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企业核心技术管理范文

企业核心技术管理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18 16:37:54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企业核心技术管理,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企业核心技术管理

篇1

企业持续竞争的源泉和基础就在于核心能力,这就要求企业具有比竞争对手更加卓有成效地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和解决各种难题的能力。针对我国企业对核心能力的问题认识不深、多数企业还没有形成培育核心能力环境的现状,企业理论和实践界就要进一步加强对企业培育核心能力的引导,提高对培育和发展核心能力的认识,深化对核心能力的理解,增强紧迫感,企业自身也要采取相应的战略和措施,加快培育核心能力的步伐。在这种背景下,核心能力与技术创新应运而生,因为技术创新是企业核心能力最为关键的一部分。

一、核心能力的内涵、特点

“核心能力是企业别是关于如何协同不同生产技能及整合多种技术的集合知识,它是沟通、包容以及对跨越组织边界工作的高度承诺”。本文把现代企业的核心能力理解为一个系统,将其界定为是一个以知识、技术创新为基本内核的企业某种关键资源或关键能力的组合,是能够使企业、行业和国家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现实或潜在竞争优势的动态平衡系统。

核心能力是企业的特殊能力,具有如下特征:

1.延展性。核心能力是通向未来市场的大门,有的能力在某一业务部门看来可能算得上是核心能力,但是,如果不能从该项能力衍生出一系列新产品或服务,那么从企业的角度看,该能力就够不上核心能力。核心能力犹如一个“技能源”,通过其发散作用,将能量不断扩展到最终产品上,从而为消费者源源不断的提供创新产品。

2.异质性。一个企业拥有的核心能力应该是企业独一无二的,即其他企业所不具备的(至少暂时不具备),是企业成功的关键因素。核心能力的异质性决定了企业之间的异质性和效率差异性。

3.难模仿性。核心能力在企业长期的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积累形成,深深打上了企业特殊组成、特殊经历的烙印,其他企业难以模仿。

二、技术创新的特点

1.技术创新是基于技术的活动。“技术创新”与“非技术创新”的区别在于基本手段,在企业经营活动中的经济、技术、社会活动中,存在组织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等,它们都可能产生商业价值,但为避免混淆,还是宜将技术创新和非技术创新区别开为好。这并不是说技术创新不涉及管理、组织、制度的变动。相反,技术创新往往要有相应的组织、管理甚至制度的变动相配合,但在概念上应将其涵盖的范围加以限定,不将其所设计的全部内容包含在所定义的概念之中。

2.技术创新所依据的技术变动允许有较大的弹性。在所给的定义中未强调技术突破,允许将技术的增值性变动包括在技术创新的概念中,在概念的外延上,不仅包括新产品、新工艺,也可以包括对产品、工艺的改进;在实现方式上,可以是在研究开发获得新知识、新技术的基础上实现技术创新,也可以将已有的技术进行新的组合。

三、技术创新的实证模型及机制

进行技术创新,企业不一定会形成核心竞争能力,但是,不进行技术创新,企业不可能形成竞争能力。技术创新是培育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关键,尤其是针对核心技术的创新。缺乏独占性技术和技术创新能力的企业,有可能在市场上做大,但在产业分工中却很难处于有利地位,也很难做强,更不可能获得持久的竞争优势。国内有些企业过去曾经辉煌一时,现在却销声匿迹,同样是因为缺乏基于技术创新的核心竞争能力。以下将从对我国企业基于技术创新的核心能力进行分析。

1.技术创新模型。企业技术创新的意义在于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的投入—产出关系的改善,即投入—产出效益的提高;换言之,用创新的技术投入替代稀缺资源,以较低的成本和快捷的速度实现企业所期望的目标。技术创新过程是十分复杂的,从抽象意义上说,技术创新就是生产函数的变化,但具体分析又要经过若干步骤。熊彼特认为,技术创新一般经过发明、创新和扩散三步骤。技术创新要经过发明、企业家职能、投资、开发等四个阶段。技术创新“链环-回路模型”,以及根据中国大中型企业实际提出本文的“全程技术创新模型”。

2.技术创新机制。对于技术创新的机制,《企业竞争力》提出了用联盟机制和利益机制来创建技术创新机制。本文除了这两个机制外,还提出了用人机制,投资机制机及组织机制来论述技术创新机制。

四、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1.存在的问题。

第一,在创新主体—市场中的企业普遍“缺席”的情况下,许多政策选择难以奏效。因此,技术创新研究如果仅仅限于研究“架桥”方式的话,是很不够的,还需研究原有科技、经济体系的“搭桥”需求,研究促使其自觉“架桥”的机制,以及如何去降低“架桥”的风险和成本。由此,才能找到从制度上确保创新主体到位的途径。

第二,企业不愿意在技术创新中的风险融资中冒险。风险投资公司只能解决有限的“激进创新”的风险分担问题,而大量对中国尤为重要的渐进创新和工艺创新却不一定要风险公司的介入。

第三,中间试验环节与市场及生产相脱节。至于中间试验,它却是创新必经环节,但把它“实体化”为一个基地,是否就是一种优化的选择?现实中的不少中试基地,往往成为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封闭结构,其结果甚至与初衷相悖,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何在呢?企业建立试验机构当然不失为必要的选择,但问题在于不少企业的科技人才仍处在闲置状态。

2.对策探讨。

(1)必须“产销学研”相结合,构建技术创新体系。

(2)企业必须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3)树立风险意识,建立风险机制。

在复杂的风险因素作用下,技术创新的风险是一种矛盾运动,从而使得技术创新的收益具有不确定性,风险具有突发性。具体而言,它有以下方面的一些特点:

①风险与收益的对称性。

②不确定与确定性互寓。

③风险状态下的进退两难。

④风险的时间性。

⑤科技保险与风险的出售。

篇2

【关健词】技术质量管理;管理体系;核心;工作内容

1 当前机电安装企业技术质量管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传统思维模式影响较大,职责不清

技术质量管理意识提升不快,主观上受惯性传统思维模式影响较大,未学习新的管理理念与方法。职责不清,未将产品质量的责任落实到专人。如:缺少对原材料的进货质量的有效控制。再如:压力管道管配件生产厂家必须拥有生产许可证,进货时未索取,导致出现使用无证产品的风险。生产发展迅速造成管理队伍不足、执行力不够,在遇到难题时不能及时解决。如:缺少质检人员,虽具备检测仪器,但未使用,无法控制产品质量。

1.2 专业技术人员缺乏,技术不能有效支持施工

项目部未设技术部门或仅流于形式,未配齐相关技术人才,影响技术、质量工作管理。原因是项目部还存在着重规模、抢速度、轻技术、轻创新的倾向。关键技术把关人员少,缺乏专业技术知识、复合型人才较少,优势资源组合存在问题。

1.3 技术质量管理体系不健全,运行不到位

技术质量管理的重点应放在狠抓体系建设、软硬并重、盯住现场、延伸管理上,有些项目部体系虽有,但不系统或前后联系不连贯,方针不明确,目标不清楚,无法有效操作。如:项目部未把日常的技术质量管理纳入规范化管理轨道,工程的技术质量工作职责不清,在施工中未得到有效的实施。再如:质量目标未层层分解,有些工人尚不知道该工程是创优工程。

1.4 过程技术质量控制管理问题较多

施工组织设计是指导安装工程施工准备及全过程的全局性文件,是施工及管理的准则和依据。部分项目部的施工组织设计是套用别人的文件或还停留在投标阶段状态,其内容更谈不上合理性及对工程施工的指导,实际是形同虚设。工程质量用数据说话,由于施工及验收规范不是现行版本、技术标准不能100覆盖或工人没有按照规范施工,导致数据不正确或不符合要求。存在管理制度,效果不尽人意,技术控制与检查力度不够,未充分发挥技术人员对工程的支撑作用,不能及时对技术质量问题处理。交工资料不能保证及时、准确、完整。资料不规范是个问题。如:技术数据不正确、签字不全。

1.5 原因分析

由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国有企业向民营企业转型及安装事业的迅速发展等原因,思想理念跟不上要求,客观上影响了技术、质量管理工作的开展。有些企业由于自身的技术、水平与能力等不够导致尚未完善技术质量管理工作。

2 顾客对企业技术质量管理体系的关注核心

市场竞争程度不断加剧,顾客满意理论同步发展,满足顾客需求已从质量改进提升到企业的战略层面。顾客希望施工企业技术质量管理体系健全,文明施工,管理有序,服务良好,关注核心是:履行合同,按期提供合格的产品,隐含的期望要求得到满足。

2.1 顾客接受产品的过程

ISO9000:2008(3.4.1)过程定义:“一组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相互关联和相互作用的活动。”顾客接受产品的过程是企业施工全过程的一种延续,企业施工过程的输出(产品和服务)就是顾客接收产品过程的输入(对产品的使用和服务)。的使用和服务)。

2.2 顾客期望获得超值产品

GB/T1900标准始终把增强顾客满意作为其追求的目标。超越顾客期望值的产品和服务,即超值产品,是顾客追求的最满意的结果。如:在产品中增加人性化的功能、操作方便、产品故障率低、使用后降低维修成本,服务良好等。企业要善于识别和满足顾客的各种隐含要求,顾客所获得的实际感受(对产品的实际水平的评价)越多,顾客就越满意。

3 企业技术质量工作的内容和外延

GB/T19001:2008标准7.2.2C条款中指出:“组织有能力满足规定的要求。”企业首先进行评审,关键是是否有能力满足承诺中所提出的要求。温总理指出:“自主创新是支撑国家的筋骨。”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动力之源,为企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3.1 实行技术质量管理,规范项目管理行为

确立项目部的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进行严格的技术、质量与检验管理,使工程建设的全过程处于技术质量管理的受控状态。成功的技术质量管理是多种能力有机结合而产生的综合成果。技术质量管理是技术创新的保障,充分提高员工的积极性是技术质量管理的核心。管理有序的关键是周到的计划,对源头控制好是高效率的行为。应制定技术质量管理文件,文件结合实际,有效受控。其范围包括:从施工准备到工程竣工、从技术策划到施工工序质量控制,把技术质量管理工作纳入规范化轨道。产品/服务的形成过程是企业内部的质量链,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影响产品质量。推进全面质量管理,变末端质量控制为过程控制,可大大降低不良品流入造成的不良成本。针对质量状况及易发生的质量问题,确定QC活动的课题选择与设定目标并进行可行性论证,提出方案并确定最佳方案,实施对策,从而得出最佳效果。召开质量分析会,一方面可以进行质量教育,提高质量管理能力、意识和业务素质,另一方面可沟通了解施工出现的质量问题,并且能暴露少数关键的问题。

3.2 加强过程技术质量控制,有效实施纠正与预防措施

遵照行规办理施工手续,如办理施工许可证、告知书,工程质量报质检站(质量技术监督局)验收。过程管理是最有效的做法,针对质量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采取纠正措施,进行返修,返工解决。针对工程质量通病,制定质量通病预防措施,必要时应重新评价原有文件的适宜性,对施工程序、方法、标准等进行修订,避免重复发生类似质量事故。

加强对工程质量易发关键点的监控。以图纸、规范为依据,以材料合格证明、检验记录、试验报告等作为证据进行自检、互检和交接检,未经检验或已经检验定为不合格的产品,严禁转入下道工序。质量问题的发生有多种因素,不能轻易作出处理意见,哪道工序出了问题,分析原因,寻找对策。质量问题的发现与解决是一个PDCA(策划、实施、检查、处置)过程。为使质量做到可追溯,以提高施工人员的责任心,实行质量实名制是很好的方法。必须创建一个有效约束机制,在每道工序、环节都采用实名要求,特别是在交接部位,如:焊接工作,每道焊口都挂牌操作。因安装位置变化,材料购置不到位需用其他材料代用或发现设计图纸问题等必须进行设计变更时,在获取变更的文件后应重视变更的地方可能是有风险的地方,了解变更的原因和内容,还应注意变更的图纸能否满足原来的使用功能,并向后道工序人员讲清。

工程质量一切以数据说话,从原材料到完工后的工程产品的全过程所进行的检验、试验数据是工程质量的最有效证据。使用A、B、C类监视和测量设备对工程项目及隐蔽工程、检验批进行监视、测量,对质量一次合格率进行统计,目的是对工程技术质量进行监控。对监视与测量及统计结果进行分析,质量部门负责数据的统计,技术部门负责提出分析报告。

3.3 实施名牌战略,编制工法,建立标准,推动企业技术自主创新

质量管理是基础,技术创新是中心环节。对已形成的处于省内、国内领先的关键技术尤加关注,将先进的施工技术溶合到工法编写中,形成企业的工法模块资料库。编制企业标准,包括技术、质量、工艺、检验、试验标准等。

