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6 08:27:17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城乡道路与交通规划,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车辆 交通安全 道路线形 断面规划
中图分类号:U41 文献标识码:A
一、我国城市道路规划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提升,在城市化建设中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宽敞畅通的区间公路、四通八达的城市立交等,形成密集的交通运输网,交通环境与过去相比更加便捷和高效。然而,交通事故发生率也随之增加。本文将从道路规划设计入手,分析影响交通安全的重要因素。
我国城市道路规划设计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城市道路规划设计缺乏全局性
城市道路规划在整个城市建设中具有重要地位。然而目前的道路规划,往往脱离区域规划,仅局限于路网规划,导致与周围地块脱节,一方面不能更好地为周边地块服务,另一方面也增加了交通安全隐患。
(二)城市道路规划设计缺乏权威性
一些城市虽有道路规划设计,但由于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使得设计缺乏权威性。例如为了避免一些现状建筑物的拆迁,降低道路的技术指标,从而影响到道路规划的合理性。
(三)城市道路规划设计缺少人文精神
在城市道路规划阶段,缺少市民的参与,尤其广大普通市民的参与,不能充分理解群众心声,过多的遵从领导的意志,从而使得设计出来的道路缺少人性化。例如过分压缩慢行路权,大大减少慢行交通的舒适度与安全性。
二、道路规划设计的不合理因素对交通安全的影响
首先,传统的道路规划理念是“以车为本”,过分得考虑了道路指标如何适应机动车的快速行驶,导致城市道路规划时对现状地形、周边地块等方面考虑不周。千路一面的道路规划,形成了单调的道路断面和交通环境,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道路对地块的服务功能。
其次,城市道路规划中道路与城市居民居住区和广场、公园等交叉组合的不合理,严重影响到交通的顺利通行和行人的安全出行。道路附属设施的设计不合理也影响行人出行,进而影响交通安全。
最后,在过去几年的城市建设阶段,不合理的道路规划设计以及施工工期使得工程质量严重降低。道路在使用不久后即出现不应有的病害问题,严重影响道路的正常使用功能,同时,也影响到交通安全。
三、怎样进行科学合理的道路规划确保交通安全
道路规划在每一个项目的前期阶段,都要进行充分的论证,在相关的技术、经济、社会评价都通过之后形成规划。在实施阶段也需对项目的规划执行情况进行后续跟踪监督,保证前期规划的延续性和权威性。那么在技术上怎样进行科学合理的道路规划来确保交通安全呢?下面将从道路线形和断面规划这两个最基本的方面进行讨论:
(一)道路线形
线形是道路的骨髓,它支撑着整个道路网络,对行车的安全、舒适及道路的通行能力都有着重要影响,同时对沿线的经济发展、土地利用、居民生活以及自然景观、环境协调也起着重要作用。首先,城市道路线形是由直线与曲线综合连接成形的空间形状,是道路的主要轨迹。不合理的线形设计,不仅会引起乘客的不适感,还会影响车辆行驶的安全性,甚至造成交通事故。一条线形好的道路,能够保证车辆安全、迅速、舒适行驶。
道路规划设计要综合考虑平曲线半径、竖曲线半径、纵坡坡度、坡长等因素,同时还必须满足驾驶动力学要求的最小值,以及驾驶员视觉、心理方面的要求。反映公路线形好坏的关键是速度的连续性,它直接影响道路交通的安全。道路平面设计应在路网的布局下,根据当地地形、水文条件等处理好线形指标,合理设计道路交叉口,保证道路平面设计的科学合理,提高交通安全性和高速性。道路曲线不是一条简单生硬的直线曲线组合,而应该是一条自由舒展的空间曲线,科学合理的道路规划,会使驾乘人员感到舒适,安全,同时更好的服务于周边地块,与整个城市建设和谐融洽。
(二)断面设计
城市道路作为城市最基本、最重要的基础设施,除了承担交通功能以外,也是城市居民的公共活动场所,同时更能体现城市的特色和文化。城市道路规划断面设计包括横断面设计和纵断面设计。
道路纵断面是一条有起伏的空间曲线。纵断面设计的主要任务是根据汽车的动力特性、道路等级、当地的自然地理条件以及经济条件等,研究起伏空间线几何构成的大小及长度。设计依照规规范数值,达到行车安全迅速、运输经济合理及乘客感觉舒适的目的。
横断面设计应根据道路等级、行车要求和当地自然条件,并综合考虑施工、养护和实用等方面的情况,进行精心规划,既要保证质量又要降低经济成本。设计选择合适的道路横断面形式和边坡坡度,并设置完善的排水设施和必要的防护工程。
目前我国城市交通管理水平与畅通工程要求还有一定差距。我国在城市交通管理规划方面远远滞后于现代道路交通发展的要求。城市道路是政府工程,也是民生工程,在建设过程中,要严格按照道路规划设计标准,制定合理的道路规划设计方案,给人们带来便捷出行的同时保证出行的安全,同时提高城市的建设水平和城市综合实力。
结束语:道路的规划水平是体现城市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准。科学的城市道路规划设计是城市建设的前提,是城市交通发展的客观趋势。在道路的规划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增强设计的人文关怀 ,要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生态的平衡,更要有一个实际考察、科学论证、理性分析、认真实施、重视监督、用后反馈的可持续路线,从而提高城市道路规划设计的水平和城市的总体建设水平。
参考文献:
[1] 新城道路横断面规划设计——以宁波市东钱湖新城为例城市交通2011(6)
[2] 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公路路线设计规范人民交通出版社2006
[3] 刘晓青道路设计对交通安全的影响及改善的必要性山西建筑2008(3)
[4] 张久涛,张国栋 浅谈城市道路施工质量控制和质量问题防治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9(36)
周翔(1990~),男,汉族,郑州荥阳人,郑州大学本科在读,水利与环境学院,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
摘要:本文从论述城乡交通一体化的重要性入手,阐述了城乡交通一体化的定义,揭示了当今城乡交通一体化中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了一些相应的对策,可为城乡交通一体化的实践提供指导。
关键词:城乡交通一体化;问题;对策;
引言:城乡一体化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使城乡居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居住方式变化的过程。具体而言,是城乡人口、技术、资本、资源等要素相互融合、互为资源、互为市场、互相服务,逐步达到城乡之间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上协调发展的过程;是实现城乡在政策上的平等、产业发展上的互补、国民待遇上的一致,让农民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同样的文明和实惠,使整个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过程。然而,随着我国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深入,城乡结构、土地开发的利用率、使用功能及布局的调整使城乡交通的需求和时空分布特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导致了城乡边界日益模糊,原有公路网功能及等级结构的失效、乡村公路与城市道路的衔接不畅、地区可达性的降低及运输成本的提高等突出问题,因此,现有的交通已不能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
基于上述问题,本文讨论了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存在的交通问题,并提出了相关的治理措施与对策,对加快城乡交通一体化进程具有指导作用。
1.城乡交通一体化及存在的问题
1.1城乡交通一体化
所谓城乡交通一体化,粗略地讲,就是打破城市交通和公路对外交通的界限,打破交通行政等级划分制约,打破城镇和农村分割,从城乡一体化发展高度,对路网、站场、线路、运输、市场、管理等交通要素进行统筹考虑、统一规划、整体布局、一体化建设和管理,实现城乡交通全衔接、全沟通、全畅达,体现城乡交通科学、公平、协调发展,让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享受同等优质、价廉、方便、快捷的交通文明服务。
城乡一体化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健全的交通体系,它强化了城乡间的分工协作关系,促进了城乡空间网络的发展,使城乡一体化结构形态得以完善,为城乡一体化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支撑条件。没有高效的交通网络,就不可能建立真正的城市间和不同乡镇、乡村间的网络联系,保证城乡一体化经济市场体系的平衡、健康的发展。因此,合理的公路网体系是城乡一体化形成的重要基础。
1.2城乡交通存在问题
(1)复杂的交通组成
城乡道路上车辆构成不仅包括原有城市的主要交通工具小汽车、公交车等,同时在农村行驶的交通工具比如拖拉机、摩托车、自行车等也将大量涌入城市,进而造成各交通工具之间的相互影响,降低车辆的行驶速度和道路的服务水平。
(2)高速公路、城市道路和乡镇(村)公路并存
在城乡一体化地区,一部分道路为连接中心城区的高速道路或通往向相邻区县的县乡道路以及其他公路连接线,按照公路标准设计;一部分为城市内各组团之间相互连接的市政道路,按照城市道路设计标准;还有一部分道路为乡镇或乡村内部的道路,属于低等级路面。然而由于其公路等级的不同,必然会对公路的管理及养护带来一定的困难,并且公路的破损程度及使用寿命不一,也会造成后期较大的维修费用。
(3)路网结构紊乱
路网结构的形成是一个长期性的问题,现有的道路网及其发展规划都是在城乡二元化的条件下形成的,因而无论是传统的公路网规划方法还是城市道路网规划方法都无法满足城乡道路一体化发展的要求。加上城乡居民出行需求的不同,可能会引起路网结构的进一步恶化,进而限制城乡的进一步发展。
(4)缺乏相应的管理体制
虽然城市公共交通和公路对外交通管理体制得到了一定的理顺,但城乡交通一体化体制远不只有这些,至少还应包括综合交通、城乡交通一体化体制的上下对接与延伸。而在城乡交通一体化体制未完全建立或真正形成之前,城乡交通一体化工作交流、沟通、协调、监督、评估机制就显得至关重要,而在这些方面,目前还难以取得重大突破,还有待于进一步突破瓶颈和加大工作力度。
(5)缺乏统筹规划
要推进和实现城乡交通一体化,城乡交通一体化规划是前提、是基础,具有明显的先行、先导、推动和带动作用。而从各地交通规划编制情况来看,虽然很多地方都编制有诸如综合交通、综合交通枢纽、城市交通、公路交通等各专业、各专题、各专项交通规划,但能从城乡交通一体化高度、视野和层面进行的规划却很少,也未见有城乡交通一体化规划的范本问世,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城乡交通一体化推进工作。
2.相应的对策
2.1加强道路及道路设施建设
城市道路交通一体化的顺利实施必须以顺畅发达的道路基础设施为保障,同时有高效的立体交通系统与之衔接,必须建设大容量交通配套设施与长途客运站相配套。对于乡镇中的低等级路面,要进行改建并完善相应的道路设施,力求城乡道路衔接的顺畅,与此同时加强道路的后期养护,延长道路的使用寿命;其次对于出现破损的道路应及时进行修复,以保障交通的顺利进行。
2.2建立健全的管理体制
城乡交通一体化管理体制改革应遵循循序渐进、积极稳妥的原则,克服不切实际、不具条件盲且推进等现象。在条件不具备或条件不成熟时,应将体制改革重点放在合理划分各部门管理职能和合理分工上。而最为重要的是要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工作沟通与协调,建立工作联系、协调机制,应有专门机构和专门人员具体负责、管理。从目前工作重点来看,主要应加强各种交通方式的工作协调以及城乡交通一体化管理体制向县级及其以下延伸的问题。
2.3建立科学的规划体系
由于现有的道路网及其发展规划都是在城乡二元化的条件下形成的,因而无论是传统的公路网规划方法还是城市道路网规划方法都无法满足城乡道路一体化发展的要求,因此要对城乡道路网进行统一的规划和布局,将城乡交通一体化规划必须城市交通规划和对外交通总体规划中,并要满足近远期交通发展数量增加和质量提高的要求,以满足城乡发展的需要。
2.4建设统一交通信息平台
为方便公众外出、体现“以人为本”精神和提升城市形象,建议建设统一交通信息平台,各大客运站票务联网,同时在市内城区建立中转网络,让顾客就近乘车。市民在任何中转站
买票,中转网络定时快速将顾客送到各大客运站。
结论:城乡交通一体化具有多样性和相关性特点,解决模式也并不固定,在进行交通规划时,我们必须考虑以上要点,因地制宜,以城市带动农村、农村服务城市的发展原则为主导,实现城市和农村的联动发展。(作者单位:郑州大学水利与环境学院)
参考文献:
[1]吴毅洲,史寿山,陈鹏.农村公路交通安全问题的原因与对策[J].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4).1-4
[2]付加锋,宋玉祥,马延吉,等.城乡结合部交通优化机制及其规划设想[J].城市,2001(4).54~56;
【关键词】公路 城市化 思考 对策
一、干线公路城市化问题出现的背景
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历史原因,我国道路分为公路和城市道路,并相应地建立了两套法律体系。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迅速,城市化进程步伐加快,曾经远离城区和村镇的公路日益逐渐成为城区道路的主干道,于是在一些城市就提出了:公路应当逐步改为城市道路,即“干线公路城市化”。公路和城市道路的转化和认定问题被提上了议事日程。
