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6 08:27:17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实用电子技术培训,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技工院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实训教学相关活动,在以往施行的传统教学模式加以优化调整逐渐转变为素质教学模式。通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挖掘学生学习潜能,在实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电子技术 应用实训教学 创新能力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曾经提出“行动是中国教育的起始点,创造是中国教育的完成时”教育思想,其实就是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当做了教育的终极目标。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需求的人才标准也日益提高,更希望技工院校毕业生能够在实践过程中对现有的生产工艺、工作流程以及设计方案做出一定的改革创新,从而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实训教学在技工院校设置的课程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但是有些教师的教育思想较为传统,对实训教学不是十分重视,未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笔者以多年的实际工作经验为基础,浅谈如何在实训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对教学组织形式进行优化调整
电子技术应用实训是工艺性和实践性较强的基础技能训练课程,教学任务就是让学生掌握电子技术应用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使学生了解生产制造工艺流程、仪器设备以及检测方法,能够在遵守电子技术文件以及相关规章制度的基础上完成电子产品的制作、焊接以及检测等工作,拥有一定的电子技术实际应用能力。教师在实训教学过程中应当引导学生创新思维,积极地寻找问题,结合理论知识对问题进行分析,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巩固在理论课程中学习到的知识。在此过程中培B学生的专业意识、职业技能以及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
电子技术应用实训整体设计是对小型电子产品生产流水线进行模拟,设置出元件测试、装配、焊接以及调试四个工位,并制定出与之相对应的工作岗位标准。实训教学中每一个小组中的成员应当在2~3人,为了能够保证每一个学生的实训达到教学目标,在实训教学开展之前需要编制出具体的实训进度表,在实训教学过程中实行轮换制度,使每一位同学的具体工作都在实训进度表格上有所体现,也便于对学生的实训效果做出评价。
在教学实训中是将项目制作当做核心工作,依据不同的工作岗位提出具体要求,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灵活地选用分层教学法、合作学习法以及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方法。
二、优化调整考核方法,凸显创新能力评价
电子技术应用实训中应当遵循的目标是知识和技能并重,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对学生的知识理解程度、运用知识能力以及实践能力进行考核。在考核工作过程中需要做到既考核知识也考核能力,以便于能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考核工作中,检测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否得到了提升。在考核的过程中应当对学生的个性予以充分重视尊重学生的兴趣和多样化的性格,对学生做出的评价要以激励学生提升创新能力作为目的。针对某些接受能力强的学生应当灵活地对其实训时间进行安排,适当地开展基本技能方面的考核工作,使接受能力强的学生有更充足的时间进行创新设计,在实训中培养成为社会和企业需要的高技能创新型人才。
三、小结
综上所述,电子技术应用实训就是学生从学校到社会、从理论到实践的重要桥梁,在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起到关键的作用。所以,在教学实训中,教师需要注重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培养,将创新思想稳固在学生的脑海中,为学生在工作岗位上能够创新工作,展现自身的创新思想、技能优势,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邹华东,陈小林,吴年祥等.电子技术应用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重庆科技院校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
[2]卢超,蒋媛,卢进军等.基于实践应用能力培养的数字电子技术课程创新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J]. 廊坊师范院校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4).
[3]周登荣.加强教学改革,培养创新能力,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浅谈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教学改革[J].攀枝花院校学报,2010(3).
关键词:模拟电子技术 教学改革 工程实践 面向应用
中图分类号:G642.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672- 8181.2015.03.153
“模拟电子技术”是高等学校电类专业重要的教学科目之一,是电子工程师们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企业、学校、教师、学生都非常重视。电子类学生完成模拟电子技术课程学习后,还有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竞赛【1】前还会有专门的模拟电子技术培训课程,以强化学生的基础知识,提高设计能力。模拟电子技术还是考研课程和众多公司的笔试内容,可以说学生从大二开始直至大学毕业都在反复地学习模拟电子技术。然而,据毕业生反映,他们依然没有很好地掌握模拟电子技术知识,找工作时笔试、面试成绩都不好。
教师和学生都花了很大的时间和精力在模拟电子技术的学习上,却没有取得应有的效果,究其原因就是模拟电子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生的实践时间少,学习过程中没有结合工程实践,没有真正理解所学知识。为此,从大二的模拟电子技术理论教学开始,至大学毕业时的毕业设计的整个过程中,应该多结合工程实例,锻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真正理解所学知识。
1 教学内容改革
1.1 及时更新教学内容
适度增加新技术和新电子元器件的介绍,以及这些技术和元器件在电子产品,特别是消费电子类产品中的应用,使学生了解现代电子技术发展的前沿和动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之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模拟电子技术知识。
电子技术是研究电子元器件、电子电路及其应用的科学。电子元器件是组成电子产品的基础,新型电子元器件促进电子技术和电子产品整机的更新换代。当前电子器件科技正步入以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带动下的产品更新升级和深化发展的新时期,技术更新非常迅速,要想跟上电子技术发展的步伐,就必须不断地努力,学习新的知识。
1.2 减少数理论证,利用计算机仿真展示电路规律
模拟电子技术有许多公式推导、参数计算和近似处理,对于初学者来说过于复杂,学生可能会丧失信心,打击学习积极性。而且模拟电子技术课程课时不多,有必要减少数理推导和论证,利用计算机仿真演示电路的功能和工作过程。现代电子技术早已经不是传统的分析计算、制作硬件电路、测试并改进的设计过程,而是利用EDA【2】技术完成所有电路设计、性能分析,并设计出IC版图或PCB版图,最后制作硬件电路验证的计算机辅助设计过程。
1.3 增加各种实用电路介绍
增加各种实用电路的介绍,不但可以培养学生分析电路图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有助于学生以后的就业和工作。对于初学者,模拟电子电路看起来非常复杂,分析起来感觉无从下手。只有从单一功能电路开始,把复杂电路看成一个一个的功能模块,并通过阅读大量的实用电路,掌握其中的规律,学生的识图能力才能提高。但是,一般教材所提供的电子电路偏少,而且大都注重计算,跟实际应用脱节,学生兴趣不大。
2 教研结合
正确处理科研与教学之间的辩汪关系,坚持以人才培养为第一要务,重视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把教学工作融人科研工作之中,促进科研与教学良性互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承接企业和科研院所的一些科研项目或工程项目【3】,让部分基础较好的学生参与其中,既可以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还可以进一步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目的鲜明科研与枯燥的理论学习相比更能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对电路的感性认识,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更能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另一方面,应该加强学科队伍建设,培育出高水平师资,提升科研团队的创新能力。教学与科研工作的融合,使众多优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脱颖而出。结合教学和生产实际,加强与企业横向课题的研究工作,及时将教学研究成果应用于生产实践中,帮助企业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鼓励青年教师积极参与企业横向科研课题研究,增加青年教师工程经验和科研水平。邀请企业技术人员来学院举行学术讲座,传授新技术新工艺,达到产学研共同提高的目的。
3 实训教学改革
3.1 改革实验教学的内容和方式
利用EDA技术,学生可以在计算机上完成从电子产品的电路设计、性能分析到设计出PCB版图的整个过程。而且EDA仿真软件具有元器件丰富、测试仪器齐全、分析功能完善等渚多优点,学生通过自己搭建实验电路,并对实验结果和数据进行分析,加深对电路功能的理解,为实际操作打好技术基础。
实验中加入与工程应用相关的内容,鼓励学生自己利用EDA软件设计电路,并动手制作PCB板进行实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减少验证性实验和参数测量性实验,增加综合设计性实验,在实验过程中侧重电路的故障诊断,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丰富实验内容,提高研究深度,严格以工程项目的标准来要求学生。
3.2 面向工程实践的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
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是学习深化、拓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重要过程,其选题应该来自实际的工程项目,并根据电子技术的发展及时做出调整,紧跟主流技术,引入新器件、新技术和新发展。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完成搜索文献资料、设计项目方案、制作实物电路、测试电路性能等一系列工作。通过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的锻炼,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运用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踏实严谨的工程实践能力,同时为毕业后从事研制电子产品的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3.3 积极参加各类竞赛
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挑战杯,大学生机器人大赛,全国大学生“飞思卡尔”杯智能汽车竞赛等一些与模拟电子技术相关的竞赛。特别是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其选题基本都来自于真实的项目设计中的典型工作任务,着重考核学生的综合技能。我校电气工程学院利用暑期时间,专门组织了针对全国大学生电子竞赛的培训,其中模拟电子技术作为一门主要课程占了很大的课时比重。
对于学生来说,这些竞赛的成绩很重要,过程更是受益匪浅。不但可以提高他们的工程实践素质,针对实际问题进行电子设计制作的能力,还能加强学生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协作精神,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等。
4 结语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该课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习效率才会提高。近年来,我校教师利用电子类专业的新生导论课、各种学术讲座、课间休息时与学生的交流等途径,给学生传播模拟电子技术的最新知识、前沿技术和应用、新技术带来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等信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这些交流改变了以往学生对模拟电子技术的学习态度,不再畏惧他们眼中的“重修之王”,在电子竞赛中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在省内高校中处于领先地位。
参考文献:
【1】黄志伟.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培训教程【M】.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210-253.
