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5 11:25:34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氧化物的化学性质,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元素化合物知识是中学化学知识构成的基础。中学化学知识的构成包括六大部分。其中化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是以元素化合物知识为基础导出的,如果学生不掌握物质的性质及其变化,化学基本理论将成为无本之木。通过元素化合物的教学加深对理论的理解,使理论知识得到巩固和应用,起到相辅相成,共同提高的作用;化学实验是对元素化合物知识的生动再现,认识和探讨物质新属性、探讨新理论的基本方法;化学计算是对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定量研究;化学用语则是对元素化合物知识记录和描述。
为解决科学知识量的激增和日益增长的社会要求的需要,把培养能力列为教学内容,是理科教育现代化的标志。化学教育里能力培养,就是遵循和运用有关的教学原则和方法,通过自然科学方法的基本步骤学习化学基础知识,元素化合物知识是学习化学基础知识的起点,而经过科学的抽象、概括,得出结论后,又要将结论运用于实践重新用到元素化合物知识上。在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过程中,同时培养学生对化学实验现象的观察能力;透过现象分析事物变化实质,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自学能力;在验证理性认识是否正确、完整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造能力,同时通过物质及它们的变化和变化条件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一、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内容和分类
在现行的中学化学教材里,总共介绍了具有代表性的元素20多种及重要的化合物80多种。这些元素化合物知识基本上是按元素周期表系统安排的,从主族到副族、从纵向元素族到横向周期律,从无机化合物到有机化合物。并且把元素化合物知识和基本理论知识穿插编排。其中重点学习13种元素:5种金属元素,分别是钠、镁、铝、铁、铜。8种非金属元素,分别是氯、氧、硫、氮、磷、碳、硅、氢。
(一)元素化合物知识内容
1.金属元素知识的系统
单质氧化物氧化物对应水化物金属相对应的盐。
2.非金属元素知识系统
对应盐氢化物单质氧化物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非金属相应的含氧酸盐
3.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内容要点
以基础理论为指导,学习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存在、用途,制取和检验是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内容。物质的性质反映着物质的结构、决定着物质的用途、制取、存在和保存等,因此元素化合物知识中每一种物质以化学性质为核心进行教学。
(二)元素化合物知识分类
一般以元素化合物知识位于教材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知识的前后位置不同,以及在学习过程中逻辑思维方法的不同,把元素化合物知识分为“理论前”元素化合物知识和“理论后”元素化合物知识两大类别。
(1)“理论前”元素化合物:位于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之前的元素化合物知识
初中化学较系统地介绍了氢、氧、碳等非金属元素以及氧化物,碱、酸、盐各类化合物的通性。高中化学则进一步介绍卤素、氧族(硫和硫酸):碱金属,逐步形成元素族的概念。为系统地学习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提供了感性认识的基础。“理论前”元素化合物知识在学习过程中思维方法是由个别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的归纳法。例如由个别酸的性质,经过去异求同归纳出酸的通性;由个别碱的性质,归纳出碱的通性。由卤素中典型的个别元素如氯及化合物的性质,归纳出卤族元素及化合物的某些共性,同样以硫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去认识氧族元素的共性。这一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用归纳法进行逻辑思维的能力。
(2)“理论后”元素化合物:即位于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之后的元素化合物知识。
这类教材主要包括高中化学里氮和磷、硅、镁、铝、铁和有机物。在教学过程中要运用所学的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理论知识,从原子结构揭示不同元素原子结构的差异及联系,确定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进一步概括出元素的金属性或非金属性及其主要化合物的性质。在学习过程中体现用理论指导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同时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又使理论得到巩固和深化,使“结构”、“位置”“性质”三者的关系得到统一。“理论后”元素化合物知识的认识过程中主要采用由一般到个别的认识规律;由抽象到具体的演绎法。例如学习氮族元素从原子结构,周期表中位置可推测氮族元素的非金属性较弱;再具体到氮气从化学性质来看明显比氧气的氧化性弱,这一现象学生由物质结构“NN”叁键得到进一步解释。在教学过程中由抽象到具体用演绎推理的方法获得新知识,有助于学生智力的发展,同时培养演绎推理能力。
