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5 11:25:17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低碳经济现状,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一、引言
在国外,环境会计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相较于发达国家,我国的环境会计研究起步比较晚,与高速发展的经济模式不相适应,理论研究的落后也阻碍了环境会计的发展。葛家澎(1992)是首位将西方绿色会计理论带入我国的学者,其研究成果引起了我国各界的关注和讨论,随着实践活动的深入,绿色会计理论也逐渐普及。我国处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前期探索阶段,低碳经济的理念逐渐渗透到经济社会的发展之中,但是从总体来说,与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相匹配的环境会计(即绿色会计)等理论研究依然处于起步阶段。
二、相关概念界定
1.低碳经济
2003年,在英国的能源白皮书《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中,首次提出了低碳经济的概念,认为低碳经济是一个经济形态的总称,包括低碳发展、低碳经济产业、低碳生活方式和低碳技术等[1]。低碳经济的核心是改善节能减排技术,优化产业结构制度,实现低消耗、低污染以及低排放的目标。我国以此为目标也开始重视低碳经济的发展,要求企业在经营的过程中承担一定的责任,在严格遵守法律法规的基础上,践行社会责任,实现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
2.环境会计
环境会计,就是按照国家的相关政策和法规,衡量企业在生产过程中花费在能源利用和环境污染防治等方面的费用,分析企业的资源利用效率;促进企业节能减排;实现企业绿色利润的最大化和资源的优化利用。企业环境会计主要包括环境权益、负债、资产、收入、利润以及成本等内容。在低碳经济背景下,将会计学与环境经济学结合起来,通过价值管理,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相协调,促进可持续发展。这也是环境会计的研究目标。
三、低碳经济视角下我国环境会计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企业环境责任意识薄弱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企业发展压力增大,全面考虑环保支出必然会增加企业成本,所以,企业往往不愿意主动考虑环保问题。政府是环境资料信息的主要使用者,他们可以将这些信息充分利用起来,逐渐完善我国的环境保护相关政策措施的制定。企业很难从环境信息中获得收益,因此,多数企业都没有关注环境会计,也没有意识到自身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此时,政府管理和惩治是促进企业关注环保的重要手段。
2.未建立环境会计理论和方法体系
目前我国的环境会计理论及其体系中存在诸多的问题,例如:环境会计目标不够明确,计量标准难以统一等。尽管部分学者认为环境会计的目标就是利用会计的方式来控制或者反映社会环境资源的使用情况,以此优化资源利用,实现环境和经济和谐发展。但是,该目标的实现需要通过完善管理体制和市场功能等多种措施共同治理,仅凭会计这一单一的手段很难实现该目标。与此同时,目前还没有科学的定量方式和指标体系,将货币作为计量基础的可操作性较差。
3.环境会计的信息披露制度尚未完善
我国主动参与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企业还比较少,这主要是受到国家会计政策以及社会整体环境的影响,纵使有少数企业进行信息披露,在方式、内容以及领域等方面也受到较多的限制,缺乏统一的标准和准则依然是环境会计行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2]。在环境绩效信息披露方面,部分会计信息难以用货币进行衡量,所以无法在财务报表中真实地体现出来,这也是限制使用者关注环境信息的一个因素。
四、低碳经济视角下我国环境会计实施的几点对策
1.提高企业环保意识,鼓励社会公众参与
环境会计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大众以及社会团体的支持,这就需要不断提升社会各界的环境责任意识和公民的综合素质。首先,要加强低碳经济的宣传,提升从业人员的低碳环保意识,促进他们在工作中遵守环境会计准则,进行更加严谨的学科内容和范围界定。其次,应该逐步将节能减排的任务从政府主体向企业主体转移,明确企业责任,保证企业在追求自我利益的同时,能够主动承担环境保护的责任。最后,要将环境指标纳入会计系统中,为促进环境会计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同时充分发挥社会公众以及社会团体的监督作用。
2.建立健全环境会计理论和方法体系
环境会计理论及其方法体系的建设和完善是推广环境会计的基本条件。一方面,按照环境会计对较多理论和方法具有依赖性的特点,利用具体的会计实务操作来解决该问题。与此同时,应该加强政府引导,组织该领域的从业人员进行培训、学习和研讨,鼓励相关人员进行研究,提升环境会计的理论水平,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促进环境会计理论的发展[3]。另一方面,建立更加完善的环境会计制度,提升环境会计的可操作性。
3.制订环境会计准则及健全信息披露制度
国家的立法机关以及政府的相关职能部门必须在践行现有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制定更加完善和健全的环境会计准则,并不断推动相关准则的优化和完善,保证环境会计做到有法可依,为环境会计的信息披露构建统一标准。一是要完善《会计法》等相关基础法案;二是要制定和完善环境会计准则及其制度;三是要明确会计信息披露的具体形式;四是要建立一套企业生态指标考核体系,定期对企业进行考察,并将结果向社会公布;五是要建立完善的监督制度,加强管理和审计,强化社会大众的再监督。
五、结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人们意识形态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关注环境问题,低碳经济的理念也逐渐成为未来经济发展形势。在低碳经济的视角下进行环境会计发展和研究是社会提出的要求,也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在低碳经济视角下对环境会计进行研究,是非常必要的,也是符合时展要求的举措。
参考文献:
[1]李计坤.低碳经济背景下企业环境会计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财会研究,2011(23):15.
