,也就是使学生知道他们是在那个车间、那个环境为加工那些工件设计“作业计划与调度”的方案;

(2)提供一个很好的仿真环境及工具,用来建立仿真模型,使学生形象直观地看到车间调度的运行过程;

(3)提供实现“作业计划与调度”的算法和软件开发环境,使学生了解并掌握该算法的原理,并在仿真环境中实现算法,得到仿真结果;

(4)提供一个真实环境,如FMS车间或可真正运行的FMS车间模型,在此环境中对上面得到的仿真结果进行验证。

针对“FMS教学实验系统”只讨论一种特殊情况,即最长流程时间Fmax的计算先讨论n/m/P/Fmax问题,目标函数是使最长流程时间最短。最长流程时间又称作加工周期,它是从第一个工件在第一台机器开始加工时算起,到最后一个工件在最后一台机器上完成加工时为止所经过的时间,由于假设所有工件的到达时间都为零(Ri,I=1 ,2 ,3,…,n),所以Fmax等于排在末位加工的工件在车间的停留时间,也等于一批工件的最长完工时间C max 。

设n个工件的加工顺序为S=(S1 ,.S2 , ……,,Sn),其中Si为排第i位加工的工件的代号。以CK(Si)表示工件Si在机器Mk上的完工时间,Pk表示工件Si在Mk上的加工时间,K=1,2,3,……,m;i=1 ,2, ……,n,

式(1)是一个递推公式,当由式(1)得出Cm(sn)时,Fmax、就求得了。在熟悉以上公式之后,可以直接在加工时间矩阵上从左向右计算完工时间。对于某一工作地,在给定的一段时间内,顺次决定下一个被加工的工件。

3. 2开设选修课

由于学习FMS的有关知识,需要学生们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而且大型设备一般只有一套设备,要面向学生人数众多的本科生开设实验课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们首先开设了FMS的选修课。在讲授FMS技术的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开设FMS的上机实验课,学生分为3 -5人一组。由于课堂讲授FMS的时间有限,加之是选修课;因此,在实验课之前,面对设备再介绍一次设备的原理、结构和用途等,以加深学生的印象;然后指导学生编制程序、适当的上机操作,辅导学生处理实验结果。

3. 3为本科毕业设计提供实验

本科生的毕业论文是进行专业基本技能培养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方法、提高动手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不可缺少的过程。参加本科毕业论文的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利用所掌握的专业基础知识,解决具体的问题;因此毕业论文是本科生学习和掌握大型实验设备的一个非常好的机会。

4 FMS进行本科教学的体会和希望

4. 1 FMS进行本科教学的效果

通过上述三种方式向本科生开放大型实验设备,对学生选择专业有一定的帮助,也增加了学生参加推荐免试研究生和就业等的竞争力。例如,一名机电学院的学生参加了“FMS研究”项目后,对数控技术有关知识和应用有了一定的了解和兴趣,报考研究生时选择数控技术专业。另一名机电学院的学生参加“开放式数控系统的研究”,学习了切削图形设计、数控雕刻机及其控制系统等一系列操作,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操作选择刀具和切削参数,观察不同的切削过程,加深了所学的理论知识,熟悉了作业计划与调度的原理、立体仓库的基本操作;该生通过面试后顺利地被华中科技大学录取为研究生。

近年来为了适应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拓宽人才培养领域,在开设综合性实验项目和选修课时,也接受其他学院的学生。学生结束项目后,对所参加的研究工作非常有兴趣。

相比较而言,综合设计性实验效果明显好于选修课的实验。前者由于有充分的时间,我们摒弃了传统的验证实验的模式,采取了“双向互动”,教师以更多的精力启发学生的创造力,调动其主动性和积极性,发挥他们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对这种实验模式,学生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这种实验教学模式,不仅拓展了学生现代科学技能的理论和知识;在实验方法,应用技能方面也得到了提高,为他们今后走上社会,服务于社会,缩短理论与实践的差距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4. 2存在的问题

篇4

关键词:办学理念 内涵建设 企业顶岗 企业文化 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C29文献标识码: A

2013年7月,我参加了由黄冈职业技术学院举办的2013年全国高职高专骨干教师(企业顶岗)(湖北黄冈)专业培训班,我们从以下几个模块进行了培训:

模块一高职教育的教学现状及改革的趋势;

模块二机电一体化技术自动生产线安装与调试

模块三机床电气安装、调试、故障诊断及维修

模块四三维造型设计、数控机床编程与加工机电一体联调

模块五企业顶岗培训,熟悉相关行业企业先进技术、生产工艺与流程、管理制度与文化、岗位规范、用人要求。

一、 机电类专业培训班承办单位简介

机电类专业培训班由黄冈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学院承办。黄冈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学院是黄冈职业技术学院重点建设的教学单位之一,专业设置齐全,共开设有机电一体化技术(含电气自动化技术方向)、数控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制冷与冷藏技术、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供用电技术等七个专业,在校生3000余人。其中,拥有1个中央财政支持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1个湖北省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的制冷与冷藏技术专业,正在建设2个省级实训基地,建设了4门省级精品课程,聘请了2名楚天技能名师,获得了7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2项湖北省大学生优秀科研成果奖和1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机电学院注重实践教学设施的投入力度,校内实训中心设备总价值2000余万元,建筑总面积6000余平方米,正在建设机电一体化技术和制冷与冷藏技术两个专业省级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实训基地,其中拥有实训室50余间,理实一体化实训室30间、创新实训室3间、TCL实训室1间。实训中心与深圳市博宝科技有限公司在校内建立了生产性实训基地。实训中心软件、硬件建设先进、齐全,为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校外,与湖北彤鑫发动机有限公司合作建立了黄冈职业技术学院数控加工技术实习工厂,与三环气门驱动(湖北)有限公司、TCL空调器(武汉、中山)有限公司、芜湖欧宝机电有限公司合作建立了专业共建基地,与富士康科技集团、上海美维、深圳赛意法、格力、美的、正泰等国内知名企业合作建立了多个实习就业基地,校外实习就业基地达120余家。

二、高职办学理念、教学方法、人才培养质量

(一)加强内涵建设,提高教学质量

7月8日,黄冈职业技术学院熊发涯副校长做了“加强内涵建设,提高教学质量”为题的报告。报告围绕“创新教师培养模式,全面提升教师职业能力;深化校企深度融合,促进教育教学改革;深化校企深度融合,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强化科学规范管理,完善质量保障体系”四个方面的内容展开,其中,我对“深化校企深度融合,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印象最深刻。熊校长从“建立三层合作、四方共建、互利多赢”的办学体制机制,践行对接“十百千万”的老区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新思路;深化 “三双”工学结合为主要特征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建立“多元互补”的教学质量共同评价与持续改进新机制四个层面进行了阐述,报告中提到“与十县对接、与百村共建、促万户致富”让我觉得黄冈职院真正做到了校企合作,很好的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真正做到了为社会服务。

(二)高职教育教学方法探析

7月9号,黄冈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处长、院长助理夏学文教授做了“高职教育教学方法探析”的报告。夏教授首先引入了高职教学存在普遍的问题 ,即“生源数量减少,学生素质较低;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教师努力的教,学生茫然的玩;教师教了很多,学生学到很少;学生学了专业,就业却是转行”,“讲了不一定清楚,清楚不一定记住,记住不一定理解,理解不一定行动”。 为了让这些问题得以解决,夏教授从“大学生成才应具备的心理品质”和“前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突出特点及启示”两份材料中给我们展示了学习情境的构建和任务式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夏教授通过实际情景的设置向我们展示了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法,如站位法、辩论法、小组讨论法等,吸引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次讲座使我受益匪浅,启发了我的教学思路,对我以后的教学起到指导作用。

三、机电专业相关课程的学习

(一)宇龙机电控制仿真软件的应用

“宇龙机电控制仿真软件的应用”由黄卫庭老师主讲。机电类专业是高职教育中一个分布面广、在校生规模大的专业,机电控制中电气线路设计和实践中有各种短路、过载等潜在危险,设备昂贵、更新快等特点。宇龙机电控制仿真软件的应用能很好解决机电控制中电气线路设计不合理而引起的各种短路、过载等潜在危险,也不用购买昂贵的设备供学生实训,可有效的降低教学成本,使教学更直观、形象,也更有利于学生理解。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职业教育应跟随时代的脚步,以信息化带动机电专业职业教育现代化,机电专业的办学条件发生了巨大变化。通过黄老师的讲解,我感受到了机电专业职业教育的巨大变化,如果条件允许,在职业教育中推广仿真教学能很效的提高教学质量。

(二)CAD/CAM先进制造技术

CAD/CAM先进制造技术结合了当前先进的3D打印技术进行讲解,充分体现了与科学技术发展的紧密结合,这一点让我印象深刻。3D打印技术:是快速成型技术的一种,它是一种以数字模型文件为基础,运用粉末状金属或塑料等可粘合材料,通过逐层打印的方式来构造物体的技术。简单的说就是把一件物品剖成极多的薄层,3D打印就是一层一层的把薄层打印出来,上一层覆盖在下一层上,并与之结合在一起,直到物件打印成形。3D打印通常是采用数字技术材料打印机来实现的。过去常在模具制造、工业设计等领域被用于制造模型,现正逐渐用于一些产品的直接制造,已经有使用这种技术打印而成的零部件。

四、企业顶岗锻炼

(一)按照日程安排,我们来到了三环气门驱动(湖北)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姜部长简单介绍公司概况,生产制造先进技术,全自动数控热敏锻挤压技术,等离子氩弧焊,摩擦焊接,感应淬火,盐浴软氮化,钻深孔和充纳技术。气门制造方面三环在全世界遥遥领先,2007年至今员工人数增加300多人,而产量提高近2倍,这一切归根到底都是得益于设备的改造。

首先,姜部长带我们参观了工厂,先参观实验室,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很多自己学校也有的实验设备,可以测出零件的强度、布氏硬度、洛氏硬度、维氏硬度、疲劳强度、冲击韧性等。然后又按照生产工艺流程参观了各分厂。

接下来,我们听取了企业技术行家做的报告:三环气门驱动(湖北)也有限公司沈伯利做了设备管理的讲座,包括:运筹、后勤工程、可靠性工程、人机工程、行为、统计技术、管理逻辑等,从维护体制的发展史、设备管理发展的背景、设备管理的业务、设备管理的困惑、一级二级保养、设备点检等做了具体讲解,总之,设备管理是一门边缘性、综合性、系统性的学科。

气门生产改造技术是三环气门生产中的先进技术,罗总给我们介绍了气门生产中锥面加工的改造。

夏部长介绍了企业生产模式发展方向及设备改造,设备改造主要有机床的部件或动作改造;手动机床的数控改造;数控机床的自动上下料改造;通用机床专机改造。并介绍了三环改造设备配置,设备改造人员配置;机床的组成及MV21改造案例 。

通过学习,我收获颇丰,特别是夏部长介绍的德国真空连线的引进与应用,在短短半年的时间,能够利用15万的成本让德国的真空连线生产线在三环建成并投入使用,让我们都很震撼。

去车间顶岗锻炼安全是非常重要的,为了能安全操作,很好的完成任务,我们都按规定着装,姜部长把我们分成了3个大组,我分在机械改造车间,通过改造之后的专用机床,自动化程度有了很大的提高,生产效率由原来了三个人操作一个工序。变成一个人可以操作两个工序。产品合格率,产量都得到提高。

(二)我们第二站来都了芜湖欧宝机电有限公司,在这里,我们受到了公司领导的热情接待,公司人力资源部经理带领我们观看公司纪录片,了解公司文化和公司发展历程,随后带领我们参观了厂区和生产车间,又给我们安排好了顶岗实习岗位。

我们就在装配车间、加工车间、壳体车间不同的岗位上完成了预定的顶岗计划。通过顶岗锻炼,我觉得收获真的很大,不光增长了实践方面的知识,也拓宽了我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领域,开拓了视野。

五、结束语

篇5

《中国电力教育》:请您介绍一下有关建立国华电力仿真培训协作网的相关情况。您认为仿真培训的开展对于国华电力的人才培养工作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赵新星:

(一)建网初衷

国华电力公司历来就非常重视运行人员的培训管理,在国华公司“2011年安全管理1号文”中明确要求“加强运行人员培训管理,不能让经验不足,技能不够成为强停和事故的理由,要遏制机组因运行误操作造成停机或处理不当造成事故扩大”,要求各发电单位作为培训主体要强化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培训,做到缺什么,补什么,会什么,尽快提高人员的技术技能水平;要求新建电厂加大生产准备期仿真机的培训力度,避免因操作不当造成人身设备伤害和事故扩大。

但运行人员在处理异常事件时判断不准确、操作不规范等问题时有发生。具体存在如下问题:

