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家庭教育调研范文

家庭教育调研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5 11:25:29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家庭教育调研,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家庭教育调研

篇1

不好好默写,试卷上被孩子擦出一团一团的墨印,妈妈一气之下撕掉了整张试卷,为写作业熬夜到晚上9点;妈妈要求孩子在规定时间内吃完饭,爸爸一心疼就偷偷替孩子吃了;孩子钢琴弹不好,爸爸坐在旁边一点不起作用,妈妈一句“再弹不好就揍你”,立马见效……

看过正在热播的亲子教育电视剧《虎妈猫爸》,__的不少家长直呼,“电视剧里演的和我们家里的一模一样!”

随着80后甚至90后等年轻一代成为父母,家庭教育模式、教育理念都在随之发生改变,不少市民发现,传统家庭的“严父慈母”模式已经悄然发生变化。

家住__区__街道__社区的王女士反映,最近孩子幼儿园的家长们也都在聊这个电视剧,不是追剧中的明星,而是因为现实中他们关注的孩子入学择校、家庭教育理念等问题在剧中虽夸张但又真实地得到了呈现。“这个电视剧反映的东西太现实了,比如说孩子马上就要幼升小,该选择哪一所小学?”王女士说,她的孩子过完暑假就要上幼儿园大班了,现在每次放学去接孩子,家长们都是在聊接下去上哪个小学好,有一些觉得自己所在辖区学校不够好的家长,倒真的有点像剧中的“虎妈”,四处打听有没有学区房,向中介问,向朋友问,向亲戚问,非常焦虑。

择校、升学、隔代教育、提前开发,这些教育的热门话题在该剧中的表现,让很多__家长多多少少能找到自己的一些影子,引发很多人对家庭教育的反思——

在电视剧中,虎妈赵薇为了让茜茜上最好的小学,卖掉了自己的豪宅,动用了公公婆婆的资产,接受了小姑的帮助,斥巨资在学区房买了一套又旧又小的房子。这是电视剧里的情节,但__市民张雷却深有体会。

为了能让孩子上一所优质小学,张雷不久前刚刚卖掉了自己位于城区南部的140平方米的大房子,又在东部买了一套100平方米的两房一厅。张雷对调研人员说,大女儿是在老房子学区内上的学,每次和同学聚会,同学们一听校名,就显露出不可思议的表情来,纷纷劝他赶紧换房。现在小儿子刚满三岁,他在妻子的强烈要求之下,买了一套所谓的“学区房”。张雷对笔者说,大女儿的学校虽然名气不大,但老师负责,和其他同龄人比,也没看出女儿差在哪里,但是因为妻子执意要换,即便居住面积大大缩水,也只能咬着牙换房。

其实,对于孩子来说,上不上所谓的重点小学真的很重要吗?小学是打基础的时候,对于孩子十几年的求学之路来说仅仅是开始,它值得家长这么拼命吗?

从市教育部门获悉,从历年我市中高考的优秀考生来源来看,并不是每个孩子都来自所谓的“名校”和“老校”,其中也有部分孩子是来自于一些“名不见经传”的普通小学和农村学校,这意味着孩子的起点和环境固然重要,但是把孩子的成功归结于名校的培养显然是不全面的。市教育部门提醒家长,现在我市尤其是城区小学的办学水平都比较不错,各所学校都有自身的特色,对于所谓的“学区房”,家长们要“量力而行”,切忌盲目跟风,而是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以及孩子的特点,多方了解,选择一所最适合孩子的学校。剧中虎妈的做法比较夸张,并不建议大家效仿。

市教育局教研室小学教研员说,小学阶段的学习,最关键是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让孩子体会到学习是件轻松愉快的事情。此外,家长也要意识到,教师再怎么认真负责,也比不上家长一对一,教师只能追求共性,而家长更能关注到孩子个体,如果家庭教育不得法,就要借助学校教育的力量,更好地影响孩子。在“名校”里,有适应者,也有不适应者,在一般的学校里,也有优秀者和不优秀者。因此,相对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显得更为重要,这是孩子成长的重要基础。孩子从呱呱坠地到背着书包去上学,这六七年人生的起步阶段,所有的习惯养成都是在家庭中完成的。

在电视剧中,虎妈到重点小学去提前感受面试,被其他孩子的种种特长给震住了:钢琴、书法样样精通,学龄前的识字量已经达到了1500字以上,这让她产生了强烈的挫败感。对于不少家长尤其是刚刚升入小学的家长而言,这可以说是感同身受。

最近,我市各大培训机构暑假班陆续开始招生,在我市一家培训机构采访时遇到一位孩子家长,她尚未为孩子选定课程,培训机构的工作人员已经告诉她,钢琴、舞蹈、绘画、轮滑、电鼓、少儿英语、古筝这几门课,名师小班化的班级已经爆满,要选择,只能上普通班。这位家长告诉笔者,这样的情形令她感到恐慌,自己的孩子才5岁多,如果这么大就要开始学习特长,是不是太可怜了,如果不学,落在了别人的后面更不踏实。

一位高中生告诉调研人员,自己从小学习钢琴,小学毕业那年考到了十级,可她却告诉记者,自己一点都不喜欢钢琴,考到十级完全是在父母的逼迫之下。现在,钢琴带给她的全是不好的回忆——父母的指责、惩罚以及自己的眼泪。考过了十级后,父母从没主动要求她弹琴,估计现在连一首十级曲目也弹不出来了。

对此,我市一家培训机构的负责人介绍,特长教育本身并没有错,家长需要认识到,特长教育不同于学校教育的地方,在于它主要是培养孩子对某些技能学习的兴趣和欲望。因而在教育过程中应有张有弛、松紧有度,并给予孩子足够的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使孩子在玩中求学、在学中能玩,如此,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让孩子接受特长教育,应该根据孩子的心理特点加以引导。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家长所期望的效果。现在的家长很注重孩子的学习,还有些家长认为会认识多少汉字、会计算1

0以内甚至20以内的加减法,这样的孩子才是聪明的孩子。其实,我们不能刻意去追求孩子学了多少知识,而是应该看重孩子是否越学越爱学,看孩子是否具有学习的兴趣、动力和良好的习惯。同时,家长还应该明白,儿童教育的内容极为广泛,包括知识教育、品德教育以及技能教育等多个部分。 我市一家幼儿园老师李萍介绍了自己孩子的一段经历。儿子小时候曾学过一段时间乐器,但她却发现孩子对此并不感兴趣,便果断地停掉了乐器学习,儿子喜欢踢足球,她便鼓励孩子坚持自己喜欢的东西。家里购置了不少碟片,每逢周末或者休息的时间,李萍的家中总是响起中国古典音乐,日积月累,现在儿子也领悟到古典音乐的妙处,就连手机里也存放了不少音乐。李萍说,这也许就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吧。

虎妈希望孩子从小就感受到竞争的压力,对待孩子的成长非常严厉,而猫爸则希望孩子成为一个快乐的人,在虎妈不断为女儿增加负担时,猫爸却负责为女儿减轻负担。在我们生活中,也不乏猫爸与虎妈,他们一个唱白脸,一个唱红脸,在对待孩子的教育问题上,交锋不断。

几年前,美国耶鲁大学的华裔教授蔡美儿采用“咒骂、威胁、贿赂、利诱”等种种高压教育手段,“逼使”两个女儿考进了哈佛、耶鲁大学,虎妈蔡美儿因此一举成名;而被称之为“中国狼爸”的萧百佑,似乎比蔡美儿更有“成果”,他用鸡毛掸子竟然将四个孩子中的三个“打”进了北大。

对此现象,我市不少教育专家都曾对调研人员表示,虎妈的教育方式并不被当前教育工作者推崇,只能算是个例。如果说虎妈的教育方式受到部分家长的追捧,原因之一就是现在的家长大多急功近利,这是非常不可取的。家长应该通过自己理性的判断,为孩子挑选适合的教育方式,并且持之以恒坚持下去,而不是有时间了就把孩子训一顿,没时间了就放任不管。

一位家长曾告诉调研人员,自己因为工作特别忙,孩子在幼年阶段是由爷爷奶奶带大的,上小学后,孩子回到了父母身边。但是他发现,爷爷奶奶的娇生惯养让自己的孩子脾气特别大,而且有许多不好的习惯,在小学一到三年级,可以说孩子是被他打大的,但是很多规矩以及学习习惯也是在那个阶段培养起来的,现在,孩子的学习和生活能力都让他很省心。

在调研中,一些教育工作者表示,家长想要改变孩子,首先得从改变自己开始,与其终日唠叨不停、棍棒相加,倒不如沉下心来,用自己的耐心和恒心和孩子一起成长。如果家长长期使用打骂等简单粗暴的方式教育孩子,将会有很多坏处。比如孩子的自尊心受到很大的伤害,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孩子从家长那里学到了打人,当与同学朋友发生矛盾时,往往也会采取暴力方式来解决;孩子习惯了父母的暴力教育,老师采取谈话等温和方式时根本达不到教育的效果。

市教育局教研室副主任王春华说,每个家长都是爱孩子的,不管是严厉还是溺爱,都是家长爱孩子的不同表现。对于家长而言,爱孩子关键是要给予孩子适度的爱,而要做到这一点,关键要学习做一个家庭教育的内行人,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关注孩子的整个成长过程,以知心朋友的身份对孩子的身心健康给予全面关怀。

陪孩子时间越来越少怎么办

女企业主李云告诉调研人员,看到电视剧里的虎妈辞职回家带女儿,心中既敬佩又无奈,她从儿子2岁起就把照顾孩子的事交给了保姆和奶奶,孩子爸爸也忙于创业,与儿子交流的时间更少。现在,李云的公司步入了正轨,但已经升入小学五年级的儿子与她的隔阂也越来越深。

调研人员在采访中发现这样一个问题,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年轻的父母所面临的工作和生活压力都很大,几乎都很少能和孩子在一起。农村的就更不用说了,年轻的父母大多外出打工,家里只有年幼的孩子和老人。而生活在城市的年轻妈妈也不容易,自己年复一年地忙于工作,孩子基本上交给了学校和老人。

篇2

时代不同了,原来专制与服从的家长与孩子关系也开始与时俱进,添加了民主平等的味道。从教育效果看,它是新的家庭教育方式,肯定有利于孩子们学习的提高,习惯的转良,成为乖乖虎。不过,让笔者更想入非非的是,要是往长远看,假如这个民主平等讲求“法治”的家庭教育完全取代了专制服从教育模式的话,孩子们将成为培养出自信、自治、遵守规则的一代,换掉教育基因中的旧血液,长成活脱脱的新人。

中国人的家庭教育,一向沿袭儒家传统中“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权力秩序,所谓“国有国法,家有家规”,老子说什么,孩子们是没什么发言权的,基本上是人治的那一套。我们没怎么见过电影中家长与孩子平等融洽的场景,却经常是老子深恶痛绝的训斥镜头。即便是苦口婆心的感情型,也大都是,“我拉扯你这么大容易吗,你这样做对得起我们吗?”一副天生儿子欠老子的感情威胁。君权神授,父权天授,啥也别说了,任由你理由再大了去,也没有和父母议价的资格。这就是中国父母与中国孩子的权力格局。

