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科学教育研究范文

科学教育研究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09-18 16:37:56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科学教育研究,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科学教育研究

篇1

[关键词]科学教育学;科学教育改革;科学教育研究

科学教育是与人文教育相对应的一个教育领域,旨在形成人的科学素质,提高人的科学探究与应用能力,培养人的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和科学本质观。作为普通教育(General education)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一样都致力于“为一个负责任的人和公民的生活做准备的那部分教育”。在此意义上,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目的是一致的。

科学教育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科学教育仅指自然科学教育,即包括物理、化学、生物和地球科学等分科学科在内的,同时也涵盖综合科学教学的学校科学教育。广义的科学教育则包括数学教育、技术教育和社会科学教育(如美国“2061计划”的科学教育文献所表明的那样)。相应地,科学教育学也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科学教育学,主要研究各级各类学校的自然科学教育、课程、教学、学习与评价等方面的理论与实践问题,而在广义上,科学教育学也涉及数学教育、技术教育、乃至社会科学教育及校外科技教育等方面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从世界范围来说,科学教育作为学校课程体制的一部分是从19世纪中叶以后开始进入中小学课程中;而科学教育学作为教育科学中的一个分支研究领域,则是从20世纪中叶以来的历次科学教育改革中兴起与发展起来的。

在我国,科学教育研究的兴起只是近年来的事,迄今尚未从学科建制层面上成为我国教育研究的一部分。科学教育学是一个广泛而复杂的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领域,它涉及从幼儿园、中小学至高等学校各个阶段的课程、教学与评价等方面的科学教育问题,同时也包括以提高公众对科学的理解为目标的校外科技普及与科学传播教育。本文的论述主要限于高中以下阶段的学校科学教育改革,着重探讨科学教育学与科学教育改革之间的关系。

一、作为一个研究领域的科学教育学

从20世纪初期开始,在英语国家,“教育”与“教育学”基本上都使用同一个词来表达,即Education。在欧洲国家,由于其教育学传统不同于英语国家,一般使用Didactics of Science来表达“科学教育学”。而在我国,科学教育学作为教育科学的一个分支在学科建制里尚未正式建立起来,尽管最近几年关于科学教育学的研究已开始增多。

国际上,科学教育学作为教育科学中一个独立的分支学科或研究领域是从20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科学教育改革的需要而产生的。2004年,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著名的科学教育学家彼特.范仙(Fensham,P.J.)教授出版了《科学教育学:一门新兴学科的发展历程》一书,全面论述了世界范围内科学教育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学术领域的诞生与发展历程。根据范仙教授的研究,一个学科或研究领域的建立,需要满足一定的标准。他提出了三类标准:结构性标准、研究内部标准和结果标准。其中,结构性标准作为最基本的标准共有6条:(1)获得学术承认,即大学里设立某一学科的教授职位,获得学术界的承认;(2)创办研究期刊,传播研究成果;(3)建立专业学会;(4)定期举行学术研究会议;(5)建立研究中心;(6)进行研究训练,培养研究人才。这6条标准是相互关联的,它们表明一个独立的学术研究领域或学科的形成及其形成的基本条件,缺一不可。

从这些标准看,除美国以外的所有其他国家的科学教育学都是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才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如英国伦敦大学国王学院和里兹大学分别于60年代和70年代在其教育学院建立了科学与数学教育研究中心,并设立了“科学教育学”教席(Professor ship of Science Education)。到1985年英国已经有11所大学培养科学教育学博士生。德国于1966年在基尔大学(University of Kiel)建立了国家级的科学教育研究所,共有50余名科学教育研究人员。法国于1970年在国家教育研究所内建立科学教育研究部。澳大利亚1967年在新建立的莫纳什大学建立了第一个科学教育学教席,聘请彼特.范仙为澳大利亚第一位科学教育学教授。80年代澳大利亚的科廷理工大学建立了科学与数学教育中心,现已后来居上成为全世界最大的科学与数学教育博士生培养基地,目前共有400多名博士研究生。在亚洲国家中,日本、印度、韩国、泰国、马来西亚与新加坡等国家也从20世纪70年代起先后在大学建立了科学教育学博士点,培养科学教育博士生。