各发电公司仿真机资源仿真度不能满足培训需要

随着机组系统更新,仿真机不能及时更新。多数仿真机未能随本机一同进行设备改造和升级,使得仿真机与设备现状偏差较大;有些发电公司仿真逻辑设计不佳,不能真实反映现场的参数变化情况,使得仿真度大打折扣,制约了仿真机培训效果的发挥。

仿真培训工作的开展缺乏针对性和规范性,培训效果参差不齐

电力行业尚没有统一的仿真培训和评价标准,各发电公司按照公司规定“运行人员每人每年40小时的标准组织仿真培训工作”,但因缺少统一规范的培训和评价标准,在培训计划的制定以及培训评价方面较为随意,仿真培训的效果很难得到保证;而企业集团没有统一的实施标准,很难实现对各厂仿真培训效果的有效管控。

通过大赛检验实际操作能力有待提升

2010年神华集团第十届(电力)职工技能大赛集控运行比赛中,无论是300MW还是600MW机组都存在因选手操作不当,导致辅机事故扩大、MFT动作、机组跳机事故。

从全局考虑,运行人员仿真培训须构建培训体系,即国华电力仿真培训协作网。

(二)国华电力仿真培训协作网情况介绍

架构

仿真培训协作网是国华电力公司各发电单位仿真机按资产隶属关系,以公司职能部门归口管理,国华研究院作为技术支持,各发电公司为培训主体的仿真培训管理三级网架结构。

协作网就是各类标准支撑下、为仿真培训服务的平台

《国华电力仿真培训及评价标准》—培训技术标准

《国华电力仿真培训管理标准》

《国华电力仿真机验收管理标准》

《国华电力仿真机定期维护管理标准》

《国华电力运行人员持证上岗管理标准》

协作网主要任务

(1)完善仿真培训管理标准,建设运行人员仿真培训、评价、持证上岗一体化管控机制;

(2)统筹管理国华电力仿真机资源,实现资源效益最大化;

(3)建立完善《国华电力仿真培训及评价标准》体系,推行标准化的仿真培训及考核评价;

(5)组织公司系统内仿真评价工作(如集控运行专业调考、值长大赛等);

(6)完善仿真机教练员培训、认证、使用、评价机制,培养一支专业能力强、技能水平高、指导作用突出的仿真机教练员队伍;

(7)推动国华电力仿真培训基地建设。

《中国电力教育》:您认为仿真培训的开展对于国华电力的人才培养工作起到了哪些作用?

赵新星:

第一,建立了一套规范、统一的仿真培训制度,各发电公司仿真培训有据可依;

第二,建立了一套仿真培训的计划管理、过程控制、效果评估的管控机制,有利于仿真培训效果持续提升;

第三,规范仿真机验收与维护工作,仿真资源管理效能突出;

第四,搭建了仿真培训与仿真技术沟通平台;

第五,利用培训管理体系,国华电力公司实施集控运行人员全员仿真培训,有效提升了运行人员技能操作水平,降低了运行人员误操作,机组运行稳定性与经济性得到明显提升。

自2007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金牌机组评选活动以来,国华电力公司共有9台机组榜上有名。2011年,国华电力公司机组等效可用系数94.02%,创历史最高水平。全年营运燃煤机组中无非停机组29台,4台机组连续4年无非停,先后有8台机组在全国火电大机组(600MW级)竞赛中获奖。2012年6月,在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和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举办的全国电力可靠性监督管理工作会议暨电力可靠性指标会上,共评选出11台2011年度火力发电可靠性600MW级金牌机组。国华电力公司锦界能源公司4号机组、沧东发电公司3号机组、台山发电公司1号机组和5号机组名列其中。

2012年12月27日,由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和中国能源化学公会全国委员会主办的第四届全国电力职工技术成果奖会在杭州举行,国华电力研究院人才开发培训中心开发的《国华电力仿真培训及评价标准》荣获全国电力职工技术成果二等奖。

《中国电力教育》:有关《国华电力仿真培训及评价标准》制定、实施的相关情况是怎样的?

赵新星:

伴随着国华电力快速发展,不可避免面临生产技术人员稀释、一些岗位人员技术较为薄弱的问题。公司多次出现因运行人员操作不规范和异常情况下紧急处理能力不足导致的不安全事件,因此亟需加强运行人员培训以消除人员稀释造成的不足。目前公司各厂仿真机模型已达40台,培训资源丰富,但尚没有统一的仿真培训和评价标准,各发电公司在仿真机系统维护和日常培训方面存在较大差距。为落实国华电发〔2012〕1号文件有关精神,有效实施运行人员全员仿真培训,规范公司仿真机资源管理,公司发电部、人力资源部和电力研究院共同编写了《国华电力仿真培训及评价标准》。

标准编写工作于2011年4月正式启动,人才开发培训中心组织行业内权威专家和公司系统内部专家先后进行了三次文稿的编审工作。2011年9月形成征求意见稿,并在公司系统内进行了意见征集。2011年10月至12月,编写组对各发电公司意见进行了汇总、讨论和完善,又经过综合统稿后形成提交审定稿。12月29日,公司召开了标准审定会,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领导、电力行业仿真培训协作网、大唐集团、国电集团、国网公司等业内专家以及国华电力公司领导、国华发电部、人力资源部、电力研究院参加了本次会议。会议研究认为该标准对运行人员培训有非常强的指导和借鉴意义,弥补了行业空白,适于在全行业内推广。国华电力公司总经理助理金强在会上提出了进一步加强仿真机资源规范管理、积极推动标准本地化、建立并完善运行人员培训评价一体化机制的三项重点要求。根据会议要求,人才开发培训中心安排了标准出版印刷工作,并于2012年2月底完成印发。

2012年2至6月,国华电力公司组织各发电公司按《国华电力仿真培训及评价标准》进行本地化,形成适用于20家发电公司的仿真培训及评价标准体系。

《国华电力仿真培训及评价标准》的编制及推广为实现公司人才培养的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有效运行国华电力仿真培训网,深化国华电力运行管理体系,建立培训、评价、取证一体化机制创造了良好条件。公司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建立仿真培训、仿真机验收与维护等一系列长效管控机制,继续深化运行管理,为安全生产保驾护航。

《中国电力教育》:国华电力仿真教练员培训这一工作的具体开展情况如何?

赵新星:

仿真教练员是实施标准化仿真培训的主导。“打铁还需自身硬”,未来发电企业仿真机教练员将充当越来越关键的角色。因此,国华电力公司非常注重仿真教练员队伍能力建设。

自2008年以来,国华电力公司依托电力行业仿真培训指导教师取证培训开展了6期仿真教练员培训,目前国华电力公司有36套仿真机,50名持电力行业仿真培训指导教师证书的仿真教练员。其中持高级仿真培训指导教师证书7名,持中级仿真培训指导教师证书的44名。专职教练员11名;兼职教练员39名。

作为一名仿真教练员,首先应具备的是一份岗位责任心,在此基础上更应具备一名合格教练员的各项能力,包括培训管理能力、专业技术能力以及沟通表达能力。国华电力公司仿真教练员培训一直非常注重教练员实际能力的提升,仿真培训过程也是考验教练员实际能力的过程,尤其是培训中的课件制作能力、分角色组织培训能力、上机指导能力以及评价过程的点评与考核都体现出一名教练员的培训水平。电力行业仿真培训指导教师认证培训暂未安排仿真机实操培训和评价,因此国华电力公司举办教练员培训的目的之一就是弥补电力行业认证中对仿真教练员实操技能考核的缺失,取证标准较电力行业严格。本次取证培训同时也是落实国华电力公司三年持证上岗计划按国华电力公司统一安排而设置。

《中国电力教育》:目前,国华电力在仿真培训领域的工作重心有哪些?请介绍一下相关情况。

赵新星:

(一)举办国华电力仿真教练员取证培训

抓管理源头,以仿真教练员取证培训为切入点,推动运行人员持证上岗;提升教练员实施标准化仿真培训的能力和集控运行专业技术能力,促进仿真教练员队伍建设。

(二)督导实施运行人员标准化仿真培训

完善《国华电力仿真培训及评价标准》培训体系,督导各发电公司按《国华电力仿真培训及评价标准》实施集控运行人员全员、标准化仿真培训。

(三)推动仿真培训管理标准落地

规范各发电公司仿真培训计划管理、培训流程管理、仿真机验收管理、仿真机维护管理,推动《国华电力仿真培训管理标准》、《国华电力仿真机验收管理标准》、《国华电力仿真机定期维护管理标准》落地。

《中国电力教育》:请问国华电力下一步在培训工作的具体目标与计划有哪些?

赵新星:

(一)开展培训标准建设

编制、《国华电力运行人员持证上岗管理标准》。

修订《国华电力仿真培训管理标准》、《国华电力仿真机验收管理标准》、《国华电力仿真机定期维护管理标准》三个管理标准。

根据各发电公司现场系统变动,更新《国华电力仿真培训及评价标准》。

通过计划、跟踪、督导、检查、评价等管理手段,推动仿真培训各项标准有效实施。

(二)搭建仿真培训管理平台

利用国华电力仿真培训协作网,建设仿真培训管理平台、课件研发与共享平台、仿真机升级技术支持平台,实现国华电力公司仿真培训与仿真机资源的集约化与专业化管理,促进仿真培训效果与仿真机仿真度持续提升。

(三)强化教练队伍能力建设

立足运行专业需求,实施仿真教练员能力素质模型研发,根据教练员各项能力指标分解,完善仿真教练员资格准入培训课程体系。结合电力行业安排,定期举办仿真教练员取证培训,持续推动教练员队伍能力建设。

国华电力公司对于每期的仿真教练员培训班都印有培训专用教材,认真编写了培训授课过程,从事故处理、课堂技巧培训、仿真技术培训等多方面实际应用出发授课,确保了优质高效的培训效果。

链接

国华电力公司2013年仿真教练员取证培训班圆满结束

2013年5月22日,“国华电力2013年仿真教练员取证培训班”在天津国华盘山发电公司开班。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技能鉴定与教育培训中心领导出席培训开班仪式。

篇6

一、电子政务培训的机构建设应予重视

由于电子政务是信息社会出现的涉及多学科的新事物,一些地方的教育培训单位,如各级党校、行政学院等还没有专门的电子政务研究培训机构,而是把电子政务培训任务挂靠在现有部门,如管理教研部、计算机教研部等。由于机构的缺位或不到位,不能有专门人员研究、策划电子政务培训的总体规划和具体实施细则,使电子政务培训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和影响;由于现有教研部门工作职责、职权范围所限,教学人员与当地政府信息化部门缺乏紧密联系和直接往来,教学单位对于当地电子政务的发展现状、前沿性政策及技术问题等缺乏有效、及时的了解沟通,信息不灵。因此,各省、市级电子政务教学培训主管单位组建相应的专门机构,根据当地电子政务发展状况及技术前沿课题,适当参与相关的科研及建设实施实践,对于提高培训质量、效益以及有效组织各级扩散培训是十分必要的。目前来看,政府部门对电子政务培训工作给予了重视,各地大都完善、建立了电子政务培训硬件设施,如设备完善的计算机房和网络设备,多媒体教室等,为电子政务培训工作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在此基础上,各地电子政务教学主管单位应加强和完善培训单位的机构建设,从机构设置上为电子政务培训提供保障,以便有专门培训机构承担各省、市级电子政务培训的具体实施工作,如了解并根据当地电子政务发展现状和技术条件进行培训规划的制定、培训课程的设计、扩散培训的指导;参与科研和技术攻关,不断改进、完善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培训的针对性、适用性和有效性;协调培训与政府电子政务建设实施对人才和技术的需求关系等。

二、首先要加紧电子政务师资培训

电子政务的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电子政务培训的广度和深度。由于电子政务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具有很电子商务资料库!1;5+*96*)15%)"强的政策性、理论性和实践性,电子政务培训教师必须具备相关的多学科综合知识以及电子政务建设和发展的宏观战略和相关政策、技术,但是目前现有师资队伍尚不足以胜任电子政务培训教学需要。一方面教师现有的专业知识单一,很难将电子政务的理论从多学科综合的角度加以概括和领悟;另一方面教师没有电子政务实践经验,对相关政策把握不足,对建设的宏观规划和具体步骤了解不够,在教学和技术上均无经验可言。依现有师资进行电子政务培训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如理论与实际相脱节;培训内容缺乏系统性、实效性。要使教师尽快掌握电子政务学科理论以及培训必备知识,有效推进电子政务培训,师资培训是当务之急。目前国家权威性培训大多针对较高层次和级别的领导干部,尚未扩展到师资培训。而对于地方广大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培训来说,则主要依靠地方培训教师进行。因此各地必须抓紧电子政务师资培训,并将培训与资格确认统一协调起来,参与电子政务扩散培训的教师应当首先取得电子政务培训教师资格,师资资格培训是各地电子政务培训的当务之急.

