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5 11:25:25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社会治安现状,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为进一步推进我区社会治安工作,区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开展了专题调研,组织部分人大代表走访了区公安分局、开发区公安分局等有关部门,深入海门、白云、葭沚、章安等街道听取了社会治安工作汇报,分别组织召开了由街道人大工委、派出所、司法所、政法办负责人参加的座谈会,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建议和意见。
一、20xx年我区社会治安工作取得的成效
20xx年,区政府及有关职能部门高度重视社会治安工作,先后开展了打击“两抢一盗”、“首季攻势”、“四整治一攻坚”等一系列行动,实现了连续第三年交通事故、火灾事故、刑事发案“三个零增长”目标。区公安分局被评为全省“三基”工程建设先进集体和全省执法质量优胜单位;开发区公安分局也被评为全省执法质量优胜单位。我们认为,我区的社会治安工作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加强了社会面的管理控制。围绕全国“两会”、北京奥运会和村级换届选举等重点事件和敏感时期,加强对重点人、重点事、重点物的排查和控制,认真做好风险评估、预案演练等相关工作,并落实各项管控措施。建立重大群体性事件隐患专案经营和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及时化解、预防和处置重大群体性事件,确保社会政治稳定。
(二)加大了对违法犯罪的打击力度。始终保持对违法犯罪分子的“严打”高压态势。区公安分局破获刑事案件2898件,同比上升4.55%,其中破获犯罪案件165件,同比上升13.79%;查处治安案件5159件6028人次。开发区公安分局破获刑事案件928件,同比上升4.04%;查处治安案件2590件,同比上升58.4%。两个公安分局共破获命案7起,破案率达100%。
(三)夯实了治安防范的基础工作。深入实施“实效大防范”工程,扎实开展“平安大行动”,建立点、线、面相结合的巡防机制,不断深化“三基”工程建设。加强外来人口管理,全区外来人口登记率达93%以上。继续完善群防群治机制,大力实施社会科技防范“天网”工程,实行人防、物防、技防三结合,确保社会治安稳定。
(四)强化了干警队伍的教育管理。认真落实从优待警、从严治警措施,严格按照队伍正规化管理的要求,深入开展大学习、大讨论、大练兵、大接访等活动,不断提高民警素质,确保了队伍的清正廉洁。全年没有发现干警有违法违纪行为。
二、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我区的社会治安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存在的问题也比较多,面临的困难不少,总体形势仍比较严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刑事治安案件仍在高位运行。虽然通过公安机关开展“首季攻坚”、“四整治一攻坚”等专项行动,各类严重刑事犯罪苗头有所遏制,发案总量有所下降,但总的来说,刑事治安案件依然偏高。20xx年,全区(包括开发区)共立刑事案件7669件,受理治安案件14863件。尤其是侵财型案件呈上升趋势,仅20xx年11月区公安分局所立的618件刑事案件中,“两抢”案件有35件,同比上升45%;入室盗窃案件有276件,同比上升20.6%。同时,青少年违法犯罪有增无减,黄、赌、毒等案件明显反弹,利用高科技手段实施诈骗愈演愈烈。
(二)不稳定因素依然大量存在。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社会利益格局的调整以及当前金融危机的影响,各种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进一步凸现,对社会稳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和冲击。其中,因征地拆迁、邻里纠纷、复退军人待遇、非正常死亡、劳资纠纷等矛盾和问题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尤为突出。据调查,20xx年1-11月,全区共发生5人以上集体上访事件达141批次,涉及人员达1655人次,同比分别增长74%和49%。
(三)基层基础工作还有待加强。流动人口管理制度还不够完善,管理工作仅仅停留在登记上,在动态管理上没有真正做到底数清、情况明。对出租房屋管理还不够到位,公共场所管理较为薄弱,特别是对网吧、酒吧、发廊等娱乐场所的管理,由于涉及多个部门,尚未形成合力。群众工作基础薄弱,治保调解组织的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另外,由于个别部门和单位领导认识不够到位,资金投入不足,监控设施覆盖面不广,也削弱了社会治安防控能力。
(四)少数公安干警素质还需进一步提高。个别干警执法为民观念还不够强,存在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思想,对群众的合理诉求不能及时办理。少数干警在办案时重实体、轻程序,影响了案件质量。刑事破案能力有待于进一步提高,20xx年全区破案绝对数3826件,破案率仅为 50%,这与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相比还有一定距离。与人民群众的联系沟通不够,如对群众扭送到公安机关的小偷经查证据不足予以释放后,没有及时向群众说明原因,群众对此很不理解。少数协警的素质还不够高,办事不公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公安队伍形象。
三、做好今后工作的几点建议
