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生态农业主要技术范文

生态农业主要技术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09-26 08:27:15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生态农业主要技术,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生态农业主要技术

篇1

关键词生态农业;生态旅游;重庆丰都

生态农业,就是“生态合理的现代化农业”,是运用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原理、系统工程方法实现高产、优质、高效与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农业生产体系。而农业旅游是一种以农业为载体、集休闲娱乐、旅游购物、绿色消费、返璞归真等功能于一体的新型生态旅游,是将生产、生活及生态结合为一体的旅游方式,是一种新兴产业。

1现代生态农业的特点

生态农业是建立在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基础上的一种科学性的农业,是一种注重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农、工、商综合经营的一种综合性的农业。

生态农业能以较少的投入获得较多的产出,是一种优化了的良性循环的农业生态系统,是一种具有稳定和持续发展能力的农业。

生态农业是一个自我维持系统,是可持续发展的农业。

2国内外生态农业发展状况

当前国外的生态农业技术的发展趋势是各国正在全力探索有效替代模式和技术,重点是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高效利用技术,开发无公害农产品、有机食品和其他生态类食品。

经过10多年的发展,我国已有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生态农业试点2 000多个,其中有160多个县级规模、10多个地(市)级规模,另有几个省逐步发展为生态农业省。1994年国家7部委(局)联合启动的全国51个生态农业试点县建设顺利实施,均取得了巨大成效,并于1999年6~7月全部通过国家级验收。生态农业建设取得的巨大成效,引起了国内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国际组织对我国这一创新给予高度评价,我国已走在世界可持续农业发展的前列。

3我县生态农业和农业旅游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县农业旅游发展多局限在“农家乐”项目上,多数规模不大,设施简陋,环境较差,娱乐的方式也单一。而已形成一定规模、具有发展前景的是佛建生态农业旅游园,该园位于兴义镇水天坪村,2005年被评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主要发展生态高效农业、观光旅游农业。规划发展面积250hm2。2006年,园区实现经营收入2 100万元,其中观光旅游收入800万元,园区实现税利300万元,安置就业人口120人。

随着生态农业和旅游业的发展,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一是生态农业旅游基础设施条件相对落后。园区根据生态农业旅游和科技农业发展要求已投入1 000万元改善基础设施,但生态农业旅游基础设施投入相对薄弱,特别是观光旅游道路、水、电、气、绿化、排污管网等建设已不适应生态农业旅游发展需要。二是接待设施已不适应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发展需要。园区生态农业旅游因资金制约,无法满足接待需要和达到景区规划要求。三是缺乏改造园区的资金。四是县里未将生态旅游园纳入全县旅游大格局总体布局规划。五是管理机构不健全。园区涉及多个业主发展、多个部门指导、多个单位协调,导致管理力度不大,协调指挥能力不强。

4我县生态农业和农业旅游产业的出路

4.1各级领导重视,部门支持

我县的佛建生态农业旅游示范园有国家级牌子,区位较好、农业发展基础较好,打造为全县重要旅游景区和重庆市著名农业旅游景区条件适宜,应考虑将其纳入全县旅游发展大格局总体布局规划。

4.2搞好园区规划,进一步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佛建生态农业旅游示范园区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具备农业旅游和农业旅游示范点的一些功能;但与全国其他农业旅游示范点相比仍有差距,有很大的发展潜力。要通过进一步规划、改造、完善其基础设施和接待功能,改造环境,打造精品,挖掘整理农业文化、农村文化、农村移民文化,丰富深化农业旅游内涵,带动我县其他“农家乐”的上档升级,真正起到全国农业旅游和农业旅游示范的作用,促进我县农业旅游产业化发展。

