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5 11:25:27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茶文化的影响,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茶文化;产品;经济;发展;文化底蕴
茶文化的发源地是中国,它不仅传承了我国悠久的文化传统,并且具有深厚的文化价值。在我国古代,茶是当时主要的经济产业之一,它不仅能够促进发展国内的小农经济,并且通过丝绸之路连接了中国和外国的经济往来,在为我国经济注入新鲜血液的同时也开阔了当时人们的眼界。可以说,茶文化产品决定着茶文化经济的发展好坏,没有茶文化的茶叶仅仅只是一种可以用开水浸泡成饮品的农产品而言,其经济价值不会达到今天这样的高度。这也就表面,茶文化经济的发展受茶文化产品的制约,如果茶文化落后,那么茶文化经济也不可能会得到很好的发展,因此,茶文化是奠定茶文化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良好基础。
1茶文化产品概述
一般的物质产品是通过传统产业生产而得到的,而文化产品与其不同,文化产品主要是指能够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通过文化产业或者说是在传统产业的基础上增加了文化资源而生产出的产品,但是所有的商品都兼具文化和实用两方面价值,也就是说,文化商品不同于文化产业,文化商品是文化产业当中的一部分。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但是数千年的历史变革,茶依然是作为人们生活必需品而流传了下来,茶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共同组成了茶文化,在茶文化的资源体系结构中,包含了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以及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也就是说,由于这四个领域都与茶各方面成果相联系,所以在这四个领域下都可以生产茶文化产品。由此可以根据不同层面含义来划分茶文化产品,比如说宏观层面上可以将“杭为茶都”这类归为一类茶产品;从中观层面可以将茶文化生态园归为一类茶文化产品;从微观层面上可以将茶书、茶画、茶文化服务等归为一类文化产品。
2茶文化、茶文化产品与茶文化经济发展的关系
2.1茶文化提高了茶产品的价值
茶叶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所常见的一种饮料,由于人们在消费茶叶的时候,除了能享受到茶叶所带来的物质体验之外,还能够感受到茶叶所带来的文化体验,所以说它的价值又不仅仅局限于饮料价值,茶叶商品往往能够通过繁多的种类而给人以沉重历史和文化冲击,使人们感受到不同茶叶所蕴含的茶文化内涵,因此,人们在品茶的过程中,并不仅仅只是在品尝茶饮品,更是在感受茶叶浓厚的文化价值,这也就是所谓的茶文化价值,它极大地提高了茶产品的价值。
2.2茶文化产品推动了茶文化经济的建设
商品的强大文化内涵是奠定其在现代经济发展领先地位的基础,也就是说,若想确保商品能够在市场中一直畅销,那么它就需要具备一定的文化内涵来支撑,这样才能够确保其产业能够发展得更为长久健康,也才能够为其未来发展空间提供保障。茶文化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茶文化产品,茶文化产品对于茶文化经济的发展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茶文化经济发展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茶文化经济内容中大部分环节都与其相关,比如说茶文化交流会、茶文化盛典等,茶文化产品所蕴含的文化价值不仅超过了茶叶本身,更是决定茶文化经济发展好坏的关键因素。人们对茶产品的购买欲望也正是通过该产品的所蕴含的地域文化、历史故事、名胜古迹等相关文化知识所激起,所以说,茶文化产业经济发展很大程度上是由茶文化产品所刺激推动的。
3茶文化产品与茶文化经济发展的关联性分析
3.1茶文化经济概况
人们通过消费与茶相关的产品来满足自己休闲所需的精神文化需求以及物质文化需求的经济就是茶文化经济。丰富的茶文化产品能够促进茶文化经济发展的越来越繁荣,而繁荣的茶文化经济能够保障茶文化产品种类的多样性,所以说,茶文化产品和茶文化经济是相辅相成、相互依存的,究其关系,大致可以总结为两方面,一方面是发展茶文化经济就需要不断的创新,如果一味的墨守成规那么不一定能够做到持续发展,商品市场的发展需要不断的利用新产品来为其注入活力和动力,而各种各样丰富的茶文化产品就是不断为茶文化经济所注入的新鲜血液,为茶文化经济的发展创造着一个又一个的经济增长点。另一方面,茶文化产品的推广离不开茶文化经济所构建的市场影响,所以说,当茶文化经济受茶文化产品推动而发展的越来越好的同时,也会促进发展茶文化产业,使其经济文化化也受到推动发展,进而为茶文化产品的丰富多彩创造条件。
3.2准确的茶文化产品定位
茶文化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茶文化产品种类的丰富多彩,而茶文化产品的质量是影响茶文化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所以说,茶文化产品在定位时,需要在各地与茶相关资源的基础上将其特色突出。比如手在浙江绍兴出生的鲁迅先生写了关于绍兴人们生活的小说,当中有提到“祥林嫂”、“咸亨”、“孔乙己”等特色人物,而对于这些鲁迅先生所提到过的饭店文化资源,现代人们可以将其合理利用来促使文化经济的形成和发展。这也就是说,茶文化产品的定位时需要进行综合考虑,并不是盲目制定的,为了在促进茶文化产品丰富的同时使各地特色的突出,需要对当地的优势资源做出客观正确的评估并据此制定战略选择,这样才能够为该茶文化产品的市场前景奠定良好的基础。
3.3服务性茶文化产品
茶文化产品除了有物质性的产品之外,还包含有茶文化旅游、采茶、擂茶、茶艺学习等服务性的茶文化产品,这种虚实结合以文化理念为依据来表现茶文化的产品,不仅突破了传统物质和文化定义的茶文化产品界限,还能够使茶文化产品更加丰富,更好的提升其附加价值,从而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和兴趣,激发消费者对茶文化产品的购买欲望,这种茶文化产品一方面能够满足消费者的精神需求,另一方面可以增加经营者的收益。比如说在白族的特色节目“三道茶”,就是基于当地传统的茶文化习俗而展开的服务性茶文化产品,它的商业价值就是让人们在旅游的过程中观赏到茶文化表演,进而实现精神需求的消费。
4结束语
茶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宝藏,为了使我国的茶文化经济一直在世界经济竞争中保持领先地位,需要注重将茶文化与茶产品的结合,使茶文化的文化底蕴能够有效提高茶产品的经济价值,除了生产出茶画、茶书等物质性的茶文化产品之外,还要合理的开发利用具有民俗地域特征的服务性茶文化产品,由此来吸引消费者的目光,更好地促进茶文化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万祥虎.简述茶文化与茶馆设计[J].建筑知识,,:1-2.
