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高中思想政治逻辑与思维范文

高中思想政治逻辑与思维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5 11:25:25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高中思想政治逻辑与思维,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高中思想政治逻辑与思维

篇1

一、由生活实例引入课堂教学,引发学生思考

政治知识虽然看起来较为理论化,但是政治知识也是来源于生活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由生活中的例子引入教学,通过实际生活的引入让学生较容易理解,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生活实际联系到教材知识的过程很好地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如,在教学商品这一节时,教师可以把生活中的一些物品的名称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农民自产自销的水果、商店中等待出售的鞋子、鱼塘中的鱼、天上掉下的雨滴,教师可以把这样的名词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在课前进行猜想,这四种物质中,哪些是商品,哪些不是商品。教师的问题一出,学生对教师的问题都会比较感兴趣,有学生可能经过自己的思考后会给出自己的答案,有的学生则根据自己的猜测也给出了答案。教师可以先不回答教师的问题,让学生对课文的相关段落进行阅读,重点解读商品概念的那个段落,然后教师再重复一遍最开始向学生所提的问题,假如学生认为这四种物质中的那些是商品的时候,可以说说它是商品的理由。学生第二次再来回答教师的问题是在读了课文之后,学生对商品已经有了自己的理解和思考,最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来小结,帮助学生归纳总结,让学生正确认识什么是商品。

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高中学生的思维处于不断发展和完善的阶段,逻辑思维是高中学生必备的一种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高中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这种思维能力的形成不仅对思想政治这一科目的学习有所帮助,也是高中其他科目学习所必须的。所以在思想政治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如:在教学思想政治中唯物辩证法的知识点时,教师可以调动起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原因和结果这一唯物辩证法原理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给学生列举很多关于原因和结果的实例,让学生来进行判断。此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在理解了这一原理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说出一些关于原因和结果的例子,加深学生对这一知识点掌握的同时,更是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唯物辩证法的相关知识是需要发挥学生的思维才能够理解和学习的,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留有自考和自主学习的空间,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给学生更多表现自我的空间,这样有利于学生积极自主的参与,学习和理解起来也变得更加容易。

三、分类归纳的习惯成就良好的思维模式

篇2

高中思想政治课 个体性 思想教育

高中思想政治课是对学生进行马列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基本观点教育,提高学生认识、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培养公民思想政治素质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是学校思想教育工作的主渠道。高中思想政治课以政治观点为统领,以生活逻辑为主线,把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其根本任务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结合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经历探究学习和社会实践的过程,切实提高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逐步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个体性思想教育是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应注意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个体性思想教育的涵义

一般来说,思想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遵循人的思想品质的形成和发展的规律,用一定的思想观念、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境界的实践活动。个体性思想教育是一个结构系统,它包括个体思想教育的内容、形式、能力三个维度。现在意义上的个体性思想教育是一种发展人、完善人、教育人的新型教育方式,强调的是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和自我塑造能力,建立于人的独立人格的形成和社会、家庭和学校教育的共同作用之基础之上。个体性思想教育不仅是社会需要,也是个体自我实现、自我完善、自我超越的一种形式,是个体通过思想活动提升自己素质和人生境界的重要资源。个体性思想教育所培育的不是思想教育的执行者、操纵者,而是富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自由的、有思想的人。

二、目前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个体性思想教育的现状

当前,一是由于很多学生面临社会转轨、多元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冲击,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等问题。二是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一部分教师忽视了个体性德育的丰富性,忽略了学生个体间的差异性,缺少了个性化引导和思想教育的针对性和渗透力,挫伤了学生发展和培养个体性德育的积极性,甚至使学生的个性发展与集体利益生出矛盾和冲突。

高中学生思维活跃、抽象思维和价值判断水平迅速提高。但是,目前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普遍存在忽略主体性问题,尤其是高中生的主体性思想教育问题。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教学观念、教师自身素质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严重束缚了高中生的思想和行为,更谈不上自主性,更无从谈起创新性。很多情况下,教师单项地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思想道德观念、政治观点和行为规范,把学生作为完全被动的接受者。这种长期将学生作为“被塑造”者进行教育,抹杀了他们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新性,压制了学生在思想教育中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新性,严重束缚了他们个体性的发展。

三、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个体性思想教育途径探析

高中生个体性思想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育人,提升学生的生命价值,使他们得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让学生感受到快乐,在个体性思想教育中领会并体验人生的崇高、人格的尊严与优越的过程。因此,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加强个体性思想教育,可以从以下方面展开:

1.坚持以人本的教育理念

1999年同志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每一个学校,都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主动地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转变那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教育观念”。因此,思想政治课教师只有具有新的教育教学观念,才能在课堂教学中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以较高的素质去主动适应并深入开展个体性思想教育教育,才能培养出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创新性人才。增强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实效性,就要转变观念,实现以学生为主体,在思想上充分认识到培养个体性思想教育的重要性。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要树立“教师是课堂授课的主导、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的理念,组织、引导和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学生是思想教育的主体,不是灌输的客体。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励他们主动接受思想教育要求,产生内在的自我认知,才能外化为自觉的受教育的行为。

2.探究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的实效性

创新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和手段,是增强思想政治课教学针对性、实效性的重要措施,也是培养高中生个性思想教育的重要途径。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要深入研究专题式教学、案例式教学、启发参与式教学、生态教学、现代化教学手段教学。同时,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有针对性地选用实践教学形式,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效果和质量,使学生亲自投身社会活动中,激发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接受外在的思想教育价值和规范体系,给自己打开一扇天窗和一个开放的发展环境,让个体可以在这样的价值空间进行自由选择,积极参与和构建属于现代社会和他们的思想教育体系。

篇3

所谓“点、线、面”的教学思维,即将寻找教学知识“点”及贯穿知识“点”,建立“线”与“面”的教学思路整合为一个系统的教学方式,并保持“点、线、面”的教学过程处于不断的周期性发展和开放运动中。高中的思想政治课在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上都有明显的拓展、加深,考点和知识点密集,题目类型和知识应用也灵活多变,对学生的理论应用和分析能力的要求也有很大的提高。运用“点、线、面”思维来进行高中的思想政治教学,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另外,现代社会物质经济的发展,为人们的精神和意识领域带来了巨大变革,也为高中的思想政治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将“点、线、面”的思维运用到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的思维训练,防止学生孤立地、片面地、停止地看待社会问题的形而上学式的思维方式的出现,起到对学生的理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能力培养的作用,提高他们认识世界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和提高学生举一反三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点、线、面”思维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的应用策略

2.1 寻找教学知识“点”

高中思想政治课里有很多教学大纲上的知识点及内容的关键点,把这些“点”找出来,并一一解决和消化掉是完成教学的第一步。教师可以通过结合课程标准,从案例设置点及查找思维冲突点两个方面来着手,寻找突破“点”,“以点带面”地开展教学活动,从而打造高效、精彩的课堂教学。其做法首先是选取案例的设置点。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找出相关的知识分点,让学生从“点”上进行识记和细化、加深理解;并可把案例根据不同的知识点进行拆分,让学生能够从同一案例的不同层面来进行掌握。其次是思维的冲突点。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及时抓住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和不同的思维方式等,作为打开学生思维的突破点,在基于“点”的教学方式下,使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得到最大程度的训练和发展。

2.2 利用“线”贯穿知识“点”

所谓“线”,就是能够贯穿知识“点”的纲。在课堂教学中,只有通过“线”的牵引,才能将多个相互独立的知识点及案例,连在一起,从而达到在学生的头脑中组成一个连贯知识链的效果,深化理解教材间各个重点间的联系。教师在高中的思想政治教学中可以围绕线索,将已讲解过的、零散的基本概念、知识点按照其内在的逻辑关系,连成具有内在逻辑线索的“线”。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在学生的自主学习或小组合作学习基础上,进行指导教学,让学生在基于自己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点拨来梳理“点”与“点”的关系,认清“点”与“点”的关系,从中找出其内在的逻辑纲领。

例如,在关于真理和谬误的讲解中,首先找到如“真理”的含义,及真理的客观性、条件性,认识的性质等重要的概念知识“点”;然后,教师出示教学目标、进行学习指导;接下来,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生生互动,学习、讨论有关真理和谬误的区分及举例说明,总结认识运动的总规律并举例说明。

2.3 建立、整合知识的“面”