[2]刘宇会,于善波,梁启新.低碳经济视角下企业环境会计:现状、问题与对策[J].商场现代化,2014(06):156—158.
发展低碳经济,对加强资源环境管理具有重要的作用,故环境会计在世界范围内也逐渐受到关注和重视。笔者通过回顾我国环境会计的发展现状,总结分析在低碳经济视角下的我国环境会计行业中存在的问题:尚未建立系统的会计理论和环境会计方法体系、企业环境责任意识较弱、信息披露体制建设不够完善等;笔者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
低碳经济;环境会计;现状及对策
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世界各国的环境问题更加突出,人们对生存环境的关注程度也更高。2010年8月,我国的国家发改委启动了低碳城市发展试点工作,这为低碳经济背景下企业中环境会计的实施和研究提供了实践经验和空间。研究环境会计的目的是通过对环境污染的程度进行分析和计量,同时进行会计处理并及时的披露相关信息,最终让社会大众全面客观认识企业环境会计。
在国外,环境会计的研究始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相较于发达国家,我国的环境会计研究起步比较晚,理论研究的落后也阻碍了环境会计的发展。我国处于低碳经济的理念也就逐渐渗透到经济社会的发展之中,随后低碳会计理论体系才得到了发展,同时社会各界从环境会计的目标、假设、方法、信息披露方式等方面研究了低碳经济下环境会计实施的可能性。但是从总体来说,与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相匹配的环境会计等理论研究依然处于起步阶段。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低碳经济2003年,在英国的能源白皮书《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中,首次提出了低碳经济的概念,并认为低碳经济是一个经济形态的总称,包括低碳发展、低碳经济产业、低碳生活方式和低碳技术等[1],至此,英国构建了低碳经济发展体系,从此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逐渐得到普及与发展。低碳经济的核心是改善节能减排技术,优化产业结构制度,实现低消耗、低污染以及低排放的目标,我国以此为目标也开始重视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要求企业在经营的过程中承担着一定的责任,严格遵守法律法规的基础上,践行社会责任,实现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
(二)环境会计环境会计,就是要求企业按照国家的相关政策和法规,衡量企业在生产过程中花费在能源利用和环境污染防治等方面的费用,分析企业的资源利用效率,促进企业节能减排,实现企业绿色利润的最大化和资源的优化利用。环境会计具有很强的全局性和政策性,并要求企业将环境会计信息准确的披露出来。在低碳经济背景下,将会计学与环境经济学结合起来,通过价值管理,实践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相协调,促进可持续发展,这也是环境会计的研究目标。
二、低碳经济视角下我国环境会计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尽管政府和相关管理部门逐渐重视环境会计问题和低碳经济的发展,但是目前我国的环境会计还存在着企业环境责任意识薄弱、理论研究不够深入、尤其是尚未建立低碳经济视角下的环境会计体系等问题。
(一)企业环境责任意识薄弱市场竞争也越来越激励,企业发展压力增大,全面考虑环保支出必然会增加企业成本,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被削弱,所以,企业往往不愿意主动考虑环保问题[2]。政府管理和惩治依然是促进企业关注环保的重要因素,政府也是环境资料信息的主要使用者,他们可以将这些信息充分利用起来,逐渐完善我国的环境保护相关政策措施的制定,企业很难从环境信息中获得收益,所以尚且不考虑环境信息对社会大众的作用。因此,多数企业都没有关注环境会计,也没有意识到自身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