从专业组织和学术期刊来看,美国的全国科学教学研究协会创办于1928年,现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科学教育研究专业学会,每年4月份召开一次国际性的科学教育年会,2006年的年会上,与会者多达1000多人。其会刊《科学教学研究学刊》每年出10期。英国的科学教育学会创建于1963年(其前身是男科学教师协会与女科学教师协会,最早追溯到20世纪初),定期于每年一月份召开一次年会,发行《科学教育》(Educationin Science)、《小学科学评论》(Primary Science Review)、《学校科学评论》(School Science Review)和《科学教师教育》(Science Teacher Education)等期刊。1995年成立的欧洲科学教育研究会每两年召开一次学术年会,并每隔一年举办一次专门针对欧洲国家科学教育博士研究生的暑期研究班。其他国家如澳大利亚科学教育学会出版《科学教育研究》(Researchin Science Education)期刊,每年也举行一次科学教育学术年会。另外,还有一些不隶属于学会的著名期刊,如美国的《科学教育》》(Science Education),创刊于1916年;英国里兹大学的《科学教育研究》(Studiesin Science Education)创刊于1974年;《国际科学教育学刊》(International Journalof Science Education),创刊于1979年,在国际科学教育学界影响都很大。

科学教育研究与科学教育改革是分不开的。科学教育改革需要科学教育研究的学术支撑;反过来,科学教育研究也需要科学教育改革的推动。科学教育研究又分理论研究与基于实证的经验性研究。前者从科学哲学、科学社会学、认知心理学等学科视野出发进行包括建构主义在内的当代各种教学理论探讨,后者则从科学课堂教学实践的视角开展定量研究、质性研究、行动研究、案例研究、叙事研究等。这些研究都为各国的科学教育改革政策制定和基础科学教育中科学课程、教学及评价的改革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与学术支持。如1989年美国出版的《2061计划:面向全体美国人的科学》这本权威的科学教育政策文献中,在附录B中列出了26条关于科学教育或与科学教育有关的最重要的参考文献(专著、研究报告或专题论文),都是1980年至1988年期间出版的。可见,即使是一个国家科学教育改革的政策文件,也要以大量的高质量的学术研究为依据制定。又如1995年出版的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每一章的后面都列出了大量的参考文献(可惜中文译本都把它们删除了)。再如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各国在科学教育研究中,基于建构主义理论框架的经验性研究论文和专著数不胜数。由此可见,倘若没有这些基础性的科学教育理论研究和经验性研究,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就不可能达到这样的高水准。其他国家(如英国、德国、澳大利亚及新西兰等)新一轮的科学教育改革也无不得力于本国和国际的科学教育研究及其为科学教育改革所提供的充分的学术支持。

当前,我国正在进行新一轮科学教育改革。新的改革亟须科学教育研究的支持。无论是科学教育政策的制定,新的科学课程的开发,还是探究式科学教学的实施和课程与教学评价的运用,以及科学教师的专业成长,都迫切需要科学教育学提供学术支撑。但总体上,我国科学教育学科建设还很落后,甚至尚未引起教育管理部门、教育学界及社会的足够重视和支持。

二、科学教育改革:国际经验与本土建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科学教育经历了三次改革浪潮,差不多每隔10年就要进行一次科学教育改革。第一次改革浪潮从1978年开始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主要特点是拨乱反正,恢复正常教育教学秩序,编写新的科学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这次科学教育改革吸收了世界各国60年代以来科学课程改革的经验,使中学的数学、物理、化学和生物等自然科学的课程内容实现了现代化。第二次科学教育改革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其特点在初等教育阶段开始重视幼儿园与小学的科学教育改革(当时叫自然学科改革),在中等教育阶段则降低科学课程的难度,同时追求科学课程的本土化。第三次科学教育改革始于世纪之交,至今仍在进行之中。其特点是进一步与国际科学教育改革接轨,试图衔接小学与初中的科学教育,促使义务教育阶段科学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一体化,面向全体学生,以科学素养为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等等。