3.4 规范与实施技术质量运作机制

确定适用于工程的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和施工及验收规范等技术文件,其覆盖率为100。重视设计与工程施工的有机结合,施工图纸的管理是技术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对工程图纸的审查是保证工程质量的第一道关口,积极参加由顾客组织的设计交底和图纸会审会议,目的是进一步优化设计。根据施工经验与相关信息提出拟采取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与业主、设计单位进行沟通,并取得设计单位的支持。

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是施工准备阶段的一项重要技术工作。必要时组织会审或专家论证,使其做到先进合理,确保施工组织设计的规范性、合理性和可行性。针对工程的重点、难点所在及特殊的工序,制定相关工艺、技术措施。技术创新内容包括:施工工艺的创新,施工组织的创新,施工措施的创新等多个方面。技术交底采用交底会方式进行。项目部的技术人员、施工员、质检员必须参加,对各工种的技术交底要分别组织进行。内容要求清楚、实用、数据具体化,使操作工人掌握施工要求,避免造成返工和浪费。进货检验和试验、过程检验和试验、最终检验和试验的状态标识应正确、齐全、完整、清晰。

3.5 典型引路,巩固技术质量管理

充分发挥施工班组的技术优势。组织对施工难题的专项技术攻关,使项目的施工组织和方法在技术上有新的突破和创新。对工人提出的新技术、新工艺要高度重视,积极评审,做好典型引路工作。各道工序做好策划,做出示范,把质量的要求具体化、实物化,通过样板工序规范做法,统一标准。

3.6 严格自购和甲供材料的技术质量管理

对进场的材料和半成品进行见证取样和复检,从接收、领用到安装的所有阶段均应有标识,确保其可追溯性。对不合格品加以标识和控制,坚持不合格的材料不准使用,不合格的分项工程不准进入下一道工序的原则。新材料使用时如发现问题及时汇报到技术、质量负责人,确认无问题方可继续使用。供应商必须符合资质要求。如:压力管道安装的管道配件等生产厂家一定具备相关部门发放的生产许可证。把握材料准入关,建立合格供应商目录,一经发现经营不良、以次充好等行为坚决予以清除。

3.7 强化工程交付及技术质量资料管理力度

按照国务院279号令《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规定,履行质量责任。对竣工资料交付、工程质量预验收,验收、评定、交付、备案等各个环节都要制定标准。质量资料是施工活动的纪实,是质量评估和工程竣工备案的依据,是工程建设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资料整理的过程就是工程技术和质量管理实施的过程,交工资料必须规范、准确、清晰、完整,具有可追溯性。及时总结出比较成熟的技术创新专业文件,分类存放于企业档案室,形成核心技术文件库。

3.8 努力提高服务水平

ISO9001:2008标准中的“8.2.1顾客满意”明确要求作为对质量管理体系绩效的一种测量,组织应监视顾客关于组织是否满足其要求和感受的相关信息,并确定获取和利用这种信息的方法。通过现场走访、、电话回访及网络收集等方式进行调查,内容全面,如产品、服务质量、明示及顾客隐含期望,应有记录。建立顾客满意度测评体系,针对需求制定科学的、可量化的测评目标进行评价,并归类统计。如:技术质量管理水平待提高、沟通能力不强、响应不及时等项。对回访中发现的问题或投诉,应有处理记录,处理结果应经用户签字认可。

4 建立有效的技术质量管理体系

为进一步加强技术质量管理,提高企业技术素质和管理水平,在现有质量管理基础上,按照ISO9000理念来建立技术质量管理体系,实行从总工程师到施工班组的垂直管理。

4.1 法人为主,项目经理负责,建立科技人才队伍

确定法人在体系中主体地位,建立技术质量管理体系。项目经理负责建立、运行项目技术质量管理体系,对项目实施全面管理。建设一支技术质量管理水平高、创新能力强的管理人才队伍;建设一支技术精通、创新能力强推动科技进步的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一支施工经验丰富、施工技能强的技师和高级工为主的工人队伍。

4.2 设置技术质量管理体系的管理机构

企业建立技术质量管理与技术创新研发中心,下设技术部(技术管理)、质量部(质量管理)及检测中心(检验试验管理)。项目部建立项目总工为核心的技术质量管理机构。

4.3 技术质量管理文件形成系列化、流程化

编制的全套文件应体现在技术质量管理体系之中,含:岗位职责,工艺文件审批制度,图纸会审设计交底制度,技术交底制度,材料管理制度,设备机具及计量仪器管理制度,质量记录制度,检验试验制度,工序交接管理制度,质量通病防治制度,资料管理制度,四新技术推广制度,质量考核、奖惩规定,工程验收及用户服务等具有实效性的制度。

4.4 明确体系机构职责、坚持绩效考评与奖罚制度

技术质量管理与技术创新研发中心的工作重点:负责实施企业技术质量管理与技术创新工作,实现动态管理,提供决策和信息服务,领导项目部技术质量管理工作;对科技人员表彰奖励,以良好的激励与约束机制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建立以网络为支撑,工程信息管理为核心一体化应用系统,实现管理系统化,形成企业的高效机制。

技术部、质量部及检验机构负责技术质量管理的日常工作:负责技术文件、技术类书籍的管理,技术与质量管理,工艺文件管理,施工机具与检测仪器的管理,原材料质量检验及资料管理等;编制技术质量计划,贯彻技术标准及质量文件,对作业过程进行监督和检查,处理质量问题,组织产品的质量验收;推进知识产权战略,组织专利技术申报工作。完善绩效考、评工作,完善与改进技术质量管理体系。技术、质量及质检负责人签发有关的技术、质量文件,实施体系的运行,处理生产过程中的技术问题和质量争议,审定产品的交付、验收。

5 技术质量管理体系与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关系

为满足ISO9001的要求,必须把质量管理体系保持好,满足子条款中的相关要求;建立质量目标(5.4.1)监视、测量过程与产品(8.2.3-4),评审体系及过程有效性的改进(5.6.3),进行持续改进(8.5.1)。ISO9000族标准中的质量管理体系原理、要求适用于技术质量管理体系,技术质量管理是ISO质量管理体系的一个分支。

篇3

关键词 企业集团 资金管理中心 高效管理

一、企业集团集中资金的法律依据

企业集团将企业内部的资金进行集中管理,不但是企业发展的需要,同时也符合《公司法》的相关规定,是有一定的法律依据的。

1.企业集团集中资金符合《公司法》的规定

在现行的《公司法》中,对于企业集团的资金有着明确的规定,企业集团应保证资金集中管理,并保证资金安全,将资金管理作为重要的管理手段纳入到公司管理当中,维护企业集团的利益,使企业集团的资金能够通过集中管理的方式发挥作用。

2.企业集团集中资金符合公司内部财务制度的规定

在企业集团中,均建立了完善的财务制度。财务制度在企业内部发挥着重要的财务监管作用。企业集团集中资金,符合财务制度的规定,资金管理作为财务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和财务制度一样,具备一定法律基础和法律依据。

3.企业集团集中资金符合国家对于企业财税制度的规定

企业集团的资金除了受到内部的财务监管之外,还必须符合国家财税制度的规定。为了保证企业资金的有序管理和企业的健康发展,国家专门制定了针对企业的财税制度。所以,从制度上来讲,企业集团集中资金符合国家对于企业财税制度的规定。

二、企业集团资金管理中心的特点

建立企业集团资金管理中心,是实现资金集中管理的重要手段,是企业集团快速发展的内部需要。企业集团资金管理中心的特点和优势决定了其建立的必要性。企业集团资金管理中心主要具备以下特点:

1.企业集团资金管理中心实现了对资金的集中管理

企业集团资金管理中心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对资金实行集中管理,企业所有的资金必须经过资金管理中心,形成收支两条线的管理方式,使企业集团的资金能够在资金管理中心的有效监管下运行。资金管理中心的建立,实现了资金的集约化管理。

2.企业集团资金管理中心保证资金在使用过程中受到有效监管

企业集团建立资金管理中心的目的就是使企业的资金在有效的监管和控制之下,发挥资金的集中优势和规模效益,这是企业资金管理中心的一个重要特点。也正是由于资金管理中心具有监管作用,所以企业集团才有建立资金管理中心的必要。

3.企业集团资金管理中心提高了企业资金的利用效率

企业集团建立资金管理中心以后,企业的所有资金都经过资金管理中心的管理之后流入和流出,实现了资金的统一管理。由于所有资金都在资金管理中心的掌控之下,企业可以及时的找到合理的方式渠道对资金加以利用,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

三、建立资金管理中心的科学性和建立程序

企业集团建立资金管理中心是符合企业发展需要的,是合理的也是科学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企业集团建立资金管理中心从管理学来讲,是科学有效的。2.企业集团建立资金管理中心从企业的内控角度来讲,符合企业内控管理的需要。

企业集团建立资金管理中心的程序为以下步骤:

1.构建资金管理中心的管理制度,做好制度储备

建立企业集团的资金管理中心,管理制度建设是第一位的,必须从制度上对资金管理中心的作用、职责、工作内容和工作流程作出规范和说明。因此,制度建设是第一步骤。

2.构建资金管理中心的收入和支出财务体系

构建资金管理中心的财务体系是建立资金管理中心的重要步骤,在建立财务体系的时候,考虑到规范性和企业的实际需求,一般都会选择建立收入和支出独立分开的财务体系。

3.构建资金管理中心的人事管理结构

企业集团资金管理中心的建立,除了制度建设和财务体系建设外,还要构建合理的人事管理结构,要根据企业集团的管理体系和经营模式,选择合适人事管理结构。

四、企业集团资金管理中心建立的注意事项和重要意义

以上我们简要叙述了企业集团资金管理中心的建立程序,在资金管理中心建立的过程中,为了保证资金管理中心能够高效运行,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企业集团资金管理中心的建立一定要符合企业的实际经营情况;2.企业集团资金管理中心的建立一定要根据企业的经营结构而定;3.企业集团资金管理中心的建立必须要满足企业的实际需要。

企业集团通过建立资金管理中心,实现了资金的集约化管理,实现了资金的高效利用,对于企业集团而言,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其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企业集团建立资金管理中心,提高了资金的利用率,使企业的资金能够得到充分的利用。2.企业集团建立资金管理中心,发挥了资金的规模效益,使企业能够实现对资金的合理利用。3.企业集团建立资金管理中心,使所有的资金均在有效的监管之下,保证了企业资金的安全性。由此可见,企业集团建立资金管理中心是符合企业发展实际的,能够为企业带来积极的影响和效益,对企业集团而言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篇4

高素质的项目核算管理工作人员队伍是提高高新技术企业项目核算管理水平的基础,但是在实际调查中发现,很多高新技术企业项目核算管理工作人员的素质比较低,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就是项目核算管理人员的知识素质较低,没有掌握丰富的项目核算管理技能知识,从而无法适应现代项目核算管理工作的要求。其次,还有很多项目核算管理工作人员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较弱,不能及时正确的处理项目核算管理工作中出现的突发事件,严重影响了高新技术企业项目核算管理的质量。

二、加强高新技术企业项目核算管理的建议

项目核算管理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高新技术企业的成本管理水平,因此高新技术企业管理者应该积极采取有关措施来提高企业项目核算管理水平。

(一)增强高新技术企业管理者的项目核算管理意识

高新技术企业管理者的项目核算管理意识是企业项目核算管理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础,因此高新技术企业管理者必须要进一步增强项目核算管理意识。首先要提高高新技术企业管理者对项目核算管理的认知,尽可能使每一位高新技术企业管理者都能够了解到项目核算管理的本质,认识到项目核算管理在企业发展中的重大作用,进而在实际工作中给予项目核算管理工作足够的重视。其次高新技术企业管理者应该进一步提高对企业项目核算管理的支持,应该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建立专门的项目核算管理部门,组织专门的人员负责企业项目核算管理工作,这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高新技术企业项目核算管理的专业性,进而可以有效提升企业项目核算管理水平。除此之外,高新技术企业管理者还应该给予企业项目核算管理足够的精神支持与物质支持,为企业项目核算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各种设施,这样可以有效保证高新技术企业项目核算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进而为高新技术企业项目核算管理水平的提升奠定基础。

