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6 08:27:15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生态农业主要技术,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生态农业;生态旅游;重庆丰都
生态农业,就是“生态合理的现代化农业”,是运用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原理、系统工程方法实现高产、优质、高效与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农业生产体系。而农业旅游是一种以农业为载体、集休闲娱乐、旅游购物、绿色消费、返璞归真等功能于一体的新型生态旅游,是将生产、生活及生态结合为一体的旅游方式,是一种新兴产业。
1现代生态农业的特点
生态农业是建立在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基础上的一种科学性的农业,是一种注重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农、工、商综合经营的一种综合性的农业。
生态农业能以较少的投入获得较多的产出,是一种优化了的良性循环的农业生态系统,是一种具有稳定和持续发展能力的农业。
生态农业是一个自我维持系统,是可持续发展的农业。
2国内外生态农业发展状况
当前国外的生态农业技术的发展趋势是各国正在全力探索有效替代模式和技术,重点是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高效利用技术,开发无公害农产品、有机食品和其他生态类食品。
经过10多年的发展,我国已有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生态农业试点2 000多个,其中有160多个县级规模、10多个地(市)级规模,另有几个省逐步发展为生态农业省。1994年国家7部委(局)联合启动的全国51个生态农业试点县建设顺利实施,均取得了巨大成效,并于1999年6~7月全部通过国家级验收。生态农业建设取得的巨大成效,引起了国内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国际组织对我国这一创新给予高度评价,我国已走在世界可持续农业发展的前列。
3我县生态农业和农业旅游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县农业旅游发展多局限在“农家乐”项目上,多数规模不大,设施简陋,环境较差,娱乐的方式也单一。而已形成一定规模、具有发展前景的是佛建生态农业旅游园,该园位于兴义镇水天坪村,2005年被评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主要发展生态高效农业、观光旅游农业。规划发展面积250hm2。2006年,园区实现经营收入2 100万元,其中观光旅游收入800万元,园区实现税利300万元,安置就业人口120人。
随着生态农业和旅游业的发展,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一是生态农业旅游基础设施条件相对落后。园区根据生态农业旅游和科技农业发展要求已投入1 000万元改善基础设施,但生态农业旅游基础设施投入相对薄弱,特别是观光旅游道路、水、电、气、绿化、排污管网等建设已不适应生态农业旅游发展需要。二是接待设施已不适应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发展需要。园区生态农业旅游因资金制约,无法满足接待需要和达到景区规划要求。三是缺乏改造园区的资金。四是县里未将生态旅游园纳入全县旅游大格局总体布局规划。五是管理机构不健全。园区涉及多个业主发展、多个部门指导、多个单位协调,导致管理力度不大,协调指挥能力不强。
4我县生态农业和农业旅游产业的出路
4.1各级领导重视,部门支持
我县的佛建生态农业旅游示范园有国家级牌子,区位较好、农业发展基础较好,打造为全县重要旅游景区和重庆市著名农业旅游景区条件适宜,应考虑将其纳入全县旅游发展大格局总体布局规划。
4.2搞好园区规划,进一步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佛建生态农业旅游示范园区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具备农业旅游和农业旅游示范点的一些功能;但与全国其他农业旅游示范点相比仍有差距,有很大的发展潜力。要通过进一步规划、改造、完善其基础设施和接待功能,改造环境,打造精品,挖掘整理农业文化、农村文化、农村移民文化,丰富深化农业旅游内涵,带动我县其他“农家乐”的上档升级,真正起到全国农业旅游和农业旅游示范的作用,促进我县农业旅游产业化发展。
4.3加大投入力度
要通过农业综合开发、库区产业发展、移民后期扶持、旅游发展等基金倾斜园区发展,主要用于园区基础设施和接待设施改善。
4.4按重庆市农业旅游景区和全县重要旅游景区规划打造
由全县旅游发展基金解决一部分经费、业主筹集一部分经费,按重庆市农业旅游景区和全县主要旅游景点定位重新规划建设生态农业旅游示范园。
关键词: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分析与探究
中图分类号:X17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8-0004-1
1 生态农业的概念和内涵
生态农业,顾名思义,是利用农业的生态学特性,结合经济学原理,同时运用工程学和其他现代科学技术,将农业生态环境中的积极因素进行集约化的整合,并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进行管理和运营,在一定时期内可以显著提高农业生态效益、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农业现代化发展形式。生态农业是有一种整合的农业,是将传统农林牧副综合后的大农业,它强调农业发展综合的生态效益,是循环经济在农业领域的革命性应用,是未来农业的发展方向。
2 我国生态农业主要发展模式
2.1 农业生产环境综合治理技术
农业生产环境综合治理技术是一种保护和改善农业生产环境的生态农业技术,在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比较严重的地区,我国的农业技术人员率先应用了建设局部模拟生物群落、种植人工防护林、修造梯田等方法,实现了对农业生产环境的综合治理。在这方面,比较突出的治理工程就是著名的“三北防护林”工程,该工程的实施,有效减缓了我国东北、西北部分地区自然环境恶化的速度,在治理风沙和水土流失以及土地沙漠化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2.2 农业资源的循环增值利用技术
农业资源的循环增值利用技术,在广大农村应用比较普遍,技术也较为成熟的就是沼气技术。利用废弃的植物秸秆和动物粪便,在封闭的发酵池内进行沤制和发酵,最终产生可以被居民日常生活利用的沼气。除沼气技术之外,农业技术人员还大力推广了气化炉技术和秸秆成煤炭以及秸秆制门等技术。尤其是气化炉技术,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至本世纪初,成为同沼气技术并行推广的农业资源二次利用技术。除种植业之外,大农业中的牧业和渔业也都有针对性的进行了此类技术的推广应用。在南方湖泊集中区和沿海地区,技术人员推广了人工鱼塘和人工鱼礁技术。在有些地区还推广应用了利用河流、湖泊沉积物回填耕地,提高耕地土壤有机物含量的生物养地技术。
2.3 立体农业种养技术
立体农业种养技术,是在大农业概念下,将农、林、牧、副、渔的种养技术进行有机的结合,建立起的综合性生态农业系统。这种技术打破了单一种养一种动植物的界限,利用科学技术手段对农业生产环境进行生态模式改造,例如,在大田作物之间进行间作和套作,在树木、林带中进行菌类植物间作等等。这种技术应用范围比较广,在我国广大地区都可应用推广。我国东北山区和南方林带区域,已经较为广泛的进行了作物间作实践,且实际效果比较明显。在北方地区,以利用自然或人工林带进行间作人参和菌类植物种植最为典型。
除以上几种农业生态模式之外,农业技术人员还在农村中推广了围绕水利设施进行农业环境改造、农民自家庭院内建立微型生态种植、养殖园地和农业资源循环利用设施,以及利用农业副产品进行农业病害防治等等。
3 我国建立生态农业发展模式需要解决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生态农业发展时间较短,加上我国农业地域性差异明显,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以及同自然环境的协调能力参差不齐,因此,在发展中存在很多问题亟待解决。
3.1 树立大农业观念
生态农业本身就是一个综合性概念,因此在推广过程中,一定要明确大农业观念,树立全局思想。在发展生态农业技术时,要从系统的角度去考虑,从更宽阔的角度去进行技术的研发,即不搞“大而全”,也不钻“牛角尖”。目前,在我国很多地区建立起的农业生态产业园,实现了农副产品产销一体化和自然环境与农业生产一体化。树立大农业观念,是推广生态农业过程中必须明确的问题,在西方国家中,大农业观念已经深入农业生产及农业生态领域,成为指导农业发展的基础性认识。
3.2 因地制宜进行生态农业技术普及
我国拥有几千年的农业发展史,传统农业生产技术根深蒂固,在发展生态农业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从基础做起,不盲目“嫁接”新技术,不急于推广新技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许多西方生态农业技术逐渐进入中国,给农业生产带来了全新的方式。但要注意的是,由于西方农业发展环境同我国农业发展环境有很大差异,很多先进的技术在中国会“水土不服”。因此,技术人员在推广新技术时一定要结合我国农业、农村的实际,有选择、分步骤的进行推广。例如,在西方国家应用较为普遍的有机农业技术,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传统农业生产中的弊端,提高农业产量。但就中国实际而言,有机农业生产技术与我国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产品综合消费能力不相符,所以推广起来困难比较大。在进行有机农业推广时,应该换一种方式进行,将高科技的有机肥料变成农村普遍都有的动物粪便,结合生物加工技术对其进行科学利用,同样可以起到提高土壤有机物含量,生产“绿色食品”的要求。
4 结语
在我国发展生态农业,要同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农业现代化水平结合起来,在原有生态农业模式的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创新和实践。树立大农业观念,因地制宜的进行生态农业技术推广,还有积极的进行生态农业试点实验都是发展生态农业的有效策略。结合我国国情,广大农业技术人员在进行技术研发的同时,还要积极开展多方面的工作,争取早日在我国各地建立起各具特色的生态农业系统。
参考文献
[1] 杨剑,魏雅丽,王立国,喻光明.区域土地利用效益评价――以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8,(20).
