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5 11:25:20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大学生思想政治与道德修养,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实践;思想道德修养课;实效性
高校思想道德修养课是以为指导,以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教育为主线,综合运用相关科学知识,依据大学生成长的基本规律,教育引导大学生加强自身道德修养的一门课程。大学生社会实践是按照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大学生走出课堂,深入实际、深入社会、深入生活,从而提高其全面素质的一种教育活动,是大学生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的重要载体。因而,强化大学生社会实践环节,对于增强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教育理论实效性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与社会实践的互动关系。
1、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要通过社会实践这一环节提升教学效果,充分实现育人功能
大高校的思想道德修养课是通过理论引导和灌输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修养性和实践性是这门课程的本质特征。社会实践来源于现实的社会和生活,社会实践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非强制性的灵活的教育方式,能实现潜移默化的育人作用,其效果自然也要大于课堂上书本的教授。因而,只有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加强社会实践环节,才能提高思想道德修养课的实效性。
2、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需要思想政治理论的引导
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真正目的是要通过正确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作用于大学生的实践活动,使学生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知行统一的效果。哲学认为:认识对实践具有导向作用。所以,没有理论指导的社会实践活动是盲目的,只能算作无主观意识的一般人类活动,大学生社会实践只有以正确的理论来引导,才能使学生真正发挥认识对实践的能动作用。[1]
二、大学生社会实践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自上世纪80年代,高校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以来,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内容不断丰富,实践领域也不断扩大,取得的成效也越来越显著,已成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但是,随着时展,各种新形势、新变化应运而生,给社会实践的实施造成了各种困难和压力,高校在开展社会实践的过程中还存在这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管理机制不够健全
高校对社会实践的重视程度不够,没有认识到社会实践应与课堂教育有效结合,高校的社会实践活动仅作为学生可以自由选择的第二课堂活动来实施,缺乏有力的管理和指导,社会实践的指导与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的指导相脱节。
2.考评机制不够科学完善
目前,高校的社会实践活动把力量主要放在团队的精英实践上,而绝大多数学生的实践,以学生自主分散进行,仅要求开学后上交一份实践报告,缺乏一定的指导和保障措施,导致了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性不高,很多学生直接抄袭或下载论文报告,容易流于形式,不利于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实效性的发挥。
3.基地化建设难以推行
社会给学生提供的社会实践岗位有限,特别是面对就业压力下,各企事业单位能提供一定的岗位共学生实践的很少。[2]另一方面,社会实践活动内容局限于公益服务、支教扶贫、参观访问、文艺演出、社会调查等,缺乏与所学专业的结合,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专业优势社会的实际需求的结合,也影响了长效稳定的基地建设。
三、创新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运行机制,强化育人功能。
把高校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纳入思想到得修养课的教学环节,是高校两课中的重要改革,创新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运行机制,能够更有效的围绕理论教学实现育人功能。
1、建立健全组织机构
需要领导高度重视,把相关的职能部门,如:学生处、团委、教务处、两课教研室等共同组成大学生社会实践指导机构,并把社会实践活动纳入教学计划。机构要根据学校以及学生的自身特点,针对不同学程的教学安排,将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内容、形式与课程教育内容和目标有机结合,制定切实可行的教育方案。同时建立一支思想政治理论丰富又有实践经验的指导教师队伍,在指导教师的工作量和考核办法上也应给予奖励激励措施提升教师参与指导的积极性。
2、加强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宣传和引导
目前高校对于社会实践活动的启动和宣传仅在寒暑假前下发文件或通知,这样不利于学生把社会实践活动与各阶段的教育主题相结合,会影响到学生参与实践的目的性和态度。应把社会实践的宣传纳入到新生入学教育,让刚刚跨入高等学府的大学生们,对社会实践有一个认识和了解,对于今后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一个良好的开端。同时,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加强对社会实践活动的引导,扩大领域和渠道,让学生多了解和认识社会实践,进一步激发青年学生参与实践的热情。
3、加强社会实践的基地建设
结合专业所学建立一批稳定、长期的社会实践基地,能够给学生提供良好的社会实践环境,又能使学校和社会合作共建、双向受益。在社会实践基地的选择和巩固上还需要高校相关部门多下功夫。
总之,在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的同时,加强社会实践这一重要环节,把空洞的理论知识演变为了易于接受的现实经验,能够进一步提高大学生们思想道德素质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了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的实效性。(作者单位: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基金项目:2012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编号:201203181。
参考文献:
通过对教育实践的深刻认识与研究,我们得出人才的培养不仅是让他们掌握一定的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全面发展具备综合素质的创新人才,这里的综合素质很显然包括了人才的思想认识、道德水平、理想信念等,因此培养人才掌握一定技能与专业知识的同时与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水平是一致的并且是相互促进的关系,下面我们就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一下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认识对于职业规划与职业生涯的重要作用。
一、当代大学生思想动态的现状
1、国内外环境的影响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与国际社会的接轨更是达到了一定的紧密程度,我国的国内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国内环境不再像以前那么单纯,而生长在改革开放深入发展的当代大学生他们的思想更是发生了巨变,思想上生活上不再像以往的大学生那么单纯和简朴。当代的大学生思想活跃思维敏捷,易于接受新鲜事物但也易于被名利、利益所诱惑,生活上他们是衣食无忧的一代,享受着优越的生活条件,因此也难免会产生依赖和懒惰的思想,不思进取的消极思想时时在侵蚀和包围着他们,这就使当代大学生的择业观和就业观产生了偏离甚至产生了错误的认识。毕业之后只希望找到一份安逸舒适待遇高且付出少的工作成为了他们错误的追求目标即错误的择业观。而现实却重重地击碎了他们的梦,于是有的学生产生了负面消极的情绪,对人生产生了悲观失望,对现实产生了畏惧心理。以上这些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和表现急需对大学生们在学校进行思想道德、理想信念的再教育,重新确立他们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对于职业规划、职业生涯需要有一个全新的再认识过程。
2、诚信教育、感恩教育思想的缺失
当代大学生由于独生子女占绝大多数,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对于如何诚信做人诚信做事缺乏正确的认识,有的同学对于父母或师长的感恩意识认识淡薄,这些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到了他们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因此学校的诚信教育和感恩教育是当代大学生需要提高思想道德修养提升思想认识不可或缺的重要授课内容。当代大学生只有具备了优良的品质、高尚的情操、崇高的理想和一定的道德修养才能在择业和就业上重新认识自己,重新定位自我,在工作上吃苦耐劳,敢于担当、勇挑重任,敢于拼搏、斗志昂扬,工作态度端正、工作热情高涨,在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发挥重要作用。再有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与传统的道德教育观培养了国人崇尚孝道为先的理念,那么做为一名优秀的大学生也一定是一名懂得感恩知孝为先的优秀品德之人,这样的人无论是定位工作目标还是在工作岗位上一定也是一名身先士卒兢兢业业的敬业之人。所以诚信与感恩教育也是大学生正确的择业观与就业观建立的不可缺少的重要品德。
二、加强学生思想道德修养教育,规划好人生职业
1、对于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意义
2008年以来,教育部明确要求各高校加强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但是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中仍然存在思想认识方面的偏差,导致大学生在择业、就业过程中不能找到合适的岗位。而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起到积极作用,帮助大学生提高认识,顺利就业。基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出现的问题,我们解决的策略是通过激发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系统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加强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等四个方面促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途径。
同时职业是整个社会运行的基本要素,也是整个人生发展的中心环节。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具体是指高校为促进学生个人和社会的和谐发展而引导大学生进行自我剖析,让学生在全面客观地认识主、客观因素与环境的基础上,有组织有计划地培养大学生的思想素质、政治素质、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能力和职业心理等职业素质的教育过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不仅仅是一种技术层面的设计,它的核心和灵魂应该是思想政治教育,它对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就业观念、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具有根本的作用,有利于学生、学校、单位、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只有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核心和灵魂引入职业生涯规划,才能摆脱原来的纯粹的简单的甚至是临时化的简单做法,才能使得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更加全面、深入和有效。同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必须与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紧密结合起来,真正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将学生的持续发展与社会的持续进步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
2、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方法、措施
关键词:高校 后勤社会化 思想政治教育 促进作用
一、后勤社会化对大学生生活带来的影响
大学生是一群极富活力的人群,宿舍文化是高校的重要文化内容,后勤管理是大学生管理的重要环节,随着后勤的社会化的推进,大学生活也相应的发生了改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后勤社会化丰富了大学生课余生活
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应该是同步的,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是大学时代显明的特征,学生后勤场地主要是学生公寓和大学城,后勤社会化打破了传统的学校宿舍管理局限,给大学生生活赋予了更多的社会特征,学生的活动自由和空间变大,交流范围和渠道延伸,有利于为学生学习和生活营造更加和谐的环境,进而使大学生的课余生活更加丰富。
(二)后勤社会化锻炼了大学生的能力
大学生最终是要走向社会,参与社会生活的,后勤社会化恰恰为他们创造了体验社会生活的空间环境,大学城或者学生小区都是一个小小的社会,学生在这里学到的是课堂学不到的知识,比如说人际交往能力,生活自理能力,创业创新能力,思想道德修养等,后勤社会化给大学生提供了一个锻炼自己的舞台,使他们在参与社会生活实践中,了解社会,适应社会,为参与社会建设奠定了思想基础。
(三)后勤社会化增强了大学生的素质
在素质教育前提下,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是高校教育的前提,后勤社会化的实现,一方面为大学生的课余生活创造了更加广阔的空间,也为他们的学习成长,交流互动,科研创新创造了条件。学生小区或大学城的基础设施和各种功能部门与大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无论是体育锻炼,兴趣爱好,还是科研实验都能在大学生的生活区域内找到施展的舞台,拉近了生活和学习的距离,营造了更加积极向上的学习环境、竞争环境和休闲娱乐环境,促使大学生在浓厚的生活学习氛围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二、后勤社会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促进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同时也是培养合格大学生的重要举措。然而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课堂和课程内容上,更应该利用后勤社会化这一生活平台,促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后勤社会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后勤社会化能提高大学生的社会意识和责任担当
社会意识的形成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目标,大学生能够适应社会,接纳社会,最终才能服务社会,建设社会。这就是社会意识。后勤社会化能够为大学生营造社会生活氛围,大学生在这个生活圈子里和不同的学生以及社会部门打交道,实际上就是在锻炼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这无疑是给他们上了“社会课”,从社会中学习,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找到生存的空间和方向,这是一个人实现自我的前提,大学生更应该需要养成敢于面对现实,能够适应社会和服务社会的社会意识,将这种社会意识转化为责任担当,才能坚定政治信念和思想信念,树立远大理想。
(二)后勤社会化能陶冶大学生的道德情操提高道德修养
一个人的文明程度高低,取决于他的道德情操和道德修养。文明、和谐、诚信、友善是后勤社会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大学生能够在一个文明化程度较高的环境下学习成长,潜移默化的受到思想道德教育,进而将端正自己的行为举止,时刻提醒自己向文明和道德靠拢,展现当代大学生阳光朝气,文明高雅的生活风采成为一种习惯,在这样的生活氛围中,净化了灵魂,稳定了自己的道德水准,提高了道德修养。
(三)后勤社会化使大学生的政治信仰更加坚定
大学生是祖国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也是沿着社会主义路线奋勇前进的后备军,只有他们树立了正确的政治信念,才能担负起建设社会主义的重任,后勤社会化不仅丰富了大学生的课余生活,更丰富了他们的政治生活,大学生社团始终是在校团委的坚强领导下开展各种活动,建立和完善社团组织,丰富大学生公益生活和政治生活内容,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觉悟水平,充分发挥学生会、校团委在后勤管理中的作用,带动一批有坚定的政治信念的青年学生加入到团员和学生党员队伍中来,进而使更多的大学生更加坚信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的接班人奠定基础。
三、结语
后勤社会化是高校管理改革的必由之路,在后勤社会化环境中,会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产生很大的促进作用,提高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也塑造了文明、诚信的良好道德,更加坚定了建设祖国,维护党的领导的政治信念。
参考文献:
[1]段伟伟.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促进作用[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3,(22).