(二)建立与健全项目核算管理制度

制度是一切工作规范开展的重要保障,因此高新技术企业应该进一步建立与健全项目核算管理制度,这样可以有效降低高新技术企业项目核算管理工作的随意性。首先高新技术企业应该建立项目核算管理责任制度,将项目核算管理的责任落实到企业的每个部门以及每位企业职工,这样可以有效提高企业项目核算管理的水平。其次,高新技术企业还应该建立严格的项目核算管理监督制度,组织专门的人员对企业项目核算管理工作进行严格的监督,这样可以及时发现项目核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且采取有关措施来解决,进而有效提高高新技术企业项目核算管理工作的水平。最后高新技术企业还应该进一步完善项目核算管理激励机制,对于那些在项目核算管理工作中表现比较突出的集体或者个人要给予多层次的激励,这样可以充分调动企业职工参与项目核算管理的积极性。同时高新技术企业还应该进一步完善处罚制度,制定严格的处罚标准,对于那些违反项目核算管理规定的个人或者组织必须要进行严格的处罚,这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高新技术企业项目核算管理水平。

(三)积极创新项目核算管理手段

先进的项目核算管理手段是提高高新技术企业项目核算管理水平的基础,因此高新技术企业必须要进一步创新项目核算管理手段。首先,高新技术企业应该进一步转变项目核算管理理念,树立现代企业制度下的项目核算管理理念,这样可以有效指导高新技术企业项目核算管理工作的规范开展。其次高新技术企业应该加强信息化建设,尽可能建立财务信息系统,加强财务信息软件的运用,特别是项目核算软件的应用,这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高新技术企业项目核算管理工作的效率。最后高新技术企业还应该进一步加强目标成本法、作业成本法以及目标分解法在项目核算管理中的应用,充分摒弃传统的项目核算管理方式,这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高新技术企业项目核算管理质量。

(四)加强项目核算管理工作人员队伍建设

高素质的项目核算管理工作人员是提高项目核算管理水平的基础,因此高新技术企业应该进一步加强项目核算管理工作人员队伍建设。首先,高新技术企业应该进一步加强项目核算工作人员素质的培训,不仅仅要加强知识素质教育,同时还要加强职业素质教育,这样可以使每一位项目核算管理人员都能够在掌握充足的项目核算管理知识的同时,还具备较高的素养,从而能够适应现代项目核算管理工作的需要。其次,高新技术企业还应该进一步加强项目核算管理人员处理突发事件能力的训练,使项目核算管理人员具备较强的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进而能够在实际工作中正确及时的处理突发事件,保证高新技术企业项目核算管理工作的质量。最后高新技术企业还应该积极开展项目核算管理方面的活动,例如项目核算管理工作岗位标兵比赛、项目核算管理质量大比拼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的举行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高新技术企业项目核算管理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进而提高其工作效率与工作质量。

三、结束语

篇5

关键词:企业技术创新 创新模式 现状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动力,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石油、石化行业既是传统的风险行业又是高技术密集行业,对科技进步具有强烈的依赖性,研究目前石油企业技术创新现状及促进技术创新的推进,对提高企业技术创新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技术创新的相关概念

1.1 技术创新的概念最早由美籍经济学家熊彼特(J.A.Schumpeter)在1911年提出:企业家的职能就是把新发明引进生产体系,创新是发明的第一次商业化作用。各行各业虽具有其自身的不同特色,但是对技术创新的概念都强调的是一种新的开发方案、新产品或新工艺通过有形化载体被首次应用于生产、首次引进市场或为社会所用,把生产成功应用而获得商业利益作为检测创新程度的最终标准[1]。

1.2 技术创新的过程包括了市场需求的构思产生、研究与技术开发、资金投入、市场营销与应用、规模生产、创造利润等几个重要环节(图1),是一项系统工程,任何一项创新成果都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3 技术创新的模式,指从技术创新的成功实践中总结归纳出来的,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指导性的各企业技术创新方式和类型的总称[2]。归纳起来可以分为如下三大类:一、自主创新模式。二、模仿创新模式。三、合作创新模式。

2.石油企业技术创新所面临的现状

2.1 技术创新体系和企业考核体制不完善

我国现有的法律、法规和政策针对性不强,没有形成一个完整有效的体系。近几年,国家对于中国科学院和重点高等院校所投入的国家科研经费大幅度提高,不断推进自然科学基金、211工程、973计划等重大科技工程,然而对于企业自主创新的经费支持却相对很少,往往也只是象征性的赞助[4]。

企业技术创新是一个复杂、漫长、具有不确定性的过程,是一项风险很大的投资活动。国内外目前都没有一个标准的制度来衡量企业技术创新的绩效,还处于不断摸索与发展的阶段,企业整体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的提高无法与企业科研人员的绩效考核相协调一致,从而使一些研发成果遏制在了摇篮中。

2.2 技术创新模式与研发管理模式落后

面对国内外高科技的迅猛发展和严峻挑战,创新模式的选择对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自主创新模式是发展中国家创造优势赶上发达国家的关键和必经之路,然而,很多企业的创新能力无法与国外企业相抗衡,很难适应新兴技术的需求。

对新产品、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是一项高投入的企业行为,要进行一系列的准备和后续维护工作。国内企业普遍存在实验室和仪器设备的利用率较低,实验室管理人员结构冗杂、部门重叠,协调机制不灵活等问题,使得研究与开发的成本大大提高、效率大打折扣。

3.针对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的几点思考

3.1 建立有效的创新机制,大力营造创新氛围

企业应当建立与自身特点相匹配的技术创新机制,一方面政府要在已有法律法规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及时完善技术创新的相关政策;另一方面企业要适当引用国外先进技术的路子,根据自身情况适当采用“拿来主义”,缩短研发周期,建立有效整合资源的创新机制。

另外,建设开放自由的企业文化对于迎接技术的挑战也十分重要,企业需要一种崇尚创新的文化氛围,人人都可以公开讨论问题,刺激团队深入思考问题,更快更好地寻求解答。

3.2增强组织模式的灵活性,合理分配研发投入

由于大多数企业所实施的技术创新规模居中,但是任务又较为繁杂,则可以通过实行矩阵式小组管理来完成拟定任务。在创新小组中,所有成员共同参与创新决策,确定工作目标,不应存在传统意义上的上下级关系,小组的领导仅被视为一种管理协调职能。例如,20世纪70年代,日本本田公司成立的由技术开发、工程、销售等部门人员组成的SET创新小组,来自不同部门的人员既分工又协作,大大减少了创新中的“跨域部门边界”导致的效率损失[5]。

传统的管理模式带来的机构臃肿、沟通不畅需要靠新型组织来改变,企业应当由刚性转为柔性,由集权转向分权,由经验主义变为创新精神,不断促进企业的持续协调发展。此外,对于新兴技术的投入往往周期相对较长,企业应当在研发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之间找到最佳的分配比例,从而保证成本的最小化。

参考文献:

[1] 刘希俭、傅诚德.石油石化行业技术创新成果评价方法[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5

[2] 夏承禹.中国企业技术创新模式初探[J].中国科技产业,1997(7):9

[3] 刘振武、刘炳义.企业技术创新与管理[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4

篇6

关键词:技术知识管理、高科技企业、核心竞争力

一、引言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高科技对推动国民经济高速增长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由于高科技产品市场变化快、产品生命周期缩短,竞争激烈,高科技企业必须对市场快速灵活反应,持续技术创新,在战略、研发、制造、营销和服务能力上取得综合竞争优势,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技术知识管理对提高这一竞争优势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而解剖分析高科技企业技术知识管理如何对核心竞争力产生促进作用便显得十分必要。

二、高科技企业技术知识管理与核心竞争力的本质联系

哈佛商学院教授DorotnyLeonard-Barton(1992)认为公司竞争力应定义为识别和提供优势的知识体系,它有四种尺度:员工的知识和技能、物理的技术系统、管理系统、价值和规范。[1]知识具有“波粒二相性”,员工的知识和技能、物理的技术系统是作为实体的知识,自然产生了知识的获取选择、转移吸收、整合创新、扩散共享、学习积累、技术标准管理、知识产权保护等一系列问题;管理系统、价值和规范这些组织活动是作为过程的知识,则衍生出如何通过人力资源管理、学习型组织的构建、信息系统的运用等管理活动很好地发挥知识的作用。高科技企业核心竞争力正是这两个纬度的知识活动相互交叉、渗透、协调和融合的结果,形成有别于其他企业难以被模仿的技术竞争优势,并在企业的决策、研发、生产、营销、服务等领域全面发挥作用,比竞争对手更创新、更优质、更廉价地开展这些重要的战略活动来取得市场优势地位。

三、高科技企业技术知识管理对核心竞争力的作用机理分析

如“技术知识管理对高科技企业核心竞争力作用机理模型”(图1)所示,高科技企业核心竞争力表现为市场综合能力,市场综合能力主要源于企业技术能力,而技术能力的提高与企业技术知识管理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是技术活动和管理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

1、技术活动

高科技企业技术活动是技术创新的基础,是价值创造的源泉和保证,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技术知识的获取和选择,即企业收集、评估、筛选对企业有用的技术知识。知识的收集途径包括企业内部积累和外部引入两种形式。内部积累知识指企业员工长期从工作实践中总结积累知识技能和经验。外部引入知识指企业从客户、消费者和竞争对手处,从技术颁布者和专家处,通过知识联盟、购并企业、合作合资企业和许可证贸易,以及反向工程等途径获得知识。对收集到的知识企业要进行评估筛选,根据市场需要、企业发展战略、技术发展前景、企业本身的技术能力状况以及成本效益核算选择合适的技术,并将这些知识储存起来以备创新工作中使用,或储存在信息系统中供员工查询分享,或通过员工学习将显性知识转化为隐性知识储存在员工的头脑中。

技术的获取和选择使企业与外部市场环境紧密相联,及时捕捉对企业有用的信息和知识,并转化为企业技术能力,有利于企业提高技术水平,准确把握市场动态和前景,领先对手技术创新,率先开发潜在客户,获得超额利润。

二是技术知识的转移和吸收。高科技企业常常与相关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进行技术合作,建立知识联盟,或围绕企业自身的核心知识与企业、大学及科研机构就某些互补性技术进行合作开发建立水平联盟;或与供应商、用户建立紧密联系合作建立垂直联盟;或综合垂直、水平联盟的优势,整合企业内外研究开发力量进行技术合作,建立全方位的动态知识网络——创新网络[2]。高科技企业通过知识联盟向合作方学习,不仅学习合作方的新技术和市场诀窍,还要将技术诀窍内部化为企业的内部能力;不仅学习合作方显性知识还学习能力方面的隐性知识;不仅通过学习提高技术,还要学习管理经验,缩小文化差异,真正消化吸收合作方的技术能力。建立知识联盟使高科技企业借助外部技术资源来增加企业核心知识,实现技术互补、专业分工和信息共享。技术的引入增强了技术实力,专业分工和信息共享降低了开发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增强了创新能力。

三是技术知识的整合和创新。产品开发与创新有三个基本要素:分工专业化、内部合作集成化和外部需求集成化。各部门在产品研发中有明确的分工,研发部门、制造部门、营销部门人员共同组成整合小组,选择研发技术,交流知识经验,使不同层面的知识交叉整合,产生新的创意,形成完整的研发、制造、营销流程和方案,调动起各方面员工的知识经验排除故障和解决问题。必要时整合小组还邀请用户参加整合小组,并对用户进行技术培训。对于全球或地区间技术整合,高科技企业常常建立整合国家和地区之间技术的中心,地点靠近当地科技优势群集处或靠近大市场和生产地,选择当地杰出科学家或总部优秀的科技管理者担任负责人,以便快速获取当地的新技术或尽快实现新产品商品化[3]。产品创新成功后,高科技企业常常将单项技术创新发展为技术创新体系,不断使技术升级,同时构建产品平台,持续开发出平台产品的衍生产品填补平台周围的缺口,以防止竞争对手入侵[4]。

技术整合与创新使高科技企业可以集中技术、生产、市场等多方面知识和建议,完善产品性能,增强产品对市场的适应性,提高创新成功率。各部门共同制定研发方案,使创新工作在研发、生产、营销各部门得以顺利开展,员工主动协作配合,提高了创新效率。技术创新体系的形成,可有效摆脱竞争者的追随,长期保持技术领先地位,获得高市场份额和高额利润。