在把知识“点”串成“线”后,要把各个零散的原理和规律等知识线索整合成“面”,来完成一个周期的系统教学。教师可以立足于教材,以每一单元课程作为知识“面”进行整合;也可对整体的教材内容进行整合;或将不同模块的教材进行整合;也可以对于一个知识内容通过“人文”与“工具”的两面性构建出相关的知识“面”。进而,让学生采取如建立知识框架图、关系图及归纳总结等方式,思考并练习把知识间的关系以“面”的形式呈现出来,这对学生整体思维能力的培养和知识构建水平的提高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最后,可以进行一定程度的小测试,以达到对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一个检验。

例如,应用相关知识,作关于“基因工程”的真理性探究或漫画讨论。在理解有关“认识”“真理”及“谬误”“科学”等重点概念后,通过师生互动即教师指导,和学生的自主学习及合作探究,从中得出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等哲学道理。最后,学生通过做练习进行练习提升,并通过检查、测验来进行自查和反馈。

所应注意的是,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的“点、线、面”教学应该是一个过程,也就是说,这样一个周期结束后,并不代表相关课程知识的教学结束;而是需要在交流和碰撞中不断反思,在原有成果基础上吸收新的方法制定新的方案,重新开始新一轮的“点、线、面”过程。这样,在“点、线、面”思想下,保持教学活动的开放性和发展性,以取得高中思想政治课理想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率。

篇4

当前高中政治课在一定程度上陷于应试教育的困境,丧失了思想政治课的“思想”特色:把的基本观点等同于几个知识要点,知识要点的死记硬背取代了对基本观点的理解;课堂教学(特别是高三复习)过程等同于习题训练,题海战取代了基本的思维活动;高考分数等同于政治素质,应试取代了思想品质的培养。这也正是新一轮课改所面临的挑战:新的课程构建起来,但如果课堂教学行为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恐怕还是难以切实改变应试教育模式。从这个意义上讲,课堂教学行为的变革其重要性不亚于新课程体系的构建。

基于高中思想政治的学科性质和当前的学科教学现状,课堂教学变革的关键是要凸显思想政治课的思想性:让知识点升华为具有践行意义的基本观点,并赋予基本观点以鲜活的生命;给教学过程插上思想的翅膀,让课堂迸发思维的火花。

第一,赋予基本知识点以思想的灵魂。高中政治课教学的目的,简而言之就是对中学生进行基本观点的教育。基本观点不仅是学科知识的灵魂,也是课堂教学的灵魂。但课堂教学的基本观点要根据学科教学内容、学生的认知与情感价值状况和社会现实背景确定。如《经济生活》“企业的经营”这一框题,教师们一般会根据教材向学生呈现基本知识点:企业与公司的含义、有限责任公司与股份有限公司比较、公司成功经营要素等,而这些知识点到了学生的手里就会变成孤立知识点的无序堆砌。这样的教学处理,今后对学生参与经济生活的指导作用可以说微乎其微。立足于思想政治课的本质,这一框题的核心观点应该是“企业是国民经济的细胞”,即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由此展开逻辑分析:企业如何才能担负起“国民经济细胞”的作用?这就形成了基本观点:“企业要努力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责任的统一”。因为对于企业而言,这两方面只要有任何一个的缺失,它就发挥不了其在国民经济中应有的作用。继续进行分析:企业怎样才能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责任的统一呢?这就自然而然落实到了基本知识点上:企业成功经营的基本要素。这样处理教学内容,向学生呈现的是一个有生命的知识系统:基本观点与基础知识有序结合。这种处理意在培养未来社会经济活动参与者不可或缺的社会责任意识,由此方能体现思想政治课的意义与价值。

第二,给课堂教学插上思想的翅膀。课堂教学过程应该是思维的演绎过程,应该包括思维活动的起点、过程和终点。但事实上,一些政治课教学已经退化成让学生划书和背书,成为一种机械记忆的过程。没有了思维活动,思想如何飞翔?

思维活动的进行首先要确定思维的起点,即,对所要分析的问题进行条件限定。这也就是高中政治课的情景构建。情景构建的不合理将导致思维活动过程的偏差和思维结果的错误。如,《经济生活》有关“商品生产者提高生产率和面向市场生产适销对路商品”的问题,教师如果给出的条件限定是:商品供过于求,市场竞争激烈,就会让学生产生错误的认知:似乎提高生产率、抓质量是一种被迫行为。应让学习懂得,“质量是企业的生命,效率是企业发展的根本途径”,这才是本课知识的逻辑起点。

其次,思维活动要注重逻辑分析的展开过程。没有思维过程,对知识的理解将是一知半解。如关于“价格变动对生活的影响”这一目,学生往往只记住“生活必需品”、“高档耐用品”、“互为替代品”、“互补商品”等几个概念,至于价格变动对人们的生活到底有什么影响,却不甚了解。在这里至少存在两个问题:其一,没有观点统领,这一目的基本观点应该是“价格变动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和水平”,确定了这一观点,课堂教学才能有内容和方向。其二,没有做必要的逻辑分析,因而不可能明确知识点之间以及知识点与基本观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本目知识的逻辑展开是:生活必需品价格涨了,但其需求量的变化却不大,人们在这方面的支出必然增加,这就不利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质量的改善。加上了这个思维环节,知识的理解才算到位。

篇5

关键词:政治教师;思维素养;培养

“思维着的精神是地球上最美的花朵”,思维素养的培养是提高学生学科素养的核心。思维素养包括逻辑思维素养、形象思维素养和创新思维素养。其中逻辑思维素养是科学思维和批判思维的基础,侧重严格的推理和论证;形象思维素养是与直觉、灵感、顿悟相对应的思维素养,易于激发创意;创新思维素养是逻辑思维素养与形象思维素养的有机结合体,它有志于打破心智枷锁,获得突破性解决方案。思想政治学科素养包含四个方面:政治认同――培养有立场的中国公民;理性精神――培养有思想的中国公民;法治意识――培养有自尊的中国公民;公共参与――培养有担当的中国公民。只有在教学中重点培养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创新思维素养在内的思维素养,才能从根本上突破政治学科素养的培养和提升。

1 学科思维引领是高中政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和提升学生思维素养的重要前提

政治教师无论是在教学设计、教学语言、教学方法、还是材料选择、PPT制作、习题选择上都必须重视“学科思维引领”作用,要注重“引起学生思想共鸣”,引导学生进入思考状态。学科思维引领主要包括学科话题素材引领、学科情感素材引领、时政及社会生活素材引领。学科话题引领可用于师生对某一话题的互动,在辩论中进行观点交流与思想碰撞,进而引发学生思考与探究; 学科情感素材引领或以故事、成语、漫画等入题,用以引发学生思考相关知识乃至生命价值意义;时政及社会生活素材引领既能让学生体味现实生活,使学生对素材有多元、立体、鲜活体悟,进而生成和提升自己的思维素养。可见,学科思维引领是智慧之间的碰撞,是心灵之间共鸣。学科思维引领是培养和提升学科思维素养的重要前提。

2 着眼思维素养形成基本功培养,把思维训练作为引导学生思维素养生成的抓手和基础

学生的学科思维素养是需要学科教师授之以科学思维方法的。作为高中政治教师,首先要用好思维素养形成与发展的两个基本手段:一是通过对相近、相似、易相混的概念、现象进行比较,通过同质异形的比较或是同形异质的比较来训练作比较、找联系的思维素养。二是通过让学生学会从具体中抽象本质或是将抽象概念形象化(具体化)来训练学生抽象化、形象化的思维素养。这两个基本手段贯穿在思维的全过程,是思维训练的基本功。抓住培养思维素养的这个核心,就可以搞好以下三个方面的思维方法训练:一是搞好深入思维法训练,从一个疑点开始,由表及里,环环设疑,层层推进,最终寻找出问题的实质;二是搞好发散性思维法训练,引导学生把问题和信息朝各种可能方向扩散,多角度、多方位去分析、培养学生尽可能作出合乎条件的多种思考;三是抓住复习契机,搞好聚合思维方法训练,把一系列知识点串连起来,找到它们间的共同联系,把问题和信息朝一方向聚敛,从而形成确定的结论。

3 以学科问题为导向,以生活体验为基础,为思维素养生成创设条件

高中阶段正是学生培养想象力、创造力,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最佳时机。体验式教学要求学生必须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的各个环节,成为课堂活动的主体。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巧妙地设计各种活动,以学科问题为导向,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去体味生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课堂内外主动参加各种活动,保护好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精神,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