所以,我看到这则家庭协议的新闻后心生欣喜。我们习惯了家长在家庭中的绝对权力,孩子是无所谓权力、无所谓隐私的,任由家长打骂、被家长强加自己的愿望。孩子从来不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只被家长看作了一个附属物。反过来看国外的家庭,情感融洽,家里来了客人以后,家长会给客人介绍孩子,即便是再小的家伙也不忽视,这些自信的孩子们还会大大方方地与客人握手招呼。可别忽视了握手,那可是将对方作为个体平等对待的外化动作。中国的家庭教育,媳妇熬成婆之后,不用说,是会搬用当初婆婆的做法对待媳妇的,如此,子子孙孙,充盈的大多是专制、紧张、拘谨的氛围。

篇3

一、农村家庭教育现状调查分析

(一)农村家长文化素质相对偏低,家教观念较为落后

一是农村家长文化程度相对较低,普遍缺乏科学育儿的基础知识;二是相当部分家长思想素质和道德水准不高,对孩子的教育缺乏正确引导;三是部分家长对子女的教育重视力度不够,往往为了繁重的农活而把子女当作生产、生活上的帮工,有的父母甚至因为缺少劳力不愿送子女接受教育,向子女灌输“读书无用”的思想,将孩子的前途定位在外出打工上,使孩子的自信心和学习动力受到抑制;四是相当部分家长对子女的期望过高,“望子成龙”心切,天天轮流“夹攻”,时时语言“轰炸”,造成孩子心里负担过重而“物极必反”;五是不少家长认为“孩子好坏,个性天成”,对孩子的教育放任自流。在调查的13934名留守少年儿童中,绝大多数外出父母在增加家庭经济收入和子女教育之间取舍失衡,导致留守少年儿童得不到应有的管教而在学习、生活和思想品德方面问题日益突出。

(二)教育方法适用错误,家庭学校沟通堵塞

在调查中,大多数家长也急于教育好、培养好孩子,但由于方式方法多半是哄吓法、武断法、支配法、“棍棒”法、“变调”法、遥控法等,再加上重言教,轻身教,致使家庭教育起不到行之有效的作用

在对680名农村家长的调查问卷中,有68.2%的家长缺乏与学校沟通,不少家长甚至认为交了学费孩子的教育就应该由学校负责,孩子的学业和品行出现了问题,应由学校来承担,由于认识上的错误,家长把教育子女应尽的责任推给了学校,从而与学校、与老师缺乏沟通,造成了家庭和学校教育的断层。

(三)育人环境有待优化,家庭教育投入严重不足

一是语言环境有待净化。在农村,家长和孩子很随意就“出口成脏”,脏话流话就象“家常便话”;二是学习环境需要营造。在农村,很少看到家长捧上书本,孩子在一边写作业,而家长在一边看电视或打牌的现象非常普遍,学习氛围很淡薄;三是娱乐环境有待优化。当前,家长对网络教育很难把握正确的导向,孩子迷上“网络游戏”较为严重,一旦变成“网虫”,家庭、学校教育的成果一夜之间就被颠覆,这种现象在农村的初高中学生中比较普遍。

目前,全县有家长学校49所。但由于没有经费投入,家长课多半是“考试分数通报会”,有的学校甚至很少召开或不开家长课,家长学校的职能作用不能得到发挥。其主要原因一是师资力量薄弱,学校教师完成正常的教学任务已经非常繁重,无时间和精力研究家庭教育知识;二是家庭教育资料欠缺;三是牵头单位无此项业务经费,开展工作难度很大。

二、对策与建议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历来十分重视教育工作,把教育事业放在了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科教兴县”位居“五大战略”之首,使素质教育、学校教育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就广大农村家庭而言,家庭教育仍不容乐观。儿童是祖国的花朵,民族的未来,因此,抓好家庭教育,尤其是广大农村的家庭教育,应成为全社会不容忽视的的重要课题。

(一)建立家庭教育工作长效机制

1、加强家庭教育组织建设。一是建立家庭教育工作领导机构,把家庭教育工作纳入各级政府工作规划中,为家庭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二是发展家庭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一支指导能力强、业务过硬的稳定的家庭教育工作讲师团队伍以及老干部、骨干教师及优秀家长组成的志愿者队伍,为家庭教育工作提供必要的人力保障。

2、增加家庭教育工作经费投入,确保家庭教育工作顺利开展。每年划拨一定的专款经费,用于聘请教师、购买教材、树宣典型等开支,做到每学校每学年至少可以开课一次,确保家庭教育工作能够正常开展。

3、进一步建立健全家庭教育培训阵地,充分发挥家长学校的作用。根据儿童规划纲要提出要建立多元化家长学校办学体制、增加各类家长学校数量的目标和当前农村家庭教育的状况,努力在乡镇的中小学、幼儿园普遍建立家长学校,使其成为普及家庭教育知识的主要阵地。同时,对家长学校规范管理,加强家长学校学习资料建设和制度建设,把开办家长课列入各校年度工作计划中,使家长培训课进一步制度化、经常化、规范化,确保农村家长科学育儿知识的知晓率不断得到提高。

(二)创新工作方法,延伸家庭教育工作面

一是聘请专家对家庭教育工作队伍和较高层次的家长进行培训,使他们成为优秀“二传手”;二是改变单一的家长课模式,变单向式、传统式家长会为双向式、开放式家长会;三是拓展家庭教学内容,使其更全面、更系统、更切合农村实际;四是结合家访、技术培训等各项工作,把校内家长会延伸到校外,利用农闲把家长会开到村、到组、到户,为农村家长输送科学的家教知识。

(三)以活动为载体,树立典型,强化宣传

一是创建家庭教育示范点,通过示范带动,推广家庭教育工作经验;二是开展“学习型家庭”活动,引导农村父母成为学习型家长;三是继续培养和评选“优秀家长”、“双合格家庭”、“优秀家长学校”活动,在对家教成功的好典型进行表彰的同时着重大力宣传,通过带动辐射,使科学的家教知识逐步深入广大农村。

篇4

关键词:现代家庭教育;孩子教育;基础教育

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教育中起到基础教育的作用,对于孩子未来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家庭是孩子第一个乃至终身受教育的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启蒙老师,所以家庭教育是基础。近些年来,现代家庭教育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和讨论,社会上存在着很多家庭缺失教育的现象,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本文就从现代家庭教育在孩子教育中的缺失为基础进行讨论,主要进行三部分讨论,分别是现代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现代家庭教育缺失原因以及对策,下面是具体的报道。

一、现代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家庭教育是指一个家庭中的父母或者是其他长辈对于孩子循序渐进地引导、教育的长期过程。现在很多父母在孩子年龄尚小时将孩子送入学校,认为教育孩子是学校和老师的事情,忽略了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

首先,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的起点和基点。良好的家庭教育有助于孩子更快地适应学校的生活和学习,更快融入集体生活中。家庭教育很重要的一个属性是早期性,孩子一出生就开始了对这个社会的认知和学习,就开始了生活习惯的培养,因此需要父母加强对孩子语言表达和基本动作的引导。其次,良好的家庭教育是优化孩子心灵的催化剂。这里说的是家庭教育对于孩子道德观的正确培养,引导孩子正确区分真善美和假恶丑。对于周围发生的事情,家长能够正确引导孩子对于真善美的认识,优化孩子的心灵。

总之,家庭教育在孩子教育中起到基础性的作用,尤其是孩子早期人生观、世界观的建立。良好的家庭教育是造就21世纪人才的必要条件。

二、现代家庭教育缺失的原因

近些年来,社会上存在比较严重的家庭教育缺失现象,仔细分析家庭教育缺失的原因,总结如下:

1.父母亲情的缺失

家庭教育的出发点是父母与子女之间浓厚的亲情,家庭教育首先是爱的教育,但是很多家庭存在父母和子女之间亲情缺失的现象。这种现象主要表现在父母或者是其他长辈长期不在孩子的身边,无法及时进行情感的沟通。常见的原因是父母的工作比较繁忙或者是父母在外地工作,孩子留在农村出现留守儿童的一系列问题。

父母没有足够的时间和孩子在一起,对于孩子的心理活动不能及时了解和沟通。孩子出现问题或者对于一件事情存在疑惑时,家长不能及时进行必要的引导。孩子同父母之间缺少必要的情感纽带,情感交流较少甚至几近于无,基本谈不上系统全面地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

2.责任心不足

不少父母认为对于孩子的教育是学校和老师的责任,完全没有意识到家庭对于孩子教育的重要性。尤其是对于一些年轻的父母,不能迅速完成被照顾到照顾孩子的角色转换,不能承担起对于孩子教育的责任,没有精心考虑孩子未来发展的规划问题。一方面父母认为,自己只需要保证孩子在物质方面的需要就算完成了自己的义务,照顾、督促和教育孩子是学校老师的责任,将自己完全置身于教育子女的行列之外;另一方面是家长没有用心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孩子真正的心理需要,没有学习如何去耐心教育孩子。

3.教育观念和方式的滞后

不少父母的教育观念比较陈旧,没有现代家庭教育对于孩子的教育理念。现在列出几种在家庭教育中不适当的方法:(1)父母采用威胁的方式教育孩子。(2)父母采用收买的方式教育孩子。(3)父母采用对比的教育方法。很多家长喜欢用别人家孩子优秀的地方激励孩子的进步,但是会挫伤孩子的自信心,导致孩子出现排斥感和抵触感,不利于孩子真正的进步。

三、应对措施

根据对现代家庭教育缺失原因的分析,每个家庭应该反思自己身上不足的地方,并及时进行改正。下面几点可以更好地做到现代家庭教育:

1.家长必须改变教育观念

家长应该学习现代家庭教育新理念,就是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不是以一个成人的角度去说教。父母更多的应该是说服教育,用浅显易懂的例子、用心平气和的语调讲明这样做的危害性,而不是过去那种大声呵责、打骂。

2.家长应该多了解一些现代教育思想

现代的教育思想是要紧紧结合时代和社会的发展,根据社会的需要去培养孩子各个方面的能力。首先孩子的教育应该是全面性的,不仅是学校的书本知识的学习,还有孩子身体素质的提高;其次对于孩子兴趣爱好的培养也非常重要,社会需要从小对自己的爱好执着追求并不懈努力的人才。

3.父母要以身作则

父母的日常行为习惯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因此家长应该时刻注意自己在孩子面前的表现。比如说话有礼貌、不说不文明的词汇、经常打扫家里的卫生、餐桌习惯等等,这些生活的细节孩子在成长的阶段都会不知不觉地进行不同程度的模仿,家长应该做好榜样。

4.对孩子要严格要求

爱孩子不代表无限地宽容和放纵孩子,对于孩子偶尔出现的不恰当的行为和错误,家长应该及时进行制止和批评,让孩子知道家长是有严格要求的。让孩子知道家里、学校、社会都是有规则的,不能超越规定,应该对自己有一定的约束力,错误的事情一定不能做。

5.帮助孩子建立自尊

孩子自尊心的建立在孩子成长过程中非常重要,家长应该逐渐培养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在做一件小事的时候,家长应该鼓励孩子自己去独立完成,完成之后可以有适当的奖赏,帮助孩子树立做决定和做事情的自信心。即使孩子的发展与父母为他设计的目标不一致,也应该尊重他的个性。要关心他,但不要什么都替他做主,而应该鼓励他独立思考。

综上所述,对于现代家庭教育在孩子教育中缺失的家庭,家长应该及时反思缺失的原因,并且积极做出对策进行改善。

参考文献:

[1]周琢虹.家庭教育缺失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影响与对策[J].江西社会科学,2013(11):199-121.

