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茶文化的影响范文

茶文化的影响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5 11:25:27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茶文化的影响,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茶文化的影响

篇1

关键词:茶文化;产品;经济;发展;文化底蕴

茶文化的发源地是中国,它不仅传承了我国悠久的文化传统,并且具有深厚的文化价值。在我国古代,茶是当时主要的经济产业之一,它不仅能够促进发展国内的小农经济,并且通过丝绸之路连接了中国和外国的经济往来,在为我国经济注入新鲜血液的同时也开阔了当时人们的眼界。可以说,茶文化产品决定着茶文化经济的发展好坏,没有茶文化的茶叶仅仅只是一种可以用开水浸泡成饮品的农产品而言,其经济价值不会达到今天这样的高度。这也就表面,茶文化经济的发展受茶文化产品的制约,如果茶文化落后,那么茶文化经济也不可能会得到很好的发展,因此,茶文化是奠定茶文化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良好基础。

1茶文化产品概述

一般的物质产品是通过传统产业生产而得到的,而文化产品与其不同,文化产品主要是指能够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通过文化产业或者说是在传统产业的基础上增加了文化资源而生产出的产品,但是所有的商品都兼具文化和实用两方面价值,也就是说,文化商品不同于文化产业,文化商品是文化产业当中的一部分。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但是数千年的历史变革,茶依然是作为人们生活必需品而流传了下来,茶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共同组成了茶文化,在茶文化的资源体系结构中,包含了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以及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也就是说,由于这四个领域都与茶各方面成果相联系,所以在这四个领域下都可以生产茶文化产品。由此可以根据不同层面含义来划分茶文化产品,比如说宏观层面上可以将“杭为茶都”这类归为一类茶产品;从中观层面可以将茶文化生态园归为一类茶文化产品;从微观层面上可以将茶书、茶画、茶文化服务等归为一类文化产品。

2茶文化、茶文化产品与茶文化经济发展的关系

2.1茶文化提高了茶产品的价值

茶叶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所常见的一种饮料,由于人们在消费茶叶的时候,除了能享受到茶叶所带来的物质体验之外,还能够感受到茶叶所带来的文化体验,所以说它的价值又不仅仅局限于饮料价值,茶叶商品往往能够通过繁多的种类而给人以沉重历史和文化冲击,使人们感受到不同茶叶所蕴含的茶文化内涵,因此,人们在品茶的过程中,并不仅仅只是在品尝茶饮品,更是在感受茶叶浓厚的文化价值,这也就是所谓的茶文化价值,它极大地提高了茶产品的价值。

2.2茶文化产品推动了茶文化经济的建设

商品的强大文化内涵是奠定其在现代经济发展领先地位的基础,也就是说,若想确保商品能够在市场中一直畅销,那么它就需要具备一定的文化内涵来支撑,这样才能够确保其产业能够发展得更为长久健康,也才能够为其未来发展空间提供保障。茶文化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茶文化产品,茶文化产品对于茶文化经济的发展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茶文化经济发展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茶文化经济内容中大部分环节都与其相关,比如说茶文化交流会、茶文化盛典等,茶文化产品所蕴含的文化价值不仅超过了茶叶本身,更是决定茶文化经济发展好坏的关键因素。人们对茶产品的购买欲望也正是通过该产品的所蕴含的地域文化、历史故事、名胜古迹等相关文化知识所激起,所以说,茶文化产业经济发展很大程度上是由茶文化产品所刺激推动的。

3茶文化产品与茶文化经济发展的关联性分析

3.1茶文化经济概况

人们通过消费与茶相关的产品来满足自己休闲所需的精神文化需求以及物质文化需求的经济就是茶文化经济。丰富的茶文化产品能够促进茶文化经济发展的越来越繁荣,而繁荣的茶文化经济能够保障茶文化产品种类的多样性,所以说,茶文化产品和茶文化经济是相辅相成、相互依存的,究其关系,大致可以总结为两方面,一方面是发展茶文化经济就需要不断的创新,如果一味的墨守成规那么不一定能够做到持续发展,商品市场的发展需要不断的利用新产品来为其注入活力和动力,而各种各样丰富的茶文化产品就是不断为茶文化经济所注入的新鲜血液,为茶文化经济的发展创造着一个又一个的经济增长点。另一方面,茶文化产品的推广离不开茶文化经济所构建的市场影响,所以说,当茶文化经济受茶文化产品推动而发展的越来越好的同时,也会促进发展茶文化产业,使其经济文化化也受到推动发展,进而为茶文化产品的丰富多彩创造条件。

3.2准确的茶文化产品定位

茶文化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茶文化产品种类的丰富多彩,而茶文化产品的质量是影响茶文化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所以说,茶文化产品在定位时,需要在各地与茶相关资源的基础上将其特色突出。比如手在浙江绍兴出生的鲁迅先生写了关于绍兴人们生活的小说,当中有提到“祥林嫂”、“咸亨”、“孔乙己”等特色人物,而对于这些鲁迅先生所提到过的饭店文化资源,现代人们可以将其合理利用来促使文化经济的形成和发展。这也就是说,茶文化产品的定位时需要进行综合考虑,并不是盲目制定的,为了在促进茶文化产品丰富的同时使各地特色的突出,需要对当地的优势资源做出客观正确的评估并据此制定战略选择,这样才能够为该茶文化产品的市场前景奠定良好的基础。

3.3服务性茶文化产品

茶文化产品除了有物质性的产品之外,还包含有茶文化旅游、采茶、擂茶、茶艺学习等服务性的茶文化产品,这种虚实结合以文化理念为依据来表现茶文化的产品,不仅突破了传统物质和文化定义的茶文化产品界限,还能够使茶文化产品更加丰富,更好的提升其附加价值,从而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和兴趣,激发消费者对茶文化产品的购买欲望,这种茶文化产品一方面能够满足消费者的精神需求,另一方面可以增加经营者的收益。比如说在白族的特色节目“三道茶”,就是基于当地传统的茶文化习俗而展开的服务性茶文化产品,它的商业价值就是让人们在旅游的过程中观赏到茶文化表演,进而实现精神需求的消费。

4结束语

茶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宝藏,为了使我国的茶文化经济一直在世界经济竞争中保持领先地位,需要注重将茶文化与茶产品的结合,使茶文化的文化底蕴能够有效提高茶产品的经济价值,除了生产出茶画、茶书等物质性的茶文化产品之外,还要合理的开发利用具有民俗地域特征的服务性茶文化产品,由此来吸引消费者的目光,更好地促进茶文化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万祥虎.简述茶文化与茶馆设计[J].建筑知识,,:1-2.

[2]李翠霞,华国梅.茶文化旅游对茶业经济发展的影响[J].福建茶叶,2016,(01):124-125.

[3]申素熙.茶文化产业相关概念及对茶文化商品的消费者价值研究[D].浙江大学,2013.

[4]臧新,林竹,邵军.文化亲近、经济发展与文化产品的出口———基于中国文化产品出口的实证研究[J].财贸经济,2012,(10):102-110.

[5]潘顺顺,凌彩金,孙世利,赵超艺,卓敏,徐永恒.浅谈茶文化对茶经济的影响[J].广东茶业,2008,(06):30-31.

[6]冯子标,王建功.文化产品、文化产业与经济发展的关系[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2):91-94.

篇2

(一)《茶经》对茶文化的精神文明影响

中国是茶的原产地,中国人对茶的熟悉,自陆羽《茶经》问世始,上至帝王将相,文人墨客,诸子百家,下至挑夫贩夫,平民百姓,无不以饮茶为雅事。人们常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文人七件宝:琴棋书画诗酒茶”,无不与茶有关,茶已深入社会各阶层,成为人们生活必需品。茶通六艺,茶是中国茶文化的载体。历代诗人常引茶入诗,留下了众多韵味无穷的咏茶名句。陆羽深受儒、佛、道影响,融诸家思想于茶理中,最早确立茶德标准:“茶之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唐代刘贞亮对茶德的阐述则更为具体:以茶散郁气,以茶驱睡气,以茶养生气,以茶除病气,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尝滋味,以茶养身体,以茶可雅志,以茶可行道。这些有关茶德的论述体现了中国人温厚平和的处世风格。“和”是中国茶文化的核心,是儒、佛、道三教共通的哲理。儒家推崇中庸之道,提倡“亲和自然”、“以和为贵”。茶可以驱睡少眠、清心净性、消食去腻、参禅悟道,于是僧人将茶视为佛祖恩赐,“茶禅一味”。茶出自山川,长于山野,采天地灵气,吸日月精华,自然天成,体现“自然和谐”之美,符合道家“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思想。“茶和天下”,儒、佛、道共同推进中国茶文化的发展。陆羽《茶经》也影响到世界其他各国的茶文化。自唐代开始,茶叶及茶文化主要通过古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茶马古道等传向世界各地。日本的茶道、韩国的茶礼、东南亚的茶俗、欧美的茶文化等无不打下《茶经》的烙印。而茶叶能成为世界三大饮料之一,离不开陆羽的肇始之功,这正是中国茶文化的物质基础,也是《茶经》脍炙千古的内在原因。

(二)《茶经》对茶文化的物质文明影响

茶文化的物质文明,即从事茶叶生产的活动方式和产品的总和。它不仅包括茶叶的育种、栽培、加工、包装、运输以及保鲜等创造性劳动与研究,也包括人们品茶、饮茶过程中所使用的茶叶、水、茶具以及桌椅、茶室等客观存在的物品和建筑物。《茶经》是全世界第一部茶学专著,它仅以三卷十章共7000多字的篇幅,深入浅出地论述了茶叶产地、制茶工具、采制评鉴、制茶过程、煮茶方法、饮茶器具、品茶方法、茶史茶事、茶事简化等。人们普遍认为陆羽的最大贡献在于指导茶叶生产、促进茶业经济的发展以及推广饮茶风气等方面。

1.茶叶生产。在《茶经•一之源》中,陆羽对茶的起源:“茶者,南方之嘉木也”;茶树栽培环境:“其地,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栽培方法:“凡艺而不实,植而罕茂,法如种瓜,三岁可采”;采摘要求:“野者上,园者次。阳崖阴林,紫者上,绿者次;笋者上,牙者次;叶卷上,叶舒次”;评鉴方法:“采不时,造不精,杂以卉莽,饮之成疾,茶为累也”等均做了生动详实描述。受陆羽对茶叶栽培的影响,历经千余年,到2010年,中国茶叶种植面积195万公顷,占全球茶树种植面积的50%以上;茶叶产量140万吨,占全球茶叶产量的30%以上,总产值500亿元;茶叶出口量为30.5吨,国内销售量为105万吨。总体看我国茶园面积世界第一,茶叶产量世界第二,茶叶出口量世界第三,位于世界四大产茶国之首。茶产业也催生数以万计的茶农、茶人和茶商大军,有效解决国家部分人员的就业问题。

2.茶叶制造。在《茶经•二之具》、《茶经•三之造》中,陆羽详细介绍了茶叶采摘、制造、贮藏、蒸青茶饼所需的10多种工具、7道工序的生产流程及成品茶的鉴别方法,其要求极为严格。如“茶人负以采茶”,“凌露采焉,其日有雨不采,晴有云不采”,“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等。随着历史的进步,制茶工艺的不断改造,茶叶发展由唐饼茶、宋团茶、明叶茶、明泡茶、清沏茶等到今天我国的6大类茶叶,形成了以西湖龙井、安溪铁观音、武夷岩茶、苏州碧螺春、黄山毛峰、庐山云雾、六安瓜片、恩施玉露、白毫银针、普洱茶为代表的全国十大名茶,数百个茶叶品种。

3.茶具制造。在《茶经•四之器》中,陆羽首创“二十四器”专门用于饮茶,推动了唐代饮茶之风的兴盛,标志着茶文化的成熟与独立。其中“二十四器”的尺寸、材质、功能以及装饰图案,包括生火煮茶、烤碾取茶、盛取水、饮用清洁和陈设等方面描述得无一不备。在茶事器具的设计制作上,虽然讲求优质美观,但极力避免奢侈,注重俭朴实用,体现陆羽追求自然和谐的养生理念。1987年5月陕西省法门寺地宫出土的唐僖宗李儇27件御用珍品,是迄今发现最精美的古代茶具,它代表了唐代茶文化达到了极高水准,印证了中国是世界茶文化的摇篮和发祥地。时至今日,陆羽发明的“二十四器”,促进了我国茶具制造业的大发展,琳琅满目的各色茶具满足人们的饮茶需求。

4.茶叶流通。在茶业商品流通方面,自唐代开始,中国制造的茶饼和茶砖通过“古丝绸之路”源源不断运送到边疆少数民族,成为西北地区各族人民的生活必需品,被誉为“西北少数民族生命之茶”,“茶马互换”在很长时期成为各朝代政府的财政支柱;通过中国西南部的“茶马古道”,中国制造的茶饼和茶砖经过云南,到达南亚各国;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中国制造的茶饼和茶砖运到欧洲各地。茶叶的商品流通,使中国和世界各国互通有无,繁荣经济,也丰富和发展了世界茶文化。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陆羽》记载:陆羽《茶经》问世后,不仅茶业大兴,而且饮茶也广泛普及于百姓生活,成为“比屋之饮”。许多茶商根据各自对陆羽的揣度,绘其像、塑其形供奉于店内,祀为“茶神”,尊为“茶圣”。凡是买“十茶器”者,就能得到陆羽塑像一尊,以此可使生意兴隆。正如梅尧臣《次韵和永叔尝新茶杂言》诗云:“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学事春茶”。也如耿譛《连句多暇赠陆三山人》所言:“一生为墨客,几世作茶仙”,来赞誉陆羽。

