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商贸服务发展范文

商贸服务发展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18 16:37:55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商贸服务发展,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商贸服务发展

篇1

一、全区商贸服务发展的基本情况

2011年以来,特别是区级班子换届后,新一届区委、区政府制订了“提升竞争力、涵养软实力、增强凝聚力,为建设生态宜居城、新兴电子城、现代商贸城,创建人文社区、美丽乡村”的发展战略。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在市商务局的指导下,我们紧紧围绕区里确定的发展战略,坚持发展不动摇,紧抓项目不放松,全力推进“三城共建”、“人文社区、美丽乡村”建设,全区现代商贸得到新提升。2011年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27.93亿元,比上年增长26.6%,全市排名第一。全区商贸市场建设步伐加快,生产资料市场、农副产品物流中心、小商品市场、城北汽车市场等项目正在加紧推进;其中生产资料市场一期12条道路全部动工,5条道路建成通车,工程机械配件城一期、工程机械市场即将封顶,钢材市场、建材市场第一期已开工建设;农副产品物流中心一期8栋建筑基本完工;城北汽车市场名车汇主体工程已完工,汽车主题文化广场完成规划设计。强化楼宇招商,引进了国内200强家电连锁企业国美电器以及珠江村镇银行等金融机构,提升了中心城区服务业发展水平。全区商贸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全区建立市场运行监测网络运行正常,坚持日常监测和节假日市场的运行监测,提高市场预测预警水平。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稳步推进,达到省、市考核标准要求。积极组团参加市春节商品交易会和商务部、省商务厅组织大型绿色食品博览会等大型展会,推动企业走出去,开阔视野,提高区内企业知名度,提升品牌意识,扩大影响。商贸公平交易环境逐步规范建立和完善。规范和完善家电下乡和家电以旧换新工作管理,拉动城乡消费。家电下乡销售3559万元,发放补贴金额418万元;家电以旧换新消售62449件,完成销售额2亿元,发放补贴金额1783万元。采取政府搭台、商家唱戏、媒体助推、全民参与、引导促销、诚信经营、扩大消费的形式,组织了家电以旧换新大促销活动,家电下乡金秋惠农便民活动,万村千乡农家店金秋联销活动和国光金秋购物节等,营造中心城区搞活商贸流通,诚信经营,拉动消费的繁荣景象。

二、商贸服务业发展重点和主要措施

(一)发展重点

按照“现代商贸城”发展定位,突出我区作为全市商贸服务业主要集聚区主导地位,不断优化商贸服务业网点布局,完善商贸市场体系建设,促进商贸市场体系建设,积极发展新兴业态,促进商贸业态的商端化、专业化和新兴化,全面提升我区商贸业的发展水平和层次,努力将我区建设成为功能强大、结构合理、特色鲜明、带动周边的赣中现代商贸服务业核心区。

1、打造中心城区商贸聚集区。

一是打造商贸中心区。以人民广场、文山步行街、鼎泰商业街、阳明东路为依托,努力打造高档次、新业态汇集的现代商业商务核心区。加快人民广场周边天虹商城、新世界广场、华润商城等高端商城和商贸综合体建设,建设满足中高档消费群体的高端商业区;在文山步行街和鼎泰步行街、阳明东路等重点地段培育发展精品购物、特色专卖、休闲娱乐、时尚消费等商业特色街区;利用上述区域现有的商务平台和楼宇资源,大力加强楼宇招商,加快发展楼宇经济,建设以商务办公为主的现代商务核心区。

二是打造商贸副中心。建成一南一北两大商贸副中心。积极策应市委、市政府实施城南大开发战略,积极配合建设城南新区慢行系统;大力推进城北片区建设,在片区内配建城市商贸综合体、多功能娱乐场所和各类公共服务设施,并强化服务业招商,积极引进一批名商名店、大型超市、星级宾馆,建成现代时尚的商贸特色街区。

三是打造专业特色街。加大专业特色街区培育建设力度,提高市场的集聚发展能力。引导品牌知名度较高的同类业态企业入驻,在城区内建设多条业态集聚有基础、集中业态有特色、业态产品有需求的专业特色街:鹭洲路通信及现代办公用品特色街;中、下永叔路电动摩托车特色街;中山路机电和五金器材特色街;上人民路创意设计特色街;仁山坪花鸟、艺术品特色街;上后街美食特色街;仓口庐陵特色街。

2、推进专业市场建设

立足我区产业资源、区位优势和交通条件,推进以市城南生产资料市场为龙头的专业市场体系建设。加快城南生产资料专业市场建设,用3至5年时间建成全省乃至华东地区品牌专业市场,成为带动我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加快农副产品物流中心和冷链物流建设,打造赣中最大的农产品交易中心、冷链物流中心和集散中心;加快市(吉福路)小商品批发市场建设,努力形成集商贸、流通、信息服务于一体的小商品集散地;加快城北汽车综合市场建设,打造具有高附加值的集汽车销售、售后服务、会展休闲为一体的现代汽车城;加快市再生资源回收综合处理中心建设,建成全省再生资源循环经济示范基地。加大已建成专业市场的培育力度,不断优化市场布局和功能互补,引进有规模、实力、有先进经营经验的全国知名经销商投资经营专业市场,以专业特色、规模效应和现代化服务集聚客流商流、资金流、信息流,将专业市场打造成经济加速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3、构建城乡一体商贸市场体系

合理配置中小型商贸设施,引导和鼓励在社区和有条件的城郊居民区发展中小超市、便利店、专卖店等商业网点。积极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双百市场工程”建设,鼓励和引导大型商贸流通企业向农村延伸,发展连锁便利店、小型超市等商业网点,提升改造乡镇农贸市场,努力培育农村流通合作服务组织和流通网络,满足农村居民生产生活需要,形成覆盖城乡的商贸服务市场体系。

4、推进商贸业态创新

坚持市场主导和政府推动相结合,通过政策引导和项目示范,推动商贸流通企业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鼓励和引导企业通过新型业态和新的服务方式,对传统服务业进行改造升级,提高商贸企业的组织化程度和运行效率。支持国光、甘雨亭公司等区域内优势商贸流通企业品牌输出和扩张发展,提高商贸流通企业的规模化和现代化水平。推广电子商务应用,加强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建设,完善电子商务物流服务体系,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设网上商城,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

(二)主要措施

1、精心制订规划和实施意见。一是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区商业局会同区发改委等部门完成了“市区现代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二是区发改委牵头,会同相关部门完成《关于加快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起草上报工作,区委、区政府已批准实施。

2、强化组织领导。成立区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区委、区政府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的加快推进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区发改委,负责现代服务业发展日常工作。对服务业重点产业,建立由区委、区政府分管领导牵头,主管部门具体负责,相关部门密切配合的协调推进机制。

3、强化考核督查。制定全区现代服务业发展考核办法,加强对各乡镇街道、区直有关部门特别是服务业重点产业牵头部门的绩效考核。对考核获得先进的乡镇街道和区直部门由区委、区政府给予表彰和奖励。对考核不合格的单位,给予通报批评。

4、强化统计监测。各重点产业主管部门要定期向统计部门和服务业领导小组办公室报送统计数据及相关信息。区统计局要完善服务业的统计指标体系和统计制度,及时公布服务业数据。同时,切实加强服务业发展的形势分析和监测,为政府决策、宏观管理和企业经营提供准确信息。

5、强化责任落实。各重点产业主管部门要落实工作职责,制定实施方案,明确目标任务,落实工作职责,加快各产业发展,共同促进全区服务业大发展。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在全区商贸服务业全面提升和发展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们还面临不少困难,工作中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商贸经济总量偏小,中心城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在全省设区市所在的中心城区排名较后,现代服务业起步较晚,现代化大型商贸流通企业偏少,新兴业态的引进和培育有待进一步加强,商贸经济运行瓶颈制约加剧、融资难、征地难、用地难的问题凸现,这些问题,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四、推进商贸服务业发展的思路和建议

(一)提升中心城区现代商贸服务业首位度的思路

十二五期间,要紧紧围绕建设现代商贸城的目标,坚持“三个并举”,即专业市场与特色街区并举、生产服务与生活服务并举、传统商贸与现代商贸并举,在专业市场建设上提升档次,在改造传统服务业上提升标准,在发展文化产业上提升追求,在破解资金难题上提升水平,积极推动服务业发展提速、总量扩充。一要在专业市场建设上提升档资。重点按照中心城区十大专业市场体系布局,加快推进生产资料市场、农副产品物流中心、小商品市场、城北汽车市场等市场建设。生产资料市场今年要开工建设40万平米,其中钢材市场和工程机械市场今年6月底基本建军、成开业,工程机械配件城年底完工,建材市场今年建成20万平米并于10月份开业,物流市场年内基本建成开业,同时要大力引进有规模、有实力、有市场经营经验的主力运营商来投资经营市场,全力打造“陆路港口”;农副产品物流中心一期工程年底开业运营,二期325亩土地房屋征收工作尽快启动;小商品市场尽快挂牌,力促一期市场开工动建;城北汽车市场要加快建设中心广场、二手车市场、汽车体验中心、客户服务中心建设,确保年内全面完工,建成集汽车销售、汽配流通、汽车装潢维修为一体的特色商贸城。二要在改造传统服务业上提升标准。大力开展总部经济、楼宇经济招商,全力引进1-2家名商名店、高端商城、星级宾馆;提升改造阳明商城等现有街区,配套完善鹭洲路、滨江路等专业商业街,加快推进仓口美食城和儒林里庐陵风情街建设;继续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双百市场工程”,鼓励和引导大型商贸流通企业向农村延伸,推动农村市场建设和升级改造。

(二)推动中心城区商贸服务业发展的建议

1、放宽市场准入。坚持“非禁即入”,凡国家法律法规未明令禁入的服务业领域全部向外资、社会资本开放,并实行内外资、内外地企业同等待遇。各类服务业企业在登记注册时除国家法律法规规定外,各部门一律不得设置或变相设置前置性审批事项。鼓励外资、民资参与服务业企业的资产重组和股份制改造,鼓励知名服务业企业以商标、专利、版权等知识产权为纽带,进行跨地区、跨行业兼并和重组。

2、保障项目用地。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的前提下,在土地利用年度计划中统筹考虑其所需用地指标,满足国家鼓励类服务业用地需求。对列入国家和省鼓励类的重点服务业项目在用地上给予倾斜,特别是对大型专业市场、重大商贸设施、物流园区和大型物流企业、四星级(含)以上宾馆项目以及列入省调度的重点服务业项目在用地上给予优先保证。支持取得工业用地的单位在不改变土地用途的条件下,利用工业厂房、仓储用房、传统商业街等存量房产和土地资源兴办信息服务、研发设计、创意产业等服务业。

3、为重点项目加快推进排忧解难。一是安置问题。小商品市场和农副产品物流中心二期项目征收农房的安置,建议政府依托吉福路西延工程项目,纳入其安置范围内统一安置政策,并就近选址进行安置。小商品市场居住在企业自管公房的职工,建议市政府将他们纳入我市保障性住房的安置范围进行妥善安置。二是用地指标问题。小商品市场项目一期用地指标已经批复和落实,二期还需要解决用地指标256亩,需请市有关部门协助我区向省里申报争取尽快解决,以利于该项目的建设。

4、破解融资难题。建立服务业项目与商业银行的沟通机制,引导商业银行在独立审贷基础上积极向服务业的重点项目发放贷款,逐步增加服务业贷款规模。鼓励符合条件的服务业企业进入资本市场融资,通过股票上市、发行企业债券、项目融资、资产重组、股权置换等方式拓展融资渠道。鼓励信用担保机构开展面向中小服务企业的信用担保业务,解决中小服务企业融资难题。

5、强化财税扶持。从2012年起,要建立市区两级服务业发展引导专项资金,对服务业中的优势产业、薄弱环节、新兴领域、龙头项目和知名品牌进行重点支持,带动和放大全社会的资金投入。对固定资产投资1亿元以上、在本区注册纳税的服务业项目,在建设过程中缴纳的建安税,按区级分成部分的50%奖励给投资企业,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其开业起五年内,经营过程中缴纳的所得税,按区级分成部分前两年100%、后三年50%奖励给企业,用于培育企业发展。

6、培育知名品牌。建立促进服务业品牌工作机制,对新确认为国家驰名商标、中国名牌和省著名商标、名牌产品的企业,分别给予奖励。支持利用企业品牌进入资本市场融资,鼓励企业技术创新,增强企业自主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开发能力。

7、实施人才战略。建立健全服务业人才引进激励机制,鼓励服务业企业面向全国引进高端人才,重点引进服务业发展所需要专业技术人才和高级管理人才。引导和联合大中专院校及各种社会培训机构开展多层次的服务业专业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综合素质。构筑服务业人才高地,实现我区服务业向高技术密度、高知识含量、高人力资本方向发展。

篇2

商贸服务业是我市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对推进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满足消费需求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为更快更好地发展我市商贸服务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竞争优势,保证我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现就促进我市商贸服务业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一、大力发展连锁经营

(一)促进连锁经营企业跨区域发展。对*市内实行跨区经营的直营连锁企业,凡采用微机联网、实行统一采购配送、统一核算、统一规范管理和经营的,经市财政局、国税局、地税局核准后,可由其总部向总部所在地税务机关统一申报缴纳增值税和所得税,并按财政体制进行市、区财政结算,以不影响直营门店所在地的财政收入(具体结算办法由市财政局会同市国税局、地税局研究制定)。

(二)简化行政审批手续。连锁经营企业申请增加书籍报刊、烟、盐、音像制品等专营、专卖经营范围,增加公用电话、代售邮票等便民服务项目,可由连锁企业总部向有关审批机关统一申请办理有关批准文件(或许可证)。总部取得批准文件(或许可证)后〔门店不需再办理相应的批准文件(或许可证)〕,持加盖总部印章的批准文件(或许可证)复印件,向门店所在地有关部门备案,由门店到所在地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办理相关登记。

(三)优化管理服务。根据连锁经营企业的特点,工商、环保、质监、城管、物价等部门要推行多部门联合检查,并将检查的重点放在总部和配送中心,减少多头和重复检查。市公安交警部门要尽可能对连锁门店货物配送车辆在市区通行和卸货停车提供方便。