一、专业教师能力受限
笔者通过对本地多所中专和职教中心学校进行调研发现,由于中职学校的学生多数是“中考落榜生”,他们文化基础薄弱,缺乏学习自信心,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由此产生厌学情绪。专业教师的教学过程有一大部分时间要用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维持课堂秩序,教学效果可想而知。中职学校迫切需要一套既能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又能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课程体系,但是课程开发又很难推行。一方面,中职学校工作任务繁杂,为了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学校又增设一些新型专业,本来就担任三四门教学课程的专业教师,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参与课程开发;另一方面,中职学校的教师大多是从本科学校毕业后就直接参与教学工作,没有企业实践经验,根本不了解企业真实的工作过程,教学不能很好地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实训教学也只是照本宣科,把握不准企业对岗位技术的具体要求。最后,中职学校专业教师虽然具备很强的专业理论知识,但是缺乏系统的教育学理论,无法将自己真实的想法转化为科学严谨的教学思想,不能构建出规范的专业课程体系。
二、学校教学资源受限
中职学校要开发出一套实用、高效的课程体系,必须要有学校领导牵头,组织一个由行业专家、教育学专家、企业负责人、企业专业技术工人、专业教师等组成的专业团队,进行大量的企业调研、座谈会、研讨修订等工作,这是一个耗时、耗力、耗工的繁杂工程,不是学校几个专业教师开几次教研会就能促成的。然而,目前高等学校大力扩招,社会对中职学校存在严重的偏见,招生已经成为威胁中职学校生存和发展的严重问题。招生困难,招来的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学校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招生和学生管理工作,对于教学以外的课程开发工作能拖就拖,心有余而力不足。随着学生就业问题的出现,中职学校也开始意识到进行课程开发的必要性,很多学校开始在课程设置、教学模式、教学策略等方面进行探索,然而课程开发设计到实训基地建设、教学场地改建、师资队伍培训等方方面面,中职学校又没有足够的财力、物力支持,导致课程开发难以顺利进行。
三、企业参与程度不高
中职学校进行课程开发离不开企业的支持。中职学校电子技术专业主要是面向电子行业及相关企业,为社会培养具有一定的电子识图能力,会使用常用电子仪器、仪表,能进行电子产品装配、调试、检测与维修的电子专业技能人才,重点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技能,使学生能够胜任企业的岗位职责。显而易见,中职学校进行课程开发时关于职业标准、岗位能力标准和国家职业资格标准体系的构建离不开企业的支持与参与。电子技术专业课程开发必须从企业实际工作岗位出发,提取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典型工作任务,创建真实的工作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此,中职学校的教师应该深入企业调研,掌握实际生产流程,了解企业对学生的专业技能需求,明确岗位技术能力。由于商业机密和生产利益等问题,校企合作深度不够,企业参与热情不高,校企合作没有形成良好的运行机制。
关键词:EWB;电子电路仿真设计
1软件的性能和特点
(1)采用直观的图形界面创建电路:在计算机屏幕上模仿真实实验室的工作台,绘制电路图需要的元器件、电路仿真需要的测试仪器均可直接从屏幕上选取。
(2)软件仪器的控制面板外形和操作方式都与实物相似,可以实时显示测量结果。
(3)EWB软件带有丰富的电路元件库,提供多种电路分析方法。
(4)作为设计工具,它可以同其它流行的电路分析、设计和制板软件交换数据。
(5)EWB还是一个优秀的电子技术训练工具,利用它提供的虚拟仪器可以用比实验室中更灵活的方式进行电路实验,仿真电路的实际运行情况,熟悉常用电子仪器测量方法。
2软件的操作说明
2.1元件与信号源
EWB软件的工作界面具备美观大方、简捷明了的特点。在基本工作区上方有菜单栏、工具栏、元件库栏。从菜单栏可以选择所需的各种命令,从元件库栏中根据图标选择所需要的的元件或仪表,使用鼠标拖放操作安放元器件到工作平台,完成实验电路连接。选中虚拟仪器图标,通过使用鼠标拖放操作,可以安放仪器仪表,设置好仪器仪表的参数后,按下仿真开关控制电路的运行与停止,即可观察测试结果,在基本工作区下方是电路描述窗口,可根据需要输入有关电路的介绍或说明。
EWB提供了丰富的元器件库,根据不同类型可分成:信号源和电源库,基本元件库、二极管库、三极管库、模拟集成电路库、数字集成电路库、逻辑门电路库、数字触发器库、指示器件库、控制器件库、杂元件库和自定义库。
在设计电路时,设计人员根据需要从该库中进行查找与选取元器件,对选中的元件用鼠标左键将其拖放到电子平台工作区,同时可利用旋转、平翻、直翻调整元件方向。为了使电路便于连线,图形整齐,还可以通过鼠标操作对元件进行移动、复制与删除。为了使电路连接简单明了,还可以将一些常用电路定为子电路,子电路相当于用户自己定义的小型模块电路,存放在自己定义的元件图标库里,供以后反复调用。
2.2虚拟仪器仪表的使用
EWB提供七种虚拟仪器,每种只有一台,在电路设计中,每种仪器只可使用一次,这是其软件设计的局限性,而目前其升级版本Multisim已将虚拟仪器增加到11个,而且同一种仪器可以多次取用。
模拟仪器仪表主要包括万用表、函数发生器、示波器、波特图仪(扫频仪)以及电压表、电流表,数字仪器仪表包括数字发生器、逻辑分析仪、逻辑转换器。这些仪器仪表(除波特图仪),在接入电路后,开启仿真开关,若改变电路的测试点,则显示的数据和波形也会相应变化,而不用重新启动电路。EWB的虚拟测试设备能提供快捷简单的分析,主要包括直接工作点,瞬态,交流频率扫描,付立叶、噪声、失真度、参数扫描、零极点、传递函数、直流灵敏度、交流灵敏度、最差情况、蒙特卡洛法等14种分析工具,可以在线显示图形并具有很大的灵活性。
3软件在广播电视技术工作中的实际应用
3.1在广播电视技术培训工作中的应用
EWB软件是一款优秀的EAD软件,推出后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尤其是在教育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许多院校把EWB作为电子类专业课教学和实验的各种辅助手段,最大限度的满足了广大学生和工程技术人员的迫切需求。针对软件的这种特殊效能,近年来在广播电视技术领域中,EWB也同样得到了普遍应用,尤其是许多单位把EWB软件应用在了技术队伍培训工作中收效显著。广播电视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对广播电视技术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广泛开展技术培训工作,但是在职教育和在校学习有着很大的差别,资金、场地、设备、设施等诸多因素制约了技术培训工作的良性发展,EWB软件的应用不仅较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而且体现了三个优越特点:(1)节约资金、高质高效;(2)功能强大、直观形象;(3)操作简便、方便普及。许多单位还把EWB软件应用在了广播电视技术能手竞赛中,更是得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通过对软件的应用不仅克服了客观条件给技术竞赛多形式、多层面开展带来的制约,同时也可以全面的考查参赛选手的实践技能,为展示技术人员的综合技术水平搭建了最佳平台。3.2利用EWB软件进行电子电路仿真设计
EWB的优越性能为激发广大技术人员的潜在智能提供了广阔空间。利用EWB可以设计简单、复杂、模拟、数字等各式电路。这为广大技术人员开展技术改造、技术革新工作提供了非常实用的工具。尤其是广播电视发射设备的固态化、数字化、自动化的发展方向,使计算机辅助设计、测量、维护等在广播电视技术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EWB软件的出色性能表现,也得到了广大技术人员的青睐。下面仅以双音报警器电路的仿真实验为例,向大家简单介绍其电路设计与分析。首先设计电路原理图(见图1)并根据电路需要选择所需元件参数。
用鼠标将元件、仪器拖到电子工作平台,根据电路原理图调整元件,仪器布局,并设定元件标值,调整仪器设置的选项,按通仿真开关,即可进行仿真实验,如果电路设计、连接正确,此时扬声器应该发出“滴、嘟、滴、嘟”…..的双声音,用示波器观察IC1、IC2的输出波形,应该是频率不同的两个方波(见图2),可通过打印机打印出来,进行实际电路的组装。
图2
此电路原理主要是应用555时基电路组成两个多谐振荡器,用IC1输出的方波信号通过R5去控制IC2的5脚电平,当IC1输出高电平时,IC2的振荡频率低,当IC1输出低电平时,IC2的振荡频率高,因此IC2的振荡频率被IC1的输出电压调制为两种音频频率,所以扬声器发出双音声响。此电路可应用在发射台铁塔匹配间防盗报警,也可在改进后应用于水箱上水报警等其他方面。
参考文献
关键词:电力电子技术;教学改革;应用型人才培养
作者简介:侯丽华(1966-),女,满族,吉林伊通人,长春工程学院教师发展中心主任兼教务处副处长,教授;杜波(1976-),女,吉林长春人,长春工程学院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副教授。(吉林 长春 130012)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5-0072-02
“电力电子技术”课程是自动化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是一门工程应用性很强的课程。该课程具有教学内容多、课时少、更新快的特点。如何在有限学时内使学生较好地掌握课程知识,提高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增强学习兴趣,是教学改革要解决的主要问题。长春工程学院(以下简称“我校”)“电力电子技术”课程组根据学校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在明确了自动化专业面向基础工业基层一线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基本规格、专业核心能力以及知识体系等方面基础上,紧密结合工业企业现场实际和电力电子技术发展现状,以先进的教育思想为指导,以应用能力和工程素质培养为核心,不断整合教学内容,完善实验教学条件,开发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项目,增加实践环节,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考试方式,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优化教学内容,构建以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体系
1.课程建设与改革思路
教学内容和教学体系的改革是“电力电子技术”课程改革中最重要的环节,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的提高,关系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我校按照电力电子器件―电力电子变换电路―电力电子电路的微机控制技术―电力电子技术应用的思路,以电力电子器件为电路服务,电路为电力电子系统服务,系统为电力电子应用服务的理念作为教学内容设置的主导思想,以应用能力和工程素质培养为核心,精选理论内容,强化技术应用,及时而恰当地引入电力电子技术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
2.调整教学内容
在教学设计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识传授与应用能力培养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讲授与研讨相结合。将电力电子器件、变换电路作为传统内容,将电力电子技术应用作为实用内容,将最先进的自动控制生产线作为新技术,对典型电力电子及电气传动系统分析作为讨论内容,将科研课题引入课堂作为启发内容,通过典型案例分析,将理论与实际结合,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通过渗透行业规范、安全操作规程、文明生产等知识培养学生的工程素质。课程的讲授以电力电子器件的工作原理、特性、参数、选择、驱动与保护电路为基础,以AC/DC、DC/AC、DC/DC、AC/AC变换电路结构、工作原理、波形分析和参数计算及电路设计为核心,以微机控制的脉宽调制技术(PWM)和各种软开关技术作为新的控制方法和新技术,把电力电子学科的发展方向引入课堂。以电力电子器件的应用电路为教学的重点,解决实际工程问题,使学生能充分认识现代电力电子技术对交、直流电路的控制和变换能力,并掌握各种变换原理和方法,为后续课程“运动控制系统”深入学习及毕业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强化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1.完善实践教学条件