[2]方芳,郭静.美育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促进作用研究[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04).
[3]江南,周侠,刘竹青.大学生公寓管理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路径――以高校后勤社会化为视角[J].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03).
【关键词】师生互动模式;高校课程教学;思想道德修养
大学期间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由不成熟转向成熟的时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对大学生日后的工作和生活,会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反之,则会给自己和社会带来不利的影响。就当前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程教学效果来看,很多大学生对该门课程没有兴趣,使得他们也很难从中获益。采用师生互动模式的教学方法,将会大大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程的教学质量。下面,笔者就对此问题进行一下探讨。
一、师生互动模式应用于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程教学中的意义
早在小学阶段和中学阶段,学生就已经接触了关于思想道德修养方面的课程,只不过在不同的阶段,教学内容、难易程度有所不同,但这都是为了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不过,从实际的教学现状来看,这门课程越来越难以起到提升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目的。特别是在大学阶段,由于社会问题日益凸显,高校进行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往往会引起大学生的抵触情绪。所以,将师生互动应用于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互动教学能提高大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以往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已不大适合这门课的教学[1]。相比于中学生而言,大学生的自我表达需求更高,借助于师生互动模式,恰恰能满足大学生自我表达的需要,因而能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他们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其次,互动教学能解决大学生的一些困惑。很多大学生对毕业之后的工作、婚姻和家庭问题等,感到十分困惑,不知如何解决,而以往的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程又达不到解决学生困惑的目的。在师生互动模式的平台支撑之下,学生能够畅所欲言,教师也能够针对这些问题做出积极的回应。
二、师生互动模式应用于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程教学的理论依据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师生互动模式的提出,是人们对以往教育思想科学总结的产物。早在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就提出“启发诱导,教学相长”的教育思想[2]。当然,孔子提出的这种主张,也是对其长期从事的教学工作的思考而产生的。而且,从马克思提出的“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可以知道,人与人之间是需要交流、沟通的,只有通过交流沟通,人的本质属性才会越来越完善。大学生正处于求知欲十分旺盛的时期,师生互动模式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使大学生的求知欲得到满足。不仅如此,根据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可知,人的内在需要能够激发人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当然,在一个人的不同时期,人的内在需要是不相同的。大学生即将步入社会,对社会问题、人生问题都会做出自己的思考。但很多人由于知识、经验受限,对社会上发生的事情、对自己的人生道路感到困惑、迷茫,师生互动模式恰恰满足了大学生的内在需要,因而,能够激发他们的积极主动性。
三、师生互动模式在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一)应用的前期准备
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不仅仅是为了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而且还要求能够解答学生所遇到的各种难题,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3]。从这个意义来看,这门课程的责任重大。所以,为了使师生互动模式能在教学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切实提高教学质量,教师首先必须做好前期的调查研究工作。调查研究的具体内容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就该门课程的教学目的而言的,二是就大学生自身遇到的各种问题而言的。对于第一个方面,教师可以收集大学生对该门课程的教学目的的一些看法,并将大家的看法整理成文字稿,以备后期使用。另外,教师在收集看法、意见的同时,充分阐述这门课程的教育意义,使大学生对这门课程有一个较为深入的认识。对于第二个方面,教师应收集大家在大学期间所遇到的各种问题,以及大家对这些问题的看法。这是调查研究的重点内容,因为这门课程归根结底是服务于学生的,只有帮助他们解决他们所困惑的各种问题,才能改善教学效果。当然,教师也可以设置一些问题引起大学生的思考。毕竟大学生还没有进入社会,他们所遇到的问题还不是非常尖锐。教师通过设问的方式,也能促使他们思考关于社会、人生等方面的问题。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之上,教师根据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帮助学生分析自我,提高他们对自身的认识。因为在接下来的师生互动教学中,不仅仅是教师传授知识给学生,同样的,学生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教师的认识。也就是说,通过师生互动的教学方法,教师和学生都会受益。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必须对自身有一个基本的了解,方能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否则,教学效果就会受到影响,学生的受益程度会大大降低。具体地看,认识自我主要包括认识自己的性格、气质、才能和世界观、人生观,当然,也包括认识身体健康程度等。不同性格特征的人,其处理问题的方式都是不一样的,而且,一个人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也会制约一个人对各种问题的看法。大学生通过认识自我的这些主要内容,就能在很大程度上了解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从而为接下来将师生互动模式应用于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奠定认识上的基础。
(二)具体应用措施
1.以学生为本
在前期的准备工作进行完之后,教师即可采用师生互动模式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在应用师生互动模式时,首先可采取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这一理念将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的教学目的与大学生的内在需要有机地统一起来了,因而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因为在前期的准备工作中,教师对大学生的思想状况有了基本的了解,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就能做到有的放矢,特别是针对大学生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集中进行解答。例如,世界观、人生观问题,就是一个根本问题,它直接决定了一个人对各种问题的根本看法。因此,对世界观、人生观问题做出充分的阐述,对大学生能起到很好的思想教育作用,帮助他们提高思想道德品质[4]。学生在师生互动的平台下,也能够与教师一起辩论对某个社会问题的看法,学生甚至能针对当前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水平不断下滑的问题,找出根源和解决办法。也就是说,一旦学生对思想道德修养问题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那么,他们的思想道德品质自然会得到很大的提升。
2.教师积极引导
就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本身的内容而言,教师的积极引导也是非常重要的。很多大学生的人生观已经定型了,要强行改变的确很难。若教师采用积极引导的方式,能使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这与以学生为本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两种措施的侧重点不一样,前者的重心在教师,后者的重心在学生。同时采用两种措施,这对教师本身也是一种考验,教师只有掌握这两者之间的过渡点,才不会顾此失彼,降低教学质量。就教师积极引导这方面来看,主要是要求教师能够根据课堂上师生互动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引导方法,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大胆思考各种问题的解决方法。学生虽然在前期的准备工作中,对自身的认识清醒了一些,但这并没有实质性的解决问题,而只是为问题的解决打下了认识上的基础。因而,在课堂的学习之中,教师的积极引导就显得非常重要,它能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学生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5]。
3.因材施教
在大学生群体中,由于家庭背景、教育环境和社会阅历不同,他们的道德品质、学习能力也是不相同的。即使采取师生互动的教学方法,不同的学生也会有不同的学习效果。所以,教师在应用师生互动模式教学时,应采取因材施教的具体措施,使教学效果最大化。具体来看,主要考虑到以下几点。第一,大学生的知识状况和学习能力。在当前的大学生当中,很多大学生的书本知识较为丰富,但对社会的情况了解得不多。在这种情况下,由于知识容量不够,很多学生对思想道德修养的具体内容的理解就会受到限制。因而,很难使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真正得到提升。此外,对于少数知识经验多,学习能力较强的大学生而言,他们可能需要其他更为有效的教学方法;否则,他们就会感到这门课程很无趣,缺乏学习的积极主动性。第二,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状况。在当前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整体滑坡的情况下,也有少数大学生的思想境界很高,对社会公益事业非常热心。针对这部分大学生,教师应向他们提出更高的要求,使他们的思想水平更上一层楼;同时,使他们成为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学习榜样。四、结语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程是一门公共必修课,在这一重要的课程中,应该充分贯穿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因为互动教学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在具体的应用措施中,应扎实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并深入开展以学生为本、结合教师积极引导和因材施教的措施,以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女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现状及对策研究”(XJK013QDY003);湖南省普通高校实践育人共同体项目“协同共建背景下的大学生实践育人机制建设”。〕
参考文献:
[1]郑小燕.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师生互动模式探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15):90-91.
[2]沈娟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互动教学研究现状及思考[J].科技创新导报,2015(21):235-236.
[3]王斌.建设师生互动型教学模式提升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效[J].世纪桥,2011(19):93-94.
[4]晓荣.浅谈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转化问题[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20):244-244.