首先要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思维兴趣。教师通过情境营造一个创新思维的课堂氛围,善于利用图、文、声、像,运用新闻图片、漫画、历史故事、趣闻轶事、案例、典故,诗词、格言、俗语、音像剪辑等方式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情境,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知识、重组知识的能力,联系社会实际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和挖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其次要为学生疏通思路、清除“思维障碍”创造条件。学生因认识不足、知识不够、生活经验欠缺,认识上的局限性和思维上的障碍会很多。为了预防挫伤学生求思求知的积极性,政治学科教师在教学中要创造条件,积极主动为学生的思维“架桥铺路”。通过语言等手段,运用各种已知的知识和素材,通过科学设问及问题分解,帮助学生完成思维素养生成。

第三要开拓知识面,活跃学生思维。思维素养的培训,是以丰富的知识为基础的。在讲课、复习中运用,在课后练习、命制试题中通过知识背景材料、事件发展历史沿革、事件现状等相关知识链接等方式来拓宽知识面,开拓学生思路,使学生便于发现各种知识之间的联系,受到启示,触发联想,形成新的观点,达到认识上的飞跃,培养学生学科思维素养。

总之,学生要形成核心素养,必须首先具备学科素养,学科素养生成的关键和核心又是培育和提升学生的学科思维素养。作为高中政治教师,必须把学科思维引领作为培养和提升学生思维素养的重要前提,着眼思维素养形成基本功培养把思维训练作为引导学生思维素养生成的抓手,进而以学科问题为导向,以生活体验为基础,为思维素养生成创设条件,也只有这样才真正体现了新课标的育人目标,学科素养和核心素养的生成也才真正有可能实现。

参考文献

[1]张志红.培养新生核心素养的途径――以高中政治教学为例《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2015年第12期

[2]罗燕芬.高中学生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实现途径《教育导刊:上半月》2013年第5期

[3]刘颖.思想政治学科培育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策略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6(11)

[4]孟波涌.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途径探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6(29)

[5]叶志鸿.让学科思维品质培养从暗处走到前台――也谈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6(31)

[6]何菁.五个着力点: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内化的根本点[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6(10)

篇6

关键词: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 实效性 基础与前提 手段

高中思想政治是高中课程科目中一门比较特殊的学科,其根本任务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结合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经历探究学习和社会实践的过程,切实提高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逐步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要实现这一根本任务,教师教学是一个关键的环节。要达到教学预定的目标,实现教学的实效性,需要两个条件:一个是教师对自己有清醒的认知、对教材清晰地把握和对学生清楚地了解,这是取得实效性的基础和前提;另一个是采取符合课堂实际的教学方法,这是取得实效性的手段。二者相互联系,相互融通,不可分割。没有良好的基础前提,再好的手段也只是摆设;同样,没有恰当的手段,良好的基础就发挥不出来。因此,需要综合教师教学取得实效性的基础和前提,从而实现既定的目标。

一、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取得实效性的基础与前提

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要达到实效性的目的,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基础前提。

1.教师对自己有清醒的认知。教学要想取得理想的实效,教师需要清醒地认知自己,包括自己的个性特征、语言表达能力、知识储备、综合素养等。当然,这种认知比较难。在现实中,人们往往喜欢往外看,对别人指指点点,很不向内思考,进行内省。同时,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人认知自己、解剖自己,需要巨大的勇气,克服惰性的制约。

2.对教材有清晰的把握。高中思想政治教材,有自己的逻辑体系、编写体例、知识内容和语言风格。总体上看,高中思想政治课教材是一个具有内在逻辑结构的整体。四本必修教材中,《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文化生活》讲的是社会有机体中的三个领域:经济、政治和文化。另一门必修课是《生活与哲学》,这里的”哲学”是哲学,其反映的对象是整个物质世界的普遍本质、一般规律。此外,还有六本选修教材,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来介绍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基本内容。具体到每一门课中的一个单元,一个课题,一个框题,甚至一个目题,教师在备课之时都需要充分的把握。这是上好课程、取得实效的重中之重。

3.对学生有清楚的了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互为主客体,教师的教为学生的学提供指导,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素质。因此,教师需要对学生有个清楚的了解。与初中生相比,高中生的身心发展趋于成熟,知识量增多,社会接触面扩大,思想意识日趋活跃,思维能力明显提高。具体到个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特征、家庭背景、爱好习惯等,这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真正对学生清楚地了解。

二、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取得实效性的手段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手段”有四种解释,分别是:(1)本领,技巧;(2)为达到某种目的而采取的方法和措施;(3)指待人处世所用的不正当的方法;(4)手面,排场,指处事、用钱大手大脚。本文中的“手段”是第二种内涵。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手段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课程标准设定的目标而采取的一定方法。结合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实际,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这里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四种。

1.情境教学法。情境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身临其境,即给学生提供创新的条件、机遇和氛围,激发学生求知学习的兴趣,锻炼学生的思维。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情境创设主要通过设疑来进行。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于关键处设疑,能够使学生或利用原有的知识结构进行解答,或从原有的认知结构中产生矛盾,激发思维的欲望。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在探索的实践中产生成功的喜悦而更好地掌握新知识,而且学生能从中锻炼思维,培养创新能力,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但要注意的是,设疑要合理、恰当,不能牵强附会。

2.案例教学法。这种方法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的需要,精挑科学的案例,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研究、锻炼能力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通过把视觉材料展现在学生面前、经过分析,将书本的理论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并利用理论分析说明复杂多变的社会现象,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会相对深刻。案例教学一般经过“课前准备―学生了解基本的政治理论知识―教师提出议题―学生对案例进行讨论交流―教师总结―课后反馈”等环节。这种方法让学生居于主体的地位,这样会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由原先的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增强学习的兴趣。但要注意的是,案例教学中的案例需要精选,必须契合教材内容,符合学生的实际。

篇7

 

一、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关系

 

课程是基础教育的核心和质量提升的关键。有什么样的课程就有什么样的教育,课程内容及其实施形式的多少,决定了学生发展空间的大小和发展后劲的强弱。因此,大力发展选修课程,是对必修课程的必要的补充。

 

我们知道,普通高中必修课程是面向全体高中学生开设的基础性课程,涵盖了普通高中学生必须具有的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和基本素养等要求,旨在促进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发展,提高未来发展所需的科学与人文素养,并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前提条件。具体讲,思想政治必修课程围绕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的主题设置了三个模块,以哲学常识为主要内容,设置了生活与哲学模块,涉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常识,引导学生紧密结合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经历探究学习和社会实践的过程,领悟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切实提高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逐步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

 

四个必修模块从内容到要求面向全体高中学生,是普遍的要求。然而,学生是多样的,学生的价值取向、智能水平等各有特殊性,这就要求我们在必修的基础上对课程加以拓展,开发和开设必修拓展课程,把先进性要求与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既着眼于学生升学的需要,又考虑到学生毕业后的就业需求;既体现本课程作为德育课程的特有性质,又反映本课程在人文与社会学习领域中的特有价值。因此,高中思想政治教师开发知识拓展课程,要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针对高中思想政治课四个必修模块,运用集体的智慧,对必修课程进行“二次开发”,从而形成必修拓展课程。

 

我们对《生活与伦理》课程的开发,正是在高中思想政治必修课程的基础上进行的,适应了高中学生“成人的需要”“成为公民的需要”。如《经济生活》中的“正确消费观”“新时代劳动者”“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政治生活》中的“公民权利与义务”,《文化生活》中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修养”,《生活与哲学》中的“全面看问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等等,都是《生活与伦理》“二次开发”的必修课程基础。

 

二、教育功能与学生兴趣的关系

 

以正确的思想引领学生,以社会主流价值观引导学生,这是高中思想政治学科的任务,也是高中思想政治教师的责任和担当。这种引领从学科的课程设置而言,包括了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思想政治课,从课程名称来看,其基本定位应该在“思想”“政治”两个名词的框架之内。“思想”一词指明了高中思想政治课首先应定位于思想道德教育,帮助学生在继承人类道德文明的基础上自觉地提高思想境界和道德修养。当代中国的国家性质要求我们的思想政治课必须要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政治”一词表明了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功能还包括对人类“政治文明”的传承,帮助受教育者在继承人类政治文明成果的基础上积极地参与社会政治实践活动。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担负着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教育、法律观念教育、人生哲理教育、政治理念教育、经济意识教育和时事政策教育的任务,具有政治思想教育功能和育人导向功能。由于如今的高中思想政治必修课程中的道德品质教育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亟须开发必修拓展课程就成为必要的拓展和补充。