二、公路与城市道路的差异
(一)政府管理主体的差异
一般情况下,城市道路的建设质量、建设安全生产的管理主体是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或其委托的机构;而公路由交通主管部门或其委托的机构负责。其他事项管理主体上,公路也由其交通主管部门负责;城市道路则是由各地城市人民政府确定。
(二)规划制度的差异
城市道路规划原则:包括统一规划、配套建设、协调发展原则和建设、养护、管理并重原则。单位投资建设城市道路的,应当符合城市道路发展规划,并经市政工程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公路规划的原则为:应当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国防建设的需要编制,与城市建设发展规划和其他方式的交通运输发展规划相协调。公路有统一的命名、编号制度和规划控制区制度。
(三)建设制度的差异
城市道路建设资金可采取政府投资、集资、国内外贷款、国有土地有偿使用收入、发行债券等多种渠道筹集。公路建设筹集资金,除各级人民政府财政拨款外,可依法向国内外金融机构或者外国政府贷款。国家鼓励国内外经济组织对公路建设进行投资。特殊情况下,还可采取符合法律或者国务院规定的其他方式筹集。
城市道路配套建设中,城市供水、燃气、热力、供电、通信、消防等应当与城市道路发展规划相协调,坚持先地下、后地上施工原则,与城市道路同步建设。技术标准上有人行道、非机动车道等不同路权要求。公路建设项目则实行法人负责制度、招标投标制度和工程监理制度,技术标准中没有人行道、非机动车道等要求。
(四)养护制度的差异
城市道路养护部门负责对养护、维修工程质量进行监督检查,保障城市道路完好。市政工程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建设和管理道路,由其委托的城市道路养护、维修单位负责养护、维修。养护绿化保洁水平要求高,养护资金由城市人民政府财政保障。
公路管理机构按照国务院交通主管部门规定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对公路进行养护,保证公路经常处于良好的技术状态。养护绿化保洁水平要求低,养护资金来自中央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中的消费税,由中央财政转移支付。
(五)路政管理制度的差异
对于城市道路,新建、扩建、改建城市道路交付使用后五年内、大修的城市道路竣工后三年内不得挖掘;因特殊情况需要挖掘的,须经县级以上城市人民政府批准,公路没有这项制度。占用或者挖掘由市政工程行政主管部门管理的城市道路,应向交纳城市道路占用费或者城市道路挖掘修复费,公路没有占用费。开设平面交叉道口、设置非公路标志方面,公路有许可制度,城市道路不清晰。公路有控制区制度,城市道路没有。
三、干线公路城市化的对策
(一)在公路和城市道路的转化和认定问题,必须依法办理
将公路改为城市道路,必须按《公路法》第十六条、第十九条规定的程序办理,即国道规划局部调整由原编制机关决定。国道规划需要作重大修改的,由原编制机关提出修改方案,报国务院批准。经批准省道、县道、乡道公路规划需要修改的,由原编制机关提出修改方案,报原批准机关批准。专用公路主要用于社会公共运输时,由专用公路的主管单位申请,或者由有关方面申请,专用公路主管单位同意,并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交通主管部门批准,可以改划为省道、县道或者乡道。
(二)管理部门的确定上,即确定“谁来管”的问题
笔者认为,《公路法》的法律效力等级高于《城市道路管理条例》,城市人民政府将公路的管理职责确定给建设主管部门是不合法,将城市道路的管理职责应确定给交通运输主管部门,符合国务院规定。
(三)干线公路城市化的管养问题
由于公路和城市道路的技术标准存在较大差异,且这一差异暂无条件统一,需要继续保留。作为公路管理部门在养护和路政管理方面,除依法实施外,应当取长补短,面对新问题,激活新思路,按照加强公共服务职能要求,把公路养管定位于城市道路的新标准和新档次上,根据城市化要求,积极探索城市化后的公路养管新模式。
1.积极探索养护管理考核机制。按照“要求更高,管理更强,执行力度更大,突出重点,注重实效”的要求,制定出台《公路养护质量检查评比办法》,以养护综合考核结果作为依据,奖勤罚懒,提高养护工人的工作积极性。
2.继续加大公路养护管理投入,在保证日常养护管理资金的基础上,重点加大关系公路畅通安全的路段和重要设施的资金投入,着力打造“畅、安、舒、美”的道路交通环境。
3.改进公路养护质量评价标准。将公众利益作为核心价值取向,以保障安全畅通、提升服务品质为主题,以全面创新为动力,以资金、制度、人才、科技为保障,坚持增量与挖潜并重、管理与服务并重,实现由速度向效益、由管理向服务的根本性转变,实现养护工程的决策由经验型向专家系统型的转变,养护质量评价标准从“好路率”指标向综合服务水平指标的转变。
4.全力打造公路服务体系。以保畅通、保安全为着力点,以“树品牌、树形象”为努力方向,统筹兼顾,标本兼治,努力打造更通畅、更安全、更便捷、更文明、更和谐的公路服务体系,全面提升国省干线公路综合管理服务能力,为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出行提供更加优良的公路交通保障。
参考文献
[1]雷孟林:公路交通法学,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4版.
[2]陈广华、徐小锋:从《条例》看公路养护机制走向,中国公路,2011,(7),34-36.
[3]杨世平:直面城市化新挑战,中国公路,2012,(2),80-81.
目前,我市道路状况虽然有所改观,但交通拥堵问题仍十分突出,尤以上下班高峰期为甚。我认为,既有道窄车多的矛盾,也有人、车遵纪的问题。解决此问题还需一定时间,为了缓解矛盾,建议:
1、改进硬件条件:除道路需要加宽外,对拥堵集中地段重点治理。如启新立交桥大转盘处,简便方法是拆除转盘设红绿灯,解决互相抢道、拥堵现象;复杂方法是从新华东道十二中处,由西向东利用缓坡架桥与现立交桥连接,上下各行其道,顺畅便捷。
2、建过街天桥解决人车矛盾:重点在建设路与新华道交叉路口。在百货大楼、三利大厦、凤凰大厦及静园之间建一环形过街天桥,既解决人车矛盾又为新##添一景观。方案可由市政府请专业机构设计,施工可以采用市场化,市政府不必投资,采取公开招标投资建设,将广告权归属投资方,甚至可以投资方命名。
3、目前我市凡十字路口有专门左转灯或左转待转区的路口较少,均是左转直行灯一起亮,车辆抢道造成混乱。建议凡是十字路口均设左转灯,时间以测算车辆多少酌定,解决拥堵问题。
4、建设路建成后,宽敞顺畅,应尽快在机动车与非机动车之间设栏,防止乱串其道造成交通事故。
造成城市交通拥堵的原因很多,解决这个问题也是目前许多城市共同的矛盾,根本在于提高全民文明素质,以上只是几点权益之计。
---------------------
公共交通应实现城乡一体化
今年市委八届三次全会明确提出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战略,并在河北理工大学设立了城乡一体化研究中心,这充分体现了城乡一体化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战略意义,充分说明了市委市政府对城乡全面协调发展的高度重视。公共交通作为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社会公益事业,应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这是百姓的期盼,政府的要求,##发展的需要。
当前我市城乡道路快速发展,交通便利,高速路人均公里数全国第一,外环路今年年底前建成通车,市区与各县区都在一小时交通圈内,具有实施公交城乡一体化的有利条件。目前我市城市化率也已达到46%,城乡交流密切,群众要求开通城乡间公交线路的期望迫切,而且曹妃甸滨海新城、南堡开发区、海港开发区的发展建设,都需要有高度发达的一体化公共交通作支撑。公交城乡一体化是大势所趋,势在必行。因此建议如下:
一、改革客运管理体制,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进程
当前,传统的客运管理体制是阻碍我市城乡公交一体化实施的首要问题。城市公交和农村客运分属两个政府部门管理,使得我市客运交通缺乏整体性、有序性和规范性,给城乡百姓出行带来极大不便,严重制约了城乡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二元化的管理,因部门职责不同,很难出台统一的政策措施,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进程。因此,首先要破除体制障碍,由二元管理变为一元管理,将##行政辖区内的客运交通全部归属到一个政府部门管理,实现城乡公共交通一体化。
二、整合现有城乡客运资源,实现集约化经营
成立国有控股的公交客运集团公司,对现有城市公交、长途客运、农村班线等客运资源进行全面整合,实行集约化经营,一体化管理,解决当前存在的各自经营,分割管理,相互限制,阻碍发展等问题。集团公司下设长途客运公司和公交公司。长途客运公司负责到外省市的客运交通。公交公司负责行政辖区内的城乡公共交通。集团公司统筹线路设置、车辆配备、运营计划和经营发展等。并要充分利用城市公交在经营管理、人才技术、安全服务上的优势,确保城乡一体化交通规范、有序、健康发展,保证其社会公益职能的全面履行,更好的服务城乡人民。
三、科学规划、统筹发展
按照城乡一体化发展要求,科学编制城乡一体的公共交通专项规划,并纳入到城乡总体规划之中。在规划公交线路网络时,要注重合理规划县乡村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城乡公交线路的顺畅衔接。使市中心区与各县区之间、各县区与乡村之间形成链接紧密、互相通达的公共交通网络。要搞好农村线网的规划,方便农民的出行,通过农村交通的发展,让农村经济循环起来,让农民富起来,农家乐起来,让城市的改革发展成果惠及万千农民百姓。
我作为公交企业的主要负责人,非常关心、关注我市交通事业的发展,我愿同我所热爱的企业一道,坚决响应市委市政府提出的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战略号召,充分发挥好公交优势,努力探索出一条具有##特色的公交城乡一体化新模式,打造出与科学发展示范区建设相适应的现代化公共交通体系,服务##人民,让百姓满意、政府放心。(##市公共交通总公司 王权)
---------------------------
对新农村建设的几点建议
十分高兴收到家乡的来信,这是家乡父老对在外“游子”的关怀和爱护,更是期望和信任。自己在省直工作近三十年,一刻也未忘记家乡,未忘记自己是一名唐山人。这些年来,唐山经济的飞速发展,已成为全省11个市的领头羊,并正朝着更高层次迈进。家乡的各项进步,都牵动着每一个在外“游子”的心,我们也时刻以作为一个唐山人而自豪。这次家乡邀请各地人士献计献策是明智之举,定能进一步增加初具影响力的“唐山品牌”的向心力。斗胆提出自己的一些想法,仅算是在外“游子”向家乡父老的汇报,且不是一个不全面完整的汇报。
一、农村发展以村为单位规划,相关部门形成合力,整村推进。
二、按产业化的思路发展农业。不在门类齐全,而在强在优,如畜牧业以奶牛、生猪为重点,种植业以蔬菜、花生为重点。争取上边资金,吸引外/
1缺乏相应的设计指导标准
城市地区进行道路规划与设计都是有据可依的。但是,针对乡村地区的道路设计标准较为缺乏,因此,对整个乡村地区道路设计水平与质量影响较大。这也是本文写作的最大意义所在,旨在为广大乡村地区道路设计提供一定的技术性参考。
2新农村道路分类及特点
与城市道路相比,新农村道路有诸多自身的特点。如新农村交通流量较小,景观基质较城市好,与村民生产生活关系密切等。因此,新农村道路设计应有鲜明的自身特色。而对于道路设计准则的确定,应当从道路的分类开始。一般而言,道路的分类有两种方法:一是根据道路的交通流特性进行分级,比如城市道路分为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二是根据道路的功能进行分类,比如将城市道路分为交通型、生活型、景观型、综合型。根据笔者的新农村建设实践以及对新农村地区农路的实际考察,鉴于乡村道路交通流较小的特点,本文将以道路功能为标准将乡村道路分为三类。
2.1通过型道路通过型道路是指国道、省道、县道、乡道等不与新农村聚居区内部发生直接联系的道路。在城乡统筹历史大背景下,通过型道路对于联系城市与乡村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乡村地区,通过型道路还是联系乡村居民点体系的交通网络。交通型道路与建筑物或者围墙等人居环境建设设施联系相对较少,而与乡村地区的物流设施、农贸市场、对外交通设施等有较为紧密的联系(图1)。2.2生活型道路生活型道路是指与新农村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道路。其道路功能除具备必要的交通功能以外,还具有商业、集会、邻里交往、休闲娱乐等其他生活功能。比如新农村的商业街等。生活型道路两侧一般为建构筑物,空间围合感较强,具有完整的街道四界面(底界面、顶界面、侧界面)。交通流量上主要以本地居民通勤交通为主,且有较大的人行交通流量。
2.3生产型道路生产型道路是指与新农村居民生产关系密切的道路。其道路功能主要是为农民的生产活动提供便利。如田间道路,是为务农活动而修的,一些村办企业,也会根据企业自身特点修建生产型道路。生产型道路没有固定的空间类型,一般根据生产活动的需要而设计和修建,具有明显的随意性,并且会随着生产工具的改变而改变。交通流量上,其主要考虑生产所需要的机器设备或者交通设施的要求。最后,值得提出的是,同一条道路可能在不同的地段其类型不一样。比如一条乡道,在非新村聚居点处属于通过型道路,但是进入新农村聚居点后,两侧布局商业及社区生活设施而成为一条典型的生活型道路。
3新农村道路设计的一般原则
(1)路网设计应满足新农村对外交通联系要求;(2)路网设计应合理组织新村人行与车行交通;(3)道路设计要注重“以人为本”,创造安全的交通环境;(4)道路设计应为农村居民提供交流活动场所;(5)道路设计应为市政管线的埋设提供空间;(6)农村道路应有完善的标志系统。
4新农村道路分类设计技术参考