“电力电子技术”课程具有很强的工程性和实用性,而实验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动手能力、严谨的态度和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手段。因此,以营造真实的、先进的工程环境为目标,紧密结合工程实际应用,投入100多万元建设和完善了电力电子技术实验室。现实验室拥有实验设备24台套,开发了电力电子技术仿真研究平台,构建了电力电子技术实践教学体系(包括课内实验、课外实验、课程设计、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等),编制相关的教学文件。实验室向学生全面开放,学生以团队的形式开展自主性实验和学科竞赛培训,并为学生提供实际工程技术资料、仿真实训教学软件,培养工程实践应用能力。
2.精心设计实验内容
课程组精心设计了实验教学项目和内容,引导学生从问题出发,逐步由基础实验走向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再过渡到创新性实验。开设了晶闸管整流、逆变的验证性实验,使学生对本课程的应用有初步认识;对直流斩波、交交变换以及PWM控制技术部分的实验,则由教师给出电路参数要求,由学生自行设计主电路、驱动电路等,完成设计性实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软开关技术的实现等具有较高实用价值的实验项目,密切联系着当今电力电子技术发展的最前沿技术,并且在国民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通过实验学生了解了电力电子新技术的发展动态,同时对本课程的应用领域、可以解决的问题有了更直观感性的认识。实验项目与科研、工程、社会应用实践密切联系,形成良性互动,实现基础与前沿、经典与现代的有机结合,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自主训练。
3.增设课程设计与调试环节
开设了1周“电力电子技术”课程设计与调试实践环节,以完整的电力电子系统为载体,将电力电子器件选择以及电力电子主电路、驱动电路、保护电路、检测电路、控制电路等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通过设计、组装、实验和调试“四位一体”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在教学中使用计算机仿真软件Matlab/Simulink搭建各种常用电力电子电路,且可方便地调整电路的参数进行仿真,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处理复杂电力电子电路的能力,也为日后从事工程设计和科学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在实际教学实践中,笔者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能力为主线的教育理念,根据课程内容合理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组织课堂教学,将“理论+实践+应用能力”的教学模式贯穿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由传统的教师满堂灌唱独角戏变成了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的互动学习,教与学融为一体。教师有所教,学生有所学,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深了学生的理解,加快了学习步伐。通过启发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方法等,增强学生主观能动性,活跃课堂气氛,挖掘学生潜力,增强专业素养,逐渐让学生由“学会”变成“会学”,由被动变主动汲取知识。
为了分析电力电子器件和电路的工作状态,使学生弄清电路中能量的变换和传递,笔者制作了本课程比较完善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利用多媒体技术将实际应用中的电路和电力电子装置做成影音资料带到课堂上,结合典型工程实例,并把电力电子前沿的研究状况、最新的研究成果以图表、图片等方式充实到教学课件中,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不断提高教学效果及教学质量。同时,建设了本课程的教学网站,网站资料丰富,包括教学资料和典型工程实例等,学生可以在网上学习,教师可以在网上进行答疑,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
四、改革考核方式,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1.考试过程全程化
教师根据“电力电子技术”课程性质和不同阶段的教学要求,通过课堂提问、讨论、平时作业、单元测验、实际操作、撰写报告或论文等方式加强形成性考试评价,并安排阶段性考试以强化学生平时对课程教学内容的学习和掌握,弱化期末终结性考核。
2.考核内容能力化
考核内容围绕应用能力和工程素质培养为核心这个目标设置,结合新的“电力电子技术”教学内容体系,加大电力电子器件特性分析、实际电路分析、应用案例分析、实践技能的比例,侧重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解决问题的能力。
3.考核方式多元化
根据不同阶段的教学要求,考核采取口试、笔试(开卷、闭卷)、开发设计相结合的形式,变单一形式的考核为多种形式的考核。
五、组织课外科技创新活动,探索课内与课外培养的有效机制
按照课内培养与课外培养相结合的原则,把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固化在教学任务中,成立了课外科技活动小组,注意引导和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科技竞赛活动。依托电力电子实验室的硬件设施,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和“挑战杯”竞赛,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在运行中,加强课外实践活动的组织和管理,制订《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实践活动运行管理办法》和《实验室开放运行管理办法》,对大学生第二课堂教育的条件保障、激励政策、管理办法、评价办法等做了明确规定,形成了有效的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活动保障体系。
六、加强青年教师培养,提高课程组教师整体水平
师资队伍建设是课程建设的关键,课程组教师的理论教学水平、工程实践能力、科研水平直接关乎“电力电子技术”课程建设水平。按照校内培养与校外培养相结合、教学培养和科研培养相结合的原则,通过建立青年教师“导师制”、定期开展教学研讨和教学观摩、实行青年教师实验室坐班制、深入工业企业生产实际、选派教师参加新技术培训等措施,不断提高青年教师教学水平、学术水平和实践能力。
七、结语
电力电子技术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地更新,其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不仅用于一般工业,也广泛用于交通运输、电力、通信、计算机、新能源系统等。“电力电子技术”课程教学应紧跟时代变化的步伐,不断更新和充实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完善实践教学条件建设,创新实验内容,将电力电子技术理论知识与实践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关键词】电子专业;高职教育;教学改革
我校从无锡电子职业中学起步,在中等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教育方面开拓已经历了近30年的发展。形成了培养电子专业技术人才的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学模式,为无锡的电子工业输送了一大批技术工人的技术人员。近年我校从职业中学提升为五年制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无论是办学的层次还是规模都有了巨大的转变。这种转变既是对办学理念和模式的挑战,也是对学校提升教学能力的考验。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种新技术如表面安装技术、可编程器件、嵌入式系统、信息技术等大量进入电子行业,使电子制造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使电子产品的技术含量越来越高。但从制造方面来看,大量的先进设备和信息技术的应用,使电子厂的多数工作岗位变得更不需要太多的专业技术。这样就可能导致原来的教学模式不能适应新的就业需求。随着更多的外资企业进入,我们可以发现现代企业的管理模式和对员工的素质要求和原国有和集体企业较大的差别。如何使电子专业高职学生掌握更多的职业技能,提高个人职业竞争能力,适应现代企业的管理和发展,是每个职业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
一、高职电子专业就业状况
使高职毕业生有较好的就业能力是教育的目的和学校的使命。作为电子专业职业教育,希望学生毕业后能从事和电子生产、服务、维修等相关工作。或者能从事电子业的生产管理和低端研发工作。但是,多年来的现实情况离开我们的主观愿望有相当的距离。很多学生虽进入了电子行业,但从事技术含量比较高的工作的人数非常少。多数只能在流水线的低端岗位从事简单劳动,和受过5年的系统电子专业教育的学历不相符合。
据《无锡日报》每周四人才市场版的人才招聘统计数据,可部分说明电子业对人才的需要情况。据对近年共8期16个版面的人才招聘分析,电子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可分为三类:
一类是要求有成功开发经验和成功案例,掌握多种开发工具,通晓英语,一般要有本科或本科以上的学历。这类招聘人数最少,二个月统计不超过10人。
一类是要求有一定技术能力的熟练工人。如招聘高级电装工若干、家电维修工、电子操作技工等。这类人员招聘数量稍多,二个月的统计也仅有20人左右。
一类是电子类工厂的操作工,招工主力企业如村田电子、索尼电子和希捷公司等。这些企业对劳动力的学历要求均为初中以上文化,男女不限,对招收工人的数量没有限制,越多越好。
虽然报纸的招工广告不能完全反映出一个地区的人才和劳动力需要的全面情况,但也可以从广告中可以看出企业对劳动力需求的基本情形。可以认为:我市电子行业劳动力需求量最大的是具有初中以上文件程度的操作工人,这类工人稍加培训就可以从事技术含量很低的简单重复劳动;也需要具有一定电子技能的技术工人或初级技术员,这类人员通常是从事产品维修服务或生产过程中的产品检验维修;少量招收一些电子开发人员,但一般要有电子专业本科以上学历,对他们的专业知识、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有较高的要求。
一些社会办的培训机构,如北京的“京安学院”常年开办各种电子技术培训班,说明电子技术型人才有较大的市场需求。一些电子企业管理人员在谈到人才时,希望录用有一定技术能力、能解决生产问题和设备故障的高职学生。这些信息告诉我们,社会对有技术的电子应用型人才有一定的需求。
在本地的外资企业中,五年制高职学历的员工在相同的岗位上,比三年制中职的员工的工资要略高。厂方也会更注意培养他们为低层管理人员,但取决于员工本身的工作能力和努力程度。
二、高职电子专业教学现状
从职业高中、中等专业学校发展为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既是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也是一个不断改革创新的过程。在五年制高职教育特别是电子专业教学,面临的难点包括:学生文化程度低学习困难、电子学原理深奥难懂、培养目标和方向不明确、教学大纲和专业教材近似于高等教育、实验实训条件不足、教师缺乏工业实践经验、设备器材及教学成本高等。这些问题给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两方面带来了诸多困扰。
电子类高职专业名称设置及相应课程设置和普通高校相似。如“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在普通高校和职业学校都普遍设置。高职和高校都开设的专业课程包括:高等数学、物理学、模拟与数字电子技术、电子技术实验、电路原理、微机原理、传感器原理、信号与系统、通信原理、数字信号处理、网络技术、可编程器件、嵌入式系统等。相同的专业名称和课程名称的结果是相同的教材模式和教学模式。职业学校的专业课程教材基本上就是本科或专科学校相似教材的简化版或缩略本。职业学校专业教材中的基本原理无法省略,学习这些课程需要较高程度的数学和物理学基础,只能适合于本科层次的理科学生。而高等职业学校入学新生为初中毕业生,很多学生的数理基础很差,缺乏学习动力和能力,面对艰深的课程多采取逃避态度。事实上部分比较用功的学生也只能做到死记硬背,根本无法理解这些课程的基本原理。以这样的知识水平学习一些对于重点本科院校学生也属高难课程如《通讯原理》、《信号与系统》等实在是勉为其难。从就业的角度来看,职业学校的学生要进入电子行业,从事原理层面的开发几乎是不可能的。让大量的学生花费大量的时间在课堂听一些他们完全不能理解的东西是不是有必要?