篇5

但这些农民工在带来经济收益的同时,付出的却是远离子女的代价。在农民工之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没有能力和条件将自己的子女安置在自己所在的城市,于此形成了新的特殊群体——留守儿童。这些孩子基本属于需要其他亲人或委托人照料并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据此,启东市妇联以汇龙镇爱新村为例,对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进行了调研,情况如下;

一、概况

二、存在问题

以上数据说明了农村亲情的缺失、家庭教育出现真空对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1.健康与成长方面:在生活中,留守儿童们缺少父母的关爱和教育,在成长的最好阶段容易形成不良习惯,生活作息不规律,缺乏营养,很容易造成抵抗能力差,身体体质偏低等问题。

2.学习与认知方面:现代社会的发展,社会上的各种诱惑逐渐增多,网吧等娱乐场所对留守儿童有着致命的吸引力,使得他们上课不专心,下课沉溺于网吧,自控能力差,容易形成不良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心理与品行方面:父母的行为往往是孩子的坐标,留守儿童常年远离父母,生活中缺乏及时的指点和帮助,又缺少正确的是非观念,极易养成冷漠、自私、孤僻、偏激等不良性格和习惯。

4.人身安全方面:少年儿童处于身心发展的转折期,生理和心理不成熟,缺少适当的约束和引导,他们极其容易受到不良诱惑影响,遇到突发事件自救能力差,甚至容易成为不法分子的侵害对象,人身安全受到威胁。

三、建议对策

留守儿童群体是当今社会飞速发展时期的特殊产物,他们的健康成长与家庭、社会和学校有着密切的关系。儿童是祖国的花朵,针对他们的教育管理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战略性工作,需要全社会来关注。为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建议从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着手:

1.家庭。要慎重做出每个选择,家长要正确面对孩子的教育问题,慎重选择外出务工,要把家庭教育摆在当前最突出的位置上,家长要明白孩子最需要的是父母的关爱而不是金钱;引导外出父母切实负起养育责任,尽量改善家长的外出务工方式和教育沟通方式。积极引导家长处理好外出务工和关心孩子健康成长的关系,提高自身素质,注重沟通方式担负责任,要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家长要认清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为孩子建立良好的生活环境,提高自身的家庭教育能力,切实转变教育方式方法,增加亲子间的良性互动。

2.学校。定期召开家长会,有的放矢地教育学生,给留守儿童和家长更全面的辅导和帮助,鼓励他们积极融入团体中,形成良好的心态;开展教师帮扶留守学生活动,定期家访,开展谈心谈话活动,及时发现留守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闪光点,了解家庭生活环境,消除不利因素;提供心理咨询,帮助家长和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心态;学校应开展留守学生普查登记,建立留守学生个人档案,针对个人特点和需要,建立专门的教育管理措施。

篇6

1城市贫困居民现状及其特点

1.1现状

改革开放前,我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对城镇居民采取供给制度,城镇居民总体生活水平虽不算太高,但较为稳定。城镇贫困人员主要是“三无人员”(无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无赡养人或扶养人),由于数量少,政府能较好地解决。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贫困人口的数量开始逐年增多,*年达到281万人,*年达到402万人,2003年已达到2053.6万人。近几年国家在解决农村贫困问题的同时,也加大了对解决城市贫困问题的力度,但是效果并不显著。

据国家统计局城调总队抽样调查显示,*年全国城市贫困率为4.2%,近几年的城市贫困发生率基本为6%-8%,而20*年我国城市贫困率为5.3%。城市贫困发生率有下降趋势,但仍大大高于十年前水平。

1.2特点

分析20*年几个省市城镇居民的基本生活状况的问卷调查可以看出其以下特点:

1.不同类型区域与城市的贫困程度差异较大

20*年*沿海地区的低保户占总户数的比例平均为4.75%,低保人口数占总人口数的比例平均为4.18%,而东北地区低保户占总户数的比例平均为10.5%,低保人口数占总人口数的比例平均为9.1%。20*年的低保平均水平为203.6元,东北地区为143.1元,明显低于平均水平,而*沿海地区为221.5,高于平均水平。显然,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贫困程度较*沿海比较发达的地区更为严重。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与区域经济结构特征和城市经济的综合发展水平有关。

2.城镇贫困问题有适当程度的缓解

近几年的城镇贫困发生率基本在6%-8%,而20*年的这一数字下降到5.3%,贫困问题有适当程度的缓解,这得益与我国建立的社会保障制度和社会救助计划的多年累积效应。近几年来,我国不但致力于解决农村贫困人口问题,而且也更加关注城市贫困群体,相继建立和完善各种社会保障制度,健全社会救助计划。

2致贫原因分析

我国城市居民致贫原因主要反映在三个方面:一是宏观经济因素,即由于区域产业的结构调整与企业破产,致使职工下岗与失业,家庭实际收入减少;二是个人因素,如个人健康问题、素质问题、择业观念等原因,导致不能从事或只能从事低收入工作;三是家庭因素,如赡养系数大或其他负担过重等等。

本调查问卷设计了五个具体原因和一项其他原因。

从调查结果看,首要原因是无固定职业;其次是下岗;并列第三的是子女上学和其他;第五是意外事故;第六是天灾。

其中,无固定职业的比例最大,为40%,所占比例将近一半。其次是下岗,所占比例为16%。这一现象的产生与我国这些年来的、经济结构调整和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是分不开的。一些受旧体制束缚的行业和企业,人浮于事,冗员膨胀,工作效率低,经济效益差,无法适应市场经济竞争的需要,企业陷入极大的困境。国家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尤其是国有企业改革),使下岗、失业人员大量增加,造成其收入下降,陷入经济困难。这一宏观经济因素已经成为当前城镇致贫的主要因素,应当予以重视。

根据调查结果,子女上学已成为城市居民贫困第三大原因。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和物价指数的提高,教育费用也水涨船高,在居民消费开支中,教育开支占有很大的比例,这对本来生活上就难以维继的贫困居民来造成很大的压力,对子女教育费用的支出可能导致其更加贫困。调查结果显示,其他致贫原因主要来自贫困居民家庭因素,如子女患病、主要劳动者身体状况差失去劳动能力、家庭突遭变故等。

3政策建议

对于低保户最须解决的问题,本次调查列出了六个项目,即“提高最低保障水平”、“建立医疗保险机制”、“建立助学机制”、“给介绍一份合适的工作”和“建立养老机制”。根据调查结果,列为解决的问题首位的是工作问题,其次是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接下来依次是建立医疗保险机制、助学机制和建立养老机制。

我国现阶段主要通过社会救助制度解决城市贫困问题。其主要是由政府牵头,通过法律保障,建立社会救助制度。我国针对城市贫困的社会救助制度主要包括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医疗救助制度、教育救助制度、住房救助制度、灾害救助制度。其中,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城市救助制度的核心,在解决当前贫困问题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解决了我国大量下岗失业人员基本生活问题。正如调查结果所示,最低生活保障水平是城镇居民所关注的焦点之一,所以我们应该充分发挥低保制度的优越性借以解决当前城镇贫困问题。但是这项制度在实践中存在一些问题,必须加以重视,如:低保制度覆盖范围过窄、低保制度的管理问题、低保标准不够合理、低保制度的公平与效率问题等。

值得注意的是,根据调查结果,虽然要求提高最低保障水平的人占了相当大的比重,但是有更多的人希望得到一份合适的工作。政府应该积极实施再就业工程,多方面扩大就业渠道。具体建议如下:

(1)实施再就业培训计划,提高贫困劳动者素质和职业技能水平,为再就业提供保障。

(2)通过发展劳动力市场,积极转换就业机制,从以行政安置为主向以市场配置为主转变。

(3)鼓励各地、各部门根据自身情况,增大就业安置量。组织失业职工参与以服务街道为主的便民利民活动、公益劳动、家庭手工业等进行生产自救。

篇7

一、基本现状

调查显示,我县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情况较之过去有转变,具体体现在:

1、家教观念深入人心。96%的受访家长认为家庭教育很重要,75%的家长对孩子的学习和健康状况非常关心,62%的家长希望孩子能够获得大专以上的文化,55%的家长更关注孩子的品格修养,以身作则,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

2、家教行为趋于理性。80%的家长在孩子犯错时,选择给孩子讲道理。与孩子的意见不一致时,75%的家长会选择讨论沟通,而不是一味地强制孩子服从。81%的家长热衷于学习家庭教育知识,有过广播电视、报刊阅读、亲友探讨等学习经历。

3、亲子关系逐步改善。在被调查的家庭中,父母一方或双方在外打工的占96%,虽然长年在外,但70%的父母能够保证每周至少一次跟孩子联系,56%的留守儿童愿意向父母倾诉烦恼和困惑,52%的孩子理解、支持父母外出务工。

4、学教困难有所缓解。62%的受访留守儿童很喜欢上学,65%的孩子对自己目前的学习状况满意,仅15%的孩子觉得父母外出务工 对学习有不好的影响。在日常的生活中,他们的生活、学习管教也较以前有了大的改观,73%的留守家庭会督促孩子的学习。

二、存在的问题

1、家长培训渠道不畅。调查显示,农村家长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父亲占76.6%,母亲占65.8%。他们的家庭教育经验有40%是来自长辈的经验,35%是自己从小的体验。因此,他们学习家庭教育知识的积极性非常高,90%的家长有培训的需求,但只有13%的家长有过相关的学习机会。

2、留守儿童学习压力大。跟孩子的家庭话题,60%的家长选择了学习和健康,过于集中的关注给留守儿童的学习带来压力。数据显示,70%的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成绩“优秀”或者“良好”,但是43%的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成绩不满意,另有26.6%的学生认为“自己成绩未达到父母的期望”,家长和孩子对成绩的认可度有较大差距,体现了孩子们在学习方面的不自信。

3、情感缺失现象依然存在。调查中,44%的父母因“太忙,没时间,顾不上”等原因只能跟孩子保持电话沟通。但留守儿童对这种沟通并不满意,63%的留守儿童希望能跟父母生活在一起,59%的孩子希望父母至少每天联系一次,48%的孩子承认父母不在,缺乏保护,胆小怕事。

三、建议与对策

留守流动儿童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牵涉面较广的社会系统工程。我们建议如下:

1、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责任。建议各级党委政府着眼未来,重视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工作。一是整合教育、民政、劳动等政府职能部门,齐抓共管、相互协作,整章建制,做到依规办事。二是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社会群众团体的作用,支持他们依据章程开展关爱活动和志愿服务,做到有人管事。三是适当倾斜技能培训、贫困助学、社会救助等资金安排,把普及家庭教育工作经费纳入公共财政,做到有钱做事。

2、家庭要成为关爱留守儿童的“第一阵地”。各级妇联要继续深化以家庭为载体的各类文明创建活动,开展“送家教进农村、进社区”活动,普及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引导家长和监护人树立正确的家教观念,当好孩子的“启蒙老师”,关注孩子的心智成长。

篇8

近期看到一则新闻,一个上海留日学生在机场取出行李后,因为不满学费迟寄一事与母亲发生口角,即从行李箱里抽出刀子,数刀把母亲刺成重伤。许多人同情这位母亲,责怪孩子没有良心。母亲负伤之后说“:不想见孩子,很伤心。不想让孩子受到法律的制裁。”撇开法律视角,我们感叹母爱的伟大与孩子的凶残。自己含辛茹苦养大的孩子,用这种方式“反哺”?这引发许多人的议论,也引发我对教育尤其是家庭教育的思考。据报道,这个孩子在日本留学多年没有打工,房租和生活费全靠家里寄给他。现在是独生子女时代,孩子对家庭而言,是希望,是未来,是谱写幸福生活的音符,许多家庭对孩子的教育唯恐投入不够。

许多城市的调查报告显示:教育消费已占到第一位,这说明人们对教育的重视。但反思我们的家庭教育,对孩子大多是母鸡护小鸡式的。一个蹒跚学步的孩子摔倒了,妈妈用脚跺地板“:破地板,谁叫你让乖宝摔跤的!”孩子吃饭时,被饭烫哭了,奶奶拉着孩子的小手往自己的脸上打:“都怪奶奶不好,乖,不哭!”一个三、四年级的孩子家庭作业忘记在家里,打电话对家长说:“都怪你,为什么没有把我的作业本装到书包里!”家长一路小跑把作业本送到教室,还得向孩子陪不是。一位小学高年级的学生迟到了,只听家长在电话里哄孩子:“不哭,怪爸爸没有叫你!”孩子要做家务,妈妈连忙说“:别插手,你的任务是读书,只要把书读好,爸爸妈妈吃多少苦都值得。”舔犊之情,无可非议。爱是伟大的,但如果爱变得没有原则和理性,结果却是恰恰相反。这种凡事都要家长来做,孩子在大人的庇护下成长的家庭教育,极容易让孩子产生错觉———自己永远都长不大!从小孩子认为自己所有的问题都应有由父母承担,认为父母所做的一切都是应该的,理所当然的。

然而,孩子缺乏感恩思想,到变得冷漠与自私,一旦父母不能百分之百满足孩子,孩子就会耍赖、抱怨、斥责,甚至对父母动粗、动刀。这时候,人们责怪孩子不孝、不懂事、没有自理的能力,但孩子怪谁?孩子的许多毛病是从小被大人“惯”出来的,是大人没有给孩子学习孝顺、自理和承担责任的机会,是大人培养孩子的不孝与无责任感。这样说也许会伤害许多父母的心。但在这一刻,不禁让我想起一个故事:一个盗窃杀人犯在临死前唯一的心愿是想再吃一口母乳。得到允许后,他一口将母亲的咬下,并狠狠地说:“我恨你,我这一生都是你害的,小时候我偷邻居的一根针,你不但不制止,还夸我聪明、手脚快,从那时候开始,我就走向了不归路。”世上没有后悔药,许多家庭只有一个孩子,日子不会倒过来过,但愿以上这些案例,都能成为家庭教育的前车之鉴。我们要思考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的问题。说到家庭教育,许多家长非常重视孩子的学业成绩、特长、兴趣爱好的培养,却往往忽视木桶原理———“短板”。

篇9

关键词:绵阳城区;学龄前儿童;家庭体育教育

作为整个家庭教育环节中的一部分,学龄前儿童家庭教育已经受到社会的广泛重视。但是,随着社会上重智轻体,盲目追求升学率风气等因素的影响与制约,作为学前家庭教育中重要内容的学前家庭体育,目前还未得到社会和家长的应有重视。相对于家长对孩子在文化特长、艺术特长等方面的有意识、有目的的培养,家庭教育中的体育活动的开展具有很大的偶然性与随意性,很大程度上成为孩子文化学习、其他特长培养中的点缀品。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四川绵阳城区四个公办幼儿园,三个民办幼儿园和一个青少年活动中心的500名居民为研究和调查对象。调查于2008年9月-2008年12月进行。

(二)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发放问卷400份,回收385份,回收率为96%,其中有效问卷380份,回收问卷有效率为95%。

2.专家访谈法。本研究在专家访谈的基础上,对问卷内容进行归类排列与增删,并对问卷进行修正与完善,使问卷具有满意的结构效度。

3.文献资料研究法。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研究法,收集和查阅了有关文献。

二、结果与分析

(一)绵阳市城区学龄前儿童家庭体育教育开展的状况

1.家长对家庭教育的重视程度。在调查中发现:近些年来,由于人们生活水平收入有所提高,加之目前家庭大多只生育一个子女,年轻父母们一般都有一定的文化知识。所以家长们不再认为把孩子交给学校就可以了,对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多数持肯定的态度。具体情况见表1。

2.绵阳市城区学龄前儿童家庭体育现状的调查研究

从调查结果来看:还是有很大一部分家长认为家庭体育可有可无或没必要。特别是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这部分家长更加忽略家庭体育的重要性。当儿童的其他学习与之有冲突的时候,家长很可能会放弃体育活动的时间,这与关于儿童闲暇时间选择兴趣班情况调查研究相一致:体育活动通常会成为其他兴趣学习的点缀,这部分人占调查的26%。

(二)影响绵阳市城区学龄前儿童家庭体育教育的主观因素

1.经济条件。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与经济发展,中国人均收入已经有了显著的提高。据调查,绵阳城区学龄前儿童家庭年平均收入主要在20000-100000元之间,其中年收入在20000-50000元的占调查人数的48%,50000-100000元的占27%,而低收入和高收入人群相对来说还是较少的。这一收入状况除了可以满足基本的生活需要,在很大程度上还能满足家庭的其他文化消费,而体育活动越来越多地涉及到文化消费。随着经济收入的增加,锻炼只出力不出钱的传统观念将逐渐被改变。

2.家庭成员闲暇时间活动内容。绵阳市城区学龄前儿童家庭成员在闲暇时间里,主要的活动还是看电视、读书报、聊天、做家务、会朋友等(占被调查总数的61%,见表2)。说明家庭成员绝大部分闲暇时间还是在家庭中度过的,传统的生活方式仍制约家庭体育的开展。其次是郊外爬山、游玩、聚餐、运动和在社区体育设施上进行体育锻炼等,分别占被调查总数的18%和7%。而选择出去看电影、逛街、到专业体育场馆进行体育锻炼的人群也同样各占12%。这说明越来越多的人们在闲暇时间选择走出家门,参加社会体育活动或进行社会交往等。这一生活方式的改变有利于丰富家庭文娱生活,对培养子女广泛的生活情趣、活泼开朗性格及陶冶情操都有帮助。

3.家庭月体育消费状况的调查。据调查,绵阳市城区学龄前儿童家庭中,有50%以上的家庭月体育消费不到100元,占被调查总数的1/2,有40%的家庭年体育消费在100-200元之间,有6.3%的消费在300元以上。这一消费现状,说明现阶段,就绵阳市城区人们的普遍生活水平而言,月体育消费的这一水平并不算高,比起发达国家的平均月体育消费水平还是有很大差距的。这也从另一方面说明了我国家庭体育开展较为落后的原因,受我国传统的生活方式和家庭经济收入影响之深。

(三)影响绵阳市城区学龄前儿童家庭体育教育的客观因素

对于家庭体育活动的主体现状,本文从家长文化程度、职业状况了解儿童体育爱好情况。

1.家长的文化程度。家长的文化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家庭的观念、意识,也就指导了家庭生活的内容、方式等。调查表明,绵阳市城区学龄前儿童家庭中,家长的最高文化程度大多是“大学本科”,占到调查总数的39%。以“高中”为线,以下的占总数的23%,以上的占77%。说明随着中国教育改革的发展和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要,使得人们对文凭越来越看重,对自身修养的提升和文化需求的渴望也变得越来越迫切,这无形中也促进了人们对家庭体育的关注与参与。

2.家长的职业状况。绵阳市城区学龄前儿童家长的职业状况分布较为平均,其中公务员93人;企事业人员143人;经商和自由工作者102人;其他劳动者42人(见表3)。这一职业分布与所调查对象的限定(绵阳城区)有关,也反映了产业发展的一些态势,即以第一、二产业为基础,第三产业迅猛发展。家长的职业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他们的闲暇时间、休闲娱乐及消费等生活方式。

三、结论

本调查研究认为,绵阳市城区学龄前儿童家长对幼儿家庭教育作用均有认同感,但对幼儿家庭体育缺少了解;绵阳市城区学龄前儿童家庭体育活动内容还是以传统的幼儿体育活动基本动作为活动内容的主体。对于现代学前体育理论指出的,应开展游泳、远足活动、赤足活动、社区间运动会等均没有放在重要位置。说明绵阳市城区的学龄前儿童教育还没有与现代学前教育接轨;家长对学龄前儿童选择家庭体育活动方式存在很大盲目性和随意性;绵阳市城区学龄前儿童家庭体育活动的条件基本得不到满足:人们生活水平虽有提高,但体育消费能力不大。目前主体现状上的特点――家庭核心化和小型化、家长知识化等也都为家庭体育的开展提供了先决条件。

篇10

关键词:家庭教育;调查;误区;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10-0180-01

一、调查目的

通过对部分学困生家访,对全校学生及家长的问卷调查,归纳出现代家庭教育的误区。广泛征求基层教师对家庭教育的意见和建议,研究有关家庭教育的误区,提出相应的对策,建立家长培训体系,以便有针对性地指导家庭教育,达到优化学校教育,提高教育质量。

二、调查方法:问卷调查、抽样谈话

调查对象:学校100位学生及家长

调查时间:2012年7月

调查内容:1.家长的教育方式、方法。2.家庭教育的现状及效果。

三、现状分析

许多家长将孩子的教育责任全部推给学校,认为孩子的教育无论好与不好,完全由学校负责。学校教育面临种种困境:孩子的养成教育差,良好的习惯没有形成。教师努力教书育人,但所付出的汗水与所收获的结果极不相称。不妨我们把当前教育视觉转向家庭教育,旨在研究家庭教育的误区,家校合作的误区,进行家长培训优化学校教育,反哺高效课堂。

四、调查结果分析

分析调查材料及家长谈话后,发现农村家庭教育存在许多误区,经过归纳汇总得出以下结论:

误区一:重养育轻教育。由于许多家长忙,没时间陪孩子,作为补偿,只要孩子提出的物质要求,家长从不拒绝。调查表明,我校有58.7%的家长花费精力最多的是孩子的日常起居,尽量满足孩子的物质要求是他们的主要目标,只有32.8%的父母能坚持每天与孩子沟通谈心。

误区二:重智育轻德育。调查表明,76.9%的父母将好好学习作为孩子的唯一任务,不注重或忽视对其思想品德的培养。

误区三:只顾言传要求孩子,忽视律己及身教。调查表明,20%的家长给孩子订各种规矩,提出种种目标,自身言行却不端,这样的教育对孩子而言不但毫无效果,更可能误导孩子的是非观。

误区四:重体罚轻交流。调查表明,家长的教育方法简单陈旧。21.3%的家长认为纠正孩子的错误打一顿、训斥一番最有效,这样孩子犯了错误以后不敢承认,久而久之孩子学会了编虚说谎。

误区五:重物质奖励轻精神激励。调查表明,有65%的家长重奖孩子,孩子不吃饭,家长许愿,你吃完后给你两元钱。学习、吃饭等本是孩子应该做的事,奖励、许愿反而使其变成了有条件、有报酬的事了,这不利于养成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

误区六:重身体健康轻心理健康。调查表明,69.3%的家长对心理知识一无所知,无法了解孩子的心理需要,对孩子心理健康不重视,对孩子身体健康却关注过度。

误区七:重考试分数,轻学习能力。调查表明,65%的家教最明显的误区之一,是把分数当成智力发展水平的唯一尺度,也当成孩子学习能力强弱的尺度。许多家长只要求孩子从小拿高分,却忽视了孩子思维能力的培养,犹如舍本逐末,致使学习没有后劲。

误区八:家长不注重培养孩子的自学能力。调查表明,10%的家长对孩子的学习辅导过于包办,当孩子的学习稍微遇到一些困难,家长就帮助解决,这无形中让孩子在学习上依赖父母,往往不利于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不利于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五、根据现状提出对策

根据农村家庭教育的误区,经课题组教师积累的实践经验进行研讨,上网查阅相关资料,提出如下对策:

1.学校要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家长培训学校,举办家长培训班,在培训第一课中集中传达家庭教育的误区,让家长对比反思,及时纠错。

2.课题组成员归纳出家长必读,打印成小宣传册,或统一印制家长培训教册,分发给全校学生家长。

3.课题组成员根据家长培训前后学生在校情况的分析对比,最后进行归纳,总结提炼出现代农村家长培训的内容、方法等一系列成果,最终达到优化学校教育,深化高效课堂的目的,并将其提升到理论水平。

4.学校设立家庭教育咨询室和咨询热线,为家长和孩子提供咨询服务。

5.坚持让班主任家访制。只有了解学生的家庭,才能真正了解孩子;只有同家长零距离沟通,才能实现家校教育的密切配合。

6.学校设立“家长开放日”。每周规定星期三的某一时段为家长开放日,分管领导接待学生及家长。充分听取家长的意见和心声,传达学校的培训精神。

7.充分发挥家长委员会的作用。学校家长委员会是学校管理的参与者。有些教师不便解决的问题,交给家长委员会将迎刃而解。

篇11

关键词:家庭教育;青年父亲;早期教育;父亲参与

一、研究背景

2010年,国务院了《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制定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把发展学前教育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将基本普及学前教育、明确政府职责、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作为发展学前教育事业的三大任务,特别提出要“重视0至3岁婴幼儿教育”。由此,婴幼儿的早期教育,得到了全国的普遍关注。广州市据此制定了《广州市学期教育三年行动计划》,进一步将包含早期教育在内的学前教育作为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婴幼儿享受高质量的学前教育,不仅仅指幼儿园、托儿所教育的高质量,更加内在的包含他们所享受到的高质量的家庭教育,而后者更为根本。孩子从出生开始就沐浴在父母亲的关心和照顾中,年轻的父母也因此担当起了孩子社会化的第一任教师。在儿童早期教育阶段,父母双亲还处于青年时期,他们在孩子的成长中扮演着各自不可替代的角色,发挥着各不相同的作用。没有参与,就谈不上教育。年轻父母参与家庭教育的质量,影响着儿童早期教育的质量,因而父母双亲的有效参与,成为提升儿童早期教育质量的重要议题,成为科学发展学前教育事业的一项关键措施。父母双亲都以自己的性别角色从不同角度影响着儿童的健康成长,他们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同等重要、不可相互取代。长期以来,儿童社会化的研究主要关注青年母亲在孩子发展中的作用,而对青年父亲的作用重视不够。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青年父亲的教养态度以及教养方式对孩子的个性、学习、性别角色的形成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青年父亲通过他们所传递的行为、态度、信息来直接影响自己的孩子,通过对他人和与孩子发展有关的社会环境的作用间接影响自己的孩子。青年父亲对孩子这些影响普遍而深入,超过母亲的影响。尤其是父亲的道德角色对孩子的影响会一直持续到孩子的成年生活中。与父亲接触少或缺乏父爱的孩子,体重、身高、动作等方面的发育速度都要落后一些,并普遍存在焦虑、自尊心不强、自控力弱等情感障碍,表现为忧虑、多动、有依赖性,被称为“缺少父爱综合征”。在儿童早期教育阶段,“缺乏父爱综合征”通常表现为:婴儿期容易烦躁不安、夜哭,睡眠质量不好,食欲减退,经常情绪烦躁、做事缺乏耐心、好冲动;胆小、依赖、容易情绪沮丧,婴幼儿期比别的宝贝更容易哭闹;不喜欢交际,上幼儿园后经常游离在集体之外,显得过于内向,缺乏自信;感情比较冷漠,显得比较自私自利等。这些问题给现在和将来的生活带来诸多困扰,甚至影响儿童一生的正常发展。美、英、德等国的一些研究发现,缺乏父爱的孩子年龄愈小,罹患综合征的危险愈大,并且对男孩的影响更为严重。与母亲参与相比,当前青年父亲参与相对缺乏,这不仅表现在实际生活中,也表现在理论研究上。新近家庭教育理论研究中将父亲包括在了儿童发展的研究之中,而各国家庭教育实践中父亲的参与也成为家庭教育发展的新趋势。父亲参与成为家庭教育研究领域重要的内容,国外和台湾、香港地区的学者已积累相当丰富的研究成果,并影响着相关公共政策的制定。我国大陆对青年父亲参与孩子早期教育的研究相对缺乏,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当前学前教育事业大发展、提升儿童早期教育质量的现实需要,又必须有效解决父亲参与这类根本性问题。因此,研究青年父亲参与儿童早期教育现状,并由此寻找父亲有效参与的对策是非常必要的。下文所指的父亲,主要指为人父不久,孩子还处于幼儿阶段的青年。

二、研究方法、对象

为了深入了解和掌握广州青年父亲参与儿童早期家庭教育的现状,探讨加强广州儿童早期家庭教育的有效对策,我们以广州市荔湾区青年父亲为研究对象开展了研究。我们设计了青年父亲参与儿童早期家庭教育的现状调查问卷,在广州市荔湾区2所幼儿园和2所托儿所发放200份问卷,有效回收186份,即186位儿童的父亲和母亲填写的问卷有效。我们运用SPSS17.0软件统计父亲和母亲的回答数据,分析父亲参与儿童早期家庭教育的态度、做法及程度,并从中找出相应的指导对策。

三、结果分析

1.青年父亲对照顾和教育小孩的看法

(1)青年父亲对夫妻职责的看法表1显示,在186位受访父亲中,对于夫妻职责分工,有59.6%的父亲认同(包括表示“同意”或“很同意”,下同)“挣钱养家糊口是丈夫的主要责任”,不认同(包括表示“很不同意”或“不同意”,下同)的有30.9%,平均认同程度为3.45(最高为5,下同);有47.5%的父亲认同“男主外,女主内”,不认同的有34.8%,平均认同程度为3.25;有54.7%的父亲认同“如果家庭经济条件较好,我宁愿我妻子做个家庭主妇,在家照顾小孩”,不认同的有28.8%,平均认同程度为3.43;有25.9%的父亲认同“在家里,照顾与教育小孩主要是妻子的职责”,不认同的有55.2%,平均认同程度为2.70;有37.6%的父亲认同“男子汉应该把全部精力集中在工作上”,不认同的有45.8%,平均认同程度为2.94;有20.5%的父亲认同“我很少为我们家小孩的事情操心”,不认同的有69.6%,平均认同程度为2.34。可见,相当一部分父亲对夫妻职责分工仍固守传统观念,即认为丈夫的角色应是“主外”的、“挣钱养家糊口”的、“把全部精力集中在工作上”的,而妻子的角色应是“主内”的、“家庭主妇”的、“在家里照顾与教育小孩”的,从而导致部分父亲在行动上很少参与照顾和教育小孩,很少为小孩的事情操心,在儿童早期家庭教育上缺位。当然这与传统的男女之分观念影响有很大关系。可喜的是,也有部分父亲不认同传统的男女之分观念,倾向于认同夫妻间要互相平等、分工合作、共同分担家务、共同承担教养子女责任的观念,同时他们在行动上也经常为小孩的事情操心,积极参与照顾和教育小孩。事实上,对教养子女来说,父亲和母亲具有相同的重要性,父亲和母亲有同样的能力、责任去照顾和教育子女。(2)青年父亲对夫妻相处状况的评价调查显示,在186位受访父亲中,对于夫妻相处的状况,父亲们的自我评价普遍较高,如有74.0%的父亲认同“我和我妻子在诸如花钱习惯等生活方式上很少有冲突”,不认同的只有9.4%,平均认同程度为3.81;有95.0%的父亲认同“我对我现在的婚姻生活很满意”,不认同的只有1.2%,平均认同程度为4.38;有72.8%的父亲认同“我和妻子对许多日常生活的事情有共同见解”,不认同的只有5.5%,平均认同程度为3.82;有79.0%的父亲认同“我平时经常跟我妻子交流对各种事情的看法”,不认同的只有3.9%,平均认同程度为3.93;有75.1%的父亲认同“我和我妻子有许多共同语言”,不认同的只有5.0%,平均认同程度为3.85;有96.1%的父亲认同“我很感激我妻子为我和小孩所付出的一切”,不认同的只有1.7%,平均认同程度为4.47。可见,超过七成的父亲表示他们夫妻在生活方式上很少有冲突,对许多日常生活的事情有共同见解,平时经常交流对各种事情的看法,有许多共同语言;超过九成的父亲表示对现在的婚姻生活很满意,也很感激妻子为自己和小孩所付出的一切。事实上,夫妻相处和睦、关系良好、婚姻生活和谐对教养好小孩十分有利。(3)妻子对丈夫照看小孩的看法调查显示,在186位受访母亲中,对于丈夫照看小孩时的感受,有85.8%的妻子不认同“我不在乎我丈夫是否花时间和小孩在一起”,认同的只有7.6%,平均认同程度为1.95;有95.6%的妻子认同“我丈夫照看小孩时,我会觉得很高兴”,不认同的没有,平均认同程度为4.36;有91.3%的妻子认同“如果我丈夫对小孩的事不闻不问,我会觉得不高兴”,不认同的只有4.9%,平均认同程度为4.26;有56.7%的妻子不认同“如果让我丈夫单独照顾小孩,我会不放心”,认同的只有26.6%,平均认同程度为2.57。可见,超过八成的妻子在乎丈夫是否花时间和小孩在一起,超过九成的妻子对丈夫照看小孩、关心小孩的事感到高兴,超过半数的妻子对丈夫单独照顾小孩会感到放心。对于丈夫照看小孩的要求、希望,有53.5%的妻子不认同“我宁愿我丈夫集中精力做他的工作,而不想他分心去照顾小孩”,认同的只有28.4%,平均认同程度为2.69;有48.6%的妻子不认同“如有可能,我宁愿做个家庭主妇在家里照顾小孩”,认同的只有32.8%,平均认同程度为2.75;有90.1%的妻子认同“我有时会要求我丈夫照看我们的小孩”,不认同的只有2.2%,平均认同程度为4.07;有93.5%的妻子认同“我总是鼓励我丈夫多花些时间和小孩在一起”,不认同的只有1.6%,平均认同程度为4.27;有92.9%的妻子认同“我希望我丈夫能多花些时间照顾并教育小孩”,不认同的只有2.2%,平均认同程度为4.26。可见,超过九成的妻子都希望丈夫能多花些时间和小孩在一起,陪伴小孩一起成长,夫妻共同承担起照顾和教育小孩的职责。

