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中医学基础重点范文

中医学基础重点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5 11:25:19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中医学基础重点,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中医学基础重点

篇1

一、单项选择题(1~30题,每题1分,计30分) (答题说明:请从每题的5个备选答案中选出1个答案,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

1.奠定中医学理论基础的经典著作是(A)

A.《黄帝内经》 B.《难经》 C.《伤寒杂病论》 D.《神农本草经》 E.《诸病源候论》

2.下列属于阴的属性是(D )

A.向上的 B.温暖的 C.无形的 D.下降的 E.明亮的

3.以昼夜分阴阳,前半夜为(D )

A.阴中之阳 B.阳中之阴 C.阳中之阳 D.阴中之阴 E.以上都不是

4.以下可用阴阳互相转化来解释的是(B)

A.阳虚则寒 B.重阴必阳 C.寒者热之 D.阴损及阳 E.阴盛则阳病

5.五行中木的“所不胜”是(D )

A.水 B.木 C.土 D.金 E.火

6.下列属于母子关系的是(D )

A.木与土 B.火与金 C.水与土 D.水与金 E.火与水

7.“益火之源,以消阴翳”,是根据阴阳之间何种关系提出的治法(B )

A.阴阳交感 B.对立制约 C.互根互用 D.相互转化 E.相互消长

8.“木火刑金”在五行学说中属于(B )

A.相乘 B.相侮 C.相生 D.子病及母 E.母病及子

9.以下治法中,哪一项以五行相克规律为依据(C )

A.益火补土法 B.培土生金法 C.泻南补北法 D.金水相生法 E.滋水涵木法

10.“水火既济”是指(A )

A.心肾关系 B.心脾关系 C.肝肾关系 D.脾肾关系 E.肺肾关系

11.十二经脉之中,循行于腹面的经脉,自内(腹中线)向外的顺序是下列中的哪一项(.A)

A.足少阴、足阳明、足太阴、足厥阴 B.足阳明、足太阴、足厥阴、足少阴

C.足太阴、足阳明、足少阴、足厥阴 D.足少阴、足阳明、足厥阴、足太阴

E.足太阴、足少阴、足阳明、足厥阴

12.临床出现自汗、多尿、出血、遗精等症,是气的哪一种功能减退的表现(C )

A.推动作用 B.温煦作用 C.固摄作用 D.防御作用 E.中介作用

13.下列不属于络脉的是哪一项(.D )

A.十五别络 B.胃之大络 C.浮络 D.皮部 E.孙络

14.唾与何脏关系密切(D )

A.心 B.肝 C.肺 D.肾 E.脾

15.下列“诸海”中错误的是(B )

A.脑为髓之海 B.肺为气之海 C.冲脉为十二经脉之海 D.冲脉为血海 E.胃为水谷之海

16.“以升为健”的脏是(C)

A.肺 B.肾 C.脾 D.小肠 E.肝

17.下列哪一项是“夺血者无汗”的理论依据(A )

A.失血伤津 B.失血伤气 C.失血伤营 D.失血伤精 E.失血伤脉

18.肺在血液循行中的作用是下列哪一项(B )

A.基本动力 B.助心行血 C.推动作用 D.调节作用 E.贮存血液

19.胆属于(D )

A.脏 B.腑 C.奇恒之腑 D.既是腑,又是奇恒之腑 E.既是脏,又是奇恒之腑

20.十二经脉中,同名的手阳经和足阳经交接于(D )

A.手指末端 B.胸中 C.足趾 D.头面部 E.背部

21.下列哪一项是血虚补肾的理论依据(B)

A.肾阴为五脏阴气之本 B.肾精可归肝化而为血

C.先天之精生后天之精 D.肾阳为五脏阳气之根 E.肾气促进后天之精的化生

22.“吐下之余,定无完气”的生理学基础为(E)

A.气能生津 B.气能摄津 C.气能行津 D.津能化气 E.津能载气

23.风邪多挟寒挟热,反映了六的哪一种致病特点(B)

A.外感性 B.相兼性 C.地区性 D.季节性 E.转化性

24.下列哪一种病邪致病,可表现为周身困重,四肢倦怠(C )

A.寒邪 B.暑邪 C.湿邪 D.瘀血 E.寒邪

25.导致“气消”的情志因素是(C )

A.喜 B.恐 C.悲 D.惊 E.怒

26.人体各种病变的最基本病机是(C)

A.邪正盛衰 B.气血失常 C.阴阳失调 D.津液代谢失常 E.以上都不是

27.阴盛格阳属于(C )

A.实寒证 B.虚热证 C.真寒假热证 D.真热假寒证 E.寒热错杂

28.阳热体质患者,受风着凉,出现热性证候,其机理主要与下述何项有关(D )

A.外邪性质 B.地域因素 C.情志因素 D.体质因素 E.气质特点

29.“大实有羸状”的疾病本质属于(E)

A.实中夹虚 B.虚中夹实 C.实转为虚 D.因虚致实 E.真实假虚

30.具有闭阻不通症状的虚性病证,用补益药物来治疗,属于下列哪一种治疗法则(D)

A.实者泻之 B.虚者补之 C.通因通用 D.塞因塞用 E.攻补兼施

二、多项选择题(31~36题,每题2分,共12分) (答题说明:下列每题的5个备选答案中至少有2 个是正确的。请为每题选择2个及2个以上的正确答案,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多选、漏选、错选均不得分)

31. 以下属于五行相乘的是(A.B)

A.水气凌心 B.肝气犯脾 C.肝火犯肺 D.水不涵木 E.心肝血虚

32.下列哪几项是循行于上肢外侧面的经脉(A.C.E)

A.大肠经 B.胃经 C.小肠经 D.胆经 E.三焦经

33.女子胞的生理功能与哪些脏腑关系密切(.A.B.D.E )

A.心 B.肝 C.肺 D.脾 E.肾

34.形成瘀血的病因病机有(A.B.C.E)

A.外伤 B.气虚 C.气滞 D.血虚 E.血热

35.下列哪些是疠气的致病特点(A.B.C )

A.传染性强,易于流行 B.发病急骤,病情危笃 C.一气一病,症状相似 D.转化性 E.地区性

36.下列中哪些是在祛邪原则指导下确立的治疗方法(A.B.C.D )

A.发汗 B.涌吐 C.攻下 D.活血化瘀 E.益气

三、填空题(37~43题,每空1分,共18分)

37.根据五行相生规律制定的治疗原则有(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

38.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有(整体观念),(辨证论治)。

39.饮食致病的类型包括(饮食不节)、(饮食不洁)和(饮食偏嗜)。

40.过劳包括(劳力过度)、(劳神过度)、(房劳过度)三个方面。

41.《素问•通评虚实论》指出:“(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42.反治主要包括热因热用、(寒因寒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四种治法。

43.三因制宜的内容包括(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

四、名词术语解释(44~49题,每题3分,共18分)

44.五行相克:是指木、火、土、金、水五行之间的间相克制、制约关系,即五行中的任何一行对其所胜行的克制和制约(1分)。其顺序为: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2分)。

45.精血同源:即肝肾同源(1分)。肝藏血,肾藏精,精血皆由水谷之精化生和充养,且能相互资生,故曰同源互化(2分)。

46.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筋肉、关节的体系(2分),受十二经脉气血的濡养和调节(1分)。

47.阳盛格阴:是指阳热偏盛至极,深伏于里,阳气被遏,郁闭于内,不能外达于肢体而将阴气排斥于外的一种病理状态(2分),形成真热假寒证(1分)。

48.辨症求因:以疾病的临床表现为依据,通过分析病证的症状、体征来推求病因,为治疗用药提供依据。(3分)

49.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3分)

五、问答题(50~53题,共22分)

50.试述宗气的生成、分布与功能。(5分)

答:宗气是由谷气与自然界清气相结合而积聚于胸中的气,其生成来源有二:一是脾胃运化的水谷之精所化生的水谷之气,二是肺从自然界中吸入的清气。二者在肺中相结合而生成宗气,积于胸中气海(2分)。宗气聚于胸中,通过上出息道、贯注心脉及沿三焦下行的方式布散全身(1分)。宗气的生理功能主要有:上走息道以行呼吸、贯注心脉以行血气和下蓄丹田以资先天元气(2分)。

51.简述正气与邪气的概念及其在发病中的作用。(5分)

答:正气,是一身之气相对邪气时的称谓,是指人体内具有抗病、祛邪、调节、修复等作用的一类细微物质(1分)。邪气,泛指各种致病因素(1分)。正气和邪气是疾病发生的重要因素,其中,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因素,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1分)。正气在发病中的作用体现在:正虚感邪而发病;正虚生邪而发病;正气的强弱可决定发病的证候性质(1分)。邪气在发病中的作用体现在:邪气是导致发病的原因;影响发病的性质、类型和特点;影响病情和病位;某些情况下在发病中起主导作用(1分)。

52.试述肺与肾的关系。(6分)

