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5 11:25:20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体育的价值观,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手段论体育观认为,运动的目的在运动的本身以外,把运动作为一种手段来实现运动以外的社会目标。
目的论体育观认为,运动的目的在运动的自身,所谓自身是指把目的定位于运动自身和作为运动的人的自身。因此强调人在参与运动的过程中达到自我满足以及自身的发展。
手段论体育观和目的论体育观均不否认通过体育运动作为手段,可以达到体育的直接目的和间接目的的客观现实,它们所不同的是价值取向的重点不同。
作为体育价值的全球发展趋势是由于手段论向目的论的转化;或者表现为由学科中心论向人本主义教育的转化。我国正提出的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化和世界范围内的发展趋势是相同步的。
目的论体育观也好,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也好,素质教育也好,它们均是教育观念的延续、继承、变革和发展。我国提出的素质教育的理论,是在兼顾学科体系,兼顾社会需求,兼顾学生发展阶段,使其协调发展的基础上提出的,在兼顾的基础上,确立了一个核心,这就是学习者主体的素质全面发展。
由手段论体育观向目的论体育观的转化毕竟是世界性的发展趋势,它们两者之间又有什么区别呢?
(一)价值取向的重点不同
手段论价值取向的重点不论把它放在社会需求还是学科体系上,最终代表这种需求和体系的则是国家颁布的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追后落实到一系列的统一要求的知识技能上,这种价值取向的重点偏差造成了体育过程以技术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和以课堂为中心唯独不考虑以学生素质发展为中心的偏离现象。目的论体育观把价值取向的重点定位于运动着的人,它以满足学生的需求,全面发展学生素质作为价值取向的重点,两者是有根本区别的。
(二)行为主体的地位不同
体育的行为主体是教师和学生,特别是学生。但手段论体育观把教师和学生处于体育过程的从属地位,同时又把学生处于教师的从属地位。以学科规律或社会需求或以学生生活经验为根据制定出来的教学大纲也好,教学内容也好,技术规范也好,均是体育的物化条件,体育行为的客体,可悲的是有的教师甘愿成为教学大纲的奴隶,认为贯彻大纲、改进教法就能提高教学质量的观点就是忽视教学行为主体的片面观点。体育行为主体是教师和学生,教师应当有执行大纲的灵活性,学生应当有选择教学内容的自主性,一切体育过程均围绕着满足学生的需求,促进学生全面素质提高来设计,这就提高了教师和学生的主体地位,这也是目论的体育观的实质所在。
(三)体育实施的途径不同
关键词: 中学生 体育价值观 培养方法
一、引言
体育课是中学生主要的锻炼时间,现在虽然实施素质教育,但具体的内容、形式还是走应试教育的老路子,所以现在的中学生压力很大,很难抽出课余时间锻炼,而且没有很好的组织形式,大多是自发、盲目的锻炼,很难保证锻炼的科学性和正确性。曾说:“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因此,培养学生的体育价值观,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智力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体育教学中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培养学生的体育价值观:(1)增强学生体质;(2)提高体育教学质量;(3)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
二、研究的方法与对象
(一)方法。
文献资料法。
(二)对象。
满洲里市中学生。
三、分析与讨论
(一)体育运动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思想。
体育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则表现为体育的价值。指它能满足人类生存、发展享受需要的特定效用关系。按其作用的对象可分为个体价值和群体价值;按其作用的范围分为生理价值、心理价值和社会价值三个方面。生理方面表现为健身价值、娱乐价值、医疗价值;心理方面表现为教育价值、艺术价值、审美价值、道德价值;社会方面具体表现为经济价值、政治价值;社会方面具体表现为经济价值、政治价值、军事价值、科学价值、社交(含外交)价值等。体育价值的评定主要以是否有利于人的身心健康发展和社会进步为标准,以及其价值的质和量满足社会需要的程度。体育价值实现的深度与广度,既取决于客体本身的结构,又取决于主体活动的水平。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科学技进步及主体能动性、创造性和潜能的充分发挥,体育价值将越来越充分地显示出来。人们对体育价值的认识所形成的价值观念亦将不断更新,价值取向和价值实现方式、手段、条件也将不断提高,并日益走向科学化和现代化。
(二)体育运动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觉性和自制力。
青少年学生处在精力旺盛、生机勃勃的时期,不少学生违纪、犯法是由于把多余的精力和时间没有用在正道上,他们三朋四友,结伙成群地游逛电影院、录像室、游戏厅,在马路上东摇西撞,由此诱发违纪甚至犯罪。一些学生不能自觉地控制和调节自己的行为,所以常常违反校规校纪,甚至违法犯罪。有没有有效的方式使他们守纪律呢?应该让学生在上课的过程中感觉到快乐,才能更好地让他们由传统的“他律”逐渐转变为“自律”。
一位家长说过他儿子变得守纪律的故事。他说他的孩子以前打架斗殴,不守任何规矩,他经过仔细观察研究发现孩子喜欢拳击,他打架斗殴时只是想施展一下手脚,欺负同学有时只是要给自己一个表现的机会。弄清了这一点之后,他把孩子送到少体校业余时间练拳击,没想到几个月下来,孩子不但不再在班里打架斗殴,而且变得彬彬有礼、遵守纪律,甚至成了班里的一名“小义士”。
这个例子或许有些极端,但有很多类似的事实都证明,只要引导得当,一些调皮孩子在参加体育活动后都开始变得守纪律。
(三)体育运动能满足学生的“表现欲”,认识自身的价值。
青少年都有较强的表现欲,男学生表现得更为明显。这种表现欲实际上是一种“求上进”的萌芽状态,引导得法,可激发学生在学习中刻苦认真,在锻炼中顽强拼搏,在班级或学校组织的活动中忘我奉献。反之,则可能导致个别同学好勇争强,惹是生非。体育活动实际上给青少年提供一个尽情表现自己的机会,一些喜欢在学生面前挥拳头、显示力量的“差生”在紧张激烈的体育活动中有了用武之地,并由此分清什么是“勇敢”,什么是“鲁莽”,所以不少使班主任头疼的屡次违反纪律的学生参加业余运动队后,反而逐步成了好学生。一些“差生”参加业余运动队后,体育运动水平不断提高,在各级体育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改变其在班级中的地位(在群体中各人都处于一定的位置),有时甚至成了英雄。这时“差生”发现自身的价值,意识到自己并不是原来所以为的那样差(主要为文化学习成绩差),自己有能力在体育比赛中和文化学习中取得同样的胜利。一些同学参加运动队后,文化学习反而大幅度提高的事例就证明了这一点。
(四)体育运动对发展智力等方面有独到之处。
体育与智育是密切联系的。青少年学生体质增强,精力充沛,才能为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奠定必要的物质基础,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学习是一种脑力劳动,它主要是靠大脑高级神经中枢进行的。经常参加体育运动,能消除大脑的紧张状态,促进大脑细胞的新陈代谢,使大脑和神经系统、感觉器官更加健康完善,进而提高神经系统的活动能力和大脑皮层的分析、综合能力,提高感官接受外界刺激的敏锐性,有助于感觉和思维能力的增强,促进智力的发展,增强脑力劳动的效果。因此,不少人将体育运动作为脑力活动后的“积极性休息”。
体育以其巨大的号召力,将千千万万的人吸引到参与者的行列中,使他们贴近生活,深入生活,体验生活,从而为人生价值观的树立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结语
体育可健身,体育可育人,体育课最容易上,体育课也最难上,这是由体育自身的特点决定的。对体育育人作用的认识取决对体育价值的认同和遵从,体育能健身,在实际过程中体育对一个人的心理、意志品质的锻炼其实更为重要,它不仅能激发克服困难、超越自我、奋发向上的力量,还有培养团体、公平竞争、诚信等道德品行的功能。中学生的体育价值需要每个体育教师在平时的每一节体育课上慢慢积累,从而使学生真正懂得体育价值的作用。“教师的巨大力量在于作出榜样”,学生在与教师的课堂交流中不仅获得对知识的明确信息,还从教师的一言一行中体会到人格魅力。
参考文献:
[1]黄小平.体育价值与修身立人.向阳体育学科团队学报.
【关键词】当代体育 健康价值观 分析
目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健康的生活方式成为大家追求的主题。体育运动无处不在,是一种常见而又复杂的社会活动。在不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影响下,体育运功也被赋予了各具特色的时代内涵。作为社会活动和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育也在不断的变革和创新,与社会发展保持着高度的一致性和协调性。
健康这个经常和体育联系在一起的名词,具有浓厚古老的韵味,又散发着鲜活的时代气息。健康的涵盖面非常之广泛,不仅强调人体的机能健康,更重要的是人的心理健康,于是身心健康成为了衡量一个人真正健康与否的价值取向,是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前提。健康和体育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体育对于人类身心健康的重要作用越来越被高度的认可和重视。
1 体育的健康价值观概述
目前,我国对体育的健康价值观的论述有很多,从不同角度阐述了体育的健康价值观的概述,虽然阐述方式不同,但本质上都对体育对于人类身心健康所带来的巨大推动作用进行了充分的肯定和认可。
体育的健康价值观对于民族振兴富强具有重大的促进作用,从这个角度来讲,体育的健康价值观不仅对人的身心健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更具有深刻的社会内涵。体育的健康价值观是对健康、教育和社会作用的全面追求的体现,是体育活动在思想上的升华和传承,并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在复杂的社会因素影响下,和其他价值观一样,体育的健康价值观也是不能单独存在的,它们和其他的价值观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依存,构成了价值观的符合整体。体育的健康价值观以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依托,对于不同的人来说,体育所产生的作用有非常大的区别,因而,在不同的人的意识里,形成了不同的健康价值观取向。
大众体育的健康价值观取向,主要受两方面因素的影响,即防治疾病和强身健体。大众的体育的健康价值观只是从表面上理解了体育给人们的身体机能带来的影响,而忽视了体育对于人的心理所产生的重要作用,这是现代体育教育中所突出强调的重点内容。随着社会各方面建设的日益健全,也赋予了体育性的时代价值观理念鲜明的时代特色,逐渐将体育的社会观念和竞技体育观念融为一体,将体育的健康价值观不断向更高的层次延伸。
2 当代体育的健康价值观内涵
当代的体育的健康价值观内涵是对体育健康的深层次总结,是所持的健康价值观的观点、立场以及态度的概括。当代体育的健康价值观的内涵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2.1从意义上来讲,一个民族的健康状况是决定一个国家存亡的关键性因素,关系到种族的长盛不衰和长足发展。对于个人而言,自身的身体状况对家庭的影响也非常大,关系到家庭的和谐、幸福和稳定。
2.2关于健康价值观的内容,涵盖范围非常广,包含了人生的所有方面,无论是在精神、身体和社会等层面。健康的价值观内容直接决定了其内涵、作用和意义,是健康价值观重要的特征之一。
2.3从功能形式上来讲,体育价值观的手段价值非常值得注意。体育活动对人的健康影响非常大,是提高身体机能的重要手段和途径。但是要明确手段价值和目标价值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且不能混为一谈。
2.4从实施策略上来讲,学校和社会开展的体育活动,必须以健康价值观的核心内容为追求,以提升全民身体素质和身心健康水平为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强调体育教育的重要性,普及健康价值观的核心理念。
2.5从体育的实施措施上来讲,必须加强健康价值观的核心思想在民众中的普及,提高大家对体育的重视程度和深层次的认知,普及体育健康的相关知识,让大家自发的加入到体育锻炼中来,明确不同层次的健康需求,然后根据需求确定如何进行体育健康运动以及教育的推广和实施。目的就是让更多的民众能够从体育活动中收益,将体育价值观的内涵深入民众的心里,让大家能够在运动中收获健康和快乐。
3 结束语
体育的健康价值观是指导当代体育实践和发展的理论基础,追求更加健康的生活方式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主流,被广大民众所认可,受到了相关部门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密切关注。我国当代体育教育中的价值观已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普及和深入,但是由于我国健康价值观推进工作起步较晚,力度还略显薄弱,完整的全民健康教育思想体系还有待完善和提高。
【参考文献】
[1]廖年忠.我国社会转型时期体育的价值取向[J].体育学刊,2012(02):129-131
论文摘要:随着商品经济的日益发展,大量的带有很多商品意识的新观念随之出现了。因而,深入探讨现代人体育价值新观念,不仅能直接掌握人们对体育所持的观点、态度,而且在某种程度上又能间接了解人们对体育自身发展的需求方向和内容。对于体育决策学、社会学、未来学、管理学、训练学和体育教学的内容,以及群众体育活动的开展,是一个十分重要和有意义的研究课题。
1、前言
所谓体育价值,是人们对体育这一社会现象总的认识和评价。伴随着商品经济和商品意识的日益发展,物质生活水平的相对提高,家庭负担的逐渐降低,可供消遣的余暇时间增多,人们精神生活的需要,以及多渠道大容量的社会宣传,人们对体育的认识和评价,已远远超过了“增强体质”的范畴。
深人探讨现代人体育价值新观念,不仅能直接掌握人们对体育所持的观点、态度,而且在某种程度上,又能间接了解人们对体育自身发展的需求方向和内容。对于体育决策学、社会学、未来学、管理学、训练学和体育教学的内容,以及群众体育活动的开展,具有很高的指导性意义,是一个十分重要和有意义的研究课题。
2、现代人的体育价值新观念
2.1体育社会化观念
随着经济条件和生活环境的逐渐改善,人们对参加体育运动的自我要求日趋强烈,人数不断增加。“时间就是金钱;健康即是财富”的观念,人人皆知。所以,参加体育活动已成为一种时髦的风尚,高雅的社会活动。据报道:原联邦德国仅体育协会会员就占全国人口的25 %,美国有70%的人关心体育发展,42%的人每天参加体育活动。