【关键词】师生互动模式;高校课程教学;思想道德修养
大学期间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由不成熟转向成熟的时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对大学生日后的工作和生活,会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反之,则会给自己和社会带来不利的影响。就当前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程教学效果来看,很多大学生对该门课程没有兴趣,使得他们也很难从中获益。采用师生互动模式的教学方法,将会大大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程的教学质量。下面,笔者就对此问题进行一下探讨。
一、师生互动模式应用于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程教学中的意义
早在小学阶段和中学阶段,学生就已经接触了关于思想道德修养方面的课程,只不过在不同的阶段,教学内容、难易程度有所不同,但这都是为了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不过,从实际的教学现状来看,这门课程越来越难以起到提升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目的。特别是在大学阶段,由于社会问题日益凸显,高校进行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往往会引起大学生的抵触情绪。所以,将师生互动应用于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互动教学能提高大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以往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已不大适合这门课的教学[1]。相比于中学生而言,大学生的自我表达需求更高,借助于师生互动模式,恰恰能满足大学生自我表达的需要,因而能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他们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其次,互动教学能解决大学生的一些困惑。很多大学生对毕业之后的工作、婚姻和家庭问题等,感到十分困惑,不知如何解决,而以往的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程又达不到解决学生困惑的目的。在师生互动模式的平台支撑之下,学生能够畅所欲言,教师也能够针对这些问题做出积极的回应。
二、师生互动模式应用于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程教学的理论依据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师生互动模式的提出,是人们对以往教育思想科学总结的产物。早在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就提出“启发诱导,教学相长”的教育思想[2]。当然,孔子提出的这种主张,也是对其长期从事的教学工作的思考而产生的。而且,从马克思提出的“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可以知道,人与人之间是需要交流、沟通的,只有通过交流沟通,人的本质属性才会越来越完善。大学生正处于求知欲十分旺盛的时期,师生互动模式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使大学生的求知欲得到满足。不仅如此,根据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可知,人的内在需要能够激发人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当然,在一个人的不同时期,人的内在需要是不相同的。大学生即将步入社会,对社会问题、人生问题都会做出自己的思考。但很多人由于知识、经验受限,对社会上发生的事情、对自己的人生道路感到困惑、迷茫,师生互动模式恰恰满足了大学生的内在需要,因而,能够激发他们的积极主动性。
三、师生互动模式在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一)应用的前期准备
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不仅仅是为了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而且还要求能够解答学生所遇到的各种难题,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3]。从这个意义来看,这门课程的责任重大。所以,为了使师生互动模式能在教学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切实提高教学质量,教师首先必须做好前期的调查研究工作。调查研究的具体内容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就该门课程的教学目的而言的,二是就大学生自身遇到的各种问题而言的。对于第一个方面,教师可以收集大学生对该门课程的教学目的的一些看法,并将大家的看法整理成文字稿,以备后期使用。另外,教师在收集看法、意见的同时,充分阐述这门课程的教育意义,使大学生对这门课程有一个较为深入的认识。对于第二个方面,教师应收集大家在大学期间所遇到的各种问题,以及大家对这些问题的看法。这是调查研究的重点内容,因为这门课程归根结底是服务于学生的,只有帮助他们解决他们所困惑的各种问题,才能改善教学效果。当然,教师也可以设置一些问题引起大学生的思考。毕竟大学生还没有进入社会,他们所遇到的问题还不是非常尖锐。教师通过设问的方式,也能促使他们思考关于社会、人生等方面的问题。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之上,教师根据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帮助学生分析自我,提高他们对自身的认识。因为在接下来的师生互动教学中,不仅仅是教师传授知识给学生,同样的,学生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教师的认识。也就是说,通过师生互动的教学方法,教师和学生都会受益。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必须对自身有一个基本的了解,方能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否则,教学效果就会受到影响,学生的受益程度会大大降低。具体地看,认识自我主要包括认识自己的性格、气质、才能和世界观、人生观,当然,也包括认识身体健康程度等。不同性格特征的人,其处理问题的方式都是不一样的,而且,一个人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也会制约一个人对各种问题的看法。大学生通过认识自我的这些主要内容,就能在很大程度上了解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从而为接下来将师生互动模式应用于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奠定认识上的基础。
(二)具体应用措施
1.以学生为本在前期的准备工作进行完之后,教师即可采用师生互动模式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在应用师生互动模式时,首先可采取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这一理念将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的教学目的与大学生的内在需要有机地统一起来了,因而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因为在前期的准备工作中,教师对大学生的思想状况有了基本的了解,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就能做到有的放矢,特别是针对大学生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集中进行解答。例如,世界观、人生观问题,就是一个根本问题,它直接决定了一个人对各种问题的根本看法。因此,对世界观、人生观问题做出充分的阐述,对大学生能起到很好的思想教育作用,帮助他们提高思想道德品质[4]。学生在师生互动的平台下,也能够与教师一起辩论对某个社会问题的看法,学生甚至能针对当前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水平不断下滑的问题,找出根源和解决办法。也就是说,一旦学生对思想道德修养问题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那么,他们的思想道德品质自然会得到很大的提升。2.教师积极引导就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本身的内容而言,教师的积极引导也是非常重要的。很多大学生的人生观已经定型了,要强行改变的确很难。若教师采用积极引导的方式,能使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这与以学生为本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两种措施的侧重点不一样,前者的重心在教师,后者的重心在学生。同时采用两种措施,这对教师本身也是一种考验,教师只有掌握这两者之间的过渡点,才不会顾此失彼,降低教学质量。就教师积极引导这方面来看,主要是要求教师能够根据课堂上师生互动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引导方法,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大胆思考各种问题的解决方法。学生虽然在前期的准备工作中,对自身的认识清醒了一些,但这并没有实质性的解决问题,而只是为问题的解决打下了认识上的基础。因而,在课堂的学习之中,教师的积极引导就显得非常重要,它能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学生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5]。3.因材施教在大学生群体中,由于家庭背景、教育环境和社会阅历不同,他们的道德品质、学习能力也是不相同的。即使采取师生互动的教学方法,不同的学生也会有不同的学习效果。所以,教师在应用师生互动模式教学时,应采取因材施教的具体措施,使教学效果最大化。具体来看,主要考虑到以下几点。第一,大学生的知识状况和学习能力。在当前的大学生当中,很多大学生的书本知识较为丰富,但对社会的情况了解得不多。在这种情况下,由于知识容量不够,很多学生对思想道德修养的具体内容的理解就会受到限制。因而,很难使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真正得到提升。此外,对于少数知识经验多,学习能力较强的大学生而言,他们可能需要其他更为有效的教学方法;否则,他们就会感到这门课程很无趣,缺乏学习的积极主动性。第二,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状况。在当前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整体滑坡的情况下,也有少数大学生的思想境界很高,对社会公益事业非常热心。针对这部分大学生,教师应向他们提出更高的要求,使他们的思想水平更上一层楼;同时,使他们成为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学习榜样。
四、结语
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程是一门公共必修课,在这一重要的课程中,应该充分贯穿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因为互动教学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在具体的应用措施中,应扎实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并深入开展以学生为本、结合教师积极引导和因材施教的措施,以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女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现状及对策研究”(XJK013QDY003);湖南省普通高校实践育人共同体项目“协同共建背景下的大学生实践育人机制建设”。〕
参考文献:
[1]郑小燕.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师生互动模式探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15):90-91.
[2]沈娟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互动教学研究现状及思考[J].科技创新导报,2015(21):235-236.
[3]王斌.建设师生互动型教学模式提升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效[J].世纪桥,2011(19):93-94.
[4]晓荣.浅谈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转化问题[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20):244-244.