2.青年父亲参与照顾和教育小孩的情况

(1)青年父亲对照顾和教育小孩的自我评价表2显示,在186位受访父亲中,对于所列出的照顾和教育小孩的11种情况,大多数父亲表示认同,自我评价较高,如认同“小孩每次问我问题,我都能认真回答”的占73.5%,平均认同程度为3.96;认同“小孩做了好事,我会表扬小孩”的占96.7%,平均认同程度为4.38;认同“我答应了小孩的事,我一定会尽力去做”的占92.3%,平均认同程度为4.28;认同“我带小孩玩时,总是设法让小孩玩得开心”的占81.8%,平均认同程度为4.07;认同“我带小孩很投入”的占71.8%,平均认同程度为3.88;认同“如果我不同意小孩做某件事,我会耐心向小孩解释”的占70.7%,平均认同程度为3.85。可见,大多数父亲对照顾和教育小孩较投入,教育方法较正确,如能认真回答小孩问题,会耐心向小孩解释不同意其做某件事的原因,会表扬小孩做了好事,会尽力去做答应了小孩的事,会设法让小孩玩得开心。不过,对于“我对照顾和教育好小孩很自信”,有55.0%的父亲表示认同,但有39.4%的父亲表示“不肯定”,平均认同程度为3.58;对于“我很了解我们小孩的需要”,有58.3%的父亲表示认同,但有35.6%的父亲表示“不肯定”,平均认同程度为3.61;对于“我觉得我照顾和教育小孩的方法很有效”,有36.4%的父亲表示认同,但有58.0%的父亲表示“不肯定”,平均认同程度为3.34;对于“我对教育好小孩感到有些力不从心”,有26.7%的父亲表示认同,还有31.7%的父亲表示“不肯定”,平均认同程度为2.82;对于“我觉得照顾和教育好小孩是件很吃力的事”,有45.8%的父亲表示认同,还有19.9%的父亲表示“不肯定”,平均认同程度为3.17。可见,相当一部分父亲不了解小孩需要,对照顾和教育好小孩感到自信不足或力不从心,甚至感到很吃力,觉得照顾和教育小孩的方法不够有效,需要各方面给予更多的指导与帮助。(2)妻子对丈夫照顾和教育小孩的评价调查显示,在186位受访母亲中,对于所列出的丈夫照顾和教育小孩的8种情况,大多数妻子表示认同,如认同“我觉得我丈夫有照顾好小孩的能力”的占67.7%,平均认同程度为3.71;认同“我觉得我丈夫很了解我们小孩的需要”的占51.3%,平均认同程度为3.47;认同“当我丈夫带小孩时,他总是十分投入”的占60.1%,平均认同程度为3.54;认同“每当我们小孩问我丈夫问题时,他总是能认真回答”的占66.5%,平均认同程度为3.69;认同“当我们小孩做了好事时,我丈夫对小孩常给予表扬”的占87.5%,平均认同程度为4.08;认同“如果我丈夫答应小孩做某件事,我丈夫总会设法做到”的占75.4%,平均认同程度为3.88;认同“如果我们不同意小孩做某件事,我丈夫会耐心地向小孩解释”的占61.7%,平均认同程度为3.61;认同“当我丈夫带小孩玩时,他总是设法让小孩玩得开心”的占77.6%,平均认同程度为3.90。可见,超过半数的妻子对丈夫照顾和教育小孩的评价较高,觉得丈夫有照顾好小孩的能力,较了解小孩的需要,带小孩时较投入,教育方法较正确。不过,也有少部分妻子表示不认同或“不肯定”,对丈夫照顾和教育小孩的评价偏低。这表明,部分父亲缺乏照顾好小孩的能力,不了解小孩的需要,带小孩时不够投入,教育方法欠正确,如不能认真回答小孩问题,不会表扬小孩做了好事,不会设法做到答应了小孩的事,不会耐心向小孩解释不同意其做某件事的原因,不会设法让小孩玩得开心。因此,部分父亲需在照顾和教育小孩这方面努力改进、提高。将丈夫的自我评价与妻子对丈夫的评价进行对比,我们发现妻子对丈夫照顾和教育小孩的评价相对低一些,这可能是妻子的评价标准较高,对丈夫照顾和教育小孩的要求较严格,期望也较高。

3.青年父亲参与家庭中子女保育与教育活动的程度

调查显示,在186位受访父亲中,对于所列出的22项家庭中子女保育与教育活动,父亲们的参与程度各有不同,有些活动较多参与(包括“我和我妻子各做一半”或“主要是我做”或“都是我做”),有些活动较少参与(包括“我从来不做”或“我较少做”)。父亲参与的子女保育与教育活动按照平均参与程度从高到低排序依次是:小孩调皮时管教小孩(平均参与程度为3.05,较多参与的占85.7%,下同);带小孩看病(2.89,74.5%);小孩情绪低落时开导小孩(2.86,74.5%);带小孩逛公园(2.83,68.9%);带小孩散步(2.79,67.4%);陪小孩看电视(2.78,63.3%);陪小孩玩室外游戏(2.77,60.2%);带小孩上商店买东西(2.76,68.6%);陪小孩玩室内游戏(2.75,60.8%);小孩哭时哄小孩(2.72,65.1%);带小孩探望亲戚朋友(2.68,62.8%);送小孩上学(2.62,41.4%);接小孩回家(2.51,37.0%);辅导小孩做功课(2.44,46.4%);给小孩穿衣服(2.40,37.0%);为小孩洗澡(2.40,36.5%);给小孩讲故事(2.38,38.2%);为小孩换尿布(2.37,36.1%);参加学校家长会(2.36,36.2%);喂小孩吃饭(2.31,30.1%);带小孩上课外学习班(2.25,35.6%);为小孩铺床叠被(2.24,32.1%)。可见,超过六成的父亲较多参与陪小孩玩游戏、逛公园、探望亲戚朋友、看病、散步、上商店买东西、看电视以及小孩哭时哄小孩、小孩调皮时管教小孩、小孩情绪低落时开导小孩等活动,只有三四成的父亲较多参与送小孩上学、接小孩回家、辅导小孩做功课、给小孩讲故事、带小孩上课外学习班、参加学校家长会等活动,只有三成的父亲较多参与为小孩铺床叠被、换尿布、穿衣服、洗澡、喂饭等活动。这表明父亲平时参与程度较高的育儿活动是陪伴小孩玩耍、管教小孩这类活动,其次是花时间较多的活动,第三是照顾小孩生活这类活动。这和传统上夫妻职责分工不同有很大的关系。值得注意的是,少数父亲从来不参与或较少参与家庭中子女保育与教育活动,这十分不利于小孩的健康快乐成长。

四、讨论

1.青年父亲参与观念较传统

自古以来,我国传统上一直存在“男主内、女主外”的观念。尽管今日的父亲在育儿参与方面已有长足的进步,但养儿育女仍然被人们视为母亲的重大职责,父亲在教育儿女中同样拥有重要的价值受到忽视,相当一部分父亲对夫妻职责分工仍固守传统观念,对父亲角色的内涵的认识传统、陈旧,导致部分父亲在行动上很少参与照顾和教育小孩,在儿童早期家庭教育上缺位。调查显示,许多父亲对自身独特的教育作用的认识远远不够,他们与孩子接触、交往时间少于母亲;超过九成的妻子都希望丈夫能多花些时间和小孩在一起,夫妻共同承担起照顾和教育小孩的职责。这一结果,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前父亲还未认识到他们在早期教育中父亲的重要性,对早期教育投入精力不够,也反映出妻子对丈夫更多参与家庭教育的期盼。

2.青年父亲参与方式不平衡

父亲参与是一个多面体,不仅包括参与子女的教育,还包括对孩子的日常照料、关怀陪伴、心理支持等。父亲这些参与不但促进子女的身心发展和自身的成长与完善,同时也是夫妻和谐、家庭幸福的重要影响因素。调查显示,大部分父亲认可“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观念,但也采取了切实的方式参与家庭教育,只是参与的方式存在明显的不平衡。父亲参与活动大部分是有选择性的,有些活动参与程度较高,有些活动参与程度较低,其中参与程度较高的是陪伴小孩玩耍、管教小孩这类活动,参与程度较低的是照顾小孩生活这类活动。这种不平衡可能和传统上夫妻职责分工不同有关,也和男女两性性别特征的差异有关。一直以来,母亲更多的是照料、抚育、语言交谈和身体接触,父亲更多的是身体运动的方式。正是这种差异,导致了父亲参与不平衡。

3.青年父亲参与能力需提高

调查显示,父亲对照顾和教育小孩的自我评价较高。大多数父亲对照顾和教育小孩较投入,教育方法较正确。然而,妻子对丈夫照顾和教育小孩的评价却相对较低。她们认为,部分父亲缺乏照顾好小孩的能力,不了解小孩的需要,带小孩时不够投入,教育方法欠正确,需在照顾和教育小孩这方面努力改进、提高。调查还显示,有相当一部分父亲表示自己不了解小孩需要,对照顾和教育好小孩感到自信不足或力不从心,甚至感到很吃力,觉得照顾和教育小孩的方法不够有效,需要各方面给予更多的指导与帮助。还有部分父亲缺乏幼儿教育新理念,教养方式有失偏颇,要么太宠爱孩子、迁就孩子,要么对孩子过分严厉、权威,专制现象严重。因此,当前,父亲参与的整体能力还需要提高。