(四)发展社区便利连锁经营。对符合社区建设要求并达到一定门店数量的社区便利连锁经营企业(专营店),给予一定的奖励。

二、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

(一)给予用地政策支持。对符合规划并对*经济具有较强推动作用的市重点引进和扶持发展的大型物流建设项目,如物流园区(基地)、物流配送中心、大型第三方物流企业等重点物流发展项目,应优先安排其物流用地,并按工业仓储用地政策实行有偿使用。

(二)积极发展现代物流配送。为鼓励工商企业注重自身核心业务,把原材料采购、仓储、产成品配送等物流服务外包给第三方专业物流公司,市积极扶持若干家有一定规模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做大做强。对其技术改造项目,经审查后可按其投资额给予一定的财政资助;对其购置企业自用的0.75吨以下的物流配送货车,交通管理部门应优先发放营运证照,交警管理部门应优先审批第三方物流企业配送车辆的通行线路(物流企业应统一配送车辆的标识)。

三、积极推进电子商务和流通领域的信息化建设

(一)积极推进BtoB、BtoC电子商务。为吸引更多的商户入网,促进我市电子商务的更快发展,对运用电子商务的企业,给予一定的入网费用补助;对网上交易成绩突出的电子商务网站、网络服务公司和商品交易市场,给予一定的奖励。

(二)加快信息技术在商贸服务企业的普及应用。对具有行业特点的信息交易平台建设项目,以及大型商贸服务企业或新型业态企业的信息化建设项目,实施财政资助。

四、增强商品批发市场的集聚力和辐射力

为增强*作为区域中心城市的集聚和辐射功能,对以批发为主体,集聚和辐射力较强的商品批发市场,积极鼓励其向远郊布局,并予以重点培育,以降低成本,增强竞争力。对按规划到远郊投资建设大型商品批发市场的,经市有关部门认定后,其土地出让价格可参照工业仓储用地价格实行优惠,并给予一定的财政资助。今后,老城区建城区范围内一律不再审批批发市场,城市主干道两侧从严审批商品交易市场。

五、加快推进特色商贸服务业的发展

为加快商业特色街区的建设,从*年开始,每年举办一次商业特色街展示活动,并进行评比。对评比优秀的特色街区予以表彰奖励(表彰奖励办法另行制定)。

要切实做好“老字号”的保护和发展工作。对尚存的“老字号”商号、商标采取保护性措施,为“老字号”申请注册商标提供相关法律法规方面的帮助,对申报省市著名商标的,给予大力支持。

要加大特色商贸服务业的宣传促销力度,把特色商贸服务业作为我市重要的旅游资源,纳入旅游宣传促销范畴;将特色商贸服务业别优秀的单位列为政府推荐的窗口单位;对特色商贸服务业的宣传费用给予一定的资助,采取区政府、市商贸发展资金共同承担的办法解决。

六、鼓励企业做大做强

篇3

一、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培育大市场、搞活大流通”的总体思路,围绕我市*”时期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加大政府引导和宏观调控力度,完善商业网点规划和布局,大力发展连锁经营和现代物流业,营造社会各界扶商氛围,努力提高商贸流通服务业的运行质量和效益,提高其对全市经济发展的贡献度,把商贸流通服务业打造成为经济发展的先导和支撑性产业。

(二)主要目标

积极构建“以城市为中心、乡镇为纽带、农村为落脚点”的市场服务体系,加快引进大型物流企业,打造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商贸龙头企业,尽快形成集运输、仓储、装卸加工、整理、配送、信息于一体的区域性物流平台,全面提高我市商贸流通服务业水平。力争到2011年,第三产业占全市经济总量的比重提高8个百分点;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300亿元,年均递增20%;商贸流通服务业实现增加值达到150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中心城区力争大型购物商场增加5个以上,大中型专业店增加10个以上,四星级以上宾馆增加3个以上(其中五星级宾馆1个),大型综合(专业)批发市场增加7个以上,金融、信息、广告传播、文化传媒、休闲娱乐等服务产业有明显发展,新增三产从业人员5万人左右。各县(市、区)结合本地实际提出商贸流通服务业发展相应目标。

二、发展思路

(三)完善商贸流通服务业网点规划

按照布局合理、功能完善、定位超前、体系完备、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原则,完善商业网点规划,今后新增大型商业网点、宾馆、酒店,要充分听取和吸收商务主管部门意见,并逐步推行听证制度,避免盲目发展、重复建设和竞争无序的现象发生。

(四)加快农贸市场改建和专业市场建设

积极推进乡镇农贸市场的规划和建设,使城乡农贸市场布局更加合理,功能更加完善。对现有的农贸市场推行集贸市场“农改超”、“农加超”,引导和鼓励马路市场、街边市场向“方块”市场转变,优化市场功能配套,鼓励经营户创新服务,提升经营档次和质量。今后城区新建农贸市场原则上按照超市经营管理操作模式进行。

逐步改变传统摊贩经营模式,促进商品专业交易市场增加功能,规范经营,有条件的县、市要大力开发省际综合边贸市场建设,重点建设生产资料、日用消费品、农产品批发市场,引导经营户向企业公司转变,提升经营档次。

(五)加快实施品牌战略

各县(市、区)商业主管部门要利用商务部有关政策,积极挖掘上报中华老字号企业,扶持中华老字号企业发展,在城市改造中,涉及中华老字号店铺原址动迁的,应在原地妥善安置或在适宜其发展的商圈内安置,并严格按国家有关规定给予补偿。鼓励流通企业与生产企业合作,实现服务品牌带动产品品牌推广,产品品牌带动服务品牌提升的良性互动发展,培育发展*知名品牌。

(六)构筑农村流通业市场体系

1、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市场工程”,加快“农家店”建设步伐。支持经商务部核准的商贸企业向农村延伸经营网点,建立乡村两级“农家店”。鼓励具有一定规模的龙头企业在乡镇建设连锁超市。

2、构筑农业生产资料供应体系和废旧物资回收利用网络体系。以供销社为主体,组织引导骨干农资经营企业发展农资直营、加盟连锁店,构筑现代农资销售网络。加强废旧物资交易市场建设,围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开展废旧物资回收利用网络体系建设。

3、建立高效畅通的农产品购销网络。充分利用国家政策,开发新农村商务信息网络建设,结合我市茶油、菌菇、药材、茶叶、特色山货等农副产品资源优势,利用农产品销售网络平台,进行网上对接,促进农产品流通。同时,注重其仓储设施、配送系统、电子结算、食品安全等配套设施建设,通过开展贸洽会、交易会、网上对接会等,积极向外推介,打造“中国*”品牌,提高我市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七)优先发展生产业

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建立现代商贸物流配送基地,建设集仓储、包装、订单处理、市内外配送、货物验收、装卸和托运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物流配送业,积极改造传统的运输和仓储企业,细化专业分工,提升物流的专业化、社会化的水平,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

有序发展金融、保险业,加快培育金融市场、保险市场、产权市场,形成多层次、多领域、多主体的资本运作市场体系,提高保险业经营收入增加值占CDP的比重,提高其税收占财政收入的比重。

积极发展通讯服务业,细分通讯业和通讯企业的市场,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技术优势,拓展服务领域,提高通讯服务业经营收入增加值占CDP的比重,提高其税收占财政收入的比重,大力拓展农村通讯市场,提高整个信息服务业的覆盖面,为新农村建设服务。

规范发展商务服务业,规范发展法律咨询、会计审计、工程咨询、认证许可、信用评估、广告策划等商务服务业、引导和扶持商务服务业走品牌化、规模化、连锁化的发展道路,规划发展现代中介、策划、咨询、信息等服务街区,引导各类服务行业按规划布局向街区集聚,加强行业的监督和管理,加快建立各类中介服务行业协会,规范中介行为,促进行业发展。

(八)大力提升生活业

以便民利民为宗旨,构建布局合理,功能完备,业态先进的生活服务业网络,鼓励经济型餐饮店进行卫生安全设施改造,提升餐饮服务业档次,培育扶持一批餐饮大店名店和四星、五星级宾馆,推进餐饮服务业与旅游经济、会展经济互动发展,重点支持早餐工程,大力推进美容、美发、美体、洗染业连锁经营,推动家政服务向产业化、专业化发展。

着力发展文化娱乐、教育培训、医疗保障、体育健身等社区服务业,逐步形成门类齐全,便民利民的社区服务网络。

(九)积极发展新兴服务业

着手发展会展业,加快发展区域性、特色化、贸易型、生态型为主导的会展业,重点抓好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体育中心、会议中心、活动中心等重要场馆设施建设和经营,结合本地旅游资源和农副产品资源优势,办好一批地方产品展销等一批有地方特色的会展。

大力发展旅游度假业,依托明月山、阁皂山、仰山寺、洞山、宝峰寺等景区,围绕“吃、住、行、游、购、娱、禅”要素,引导假日旅游消费,提升旅游配套服务水平,发展*旅游商务经济。

三、政策支持

(十)建立商贸流通业发展基金

整合现有扶持商贸流通服务的各项财政专项资金,加大对建设超市、物流配送、食品、酒类、农业生产资料、应急商品储备等项目的扶持力度。从20*年起,政府要设立商贸流通业发展基金,由市财政首期设立资金200万元(以后随着财力的增长逐年增加投入),采取补贴、奖励、配套扶持、项目贷款贴息等方式,用于扶持商贸流通服务业重大项目建设。基金具体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由财政局、商业主管部门共同研究制定,并报经政府批准。各县(市、区)也要根据本地财政情况设立一定数量的商贸流通服务业发展基金,用于补贴、奖励、扶持本地商贸流通服务业重大项目建设。

(十一)推进商贸基础设施建设

1、对列入重点扶持的商贸企业扩建、改造、新建商业设施的建设项目,在收取城市市政基础设施配套费、白蚁防治费、散装水泥专项基金、墙体材料专项基金等,按管理权限报政府批准后,予以50%优惠。

2、对符合商业网点规划,经政府批准建设的商贸设施项目,妥善落实专项用地指标。对优先安排重点扶持发展的农产品交易市场、仓储冷冻冷藏、配送中心等项目,其土地出让价格按工业仓储用地基准实行招拍挂。

3、各地要结合销售电价调整,于20*年底以前基本实现商业用电价格与一般工业用电价格并轨,对列入国家鼓励类的服务业用水、用气价格基本实现与工业用水、用气价格同价。

(十二)鼓励龙头企业开展连锁经营

按照“便民、为民、利民”宗旨,推动有实力的商贸龙头企业开展连锁经营,特别是对争取上级政策支持统一连锁名称、统一规范管理、统一采购配送、统一服务指导的乡村连锁门店和企业,按考核验收合格数每新增一家连锁门店给予奖励500元。对年度经营面积在3000平方米以上,年销售额5000万元以上的企业按5万元标准给予一次性奖励。

(十三)发展行业协会加快电子商务建设力度

对已组建的各类行业协会,且运作规范正常的每个一次性补助组建经费1万元。

对在市本级举办的全市性工业产品(农副产品)推介、商品交易、商贸合作洽谈,且对地方经济影响较大的会展活动,每次拨付会展主办单位一定数量的资金支持。承接举办省级、国家级展会的,分别每次奖励会展单位5万元。

对投资建设集信息、价格指导、网上交易、资源统一配置和其它支撑辅助功能为一体的商业门户网站、商贸流通企业电子化管理、电子交易信息系统,其软件及配套硬件设施投资较大的,视情给予一定的资助。对纳入国家商务部市场监测体系的项目,且需投入电脑软硬件设施建立商务天气预报信息平台的单位和监测样本企业,财政按上级扶持标准的20%给予资助。

(十四)扶持流通领域食品安全检测体系建设

对县级以上生猪定点屠宰企业实行了机械化改造、城市豆制品生产上规模企业的技术进步、需建立和完善流通环节检疫检测体系、实行无害化处理、技术改进投资的相关费用,由财政给予一定的补贴。

对进(出)我市的农业生产资料和鲜活农产品,市交通、运管、交警、稽征等部门要在政策上给予支持。

(十五)税收优惠

1、支持本地农产品进入超市。对连锁超市购进免税农产品按13%税率计算进项抵扣税额。从农业生产资料单位购进农产品以生产单位开具的普通发票作为进项税额抵扣凭证。

2、鼓励投资兴建商贸流通服务业。对新建各类综合专业市场、物流企业、会展中心、酒店、大型娱乐业和在符合规划的特色商业街内开店设场,经工商、商业主管部门批准,经税务机关审批,依法减免企业所得税。对按规定缴纳房屋出租租金相关税收的企业,可按照管理权限经政府批准后由财政给予二年返还50%的照顾。

四、保障措施

(十六)强化组织领导

1、成立领导机构。成立商贸流通服务业工作领导小组,由县(市、区)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商业、供销、物资、发改委、建设、国土、财政、规划、卫生、工商、质监、国税、地税、交通、公安、物价、供水供电等部门为成员单位。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商业主管部门,由商业主管部门主要领导兼任办公室主任,办公室具体负责组织协调、检查考核、日常事务处理等工作。

2、在各乡镇设立商业管理办公室,和社会事务管理办公室两块牌子一套人马,负责农村的生猪定点屠宰、酒类流通管理、“万村千乡市场工程”、食品卫生安全、新农村商务信息网络工作等。

3、加快职能转变。各相关部门和单位要增强服务意识,改进服务方式,特别是乡镇要明确分管领导,配齐配强专营人员,切实把商贸流通服务工作摆上重要议理日程。

(十七)加强行业监管体系建设

市商业主管部门要依法组织实施好对生猪定点屠宰、酒类管理、超市、直销、典当、拍卖、特许经营等行业的监管。市物资、供销部门要加强对民用爆炸物品、废旧物品回收利用、烟花爆竹、农业生产资料等行业的管理力度。要鼓励流通企业创立和维护商标信誉,培育企业品牌,重视和加强对商业老字号品牌、商标的认定和保护工作。

建立市场运行监测网络,加强对蔬菜、肉类、食糖、糖油等生活必需品的市场监测、预警和调控。制定重要商品市场异常波动应急预案,建立重要商品储备制度,对在重大节假日期间平抑价格补贴和突发事件应急储备物资所需的费用由财政给予一定的安排和启用副食品价格调节基金。