关键词: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效性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下简称“基础”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一门重要课程。它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担负着不断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养及法律素质,将大学生培养成合格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因此,结合新课改研究提高“基础”课实效性这一问题对于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和方法,对于适应形势发展,增强“基础”课时效性有着重要意义。
“基础”课实效性是指依据教学活动规律,结合学生思想发展变化情况,选取最恰当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将要传授的内容及时、准确的传递给学生,尽可能多的帮助大学生解决思想困惑,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而形成教学投入与教学结果产出的最佳比例。从概念中,我们不难发现,“基础”课实效性的提高要根据教学的要求和学生的发展而变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因此,研究提高“基础”课实效性这一问题将激励教师摆脱“基础”课教学照本宣科的模式,有助于教师根据“基础”课理论体系、教材体系的特点构建自己富有特色的教学体系,激发学生的主体性意识使大学生自觉提高思想、政治、道德、法律素质,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识,从而保证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后继有人。
一、影响“基础”课实效性提高的问题
(一)教学方法单一,授课内容枯燥
目前许多教师对教学方法的把握上仍将灌输教育与填鸭式教学方法混为一谈。目前许多教师仍受着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居于主导地位,学生只能听命配合的固有教学模式束缚。这种生硬灌输的教学方式,无视大学生的主体性,把道德片面、狭隘的理解为对人意识行为的限制,这易使“基础”课教学变得乏味,形成教师在台上讲的兴高采烈,学生在台下昏昏欲睡的尴尬局面。
“基础”课教学内容理论性很强,但绝不是只对概念、原理、原则的简单重复,而是需要结合大学生实际,研究大学生存在的新情况、新问题,切实解决大学生存在的思想认识问题。目前许多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还停留在书本知识上,强调概念与概念的联系,理论到理论的演绎推理,忽视学生思想发展的实际需求。这种枯燥的内容讲授,易使学生产生抵触情绪,形成逆反心理。
(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两课融合程度不够
众所周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由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两门课合一产生的。我们在道德与法的长期教育教学实践中体会到,道德观念在很大的程度上与法律观念是相重合的。法律是维系社会运转和发展的最底线道德要求,道德观的基本要求不仅是法律构成的基础,而且在很多层面上直接表现为具体的法律规范。在这一价值层次上,道德与法律一脉相承,法律精神与道德观念趋于融合。然而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或者放大了道德观念与法律观念的重合度,将法律规范要求与道德要求完全等同,或者过于强调道德与法律的区别,忽视了价值层次上道德与法律的一脉相承性。这种情况易导致学生不能正确认识德与法的同质同向性,不能很好结合法律与道德的要求全面提升自己法律道德素质。
(三)实践教学环节比较薄弱
目前,一些高校对“基础”课实践教学环节总体认识不深、重视不够,在教学计划、实践形式、经费保障等方面没有形成科学、统一的标准。
加之,“基础”课实践教学涉及场地、经费、后勤保障等多方面问题,协调难度大,相比课堂授课要复杂得多。因此,许多高校的“基础”课实践教学仅停留在号召和书面要求上,或者流于形式未见实效。这易使学生产生理论知识和实践的脱节,造成思想道德、法律知识水平与问题解决能力不相匹配的问题。
二、解决对策
(一)改进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
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1](P.41)因此,教师应改进教学方法促进师生间互动,使学生由被动听课转变为主动参与,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达到提高大学生“基础”课教学实效性的目的。
教师可以采用专题式教学法,将教学内容按章节讲授转为按专题讲授。专题可以从爱国主义、道德领域、法治观教育、价值取向等方面切入,结合最新理论研究成果,以小见大的引导学生树立伟大人生目标,坚定他们为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信念,使“基础”课达到说理而不说教的教学效果;案例教学法,对贴近大学生实际的案例加以筛选,选取那些大学生关心程度高、时代感强、涉及人物与大学生契合度大的案例让学生讨论,允许学生各抒己见,讲出自己真实的看法、观点,教师给予适时引导,这既能激发学生分析问题的潜能,又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这有利于增强“基础”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导向性,提升“基础”课的时代感。方法是多样的,可以结合授课实际单独和综合应用启发式教学、专题式教学、案例式教学、互动参与式教学等教学方法,以切实提高“基础”课的实效性。
教师不能按照教材照本宣科,在把握教材的基础上实现对教材内容的超越,即教学内容的选取既要体现教材的主旨内容,又要根据学生的接受状况做好教学内容的转化。这就要求教师要加强对基础理论的研究,避免对理论知识的误解或教条式的搬用;要加强中国化理论成果的新思想、新观点和新论断的研究,及时将这些理论成果传授给学生,让学生体会到理论的强大生命力和与时俱进性;要按照贴近社会生活、贴近时代、贴近大学生思想实际的要求,运用理论知识回答和解决这些问题,增强“基础”课的实在感,使“基础”课论理而不空洞,从而不断丰富教学内容,提升“基础”课的吸引力。
(二)加快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教学融合
法律教育和道德教育是互相支持、相互促进的。因此,必须加快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教学融合,整合二者的教育内容,从而形成完整的、体系化的“基础”课教学。
首先,要坚持理论在法学教育中的指导地位。要在法律基础课的讲授过程中,渗透的基本理论。这就要求教师要通过法律基础课的讲授,渗透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的理论,使学生懂得虽然政治、哲学、宗教等各种社会因素对法的产生与发展也有作用,但追根溯源,“法的关系正象国家的形式一样,既不能从它们本身来理解,也不能从所谓人类精神的一般发展来理解,相反,它们根源于物质的生活关系。”[2](P.82);要渗透阶级理论,使学生明白法并不是超阶级的,它是由社会上居于统治地位的阶级通过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行为规则,是阶级统治的工具。与以往法律不同,社会主义法制,是真正反映工人阶级领导的广大人民的意志和利益;要渗透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使学生理解法并不是超历史的,既不是永恒存在,也不是永久不变的,从而让学生明白我国社会主义法制的先进性、科学性,使其自觉接受法制教育,自觉遵守法律规范,成为一名懂法、守法、护法的合格公民。
其次,要在法律教育中强化道德意识。一个国家的法律体系再完善、法律条文在繁多,也不可能穷尽所有的社会关系。同时,法律调整的滞后性也容易给别有企图的人产生可乘之机。因此,人们自身思想道德素质的高低决定了其日常行为的善恶。这就要求教师不能把“基础”课教学仅局限于法律知识的单一传授上,而应结合实际,在知识传授过程中将“法”与“德”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向学生阐明有关法律规范的立法精神,解析其立法用意及与社会主义道德的深层次联系,使大学生既树立起法律权威意识,又克服“法律万能”的观念,推动学生追求法与德的双重规范。
(三)加强实践教学,实现理论实践双重提高
“基础”课价值体现方式就是学生将理论运用于实践取得的成效。同时,实践教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单一课堂教学给学生带来的厌倦情绪,为“基础”课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首先,教师应充分挖掘校内实践教学潜力,通过聘请道德模范、先进典型等开展主题讲座,利用榜样的力量感染学生;聘请知名学者举办学术讲座,使学生紧跟理论发展步伐;支持学生成立理论研究小组,主题社团等学生组织,增强学生的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能力;鼓励学生开展校园调查,了解大学生思想道德现状,锻炼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教师应充分重视网络新兴媒体的作用,利用校园网组织学生展开网上讨论,交流实践经验,教师给予点评和总结,从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其次,教师要充分利用校外实践教学资源,安排学生参观博物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让其深刻体会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从而使其自发形成爱党、爱国、爱人民的思想。
最后,高校教务、学工、后勤等部门应紧密配合指定中长期“基础”课实践教学计划,对实践教学在时间要求、工作量核算、业绩考核、经费保障等方面做出完善的规定,使“基础”课实践教学长期化、制度化、可操作化。
参考文献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高学历人才;思想政治启发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概述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中国几千年文明发展在特定的历史环境,经济结构,政治体制,意识形态的作用下,积累和流传下来的。并且至今仍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起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国传统文化历来推崇儒家文化,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系统的主导,儒家文化对中国的政治思想、伦理体系、价值观念、道德规范、人生理想等都起着推动作用。
二、现阶段思想政治提升面临的主要问题
当今社会已经处于一个大变革,大转型的历史时期,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人类生活日新月异,社会生活也跟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方面,我们看到科技革命给我们的美好生活带来的希望,另一方面,伴随着这一巨大的冲击和大幅度的转型,人们在各方面不适应的症状应用而生,所以要想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取得很好的成就,我们就应该加强思想政治提升工作,特别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提升工作,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为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扫除障碍,创造条件,从而更好的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提升中的实现的途径
1、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纳入到高校的教学计划之中。但凡成为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必定非常注重人文精神,这对于提高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和思想教养是十分重要的,高校必须予以足够的重视,切勿将古代的文化艺术瑰宝看作是可有可无的精神消遣。作为大学,相关负责人应当在高校开展一些有关传统文化的专题讲座,也可以开设一些选修课程,比如《论语》《左氏春秋》《老子》《孟子》等,同时注重提升教师的思想道德水平,这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都是百利而无一害的。
2、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开展是当代大学生汲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方法和途径,如果能够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起来,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授给大家,必定能够起到非常好的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教师,在传播思想政治理论的同时,利用多媒体这样的网络技术,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其中,将乏味的理论与传统的艺术结合起来,将会大大提升思想政治教育。
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提升中的作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我国目前正处于改革的攻坚时期,机遇与挑战并存,狭隘的功利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不断侵蚀着大学生的思想。面对这些挑战,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加强大学生思的思想政治教育迫在眉睫。
1、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引导当今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的灵魂。在人生态度与人生追求方面,中国传统文化所提倡的舍身取义、自强不息、勇往直前的精神对培养大学生敢于担当、勇于开拓、积极进取。迎难而上的人生观有着重要的作用,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在国家观念和社会责任方面,传统文化所提倡的先义后利、舍己求人的大局意识对于培养大学生高度的自尊心和责任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如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在我国,孔子提倡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这些后来都被视为儒家思想的道德修养。道德修养是指一个人自觉地将外在的社会道德要求转变化自己内在的道德品质。中国传统文化的首要价值取向是崇尚高尚道德,重视自身修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修身理论和“内省、慎独”的自省方法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我们要在思想政治的教育过程中借鉴并且利用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努力提高大学生的思想境界,培养大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3、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将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自身素质。人文精神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最主要的内容,人文精神追求人自身的完美,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追求对自然规律的遵循,注重培养人生意义和人生价值,注重提升人的精神生活和自我修养。积极引导大学生学习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我们不建议全盘吸收,但我们提倡学而有所思,这对于拓展青年人的知识面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用优秀的传统文化影响大学生,培养大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让大学生融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领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以便更快的提升和加强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
五、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提升中的意义
第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这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激发大学生的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热情。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是民族精神的基石,每个民族都倍加关注自己的现在和未来,民族精神是民族信仰、民族宗教、民族风俗、民族文化的融合体,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共同发展、共同繁荣、赖以生存的核心和实质。弘扬和发展民族精神对于一个国家的繁荣昌盛有着坚不可摧的力量和作用,它能够使一个国家立于不败之地。
第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修身自省的哲学理论,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思想境界,完善其人格修养,提高其道德品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化历史积淀了让国人为之自豪的修身理论,这些理论丰富了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大学》中记载“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可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仁人志士之追求,修身是人之根本。
第三,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学习能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谈到学习,成就最大的莫过于孔子,孔子的言行全记录在《论语》当中,《论语》是儒家思想的集大成,是我国古代的精华,在《论语》的《学而》篇中,极大程度的提到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学习目的,孔子主张好学乐学,孔子提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颜渊是孔子最喜欢的学生,在孔子看来,颜渊在学习当中知难而进、不耻下问、虚心求教。
所以研读像《论语》这样的经典文化,让大学生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有助于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指导。我们教育领域当前实行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就是要让学生的德智体美得到全面的发展,德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而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提升素质教育的两个基本点。我们处于一个与时间赛跑的竞争年代,社会发展之快让我们必须全力以赴,作为大学生,只有掌握了适合自身个性化特点的学习方法,才能在竞争中谋得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有助于大学生提高其认知能力和学习能力,勇敢的面对各种挑战和机遇,迎难而上,勇往直前!
参考文献:
[1]隋都华.中国传统文化与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J].现代远距离教育,2004(4).
[2]曲洪志.中国传统文化与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理论动态,2004(6).
[3]邹婷.传统文化教育在高校思想工作中的作用[J].教育教坛,2010,(9):76-77.
