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医药行业市场结构分析范文

医药行业市场结构分析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5 11:25:27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医药行业市场结构分析,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医药行业市场结构分析

篇1

由于我国资本市场发展时间较短,国内学术界对资本结构的认识和研究也相对迟缓。目前,大多数研究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学者普遍认为:我国上市公司严重依赖于外部筹资,内部筹资所占比重平均最多不超过9%,且外部筹资中又以权益筹资为主(主要是股票筹资),权益筹资比重一般高达51%以上。关于资本结构的定义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资本结构是指企业资金来源中所特有的负债资本与权益资本之间的比例,狭义的资本结构则是指企业各种长期资本的比例。国外学者主要倾向于狭义的定义,这是因为:与负债比率、杠杆比率相比,资本结构通常严格地与公司经营所需的永久性或长期资本有关,所以,国外一般采用长期负债率这一指标来研究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国内学者的研究则采用广义的定义,所用的衡量指标是资产负债率,主要研究资本结构的特点以及资本结构、财务风险、企业价值的关系等。

(一)医药行业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定量分析。

本文选取我国医药行业中最具代表性的5家上市公司进行分析,包括北京同仁堂、哈药集团、国药股份、东阿阿胶和南京医药,并分别从负债与所有者权益结构比和债务结构这两个角度分析我国医药行业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前者采用资本负债率来衡量负债与所有者权益结构比,后者采用银行借款债务率来衡量债务结构。

1.负债与所有者权益结构比分析。

资本负债率是反映负债与所有者权益结构比的重要指标,该指标值的高低能说明企业的负债与所有者权益的比例是否合理,一般情况下,我们认为资本负债率为1时的资本结构是最合理的,比较成熟的企业资本负债率可达到1.5,但是不同行业对资本负债率的要求也不同。从表1可以看出,2010-2012年5家上市公司中,资本负债率低于1的有3家,分别是北京同仁堂、哈药股份和东阿阿胶,资本负债率高于1的有2家,分别是国药股份和南京医药。其中,资本负债率最低的是东阿阿胶,资本负债率最高的是南京医药。由此可见,很多医药行业的上市公司仍然以稳健型的资本结构为主,认为权益融资具有永久性,无固定到期日,也无偿还的上下限,还可以减少利息的支出,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而债务资本利息确定,到期还本付息,给企业带来财务负担和经营风险。因此,在筹集资金时,大多数上市公司视权益融资为首要选择,对于负债过于谨慎,表现为上市后极力扩大股票发行额度,而且分配方案也多以配股为主,很少支付现金股利。

2.债务结构分析。

企业债务包括银行借款债务、企业债券、融资租赁、商业信用等。一般情况下,企业取得银行借款的限制条件较多,比如规定企业的资金用途,要求到期偿还本金支付利息,企业若不能及时偿还,便会陷入财务危机。2010-2012年5家上市公司的债务结构中,北京同仁堂和南京医药的银行借款债务所占比重较大。其中,南京医药的银行借款债务率最高,三年来均超过30%;变化比较明显的有北京同仁堂和国药股份,北京同仁堂的银行借款债务率呈现下降趋势,这主要是由于该公司近年来考虑采用企业债券筹资所致,而国药股份在2010年和2011年均未涉及银行借款业务,直至2012年开始采用银行借款方式筹资。

(二)医药行业上市公司呈现的资本结构特征。

综上所述,我国医药行业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表现为以下特征:一是资本负债率较低,从计算结果可以看出,除南京医药外的4家上市公司的平均资本负债率为0.75左右;二是负债结构不合理,很多企业的流动负债所占比重较高;三是长期融资中更倾向于股权融资。我国的资本市场尚处于成长阶段,市场秩序和金融监管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不合理的资本结构必然会引起一系列的财务风险,这对企业的发展是十分不利的。笔者认为,我国企业债券市场相对落后,企业债券发行的审核方式还停留在行政审批制,企业债券利率与银行利率挂钩,企业债券无法根据市场需求来确定利率,这大大降低了企业债券市场的筹资效率。而股票市场的投机者较多,使上市公司的管理缺少有效的监督机制。

二、医药行业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对财务风险的影响分析

衡量资本结构对财务风险的影响程度可以通过计算财务杠杆系数来分析,财务杠杆系数(DFL)是用来反映企业税后利润的变动率相当于息税前利润变动率的倍数。具体计算公式为:DFL=税后利润变动率/息税前利润变动率=息税前利润/(息税前利润-年利息)由上述公式所计算的财务杠杆系数较大时,说明企业的财务杠杆效应和财务风险越高;当财务杠杆系数较小时,说明企业的财务杠杆效应和财务风险越低。下面以5家上市公司2010年和2012年的平均资本负债率为例分析医药行业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对财务风险的影响。假设某公司的销售收入为135000万元,固定成本21600万元,变动成本102000万元,息税前利润11400万元,非流动资产135700万元,债务年利率8%,公司所得税税率25%。1.2010年平均资本负债率为1.7时,资产负债率约为63%。DFL=11400/(11400-135700×63%×8%)=2.5当息税前利润增长1倍时,普通股每股税后利润将增长2.5倍,这就表现为财务杠杆效应,当息税前利润下降1倍时,普通股每股税后利润将下降2.5倍,这就表现为财务风险。2.2012年平均资本负债率为1.8时,资产负债率约为64%(其他因素不变)。DFL=11400/(11400-135700×64%×8%)=2.56当息税前利润增长1倍时,普通股每股税后利润将增长2.56倍;反之,则降低2.56倍。由此可见,资本结构的变化将引起财务杠杆效应的变化,随之产生一定的财务风险。从上述计算过程可以看出:医药行业上市公司的平均资本负债率变动0.1个单位时,财务杠杆系数就会变动0.06个单位,也就是说产生财务风险的概率变大了,因此企业应该通过优化资本结构,以更好地规避即将产生的财务风险。

三、优化医药行业上市公司资本结构,控制财务风险的对策建议

(一)对公司的资本结构实施战略化管理。

医药行业上市公司应对资本结构实施战略管理,以增强自身的竞争力。为提高企业竞争力,保证有充足的资金投入,需要对企业资本构成的发展方向进行全局性、长期性和创造性的谋划。对资本结构的战略化管理可以帮助公司制定长远的发展战略,支持公司的良性运行及稳定发展。

(二)对资本结构进行合理设计以实现成本与收益的平衡。

政府可以通过大力发展企业债券市场,鼓励医药行业上市公司进行债权融资。一方面可以健全公司债券的发展,为投资者提供一种较好的投资方式;另一方面使公司的资本结构趋于合理,有利于投资者的长远利益和资本市场的稳定发展。另外,上市公司应结合自身情况充分考虑负债的利息抵税效应和财务杠杆效应,合理安排债务结构和融资次序,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资金成本和财务风险。

(三)对财务人员加强意识教育,树立风险管理观念。

上市公司需要对企业的所有财务人员进行风险防范意识的教育,树立正确的风险管理观念。为了有效防范可能发生的财务风险,企业必须从长远利益着眼,建立和健全企业财务风险防御机制。

四、结语

篇2

关键词:SCP;医药产业;产业集群;市场结构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5-0090-02

SCP范式是在产业组织理论发展演进中由主流学派哈佛学派创立的经典分析范式,即“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范式(Structure-Conduct-Performance Paradigm,首字母缩写为SCP)。其中,特定的市场环境决定市场结构,市场结构决定企业的市场行为,企业的市场行为进而决定了市场的绩效。因此,市场结构是SCP范式的基本概念和永恒主题,它是指在特定市场中,对厂商规模及分布、进入退出壁垒、产品差异化、规模经济或范围经济等因素的分析和考察,并由此总结出该特定市场的竞争形式。分析医药产业集群的市场结构可以从根本上挖掘提高医药产业集群竞争优势的来源,为医药产业集群更快更好的发展提供建议。

1 通化医药产业集群概况

通化市位于吉林省东南部长白山区,全市2/3是山地,由于长白山地区天然蕴含着丰富的药用动植物资源,早在计划经济年代,通化市就有了十几家以长白山中药材为原料的国有和集体药厂。上世纪90年代,随着国内医药市场对中药市场的升温,通化市内纷纷兴办药厂,老百姓办药厂的热情空前高涨,政府因势利导,提出了利用长白山药物资源建设“医药城”的产业发展目标。通过一系列的国有、集体企业改制,通化市现在已然成为了一个以药品生产为主导,医药教育、医药科研、医药商贸和中药材种植为补充的较为完整的产业体系。通化市医药产业集群先后被评为国家级现代中药、生物医药科技产业基地,医药出口基地、长白山中药材基地和国家优秀特色产业基地。

据统计,2006年通化市医药产业集群内有企业数量84户,4.5万人从业,拥有“东宝”、“万通”、“修正”、“斯达舒”等知名品牌,生产各类药品15075t,全市医药工业完成产值103.7亿元,实现利润9亿元,连续19年居吉林省第一位。集群的增长率从1995年实现产值7.4亿元,发展到2006年的103.7亿元,年均增长29%。“十五”期间医药工业年均增长25.1%。医药产业已成为通化市的第一支柱产业。

2 通化医药产业集群市场结构分析

市场结构可以通过市场集中度指标、产品差异程度、厂商进入退出的壁垒、厂商一体化或多样化经营的程度、规模经济等来描述。

2.1 市场集中度

市场集中度是衡量市场结构的主要指标,他是指产业中规模处于前几位的厂商生产、销售、资产或职工的累计数量占整个市场的份额。通常采用CRn表示,其计算公式为:CRn=∑Xi/X,式中:n为企业数;Xi表示居于市场第i位的企业生产、销售、资产或职工等的指标数值;X表示整个市场的生产、销售、资产或职工总数;CRn表示最大n家企业的集中度(通常取3,4,5或8,10家企业),其值介于0和1之间,值越大表示市场越集中。一般而言高寡占型的行业的市场集中度CR8一般应大于40%,寡占型的CR8一般应在30%与40%之间,低竞争性的产业CR8则应该大于20%。

市场集中度应用在医药产业集群上,可以用某一个地区的医药产业集群总产值占全国总产值的比值来表示。其值介于0和1之间,值越大表示此地区的医药产业集群越积聚。

通化市医药产业集群的市场集中度很低。2006年全国医药业总产值5536.9亿元,通化市医药总产值为103.7亿元,市场集中度=通化市医药产业集群总产值/全国医药总产值,即103.7亿元/5536.9亿元*100%=1.87%,这与浙江一些产业集群占全国份额超过30%的比重相比差距甚大。

市场集中度低使得通化市医药产业集群难以形成居于全国前列的大集团,难以达到体现医药产业规模竞争特点的较强的竞争力,多数企业面临着在将来竞争中被击败的危险。

2.2 产品差别化

产品差别化是决定市场结构的一个主要因素。产品差别化有利于地区医药产业集群提升核心竞争力,从而有力抵御同行的竞争和政府的降价政策。产品差别化可以独立的形成市场价格,防止重复生产导致的恶性竞争,并最终获取丰厚的利润。

产品差别化程度的高低可以借助需求交叉价格弹性Exy来衡量。按照需求弹性理论,如果相关产品价格的上升或者下降对产品的需求量影响都较小,则产品之间的差异化程度高,反之,则产品差异化程度低。

通化市医药产业集群内很多药品生产企业生产的药品雷同,产品差别化小,小企业间互相模仿,如降糖胶囊,在通化就有七家药厂生产。如此同质化的产品必然会导致集群内企业间的恶性竞争,企业通常用压价竞销、仿冒伪劣、偷工减料、以次充好等方式达到短期的热销,这种低劣的行为导致柠檬市场的出现,即高品质产品最终被低品质产品驱逐出市场,严重损坏了整个医药产业集群的声誉和地区的形象。同质化的产品也会使产业集群内的企业抵抗风险的能力降低,当市场需求旺盛时,集群发展繁荣,当市场需求萎靡时,集群内企业都将处于停产状态,严重影响了集群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2.3 进入和退出壁垒

我国的医药行业的进入壁垒主要是国家的政策法规强制规定的行业准入制度,比如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实行的制药企业GMP强制认证制度、GSP强制认证制度,并修订了《药品管理法》、《药品注册管理办法》、《药品生产监督管理办法》、《药品流通监督管理办法》等一系列重要的法律法规,这使得医药企业的进入壁垒大大提高了。提高了行业的进入壁垒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我国医药产业小、散、乱的格局,但是,在地方政府的保护主义下,国家政策并没有按要求严格执行,我国医药市场的低集中度格局没有彻底改善,与国外医药市场的高寡占性形成鲜明对比。

我国医药行业的退出壁垒主要是由行业的沉淀成本高造成的。由于医药行业投资成本较高且专用性较强,导致效益不佳的企业不能及时撤出,退出壁垒较高。另一方面,地方政府的政绩观使得政府阻止一部分企业的退出,也增加了退出的壁垒。

我国的医药产业集群的进入和退出壁垒不仅具备了医药行业的进入和退出壁垒的特点,还具有其自身的特点。一方面,由于医药产业集群内部较完善的配套设施、技术信息、相关技术人才、医药市场资源等,有利于企业的衍生和创建,所以产业集群能使集群内企业的进入壁垒降低。并且集群内的退出壁垒也较低,因为在同一产业中部分企业退出,养老、失业保险等社会制约因素反应不会太强烈,加上群内为生产的金融与咨询等服务业较为配套,市场发育相对健全,企业可以通过产权交易或企业并购的形式退出产业。这使集群完善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具有“累积因果”的加强过程。另一方面,对医药产业集群外部的其他企业,则增高了企业进入或退出的壁垒。因为现行企业具有强大的竞争优势,包括绝对成本优势、产品差别化优势、企业所拥有的隐含经验和学习能力、消费者对品牌的认同度以及金融方面的支持能力,足以形成相对于群外企业而言的进入壁垒。

通化市医药产业集群主要生产中成药,生产技术含量低,工艺简单,因此进入壁垒较低,过多的竞争对手争夺同一市场,竞争情况严重,通化市大约有50%的企业均为中小企业,他们散乱的独立分布在集群内部,企业间缺乏合作和沟通,专业化分工和协作机制尚未建立,由于人力、资源、资金缺乏,单个小企业没有技术创新的能力,区域内也没有形成区域创新网络。同时,国家的许多强制性政策的实施,不仅增加了在位企业的沉淀成本,同时也加大了企业退出行业的壁垒,因为一旦企业退出行业,企业前期的巨额固定资产投资就无法收回。由此带来的结果就是市场内现有企业的竞争更加激烈,非价格竞争和价格竞争都变得更加重要。

3 结论与建议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知,我国通化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市场集中度偏低、产品差异化小、进入集群壁垒较低而退出壁垒较高,这样的市场结构严重影响了通化医药产业集群的竞争力,集群内企业竞争激烈而合作与创新不足,不利于集群优势的发挥。

对于通化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的市场结构现状,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鼓励行业中的大企业做大做强,形成具有带头作用的龙头企业,鼓励小企业联合重组,有效整合企业各项资源,扩大规模,增强实力,形成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从而提高产业集群内的市场集中度,形成合力发挥产业集群整体优势作用。

(2)努力通过差异化战略打造竞争优势。目前通化医药集群内企业利润率低下的一个主要原因在于过分依赖价格竞争,而经营雷同现象严重。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是实施差异化战略,如果在确实具有成本优势的情况下,企业可以将稳定的低价策略作为自己竞争优势的根本;但如果在没有明显成本优势的情况下,则可以在产品、服务、环境、便利和体验等某一方面形成竞争优势。

(3)加强市场进入管制,规范批准和认可准入制度。国家有关部门应采取一系列措施严把医药企业的准入关,提高医药产业的进入壁垒,其目的就是要改变医药企业多、小、散、乱的现状。在降低退出障碍方面可通过以下措施达到预期的效果:明晰产权,重构多元产权主体。目前,我国已出现了一批实力雄厚的大企业和企业集团,医药产业集中度的提高要靠这些企业通过兼并的方式进行,这也是增强医药企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要加快培育、扶持并规范市场中介组织,为企业的市场退出提供整套服务,包括提供资产或产权交易的供求信息,设计产权转让方案,提供资金支持等,有效地协调资本运转。

参考文献

[1]马建堂.结构与行为――中国产业组织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

[2]孙国君,邱家学.试论医药产业的进入壁垒[J].中国药房,2003,14(5):260-262.

[3]Schmitz, H. and Nadvi,K. “Clustering And Industrialization: Introduction ”[EB/OL].省略/locate/worlddev,1999.

