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5 11:25:27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建筑艺术审美特征,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建筑艺术是一门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的艺术。但建筑艺术只是为我们创造一个美的空间形象。它真正的“价值”来源于欣赏主体和建筑形象相互作用的体验与鉴赏活动。它是欣赏主体在审美过程中体验到的一种主观心里意绪。所以,人要是自己居住的环境空间更加艺术化,就必须能够发现、感受建筑艺术的美,能通过自己的鉴赏活动去充分领略它的魅力。而这里建筑艺术的审美特征就十分的重要了,它对人在欣赏建筑艺术的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首先,建筑艺术是一种实用艺术,它是实用与审美的统一
它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和技术手段,根据物质材料的性能和规律,并按照一定的美学原则去造型,创造出一个既适宜居住和活动,又具有一定观赏性的空间环境的实用艺术。它一方面具有实用功能,是一种技术活动,在适合物质材料的性质和规律的情况下,改变物质材料的面貌,使它适合人类物质生活需要。另一方面。它又具有审美功能,是一种艺术创造活动,它在按照美的规律造型的过程中,积淀着人类的审美感受。物化着人类的精神体验。建筑艺术的实用性。一方面表现在建筑的内部空间适用于主体的活动需要。另一方面还表现在建筑的外部形式适应于材料的结构功能。建筑艺术直观的形式美,往往都是形式与功能、艺术与技术的统一。
其次,建筑艺术是一种空间创造艺术,它的审美特性常常直接表现在它自身所具有的造型美以及和周围环境的和谐关系
建筑艺术虽然始终是适用于审美、形式与功能的统一,但如果建筑造型缺乏形式美和表现力,建筑也就不可能成为一门艺术。所以,建筑艺术通过综合运用空间、形体、比例、尺度、质地、色彩、装饰等建筑语言,根据对比、同一、均衡、节奏韵律等造型规律,创造出可视的三维空间艺术形象。总之,建筑艺术的审美特征首先集中体现在建筑的造型上。而不同的建筑形式。又会给人不同的审美感受,或是形式美的愉悦,或是精神的震撼,或崇高、或优美、或独特、或怪诞。但建筑作为一种空间造型艺术,它的审美特征出了与它自身的空间形式有关外。还体现在它与周围环境的和谐关系中。建筑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固定的工程形态。它一旦建成,就不可避免地成为整个环境集体的一个部件,因而处理好建筑物与周围环境的关系,是构成它的审美属性的重要条件。如果建筑能与周围环境协调一致、建筑与环境相得益彰,就会拓展建筑的意境,增强它的审美特性。
第三,建筑艺术还是“凝固的音乐”
建筑与音乐的确存在相类似和关联的地方,建筑物质材料合乎规律的组合,能给人以类似音乐的节奏和韵律的美感。同时,建筑艺术与音乐的关联还表现在二者都运用数比率。所以我们说,建筑具有音乐的某些审美特性。
第四,建筑是用石头写成的史书
由于建筑既是一种物质生产,又是一种艺术创作。它所选用的物质材料、结构方式、建筑造型和艺术风格,不仅直接体现着一定社会、时代的物质技术水平和政治、经济情况,而且也凝聚着一定的阶级、民族、时代的心理情绪、精神风貌和审美理想。积淀着社会历史文化的记忆。因此,人们把建筑称作用“石头写成的历史”。欣赏建筑艺术。就像是阅读用石头写成的史书。
第五,建筑艺术具有反映生活的抽象性和象征性的特点
建筑艺术与其它艺术形式一样,也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是对一定政治、经济、文化状况的反映,但它不是一种直接的、具体的描摹、再现客观生活,它通过抽象的线、面、体的表现手法去隐喻、象征的表现精神观念和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真实。总的说来,抽象性、象征性是建筑艺术的重要特征,象征、隐喻的运用使建筑艺术具有更强的表现力和精神功能。但这种象征应该自然的从建筑本身中流露出来,而不是刻意的加以修饰的表达和摆弄,可以说,建筑的象征愈抽象,它的魅力就愈永恒。
总之,建筑艺术的审美特征在人们欣赏建筑是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只有人们充分地掌握建筑艺术的审美特征才能充分的感受建筑的魅力。另外,无论我们身处室外还是走在大街上,始终不能摆脱那些分割的建筑空间与巨大触目的建筑形象,这也要求我们必须学会对建筑艺术进行鉴赏和审美。
那么建筑艺术与工业设计相结合,工业设计的审美特征又是什么呢?
工业设计发展的历史形象地反映了人类文明的演进,综合的体现了不同历史阶段的社会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的特征。工业设计是在人类社会文明高度发展过程中,伴随着大工业生产的技术、艺术和经济相结合的产物。工业设计从威廉・莫里斯发起的“工艺美术运动”算起,经过包豪斯的设计革命到现在。已经有一百余年的历史了。世界各先进工业国家,由于普遍的重视工业设计,极大地推动了工业和经济的发展与生产水平的提高。尤其是近几十年来,工业设计已远远超过工业生产活动的范围。形成为一种文化形式。它不仅在市场竞争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且对人类的生活的各方面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工业设计还反映着人类社会现实与未来的问题,引导着人类健康的工作和生活。
关键词:建筑艺术 审美规律 审美特征
建筑以其丰富的表现语言,深刻地反映着当时当境人们的意识形态。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建筑艺术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对建筑艺术的审美活动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的差别。因此,探讨和分析建筑艺术审美特征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建筑艺术的审美规律
建筑作为一种“美”的艺术形式,不仅要满足建筑本身的实用,还要具备独特的建筑美感。在长期的建筑实践过程中,建筑师们不断积累经验,探索出创造建筑美感的客观规律,设计出了令人赏心悦目的建筑作品。下面从现实生活中建筑的美学现象出发,探讨了建筑艺术中的审美规律。
1.1 效法自然
人类与其他生物一样本是自然的一个部分,效法自然的准绳而生存,是自人类起源之日就无法改变的客观规律。任凭科技如何发展,尖端的科学技术、深奥的艺术形式等等被追溯到古代时期的雏形,都离不开效法自然。人类在自然中学习和模仿,获得启示,并将方法经验用于经济、技术、文化艺术的各个领域,是各个领域得以发展的源泉。自然的准绳好比这个世界的一种法则,从这些法则出发,在自然中获得启示,体会天地之间所蕴含的自然之美,是建筑艺术成功的必经之路。
1.2和谐有序
美由秩序而生,是秩序的外在表现。凡是美的,都是和谐的,比例合度的,美的本质在于和谐。所谓“和谐”,就是在遵循事物客观规律的基础上,使得具有差异性的事物之间形成统一、共存的关系,当这种“和谐”表现在建筑艺术中,建筑形式中各个相关要素以及和其他相关内容之间,就形成了“多样统一”,“对立统一”或是“变化统一”的关系。我国古代建筑艺术中,在体现欣赏者与建筑物之间的关系时,建筑师常常把“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引入建筑整体布局之中,这实际上也是在强调和谐有序的关系。实际上,“和谐有序”作为一条建筑的美学原则,普遍体现在各种建筑之中。
1.3 情形合一
建筑不仅是一种物质现象,同时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建筑师把自身的建筑理念、情感因素,以及人们的审美追求贯穿于建筑设计过程中,使得建筑本体完成从物质功能向精神层面的跨越,进而把人的“情”转移到建筑本体上,建筑因此有了不同的形式具象,也成为人们情感的一种物质载体。
2、对建筑艺术审美特征的分析
(1)建筑艺术是一种实用艺术,它是实用与审美的统一。它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和技术手段,根据物质材料的性能和规律,并按照一定的美学原则去造型,创造出一个既适宜居住和活动,又具有一定观赏性的空间环境的实用艺术。它一方面具有实用功能,是一种技术活动,在适合物质材料的性质和规律的情况下,改变物质材料的面貌,使它适合人类物质生活需要。另一方面,它又具有审美功能,是一种艺术创造活动,它在按照美的规律造型的过程中,积淀着人类的审美感受,物化着人类的精神体验。建筑艺术的实用性,一方面表现在建筑的内部空间适用于主体的活动需要,另一方面还表现在建筑的外部形式适应于材料的结构功能。建筑艺术直观的形式美,往往都是形式与功能、艺术与技术的统一。
(2)建筑艺术是一种空间创造艺术,它的审美特性常常直接表现在它自身所具有的造型美以及和周围环境的和谐关系。
建筑艺术虽然始终是适用于审美、形式与功能的统一,但如果建筑造型缺乏形式美和表现力,建筑也就不可能成为一门艺术。所以,建筑艺术通过综合运用空间、形体、比例、尺度、质地、色彩、装饰等建筑语言,根据对比、同一、均衡、节奏韵律等造型规律,创造出可视的三维空间艺术形象。总之,建筑艺术的审美特征首先集中体现在建筑的造型上,而不同的建筑形式,又会给人不同的审美感受,或是形式美的愉悦,或是精神的震撼,或崇高、或优美、或独特、或怪诞。建筑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固定的工程形态,它一旦建成,就不可避免地成为整个环境集体的一个部件,因而处理好建筑物与周围环境的关系,是构成它的审美属性的重要条件。如果建筑能与周围环境协调一致、建筑与环境相得益彰,就会拓展建筑的意境,增强它的审美特性。
(3)建筑艺术还是“凝固的音乐”。建筑与音乐的确存在相类似和关联的地方,建筑物质材料合乎规律的组合,能给人以类似音乐的节奏和韵律的美感。同时,建筑艺术与音乐的关联还表现在二者都运用数比率。所以我们说,建筑具有音乐的某些审美特性。
3、现代建筑艺术的审美特征探讨
3.1 审美主体基本的心理特征——求新、求奇
建筑语言是人们对形象所赋予的情感和比喻、象征等概念,并以图形化组合而成,以人们的生活经验和情感经验为基础的。审美作为一种欲望在很重要的方面体现为求奇、求新的心理特征。人们在审美活动中有一种激情和热心的气质,总是想着那些较为新鲜的东西,在物象的群体中,又总是爱着那些超乎凡俗、出类拔萃的东西,即具有特色或具有某种特定意味的东西,这些东西往往能改变视觉原来的注意指向,都是为了适应主体审美的求奇、求新的认识结构。在发展的过程中,还需在思想上、内容上不断更新,只有这样,艺术才有生命力。
3.2 审美的形象思维形式——联想
建筑是造型艺术,对它的认知活动是通过对形象语言的理解和联想进行的,审美的形象思维的主要形式是联想。在审美认知中,联想的使用在于提高主体认识的主动性和目的性。联想是美感体现的主要途径。没有联想就没有对美的感受。欣赏者与艺术品之间情感上的共鸣,也是由一系列联想活动造成的。当欣赏者把自己的生活体验回忆起来,并同作品中的某些情景相互联系加以比较时,就引起共鸣,产生美感。建筑师的想象同审美主体的联想构成建筑艺术的创作;建筑艺术的欣赏就是两者间心灵的沟通。一个成功的建筑创作,就是两者间默契合作的结果。
4、结语
对建筑艺术的审美,是人类一项独有的、高级的、特殊的、复杂的精神活动,是审美主体与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只有掌握了一定的鉴赏能力,审美者才能对建筑艺术的美产生共鸣,从而更深刻地了解建筑艺术的审美价值。
一、建筑艺术的类别
建筑艺术的类别复杂而繁多,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分类。大体上有这样几类:从使用的角度来分类,有住宅建筑、生产建筑、文化建筑、园林建筑、纪念性建筑、陵墓建筑、宗教建筑等;从使用的建筑材料来分类,有木结构建筑、砖石建筑、钢筋水泥建筑、钢木建筑等等;从民族风格上来分类,有中国式、日本式、伊斯兰式、意大利式、英吉利式、俄罗斯式等等;从时代风格上来分类,可以分为古希腊式、古罗马式、哥特式、文艺复兴式、古典主义式等。从流派上来分类,就更多了,仅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就有历史主义、野性主义、新古典主义、象征主义、有机建筑、高度技术等等不胜枚举的流派。