第一次科学教育改革基本上是从翻译国外中小学科学教材开始的,作为我国自己编写的新科学教材的素材,其理论基础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和教育改革家布鲁纳的学科结构课程理论。第二次科学教育改革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是重视了小学科学教育,如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刘默耕先生主持,引进了哈佛大学小学科学教育专家兰本达的“探究一研讨”教学法,并系统地编写了小学1~6年级的自然(科学)教材;二是在中学阶段改进了统编教材,使原先引进的过于理论化、抽象化和高难度的科学教材内容逐渐变成适合我国国情和学生需要的科学教材,这实际上是由20世纪80年代国际化到90年代本土化的一次转换。这次改革虽然不乏历史意义和贡献,但鲜有深化且缺少突破,只能说是修修补补而已。第三次科学教育改革的背景不同于前两次。一方面,我国市场经济和现代化事业进一步发展,改革开放随着我国成功地加入WTO进一步向前推进,为新一轮科学教育改革提供了社会需求和动力;另一方面,90年代以来新一轮国际科学教育改革在发达国家方兴未艾,为我国科学教育改革提供了良好的国际背景。1997年,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与美国科学院签订了科学教育合作备忘录,为两国科学教育合作提供了有利的合作机制,其重要成果之一是合作建立了科学教育网站,翻译出版了美国科学教育改革的重要文献,如《国家科学教育标准》(1999),等等。此后,国家教育部组织一批科学教育专家和教师编写出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和《科学(7~9年级)科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由此拉开了新一轮科学教育改革的序幕。此外,我国教育部和科学技术协会还从法国引进了“做中学”幼儿园和小学科学教育项目,在全国许多大中城市的幼儿园和小学里进行基于“动手做”的探究式科学教育的实验。

从科学教育改革的主体来看,第三次改革不同于以往历次科学教育改革。首先,这次科学教育改革开始有一些科学家参与进来,如中国科协的科技专家、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科学院的一些院士、大学(特别是师范大学)理科院系的一些教授都参与了这次科学教育改革,只是这些主体的参与的深度和广度还不够。第二,自20世纪80年代起,我国学科教育研究逐渐兴起,其中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理科成长起来一批学科教育专家,成为第三次科学教育改革的重要参与者,为新一轮科学教育改革做出了贡献,是我国第一批受过专业训练的科学教育研究者。第三,广大的中小学科学教师也成为中坚力量。特别在小学科学教育改革中,一大批优秀的科学教师在改革中脱颖而出,茁壮成长。

但我们也发现,这三次科学教育改革都存在一个共同的问题,即每次科学教育改革在理论准备上都明显不足,原因在于缺乏有计划、有组织、系统而深入的科学教育研究。迄今为止,我国教育行政管理部门、高等学校和教育理论界都尚未重视科学教育研究。虽然我国各级各类教育研究人员成千上万,但专门进行科学教育研究的人员却寥寥无几,即使包括上文提到的理科各学科的科学教育专家也仍然为数不多。长期以来,我国的科学教育改革是在整个基础教育改革的总格局下进行的,只考虑采用教育的一般理论作为课程与教学改革指导思想,没有也不可能采用科学教育学的学科领域的理论。