篇3

关键词:存货;勾稽关系;管理质量

一、HY的存货概况

(一)从资产结构看重要性

从2010-2015年的资产负债表中,我们可以看出存货分别占资产20.30%、20.44%、20.62%、20.19%、20.58%、16.18%,大约五分之一的比重。同行业(存货的计价方法相同,主营业务范围,资产规模相似)相比较,HY股份、白云山、华北制药、华润三九、丽珠集团、东北制药存货占资产比例分别为16.18%,16.03%,10.78%,7.58%,12.18%,9.92%,11.58%。HY股份存货所占资产的比率也是靠前的。

(二)从存货分类看生产特点

从2015年年报期末存货分类来看,其有超过六成的库存商品,其他企业均为一半左右,白云山还不到四成,说明HY股份库存商品相对积压。在产品相对华北制药、华润三九、丽珠集团等企业较少,说明存在生产不足的现象。原材料在本企业有积压倾向,并且贬值情况相较其他企业来讲,比较严重,尤其是库存商品和半成品的贬值。

当然,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分析结果“HY在产品少,生产不足”的前提:HY所处药品行业的生产周期长短,如果生产周期本来就很短,那么则是正常的,有些行业的生产周期长例如房地产产业,如果在产品少就是不正常的。上述是同行业比较,所以可以忽略此影响。

(三)从品种,类别结构分析产品毛利率

HY股份的产品可以子行业划分为:化学原料药和制剂、中药,生物制剂和保健品,其中以化学原料药(青霉素工业钾盐)和制剂为主。按治疗领域划分,大量的营业收入,成本来源于抗感染类,报告期销售量大于生产量,但是毛利率最低,与其营业利润相差不多的营养补充剂,毛利润最高。从2015年报中显示的2014年同行业毛利率情况来看,2014年HY股份的整体毛利率未达到医药工业毛利率的一半,收益一般。

(四)存货的时间结构

HY股份存货的计价方法为:医药工业企业发出原材料和产成品按加权平均法计算,医药商业企业按个别计价法计量发出的库存商品,周转材料采用一次转销法。存货的减值:一般按单个项目集体存货跌价准备,数量多,价值低的按存货类别计提。需要考虑的有销售和库存是否成正比,如果存货在企业的停留时间长,那么它的质量则会下降,根据存货跌价准备在存货价值中占比(行业对比)我们可以推测,HY股份存货的库存时间略长。

(五)存货的流动性

存货周转率的计算公式一般使用营业成本除以平均存货,为了体现流动性和变现性,也可以用营业收入除以平均存货。我们计算了2015年的固定资产周转率、净资产周转率、存货周转率、存货周转天数和整体毛益率。对比来看,存货的周转率和周转天数仅次于白云山,但不等于好的存货周转,要得到准确信息还要结合企业的毛利率来看,毛利润相比较其他企业就没有那么好了,说明存货的周转速度,是以一定利润为代价的,不能盲目乐观。

二、存货的采购与企业的资金安排

如果企业的采购环境稳定,那么报表中的应付、预付项目对应的也应该较为稳定。有议价能力的企业,预付项目相对低,应付相对高,这可以为企业赢得现金的时间价值。但反过来却不适用:在HY股份2015年62.83亿的负债中,应付票据11.15亿,应付账款22.53亿,占比不小,预付账款1.83亿,此原因之一是HY股份有较强的议价能力,还有可能是由于资金的周转不畅所致,那样就有可能存在流动性危机。所以我们有必要看一下HY股份的偿债能力:流动比率1.49,速动比率1.09,应收账款周转率6.59,资产负债率45.64。

一般来讲,流动比率为2最好,但也不应过高,HY股份的流动比率经行业对比为正常水平,速动比率也正常,说明一元的流动负债有大约一元的速动资产作保证。HY的财务费用近两年2014、2015年分别为-0.49亿、-0.35亿,主要为利息收入和汇兑收益,利息支出占比很小,HY有存货变现能力和很高的存货周转率,偿债能力为中上等。进一步分析现金流:销售现金比率10.47(化学制药行业平均13.06),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增长率46.12%(31.88%),主营业务现金比率1046.92%(1286.07%),经营活动收益质量223.93%(127.31%)。从中看出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质量和增长率都很好,综合推测,议价能力较好。

此外,2010-2015这6年间应付账款和应付票据相对水平基本上呈2倍关系,可以反映出某行业的结算惯例和企业自身的信用状况。因为在银行开具票据时需要留保证金,这是企业的财务负担,一般地,应付账款占的比重高,反映了企业的竞争地位和良好的信誉,所以两者的比率可以从侧面反映出医药行业中,HY的信誉是不错的。

三、存货的生产与固定资产使用效率

存货生产过程包括原材料的投入到在产品,半成品,产成品产出最后形成营业成本。制造业存货的大小一定程度上与固定资产的规模大小有关,当然,更准确的要看销货成本即营业成本的大小,通过2015年年报中6家同行业企业的对比,HY股份固定资产利用的还是比较好的。

四、从存货销售过程看获利能力

随着产品销售出去,成本结转,产生里企业的利润,这一系列可以通过一些指标反映企业的竞争能力和市场占有率,比如产品的周转率,营业成本和产成品原值,营业周期等。需要注意的是:利润指标容易被认为调整,要获得更真实的数据,我们还要看现金指标。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尤其是销售商品提供劳务产生的流量很多,但是对应了大量的流出,购买商品接受劳务占了7成左右。

五、从存货的保管看管理能力

存货(原材料、在产品、半成品和产成品)的保管过程需要对持有状况进行评估是否积压过时和损毁,如有需计提跌价准备,跌价损失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企业的仓储管理能力和内控能力,由于存货的积压,过时和损毁,存货都会减值,从表5存货跌价可见,HY存货的计提减值在几家公司中动作之大。当然,存货的贬值也有可能是销路不畅,生产计划制定失误和市场变化所致,辨其内在原因还需要对市场环境展开进一步的分析。

(作者单位:重庆工商大学会计学院)

参考文献:

[1] 黄艳.会计核算中反映的财务钩稽关系[J].现代商业,2008,02:98.

[2] 钱爱民,张淑君.存货周转过程分析与管理质量透视――以海信科龙2005~2007年的年报分析为例[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8,10:76-81.

[3] 刘萌宇.盈利能力对比分析――以哈药集团和同仁堂为例[J].东方企业文化,2015,07:238.

篇4

一、扬州市医疗器械产业历史背景和简介

(一)医疗器械产业历史背景

医疗器械是指单独或者组合使用于人体的仪器、设备、器具、材料或者其他物品,包括所需要的软件,其用于人体体表及体内的作用不是用药理学、免疫学或者代谢的手段获得,但是可能有这些手段参与并起一定的辅助作用,其使用旨在达到对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监护、缓解;对损伤或者残疾的诊断、治疗、监护、缓解、补偿;对解剖或者生理过程的研究、替代、调节;妊娠控制等预期目的。医疗器械行业涉及到医药、机械、电子、塑料等多个行业,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知识密集、资金密集的高技术产业。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医疗器械产业迎来了快速发展期,2011年全国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约1.5万家,实现销售收入1500亿。2002-2011年复合增长率达21.6%,医疗器械在整个医药行业整体规模占比从8.8%(2002年)上升到15.2%(2011年),形成了长三角、珠三角、京津环渤海湾三大产业集聚区,自主研发能力明显增强,耗材产品、监护设备、数字化诊疗设备等在全球市场占有率达43%。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和社会健康支出的不断增加,以及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带来的市场需求扩大,可以预计中国医疗器械产业将在未来几年内,实现质和量的再次突破。

(二)扬州市医疗器械产业简介

扬州市医疗器械产业起源于70年代末,在上海医疗器械厂下放知青的协助下启动。到80年代逐步形成2家地方乡镇企业,主要生产一次性使用注(输)器具。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一次性医用耗材开始大量引入医疗单位,市场需求旺盛,吸引了一大批销售人员从事医疗器械终端销售工作。进入90年代,部分销售人员积累一定的资金实力后转入生产行业,由于产品范围大同小异,企业较为集中,货品齐全,备货方便,加之本土销售人员数量庞大,逐渐形成在全国有一定影响的耗材类医疗器械产销集聚市场,医疗器械产业快速发展,已成为当地百姓的富民产业和地方经济的支柱产业,拥有企业136家,生产、经营场地121.2万平方米,产品近200种,仅为之配套的各种物流公司达18家,从业人数1.7万余人。

国家对医疗器械实行分类管理。一类产品指通过常规管理足以保证其安全性、有效性的医疗器械。二类产品指对其安全性、有效性应当加以控制的医疗器械。三类产品指植入人体;用于支持、维持生命;对人体具有潜在危险,对其安全性、有效性必须严格控制的医疗器械。目前扬州有医疗器械生产企业136家,其中三类医疗器械产品生产企业31家,二类医疗器械生产企业75家,一类医疗器械生产企业30家。国家和省重点监控产品生产企业26家。

扬州市企业主要生产、销售的医疗器械覆盖18个大类,拥有三类产品注册证92张,一、二类产品注册证1878张。2011年全市企业销售收入总额322347万元,出口销售55000万元。按照2008-2011年的统计数据,全市医疗器械销售收入同比增长保持在20%左右。

由于企业发展路径、管理模式相似,因而各企业存在许多共性特点。

1、企业规模小。一是从用工人数看,平均每家企业用工仅30多人,超过100人的企业仅有3家,不足30人的企业有50家。二是从产量产值看,年产值超过5000万元的仅16家,1000万元以下的企业达56家。三是从资本实力看,注册资本超过500万的不足15家,占地20亩以上的不足30家。

2、市场适应性强。以耗材为代表的产品的特点是市场需求多元化、个性化。耗材类产品开发难度小,技术要求低,依靠集散地优势,市场信息灵,能满足市场细分、客户需求多变的特点,企业易于降低成本。

3、普遍存在家族式管理模式。企业主要管理人员及重点生产环节操作人员由家人、亲戚担任,在企业规模扩增后,家族式管理体制在管理有效性、团队建设、责任和绩效考核、企业文化建设等方面的弊端逐步显现。虽然家族式管理在企业创业期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大部分企业尚没有认识到家族式管理的不足,缺乏对管理体制进行改革的动力和决心。

二、扬州市医疗器械市场结构分析

在SCP分析范式中,市场结构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市场结构决定了产业内的竞争状态,并决定了企业的行为和经营策略,从而最终决定企业的绩效。从本质上说,它反映了市场竞争和垄断的关系,主要内容就是分析某一产业内企业之间在市场竞争或垄断中的表现及其特征。产业结构的决定因素有3个,即市场集中度、产品差别化和进入退出壁垒。

(一)市场集中度分析

产业集中度一般是指产业内最大的前几位企业的有关数值X占整个行业或者市场的份额。根据2008年至今的年度产值、产量、销售数量、销售收入、从业人数、资产总额的统计,江苏科凌、江苏中惠、可瑞尔科技扬州公司、江苏亚光、江苏华星、扬州卓和等企业是扬州医疗器械产业的领跑者,根据行业集中率(Concentration Ratio)有关计算方案,扬州CR6约65%。

(二)产品差异化分析

医疗器械覆盖范围较广,产品差异化较大,既有高科技的大型设备,如MRI、CT、PET、DR等,还包括纱布、棉签、导管等耗材产品。产业有其集聚性,扬州主要是临床使用耗材集散地,对扬州产品差异化进行分析发现,品种关联性不强,企业间专业化分工协作程度不高,雷同产品多,一般用耗材如普通诊疗敷料、诊疗器械包、医用导管等产品差异化较小,同质化竞争普遍,如一次性使用输氧管,有42家企业生产,一次性使用导尿管(包)有48家企业生产,一次性使用麻醉穿刺包和输注泵等三类产品也有近20家企业生产。而有一定技术含量的产品,如电动手术床、彩超、介入导管等有明显的差异性,尤其是在生产组织方式、营销策略上。因此,扬州医疗器械产业存在垄断条件,但不至于形成高度的寡头垄断。

(三)进入退出壁垒

医疗器械行业具有较高的进入壁垒。一是医疗器械是用于治病救人的特殊产品,需要严格控制其安全有效性。目前我国主要由各级药监部门依据医疗器械有关法律法规行使监督权,对其研制、许可、生产、质控、流通、使用等环节进行全过程监管,并制定了严格的管理制度和认证标准,一般企业很难进入。二是医疗器械技术投入较大,由于要在上市前对其安全有效性进行充分评价,包括必要的动物试验和临床验证,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加之审批周期长,对新开办企业形成了很大的进入障碍。三是人力成本高,要求其管理人员不但具备管理知识,还要同时具备医疗器械工程有关专业技能。四是销售体系建立周期长,目前医药行业管理机制及政府采购模式不利于新开办企业,使用单位因体制及各种其他原因,一方面对产品质量和价格等不敏感,缺乏寻找和更换供方的动力,另一方面,使用机构延期付款等占用资金行为,需要企业投入高额流动资金,导致新开办企业生存难度大。五是目前的有关政策鼓励医药产业规模化,鼓励现有企业做大做强,也对潜在进入者形成一定的进入壁垒。

由于该产业的特殊性,受经济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较其他行业小,承受的市场风险较少。企业只要在保证产品安全有效的基础上,切实按照规则做好各项管理工作,取得较好利润及增长的机率非常高,从扬州136家企业有关数据看,亏损企业不超过5家。从利润率看,该产业明显高于一般工业产业,企业不会轻易选择退出或转移。

质量是企业生存的根本,扬州医疗器械行业在质量管理方面还存在不少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部分企业为追求利润最大化,以控制成本为唯一目标追求,恶意违规行为时有发生。具体表现有:违法降低成本生产;过程控制不力,工艺稳定性差;管理混乱,生产过程可追溯性差;质检把关不严,上市产品质量不稳定。随着监管力度的不断加强,对一部分不认真执行法规要求,不能保证上市产品质量的企业,政府部门的处置措施将从经济处罚向强制退出转变。

三、扬州市医疗器械产业市场行为分析

市场行为是指企业在市场上为实现其目标(如利润最大化、提高产品市场占有率等)而采取的适应市场要求不断调整其行为的具体措施。市场行为通常包括定价行为、创新行为、销售及并购等行为。

(一)定价行为

扬州企业主要生产临床普通耗材产品,由于同类产品生产企业多,价格较透明且相对合理,仅有少部分具有一定技术含量的产品,自主定价较高。从目前市场定价情况看,医疗器械产品价格呈两级分化趋势,低端产品因竞争激烈,直接导致了恶性价格竞争的形成,价格持续走低;高端产品因品牌、市场维护、销售服务等建设较好,企业能够取得较丰厚的利润回报。

(二)并购行为

企业兼并是一种产业结构的整合,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流行的商业规则。扬州医疗器械产业一直存在规模较小的问题,同类企业的兼并或重组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和壮大,在政府推动下,已有3家企业试行重组取得成功,1家企业被广东阳普集团收购。

(三)技术创新行为

“微笑曲线”理论表明,研发和营销环节附加值高、生产加工环节附加值低,要想提高产业附加值,不能囿于制造加工环节,必须向研发和营销环节延伸,必须发展自主品牌、自主知识产权和高附加值的产品。经调查,扬州大部分医疗器械企业法定代表人或企业负责人未受过高等教育,不具备经济、管理、医药等专业知识。专业管理人员配备不足,专业技术人员占从业总数10.3%,仅仅符合法规底线要求,仅有约11%的管理者代表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大部分企业没有自主研发能力,也没有固定的技术投入规划。具有年产值超百万产品的企业数不足15家,年产值超百万的品种仅13个。品牌维护意识不强,知识产权方面,发明和适用新型专利仅35个。大部分企业商标意识不强,拥有省著名商标企业仅5家。可喜的是,许多企业已认识到推进医疗器械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性,开始加大技术投入,江苏海明公司研发成功自主品牌的双光子直线加速器,江苏华星公司成立了心血管支架研发中心,江苏亚华公司在记忆合金材料研究方面取得进展,还有部分企业与高校及科研院所建立了联系,技术合作不断推进。

(四)销售行为

产品销售基本依托销售员队伍以传统方式推销。仅少部分三类企业初步建立了区域模式。落后的销售模式不利于企业及时获取、分析用户的质量反馈信息,也不利于企业质量信誉、品牌和品种规模的培植。

四、扬州市医疗器械产业市场绩效分析

市场绩效是指在一定的组织结构中,由一定的组织行为所形成的价格、产量、成本、利润、产品质量和品种以及技术进步等方面的最终经济成果,利润率常作为衡量一个产业组织绩效的指标。扬州医疗器械产业平均利润水平约15%。

利润率在不同企业及不同品种呈现出较大的差异,总体上高风险品种及高科技品种利润率高,而大部分生产普通耗材的企业面临发展瓶颈及利润降低的风险。主要原因:同质化竞争导致的低价竞争;由于本土化的采购方式,规模企业生产同类产品在质量、销售等方面不占优势;大部分产品为手工制作,用工成本逐年增加;拓展市场的能力不足,出口销售量小,未能充分利用生产能力;分工协作不够,受企业资本构成单一、管理者素质等影响,各企业热衷于小而全,难以形成合作关系。尽管企业集中、产品相似,但不同企业的各自优势技术不能形成互补,生产效率还有很大的拓展空间;部分基本原料如纺织物、高分子粒料价格持续增高。

五、扬州市医疗器械产业发展对策建议

(一)加强产业规划

争取政府对该产业规划方面的帮助,在土地、资金、人力资源、财税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推进企业并购和重组,节省资源、联合做强;企业集中度较高的如广陵区头桥镇要加强医药产业园区建设,建立物流专业市场、技术咨询服务中心,培植龙头企业,引进高新技术企业落户,提升产业档次,促进产业集聚发展。

(二)提升竞争力

小企业利用自身灵活性,立足开发临床适用新品,在提高单品利润上下功夫;规模企业要打造拳头产品,拓展国内外市场,通过量的积累实现规模优势。引导企业走创新发展之路,整合产、商、研、学等医械产业资源,以技术创新带动产业发展,打响区域和产品品牌。

(三)完善销售模式

引进先进的市场营销理念,提高企业自行销售能力,从传统的销售员上门采购向销售转变,加强自行销售团队建设,不断提高售后服务及市场维护能力。

(四)提高管理水平

推进ISO9000标准的贯彻执行,建立和运行质量管理体系,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逐步取代家族式管理方式;加强人才建设,完善引人、用人、留人机制,加强和地方职业技术院校的合作,推动合作办学,围绕产业发展需要培养技术操作工。

(五)建立行业协会

建立能够有效行使职能的行业协会,健全协会组织架构和管理制度,发挥行业协会在规范行业竞争、促进优势互补、提升质量管理水平,推进产业发展方面的作用。

篇5

关键词:医药物流专业 优化 对策

物流是通过原料采购、加工、储存、运输、分配流通及物流信息等一系列的管理活动〔1〕。随着现代物流技术向医药商品流通领域渗透,医药物流已不是简单的药品进、销、存或者药品配送,而是指依托一定的物流设备、技术和物流管理信息系统,有效地整合营销渠道上下游资源,通过优化药品供、销、配、运环节中的验收、存储、分拣、配送等作业过程,提高订单的处理能力,降低货物分拣错差,缩短库存及配送时间,减少物流成本,提高服务水平和资金使用效益,实现现代医药物流的自动化、信息化和效益化。

紧密联系产业发展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是职业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显然,医药物流产业的发展必然对医药物流人才需求产生重大影响,从而促使职业院校中相应的专业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资源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基本要素做出相应调整。为此,笔者试图通过对现代医药物流行业及企业的调查与分析,结合现代物流专业职业教育的现状,探讨如何更好地开发建设高职医药物流专业,以适应和满足产业发展对人才数量、人才素质变化需要的问题。

1. 医药物流专业发展的行业背景

1.1医药物流产业发展现状。在改革开放的30年中,医药工业实现了快速增长,年均增长率达17.5%, 远高于同期全球发展速度,也高于全国工业平均增长速度4.4%,多数行业专家预测,2020年将达到1200亿美元,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医药市场[2]。

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医药流通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我国医药流通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一批有实力的国有或民营医药企业大力发展医药物流,并在实际运作中取得了较好效果。2011年中国医药物流市场规模超过6000亿元。