[2]李翠霞,华国梅.茶文化旅游对茶业经济发展的影响[J].福建茶叶,2016,(01):124-125.
[3]申素熙.茶文化产业相关概念及对茶文化商品的消费者价值研究[D].浙江大学,2013.
[4]臧新,林竹,邵军.文化亲近、经济发展与文化产品的出口———基于中国文化产品出口的实证研究[J].财贸经济,2012,(10):102-110.
[5]潘顺顺,凌彩金,孙世利,赵超艺,卓敏,徐永恒.浅谈茶文化对茶经济的影响[J].广东茶业,2008,(06):30-31.
[6]冯子标,王建功.文化产品、文化产业与经济发展的关系[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2):91-94.
(一)《茶经》对茶文化的精神文明影响
中国是茶的原产地,中国人对茶的熟悉,自陆羽《茶经》问世始,上至帝王将相,文人墨客,诸子百家,下至挑夫贩夫,平民百姓,无不以饮茶为雅事。人们常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文人七件宝:琴棋书画诗酒茶”,无不与茶有关,茶已深入社会各阶层,成为人们生活必需品。茶通六艺,茶是中国茶文化的载体。历代诗人常引茶入诗,留下了众多韵味无穷的咏茶名句。陆羽深受儒、佛、道影响,融诸家思想于茶理中,最早确立茶德标准:“茶之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唐代刘贞亮对茶德的阐述则更为具体:以茶散郁气,以茶驱睡气,以茶养生气,以茶除病气,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尝滋味,以茶养身体,以茶可雅志,以茶可行道。这些有关茶德的论述体现了中国人温厚平和的处世风格。“和”是中国茶文化的核心,是儒、佛、道三教共通的哲理。儒家推崇中庸之道,提倡“亲和自然”、“以和为贵”。茶可以驱睡少眠、清心净性、消食去腻、参禅悟道,于是僧人将茶视为佛祖恩赐,“茶禅一味”。茶出自山川,长于山野,采天地灵气,吸日月精华,自然天成,体现“自然和谐”之美,符合道家“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思想。“茶和天下”,儒、佛、道共同推进中国茶文化的发展。陆羽《茶经》也影响到世界其他各国的茶文化。自唐代开始,茶叶及茶文化主要通过古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茶马古道等传向世界各地。日本的茶道、韩国的茶礼、东南亚的茶俗、欧美的茶文化等无不打下《茶经》的烙印。而茶叶能成为世界三大饮料之一,离不开陆羽的肇始之功,这正是中国茶文化的物质基础,也是《茶经》脍炙千古的内在原因。
(二)《茶经》对茶文化的物质文明影响
茶文化的物质文明,即从事茶叶生产的活动方式和产品的总和。它不仅包括茶叶的育种、栽培、加工、包装、运输以及保鲜等创造性劳动与研究,也包括人们品茶、饮茶过程中所使用的茶叶、水、茶具以及桌椅、茶室等客观存在的物品和建筑物。《茶经》是全世界第一部茶学专著,它仅以三卷十章共7000多字的篇幅,深入浅出地论述了茶叶产地、制茶工具、采制评鉴、制茶过程、煮茶方法、饮茶器具、品茶方法、茶史茶事、茶事简化等。人们普遍认为陆羽的最大贡献在于指导茶叶生产、促进茶业经济的发展以及推广饮茶风气等方面。
1.茶叶生产。在《茶经•一之源》中,陆羽对茶的起源:“茶者,南方之嘉木也”;茶树栽培环境:“其地,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栽培方法:“凡艺而不实,植而罕茂,法如种瓜,三岁可采”;采摘要求:“野者上,园者次。阳崖阴林,紫者上,绿者次;笋者上,牙者次;叶卷上,叶舒次”;评鉴方法:“采不时,造不精,杂以卉莽,饮之成疾,茶为累也”等均做了生动详实描述。受陆羽对茶叶栽培的影响,历经千余年,到2010年,中国茶叶种植面积195万公顷,占全球茶树种植面积的50%以上;茶叶产量140万吨,占全球茶叶产量的30%以上,总产值500亿元;茶叶出口量为30.5吨,国内销售量为105万吨。总体看我国茶园面积世界第一,茶叶产量世界第二,茶叶出口量世界第三,位于世界四大产茶国之首。茶产业也催生数以万计的茶农、茶人和茶商大军,有效解决国家部分人员的就业问题。
