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高中思想政治逻辑与思维范文

高中思想政治逻辑与思维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09-25 11:25:25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高中思想政治逻辑与思维,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高中思想政治逻辑与思维

篇1

一、由生活实例引入课堂教学,引发学生思考

政治知识虽然看起来较为理论化,但是政治知识也是来源于生活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由生活中的例子引入教学,通过实际生活的引入让学生较容易理解,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生活实际联系到教材知识的过程很好地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如,在教学商品这一节时,教师可以把生活中的一些物品的名称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农民自产自销的水果、商店中等待出售的鞋子、鱼塘中的鱼、天上掉下的雨滴,教师可以把这样的名词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在课前进行猜想,这四种物质中,哪些是商品,哪些不是商品。教师的问题一出,学生对教师的问题都会比较感兴趣,有学生可能经过自己的思考后会给出自己的答案,有的学生则根据自己的猜测也给出了答案。教师可以先不回答教师的问题,让学生对课文的相关段落进行阅读,重点解读商品概念的那个段落,然后教师再重复一遍最开始向学生所提的问题,假如学生认为这四种物质中的那些是商品的时候,可以说说它是商品的理由。学生第二次再来回答教师的问题是在读了课文之后,学生对商品已经有了自己的理解和思考,最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来小结,帮助学生归纳总结,让学生正确认识什么是商品。

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高中学生的思维处于不断发展和完善的阶段,逻辑思维是高中学生必备的一种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高中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这种思维能力的形成不仅对思想政治这一科目的学习有所帮助,也是高中其他科目学习所必须的。所以在思想政治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如:在教学思想政治中唯物辩证法的知识点时,教师可以调动起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原因和结果这一唯物辩证法原理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给学生列举很多关于原因和结果的实例,让学生来进行判断。此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在理解了这一原理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说出一些关于原因和结果的例子,加深学生对这一知识点掌握的同时,更是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唯物辩证法的相关知识是需要发挥学生的思维才能够理解和学习的,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留有自考和自主学习的空间,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给学生更多表现自我的空间,这样有利于学生积极自主的参与,学习和理解起来也变得更加容易。

三、分类归纳的习惯成就良好的思维模式

篇2

高中思想政治课 个体性 思想教育

高中思想政治课是对学生进行马列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基本观点教育,提高学生认识、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培养公民思想政治素质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是学校思想教育工作的主渠道。高中思想政治课以政治观点为统领,以生活逻辑为主线,把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其根本任务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结合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经历探究学习和社会实践的过程,切实提高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逐步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个体性思想教育是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应注意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个体性思想教育的涵义

一般来说,思想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遵循人的思想品质的形成和发展的规律,用一定的思想观念、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境界的实践活动。个体性思想教育是一个结构系统,它包括个体思想教育的内容、形式、能力三个维度。现在意义上的个体性思想教育是一种发展人、完善人、教育人的新型教育方式,强调的是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和自我塑造能力,建立于人的独立人格的形成和社会、家庭和学校教育的共同作用之基础之上。个体性思想教育不仅是社会需要,也是个体自我实现、自我完善、自我超越的一种形式,是个体通过思想活动提升自己素质和人生境界的重要资源。个体性思想教育所培育的不是思想教育的执行者、操纵者,而是富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自由的、有思想的人。

二、目前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个体性思想教育的现状

当前,一是由于很多学生面临社会转轨、多元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冲击,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等问题。二是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一部分教师忽视了个体性德育的丰富性,忽略了学生个体间的差异性,缺少了个性化引导和思想教育的针对性和渗透力,挫伤了学生发展和培养个体性德育的积极性,甚至使学生的个性发展与集体利益生出矛盾和冲突。

高中学生思维活跃、抽象思维和价值判断水平迅速提高。但是,目前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普遍存在忽略主体性问题,尤其是高中生的主体性思想教育问题。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教学观念、教师自身素质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严重束缚了高中生的思想和行为,更谈不上自主性,更无从谈起创新性。很多情况下,教师单项地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思想道德观念、政治观点和行为规范,把学生作为完全被动的接受者。这种长期将学生作为“被塑造”者进行教育,抹杀了他们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新性,压制了学生在思想教育中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新性,严重束缚了他们个体性的发展。

三、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个体性思想教育途径探析

高中生个体性思想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育人,提升学生的生命价值,使他们得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让学生感受到快乐,在个体性思想教育中领会并体验人生的崇高、人格的尊严与优越的过程。因此,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加强个体性思想教育,可以从以下方面展开:

1.坚持以人本的教育理念

1999年同志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每一个学校,都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主动地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转变那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教育观念”。因此,思想政治课教师只有具有新的教育教学观念,才能在课堂教学中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以较高的素质去主动适应并深入开展个体性思想教育教育,才能培养出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创新性人才。增强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实效性,就要转变观念,实现以学生为主体,在思想上充分认识到培养个体性思想教育的重要性。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要树立“教师是课堂授课的主导、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的理念,组织、引导和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学生是思想教育的主体,不是灌输的客体。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励他们主动接受思想教育要求,产生内在的自我认知,才能外化为自觉的受教育的行为。

2.探究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的实效性

创新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和手段,是增强思想政治课教学针对性、实效性的重要措施,也是培养高中生个性思想教育的重要途径。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要深入研究专题式教学、案例式教学、启发参与式教学、生态教学、现代化教学手段教学。同时,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有针对性地选用实践教学形式,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效果和质量,使学生亲自投身社会活动中,激发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接受外在的思想教育价值和规范体系,给自己打开一扇天窗和一个开放的发展环境,让个体可以在这样的价值空间进行自由选择,积极参与和构建属于现代社会和他们的思想教育体系。

篇3

所谓“点、线、面”的教学思维,即将寻找教学知识“点”及贯穿知识“点”,建立“线”与“面”的教学思路整合为一个系统的教学方式,并保持“点、线、面”的教学过程处于不断的周期性发展和开放运动中。高中的思想政治课在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上都有明显的拓展、加深,考点和知识点密集,题目类型和知识应用也灵活多变,对学生的理论应用和分析能力的要求也有很大的提高。运用“点、线、面”思维来进行高中的思想政治教学,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另外,现代社会物质经济的发展,为人们的精神和意识领域带来了巨大变革,也为高中的思想政治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将“点、线、面”的思维运用到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的思维训练,防止学生孤立地、片面地、停止地看待社会问题的形而上学式的思维方式的出现,起到对学生的理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能力培养的作用,提高他们认识世界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和提高学生举一反三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点、线、面”思维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的应用策略

2.1 寻找教学知识“点”

高中思想政治课里有很多教学大纲上的知识点及内容的关键点,把这些“点”找出来,并一一解决和消化掉是完成教学的第一步。教师可以通过结合课程标准,从案例设置点及查找思维冲突点两个方面来着手,寻找突破“点”,“以点带面”地开展教学活动,从而打造高效、精彩的课堂教学。其做法首先是选取案例的设置点。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找出相关的知识分点,让学生从“点”上进行识记和细化、加深理解;并可把案例根据不同的知识点进行拆分,让学生能够从同一案例的不同层面来进行掌握。其次是思维的冲突点。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及时抓住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和不同的思维方式等,作为打开学生思维的突破点,在基于“点”的教学方式下,使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得到最大程度的训练和发展。

2.2 利用“线”贯穿知识“点”

所谓“线”,就是能够贯穿知识“点”的纲。在课堂教学中,只有通过“线”的牵引,才能将多个相互独立的知识点及案例,连在一起,从而达到在学生的头脑中组成一个连贯知识链的效果,深化理解教材间各个重点间的联系。教师在高中的思想政治教学中可以围绕线索,将已讲解过的、零散的基本概念、知识点按照其内在的逻辑关系,连成具有内在逻辑线索的“线”。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在学生的自主学习或小组合作学习基础上,进行指导教学,让学生在基于自己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点拨来梳理“点”与“点”的关系,认清“点”与“点”的关系,从中找出其内在的逻辑纲领。

例如,在关于真理和谬误的讲解中,首先找到如“真理”的含义,及真理的客观性、条件性,认识的性质等重要的概念知识“点”;然后,教师出示教学目标、进行学习指导;接下来,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生生互动,学习、讨论有关真理和谬误的区分及举例说明,总结认识运动的总规律并举例说明。

2.3 建立、整合知识的“面”

在把知识“点”串成“线”后,要把各个零散的原理和规律等知识线索整合成“面”,来完成一个周期的系统教学。教师可以立足于教材,以每一单元课程作为知识“面”进行整合;也可对整体的教材内容进行整合;或将不同模块的教材进行整合;也可以对于一个知识内容通过“人文”与“工具”的两面性构建出相关的知识“面”。进而,让学生采取如建立知识框架图、关系图及归纳总结等方式,思考并练习把知识间的关系以“面”的形式呈现出来,这对学生整体思维能力的培养和知识构建水平的提高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最后,可以进行一定程度的小测试,以达到对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一个检验。

例如,应用相关知识,作关于“基因工程”的真理性探究或漫画讨论。在理解有关“认识”“真理”及“谬误”“科学”等重点概念后,通过师生互动即教师指导,和学生的自主学习及合作探究,从中得出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等哲学道理。最后,学生通过做练习进行练习提升,并通过检查、测验来进行自查和反馈。