社 会治安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持之以恒地抓实抓好。根据我区社会治安现状,现提出如下建议:
(一)进一步加大法制宣传教育力度。要以“五五”普法为契机,采取电视、网络、板报、标语等传统手段与现代手段相结合的形式,多渠道、全方位、深层次地开展普法宣传教育活动,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的法律素质、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和自我防范意识。经常深入学校、社区、企业开展法律知识讲座,为学生、居民和职工提供法律咨询服务。尤其要针对当前中学生刑事犯罪日益增多的现状,开展法律教育和心理辅导,扶正少数青少年学生扭曲的心灵。大力宣传见义勇为等典型事例,弘扬社会正气,建立和健全同违法犯罪分子作斗争的激励机制和社会保障机制。
(二)进一步加大对违法犯罪的打击力度。要不断深化“严打”整治斗争,重点打击暴力恶性等重特大刑事犯罪,严厉打击村霸地霸、聚众赌博等犯罪,做到除恶务尽,不留后患。进一步提高“110”快速反应能力,加大对“两抢一盗”等侵财型犯罪的打击力度,努力提高侦破多发性案件的能力,力争在短期内破获一批严重危害群众安全和利益的系列性案件,形成“严打”整治的高压态势。对严重刑事犯罪活动必须露头就打,决不能让其形成气候。加强文化娱乐场所管理,加大扫除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的力度。
(三)进一步加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要充分估计日趋复杂的矛盾纠纷给社会稳定带来的巨大影响,进一步建立健全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机制,重点排查调处可能转化成恶性刑事案件的矛盾纠纷。密切掌握社会动向,依法调节各种社会关系,及时解决各类社会矛盾和问题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坚持快速反应,冷静处置,认真分析人民内部矛盾的成因,采取有效措施,积极依法予以调处和疏导,把矛盾和纠纷解决在当地,消除在萌芽状态。加大社会保障工作力度,努力维护社会弱势群体和人员的利益。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21―0037―02
1沈阳市旧住宅区社会治安管理现状
作为老工业基地,沈阳市拥有数量众多的老旧小区。近些年市政府高度重视,花大力气整顿了大量的旧住宅区,为老百姓办了实事。2010年开始,沈阳市启动了“弃管小区”改造三年计划,投资15亿元改造了1502个弃管住宅区,受益人口达165.5万人。市长陈海波表示,随着弃管住宅区改造任务的全面完成和后续管理责任的初步落实,“弃管”这个特定称谓在沈阳已经成为历史,“弃管小区”改称为“旧住宅区”。但由于旧住宅区的“先天不足”,改造后的后续管理工作仍然任重道远。根据统计数据,改造后的小区,其管理模式主要包括专业化物业管理(235个小区,占157%)、自治管理(20个小区,占1.3%)以及社区代管(1246个小区,占82.9%)等。其中占绝大部分的是由社区代管,这种管理模式下的旧住宅区,仍然避免不了管理水平有限、基础设施欠缺、管理费用匮乏、社会治安管理水平难以大幅度提升等困境。为了打造良好的城市环境,必须加大力度整治社区环境,尤其要下大力气整治、减少旧住宅区频发的盗窃、抢劫等社会治安问题,提升社区居民的幸福指数。
根据课题组的调研,沈阳市旧住宅区居民对目前的小区社会治安问题非常关心和关注,调查显示,48.2%的被调查者表示对小区的治安状况不满意,44.6%的被调查者表示一般,仅有7.2%表示满意。有近70%的被调查者表示发生过车辆被盗事件,另外诸如入室盗窃、街面扒手、打架斗殴等事件均有发生。
为切实改善旧住宅区环境,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保障出行安全,沈阳市政府决定2014年继续开展“改善100个旧住宅区居住环境建设”工作,以建设美化、绿化、整洁、通畅的住宅区为目标,本着“功能齐备、设施完善、环境优美、住用安全”的原则,在全市老旧小区范围内选择100个住宅区,通过改造全面提升旧住宅区管理水平,此项工作已列入2014年沈阳市政府为城乡群众“办实事”内容之一。该项工作主要实施绿化提升工程、增设健身娱乐设施、增设安全防范设施、整修破损道路等5大项17小项改造内容,其中增设安全防范设施中,特别提到要在旧住宅区安装挡车器、新建门卫(监控室)、修建小区围墙、维修外墙空鼓、安装监控探头等多项措施。
由此可见,相关部门已经意识到旧住宅区社会治安管理需要进一步提升水平,但是仍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和系统完善,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共同提高旧住宅区社会治安管理水平。
2旧住宅区存在社会治安问题的原因分析
虽然各界都比较关注旧住宅区的管理问题,但一直以来,该问题却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分析其原因多种多样,但是最根本的矛盾所在,无外乎资金投入与资金来源不匹配造成,加上管理对象的特殊性,导致管理主体缺位,管理媒介缺失,管理目标无法实现,即管理机制不健全导致管理过程不可持续。
具体来讲,管理对象的特殊性,就是旧住宅区自身特点,居住群体属于中低收入者,素质参差不齐,园区基础设施较为落后,房屋自身破损程度较为严重等等,导致对齐管理的前期投入过大,纯粹依靠市场机制进行调节的难度很大,这样导致物业企业不愿意参与,政府又没有精力面面俱到,导致无人管或者管理效率低下,效果不理想的结果。目前沈阳有80%以上的旧住宅区由社区代管,这种管理模式属于粗放式管理范畴,由于缺乏必要的人力财力物力,不可能满足居民的日常需求。根据调查显示,居民普遍认为没有物业公司、流动人口太多、安全设备缺乏等是造成小区社会治安问题的主要原因,另有部分被调查者认为警务工作缺乏,没有实行封闭管理等也是重要原因。