2.茶叶制造。在《茶经•二之具》、《茶经•三之造》中,陆羽详细介绍了茶叶采摘、制造、贮藏、蒸青茶饼所需的10多种工具、7道工序的生产流程及成品茶的鉴别方法,其要求极为严格。如“茶人负以采茶”,“凌露采焉,其日有雨不采,晴有云不采”,“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等。随着历史的进步,制茶工艺的不断改造,茶叶发展由唐饼茶、宋团茶、明叶茶、明泡茶、清沏茶等到今天我国的6大类茶叶,形成了以西湖龙井、安溪铁观音、武夷岩茶、苏州碧螺春、黄山毛峰、庐山云雾、六安瓜片、恩施玉露、白毫银针、普洱茶为代表的全国十大名茶,数百个茶叶品种。
3.茶具制造。在《茶经•四之器》中,陆羽首创“二十四器”专门用于饮茶,推动了唐代饮茶之风的兴盛,标志着茶文化的成熟与独立。其中“二十四器”的尺寸、材质、功能以及装饰图案,包括生火煮茶、烤碾取茶、盛取水、饮用清洁和陈设等方面描述得无一不备。在茶事器具的设计制作上,虽然讲求优质美观,但极力避免奢侈,注重俭朴实用,体现陆羽追求自然和谐的养生理念。1987年5月陕西省法门寺地宫出土的唐僖宗李儇27件御用珍品,是迄今发现最精美的古代茶具,它代表了唐代茶文化达到了极高水准,印证了中国是世界茶文化的摇篮和发祥地。时至今日,陆羽发明的“二十四器”,促进了我国茶具制造业的大发展,琳琅满目的各色茶具满足人们的饮茶需求。
4.茶叶流通。在茶业商品流通方面,自唐代开始,中国制造的茶饼和茶砖通过“古丝绸之路”源源不断运送到边疆少数民族,成为西北地区各族人民的生活必需品,被誉为“西北少数民族生命之茶”,“茶马互换”在很长时期成为各朝代政府的财政支柱;通过中国西南部的“茶马古道”,中国制造的茶饼和茶砖经过云南,到达南亚各国;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中国制造的茶饼和茶砖运到欧洲各地。茶叶的商品流通,使中国和世界各国互通有无,繁荣经济,也丰富和发展了世界茶文化。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陆羽》记载:陆羽《茶经》问世后,不仅茶业大兴,而且饮茶也广泛普及于百姓生活,成为“比屋之饮”。许多茶商根据各自对陆羽的揣度,绘其像、塑其形供奉于店内,祀为“茶神”,尊为“茶圣”。凡是买“十茶器”者,就能得到陆羽塑像一尊,以此可使生意兴隆。正如梅尧臣《次韵和永叔尝新茶杂言》诗云:“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学事春茶”。也如耿譛《连句多暇赠陆三山人》所言:“一生为墨客,几世作茶仙”,来赞誉陆羽。
二、《茶经》推动茶医药发展
汉代《神农本草经》曰:“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以解之”。陆羽《茶经》云:“若热渴、疑闷、脑痛、目涩、四肢烦、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醒醐、甘露抗衡也”。茶之入药,《茶经•七之事》中有多处记录,历代经典医书、茶诗茶赋中也多有记载。纵观历史进程,人们首先发现茶用于医药,然后逐渐演化成饮料,现在人们关注焦点又重新回到茶的医药保健方面。
(一)中医对茶医药的研究
中医对茶医药的研究是在阴阳五行理论指导下,注重整体观,采用综合归纳的方法进行的。按照中医理论,茶作为药物具有“四气”、“五味”、“毒性”、“归经”、“升降沉浮”等特性。从四气分析:茶微寒,偏平凉,具有清热、解毒、泻火、消暑之功效;从五味看,茶以苦味为主,兼有回甘,甘补苦泻,因此茶有消食去腻、利水通便、生津止渴、益寿延年功效;就毒性而言,茶完全无毒,且无副作用,符合李时珍《本草纲目》中对茶有“味苦、甘、微寒、无毒”的评价;就升降沉浮看:茶的祛风解表、清头目功效属于升浮,而下气、利水、通便功效属于沉降;从归经方面,茶多能兼备,对人体所有脏腑经络均有效,应归五经。明代李中梓《雷公炮制药性解》记载“茶入心、肝、脾、肺、肾五经”,与之印证。就茶一味而归经遍及五脏,可见茶的治疗范围十分广泛,安全无毒。茶作为饮品,常年饮用,能起到保健养生的功效;茶作为药物,传统中医将其功效归纳为20大类:少睡、消食、祛风解表、安神、醒酒、坚齿、明目、去肥腻、清头目、下气、止渴生津、利水、清热、通便、消暑、治痢、延年益寿、解毒、去痰、其他。暗合唐代陈藏器《本草拾遗》“诸药为各病之药,茶为万病之药”的结论。