与国外高速发达的医药物流企业相比,我国的现代医药物流业还处于萌芽阶段,特别是在国外比较流行的现代医药物流外包市场,第三方医药物流企业在我国还很少。国外90%以上的跨国医药企业都有现代医药物流外包的业务,但我国国内的医药企业寻找第三方医药物流企业的不到10%,绝大多数医药企业自己投资人力、物力、财力从事物流运输工作[3]。

1.2制约医药物流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现代医药物流理念引入中国的时间不长,加之医药生产与流通体制尚未完全理顺,中国的医药物流业仍存在诸多问题。一方面医药流通体系复杂,企业数量多、规模小、市场集中度低,导致医药流通环节过于繁多,药品流通费用率高,企业盈利低,配送行业基础设施建设不足;另一方面制药企业、医药批发企业以及医药流通企业却各自为政,造成医药物流资源浪费严重,物流资源不能充分利用,物流各环节割裂,不能形成核心竞争力,建设及经营成本较高。而且我国医药物流标准化程度低,技术落后,医药产品的包装、运输、仓储标准不统一,大大增加了医药配送的难度[4]。例如,广西现有300 多家医药公司,年营业额达到1 个亿的不到20 家,大部分公司仓储、办公等方面都很落后,平均销售利润率小于1%,存在配送能力差、效率低、仓储设施等固定资产的投入比重过大等状况[5]。这种物流模式造成大量的储运资源闲置,严重制约企业的运行盈利能力。

2.医药物流产业发展与医药物流专业发展的矛盾

2.1初级发展阶段对人才需求的制约。事实上,行业内的医药物流业务在过去的5年间,还停留在药品连锁经营企业为适应本企业零售门店的需要而开展的仓储与内部物流配送的层面,工作任务的技术含量低而对人才的吸引力偏低。来自全国17个医药物流企业的113份调查数据显示,目前医药物流岗位从业人员的学历结构相对合理(表1)。但对人才素质的满意率偏低,高达76%的被调查者认为从业人员的吃苦耐劳精神不足,50%以上被调查者对从业人员的专业操作能力不满意。企业对人才招聘的要求中,均将综合能力放在了首位。

2.2产业的快速增长与医药物流专业建设滞后的矛盾。近年来,国家及地方政府及药品行业主管部门出台一系列政策,有效地促进了医药物流产业的调整发展。随着物流技术在医药商品经营领域的渗透,以第三方物流逐渐成为医药物流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从而导致医药物流人才数量需求的快速增长(表2)。

然而,医药物流专业是近年来从药学专业和药品营销中衍生的新兴专业,在社会上也需要经历一个逐渐被人认知的过程。与传统的药学类专业相比,医药物流专业的规模与其他专业规模严重失衡。企业需求情况也说明了企业对目前医药物流岗位人才的结构并不满意,对要求高职以上学历的人才总和达85.8%,但笔者所在学校,2008年开始在招收医药物流专业,连续三年招生规模分别为40、20、11人,呈显著快速下降的趋势。

2.3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与企业需求的矛盾。从业人员专业结构分析,受准入政策及企业医药企业用人习惯的影响,目前医药物流岗位从业人员以药学(药剂)专业人员为主。但因这些专业在培养目标的定位上就与物流业务的要求相距甚远。虽然学校为适应药品经营企业业务需要,已经加设了《药品仓储与养护》等课程,但修补式的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调整难以培养出医药物流人才所应有的专业素质,加之人才培养的效益需要一定的时间周期才能呈现,故人才培养不仅在数量增长速度上不可避免地滞后于产业发展,在培养质量上也难以满足企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调查结果显示:南部企业认为高职毕业生在实际工作中存在最突出不足分别是:吃苦耐劳(76.1%),敬业精神(44.6%),专业操作技能(42.4%),职业素养(32.6%),团队合作能力(31.5%);而北部企业人员认为高职生的突出不足分别是:服从领导指挥(81%),吃苦耐劳(66.7%),专业操作技能(38.1%),敬业精神(33.3%)。问卷及访谈结果表明,适合高职医药物流专业毕业生的工作岗位较多,包括:仓管、配送、文员、物流营销、验收、拣货等。因企业物流设施与设备现代化和信息化程度差异的影响,从事医药物流岗位工作的能力素质要求略有差异,但各项能力需求的排序上却呈现出高度一致性(表3)。

3.优化医药物流专业的策略

医药物流专业是近年来从药学专业和药品营销中衍生的新兴专业,其发展也需要经历孵化、培育、成长的阶段。物流作为一种新型的产业形态,在社会上也需要经历一个逐渐被人认知的过程,这些因素是导致医药物流专业人才需求较明显,而招生规模却难以扩大的主要原因。而药学(药剂)专业因培养目标的定位与医药物流专业不同,毕业生在医药物流职业岗位从业,存在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方面的先天不足,在医药物流专业还处于相对弱势的萌芽阶段,以非医药物流专业毕业生补充医药物流岗位人才的空缺,虽不失为一种权宜之策,但从长远的发展来看,医药物流产业快速发展,人才需求增长的趋势已经十分显著。要使医药物流专业健康、持续发展,职业院校应建立医药物流专业建设的长效机制。

3.1重构差异化的医药物流专业课程体系。由于产业和发展,职业岗位的分工也越来越精细,以大药学专业满足医药行业各种产业形态发展所导致的人才需求变化是不现实的,根据具体工作业务的变更和发展在药学专业的基础上只做些修修补补的微观课程门类的调整,也难以适应现代医药物流业务对人才职业素质的要求。引入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以任务为导向的医药物流专业课程体系的重构势在必行。

重构特色化、差异化的医药物流专业课程体系,必需对专业培养目标予以准确定位,着眼于两个差异:一是与面向全社会大物流系统开设的通用性物流专业课程相比,突显医药类商品特性及行业分管的规范性要求;二是与面向整个医药行业各细分领域业务的大药学(药剂)专业相比,突显现代物流技术对医药商品“流转”业务的技术特色。因此,医药物流专业的课程体系,首先在课程的内容上必需着眼于医药物流业务的规范性、特殊性要求;在课程的结构上以物流工作流程为主线开发课程,使学生的学习任务在最大限度上与医药物流工作任务接轨;在资源配置上与现代医药物流企业内部的环境、设施、设备相适应;在教学模式上强化技能训练的实践过程,提高学生的首岗适应力;在教学标准上与医药物流企业对人才素质要求接轨。其次,要充分关注企业对从业人员综合能力的需求,针对目前医药物流专业毕业生从业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在教学进程上突出职业道德教育贯穿专业教学的各个过程,并渗透到每一个教学环节的特色,提高学生的可技能发展的能力。通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全面、深入改革,最终实现医药物流专业人才的素质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适应职业岗位的现实需求和自身专业发展的需要。

3.2适度激励保证医药物流专业规模的持续发展。制定相应的宣传策略,从招生宣传与拓展就业市场的两个维度,开展医药物流的专业营销。具体的操作方法:首先可以大力引进企业岗位人员入校实施宣传与引导,在新生入学阶段就开始引入企业开办校企合作班,以就业吸引生源;其次,可以从调整和优化本校专业结构的角度思考和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加大医药物流专业的培育力度;其三,深化校企合作,多向企业宣传医药物流专业人才的特点与优势,让企业充分认知医药物流专业人才在职业素养方面与一般医药类相关专业间的差异,减轻医药物流专业毕业生与其他专业毕业生在同类职业岗位的竞争压力。多方的协调沟通,才能保证医药物流专业的规模从而保障医药物流专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3.3加快中高职衔接的步伐。教育规划纲要明确将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作为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任务。这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增强职业教育支撑产业发展的能力,实现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关键所在。教育部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统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与高等职业学校布局和发展规模,统筹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统筹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结构布局”的三个统筹。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提出了“实施衔接 系统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要求。事实上,国内各地均对“3+2”、“2+3”、五年“一贯制”等中高职教育衔接模式作各种不同程度的探索与实践。马建富等对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理论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中高等职业教育“引桥”、“接口”、“直通”三个技术设计[6]。周小雅等以制药技术专业中核心课程《制剂工艺与技术》为载体,进行了同一专业中、高职教育课程内容衔接模式的探索与实践[7]。这些研究与实践,无疑为医药物流专业中高职衔接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尽管调查显示医药物流企业对中职及中职以下学历人才需求仅占总需求量比例不足2成,但仍有超过半数的在职人员有接受继续教育以提升学历水平的需求,从优化从业人员结构及终身教育的理念出发,高职院校有必要将中职学校为重要生源输送地而加以高度关注,并根据中职生的专业学习、工作背景及学力水平等特点设计富有个性化特色的医药物流专业课程,从而加快中高职教育衔接的步伐,增加职业教育吸引力,更好、更全面地为企业、社会服务。

4.小结

综上所述,医药物流产业的快速发展,预示着医药物流专业人才的市场需求呈显著上升趋势,在人才的学历及职业素养方面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从而为职业院校医药物流专业的发展提供了契机。但由于专业建设起步晚,人才培养质量存在诸多问题,使职业院校医药物流专业人才培养工作面临挑战。为此,必需改革医药物流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从设置课程、修订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与手段、配备优质教学资源等多方面改革和建设医药物流专业,以保证医药物流专业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崔艳.我国医药物流模式探析[J].商场现代化.2009,总第567期:140.

[2]刘兆国.医药商业物流现状及发展趋势[J].物流技术与应用.2009,4:57.

[3]王继平.新医改下我国现代医药物流业的发展策略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2,34(9):2.

[4]杨辉.我国医药物流配送的发展及对策建议[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2,34(9):80.

[5]罗往 黄智耀.南宁医药物流业大步向前走南宁日报[N]. 南宁日报. 2012-5-3.

[6]马建富 沙启仁.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理念构建与技术设计[J].职业技术教育,2003,24(28):9.

[7]周小雅.中高职衔接的《药物制剂技术》一体化课程的构建[J].卫生职业教育,2012,30(12):35.

篇6

一、医药研发外包的定义及范围

医药研发外包(CRO)是一种为各类医药企业提供新药临床研究等服务,并以之作为盈利模式的专业组织。最初,CRO提供的服务主要集中在临床试验方面,目前业务范围已经向化学结构分析、化合物活性筛选、药理学、毒理学、药物配方、试验设计、药物发现、临床前沿研究、药物基因组学、I―Ⅲ期临床研究、药物代谢研究、药物安全性研究、研究者和试验单位的选择、监查、稽查、数据管理与分析、药物申报注册、信息学、临床文件和政策法规咨询等诸多方面扩展。

二、医药研发外包全球发展现状及趋势

(一)全球医药研发外包的发展现状

1、全球医药研发增长态势强劲

根据 Frost&Sullivan报告,在全球生物医药产业中,CRO承担了近1/3的新药开发组织工作,在所有的Ⅱ期和Ⅲ期临床试验中,有CRO参与的占2/3。CRO服务的全球市场以每年20―25%的速度增加。1999年全球CRO业务额为76亿美元,到2005年为163亿美元,2010年增加到360亿美元,复合增长率大约为13.8%。临床试验外包业务将在企业研发预算中占有越来越重的份额。据Reuters Business Insights分析,2006年医药企业的内部研发费用为680亿美元,CRO临床试验项目费用为190亿美元,到2010年分别上升为910亿美元和360亿美元,CRO临床试验费用在过去5年内几乎翻了一翻。未来3年,医药研发年投入增速将放缓为9.6%,CRO将达到16.3%。

2、美国占CRO一半以上市场份额且发展成熟

2007年,美国有300多家CRO公司,市场占有率达到65%,如世界排名前列的昆泰(Quintiles)、科文斯(Covance)等,这些公司约占全球CRO的40%。美国CRO产业比较成熟,能够提供早期药物发现、临床前研究、各期临床试验、药物基因组学、信息学、政策法规咨询、生产和包装、市场推广、产品和销售支持、药物经济学、商业咨询及药效追踪等一系列服务。

3、欧洲和日本CRO市场具有较好的成长性

欧洲医药研发仅次于美国,列全球第二位。欧洲约有150多个CRO公司,2007年全球市场占有率为23%,2010年上升为29%。日本CRO产业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初,1997年日本以国际化为标准的新GCP颁布,厚生省(卫生部)对临床实施规范和数据质量要求上升,促使了日本医药研发服务外包的发展。日本医药研发外包以每年30―40%的速度成长,EPS、CMIC等前3家CRO龙头企业占据了日本CRO业务50%的市场份额。

4、印度等发展中国家具有较大的承接优势

印度人力资源的费用只相当于美国的1/7,凭借人力成本和语言优势,在CRO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2005年市场份额达到1.2亿美元。印度拥有61家经美国FDA批准的制药厂,是除美国以外最多的国家。印度目前已经从CRO产业链的低端向产业链的高端转移,在基因测序、DNA 文库构建、新型农作物品种的遗传学研究和生物信息学方面前景看好。

(二)全球医药研发服务外包发展趋势

1、市场规模和业务范围迅速扩展

2002年,世界生物医药研发外包市场规模为100亿美元,2005年增长到163 亿美元,2010年增加到360亿美元。2005年全球制药行业研发活动外包的比例为24.7%,也就是说,约1/4的研发工作选择外包方式。到2010年,外包研发支出占研发总费用比重提高到40%左右。生物医药研发外包业务正扩展到临床试验之外的更加广泛的领域。如,药物研发、临床前研究、药物经济学、药物基因学、药物安全性评价、Ⅰ期―Ⅳ期临床试验、数据管理与分析、信息学、政策法规咨询、产品注册、生产和包装等。大型CRO公司的服务也在增加。

2、向亚洲国家转移的势头加快

近年来,一个新药的全球平均研发成本由过去的5亿美元上升到12亿美元,且成本不断上涨,由此带动了医药研发服务外包的不断扩展。发展中国家具有人力成本低廉、相关人才密集、病患者资源库丰富等有利条件,国际大型的CRO公司都加快步伐将新药开发中的非核心业务脱离出来转移到印度、中国、巴西等发展中国家。中国医药研发人力资源成本约为美国的1/10,而印度的人力成本是美国的1/7。

3、医药研发外包联盟(CROSA)趋势更加明显

由于单个医药研发外包企业技术及信息、服务范围比较有限,特别是面对难度大、涉及范围广的病症难以应对,医药研发外包联盟可以把具有高质量服务能力及研发能力的机构联合起来,解决世界性的医疗疾病,所以这类世界性的联盟越来越多。

4、 CRO企业市场并购重组迭起

2009年11月,世界前三大CRO组织之一的PPD公司先后收购了依格斯医疗科技公司和保诺科技。PPD公司的强项是后期临床实验,保诺的优势是药物研发前期的一体化开发,依格斯在临床试验上占优,并购后PPD不仅增强了研发能力,而且成为目前在华运营的最大跨国临床研究机构。

5、医药研发离岸外包成为跨国医药公司最重要的创新模式

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已不局限于将公司非核心研发业务进行离岸外包,而是在控制新药核心知识产权的前提下,开展多种形式的研发业务离岸外包模式。如,美国诺华(NOARTIS)公司与世界范围的CRO公司开展从药物发现到临床试验等全面的研发合作,将新药研发实现外部化;辉瑞(PFIZER)公司实施战略性紧密型研发外包模式,将化学服务业务整体外包给俄罗斯的ChemBridge公司,实行新药研发的部分外部化。此外,跨国医药公司在新兴市场国家建立离岸全球研发中心,实现医药研发外包的内部化。

三、我国医药研发外包的发展现状、问题及趋势

(一)我国医药研发外包的发展现状

1、医药研发外包总体增长迅速

2011年,我国医药研发(临床前和临床研究)外包服务市场规模将达到123亿美元。2006年临床前研究市场规模为25亿美元,2011年将达到51亿美元左右,2006―2011年的复合增长率约为15.7%;2006年临床研究市场规模为34亿美元,2011年将达到72亿美元左右,2006―2011年的复合增长率约为15.8%。

2、医药研发外包企业数量和业务范围不断扩大

在国际CRO企业的带动下,以及我国鼓励新药研发政策的大环境下,医药研发外包得到了迅速发展。1996年,MDSPharma Service在中国设立了第一家CRO企业从事药物临床试验业务。随后,其他跨国CRO开始陆续在中国设立分支机构。

目前,我国从事CRO业务的各类机构主要集中在京、沪两地。北京医药研发外包企业数超过200家,集中在中关村生命科学园,业务量达20亿元,占了中国市场份额的25%。上海医药研发外包企业数超过300家,主要集中在张江药谷,业务量达28亿元,占了中国市场份额的30%。

从企业性质划分来看,第一类是昆泰、科文斯等跨国企业在中国的分支机构。第二类是合资型企业。如,Kendlewits,Ever progressing systems(EPS)等,服务对象主要是小型跨国企业及一些大型本土企业。第三类是本土企业。如,依格斯北京医疗科技有限公司、上海药明康德新药开发有限公司、杭州泰格医药科技有限公司等,这类企业约有200家,服务对象为中国本土企业,服务内容包括改变剂型、仿制药研究以及临床研究等。

从医药研发外包企业承担的业务范围来看,第一类是从事临床前研究的CRO企业。这类企业主要从事与新药研发有关的化学、临床前的药理学及毒理学实验等内容。第二类是从事临床试验的CRO企业。第三类是从事新药研发咨询。当前国内的CRO机构中从事这类业务的占绝大多数。

3、医药研发外包专业性人才优势和成本优势突出

我国大量高素质、低成本的人力资源将成为欧美医药企业青睐的主要因素。据统计,2006年,我国在化学制药和生物制药领域的毕业生分别达3.9万和2.2万人次,2006―2009年期间复合增长率为12%。其次,伴随着中国CRO行业的快速发展,大量的海外人才及中国留学生不断向国内流动,对我国医药研发外包能力提升发挥了关键性作用,中关村、张江、泰州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的许多医药研发外包企业是留学生创办的。此外,较低的人力成本提高了我国医药研发外包的国际竞争力。在国际医药研发成本中,1/2以上的费用是人力成本的花费。与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聘请研发人员、临床工作人员和招募受试者的费用都较低。据Quintiles 分析, 在中国及亚洲其它一些国家进行临床试验比西方国家节约近30%的费用。

4、医药研发园区和产业基地集聚示范效应初步显现

“十一五”期间,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委选择了产业基础好、创新能力强的地区加快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建设,认定了12个国家生物产业基地、10个生物产业领域的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有各类医药产业园区100多个,分布在北京、上海、江苏、广东、吉林、四川、湖南、湖北等25个省市。通过10多年的发展,中国部分医药园区形成了集群效应,吸引了一批留学生回国创业,对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张江生物医药基地、泰州医药高新区、本溪生物医药产业基地等呈现蓬勃发展态势。