(二)未建立环境会计理论和方法体系目前我国的环境会计理论及其体系中存在的诸多的问题,例如环境会计目标不够明确,计量标准难以统一等。尽管部分学者认为环境会计的目标就是利用会计的方式来控制或者反映社会环境资源的使用情况,以此优化资源利用,实现环境和经济和谐发展。但是,该目标的实现需要通过完善管理体制和市场功能等多种措施的共同治理,仅凭会计这单一的手段很难实现该目标。与此同时,目前尚且没有科学的定量方式和指标体系,将货币作为计量基础的可操作性较差。所以,我国尚未建立相应的环境会计理论以及方法体系。
(三)环境会计的信息披露制度尚未完善我国主动参与和进行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企业还比较少,这主要是受到国家会计政策以及社会整体环境的影响,纵使有少数企业进行信息披露,在方式、内容以及披露领域等方面也受到较多的限制,缺乏统一的标准和准则依然是环境会计行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3]。经济社会中,只有少数企业愿意进行会计信息披露,同时其环境信息披露结果中,缺乏定量分析,可比叉,信息披露的可信度也有待提升。在环境绩效信息披露方面,部分会计信息难以用货币进行衡量,所以无法在财务报表中真实的体现出来,这也是限制使用者关注环境信息的一个因素。
三、低碳经济视角下对我国环境会计实施的几点对策
(一)提高企业环保意识,鼓励社会公众参与环境会计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大众以及团体的支持,需要不断提升各界的环境责任意识以及综合素质。首先要加强低碳经济的宣传,提升从业人员的低碳环保意识,促进他们在工作中遵守环境会计准则,进行更加严谨的学科内容和范围界定[4]。其次应该逐步将节能减排的任务从政府主体向企业主体转移,明确企业责任,保证企业在追求自我利益的同时,能够主动承担环境保护的责任。最后是要将环境指标纳入会计系统中,为促进环境会计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同时充分发挥社会公众以及社会团体的监督作用。
(二)建立健全环境会计理论和方法体系环境会计理论及其方法体系的建设和完善是推广环境会计的基本条件。一方面,应该按照环境会计对较多理论和方法具有依赖性的特点,利用具体的会计实务操作方式来解决该问题。与此同时,应该加强政府引导,组织该领域的从业人员进行培训、学习和研讨,鼓励相关人员进行研究,提升环境会计的理论水平,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促进环境会计理论的发展[5]。从另一方面来说,应该建立更加完善的环境会计制度,根据环境原则制定环境会计制度,提升环境会计的可操作性,方面相关人员掌握。
(三)制定环境会计准则及健全信息披露制度国家的立法机关以及政府的相关职能部门,必须制定更加完善和健全的环境会计准则,并不断实现相关准则的优化和完善,为环境会计的信息披露构建统一标准。一要完善《会计法》等相关基础法案,将环境会计核算的内容列入会计法中,通过法律的方式明确环境会计的地位;二是制定和完善环境会计准则及其制度。完善和扩充企业会计报表体系,将环境相关内容确定为会计必须披露的内容;三要明确会计信息披露的具体形式,先利用文字叙述的方法将相关信息披露在附注中,再逐渐独立编制的环境资产负债表等财务报表,同时以文字描述作为说明;四是建立企业生态指标考核体系,定期对企业进行考察,将结果向社会公布;五要建立完善的监督制度,加强管理和审计,强化社会大众的再监督。
总之,随着社会的发展,低碳经济的理念也逐渐成为未来经济发展形势和主要模式,低碳经济的实质就是追求能源的高效开发和利用,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向目标。在低碳经济的视角下进行环境会计发展和研究是社会提出的要求,也是未来的发展趋势,以低碳经济作为研究环境会计的背景,是对现有理论研究的巨大创新,是一个新颖的研究领域,具有很强的研究价值。因此,在低碳经济视角下对环境会计进行研究是非常必要的,也是符合时展要求的举措。
参考文献:
[1]李计坤.低碳经济背景下企业环境会计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财会研究,2011(12):15.