4.3加大投入力度

要通过农业综合开发、库区产业发展、移民后期扶持、旅游发展等基金倾斜园区发展,主要用于园区基础设施和接待设施改善。

4.4按重庆市农业旅游景区和全县重要旅游景区规划打造

由全县旅游发展基金解决一部分经费、业主筹集一部分经费,按重庆市农业旅游景区和全县主要旅游景点定位重新规划建设生态农业旅游示范园。

篇2

关键词: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分析与探究

中图分类号:X17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8-0004-1

1 生态农业的概念和内涵

生态农业,顾名思义,是利用农业的生态学特性,结合经济学原理,同时运用工程学和其他现代科学技术,将农业生态环境中的积极因素进行集约化的整合,并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进行管理和运营,在一定时期内可以显著提高农业生态效益、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农业现代化发展形式。生态农业是有一种整合的农业,是将传统农林牧副综合后的大农业,它强调农业发展综合的生态效益,是循环经济在农业领域的革命性应用,是未来农业的发展方向。

2 我国生态农业主要发展模式

2.1 农业生产环境综合治理技术

农业生产环境综合治理技术是一种保护和改善农业生产环境的生态农业技术,在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比较严重的地区,我国的农业技术人员率先应用了建设局部模拟生物群落、种植人工防护林、修造梯田等方法,实现了对农业生产环境的综合治理。在这方面,比较突出的治理工程就是著名的“三北防护林”工程,该工程的实施,有效减缓了我国东北、西北部分地区自然环境恶化的速度,在治理风沙和水土流失以及土地沙漠化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2.2 农业资源的循环增值利用技术

农业资源的循环增值利用技术,在广大农村应用比较普遍,技术也较为成熟的就是沼气技术。利用废弃的植物秸秆和动物粪便,在封闭的发酵池内进行沤制和发酵,最终产生可以被居民日常生活利用的沼气。除沼气技术之外,农业技术人员还大力推广了气化炉技术和秸秆成煤炭以及秸秆制门等技术。尤其是气化炉技术,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至本世纪初,成为同沼气技术并行推广的农业资源二次利用技术。除种植业之外,大农业中的牧业和渔业也都有针对性的进行了此类技术的推广应用。在南方湖泊集中区和沿海地区,技术人员推广了人工鱼塘和人工鱼礁技术。在有些地区还推广应用了利用河流、湖泊沉积物回填耕地,提高耕地土壤有机物含量的生物养地技术。

2.3 立体农业种养技术

立体农业种养技术,是在大农业概念下,将农、林、牧、副、渔的种养技术进行有机的结合,建立起的综合性生态农业系统。这种技术打破了单一种养一种动植物的界限,利用科学技术手段对农业生产环境进行生态模式改造,例如,在大田作物之间进行间作和套作,在树木、林带中进行菌类植物间作等等。这种技术应用范围比较广,在我国广大地区都可应用推广。我国东北山区和南方林带区域,已经较为广泛的进行了作物间作实践,且实际效果比较明显。在北方地区,以利用自然或人工林带进行间作人参和菌类植物种植最为典型。

除以上几种农业生态模式之外,农业技术人员还在农村中推广了围绕水利设施进行农业环境改造、农民自家庭院内建立微型生态种植、养殖园地和农业资源循环利用设施,以及利用农业副产品进行农业病害防治等等。

3 我国建立生态农业发展模式需要解决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生态农业发展时间较短,加上我国农业地域性差异明显,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以及同自然环境的协调能力参差不齐,因此,在发展中存在很多问题亟待解决。

3.1 树立大农业观念

生态农业本身就是一个综合性概念,因此在推广过程中,一定要明确大农业观念,树立全局思想。在发展生态农业技术时,要从系统的角度去考虑,从更宽阔的角度去进行技术的研发,即不搞“大而全”,也不钻“牛角尖”。目前,在我国很多地区建立起的农业生态产业园,实现了农副产品产销一体化和自然环境与农业生产一体化。树立大农业观念,是推广生态农业过程中必须明确的问题,在西方国家中,大农业观念已经深入农业生产及农业生态领域,成为指导农业发展的基础性认识。