二、元素化合物知识教学要求
元素化合物知识是描述性的化学知识,内容庞杂、材料琐碎、涉及的化学现象和各种化学反应较多,再加上不容易记忆,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到知识杂乱,而思维潜力没有得到发挥,在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又感到束手无策。有的学生则把精力用在机械记忆上、死背硬记化学反应。因此搞好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必须充分认识元素化合物教学的特点和要求。
1.运用基础理论,使元素化合物知识系统化
在中学化学教材中虽然注意了元素化合物知识与理论知识的互相穿插,但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明确基础理论与元素化合物知识之间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在教学过程中应体现以基础理论为指导,以元素化合物知识为主体的教学思想。要重视对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宏观现象和理论知识中的微观结构的结合,突出元素化合物自身知识体系,用基础理论揭示元素及化合物性质变化的内在规律。并且在基础理论的指导下,使元素化合物知识系统化和深刻化,使学生形成巩固的系统知识。必将使学生对基本理论的理解得到巩固和加深。
在教学中要抓住物质的结构这条主线,突出物质的化学性质这一重点,通过理解、推导让学生自觉地去掌握元素及化合物知识,克服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例如,过渡元素铁常有可变化合价,在化学反应中铁何时呈+2价;何时呈+3价这就应结合铁的原子结构去认识。化学反应中铁可以失去最外层的2个电子而呈+2价,也有可能再失去次外层的1个电子而呈+3价。铁的自身性质是由结构决定的,而化学反应中铁呈几价又必须依据氧化剂性质的强弱而定。铁遇强氧化剂(Cl2、Br2、HNO3(过量)……)呈+3价,而铁遇弱氧化剂(S、I2,H2SO4(稀),HCl等)呈+2价。Fe2+遇强氧化剂(Cl2、Br2,HNO3等)变为Fe3+;而Fe3+遇还原剂(Fe、Cu、H2S、HI等)变为Fe2+。铁及铁的化合物知识可系统化为:
氢氧化铝是两性氢氧化物,它的性质和制取是教学中的重点也是难点。如果我们从氢氧化铝是弱电解质,有酸式电离和碱式电离以及加酸或加碱引起电离平衡的移动来讲解,学生就能较顺利地掌握由铝盐制取氢氧化铝只能选用可溶于水的弱碱氨水。若在铝盐中加入强碱溶液,例如Al2(SO4)3和NaOH溶液反应必有下列反应:
Al3++3OH-=Al(OH)3
它表示适量的碱使溶液中Al3+沉淀,而过量的强碱又可使产生的沉淀完全溶解。并且还揭示了OH-与Al3+在发生不同化学反应时它们物质的量之比。同理用偏铝酸盐溶液制氢氧化铝只应在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气体。若改用盐酸等强酸,必然有下列反应
因此不论是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电解质理论,化学平衡理论都可以指导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使学生获得的元素化合物知识系统化和深入化。
2.全面正确掌握元素化合物的知识体系和自身的内在联系
元素化合物知识具有丰富的内容;也显得多而杂。因此全面正确掌握元素化合物的知识体系和自身的内在联系是十分必要的。正像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教学论必须探明显示教材的最优程序的问题,也就是探明教学过程的问题”。布鲁纳向我们提示:知识的教学一要遵循知识的逻辑规律,二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1)确定元素化合物知识体系
元素化合物知识教学对每种物质一般都依照金属或非金属元素知识体系中,单质氢化物及氢化物对应的盐氧化物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含氧酸盐的顺序进行学习和研究的。在教学中它们就是元素化合物知识的体系(知识主线)。使学生掌握这一知识主线也就把握学习和研究元素族的知识系统和方向;改变学生只能被动获得知识的地位。知识体系揭示了所有元素族具有的相似性,有利于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也有利于元素化合物知识点的确定(即知识体系中的每种具体物质成为重要的知识点)。
(2)知识点教学既要全面,又要抓好内在联系确定重点
我们必须明确物质的性质反映着物质的结构,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制法、用途、保存和检验这一元素化合物知识的自身体系。因此物质的性质(特别是化学性质)是贯穿在各知识点教学中的核心,在教学中以结构理论带性质,抓性质带制法,用途,保存和检验。
在元素化合物化学性质的教学中;要抓好①非氧化还原反应中,所表现的物质的酸性或碱性(或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的属性)。②氧化还原反应中,所表现的物质的金属性、非金属性、氧化性、还原性。③其他反应的典型属性。使每个知识点教学内容全面。
例如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①酸性氧化物可以和水、碱、碱性氧化物反应②具有还原性可以和氧化剂如氧气、卤素单质;强氧化性酸,高锰酸钾等反应③具有较弱的氧化性与强还原剂硫化氢反应④使品红溶液褪色有漂白性。以图示表示该知识点
又如在氨的化学性质中①非氧化还原反应(和水、酸以及作为络合剂)
酸的通性②强氧化性③不稳定性④与有机物发生酯化反应或硝化反应。