二、建筑艺术的审美特征
(一)建筑艺术是物质功能性与审美功能性相结合的艺术
建筑的物质功能性是指建筑的实用性、群众性、耐久性。所谓实用性,即是说,建筑的目的首先是为了“用”,而不是为了“看”。即使是纪念碑、陵墓也要考虑举行纪念仪式时人流活动的具体要求。其它各类艺术,美可以是唯一目的或主要目的,而建筑却必须和实用联系在一起。建筑的实用性特点,影响着人们的审美观。即是说,建筑物对人类生活的功能好坏,往往决定着人们观感的美与丑,因而建筑的审美意义,有赖于实用意义。建筑的实用性是艺术性的基础,而艺术性中也常常包含着实用性。
建筑的物质功能性还表现在它的群众性上。没有一个人能离开建筑,建筑的审美是带“强制性”的。人们可以不听音乐,不看戏剧,不欣赏画展,不读小说,但却不可能不住住宅,不可能对矗立在自己眼前的建筑视而不见。因为它是物质存在,是实实在在的东西。建筑的物质功能性另一表现是在于它的耐久性。建筑是巨大的、造价可观的物质实体,一旦建成,除非地震火灾和战争破坏,它都会长期保留下去,很难被人遗忘或丢失,事实上成了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纪念碑。建筑的物质功能性决定了建筑物具有纪念性。比如希腊的神庙、罗马的广场、巴黎的铁塔、中国的万里长城、非洲的原始村落,还有数不清的古城市、古村镇,当初并不是为了纪念而专门建筑的,但是到了后来,却成了纪念性很强的古迹,成为人们欣赏的历史文化了。
(二)建筑是空间延续性和环境特定性相结合的艺术
建筑是个空间环境,它要占据一定长、宽、高的位置。那么,我们在一定的视点上,不可能一下子看到全体,只能看到它的一部分面。比如,看一座坡屋顶的房子,在室外我们只看到三个面。如在室内,我们最多也只能看到它的五个面。我们要想看到全部的面,就要移动自己,才能陆续地把所有的面看完。即是说,人们在任何一点上欣赏建筑,感觉都是不完整的,只有在各个位置,从远而近,从外而内,从上到下,从前而后,围绕建筑走遍,才能获得完整的感觉。如果是一个建筑群体,那就更复杂,更需我们不断地变换观赏位置。人们就是在这种位置的不断变换中,也就是空间的不断延续中获得了审美感受。
正因为建筑具有空间延续性,因此,它的艺术形象永远和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有的甚至还主要靠环境才能构成完美的形象。道理很简单,建筑物一旦建成,就不能移动,除非特殊情况,不会出现房子搬家、桥梁搬家的事而一旦搬了家,其审美效果也随之改变,原来的效果不复存在,后来的又出现新的审美效果。比如埃及的金字塔,必须是置于埃及这广阔无垠的沙漠中,才有永恒的性格,如果搬到了东北大森林,很难设想,那是一种什么效果。又如,欧洲的哥特式教堂,必须是在中世纪狭窄、曲折的街巷中,才能充分显示飞腾向上的气势,如果放到宽阔的大街上或者林立的摩天大楼中间,就很难设想是什么景象了。由此可见,正是这种空间的延续性和环境的特定性构成了建筑艺术的又一个审美特征。
(三)建筑艺术是正面抽象性与象征表现性相结合的艺术
关键词:审美实践 美术创作 审美特征
一、前言
审美是人类对世界的一种独特的内心感受,主要是指人对世界的一种无功利性美的感受,它可以说是理智与情感、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体,是人类所共同追求的,人们总是会想方设法地把这种审美感受用艺术的形式实践于生活中,形成一种独特的艺术作品。[1]美术,是一种占据一定空间、具有可视形象的以供欣赏的艺术,也是人的审美感受外化的一种重要艺术,因此它也被称为“造型的艺术”。美术创作活动是一种健康积极的审美体验以及审美创作的活动,美术作品则是美术家审美理念外化的结果,美术家的审美特点决定了其作品的特点,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因此美术家所创作的各种美术作品都来源于其自身生活中的审美实践。
二、关于“审美实践 ”
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者、杰出的美学家和文学批评家车尔尼雪夫斯基在《艺术与现实的美学关系》中曾指出了美的本质即“美是生活”,这说明美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与生活中的体验息息相关。美从一定意义上来讲,也是事物的一种属性,但是美的产生除了与生活有关以外,它还依赖的是人的一种心理机制,朱光潜曾在其《谈美》一书中说过,“距离产生美”,这里的距离不仅仅指的是一种空间上的距离,同时还包括了时间上的距离和心理上的距离。也就是说人们在欣赏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等审美过程中,必须保持一定的、适当的距离,如时间距离、空间距离和心理距离,否则就会影响和削弱审美主体的审美效果,影响人的审美体验。审美是人们对事物的一种内在的主观感受,是客观事物与人的主观审美感受的统一。而审美实践就是要将审美的感受付诸艺术家的作品中,审美实践的形式主要依赖于人的审美体验。审美体验在现代美学中主要是指人在对审美对象的感受审辨中所达到的精神超越和生命感悟,一种极为强烈的人格、心灵的高峰体验。人的审美体验在人的创作活动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是一种无意识的、潜意识的心理感受,能够充分地调动创作主体的情感、想象、联想等心理因素。但是审美体验必须要经过材料的储备和审美经验的积累,艺术的体验和审美发现、创作欲望的萌动和动机的生成三个阶段,它具有原构性、历构性、超构性、预构性四种特性。[2]原构性指审美体验具有原始建构的属性,它显现了审美体验的力度。历构性是指审美体验具有历史建构的属性,它体现了审美体验的深度。超构性是指审美体验具有超越现实、超越个体而进行意义建构的属性。预构性是指审美体验具有预先建构未来形象的属性,正是这四种特性为审美实践奠定了重要的情感基础,而审美实践就是要把人的这种审美体验实践到自己的艺术创造中,使其艺术作品反映个人的审美特点。
三、审美实践在美术创作中的应用分析
审美实践与审美认识是相辅相成、相互统一的,审美实践有助于不断地提高艺术家的审美认识,而审美认识则有助于知道艺术家的审美实践活动。美术根据其特点的不同主要可以分为绘画、雕塑、工艺、建筑、书法、篆刻、设计、新媒体和摄影等类型。每个门类又可以根据表现的题材和使用的题材,再分成若干小类。美术家在运用自身的审美感觉对艺术品进行审美实践之后运用在美术创作中是一种再创造的过程,笔者将详细分析审美实践在美术创作中的应用。
(一)绘画创作
绘画是美术创作的一种重要形式之一,它强调线条、色彩与形体等艺术语言的相互统一和相互协调,通过线条的变化、色彩的调节以及各种构图手段的变化,来达到塑造出不同的视觉效果的目的,但是更重要的是要融入绘画创作者的审美情感。绘画的种类繁多,主要有人物画、风景画、插图画等。采用不同的绘画形式创作出来的绘画其审美特征会有很大的区别,尤其是不同国别的绘画创作,会深刻地反映出各国历史文化的不同。不过绘画虽然强调笔墨纸的应用,也强调创造手法的应用,但是更重要的是要蕴含着人对美的认识,中国的绘画有其自己独特的创作方式,主要采用的是一种散点透视的方法;在画面的构成上,与其他国家也有所区别,中国画讲究诗、书、画、印的相互结合,诗反映画,画能够表现诗的主题,形成其与众不同的审美特征,这是审美实践最直接的体现和运用。
(二)雕塑
雕塑是美术创作的另一种重要形式,也是审美实践的产物,是雕、刻、塑三种创制方法的总称。雕塑按构造材质可分为铜雕、石膏像、木雕、根雕、玉雕、冰雕、漆雕、骨雕、牙雕、贝雕、泥塑、面塑、玻璃钢雕塑、陶瓷雕塑、石雕等。雕塑一般都带有一定的功能性,有的是用于纪念的,称为纪念性雕塑,有的是用于表达一定主体反映一定思想的称为主题性雕塑,也就是说雕塑是一种功能和美相结合的艺术,也都是雕刻家结合自身的审美实践所创作出的重要的极具艺术价值的美术作品。
(三)手工绘画
手工绘画又称为手绘或者涂鸦。在中国应该算是近些年(2000年左右)新起的一行,如手绘鞋、手绘T恤、人形抱枕、手绘钱包等,都是主要的手绘对象。手绘即在原纯色物品基础上,根据产品的款式、面料以及顾客的爱好,画师在鞋面上用专门的手绘颜料绘画出精美、个性的画面,在不影响产品使用性的基础上,更增添其可观性。如一双鞋子的画面,可以是漫画卡通、真人素描,亦可以是风景、图案或装饰纹样;可以是故事片段配上文字,亦可以是顾客自己的所爱图片加真情告白。只要是可以绘画的,基本都能在鞋面上呈现出来。这种美术创作的表现形式主要受制于消费者个人的审美特点,即以满足消费者的审美需要为标准,是将消费者的美实践于美术创作者个人作品中的一种审美实践,具有动态性特征。
(四)中国画(国画)的创作
中国国画(与“西洋画”相区别)主要是指在中国民族的传统文化中长期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能够自成体系的一种民族绘画。[3]它比较强调“笔墨”的应用,其创作的主要工具是毛笔、墨和颜料,同时还强调纸质的选择,主要采用的是特制的宣纸或绢素。其创作的题材一般不限,主要有山水、花竹、禽鸟、畜兽等,但是其创作的手法却很有讲究,强调阴阳向背以及疏密的结合,强调作品的创作必须要“形神的结合”,要以“形”显“神”,中国画不仅讲究各种创作的笔法,同时更注重的是画中的意境,是创作者个人的审美体验的一种外化形式,因为同样的题材所表现出来的意境大有不同,这就是创作者不同审美实践的结果。
(五)建筑艺术的创作
建筑物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建筑的要求已经不仅仅满足于居住的要求,而是要求其集居住功能和艺术美于一体,建筑艺术是“美是生活”观点的深刻反映,它主要是按照美的原理,采用建筑艺术语言所创作出来的一种独特的艺术作品,符合大众审美的要求,也是大众审美的一种直接实践,但是也融合了建筑设计者的个人独特的审美理念,从总体上而言,建筑艺术就是一种实用性与审美性相结合的艺术。
(六)书法的创作
书法是中国传统艺术的一种,中国书法主要是根据汉字的造型规则,运用点画构成各种形态以表情达意。中国的书法比较强调笔法和结构的组合,各种书体对提按、藏露、转折、轻重、缓急、方圆的要求会有很大的不同,比如隶书就强调笔画要圆,而楷书则主要强调笔画的规则性,这种在笔法和结构组合上要求的不同,其实反映出的是各个历史时期人们审美特征的不同以及创作者个人的审美品位。唐代是我国楷书发展的最高峰,主要的代表人物是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褚遂良,但是就是同一种书体(楷书),他们所表现出来的审美特点也各不一样。颜真卿的楷书反映出一种盛世风貌,气宇轩昂,这主要是跟他个人的生活体验以及审美特点有关,我们知道,颜真卿是一位将军,所以其字体显得比较大气;柳公权所写楷书,体势劲媚,骨力道健,较之颜体,柳字则稍清瘦,故有“颜筋柳骨”之称;欧阳询是一个集大成者,它吸收了汉隶和魏晋以来楷法,别创新意,笔力险劲、瘦硬,意态精密俊逸,独具特色。简而言之,这都是创作者的不同审美体验在艺术作品中的实践。
(七)对美术作品的鉴赏
对美术作品进行鉴赏是进行美术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美术创作能力的重要手段,它主要是指人们对美术作品中创作的形象进行感受、理解和评判的思维的活动和过程,人们在鉴赏中的思维活动和感情活动一般都从作品形象的具体感受出发,实现由感性阶段到理性阶段的认识飞跃,既受到美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丰富。运用自己的视觉感知、过去已经有的生活经验和文化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获得审美享受,并理解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的活动,因此,鉴赏可以说是一种高级的审美实践,[3]它依赖于人的丰富的知识积累,不仅包括历史常识、风俗习惯等。另外,还必须具备许多与美术作品相关的专业知识,比如造型、工艺、釉面、画法等。
四、结语
美的本质是生活,美的产生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但是还要依赖于人的心理机制,审美体验对人的艺术创作具有重要的作用,可以充分地调动创作者创作前的情感、联想等心理因素,审美实践与人的直接的审美体验有着直接的关系,美术创作既要依赖于审美实践,同时自己本身就是一种审美实践的活动,而审美实践则为美术作品的创作提供了无限的养分。
参考文献
[1] 陈彦如.怪诞在美术创作中的审美体验[J].创新教育与素质教育,2011(27):22-24.
[2] 林培杰.审美实践及在美术创作中的运用[J].美术大观,2011(7):114.