(1)土地污染严重。传统农业主要依靠农药与化肥来保障农作物的安全生长,然而这种做法会加剧土壤污染程度。农药中有很多的有害物质,包括重金属在内,都是很难分解,而且会对农作物造成不必要的伤害,对土地造成严重的破坏,导致土地的利用效果大大降低。
(2)耕地面积急剧减少。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加速了我国各地工业园的建设,其建设规模持续扩大,长此以往,我国可利用的耕地面积也日益减少,导致我国农业发展受到了一定制约,很容易引起生态失衡。
(3)环境保护意识不强。由于我国部分农民文化水平不高,其对先进农业技术的掌握程度较低,对于生态环境保护不甚理解,他们认为农业的发展就是以农作物产量的高低来决定,只有产量上去了,农民的生活水平才会有所提升,殊不知,正是这种错误观念,导致我国农业发展相对缓慢,导致我国农业生产带来的污染越来越严重。
(4)水资源相对短缺。我国工业的急速发展导致地下水开采过度,导致我国农业灌溉用水相对缺乏,部分地区采用了大水漫灌方式,不仅无法解决水资源相对短缺的问题,还浪费了大量水资源,给我国生态农业的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
2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的问题
(1)分散化小规模的生产经营模式。我国农村劳动力人均拥有的土地耕种面积大约为0.28hm2,小规模发展无法满足生态农业的发展需要。一方面,小规模的农业经营方法无法形成规模效应,土地的生产效率低下。另一个方面,小规模经营的收入也极其微薄,农民无法使用生态农业技术,难以扩展土地规模。此外,小规模经营的形式导致农户可以随意使用农业生产资源,生态农业技术无法深入其中进行普及。
(2)农业生产者的经济偏好。对于小规模经营的农户来说,获得经济效益是首要目的,所以,在生产的过程中,经济偏好起到了引导农户生产的重要作用。农户在农业生产中,不仅是一个生产者,而且还是一个消费者,从生产者的角度来看,农民必然通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出的方式来最大化自己的收入。由于当前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还不尽完善,农产品产量的提高意味着收入的增加。由于尚未全面普及低成本、高效益的生态农业生产技术,农民更加偏向于提升农产品的产量,依靠这种低效率的方式来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
(3)支持力度不够。当前,我国政策在生态农业发展方面尚未大面积、大范围落实,相对于发达国家,我国生态农业不论在科技研发方面,还是政策支持方面,都稍显滞后,特别是在我国的边疆落后地区,还无法有效地向农户提供种养殖技术、病虫害防治以及动物疫病防疫等方面的服务,忽视土地、水源等自然资源的科学利用,破坏日益严重,最终导致导致生态农业发展障碍重重。
3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的对策
(1)增加生态农业资金投入,形成产业化规模化。要建设一批功能齐全、服务配套、机制灵活、催生产业的国家级科研孵化平台,融合。聚集国内外高层次人才和高端技术。一是以农业科学院为主体,联合国外有关科研单位,建设国内一流、国际先进的现代农业研究院,集成农业科技资源,承接国家级创新团队和重大项目,开展国际合作交流,建成农业科研基地、人才培育基地、成果转化基地、国际合作基地。二是继续推进中科院生物技术中试研发基地建设,新建生物活性肽研发中心、分离工程技术研发中心、海洋药物企业重点实验室,孵化东营市的高新技术企业,引进和建立稳固的高层次研发团队。三是打造农业专利数据库,致力于发展成国际性的农业专利技术、科技成果搜索、查询、导航专业平台,促进农业科研技术的进步,避免低水平重复科研和专利侵权。培育发展“第六产业”,塑造可复制、可推广的现代农业发展新模式。按照“围绕一个目标、搭建三个平台、培育三个体系,强化两个保障”的总体发展思路,培育发展信息公共平台和文化公共平台支撑下的一二三产融合的第六产业。
(2)健全生态农业服务体系,实现专业化全面化。要突出要素聚集、功能配套,采取政府主导、企业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方式,通过市场化的技术创新激励机制和科技成果产业化机制,吸引聚集国内外创新资源,建设示范带动能力强的区域性创新创业平台,打造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创新源、服务源、辐射源。以根本性转变传统农业发展方式为主攻方向,以支撑中国现代农业健康发展为目标,依托每一个区域的生态、农业、资源优势,搭建专业特征明显、应用方向具体的综合科研创新平台,吸纳世界优秀科技资源与人才,重点针对现代农业研究、原生地野生种质资源保护与优秀品种创制、无生态功能未利用土地的生物改善、农业智能设施装备开发等方面展开深入的研究和攻关,加快发展我国农业科技,增强我国生态农业的科技实力。在农产品、生产流程过程中,要积极采取互联网信息技术,结合使用当前先进的云计算技术,推动农业物联网电商平台建设;加快现代农业信息技术在设施蔬菜、特色林果、设施水产、设施畜牧生产基地中的应用,营造农产品生产的订单交易与订单转让环境,创建优质安全信誉品牌,培育农产品期货交易环境与现代市场,创造新型农产品交易融资工具,试点特殊农产品交易模式,构建以电子商务为主导的互联网经济格局。
(3)推动生态农业技术创新,实现科技化、技术化。关注世界生态农业先进科技,围绕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进一步强大自主创新和科技研发,在农业生物技术、农产品加工技术、设施农业技术重点研发领域,充分体现学科交叉、技术集成、全球一体、资源高效利用和科技产业化,使农业科技成为农业现代化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支撑。进一步将国际国内技术、人才等科技要素进行融合,明确科技创新源建设、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为重点,提升市场对技术研发各方面的引导,保证研发的方向、路线、价格等要素科学合理,努力形成资本技术融合、技术成果转化通畅、服务配套完善的科技创新服务环境。
(4)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通过重点建设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合作共建产学研基地、中试基地、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研发中心、院士专家工作服务站、博士后流动站等,完善政府、院所、企业产学研紧密结合机制,建立各类技术创新联盟。通过无偿资助、贷款贴息、融资担保和投资入股等方式支持中小型科技企业发展,支持企业专业性技术创新平台建设,支持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开发项目。增加企业研发机构在研发资金方面的投入,依靠科技创新获得更高的成果转化效益。
4结语
[关键词]生态农业;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作用
引言
作为农业大国,在温饱问题得以解决,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的今天,实现农业的多元化发展是我国当前的主要任务。但由于过度重视短期的经济利益,滥用农药、化肥的产品,以提高农产品的产量为主要目的,忽视了农产品本身的质量和对环境的影响,导致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下降,我国的生态环境也日益恶化。在此形势下,必须转变传统的农业模式,发展生态农业,在保证实现基本产量目标的同时追求高质量,致力于实现农业经济的快速性、多样性、可持续性发展[1]。
1生态农业在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1.1有利于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模式
一直以来,农业生产都是国家重点支持的发展项目,我国古代更是有“重农轻商”的观念,近几年来,国家更是出台了许多农业相关的支持政策,由此也推动了农业经济的飞速发展。农业经济的发展虽然提高了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但是也为生态环境带来了极大的破坏。化肥、农药、地膜的无节制使用造成了严重的土地污染和水源污染,其中许多难以降解的物质导致大面积的土地和水源在很长时间内无法继续使用。而生态农业主张绿色生产,提倡资源的循环利用,有利于转变农业经济的发展模式,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保护环境。
1.2有利于优化农业经济结构
生态农业适应市场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合理组织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活动,调整农业产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并结合地区优势和产业特点,确定农业发展主导产业,培育龙头企业,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措施。同时,通过生物链加环和产业链延长,形成了良性转化增值的“农户+公司”的模式,建立了以市场为导向,以加工业为龙头,产加销贸一体化的格局[2]。
1.3有利于促进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生态农业模式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结合到了一起,致力于在保护生态环境不受破坏的基础上实现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在生态农业中可以减少有机肥料和有机农药的使用,通过合理分配农作物的种类和种植数量增加农产品的产量和种类,提高农产品的质量,避免了对土地及水源的过度利用,为农业经济的长期发展提供了保障,有利于增强农业发展的可持续性。
1.4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的综合效益
生态农业能够实现农业生产的多元化,增加农产品的种类,提高农产品的质量,进而增加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同时,生态农业提倡绿色、无公害生产,使用的有机肥料、农药等较少,不会对周边的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另外,生态农业提倡循环、科学种植,不仅能够提高土壤的利用率,还会避免土壤因过度使用而营养成分大减,具有较高的生态效益。
2促进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的措施
2.1创新生态农业发展观念
为了促进生态农业的发展,首先要转变传统的观念,以实现农业的绿色和可持续发展。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可以将产业化、工业化理念与传统的农业生产理念相结合,并将先进的科学技术引进农业生产中,提高农业生产的产量,增加农产品的种类,进而提升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如在我国传统的农业生产中,农产品的生产具有区域性,即某一地区的农民种植同一种农作物。现在为了促进生态农业的发展,可以采用大棚技术或地膜技术,增加农作物的种类,同时采用科学管理模式提高农产品产量,从而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
2.2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制度建设
首先,国家要根据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政策措施,为生态农业在全国范围的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其次,各级政府要完善生态农业发展方面的管理体系与监督机制;再次,政府要大力宣传生态农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调动社会各界人士的投资积极性;最后,国家要出台生态农业发展方面的法律法规,各级政府根据国家法规,结合当地生态农业的实际发展情况,调整执法措施。
2.3调动农民参与积极性生
态农业发展的最主要的力量是基层的农民,所以在发展生态农业时,各级政府要注意制定一系列的惠民政策,加大对开展生态农业的农民的资金支持和技术支持,保障农民的基本经济利益,调动农民的参与积极性,发挥农民的力量,实现农业经济的快速、可持续发展[3]。
2.4建立生态农业技术保障体系
生态农业的目标是生产绿色无公害的高质量农产品,这就需要对原有的农作物进行改良,因此,为了促进生态农业的发展,当地政府必须组织建立专家队伍,引进高素质的专业科研人才,为农业生产提供技术支持,解答在生态农业开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类技术问题,并进行新品种的研发培育。同时,还要制定一系列的技术保障措施,对生态农业生产过程进行科学的管理,并对农产品进行指标检验,以促进生态农业更好的发展。
2.5制定政策,强化服务
生态农业的快速发展需要有完善的服务体系作为支撑。为了促进生态农业的快速稳定发展,政府除了要制定一系列的扶持政策外,还要建立并完善相应的服务体系,为发展生态农业的相关技术人员、工作人员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增加人员福利,保障生态农业建设队伍的稳定性,调动个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推动生态农业发展。
3结语
总而言之,生态农业有利于农业经济结构,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因此,我国各级政府要增加对生态农业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同时,加大对生态农业的宣传力度,促进广大农民转变自身的观念,积极主动的发展生态农业,从而促进农业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进而带动我国国民经济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李莉.生态农业在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J].北京农业,2015,(15):288-288.