对五年制高职电子专业而言,需要些什么专业基础知识,这些专业基础知识的深度到达什么程度?需要开设哪些课程,这些课程和高校的同类课程有何不同?企业对中低层的员工需要什么样的专业知识?在电子行业工作需要哪些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对这些问题其实没有进行过深入的研究,至少是没有进行系统地思考。
职业学校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虽然已有了很多经验,但离当前电子制造业的实际要求仍有不小的差距。比如大量的电路板通孔焊接训练和电子产品中大量采用的表面元件焊接不相适应;对电子设备的结构和组装基本没有涉及;对电子测量和电子仪器缺乏较深入的理解;对常用电子元件知之甚少,更谈不上实际应用;对日用电子设备电路结构基本功能无从分析。甚至学生对最常用的电子手工工具的使用也很不规范。其它如5S(整理、整顿、清扫、清洁和素养)教育也没有在教学中真正实施。
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基本没有电子企业应用的各种电子装配标准和规范的教学内容。也缺乏电子企业生产管理、质量控制方面的系统课程。在学生的职业意识训练方面也还有待研究。
三、改革高职电子专业教学
创立崭新的高等职业教育模式是一个系统工程,非朝夕之功。现在改革高职电子专业教学最有利的条件是各级教育管理者都有强烈的改革意愿,在理论和实践上也有多种形式的探讨。
(1)进一步研究高职电子专业的教学计划。
对劳动力市场和人才需求做深入的分析和调查。现在的培养目标为具备一定的开发能力又具有熟练的生产操作技能,从事电子技术岗位工作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以培养电子产品助理设计、电子产品生产、现场技术管理、产品售后服务等岗位的应用型专门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就要对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分析研究,在课程中体现技能和应用。从目前的学生文化基础和学习素质来看,应大量减少甚至取消对数理基础要求过高、专业程度过高的理论性课程。课程的设置以电子制造业一般岗位够用、实用为原则。根据实践-理论-实践的认识规律,可考虑大量增加实践性课时,以实际制作和测试引领理论教学。学生难于理解,在工作实践中作用不大的理论课程应果断割爱。
另可增加生产管理、计划统计、质量控制、销售、产业标准、档案和资料处理等课程,以适应更广泛的就业岗位。
(2)电子工程专业应确立自己的专业发展方向。
电子技术新产品和新的制造技术层出不穷很多传统的电子产品和技术被淘汰。作为一个在电子制造大市的职业教育学校,如何掌握电子工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是一个迫切的问题。如现在电子行业的组装标准和质量控制、高密度安装技术、电子产品软件技术、无铅和表面安装工艺在专业教学中尚系空白。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确定在电子技术应用和电子制造技术等方面若干目标,经过3~5年的努力,成为电子行业的职业教育示范单位。
在电子职业培训方面可考虑建立符合IPC(美国电子互联协会)标准的维修工职业资格鉴定、CAD绘图员鉴定站,国家高新技术职业资格认证(CITT)的ATA考试站等。
(3)建立专业化的教师队伍。
教师的水平和专业化程度的高低对学科建设的关键的因素。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系教师的专业化程度不是很高,有着极大的提升空间。
首先要分解电子工程专业总体规划目标为一个个具体的专业项目。确定若干专业方向和课程或关键技术,根据教师的具体情况和兴趣爱好建立主攻方向。学校和系应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适当的软硬条件。学历进修和专业进修是为教师水平提高建立了一个外部条件,但真正使教师达到较高的理论和实践能力更多的要在长期工作中积累。多年前,学校领导就提出教师要“一专多能”。既有自己的教学专长,也能在多个学科领域施展才华。“一专”不能理解为长期只教一门课程。只教一门课程不利于教师对电子行业的全面了解和观察,也不能使教师掌握更多的新技术。特别是长期单一地教基础课程,很难在专业水平上有所提高。
(4)建立有一定水平的教师实验室。
电子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工程学科。对于职业技术学校来说,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的重要性自不待言。要让学生有很强的操作技能,则教师更应率先垂范。只有亲自动手做,才能获得更多的感性认识,在教学中才能更得心应手。现在青年教师的动手能力还有待提高。
为实现专业建设的突破,提高教师的专业程度都要以实践为主体。充分利用现有的电子设备,再加适当补充,建立教师实验室。任课教师根据自己的专业方向,每学期在实验室完成一两个技术项目,达成相应的目标。坚持几年就一定能在专业水平上有较大的提高。而不是简单地在低水平的理论教学上重复。当然,强调实践并不是排斥理论研究。如果能以实际研究带动理论水平的提高是更有价值的模式。
教师还可以下厂实践、参加行业协会、参与企业推广活动、参观行业展会、联合开发产品等方式多方面地了解电子工业实际,提高工程实践能力。
(5)分层次的专业教学模式。
必须承认,我校所招的学生在总体上比普通高中要差,而学习的课程都是高等院校的内容。很多学生缺乏学习的能力和毅力,自我要求也比较低。因此,在学习中不求甚解也就不足为奇。很学生坦承并未理解专业课程的内容。
从我校历史和现实看,电子专业优秀学生并非空白。每届学生都有几个相对比较优异的学生,在企业磨练后成为生产骨干。特别是近年在职业学校技能大赛中获奖者都能在电子专业方面有更好的发展和前景。
作为教育工作者,要发现和挖掘学生
中的潜在人才,加以培植。而对多数对学习兴趣不大的学生,以常规的教育方式适当引导,想大面积地提高学生的专业层次是不现实的。只有先在少数优秀,有特长的学生中取得经验,然后再扩大教学水平和层次。
对于学生中的潜在人才可以分类几类:动脑型的、动手型的、管理型的、销售型的等等。
对于脑力比较优者,可以在一些程度较高的方向努力。如印制电路板设计、表面安装工程质量控制、FPGA设计、单片机编程等方向培养;动手能力较强的,可在电路制作、电器维修等方面培养;活动能力比较强的,可以多学习生产高度、统计分析、人事管理等方面培养;部分学生比较会和别人沟通,可能在产品销售方面有天赋。
可把导师制和特长生的培养结合起来。让几个学生在一段时期内跟一个有特长的教师专门学习,这个时期宜以一年为期,期满视情况继续或结束。学生入学即可在专业技术方面加以培养,可为参加职业学校的各种技能竞赛做准备。
四、结语
建议的电子专业的职业教育思路是:明确主攻方向、提升教师实力、瞄准企业实际,培养尖子学生。只有以创新的、符合电子行业实际的教育思路和人才培养方案,才为全国同类职业学校提供示范。
参考文献
[1]赵宇,夏旭.高职电子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探索与研究[J].硅谷,2009(20).
[2]陈国良,张金凤.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课程改革探讨[J].考试周刊,2009(17).
[3]贾立新.电子技术课程建设探索与实践[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4(7).
[4]周先鸿.中等职业学校的课程改革必须与时俱进[J].职教通讯,2004(9).
[5]高赋,杨爱云.电子类中专生专业知识需求分析[J].职教与成教,2007(26).
关键词:职业教育;汽车电子;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TP2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1)17-4142-02
Higher Vocational Automobile Electronic Professional Cultivation of Talents
YAO Hong-liang
(Anhui Vocational College of Electronics & Information Technology, Bengbu 233060, China)
Abstract: Traditional professional curriculum for the center with subject system, namely "tasting" professional curriculum mode, self-sustaining, ignored the contact with specific tasks. Automobile electronic technology professional auto detect maintenance enterprises with the needs of the development of post occupation, and gradually establish "professional post work ability oriented advanced type" professional curriculum system. Will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professional job training into courses teaching, emphasizing the knowledge learning, the working process of the students' comprehensive professional ability.
Key words: vocational education; automotive electronic; talent cultivation
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被评选为省示范性高职院校期间,学院开展《关于推进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及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扎实推进学院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及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素质为主线”的课改原则,在深入调研分析行业对各专业人才目标岗位(群)的技能规格要求以及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特点的基础上,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形成以能力为本位,体现“产学合作、工学结合”特色鲜明的专业核心课程及课程体系。
传统专业课程设置是以学科体系为中心,在学科体系的课程模式里,课程被分为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三大块,即“三段式”专业课程模式[1]。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自成体系,忽视了与具体工作任务的联系。
1 汽车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
汽车电子教研室以推进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及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为契机,开发与研究汽车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1.1 课程体系设计
汽车电子技术专业结合汽车检测维修企业岗位职业发展的需要,逐步建立“以职业岗位工作能力导向的进阶式”专业课程体系。
本课程体系是以工作能力进阶式培养为原则,设计基础能力、核心能力和职业技术综合运用能力的课程模块,建立工作任务与专业理论知识的整合,将职业工作岗位的综合素质培养融入课程教学中,强调对工作过程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综合的职业能力。
1)根据汽车技术的新发展调整课程内容和课程设置,如随着电子控制技术在汽车上的广泛运用,将专业基础课“单片机技术”与传感器、自动控制等技术整合,设置为“汽车用传感器”课程。
2)针对汽车电子专业核心职业能力“汽车故障诊断与维修”,分析汽车电子技术专业相应的职业工作过程,按照汽车总成检修归纳出职业行动领域,设计“汽车电器”、“汽车底盘技术”、“发动机电控技术”、“电子产品装配工艺”专门专项技能型主干课程,与后续综合课程“汽车检测技术”、“汽车综合故障诊断”形成完整的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体系。
3)根据职业岗位对综合运用和管理能力的要求,设置“汽车鉴定与评估”、“EDA”、“汽车服务工程”等综合运用性课程,提高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2 职业目标与职业能力
汽车电子技术专业毕业生主要面向汽车维修企业、汽车销售企业、保险公司、汽车公估公司等汽车售后服务企业,就业部门主要分布在维修部门、销售部门、培训部门、车险理赔部门、车险查勘部门等。毕业生就业面从原来的汽车维修,拓展到汽车由制造厂出厂后的所有需要汽车专门知识的领域。主要工作岗位为汽车机电维修、车辆维修质检、汽车技术培训、汽车维修业务接待、汽车保险理赔、事故车估损、二手车鉴定评估等,如图1所示。职业定位与能力要求如表1所示。
1.3 课程体系对应资格证书
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体系对应资格证书,有计算机能力要求,参加全国高等学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考试,获得一级及以上证书;外语能力要求,参加全国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获得B级及以上证书;专业规定的职业资格证书,参加职业技能鉴定中心职业资格考试,获得汽车维修工、制冷设备维修工、钳工、家用电子产品维修工等中级及以上证书。
高度重视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有专人负责技能鉴定工作;各系部要根据《国家职业标准》,将技能鉴定工种的考试要求与专业课程教学相融合,与企业需求零距离对接;规范职业技能鉴定的管理,加强对技能鉴定工作的考核;加大宣传力度,使学生了解技能鉴定的意义,并积极向学生推介适合的鉴定工种,为学生的就业服务,实现学生的“一书多证”要求,提高学生的就业质量。
2 人才培养方案实施的思考
2.1 建立公共实训平台
汽车企业有很多设备价格都非常的昂贵,设备品种数量也非常的多,这不是学院能够具备的条件等,建立公共实训平台可以弥补这些缺点。“公共实训平台”的功能是能够面向社会提供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具有开放型,资源共享的实训平台。同时可组织技能竞赛、同行交流活动,以及新职业新技能的研发、试验。主要承担的任务有:高职院校汽车电子专业、职业培训机构的实训平台;各类相关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平台;毕业生岗前实习平台;以及相关师资培训平台等[2]。
2.2 加强校企合作
加强与企业的沟通与合作,学校与条件较好的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紧密的联系,把企业作为学生的实习实训基地,以弥补学校实习条件的不足,还可以使学生提前认识企业实际生产情况,以便毕业后尽快上岗。同时,参照汽车修理企业要求建设,要求实现六个真实:真实的工作情境、真实的工作任务、真实的业务流程、真实的管理制度、真实的奖罚制度、真实的工作压力,缩短与生产实际的距离,贴近企业需求,为企业、社会培养合格人才。
2.3 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
作为称职的高职汽车电子专业教师,不仅把握本专业发展的脉搏、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同时必须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只有论理只能是纸上谈兵。所以,专业教师每年需要安排有一定时间到企业学习、锻炼,不仅拓宽视野、进行知识更新和调整知识结构,又可以掌握本专业和相关专业最新的技术发展动态。同时了解行业对人才需求,能够更好服务于教学。同时本着“走出去、请进来”的原则,聘请行业和企业的名家、高级技术人员到校任教,做学术讲座,进行技术合作或担任兼职教师,从一定程度上弥补和加快了双师型教师的建设[3]。
3 总结
在汽车电子人才培养中,高职院校要肩负起人才培养的历史重任,实施创新教育,通过教学改革,完成基于工作过程的汽车电子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体系建设,构建完善的汽车电子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出更多的社会所需的汽车电子专业高技能实用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薄志霞.高职汽车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9(16):107-110.
[2] 姜大源.关于德国职业学校课程重大改革的思考[J].外国教育研究,2007(5).