3.2 因地制宜进行生态农业技术普及

我国拥有几千年的农业发展史,传统农业生产技术根深蒂固,在发展生态农业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从基础做起,不盲目“嫁接”新技术,不急于推广新技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许多西方生态农业技术逐渐进入中国,给农业生产带来了全新的方式。但要注意的是,由于西方农业发展环境同我国农业发展环境有很大差异,很多先进的技术在中国会“水土不服”。因此,技术人员在推广新技术时一定要结合我国农业、农村的实际,有选择、分步骤的进行推广。例如,在西方国家应用较为普遍的有机农业技术,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传统农业生产中的弊端,提高农业产量。但就中国实际而言,有机农业生产技术与我国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产品综合消费能力不相符,所以推广起来困难比较大。在进行有机农业推广时,应该换一种方式进行,将高科技的有机肥料变成农村普遍都有的动物粪便,结合生物加工技术对其进行科学利用,同样可以起到提高土壤有机物含量,生产“绿色食品”的要求。

4 结语

在我国发展生态农业,要同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农业现代化水平结合起来,在原有生态农业模式的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创新和实践。树立大农业观念,因地制宜的进行生态农业技术推广,还有积极的进行生态农业试点实验都是发展生态农业的有效策略。结合我国国情,广大农业技术人员在进行技术研发的同时,还要积极开展多方面的工作,争取早日在我国各地建立起各具特色的生态农业系统。

参考文献

[1] 杨剑,魏雅丽,王立国,喻光明.区域土地利用效益评价――以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8,(20).

篇3

(1)土地污染严重。传统农业主要依靠农药与化肥来保障农作物的安全生长,然而这种做法会加剧土壤污染程度。农药中有很多的有害物质,包括重金属在内,都是很难分解,而且会对农作物造成不必要的伤害,对土地造成严重的破坏,导致土地的利用效果大大降低。

(2)耕地面积急剧减少。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加速了我国各地工业园的建设,其建设规模持续扩大,长此以往,我国可利用的耕地面积也日益减少,导致我国农业发展受到了一定制约,很容易引起生态失衡。

(3)环境保护意识不强。由于我国部分农民文化水平不高,其对先进农业技术的掌握程度较低,对于生态环境保护不甚理解,他们认为农业的发展就是以农作物产量的高低来决定,只有产量上去了,农民的生活水平才会有所提升,殊不知,正是这种错误观念,导致我国农业发展相对缓慢,导致我国农业生产带来的污染越来越严重。

(4)水资源相对短缺。我国工业的急速发展导致地下水开采过度,导致我国农业灌溉用水相对缺乏,部分地区采用了大水漫灌方式,不仅无法解决水资源相对短缺的问题,还浪费了大量水资源,给我国生态农业的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

2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的问题

(1)分散化小规模的生产经营模式。我国农村劳动力人均拥有的土地耕种面积大约为0.28hm2,小规模发展无法满足生态农业的发展需要。一方面,小规模的农业经营方法无法形成规模效应,土地的生产效率低下。另一个方面,小规模经营的收入也极其微薄,农民无法使用生态农业技术,难以扩展土地规模。此外,小规模经营的形式导致农户可以随意使用农业生产资源,生态农业技术无法深入其中进行普及。

(2)农业生产者的经济偏好。对于小规模经营的农户来说,获得经济效益是首要目的,所以,在生产的过程中,经济偏好起到了引导农户生产的重要作用。农户在农业生产中,不仅是一个生产者,而且还是一个消费者,从生产者的角度来看,农民必然通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出的方式来最大化自己的收入。由于当前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还不尽完善,农产品产量的提高意味着收入的增加。由于尚未全面普及低成本、高效益的生态农业生产技术,农民更加偏向于提升农产品的产量,依靠这种低效率的方式来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