一个学科或学术领域的形成和发展,虽则首先要看社会对它是否需要,但也必须意识到这种社会需要是否为人们所认识。从上文的分析中可以看出,由于缺乏科学教育理论研究,我国的科学教学与课程改革、中小学科学教师的培养和在职科学教师的专业发展都受到极大的制肘。比如,1978年以后,我国的基础科学教育课程从内容上说是国际化和现代化了,但在课程设计、开发和实施方面,在科学教学和评价方面,都远远没有实现现代化和国际化。证据之一是,我国幼儿园与中小学的科学课程与教学的方式和方法仍然是以传统的讲授法为主,探究式教学方式并没有在课堂上得到实施。这种情况基本上至今为止依然如故。证据之二是,尽管我国近30年来,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率比较高,小学、初中和高中普遍开设科学课程,但据近些年的公民科学素养监测发现,我国公民的科学素养水平仍然不高。从普及科学教育、提升国民的科学素养的意义上说,我国以往的科学教育不能说是成功的。证据之三是,我国在科技研究上和工农业生产中科技创新水平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甚至在某些领域不及印度等亚洲发展中邻国。证据之四是,我国近代以来进行学校科学教育虽有百余年的历史,并且建立了系统的科学与技术体制,但公民的科学精神仍然比较缺乏。不但一般社会大众,就是科技人员中也有不少缺乏科学精神的。近年来,科技界与科学哲学和科学史学界关于科学文化之争、关于中医存废之争,等等,其中的某些观点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唯科学主义”在我国社会中仍然根深蒂固,而这实质上乃是缺乏科学精神和对科学本质理解片面的一种表征。

当前,我国科学教育研究的社会需要是显而易见的。我国政府早已提出“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现在又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笔者认为,有效的基础科学教育改革是实现这个方针和这一目标的基础之基础。基础科学教育需要告别传统的“死读书、读死书”的教学方式,需要真正以自主、合作、探究、建构的教学方式与方法教学生生动活泼地学科学、做科学、用科学和理解科学。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真正提高公民的科学素养,才可以在普及科学教育的基础上为高等学校输送真正爱科学、主动学科学、既敢于又善于进行科学创新的大学生和研究生。只有培养了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科技人才,我国的科学与技术才能推动知识经济的发展,才可能赶超世界科技先进水平。

有效的科学教育改革不仅是当前改革的需要,也是今后我国科学教育改革长远的需要。国际国内的科学教育改革经验业已证明,中小学科学教育改革是随着科技发展和社会与人的发展需要与时俱进,所以,无论是从科学与技术发展的角度考虑,还是从科学教育改革的当下和长远的需要出发,我国都必须尽快形成科学教育研究的学科建制,培养从事科学教育研究和管理的高级人才及科学教育教师。

从2001年开始,国家教育部先后分四批批准了共60所高校设立科学教育本科专业,开始为小学和初中培养能够承担综合科学课教学的科学教师。这是这次科学教育改革催生的教师教育的新专业。但是,我们应当认识到,这些新建立的科学教育专业目前在课程设置和师资上还存在诸多问题,其中一个核心问题是,这些新设置的科学教育专业缺乏高水平的科学教师教育者。科学教师教育者是指既具有科学背景又具有科学教育理论与实践知识的教师教育者。在国外,这样的人才一般都具有科学教育博士学位,是既能进行科学教育研究又能进行科学教育人才培养的高级人才。这样的人才哪里来?需要有条件的研究型大学培养科学教育博士研究生。实际上,不仅这60所设立科学教育本科专业的高校需要科学教师教育者,其他所有进行理科教师培养的高校都需要科学教师教育者。没有这样的专门人才,我国的基础科学教育就难以达到国际一流的水平。

不仅高等院校培养理科教师需要科学教育专家,我们的科学教育改革也需要在各级各类教育研究机构和教研机构配备科学教育专家。比如,各省、市、县的教科院所或教师进修学校需要科学教育研究人员,甚至中小学也需要一批具有科学教育博士或硕士学位的科学教师。这样算起来,我国科学教育专业的博士研究生的需要量是非常大的,至少需要5000人以上。(作为一个参照,美国科学教学研究会的会员是1700人,其中大多数是美国人)。