二、《茶经》推动茶医药发展

汉代《神农本草经》曰:“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以解之”。陆羽《茶经》云:“若热渴、疑闷、脑痛、目涩、四肢烦、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醒醐、甘露抗衡也”。茶之入药,《茶经•七之事》中有多处记录,历代经典医书、茶诗茶赋中也多有记载。纵观历史进程,人们首先发现茶用于医药,然后逐渐演化成饮料,现在人们关注焦点又重新回到茶的医药保健方面。

(一)中医对茶医药的研究

中医对茶医药的研究是在阴阳五行理论指导下,注重整体观,采用综合归纳的方法进行的。按照中医理论,茶作为药物具有“四气”、“五味”、“毒性”、“归经”、“升降沉浮”等特性。从四气分析:茶微寒,偏平凉,具有清热、解毒、泻火、消暑之功效;从五味看,茶以苦味为主,兼有回甘,甘补苦泻,因此茶有消食去腻、利水通便、生津止渴、益寿延年功效;就毒性而言,茶完全无毒,且无副作用,符合李时珍《本草纲目》中对茶有“味苦、甘、微寒、无毒”的评价;就升降沉浮看:茶的祛风解表、清头目功效属于升浮,而下气、利水、通便功效属于沉降;从归经方面,茶多能兼备,对人体所有脏腑经络均有效,应归五经。明代李中梓《雷公炮制药性解》记载“茶入心、肝、脾、肺、肾五经”,与之印证。就茶一味而归经遍及五脏,可见茶的治疗范围十分广泛,安全无毒。茶作为饮品,常年饮用,能起到保健养生的功效;茶作为药物,传统中医将其功效归纳为20大类:少睡、消食、祛风解表、安神、醒酒、坚齿、明目、去肥腻、清头目、下气、止渴生津、利水、清热、通便、消暑、治痢、延年益寿、解毒、去痰、其他。暗合唐代陈藏器《本草拾遗》“诸药为各病之药,茶为万病之药”的结论。

(二)西医对茶医药的研究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借助精密分析仪器,运用生物化学、现代医学等理论对茶叶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对茶医药功能采用动物模型试验、临床试验和流行病学调查等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效。分析表明:茶叶中含有500多种化学成分,其中具有较高营养和药用价值的成分是:蛋白质、糖类、脂类、维生素、矿物质、茶氨酸、茶多酚、生物碱(咖啡碱、可可碱和茶碱)、茶多糖及茶色素等。茶叶中的特征成分是茶多酚(涩味)、咖啡碱(苦味)、茶氨酸(鲜爽味)。茶叶中的许多有效成分具有协同作用,使茶更具神奇药效。现代西医与传统中医共同证实茶能防治的疾病有十几种,除此以外,现代西医研究还发现茶有抗辐射、抗癌抗突变、抗氧化、防高血压和心脑血管疾病、降血糖、排重金属、代谢调节和生理调节、防治慢性肾炎和肝炎等作用。

三、《茶经》与现代茶业

(一)综合利用茶叶资源

《茶经》对茶叶质量的要求严格,按其规定一般仅采收春茶,少数地方采收夏秋茶,大量的夏秋茶、修剪后的枝叶以及粗老茶叶废弃不用,导致茶叶资源浪费现象比较严重。如果充分利用这些茶叶资源进行深加工,提取茶多酚、茶多糖等成分,开发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的药物和保健品,将是人类健康的福音。但我国茶资源深加工才刚刚起步,茶叶深加工的相关技术还不够成熟,夏秋茶开发利用和茶食品系列研发有待进一步加强。粗老茶作为兽药、饲料添加物或植物农药的研发也有了新进展。茶叶生产中,尤其在生产制茶饮料、提取功能成分中会产生大量茶渣。由于古人的科学技术水平限制,《茶经》中对茶渣的再利用未有涉及。但由于茶渣中仍含有多种营养物质和药效成分如茶多酚、氨基酸、粗纤维、粗蛋白等,所以茶渣再利用研究也逐渐得到重视。目前,茶渣多被用作牛、猪、鸡、鱼等动物饲料,或被制作成茶渣复合肥料,或被作为栽培灵芝、猴头、蘑菇等食用菌材料。但总体来说,茶渣再利用的研究在我国还处在初级阶段,规模不大,研究不深。如何加大研发力度,做到废物再利用,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二)发展多样化茶保健产品

虽然在《茶经》指导下,各地方根据当地的茶叶资源发展出众多的茶叶产品,但主要以单一品种茶为主。如何挖掘中医食疗宝库,将现代科学技术与传统中医学相结合,将茶叶与中药材配伍,开发多样化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茶保健品将是现阶段茶产业发展的另一个重点。市场上的茶可乐、八宝茶、茶汽水、茶酒、茶果冻、茶豆腐、奶茶、柠檬茶、茶蜜饮、姜茶饮、茶食品等相关茶产品正是《茶经》、中医药与现代科学技术的综合结晶。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以及人们对保健品需求量增长的影响下,这一领域的研究在很长时间内都将会是研究热点。

(三)提高茶叶产品质量

篇3

首先,茶业的繁荣,促进了瓷器制造业的繁荣,为瓷器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唐代,茶成为了大众消费品,中国北方也已经是“茶为食物,无异米盐。”(《旧唐书•李玉传》)文献中记载:“江淮之人,什二三以茶为业。”(《全唐文•祁门县新修阊门溪记》这些都可以充分说明,在唐代,茶已经深入到人们日常生活当中,范围上也已扩展至全国,在国家的经济当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茶叶的兴盛推动了瓷器制造业的繁荣,《中国茶经》有这样的记载:“唐朝中期,北方消费茶增多,引起各地瓷窑的兴起,尤以烧制茶具为中心。”根据考古发掘的资料来看,这一时期窑址的出土物中,与茶器相关的器物数量远远多于前代,也在同时代出土器物中占了很大比重。以越窑为例,盛唐一朝,碗、盘、水盂、注子产量最大,占所有出土物的80%以上,而以碗的出土量最为巨大。(《中国陶瓷史》)除了水盂之外,上面提及的其他三种瓷器均作为茶具使用。

其次,茶文化的兴起,推动了瓷器器型的革新。唐代以前,瓷器尚保留了大量陶器的特征。自茶文化兴起,瓷器变得更加灵动。以壶为例,魏晋时期流行“鸡首壶”,壶身与早先的陶罐无异,仅多一鸡首状流,盘口、鼓腹,短小流,整件器物重心偏下,显得厚重。唐代以后,“汤瓶”取代了“鸡首壶”,盘口逐渐变为侈口,腹变小,流加长,且流多管状或棱状,重心上移,整件器物显得活泼。这些变化,可能与晚唐时期兴起的“点茶法”有关。“点茶法”即先将茶末置于盏内,用汤瓶注以沸水,将茶末调成膏状,最后持汤瓶向盏中冲注适量热水而成饮用的茶。向茶盏中冲注的动作称为“点”,因为盏的容量很小“,点”特别讲究技巧,否则沸水很容易溢出。于是对装沸水的汤瓶的要求也逐渐提高,从流里面倾倒的水水流要顺畅、水量要适度、落水要准确。为了便于点注,高颈、长腹、长流的汤瓶应运而生。管状和多棱状的流,顺畅性和水流稳定性明显好于魏晋时期流行的鸡首流。魏晋时期的碗,直口或者敛口,深腹、实心底,与陶钵较为相似。至唐代中期,碗多为侈口,由深腹变为浅腹,圜底增多。唐代晚期流行斜直壁碗,器型也有逐渐变小的趋势。关于唐代文人饮茶方式,文献中也有零星的记载。唐代具有较高史料价值的笔记小说《封氏闻见记》卷六有这样的记载:“……伯熊著黄批衫乌纱帽,手执茶器,口通茶名,区分指点,左右刮目。”茶器内装的是刚刚煎完的茶,温度较高;喝茶时要能“手执茶器”而不烫手,茶器应该便于散热,而且方便“手执”。这一时期大量发现的敞口、浅腹、圜底的小碗,敞口、浅腹利于散热,小巧、圜底的特点,使人能以手执住而不致烫手,很可能是作茶具用。这种小型侈口碗,应是陆羽所提及的“口唇不卷,底卷而浅,受半升以下”的茶瓯。

再次,由于品茶、斗茶风气的兴盛,人们不仅对茶色、茶味进行品评,还提高了对茶具的审美要求,进而推动了瓷器装饰性造型、纹样的产生,大大增强其文化内涵。“花口”是唐代瓷器的一大特色。中晚唐时,花口造型开始出现并逐渐流行,大致与茶文化兴起的时间一致。根据考古的出土材料看,晚唐时的茶具大量采用花口造型。如当时流行的花口茶瓯,通常表现为五瓣花形,腹部无棱,圈足稍外撇,器型小巧精致。陆羽认为“膻鼎腥瓯,非器也”,即茶具已经不是一般的食用器,而是具有了一定文化内涵的器物符号。“花口”的造型,大大提升瓷器的文化内涵,使其脱离了“食用器”的范畴。1987年发掘的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发现了极其精美的秘色瓷碗。根据其器型、一同出土的金银茶具及文化意义上分析,这些秘色瓷碗应该为茶具。以茶具为代表的瓷器烧造,其技术已为我国青瓷制造的最高水平。

篇4

关键词:中国;韩国;茶文化;对比

中国是茶的故乡,中国人食茶、饮茶的历史有几千年之久。中国茶文化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形式自由,茶文化是儒、道、释文化的有机统一。而韩国的茶道也有数千年的历史,自成体系,有严格的规范和形式。韩国茶道文化也是韩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1 中国茶文化的起源和历史发展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茶叶不仅具有提神清心、清热解毒、消食化痰、取腻减肥、清心除烦、解读醒酒、生津止渴、降火明目、止痢除湿等药理作用,还对现代疾病,如心脑血管、癌症等疾病,有一定的药力功效。这种神奇的“东方树叶”始于神农,发展于唐,兴旺于宋,盛行于明清。茶最早发现时是用于医学领域,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茶的功效和作用不断拓展。西周时期,茶叶作为贡品进入并流行于上层社会;东周时期,茶叶作为菜肴入馔;三国时期有了“以茶代酒”的典故;隋朝时期,茶叶从药用品演变成社交饮料,但主要还是用于社会上层;唐代是茶作为饮料扩大普及的时期,并开始从社会的上层走向民间。唐朝的时代精神把茶解脱出来,使它达到最终的理想境界,逐渐形成中国的茶文化。

唐宋时期煎茶法的流行、茶文化的兴盛形成了中国茶文化的第一高峰。与此同时,茶的发展与佛教形成了相互促进的关系。佛教,特别是禅宗需要茶叶来协助修行,而这又促进了茶叶的发展。在精神境界上禅讲求清净、修身、静虑,从而来寻求聪智、开悟生命的道理;茶的性状与禅所追求的境界相似,于是,形成了“禅茶一味”、“禅茶一体”的风尚。唐朝中后期煎茶道已经成熟,以茶修道思想确立,并形成了初步的茶礼。宋代中期制茶方法出现了改变,从唐宋时期的煎茶法逐渐向点茶法发展,这是中国茶文化的第二个高峰。宋代品茶注重“三点”和“三不点”之说。宋代中后期,是点茶道形成并流行时期,茶具文化和茶文学也日益繁盛。明清之时,固型茶逐渐改为散型茶,并多用叶茶。饮茶方式逐步改进,点茶也改为泡茶,这是中国茶文化发展的第三个高峰。中国现当代时期,茶文化基本沿袭了清末茶文化习俗,“”时陷入低谷,20世纪90年代又重新复兴。

2 韩国茶文化的起源和历史发展

茶大约在公元六七世纪由中国传入韩国。韩国分别在新罗、高丽、朝鲜李氏时期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茶文化。

新罗统一时期已开始引入中国唐宋时期的饮茶风俗。当时的煎茶法也深刻地影响了韩国的茶文化。中国茶道的“儒释道”思想也随茶文化进入韩国。统一新罗时代,中国的茶和茶文化被引入朝鲜半岛,当时并没有形成完整的、独立的茶道文化和茶道形式,主要是效仿中国唐朝。

到了高丽王朝时期,韩国的茶文化进去了快速发展的鼎盛时期,韩国的茶道文化日渐成型,并流行于社会各个阶层。高丽王朝的初、中期,中国的禅宗茶文化成为高丽佛教茶礼的主流,并建立了韩国的佛教茶礼 “八正禅茶礼”。高丽王朝后期受中国儒道文化影响很大,把儒家的“中庸”、“大和”思想与道教的“修身养性”的思想紧密结合在一起,流行至今的“五行献茶礼”就是这一思想的产物。高丽时期,是韩国茶文化兴旺发达之时,初期流行煎茶道,中期流行点茶道,此时,韩国茶文化消化了中国的茶文化后,形成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茶文化――茶礼。

朝鲜李氏王朝时期,前期饮茶颇为盛行,但到了中期由于酒风盛行,所以饮茶之风渐减,到了后期在著名茶人丁若镛、金正喜、草衣禅师等人的热心维持下,茶文化又重新托似鹄础2菀蚂师通过40多年的禅茶生活,深刻领悟了“中正”和“禅茶一味”的深刻含义。在这一时期,韩国茶礼进入稳定的发展时期。在民间,茶文化日益衰落,咖啡文化日渐流行,但禅茶精神不断发展。现在,韩国的茶道文化不断发展,而且相对独立,饮茶方法基本上泡茶法。韩国的茶礼作为世界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中国的茶艺、日本的茶道形成了亚洲茶文化的三足鼎立之势,并共同推动和促进了亚洲及至世界的茶文化发展。

3 中国茶文化对韩国文化的影响

中国发现茶和饮用茶的历史比韩国更加久远,与茶相关的具有代表性的事件也更早地发生。中韩两国文化、贸易等方面密切相关,同时由于韩国的茶文化是由中国传入的,因此两国茶文化具有一定的共同之处。例如,朝鲜半岛在三国时代以饮饼茶为主,高丽时代是碾茶,朝鲜时代是叶茶。但是,受韩国地理环境、本国传统文化等影响,中韩两国茶文化也存在一定的差异。韩国茶文化将朝鲜半岛人、神、佛茶礼相结合,具有独创性,统一新罗时期的花郎茶具、高丽王朝的青瓷镶嵌技法和茶禅三味、茶时、茶童茶房奉职、茶神契节目等具有朝鲜半岛特色。

中国茶文化传入朝鲜半岛后,在影响韩国文化的同时,不断与韩国茶文化交融、渗透。韩国茶礼的基本精神 “和、敬、俭、真”,传承了中国茶文化的主旨,体现了心地善良、以礼待人、俭朴廉政和以诚相待。高丽王朝的五行茶礼展现了向茶圣炎帝神家氏神位献茶的仪式,气势宏伟,规模更大,再现了高丽王朝时代的茶文化,具有鲜明的朝鲜半岛风情。茶礼可以促进现代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可以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完善人格、促进构建积极和睦的人际关系,防止过度追求经济效益而产生的自私自利之心泛滥。

参考文献:

[1]金永淑.韩国茶文化史[J].茶叶,2001,(3):37.