1临安生态农业发展的基本路径
临安市生态农业的发展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1.1以“五小”庭园经济为特征的生态农业起步阶段1982年的全面实行,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广大农民以自家庭园为中心,以自留山为主攻点,在房前屋后山坡地上开发小竹园、小果园、小林场、小牧场、小桑园等,发展“五小”庭园经济,找到了一条恢复农村生产力、开发农业生态资源的正确道路。
1.2以“新老三线”作战方略为抓手的强势推进阶段1985年,县委、县政府在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上促青山、下稳良田,主攻低丘缓坡”的“三线”开发战略,发动农民在稳定粮食生产、保护发展森林的同时,大力开发利用丘陵缓坡,使田、地、山明确分工,优化资源配置,逐步建立了一大批农产品相对集中的规模化、集约化的商品基地,为以后临安市生态高效农业的发展壮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91年,县委、县政府在认真总结“老三线”战略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及时提出了“前促生产,后活流通,主攻加工”的“新三线”开发方略,标志着临安市农业从自然资源开发为主发展到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综合开发,从纵向平面的农业资源开发发展到纵横交错的农村经济全面立体开发,从广度开发发展到深度开发、系列开发,以主攻农特产品加工来实现农业的循环增值,增加农民收益。
1.3以战略性结构调整为举措的巩固提高阶段从1996年开始,临安农业进入产业化经营阶段,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山上建基地,山下办工厂,山外拓市场”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思路,进一步推动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现代农业进程,使临安生态农业发展进入到综合开发、综合经营获取综合效益的新阶段。2003年临安市实施山核桃等八个“亿元工程”,连续三年引导、培育、扶持农业主导产业,激发了乡镇、村和社会各界发展生态高效农业的积极性。2004年全市实现农业总产值21.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6602元,比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高506元。可以说,绿色生态已经成为临安的“天然银行”,绿色农产品是农民的“摇钱树”,临安的每一寸土地都已经成为全市人民致富奔小康的“绿色宝库”。
2临安生态农业的现状和基本评价
临安地处浙江省西北部的天目山麓,东邻杭州,西接黄山,区位优势明显。气候温暖湿润,日照充足,四季分明。境内有天目山和清凉峰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青山湖国家级森林公园,自然资源非常丰富,森林覆盖率达74.9%。近年来,先后荣获“全国生态建设示范市”、“中国竹子之乡”、“中国山核桃之乡”、“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等国家级殊荣,也是长江三角洲地区距上海、杭州、南京等大都市最近的生态市。满山的绿色,独特的气候,便捷的交通,为发展绿色生态农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1农业主导产业进一步壮大竹笋、茶叶、蔬菜、瓜果、蚕桑、山核桃、畜牧、花卉苗木等重点产业得到了进一步发展,2004年,重点产业基地面积达到12万hm2,实现农业产值18.03亿元,占全市农业总产值83%左右,已成为临安市农业的主导产业。
2.2农业产业布局已呈明显的“一线四区三带”的区域经济新格局一线即在02省道(杭徽公路)沿线形成初具规模的农产品交易、加工及商贸流通业。四区即以02省道(杭徽公路)沿线“百公里绿色经济长廊”工程项目建设点为中轴线,按东竹、西果、南桑、北菜的产业布局,形成四个生态农业产业区。三带即根据临安农业资源的特点,在海拔200m以下地区,以设施栽培为重点,大力发展畜牧业、蔬菜、瓜果等设施农业产业,形成城郊型农业产业带;在海拔200~500m地区,结合生态环境建设和生态旅游开发,继续发展竹笋、山核桃等多年生特色优势产业,形成多年型农业产业带;在海拔500m以上地区,利用得天独厚的气候优势,大力发展高山蔬菜、高山花卉等特色产业,形成高山型农业产业带。
2.3产业化经营水平逐步提高2004年全市已有农业产业化组织87个,其中农业龙头企业47家,专业合作经济组织38个,专业市场2个,从业人数8385人,固定资产总值8.3亿元,带动农户数4.8万户;农业种养大户1468个,其中种植业大户525个,养殖业943个;农产品购销专业户461个,年农产品经销额7200万元。已有40多只农产品进入了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商场、超市;东林牌山核桃、小王子食品成为浙江省著名商标,郭氏牌笋干获浙江省名牌产品称号。
2.4农业标准化体系不断健全全市已制订、实施农业标准15个,其中杭州市级5个,临安市级10个。3只农产品通过有机产品认证,10只农产品通过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认证,9只农产品通过浙江绿色农产品认证。14个农产品生产基地通过省农业厅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证,规模达7533.3hm2。
2.5农产品质量安全得到加强市政府成立市农产品检测中心,在主要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农贸市场设立了检测点,形成以市农产品质量检测站为中心、有关乡镇(街道)为重点、各主要农产品生产村(基地、大户)为基础的农产品质量检测网络,覆盖全市蔬菜、茶叶、瓜果、菜竹笋、粮油、畜禽等主要食用农产品生产基地,有效保障了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
2.6农业行政执法进一步规范动植物防疫检疫工作进一步加强,对养殖基地和流通领域的监管力度进一步加大。农资市场和农业投入品管理进一步规范,积极组织开展对全市农资和农业投入品经营单位的监督检查,加大对各类涉农违法案件的查处力度,整顿农资市场秩序。
3临安生态农业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对策
通过二十几年的不断探索和实践,特别是在近几年来各级党委、政府的充分重视下,临安的生态农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是也要看到存在着的一些制约临安生态农业发展的问题。
3.1对生态农业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目前发展生态农业最需要解决的问题不是资金问题,也不是技术问题,而是对生态农业的认识问题。尽管临安市生态农业起步较早,近年来政府扶持力度也较大,但一些领导干部和农民群众对生态农业的认识仍然比较模糊。由于认识不到位,他们更注重眼前实实在在的利益,没有看到发展生态农业带来的长远利益,不愿对生态农业进行投入,不愿接受生态农业技术,限制了生态农业发展的步伐。
3.2农业面源污染不容乐观当前,农业面源污染问题较为严重,对临安市农业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压力。近年来,临安市农药、化肥的使用量呈逐年上升趋势,而且单位面积使用量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导致了土壤污染并影响农产品质量。畜牧西进在促进临安市畜牧业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2个比较突出的问题,一是局部高密度养殖使生态承载负荷过大,对一些畜牧业发展较快的乡镇(村)的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二是加重了畜禽废弃物处理的难度,带来了较大的生态压力。
3.3生态农业建设资金投入不足虽然目前临安市各级政府对生态农业已引起了普遍的重视,但由于总体财力有限,对生态农业的投入仍然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3.4生态农业的产业化水平不高近几年临安市通过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形成了一些主导优势产业,但农业产业化水平仍处在比较低的水平。一是生产规模偏小,生产经营方式落后。二是农业龙头企业规模偏小,带动能力不强。三是农业组织化程度较低。四是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不强。另外,土地资源稀缺、生态农产品优质优价难以完全体现等问题都较大程度地制约了生态农业的发展。
4进一步发展生态农业的对策措施
针对存在的问题,总结二十年发展的经验,通过调研,我们认为加快临安生态农业发展,重点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4.1加大宣传,提高认识要通过一切可以利用的途径,广泛地进行宣传,以提高各级领导、农民群众和社会各界对生态农业的认识。首先要提高各级领导对生态农业的认识。发展生态农业不仅有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也有利于整个区域社会和经济发展,各级领导对此必须有充分的认识,正确处理好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关系。其次要提高农民的认识。农民是农业的主体,任何农业措施和技术都必须农民来实现,只有把农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才能真正使生态农业得到推广和普及。第三要提高全民对生态农业的认识。发展生态农业是政府的事、农民的事,也是全社会的事。我们每一个人作为生态农业的受益者,都应该认识到山区农民为了保护和改善生态作出了巨大牺牲,我们有义务通过各种办法帮助山区农民致富奔小康。
4.2强化政府职能,加强引导和扶持各级政府要转变思想观念,树立服务意识,充分行使宏观调控职能,发挥引导、扶持、保护、协调作用,促进生态农业的发展。一是加强对生态农业建设的领导。生态农业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政府的方方面面,必须要有一个统一的领导协调机构。市里已经建立了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负责的生态市建设领导小组,各级各部门也要成立相应的领导协调组织。二是强化政策引导。既要制定保护环境、防止破坏性经营的刚性约束政策,更要制定促进土地流转、利于机制创新的开放性引导政策和鼓励生态性项目开发的激励型扶持政策。三是增加对生态农业的投入。要把生态农业建设的投入纳入各级财政预算,要增加对山区生态环境整治和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增加对山区发展生态农业提供生态农产品的补贴,加大对生态农业科技推广的投入。
4.3以生态农业技术普及为重点,建立生态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发展生态农业必须要有强大的技术支撑,要加强生态农业技术的研究,增加生态农业技术的有效供给;加强农技人员与农民之间的沟通联系,建立灵活的技术信息双向传输机制。要进一步加强农技推广部门的技术开发、引进、示范、推广、培训和服务职能,加快推广生态农产品生产标准和生产技术、设施农业技术、畜禽规模化生态养殖技术、病虫无害化综合防治技术等先进农业适用技术,千方百计提高农业科技的到位率和贡献率;要进一步发挥农业龙头企业、农业合作经济组织、产业协会和科技示范户的作用,利用其组织的灵活、联系的广泛性和示范带动性为农民提供发展生态农业的技术、物资保障。
5临安生态农业发展的实践体会
5.1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是生态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发展生态农业,必须按照市场经济规律,通过有效的产业组织化运作,以产业化的经营方式,按照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提高生态农业经济效益。生态农业的发展,要求实行资金、技术、土地、劳动等生产要素的规模化和集约化,而标准化生态的综合应用,也是生态农业建设的重点内容。
5.2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政治文明是发展生态农业的客观要求生态农业是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的农业生产体系。发展生态农业,投入较大,需要先进科学技术的支撑,要求与环境保护、经济发展相适应,要求人们转变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所以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政治文明是发展生态农业的客观要求。
5.3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和种养大户是发展生态农业的主体发展生态农业,政府只能起到一个扶持、引导的作用,广大农业龙头其业、专业合作组织和种养大户是在发展生态农业的过程中起着主体作用。要充分调动这些企业和大户的积极性,引导他们开展生态农业建设。
改革以确保当代及后代人的需求得到持续地满足。这种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农业能维护土地、水、动植物遗传资源,它是环境非退化的,技术上适当,经济上有活力,并能为社会所接受[1]。生态农业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模式,是农业的一场新的技术革命。我国的生态农业是通过精耕细作、培肥地力、间套轮怍、农牧结合等传统农业精华与现代化技术相结合,逐步发展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农业[2]。
2 生态农业的重要性
当农业满足人类生存最基本的需要之后,农业开始向现代农业方向过度,农业生产方式及发展模式也随之发生明显的改变[3]。现代农业与其他部门的融合变得更加紧密,现代农业与工业的界限逐步模糊,尤其表现在以农产品为加工对象的轻工业、服务业等部门,农业与其他部门的一体化体系正在形成。现代农业的基础地位比以前任何时期都要重要,它对其他部门以及整个国民经济的贡献日益增强。1993年,国家七部委正式成立“全国生态农业县建设领导小组”,生态农业正式被纳入政府的工作议程、成为政府行为。1994年,国务院批准了七部委(局)提出的“关于加快发展生态农业的报告”,要求各地积极开展生态农业建设试点工作。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其基本内涵就是要以保障农产品供给、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4]。要实现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必须把建设生态农业文明放在核心地位。21世纪将是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历史阶段,而加强生态农业建设,发展生态农业是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建设现代化农业的必然选择和正确方向。可见生态农业在我国现阶段农业有着重要的地位。
3 发展可持续生态农业的可行性分析
农业的可持续性大体上包括3个方面,即农业的生态可持续性、农业的经济可持续性和农业的社会可持续性[5]。我们这里主要分析农业的生态可持续性。农业的生态可持续性是指农业生产所依赖的耕作和生态环境发展的可持续性,如果不具备耕作条件或者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农业生产就不能实现可持续;相反,如果保证了耕作条件和生态环境能满足最基本的农业生产要求,那么就可以实现生态农业的可持续性。
曹志宏等人利用能值分析理论,分析了河南生态农业系统的可持续性,发现生态农业系统能值产投比相对较高,具有较强的发展优势,环境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均较强,整体运营状况良好[6]。顾永芬等人认为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保障城乡居民食品安全,是提高民众身体素质的根本措施,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7]。发展高产高效的可持续性农业,实现农业增产增收,对我国生态脆弱地区发展农业农村经济、推进现代农业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大意义。通过建立种植业与养殖业互相促进、相互协调的良性循环的农业等生产体系,是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可行的模式之一。杨谨等人将种植业、养殖业和生态旅游业作为一个复合生态系统,对沼气农业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进行了评价,认为农村能源生态建设和沼气工程的推广具有重要意义,发展可持续的生态农业是可行的[8]。
4 我国生态农业存在问题及解决措施
4.1 存在问题 虽然我国已发展了多年的生态农业,但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归纳起来,主要包括以下4个方面。1)农业生产资料的使用不合理造成农村环境污染,主要体现在过量使用化肥,忽视甚至完全不使用有机肥,造成土壤板结、坚硬、地力下降和农作物减产;2)规模化养殖业造成农村环境污染,主要表现为我国农村禽畜养殖业发展迅速,并且日渐规模化和集约化,畜禽养殖污水排放量已远远超过工业废水和生活废水的排放量之和[9];3)不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造成生态破坏,如乱砍滥伐、荒地滥垦、草场过度放牧等掠夺性开发[10];4)快速发展的农村工业对生态农业造成了较大的环境污染,主要体现在印刷、造纸、化工等污染大的工业主要集中在农村,致使农村局部污染严重,对生态农业造成巨大压力。
4.2 解决措施 为了保证生态农业的可持续性,克服以上存在的问题是必要的。主要措施主要包括以下3点:1)完善农村环境保护立法,使农村环境污染治理法制化。尽快制订农村环境保护的基本法律,对农村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基本制度以及农村各级政府法 律职责、污染环境的法律责任等作出明确规定;2)加强环保法规宣传,提高农村环境意识。农村环境保护牵涉千家万户,只有依靠大家动手,才能取得积极成效,可通过村规民约等方式,形成村民自治机制,起到互相监督和互相制约的作用;3)加大环境执法力度,遏制农村环境面源污染。建立环境管理体系,采用规范、科学的环境管理措施,提高执法
能力,强化环境执法与群众、人大政协、社会舆论监督相结合,增强环保执法的自我约束性。
参考文献
[1] 邱化蛟. 北京市都市农业的可持续性分析与评价[D]. 北京:中国农业大学,2005.