(3)支持力度不够。当前,我国政策在生态农业发展方面尚未大面积、大范围落实,相对于发达国家,我国生态农业不论在科技研发方面,还是政策支持方面,都稍显滞后,特别是在我国的边疆落后地区,还无法有效地向农户提供种养殖技术、病虫害防治以及动物疫病防疫等方面的服务,忽视土地、水源等自然资源的科学利用,破坏日益严重,最终导致导致生态农业发展障碍重重。

3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的对策

(1)增加生态农业资金投入,形成产业化规模化。要建设一批功能齐全、服务配套、机制灵活、催生产业的国家级科研孵化平台,融合。聚集国内外高层次人才和高端技术。一是以农业科学院为主体,联合国外有关科研单位,建设国内一流、国际先进的现代农业研究院,集成农业科技资源,承接国家级创新团队和重大项目,开展国际合作交流,建成农业科研基地、人才培育基地、成果转化基地、国际合作基地。二是继续推进中科院生物技术中试研发基地建设,新建生物活性肽研发中心、分离工程技术研发中心、海洋药物企业重点实验室,孵化东营市的高新技术企业,引进和建立稳固的高层次研发团队。三是打造农业专利数据库,致力于发展成国际性的农业专利技术、科技成果搜索、查询、导航专业平台,促进农业科研技术的进步,避免低水平重复科研和专利侵权。培育发展“第六产业”,塑造可复制、可推广的现代农业发展新模式。按照“围绕一个目标、搭建三个平台、培育三个体系,强化两个保障”的总体发展思路,培育发展信息公共平台和文化公共平台支撑下的一二三产融合的第六产业。

(2)健全生态农业服务体系,实现专业化全面化。要突出要素聚集、功能配套,采取政府主导、企业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方式,通过市场化的技术创新激励机制和科技成果产业化机制,吸引聚集国内外创新资源,建设示范带动能力强的区域性创新创业平台,打造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创新源、服务源、辐射源。以根本性转变传统农业发展方式为主攻方向,以支撑中国现代农业健康发展为目标,依托每一个区域的生态、农业、资源优势,搭建专业特征明显、应用方向具体的综合科研创新平台,吸纳世界优秀科技资源与人才,重点针对现代农业研究、原生地野生种质资源保护与优秀品种创制、无生态功能未利用土地的生物改善、农业智能设施装备开发等方面展开深入的研究和攻关,加快发展我国农业科技,增强我国生态农业的科技实力。在农产品、生产流程过程中,要积极采取互联网信息技术,结合使用当前先进的云计算技术,推动农业物联网电商平台建设;加快现代农业信息技术在设施蔬菜、特色林果、设施水产、设施畜牧生产基地中的应用,营造农产品生产的订单交易与订单转让环境,创建优质安全信誉品牌,培育农产品期货交易环境与现代市场,创造新型农产品交易融资工具,试点特殊农产品交易模式,构建以电子商务为主导的互联网经济格局。

(3)推动生态农业技术创新,实现科技化、技术化。关注世界生态农业先进科技,围绕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进一步强大自主创新和科技研发,在农业生物技术、农产品加工技术、设施农业技术重点研发领域,充分体现学科交叉、技术集成、全球一体、资源高效利用和科技产业化,使农业科技成为农业现代化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支撑。进一步将国际国内技术、人才等科技要素进行融合,明确科技创新源建设、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为重点,提升市场对技术研发各方面的引导,保证研发的方向、路线、价格等要素科学合理,努力形成资本技术融合、技术成果转化通畅、服务配套完善的科技创新服务环境。

(4)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通过重点建设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合作共建产学研基地、中试基地、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研发中心、院士专家工作服务站、博士后流动站等,完善政府、院所、企业产学研紧密结合机制,建立各类技术创新联盟。通过无偿资助、贷款贴息、融资担保和投资入股等方式支持中小型科技企业发展,支持企业专业性技术创新平台建设,支持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开发项目。增加企业研发机构在研发资金方面的投入,依靠科技创新获得更高的成果转化效益。