4.1通过型道路通过型道路以承担交通功能为主,在道路规划中,应遵循以下原则。(1)道路设计技术标准根据上位规划确定的道路性质确定;(2)道路选线应结合地形地貌,减少土方量,减少地质灾害隐患,尽量不侵占耕地;(3)道路选线中,应注意不与当地有历史价值的名树古木、有历史价值的房屋相冲突;(4)除必要的交通设施外,道路两侧原则上不进行其他建构筑物建设,建构筑物退道路红线距离按照相关规范确定;(5)道路两侧结合现状植被情况进行绿化种植,道路两侧应有良好的植被覆盖,乔木与灌木相结合种植;(6)道路两侧应设计排水沟,排水沟设计一般高于现状耕地标高,便于收集的雨水通过自流用于灌溉农作物(7)道路绿化应考虑景观要求,树种选择考虑当地树种,利用乔木和灌木形成富有层次感的街道绿化景观,此外,还应考虑一年四季不同的色彩搭配;(8)应进行道路标志系统规划,确保道路有统一、清晰的交通标志;此外,对于有行人过往的道路,还应遵循以下设计准则。(9)应根据人流量设置一定宽度的人行道;(10)人行道与车行道之间有绿化带隔离或者硬质隔离;(11)应有路灯等完善的照明设施;(12)有公交通过的地方,应设置港湾式公交站;(13)在有人行横道的地方,应参照相关标准,实行交通管制。
4.2生活型道路生活型道路与村民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是村民展开社交活动、出行、购物等的必经之地或目的地。因此,生活型道路设计是否合理,直接影响村民生活质量(图6)。(1)生活型道路设计车速应不大于20km/h;(2)考虑行人过街要求,路面不宜过宽;(3)引入“安宁交通”理念,控制道路上的车速。①纵断面速度控制:通过设置减速台、减速丘、突起的人行横道控制车速;②平面速度控制:通过交通花坛、曲折式行车道、弯曲交叉口等技术措施控制车速;③行车道窄化速度控制:通过交叉口瓶颈化、中心岛窄化、人行道扩展实现降图6生活型道路设计示意低车速的目的,同时也能方便行人过街;④路面材料速度控制,选择毛石等材料,减缓行车速度;⑤vi系统设计:通过设计醒目的交通标志,唤起驾驶员对于安全的重视;(4)对于有公共交通通过的地方,应设置港湾式公交站;(5)有商业行为的道路,断面设计时应考虑临时停车;(6)断面设计中,应考虑非机动车的行车要求;(7)道路断面设计应考虑市政管线的埋设需求;(8)考虑景观效果,道路d/h应控制在1左右;(9)生活型道路是居民交流、活动的主要场所,应结合商业、公交站等交通设施,考虑设计沿街居民活动节点;(10)沿商业街应有绿化种植,以本地高大乔木和低矮灌木种植为主,其既可以增加街道绿化率,又不至于遮挡商业界面;(11)道路两侧建筑可通过坡屋顶、阳台、雨棚等构筑物增强空间层次感、展现地方特色,同时也可以让更多的人观察街道,参与街道活动;(12)街道应作统一的风貌规划,对广告、交通标志系统进行统一,塑造有地方特色的视觉街道界面;(13)街道应有完善的照明设施。部分生活型道路没有沿街商业,而是比较幽静的步行通道,因此在设计中有一些不同之处(图6)。居民建设围墙,以增强居住生活的私密性,同时围墙也是展示地方特色的载体之一。由于交通量较小,道路宽度较窄,可以考虑人车混行。
(一)公共绿地建设工程
1.小游园建设工程。由住建局组织实施,新建花园街与聚湖路交叉口西北、东南侧绿地,花园街与金鸡路交叉口西北侧绿地,花园街与人民路交叉口西北侧、西南侧绿地,淹城路与金鸡西路交叉口西南、西北侧绿地,新增绿地面积118亩,年底启动,2013年5月底前竣工。2.公园绿地景观工程。由西太湖管委会、花博会筹建办负责花博会主场馆区域绿化,新增绿地面积800亩,2013年5月底前竣工。由住建局、淹城管委会组织实施,重点提升新天地、文慧园、淹城遗址区、诸子百家园区等景观绿化。3.城区公共区域绿化提升工程。由住建局、高新区管委会、西太湖管委会组织实施,重点抓好城市商贸中心和商店、宾馆等场所,增添花卉植物造景,高标准整治绿化环境,大力提升街头绿地、公园、广场绿化景观档次,营造花博氛围。
(二)城乡道路绿化及提升工程
1.新建道路绿化工程。由住建局组织实施花园街北延、虹西路、广电东路3条新建道路的绿化工程,投资3000万元,新增绿化面积20亩;由区交通局组织实施京沪高铁、大道西延伸、环湖西路北延伸、环湖东路南延伸、南湖路、淹城路南延伸、武宜南路南延伸、南环线等8条道路绿化工程,投资22860万元,新建绿化面积5000亩;由西太湖管委会组织实施渔歌路、林鸥路的绿化工程,投资5000万元,新增绿化面积70亩。2.道路绿化提升工程。由交通局、住建局组织实施。抓好“六横十三纵”(环湖西路、延政大道、环湖北路、长虹路、常武路、武宜路、花园街、淹城路、S239省道、新312国道、花海大道、西太湖大道、武南路、大道、腾龙路、龙江路高架南延、湖滨路、夏城路、232省道)共计19条道路绿化、美化。按照“四季有花、全年出彩”的要求,以体现市树、市花(广玉兰、月季)为特色,增加适种彩色植物和垂直植物造景,打造花道、花口、花桥,科学规划重要节点的花卉布局。3.高速互通道口、城市主干道交叉口绿化提升工程。由交通局负责实施沪宁高速横山道口,沿江高速戚墅堰道口、南道口、滆湖道口、嘉泽道口,锡宜高速漕桥道口,西绕城高速道口、经发区道口、邹区道口的绿化提升工程。
(三)城乡花卉景观工程
通过对主辅展区及周边、主城区、高新区、经发区、主要道路节点、城市出入口等重要区域和集镇、社区、企业、家庭等区域进行花卉布置,确保在花博会会展期间城乡形成满目鲜花、花海如潮的特色景观形象和浓厚氛围。主展区及西太湖区域绿化由西太湖管委会负责,一场五园辅展区及嘉泽镇区域绿化由嘉泽镇负责,主城区绿化由住建局负责,主城区以外主要道路及城市出入口绿化由交通局负责,各镇(开发区、街道)、太湖湾旅游度假区、机关、企事业单位绿化由各自负责。
(四)集镇景观绿化提升工程
集镇景观绿化提升工程由住建局牵头,各镇(开发区、街道)负责实施到位。必须在年底前完成,雪堰镇、礼嘉镇、前黄镇、洛阳镇、遥观镇、郑陆镇、横山桥镇必须于2013年6月底前完成。住建局按照“六个一”工程建设标准分别于年12月、2013年6月组织验收。
(五)村庄绿化提升工程
1.生态优美乡村工程。由区委农工办牵头,各镇村负责实施,按照“六整治、六提升”的要求,提升绿化美化水平。利用现有自然条件,突出自然、经济、乡土、多样,大力推进村旁、宅旁、水旁、路旁以及村口、庭院、公共活动空间等绿化美化。积极推进村庄公共绿地建设,方便群众休闲健身。村庄绿化覆盖率要达30%以上。2.省级绿化示范村建设。由农业局牵头,各镇村负责实施。2013年完成30个省级绿化示范村的创建工作,创建村庄绿化覆盖率达35%以上,主要道路、河道绿化率达90%以上。
(六)城乡绿化管护工程
1.明确管护责任范围。住建局负责城区范围内区级绿化养护管理工作;交通局负责城区以外的区级绿化养护管理工作;各镇、村建设的绿化养护管理工作由各镇负责。2.严格养护管理考核。区绿化委员会牵头负责全区城乡绿化养护管理工作的考核,其中住建局、交通局负责的绿化养护管理工作由区绿化委员会组织考核工作小组进行考核;各镇、村绿化养护管理工作由区绿化办负责考核。各镇、村绿化养护管养工作纳入文明镇考核内容。
时间安排
1.年11月-2013年2月15日为发动、部署阶段。各责任单位要制订细化单项工程实施方案,完成绿化建设相应的选址、规划设计等前期准备工作。2.2013年2月16日-2月底为准备阶段。各责任单位要完成绿化用地的流转租用、绿化工程招标及栽种土地整理等相应准备工作。3.2013年3月-10月为实施阶段。具备施工条件地块的绿化及早开展栽种工作,于5月底前完成。其余于12月前完成所有乔木、灌木的栽种。4.2013年11月-12月为检查验收阶段。全面进入复壮管养期。特殊重点绿化工程,可根据工程时间要求、季节气候等情况,自行确定栽种期。
“十五”以来,我县道路运输业得到长足的发展。随着我县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道路基础设施、路面硬化等工程,使道路通行能力越来越高,农村客运站相继建成投入使用,人民群众出行需求与运力,服务能力现状矛盾日益突出,发展我县城乡公交客运一体化势在必行。
一、指导思想
以市委九届四次全会精神为指导,坚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结合昆明市城乡公交一体化发展部署,为实现我县城乡公交一体化目标,改革现行城乡客运管理模式,打破城市公交与农村客运二元分割的局面,逐步形成县、乡(镇)、行政村、自然村之间完善的城乡公交客运网络。结合城乡道路通行条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确保城乡公交安全运营,建立城乡资源共享、相互衔接、布局合理、方便快捷、畅通有序的公交客运网络运行模式,为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我县经济社会大发展提供交通保障。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以人为本,以更好地满足社会公众对运输服务品质的更高要求作为出发点,为社会提供更加安全、便捷、经济、高效的运输服务。
(二)坚持市场导向、宏观调控。县人民政府把城乡公交一体化发展纳入地方交通建设发展规划。适度进行宏观调控,加强市场监管和诚信体系建设。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投入道路运输业,鼓励运输企业实行规模化、集约化、公司化经营。依托我县骨干客运企业,对现有城乡旅客运输经营者,根据其经营主体和经营年限,按优化线路和自愿的原则,进行产权改造和资源整合。按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成立公交客运的“航母”企业,统一经营我县的城乡公交客运,稳步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工作。
(三)统一管理、有序竞争。交通主管部门和道路运输管理机构要切实履行“三关一监督”的职责,加大对公交客运营运秩序的监督和管理,建立公交经营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机制,促进公交客运市场健康、规范、有序发展。根据道路保障情况和安全通行要求,研究制定统一的城乡公交车辆投放技术标准,加强公交客运安全管理。
(四)、坚持“路运并举”的方针,实现公路基础设施建设与道路运输的良性互动,促进道路运输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统筹干线客运与农村客运互补发展,实现各种客运方式“零换乘”,促进道路运输质量、效益、服务的和谐统一。
(五)统筹兼顾、平稳过渡的原则
树立“大交通”理念,实施城乡公交一体化工作由交通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组织领导,按城乡公交一体化要求,妥善处理好新开行的公交客运线路与目前在营的班线客运线路之间的关系,按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确定公交经营主体,实现农村客运向公交客运的转变和平稳过渡。
(六)、坚持公益性原则,道路运输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在运输企业满足自身发展的前提下,要真正实现“人便其行,货畅其流”,以更好的服务回报社会。
(七)、坚持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努力优化运输结构,推进增长方式转变,推进节能减排工作。
三、具体措施
(一)、加快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步伐
合理设置和建设城乡公交站场,根据城乡公交车发展需要,不断完善城乡公交枢纽站、中转换乘站、港湾式停靠站、沿途简易停靠(招呼)站、终点站回车场等站场。
随着农村公路油路改造及路面硬化工程的不断完善,推行“路、站、运、安”一体化发展,做到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验收,同步使用,只要道路通行条件达到客运要求,要及时商请公安、交警、路政、运政、安监、乡镇人民政府等部门对该路客运通行条件进行评估验收,及时开通客运线路。
加快农村客货运站场建设,按照“统筹规划、条块结合,分层负责,联合建设”的方针,本着“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加快乡镇、农村客货运站场和公路沿线招呼站点建设。区域经营范围内,可采取站、运一体的经营管理模式,由公交经营企业投资建设和经营管理客运站、停靠点(招呼站)。客运站点的建设按照国家交通部一至五级划分,参照国家交通部站点建设补助标准由政府进行补助。
(二)、合理规划,形成完善的道路客运网络
城乡公交客运一体化,就是突出统筹兼顾,城乡协调发展的原则,干线公路客运与农村公路客运并举,统一纳入县域公交客运网络。使其成为以各客运站为节点,连接各条客运线路的“多层次客运网络”,各种客运方式互为补充,协调优化。
1、在××县城至昆明之间、与毗邻县之间,加快县际公交客运发展步伐。交通主管部门要加强市场调研,制定运力投放计划,合理投放运力,不断提高客运车辆级别、档次,增加安全系数,增强服务能力。在目前已开行的××——昆明、东村——昆明、鸡街东村——昆明、××——青龙——安宁、××——东村等几条线路的基础上,至2008年底还将开行××——团结——昆明(老昆富公路)、东村——禄劝、县城——散旦、县城——散旦——款庄——赤就——县城大环型线等线路的公交客运班车。形成以××县城为中心枢纽,幅射到市区和相邻各县以及县内几个主客流集散地的公交客运一级网络。
2、以乡镇为中心开辟农村客运新模式
随着道路交通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我县到2010年将实现村村通油路(行政村),每一乡镇将配套一个农村客运站。目前已建成投入使用东村、罗免、赤就、款庄4个农村客运站。散旦客运站于2008年底将建成使用。以各乡镇为中心,创新客运经营模式,开避农村区域客运。至2010年底,逐步形成以农村客运公交化为目标、以各乡镇区域为经营区域、以农村客运站为枢纽、以各条通村公路为线路、以各行政村和学校为结点的农村公交客运网络。根据农村公路通行条件适时投放安全系数较高、符合国家有关营运技术标准的客车运营。在管理上实行“三定、四统一”,即定区域、定站点、定班次;统一车型、统一票价,统一驾驶服务人员,统一服务标准。运营时间上结合农村客流的特点,在核定经营区域内灵活调度,灵活发班,逐步实现农村客运与干线客运有效衔接,形成村村通客车的农村客运二级网络。
3、在县城城区范围内和大营、永定、者北集镇范围内,开行城镇公交。根据集镇路网、厂矿、单位、学校、村庄分布,统一编制城镇公交客运线路发展规划。打通县城及几个主要集镇内客运线路微循环,开通城镇公交客运,以解决人民群众上下班、上学、赶集、走亲访友等出行需求。目前拟开通永定——大营——工业园区——兴贡——永定的环县城公交客运线路、县城——北营工业园区——者北街、县城——沙锅村——明熙苑、县城——元山——松林等主要短途公交客运线路,经营上以城市公交为主,出租车客运为辅。合理布局公交站点,形成完整的城镇公交客运三级网络。