关键词: 通信工程;校企联合;培养方案
项 目:响应教育部“卓越工程师”计划,制定“3+1”校企联合培养方案
1.指导思想
以通信产业的的发展和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国家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工程教育理念为指导思想,结合我校通信工程专业特色与“3+1”教学培养模式,配合我国教育强国、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国家发展战略,通过与电信运营商、通信电子设备生产商、大型软件开发公司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共同编制校企联合培养方案,着力完善 “3+1”教学培养模式,大力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工程实践能力与工程设计能力,培养面向未来的、高素质、创新型卓越工程师。
2.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优良的人文素质、科学素质和工程素质;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了解本专业技术标准与技术发展趋势;具有扎实的工程实践基础和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掌握信号信息处理、传输、交换、无线通信、光纤通信、计算机网络、现代通信网络、应用电子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等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具有产品和工程项目的设计与管理经验;能够从事电子、信息技术,通信设备与系统的设计、研发、运营、维护、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实用型高级技术人才。按本方案培养的本科毕业生可达到见习通信工程师技术能力要求,可获见习工程师技术资格。
3.“3+1”校企联合培养模式
本科教学实践中,重视专业培养计划的前瞻性。根据实际的教学效果,不断地修订“3+1”培养计划、优化课程体系结构,改革实践教学培养模式,重点建设学生创新实验室。通过教学实践探索,在“3+1”教学模式上积累大量成功经验,课程设置逐渐趋于合理,实践教学条件获得极大改善和提高。
为进一步加强学生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掌握实际产品和工程项目的设计与管理经验,将通过与电信运营商、通信电子设备生产商、大型软件开发公司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采用校企联合培养方式培养工程型人才,形成新的“3+1”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本科学生的工程实践时间(包括毕业设计)累计要达到一年,培养过程包括校内学习和企业学习两阶段。前三学年基本保持原有的“3+1”教学模式,巩固过去理论c实践教学的成功经验。此外,还选派青年教师去电信运营公司、通信设备制造公司、大型软件开发公司参加技术培训;结合企业实训教材,聘请工程实践经验丰富的企业兼职教师讲授4~6门实践性强的专业课;部分课程设计与生产实习全部在企业进行;同时进一步加强学生创新实验室的建设,建立大三学生进入科研实验室的规划。通过以上方法,在前三学年不断地强化各实践教学环节,进一步提升、增强已有实践教学模式的特色与优势。
第四学年,结合不同企业的技术业务特长,根据学生各自的学习兴趣与就业方向,设置具体的专项实践教学,大力开展企业实训。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紧紧围绕企业实际产品与项目的设计开发,系统培养学生更高层次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通过全过程参与电子设备与通信系统的设计、研发、运营、维护、以及工程管理、加强培养学生的交流沟通能力与团队精神,使毕业生在通信工程领域、应用电子技术与计算机应用技术等领域具备系统化的工程实践综合能力,达到见习通信工程师技术能力要求。
4.企业培养目标
企业培养方案是为本科生在企业一年的学习而制定的。通过本阶段的学习,第一、学会运用在校学习期间掌握的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生产现场的具体问题,获得通信工程师的基本训练;第二,参与通信工程项目的勘测与设计、施工建设、运营维护、产品开发、系统集成等若干关节,培养通信工程师的基本技能;第三,在项目参与过程中进一步提升沟通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实践创新意识以及使命感和责任心。
5.企业培养要求
通过一年在企业的学习和工作,学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 掌握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基本技能,具有应用各种手段查询资料、获取信息的能力,能熟练掌握各种通信测量仪器仪表,具有较强的软、硬件方面的实践操作能力;
(2) 具备通信设备与电子产品的设计与开发能力,掌握嵌入式系统原理与设计方法,能开发、调试信号处理、通信和控制方面的电子系统,熟悉信息与通信系统、设备、产品的制造工艺,能够分析解决现场出现的工艺问题;
(3) 具有通信系统与通信网络的集成能力,了解系统集成思路,熟悉相关通信设备的功能、构造、特点、设计原理与应用,掌握通信系统与通信网络工程设计、集成、与优化能力,具备一定的通信系统技术改造与二次开发能力;
(4) 具备通信系统的运营维护和网络优化能力,掌握相关通信设备的基本操作与维护方法,熟悉常见通信网络故障的诊断与调试方法,参加工程建设等各个环节的工作;
(5) 具备通信工程项目的施工与管理能力,熟悉项目管理的内容和特点,掌握项目可行性分析报告、项目任务书等文件的编写方法,熟悉工程设计和项目施工规范、掌握通信工程设计制图、综合布线等基础知识和技能。
大连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大职院)2007年被列为“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立项建设单位之一,2010年6月顺利通过了教育部和财政部组织的项目建设验收评审。在示范高职的建设过程中将社会服务作为一项重要建设任务,极力打造社会服务平台,形成了符合高职教育规律并具有学院特色的社会服务体系与模式,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与社会和职业教育的共享,并极力展现了高职教育发展与社会服务的特色。
一、倾力打造系统化社会服务平台 全面立体化开展服务
示范高职院校建设对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提出了新的要求:“要在新技术推广、职工技能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进城务工劳动力培训、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方面发挥主力作用,同时在若干领域形成较强的技术优势,成为区域性技术创新和技术服务中心,辐射和带动区域、行业高职教育发展、在对口支援农村和对口支援中西部职业院校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依据这一要求,大职院从实际出发,整合优质教学资源,构建了全方位、系统化、开放性、多功能的社会服务平台体系,简称“444”社会服务平台体系(如图1所示),以四个基地为物质条件,以四个中心为服务窗口,以四个板块为服务内容,打造了富有学院特色的社会服务模式和管理模式,充分显示了学院的发展特色,发挥了学院的辐射作用。
1.以四个基地为依托的职业培训及认证模式,服务区域经济。高职院校的发展要以区域经济发展实际为出发点,同时也要以服务区域经济为落脚点,最终实现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不仅是地方高职院校的应尽之责,也是高职院校得以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大职院紧密结合大连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坚持以服务求生存、以服务赢支持、以服务促发展、以服务凝特色的服务理念,结合自身专业特点和专业优势,建立了四个培训基地:依托大连地区先进装备制造企业集群的优势,建立“现代装备制造技术培训基地”;依据大连电子制造业的雄厚基础和广阔发展空间,建立“现代电子技术培训基地”;围绕大连地区汽车后市场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需要,建立“现代汽车维修培训基地”,进行技术服务和职业技能培训;围绕大连建设国际航运中心的目标,建立“现代服务业培训基地”。并以四个培训基地为物质条件,面向社会人员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及职业技能鉴定。
四个基地的建设为大职院打造了融开放性与共享性为一体的社会服务的平台,为充分发挥四个培训基地和高级技术人才培训中心的功能,大职院面向社会开展了28个行业的职业培训,最为典型的是大连职业技术学院固特异培训中心,充分满足固特异员工教育回炉的需要。长期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和职业资格认证培训工作,提供35个职业或工种的初中高级的技能鉴定和认证服务,职业技能鉴定服务规模逐年增加。此外,通过不断与企业的合作,建立与企业互融的合作长效机制,与企业共同开发服务类、语言类技能鉴定项目,不断完善职业技能鉴定标准,形成了技能鉴定与培训合二为一的工作模式。
2.以点带面的职教引领模式,服务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下连中等职业教育,上接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应用性本科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进程中具有引领作用。因此,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不仅表现在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方面,还表现在对整个职教事业发展的引领与辐射作用方面。作为大连市唯一一所公办的高职院校,经过几年的实践,大连――辽宁省――西部高职――全国高职这样一个由近及远、以点带面的职教引领模式已渐成燎原之势,大大提高了其在职业教育领域的影响力。
(1)整合大连优质职业教育资源,根据自身的人才和技术优势,牵头成立了大连市职业技术教育科学研究院,发挥地区职业教育“龙头”作用,引领整个大连职业教育的发展,为政府相关行业和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机构提供决策咨询服务。在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开展各类与职业教育相关的培训和科研工作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2)组建专门的职教培训队伍,通过职业教师培训引领省内高职教育发展。为辽宁省内职业教师从职教理念到课程开发、设计与实施再到教学管理等方面进行全面系统培训,为推动省内教育教学改革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3)软硬兼施、合作育人的对口支援模式带动西部高职的发展。“软硬兼施”是以智力支持为主,物质支持为辅,引领西部高职走内涵发展道路的对口支援模式。在对口支援工作中,大职院给予支援学校更多的软件支持,在专业发展、课程建设、师资培训、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对口帮扶和信息交流,并始终坚持以专业建设为契机,带动西部高职院校注重内涵式发展。“合作育人”指初步建立了2.5+0.5的合作办学模式,即两年半时间在本校学习,半年时间在大职院学习,实现与对口支援学校的深度合作。充分利用现有实训基地建设的优势,接纳对口学校的学生和教师进行研修与培训,进行合作办学。