随着体育人口增加,一些传统的观念,得到了重新的解释。如:对人体美的欣赏的改变,为适应现代审美观点的要求,符合现代社会对现代人的各种要求。“终身体育观”同商品一样渗透到社会、家庭和消费市场的每个角落。人们需要参加体育,体育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体育人口骤增的同时,人们期望得到活动的空间和物质保证。这些期望对政府部门的要求也就更新、更高。因此,对体育社会化的理解,不能仅看体育人口的增多程度,还要看:国家管理机构设置是否健全;国家对体育的投资情况,体育消费的比例;体育生产是否满足社会需要等等。不考虑上述各种因素,体育社会化发展可能存在盲目性。社会化体育的发展需要领导、组织,需要宏观控制和微观管理,要借社会的支持,才能长盛不衰。
2.2多维体育观
体育有一个与之相适应的从小体育观向大体育观的根本转变过程。
人们对体育价值观念的认识,是从过去的“狭隘体育观”中逐渐形成现代人的“多维体育观”的。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发展起来,不仅从个体功能和生物角度认识体育,而且还从体育对社会、心理、经济、人类思想意识的影响,以及休育本质功能等多角度,多学科地认识体育。它比以前更为清晰、正确和全面。它对于当今国家体育发展战略的研究,和各个层次上的决策,体育科学研究,以及群众体育的发展,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概括起来讲,现代体育多功能表现在:(1).体育能促进形成良好的社会时尚和社会风气;(2).体育可以提高民族素质和凝聚力;(3).促进生产力的提高,发展生产和经济;(4).促成全面教育,为社会培养身心强健,适应力强的青年一代;(5).促进人们的心理平衡,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需要;(6).培养现代人的竞争观念和不断奋发向上的斗志;(7).加强各国,各民族和人际之间的交往;(8).发展社会文化,提高人们消遣、娱乐水平;(9).医治疾病,创伤,健力强体;(10).探索人类生理极限,发掘发展人体潜力。
2.2.1体育劳务商品观念
体育属于第三产业,是国民经济中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许多体育劳动也是以活动形式直接满足消费者文化生活需要的过程。从现代经济角度看,体育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不是消耗性部门,而是一个具有明显经济效益的产业,这个观念,长期以来不被我们所认识,如今正随着经济发展的程度,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其表现除了被人们已证实过的:可以促进生产力的提高;减少医疗费用和工时损失;刺激体育产业的发展外,还有以下几点更新的认识:
1).体育劳务是商品。凡是用来交换的体育劳务都可以成为商品。那么,体育人才、比赛、旅游、技术咨询、信息传播,以及体育疗养、游戏、教学与训练等等体育劳务,都可以成为商品,进行有偿服务或交换。对此,现代人已经有了许多尝试。早在1987年9月,大连足球学校与首钢公司达成了一项运动人才有偿转让协议,该校将1972年龄组的15名足球运动员,以每位30 , 001)元“价格”,转让给首钢。这个例子,就使30多年来,一直反对“运动员商品化”的我国各级体育决策者和传统观念,受到了从未有过的、强烈的“商品观念”的冲击。
2).体育劳务付费符合商品交换原则。体育劳务既然是商品,它就具有生产性和交换性。同物质商品一样,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目前人们认识到,搞体育也要有经济观念,体育也要强调投人和产出。过去几十年来,我国体育的行政型、供给型的管理体制,暴露出经费短缺、经济力量不够的矛盾,已成为体育发展的障碍。在体育劳务商品观念的影响下,体育劳务市场的开放、体育技术成果的转让、体育科研的有偿服务、专业人员的有偿培训、体育劳务的出口、体育设施、场馆管理的转变等等,已经在开展起来。如:早在1986年全国仅体育场馆的收人就高达4,800万元,场馆总收人达到百万元以上的省市有13个,3 , 001)多个可供开放使用的场馆中,有234个收人大于开支,全国场馆自给率达40%。采取收费的做法,不但提高了场馆利用率,还积累了资金,实现场馆经费自给,减少国家补贴。同时也减轻了国家负担,有利于发展体育事业,更方便了群众。又如:湖北省有些业余体校,把初级业余训练由国家拿钱“请来训练”的模式,转变为“自费”、“收费”训练,得到了社会支持和人民群众的认可。
2.2.2体育培养竞争观念
竞争意识是现代人重要素质之一。现代大生产和快节奏的生活方式,近似于体育中的比赛。在机会相等的条件下谁的节奏快、反应及时、竞争意识强,谁就有可能占据优势,获得胜利。人们发现,培养竞争意识的最好手段是参加体育运动。
2.2.3体育产业的发展,能促进社会经济繁荣
体育产业是一种新兴产业。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占有一定量的位置,与国家的经济实力有关。经济实力雄厚的国家,其体育实力往往也很强大。反过来,随着体育运动的加强,经济又会受益,体育事业的开展,体育设施的发展健全、人们余暇时间增多,都有力地刺激了体育业的发展,如体育旅游、体育服装、体育器材,运动营养食品和各种各样的体育经营业等等。美国的“体育复合体”每年可以创造1000多亿美元的利润,其经济收人仅次于占国民经济收人第一位的汽车业。在国际上,甚至主办大型运动会也成了点利的手段,23届奥运会主办单位就净赚2.15亿美元。24届奥运会利润达到3亿美元以上。
2.2.4体育社交功能观念
体育具有大众化和社会化的特点,它也成为提高商品知名度,拓展市场的良好媒介;它可以打破国界、语言的限制,促进睦邻友好,增进民族团结,加深人际了解。例如,乒乓外交,丰田公司系列体育大赛所带来的巨额经济效益等等,就足以证实这一点。
2.3学校体育时空延伸观念
体育在学校中是人人必须接受的学科,它对于培养现代人的作用,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过去人们对学校体育时空观的认识比较狭窄;教学观念单一,只重视学生在校期间的身体锻炼及其效果,忽视了学生走向社会后,身体和精神上的需要。随着科学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终身体育观的出现,学校体育的思维度大大地延伸了,空间更加广阔。学校体育已从教学的、教育的、社会的、生物的、心理等多维空间加以考虑。既注意近期效益,也追求长远效益。就其学校体育教学观念讲,更新的主要表现在:
1).从单纯的身体教育观向生物、心理、社会体育观转变,注意学生心理、群体意识和社会性发展;
2).从被动的体育教学观向主动的体育教学观转变。通过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注意发展学生主体作用和能动性,强调培养个性。
3).从统一的体育教学观向灵活的体育教学观转变。一改过去全国一本书,共上一样课的做法,把死板的教学大纲,变为灵活多样的大纲,结合实际情况和需要,区别对待,充分调动了教与学的积极性,满足了个性需要,适应现代人身心发展的需要。
4).从传统的体育竞赛教育观向培养竞争意识观转变。把单纯参加体育竞赛活动,转变成为培养竞争意识的方法。让体育的竞争思想,迁移到学生头脑中,以便适应社会化大竞争的需要。
3、小结
1).商品经济日益发展下的体育价值新观念,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经济情况的发展,可供消遗的余暇时间的增多和现代社会工作与自身的需要,而逐渐形成的。
2).现代体育运动的价值是多维的,多功能的和多样化的。
3).现代体育运动也是一个新兴的产业,并且日益商业化。体育劳务是商品,它可以直接或间接的创造财富,经济效益可观,在国民经济总收人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4).现代体育运动在和平年代,对于培养现代人必备的竞争意识有着重要的作用,是一种不可多得的培养方法和手段。
关键词:现代体育;青少年;价值观;教育;媒体;社会干预
一、前言
现代体育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是显著的,既有积极的影响亦有消极的影响。正确运用现代体育手段,能够推动国家建设,促进和平稳定,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培育人的韧性,促进公平竞争和规则意识的养成,促进团队合作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的形成等。而运用不当,则可能会刺激组织和个人的虚荣,对胜利的贪婪欲望和对对手的敌对心态,从而引发相互之间的轻视、蔑视甚至仇视。因此,在运用现代体育对青少年进行价值观教育时,要注意发挥现代体育的积极作用。
二、现代体育的特征和价值
现代体育的快速发展主要源于以下几个动因[1]:(1)休闲与娱乐需求。作为一种康复、娱乐和个人发展的手段,现代体育在休闲和娱乐中占据重要地位。(2)全球化和媒体传播的推动。全球化增加了国际化意识,以创纪录为目标的现代体育成为全球化的一个普遍特征。(3)科学和技术革命的推动。科学与技术的发展为现代体育的量化评价提供了条件基础。(4)民主意识的提升。民主意识的提升为现代体育的普及作出了贡献,现代体育强调机会均等、人人参与。现代体育是指所有竞争性的、规范性和制度化的体力活动系统,主要包括与竞赛、体育锻炼等有关的所有方面[2]。现代体育是一种促进集体认同的工具,有利于个人的健康发展、群体的沟通和社会阶层的对话,还具有商业价值和政治功能。作为一种文化产品,现代体育在很大程度上体现着人类的竞争比对欲望,它揭示着有序与无序、竞争与合作、团结与冲突。现代体育作为一种休闲活动,填补了人类的空闲时间,并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现代体育竞赛成为了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之间进行沟通的重要工具,虽然存在着过度政治化、商业化等异化现象,但现代体育对于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所起到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
三、现代体育与青少年价值观教育
现代体育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培育勇气、增加行动力、实现自我满足、构建自我价值观、促进沟通与交流等方面。价值观意味着一种持久的信念,在价值观的指引下,人类会呈现出某种特定的个人行为模式以及某种特定的个人与社会的互动模式。积极的价值观具有鼓舞人心、催人奋进的作用,具有改变行为模式、改善互动模式的功效。现代体育向人类传递着诸多积极的价值观,例如健康、竞争、进步、公平、公正、公开和卓越等。(一)借助媒体。媒体在现代体育的价值观传递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媒体创建了一整套有关现代体育价值观的话语体系,这些话语体系具有普适性,可被普遍接受和理解。例如进球、犯规、越位等术语,伴随着足球的全球热潮而成为耳熟能详的话语。媒体的话语体系勾勒出现代体育的价值观体系,并通过言简意赅的术语将其提炼和展示。媒体对现代体育竞赛的转播报道为价值观教育提供了平台,但媒体发挥作用的平台并不仅限于此。例如日本制作过一系列的体育类动画片,例如《足球小将》(1994)、《灌篮高手》(1993)等[3],这类动画片获得了全球性传播,具有极强的价值激励作用,向青少年传递了诸如成功、志向、能力、胜利、努力、合作、谦逊、友谊、团队精神、公平竞争、自我实现等价值观。当然,媒体在运用现代体育进行价值观宣传时,为了获得说服力,通常会使用某种意识形态来进行价值观引导,并通过煽情式的话语来操纵话语走向。因此,在借助媒体发挥现代体育的价值观教育职能时,需要规范相关的话语体系,引导现代体育对积极价值观的传递。(二)利用社会干预。违反公平竞争的行为在现代体育竞技领域中屡见不鲜,这类行为的产生目的是为了获得相对优势以便战胜对手,包括使用违禁药物、故意违反规则、弄虚作假等。在现代体育竞技中,战术犯规都已成为比赛的一部分,战术犯规甚至成为训练的重要内容,例如在足球比赛中,在裁判员不注意的时候球员会使用拉拽对手、故意踢对手、谩骂对手等挑衅行为。在学校体育教育中,也存在类似行为,这些现象的存在无疑对现代体育的价值观教育效能起到了消解作用。价值观教育对于教育者而言是一个棘手的问题,因为没有一个普遍的、统一的教育原则可以保障受教育者能够不受现实生活理念的影响而获得预期的道德发展,而价值观教育又是一个交叉性的领域,通常需要统筹多个横向领域来配合实施,现代体育就是其中之一。价值观教育涉及的主题繁多,例如尊重、平等、团结、自由、民主、和平、健康、友谊等,这些主题宏观又复杂。价值观教育仅靠说教是很难达成效果的,因而需要一些具体实施的项目才能达成,现代体育就是一个很好的项目实施平台,但在实施过程中需要细致的规划和周密的控制。现代体育包含很多极易产生冲突的项目,如何控制冲突的形式、范围和强度,是运用现代体育进行价值观教育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此外,需要考虑传递什么价值观,如何传授价值观以及受教育者又是如何感知、学习和内化这些价值观的。只是将学生简单地置于现代体育的环境中并不足以完成价值观教育,学生的认知和道德发展需要系统化和结构化的社会干预方案,例如纪律问题的强调、相互尊重的提醒、师生平等民主的沟通方式等。运用现代体育进行价值观教育最常用的三种模式:(1)社会学习模式。发挥著名运动员的道德模范作用和行为指引作用。(2)结构化发展模式。精选项目并提炼其价值观,使受教育者在项目进程中自主感知,学习并形成价值观。(3)生态模式。联合家庭、媒介、学校、体育等领域,为青少年营造良好的运动氛围[4],为受教育者分配责任,促进受教育者形成价值观。运用现代体育进行价值观教育需要特别注重积极社会价值观的传递。例如包容、尊重、合作、友谊、团队、社会责任、平等、友爱、正义等。同时要注意构建健康的个体价值观,包括身心能力发展、创意、愉悦、挑战自我、约束自我、认识自我、保持或促进健康、成就、诚实、公平竞争、牺牲精神、毅力、谦虚、服从意识、自我实现、自我表达等。为了实现上述价值观,需要统筹教师、家长、教练员、媒体、观众、管理者、参与者等各方利益相关者,以实现现代体育对价值观教育的目的。现代体育中的竞技体育容易诱发焦虑、烦躁、失落等诸多心理危害,也容易造成身体的损伤等物质伤害[5]。学校体育教育对此有所顾虑,为此进行了很多干预措施,例如在体育教学中,在保留竞争的同时更加凸显合作、淡化成绩、强调参与、淡化对抗、强调和谐等。这说明对现代体育进行必要干预是完全有必要的,只有如此才能向参与者灌输适当的价值观,如果不进行干预,则会因为过度竞争诱发诸多问题。竞技体育强调不服输的精神,不服输的精神有时会让参与者体现出桀骜不驯,但不服输的精神与保持谦逊并不抵触。不服输的精神并不意味着不能接受失败,相反,要学会正确对待失败、忍受失败、承担风险、提高面对挫折的心理能力。成功的关键在于坚持不懈和持续的努力,要对成功保持强烈的欲望。青少年参与现代体育能够获得诸多益处,例如适应集体、适应社会、接受共同教育、遵守规则和纪律、克服羞怯、避免冲动过激行为、激发努力欲望、促进角色建立等。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并非参与现代体育就能获得这些益处,而是取决于参与现代体育的方式。
参考文献
[1]DelgadoNA,ElenaAcuaGómez.Sportasaplatformforvalueseducation[J].JournalofHumanSport&Exercise,2011,6(4):573-584.