4、结合我县乡村特色旅游项目的实施,适时开通旅游客运,其线路一端在旅游景点,以运送观光游客为主,分定线旅游和非定线旅游。以填补班线客运与包车、出租车客运之间的空白,使多种客运方式有机结合、合理分工。
(三)、创新发展模式,鼓励城乡公交客运规模化、集约化经营
城乡公交客运一体化发展必然包括城市公交客运和农村公交客运两个相对独立的部分,城市公交线短,客流集中,道路通行条件良好,政策扶持力度大,经营效益稳定,而农村公交客运点多、面广、线长、客流不稳定,道路通行条件差,经营成本相对过高,效益低下或无效益,导致各经营主体往往投热弃冷,即热衷于经营“热线”客运,而不愿经营“冷线”客运。通过市场竞争往往不能实现城乡公交一体化格局。因此,交通主管部门应加强宏观调控,由我县交通局组建“××公交客运集团公司”,作为我县经营县际、县内城乡客运、城乡公交客运、出租车客运、农村物流的“航母”企业,形式为有限责任公司,鼓励多方投资,多种经营方式。公交客运集团公司可由城市公交客运公司、出租汽车公司、农村公交客运公司、货运物流公司等组成,使其经营的线路、区域“冷热”搭配,优势互补,以实现规模效益。到2010年,运力达到:县际公交客运班车100辆、2000个客位,以中级以上中型客车为主;旅游客车20辆、200个客位;城镇公交车30辆;农村公交车70辆;客运出租车30辆;货运出租车200辆、800个吨位以上。经营范围涵盖到广大农村各行政村,实现“路运并举、通路通车”。管理上实行经营主体公司化,营运车辆标准化,从业人员资格化,经营行为规范化的集约化管理模式,这样既有利于公司经营效益,又有利于政府监管,更有利于解决人民群众出行难的问题,提高了企业回报社会的能力,真正体现公共基础设施应有的功能,达到“三赢”的效果。
(四)发展农村物流,促进城乡公交客运一体化健康发展
城乡间客流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农副产品的流通、交易而形成的客流。我县是农业县,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加速农副产品的流通是增加农民收入和增强我县经济实力的重要支撑。发展农村物流就是要与商务部门推行的“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紧密结合,打通产、供销环节,畅通农村物流,形成物流服务网络。既给农民群众带来了实惠,也给客货运输企业带来无限商机,真正实现人便其行、货畅其流,客货运并举,从根本上改变目前农村人货混装,出行安全得不到有效保障的现状。
发展农村物流,就要以农村公交客运为依托,农村客运网就是农村物流网,农村客运站兼营物流中心(站),农村客运企业兼营农村货运物流,组建物流车队(组),发展货运出租车,在保证农村群众安全、便捷出行的同时,也保证农副产品方便、快捷地流入市场,促进农民增收。
(五)完善机制,加强市场监管
1、进一步推行依法行政,创造良好的城乡公交客运经营环境。为经营主体创造一个公平、公开、公正的经营环境,××县交通局做为我县城乡公交客运一体化的行业主管部门,在县人民政府的领导及上级交通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对本区域内的运输市场依法进行管理,维护道路旅客运输各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依法查处违法经营行为,为经营者创造一个公平、公开、公正的经营环境。打破地区封锁和地方保护,支持符合资质条件的客运企业投资我县公交客运,鼓励多种形式的投资,不断加快我县城乡公交客运一体化的发展。
2、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运输条例》及其他法律法规,加强对城乡公交客运经营企业和从业人员的监管,切实履行“三关一监督”的职责,督促客运企业加强内部管理,完善内部规章制度和职业教育,提高运输企业的安全管理水平。
3、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加强××县道路运输协会的自身建设,充分发挥其桥梁和纽带作用,做好自律工作,为客运企业提供政策法规、业务技术和信息咨询服务。
“十五”以来,我县道路运输业得到长足的发展。随着我县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道路基础设施、路面硬化等工程,使道路通行能力越来越高,农村客运站相继建成投入使用,人民群众出行需求与运力,服务能力现状矛盾日益突出,发展我县城乡公交客运一体化势在必行。
一、指导思想
以市委九届四次全会精神为指导,坚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结合昆明市城乡公交一体化发展部署,为实现我县城乡公交一体化目标,改革现行城乡客运管理模式,打破城市公交与农村客运二元分割的局面,逐步形成县、乡(镇)、行政村、自然村之间完善的城乡公交客运网络。结合城乡道路通行条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确保城乡公交安全运营,建立城乡资源共享、相互衔接、布局合理、方便快捷、畅通有序的公交客运网络运行模式,为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我县经济社会大发展提供交通保障。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以人为本,以更好地满足社会公众对运输服务品质的更高要求作为出发点,为社会提供更加安全、便捷、经济、高效的运输服务。
(二)坚持市场导向、宏观调控。县人民政府把城乡公交一体化发展纳入地方交通建设发展规划。适度进行宏观调控,加强市场监管和诚信体系建设。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投入道路运输业,鼓励运输企业实行规模化、集约化、公司化经营。依托我县骨干客运企业,对现有城乡旅客运输经营者,根据其经营主体和经营年限,按优化线路和自愿的原则,进行产权改造和资源整合。按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成立公交客运的“航母”企业,统一经营我县的城乡公交客运,稳步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工作。
(三)统一管理、有序竞争。交通主管部门和道路运输管理机构要切实履行“三关一监督”的职责,加大对公交客运营运秩序的监督和管理,建立公交经营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机制,促进公交客运市场健康、规范、有序发展。根据道路保障情况和安全通行要求,研究制定统一的城乡公交车辆投放技术标准,加强公交客运安全管理。
(四)、坚持“路运并举”的方针,实现公路基础设施建设与道路运输的良性互动,促进道路运输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统筹干线客运与农村客运互补发展,实现各种客运方式“零换乘”,促进道路运输质量、效益、服务的和谐统一。
(五)统筹兼顾、平稳过渡的原则
树立“大交通”理念,实施城乡公交一体化工作由交通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组织领导,按城乡公交一体化要求,妥善处理好新开行的公交客运线路与目前在营的班线客运线路之间的关系,按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确定公交经营主体,实现农村客运向公交客运的转变和平稳过渡。
(六)、坚持公益性原则,道路运输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在运输企业满足自身发展的前提下,要真正实现“人便其行,货畅其流”,以更好的服务回报社会。
(七)、坚持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努力优化运输结构,推进增长方式转变,推进节能减排工作。
三、具体措施
(一)、加快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步伐
合理设置和建设城乡公交站场,根据城乡公交车发展需要,不断完善城乡公交枢纽站、中转换乘站、港湾式停靠站、沿途简易停靠(招呼)站、终点站回车场等站场。
随着农村公路油路改造及路面硬化工程的不断完善,推行“路、站、运、安”一体化发展,做到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验收,同步使用,只要道路通行条件达到客运要求,要及时商请公安、交警、路政、运政、安监、乡镇人民政府等部门对该路客运通行条件进行评估验收,及时开通客运线路。
加快农村客货运站场建设,按照“统筹规划、条块结合,分层负责,联合建设”的方针,本着“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加快乡镇、农村客货运站场和公路沿线招呼站点建设。区域经营范围内,可采取站、运一体的经营管理模式,由公交经营企业投资建设和经营管理客运站、停靠点(招呼站)。客运站点的建设按照国家交通部一至五级划分,参照国家交通部站点建设补助标准由政府进行补助。
(二)、合理规划,形成完善的道路客运网络
城乡公交客运一体化,就是突出统筹兼顾,城乡协调发展的原则,干线公路客运与农村公路客运并举,统一纳入县域公交客运网络。使其成为以各客运站为节点,连接各条客运线路的“多层次客运网络”,各种客运方式互为补充,协调优化。
1、在××县城至昆明之间、与毗邻县之间,加快县际公交客运发展步伐。交通主管部门要加强市场调研,制定运力投放计划,合理投放运力,不断提高客运车辆级别、档次,增加安全系数,增强服务能力。在目前已开行的××——昆明、东村——昆明、鸡街东村——昆明、××——青龙——安宁、××——东村等几条线路的基础上,至2008年底还将开行××——团结——昆明(老昆富公路)、东村——禄劝、县城——散旦、县城——散旦——款庄——赤就——县城大环型线等线路的公交客运班车。形成以××县城为中心枢纽,幅射到市区和相邻各县以及县内几个主客流集散地的公交客运一级网络。
2、以乡镇为中心开辟农村客运新模式
随着道路交通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我县到2010年将实现村村通油路(行政村),每一乡镇将配套一个农村客运站。目前已建成投入使用东村、罗免、赤就、款庄4个农村客运站。散旦客运站于2008年底将建成使用。以各乡镇为中心,创新客运经营模式,开避农村区域客运。至2010年底,逐步形成以农村客运公交化为目标、以各乡镇区域为经营区域、以农村客运站为枢纽、以各条通村公路为线路、以各行政村和学校为结点的农村公交客运网络。根据农村公路通行条件适时投放安全系数较高、符合国家有关营运技术标准的客车运营。在管理上实行“三定、四统一”,即定区域、定站点、定班次;统一车型、统一票价,统一驾驶服务人员,统一服务标准。运营时间上结合农村客流的特点,在核定经营区域内灵活调度,灵活发班,逐步实现农村客运与干线客运有效衔接,形成村村通客车的农村客运二级网络。
3、在县城城区范围内和大营、永定、者北集镇范围内,开行城镇公交。根据集镇路网、厂矿、单位、学校、村庄分布,统一编制城镇公交客运线路发展规划。打通县城及几个主要集镇内客运线路微循环,开通城镇公交客运,以解决人民群众上下班、上学、赶集、走亲访友等出行需求。目前拟开通永定——大营——工业园区——兴贡——永定的环县城公交客运线路、县城——北营工业园区——者北街、县城——沙锅村——明熙苑、县城——元山——松林等主要短途公交客运线路,经营上以城市公交为主,出租车客运为辅。合理布局公交站点,形成完整的城镇公交客运三级网络。
4、结合我县乡村特色旅游项目的实施,适时开通旅游客运,其线路一端在旅游景点,以运送观光游客为主,分定线旅游和非定线旅游。以填补班线客运与包车、出租车客运之间的空白,使多种客运方式有机结合、合理分工。
(三)、创新发展模式,鼓励城乡公交客运规模化、集约化经营
城乡公交客运一体化发展必然包括城市公交客运和农村公交客运两个相对独立的部分,城市公交线短,客流集中,道路通行条件良好,政策扶持力度大,经营效益稳定,而农村公交客运点多、面广、线长、客流不稳定,道路通行条件差,经营成本相对过高,效益低下或无效益,导致各经营主体往往投热弃冷,即热衷于经营“热线”客运,而不愿经营“冷线”客运。通过市场竞争往往不能实现城乡公交一体化格局。因此,交通主管部门应加强宏观调控,由我县交通局组建“××公交客运集团公司”,作为我县经营县际、县内城乡客运、城乡公交客运、出租车客运、农村物流的“航母”企业,形式为有限责任公司,鼓励多方投资,多种经营方式。公交客运集团公司可由城市公交客运公司、出租汽车公司、农村公交客运公司、货运物流公司等组成,使其经营的线路、区域“冷热”搭配,优势互补,以实现规模效益。到2010年,运力达到:县际公交客运班车100辆、2000个客位,以中级以上中型客车为主;旅游客车20辆、200个客位;城镇公交车30辆;农村公交车70辆;客运出租车30辆;货运出租车200辆、800个吨位以上。经营范围涵盖到广大农村各行政村,实现“路运并举、通路通车”。管理上实行经营主体公司化,营运车辆标准化,从业人员资格化,经营行为规范化的集约化管理模式,这样既有利于公司经营效益,又有利于政府监管,更有利于解决人民群众出行难的问题,提高了企业回报社会的能力,真正体现公共基础设施应有的功能,达到“三赢”的效果。
(四)发展农村物流,促进城乡公交客运一体化健康发展
城乡间客流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农副产品的流通、交易而形成的客流。我县是农业县,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加速农副产品的流通是增加农民收入和增强我县经济实力的重要支撑。发展农村物流就是要与商务部门推行的“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紧密结合,打通产、供销环节,畅通农村物流,形成物流服务网络。既给农民群众带来了实惠,也给客货运输企业带来无限商机,真正实现人便其行、货畅其流,客货运并举,从根本上改变目前农村人货混装,出行安全得不到有效保障的现状。
发展农村物流,就要以农村公交客运为依托,农村客运网就是农村物流网,农村客运站兼营物流中心(站),农村客运企业兼营农村货运物流,组建物流车队(组),发展货运出租车,在保证农村群众安全、便捷出行的同时,也保证农副产品方便、快捷地流入市场,促进农民增收。