答:肺与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水液代谢、呼吸运动及阴阳相互资生三个方面。 ①水液代谢:肺主行水,为水之上源;肾主水液代谢,为主水之脏。肺气宣发肃降而行水的功能,有赖于肾气及肾阴肾阳的促进;肾气所蒸化及升降的水液,有赖于肺气的肃降作用而下归于肾或膀胱(2分)。 ②呼吸运动:肺主气而司呼吸,肾藏精而主纳气。人体的呼吸运动,虽为肺所主,但亦需肾气的纳气功能协助。只有肾精及肾气充沛,封藏功能正常,肺吸入的清气才能经过其肃降而下纳于肾,以维持呼吸的深度(2分)。 ③阴阳相互资生:金为水之母,肺阴充足,下输于肾,使肾阴充盈;肾阴为诸阴之本,肾阴充盛,上滋于肺,使肺阴充足。肺阴不足与肾阴不足,既可同时并见,亦可互为因果,最终导致肺肾阴虚内热之候。肾阳为诸阳之根,能资助肺阳,共同温暖肺阴及肺津,推动津液输布(2分)。

篇2

《中医学基础》(简称《中基》)是中医中药专业最重要的基础课之一,也是学生入学后初学中医药的第一门主干课程,它的学习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中药学、方剂学等一些后续课程的学习,因此,提高《中基》的教学质量就显得格外重要。基于这样的想法,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际,对《中基》的教学方式与方法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现总结如下。

1 明确学习目的,激发学习兴趣,巩固专业思想

首先,通过目的教育,阐明这一学科本身的价值所在,并可明确指出《中基》是毕业考试,硕士研究生考试中之必考科目,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这样使学生认清《中基》的学习目的和意义,使其明确要想学好医药专业并在日后从事这一行的话,学好《中基》乃是重要的第一步,从思想上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挖掘其学习潜力,激发学习动力。其次,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在授课的过程中要尽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介绍祖国医学悠久的历史时可适当介绍中医药在国内外的发展前景以及中医药国际化的潜力,又如在教学过程中可适当穿插一些我国著名老中医的求学经历以及其高超精湛的治病救人技术。

2 认真备课吃透教材,讲解时重点突出,难点基本讲透

作为教师首先应该深刻透彻地领会教材。由于《中基》涉及内容相当广泛,涵括中医基础和中医临床诊断等各科知识,所以教师必须先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同时课前应该做充分的准备,只有这样才可能上好课,达到教学大纲预定的目的。具体来说,教师在上课前必须对教材的重点、难点、疑点做到心中有数,能够按照教学大纲要求结合教材确定重点,分清主次,全面思考,写好讲稿,而且讲稿要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及本学科的最新动态及时修改,不断地补充和完善,以确保将知识准确、及时地传授给学生。

3 改进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

3.1 引导和教会学生采用好的学习方法,发挥其主观能动性:首先,在学习中医药的过程中,应该理解与记忆兼顾,以记忆为重。所以教师应强调记忆与反复记忆的重要性,同时可采取相应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并记忆相关知识点,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其次,在教学过程中,应明确指出每一章节的学习目的,使学生对学习内容能有个整体把握。同时,要指导学生学会分析、归纳、总结所学内容,如五脏、六腑、奇恒之腑之间的区别、五脏的功能、脏腑辨证等内容都可以归纳列表来对比理解和记忆,从而使学生把各章节内容前后衔接,融汇贯通,同时可教会学生好的学习方法而让其终生受益。

此外,在教学过程中还应注重培养学生观察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达到对知识的全面系统的掌握。

3.2 采用启发式教学,注重多种思维方式的培养[1]:在教师与学生积极互动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课程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结合丰富多彩的形式,如挂图、板书、幻灯、多媒体等,就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关键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积极性,使学生积极思维,独立思考,融汇贯通地领会知识,并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创新和实践。因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教师只有把学生真正放在主动者位置,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3 运用多媒体教学,增进授课灵活性[2]:在《中基》教学中,抽象内容较多,难以理解和掌握,这是《中基》教学中的一大难题。如果只凭教师的讲解,会显得枯燥乏味,而且学生将很难清晰的理解。多媒体教学能将书本上乏味的文字变成生动形象的图画,给学生很直观和生动的印象,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激发其兴趣。采用多媒体教学可丰富教学内容,也可大大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3.4 加强课堂提问,开展课堂讨论:为了检查学生对已学知识的掌握情况,每堂课开始前几分钟可向学生提出前两节授课的重点内容,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促进学生去钻研自学。不仅如此,课前提问还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还可以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便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黄伟贞.中医教学改革的新思路[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3,S1:107.

[2] 黄健琳.浅谈中医教学中使用多媒体的体会[J].中国科学教育,2004,

篇3

【关键词】授课;培养;建议;心得

长期以来,如何改进学习方式,提高数学成绩,不仅是广大学生们,也是教师们一直探索的问题。成绩的好坏,我想既有人先天性智商遗传因素,又涉及到一个学习态度的问题。如果我们不能改变遗传基因,那就努力在后天的学习态度上下手。在此,我仅把我对初中数学学习方法的几点意见供同学们参考。

一、不同授课类型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

一般来说,数学课的授课类型分为“新授课”、“习题课”、“复习课”,这三类课型各有特点,故听课时须注意各自要要点。

(1)“新授课”,是积极体验知识生成、发展、深化、沉淀的过程。要把知识的来龙去脉弄清楚,认识知识发生的过程,理解公式、定理、法则的推导过程,最关键的就是跟着老师的思路走,力争当场理解新授内容,与已掌握的知识进行横纵联系,能意识到这部分知识是哪一块知识的延续或能与哪块知识进行联系类比,这样我们就能从知识的生成、发展过程中,理解到学会它的乐趣,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2)“习题课”,是巩固知识,升华知识,培养应用能力的过程。除了看老师做题以外,更重要的是自己能否独立地推导一遍,并能把自己的体会主动、大胆地讲给大家听,遇到问题敢于和同学、老师请教,探讨。在听老师分析时应注意解题的思维过程,培养自己多思考、多探索并发现创造性证法及解法,体会“小题大做”和“大题小做”的解题方法。

(3)“复习课”,是对知识的一个反思的过程。同学们在深入领会老师在复习课中给出的知识框架和经典综合例的同时,还要反思这些知识能否在你的脑海中结合先前的知识开成一个知识网络;要反思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涉及到了哪些数学思想方法,这些方法是如何运用的,在运用过程中有什么特点;要反思自己的错误,找出产生错误的原因,订出改正的措施。

二、注重数学学习方式中的“一”、“二”、“三”、“四”

(1)突出“一”思。数学学习根本上是一种思维训练,这与文科学习有很大的不同。文科学习要求的是思维广度,要博览群书;而数学学习要求的是思维的深度,要求探究思考。

(2)必须“二”动。一要动手,二要动脑。数学需要多实践、多做题,即为动手;但亦不能拿题就做,要有所思考,找到已知和未知想象之间有什么联系,要有所收获,此为动脑。

(3)掌握“三”遍。即上课认真听一遍,下课动手推一遍,考前认真想一遍。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通过实上验发现,刚记住的材料,一段时间后只能保持44%,一天后只能记住33%,所以,我们必须不断复习巩固,加深知识的理解及应用。

(4)“四”个依据——课本、笔记本、作业本和错题本。读好课本——它是教学、中考的主要依据;记好笔记——它是教师经验的结晶;做好作业——它能使知识得到拓展;准备错题本——它是自己内化的知识。

三、初三数学教学的心得和反思

(1)平常考试中是否需要次次闭卷。在初三阶段,每个同学。的心情其实都是很紧张的,如果考的太频太严,有时反而不利于他们有效学习,所以我在初三下学期的复习课上,会准备一套只有选择填空及几道运算题的试卷,可以开卷,或者进行讨论,但不能作弊,一节课时间,不强行要求交卷,在学生的相互探讨中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大大提高,有力地缓解了初三学生们的考试压力。

(2)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时候老师都低估了学生。的总结运用能力,在复习阶段我平均每个星期会拿出一节课让学生们自己来上课,当然上课之前都会和他们交流,对他们准备上课的内容和方式提出一些意见,有些问题只有他们自己去亲身经历才会真正记住,有时我还会在孩子的课堂上发现曾经自己不曾注意的细节,所以,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对老师学生来说,可能是种冒险,但也许收获更多。

(3)怎么提高作业的反馈作用。平时我们的作业总是布置完让学生回家自己去做,但现在市面上的辅导资料参考答案比比皆是,我们经常发现作业本中不乏抄袭的成分,这样根本起不到布置作业的真正用意,我们并不能从这些练习中得到反馈.所以在初三课堂中,我并不会上完整的一节课,而是会留出二十分钟让孩子们现场完成作业并上交,这样既有效的排除了抄袭,又能及时看到孩子的知识接收情况,便于自己有效调整下节复习课的侧重点。

四、结语

当然,数学,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想要学好它,也不仅仅是三言两语就能实现的,它还需要我们在探究的过程中不断寻求、完善对自己有效的学习方法,但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好的学习方法去发现学习数学、应用数学的乐趣,化被动为主动,而作为一名数学老师,能让学生们真正找到开启数学高分大门的钥匙,走进神奇的数学世界,这便是我们最大、最快乐的成就。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问题意识;中学数学;初中生;刍议