分析调查结果可以发现,旧住宅区居民对物业公司参与管理是认可的,但由于旧住宅区自身特点,却没有物业公司愿意接手。同时广大业主也指出了对基础设施,警务工作的需求。这就要求我们深入探讨对旧住宅区实行管理的机制问题,保障旧住宅区能够得到长期有效的管理,保障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提高居民的幸福指数。
3提高旧住宅区社会治安管理水平的对策建议
对旧住宅区进行有效管理,提高旧住宅区社会治安管理水平,总体思路应该是“市场主导,政府扶持,全民参与”。
随着我国物业管理行业的快速发展,物业企业参与小区的管理已经具备了较为丰富的管理经验与管理资源,物业企业理应成为小区的管理主体。但是由于旧住宅区的特殊性,完全依靠企业的市场行为却很难满足企业的逐利动机,因此政府应该在一定程度上积极参与,发挥指导、协调、扶持、激励、约束等功能。同时采用“谁受益、谁出力”的原则,调动园区内具有热情和能力的业主参与到日常管理工作中,降低物业公司成本,提高管理效率。具体来讲包括如下措施。
3.1管理主体层面
明确物业企业作为旧住宅区的管理主体,负责旧住宅区的日常管理。由于物业企业具有丰富的管理经验,提供旧住宅区日常保安保洁工作非常容易,理应成为旧住宅区的管理主体。但是旧住宅区的特殊性导致目前大多数物业企业不愿意接管,这也是物业企业逐利的本质决定的。在此过程中,政府要发挥积极的扶持与促进作用,包括部分或全部出资完善旧住宅区围墙、路灯、监控报警设备等基础设施设备,降低物业企业的前期投入,提高盈利预期,促进物业企业积极参与。资金来源,可以通过政府的财政拨款、建立专项基金、动用专项维修资金等多种方式筹集,甚至可以通过企业赞助、广告经营等方式获得部分资金投入。待旧住宅区的基础设施较为完善,物业企业就可以参与日常管理,管理模式可以参照其他小区,包括服务项目、服务标准、服务费用等,也可以结合园区特征进行分类管理。另外,由于旧住宅区居住群体特征,有很多下岗或待业的业主,还有部分退休老人,可以充分调动一部分具有热情及能力的业主参与日常管理,组成治安巡逻队等进行日常巡逻,收集居民意见反馈等,降低物业企业在保安工作方面的支出,提高工作效率。因此,管理主体视角下,旧住宅区社会治安管理应该以物业企业为主体,政府扶持,业主参与。
3.2管理对象层面
明确旧住宅区中管理对象的特征,系统评价人、物、事的现状与发展趋势,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提高旧住宅区社会治安管理的水平。根据旧住宅区居住群体的低收入特征,对其收取的费用要保证不影响其生活水平,标准不能过高,要考虑大多数群体的基本物业服务需求来确定服务内容与服务标准。针对少数具有特殊需求的群体,可以通过采取特约服务的方式额外收取费用。关于流动人口,物业公司可以联合社区做好登记统计工作,同时要加大宣传力度,让旧住宅区的居住群体更多的了解物业管理带来的好处,让大家主动参与到园区的管理中来。针对旧住宅区基础设施落后的现状,物业企业要联合政府一起进行完善,其中这一环节政府要起到主导作用,并且要从资金上大力支持,帮助物业企业以较轻的负担承担起旧住宅区的管理职能,只有这样才能迅速提升对旧住宅区的管理水平,尤其是社会治安管理水平,保障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而针对居民比较关心的社会治安事件,则需要加强监督执法力度,能够快速有效的解决居民遇到的各种问题,物业公司与当地的警务工作者要紧密联系,快速响应,能够真正解决问题。根据调查显示,居民认为安装监控设备、聘请物业公司、设立社区警务队等手段是解决旧住宅区社会治安问题的重要方法,另外成立社区志愿者巡逻队也具有重要作用。
因此,管理对象方面,要以较低的收费标准提供符合业主需求的社会治安管理,需要政府大力投入,完善基础设施,提高办事效率。
3.3管理目标层面
保证旧住宅区居住者能够安居乐业,就需要各主体能够长期合作,实现多方共赢。首先,物业企业作为旧住宅区管理的主体,其根本性追求就是盈利。目前,物业企业的收入来源主要为物业费,但由于旧住宅区的居住者大多为中低收入水平,且流动人口较多,很多业主具有物业管理需求但是支付意愿却不高。这种矛盾下,一方面需要物业企业提供优质服务促进业主主动交纳物业费,另一方面,还需要从制度上约束不交费的业主,需要政府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来对欠费业主进行警告与惩罚,以此来实现物业费的顺利收取,例如对恶意欠费业主在园区内进行公示,通知业主所在单位,强化诉讼判决的执行力度等。另外,要鼓励物业企业积极开展多种经营,一定程度上弥补物业管理经费的不足,提高管理服务质量。如果物业企业实现了长期稳定的盈利,那么对于旧住宅区的管理也必然就实现了长期稳定的目标。
3.4管理媒介层面
理论上构建人防、物防、技防相结合的立体防护结构是最佳状态,考虑到旧住宅区的特征,应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人防应该以物业企业保安员为主体,动员业主参与组建巡逻队,并加大警务工作人员的巡查力度。值得注意的是,目前物业小区安保队伍具有明显的不稳定性。一方面,业主与企业需要大量高素质的安保人员,另一方面,安保岗位的工作性质与福利待遇又严重制约了人员的聘用,这种矛盾急需解决。根据经济学规律,价格机制是较好的市场调节剂,通过提升安保人员的工作福利与工作环境,营造良好的岗位口碑,从社会舆论角度多多进行正面宣传和引导等等,是今后要加强的重点工作。例如可以直接提高工资水平、为安保人员购买各项保险、强化法律法规与业务技能培训、改善工作环境等等,通过政府与物业企业联合,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安保队伍,是提升旧住宅区社会治安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同时,针对旧住宅区的特征,要将安保队伍与小区居民组建的巡逻队结合起来,从物质与精神奖励等方面激励巡逻队参与到小区的治安管理中来,降低物业企业的成本,提高物业管理的持续性。