(十八)进一步规范执法检查

在保证有效监管的前提下,工商、卫生、药监和质监等部门对连锁企业统一配送商品的质量抽检工作,应统一安排,集中进行。对连锁企业集中配送的商品应以在连锁企业的总部或配送中心抽检为主,强化总店的管理责任。企业依法报检的项目,检测费由企业承担;政府部门依法抽检的项目,经检测合格的检测费由部门承担,不合格的由企业承担。工商、税务、物价、*、环保、城管、创建等执法部门对商贸流通企业应推行联合执法,避免多头执法和检查,严禁不合理收费和加重企业负担。

篇4

(一)总体思路。以经济一体化为切入点,以创建有特色的区域商贸中心为目标,以改造优化现有商贸服务业的体系、结构、布局为基础,以建设高水平、智能型、现代化的购物中心和物流基地为重点,构建以人为本、布局科学、结构合理、设施完善、业态先进的现代商贸服务业体系,完善商贸服务业对工业支柱产业的服务功能,增强商贸服务业对居民生活质量的保障作用,吸引全市人流、物流、商流、资金流向聚集,把“买在”进一步做大做强,把“吃在”进一步做实做优,使成为环境优美、购物方便、交通便捷、文化发达的最佳居住城区和商贸物流中心。

(二)发展目标。到2010年,初步形成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管理规范、服务优质的商贸体系。建立起以区域物流基地为核心,以综合性及专业性物流配送区为接点的现代物流体系框架。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0亿元,从业人员占就业人口的30%,基本实现商贸服务业现代化。年,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力争达到21.7亿元,同比增长12%,其中批发零售业实现销售收入15.3亿元,同比增长10%,餐饮业实现销售收入6.4亿元,同比增长20%。至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7亿元。

二、特色街区和商业的指导性规划布局

(一)市中心商业区。位于人民中路,东起乐育路,至团结路,包括商业区、、、、、、、财富中心等。通过以上空间的开拓和商业招商,吸引著名品牌和商家入驻,经营高档服装、服饰用品、百货;利用已有的麦当劳、肯德基、百富烤霸,继续吸引品牌快餐,大力发展中简餐;改造、亮化商业区北通道,形成服装、小饰品一条街;加快团结路开发,形成商贸一条街;加快铸字机、中医学院旧址的开发建设;加快区政府大院旧址开发,建设五星级酒店及高档金融商务专区。通过开发建设中心商业区,使之成为以人民广场为核心的最繁华、最高档的闹市区和的标志性商业区。

(二)福商业区。加快工地、新字村、沈家南村和思源路、陶研路、建东路的开发建设,在东至兰路、至通路、南至滨河路、北至人民路的区域内,大力发展商贸服务业,形成商贸副中心。

(三)建材家居一条街。位于人民路七厂什字至通路,已有明珠家居、世纪方圆、正大国际、美家建材、太沣建材等大卖场。通过促进沿街一毛、北二棉、陶瓷厂加快退二进三开发步伐,建设大型商住楼盘,通过二次招商盘活区域资源,引进装饰建材流通企业,改造提升利民建材市场,发展人民路家居建材一条街。

(四)高级商务中心街。位于兰路中段,财苑大厦、国贸大厦、大连海鲜城等大型酒店,农行、建行、交通银行和保险、评估等机构汇集,是一个绝佳的商务中心街。加快国贸大厦半部分和亨通、鑫源等大厦二次招商,深度开发汽车站、铁嘴村,使这一商务中心街与湖交相辉映。

(五)餐饮夜市一条街。在玉泉路323医院至兰路口,目前遍布小型餐饮店,夜市已成气候。毛条路拓宽改造完成后,迁移其他经营项目,关闭脏乱差小吃店,吸引本地餐饮经营户和外地品牌店落户;按古建筑风格新建装修门店,完善公用设施,将夜市升级壮大,叫响“餐饮夜市在玉泉”,使玉泉路成为市民家喻户晓的最佳夜市一条街。

(六)中华第一都美食休闲保健街区。中华第一都标志性广场—中华广场,周边有中华小区、荣华世家、宝小区、恬梦园小区等住宅小区,人气很旺。有安、锦锈中华、好望角等特色餐饮店,崇英足疗、丽都康王等浴足、洗浴中心和健康体验店,美食休闲保健街区已初具规模。通过改造南安、北安村等城中村,进一步扩大特色餐饮、休闲保健店的数量和规模,发展集餐饮、休闲、保健、娱乐为一体的美食休闲保健街区。

(七)新区商贸物流中心。发挥新区优势,围绕共建区、湖和景观开发,以世纪大道为纽带,建设新区商贸、物流和温泉度假旅游中心。

三、-年商贸服务业的发展重点

(一)精心打造商贸中心。以人民广场为核心,综合周边、、、、、、、、等大厦和广场的深度开发,以及民生人民路店、人人乐人民路店、苏宁电器等大型商贸项目的引进,精心打造商贸中心,把人民广场商业区建成乃北地区的亮点。以隆步行街和福园时代广场为支撑,以思源路为纽带,深度开发工地、北路,打造并形成商贸副中心。

(二)大力发展餐饮娱乐业。把餐饮娱乐作为发展商贸服务业的重点之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加大宣传、突出特色,全力提升我区餐饮娱乐业的规模和档次。以彩电北转盘至防洪渠、纺机周边、中华广场为着力点,打造美食一条街、美食城和休闲娱乐聚集区;以团结路和体育场什字为依托,大力发展酒吧、茶吧、咖啡屋、健身和休闲会馆等新兴产业。启动隆步行街美食城和福园时代广场台湾小吃城,着力引进全国各地的名优小吃、特色餐饮,盘活区域资源优势,拓宽发展空间,增强发展活力。围绕湖景观建设,发展特色餐饮娱乐。积极发展板块配套式餐饮娱乐业,为消费者提供吃、住、娱、购一条龙服务,力争全区餐饮业有一个质的突破。

(三)加快专业市场改造和功能更新。按照“超大”和“一品一场”的发展原则(“超大”即在市场建设方面要坚持大规模、大手笔的原则;“一品一场”即一类特色商品设一个批发分销专业市场,不搞重复建设,避免市场经营内容重复),做好调研论证,制定规划,对辖区商贸资源进行重新整合,按照划块分区的办法,把辖区商贸资源纳入科学规范有序的发展轨道。

(四)积极发展高级商务一条街。年底前,要在七厂什字至一号桥建成高级商务一条街。加快商务办公和信息咨询、评估经济、会计律师及金融信贷、保险等现代服务业发展,并大力引进大型宾馆、饭店、购物中心,积极引导著名企业在商务街内设立总部,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大力支持商业企业应用现代商业信息化系统,进行信息化系统改造升级,使高级商务一条街成为商贸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和载体,使广大投资商和消费者在商务街内投资兴业、吃住娱购一应俱全,把高级商务街建成全市的商务中心。

(五)大力发展现代连锁经营。全面推进连锁经营发展,实现连锁经营业态、业种和连锁经营店铺数量的较大增长。吸引国内外著名商业连锁企业入驻,带动区内商业企业实施连锁经营;鼓励中小型店铺通过各种途径加盟连锁企业,积极推进超市和生活服务连锁企业向各镇办和农村中心居住点延伸,发展方便居民日常生活消费的特许连锁企业。推进农村医药品集中配送,适度限制住宅区开设小吃店铺。加强规划和政策引导,鼓励现有农贸市场进行超市化改造。

四、主要措施

(一)积极实施“六靠六促”方针。靠政策促发展,继续不折不扣地落实现有政策,同时不断出台相关新的优惠政策,吸引外商、外资来我区投资兴业;靠开发促招商,充分开发我区闲置的旧厂房和空闲土地,进一步挖掘潜力,通过大开发促进二次招商上档次、上规模;靠品牌促特色,强化品牌效应意识,发展特色经济,走有特色的商贸服务新路子;靠整合促市场,对我区各类闲置资源进行调查登记造册,着力整合我区各类土地、设施和人才资源;靠环境促人气,着力优化全区商贸服务环境,用良好的环境提人气、促发展,靠服务促效益,切实强化服务意识,进一步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在”、“你发财,我发展”的意识,为各类经济发展主体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服务,优化环境,提高效益。

(二)全面落实优惠政策。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制定以给予3个月至10个月试营业期为主要内容的商贸服务业优惠政策。优惠政策按项目规模、档次划分若干等级。优惠政策向社会公布,做到公开、透明。

(三)大力实施沿街开发战略。按照市区总体规划,重点围绕干道,组织力量,加强调研论证,并拿出切实可行的规划,包装若干个项目,进行整体开发。要在开发的基础上,引进大型商贸服务业,进行二次招商。成立打通商业区南北通道,团结路、兰路开发,福商业区建设三个指挥部,统筹协调,稳步推进。

(四)成立区商务局。全面负责组织领导协调全区商贸服务业的发展,加强对全区商贸业的组织领导。成立促进商贸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商务局。在成立商务局的基础上成立区商业联合会,凝聚行业力量,发挥群体优势,积极引导会员参与全区性的商贸发展规划、服务体制改革和开拓新的服务领域,为会员单位招商引资牵线搭桥,搞好规范化服务。

篇5

一、总体思路和目标任务

1.总体思路。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根据我市产业发展特点和服务业发展现状,围绕打造浙东商贸强市、浙东优秀旅游休闲城市的目标,以制度创新、科技创新、管理创新为动力,坚持和谐发展、产业联动、协调发展的原则,抓住机遇,发挥优势,扩大规模,提升层次,大力提升消费业,积极发展生产业,协调发展城乡服务业,全面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与先进制造业和现代农业相融合,与城市化进程相配套,与城乡居民要求相适应的服务业经济体系,使之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社会转型的新支撑。

2.发展目标。到2010年,服务业占GDP的比重达到35%以上,服务业从业人员占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提高到30%以上,服务业税收收入占地税收入比重达55%以上。初步形成商贸流通业、休闲旅游业、商务服务业等为代表的服务业经济全面繁荣的局面。基本形成以“一心(中心城区)两翼(以甘霖镇、黄泽镇为中心的辐射区域)三足(以崇仁镇、长乐镇、三界镇为中心的辐射区域)”为重点的服务业区域格局。

二、发展重点

紧紧围绕推进服务业结构优化、工业转型升级与生产业联动发展这一战略重点,对全市服务业实行分类指导,今后全市拟重点发展以下十大服务业。

(一)优先发展商贸流通、休闲旅游、金融服务、现代物流等四大主导产业

1.做强商贸业。按照“大市场、大流通、大商贸”的要求,大力发展特许经营、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专业店等现代流通组织;加快推进世贸广场建设,打造城南新区商务商业中心;应用信息化技术和电子商务模式改造提升专业市场,加快领带城物流中心项目建设;积极推进连锁超市、便利店等新型流通业态向农村延伸,加快改造提升浙东农产品批发市场、江滨市场等农贸市场,构筑便利实惠城乡居民商贸服务体系;提升老城区文化广场商圈,加快鹿山路商贸步行街区建设;实施商贸流通业竞争力提升工程,加大大型商贸流通企业培育和品牌建设力度,全面提升我市商贸流通业的综合竞争力。

2.做特旅游业。充分挖掘和整合我市人文、山水、生态、产业等旅游资源,积极打造“山水越剧、温泉休闲”的旅游品牌。发展*特色文化休闲旅游,着力推进唐诗文化、越剧文化、书圣文化等文化旅游项目的整合及培育。加快推进浙江崇仁温泉湖国际度假区等旅游业重大项目建设,进一步巩固旅游业发展基础。积极招商引资,加大基础投入,加强旅游营销,推进“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六要素的完善配套。

3.做优金融业。强化金融服务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服务能力,加大对一、二、三产的信贷支持力度,形成“机构多元化、服务多样化、运行现代化”的产业发展框架。积极探索金融机构、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等多种金融创新。拓展融资渠道,加快金融信息化建设,推进金融生态建设。积极吸引国内外金融机构来我市设立分支机构,进一步完善金融体系。强化金融市场监管,进一步规范民间融资运行机制。引导各类保险机构围绕地方经济发展创新保险产品,构建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保险服务业。

4.做大物流业。坚持“开放带动、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稳步推进”的原则,依据区域经济实力、产业结构特点和物流发展现状,鼓励以多种经济形式发展现代物流业。重点发展以优势产业为支撑的区域分拨配送物流和市场配套服务型物流,着力构筑以中国领带城物流中心为主,城西物流中心、禹溪长运物流中心和*港物流中心为副,多个乡镇物流场站结点为补充的“一主三副多结点”的物流框架布局。

(二)大力发展信息服务、科教服务、社区服务三大产业

1.大力发展信息服务业。不断完善信息基础设施,重点提升电信增值服务和互联网信息服务水平,发展互联网信息技术、数字与网络增值、电信与广电运营等服务,加快重点领域公共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加快社区、家庭信息化建设步伐。加大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力度,切实推进政府信息公开,促进公共信息资源、社会信息资源和其他领域信息资源对社会的开放和再利用。积极推进电子商务应用工作,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的融合,基本建成为各产业和中小企业服务的电子商务综合服务平台。

2.扶持发展科教文服务业。积极培育技术市场,加强科技交流,优化科技资源配置,鼓励发展研发服务、技术推广、技术交易、知识产权等科技服务业。加快建设一批科技服务平台,构筑以优势产业、骨干企业等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提升市科创中心以及现有行业科技中心的创新与服务功能。改造提升艺术村,推进文化创意园等项目建设,积极培育文化商品连锁经营等现代文化流通产业。巩固发展义务教育,充分利用职高、技校等职业培训资源,积极探索多种办学方式,促进民办学校健康发展。

3.引导发展社区服务业。探索新型社区管理机制,促进各类服务资源优化配置,完善社区服务功能,形成配置合理、功能齐全、管理规范、服务优良的社区服务体系。鼓励社会资金投资建设社区服务实体,进一步推进社区服务中心、老年人服务中心、康复中心等基础服务设施的民营化、市场化,不断提高社区服务的信息化、产业化水平,对符合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条件的,享受国家相关税收优惠政策。加强社区服务队伍建设,开展多层次、全面的社会救助和福利服务。

(三)积极发展房地产、商务服务、公共服务三大产业

1.稳健发展房地产业。发挥房地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带动作用,调整优化房地产开发结构,加快建设房地产行业信用体系,加大房地产市场监管力度,推动房地产业稳定健康发展。合理配置各类地产资源,培育房地产品牌企业和品牌项目,形成住宅地产、商务地产、旅游地产和工业地产等多元化的房地产发展格局。合理引导和发展商品房市场,优化和保障供给,推进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项目建设,改善中低收入家庭居住条件。