培养初中生的问题意识对学生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学生有了问题意识,就会不断地发现问题,进而有解决此问题的欲望,就会有助于初中生形成探究能力,初中生具有了问题意识,就会去搜集各种资料,开发大脑,互相询问,做出各种推测和实践,从而探究问题的最终解释,最终得出合理结论和规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初中生具有了问题意识,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会做出各种假设,会时时观察、时时思考,这样才会具有批判精神和求异思维,进而不断地质疑、分析,积极思维,提出新问题,积极思维、探究,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和见解。那么如何培养初中生的数学问题意识,提高学生课堂参与效果呢?以下是笔者的一些见解。

一、激发中学生的求知欲,使中学生想问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教育心理学角度讲,兴趣是一种内在动力,它能促使初中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自觉努力地去探求,去发现。这就要求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应采取多种数学教学方法,要善于打破教材条条框框的束缚,引入初中生感兴趣的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特别是联系一些社会政治、经济方面的热点问题,以及发生在初中生周围和身边的问题,使每堂课都有新异的信息,并通过图画、录像、多媒体等多种数学教学手段来让初中生掌握,避免内容的枯燥和方式的呆板化。“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当前初中生无疑可问的另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不能发现问题,总觉得没有问题可问。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引导初中生发现问题,提出想问的问题。

二、构建和谐师生关系,使中学生敢问

在现实课堂教学中,许多初中生还是习惯于让教师提出一个个问题,丝毫不敢越雷池一步,即使有疑也不敢向教师提问。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教师没有真正转变教育观念,对问题的培养素养重视不够,一怕影响自己的权威,二怕打乱教学程序,初中生只有接受再接受,于是课堂上便只剩下教师的声音了。久而久之,初中生也就没有问题可问了,师生间的心理距离也就拉大了。要培养初中生的数学问题意识,首先要破除这种“习惯”和“成效”,营造宽松、自由的教学氛围,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鼓励初中生大胆质疑、提问,鼓励初中生求新求异,正确对待初中生的提问,不讥讽、不嘲弄,挖掘其可贵之处。特别要鼓励初中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教学中“少一些不准,多一些允许”,让他们在课堂上能够“自由地呼吸”,敢想、敢说、敢做,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只有这样,才能为数学问题素养这颗种子的生长提供了充足的阳光、水分、适宜的土壤,利于其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三、营造良好的激励平台,让学生乐于提出问题

在传统教学中,学生一直被束缚在“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下,乏味而又单调的学习,使他们逐渐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鼓励初中生提出问题,可以从根本上改变初中生的依赖心理,使他们由被动接受者变成主动探索者,能充分挖掘他们的潜力。大多数教师都忽略了初中生提问的重要性,原因就是在传统的教学观念中,教师认为上课不讲话、不“捣乱”的学生就是好学生。这样一来,为了争做好学生,所有的学生都沉默了。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数学教师已经逐渐认识到培养初中生问题意识的重要性,正在努力通过一些途径来调动他们提问的积极性,营造良好的激励平台,例如把学生的提问纳入平时成绩中,奖励积极提问的学生等。

四、为鼓励学生发问,适时对“乐问”作出评价

初中生由于基础不同,性格存在个别差异。更重要的是初中生由于心理和生理上存在发育到青春期的问题,不再像小学生那样乐于提问,喜欢对新事物不断地追问。如,对于那些很少回答问题的学生,和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由于数学基础知识掌握的不牢固,对自己的数学学习没信心。笔者对这样的学生的提问,会说:“太好了,你有与众不同的思考方法,你太聪明了。”对于平时很犹豫的学生,当他们能提出有新意的问题,学生有反对的,但依然能提出的,笔者会要用赏识的眼光鼓励,及时给予评价。对于优秀生的发问,笔者会顺着他们的思路加以更深层次的引导,并提示他们方法自己探究模式解题思路。这样的评价能给不同学生以成就感,增加学生的自信心和自信心,更重要的是培养出了问题意识。

五、营造宽松、和谐的数学课堂氛围

初中阶段的学生活泼好动,喜欢不受拘束地进行学习。而在以往的数学课堂中,却严肃有余而活泼不足,学生在课堂上只能倍感压抑,从而严重地影响学生能力的发挥。今天,在初中数学课堂中,要想培养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必须改变 “一言堂”的课堂状态,以一种愉悦的氛围充分调动初中生提问的主动性,培养他们勇于探索,大胆质疑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杨飞.龙培养中学生数学问题素养初探[J].新课程,2010(7).

篇5

一、目标设置

新课程的理念告知我们: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能激发学生的成就感、求知欲和创造力,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开发学生思维的张力,活跃教学气氛,促进教学活动朝着高效快速的方向发展。我注意到教学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的流程,教学目标存在着生成性和不可预知性,让课堂在动态生成中进行。在备课过程中,教师必须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包括学生的知识基础、接受能力、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习惯、思想面貌和个性特点等。在此基础上,要对学生进行分析研究,确定最近发展目标。

二、问题分析

新课程在许多问题和内容的呈现上,不是把现成的答案灌输给学生,而是要求学生根据所给出的提示,自己发现问题,设计方案,通过观察、实验、阅读、思考、讨论等一系列科学的学习和探究活动,找到或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是一个开放性的学习过程。为此,我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实际生活出发编写校本教材。同时,教材中问题的假设、探究活动的设计要避免机械、表面化,而是要重视探究活动的开放性,强调探究结果的“悬念性”和真实性。如在学习电阻串并联知识时,我让学生根据所给电路,通过自主学习、分组讨论的方式归纳出串、并联电路的特点。课后布置这样一个课题:如何根据串并联电路的特点来扩大电表(电压表、电流表任选其一)的量程?要求:①明确扩大电表量程应确定哪些数据?②如何确定这些数据?③实际用电表与你所计算的理论数据是否相符?为什么?④你能否制作一电表(可能的话)?并用所制作的电表进行测量?⑤如何尽可能地减小测量误差?等等。通过这一系列的问题,先让学生初步明确如何进行研究性学习,为后面放手让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做好准备。

三、解决方法

树立现代的教育理念,以先进的教育理论(特别是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合作探究模式是解决教学问题的有效方法。如在学习楞次定律时,由于该定律在本章中是一个重点,更是一个难点内容,从多年的教学情况来看,学生不易理解定律的含义,特别是不易理解定律中“阻碍”这两字的含义,因而也就不能很好地应用定律去解决问题。基于这些原因,我在教学中改演示实验为学生探索性实验,通过学生的探索、讨论,逐步弄清以下一些问题:①磁铁极性的变换与检流计指针偏转方向的关系;②磁铁插入(或拔出)的快慢与检流计指针偏转角度之间的关系;③磁铁在线圈中停止不动与检流计指针偏转情况之间的关系;④通电线圈插入(或拔出)大线圈时检流计指针的偏转情况;⑤由磁铁改铁棒,看检流计指针的偏转情况等。

四、行动演示

沃德说“平庸的老师传达知识;水平一般的老师解释知识;好的老师演示知识;伟大的老师激励学生去学习知识”。教师通过课件演示,它带给我们的友情和欢乐是自觉的、自愿的、愉悦的。

五、检查评价

我们目前对学生的考核方法还是以一张试卷为主,依据分数说明学生的一切。这种评价方法的最大优点是简单,但是却不能有效地体现学生的综合素质,甚至有可能造成错误的认识。因此要结合模块式教学建立起一整套能够客观展现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体系。具体可以从每一个模块、每一个项目入手建立起一个具有延续性的考核体系。这样不但可以直观展现学生综合素质还可以展现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变化过程。

六、教学反思

反思有助于弄清问题的实质,有利于帮助我们建立起知识体系,更有利于我们从宏观上对知识特点及知识联系的整体把握。“教学反思”是随课程改革应运而生的新生事物,它既是校本教研的主要形式之一,也是教师立足岗位提升专业素质的一种有效培训途径。要想使教学不再“重复昨天的故事”,走出陈陈相因的困窘,就必须学会反思。反思可以是对他人教学实践的反思,也可以是对自身教学实践的反思;可以是个人反思,也可以是集体性反思。因此,我们在教学活动中要引导学生常用反思,用好反思,让反思激活学生的智慧,提升学习的能力,并成为学生发展的助力。

总之,要搞好电子职业技术教育并不是三言两语可讲得完的,任重而道远,只有勇于创新,才能不断地适应新形势下提出的新要求,才能使电子职业技术教育更上一台阶。

参考文献:

[1]袁振国.教育新理念[M].北京:教育出版社,2006.26~29.