 

知识拓展课程的开发还应考虑学生的爱好、兴趣、需要和高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当今中国处于社会转型时期,价值多元化对高中学生的价值观、道德观产生或多或少、或大或小的影响。据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段涯飞调查,一方面,思想政治课已经成为高中生不喜欢课程的“首选”; 另一方面,多数高中生却又很关心社会政治。如何解释这种“错位”现象,处理这对矛盾呢?笔者以为,结合高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以及高中生对思想政治课学习的需求,从生活逻辑出发,结合相应的理论逻辑,开展思想政治课的教育(无论是必修课程还是选修课程),应该是根本的出路。

 

高中生正处在抽象思维发展成熟和道德伦理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按照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高中生大致上处于从习俗水平的第二阶段向后习俗水平发展的环节,大多已从好孩子定向进入法律与秩序定向阶段,并将走向社会契约定向乃至普遍理论原则与良心定向阶段。高中生身心发展的这些重要特点,决定了对他们进行道德教育需要带有一定的理论色彩。我们开发的必修拓展课程——《生活与伦理》,就是从中学生的思维水平和生活实际出发,以专题的形式,选取贴近中学生的一些生活领域中涵盖了家庭生活、公共生活、职业生活、经济生活以及由科技的发展而生成和变化的网络、环境、医学等内容的伦理问题,最后回归到学生个人的道德素养和品德、德性的培育。共设六个专题,每一专题既讲基本道理以及有关的道德要求和行为规范,又通过典型案例的分析,引导学生树立道德意识和践行道德规范,还有针对性地讲述了有关的传统美德,有意识地让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传统美德通过青少年一代的努力得以继承和弘扬。由于该课程较好地处理了教育功能和学生兴趣的关系,在一些学校的实施中,学生的选课率较高。

 

三、“课程纲要”与教科书编写的关系

 

“课程纲要”是指以纲要的形式呈现的某门课程的各种课程元素。从广义来说,大到国家课程方案,小到教师编写的教案或活动计划,都是课程纲要。从狭义来讲,“课程纲要”是一份包含了各种课程元素的某门学程的大纲或计划书,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等,是对教学有指导性的文件。本文讲的“课程纲要”限于狭义。

 

教科书是指编写者依据“课程纲要”撰写的教学用书,是一门课程的核心教学材料。教科书的编写是一件具有挑战性的工作。教科书的编写要考虑到学科特点和科学性、思想性,考虑内容体系结构、教学活动设计、编写体例等,兼顾学科知识的逻辑顺序和受教育者学习的心理顺序,尤其要处理好教科书与“课程纲要”的关系。

 

一方面,“课程纲要”是教科书编写的依据,教科书的编写要严格遵循“课程纲要”的要求。“课程纲要”是进行学科教学的标准,也是教科书编写的指导性文件。“课程纲要”明确阐述了课程的指导思想和性质、基本理念、设计思路,并提出了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总体目标,对总体目标的实现作出了具体的内容标准要求,并对课程的总课时以及教学进度作了规定或建议。因此,教科书编写者要认真研究“课程纲要”,领会其基本精神,体现深化高中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全面准确地实现课程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总体目标。

 

另一方面,教科书是“课程纲要”的主要载体,是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重要依据和主要课程资源,是实现课程目标的主要工具。教科书通过观点的阐述、情景材料的选择和设置,具体展开课程内容,并在一定程度上演示了本课程的学习方法等。当然,“课程纲要”中涉及的课程的评价、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等一些内容,在教科书中并没有得到直接的反映。所以,教科书反映的往往只是“课程纲要”的某些方面的内容,并不是“课程纲要”的全部内容。

 

作为教科书,我们编写的《生活与伦理》,从课程设计的基本理念到内容安排,从课程总目标到内容目标,从课程的逻辑起点到课程的落脚点,从课程内容(设计了六大专题)到典型材料的选择和设置,从内容安排到教科书的体例结构等,都严格按照本课程的“课程纲要”要求而编写。具体地说,本课程“课程纲要”中规定的课程总目标是:“知道家庭美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经济生活中的基本道德规范,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美德;理性地看待和分析当代社会新出现的伦理问题和伦理冲突,提高道德认识、道德判断、道德选择和道德践行的能力,培育个人的道德素养和品德、德性,初步形成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要求相适应的高尚的品德、德行。为了达成课程总目标,《生活与伦理》安排了六大专题——家庭生活中的伦理、公共生活中的伦理、职业生活中的伦理、科技生活中的伦理、明荣知耻提高自身道德素养;每一专题又安排了三块内容——一般伦理要求、中华传统美德、中学生践行伦理要求以及继承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具体要求。

 

四、教科书科学性、可读性、可教性的关系

 

教科书是学科专家、课程专家和编者集体智慧的结晶,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是国家意志的体现。其科学性毋庸置疑,可读性和可教性也是做得比较到位的。知识拓展课程的开发者是一线教师,编写的教科书和一般意义上所说的“教科书”相比有其特殊性,需要处理好教科书的科学性、可读性、可教性的关系。

 

1. 强调科学性

 

教科书的科学性是教科书编写的最基本要求,也是编写者专业精神的一种体现,必须予以强调。

 

教科书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概念、原理、定义和论点等内容的叙述、论证清楚、确切,历史事实、任务以及图表、数据、公式、符号、单位、专业术语和参考文献要准确、前后一致等。另一方面,教科书的内容要符合客观实际,反映出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规律,确保概念、定义、论点正确,论据、论证充分,实验材料、实验数据、实验结果可靠等。

 

为了达成教科书的科学性,在教科书的编写上一般要做到:教科书的内容安排应具有很强的连贯性、逻辑性,循序渐进,符合学生认识的发展规律。

 

《生活与伦理》教科书的编写中,为了达成科学性,我们具体采取了以下措施:(1)考虑到编写者是一线中学教师,要求编写者在动笔之前至少阅读三本相关的伦理学专著,并涉猎高校教师有关伦理学的讲座资料,以增加伦理学的相关理论知识。(2)反复推敲教材的逻辑起点和落脚点,先从距学生最近的家庭生活着手,再逐步走向公共生活、职业生活、经济生活、科技生活,最后落脚于提高自身伦理道德素养。这样安排,内容连贯,循序渐进,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3)事例、数据反复核对,使其切实体现典型性、特殊性。(4)概念、原理、定义等以《伦理学大词典》为标准,并由学科专家、教学专家进行指导、把关。

 

2. 突出可读性

 

所谓可读性,百度百科的释义:为书报杂志或文章内容吸引人的程度和读物所具有的阅读和欣赏的价值。具体到教科书,可读性通常指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文本品质。知识拓展课程的教科书更需要突出可读性。

 

笔者认为,教科书的可读性具体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语言表达要准确、生动、鲜明,图文并茂,事例交融;二是教科书应具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和较强的逻辑层次。教科书是否具有可读性,关系到教师和学生的使用,尤其是学生的阅读和理解,从而直接影响学生对课程学习兴趣和自主选择。因此,我们在《生活与伦理》教科书的编写过程中十分重视突出教科书的可读性。(1)强调语言表达准确、生动、鲜明,使用通俗的语言清楚、简练地表述学科基本概念和原理。(2)重视逻辑结构,采用专题—框—目的逻辑结构,并关注框与框、框与目、目与目之间的逻辑性。以达成深度可读性。(3)选择呈现方式:情景—分析—践行。(4)图文并茂,事例交融。(5)专业排版、印刷做到整体的和谐性,在教科书中通过变换各种字体样式或者增加底色的方式以突出各级标题、小结、核心概念、基本原理等,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3.关注可教性

 

教科书的可教性,事关施教者的积极性,进而与教师职业生活的幸福指数相关联,编写知识拓展课程教科书应予以重视。

 

教科书的可教性与可读性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要辩证处理。教科书可读性强,其语言简练、图文并茂等特色,又可能引起可教性的缺失;反之,教科书可教性强,虽然容易产生学生阅读困难的可读性差的缺陷,但其表达深奥、说明收敛、材料简单等特点,却又给教师的施教留下了很大空间。因此,教科书编写在突出可读性的同时,也要关注教科书的可教性,以给教师的发挥留下足够的余地。教科书的可教性一般可以通过教科书编写中的课程理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渗透等方式来强化,也可以通过增强章节等之间的内在逻辑性来实现,还可以通过多设置一些探究问题甚至两难问题来达成。教科书中提供具有丰富内涵的情景素材(包括文字、图片、漫画等),也是提高教科书可教性的途径之一。