[关键词]大学生 思想道德教育 对策
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议上,总书记强调:切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养造就千千万万具有高尚思想质量和良好道德修养、掌握现代化建设所需的丰富知识和扎实本领的优秀人才,使大学生们能够与时代同步伐、与祖国共命运、与人民齐奋斗,对于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进而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确保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一、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探析
(一)全员育人氛围不够浓厚
目前一些高职院校以人为本、德育为先的观念没有深入人心,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氛围尚未完全形成。
(二)德育工作实效性有待增强
尤其是一些高职院校,只重视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缺乏计划性、长期性,学生普遍缺乏道德实践,道德行为能力不强,进而造成道德愿望和道德行为相矛盾的现象。
(三)德育工作队伍建设需进一步加强
学生素质差,辅导员少,管理比值大,影响了政治辅导员德育工作的效果。再加上辅导员队伍比较年轻,缺乏实践经验和理论基础,业务能力有待提高。“两课”教师理论功底差,教学时不能理论联系实际,不注重教学效果,满足于照本宣科,德育教育缺乏应有的感染力。
(四)职业精神教育存在薄弱环节
在开展思想道德教育时,我们容易忽视职业精神方面的教育,部分学生不能将自我价值的实现与服务社有机的结合起来,胸无大志,学习浮躁,爱岗敬业精神缺失,心理抗挫能力较差,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影响了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和以后的就业。
二、新形势下加强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思考与对策
(一)突出三种精神教育
我们要采取多种途径和形式,加强对学生进行以文明礼貌、助人为乐、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为基础的社公德教育;加强对学生进行以价值理论、中国特色社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主义荣辱观为基本内容的社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加强对学生进行以职业理想、职业态度、职业责任为重点的职业精神教育,从而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素质、创新思维、创新质量的时代大学生。
(二)发挥三个作用
1、进一步发挥理论课堂在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主管道作用
充分发挥思政课学科优势,并发掘其它专业课程思想道德教育资源,优化课程,创新教法,积极实施课堂教学、平台讲学、形势报告、研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增强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感染力。
2、进一步发挥党支部在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的引领作用
充分发挥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学生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增强党支部号召力、凝聚力、战斗力和影响力,积极引导大学生加强道德修养,引领学生自觉培养诚实守信、助人为乐、敬业奉献、孝老爱亲的道德质量。
3、进一步发挥共青团、学生在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主导作用
共青团组织要不断创新团组织活动方式,开展丰富多彩的思想道德教育活动,竭诚为大学生成长成才服务;要加强学生工作的指导,通过各种形式把加强学生的自我管理工作与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有机结合在一起,增强高职生的自我约束、自我教育能力,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
(三)搭建三个平台
1、校园文化平台
(1)开展特色鲜明的社实践、学术、科技、文体活动,努力形成具有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精品项目,以此来提升高职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和道德水平。
(2)建设、管理和使用好校报、校内广播、校园网络、宣传橱窗等宣传舆论阵地,建立红色网站,关注学生思想动态,弘扬主旋律,实时互动,加强引导。各班级还可充分利用QQ、飞信、电子信箱、班级网站等平台,开辟学生工作新阵地。
(3)坚持挖掘素材、树立典型、培育亮点,让一批先进典型从广大同学中脱颖而出,并加大先进典型的宣传、推广力度,形成良好育人氛围。
2、实践平台
社实践活动是高职生思想道德教育和个人实践能力、个人素养、个性质量得到进一步培养、提高和完善的重要环节。可将社实践纳入教学体系,成为高职生的一门必修课,并与学生志愿服务、勤工助学、教学实习等各类社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记入学生的综合测评,并作为评选先进、推荐就业的依据之一,使社实践活动长效化、规范化。
3、服务平台
一是构建以“奖、贷、勤、减、补、助、免、保”为主要内容的助学体系。二是健全“全过程、全方位、多渠道”的就业指导体系和全过程就业指导工程。三是健全“多层次、多样化”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和咨询服务体系,开展深入细致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服务工作,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四)强化三个保证
1、队伍保证
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工作队伍建设,一是要进一步提高全体教职工对高职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认识,增强每一个教职工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的观念,营造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营造浓厚的育人氛围。二是努力打造一支专业化、职业化和专家化辅导员队伍。三是加强教职工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和职业素质的学习和培训培养,提高德育工作队伍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
2、机制保证
建立和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保障机制、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队伍的激励机制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考核评价机制。
3、研究保证
学工人员要紧紧围绕学生普遍关心的重大问题,广泛开展学术研究,为加强和改进高职生思想道德教育提供理论支持和决策依据。
参考文献:
[1]热沙来提・托合提.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11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科学发展;教学;实效性
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思政课教师认真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用、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当代大学生,是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的根本保证。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重要组成部分,是以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法律教育为主题、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主线、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为重点,以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教育为主线、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为依托,依据大学生成长的基本规律,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在大学新生入学的第一学期开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篇,对党和国家牢牢抓住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帮助大学生人格塑造,培养大学生成才成长,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不容乐观的是,由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课堂教学存在如下一些问题,导致《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效性不强,难以牢牢抓住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
一是政治导向不明确。《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思想政治理论必修课,思政课教师应该旗帜鲜明的站稳的立场,坚持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导向,严格完成党交给我们的光荣和艰巨的任务。没有立场的信口开河万万要不得。
二是照本宣科,重点不突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材是优秀的教材,“百科全书”式的内容涵盖大学生成人、成才、成长的方方面面,对思政课教师的学科背景和知识面有较高的要求。法律专业背景的注重讲法律基础,非法律专业的讲不好法律基础。这就导致思政课教师在上课的时候照本宣科,重点不突出,挑自己熟悉的领域深入讲,不熟悉的则一带而过,课堂不生动、不活跃,难以达到预期教学效果。
三是纠结于剖析理论,脱离实际。有的教师在课堂上无穷无尽的解剖理论的结构层次,导致课堂教学枯燥无味,学生不感兴趣。《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不是单纯的理论课,教材的理论已经经过专家学者的认定,讲透讲清楚即可。在讲清楚讲透理性结论之后,就应该运用典型的事实帮助学生充分消化这些理性的结论。可以从典型的事实入手,经过分析和归纳,最后导引出理性的结论。这样才能把所讲授的道理讲活,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一味纠结于理论剖析,会导致课堂教学干枯无味。但也要注意不能不讲理论,只迎合学生,吹牛讲故事。要依事说理,把理性的内容讲活讲透讲清楚。
长期以来由于授课形式单一、课程内容僵化,脱离大学生生活实际等问题的存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遭到了大学生的冷遇,由此导致了大多数学生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参与性、积极性较低。没有真切认识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在自己成长成才过程中的指引作用、导向作用,由于学生学习心理动因的欠缺,这门课在教学环节处于尴尬的地位。因而通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设计的改革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实效性就显得尤为重要。
笔者认为,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实效性,应注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是增强实效性的基础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作为大学新生思想政治教育第一课,政治导向性的作用更加突出。任课教师一定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站稳基本立场,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正确的方向和坚定的立场是思政课教师最基本的要求,只有做到了这一点,才能完成党赋予我们的光荣和艰巨的任务。思政课教师在教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过程中,必须把理论作为思想政治育人的有力工具。用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大学生成人成长成才,用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剖析典型案列,帮助大学生尽快成长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以人为本,促进大学生全面科学发展的教育理念是增强实效性的关键
以人为最高目的,把实现人的全面自由科学发展作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教育理念是就是要把大学生放在第一位,科学全面的关照大学生的发展,《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影响力,应该具备持续性发展性和协调性的实效。作为人格塑造、人才培养的重要一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直击大学生内心深处,是大学德育工作的第一门课,影响着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塑造。就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要求来说,《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影响力应该从大一开始,贯穿整个大学生活,影响大学生一辈子的重要课程。
三、转变教学思路,提升课堂教学水平是增强实效性的重点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帮助大学生了解新生活为起点,正确的对待并解决大学生活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以增强自身的适应能力。思政课教师是“过来人”,但切忌以训导的口吻居高临下,而应该做好“路灯”的角色,告诉学生,在面对这些问题的时候,我们是怎么解决的。有方向有原则的启发式教学能达到不同凡响的效果。在教授课程时,要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贴近解决学生现实问题的实际,贴近学生健康成长的实际,立足于激励学生自身成长的主观能动性,把《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能力才是重中之重。要做到这些,思政课教师要积极主动的和学生做朋友,积极主动的了解学生,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提升能力。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切实提升课堂教学水平。
四、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不断提升思政课教师的理论水平是增强实效性的根本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加强相关理论的研究,提升任课教师的理论水平是增强实效性的根本。第一,思政课教师要带头学习基本理论,学习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与时俱进的掌握党和国家的重大政策,坚定的理想和信念,才能教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第二,思政课教师要要注重社会调查研究,要与当前社会实际紧密联系,注重持续性研究社会思潮,稳步提升理论水平,才能够在更深更高层次上为学生解读解决现实问题。
在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意识形态领域斗争长期而复杂的新形势下,我国高校的非主流意识形态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并不断蔓延。如果任由非主流意识形态发展蔓延,势必严重危害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使我国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受到重大的冲击。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迫在眉睫,势在必行。每一名思政课教师都应旗帜鲜明地坚持党性原则,旗帜鲜明、理直气壮、坚持不懈地与各种错误思想作斗争,帮助广大青年学生划清是非界限、澄清模糊认识。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引领大学生,用“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大学生,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转变教学思路,提升教学水平,扎实增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效性,才能够切实帮助大学生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匡利民 唐召云.当代大学生思想特点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6,(6):136
[2]邢晓莉.突出时代性 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J].辽宁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5): 57
[3]赵琼.建构主义视野下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J].教书育人,2006,(5):98
[4]郭谊.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若干思考[J].思想研究,2005,(4):151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
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讲的课题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分析。我主要从课程标准、教学目标、学情、课程实施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课程标准
本课程选用教材是2018年版高等教育出版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该课程是一门融思想性、政治性、知识性、综合性和实用性于一体的课程,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具有很强的现实性、针对性。其地位和作用是:
地位:以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针对大学生成长过程中面临的思想道德和法律问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教育引导,不断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和法律认知水平,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作用:
1.在人才培养方案专业课程体系中属于公共基础课
2.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必修课程之一
3.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起着主渠道、主阵地作用
4.面向大一新生开设
5.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中与大学生生活结合最密切的一门课程
二、教学目标
课程教学的总体目标是:综合运用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治观,对当代大学生面临和关心的实际问题予以科学有说服力的回答,为人才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修养基础。具体目标体现在三个方面: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即掌握两方面知识,养成四种能力,提升两种素质。
1.知识目标
通过教育教学使学生掌握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知识,引导学生理解掌握思想道德修养的基本内容、理论、原则;帮助学生领会社会主义法律精神,掌握相关法律基础知识。
2.能力目标
提高大学生理论思维能力和明是非能力,培养大学生“知行統一”的道德实践能力和法律行为能力。
3.素质目标
培养提升大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
三、学情分析
本课程的教学对象是我校各专业大一学生。大一新生有如下特点。
1.知识方面:有基本的思想道德、法律知识基础,但深度、广度不够,尤其理工专业,多数学生欠缺。
2.能力方面:思维活跃,认知能力较强,但多数大学生“知行分离”,道德实践能力和法律行为能力有待提高。
3.态度方面:思想纯朴,学风良好。但对该课程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不够。
本课程大部分内容学生在初中和高中都学习过,日常生活中也有接触,缺乏新鲜感,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
四、课程实施
课程实施包括理论课和实践课两个方面。
(一)理论课程实施
1.内容设计
本课程的理论教学36学时,由四部分组成。
成长适应教育:此部分提供中学生活向大学生活转变的指导及核心理论知识的学习。对应学时2课时。
思想教育:此部分提供总的思想基础和理论前提,解决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历史定位和时代方向问题。对应学时18课时。
道德教育:此部分是前一部分知识在道德领域的延伸,提供行为规范和价值导向。对应学时6课时。
法治教育:此部分帮助大学生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提升其法律素养。对应学时6课时。
2.教学重点
一是帮助和引导学生完成由中学到大学的过渡,使他们尽快适应大学生活;
二是教育和引导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引扬中国精神,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
三是教育和引导大学生遵守道德规范,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四是教育和培养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具备法治思维,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
3.教学难点
知行统一,知情意行。理论体系再完备,如果无法转化为大学生的实际行动,教育就是不成功的。所以本课程的难点是如何帮助大学生从理论知识的习得转化为行为的自觉。重点是“一个树立、三个实现”,即引导大学生树立崇高理想信念,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统一,实现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相统一,实现法律意识与守法行为相统一。
4、教学方法与手段
(1)创新课堂教学方式。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积极实施翻转课堂教学,使课堂教学由“要你怎么做”的被动思维模式变成“我应该怎么做”的主动思模式,形成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师生互动型课堂教学模式。
(2)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根据学生实际和课程的内容,精心制作课件,准备案例,使课堂教学变得丰富多彩,图文并茂,音像兼备,更形象、直观、信息量更大,提高课程的吸引力、感染力,加深学生对内容的理解,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3)加强三个结合。一是教师讲授与学生讨论、演讲、情境模拟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锻炼提高学生活学活用知识和思维、表达的能力;二是课堂授课与个别交流释疑相结合,除了课堂教学,还要通过在线交流、电话、面对面谈心等方式,为学生解惑答疑;三是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相结合,在授课之余指导学生的创业设计、社会实践、社团活动等,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5、教学评价与考核方式
(1)日常考核。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40%,主要通过课内外作业、课堂讨论、提问抢答、考勤等方式实施考核。
(2)期末考试。期末成绩占总成绩的60%,内容上注重命题的科学性和教育性,通过对精选案例材料的分析,将考察重点放在对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考察上,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形式上采用论述、材料分析、小论文等方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二)实践课程实施
1.实践课程任务与目的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实践教学,本质上是以理论为指导的思想、道德、法律的社会传递与大学生个体思想、道德、法律的直接体验相统一的过程。这一过程作为本课程教学的一个方面或一种方式,其教学目的与课程的教学要求在总体上是一致的。
2.
实践教学的考核办法
实践教学成绩作为对学生考核的一部分,占本课程期末成绩的30%。没有参加实践教学活动的学生或实践教学成绩不及格的,不能参加理论课考试。
实践报告字数不少于
3000
字,另附相关佐证材料。小组共同完成的作业,须写明小组成员的班级、学号、姓名和每个成员承担的任务。
3.
实践项目
思政课也可以这样上
凯里学院把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作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大胆探索,积极实践,取得了丰硕的教学成果,为全面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一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公共基础课程,课程以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法制观教育为主线,着重解决大学一年级学生面对新生活、新转变所出现的思想困惑与理论不足的问题,既有鲜明的政治性、思想性,也有突出的理论性、知识性,还具有极强的现实性与实践性。
为给大学新生上好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从2008年9月开始,凯里学院学院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研室以理论联系实际为原则,对该课程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尝试。经过近5年的努力,逐步探索出一套教学方法多样、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手段灵活的教学模式,增强了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了教学效果。2006年,该课程被评为校级精品课,也成为最受本校新生欢迎的课程之一。
从学院教务处每学期末组织的学生评教分数来看,近5年学生对该课程的评教平均分数全部达到优良以上。2010年,学院在全校新生中进行了一次调研,调研结果显示,98%的学生对该课程持满意和基本满意态度,90%的学生对该课程的任课教师持满意和基本满意态度,75%的学生将该课程的任课教师选为最喜欢的老师。 98%的学生认为此课对提高综合素质有帮助,有73%的学生将此课选为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课程。该课程还获得了一系列奖项。例如,“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课程获“贵州省级精彩一课”等荣誉称号。
思政教学成特色
凯里学院之所以被誉为“原生态民族文化沃土上的奇葩”,办学水平逐年提高,影响力不断增强,也得益于其富有特色的思想道德教学。
联系学生实际,创新教育理念。凯里学院高度重视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对思想教育课程给予必要的专项支持和充足的经费支持,对教学改革的深入推进提供了重要保障。在学院支持下,教研室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坚持以理服人,克服了单纯灌输理论的做法,克服了忽视理论、追求热闹的做法,做到以情动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意联系实际,联系教师的实际、学生的实际、社会的实际,讲出情感,真正体现以情动人。选择一批感人的优秀大学生如:徐本禹、洪战辉等的感人事迹,联系教材中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以及道德品质教育的相关内容做了重点介绍,获得了很好的效果。
创新教学内容,丰富教材体系。在教材的使用过程中,教研室围绕现用高教出版社出版的教材和配套教师参考教材,着重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丰富和完善:一是围绕教材内容收集典型案例,以视频、文档的形式展示给学生,增强了教材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二是将黔东南民族文化引入课堂教学,充分利用专家学者对黔东南民族文化研究的理论成果,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来选取黔东南民族文化的相关内容,实现民族文化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结合,丰富教学内容,创新课堂教学方法,增强课堂教学的知识性、趣味性,形成民族地方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特色;三是编辑了较为科学合理的练习题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消化教材内容。
完善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学院注重课堂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创新,根据新课改方案的要求,不断对课堂教学模式进行设计与创新,在理论精讲上下工夫,在材料精选上花气力,在学生行为养成上重引导,从而将教材体系较好地转化为教学体系,也探索出一些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比如“案例导入+理论分析+问题讨论”“你讲我听大家评”和“问题教学法” 等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学模式。使课堂教学由“要你怎么做”的被动思维模式变成“我应怎么做”的主动思维模式,把“注入式”教学转变为“互动式”“启发式”教学。同时,教师们也积极探索团队合作实践教学形式,在教学中以团队合作形式组织学生进行专题讨论、校内调查、进行演讲比赛等多样的教学实践活动,创造一个让更多学生得到锻炼的机会,培养学生的自主参与和竞争意识,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自学、写作、口才等综合素质和能力。
深化案例教学,提升教学效果。在教学实践中,学院主要采用案例教学法。教师充分运用现实生活中发生在大学生身边的典型案例进行教学,使教学内容更加直观、具体,增强了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这种模式使学生增强了时代感、现实感、实践感,在案例的分析学习中加深了对抽象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也引发了学生思想深处的思考。通过生动的案例,让大学生明白思想道德修养在个人成长成才中的重要作用,让学生对当前社会问题能够理性分析、正确看待;通过对法律基础部分的案例引导教学,让学生处理好学习、生活以及将来工作中的常见法律纠纷处理方法。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方式中完成所学课程,实现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目的和育人作用。真正在该门课程的教学中做到情、理、法三者的有机融合与贯通,不仅做到让学生在校时有用,更要做到使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掌握一定法律常识,使其终生受益。
运用现代手段,提升学生兴趣。全面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精心制作电子教案,将多媒体网络技术、音像资料、影视资料等广泛运用到教学中,使课堂教学由单调变得丰富多彩,图文并茂,音像兼备,使课堂教学更形象、直观、信息量更大。这些教学手段的使用,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增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使教学更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需求。在理论教学中加入讨论式教学环节,加强师生的双向交流,积极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精心设计“你讲我听大家评”互动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参与中接受教育。
关键词:大学生;教育规律;思想政治教育
一、教师首先要加强自身修养
教师为人师表,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潜移默化影响着学生,因此作为教师首先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为学生做出表率,教师的人格魅力是对大学生最好的教育,它潜移默化影响着大学生的言行,在“润物细无声”中渗透于大学生的头脑和行动中。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应以教师的人格为依据,因为教育力量只能从人格的活的源泉中产生出来。任何规章制度,都不能代替教师的人格作用。”唯有如此,学生才能敬其师,信其道。
教师自己首先要是一个优秀的“人”,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对大学生实施做人的教育,所以我们教师要勤于学习,工于研究,修身养性,努力提升自己的思想修养、道德修养、审美修养,以一个完美的形象展现在大学生面前,以高尚的人格去陶冶大学生的情操,辐射带动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要确保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中的首要地位
思想道德素质是一个人的灵魂,大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决定着他的发展方向,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决定着教育的发展方向,影响着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学校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是我们的教育和国家得以立足的根本,指出:“各级各类学校要建立完备的文化知识传授体系,而且要把德育放在首位,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
所以,一个学校要想长久发展,教育要适应社会的发展,必须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放在首位。领导要高度重视、加强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加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学科教师要在教学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的要素,教育大学生“要做学问,首先要做一个大写的人、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教学服务人员也要注意在工作中渗透思想教育的要素。从学校领导、学科教师到教学服务人员都要用自己的正确思想和言行影响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在各方面要做学生的榜样。长久以来,我们的学校思想政治教育都处于一个“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尴尬境地,致使我们培养出来的大学生道德素质低下、自我中心主义严重、追求享乐、自理自立能力差、意志薄弱,这样的大学生纵使有丰富的文化知识也是不符合社会需要的。要改变这种状况,就需要我们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置于教育的首要地位,不仅是在理论上而且在行动中都要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地位。
三、思想政治教育要贴近大学生和社会实际
一个时期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虽然说起来很重要,也做了大量工作,但实际上成效并不明显。这其中的原因有很多,应试教育根深蒂固的影响是其一,思想政治教育脱离大学生和社会实际也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我们常常高喊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在大学生面前进行着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等理论教育,却很少从实际出发,教育大学生从自己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做起,要从关心自己身边的一点一滴做起,从爱自己、爱自己的亲人、爱周围的朋友做起。长期以来,成年人总担心大学生在男女交往方面出问题。责怪他们“不正常”的异往,但无论是学校还是社会,有谁对他们做过男女正常交往的教育指导?人们总是埋怨大学生不努力学习却沉湎于网游聊天,但有谁对他们进行过正确使用网络的引导教育?