篇6

关键词:汉语文教学 中学生 “汉语文味”

目前的初中汉语文教学,更多的把汉语文学科的工具性放到了首位,而汉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已经弱化到可有可无的地步。这样导致的直接后果是初中学生的汉语文水平越来越差,初中汉语文教学也越来越缺乏汉语文味了。笔者认为有必要在初中汉语文教学中上出应有的“汉语文味”。

一、初中汉语文教学“汉语文味”缺失的原因分析

初中汉语文教学“汉语文味”的缺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初中汉语文教学汉语文味的缺失,首先体现在教材的选编上。

毋庸讳言,我们的教材编写工作,在体现新课标的精神上面,还有一定的差距。所选入教材的部分篇目,或是思想内容有所偏窄,或是情感表达有些偏激,或是表达方式有点稚嫩,或是谋篇布局不太严密,或是语言特色不够鲜明。一句话,经典性严重不足。有的作品尚没有经过时间的洗涤和历史的考验,或有文无质,或有质无文,甚至有的文质皆无。没有经典性的汉语文篇目,你想让教师教出“汉语文味”,确乎勉为其难。

2、初中汉语文教学汉语文味的缺失与汉语文教师自身素质有关。

由于一些初中汉语文教师对汉语文教学的目标、方向、任务、目的并不十分清楚,其教学的着眼点、着力点都缺乏准确性、针对性、有效性,所以,课堂教学中就出现了不阅读文本、不品味语言、不朗读、不板书等现象。一堂汉语文课下来,听不到琅琅书声,看不到师生对文本研习时热烈交流的场景,听不到学生对文本阅读自我体验与个性感悟的交流,甚至一堂课下来竟然在黑板上见不到教师写的一个汉字,这是汉语文课吗?要知道,汉语文味应体现在文本的思想内容、情感态度、篇章结构、表达技巧、语言风格(特色)上。如果教师不在这些方面多动脑筋、多花力气,那汉语文学科的特征又怎么会得到充分的体现呢?

3、初中汉语文教学汉语文味的缺失,还在于教师不熟悉对多媒体的运用。

多媒体进入汉语文课堂已是大势所趋。多媒体以其宽泛的资源环境,动感直观的画面,便捷简易的操作等优点颇受广大老师的青睐。特别是“公开课”,对于多媒体的运用更是不可或缺的。多媒体作为一种辅助教学的手段,在变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中所发挥的作用是无庸置疑的。也正是如此,现在不少教师热衷于运用多媒体课件上课。在笔者看来,过分依赖多媒体,实际上违背了汉语文学习的规律。要知道,富有张力的语言如果都用直白的具体的画面表现出来了,这样的文字还有什么想象的空间、创造的余地,这只会使语言的独特意味和情味丧失殆尽。

二、初中汉语文课如何上出“汉语文味”

1、明确什么是汉语文课

汉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汉语文素养是学生学习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汉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汉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汉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汉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2、教出汉语文课独特的美感

首先,教无定论,教师不能跪着教书,教师就应该在充分了解自身特点的前提下,想方设法使个人的汉语文特色在课堂凸显,教出个性美,形成个性化的教学风格。如有的教师个性豪放,慷慨激昂,那么在教学中,就教出情、教出意来,让学生在浓浓情意中得到陶冶。有的教师见多识广、博学多才、妙语连珠,那就上出理来,上出趣来。一句话,能创新的创新,能幽默的幽默,能煽情的煽情,什么都不能的尽量真诚,也一样可以打动人。

其次,汉语文课要教出并让学生体会到汉语文的语言美、意象美、意境美、思路美与文化美。在汉语文课其乐融融的氛围中,教师要教得神采飞扬,学生要学得兴高采烈,师生双方都要全身心投入。我们一定要最大限度地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努力尝试自己去解决问题,这才是理想的教学境界。

3、教出汉语文课应有的语感

所谓教出语感,即教出对语言的敏感,包括对文体、语体和字、词、句的敏感。让学生学会通过字、词、句的字面义读出蕴涵在其中的情境义、深层义和象征义。这三者之间,教出对字、词、句的敏感能力是最基础最核心的。即品味语言。

品味语言,“读”字当先,虽然语言品味可采用多种方式,比如:比较不同句式,故意遗漏重点词语,抓关键词理解,甚至还有现场表演……都能使学生格外关注重点词句,加深体会。但是没有朗读的参与,只一味地干“品”,学生往往找不到语言的感觉,文字的妙处并没有在学生心中烙下印迹。学生对字词句的敏感主要是靠读出来的。所以,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三、结束语

新时代的教育要求不断提高,需要我们不断适应。如何使汉语文课上得有汉语文味,如何培养初中学生的汉语文能力就成了一种科学的艺术,是一种教育的境界。因此,我们应该确切的估价,汉语文味在初中汉语文教学中地位和作用。用心去关注每一个初中学生的成长,上好每一堂汉语文课,上出汉语文课的汉语文,培养初中学生的汉语文能力,这样才能真正提高他们的听、说、读、写能力,为社会培养更多更好的劳动者。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中职 语文教学 思索

众所周知,整个中职教育的核心内容是中职语文教育教学工作,所以在语文教学过程之中,必须首先结合专业针对性的教育教学目标,并加强与专业知识的结合,确定实践性较强的教学内容,在做好常规教学工作的同时加强教育教学方式方法的创新,加强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要致力于评价方式的创新,以促进中职语文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基于此,笔者就此作出以下几点思索。[1]

一、中职语文教育教学目标确定过程中结合专业和学生实际的思索

中职教育属于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不是一般的基础性教育,因而作为中职语文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学生的专业针对性的确定整体性教学目标,在确定整体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应结合学生之间的差异,而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满足中职生在未来的就业和创业的需要,结合当代中职生的认知、情感和生理等特点,确保所设计的教学目标与教学专业和课文内容相贴切,因此中职语文教育教学目标的确定应在结合专业和学生实际的前提下进行,才能确保教学目标的科学性和创新性。

二、中职语文教育教学内容确定过程中结合实践性的思索

中职生的最大出路就在于利用所学的技术知识服务于社会,因此在确定中职语文教学内容时,同样应突出实践性。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职语文实际就是服务于专业技术理论的基础性课程,所以所选的教学内容应加强与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及社会实践之间进行结合,因此在摒除传统的教学思想的基础上,应充分考虑学生毕业后面临的竞争压力,因而在做好一般教学的同时,还应在教学过程中融入相应的专业教育。尤其是在确定教学内容过程中应加强中职生各项竞争和适应能力的培养。例如,口语交际能力是考验中职生毕业后有能否更好地与社会相融洽的关键,因而必须加强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这是由于当代中职生正从传统的农村型转向城市型,虽然这些来自城市的学生活泼开朗,具有90后青年的朝气蓬勃的特征,但是这些学生往往由于缺乏与家长和教师的沟通,缺乏一定的口语和交际能力,加上一些教师缺乏对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训练,因而必须在教学内容中涉及一些口语交际的内容。让学生具有良好的自信心和注重积极、乐观向上的心态,在确定教学内容的难度时,应始终坚持从简到繁的原则。首先从朗读再到学生开口说话,并采取诸如“自我介绍”、“诗歌朗诵”、“人生规划”等方式,引导学生正确完整地进行表述和朗读,久而久之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再如,在做好口语交际内容设计的基础上,还应加强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尤其是应用文的写作能力更应加强,在写作教学中,同样应坚持实践性和实用性的基础原则,引导中职生掌握基础的应用文写作技巧。例如《请假条》、《工作计划书》、《工作总结》、《启事》、《通知》、《广告》、《合同》、《自荐信》等等,从而为中职生毕业后的就业、生活和工作提供必要的帮助。因此,在教学内容确定时应加强写作能力培养方面的教学内容,以此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由此可见,只有确保教学内容的实践性和合理性,才能更好地促进中职语文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三、中职语文教育教学方式确定过程中结合实践性的思索

随着我国现代教育技术的兴起,以多媒体技术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技术在中职语文教育教学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因而在当前中职语文教学中,作为语文教师应结合学生的专业和实际,在加强多媒体技术应用的同时,还应结合学生就业的需要,开展分层次、探究等多种方式进行教学,致力于传统教学方式的改变,从教学方式上面下功夫,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因而语文教学必须结合中职教育特点,例如在进行有关环保方面的教学时,作为教师,就应结合学生所学的专业及未来职业发展的需要进行教学,如机械化或者与汽车相关专业的学生,就把该专业作为课堂教学的课外资料,或者选择相关专业的文章作为语文阅读理解的材料,以及写作课的主题,让他们在学习语文知识时,增加对专业内容的认识深度和广度这样即可以达到语文教学的目的,又可以从各个方面增长学生的专业知识,为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做铺垫,丰富其专业知识。[2]

四、中职语文教育教学评价方式确定过程中结合实践性的思索

就目前来看,中职语文教育教学所采用的评价方式仍是一个难点所在,虽然对参加高职深造的学生可以通过选拔考试来进行,而对于即将就业的学生则没有相应的检测标准,难以从客观上对学生是否达到大纲要求,加上各专业的课时安排不一,因而必须对目前的教学评价进行改革。例如,可以对终结性测试说不,而是采取综合性的测试,通过综合性测试,能有效对教师自身和学生进行评价,教师能及时掌握学生所处的学习状态,并找出自身在教学中的问题,并得到相应的反馈信息,从而为教学效果的优化和改革奠定坚实基础。此外,在进行综合评价的同时,还可以采取互动的方式进行评价。首先,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否平等融洽;其次,是否形成交流协作的合作学习组合;最后,是否形成动态教学,以随着不断变化的教学质量调整教学内容,从而确保评价的互动性。[3]

五、结语

综上所述,对中职语文教育教学进行反思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作为中职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始终结合学生所学的专业和学生的实际,针对性的确定教学目标,内容和方式,采取科学的评价方式,促进中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合格职业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闫勤义.浅谈中职语文教育中兴趣的培养.时代教育,2013.