2.积极发展商务服务业。围绕促进工业转型升级,规范提升会计、审计、税务、资产评估、检测等服务业,指定和完善行业服务标准,提升组织化、专业化、品牌化水平。规范发展环境,扶持法律咨询、工程咨询、信用评估、认证认可、会展服务、管理咨询、品牌营销、广告会展、知识产权、服务外包等行业。加快城南新区服务业集聚区建设,积极发展总部经济。

4.加快发展公共服务业。加快文化、体育、卫生、城乡公交等公共服务业发展,进一步整合和有效利用重要公共服务设施资源,引入市场机制,积极探索公共服务业的市场化运作模式。加快发展医疗卫生等产业,使市场成为公共服务资源分工的主导机制,促进公共服务业产业化。

三、政策措施

1.实施集聚发展。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和服务业发展总体规划,按照新型专业市场、现代商务产业布局要求,加快中国领带城物流中心、世贸广场、总部经济等服务业集聚区产业规划和建设规划的制定,进一步修订和完善加速集聚政策措施,做大资源集合、产业集群、服务集成,促进现代服务业的集约集聚发展,形成产业配套、特色鲜明、功能完善、结构合理的现代服务业产业格局。同时,根据服务业跨度大、领域广的实际,分门别类地调整和完善相关产业政策,逐步形成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产业政策体系。

2.培育市场主体。按照“非禁即入”的原则,进一步放宽服务业领域市场准入,允许各类资本进入法律未禁止的服务行业和领域,进一步放宽注册资本限制,减少服务业企业审批环节。明确教育文化、广播电视、新闻出版、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体育建设等社会事业的公共服务职能和公益性质,对能够实行市场经营的服务,要动员社会力量增加市场供给。积极发展服务外包,加快工业企业主辅分离步伐,落实主辅分离财政扶持政策,重点推进研发设计、仓储物流、国际贸易、文化创意等产业发展。进一步加快行业协会的建设和发展,推进行业自律。

3.加大财政金融投入。充分发展专项资金的导向作用,根据财政状况和服务业发展需要,不断加大对服务业的投入,主要用于支持带动性强的现代服务业重点项目引进,传统服务业改造提升,服务业发展的公共平台和集聚区建设,新型业态的推广运用,新兴现代服务业与公共业发展以及年度经济发展有突出贡献的各类服务企业,以奖励、项目资金贴息等方式进行扶持。加强优惠政策的宣传和落实,增加透明度。改善服务企业融资环境,商业银行要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服务企业和重点项目信贷需求。

4.增强要素保障。加强土地要素向服务业倾斜与集聚。物流企业用地可以享受工业用地价格政策。各行业主管部门在年底前完成服务业收费清理,取消和制止不合理收费项目,严禁向服务业企业乱摊派、乱收费、乱集资,所有检查、罚款行为必须严格依照法律、法规执行。对从事农村客运服务、经营等方便农民出行的运输行业给予支持。

5.强化招商引资。加强服务业招商引资力度,推进服务业领域对外开放,重点吸引国内外知名现代服务业投资集团、企业投资现代物流、文教卫设施、旅游景区、交通基础设施等重大项目,吸引境内外大公司、大企业在我市设立研发中心、采购中心、分销中心、物流中心以及其他分支机构。同时,加大对我市服务业重点企业和重大项目对外宣传推介力度,积极鼓励其与境内外的大型服务企业合作交流,共同开拓国内外服务业市场。

6.突出项目带动。按照“规划一批、储备一批、建设一批”滚动发展原则,建立服务业重点项目库,加强重点项目管理,完善重大项目统筹协调机制,要抓紧实施一批对产业带动力强、经济转型升级作用大的重大现代服务业项目。要继续落实项目推进责任制,进一步健全市、乡镇(街道)部门两级重点项目责任制,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加强对项目推进的全程服务。

7.落实优惠政策。全面落实好省、*市和我市出台的有关发展服务业经济的各项扶持政策和规费减免优惠政策,推进现代商贸、现代物流、金融、旅游、文化、信息、中介等服务业企业快速发展。对主辅分离后企业,税负高于原税额,高出部分由财政全额补助;生产经营用房三年内缴纳的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报经税务机关批准,设立起三年内给予减免;所购固定资产因技术进步原因,可以采取加速折旧。对服务业集聚区的项目和企业优先安排用地和投资贴息补助;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给予资金补助;集聚区企业若纳税有困难的,经批准可享受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和水利建设专项资金等税费减免优惠。对服务企业为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可享受研究开发费用企业所得税加计扣除。

8.实施品牌战略。扶持优势企业做大做强,鼓励企业联合与合作,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服务业企业集团,鼓励服务业规模化、网络化、品牌化经营,争创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服务业龙头企业。认真开展服务业标准化体系和信用体系建设,加强对服务企业的标准化培训,推动企业开展服务质量等体系认证,评选各服务行业信用企业并予以大力宣传。

9.加强人才建设。特别要吸引国际金融、国际商务、物流管理、信息技术、软件服务、旅游服务等方面高素质专业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建立人才、智力和项目引进相结合的柔性引进机制,畅通人才引进绿色通道,落实引进人才的各项优惠政策,激励优秀人才投身于现代服务业,为优秀人才创业、生活、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四、工作要求

1.加强组织领导。调整完善全市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由市委书记和市长任组长,各分管副市长任副组长,各职能部门和有关乡镇(街道)负责人为成员,办公室设在商贸办,负责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的日常管理工作。为扎实推进我市服务业发展,成立若干个服务业发展专项推进组(具体组织机构附后)。各地各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能和工作分工,加强联系沟通,形成分工负责、合力推进的工作局面。各乡镇(街道)要进一步完加强对服务业工作领导,推动本地服务业快速发展。

篇6

为加快商贸服务业发展,根据*县“十一五”商贸服务业发展目标要求和《关于加快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县委〔20*〕2号),结合我县实际,提出如下意见。

一、扶持重点

1、鼓励企业上规模。对新增的商贸服务业限上企业(指年销售额2000万元以上的批发企业,年销售额500万元以上的零售企业,年营业收入200万元以上的餐饮企业)且当年盈利的,每家奖励0.5万元;当年实际缴纳企业所得税留县部分比历年最高实绩增长15%以上的增量部分,全额奖励企业(单个企业奖励最高限额为10万元)。

2、培育发展龙头企业。每年根据企业经营规模、综合效益、服务质量,分行业评出商贸服务业龙头企业,由县政府通报表彰,并对当年被评为龙头企业的经营者,各奖励1万元(龙头企业评选办法另行制定)。

3、鼓励新建市场(商场)项目。符合规划要求,新建实际投资额在500万元以上的专业市场(商场)、200万元以上的农贸市场,经验收合格,按实际投资额2%给予奖励;1000万元以上的专业市场(商场),经验收合格,按实际投资额3%给予奖励,单个项目奖励最高限额30万元。市场自开办3年内免缴工商管理费,企业实际缴纳的所得税留县部分全额奖励。

4、鼓励市场提升档次。

(1)改造提升。对以完善功能、提升档次、扩大规模为目的的市场改造项目,当年实际投入在100万元以上的,按实际投入额1%给予奖励,最高限额10万元。

(2)做大做强。年成交额首次达到1亿元、3亿元、5亿元以上的专业市场(含农贸市场)、批发企业,分别奖励1万元、2万元、3万元;年商品销售额首次达到0.5亿元、1亿元、2亿元以上的商场、超市,分别奖励1万元、2万元、3万元;年营业额首次达到0.1亿元、0.2亿元、0.3亿元以上的餐饮企业,分别奖励1万元、2万元、3万元。

(3)创星级市场。对首次达到二星级的奖励1万元、三星级的奖励2万元、四星级的奖励5万元。

(4)创绿色市场。

①凡营业面积在1000平方米以上(含1000平方米)的农贸市场,被评为国家、省、市“绿色市场”的,分别给予一次性奖励5万元、3万元、2万元。

②凡营业面积在500(含500平方米)—1000平方米的农贸市场,被评为国家、省、市“绿色市场”的,分别给予一次性奖励3万、2万元、1万元。

③凡营业面积在300平方米以上的连锁超市,被评为国家、省、市“绿色市场”的,一次性分别奖励2万元、1万元、0.5万元。

5、强化品牌建设。

(1)打造地方品牌。我县商贸企业或企业持有的商标被评为国家、省、市级著名商标(商号、名店、特色品牌)的,分别给予奖励10万元、5万元、2万元。对评上国家、省、市、县级名特菜肴、小吃的,每只分别奖励3000元、2000元、1000元、300元。

(2)引进知名品牌。开设全国名牌、驰名商标产品销售店,且投资额在200万元以上的,一次性给予奖励0.5万元。

(3)打造精品楼盘。对评为省、市最佳人居奖的房地产开发项目,分别给予奖励3万元、2万元。

6、培育商业特色街(区)。符合规划要求,新建、改建的商业特色街(区),运转正常并经验收合格、县政府命名后,一次性奖励建设业主2万元;被命名为省、市级商业特色街(区)的再分别奖励5万元、2万元。商贸企业在商业特色街(区)设立经营业态相同的专卖店、专业店、特色店的,按经营面积一次性给予设店企业每平方米100元的奖励,3年内免缴工商管理费。

7、发展连锁经营网点。在县城新区新开营业面积1000平方米以上的直营连锁超市门店的,一次性奖励2万元;在乡镇、街道(除县城)新开营业面积300平方米以上的连锁超市门店的,一次性奖励2万元;在农村新开营业面积40平方米以上的连锁便利店、15平方米以上的放心示范店的,分别一次性奖励0.5万元、0.1万元。

连锁超市、便利店、放心店申报享受上述奖励政策,其经营商品必须由县内配送中心统一配送,其中食品配送率达100%、日用品配送率达70%以上,并经有关部门验收合格。

8、鼓励发展物流(商品)配送中心。对符合规划要求,固定资产投资1000万元以上、营业面积10000平方米以上的物流(商品)配送中心,按实际投资额1%给予一次性奖励。

9、推进信息化建设。凡实行电子商务、网上交易,且正常运行一年以上的商贸服务企业,其新增软件及配套硬件实际投资额在50—100万元的,每家一次性奖励2万元;实际投入额在100万元以上的部分,按3%给予一次性奖励。

10、发展中介服务业。对被评为浙江省AAA、AA和A级“守合同重信用”,并在*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中介服务企业,分别奖励5万元、3万元、1万元。

11、鼓励参加各类会展。经县政府批准,参加上级政府或商贸主管部门组织的商品推介会、展销会的企业,由县、乡镇(街道)分别给予摊位经费30%的补助,最高不超过0.5万元。

12、鼓励兴办家政业。凡已注册登记且经营管理规范的家政服务公司,安置就业人员在20人、50人、100人以上且按规定缴纳社会保险金的,分别一次性奖励1万元、2万元、3万元。

13、开通绿色通道。对涉及本县的大型连锁超市商品配送车辆和出入城区的生鲜食品车辆发放特许通行证,准予通行。

14、鼓励组建行业协会。对新组建的运作规范、成绩显著的商贸服务行业协会,一次性奖励0.5万元。

15、建标准化屠宰场。对符合规划布局要求,按三化(机械化、规模化、工厂化)标准新建、改建的猪、牛、羊、家禽定点屠宰场,且购置机械化屠宰设备投资额在200万元以上的,经验收合格,一次性奖励3万元。

16、推行标准化管理。对新通过ISO9000系列国际质量认证的商贸服务企业,奖励1万元;对新通过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和ISO18000安全生产体系认证的商贸服务企业,各奖励0.5万元。

17、积极引进专业人才。对商贸服务企业引进的人才,经县人事部门认定,可享受县政府相关人才优惠政策。

二、适用范围

18、凡享受上述奖励政策的单位,须是本县国、地税登记纳税、独立核算、合法经营的企业。对因违法、违规经营行为而受到有关部门查处的企业,以及当年度发生重大安全生产、食品安全责任事故的企业,一律取消享受上述扶持政策资格。国家实行商品专营专卖的商贸企业、政府性投资项目不予享受。

三、其他

19、对我县经济社会发展贡献较大、群众生活急需的新(扩)建商贸服务业项目,可“一事一议”,确定扶持政策。

20、本意见中新建项目所涉规费留县部分给予下列优惠:①城建配套费、城建综合服务费、房屋发证费全额免收;②白蚁防治费、建设工程质监费、气象服务费、工程放样费、房屋测绘费等技术服务性费用按成本价收取;③县本级审批权限内其他行政性规费全额免收。

21、同一项目升级,实行差额奖励。

22、本意见规定的企业实际投入均不包括土地价、房屋(场地)租金、交通运输工具投入,并以工程结算财务实际支付额为准。

23、县政府从20*年起每年安排150万专项资金,并逐年递增、滚动使用,用于扶持商贸服务业发展。

篇7

一、重庆商贸流通服务业人才需求新变化

1.人才数量要求。随着连锁经营、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等新型商贸流通方式的迅速发展,使重庆各大企业对现代商贸流通服务业人才需求急剧上升,物流专业人才的热度直逼IT 人才,物流人才更是受到追捧。人才资源供不应求,尤其是商贸流通服务业发展所需的中高级管理人员与技术骨干人员的匮乏。

2.人才质量要求。随着“一带一路”的进程,重庆商贸流通服务业将要更加直接面对跨国流通集团竞争的巨大压力。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未来商贸流通服务业人才的培养、使用和管理等都呈现出国际化的趋势,这就使商贸流通人才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事实上,在激烈的竞争面前,人才问题依然是现代流通业发展中的一个“软肋”。虽然现代流通人才整体素质比过去有所提高,大学本科、具有中高级职称的专业人才进入企业管理层的人数不断增多,一些大型民营批发企业甚至还吸收了硕士以上高精尖人才参与企业决策。但目前现代流通业仍然存在人才基础薄弱、中高层人才、复合型人才短缺等问题。

二、重庆高职商贸流通服务业人才培养现状

(一)专业设置滞后于商贸流通服务业发展。目前,重庆高职院校商贸管理类专业设置不能完全根据市场需求进行设置,新增专业一般都在国家现有专业范围内。根据笔者发放的1000 份调查问卷(回收率90%) 显示: 涉及商贸流通服务业的专业大多为物流管理、电子商务、商务管理、连锁管理等专业,专门为培养综合型商贸流通服务业人才而设置的专业较少,也少有开设与零售业对口的专业,同时重庆市高职院校在商贸流通服务业领域内有建树的教授也屈指可数。