[2][4]傅志民.论茶道[J].中国茶叶加工,2005,(2):46

篇5

茶具是制茶、饮茶必不可少的工具,明人许次纾在《茶疏•煮水器》中有“茶滋于水,水籍乎器,汤成于火,四者相须,缺一则废”的描述,说明自古茶具是茶文化形成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元素,同时,茶具又紧紧围绕人们的饮茶习俗的变化而改变。越瓷茶具与越人饮茶风俗相互联系,相辅相成。越窑在千余年制瓷过程中,其茶具主要通过釉色、器型、装饰三个方面的创新来适应当时人们不断变化的品茗需要。越瓷茶具釉色变化:实现由“天人合一”到“人地和谐”的思想提升。瓷器施釉的目的是为了让器物变得更加光亮美观,增强机械强度,降低吸水性,不易沾染污垢。然而,越瓷釉色的选择却与越人原始宗教思想密切相关。越人自古多祭祀,古籍有“春祭三江,秋祭四海”的记载,原始青瓷是继青铜器、青玉器之后的一种青色礼器,显然制作青釉越瓷是越人“尚青”、“敬天”思想的体现。《庄子》曰:“与人和者,谓之人乐,与天和者,谓之天乐。”越地先民通过给越瓷施青釉来表达整个民族“与天和”的思想。如果说越瓷施青釉是体现越地先民传统“天人合一”宗教思想的话,那么,其后越瓷表面釉色的改进则反映了越人通过茶道实现人与江南自然环境的融合。用现代科学技术对汉宋不同时期生产的越瓷器面反射光进行测试,发现越瓷表面对可见光的反射光波长多在450—600μm之间,属于青蓝光,但不同时期越瓷器物表面的釉色存在一定差异。

具体地说,东汉三国,瓷器表层釉呈豆青色;两晋时为青灰、微绿至黄色;南朝至唐早期,基本保持两晋釉色,但釉层出现细密开片;唐代中晚期起,釉呈艾青色;北宋中晚期,器表釉又为青灰色。一直以来越瓷器面的颜色深浅难以控制,陆龟蒙称其为“千峰翠色”,为什么人们要把唐代越瓷艾青色定为理想之色,并赋予“秘色”盛名?这与当时全国范围出现的茶道有关。盛唐时期,越地盛行饮茶品茗之风,根据当时的“煎茶法”制成的茶汤,其颜色在《茶经》中就有“茶作白红之色”、“茶色丹”、“其色缃也”记载,说明茶色应为红白色叠加形成的橙红色。烧制出怎样颜色的茶具才能衬托出人们需要的茶色?艾绿色为首选之色,文人墨客们称之为“捩翠融青”,因为用这种颜色的青瓷茶具装茶汤才能达到“青则益茶”的效果。“唐诗之路”的主轴线曹娥江正好穿过越窑核心分布地区,有人曾统计过,“徜徉于浙东唐诗之路的(非本地)诗人至少有400位。”远路而来的文人墨客,沿曹娥江逆流而上的考察途径中,品茗赏景,自然会“又有烟岚色”、“轻旋薄冰盛绿云”、“薄烟轻处揽来匀”、“欲觉身轻骑白鹤”之意境,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人地和谐”。文人们在“越瓷青而茶色绿”

(四《茶之器》)的品茗中作诗,自然会触景生情、有感而发,成为越文化中的一道独特的风景。陆羽《茶经》中虽然描写茶具色青宜茶,但他更强调越瓷因“类玉”而胜邢瓷。这是因为纯正而单一的釉色总是感到比较单调而浅薄,具有半透明质地的器物才让人感到厚重而含蓄。如何能让茶具器面产生“类玉”的光泽和质地呢?中唐后匣钵窑具的应用为越窑创造了这一奇迹,匣钵把瓷坯与窑炉中的火焰隔离开来,这使得瓷坯在装烧过程中具有稳定的还原条件,同时,还能使瓷坯中的釉保持一定比例的钙长石结晶和未熔化的石英颗粒,烧成器物的表面釉层会失去原先的透明,出现了半透明的漫反射效果。正如陆羽所说:“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不如越一也”

(四《茶之器》)。银是一种金属,作为器物的整体银,表面光洁对可见光是整体反射的,而玉则不一样,表面呈现半透明,在显微镜下会看到凹凸不平的表面,或者表层以下有细颗粒状半透明物质,对可见光不会整体反射,器表以下很小尺度的不同颗粒的反射光会聚到人的眼中,就具有亚光厚重的质地性质。作为茶具越瓷通过色泽的改变,达到与玉器一样高贵的效果。越瓷茶具器型改进:完成由“大众饮茶”到“精英品茗”的文化提升。古人云“器为茶之父”,无论是大众饮茶还是文人品茗,饮茶都离不开茶具。不同时代因为烹茶方法不同,茶具的种类也不同,即使同一种类型的茶具也会因特殊的饮用方法,出现造型的差异。优质的茶具往往既会保持浓郁茶香,同时还能够衬托出茶汤的液质,让品茗者的情趣达到最大化。越瓷茶具类型的变化是制茶、饮茶方式演变的一面直接镜子。唐代以前,用煮茶法制茶,茶具相对比较简单,考古资料显示没有专门的越瓷茶具。在日用越瓷中,茶具往往兼作其它用途,如茶碗也是饭碗,茶壶也作酒壶等。在越地早在三国时以茶代酒已成为招待客人的一种常事,茶作为一种生活饮料明显比酒来得普通而大众,饮茶完全是越地普通百姓平日生活中的一种习俗。碗是饮茶的主要工具,盘是放茶碗的地方,而钵是贮茶的工具,壶成为倒茶的器皿。碗、盘配套作为饮茶工具组合,也是后期茶盏、盏托出现前的雏型,盏或碗配托盘在东汉晚期和吴、晋墓葬中常有出土,如镇海汉墓出土置耳杯与碗,应当属于饮酒饮茶器具。

到了唐代,烹茶方法由煎茶法取代煮茶法,制茶、饮茶的过程变得更加复杂,饮茶成为文人墨客追求高雅生活的一种象征。茶道逐渐形成,茶文化由大众饮茶向文人品茗方向发展,这对越窑制瓷业提出了生产新产品的要求,越窑开始生产专门制茶、饮茶的茶具,茶瓯、茶盏一直是唐至北宋人们饮茶的工具。据统计,《全唐诗》中直接以《茶瓯》为题作诗的有陆龟蒙、皮日休两人,描写“越瓯”的有吕群的《竹》、孟郊《凭周况先辈于朝贤乞茶》、李涉《春山三矨来》、郑谷《送吏部曹郎中免官南归》《题兴善寺》、韩矪《横塘》和白居易的《重修香山寺毕题二十二韵以纪之》诗,但是介绍越瓷茶盏的却只有唐末五代初的徐夤《贡余秘色茶盏》一诗。从唐代诗人的描述中不难看出,茶瓯虽是专门的饮茶器皿,但比较平常,为大众饮茶器具,而茶盏则是越瓷精品,属于“秘色茶盏”,用秘色茶盏品茗在唐、吴越时是一件极其奢侈的事,从各地墓葬出土来看,茶盏常在皇族贵族墓葬中。从走过“唐诗之路”的众多诗人中,也很少有文人墨客使用过茶盏来品茗,在《全唐诗》收录的诗中,除了徐夤找不出第二个赞美茶盏品茗的诗人。但是,唐代诗人们即使用最普通的茶具“越瓯”品茗,也对越地茶具和饮茶习俗给予很高评价,后人可以从诗文中复原当时的茶文化风俗,从中也可以窥视到唐宋时期茶道的影子。越瓷茶具的造型在唐代前后大相径庭,这与人们饮茶习俗变化有密切关联。汉晋时期,人们常用煮茶法制作茶水,喝茶是普通百姓平时解渴的一种生活习惯。碗是最普遍的茶具,用煮茶法倒茶,茶叶往往不会倒入茶碗中,饮茶者一般可以整碗一饮而尽,所以,窑匠在设计茶碗的造型时往往做成深腹、敛口或直口,能防止茶水外溢。当时的茶碗高多在5厘米以上,口径10厘米左右,容量大。茶壶在魏晋时期也是一种重要茶具,其造型是个矮、大肚、厚重、盘口,适于煮茶后茶水的装壶和倾倒,也有利于为多人共饮倒茶,属大众饮茶器皿。东晋至南朝,瓷壶的颈变得比较细长,整体形状也一改过去的个矮肚大特点,朝着下腹收束,上腹圆鼓的方向发展,器物造型显得更加典雅、优美,这说明饮茶习俗已由大众百姓饮茶逐渐向文人专门品茗方向转变。唐代茶具造型变得更加精致而专一,瓯是数量较大的一种茶具,《茶经》中记载其器型为“口唇不卷,底卷而浅,受半升以下。”

(四《茶之器》)按唐代度量衡标准去测量,瓯的容量当在300毫升以下。对照当时越窑生产的茶碗,一种底似玉壁的碗,其容积大小与《茶经》记载茶瓯相符,其敞口、浅底的造型,完全符合煎茶法条件下的饮茶要求,即在饮茶时容易把茶汤与茶末一起喝掉。茶盏、托具组合茶具是唐代典型的秘色贡瓷,盏托是由托子和茶盏两部分组成,托子为内底有凸圈的小盘,圈略大于盏足,可以固定茶盏,唐、五代时越瓷茶盏变得精致而成熟。根据茶盏器型特点,结合徐夤《贡余秘色茶盏》诗描述,用茶盏品茗确实可以达到“染春水”、“盛绿云”的效果,盏比唐代茶碗小,直口、深腹,托盘圆形,喇叭圈足、沿外翻,利用别致的茶盏饮茶,既美观、庄重、高雅,又适用于唐人煎茶后乘热而喝的饮茶方式,是唐代品茗精英化的一个重要标志。越瓷茶具装饰发展:完成由“生理需求”向“艺术享受”的生活超越。装饰是体现越瓷茶具艺术价值的一个重要内容。为了迎合不同时代人们的、风俗习惯、消费观念的变化,窑匠们十分注重茶具装饰题材的选择和装饰技法的改进。早期越窑青瓷十分注重器表装饰,作为日用品的茶具装饰显得简单朴素,如汉魏时期作为普通日用品的茶具碗、盘、钵常以素面装饰为主,外壁即使有纹饰也比较简单,如网格纹、联珠纹、弦纹等。六朝时随着田庄经济的不断发展,具有亲和力的象形器成为越瓷装饰的主流,如魏晋时期,壶成为一种重要的茶具,其口、柄部分逐渐采用动物化装饰,常用鸡首作口,所以又称鸡首壶,起到美观、亲和、生动的艺术效果。三国时鸡首壶开始生产的当初,壶身两边堆贴鸡头、鸡尾作为器物铺首,鸡头尖嘴无孔,完全是一种装饰品,没有实用价值;东晋起鸡尾消失成为手柄,有的塑龙首成为把手,把手逐渐高于壶口,鸡首也变得更加高起,鸡头开孔作嘴,可以作为倒茶之口,随后这种造型装饰迅速消失。南北朝时期,佛教的盛行,佛教题材开始出现在茶具的装饰中,如两晋时茶具碗、钵等器物上出现了佛教题材的忍冬纹和佛像。南朝时,在茶碗外壁刻划代表佛教艺术的莲瓣纹等,这为当时隐居在窑场附近名士贤达带来惬意的生活和丰富的文化。唐代茶道的兴起把品茗作为一种重要精神生活。人地和谐思想和工艺绘画成为那个时代越瓷茶具装饰的主要题材和技法。越瓷茶具中,瓯、盏托是主流,因制茶饮茶方法的改变,壶虽然还大量生产,但已退出“茶壶”的行列,《茶经•四茶之器》中通篇没有发现壶出现在茶具行列中,《茶经》有“凡煮水一升,酌分五碗,乘热连饮之”

(五《茶之煮》,)的煮茶分茶方法的记录,喝茶人总是现煮现舀现喝,不会装壶冷却而喝。瓯为唐代大众茶具,根据各地收藏的“玉壁底碗”实物,结合唐代诗人相关“越瓯”“茶瓯”的描述进行分析,瓯以素面为多,基本无纹饰,内外施釉,釉层均匀光滑。盏托是唐宋越窑窑匠重点装饰的茶具,唐代金银器成形工艺对茶盏的影响比较明显。从外形上看,茶盏一改六朝时的动物象形器装饰,而变成拟植物形状,体现人类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的一种思想。如托似荷叶,盏如荷花;托似莲叶,盏如莲蓬,器型为直口、下腹内收,假圈足(饼形足);从装饰上看,托座常饰莲蓬纹,茶盏呈荷花形,口作五缺、腹压五线,饰萱草纹或莲瓣纹。装上一盏热茶后,整体看去犹如盛开的荷花或者莲花,花开之处雾气绕绕,品茗之时犹入仙境;荷花荷叶出污泥而不染,显示品茗之高雅。