【关键词】建筑艺术魅力;本质;静态分析;动态分析;方法论
The Analysis and search of Architectural art Charm
Lou Shi-feng
( Pingdingshan City Planning Bureau Planning Center, Pingdingshan,henna 467000 )
【Abstract】The charm of architectural art is a combination of social and material content and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beauty effect, aesthetic power system is the product of movement; it includes the conten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and constantly updated changes. Based on the essential charm of architectural art, architecture artistic charm of static analysis, construction of the dynamic artistic charm, and artistic charm of the building and construction groups in exploring the artistic charm of the methodology described in an attempt to explore with the architectural works of art contains the charm Some clues.
【Keywords】architectural art charm; nature; static analysis; dynamic analysis; Methodology
1.前言
建筑艺术的魅力不仅是建筑师孜孜以求的目标,也是建筑艺术欣赏者刻意探寻的秘密。因此,本文的目的就是试图分析与探寻建筑作品蕴涵的艺术魅力的一点线索。
2.建筑艺术魅力的本质
建筑艺术作品作为人类与世界的审美关系的物化形态,是审美意识、审美评价和审美表现的统一体。因此,研究建筑艺术魅力的本质,就必须把它置放在整个建筑艺术活动的审美调节机制之下来考察、研究建筑艺术影响社会生活的具体过程。建筑艺术魅力只是建筑作品实现其社会功能的中介,它不是建筑作品自身的客观属性,而是人类审美系统复杂运动的产物。
2.1建筑艺术魅力具有系统性、多因性、动态性的特点。系统性是指艺术魅力是建筑作品的美感动力系统,它产生于美的整体性,每个建筑作品的魅力都是一个系统,要揭示一个建筑作品的魅力的本质,就必须要考察它的系统结构。多因性是指构成建筑作品魅力的美学因素是多种多样的,而不是单一的。动态性是指艺术魅力表现为审美主客体在审美环境的作用下辨证运动的过程,它是动态发展着的。建筑艺术魅力的上述特点告诉我们,要弄清建筑艺术魅力的本质,必须首先弄清它的系统结构。
2.2建筑艺术的本质是一个立体的三维结构,建筑作品的再现因素、评价因素和表现因素构成了这个结构的三个方面。这个三维结构在运动中产生出三种不同方向的张力,这种张力在具体的建筑作品中表现为三种审美形态,即由建筑作品的形式技巧所产生的愉悦性因素、由建筑作品的思想内容所产生的认知性因素和由建筑作品的情感性所产生的感染性因素,这就是建筑艺术魅力的深层结构。建筑艺术的魅力,就是建筑作品审美形态的深层结构衍生出来的复杂功能体系所激发出来的综合美感效应。
2.3我们把建筑艺术魅力的本质界定为美感效应,就是说,艺术魅力并不是建筑作品的一种客观属性,而是人对建筑作品的审美关系的产物,是审美主客体的统一,它是发生学的概念。因此,分析与探寻建筑艺术魅力的本质,不能仅仅到建筑作品中去寻找,而应该在艺术欣赏的实践活动中寻求解释。同时也必须借助辩证逻辑的方法,根据它的多因性和动态性的特点,对它进行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
3.建筑艺术魅力的静态分析
3.1建筑艺术魅力的本质是一种美感效应,一方面是客体对主体的一种有效的作用,另一方面则是主体对客体的一种心理反应。建筑艺术魅力是建筑审美主客体辨证运动的动态结构。为了进一步分析、探寻建筑艺术作品的审美素质与欣赏者审美心理结构的关系,我们首先应对引起美感效应的各种因素进行静态的分析。
3.2艺术形象是建筑作品作为审美对象的基本构成单位,建筑艺术的魅力实际上就是建筑形象的魅力。建筑艺术形象的真实性、新颖性、动情性和蕴籍性是建筑作品产生美感效应的四个基本要求,这四个方面处在艺术美的整体结构之中,是建筑作品产生魅力的内在根据。
3.2.1真实性。
艺术真实性是建筑作品的一种审美素质,是历史的真实性与心理的真实感的统一。它由细节的具体性、特征的鲜明性、内容的逻辑性、关系的整合性和价值的协调性五个因素构成,是现实感、真切感、逻辑感、生命感、历史感的综合。它对应着欣赏者审美感知的表象性,激活了欣赏者审美感受中的知觉功能,使欣赏者产生某种如临其境的幻觉,从而激发出再认。
3.2.2新颖性。
审美感受的独特和艺术表现的新颖,也是建筑作品的基本要求。形象的个别性、变化性和表现的独创性构成了建筑作品的新颖性,它对应着欣赏者审美想象的自由性,激活了欣赏者的审美感受中的想象功能,使欣赏者产生了涉新猎异的满足感。
3.2.3动情性。
情感的深沉、情感的丰富、情感的辩证、情感的凝聚和情景的交融是动情性原则的五个具体要求,它构成了建筑作品的动情性。它对应着欣赏者审美情感的动力性,激活了欣赏者审美感受中的情感功能,使欣赏者产生不由自主的情感陶醉,因而建筑作品具有感染力,激发出欣赏者的移情。
3.2.4蕴籍性。
蕴籍性指的是建筑作品生活内涵表现的基本原则。它对应着欣赏者审美理解的非概念性特征,激活了欣赏者审美感受中的理解因素,使得艺术形象的认识性因素与欣赏者的审美理解的功能相契合,从而获得回味的。
以上所说的真实性、新颖性、动情性和蕴籍性是建筑艺术作品的四种基本的审美素质,它们的复杂综合正是艺术魅力的内在根据或产生基础。由此可以看出,建筑艺术作品的信息状态与欣赏者的审美心理结构的功能状态存在着一种微妙的对应关系,这就是审美主客体的内在联系的必然性。当然,这种联系在建筑艺术欣赏实践中的表现形态是极其复杂的,故必须在建筑艺术魅力的动态分析中才能看得清楚。
4.建筑艺术魅力的动态分析
4.1建筑艺术欣赏活动包含着两个方向相反的过程:一是建筑作品的美学特性心灵化的过程,一是欣赏者审美能力外化的过程。建筑艺术的魅力是建筑作品的审美特性与欣赏者的审美心理结构达到契合之后产生的,因此建筑艺术的魅力不是预成的、而是生成的,不是既定的、而是发生的,不是先验的、静止的美感结构的复演,而是连续不断的建构过程。
4.2建筑艺术魅力生成的动因有三个方面:一是建筑作品的美学特性;二是欣赏者的个人条件;三是欣赏过程中的环境因素。魅力的产生就是这三种动因获得平衡、共同作用的结果。也就是说,艺术魅力的发生,是欣赏者的心理文化结构(包括审美心理结构、智力结构和伦理道德结构等)与欣赏者的心理组织功能(包括对刺激的同化和异化机能)共同对建筑艺术美的信息系统在审美场(包括社会环境和具体欣赏环境)中进行复杂的心理组织过程之后所产生的美感效应。从以上艺术魅力生成的心理机制中,我们不难发现:一、魅力形成的过程在特定的审美环境中进行;二、心理组织功能和心理文化结构始终成相辅相成;三、欣赏者的心理文化结构起主导作用。
4.3心理的层次之外,历史的层次也不容忽视,建筑艺术魅力的生成是人类建筑历史不断发展的伟大成果。从宏观角度看,人类审美的总体实践逐步赋予了人类审美感官和审美直觉力;从微观角度看,欣赏者个体的每一次欣赏实践都能够发展和完善他自身的审美感知能力。
总之,艺术魅力的形成,就是在历史的积淀和心理的组织作用的基础上,欣赏者的审美感知图式对建筑作品的刺激所做出的反应。这是一种美感效应,是审美动力系统运动的产物。
5.建筑艺术魅力的群体发生
5.1建筑艺术作品具有两重性,一方面它是意识形态,另一方面它又是超意识形态的抽象形式,即符号。作为建筑师创造的产物,它的内容是观念性的,独特的;作为欣赏者欣赏的起点,它又是激发欣赏者审美再创造的媒介,可以成为被不同的欣赏者共同用来寄托情怀的抽象形式,具有符号性的特征。
5.2建筑艺术作品是通过概念逻辑的告知、艺术形象的象征和表现形式的暗示这三个层次来分别传达它的语义信息、形象信息和形式信息的。概念逻辑的告知和表现形式的暗示这两个层次的信息传达都畅通无阻,不需要中介,而艺术形象的象征这个层次的信息传达却需要借助形象体系这个中介来进行。一方面建筑师用形象符号系统作为外壳包裹着观念内容;另一方面欣赏者为了超越形象符号系统的不确定性,又把它作为生发自己的经验和情感的外壳,即表现的媒介。正应为这样,建筑作品才具有了观念性和符号性统一的两重性特征,也就是说,作为观念形态的建筑作品必须首先过度成为激发欣赏者展开经验联想和情感表现的符号,欣赏者借助于这种符号的媒介重新创造一个渗透着欣赏者自己的观念内容的审美意象。这种符号性能够使作品超越自身观念内容的个体性局限,普遍激起欣赏者群体进行经验和情感的表现。因此,建筑作品成为欣赏者个体经验与情感的异质同构的象征。因为是异质同构,故不求经验和情感的完全契合,只求结构特征相似,所以同一作品可以与不同阶级、民族和时代的欣赏者建立起感情的联系,从而产生普遍和永恒的魅力,这就是艺术魅力的群体发生现象。但是我们必须记住,艺术魅力的普遍性、永恒性并非来自建筑作品自身的某种客观属性,而是来自艺术欣赏中的象征表现运动,优秀的建筑作品必然具有社会性的象征功能。
5.3优秀的建筑作品必然具有深刻的艺术启示力,即具有超越作品内容自身的具体性而指向无限性的力量。这种力量来自内容的概括性、典型性和深刻性,它能过激发欣赏者的联想和想象,从而获得永久的生命力。建筑艺术欣赏的中心任务,就是把握作品所蕴含的深刻的艺术启示力。
6.建筑艺术魅力探寻的方法论