篇8

关键词:化学 医学 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2(b)-0146-02

化学与医学的密切关系早已被人们所认识,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现代化学和现代医学的关系更加紧密。美国化学家BreslowR就曾指出:“考虑到化学在了解生命中的重要性和药物化学对健康的重要性,在医务人员的正规教育中包括不少化学课程一事就不足为奇了。……今天的医生需要为化学在人类健康中起着更大作用的明天作好准备。”因此,在高等医学的教育中,不论我国或国外,化学历来都作为重要的基础课。

医用基础化学是高等医药类院校一年级的第一门化学课,其内容根据医学专业的特点而选定,主要包括:各种水溶液的性质、相关理论及其应用;化学反应的规律性及其应用;物质的结构与性质的关系;以及滴定分析,分光光度法等现代的一些分析方法简介。根据医学专业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注重“三基”,即: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在相关领域打下较广泛和深入的基础。

教学实践活动,从古至今都在人们的研究中、实践中、总结中、改进中不断的发展和进步。各种教学理论也随着时代主题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结构主义教学理论,发展性教学理论,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后现代主义教学理论等都对教学实践活动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经过多年医用基础化学的教学实践和不停的思考和探索,如何把各种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以下做了几点总结和探讨,希望对教师教学的提升有促进作用,也希望能与其他从事类似教学工作的教师共同探讨和交流。

1 教学的整体性和条理性

经常会有这样一部分同学,他们有很强的求知欲望和专研精神。他们常常对书本中的某些细节或某个知识点花过多的时间,专研得很深。当所学内容越来越多,知识点也越来越多,他们往往不能理清头绪而开始犯难。《医用基础化学》是一门知识体系非常严密,逻辑性很强的课程。针对这一特点,教学中,教师就需要引导学生抓住一条主线,在学生的头脑中绘出一个清晰的轮廓,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围绕这一轮廓学习、理解、丰富教学内容。这就好比画一棵大树,首先应把树的主干画出来;其次再把树的更细小的枝干画下来;最后填充更多更复杂的绿叶。这就要求教师自身要非常注重教学的整体性和条理性,抓住一条主线,然后有条理地把各种教学内容组织起来。

化学类课程逻辑性强,每一部分之间的联系紧密,从每一本书目录中的每一章节的标题,整本书的教学内容就能展示一个清晰的轮廓,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反复琢磨教学内容有哪几部分组成,各部分之间有什么联系,如何用简单的几句话把这些联系总结出来。只有教师自己胸有成竹,才能给学生画出一幅好的图画。才能让学生逐渐的理清书本知识的脉络,快速地掌握重点环节,在逐步拓展内容中,发现自己的薄弱环节,更有针对性地学习,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此外,还能够使学生开始学会自己画主干,进而画枝干,最后是绿叶。这对于学生发展智力,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独立获得知识的能力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因此,无论每个教师的教学方法多种多样,教学的条理性及整体性都是非常必要也非常重要的。

2 教学的启发性

一个受欢迎的教师首先应该注重教学的启发性。他们在教学中不仅能够把书本上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还应能够给学生留有足够的空间,启发诱导学生发挥自身的能动性,想象力,智慧和创造力,不局限于书本上的知识,敢于思考,勇于开拓,这对培养创造型人才有着重大的意义。教学的启发性可以有多种形式,因为它本身就需要不拘一格。比方说,在提出一个问题时,要求学生从多方面去寻找答案,哪怕答案显而易见,也要求尽可能从不同的角度甚至被认为是不可能的角度去思考。人的思维总有一个定势,但可以尝试打破这一定势,看看结果会如何。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当学生用自己的头脑思考问题的时候,教师却用巧妙的办法,让他们的头脑摆脱思考。事实上,这样做会使学生的头脑日益迟钝起来”。因此在教学中也可以打破一些定势,少灌输多提问,留给学生更多更广阔的空间去尽情发挥。

少灌输多提问是启发学生的一条好的途径。但是,提出怎样的问题这本身对教师就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他要求教师不仅对教学内容滚瓜烂熟,还要有丰富的课外知识和见识,因此不断的学习,不断的自我提升,才能使自己越来越有吸引力,越来越受学生的欢迎。《医用基础化学》结合了化学和医学的知识,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当更贴近医学方面的应用,把教材与生活联系起来,不仅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使学生尽早接触、了解和关心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 教学的趣味性

教学的趣味性就是通过各种教学的方法,使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感到新鲜,有趣,产生一种学习的欲望,从而能对教学过程积极响应。任何学科,学生对教学的趣味性都有较高的要求。乏味的课堂常常看到昏昏欲睡的学生,而趣味性高的课堂,学生不仅在高度的兴奋中调动自己的积极性,从而能够紧密与教师相配合,同时也进一步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此时你能看到神采飞扬的教师。教与学在这种轻松愉快,生动活泼的氛围中,更加协调,教的更好,学的也更投入,这样的教学通常收效也特别大。

然而,要真正做到教学的趣味性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现代教学的各种工具,如:多媒体计算机和基于Internet的网络通信技术等极大的帮助了教师。教师可以利用书本、音像资料、CAI与多媒体课件及Internet等各种工具更加形象,更加直观,甚至是更为有趣地讲解某一部分内容。但是最最需要的还是教师自身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开阔的眼界,良好的表达能力,甚至心态,说到底也就是教师自身的素质。只有不断提升自身素质,才能使教师的人格魅力得到更完美的体现。

《医用基础化学》作为一门化学学科,其本身的内容要比一些文科类学科稍微沉闷,因此需要教师在教学的组织,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上下更多的功夫,另外,教师也可适当弱化自己知识传授者的角色,引导学生利用书本、音像资料、CAI与多媒体课件及Internet等各种工具和学习资源,获取多方面的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得到教师的指导,可以相互合作,还可以和教师共同完成某一项任务。学生由此处于主动思考,探索的地位,这样也会使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感到新鲜,有趣,产生一种学习的欲望。

4 教学的实践性

学生们完成学业,走入社会首先遇到的一个问题就是怎样才能把学校里学的的东西应用于工作生产当中。生活中不乏这样的人,他们在学校时学习成绩很好,各科考分也很高,在学校是优秀生,三好生,然而一旦走上社会需要运用所学于实践当中之时,他们却一筹莫展,用当下时髦的话来说就是“高分低能”。如何改善这一状况,学校在教学中把好这一关非常的关键。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能够密切联系实际,或者通过制作一些形象实用的教学工具帮助学生更形象的解读理论知识,或者通过学生独立设计实验方案,独立完成实验过程,并分析实验结果的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或者更直接的组织学生到工厂,医院等实地参观学习。

针对医用基础化学这一学科的特点,加强学生实验技能的培养,多去医院参观实习就是两条较为有效的途径,教师和学校扮演着指导者和组织者的重要角色,要为学生们创造更多更好的条件。只有让学生深刻理解了今天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有着紧密的联系,任何一种理论都可用于指导实践,而在实践中也可逐步探索理论,这样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才是社会上最需要的人才,才能成为最具竞争力的人才。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还说过:“教师是学生的指路明灯和第一推动者”。教师肩上的担子是如此的沉重却又如此的有价值。成为一个成功的教师绝非一件轻而易举的事,但是我相信,只要每位教师在学习、实践、积累中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质和水平,只要付出努力和汗水,就一定会有收获。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初中学生;心理特点;尊重;引导;关系

1 初中学生心理特点分析:

1.1 自尊心增强 :中学生由于受当前社会风气的影响,德育观念较之前几年在各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他们追求有浓厚个性色彩的人生观和幸福观,主观意识较浓,自尊心极强。他们对老师尤其是班主任的要求越来越高,迫切希望老师做自己的知心人。他们害怕教师指责嘲笑他们的幼稚和冲动,反感教师居高临下的训斥与批评。

1.2 成人化:初中学生的抽象思维继续发展,具有了成年人那种从众多事物中抽象概括出一般规律的能力,以及假设推理的能力。他们对问题的认识有了一定的深度和广度,求知欲更强,认识事物的兴趣更浓,但也有不扎实的地方。他们在对人、对事的态度、情绪情感的表达方式以及行为的内容和方向等方面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同时也渴望社会、学校和家长能给予他们成人式的信任和尊重。但还不具有成人那种深刻而稳定的情绪体验,缺乏承受压力、克服困难的意志力,缺乏社会经验。由于初中生心理上的成人感及幼稚性并存,所以,表现出种种心理冲突和矛盾,具有明显的不平衡性。

1.3 初步独立:他们增强了跟同伴的关系,与父母在情感上、行为上、观点上日益脱离,父母的榜样作用在削弱。在对教师的态度上增加了保留和批评、怀疑的成分。当学生产生了强烈的独立意识后,他们就对一切都不愿顺从,不愿听取父母、教师及其他成人的意见,常处于一种与成人相抵触的情绪状态中。