[2]李红娟.体力活动与健康促进[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2.
[3]廖莎莎.中日体育电影的体育文化比较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20.
[4]于强,王潇寒.立德树人教育观下的青少年体育价值观培养研究[J].青少年体育,2020(09):26-27.
[关键词]中学体育;德育价值观;活动设计
[中图分类号]G4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712(2014)02-0023-02[作者简介]单玉富(1979―),男,江苏海安人,本科,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县紫石中学教师,中学一级。
社会的进步促进了素质教育的发展,也使得德育成为重要的教学内容。德育已经融入每一门学科的教育教学中,对于中学体育教学来说也是一样。德育价值观的融入,会使学生在技能与思想上得到双重提高。在中学体育中融入德育,就要从培养学生意志品质的角度出发,科学进行中学体育活动的设计,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
一、科学设计体育活动,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精神
中学体育活动一般是由学生集体完成的,具有较强的集体性。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体育活动的集体性,通过的正确引导与组织,对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进行培养。教学实践当中,教师要有意识地突出集体主义精神,使学生意识到集体主义的重要性。平时可以利用竞赛的形式,使学生了解到集体力量的重大,感受到集体主义精神对于胜利的促成作用。
比如在进行篮球教学之时,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不同的队伍,让每一支临时性的篮球队进行比赛。在篮球比赛中,每一位学生都有自己的职责。比赛时,队伍的每一位成员都要将自己队伍的胜利作为最终努力目标,不得为了一时逞强,满足自己的个人英雄主义想法而不顾自己的团队。学生的比赛是一种实践,是对集体主义精神重要性的一种实践体现。在进行比赛之前,教师要向学生讲解集体主义在比赛中的作用。在学生比赛完成之后,教师可以将胜利的一队作为实例进行讲解,使学生认识到集体主义精神是这一队获胜的原因之一;也可以将失败的一队作为反例,讲解个人英雄主义的不利之处。在这样的活动设计之中,学生会意识到集体主义的重要性,受到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得到自我提高。
二、科学设计体育活动,培养学生合作互助意识
人不是单一的个体,是处于社会关系中的联系体。在集体性的体育活动中,学生难免会与他人进行合作与配合,共同进行体育学习。在进行体育活动时,教师从学生的兴趣点出发,为学生设计有效的体育活动,引导学生学会关心他人,运用正确的方法与人沟通与合作,使学生了解友爱与团结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合作互助的意识。
在日常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竞争观,告诉学生输赢并不是体育运动的一切,体育精神要远远高于比赛的胜负。教师要教导学生,无论是队友还是对手,都要进行相互的帮助与鼓励,这才是一个体育者应当具有的体育精神。教师可以在普通的体育活动中,利用具有创新意义的活动原则来培养学生的人道主义精神。比如,如果对手突然跌倒,那么旁边的人要进行帮助,不得只顾自己跑,否则不计成绩等。这样的体育活动规则会强制学生在体育赛事中相互帮助与配合。久而久之,在学生的心中,人道主义精神会逐渐形成,学生的品德也得到升华。
三、科学设计体育活动,培养学生坚强意志品质
体育教学活动对于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利用有效的体育活动,可以使学生的耐力得到培养,这不仅包括学生生理负荷的承受能力,还包括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体育锻炼中,学生要学会坚持与坚强,敢于面对自己的极限,不断突破自我。教师要针对不同的学生安排不同的运动方式与运动量。只有这样,在同一节体育课内,学生才可以在体育活动中实现自我的提高与发展。
长跑是需要耐力的一项体育运动,教学时,教师要安排好体育活动,使学生敢于面对极限,挑战自我。一般来讲,初中男生的长跑测试距离为1500米,而女生的长跑测试距离为1000米。学生在长跑过程中,很容易达到生理极限,而生理极限的到达会使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受到挑战。教师要合理进行长跑体育活动的安排,可以将长跑的量由少到多进行安排,使学生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循序渐进的活动量会使学生的体育热情得到提高,学生的坚强品质会得到培养,更加懂得去面对与挑战自己的极限,学会承受心理极限与生理极限,建立起坚强的意志品质。这对于学生其他学科的学习以及未来的发展都有重要的作用。
四、科学设计体育活动,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精神
良好的心态,对于学生的个人发展尤为重要。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而积极进取的精神可以引导学生利用正确的方法解决生活与学习中的问题。设计体育活动时,教师要采取有效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要引导学生开发自己的潜能,愿意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体育活动当中,将每一个环节做到最好。
比如在进行仰卧起坐练习时,教师要帮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学习观念,从而帮助学生发展积极进取的精神。一些学生因为身体素质问题,一分钟只能做十个仰卧起坐,而一些学生可以做四十到五十个不等。教师要鼓励那些练习成果较低的学生正视自己的体育能力,与自己进行对比。第一次做十个,第二次做十二个就是一种进步。这样,学生会建立起体育活动的信心,愿意付出努力,主动寻求进步。积极进取是学生道德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五、科学设计体育活动,培养学生正确责任意识
责任心是学生社会意识的重要构成要素,在体育活动中,学生的一举一动都是其责任意识的表现。尊重体育活动的规则,遵守体育课堂的纪律,包括尊重裁判与教练都是必要的责任。教师在设计体育活动时,要利用体育活动规划,对学生的责任意识进行培养。比如教师要求学生集合时,学生应当做到快速、安静、整齐。进行比赛时,教师要强调遵守比赛的规则与程序等。
体育课堂上,教师要利用实践活动来帮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责任意识。如进行足球活动时,教师要在练习开始前将规划明确交代给学生,使学生了解自己在练习过程中需要承担的责任与义务,需要遵守的规则与章程等。没有规矩则不成方圆,教师要引导学生将体育课堂当作社会课堂,从体育活动中了解到社会活动对于当代人才的素质需求。只有责任意识较强的学生才能得到社会的肯定,对于严格遵守练习规则的学生,教师要予以肯定,为其他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只有在这样的体育活动中,学生才能感受到责任的力量与责任的重要性,德育的教学目标也才能实现。教师要从学生的责任能力出发,为学生设计体育活动的目标,使学生将目标的完成也作为一种责任进行履行,完成德育在体育活动设计中的体现与融合。
总之,德育理念是当代教师应当具备的正确的教育教学理念。在中学体育中融入德育理念,就是要求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体育活动的设计,利用具有针对性的体育活动使学生不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实现道德品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孙健.浅谈初中体育课堂的德育渗透[J].中学课程辅导:江苏教师,2012(5).
一、体育时尚文化的特性
1.健身性
当今社会发展迅速,人们对自身的关注不再停留在健康层面上,对审美、观赏有了更深层次的要求,而对自身形体的健美和身体的健康也有了更高的追求,所以,健身俱乐部成了白领阶层和上班族时尚健身的最佳选择,体育运动场和社区健身场地也是老百姓必到之处。
2.前卫性
前卫就是超前(即与众不同),是年轻人的追求,更是青少年学生的追求。时尚、新鲜、新生、独特的事物,对一些喜欢挑战、刺激、展现自我的青少年学生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3.竞技性和多样性
某项运动成为人们的追随和热捧,一定具有竞争性和挑战性。在竞争和挑战的同时,培养了青少年学生的公平竞争意识和规则感,在挑战比赛中,除了自身的心理、身体条件不公平外,其他不分尊贵卑贱、年纪老少,只要敢挑战,大家都用统一规则较量。体育时尚文化的展现形式具有多样性,像电视节目中的武林风、野外生存、攀岩、十分流行的“驴友”(自行车、摩托车等)协会、体育名牌服饰、独轮车、滑板、小轮车等等都深入到了百姓生活中,它不仅属于时尚流行的体育文化,其形式也接近于大众体育文化,受到大众的认可。由此可见,体育时尚文化具有大众性和多样性。
4.教育性和商业性
绝大部分青少年学生追求时髦,对于流行时尚的东西很容易接受,同样容易接受时尚的体育文化。在追求体育时尚的同时,时尚的体育文化能够充分发掘青少年学生开拓进取、积极创新的精神,能够培养他们勇敢向上、顽强拼搏等精神,也能增强他们的受挫心理。体育时尚文化被当作消费商品创造出来,通过商业运作来推销给消费者,俱乐部会员的加入、高档健身器械和运动装备、体育明星的品牌代言等等,都已把体育时尚文化带入商业化时代。
二、青少年学生价值观的特性
价值观实际上是人们在判断事物、做事标准、实现目标上做出自己的选择,青少年学生的价值观具有以下几个特性。
1.多重性和功利性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受到经济体制等方面的制约,人们的价值观相对比较单一,奉献是他们的首选价值观。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价值观有了很大的转变,青少年学生的价值观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加之青少年学生的思想比较活跃,他们不再局限于单一价值观,而是多层次、多方位利益的标准[3]。在价值取向和目标上有自己的判断标准,譬如:重情、重义、重现实、重理想等成了他们判断价值取向的标准。
2.实用性和矛盾性
当代青少年学生希望实现自己的目标,在实现过程中直奔自己的主题目标,讲究实用性,所以他们也十分关注周围的环境、时事、经济等讲究实际效应的东西,由此可以看出青少年学生的价值观具有典型的实用性。在实用性存在的同时也具有矛盾的一面,现在很多家庭四世同堂,青少年学生的价值观在某种程度上受前辈旧观念的影响和制约。他们的价值观同时也受旧传统观念的压力,他们既想开放自己,又想不违背前辈的意愿,加上他们的主观意识还没有完全形成,因此在选择传统与现代的时候会有一时的迷茫、矛盾、不知所措。由此可以看出,青少年学生价值观矛盾的特性。
三、体育时尚文化对青少年学生价值观的积极和消极影响
1.体育时尚文化对青少年学生价值观产生的积极影响
青少年学生具有精力充沛、好奇心强、思想活跃、思维敏捷、想象力丰富等特点,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很强,各种时尚的东西很容易影响到他们。同样时尚的体育文化很容易走进甚至渗透到他们的方方面面,自然青少年学生就成了体育时尚文化传播和消费的主力军,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会受一定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影响。
(1)拓宽了青少年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形式和内容。就教育层面来讲,它拓宽了价值观教育的途径。青少年学生的价值观教育一般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学校的德育课,课堂上,老师只能泛泛而谈一些理论性的内容,对青少年学生来说,其不仅不容易被接受,他们甚至厌烦老师讲一些大道理,所以教育效果甚微。另一部分中,青少年学生能够亲眼目睹的事物对他们的影响就会很深。譬如:奥运会上国旗冉冉升起,能够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和集体观念,各级运动会可能就在身边举行,他们积极参与到志愿者团队中,既能够体会到平时没有的乐趣,又能体现他们自身的价值,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他们对体育明星的推崇也能激发他们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健身俱乐部、各种体育用品的价格上涨、国际大赛中的种族歧视等等,能给青少年学生价值观教育提供具有教育意义的现实内容。随着高科技信息时代的迅猛发展,网络、电视等众多传媒对时尚体育文化的传播也影响着青少年学生的价值观。
(2)强化了青少年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流行时尚文化最主要的特点就是“流行”,之所以具有“流行性”是因为其具有很强的“可复制性”,即极易被学习、传播。体育是一种特殊的肢体语言,逾越了语言、文化等隔阂,因此体育流行文化极具“流行性”特征。而正是“流行性”的特征使体育时尚文化所体现的正面的、积极的价值观念很容易被青少年学生所复制、传播和接受。如爱国主义情怀、集体主义精神、不断拼搏、挑战自我、勇于克服困难等价值观念能够直观地传递给青少年学生,促进其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并在他们之间迅速得到模仿、传播。