物防最基本的就是实行封闭管理,修缮小区的围墙,设置有人看守的住宅区大门及值班室,配备警棍、手电筒等必要的防护器械,设置报警电话。为住宅楼统一安装单元防盗门,业主家里尤其是一楼二楼等较低楼层安装防盗门与防盗窗,园区装有安全照明灯等,同时增强个体治安防范意识。该项工作应该在物业企业承接旧住宅区伊始与政府部门联合完成。
技防则主要采用闭路电视监控系统、周界报警系统、门禁管理系统、电子巡更系统等,同时鼓励有条件的业主使用家庭报警系统,进一步补充技防的范围与层次。有条件的园区还可以建立网络治安管理平台,如QQ群,短信平台等作为补充。
3.5管理机制层面
在对管理主体、管理对象、管理目标、管理媒介进行系统讨论的基础上,将各个层面的内容进行整合,即形成了一系列的管理机制,促进持续提升旧住宅区社会治安管理水平,实现旧住宅区居民安居乐业。
第一,资金投入机制。通过财政拨款、政府专项基金、引入社会资本等形式,联合物业企业共同完善旧住宅区的
基础设施设备;在物业从业人员的业务技能培训、职业资格
作者简介:
徐龙双(1988-),男,四川广安人,天津商业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产业经济与区域发展。
考试、法律法规普及、社会保险补助、安保人员的业务培训等方面,由政府适当投入,联合相关部门共同完成。
第二,激励与约束机制。一方面激励物业企业积极承接旧住宅区的物业管理,对承接积极,效果良好的物业企业进行表彰,甚至可以从税收等方面给予优惠,在承接新的项目时给予一定的优先权。而对于不愿意承接旧住宅区物业,或者管理效果不佳的物业企业,则可以限制其承接新的项目,或者资质审查时给予特殊标注,把物业企业承接旧住宅区的管理纳入到企业的社会责任与诚信档案。
__,33岁,现任__乡武装部部长,分管政法、综治工作。
分管综治工作以来,__同志能认真学习有关法律法规,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和业务技能。初,为了尽快熟悉全乡综治工作基本情况,了解存在的各类问题矛盾,他带领综治办一班人进村入户,在全乡范围内调查摸底,很快做到了心中有数。随后,他又组织司法所到各村及全乡中小学开展法律知识讲座,印发普法宣传材料,并联系市委政法委在丰仪乡政府门前举行平安兴平法律知识普及文艺演出,极大地提高了全乡人民的法律知识水平。
__同志在工作中不怕苦,不怕累,能够深入基层,认真对待每一名反映问题的群众,积极调处化解各类矛盾、纠纷。5月份,丰仪乡坡耳头村群众代表与村干部因建校发生纠纷。此事牵扯时间长,涉及到村委会、教委、教育局等单位,问题复杂。__同志并没有退缩,他带领综治办全体人员深入到坡耳头,逐个走访相关人员了解情况,耐心细致地做当事双方的工作,并积极协调派出所参与,最终成功地消除了矛盾,化解了纠纷。,他带领综治办一班人共消除化解各类较大的矛盾纠纷8起,全乡未发生一起重大越级上访,有力地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
在打击盗窃电力、通讯设施专项行动中,__同志联系派出所、综治办、电信所,并从各村抽调精干人员组成巡逻队,夜间9时至早6时在重点区域加强巡逻,确保电力、通讯设施不受破坏。同时,带领派出所、综治办,对辖区内网吧、废品收购站调查摸底,教育网吧业主不得容留未成年人上网,废品收购站业主不得收购盗窃来的电力、通讯设施,从源头上杜绝了盗窃电力、通讯设施案件的发生。
在“创建平安兴平”活动中,__同志一方面积极联系各村安装警铃,成立夜间巡逻队,同时( )对辖区内人流量大,商业门点密集,情况复杂的丰洛桥进行专项整治。他联系派出所、综治办、洛庄村、温坊村,对丰洛桥的流动人口进行清理清查登记造册,教育每个经营户文明守法经营,规范了丰洛桥的经营秩序,净化了社会风气,努力为辖区群众创造了和谐稳定的生产生活环境。
关键词: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建议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2-0032-02
党的十报告提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等要求。深化改革,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建立有利于教师资源合理配置的有效机制,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高职师资队伍,不仅是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也是全面贯彻和落实十精神的具体要求。“十一五”以来,安徽省高教事业坚持创新,深化改革,优化结构,不断提高质量和管理水平,职教大省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成效明显;高等教育“双百工程”圆满完成,高教强省建设顺利实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4.3%,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和质量进一步提升,综合实力全面增强。但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建设仍然存在一些尚未解决的问题。
一、安徽省省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现状
(一)取得的成绩
《安徽省教育人才发展“十二五”(2010—2020年)规划》总结了安徽省高等教育(含高职)的现状:
1.教师队伍总量基本满足办学需要,结构趋于改善。
2.高层次、高水平教师队伍持续壮大,建设成效初显。
3.教师整体教学科研水平增强,创新能力不断提高。
4.辅导员队伍、管理人才、教辅人才队伍层次结构逐步优化,整体素质稳步提升。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底子薄制约高职院校发展速度和质量。全省75所高职高专院校几乎都是从中等职业学校发展起来的,40岁以上的获得硕士学位的教师几乎都是通过攻读在职研究生,通过攻读全日制研究生拿到硕士学位的比例很低。据调查,50多岁的教师队伍中能获得硕士学位的比例只有11%。通过优惠政策从中职身份转岗为高职的教师,缺乏基本的学术研究理想与追求,教育教学研究和应用研究的能力较弱,因而他们离高等职业教育体现“高教性”的要求有较大距离。