图示法简捷明了地表示了物质的化学性质及需要掌握的重点知识,便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3)每章教学的最后用知识网概括同种元素不同价态的物质间的相互关系,既有知识点又有知识面从点面结合上深入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
例如,硫及其化合物知识网
铝及其化合物知识网
知识网将各知识点连接成一个整体,它以简明的图示揭示知识整体的关系,又表示各物质的性质和制取。知识网容易被学生接受,利于激发兴趣,诱导求知,元素化合物知识体系、知识点、知识网的探求是对教材最优结构化的探讨。
3.重视实验和其它直观教学手段的运用
大量的物质性质和制备方法的学习,可以通过化学实验或其它直观手段来完成。在实验中学生获得鲜明、深刻的感性认识,再通过分析、抽象、概括、推理、论证等逻辑思维方法认识物质的性质和结构的关系。
化学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作用是多重的。它不仅是学生学习化学知识、掌握实验技能、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基本途径,而且是培养学生科学态度,良好情感意志品质等的最重要的手段,还是使学生形成科学世界观、养成科学方法的最佳途径。因此做好演示实验及学生实验以及改进一些实验是十分必要的。具体方法:
(1)让学生操作一些比较简单的演示实验。它有利于把全体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化学实验上,既有利于观察实验现象,又有利于培养学生掌握正确的实验技能。
(2)把某些演示实验改为“并进实验”。它不仅使学生得到动手实验的机会,而且培养学生边观察边思考的好习惯,同时有利于理解和记忆。
(3)增加一些简便、有启迪性的实验,以利深入理解物质的性质。
例如,为加深对高中化学(必修)第一册化学反应:Br2+SO2+2H2O=2HBr+H2SO4的理解。并认识SO2、Na2SO3的还原性及卤素单质的氧化性进行实验。
①把SO2 通入溴水或碘水中,两溶液褪色。
②把SO2通入蓝色的I2淀粉溶液中,蓝色褪去。
③碘水中滴加Na2SO3溶液,碘水褪色。
④Na2SO3溶液滴加盐酸酸化的BaCl2溶液无沉淀。Na2SO3溶液,滴加溴水或碘水再滴加盐酸酸化的BaCl2溶液却有白色沉淀。
(4)对于不能直接观察到实验现象的教学内容,要充分利用模型、挂图、标本等直观教具及录像等辅助教学。
4.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能力
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物质知识,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过程。现代教学观以发展学生能力为教学目标之一,通过知识的教学发展学生的能力。
(1)通过阅读教材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自学能力。在教师的指导下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时,要注意阅读的速度,还要指导学生在阅读中做标记、划重点、写小结以提高自学能力。
(2)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在观察化学实验时应注意培养观察的目的性、整体性、精确性。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思维,再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是认识真理获得知识的途径,思维能力是发展智力的突破点。
例如,在NaCl,NaBr、NaI的晶体中分别加入浓硫酸,依次观察到白雾,白雾和红棕色气体,几乎没有白雾只有些黑色固体。分析反应的共性,均为由高沸点酸制备低沸点酸。低沸点的氢卤酸中卤素的阴离子还原性按Cl-,Br-,I-依次增强,浓硫酸作为强氧化剂基本将I-全部氧化为I2;使部分Br-氧化为Br2;不能将Cl-氧化为Cl2。
又如将等质量的Na2CO3和NaHCO3分别放入等量(足量)的盐酸中,观察到产生的气体后者速度快,且数量多(用气球收集)。因此NaHCO3反应速度快。NaHCO3产生的气体多,则从定量计算结果说明。在学生掌握一定量的化学知识基础上,通过解决化学问题就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①知识迁移。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中多采用以点带面,举一反三的途径进行教学。例如卤素中以氯为典型,用知识迁移方法学习氟,溴、碘的知识。在知识迁移时要注意它们和典型元素的相似性及递变性。
②设计实验的能力。在学生掌握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的基础上给出一些实验习题,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例如,请学生设计实验证明二氧化硫气体中混有二氧化碳气体。证明红热的炭和水反应有一氧化碳和氢气生成。
一、问题的提出
在氧化还原反应的学习中,我们总要讲到物质的氧化性和还原性强弱的比较,其一般规律为: 氧化性 还原性
氧化剂>还原剂
氧化剂>氧化产物 还原剂>氧化剂
还原剂>还原产物
在教学中强调这二条规律,并在物质的氧化性和还原性比较中得到应用。但笔者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对有一些反应中物质的氧化性或还原性强弱表现出矛盾的性质,甚至怀疑上述规律的正确性。
[问题一]
(1)在氯水中存在反应:Cl2+H2O=HCl+HClO,此反应中Cl2是氧化剂,HClO是氧化产物,所以可推出氧化性Cl2>HClO。
(2)ClO-与Cl-在酸性条件下可发生反应生成Cl2,如漂白粉可与浓盐酸的反应。此时氧化性HClO>Cl2。那么两者的氧化性到底谁强?