(3)丰富了青少年学生的生活、提高其锻炼的积极性。21世纪是追求个性、创新性的时代,与时尚体育文化恰好吻合,与青少年学生追求多姿多彩生活也不谋而合,时尚的体育运动使青少年学生不再觉得锻炼枯燥乏味,相反能满足他们的个人表演欲和个性展现欲(街舞、独轮车和滑板高超技艺等),锻炼他们的意志力(爬山、攀岩等)。像很多电视频道制作的“快乐冲关”节目,在娱乐的同时也锻炼了身体,增强了人们的意志品质和拼搏精神,丰富了其精神生活,很受青少年学生青睐。时尚的品牌服饰能够激发青少年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热情,例如,当某位同学穿着耐克、阿迪等名牌却不参加体育运动的时候,可能会受到其他同学“攻击”。与传统的体育文化相比,时尚体育文化更加新潮,方式更加多样化,环境更加休闲、宽松、自由,体育时尚文化能够很好地把青少年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体现出来,青少年学生更容易适应各种生活节奏。在休闲、快乐、自由的时尚体育环境下,能够减轻、调节青少年学生学习的压力,缓解青少年学生叛逆期的逆反心理。
(4)促进和谐社会精神文明的发展。健康的体育时尚文化不仅使传统的道德观、价值观得到升华,而且也使新的道德观、价值观得以充分展示。通过观看体育比赛(例如艺术体操、跳水、花样游泳等),既提高了青少年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也拓宽了他们的审美视野,与此同时,还净化他们的灵魂,美化他们的生活,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品质,增强他们的凝聚力、团队精神和爱国教育。不管是传统文化还是时尚文化,都与道德形成和发展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而体育时尚文化是时尚文化的一个分支,它是积极的、健康的。同时,体育时尚文化有利于增强青少年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培养其独立思考能力。
2.体育时尚文化对青少年学生价值观产生的不利影响
任何事情的发展和推进都具有两面性,体育时尚文化也是如此。体育时尚文化最近几年才开始流行,它的快速发展自然有一些负面的东西,对青少年学生价值观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1)体育时尚消费对青少年学生价值观的影响。青少年学生正处在价值观和消费观形成阶段,对那些夸大其词、花样翻新的广告宣传还不能进行准确的判断,很容易为其所诱惑。青少年学生攀比心理强,当别人有了时尚的、名牌的运动服饰或者运动器械的时候,会使他们产生一种不能比他“差”或不能让别人看不起的想法,于是不顾及家庭经济状况,一味地追求名牌服饰,时髦的、新潮的体育用品。对于家长和学校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传统美德,青少年学生却认为是“原始”社会才存在的,对于他们来说,只有“潮”的东西才是他们该拥有的。这样,盲目地追随时尚运动和娱乐,给一些经济上相对薄弱的家庭带来了压力,久而久之他们就忽视人生意义,忘记了自己的人生理想和目标,迷失了人生的方向。
(2)体育时尚文化的过度渗透,导致青少年学生排斥学校体育教学过程中的道德价值观。青少年学生是国家未来的建设者,他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政治理念必须得到正确的引导。体育时尚文化在传播过程中,如果把握不好度,会造成青少年学生过度追求流行时尚的、刺激的、新鲜的东西,导致他们对现实道德的忽视、排斥和冷漠。
(3)青少年学生身体、心理和各种观念相对还不成熟,辨别是非、真伪的能力不强。由于他们的模仿能力很强,于是盲目地追求、模仿电视节目上表演的某些项目,但因为方法或专业能力达不到,给身体造成了伤害或潜在危害。看电视转播比赛时,打架、闹事等不文明行为也影响着青少年学生。体育流行文化具有较强的传播能力,尤其是大众传播媒介的强势助力极易形成偏执的价值观念。如目前大众传播媒介出于商业运作的需要、为了满足大众猎奇、寻求刺激的需求,大量传播暴力、刺激的信息。正处于价值观形成阶段的青少年学生不可能对这些信息进行全面的分辨与处理,球场暴力、冒险、极度刺激等信息极易被青少年学生默认甚至模仿。这样极易导致青少年学生形成寻求刺激、冒险、过分追求个性等偏执的价值观念。体育流行文化借助这种肢体语言直观地对青少年学生价值观形成造成片面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极易被复制与传播的,青少年学生有可能受到这种不良价值观的影响而产生过激的行为,从而带来不可估量的隐患。
四、体育时尚文化影响下青少年学生价值观教育的策略
既然体育时尚文化对青少年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产生了诸多负面、消极的影响,除了体育时尚文化本身外,还存在着很多的外在因素,家庭、学校、社会该如何正确引导青少年学生的价值观呢?
1.家庭和学校要加强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安全教育
青少年学生正处在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其价值观很大程度上来源于生活。父母的行为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所以父母不仅要对孩子加强心理和安全教育,还要提高自身修养。在家庭教育的基础上,学校教育是对青少年学生价值观教育的进一步升华,譬如:经典名著的阅读、诗歌朗诵大赛、老师教诲等等,对青少年学生价值观的提升都有一定的帮助。
2.充分发挥媒体导向作用,正确引导青少年学生的消费观念
充分发挥政府监管作用,对广告要用法规制约,对一些不合格体育产品和影响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不健康体育流行文化,要给予严厉打击和惩罚。同时,各种媒体要呼吁全社会提高精神文明建设(如:商家做广告时,有计划、有针对性、有目的宣传);学校尽可能地控制学生之间的攀比现象,对攀比现象不能“堵”,而是“疏”,要采取他们可以接受的措施,如:学校要求学生统一穿校服,多观看一些有关“留守儿童”的节目等;也要培养和提高青少年学生的辨别能力和抗污能力。
3.培养青少年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青少年学生要正确看待金钱、偶像,不能盲目追随和崇拜。当前,“有钱能使鬼推磨”是青少年学生价值观的主要特征,要想使青少年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和理解,就需通过各种渠道消除他们心中金钱万能的观念,让他们懂得幸福指数的大小不仅仅取决于物质,精神食粮是人类不可缺失的重要财富。引导青少年学生选择具备一定修养和素质的偶像,正确认识和了解要学习偶像身上的哪些东西,要让他们懂得吸取精华,剔除糟粕。
4.准确把握青少年学生的个性心理,加强针对性教育和自我教育活动
家庭、学校要正确引导青少年学生的价值观,只有把握好他们的个性特征,才能找到教育和引导的切入点,彼此之间才能更好地交流、沟通。对青少年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加以指出并教育,让他们由外界教育向自我教育转变。也可以把价值观教育课堂扩大至社会层面,如:参加一些帮贫、捐书、与农村学生联谊交流等实践教育活动,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让青少年学生在实践中真正体会、理解、选择正确的价值观。同时,运用他们感兴趣的方式进行引导教育,如:可以把教育内容改编成喜剧、小品等形式,这样可能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洪显利,冉瑞兵.当代体育时尚对青年生活方式和社会化的影响.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4(8).
[2] 程曼,程东峰.论青少年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滁州学院学报,2011(6).
关键词:体育教学;学生;人生价值观;形成
引言
随着计划生育工作的展开,如今大多数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给了孩子过多的宠爱,大多数劳动都是有父母代劳,其生活自理能力极差,对其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形成极其不利。因此,教育部门加下达了加强学生综合能力的通知,以促使其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其中,体育教学作为一项既能够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发展,又能加强学生合作交流能力的教育学科,在学生的发展中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一、体育教学对学生人生价值观的作用
人生价值观主要是指一个人对其周围环境中的客观事物,比如人、事、物的含义和重要性的看法与评价,是根据每个人不同的世界观人引起的不同的关于人生价值的认知,是人们对人活动所具有的价值所作出的根本评判。具体来说,人生价值观可以分为价值观和人生观两种。其中,人生观主要是关于人生相关问题的具体认知,包括了对人生意义的认识和对人生采取的态度。价值观主要指人们对于客观物质价值的评判标准,使人们对世界认识的一种直接体现。人生价值观的形成主要是在人生的学习阶段形成的,因此,在学生的学习阶段对其人生价值观的形成具有加大的影响。
在学校的教育工作中,体育老师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使其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由于中国的教育机制使学生承受了巨大的学习压力,尤其是如今学生数量众多,其竞争压力比较大,导致许多学生存在一定的亚健康疾病,而体育教学可以对学生起到很好的调节作用,在平时的体育锻炼中不断的磨练学生的意志,使学生坚定自身的追求方向,对其身心健康起到了很好的调节作用。其次,体育教学可以促进学生对正确价值观的认知,对学生价值观、人生观有着积极的引导作用,通过体育活动可以促进学生间的交流和沟通,在同龄人的交流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对于审美观,是非观和善恶观的形成,在其形成过程中树立起自身的行事原则,对其人生价值观的正确建立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在学生以后的人生生涯打下良好的基础。其次,体育锻炼本身就具有激发个人运动兴趣与爱好的作用,在体育锻炼中学生能够形成一种关于付出,不怕艰难,用于合作的体育精神,这对于学生的人生价值观有着很好的指导作用,尤其是在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并对其进行享受时起到巨大的促进效果,从而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到生活中对美好事物的追求过程中。最后,体育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信心和团队合作精神。在体育运动中,学生要通过团队合作一起取得胜利,在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的同时,极大的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此外,学生在取得成功后对其自信心的树立具有较大的影响,可以帮助学生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建立起自信心,用一颗充满自信与阳光的心态面对学习和生活,对其人生价值观的形成有着很好的作用。
二、体育教育影响学生人生价值观的主要因素
在人生价值观中,我们可以分为个体价值观取向和社会价值观取向,其中,个体价值观取向又分为身体促进,娱乐缓压,人际交往,魅力追求,自我实现等方面的因素,而社会价值观取向又可以分为集体主义观和爱国主义观。首先,身体促进是体育教学的基本目标,要通过体育锻炼达到促进身体健康发展的作用。其次,娱乐缓压主要是针对目前学生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承受了过大的学习压力,长久以往,对学生的身体和心理会造成很大的健康隐患,而适当的体育锻炼可以对学生的身心起到很大的缓解作用,为以后的学习提供更好的状态。人际交往是对学生人生价值观影响较大的一个因素,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可以满足其在社会中的存在感,同时其他同学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对其也会产生较大的影响。魅力追求是学生阶段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处于青春期的学生都会对自身的魅力要求较高,在体育教学中,通过体育锻炼使学生更多的追求形态美与自然美,对其审美观的正确形成有着非比寻常的作用。自我价值的实现可以缓解许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遇到失后的挫败感,通过体育锻炼,可以将学生心中的挫败感得到有效的抒发,使其重新建立起自信心。关于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人生价值观影响较大的另外一个较大因素就是社会价值取向。
结语
通过对上述观点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体育教学在人生价值观的形成过程中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如今,人们都认识到了健身的重要性,因此,我们更应该加强对学生的体育教学工作,通过体育精神让学生了解到体育的重要性,一方面可以促使其养成喜欢运动的良好习惯,保证学生在学习的同时可以有着一个健康的身体,另一方面可以带领学生形成正确人生价值观的道路。在体育教学中,要求学生能够积极与同学进行交流,通过合作精神来完成团队任务,这对于学生在与同学交流方面有着较好的促进作用,对于学生人生价值观的形成有着比较重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张亚舟.浅析体育教学与道德健康的关系[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4,05:64-65.
[2]郑延峰.北方高校冬季体育教学中体育精神的培育[J].冰雪运动,2015,03:70-72.
[3]马金凤.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探讨[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4,02:105-109.