 

我们在《生活与伦理》的编写过程中就很重视教科书的可教性。(1)重视逻辑结构,采用专题——框——目的逻辑结构,并关注框与框、框与目、目与目之间的逻辑性,为教师的施教留下足够的挖掘空间。(2)论点明确,论据较充分,论述分层次,为教师教学创造了便利的条件。(3)引用事例材料内涵丰富,以提供可挖掘的充分空间。(4)在“课程纲要”中提供教学建议,正确引导。

 

课程改革任重道远,高中思想政治学科选修课程开发与实施会遇到各种困难与问题,甚至是阻力。但困难再大也比不上我们的决心大,只要我们坚持再坚持,完善再完善,就一定能开辟出一条课程改革、创新的宽阔大道,取得丰硕成果。

篇8

【关 键 词】 初中思想品德;高中思想政治;过渡;衔接

刚进入高中的学生感到思想政治课难学,不知道怎么学,因为这门学科的理论性强且抽象。于是很多学生对这门课不感兴趣,不重视,甚至放弃学习这门课程,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这种状况的存在对整个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是相当不利的,这种状况的存在给高中政治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起始年级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只有关注这些变化,注意初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的衔接,尤其是研究并搞好学科内容的统计分析并研究其内在的衔接,并采取相应措施对教学做出一些调整,才能让刚进入高中的学生度过困难期,让更多的学生喜欢高中思想政治,让更多的学生学好高中思想政治。

一、初中思想品德到高中思想政治的区别

1. 教学内容的不同。初中政治教学内容是思想品德课,注重心理和道德方面的教育,属于比较感性的一门课程。学生通过学习,以正确思想和端正品德正确对待生活和学习,培养自身良好的思想情操。

高中政治教学内容是思想政治课,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等方面的内容,内容更深、更广、更系统,逻辑性更强,属于比较理性的一门课程。要求学生必须具备质疑的精神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2. 课程标准能力目标要求的不同。

3. 教学方法上的不同。初高中思想政治在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上的差异性,客观上决定了高中思想政治与初中思想政治在教学方法上也应该具有一定的差异性。高中思想政治的课堂教学往往是大容量、快节奏,重重点、重思维、重能力。而初中思想政治的教学由于内容少而浅,课时较宽裕,因此,在课堂教学中相对而言往往节奏慢,面面俱到,反复较多。学生在初中普遍适应了这种教学方法,一进高中然一时是很难适应的。

4. 评价体系的不同。由于现行初中思想政治中考实行开卷考试,初中思想政治的学习在一些学生看来似乎不需要记忆,只要知道知识点在课本哪儿,并适当理解就行,一些运用那是相当简单、直接的。但高中思想政治随着教学内容和考查方式的变化,学习方法也应该有所变化。死记硬背不行,只理解不记忆也不行,而应该是识记、理解、运用齐头并进。现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的评价主要表现为把分数作为衡量学生对思想品德课学习的重要标准,这严重忽视了学生的思维过程、体验过程、感悟过程对于促进学生发展的价值。而高中的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评价是一种以能力性、发展性为重点的评价方式。这种评价方式强调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主,重视对学生的发展、变化和过程的评价,这既是适应当前新课程改革形势下高考的需要,也是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

二、如何做好衔接

1. 转变学生观念,明确高中思想政治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上高中以后,有些学生早已打算以后高考考理科,反正思想政治到时不高考的,加之现行高中思想政治会考放在高三,他们觉得现在努力学习思想政治还早了。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部分学生对高中思想政治课学习的不重视。因此,高中思想政治教师一开始应重视切实转变学生对这一门课不重视的观念,要让学生明确高中思想政治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我觉得要让学生明确学习高中思想政治至少有以下一些作用:首先,学习高中思想政治可以让学生掌握一些经济常识、哲学常识、政治常识,这些知识对学生的成长是很有帮助的;其次,学习高中思想政治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些对学生自身是有益的,就是对其他科目的学习也是有帮助的;其三,学习高中思想政治可以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尤其是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其四,学习高中思想政治可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而这一点对今后学理科的学生显得尤为重要。因此,高中学生学习思想政治有其必要性和重要性,教师应在这方面加强宣传和教育。

2. 教师实现角色的转变,突出主导作用。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角,教师要把教学的重心放在促进学生“学”上,提供学习方法的指导,授之以“渔”,从而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教师要克服过去那种“只顾耕耘不管收获”的教学方式,采用启发式、讨论式、问卷式、互动式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感悟知识、掌握知识。

3. 上好第一课,让学生体会到高中思想政治的宽度与广度。教师在教学初期不能操之过急,不要忙于赶进度。例如高一《经济生活》第一单元既是经济生活的入门和基础,又是全书的重点,在教学中必须围绕“货币”“价格”“消费”三个核心概念讲清“商品与货币”“外汇与汇率”“价值与劳动生产率”“价值与价格”“价格与供求”等近十对重要关系,并以此为基础构建单元知识结构体系。要讲好本单元,需切实做到“内联讲深讲清(深度)”“外联讲活讲开(广度)”和“总体放缓(教学节奏)”。教学的起始只有扎实地抓好基础,才能构建起能力的“殿堂”。而从第二单元开始,相对而言知识深度、广度小一些,加上学生通过第一单元的扎实学习已“登堂”,教学节奏可以适当加快。教学第一课的时候应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起点低。尽量不要挖掘教材内容的深度,就是要挖掘也应以适度为原则,主要就是把教材的内容搞清楚即可,第一课的单元测试也可以简单些。其次,速度慢。在教学第一课的时候,尽量多花些课时,把这一课的内容吃透,虽说整个第一册的教W时间比较紧,但后面的内容可以快些,尤其是其中的第二课、第四课,有些内容在初中已学过。第三,理论联系实际。理论性强、内容抽象是这一课的特点,在教学时借助一些材料来帮助理解内容显得尤为重要。第一课的内容掌握了,兴趣有了,那么也为今后的思想政治学习打下了基础。

4. 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提升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必须进一步加强理论联系实际,要更加关注社会,了解和接触更多的新事物、新知识,通过情景教学,更多地引导学生用所学的理论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思考,达到学以致用,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在目前高考制度下,学生的能力主要是通过书面表达体现的,学生的各种能力最终都集中体现在答题能力上。因此,理论联系实际,要体现在学生答题能力的培养上,要加强答题能力的培养,从而使学生潜在的能力能够得到较好的外现。

5. 引领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和转变学习方式,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要引导全体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在预习、课堂笔记、问题探讨、构建知识体系、纠错、查漏补缺、规范答题等方面增加主动性和创造性。要鼓励学生合作、探索、质疑、独立思考和发表个人见解,重视学生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推理的能力、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总之,初高中政治在各方面都发生了变化,师生都应适应这个变化。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和帮助,并在教学上做适当调整,使学生能更快适应高中政治的学习。■

【参考文献】

[1] 石玉珍. 探究初中思想品德课堂的高效教学[J]. 软件(教育现代化)(电子版),2016(8).