三、电子政务培训必须标准化、规范化

电子政务建设的统一规范有赖于电子政务培训的标准化。目前电子政务培训尚处于起步阶段,由于培训机构的不完备,师资力量不足,当前电子政务培训存在着课程设置不规范的问题,有些地方尚不能严格按照国家统一的培训内容,针对不同层次的培训对象有侧重地进行课程设置。对于党政领导干部的培训从内容和形式上应区别于普通公务员培训,课程设置应有区别。随着电子政务工作的开展,领导干部将担负起电子政务建设的领导工作,他们是电子政务建设和实施的决策者,对于领导干部的培训,应侧重在电子政务理念以及电子政务的系统规划与管理上,通过培训使广大干部加深对推进信息化和电子政务工作重大战略意义的认识,明确责任,理清建设思路,提高推进电子政务工作的水平和实际应用能力。对于专业技术管理干部还应通过培训,使其具有评估和鉴别各种最新的信息技术的能力,掌握电子政务的新的应用发展和实践效果,以便辨识新技术给政府现代化带来的新的机会和可能出现的问题,不断适应信息化与电子政务发展的需要。而对于普通公务员则应把重点放在电子政务办公能力培训上,主要培训桌面系统应用、OA办公自动化应用、网络平台应用等操作技能。

目前,一些地方培训课程的设置不够理想,比如,对领导干部的培训与普通公务员的培训选用同样的教材;将大部分学时分配为计算机基础操作培训;将电子政务培训仅作为一种烘托。这显然偏离了国家培训要求和实际需要,如此往复将会形成以计算机培训代替电子政务培训的局面,达不到应有

效果,影响电子政务的建设和实施。其次,由于培训师资紧缺、实验环境和条件的局限,培训课程受到影响,比如,培训单位不同程度地存在因人(教师)设课问题。设置培训课程的时候一般按照现有教师可以胜任的课程(如计算机课程等)安排。在进行电子政务培训实验环节的设计上,由于目前没有电子政务模拟系统,所以培训的实验环节只好安排为计算机基本操作:操作系统、office办公软件的操作等,使电子政务的培训变为计算机基础操作培训。目前的电子政务培训尚未实现与全国统一考试同步实施,因此电子政务培训,从内容、标准和效果上不能得以确认。

四、重视电子政务培训与电子政务建设实践的统一性

教学——科研——建设是三位一体的有机体,三者在电子政务实践过程中缺一不可,通过科研这个中间环节把理论教学与建设实践联系在一起。电子政务培训与电子政务建设实践密切相关。一方面,电子政务培训为电子政务建设实践提供人才保障,另一方面,对电子政务建设实践也将促进电子政务人才培训水平和质量的提高。因此,各省、市电子政务培训主办单位的师资应积极参与本地区电子政务的科研和建设实施工作。参与科研攻关、了解当地电子政务建设实践进程对于培训师资是非常重要的,假如培训师资不参与电子政务的科研和建设实践,就像医学院的教师不临床一样,理论与实际相脱节,如何可以搞好电子政务培训呢?因此,为深入了解本地区电子政务的发展战略、建设规划、电子政务的总体结构和框架体系等,各省、市电子政务培训主管单位的师资应积极参与本地区电子政务的科研和建设实践,以便更加贴近实际地进行培训课程设计、开发与研究,编写比较权威、实用的培训教材和课件,使培训更好地配合本地区电子政务的实际需要,确保电子政务培训的有效性,为本地区信息化建设和电子政务实践提供人才保障。

五、利用模拟环境提高电子政务培训质量和效果

电子政务是应用现代信息和通信技术,将管理和服务的具体业务通过网络技术进行集成,在网络上实现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的优化重组,向社会提供管理和服务,同时电子政务也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因此电子政务的培训应该在一个模拟环境下进行。模拟环境的主要意义有两个:

第一,这个模拟环境可以开发为电子政务成熟阶段电子商务资料库(.44,1+06&1".-(的模式,目前我国电子政务的建设和实施基本处于电子政务发展的初级阶段,由于基础信息建设尚未完成,机构调整问题、电子政务的立法问题;电子政务安全数字鸿沟等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我国电子政务的建设和实施还无法做到成熟的水平。因此人们无法看到电子政务成熟阶段的形态,从而对电子政务有一个完整的、形象的认识。但是电子政务在模拟环境的建立中可以屏蔽许多目前我国电子政务建设中的难点和制约因素(比如:基础信息平台尚未建成,政府部门之间信息系统的一体化以及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信息系统的一体化问题,机构改革问题,数字鸿沟问题等)。建立虚拟的基础信息环境(如政府信息平台,即:电子支付、电子纪录、电子文件以及电子签名;国家基础信息系统:如人口信息系统、企业管理信息系统);按照理想的政府机构的结构和政府运行方式,建立模拟的一体化电子政务体系等。这个模拟环境的建立可以将最成熟的电子政务理念、最成熟的电子政务技术、最完善的电子政务方法集成到一起,力求使培训者通过这个环境深入理解电子政务对政府管理产生的影响;电子政务给政府管理模式带来的变化;电子政务成熟阶段政府的组织结构以及业务流程等。政府角色及与公众关系的改变;政府管理的有限虚拟和虚实并举的新型态;信息时代新型的政府组织形态,最终了解成熟的电子政务的整体模式、实施过程,掌握电子政务这门新兴学科。

第二,模拟环境可以对电子政务中一些典型应用系统进行模拟和分解,按照电子政务实施过程中不同业务流程和角色(政府、企业、公众)进行设计,使培训者以各种不同的角色进行电子政务模拟系统的实际操作,从而学习和掌握电子政务应用系统的操作方法,进行电子政务流程的模拟操作和电子政务运行的模拟化组织和管理,掌握电子政务应用系统的实际操作。

由上可见电子政务培训在模拟环境下进行,是提高培训质量和效果的有效途径。 主要参考文献

《中国电子政务 领导干部读本》 王位光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电子政务基础知识读本》汪玉凯电子工业出版社

《电子政务知识技能与应用》 天津市信息化领导小组 天津人民出版社

《电子政府导论》罗元镜 焦宝文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电子政务行政与社会管理》陈庆云 王明杰 电子工业出版社

《电子政务知识读本》周宏仁 唐铁汉 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

篇7

论文关键词:大型发电厂;运行培训;创新模式

员工培训是指一定组织为开展业务及培育人才的需要,采用各种方式对员工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培养和训练的管理活动,其目标是使员工不断更新知识,开拓技能,改进员工的动机、态度和行为,使企业适应新的要求,更好地胜任现职工作或担负更高级别的职务,从而促进组织效率的提高和组织目标的实现。随着厂网分开,竞价上网政策的不断深化推进,大量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得到广泛应用,超临界、超超临界等高参数大容量机组陆续投产,电力企业竞争日趋激烈。运行也由原分专业、分车间管理向主机集控、辅机集控甚至主辅控一体化发展。运行职工技术素质直接关系到机组甚至电网的安全、稳定、经济运行。而培训能够提高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的质量,能够保证企业战略的有效实施。为此,进一步加大运行培训力度,改进运行培训模式。加速培养符合当前发电要求的运行队伍成为各发电企业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

一、当前发电企业运行培训模式的分析

当前,发电企业运行人员现状已引起管理者的高度重视,并正在进行各项培训工作,但从培训情况看,企业培训效果并不理想。普遍存在着培训需求分析不全面、培训计划不完善、培训方式不新颖、培训效果评估不到位、激励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培训的效率和质量有待提高,从根本上制约着企业竞争力的提升。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员工自主学习的氛围没有形成

电力企业一线员工缺乏学习压力,自恃具有行业优势,缺乏竞争意识,缺乏危机感和压力感。员工学习目的性不强、浮躁、惰性高、自我意识强,平时不能潜下心来学习,往往只是为了升岗或者应付考试而学习。同时,企业有时考试结果不会公开公布,或者考试成绩与员工晋升或奖金关系不大,这也导致培训得不到应有的效果。这一系列原因导致员工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不高,缺乏自主学习的氛围,好多时候培训成为一种被动学习,给人感觉不是一种福利行为,而是一种惩罚行为。好多一线员工被班组长压着、逼着,勉强学习敷衍了事。

2.培训的基础性、系统性、长期性不够

培训大多仅限于岗位培训,常着眼于当前,没有与企业的长期发展目标联系起来。培训项目往往被动地依赖于上级下达的培训任务,只注重培训的短期效益,缺什么就补什么,随意性较大,很难促使各级领导对培训工作从思想上到组织行为上都到位。他们经常说培训很重要,但平时事务性工作很多,一忙起来就把培训放到了另一边。

3.培训监督不力,班组培训往往流于形式

通过检查发现,不同班组的培训活动记录质量参差不齐,不乏应差式的敷衍了事。班组培训员、安全员更多的培训时间是用在独自编写完成培训记录上。由于班组长岗位工作与培训工作无直接考核关系,多数班组长对培训员的工作一般只从数量或形式上进行督促,并没有把主要的培训内容和培训需求放在自己的主要工作上,造成班组培训不力甚至较长时间不开展,而说出来、写出来的活动记录或总结却像模像样,造成实际培训监督缺位。另外,企业人力资源部门监管不力,受训员工的培训学习需要企业配合培训内容进行监督跟进,督促受训员工将培训所学内容进行实践,有效地将培训转化为实际生产力。

4.培训评估方式简单

电力企业由于其特殊性,培训效果很难评估。人力资源部门为了简化工作难度,减轻工作压力,往往对企业培训效果测评采用简单方法,主要以卷面考试或培训后的小结汇报为主。培训后的实际效果评估往往被忽视,没有从受训者能力提高的角度去评估,也没有从员工绩效改善的角度去评估,更没有从公司是否受益的角度去评估。由于缺乏对培训的成本收益分析,很多人都认为培训只是浪费时间,而培训只是给企业增加成本。

二、新形势下发电企业运行培训体系的探讨

基于以上运行培训存在的不足,笔者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参考其他先进企业的经验,尝试通过细化培训需求、制订系统培训计划、采取多样的培训方式、建立有效培训评估体系及培训激励机制、建立内外结合的培训师队伍等方面对运行培训模式进行改进,从而提高运行培训效果,促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有效提升。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思想行为标准化

电力企业应转变思想,增强认识,对员工培训工作给予相应重视,在企业内部树立起对员工培训的统一意识,加大对培训的资金投入,创造良好的培训环境,从员工的责任培训着手,激发员工的学习欲望和热情,引导员工用正确的方法进行学习,改变员工被动参与培训的心理状态。企业员工培训工作的有效开展还需要电力企业把培训工作纳入具体的管理行进程中,实现培训工作的制度化。具体表现为:没有接受岗前培训的员工不能上岗,岗前培训员工不合格的员工不能上岗,要接受再培训等。

2.培训内容合理化

电力企业要使员工培训有针对性,有实效性,就要与本企业的发展战略相适应,就要紧密结合企业的实际需求,为员工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以利于把员工在培训中学到的技能发挥出来,在工作中去运用它,更好地为工作服务。可以说,员工培训的内容应当是立足于电力企业的战略目标和发展规划的,同时还应与员工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培训过程中,应当注意与时俱进,更新培训的内容,引进新颖的成果,从而不断更新扩充员工的知识面,跟稳行业发展步伐,胜任变化的岗位技术要求。最后,完善培训的评价机制。

3.培训评估多样化

有效的培训评估体系是对培训的需求进行分析评估,对培训实施过程中的场地、人员、教材、教师、方法等的评估和培训结束后组织者对培训过程中呈现的问题及效果的评估。培训的评估体系关乎培训的效果,应进行严格的考核和评估,使员工培训避免有走过场之嫌,而对培训内容本身的可实践性、对员工作工作绩效的影响程度进行全面的评价,也能为以后的培训取得更好的效果奠定基础。电力企业可以在设计薪酬结构时将员工岗位技能的提升与其经济效益直接挂钩,把岗位技能工资作为员工薪酬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员工的日常考核中,培训情况也要占一定比例。例如对累计多少次培训不达标不予晋升等形成制度性的规定,将培训与员工年终“先进员工”评选联系起来。

转贴于

三、具体实施方案

从培训人员新、设备新的特点实际出发,制定了培训方针:以考促学、以赛促学、榜样引路、奖惩分明。把责任培训、安全培训和技术培训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侧重实际操作能力和经验的培养,分系统、分单元、分专业开展培训和考试工作。