6.1建筑艺术的审美结构有三个相互关联的层次,一是建筑作品的各种形式因素所唤起的深层意象;二是建筑作品的意象所指示的丰富的历史内容,其中包含现实世界中的客观生活内容和建筑师个人主观的理解评价;三是建筑作品所呈现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蕴,即建筑形象和建筑空间的象征意向。这三个层次相辅相成,共同架构起了建筑作品的哲理和诗情,其基本性质是建筑作品内容的丰富性、典型性和深刻性,其依托是建筑作品个性特征表现的鲜明性,其表现形态则是从建筑作品个性特征中抽象出来,能够超越建筑作品自身特定历史内容的局限性而指向无限暗示性的象征意蕴。它是建筑作品触发欣赏者联想和想象的媒介,是建筑艺术启示力的源泉, 是建筑艺术不朽生命力的基因。
6.2建筑艺术的三个审美层次,决定了建筑作品欣赏必须按照对建筑形式的把握和建筑形象的感受、对建筑作品内容的理解和体验以及对建筑作品深层意蕴的探究这三个互相联系的步骤进行。真正意义的建筑艺术欣赏,必须深入到建筑作品所涵括的象征意蕴之中。因此,建筑艺术魅力的分析与探寻就必须运用新的方法论原则,即“远观”、“圆识”和“静悟”。
6.2.1 所谓“远观”,就是把建筑作品中复杂的多样性还原为一个统一的整体进行审美观照,然后考察其内容、情绪是否展露得有序、和谐与完美。
6.2.2 所谓“圆识”,就是多侧面、多角度、调动各种经验知识去理解、认识建筑作品的内容。
6.2.3 所谓“静悟”,就是在欣赏中全神贯注,排除外界的各种干扰,让自己的心灵完全融入艺术形象之中,进行超实用的观赏,同时又融入自己的经验,在凝神观照中进行心灵的象征表现活动,从而对建筑作品内容达到超出表象的理解,彻悟出深刻意蕴。
7.结语
建筑艺术的魅力是一个永恒而神秘的话题,它是一种综合了社会物质内容和文化内涵的美感效应,它所涵括的内容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更新变化的。因此,对建筑艺术魅力的分析与探寻也是一个运动变化的漫长过程,它需要一代又一代建筑师为此而付出艰辛和不懈的努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记
艺术最大的特点是互通有无,艺术审美的实质就是把握艺术联觉,我们把这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归为同构联觉。从审美统觉的角度来说,同构联觉是一种在艺术活动中以审美统觉为基本心理机能,以感情为心理动力,表现创造主体人格、心境、意绪的一种统觉性、整体性、创造性的审美力。同构联觉是一种艺术创造的能力。对于一个艺术家而言,艺术联觉的能力越强,就越能敏感地把握形象的特征,领悟感觉之间的艺术联觉点,从而对艺术进行真实的描绘,创造无限的艺术想象空间;对于艺术接受者而言,艺术联觉能力越强,就越能在接受过程中与作者达到心灵的沟通,领会作者创造的意义,从而建构自己的艺术人格。同构联觉在艺术的创作和欣赏过程中,好比“桥梁”一样,使艺术之间相互沟通、转化,使人的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多种感觉互相沟通、互相转化,也使艺术之间互相影响、互相交流、互相启发。它对各种艺术触类旁通,甚至融会贯通,起着桥梁的重要作用。
一、同构联觉对建筑艺术审美特征的作用
建筑作为造型艺术,其主要审美特征是视觉传达的直观化、空间布局的风格化、形式美法则的凝练化。
1.视觉传达的直观化
视觉传达的直观化,是指造型艺术具有运用物质媒介在空间展示具体艺术形象的特性。造型艺术运用物质媒介创造出具体的艺术形象,直接诉诸人们的视觉感官。这种直接具体的形象蕴含着丰富的艺术意蕴,把具体可视或可触的形象直接呈现在观众面前,引起观众直观的美感。
形体主要由线、面、体组成。线是点移动的轨迹,它是构成物体形状的基本因素。线条具有独立的审美意味,比如,直线显示坚硬,横线显示平实,斜线显示有力,折线显示生硬,曲线显示流畅。倘再细分,垂直线给人以高耸感、严肃感,水平线给人以稳定感、安宁感,折线则包含着骚乱感、危机感。线条的这种审美意味广泛体现于现实生活中的许多美的领域,尤其在艺术创造中,它们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例如在建筑艺术中,线条成为建筑风格的主要因素。朱光潜说:“建筑风格的变化是以线为中心。希腊式建筑多用直线,罗马式建筑多用弧线,‘哥持式’建筑多用相交成尖角的斜线,这是最显著的例子。”
2.空间布局的风格化
空间布局的风格化,也体现在空间表现的差异性。在建筑艺术上是指在空间表现上具有彼此不同的特性。中西方建筑有着各自的特点,中国古典皇室建筑中讲究对称美。例如,中国故宫是典型的完全中轴对称,而西方建筑则在不同时期产生了不同的风格,但在空间布局上都综合同构联觉进行了充分的考虑。联觉是指一种感受引起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建筑师不得不考虑多方面因素对建筑的影响。建筑与建筑之间的距离除受日照时间长短影响之外,还有很多风水学之说。从著名建筑师高迪的作品中,不难看出不同时期其建筑风格的转变。之所以空间表现会出现差异性源于人们不同时期的审美标准及当时视觉、听觉、嗅觉等因素对其的影响。总体来说,是同构联觉在无形中发生着作用。
3.形式美法则的凝练化
凝聚的形式美,建筑艺术上是指具有在艺术形象中凝结和聚合形式美的特性。形式美法则对于造型艺术具有普遍性,因而运用形式美法则对物质媒介进行加工,便可以整合出凝聚着形式美的艺术符号。可以说,形式美的法则(如对称、均衡、节奏、韵律、对比、比例、主从、尺度、明暗、虚实、多样统一等)运用在各门类艺术中,又凝聚成美的千姿百态,而这些都是同构联觉的体现。从抽象到具象,同构联觉如同经济学中“价值规律”,深入到艺术的各个方面,淋漓尽致地发挥其有形和无形的魔力。比如,比例的匀称、变化的节奏韵律、明暗对比、多样统一、虚实相生等,都是形式美法则在各种门类艺术中的集中呈现。
有人说“建筑是凝聚的音乐”,这是一个非常贴切的比喻,它说明了建筑艺术中的节奏美与韵律美。美的建筑不仅仅是视觉的享受,而是人视觉、听觉、嗅觉等多方位立体式的感受的享受。如北京颐和园的长廊,就具有古典音乐里的那种规则式的重复,这些流动的曲线不仅功能性俱佳,观赏性也颇高。这种二次创作的美也是观赏者同构联觉的体现,是建立在共同联觉与个人联觉之上的。伟大的建筑师正是利用了共同联觉以及个人的联觉创作出来的。一座伟大的建筑,表现出的不仅仅是空间的场所,而是一种让时间静止的美的凝聚。
二、同构联觉对建筑视觉审美特征的作用
每一种感觉都有特定的感觉经验。换句话说,一种感觉经验是不能连续地转变成另一种感觉经验的。同构联觉表明,各种感觉间又会发生相互影响,当视觉出现时也同样会伴随着另一种或多种感觉而生的情况。最常见的联觉是色听联觉,即对色彩的感觉能引起相应的听觉,现代的“彩色音乐”就是这一原理的运用。色觉又兼有温度感觉,如红、橙、黄色会使人感到温暖,所以这些颜色被称作暖色;蓝、青、绿色会使人感到寒冷,因此这些颜色被称作冷色。还有一种色觉称“光幻觉”,可伴有味、触、痛、嗅或温度觉。语色联觉是指某些词汇引起的色觉。日常生活中,人们常说“甜蜜的声音”“冰冷的脸色”等,都是一种同构联觉。
1.色彩对建筑视觉的影响
无论是有色还是无色,都有自己的表情特征,每一种色相当它的纯度和明度发生变化,或者处于不同的颜色搭配关系时,颜色的表情也就随之改变了。例如,2008年奥运场馆——水立方的设计。颜色上运用了水的蓝色,造型上结合了水分子的外部形态,整个建筑极具识别性。
色彩与形状是绘画与设计中满足视觉需要的两个重要因素,它们互相补充,色彩赋予感情,形状赋予精神表现,(转第31页)(接第27页)使我们获得整体的信息,这二者的阴阳耦合也都是同构联觉的作用。好的建筑会引导人们的共同联觉,使之向设计师希望的方向想象,最终和设计师保持基本一致的角度。
通常情况下,暖色使人产生温暖的感觉,如红、橙、黄等色,类似于太阳和烈火;冷色使人产生寒冷的感觉,类似于碧空和寒水。不同的颜色会带给我们不同的心理感受,色彩是抽象的表象符号。色彩抽象性在一定意义上是抽象与具象、感性与理性、普遍与特殊、个性与共性的复合。表意和表象有时同时存在,色彩表象性构形和色彩情感效应,与人类内在的情感等主观经验形式和联想有关。在一定条件下,以文化现象为基础,使得色彩有了某种系统价值。例如,北京香山饭店的总体布局,因考虑到饭店地处幽静、典雅的自然环境和众多的历史文物,建筑师有意将建筑物设计得比较低矮,不破坏四周的景观,并在外立面上设计了三层玻璃窗,利用视错觉造成建筑物只有三层的高度,从心理上进一步增加了建筑的低矮感觉。它的空间布局采取中国建筑传统的中轴线布局、多院相连的区分和联合方式。散发着浓郁现代民族气息的香山饭店,色彩配置运用中国传统抹灰墙面的白色、灰砖线脚为基本色调,素雅、干净、洗练,与江浙民居和园林建筑相照应。浑厚素朴的风格,朴拙单纯的传统工艺,视觉化的色彩形象,均散发出淡淡的乡土气味和思乡情结,表现了对乡土文化的深切眷恋。
2.造型对建筑视觉的影响
不同造型会给人带来不同的视觉感受,建筑通过其特有的空间结构关系和艺术表现力传递建筑的情感。比如,上海金茂大厦的造型,有意识地借鉴中国古塔的变化韵律,给人以中国古塔的定位联想。强化造型透视的逐层急促加快的节奏伸展,增加了塔楼的固有高度感,高峻威严,挺直雄健。银色基调的塔楼与天空背景融为一体,同时红色花岗石组成的红色基调房又增加了它与大地的关系,并衬托了银色基调的塔楼。该设计舍弃了具象形式的模仿以及机械僵硬地照搬重复传统,而是以明快、醒目、凝练的抽象形式表达了中国传统塔结构和塔文化的概念。再如,厦门高崎国际机场候机楼的外观造型,比例优美的折线形架空斜脊,同雄壮、两端向上微翘的正脊结构成屋顶形制,使得中国传统屋顶的神韵油然而生。逐层退台、升高的架空结构性语汇既符合这个建筑的构造逻辑,又自然地作为了造型的视觉元素。本土的传统建筑情感意念与现代设计审美思想,通过简约的塑型和空间序列的有机整合,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话语转化成现代感的设计语汇,保留在特定的结构之中,从而展现出华夏雄厚的建筑文化和气度非凡的精神。这些都是造型对建筑视觉所产生的不同感受。
结语
同构联觉是审美能力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是人自身无意识产生的心理联想及想象。它在艺术的创作和欣赏过程中融会贯通起着桥梁的重要作用。它的运用像一只无形的手,在艺术的创造和欣赏过程中,时刻发挥着自身的作用。建筑艺术之美离不开同构联觉的作用与影响。
参考文献:
[1]王宏建.艺术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0.