篇9

一、思想政治课教学,要立足生活、与生活紧密联系

传统的思想政治课往往从知、情、意、行四个方面入手,力图使学生在短短的一堂课上形成正确的思想认识,激发强烈的思想情感,培养正确的道德行为。整堂课的教学都是由外向内、自上而下的一种灌输。学生认为,课就是课,生活就是生活,完全是两码事。只要记住老师所讲的应付考试就行了,生活中到底有没有这样做,是没有人管你的。这样,就造就一个个在课堂上和在生活中表现截然不同的“两面人”。

思想政治新课程改革以生活为基础,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构建科学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的课程模块。而“思想政治”新课程,已突破了“思想政治”的旧概念,它是以高中学生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商中生活的主题活动为载体,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高中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的综合实践活动。在课前,让学生自己去观察、记录,把思想政治的内容所需要讨论的问题交给学生;在课上,让学生讨论交流亲身所经经历的事情,让学生发自内心的真实感想;在课后,让学生讲演、研讨或模仿学习等活动,进一步深化了思想认识,提高了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让学生接受思想教育,冲击了小课堂,走向了宽广的社会,时间也不再局限于45分钟内,不管是课内还是课外,似乎在不经意之间,让学生能受到了思想的熏陶和感染。

思想政治新课程的生活性是鲜明的,并充分体现在新的必修课和选修课内容设置上,特别是必修课强调的是“经济与生活”、“政治与生活”、“文化与生活”、“哲学与生活”。也就是要求我们的政治课的基本内容立足生活,反映生活,与生活紧密联系,为生活服务。同时,要求政治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恰当运用哲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等学科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努力把基本观点、原理融入生活题材之中;结合应用性常识,围绕学生关注的社会生活问题组织教学,才能全面落实新课程目标,不断提高教学效果。

二、思想政治课教学,必须与实践性相结合

“实践性”将是在思想政治新课程标准的指引下,开展高中政治新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它“要引导学生在认识社会、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实践活动中,感受经济、政治、文化各个领域应用知识的价值和理性思考的意识”。实践证明“一次体验胜过十次说教”,思想政治课程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逻辑,以高中生的现实生活为基础和源泉,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课前、课后、课内、课外大量的实践活动,注重学生的感性知识积累,让学生在实践的基础上自己感悟每一个生活体验。大量的实践活动使课堂充满活力,学生的参与积极性高,他们无拘无束地淡认识,谈感想,使知识的多维性和立体性得到充分的发挥。这样的教学,有利于知识的内化、有利于从行动到知识再山知识到行动的转化,更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焕发课常的生命活力。让学生在实践中发展,在发展中实践,不仅可以发展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更能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新课程目标主要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教学来实现的。要求教师的角色的转变,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实践活动的指导者、支持者和合作者。教师的主要的任务是努力创造适宜的活动环境与条件,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服务、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从而使课程的实施而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切实提高学生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逐步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

三、思想政治课教学,要注重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这次新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和成功与否的显著特征。学生的学习方式由教师的教学方式决定,因此,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以教师的教学方式转变为前提。过去我们的政治课堂教学主要以“灌输―接受为主,学生的学习方式也主要以“听讲―背诵―练习―再现教师传授的知识”为主,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政治教师注重的是如何把知识、结论准确地传达给学生,学生只要全神贯注地听讲,把老师讲的记下来,考试时准确无误地答在卷子上就算达到了目的。这样的学习纯粹成了被动接受、记忆的过程,不仅窒息了学生的思维和智力,更严重的是摧残了学生学习政治知识的兴趣和热情,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而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改变这种状况。

篇10

关键词:时事政治新闻;高中政治教育;教学模式;应用措施

在思想政治课程教学中,思想政治与时事政治这两者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时事政治绝不仅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补充内容,更是思想政治教材在社会中直接反映出的真实案例素材。所以,时事政治内容应当与高中思想政治内容相互结合,充分发挥出时事政治所带来的实施效应,使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真正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一、运用时事政治内容转变高中政治课堂的传统教学思维

在新课改的教育理念下,学生们才是课堂中的核心主体,而教师则是课堂中传道授业的引导者。此外,新课改中还明确表示,教师应当充分尊重学生们的个体差异性,将课堂开放化,在培养其知识能力的前提下,充分培养学生们的综合素质能力。传统教学思维无法满足当前新课改的理念要求,所以高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们,应当秉承师生团结合作的原则,将时事政治内容引入课堂,充分倡导“开放式”“探讨式”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们大胆思考,敢于提问,勇于创新。这种教学方式非常有利于提高学生们学习积极性与能动性。与此同时,这也会促使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拥有良好的学习氛围。

二、利用多元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们对于时事政治内容的兴趣

1.举办有关于时事政治内容的专题讲座

高中政治教材是存在着一定的滞后性的,这对于培养学生们的综合发展而言,是存在着矛盾性的,这便需要政治教学通过完善教学模式进行弥补。对于高中生来说,社会中的任何时事政治新闻都是新奇的,他们没有直接接触过社会,也没有人直接对他们来讲解这个社会中所发生的种种现象,而身为政治教师,便可以来解决学生们的这种心理问题,促使其了解到更多的知识内容。教师可以通过举办有关于时事政治内容的专题讲座,为学生们讲解一些时事政治案例,培养其逻辑思维能力。例如说通过广为人知的“日本国有化”一事,教师便可以向学习讲解以下几点问题:其一,日本的国有化进程可能被阻止吗?其二,如若日本坚持要将进行国有化,那么中国接下来应当采取怎样的预案应对这种紧张的局势?这些话题均会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热情。通过这些话题的讲解,学生们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思想政治教材内容,还能够很好地提高教学效率,事半功倍。

2.通过开展演讲教学模式引入时事政治内容

演讲是一种非常充满魅力的语言表达形式,它能够很好地锻炼学生们的表达水平,培养学生们的智商与情商。例如说,2011年10月所发生的“小悦悦”事件便是一个很好的演讲题材。在2011年10月13日,仅仅2岁的王悦在佛山市某五金城连续被两辆汽车碾压,而在短短七分钟内,18名路人路过却视而不见,最终被一名拾荒阿姨救助,这件事一时间引起无数网友的热议。直至2011年10月21日凌晨,小悦悦经医院全力抢救无效后身亡。通过这件事,教师便可以引导学生们以此为题材进行演讲:为何我国公民道德水平出现了如此严重的道德滑坡?究竟是什么原因促使这18位路人不肯伸出援手?我国公众道德建设的改进方向与发展方向是什么?这些问题不仅涉及到了思想政治课程中的教材知识,也很好地融合了时事政治内容,可以很好地提高学生们的学习效率与学习能动性。

三、适当适时引入时事政治内容,促使学生们充分感受时政氛围

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思想政治教学应当是将教材作为核心,将时事政治内容作为辅助内容,从而使学生更具学习兴趣。但是,高中政治教师们应当注意,千万不要将思想政治课变成时事政治课。教师应该明确一个概念,时事政治只是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中的一个组成部分,绝非全部内容。所以,时事政治内容应当适当适时的进行引用,才能恰到好处。一般来说,一堂思想政治课程中有四个时间段最适合引入时事政治内容:其一是讲新课前的五分钟;其二是课堂中间的十分钟;其三是临近下课时的五分钟;其四是结合本堂课程内容的重点穿插时事政治内容进行讲解。总的来说,恰当地在思想政治课程中引入时事政治内容,会使教学效率得到非常显著的提高。

结语:

综上所述,将时事政治运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应用于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去,既是新课改的理念要求,也是素质教育持续发展的必然。这种教育手法能够有效弥补教材内容的匮乏性与滞后性,促使学生们的综合素质水平得到提高,使高中思想政治课程能够走上真正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赵岚.新课程背景下时政教育的思考与实践[J].思想政治课研究,2007(03).

[2]董富金.时事政治与思想政治课教学[J].新课程改革与实践,2009(01).

[3]赵荣博.发挥时政资料在政治课中的作用[J].教育科学论坛,2003(06).

[4]孙菊如.新课程下中学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技能的创新与发展[J].河北科技出版社,2011(11).

篇11

一、在理论知识上,在“理”字上下工夫,注重科学性,坚持以理服人,增强知识的可信度,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培养学生的认同情感

任何学科都有它的知识体系和内在的逻辑体系,中学思想政治课作为基础学科在教材编写中也具备规范性和内在逻辑性。因此,在教学中,无论在哪一方面,应尽可能地把知识、道理讲清、讲透,不给学生留下疑惑和不解。这样,才能使学生进而产生对该课程的“认同”情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探究知识的求知欲,教与学就更容易统一起来,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目标才能真正实现。

二、在教学内容上,与时俱进,增强时代性、趣味性,以情动人,在“新”字上想办法,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列宁说得好,“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因此,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针对这一问题,我注重与时俱进,挑选一些学生所关注和和感兴趣的事件和典型事例进行补充,既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开阔学生的视野,同时又能增强思想政治课的魅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激发他们的积极情感体验,更好地启动学生的思维,使课堂活跃起来。

三、在教学方法上,寓教于乐,发挥主体作用,在“乐”字上动脑筋,创设愉悦的教学氛围,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情感和参与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学生的特点和教学内容的需要,我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力求通过多种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意识。

四、在培养学生的能力上,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在“用”字上做文章,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特别注重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的结合,力求用现实问题去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用理论知识的学习去解决现实问题,同时,通过对现实问题的观察、思考和理论的学习,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学生在学与用的结合中,既拓展了视野、丰富了知识,又锻炼了能力、提高了觉悟,真正实现中学思想政治课的教育教学目的。