2.教师来源渠道单一制约“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据调查,我省高职高专教师来源主要以普通高校硕士毕业生为主,从企业调入的数量很少。从高等院校毕业到高职院校教师,理论上一般都可以满足要求,而实践方面很难满足对实验实训的要求。尽管不少学校对有企业背景紧缺型人才开辟了绿色通道,但招聘的结果也常常不尽人意,要么是招不到,要么是不符合要求。将一直从教的教师培训进修为“双师型”教师,不失为一项有用的举措,而实际情况是水分较多。
3.激励机制不足制约高职教师业务素质的提升。我省很多高职院校并没有对教师的工作进行科学的量化,更没有相应的激励机制进行配套。部分高职院校制定了量化的规定文件,但缺乏科学性,且具有不合理性或不完整性。导致出现“干多干少一个样”、“本校干少,校外多干”等不正常现象。很多教师将主要精力放在到校外去挣外快,其自身的业务素质就很难得到提升。
4.生源学习能力低制约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到高职来学习的学生绝大多数来自农村,其中很多学生从小就是留守儿童,没有好的学习习惯,学习的能力很低,缺乏学习兴趣,甚至厌学,再加上手机、网络的影响,上课认真听讲的同学比例很低。目前这些成了普遍现象,教师也就很难找到当教师的感觉,更难以获得教书育人的荣誉感。
5.工资收入水平低制约教师工作的责任心。我省高职学院教师工资收入水平普遍较低,每月仅拿3000元工资的教师不在少数,与政府公务员的工资更没办法进行比较。就是建筑工地一名熟练建筑工每月也可以挣到5000至6000月的工资,甚至更高。付出不能得到应有的回报,就会产生工作没有得到社会认可的感觉,自然降低教师的工作责任心。
6.教师队伍数量不足制约教学质量的提高。据调查,我省大多数高职院校师生比例都没有达到低于181的要求,有的甚至达到33∶1。达到要求的院校,兼职教师的比例往往较高。而兼职教师很大部分是在校研究生,他们没有经过培训就登上讲台,有些人上课也就是给学生念念课本。这种情况下,教学质量是无法得到保证的。
7.教师队伍青黄不接,断层现象严重。根据对10所安徽省高职院校的调查,我们对教育专任教师职称、学历、年龄结构等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高职教师的年龄结构不合理,青年教师多,中老年教师少,35岁以下的教师占50.16%,不利于学科的健康发展。而学历结构中,学士学位多,硕士、博士少。职称结构中,中低职称多,高级职称少,其中讲师和助教占56.38%。这种现象说明高职教师存在青黄不接的现象,30至40岁年龄段的教师比例少,这不利于高职教育质量的提高。
8.师资队伍不稳定,优秀教师流失较快。目前,安徽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比较不稳定,特别是地级市或县城所在的高职院校人才引进相当困难,甚至出现教师队伍负增长的局面。尤其是热门专业,部分教师在提高学历后,尤其是攻读博士后,就选择了跳槽,甚至出现流失的教师数比引进的还要多的尴尬局面。
9.师资培训不力制约高职毕业生的市场适应能力。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培训应该具有系统性、持续性、专业对口性等特点。然而实际情况常常流于形式,没有实际效果。教师需要获得某一领域的培训,却又常常不能及时得到满足。因为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培训,教学内容很多落后于时代的发展。一些新的设备及制造工艺已经在市场中得到应用,教师授课的内容却还是10年前的工艺水平。尽管高职毕业生在校也进行了实验实训,落后的实训内容是无法满足市场需求的。
二、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下师资队伍建设方面的建议
高职院校正在经历从外延发展逐步向内涵发展的变革历程,内涵式发展是以提高办学质量为核心,即为人才培养、科技开发、社会服务等本质属性发展的总和。师资队伍建设是内涵式发展的保障。本文从六个方面提出如下建议:
1.落实科学发展观,确立高职师资队伍建设的战略地位。在新形势下,高职院校的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要确立师资队伍建设的战略地位。专业建设是高职院校教学质量建设的基础;课程的精品化建设是高职院校教学质量建设的根本;实训基地建设是教学质量建设的保障;而师资队伍的建设是高职院校教学质量建设的关键。师资队伍建设好,才可以保障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
2.优化资源配置,培养“双师型”、“三能型”教师队伍。多渠道培养或引进“双师型”教师,对此类人才的引进可以开通绿色通道,可适当降低学历要求。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及校际合作,优化资源配置,培养并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同时,逐步由“双师型”教师向“三能型”教师过渡。这也就是要求我们的教师能具有较高理论水平胜任理论教学,能具备动手能力指导学生实训、实践,能具备科研能力帮助企业克服技术难题、开展应用研究。
3.完善培训体系,促进高职教师全面发展。首先,要完善高职教师培训机制,树立科学的终身教育理念,为教师整个职业生涯的专业发展提供指导与培训,通过把教师职前培养、入职教育和职后培训有机衔接,探索和创造能满足不同层次、不同阶段、不同教师需求的多元化培训机制,从而为教师构建一个高质、高效的平台。其次,要建立灵活多样的培训模式,逐步改变以往整齐划一、压抑教师多样化需要的培训模式,应综合考虑教龄、年龄、学科专业等的差异,构造出符合不同群体的培训模式。第三,要实现培训内容多元化,提高培训的有效性、实用性。第四,要增加高职教师参与培训的自主性,实现高校与教师的良性互动,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提升培训的效果。最终达到促进高职教师全面发展。