学校教育是为社会主义社会培养劳动者和接班人,适应社会的需要是教育培养人才的首要目标和要求。我们无法把大学生封闭在一个没有现实不良现象影响的容器里,许多利弊双存的社会现实问题学生无法躲避、无法摆脱,意志薄弱的青年学生更容易受到不良现象的影响和腐蚀,重要的是,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收到实效,就要贴近大学生的各种生活实际、贴近社会现实实际、关注对大学生产生影响的社会生活实际,引导他们汲取社会有益的养分,抵制社会不良的影响。要引导他们积极参加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培养锻炼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想通过隔绝大学生与社会的联系,进行封闭式的教育,从而使大学生在净土中健康成长只能是一种幻想”。在纷繁的生活和实践中去接受考验,在成功与挫折中去经受磨炼,才能使大学生真正增强抵抗力和免疫力,才能使大学生内在的、稳定的思想道德素质真正形成。教师也要敏锐捕捉大学生思想中存在的问题,密切关注大学生周围环境中存在的对大学生思想道德培养不利和有利的因素,并引导大学生积极利用有利因素,克服消除不利因素,根据大学生和社会实际确定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和内容,使思想政治教育贴近大学生的现实生活,贴近我们的社会现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四、思想政治教育要尊重教师和大学生双主体性
思想政治教育中有两个主体――教师和大学生,教师是“教”的主体,大学生是“学”的主体,作为社会实践活动主体的人都具有主观能动性,这就要求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要尊重这两个主体的主观能动性。
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就是要发挥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主导作用,对大学生的思想品德向哪个方向发展进行正确的、正面的引导,积极发掘和利用大学生现实生活中对大学生思想进步有利的因素,发现和控制对大学生思想进步不利的因素,努力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的途径、方法和内容,努力创造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提高有利的条件,做大学生思想发展的引路人,引导他们学会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成长、自我发展。
大学生是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要有效地对他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也要发挥、调动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不要强行灌输给大学生思想道德知识,而是要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进行积极的引导,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发他们对正确思想的思考,教育他们如何学会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约束,教育他们通过读书、参加实践活动、通过与人交往将别人正确的思想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并贯彻到自己的行动中。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唤起人实现自我教育,乃是一种真正的教育。”
五、思想政治教育要遵循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规律
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有一定的规律,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要遵循这一规律。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是按照从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一定的量变引起质变的过程发展的。素质的特征源于素质的内在属性,如果大学生真正认同某些道德准则,并且成为他自觉的要求,坚定的以此来规范自己的行为,那就可以说大学生把这方面的道德准则内化成了自己的道德素质,也就是说“知、情、意、行”四者有机统一是大学生的思想品德真正形成的表现。在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我们更多的只注重认知向度和行为向度。把道德行为直接归因于道德认识,或把道德认识等同于道德行为,这显然是不够的。例如,大学生都知道禁止吸烟,可有的大学生明知故犯,或者经教育不吸烟了,过一阵子又吸了。这说明对道德准则和规范的认识不一定会直接导致“自觉的、稳定的、一贯的”道德行为。反过来,不良的道德行为也不能说明有错误的道德认识。只有大学生对某一社会道德准则和规范有了正确的认识,产生了一定的道德情感,并且在反复的道德行动中培养了自己的道德意志,并最终能用它真正自觉支配自己道德行为的时候,我们才能说这一道德准则和规范已内化成大学生自己的品德。所以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练之以恒”,使深刻的道德认识、强烈的道德情感、顽强的道德意志、持之以恒的道德行为有机统一起来,这样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达到理想的效果。
【关键词】大学生;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制度建设
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是大学生教育教学工作的两项重要内容,但在教学实践中,高校一般比较重视道德教育工作,却忽视法制教育工作,这对学生的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产生不利影响。今后在教学中需要改变这种观念,采取相应的措施促进二者的有机结合,以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大学生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结合的依据
(一)二者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道德与法律是人类社会的两大重要规范,二者各具有自己的优点,但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道德是一种软调节,具有建议性、倡导性的特点,由于人与人之间的道德水平存在着差异,道德在调节人的某些行为方面显得软弱无力,不具有强制性特点,所取得的效果有限。而法律具有强制性的特点,具有推动、引导、惩戒等作用,但是其作用范围有限,有很多的领域法律不能发挥作用,往往需要道德补充。正是二者的局限性,因而在大学生教育教学工作中,对任何一方不能忽视,应该促进二者的有机结合。
(二)二者具有功能上的互补性。道德是发自内心的自律,而法律具有强制性的特点,二者具有功能上的互补,也是整个社会不可缺少的重要规范。对于大学生教育来说,只有将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实现大学生自身行为的自觉与自律,更好的规范学生的行为,提高教学效果。
(三)二者都是最基本的社会规范。道德与法律是整个社会最为基本的规范,各自具有不同的特点和作用,对人的行为都发挥着重要的规范作用,在规范社会秩序,提高人们行为的自觉性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大学生教学工作者应该将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全面提高大学生的道德水平和法律意识,为整个社会培养更多的合格的人才。
(四)二者都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都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其目的是通过相关知识的学习,培养大学生自觉守法、自觉规范自身行为的意识,提高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所以在教学中必须促进二者的有机结合,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大学生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有机结合的路径
(一)转变思想观念,提高思想认识。大学期间是学生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道德观念和法律意识形成的关键时期,加强这一时期的道德和法律教育教学工作,对学生的学习和今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高校需要转变思想观念,提高思想认识,在重视其它学科知识教育教学工作的同时,也应该重视道德和法律教育工作,并在课程体系设置、师资队伍配备、教学时间安排等方面积极采取相应的措施,以更好的推动大学生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的结合。
(二)推进教学课程改革。要想实现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二者的有机结合,推行教学课程改革是不可缺少的重要方式。目前在课程改革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例如,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程教学,将大学生道德教育和法律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对于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提高大学生的道德修养和法律素养具有重要的作用。今后在教学实践中,应该根据具体需要和社会发展的情况,对该课程内容进行完善,从而更好的开展教育教工作。
(三)提高任课老师素质。实现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的有机结合,任课老师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一方面,高校要重视对教学能力强、创新意识强的任课老师的引进工作,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从而更好的开展教学工作。另一方面,要重视对教学的培训工作,通过进修、访问、参加会议等方式,不断提高任课老师的教学水平,促进任课老师知识的更新和思维方式的转变,以更好的开展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工作。另外,还要提高任课老师的科研能力,加强理论研究和学习,丰富自己的理论修养,以更好的开展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教学工作。
(四)建立奖惩评价机制。通过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能够实现对大学生日常行为的约束,进而控制大学生不道德行为的发生,制止违法犯罪行为的出现,在整个高校内部营造良好的遵纪守法的氛围,为教学工作的开展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营造良好的氛围。另外,还有必要建立奖惩激励机制,对学生的日常行为进行量化的考评,并将学生的行为纳入到课程内容考核当中,从而更好的规范学生的行为,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和法律意识,促进学生的知行合一,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五)加强教学管理和相关制度建设工作。加强教学管理,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使他们在学习中严格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宣传相应的道德规范和文明行为,对学生的不道德行为进行惩罚,以更好的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同时,还需要重视制度建设工作,以更好的规范教学和学生的日常行为,促进各项工作的规范化和制度化,为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的有机结合创造有利条件。
三、结语
总之,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各有自己的特点,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今后在教学中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促进二者的有机结合,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占光胜.关于大学生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相结合的探讨[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1(6).