1.4 认识问题片面:初中生在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上,还存在着偏执性的特点,对于发生的误解和不愉快,由于认知不全,容易对问题的认识产生偏差,继而引发孤独、抑郁、偏执等心理障碍, 因而带来了情绪上的固执性。

1.5 自我评价能力提高:学生进入初中后逐渐摆脱父母、老师等成人评价的影响,产生了独立评价的倾向。他们独立进行自我评价的能力随年级的增高呈递增的趋势,到初中三年级时才能达到较稳定的水平。主要表现为:他们非常重视同伴的看法和评价,认为同伴评价最现实。也能把社会准则、道德规范纳入自我评价之中,并注意把自身行为后果作为自我评价的标准之一。

1.6 性心理的产生并发展:由于性的发育而导致的性别意识、性意识又进一步在心理上逐渐有了意识,进而形成渐趋强烈的个性意识、独立意识、成人意识。正是这些意识的形成,使他们认为自己已长成大人,理应自己管理自己,决定自己。面对老师的教育,家长的指教,容易出现幼稚型的情感冲动,如他们对自己年龄相当的异性产生兴趣,并希望有机会接触异性,或在各种场合想办法吸引异性对自己的注意。

2 初中学生教育方法探讨

要克服学生心理上的一些障碍,必须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增强学生的耐挫能力。

2.1 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制定出奋斗目标并努力实现

在制定目标时,要提醒学生正确地评估自己,要实事求是,目标不要太高,也不要太低。目标可分远期目标和近期目标,远期目标就是你长大后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中考时想考什么样的学校。近期强标就是在每次考试中你要达到怎样一个水平。这其中,我们尤其要鼓励后进生制定适合自己的目标,要使后进生看到希望,增强努力的决心。目标一旦确定,就要求学生敢于公丌,在全班进行交流。这样,自己可以给自己增加前进的动力,另一方面也可以得到老师、家长、同学的督促。

2.2 尊重学生个性并热爱学生

尊重热爱学生是班主任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和起点,师爱是滋润学生心田的甘泉,是开启学生心灵的钥匙,是连接师生情感的纽带。班主任爱生爱班,首先要深入到学生中去,了解学生的性格、学习、生活、健康情况、家庭情况等,与他们多交流,沟通。班上有个学生常违反纪律,加上脾气暴躁,令不少老师厌恶,有一次他在日记中写道:“我是不是很差,无药可救了?在学校,同学们和一些老师对我有偏见,觉得我很坏,不愿接近我,我感到很郁闷……”。我看后,马上给他的日记答复,我发现他有变化,便在班上表扬了他。肯定他,说不清有多少次与他促膝而谈,最终我的关怀融化了他倔强的心,他变得懂事了,劳动积极了,学习也用功多了,并且和我亲近了许多。这证明尽可能多和学生沟通,给他们真诚关爱,才能获得学生的理解和支持。

2.3 教育学生处理好几个关系

2.3.1 与家长的关系。家长对学生的教育方法、对学生的关心程度各有不同:有的放在面上,有的放在心上,有的喜欢唠叨,有的不大过问。有的学生嫌家长罗嗦,有的学生怨家长关心不够。家庭经济状况、家庭突发事件等等,也都会影响到学生的情绪。对这些可能出现的问题,班主任要及时做好疏导工作,协调好学生与家长的关系。

2.3.2 与老师的关系。在教育与被教育豹过程中,师生之问往往会产生不协调的情况。因此,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在教育过程中,要将心比心,站在他们的立场,设身处地的为他们想,让他们明白为什么错,错在哪里?应如何改正,这样他们便会心服口服,乐于接受教育,不会产生逆反心理。班上有位学生,脾气倔强,任性霸道,常在班上欺负同学,还多次在课堂上顶撞老师。我深知他的脾气,如果一味地批评、处罚,他会更加逆反,反而让自己下不了台,我决定以朋友的身份找他谈心,并笑容满面地说他的优点,接着说他父母的艰辛和良苦用心。不知不觉中,他感到惭愧了,最后他主动写了一份认识书交给我,并承认了错误,我也松了一口气。另一方面也要教育学生尊重老师,虚心接受老师的教育,理解老师的良苦用心,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不要因为老师的批评严了点、过火了点,就想不开,就赌气,就丧失信心。班里有这样一位学生,他是从实验学校转过来的。一次在回办公室的楼梯口我碰巧遇见了他,当时他的举动让我记忆犹新:看到我很迅速地敬了个礼还鞠着躬喊了声:老师好!记得当时弄得我接连答应了好几声。后来我在班会课上专门以这个事情表扬了这位同学并号召全班同学向他学习。后来听老师们的反映感觉这还挺有效的。虽然没有“点头哈腰”但心诚意也诚啊,就连我自己都觉得这帮家伙热情了许多有时候随着他们的叫声还都答应不过来了呢。

2.3.3 与同学的关系。学生的性格、习惯、爱好、志趣各异,长时问相处在一起,难免会有隔阂、磨擦,我们要积极倡导集体主义思想。我们要让学生懂得,讲爱国就要先从爱家长、爱集体、尊敬老师、热爱同学做起。同学问要团结互助,不能只顾自己,不顾别人。遇到矛盾要讲风格。有什么委屈,可以向老师、家长提出,决不能把同学问的矛盾交给社会上的“朋友”来解决,这样做只会扩大事态,有害无益。

2.4 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自我评价,帮助其树立自信心

初中生自我评价过高是他们不正确自我认识的一种表现。这种自我认识的错误在于夸大了自己的能力,结果达不到目标,使自己陷于痛苦之中。自我评价过低是初中生不正确自我评价的另一种表现,这是他们贬低自己能力的反映,同样会给自己带来困扰。教师要教育初中生正确对待自我评价,告诉他们自我评价过高或自我评价过低都是在自我评价能力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正常现象。教育他们要在实践中大胆地对自己进行评价要从小事做起不断提高自己的自我评价能力。

2.5 重视并引导好青春期教育

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早恋”,促进青少年男女同学之间正常交往。作为班主任,我适时、适度、有分寸地对学生进行疏导,以满足他们对性知识的正常合理需要,净化其心灵,教给他们必要的道德规范和礼仪方式,培养彼此关心、尊重、互帮互助、团结友爱的良好作风。对有“早恋”现象的学生,让他们珍惜光阴,勤奋学习,等到将来更加成熟,具备了条件时,再让爱的种子萌芽、开花、结果。让学生深切体会到了老师对他的真诚、关心和爱护,自觉打开心灵之窗,主动接受老师指导。

总之,班主任在做学生思想工作的过程中,一定要充分注意对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增强学生的自我调控能力。要注意调动学生、学生干部、家长的积极性,大家一起来做好心理素质的教育工作。班主任在实践中也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努力创建一个好的班集体,从而很好地完成初中年级的工作任务。

参考文献:

篇10

一、注重利用生活实例引入概念

概念属于理性认识,它的形成依赖于感性认识,学生的心理特点是容易理解和接受具体的感性认识。教学过程中,各种形式的直观教学是提供丰富、正确的感性认识的主要途径。所以在讲述新概念时,从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有关具体实物人手,比较容易揭示概念的本质和特征。例如,在讲解“梯形”的概念时,教师可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入梯形的典型实例(如梯子、堤坝的横截面等),再画出梯形的标准图形,让学生获得梯形的感性知识。再如,讲“数轴”的概念时,教师可模仿秤杆上用点表示物体的重量。秤杆具有三个要素:①度量的起点;②度量的单位;③明确的增减方向,这样以实物启发人们用直线上的点表示数,从而引出了数轴的概念。这种形象的讲述符合认识规律,学生容易理解,给学生留下的印象也比较深刻。

二、注重概念的形成过程

许多数学概念都是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来的。讲清它们的来源,既会让学生感到不抽象,而且有利于形成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一般说来,概念的形成过程包括:引入概念的必要性,对一些感性材料的认识、分析、抽象和概括,注重概念形成过程,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忽视概念的形成过程,把形成概念的生动过程变为简单的“条文加例题”,就不利于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因此,注重概念的形成过程,可以完整地、本质地、内在地揭示概念的本质属性,使学生对理解概念具备思想基础,同时也能培养学生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方法。例如,负数概念的建立,展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如下:①让学生总结小学学过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用自然数1,2,3…表示;一个物体也没有,就用自然数0表示:测量和计算有时不能得到整数的结果,这就用分数。②观察两个温度计,零上3度:记作+3°,零下3度:记作-3°,这里出现了一种新的数――负数。③让学生说出所给问题的意义,让学生观察所给问题有何特征。④引导学生抽象概括正、负数的概念。

三、注重剖析,揭示概念的本质

数学概念是数学思维的基础,要使学生对数学概念有透彻清晰的理解,教师首先要深入剖析概念的实质,帮助学生弄清一个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也就是从质和量两个方面来明确概念所反映的对象。如,掌握垂线的概念包括三个方面:①了解引进垂线的背景:两条相交直线构成的四个角中,有一个是直角时,其余三个也是直角,这反映了概念的内涵。②知道两条直线互相垂直是两条直线相交的一个重要的特殊情形,这反映了概念的外延。③会利用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定义进行推理,知道定义具有判定和性质两方面的功能。