(二)西医对茶医药的研究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借助精密分析仪器,运用生物化学、现代医学等理论对茶叶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对茶医药功能采用动物模型试验、临床试验和流行病学调查等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效。分析表明:茶叶中含有500多种化学成分,其中具有较高营养和药用价值的成分是:蛋白质、糖类、脂类、维生素、矿物质、茶氨酸、茶多酚、生物碱(咖啡碱、可可碱和茶碱)、茶多糖及茶色素等。茶叶中的特征成分是茶多酚(涩味)、咖啡碱(苦味)、茶氨酸(鲜爽味)。茶叶中的许多有效成分具有协同作用,使茶更具神奇药效。现代西医与传统中医共同证实茶能防治的疾病有十几种,除此以外,现代西医研究还发现茶有抗辐射、抗癌抗突变、抗氧化、防高血压和心脑血管疾病、降血糖、排重金属、代谢调节和生理调节、防治慢性肾炎和肝炎等作用。
三、《茶经》与现代茶业
(一)综合利用茶叶资源
《茶经》对茶叶质量的要求严格,按其规定一般仅采收春茶,少数地方采收夏秋茶,大量的夏秋茶、修剪后的枝叶以及粗老茶叶废弃不用,导致茶叶资源浪费现象比较严重。如果充分利用这些茶叶资源进行深加工,提取茶多酚、茶多糖等成分,开发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的药物和保健品,将是人类健康的福音。但我国茶资源深加工才刚刚起步,茶叶深加工的相关技术还不够成熟,夏秋茶开发利用和茶食品系列研发有待进一步加强。粗老茶作为兽药、饲料添加物或植物农药的研发也有了新进展。茶叶生产中,尤其在生产制茶饮料、提取功能成分中会产生大量茶渣。由于古人的科学技术水平限制,《茶经》中对茶渣的再利用未有涉及。但由于茶渣中仍含有多种营养物质和药效成分如茶多酚、氨基酸、粗纤维、粗蛋白等,所以茶渣再利用研究也逐渐得到重视。目前,茶渣多被用作牛、猪、鸡、鱼等动物饲料,或被制作成茶渣复合肥料,或被作为栽培灵芝、猴头、蘑菇等食用菌材料。但总体来说,茶渣再利用的研究在我国还处在初级阶段,规模不大,研究不深。如何加大研发力度,做到废物再利用,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二)发展多样化茶保健产品
虽然在《茶经》指导下,各地方根据当地的茶叶资源发展出众多的茶叶产品,但主要以单一品种茶为主。如何挖掘中医食疗宝库,将现代科学技术与传统中医学相结合,将茶叶与中药材配伍,开发多样化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茶保健品将是现阶段茶产业发展的另一个重点。市场上的茶可乐、八宝茶、茶汽水、茶酒、茶果冻、茶豆腐、奶茶、柠檬茶、茶蜜饮、姜茶饮、茶食品等相关茶产品正是《茶经》、中医药与现代科学技术的综合结晶。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以及人们对保健品需求量增长的影响下,这一领域的研究在很长时间内都将会是研究热点。
(三)提高茶叶产品质量
首先,茶业的繁荣,促进了瓷器制造业的繁荣,为瓷器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唐代,茶成为了大众消费品,中国北方也已经是“茶为食物,无异米盐。”(《旧唐书•李玉传》)文献中记载:“江淮之人,什二三以茶为业。”(《全唐文•祁门县新修阊门溪记》这些都可以充分说明,在唐代,茶已经深入到人们日常生活当中,范围上也已扩展至全国,在国家的经济当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茶叶的兴盛推动了瓷器制造业的繁荣,《中国茶经》有这样的记载:“唐朝中期,北方消费茶增多,引起各地瓷窑的兴起,尤以烧制茶具为中心。”根据考古发掘的资料来看,这一时期窑址的出土物中,与茶器相关的器物数量远远多于前代,也在同时代出土器物中占了很大比重。以越窑为例,盛唐一朝,碗、盘、水盂、注子产量最大,占所有出土物的80%以上,而以碗的出土量最为巨大。(《中国陶瓷史》)除了水盂之外,上面提及的其他三种瓷器均作为茶具使用。