二、小结

篇6

关键词:西方茶文化;英语文学作品;内涵影响;创作理念

任何一种文学作品,其创作到形成独立的风格体系,都与其所依附的文化体系有很大关系。客观的讲,文化造就了文学作品。当然,想要创作出优秀的文学作品,也必须对其文学作品创作的根源进行有效融入。西方茶文化是在茶及饮茶逐渐融入西方生活之后所形成的文化体系,无论是其内涵,还是价值理念,都充分反映了社会生活与大众理念的体系化融合。而在西方茶文化形成过程中,其文化内涵也对英语文学作品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1西方茶文化的形成过程分析

文化是一种意识理念,其形成基础是物质元素,任何文化形态都是基于一定社会元素所形成的,西方茶文化也是如此。通过对西方茶文化的具体内涵进行全面解析,我们可以看到其中容纳了丰富的文化理念,而其从特点来看,主要分为英国茶文化和美国茶文化,而这两者共同特点都是以英语作为自身发展语言的文化体系,因此可以说,西方茶文化实际上就是以英美文化为载体的茶文化。西方茶文化并不是一直就有的,而是经过长期发展所形成的文化体系。尽管西方茶文化也是茶文化的一种,但是该茶文化与我国茶文化之间有着重要差别。虽然两种茶文化都是以茶和饮茶生活为基础所产生的文化体系。但是从根本上看,茶文化都是茶与其基础文化相融合所形成的文化体系,因此其差异来自于其文化根源。1848年,英国人罗伯特来到我国,将茶树种子带到印度,而印度湿润的气候、肥沃的土壤为茶叶生产种植营造了良好的氛围和空间,从此在印度形成了庞大规模的茶园。这就为英国茶文化体系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实际上,茶叶在很早就已经进入欧洲大陆,但是欧洲大陆人对茶叶太多欢迎。直到茶叶传入英国之后,其与英国文化便形成了体系化的文化融合,正是英国人对茶叶的热爱和推崇,加上饮茶习惯和风气不断成熟,从而形成了具有英国文化特色的茶文化体系。而美国作为英国的殖民地,茶与茶文化也流传到美国。但是客观的看,英国茶文化与美国茶文化之间是有一定区别的。在整个英国茶文化体系中,正是其形成与英国工业革命时期,其整体资源比较丰富,茶文化中更多融入了享受、物质元素,整个茶文化极其讲究,充满贵族元素。而对于美国茶文化来说,其形成与美国独立之后,此时更多追求的是效率,整个茶文化中融入更多的是效益与效率,因此,在美国茶文化体系中,我们更可以看到美国茶文化恰恰是袋装茶的发源地。在美国独立战争历史中,波士顿倾茶事件是其重要的导火索,而这无疑证实了茶叶在美国的地位。英美两国作为当前世界上物质元素最为丰富的国家,其文化影响力超过了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因此以英美茶文化为核心的西方茶文化就成为极具广泛影响力的文化体系。整个文化内涵不仅影响了社会生活,同时更是对其文学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2西方茶文化的具体内涵认知

研究西方茶文化时,通过研究英国茶文化和美国茶文化,就能形成体系化全面认知,尤其是英国茶文化,其实际上就是整个西方茶文化体系的内核。根据相关统计表明,在整个英国人的生活中,饮茶所占的时间超过了三分之一,尤其是红茶,更是以英国红茶享誉全世界。西方茶文化作为饮茶习惯与传统文化的体系化融合,研究该文化体系,必然能够为我们全面了解茶文化内涵提供重要基础。

2.1西方茶文化的相关内容阐述

西方茶文化的内容主要表现在茶与饮食习惯的有效融合。因此,在整个西方茶文化内容中,茶已经成为社会大众生活习惯中的重要内容。比如,对于英国人来说,早晨醒来之时,要饮早茶。其对早茶的精心准备程度,就知道茶叶在其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在英式早茶的调制过程中,不仅要精选阿萨姆红茶,同时更要经过对浓度和色泽的把关,从而是其满足早茶的需要。而在工作时间,其在工作间隙中,也会使用上午茶作为调节工作气氛的主要方式,当然上午茶是整个饮茶过程中最简单的环节。而在英国人饮茶生活中,最复杂的则是下午茶,可以说,下午茶就是英国茶文化的核心,正宗的英国下午茶,不仅讲究,而且其中充分融入了相关礼仪内涵,在英国下午茶文化体系中,其与社交活动相融合,成为西方社交活动的重要工具和媒介。而美国茶文化则更倾向于便捷和生活化,在美国饮茶过程中,袋装茶就成为其茶文化体系中重要的符号之一。

2.2西方茶文化体系中的具体内涵分析

通过对西方茶文化体系进行全面认知,我们可以看到其中内涵主要包括:首先,其应用属性从药用、生活饮用到一种文化符号。茶叶在传入西方初期,其更多是作为一种药物来使用,在其看来,饮茶能够帮助人们形成清醒的心情,同时也能对很多疾病形成有效治疗方法。而随着其对茶叶的功能价值属性认知日益成熟,其贵族上层开始品茶,茶已经发展成为一种展现异国文化及生活理念的一种行为方式。而随着全球交往日益便捷,茶叶正式进入西方大众生活,其不仅实现了饮茶方式和饮茶文化的本土化,同时也成为社会大众的重要生活习惯。其次,在整个西方茶文化体系内,包含了极显贵族生活特点,内容丰富精致的文化内涵。在西方,饮茶习惯从出现到形成,更多是在近代时期,此时,无论是社会生产力,还是物质基础,都实现了极大丰富,因此在饮茶过程中,其应用元素更加丰富。而饮茶不仅仅是一种生活习惯,而是一种融入了丰富审美价值和生活价值元素的生活方式。下午茶文化的出现和形成,不仅标志了该茶文化体系中的文化属性,同时其对整个西方文化也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因此,认知西方茶文化,就必须对其下午茶形成有效认知。最后,在西方茶文化体系内,社会习惯与社会大众意识形成了全面融合。因此,整个茶文化就是对社会生活形成全面了解的基础。在西方茶文化体系中,其不仅对饮茶内容和品质有着较高要求,同时其对茶文化体系中的理解和认知也超越了任何一种价值理念。在西方茶文化体系中,其将现代社会的节奏要求与整个文化相融合,而这正是与我国传统文化所不同的行为阐述和理念表现。

3西方茶文化对英语文学作品创作的具体影响

文学作品创作实际上是对文化意识的有效阐述和全面呈现。如果想要对传统茶文化形成全面认知和了解,就需要充分借助文学作品这一创作进行有效了解。西方茶文化体系的核心是英国茶文化和美国茶文化,而这两者实际上都是英语语言下的文化体系。在西方国家中,除了英国外,美国等西方国家也形成了独立的茶文化体系。茶文化作为独立的文化体系内涵,其以茶物质元素为基础,融入了丰富的价值理念和行为规范,同时形成了一大批与茶相关的文学艺术作品。文学艺术创作实际上是对现实生活的再现,无论是其价值理念,还是对创作灵感的激发,都是文学创作的重要来源。虽然西方茶文化与我国传统茶文化一样,都是以茶为主要创作元素的茶文化体系,而且都是社会文化与饮茶习惯的体系化融合。但是从根本上看,两者并不一致。我国传统茶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价值文化内涵,其根源是传统文化。而西方茶文化形成与近代时期,其根源是近代文明,同时其价值理念中更多是对现代生活方式的诠释和变革。从文学创作背景来看,任何一种良好的文学作品,其都只植根于一定文化体系之内,因此想要研究西方茶文化对英语文学作品创作的具体影响,就必须完善探究西方茶文化的具体内涵。当然,体系化研究其具体内涵,也能够帮助我们有效了解西方茶文化和英语文学作品的内容,进而实现对西方茶文化的有效传承。西方茶文化对英语文学作品的影响,表现在诗歌创作过程中。在很多英语诗句中,我们都可以找到有关喝茶场景的有效描述,诗人拜伦更是将茶成为泪水,其将茶作为阐述和表达一定情感的载体和基础。正是很多描述茶的英语文学作品让我们充分了解西方茶文化的具体内涵。其次,是该茶文化体系对散文创作的影响。散文写作有着独特特点,比如在整个散文创作过程中,其尤为重视价值情感的诠释和表达。想要创作出经典的散文作品,就必须结合能够有效激发人们价值情感的创作元素,而西方茶文化正是为英语文学作品的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最后,小说创作也是整个英语文学作品创作中的重要内容。西方茶文化不仅为英语文学作品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同时也为其文学作品内涵立意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在英语文学作品创作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有很多关于西方茶文化情节的有效描述和表达,特别是整个小说作品之所以成为经典作品,正是与其融入了文化理念有直接关联。

4结语

茶叶最早进入欧洲大陆时,其并未能得到欧洲大陆人们的广泛认可。而在18世纪时,茶叶进入英国,此时英国恰好正处于工业革命时期,高速发达的社会生产力、极度富裕的物质生产资料,使得茶叶在英国实现了成熟发展,而在英国人逐渐形成品茶习惯时,逐渐形成了独立的茶文化体系。英国人对茶叶的推崇和喜爱发挥到了极致,因此英国茶文化就成为西方茶文化的领军者。随着茶文化发展日益成熟,逐渐形成了一系列与茶相关的词汇和生活元素。而这些内容在不断发展过程中,就形成了对英国文学体系的有效影响。

参考文献

[1]赖月珍.从英语文学作品的书名管窥西方文化[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2013(2):125-128.

[2]朱锦锐.英语文学作品翻译中如何处理中西方文化差异[J].海外英语,2014(17):17-22.

[3]王旭华.透视英语文学作品的文化内涵[J].科技信息,2015(12):126-131.

[4]林晓娟.探析英语文学作品对英国茶文化的影响[J].福建茶叶,2016(5):115-118.

篇7

关键词:茶文化;汉语言文学;影响

中华民族有着悠悠五千年的历史,历经了多个民族十八个朝代的统治,悠久的历史赋予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土壤,孕育出了博大精深而又源远流长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元素。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包含了茶叶种植、采摘、烘焙等过程中延伸出来的艺术,内涵丰富,历史悠久[1]。在茶文化的发展过程中,与之相关的汉语言文学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茶文化的兴起,带动了茶艺、茶诗等语言文化的发展,而茶文化现象的没落,则导致某些与之相关的汉语词汇没落。

1茶文化和汉语言文学

茶文化起源于中国,已有4700多年的历史,是在饮茶活动中产生的具有一定精神意义的文化特征,包含着茶道、茶精神、茶书、茶具、茶画、茶艺等元素。中国是礼仪之邦,讲究待客之道,而茶正是我国款待客人必不可少的一种物质,从魏晋南北朝起,已有饮茶之风,到隋朝饮茶已成为极为普遍的事,凡客来,必敬茶。渐渐地,茶文化兴起,人们对于茶叶、茶具、煮茶等方面的研究不断深入,演变为先进的茶文化,饮茶成为一件可俗可雅的平常事。茶文化作为我国文化长河中极具民族特色一个文化元素,其发展历程对于汉语言文学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可以说,茶文化本来就是汉语言文学的研究范畴,都是在中华民族发展历程中人民的智慧结晶,反应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文明。

2茶文化对汉语言文学的影响

2.1茶文化发展推动了汉语词汇的发展

在茶文化演变历程中,其物质文化和精神文明在不断发展,同时也促进了汉语词汇的发展。从物质层面上讲,茶叶的品种、种植、制作及相关的器具,随着历史的发展,在不断发生变化,与之相关联的汉语词汇因此也变得更加丰富,比如说茶叶品种,有西湖龙井、大红袍、碧螺春、铁观音、六安瓜片等。从精神层面上讲,茶文化涉及到茶艺、茶礼、茶诗等,这些都大大丰富汉语言文学的内容,为了准确描述茶文化的内容,并且传达其意蕴,人们创造出来沏茶、品茗、茶话、茶德等词汇[2]。

2.2茶文化现象的没落导致汉语词汇的没落

在茶文化发展过程中,旧的文化元素不断没落,新的文化元素不断添加进来,唯一不变的,就是中华民族对于茶的热爱。在汉语言文学中,文言文和我们现在所用的文字有着较大的区别,这其实就是时展的特征,文字在不断演变,在茶文化发展历史中,有一些古老的词汇,比如说、,这两个词语分别是茶树、采摘时间较晚的茶的意识,现在都已经被现代化的词汇所取代。包括一些动词含义的词,都随着茶文化乃至中华文明的演变,逐渐消逝在历史长河中,比如说斗茶、奉茶、选茗,现在关于茶,人们只会说泡茶、倒茶、喝茶。

2.3茶文化的发展使得汉语词义发生变化

在以往,茶就是指茶叶、茶树或者茶水,而在现在,茶有了更为广泛的含义,指用茶制成的饮品,比如说西湖龙井是茶,冰红茶也是茶,甚至于由柠檬、、玫瑰等泡制的茶水也属于茶的范畴。时代在发展,不同的词语随着人们生活习惯和思想的变化被赋予了不同的含义,以龙井为例,在古代这只是一个地名,但到了现在就是指龙井茶。同时,随着茶文化的发展,一些词义早已被忘记,词语也逐渐消逝在人们的词典中,比如说茶会,兼具茶话会和物品交易的意识,现在一般是指以茶会友的聚会方式。

3结语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华传统文化受到外界文化元素的冲击,要想将优秀的中华文化传承下去,就必须加强对于传统文化的保护,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加强现代化的中华文化建设,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汉语言文学是指对中国文学史、中国国学、中华民族精神等内容进行研究的学科,覆盖政治、军事、哲学、艺术、历史、文学等多个领域,其中,茶文化属于汉语言文学的一个研究领域,在历史长河中,随着茶文化的兴衰跌宕,汉语言文学中与茶相关的内容在不断变化,包括词汇、词义等[3]。

参考文献:

[1]彭庆敏.韩国茶文化对韩国语言文学的影响[J].福建茶叶,2016,(1):255-256.