[2]武丽华.低碳经济下企业环境会计研究[J].中国林业经济,2014(10):16-18.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低碳经济;发展现状和策略
一、引言
在全球面临温室效益、环境急剧恶化的如今,低碳经济也随着经济转型升级而出现。低碳经济是在经济生产过程中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实现低排放和低能耗的低碳目标,同时保证经济稳定持续增长的新兴产业经济。推动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是我国在大力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上的布局与发展。低碳经济凭借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逐渐得到大力发展。那么本文就通过分析在战略性新兴产业背景下,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现状并分析其发展方向和发展前途,提出相应的策略。
二、低碳经济
(一)定义
低碳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的经济,有着与其他经济模式不同的发展模式。低碳经济通过低碳经济理论指导低碳经济的实现,推动经济升级转型,从传统污染大的经济模式向低碳排放的新型经济转变,同时促进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我国高度重视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发展,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帮助企业来发展自身,通过鼓励发展新型产业来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同时战略性新兴产业涉及的范围极广,包含新能源产业、新材料科学产业、航天工程产业、电子信息产业等各种新兴的技术产业,新兴产业格局在发展中表现良好,产业经济总量快速增长,低碳经济也在这种一片大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背景下茁壮发展起来。
(二)发展背景
所谓低碳经济是在人类经历了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等发展阶段之后,面临着诸多严重环境问题如冰山融化、海平面升高、气候异常等各类问题,在经济发展中发现唯有改变能源使用结构、减少污染排放,保护环境才能够保证地球的健康,低碳经济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低碳经济出现以来就受到全球各国的大力支持,同时也在引导人类开发新的清洁能源,推动战略性新兴企业的建立和发展。
(三)发展模式和方式
低碳经济在发展中就是要实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降低对环境的影响,但与此同时也要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不影响经济社会的稳定进步。而产业转型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企业就是在经济发展模式不变,经济效益持续增长下,优化产业结构,实现低排放、低污染、低排放,达到低碳经济的高效能、高效率和高利益。低碳节能减排,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解决能源污染和企业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大力推行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在这方面就很好诠释了低碳经济,增加可再生能源和清洁绿色能源的使用,提高生产效率和效益。
三、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现状
(一)我国低碳经济处于发展初期
尽管我国产业转型升级一直在政府政策下平稳地进行,但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还是在处于发展初期,无法通过现有的产业发展系统地总结出低碳经济的发展规律。我国现有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缺乏核心的低碳技术支撑,虽已有了大量的战略性经济产业的建立发展,但是大量的重要核心技术仍然掌握在其他发达国家手中,以至于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受制于国外的知识产权和科学技术。
(二)处于技术瓶颈时期
新兴产业的出现是在低碳经济后发展起来的,但是由于我国低碳经济发展并不完善,导致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一是在低碳新兴产业的市场发展中缺乏大规模化的产业生产技术;二是产业转型不完全,其生产设施无法达到低碳经济的要求;三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生产材料在国内无法得到充足供应。高科学技术的门槛和高成本、高风险使得我国新兴低碳产业发展到了瓶颈时期。
(三)暂时无法成为经济支柱
尽管在我国政策的大力支撑下,战略性新兴低碳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但就目前来看,我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规模还是比较小,无法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对整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并没有起到革命性的带动作用。战略性低碳经济的产业发展会不断形成并完善其产业链,增大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成为经济转型的重要推动力。201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业增长值占GDP比重约为百分之四,2015年的产业增长值也仅仅为全国GDP增长值的百分之八,但这距离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的目标仍有很长一段距离。