其次,茶文化的兴起,推动了瓷器器型的革新。唐代以前,瓷器尚保留了大量陶器的特征。自茶文化兴起,瓷器变得更加灵动。以壶为例,魏晋时期流行“鸡首壶”,壶身与早先的陶罐无异,仅多一鸡首状流,盘口、鼓腹,短小流,整件器物重心偏下,显得厚重。唐代以后,“汤瓶”取代了“鸡首壶”,盘口逐渐变为侈口,腹变小,流加长,且流多管状或棱状,重心上移,整件器物显得活泼。这些变化,可能与晚唐时期兴起的“点茶法”有关。“点茶法”即先将茶末置于盏内,用汤瓶注以沸水,将茶末调成膏状,最后持汤瓶向盏中冲注适量热水而成饮用的茶。向茶盏中冲注的动作称为“点”,因为盏的容量很小“,点”特别讲究技巧,否则沸水很容易溢出。于是对装沸水的汤瓶的要求也逐渐提高,从流里面倾倒的水水流要顺畅、水量要适度、落水要准确。为了便于点注,高颈、长腹、长流的汤瓶应运而生。管状和多棱状的流,顺畅性和水流稳定性明显好于魏晋时期流行的鸡首流。魏晋时期的碗,直口或者敛口,深腹、实心底,与陶钵较为相似。至唐代中期,碗多为侈口,由深腹变为浅腹,圜底增多。唐代晚期流行斜直壁碗,器型也有逐渐变小的趋势。关于唐代文人饮茶方式,文献中也有零星的记载。唐代具有较高史料价值的笔记小说《封氏闻见记》卷六有这样的记载:“……伯熊著黄批衫乌纱帽,手执茶器,口通茶名,区分指点,左右刮目。”茶器内装的是刚刚煎完的茶,温度较高;喝茶时要能“手执茶器”而不烫手,茶器应该便于散热,而且方便“手执”。这一时期大量发现的敞口、浅腹、圜底的小碗,敞口、浅腹利于散热,小巧、圜底的特点,使人能以手执住而不致烫手,很可能是作茶具用。这种小型侈口碗,应是陆羽所提及的“口唇不卷,底卷而浅,受半升以下”的茶瓯。
再次,由于品茶、斗茶风气的兴盛,人们不仅对茶色、茶味进行品评,还提高了对茶具的审美要求,进而推动了瓷器装饰性造型、纹样的产生,大大增强其文化内涵。“花口”是唐代瓷器的一大特色。中晚唐时,花口造型开始出现并逐渐流行,大致与茶文化兴起的时间一致。根据考古的出土材料看,晚唐时的茶具大量采用花口造型。如当时流行的花口茶瓯,通常表现为五瓣花形,腹部无棱,圈足稍外撇,器型小巧精致。陆羽认为“膻鼎腥瓯,非器也”,即茶具已经不是一般的食用器,而是具有了一定文化内涵的器物符号。“花口”的造型,大大提升瓷器的文化内涵,使其脱离了“食用器”的范畴。1987年发掘的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发现了极其精美的秘色瓷碗。根据其器型、一同出土的金银茶具及文化意义上分析,这些秘色瓷碗应该为茶具。以茶具为代表的瓷器烧造,其技术已为我国青瓷制造的最高水平。
关键词:中国;韩国;茶文化;对比
中国是茶的故乡,中国人食茶、饮茶的历史有几千年之久。中国茶文化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形式自由,茶文化是儒、道、释文化的有机统一。而韩国的茶道也有数千年的历史,自成体系,有严格的规范和形式。韩国茶道文化也是韩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1 中国茶文化的起源和历史发展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茶叶不仅具有提神清心、清热解毒、消食化痰、取腻减肥、清心除烦、解读醒酒、生津止渴、降火明目、止痢除湿等药理作用,还对现代疾病,如心脑血管、癌症等疾病,有一定的药力功效。这种神奇的“东方树叶”始于神农,发展于唐,兴旺于宋,盛行于明清。茶最早发现时是用于医学领域,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茶的功效和作用不断拓展。西周时期,茶叶作为贡品进入并流行于上层社会;东周时期,茶叶作为菜肴入馔;三国时期有了“以茶代酒”的典故;隋朝时期,茶叶从药用品演变成社交饮料,但主要还是用于社会上层;唐代是茶作为饮料扩大普及的时期,并开始从社会的上层走向民间。唐朝的时代精神把茶解脱出来,使它达到最终的理想境界,逐渐形成中国的茶文化。
唐宋时期煎茶法的流行、茶文化的兴盛形成了中国茶文化的第一高峰。与此同时,茶的发展与佛教形成了相互促进的关系。佛教,特别是禅宗需要茶叶来协助修行,而这又促进了茶叶的发展。在精神境界上禅讲求清净、修身、静虑,从而来寻求聪智、开悟生命的道理;茶的性状与禅所追求的境界相似,于是,形成了“禅茶一味”、“禅茶一体”的风尚。唐朝中后期煎茶道已经成熟,以茶修道思想确立,并形成了初步的茶礼。宋代中期制茶方法出现了改变,从唐宋时期的煎茶法逐渐向点茶法发展,这是中国茶文化的第二个高峰。宋代品茶注重“三点”和“三不点”之说。宋代中后期,是点茶道形成并流行时期,茶具文化和茶文学也日益繁盛。明清之时,固型茶逐渐改为散型茶,并多用叶茶。饮茶方式逐步改进,点茶也改为泡茶,这是中国茶文化发展的第三个高峰。中国现当代时期,茶文化基本沿袭了清末茶文化习俗,“”时陷入低谷,20世纪90年代又重新复兴。
2 韩国茶文化的起源和历史发展