(二)中国医药研发外包面临的主要问题

目前,中国医药研发外包仍然存在企业规模较小、业务范围狭窄、外包层次较低、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行业缺乏国际通行标准,以及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不规范、法律法规不健全等问题,这些都影响了中国承接国际医药研发外包业务。

在服务范围上,发达国家CRO企业比较成熟, 具有庞大的国际资源网络和信息网络, 能提供全产业链的服务, 服务范围涵盖了新药研发到市场销售的全过程。而国内CRO公司业务范围及服务内容比较单一。在企业规模和价值链上,中国CRO企业大多为中小型企业,以新药研发咨询、新药申请报批以及新药注册为主。大多处于药物研发价值链的下游领域,目前的新药研发主要停留在改剂型、改规格、改包装、改变给药途径等简单的、低水平阶段。在制度环境上,国内实行的资质认证及质量标准体系与国际通行的标准不统一。这是国内CRO企业承接离岸医药研发外包的主要制约因素。虽然我国大力推进GMP、GCP等质量体系建设,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的质量体系相比仍然有很大的差距。其次,是知识产权保护上制度的不健全。跨国制药企业之所以不愿意将新药发现等方面的业务外包给国内CRO公司,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基于知识产权考虑。

(三)中国医药研发外包发展的主要趋势

生物产业是国家“十二五”时期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领域的支柱产业,随着这一战略目标的实施,政策支持体系将继续完善。同时,医药研发市场规模扩大,企业竞争力增强,这些都将为中国医药研发外包发展壮大带来黄金机遇期。

1、国内外市场规模持续扩大

首先,随着中国人力资源优势、技术能力提升、设备条件改善、政策环境完善等因素,国际大型制药企业将新药研发业务持续向中国转移。温德尔・巴尔说过,跨国公司希望进入中国迅速扩大的医疗保健市场,并分享其庞大的研发外包人才库。其次,随着中国的医疗体制改革,医疗保障水平、保障能力、保障层次不断提高,农村医疗保障体系的全面覆盖,城市高消费群体对医疗保障的需求层次提高,将使国内医药研发需求持续扩大。这既为本土CRO企业带来了发展机遇,又为外资CRO企业开拓中国市场提供了机遇。第三,国内外医药企业研发投入普遍提高将直接为医药研发外包市场带来增长效应。随着全球疑难病症增多,医药市场竞争加剧,导致制药企业研发经费投入普遍提高。国际制药企业的研发费用投入一般占销售收入的15―20%左右。目前,中国企业不足5%,有的甚至不到1%,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随着国内制药企业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应对国际竞争压力,以及国家《药品注册管理办法》等政策支持因素,也将带动国内企业医药研发投入有所上升。

2、医药研发外包行业集中度、专业化及综合化水平大幅提高

目前,中国医药研发外包业务主要集中在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如,上海药明康德、开拓者化学、美迪西、先导化学、辉源生物科技(原华大天源)等企业都有相应的外单。从技术市场登记的合作分析中可以看出,药明康德承接的研发外包业务占到上海研发外包业务总量的50%左右,在专业化上体现出较强的优势。其次,是美迪西、开拓者化学、睿智化学等几家企业。中国本土CRO企业经过十余年的发展,业务领域专业化和综合化趋势较为明显。

3、战略联盟将成为我国医药研发企业提高国际竞争力的主要模式

随着全球医药研发外包对承接方的专业化及一站式服务的要求加强,纵向一体化战略正成为CRO行业拓展业务范围,提升盈利能力,提高竞争力的主要手段。目前,中关村、张江高科技园区已经逐渐形成了中国生物技术外包联盟(ABO)、中关村CRO联盟、浦东新区生物医药研发外包服务联盟、生物医药研发外包工作委员会等CRO的联盟,并逐渐发展成为中国CRO的中坚力量。中国生物技术外包服务联盟(ABO)整合自l6家外包机构,通过品牌共享和营销协作的形式,提供从新药研发、临床前研究、临床实验到登记和签约生产的“一站式合作研究服务”,使联盟整体经营收入翻了一倍。

4、欧美和日本等发达国家仍是中国医药研发服务外包的主要来源地

目前,中国医药研发外包主要来自发达国家市场。北京医药研发外包企业主要承接美国、丹麦、瑞典、日本和韩国业务。上海医药研发外包企业则主要承接美国、日本、英国、香港、瑞典、法国业务。

四、政策建议

第一,加强产业政策扶持,不断完善和优化发展环境。应针对医药研发外包行业特点继续完善减免税政策、人才引进和培训政策、融资政策、知识产权保护政策等相关优惠政策。

第二,注重服务体系建设,为中国CRO企业承接国际业务创造条件。要重视各类医药研发外包平台、行业组织及中介机构建设,为企业承接各种国际新药研发业务提供帮助。组建国家医药研发外包服务中心、产业联盟等机构,推介我国医药研发外包企业,提高承接大宗国际业务能力;创办国家医药研发外包专刊、网站等加强宣传和信息交流,增强国内相关机构对CRO的认知度。

第三,积极推动国内医药研发外包企业通过兼并重组、企业联盟等形成发展壮大,形成龙头企业,整合产业链。

第四,实现CRO企业与新药研发企业的良性互动。近年来,医药研发外包已成为提高生物医药企业创新能力和建立外部知识产权网络的重要手段。CRO行业的成长对于推动中国新药研发的自主创新能力和专业化分工水平,提高中国医药行业整体竞争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五,加强各类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园区建设,继续提高医药研发外包的聚集效应。

篇7

关键词:长尾理论;长尾结构;医药商业;创新;集成化供应链

中图分类号:F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192(2010)03-0060-05

Structure、 Model and Innovation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 Pharmaceutical Commerceby the Long Tail Theory

SHI Wei, SHEN Jun-long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of Nanji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a Medical, Nanjing 210046, China)

Abstract:Making use of the long tail theory, this paper demonstrates the core problem of pharmaceutical commerce is homogeneous business model but not overabundance, decentralization and small scale on structure. The innovation alogia is essential problem. The paper demonstrates the necessity of building the long tail structure and measures for the implementation by the long tail theory. On the basis of the above analyse, the paper proposes thethree-steps-development models: homogenization capitalization merger, integrated supply chain, differentiated knowledge merger.

Key words:the long tail theory; the long tail structure; pharmaceutical commerce; innovation; integrated supply chain

1 引言

伴随着中国医药经济近年的高速成长,医药商业企业在销售规模不断提升的同时,盈利力却依旧徘徊在1%的低水平。那么,多、散、小的行业结构是否是医药商业长期盈利力虚弱的关键性问题,甚至是否是问题?当我们使用长尾理论对中国医药商业结构进行分析后,来自结构面以及结构背后的模式与制度问题,便以一个新的角度呈现出来。

2 长尾特征模型

Anderson[1]根据产品所对应的销售规模(份额),将企业的产品组合按分布结构特征,区分为长尾产品与短尾产品等两类产品。其中短尾产品为单品销量高而数量少的明星产品,长尾则为单品销量低但数量众多的利基产品。Anderson指出,企业经营中常常忽视了长尾产品在总量上与短尾产品存在相同的销售收入贡献潜力,而且其利润贡献潜力要高于短尾产品这一事实。造成这一“忽视”的原因是企业不够重视范围经济以及全球化思想下的渠道规模化。

长尾理论认为,长尾产品的优势在于其针对更加细分的目标市场(利基市场),具有创新之上的差异化竞争优势,有利于企业规避同质化竞争,获得高额回报。而长尾产品的劣势在于目标市场小,但如果企业注意对长尾产品的关联性经营,则可形成范围经济。同时,在全球化思想的指引下,任何所谓利基的目标市场在全球背景下,都可借助于较之传统更为广域的渠道,体现出规模经济性。

长尾理论帮助企业从新经济角度重新理解创新化、差异化、专业化与规模化,并在个性化需求日益强烈的市场环境中,构造出企业的竞争力与盈利力。中国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先生[2]2009年在美国沃顿全球校友论坛发表演讲中,对长尾理论作了重点阐述并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张瑞敏指出,信息化时代,企业应注重从规模化制造变革为规模化定制,渠道经济与范围经济是解决这一变革的有效手段,以此为核心的长尾理论应值得企业家关注。

长尾理论不仅对于具体的企业如何构造竞争力和盈利力具备极大的价值,同时对某个具体的行业发展问题也具有很强的研究价值。整个行业如同一类市场,而行业中的企业如同存在于这个市场中的产品,这在逻辑上及与长尾理论基础保持一致性上都是完全成立的。我们所感兴趣的是,在形态上表现为 “多、散、小”特征的中国医药商业是否属于长尾结构?长尾理论对中国医药商业后医改时代的发展模式构建上存在哪些指导价值?

3 中国医药商业的长尾结构分析

长尾结构具备两个特征,一是目标总体中的个体在销售规模上的分布是否表现为“多、散、小”,这是分布上的特征;其次总体的构成个体彼此之间是否存在差异化,这是构成上的特征[3]。分布特征是结果,而构成特征是本质、是灵魂。

3.1 中国医药商业在企业分布上体现为长尾结构

从图2中国医药商业100强销售分布曲线的特征观察,中国医药商业行业的结构属于长尾结构,中国医药商业协会统计显示[4],百强企业总销售额为2764亿元,前10强企业占据了50%的市场份额,剩余90家医药商业企业销售收入累计占50%。如果将所有医药商业企业销售分布图作出,长尾特性更明显(前10强占30%,其余6700家企业占据70%)。

3.2 中国医药商业在企业构成上属于同质化下的非长尾结构

上述的分析仅仅给出了医药商业企业在销售收入分布特征上与长尾理论的特征模型很相似,但这并不能肯定中国医药商业就是长尾结构模型,还需进一步考察落入长尾区域的企业在个体特征上是否符合长尾特征:针对细分化下的利基市场,长尾对象之间彼此存在目标人群与属性上的差异化。如果研究对象是企业,即企业在产品线结构、价值链及核心能力上是否具备差异性。

根据这一标准,大多落入长尾区域的医药商业企业并不属于长尾企业,他们常常面对着相同的目标市场,经营着相似的产品(服务)线。国家发改委[5]指出,中国医药商业最大的问题是同质化。因此,目前中国医药商业的行业结构仅仅是分布上类似的准长尾结构。

4 中国医药商业行业结构应从同质化的准长尾结构,调整为专业化、创新化的长尾结构

中国医药商业企业在形态分布上类似长尾,但本质上又不属于长尾,那么未来的结构性调整是形成短尾结构,还是发展为长尾结构?

4.1 美国式的高度短尾型结构,并非中国目前的选择

短尾结构,即行业中的企业数量少,行业内集中度高。美国的医药商业是典型的短尾结构,美国前三位医药商业企业市场总份额95%,总共有167家医药企业。但笔者认为,中国医药商业目前的核心问题不在于形态上的“多、散、小”,而在于本质上医药商业企业集体创新失语、经营模式上过度同质化。短尾结构是目标,而长尾结构则为未来相当一段时期内的发展过程模式。如果目前采用同质化并购的方式,直接“硬化”为短尾结构,则是忽视了中国医药商业企业创新力严重不足之普遍性的存在。其结果无非是造就若干大型无竞争力、创新力和盈利性的虚弱巨人。张莉[6],赵华[7]等认为,市场势力理论与企业优势共享理论认为并购对象选择需重点考虑企业优势在并购企业和目标企业间相互共享,实现优势互补,提高竞争力。闫燕[8]认为,管理不经济,是形成企业并购后规模不经济的主要原因。规模经济并不等于大规模,如果没有创新力保证管理效率在规模持续放大下不弱化甚至提升,规模越大则越不经济。知识经济时代,创新力比规模力更具价值,建立长尾结构,实质是为将来更有效率的并购奠定基础。

4.2 中国目前存在着诸多医药商业形成长尾结构的动因

中国的医药零售业和医疗服务机构数量多、形态多、层级多、分布广。据统计,全国医药零售企业达到了20万家,全国医疗机构共计30万家。2009年医改后,医疗服务机构还将增加,尤其是社区医疗机构、乡村医疗机构、个体医疗机构,这三方面的增加数从中国的地区广度就可以获知其数量庞大。不仅数量多,而且形态多,医院之间在药品供给与药事服务等需求上差异性很大。下游产业的长尾结构,对作为医疗服务单位上游产业的医药商业,提出了以细分专业化为特征、以创新为导向的长尾结构需求,也提供了培育长尾型企业的市场环境。市场不怕企业多,不怕企业小,就怕企业同质化与创新缺失。

陈志武教授[9]认为,可以从三个维度来理解财富能力的变迁,第一是深度,即专业化;第二是广度,市场地理范围跨地区、跨国界的拓展;第三是长度,即时间。有了创新力和差异化,企业的利基市场就能够全国化、全球化,广域的市场范围将带来极大的规模经济性,无论你所面对的目标市场有多么的利基。因此,中国医药商业当前应致力于推动长尾型结构的建设,虽然该结构不是终极结构(以集成化供应链为特征的短尾结构),但一定是到达终极模式的中间结构。

5 定位是基础,模式是核心,制度是保障

5.1 长尾结构下的区隔定位,形成企业资源优势与价值链的差异化根据长尾理论与定位基本理论,可以构造出中国医药商业企业长尾结构下的定位图。图3竞争力维度中,专业化是指针对细分市场顾客的个性化需求,通过创新服务和所经营的创新产品满足个性化需求。所谓集成化,是指企业将外部各种优势资源按照一定的集成方式和模式进行整合,促使各资源要素优化互补,产生非线性的功能倍增或涌现[10]。过去,医药商业企业是产品的分销商,执行的是交易营销,而未来的医药商业企业,尤其是大型商业企业,应转化为资源的经营商,将众多极富创新力的中小企业的创新资源、创新成果根据顾客需求,动态地集成于自己广域的分销平台之上;并运用知识资源优势,将中小企业的创新成果提升到标准化的层面。所以,大型商业企业也在进行创新,但这样的创新聚焦于对资源的集成和成果标准化上。

图3的产品(服务)线维度区隔为短尾和长尾两大类。要打造以创新和细分为特征的长尾类产品(服务)线,中国的医药商业企业需从传统的劳动密集型搬运工业态,转化为现代知识密集型的药事服务商业态。简单的搬运工模式,制约了医药商业细分下的专业化发展及创新增值运动空间,而多维度的药事服务商模式,则给企业的进一步专业化分工与创新活动,提供了丰富的想象和实现空间。2009年国家医改方案明确指出:“通过实行药品购销差别加价、设立药事服务费等多种方式逐步改革或取消药品加成政策。”以药事管理服务费用取代药品加成,完善公立医院补偿机制这一变化,不是简单的费用结构变化,而是在游戏规则上推动医药商业企业的业态变革,为长尾结构创造了构造条件。短尾类产品有两个来源,一是目前已经规模化或标准化的产品与服务。最为典型的是国家基本用药目录产品与药品物流服务。2009年国家卫生体制改革文件已经明确指出,上述产品与服务的承载商是大型医药商业企业。短尾类产品(服务)的第二来源,是指大型商业企业利用自身知识资源优势,将中小型企业提供给其的部分长尾类产品(服务)在集成的过程中,固化标准、优化效用函数,提升为短尾类产品(服务),最终实现产业升级。

于此,我们得出两个基本结论:(1)大型医药商业企业定位于以集成化为竞争力、以短尾类产品(服务)及长尾类产品(服务)集成为经营特征的“资源经营商”;中小型医药商业企业定位于以专业化为竞争力、以长尾类产品(服务)为经营特征的“资源制造商”。(2)构造中国医药商业行业的长尾结构,集成和创新是关键。如果没有创新,则集成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没有集成,则长尾类企业就会失去产业链中的价值。下文将从模式与制度方面,对集成与创新的实施路径做出讨论。

5.2 建立以大型医药商业企业为“链主”的集成化供应链模式集成化供应链是“链主”企业对供应链成员企业的资源进行集成与优化,更有效率地满足最终端客户需求的网链结构。陈柳钦[11]指出,按照迈克尔•波特的逻辑,每个企业都处在产业链中的某一环节,一个企业要赢得和维持竞争优势不仅取决于其内部价值链,而且还取决于在一个大的价值系统(即产业价值链)中一个企业的价值链同其供应商、销售商以及顾客价值链之间的互补联接。相应于波特对价值链的定义,产业链企业在竞争中所执行的一系列经济活动,仅从价值的角度来界定这些活动,称之为产业价值链(Industrial Value Chain)。产业价值链的运营平台则是以大型医药商业企业为核心节点企业(链主)的集成化供应链。

如果把供应链中的中小型医药商业企业视为一个产品(服务)集群,那么,“链主”的集成运动就形成了大型医药商业公司极为丰富的产品(服务)线,呈现为长尾结构。这样,大型医药商业企业已经成为了类似于Google、Yahoo之类的门户或搜索引擎。而最初的长尾理论正是诞生于对上述两类企业的经营研究。

传统模式下,大型商业企业也与中小型商业企业合作,但这样的合作是建立在单纯的产品交易基础上的产供销模式。不存在创新下的差异化,不存在资源的整合与优化。双方的合作重心在于“价格搏奕”而非“价值链集成与顾客获得价值放大”。

集成化供应链模式下,作为链主的大型商业企业,根据终端客户的需求,寻找、组织上游优势资源“集成制造”丰富的产品。处于其上游的长尾类中小商业企业的创新服务(资源)得以广泛回报(渠道经济性),其灵活性造就了集成平台上的产品服务线丰富性与反应速度更快,下游客户则可更快地得到更多、更具效用的满足(范围经济性)。因此,中国医药商业的问题不在于流通层次多,而在于流通层次没有价值创造。建立以大型医药商业企业为核心的集成化供应链,形成长尾经济下的价值链集成与优化,目的是为社会公众提供更多的健康价值,从真正意义上改善社会公众的健康福利。