[2] 李新平. 中国生态农业的理论基础和研究动态. 农业现代化研究,2000(6):341-345.
[3] 张攀春. 现代农业的主导功能及其可持续发展. 农业现代化研究,2012(5): 548-551.
[4] 刘思华. 生态农业建设的若干问题研究.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1(4):1-5.
[5] 杨培源. 以功能多元化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宏观经济管理,2011(5):47-48.
[6] 曹志宏,赵小泛,郝晋珉. 河南省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运行特征及可持续性分析. 农机化研究,2012(9):233-236.
[7] 顾永芬,顾永江,陶宇航. 推广高效有机循环农业生产方式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绿色科技,2012(9):
99-102.
[8] 杨谨,陈彬,刘耕源. 基于能值的沼气农业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水平综合评价:以恭城县为例. 生
态学报,2012(13):4007-4016.
1.1具有共存的开放性和隐性。对于我国的生态农业形式属于开放性的农业发展形式,而其中也存在隐性特点,从生态农业的方面进行分析,要想有效的转变传统农业发展观念,就应该从其理念角度着手,借助开放性的生产技术形式来代替传统的发展方式,从而更好的满足生态农业发展需求。而在进行生态农业的建设当中,应该充分有效的运用国土资源,这样的运用形式具有一定的持续性和稳定性特征,这样能够大大提升生态环境的建设,提升社会承受力。1.2能够有效实现农业生态总体效益的良好优化。通过对生态农业发展环节进行有效研究,其重点部分就是对生态系统和农业生产结构进行科学合理的优化与完善。农业主要就是在自然规律条件下不断发展的,借助一定的生物技术以及信息技术和良好的土地资源等,来实现土地的最大效益,对于这一土地效益的实现能够有效的带动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其作用与优势是非常大的。而如果在实际中不去遵循相应的自然规律,那么其土地效益将无法发挥其自身优势和作用,并且农业中的相应生产技术等内容也无法发挥自身作用,最终会导致农业进入恶性循环当中,所以生态农业不行要尊重自然规律,作用才能够更好的实现农业总体效益的全面提升以及良好优化。1.3合理的整合和协调农业生态系统。对于生态农业系统属于有机系统,其重视的部分为农业发展是否能够达到整体性和综合性,从而将这两点进行有效的融合。可以说生态农业发展中,主要利用自然资源,对社会资源以及人力资源进行协调,在将这些内容进行合理分析与整合,建立出完善的农业发展结构形式,从而更好的运用生产要素和生产资料,发挥其优势与作用,这样才能有效提升农业生产效益和产品整体质量。
2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的有效路径
2.1不断提升农业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在我国可持续发展过程当中,想要真正有效额实现经济效益、农业效益以及生态效益的全面提升和持续发展,就要从生态角度入手,掌握自然规律以及生态规律,在将农业发展与相应的规律有效的进行融合,这样才能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在开展生态农业发展中,应该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并且全面优化和整理农业生态系统结构,通过这样的形式来利用农业资源,而对于这些就要以农业承载量为基础,将农业发展与生态保护两工作的关系处理好,进而有效的确保生态农业能够在开放性和稳定性的条件下发展,工作部门要坚持以科学角度去开展相应工作,从而保证生态农业经济稳定发展。2.2重视农村地区的环保产业稳定进步。对于农村来说,想要实现生态农业良好发展,就应该重视于对环保产业的宣传和推动。农村环保产业,对农村其他产业的发展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并且与农业之外的环境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和互补作用。对于当前我国相应实现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就要以建立环境友好型农村为出发点,从而更好的保障相应工作的有效开展,这样不仅能够对农村生态环境带来改善,并且还能保障生态产品的良好建设,这对农业生态化道路的发展有效极大的促进作用,对提升生态农业经济水平也有着促进性作用。2.3重视能源型农业经济模式的良好发展。对于当前我国的农业发展情况来说,对我国社会进步以及国家经济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帮助,可是在实践和发展当中,还是会出现一定的问题,为了更好的避免相应问题对生态农业发展带来影响,就必须要正确的处理好农业发展与资源环境间的协调关系,从而有效的保障生态农业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前进,从而避免出现以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效益的问题。例如,生态农业发展中,能够有效的降低化工产品在农业生产当中的运用,而是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来解决相应的农业生产中出现的问题,进而保持农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调节性,从而更好的保障我国生态农业稳定发展。在生态农业生产当中可以运用新能源来保障生态农业稳定发展,可以有效借助太阳能、生物能等技术来提升农业生产效率,降低农业污染现象的出现,从而更好的促进我国生态农业经济的稳定发展。
3结束语
在当前可持续发展的视角下,生态农业的发展应该要遵循自然规律,合理运用科学技术和先进技术,从而保证生态农业形式的良好建设,有效的推进农业现代科学技术的运用,重视对绿色生态产品的研究与生产,从而更好的提升生态农业生产效率,这样才能全面有效的提升生态农业经济效益,促进我国生态农业领域的稳定发展。
作者:邵丰产 单位:河南商水县农业局经济作物管理站
【参考文献】
一、云南芒市生态发展农业基本现状分析
1.特色生态农业得到长足发展
一是优质稻产业。近年来,芒市在生态农业发展上投入不断加大,特别是优质稻产业的发展取得良好成绩。2014年底,全市以种植遮放贡米优质品种为主,种植面积超过134467公顷,每亩单产400公斤以上,总产超过8.2万吨,总产值超过2.3亿元。优质稻订单面积4333公顷以上,产量2.7万余吨,产值9864万元,经济效益明显。
二是冬农产业。在2014年,芒市冬季农作物总播种面积超过18813公顷,总产量达到12万吨,冬季农产品总产值为27244万元,冬季生态农业开发效益大幅提升,特别是冬马铃薯、甜脆玉米、冬早蔬菜等品类的种植,成为芒市广大农民增收新亮点。
2.农业产业结构得到调整和优化
在“特色农业稳市”战略下,芒市生态农业产业的发展紧紧抓住产业结构调整主线,大力推进优势生态农产品精加工,积极发展劳务经济,生态农业结构得到优化。坝区以优质稻、冬农生态产品为主、坝边二台坡以咖啡、橡胶等经济作物主,山区则主要种植优质茶叶等。根据本地发展实际,科学合理规划和安排种植,各生态农业产业的发展基本实现了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
3.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有所提升
近年来,芒市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得到较大提升,有些农产品达到国内乃至国际领先水平。尤其是农产品进入市场的品种不断增加,农产品的商品率不断提升,自产自销率降低。此外,农产品进入市场范围不断扩展,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其中,冬蔬菜、水果、蘑菇等己进入全国诸多大中城市。与此同时,农产品的销售规模也得到扩大,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出口量也有明显增加。
二、云南芒市生态农业发展中的问题
1.生态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
当前,芒市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还不是很高。芒市既有的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协会,还没有形成较强的整体合力。生态农业市场基地建设和芒市农业经济发展的地位不相符。当前,全市有不同类型生态农业试点合作社47个,包括国家、省级生态农业示范社。生态农业产业化还不够,辐射影响力较弱。这些都使得从事家庭经营农民很难参与市场竞争,尤其是国内乃至国际市场竞争需要。
2.农产品精深加工相对滞后
芒市农产品加工总体处于初级阶段,规模相对小,产业链还不够长,精深加工较少,产业化水平有待提升,农业综合经济效益还较低。据调查,芒市农产品加工率较低,仅仅为15%,如扣除烟草产业,生态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和农业总产值之比还不到0.3∶1,大大低于国内平均水平。大多数生态农业产业仍处在粗加工阶段,主要对外输送原料或中间品,且企业生产生产设备、技术更新慢、管理上相对落后。
3.生态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
芒市生态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处在中等水平,和国内、国际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原因在于:一是生态农产品质量有待进一步加强,农药、化肥应用不够科学合理。二是生态农业科技创新不足。当前,芒市生态农业大多数为传统农业,科技含量低,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不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未达到30%,不适应生态农业发展需要。三是生态农产品品牌建设滞后,难以适应生态农业发展的要求。
三、促进芒市生态农业发展的对策
1.大力发展生态农业龙头企业
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关键是选准并有效开拓市场、培育龙头农业生产企业。龙头企业主要是在主导产业重点环节有关的产品上建立,可以是加工企业、专业市场或中介组织,可以是国有、集体或个体私营企业,是能够严格依照生态农业经济规律发展的企业。要选定生产规模大、起点较高、技术及资金力量较强的强龙头企业,努力将其打造成生态农业产业的骨干,要积极推进企业和农户的合作,形成“公司+基地+农户 ”生态农业发展模式。
2.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
要积极解决生态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市场拓展及生产技术研发的制约问题。需要地方政府重视科技创新,应设立科技创新基金,指导并扶持生产企业进行精深加工技术研发 。对于局部技术研发条件企业,可享受一定的税收减免、人才培养、补贴等优惠政策;应对政府设立的精深加工农产品项目和满足精深加工要求的生产企业自建项目,应给予一定的研发补贴。