四、我国低碳经济面临的难题
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是在消耗了大量能源的代价下实现的,但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大力发展下,低碳经济也随之发展。在之前经济快速发展中付出的代价使得我国如今的地台经济发展面临着许多的严重问题。
(一)能源结构不完善,利用率低
我国产业能源使用多以煤炭、石油、天然气能源为主,传统经济重工产业以高能耗的企业为主,其能源的结构以原煤为核心。同时我国能源利用率低下,与发达国家的能源利率差距较大,而污染最严重的煤炭使用率占我国能源消费的三分之二,所排放的废气严重污染环境。
(二)产业结构矛盾突出
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迅速增长离不开第一传统产业,但传统第一产业是我国经济GDP的经济支柱,传统产业仍然占据着经济主导地位,其次第二、第三产业并进,都为经济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传统产业和新兴低碳产业比例不协调,经济产业结构矛盾,我国制造业仍然处于世界产业链的低端。
(三)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小,产业集聚水平低
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低碳经济在我国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尽管在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但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规模依然比较小,无法形成一个闭环的集聚区。当前,战略性新兴产业无论是在集中度还是集聚度上都无法与国外发达国家相媲美,层次依然很低,这些都严重地制约了低碳经济的发展。此外,产业规模低也就无法吸引足够的高端技术人,这样就无法提供相应的智力和技术支持,技术人才的缺乏使得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的集聚效应也偏低。
五、战略性新兴产业背景下科学发展低碳经济的策略:
(一)优化能源结构,加快研发低碳技术
低碳能源技术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关键,为确保低碳经济的稳定发展,加快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研究,提高绿色能源的使用率,减少原煤的使用,降低产业的生产污染。加大天然气、太阳能等能源在新兴低碳产业中的使用,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能源结构优化,使得新兴产业减少对原煤的依赖。
(二)优化产业结构,加快产业升级
在如今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背景下发展低碳经济,大力调整。优化和升级产业结构,推动高新技术产业、服务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环境和经济并重。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进步发展是产业结构升级转型过程中出现的必然结果,也是低碳技术提高和低碳经济效益提升的必然过程。
(三)加强科技创新,独立自主发展
战略性新兴产业背景下低碳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科学的技术支撑,提升产业核心技术竞争力,大力研发自主技术,将低碳核心技术掌握在我们手里,使新兴低碳产业的发展不受技术制约。加大产业科技创新研究的资金投入,强化创新意识。在国家科教兴国的基本国策下,扩大技术型人才队伍,建立完善低碳技术创新体系。
六、结语
总之,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经济发展不能一蹴而就,但在仍然坚持工业化发展的前提下,一定会大力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抓住产业升级转型的契机,在战略性新兴产业背景下大力发展低碳产业,从而从低污染、低能耗和低排放的条件下实现经济发展。我们坚信,在我国政府政策的大力扶持下,战略性新兴产业一定会得到长久发展,改变生产和消费模式,我们从期盼中真正地走向低碳经济下的低碳生活。
参考文献:
[1]尹政平.低碳经济与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J].现代经济探讨,2012(5):14-17.
[2]卫冰洁.低碳经济背景下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的研究[D].西北大学,2012.
[3]何雄浪,马永坤,恩佳.低碳经济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研究——基于层次分析法的价值指标评析[J].当代经济管理,2011,33(9):41-46.
[4]黄乐.低碳经济与辽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J].现代国企研究,2015(22):93-94.
[5]吴小平.低碳经济视角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策略思考——以江苏省镇江市为例[J].时代金融,2013(8).