(五)完善机制,加强市场监管
1、进一步推行依法行政,创造良好的城乡公交客运经营环境。为经营主体创造一个公平、公开、公正的经营环境,××县交通局做为我县城乡公交客运一体化的行业主管部门,在县人民政府的领导及上级交通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对本区域内的运输市场依法进行管理,维护道路旅客运输各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依法查处违法经营行为,为经营者创造一个公平、公开、公正的经营环境。打破地区封锁和地方保护,支持符合资质条件的客运企业投资我县公交客运,鼓励多种形式的投资,不断加快我县城乡公交客运一体化的发展。
2、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运输条例》及其他法律法规,加强对城乡公交客运经营企业和从业人员的监管,切实履行“三关一监督”的职责,督促客运企业加强内部管理,完善内部规章制度和职业教育,提高运输企业的安全管理水平。
3、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加强××县道路运输协会的自身建设,充分发挥其桥梁和纽带作用,做好自律工作,为客运企业提供政策法规、业务技术和信息咨询服务。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建设生态和谐宜居城市的总体目标,全面加大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力度,着力提升整治标准、改进管理手段、创新体制机制、推进长效管理,努力推动城乡环境面貌实现根本性改善,为二十二届省运会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创造良好环境。
二、整治范围和工作目标
(一)整治范围。城区、城乡结合部和乡镇政府驻地,铁路、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县乡道路两侧及所有村庄,重点是省运会“赛、住、行、游”所涉及的主控道路(路段)和重点窗口、出入口道路、旅游景点。
(二)工作目标。突出一个重点(迎省运会重点区域),开展五项整治(城乡垃圾、环境污染、城市“六乱”、绿化美化、路域环境整治),全力推进治脏治乱治污、绿化美化亮化工程,集中攻克城市管理中的顽疾、难点,有效改善城乡环境的薄弱环节,确保省运会“赛、住、行、游”所涉及部位卫生整洁、环境优美,推动城乡面貌实现根本改观和人居环境质量的全面提升。
三、整治内容及责任单位
(一)迎省运会重点区域整治
1、高速以东、路以北区域的环境整治。按照治脏、治乱、治污、绿化、亮化、美化的要求,做好我区责任范围内整治工作,所涉及乡镇、街道、开发区要制定专项工作方案、各责任单位制定单项整治工作计划,进一步明确职责,层层细化任务,7月底完成整治任务。
2、省运会重点部位。围绕省运会“赛、住、行、游”所涉及运动员驻地、比赛场馆一中、参赛所经路线、旅游景点、窗口部位及周边环境,实施治脏治乱治污、绿化美化亮化工程,全面提升环境质量。
(二)城乡垃圾整治
1、全面推行“全时段、全覆盖”的环卫保洁体制。进一步巩固和提高环境卫生管理水平,扩大保洁范围,消灭死角和盲区。城区全面实现“一日两扫、巡回拣拾、全日保洁”;非城区实现“一日一扫,巡回拣拾、全日保洁”,完善城区主要道路定时冲洗和每日洒水降尘作业制度,特别要加强连通省运会“赛、住、行、游”的重点道路、场所的保洁。要加大投入,逐步从人工作业向机械化作业转变,进一步提高保洁效率和质量。强化措施继续推进城乡生活垃圾一体化建设。按照今年制定出台的《关于加快推进全区城乡生活垃圾一体化管理工作的意见》,进一步明确职责,健全机构,配备人员,建立健全“两级政府(区、镇)、三级管理(区、镇、村)”的管理机制,明确各级市容环卫管理部门和相关部门工作职责。8月底完成各项环卫设施配套,达到“户集、村收、镇运、集中处理”的目标要求。
2、加大建筑工地治理力度。城区和交通干道两侧的建筑工地,必须按标准设置施工围挡和车辆冲洗设施,对出工地车辆进行冲洗,严禁带泥土污染道路;所有进出工地的运输粉状物料车辆必须封盖严密,杜绝撒漏。
3、加强老旧小区管理。有物业管理的小区要实行规范管理,无物业管理的小区由所在乡镇(街道、开发区)实行托底管理。
4、加大河道治理力度,清理河道内的建筑垃圾、生活垃圾、白色污染等,加强监管,保持河道整洁;及时清除水面漂浮物,保持水体清洁;进一步规范河道采砂、涉河项目审查、审批,及时查处随意向河道倾倒垃圾等行为,维护河道正常管理秩序,做到水清、岸绿、坡洁。
(三)环境污染整治
对全区所有相关行业实施二氧化硫、烟尘、粉尘、扬尘污染综合治理;继续对所有化工企业及产生其它异味的非化工企业实施化工异味污染综合治理;取缔所有“土小”企业;抓好散落在农村的化工、建陶、建材等企业的监管,严厉打击私拉乱倒、偷排偷放污染物的环境违法行为;坚决杜绝城区烟囱冒黑烟现象,城区企业的炉窑要安装脱硫除尘设施,茶水炉、小餐饮饮食灶、浴池锅炉等全部改烧清洁燃料;加强交通干线、铁路沿线两侧可视范围内所有排放烟尘、粉尘及化工异味污染企业的监管,加大机动车尾气治理力度,确保省运会期间环境空气质量良好。
(四)城市“六乱”整治
加大城市“六乱”治理力度,突出整治城乡结合部、背街小巷,铁路、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县乡道路两侧以及乡镇驻地和村庄等重点部位、重点地段和重要区域。统一规划、定点设置露天经营摊点、临时疏导摊位或便民街,按照“主干道禁摆、次干道限摆、小街巷规范摆”的管理要求,集中整治占道经营、乱摆乱放、流动摊点;严格治理、规范管理城区内洗车点、摩托车维修点、自行车维修点;依法查处未经批准设置的各类早市、夜市、占道经营、流动经营、店外加工等违法违规行为;合理规划、加快建设便民市场、劳务市场,方便市民,疏导商贩,从源头上解决占道经营问题。对主要道路两侧建筑立面进行整治,拆除废弃建筑物、构筑物和残墙断壁,对陈旧建筑物进行粉刷或改造,对墙体、立式平面、建筑物顶部广告进行整治;按照“乱堆乱放清干净,乱贴乱画刷干净,乱搭乱建拆干净,陈旧建筑粉饰一新,广告牌匾设置一新,沿街门脸修饰一新”的要求,对路、般阳路、吉祥路等5条道路进行立面整治。统一整治、设置门头牌匾,严格控制临时性宣传广告的设置。运用市场化运作方式,清理乱贴乱画。深度治理户外广告,拆除没有规划手续和手续到期的大型立柱广告牌,进一步提升户外广告的设置档次,美化、亮化城市景观。
(五)绿化美化整治
1、继续抓好建成区外沿水系、沿道路、环城镇、环企业、环村庄“两沿三环”绿化工程,加强路域环境绿化治理,做好可视范围内荒山绿化,做到“三季有花、四季长青”;抓好日常管理,绿化带内无杂草、垃圾、白色污染,无种植农作物,无人畜毁坏林木现象;加强病虫害防治,及时清理死株枯枝并及时补植,保持绿化带整洁美观、完好。
2、对重点部位实施绿化美化、亮点打造、环境提升,抓好城区便民绿地建设,实施“鲜花进城”工程,提升城市绿化的艺术含量和文化品位,形成特色鲜明、内涵丰富、简洁大方、欢乐祥和的城市绿化景观。继续加强对主次干道、城市出入口、繁华地段、车站及相关的周边道路绿化带、精品绿地的养护管理,保持绿化带、精品绿地整洁、卫生。加强风景名胜区管理,确保省运会期间整洁优美、规范有序。
(六)公路路域整治
1、严格控制并及时清理沿途撒漏,加强扬尘治理;开展平交道口整治,平交道口设置规范,距路面边缘硬化长度不少于50米,并保持整洁、卫生;加强交通管理,依法查处公路上堆放物品、摆摊设点、设置障碍及维修、清洗、随意停放车辆等违法违规行为,国道、省道两侧外缘50米范围内无集市贸易;开展超限超载撒漏治理,依法查处撒漏扬尘、超限超载车辆;对交通干道两侧的物流货运市场进行治理,硬化场地,杜绝货运车辆带泥土污染路面。
2、以全国干线公路养护管理大检查为契机,以治脏治乱为重点,抓好张博路、张博附线、湖南路3条文明样板路以及路、泉王路等主干道的综合整治,全面清理道路沿线两侧的煤炭、水泥、石灰等经营存放点,5月底前全面清除,切实解决道路沿线环境脏乱差问题。沿线乡镇要抓住植树造林时机,在道路两侧建设高标准的绿化林带,积极进行植绿、补绿、增绿,依靠高档次的绿化提升景观效果。
四、保障措施
(一)严格标准要求。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的重要性、艰巨性和紧迫性,把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摆到重要议事日程,切实抓出成效。进一步提高工作标准,坚持理念创新与手段优化并举、拓展思路与拓宽领域并重的原则,推动实现长效管理、精细化管理,提升城市功能,扮靓城市形象,使城市管理工作上台阶、上水平,实现城乡面貌的崭新变化。
(二)落实工作责任。各级各有关部门要按照市政府新一轮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活动“第三年规范城市管理长效机制,巩固综合整治成果,实现全市城乡环境整洁、有序、和谐”的目标要求,进一步落实责任机制、完善监督奖惩机制、建立快速反应机制,以行之有效的管理体系保障城乡环境始终处于整洁、优美的状态。各级各有关部门、单位要结合各自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整治方案,特别要强化迎省运会环境整治责任的落实,完成对省运会涉及道路(路段)周边、重点窗口、出入口、旅游景点等重点部位的排查,逐段落实整治任务及责任单位、责任人,并登记在册,建立整治档案,重点部位的环境整治任务6月底前必须完成。各乡镇、街道、开发区及有关部门、单位要于5月20日前将整治活动方案及迎省运会整治档案报区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
第一条为加强农村公路建设、养护和管理,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公路安全保护条例》、《省公路条例》、《省农村公路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规章,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市行政区域内农村公路的规划、建设、养护和管理,适用本办法。法律、法规、规章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本办法所称农村公路,是指经各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批准,并在建设、养护中使用财政资金的县道、乡道和村道。
第三条农村公路建设、养护和管理,遵循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建管养并重、协调发展的原则。
第四条各级人民政府(包括经济技术开发区、新区、风景名胜区管委会,下同)应当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对农村公路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监督检查,建立健全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系,筹集农村公路建设、养护、管理资金,扶持和促进农村公路可持续发展。
第五条农村公路受国家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破坏、损坏或者非法占用,不得干涉正常的农村公路管理养护。
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检举和控告破坏、损坏农村公路和影响农村公路安全的行为。对举报单位和个人可以给予适当奖励。
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在农村公路上非法设卡、收费、罚款和拦截车辆。
第二章组织机构及职责
第六条市人民政府负责全市农村公路管理养护的组织领导,协调全市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工作。
第七条市交通运输主管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农村公路工作,主要职责:
(一)执行国家、省、市有关农村公路规划、建设、养护和管理的行业政策、法律法规规章和技术标准;
(二)审核汇总和编制上报各县、区农村公路建设、养护计划;
(三)负责考核支付农村公路建设、养护和管理经费;
(四)监督检查各县、区农村公路建设、养护和管理工作。
第八条县(区)人民政府是本行政区域内农村公路规划、建设、养护、管理的责任主体,应当将农村公路建设、管理、养护等工作纳入县(区)人民政府年度工作目标进行考核,并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做好农村公路工作。
第九条县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区人民政府确定的农村公路主管部门(区人民政府未设立区交通运输主管部门的,应当确定区农村公路主管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农村公路规划、建设、养护和管理工作,主要职责:
(一)执行国家、省、市有关农村公路规划、建设、养护和管理的行业政策、法律法规规章和技术标准;
(二)制定本县(区)农村公路规划、建设、养护和管理的实施意见;
(三)编制农村公路建设、养护和管理计划;
(四)与同级财政部门共同筹集和落实农村公路资金计划;
(五)编制和下达乡道、村道的建设、养护和管理资金计划;
(六)按规定管理和统筹使用农村公路养护资金;
(七)监督指导县公路管理机构、区人民政府确定的农村公路管理机构的建设、养护和管理工作;
(八)检查考核农村公路建设、养护和管理质量;
(九)组织协调乡(镇)人民政府(含街道办事处,下同)做好农村公路及其设施保护工作。
第十条乡(镇)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内乡道、村道的建设、养护和管理工作,拟定乡道、村道建设、养护计划,并按照批准的计划组织实施,对乡道、村道养护质量进行检查验收,做好村道并协助做好乡道的路产路权保护工作。乡(镇)人民政府应当明确相应机构或人员负责乡道、村道的日常养护工作,并组织协调村(居)民委员会配合做好农村公路的建设、养护和管理工作。
村(居)民委员会在当地人民政府指导下,按照“村(居)民自愿、民主决策”的原则,通过一事一议规范程序,组织村(居)民做好本行政区域内村道的建设、养护和管理工作。