(4)挖掘自身资源优势,以自身人才培养特色和高职课程改革促进全国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基于职业活动的人才培养模式和“4334”课程框架体系,是大职院人才培养模式转变和课程改革的特色,得到全国高职教育专家的高度肯定,为国内其他高职院校的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借鉴,有效发挥了国家示范高职的引领和带动作用。
3.“一点切入、全面辅助、力求双赢”的服务模式,服务企业。“一点切入”就是找准服务的切入点――技术服务。高职院校和本科院校服务企业最大的区别是,本科院校注重研究、设计与实验,而高职院校注重技术应用与服务。据此,在实践中将技术服务作为切入点,为大连乃至辽宁地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围绕示范校建设中重点建设的数控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应用电子技术、物流管理、老年服务与管理和涉外旅游6个专业,面向全院征集技术研发项目,这些项目均是经过企业调研得来的,真正满足了企业的真实需求。本着为社会及服务对象负责的态度,大职院对所申报项目进行了高标准认证,严格遴选出精品项目作为社会服务平台立项项目,并投入大量经费用于先期建设。与此同时,充分利用技术优势,积极与中小企业协作开展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技术开发,完成生产加工任务,实现技术服务创收。
“全面辅助”强调服务企业方式上的多样性和综合性,是在“一点”基础上的“全面”。这是针对以往单纯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而言的,高职院校服务企业有多种模式,如技术技能服务、人力资源服务、生产服务等。在具体的实践中,将技术服务作为服务重点,并通过企业人才培训、生产服务等方式对企业进行全方位、综合。
“力求双赢”是从服务目标角度来说的,主要指在为企业提供服务时,不以赢利为目标,但也不以亏本为底线,力求实现技术服务创收。在具体的服务实践中,技术服务创收并不是我们服务的最终目的,更重要的是,在服务企业的实践中,教师得到了真正的实惠,教师的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尤其是教师通过完成技术服务项目,深入企业,实践能力得到显著提高,执教能力也得到大幅度提升,真正实现了“以服促改”。
在这种模式引领下,大职院利用自身的技术开发优势,为区域产业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智力支持。如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参与大连新能源应用中心等6个技术研发项目,数控技术专业团队培育了洗衣机脱水装置等专利等,真正急企业之所需,应企业之所用,帮助企业攻克技术难关。
4.志愿服务与专业技能服务并举、社区服务与人才培养工作有机结合学生的社会服务模式,服务社会。高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职业素质的培养和专业技能的提高,应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和专业优势,开展多项志愿服务类、专业技能服务类社区服务项目,引导学生回报社会的同时,推动高素质实用型人才的培养工作。针对社会需要开展志愿服务,如创新开展“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大手拉小手、我们共成长”、“禁白行动袋袋传”、“青春暖夕阳”敬老爱老活动等。专业技能服务类项目众多,例如:数控技术专业学生为社区失业人员进行制图培训;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学生到社区进行家电维修知识培训;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到社区讲解汽车保养与维修知识;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到敬老院提供护理和心理辅导;学前教育专业在社区幼儿园做助理教师。多样化的社会服务模式,增强了社会责任感,提升了学生的专业技能,使学生在社会服务中提高了自身的职业修养。
二、特色化的社会服务管理体系保驾护航
1.纵横交错、责任明确的层级管理结构。高职社会服务的范围广泛,形式多样,涉及的部门较多,并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和应用性。大职院从实际出发,建立了社会服务层级管理结构。成立了院长直接领导下的社会服务工作小组从宏观上统筹规划社会服务工作,下设社会服务工作办公室,设专人分管社会服务的组织、落实和协调工作。根据大职院各职能部门的职能范围和社会服务的内容分类,将社会服务板块进行条块分割,将工作中心下移到部和系,如团委统领全院学生社区服务项目工作、教务处统领全院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和对口支援工作等,形成了纵横交错、责任明确的层级管理结构体系。
2.项目化的运作与管理方式。对社会服务项目实行项目管理方式,形成包括申报、审批、立项、实施、成果验收等环节的工作运行机制,保证项目的适用性、科学性和服务性。如学生社区服务项目、科技研发项目。组织各系申报,大职院社会服务小组组织专家委员会进行评审,经评审通过的项目方予以实施,并以配套的资金支持。
【关键词】建筑工程;电气工程;电气工程师
电子技术的巨大进步推动了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的信息时代的到来,并改变了人类的生活、工作模式。电气工程是现代科技领域中的核心科学之一,更是当今高新技术领域中不可或缺的关键科学。传统的电气工程定义为用于创造产生电气与电子系统的有关科学的总和。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21世纪的电气工程概念已经远远超出上述定义的范畴,电气工程也是工程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建筑智能化的发展,凸现出电气工程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它不仅影响到整个工程的工期、质量、投资和预期效果,还对整体设备的安全运行、节能效果及工程投入使用后的使用功能等等有影响。还包括其中的工作人员安全性和施工工作高效性等。这里所说的安全性涉及的范围很广,如电气设备、线路是否存在漏电或火灾安全隐患,火灾报警及联动控制系统功能是否完善、运行是否正常,消防设备、应急照明的供电是否可靠,保安监控系统是否完备、维护是否及时等等。随着电气工程的发展,电气工程师在建筑工程中的作用也随之越来越显著。
电气工程师是指从事电气系统设计的技术人员,是一种职业称呼,也是一种职业技术等级。电气工程师是具备电机、电器及其控制、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建筑电气等工程技术领域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能够从事设计制造、研制开发、试验分析、系统运行、自动控制、电力电子技术、生产管理以及电子与计算机技术应用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1 电气工程师应具有全面的专业知,识和不断学习的能力
一个好的电气工程师首先要有全面的专业知识。要系统学习过电工技术、电子技术、信息控制、计算机技术、电气工程及自动化技术等方面的知识面较宽广的工程技术基础专业知识,受到过电工电子、信息控制及计算机技术方面的基本训练,以及电气工程及自动化领域的专业训练,具有解决电气工程技术与控制技术问题的基本能力。不仅掌握强电系统的内容及施工规范,还必须要有丰富的弱电系统的知识和经验,熟悉国家各种有关的设计规范、验收规范以及各地方部门的规定等,这些内容比施工规范要多得多,而且涉及面广,更新快,不容易掌握。虽然强电系统的技术目前比较完善,但电气设备、材料及元件种类繁多,并且还在不断更新换代,要想全面掌握各种电气产品的性能,必须要经过长期的努力和经验积累才能做到。此外,由于众多产品来自国外进口,要求我们还必须精通外语;及时了解当今科技前沿发展趋势等等,这都需要不断的学习。只有知识的不断更新,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才能创造出符合时代要求的优质工程。
2 电气工程师要把安全放在第一
电气工程师应有高度的责任心,对自己负责的电气工程质量要严把质量关,发挥自己的专业水平,深入、细致地搞好电气工程的技术、质量、进度、安全等管理工作。要督促施工单位对新进场员工根据工程的特点进行岗前安全培训,并对施工人员进行安全技术培训,设立持证上岗的专职安全员。要求施工单位根据每天的工作安排进行安全交底,安全工具及设施要落实到位。电气设备要符合有关临时用电的管理规定。
安全告诫我们,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安全提醒我们,警钟长鸣,永不松懈;安全一次又一次地警示我们,安全就是国家财产、安全就是人民生命,责任重于泰山。
3 电气工程师要重视图纸会审问题
工程设计图纸是工程项目的法律性文件,是开展工程项目建设的重要依据,无论监理工作,还是工程施工,都必须严格按图纸内容的要求进行。作为电气工程师,应该认真准备并组织好电气图纸会审工作,把影响工程质量、使用功能,图纸中的疑难等方面的问题尽量在会审时解决。要审查设计图纸是否符合相关规范或有关技术质量标准,设计是否合理和优化。特别是对建筑智能化的设计,要防止盲目求大、求全,应以实用为主,考虑经济承受能力和投资取得的回报。要根据工程的具体功能情况,明确业主对其项目的定位和需求,应提供意见和建议给业主,及早协调明确要设置哪些系统,以便所设系统与主体工程同步进行,避免主体完工后再上系统导致工程难于施工、剔凿造成对建筑的破坏和浪费,或因材料、设备供应不及时而造成工程延期或延误。尤其对建筑智能化各系统的设计,因系统综合性强、产品更新换代快、投资风险大,更加应当慎重考虑再进行实施。
在审图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动力配电、控制设计是否与相关专业的要求一致;
(2)电缆桥架、插接母线、线槽等的位置、标高是否合理及便于安装,应当注意避免与煤气管、水管等交叉以及影响土建结构;
(3)高压、通讯、有线电视进户预埋套管的位置、标高是否合理;
(4)户外有照明、监控等设施也要提前预埋合适的套管,避免后期剔凿造成不必要的破坏;
(5)预留套管、洞口是否有合理的平面布置图,标高、尺寸是否标注清楚准确;
(6)浴室、液压站、高低压配电室等特殊用电场所的电气安全保护是否符合安装规范及验收规范的要求。
总之,审图是做好质量控制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实施监理预控的重要工作,审图时认真仔细,可以确保工程项目建设工作目标的实现,对以后的工作进行有效的预控,也可以为全面开展施工工作建立一个良好的开端。
4 电气工程师要严把质量关
工程质量关系到几代人的利益,它不同于科学实验,科学实验可以具有反复性,而建筑工程只能一次成功。好的工程质量是由完备的工作体系、科学合理的计划组织体系、高素质的施工人员完成的,这就要求施工前对施工队伍及人员进行考核和评估,确保施工队伍整体素质良好,管理体系完备。电气工程师要对设计图纸全面熟悉,并善于发现其中的不足,及时提出处理意见,并在发现问题时能够及时提出解决方案,所提出的意见应符合经会审的设计图纸的设计初衷及国家现行的有关电气工程的施工规范及验收规范的内容规定,不能只停留在监督施工单位按图施工的水平。要能够根据业主及土建工程的总体进度督促施工单位编制电器工程进度计划、人员计划、机具使用计划并且组织其将计划工作落实,工程进行过程中要根据实际情况及时修改及时进行合理的补充,保证工程合理有序的顺利进行。
关键词:汽车服务;故障修复;诊断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9-050-01
汽车服务工程专业是通过培养,学生应掌握机械和车辆工程基础理论知识,具备解决从汽车开始运转使用到汽车报废回收的全过程中的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同时具备解决因汽车带来的能源消耗、有害排放物和废弃物等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的能力,主要在汽车制造企业、汽车运输企业、汽车销售及售后服务行业和贸易部门,从事汽车维修、营销、贸易、售后服务及汽车零部件和专用车设计等技术和管理工作。
一、维修人才培训的特征