[关键词]大学体育;大学生;培养;价值观念;构建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8-0259-02
价值观代表着一个人对周围事物的看法和行为倾向,也就是个人对某事物的善恶、是非和重要性的评价。它是一种与支配人类行为的精神力量,是一种认识事物的形式。人们对体育价值观的认识逐渐从过去狭隘层面向现代多维层面的体育观转变,主要表现在人们不仅从个体功能和生物角度来认识体育,还从体育对社会、心理、人类思想意识的影响,以及体育本质功能等多个角度、多门学科来认识体育。大学生对各种事物的评价,如自由、民主、平等、公平、公正、诚信等,在心中有轻重、主次之分,@种主次的排列,构成了个体的价值观念体系。社会心理学研究认为,人的价值观念影响人们的态度,而态度又影响人们的行为、价值观念、社会行为。在同一客观条件下,具有不同价值观念的人会产生不同的行为,价值观念和价值观念体系是决定人们期望、态度和行为的基础。价值观念不但影响个人行为,还影响群体行为,甚至还可能影响到整个组织的行为,价值观念中的正直、诚实、公平、和谐等观念,对维护国家团结、凝聚各族民众,促进社会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人的价值观念是后天形成的,是通过社会化培养起来的。引领当代大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符合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社会主导价值观,是促使大学生们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培养健康人格所必需的。实践是价值观念形成的基本途径,主体对客体的有用性及意义的判断是在实践中完成的,体育课程所特有的实践性、动态性和开放性特点,有助于大学生把各种抽象的价值观念转化为现实行为,为及时修正错误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创造机会和条件。从体育的学习内容、学习环境和学习目标三方面探讨大学体育在大学生价值观念体系构建中的意义、作用与机制。
1 大学体育的学习内容与价值观念的培养
大学体育作为一门优化和强化人类自身的实践学科,体育的学习内容以实践性活动内容为主,侧重于运动技能的习得,所有的体育技术、战术、理论知识等都要以运动的形式表现出来,并运用到实践中去。大学体育的学习内容对大学生形成公平竞争、遵守规范、团结协作、诚实守信等价值观念有重要作用。
1.1 大学体育与学生公平竞争观念的培养
现代社会中竞争的观念是一个重要的价值观念,合理的竞争是社会前进的动力,良好的竞争意识是当代大学生通过各种学习和体验应习得的基本能力,大学体育对大学生良好的公平竞争观念的培养具有积极的影响。与其他课程相比,大学体育是一门最具竞争意识的课程,大学体育的学习内容以运动技能的习得为主,不论从横向还是纵向,不论哪个层级都表现出竞技的特点,表现为一种竞争,体育课程中的竞争随处可见:田径运动中高度、远度和速度的竞争;球类项目中的凶猛拼抢;体操动作的努力规范等,无不表明竞争是体育的灵魂。体育领域里的竞争有别于社会其他领域里的竞争,它提倡的是一种以公平、公正、公开为原则的公平竞争,在体育运动中,不排世系、不论尊卑,不承认除个人身体、心理以外的任何不平等,在体育竞争中是没有意义的。要想取得竞争的胜利,必须敢于竞争,敢于超越自我、超越对手,向新的高度和极限挑战。大学生通过体育场景的观摩和体验,会逐渐意识到争胜主要靠自己的能力,而不是通过不择手段地伤害他人,有利于他们形成公平竞争的价值观念。
1.2 大学体育与学生遵守规范观念的养成
大学体育在培养学生的规范意识方面发挥着特殊的作用。首先,公平竞争是体育的灵魂,为了保证公平竞争在体育实践中能真正落实,体育领域树立了严格的行为规范,体育的规范有两种:一是技术规范,用以解决人和物之间的关系,如安全制度、操作规则等;二是社会规范,用以调整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诸如,奥林匹克精神、奥林匹克原则、体育道德、运动员作风、比赛规则、竞赛规程等,任何规则都包含有惩罚一切不公平的“非法”行为的约束力,大学生通过体育竞赛的体验,会从中感受到这种无形的约束力,这种约束力迁移到其日后的工作生活中,有利于大学生理解什么社会行为可为、什么社会行为不可为及可为的限度。对于参与其中的大学生来说,有利于促进他们对规则意义的认识和遵守规则习惯的养成,对大学生日后认识、理解和遵守社会规范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3 大学体育与学生团结协作观念的培养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快速发展,当代社会对人际交往与合作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团结协作精神是大多数公司企业特别是跨国公司录用人才时最看重和必备的标准之一。未来的社会需要具有团结协作意识的工作者。当代的大学生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在成长过程中受现行的教育摸式、社会、家庭等各种不良因素的影响,团结协作的意识淡薄,培养大学生的团结协作观念是和谐社会发展的要求。体育对培养大学生团结协作精神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体育课程以群体性课程内容为主,集体性的体育活动需要个体与他人通力合作,并且以各自不同的角色,达到协调配合的目的。如篮球运动中的中锋、前锋、后卫各自以不同的地位发挥作用,达到提高篮球比赛的群体作战效率。虽然不同的位置分工为每一位参加者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的机会,但共同的目标又使团队中的每个人意识到自己的表演是次要的,集体的协调配合是主要的,为了最终的胜利必须将合作放在首位。通过体育的集体性项目学习和竞赛,大学生会逐渐产生团队意识,学会正确处理团队之间的关系,体会到个体间的团结友爱、尊重信任、配合支持是取胜的关键,大大提高了大学生在未来工作及日常生活中的协作意识,对培养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和社会责任感有重要意义。
1.4 大学体育与学生诚信观念的培养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美德,是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基础性道德规范,更是新世纪大学生必须具备的品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社会上也存在着比较严重的诚信缺失现象。诚信缺失现象犹如毒瘤正在日益严重地侵蚀着我们国家和社会的肌体。全面建设小康,构建和谐社会,都离不开社会诚信这一重要保障。诚信缺失已经成为我国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这种诚信缺失的负面影响不可避免地波及到大学生身上,表现为大学生在校园和社会上不讲信用,如考试作弊、假文凭、假证书、等。因此,加强大学生的诚信教育迫在眉睫。体育教育有利于大学生诚信观念的增强。体育是在诚信的基础上开展的活动,大学体育也会涉及到体育游戏课程,体育游戏或竞赛的前提是参加者要正直忠诚,严守信用,如果参与者不具备诚实守信的道德要求,如,服用兴奋剂、冒名顶替、假球、黑哨等弄虚作假行为,那么,在体育竞赛中一经发现,体育就借助竞赛规则中的惩罚,通过取消参赛资格的方式来维护规则的信用和权威性,以确保体育竞赛是真正的公平竞争,哪怕事后发现参赛者有不诚实的行为,也会毫不犹豫到立即取消其冠军资格。1968年,墨西哥奥运会上国际奥委会检查发现保加利亚一名摔跤运动员因发现被服用兴奋剂一类药物被除名就是最好的证明,这些案例时刻提醒体育\动的参加者要诚实守信,大学生经常参加体育活动,有利于诚实守信观念的增强,为其日后人与人之间的正常交往奠定了基础。
2 大学体育的学习环境与学生自由、民主观念的培养
由于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人们的民主、自由意识普遍较淡薄,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作为高知识群体,民主、自由、法制观念逐渐增强,并逐步学会用法制的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利,如他们关心高校收费的标准是否符合国家的规定;认为他们有自主选择专业、选择课程、选择教师的权利;有自我管理的权利,这是大学生价值取向积极的表现,但也有许多大学生不能正确理解民主与自由、民主与法制、权利与义务的关系,价值评判向“利己、享乐、实用”偏移,产生了一些消极甚至错误的思想和行为,表现为我行我素、惟我独尊、自由散漫、贪图享受、没有家庭和社会责任感等,也导致了许多心理问题的产生。
大学体育课程特殊的学习环境在帮助学生民主、自由观念的形成及正确认识与理解民主、自由、法制之间的关系方面能发挥独特作用。体育课程以实践活动为主、具有动态性和开放性的特点,动态的课程内容使体育课程具有了不同于其他课程的学习环境,从学习场地、学习用具、教学组织、教学方法、学习氛围等方面显示出自身独有的特征,创设了一种动感的、易于交流的、信息畅通的、特殊的学习情景。这种人文环境,使每一位参与其中的大学生拥有了平等的权利、自由选择的权利、自主表达愿意的权利,有利于大学生民主、自由、参与意识的形成和增强。
首先,在体育活动中,每个大学生都有自主选择的自由、自由地选择运动的方式、自由地选择运动伙伴、自由地评价,参加体育游戏或竞赛时,可在规则的约束下最大限度地表现自己的技艺,不愿参赛,也可以选择退出,但这种自由是在不违反法律和比赛规则情况下的自由,不是无政府主义的放任自流式的自由。如,在篮球比赛中,每位参赛者必须遵守篮球比赛规则,在篮球规则许可的范围内,自由充分发挥自己的力与智,不能采用各种有意或无意的犯规动作,侵害别人的自由,否则,将会受到规则的惩罚;若中途想参加或退出比赛,也必须遵守规则,不能毫无纪律地想下就下,想上就上;当球队面临困境,必须遵守团队的纪律,不能逃避现实,不负责任地选择一走了之。置身这些体育活动,有利于大学生们理解自由的真正含义,即自由是相对的,而不是毫无纪律的随心所欲。
其次,体育不但是自由的,还是很民主的,灵活多变的体育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营造了一个民主的学习氛围。如,体育课中的足球教学比赛,通过让大学生参与到足球比赛规则的制定、竞赛活动的组织、胜负的判断、队员的选拔中去,发扬充分的民主性,活动中的每个人都享有参与退出、选择与被选择、解释与申辩等民利,比赛的过程和比赛结果的公布,都是在众目睽睽之下公开进行,体现一种高度民主的精神,有助于他们理解“民主”的含义,进一步提高参与意识和民主意识。
3 大学体育的学习目标与学生以人为本观念的强化
现代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离不开作为推动历史发展主体的人的进步,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重要标志之一,就是一切人的发展和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以人为本是体育运动与生俱来的理念,体育作为一种实践活动的文化价值就在于人自身的价值,即人的全面、自由、和谐的发展,是人的身心的完美展开和全面实现,是个体人格和社会人格的和谐与统一。
“更高、更快、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体现了体育的进取意识,展现了人类特有的永不满足、不断超越自己、超越对手、向新的高度和极限挑战的进取精神,它鼓励参赛者顽强抗争、奋勇争先,排除前进途中各种难以预料的困难,光明正大的通过公平竞争去夺取冠军和胜利,去赢得荣誉与尊严。为了在竞争中取胜,参加者不但要敢冒风险,在运动技术、战术等方面有所创新,而且要承受超负荷运转带来的生理上的痛苦,磨练着人的意志,锻炼着人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培养了创新进取意识,使人们的心理更健康、意志更坚强、人格更健全。
体育重在参与,不仅尊重对手,尊重裁判,尊重竞争中的胜利者,还尊重竞争中的失败者,通过竞赛的相互交流,增加了了解和友爱、消除了无知与偏见、赢得了尊重与友谊、获得了自信与欢乐。体育课程本身蕴涵着的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念对于置身于体育过程的大学生时刻起着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
综上所述,价值观念是支撑人类生活的精神支柱,它决定着人类行为的取向,决定着人类以什么样的心头和旨意去开创新生活,因而对人类的生活具有根本性的指导意义。体育课程所特有的实践性、动态性和开放性特点,创设了有利于大学生健康的价值观念形成的适宜环境,为大学生健康积极的价值观念形成提供了实践机会,在构建大学生民主、自由、公平、正义、竞争、协作、诚信、规范等价值观念体系中发挥着特殊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徐梦秋.规范何以可能[J].学术月刊,2007(7):56-60.
[2] 卢元镇.体育社会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 方正泉.论大学生团队精神的培育[J].江苏高教,2006(5):107.
[4] 黄莉.体育精神的文化内涵与价值建构[J].体育科学,2007(6):92.
[5] 石鸿儒等.体育课程价值新论[J].体育文化导刊,2008(6).