1.仿真机考试模块化

仿真机提高运行人员仿真机学习的实用性、时间的灵活性、操作的规范性,进一步提高上岗标准,使每个运行员工都能实实在在掌握百万机组启动/停机、事故处理等各重要阶段的操作思路和步骤。仿真机考试采取模块型仿真机考试确认管理办法,把机组启停和升高处理分为多个模块,由运行经验丰富的人员把仿真机调试好,确保仿真机的实用性。所有运行值班员都必须通过本仿真机考试所有模块,并建立完善的仿真机档案,提岗考试一票否决。

2.电气培训专业化

为进一步提高运行部电气专业人员的安全意识、技能水平,从根本上遏制电气误操作事故的发生,多次整理修订电气一次系统图、电气典型操作票,增加现场操作卡和在重要设备悬挂安全警示牌;安排经验丰富的电气专业人员利用各运行值学习班、白班班后会时间加强对全体具有电气操作资格人员电气专业知识培训、电气运行操作风险控制分析、电气误操作事故学习与分析、电气各项管理制度及措施的学习落实等方面的培训指导;电气专工到现场跟踪检查、考试等多种手段进行监控,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整改,将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3.技能培训多样化

分汽轮机、锅炉、电气、化学、辅控等五个专业,采用集中授课,成立精密巡视小组,不定时邀请专家、现场经验丰富的老师父或专业技术扎实的部分年轻员工分专业分单元、从室内到室外给新员工言传身教,把设备详细资料、技术、技能有效传给新人员,把电厂典型的事故进行分析,把现场可能碰到的安全隐患都讲清楚。同时,积极组织现场设备确认比赛、默画系统图比赛,使运行人员更快熟悉机组的设备系统,为机组安全运行打下坚实基础。

4.专业书、图纸规范化

规划运行技术资料库,把各种资料充实到运行技术资料库中,并随时更新,分专业、分系统,从设备原理、结构、控制方面进行整理,实现内部网站共享;编写机组调试、分步试转、整体启动、168试运、机组运行等环节的运行操作经验总结,并装订成册,编写全厂生产专业性书籍(技术问答、培训教材、逻辑小册等),为运行人员的持续学习提供一整套规范的资料。

5.新员工入厂教育严格化

严格执行新员工入厂教育的各项程序,开展增强责任心教育,组织参加拓展训练,锻炼大家吃苦耐劳与团队协作的精神;组织入厂安全三级教育,参加电厂组织的急救培训;全方位、多方面进行安全技能培训和技术技能培训。

6.生产准备超前化

调试促培训,利用新机组调试机会,锻炼一班人。超前对新机组的生产调试进行了准备,各专业组织运行人员集中讲课、现场培训讨论、到设备厂家培训等培训方式,做到超前介入,超前准备。

7.交流学习制度化

注重值际之间的技术交流,扬长避短,并逐步形成典型、规范。同时,也要注重加强与兄弟电厂之间的技术交流往来,利用机组大修的机会到先进电厂学习调研,学习新技术和运行管理不一样的经验为我厂所用。

8.操作典型化

不断总结经验,形成典型操作卡、典型事故处理卡、典型故障树、现场设备操作卡、典型工作票等等,使人员操作规范化、程序化,最大程度地减少误操作的发生。

篇8

关键词:教材建设;特色培训;媒体技术;网络资源;管理平台

带电作业作为提高电网供电可靠性的重要手段,目前已经成为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必然需求。为全面落实“以特色亮校,强化管理,打造国家一流的电力高技能人才培训中心”的建设思路,河南省电力公司技术技能培训中心提出了要重点建设和发展“特色实训基地”,旨在全国高技能人才培养与建设中发挥积极的作用。为此,针对配电线路带电作业培训基地提出“以多媒体教材推动其特色培训基地建设与发展”的新思路。

一、以多媒体教材推动特色基地之培训教材创新

1.纸质教材与多媒体教材

教材作为知识的载体,按照其表现的形式可分为:

其一,普通版纸质教材。多以文字为主或者图片多为黑白的示意图,但作为其主流教材,目前看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很难有所突破或被替代。

其二,图解版纸质教材。以图为主(包括实际图片和绘制图片等)并兼顾文字的彩色教材,可实现图文并茂、通俗易懂,是目前教材发展和推广的一个方向。

其三,电子版多媒体教材。采用新技术在图解版纸质教材的基础上转化的数字化教材。它具有完整或系统的教学内容以及能独立使用或具有双向互动的功能。多媒体教材的出现不仅实现了多媒体教学上的新突破,而且配合电脑或手机可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电子图书以及网络版上的各种资源“动态浏览、播放或网络交流、学习和考评”等,是未来教材发展和推广的一个方向。目前比较认同的有关多媒体教材的定义与理解为:

(1)多媒体教材是利用现代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以文字、声音、图像、视频以及虚拟场景等多种媒体有机结合来呈现教学内容的数字化教材。

(2)目前已广泛在教学中使用的,如多媒体课件、音像教材以及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并不是现在所指的多媒体教材。课堂教学使用的多媒体课件在功能上并不具备教材的特性,在内容上往往是文字教材简明扼要的展示或是幻灯片、文稿、动画、音像片段的集中展示,只能称为多媒体教学资料,而非真正意义上的多媒体教材。音像教材是单一的视听认知方式,在教学方式上是单向的、灌输式教学,其学习是被动的,多媒体教材则是集成了文字、图像、声音、视频以及虚拟场景等多种媒体的统一体,在教学方式上是双向的互动式教学,其学习可以是主动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则是辅帮助学习的工具、材料,必须依托于文字版教材,而真正的多媒体教材具有内容的完整体系,可以作为一门课程的教材独立存在,不需要依托文字版的教材。

(3)传统纸质教材作为主流教材已经形成了条理清晰、结构严谨的风格,特别是在知识的完整性和条理性上是目前多媒体教材无可比拟的。而多媒体教材在其知识的载体上、内容学习的多样性及教学形式上的灵活性、生动性、直观性及其共享性则是传统纸质教材教材所无法比拟的。

(4)在推广和应用多媒体教材时,目前需要亟待解决和处理的问题有:如何将多媒体教材与传统纸质教材进行有效的整合以及如何用多种媒体技术呈现各种资源的动态浏览、播放或阅读等。

2.多媒体教材之媒体文件的选用

(1)文字的选用。目前还没有统一的文字编排格式,建议文字要简明扼要、通俗易懂,便于学习与阅读、理解与应用,满足职工培训教学需要即可,要特别区分于职前教育中的重“知识”传授,教师贵在“传道、授业”;而职后培训,特别是生产技能人员培训中的重“技能”传授,教师重在“授业、解惑”。有关《配网带电作业发展概述》中的文字编写范例摘录如下:

电能的生产(发电厂)、输送(输配电线路)、分配(变配电所)和消费(电力用户)的各个环节有机地构成了由发电、输电、变电、配电、用电以及调度所组成的一个强大的发电和供电系统。2002年,电力体制进行了改革,实现了“厂网分开”,设立了国家电网公司和南方电网公司。其中,国家电网公司分为五个区域电网公司,南方电网公司分为5个电力公司。

2010年,国家电网公司提出了:为了建设坚强智能电网,进一步降低设备停运率、提高供电可靠性、保障电网安全运行,公司系统要大力开展和推进配网带电作业的发展。同年在颁布的《10kV架空配电线路带电作业管理规范》中,增加了综合利用绝缘杆作业法、绝缘手套作业法以及旁路作业设备的“综合不停电作业”项目。

2012年,国家电网公司颁布了《10kV电缆线路不停电作业技术导则》并下发了《关于印发深入推进配网不停电作业工作意见的通知》。同年河南省电力公司为了促进公司配网不停电作业工作的深入开展,又一并下发了《关于印发河南省电力公司深入推进配网不停电作业实施意见的通知》,旨在安全地开展10kV架空配电线路综合不停电作业的同时,推广10kV电缆线路不停电作业并确保此项工作安全开展。

(2)声音的选用。包括现场同步声音、后期配音以及音乐或特效等,建议整部教材应全部配音,其好处是更有利于学员变被动学习为主动阅读,并适当调节一下学习方式与教学氛围。

(3)图像的选用。教材中的图像,包括二维图像、三维图像以及一些平面动画等,是形成以图解形式呈现其教学内容的重要表现方式,特别是二维图像建议应重点采用。

(4)视频的选用。包含了所有的媒体文件,目前来看是突出技能、达到学以致用的最好的培训教学方式,建议应重点推广与应用。

(5)虚拟场景的选用。包括3D技术以及软件与硬件设备等,由于其制作过程复杂、开发与投资费用太高,建议应重点取舍与合理应用(适当地秀一下也未尝不可),但它(包括物联网技术)应该是未来技能培训努力发展的一个方向。

3.多媒体教材之资源的动态浏览、播放或阅读

多媒体教材集成了多种媒体文件,必然带来存储量的增加,对转存、携带以及将来要在平板电脑或手机中使用都带来了极大的不便;配备的播放软件增多,不利于使用,特别是教学中老师或学员的使用;多媒体教材在平板电脑或手机中的使用,因操作系统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某些功能”的实现。综合论证后采用以PDF(图片格式)存储,利用Adobe Reader(图片软件)实现资源的动态浏览、播放或阅读。

二、配合多媒体教材建设,加快实现网络一体化数字培训系统,以推动特色基地之培训模式创新以及管理水平提升

河南省电力公司配电带电作业培训基地位于河南省电力公司技术技能培训中心内,始建于1998年,2001年开始进行配电线路带电作业岗位培训及资质培训工作。目前为国家电网公司带电作业实训基地,主要承担配电线路带电作业人员资质培训工作。为了积极响应和配合培训中心提出的重点建设和发展“特色实训基地”的需要,通过相关可行性技术研究和探讨,提出的建设思路是以多媒体教材为基础,利用先进的软、硬件技术建立的《配电线路带电作业·网络一体化数字培训系统》,其功能的实现均由软件与硬件平台所组成的四个分系统来完成网络一体化数字实训室、网络资源交流管理平台、工器具管理和检测中心、资质培训考评管理系统。

1.网络一体化数字实训室

以先进的硬件和软件技术建立的配电线路带电作业·网络一体化数字实训室主要包括:实训系统控制区、会议交流中心区、安全培训展示区、培训基地概述区、网络一体化教学区、室内高仿真培训区和室内低工位训练区。主要是实现室内培训教学与技能训练一体化;重点是解决实际培训教学中的抽象问题形象化、复杂问题简单化、实际问题现场化、教学内容动态化以及网络一体化培训资源如何共享与再现的问题;目的是通过公司层面的这种大集中式培训示范窗口与平台,加快推进培训向常态化、形象化、规范化、网络化和体系化的方向发展,以推动特色基地之培训模式创新。

2.网络资源交流管理平台

以先进的知识共享软件建立的配电线路带电作业·网络资源交流管理平台包含软件和硬件两大部分,其功能主要是通过资源管理平台和教学管理平台来实现,目的是在满足带电作业人员网络培训或考核的基础上,加强公司层面的带电作业资源统一管控,完善带电作业考核评比制度,实现带电作业新技术推广、交流与创新的平台以及带电作业网络化、信息化、标准化和制度化的管理平台,以推动特色基地之管理水平提升。

其一,配网带电作业应该按照分级管理、分工负责的原则,实行专业化管理,落实岗位责任制,推进带电作业管理的规范化和标准化。

其二,在带电作业项目开展、协调推进等方面应该加强整体考虑和统筹规划,深入研究和推广带电作业新技术、新方法,拓展带电作业应用范围和作业项目,落实带电作业现场标准化作业,满足其带电作业快速发展的需要。

其三,统一强化带电作业班组管理,实现带电作业班组标准化管理,开展班组规范化培训,夯实带电作业发展的班组基础。

其四,建立带电作业技术交流合作机制,加强各地市公司之间的技术交流,积极组织省际间、同行之间的带电作业的技术交流,推动配网带电作业的持续发展。

其五,在带电作业人员激励机制上设立配网带电作业岗位津贴,确保带电作业人员的稳定性和带电作业的创新发展。

其六,在完善带电作业培训考评监督管理机制上,实现动态管理和优胜劣汰机制以及加强带电作业人员储备机制,实现带电作业岗位备用制度。

3.工器具管理和检测中心

以工器具物联技术智能管理为基础,建立的配电线路带电作业·工器具管理和检测中心,主要是强化公司层面的带电作业工器具(包括带电作业车辆)管理与检测等工作,实现带电作业工器具从申购、领用、保存、试验、使用等直至报废整个生命周期进行有效的管控。

健全工器具管理制度,对带电作业用工器具进行对应唯一永久编号,从带电作业工器具的购置、研制开发、保管、作业车辆的维护、保养等方面加强管控,实现配网带电作业工器具绝缘化、轻便化、多功能组合化,以满足配网带电作业不断发展的要求。