3.增强生态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一是有效控制和减少农药化肥的危害,全面提升生态农产品质量。通过科学合理的农作物布局、农作物合理搭配轮种等方法预防和减少病虫害,进而减少农药、肥料使用率,实现生态、绿色农产品种植。二是重视科技创新,提升农业生产科技水平。在发展芒市生态农业中,一方面要积极有效的吸收传统农业精华,再利用好现代科技,通过多种生态模式、生态工程及先进技术等提高农业生产力;另一方面,要鼓励和扶持龙头企业与省内、国内高等院校、科研中心合作,利用好人才、技术优势,重点开发有自主知识产权新品种和技术,提高综合竞争力。三是强化生态农产品品牌建设。根据各乡镇地理环境、历史人文,选出重点优势农业产业,打造特色品牌。现阶段,应立足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品牌农产品,并做好品牌整合工作,要保护好传统品牌,并深入挖掘,提升品牌影响力。
生态农业主要是运用农业生态原理,建立起来的一种新型农业。在现代农业生产中,这种新型的农业,不仅具有良好的生产性能,提高生产的效率,还能够节省生产的成本,节约能源,进而实现农业环境的自净与农业资源的可持续使用。纵观这种新型农业,生态农业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属于多目标、多功能、多层次以及多成分有机组合的的生态系统。在这个系统内部,结构有序、内外交流、开放循环以及关系协调发展。在微观层面上,其利用多层次的物质循环与综合利用,进一步提高能量转换与物质循环的效率。例如,在生态农业系统内微生物可以利用植物作载体,可以将植物的秸秆、树叶以及草等植物进行加工处理,生成饲料,饲料可以喂食牲口,牲口的粪便又可以养蘑菇、饲养其他的动植物,将饲养的动植物喂食另外种类的生物。如此循环,就形成了市郊生态系统。由此可见,微生物在生态农业系统中的应用非常重要的。
2微生物技术对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作用
2.1微生物在肥料中的作用利用特定培养的微生物,在可调控环境条件下将废弃物、污染物降解和转化,从而解决和控制污染问题,进而为作物提供养分。例如:目前市场上出现的生物有机肥就是利用特定的微生物对兽禽粪便、农业废弃物等进行降解和转化而来的。这种肥料不仅能增加土壤肥力,提供作物生长必须的营养元素,还能改善植物根际的微环境,促进植物对养分的吸收利用,提高产能,同时还减少了合成化肥的使用,减少了合成化肥对环境的污染。由此可见微生物技术将成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最有价值和生命力的方法。在农业生态环境面临严峻形式的今天,微生物技术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2.2微生物对农药的降解作用随着化学农药的大规模使用,其所带来的环境问题日益严重。近年来有学者发现微生物对土壤和水中的农药降解起主要作用,目前已经分离出能降解农药的微生物类群,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藻类等。因它们受环境等多方面的影响和限制,所以难以大规模使用。近期又有学者提出利用微生物产生的酶来降解农药残留。由此可见,如何更多、更好地利用微生物解决农药残留是生态农业发展急需解决的问题。
2.3微生物在大型生态农场中的作用在大型生态农场生产与建设的过程中,大量的排污系统使得生态环境遭受到前所未有严重的破坏。近年来,养殖场的规模与数量每年都以单调递增的速度增长。现代的养殖场将新技术、新设备引进来,进而实现生产过程的机械化操作,养殖场的生产能力持续增长的同时带来的环境污染、生态系统破坏、能源供应紧张的等问题也随之而来。微生物围绕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与废物进行处理。经过微生物的处理技术,有机废物就会转化为能源、肥料、化工产品甚至是食品。
2.4微生物技术在庭院生态农业系统中的作用众所周知,庭院经济营养项目较多,集约化程度较高,土地利用率较高,资金周转与积累较快。其对人们的生产与生活的影响是最为直接的。在发展庭院生态农业系统的过程中,微生物在其中的应用被人们所接受。庭院生态农业系统中的粪便与生活垃圾进入发酵池,可以直接改变生活环境。这样的方式构成了多层次、多途径与多功能的庭院生态农业系统。在庭院生态农业系统中,人们通过自己的方式将为生物技术应用于其中,使其发挥出应有的效果。
3结语
(一)美、英生态农业的立法与实施简况
20世纪九十年代,美国联邦政府制定了《有机食品生产法》,不久,为了完善这部法律,将《有机食品生产法》改名为《有机食品证书管理法》。增加了利用法律保护生态农业的内容。此外,联邦政府还修改《农业法案》,增加了生态资源保护等方面的具体细节。21世纪初,联邦政府农业部门制定了有机农业管理条例,对有机农产品与农作物的名称与作用作了详细规定。2002年,联邦政府又制定了《农场安全与农村投资法案》。主要规定了农业部门对农民种植农机产品与农作物予以现金补贴或科学技术援助。2011年1月,美国总统奥巴马签署《FDA食品安全现代化法案》。该法案一方面有利于联邦政府对农业食品安全的监督,另一方面,也可以利用法律武器保护有机农业生产者和农作物消费者的权益。①英国在20世纪四十年代后期就开始了生态农业的立法工作,例如,议会制订了《国家公园与乡村土地使用法案》、《清洁空气法案》、《野生动植物与乡村法案》。此后2007年l1月15日英国议会正式公布《气候变化法案》。该法是世界上第一个由国家制定的有关气候变化的法案。依据本法案的要求,英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力图在20世纪九十年代的基础上下降26%至32%,到未来二十年则削减到60%。如果《气候变化法案》得到真正实施,将给英国的二氧化碳减排以法律限制。工厂与各部门违法排放二氧化碳,就可以将之告上法庭②。由于英国生态农业的立法工作的有力实施,农业生态有了较为良好的改善。例如,在英格兰大部分农业耕种土地,剧毒化肥使用量已经开始出现下降趋势。据有关部门统计,英国每公顷的氮肥量由原来的150千克下降到了目前的100千克以下。同时,大气硫沉降的显著下降、土壤酸化的好转,对促进淡水生态系统的水质提高起到了积极作用。①
(二)德国、荷兰、瑞典生态农业的立法与实施简况
德国联邦政府对本国生态农业制定有比较完整的法律法规,例如,《自然资源保护法》、《种子法》、《农作物肥料使用法》、《植物保护法》和《农业水资源管理条例》等一系列法律法规。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德国还在制定种植业和养殖业的生态农业管理规定。二十一世纪初,又制定了有机农业法案,对生态农业制定了严格的标准。②荷兰政府制定了环境意识栽培法,加强对农作物保护。为了防止农作物对剧毒杀虫剂的依赖,减少农民使用杀虫剂,降低实用农作物残留毒杀虫剂对人体产生的副作用。由于法律法规的积极作用,农民使用剧毒杀虫剂的用量已明显下降。近十几年来,荷兰的农村有机农业成果显著,剧毒杀虫剂和无机化肥在农村的施用量在大量减少。目前,荷兰温室蔬菜农作物,例如,番茄和甜椒等食用农业产品百分之九十者采用科学防治害虫栽培的,百分之七十的温室蔬菜是按照国家农业法律进行栽培和生产的。③瑞典政府制定了不少生态农业法律,例如,有机农业法,积极倡导发展科学生态农业和生态农产品(以下简称KRAV),农民或者农业产品加工和销售领域的工作者与企业可自愿加入KRAV协会,农民要使自己的农业产品获得KRAV标志,就必须严格按照KRAV标准进行农业生产。KRAV协会参加者选举产生董事会,董事会制定KRAV标准,并负责对农业产品标准和例外事例作出解释。董事会下面还设立了管理委员会,负责协会的运行负责。此外,KRAV协会在全国各地聘任生态农业监督员,负责监督和调查农民与农业产品生产者是否按生态农业标准从事生产。监督员必需具备农艺师以上资格有关部门的专门培训。这样,由董事会,管理委员会和监督员组成了生态农业监督体系。④
(三)韩国、日本生态农业的立法与实施简况
韩国政府颁布《亲环境农业培育法》,为促进生态农业的发展奠定制度基础。《亲环境农业培育法》明确了生态农业的概念与作用,指明了生态农业发展方向。20世纪九十年代,韩国政府农林部有专门负责人,领导全国的生态农业发展企划团。此外,农林部内还设立亲环境农业政策科,设立生态农业组织,并逐步制定各种生态农业的发展措施。《亲环境农业培育法》将韩国的亲环境农产品划分为有机农产品、无农药农产品、低毒农药农产品几种类型,并给予农民与农业企业生产产品证书。韩国有关部门负责生态农业产品证书的申请、审批、审批机关的制定以及违法生态农业生产行为的处罚等,保障《亲环境农业培育法》实施的公正性和有效性。与《亲环境农业培育法》相配套,韩国政府还制定了《亲环境农业培育五年计划(2001-2005)》。《五年计划》以生态农业与自然环境协调、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为发展方向,提出了生态农业具体目标:首先,通过确立各地与农业生产相适宜的农业区域条件、农民生产规模、各地农作物特点的生态农业体系,以便增加农民个人或者家庭收入,达到国家与农民两方面的双赢;其次,建立广泛的生态农产、生态畜产、生态林产体系,遵守自然规律,保护生态农业条件,增进农业发展的多元性与农业无害生产。⑤20世纪九十年代日本有关部门颁布了《新的食品、农业、农村政策的方向》,其中对发展生态环境农业,有比较系统的规定。“方向”的主要内容强调农业除了向国民提供农产品外,还应与生态环境保持协调关系,为保护日本国土的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日本议会及有关部门将生态农业理解为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此后,日本议会相继出台了几部与生态农业相关的法律,例如,“可持续农业法”、“食物、农业、农村基本法”等法律。在财政经济方面,对生态农业的发展采取国家财政扶持政策。国家鼓励农村与农民从事生态农业投资,日本各级政府在全国各地以发展“生态农业农户”为模式,从经济投资与税收等方面对生态农业农户给予支持。对年收入五十万日元以上,拥有0.3km平方米以上耕地的农户,经本人申请,并符合生态农业农户实施方案,报本地农业主管部门审查通过后,再报国家有关部门审定,将合乎资格的申请者确定为生态农业农户,对这些农户银行可提供长达12年与额度不等的无息贷款。如果生态农业农户需要购置农业必备的农具机械,日本各级政府或当地农业协会可提供百分之五十的资金支持,在农业税收上可根据情况逐年减免。①
二、外国先进的生态农业对加快我国农村建成小康社会步伐的启示
(一)不断完善我国生态农业法规政策
东西方发达国家在重视生态农业的同时,均采取政府制定法律法规与优惠政策保护等有力措施为生态农业的优先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我国生态农业建设应该结合本国实际情况,借鉴东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由人大制定生态农业相关法规,由各省、各地政府农业主管部门负责生态资源环境综合治理,倡导人民大众对生态资源环境的举报与监督。各省和各地应因地制宜制定符合本地生态资源保护的具体措施与实施办法。因此,人大与国家农业部门要根据我国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制订统一的“生态农业法”、“生态农业促进法”等规范生态农业发展的基本法,与此法相配套,也要制定“生态标识法”、“植物品种保护法”、“生态农业环境保护法”、“农业资源保护法”、“防止土地污染法”、“生态农业保护规定”、“空气环境保护规定”、“水资源管理规定”、“化肥使用管理措施”等法律及法规。同时,应依据各省及各地不同情况,参照东西方发达国家生态农业的标准,制订各地生态农业标准化的细致规定,加快制定各省农产品生态标准系统、监测检验和认证体系,使我国生态农产品与世界环境组织的要求达到良好衔接,加速推动国家生态农业的标准化和国际化,以便进一步提高我国生态农业建设步伐。②在农业生态产品的鉴定方面,我国人大或者人大委员会应该制定《生态产品认证法》,采用法律条文的方式,规定各类农业产品的认定准则与程序。同时,我国的农业生态产品认定标准必须与国际标准接轨,以方便我国农业产品的出口。此外,还要进一步提高人大制定生态农业法律法规的水平,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的基础上,制定“生态知识产权法”,运用法律手段对生态农业的知识产权授予保护。“生态知识产权法”应该参考国际法律,尽量做到法律条文现实、详细。最后,在执法力度上,借鉴国际法的经验,加强对违犯者的打击力度。例如,欧盟《生态条例》中对违背生态条例的犯罪嫌疑人,视情况可以处一年有期徒刑或三万欧元的罚款。农业法律执法部门应该加强法律监督检查措施,对生态农业的知识产权进行有力的监控,发现违反“生态知识产权法”的侵权行为,务必使侵权人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对情节极为严重,造成农业生态环境极大破坏者,要按照刑法的条文,追究其刑事责任。③