[问题二]
Mn2+或MnO2能催化H2O2的分解,其反应机理的过程可表示为:
2H2O2+Mn2+=2H2O+MnO2+2H+ ----------------------①
2H++MnO2+H2O2=Mn2++O2+2H2O ----------------------②
由反应①推出氧化性H2O2>MnO2(氧化剂>氧化产物),
由反应②推出氧化性MnO2>H2O2(氧化剂>还原剂),两者也产生矛盾。
二、问题的思考
上述两个问题中看起来与前面的规律存在矛盾,其实不然。下面是笔者的一些见解。
1、氯气溶于水形成氯水溶液,氯气一部分作为溶质溶于水,一部分与水反应。氯气与水的反应为可逆反应,平常的氯水溶液是反应达到平衡时的情况。反应Cl2+H2O=HCl+HClO的进行程度如何,我们可从平衡常数看出。
查文献得:G°(Cl2气)=0KJ/mol,G°(H2O液)=-237.18KJ/mol,
G°(HCl液)=-131.29KJ/mol,G°(HClO液)=-79.9KJ/mol。
G°=(-131.29-79.9)KJ/mol-(0-237.18)KJ/mol=25.99KJ/mol>0
由G°=-RTlnK°,标准状态下T=298K,求得平衡常数K°=0.989。
从G°、K°值可看出此反应的正向反应是不自发的,其逆向反应才是自发进行的,即正向进行的反应程度很小,实际上溶解的氯气只有很小一部分与水反应。这一点还可从反应的标准电极电势反映:酸性数据表中E°(Cl2/Cl-)=1.36V,E°(HClO/Cl2)=1.63V,所以电动势E=1.36-1.63=-0.27V<0,即反应应自发向逆向进行。
综上所述,反应HCl+HClO=Cl2+H2O是自发反应,可从此反应中推断出HClO的氧化性大于氯气,而不能逆推。总之氧化性强弱的比较规律适用于自发进行的反应方向,而不适用非自发进行的反应方向。
[启示一]人们认识事物往往容易被它表面的现象所迷惑,这就要求教师需要注意培养学生通过现象看本质的本领,能深入地去分析思考问题,并解决学习上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创新精神。
2、催化反应中催化剂在反应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但它确实参与了反应,只是反应过程中消耗与生成的量恰好相等,它的作用的内在本质是降低反应的活化能,从而使反应容易发生。问题二就是对催化剂在反应的过程中所产生的问题,如何理解它们的氧化性强弱关系?
在上述二个反应中,我们分析二个反应的电动势。查酸性数据表得:
E°(MnO2/Mn2+)=1.23V,E°(H2O2/H2O)=1.776V,E°(O2/H2O2)=0.6824V.
对反应:2H2O2+Mn2+=2H2O+MnO2+2H+,反应的标准电极电势E°=1.776V-1.23V=0.546V>0
对反应:2H++MnO2+H2O2=Mn2++O2+2H2O, E°=1.23V-0.6824V=0.5476V>0
从上面的计算可看出两个反应的E°都大于0,反应都能自发正向进行。即我们能从反应①推出H2O2>MnO2是正确的,从反应②中也能推出MnO2>O2,但不能由反应②推出MnO2>H2O2,因为一个反应中还原剂体现的是还原性,而它作为氧化剂时的氧化性没有直接体现。物质的氧化性和还原性,除其本性外,还与反应的外界条件如温度、浓度、介质的酸碱性等有关系。如在酸性条件下H2O2可氧化Fe(CN)64-成Fe(CN)63-,而碱性条件下Fe(CN)63-可把H2O2氧化。
[启示二]任何规律、定律、定理的使用都有一定的适用条件和范围,在使用中不能随意扩大和延伸,否则得出的结论可能是错误的,要培养实事求是的作风和严谨的学术意识。
1.知识与技能
了解CO2的物理性质。
2.过程与方法
(1)学会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分析和归纳。
(2)会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强化在学习当中解决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CO2的物理性质。
2.难点
CO2与水的反应。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导入新课
【引言】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在实验室当中制取二氧化碳的方法,所以,首先请大家思考一个问题,在实验室当中我们用什么来制取二氧化碳?