关键词:体育教学;核心价值观;渗透方法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体育教学中渗透的价值与作用
在体育教学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目的就是在于挖掘其特殊、鲜明、持久的教育功能,以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事实证明,在教师的主持引导作用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身心方面的影响,就能发挥体育运动自身积极的教育功能,即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学生能力,又磨练学生意志,陶冶学生情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还能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创造性以及顽强拼搏的进取精神,培养学生勇于面对挫折失败的豁达开朗的性格。在体育教学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升华学生的道德情操,又能培养学生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良好的习惯,形成独立科学地参加体育锻炼的能力,养成“终身体育”意识,为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体育教学中渗透的方法
1.利用室内课和讲评总结时的榜样作用进行渗透
榜样教育是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帮助学生树立科学世界观的基本方法。例如,利用体育明星与身边学生的榜样作用引导学生树立为现代化建设锻炼身体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集体荣誉感、责任感;利用教师自身的榜样作用,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与内容的教育。
2.根据体育教学的性质和特点进行渗透
体育教学是以“身体练习”为主,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学活动,要在教学中使学生体会到相互合作、相互尊重的重要性,增强集体观念和团队协作意识。可以通过观看国家队的比赛来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拼搏精神,进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集体合作是体育教学的另一个特点,在“提速火车”、“二人三足走”等游戏和比赛中能很好地培养学生集体荣誉感和合作意识,鼓励并提倡学生之间的协作配合,进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3.利用课堂常规进行渗透
课堂常规是保证教学顺利进行,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基本途径,是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必须遵守的规范,是课堂教学的法规之一。在体育教学中,利用各个主要教学环节,进行课堂常规教育,使课堂教学规范化、制度化。通过课堂常规的建立和贯彻,向学生进行文明礼貌、组织纪律、思想作风和安全教育、逐步养成学生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和一些优良思想品质。比如,上课前的检查出勤,能培养学生的习惯教育和纪律意识;通过服装要求使学生懂得运动安全的重要性;通过请假制度培养学生遵守制度,尊重他人的优良品质;通过队列队形练习,培养他们组织纪律性和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提高他们反应速度、动作准确性和协调一致的能力;通过值日生借还器材和整理场地,可以培养他们热爱集体、爱护公物的良好品质和进行热爱劳动、为集体服务的品德教育。这样就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课堂常规有机的结合起来,既有利益提高教学质量,又能增强思想教育效果,有利于良好的学风、班风和社会风气。
4.结合教学内容进行渗透
体育课中德育教育的内容是很丰富的,有些教材具有鲜明的教育性,教师要利用各种方法和手段潜移默化的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教育。由于体育教学具有内容多、范围广、思想性强等对培育时代精神有利的因素,这就要求教师要利用多种教学素材和教学手段,对学生进行多方位、全视角的品德教育。器械体操能使学生在付出艰辛的努力后,树立不畏艰辛、勇敢顽强、迎难而上互的精神;通过球类、田径、体育游戏等教材,进行集体协作、互相关心、维护集体荣誉的思想教育;通过武术等民族传统体育教材,进行爱国主义精神及培养民族自豪感的教育;通过健美操教材,进行文明行为和提高审美能力等。
5.利用组织教法进行渗透
在体育教学中,组织教法起着主导作用,它是组织学生进行练习的必备条件,是体育课组织工作重点。体育教学中选择科学、灵活、合理的教学方法,既是教师能力的体现,也是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途径。教师要善于把学生心理活动和身体活动、意志品质结合起来,利用课堂组织教法中各个环节对学生进行教育。比如通过课的任务、要求、目的的下达,以及讲解动作,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通过表扬与批评,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启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励学生奋发向上的拼搏精神。教学中还要把身体练习和心理活动有机的结合起来,尊重人格和自主性,利用课堂的组织教法中的各个环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合理的渗透到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中,注重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独立性、自主性、创造性以及热爱美、鉴赏美、表现美的情感美的情感培养,促使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
总之,在体育教学中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内容教育不仅是学校体育课程标准的需要,同时也是体育教学观念不断更新的需要。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凝聚力量、激发活力,进一步牢牢打好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内容的思想渗透基础,形成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精神动力的支持。
参考文献:
[1]《体育教学中如果进行德育渗透》 钱琼.
[2]《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jawangcb.
[3]《如何在体育教学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张俊.
【关键词】体育舞蹈教学;审美价值观;审美价值
在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提出:“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并强调美育对于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现在体育和整个文化一样,成了人们一种文化需要。美是体育所追求的目标,体育运动本身就包含着美的因素,它能满足人类身心发展和审美情趣的需要。我们要在体育教学中要用体育运动中产生情感愉悦和对美的追求。而体育舞蹈运动是在特定节奏的舞曲引导下,运用交际舞舞技展示舞蹈风格、魅力的一种以男女为伴的一种步行式双人舞的项目。学生在健康、欢快的音乐伴奏下,与同学一起尽情地舞蹈,有助于放松身心,消除孤独感,逐渐形成与人交往的意识和习惯,使个性逐步得到改变,而且能对学生审美价值产生影响,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得到和谐全面的发展。
一、审美教育渗透在体育舞蹈教学的全过程
审美教育一般不带有教育的强制性,内容多是直观的艺术形象,靠美的形象打动人,因此最适合年轻学生的特点,能使他们心情舒畅地去接受美的教育,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美的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培养高尚的情操,获得精神的愉悦和满足。
而体育舞蹈是在特定节奏的舞曲引导下,运用多种舞步展示舞蹈风格、魅力的一种以男女为伴的一种步行式双人舞。它除具有一般体育运动所有的健康、强壮、力量、速度、灵敏等法则外,它还具有节奏、均衡、韵律等法则。可以说体育舞蹈运动具有更直观、更丰富的美学因素,它向人们展示了运动美、音乐美、人体美、仪表美及精神美。同时也包含着美的表现、追求及创造。而审美价值观也包含着运动美、音乐美、人体美及精神美等培养内容。在体育舞蹈教学不可避免地渗透审美教育,并在其过程中直接、生动、形象的对学生进行审美价值的培养。
二、体育舞蹈运动的动作美、音乐美、精神美、人体美
由于体育舞蹈内涵的诸多艺术因素,因此给人的没的享受带有综合性,动作美是舞蹈美的核心;音乐美是舞蹈运动的必要条件;精神美是动作美的灵魂;人体美是舞蹈美的本质。舞蹈是按照美的规律塑造自身体态,同时按照美的规律来创造动作,他和艺术体操、花样滑冰等喊有较多艺术成分的体育项目一样,其本身具有较强的艺术美魅力,能吸引广大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运动。
运动是生命的表现,是人体本能的反映。在体育舞蹈运动中人的生命力充分显现,人体的美、艺术的美充分展现在运动的生命中。体育舞蹈的美具有形象性、感染性、新颖性、力量性和韵律性。它不仅符合美的本质特征和美的要求,其运动过程更是一种美的展现。她展现出人体昂扬挺秀、朝气蓬勃、优美的体形,自由灵活的动作,和谐舒展的造型。使学生在体育舞蹈运动中得到美的享受、美的感染和美的熏陶,使人的心灵得到一种乐感,对美产生一种追求和向往。
三、体育舞蹈教学对培养学生审美价值的作用
(一)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提高学生对美认识
1.用情感引导学生的认识美、 感受美。审美价值主要是激发、顺应人的本性和内在个性兴趣,运用美的形象唤起人们内在心中的情感的享受深化到理念、信念、意识和品质中去,内化为人的一种素质能力。而体育舞蹈运动在激发人的情感中有重要作用,教师利用体育舞蹈的韵律和音乐感染学生,用美的形象提高学生对美的认识和热情,使学生在体育舞蹈运动的同时认识美的存在,在感受学生的同时去创造美。体育舞蹈强调动作与音乐的结合,强调在进行体育舞蹈动作的同时加入情感因素,体现韵律美、流畅美和造型美。
2.利用体育舞蹈的音乐节奏和旋律,陶冶学生美的情感。体育舞蹈的最大特点是在音乐的伴奏下所进行的一项律动性的身体运动。音乐是体育舞蹈的灵魂,其音乐节奏的时而舒缓优美、时而缠绵抒情、时而欢乐活泼、时而热情奔放,体现出一种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民族特征。在音乐的伴奏下,时而端庄典雅,时而顿挫磊落,时而婀娜柔媚,时而奔放激越,给人以美的享受。音乐对于舞蹈来说不应是音响效果,他要表达一定思想情绪和意境,能引起人们思想上的共鸣,音乐是舞蹈的灵魂,它影响着舞蹈的风格、结构、速度、节奏,好的音乐容易激发学生的锻炼激情。音乐不但给体育舞蹈带来了生气,也有利于提高动作的丰富变换和不断创新,使动作更具有美的色彩,使学生在优美、缠绵、热情、快乐的环境中进行自我锻炼,使学生在形体、气质、仪表方面产生美的变化和感受,在变化中陶冶美的情感,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审美价值和良好体态及气质。体育舞蹈运动中伴随着特定节奏的音乐,感受体育舞蹈自然、舒展、优美的动作,从而在练习中不断提高学生对不同音乐节奏、音乐风格的感受、把握和理解。不断发展学生的协调性,提高学生的技能灵敏性,增加学生的健康,使学生产生没的愉悦情感。在运动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审美价值产生良好的影响。
转贴于
(二)培养学生评价美的意识,提高鉴赏美的能力
体育舞蹈运动讲究动作造型美,其动作要求青春、健美、朝气蓬勃,固有时代气息,尤其是眼神与四肢动作(下转第85页)(上接第79页)的配合是和谐一致的。这种构成事物各种因素的和谐一致则给人以美感。正如笛卡尔所说:“美是一种恰倒好处的协调和适中。”体育舞蹈运动表现出的刚健有力、挺拔伸展、潇洒、优美的和谐动作,衬托出美的形象,给人以信心和赏心悦目的享受,让学生在学习、欣赏、感受体育舞蹈运动美的同时,学会评价美、鉴赏美。在体育舞蹈教学中,注重动作美、造型美、示范美、以美的魅力引导学生的审美意识倾向,从而培养学生正确评价美,激发学生对事业、生活中美的追求,提高学生鉴赏美的能力。
(三)在体育舞蹈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表现美的能力
由于体育舞蹈是双人舞、动作及音乐为一体的体育运动,对身体姿势及动作表现技巧有特殊的美的要求。在练习中用自信心带动情绪和表情、抒发内心情感,真正的将情感投入其中,才能理解体育舞蹈的风格内涵,进入美的境界,把动作所表现的美发挥得淋漓尽致。在体育舞蹈教学中,使学生明确所学动作的风格,在学习动作的同时,学会如何表达内心的情感。而大多数学生在初学阶段,由于运动技能的差异和缺乏自信心,加上害羞心理较重,怕做得不好别人笑话,往往不敢表现自己展示美的能力。在这样种情况下,教师的鼓励、赞赏、暗示往往能对学生自信心的培养起到重要作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每一点进步和表现力都要及时加以肯定、引导和赞赏,鼓励学生大胆、自如地抒发内心情感,自信心地去表现动作美感。使学生获得心理满足,增强自信心,提高表现美的能力。并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追求美,崇尚美和表现美。
(四)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是学校体育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旋律。在啊体育舞蹈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题地位和作用,提倡学生主动自主学习,激发学习灵感,发挥想象力,在练习中思考美、挖掘美、展示美、创造美,使学生由被动的接受。到产生学习兴趣,进而产生求知欲,和对美的追求,树立健康的审美价值观,从而提高创造美的能力。
总之,体育舞蹈具有美化人的思想,陶冶人的情操。培养人的团结友爱精神,增进人的的身心健康提高人的自身素质等作用,所以体育舞蹈已作为教育手段列入我国的体育课程中。通过体育舞蹈的教学,不仅增强了学生体质,使学生的气质、姿态、动作更加优美。同时也促进了学生对没的感受、理解和追求,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叙述健康的审美价值观和学生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发展;饿学生的心灵的健康美,行为的健康美,提高了学生的形体美、运动美,以及美的创造能力,从而推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开展,使学生审美价值观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汪艳秋.校舞蹈教育的性质与作用[J].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1).
[2]刘景裕.论体育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体育科学,2002,(3).
[3]刘慕梧.体育美的创造特征[J].体育与科学,1987,(10).
[4]杨晓敏,张宏磊,牛大二.高校开展体育舞蹈教学的可行性[J].衡水师专学报,2002,(3).
[5]刘燕.通高校开设体育舞蹈课的实效性研究[J].四川体育科学,2004,(9).