篇2

目前,广大农村地区按照要求虽然普遍开设小学科学课程,但仍存在这较多问题,主要表现在:(1)教育理念相对落后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农村小学科学往往被视为“副科”,普遍存在科学课被挤占现象。任课教师多为兼职,缺乏专业背景和教学方。虽然科学课程的开设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科学知识传播的作用,但很难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不能很好的挖掘学生的创新和创造潜能。(2)教学环境有待进一步提高小学科学作为探究、验证性的课程,其教学过程需要依托于科学实验作为支撑,各地教育局虽然下拨了实验器材,能满足最基本的科学教学要求。但是,农村小学中缺少专职实验室管理教师,实验器材不能得到充分利用和及时维护,导致农村小学科学教学欠缺对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3)地区优势有待进一步发掘受办学条件、地理和文化因素的限制,短时间全面提升农村小学科学教学环境确实存在困难。同时,农村小学科学教学也拥有着亲近自然、拥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等地区和资源优势,由于缺少专业教师资源和针对性的农村小学科学教学研究,目前农村小学科学的教学活动大部分还做不到充分发挥地方资源优势和提升科学教学实效。

2.提升农村小学科学教学实效的对策

(1)加大专职科学教师培养,增强师资力量科学教师肩负着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任,针对现状应采取措施增强小学科学教育师资力量。首先,应加强专职教师的专业和实验培训,提高农村科学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其次,应引导更多科学与技术专业毕业生到农村去任教,充实农村教师的新生力量;再有,应有计划地组织农村老师和县城骨干教师交流学习,促进农村教师教学技能的提高。高素质的师资力量的培养,能够为科学素养的培养提供强力基础。(2)加大农村小学财政投入,改善教学环境实验室建设是开展小学科学教学的基础性条件,教育管理部分应以提供专项资金的形式引导农村小学实验的建设和更新维护,加强标准实验室的建设,为科学教学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自然界事物的初步能力和进行科学实验的初步技能,提高其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的科学探究技能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加大优质精品课程建设,实现资源共享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提供了可能。首先,将优质课录制成视频或者网络远程教学,使偏远地区学生也能接受优秀老师授课;其次,教学课件、案例等资源共享,能够帮助农村科学老师更好的准备教学活动,提高教学质量;再有,应组织农村小学集体备课和网络教研,多渠道共同开发教学资。小学科学精品课建设能够使农村学生享受到更好的教学资料,加强其对科学知识进行理解,促进其科学素养的提高。(4)充分发挥地区资源优势,提高教学实效农村小学处在一个较为广阔的自然空间,科学教学应充分利用乡土教材,学校周围的蔬菜大棚、养殖场、花卉种植园等就是一个天然的科学课程实践基地,在天然课程课堂中引导学生亲近自然、探究自然可以提高农村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同时,科学教学应充分发挥地区资源优势,积极安排家庭小实验、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形式的实验竞赛和体验活动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和探究兴趣。

3.小结

篇3

中国的通识教育其实在古代就已经出现,《易经》《中庸》中均有提起,概括的说古时的通识教育即为博学多识,也就是说博览群书,学习各家的思想文化,然后进行思考、总结。古时的通识教育大多属于文学、政治方面,但现代因为专业较多,科学性也较强,所以很大程度上每个专业的发展需要专业人才的悉心钻研。在教育教学上来讲,很多不同专业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采取的有效的新的教学方法、方式,过于依赖他人的成功案例,虽然学生的类型可能大体上不会有太大的差别,但教育不是工业中的流水生产线,而通识教育对于师范学院来讲,则是为了培养拥有自己风格和个人魅力的教育工作者。通识教育的基础,是“博学”,但这里的博学的基础为自由,也可以解释为,学生在接受专业教育的同时,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喜好,来选择其它多样化的学科教学,以此丰富自己的学识,虽然看上去对学生自身的专业教育没有任何的帮助,两者之间关系并不密切,其实不然。从以前到现代,很多学生不喜欢上学的原因就是老师教课枯燥,而通识教育则是为了让师范学院所培养的生物科学专业学生,在未来的教育工作中,可以拥有自己的意识,无论是研究专业知识或是教育学生等,都是以自己的想法为基础,研究的方向也是根据自己独特的意愿,并不是随波逐流。并且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过程中,同时培养民主、平等、科学、真理等思想文化,令大学生的德心智三方共同成长。