【学生回答】用石灰石或者是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来制取二氧化碳。
【追问】石灰石和大理石的主要成分是什么?
【学生回答】碳酸钙。
【过渡并提问】实验室当中主要是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来制取二氧化碳,这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不是这个?(看ppt)
【学生回答】不是。
【追问】为什么?
【回答】缺少一个向上的箭头。
【追问】为什么加箭头?
【回答】因为二氧化碳是一种气体。
【过渡】二氧化碳这种气体又有什么性质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的学习和探讨一下二氧化碳的性质。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过渡】现在在我面前的这个集气瓶里面装的就是二氧化碳,大家仔细的观察这瓶二氧化碳,结合以前我们所学的知识,然后告诉我,在通常状况下,二氧化碳的颜色、气味和状态分别是什么。
【学生回答】二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
【过渡】接下来,我给大家做一个实验,大家仔细地观察实验现象,然后想一想通过这个现象,你还能得出关于二氧化碳的哪些物理性质。
【演示实验】把二氧化碳倒入装有燃烧蜡烛的烧杯当中。
【提问】你看到了什么现象?
【学生回答】烧杯中的蜡烛熄灭了。
【追问】是一起熄灭的吗?
【回答】不是,下面的蜡烛先熄灭的。
【追问】为什么下面的蜡烛先熄灭。
【回答】因为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
【猜想】如果将水倒入集满二氧化碳且质地较软的塑料瓶中,立即旋紧瓶盖、震荡,你会看到什么现象?
【过渡】现在我就给大家做这个实验,大家仔细地看实验现象。
【演示实验】向一个装满二氧化碳的软质塑料瓶当中倒入约三分之一体积的水,立即旋紧瓶盖,震荡,观察实验现象。
【提问】你看到了什么实验现象?
【回答】瓶子变瘪了。
【追问】为什么瓶子会变瘪?
【回答】因为二氧化碳能溶于水,瓶子内压强减少,所以变瘪了。
【总结】所以二氧化碳还有一个物理性质就是能溶于水。
三、课后反思
一、钠,金属单质,元素化合价为零,在反应中只能失电子(钠在化合物中只显+1价),所以钠参与的反应均为氧化还原反应,且钠在反应中只做还原剂,则与钠反应的物质应具有氧化性,具有氧化性的物质我们也从化合价及物质分类的角度考虑:非金属单质(O2、C12)、氧化物(H2O)、酸(HCl、H2SO4)、盐溶液(使之实现与水反应),所以钠的化学性质归纳如下:
1.与非金属单质反应 2Na+O2=Na2O2
4Na+O2=2Na2O(钠块在空气中变暗)
2Na+Cl22NaCl
2.与水反应 2Na+2H2O=2NaOH+H2
3.与酸反应 2Na+2HCl=2NaCl
二、氧化钠,氧化钠中钠为+1价,具有氧化性,但+1价钠的氧化性极弱,很难被还原。氧化钠中氧为-2价,只具有还原性,但-2价氧的还原性很弱,很难被氧化,所以推出氧化钠参与的反应为非氧化还原反应,又因为氧化钠为碱性氧化物,且对应的碱为可溶性强碱。所以氧化钠的化学性质归纳如下:
1.与水反应 Na2O+H2O=2NaOH
2.与酸反应 Na2O+2HCl=2NaCl+H2O
3.与酸性氧化物反应 Na2O+CO2=Na2CO3
三、过氧化钠,在过氧化钠中钠元素性质上面已经分析过,而氧的化合价为-1价,-1介于0和-2之间,所以-1价的氧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过氧化钠参与的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所以过氧化钠的化学性质归纳如下:
1.与水的反应 2Na2O2+2H2O=4NaOH+O2
2.与二氧化碳反应2Na2O2+2CO2=2Na2CO3+O2
四、氢氧化钠,氢氧化钠中+1价的钠很难被还原(氧化还原反应的角度考虑),也很难与其他微粒结合成沉淀(氧化还原反应的角度考虑),所以氢氧化钠的性质就是氢氧根的性质,而氢氧根的性质主要是发生复分解反应,所以氢氧化钠的化学性质归纳如下:
1.与酸性氧化物反应 2NaOH+CO2=Na2CO3+H2O
2.与酸反应 NaOH+HCl=NaCl+H2O
3.与某些盐反应 CuSO4+2NaOH=Cu(OH)2+Na2SO4
NaOH+NH4Cl=NaCl+H2O+NH3
五、碳酸钠,碳酸钠性质实质为碳酸根的性质,而碳酸根的化学性质就是发生复分解反应,即碳酸根离子结合阳离子形成新微粒,阳离子包括金属阳离子(形成沉淀)和氢离子(形成难电离的微粒)。所以碳酸钠的化学性质归纳如下:
1.与酸反应 Na2CO3+2HCl=2NaCl+H2O+CO2
2.与碱或盐反应 (反应实质相同)
Na2CO3+Ca(OH)2=2NaOH+CaCO3
Na2CO3+CaCl2=2NaCl+CaCO3
六、碳酸氢钠,碳酸氢钠的化学性质实质为碳酸氢根离子的性质,而碳酸氢根离子的性质就是发生复分解反应,因为H2CO3=H++HCO3- HCO3-=H++CO32-,所以碳酸氢根离子的既可与酸反应,又可与碱反应。所以碳酸氢钠的化学性质归纳如下:
β阻滞剂在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中的应用
对于老年患者,冠心病、高血压病及外周动脉疾病常常并存,并有随年龄增长外周动脉疾病患病率明显增加的趋势,高血压还是LEAD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而β阻滞剂治疗是冠心病及高血压治疗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于周围动脉瘤样扩张性疾病,β阻滞剂的治疗并不存在争议。对于周围动脉闭塞性疾病,虽然β阻滞剂可能会引起周围血管灌注减少和症状加重,但研究显示给伴有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患者应用β阻滞剂治疗同样可以得到显著效益。
周围动脉疾病在临床上常合并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这些患者常在β阻滞剂的长期治疗中获益。但理论上讲,非选择性β阻滞剂可阻滞外周血管平滑肌的β2受体,相对兴奋α受体,致使血管收缩,所以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应用于外周动脉疾病患者会减少外周动脉的血流量,临床会出现指端发冷、脉搏减弱、雷诺现象以及间歇性跛行恶化,在严重外周动脉疾病的患者中更为明显,甚至会发生发绀和肢体坏死。选择性β阻滞剂对外周动脉的影响较小。
研究表明,β阻滞剂与其他四种降血压药物(利尿剂、钙拮抗剂、ACEI、ARB)一样,均可有效预防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患者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但临床医生在外周动脉疾病患者中应用β阻滞剂,常顾虑是否会加重患者的间歇性跛行症状。早在20世纪80年代Bogaert和Clerment就提供循环方面的证据说明普萘洛尔和美托洛尔不影响患者的行走能力。随后1991年Radack等对11例间歇性跛行患者进行对照研究,结果并未发现β阻滞剂(无论选择性或非选择性)对其行走能力有不利影响。Hiatt等研究显示对轻中度间歇性跛行,β阻滞剂对无痛行走距离无显著影响,虽然血压降低,但无论选择性还是非选择性β阻滞剂对周围血流灌注均无不利影响。
对于外周动脉疾病,β阻滞剂的抗动脉硬化作用对患者是有益的。近期资料如BCAPS及ELVA等研究显示对于外周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β阻滞剂具有独立于他汀类药物的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从而有益于外周动脉疾病的治疗。
2001年欧洲高血压指南和2005年中国高血压指南均未将β阻滞剂列为周围血管病的强制性禁忌证,而列为可能禁忌证,2006年美国心脏学会和美国心脏协会(ACC/AHA)更新了外周动脉疾病治疗的指南,推荐合并高血压的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患者应服用降压药物,β阻滞剂不是禁忌,推荐级别为I级,证据水平A。这个指南指出,β阻滞剂应用于有下肢动脉疾病的患者时也有令人担心的方面,但β阻滞剂可以减少常常并存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患者的心肌梗死发生率和病死率。而且对下肢动脉跛行应用β阻滞剂治疗的11个对照研究进行的荟萃分析结果显示,间歇性跛行患者应用β阻滞剂后并未对行走耐力造成影响。
外周动脉疾病患者若需使用β阻滞剂时,应尽量选用选择性β阻滞剂,以减少其对血管平滑肌细胞β2受体的阻滞作用,减轻对外周动脉血流量的影响。在使用过程中,还应密切观察肢体皮温的改变,对有间歇性跛行的患者还应注意行走无痛距离有无改变。若在使用过程中患者症状加重,及时减量或停药。
提示:老年外周动脉疾病患者使用β阻滞剂的注意事项
(1)在使用β阻滞剂之前,应认真评估老年人伴随疾病、合并用药及一般情况,尤其应观察患者基础心率的变化,窦性心动过缓、高度房室传导阻滞、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老年患者不应使用β阻滞剂。
(2)由于老年人对药物反应的个体差异大,β阻滞剂应从小剂量开始,根据年龄、体重、肾功能等逐渐缓慢增加至负荷剂量。
(3)根据不同的个性特点和合并用药情况选择不同的β阻滞剂,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综上所述,在老年患者中应用β阻滞剂应充分考虑患者的总体获益,掌握好β阻滞剂降低病死率、减少心血管事件的获益和副作用对生活影响之间的平衡,以得到最大获益并把风险和不良反应降到最低。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受体拮抗剂的治疗