5.3 健全创新制度,改善创新环境

萨克斯[12]认为,经济增长的最终源泉是制度与技术的创新。制度创新是前提,是对技术创新的鼓励与价值保障。印度制药业的发展就是实证。印度医药产业发展,得益于创新化、专业化和国际化,100家企业通过了美国FDA认证。两国医药产业的发展速度相近,但中国部分是依托于政府卫生保障制度改革的拉动,于明德[13]指出,国家力推的“两个保险”是拉动医药经济增长的根本因素。而印度则是通过创新构造出国际竞争力,国际化的因素在发展中的比重越来越大。在印度医药产业创新化的背后,是制度。印度小型医药企业可以获得很好的上市融资的机会,上市企业将资金主要用于管理与技术创新上而不是宣传炒作上,为什么能这样做,是因为有相关的制度保证管理与技术上的创新价值不受到单纯炒作的影响,这涉及到一系列的市场制度[14]。

过去,中国医药产业在对规模化的认识上是存在错误的,亢奋于“制造”创新力虚弱的国内寡头国际侏儒,积极于“推动”大而全式的虚假规模化,忽视于“鼓励与保障”创新型企业的培养和发展,漠视于国际市场的规模化力量。目前,中国正在积极加强制度上的创新,2009年的医疗卫生改革,在五个方面实施了重大的改革,其中创新产品特别定价制度就是对创新鼓励与创新价值保障的具体体现。当然,在这方面到底是采用杨小凯教授之后发劣势理论[15],还是采用林毅夫教授的后发优势理论[16],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探讨。

6 基于长尾理论的中国医药商业发展模式H-I-D

(1)第一阶段:同质化并购(Homogenization Merger),差异化创新

中国医药商业企业通过区域同质化收购,形成全国性的大型商业企业;通过企业创新,转型出一批差异化、专业化的长尾医药商业企业。

形成全国大型商业企业的战略价值是建立现代化、规模化的第三方医药物流,降低医药商业的物流成本。该第三方医药物流一定是由目前的短尾商业企业为主导完成构造。其次,全国大型商业机构的出现,为长尾企业利基市场通过广域化渠道形成规模经济性提供了平台,如同于Google对于无数小型网站的价值。7000家医药商业企业,一部分创新力弱的企业,贡献出自己的区域价值,被大型企业并购;部分企业通过创新运动,形成长尾企业,服务于特定的上、下游客户,构造差异化的创新增值服务,以此形成企业的竞争力与产业中的价值;剩余的企业,区域价值不明显、创新力不足,退出市场。

(2)第二阶段:形成以短尾企业为核心节点,长尾企业为成员的全国型集成化供应链(Integrated Supply Chain)

以全国性的大型医药商业企业为核心组建集成化供应链,吸纳专业化、差异化的长尾企业入链,形成差异化价值链的合作,进一步挤压掉创新力弱、规模小、同质化的区域型中小型医药商业企业,从市场运作上逼其退市。

集成化供应链+长尾结构是中国医药商业结构优化与升级的过渡阶段。该阶段的重要性是:通过供应链平台的价值链合作,短尾企业与长尾企业在企业文化、价值观、管理流程上趋同化,有利于第三阶段资本收购后,企业能迅速产生规模效益;其二,在这个过程中,有利于短尾企业识别所需要整合的外部价值链。被收购对象的差异化与核心能力的判断需要过程。其三,价值链的集成管理过程,有利于大型商业企业提升资源与价值管理能力,令其未来对收购的长尾中小型企业形成迅速的管理消化能力。

(3)第三阶段:核心链主企业对具有差异化价值链(Differentiated Value Chain)的长尾企业实施收购

医药商业企业的收购实际上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同质化收购,实现全国架构,为集成化供应链与未来短尾企业的合作建立基础;第二阶段的收购是差异化收购,目标是在价值链上与本企业存在差异性和互补性的长尾企业,这一收购的本质是对创新力和价值链的收购,实现企业价值链和创新力的升级。

于此,中国医药产业将形成以全国性大型医药商业企业为链主的若干集成化供应链,构建成为市场的主体,承担了80%以上的医药商品和服务流通。在商业结构上,接近于美国模式,部分同质化区域性的中小型医药企业在第一阶段退市或被收购,部分差异化的长尾企业在第三阶段被集成化供应链链主收购,独立于市场上的中小型企业减少。通过上述三阶段发展,中国医药商业企业才有可能出现国际化的超大型医药商业企业,也只有这时,中国医药商业的春天才真正来临。

参 考 文 献:

[1]Anderson C. The long tail[EB/OL]. 省略/10.LongTail, 2004-12-14.

[2]张瑞敏.中国式管理的三个终极难题[J].商周刊,2009,(13):28-30.

[3]Anderson C.长尾理论[M].乔江涛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6.36-235.

[4]中国医药商业协会.中国医药商业企业百强榜[R].2008.1-2.

[5]国家发改委.医药行业十一五发展指导意见[R].2006.5-18.

[6]张莉. 刍议企业并购中并购对象的选择[J].牡丹江大学学报,2007,16(4):58-59.

[7]赵华.企业并购中目标企业选择研究综述[J].商场现代化,2008,(3):90.

[8]闫燕.规模不经济的原因―管理不经济[J].时代经贸, 2008,(12):64-66.

[9]陈志武.为什么中国人勤劳而不富有[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8.3-30.

[10]吴秋明.集成管理理论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4.76-80.

[11]陈柳钦.论产业价值链[J].兰州商学院学报,2007,23(4):12-14.

[12]Sachs J. Economic reforms and constitutional transition[J]. Annals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 2002, 1(2): 435-491.

[13]王蔚佳.医药工业触底向好的理性解读[N].中国医药报,2007-11-15(2).

[14]中国驻印度大使馆.中国印度制药工业之对比分析[EB/OL].省略.in/chn/kj/zykjwj/t200838.htm, 2005-06-23.

篇8

关键词:工作任务导向;市场营销;课程

课程是教学工作的基本单位,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各类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对于职业院校而言,专业核心课程教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前,随着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快速推进,医疗卫生行业得到大力发展,高职学院主动对接行业产业发展的需要增加,普遍加大了针对医药类岗位群的专业建设力度,因而医药市场营销课程得以兴起,并迅速成为了相关专业必不可少的核心课程。医药市场营销课程建立在市场营销基础之上,专门以医药类生产、流通和销售企业的营销活动与规律为研究对象,同时是建立在医药学、经济学、市场学、管理学和行为学基础上的综合应用科学,是医药管理、医药营销、药学类专业的核心课和医学类专业的选修课。经对湖南省内6所高职学院相关专业开设的本课程教学调研,以及16家医药制造企业、医药批发企业、医药零售企业岗位需求调研,认为深化高职医药市场营销课程教学改革,实施基于“工作任务导向”的课程教学,有着非常紧迫而重要的现实意义。

1.高职医药市场营销课程建设与教学现状分析

(1)教学内容普遍理论繁杂而实践又欠缺真实性。高职医药市场营销课程建设总体起步较晚,且基本借用市场营销课程建设成果,采取压缩调整、补充添加的方式确定教学内容,尚未在充分调研和广泛收集相关资源的基础上对课程进行重新解构和重构,造成市场营销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占据大量条目和篇幅,而富有针对性的与医药营销密切的实践内容明显偏少。其突出表现为,课程内容理论知识逻辑体系完整庞杂,实践体系则一定程度上存在分散、分割,且融合不足,明显缺乏来源于企业、市场的真实事例。大多是以理论体系中某个单一知识点来联系案例的方式呈现,而不是系统地从单一到综合、从简单到复杂,以系列化的实践项目或活动进行串联,造成实践教学内容必然缺乏真实体验和现场感受,导致学生实践训练脱离实际。由于课程内容与医药市场营销实际结合不够紧密,大部分参加顶岗实习的在校学生和离校上岗的毕业生,均无法适应纷繁复杂的真实市场,普遍反映学校所学知识用不上、用不了,而所需的技能又寻不着、急需用。

(2)教学模式普遍过于传统而新理念难以落实。高职医药市场营销课程教学,普遍是采取理论教授加上少量案例分析的传统方式进行,过多强化教师主导,而学生主体地位尚未显现。同时,由于医药市场营销是偏向文科性质的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学校均未认识到基于情境设计的实践教学场所建设的重要性,导致教学设施条件明显不足。大多是仅仅依赖教材和有关参考书籍来组织教学,不具备相应的教学辅助条件。由此课程教学中不能做到以项目为载体,以案例为依托,以企业为背景,用活动任务来训练学生的职业能力,实现“教、学、做”一体化。此外,课程教学考核评价方式单一、简单,仍然主要是采取笔试的方式,组织学生参加理论测试,兼顾平时考核,以此总体评价学生的课业成绩。

(3)教学方法普遍较为单一而多法并举不够。高职医药市场营销课程,需要培养学生一定的市场营销理论素养,更重要的是要训练学生从事医药营销的“实战”技能,主体教学任务应该是组织学生进行真实、典型案例“真枪实弹”的教学。但目前学校仍主要是沿袭传统的教学方式,将学生大量的课时安排在封闭的课堂,以教师照本宣科陈述知识为主,不能按照课程性质的特点进行教学设计,不能结合课程任务的要求进行内容开发,不能针对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需要选择教学方式,造成诸多早已成熟、又确有实效的教学方法被束之高阁,无法提高课程教学效率、效果。

2.基于“工作任务导向”优化医药市场营销课程教学设计

医药行业的重要性、特殊性和敏感性,决定了医药市场完全有别于其他商品市场,它有自身的独特活动规律和行业规范。因此,医药市场营销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首先不宜完全照搬市场营销学的相关成果,而应合理进行扬弃。其次要科学分析医药市场的主要特点和本质要求,独辟新径构建内容体系,再者要强化实践教学,增强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工作任务导向”的课程思想,是当前职业教育界广为接受的课程理念,强调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的结合,更加重视工作任务与职业情境和教学内容的融合,以达成课程教学与岗位知识能力的对接。因此,基于“工作任务导向”来优化本课程教学设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科学确立课程开发设计理念。高职医药市场营销课程开发,要立足于增强课程教学的针对性、服务产业的实效性和校企互动的广泛性,推动课程内容体系优化、课程教学模式创新,以切实提高课程建设与教学质量。因此,本课程内容设计要以职业岗位需求为出发点,以养成教育为着重点,以强化实际应用为目标,充分体现理实一体的职业教育理念。按照“教学做合一”的原则,以项目为载体,以典型任务和工作活动为学习情境,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的对接、教学场所与工作岗位的融通、学生身份与员工角色的互换、教学环境与职业情境的融合,使工学结合真正落到实处。同时,通过项目化课程设计,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习能力和素养,确保人才培养质量,从而提高就业竞争力。

(2)合理确立课程教学目标。高职医药市场营销课程要严格落实“素质本位,能力核心”的基本要求,坚持“以顾客为中心”的现代市场营销理念,通过学习和实践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具备一定的收集处理信息、分析解决问题和沟通交流表达能力,较熟练地从事医药营销的技术技能,以及一定的继续学习、自我发展和创业的基础,为学生从事相关职业活动提供必要的知识、技能和素养服务。具体目标应该包括三个维度:一是就知识目标而言,要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较为系统地掌握市场营销的基本理论、医药市场调查和分析方法,以及医药市场营销策略和医药企业产品整体营销技术。二是从技能目标来说,要训练学生有效分析医药市场营销环境和购买者行为,使之具有实施医药市场营销活动计划的能力,以及一定的医药市场营销策划的能力。三是从素质目标来讲,重在培养学生公平竞争、团队合作精神,沟通交流和营销服务意识,以及开拓进取和创新创业能力。

(3)有效确立课程教学内容。高职医药市场营销课程内容,要根据医药营销岗位需求调研和医药营销人员知识能力结构分析结果,以专业人才培养规格要求和课程目标为基本依据,按照课程设计理念,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解构和重构,打破传统的市场营销课程内容体系,采取“项目”加“典型任务”的形式,整体规划设计。在大量调研分析的基础上,本课程内容构建了11个项目载体,具体包括认识医药市场营销、医药市场调查、医药市场营销环境分析、医药市场消费者探析、医药目标市场攻略以及“撰写医药市场调研报告”等39个典型任务,各典型任务均以一个综合性活动来具体呈现教学内容,立体构成课程教学体系。同时,考虑到专业课程的前后衔接和教学内容的相互呼应,其教学重点应为医药市场调查、营销环境分析和营销策略制定等;其教学难点应为培养学生的专业思维习惯、敏锐的市场洞察力,以及综合运用营销技能技巧的能力等。

3.基于“工作任务导向”的高职医药市场营销课程教学策略

(1)教学情境设计要真实化。课程教学要以医药市场营销实践过程为依据,以完成产品营销策划方案为主线组织授课,形成以项目教学、任务驱动为主的教学模式,并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选择,做到“理论教学项目化,实践技能职业化,教学做一体化”,更好地培养学生营销综合能力。同时,充分利用学校建设的理实一体教室、模拟药房和校外实习基地,有序开展理论教学、情境模拟、实战操作,实行工学结合培养。

(2)教学方法手段选择要多样化。根据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成果,结合课程教学目标和课程内容设计特点,以及高职学生学习行为习惯,本课程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选择与运用主要是基于工作情境理念,立足学生主体、教师主导,采取“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方式,让学生“做中学、学中做”。为此,本课程将根据教学内容的具体情况,综合选用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情境模拟法、任务驱动法、教师讲授法以及学生分组讨论法、角色扮演法、实训作业法等教学方法;同时,充分发挥课程网络空间和师生教学空间的作用,系统建设以典型真实案例、实训项目、经典营销事例等为主的教学资源,并借助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特别是要大力倡导案例教学法,国家医药政策的变化对医药市场营销有着巨大的影响,加上医药本身的特殊性,想让学生及时掌握市场变化,案例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及时更新、不断丰富教学案例,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将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理论分析具体问题的能力。对于情节性较强的案例,可通过教师的组织,以学生扮演不同角色的方式,演绎案例故事情节,能够加深学生对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市场环境的理解。

(3)实践技能训练要模块化。课程要结合医药市场营销核心岗位能力要求,以及高职医药类专业学生实际情况,将课程涉及到的所有基本技能和核心技能进行模块化设置,即按技能内容先组建成系列化的由单项到综合的技能项目,再进行归类设置,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开展系统的专业技能训练和综合技能训练,这不仅是学生适应岗位的需要,也是关注学生长远发展的需要。同时,在技能项目模块化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将学生沟通交流能力、调查分析能力、计算机操作能力的培养等与专业能力的培养有机结合,形成综合性的训练模块,通过课堂教学、实训演习、社会实践、企业实习等途径实施,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技能素养及综合能力。

(4)考核评价要实现多元组合。本课程作为核心课程,要更多关注对学生学习全过程的评价,以鼓励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因此,要采取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由教师、学生共同参与进行,实现知识与技能考核评价、过程与结果考核评价的统一。学生课程成绩构成为形成性评价占30%、总结性评价占70%。其中形成性评价主要包括课堂表现和实践操作两个方面,采取学生自评、互评及教师评价的方式来评定成绩;总结性评价以案例分析、方案设计及营销策略制定等为主要内容,采取笔试和口试的方式来评定成绩。同时,要鼓励和支持学生参加医药商品购销员、医疗器械购销员职业资格考试,发挥社会考试的评价作用。

参考文献: 

[1]吴泉利. 高职院校市场营销课程教学策略探讨——基于“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的背景[J].职教论坛,2014(26). 

篇9

关键词:服务外包;对接;人才培养;对策

中图分类号:F121.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09-0079-02

1 长沙市服务外包市场发展现状分析

2007年12月,长沙市被认定为“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虽然获得认定的时间不长,但服务外包产业发展已具相当规模。据统计,2007年,长沙市服务外包业务总额达到45亿元,服务外包业务出口额约6000万美元,从业人数达4万余人。

长沙市从事承接服务外包业务规模较大的企业有50多家,主要服务欧美和日韩市场。信息技术外包(ITO)方面已建立起以中软国际、通用电脑、长海、新宇、正海等为核心的软件出口外包联盟。业务流程服务外包(BPO)方面有以双鹤药业为代表的生物医药行业已经成为国外公司的营销、物流承接和供应链前端服务的提供者;以长沙科创、易思博、方华信息等企业为代表的人力资源外包企业,为IBM、华为海外公司等公司提供人力资源外包服务。长沙服务外包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卡通动漫外包方面,长沙动漫游戏产业原创动画产量居全国首位。

在《长沙市服务外包产业发展规划》中,长沙服务外包业务以ITO和BPO为主体,其中又以BPO位重点,同时逐步向更高端的知识流程外包(KPO)等方向发展;在服务对象上,重点拓展美欧、日韩、香港等发包量大、服务附加值高的离岸发包市场,同时主动承接以长三角、珠三角经济圈为重点的境内服务外包业务。预计到2010年,长沙将在服务外包产业中新增就业10万人。

2 长沙服务外包企业需要的人才

2.1 长沙服务外包对人才素质的要求

服务外包对人才的素质要求主要分为基本职业技能要求和与工作相关的专业技能要求两部分。基本职业技能包括读写能力、问题的解决能力、数字推理能力、基本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及书面沟通能力。因为服务外包的服务性,对人才的沟通技巧和服务意识又有特别要求。专业技能则是指具体从事的工作岗位的职责所要求的必备能力。长沙的服务外包业务包括ITO和BPO,对专业技能的要求在不同的服务项目不尽相同。长沙服务外包的服务对象主要包括欧美、日韩和香港,其中又以日韩为主,所以长沙服务外包要求从业掌握相应的外语和一定的跨文化交流能力,但对于境内外包服务则没有外语方面的要求。

2.2 ITO和BPO项目人才需求情况

BPO服务包括企业内部管理服务、企业运作管理服务和供应链管理服务,具体业务涵盖呼叫中心服务、财务会计服务、人力资源服务、研发、销售、售后服务和物流管理等,因此人们也形象地把BPO称为办公室业务外包。

(1)ITO人才需求分析。ITO服务包括基础技术服务、系统操作服务、系统应用服务。具体业务类型包括数据服务、流程设计、远程维护、软件开发和平台整合等。对人才素质还要求方面根据不同服务类型的不同而有所区别。从事基础技术服务的人才,要求有较强的分析能力、在C,C++,Java,J2EE,Net,Oracle,ABAP等方面有较强的技术能力,有团队合作与项目管理的能力,有解决问题的能力,有较强的行业技能,具备程序设计语言的知识。而从事系统操作服务和应用服务的人才,要求有较强的分析能力,良好的沟通技巧,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合作与项目管理能力,较强的行业技能。