二、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有效融合分析

(一)课程的有效融合

生物科学专业大致可分为:动物生物学、植物生物学、微生物学和生物化学等等,可以说是与人们的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可以接触到的专业学科,因此在课程设置上,可根据生物科学专业每年的课程内容,来制定相应的通识教育课程,以加强两者之间的联系和相互的影响力。生物科学专业的学科虽然很多,但大多数的专业内容都是相伴存在,即:动物、植物、微生物共同生存。而随着近年来无论是国家或是人民群众都越来越关注自己生活的生态环境,所以生物科学专业的同时教育课程的内容,可定位人、社会、生态之间的关系。包括了现代社会中人们生活与动物、植物等生物之间的影响,社会发展对生物的影响等。通识教育的特点之一为多样性、自由性,所以可以加入动植物与各地区人民、民族之间的关系课程。如:当地人民与该地区动植物的之间历史发展的文化相关课程,因为从古至今有很多靠山、靠海生存的村庄、城镇,人们的生活自然与该地区的动植物有着紧密的联系。通过利用通识教育把自然、人、生物科学联系在一起,一方面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对生态自然的保护意识,另一方面也令学生对自己和其它地域人民的生活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通过这种课程,可以师范学院的生物科学专业学生更加具备教育教学的多样化能力。

(二)提高教师团队综合素质

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老师是直接与学生接触,教授学生知识的最重要的一部分,并且老师需要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进行分析,已制定适合所有学生的教学方式,这就需要通识教育的老师拥较强的综合素质。而为了提高老师自身的综合素质,首先就要改变教学理念,转变以往的以教材、课本为中心的应教育观念,以及改变学生被动的接受老师传授知识的学习方式,强调以“学生的思考、思想”为教学的中心。第二定期开展教研活动,而根据活动的参与人员可分为全校性质和专业科系性质。生物科学专业的老师们可以进行法律相关知识的研讨会,及时更新和补充自己的专业知识,而全校性质的教学研讨会,老师们则可以交流彼此的教学经验和教学心得,共同讨论更加有效的通识教育教学方式。