在我国传统的汽车维修企业中,维修人员的文化水平、理论基础、外语水平都较低,传统的培训方式大都采用师傅带徒弟的模式,很难达到机电一体化、懂电脑、会外语的现代维修技术人员的水平。随着汽车高科技的发展,从事汽车维修服务的技术人员,必须具备高科技的素质,除了具有坚实的汽车专业理论外,还需要熟练掌握各种汽车检测设备与仪器,能掌握一门外语,能熟练使用电脑分析及汽车维修专业INTERNET互联网查询汽车维修资料,对出现的各种疑难杂症进行分析,达到准确判断、熟练排除,以最低的成本、最短的工时、最优质的服务,排除各类汽车故障,使车主满意。除了学校的专业教学外,汽车维修技术人员还要加强自身学习,还要借助于各类技术培训,特别是电化教学和网上培训,不断更新维修观念、知识、技能,提高自身素质,才能维修现代汽车。
现代汽车已不是简单的机械产品,也不是最初的交通工具,而是由原始汽车进化到一个高科技的结晶体。特别是电子技术、电脑技术的飞速发展,使汽车的科技化程度不断得到提高。电子燃油喷射系统发动机(EFIE)、ABS防抱死制动系统、SRS安全气囊系统、电子控制自动变速箱系统(AT)、加速滑动调整系统(ASR)、自动空调系统(A/C)、电子悬挂系统(ECS)、动力转向系统、自动巡航系统、中控门锁及防盗系统、TCS动力牵引系统及自我诊断系统等,这些总成均由电控单元件(ECU)全面控制,电控单元具有自诊断功能,能记录出现的故障,并以代码形式存储在电控单元存储器中。通过解码器可从电控单元储存器中读出存储的故障码,从而确定故障的部位和提供排除故障的在线帮助。
二、故障诊断方法
人工经验诊断法。是人员凭丰富的实践经验和一定的理论知识,在汽车不解体或局部解体情况下,借助简单仪表,如万用表、气压表、油压表、温度表。或直接用眼看、耳听、手摸、鼻闻等手段,边检查、边试验、边分析,进而对汽车技术状况、故障部位、原因做出判断的一种方法.人工经验诊断法十分简单,但对复杂故障的诊断速度慢、准确性差需要诊断人员有较高技术水平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故障树诊断法。故障树诊断法是车辆故障诊断最常用的分析方法。故障树诊断法又称故障树分析法,它是将系统故障形成的原因有总体至部分按树枝状逐级细化的分析方法,其目的是判明基本故障,确定故障的部位和原因。它是对复杂系统进行故障诊断的有效工具
三、柴油滤清器作用及工作原理
燃油滤清器是串联在然油泵和节流阀体进油口之间的管路上。柴油滤清器的结构大致与机油滤清器相同,有可换式和旋装式两种。但其承受的工作压力和耐油温要求比机油滤清器低得多,而其过滤效率的要求却比机油滤清器高得多。柴油滤清器的滤芯多采用滤纸。柴油滤清器除过滤柴油中的机械杂质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滤水,为实现较高分离效率。水的存在对于柴油机供油系统危害极大,锈蚀、磨损、卡死甚至会恶化柴油的燃烧过程。国三标准下采用高压共轨发动机的车型对柴油的质量要求也更,因为高压喷油嘴需要精确的控制喷油压力、喷油时间和喷油量,所以要求做工也比较精致。如果柴油里面有水或杂质没有过滤干净,会对喷油嘴内的柱塞偶件形成磨损造成拉伤,直到喷油器卡死。喷油器损坏会造成发动机加速不稳定或加速无力,或者排放黑烟等故障,影响车辆的正常运行。作为多级滤清器系统的第一级,燃油粗滤器就具有滤除大颗粒杂质和水分的功能。国三排放标准对燃油压力的要求,滤清器的水分离效率要求达到95%,但许多粗滤器并不能达到这样的过滤效果,时间一长就会对发动机造成损伤。
四、三效催化转化器的故障诊断
一、电子音乐的定义及其在我国音乐教育中运用的起源与发展
(一)电子音乐的定义
广义上的电子音乐(Electronicmusic),指的是用电子设备、乐器或是电脑软件制作手段制作出来的并加以修饰完善的音乐。严格说来,电子音乐作为科技发展的见证,无论是作曲还是演奏,都体现了技术与音乐的相辅相成。电子音乐大抵分为两类:一类是用电子合成器以及电脑等设施所合成的电子声响,这类音乐是完全用电子科技手段所合成的音乐;另一类是采用取样设施、话筒、音效设施,应用录音手段加上声音效果处理,用于现场表演或录音传播的音乐。这类的音乐多用现有的声音素材,以电子设施加以处理制成电子原声音乐。当今的电子音乐很多时候两种元素兼有。
(二)电子音乐在我国音乐教育中运用的起源和发展
上海交通大学于1984年建立中国第一个电子音乐实验室标志着电子音乐传入中国,北京大学在1987年也成立了音乐声学与电子音乐研究室,由于缺乏技术的支持这些先驱尝试不得不终止。而武汉音乐学院刘健、吴粤北两位教授,于1987年首先开设了“音乐音响导演”专业,标志着中国电子音乐进入了专业教育阶段;1993-1994年间,中央音乐学院张小夫教授创建了“中国电子音乐中心”,开设电子音乐作曲等专业;上海音乐学院吴粤北教授创建了音响工程系。2002年全国12所音乐学院及师大艺术学院共同发起成立了“中国音乐家协会数字化音乐教育学会”,则标志着中国电子音乐教育步入正轨。高等学校电子音乐教育的发展也带动了中小学音乐教育改革,2004年起,各省逐步将对中小学音乐教师分批进行电子音乐技术培训纳入教育改革内容规划,并列入教师业务考核。
二、电子音乐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的发展现状
(一)师资力量薄弱,学科建设与研究能力不强
作为新兴的音乐教育学科,目前我国只有少数几所专业音乐学院有能力培养电子音乐专业方向的本科生与研究生。这就导致基础音乐教育阶段,具有电子音乐教育能力的教师非常稀缺,而教师力量紧缺的问题是限制中国电子音乐专业学科建设与发展的核心问题。换句话说,培养具有电子音乐学科专业素质的教师已经成为目前最为紧迫的任务。而由于电子音乐设备价格昂贵导致硬件设施薄弱,电子音乐类课程的知识水平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较为滞后,无法建立完整的学科体系。这些客观因素也同时严重制约着学科的教学效果与能力。
(二)教育观念和体制僵化,交流和沟通严重不足
发达国家教育技术发展的重要经验之一,是有开放的教育观念和灵活的教育机制,而我国电子音乐教育要想在基础教育领域发展壮大的关键也在于教育观念和体制的革新。近年来,随着电子音乐的发展,电子音乐课程的设置和投入也在不断加强,国家对于电子音乐学科越发重视。但是由于起步晚、基础弱,许多学校对于电子音乐专业的发展缺乏全方位的认识,这就极大地阻碍了这些学校的专业发展。例如,专业院校课程设置单一,不能兼顾到学生全方位能力的培养,学生一但学习某一专业之后,就很难接触到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综合能力发展失衡。从另一方面来说学科之间缺乏必要的交流、沟通、合作,这也是我国音乐教育发展的薄弱之处,严重影响学科的建设。
三、电子音乐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的应用与发展
(一)智能音乐程序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
主要包括智能自动伴奏软件与乐谱制作软件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中小学音乐教学基本教学内容之一是歌唱教学,也是学生最容易接受和乐于参与的表现形式,占去课堂教学的大部分时间,其他教学内容也大多是配合歌曲进行的。歌唱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自动伴奏软件任意调节速度和移调,满足课堂教学中的不同需要,让学生跟着软件视唱识谱,然后学唱歌词,熟练后,调节至正常速度,学生可跟着伴奏演唱歌曲。在教学中用智能自动伴奏软件还可以增加学生对和声、乐段、乐队声部、各种音乐风格的认识。由此可见,利用智能自动伴奏软件,可以方便直观地再现音乐瞬问,操作比较灵活,有利于歌唱教学中增强学生兴趣,提高教学效率。中小学音乐教育的飞速发展,使过去只有教师才能使用的乐器,在中小学音乐课堂逐步得以普及,这有效地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器乐演奏对于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提高对音乐的理解、表达和创造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乐谱制作软件能以视频和音频同步的方式让曲谱发声,让学生们在听、看、奏的过程中,进一步了解独奏、合奏等多种演奏的形式,帮助学生较快地掌握乐器的演奏方法和枯燥的音乐基础知识,更好地感受、表现和学习音乐。
(二)数码电子产品在中小学音乐课堂中的应用
在电子科技日益发展的今天,将数码电子产品引入音乐课堂无疑也是一个非常具有创新意识的想法。电子产品的优势在于其轻便小巧,方便携带,易于操作。此外,用电子产品还能下载使用许多现成的教学应用软件,学生可以通过数码产品聆听音乐,欣赏舞蹈,甚至还可以动手操作进行乐曲的编配,进行电子键盘演奏。这种教学手段不仅减轻了教师教学的压力,使得教学更加方便,也能极大地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创作的活动之中,培养学生积极主动进行音乐学习的兴趣。
四、电子音乐在中小学基础教育中的发展建议
电子音乐从根本上来说是顺应时代应运而生的产物,因此,要实现电子音乐与中小学基础教育的有机融合,培养出符合21世纪的具有科技创新理念的综合型人才,基础音乐教育改革就要采取以下几方面的措施。
(一)转变传统教育观念,把电子音乐作为音乐教育的辅助手段
现阶段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模式,更多的还是采取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教育理念,因此利用好现代科技手段是当今音乐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科技的发展使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接触到各类音乐,而音乐课本上的内容明显不符合学生对于音乐的追求,学生迫切需要在音乐教学中学习符合时代潮流的音乐。而多媒体设备和电子音乐的运用可以让学生欣赏到丰富多彩的乐曲,有效地提高学生识谱、视奏、视唱的能力,丰富教学内容,这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素质将发挥重要作用。
(二)借助国内外交流合作,建设更加强大的师资队伍
针对师资队伍水平不高的现状,我国可以通过与国外大学和高等教育机构合作来改善国内教师培养的滞后局面。这种交流合作主要体现为:一是把培养“复合型”人才作为重要的策略,鼓励青年教师留学和出国进修,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教学经验与优秀教学思想,从根本上提高教师素质;二是与国外大学和教育机构进行创作研究方面的合作,增加我国电子音乐的创作经验,在合作中融会贯通国外模式;三是加强国内外学术交流的力度,多方引进国外优秀专家和人才,对我国的电子音乐专业的发展和改革提出建设性建议,这是发展我国电子音乐教育的重要途径。但是电子音乐作为我国的新型专业学科,在学习的过程中也要结合我国现阶段的音乐教育发展现状,尽力做到立足自身,寻求一条适合国情的发展道路。
(三)集中社会力量,促进电子音乐基础设施的发展
电子音乐因其设备的特殊要求,所以世界各国在发展电子音乐教育事业的过程中都离不开巨大的资金支持,我们要想普及这个新兴的在中国相对而言对人们比较陌生的专业学科,必须有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做支撑;同时因其实用性强,电子器材昂贵,教学环境依赖性大,要保证基本的教学质量,就要有意识地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合理地进行专业配置,正确地进行教学导向,使其真正的把教学价值完全发挥出来。在当下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科技日新月异,传统的循规蹈矩的音乐教育模式,已不能满足越来越多受教育者的审美需求,因此音乐教育的发展与创新是必然的。电子音乐教育对于我国基础音乐教育的发展、创新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虽然我国电子音乐起步晚,基础薄弱,但是只要我们端正教育理念,开拓创新,结合实际情况稳步前进,相信未来我国的电子音乐教育会发展得越来越好,而电子音乐教学也会使基础音乐教育不断丰富与完善。
作者:谢婉洋 单位: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1]文舟.中国电子音乐教育需强力推进[N].音乐周报,2006-07-07(06).
[2]徐美玲,李沁遥,舒晓春.我国计算机音乐教育研究[J].民族音乐,2005(2):37-38.