(二)学生职业能力与实战结合不够。重庆高职院校开设了一些商贸流通类专业,以培养中高级管理和运营人才。培养出来的学生理论功底相对比较扎实,学习能力较强,但严重缺乏实践经验,并且很容易理论脱离实际。而且培养周期长,加之进入工作岗位之后的一段实习和适应学习的过程,很难满足现代商贸流通服务业对专门人才的多样化需求。同时,重庆高职院校培养的现代商贸流通人才与市场需求脱节。物流专业的高职学生面临着就业的巨大竞争,有相当一部分物流专业学生因为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而放弃本专业,另谋他路。另外,与房地产、IT、金融等行业的工资相比,初出茅庐的高职学生要在一线的店铺实施多年且工资待遇不高,愿意真心真意为流通事业奉献的人比较少。

(三)师资设备不完善。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商贸流通服务业是实践能力非常强的行业。为了让学生了解最新的管理信息,接触最前沿的管理活动,高职教师应首先走入实践,了解企业经营活动。国外的企业管理教师大都具有在大公司任职的经历,这种从商的背景在转入高等院校后就是一笔宝贵的教学财富。他们通常以咨询顾问的角色与企业保持联系,对企业的发展进行跟踪研究,从而使他们有可能在最鲜活的实践经验中提炼出最先进的理论提供给学生。目前,重庆高职院校的管理学教师大多缺乏对企业的认识和了解,讲课拘泥于书本或现成的案例材料,而较少深入企业调查研究,亲自动手编写案例,使商贸流通管理乃至企业管理的实践性大打折扣。这当然主要不是教师个人积极性的问题,而是教学体制问题。

三、重庆高职商贸流通人才培养对策建议

(一)教学体系的改革。强化对现代商贸流通业人才创造性思维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勇于标新立异、大胆实践创新。突出并优化实践教学环节。商贸流通类服务类专业应以应用能力培养为目标,构建专业课实习、社会实践、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组成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通过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校内专业教学实验室和组织学生参加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为学生构建专业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交叉融合的平台,让学生更多更好地接触了解社会,巩固加强专业知识,培养理论联系实践、服务实践的思想观念和实践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教材选择的多样化。在教材方面,除了使用现行国内外优秀教材外,还可以按不同职业分类,由产学研多方专家编写实用培训类专门教材。尽量贴近行业,贴近企业发展的需要教材,还可以根据重庆市商贸流通服务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开发继续教育培训教材、岗位认证类教材、职业培训案例教材。

(三)校企资源共享的师资设备。鼓励教师走出校门、深入企业、学以致用、开拓视野、反馈教学。同时,应有“能者为师”的胸怀,把国内成功的经营管理者请到大学讲台上。要突破传统思维,打破门户界别和条线界别,引进一批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的行业专家,充实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实践是理论的“源头活水”,只有让商贸流通管理理论真正体现出实践的要求,重庆的商贸流通专业人才培养才会真正发展成熟起来。同时,企业通过对员工培训,可以提高人力资本的质量,延缓其折旧的速度,而且还可能使组织内部的人力资源得到调整和更新,最终达到校企双赢。

(四)推动职业资格认证与企业需求的衔接。高职院校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高职教育改革乃至高等教育改革的有效切入点。为了使职业资格认证更具有权威性,应效仿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整合现有职业资格认证形成一套权威性的认证资格考试制度,努力与企业需求对接。

(五)关注现代商贸流通服务业人才国际化战略。重庆作为“一带一路”的重要枢纽站,在商贸流通服务业中将会有涉及较多的跨国企业。这就必须实现现代商贸流通服务业人才培养的国际化。应在对商贸流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和课程设计进行深入研讨的基础上,通过中外联合办学,积极引进国外教师,积极引进国外的先进教材、教学方法和管理政策,学习发达国家高职院校的教学标准和培养规范,借鉴国外高职院校的成熟经验,提出一套适合商贸流通发展的人才培养方案。

参考文献:

[1]肖怡.商贸流通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江苏商论,2012(4).

篇8

随着张掖立体交通枢纽的形成和经济通道作用的日益凸显,我们要紧紧抓住“居中四向”、丝绸之路沿线各国及新疆、青海、内蒙、等国家和地区的交通枢纽优势,紧紧抓住国家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这一重要历史机遇,按照“以点带面,从线到片,逐步形成区域大合作”的基本思路,加快建设综合服务型物流园区和商贸服务型物流园区,打造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和集散中心,营造宜商宜业更宜人的发展环境和人居环境,推动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推动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把张掖建设成为丝绸之路城市发展示范区,成为名副其实的“丝路明珠金张掖”。

一、搭建河西走廊物流集散平台,推动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

《甘肃省“十二五”物流业发展规划》将张掖确定为地区性物流中心和甘肃省六大物流集聚区。在张掖建设大型综合服务型物流园区和保税区,可以为南、北两大高原资源交易和中东部工业品走向中西亚诸国搭建中转、集散和贸易平台。充分利用张掖立体交通枢纽和经济通道的地理区位优势,以张掖工业园区被国务院批准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国家出台《全国物流园区发展规划》为契机,把张掖国家工业园区和国家文化产业基地“玉水苑”作为发展生态工业的战略平台,面向内蒙古和青藏两大高原,采取设立“项目特区”、开辟“园中园”等方式,积极推进跨行政区划建立“飞地”经济合作区。以货物集散、中转和商贸服务为中心,把物流园区建设成为具有货物集散功能、商品中转功能、物流配送功能、流通加工功能、物流信息服务功能、综合服务功能及特色商品展示功能、旅游文化展示功能为一体的的大型综合物流中心,为高原腹地资源加工外运和国内外产业转移搭建平台。

二、打造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和集散中心

顺应绿色安全农产品消费需求日益增长的趋势,充分发挥张掖国家级绿洲现代农业试验示范区的引领作用,建立生态保护与现代农业相生相伴的耦合体系,建立发展绿色有机农产品与持续保障农民增收相结合的增收体系,培育壮大特色优势农产品,在建设物流园区别注重工业品、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资料、能源物资等集中外运、加工销售和中转、集散、配送,建设丝绸之路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和集散中心,提高农副产品加工转化和输出能力,助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篇9

一、自贸试验区对上海服务贸易发展的机遇

1、自贸区有助于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推进贸易的自由化、便利化

首先,上海的目标不是做集装箱吞吐量最大的港口,而是做转口贸易和离岸贸易国际著名港口。这里核心任务有两个,一是吸引跨国公司总部,另一个是构架大宗商品交易平台。离岸贸易的核心是解决跨国公司的资金管制问题,自贸区内企业允许搞一个国际资金池和国内资金池,当中有互联互通的管道。这样的贸易是订单和资金在上海完成,货物未必经过上海的港口。自贸区不会做成集装箱的堆场,而是探索同长三角周边地区的错位竞争和协同合作。更重要的是,推进与自由货物贸易相关的服务贸易发展,特别是配套国际大宗商品交易平台以及航运金融交易平台,允许境内外企业参与商品期货和航运远期交易。目前国际航运中心有三大模式:一是以英国伦敦为代表的,以市场交易和提供航运服务为主;二是以中国香港和新加坡为代表的,货物中转为主;三是荷兰鹿特丹、美国纽约、中国上海为代表的,以为腹地货物集散服务为主。上海有全球最大物流吞吐量,但是没有相应的资金流、价值流。自贸区的建立将会促使上海成为继伦敦、鹿特丹之后另一大转口贸易港。新加坡之所以能成为国际航运中心与国际金融中心的根本原因就是马六甲海峡加自由港政策,解放前上海能成为亚太航运中心、金融中心,也是由于长江入海口加自由港。如今上海有了洋山深水港加自贸区政策,对提升上海的国际航运中心与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无疑将起巨大的促进作用。

其次,助推国际航空枢纽港建设。自贸区能够助推上海浦东机场国际航空枢纽建设,尤其是国际航空货运枢纽的建设。浦东机场2012年货运吞吐量达到294万吨,居世界第三位,但这主要依靠我国长三角发达的制造业,并由国际转国内和国内转国际模式所完成,国际转国际的量还远远不够。自贸区的两大特色就是贸易自由和运输自由,这样的条件有利于在园区开展如保税物流、保税加工、仓储、商品展示等多元化货运业务。当今国际经济已进入到航空经济时代,世界各地不断形成航空资源大规模集聚区域,以西雅图、图卢兹和蒙特利尔为主的航空制造中心,以爱尔兰为主的航空租赁中心,以新加坡、迪拜为主的航空维修中心等均实现了相关资源的大整合,并不断地扮演着航空资源全球配置的角色。上海自贸区能够极大地促进全球航空资源在上海的聚集。

再次,推动海事服务革命性改变。设立自贸区将促使海事服务发生历史性和革命性的改变,除了港航企业的货物、运输工具会发生变化外,相关海事法律、法规也会发生变化,其核心是便利,而港航企业所缴税费也有望下降。为了适应自贸区需求,目前在洋山保税港区推出的保税船舶登记制度将升级为国际船舶登记制度,主要是提供更多的便利性,比如在准入条件方面会有一定的放开。为了吸引中资船舶回国,此次自贸区方案中就提出,充分发挥上海的区域优势,利用中资“方便旗”船税收优惠政策,促进符合条件的船舶在上海落户登记。

2、自贸区有利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衡量一个城市的金融国际地位看三大指标,一是其国际影响力,二为直接融资额占全国的比重,三看金融开放度。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已取得阶段性成果。2012年上海证交所股票成交额居全球第四位,股票总市值居全球第七位。伦敦金融城2011年3月公布全球金融中心指数,上海排名第5位。自贸区建设的目标之一就是推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推进人民币国际化。预期在自贸区内,投资和贸易相关的资金可以自由兑换,利率、汇率逐步由市场决定,建立与自贸区相适应的外汇管理体制。允许符合条件的外资金融机构设立外资银行,以及民营资本与外资金融机构共同设立中外合资银行。允许自贸区的金融机构去海外发债。这些对企业非常有利。首先,有利于自贸区企业融资成本的下降。国际银行业息差为1.2%左右,内地的银行业则大于2.5%,银行业息差有很大的降低空间。通过金融对贸易便利化发展的支持,可以帮助国内贸易企业降低融资成本,帮助国内生产企业成本降低,提高实体经济的整体竞争力。其次,是带动国内企业“走出去”。民营企业可利用自贸区平台,开展全球性收购兼并工作。企业到哪里,金融机构就会服务到哪里。对国企而言,国际化导向、市场化激励都是利好因素。不少大型国企已实行“走出去”战略,自贸区即将出台的金改细则等政策将为其提供更多改革空间,有利拓宽对外收购兼并通道、激发创新活力。第三,为跨国公司资金运营中心和全球化资金管理中心,提供良好的环境。在自贸区里,银行既能利用国内的网络为其提供资金服务,又能利用国外的市场为其提供资金运用,并帮助企业进行风险对冲。四是自贸试验区开放的金融、航运、商贸、专业、文化社会等六大服务行业及十八个子行业,提供更好的支持。

3、自贸区有助于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推动服务贸易发展

首先商贸服务领域开放。包括增值电信服务和游戏机、游艺机销售及服务。电信业开放涉及三方面改革,即在自贸区将会允许外资企业突破之前股权比例低于49%的限制,甚至允许外企以独资形式经营;外资可经营数据处理和存储服务(ICP)、互联网信息服务(SP)、呼叫中心业务等过去不能涉及的业务,这几个领域国内已呈竞争饱和状态,即便开放,对增值电信企业影响不大;涉及信息安全的仍要严格审查。允许外资企业从事游戏游艺设备的生产和销售,通过文化主管部门内容审查的游戏游艺设备可面向国内市场销售。其次,文化服务领域开放。演出经纪,取消外资演出经纪机构的股比限制,允许设立外商独资演出经纪机构,为上海提供服务。娱乐场所,允许设立外商独资的娱乐场所,在试验区内提供服务。文化部会对自贸区相关文化事业进行管理,决不允许“黄赌毒”进入自贸区。第三,医疗服务业与专业健康医疗保险开放,允许设立外商独资医疗机构。该政策有利于中国医疗机构多元化体系的建设,试点设立外资专业健康医疗保险机构,这对外资医疗机构倚重商业保险的盈利模式构成有益支撑。试点成立专业的健康医疗保险服务机构不会对国内的企业构成威胁,反而会促成国内企业与外资企业的合作。第四,旅行业。允许在试验区内注册的符合条件的中外合资旅行社,从事除台湾地区以外的出境旅游业务。细则取消旅行社获得经营许可满两年后才可经营出境游的限制,对于旅行社来说是利好消息。第五,律师服务。探索密切中国律师事务所与外国(港澳台地区)律师事务所业务合作的方式和机制。未来会有更多的境外法律服务机构进驻上海自贸区,国内外律师事务所交流学习步伐将会加快,有利于国内律师服务行业进步。

二、自贸试验区对上海发展服务贸易的挑战

首先,金融开放,特别是资本项下放开挑战政府的监管能力。自贸区资本项下放开容易导致国际资本尤其是国际热钱快进快出,通过这一平台套利,而一旦资本大幅回流,将对资本市场和实体经济造成冲击,反过来影响人民币资本项目开放的进程。金融领域的试验政策会涉及众多金融制度变革瓶颈的限制,包括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金融市场利率市场化、人民币跨境使用等领域,均不可能一下子放开,自贸区内的创新机制如果引导不畅可能会导致整个货币体系的混乱。自贸区最大的挑战是来自于对资本的管控,即如何在开放和风险管理之间取得一个平衡。从监管角度看,自贸区内应加强统一监管。现行金融监管是“一行三会”的条线监管模式,在区内应将监管条线整合起来,成立一个金融管理局,一站式的管理,既便于协调和解决问题,也能更好地发挥监管作用。另外,自贸区应率先实行金融企业的“营改增”。银行等金融机构目前按照营业税纳税,实则很多服务是外包的,这一部分服务支出应按照增值税纳税。