(二)学习国外先进农业生产技术,研发和推行科学、环保生态农业生产模式
生态农业模式的探索和推广,要根据各地不同情况,从农业、牲畜牧、渔业及林业多方面思考,生态模式的设计既应该结合本地农业情况,又要考虑农村附近大中城市对农业产品的需求。切不可盲目生产。同时要依据农业生产系统中各种农作物之间相互配合、相互依赖的科学关系和农业生产的产品联系关系来科学计划、实施农业生产模式,以便让当地农民从中获得最大的经济收入。目前在我国各地农村主要有以下几种科学模式:第一,学习荷兰、美国农民的现代化农业技术,以食物链为纽带发展林业、水果业、农业、养殖业互相结合的模式。农民在自己果园内种植肥料和饲料植物,这样绿肥和饲料的增多可以推动养畜禽业发展,畜禽粪便可以辅助水果业发展。同时,农民在稻田里可以科学养虾、养蟹等各种畜禽;水生畜禽可以吃掉稻田里的害虫,排泄物可以合理为水稻施肥,促进水稻良好生长。农民可以将水稻业与养殖业互为利益,构建农业良性循环。第二,以沼气作为中介,构成利用农业带动牲畜牧业、用动牲畜牧业促沼气与水果业发展的生态模式。例如,20世纪八十年代湖南省农民杨国锋开创的“果树、畜禽、沼气与鱼塘”四位一体的农业科学生产模式,体现种植、养殖、排气多项密切结合的良性循环生态农业系统。第三,学习西方农业先进经验,减少有毒化肥的使用。例如,荷兰一些地方大棚温室种植西红柿已完全以“虫吃虫”的方式部分代替杀毒农药,专门提供“虫吃虫”服务的公司也由此出现;德国农业专家在研究以虫治虫方面已经获得了良好效果。以以色列为例,在农业农药污染、农业废物、农产品残毒处理和科学耕作方面实施了科学化管理,取得了令人敬佩的成就。以色列对百分之九十五的农作物实施化学控制,农民的灌溉地采取限制使用农药的措施;严禁人们在农村水源附近空撒任何生物和化学物质,严禁以任何理由在农村水源中洗刷与盛放有毒农药的器械。我国各省农民要学习国外经验,科学利用有机、生物农业现代化技术。在农业种植方面尽量使用生物化肥和有机肥,各种农业科技人员要研发生物农药,指导农民种植绿肥,逐步减少使用有毒化肥、有害化学农药。①人类在发展科学农业的同时,要维持大自然生物的复杂性、多样性。生物于农作物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是地球赋予农民宝贵的物质财富。自然生物的复杂性、多样性对保持农业优质土壤、储存水源、调节农业气候和维持农业生态良性循环具有巨大作用。通过科学农业项目开发及优秀品种的引入,农业科技人员应该指导农民从事优良品种多样性栽培,科学轮作。尽量做到控制农作物病害发生,减少使用有毒农药。世界各国先进农业的实验表明,复杂性、多样性生物种植可以对病害的控制降低百分之四十,对虫害减少可以下降百分之四十到二十之间。
(三)实施我国生态农业产业化是加速构建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
我国的生态学家马世骏等人经过近30a的探索,在结合我国国情的基础上,借鉴国外关于生态农业的研究理论,于1981年提出了“中国生态农业”。生态农业的定义为:运用农业生态学原理和系统科学方法,把现代科技成果与传统农业精华结合起来而建立的具有高功能、高效益的农业体系。农业部颁布的《生态农业示范区建设技术规范》中将中国生态农业定义为:因地制宜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并与传统农业精华相结合,充分发挥区域资源优势,依据经济发展水平及“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全面规划,合理组织农业生产,实现高产、优质、高效、可持续发展,达到生态与经济两个系统的良性循环和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的统一。
2高效生态农业发展面临的困境
2.1农村人口文化水平低。农业发展的关键是农业主体——农业劳动者。农业劳动者文化素质的高低决定了是否能够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发展。而我国总体农业劳动者文化水平都比较低,《自耕农村统计年鉴》的关于我国农村劳动力受教育情况数据显示,文盲或半文盲的比例达到5.47%,小学程度达到26%,而大专及以上程度达到2.65%。虽然我国已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很多年了,但是限于农村经济水平的落后,农村素质较高的劳动者大多向二、三线城市流动,从事农业的高素质人才较少。我国传统农业经济是以粗放型经济为主,从事农业活动都是体力活,通过体力不断地重复生产,对文化水平的要求很低。但是随着我国经济转型,产业结构的升级,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对农业劳动者的文化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发展这种生态农业,传统的落后的观念肯定不能理解生态农业的相关内容。2.2农业可耕地面积少。我国虽然幅员辽阔,土地面积广阔,但是可用于耕种的土地面积十分有限,大部分都是山地或荒漠,又或是盐碱地,根本不利于种植。加上近年来城镇化的进程加快,城市向农村扩张,占用了大量的农田土地,使得我国可耕地面积逐渐减少。加上我国的生态环境日益恶劣,森林砍伐严重,水土流失造成土地荒漠化也越来越严重。我国曾经出现过围湖造田、大面积的开荒,希望能够扩大耕地面积,却对生态环境造成了更加严重的破坏,造成水土流失加剧,于是人们又开始退耕还林。事实证明,只有通过生态农业方式才能得到可持续发展,才能实现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3生态农业模式的类型
3.1猪-沼-果生态农业模式。猪,就是猪圈;沼,就是沼气池;果,就是果园。这种模式是国内南方目前应用比较多的一种循环经济模式,主要流程就是把养猪场产生的废物排到沼气池,通过沼气池转化成沼气,用于照明或做饭,然后沼气池里面的污染物又可以用来做果园的生态肥料,种植果树。这一圈循环下来,把凝聚了复杂的生化反应的沼气池作为中心,综合利用农业废弃物,能够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及生态效益的提高。这种猪-沼-果的生态农业模式以养殖业为主,以沼气池为核心,同时还能进行相关的果业和渔业,是对现有资源的一种充分利用。3.2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种养模式。这种模式是把水田作为基础,通过沼气和水田的有机结合来种养。通过把猪牛栏和厕所都与沼气池连接起来,把产生的废弃物全都排放到沼气池,通过沼气池产生的沼气可照明、做饭,沼肥排放到水田,水田里种植着农作物,还放养着鸭子。因为沼肥的有机肥含量比较高,对农作物的生长十分有利,促进了农作物产量的提高,另一方面,有资料显示,水稻吸收沼肥以后能够降低纹枯病和稻曲病的发病率。相对于传统农业的施肥方式,不仅生态环保,而且大大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业的总体效益。这一系列的循环对生态环境具有很大的保护意义。
建设高效的生态农业模式,首先要发挥农民的主体优势,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力度,在农村开办农民培训班,对农民进行先进的农业知识培训,改变农民传统的落后的农业生产模式。随着我国精神文明建设进程的逐渐加快,高效生态农业模式必将成为农业发展的主要趋势,也是我国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
作者:李源 单位:河南省叶县农业局
关键词:山东 生态农业 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11-197-02
生态农业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保证。经过20多年的实践,山东省生态农业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许多方面走在了全国前列。但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特别是与山东现代农业发展目标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因此,认真分析当前山东生态农业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深入研究推进生态农业发展的对策措施,对于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当前山东省生态农业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
1.资源环境制约因素突出。一是农业资源总量紧缺,资源约束不断加强。土地资源、水资源是影响生态农业发展的最重要资源。目前。山东陆地和耕地面积只占全国的1.6%和6.2%,人均耕地面积1.21亩,低于全国1.38亩的平均水平。山东水资源也极为匮乏,人均淡水资源占有量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1/6,农业用水短缺问题突出。二是现有资源浪费严重,综合利用效率较低。从土地资源情况来看。近年来。土地生态环境恶化。土地质量明显下降。由于耕地超强度使用,土壤连作障碍加重,肥力不断下降。从水资源情况来看,农业灌溉用水利用率仅为0.8千克/立方米,不及发迭国家的40%。三是环境污染严重,生态农业发展背负工业污染与自身污染的双重压力。
2.生态农业的产业化水平不高。一是缺乏高效的微观组织基础。尽管山东是我国农业产业化的发源地和先期倡导者。农业产业化水平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但超小规模、高度分散经营仍是山东省农业产业化的主要特征。二是产业化经营组织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山东农业主要vX“企业+农户”、“企业+基地+农户”扣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等产业化模式为主,完全纵向一体化农业企业的自有生产基地比例较小。
3.生态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一是生态农产品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为初级产品多,高档次、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加工产品少:大宗农产品多,特色农产品少;普通农产品多,品牌农产品少。:是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亟待提高。一些农产品在加工技术、精细程度、产品品质等方面达不到国际先进水平,不能及时适应国外检测标准和消费需求,制约了市场竞争力。三是市场时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约束机制尚未建立。农产品市场销售主体的;元化。使优质农产品难以实现优质优价,影响到生产经营者认证和创建品牌农产品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
4.发展生态农业的科技资源整体效率较低。一是农业科技投入不足。山东作为农业大省,农业研究投资占农业总产值比重只有0.2%。只有发达国家的1/10。由于科技投入不足,致使农业科技创新乏力、后劲不足。:是农业技术推广的力度还远远落后于生态农业发展自身的需求。由于缺乏有效的农业科技转化平台和长效机制保证经费支持,科研、推广与生产存在脱节现象,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和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均低于国内其他发达省份,同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三是生态农业从业人员科技素质低。近几年,每年全省都有上百万农村劳动力转移出农村农业,留在农村真正从事农业的劳动力素质和年龄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妇女、老人所占比例大幅上升。农业从业人员素质下降,将直接影响生态农业发展,阻碍了新技术、新成果、新装备向农业的扩散和应用。