[3]付林,尤静波.西方流行音乐简史[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教育观念;教学改革;模拟电子技术
【中图分类号】G420
随着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其向中职校园的延伸,促进了教育技术的高速发展,形成了以多媒体、网络、人工智能、虚拟仿真等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教育手段相比,现代教育技术对中职教育的影响全面、深刻,为实现我们长期以来所追求的开放式教育、自主性学习的教育思想,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技术支撑。因此,急需探讨如何顺应学校发展需要,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充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以推动职业教育发展。
一、 现代教育技术作为教学手段的优势
1、 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
传统课堂教学活动中那种以老师为中心,“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在网络化的教学方式还未出现时主宰着教学,取而代之的是依托于现代教育技术的新颖活泼的教学方式。现代媒体丰富多彩的教学环境,充分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了学生和教师的交流。给学生更大的思维空间。变传统的讲授式的“要我学”为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式的“我要学”。
2、 具有覆盖面广、知识更新方便快捷、不受时空限制的特点
现代教育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课堂里教师与学生面对面的教育是一种近距离的教育形式,而函授、电视、网络教育等教育则是一种远程教育。它覆盖面广、知识更新方便快捷、不受时空限制,可以突破地理环境等因素的限制,缓解教师及资金的短缺,满足各种不同层次人们的需求。
3、 形象生动、交互性强
多媒体的应用使教学方式形象生动,较好地激发学生思维想象力和培养创造能力。用现代教育技术中的多媒体教学,集声、像、字画动态显示为一体,图文并茂,形象生动,让学生亲临其境,亲历其中,得到体验,单纯的死记硬背上升为理解应用,无形中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教育观念的滞后引发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误区
误区之一:把制作课件作为对教师进行教育技术培训的主要目的。教师真正需要的课件的设计思想和基本技能,以及与课程有关的各种素材库、工具库等教学资源,教师就可以按照不同学生的情况和教学实际需要,用创意的方法便捷“组合”和“装配”出适合不同学生情况的各种实用课件,这样,现代教育技术的实际应用才能真正普及。
误区之二:把教学媒体的先进等同于教学的先进。信息传输需要媒体,信息社会的教育是媒体教育,现代教学中,教学媒体已经成为教学过程中的基本要素之一,各种教学媒体都有其不同的特点和存在价值,不同媒体本身无优劣之分,关键在于如何恰当运用。
误区之三:认为学校建成了多媒体教室和校园网就是实现了校园信息化。只有以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激发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作用,建立起有利于教师和学生高效方便地获取、交换、处理、应用信息的教育教学资源及环境,才能创造校园信息化的基本条件。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改进
1、建立适应新课程教学环境的体系
在新的教育技术环境支持下,建立适应新课程教学环境的体系,采用多媒体教学是当前教学改革的趋势,我们首先对后续理论和实验课影响较大的基础理论课全面展开。
为了在有限学时完成所有知识传授,结合课程新教学大纲制作出全部的“模拟电子技术基础”电子教案和部分重点章节的教学课件在教学中投入使用,达到了比较满意的教学效果。并具有以下特点:
1)电子教案按照知识结构安排课程内容,主要内容形成完整课程体系,并不依附某本教材,所选教材可以作为参考资料。
2)采用Powerpoint设计,能够适应课堂教学要求。幻灯片上制作了大量电路图片,数字公式及大量文字符号,并用不同颜色反映知识内容,突出重点。
3)对于比较抽象的理论知识,制作多媒体动画,是难于用文字讲解、难于理解的内容变的简单明了,从而加强学生的理解与掌握。
我们根据使用情况对其进行了广泛的讨论和修改,将文字内容充分条理化、提纲化,更加突出难点和重点。另外,又制作了大量的图片和动画,使其更加形象生动,再配合布置供学生课后阅读的文字材料,在教学检查中的学生座谈和问卷调查评估都表明,这一改进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应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改进课程的教学模式
采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手段,教学环境采用交互式的多媒体实验室,多媒体教学手段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更重要的是营造了一个开放、互动的教学环境。鼓励学生多角度、发散的思索问题。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体。这时老师会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索问题,如何解决问题,教师的主导地位得以体现。
3综合利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设备加强专业课程技能培训
培养能力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增强教学效果的关键,而教育技术给我们提供了解决这一问题的手段。学生自己动手参与教学设计的全过程,使学生亲自动手记录各种实验现象,使课堂上冗长繁杂的理论知识,经生动明了的影视图象、动画、图表简单明了的展现在同学面前,再运用实验室记录效果的比较,使理论得以验证。
4利用计算机虚拟仿真技术,改进基础实验课教学
合理的使用电子仪器、明确实验目的,是实验成功的保证。实验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会影响实验结果的正确性。为解决学生不知道是仪器的使用问题还是实验设计问题造成的实验结果不正确,我们采用计算机虚拟仿真技术,使用Multisim仿真软件。同时软件仿真还可以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主观能动性,自己设计新颖的实验思路。交互式的VCD课件将适应学生不同要求的学习,为很快进入正常电子线路实验打下良好的基础。
5充分利用教育网络系统扩大获取知识领域,激发学生创造思维能力
我们把所有的教学资源、教师完成的多媒体课件,都可以存于网络的服务器中,学生可以在多媒体终端通过交互式界面将需要的多媒体课件调出,进行细致学习。教师备课通过图书检索及服务系统方便的调用所需资料,也可通过网络和网上的学习进行实时的交流,通过网络共享国内外的所有信息资源。
发展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全方位推进教学改革,探讨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影响学生在新的信息社会中所需要的知识要素和这种素质培养的途径和方法,这一教学理论体系的形成,需要我们工作在第一线的教师认真研究与实践。按现代教育思想和教学理论,设计教学过程、教学资源与课件,设计实验方案,才能全方位的促进教学改革的深化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儒德.信息技术与教育相整
关键词:电力调度;管理
中图分类号: F40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电力调度系统,成为了一种重要的现代化监测、控制与管理手段。而它也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要想加强电力调度与安全管理,就要先了解其理念与特征,针对其理念和特征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一 供电企业电力调度安全管理理念 随着电力系统的发展,电力调度的安全运行已成为电网运行中的重大课题。电力运行又称电网经济调度,它是在保证安全、可靠运行和满足电能质量、用电需要的前提下,根据经济调度的基本原理,制定各厂(站)之间或机组之间的最优负荷分配方案,使整个电网的能耗或运行费用最少,从而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调度部门在保证电力安全运行的情况下,进行经济调度、多供少损、降损节能、不断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工作十分重要。电力调度安全管理理念,就是以调度OMS管理系统为平台,以规范化的电力调度操作管理流程为主线;重点管控环节并进行预控为特征;以防止误下调令为目的,实现电力调度安全风险的有效防范。现有的调度操作指令票系统通过对数据库的定义和维护,同时将调度操作指令票的程序转化成电子流程,使拟票、审票、预发等操作流程均通过调度OMS系统来实现。
二 供电企业电力调度安全管理提出背景
近几年来,从全国情况看,电力调度安全情况不容乐观。分析已发生的多起误调度事故,可知电力误调度事件的发生主要是由于对电力调度核心环节的辩识上出现偏差,在最需要管控的环节上出现差错,从而导致误调度事件的发生。
调度员未严格执行调度规程,调度操作指令票的拟票、审票制度执行不严,未与现场核对设备状态。 (2)未严格执行调度操作管理制度,工作许可及工作结束手续不清,造成误送电;当线路工作有多个工作组在工作时,在只接到一个工作组工作结束汇报而没有接到全部工作组完工的汇报就送电,造成事故。 (3)现场下达调令时,对操作中现场状态未弄清,造成下达错误调令。 (4)设备维护单位对设备检修各自为政,造成设备重复停电,增加了操作的次数,造成误调度。
(5)过分相信调度自动化系统提供的电网信息,操作前未核对现场设备实际运行状态。 三 供电企业电力调度安全管理主要内容和措施
开发应用管理软件,优化电网调度变电所各种信息通过可靠的通道汇集于远动主站,经处理后与电力调度管理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了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的一个多任务的综合自动化管理系统,为优化电力调度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保证,提高了电网的安全经济运行水平。
1建立负荷管理子系统,提高负荷利用率和供电量。
我们建立了负荷管理子系统,开发了供电量管理、负荷率管理、拉路限电管理等应用程序,对各值调度站的供电量、负荷率、拉路条次等指标,进行科学合理的分解,使工作有标准,考核有依据,利用自动化系统的运算处理结果进行考核,提高了平度电网的供电负荷率,使我市的供电负荷率始终保持全省农电系统的领先水平,并使供电量稳步增长。
2开发网损管理子系统,实行一次网损的在线理论计算。
实现一次网损的自动化管理是调度自动化系统应完成的主要任务,我们根据管理的要求开发了一次网损管理子系统,对电网多台主变压器和多条输配电线路实行在线或离线的网损管理,特殊方式可按小时计算,正常情况下按调度值班的班次进行计算,并列入调度值班员的经济责任制进行考核,对在同样班次,同样供电指标,在完成供电量的情况下,网损低的就给予奖励,高的进行扣罚,从而进一步调动了运行方式和当值调度员的责任心,使其时刻注意电网潮流的变化、主变的投切、无功潮流的平衡等,能够及时的给予调整,真正使电网在最佳经济方式下运行。
3 调度操作指令票的拟写、审核与预发风险防范 调令的拟写、审核、预发环节是调度台内部流程中的三个环节,这三个环节的风险点相似,风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拟写调度操作指令票时,对当时的(检修申请票操作前时刻)电网运行设备状态不清楚,从而造成机械式地执行调度规程中的“三核对”,却遗忘了重要的内容,“三核对”的基础是电网的某一时刻点的运行方式,而非当前运行方式。 (2)多个申请单位的同一停役设备工作(如:线路及其两侧开关等工作),在调度指令票中缺少必要的对多个单位的开工许可、完工汇报等内容,易造成遗忘听取其中某一个检修单位的完工汇报而误送电操作。 (3)审核调度票与预发是操作前的重要一环,在该环节中,除了审核停役票的内容外,还需要核算电网停役后电网的潮流情况,恢复是否会发生停役时刻潮流的超限。 (4)审核指令票还需要考虑停役设备是否会对高危及重要用户的供电产生影响,若有影响,必须考虑其他相关线路的正常供电能否保证高危及重要用户用电。4加强技术培训,提高调度人员的业务素质。
随着新技术、新设备的不断应用,电网的现代化水平越来越高,对调度人员的业务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要求调度人员不断学习新技术、新知识,提高业务技能,以胜任本职工作。培训工作应以实用为目标,突出技能训练和注重岗位练兵。如我公司调度人员在岗位培训的基础上,再送到仿真机进行培训,使之达到三熟三能的要求。三熟即熟悉本地区电网的一次系统图、主要设备的工作原理;熟悉调度自动化系统的工作原理、电网继电保护配置方案及工作原理;熟悉本地区电网的各种运行方式的操作和事故处理及本岗位的规程制度。三能即能正确下令进行倒闸操作、正确投退继电保护及安全自动装置;能运用自动化系统准确分析电网运行情况;能及时准确判断和排除故障,尽可能缩小事故范围。调度人员只有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学习,苦练过硬的本领,才能在指挥电网的运行和事故处理中做到准确无误。 5掌握运行方式,做好事故预想
调度员要对电力运行方式、电网主设备的运行状况和当班需要完成的工作,做到心中有数,并针对当时天气、电力运行方式和当班的主要工作,做好事故预想,提前做好应对措施,以便在发生异常时,能够及时果断进行处理。对输电线路的检修工作,要重点警示,杜绝误调度事故的发生。
四 结束语
安全来自预防,风险在于控制,在电力调度运行中,任何不规范的行为,都将影响到电网安全运行,甚至造成重大电网事故。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电力调度系统,成为了一种重要的现代化监测、控制与管理手段。而它也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果再加上电力调度员发生误分析判断、误调度引起电网事故,将会给家庭、企业和社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与影响。要做好电力调度安全风险防范工作,只有通过健全的管理制度,优化的管理流程,科学的管理方法,有力的保障措施以及全体电力调度员的共同努力,才能保证电力安全、稳定、优质运行。
参考文献:
1.何岩,吴发旺.SVG在电力调度自动化中的应用分析[J].黑龙江电力.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