书法艺术
书法艺术是以线条组合变化来表现文字之美的艺术形式,它主要通过用笔用墨、结构章法、线条组合等方式进行造型和表现主体的审美情操。
中国书法主要包括篆书、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书体。
书法艺术昀基本特征
(1)线条与组合。(2)具象与抽象。(3)情感与象征。
实用艺术
实用艺术最基本的特征就是实用性与审美性相结合,它是建筑艺术、园林艺术、工艺与设计艺术等表现性空间艺术的总称。实用艺术是所有艺术种类中最普及、最常见的一大类别,它与人们的衣、食、住、用等日常生活关系最为密切。
建筑艺术
建筑艺术是一种实用与审美相结合,.以形体、线条、色彩、质感、装饰、空间组合等为艺术语言,建构成实体形象的造型与空间艺术。
建筑可分为民用建筑、公共建筑、园林建筑、宗教建筑、纪念性建筑等。
建筑艺术的基本特征
(1)造型的形式美追求。(2)环境的人格化体现。(3)多重的象征性意味。
园林艺术
园林艺术是指利用多种技术手段和艺术手法,将山水、花木、建筑等要素组合成为统一的景观。园林艺术体现了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的有机融合。园林艺术在广义上是建筑艺术的一种类型。
园林艺术的类型,从世界范围看主要有三种,即欧洲园林、阿拉伯园林和东方园林。东方园林以中国园林为代表。
园林艺术的基本特征
(1)浓缩的自然。(2)综合的形式。(3)意境的追求。
工艺与设计艺术
工艺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艺术样式,它既有一定的审美价值,同时又具备一定的实用价值,与制作或生产密切相关。
设计艺术是工业革命后在国际上兴起韵一门交叉性应用学科,是围绕着某种制作或生产目的进行的富有审美情趣的创作,,主要包括产品设计、环境设计、视觉设计等。
工艺与设计艺术的基本特征
(1)实用与审美的结合。(2)物质与精神的结合。(3)技能与创造。
表情艺术
表情艺术是通过一定的物质媒介(音响、人体)来直接表现人的情感,间接反映社会生活的这一类艺术的总称。表情艺术主要是指音乐、舞蹈这两门表现性和表演性艺术。表情艺术是人类历最古老的艺术门类。
音乐艺术
音乐艺术是以人声或乐器声音为材料,通过有组织的乐音在一定时间长度内营造审美情境的表现性艺术。音乐艺术以旋律、节奏、和声、配器、复调等为基本手段,以抒发人的审美情感为目标,具有较强盼情感表现力和情绪感染力。
音乐艺术的分类
音乐可分为声乐和器乐。声乐按演唱者可分为男声、女声和童声,按音域可分为高音、中音和低音,还可根据演唱的方式分为独唱、齐唱、重唱、合唱、对唱、伴唱等多种形式。
根据器乐的不同种类和演奏方法,可以分为弦乐、管乐、弹拨乐、打击乐四大类。
音乐艺术的基本特征
(1)情感的涌流。(2)想象的自由。(3)象征的意味。
艺术发展的继承与倒新
(1)继承和创新是促进艺术发展的重要因素。艺术的发展是有其内在继承性的,这种继承性,反映着社会意识形态和人们审美观念的连续性。每一时代的艺术对于后一时代的艺术都是一种既定的存在和条件,后一时代的艺术必然要在前一时代艺术的基础上得以发展。(2)艺术的历史继承性,首先表现为对本民族艺术传统的吸收和接受,以及对其他民族和国家优秀文化和艺术成果的吸纳,尤其表现在对艺术的形式与技巧、内容、审美观念和创作方法等方面的继承上。
(3)艺术发展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除旧布新、推陈出新的过程。为了创新,就要坚持批判的原则,对过去的文化遗产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同时,又要坚持在艺术内容、艺术形式、艺术语言、艺术表现手法等方面的创造,不断适应新时代人们对于审美文化和艺术的需求。
艺术是一种审美的意识形态
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文化现象,艺术既具有一般意识形态的特性,又具有自身的审美特性,因而它是一种审美的意识形态。作为审美的意识形态,艺术与意识形态各部门以及政治、科学等均有着密切的联系。
(1)艺术与哲学。哲学主要研究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等领域中带有普遍性的根本规律,哲学主要通过美学这一中介对艺术产生影响。艺术也可以通过审美创造对哲学家的思维及其思想产生启迪,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哲学。
(2)艺术与宗教。艺术与宗教早期曾融合在一起,在其后的发展过程中也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二者在认识与掌握世界的方式上有着相似之处。宗教长期利用艺术来宣传宗教,客观上促进了艺术的发展·同时艺术也在不断影响着宗教。但由于宗教和艺术在思维方式和终极目的上的根本差异,决定了二者的本质区别。(3)艺术与道德。道德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伦理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道德与艺术的联系相当紧密。一方面,一定社会的伦理道德总要通过艺术的内容和精神得以体现;另一方面,艺术以审美的方式对道德观念进行思考并加以表现,从而影响人们的道德观念。
(4)艺术与政治。政治是经济的集中反映,政治对于包括艺术在内的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领域各部门的影响是最为直接和广泛的。艺术活动会受到政治的制约和影响,同时也可以对政治产生影响,二者是相互联系和统一的关系。政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影响和引导艺术的方向,良好的政治环境可以保障艺术得到更快、更健康的发展。艺术也可以通过自身显现的审美情感和精神倾向对人们的政治思想产生一定的作用,从而影响政治的方向和发展。
(5)艺术与科学。科学是人类社会的一种重要文化现象,它与艺术有不少相似之处,同时在其发展过程中也有本质的区别。现代科学技术为艺术提供了新的物质技术手段、传播手段,并促使新的艺术形式的产生和美学观念的变化。在思维方式、价值追求等方面,艺术也一直对科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艺术活动的基本性质
艺术活动是以特有的艺术语言体系为媒介、以创造形象或意境满足人类审美需求的精神文化活动。
(1)任何艺术活动都必须借助一定的艺术语言体系进行。
(2)创造艺术形象或意境是一切艺术活动的出发点,也是一切艺术活动的宗旨、目的、落脚点和最终结果与归宿。
(3)艺术活动作为人类的精神文化活动,它的根本
艺术括动的基本特征
(1)艺术活动韵形象性。形象即审美形象,在广义上包括审美的情境和意境。形象把握是艺术活动特有的方式,是主体对于客体领悟式的审美创造.它是感性的而不是推理的,是体验的而不是分析的。形象是构成艺术作品的基本要素,因此,每个艺术形象都必须以个别具体的感性形式出现,把生活中人、事、景物的外部形态和内在特征真实地表现出来,有血有肉、有声有色,使人产生一种活灵活现的感觉。
(2)艺术活动的情感性。艺术中的情感即审美情感,是一种无功利的具有人类普遍性的情感。情感在艺术活动动机的生成、创造与接受过程中均是重要的心理因素之一,同时情感又是艺术创作的基本元素。情感主宰着艺术活动的整个过程,贯穿在艺术创作的整个心理过程中。
(3)艺术活动的审美性。艺术的审美特性是区别于其他社会实践活动以及意识形态活动的根本标志。艺术的审美特性是形象的、情感的和多义的,艺术的意识形态特性是隐含在审美特性之中的,它使艺术的审美世界具有了更为广阔和深邃的内涵。
艺术活动的功能
(1)审美认知功能。艺术的审美认知功能,是指人通过艺术活动能够获得关于自然和社会的知识和信息。艺术对社会、历史、人生具有审美认知功能。对于大至天体,小至原子的自然现象,艺术也同样具有审美认知作用。
(2)审美教育功能。艺术的审美教育功能,是指人通过艺术活动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思想上受到启迪。艺术具有强大的情绪感染力和影响力,欣赏者往往会沉浸在优秀的艺术作品中,不知不觉地改变自己原有的态度,而接受作品的思想观念。艺术审美教育功能具有“以情感人”、“潜移默化”、“寓教于乐”三个特点。(3)审美娱乐功能。艺术的审美娱乐功能,是指人
在艺术活动中能够使身心得到调节,精神获得愉悦。这是艺术最基本的功能。
艺术教育
艺术教育是美育的核心,也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
哈萨克族逐水草而居,为便于游牧迁徙,毡房民居由此而产生。西汉时期,细君公主远嫁乌孙王昆莫,她在《黄鹄歌》中写道,乌孙人“穹庐为室兮旃为墙,以肉为食兮酪为浆”,诗中的“穹庐”就是毡房。随着改革开放,全国各地经济迅速发展,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建筑逐年消失。毡房是哈萨克族建筑艺术文化的“活化石”,反映了本民族的人文观和自然观,对了解并研究哈萨克传统建筑艺术有重大价值。
关键词:哈萨克;毡房;建筑;艺术
一、哈萨克族毡房建筑艺术的特征
从哈萨克草原传统建筑的设计理念角度分析,哈萨克传统建筑还拥有另一种建筑美学,其主要强调建筑的形式美,这种形式美严格遵循数学的比例,体现出整体结构的严谨、协调和和谐。这既是乌孙古国及突厥以来的哲学观点,同样也是美学观点。这一美学传统中关于数的观点有不少神秘的、牵强附会的地方,如说奇数是善,偶数是合之类,并且哈萨克族风俗中更对7、9、40等数目有着特别的讲究。这种符合数学原则的结构美就是客观存在于建筑艺术中的反映。此后,人们一直都把建筑整体的结构美当做衡量建筑审美价值的标准。例如:毡房的拱顶,它是由带有很多插眼孔的圆形木骨架的封闭的圆环体结构,根据结构学原理,受压时圆环内弯矩为零,是最省的结构形式,同时多条抛物线木拱在交叉方向很对称地传递内力。因此,顶拱的圆形木骨架上有许多用来插弯头斜撑用的插眼,由于毡房的构造要求,插眼的多少决定了毡房的面积大小。设计毡房的通常做法是,先根据需要决定毡房的大小和各构架的类型及扇数,然后计算出弯头斜撑的数量,所计算的弯头斜撑的根数就是顶拱插眼孔的孔数。各构架的杆件有一定的弧度和弯起点才能装配得排列整齐、承重均匀、美观别致。这就是在哈萨克传统建筑中延续了几个世纪的建筑美学的传统。这种美学强调建筑的形式美,这种形式美严格按照数学的比例,按这种比例制作的毡房美观又大方,符合人们的审美观。1854年蔡辛(Zeising)提出“黄金分割律”(Theprincipleofgoldensection),毡房的内部结构安装准确,设计合理,建筑形式雅观,这与其遵循“黄金分割律”息息相关。
二、哈萨克族毡房建筑艺术的保护
哈萨克人过着游牧生活,毡房也随着人们的迁移而移动,转场时拆解构架,到达新的地点重新搭起毡房,形成可居住所。当从一个地方迁至另一处居住环境时,之前的生活场地随之消失,毡房所占地随着人们的生活环境而变得灵活多变,这样既节约资源,也提高了生活资源的使用价值。哈萨克传统建筑艺术是哈萨克人民智慧的结晶、艺术的宝库。勤劳勇敢的哈萨克人民在漫长的历史中创造适合于本民族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又创造了便于施工安装、便于携带、简便实惠、具有草原特色和艺术风格的住宅和生产建筑。在广阔的哈萨克草原和“丝绸之路”上设计建造了本民族的特色建筑,为世界建筑艺术瑰宝增光添彩。哈萨克传统建筑艺术是随着生活环境不断变化、科学文化发展、新材料和新技术的不断应用而变化,是需要继续发展和完善的造型艺术。
三、哈萨克族毡房建筑艺术的传承
随着我国西部的发展,新疆各地欣欣向荣。城市化脚步加快,集合住宅的普及给人们日常生活带来便捷,居住模式也从传统逐步转化为集合住宅形式。但是房地产业日益竞争激烈,不得不精心打造住宅的水平,达到人们的更高的精神要求,凸显出个性。人们的注意力转移到传统文化,因此应用传统民族元素体现出本民族的特色,传承本土传统的文化,这必然是建筑艺术发展的趋势。承前启后是建筑发展的必然规律,哈萨克毡房的建筑艺术传承延续了民族文化脉络,现代设计的延续要从探讨哈萨克建筑艺术在设计应用中开始。哈萨克建筑艺术的传承贯穿着“公共、共享、开放”,将传统建筑艺术运用到工艺品设计、饰品设计、现代建筑装饰中,呈现出民族与现代完美的结合。哈萨克毡房建筑艺术的创新设计与应用,需深入研究,要从材料、形式、技艺等多个层面进行传承,研发这种毡房元素的衍生设计作品。哈萨克毡房的造型、色彩、装饰性等审美特征在产品设计、现代环境和公共艺术等领域的设计空间远景很好。
四、结语
哈萨克毡房建筑艺术元素的再设计是重构、提炼现代图案设计,也是通过传统艺术的表现来拓宽设计基础,传承之中取得毡房的设计创新,探索传统与现代的集合。其中积累基础图像和文字、影像很重要,积累操作方法、造型观念和经验是哈萨克建筑艺术形态和表现技巧的转化,更好地传承民族艺术。
参考文献:
[1]苏北海,哈萨克族文化史[M].乌鲁木齐:新疆大学出版社,1989.