[2]穆文超,李权芳.从中西茶文化的差异看高校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J].福建茶叶,2016,(10):268-269.

篇8

中国的茶叶产量位居世界首位,上下五千年的传统文化的积累与沉淀,赋予了茶叶独特的文化价值与文化内涵。如今,茶文化已经升华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与信念,许多大学课程都融入了茶文化的德育功能教育,以此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点。

关键词:

大学;思政教育;茶文化;德育功能

当今社会,茶叶已经不仅仅是一种饮品,而是代表了某种精神与修养,人们视“茶”为人格力量,视“品茶”为精神享受,在品茶中深化思想、感悟生命,完善自我修养。品茶这种生活方式已经步入了人们的精神领域,“德育功能”也成为茶文化最高层次的核心内涵,具备了哲学性特点。从某种意义上讲,茶文化的德育功能,其实是人类文明不断发展与进步的必然结果。

1茶文化的德育功能对大学生思政教育的价值体现

1.1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人文情怀

人文情怀是以人文本,关心、关爱、尊重人的生命价值,是在漫长的成长岁月中,在生活阅历的积累中逐渐形成的综合品质,而茶文化本身所蕴藏的德育功能具有鲜明的自由、豁达情怀,这与大学生的人文情怀不谋而合。物质条件的提高让眼下很多大学生过分追求金钱与利益,年纪轻轻便丧失了本真,整日沉迷生活的享乐中,缺乏拼搏奋进的精神,更谈不上人文情怀。茶文化的宁静清雅之气,定会涤荡象牙塔里的奢侈之风,为培养大学生的人文情怀创造良好的客观环境。茶文化的纯真质朴之韵,定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使他们逐渐养成积极、健康的生活习惯。

1.2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道德修养

茶文化的形成非一朝一夕之事,它囊括的内容博大精深,寓意深远,它是在上百年的茶事活动中积累而成的文化现象,凝结了太多的哲学思想与人生智慧。茶诗、茶道、茶艺、茶学、茶德等诸多茶文化元素构建起人们推崇的精神理念,这无疑对提高大学生的道德修养起到了积极作用。茶文化道德功能的基本要求是“重德”,它关注的是人与自我的关系,必定会影响到大学生的行为习惯与道德准则;“崇俭”极为崇尚节俭,培养大学生“以俭育德”的思想观念;“尚和”强调的是“我”与他人之间的融洽关系,有助于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逐渐形成价值尺度标准;“贵真”则从人与自然的关系出发,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1.3有助于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有资料显示,近几年,各大高校的学生的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指数都在持续下降,大学生的抗压能力、面对困境的心理承受能力普遍较弱,大学生内心敏感脆弱已经是普遍现状。而茶文化德育功能的中心思想就是“和谐”,它包含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世间万物的和谐关系,吸收了茶文化“和谐”思想,原本脆弱又自我的大学生一定会逐渐学会如何与他人相处,如何融入社会、适应社会,以及如何与自然相处,从而保证了身心的健康成长。

2茶文化的德育功能在大学思政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2.1茶文化课程的内容设计宽泛浅薄

茶文化原本就是一门近几年才建设起来的课程,目前仍在探索阶段,要在课程的设计中体现出茶文化的德育功能必然会遇到很多问题。比如:理工专业、文史专业、艺术专业的茶文化课程没有进行细分,各专业学生学的是一样的课程,没有充分考虑到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对茶文化的认知与理解存在很大差异。再者,没有站在学生的角度来规划课程内容,以至于许多大学生对茶文化知识接受、理解起来相对困难。如今很多大学都在积极相应教育部的号召———发挥茶文化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建设作用,但是落实到实际课程内容上,却忽略了大学生的知识面,没能做到因材施教,只是笼统地将茶文化、德育知识进行整合。

2.2茶文化德育功能的教育效果无法充分发挥

蕴藏于茶文化当中的崇俭、尚和、重德、贵真等精神理念都拥有深刻的教育意义,也是人们修身养性,无比向往、追求的最高境界。但是,这些精神理念在大学生的思政教育中却几乎没有发挥出它的价值,也就是说,“德育功能”至今为止仍是流于形式的一种口号,并没有在大学生群体中体现出它的实际意义。究其原因,我们可以从两方面来分析:第一,对茶文化德育功能的诠释有待完善,高校缺少具备茶文化专业知识的老师,授课老师本身对茶文化的了解就不够深,那么到了学生身上,他们对茶文化的理解就会更加浅薄,只能停留在表层意义上。第二,茶文化所涉猎的知识内容非常丰富,这是一项庞大且复杂的知识体系,而且很多内容相对抽象枯燥,囊括了许多深奥的哲理,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困难,以大学生的年龄也很难对这些产生兴趣,基本上只是为了应付考试,在学习压力下也无法细细品味茶文化的精神。

2.3茶文化教学方法缺少新意

作为一门近年来最新兴起的课程,茶文化初次步入大学校园,无论是课程设计还是教学方法都处在尝试、摸索阶段,授课老师也相对保守地采用了传统教学方法,仍然以老师单方面的讲解为主,课堂上几乎没有师生互动,学生的学习情绪比较低落,以至于茶文化的德育功能对学生思政教育的效果并不理想。除此之外,由于茶文化的知识体系非常庞大,这也给老师的教学带来一定困难,很多老师还没有找到通过多媒体呈现茶文化知识的切入点,也没有深入研究和创新茶文化教学手段,导致学生对茶文化课程丧失兴趣,对其中的德育功能并没有想要了解的想法。

3大学思政教育中茶文化德育功能的应用途径

3.1深挖茶文化的精神内涵

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茶文化是极为重要的一部分,它包含了许多为人处事的智慧,也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内涵。90后大学生正处于懵懂迷茫的成长阶段,蕴含于茶文化当中的精神与哲学,无疑会对大学生的思想、品格的完善产生积极作用。3.1.1高校老师应从自身做起,丰富茶文化知识储备量,在全面了解茶文化的基础上,深入挖掘其中的德育、精神内涵,积极主动地与从事茶文化研究的专家学者交流探讨,再用深入浅出的教学语言把茶文化的德育功能和精神内涵传递给学生。3.1.2教学中,老师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茶文化德育功能的态度,对茶文化的理解不能仅限于表面意义,应该结合课本知识与生活经验,帮助学生构建系统的知识结构,在现实生活中践行茶文化的德育功能。

3.2开设茶文化课程

许多大学采用茶文化德育功能对大学生进行思政教育更多的是流于形式,没有考虑到学生对茶文化的理解深度,部分学生学习茶文化只是为了拿到学分。所以,高校应全面了解大学生对茶文化的了解程度,从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出发,结合他们对茶文化德育知识的储备量、学习能力来设计不同层次的课程,让学生能够根据自身情况自主选择,不能让茶文化课程成为学生的学习负担,从而失去了德育功能的教育意义。结合高校各个专业的特点,有针对性地为各专业学生设计相应的茶文化课程,比如理工科学生最好从茶文化的基础知识学起;艺术专业的学生可以直接学中级茶文化课程;文史专业的学生则学习高级茶文化课程。将课程分化设计,因材施教,让不同专业、各个学习水平的学生都能对茶文化产生兴趣。

3.3创新茶文化课程的教学方式

当今时代,陈旧老套的教学方法早已被淘汰,新媒体等信息科技才是高校教育教学的主流。茶文化课程的教学更应该与时俱进,以先进的教学理念为指导,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从学生视角出发,创新茶文化教学模式,老师必须敢于尝试新型的教学手段,在尝试中不断调整与完善,熟练掌握常用的计算机技术,利用多媒体整合音乐、视频、动画和图片,为学生呈现耳目一新、生动有趣的茶文化知识,直观地阐述德育功能,丰富大学生的茶文化知识储备量。与此同时,老师还应不断创新茶文化教学内容,除了向学生讲述茶文化的基本知识之外,还要在教学中有意无意地渗透茶文化的德育功能。

3.4营造良好的茶文化校园氛围

如今,很多开设了茶文化课程的大学,一定程度地实现了其德育功能对学生的思政教育,但是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却没有充分体现出茶文化的影响力。大学教育,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不能仅局限于课堂教学,更重要的是社会实践活动的支持,以及校园氛围的影响。因此,各所高校有必要积极开展能够发挥茶文化德育功能的时间活动,比如:茶文化德育演讲比赛、茶文化德育知识竞赛、茶文化德育讲坛等,让大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中汲取茶文化的精神力量。在开展校园活动的同时,还应积极联系社会各领域的茶文化活动,比如茶文化庆典、茶文化博览会、茶文化交流会等,组织学生共同参与,让他们对茶文化的精神有更深层的认知。

4结束语

茶文化蕴含着中华民族传统历史文化之精髓,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它本身所拥有的强大的德育功能,通过高校老师在教育教学中的渗透,无疑会给当今大学生带来深远的影响———完善人格,树立正确的思想政治道德观。这对于社会、国家、民族而言,无疑是极其珍贵的教育财富,更为“中国梦”的实现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参考文献

[1]胡雅娟,夏达.茶文化的德育功能对大学生思想教育影响研究[J].福建茶叶,2016,06:211-212.

[2]蒋怀柳.论高校德育校本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4.

[3]徐丽屏.高校校园文化德育功能发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

[4]李松林,蒋晓侠.论通识教育的德育功能[J].思想理论教育,2013,01:36-40.

[5]杨超.“思政课”考试的“德育”功能初探[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2,06:24-26.

[6]唐琳,许琛,徐昕.自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德育的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2,04:86-88.

篇9

摘要: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如何将这种多彩丰富的文化思想融入到中式景观设计中,则成为有关部门和专家学者需要考虑的问题。而一茶文化作为内涵所进行的中式景观设计不仅有着丰富的内涵,更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区域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让景观设计和茶文化有效结合在一起。探索茶文化在现代中式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在发扬我国传统茶文化的同时,又推动了现代中式景观设计的发展和改革。本文就茶文化对中式景观设计的影响展开叙述,从而为景观设计提供更多的动力、源泉。

关键词:传统茶文化;中式景观设计;影响

我国园林和景观设计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这也充分说明传统文化和景观设计之间也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1]。我国很早就有饮茶的习惯,因此,在进行中式景观设计时,要能够意识到传统文化对景观设计的影响,并更好地将设计元素融入其中,从而创造出更多的经济以及社会效益。茶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构成因素,一直以来凭借着其丰富的内蕴,一直是景观设计的重要部分之一。我国传统茶文化应用在中式景观设计中,不仅使景观设计的形式更加丰富,还赐予了中式景观设计特殊的人文价值和深远的时代意义。

1茶文化内涵以及其在文化景观设计中的价值

从广义角度来分析,茶文化所就是表示茶叶发展期间一切的精神财务、物质财务总称。其物质内涵表示茶的种植、采摘、烤制、销售等各种技术含量较高的内容,其精神内涵表示茶品种、品尝、民俗等相关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文化价值表示茶文化在中式景观设计中的表现一般为建筑小品,该种设计样式承载着中国源远流长的文化历史,除了是传承之外,也是对历史文化的再现,包括茶马古道的陆羽亭、动感雕塑园等,这种通过景观方式展现的中国茶文化形象生动,从而帮助游客更好地记忆,这种多样化的展现方式还能够让游客的互动性、参与性更加强烈,让他们在娱乐中学习到更多的茶文化知识,领略到茶文化的深刻内涵和独特风貌[2]。茶文化所具有的经济价值主要表现在观光茶园的出现从根本上改变了常规茶叶宣传推广、盈利的方式,通过开展体验性活动、营造氛围、设置特色旅游项目来为茶园创造出更多的经济效益,营造茶园氛围、设置旅游项目通过茶文化景观来实现,例如茶田画、茶田迷宫、文化长廊、特色瞭望塔等,从而吸引更多的园区游客,让园区氛围得到活跃。旅游价值则表现为茶文化在景观设计中的自然和人文两种,其中自然观光茶园静谧、清新,让广大游客乐意前往欣赏。人文型实际景观层次不穷,这种绚丽多彩的灯光让观众能够欣赏到更多的景色,拥有独特造型的建筑景观、创意的小品、别具一格的茶文化体验活动为旅游区、茶园吸引更多的游客,从而让茶文化景观所具有的旅游价值得到发挥。

2茶文化在中式景观设计中的现状和原则分析

2.1茶文化景观设计现状

我国现阶段茶园文化景观设计处在出现和成长阶段,而茶文化和景观设计成功融合的案例相对较少,大都表现为雷同化、趋同化现象[3]。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概括如下,首先,在对景观设计初期没有详细地对地块区域各种设计元素进行考察,这就导致整个设计成为无根之木;其次,开展设计时没有明确系统地进行形象塑造和定位,缺乏文化特色和主题创意;最后,设计方和委托方地位不够平等,一般都是设计方根据委托方所提供的想法将效果图展现出来,文化艺术精神和物质功能性难以结合在一起,施工方专业性不够,一般都是大小工、小包头结合,对于施工过程中所使用的材料、细节不够重视。