茶大约在公元六七世纪由中国传入韩国。韩国分别在新罗、高丽、朝鲜李氏时期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茶文化。
新罗统一时期已开始引入中国唐宋时期的饮茶风俗。当时的煎茶法也深刻地影响了韩国的茶文化。中国茶道的“儒释道”思想也随茶文化进入韩国。统一新罗时代,中国的茶和茶文化被引入朝鲜半岛,当时并没有形成完整的、独立的茶道文化和茶道形式,主要是效仿中国唐朝。
到了高丽王朝时期,韩国的茶文化进去了快速发展的鼎盛时期,韩国的茶道文化日渐成型,并流行于社会各个阶层。高丽王朝的初、中期,中国的禅宗茶文化成为高丽佛教茶礼的主流,并建立了韩国的佛教茶礼 “八正禅茶礼”。高丽王朝后期受中国儒道文化影响很大,把儒家的“中庸”、“大和”思想与道教的“修身养性”的思想紧密结合在一起,流行至今的“五行献茶礼”就是这一思想的产物。高丽时期,是韩国茶文化兴旺发达之时,初期流行煎茶道,中期流行点茶道,此时,韩国茶文化消化了中国的茶文化后,形成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茶文化――茶礼。
朝鲜李氏王朝时期,前期饮茶颇为盛行,但到了中期由于酒风盛行,所以饮茶之风渐减,到了后期在著名茶人丁若镛、金正喜、草衣禅师等人的热心维持下,茶文化又重新托似鹄础2菀蚂师通过40多年的禅茶生活,深刻领悟了“中正”和“禅茶一味”的深刻含义。在这一时期,韩国茶礼进入稳定的发展时期。在民间,茶文化日益衰落,咖啡文化日渐流行,但禅茶精神不断发展。现在,韩国的茶道文化不断发展,而且相对独立,饮茶方法基本上泡茶法。韩国的茶礼作为世界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中国的茶艺、日本的茶道形成了亚洲茶文化的三足鼎立之势,并共同推动和促进了亚洲及至世界的茶文化发展。
3 中国茶文化对韩国文化的影响
中国发现茶和饮用茶的历史比韩国更加久远,与茶相关的具有代表性的事件也更早地发生。中韩两国文化、贸易等方面密切相关,同时由于韩国的茶文化是由中国传入的,因此两国茶文化具有一定的共同之处。例如,朝鲜半岛在三国时代以饮饼茶为主,高丽时代是碾茶,朝鲜时代是叶茶。但是,受韩国地理环境、本国传统文化等影响,中韩两国茶文化也存在一定的差异。韩国茶文化将朝鲜半岛人、神、佛茶礼相结合,具有独创性,统一新罗时期的花郎茶具、高丽王朝的青瓷镶嵌技法和茶禅三味、茶时、茶童茶房奉职、茶神契节目等具有朝鲜半岛特色。
中国茶文化传入朝鲜半岛后,在影响韩国文化的同时,不断与韩国茶文化交融、渗透。韩国茶礼的基本精神 “和、敬、俭、真”,传承了中国茶文化的主旨,体现了心地善良、以礼待人、俭朴廉政和以诚相待。高丽王朝的五行茶礼展现了向茶圣炎帝神家氏神位献茶的仪式,气势宏伟,规模更大,再现了高丽王朝时代的茶文化,具有鲜明的朝鲜半岛风情。茶礼可以促进现代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可以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完善人格、促进构建积极和睦的人际关系,防止过度追求经济效益而产生的自私自利之心泛滥。
参考文献:
[1]金永淑.韩国茶文化史[J].茶叶,2001,(3):37.
[2][4]傅志民.论茶道[J].中国茶叶加工,2005,(2):46
茶具是制茶、饮茶必不可少的工具,明人许次纾在《茶疏•煮水器》中有“茶滋于水,水籍乎器,汤成于火,四者相须,缺一则废”的描述,说明自古茶具是茶文化形成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元素,同时,茶具又紧紧围绕人们的饮茶习俗的变化而改变。越瓷茶具与越人饮茶风俗相互联系,相辅相成。越窑在千余年制瓷过程中,其茶具主要通过釉色、器型、装饰三个方面的创新来适应当时人们不断变化的品茗需要。越瓷茶具釉色变化:实现由“天人合一”到“人地和谐”的思想提升。瓷器施釉的目的是为了让器物变得更加光亮美观,增强机械强度,降低吸水性,不易沾染污垢。然而,越瓷釉色的选择却与越人原始宗教思想密切相关。越人自古多祭祀,古籍有“春祭三江,秋祭四海”的记载,原始青瓷是继青铜器、青玉器之后的一种青色礼器,显然制作青釉越瓷是越人“尚青”、“敬天”思想的体现。《庄子》曰:“与人和者,谓之人乐,与天和者,谓之天乐。”越地先民通过给越瓷施青釉来表达整个民族“与天和”的思想。如果说越瓷施青釉是体现越地先民传统“天人合一”宗教思想的话,那么,其后越瓷表面釉色的改进则反映了越人通过茶道实现人与江南自然环境的融合。用现代科学技术对汉宋不同时期生产的越瓷器面反射光进行测试,发现越瓷表面对可见光的反射光波长多在450—600μm之间,属于青蓝光,但不同时期越瓷器物表面的釉色存在一定差异。