5.生态农业建设机制和体系不完善。一是全省生态农业建设的配套法规、标准、规章、规范还不能满足生态农业向纵深发展的要求。生态农业建设配套政策不去全,保障措施还未到住,政策法规均不够完善,宣传教育不够广泛,部门、地区之间有待进一步协调。环境与发展的综合决策机刺还不够健全:是生态农业建设的服务体系和技术体系不够健全。生态农产品的产、供、销一条龙的服务体系不健全,缺乏有组织的专业市场和远距离的商品集散渠道;生态农业建设的技术体系不够健全,资源与生态环境评价指标和技术标准尚不完善,监测网络和预警系统建设滞后。三是生态农业的资金投入不足。目前山东许多地方政府尚未设立专项财政经费,生态农业的试验和技术研究、示范和模式推广受阻。此外,目前农户投资的大部分来自于自有资金和民间借贷,来自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比重很小。
二、加快发展山东省生态农业的对策措施
1.加强农业生态体系建设。一是根据不同区域园地制宜开发推广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努力构建高效生态农业基本框架。要按照《山东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和《山东省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要求。从当地的资源条件和区住优势出发,把资源优势突出、生态效益良好、市场容量大、经济效益明显、技术优势领先的生态农产品作为重点培植对象,逐步形成具有区域特色且布局合理的生态农业产业体系。是深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不断拓展生态农业的内涵和功能。尽快实现农业从单一的生产功能向经济、社会、生态多功能延伸,从产前向产中、产后环节延伸。在农业发展模式上,要将生态农业的内涵扩大到涉及现代农业的各个领域和环节(包括农产品加工、分配、销售等),着力发展精品农业、设施农业、创汇农业和观光、休闲农业等特色农业,逐步形成外向型、无公害农产品占显著地位的格局。三是加强农业农村生态环境安全监管力度。要加强法制建设,依法加大农业环保执法力度。要特别注意防止;村工业对农业环境造成污染。对危害和破坏农业生态环境的行为要依法查处,使农业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尽快得到遏制。
2.着力提升生态农业的产业化经营水平。一是加快土地流转,积极推进生态农业的规模化生产。积极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在稳定和完善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按照“自愿、有偿、依法、规范”的原则,建立和完善土地流转机制,推进土地规模经营和集约经营。要努力实现优化资源组合,把分散经营的农民组织起来,实施农业企业化,形成经济规模,促进农民增收。=是要大力促进龙头企业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资产重组。选择一批有基础、有优势、有特色、有前景的规模较大、起点较高、技术力量较强的农业龙头企业按照生态农业远作的要求,在资金等方面进行扶持,是山东实施生态农业产业化的重心。三是要加快生态农业基地建设,扩大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规模。本着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相对集中、高产优质高效的原则,按照无公害控制标准的要求,统一规划,合理布局,集中力量建设一批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同时,要加快
生态农产品加工回区建设,充分发挥加工园区的集聚优势、资源配置优势和政策优势。推动生态农产品加工业的快速发展。四是大力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户生产专业化和组织化程度。增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3.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市场占用率。一是加强生态农产品品牌建设。围绕全省优势农产品产业,根据不同区域定住、地理环境、历史文化,筛选出重点强势产业,打造出区域特色品牌。当前要立足现有的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山东名牌农产品,加大品牌整合力度,对传统品牌要进一步保护、挖掘和提高。:是大力加强农业现代物流业体系建设。按照现代物流业要求,加快农产品专业市场体系建设。政府应尽可能多地设立生态农产品经销市场,帮助农民推销产品、开拓市场,实现农业、生态和经济的有机结合,提高农民发展生态农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是提升农业产业管理水平。要加快农业标准的制定和国内外先进标准的引进应用,健全生产管理档案,把产地环境、产品生产过程、产品质量和生产者信息纳入档案管理,把标准化覆盖到农业生产的全过程。要加强新型农业管理人才的引进和培养,转变传统管理模式,学会用信息化手段来管理农业。
4.加快生态农业技术的集成与推广。一是要加大生态农业科技开发力度。要抓好关键性实用技术的研究、攻关,及时解决生态农业产业化中的技术难题;针对生态农业发展和农业资源污染治理的关键技术,加大新技术新成果的引进、开发和推广力度。鼓励和支持企业的精深加工研发活动,重点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新技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竞争力。地方政府设立技术创新基金,时政府所立精深加工项目和符合精深加工支持方向的企业自立项目,给予研发资金补贴。二是要加强对农民的科技培训。提高生产者的科技技能。要健全生态农业科技推广网络,加快优良品种与新技术的推广,使生态农业技术进村入户。通过多种形式对农业技术人员、农民、示范户进行全方位技术培训。促进农民科技素质的普遍提高。三是要推进生态农业信息化建设。建立连接各农业科研机构、农业管理部门和重点生产单位的农业信息网络。积极发展农业信息咨询服务业,开展包括宏观政策、产品项目规划、市场营销等多方面的咨询服务,逐步实现山东省农业决策信息化、农业技术操作规范化、农业经营管理信息网络化的新格局。
5.完善发展生态农业的保障机制。一是完善规划体系,构筑科学的产业导向。在发展目标的定位上,应考虑不同地区的资源条件和地理位置差异,本着优化区域布局,突出地方特色的要求来进行合理规划。结合地域优势,选择适当的生态工程项目,采取适当的生产组织方式和经营管理方式。以获得整体效益。:是加大资金投入,增强生态农业发展的后续动力。政府应积极创造良好的投融资环境。调动各渠道包括外资在内对生态农业投资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形成一个以政府农业产业化投资政策为导向,信贷扶持相结合,农民、农村经济组织投资为主体,大型工商企业投资和引进外资为补充的多元化投资体系。三是建立生态效益补偿制度。政府部门应通过银行贷款、政策倾斜等渠道时因进行生态环境保护而减少收入的农户进行补贴,对在生态农业建设中作出贡献的集体、个人给予物质奖励及政策倾斜,同时,对破坏生态环境者要进行处罚。
参考文献:
1.李萍英,孟晓楠.改革30年山东农业发展研究[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
2.接玉梅,张吉国,对加快山东省农业科技创新的思考[J].科学与管理,2008.(2)
[关键词] 围场 生态农业
当今社会,人们已逐步认识到过分依赖化学合成的生产资料给资源、环境以及人类自身会造成严重危害,走可持续农业之路,发展生态农业正成为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永恒主题,围场县把发展生态农业作为支柱产业,加快发展高产、高效、优质、安全的生态农业,着力打造京津绿色有机农产品供应基地。
一、生态农业的内涵
关于生态农业,至今还没有公认而严格的界定,大多数人认为:生态农业是以生态学、经济学原理为依据,遵循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吸收现代科学技术成就和我国传统农业的精华,立足于资源的合理开发和保护,采用系统工程的方法,在特定区域内,规划、组织并付诸于实践的、科学的现代集约持续农业生产体系。它具有综合性、多样性、高效性、持续性的特点以及经济、生态、娱悦、文化等功能。
二、围场生态农业主要问题及制约因素
1.农业资源供给矛盾突出,农业环境污染严重
农业资源供给矛盾突出表现在耕地数量持续减少,后备资源不足。围场农业环境污染主要是化肥、农药、除草剂等农用生产资料的大量使用,加剧了土壤的面源污染。进而造成土壤板结,地力下降。
2.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业生态结构脆弱
生态农业运作最基础的设施是农田温室栽培和沼气工程,前者可增加农作物光合作用和植物生产量,后者可充分转化有机质的生物能,最终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的效益。但是,具备这两大基础设施的农户比例很少,不足0.5%。农业生态结构脆弱,表现在农业生产五业结构中仍然以粮食种植为主,畜牧业、林业、农副产品加工业、渔业所占比例偏小。在所调查农户中分别占其农业总产值的87%、9.5%、2.3%、1.2%、0%。农业生态系统的物能转化效率低,结构残缺不全。即使最简单的农作物种植,也没有充分实现秸杆还田和使用有机肥。一方面造成农业资源的极大浪费,另一方面大量的有机质流失,也使地表水污染加剧,导致农业生态环境质量恶化。
3.农业科技人才不足,生态农业科技含量不高
乡镇农业科技人才不足,在生态农业建设过程中还有许多关键技术尚需解决,主要包括土壤生态培肥与地力维持技术、水土流失控制技术、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环境污染控制与综合治理技术、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技术等。科研与技术服务等产业支撑体系不完善,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生态农业的快速发展。由于农业科技人员不足,加上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普遍偏低,对现代农业科技成果的吸收和消化能力十分有限,一些现代的基本种植、养殖、加工技术还没有普及到广大农村,科学技术对农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远未发挥。因此大部分地区的生态农业依然停留在传统农业阶段,农业科技的落后大大地制约了生态农业的生产效率与经济效益的提高。
4.资金短缺,投入不足
生态农业的发展初期需要有一定的资金支撑。目前,全县人均GDP、地方财政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发达地区相比差距明显,发展资金缺口较大。资金的短缺导致生态农业的财力投入不足。首先是政府的财政投入有限,其次是企业和农户尚未成为生态农业建设的投入主体,第三是缺乏信贷等国家政策性银行和商业性银行的贷款支持,尤其是农户投入普遍偏低。有个别贫困户连必备的生产资料都买不起,缺乏扩大再生产的资金积累,造成贫困的恶性循环。从调查的村、户来看,农业投入水平偏低,绝大多数农户投入生产性资金只用于基本农业生产。从投入的生产领域来看仍侧重于农田投资和粮食生产。从事畜牧养殖、农副产品加工的投入不足,农业再生产类型简单化,扩大再生产的经济支撑力有限。
5.生态农业商品化程度低,产业化水平低