4结语

篇4

[关键词]生态农业;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作用

引言

作为农业大国,在温饱问题得以解决,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的今天,实现农业的多元化发展是我国当前的主要任务。但由于过度重视短期的经济利益,滥用农药、化肥的产品,以提高农产品的产量为主要目的,忽视了农产品本身的质量和对环境的影响,导致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下降,我国的生态环境也日益恶化。在此形势下,必须转变传统的农业模式,发展生态农业,在保证实现基本产量目标的同时追求高质量,致力于实现农业经济的快速性、多样性、可持续性发展[1]。

1生态农业在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1.1有利于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模式

一直以来,农业生产都是国家重点支持的发展项目,我国古代更是有“重农轻商”的观念,近几年来,国家更是出台了许多农业相关的支持政策,由此也推动了农业经济的飞速发展。农业经济的发展虽然提高了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但是也为生态环境带来了极大的破坏。化肥、农药、地膜的无节制使用造成了严重的土地污染和水源污染,其中许多难以降解的物质导致大面积的土地和水源在很长时间内无法继续使用。而生态农业主张绿色生产,提倡资源的循环利用,有利于转变农业经济的发展模式,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保护环境。

1.2有利于优化农业经济结构

生态农业适应市场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合理组织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活动,调整农业产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并结合地区优势和产业特点,确定农业发展主导产业,培育龙头企业,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措施。同时,通过生物链加环和产业链延长,形成了良性转化增值的“农户+公司”的模式,建立了以市场为导向,以加工业为龙头,产加销贸一体化的格局[2]。

1.3有利于促进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生态农业模式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结合到了一起,致力于在保护生态环境不受破坏的基础上实现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在生态农业中可以减少有机肥料和有机农药的使用,通过合理分配农作物的种类和种植数量增加农产品的产量和种类,提高农产品的质量,避免了对土地及水源的过度利用,为农业经济的长期发展提供了保障,有利于增强农业发展的可持续性。

1.4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的综合效益

生态农业能够实现农业生产的多元化,增加农产品的种类,提高农产品的质量,进而增加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同时,生态农业提倡绿色、无公害生产,使用的有机肥料、农药等较少,不会对周边的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另外,生态农业提倡循环、科学种植,不仅能够提高土壤的利用率,还会避免土壤因过度使用而营养成分大减,具有较高的生态效益。

2促进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的措施

2.1创新生态农业发展观念

为了促进生态农业的发展,首先要转变传统的观念,以实现农业的绿色和可持续发展。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可以将产业化、工业化理念与传统的农业生产理念相结合,并将先进的科学技术引进农业生产中,提高农业生产的产量,增加农产品的种类,进而提升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如在我国传统的农业生产中,农产品的生产具有区域性,即某一地区的农民种植同一种农作物。现在为了促进生态农业的发展,可以采用大棚技术或地膜技术,增加农作物的种类,同时采用科学管理模式提高农产品产量,从而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

2.2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制度建设

首先,国家要根据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政策措施,为生态农业在全国范围的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其次,各级政府要完善生态农业发展方面的管理体系与监督机制;再次,政府要大力宣传生态农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调动社会各界人士的投资积极性;最后,国家要出台生态农业发展方面的法律法规,各级政府根据国家法规,结合当地生态农业的实际发展情况,调整执法措施。

2.3调动农民参与积极性生

态农业发展的最主要的力量是基层的农民,所以在发展生态农业时,各级政府要注意制定一系列的惠民政策,加大对开展生态农业的农民的资金支持和技术支持,保障农民的基本经济利益,调动农民的参与积极性,发挥农民的力量,实现农业经济的快速、可持续发展[3]。