篇12

关键词:实效性;趣味性

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问题从古至今,从国内到国外,都一直是人们关注和讨论的话题,但是经过这么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学思想政治课堂仍然处于一个相对沉闷而枯燥的氛围内,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果明显不好,而学生是进行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主体,因此,要努力激起他们的兴趣,使他们乐于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消除他们对思想政治课的排斥和误解,并积极主动地将书本里的规范要求内化为自己的行为。

一、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取得实效性的基础与前提

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要达到实效性的目的,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基础前提。

(一)教师对自己有清醒的认知

教学要想取得理想的实效,教师需要清醒地认知自己,包括自己的个性特征、语言表达能力、知识储备、综合素养等。当然,这种认知比较难。在现实中,人们往往喜欢往外看,对别人指指点点,很不向内思考,进行内省。同时,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人认知自己、解剖自己,需要巨大的勇气,克服惰性的制约。

(二)对教材有清晰的把握

高中思想政治教材,有自己的逻辑体系、编写体例、知识内容和语言风格。总体上看,高中思想政治课教材是一个具有内在逻辑结构的整体。四本必修教材中,《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文化生活》讲的是社会有机体中的三个领域:经济、政治和文化。另一门必修课是《生活与哲学》,这里的“哲学”是哲学,其反映的对象是整个物质世界的普遍本质、一般规律。此外,还有六本选修教材,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来介绍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基本内容。具体到每一门课中的一个单元,一个课题,一个框题,甚至一个目题,教师在备课之时都需要充分的把握。这是上好课程、取得实效的重中之重。

(三)对学生有清楚的了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互为主客体,教师的教为学生的学提供指导,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素质。因此,教师需要对学生有个清楚的了解。与初中生相比,高中生的身心发展趋于成熟,知识量增多,社会接触面扩大,思想意识日趋活跃,思维能力明显提高。具体到个人,每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特征、家庭背景、爱好习惯等,这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真正对学生清楚地了解。

二、激发提高政治课实效性策略

(一)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先导

1.教材内容的编排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在编排时应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着眼于学生的发展要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让学生在书本中感受到生活的气息,首先从心理上产生一种亲近感,这样才能激起学生学习教材内容的兴趣。

2.教学方式的多样性

在教学中,尤其是政治课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教学方式、方法的多样性,转变以往教师照本宣科的单一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并采用讨论、辩论、演讲等方式进行教学,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二)需要是学生学习的持久动力

1.爱与被尊重的需要

马斯洛把人的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这就要求我们政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考虑到学生作为受教育主体所应受到的尊重与需求。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倡导“爱的教育”,爱是教育的灵魂,教师要给每一位学生以母爱的仁慈、父爱的严格、博爱的平等和尊重。

2.对知识的需要

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了解教学对象的特点,高中生知识面广、接受新事物快、好奇心与求知欲强,但他们的认知能力有限,对许多理论知识的学习缺乏正确的态度,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正视他们中存在的问题,看到他们对知识的需求和渴望,并且采用他们相对容易和喜欢接受的方式进行传授知识。

(三)学生个性差异是学生学习效果差异的重要因素

1.文理科学生不同的思维方式对政治课教学的要求不同

由于我们现在高中在高一学期结束时就分了文理科,而文科和理科对于政治课的教学要求也不一样,因此,我们政治课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充分考虑到文理科学生在学习政治课时要求、心态、时间等方面的差异。在教学时所采用的方式和对他们的要求也不能完全一样,对于理科学生除了传授知识,教师应主要发挥政治课的育人功能,理科生相对于文科生压力较小,更有利于让学生尝试活动教学、实践教学,在实践中学习知识。

2.考虑同班级内学生的个性差异

即使是同为理科班学生或者同为文科班学生,学生个体与个体之间也有很大差异,各自有各自独特的特点,因此,我们在进行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要注重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注重因材施教,在充分尊重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开展思想政治课教学。

三、营造竞争氛围,激发学习热情

竞争学习是让学生以个体竞争和团体竞争的形式实施激励有效学习的手段,因此教师可以定期开展竞赛活动,让学生有更多机会参与竞争学习。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竞争心理达到促进学生学习的目的,因为在高中学习阶段学生的心理发展仍然处于向成熟时期的过渡阶段,多数学生仍然希望可以得到教师的注意和夸奖,所以会有强烈的胜负心理和表现欲。在这个阶段中教师可以充分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从而营造一种竞争学习的氛围,让学生时刻处于积极学习的状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可以利用“问题竞答”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到竞争,也可以利用课堂记录本的形式对学生的平时表现进行记分。教师要根据学习时间安排定期举行“知识小竞赛”让学生参与,竞赛的形式可以包括“问答”、“竞答”和“试卷答题”,还可以设置一些小奖品作为鼓励。这种形式的学习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实现提高教学实效性的目标。

参考文献:

篇13

一、教学内容因素的影响

1.部分教学内容与学生能力脱节

作为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方式,思想政治课程的学科内容大部分是出自来于教材。这使得教科书对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能力方面造成影响和制约。现在的高中生大多数对于现在的思想政治课的没有太大的兴趣。一方面,和初中的思想政治课程相比,高中的课程思辨性更强,而趣味性偏弱。现在的高中思想政治课程过于看重理论以及结论性的知识,使得教材内容逻辑性非常强,而大部分的学生由于自身能力和知识储备的有限,无法对课程内容进行系统化的认知,因而也就无法较深刻地理解课程内容,缺乏对政治思想课程的兴趣也在所难免。另一方面,教师对教材内容的筛选不当也会导致学生学习兴趣的下降。此外,如果在学生还未真正理解课堂内容的前提下,给学生灌输大量的知识并且布置大量的习题不仅会使得学生的学习任务加重,还会导致学生学习劲头的下降。另外,教师的所谓划重点,不注重学生的理解而一味地让其死记硬背,不仅会使得学生的求知欲受到压制,严重的还会导致学生对课程兴趣全无。因此,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提升课堂的教学效率,教师就必须要结合实际情况,针对性地讲解教材内容,使得学生的求知欲得到满足的同时还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2.部分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脱节

三贴近原则――“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是新课程改革过程中老师必须严格遵循的教学原则。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不少高中思想政治教师存在重理论轻实际的毛病。当前高中生对思想政治课程的学习兴趣大多数都集中于文化生活部分。主要是因为这部分的课程内容和学生生动有趣的生活比较贴近,而不少学生对于离生活较远的哲学部分的兴趣就要低得多。例如,内容十分抽象的哲学理论性十分强,对于尚处于高中阶段的学生来说,其中的抽象概念理解较为困难,这很容易导致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程失去兴趣。尽管如此,由于知识来源于生活,彼此之间的联系十分紧密,这要求政治老师在授课的时候不能照本宣科,而应该结合生活实践来进行知识的讲解,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下的高中政治老师,尤其是部分刚上岗的年轻教师倾向于追求形式而偏离教学课程的主题,使得学生在课堂上的学到的知识和现实生活不符合,学生的逻辑思维难以得到锻炼。当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越发倾向于回归生活的本质,因为这门课程本质是科学合理的,因此教师不应该片面地追求科学生活化,而应该善于引导学生运用思想政治知识去理解现实生活,将教学和实际进行结合,从而不但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二、优化课堂心理环境,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的策略

在对学生进行心智的技能训练和培养的时候,要遵循一些基本原则。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严格按照这些原则来开展课程的心智技能训练活动。只有这样,才可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成果,否则,就会导致相反的结果。任何时候,不管是课堂教学还是组织相关的活动时,都要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同时树立教师和学生的平等关系,和学生一起研究,共同成长。

在人们的观念里,思想政治程因枯燥乏味这一特点而和其他的学科进行区分。持有这种观念和很容易使得学生在课程还未还是就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动力。这影响了教学活动的展开,更别说培养学生的心智技能。而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要从学生的实际生活着手,结合学生们感兴趣的事情进行教学。同时变换学生听老师讲的课堂状况,调整师生之间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的热情。积极引导学习参与学习实践。实行因材施教的做法,在针对具体年级的学生的时候,要注意学生的身心发展程度来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教学和培育。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不同个性进行具体的教育。受到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的影响。不同的学生接受能力也有所不同。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课程的心智技能培养的时候,学生在头脑中形成的思想政治心智动作映象,操作的实践模式以及最终形成的心智技能的思维形式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会有所不同。在进行具体操作时,教师要全面地认识问题,不能一刀切,根据不同学生的状况,对学生进针对性的进行思想政治课的心智技能的培养与训练。

根据从学生实际出发这一原则的要求,我们可以有效认识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这一原则也要求我们要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从学生的视角来看,只有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思想政治的方法,才能逐步形成适合自己学习思想政治心智技能动作系统。

篇14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high schoo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mode gradually changed, from the traditional teacher centered classroom teaching into student-centered teaching mode, change the way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students' learning efficiency, and further enhance the enthusiasm and initiative of students. However, the curren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is still affected by the traditional mode, the students' autonomous learning ability has not been fully improved, and will also have an adverse impact 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learning. Based on the study of the high schoo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in recent years,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connotation of classroom teach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the necessity, in order to find the university classroom problems,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problems of the proposed university classroom, provides new ideas and reference for modern high schoo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rule, promote education gradually to adapt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and the needs of students.