其次,银行业的风险管理问题。尽管中国银行业已有一定的开放经验,中行、交行、工行等海外分行拥有较丰富的经验。然而,当前银行亟需解决的四大风险管理问题。第一,信用风险管理。一是自贸区客户除实体贸易型客户以外,还有大量离岸客户,银行如何对离岸和在岸客户进行有效管理,需要进一步研究;二是过去银行对企业信用评级是通过资产负债率来评价企业的资产负债杠杆,当注册资本的政策发生变化后,上述指标不再代表企业财务实力,如何评价企业的信用风险和资产负债比例是一个新的挑战;三是新注册的贸易型企业,特别是来自全国各地的贸易型企业,与银行缺乏一定的往来关系以及历史交易,如何为其进行有效的贸易融资等服务,也是非常大的挑战。第二,流动性风险管理。未来银行资金的流量较大,要保证银行合理支付,平衡好资产负债管理,需要非常强的流动性管理能力。第三,利率、汇率风险管理。利率市场化使银行利差进一步收窄,挑战银行风险管理能力、自主定价能力。利率市场化、汇率自由汇兑、金融业的对外开放、产品创新等要真正全面实施,即全国可复制、可推广,前提至少有两个,一是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利率市场化,银行就有风险,一旦倒闭,要有存款保险制度;二是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开放。因此,金融领域开放应按照跟贸易自由化相关性及风险高低而有序放开,相关性越高的越先放开,哪个领域风险低先放开哪个。

篇10

服务贸易附加值高、摩擦少、解决就业多,且有利于环保,能够为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是我国商务工作新的重点和舞台。上海服务贸易发展工作从1997年提出至今,创造了很多个第1:在全国第1个提出“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并举”的外贸工作指导思想;在全国第1个设立服务贸易处,在全国第1个成立服务贸易协会;在全国第1个建立服务贸易统计指标体系,在全国第1个服务贸易年度发展报告等,为全国服务贸易推进工作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与货物贸易相比,上海服务贸易发展时间尚短、规模尚小,管理体制方面还面临不少问题和困难,迫切要求我们加紧研究,采取新的有效的政策措施,推动上海服务贸易更好更快发展,为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更多的贡献。

一、近10年上海服务贸易发展的主要特点

(一)服务贸易进出口增长速度快,对本市经济的贡献程度不断提升

2000~2008年,上海服务贸易进出口额由79.1亿美元增加到735.7亿美元,年均增长率达32.1%,高于同期上海货物贸易进出口增长率,高于同期上海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率,也高于同期全国服务贸易进出口增长率。服务贸易进出口额占上海国际贸易进出口总额(货物贸易+服务贸易)的比重由2000年的12.6%上升到2008年的18.6%。

(二)贸易规模全国占比不断提高,与亚洲主要市场的差距逐步缩小

上海服务贸易进出口额占我国(内地)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从2000年的11.2%上升到2008年的24.2%,连续8年高居内地各省市之首。如今上海服务贸易规模不仅大大领先内地诸多省市,而且与我国香港、新加坡等服务贸易较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差距不断缩小。2000年,我国香港服务贸易进出口额是上海的8.2倍,新加坡是上海的7.2倍,而2008年已分别降至1.83倍和2.01倍。

(三)传统服务贸易规模大,新兴服务贸易增长快

《服务贸易总协定》(GATS)划分的12个服务贸易门类,上海都已实现服务进出口实绩。其中,运输、旅游这两项传统服务贸易一直是上海最主要的服务贸易项目,但比重持续下降:2008年这两项服务出口合计占上海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的比重为54%,比2000年下降了7.6个百分点。与此同时,新兴服务贸易进出口增速明显快于传统服务贸易,2008年上海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出口25.4亿美元,同比增长53%,高出全市服务贸易出口平均增速23.9个百分点。

(四)市场格局和贸易主体高度集中

上海服务贸易的主要市场是香港、美国、日本和欧盟,这一格局与货物贸易基本相符。2007年上海服务贸易出口市场按占比排序依次为:美国(27.6%)、香港(25.2%)、日本(12.2%)等。外资企业占据上海服务贸易的主导地位。2007年在运输、旅游、咨询3个规模最大的项目中,外资企业出口占比分别达59%、68%和87%。

(五)“走出去”与“引进来”步伐加快,“商业存在”形式的服务贸易活跃

随着外资对上海服务业投入的增加和上海企业“走出去”步伐的加快,“商业存在”形式的服务贸易十分活跃。2000年上海FATS(服务贸易外国附属机构,Foreign Affiliates Trade in Services,简称FATS)统计的总收入为58亿美元;其中,内向FATS,即在上海的外国投资企业提供服务收入为46亿美元;外向FATS,即上海到境外投资的企业提供服务收入为12亿美元。2006年上海FATS总收入达216亿美元,是2000年的3.7倍;其中,内向FATS为179亿美元,外向FATS为37亿美元。

二、上海开展服务贸易工作的主要经验

(一)提高认识深入研究,把服务贸易工作摆上重要议程

1.认识服务贸易的重要性。上海1997年提出发展服务贸易是基于这样的认识,第一是中国入世应对挑战的需要,第二是上海产业结构、贸易结构调整的需要,第三是上海建设国际贸易中心、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需要。上海靠制造业、靠货物贸易再要快速增长后劲不大,一定要依靠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发展,所以,当时市领导提出了“服务贸易、货物贸易并举”的思路。

2.认识服务贸易的现状。认识服务贸易现状就要从统计入手,没有统计数据就是雾里看花,看不清楚。所以市商务委与外汇管理局上海分局和市统计局加强合作,逐步建立了上海服务贸易统计指标体系,包括一个进出口BOP统计和一个商业存在FATS统计,从2000年开始,每年都有一份统计分析报告。建立了统计指标体系以后,可以对上海服务贸易现状进行分析,包括进出口规模、增长情况、部门分析、结构分析、市场布局和所有的占比情况、增长情况等;同时也可以对服务贸易与经济的关系、与产业的关系、与贸易的关系等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市商务委每年都出一本《上海服务贸易发展报告》(蓝皮书)。

3.认识服务贸易的发展方向。在统计分析研究的基础上,由市商务委牵头,联合相关部门每年开展一些行业调研和专题调研。近年来先后重点开展了上海服务外包发展研究、上海文化服务贸易发展研究、上海发展服务贸易战略研究等工作。2005年上海成功举办了世界服务贸易论坛;2007年成功举办了首届中国服务贸易大会,认真听取国内外专家对服务贸易发展的真知灼见。

(二)发展产业,扩大开放,为服务贸易发展打下厚实的基础

货物贸易是以制造业为基础,服务贸易发展同样离不开服务业的发展。所以,上海遵循贸易与产业相互关系的规律,一是抓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二是抓服务业的对外开放,取得了明显成效,促进了服务贸易的发展。2008年,上海服务业增加值7 350.43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11.3%,高于同期上海GDP增幅1.6个百分点;上海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为53.7%,比2007年提高1.1个百分点。从中可见,上海国际服务贸易的崛起,与长三角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上海加快“四个中心”建设步伐、加快发展以服务经济为主产业结构密切相关。上海服务贸易的快速发展是得益于服务业的发展和开放,而服务贸易的快速发展反过来又拉动了服务业的发展和服务业开放水平的提高。服务贸易的发展离不开产业,也离不开产业的发展阶段。

(三)突出重点、分类推进,构建服务贸易发展的立体格局

过去抓货物贸易时,从目标预测到运行监测、一直到目标任务的落实,这一过程是通过分解来实现的,具体来讲是分解到了企业、行业和区域。如:机电产品、纺织品、电子产品等每年能出口多少,怎么落实,然后分到各个区县、各个开发区,最后落实到重点企业。服务贸易发展也要做到点、线、面的结合,点是指企业,线是指行业,面是指区域。

1.培育服务贸易龙头企业。主要是通过“四个抓”来形成一批重点跟踪和服务的企业:一是抓重点企业。市商务委会同外汇管理局上海分局,每年分行业排出服务贸易重点企业100强,逐步建立起重点企业的联系服务。二是抓品牌培育。三是抓市场开拓。四是抓平台建设,主要是网站和会展。

2.推进重点行业发展。结合上海建设四个中心的实际和上海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点,把物流、金融、信息、商贸、文化等作为上海服务贸易发展的重点领域,并且针对不同的行业采取不同的推进措施。

(1)促进服务外包发展。服务外包是服务贸易的一个重要形式,从本质上讲是服务的加工贸易。这些年,上海在发展服务贸易的过程中把服务外包作为一个重要抓手。2006年市政府印发了《关于促进上海服务外包发展的若干意见》(沪府发[2006]26号);2006年10月上海被认定为我国首批服务外包基地城市之一。我们抓服务外包的主要工作包括:一是加强服务外包基地城市建设,制定服务外包基地城市规划和年度工作实施方案;制定服务外包示范区和专业园区的认定和管理办法。二是确保国家和上海市促进服务外包的政策措施落实到位,鼓励服务外包企业做大做强,鼓励服务外包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2)促进文化出口。我们和市委宣传部、新闻出版局、文广局等部门单位联合起来:一是在市级层面成立了上海文化服务贸易促进委员会。二是根据商务部和文化部等部门的部署,共同推荐了一批上海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三是在外高桥保税区,建设了文化国际服务贸易平台,主要是搞文化展示、文化、文化交易的运作。四是联合开展上海扩大文化出口课题研究,在这个基础上提出上海扩大文化出口的思路和政策措施。

(3)促进软件出口。市政府各委、办、局协调行动,通力合作,为本市软件企业走出去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和社会环境。每年一届的上海软件外包国际峰会是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发展上海软件出口的重要举措,已经成为上海发展软件出口的品牌和特色之一。

(4)促进国际货代行业发展。近年来,我们推进上海国际货代行业发展的主要工作包括:一是进一步转变职能,顺利实行国际货代企业经营资格审批制转为备案登记制,探索建立上海国际货代行业新型政府监管体制。二是试点推行国际货代企业诚信评估体系。2005年开展首批企业信用等级评估以来,共计有141家企业报名参评,共评出A级(含A级)以上企业56家。三是制订行业格式合同,规范国际货代企业经营行为。研究制订了上海国际航空货物运输格式合同。目前,在浦东机场从事空运业务的大部分新设货代企业均已接受了该合同,反映良好。四是积极开展国际货代行业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素质。五是加强行业管理,及时协调出现的新问题。目前已经协调解决了外资企业设立同城异地分支机构、申请民用航空货物销售、到外省市设立分支机构等3大问题。六是成功举办了FIATA(国际货运协会联合会)2006上海年会,促进了上海国际货代行业的国际交流合作。

3.推进重点区域发展。依托浦东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把它建设成上海服务贸易的核心示范区。依托上海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要形成一批服务贸易的特色区域。要加强长三角的区域合作。

(四)统一协调、分工合作,形成服务贸易发展的推进机制

服务贸易的覆盖面广,涉及部门多,协调起来很难,但是不协调肯定做不好工作。市商务委首先是勇于牵头,然后是建立合作网络,并在制度上推进合作机制。这个机制是两个层面:一个是政府层面,一个是协会层面。

1.政府层面。在推进本市服务贸易发展的工作过程中,市商务委已经与相关部门和单位建立起了良好的沟通协调合作网络。接下来设想成立市级层面的服务贸易联席会议制度,办公室设在市商务委,从而进一步加强横向和纵向的协调和联络。

2.协会层面。协会非常重要,有许多工作必须依靠协会去做。我们现在已经建立了上海国际服务贸易协会、上海现代服务业联合会、上海市国际货运协会、上海软件对外贸易联盟,并在现代服务业联合会下成立了服务外包专业委员会。

三、上海服务贸易发展前景分析

(一)发展战略和发展目标

经过10年的探索和实践,我们对服务贸易的认识正在不断深化,上海已经成为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示范城市。上海要紧紧抓住发展机遇,把推进服务贸易发展作为今后5~10年对外贸易发展工作的主要抓手,要把服务贸易发展与建设国际贸易中心结合起来,与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结合起来,与加快外贸增长方式转变结合起来,与服务长三角、服务全国结合起来。到2012年,预计上海服务贸易进出口额可达到1 200亿美元以上;服务贸易进出口额占上海市国际贸易总量(货物贸易+服务贸易)的比重达到20%左右;上海服务贸易额占全国服务贸易总额的比重达到25%左右。

(二)主要举措

1.逐步建立起有效的服务贸易管理模式。要逐步建立起点―线―面相结合的服务贸易综合管理体系。市级层面建立推进本市服务贸易跨部门联系机制(办公室可设在市商务委),形成各部门、各区县推动服务贸易发展的合力。依托统计数据和鼓励政策,与服务贸易重点企业建立制度化联系机制;依托相关主管部门、行业协会,了解服务贸易重点行业发展情况和趋势变化;依托区县商务系统,将服务贸易管理工作延伸到第一线;形成便捷化、扁平化、网络化的服务贸易统计和业务管理信息系统。

2.进一步深化完善服务贸易统计指标体系。贯彻落实商务部《国际服务贸易统计制度》,进一步完善上海服务贸易统计指标体系。开展抽样调查试点;开展区县统计试点;丰富各专项统计内容;拓展重点行业统计;统筹技术进出口、软件出口和服务外包的统计,建立全口径服务贸易统计分析体系。根据基本统计数据,建立上海服务贸易综合评估体系。

3.研究建立服务贸易政策体系。商务部、上海共同研究制订《上海服务贸易中长期发展规划》、《关于促进上海市服务贸易全面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促进服务贸易整体发展的配套政策措施。上海要把促进服务贸易发展作为全市经济建设的重点,纳入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提供财税、金融等方面的支持措施;设立服务贸易发展专项资金,对服务贸易重点企业及项目予以支持。

4.积极开展重点行业服务贸易促进工作。综合全球服务贸易的发展趋势、国际市场需求前景、上海服务贸易发展潜力以及对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性等多种因素,以金融保险、运输、服务外包、文化教育等作为重点促进的行业,制定促进该行业服务贸易发展战略和专项规划,进行重点推动。

5.积极开展服务贸易出口促进工作。利用上海举办世博会的契机,以展会和协会等为依托,为企业搭建服务贸易发展平台;充分发挥服务贸易协会等中介机构的作用,积极在上海举办各类推介活动,了解企业最关心的信息,为企业提供服务;继续办好上海软件外包国际峰会等展会,提升办会规格和国际化水平;鼓励企业参加国内外各类展会;充实“服务贸易指南网”上海子站内容,加快信息更新,把上海子站办成上海服务贸易信息窗口。

6.为服务贸易重点企业做好服务。建立专人联系和服务制度,重点培育和发展一批实力雄厚、具有竞争力的大型服务贸易企业和集团。研究建立上海服务贸易重点企业名录和评估管理办法。

7.积极开展服务贸易人才建设工作。落实和完善各项吸引和培养服务贸易出口人才的政策,建立健全服务贸易人才信息库和人才服务机构,加强职业培训和岗位技能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利用上海服务贸易人才集中的优势,积极为国内其他地区培训管理人才,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8.探索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相结合的途径。借助货物贸易的营销体系进行服务贸易的宣传和推广,带动服务贸易出口。组织制造业企业与服务贸易企业对接洽谈,合作共享现有货物对外销售渠道和网点,积极开发符合货物贸易企业需求的服务产品,鼓励货物贸易企业选择国内运输企业运输货物、选择中资保险公司投保,实现服务贸易和货物贸易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篇11

>> 济宁市商贸物流发展战略浅析 宁波市中小型企业电子商务发展战略研究 吉首市商贸流通业发展研究 南平市商贸流通业发展分析与思考 网络生态视域下咸阳市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研究 “大数据”背景下青岛市发展跨境电子商务的对策研究 电子商务环境下赣州市农产品物流发展对策研究 推进重庆市城乡商贸统筹发展探讨 发展武汉市商贸物流的对策建议 蚌埠市商贸业发展现状调研报告 济源市农村电子商务发展与建议 电子商务技术在商贸流通领域中的应用与发展 专业市场、电子商务与快递业联动发展研究 商贸流通业发展与北京市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 大庆市商贸流通产业发展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研究 大数据背景下电子商务与快递业联动发展策略研究 深入实施商贸兴市战略营造川东北服务业发展高地 电子商务环境下廊坊市香河家具特色产业群的发展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十堰市农村电子商务物流发展研究 恩施市加强商贸流通市场体系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陆立军,杨志文,于斌斌.基于万家商户问卷的电子商务与专业市场联动发展探析[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9(2).