以科研试验机构或培训基地成立省公司层面的配网带电作业工器具检测中心,达到规范工器具的检验方法,加强对带电作业车辆的状态检测,满足配网带电作业工器具试验和带电作业车辆检测的需要。

4.资质培训考评管理系统

以计算机软件技术为支撑建立的配电线路带电作业·资质培训考评管理系统:包括用户管理、试题库管理、组卷管理、试卷库管理、试卷打印管理等五个主要功能模块以及资质培训考试试卷制作区等。主要是实现和完善教考分离机制,在确保培训考核公平、公正和科学的基础上客观公正地评价培训成效或学习成效;在健全和完善带电作业用人培养考评机制的基础上,实现带电作业班组的全员培训和持证上岗(带电作业资质证书)以及带电作业培训职业化模式的转变。

篇9

关键词:电网;调控员;培训;需求;激励

作者简介:杨林(1983-),男,满族,辽宁锦州人,国网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技能培训中心,讲师。(辽宁 锦州 121001)王亮(1983-),男,辽宁丹东人,国网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调度控制中心,工程师。(辽宁 沈阳 110006)

中图分类号:G7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9-0142-02

为实现建设“一强三优”现代公司的战略目标,加快公司“两个转变”,国家电网公司积极推进“三集五大”体系建设。“三集五大”体系建设是在人、财、物集约化基础上,按照“大规划、大建设、大运行、大检修、大营销”体系,变革组织架构,创新管理模式,优化业务流程,实现公司运营的集约化、扁平化、专业化管理,是一次管理方式的大变革。[1]

在这场变革中,“大运行”部分的管理职责和业务范围发生了很大变化,企业对员工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随着电力行业的快速发展,电力企业急需建立起科学的长效培训机制,加强人才培训和队伍建设,提高员工的岗位胜任力。从目前电力行业培训工作的现状看,存在着培训目标不明确,培训内容不科学,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不强,培训效果不显著,培训评估机制不健全等问题。

作为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生产技能培训基地的锦州培训中心,积极思考如何提高电网调控员的能力素质,提高岗位适应能力,以更好地发挥培训基地的技术支持和人才保障作用。

一、培训需求分析

长期以来,我国电网运行体系分为调度运行和变电运行两个层面,调度运行模式采取“国网省地县”五级调度机构,随着电网装备水平和自动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按照“大运行”体系建设的要求,调控一体化运行模式成为必然选择。将电网调度和变电设备运行监控功能实施集约融合,一体化运作,将极大地提高电网运行、应急响应能力和事故处理效率。[2]

随着业务的变化,“大运行”对调控人员提出了更高要求,不仅原有调度员知识结构不能满足需要,而且人员数量也存在不足,针对这些问题,需要及时补充有一定素质和经验的人员,并及时有针对性地进行系统培训。随着调控一体化运行管理模式的推广和深入,调度员和监控员一体化的培训模式成为迫切需求。在这种模式下,调控人员不但应全面掌握电气设备的相关知识,而且应掌握电网监控、电网操作、电网异常及事故处理等多方面的内容。

通过一体化培训模式,使得调度员与监控员在业务上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丰富经验,提高分析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成为具有调度和监控技能的高素质人才,尽快适应“大运行”模式的岗位需求。

二、拟定科学的培训方案

企业培训活动起始于岗位需求,最终目的也是为了满足企业发展的岗位需求。明确的岗位需求是企业进行培训需求分析、培训规划和培训方案制定的前提,也是培训实施、评估和激励活动的基础。以需求为导向的培训机制有利于企业根据岗位的任职需求情况,优化完善培训方案,提高岗位任职者的胜任水平,实现有的放矢,学以致用。[3]

通过对调控员进行培训需求的现场调研,培训组织者可以准确地掌握调控人员的能力现状和培训需求,充分考虑学员实际情况,制定科学的培训方案和培训内容,满足学员最迫切的培训需求。因此,科学的培训需求分析是统领整个培训活动的关键环节,直接决定着培训目标是否能够有效完成。

明确的培训目标是提高培训效果的关键。培训目标是企业期望培训活动达到的一种状态,主要涉及到专业理论知识、操作技能、工作态度、工作表现等方面,是企业培训效果的检验依据。立足培训目标,企业才能进一步确定培训对象、培训内容、培训形式、培训资源、培训方案等各种培训要素,才能更好地保证培训的系统性、针对性和实用性。

根据现场的培训需求调研结果,并结合国家电网公司的《国家电网公司生产技能人员职业能力培训规范》,针对不同层次的培训对象,科学安排培训内容,保证培训效果。

三、培训的有效实施

培训实施是培训活动的实际操作阶段,涉及到培训执行过程中各个阶段的协调和管理,是提高培训质量和实现培训目标的重要保障。充分利用冬夏季等作业少的时机开展培训,科学安排培训内容,选用理论与实践经验丰富的培训师授课,提高员工的能力素质,快速积累现场实际经验,改善工作态度,提升工作效率。

要加强培训管理。采用班主任和项目专业负责人制加强过程控制,以保证培训活动按照培训方案有序进行,提高培训满意度。第一,对培训对象进行考勤、课堂纪律的管理,保证全部学员能够按要求参加培训。第二,根据不同岗位、不同层次的培训对象采用不同的培训内容和方法,并不断创新培训内容和形式,实现因材施教、按需培训。第三,对学员进行不定期的培训情况检查和考核,实时跟踪培训效果。第四,保持与学员的实时沟通,随时了解学员对培训的反应和意见,进而根据反馈信息,及时对培训进行动态调整,实现培训的闭环管理。

1.新进人员的集中培训

“大运行”实施后,对调控中心新进调控员(包括新转岗调控员和新进大学毕业生)开展系统培训,以使其尽快熟悉电网监控和调度业务,胜任岗位要求。根据新进调控员的特点,科学合理安排培训内容,进行系统性的集中培训,主要培训内容包括:调控员岗位职责、调度管理制度、工作流程;电网调控一体化相关规程规范;电网接线方式;电网一、二次设备;继电保护原理、保护范围及动作过程;调度术语;电量统计;DMS系统应用;电网检修票、电网操作票编写;调度自动化系统的应用与分析;电网负荷预测;调度检修管理;无功电压管理;电网监控;电网调控;电网操作;电网异常及事故处理等。

对于此类人员常用的培训方法有:讲授法、演示法、研讨法、互动法、案例分析法和仿真法等。各种培训方法具有各自的优缺点,为了更好地提高培训效果,往往需要将各种方法配合运用。通过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提高调控员所需的业务能力,并使学员牢固树立安全、高效、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通过培训,培养出一批素质全面、专业技能扎实、应急能力突出的调控员队伍。

2.在岗调控员定期轮训

随着“大运行”模式和“调控一体化”的有序推进,对调控员岗位的人员素质和业务水平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原有的调度员和监控员的知识结构已经不能很好地满足现有岗位需求。根据培训需求的调研结果,科学设计培训内容,及时更新完善培训教材,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消除薄弱环节,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快速提升调控员的能力素质。

由于在岗调控人员有一定专业基础,培训中可以采用多种培训方法和先进培训模式相结合,广泛采用讲授法、研讨法、案例分析法和仿真演练法等,以提高培训效果和效率。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通过交流讨论和专题讲座等形式,使学员加深对培训内容的理解,达到更好的培训效果。

对调度员应加强电网监控和电气设备等方面知识、技能的培训,对监控员应加强电网调度方面的培训,以适应“调控一体化”工作模式。每年定期开展全员岗位轮训,加强调控员对新设备、新技术、新系统的学习,更新完善知识结构,提高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充分利用“大运行”体系下的调控一体化仿真培训系统,进行电网潮流分析、状态评价、电网监控、电网调控、电网操作、电网异常及事故处理等方面培训。加强继电保护整定、配置及动作分析,新设备投运方案讲解,电网运行方式分析,电网经济运行分析,近年来电网典型事故案例汇总分析等。也可以编制事故预想方案,进行反事故演习,提高调控员下达调令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增强对电网事故应急处置的能力。

3.完善职业技能鉴定工作

随着国家电网公司对技术技能人才日益重视和持证上岗的要求,生产一线员工要积极参加本专业的技能鉴定考试。随着“大运行”工作模式和岗位职责的变化,考试鉴定的内容和范围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应精心组织专家团队修编题库,及时对题库进行升级完善,使技能鉴定的培训和考试更有实际意义。

充分利用鉴定考试题库的内容和鉴定前培训,完善调控员的知识结构,提高调控员的能力素质,增强岗位胜任力。同时有利于提高技师和高级技师等高技能人才在专业人才中的比重。

四、培训效果评估

培训评估是企业培训活动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是检测培训成果的重要手段。培训成果转化是指被培训学员将在培训过程中所学到的知识、技能和行为应用到实际工作当中的过程。培训成果转化会受到转化气氛、管理者的支持、同事的支持、运用所学能力的机会、技术支持以及自我管理(动机、能力)等方面的影响。

培训评估是为了促进学员持续进步和培训项目的不断完善,最终取得更好的培训效果。

通过调查问卷、现场反馈的信息和意见,考察学员培训前后的变化,发现培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完善未来的培训活动提供科学依据。

五、培训激励机制

培训活动的成效与培训激励紧密相关。当员工认识到积极的学习能够获得激励时,他们会主动参加培训,并充分挖掘自身学习潜力,努力提高知识和技能水平。因此,科学的激励机制有利于提高员工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提高电力企业培训的效果,有利于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实现既定的培训目标,最终实现企业与员工的共赢发展。

大力开展“岗前、在岗、转岗”三类培训,建立和完善“培训、评价、使用、待遇、职业发展”一体化的培训激励长效机制,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人才培养方略,激发员工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建立起良好的职工成长平台。

六、结束语

随着电网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对电力的需求日趋旺盛,对电网的调控人员提出了更高要求。培训中心积极研究现场调控人员的培训需求,科学合理安排培训计划,组织培训,不断提高调控人员驾驭大电网和电网事故应急处理的能力,为电网的安全、稳定、经济、优质、高效运行提供智力支持。

参考文献:

[1]王秀平.以“大培训”为抓手推进“三集五大”体系建设[J].中国电力教育,2012,(18).

[2]王立新.围绕“大运行”创新员工培训方法[N].国家电网报,2012-07-16.

篇10

关键词:大营销;电力营销培训;培训计划;培训模式;师资队伍建设

作者简介:金鑫(1984-),女,回族,辽宁锦州人,辽宁省锦州电力培训中心,初级讲师;王伟(1982-),男,辽宁锦州人,辽宁省锦州电力培训中心,初级讲师,华北电力大学电气工程与自动化硕士研究生(河北?保定?071000)。(辽宁?锦州?121001)

中图分类号:G7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1-0010-02

自电力市场建立伊始,电力营销就是供电企业的核心业务,一方面,营销工作的质量关系到电力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决定着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作为电力企业对社会用户的业务服务窗口,其工作质量时刻体现着电力企业的服务理念和社会责任意识,因此,不断提高营销一线员工的素质与形象是国家电网公司的发展要求,也是电力培训机构营销培训部门的核心工作内容。

国家电网公司为应对新一轮能源技术革命的挑战,积极推进“坚强智能电网”建设。公司“十一五”末“SG186工程”营销业务应用系统的上线运行和“十二五”初电力营销技术支持系统平台的逐步完善,为国网公司实现营销“一部三中心”到“大营销”的变革提供了信息集成平台和技术支持,“大营销”的集约化、扁平化、专业化管理使电力营销工作在工作内容、体系标准、业务流程、专业技能等各方面发生巨大的变革,对一线员工的素质和形象有了更高的要求,锦州电力培训中心作为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的技能培训基地,承担着全省电力营销一线员工的专业技能培训与鉴定等任务。本着以服务于省公司工作大局、服务于电力企业一线员工需求、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服务于“和谐”社会建设要求)的宗旨,为不断顺应营销工作现场形势变化,紧跟“大营销”建设的发展步伐,积极响应一线员工最新技能培训需求,标准化、规范化的完成计划内外多类型营销培训工作,笔者对电力营销培训工作的现状与发展进行了简单的阐述。

一、“大营销”背景下营销工作的变化

国家电网公司2012年1号文件《关于全面推进“三集五大”体系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了“五大”体系建设的思路、原则、目标和任务。文件指出,要按照集约化、扁平化、专业化的方向,建设“大规划、大建设、大运行、大检修、大营销”体系,做强公司总部,做实省公司,做优地(市)公司,做精县公司,提高公司发展能力和运营效率,提升公司服务水平和社会形象。“五大”体系建设的基本原则是,效率优先、目标导向、实事求是、安全稳定。公司营销工作重点是,按照“变革组织架构、创新管理方式、优化业务流程”的要求,调整省、市、县三级营销部组织结构、完善省95598供电服务中心建设、建设省计量中心、构建省、市两级集中稽查监控体系、修订完善“大营销”体系有关业务流程和管理制度、开发“大营销”体系信息支持系统。建立市场营销、客户服务和计量检定配送省级集约、24小时面向客户的“大营销”体系,突出总部业务集约、保障民生用电两个重点,进一步提升供电服务能力、市场拓展能力和营销运营管控能力。