Keywords high schoo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s; college; classroom

0 引言

随着近年来教育事业的不断完善和提升,现代的高中思想政治教学逐渐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逐渐将学生作为教学活动中的主体,这样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现代高效课堂仍然受到传统模式的制约,依然全面按照导学案作为教学依据,使基础内容脱离了实际,学生即使熟练地掌握了思想政治知识,也难以做到理论联系实际。针对目前高校课堂尚存在的问题,众多学者提出了相关理论,对现存的问题进行了进一步解决,逐?u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同时根据提出的相关理论方法的实际应用,获得了明显的成效,有助于思想政治教学的完善和升级。通过本文的研究,对相关理论进行了总结和研究,促进了高中课堂教学成效得以提升,使现代教学能够满足学生的发展和时代的需求。

1 高效课堂的内涵与必要性

1.1 高效课堂的内涵

高效课堂是指学生能够深刻地思考问题和高度地参与,并且能够增强学生的满意度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使课堂教学能够达到一定的标准。高效课堂需要进一步引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能够积极主动地发言和讨论,促进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从而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思维逻辑模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针对高中思想政治高效课堂也是如此,始终以学生为中心,坚持自主、探究和合作的思想理念,一方面追求知识的基础性和全面性,另一方面也应该努力健全学生的人格和思维。思想政治的高效课堂更加注重学生的精神培养和心理需要,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思想政治教育集中加强学生高素质的培养方式,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虽然高效课堂的最终目标始终都是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但是思想政治教育也十分关注学生的素质教育,努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表现能力等等。所以,高效课堂是现代教学质量提高的前提条件,也成为了目前众多高中甚至是所有学校普遍应用的教学理念。

1.2 高效课堂的必要性

高效课堂的建设是国家发展和教育改革的需要,从以人为本出发,重点解决“培养什么人”和“怎么培养”两大问题,针对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展开高效课堂战略,能够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和加强合作意识。高效课堂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模式和教师的教学手段,使教育行为和教育观念发生实质性的改变,促进教学质量的逐渐提高。高效课堂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通过高效课堂创建的活动和安排能够促使学生获得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强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能够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满足学生的全面发展需要。通过实现高效课堂,促进学生能够充分利用课堂学习的时间和氛围,将知识成为学生能够熟练运用的工具,对实际问题进行处理和研究,使学生能够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深度挖掘学生的潜力和思考能力,促进学生实现可持续发展。

2 高效课堂构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 传统教学模式的习惯性制约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主体,照本宣科,学生一味地被动接受知识的灌输,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是按照教学计划进行,完全是为了完成教案任务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如果遇到与教案不符的情况,教师会想方设法的地依据教案进行改进,即使学生会发表不同的看法和建议,教师也会将其加以引导,最终也会与教案达成一致。传统教学模式集中于教师如何传授知识,如何将个人的本领展现出来,忽略了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实际需求,使课堂缺少活力和愉悦的气氛,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课堂教学成为程序化的循规蹈矩的工作,对学生的学习存在一定的影响。传统教学模式的习惯性制约是现代思想政治教学的阻碍,如果思想政治教学想要突破该局限,并不是完全摆脱传统模式,而是在传统模式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改善和提升,添加以人为本的元素,将学生的主体地位凸显出来,更加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实际应用能力。

2.2 导学案不适合学生实际

导学案将课堂教学形成标准化的单一的教学模式,教师根据导学案的内容引导学生按照自己的思路进行分析和学习,如果学生存在其他想法和建议,最终也会与教案保持一致,失去了个人的主见和思维。现代课堂已经不是只有通过教案就可以完成教学任务的课堂,教师会将学生的思路和想法封闭在教案中,形成较强的依赖性,对于学生来说,不会过多地针对问题多角度思考,把教师所说的视为标准答案,这样的教学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的潜力开发和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所以,导教案并不切合学生的实际,它可以作为辅助工具,但并不能完全主导学生的学习,这样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也不适应现代学生学习的要求。

2.3 教学内容脱离实际

现代的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一般都是按照传统的基本知识组建形成的,教师负责将基本知识进行讲解和分析,学生也是将记录的知识背诵下来,但是并不理解如何应用于实际生活中。一直以来教育的弊端就是严重脱离实际,学生死记硬背但却不知道如何应用和实践,这也说明在课堂教学中缺少与实际的联系,造成教学内容严重脱离实际应用。现代社会更需要实际应用能力较强的人才,所以,教学内容脱离实际对学生的影响较大,直接使学生对现实的了解较少,更难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学生即便拥有再多的知识,如果不会在实际的生活和工作中加以运用,那么所学的知识也会变得无用。

3 高效课堂的实现途径

3.1 注重师生间有效合作,教师积极引导

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是有机结合的整体,现代的高中思想政治教学提倡师生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并且通过有效的合作将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共同提高。教师和学生的配合形式较多,包括学生辅助教学、学生参与教学以及学生主导教学。学生辅助教学是指学生协助教师的工作,将一般性的学生工作交给学生自行管理,随时向教师汇报工作和完成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教师的教学压力,同时也使学生能够站在学生的角度处理日常事务,能够及时发现与自身密切相关的问题,通过与教师的沟通加以有效解决,这样教师也能够深入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学生参与教学是指将基本的教学内容分一部分给学生,将基础部分交给学生自行学习,并且分别在课堂上讲解各自负责的部分,教师主要讲解重点和难点的内容,这样的良性配合更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掌握,拉近了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关系;学生主导教学是指将学生推向课堂的主体,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将教学内容按照章节分给学生,要求学生可以通过各自的展现和讲解方式将知识传授给学生,这样更利于学生能够主动学习和掌握知识,而教师负责在旁协助和引导,促进学生发挥主体性作用。教师和学生的有效合作,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对高中思想政治学习具有重要意义。

3.2 思想政治教师根据学生实际编写导学案

每个教师在做教学计划时都会编写导学案,对于教学中的导学案,虽然不可或缺,但是导学案已经不能完全按照传统的形式进行编排。导学案的设计需要包括理论与实际应用两个部分,所谓理论主要是学生应该掌握的基本内容和实施进度,而实际应用占据了导学案的主要部分,教师需要通过基础理论的了解,根据实际案例和生活中的现象结合理论进行分析和讲解,也可以将搜集实例的工作让学生自主完成,教师按照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逻辑编写导学案。另一方面导学案也需要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不仅仅要求增加实际生活的案例和分析,同样也需要结合学生个人的实际需求,整体上以学生为中心,围绕这个中心展开导学案的编写,使教学计划能够广泛地被学生所接受,从而使导学案充分服务于学生的学习,进而更加有利于思想政治教学成效的提升。

3.3 提高思想政治教师专业素养,加强新课程理念学习

对于现代教师的专业性问题仍然是学校面临的重要问题,现在教师的专业水平普遍处于中低等水平,学校应该通过培训和层层选拔来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教师的专业素养不仅仅包括教学方面,同样也需要重视教师的素质培养,因为教师的道德品质也能够感化学生的行为,尤其是思想政治教学,更加注重学生的政治素养的提高,只有教师能够以身作则,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才能使学生整体的素质有所提高。现代的高中教学模式不断转型,进行课改,加强新课程的理念学习,对学生的学习内容进行创新和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一般的课改一方面针对基础内容的加工和教学模式的改变,另一方面需要根据学生在现代社会中实际应该掌握的本领来进行,教师应该不断加强个人的职业素养,这样才能够有效进行新课程的改革工作,所以,对于学校而言,提高思想政治教师的专业素养以及加强新课程的理念学习是十分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