关键词:低碳经济;重庆市;产业结构;节能减排
中图分类号:F062.2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1-0078-02
低碳经济是由英国政府于2003年在《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一个低碳经济体》能源白皮书中提出来的,在巴厘岛路线图中得到了肯定,是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的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其内容主要包括低碳技术、低碳生产和产品、低碳消费、碳交易、碳汇等,实质和核心是要通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创建清洁能源结构达到降低温室气体排放。
从目前的国际国内形势发展来看,低碳经济是未来社会的发展模式。作为全国六大老工业基地之一和西部地区唯一直辖市、重庆市也面临着城市发展所付出的代价――资源的耗竭,环境的恶化。如何才能减缓城市发展对环境和资源的破坏,使整个生态和谐发展,低碳经济是未来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 重庆市发展低碳经济的现状
2007―2009年,重庆市共投入财政资金28.5亿元用于支持节能减排和低碳经济发展。目前,重庆市正在争取国家首批低碳经济试点。
(一)取得的成绩
1.颁布了一系列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
2006年以来,重庆市围绕总量减排制定了《建设项目主要污染物总量指标管理办法》、《关于进一步完善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计划管理工作机制的函》、《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实施意见》、《关于加强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减排核查核算工作的通知》、《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预警制度》和《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考核办法》等众多制度,确保了总量减排工作顺利开展,确保了目标任务完成。另外,还制定了《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耗能设备淘汰目录》、《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办法》,指导产业结构的调整和高耗产业的淘汰。
2009年9月,重庆市市政府下发了《重庆市主要污染物排放权交易试点方案》,就积极探索建立环境资源有偿使用的市场调节机制进行了尝试。
2.利用税收优惠促进节能减排
重庆市国税局认真贯彻新颁布的《循环经济促进法》,加大减免税优惠政策执行力度,积极发挥税收政策在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和节能减排方面的作用。
一是对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产业活动给予税收优惠。对从事公共污水处理、公共垃圾处理、节能减排技术改造等环境保护、节能节水项目的所得,自项目取得第一笔生产经营收入所属纳税年度起,第一年至第三年免征企业所得税,第四年至第六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对企业购置并实际使用规定的环境保护、节能节水、安全生产等专用设备的,可按该专用设备的投资额的10%从企业当年的应纳税额中抵免。
二是大力鼓励资源综合利用。在企业所得税方面,企业以相关规定的资源作为主要原材料,生产国家非限制和禁止并符合相关标准的产品取得的收入,减按90%计入收入总额;增值税方面,对利用城市生活垃圾生产的电力等资源综合利用产品实行即征即退的优惠。
三是实行废旧物资利用增值税优惠政策。对废旧物资回收经营单位销售其收购的废旧物资免征增值税,对生产企业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购入废旧物资回收经营单位销售的废旧物资,可享受增值税进项税抵扣的优惠。
3.节能减排取得较大成效
在总量减排工作中,重庆市加大投入,逐渐形成了政府引导、企业投入、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融资格局。2005年以来,重庆市要求脱硫效率低或不能稳定达标排放的火电机组加装烟气脱硫设施,改造现有脱硫设施提高炉内固硫效率,安装在线监测装置,有力提高了脱硫设施投运率和脱硫效率。目前主力发电厂和20蒸吨以上的锅炉全部实现炉外脱硫,20蒸吨以下的锅炉正在进行清洁能源改造。自2005年以来,共计完成450余家工业企业的工程治理,大大改善了区域环境质量。
另外,加快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大力推进污水管网建设。现已建成城镇污水处理厂82家(含分散型小城镇污水处理厂),分布在全市38个区县(自治县),设计日处理污水能力共241.21万吨。同时,各建制镇的污水处理项目建设也同步跟进。
“十一五”期间,重庆市关停总装机容量48.61万千瓦的小火电机组,现已关停小火电35.86万千瓦。2008年,全市总量减排工作共计投入7.88亿元,2009年用于总量减排工作的投入约8.67亿元,总量减排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2010年上半年,重庆市共完成二氧化硫减排项目123项,共完成化学需氧量减排项目70项。
4.严格环境准入,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组织编制了《重庆市工业项目环境准入规定》,制定了锶盐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和火电、水泥、钢铁等行业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从严控制新上工艺落后、能耗高、污染严重的项目。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环保“三同时”制度,开展了30余个规划环评和专项规划环评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后评价试点。