关键词:经济伦理; 思想热点;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中图分类号: B82-0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0)03-0004-03
我国的经济伦理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尽管起步比发达国家晚,但发展速度很快。到目前为止,已经初步建立起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伦理学雏形。其在体系建设中的各个方面,如:经济伦理学的本质及地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传统道德的关系问题;个人利益与集体主义的关系;经济伦理中的内在矛盾;经济伦理的基本规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伦理的建设等对我国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学科建设、内容体系、教学方法等方面,不无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应注重与经济建设的实践相结合
经济伦理注重伦理为经济建设服务,这就从指导思想上摆正了伦理与经济的关系,我们研究伦理不是为了搞“经院哲学”,即为研究伦理而研究,那就必然造成“理论无用”的被动局面。诚然,元伦理研究很有必要,那是为了开拓理论空间,以便更好地服务于实践,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主战场。由此给我们的启示是:理论必须与实践相结合。我们的思想道德修养教育教学也是如此,我们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修养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让他们以更高的素质、更加自觉地投入到热火朝天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去,把我国的经济搞上去,综合国力迅速提高。因此,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思想道德修养教育”是手段,不是目的。
二、集体主义与个人利益关系的最新理解对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的启示
除了现行教科书对“集体主义”达到的理解层次之外,对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又有了新的理解,赋予了集体主义更多的内涵。这些伦理角度的理解,对于我们加深对集体主义的认识有较大的启发,并且逐步把“集体主义”这一理论要求转化为“实践模型”。
首先,试图把正义和公正纳入集体主义的要求之中。一些学者认为,“社会公正是集体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1]他们所理解的正义和公正包含三条具体的原则,即平等原则,得所当得原则和补偿原则。唐凯麟教授认为,就平等原则而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正所要求的平等,具体表现为在市场面前人人平等,在参与市场竞争中机会平等、平等竞争等等。这是市场经济得以存在和健康发展的伦理前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得所当得”,必须是在坚持“按劳分配”为主要分配原则的前提下,使劳动者的报酬和贡献相称。它具体表现为劳动者个人作为智力和劳力资源的拥有者参与市场和市场竞争。在人才、劳务市场建立和健全的情况下,劳动者有权进行自由选择,有权在机会均等、平等竞争的前提下,根据所创造的效益或贡献,获得相应的报酬。这里,“按劳分配”具体表现为以劳动者的贡献或效益这个统一的尺度来对劳动者进行利益分配,很显然,它正是集体主义所指称的正当的、合理的个人利益。“得所当得”不仅是集体主义的一个重要的价值内涵,而且是以社会集体利益的优先性和首要性、社会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协调性和结合性为价值要求的,这就不仅能够为“得所当得”的分配公正的实行创造一个良好的道德环境,而且能够为促进其实行和发展提供必需的价值动因。补偿原则,即“损有余而补不足”。社会公正所要求的“补偿原则”,是同集体主义所指向的消灭剥削、避免两极分化,通过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实现人与人、个人与社会和谐一致的发展的价值目标完全一致的。在集体主义公正观中“补偿原则”是一种积极价值追求的具体措施,其目的是促进人与人之间互助合作的实现,使人与人、个人与社会和谐一致地发展。
其次,试图把集体主义建立在“个体与整体的价值同位与双向还原”的哲学基础之上。[2]龙静云教授认为个体与集体的价值同位指的是,个人和集体在价值本源和本体论的意义上是共同的、统一的和平等的,在价值存在上不存在某种先后秩序或优劣之分。个体与集体的双向还原指的是,个人与社会之间的价值关系,总体上是一种相互统一、共生共长的关系。由于个人与集体在价值上是平等的,因此,集体与个人互为价值目标。个人对集体负有责任和义务,集体也对个人负有责任和义务。
再次,部分学者提出了“新集体主义”的概念。新集体主义以市场经济体制下形成的自由平等、自由的个人主体组成的真正的新的集体为基础,以维护个人利益为出发点。[3]新集体主义坚持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有机统一,主张通过维护集体成员的共同利益而达到实现个人利益的目的。新集体主义注重制度伦理的建设,它试图建立这样一种集体,在其中,人们追求个人利益的行为能够相应地导致集体利益的增加,而他们增进集体利益的行为也能反过来促进其个人利益的实现。
三、道德伦理的层次性要求对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内容的启示
首先,现行教科书对“道德”的定义值得商榷。对于道德的定义人们普遍认为并延续至今的看法是:“道德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它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维系,是对人们的行为进行善恶评价的心理意识、原则规范和行为活动的总和。”王海明先生在他的《新伦理学》一书中认为这个定义似是而非。[4]首先,它是片面的。因为它把道德仅仅归结为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如何善待他人,遗漏了道德的另一个方面:如何善待自己,如幸福、智慧、节制,等等。其次,它未能使道德与法区别开来。因为法对人际关系的调整也依靠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它们岂不与肉体强制一样可以使人守法吗?只不过肉体强制只能使人被迫守法;而社会舆论、内心信念、传统习惯则可以使人自愿守法罢了。最后,它试图以“善恶评价”使道德与法区别开来,因而说“道德是以善恶评价为评价方式……的行为规范。”但是,这哪里还是什么定义?这岂不如同说“人是张三一类的动物”?岂不是枚举概念外延的举例说明?王海明先生从道德与伦理、道德与应该和道德与法三个方面的相互关系得出了道德的概念:“道德是社会制定或认可的关于人们具有社会效用的行为应该而非必须如何的非权力规范;简言之,也就是具有社会效用的行为应该而非必须如何的规范,是具有社会效用的行为应该如何的非权力规范。”[5]尽管王海明先生对道德的看法不一定十分准确,但他至少把道德的内涵向前大大地推进了一步,对于我们理解道德的涵义不无启发意义。
其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要求应区分其层次性。最为简单的划分方式应该分为善待自己、善待他人和恶待自己、恶待他人。善待自己的德性内容主要包括智慧、明智、节制、自制、自尊、谨慎、贵生、善生、幸福、机敏、乐观、豁达、简朴等等。显然,正是由于我们对善待自己不够重视,所以,在大学生中间存在着屡禁不绝的自杀现象。善待他人的德性内容主要包括诚实、公正、平等、人道、慷慨、仁慈、谦虚、宽恕、同情、报恩、爱人、忠、孝、礼、义等等。恶待自己属于负德性,如放纵、堕落、骄傲、虚荣、庸俗、贪婪、自卑、自残、自杀等等。恶待他人也属于负德性,如贪污、腐化、坑、蒙、拐、骗、偷、抢劫、杀人、纵火、投毒、爆炸、走私、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等。这些最简单的道德和非道德行为的辨析,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而这一点正是经济伦理学正义原则的基本精神。而且这些内容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实际和大学生的成长实际做到了紧密的结合,让大学生明确了道德的层次性要求和道德修养的目标。
四、经济伦理中的内在矛盾对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的启示
经济伦理学的内在矛盾,如“公正与效率”、“利与义”、“经济行为和非经济行为”的矛盾,正是大学生非常关注的现实问题。我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面临的“道德两难”问题与这三组矛盾紧密相关。在解决这三组矛盾时,除了要列举上述矛盾的现象以外,重点应该向学生说明其解决办法。如“公平与效率”这一组矛盾的解决办法是:公平与效率是正相关关系,公平的根本原则是:社会分配给每一个人的权利应该与他的贡献成正比例,与分配给他的义务相等;[6]效率的基本原则是:提高效率制约因素的水平,如增强人的活动能力、改进人的活动工具、完善人的活动方式、调动人的活动积极性。公平主要通过作用于效率的动力因素,即调动人的劳动积极性而提高效率,反之,不公平与效率完全相斥而成负相关变化,不公平主要通过削弱效率的动力因素,即降低人的劳动积极性而降低效率,因此,公平是效率的根本保证。效率是衡量平等是否公平的标准:与效率冲突的平等,必是不符合平等原则的不公平的平等;与效率一致的平等,必是符合平等原则的公平的平等;当平等与效率发生冲突时,如果选择平等,那就既失去了效率,又失去了公平的平等,而得到的只是不公平的平等;如果选择效率,则既得到了效率又得到了公平的平等,而失去的只是不公平的平等。所以,效率对平等具有绝对的优先性。
大学生正处在成人的关键时期,他们非常重视社会的公正问题,非常关注现实社会中存在的各种矛盾,上述三组矛盾正是他们关注的焦点,因此,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这些矛盾,其效果比单纯的说教更好。
五、经济伦理的“十二项”基本规范对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的启示
经济伦理学研究的“十二项”基本规范(公正、服务、赢利、诚信、竞争、纳税、勤俭、敬业、环保、质量、创新、互惠)正是把现行教科书的理论落到实处的体现,也是国家对合格公民的基本要求。[7]我们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大学生提出的各种思想政治和道德修养方面的要求,包括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等等,目的都是为了让大学生具备合格公民的基本要求。而且,现行教科书所提出的许多要求仅仅属于理论模型,没有转化为实践模型,而经济伦理学所提出的“十二项”规范,正好把现行教科书所提出的理论要求转化成了实践模型,并且具有较强的操作性。
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伦理的建设方式对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的启示
我们现在对大学生所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应该属于经济伦理学中的“应用模式”,就是将“既成的”思想政治和道德原则应用到大学生身上去,即对思想政治和道德原则的绝对性和普遍性的运用。但这种方法的缺陷,在于容易出现思想政治和伦理的原则要求成为外加的和有悖于大学生的实际需要,因此,思想政治和道德需要可能提出大学生无法满足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必然会出现大学生思想的混乱、迷茫或者心理障碍。
经济伦理学的“协作模式”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无启发意义。它的基本要求,就是我们应该从大学生自身的素质结构和内涵出发,直接推导出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学”。这一过程本身就意味着一种广泛的,党和国家在思想政治和道德修养的“理性”要求在自发地服务于大学生本身,因此,它具有内在必然性。这种“协作模式”较之“应用模式”的优点在于:一是不必将党和国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和道德要求与大学生实际需要根本对立起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正当合理的要求只要不损害国家和他人的合法权益,这种行为就是符合党和国家要求的行为。二是明确将大学生自身的思想政治和道德素质结构纳入思想政治和道德修养教育学研究范围之中,为党和国家对大学生在思想政治和道德修养的“理性”要求的付诸实施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使得大学生的日常行为同思想政治和道德修养教育学可以显得更为一致,更加自然。
总之,借鉴经济伦理学研究的内容和方式,既能转变当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滞后于经济建设需要的落后局面,使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育教学服务于经济建设,加快大学生社会化的进程,培养出适应经济建设需要的有用人才;又能提高大学生处理市场经济建设中经济与道德复杂矛盾的能力,解决“知行统一”难题有极大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唐凯麟.集体主义和社会公正论纲[J].道德与文明,2004(4):4.
[2]龙静云.市场经济条件下坚持和弘扬集体主义的思考[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3):21.
[3]宋慧昌.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与集体主义道德原则的深化[J].理论前沿,1998(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