2.4建立生态农业技术保障体系

生态农业的目标是生产绿色无公害的高质量农产品,这就需要对原有的农作物进行改良,因此,为了促进生态农业的发展,当地政府必须组织建立专家队伍,引进高素质的专业科研人才,为农业生产提供技术支持,解答在生态农业开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类技术问题,并进行新品种的研发培育。同时,还要制定一系列的技术保障措施,对生态农业生产过程进行科学的管理,并对农产品进行指标检验,以促进生态农业更好的发展。

2.5制定政策,强化服务

生态农业的快速发展需要有完善的服务体系作为支撑。为了促进生态农业的快速稳定发展,政府除了要制定一系列的扶持政策外,还要建立并完善相应的服务体系,为发展生态农业的相关技术人员、工作人员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增加人员福利,保障生态农业建设队伍的稳定性,调动个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推动生态农业发展。

3结语

总而言之,生态农业有利于农业经济结构,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因此,我国各级政府要增加对生态农业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同时,加大对生态农业的宣传力度,促进广大农民转变自身的观念,积极主动的发展生态农业,从而促进农业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进而带动我国国民经济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李莉.生态农业在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J].北京农业,2015,(15):288-288.

篇5

1临安生态农业发展的基本路径

临安市生态农业的发展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1.1以“五小”庭园经济为特征的生态农业起步阶段1982年的全面实行,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广大农民以自家庭园为中心,以自留山为主攻点,在房前屋后山坡地上开发小竹园、小果园、小林场、小牧场、小桑园等,发展“五小”庭园经济,找到了一条恢复农村生产力、开发农业生态资源的正确道路。

1.2以“新老三线”作战方略为抓手的强势推进阶段1985年,县委、县政府在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上促青山、下稳良田,主攻低丘缓坡”的“三线”开发战略,发动农民在稳定粮食生产、保护发展森林的同时,大力开发利用丘陵缓坡,使田、地、山明确分工,优化资源配置,逐步建立了一大批农产品相对集中的规模化、集约化的商品基地,为以后临安市生态高效农业的发展壮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91年,县委、县政府在认真总结“老三线”战略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及时提出了“前促生产,后活流通,主攻加工”的“新三线”开发方略,标志着临安市农业从自然资源开发为主发展到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综合开发,从纵向平面的农业资源开发发展到纵横交错的农村经济全面立体开发,从广度开发发展到深度开发、系列开发,以主攻农特产品加工来实现农业的循环增值,增加农民收益。

1.3以战略性结构调整为举措的巩固提高阶段从1996年开始,临安农业进入产业化经营阶段,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山上建基地,山下办工厂,山外拓市场”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思路,进一步推动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现代农业进程,使临安生态农业发展进入到综合开发、综合经营获取综合效益的新阶段。2003年临安市实施山核桃等八个“亿元工程”,连续三年引导、培育、扶持农业主导产业,激发了乡镇、村和社会各界发展生态高效农业的积极性。2004年全市实现农业总产值21.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6602元,比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高506元。可以说,绿色生态已经成为临安的“天然银行”,绿色农产品是农民的“摇钱树”,临安的每一寸土地都已经成为全市人民致富奔小康的“绿色宝库”。

2临安生态农业的现状和基本评价

临安地处浙江省西北部的天目山麓,东邻杭州,西接黄山,区位优势明显。气候温暖湿润,日照充足,四季分明。境内有天目山和清凉峰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青山湖国家级森林公园,自然资源非常丰富,森林覆盖率达74.9%。近年来,先后荣获“全国生态建设示范市”、“中国竹子之乡”、“中国山核桃之乡”、“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等国家级殊荣,也是长江三角洲地区距上海、杭州、南京等大都市最近的生态市。满山的绿色,独特的气候,便捷的交通,为发展绿色生态农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1农业主导产业进一步壮大竹笋、茶叶、蔬菜、瓜果、蚕桑、山核桃、畜牧、花卉苗木等重点产业得到了进一步发展,2004年,重点产业基地面积达到12万hm2,实现农业产值18.03亿元,占全市农业总产值83%左右,已成为临安市农业的主导产业。