从调查的村、户来看,多数农户仍以自给自足性经济循环为主,生态农产品以满足农户家庭生活需求为主,用于市场出售的量很少。特别是生态畜牧业产品和经济作物,以仅仅满足农户的需要为限,生态粮食作物商品率相对较高,但总量仍然偏少。由于商品化程度低,农业经营资本增值迟缓,许多农户靠外出务工、经商取得收入,缺乏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和投资热情。此外,农业生产的,使农村基本上以农户为生产单位,缺乏有组织的大市场引导,生产经营组织分散无序,规模种植和集约经营效益差,生态农业产业化水平低。同时,生态农业的产业链短,经济效益低。生产规模小,经营分散,科技含量低,加工程度低,经济效益低。在这种背景下, 要把生态农业做大做强,真正成为拓展农产品需求的新增长点,就必须走一体化的经营道路,大力推进生态农业产业化。
三、围场发展生态农业建设办法
1.坚持生态农业建设与农业结构调整相结合
要在生态农业建设总体规划前提下,依靠农业新技术革命,按照品质优良、规模适度、布局合理、效益显著的目标要求,进行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在稳定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确保供需平衡的基础上,重点培育和发展无公害的水果、蔬菜、食用菌等经济作物,并形成优势产业,提高农田产出效益。在农业生产方式上,充分考虑和利用种养业之间的链条循环关系,致力发展立体生态农业、庭院生态农业。
2.坚持生态农业建设与改善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相结合
一方面,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完善水利设施配套、建立农业生产信息网络等措施,增强农业的抗风险能力。另一方面,把建设生态农业与美化生态环境结合起来,在依法保护和科学合理开发利用土地的前提下,做好退耕还林、封山育林工作,改变农村能源供给,治理工业“三废”,控制水土流失,防止水土污染,减少农业灾害。
3.坚持生态农业建设与发展无公害农业相结合
重点围绕提高食物生产质量、食品营养和食品安全,控制常规化肥、农药的用量,推广生物良种、生物肥料、无残毒农药的使用面和技术应用;在有条件的地方划定一些区域进行无土栽培、无农药化肥栽培和生物饲料养殖示范,依靠基因工程和生物技术成果,提高农作物和畜牧产品的产量和质量,降低农业生产的直接成本;按照绿色食品质量认证体系的要求,开展无公害农产品和山野菜的系列加工,努力打造地方特色品牌,开辟绿色食品生产基地。
4.坚持生态农业建设与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相结合
围绕以休闲旅游产业为引擎、以生态农业为基础、以商贸物流为动力、以清洁能源为支撑目标,实行四业相互渗透和相互推动,促进县域经济和小城镇建设快速发展。把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同开辟农民就业新渠道、实现农产品价值和增值结合起来,依靠生态农产品的物流,带动起人流、资金流、信息流,走出一条生态农业产业化和城乡工业化、城镇化建设同步推进,兴业富民同时启动的农业现代化发展路子来。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生态农业;农业经济;发展对策
因为我国的基本国情和国家战略发展决定了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与社会的稳定与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经过了改革开放后,我国的农业虽然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发展速度缓慢且模式落后,没有给国民经济带来保障。近年来,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和生态农业建设模式的提出,我国的农业经济逐渐走上正轨,在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应用生态农业的发展模式,提高国民经济的发展水平。但是从目前的现状来看,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化发展的理念还未普及,因此本文基于可持续发展背景下对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对策展开了分析与探讨。
一、可持续发展下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的现状与问题
(一)意识形态与体制上受到约束
现代农业经济的发展是需要经济体制的支持的,但目前由于我国经济体制的制约,导致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的约束。现在我国仍然存在城乡二元经济的社会体制问题,“三农”问题逐渐受到了重视,但也出现了不公平待遇的情况;同时由于我国在不断的推动农业机械化,使得原有的家庭联产承包制的经营体制缺陷逐渐暴露出来,这种体制不再适用于现代化的农业经济发展,无法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业经济的增长,不能提高资源优化配置的效率。这类的意识形态和体制上的因素对生态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二)生产方式与科学技术发展受到限制
在我国改革开放后的一段时间内,农业经济得到了大幅度的增长。但作为粗放型的农业经济增长模式并不是可以长期发展的方式。这类依靠投入大量的劳动力和资源的产出方法不再适应国家经济的发展,不能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因此需要对生产方式进行改革。但由于我国的农业生产技术没有得到创新,导致发展的速度较为缓慢,国家在农业技术的研究上投入较少,形成了科学技术人才流失的情况,出现了农业科技成功低转换率的情况,这样就形成了生态农业经济发展低效果、低发展的现状。
(三)人力资源与物力资源的严重缺乏
生态农业经济发展作为一种经济发展的模式,需要与现代化发展的步伐相适应,而经济模式的发展是需要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相互配合来发展的。目前在可持续发展下的生态农业经济发展中,人力资源和物理资源都出现了严重缺乏的情况:在我国农村地区,普通教育工作以及高等教育工作尚未普及,农村人民普遍存在教育水平落后的情况,尽管在国家政策下,许多的大学生群体投入到农村的经济发展中,但农村本体的人力资源还是处于较低的水平;在发展生态农业经济时,物资与资金供给经常出现短缺和不到位的情况,这就使农业经济的发展后备不足,尽管政策上已经给了农村经济发展许多的优惠但由于物力资源没有普及,导致了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只存在小范围内,对生态农业的经济增长带来严重的阻碍。
二、可持续发展下生态农业经济的特点
(一)生态农业经济的有机性
在可持续发展下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需要将各类资源与生产技术相结合,并且保证资源技术能够互相协调发展。生态农业主要的目的是将经济的发展和环境的保护同时进行,因此在这个前提下能够不断地对农业的生产结构进行优化和推动发展。生产结构的优化过程中充分的利用有效地生产技术以及自然资源,对资源进行充分的开发以及利用,降低了资源浪费情况现象的发生率。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在不破坏自然环境的基础上提高了经济发展的速度。
(二)生态农业发展的开放性与局限性
在发展生态农业的过程中,要随着现代化经济的发展来不断的改变农业发展的方式与更新农业发展的技术。但由于我国的农业技术还未达到先进的水平,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在农业发展的过程中要在不断的摸索中发展,发掘农业生产中的巨大潜能,有效利用我国的土地优势,对这些固有资源进行开发与利用。
(三)有效地提高经济水平并优化产业结构的模式
生态农业资源的开发是为了农业经济水平的提升。生态农业利用了农作物生长的规律采用了科学技术手段来才对农业的产业机构进行不断地优化,在优化的基础上对生态环境进行了保护。利用生态农业的发展促进了农作物更好的生长发育,再对科学生产技术进行提高,将农业经济效益和社会经济效益发展到最大化。在这个过程中生态农业经济通过了对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不断优化,在保证了环境的基础,促进了生态农业的发展和资源的合理应用,有效地提高了经济发展的水平。
三、可持续发展背景下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对策
(一)保证生态农业经济生产力
生态农业经济是发展农业的重要方式,而经济的提高是依靠生产力的发展。因此在发展生态农业经济的过程中要同时提高农业生产力,促进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在发展生态农业的过程中,也要因地制宜,对发展的结构的整体性进行优化与调控,有效地将能源与资源结合在一起,并进行合理的循环,以上均以环境的承载量为发展的基础。经济的发展要和环境的保护结合起来,保证可持续发展下的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的稳定性与开放性,通过科学的手段来安排农业经济发展的活动,保证生态农业经济的顺利发展,(。)
(二)大力发展环保农业,促进产品结构优化
环保农业是指的在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发展农业,这是可持续发展生态农业经济的根本。通过改善与控制生态环境来对产品结构进行优化。严格农业生产的环节,多多开发绿色产品以及搞生产量的农产品。增加生产无污染和无农药以及无副作用的农业产品数量,并带动该类农业产品的生产。对于没有符合生态经济与绿色经济的产品征收税,以此约束企业和农民来发展生态企业和绿色食品。能够从基本上保证环境不受污染以及人类的健康不受影响。同时还要建立有关资源节约和保护环境的优惠政策,来提高企业和农民生产绿色食品的积极性。
(三)可持续发展下的能源型生态农业经济模式创建
在发展生态农业经济时,要尽量减少工业产品的发展并降低化工产品的使用程度,尽可能的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在发展生态农业时采用现代化的生产技术,让生态农业的发展能够自行完成生产和组织。通过采用能源型的经济生产模式,采用自然能源如充分的利用生物质能源、太阳能和水能等来有效地减少石油等化工产品的投入。一方面可以增强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的能力,另一方面可以使生态农业的潜力得到挖掘。
(四)优化农业地区的环保产业发展
环保产业在农村地区进行建设和发展是有一定的优势的。在发展环保产业的同时也可以带动农业的有效地发展,并且通过将环保产业与农业相结合与生态环境建立友好的联系,在农村建立“环境友好型农村社会”,这样一方面能够开发出具有环保价值的农副产品,另一方面还能有效地改善生态环境的现状。对优化农业地区的环保产业增加了动力。
结束语:
基于可持续发展下的生态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经济发展的重心大部分在农业发展上,对于环境保护方面的发展较为薄弱。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是国民经济发展所提出的要求,因此在发展的过程中要平衡农业发展的环保事业的发展,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以及优化能源结构,从降低环境污染的角度来发展农业经济的效益,这才是现代化经济发展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陈金松.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路径解析[J].农业经济,2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