具体地说,东汉三国,瓷器表层釉呈豆青色;两晋时为青灰、微绿至黄色;南朝至唐早期,基本保持两晋釉色,但釉层出现细密开片;唐代中晚期起,釉呈艾青色;北宋中晚期,器表釉又为青灰色。一直以来越瓷器面的颜色深浅难以控制,陆龟蒙称其为“千峰翠色”,为什么人们要把唐代越瓷艾青色定为理想之色,并赋予“秘色”盛名?这与当时全国范围出现的茶道有关。盛唐时期,越地盛行饮茶品茗之风,根据当时的“煎茶法”制成的茶汤,其颜色在《茶经》中就有“茶作白红之色”、“茶色丹”、“其色缃也”记载,说明茶色应为红白色叠加形成的橙红色。烧制出怎样颜色的茶具才能衬托出人们需要的茶色?艾绿色为首选之色,文人墨客们称之为“捩翠融青”,因为用这种颜色的青瓷茶具装茶汤才能达到“青则益茶”的效果。“唐诗之路”的主轴线曹娥江正好穿过越窑核心分布地区,有人曾统计过,“徜徉于浙东唐诗之路的(非本地)诗人至少有400位。”远路而来的文人墨客,沿曹娥江逆流而上的考察途径中,品茗赏景,自然会“又有烟岚色”、“轻旋薄冰盛绿云”、“薄烟轻处揽来匀”、“欲觉身轻骑白鹤”之意境,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人地和谐”。文人们在“越瓷青而茶色绿”
(四《茶之器》)的品茗中作诗,自然会触景生情、有感而发,成为越文化中的一道独特的风景。陆羽《茶经》中虽然描写茶具色青宜茶,但他更强调越瓷因“类玉”而胜邢瓷。这是因为纯正而单一的釉色总是感到比较单调而浅薄,具有半透明质地的器物才让人感到厚重而含蓄。如何能让茶具器面产生“类玉”的光泽和质地呢?中唐后匣钵窑具的应用为越窑创造了这一奇迹,匣钵把瓷坯与窑炉中的火焰隔离开来,这使得瓷坯在装烧过程中具有稳定的还原条件,同时,还能使瓷坯中的釉保持一定比例的钙长石结晶和未熔化的石英颗粒,烧成器物的表面釉层会失去原先的透明,出现了半透明的漫反射效果。正如陆羽所说:“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不如越一也”
(四《茶之器》)。银是一种金属,作为器物的整体银,表面光洁对可见光是整体反射的,而玉则不一样,表面呈现半透明,在显微镜下会看到凹凸不平的表面,或者表层以下有细颗粒状半透明物质,对可见光不会整体反射,器表以下很小尺度的不同颗粒的反射光会聚到人的眼中,就具有亚光厚重的质地性质。作为茶具越瓷通过色泽的改变,达到与玉器一样高贵的效果。越瓷茶具器型改进:完成由“大众饮茶”到“精英品茗”的文化提升。古人云“器为茶之父”,无论是大众饮茶还是文人品茗,饮茶都离不开茶具。不同时代因为烹茶方法不同,茶具的种类也不同,即使同一种类型的茶具也会因特殊的饮用方法,出现造型的差异。优质的茶具往往既会保持浓郁茶香,同时还能够衬托出茶汤的液质,让品茗者的情趣达到最大化。越瓷茶具类型的变化是制茶、饮茶方式演变的一面直接镜子。唐代以前,用煮茶法制茶,茶具相对比较简单,考古资料显示没有专门的越瓷茶具。在日用越瓷中,茶具往往兼作其它用途,如茶碗也是饭碗,茶壶也作酒壶等。在越地早在三国时以茶代酒已成为招待客人的一种常事,茶作为一种生活饮料明显比酒来得普通而大众,饮茶完全是越地普通百姓平日生活中的一种习俗。碗是饮茶的主要工具,盘是放茶碗的地方,而钵是贮茶的工具,壶成为倒茶的器皿。碗、盘配套作为饮茶工具组合,也是后期茶盏、盏托出现前的雏型,盏或碗配托盘在东汉晚期和吴、晋墓葬中常有出土,如镇海汉墓出土置耳杯与碗,应当属于饮酒饮茶器具。
到了唐代,烹茶方法由煎茶法取代煮茶法,制茶、饮茶的过程变得更加复杂,饮茶成为文人墨客追求高雅生活的一种象征。茶道逐渐形成,茶文化由大众饮茶向文人品茗方向发展,这对越窑制瓷业提出了生产新产品的要求,越窑开始生产专门制茶、饮茶的茶具,茶瓯、茶盏一直是唐至北宋人们饮茶的工具。据统计,《全唐诗》中直接以《茶瓯》为题作诗的有陆龟蒙、皮日休两人,描写“越瓯”的有吕群的《竹》、孟郊《凭周况先辈于朝贤乞茶》、李涉《春山三矨来》、郑谷《送吏部曹郎中免官南归》《题兴善寺》、韩矪《横塘》和白居易的《重修香山寺毕题二十二韵以纪之》诗,但是介绍越瓷茶盏的却只有唐末五代初的徐夤《贡余秘色茶盏》一诗。从唐代诗人的描述中不难看出,茶瓯虽是专门的饮茶器皿,但比较平常,为大众饮茶器具,而茶盏则是越瓷精品,属于“秘色茶盏”,用秘色茶盏品茗在唐、吴越时是一件极其奢侈的事,从各地墓葬出土来看,茶盏常在皇族贵族墓葬中。