一、同构联觉对建筑艺术审美特征的作用
建筑作为造型艺术,其主要审美特征是视觉传达的直观化、空间布局的风格化、形式美法则的凝练化。
1.视觉传达的直观化
视觉传达的直观化,是指造型艺术具有运用物质媒介在空间展示具体艺术形象的特性。造型艺术运用物质媒介创造出具体的艺术形象,直接诉诸人们的视觉感官。这种直接具体的形象蕴含着丰富的艺术意蕴,把具体可视或可触的形象直接呈现在观众面前,引起观众直观的美感。
形体主要由线、面、体组成。线是点移动的轨迹,它是构成物体形状的基本因素。线条具有独立的审美意味,比如,直线显示坚硬,横线显示平实,斜线显示有力,折线显示生硬,曲线显示流畅。倘再细分,垂直线给人以高耸感、严肃感,水平线给人以稳定感、安宁感,折线则包含着骚乱感、危机感。线条的这种审美意味广泛体现于现实生活中的许多美的领域,尤其在艺术创造中,它们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例如在建筑艺术中,线条成为建筑风格的主要因素。朱光潜说:“建筑风格的变化是以线为中心。希腊式建筑多用直线,罗马式建筑多用弧线,‘哥持式’建筑多用相交成尖角的斜线,这是最显著的例子。”
2.空间布局的风格化
空间布局的风格化,也体现在空间表现的差异性。在建筑艺术上是指在空间表现上具有彼此不同的特性。中西方建筑有着各自的特点,中国古典皇室建筑中讲究对称美。例如,中国故宫是典型的完全中轴对称,而西方建筑则在不同时期产生了不同的风格,但在空间布局上都综合同构联觉进行了充分的考虑。联觉是指一种感受引起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建筑师不得不考虑多方面因素对建筑的影响。建筑与建筑之间的距离除受日照时间长短影响之外,还有很多风水学之说。从著名建筑师高迪的作品中,不难看出不同时期其建筑风格的转变。之所以空间表现会出现差异性源于人们不同时期的审美标准及当时视觉、听觉、嗅觉等因素对其的影响。总体来说,是同构联觉在无形中发生着作用。
3.形式美法则的凝练化
凝聚的形式美,建筑艺术上是指具有在艺术形象中凝结和聚合形式美的特性。形式美法则对于造型艺术具有普遍性,因而运用形式美法则对物质媒介进行加工,便可以整合出凝聚着形式美的艺术符号。可以说,形式美的法则(如对称、均衡、节奏、韵律、对比、比例、主从、尺度、明暗、虚实、多样统一等)运用在各门类艺术中,又凝聚成美的千姿百态,而这些都是同构联觉的体现。从抽象到具象,同构联觉如同经济学中“价值规律”,深入到艺术的各个方面,淋漓尽致地发挥其有形和无形的魔力。比如,比例的匀称、变化的节奏韵律、明暗对比、多样统一、虚实相生等,都是形式美法则在各种门类艺术中的集中呈现。
有人说“建筑是凝聚的音乐”,这是一个非常贴切的比喻,它说明了建筑艺术中的节奏美与韵律美。美的建筑不仅仅是视觉的享受,而是人视觉、听觉、嗅觉等多方位立体式的感受的享受。如北京颐和园的长廊,就具有古典音乐里的那种规则式的重复,这些流动的曲线不仅功能性俱佳,观赏性也颇高。这种二次创作的美也是观赏者同构联觉的体现,是建立在共同联觉与个人联觉之上的。伟大的建筑师正是利用了共同联觉以及个人的联觉创作出来的。一座伟大的建筑,表现出的不仅仅是空间的场所,而是一种让时间静止的美的凝聚。二、同构联觉对建筑视觉审美特征的作用
每一种感觉都有特定的感觉经验。换句话说,一种感觉经验是不能连续地转变成另一种感觉经验的。同构联觉表明,各种感觉间又会发生相互影响,当视觉出现时也同样会伴随着另一种或多种感觉而生的情况。最常见的联觉是色听联觉,即对色彩的感觉能引起相应的听觉,现代的“彩色音乐”就是这一原理的运用。色觉又兼有温度感觉,如红、橙、黄色会使人感到温暖,所以这些颜色被称作暖色;蓝、青、绿色会使人感到寒冷,因此这些颜色被称作冷色。还有一种色觉称“光幻觉”,可伴有味、触、痛、嗅或温度觉。语色联觉是指某些词汇引起的色觉。日常生活中,人们常说“甜蜜的声音”“冰冷的脸色”等,都是一种同构联觉。
1.色彩对建筑视觉的影响
无论是有色还是无色,都有自己的表情特征,每一种色相当它的纯度和明度发生变化,或者处于不同的颜色搭配关系时,颜色的表情也就随之改变了。例如,2008年奥运场馆——水立方的设计。颜色上运用了水的蓝色,造型上结合了水分子的外部形态,整个建筑极具识别性。
色彩与形状是绘画与设计中满足视觉需要的两个重要因素,它们互相补充,色彩赋予感情,形状赋予精神表现,(转第31页)(接第27页)使我们获得整体的信息,这二者的阴阳耦合也都是同构联觉的作用。好的建筑会引导人们的共同联觉,使之向设计师希望的方向想象,最终和设计师保持基本一致的角度。
通常情况下,暖色使人产生温暖的感觉,如红、橙、黄等色,类似于太阳和烈火;冷色使人产生寒冷的感觉,类似于碧空和寒水。不同的颜色会带给我们不同的心理感受,色彩是抽象的表象符号。色彩抽象性在一定意义上是抽象与具象、感性与理性、普遍与特殊、个性与共性的复合。表意和表象有时同时存在,色彩表象性构形和色彩情感效应,与人类内在的情感等主观经验形式和联想有关。在一定条件下,以文化现象为基础,使得色彩有了某种系统价值。例如,北京香山饭店的总体布局,因考虑到饭店地处幽静、典雅的自然环境和众多的历史文物,建筑师有意将建筑物设计得比较低矮,不破坏四周的景观,并在外立面上设计了三层玻璃窗,利用视错觉造成建筑物只有三层的高度,从心理上进一步增加了建筑的低矮感觉。它的空间布局采取中国建筑传统的中轴线布局、多院相连的区分和联合方式。散发着浓郁现代民族气息的香山饭店,色彩配置运用中国传统抹灰墙面的白色、灰砖线脚为基本色调,素雅、干净、洗练,与江浙民居和园林建筑相照应。浑厚素朴的风格,朴拙单纯的传统工艺,视觉化的色彩形象,均散发出淡淡的乡土气味和思乡情结,表现了对乡土文化的深切眷恋。
2.造型对建筑视觉的影响
不同造型会给人带来不同的视觉感受,建筑通过其特有的空间结构关系和艺术表现力传递建筑的情感。比如,上海金茂大厦的造型,有意识地借鉴中国古塔的变化韵律,给人以中国古塔的定位联想。强化造型透视的逐层急促加快的节奏伸展,增加了塔楼的固有高度感,高峻威严,挺直雄健。银色基调的塔楼与天空背景融为一体,同时红色花岗石组成的红色基调房又增加了它与大地的关系,并衬托了银色基调的塔楼。该设计舍弃了具象形式的模仿以及机械僵硬地照搬重复传统,而是以明快、醒目、凝练的抽象形式表达了中国传统塔结构和塔文化的概念。再如,厦门高崎国际机场候机楼的外观造型,比例优美的折线形架空斜脊,同雄壮、两端向上微翘的正脊结构成屋顶形制,使得中国传统屋顶的神韵油然而生。逐层退台、升高的架空结构性语汇既符合这个建筑的构造逻辑,又自然地作为了造型的视觉元素。本土的传统建筑情感意念与现代设计审美思想,通过简约的塑型和空间序列的有机整合,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话语转化成现代感的设计语汇,保留在特定的结构之中,从而展现出华夏雄厚的建筑文化和气度非凡的精神。这些都是造型对建筑视觉所产生的不同感受。
关键词:建筑艺术;质地感;审美呈现
1、建筑艺术中的关系
1.1功能技术和艺术的关系
建筑是功能技术同艺术的统一体,但是在以功能技术为主的建筑和以艺术为主的建筑之间,存在着大量二者比重模糊的建筑。建筑艺术的创作首先必须确定具体对象的艺术成分以及艺术成分包含的内容和所采取的表现形式。
1.2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的关系
建筑中的功能、技术等物质部分的创作遵循逻辑思维的规律,而艺术部分又须遵循形象思维的规律。一般说来,任何建筑的创作都须首先保证功能合理,技术先进,便于建造,所以逻辑思维是进行规划设计的基础。但是,建筑的物质因素最终要表现为具体的形象,艺术比重大的建筑更要求这种形象富有鲜明的艺术风格和表现力,所以在运用逻辑思维的同时,也必然会渗入形象思维,在达到一定的创作阶段后,形象思维还可能成为主要的思维方法。逻辑思维的共性比较强,而形象思维则主要是个性,在建筑创作中,所谓“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匠心独运”就可以概括说明这两者的关系。
1.3构思与技巧,继承与创新
美的艺术离不开熟练的技巧,但技巧总是服从总体艺术构思。无论是环境、序列、造型的设计,还是象征涵义的命题,都应当首先进行总体构思。巧妙的构思是技巧的灵魂。现代建筑的主要争议之一就是建筑艺术的时代性与传统性的关系。时代性立足于创新,传统性立足于继承。没有创新,建筑艺术就不能发展;但创新不等于脱离现实和随心所欲,不能把怪诞离奇的形象强加于社会。没有继承,建筑艺术就不能广泛借鉴,就会变成无源之水;但继承不等于复古和盲目模仿,不能不分对象和不加分析地搬用古典形式。建筑艺术的创作必须紧密结合社会的实际需要,适应时代的发展,重视和发扬民族的优良传统。
2、建筑艺术中的审美
意大利现代著名建筑师奈维认为:“建筑是一个技术与艺术的综合体。”美国现代著名建筑师赖特认为,建筑是用结构来表达思想的科学性艺术。总之,建筑具有技术和艺术的双重性。建筑的技术性是不言而喻的。建筑之所以又是一门艺术,是因为它具有艺术的特征。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建筑的性格美
所谓建筑的性格是指不同类型建筑的不同功能的外在表现。有性格的建筑,不仅能表现出采用那些与它的基本功能要求相适应的形式,而且还能明显地告诉人们它的作用是什么。
2.2建筑的造型美
建筑造型包括建筑体型、立面、色彩、细部等,它是建筑内外部空间的表现形式,是根据建筑的功能要求、物质技术等条件而设计的,是技术和艺术的统一。同时,建筑的造型还要考虑到形式美的一些原则,如比例、尺度、均衡、韵律、对比等。这些也都是判断建筑造型是否美观的重要标准。
2.3建筑的结构美
建筑结构是建筑的骨架又是建筑物的轮廓。中国古典建筑中的斗拱、额枋、雀替等,从不同角度映衬出古典建筑的结构美。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现代建筑结构的形式越来越丰富,如框架结构、薄壳结构、悬索结构等。建筑的结构与建筑的功能要求、建筑造型取得完全统一时,建筑结构也体现出一种独特的美。
2.4建筑的风格美
建筑的风格是指建筑造型、功能布局和建筑装饰所具有的时代共性。建筑风格是建筑艺术最直接、最鲜明的体现。每一种风格中,既包含有物质的和精神的功能要素,也包含有时代的和民族的审美要素,所以建筑艺术表现为时代的风格、民族的风格和类型的风格。建筑艺术的基本风格是历史的产物。一般说来,时代不同,基本风格也不同,但由于影响民族风格的民族文化要素是经过长期积累形成的,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民族风格也具有相对的传统性和独立性。建筑艺术的时代风格比较敏感,民族风格比较稳定,建筑的基本风格在这两者的相互制约中发展变化。
2.5建筑的环境美
任何建筑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处于一定的客观环境之中。因此,就存在一个建筑与环境的关系问题。中国古典园林建筑很早就十分重视建筑与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美国现代著名建筑师赖特提出的“有机建筑”的理论,也主张建筑应与大自然相和谐,就象从大自然里生长出来似的。他最著名的代表作流水别墅生动地说明了这一点。这座位于美国匹兹堡市郊区的私人别墅,坐落在一个具有山石、林木和溪流瀑布的优美环境之中。建筑的前部从浇筑在岩石上的钢筋混凝土支撑悬挑出来,上下两层宽大的阳台,一纵一横,好象从山洞中“长”出的两块巨石,后面高起的片石墙和前面挑出的部分取得平衡并形成水平与垂直的方向对比。这种自由灵活的组合,不仅与周围环境十分协调,而且可以使人们在不同的角度看到各种丰富多变的体形轮廓。
3、建筑艺术中的质地
建筑艺术中的质地――质感与肌理的表现是建筑造型及空间视觉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建筑的视觉形象和人的情感具有强烈的影响。
3.1视觉效应
构成质地的要素是表面质点的大小、形状、分布情况。由于这些要素的差异,就产生了许许多多不同的质地。但由于大小、形状及排列方式的不同,砌成的石墙具有不同的质地效果和情调。单独性的质地视觉效应与综合使用不同质地的总的视觉效应是有些不同的,有时甚至相差很大。单独性的质地能够激起我们的各种情感反应。粗糙不光滑的点状质点的质地具有野性的、厚实的、自然的情调,粗糙不光滑的线状质点的质地具有坚韧、有力、松弛的情调;细腻光滑的点状质点的质地具有坚硬、寒冷、淡漠的感觉,细腻光滑的线状质点的质地则使我们感到活泼、坚实、优雅等等。
3.2造型
质地与造型的关系也是很密切的。网格状的形态由于其有许许多多的小空洞而对构成材料的质地起削弱作用。如金属制的格片顶棚,可以看出,由于格网的作用,金属的质地已经很不明显了。此外,肌理视觉效果拙劣的材料,一般可以用凸起的浮雕这种造型来加以改进。无色彩倾向的灰色混凝土给人一种原始和脏的感觉,缺乏视觉吸引力和美感。但如果把这种灰色混凝土用浮雕铸模,或使用毛面木模板浇铸时(同时可用水平装饰线将模板连接处的痕迹隐藏起来)则可以获得良好的视觉效果。
3.3色彩
同色彩不同质地视觉效果是绝不会相同的。粗糙的质地特别是绒状的质地对于高纯度的鲜艳色彩具有良好的视觉协调性,二者结合可以产生出强烈而悦目的效果。例如大面积高纯度的红色地毯,给人以醒目欢悦的视觉感受,如果换上相同面积的光滑质地,则人的视觉心理是难以接受的。大面积的光滑质地适宜于用沉着的有明显色彩倾向的灰性色或黑、白色以及低纯度色。另一种相反的情形是同质地不同色彩的视觉效果也是不相同的。如白色混凝土比灰色混凝土有更好一些的感觉。黑色镜面玻璃由于比白色镜面暗了许多,因而反射的景物朦胧含蓄,从而成为很好的塑造神秘虚幻空间的材料。
参考文献:
[1]何楠:《浅谈建筑艺术美之欣赏》[J]美术教育研究,2013(15)
建筑作为造型艺术,其主要审美特征是视觉传达的直观化、空间布局的风格化、形式美法则的凝练化。
1.视觉传达的直观化
视觉传达的直观化,是指造型艺术具有运用物质媒介在空间展示具体艺术形象的特性。造型艺术运用物质媒介创造出具体的艺术形象,直接诉诸人们的视觉感官。这种直接具体的形象蕴含着丰富的艺术意蕴,把具体可视或可触的形象直接呈现在观众面前,引起观众直观的美感。
形体主要由线、面、体组成。线是点移动的轨迹,它是构成物体形状的基本因素。线条具有独立的审美意味,比如,直线显示坚硬,横线显示平实,斜线显示有力,折线显示生硬,曲线显示流畅。倘再细分,垂直线给人以高耸感、严肃感,水平线给人以稳定感、安宁感,折线则包含着骚乱感、危机感。线条的这种审美意味广泛体现于现实生活中的许多美的领域,尤其在艺术创造中,它们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例如在建筑艺术中,线条成为建筑风格的主要因素。朱光潜说:“建筑风格的变化是以线为中心。希腊式建筑多用直线,罗马式建筑多用弧线,‘哥持式’建筑多用相交成尖角的斜线,这是最显著的例子。”
2.空间布局的风格化
空间布局的风格化,也体现在空间表现的差异性。在建筑艺术上是指在空间表现上具有彼此不同的特性。中西方建筑有着各自的特点,中国古典皇室建筑中讲究对称美。例如,中国故宫是典型的完全中轴对称,而西方建筑则在不同时期产生了不同的风格,但在空间布局上都综合同构联觉进行了充分的考虑。联觉是指一种感受引起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建筑师不得不考虑多方面因素对建筑的影响。建筑与建筑之间的距离除受日照时间长短影响之外,还有很多风水学之说。从著名建筑师高迪的作品中,不难看出不同时期其建筑风格的转变。之所以空间表现会出现差异性源于人们不同时期的审美标准及当时视觉、听觉、嗅觉等因素对其的影响。总体来说,是同构联觉在无形中发生着作用。
3.形式美法则的凝练化
凝聚的形式美,建筑艺术上是指具有在艺术形象中凝结和聚合形式美的特性。形式美法则对于造型艺术具有普遍性,因而运用形式美法则对物质媒介进行加工,便可以整合出凝聚着形式美的艺术符号。可以说,形式美的法则(如对称、均衡、节奏、韵律、对比、比例、主从、尺度、明暗、虚实、多样统一等)运用在各门类艺术中,又凝聚成美的千姿百态,而这些都是同构联觉的体现。从抽象到具象,同构联觉如同经济学中“价值规律”,深入到艺术的各个方面,淋漓尽致地发挥其有形和无形的魔力。比如,比例的匀称、变化的节奏韵律、明暗对比、多样统一、虚实相生等,都是形式美法则在各种门类艺术中的集中呈现。
有人说“建筑是凝聚的音乐”,这是一个非常贴切的比喻,它说明了建筑艺术中的节奏美与韵律美。美的建筑不仅仅是视觉的享受,而是人视觉、听觉、嗅觉等多方位立体式的感受的享受。如北京颐和园的长廊,就具有古典音乐里的那种规则式的重复,这些流动的曲线不仅功能性俱佳,观赏性也颇高。这种二次创作的美也是观赏者同构联觉的体现,是建立在共同联觉与个人联觉之上的。伟大的建筑师正是利用了共同联觉以及个人的联觉创作出来的。一座伟大的建筑,表现出的不仅仅是空间的场所,而是一种让时间静止的美的凝聚。
二、同构联觉对建筑视觉审美特征的作用
每一种感觉都有特定的感觉经验。换句话说,一种感觉经验是不能连续地转变成另一种感觉经验的。同构联觉表明,各种感觉间又会发生相互影响,当视觉出现时也同样会伴随着另一种或多种感觉而生的情况。最常见的联觉是色听联觉,即对色彩的感觉能引起相应的听觉,现代的“彩色音乐”就是这一原理的运用。色觉又兼有温度感觉,如红、橙、黄色会使人感到温暖,所以这些颜色被称作暖色;蓝、青、绿色会使人感到寒冷,因此这些颜色被称作冷色。还有一种色觉称“光幻觉”,可伴有味、触、痛、嗅或温度觉。语色联觉是指某些词汇引起的色觉。日常生活中,人们常说“甜蜜的声音”“冰冷的脸色”等,都是一种同构联觉。
1.色彩对建筑视觉的影响
无论是有色还是无色,都有自己的表情特征,每一种色相当它的纯度和明度发生变化,或者处于不同的颜色搭配关系时,颜色的表情也就随之改变了。例如,2008年奥运场馆——水立方的设计。颜色上运用了水的蓝色,造型上结合了水分子的外部形态,整个建筑极具识别性。
色彩与形状是绘画与设计中满足视觉需要的两个重要因素,它们互相补充,色彩赋予感情,形状赋予精神表现,(转第31页)(接第27页)使我们获得整体的信息,这二者的阴阳耦合也都是同构联觉的作用。好的建筑会引导人们的共同联觉,使之向设计师希望的方向想象,最终和设计师保持基本一致的角度。
通常情况下,暖色使人产生温暖的感觉,如红、橙、黄等色,类似于太阳和烈火;冷色使人产生寒冷的感觉,类似于碧空和寒水。不同的颜色会带给我们不同的心理感受,色彩是抽象的表象符号。色彩抽象性在一定意义上是抽象与具象、感性与理性、普遍与特殊、个性与共性的复合。表意和表象有时同时存在,色彩表象性构形和色彩情感效应,与人类内在的情感等主观经验形式和联想有关。在一定条件下,以文化现象为基础,使得色彩有了某种系统价值。例如,北京香山饭店的总体布局,因考虑到饭店地处幽静、典雅的自然环境和众多的历史文物,建筑师有意将建筑物设计得比较低矮,不破坏四周的景观,并在外立面上设计了三层玻璃窗,利用视错觉造成建筑物只有三层的高度,从心理上进一步增加了建筑的低矮感觉。它的空间布局采取中国建筑传统的中轴线布局、多院相连的区分和联合方式。散发着浓郁现代民族气息的香山饭店,色彩配置运用中国传统抹灰墙面的白色、灰砖线脚为基本色调,素雅、干净、洗练,与江浙民居和园林建筑相照应。浑厚素朴的风格,朴拙单纯的传统工艺,视觉化的色彩形象,均散发出淡淡的乡土气味和思乡情结,表现了对乡本论文由
整理提供
土文化的深切眷恋。
2.造型对建筑视觉的影响
不同造型会给人带来不同的视觉感受,建筑通过其特有的空间结构关系和艺术表现力传递建筑的情感。比如,上海金茂大厦的造型,有意识地借鉴中国古塔的变化韵律,给人以中国古塔的定位联想。强化造型透视的逐层急促加快的节奏伸展,增加了塔楼的固有高度感,高峻威严,挺直雄健。银色基调的塔楼与天空背景融为一体,同时红色花岗石组成的红色基调房又增加了它与大地的关系,并衬托了银色基调的塔楼。该设计舍弃了具象形式的模仿以及机械僵硬地照搬重复传统,而是以明快、醒目、凝练的抽象形式表达了中国传统塔结构和塔文化的概念。再如,厦门高崎国际机场候机楼的外观造型,比例优美的折线形架空斜脊,同雄壮、两端向上微翘的正脊结构成屋顶形制,使得中国传统屋顶的神韵油然而生。逐层退台、升高的架空结构性语汇既符合这个建筑的构造逻辑,又自然地作为了造型的视觉元素。本土的传统建筑情感意念与现代设计审美思想,通过简约的塑型和空间序列的有机整合,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话语转化成现代感的设计语汇,保留在特定的结构之中,从而展现出华夏雄厚的建筑文化和气度非凡的精神。这些都是造型对建筑视觉所产生的不同感受。
结语
同构联觉是审美能力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是人自身无意识产生的心理联想及想象。它在艺术的创作和欣赏过程中融会贯通起着桥梁的重要作用。它的运用像一只无形的手,在艺术的创造和欣赏过程中,时刻发挥着自身的作用。建筑艺术之美离不开同构联觉的作用与影响。
参考文献:
[1]王宏建.艺术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0.
前言
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的,推动了我国文化建筑艺术设计的发展与进步,美术馆、图书馆、文化馆、展览馆、电视台以及影剧院等文化建筑日益增多,不但对传统文化建筑体系进行了完善,也使得城市建筑结构更美观、更实用。如果要从审美心理的角度对文化建筑进行观察和分析,就会发现文化建筑的结构、内部装饰以及环境设计方面都具备很高的艺术价值,因此,与建筑的结构设计相比,建筑环境艺术的设计的内容更加多样化。
环境艺术设计和文化建筑概述
1.环境艺术设计的概念
环境艺术设计主要是指将环境作为衬托,根据建筑物具体的使用功能和标准,通过建筑美学的原理与物质技术方面的手段,设计的能够达到满人们在物质与精神文化生活方面实际需求和审美的室内外环境,通过对优秀的环境设计,让文化建筑文化教育的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给人们营造出一个独特的文化环境。
2.文化建筑的概念
文化建筑所指领域非常广泛,其中包括所有可为人们提供玩乐、参与的共公场所,例如展览馆、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及游乐园等公共文件化场所。另外,有名的学府,以旅游景点开放让人们参观、游览的历史遗迹也包含在文化建筑的范畴之内。文化建筑是一个国家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建筑的类型、数量及质量能将这个国家城市发展的水平充分的体现出来,是衡量一个因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准备。
文化建筑的审美心理与环境艺术设计
1.美和审美心理
文化建筑体现的美是相对矛盾和复杂的综合体系,而环境与的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之间则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关系,两者在不断的发展进程会文化建筑艺术的直观美享受和客观艺术价值的体现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因此,美与审美心理也影响着的文化建筑的设计效果,而设计者的生理机能和心理感受就是其审美观念的主导和诱因。审美主要是指人们见到某一事物后,心理上产生的美观与体验,心理波动则是指人们对外界事物的知、情以及意,而审美心理学则对人们如何产生和体验美感的过程进行研究和分析。
2.环境艺术设计与审美
(1)创造审美与环境艺术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就是指人们对规律和目的进行综合之后,开展的审美创造活动,艺术设计可以创造出更符合自然规律和人类需求的艺术环境,这也是创造审美与环境艺术设计的本质意义。建筑环境的艺术设计对于流行性与公众性非常重视,设计者需要对大多数支持的审美观念和爱好进行全面的考虑,否则共设计出来的艺术作品就难以得到大众的认可和喜爱。因此,作为一名优秀的环境艺术设计员,必须在自己设计的作品中强调独创性与前瞻性同,根据公众审美观念和爱好未来的发展趋势,坚持推陈出新的设计原则,这样设计和创造出来的环境艺术才能受到人们的喜爱。(2)审美和环境艺术设计的观赏环境艺术设计非常重视审美观赏意义,审美观赏就是指人样在体验和感受中获得的心理美感,也包括审了美愉悦和享受。因此,建筑环境设计的色彩和居室的和谐,是否能够满足受众审美爱好和需求,就取决于其审美观赏的意义。在建筑环境的艺术设计中,审美观赏性高低,和人们看到环境后感觉上产生的满足程度成正比,所以,艺术设计里的审美观赏,大部分都把其存在的价值作为基础,一旦建筑环境艺术设计在使用功能和技术都存较大的问题,那么这件作品在外形于的观赏意义就会降低,人们自然也就不会对其产生美感。
基于审美心理角度下我国文化建筑环境艺术设计需要注意的问题
1.强调审美的大众性
不同于其他的艺术形式,文化建筑和环境艺术的都来自于社会,也存在于社会,是能人们随时感知和体验的作品,是一种开放性很强艺术表现形式。文化建筑环境艺术的审美受体所有的民众,而不是某一个要或是某一个群体,因此,审美受的大众是现代文化建筑环境艺术设计中最基本的审美特征,也环境艺术设计最基本原则。
2.强调融合性的文化传达
关键词:建筑;音乐;艺术;探究
1建筑艺术与音乐艺术的特性
通过对建筑、音乐进行研究和对比,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主要表现为:前者属于空间艺术,后者属于时间艺术。对比建筑艺术与音乐艺术,在一定程度上逐渐成为人们审美的共识。在西方,建筑被视为凝固的音乐。在中国,建筑同样具有音乐美感。在中国无论是宫殿、寺庙,还是园林、民居,通常情况下不注重高大的单体,往往侧重宏伟的群体;在修建建筑物的过程中,中国不是追求空间凝固的音乐,而是侧重在时间的流动中不断呈现旨趣和品格。无论是建筑艺术,还是音乐艺术,两者都有着共通性,其中建筑所具有的音乐般的韵律和节奏感是关键所在。建筑艺术凭借自身的立面造型、平面布局等独特的艺术语言,使自己的节奏和韵律等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充分的表现。对此,梁思成曾比喻说,连续与重复的一柱一窗,好像2/4拍子的乐曲,而连续重复排列的一柱二窗,就好比3/4拍子的华尔兹圆舞曲。通常情况下,一座建筑的内部通常由许多室内空间构成,对于整个建筑来说,在空间的形状、大小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同样存在整体的和谐性。在进行建筑审美时,人们在空间之间进行转移时,通常情况下会出现步移景异的景象。在空间前后转移的过程中,欣赏着一方面保留前一个空间的记忆,同时怀着下一个空间的期待,使得建筑艺术的空间理性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充分的显示。
2数的共通性