三、结语

篇4

2.数学教师的角色与新课程 杨发武

3.也谈中学班主任工作 李国江

4.中职学校英语口语教学现状及对策浅析 张丽

5.浅谈高中新课改下的文言文教学 王为民

6.引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几点思路 何主琴

7.学习《新课程下的评价观与评价策略》心得体会 张海芳

8.明确课程理念提高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刘显慧

9.浅谈小学语文课的走向 王志峰

10.如何有效地的开展语文阅读教学 李小想

11.提高音乐课堂教学的有效策略 陈晓红

12.如何开展课堂教学的新领域 李利

13.浅谈小学美术作品欣赏教学 陈建华

14.激发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蒋廷禄

15.谈谈基础会计与会计模拟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 高长虹

16.提高小学生计算能力的策略 程梅

17.上好物理复习课的几点思考 于芳菊

18.求解滑动摩擦力问题的几个误区分析 尹军

19.在英语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赵小花

20.营造创新环境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马占菊

21.问题情境设计与创新能力培养 巴图

22.如何注重多媒体技术的应用 郭君勉

23.浅谈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问题情境的创设 侯挂民

24.让思想品德课教学"活"起来 许淑英

25.让你的课堂生动起来 张建玲

26.小学语文教学中儿童想象力的培养之我见 贾芳敏

27.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 庞月妙

28.篮球运球中的趣味教学法 马振琪

29.浅谈小学数学作业的设计 蔺金峰

30.浅谈历史教学中的学法指导 刘金奎

31.美术教学方法新探 王蕾,徐宗亮,王焕芹

32.批改、评讲作文宜用"评优法" 崔海玉

33.巧设物理问题创建高效课堂——问题教学法与高效课堂教学之我见 孙宝洋

34.试谈如何搞好初中化学实验教学 张家军

35.浅谈小学英语游戏教学的依据和原则 冯彩英

36.强化政治课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 赵晓慧

37.浅谈思想品德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 高建彬

38.浅谈德育在地理教学中的渗透 郭红娟

39.浅谈体验教育在思想品德课中的作用 梅丽婷

40.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地进行师生互动 黄生其

41.上好小学信息技术课之我见 张美琴

42.特殊问题情境用特殊化的方法去解决 仇明和

43.浅议新课程背景下多媒体教学对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作用 丁铁钢

44.小学生语文课堂评价方法案例 石生惠

45.妙用整体法解题 于三江

46.浅析如何培养学生文化遗产保护意识 张士梅

47.批改数学作业时评语的巧妙使用 曹俊

48.浅谈如何指导小学生进行阅读 李俊英

49.新课程改革下的初中物理教学探微 王春林

50.如何客观评价语文教材中的历史人物 宇晓慧

51.英语词典的使用与英语学习 刘红粉

52.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 吴银邦

53.谈谈网络环境下的物理教育 王海彦

54.信息技术与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的整合 邢红梅

55.体育游戏的特点、作用及注意事项 高仕兵

56.浅议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朗读指导 郭瑞雪

57.激情引趣,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刘玉军

58.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读" 王翠平

59.网络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刘涛

1.小学校长管理策略的研究 王学志

2.做个细心的班主任 杨林平

3.面对新课程,教师怎样与学生进行心灵沟通 陶庆章

4.安全是班级管理的保障 刘瑞涛

5.走向自然,学习知识,培养兴趣 李建邦

6.给孩子终身的财富——让好的行为习惯陪伴孩子 瞿春芳

7.优化课堂教学从导入开始 贺晓琼

8.减轻初中数学课业负担之我见 韦永健

9.激发学习兴趣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有力杠杆 郭树全

10.关于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几点思考 王盼想

11.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刘采月

12.让学生成为学习过程中的小主人 林春英

13.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卢艳芳

14.探析游戏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张红玲

15.新课程教学实践留给我的思索 齐玉彩

16.享受美的乐趣体验美的魅力——浅谈高中物理教学中的物理美 孙宝洋

17.优化作文教学,提高学生写作技能 潘翠霞

18.学生计算错误的原因及提高计算能力的研究 徐慧

19.浅谈中学生阅读与语文教学人文性 羲雪莉

20.怎样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 于振涛

21.也谈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如何搞好初中历史课堂教学 段丽蕊

22.让"枯燥"的政治课"鲜活"起来 李青

23.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刘娟

24.浅谈如何对中学生进行写作指导 丁光东

25.让你的文思飞扬 崔爱杰

26.立足农村资源激发创作灵感 陈建校

27.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如何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 袁美富