2.2茶文化在中式景观设计中的原则分析

首先是因地制宜原则,考虑到广义“地”因素,包括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地的主人、气象气候等因素,从而让设计成果更具有地域性;其次为天人合一的原则,新创造出的景观要能够和天、人、地等因素有机结合在一起,从而营造出“宛自天开”的境地,从虚实对比、空间布局、材料选择、形势把握等不同角度推敲;再者为以人为本的原则,茶文化园景观建设的目的就是满足人们的某种需求,所以,要能够合理使用各种现代技术手段来掌握人们的行为规律,从而设计出能够满足人们需求的中式景观;最后为创新原则,要能够立足于当地的民族风情、文化特色来对景观设计加以创新,从而让其更具有特色化[4]。

3传统茶文化在中式景观设计的应用

茶文化在中式景观设计中的应用主要表现为以茶作为主题的各种景观设计,并围绕茶文化所具有的内涵开展各种创作,茶文化和中式景观设计的方法分为精神、物质两个不同层面,其中物质层面则主要是以茶器、茶烤制、茶种植作为切入点;精神层面则是以茶诗词、茶艺术、茶传说作为切入点。

3.1茶种植在中式景观设计中应用茶作为生态、自然的一种产品,而依托茶文化所设计的中式景观则可以通过改变茶田本身的布局方式,通过布置或方、或圆等几何形状来形成不同的茶田景观,从而让人们和自然之间的距离逐渐拉近,获得更多的经济以及社会效益。

3.2茶烤制在中式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茶文化园景观设计可以通过将制茶加工工具作为原型,利用美学、抽象、设计等不同的知识来设计出特色显著的茶文化主题景观,例如通过对制作绿茶时所使用的晒茶筛子为原型所涉及的茶园瞭望塔,这不仅能够展现出茶文化特色,还能够让整个设计有迹可循,阳光透过竹条留下的斑驳倒影,这就让亭廊更具有动感。

3.3以茶销售作为切入点的应用

茶马古道作为茶贸易中较为独特的一种方式,其也形成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通道。以茶文化作为主题的景观能够利用雕塑再现的方式展现出古代“茶马古道”场景,以“茶文化”作为依托所展现的卖茶、运茶场景,或者仿造古代“茶马古道”场景,让游客能够更好地体验“马帮”的贸易之路[5]。

3.4茶内涵在中式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茶艺作为饮茶期间所形成的文化现象,包括艺术操作方法、茶叶品技法、品茗的环境,这种过程所体现的是精神和形式的集中和统一。茶文化园景观设计能够从差异表演过程中选取设计素材,而且,茶艺师的服装配饰可以通过比例尺缩放的方式形成景观小品。其次,将茶诗词当成切入点所展开的设计,中国作为茶艺发源地,有着较为悠久的饮茶、种茶历史,也留下很多品茗、咏茶、斗茶的诗词曲赋。茶文化园景观设计能够从这些艺术中获得更多的灵感,形成不同的设计元素,并且更好地传承中国茶文化精髓,例如主题茶楼、茶互动长廊等景观建筑。再者,茶与禅的结合作为中国文化发展史的著名景观,一杯茶中包含浓浓春意,并且有佛学、人生的三昧,有茶人的品味和景观。通过营造和谐安定的景色来打造特色景观,禅境的营造也要能够深刻地感悟到佛学的精髓,似有似无、或动或静,从而更好地置身其中,感悟人生。将和地方茶相关的名人雅士、传说当成设计的主要依据,例如“大红袍”演出,就是根据武夷山茶叶救助赶考秀才,秀才重返道谢的故事改编而来,而且,人们也设计出不同的实体景观建筑,以此纪念和茶相关的人物,当人们置身于此就会陶醉、就会流连忘返[6]。

4结语

茶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构成元素,其能够为人们提供更多情趣高雅、景致独特的视觉盛宴,其还实现了茶园休闲观光的价值所在,改变了之前茶园单一农产品生产功能的方式,通过总结茶文化景观设计的不同方法来为茶园景观设计提供更多指导。

参考文献

[1]龙彬,戴翔.茶马古道文化景观的解读与诠释———临沧茶马古镇规划设计探略[J].华中建筑,2011(12):86-89.

[2]姚丹丽.茶文化产业园景观设计模式及功能研究[J].福建茶叶,2016(4):170-171.

[3]苏俊艳.西乡茶产业基地景观规划设计[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6.

[4]周婷,邵宛芳,侯艳.浅析茶文化在生态茶园景观中的表达与营造——以西双版纳大渡岗乡云宝生态茶园景区设计为例[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5(2):10-14.

[5]官钦水.武夷山茶博园地域特色景观规划设计[J].农业科技与信息(现代园林),2015(2):134-138.

篇10

关键词:茶文化;高职教育;教学管理改革;教育理念;价值体系

高职教学管理在高职教育当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高职教育由于起步的时间较晚,发展的速度较快,但是,在管理方面还不很成熟,所以,高职教育的教学管理一直都在不断的创新和探索。我国的茶文化有着几千年的悠久历史,茶文化中有着许多人生哲理和管理理念,借鉴茶文化的思想,对高职教育教学管理进行创新实践,从中探索高职教学管理领域工作的难点和热点,对更好的发挥高职教育的功能,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本文结合我国茶文化的特点,提出了高职教育教学创新的一些观点。

1当代高职教育教学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随着社会发展和后工业化时代的全面来临,我国的产业结构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而与此相联系的,就是我国人才结构的变化,用人单位有选择人才的时候,由过去的重学历理论向着重技能实用方向发展,而高职教育也应运而生并蓬勃发展,大力发展高职教育,培养社会实用型的技术人才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需求。高职教育迅速增加,大量高职毕业生已经进入社会并成为工厂的骨干人才,相当一部分学生已经在各自的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高职教育的实用性也得到了社会的高度认可。但是,不可否认的是,高职教育尽管目前已经取得了大量的成就,但是也存在着很多不可回避的问题,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并研究解决。

1.1高职院校缺乏必要师资设施,教学效果不佳

高职院校大部分存在师资力量不足、教师素质参差不齐、教学设施不健全的问题。由于办学资金紧张,大部分高职院校硬件设施不够完善,用于教育的资金十分有限,在许多高职院校,存在着师资力量、实习基地、教材建设等不足问题,教师的教学经验、教学方法等存在明显不足,同时,由于教育方法简单粗放,缺乏创新,致使师生关系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裂痕,制约了高职教育的能力培养,需要想方设法加以改进和完善。高职教育是我国近年来教育事业的一支重要力量,培育了大量的职业技能人才,高职教育的短、平、快及其实用性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欢迎。

1.2社会认知不统一,制约教学效果

社会上对于高职教育褒贬不一,认识上存在较大的偏差。由于人们过去一直崇拜高学历、研究型的人才,而对于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工厂实用型人才存在一定的偏见,大部分家长认为,孩子只有考取研究型的院校才是进入了正规的高校,而考取职业教育院校则是一种无奈,而社会上则对高职院校学生存在这样的认识,认为只有素质较低、学习能力差、不守纪律的学生才会进入高职院校学习,在这样的传统认识之下,高职教育院校一直受到了生源问题的困扰,而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也同样受到了很大的限制,特别是一些对员工素质要求较高的用人单位更是从潜意识中拒绝高职院校学生,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高职教育的发展。高职院校所培养的人才是当前整个社会培养过程中所急需的人才,但是由于当前学生教育过程中,其对职业教学的开展价值认知不到位,从而影响了高职院校经营管理效果。

1.3高职院校经营管理缺乏有效创新,文化内涵相对不足

对于高职院校经营管理活动开展来说,无论是文化内涵缺失,还是管理体系的完善度,其都需要系统化认知,通过对当前整个高职院校经营管理状况进行分析,不难看出,由于文化元素的缺失,从而大大影响了整个管理活动的实际效果,限制了整个高职院校管理活动开展的理想效果,相对于传统高职院校管理模式来看,当前学生来源的复杂性和特殊性,从而需要整个高职院校经营管理者优化自身经营理念内涵,进而影响了整个高职院校的经营效果,因此,想要实现最佳经营效果,就必须将文化理念和文化内涵系统化融入其中,从而实现整个高职院校经营管理的理想效果。

2我国传统茶文化与高职教育教学管理创新实践的融合

我国是茶文化大国,几千年的东方文明,缔造了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茶文化。茶文化的精髓在于“和”、“静”、“怡”、“真”。中国茶道是饮茶之道,饮茶修道,饮茶即道的有机结合。茶文化不但是迎亲送友、商旅交往、休闲怡情的有效方式,也蕴含着教学育人、修身养德的深刻道理。将茶文化融入到高职教育教学创新实践中,可以创新教学方式,更加有利于促进高职教育的良性发展。

2.1结合茶文化理念内涵,实现师生关系良性互动

借鉴茶文化的“和”之道,建立良好师生关系。这里的“和”,指的不仅仅是教师之间要和,而且教师与学生之间更要和。“和”为君子相处之道,高职院校的学生都已臻成年,有着自己的思维方式和处世交友之道,而大部分又仍处于叛逆期,思想方式比较特别,而一些学生在进入高职院校之后,由于受传统思维方式的影响,个别人会感觉到低人一等,不愿意接受自己是职业院校学生这样的事实,思想上存在厌学情绪,对学校、老师产生反感情绪,这些都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而作为高职院校的老师,则应深刻理解我国茶文化之中的“和”字的深意,将自己融和到学生的群体当中,深入他们的内心世界,站在他们的思维角度,来探寻其内心所思所想,以融和的态度和学生交朋友,设身处地的替学生着想。而大部分学生都能够接受这样的师生关系,也会主动的和老师成为朋友,一旦形成了这样的师生关系,则学生会主动的向老师学习相关的专业知识,则教学效果会迅速提升。

2.2结合茶文化理念,丰富学生内涵

借鉴茶文化中的“静”之道,用耐心来改变学生,用静心来培养学生,让其放弃浮躁,潜心学习,并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静是中国茶文化的灵魂,静讲究的是沉静,静心。高职院校的学生,正处于思维的活跃时期,内心浮躁,渴望表现,甚至在学生当中也会因思想浮躁而导致的学业进步时出现厌学、逃学等,或者沉迷于网络等虚幻世界,不愿接受现实社会的人或事,这是学生不够静心而招致的结果。而高职院校当中,个别老师也会因学生素质差异较大,而出现不够耐心,不够静心等现象,对于个别学生采取了放任自流的态度,或者因课堂秩序等原因产生急躁情绪,甚至影响到师生关系,这同样也是没有受到茶文化“静”之道的熏陶,内心不够沉静而出现的情况。笔者认为,在高职教育中,应当适当加入修心养性的内容,教育师生要平心静气地教学和学习,特别是对于学生急于求成的思想,要耐心向其灌输“欲速则不达”“日进有功”这样的人生道理,使其能够循序渐进,逐步达到教育效果,而对于老师而言,则更应平心静气地与学生沟通交流,用耐心来改变学生,教育学生,实现教育目的。

2.3茶文化理念能够为整个校园文化开展,实现最佳经营效果

借鉴茶文化中的“怡”之道,鼓励师生之间开展各种欢快愉悦的文体活动,活跃学校的文化生活,增加学校的吸引力。茶文化的“怡”之道,是和悦、愉快之意,意思是借茶为媒,交朋结友,不拘一格,追求欢乐愉快的生活感受。在传统的思维方式当中,师生之间应该是古板的、严肃的,似乎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老师的尊严和威信,才能让学生信服,而事实上,这样的师生关系早已不适用于当今的高职教育,高职院校的学生思维十分活跃,有的学生尽管不善于念书,但是却有着其它方面的天分,而这种才华,只有在平常的文体活动中才能被发现,只有学生在真正快乐的环境当中,他们才愿意展现真实的自我,才能真正的愿意将学校当成家园,才能爱学习,爱老师,爱学校,而这种氛围的养成,则需要学校在日常生活当中,刻意安排师生之间开展有益于教学的踏青、歌舞、体育、表演之类的活动,给师生创建展示自我,能够带来欢乐的文体活动,使学校呈现出勃勃生机而非死气沉沉,这样,无形中会提升学校的吸引力,也会在社会上起到良好的宣传作用,改变全社会对于高职院校的不当看法。

2.4茶文化理念能够为高职教育开展提供良好基础和前提

借鉴茶文化中的“真”之道,建立真诚的师生友谊。“真”是中国茶道的起点也是其终极追求。包含了“对人要真心、敬客要真情、说话要真诚”等道理,而高职院校的教育,也要讲“真”,即教学要真教,对学生要真诚,特别是师生之间,由于老师是面向学生的直接发言人,老师对待学生的态度,也决定了学生对于学校的态度,只有真诚的对待学生,和他们交真心,育真才,才能获得学生和家长的共同好感,才能提升他们对高职教育的看法,才能从根本上改变高职教育的效果。茶文化理念是当前高职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所欠缺的内容元素,而将茶文化理念融入到整个高职教育活动中,其必然能够实现理想的经营效果。

3结语

高职教育已经成为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力量,高职教育要生存和发展,还有着相当多的需要改革创新的地方,必须不断的借鉴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以优良传统来改革创新,用更加新颖的教学育人方式,培育出更加有利于社会发展的职业技术人才。随着当前我们对传统茶文化理念的价值内涵认知日益成熟,如今在整个高职教育教学管理活动开展过程中,想要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就必须创新教学理念,丰富教学元素,从而创新高职教育活动开展的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丘丽丹.高职院校音乐教育中的德育功能实践研究[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6):247-249.

[2]张家宁.论文化导入对高职英语教学的现实意义[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2014(18):179-182.

[3]刘友开.当前我国高职院校法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5(5):32-36.

[4]张俊杰.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相结合的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价值工程.,2015(19):26-33.