所应注意的是,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的“点、线、面”教学应该是一个过程,也就是说,这样一个周期结束后,并不代表相关课程知识的教学结束;而是需要在交流和碰撞中不断反思,在原有成果基础上吸收新的方法制定新的方案,重新开始新一轮的“点、线、面”过程。这样,在“点、线、面”思想下,保持教学活动的开放性和发展性,以取得高中思想政治课理想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率。

篇4

当前高中政治课在一定程度上陷于应试教育的困境,丧失了思想政治课的“思想”特色:把的基本观点等同于几个知识要点,知识要点的死记硬背取代了对基本观点的理解;课堂教学(特别是高三复习)过程等同于习题训练,题海战取代了基本的思维活动;高考分数等同于政治素质,应试取代了思想品质的培养。这也正是新一轮课改所面临的挑战:新的课程构建起来,但如果课堂教学行为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恐怕还是难以切实改变应试教育模式。从这个意义上讲,课堂教学行为的变革其重要性不亚于新课程体系的构建。

基于高中思想政治的学科性质和当前的学科教学现状,课堂教学变革的关键是要凸显思想政治课的思想性:让知识点升华为具有践行意义的基本观点,并赋予基本观点以鲜活的生命;给教学过程插上思想的翅膀,让课堂迸发思维的火花。

第一,赋予基本知识点以思想的灵魂。高中政治课教学的目的,简而言之就是对中学生进行基本观点的教育。基本观点不仅是学科知识的灵魂,也是课堂教学的灵魂。但课堂教学的基本观点要根据学科教学内容、学生的认知与情感价值状况和社会现实背景确定。如《经济生活》“企业的经营”这一框题,教师们一般会根据教材向学生呈现基本知识点:企业与公司的含义、有限责任公司与股份有限公司比较、公司成功经营要素等,而这些知识点到了学生的手里就会变成孤立知识点的无序堆砌。这样的教学处理,今后对学生参与经济生活的指导作用可以说微乎其微。立足于思想政治课的本质,这一框题的核心观点应该是“企业是国民经济的细胞”,即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由此展开逻辑分析:企业如何才能担负起“国民经济细胞”的作用?这就形成了基本观点:“企业要努力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责任的统一”。因为对于企业而言,这两方面只要有任何一个的缺失,它就发挥不了其在国民经济中应有的作用。继续进行分析:企业怎样才能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责任的统一呢?这就自然而然落实到了基本知识点上:企业成功经营的基本要素。这样处理教学内容,向学生呈现的是一个有生命的知识系统:基本观点与基础知识有序结合。这种处理意在培养未来社会经济活动参与者不可或缺的社会责任意识,由此方能体现思想政治课的意义与价值。

第二,给课堂教学插上思想的翅膀。课堂教学过程应该是思维的演绎过程,应该包括思维活动的起点、过程和终点。但事实上,一些政治课教学已经退化成让学生划书和背书,成为一种机械记忆的过程。没有了思维活动,思想如何飞翔?

思维活动的进行首先要确定思维的起点,即,对所要分析的问题进行条件限定。这也就是高中政治课的情景构建。情景构建的不合理将导致思维活动过程的偏差和思维结果的错误。如,《经济生活》有关“商品生产者提高生产率和面向市场生产适销对路商品”的问题,教师如果给出的条件限定是:商品供过于求,市场竞争激烈,就会让学生产生错误的认知:似乎提高生产率、抓质量是一种被迫行为。应让学习懂得,“质量是企业的生命,效率是企业发展的根本途径”,这才是本课知识的逻辑起点。

其次,思维活动要注重逻辑分析的展开过程。没有思维过程,对知识的理解将是一知半解。如关于“价格变动对生活的影响”这一目,学生往往只记住“生活必需品”、“高档耐用品”、“互为替代品”、“互补商品”等几个概念,至于价格变动对人们的生活到底有什么影响,却不甚了解。在这里至少存在两个问题:其一,没有观点统领,这一目的基本观点应该是“价格变动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和水平”,确定了这一观点,课堂教学才能有内容和方向。其二,没有做必要的逻辑分析,因而不可能明确知识点之间以及知识点与基本观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本目知识的逻辑展开是:生活必需品价格涨了,但其需求量的变化却不大,人们在这方面的支出必然增加,这就不利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质量的改善。加上了这个思维环节,知识的理解才算到位。

篇5

关键词:政治教师;思维素养;培养

“思维着的精神是地球上最美的花朵”,思维素养的培养是提高学生学科素养的核心。思维素养包括逻辑思维素养、形象思维素养和创新思维素养。其中逻辑思维素养是科学思维和批判思维的基础,侧重严格的推理和论证;形象思维素养是与直觉、灵感、顿悟相对应的思维素养,易于激发创意;创新思维素养是逻辑思维素养与形象思维素养的有机结合体,它有志于打破心智枷锁,获得突破性解决方案。思想政治学科素养包含四个方面:政治认同――培养有立场的中国公民;理性精神――培养有思想的中国公民;法治意识――培养有自尊的中国公民;公共参与――培养有担当的中国公民。只有在教学中重点培养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创新思维素养在内的思维素养,才能从根本上突破政治学科素养的培养和提升。