四、注重通过比较巩固对概念的理解

巩固是概念教学的重要环节。心理学原理认为:概念一旦获得,如不及时巩固,就会被遗忘。巩固概念,首先应在初步形成概念后,引导学生正确复述。这里绝不是简单地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而是让学生在复述过程中把握概念的重点、要点、本质特征,同时,应注重应用概念的变式练习。恰当运用变式,能使思维不受消极定势的束缚,实现思维方向的灵活转换,使思维呈发散状态。如“有理数”与“无理数”的概念教学中,可举出如“π与3.14159”为例,通过这样的训练,能有效地排除外在形式的干扰,对“有理数”与“无理数”的理解更加深刻。最后,巩固时还要通过适当的正反例子比较,把所教概念同类似的、相关的概念比较,分清它们的异同点,并注意适用范围,小心隐含“陷阱”,帮助学生从中反省,以激起对知识更为深刻的正面思考,使获得的概念更加精确、稳定和易于迁移。

五、注重应用,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

对数学概念的深刻理解,是提高学生解题能力的基础;反之,也只有通过解题,学生才能加深对概念的认识,才能更完整、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课本中直接运用概念解题的例子很多,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同时,对学生在理解方面易出错误的概念,要设计一些有针对性的题目,通过练习、讲评,使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更深刻、更透彻。

篇11

关键词:初中数学;学习兴趣;建议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3-0173-01

数学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是:以与学生年龄特征相适应的大众化、生活化的方式呈现数学内容,使学生在活动中,在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发展数学。因此,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数学应用观,让学生了解并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思想方法,形成科学的思维习惯,并具有自觉、主动地应用数学的意识。我觉得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课堂学习问题生活化

1.1 导入生活化,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活动课《智慧游乐场》的导入,我将学校门口的景物和公共汽车拍摄下来,制成课件页面。当把它展现在学生面前时,学生的亲切感立增,马上就融入了教学活动的角色当中。在导入中创设情境,使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使学生如身临其境,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欲望。

1.2 例题生活化,让学生体验、感受数学。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善于发现、挖掘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感悟所学习的知识。如:在学习有关价钱问题的数量关系时,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购物经验进行组题,并让其他学生利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其中所提出的问题。学生从生活实践中 " 找 " 数学," 想 " 数学,真切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会数学的实用性。

2.课外生活问题数学化

2.1 做一做。 指导学生利用数学知识学会生活。 如在学习了 " 普通计时法 " 和 "24 时计时法 " 的互换后,我让学生用两种计时法记录自己双休日中一天的活动情况,再尝试为自己设计一份合理的作息时间表。在练习中,学生不仅加深了对两种计时法的联系和区别,并且在潜移默化中渗透了思想教育,使学生感受到时间的宝贵,学会珍惜时间。作为教师,应坚持提供给学生综合实践的机会,让学生体会学习数学的喜悦,逐步养成从数学的角度认识生活,感受生活,并更加热爱生活。

2.2 找一找,培养从数学角度观察生活的意识。 生活本身是一个巨大的数学课堂,生活中客观存在着大量有价值的数学现象。教学活动中,让学生从买东西、玩、家庭生活等多方面的生活中 " 找 " 数学,能促使学生主动地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去思考生活问题。如在购物是计算一下要多少钱;在玩乐时比较一下多少远近;在家里统计一下家庭开支情况等, 都是让数学生活化的体现。让学生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学习兴趣是构成学习动机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使大脑处于最活跃状态,能有效地启动人的各种感觉器官,增强人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和思维力;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抑制学习中的疲劳和困苦,保证旺盛的精力与敏捷的思维,让学生在愉快的、积极的、主动的气氛中进行学习,使 学生"乐在其中"。

3.让学生保持浓厚的兴趣

3.1 加强直观教学,让学生真正看到、听到。在教学中,教师单从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语言直观上下工夫还是远远不够的,要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形象性的矛盾,还应充分利用直观教学的各种手段," 直观 "具有看的见,摸得到的优点," 直观 " 有时能直接说明问题有时能帮助理解问题,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影响,使学生从学习中得到无穷的乐趣 。例如,在教学" 立体图形的认识 "时,我让学生带了很多生活中常见的各种立体几何图形的物体,通过分类,找出共同点以及不同点,看一看,比一比,摸一摸,学生很容易就能明白长方体,正方体等等的特征了,另外,我使用适当的教具辅助教学,也能将枯燥的数学寓于情景之中,吸引学生积极思考问题,从而使学生主动地获取新知识。

篇12

关键词: 汽车机械基础 教学 注意点

《汽车机械基础》学科是中等职业学校交通运输类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主干专业课程,包含知识内容繁杂,基本概念、工作原理、计算公式较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想准确地把握该学科知识的广度和深度较为困难,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潜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更好地掌握课程知识,提高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实际教学中要注意给学生看、思、说、练的机会,以及适当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这样才能有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一、注意给学生“看”的机会

给学生“看”的机会,看其实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看课本的基础内容,让学生带着问题看书,以抓住教学重点,突出教学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比如在讲滑阀机能部分时,可让学生看课本上表格中各种阀的结构、图形符号、应用特点,从而得出各种不同阀的区别、特点,引导学生思考实质是改变阀芯的结构形状和尺寸,从而改变中位油口连接关系。二是尽可能采用现场教学法,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教学过程中通过实物讲解、工厂企业现场参观教学、现实工作典型机器分析等,使学生对零件的结构、工作原理等有充分认识。比如讲螺旋传动时可将螺旋千分尺拆开,剖析台虎钳原理,或带领学生到实习车间的车床前,讲述螺杆原地回转的实例,从而帮助他们了解溜板箱、大拖板、中拖板的结构,使他们对螺旋传动结构的分析、计算能得心应手,对今后分析轮系的应用也很有帮助。讲看结合便于学生掌握方法和技巧,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

二、给学生“思”的机会

在《汽车机械基础》教学中引入新的基本概念、工作原理、应用时,要适时引导学生联系实际情况,给其独立思考的机会,从而让学生有机地把所学知识点联系起来,便于学生记忆理解。如讲变位齿轮传动部分,在学生了解标准齿轮传动不足后,再讲述变位齿轮加工的过程和特点,让学生思考出变位齿轮传动的特点:可改善传动条件,提高强度等,从而让学生对变位齿轮传动知识部分有较深的认识,加深学生对齿轮传动的理解。再如轮系中求滚齿机的传动比一题,可引导学生思考要改变被切齿轮的旋向和齿数该怎么办?从而引入挂轮或交换齿轮在实际机械加工中的应用。

三、注意给学生“说”的机会

《汽车机械基础》学科中基本概念、工作原理较多,需要学生记忆和理解的知识点也较多。要想让学生对学科知识有整体的了解,把握学科的内在联系,应尽可能给学生说的机会,让学生在说的过程中掌握概念、理解区别、熟悉原理和应用,在学生说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发现问题,并能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点,解决一些知识难点,从而做到融会贯通。比如在轴的结构分析中对于轴向固定和周向固定的方法、应用;机构、机器的区别、联系;螺纹连接的自锁性等,在学生的说和教师的点拨下强化教学效果。

四、注意给学生“练”的机会

“练”是使学生对已有的知识、结构转化为新的认知结构的重要途径。知识的形成巩固、动手能力的提高,所学知识的消化吸收都离不开练,练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通过练习要能强化学生对公式的理解和记忆,使学生找出相互关系,便于以后的分析和计算。

2.巩固性题目练习应保证答题的正确、完善、准确,使知识点的理解准确无误。

3.加强学科的实践训练,对于一些机械传动,教师可帮助学生分析,帮助他们找出方法,适当时可增加实践动手机会,让学生动手,在学中做、在做中学,使枯燥、复杂的知识变为浅显易懂的知识,从而更好地巩固理论知识,这一点尤为重要。

五、适时、适当、适度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教育现代化工程的进一步推进,给教学手段提出了新的要求。不少新技术广泛用于课堂教学中,如一体化教学、多媒体课件等,它们以新颖、直观、动态的形式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的青睐,冲击着传统教学,能充分发挥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作用,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汽车机械基础作为专业基础课,虽不同于数、理、化等基础学科,但在教学过程中仍必须从知识体系入手,遵循认知规律,在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具备一定的理解能力后,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才能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如果没有一定的基础知识作铺垫,即使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也难以达到预期教学效果。因此,在《汽车机械基础》教学过程中,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必须“适时”。

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广泛应用,给《汽车机械基础》教学方法的改进带来了活力和生机,实际教学过程中,如何运用现代教学手段还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坚持“适度”原则,即从学生实际入手,不管什么时候都不要低估或超越学生的接受能力。

篇13

中学生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工具学科。其最终目的就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打造一个终身学习的平台;但是目前要想达到这个目标,我觉得还是有很大难度的,特别是对我们这种城乡结合部、专门接收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读的中学来说,困难更大一些。一周只有一节课,有时还得根据上级任务对上课内容进行临时调整。这样就使得实现教学目标感觉有点捉襟见肘。