软件人才是ITO服务中最主要的人才,一般软件企业都需要三类人才;第一类是懂技术、行业知识和管理的软件高级人才,即“软件金领”;第二类是系统分析及设计人员,称为软件工程师,即“软件白领”;第三类是能够熟练编程的技术工人或基础程序员,即“软件蓝领”。软件蓝领在核心素质方面,要求软件人才具备一定的语言(英语、日语和韩语)能力、团队协作精神和跨平台的技术能力。

根据长沙服务外包企业的现状和发展情况来看,需要大量的“办公室蓝领”和“软件蓝领”,具体来说涵盖物流人才、人力资源管理人才、呼叫中心客户服务人才、数据处理人才、软件编码和测试人才、动漫设计和游戏设计人才。

(2)BPO人才需求分析。BPO产业属于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双方严格按照SLA(服务水平协定)实施业务的发包和服务的流程,并按事先确定的KPI(关键指标)进行过程控制,因此BPO的劳务结构是典型的金字塔型结构。金字塔的上层是懂管理、懂业务且熟悉发包方法律、风俗等的高级经理人、专家和咨询顾问,中层则是熟悉业务的一线经理和质量、培训经理,而真正的竞争力则是工作在一线的大量的既懂计算机又懂外语(主要是英语、日语和韩语),还懂一门业务(包括金融、财务或人力资源等)的复合型人才。这类人才又称为“办公室蓝领”。

2.3 长沙服务外包企业人才能力结构分析

综合上述,结合长沙服务外包企业发展现状,我们可以绘制出长沙服务外包人才能力结构表:

3 长沙高职院校对接服务外包企业发展的基础和存在的问题

3.1 长沙高职院校对接服务外包企业发展的基础

(1)教学资源丰富。长沙拥有各类职业院校100多所,其中示范性高职院校4所,这给长沙市服务地方外包服务企业提供了丰富的人力资源基础。长沙市政府、长沙市教育局非常重视高职学院对服务外包人才的培养,为高职院校了有力的支持。

(2)专业开设与ITO和BPO人才需求的对接匹配程度高。以长沙市属10所高职院为例,在ITO服务方面,这些职业院校拥有软件技术专业6个、计算机网络技术7个、计算机应用专业6个、动漫设计专业5个、游戏软件3个,还有嵌入式系统工程、信息安全和计算机系统维护等相关专业;在BPO服务方面,有市场营销专业5个、物流管理5个、财务会计类专业7个、电子商务专业5个、国际贸易专业4个、管理类5个;在外语专业方面,有日语专业4个、韩语专业2个、商务英语9个。这些都为服务外包企业相应的专业人才培训提供了基础。

(3)校企联合模式有良好的探索。长沙职业院校经过几年的发展,在校企合作、订单式人才培养方面积累一定的经验,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如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商务英语专业和LG.Philips曙光电子集团有限公司的订单式班、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的“三一班”、“中联班”等订单班、长沙教育学院与阿里巴巴公司、长沙宏梦商城的合作。

(4)软件人才培养上有了较为成熟的模式。针对ITO

服务的软件人才培养方面,多所职业院校已经租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培养适应软件外包服务的人才。如湖南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和与NIIT(印度国家技术学院)的合作。

3.2 长沙高职院校对接服务外包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在服务外包人才培养上还缺乏经验积累。长沙高职院校在对接服务外包产业发展方面还是一个新课题,虽然一些学校在软件外包人才培养方面做出了探索,但总体效果不太理想,在BPO方面更是空白。高职学院在服务外包人才培养的模式、师资、实训场所和企业合作等方面都缺乏积累。这就导致现在所培养的学生难以适应服务外包企业的要求;

(2)长沙BPO服务规模较小、业务模式不成熟。作为长沙服务外包发展的重要项目BPO服务还处于起步阶段,规模小、服务项目少、业务模式不成熟,高级人才比较欠缺,这对职业院校BPO服务人才培养是一个挑战;

(3)与服务外包人才培养的师资力量缺乏。服务外包人才是复合型人才,尤其是离岸和近岸的BPO服务人才。对他们的外语能力、跨文化交流能和对服务对象国家的行业知识要求很高,这对高职院校的师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现阶段高职院校缺乏相应的师资;

(4)校企合作开展难度大、总体效果不理想。校企联合、产学合作是服务外包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但因为企业人才需求和学生个体就业需求存在很大的差异化,所以学校在和企业进行合作时有很多矛盾难以协调,使校企合作在实训基地建设和订单式人才培养方面难以开展大规模的深度合作。尤其对于经济管理类人才,单个企业人才需求量小。使得学校和企业一对一的对接难以开展。

3.3 长沙高职院校对接服务外包企业发展的基本策略

(1)加强院校合作,构建一个“多对多”的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模式。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是一个复杂的工程,依靠个体的力量难以发挥最好的效果。所以院校之间要加强合作,在合作的基础上成立长沙高职院校服务外包人才培养的教育联盟,实现学校之间的“统筹规划、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教育联盟可以在专业人才标准制定、实训基地建设、课程开发、教师资源共享等方面开展广泛合作。以教育联盟为基础和多家企业进行人才输送合作,最终形成一个“多对多”的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多者共赢的局面。

(2)依托市场需求、结合专业资源优势,形成独特的专业定位。学院要结合长沙高职院校专业分布特点、根据自身专业资源、依托长沙市服务外包企业的发展现状,形成自己在服务外包人才培养上的专业定位。在ITO和BPO、离岸和本地、银领和蓝领人才培养等方面有自己的选择,要坚持“做细、做精和做特色”的原则,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

(3)注重实效,又针对性的进行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的调整。在专业调整上,不要盲目的开设新专业,而应该在原有专业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计划的调整。对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上,要结合长沙服务外包项目的特点。在专业素质方面,注重学生的服务意识、沟通能力、团队精神和外语能力,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专业技能方面,要拓宽学生专业根底、细化专业核心能力、明确岗位能力。不同的服务外包项目对学生岗位能力的要求各部相同,在该项能力的培养方面学校必须和对应的外包公司合作培养。要构建“2+1”的人才培养模式,前面两年由学校培养学会的基本职业素质和专业基础技能,而学生与岗位相适应的技能则通过对接企业或者教育联盟进行培养。

篇10

关键词: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现金股利分配;关系

1.前言

股利政策是公司筹资投资活动的逻辑延续,是公司理财行为的必然结果,构成了现代公司财务管理的三大政策之一。现金股利分配作为最常见的股利分配形式,其制定和实施会直接影响到股东、债权人及公司整体的利益,是公司发展中所必须重视的问题。从股利分配的表象特征出发,股利分配是公司留存收益的一种再投资或用作发给股东作为其投资收益的一种行为,是公司股东权益的再安排;从股利分配的动态过程出发,股利分配结果则体现了各分配主体间利益的一种短期均衡,是不同利益主体相互合作与竞争的谈判结果。不同股东权益的类型及比例关乎不同利益主体的竞争力强度,对谈判结果具有决定性影响。股权结构作为公司股东权益类型及比例的配置结构,从量和质这两个维度的共同作用,决定了现实公司间现金股利分配的差异。恰当的的股利分配政策不仅可以树立良好的公司形象,还能激发广大投资者对公司持续投资的热情,从而使公司具有充分的现金流,这对公司保持长期持续稳定的发展至关重要。同时,上市公司需要根据所面临的实际经营环境和经营情况适时选择最有利于公司发展的股利政策。选择适度的现金股利分配能够稳定公司的股权结构,平衡好投资者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从而保证公司经营的持续发展,促进公司价值的最大化。

因此,分析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现金股利分配之间的关系,无论对于普通投资者研究公司合理的投资价值,还是对于公司管理者制定合理的股利政策,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2.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对股利政策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早,关于股权结构与股利政策之间的关系的文献也较多。

Rozeff(1982)选取64个不同行业的1000家公司在1974-1980年间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样本公司的股利支付率与股权集中度呈负相关关系,与股权的分散程度呈正相关关系,即公司股权越分散股利支付比例越高;外部持股股东由于缺乏对管理层持股行为的控制力,为了降低成本,他们通过会选择提高股利支付率的方式。Rozeff的研究使学术界开始关注公司股权结构与现金股利政策之间的关系,为后人的研究打开了思路。Farrelly和Baker(1989)研究了机构投资者对现金股利分配的看法,他们采用问卷调查法,最终得到130份来自机构投资者的反馈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机构投资者普遍认为股利增长可以对提升公司股价具有积极作用;相比现金股利取得的回报,机构投资者更加偏好资本利得。Eckbo和Verma(1994)以加拿大的上市公司的数据作为研究样本,对管理层享有的所有权、投票权和现金股利政策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现金股利分配与法人股东、机构投资者股东的投票权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而现金股利分配与管理层股东的投票权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现金股利分配情况表现为随管理层拥有的投票权增加而下降,当管理层拥有公司的绝对投票控制权时,现金股利则几乎为零。LaPorta,Florencio和Shleife等(2000)把理论和股东权益保护结合起来对股利政策展开研究,他们认为不同国家之间股东权益保护程度存在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其问题的严重性不同。通过首先建立了股利结果模型和股利替代模型,其中,结果模型认为股利是有效保护股东权益的结果;而替代模型则认为股利是股东权益保护的一种替代品,公司对小股东权益的保护程度越低,股利支付率就越高;然后LaPorta等人通过对33个国家中4000家公司的横截面数据进行模型验证,其检验结果支持股利结果模型,认为公司对小股东权益的保护程度越高,股利支付率也就越高。Faccio,Lang和Young(2000)对欧洲和东亚地区的股利政策及掠夺现象展开研究,他们搜集了大量事实证据,发现半数以上的西欧公司及东亚商业集团存在大股东利用股利政策对外部股东进行不同程度的掠夺情况。Klaus Gugler和Yurtoglu(2001)为了考察1992-1998年期间德国公司在736次股息变化公告后股价的反应,通过对派现比率与主要股东投票权比率进行回归分析,发现派现比率与最大股东的投票权比率呈“倒U型”关系,与第二大股东投票权比率呈正相关关系。由于德国公司的实际投票行为受到本国金字塔式的控股结构和特殊的股权安排以及公司间交叉持股现象等因素的影响,造成实际投票行为与一股一票制相偏离,研究结果表明德国公司的派现比率随偏离程度的增大而降低。之后Gugler和Yurtoglu(2003)得出在德国上市公司中不同控股权股东对现金股利的偏好程度不同,表现为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现金股利支付水平呈负相关关系,第二大股东持股比例则与现金股利支付水平呈正相关关系。Kenneth Khang和Dolly King(2002)以美国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选取其1982-1995年间的数据作为样本分析内部人交易与现金股利分配之间的关系。研究数据显示,不进行现金股利分配的公司的内部人交易次数多于分配现金股利的公司,并且公司发生内部交易的概率随现金股利的支付而减少,进而研究发现股利支付率与内部人交易次数呈负相关关系;同时,还得出公司的机构投资者股东持股比例与现金股利支付水平呈正相关关系。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内关于股利政策的研究起步较晚,但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近两年国内学者开始逐渐深入到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现金股利分配关系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内容。

吕长江,王克敏(1999)选取深沪两市在1996-1998年末支付现金股利的372 家上市公司作为样本,采用双步骤法对上市公司股利政策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股东权益比例与股利支付水平成正比;国有股与法人股的控股比例与现金股利支付水平成反比。伍利娜等人(2003)对2000年提出派现预案的660 家上市公司和2001年提出派现预案的686 家上市公司通过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论表明,上市公司存在通过高派现来达到配股融资的动机,并且随上市公司股本规模的变小、流通股比例和投资基金所持股份比例的增多,就越容易发生“异常高派现”的现象。唐跃军和谢仍明(2006) 对1999-2003年上市公司有关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得出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现金股利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还表明我国第四、第五大股东持股比例之和以及第四、第五大股东对前三大股东的制衡度越高,现金股利支付水平就越高。白玉坤,陈晓明(2007)主要是研究股权分置改革与股利分配政策之间的相关性,他们用符合条件的17家能源行业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对股权改置前的2003-2005三年数据及股权改置后的2006年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来检验所选的变量与各因变量与现金股利的相关关系及程度大小。翟少红(2008)通过对已在2005年完成股改的A股上市公司在2004-2006年的现金股利分配情况进行研究;翟少红首先通过配对样本的T检验来分析股改前后各变量是否存在显著变化,然后对股改前后每股现金股利及各相关变量的变化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的变化、前十大流通股持股比例之和的变化、每股现金股利的变化没有显著的相关性。褚诗杰(2010)为了找出制定合理股利政策以保护中小股东利益的方法对策,从上市公司现金股利政策与控股股东的关系出发,运用Logistic模型和多元回归模型,对控股股东分别与现金股利的选择行为以及支付水平之间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并提出四点建议:(1)要加强法制法规上的监管力度,完善证券市场的建设;(2)逐步建立起相互制衡、多元化、分散的股权结构;(3)完善董事会相应制度以规范控股股东行为。涂必玉(2011)以医药行业三家上市公司为例,从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的角度对我国上市公司现金股利分配的动因加以分析,分析研究得出股权高度集中、“一股独大”型企业中大股东因为转移利益而选择高股利政策;法人股“共同控制”型企业为迎合证监会政策而选择低股利政策;股权高度分散、“管理层控制”型企业为管理层收购服务而选择高股利政策。杨颖(2011)从股权分置改革前、后为视角出发,全面分析此过程中终极所有权构造及现金股利政策各自的变化以及两者间关系的转变;实证研究的结果表明,股权分置变革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中小股东的权益,但并未真正改变大股东利用现金股利侵占中小股东利益,以为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这一现实。颜翠英(2011)选用我国沪深两市的上市公司在2007-2009年三年期间的相关数据作为研究样本,分别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我国上市公司最终控制人的三方面特征(经济性质、控制权和两权分离度)与现金股利分配倾向、现金股利分配力度的相关性,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上市公司最终控制人的控制权比例与现金股利分配力度呈正相关关系,且上市公司的现金股利支付率与控制权比例呈U型关系。闫昌荣(2012)认为多重委托关系的存在使得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现金股利政策之间的关系极其复杂,并选取了多个变量从不同角度构建了半参数模型,利用函数的形式来刻画了两者之间的非线性关系。得出股权制衡度与现金分红数量之间存在倒“S”形关系,拐点分别在30%和60%左右;前十大股东持股比例与现金分红意愿及分红数量之间均存在明显的倒“U”形关系,拐点分别在60%和80%左右。宁青青、李仲轶和杨宝(2012)以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选取股权分置改革前后各年度的数据为样本进行实证研究。目的是为了检验在我国完成股权分置改革和实现股份全流通的现实下,上市公司现金股利分配问题及投资者利益问题是否得到真正改善和提高。研究结果表明上市公司在股权分置改革前后各年度的现金分红存在显著差异。不过其影响从短期来看并不显著,从长期来看影响较显著。

3.总结

综上所述,关于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现金股利分配的关系至今尚未形成统一结论,有待进一步研究验证。而从国内外相关文献的研究分析可知,在基础理论上,多数学者运用信号传递理论、委托理论和股权结构理论作为其理论出发点;在数据样本的选择上,国内大多数学者以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的相关数据作为样本数据进行研究分析;在研究方法上,多数学者运用的是相关性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等方法研究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现金股利分配之间的内在联系。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有必要对我国上市公司的最新数据进行实证研究,运用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分析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现金股利分配之间的具体相关关系,最后根据统计性分析和实证分析得出的结论给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作者单位:贵州大学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Rozeff.M.Growth.Beta and Costs as Determinants of Dividend Payout Ratio[J].Joumal of Financial Research,1982.

[2]LaPorta,Florencio,Shleife and Robert W.Vishny.Agency Problems and Dividend policIes around the world Journal of Finance,2000,55.

[3]Kenneth Khang and Dolly King.Is Dividend Policy related to Information Asymmetry Evidence from Insider Trading Gains[J].Working paper,2002,4.

[4]Klaus Gaugler,B.Burcin Yurtoglu.Corporate governance and Dividend Pay-out Policy in Germany.European Economic Review[J].2003,47.

[5]翟少红.股权分置改革对中国上市公司现金股利影响的实证研究[J].经济与管理,2008(8).

[6]白雪岩.现金股利与公司价值关系研究――基于股改后泸深两市300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分析[D].江西:南昌大学,2009.

[7]李光贵.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现金分红行为:实践总结――基于沪深A股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描述性分析[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9,(11).

[8]王杰华. 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对股利政策影响的实证研究[D]. 重庆:西南大学,2010.

[9]许慧.股权结构、“隧道”行为与股利政策――基于大股东控制权利益实现方式的研究[A].见:中国会计学会审计专业委员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湖北: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10.