[3]马斌,徐越倩.论专业市场与电子商务的互动发展[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5(3).

篇12

摘要:随着全球经济自由化趋势的不断深入,服务贸易的发展慢慢走向了成熟。我国加入WTO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成为通过积极推动服务贸易便利化,为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推动其国内经济发展和扩大其国际贸易的重要手段。成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区是顺应当前经济发展趋势、推动经济持续有效发展的重要举措。本文分析了当前中国服务贸易的现状,结合中国(上海)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提出了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中国(上海)自贸区;服务贸易;对策;建议

一、中国服务贸易的发展现状

1.中国服务贸易的整体状况

在全球经济发展速度缓慢的背景下,服务贸易表现出较大潜力。图一显示,进入2000 年以来,中国服务贸易稳步发展。2009年受金融危机影响规模有所下滑,其他年份贸易规模逐年扩大。2012年,我国服务进出口延续增长态势,规模再创历史新高,进出口总额首次超过4700亿美元,跃居世界第三。

“十一五”时期,我国服务进出口总额从1917亿美元增长到3624亿美元,是同期全球服务出口平均增速的两倍。2011年前三季度,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额为3081亿美元,其中出口1342亿美元,进口1739 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0% 和26.5%。比“十一五”末期的1571亿美元翻了一番。2012年,我国服务进出口延续增长态势,规模再创历史新高。进出口总额首次超过4700 亿美元,跃居世界第三。服务进出口总额达4705.8亿美元(见图二)。“十二五”期间我国将大力发展服务贸易,打造“中国服务”品牌。据商务部数据估计,2015年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将达6000亿美元,年均增速超过11%。

2.我国服务贸易各领域的发展状况

2012年,我国传统服务贸易领域发展取得显著成效。运输和旅游服务占比进一步提高。运输和旅游服务在进出口总额中的占比达到58.8%,比上年增加2.2个百分点;旅游进出口总额突破了1500亿美元,居各类服务之首,同比增长25.6%;运输服务进口总额达到1247.7亿美元,位居第二,同比增长7.5%。

但是,我国服务贸易个别领域的贸易逆差较大,运输、保险、专利权使用费和特许费是贸易逆差的主要来源。随着中国货物贸易的不断增长,运输业也得到极大发展,但是运输服务贸易逆差却一直存在,且近年来不断扩大,从2006年的133.5亿美元上升到2012年的496.5亿美元,是最大的服务贸易逆差行业。同样的状况也出现在旅游、通信、保险专利权使用费和特许费等领域。

二、中国(上海)自由贸易区促进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区的成立是我国实行新一轮对外开放的一项重要举措。2013 年7 月底,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当前我国经贸环境复杂严峻,进出口增速均明显放缓。要通过制度创新,提高贸易便利化,增强企业竞争力,顺应全球经贸发展新趋势,更加积极主动对外开放。2013年8月22日经国务院正式批准,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设立。上海自由贸易区是对外开放的重要突破口,将推动新一轮的改革浪潮。

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建立,并不是简单划出一块土地建立起类似出口加工区、保税区的实行特殊经贸政策的园区,而是在WTO 最惠国待遇基础之上,国家或地区之间相互进一步开放市场,实现贸易和投资的深度自由化。

1.自贸区的开放措施对金融服务领域的促进

⑴我国金融服务发展的现状。2007年金融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为7.9 亿美元,进口额为5.6 亿美元,同比降低37.5%,进口额为2.3 亿美元,同比增长59%,使我国的金融服务贸易逆差一度缩小。自2007年后金融服务贸易进口额、出口额持续增长。虽然2011年进出口额有较大回落,但2012年恢复了之前的良好发展态势并达到历史最高水平。随着我国金融服务贸易水平的不断发展提升,金融服务贸易的贸易逆差也在不断缩小。

⑵自贸区对金融贸易的开放措施。允许符合条件的外资金融机构设立外资银行,符合条件的民营资本与外资金融机构共同设立中外合资银行。允许外资金融机构设立外资银行及符合条件的民营资本与外资金融机构共同设立中外合资银行,将满足外资设立的金融机构同国有银行、国内商业银行在同一市场中的合理有效竞争,促使国内银行优化自身的经营管理模式。截至2012年11月末,已经有来自27个国家和地区的银行在沪设立机构,其中包括外资法人银行22家,各类外资银行分行77家(含在华法人的分行和外国银行分行)。自贸区开放外资金融机构更加促进了上海建设为国际化金融中心的目标。

在完善相关管理办法,加强有效监管的前提下,允许自贸区内符合条件的中资银行开办离岸业务。离岸金融是指设在某国境内,但与该国金融制度无任何联系,且不受该国金融法规管制的金融机构所进行的资金融通等金融活动。自贸区的该项开放措施有望使离岸金融业务成为上海作为金融中心的重大领域,极为有力地加快上海建设金融中心的步伐。

加快金融制度创新。在风险可控前提下,可在试验区内对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金融市场利率市场化、人民币跨境使用等方面创造条件先行先试。在试验区内实现金融机构资产方价格实行市场化定价。探索面向国际的外汇管理改革试点,建立与自由贸易试验区相适应的外汇管理体制,全面实现贸易投资便利化。

2.自贸区的开放措施对文化服务领域的促进

(1)我国文化服务领域的现状。据《中国对外文化贸易年度报告(2012)》数据显示,我国2009年文化产品核心内容的对外贸易额为9.7 亿美元,2010 年为13.5亿美元,2011年达到14.5亿美元。在众多文化产品门类中,艺术品、网络游戏、电影、动漫等文化产业的对外贸易额居前。但是,我国对外文化贸易仍然逆差比较严重,特别是在核心文化产品方面,与国外文化贸易发达国家有着很大的差距,始终处于巨额逆差状态。

(2)自贸区对金融贸易的开放措施。取消外资演出经纪机构的股比限制,允许设立外商独资演出经纪机构,为上海市提供服务。文化领域开放措施的实施范围仅限于上海市或者自贸区内,但是文化服务贸易所涵盖的范围确实不容忽视。该开放措施打破了原来外资可在中国以合资形式成立经纪机构的规定。国内的文艺企业将有机会和西方知名文化艺术机构展开合作,借鉴学习世界先进的文化产品制作经验,开发广大的国内文化市场,以推动中国文化产品更好地走向全球市场。

允许设立外商独资的娱乐场所,在试验区内提供服务。允许外资独资在自贸区内设立娱乐场所,可以为国内的娱乐场所带来先进的经营制度和管理理念。这虽然会在一定程度上给国内的娱乐业带来冲击,但是以长远角度来看,会对我国的娱乐业发展产生积极有效的促进作用。

三、针对我国发展服务贸易的对策建议

1.构建促进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管理体系,充分发挥政府的职能作用

按照CATS的要求,深化改革,建立服务贸易的科学管理体系,确立服务行业主管部门的宏观管理职能。充分发挥政府的管理、协调与扶持作用,为服务贸易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条件。

2.优化传统服务贸易发展,大力培育新兴服务贸易

我国应立足传统比较优势,巩固传统服务贸易领域,大力培育新兴服务贸易。这要求加大对知识技术密集型服务贸易企业的政策倾斜与扶持力度,具体包括完善信贷、财政等优惠措施,以及积极的产业政策、技术政策,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等等。

3.加强国际交流、合作与谈判,加快我国服务贸易的自由化进程

应采取多种形式,与世界贸易组织、联合国贸发会议、欧盟等国际组织以及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政府组织建立联系,紧密合作,为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积极参加CATS的后续谈判,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将代表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意志和利益反映在国际规则之中。

4.创新服务业发展机制,鼓励民间资本进入生产业贸易

中国的电信、金融、保险等行业主要以国有大型企业为主,缺乏足够的市场竞争。应逐渐鼓励民间资本有序进入,从而促进市场竞争,加速服务业企业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提高国际竞争力。在另一些新兴的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咨询服务等产业,可以通过更多的实际措施,例如,财税优惠、创新金融产品解决融资问题等办法带动民间资本进入,扩大服务贸易出口。

参考文献

[1]昝欣,李孟刚.中国服务贸易安全与发展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2:23-27.

[2]沈玉良.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93-98.

[3]李芳.中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2:26-31.

[4]李墨思,沈玉良.中国服务贸易报告2011-视听服务贸易专题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14-21.

[5]陈宪,殷凤.国际服务贸易[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52-62.

[6]上海市商务委员会.2012上海国际经济贸易发展报告[R].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2:47-53.

[7]商务部.2012年度中国服务贸易统计表[DB/OL].2012.

[8]国家统计局.从十六大到十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四[DB/OL].2012.

[9]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Z].2013.

篇13

一、福州对台湾贸易电子商务发展优势凸显

1.福州发展对台贸易电子商务具有独特优势。随着铁路、高速公路和港口项目的相继建成,对接台湾地区、内连大陆腹地的物流大通道基本形成。榕台通邮工作不断推进,福州邮政快件处理中心和福州邮政第二枢纽加快建设;福州保税(港)区建设初见成效,已成为两岸保税物流、保税加工和保税服务的集聚区。2012年福州市对台贸易14.14美元,目前已有对台出口有业绩企业390家。已累计投资近千亿元的平潭综合试验区建设取得新进展,台资企业大幅增加,开创了两岸合作新模式。

2.榕台电子商务合作正逐步展开。两岸在福州合作构建的海峡电子商务产业基地,目前已有80余家电子商务企业入驻。金连网、台湾正品网等一批对台贸易电子商务平台入驻福州,并已上线运行。为促进海峡两岸自由贸易港区对接与合作,福州市从2008年开始就积极谋划福州保税(港)区与台湾基隆自由贸易港区对接事宜,已在区域监管、货物直通、增值服务等十点对接思路上达成共识,并签署了《两区对接协议》,并积极推进两区通关无纸化、互设办事处、互为中转口岸及开展金融合作等四项合作。

二、尚须解决的主要问题

1.对台贸易电子商务亟需统筹规划。福州市作为海峡西岸经济开发区对台贸易的核心地区,亟需建设支撑两岸电子商务企业发展的对台贸易电子商务平台,促进对台贸易电子商务服务业合理布局和深化发展;亟需以福州保税港区与台湾基隆自由贸易港区为依托,建立跨区互联的两岸贸易电子商务货物集散中心,以此支撑两岸B2C电子商务的发展,形成两岸居民网络购物便利化、本地化和即时化。

2.物流碎片化造成严峻挑战。对台零售带来的主要问题是对台物流的碎片化。对台零售物流一般为小包、小件类物件,超过海关规定的免税数量或金额,就要按要求申报,给口岸带来通关管理工作量的激增和企业通关成本过高等问题。因此物流及其商业模式必需优化。

三、对策建议

以试点工程为抓手,先行先试,探索对台贸易电子商务发展的路径和相关制约瓶颈的解决办法,以此促进对台贸易电子商务健康发展,通过电子商务推进两岸经贸合作跃上新台阶。

1.积极谋划对台贸易电子商务福州重大试点工程。充分发挥福州市紧邻台湾的区位优势,利用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政策优势,全面打造对台贸易电子商务的展示、交易、仓储及物流配送平台,成为对台贸易电子商务的特色化交易中心、物流中心、展示中心。

2.构建区域性对台贸易电子商务交易中心。在福州保税(港)区建设覆盖大陆地区和台湾地区、面向全球的对台贸易特色化电子商务交易中心,形成国内外有影响的对台贸易福州渠道,实现市场在福州,交易在全国的对台贸易电子商务交易大市场。

3.配套建设区域性电子商务物流中心。以构建福州保税(港)区对台贸易电子商务物流集散基地为核心,整合海峡电子商务产业基地、福州国际邮件分包中心等电子商务物流结点资源,打造由保税(港)区统一管理协调的福州市分布式电子商务物流集散基地,成为支撑对台贸易电子商务交易中心发展的物流配送体系,实现电子商务与物流配送融合发展。

4.建立支撑对台电子商务发展的商品展示中心。按照O2O模式,与线上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商品目录相对应,在在福州保税(港)区内建设对台贸易电子商务展示中心旗舰店,在内陆腹地对台贸易需求集中区建立商品展示店,形成以福州保税港区中心旗舰店为中心、以各地展示店为结点的对台贸易电子商务线下商品展示及配送、直购、取货电子商务展示体系。