对于音乐与建筑来说,两者之间存在数的共通性,主要表现为:首先两者之间存在潜在的数的关系,同时需要数学计算做基础;其次,两者之间具有一个完整的结构式,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统一体,并且该统一体符合一定的数量关系;此外,在时间和空间方面,它们之间都具有一定的变化和对比。对于建筑来说,从设计到施工直至竣工,都伴随着建筑的空间、进深,墙的位置、高度等各种数量关系。置身在建筑空间,时刻进行着建筑审美,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体会到,通过人的参与,凝固的空间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表达为流动的时间关系,对于时空交汇的节奏感与韵律感,人们可以进行无限地冥想。
3空间感的共通性
通常情况下,建筑空间和音乐空间分别属于实体空间、想象空间,在表现形式方面,二者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从表达方式上,建筑空间属于直观的,通常情况下,依靠墙与墙之间的相互位置关系进一步限定、表现空间。墙与墙的距离和音与音之间的距离存在一定的联系。
4节奏感、韵律感的共通性
对于建筑艺术来说,通常情况下是把人们置于时间中去领略其造型,通过空间的时间化,建筑的审美特征可以进一步被人们所认识,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充分感受时间序列的和谐与韵律。对于一个建筑物来说,其效果主要依靠这些韵律关系来获得。对于建筑空间的韵律感一般可以从建筑外部空间、内部空间两个角度进行感受。对于建筑物和音乐来说,无论是在水平方向上,还是垂直方向彼此之间都有相似的节奏和韵律,并且效果与音乐相类似。
5建筑艺术的审美
对于建筑来说,作为一种艺术形式,通常情况下,一方面要满足建筑本身的实用,另一方面要具备独特的建筑美感。在建筑实践过程中,建筑师们通过对建筑美感的客观规律进行不断积累,同时进行探索和创新,进而在一定程度上设计出建筑作品。下面从现实生活出发,对建筑的美学现象进行积极的探讨,同时对建筑艺术中的审美规律进行分析。与其他生物一样,人类同样是自然的一个部分,在日常生活中同样需要效法自然的准绳,这是无法改变的事实。无论科学技术如何发展,尖端的科学技术、深奥的艺术形式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具有古代时期的雏形,与自然存在某种联系。对于建筑来说,不仅是一种物质现象,同时更是文化现象。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建筑师将自身的建筑理念、情感因素,以及人们的审美追求等因素融入其中,在一定程度上使建筑本体实现从物质向精神的跨越,同时将人的“情”转移到建筑中来。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说建筑有了不同形式的具象,同时成为人们情感的物质载体。
6音乐艺术的审美
作为一种艺术结构形态,音乐具有一定的独特性,人类主体的内在审美情感通常情况下通过声响的方式,在时间运动中的自由组合来表现。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中,音乐凭借自身的艺术魅力,进一步对人们的情感进行抒发,同时拨动人们的心弦,并且对人们的惰性进行不同程度的陶冶。同工艺、建筑、书法、舞蹈一样,音乐一般都不摹拟客体对象,风雨雷鸣,鸟语钟声等只是对音乐所表现的审美情感与自由想象进行明确的诱导。从某种意义上说,音乐有着声响,进一步带有非语义性、非造型性、在现实生活中缺乏原型等特点,这便造成了它作为主观的客体性艺术形态的抽象性、概括性和某种程度上的模糊朦胧意味。从对音乐艺术欣赏的角度讲,听众的审美情感可以很容易越出这种内容意蕴中不明确的朦胧的内心因素,把主体的审美经验、情感内容因素造成的心境摆进去,达到一种物我统一状态,从而对这种内容有较具体的感受和接近一般化的观念。
7情感体验是音乐教学中所不容忽视的
7.1情感体验的重要性。在音乐教学过程中,从心理学角度上讲,情感通常情况下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反应,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人对待外界事物的态度,同时也体现了人对客观现实产生的体验。从艺术价值来看,音乐是一种最富情感的艺术,通过音乐可以激发和调动人们的情感,同时可以体现个人的修养。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可以进一步获得、培养情感体验。
7.2音乐课堂中的情感体验。通常情况下,情感体验就是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欣赏者对音乐作品产生的情感反应。在音乐教学过程中,随着音乐的不断发展,学生的情感逐渐产生共鸣,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艺术需求,进一步陶冶心灵情操。作为音乐教师,在音乐教学过程中,需要采取措施教会学生体验音乐、感受音乐,同时释放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喜爱音乐、理解音乐。
7.3创设情境,引导情感投入。根据音乐的情绪、风格,创设环境氛围,这一过程被称为创设情境。通常情况下,可以借助良好的环境氛围,帮助学生聆听音乐,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调动视听感官,通过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可以不断培养学生的思维意识。从根本上说,创设情境就是营造课堂聆听环境,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聆听习惯。
7.4着手意境,引出情感共鸣。对于音乐来说,描绘出让人心动的意境和让人心醉的情感这是音乐的奇妙所在。在教学过程中,无论是歌曲,还是乐曲,通常情况下都可以从意境着手,以情感为切入口,按照艺术审美活动的客观规律,通过想象的画面和音乐让学生去表述自己对音乐的情感体验。然后出示出彩色画面,聆听歌曲,让学生把内心深处感受与歌声进行结合,同时激起情感共鸣,从内心底深处使人喜欢上这首歌。可以看出,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音乐才能真正进入他们的心灵。
7.5励创造,引起情感升华。从本质上说,艺术创新就是借助其他艺术手段对实践进行创新,进一步对音乐的情感体验进行再现,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艺术审美的情感升华。对于音乐的旋律特征、结构特点等,通常情况下,可以通过肢体动作、绘画等进行再现;同时也可以通过乐曲伴奏,或者通过简单的线条进行表达。但是,这些需要创设一个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通过对课内、课外进行结合,或者通过小组和个人结合的方式进行讨论,进一步达到理想的效果。
8结语
在设计建筑的过程中,需要讲究主题与形象的统一与均衡、对比与调和等建筑艺术法则,与音乐创作艺术法则相比,在美学信息方面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对于建筑工程设计者来说,如果能够了解一点音乐知识,同时提高自己的艺术素质,在这种情况下,在建筑创作设计方面,一般会获得更大的自由,进而在一定程度得到启迪和灵感。对于音乐和建筑来说,虽然两者属于不同门类的艺术,各自具有不同性质。“音乐是流动的建筑”形象直观地道出了音乐和建筑之间的内涵。
参考文献:
[1]郭宇箐.中世纪宗教音乐与建筑的精神特征[J].福州师专学报,2001.
[2]唐孝祥.论建筑艺术与音乐艺术的审美共性[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2007.
[3]吴文瀚.包豪斯精神与西方近现代音乐艺术[J].河南社会科学,2004.
[4]黄欣.从巴哈到库哈斯———建筑与音乐的共时性研究[J].山西建筑,2004.
我国的城市建设可以说在近几年发展极其迅速,但是这种建设也应该迎合着人们的审美需求,所以,很多个性鲜明的建筑在近几年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借助图书馆、写字楼、博物馆、音乐大厅等等载体将最前沿的审美理念展现给大众。所以,为了满足人们不断变化且与时俱进的审美标准,我们必须广泛吸收最新的设计理念,掌握更多的环境艺术设计技巧,建设更多更美的文化建筑。
当今大众对文化建筑中艺术设计的审美需求
1.崇尚自由与阳光
笼统来讲,当今各式各样的文化建筑中的艺术设计,无论是怎样的造型或者内涵,其在某种程度上都是对人们审美取向的一种反映或者说是一种引领。由于文化建筑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人们的生产生活已经在不知不觉中融入到文化建筑之中,其艺术设计相对于除建筑艺术之外的其他艺术有更深的感染力。正是因为文化建筑与人们的关系如此的特殊性,文化建筑的艺术设计则更多的反映人们对于文化和艺术审美的取向。
说起当代人们的审美需求,尤其是对文化建筑来说,存在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但是,总体的方向依然遵循着社会的主流――自由与阳光。由于我国文化底蕴十分浓厚,我国古代的文化建筑可以说是当时世界史上的伟大工程。传统文化的影响以及建筑思想的传承间接影响着人们的审美标准,文化环境中的环境艺术设计也不例外。所以,在某种程度上来讲,文化建筑中的环境艺术设计其实承载着我们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建筑艺术的历史使命。当然,这也并不是绝对的,毕竟人们思想观念在不断革新,一些传统的建筑思想也在逐步淡化,取而代之的是适应历史潮流与新的审美理念的崭新的审美取向,也就是刚才所说的自由与阳光。
2.审美需求多元化
多元艺术的审美需求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受众需要的是多感官、立体性的审美体验而非单一性的审美体验;第二,用户需要的是多元文化风格和艺术风格的审美体验,而非单一文化风格和艺术风格的体验。如今的审美体验与感知已经不是仅仅依靠视觉来进行简单的评判,而是依赖于我们每个人多种感官共同协调形成多方面、综合型的审美体验。人是具有很多感知的生物群体,在建筑方面,感知还包括时间与空间的共同作用。建筑本身就是一个立体化的工程,其中的方方面面都是文化的反映。文化建筑中环境设计,不同的颜色、不同的形状甚至不同的方位朝向都是对观赏者的视觉刺激,风声、水声、鸟叫声则是对于观赏者听觉的刺激,各式各样的草木、飘香满园的花朵则是通过嗅觉为环境艺术设计进行加分,这些不同的审美体验通过综合性的方式给人们全方位的新体验,我们可以从当今的环境艺术设计发现,其影响人们审美体验的手段已经越来越近似于自然环境,简单来说,环境艺术设计越来越趋向于自然、淳朴,与大自然融于一体。
文化建筑中环境艺术的特征
当今社会,各式各样的艺术形式和建筑群体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便利,同样的,文化建筑为人们的文化交流提供了有利条件,尤其是当今我国社会处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文化建设是我国当今的工作重点。从作用上来说,文化建筑对于社会各个阶层的文化方面的交流起着积极作用,另外,在特定的文化特色传承的地区,相应的文化建筑更加承载着展现文化传统与调动文化产业的作用。总体来讲,文化建筑中的环境艺术设计有以下几个特征。
(1)文化建筑的环境设计根本特性。说到根本特性,我们就要从其建筑目的与作用方面进行考虑,文化建筑中的环境艺术表现在影响人们的审美体验,并逐步深入日常文化当中去,影响人们平时的行为举止以及潜意识的审美观。
(2)文化传递性。在很多建筑身上,都可以代表着一个地区甚至是一个国家的文化,这种影响可以蔓延至全世界为之动容。可以说,文化建筑中环境艺术设计可以扮演地区或者国际间的文化交流桥梁的角色,利用这种化抽象为具体的建筑形式来达到开拓民众眼界,丰富世界文化的作用,推动当前文化的大融合。
(3)与时俱进。简单的说就是文化建筑的环境艺术设计伴随着人们不同时期的审美变化而不断变化,这是建筑艺术形式变化最为直接的原因。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人们的审美观会受到传统文化、风俗习惯等多种元素的影响。比方说,在古代皇家宫殿就强调金碧辉煌、气势磅礴,展现当时的统治者的地位以及统治野心。当然,放到现在,就是我们中华民族伟大的艺术成果,其艺术上的造诣依旧是建筑,包括环境艺术的巅峰之作。从审美学角度,中国传统建筑师世界建筑史上最为伟大的财富。
总结
总之,无论是怎样的建筑设计师,其都是要以迎合群众需要为目的来进行建筑艺术环境的构思。每一个文化建筑中的艺术设计都是人们情感体验的平台,所以贴近生活的设计会更加的真实。本文从受众对文化建筑中环境艺术设计的审美需求和当代文化建筑中环境艺术设计的审美特征两个方面从审美角度探讨了文化建筑中的环境艺术设计。相信在不远的将来,文化建筑的环境艺术设计定会为人们开启一片新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