4.完善激励机制,调动高职教师工作积极性。好的激励机制可以充分调动高职教师的工作积极性。首先,要尽可能地根据整个社会的生活和消费水平,有条件有限度地满足高职教师对改善工资待遇以及物质生活、工作条件、工作环境等合理需要。其次,要创新大学文化,创造和培养大学的人文精神,使校园中充满人文关怀和人文精神,以此激发教师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科学精神。第三,高校管理者在处理工作任务的分配、总结评比、工资调整、奖励和晋升等实际问题时,应做到公平合理,各得其所。第四,实行民主管理,让教师参与制定激励方案。第五,将物质和精神方面的奖励包括培训机会融入激励手段,形成全面、多样、灵活的激励机制。
5.创新教育教学管理模式,提高高职教师成就感。高职院校要重视各部门的协调配合,完善对学生进行全方位地整体推进式管理体系。充分发挥学生会及学生团体的作用,加大学生自我管理力度。增加学生的实验实训环节,增强学生动手能力训练,在操作中增强学习的兴趣。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果大部分学生能将大部分精力放在学习上,必将提高教师的职业成就感。
6.创新师资队伍管理模式,增大高职教师社会服务面。师资队伍的管理模式根据管理范围可以分为校内管理模式和社会管理模式。对于校内师资队伍管理模式,可以参照湖南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的做法,该校为提高教师队伍综合竞争力,提出教师队伍建设与管理的“四化”模式,即“职业化、标准化、表格化、精细化”。通过“四化”来提升教师队伍整体水平,具体来说就是:加强教师职业化建设,提高教师业务能力;引导教师积极参加标准化建设,提高教学效果;积极推进表格化,提高教学效率和水平;引导教师积极参加精细化建设,提升教学业绩。
对于师资队伍的社会管理模式,我们应该顺应人才市场发展趋势将眼光扩大全省,甚至全社会,去创新师资队伍管理模式,以适应现阶段高职院校越来越激烈的人才竞争。我们既要提倡有序竞争?合理流动,又要防止恶性竞争?在建设高水平教队伍的过程中,可以主动探索建立合理有序的高职院校教师流动机制?让高职教师有序地在高职院校间以及在学校与企业间流动,不断增大高职教师的社会服务面,创造条件让他们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梅建安,谭玉林.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措施探讨[J].中国证券期货,2012,(11).
【关键词】西安民办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现状调查
一、调查对象及方法
为了更加准确地了解西安民办高校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现状,找出影响民办高校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因素,从而更好地加强民办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本课题组成员于2013年5月到2013年7月对西安外事学院、西京学院、翻译学院、西安交通大学城市学院西安市的四所民办高校的本科、大专、自考的大学生进行了调查,调查主要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式,以访谈为主。在本次调查过程中,共发放问卷760份,回收有效问卷708份,回收率为93.2%。问卷回收后运用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现将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二、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知的现状
1.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识
根据调查情况,大学生高度认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但是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具体内容了解的并不深入。
为了了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整体认知情况,本课题组设置了三道题目“你听说过什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吗”“你认为当前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必要吗”“你知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体包括哪些内容吗”。第一个题目选择“听说过”的同学高达98%,第二个题目选择“有必要”、“非常有必要”的同学占到90%,而第三个题目选择非常清楚的同学只占35%。通过访谈也发现,民办高校大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并不完全清楚其具体内容。由此可见,从十七大以来,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有一定的成效,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任重而道远,很多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缺乏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认识。