四是技术知识的扩散和共享。该活动通过正式扩散机制和非正式扩散机制来完成。正式扩散机制指借助信息技术对知识编码化、结构化,以及通过正式的培训学习机制实现显性知识的扩散;非正式扩散机制指通过“干中学”和人际沟通网实现隐性知识的扩散。网络和交流利于人们信任合作和分享知识,是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企业常通过愿景目标驱动、工作环境营造、信息技术的采用,业务流程的简化等方法营造起“Ba”[5],促进知识的扩散和共享。在知识的扩散和共享中,难免遇到一些障碍,如独享障碍、原创癖好障碍、认知障碍、表达障碍、组织障碍等。企业可采取一系列管理措施清除这些障碍,如组织结构扁平化,配备专职知识管理人员,建立培训机制,建设学习型团队,完善利于知识共享和创新的绩效考评和激励机制等,让这些管理活动渗透到知识活动的各个层面和角落,在每一个工作环节上发挥作用。

技术知识的扩散和共享,将个人知识转化为集体知识,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外部知识转化为内部知识,提高了员工技术水平,增强了员工整体认知能力和创新能力。随着知识被重复使用的次数增加,研发成本降低,创新效率提高。

五是技术知识的学习和积累。企业在产品研发过程中随时监测项目开发过程,并在每一阶段展开评估,从实践中学结知识和经验。在新产品进入用户市场实验后,企业根据用户意见反馈不断改进技术,直到产品逐渐成熟。此外,企业还通过反求工程和高标定位等方式向技术领先者学习,学习领先者采用何种新技术,如何研发、制造、吸引客户、产品测试、评估取样、信息反馈等。企业一边学习,一边将总结的知识经验积累起来备以后创新使用。一方面将企业的知识分类标准化,进行静态的知识的储备和维持;另一方面收集市场信号,引进吸收外部知识,与现有的知识重构和运用,实现知识创新,进行动态的知识积累。

技术知识的学习和积累使企业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完善了新产品,提高了技术水平和研发能力,在不断地技术学习积累中,企业的技术创新水平不断上新台阶。

六是技术标准管理。高科技企业的技术标准包括企业的内部标准和行业标准两个方面。企业内部标准指将研发产品分解成若干个子项目和模块,并确定各子项目和模块的功能,物理结构的接口方式与规格,能量传输和信息传递的输入输出要求、方法或格式等,各研制小组遵循这些要求独立从事研制,创造性地开发各自项目和模块,最后统一集成、调试、检验和完善。产品定型后这些刚性的技术固定下来形成企业内部标准。这种情况扩展到多个企业共同生产一种产品,就会逐步形成“行业标准”。[6]产品各部件的规格标准由技术领先的企业或行业中主要企业制定,其他企业必须遵循。

技术标准管理使高科技企业在灵活柔性的组织结构下保持有序运行,保证了技术兼容和产品质量。此外,行业标准是高科技企业取得市场份额和超额利润的法宝,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领先企业的产品或技术一旦成为行业标准,将取得“一招先,吃遍天”的优势地位。

篇7

1 研究背景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力资源管理对高科技企业的发展越来越重要。现在,制约我国高科技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和滞留不前的正是企业的人力资源问题,因此,不断地开发人力资源管理方式,探索出一个符合我国当前国情的高科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是很有必

要的。

2 高科技技术企业

2.1 高科技技术企业的概念

高科技技术企业在研究方面投入比较高,科学研究人员比重较大,生产规模比较小,民营产业发展快,对其他领域渗透能力强、联系比较密切的企业。当前人们认定的高新技术中民营企业所占的比例较多,并相对集中在计算机、电子信息,电子通讯设备、新材料的研发,生物医药工程等领域,信息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

2.2 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特点

2.2.1 高新技术企业是发展在各种资源的快速流动、结合。效率是高新技术产业的生命。只有当各种资源要素不断进行优化,不断快速组合,才能够使高科技技术成为高效益的产品。

2.2.2 高科技技术企业发展的重要要素是智力资源的支持而不是固定产值。要发挥智力资源的创造性,就需要科学的制度安排和有效的管理机制,保证高科技人才拥有一个健康舒适的工作、生活和文化环境。

2.2.3 高科技技术企业的竞争力在于加强技术的研发和不断的进行创新,加强科学产值投入,不断鼓励员工是高科技企业发展的依靠。

2.2.4 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生态环境是产业群体。高科技技术企业的发展与大企业不同,它们的资源规模小、运作资源能力小,创新能力对高新产业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3 高科技技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

3.1 存在的问题

3.1.1 对员工重使用、轻开发。有些企业为了追求短期内的高利润,大量削减员工的组织学习费用,对员工只重视使用,培养学习次数较少。但在高科技技术领域中知识更新速度惊人,科学技术人员的知识技能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实践,然后在学习再实践才能跟够得上科学的发展和时代进步的步伐。

3.1.2 企业部门安排不合理。多数企业不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导致企业无法适应高科技技术发展的要求,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在行使相关职能时会出现停滞不前。同时,各部门无法将部门战略与人力资源战略结合起来,受职权限制,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与其他部门缺乏更为深入的交流,人事部门的工作会停留在底层,造成考核体系不完善、激励机制不健全、计划不完整的问题,高科技企业只注重效益的表层,对人力资源管理重要性的认识不够等。

3.1.3 员工之间重竞争、轻合作。高科技技术企业在产品研发、市场扩大等方面缺乏团队合作精神,从而影响整体质量,这就需要企业重视人员的重新组合及搭配。21世纪需要的不仅仅是竞争力,而是各种资源的综合力,特别是企业在对新产品的研发以及技术的创新力和创造性。现代化信息设备的设计和制造,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方面能够正确的组合人才,不断发挥技术人才的集体智慧,提高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3.2 导致上述问题出现的原因

人力资源管理的观念落后于人力资源管理的方式,企业管理者缺乏科学有效的管理方式,一直强调提高企业的效率和对员工的使用,忽视其培养:对于员工的任用缺乏科学的选择方法,以至于导致人才的流失。

4 高科技技术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必须走创新之路

目前处于一个智力资源与生产分配使用为主的经济时代,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的发展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在当前的企业竞争中,人才成为企业中的生命力所在,只有合理有效的管理体制才能够使企业更有发展潜力,使才能够使的企业不断地走向强大。

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要走创新之路就要:

4.1 建立积极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合理有效运用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必须不断学习新知识,为解决各方面的问题做好准备。实行积极的人力资源管理战略,在企业层次上的资源管理需要人力资源部门积极参与,重视人力资源的规划与人力资源的开发,正确处理好发展与生产的关系。

4.2 完善业绩考核,建立激励制度

对业绩进行考核,能够提高团队的整体效绩和提高企业的服务管理水平,在提高服务管理的基础上必须建立相关激励制度,他们不仅需要更好的薪金,不断进行优质的培训教育,不断进行知识的更新,而且他们还注重精神上的满足。因此,在企业中民主比薪金更加重要。

5 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源开发

篇8

一、传统企业存货管理模式的特点

存货是指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为了销售或者耗用而储备的物资,包括材料、燃料、低值易耗品、商品、在产品、半产品、产成品、委托代销商品等。为保证正常生产或销售的需要,或者是出于对价格的考虑,企业通常要储存适量的存货。传统的存货管理不外两种管理方法:一是存货的预算管理,一是确定最佳订货量和订货时间。无论采用哪种方法,都存在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不能充分利用企业内部资源和外部资源。

二、传统企业存货管理模式下的几种弊端

1.企业存货管理“小而全”、“大而全”,只关注了内部物流系统的整合,忽视了企业外部物流资源的利用。例如轨道交通行业存货库存量相当大,特别是备品备件,品种繁多,有些备件价值较高,对生产经营活动的影响较大,而大多数备件的价值较低,但同样影响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传统企业往往实施“一蓝子”计划,全部外购回来,以备企业生产使用所需。

2.流动资金占用额高。企业期末存货库存量大,原因不外乎两种:一是存货的质量或市场有问题,导致存货变现能力大大降低,暗示着这些存货的账面价值可能要进行减值,从而直接影响下年度利润减少;二是企业急于扩大销售规模,结果使得存货过分充足,造成资金积压,给企业流动资金周转带来很大的困难。

3.非正常存货储备量挤占了正常的存货储备量。实际工作中,非正常存货储备量占有一定比重,且周转较慢;为控制流动资金占用额,在日常存货管理中往往尽量降低库存占用量,减少进货量,从而影响了正常生产经营所需要的合理存货储备量。

4.管理不到位。在管理手段上,通常是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和会计账簿等手段,确定最佳经济批量和最佳进货时间;但忽视了通过信息系统的建设,优化业务流程,以达到优化存货管理的目的。

三、运用信息技术加强存货管理的设想

系统目标设想。通过电子计算机技术,充分利用ERP等先进的管理工具,实现存货资金信息化管理。在ERP系统中,设有很多不同的功能模块,各种功能模块服务对象各不相同,其中仓储模块为存货管理服务,总账模块为会计核算服务,两个模块之间相互联系,这对提高存货管理手段和会计核算总体水平,加快会计报表及其他信息的传达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1.在ERP系统中,利用仓储模块进行存货管理。现代企业的存货管理要求,存货的移动必须和信息流动相一致。入库的货物自动获得资产编号,并随之将信息传达至总帐模块;存货在库存内发生移动时由仓储模块跟踪,即从货物自动获得资产编号到出库为止的全部管理过程由仓储模块完成。

(1)登记物资入库功能。企业计划采购的物资,利用计算机输入设备,采用“自动编号”方式,对入库货物进行登记,并用标识码扫描器打印条形码粘贴在物资的明显处,同时将相关的信息输入仓储模块。由于每一项物资均有惟一的标识码,每一个标识码可以显示该项物资的名称、数量、单价、入库日期、存放部门地点等信息,因此,我们可以利用计算机记忆并跟踪存货的走向。

(2)物资出库功能。由于可以利用计算机记忆并跟踪存货的走向,所以在货物出库时,只要工作人员将出库的货物名称、规格、数量等信息输入计算机,则可以由计算机自动进行领料操作,这时库存账目相应核减库存量,并列入成本费用中。信息技术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功能表现在跟踪货物的流向和作业,并将产生的结果自动记入总账模块中,生成新的会计分录。

(3)自动生成物资消耗报表。早期的传统企业物资消耗报表由手工操作完成,后来随着电子计算机的发展,物资消耗报表通过计算机加工整理完成。现在通过操作仓储模块运行相关指令即可自动生成物资消耗报表,形成会计凭证,达到及时、准确、实用、经济的要求。

(4)提示付款程序。物资管理系统的仓储模块和财务管理系统的总账模块连接在一起,在供应商送货验收合格后,只要到了规定的付款期限,总账模块中财务付款报表就会提醒财务人员做账付款给供应商,确保能按合同规定时间付款,大大提高付款的的工作效率。

通过ERP系统,利用仓储模块进行存货管理,大大减少数据处理的层次和书面资料及文件的往来,取消庞杂的账册,提高仓储管理的效率,为仓储的计划决策提供依据。系统中原始资料的记录和汇总为仓储管理人员提供了大量的科学数据资料,业务人员可以根据这些资料,结合市场预测情况以及与供应商的合作等,通过综合整理分析,以求得方案的最优化。

2.开发仓储模块功能,以期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企业仓储模块功能虽然解决了物资的需求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矛盾,但不可避免地增加了仓储成本和流动资金占用成本,随着时间的推移,存货的价值形态也可能发生较大的变化,最终导致企业利润的下降。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ERP系统的仓储功能将得以迅速扩展,其服务的对象扩展到与仓储有关的物资采购和资源共享等多方面,形成了与第三方的合作,包括供应商、同行业之间的合作关系。

企业与第三方的合作关系应定位为战略合作伙伴。企业动态地配置自身和第三方的功能和服务,利用第三方的资源为企业内部的生产经营服务,因此双方既是经济利益的分享者,同时也是风险承担者。

(1)企业与第三方的利益是一致的,第三方的利润来源不应当是来自运杂费、仓储费等直接收入,而是来源于与企业一起在物资服务领域创造的新价值。也就是说,第三方追求的不是短期的经济效益,而是以一种战略投资人的身份为生产经营企业服务的,这是它身为战略合作伙伴的一个显著特点。

(2)作为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第三方的业务应触及到企业的采购计划、库存管理、生产计划等各个环节,甚至成为企业营销战略体系的一部分,尽其所能地满足企业的个性化需求,必需完全按照企业的业务操作流程来实施,以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因此,要使企业达到低库存及物资配送及时的目标,保证企业生产经营正常进行,只有将企业与第三方的信息和技术系统一体化,才能实现物资信息充分共享,社会物资资源有效利用。这就要求第三方是一个供应链集成商,它能够调集和管理自己以及具有互补性的服务提供商的资源、能力和技术,也就是说能够整合社会资源,通过电子商务将这个过程集成起来,科学地设计供应链上客户的利益,使得企业的业务策略和第三方供应链上的策略协调一致,有效地降低物流的运营成本,提高现有资源的利用率,实现双赢。