第十一条县公路管理机构、区人民政府确定的农村公路管理机构(区人民政府未设立区公路管理机构的,应当确定区农村公路管理机构),履行县道的监督管理职责,负责乡道的路政管理工作,主要职责:
(一)拟定县道养护计划并按照批准的计划组织实施;
(二)组织县道养护工程的招投标和发包管理工作;
(三)对县道养护质量进行检查评定;
(四)负责县道、乡道的路政管理工作;
(五)对乡道、村道的养护、管理进行技术指导和监督检查。
第十二条县(区)人民政府发展改革、财政、公安、工商、城乡建设、国土资源、农业、林业、水利、环境保护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农村公路的有关工作。
第三章养护
第十三条农村公路养护应当遵循“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专业养护与村(居)民维护相结合”的原则,按照国家及省交通运输主管部门颁发的有关技术规范和标准进行养护,使农村公路处于良好的技术状态。各级农村公路管理机构应当按照国家及省、市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规定的公路养护质量标准检查评定路况,定期向上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报送路况数据。
第十四条县公路管理机构、区人民政府确定的农村公路管理机构应当加强对县道、乡道、村道的养护技术指导和质量督查。
乡(镇)人民政府应当设立相应农村公路养护管理机构并根据农村公路管养规模配置管理人员,负责乡道、村道的日常养护工作,并采取有效措施,支持县公路管理机构、区人民政府确定的农村公路管理机构做好县道的养护工作。
乡(镇)人民政府应当制定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制度和责任制度,落实村民委员会协助养护责任制,实行农村公路沿线单位和个人对门前公路路容路貌维护责任制,逐步建立起科学完善的乡道、村道养护体系。
村(居)民委员会应当教育村民自觉爱路、护路,共同维持好农村公路路况路容路貌。
农村公路沿线单位和个人应当支持配合农村公路养护。
第十五条乡(镇)人民政府负责编制乡道、村道养护年度建设计划,经县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区人民政府确定的农村公路主管部门审核后上报市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县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区人民政府确定的农村公路主管部门编制县道年度建设、养护计划,经市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审核后汇总上报省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审定。
第十六条农村公路养护工程按其性质、规模大小、技术难易程度划分为小修保养、中修、大修以及改善工程。
农村公路的改善、大修、中修工程应当逐步实行专业化、机械化、市场化,采取向社会公开招标的方式,择优选定具有相应资质的养护作业单位,保障农村公路养护质量。
县(区)人民政府应积极推行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农村公路养护市场机制。对于技术性较强和工程量较大的的养护改善、大修、中修工程项目,要通过向社会公开招标等竞争方式选择具有公路养护资质的企业组织实施,并执行工程合同管理和监理等建设管理制度。
乡(镇)人民政府应当鼓励农村公路沿线单位出资或者村民投工投劳从事乡道、村道的小修保养。
第十七条农村公路日常养护应按有关规定执行,保持公路完好、安全和畅通。因发生山洪、泥石流、滑坡、地震等自然灾害,致使农村公路受到损坏,县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区人民政府确定的农村公路主管部门及乡(镇)人民政府应当及时设置警示标志并尽快组织修复。
第十八条县公路管理机构、区人民政府确定的农村公路管理机构、乡(镇)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农村公路交通标志标线等设施的维护和管理。
对农村公路上的桥梁达不到相应技术标准要求的,应当设置限载等标志,并采取措施逐步达到规定的技术标准。
农村公路或者交通设施养护、管理部门应当在急弯、陡坡、临崖、临水等危险路段,按照国家标准设置警告标志和安全防护设施。
第十九条县(区)、乡(镇)人民政府应当将农村公路绿化纳入绿化规划,按照公路养护技术规范的要求,结合农村公路实际,因地制宜组织做好农村公路绿化和保护工作。
农村公路树木砍伐更新应依照有关法规办理相关手续。农村公路两侧的绿化,可以结合农村公路养护、管理,采取多种方式推行承包制,也可逐步通过市场化的运作方式转让绿化权来实施,实行谁种植、谁所有、谁受益。
第二十条农村公路养护用地、砂石料场以及养护需要的挖砂、采石、取土、取水由县(区)、乡(镇)人民政府统筹解决,保证养护需要。
第二十一条对由于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如风、沙、雨、雪、洪水、地震等)破坏的农村公路、桥涵等设施,各级农村公路管理单位应当组织人员和设备及时进行抢修。农村公路管理单位难以及时恢复时,县(区)、乡(镇)人民政府应当及时组织当地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城乡居民进行抢修。
第四章路政管理
第二十二条县公路管理机构、区人民政府确定的农村公路管理机构具体负责县道、乡道的路政管理,依法查处违法行为。
乡(镇)人民政府、村(居)民委员会以及农村公路沿线单位、个人,应当配合县公路管理机构、区人民政府确定的农村公路管理机构做好县道、乡道的路政管理工作。
第二十三条乡(镇)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村(居)民委员会以及村道沿线的单位、个人开展村道的路产路权保护工作;对村道造成损坏的,应当向乡(镇)人民政府赔偿。
第二十四条在农村公路以及公路用地范围内禁止下列行为:
(一)摆摊设点、堆放物品、倾倒渣土或垃圾、设置障碍、挖沟引水、利用公路边沟排放污物、堵塞公路排水渠道、填埋公路边沟;
(二)打谷晒场、漫路灌溉、作业种植、焚烧秸秆等废弃物、堆粪沤肥、撒漏污物;
(三)利用农村公路桥梁进行带缆、牵拉、吊装等施工作业,设置不符合标准的高压电力线和易燃易爆的管线;
(四)在农村公路桥梁桥孔内堆放易燃易爆物品、明火作业、搭建各类设施;
(五)大型、超载、超限车辆在四级及四级以下农村公路上行驶;
(六)车辆在运输货物着地的情况下行驶;
(七)损坏、擅自移动、涂改农村公路附属设施;
(八)其他损坏、污染农村公路和影响农村公路畅通的行为。
第二十五条从公路用地外缘起,县道不少于10米、乡道不少于5米、村道不少于3米的范围内,为农村公路建筑控制区。
农村公路建筑控制区由县(区)人民政府按照前款规定范围划定并公告。
第二十六条农村公路建筑控制区内除公路防护、养护需要和必要的农田水利、电力、通讯、供水等设施建设外,禁止修建任何建筑物或者构造物。需埋设管线、电缆等设施的,县道、乡道应当事先经县公路管理机构、区人民政府确定的农村公路管理机构批准,村道应取得乡(镇)人民政府同意,并按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办理。
农村公路建筑控制区划定前已经依法修建的建筑物、构筑物不得扩建;危及农村公路安全的,县公路管理机构、区人民政府确定的农村公路管理机构或者乡(镇)人民政府应当采取安全防护措施。建筑物、构筑物因维修、管理不善造成农村公路安全隐患的,其所有人或者管理人应当采取措施消除隐患。
第二十七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占用和挖掘农村公路,不得堵塞农村公路排水沟渠、填埋公路边沟、损坏农村公路附属设施。
确需占用、挖掘、穿(跨)越县道、乡道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公路安全保护条例》、《省公路条例》、《省农村公路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规章办理。确需占用、挖掘、穿(跨)越村道的,应当接受乡(镇)人民政府的管理。
造成农村公路损坏或者因占用、挖掘使农村公路改线的,建设单位应当按照不低于该段农村公路原有的技术标准予以修复、改建或者按照损坏程度给予补偿。
第二十八条对农村公路造成损害的,应当依法承担赔偿或者补偿的责任,由县公路管理机构、区人民政府确定的农村公路管理机构按《省公路路产损失赔(补)偿标准》收取赔(补)偿费,对收取的农村公路路产损失赔(补)偿费应当按照规定用于农村公路路产的恢复和路权的维护。
第五章资金筹措及管理
第二十九条农村公路建设、养护资金的筹集应坚持“省市补助、县乡自筹、多元筹资”的原则。县(区)人民政府及乡(镇)人民政府是农村公路建设养护管理资金筹集的责任主体,市人民政府根据国家、省确定的标准进行补助。
第三十条农村公路养护资金根据用途分为日常保养经费、维修经费和专项经费。
(一)日常保养经费主要是农村公路日常路面保洁、除积雪和积冰,路肩、边坡、边沟等的整治,绿化修剪、扶正、刷白、防虫等,桥梁正常养护和刷白,公路与桥梁数据信息的收集整理,交通流量的调查记录上报,养护作业人员的标志服购置,日常保养作业安全设施费,日常巡视检查、违建拆除等费用,该部分费用实行“总价包干,缺陷扣减”;
(二)维修经费主要是对路基、路面、桥涵构造物以及沿线设施维修以及其他需发生材料的养护经费,该部分费用由县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区人民政府确定的农村公路主管部门实行“总量控制,计量支付”;
(三)专项经费主要是对农村公路进行改善、大修、中修或因自然因素导致道路出现较大的病害需进行抢修的经费,该部分经费需逐级报批。
第三十一条农村公路建设、养护资金来源主要包括:
(一)国家和省补助的专项资金;
(二)各级人民政府安排的财政性资金,该资金应当列入当年财政预算;
(三)村民委员会通过一事一议等方式筹集的资金;
(四)企业或个人等社会捐助,或通过拍卖、转让农村公路(桥梁)冠名权、路域资源开发权、绿化权等市场化运作方式筹集的资金;
(五)通过其他方式筹集的资金。
第三十二条国家和省补助资金由市交通运输主管部门根据农村公路养护计划下达县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区人民政府确定的农村公路主管部门。各级财政资金由相应的财政部门拨付给同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区人民政府确定的农村公路主管部门。农村公路管理养护资金由市、县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区人民政府确定的农村公路主管部门按省有关规定统筹使用,专款专用。
第三十三条市补助的农村公路建设养护管理资金按照市交通运输主管部门根据有关规定和实际需要编制的年度农村公路资金计划确定,市财政部门应当会同市交通运输主管部门按照财政预算管理程序拨付。
县(区)配套的农村公路建设养护管理资金由县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区人民政府确定的农村公路主管部门根据有关规定和实际需要编制的年度农村公路资金计划确定,县级财政部门会同县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区人民政府确定的农村公路主管部门按照财政预算管理程序拨付。
乡(镇)配套的农村公路建设养护管理资金由乡(镇)人民政府要按照农村公路建设养护管理需要或年度农村公路资金需要计划确定,并足额列入财政预算、按照财政预算管理程序拨付。
其他方式筹集的资金,主要作为农村公路养护、大中修项目的配套资金及日常养护资金,具体由市、县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区人民政府确定的农村公路主管部门会同同级财政部门统筹安排。
根据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发展的实际需要,各级人民政府安排农村公路管理养护财政资金。
第三十四条农村公路管理建设、养护、管理资金应当分级管理、分级负责、专款专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截留、挤占和挪用。
第三十五条交通运输、财政、审计等部门应当依法对农村公路建设、养护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查。
第六章检查考核
第三十六条县(区)人民政府应建立健全农村公路管理养护检查考核制度,并将农村公路管理养护纳入年度目标考核,加大对农村公路管理养护的检查考核,根据考核结果给予奖惩。
陇南市位于甘肃省东南部、陕甘川三省交界地带,东邻陕西,南接四川,地处西秦岭与岷山余脉交汇地带,是甘肃省唯一的长江流域地区。这里山清水秀,人杰地灵,资源富集,气候特征的多样性,地形地貌的复杂性,构成了发展特色产业得天独厚的条件,后发优势十分明显。辩证地看,正是这种地域的复杂性和特殊性,也相应地构成了交通建设的艰苦性、长期性。凡是来陇南的人,无不为陇南的资源感到惊讶羡慕,又无不为陇南的交通感到惋惜,“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这一流传千古的诗句,就是对陇南境内交通状况最真实的写照。
在交通建设上,陇南既面临着国家大投入、大建设的乘势而上、奋力崛起的历史性机遇,又面临广大人民群众改变交通落后现实的强烈愿望以及对党和政府的强烈期盼。面对这一现实问题,陇南市委、市政府决定,动员千家万户,凝聚各方力量,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掀起公路交通大建设的,“立下愚公志,万民修公路,年年大建设,五年大变样”,下大决心,下死决心,为构建和谐陇南修建一条条脱贫路、致富路、小康路,全力建设对外开放、四通八达的陇南交通大网络,利用三至五年甚至更长时间,彻底改变陇南落后的交通条件。
陇南特殊的地形地貌、地质结构和气候特征,决定了陇南的公路交通建设必须从实际出发,既不能贪大求洋、急功近利,也不能盲目模仿、照抄照搬,必须在更高的坐标上科学定位,在更高的层次上加快发展,走出一条符合陇南特点、体现陇南特色的交通发展之路。为此,市委、市政府提出加快交通建设的基本思路是:全党动员,全民动手,项目带动,自力更生,艰苦创业,集中全力,重点突破,改变交通区位劣势,努力建设陇南富民之路。