[6]黄宽柔.健美操 体育舞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论文摘要:通过综合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务研究方法,将在汉部分商职院校大学生的体育社会价值观及其特征作为研究重点。在较为全面掌握研究对象体育社会价值观的客观情况基础七上,系统分析了影响高职大学生体育社会价值观的主要因素,并提出了可行性对策与建议,以期为窝职大学生体育社会价值观的进一步不断完善提供一定的依据与参考。
高等职业教育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教育的一种重要类型。在素质教育和现代社会发展的背景之下,对在汉高职大学生体育社会价值观的广度和深度进行剖析,通过定性和定量的相关方法对其体育社会价值观的特征进行初步研究,探求高职大学生对体育社会价值观的整体认识和需求动向,揭示其体育社会行为的内在动力与主要源泉。在此基础上,力求全面细致地探索高职院校大学生体育社会价值观特征,并提出与归纳实现高职大学生体育社会价值观的可行性建议,以期更好地适应大学体育的改革与发展等方面的需要。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根据研究需要,本课题研究随机抽取了武汉地区的交通职院、武汉职院、工交职院、航海职院、船舶职院、电力职院、轻工职院、水电职院的900名高职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调查研究对象兼顾年龄、性别、专业和不!司群体等因素。
1.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查阅了大量涉及该课题的研究成果及相关文献资料。
(2)问卷调查法:本课题所设计问卷经过效度与信度检验,并符合社会学的研究要求。其发放问卷900份,回收有效问卷843份,有效回收率93.7%。
(3)数理统计法:将收回的有效问卷在计算机软件的支持下进行有关数据的统计、处理。
2、高职大学生体育社会价值观特征分析
高取大学生的体育社会价值观总体特征见表1;高职大学生体育社会价值观需要(锻炼目的位次)比较见表2。
2.1体育的教育功能和健身功能占据着高职大学生体育社会价值观的主导地位
从表1中可以看出:体育的教育功能和健身功能在高职大学生体育社会价值观的调查内容中正向选择频率(包括“很赞同”和“赞同”两个选择项)分别达到了90.7%和82.9%,使其高居体育社会价值观调查条目中正向选择百分比排序的第一和第二位,这足以充分说明在汉高职大学生虽然所接受的传统文化和教育背景各异,但对体育的教育功能和键身功能的认知上都存在高度的一致性,体现了高职大学生对于体育课、体育键身抱积极、热情参一与的态度,把学习体育技能、培养兴趣和意志、陶冶情操作为增强体质、增进健康的有利途径,总体上呈现出积极向上的体育社会价值观的趋势。
2.2高职大学生体育社会价值观(主体健身需要)呈现出多元化
根据高职大学生思维活跃、善于思考、渴望成才和协作、创造、竞争等组织能力的主体意识较强的特点,在调查归类统计中,发现高职大学生对参加体育健身的需要主要有13种。依据社会测量发展的一般规律,可以认为它们代表了高职大学生的主导需要,而体育求知等则处于从属需要(见表2)。按归纳统计大小排列看出:当前高职大学生运动需要变化明显表现出多元性、整体性和主体性等主要特征。
2.3素质教育观念正融入高职大学生的体育社会价值观
在高职大学生体育社会价值观的调查表中,代表着赋予素质教育观念的体育社会价值观条目得到厂很多大学生的认同。例如毕业之后仍想继续坚持日常体育锻炼和主动参加校内外健身消费算作健身投资的条日的正向选择频率分别达到了71.7%和58.4%,这说明高职大学生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开始把素质教育观念和体育运动结合起来,井正在逐步渗透迸自己的体育社会价值观之中,随着现代社会、大众传媒等方而的发展,素质教育观念必将对高职大学生的体育社会价值观起到更为深刻的影响。 2.4高职大学生的体育社会价值观体现出非常鲜明的理性色彩
通过调查研究,发现高职大学生普遍具有较强的对体育社会价低观的反思能力,这主要从高职人学生对各项体育社会价值观调查条目均有一定的反向选择比例表现出来,而并非全部赞同或人云亦云。这说明高职大学生随着社会阅历的增加以及知识的丰富和思维能力的不断增强,对社会价值观层次的思索更加渐趋理性,在体育方而则体现出传统经验认识和自我理性思维的双重色彩,同时也充分展现出非常鲜明的理性色彩。
2.5部分高职大学生对体育社会价值观的认识存在一定的误区
随着高校扩招和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近年来高职人学生的就业压力也逐渐增大,再加之课程设置较多和一些旧的社会意识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部分高职大学生对体育社会价值观的认识上还存在一定的误区,例如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和“终身体育观念”条目的反向选择比例高达41%和34.1 %,这不难看出以“终身体育”为主要特征和主要发展目标之一的学校体育改革还有很长的一段道路要走,推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也非常急待需要学校各级领导的重视和予以大力支持。从某种意义而言,这种影响对高职大学生体育社会价值观的形成与建立产生着一定的负面效应,而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和加强终身体育观念也正是我国现阶段学校体育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大力引导和倡导高职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体育社会价值观仍然还有待于进一步地消除与当前素质教育改革的社会发展潮流相驳的思想认识。
3、对策与建议
3.1运用各种传媒效应、不断营造校园体育文化氛围,逐步建立起高职大学生科学完善的体育社会价值观
各级教育行政土管部门、高职院校以及其它相关部门应充分运用各种传媒效应,切实把实施全民健身计划作为提高中华民族整体素质,增加体育人口与爱国主义教育密切结合,有计划有组织有层次有方位地宣传体育社会价值观所蕴含的深远意义和内容、措施及步骤。如充分挖掘并利用校园竞赛、专题报告会、定期讲座、体育节(周)等增强社会价值观意识,转变和冲击那种不良的积淀和尘埃,真正使科学完善的体育社会价值观为广大高职大学生所普遍认同和完全理解。同时,不定期举办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学生培训班等也必将会对高职大学生的体育社会价值观与体育意识行为的良性循环起到一个不可估量的推波助澜的作用。
3.2树立起新的体育教育观念,促进高职体育稳步发展
21世纪,学校体育将表现出社会化、终身化、生活化、多元化、个性化、市场化趋势。正鉴于此,体育教师必须根据学校体育发展的趋势和历史使命感来指导和规范体育教育各要素和各环节的改革,使之顺利地与社会体育和竞技体育相接轨,并最终纳入终身体育的轨道。同时,还应突出高职体育的特性和特色,符合高职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即学习注重理性、文化性、娱乐性、生活性、实用性等关键环节。还应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体育创新能力;贯彻素质教育和终身体育思想,并使教学重心向未来迁移、以增强体质为中心向教育健身为中心转移、以期最大限度上调动高职大学生的体育括动积极性,为其体育社会价值观的形成奠定坚实而稳固的基石。
3.3形成社会—学校—教师—学生为主线的多纬度立体体育发展模式,大力弘扬终身体育观念
逐步形成社会—学校—教师—学生为主线的多纬度立体体育发展模式,不仅是学校体育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要求,而且对于高职大学生的体育社会价值观的实现方面也应充分体现这一发展理念。在世界逐步走向一体化、人类文化趋向统一和知识信息共享的今天,素质教育己勿容质疑地将社会、学校、教师、学生四者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因此,从以上四个环节共同入手,不仅可以加强往来合作,保持了衔接与联系,形成相互沟通的主体网络结构,而且对于高职大学生“终身体育”理念的形成以及体育社会价值观的最终实现和引导体系也必将起着长期性、战略性、全局性和基础性的作用。
关键词: 体育活动 幼儿教育 身心发展
幼儿阶段是儿童身体发育和机能发展极为迅速的时期,也是形成安全感和乐观态度的重要阶段。发育良好的身体、愉快的情绪、强健的体质、协调的动作、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基本生活能力是幼儿身心健康的重要标志,也是其他领域学习与发展的基础。那么如何在体育活动中培养幼儿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就这个问题,笔者进行分析。
一、体育活动对幼儿身心发展的重要性。
学前教育健康的课程总目标应该是培养孩子的情感态度,促进其身心健康地发展。幼儿的健康主要体现在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三方面,而在身体健康的组成部分中,幼儿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这个方面将直接影响到孩子是否具有良好的心理素养。因为学前期所获得的知识、运动也是最基本和非常简单的,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启蒙却能成为一种强大而持久的动力,甚至影响儿童今后的发展和生活方向。然而,我们感觉发展孩子的肢体锻炼相对容易操作一些,而要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结合就比较难以实施。我园的办园理念就是以健康为特色。针对这一情况,我们确定了本园的研究课题――“幼儿自主性特色体育活动的实践与研究”,探索如何结合新课程的理念,运用现有的教学手段,实现培养幼儿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
二、探索、挖掘体育活动中的思想内容,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渗透其中。
体育教学应该是促进幼儿身心的全面发展,而不只限于身体动作的发展。①新课改中的内容已经由以往的“规则化、机械化、统一化”开始向“人文性、灵活性、创造性”转变。所以在平时的体育教学中,我们除了要注重知识的传授、动作的发展外,更要引导孩子从体育活动中发掘有利的价值因素。如:平时活动中注意创设和谐的氛围,使教学活动不单单是教师教孩子学,而是教师和孩子之间有情感的交流。活动中教师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微笑、每一个眼神,都能让孩子在愉悦和舒畅的心情中接受教育。
三、在体育活动中促进幼儿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形成的指导策略。
1.利用课前准备培养幼儿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要求:“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生命和促进幼儿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教师促进幼儿身心健康是幼儿健康教育的终极目标,教师应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户外游戏和体育活动,培养幼儿参加户外体育活动的兴趣和习惯,增强体质,提高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同时在户外游戏中培养幼儿坚强、勇敢、不怕困难、不怕热的意志品质和主动、乐观、合作的态度。这些不仅在教学活动中得到体现,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也会有很多经验准备。如:
案例一《好玩的报纸》
活动目标:
(1)通过同伴间互动学习,掌握废旧报纸制作玩具的方法,分享制作的乐趣。
(2)激发幼儿户外活动时的竞赛意识,引导幼儿学会遇到问题主动解决。
(3)在游戏中启发幼儿发现科学现象,感受游戏过程的快乐。
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废旧报纸、剪刀、胶棒、胶条。
(2)经验准备:熟悉《扇四宝》《小棍赶猪》《扔纸飞机》等民间游戏。
案例二《跳房子》
教学目标:
(1)喜欢民间体育游戏跳房子,体验游戏的快乐。
(2)能单脚行进踢着珠珠到前方50~70cm宽的格子中,掌握单脚跳房子的动作要领。
(3)能在游戏中不怕困难,大胆尝试单脚跳房子,遵守游戏规则。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
(1)在大纸上画出房子的图示,(见后面的图1―图2)。
(2)在平坦、开阔的场地画出大小、宽窄不同的房子的图示。
(3)塑料珠珠人手一串。
(4)节奏欢快的歌曲磁带《小黄鸭减肥》。
(5)铠甲勇士的面具一个,铠甲勇士徽章标志若干。
经验准备:
(1)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单脚跳和双脚跳的游戏。
(2)练习夹包跳、单脚跳并踢着沙包走的方法。
(3)练习正面挥臂投准。
(4)引导幼儿观察跳房子的图示,探讨跳的方法。
以上两个案例充分体现了课前准备的重要性。
2.在正规性体育活动中培养幼儿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创设情境,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同样以《跳房子》为例。在这个教学活动中,教师逐步增加跳房子的花样、难度,丰富游戏内容,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如图所示:
教师设计房子的样子、玩法变化无穷。这样活动既充满了乐趣又锻炼了孩子的基本动作,充分激发了孩子的兴趣,促进了其协调性、灵活性的发展。
(2)利用研究性学习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渗透。
以小班活动《好玩的身体》为例。活动中的难点:幼儿敢于对教师做出不同难度的姿势进行挑战。3~4岁幼儿喜欢与人交往,有了与其他小朋友一起活动的愿望,对经常接触的人形成亲近的特点。活动中为幼儿提供了共同活动的机会和条件,鼓励、支持幼儿大胆与教师、同伴一起游戏,在游戏中熟悉身体各部位,使身体柔韧性、动作灵敏性及反应能力有所增强。同时在活动前引导幼儿找一找身体的各部位分别在哪里,并动一动。如:“我的小腿在哪里,我的小腿踢一踢;我的小脚在哪里,我的小脚转一转。”使幼儿在熟悉身体各部位的同时,有进一步探索自己身体的欲望。活动中鼓励幼儿积极大胆进行尝试探索,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参与游戏,并在其中体验到成功,满足幼儿自我肯定的需要。
3.利用环保材料制作体育玩具,促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
幼儿园中一直倡导利用环保材料制作体育玩具。我园进行教师自制体育玩具的比赛中,很多玩具不仅能帮助幼儿锻炼身体,而且注重促进幼儿的情感。如:抛抛乐玩具。因为发现幼儿平时玩玩具,很多时候不知道该选择哪一个玩具,所以经常出现这边玩一下,那边玩一下,最后玩具扔得到处都是的画面。所以我们制作了抛抛乐的玩具,玩具利用泡沫地垫制作,本身轻巧而且安全。玩具是一个六面的正方体,六个面都贴上了每种玩具的照片和玩法,用来帮助一些不会选择玩具的孩子正确选择玩具。在选择玩具的过程中慢慢促进孩子的自主选择,帮助他们树立自主选择的意识,促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
4.在幼儿的课外拓展活动中,提升价值观。
因为我园是健康特色,所以我们在平时的体育锻炼中会有很多拓展运动。如:脚踏车、自行车、滑板车,等等。在实施这些拓展活动时,我们采用自主选择的方法。每个孩子都有选择的权利,由孩子们决定今天玩什么?我要怎么玩?通过每次活动的开展,孩子不仅锻炼了身体动作,而且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玩具,在掌控玩具上更容易成功,增加了他们的自信心和满足感。
5.家园配合共同激发幼儿良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要组织贴近社会、紧扣时代脉搏的“亲子活动”。亲子关系是幼儿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社会关系,家庭环境的教育功能会影响儿童的健康发展。所以现在越来越多的亲子游、亲子运动会。依托亲子关系,开展健康情感教育,能有效加强情感教育。
注释:
①新形势下在科学活动中培养幼儿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实践研究》.成果公报――武汉市青山区实验科技幼儿园.
参考文献:
[1]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2]陈允倩.“走进童心世界”专家奖案例《大班户外体育――跳房子》.