二、营销培训工作的思考

随着我国电力公司对人员培训重视程度的提高和对电力营销作用的重新认识,电力营销培训逐渐成为电力公司人力资源计划的重要部分,而目前电力公司的培训机构在电力营销培训方面必须从电力企业营销人员的实际情况出发设计电力营销类培训体系,系统分析培训需求、确定培训计划和组织安排,达到更好的培训效果,以适应公司发展的需要。

(1)针对不同培训对象,结合“大营销”体系建设内容,根据不同岗位人员业务内容、岗位职责认真制定不同层次人员的培训计划。

在“大营销”体系建设之前,电力营销专业根据国家电网公司生产技能人员职业能力培训规范的要求分为用电检查、抄表核算收费、客户受理、装表接电、电能表修校、负荷控制等工种。在目前“大营销”体系建设背景下,公司根据功能定位变化前后的组织机构、业务模式和人力资源配置要求,对各机构岗位业务职能进行了调整。锦州培训中心在这种班组人员与以往相比有较大变化的情况下,针对其不同岗位、不同业务、不同培训对象在熟悉了解其岗位职责、岗位标准及岗位内容的前提下制定好培训计划是培训效果的前提保证。在制定培训计划之前,必须熟知调整后各岗位人员的工作内容及业务要求,而且要针对不同层次人员编制不同的培训计划,这样培训内容的制定才能达到突出重点,培训效果明显。例如,对于大营销建设内容中,涉及到的将地(市)公司承担的95598客户服务向省级集中,对省、地(市)县三级营销组织机构进行优化调整,省公司层面负责客户服务业务受理与督办,负责220千伏及以上客户业扩业务的组织、66千伏客户业扩方案审批。地市公司层面负责城区客户及全地区66千伏及以上客户营销业务执行及县域315千伏安以上客户业扩业务的组织。县公司层面负责315千伏安以下客户业扩业务组织。那么对于这种不同层次人员的培训计划的制定,就要突出培训重点,省公司层面的人员培训就要加强高压新装、增容及用电业务变更方面内容,各市(地)、县供电企业培训人员就要加强低压业扩报装内容。

篇11

关键词:智能电网;方案研究;功能展示;概念解读;培训考核

作者简介:焦日升(1963-),男,吉林长春人,吉林省电力有限公司培训中心,高级工程师,高级技师。(吉林 长春 130062)乔焕伟(1981-),男,北京人,国网电科院科东公司,工程师。(北京 100192)

中图分类号:TM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7-0202-03

智能电网是将先进的传感量测技术、信息通信技术、分析决策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和能源电力技术相结合,并与电网基础设施高度集成而形成的新型现代化电网。“十二五”期间,随着特高压骨干网架总体形成和智能电网全面建设,国家电网的生产力水平将实现质的提升,对提高大电网驾驭能力、加强专业化和精益化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为了加深对智能电网知识的理解,快速提高智能电网建设和管理水平,通过对智能电网综合展示手段,实现对电力系统各级生产、营销、管理等岗位人员在智能电网建设方面起到技术引领、示范体验、概念解读、知识明晰和技术培训的作用,还可以起到对广大学生群体和社会民众认知智能电网的科普宣传作用。

一、原则和标准

1.原则

(1)实用性原则:系统实现以电力系统专业管理和技术人员为应用对象,形象、准确、深入地解读和展示智能电网的关键技术、实用技能,为服务对象提供多层次、多范畴、多角度的培训内容。

(2)生动性原则:系统采用先进的展示技术、智能交互等手段,如交互动画系统、仿真技术、多媒体视频与影片制作、数字沙盘、动态展板、实物体验等,体现虚实结合、动静兼备,加强互动学习与体验环节,促进学员对知识、技能和理念的深度掌握、理解。

(3)一体化原则:系统实现厂网、调控运维、主配微网的一体化仿真,体现智能电网各个环节的有机联系。将仿真培训和媒体展示有机结合,保障培训素材的准确一致和风格一致。

2.标准

智能电网综合展示系统遵循开放式国际标准,主要包括:操作系统接口符合POSIX及OSF标准;数据库接口符合SQL结构化查询语言标准;人机界面基于Windows 2000和Windows XP;计算机通信支持ISO/OSI、TCP/IP协议。

二、展示方案

1.整体平面展示

智能电网综合展示系统在展示设计上将包含入口、序厅、宏观展示区、电网展示区、智能发电展示区、智能输电展示区、智能变电站展示区、智能配电展示区、智能调度展示区、微电网展示区、智能用电展示区、智能用电体验区、实训培训区、设备间区、出口等主体模块。通过从第一个展示区来引导、展示,让培训来宾(学员)按智能电网的智能发电、智能输电、智能变电、智能配电、智能用电、智能调度等六大环节进入每一个展示区,并且能进行完好的过渡。

宏观展示区展示主题:智能电网建设目标、战略规划和指导思想、智能电网主要特征、技术内涵等以及对社会、环境和民众生活的影响、六大环节建设内容。

电网展示区展示主题:某区域电网过去、现在和未来在电力经济、电网结构发展的变化。

智能发电展示区展示主题:智能电网发电部分从总体上把握智能电网环境下所接纳的各种电源的特点,形象地表现智能电网的接纳能力。

智能输电展示区展示主题:智能输电基础知识、组成、特点及发展。

讨论区展示主题:供参观人员停留下来休息和讨论智能电网的内容。

智能变电站展示区展示主题:智能变电的基础知识、组成、特点、在智能电网中的角色及发展。

智能配电展示主题:智能配电基础知识、组成、特点及发展。

智能调度展示区展示主题:智能调度电网基础介绍、电网潮流、调度员调控、智能电网自愈展示以及智能调度的发展。

微电网展示区展示主题:展示微电网的背景、组成结构、微型电源、储能装置、微网结构、转换控制系统等内容。

智能用电展示区展示主题:电动汽车充电设备展示、电动汽车换电系统展示、清洁能源家庭接入方式展示、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展示、智能营业厅内容。

智能用电体验区展示主题:真实体验家居智能电体过程。

实训培训区主题:本培训区接待培训来宾(学员)对智能电网教学培训,建立面向智能电网运营的职业技术和技能培训软硬件条件,为智能电网建设和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具备完善而灵活的网络培训组织模式。培训模式可分为独立培训、分组培训。

2.硬件架构

智能电网综合展示系统的每一个模块展示区采用基础装修、液晶电视设备展示、动态展板、数字沙盘、多媒体交互式展示、视频与影片制作、数字沙盘、设备模型等手段进行安装和展示,展示区之间根据需要可以进行互联。硬件系统采用1台数据库服务器、若干台液晶电视、落地触控一体机等硬件设备进行连接。硬件系统架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

三、软件方案

1.软件架构

软件系统架构是由视频展示系统、交互式培训系统一体化设计构成智能电网综合展示软件系统。交互式仿真软件支撑平台解决了分布式仿真培训系统互操作性、分布性、异构性、时空一致性和开放性问题,具有良好的规模可伸缩性,能够满足各模块区域的展示和仿真互动培训的需要。软件系统架构示意图如图3所示。

交互式可视化仿真支撑平台由可视化视频展示、组件化三维建模,数据库管理、人机交互界面等子系统以及模型库构成,为上层各应用提供公共的展示和培训基础服务。

同时软件系统还具有培训管理系统的功能,包括培训业务管理、培训过程管理、系统辅助管理。

2.软件系统组成

软件系统由计算机系统软件、智能电网交互式培训系统、培训管理系统。

3.系统软件

(1)操作系统:Windows 2003 Server简体中文标准版及Windows XP简体中文专业版。

(2)开发工具:Visual Studio 6.0 及Compaq Visual Fortran 6.1。

4.应用软件

(1)智能电网交互式培训系统。智能电网综合培训室软件系统采用展示和培训一体化设计,建立交互式动画培训支撑平台。系统采用高层体系结构规范(IEEE1516标准)和IEC61970标准。结合智能电网培训的特点形成视频展示和软件培训平台,包括展示支撑环境、培训环境、数据库管理及功能模块,为智能电网综合培训室的培训提供支撑。

互动化培训系统是以Intranet网络为硬件平台;软件支撑系统采用先进的基于三层结构客户/服务器模型的开放式、交互式仿真培训软件开发平台。系统不但实现视频互动展示,还可以实现对培训人员专业的全面培训和管理。

1)智能电网视频展示系统。系统采用多媒体技术、丰富多彩的二维、三维动画及技术、配合文字及声音制作视频,内容包括智能电网展示、电网规划展示、智能发电展示、智能输电展示、智能变电站展示、智能配电展示、智能用电展示、智能调度展示、微电网展示。通过智能电网视频展示系统对上述展示内容进行整体介绍,同时介绍各自在智能电网中的角色及所包含的内容和特点、功能、与传统的区别、意义等,快速了解智能电网的内涵。

2)智能电网交互式动画培训系统。智能电网交互式动画培训系统主要包括交互式智能发电、交互式智能输电、交互式智能变电、交互式智能配电、交互式微电网、交互式智能用电、交互式智能调度等动画培训系统。当参观者(培训人员)来到每个模块中,首先通过动画整体视频展示每个模块的总体情况、功能定位、与传统的区别、在智能电网中所处的角色和意义;然后根据自己的认知程度可以通过触摸一体机互动培训系统进一步更深层、更详细地了解本模块内容。在触摸一体机中,可以根据自己的认知程度和学习需要,通过鼠标点击触摸屏上不同按钮的方式学习本环节的全部内容。

5.培训管理系统软件

培训管理系统是一套提供培训综合管理的软件系统,包括培训业务管理、培训过程管理、系统辅助管理三方面内容,可实现电力培训全过程的数据配置、跟踪监控、管理、统计以及培训组织工作的信息化管理、培训流程的规范化管理等功能,能够有效地统一、协同仿真子系统的培训方式,使培训的整体管理方式更加清晰、有效,使培训效率进一步得到提高。

四、系统功能

智能电网综合展示系统由展示系统、交互式培训系统、教员管理系统三部分组成。通过构建智能电网综合培训室整体架构平台,实现展示参观、展示体验、互动培训、智能电网运营的教学培训、技能培训等功能。

1.展示参观/体验

通过智能电网综合展示系统的构建可以接待各行各业的领导、专家、其他培训来宾(学员)参观和体验智能电网,理解国家电网智能电网的建设意义、当前态势、我国智能电网的建设目标、战略规划和指导思想、智能电网主要特征、技术内涵等以及对社会、环境和民众生活的影响。智能电网的主要建设内容应涵盖智能发电、智能输电、智能变电、智能配电、智能用电和智能调度等有机环节。

其目标是宣传智能电网的建设目标、理念和路线,展示智能电网的基本知识、技术体系和应用功能,体验智能电网对社会经济、生态环境、民众生活带来的变革和影响,增强国家电网公司员工在智能电网建设中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

2.教学培训

智能电网综合展示系统可对培训来宾(学员)进行智能电网教学培训,建立面向智能电网运营的职业技术和技能培训软硬件条件,为智能电网建设和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具备完善而灵活的网络培训组织模式,培训模式可分为独立培训、分组培训。并可由培训机构根据培训对象的要求进行适当调整管理。

可实现自我互动学习培训、老师教学培训、六大环节相关专业培训、考核与鉴定功能,满足不同层次人员的培训的需求。

篇12

当前,随着中央作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决策,加快新疆 750千伏骨干网架和疆电外送特高压电网建设的步伐,加快建设坚强智能电网、构建“三集五大”管理体系,对新疆电力员工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面向新疆电网发展的美好未来,国网新疆电力公司培训中心以科学发展观和科学人才观为引领,以服务新疆电力公司“人才强企战略”为目标,始终把改革创新贯穿中心发展全过程和管理各方面,全面构建“大培训”体系,科学编制专业人才培养和教育培训规划,探索更有效管用的培训方式。持续完善“大培训”组织建设,发挥新构架功能,创新培训方法,加强培训、考核、鉴定力度,凝心聚力,创新发展,全面提质提效,深入推进教育培训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坚持“三结合,着力提升培训质量、培训水平和培训效果,为深化“两个转变”,服务“一强三优”现代公司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中心简介