肾素一血管紧张素系统(renin-angiotensm system,RAS),特别是血管紧张素Ⅱ(angiotensinⅡ,AngⅡ)在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中的各阶段起重要作用。通过血管收缩,钠水潴留引起血压升高,通过多种机制促进炎症反应,内皮功能障碍,细胞增殖,纤维化和血栓形成等,促进AS发生发展和心血管重构。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是通过竞争性地抑制ACE而发挥作用的一类药物。ACEI能竞争性地阻断Ang I转化为AngⅡ,从而降低循环和局部的AngⅡ水平。ACEI可升高缓激肽水平,增加一氧化氮和有血管活性的前列腺素(前列环素和前列腺素E2)的释放。ACEI还能阻断血管紧张素1~7的降解,使其水平增加,从而通过加强刺激血管紧张素1~7受体,进一步起到扩张血管及抗增生作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受体拮抗剂(ARB)类药物与AT1受体结合阻断循环和局部的RAS,特别是抑制局部过度产生的AngⅡ。
ACEI类药物可降低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病死率、心肌梗死及合并冠脉疾病患者猝死的发生。临床依据来自于HOPE研究的一个亚组研究。HOPE研究9297例患者中有4051例为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患者,占44%。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定义为已做过下肢血管旁路移植或血管成形术;已截肢或截趾;间歇性跛行至少一侧踝臂指数(ABI)50%。雷米普利组主要终点心血管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卒中的危险均有下降,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组与总体研究终点事件无差异。雷米普利治疗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患者,将患者分为有临床症状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组及无临床症状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组,无临床症状的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患者根据ABl分为以下3组:无症状1组(ABI>0.9fit),无症状2组(ABI0.6组),无症状3组(ABI 性疾病心血管病死率,心肌梗死及猝死终点事件发生的风险,除无症状3组外,终点事件发生的风险下降均达到统计学意义。这一研究结果说明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患者应用ACEI可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ACEI对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有降压以外的心血管保护作用,应该作为二级预防的药物。
2005年ACC/AHA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指南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降压治疗中,对有临床症状的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患者应用ACEI治疗为Ⅱa类推荐,证据水平B;无临床症状的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患者的ACEI治疗为Ⅱb类推荐,证据水平C。
中国尚无下肢动脉硬化性疾病诊治指南,2007年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外科学分会血管外科专业组及中华老年医学杂志编辑委员会共同编写的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诊治中国专家建议(2007)未单独提出RAS阻断剂的应用,从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是冠心病等危症角度,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患者ACEI/ARB治疗可参考冠心病稳定性心绞痛指南。
目前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患者ACEI/ARB的治疗还不够,应该参照指南,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给予适宜的个体化治疗,以改善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患者的症状和预后。
钙拮抗剂在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中的应用