导学案的使用却可以弥补这些缺陷,结合导学案,学生可以做好提前预习,这节课要学习什么,做到心中有数。指导学生学习简单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对于教师来讲,可以利用学案大体了解学生对知识的自学情况,在课堂上要重点讲解什么,做到心中有数,这样可以提高课堂效率。

在这一年的教学过程中,我大量使用导学案进行教学,在这一过程中有了很多自己的感触,在此,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自己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过程中开展使用学案,促进学生学习的一点感受。

一、现状分析

1.我校是一所地处城乡结合部的初级中学,加上本地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多,被教育部门指定为专门接收这一类学生的学校。经统计,本届新初一学生家庭电脑拥有数,每班只有5-7台,约占20%不到。学生在小学阶段接收信息技术教育的程度也不一样,有些学校还不能正常开展,这就导至了学生计算机操作水平参差不齐。

2.按照每周一课时来计算,一学期大概有16周左右的授课时间,按照课时计划,完成学期教学任务应该没问题。但对于我校学生来说,却有不少困难,有些同学经过一堂课的学习,对内容稍有理解,可是经过一个星期以后再进机房,所学知识的遗忘情况会很严重。除此之外,经常得根据上级临时下达的任务对信息技术课时和内容进行临时调整,使得实现教学目标感觉有点捉襟见肘。

3.就信息技术课本身在学校里的地位而言,历来得不到足够的重视,没有课堂作业、没有家庭作业、更没有定期的水平测试,这些方方面的困难使得老师感觉要想上好一堂信息技术课真的很不容易。

二、导学案对于信息技术课的作用

1.导学案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们都知道兴趣是学好知识的关键因素。初中信息技术课程,虽然内容简单,难度不大,但对于初中生(特别是我校学生)来说,首先术语多,其次内容复杂,再次有一定难度。一般情况下学生的兴趣主要集中在上网、游戏方面。对于课本内容往往缺乏兴趣。如何提高初中生对于信息技术课的学习兴趣,学案的使用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2.导学案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这种模式下,课堂教学的主体不再是老师,而变成了学生,老师只是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通过导学案的使用,可以将课堂中的教学重点进行分解,也可以实行小组合作式的学习方式,更可以进行组内讨论和组间比赛的灵活方式进行教学。老师作为组织者、引导者,在课堂中的作用更多的是表面在引导学生学习探讨的方向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了合作、有了竞争,学习的积极性被充分的调动了起来,那么这堂课也就成功了。

3.导学案能够建立更平等的师生关系。

平等的师生关系,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知识的心态,直接决定了教学效果的好坏。有时候学生喜欢一门功课最主要的原因是喜欢这个老师,说的更明白一些,就是喜欢这个老师的上课风格,喜欢这个老师的课堂魅力。通过导学案的使用,可以形成平等的、良好的师生关系,在教学中学生得到充分的尊重和信任,在学生眼里,老师更多的是朋友是良师。在情感上使老师和学生之间产生共鸣,那么这堂课也就成功了。

三、信息技术导学案的编写要求

1.启发和开拓

在导学案的设计过程中,无论是导学过程还是学习要求的制订,无论是知识点的罗列还是课后反馈,无一不要求老师在编写导学案的时候,一定要面向全体学生,面向日常的生活学习,对大纲和教材以及教参资料认真研究分析,做到重点突出,难点分散。从而最终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启发,对思维进行开拓这样一个目的。

2.围绕目标,紧扣教材

导学案的编写要能在整体上体现结构和知识的联系,能够体现系统化、条理化、整体化。要明白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只是起指导和引导作用,指导学生做什么、怎么做、做到哪。如果在导学案中出现:使学生、培养学生、指导学生、让学生等这样的陈述,那就变成教案了。

3.学习目标的差异化,教学过程的层次化

针对课堂教学中主体的差异性,教学设计应有层次性和梯度性,使学生逐渐加深对问题的认知,循序渐进的推进。通过分层设计分层教学,使所有学生都能够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氛围中来,学习生从导学案的设计中感到挑战,一般学生受到激励,学习困难的学生也能尝到成功的喜悦,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4.教学内容的问题化

通过导学案的使用,让学生认识到:带着问题去学习的重要性,上课之前要看书,看书过程要思考,思考程度要深透。要让学生养成带着问题进课堂的习惯。要让整个教学过程变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在设计问题的时候要注意以下几点:1.问题简明扼要;2.引导启发思维;3.注意方法指导;4.人人都要参与(学生之间、小组之间、师生之间);5.注意老师指导和引导作用的发挥。

篇14

关键词:多看;多想;多做

一、多看――认真阅读教材领会教材意图

主要是指认真阅读数学课本。许多同学没有养成这个习惯,把课本当成练习册;也有一部分同学不知怎么阅读,这是大家学不好数学的主要原因之一。一般地,阅读可以分以下三个层次:

1.课前预习阅读。预习课文时,要准备一张纸、一支笔,将课本中的关键词语、产生的疑问和需要思考的问题随手记下,对定义、公理、公式、法则等,可以在纸上进行简单的复述。重点知识可在课本上批、划、圈、点。这样做,不但有助于理解课文,还能帮助我们在课堂上集中精力听讲,有重点地听讲。

2.课堂阅读。预习时,我们只对所要学的教材内容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不一定都已深透理解和消化吸收,因此有必要对预习时所做的标记和批注,结合老师的讲授,进一步阅读课文,从而掌握重点、关键,解决预习中的疑难问题。

3.课后复习阅读。课后复习是课堂学习的延伸,既可解决在预习和课堂中仍然没有解决的问题,又能使知识系统化,加深和巩固对课堂学习内容的理解和记忆。一节课后,必须先阅读课本,然后再做作业;一个单元后,应全面阅读课本,对本单元的内容前后联系起来,进行综合概括,写出知识小结,进行查缺补漏。

二、多想――养成思考习惯提高思维品质

主要是指养成思考的习惯,学会思考的方法。独立思考是学习数学必须具备的能力。

在听课方面要处理好“看”、“听”、“思”、“记”的关系。

“看”就是上课要注意观察,观察教师的板书的过程、内容、理解老师所讲的内容。

“听”直接用感官接受知识,在听的过程中明确:(1)听每节课的学习目的和学习要求;(2)听新知识的引入及知识的形成过程;(3)理解教师对新课的重点、难点的剖析(尤其是预习中的疑问);(4)听例题解法的思路和数学思想方法的体现:

“思”是指思考问题。没有思考,就发挥不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古人说的好“学而不思则罔.”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课堂上对于老师的讲解,学生不仅仅只是会做,而且要经常思考;在思考方法指导时,应使学生明确:(1)多思、勤思,随听随思;(2)深思,即追根溯源地思考,要善于大胆提出问题;(3)善思,由听和观察去联想、猜想、归纳;(4)树立辩证意识,学会反思。

“记”是指记课堂笔记。初一学生一般不会合理记笔记,通常是教师黑板上写什么学生就抄什么,往往是用“记”代替“听”和“思”。有的笔记虽然记得很全,但收效甚微。因此在作笔记时应:(1)记笔记服从听讲;(2)记要点、记疑问、记易错点、记解题思路和方法、记老师所补充的内容;(3)记小结、记课后思考题。使学生明确“记”是为“听”和“思”服务的。记笔记有助于将知识简化、深化、系统化.同学们在学习时,要边听(课)边想,边看(书)边想,边做(题)边想,通过自己积极思考,深刻理解数学知识,归纳总结数学规律,灵活解决数学问题,这样才能把老师讲的、课本上写的变成自己的知识。

三、多做――加深对数理原理的认识

做到边做边思考边总结,通过练习加深对知识的理解。那么,怎样做作业才更科学呢?

(1)先复习后做作业

许多同学做作业时,通常是拿起题就做,一旦遇到困难了,才又回过头来翻书、查笔记,这是一种不良的习惯。做作业的第一步应是先复习有关的知识搜索一下课堂上老师所讲解的知识,努力将所学知识回忆起来。若实在回忆不起来,再翻开课本或笔记阅读对照,通过这种方式将所学知识温习一遍,做到心中有数后再去做作业。

(2)仔细审题

审题即分析理解题意,查明题中已知条件与未知条件,要求了解问题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从而在头脑中形成并保持清晰的课题印象。许多同学在做作业时常常忽视审题,对审题采取漫不经心的态度。在题意尚未理解,条件与问题间的关系尚未分析清楚之前就试图解题,胡乱猜想、盲目尝试。有的同学虽然能够审题,但不够仔细,对课题观察分析得不全面、不深入,而遗漏了隐蔽的却是重要的条件。还有的同学审题时所保持的课题印象不够清晰,结果在解题过程中变得更加模糊,甚至遗忘了,以至于不知如何继续下去。因此,我们必须学会仔细审题。审题时,首先要通读全题,把整个题目的含义连贯起来。如果读一遍未形成清晰的印象,可以再多读几遍。其次要注意题目中的特定语言,挖掘蕴含条件。例如,题目中说“增加了”与“增加到”是完全不同的意思,要仔细辨别,以免因理解错误而做错题。

(3)独立做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