论文摘要:体育价值观是全球体育事业演进的动力源,基于自组织协同学理论对中西方体育价值观进行了审视。系统自组织协同学理论赋予中西方体育的个体与整体、人格化与竞技化、养生化与健身化、单一化与多元化等多维度体育价值观全新的发展基调。
伴随全球体育健身运动的广泛开展与现代体育事业的迅速发展,中西方体育交流与互动的平台不断跃迁,中西方体育的差异性逐步缩小。体育价值观作为社会文化的 “橱窗”在中西方体育的胚胎中孕育和生长着,表现出鲜明的差异性,并影响着世人对体育的理解。体育价值观依附于体育活动,同时又以一种意识形态来影响体育运动,制约着中西方体育的发展。如何使中西方体育价值观和谐发展,加快全球体育事业发展步伐,探索中西方体育价值观的 “和合”发展是当前体育工作者们亟待解决的课题。
l 协同学自组织观
协同学理论是在 2O世纪 7O年代后崛起的自组织理论精髓。协同学理论指出,系统各要素问通过非线性相互作用而产生某种协同与竞争,从而推动系统自组织的不断演进。非平衡是有序之源,但非平衡走向有序的过程是通过自组织系统内部各个子系统之间的竞争与协同来实现的。
竞争将导致协同,协同是指系统中诸多子系统的相互协调的、合作 的或 同步的联合作用 ,是系统整体性 、相关性的内在表现。系统从无序到有序的嬗变,正是由于系统内部各子系统之间由无协同向高度协同的转变所致。序参量的形成是系统内部各子系统协同与竞争的结果,在协同与竞争的相互作用下,系统运动中的某些模式得到加强,把更多的子系统吸引到自己的影响下来,从而不断壮大,另一些模式则失去了原有支持者,逐渐走向衰败,最后一个或少数几个模式就会战胜其它模式.取得支配地位,成为序参量,役使子系统协同发展.推进系统的不断演化。
体育价值观是指人们对体育的意义、重要性的总体评价和总体看法,是体育的基本价值反映在信念、信仰、理想等方面的总和。中西方体育价值观在协同与竞争的相互作用下,系统运动中的某些模式量的出现得到加强.把更多的子系统吸引到 自己的影响下来,从而不断壮大,另一些模式则失去了原有支持者逐渐走向衰败,最后取得支配地位成为序参量的少数几个模式就会支配其他模式,役使子系统的协同发展,推进系统的不断演化。协同学为我们探索体育价值观的演变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指导思想。
2 协同学对现代 中西方体育价值观自组织融合的解读
2.1 “个体”与 “整体”价值取向
在确定性的科学观视野里,整体特性可以还原为个体特性,认识了个体特性,再把其累加起来即可以了解整体的特性,这样的思想同样也触及到了体育 “个体”与 “整体”价值取向的问题。以个人为社会本位的西方文化中的个人或自我是独立的,是和他人分离的,鼓吹 “人是绝对自由的”“他人就是我的地狱”。这集中体现了西方体育文化的个体型特征。这种追求个体先行发展的体育价值取向割裂了全球体育价值观的整体性。
哈肯主张,“以超 出系统的部 分特性来 理解 与掌握系统”,认为 “系统存在整体性,宏观系统能够表现出微观系统所没有的系统量,描述整体的行为必须用与微观量完全不同的新概念”,个体之间的相互关联,并不是单纯的组成整体,而是在此基础上形成部分叠加所无法具备的宏观主导参量.它在全部微观量贡献基础上形成且具有部分叠加所无法具备的主导参量。这种系统观无疑为我们审视 “个体”与“整体”的体育价值取向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思想,也凸现了笔者强调的寻求整体共性与单一特性共同发展的重要性。
2.2 “竞争”与 “仁和”价值取向
“竞争”与 “仁和”是现代中西方体育价值观中相随相伴的一对概念。古代中国注重情感和尊崇道德观念,这在体育运动领域得到了充分的体观。这些传统的道德观念来自中华民族文化的价值观念,如孔子的 “尚仁”,墨子的 “兼爱”,其积极意义在于规范人们的社会生活行为,平和社会气氛。中国人的个体竞争过早受到压抑,重义轻利的价值观念历代相传,反映在体育上即是崇尚体育的伦理价值而贬低体育的实用价值,直到今天仍可以在体育观念中找到它的踪迹。中国民族体育文化是以儒家 “天人合一”、“身心一元”道家 “各安天命、无为而治”,佛教 “克己复礼”为哲学基础,它是传统农业文化的产物。古代采取的是修身养性与嬉戏娱乐的运动观,其代表产物是气功、导引养生术和嬉戏娱乐。礼仪观和嬉戏观是对中国民族体育文化发展影响最深刻的两种思想,把体育运动纳入到道德培养、教化民心的轨道上,要求体育只能在 “礼”与 “仁和”的节制下发展。
哈肯赋予了 “仁和”与 “竞争”体育价值观全新的思想内涵。协同学中的 “协同”概念,从广义上讲,既包括仁和、协作,同样也包括竞争的因素。“竞争”与 “仁和”之间的矛盾运动,是体育这一结构系统形成与演化的重要因素。协同学指出,序参量的形成是协同与竞争的共同结果,中西方体育价值在 “仁和”与 “竞争”子系统的相互作用下,出现各种各样 的子系统的各 自运动模式和集体运行模式,每一个集体运行模式的出现,都是参与这一集体的组成部分之间协同的结果,而多个整体模式的出现,则是因为子系统之间存在差异与竞争。由此可以看出,中西方体育价值观中的 “仁和”与 “竞争”正是微观子系统间的竞争与协同、集体模式之间的竞争与协同、序参量之间的竞争与协同,成为推动系统演化的动因。系统的发展离不开协同的作用,否则将会变成一团散沙,但同样也离不开竞争,否则系统内的协同将缺乏最初的驱动力。系统通过协作达成有序,而能够完成这一任务的最佳媒介,显然就是通过促使运动员之间形成竞争,并利用竞争来相互沟通与交流,在自发的基础上产生协同,完成 “竞争对手 竞争 (仁和) 更高层次的竞争……”的循环链条,无论是对运动员、教练员而言,这显然比单纯的强调 “仁和”或 “竞争”更加具有可持续发展力 。
2.3 “人格化”与 “人体化”价值取向
中国传统体育观是以人格为主的价值取向,而西方体育也强调 “身体”与 “精神”的统一,但他们更注重对人体的塑造与培养 ,把人体培养放到第一位。和中国相比,他们更强调人体的 “力”与 “美”。他们心 目中的理想人物不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某种内在人格,而是血统好、发育好 、比例匀称、身手娇健 、擅长各种运动的人体。古希腊对人体的崇拜和重视对它的文化、教育、艺术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导致了人体艺术和雕塑艺术的兴起。这种注重人体本身价值的文化风气,直接影响到古希腊人的体育价值观。
协同学的序参量原理和支配原理指出,系统的有序性并不是外部强加给它的,而是子系统之间的相互自由竞争导致序参量的出现,从而对系统内的子系统具有约束力量,统合子系统共同发展才逐渐形成的。“人格化”(道德约束)是内在的、自然的而不是某些人或集体给予的,而 “人体化 ”(竞技 自由)则建立在自由的竞争之上。人格、道德、伦理的约束力一旦形成 ,子系统就会自发对此臣服,而不需要外在力量刻意维持。通过这样的途径,“人格化”教育与 “人体化”训练有机地统合在一起,而奠基 于自由 (道德、伦理)之上的约束 (加强科学训练),才能最有效地发挥其功效。协同学的支配原理还包含着时间要素的哲学意义,它意味着不同运动模式占有时间的多少。那些依靠外在强制力量取得的约束性,只是在短暂的时间内或许能够发挥作用,但从时间的角度看来,它们最终会被抛弃,而依靠自由竞争形成的伦理道德的约束性,将会具有更长时间的支配地位,更具备长时效应。从中西体育文化的长远发展看来,我们坚持中方的 “人格化”熏陶与西方的 “人体化”自由竞技互动发展,是更为合理的选择。
2.4 “养生化”与 “健身化”价值取向
在以儒家为主导文化的古代中国,竞技体育的发展受到了限制,因而,中国体育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通过身体锻炼以外达内、由表及里、由形而下的身体有形活动来促成形而上的无形精神的升华,实现理想人格的塑造,其作用主要不在人体。中国传统体育以 “养生”为主,尤其重 “养”。而西方体育以 “健身”为主,尤其重 “健”。西方体育强调运动和肌肉健美,体格健壮,注重对人体外形的称颂,强调身体的外部运动。中国传统体育强调整体效果和直观感受,强调意念作用和内部修炼,对动作的把握靠直观顿悟,动作简单但内涵深刻,讲究动作的神韵,不仅要形似,更重要的是要神似。
“养生化”与 “健身化”在哈肯的协同学理论视野里是中西体育发展的两难抉择,但是这两个趋向却在互动中实现了交流和融合,从 “竞争”逐渐走 向 “协同”。中西方体育价值观两大子系统在不断地进行互动交流,西方体育文化正在不断吸收融合东方体育文化的精粹部分,具有中华民族体育文化特色的运动项目如气功、武术、中国象棋等开始移植于西方文化的土壤中,打破 了西方竞技体育一统天下的格局。与此同时,西方一些知识分子和青年致力于东方体育文化精神的研究,以试图从东方的处世之道和养生之道中寻求解脱。在非线性机制下,“养生”与 “健身”的竞争与协同并存,通过内部交流产生的内在驱动力 ,使中西体育价值观逐渐发生交流融合,从对立走向协同,形成了更加高级的有序结构。
2.5 “单一化”与 “多元化 ”价值取 向
中国社会曾出现过价值取向多元化的局面,例如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但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独尊儒术就成了一统帝国的思想特色,价值取向的单一性成为了中华一统的象征。这也就导致了中国体育价值观的单一性。长期以来,我国以健身类项 目为主,忽视了竞技运动的开展;片面强调增强体质,忽视了人的全面发展。这样以来就无法体现体育价值观的多元化 ,不能充分发挥体育运动者的个性,不利于提高运动者的兴趣与能力,不利于培养体育意识和终生体育思想。欧洲历史发展的特点之一就是其文化来源的多样性、民族的多样性和地域上的分散性。无论是古代的罗马帝国、中世纪的神圣罗马帝国还是拿破仑帝国和第三帝国都不过是些松散的集合体。他们的体育价值观也在多元文化观念的影响下呈现出多样的色彩。
在全球化的今天.中西方体育价值观的竞争,中西两端子系统之间的竞争导致体育价值观的不断交流与互动。体育价值观应是多元化的局面.哈肯认为,多元竞争导致了序参量的出现.多元化 是形成部分叠加 的主导因素 ,多元思维的竞争与协同是宏观主导参量出现的内在诱因,多元体育价值观的竞争与协同推动整个系统自组织演进。系统自组织阐明并非单一的体育价值观在起主导作用,而是全球价值观的一种整合与互补。哈肯对于单一与多元的理解,无疑为我们审视中西方传统体育价值取向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思想,也凸现了寻求体育价值观多元共性而非单一特性的重要性所在。
3 结论
(1)体育价值观是中西方体育文化碰撞、迁移、融合的主导因素,全球体育价值观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从系统自组织视野中寻求中西体育价值观发展的途径,敢于 “正确运用理性寻求真理”来对此做出探求、尝试与体验,能够促使现代全球体育事业的快速与健康发展。
(2)伴随时代的进步与体育事业的发展.中西方体育文化体系在发展的过程中通过 “开放的有序”、“涨落的有序”“远离平衡态的有序”推动整个系统 自组织的演进,这是一个有平衡——不平衡——平衡的动态的发展过程。
(3)中西方体育价值观存在历史、文化方面的差异,在新的历史时期,体育价值观将影响到全球体育的发展。协同学理论给予了西方体育价值观在实现途径和制约机制等现实操作层面全新的启示,集中反映在个体与整体、人格化与人体化、养生化与健身化、仁和与竞争、一元化与多元化的体育价值观等多纬度之上。
参考文献
[1] 孙庆祝,王振涛,邵桂华.竞争与协同:学生体育素质演进的自组织观[J].体育与科学,2004(1).
[2] 孙鸿.中西方体育价值观比较研究[D]新乡:河南师范大学,2006.
[3] Jantsch,E The self-Orginizing unverse1[M].OxfordPergam on Press,1980
[4] 周军,左新荣.论体育的社会功能[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4(8):94—96.
[5] 杨文轩,陈琦.体育原理L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5l,184,l85.
[6] 向家俊.中西文化差异与体育价值观[J].体育文化导刊 ,2002(2):32—33.
[7] 杨国庆.传统文化中的消极因素对"-3前体育观念的影响[J].体育与科学,1988(4):24—26.
[8] 宋亨国,李瑜.中西体育文化比较,兼论“入世”与我国民族体育文化的发展[J].体育文化导刊,2004(2)41—43.
[9]苗东升.系统科学辩证法[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
[10]李可兴.中西方体育价值取向比较[J].体育学刊,200(2):37—39.
[11]胡皓,楼慧心.自组织理论与社会发展研究[M].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2002.
[12]顾渊彦.体育社会学[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13]宋小荣.论全球化时代中西体育价值观价值冲突的形成及意蕴[J].体育与科学,2005(2):46—48.
[14]卢元镇.体育的社会文化审视[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1996:202,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