四、应用效益

1.实现了内部资源的共享,提高了工作效率。ERP系统功能强大,管理手段先进,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ERP系统,都已日趋成熟,运行稳定、快速、高效。虽然仓储模块和总账模块分为不同的部门管理,但用户可以通过Web浏览器根据权限随时通过互联网使用ERP系统的不同模块,突破地理范围的限制,使各管理部门都能够直接联网,方便相互沟通,提高了存货收、发、存的工作效率和财务分析管理水平,充分发挥ERP系统在财务管理方面的先进功能,为公司管理提供了及时、科学的决策依据。

2.充分利用外部资源,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资源共享是现代物流发展的新趋势,改变了传统物流的流通形式和流通格局,有利于打破条块分割、部门分割的局面,从根本上结束了小生产方式和低效率运行状态,减少了不必要的中间环节,消除了不合理的运输方式,缩短物资周转时间和减少物资损耗,加快了资金周转速度,有利于维持较合理的社会物资库存,提高了物资资源的利用率,优化资源配置,实现了现金流的现值最大化,大大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篇9

关键词:计算机技术;企业信息管理;整合;分析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7)03-0004-01

当前,社会经济不断快速发展,各行各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为了能够提高企业在市场当中的竞争地位,需要不断提升其自身的管理水平。计算机技术的大力发展,为企业的管理水平提升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和平台,利用计算机技术实现企业信息化管理,不仅能够从根本上提高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而且能够将信息资源自身的作用充分利用起来。在企业信息管理当中利用计算机技术,从根本上提高信息管理的整体质量和效率,保证各项工作的切实有效落实,保证企业信息管理的整体水平和质量有所提升。将企业信息管理与计算机技术进行有效整合,不仅能够保证信息资源、信息数据的有效性和真实性,而且能够提高企业员工自身的工作效率,保证企业自身的长期稳定发展。

1 计算机技术与企业信息管理整合的重要性分析

在当前社会经济不断快速发展的影响下,各行各业的发展要求越来越高,间接导致我国很多企业面临巨大的发展压力,如何从根本上提高企业自身的竞争力已经成为各个企业当前着重思考的问题之一。在这种形势下,需要企业紧跟社会时展的脚步,将传统管理模式逐渐转变成为信息管理模式,不仅能够保证企业自身的工作质量和效率能够有所提升,而且能够拉近企业与社会发展需求的关系。计算机技术与企业信息管理的整合,不仅能够促使信息资源的大力利用,而且能够为决策者提供良好的依据。信息在企业自身的发展过程中,占据非常重要的作用,是企业提高其自身决策质量的重要保证之一。现如今,全球信息化、我国社会信息化已经在不断发展过程中,为了能够让企业在自身的经营发展过程中,获取到更多有效的资源,利用现代化管理手段来对信息资源进行管理,不仅能够从根本上保证企业自身的竞争力有所提升,而且能够保证企业自身的管理水平提升。计算机技术与企业信息管理的有效整合,能够保证信息质量的整体提高,保证信息资源的准确性、有效性、真实性,从而为决策者提供良好的决策依据。

另外,计算机技术与企业信息管理的有效整合,能够逐渐优化传统人工统计的方法,保证信息数据、信息资源的录入和整理更加有效率[1]。在当前市场竞争力越来越激烈的形势下,企业自身的工作效率和质量非常重要,两者的有效整合,不仅能够为决策者提供良好的决策依据,而且能够提高企业自身的应变能力,有利于企业不断提升其自身的竞争力以及市场价值。

2 计算机技术与企业信息管理的整合

2.1 强化企业自身信息管理意识

对信息资源切实有效的管理,已经逐渐成为企业不断发展过程中的主要推动力之一,所以在这种形势下,要不断强化企业自身对于信息管理的意识。信息资源能够对企业决策者的决策、经营策略、发展情况等提供有效的支持,将两者进行有效整合,不仅能够保证计算机技术自身的作用在信息管理过程中充分发挥出来,而且能够保证企业信息管理质量和水平能够有所提升。在这种形势下,企业将计算机技术与信息管理M行有效整合,强化企业领导者自身的信息管理意识,不仅能够保证信息资源的整体安全性和有效性,而且能够保证从根本上提高企业自身的综合竞争力[2]。

2.2 加强对信息管理系统的建立和实施

在计算机技术与信息管理进行整合时,要加强对信息管理系统的建立和应用。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受到一些传统信息模式的影响,所以很多企业仍然利用人工采集、分析、整理信息模式,这样不仅增加了信息分析的错误率,而且从根本上降低了信息管理工作的整体质量和效率,对企业自身的发展来说,起到了一定的阻碍影响。在这种形势下,需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建立良好的信息管理系统,利用计算机对信息实现切实有效的管理,包括信息数据库、信息资源的分类、信息的收集、分析、传递等等,从根本上保证信息管理系统的每一项工作都落实到实处。企业在建立信息管理系统时,要注重其自身的未来发展战略目标,将其与之相结合,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从根本上提高计算机技术与信息管理的整合力度,保证企业自身的长期稳定发展。 (下转第7页)

2.3 提高信息综合质量

在企业自身的发展过程中,信息综合质量越来越重要,不仅能够保证企业日后的发展,而且能够保证企业的各项决策。所以在计算机技术与信息管理进行整合时,要从根本上保证信息综合质量的有效提升,这样才能够保证企业日后的发展战略制定规划达到一定标准。在整个操作过程中,企业可以根据其自身的实际情况,建立良好的数据库系统,利用计算机技术对各项信息进行筛选和分析,保证信息资源的有效性和真实性,将信息资源自身的价值和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另外,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要加强对信息资源的保存,这样不仅能够避免日后收集过程中出现重复现象,而且能够有利于日后的搜索和利用。企业提高信息综合质量,不仅能够促进企业自身信息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和实施,而且能够推动企业自身的长期稳定发展。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当前社会经济、信息技术不断大力发展的影响下,市场竞争力越来越激烈,在这种形势下,企业要想提高其自身的竞争力,就需要将计算机技术与企业信息管理进行有效整合。这样不仅能够提高信息资源的整体利用效率,而且能够保证为企业决策者提供良好的决策依据,提高信息资源的综合质量,保证信息管理的整体效率随之提升,促进企业日后的长期稳定发展。计算机技术与企业信息管理的有效整合,为企业的综合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节能减排;标杆管理;智能通风系统;蓄电池温控柜技术;空调室外机纳米涂层技术

中图分类号:TN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13-3180-03

国家“十一五”发展纲要中提出了要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节能减排”不仅仅是体现一个企业的社会责任,更是自身提升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中国联通被国资委定为节能减排关注企业,寻求高效可行的节能减排管理模式和方法成为了企业面临的重要课题。

中国联通北海分公司(以下简称“北海联通”)非常重视节能减排工作,通过对移动网及基站能耗的分析,北海联通根据自身特点,建立了攻关小组,制定了节能减排长期发展规划,进行管理创新,科技创新,通过基站用电标杆管理,合理采用多种节能技术,该地区移动网络单基站每月能耗同比降幅27.4%,单载频每月能耗同比降幅31%,取得了突出的成效。

1 移动网络节能减排策略的分析

通过以上分析,北海联通根据自身特点,以移动网络基站水电费为突破口,特别是空调能耗方面,积极实施“管理节能,科技节能”的双向推进,通过基站用电标杆管理,针对站型特点,综合采用新风节能系统、蓄电池温控柜技术、空调室外机纳米涂层技术、机房隔热涂料等技术,因地制宜,量体裁衣的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节能减排办法。

2 管理节能的创新与实践

精细化管理是基础,加强运行成本台帐的完善,排查高成本站点问题,杜绝“跑、冒、滴、漏”,在此基础上有的放矢,实施降本整改,深挖潜力。

2.1 网络瘦身,积极进行设备退网及下电

积极推进机房部分退网数固设备下电,减少14个开关电源模块配置,减少2台空调运行,每月降低电费约1万元。完成中心机房的电力减容工作,将原容量为250KVA的变压器,减容变更成50KVA,每月节省无功功率损耗费用5000元。完成大灵通站点设备下电,每月电费节省约15000元。

2.2 最大化实施网络机房合并

先后完成9个大灵通与GSM网机房同址的搬迁,该项工作本年度减少水电租金支出4万元。

2.3 基站用电精细化管理,能耗对标成效显著

重点投资建设基站用电标杆管理,针对基站复杂的用电环境,开展用电量对标管理,避免跑冒滴漏。按照基站直流负荷、基站建筑类型,结合本地网络实际情况,将基站分为12类,每类基站至少选择5个基站作为标杆,标杆基站应为同类型基站中用电量合理、整体能耗较低的基站。标杆基站日常巡检工作,每月记录标杆基站用电量;非标杆基站在每次上站巡检时,要记录基站用电量,计算非标杆基站日均用电量,与标杆基站日均用电量对标,发现异常,必须及时整改。

标杆基站认真做好日常巡检和维护工作,及时整改不合理用电环节,每月定期抄表记录基站用电量,多个标杆基站用电量数学平均,确定同类基站标杆用电量。非标杆基站在每次上站巡检时,要记录基站用电量,计算非标杆基站日均用电量,与标杆基站日均用电量对标,发现异常,立即整改。对于新建的基站,各地市分公司在工程验收时,要将设备用电量测试纳入设备验收环节,记录设备资源和用电量等基础信息,作为今后本基站对标管理依据。

对标办法为非标杆基站用电量与标杆基站用电比对,对于存在异常的基站,在具体分析其耗能特性和节能潜力,进而采取针对性的整改工作。

北海联通共计对51个较高能耗的基站进行对标检查,通过对标工作发现:部分基站开关电源模块配置过于充裕,需按N+1模式核减;部分基站空调存在温度设定过低(主要为利博特、依米康以及G13以前的美的网络空调等),需重新调整设定;基站开关电源为2000年左右生产,模块效能转换率较低,存在耗电比较严重的情况;部分基站蓄电池配置不合理,例如某基站直流输出15A,但配置了2组500AH蓄电池等等。

2.4 强化基础维护工作,大力实施机房整改,减少能耗支出

完成基站的空间隔断和窗户封堵,本年度降耗约1万元。全面进行空调检查清洗,提高空调制冷效果,并在不影响主设备和蓄电池正常运行的前提下,将空调设定温度在原来基础上提高2。C。通过6-7月份的数据对比,平均节能率为3.63%,平均每基站每月节省电费约120元,本年度降耗约6万元。

3 科技节能的实践与成效

北海联通根据对标结果,针对高用电量的异常站点,进行了专项考察,因地制宜,量身定制出切实可行的技术方案,合理应用新技术,取得了良好成效。

3.1 新风节能系统

新风节能系统利用室外低温自然冷源冷却机房,其基本工作原理是:利用温湿度传感器探测机房外的空气温湿度情况,当温度低于某个设定值时,开启进风单元的新风风门,进风风机将机房外冷空气吸入机房,排风风机将室内设备产生的累计热量排出机房,通过通风口的设计让室外凉空气在室内形成一个循环再排出到室外的降温效果。新风节能系统主要包括两种形式:新风一体机空调和智能通风系统。智能通风系统需要和基站空调配合使用,室外温度高时采用基站空调制冷,室外温度低时采用智能通风系统。

3.2 蓄电池温控柜技术

基站内设备对环境温度最敏感的是蓄电池,其使用寿命受环境温度影响明显,在常温状态下,温度每上升10℃,蓄电池的寿命将减少一半。所以工作环境温度对于电子装置是至关重要的一个指标。而蓄电池恒温箱是专为蓄电池控温而设计的新型恒温装置,采用温控柜技术,将蓄电池环境温度维持在适宜温度区间内,提高基站环境温度,有效降低能耗,保证蓄电池正常使用寿命。它采用半导体制冷技术为蓄电池提供一个最适宜的局部恒温空气环境,使基站内空调温度可以调整到其他设备可以承受的32℃高温,从而大大降低机房或基站空调能耗要求。

室外型具有蓄电池的一体化基站,每站配置300Ah蓄电池,投资约1.2万元,未配置电池柜电池寿命1.5年,使用电池柜电池寿命6年,6年每站减少蓄电池投资约3.6万元,年均收益35%。

3.3 空调室外机纳米涂层技术

该技术原理为:对空调室外机换热器翅片表面的处理,防止铝箔污染和腐蚀,防水排尘、免积污垢,使空调换热器翅片在纯铝的条件下工作,达到最佳的换热效果,减少基站高温引起设备故障次数,降低维护成本。

3.4 机房隔热涂料

该技术节能原理:在基站外立面喷涂隔热涂料,可减少建筑物对太阳辐射能量的吸收,降低房屋外墙的温度,减少热量向房屋内部的传送,从而减轻空调的工作负荷,达到节能目的。

反射隔热保温涂料选用了具有优异耐热、耐候性、耐腐蚀和防水性能,采用纳米陶瓷空心颗粒为填料,附以二氧化钛作为反射材料,由纳米中空陶粒多组合排列制得的涂膜构成的,它对400-1800nm范围的可见光和近红外区的太阳热进行高反射,同时在涂膜中引入导热系数极低的空气微孔层来隔绝热能的传递。这样通过强化反射太阳热和对流传递的显著阻抗性,能有效地降低辐射传热和对流传热,从而降低物体表面的热平衡温度,能有效抑制太阳和红外线的辐射热,隔热抑制效率可达90%左右,在露天阳光下可使受辐射表面温度下降30%以上,温度最大下降幅度可达20℃以上物体里的空间温度可下降5℃以上。

针对目前北海联通基站的特点,我们对14个自建基站且太阳照射面积大运用了该技术,通过统计,此项技术平均节能17%。

4 结论

本文以北海联通现网基站为基础,因地制宜的制定了一系列的节能减排策略,详细介绍了节省基站无线设备耗电的新方法,并完成了实施效果的总结,实施效果证实基站的耗电量被有效的降低。

节能减排是未来较长时间内国家的重要任务之一。北海联通结合自身情况,以移动网络基站能耗为突破口,因地制宜的实施“管理节能,科技节能”的策略,取得了显著的节能减排效果,为了企业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北海联通将继续探索节能减排的有效措施,为创建绿色通信网络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 刘璐.基于优化手段的基站主设备节能技术研究与分析[J].科技信息,2009(3):564.