国网新疆电力公司培训中心是新疆电力公司唯一的网省培训中心、电力行业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电力行业变电仿真培训基地。承担新疆电力公司技能类培训和管理类培训业务,负责公司所辖全体员工岗位培训、职业资格培训鉴定和职工教育等。

2009年,建立了ISO9001∶2008质量管理体系和ISO10015培训管理体系,并获得国际认证;2012年,按照公司党组要求,停止学历教育招生,全面实现转型;2014年,培训中心经“三集五大”建设机构调整后,共有9个部门,综合管理部、人力资源部、财资部和培训管理部4个职能部门,以及技能鉴定部、管理培训部、技术技能培训部、学历教育部和后勤保障部5个业务部门。

截至2013年年末,培训中心共有各类员工230人,其中长期职工195人,少数民族员工65人,比例为33.33%。本科及以上学历共130人,占66.67%,其中硕士研究生学历6人;大专37人,占18.97%;中专及以下29人,占14.87%。高级职称44人,占22.56%;中级职称57人,占29.23%;初级职称35人,占17.95%。高级技师49人,占25.13%;技师74人,占37.95%;高级工22人,占11.28%;中级工6人,占3.08%。人才当量密度为1.076。

篇13

溪洛渡水力发电厂(以下简称溪洛渡电厂)筹建于2009年4月,2012年11月正式成立,负责溪洛渡水电站的运行管理,是中国长江电力股份有限公司的电力生产和成本控制单位。自筹建起,溪洛渡电厂按照长江电力确定的“强化电站责任、优化资源配置、深化精益管理、创建国际一流”的电力生产管理总体思路,以“创建国际一流水电厂”为愿景,不断创新管理模式,采取超常规培养方式加速青年员工快速成才,保障了电站高强度接机对人才的批量需求。

超常规人才批量培养体系构建与实施的背景

电力生产筹备与高强度接机发电的严峻形势

溪洛渡水电站是目前世界上单机容量最大、出线电压等级最高、总装机容量名列前茅的特大型水电站。溪洛渡水电站电力生产筹建时间紧、任务重、难题多、条件艰苦,其全部18台77万千瓦机组的投产均集中在12个月内完成,强度之高、难度之大,史无前例。艰苦复杂的工作环境、高强度的机组投产速度、全新的生产管理模式等诸多难题,是溪洛渡电厂面临的现实考验,也对电力生产人才队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人才队伍建设的迫切需要

电力行业是技术密集型行业,对员工素质有较高的要求。电力技术人才培养是知识与经验的组合,需要较长的实践锻炼,应届高校毕业生一般至少需要4-5年的培养才能成长为成熟的技术人才。2011年到2013年,溪洛渡电厂3年内新增人员500余人,且大多数员工工作时间不足5年,占员工总数的75%,工作时间不满3年的新员工也超过半数。面对青年员工比例大、工作经验严重缺乏的人力资源现状,加大培养力度,探索并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人才培养体系,缩短人才培养周期,就显得尤为重要并具有现实意义。

超常规人才批量培养体系的内涵

面对高强度接机发电和人才队伍建设的严峻形势,溪洛渡电厂以“人才强企”为发展战略,充分考虑电厂生产管理方式、地域特点和人员招聘进度等因素,紧密结合电厂筹建、接机发电、运行管理各个阶段的具体特点,在系统总结行业先进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建立并不断完善超常规人才批量培养体系加速人才培养。超常规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人才培养的范围和比例超出常规。溪洛渡电厂员工队伍平均年龄不足30岁、工作经验严重缺乏,人才培养涉及全厂所有专业、各个岗位层级,培养对象涵盖电厂几乎所有员工,员工参训比例接近100%,很多人既是师傅也是徒弟。

二是人才培养的周期和力度超出常规。大多数员工从到岗到接机发电的培养时间不足两年,短时间内就要将其打造成一支作风优良、技能突出、善打硬仗的员工队伍,人才培养的周期和力度超出常规。

三是人才培养方式多样超出常规。面对人才培养的紧迫形势,需要建立起全方位的人才培养机制,针对不同人群制定个性化的培养方案,采取面授、岗位实践、技术比武、网上学习以及导师带徒等多种培训方式,强化人才培养过程控制,着力建设技术技能型、骨干型、专家型三支人才队伍,促进团队整体技术与技能的提升。

超常规人才批量培养体系建设的具体实践

建立全方位的人才培养规划

溪洛渡电厂的人才培养规划以服务电厂战略目标为立足点和依托,将培训贯穿员工职业发展的全过程,重点抓好高质量的生产技能人员队伍、高素质的专业技术骨干队伍和高水平的专业领军人才队伍的建设和储备,大力开展以岗位技能培训为核心的培训项目,逐步形成有特色的员工培训开发体系;优化岗位管理,建立注重实绩、逐级培养、梯次推进的人才考评体系;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关心员工的思想动态,持续改善工作和生活环境,探索有效的激励方式,实现员工与企业共同成长。在“十二五”期间内,实现全员技能达标、持证上岗,每个专业面至少有1-3名掌握核心技术的领军人才,关键岗位员工的业务技能和工作效率达到行业先进水平。

健全科学系统的人才培养机制

规范管理,全面建立培训管理基础体系

1)制度体系:溪洛渡电厂人才培养制度建设涵盖了人才的选用、培养和激励的全过程,通过对人才开发各项制度的不断完善,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建立起一体化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溪洛渡电厂制定出台了《人力资源管理流程》《员工培训管理办法》以及《员工外派培训实施细则》等管理制度,编制了《生产作业人员技能标准与岗位培训大纲》,规范了员工培训组织管理、培训计划实施、培训评估考核、培训经费管理等标准和流程,为全厂人才培养的标准化和规范化运作提供了良好的制度基础。

2)组织体系:为规范培训管理工作,落实培训管理工作责任,结合大规模、高强度接机发电任务的工作需要,溪洛渡电厂成立了培训组织体系,由厂长直接领导和协调,从专职培训管理人员辐射扩散到各部门、分部的兼职培训人员,形成归口管理、层层落实、覆盖全员的管理格局,为溪洛渡电厂人才培养各项工作的顺利实施提供了必备的组织支持。

3)师资体系:内部培训师队伍建设是溪洛渡电厂师资体系建设的重点工作,也是溪洛渡电厂人才培养工作迈上新台阶的基石。为规范内部培训师选拔及管理工作,溪洛渡电厂研究出台了《导师带徒活动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通过科学的考评手段选拔建立起覆盖各专业的内部培训师、专业技术专家队伍。不断壮大的内部培训师资队伍,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充分发挥了主力军作用,帮助员工有效提高专业知识与岗位技能水平。

4)课程体系:溪洛渡电厂结合技术规程、作业指导书的编制和设备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依据《生产作业人员技能标准与岗位培训大纲》,逐步推进内部课程体系的开发,形成了一批现场操作录像片、技能培训教材、专业题库、音像培训教学片等多种形式的标准化课件和题库,覆盖生产作业和日常管理的全过程,并利用公司网络学习平台和电厂网站等载体,实现内部课程的资源共享,巩固了培训效果,促进了集体学习氛围的形成。

强化落实,有效打造内部培训运转模式

1)规范的培训管理机制。员工培训工作以“依靠内部资源、采取多种手段、注重实践技能、逐步提高水平、最终一专多能”的原则,以“服务于电力生产和员工自身发展,着力打造电站营运、设备维修、技术创新、队伍建设、标准制定五项核心能力”为目标,指导各部门按照“统一规划、归口管理、分级负责、分类实施、全员覆盖”的管理方式有序开展工作,形成定期信息报送、沟通反馈、台账报表等管理长效机制。

2)畅通的联系协调机制。分年度制定贴近实际的培训工作计划,并将年度培训计划细化分解为月度培训计划。为保证培训参训率,又不影响正常的业务工作,电厂将培训活动主要安排在业余时间,紧抓教育培训、岗位培养、实践锻炼等关键环节,通过集中授课、技能竞赛、员工自学等形式,按计划组织实施培训项目,重点强化培训时间、地点、内容、参训率、效果的“五落实”,电厂统一负责通用型培训,各部门负责技术技能培训,形成畅通的联系和协调机制。

3)严格的监督评估机制。通过培训月报、台账抽查、专项汇报等形式监督培训执行情况,每半年开展培训检查与反馈,实现了“培训台账网上实时更新、员工培训报告上网共享、培训计划与费用执行专人跟踪”的监督考核方式,并将培训执行、检查情况纳入月度、年度绩效考核,有力促进了培训计划的顺利实施,加强了培训过程监督与效果评估机制。

各专所长,深化应用生产技术管理体系

在借鉴三峡电厂等国内外大型电站运行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创新生产技术管理体系,确立了“以设备管理为主线、以专业设备主任为中心”的生产管理模式。

通过成立5个专业技术委员会和10个专业组,明确了设备管理主任与专业分部之间的业务指导关系,设备管理主任在工程建设、设备接管、运行维护以及设备检修中发挥了主导性作用。设备主任全面负责技术管理体系的策划、建设和贯彻执行,将技术管理工作贯穿于设备的全生命周期,全过程参与设备选型设计、关键设备的联合开发、项目监理和设备安装调试等工作;维修部门负责编制施工方案、现场记录、检修报告,维修人员更多的精力专注于设备的检修维护。技术层与作业层分工更加明确、职责更加清晰,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相互监督、相互制衡,不仅优化了人力资源配置,强化了技术管理的力度,而且拓宽了技术人才的发展通道,促进了专家型人才的提升成长。

通过机组调试投产、运行维护和首轮岁修工作,证明创新的生产管理模式更加贴近电站实际需要,设备管理主体与责任更加清晰,技术管理与作业管理结合更加紧密,设备安全运行水平和检修质量进一步提高。

注重引导,逐步完善人才激励保障措施

1)文化引领,强化员工队伍作风建设。结合企业文化建设进程,溪洛渡电厂不断加大员工思想作风建设力度,为电力生产筹备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重要的理念指导和精神动力。通过溪洛渡精神大讨论、主题征文、组织演讲等方式,努力培育员工树立艰苦奋斗、精益求精、严谨细致、勇于担当的工作作风;以搭建广阔的事业平台和良性的职业发展通道为依托,使员工个人目标与电厂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引导员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进一步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

2)关爱员工,加大激励保障力度。坚持“公平、竞争、择优”的原则,通过公开竞聘、选聘、电力生产支援等方式分层次、有重点地补充不同层次的人员,在工作中委以重任,最大程度地发挥员工的潜能;以“需要层次论”为指导,制定合理的奖金分配制度,采用适当的激励手段,对在电力生产筹备、接机发电、首轮岁修工作中有突出贡献的员工,加大物质奖励与精神激励力度,充分调动了员工工作热情;制定科学、合理、人性化的工作方式,降低了工作强度,确保员工身心健康,提升员工的幸福指数;做好生产、办公、食宿、交通等相关资源保障措施,推进“员工健身房”“员工阅览室”“爱心哺”等各种后勤服务设施,创造一个有利于员工的知识、技术、能力以及良好的心智模式培养和提高的环境,使员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及创造力得到充分发挥。

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岗位达标,加快高质量的生产技能人员队伍成长

面对投产发电的严峻形势,结合生产作业岗位员工普遍缺乏工作经验的特点,溪洛渡电厂探索出一条“通用型培训与专项培训互补、安全培训与标准宣贯并重、导师带徒与实战练兵相结合、最终全员技能达标上岗”的生产技能型员工培养模式。

针对生产作业岗位员工,溪洛渡电厂采用统一组织通用型培训与部门针对性专项培训相结合,为员工量身定做培训“套餐”,全面开展高强度的岗位技能培训。电厂通过统一组织开展“走进溪洛渡”专家讲坛、工程实战课堂、设备专题讲座、运行管理技术交流、科技创新讲座、应急预案演练等培训活动,使员工尽快适应岗位对基本技能素质的需求,促进电厂学习活动常态化、长效化;同时,员工所在部门结合岗位工作实际,通过桌面演练、“模拟工单”演练、模拟事故案例分析、“动手大练兵”、反事故演习、设备缺陷学习、技能竞赛等高强度专项培训,有效提升运行人员的巡检、操作、发受令、事故处理、应急响应能力和设备检修人员对所辖设备的巡检、故障处理、缺陷消除等业务技能。

提高员工安全意识和技能素质,是溪洛渡电厂做好安全工作的关键。结合青年员工比例大和参与工程建设的特点,加大安全基础知识教育力度,并结合施工安装现场实际组织开展专项安全培训、安全警示教育、安全规程考试、应急预案演练等活动,员工现场安全防护意识和安全防护技能得到提升。同时,组织青年员工参与编制各类技术、管理标准,进一步提高员工对标准化管理思想的理解和体系文件的认知;加强作业与技术标准的宣贯,要求员工在工作中严格执行岗位工作标准,严格按照工艺流程操作,形成遵章作业的工作习惯。同时在实践中持续优化改进相关作业标准,有效解决了青年员工实战经验不足的状况,为确保机组安全稳定运行提供技术保障。