2.对指导思想的认同现状
根据调查,大多数同学比较清楚指导思想的基本内容,并有78%的同学开始用的观点去分析、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说明理论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大学生的思想整体上是良好的态势。但是当问及“是否信仰”时,65.2%的同学选择的是“不太清楚”,根据访谈也反映出在当前,大学生存在信仰危机。而且三分之一的同学认为看不到的生命力,对的指导思想持怀疑态度。
3.对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认同现状
根据调查结果,大多数同学高度认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制度取得的成绩,对于未来的发展大多数同学也是充满信心。多数大学生认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决贯彻执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但是,当问及是否赞同“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相比有不可比拟的优越性”时,选择“不太赞同”、“不好说”的竟然分别占到31.7%和41.9%。可见,在当代大学生身上,关于共同理想存在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差距。
4.对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认同现状
根据调查现实,大学生的爱国热情是非常高的,尤其是在对民族精神的认同上,大家的认同度非常高,97%的大学生都以自己是华夏儿女而感到自豪,92%的学生认为在“经济全球化和多极化发展的今天,更应该弘扬民族精神,发挥民族精神的纽带作用”。不过,在调查中发现,有49%的学生认为大学生爱国的方式“缺乏理性”。89%的大学生认可当今时代是一个改革创新的时代,所有的大学生都认可创新对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重要性,但是在“自己是否具有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方面,大多数大学生选择的是欠缺,可见,大学生对时代精神的认同度并不高,而作为未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中流砥柱,要加强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5.对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认同现状
社会主义荣辱观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居于基础地位。根据调查发现,大家对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正确性一致认可,但是存在知行脱节的问题。在“您怎样看待考试作弊现象?”中,有39%的同学认为可以理解,只有29.1%的同学认为这是一件羞耻的事情;在“您怎样看待大学生诚信缺失问题”,只有40.3%的大学生选择“坚决反对”,在“您怎样看待大学生傍大款”的现象,选择“无所谓”“很正常”“可以接受”的竟然占到68.9%。可见在价值多元化的时代,大学生的价值判断出现模糊的情况,并且知行脱节现象非常严重。
三、影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因素的调查现状
影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因素是很复杂的,本课题组从大学生的个人实际情况、家庭情况、思政课的教学手段和效果、社会影响,四个方面设计可能的影响因素来分析可能会影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因素,从而有针对性的展开教育。主要涉及到的问题包括“学生的性别、专业、年级、是否党员或者入党积极份子、是否学生干部”,“家庭收入情况、父母的职业、父母的政治面貌、父母的受教育水平”,“思政课的授课方式、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态度”,“多元化的社会思潮、多种价值观、功利的时代、网络化时代”等。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的专业、政治面貌、父母的受教育水平、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学习态度、功利的时代这六个因素的影响比较明显。其它因素也有影响,但是不是太明显。
调查结果显示,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影响因素,专业因素较明显,其中,文科学生的认同要高于理科学生,认可度最高的专业是法学类专业,认同度高达87%,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度最低的是体育类专业的学生,认同度只有49%,这和专业性质有密切的关系。和普通学生相比,大学生中的党员、预备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的认同度较高,高达82%,比普通学生的认同度高15%。父母的受教育水平对大学生的认同度影响也较高,父母有大学水平的学生的认同度要比其他同学高出21%。根据调查结果显示,59.1%的大学生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受到当前社会急功近利的功利思想,多元社会思潮和价值观以及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的影响。