从走过“唐诗之路”的众多诗人中,也很少有文人墨客使用过茶盏来品茗,在《全唐诗》收录的诗中,除了徐夤找不出第二个赞美茶盏品茗的诗人。但是,唐代诗人们即使用最普通的茶具“越瓯”品茗,也对越地茶具和饮茶习俗给予很高评价,后人可以从诗文中复原当时的茶文化风俗,从中也可以窥视到唐宋时期茶道的影子。越瓷茶具的造型在唐代前后大相径庭,这与人们饮茶习俗变化有密切关联。汉晋时期,人们常用煮茶法制作茶水,喝茶是普通百姓平时解渴的一种生活习惯。碗是最普遍的茶具,用煮茶法倒茶,茶叶往往不会倒入茶碗中,饮茶者一般可以整碗一饮而尽,所以,窑匠在设计茶碗的造型时往往做成深腹、敛口或直口,能防止茶水外溢。当时的茶碗高多在5厘米以上,口径10厘米左右,容量大。茶壶在魏晋时期也是一种重要茶具,其造型是个矮、大肚、厚重、盘口,适于煮茶后茶水的装壶和倾倒,也有利于为多人共饮倒茶,属大众饮茶器皿。东晋至南朝,瓷壶的颈变得比较细长,整体形状也一改过去的个矮肚大特点,朝着下腹收束,上腹圆鼓的方向发展,器物造型显得更加典雅、优美,这说明饮茶习俗已由大众百姓饮茶逐渐向文人专门品茗方向转变。唐代茶具造型变得更加精致而专一,瓯是数量较大的一种茶具,《茶经》中记载其器型为“口唇不卷,底卷而浅,受半升以下。”
(四《茶之器》)按唐代度量衡标准去测量,瓯的容量当在300毫升以下。对照当时越窑生产的茶碗,一种底似玉壁的碗,其容积大小与《茶经》记载茶瓯相符,其敞口、浅底的造型,完全符合煎茶法条件下的饮茶要求,即在饮茶时容易把茶汤与茶末一起喝掉。茶盏、托具组合茶具是唐代典型的秘色贡瓷,盏托是由托子和茶盏两部分组成,托子为内底有凸圈的小盘,圈略大于盏足,可以固定茶盏,唐、五代时越瓷茶盏变得精致而成熟。根据茶盏器型特点,结合徐夤《贡余秘色茶盏》诗描述,用茶盏品茗确实可以达到“染春水”、“盛绿云”的效果,盏比唐代茶碗小,直口、深腹,托盘圆形,喇叭圈足、沿外翻,利用别致的茶盏饮茶,既美观、庄重、高雅,又适用于唐人煎茶后乘热而喝的饮茶方式,是唐代品茗精英化的一个重要标志。越瓷茶具装饰发展:完成由“生理需求”向“艺术享受”的生活超越。装饰是体现越瓷茶具艺术价值的一个重要内容。为了迎合不同时代人们的、风俗习惯、消费观念的变化,窑匠们十分注重茶具装饰题材的选择和装饰技法的改进。早期越窑青瓷十分注重器表装饰,作为日用品的茶具装饰显得简单朴素,如汉魏时期作为普通日用品的茶具碗、盘、钵常以素面装饰为主,外壁即使有纹饰也比较简单,如网格纹、联珠纹、弦纹等。六朝时随着田庄经济的不断发展,具有亲和力的象形器成为越瓷装饰的主流,如魏晋时期,壶成为一种重要的茶具,其口、柄部分逐渐采用动物化装饰,常用鸡首作口,所以又称鸡首壶,起到美观、亲和、生动的艺术效果。三国时鸡首壶开始生产的当初,壶身两边堆贴鸡头、鸡尾作为器物铺首,鸡头尖嘴无孔,完全是一种装饰品,没有实用价值;东晋起鸡尾消失成为手柄,有的塑龙首成为把手,把手逐渐高于壶口,鸡首也变得更加高起,鸡头开孔作嘴,可以作为倒茶之口,随后这种造型装饰迅速消失。南北朝时期,佛教的盛行,佛教题材开始出现在茶具的装饰中,如两晋时茶具碗、钵等器物上出现了佛教题材的忍冬纹和佛像。南朝时,在茶碗外壁刻划代表佛教艺术的莲瓣纹等,这为当时隐居在窑场附近名士贤达带来惬意的生活和丰富的文化。唐代茶道的兴起把品茗作为一种重要精神生活。人地和谐思想和工艺绘画成为那个时代越瓷茶具装饰的主要题材和技法。越瓷茶具中,瓯、盏托是主流,因制茶饮茶方法的改变,壶虽然还大量生产,但已退出“茶壶”的行列,《茶经•四茶之器》中通篇没有发现壶出现在茶具行列中,《茶经》有“凡煮水一升,酌分五碗,乘热连饮之”
(五《茶之煮》,)的煮茶分茶方法的记录,喝茶人总是现煮现舀现喝,不会装壶冷却而喝。瓯为唐代大众茶具,根据各地收藏的“玉壁底碗”实物,结合唐代诗人相关“越瓯”“茶瓯”的描述进行分析,瓯以素面为多,基本无纹饰,内外施釉,釉层均匀光滑。盏托是唐宋越窑窑匠重点装饰的茶具,唐代金银器成形工艺对茶盏的影响比较明显。从外形上看,茶盏一改六朝时的动物象形器装饰,而变成拟植物形状,体现人类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的一种思想。如托似荷叶,盏如荷花;托似莲叶,盏如莲蓬,器型为直口、下腹内收,假圈足(饼形足);从装饰上看,托座常饰莲蓬纹,茶盏呈荷花形,口作五缺、腹压五线,饰萱草纹或莲瓣纹。装上一盏热茶后,整体看去犹如盛开的荷花或者莲花,花开之处雾气绕绕,品茗之时犹入仙境;荷花荷叶出污泥而不染,显示品茗之高雅。
二、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