[2] 陆斌.构建绿色通信网络 四川联通节能减排策略与实践[J].通信与信息技术,2009(1):38-41.

[3] 饶中浩.通信基站空调的智能型综合节能系统研究[J].电信工程技术与标准化,2008(12):26-29.

[4] 陈健.研究节省基站无线设备耗电的新方法[J].科技创新导报,2010(30):1-2.

[5] 周红,樊耀东.基站节能技术综合评估[J].移动通信,2009,33(20):92-93.

[6] 林玉龙.无线基站节能减排技术的应用[J].广东通信技术,2011(4):28-30.

篇11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 企业财务管理 加强管理

引言

新会计准则的推行,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有助于提高经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会计信息质量和管理水平。新会计准则的推行,也是我国会计制度完善和发展的一个里程碑,对于企业健全财务管理职能,深化改革有着一定的促进的作用,有助于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健全和完善。有效的加强企业的财务管理,对于企业整合资源资本,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财务管理制度的改革和创新,也是企业财务管理意识增强的一种表现,有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在新会计准则下,如何有效的加强财务管理至关重要。

1 新会计准则下我国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1.1 企业的财务信息缺乏真实性

企业在进行财务管理时,由于会计人员经常将经营性支出和非经营性支出混淆,导致在收集财务信息时受到干扰因素较多,从而财务信息缺乏一定的真实性。这不仅在无形中提高了企业的经营成本,降低了企业的经营效率,还违反了我国的相关的会计准则,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会计人员在进行财务信息的核对管理时,对于核算对象未加以区分,分界模糊,进而造成企业会计权责制度无法落实,从而导致财务信息混乱,缺乏一定的真实性。有效的加强企业经济会计财务管理,控制会计财务信息的真实性,消弭财务信息不真实带来的不利影响,建立健全的财务管理体系,这样才有助于我国企业的经济发展。

1.2 企业财务管理观念陈旧

随着新会计准则的推行,我国企业在财务管理上愈来愈多的问题凸显了出来,其中之一就是企业财务管理观念的陈旧。财务管理观念的定位关系到企业的长远发展,企业的经营活动也离不开正确的财务管理观念的指导。目前,在我国一些中小型企业中,财务管理观念陈旧,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严重限制了企业的经济发展。与此同时,一些企业只是注重短期利益,只看得见眼前的利益,而这样做的后果导致了财务管理存在着一些漏洞,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同时也在无形中削弱了企业的经济实力。现代企业在进行财务管理时,应该注意与国际接轨,更新财务管理观念,一些经济发达国家的财务管理观念很值得借鉴。更新财务管理观念,适应市场发展的需求,维持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注重企业财务资本和知识资本之间的联系,优化产业结构,从根本上改变旧有的企业财务管理观念。

1.3 企业财务风险评估体系尚不完善

在企业的发展中,财务风险的评估对于企业的发展有着指导作用,有助于企业规避风险,促进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建立完善的风险评估体系对于企业的发展是非常有必要的,而目前在我国的一些企业中对于风险评估体系的建立并没有重视起来,导致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无法对一些经营风险进行规避,导致企业蒙受巨大的损失。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风险总是存在的,面对着财务风险若是不能及时规避,会造成不可想象的损失。在新的会计准则下,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建立完善的风险评估体系是非常有必要的。

1.4 财务人员缺乏相应的专业素质

在企业的财务管理中,财务管理人员是整个工作的主体,对于企业的财务管理的效率有着重要的影响。在新的会计准则下,企业在财务管理上财务管理观念和财务管理方法均有所改变,这就要求财务管理人员必须与时俱进,具备相应的专业素质,这样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需求。但是目前在一些企业中,企业对于财务人员的培训并不愿意注入太多的资源,造成企业财务管理人员专业素质尚有欠缺。同时一些企业在财务管理人员的配置上也尚有不足,在管理层上的设置也存在问题,财务管理人员也缺乏创新的管理意识,导致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从而限制企业的长期发展。另一方面,财务管理人员专业素质的欠缺还容易造成财务管理出现问题,从而影响到整个企业的生产运营。

2 如何有效的加强企业的财务管理

2.1 更新财务管理观念,提高财务人员的专业素养

在新的会计准则下,企业加强财务管理,必须及时更新财务管理人员的管理观念,提升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对于财务管理人员的培训尤其要注意,财务管理方法、会计业务知识以及管理观念的更新等知识,这些都是财务管理人员必备的专业素质之一。对于财务管理人员,培养其责任感和归属感以及制定一系列完善的人才引进、人才培养以及人才利用计划,促进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在新的会计准则下,市场需求也发生了变化,管理观念和更新和管理水平的提升对于企业的财务管理有着重要的影响。

2.2 完善企业的财务控制体系

加强企业的财务管理,除了更新财务管理观念,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还必须完善企业的财务控制体系。在新的会计准则下,必须建立健全的财务控制体系与新的财务准则相适应,从而推动企业的发展。有效的加强企业的财务管理,完善企业的财务控制体系是有效的手段之一,对于企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完善企业的财务控制体系,一般从两方面入手,财务信息系统控制体系的建立以及财务分析系统体系的建立。财务信息系统和财务分析系统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作用。财务信息信息系统的建立,有助于财务信息的收集,有助于会计信息库的完善,同时还可以将信息进行分类整理,为企业的财务分析打下基础。而财务分析系统的存在,有助于会计信息的处理,为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提供重要的信息依据。因此,完善企业的财务控制系统至关重要,对于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2.3 增强风险意识,建立健全的财务风险评估制度

如何进行企业的经营风险的规避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新的会计准则下,企业的财务风险的增强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对于风险的规避对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尤其是在企业在进行投资决策时,风险评估不到位,很有可能造成企业蒙受巨大的损失。同时企业在进行财务管理时,信息安全问题造成的隐患也容易影响企业的发展,而风险评估体系的建立,有助于风险的规避,有助于财务管理工作的正常进行。另一方面,建立健全的风险评估制度,有利于进行资源的合理配置,包括人力资源以及物质资源,对于企业的长远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除此之外,财务风险评估制度的健全,还有助于企业管理者之间进行互相监督、互相制约,保证企业可以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结语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企业之间面临的竞争也是越来越激烈,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有效的加强企业的财务管理至关重要。在新的会计准则下,传统的财务管理观念已经不再满足于市场需求,必须更新管理观念,打造一支专业化素质的财务管理团队,建立健全的风险评估制度,有效的加强企业的财务管理,促进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守华,张敬峰.新企业会计准则对财务管理的影响――兼论基于核心竞争力的财务管理变革[J].会计研究,2006,12:3-7+95.

[2]曹玉珊.新会计准则下的可持续增长模型――兼议对模型假设的重新审视[J].现代管理科学,2009,10:58-61.

[3]华玉环.关于企业财务管理如何适应新会计准则的探讨[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2,04:70.

[4]李姝,黄雯.长期资产减值、盈余管理与价值相关性――基于新会计准则变化的实证研究[J].管理评论,2011,10:144-151.

篇12

关键词:建筑施工企业;新技术;开发和应用

科技创新在企业的竞争中处于十分重要的位置。2004年中国建筑业的从业人员约3 600万人,是美国建筑从业人员的4.5倍,而中国建筑业总产值却只相当于美国正常年份建筑业总产值的20%,中国建筑业劳动生产率相当于日本建筑业的1.25%。中国2004年劳动生产率约28200元/人。由此可以看出。中国建筑业虽已具备一定的国际竞争能力,但与国外一流建筑企业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尚不具备与之抗衡的能力。因此,中国建筑企业为了适应国际工程项目功能新、体量大、施工难度大的新趋势,需要大力加快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的推广应用,及建设部推广10项新技术的应用;需要加强企业科技管理工作,提高企业技术开发能力;需要加强科技成果转发和应用,以及知识产权的管理。作者将从以上几方面,阐述建筑企业如何进行新技术开发和应用的管理,从而提高企业技术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

1 组织实施新技术推广示范工程

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种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不断涌现,并迅速进入建筑领域,技术含量高的现代建筑产品日趋增长,建筑施工企业粗放的管理手段和落后的技术生产难以适应社会发展,企业为了自身的生存发展需要,为提高质量和效益,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通过树立新技术应用示范工程,组织观摩交流,培训学习,促进企业新技术的广泛应用推广,促进企业整体技术水平的提高。

1.1实施新技术示范工程的工作重点

(1)强调领导重视和支持,发挥广大专业技术队伍在推广应用新技术中的作用。企业在推广应用新技术的工作中,必须有一个健全的组织领导机构,明确各级领导和负责人及职责,强化实施过程中领导协调作用,做到领导把握,预控在先,建立领导工作目标责任制。同时充分调动项目所涉及设计、监理、建设等单位的技术力量,依靠工程师、技师、项目管理人员、技术骨干这样一支推广应用新技术的队伍。促进新技术的推广应用。

(2)做到生产组织科学合理、技术措施先进得力、资源保证及时充分。首先,保证技能工人、资金及时到位;其次,做到合理组织施工,注重各工序间搭接,各专业间穿插施工的合理衔接;另外,质量问题的预控措施及纠正措施的落实也要同步跟上。在组织生产中把安全、质量放在第一位,工期、效益、技术难度则从属第二位。

(3)强调质量高标准要求,做到方案精细、施工认真、把关严格、检查科学。抓好样板。作好2次施工设计,重视QC小组的开展,在施工方法上要敢于创新。

(4)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建设单位、设计单位、当地质量监督部门通力合作、大力支持,共同出谋划策、协同监管,是保证新技术示范工程顺利完成的重要环节。

1.2实施新技术示范工程主要措施

1.2.1组织措施

新技术示范工程实施采取4级管理体系,公司、分公司、项目部、作业班组。公司、分公司、项目部3级成立新技术示范工程领导小组,公司技术负责人任组长负责申报、验收及总体筹划。分公司技术负责人指导、监督实施效果,项目部技术负责人负责各项目标计划的实施过程及质量监控。施工队伍由专业施工班组组成。如基坑支护专业组、高强高性能混凝土专业组、粗钢筋连接专业组、整体脚手架、大模板专业组、陶粒砌块墙砌筑专业组、结构安装专业组。专业工长负责分项新技术实施,项目部技术质量管理人员核验实施效果。

1.2.2管理措施

项目部成立以项目经理为首,项目技术负责人直接管理的现场新技术推广应用领导小组,编制科技示范工作总体策划,各分部、分项新技术应用示范分目标,分别落实到具体工种负责人、班组长、技术工人,建立了“目标责任制”和“质量责任制”,实行有组织、有领导的管理责任体系。制定“图纸会审制”、“专项方案审批制”、“分级交底制”、“三令制”“三检制”、“隐预检制”、“挂牌制”、“样板引路制”、“主材双控制”、“分部分项联合验收制”、“科技示范工程资料管理规定”等制度,做到目标明确、措施到位、控制有力、验收严格,确保新技术推广应用按计划得以圆满完成。