1 学科思维引领是高中政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和提升学生思维素养的重要前提

政治教师无论是在教学设计、教学语言、教学方法、还是材料选择、PPT制作、习题选择上都必须重视“学科思维引领”作用,要注重“引起学生思想共鸣”,引导学生进入思考状态。学科思维引领主要包括学科话题素材引领、学科情感素材引领、时政及社会生活素材引领。学科话题引领可用于师生对某一话题的互动,在辩论中进行观点交流与思想碰撞,进而引发学生思考与探究; 学科情感素材引领或以故事、成语、漫画等入题,用以引发学生思考相关知识乃至生命价值意义;时政及社会生活素材引领既能让学生体味现实生活,使学生对素材有多元、立体、鲜活体悟,进而生成和提升自己的思维素养。可见,学科思维引领是智慧之间的碰撞,是心灵之间共鸣。学科思维引领是培养和提升学科思维素养的重要前提。

2 着眼思维素养形成基本功培养,把思维训练作为引导学生思维素养生成的抓手和基础

学生的学科思维素养是需要学科教师授之以科学思维方法的。作为高中政治教师,首先要用好思维素养形成与发展的两个基本手段:一是通过对相近、相似、易相混的概念、现象进行比较,通过同质异形的比较或是同形异质的比较来训练作比较、找联系的思维素养。二是通过让学生学会从具体中抽象本质或是将抽象概念形象化(具体化)来训练学生抽象化、形象化的思维素养。这两个基本手段贯穿在思维的全过程,是思维训练的基本功。抓住培养思维素养的这个核心,就可以搞好以下三个方面的思维方法训练:一是搞好深入思维法训练,从一个疑点开始,由表及里,环环设疑,层层推进,最终寻找出问题的实质;二是搞好发散性思维法训练,引导学生把问题和信息朝各种可能方向扩散,多角度、多方位去分析、培养学生尽可能作出合乎条件的多种思考;三是抓住复习契机,搞好聚合思维方法训练,把一系列知识点串连起来,找到它们间的共同联系,把问题和信息朝一方向聚敛,从而形成确定的结论。

3 以学科问题为导向,以生活体验为基础,为思维素养生成创设条件

高中阶段正是学生培养想象力、创造力,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最佳时机。体验式教学要求学生必须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的各个环节,成为课堂活动的主体。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巧妙地设计各种活动,以学科问题为导向,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去体味生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课堂内外主动参加各种活动,保护好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精神,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

首先要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思维兴趣。教师通过情境营造一个创新思维的课堂氛围,善于利用图、文、声、像,运用新闻图片、漫画、历史故事、趣闻轶事、案例、典故,诗词、格言、俗语、音像剪辑等方式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情境,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知识、重组知识的能力,联系社会实际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和挖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其次要为学生疏通思路、清除“思维障碍”创造条件。学生因认识不足、知识不够、生活经验欠缺,认识上的局限性和思维上的障碍会很多。为了预防挫伤学生求思求知的积极性,政治学科教师在教学中要创造条件,积极主动为学生的思维“架桥铺路”。通过语言等手段,运用各种已知的知识和素材,通过科学设问及问题分解,帮助学生完成思维素养生成。

第三要开拓知识面,活跃学生思维。思维素养的培训,是以丰富的知识为基础的。在讲课、复习中运用,在课后练习、命制试题中通过知识背景材料、事件发展历史沿革、事件现状等相关知识链接等方式来拓宽知识面,开拓学生思路,使学生便于发现各种知识之间的联系,受到启示,触发联想,形成新的观点,达到认识上的飞跃,培养学生学科思维素养。

总之,学生要形成核心素养,必须首先具备学科素养,学科素养生成的关键和核心又是培育和提升学生的学科思维素养。作为高中政治教师,必须把学科思维引领作为培养和提升学生思维素养的重要前提,着眼思维素养形成基本功培养把思维训练作为引导学生思维素养生成的抓手,进而以学科问题为导向,以生活体验为基础,为思维素养生成创设条件,也只有这样才真正体现了新课标的育人目标,学科素养和核心素养的生成也才真正有可能实现。

参考文献

[1]张志红.培养新生核心素养的途径――以高中政治教学为例《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2015年第12期

[2]罗燕芬.高中学生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实现途径《教育导刊:上半月》2013年第5期

[3]刘颖.思想政治学科培育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策略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6(11)

[4]孟波涌.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途径探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6(29)

[5]叶志鸿.让学科思维品质培养从暗处走到前台――也谈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6(31)

[6]何菁.五个着力点: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内化的根本点[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