五、建议

1.加强舆论导向,引导更多青年父亲参与

父亲参与对孩子健康发展非常必要和重要,引导更多的父亲参与需要全社会重视和支持,形成良好的舆论导向。调查显示,当前大部分父亲观念到位,但参与程度还不高,更倾向于选择性参与。由于父亲选择性参与,他们的认识与行动之间存在鲜明的反差。究其原因,是社会对父职的传统评价导向降低了父亲参与度。现在社会上评价成功男性的首要标准仍然是事业成功,社会更多地要求男性成为家庭的经济支柱,对男性参与家庭教育没有具体要求,不参与家庭教育也没有过多的谴责。有的父亲因为忙于工作,把孩子交给别人来带,这样的父亲不仅没有受到社会谴责或法律制裁,反而得到提拔重用,还得到“事业心强”的赞誉。在这样的社会舆论导向下,父亲渐渐淡出家庭教育。随着现代家庭结构的嬗变、母亲就业增加及其对家务如何分配的冲击,父亲的职责被重新定义。所以,有必要通过各种方式建立正确的社会舆论导向,充分发挥报刊、图书等传统媒体,特别是电视在传播父亲参与信息和知识中的重要作用,还要借助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开办网上家长学校、短信家长学校、专家在线咨询等广泛宣传“父亲对儿童的教育作用”、“父亲的职责”,发挥社会舆论的正确导向,引导父亲更多地参与幼儿家庭教育。

2.加强父职教育,转变青年父亲参与观念

受传统“男主外、女主内”的观念影响,父亲只要负担起养家的工具性角色即被认同,许多人对父亲角色内涵的认识不够全面,对父亲角色的认识没有跟上新时代的要求。当前少数父亲从来不参与或较少参与家庭中子女保育与教育活动,他们不了解小孩需要,只负责协助提供家庭物质资源,而教育孩子的责任落在母亲及祖辈身上,这十分不利于小孩的健康快乐成长。为此,我们必须因应地加强父职教育,把指导父亲参与幼儿家庭教育作为家庭教育工作的侧重点,通过家长学校开设父亲参与幼儿家庭教育的课程,并把指导父亲参与幼儿家庭教育作为幼儿园的硬性任务加以考核。可以依托社区家庭服务中心、幼儿园家长学校,开设父亲参与幼儿家庭教育的课程。教育行政部部门要把指导父亲参与幼儿家庭教育作为社区家庭服务中心和幼儿园的硬性任务加以考核。对青年父亲要加强父职教育,要重点引导他们转变传统的父职观念和父亲角色,提高他们对父亲参与儿童早期家庭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并告知他们有关妻子对丈夫照看小孩的感受、要求、希望,引导他们理解、认同妻子,与妻子共同承担起照顾和教育小孩的职责。作为父亲,要及时反省自己的言行,调整父亲在孩子眼中的形象,以身作则,能以自身最好的形象感染孩子,教育影响孩子。此外,还要从家庭幸福、家庭发展的角度,提高青年父亲对建立和谐家庭重要性的认识,掌握夫妻和睦相处之道,为小孩的健康快乐成长创建良好的家庭环境与氛围。

3.改进教育方法,提升青年父亲参与能力

当前,大部分父亲参与儿童早期家庭教育的积极性较高,但方法不科学、能力不强。调查显示,相当一部分父亲对照顾和教育好小孩感到自信不足或力不从心,甚至感到很吃力,觉得照顾和教育小孩的方法不够有效。父亲在育儿过程中有了较科学的育儿方法,就能提升父亲参与能力,有效培养儿童行为习惯。父职参与水平的提高不仅惠及孩子和婚姻,对父亲自身也有积极的效用。为此,我们在鼓励和大力支持父亲参与更多的育儿活动的同时,要对父亲参与方法进行科学指导,为父亲参与输送相关知识与技能,提高父亲参与的能力。对青年父亲进行家庭教育指导时,要考虑到成人教育的特殊性,采用互动式的活动增强家长的主动性、参与性,加强指导工作的可接受性。社区或幼儿园开展父职教育时,要个别指导与随机指导有机结合,指导活动与日常的保教工作有机结合,可以专门开设“父亲独特影响力”“如何做个好父亲”“学习幼儿教育新理念”等系列讲座,召开父亲座谈会,交流育儿心得,促进家长互帮互助,转变不良的家庭教育观念与行为,提高教养小孩的信心、能力感,学会自信、从容、轻松地教养好小孩;开展亲子活动,引导父亲享受和孩子相处时的亲密与愉悦感觉,了解小孩的需要,激发父亲主动参与家庭教育的意识,学习和掌握教养小孩的有效方法,如父亲平常应多亲吻、拥抱、抚摸孩子等,让孩子时时体验到父爱的温暖,培养良好的亲子关系,增强教养小孩的成就感、幸福感。

作者:蒋亚辉 戴育红 单位:广州市教育研究院

参考文献:

[1]许岩,纪林芹,张文新.城市父亲参与儿童教养的特点及其与性别角色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6

[2]徐安琪,张亮.父亲参与:和谐家庭建设中的上海城乡比较[J].青年研究,2007

[3]徐安琪,张亮.父亲育儿投入的影响因素[J].中国青年研究,2009

[4]蒲少华,卢宁.父亲教养的研究进展[J].中国健康心理学,2008

篇12

关键词:自闭症儿童 家庭教育 社会支持

中图分类号:G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4-0027-02

“关爱自闭症儿童,走向美好未来”。良好的家庭教育有利于特殊儿童最大程度实现补缺挖潜,扬长避短。对于每一位特殊儿童来说,家庭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直以来,有关社会支持的问题得到了W者们深入而细致的探究。韦伯斯特《新大学字典》中将支持定义为一种能够促进扶持、帮助或支撑事物的行为或过程。Cohen和Mckay(1984)指出,社会支持是指保护人们免受压力事件不良影响的有益人际交往。这几位学者的观点均认为,社会支持是个体经历被爱、有价值感和他人所需要的一种信息,是一种在社会环境中促进人类发展的力量或因素。

有研究表明:“家庭应付特殊儿童带来的影响的能力与其得到的社会支持有极大关系”,“社会支持越大,父母的压力越小”。可见,如果提供充分的社会支持,就能有效缓解特殊儿童父母的压力,进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和提高其家庭教育的质量。本研究探究其所受的社会支持情况以及所需要的支持,从而为自闭症儿童家庭教育提供更高质量更好的各方面支持,这不仅仅有利于自闭症儿童的家庭教育质量的提高,更有利于政府将残疾人事业及相关福利政策落到实处、有利于全社会营造关爱自闭症儿童的友爱氛围。

一、相关概念

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是儿童成长的摇篮。家庭教育是“人之初”的教育,也是“养成”教育。教育好孩子是家长的天职,也是历史和社会赋予家长的重任。家长在特殊儿童的一生当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特殊儿童比普通儿童更需要温暖的家庭和良好的家庭教育。

家庭社会支持:指特殊儿童家庭(包括特殊儿童及其家长)所受到的社会支持。它强调自闭症家庭所受的经济物质支持、对自闭症儿童父母个人精神的减压和对社会的减压。

(一)家长对子女的支持

在调查问卷分析的结果中发现: 78%的家庭为独生子女家庭,这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自闭症儿童接受更好的家庭教育。当然也有非独生子女家庭中两名男童都为自闭症儿童的个例,最终结果是家长必须放弃一方的康复训练。

在调查结果中,293%的家庭月收入在2000元以下,414%家庭月收入在2000―3999之间,172%家庭月收入在4000-5999元之间,121%家庭月收入在6000元以上。70%的家庭教育主要负责人是母亲,20%的家庭教育负责人是爷爷奶奶,8%的家庭教育主要负责人是外公外婆,10%的家庭由父亲担任家庭教育负责人。由此可见,在训的自闭症儿童家庭主要是中低收入家庭,这为自闭症儿童的教育康复提供了微观的经济支持。带养人主要为母亲,父亲工作,或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带养自闭症患儿,父母工作,这体现了家庭内部对自闭症儿童教育的全力支持。

家庭教育主要负责人中,小学及以下学历占375%,初中占188%,高中占218%,中专占62%,大专占62%,本科占62%;研究生及以上占31%。

从家长对孩子的家庭教育注重情况看,大部分家长对于孩子的家庭教育是一般注重的,较少部分家庭很重视家庭教育,占375%。大多数在训儿童家长在经历过挫败和灰心感之后,都对孩子进步的期望有所降低,仅有少部分家长还能一直坚持不懈地开展家庭教育,大部分家长有忽略家庭教育的倾向。

在从家庭成员得到的支持和照顾的量表一题中,主要家庭教育的负责人提供的家庭支持量最多并且是全力支持,其次为第二照顾人,如配偶或主要负责人的父母亲。一般视家庭成员的亲疏程度而定,随疏远程度的递减,家庭支持量相应递减。大多数的兄弟姐妹的关心程度最弱。自闭症儿童家长由于孩子特殊性而烦恼时,如果受到较好的人际情感支持是很有利于家长减压的。

家庭内部的支持还表现在家长对自己教育精力投入的期望情况。家长认为自己还应该在以下五个方面做出努力的情况,调查结果显示:对孩子的家庭教育投入最多的是康复训练,其次是益智玩具、生活用品,较少的是教育辅导和求医问药。

(二)儿童对家长的影响

有375%的家长表示:虽然孩子进步慢,但是自己不会放弃家庭教育。有2835%的家长坦言自己曾经有过放弃家庭教育的想法。也有家长无奈表示,自己已经放弃家庭教育。在孩子总是闯祸时,有4686%的家长表示自己的情绪和行为表现是愤怒甚至有过体罚的,也有家长在后标注,自己不能自控地体罚自己的孩子。3438%的家长反应平和,会帮孩子纠正自己的错误行为。有625%的家长会很焦虑但是从未体罚过孩子。约1875%的家长已经厌倦并且对其置之不理。

二、 中观支持

(一)家庭与学校合作

调查结果表示:有7825%的家长会主动请教同类患儿父母康复的相关技能并将其应用在孩子的日常生活中,1713%的家长偶尔会主动请教,625%的家长不会主动请教。同类患儿父母对自闭症家庭的社会支持主要是技术支持,情感支持较少。

篇13

关键词:高职艺术生;心理行为特征;家庭教育方式

艺术高职院校大学生是当代大学生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由于受艺术专业特点影响,他们又具有较强的独立性与特殊性。已有的研究成果对此关注很少,缺乏有针对性的实证研究。艺术高职生需要真正地被认识、理解和尊重,从而找到更加适合其身心和谐成长的教育方式,使其最终成为社会需要的、综合素质过硬的优秀艺术人才。

个体社会化的重要场所是家庭,个体的社会价值观念和社会化目标首先是从家庭中获得的,而自尊是社会化的重要方面,应对能力是个体社会适应性和社会技能发展的重要指标。因此,家庭教育方式对个体的自尊发展和应对能力具有显著影响,它不仅影响着个体自尊的总体水平,而且影响着个体解决问题的能力。