1.2.3技术措施

对新技术推广应用分部分项进行严格监督和控制。建立质量控制点,对施工中易出现的质量问题加强预控,编制专项方案和作业指导书。新工艺、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对操作班组及工人是陌生的,为使技术、工艺不走样。必须抓好技术交底尤其现场示范交底,让工长、班组长、操作人员掌握原理,正确操作是成功的关键。

2 加强企业科技管理工作,提高企业技术开发能力

(1)强化科技管理,建立和健全必要的技术管理制度。要认真贯彻国家和建设部新近颁发的有关推进科技进步的政策和文件,并提出实施意见,定期检查落实。

(2)建立和完善有效的企业技术进步领导体系,强化企业实行以经理及其领导下的总工程师为首和企业内部各层次分级管理的技术进步责任制。

(3)加强技术基础设施建设,有条件的企业要逐步建立健全科技开发机构,充实实验、检测手段,增强科技开发和推广应用新技术的能力,条件成熟时建立技术开发中心,或者与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等联合组建企业技术中心,增强企业的技术开发能力。建立科技开发专项基金,每年从营业收入中提取一定的资金,用于支持重大科技项目开发、技术推广和成果奖励。

(4)企业技术开发机构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质量为中心,加强新技术的开发,技术的引进和消化吸收,科技成果的推广、转化和技术改造工作,逐步形成企业自身的技术优势。逐步成为技术开发、技术创新的主体。

3 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以及知识产权管理

(1)加强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构建企业的建筑科技成果推广转化机制。建立健全建筑科技成果奖励制度,深入开展建筑新技术示范工程和推广试点。

(2)贯彻《建筑施工企业工法管理办法》,重视总结工程实践经验,编制工法和工艺标准,并在实践中加以贯彻,逐步形成具有企业特色的工艺技术标准,使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公司发展的动力。

(3)健全科技成果、专利等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加强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工作。

篇13

关键词:中小企业 技术创新 管理创新 协同发展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的认识误区

(一)对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的涵义认识不清

企业创新,虽然最通常是指产品和技术的创新,但实际上,企业创新涵盖企业的诸多方面,包括组织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营销创新等。目前,很多中小企业对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的涵义认识不清,将研发管理创新、制度创新、业务流程创新等管理创新范畴的活动归结到技术创新,主观扩大技术创新的范畴,使管理创新被替代或忽视;或者将组织创新、营销创新、制度创新等划分到管理创新之外,缩小了管理创新的内涵和外延。企业创新一般分为技术创新和社会的、非技术方面的管理创新。

(二)重视技术创新而轻视管理创新

技术创新是一个将科学知识转变为现实生产力的过程,一个将科学创新技术化和市场化并最终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过程。由于技术创新的效果具有可见性或可衡量性,中小企业都比较重视技术创新,不惜在技术创新方面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然而,管理创新对企业绩效的贡献具有隐蔽性和结果难测度性的特征,所以容易被忽视。加之,许多中小企业多为家族式的管理组织或者亲缘型的管理机构,随意性大,不重视管理创新。

(三)忽视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之间的关系

国内也有很多中小企业意识到了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的重要性,但是忽视了二者之间的动态互动关系。管理创新与技术创新密不可分,没有技术创新,就无需谈管理创新;只谈技术创新而脱离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就没有任何的活力,二者是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企业当前的创新能力、管理模式构成技术创新的基础和支撑条件,而未来的创新能力、管理模式是技术创新的目标与动因。要加快技术创新的步伐,必须有与之相匹配的管理创新来适应。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的互动关系

(一)技术创新为管理创新提供支撑条件和内在驱动力

一方面,技术创新为管理创新提供技术基础与支撑条件。另一方面,技术的创新与进步带来管理的思想、观念、方法、体制及流程等方面的变革与创新,同时改变着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为深层次的管理模式创新起着促进和推动作用。

技术创新也可以反映出管理制度的完善与否,可以把需要改善的信息反馈到管理制度体系中,使管理制度得到不断完善。技术的进步对管理主体形成强有力的挑战,大部分产品的生命周期有明显缩短的趋势;技术与信息贸易的比重增大;劳动密集型产业所面临的日益加大的压力,使我国劳动力费用低廉的优势逐步减弱;流通方式向更加现代化的方向演进;对企业的管理模式和人员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上述种种,都要求管理的变革与创新必须与技术的变革与创新相匹配才能适应变化,迎接挑战,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持续发展。

(二)管理创新提升技术创新能力

先进的管理可以提升企业运行效率,提高资源使用效率,推动企业稳定健康发展。因此,管理创新为技术创新从体制、组织、战略、领导、环境、运作方式、资源配置效率等方面提供保证,从而确保组织获得持续竞争优势。企业的技术水平在管理作用力的推动下发生变革,技术创新能否提高自身的工作效率和能否给企业带来预期的绩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管理创新与技术创新体系能否良好匹配、有效协同、实现递进式互动。近年来,国内外对技术创新管理的研究表明,企业技术创新取得成效主要取决于企业战略、核心能力、文化氛围等管理要素。

企业应准确把握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之间动态的互动关系,选择最佳的创新战略组合,实现技术创新系统与管理创新系统演进的协同式跨越,达到更高一层次的动态整合,使其创新系统整体功能最优。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的制约因素

(一)资金短缺

资金和人才是企业创新过程中比较直接、有力的资源支撑。我国目前大多数中小企业,资金严重短缺,以至于影响其创新能力。这一方面是由于我国中小企业普遍经济效益不好,流动资金周转困难,缺少内部资金积累来源;另一方面原因是中小企业外部融资供应不足,银行借贷收紧,外部融资环境差。在银根紧缩的形势下,如何解决“融资难”问题,成为影响中小企业发展的关键。

(二)人才匮乏

人才匮乏成为中小企业发展的约束瓶颈。中小企业处于人才流动的支流和下游,引进人才局限多,难度大。尤其中小企业经营规模小,而且相对集中在传统产业,产品技术含量低,工艺水平落后,对人才缺乏吸引力。人才储备明显不足,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专业技术偏多,经济管理类人才较少,企业难以做到规范化管理。另外,一些企业人才老化的问题比较突出,考虑人才成本,不愿投入,在员工队伍建设上采取短期行为,不注意培养、选拔人才。很多中小企业仍在沿袭家族式管理模式,经营粗放、决策随意,薪酬体系、培训体系、激励机制、晋升机制等不健全,对人才难以形成凝聚力和感召力,人才流失现象严重,造成其发展不稳定。

(三)企业文化建设滞后

中小型企业由于规模小、发展时间短,造成各方面管理制度不健全,相当一部分甚至是不规范经营。对于中小企业的发展问题,更多谈到的是要科学管理、提高管理水平,较少有人会提倡中小企业应注重文化的建设。很多中小企业的领导者认识不到文化战略对企业生产经营及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员工缺乏共同的价值观念,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不强,尚未形成关爱和谐、以人为本的文化氛围。

篇14

[关键词] 新能源汽车;专利;关键技术;追踪分析

[中图分类号] F426.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0037(2015)01-40-5

Patent-based Research on New Energy Automobile Industry and Key Technology Development in Henan Province

Fu zhixin

(Henan Provincial Institute of Scientific & Technical Information, Zhengzhou Henan 450003)

Abstract:This article based on the research on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new energy automobile technology and the development trend and so on in Henan Province, carries out a thorough analysis on the key technology data of new energy vehicles, objective present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situation and competition trend, and future development trend of key technology in the field of Henan provincial new energy automobile industry, providing a reference for the government decision-making department to improve industrial policy and establish competitive strategy, providing objective and accurate technical analysis data for new energy vehicles related enterprises.

Keywords:new energy automobile; patent; key technology; tracking analysis

环境污染、石油储量有限及全球气候变暖迫使人们在汽车动力系统领域寻求技术突破,具有零排放和噪声低等优点的新能源汽车已被世界各国所看重,并成为汽车产业的发展趋势。目前,河南省新能源汽车产业以电池为核心的关键零部件处于领先地位。全省有动力电池及其相关材料的企业200多家,已形成年产动力锂离子电池1.58亿安时生产能力,以及年产镍氢电池正极材料10 500吨、磷酸铁锂材料5 000吨、锂电池隔膜6 000万平方米等的生产能力,电池及材料产业整体实力位居国内前列[1]。河南省在培育新能源汽车产业进程中更加强调自主创新的原则。专利文献作为技术创新的最直观呈现,对它们的计量学统计分析,能够准确反映一个领域的自主创新情况。基于此,本研究利用专利文献计量的方法跟踪河南省新能源汽车产业1985―2012年间的专利申请情况,试图从定量的角度对河南省新能源汽车产业领域的关键技术与竞争态势进行分析。

1 河南省专利申请情况

本研究专利数据采用Thomson Innovation专利数据库的数据。经检索,河南省专利数量为1 009件,经人工去噪标引和法律状态筛选,得样本数据量为622件。

1.1 技术规模与发展趋势

由于专利从申请到公开到进入数据库呈现,大致需要2到3年时间,所以我们的数据分析到2011年为止。我省的专利申请开始于1993年,但之后一直到2005年,专利申请数量上升缓慢,2005年至2009年,专利发展进入快车道,2009年至今,飞速发展,专利数量增长迅速。如图1所示。

1.2 地区分布

就地区分布来说,河南省申请专利最多的是郑州市,申请专利261件,占比42.03%,排名第一;三门峡市申请专利77件,占比12.40%,排名第二;许昌市申请专利72件,占比11.59%,排名第三;洛阳市申请专利44件,占比7.09%,排名第四;新乡市申请专利34件,占比5.48%,排名第五;平顶山市申请专利33件,占比5.31%,排名第六;焦作市申请专利29件,占比4.67%,排名第七;南阳市申请专利28件,占比4.51%,排名第八;商丘市和周口申请专利10件,占比1.61%,排名第九。

1.3 技术分布与占比

对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我国制定了“三纵三横”的发展路线,三纵是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燃料电池汽车,“三横”是多能源动力总成控制系统(电控)、电机及其控制系统和电池及其管理系统(电池)。在技术领域研究中,课题组对新能源汽车做了关键技术拆解并进行标引,主要从电控、电池、电机、整车设计、能量管理与回收、发动机、配套设施建设、变速器几方面清晰呈现我国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合作情况。检索数据显示,在河南省新能源汽车关键技术领域中,电机及其控制系统(电机)领域的专利数量最多,有193件,占比31.08%;排在第二位的是电池及其控制系统(电池)领域,申请专利168件,占比27.02%;排在第三位的是整车设计领域,申请专利97件,占比15.62%;排在第四位的多能源动力总成控制系统(电控)领域,申请专利77件,占比12.40%;排在第五位的是配套设施建设领域,申请专利35件,占比5.64%;排在第六位的是底盘领域,申请专利25件,占比4.03%;排在第七位的是能量管理与回收领域,申请专利13件,占比2.09%;排在第八位的是发动机领域,合作专利140件,占比1.45%;排在第九位的变速器领域,申请专利4件,占比0.64%。从图3可以看出,河南省新能源汽车领域发展比较好的关键技术领域主要在整车设计、电机、电控和电池。与全国数据相比较,河南在整车设计方面表现优秀,这与河南最大的客车制造商宇通公司一直致力于整车设计研究相关。这几个关键领域的快速发展集中在2010年以后,这与河南省政府在2009年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政策是分不开的。

1.4 技术与人员发展趋势

新能源汽车产业,总体来说是一个新兴产业,从检索数据来看,有记录以来,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出现,河南省从事这一领域的研究人员一直呈上升状态,而且在最近几年增长速度很快,这表明河南省对新能源汽车前景看好,投入大量人力和物力,这一局面一直持续到2011年都不曾改变。为了更接近呈现,课题组将2012年和2013年的趋势和数据一并列出,由于专利申请公开和入库的时间等待,这两年的数据只作为参考。

图4和图5为河南省新能源汽车技术与人员发展趋势图。从图中可以看出,就专利检索结果来看,随着时间的推移,河南省新能源汽车领域新技术和新增研究人员整体都呈增长趋势,而且都是在2007年进入快速发展期,都经历了2008年的短暂回落,从2009年以来,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出现,不仅每年新增人员数量客观,而且原有研究人员继续从事这一领域情况比较稳定,人员流失率小,从而保证了该领域研究的可持续发展。