市委、市政府提出全市公路交通大建设分三个层次展开。一是全力支持和配合高速公路和重点交通项目建设,推动主要国道干线公路实现高速化。二是以打通市内省道、县乡道和连接外省、外地的断头路为重点,建设“六纵六横”12条主骨架公路,连通国道、省道和县乡道56条,形成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三是依靠广大农民群众的力量,全力以赴抓好农村公路建设。
陇南有山有水有林,资源丰富,气候温润,在交通大建设中,市委、市政府充分发挥优势,做到扬长避短,做到四个结合,促进交通基础设施与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充分发挥公路交通的多元功能,使其成为安全的运输通道、优美的自然风光、舒适的人居环境、发达的经济走廊,通过公路交通建设进一步整合、提升、放大资源优势。
一是与生态环境建设相结合。牢固树立生态和谐的理念,以建设生态陇南为目标,以公路建设促进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抓好公路绿化美化,从单纯种树、护路,向改善生态、美化环境、促进经济发展等多功能综合方向发展。立足陇南的气候特点,坚持把道路绿化与地域特色结合起来、与农民群众的收益结合起来,栽植特色树种、经济树种,达到既绿化美化公路,又增加农民收入的目的。着眼于建成以高速公路、国道、省道为主线,县乡公路为支线,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精心设计的公路绿化网络,做到分隔带、边坡绿化和路基外两侧绿化相结合,乔灌花草相结合,绿化、美化、香化相结合,使公路沿线树木连线,林带成网,绿化成片,形成一条条清洁、绿色、美丽的风景线,建成有陇南特色、环境优美的公路绿色通道,彰显陇上江南的山水风光,展现陇南良好的对外形象。
二是与工业化城镇化相结合。坚持以改善交通条件为契机,大力发展“通道经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镇化水平。把公路站场建设与城镇化紧密结合起来,实现产业聚集发展、城镇规模扩大,努力建设新的工业镇、商业镇和旅游镇,加快建成一批工业生产小区、物流基地和旅游服务区,不断增强城镇的集聚和带动功能。各县区抓住交通建设带来的大量人流、物流、技术流、信息流的机遇,把产业发展布局与城镇化布局结合起来,合理引导产业向城镇聚集,向交通沿线布局,不断提高工业化的集约度。
三是与旅游开发相结合。陇南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但基础设施特别是公路交通不畅直接影响了旅游产业开发。交通部门坚持把公路建设规划与旅游资源、旅游景区景点的布局和开发相衔接。对品位高、特色突出,吸引力强、开发前景广阔的旅游景区景点,优先安排交通建设项目,快速进行开发。把交通建设与旅游设施建设,景点景区开发与景区之间的通道建设,城市主干道、河道两岸的硬化绿化亮化与改善旅游景区的整体面貌结合起来,积极争取国家项目资金,改善旅游业发展的硬环境,促进旅游大发展。
通过各地区发展经验可知,交通是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同样农村公路也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改革开放以来,在致富路上我们悟出了许多道理,其中最为显著的是:“要致富、先修路,富不富、先看路”。可见农村公路在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要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必须加大农村公路建设,加强农村公路管理,改善交通运输环境,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商品流通铺平道路,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二、我国农村公路发展现状及重要意义
农村公路建设作为农村地区长远发展的基石,能够促进农村的经济、人文发展,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提高人们生活水平、过上富裕生活。一个国家的公路网建设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了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综合国力。拥有一个完善的公路网络系统,不仅便于人们的生活、生产、区域间物质流通和人文交流,而且还能拉动区域泾济快速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农村公路建设不仅有了量的提升,也有了质的飞跃。从浙江省2008-2015年公路里程统计可以看出我国农村公路发展概况,2008年末浙江省县乡道44836公里,专用道714公里,村道48178公里;全省通达率为98.03%。2015年末浙江省县乡道48760公里,专用道669公里。村道57901公里;全省通达率为99.72%。从2008-2015年县乡道增加3924公路,增长0.87%;村道增加9724公里,增长2.1%,通达率提升了1.69%。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农村公路通达率逐年在提高,农村公路网建设迅猛增长,体现出近几来国家对农村基础设施公路建设的高度重视,同时也反应出我国农村经济建设的蓬勃发展。
国家对农村经济建设的高度重视和不断投入,在基础设施公路建设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近几来对公路网的整体规划和布局,对重要区域的部分农村公路通过改建直接提升为国省道,对较重要的区域重建了部分新的县道、乡道公路,大大改善了农村的通行情况,也缓解了部分区域交通的压力。为了贯彻中央 “村村通公路” 的决策,各级政府十分重视农村公路的建设,尤其是村道建设,这8年来村道的增长尤为迅速,发生了翻天覆地地变化。虽然农村公路网建设有了明显的提高,但由于我国农村面积大,山高地远,比如西部几个省份仍有较多的村庄未能通达公路,主要靠得是肩挑步行,严重阻碍了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人们依然生活在贪穷之中。也有部分区域虽然通了农村公路,但由于受资金、地理条件等多方面的因素影响,农村公路仍为机耕路或砾石路,路面状况较差,危险系数较大,通行能力低,严重阻碍当地的农业、工业及旅游业等发展,从而制约了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
可见,农村公路的建设对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极为重要。农村公路不仅是干线公路集疏运的基础网络,也是其他运输方式集疏运的基础网络,是便捷、通畅、高效、安全的交通运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二五”各级政府至力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城乡协调、结构合理、质量稳固、功能完善的公路网络和运输服务体系,为农村的经济发展提供便利条件。
三、农村公路建设对农村区域经济的影响
农村公路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石。农村公路基础设施的建设在促进区域经济政策制定,加大区域内资源开发和利用,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1.促进农村区域经济政策的合理制定,加快农村公路网建设
农村公路作为连接区域经济、物质流通的重要渠道,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决策和政策的制定有着决定性的影响。(1)农村经济做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直接拉动和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公路建设的投资具有乘积效应,交通建设的投入必然会带动周边农业、工业、旅游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2)农村公路的建设和发展,有助于农村商业化、产业化的交通区位优势;促进和加快区域经济政策下的城镇化进程。因此,重视农村公路建设,可以加快农村区域经济政策的制定,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一体化,加快贫困落后地区的脱贫致富。加快农村公路建设,有效地促进城乡区域间的交流,?Ф?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2.促进土地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加速农村经济发展
我国有广阔的农村土地资源,怎样因地制宜地使用不可再生的土地资源呢?土地的使用价值受地理位置、使用属性、基础设施等因素的影响,最直接的表现是基础设施交通的便利程度直接影响着土地价格的高低、使用范围和产出的效益。从交通设施与土地之间的关系来看,交通与土地是相互促进的关系,农村公路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会带动公路沿线的土地利用,支撑经济的发展。
3.调整区域产业结构,加快农村特色经济发展
农村公路建设对产业结构的调整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直以来农村主要以原始农业生产为主的第一产业结构,也是农民的主要经济收入来源。随着人们生活需求的提高,这种仅靠天吃饭,靠人辛勤劳作,效率低下,收入甚微的产业模式,已远远不能适应现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需求。
农村公路建设必然推动产业升级和空间布局优化。公路交通快速便捷,缩短了人流、物流在空间和时间上的距离,能够促进形成区域性的规模经济,同时也带动服务业、旅游业、特色农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农村公路的建设能够促进市场稳定发展,促进了区域的协调发展。加快农村公路建设有利于打通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运输通道,直接拉动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的融合,改善投资环境,带动经济发展。最终优化产业结构,增加农民的收入,带动农村经济发展。
四、农村公路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制约与对策
农村公路是公路交通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连接干线公路与农村之间的主要通道,是农村发展经济、提升效益的基础设施,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然而农村公路建设和管养中面临着许多主客观的因素影响,制约了农村公路、农村经济的建设和发展。主要影响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1)自然、地理环境因素影响:农村公路范围广、里程长。中国地大山多,山高地远,很多农村座落于高山偏远处,给建设投入及管养维护带来困难。(2)历史、政策因素影响:虽然近年来各级政府非常重视“农村问题”,但由于观念、历史、地域和发展阶段等多重影响,农村的基础设施仍然存在着区域不平衡和薄弱点。制约了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公路建设,规模大、投资多、生产周期长,因此需要一系列完善的政策支持,才能发挥出农村公路的建设所带来的经济效益。(3)资金因素影响:资金是建设的基础,由于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农村底子薄,资金来源困难,方法方式单一,主要由政府投资建设,造成了很多地区农村公路建设资金和养护资金匮乏。(4)农村的文化及思想意识影响:广大农村人们群众文化水平普遍偏低,思想比较保守和局限,为公共事业、基础设施建设不够积极,设及到个人的土地或山林等利益时,设置众多障碍,甚至不配合、不出让等等,也造成建设成本居高不下的一个原因之一。(5)公路经常性管养和管理不到位:由于养护资金短缺、工作环境差、管养人员缺乏、超载严重等等造成管养不当,严重影响了公路的公路路面技术状态和通行情况,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村经济建设。
为改善经济基础相对较薄弱地区的公路现状,在农村公路建设过程中需要保证农村公路里程与质量的关系,在公路里程扩张的同时保证公路质量,提高有效公路里程,充分发挥农村公路的经济带动作用,积极探索融资渠道、解决资金困难问题、发挥政府资金引领作用。其次,做好建设资金与养护资金的合理分配,保?C农村公路“建的起、养得起”,明确农村公路建设与养护责任,防止建设过程问题给养护环节增加难度。最后,加强管理,整顿秩序,治超治乱等,实现文明交通、和谐交通,维护农村公路的实际效用,实现农村公路有效经济利益,促进农村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关键词: 新农村建设; 农村公路; 规划目标; 措施
1现状农村公路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十五”过后, 我国农村公路建设实现了历史性突破, 但是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 现在的进展仅仅是开局、起步。农村公路建设中还存在诸多的问题,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在农村公路建设中, 地方政府和设计者不能因地制宜。
建设者往往缺乏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这样农村公路建设成本居高不下, 浪费了有限的建设资金, 使有限的农村财力很难承受。
(2) 农村公路总体技术水平不高。