2.2农业产业布局已呈明显的“一线四区三带”的区域经济新格局一线即在02省道(杭徽公路)沿线形成初具规模的农产品交易、加工及商贸流通业。四区即以02省道(杭徽公路)沿线“百公里绿色经济长廊”工程项目建设点为中轴线,按东竹、西果、南桑、北菜的产业布局,形成四个生态农业产业区。三带即根据临安农业资源的特点,在海拔200m以下地区,以设施栽培为重点,大力发展畜牧业、蔬菜、瓜果等设施农业产业,形成城郊型农业产业带;在海拔200~500m地区,结合生态环境建设和生态旅游开发,继续发展竹笋、山核桃等多年生特色优势产业,形成多年型农业产业带;在海拔500m以上地区,利用得天独厚的气候优势,大力发展高山蔬菜、高山花卉等特色产业,形成高山型农业产业带。

2.3产业化经营水平逐步提高2004年全市已有农业产业化组织87个,其中农业龙头企业47家,专业合作经济组织38个,专业市场2个,从业人数8385人,固定资产总值8.3亿元,带动农户数4.8万户;农业种养大户1468个,其中种植业大户525个,养殖业943个;农产品购销专业户461个,年农产品经销额7200万元。已有40多只农产品进入了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商场、超市;东林牌山核桃、小王子食品成为浙江省著名商标,郭氏牌笋干获浙江省名牌产品称号。

2.4农业标准化体系不断健全全市已制订、实施农业标准15个,其中杭州市级5个,临安市级10个。3只农产品通过有机产品认证,10只农产品通过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认证,9只农产品通过浙江绿色农产品认证。14个农产品生产基地通过省农业厅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证,规模达7533.3hm2。

2.5农产品质量安全得到加强市政府成立市农产品检测中心,在主要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农贸市场设立了检测点,形成以市农产品质量检测站为中心、有关乡镇(街道)为重点、各主要农产品生产村(基地、大户)为基础的农产品质量检测网络,覆盖全市蔬菜、茶叶、瓜果、菜竹笋、粮油、畜禽等主要食用农产品生产基地,有效保障了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

2.6农业行政执法进一步规范动植物防疫检疫工作进一步加强,对养殖基地和流通领域的监管力度进一步加大。农资市场和农业投入品管理进一步规范,积极组织开展对全市农资和农业投入品经营单位的监督检查,加大对各类涉农违法案件的查处力度,整顿农资市场秩序。

3临安生态农业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对策

通过二十几年的不断探索和实践,特别是在近几年来各级党委、政府的充分重视下,临安的生态农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是也要看到存在着的一些制约临安生态农业发展的问题。

3.1对生态农业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目前发展生态农业最需要解决的问题不是资金问题,也不是技术问题,而是对生态农业的认识问题。尽管临安市生态农业起步较早,近年来政府扶持力度也较大,但一些领导干部和农民群众对生态农业的认识仍然比较模糊。由于认识不到位,他们更注重眼前实实在在的利益,没有看到发展生态农业带来的长远利益,不愿对生态农业进行投入,不愿接受生态农业技术,限制了生态农业发展的步伐。

3.2农业面源污染不容乐观当前,农业面源污染问题较为严重,对临安市农业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压力。近年来,临安市农药、化肥的使用量呈逐年上升趋势,而且单位面积使用量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导致了土壤污染并影响农产品质量。畜牧西进在促进临安市畜牧业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2个比较突出的问题,一是局部高密度养殖使生态承载负荷过大,对一些畜牧业发展较快的乡镇(村)的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二是加重了畜禽废弃物处理的难度,带来了较大的生态压力。