1.5 机构活跃度

申请专利数量多少可以作为测度一个机构活跃度的直观指标[2]。本节中,课题组采用这一指标,用申请数量多少来进行河南省新能源汽车领域机构活跃度评价。图6中,每块扇形用不用颜色加以区分,代表每一类机构申请专利数量之和。从图中可以看出,红色部分表示申请专利数量小于2个的机构,红色部分代表申请专利数量2―5个的机构,绿色部分代表申请专利数量6―20个的机构,蓝色部分代表申请专利数量大于20个的机构。可以看出,红色和黄色占了60%左右。这显示了我省的专利技术申请仍以中小企业为主,产业进入门槛不高,处于蓬勃发展时期。

1.6 主要申请人排名与占比

在河南省新能源汽车领域,申请专利最多的是郑州宇通客车有限公司,申请专利68件,占比18.58%;排名第二的是河南速达电动车科技有限公司和许继集团有限公司,申请专利55件,占比15.03%;排名第四的是郑州日产汽车有限公司,申请专利20件,占比5.46%;排名第五的是济源贝迪地热能源的中央空调设备有限公司和中原工学院,申请专利18件,占比4.92%;排名第七的是平顶山中嘉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申请专利15件,占比4.10%;排名第八的是三门峡速达节能能源保创光电科技(厦门)有限公司,申请专利14件,占比3.83%;排名第九的是河南少林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申请专利13件,占比3.55%;排名第十的是河南龙瑞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申请专利11件,占比3.01%。图表略。

1.7 前20申请人合作关系

从图7可以看出,我省表现优秀机构的合作积极性并不高,合作表现最好的是许继集团,但该集团的合作大部分局限在本集团内部的机构之间,也就是其各个分支机构之间的合作以及分支机构和总公司的合作,许继集团唯一的外向合作是与山东电力公司的合作,为跨省合作。而排名前20的其他机构,甚少与其他机构有合作关系。

2 电池技术

2.1 技术规模与趋势

作为新能源汽车的关键技术之一,电池技术也是我国新能源汽车战略规划中要重点发展的产业领域,位列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策略“三横”之一。为了点面完备的反映河南省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状况,课题组把河南省新能源汽车领域电池、电机和电控“三横”关键技术的专利情况重点列出,并进行分析。就河南省新能源汽车电池领域来说,课题组共检索出专利168件,法律状态为有效。就发展趋势和数量年度分布来说,电池领域在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最初几年,增长数量缓慢,基本在10件以下徘徊,在2009年出现明显转机,数量开始上升,平稳上升至2010年,之后,飞速增长。如图8所示。这与2009年国家和河南省相继推出一系列新能源汽车政策以及国家制定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三纵三横”战略密切相关。其实,从图8还可以看出,由于专利从申请到公开到入库大概需要二到三年时间,所以在一开始课题组就声明我们的有效数据截至到2011年,在报告前面的专利数量总体趋势图中,专利数量在2011年处于最高值,在2012年有回落,而从图8我们可以看出,电池领域,专利的最高值出现在2012年,应该说,这还是2012年的不完全数据,实际专利数量要更多,这也说明,河南省新能源汽车产业在电池领域发展蓬勃,前景乐观。这与河南省在新能源汽车产业方面的产业布局密切相关。一直以来,作为锂资源储量大省,河南省一直很重视锂离子蓄电池产业的发展,蓄电池产业也是河南省电动汽车发展的基础和优势。

2.2 地区分布与占比

河南省新能源汽车产业电池技术的研发主要集中在郑州、许昌、三门峡和新乡等地。就数量与占比来说,郑州有62件专利,排名第一,占比36.90%;许昌有36件专利,排名第二,占比21.43%;三门峡有15件专利,排名第三,占比8.93%;新乡、洛阳和平顶山分别有12件专利,排名第四,占比7.14%;焦作有9件专利,排名第七,占比5.36%;南阳、商丘和周口分别有2件专利,排名第八,占比1.19%;济源、开封、漯河和信阳分别有1件专利,排名第十一,占比0.60%;其他地区无专利。图表略。

2.3 主要申请人排名与占比

河南省新能源汽车领域电池技术中,表现突出的机构是许继集团,申请专利35件,排名第一,占比36.08%;排名第二的是河南速达电动车科技有限公司,申请专利12件,占比12.37%;排名第三的是郑州日产汽车公司和郑州宇通客车股份有限公司,申请专利10件,占比10.31%;排名第五的是平顶山中嘉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申请专利7件,占比7.22%;排名第六的是河南光源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申请专利6件,占比6.19%;排名第七的是河南鸿马实业有限公司和河南少林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申请专利5件,占比5.15%;排名第九的是三门峡速达节能能源保创光电科技(厦门)有限公司,申请专利4件,占比4.12%;排名第十的是河南海马汽车公司,占比3.09%。图表略。

3 电机

3.1 技术规模与趋势

就河南省新能源汽车电机领域来说,课题组共检索出专利193件,法律状态为有效。就发展趋势和数量年度分布来说,电机领域在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最初几年,增长数量缓慢,基本在10件左右徘徊,在2007年出现明显转机,数量开始上升,平稳上升至2010年,之后,飞速增长。这与2009年国家和河南省相继推出一系列新能源汽车政策以及国家制定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三纵三横”战略密切相关。图表略。

3.2 地区分布与占比

河南省新能源汽车产业电机技术的研发主要集中在郑州、南阳、三门峡和焦作等地。就数量与占比来说,郑州有91件专利,排名第一,占比47.15%;南阳申请专利22件,排名第二,占比11.40%;三门峡申请专利16件,排名第三,占比8.29%;焦作申请专利14件,排名第四,占比7.25%;平顶山申请专利13件,排名第五,占比6.74%;洛阳申请专利9件,排名第六,占比4.66%;周口申请专利8件,排名第七,占比4.15%;许昌申请专利7件,排名第八,占比3.63%;商丘申请专利5件,排名第九,占比2.59%;濮阳申请专利3件,排名第十,占比1.55%;安阳和信阳申请专利2件,排名第十一,占比1.04%;驻马店申请专利1件,排名第十三,占比0.52%。图表略。

3.3 主要申请人排名与占比

河南省新能源汽车产业电机技术方面,申请专利最多的是郑州宇通客车股份有限公司,申请专利24件,排名第一,占比23.53%;排名第二的是济源贝迪地热能源中央空调设备有限公司和中原工学院,申请专利18件,占比17.65%;排名第四的是河南速达电动车科技有限公司,申请专利12件,占比11.76%;排名第五的是平顶山中嘉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和郑州飞机装备有限责任公司,申请专利5件,占比6.86%;排名第七的是以个人名义申请专利的陈冠卿、王敬顺、王法河和王新国,申请专利4件,占比3.92%。图表略。

4 电控

4.1 技术规模与发展趋势

就河南省新能源汽车电机领域来说,课题组共检索出专利77件,法律状态为有效。就发展趋势和数量年度分布来说,电机领域在20世纪90年代末至今,一直处于上升态势。2009年以后,上升速度加快。图表略。

4.2 地区分布与占比

河南省新能源汽车产业电控技术专利申请主要分布在郑州、新乡、三门峡和洛阳等地。专利数量最多的是郑州,申请专利46件,排名第一,占比59.74%;新乡申请专利9件,排名第二,占比11.69%;三门峡申请专利7件,排名第三,占比9.09%;洛阳申请专利6件,排名第四,占比7.79%;焦作申请专利3件,排名第五,占比3.90%;漯河和许昌申请专利2件,排名第六,占比2.60%;安阳和平顶山申请专利1件,排名第八,占比1.30%。图表略。

4.3 主要申请人排名与占比

河南省新能源汽车产业电控技术方面,申请专利最多的是郑州宇通客车股份有限公司,申请专利16件,排名第一,占比34.04%;排名第二的是河南速达电动车科技有限公司,申请专利6件,占比12.77%;排名第三的是郑州日产汽车公司,申请专利5件,占比16.4%;排名第四的是河南少林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和河南海马汽车有限公司,申请专利4件,占比8.51%;排名第六的是许继集团有限公司和郑州泓科电气有限公司,申请专利3件,占比6.38%;排名第八的是河南机电职业学院、河南鸿马实业有限公司和河南省电力公司漯河供电公司,申请专利2件,占比4.26%。图表略。

5 结论

5.1 产业发展态势良好,关键技术领域优势明显

检索数据显示,2009年以后,专利和科技文献数量一直处于上升状态,增长速度逐年加快,特别是2010年以后,增长幅度明显。从河南省新能源汽车产业在电池、电机和电控三大领域的检索数据来看,电机领域的专利数量最多,但电池领域的发展前景最被看好。

5.2 产学研合作密度不大,协同创新力度不够

检索数据显示,在专利申请方面,表现突出的高校只有中原工学院,说明我省新能源汽车领域产学研合作不强;就合作地域范围来看,合作主要是省内合作,省际合作就很少,更是没有国际合作;就进行专利申请的机构来看,合作意识薄弱,除许继集团合作活跃外,大部分机构合作外向性不强,仍停留在单打独斗的阶段,不利于产业的协同创新发展。

5.3 产业发展地区分布不均衡

就地区分布来说,地区分布不平衡,主要分布在郑州、洛阳、新乡、三门峡等地。这些地区总体经济实力较强,对产业发展有着强大的支撑力,而较经济发展处于下位的地区产业发展薄弱。

5.4 企业知识产权意识仍需要加强

从检索数据看,郑州宇通客车股份有限公司、河南速达电动车科技有限公司,郑州日产公司、许继集团公司、海马汽车有限公司以及河南少林汽车有限公司等机构在关键技术专利申请方面表现突出,而作为锂离子电池研究重地,新乡机构在电池方面的专利申请上并不出色,总体来说,企业的知识产权意识还是需要加强。

6 对策建议

6.1 制定河南省新能源汽车发展战略和规划

尽快制订出台河南省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和相关配套政策,加快和完善新能源汽车相关的配套设施建设,尽快建立新能源汽车配套设施,优化整合现有资源、集中优势力量,进行河南特色优势领域的科研开发,走出一条具有河南特色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道路。

6.2 加强财政税收和金融政策支持,为河南省新能源汽车发展提供保障

在财政政策方面,设立新能源汽车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关键技术研发与产业化;给予新能源生产企业优惠贷款;对于新能源汽车购买者给予一次性财政补贴;加大新能源汽车的政府采购力度。在税收方面,对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的研发、生产给予税收减免;对于购买者按照其购买的车辆的等效节能指标给予一定的购置税减让。在金融政策方面,逐步建立以政府信用、投融资实体为平台,以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的债券发行为手段的开发性金融信贷体系,解决整车及关键零部件生产企业的研发资金来源问题。

6.3 加强产学研合作,推动河南省新能源汽车领域技术突破

新能源汽车要面临“过渡”与“转型”的双重发展形势,目前,河南省研发企业各自为政、单打独斗的局面不利于产业的快速发展,要加强产学研的合作,不仅是省内的合作,更是跨省甚至跨国的合作。鼓励河南省研发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之间加强合作,并与清华大学、同济大学等国内著名研究机构以及广汽、东风、比亚迪等公司加强技术对接,加强交流合作,促进我省新能源汽车子系统与零部件产业的技术创新和发展;花大力气推进“河南省电动汽车产业联盟”,对关键零部件进行技术攻关,对基础研究开展分工合作,实现风险共担、成果共享。同时,研发和应用气体燃料、煤基燃料和生物燃料等汽车代用燃料,促进交通能源来源多元化。

6.4 注重新能源汽车的知识产权保护,加强高层次汽车专业人才的引进和培养

河南当前来说,在新能源汽车方面的人才尤其是高级人才还是比较缺乏,针对河南省当前及今后实际,必须大力实施人才培养和引进工作。首先,要制定和出台更加具体、灵活和优惠的人才政策措施,营造人才创新创业的软硬环境,落实财政保障措施,鼓励企业尤其是大中型企业不断吸引和引进海外和新能源汽车产业高端技术人才、团队和高端管理人才。其次,充分利用郑州大学、河南科技大学等高校科研院所汽车专业基础条件、科研力量单位的积极参与,鼓励高校积极申报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人才需求相关的新专业,适应社会需要,有计划、分步骤、有重点地培养技术人才;建立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与河南职业技术学院、河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等大专职业院校直接对接的专业技术人员培养通道,做到按需育人。同时,建立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人员培训和轮训常态机制,培养与造就一支数量充足、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的技师和高级技师人才队伍,打牢新能源产业初、中、高3级人才资源基础。

参考文献:

[1] 徐哲.我国电动汽车发展的现状与对策[J].车界论坛,2006(2):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