为加快青年员工成长步伐,充分发挥技术专家和业务骨干的技术技能优势,根据青年员工专业和技能特点开展导师带徒活动,自电厂筹建以来累计结成407对师徒,并通过定期评选优秀师徒加以激励。按“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为青年员工制定培养计划,在工作实践中带领青年员工快速提升技能。通过导师在实践中的传帮带作用,加上难得的参建学习平台,青年员工提前掌握了相关专业技术,熟悉了新设备性能,提高了设备的管理能力,在实战中锻炼成才,同时减少了培训时间,降低了培训成本。

为保障圆满完成高强度接机发电任务,针对电厂人力资源实际特点,溪洛渡电厂于2012年初启动员工岗位技能达标活动。按《溪洛渡电厂筹建处员工技能达标总体方案》总体要求,组织各生产部门对作业岗位人员分层、分级编制《生产作业人员岗位技能标准与培训大纲》,明确全厂205个生产岗位技能标准,使生产岗位员工技能培训、考核、岗级水平认定等工作有据可依、有章可循;印发了《溪洛渡电厂筹建处生产作业岗位人员技能达标认定方案》,明确了认定范围、认定时间、认定程序等,进一步规范了员工岗位达标认定与管理工作;结合接机发电需要和岗位定员,按照电力生产所需岗位结构进行定岗对标培养,建立多层次、开放式的培养体系,采用“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培训计划和“专家课题、实践课堂、考问讲解、技能竞赛”等灵活多样的培训手段,开展系统全面的岗位培训,全面提升员工业务技能水平;分层次、分批次逐步落实员工岗位技能达标考核工作,以笔试、面试、实际操作、模拟演练等形式,分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进行分类考核,全面检验员工技能水平。截至2013年5月底,在高强度接机发电工作全面开展之前,362名生产作业人员全部达标上岗。

实践锻炼,推动高素质的专业技术骨干队伍建设

为促进优秀青年员工迅速成长为技术骨干,为其制定个性化的提升计划,加强设备诊断分析能力、运行维护检修能力、技术研发与创新能力3个方面的能力培养,有效推动了专业技术骨干队伍建设。

深入贯彻“建管结合”的先进理念,选派青年技术骨干参与设计、招标、制造、验收、安装、监理等各个环节,利用参建平台熟悉工程信息、协助做好安装质量控制的同时,明确现场实践学习的培训目标,学习、掌握相关安装工艺和标准,促进员工拓展专业视野,完善知识结构,掌握设备管理核心技术,带动本专业人员在实际岗位中锻炼提高。根据机电设备安装进度,溪洛渡电厂适时选派生产技术人员256人次参加机电设备的安装调试工作,参与面涵盖了电厂全部工种,在接机发电期间,保持每台机组120人左右的规模参与机组调试和试运行工作。结合电站设备设施长期安全稳定运行需要,及时提出对8号机组转轮出现贯穿性裂纹、出线竖井渗漏以及10号机组发电机中性点CT型号不符等748项切实可行的设备制造或安装改进建议,掌握了缺陷处理方法、加工工艺以及处理结果评估方法,为今后开展设备诊断性检修做好了技术准备。

为系统学习兄弟单位大型电站和巨型机组的运行管理经验,溪洛渡电厂充分利用公司技术管理资源优势,紧密结合人才培养实际需求,合理制定人员跟班学习计划。结合电力生产筹建工作进度共先后派出近80名技术骨干赴三峡电厂、检修厂、向家坝电厂等单位进行跟班学习,全面学习了解先进管理模式和成功经验,有效提升技术骨干的设备维护检修与运行管理能力,为探索溪洛渡电厂生产技术管理体系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组织技术骨干积极开展科技创新。针对溪洛渡水电站工程施工难度大、机组安装节奏快、设备接管强度高、运行调度关系复杂的特点,溪洛渡电厂成立了专门的研究工作组,由技术专家带领核心技术骨干积极推进电站投产初期厂用电运行方式研究、右岸电站孤岛运行方式研究等重点技术攻关和专题研究工作,优化设备控制流程,制订运行策略和风险防范预案,以增强高强度接机发电的运行管理能力。技术骨干在参与重点技术研究过程中,通过学习相关技术资料和先进管理经验,研究电站安全风险及其对策,增进了对电站安全稳定运行的认识,提高了技术研发能力。

任人唯贤,加强高水平的专业领军人才队伍培育

为适应公司发展和溪洛渡电厂生产管理需要,建立一支具有合理梯队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溪洛渡电厂在精心选拔培养骨干员工队伍的基础上,积极培育掌握核心技术的技术专家和领军人才。

溪洛渡电厂依托“以设备管理为主线”的生产技术管理体系,优化管理职责和组织机构设计,创建技术和管理“双通道”,引导和激励员工专注于某项专业技术领域,拓宽了技术人才的职业发展通道。

建立各专业的技术专家库,通过安排参加各类技术交流会议、设计联络、招评标、合同谈判、机电安装监理等工作,在协助做好工程质量控制的同时,为其提供参与学习交流、技术决策、专业咨询、项目管理的机会,丰富实践经验。通过优先安排各类内外部培训、技术论坛、学术交流等活动,推荐技术专家到行业协会、学会等社会团体兼任有关职务,促进其开阔眼界、掌握新的信息和技能,不断提高专业技术能力,扩大技术专家的行业影响力。

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发挥技术专家的作用,在孤岛运行方式、外送通道运行方式转换策略研究、圆筒阀运行风险分析及预控等重大技术课题研究方面取得阶段性成果,并逐步在电站运行管理中得到应用,有力地促进了技术专家的快速成长。

超常规人才批量培养体系构建与实施取得的效果

经受了高强度接机、运行维护和岁修工作的检验

从2013年6月溪洛渡电厂首台机组启动有水调试,到12月第12台机组正式投产发电,溪洛渡电厂半年内圆满完成了接管12台机组的高强度接机发电任务,创造了单月投产容量突破300万千瓦的世界新纪录,累计发电100亿千瓦时,保持并形成了新投产机组运行“零非停”的良好态势,2013年度投产超百日的7台机组全部实现“首稳百日”,9台机组高标准通过并网安评,首轮岁修有序推进,经受住了史无前例的高强度接机发电、运行维护和岁修工作的考验。

推进了职工队伍素质建设,促进了青年员工快速成长成才

通过构建与实施超常规人才批量培养体系,溪洛渡电厂在短时间内打造了一支作风优良、技能突出、善打硬仗的员工队伍,为公司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不仅满足了现阶段的人才需求,还有效地进行了金沙江水电建设的电力人才储备。一大批德才兼备的青年骨干脱颖而出,业务技能和工作效率达到行业先进水平,部分2012年入厂员工已成长为机组调试和设备运行维护工作中独当一面的工作负责人,快速成长为电力生产的中坚力量,为高强度接机发电和安全稳定运行工作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收获了科技创新的丰硕成果

篇14

关键词:电力企业;人力资源;培训教育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7-000-01

随着“十三五”规划的进行,电力企业的竞争压力日发明显。一个电力企业要想在行业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就必须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强化企业员工的文化素质和专业技术能力,所以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创新人力资源的教育培训机制。

一、“十三五”规划下的电力企业发展所面临的挑战

(一)原有的人力资源培训思想认识不适应新形式下的企业发展要求

在市场化的环境下,部分电力企业的领导者对人力资源的认识不是很正确。他们有的过分地追逐利益,认为对企业员工的教育和培训是一种不必要的消费,甚至是资金的浪费,进而拒绝企业进行人力资源的教育和培训的支出;有的电力企业管理者认为,在目前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员工跳槽的现象日趋壮大,人员的流动性很大。企业用金钱、人力和时间对员工进行了科学文化和专业技能的培训,但是,受培训的员工却不一定能将知识转化到本企业的发展中,所以不是很提倡对企业员工进行教育培训。

其实,电力企业的高层管理者应该正确的认识到,一个良好的企业人才培训机制是对人才的一种吸引,而人才的培养是一项长期的工程,不是一天或者一个月的短时期工程。在“十三五”规划的发展前景下,电力企业只有不断完善和创新企业的人力资源的思维,才能更好地吸引、发展和留住人才,在这样的前提下,企业才能做大做强,才能在整个电子行业竞争中脱颖而出。

(二)部分电力企业的人力资源规划不符合科学发展的观念

就目前来讲,部分电力企业的教育培训机制未能与企业发展的实际和当下社会发展的潮流相结合,缺乏科学的发展的观念,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点。第一,部分电力企业把人力资源的培训放在一个可有可无的尴尬位置,未能引起员工和企业的重视。第二,部分电力企业制定的人力资源的培训计划不科学,简单的将培训分为员工上岗前的培训、员工上岗中的培训服务、评估考核、奖励惩罚机制这四个方面,未能科学体现人力资源培训的效果。第三,部分电力企业的现有奖励惩罚制度不完善,企业中存在的中国式人情关系使奖励惩罚制度失去了应有的公正性,执行力度大大折扣。

(三)缺乏科学性强且多样化的培训教育机制

选择什么样的培训方式对取得预期的培训教育效果起到关键的作用,培训的方法要根据工作的任务和受培训者的岗位特征来选择,并与培训的目的和课程内容相适应[1]。部分电力企业的培训教育方式单一,传授的传统技术枯燥无味,应该创新现有的缺乏科学性的教育培训制度,坚持理论和实际的创新,改善培训的环境,努力提升企业员工的专业技能水平。例如,完善教育培训的具体程序,创新课堂教育的培训方式方法,通过案例分析的途径来提升员工的汇总分析能力,进行专业技能知识竞赛增强员工对专业技术的掌握程度,同时还要不断创新工作方式,解决实际面临的问题。

二、电力企业的人力资源教育培训应注意的三个特点

(一)培训首先要注意培训对象的全员性

电力企业的人力资源的教育培训首先要主义培训对象的全员性,培训不是单单对某个或者某些人进行的培训,企业的培训应该是全员性的,下到企业的底层员工,上到企业的领导层。只有全员性的培训,使整个企业的员工都接受到教育和培训,才会提升企业的整体的科学素质和专业技术的水平。

(二)突出人力资源教育培训的实效性

每一个电力企业的生产方式有其独具的特点,所以,在对企业员工的培训上应注重“实效性”。电力企业的人力资源的教育培训不是纸上谈兵,而是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特点,联系实际工作,制定符合本企业发展和不影响正常工作的教育培训制度。在对于正在开展的新兴技术与设备控制技术在培训中体现出“全仿真”型培训,突出培训的实效性[2]。

(三)培训方式由单纯教学转化为多样化

随着市场的发展,电子行业竞争的加剧,相关电力企业逐渐认识到以往单纯的课堂式教学已不能满足现有员工对技能的渴望,所以,目前部分电力企业正在根据自身的生产实际,逐渐实现培训教学的多样化。如,开展企业进校园活动,实现企业和学校联合办学的新型教学模式,这样使学生们在接受理论知识的同时,在实践中增强专业的操作能力,学生们毕业后进入企业,成为一名理论知识深厚、实际操作能力强的员工,为企业的发展注入新鲜的动力。多样化的培训方式,不但可以激发企业员工的工作热情,还能提升员工的创新力,最终实现电力企业的整体实力的提升。

三、企业进一步增强人力资源培训的措施

(一)先进的科学培训理念是电力企业竞争力创新的源泉

电力企业的培训是电力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企业获取持续竞争力的源泉,企业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建立科学的员工培训机制,完善培训体系[3]。目前知识竞争越发严重,员工素质水平影响着企业在行业的竞争力,为此,电力企业要想在整个行业中站稳脚跟,就必须提升企业员工的整体素质,以科学的、先进的理念创新人力资源的培训方式。

(二)创建信息化的培训方式促进培训结果的深度化

信息化平台的建立,可以使教育培训系统更加具有针对性。例如提供专业的电子信息资源,在线视频讲座可以提升相对应人员的知识贮备。同时,企业可以将电子信息平台运用到员工的培训考核汇总中,记录员工浏览的历史、频率、时间以及总体的阅读量,这样可以清晰地了解到每位员工的学习状态,可以有效地将学习深入到企业的人力资源的教育培训机制中。

四、结论

电力企业的人力资源的教育和培训方式的创新是企业发展的需求,通过完善对员工的培训机制,增强员工的整体素质,从而提升企业的整体竞争力,使企业在行业激烈的竞争下站稳脚跟。

参考文献:

[1]黄嫔斌.电力企业人力资源培训的问题与对策[J].经营管理者,2014,36: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