3.3生态农业建设资金投入不足虽然目前临安市各级政府对生态农业已引起了普遍的重视,但由于总体财力有限,对生态农业的投入仍然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3.4生态农业的产业化水平不高近几年临安市通过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形成了一些主导优势产业,但农业产业化水平仍处在比较低的水平。一是生产规模偏小,生产经营方式落后。二是农业龙头企业规模偏小,带动能力不强。三是农业组织化程度较低。四是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不强。另外,土地资源稀缺、生态农产品优质优价难以完全体现等问题都较大程度地制约了生态农业的发展。

4进一步发展生态农业的对策措施

针对存在的问题,总结二十年发展的经验,通过调研,我们认为加快临安生态农业发展,重点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4.1加大宣传,提高认识要通过一切可以利用的途径,广泛地进行宣传,以提高各级领导、农民群众和社会各界对生态农业的认识。首先要提高各级领导对生态农业的认识。发展生态农业不仅有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也有利于整个区域社会和经济发展,各级领导对此必须有充分的认识,正确处理好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关系。其次要提高农民的认识。农民是农业的主体,任何农业措施和技术都必须农民来实现,只有把农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才能真正使生态农业得到推广和普及。第三要提高全民对生态农业的认识。发展生态农业是政府的事、农民的事,也是全社会的事。我们每一个人作为生态农业的受益者,都应该认识到山区农民为了保护和改善生态作出了巨大牺牲,我们有义务通过各种办法帮助山区农民致富奔小康。

4.2强化政府职能,加强引导和扶持各级政府要转变思想观念,树立服务意识,充分行使宏观调控职能,发挥引导、扶持、保护、协调作用,促进生态农业的发展。一是加强对生态农业建设的领导。生态农业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政府的方方面面,必须要有一个统一的领导协调机构。市里已经建立了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负责的生态市建设领导小组,各级各部门也要成立相应的领导协调组织。二是强化政策引导。既要制定保护环境、防止破坏性经营的刚性约束政策,更要制定促进土地流转、利于机制创新的开放性引导政策和鼓励生态性项目开发的激励型扶持政策。三是增加对生态农业的投入。要把生态农业建设的投入纳入各级财政预算,要增加对山区生态环境整治和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增加对山区发展生态农业提供生态农产品的补贴,加大对生态农业科技推广的投入。

4.3以生态农业技术普及为重点,建立生态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发展生态农业必须要有强大的技术支撑,要加强生态农业技术的研究,增加生态农业技术的有效供给;加强农技人员与农民之间的沟通联系,建立灵活的技术信息双向传输机制。要进一步加强农技推广部门的技术开发、引进、示范、推广、培训和服务职能,加快推广生态农产品生产标准和生产技术、设施农业技术、畜禽规模化生态养殖技术、病虫无害化综合防治技术等先进农业适用技术,千方百计提高农业科技的到位率和贡献率;要进一步发挥农业龙头企业、农业合作经济组织、产业协会和科技示范户的作用,利用其组织的灵活、联系的广泛性和示范带动性为农民提供发展生态农业的技术、物资保障。

5临安生态农业发展的实践体会

5.1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是生态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发展生态农业,必须按照市场经济规律,通过有效的产业组织化运作,以产业化的经营方式,按照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提高生态农业经济效益。生态农业的发展,要求实行资金、技术、土地、劳动等生产要素的规模化和集约化,而标准化生态的综合应用,也是生态农业建设的重点内容。

5.2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政治文明是发展生态农业的客观要求生态农业是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的农业生产体系。发展生态农业,投入较大,需要先进科学技术的支撑,要求与环境保护、经济发展相适应,要求人们转变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所以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政治文明是发展生态农业的客观要求。

5.3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和种养大户是发展生态农业的主体发展生态农业,政府只能起到一个扶持、引导的作用,广大农业龙头其业、专业合作组织和种养大户是在发展生态农业的过程中起着主体作用。要充分调动这些企业和大户的积极性,引导他们开展生态农业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