农村公路总体技术水平不高主要表现在: 一方面农村公路建设投入不足, 公路建设等级低下; 另一方面, 农村公路大多数为民办公助、群众投工投劳的成果, 资金投入不足, 涵挡等配套设施差。
(3) 农村公路建设、养护资金严重不足。
目前, 农村公路的造价每公里大约为7~ 10 万元, 农村公路建设资金来源主要由省补助、交通费投入、财政配套、村集体经济支出、发动农民自愿筹集等渠道组成。这就导致了一方面农村公路建设总量不足, 通达深度不够; 另一方面在公路建成后, 由于资金不足, 缺乏养护, 超重车辆的行驶, 导致路面破坏严重, 功能失效。
(4) 农村公路建设管理责任不明确, 管理跟不上。
作为政府履行公路交通管理职能的部门, 对农村公路建设、管理和养护工作的指导意见不够明确,服务的主动性不够强。
(5) 农村公路养护管理机制不健全、不规范。
各级政府和交通部门对农村公路工作的长期性和艰巨性认识不足, 重建轻养的观念严重。因此, 这类公路损坏严重, 造成财力浪费。
(6) 农村公路安全条件差。
“村村通公路”的实现, 使广大农村形成了密集的公路网, 对发展农村经济起到了支柱作用。但农村公路宽度不够, 质量欠佳, 有的年久失修, 通行能力差, 极易出现安全问题。大部分农村公路没有交通标志、标线, 缺乏相应的安全防护设施, 存在较大的交通事故隐患。
2规划原则
为建设既满足通畅、安全、便捷、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又适应新农村建设的农村公路, 应当坚持以下主要原则。
(1) 总体安排, 统筹兼顾, 分步实施。
首先, 农村公路规划要按照县、乡、村道的顺序, 本着县道规划与国省道规划, 乡道规划与县道规划, 村道规划与乡道规划相互协调的原则, 合理布局, 纵横结合, 做到近期目标和远景规划相统一。其次, 农村公路规划要着眼经济建设的大局, 优先考虑当地农业资源、旅游资源、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为农村调整产业结构、为农民致富奔小康创造条件。第三, 农村公路建设应遵循先干线后支线的原则, 在实现“大动脉”畅通的情况下, 逐步丰富“毛细血管”, 避免出现“断头路”、“卡脖子路”以及干线公路施工时支线受损的现象。
(2) 坚持标准适度和因地制宜原则, 发挥最大投资效益。
建设标准直接关系到农村公路的使用功能和投资规模。农村公路不在宽而在适用, 等级不在高而在实用。原则上, 农村公路建设标准按《公路工程技术标准》执行, 根据各地区公路网的规划以及经济发展状况, 按照公路的使用功能和远景交通量综合确定农村公路采用的技术等级。农村公路路线设计要因地制宜, 充分利用原有道路, 尽可能减小工程量。农村公路路面结构的设计应贯彻就地取材原则,结合农民、农用车及农村交通特点, 结合当地农村地理、资源、经济状况, 建设适合当地农村特色的公路及道路。
(3) 注重实效, 确保质量, 实现畅通无阻。
公路交通设施规模、布局, 等级标准及管理服务, 充分体现农村实际和农民需求, 既要量力而行又尽力而为, 既要满足当前需要又要兼顾今后发展。坚持以人为本、质量第一。
(4) 兼顾环保, 实现可持续发展。
农村公路规划应贯彻保护耕地、节约用地的原则, 与山、水、林、田的综合治理相结合, 最大限度地节约用地, 道路修建有利于复耕造地, 尽量避免占用农田。同时, 要尽量防止水土流失, 减少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注意与沿线地形、地物、环境和景观相协调, 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和文物古迹, 增强农村公路交通亲和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
(5) 按照“安全、方便、节约”的原则建设交通工程设施。
路基路面设计应根据使用功能、技术等级、交通量、地形、地质、材料和施工方法等因素综合考虑, 尤其应重视排水与防护设施设计, 既要有足够的强度和稳定性, 又要经济合理, 以提高农村公路抗灾能力; 交通工程设施结合当地的自然条件与路基路面的具体情况进行设置, 做到醒目、牢固。在视距不良的急弯路段, 应根据需要设置线形诱导、警告、减速等标志; 连续长陡下坡路段应设置减速装置。在学校等特殊路段应设置警告、禁令标志及必要的指示标志, 有条件的农村公路可设置里程碑、漆划标线。
3规划方法与实施措施
3、1发挥地方政府的主导作用
农村公路建设必须坚持以地方政府为主, 中央政府扶持, 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发展方针,按照“多予少取”的方针, 积极协调交通、财政等部门, 统筹规划, 协调行动, 充分发挥资金投入效果,共同推进农村公路加快发展。
(2) 充分调动和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
要坚持不修农民群众不想修、不愿修的路, 不强行摊派、集资, 不随意降低补偿标准, 不随意征用农民宅基地和耕地, 不乱采乱挖,总之,要通过农村公路建设这个载体, 一方面, 体现出农村公路建设效果上的“两满意”, 实现发展农村经济的目标; 另一面, 体现出农村公路作为新农村建设中的基础性工作的作用
(3) 农村公路规划应与县域城镇体系规划、新农村建设规划相协调。
县域城镇体系是在县域范围内, 以中心城镇为核心, 由一系列不同等级规模、不同职能分工、相互密切联系的城镇组成的有机整体。建设新农村, 规划要先行。从当地实际情况出发, 在充分调查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人民生产生活状况的基础上, 针对不同的乡情、村情、民情,选择发展路径, 明确新农村的建设模式、建设重点和建设方式。在此基础上, 对农村房舍、水电、道路、教育、文化、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做出科学规划。
(4) 农村公路规划应与国道、省道、县道等主干道路网规划相协调。
全面提高农村公路的密度和服务水平, 形成以县道为局域骨干、乡村公路为基础的干支相连、布局合理、具有较高服务水平的农村公路网。首先将农村公路与上层次公路衔接, 保证区域内公路网总体布局的协调和路网整体效益的发挥; 而后建设大量的连接线、支线、沟通线、联络线, 使农村公路成网, 满足多方出行要求。农村的道路建设, 要打破县、乡、村的界线, 进行统筹规划, 防止画地为牢, 造成边缘村、镇互不联结, 无法实现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
【关键词】新农村;道路工程建设;解决对策
1引言
农村道路交通工程是服务农村经济的基础设施,也是缓解农村、农民和农业之间矛盾关系的重要条件。随着新农村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扩大农村交通工程建设规模已成为缩小城乡经济差异的重要措施。但由于地区居民对道路工程建设重要性的认识不足等原因,极大影响了农村交通事业的发展,因此,相关工作人员有必要加强对农村道路交通工程建设现状的分析和研究,并针对性的提出改进和优化措施,以为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交通支撑。
2新农村道路交通工程运行现状
为了推动新农村建设步伐的进一步加快,大部分村级道路交通网络已逐步形成,县乡道路逐渐成为国省级道路的支脉,进一步加强了农村地区之间的信息交流与沟通,对于促进本地区及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同时,在社会经济呈现迅猛发展的背景下,农村道路等级及其服务水平有所提升,一方面克服了传统农村道路在通车里程方面的限制,可更好的满足村民日常出行、农产品运输的需要,另一方面提升了地区物流市场的活跃性,进一步推动了农村交通运输系统朝着多样化、多类型的方向发展。另外,在经济相对落后的时期,农村交通工具较为单一,村民的出行目的及次数受到严重限制,但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农村交通工具的数量和类型发生重大变化,私家车已逐渐成为村民的代步工具,这种形势下,当前的道路工程已无法满足农村交通工具不断增加的需求,这对农村道路交通工程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新农村道路交通工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3.1主体不明确
在新农村道路交通工程建设过程中,主体不明确这一问题主要体现在投资主体和责任主体这两个方面。①农村道路建设是国家整体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向农民提供交通服务的一项重要内容,但在道路工程实际建设中,大部分人会认为农村道路建设属于公路建设的范畴,其责任主体是交通公路部门;②由于农村道路交通工程建设责任主体不确定,也就难以明确工程投资主体,导致农村道路工程在建设过程中极易存在资金不足等问题。
3.2资金不到位
目前,农村道路交通工程在建设或养护上的资金缺口较大。目前,很多地方的养护管理及建设资金主要由上级财政拨付,但由于部分村级的经济水平较低,农村道路工程建设与养护管理资金十分有限,不利于保证农村道路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
3.3建设和养护机制不完善
完善的农村道路建设和养护机制是促进其性能发挥的关键,但就当前的情况来看,很多地区的农村道路交通工程在建设与养护机制上存在较大的问题,比如:道路工程管理责任不明确,特别是一些农村道路的路面修护、危旧桥梁的改造等项目被搁浅,极大影响了农村交通事业的发展。即使具备完善的道路交通工程建设和养护机制,但由于不同地区的政策、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程度不同,导致建设和养护机制执行效果无法达到预期目标。例如:某条农村道路长3km,属于两个村之间的交通连接主干道,道路设计宽度为3m,错车道每500m一个,每年县财政拨付到村里的养护资金是3万元,要求每年定期养护2次,但在实际养护中,每年只在秋季养护一次,只有不到10%的资金用于养护,该道路的养护效果必然会受到影响。
3.4缺乏技术性人员
新农村发展模式下,农村道路交通工程建设规模不断扩大,需要大量的专业技术人员,但由于多数农村地区的交通部门由于薪酬待遇等原因的影响,缺乏大量的在职专业技术人员,无法全面保障农村道路交通工程建设的专业性和标准性。
4强化新农村道路交通工程建设的对策
4.1加大宣传力度
加强与道路交通工程所在地的沟通和交流,及时利用自身的专业技术解决公路建设中遇到的问题,比如:在当前以村级管理为主体的模式下,由道路工程所在地的村级选派专人负责对工程建设情况进行监督,并由县级、乡镇选派专业人员加强对其的教育和培训,同时,加强与村级道路施工负责人的沟通和合作,且每年、每季度定期选出模范施工人员,加强对其经验的学习和传播,才能更好地促进大众对道路工程建设重要性的认识,进而确保道路交通工程相关管理工作的高效开展。
4.2提高道路施工技术人员的专业水平
为了更好的促进农村道路交通工程技术问题得到优化和完善,需加强对技术人员的教育和培训:①要引导其意识到自身在农村道路交通建设中的重要性,加强对这一工作的开展,不仅有利于推动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实现,还能提高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为城乡一体化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②加强对施工技术人员的教育和培训,主要采取远程教育培训与面对面传授培训相结合的方式,且在培训后注重实践考核,重点对其所负责路段的建设效果进行多元化考核评价,并将考核结果作为技术人员职称晋升、加薪和考核的重要依据,从而更好地促进其技术实力的提升;③由于参与农村道路工程建设的一线施工人员自身工作较为枯燥,在日常工作中面临的困难较多,村级领导或施工单位可着力解决其在工作、生活中面临的问题,促使其更加全神贯注地参与到本职工作中,进而促进农村道路交通工程建设水平的有效提升。
4.3加强道路建设的资金管理
①拓宽道路工程建设资金的筹集渠道,比如通过向金融机构借贷的方式来缓解工程建设资金短缺的现状,并实行资金专项专用制度,严格监管和控制资金的具体流向,最大限度的发挥资金使用效益;②发动社会捐资。积极鼓励企事业单位、利益团体、经营大户等在农村道路建设方面投入资金;大力推广转让路桥冠名权、项目开发权、客运经营权等融资方式,引进农村道路建设资金;③充分利用农村地区现有资源,大力发展符合农村特色经济的养殖业、果园种植业、林木业等,以通过提升农民年收入来增加农村道路工程建设的资金投入力度。
4.4建立完善的管养长效机制
结合农村道路交通工程建设的实际情况,有组织、有针对性的开展道路工程养护检查工作,并将检查结果与建设项目安排和资金拨付挂钩,充分发挥县乡人民政府的主体作用,真正实现农村道路建设养护管理工作由部门行为向政府和社会行为的转变。另外,还应将日常养护与专项养护结合起来,专业人员与村民相配合,日常养护以“培路肩、扫路面、挖边沟、清涵洞”为重点专项养护,以治理“稳路基、补路面、检桥梁”等病害为主,提高道路抗自然灭害能力和通行能力,带动农村剩余劳动力实行道路养护,促使农村道路“畅、洁、绿、美、安、优”的目标,促进人、车、路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相处。
5结语
综上所述,近年来我国虽在农村道路交通工程建设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在技术、认识、资金和机制上存在的不足,对农村经济发展和道路工程效益的提高造成负面影响。因此,在新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应强化经验的总结和教训的分析,注重道路建设和养护资金的筹集,同时基层交通部门也应明确自身职责,以确保农村道路交通工程能更好的服务农村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赵京,王建伟,何娟,等.农村公路与新农村建设发展适应性评判方法[J].公路交通科技,2013,30(9):145~153.
[2]卞素萍.转型发展中的新农村建设研究———基于对江苏高邮和宜兴的个案调查[J].江苏农业科学,2014,42(12):493~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