篇11

(一)选题背景

自从2001年9月,我国的第一支开放式基金华安创立以来,我国的开放式积极的发展相当迅猛,无论是从数量、规模还是质量上其增长速度都相当快。开放式基金的快速发展为我过的证券投资基金业的进一步发展注入了新的血液,并且为我过的基金产品的进一步创新开拓出了相当广阔的空间。虽然我国对于基金的管理还难以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但是现在已经有了很大程度上的提高,并且在很多方面都在积极的吸取国外的先进经验。如今已经初步的建立起了相对较为完善的监管体系,但是发展时间上的不足使得自身所具有的经验过少,在面对开放式经济管理时,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特别是在自身管理和外部环境方面。同时开放式基金能够进一步的发挥出证券投资基金所具有的服务优势。在费用模式上,我国很多开放式基金都已经推出了后端收费模式。同时在申购赎回上,现在已经有很多基金都推出了网上委托、电话委托多种交易的方式,很多较为成熟的服务项目都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基金管理公司所采纳。

(二)研究意义

开放式基金的出现虽然使得投资者的投资渠道变得更多,但是在开放式基金快速发展的同时还必须要面对的一个问题便是:开放式基金的快速发展也使得证券市场所需要面临的风险增多,并且这些风险会间接的传导给开放式基金的本身。从开放式基金自身的本质上来看,开放式基金所拥有的功能中并不包含稳定证券市场、降低系统性风险这些作用,反而具有助涨助跌的功能,容易使得证券市场的波动变得更加的剧烈。从开放式基金发展的外部环境来看,如果市场不健全,那么就需要合理的避险工具来规避风险。但是在我国,这一领域中却是空白。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开放式基金所面临的风险进行分析,以期找出合理的治理措施。

通过本文的研究,希望能够在具体的实践中发挥出一定的作用,希望能够通过自身所学习的财务管理专业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对开放式基金当前所面临的风险进行分析,从中找出有效的控制相关风险的方法,能够快速的识别、衡量和控制风险。希望能够通过研究,学以致用,这对自己也是一种提高,同时也希望能够通过研究使得人们能够对开放式基金所面临的风险有一个清楚的认识,以便于以后能够更好的对风险进行治理。

(三)研究方法

文中主要以规范研究为主,案例分析为辅。在众多文献的基础上,通过对案例的分析,进而系统、全面、深入的考察我国开放式基金风险当前所存在的风险,并在风险分析的基础上对治理方法进行思考、研究。

二、相关概念界定

(一)开放式基金的概念、特点

1.开放式基金的概念

在我国,开放式基金指的是基金的一种运行方式,在这种方式中基金的发行份额并不固定,并且基金的份额能够在基金合同所约定的时间以及场所内进行申购或者是赎回。

2.开放式基金所具有的特点

集合理财,专业管理。开放式基金是将众多投资者的资金集中起来,委托基金管理人进行共同投资,表现出一种集合理财的特点。通过汇集众多投资者的资金,积少成多,有利于发挥资金的规模优势,降低投资成本。基金由基金管理人进行投资管理和运作。

组合投资,分散风险。为了降低投资风险,一些国家的法律通常规定基金必须以组合投资的方式进行基金的投资运作,从而使“组合投资,分散风险”成为基金的一大特色。

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我国开放式基金的投资者是基金的所有者。基金投资收益在扣除基金承担的费用后的盈余全部归投资者所有,并依据各投资者所持有的基金份额比例进行分配。为基金提供服务的基金托管人、基金管理人只能按规定收取一定比例的托管费、管理费,并不参与基金收益的剩余分配。

易于变现,流动性强。由于开放式基金的份额总额不固定,基金份额持有人可以按基金合同的约定进行份额的申购和赎回。因此,基金管理人需要保有一定的现金流资产,以满足基金份额持有人随时进行赎回份额的需要。

运营成本及交易费用低廉。由于大量开放式基金投资者的资金以开放式基金的名义来管理,其基金运营成本及佣金可以平均分摊给每位投资者,使得基金的运营成本及佣金较低,降低投资者个人的基金投资费用。

(二)开放式基金所面临的风险

1.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有着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市场风险是指开放式基金在市场运行中面临的所有不确定性。狭义的市场风险是指由于一个或多个市场价格因素的变化所导致的开放式基金净值偏离预期收益的可能性。如:股票价格、利率、汇率等因素导致的基金净值变化。开放式基金的市场风险主要体现在基金资产价值面临的所有不确定性。市场风险是最常见、普遍的风险,它属于系统性风险。

2.流动性风险

众所周知,任何一种投资工具都存在流动性风险。所谓流动性风险就是投资者在需要卖出所投资的投资对象时面临的变现困难和不能在合适的价格上变现的风险。与股票和封闭式基金相比较,对于开放式基金的流动性风险有所不同。由于基金管理人在正常情况下,必须以基金资产净值为基准承担赎回义务,投资者不存在由于在合适价位找不到买家的流动性风险,但当基金面临巨额赎回压力或暂停赎回的极端情况时,其基金投资者有可能以当日基金单位净值全额赎回。如果投资者选择延迟赎回,则要承担后续赎回基金单位净值下跌的风险,这就是开放式基金的流动性风险

3.申购、赎回价格未知的风险

由于我国采用未知价法,开放式基金的申购和赎回以基金交易日的单位资产净值加减有关费用计算。投资者无法知道申购或赎回当日的基金份额净值是多少,以什么价格成交,这种风险就是开放式基金的申购或赎回价格未知风险。

4.基金投资风险

这种风险包括股票和债券的投资风险。基金的投资目标不同,其投资承受的风险也不同。

5.机构运作风险

(1)、系统运作风险:当基金运作各当事人的运行系统发生故障时,给投资者带来的风险。

(2)、管理风险:基金运作当事人的管理水平给投资者带来的风险。

(3)、经营风险:各基金运作当事人因不能履行义务给投资者带来的风险。

6.不可抗力风险

指战争、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因素发生时给投资者带来的风险。

7.道德风险

开放式基金的道德风险是指基金的管理人或托管人等为了自身的利益或其股东的利益而做出损害基金持有人利益的行为。基金作为一种“受人之托、专家理财”的投资方式,是以信任为其存在基础的。开放式基金的投资者将资金委托给基金管理人管理和运用之后,由基金托管人负责保管基金资产并监督基金管理人的投资运作。基金管理人与托管人作为受托人,对基金投资人负有信赖义务。但由于存在委托-关系,受到信息不对称因素影响,会出现“内部人”控制问题,导致违背基金宗旨、妨碍基金业健康发展的道德风险的发生。

8.信息披露风险

开放式基金信息披露要求较严,单位资产净值基本上是每个交易日连续性公布,保证在一定时间内按此净价出售或赎回基金份额。对比封闭式基金单位资产净值一般半年公布一次,较长时间的信息对基金管理人运作基金有较大的自由空间,只要在半年公布的业绩令投资者满意就可以了,不必在意每个交易日是否有令人满意的表现。而较短时间的信息披露有利于投资者监督基金经理人的行为,对基金管理人的要求更严,基金管理人必须关注和考虑每次信息披露会否影响到投资者信心,导致大规模的申购与赎回行为发生产生的风险。

三、开放式基金实例分析

本章主要以广发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为例对开放式基金的市场风险和流动性风险进行分析。

(一)公司简介

广发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是由广发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等机构发起、经中国证监会批准设立的专业基金管理公司,总部设在广州,公司注册资本金1.2亿元人民币。公司秉持“专业创造价值、客户利益为上”的经营思想,致力成为诚信、专业的基金管理公司,为投资者谋求长期稳定的收益。公司目前管理广发聚富、广发稳健增长、广发小盘、广发货币、广发聚丰、广发优选、广发大盘、广发核心、广发强债九只开放式基金。截至2007年12月31日,公司管理资产总规模达1377.4亿元。广发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拥有强大的资源优势、严谨科学的管理体系、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坚持“简单、透明、务实、高效”的经营理念,致力成为品牌突出、信誉优良、特色鲜明的基金管理公司,为投资者谋求长期稳定的收益。广发基金管理有限公司通过面向海内外公开招聘吸收了一批优秀的专业人才。公司员工具有丰富的证券从业经验,平均从业年限4.5年,其中投资管理人员的平均从业年限都在8年以上。

(二)市场风险案例

通过对开放式基金市场风险规范的研究,分析出运用衍生金融工具和资产配置可以规避系统风险和化解非系统风险。而开放式基金风险管理又是实务操作很强,需要与理论紧密联系在一起,下面就从资产配置的视角对广发基金公司非系统风险进行案例分析。

1.基金持仓资产配置分析

(l)基金持仓比重的计算

根据基金季末的数据,股票持仓比率二股票市值/基金净资产值*100%,债券及货币持仓比率=债券及货币市值/基金净资产值*100%。

(2)进行基金间比较,基金内部趋势和投资策略的分析,如广发优选、广发聚富.

从表3.1能够看出广发基金公司旗下的这两种基金在2008年年初、年末的平均股票持仓均在60%左右,随着深沪股市大盘指数下跌,股票持仓减少(其中第四季度略涨),与深沪股市大盘指数下跌形成同向走势,而同期债券持仓比例增加,与深沪股市大盘指数下跌形成很好的反向走势,及时增加债券持有量,减少股票持有量,从而减少受深沪股市大盘的影响,从而相对跑赢大盘。但是由于二者的股票持仓比例都较高,对于股票减仓的调整都不四、对我国开放式基金风险进行治理的对策分析。及时,因而全年下跌幅度都较大,都超过同期业绩比较基准。

从表3.2能够看出从绝对收益看,只要是涉及到股票方向投资的基金,都会出现亏损的情况;但是从相对收益看,总体上看基金的收益还是以微略的优势跑赢了大盘,它们跌幅都小于上证指数的跌幅)。而相对于广发聚富(平衡型基金)来讲,广发优选跌幅要高点,这与基金的投资策略有很大关系,广发优选作为成长型基金投资目标是长期资本增值,而成长型基金往往有很强的投机性,因而波动也比较大。

2.基金投资行业资产配置分析

(l)基金投资行业集中度的计算

根据基金季末公布的数据,前三行业股票市值/基金的股票市值*100%

(2)广发优选的行业集中度从两个期间的考察来看,均较集中。

从表3.3能够看出,对广发优选两个时期的行业集中度比较可以看出制造业为投资行亚集中度最高的一个行业,持筹比例较稳定,但趋势略增。2008年6月末,广发优选行业集中度极为明显,重仓在制造业、房地产、金融保险、采掘业,且周期性行业比重较高,在国内经济形势不明朗的情况下,这种操作策略将会冒相当大的风险,事实也证明,2008年广发优选上半年错判经济形势,资产配置方向出现较大失误,基金净值下跌较大;而在下半年,广发优选对采掘业、金融保险业的持筹比例下降,相对于6月底,分别下降了60.90%、52.11%,对房地产行业投资比重也下降,对医药行业和有技术特点及发展空间的中小板公司进行增持,说明广发优选下半年适度优化持仓结构,谨慎操作,配置具有具有较好的安全边际、下跌空间不是很大的行业,从而避免了全年更大的损失。

3.基金公司集中持股资产配置分析

从表3.4中能够看出,我国上市公司质量整体不是很高,优质蓝筹股稀缺,基金管理人难以进行各种不同类型的股票投资组合,其结果是多家开放式基金管理公司重仓持有一只股票或几个相同的股票。

在2000年到2008年度的证券市场,为规避风险,基金管理公司纷纷集中持股,行业高度集中,投资风格、投资策略雷同。在2008年第4季度,受4万亿政府刺檄计划、家电下乡、医改等投资主题的影响,基金公司对机械设备、医药生物、房地产、建筑和公用事业等投资都有所增持,但是投资均显示出一个规律:即多只基金重仓持有同样几只股票。过于集中的投资组合,虽然可以分散非系统风险,但却使投资品种的流动性下降,基金的流动性也随之下降,并可能加剧市场的动荡。少数基金重仓股的表现极大地影响了大盘的涨跌波动,非系统风险被人为放大,另外投资理念的趋同,使投资行为趋同,影响投资风险的规避,也放大了非系统性风险,只有理性的、差异化的投资才是投资取得较好回报的保障。

(三)流动性风险案例

由于我国特殊的市场环境及基金份额持有人投机心理,若基金公司所持有的资产流动性不强,那么这些很容易引发赎回危机。下面就从开放式基金公司流动性资产持有对广发基金管理公司进行案例分析。

流动性资产比重=(现金+国债)/总资产*100%。流动性资产的比重这个指标体现开放式基金的特性,这个比例越高,说明基金的资产流动性越强,应对赎回压力的能力也越强从表3.5中能够看出广发基金管理公司旗下的不同基金,其流动性资产在基金净值中的比重也不同,而且具有较明显的差异,广发聚丰、广发优选、广发大盘、广发小盘、广发核心流动性资产比重均在15%左右,而广发稳健流动性资产比重较低仅为8.7%,广发聚富与广发强债却高达30%以上。

总的来说广发基金管理公司旗下的8个开放式基金流动性资产比重较高,8只基金平均水平为19%,这说明各基金赎回压力比较大,基金管理人对投资者的赎回行为都保持了较高的警惕,因而都保持了较高的流动性资产比重。

对于基金管理人而言,为避免基金赎回对现金需求的增加,基金经理要做好基金的持有人结构分析,增加流动性高的股票持有比例;合理配置流动性高的债券及现金的比例等。

四、开放式基金风险治理对此分析

(一)构建我国开放式基金风险预警体系

从近两年我国证券市场的走势来看,我国的股市一直都没有摆脱政府政策性干扰的影响,这也从一个侧面表明我国资本市场在许多方面还不够成熟,各方面亟待完善。要想构建一个透明度高、结构合理、运行高效、功能完善的资本市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开放式基金作一支重要的投资力量,在我国复杂的资本市场环境中运行也步履蹒跚,但它的出现却极大地调动了投资者的投资热情,它的存在能够吸引储蓄资金进入资本市场,改善投资者结构,起到稳定和发展资本市场的作用。我国开放式基金要想健康稳定的发展,一方面基金管理人需要有效地管理和防范基金各类风险,另一方面基金管理人还需要更深刻地认识到基金风险之间的联系和传导。为此,开放式基金管理人需要建立一个相对完整的风险预警体系,来监控基金在运行过程中的潜在风险,并对重大风险做出预警。

风险预警体系主要适用于可度量风险的识别与评估。从开放式基金管理人的角度来说,可度量风险的指标体系可以分为二个层次:一是基金管理公司的管理层作为一级指标,度量基金管理公司整体的风险情况,对基金总体风险进行预警,根据风险状况制定公司整体的风险管理政策;二是风险管理部门作为二级指标,对其所管理的各只基金进行具体的风险预警。基金管理公司的风险预警体系要由上及下的方向进行构建。两个层次之间相互配合、协调运作。另外,从监管角度来讲,开放式基金管理公司的管理层要设立总体的风险预警指标,制定一套完整的风险预警体系,对各部门的风险进行监管,风险管理部门对基金所面临的各种风险进行实时监控、及时预警并有效管理。

(二)加强外部监管

针对我国目前的市场发展状况,应加快完善证券投资基金的监管法律体系。在现有的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应严格按照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执法。一是加强对基金产品诚信责任的监督,使风险收益关系相对固定,避免无法引导大规模资金入市情况的发生。二是完善基金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要明确法人治理结构中权利、责任的划分,公司董事会要保证公司业务平稳进行,独立董事能真正发挥监督作用,避免违法违规现象发生。三是完善基金公司的信息披露情况,这对于保护基金投资者的合法利益、促进投资者理性决策、强化基金监管等均有重要作用。四是完善并强化基金自律监管体系。行业自律组织是各国基金监管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发挥着政府监管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国也应尽快完善类似的自律组织,在基金行业内形成一个比较规范的自我协调、相互制约的自律机制作为国家监管的补充和完善。可借鉴国外经验,由中国证监会授予其某些监管权,以提高其权威性,发挥行业自律、自我管理的作用,提高基金管理水平,减少道德风险的发生。

(三)加强基金管理人内部控制

内部控制是指公司为防范和化解风险,保证经营运作符合公司的发展规划,在充分考虑内外部竞争环境的基础上,通过建立公司组织机制、运作管理方法、实施操作程序与控制措施而形成的系统。内部控制是为维持基金管理公司正常有序地运行而制定出来的制度规定。近年来,我国开放式基金风险管理的实践充分表明,一个基金管理公司,若没有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就不可能健康持续地发展。没有有效的内部控制,基金管理人的风险管理就是纸上谈兵。只有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基金管理公司提升风险管理的水平,从而有效防范基金的各类风险。为了加强基金管理公司内部控制,促进公司诚信、合法、有效的经营,保障基金持有人的利益,2002年12月,中国证监会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制定了《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内部控制指导意见》。基金管理人应结合自身的具体情况,依据国家的法律法规来建立科学合理、控制严密、运行独立而高效的内部控制体系。

基金管理人想要加强内部控制,还需要培养公司文化、价值观与员工职业道德,同时公司的组织结构要相互制衡,明确公司内部权责的划分和管理层的职权范围,从制度上来构建基金管理人的内部控制体系。基金管理人应建立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其内部监管职权与管理层之间要相互独立,形成相互制衡、运行高效的内部控制体系。

(四)加强投资者的理性投资教育

我国基金管理人应加强对投资者的理性投资教育。由于我国开放式基金的发展时间较短,投资者对开放式基金的了解程度十分有限,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着认识误区和错误观念。例如:把开放式基金作为存款或保险,或把开放式基金当成是股票进行频繁买卖,认为基金越便宜越好,只关注基金的过往风险,却忽略基金的投资风险,喜欢频繁分红的基金等。为了加强开放式基金的投资者教育,基金管理人应当通过管理人网站、座谈会、柜台现场的讲解等方式,开展多种形式的开放式基金投资者教育活动。进行教育的目的是使投资者充分了解开放式基金、了解基金风险、了解基金管理人,改变投资者以往存在的误区,根据自己的投资偏好和风险承受能力,在适当的时机,选择合适的开放式基金进行投资。

总之,通过对投资者的理性投资教育,向投资者普及开放式基金知识,充分揭示基金投资的风险,使投资者充分理解基金长期投资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充分认识不同类型开放式基金的风险特征,及其风险对金融稳定的负面影响。引导投资者根据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自主决策,自主投资,自担风险,避免盲目跟风。培养投资者的理性投资行为,使投资者队伍与开放式基金市场的发展同步成熟。

五、结语

中国股市的持续走强使得我国开放式基金的销售火爆,发行数量和发行数额持续增加。这使得对我国开放式基金的风险管理的研究越来越重要。近几年来,我国开放式基金高速地发展,在证券市场上己是最大的机构投资者。而随着规模的扩张和市场的规范,基金经理们面临的竞争和风险也越来越大,迫切需要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系统来强化基金的风险管理,尽可能地规避风险。近两年,我国开放式基金以几何增长的速度高速发展,在证券市场上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而随着规模的扩张和市场的规范,基金管理公司面临的风险也越来越大,迫切需要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系统来强化基金的风险管理,尽可能地规避风险。本文在遵循风险管理基本原理和一般程序的前提下,对开放式基金管理公司所面临的风险进行了研究。在研究中发现还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首先,证券投资组合理论是建立在对现实市场简化基础之上,同时都隐含着理性人假设和市场有效假说。但是现实的市场中各种风险变化莫测,并且市场并不是完全有效、理性的;并且,很多市场因素是投资组合所无法包含的。因此在遇到市场系统性风险时,市场的恐慌情绪可能使投资组合面临的风险可能会放大。

篇12

关键词:会计革新会计元素

一、现行会计核算方法体系及会计科目体系存在的问题

现行会计理论认为:对一个企业来说,会计对象就是会计要素及其增减变化。而会计要素的内容包括企业全部的经济业务。一般地,会计要素可划分为类目别、项目别、科目别、子目别四个层次。而会计科目就是根据经济管理和会计核算的要求,在对各个会计要素所包括的具体内容进行分类的基础上,赋予每一类别的名称。并且,大部分会计科目的名称与会计要素按科目别的分类名称相一致。