5.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和清洁能源推广。2009年在重庆市迪康长江制药有限公司等51家企业中开展的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促进了企业生产水平的提高。主城新增公交车和出租车一律使用天然气等清洁能源。在2009年主城区第二阶段清洁能源改造工程中,完成538台燃煤设施清洁能源改造,累计可削减燃煤35万吨。低碳能源在全市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有所提高。
(二)存在的问题
1.资源消耗大,效率低
近四年,重庆市的经济增长率都保持在10%以上,发展势头良好,但重庆市的经济增长仍然是以粗放式的经济发展为模式,主要靠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来支撑经济的高增长。在高消耗上,2005年,重庆市的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11.5%,而能源消耗却比上年增长22.5%,能源消费弹性系数高达1.96。虽然从2006年起能源消耗系数有较大的降幅,2006年到2008年分别是0.74、0.83、0.45,能源利用效率有较大的提高,但从2008年四个直辖市单位GDP能耗、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单位GDP电耗的统计资料可以看出,重庆市与其他直辖市相比仍然资源消耗大,利用效率低,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远高于北京、上海、天津等地。2008年重庆市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2.106吨标准煤/万元,大大高于北京1.037吨标准煤/万元、上海0.958吨标准煤/万元、天津1.053吨标准煤/万元的能耗,能耗几乎是北京的2倍,说明重庆市在资源的综合利用方面与其他直辖市存在较大的差距,还有潜力可挖。
2.能源消耗主要依赖不可再生资源,新型能源应用少
从2005年到2008年能源消耗的结构来看,重庆市能源的供给、消耗依然是以煤炭为主导,煤炭的消耗大约占到能源总耗的65%,而且重庆市本地煤炭的含硫量是北方煤炭的10倍,所以对二氧化硫排放的治理也是重庆市污染治理的重点。而污染较小的天然气能耗只占到总能耗的12%,无污染的水能、风能、太阳能、核能的应用更是微乎其微。为减少高污染能源的消耗,减少有害物质的排放,应加大对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
3.三产结构失衡,有待调整优化
从近几年三产对重庆市的生产总值的贡献来看,一产的贡献除了2005年达到15%以外,2006年到2008年都在11%左右,而二产和三产的贡献都在45%左右,虽然二产和三产对生产总值的贡献大体相当,可是对能源的消耗和污染的排放却大相径庭。
在2007和2008年的能源消耗中,二产的能源消耗是三产能源消耗的4.87倍和4.68倍。重庆市的钢铁、化工、有色金属、石化、建材、电力等高能耗工业的能源消耗量约占工业能耗消耗量的70%,主要工业品单位能耗比发达地区高出了40%。也正因为二产在重庆市的整个产业结构中所占的比重大,消耗大、污染高,所以重庆市在资源的利用上才显得效益低。在发展低碳经济的过程中,必须对产业结构进行优化,淘汰高能耗、高污染的产业,引进低能耗、低污染的产业。
4.环境污染严重,治理手段落后,有待改进
重庆市环境保护形势严峻,据重庆市环境统计公报显示,重庆市2008年废水排放量达到145 113万吨,比2007年增加10 872万多吨;2008年二氧化硫排放总量782 400万吨,其中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达到627 238吨。
从污染治理方面看,目前重庆市解决环境问题的主要方式是末端治理,这种治理方式难以从根本上缓解环境压力。一方面,投资大、费用高、建设周期长、经济效益低,企业缺乏积极性,难以为继。另一方面,末端治理往往使污染物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如废气治理产生废水、废水治理产生污泥、固体废物治理产生废气等,不能从根本上消除污染。从循环经济的运行模式来看,清洁生产、节能降耗、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等都是其重要内容和表现。这将要求从源头和生产过程中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促进资源的有效利用。
二、对策
如何化解经济快速发展对资源、能源消耗的高度依赖,如何跨越资源、能源的瓶颈约束发展低碳经济,成为重庆市未来社会经济发展主要考虑的问题。
综观世界各国应对低碳经济发展所采取的行动,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是关键因素,政府主导和企业参与是实施的主要形式。因此提出以下对策。
(一)优化产业结构,努力发展第三产业
重庆市的能源、环境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经济结构不合理造成的。钢铁、有色金属、建材、化工、电力和轻工等行业的高速过热发展,造成了能源的耗竭和严重的环境污染。这些行业中,存在着许多设备陈旧、技术落后、污染严重的企业。由于我国排放标准普遍低于先进国家的标准,即使达标企业也排出了大量的污染物。在产业结构中,真正消耗大量能源的是工业制造业、建筑业和交通运输业等第二产业,而第三产业单位产值消耗的能源非常有限。近年来,重庆市的第三产业虽然也得到发展但发展速度落后于第二产业。重庆市目前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约为43%,距离发达国家60%~70%的水平仍相距甚远,与中等发达国家50%~60%的水平也还有一定差距。因此,未来重庆市应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基础上,像上海、深圳等城市那样努力发展现代物流业、现代金融业、现代会展业以及文化产业,降低对重型第二产业的依赖,引进低能耗、低污染的新兴的第三产业。