思政课作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主渠道,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有很深的影响。调查现实,大多数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感兴趣,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性太强,与现实脱节,不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不能解决大学生密切关心的交友、就业等实际问题,教学方法比较单调,教学效果不好。93.9%的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一般”或“不好”,60.1%的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脱离实际,43%的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单一。大多数同学认为教师在讲授思想政治理论课过程中,要通过教学方法改革,找到更加适合学生接受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才能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水平,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调查也现实,教师在讲授思想政治理论课过程中,每进行一次有效的方法改革,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度就增加10%左右。
由此可见,影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学校教育要和学生个人的实际情况、家庭情况、社会影响、教学情况等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只有将实践性、实效性和现实性结合起来,才能进一步促进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
四、当前大学生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途径
根据调查现实,当前,大学生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主要途径是思想政治课,82%的学生认为自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识主要来源于思政课的理论教学。当代大学生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选择校园社团活动的占22%、选择学校党团活动的占18.9%、选择学校BBS论坛的占10%、选择各种讲座的占21.7%、选择其他学习材料的占8.9%、选择校外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的占12%、选择各类媒体的宣传的占51.8%、选择社会上的其他宣传方式的占7.1%。由此可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路径包括多种方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依然是主渠道,学校的党团和社团活动、各种社会媒体的宣传效果也很明显。
五、调查的结论
本文在对西安市的四个民办高校问卷调查和访谈的基础上,主要结论有以下两个方面。
1.大学生高度认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但是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具体内容了解的并不太深入。具体来说,大学生对于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认同度最高,对的指导地位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的认同度一般,而对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认同度不高,在社会主义荣辱观方面存在较为严重的知行脱节现象。
2.影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因素很多,但是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的专业、政治面貌、父母的受教育水平、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学习态度、功利的时代这六个因素的影响比较明显。同时,当前大学生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途径依然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这给我们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老师很大的启发,加强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改革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对于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另外,要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要尽量拓宽大学生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