篇11

摘要:在教学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思政教育教学方式应该更加多元化,从理论到实践,都应该紧跟时代步伐。要注重大学正确思想的树立,以及完人格的塑造。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核心,将茶文化与大学思政教育进行有机整合,不仅能够唤醒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还能够更好的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提高学生勤俭节约、助人为乐的思想道德水平,总之茶文化中蕴藏着丰富的人文思想,以及思政教育素材。当代大学思政教育工作者应该充分利用茶文化的丰富思想内涵,更好的为教育教学的服务。

关键词:茶文化;思政教育;大学生意识

当社会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也越来越快,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也日渐增加。而茶文化能够洗涤人们的心灵,在遇到苦难或者是一些烦恼时,喝一壶茶,从头进行思考,就会将一切烦心事都抛开,身心放松。茶文化在高校中的融入,能够帮助很多的大学生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老师在整个思想政治的课程授课时,要将茶文化的这些益处进行讲解,使得学生能够对茶文化有兴趣。能够自主进行一些茶类活动,能够在适当的时候将自己的压力进行缓解。这要求高校思政教师应该积极进行茶文化与大学生思政教育以及思想意识塑造的整合。帮助大学生能够以更加积极、健康的心态面对生活和学习。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1教学内容理论性过强,学生理解吃力

在很多的高校中教师在进行思政教育时,都会发现学生在对于思政的内容和理论理解存在一些偏差或者是很多的学生对于一些思政内容根本就不理解。学生在学习中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是虽然高校的学生已经具有一个很高的理解能力,但是因为其理解能力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使得学生在学习这些思政内容时,理解会感到吃力。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时,只是将一些思政理论内容直接拿到课堂中,并没有进行一些相应的解释,使得学生理解起来很困难,进而造成学生对思政学习产生一种排斥的心理。最终教师在思政教学中没有取得一个良好的教学效果。

1.2教学活动多停留在课堂上,缺乏课外实践活动

一般情况下高校中开展思政教育都是在学校的课堂中进行,教师对一些思政内容的理论知识进行讲解,进而使得思政知识能够对学生产生一些影响,期望学生能够在人际交往以及行为表现上对自己进行约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但是因为思政教育本身具有一定的实践性,思政教育只依靠课堂教学是不能够将其魅力充分展示出来的。所以教师应该对这种教学方式进行改善,应该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增加一些实践活动,使得学生能够对一些思政内容的理论有一个更好的理解,进而能够实现思政教育的目的。

1.3教学素材多依赖课本,缺乏课外素材融入

因为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思政内容的主要场所,所以教师应该将课堂这个主战场充分的利用好,将其的作用发挥到最大,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随着经济的进步,一些教师在进行思政教育时会将多媒体作为辅助工具,但是教师所使用的教学课件中的内容也都是对教材内容的一些转述,并没有结合实际添入一些课外的素材,使得学生在熟悉多媒体课件之后就会对思政教学感到乏味。教师应该认识到思政教育不单单是对思政内容的知识的理解,还是学生对生活中一些事物产生新的认知过程。所以教师应该将一些生活的素材引入到课堂教学中,使得学生能够对课堂知识进行良好的掌握。

2茶文化在高校中的德育教育功能应用

茶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一种,具有源远流长的历史,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在高校的思政教育中引入茶文化,也是一种创新的教学方式,茶文化对思政教育能够产生哪些作用,主要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2.1茶性对高校的德育教育的启迪功能

茶性在高校的德育教育能够发挥一定的启示作用:

2.1.1茶主要有这样三个特性,首先,其生长在土中,却是不蔓不枝,洁身自好。其次,茶具有天然的香气,这种香气自然清冽不妖娆。最后,茶具有很多的功能,但是它一直低调的存在。茶的这些特性对于现代的高校大学生的德育教育有良好的启示作用。在这个付出要求回报的时代,学生对于家庭和社会都只是一味地索取,并没有任何的回报,所以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时,应该将茶的这种低调奉献的茶性对学生进行宣传。

2.1.2在我国茶树多数分布在多台风的江浙一带,或者是一些名山山顶。茶本身具有的这种坚韧不拔的品质对高校的学生而言具有很强的启示作用。

2.2茶道对高校的德育教育的静心功能

首先,随着茶文化的发展,茶道也形成了一种具有一定特点的文化,茶道中对于茶具以及茶饮等多个方面都具有严格的要求,体现其精益求精的品质,将茶道的这种精神在高校的德育中进行引用,使得学生养成一种精益求精的品质。其次,茶道中追寻的是“天人合一”的思想,这是对生命的另一种追求。在现代这个快节奏的时代,应该将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应用到高校学生的德育教育中,使得学生能够平心静气,有一个良好的心理状态。最后,茶道中的这种茶礼对高校学生也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茶道能够帮助学生放下手机,敞开心扉和身边的人多些交流,进而能够在思想和情感上不在孤独。

2.3茶德对高校的德育教育的升华功能

茶德是整个茶文化中的一种核心精神,茶文化中的这种“廉美和敬”的茶德能够使得高校中的德育教育产生一定的作用,不会拘于形式。在这种茶德的影响下,学生的精神和思想都能够得到一定的感染,进而能够使得高校的德育教育工作得到一定的升华。

3茶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价值的实现路径探索

3.1明晰茶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教育目标和价值

首先,在将茶文化融入到高校中的思政政治教育之前,应该知道茶文化对于高校思政教育的目标和价值。其次,应该让学生对茶文化中的内涵进行充分的了解,进而学生能够成为茶文化的传承者。再次,要使得学生能够充分感悟茶文化中的内涵和魅力,进而使得茶文化成为高校思政教育的一个创新起点。最后,高校在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时,应该将茶文化进行良好的传输,使得学生能够对茶文化进行弘扬,同时还应该适应时代以及学生的发展要求,使得茶文化能够在不断的优化创新,大学生的创新能力能够有所提高。茶文化对思政教育所起到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在高校的思政教育中明确茶文化对其产生的价值中,首先应该意识到茶文化在思政教育中所具有的非功利性的价值。其次,应该意识到茶文化在思政教育中具有一定的可持续性发展的价值。最后要使得学生的道德情感能够与茶文化相联系,使得茶文化的人文价值充分得到体现,进而促进高校大学生的人格和思想的健康成长。

3.2创新茶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手段和方法

将茶文化引入到思政课堂中之后,增加一些课外的教学活动,因为茶文化的博大精深,不是一些简单的课堂教学能够讲解清晰,所以应该开展一些具有茶文化性质的思想政治活动,比如,在学校中开展一些茶文化的知识技能大赛等,还可以将一些茶文化的知识做成一个视频文件,吸引学生的兴趣,使得学生能够主动的进行学习,使得茶文化在思政教育中的传播手段能够被不断的创新。

3.3丰富茶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内容

第一,高校可以将茶文化融入到更多的课程中,使得茶文化的内容能够影响到学生的更多方面。比如,可以让学生参加一些关于茶的实践活动,参与一些茶艺表演、茶艺实践活动,使得学生能够在这个过程中充分的感受到茶文化的魅力。第二,高校中在开展专题活动时,可以将茶文化融入进去,进而促进学生能够形成一个良好的心理状态。教师可以对学生开展一些类似“品茶论友”的专题辅导活动,使得学生不仅在思想上能够受到很大的启发,还能够在心理上得到一个良好的发展,形成一个健康的心理状态。

3.4结合学生的实际进行教学

在高校中,教师在将茶文化引入到思政教育中进行教学时,还应该将茶文化进行合理的引入,使得二者之间形成一个良好的组合,这样不仅能够实现思政教育的教学目标,还能够使得学生进行良好的成长。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紧紧的抓住实际,使得教学内容能够与学生相符合,在新时代下,教师还应该不断的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同时也应该对教学方式进行一定的优化,结合一些先进的科学技术对教学手段进行丰富,结合多媒体等信息工具,及时对学生进行了解。

3.5丰富教学的形式

高校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是要让每一个大学生都能够成为一个符合社会道德要求的人,另一方面是要学生能够在这种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下,能够树立一个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所以思政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学时,应该能够抓住学生的关注点,进而使得教学更加轻松简单,学生能够完成教学目标。学生只有感到到教学的实质时,才能够发挥其主观性。茶文化作为传统文化中的一种,对学生有重要的影响作用,所以在思政教育中引入茶文化,不仅能够丰富教学的形式,还能够使得学生对思政教育的内容有一个更好的践行。通过带着学生参观一些茶文化基地,使得学生能够在丰富茶文化知识的同时形成一个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结束语

茶文化背景下,进行大学生思政教学以及思想素质培养,是当代茶文化传承发展的需求,也是大学生思政教学创新发展的需求,这就要求大学思政教师应该积极转变教学方法与理念,重视茶文化的开发和利用,为学生创建更加和谐、更富文化气息的学习环境,陶冶学生情操,塑造学生品格。

参考文献

[1]谌明举.论茶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意义及路径研究[J].福建茶叶.2017(2):189-190.

[2]张慧芳.网络视阈下提高大学生思政教育实效性的思考[J].新闻研究导刊.2017(3):28.

[3]李文英.思政教育视角下的高校学风建设路径研究———以宁波工程学院为例[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7(8):59-60.

[4]郭文娟.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走进现代精神文明———评《传统文化精神与大学生思政教育》[J].大学教育科学.2017(2):I0003.

篇12

关键词:茶艺;教学;茶文化;历史;民俗

茶艺起源于中国,是在茶道精神指导下,讲求人、茶、水、器、艺、境自然和谐,完美统一的艺术活动,同时也是茶文化的集中体现。茶艺,简单来说就是泡茶的技艺和品茶的艺术,这其中泡茶是“茶艺”的主体。在茶艺课的教学中,笔者不断深思,茶艺如何教好,让同学在学习过程中找到乐趣,如何达到人、茶、水、器、艺、境自然和谐,完美统一。但学生们将茶艺仅仅理解为泡茶的技艺,没有从真正意义上去感受到茶文化贯穿于茶艺表演中的精髓。茶从茶树上采摘下来时结束了它的生命,当我们将茶叶重新放入茶壶中冲泡时,却是茶的第二次生命。我们该怎样用心去领悟到茶生命的又一次轮回?

1中国茶文化发展

千百年,茶文化彰显了一种永恒的魅力,茶文化是人们在对茶的认识、应用过程中有关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的形成和发展融入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以及儒、道、佛诸家的深刻哲理。这在学习茶艺和教学过程中是缺一不可的部分,在教学中不难发现同学们更热情于操作技能课,对于茶艺来说停留在最浅的层面——泡茶。而茶艺要求我们掌握“泡好一杯茶的技术,品好一杯茶的艺术”,所以我们在学习时学好茶文化是学好茶艺的基础。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利用茶的国家,“神农尝百草日遇72毒,得荼而解之”,早在神农时期就发现了茶的药用价值,并逐渐演变为日常生活的饮料。茶文化最早起源于巴蜀,巴蜀文化是华夏文化的一个分支。三国以前以及晋代、南北朝时期应属于茶文化的萌芽阶段。当时喜好饮茶的多是文人雅士,茶文化产生之初由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开始的。到南北朝时,政治家们提出以茶养廉,对抗当时社会的奢靡之风,又因当时较多战乱,文人无以匡世,渐渐兴起了清谈之风,因茶可以保持清醒,于是逐渐将饮酒转向饮茶。到了唐代茶文化基本形成,有丰富的茶叶物质,提出茶道、茶礼、茶文化与中国的儒、道、禅哲学思想相结合,中国茶道吸收了三家的精华讲究“清、静、和、美”,禅茶一味超然世外找回本真。“茶圣”陆羽所做茶经奠定了中国茶文化的基础。坡的名句“从来佳茗似佳人”典型的代表了唐宋以后文人墨客将品茶作为一种精神享受。宋代至明初茶文化发展到了鼎盛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宋代人们将煮茶法改为点茶法,讲究色香味的统一,除了宫廷茶文化的出现,民间也兴起了斗茶之风,宋人将饮茶作为人们增进友谊和社会交往的媒介,成为了一种民间礼节,“茶馆文化”也相继出现,“客来敬茶”已成为寻常百姓家的利益美德。清代传统意义的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黄茶、黑茶逐步得到确立,“开门七件事”已进入寻常百姓家,此时的茶文化中茶叶冲泡的艺术性和茶具的独特性,茶馆的普及成为显著的特点。明代基于散茶的兴起,“废团茶兴散茶”,使得冲泡过程不仅方便而且大大增加了饮茶时观赏的艺术性。茶具也各有讲究,不仅江苏宜兴的紫砂茶具工艺有了新的发展,还出现了不同石质粉末烧制的粉彩茶具,除了青瓷、白瓷茶具外,还产生了彩瓷、珐琅彩等茶具,工夫茶的兴盛也带动了专门的饮茶器具,茶人在饮茶中有意识的追求自然美和环境美相结合,也体现出人们饮茶的艺术性。不同的朝代,有着不一样的饮茶方式和冲泡方法,这充分证明了茶文化在不同时期对人们的饮茶方式有着重要的影响。

2茶文化与茶艺教学密不可分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我国茶叶生产历悠久、品类繁多,外观千姿百态,香气、滋味各具特色,绿茶、红茶、黄茶、白茶、乌龙茶、黑茶,它们每一类茶都有不同的冲泡方式,这就与各类茶的茶文化、历史渊源密不可分。茶艺教学中实训冲泡固然重要,但只有我们对茶文化及其各类茶的历史渊源有了了解,才可以说茶艺表演是有灵性的,才能真正做到学习茶艺过程中“人、茶、水、器、艺、境”的完美结合,学会用境泡茶,用境去喝茶。例如:我们玻璃杯用绿茶,玻璃杯中的绿茶透着鲜亮精致,清饮一口,有一种微微的苦,不经装饰,简单本真的滋味。生活中我们总是会遇到很多困扰,如果你懂了绿茶,那么也就不会在意生活中的困扰,因为正是有了他们,才能证明我们充实的活着。我们利用玻璃杯还原了茶叶本真的味道。一杯茶如果缺失了内涵,尽管你用了最精湛的技艺,但是对于一个茶艺师来说也是失败的,茶要真,生活也要真。我们常用紫砂来冲泡普洱,因为普洱茶要经过一定的时间保存才能散发浓香,正如紫砂壶的特性一样,需要岁月的沉淀,才能读懂自己,才能使我们在冲泡中内心平静,才能感知到原本及容易漠视的东西。其实不仅是茶,还包括茶艺冲泡的各类茶具、我们在茶台前冲泡的每一个动作,它们都与我们的茶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如凤凰三点头、关公巡城、韩信点兵、春风拂面、白鹤沐浴等等;再如中国茶文化和民间习俗的渊源,云南大理白族三道茶,“一苦、二甜、三回味”寓意青年人在创业的道路上应做到“吃苦在前,享乐在后”,这也是茶艺教学中茶文化与冲泡的典型事例,还有各地因不同民俗形成不同的饮茶方式等等举不胜收,可以说茶与茶文化密不可分。中国是茶的故乡,茶文化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得到发展,生活就是茶,茶就是生活。学习茶艺要始终以茶文化为中心,将人与茶相结合,才能在每一次的冲泡过程中真正将茶人与茶融入到一起,才能够以茶为媒,沉潜涵咏,静心顺气地与心灵对话。

参考文献:

[1]熊素玲.茶文化及其审美意蕴简论[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2).