国内外研究者从家庭系统内外的诸多因素,较全面地探究家庭教育方式对子女心理健康的影响。对于自尊,国外学者提出了本质论,认为自尊是人们在应对生活基本挑战时的自信体验和坚信自己拥有幸福生活权力的意志。国内学者认为自尊即自我价值感。对于应对能力,研究者认为个体的应对水平不同,相应的应激反应水平则不同,从而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也不同。

高职艺术生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是其步入社会的准备,良好的自尊水平和出色的应对能力是其顺利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基础。众所周知,科学的家庭教育对子女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家庭教育方式与高职艺术生心理行为方式的关系如何,家庭教育方式对艺术生心理行为方式产生怎样的影响,高职艺术生与普通大学生相比具有哪些复杂性与特殊性,这是本研究首要解决的问题。

在已有的调查结果中,普通大学生群体中存在相当程度的假性自尊,高职艺术生群体虽具有特殊性,但也不乏假性自尊的存在。精神分析心理学家荣格曾说过,艺术者具有多重人格气质和倾向,每个从事艺术创作的人都是相互矛盾的各种自然倾向的综合。作为高职艺术院校大学生,他们正是由于多重人格倾向的丰富多彩,才使灵感永不枯竭、常变常新。这种多重人格特征因素对于高职艺术生的应对能力必然会产生一定的影响。高职艺术生不同的家庭背景,家庭经济状况以及父母的职业、文化程度等多种因素必然会对其心理行为特征产生影响。

本研究以河北艺术职业学院600名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法收集数据,通过数据分析,总结出高职艺术生的心理行为特征与家庭教育方式的关系,从而进行应用对策研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提出科学的建议,为高校学生管理部门、文化艺术管理部门提供有价值的参考。结合教育方式预测应付方式的复回归分析可以得出在教育方式、自尊和应付方式三者之间,自尊起中介作用,父母的情感温暖、理解可以通过自尊对艺术生成熟型应付方式产生影响,父亲的过度保护和母亲拒绝否认亦可以通过自尊来影响艺术生不成熟应付方式的应用。因此,改善艺术类大学生父母教育观念,增加积极教育方式的使用,有利于真正提高艺术类大学生的自尊水平,从而促进其良好应付能力的形成,身心健康的发展,为我国文化艺术发展提供强大的、高素质的、“德艺双馨”的后备人才。

通过本次的调查研究,可以发现艺术生的自尊水平虽然较高,但一定程度上存在假性自尊问题,艺术生面对问题时应付方式是灵活的,但在应付方式的选择中与他们的多重人格有关。由此可见,对于教育工作者有必要针对这些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使艺术生的自尊水平真正的提高,应付能力真正成熟起来。因此,应从家庭、学校、社会三个方面入手形成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

一、家庭教育方面

艺术生的家庭条件往往比较优越,家长为子女提供了很好的物质基础,但由于工作繁忙,缺乏与子女的日常交流沟通。而学艺术的孩子,由于长期从事表演活动,使得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了表演性的人格特点。总是力求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示出来, 对于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和挫折避而不谈,使得一些心理问题不易被发现。因此家长应加强与子女的情感交流,以理性的态度来对待子女的教育问题,学会接纳子女不同的思想、情感和价值观,对错误的认识和行为给予耐心地引导,并以善意和令人舒心的方式表达出来;在对子女进行约束的同时,让子女有表现自我的自由,培养子女善于协商的处事态度;在家庭中让子女获得足够的安全感,使其充分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正面支持,从而增强他们对自己的认可程度,认为自己有能力去解决问题,自己有价值,这样他们即使遭遇失败也会充满自信,从而建立稳定的自我价值,形成较高的自尊水平和较强的应付能力。

二、学校教育方面

(一)建立心理咨询室

心理咨询的重要功能是帮助学生找到解除烦恼的金钥匙,使其心态保持平稳。要想做好艺术生心理咨询工作,首先,要与学生进行“心灵交换”,要获得学生的充分信任,让他们愿意向你敞开心扉,进行交流沟通。其次,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找出有心理障碍或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重点的辅导和监护。最后,每天用固定的时间,采取多样的交流方式,如:设立心理信箱,开通心理热线电话,借助互联网开展网络心理咨询等,为不愿面对面交流的学生解决心理问题。

(二)在艺术院校开展心理活动课

艺术生天性活泼好动,理论化的心理教育课程往往不能够引起他们足够的兴趣,因此具有实际训练操作性质的心理活动课是在艺术生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最为有效的方法。活动内容包括角色扮演、相互询问、人际交往训练等,通过这种体验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掌握一些转移情绪、发泄愤怒、宣泄痛苦、克服自卑、树立自信的心理调节手段,从而全面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他们乐观、向上的积极心理品质,促进他们人格的健全发展。

(三)提高专业教师的心理教育素质

由于艺术院校多是采取“一对一”专门授课或是小班上课的专业授课模式,所以艺术院校大学生往往与专业教师的关系非常密切,专业教师在他们心目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在艺术院校中专业教师的素质水平对艺术生的影响非常大。作为专业教师,首先要树立积极的学生观,相信自己的学生有巨大的潜力可挖掘;其次要尊重和爱护学生,关注学生的专业成长,相信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最后,还要自觉培养自己良好的个性,以良好的人格来影响学生,使学生能够从容地面对生活。

(四)创建具有艺术特色的校园文化。

每一所艺术院校的成长都会伴随着一代又一代人的精神追求和文化成就,而这些都是无形的财富。因此,在艺术院校有必要开展“校训”“校歌”“校史”教育。通过对学校名师、名学生的真实事迹的宣传, 突出追求“真、善、美”的艺术精神和学校精神,净化学生的灵魂,在学生中形成追求高尚道德品质和艺术真谛的风尚,使艺术生在校园中充分感受到浓郁的艺术气息,从而很好地传承优秀的艺术文化。

三、社会教育作用

艺术是人类宝贵的精神食粮。自古以来,艺术就具有社会教化功能。孔于说“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巴尔扎克说“艺术乃德行的宝库”。艺术可以陶冶性情、涵养人格、建没道德风尚。在当今社会的艺术生活和艺术活动中,由于利益驱动的影响,那些被大众所推崇的艺术家们,往往一首歌出场费要10万元、一幅画售价在20万元、一笔设计业务要50万元……,这些社会现象和现实问题,强烈地刺激着艺术类学生的神经。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艺术大学生的金钱观、物欲观被进行了不正确的强化。因此,净化艺术市场,发扬民族优秀传统艺术精神,为艺术大学生步入社会,创造良好的艺术氛围,是全社会值得关注的一个问题。

参考文献:

[1]谈文娟.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自信水平、应对方式的相关

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9,25(4).

[2]李丽,陈庆良,洪明.大学生心理健康及父母教养方式相关

研究[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02,20(4).

[3]潘轶群.音乐与非音乐专业大学生人格特质及自尊的比较研

篇14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不同民族间有其特殊的文化背景,历史沉淀,文字语言,风俗习惯等,少数民族学生的心理形成具有其特殊性。在国内外的跨文化心理学研究中,大多只是研究不同文化背景下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而涉及少数民族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的研究还很匮乏。鉴于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工作的基础,家长的文化素质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至关重要,因而探究家长文化素质与少数民族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显得更为迫切和重要。

一、研究方法

(一)被试

针对此课题选取的调查对象是凉山彝族自治州的少数民族彝族。凉山彝族自治州,是我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位于四川省西南部川滇交界处,幅员面积6万余平方公里,总人口473.04万人,其中彝族231.07万,占总人口48.85%。对于研究少数民族彝族家长的素质及教育方式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具有代表性。本研究采取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凉山彝族自治州五所中学的1050名在校生及其家长,其中包括三个乡镇中学,两个城镇中学,学生年龄从13到16岁不等。

(二)研究工具

采用《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 Mental Health Inventory of Middle-School》Students } MMHI-60,该量表由王极盛教授于1997年编制。它由60个项目组成,分为10个分量表,每个分量表由6个项目组成。这十个分量表分别是强迫、偏执、敌对、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学习压力感、适应不良、情绪波动性和心理不平衡性。总量表反映总的心理健康状况。量表按5点记分,1 }- 5分别表示“从无”、“轻度”、“中度”、“偏重”、“严重”。根据信息采集地区的特点,问卷选取其中40题。总量表与分量表的得分越高,表示所反映受试者心理健康的问题越大。家长的文化素质调查研究采用自制家长文化素质调查问卷,问卷包括社会交际,文化水平,家庭教养方式,文学认知,价值观等五个维度。

(三)统计方法

用spss19.0对数据进行相应处理。

二、研究结果

本次问卷调查总共发放问卷1050份,回收有效问卷776份,有效率为73.90%。统计分析结果如下:

(一)调查地区少数民族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人口学分布特征一(见表1)

表1 调查地区少数民族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人口学分布特征一(性别)

(良好) 81~120分

(轻度) 121~160分

(中度) >160分

(重度)

男生(393人) 29.6% 58.7% 41.3% 0%

女生(383人) 25.1% 65.2% 9.7% 0%

表1的统计结果显示调查样本的中学生中有中度心理健康问题的男生比例远高于女生。样本中没有学生存在重度心理健康问题。

(二)调查地区少数民族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人口学分布特征二(见表2)

表2 调查地区少数民族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人口学分布特征二(年龄)

(良好) 81~120分

(轻度) 121~160分

(中度) >160分

(重度)

12~13(63人) 22.2% 54.0% 23.8% 0%

14~15(242人) 36.8% 53.7% 9.5% 0%

16~17(262人) 34.4% 54.5% 11.1% 0%

18岁(8人) 37.5% 62.5% 0% 0%

表2的统计结果显示调查样本的中学生中14岁到15岁之间的有中度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比例明显高于其余年龄段。每个年龄段均反应大多学生存在轻度心理健康问题。

(三)调查地区的家庭教养方式与中学生心理健康变量的相关性分析(见表3)

家长教育沟通方式为虚拟变量,要求孩子完成家长自己认为正确的为1;任由孩子,认为孩子应该管好自己为2;反复说教孩子为3;跟孩子像朋友一样交流为4。

表3的统计结果显示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沟通方式与中学生心理健康总评分,偏执,敌对,人际关系敏感,抑郁,学习压力,适应不良,情绪波动,心里不平衡,焦虑呈显著负相关。与强迫没有显著相关性。

三、分析与讨论

在少数民族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人口学分布特征的分析方面,调查结果显示样本的青少年学生中有中度心理健康问题的男生比例远高于女生(如表5所示)。这可能与青春期的男生相对于同年龄的女生,内心更为叛逆,心理发育更为不成熟有关。调查样本的青少年学生中14岁到15岁之间的有中度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比例明显高于其余年龄段。每个年龄段均反应大多学生存在轻度心理健康问题。样本中没有学生存在重度心理健康问题(如表6所示)。14岁到15岁之间的青少年刚从小学升至初中,相对于小学课业的轻松,初中里学习负担会显得更为繁重些,再就是环境的改变和此年龄段学生在生理上开始进入青春期发育阶段等因素,都可能是造成此年龄段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要更为严峻些的原因或是诱因。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