28.决胜二"摩"——浅谈高中学生如何学好摩擦力 胡志梅

29.如何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邱庆辉

30.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几点做法 高文波

31.如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孙海忠

32.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刘建中

33.新课标新视角 张建玲

34.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数学教学效果 徐伟元

35.中学生学习的原动力思索 付琼

36.细"筛""芙蓉"出——谈现代文阅读"归纳,概括" 蒋廷禄

37.语文教学中要强化对语言文字功夫的锤炼 王素平

38.《识字4》教学设计 宋海莲

39.如何让期末复习更有效 刘爱娣

40.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 梁清洁

41.利用"学案导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徐宗亮,王焕芹,王蕾

42.浅谈对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性的认识 刘红梅

43.化学解题中"活用"审题 张家军

44.合理运用多媒体课件,优化英语课堂教学 韩萍

45.关于《陋室铭》的主题思想 杨润瑞

46.浅谈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任秀萍

47.浅谈新课程理念下如何提高音乐课堂教学效率 李敏

48.作文教学之我见 王吉星

49.在课堂教学中把握学生的注意规律 陈正香

50.浅议备课的要素结构 马永祥

51.放飞学生个性激活语文教学 高春艳

52.浅谈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 刘静

53.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自主探究 郭建华

54.浅谈小学英语趣味性课堂教学 顾邵晶

55.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美育的必要性 董有青

56.多媒体在说明文教学中的应用 吴秀珍

57.多媒体辅助下创造性课堂的有效生成 张士梅

58.浅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对学生学习兴趣与思维能力的培养 苏振娥

59.小学生节奏训练兴趣的激发和培养 刘桂巍

篇5

一、创设宽松和谐的创新氛围

一般说来,学生的好奇心、自尊心和创造性是相互制约的,好奇心强的学生自尊心强。一开始好奇心驱使学生大胆地探索新事物,如果得到许可,学生会继续他们的探索行为,并不断地从中获得一些经验和能力,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诱发学习科学的兴趣。课堂上要允许学生抢答,允许其提出问题,哪怕是与课堂所学知识关系不大的问题都可以。如在教学《蒸发》一课时,学生对于周围一些蒸发现象的本质认识不清,产生质疑。老师可以通过课上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亲自观察、记录、实践、解决难题。实验一:每个学生取一个棉球蘸点95%的酒精擦在手心、手背,随着酒精的迅速蒸发,问学生们有什么感觉,学生们异口同声回答:感到凉爽;实验二:让每组一同学拿一支温度计,让学生看看温度计上的读数,做好记录,然后让另一个学生用棉球包住液泡,让学生仔细观察温度计的度数,随着蒸发,温度计所显示的温度慢慢在下降。这样,学生明白了刚从游泳池出来身体发冷,就是水蒸发吸收身体表面的热,使身体表面温度降低造成的。

二、加强有利于创新的教学行为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第一节课该怎样上都要经过深思熟虑,新课的引入要尽可能生动有趣、有启发性,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求知欲望。例如:在《减少对土地的侵蚀》一课引入时,应先出示黄河挂图或放映录像,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再进行启发:你看到这样的水有什么想法,有什么问题提出来?最后揭示这节课我们就从黄河水为什么那么黄开始,研究减少对土地的侵蚀问题。这样由学生“质疑”引入有利于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概念、规律的教学要注重讲清知识的形成过程,要设计一些能启迪学生思维的问题,尽量增加学生视、听、观察和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养成动脑实践,主动地去探索、研究的习惯。教师要相信学生的能力,充分信任学生,该说的让他们说,该做的让他们做,结论尽量让学生自己归纳得出,教师不要包办。

三、准确把握学生创新时机

有关专家认为,中国学生与西方学生相比基础知识好,但由于来自各方的压力大,普遍自信心弱,动手能力差,应用意识缺乏,创造精神不足,这就要求教学实践中,教师积极探索和采取灵活多样的现代化教学方法,把教学过程真正变成活跃学生思维、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创造的过程。特别是在即将得出规律性结论之前,教师应有计划地及时组织学生讨论,要尽量创造机会让学生发问,让学生学会从多个角度提出新颖、独特的思考或解决问题的办法。如在《光的反射》的导入环节,教师设计“想知道低矮的鸡舍里有没有鸡蛋”这个问题的情景,问:根据平日里的生活实践,你知道用什么办法既方便又省力?正确答案当然是用镜子照,如果学生说出了正确答案,教师顺水推舟,说出答案,看起来非常顺利,其实学生是在被动地回答问题。如果换用“你用什么办法知道低矮鸡舍里有没有鸡蛋?”提问,气氛就会大为改观。首先“像盲人那样用棍探“”用耙子耙”这类答案都会被肯定并受到鼓励,学生都可独立在别人答案的启发下找到与众不同又高人一等的办法。这就为多数学生主动参与讨论提供了宽松的环境,进一步为探究活动营造了积极主动的气氛。

四、诱发学生创新学习兴趣

游戏、讲故事、猜谜语等方式能引起儿童浓厚的兴趣,唤起他们求知的欲望,使学生在饶有兴趣的活动中有意无意地领略、体会、接受一定的自然知识。教师要善于抓住小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驾驭教材,提出新颖有吸引力的问题,创造一种诱人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兴趣。例如在《电磁铁实验》教学中可设计以下问题:①电磁铁有两极吗?你怎样知道的?②如果电磁铁有两极,分别有什么极?怎样判定呢?③你会改变电磁铁的磁极和磁力吗?试一试。④你还有别的发现吗?这些问题会使安静的教室喧闹起来,知识也就在争议讨论中理解巩固,兴趣也在不知不觉中激发了。

五、鼓励学生创新和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