[2]苏叶扬.中国茶文化中的雅与俗[J].州教育学院学报,2011,(1).

篇13

关键词:茶文化;大学生;心理健康;价值影响

对于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培养活动来说,其对大学生的成长有着重要作用和影响。完善的心理素质培养活动,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也能为学生参与整个大学教学活动提供有效帮助。但是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开展过程中,存在一系列问题。其大大影响了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从而使得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其存在的心理素质问题,对学生培养造成了极大影响。

1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分析

虽然当前高校教学体制实现了不断完善与发展,但是客观的说,目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在开展过程中,仍然与实践应用之间存在极大差距,目前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开展过程中,其存在一定的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为:首先,多数学校将教学重点放在了知识教育和体能教育上,忽视了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生成长和学习中的作用和影响,因此,无论是心理教育的投入力度,还是其课程开课状况都较不理想。在很多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其未能对大学生的成长要求,形成有效的认知和了解,因此培养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理念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就是当前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要求,而从很多学生的实际心理状况上看,很多学生存在较为严重的心理行为问题和心理障碍,如果不能够对其进行合理的引导,那么很容易对其成长和学习产生极坏的影响,因此,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实际上就是引导学生形成健全人格的重要要求。但是客观而言,目前在高校教育体系构建过程中,由于缺乏及时有效的沟通和反馈机制,从而使得多数老师和学校未能及时察觉到学生所存在的心理问题。即使部分高校开展了心理健康教学活动,但是其只是把整体教育的重点和精力放在了教学的表面,忽视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根本了解和认知。最后,当前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开展过程中,其教学理念较为广泛,教学元素较为陈旧,教学互动性较差,教育反馈并不及时,因此,这就限制了整个高校心理素质健康教育的效果,从目前大学生培养的实际状况来看,优化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形式和思路极为必要,特别是在高校教学规模不断扩大的今天,及时引导和消除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健康完善,而目前很多高校在开展这一活动时,都只是从教学的表面来切入,无论是教育的及时性还是其先进性都较为欠缺。因此,我们必须探究适合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具体教学理念和机制,通过系统化融入,从而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

2传统茶文化的具体内涵分析

茶文化是以茶为基础载体所形成的文化内容,茶文化的核心市场,实际上反映的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与成熟,而随着当前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要求不断提升,将茶文化应用于日常生活当中,也极具现实价值和重要意义,通过对茶文化的内涵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茶文化中包含着丰富而成熟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尤其是其中所具备的精神理念,实际上就能够为当前我们所开展教学活动提供教育基础和帮助,比如,在茶文化体系中,除了相应的行为理念之外,还包括成熟的心态文化,而成熟的心态文化实际上,就是一种精神上的追求,通过将茶与人生哲学理念相结合,从而提升了整个茶文化的高度。我国的传统茶文化不仅仅是一种文化理念,同时也是经过长期传承发展所形成的文化内涵。在茶文化的形成过程中,也具备了完善的表现形式和内涵。因此,如果能够将茶文化应用到当前社会生活中,便能够实现良好的价值体系,在我国茶文化体系中,除了其中所具备的物质文化之外,其行为文化和心态文化也是目前最值得我们传承的内容之一,尤其是其在茶文化体系中所形成的思维方式、价值理念以及生活方式,都能够给当前人们从事各项活动提供有效的指引与帮助。

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和作用

我们必须看到大学生心理素质心理健康教育,实际上是一个整体复杂的系统化教育工程而同时也是高校德育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继续采取积极有效的教育教学手段,能够有效消除学生的不良情绪,降低其心理疾病的风险,从而帮助其逐渐形成健康完善的人格理念,因此,我们必须积极探索适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理念和实施方法,确保整个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有效实施。不仅如此,当前学生在培养过程中,其生活环境和条件更为优越,尤其是很多学生缺乏全面、积极向上的生活理念,从而使得多数学生存在相应心理问题,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开展的必要性日益增强。因此,随着当前高校教学活动日益成熟,如今完善教学理念,优化教育机制就极为必要。当然,在这一过程中,必须对以往学生培养过程中所存在的心理健康教育不足等问题进行有效分析,从而实现理想的教育效果。随着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如今在大学生培养过程中,完善心理健康素材融入,对于大学生培养则有着重要作用和影响。通过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分析,可以看到整个心理健康教育机制的缺失,是造成这一问题的关键因素,而机制的缺失,最重要的在于缺乏完善的教学元素。所以,如果能够将茶文化等理念融入到整个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其必然能够有效提升大学生教学效果,从根本上优化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效果。

4茶文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具体影响

事实上,如果能够将茶文化理念系统化融入到当前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其必然能够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有效提升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具体而言,其影响主要表现为:首先,茶文化理念的系统化融入,能够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帮助其形成正确的行为处事思维方式。茶文化的精神是行为规范。而核心要求就是人应该在社会中怎样正确的处事规则,因此,相对于传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而言,其缺乏对学生处事态度的正确引导,所以,以茶文化为载体,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其必然能够让学生认清自己,从而对自己形成一定的自省和审度,当然在这一过程中,能够实现良好的定位,从而帮助学生自己形成平和稳定的状态,进而引导自身能够有效处理自身存在的各项心理问题。其次,茶文化理念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更全面地实现修身养性理念,茶文化的核心理念实际上就是静心修身,而这从很大程度上需要人们在饮茶的同时,感受个人的生活理念和态度,通过不断求索,从而对传统文化形成全面完善的理解和认知,从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来看,很多学生,或者是存在较为自卑或者未能对自已形成有效的了解,如果能够运用茶文化理念,便能够对学生成长提供有效帮助。不仅如此,当前大学生在培养过程中,其存在较为严重的考试作弊等诚信缺失现象,而茶文化的核心就是仁义、诚信理念,因此,如果能够将茶文化理念融入到整个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便能够引导学生在品茶的同时,领悟茶道精神理念,重新塑造自身人格理念,进而对其培养提供实质上的帮助。此外,茶文化理念的融入到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内,融入到整个高校学生心理素质健康教育过程中,其不仅仅是教育理念的完善,更重要的在于对学生素质的有效提升,当前我们应该看到,在大学生培养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引导其形成正确的学习观,更重要的在于引导其形成全面完善的素质,而在这一系列过程中,心理素质也是其中重要的内涵之一,因此,如果能够将茶文化理念融入到当前大学生心理素质健康教育过程中,就不仅仅能够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思维理念,同时更重要的是在于能够让学生在感悟传统文化魅力的同时,学会掌握正确的处事行为规范和价值理念,从而形成完善的综合素质。最后,当前大学生心理素质健康教育开展过程中,其不仅仅是一种理念上的完善,更重要的是对整个心理素质健康教育的体系化创新,其关键在于新理念和新思维的有效完善。所以,相对于这种传统心理素质健康教育活动开展来说,多数学生和老师未能认识到心理素质健康教育的作用和价值,因此,无论其重视程度,还是其实施理念都较为欠缺,而将茶文化理念融入到整个心理素质健康教育过程中,不仅仅是一种理念的创新,更重要的是在于其是一种行为上的丰富与完善,因此,随着当前学生心理素质健康教育的价值要求,探索茶文化与心理健康素质教育相结合的具体方式就极为必要。

5结语

我国有着丰富的茶文化资源,在这一资源体系内,不仅有着完善的物质元素,同时,其中也有着丰富的精神内涵,而通过对这一文化内涵进行分析,尤其是从当前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状况看,多数学生在参与过程中,其更多考虑的是知识学习和技能提升,因此无论是学生的学习能力,还是老师的关注度,其都未能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给与应有的关注。所以,学生的心理疾病及困难就使得学生很难对自身的心理问题进行有效认知。而心理健康问题如果得不及时有效的解决,那么很容易对学生的成长造成影响。

参考文献

[1]李悦宏.校园文化对大学生心理成长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3(2):182-185.

[2]胡鸥云.励志电影欣赏课程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研究[J].才智,2014(13):162-165.

[3]刘强.传统体育养生课程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153-155.

[4]钱宏颖.论校园心理环境对大学生健康人格形成的影响[J].高校教学,2015(11):41-44.

篇14

一、茶文化的发展历程

茶,作为物种,经历了由野生到种植,再到选优繁育的过程。茶叶的制作也是与时俱进,逐步发展的。人类的用茶,经历了“食用”、“药用”、“饮用”这三个阶段。在西汉中期的四川成都一带,人们已经开始将茶当做饮料了。而魏晋南北朝时期,茶更深入更广泛地进入了中国人民的生活,地域范围扩展到长江以南地区,在史料中对茶的记载也开始逐渐增多。由于特殊的历史条件,茶在这一时期开始与道家、儒家的思想发生联系,茶作为一种精神文化现象开始萌芽。茶引起人们的兴趣,除了解渴、提神的原始功能,首先在于它的味美。要想获得这种美味,只采饮天然的茶不远远不够,还需要选择茶叶的品种,对茶的种植、采摘、制备、冲泡等都有特殊的要求。到了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唐朝,物质基础与精神文明都达到了新的高峰,使人们能够超出日常生活必需之外,去追求能给自身以更大精神享受的生活方式,饮茶便发展成为一种全国性的民俗并开始形成茶文化。被誉为“茶圣”的唐人陆羽著有《茶经》一书,是对当时唐代以及唐代以前有关茶事与茶文化的全面总结。陆羽不仅系统地提出了一套完整的茶叶产制烹饮技艺,而且提出了“精行俭德”的茶道、茶德和茶人精神。

成为中国茶文化正式形成的标志。宋代是我国茶文化深入发展的时期。由于官僚贵族的倡导示范、文人僧道的推广传播、市井阶层的广泛参与,茶叶在物资领域的地位几乎可以比肩柴米,饮茶在精神文化领域也成为了一种流行时尚。这一时期,点茶、斗茶、分茶等与茶有关的记载层出不穷。元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时期。游牧文明对中原文化产生了巨大冲击,中国茶文化呈现多元化的发展。饮茶方式由宋代的繁琐走向简约。明清时期,散叶茶得到了大力推广,名优茶的品种也大量增加,饮茶技艺也随之出现了多样化的特点。全国各类茶馆林立,茶书、茶诗、茶画众多,并开始成为西方与中国贸易的主要物产。

二、茶艺表演的兴起

几千年悠久历史和传统文化的积累,使绚丽多彩的华夏文明奇妙地融化在茶香清泉之中。饮茶风尚同样溶入了现代人的生活,演变成为一种品茗的艺术程式。茶艺表演是在茶艺和茶文化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是通过各种茶叶冲泡技艺的形象演示,科学地、生活化地、艺术地展示泡饮过程,使人们在精心营造的优雅环境和氛围中,得到美好的精神享受,陶冶情操。从唐宋的文士茶艺、宫廷茶艺、宗教茶艺发展起步,直到20世纪70年代,现代的“茶艺”概念率先在台湾被提出,茶艺表演事业随之兴起。各具地域特色的茶艺馆和茶文化盛会为茶艺表演提供了平台。茶艺表演是一门集音乐、舞蹈、人文精神于一体,适合在室内或舞台表演的茶叶冲泡艺术。它正承担起普及茶文化的时代责任,引导人们去重新品味古人早已参透但在近百年逐渐被淡忘的中国茶文化的精髓。

我国茶叶种类众多,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各地区、各民族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饮茶风俗,与之相应地,茶艺表演的种类也呈现百花齐放。按照茶艺表演的形式,可分为三种:一种是在演出场所由专业人员表演,这一类表演往往强调以艺为主,突出茶艺的欣赏功能;第二种表演多见于茶馆、茶室等场所,表演者和欣赏者多为茶界人士或饮茶爱好者。他们会最大限度地体现某一类茶叶的品质特性,遵循茶理茶性,有主题有针对性地设计茶艺程式。使表演者和欣赏者都能从中陶冶情操、修身养性;第三种则发生在普通百姓当中,将品茶和泡茶技巧融合在一起,自娱自乐。而按照茶艺表演的程式,则可大致分为备器、煎水、赏茶、洁具、置茶、泡茶、奉茶、饮茶这几个基本步骤。不光展现制茶、泡茶、饮茶的技艺,更重要的是贯穿在整个茶艺表演始终的中国茶道精神。除此之外,茶艺表演还日益成为一种人际交流、建立友谊、沟通情感的纽带,甚至是一种社会和谐的剂。以茶会友,其适用范围更加广泛。在欣赏茶艺表演的同时,达到精神上的共鸣。

三、历史文化发展对茶艺表演艺术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