四、进一步完善对台贸易电子商务政策环境

1.推动诚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对台贸易电子商务信用管理制度,制订经营主体、交易行为和交易信息管理规范,制订第三方信用评估服务机构的相关行业标准;在福州建设对台贸易电子商务信用示范工程;鼓励企业建立内部信用管理、评价、改进体系,完善内部信用管理制度,设立信用风险管理机构,加强企业自我监管和自我评估,强化企业自律意识。

篇14

文章编号:1005-913X(2015)12-0010-03

跨境电商作为电子商务在传统外贸行业当中的应用,于2013年开始被国人广泛了解,成为目前我国经济领域最热门的一个话题。跨境电商具有碎片化、环节少、成本低、零门槛等传统贸易不能比拟的显著优点,被认为是对外贸易未来发展的一种全新的经营模式,成为传统外贸一种非常重要的补充甚至是改革的方向。福建省在发展对外贸易方面一向走在全国各省份的前列,对外贸易一直是引领福建省经济增长的排头兵。2014年12月,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正式建立更是促进福建外贸发展的重要契机和不可多得的平台。福建省的外贸行业能否抓住自贸区建立和发展过程中带来的各种政策优势,大力发展跨境电子商务来促进外贸行业整体转型升级,为外贸行业可持续跨越式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将成为接下来一段时间福建外贸行业发展的最重要的命题。

一、福建省外贸进出口现状

(一)福建省外贸进出口总量

福建省自改革开放以来就是我国外贸进出口的主要省份,虽然是我国传统意义上的“外贸大省”,但是目前却仍在“外贸强省”的道路上摸索着前进。纵观近十年来福建省外贸进出口总量的变化情况可以看出,在全国普遍遭受2008年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进出口总量有所下滑的情况下,福建外贸行业受到影响的程度并不大。但是在后金融危机的贸易复苏时期,福建省的外贸行业依旧不温不火地保持着低于全国的增速。从总量上看,福建省的外贸行业具有一定的抗压能力,但是发展缺乏后劲,迫切地需要一股新鲜且持久的推动力来促进福建外贸行业的质变和发展。

(二)福建省外贸进出口主要市场

福建省自开放以来,一直以欧美发达国家为主要出口市场。加上坐拥临近台湾、香港、澳门地区的地理优势,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以后,形成了一个以美国、欧盟、东盟、我国港澳台、近洋的日韩为主的进出口市场结构。由于金融危机所爆发出来的发达国家主权债务危机和变化莫测的国际政治经济局势带来的负面影响,福建省这种略显单一的出口市场结构不太利于福建省利用对外贸易的多样性来规避经济危机所带来的全球连锁效应,降低福建经济遭受国际经济危机波及的风险。

(三)福建省外贸经营企业规模

由于对外贸易经营权的全面放开,福建企业参与对外贸易的自由性和随机性不断增加,据本文从福建省商务厅的进一步了解发现,截止2014年底,福建省参与对外贸易的企业数量大约为18319家,这些对外贸易经营单位的年出口平均总额大约在600万美元左右。根据我国最新修订的《大、中、小型工业企业划分标准》,有逾八成的福建外贸企业都属于中小微企业。福建省自身单一的产业结构,加上以小微企业为主的行业业态,使得福建省的外贸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成本较高、难度较大。

另外,根据对福建省2004-2013年各种性质企业出口额占比情况的统计和分析发现,福建省的对外出口份额绝大部分是由外商投资企业和国有企业贡献,2004年及之前,两类企业共计占出口总额的80%以上。尤其是福建省拥有对港澳台的地理优势,常年注重引进外资,因此,外商投资企业在出口贸易中表现异常突出,在2009年以前,其出口份额都占据福建对外出口总额的半数以上。但是,受全球企业资金链断裂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外资企业对福建省对外出口的份额逐渐下降。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外资企业在福建省对外贸易出口中的作用日益被灵活多变、朝气蓬勃的私营企业所取代。私营企业在福建省的对外出口大军中,从2004年的15%起步,以年均4%以上的增速,发展到2013年占据50%以上的份额,充分地体现了私营资本的活力。虽然目前福建省的外贸企业性质以私营企业为主,私营企业的经营目标和经营方法灵活多变有利于福建省外贸适应国际市场的变化,但是对私营企业和私营资本的管理和引导还存在着一些难题。福建省私营外贸企业的经营比较散乱、不规范,家族式的所有制和管理模式随意性大,经营管理水平不高,面对风云变化的国际竞争市场显得力有不逮。

(四)福建省外贸进出口遭遇的主要贸易壁垒

近年来,福建省外贸出口遭遇了种类越来越繁多,越来越隐蔽的贸易壁垒。以福建省的主要出口产品――茶叶制品为例,福建省茶叶出口的主要目标市场为日本和中国香港地区,销往如上两个地区的茶叶产品总额占福建省同类产品出口总额的七成以上。这两个福建省茶叶主要出口市场从2013年起出现了不断提高的农残检验标准和以此为主的一系列绿色贸易壁垒,导致对这两个国家和地区的出口有所下降,仅2013年,福建输往香港地区的茶叶出口数量下降了约20%,输往美国茶叶数量下降了6.97%。因此,如果避开、绕过或者直面这些贸易壁垒,也是未来福建外贸发展的一大难题。

二、发展跨境电子商务对福建外贸转型升级的现实意义

(一)碎片化、小额贸易形式的跨境电子商务适合福建省中小微外贸企业进行转型

跨境电子商务是指分属不同关境的交易主体,通过电子商务平台达成交易、进行支付结算,并通过跨境物流送达商品、完成交易的一种国际商业活动。中国的跨境电商以B2B和B2C为主,通过研究发现,未来B2C模式将实现爆发式增长。B2C是企业对消费者的电子商务模式,这种形式的电子商务一般以网络零售业为主,主要借助于Internet(因特网)开展在线销售活动。跨境B2C能够帮助外贸企业减少传统外贸出口流程中的所有中间环节,直接通过网络直接面对国外消费者。这意味着,跨境电商会使得未来的国际贸易变成频次变高,金额变小的碎片化贸易形式。

不同于传统贸易中的展会、拍卖、寄售等销售形式,通过网络实现跨境经营,能够令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外贸企业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进行良性的竞争,这种无国界无歧视的新型国际网络贸易,将给中小微企业带来前所未有的贸易增长点。经上文分析,福建省的外贸企业均属于中小微私营企业,在传统贸易经营中处于不利的地位。而跨境电商的兴起,将为福建省的外贸中小微企业带来重要发展机会和平台,有序、有目的地引导这些中小微私营企业迈向跨境电商经营的道路,有利于他们进一步发展和能力的进一步提升,而中小私营外贸企业的成长终将成为推动福建外贸发展的强大自生动力。

(二)“无国界”的跨境电子商务能促进福建外贸行业拓展新的海外市场、规避贸易壁垒

过于单一的出口市场结构不利于福建省利用贸易多样性规避经济危机风险,发达国家和地区设立的数量越来越多、越来越隐蔽的贸易壁垒成为福建省外贸出口的重要屏障,福建外贸行业要扭转这种局面,必须致力于提高出口市场结构的多样性,规避贸易壁垒的负面影响。

以我国跨境电商交易平台第一品牌――阿里巴巴为例,2012年阿里巴巴跨境交易主要市场前三名分别为:俄罗斯、巴西和美国。由此可见,跨境电子商务的国际交易市场与传统贸易的交易市场有着截然不同的格局。大力发展跨境电子商务,能够帮助福建外贸出口企业改变传统的以美国、欧盟、港澳台地区、日韩为主的市场结构,通过跨境电商扩展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等欧亚国家市场、以色列为首的中东国家市场和巴西为首的南美洲国家市场。这些国家跟我国素来交好但贸易往来不多,信息不对称流通不便利,但是以跨境电商为平台可以消除很多传统贸易所不能逾越的语言关、政策关和收结汇关,为福建外贸出口结构和企业转型升级所需要的订单来源注入无穷的活力。

通过跨境电商出口的产品目前主要还是以“小包”的形式邮寄,在进口国通关时走的是“私人物品”通道,与传统贸易下“集装箱”式的商品渠道有所区别,可以规避绝大部分的通关商检环节,所以跨境电商是非常好的解决国际贸易壁垒的一种方式。

(三)灵活多变的跨境电子商务经营模式促进福建外贸企业研发创新能力的提升

跟国内电商类似,跨境电子商务从发展之初就注定要企业经营者具备源源不断的创新能力和精准定位的互联网思维,才能满足电商受众、使用者和爱用者族群追求时尚、潮流和尖端科技的消费特点。对于跨境电商经营者而言,精准的选品、通畅的渠道、高效的物流和针对性强的国际市场营销是生存的基本法则,促使福建外贸企业走跨境电商之路,就要求福建外贸企业要转变经营理念,以往靠一两个品类商品卖遍全世界的经营方法已经不能适应跨境电商的竞争丛林了。根据对包括纵腾网络科技等福建知名跨境电商企业在内的一些中国主要跨境电商卖家的研究发现,这些企业的成功无不来自于产品品类多样化。

另外,根据阿里巴巴的统计,我国通过跨境电商出口的前三大产品为服装服饰、手机通讯和计算机网络周边等产品,这些产品的都是产品生命周期较短的快速消费品,需要经营者具备较强的、持续的研发创新能力,才能在跨境电商国际市场竞争中保持优势地位。福建外贸企业参与跨境电商的过程,就是自身提高产品设计研发能力,改变经营思维的转型升级之路。

三、发展跨境电商促进福建外贸转型升级的建议

(一)以自贸区建设发展为契机,打造福建外贸电商的规模效应

2014年12月,国务院决定设立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其中包括平潭片区、厦门片区和福州片区。福建自贸区的建立和发展,为福建省外贸行业发展跨境电商创造了绝无仅有的空前机遇。上海自贸区对跨境电商进口商品采取“保税入区,行邮出区”的实验性做法,对区内企业通过跨境电商平台进口的商品出区时不征收进口关税、消费税等,而仅征收行邮税,进口商品的税负得到了大大的缩减,进口商品的价格随之降低,国内居民和消费者进行国外网购、“海淘”的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自贸区的建设与发展因此成为了促进跨境电商井喷性发展的非常重要的机遇。如果福建的外贸企业试图通过发展跨境电商来进行外贸行业和企业的转型升级,抓住自贸区建设的机遇是非常重要的前提。

从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之始,政府应当引导外贸企业、跨境电商平台企业、相关物流企业、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等规模化落户自贸区,并主动给予各种优惠利好,利用自贸区的政策、税费、通关、商检、物流等的优势,促进跨境电商在区内的规模集聚。跨境电商企业在自贸区内的规模集聚有利于区内企业降低跨境经营电商的成本,提高规模效益和跨境电商企业向供应链上下游捆绑要价的综合能力,加快区内企业之间的信息传递沟通和彼此合作,共享创新成果,分摊包括建立“海外仓储”、集中托运等固定成本,壮大区内跨境电商的整体实力,从而引领整个福建跨境电商事业的蓬勃发展。

(二)加快海外仓建设,培育“高大全”物流企业

国际货物送达慢,物流配送难,客户评价低一直是困扰福建乃至中国跨境电商经营者的重要难题。要发展福建的跨境电商行业,必须要有强大的物流体系作为坚实的后盾和强有力的支撑。解决目前跨境电商的国际物流配送难题最好的办法,就是大力促进建设“海外仓储”,这是福建纵腾网络科技公司能跻身Ebay中国十大卖家行列的经验之谈。“海外仓储”,简称海外仓,是指跨境电商卖家提前将货物存储到国外仓库,当买家有需求时,卖家可以第一时间做出快速响应,及时通知国外仓库进行货物的分拣、包装,并且从该国仓库运送到其他地区或者国家,提升了物流响应时间。同时,结合国外仓库当地的物流特点,可以确保货物安全、准确、及时、低成本的到达终端买家手中,提高客户的好评率。海外仓能克服并解决目前跨境电商经营中传统“小包”投递所产生的几乎所有缺点,但是海外仓并不是治愈一切疑难杂症的“万金油”。海外仓自身具有建设成本高、涉及国外商事法律、囤货风险大、国外雇佣和本地物流合作等多重问题,单个的中小微跨境电商经营企业也无力承担独立建设海外仓的巨大成本开支。

福建省外贸企业要打好跨境电商这张牌,不能再重复目前跨境电商这种“小包”投递的局面,建设海外仓是必经之路。在建立建设海外仓储的过程中,一方面要靠落户自贸区,抱团分摊成本,另一方面就要靠本地物流行业的有力支撑。由于全球全国性的知名物流商发展都趋保守和传统,政府和行业有必要多给予引导和扶持,培育一些当地大型的物流企业来专门帮助跨境电商企业解决国际物流问题。这种符合跨境电商行业发展需要的物流企业必须具有“高大全”的特点:“高”是指起点设置高,由于跨境电商的交易双方位于不通的国家,因此提供物流服务必须涵盖语言服务和通关服务;“大”是指物流服务提供面广,售后退换货、物流商备货、自贸区保税设施等符合福建自贸区建设背景下发展跨境电商所迫切需要的物流服务都要具备;“全”则是指必须具备两套分别针对进口出口、境内境外的应答快捷、一应俱全的平行物流线上系统,满足跨境电商进出口的双重需求。只有福建省吸引或者培育了这样适合跨境电商经营思维的强大物流企业,福建跨境电商发展才没有后顾之忧。

(三)政府主导、行业扶持,提高跨境电商综合服务能力

福建的跨境电商要发展,企业是主体、物流是基础、平台是关键,但是整个综合服务水平没跟上,创新灵活的企业、快捷可靠的物流、流量再大的平台也都是枉然。福建的跨境电商要发展好,离不开在政府政策上的创新和主导,离不开行业商会协会的协调和扶持,才能进一步提高包括商检、通关、外汇、税务等多部门的综合协调服务能力。

在跨境电商进入竞争日益激烈的混战时期,福建省应该积极投入,建好跨境电商综合服务的网络平台,利用信息化手段实现跨境贸易电子商务出口的便捷通关,降低企业通关成本,提高通关时效,为跨境电商企业报关报检提供一站式服务。并且,能够在困扰广大跨境电商经营者的国际收结汇、退税等环节,利用自贸区建设的有利时机,“试水”一些利好的政策和实验性措施,帮助跨境电商企业实现快速的资金回笼,提供企业持续发展的资金动力。

(四)加快本土跨境电商急需人才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