钙拮抗剂按化学结构分类可以分为二氢吡啶类,包括硝苯地平、尼群地平、尼莫地平、尼卡地平、尼伐地平、氨氯地平、拉西地平、非洛地平、伊拉地平等地平类药物。非二氢吡啶类钙离子拮抗剂包括异搏定或硫氮卓酮,戈洛帕米、噻帕米等。关于钙离子拮抗剂治疗周围动脉病的随机双盲实验较少,因此钙离子拮抗剂对于周围动脉病是否有确切的疗效,目前无统一的意见。Bagger JP等采用双盲、随机、安慰剂例对照的方法对44例稳定间歇性跛行(Fontaine分级)采用了缓释维拉帕米治疗,根据最大步行能力决定个体化的最大药物剂量,其中8例患者患者服用120mg/d,8例患者服用240 mg/d,14例患者服用360 mg/d,14例患者服用480 mg/d,共服用4周。结果显示,缓释维拉帕米与安慰剂组对比可增加平均无疼痛步行距离29%,从44.9 m增加到57.8 m(P
直接扩张血管的药物
对于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和跛行患者的治疗目标是减轻与劳累相关的症状,改善行走的能力和生活质量,这些目标也同样适合于严重下肢缺血患者。另外的治疗目标还有减轻静息缺血性疼痛,治愈缺血性溃疡,预防截肢,并且防止心血管事件的发病和死亡。多年来血管扩张剂被用于治疗外周动脉闭塞病
罂栗碱(papaverine)
属非特异的血管松弛剂,具有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作用。是第一个治疗间歇性跛行的血管扩张剂,但几个临床对照试验没有证明其有效。
萘呋胺(naflidrofuryl)
为周围血管扩张剂,直接作用于脑血管和末梢血管,使血管平滑肌松弛,小动脉舒张,缓解血管痉挛;其松弛血管平滑肌的作用还与其阻断自主神经和节后神经冲动的作用有关;能刺激三羧酸循环,促进细胞内代谢,增加ATP的生成。萘呋胺也是5一羟基色氨一2受体拮抗剂,对抗缓激肽释放和抗5一羟色胺作用,使其在发挥血管效应和促进细胞代谢的同时,又具有缓解疼痛的作用。用于治疗间歇性跛行,改善行走距离,缓解症状,已在欧洲应用三十多年历史。由于早年的临床试验在研究设计和结果不一致而存在疗效的争议。近年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临床试验显示,丁洛地尔200 mg/次,3次/d,较安慰剂明显改善了间歇性跛性患者的疼痛、最大行走距离和生活质量。有4个安慰剂对照研究的荟萃分析显示,萘呋胺最大的步行距离改善达71 m,新近3个随机对照临床研究(709例,600 mg/d)明显改善步行距离约90 m,也明显改善了生活质量,但没有被FDA批准用于治疗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仅在欧洲应用。
左旋精胺酸(L-arginine)
能够诱导一氧化氮形成,并且改善内皮依赖的血管舒张。一个小样本(39例)前瞻性、随机、安慰剂对照研究中,静脉输注左旋精胺酸,显著改善跛行患者最大步行距离达155%。Wilson等随机、安慰剂、对照入选133例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伴间歇性跛行患者,口服左旋精胺酸3 g/d,或安慰剂6个月。结果显示,与安慰剂组比较,血流介导的血管扩张,血管顺应性降低或无改善,虽然两组绝对跛行距离均有改善,但左旋精胺酸组明显小于安慰剂组(28.3%vs11.5%;P一0.024)。这个研究提示长期口服左旋精胺酸对于间歇性跛行和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患者并无益处,并且可能有害。左旋精胺酸用于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患者目前还缺乏更多的数据。
丁洛地尔、己酮可可碱(buflo-medil,pentoxilline)
是作用于a1和a2肾上腺素受体的阻滞剂,可松弛血管平滑肌、扩张血管、减少血管阻力,并有较弱的钙拮抗作用。另外,还具有改善红细胞变形性,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微循环的作用。用于治疗间歇性跛行,改善行走距离,缓解症状。早期的4个安慰剂对照研究的荟萃分析显示,己酮可可碱增加无痛行走距离和最大行走距离分别21.0 m(95%CI,0.7~41.3 m)和43.8 m(95%CI,14.1~73.6 m),2008年一个随机、安慰剂、多中心口服丁洛地尔预防外周血管闭塞病患者心血管事件,入选2078例大于40岁男性患者,肌酐清除率≥40 ml/min,随机口服丁洛地尔300mg/次,2次/d,肌酐清除率
前列腺素(PGE)类药物
可使大多数血管床,包括小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毛细血管后小静脉舒张,血流量增加。前列腺素E1和前列腺素E2能够抑制血小板聚集。因此,前列腺素类药物许多年来被作为对间歇性跛行和急性肢体缺血有治疗潜力的药物被评估,已有几个研究评价了前列环素,前列环素的类似物,如伊洛前列素、贝拉普罗(贝前列素)和静脉输注的前列腺素E1(前列地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