现行会计核算方法主要包括设置会计科目和账户、复式记账、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登记账簿、成本计算、财产清查、编制会计报表等七种主要方法。这七种方法相互联系、密切配合,共同构成了一个会计核算方法体系。该体系有其成立与存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在会计实践中也发挥了其应有的价值。但是,现实总爱跟我们开玩笑,不可否认,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对会计信息的使用缺乏信心,特别是需要根据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去进行某些决策的时候,人们更愿意凭借非会计信息辅助决策。

论述现行会计核算方法体系的缺陷的文章已不在少数。归纳起来,现行的会计核算方法体系至少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不足:

(一)科目体系设置的呆板性。在现行的会计核算方法体系中会计科目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果不设置合理、全面的会计科目体系,企业就无法准确地填制会计凭证、登记账簿和编制会计报表,更谈不上成本核算、财务管理等其他财务职能的运用与发挥。由此可见,科目代码体系的设置是如此的重要。可惜的是,如此重要的科目代码体系却又表现得非常呆板。比如:库存商品――金属部――二号仓库――螺纹钢,这个四级会计科目是由一级科目“库存商品”,二级科目“金属部”,三级科目“二号仓库”和四级科目“螺纹钢”按顺序组成的。这样设置,可以非常清晰地看到每个部门、每个仓库、每种存货的会计资料。然而,会计科目一旦设定就不能轻易更改,从而账簿体系也就不能轻易更改,通过会计所反映的各类经济指标也就不能轻易调整。假若该企业存在三个仓库,三个仓库都存有螺纹钢,想知道该企业螺纹钢的总存量就必须逐一查找对应每个仓库的存量后再相加。也就是说必须将库存商品――金属部――一号仓库――螺纹钢、库存商品――金属部――二号仓库――螺纹钢、库存商品――金属部――三号仓库――螺纹钢三账并账后才能得到我们需要的结果。

(二)会计数据加工的繁琐性。现行会计核算方法体系为了保证会计信息处理结果的正确性、可靠性,对会计数据处理程序作了许多规定。比如:严格规定记账凭证处理的“三步曲”,既填制、审核、记账。在填制环节,严格规定会计人员必须按照会计制度和借贷记账法的规定根据原始凭证正确填写,在审核环节,要求审核人与制单人不能为同一人,规定审核人对所审核凭证的正确性、合法性负有连带审核责任,在记账环节,严格规定必须按平行登账法由不同的会计人员根据相同的记账凭证分别登记总账、分类账、明细账、日记账和其他备查账。报表编制必须遵循严格的钩稽关系。会计核算形式更是五花八门。虽然规定如此的繁杂,我们仍不时地听到某某会计为了两分钱的差异而通宵达旦的加班加点。难怪有人将会计循环比喻成一首不断重复的、繁重的证、账、表加工的脑力劳动的咏叹调,将做会计比作做苦力。

(三)会计信息的现实有用性不足。现行会计核算方法体系的会计信息主要来源于以会计科目为标识的账户发生额及余额。其中账户可以分成总账、分类账、明细账、日记账等;发生额可以有月度、季度、年度之分,余额也有期初与期末之分;此外发生额及余额除了提供记账本位币计量标准外,还可以提供外币、数量等其他计量标准。这些数据加上复式记账法的运用确实能够正确反映企事业单位经济业务的来龙去脉。然而,基于以上方法收集的会计数据至少缺少以下四个方面的信息:

1、缺少关于企业未来发展趋势和前景的会计信息。对于主要来源于以会计科目为标识的账户发生额及余额的会计信息大多数是企业已经发生的若干经济事项的会计记录,缺乏对企业未来发展趋势及前景的预测信息。

2、缺少关于同行业的可比指标的会计信息。同样的,对于主要来源于以会计科目为标识的账户发生额及余额的会计信息只能提供关于企业自身情况的会计信息,让我们的信息使用者犹如坐井观天,让我们的企业管理者很容易夜郎自大。

3、缺少关于市场的经济情报的会计信息。在市场经济中,商情瞬息万变。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越来越取决于企业能够收集和把握的市场风向。“适者生存”已经成为市场经济环境中一条颠簸不破的真理。可悲的是,作为企业经济状况“晴雨表”的会计信息却未能有效地收集和管理市场商情信息。

4、缺少关于政府部门相关经济法规的会计信息。目前,政府部门相关经济法规对企业行为的约束和影响很难通过会计信息系统对企业经济行为发生作用,导致许多企业不能及时掌握和利用经济法规为企业服务。事实上,目前政府部门相关经济法规对会计的约束和影响更多地是通过对会计制度的调整和相关会计操作制度的调整来实现的。

由此观之,运用建筑在主要来源于以会计科目为标识的账户发生额及余额基础之上的财务核算、财务分析、财务管理及财务辅助决策等工具的企业管理者或投资者就象“铁达尼号”游轮上的船长和游客一样,时刻面临着航行的风险。

(四)现行会计核算方法体系理论上的局恨性。

1、重权责发生制、轻收付实现制。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是一对相对称的概念。权责发生制的核心是根据权责关系(不论款项是否收付)的实际发生期间来确认收入与费用的归属期。而收付实现制是以款项收付(不论权责关系是否成立)的实际发生期间来确认收入与费用的归属期。从理论上讲,两者各有千秋。然而,现行会计核算方法体系中出于多方面的考虑采用了权责发生制而抑制收付实现制。

2、重历史成本、轻重置成本。历史成本是指取得或制造某项财产物资时所实际支付的现金及其他等价物。重置成本是指在当前市场同等条件下重新购置或建造具有相同使用价值的财产物资所需要实际支付的现金及其他等价物。现行会计核算方法体系在大多数情况下之所以选择历史成本是因为历史成本是实际发生的,具有客观性,而且历史成本的取得比较容易。然而,现行会计核算方法体系中为了更真实地反映企业的实际情况在某些情形下(比如:在企业分立或合并时)却又不得不警慎地、保守地采用重置成本,特别是对固定资产的核算与管理更是如此。

3、重货币计量、轻非货币计量。无可非议,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用以充当会计的统一的计量单位,是非常合适的。但是,非货币计量也非常重要。特别是对象人力资源、无形资产等有时很难使用或并不适合使用货币做为计量单位的管理对象,货币计量就有点勉为其难。可见,现行会计核算方法体系中强调以货币计量为主、非货币计量为辅的方式未免顾此失彼。

4、重表内科目、轻表外科目。“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做为现行会计核算方法体系中的一条重要的记账原则被视为金科玉律加以贯彻和执行。然而,我们也不无遗憾地看到这条金科玉律有时也不灵光。比如:对于银行会计中的空白支票、对于外贸会计中的外汇收支核算都不得不采用表外科目对经济业务的发生加以补充登记。

5、重期间编报、轻实时编报。现行会计核算方法体系中出于有效控制会计信息加工成本及其他因素的考虑,在会计分期这一假设前提条件下自然而然地选择了定期编报的习惯做法。然而,这样做并非表示作为信息使用者就不想得到实时报表,不想会计提供实时编报。

6、重有形资产、轻技术资产。现行会计核算方法体系中非常重视对物质财富、有形资产的核算与管理。然而,在科学技术就是第一生产力的今天。现行会计核算方法体系对于象人力资源、无形资产等技术资产的核算与管理就显得力不从心。

现行会计核算方法体系的问题是客观存在的。我们可以这样说,现行的会计系统就象一条建造于15世纪的经过多次修缮而仍在服役的轮船,需要消耗过多的能源,却又只能提供低速和充满风险的航行。有没有一个好的方法可以让会计系统改头换面,变成一艘用现代科学技术和设备仪器装备的既安全、又高效的轮船呢?答案是肯定的。如果我们乐意采用新的轮船设计技术和制造工艺就完全有可能。笔者试图基于会计信息系统论、特别是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的观点提出一种新的方法论“会计元素体系”。对目前会计科目、会计科目体系及会计核算方法体系作一革新,使之既能完全具备现行会计核算方法体系的所有功能,又能克服以上诸多不足,让会计焕然一新。

二、会计元素的概念及会计元素体系

我们可以把企业经济业务中具有某一共同属性的一类对象称之为会计元素。如:部门、职员、往来客商、开户银行、商品等。会计元素既可以对应企业中实实在在存在的某一类可计量(包括货币计量和非货币计量)的对象,如商品;也可以是某一类统计类别,如成本项目、计划数、预算数、同业指标等。会计元素有主、从会计元素之分。所谓主会计元素可以看成类似于或对应于现行会计科目体系的一级科目,它主要用于对经济业务进行类似于科目别的分类统计和管理。除主会计元素以外的其他会计元素可称之为从会计元素,如大多数企业都会存在的部门、职员、往来客商、开户银行等会计元素。

我们可以把由若干会计元素组成的(其中必须包含且只能包含一个主会计元素),在企业财务核算与管理中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出现的会计对象称之为会计元组。如:库存商品――金属部――二号仓库――螺纹钢就是由主会计元素“库存商品”和从会计元素“部门”、“仓库”、“商品”共同组成的会计元组。会计元组可以有主、从会计元组之分。所谓主会计元组是指类似于在记账凭证中出现的具有固定会计元素成员及会计元素成员排列顺序的会计元组;除主会计元组以外的其它会计元组称之为从会计元组。主会计元组作为会计处理的最基本、最小的经济业务记录单位,可以保证我们设定的最基本的会计核算与管理要求,也可以与目前记账凭证填制方法中要求填制最低级明细科目相对应。对于不包含在主会计元组中的会计元素可以在记账凭证的附件――原始凭证中记录。我们把企业发生的经济业务进行有效的分类,将其中会引起会计元素发生变化的经济业务定义成会计事务。我们只要将会计事务涉及到的会计元素及业务发生额描述清楚,就可以让会计事务自动完成类似于会计分录的编制、记账凭证的填制、账簿的登记、报表的编制等工作(下文有例子对会计事务进行举例解释)。当然,会计事务的定义和功能的发挥我们最好借助计算机来完成。同时,我们还可以对账簿体系做些调整。一方面提供账簿格式自定义,做到只要在会计元组中(或者类似于记账凭证及原始凭证中)出现过的会计元素都可以作为账簿中的内容;另一方面提供可以按主会计元组出账,也可以按从会计元组出账,还可以按会计元组及其他会计元素出账。这样一来,账簿体系就变成了会计元组的附庸,只是会计元组的不同表现形式而已。由此,基于会计事务、会计元组、会计元素的会计报表编制就变得简单而高效了。不但可以完成定期编报、而且可以提供实时编报。会计元素、会计元组、会计事务、会计报表构成了会计元素论的四大组成部分,它们互相有机组合、配合使用就构成了完整的会计元素体系。

三、会计元素体系与会计科目体系相比较的优势

(一)会计元组设置的灵活性。在企业经济业务中,按照是否具备某一共同属性将管理对象分成若干会计元素。在会计元素的分类标准上遵循分类标准的一致性和归属的唯一性就可以解决好会计元素的划分与归类。其中,我们把与现行一级科目分类标准与归属相一致的会计元素称之为主会计元素。在此基础上,我们把在企业财务核算与管理中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出现,其必须由若干会计元素,包含且只包含一个主会计元素组成的会计对象,称之为会计元组。其中,我们把与现行会计科目代码体系的科目级别与排列顺序相对应的会计元组(其组成会计元素个数与科目级别的级别数相等、会计元素排列顺序与会计科目各级排列顺序相当)称之为主会计元组。对于上文提到的例子,库存商品――金属部――二号仓库――螺纹钢由主会计元素“库存商品”和从会计元素“部门”、“仓库”、“商品”共同组成的会计元组。把与库存商品――金属部――二号仓库――螺纹钢对应会计元组称之为主会计元组。因此,与库存商品――金属部――一号仓库――螺纹钢、库存商品――金属部――二号仓库――螺纹钢、库存商品――金属部一一三号仓库――螺纹钢都有与之对应的主会计元组。对于过去需要通过并账才能得到的螺纹钢的总存量就可以通过从会计元组“库存商品―金属部―螺纹钢”相对应的账簿得到。由此可见,通过会计元素和会计元组完全取代会计科目和会计科目体系的同时,还增加了无限的灵活性。

(二)经济业务事项描述的直观性。会计元素和会计元组的概念比之会计科目和会计科目体系更符合人类自然语言的表述,更容易被人们理解和接受。使用会计元素和会计元组之后,我们可以定义一种称之为“会计事务”的对象。比如:从工行提现1万元这笔业务。用我们现行的会计语言来描述就是:借:现金10000元,贷:银行存款一工行10000元。并且将其填制记账凭证。其实,该业务中只涉及三个会计元素(现金、银行存款、工行)和一个业务发生额(10000元)。如果我们定义一个会计事务“从工行提现1万元”对应企业发生的工行提现这类业务,让会计事务根据其所涉及的会计元素和会计元组去完成会计分录的描述。那么,我们就只要填入“10000”这个数字就可以借助会计事务去完成会计分录为借:现金10000元,贷:银行存款一工行10000元的记账凭证的工作。此时,我们明显可以看到:“从工行提现1万元”比“借:现金10000元,贷:银行存款一工行10000元”要更符合自然语言习惯、更直观、更易懂。以此类推,其他经济业务我们也可以定义不同的基于会计元素的会计事务去完成。由此我们甚至可以考虑取消会计分录的载体――记账凭证,用会计事务取而代之,即根据会计事务直接出账。

(三)会计信息加工的简便性。从上文可以看到,会计事务实际上就是对企业发生的经济业务基于会计要素的一种描述。在会计事务中只要完整地描述清楚经济业务所涉及到的会计元素、对应的会计元组及业务发生额,就可以由会计事务完成类似于会计分录的编制、记账凭证的填制、账簿的登记以及报表的编制等。也就是说,借助会计事务我们完全可以不必象现行会计核算方法体系中那样使用严格的处理程序按部就班地处理会计信息。事实上,如果我们乐意借助电脑代替人脑,再加上采用会计事务,那么,我们完全有希望将会计人员从繁重的、重复性的证、账、表会计循环中解脱出来。现代会计电算化的发展已经清楚地告诉我们:即使不改变传统会计的会计信息处理方法及程序,象记账凭证的填制、记账凭证正确性的检验、记账凭证合法性的校验、账证的核对、账账的核对、报表的编制与稽核等都可以交给电脑完成。更何况,我们使用会计事务必将对会计信息加工的简洁性、方便性有更大的提高。

(四)会计信息结果的重组性。从会计元组实际上就是对主会计元组的重组。如:库存商品――金属部――二号仓库――螺纹钢,这个由四个会计元素组成的主会计元组衍生的从会计元组就有23个。为什么有这么多呢?其实,从会计元素就是主会计元素“库存商品”和从会计元素“部门”、“仓库”、“商品”四者的一个排列减一,(即4×3×2×1-1=23)。另外,采用可以自定义的账簿格式按以上会计元组出账得到的账簿就更是千变万化。基于会计元组的重组可以完全打破基于会itS@目的账户会计信息的呈报方式。从拓扑结构分析,现行基于会计科目的账簿体系是一种树形结构;而基于会计元素的会计元组则是一种网状结构。按科目树形结构归集与分析数据与以会计元素为结点按会计元组网络结构归集与分析数据的方法相比就显得捉襟见肘。

(五)会计元素体系的扩充性。对某一会计元素除了进行基于传统会计原理的会计信息加工外,还可以添加一些特殊的算法来对该会计元素进行其他目的的信息加工。该信息加工方法、方式可以不拘泥于确定性的会计计量范畴,甚至可以包含非确定性的会计计量范畴。比如:对“职员”会计元素在进行满足借贷平衡关系的传统工资薪金的核算与管理的同时新增符合人力资源管理原则与要求的人力资源管理;对“设备”会计元素进行基于历史成本的传统固定资产的核算与管理的同时新增按重置成本进行的资产评估及设备管理;对如银行会计中的“空白支票”、税务会计中的“空白发票”、外贸会计中的“外汇买卖统计币”、高科技企业的按现行资产确认基础不能入账的技术资产都可以通过进一步扩充表外科目性质的管理属性加强核算与管理,从而摆脱以表内科目为主、表外科目为辅的核算与管理局面;对于象黄金、珠宝行业中的贵重库存存货、医药行业中的药品有效期等可以通过扩充计量属性来增强管理力度以充分满足所在企业的会计核算与管理的特殊要求;甚至我们还可以通过会计事务按权责发生制编制会计分录的同时按收付实现制编制另外一套会计分录,并且让它们各自登记不同的两套账簿,如此我们就可以同时得到基于权责发生制和基于收付实现制编报的两套定期或实时的报表体系;对于一些损益类的会计元素可以增加一些来自于同行的、市场的、政府的参照指标属性加强与同业、与市场、与政府的比较核算和管理。这样就可以将会计核算的财务数据和业务管理的数据进行有机的组合与共享。扩充会计的职能,真正实现会计频道与定制会计节目的功能。

(六)会计元素体系的兼容性。采用会计元素体系完全可以兼容现行的会计科目体系。通过基于会计科目体系的现行会计核算方法体系所提供的功能完全可以从基于会计元素体系的会计信息处理系统取得。事实上,通过上文的论述,特别是对主会计元素及主会计元组作用的论述,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会计元素体系完全可以兼容并超过现行会计核算方法体系。

四、建立会计元素体系替代现行会计核算方法体系及会计科目体系的必要性、可行性和优越性

(一)必要性。现行会计核算方法体系已受到越来越多的会计理论界、实务界人士的批评与指责,甚至有人为会计及会计职业在未来是否还有存在的必要而担心。会计的问题似乎到了非解决不可的程度。如果真有这种担心的必要,那么,会计元素体系就有了生存的空间,或者说,会计元素体系就是对传统会计的改革。

(二)可行性。新的技术和方法是否可行,只要看它是否可以兼容旧的技术和方法。计算机软件如WINDOWS操作系统的普及使用与有效升级都无可争辩地说明:只要新的技术和方法对旧的技术和方法具有兼容性,那么,新的技术和方法替代旧的技术和方法是可行的,也是必然的。由于会计元素体系具有对现行会计核算方法体系的兼容性,因此,会计元素体系替代现行会计核算方法体系是可行的。

(三)优越性。具有了必要性和可行性还并不表示会计元素体系就一定能够取代现行会计核算方法体系。新的东西还要比旧的东西优越,才有可能取代旧的东西。从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会计元素体系相对现行会计核算方法体系来说具备原理简单、直观、自然,在具备兼容性的同时还具备充分的扩充性。因此,会计元素体系相对现行会计核算方法体系具备无比的优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