(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开展国际合作,引进低碳技术
重庆市能否利用后发优势在工业化进程中实现低碳经济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主创新能力。所以,政府必须高度重视研发工作,重点着眼于中长期战略技术的储备;整合市场现有的低碳技术,加以迅速推广和应用;鼓励企业开发低碳先进技术;加强国际间交流与合作,促进发达国家的技术转让。国际上已经有许多成熟的低碳技术,在努力发展和应用自己的低碳技术的同时,要大力从国外引进这些先进技术。最近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通过了所谓的“巴厘岛路线图”,其中包括一个加速向发展中国家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方面的技术转让的战略性方案,要充分利用这一机制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下的“清洁发展机制”及其他机制,引进资金和先进的低碳技术,促进重庆市低碳经济的发展和低碳城市的建设。
(三)积极寻求合作开发新能源
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地热、生物质能、氢能等可再生能源;在采用最安全、最先进技术的前提下,积极发展核电;依托三峡大坝,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有序开发水能,大力推广清洁煤技术,推动能源结构的低碳化。
(四)加大宣传力度,倡导低碳生活方式
节能减排是一项全民事业,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心和积极参与。我国科技部编制了《全民节能减排手册36项日常生活行为节能减排潜力量化指标》,为每个公民制定了一套从我做起、从点滴着手、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做起的绿色生活行动指南。重庆市应积极开展节能减排宣传教育,着力提高市民节能减排意识;每年积极组织开展“节能宣传周”各项活动,大力宣传节能降耗工作,深入开展全民节能活动,不断提高全社会的节能意识。
参考文献:
[1] 辛章平,张银太.低碳经济与低碳城市[J].城市发展研究,2008,(4).
[2] 庄贵阳.低碳经济: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的发展之路[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7.
[3] 黄栋,李怀霞.论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政府政策[J].中国行政管理,2009,(5).
【关键词】低碳经济 湖北省 发展对策
一、低碳经济的内涵
2003年2月24日,英国颁布了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低碳经济”首次作为一个专业词汇被提出。2009年12月,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之后,与“低碳”相关的概念纷纷出现,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与此同时,国内外学者也对其进行了一系列研究。然而,迄今为止,学术界对它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有些人甚至将其与循环经济、绿色经济或生态经济相等同。在此,我们采用英国环境专家鲁宾斯德的阐述:“低碳经济是一种正在兴起的经济模式,其核心是在市场机制基础上,通过制度框架和政策措施的制定和创新,推动提高能效技术、节约能源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的开发和运用,促进整个社会经济朝向高能效、低能耗和低碳排放的模式转型。”由此可以看出,低碳经济的实质就是能源的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和发展绿色GDP,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二、湖北省发展低碳经济的意义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背景下,发展低碳经济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既有助于优化社会经济发展的产业结构,提升能源资源的利用效率,建设生态文明的新社会,同时也有助于提升我国企业在国际社会上的竞争力,提升我国的国际形象。
(一)发展低碳经济是缓解湖北能源供求矛盾、调整能源消费结构的必然途径。
首先,湖北是一个能源资源相对短缺的省份,缺煤少油乏气,主要能源依靠外省调入,水电资源虽然较为丰富,但支配权在国家,因此,能源消费对外依赖性很强。其次,煤炭在湖北终端能源消费中扮演着主要角色,尽管近年来湖北能源消费结构有所调整,但煤炭消费总量仍在不断上升。
(二)发展低碳经济是推动湖北经济结构优化、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
当前,湖北处于工业化中期,重化工业结构特征依然十分明显。重工业中,高能耗传统行业如钢铁、造船、汽车等比重大,能耗水平高。尽管近年来,湖北在产业结构调整、产品结构调整、节能技术改造、淘汰落后产能等方面取得较大进展,使得湖北单位GDP能耗逐年降低。但单位GDP能耗仍比全国高。也就是说,湖北的经济发展仍主要依靠大量投入,特别是能源的投入实现的,成本代价过高。
(三)发展低碳经济是改善湖北生态环境、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环境问题已成为影响湖北可持续发展的瓶颈,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与环境容量有限的矛盾日益突出,并且已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因素。同时,随着湖北省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和人口的增长,新增污染物排放量还将大幅增加,短期内大幅削减污染物排放总量十分困难,环境恶化的趋势仍将存在,环境风险防范任务也很艰巨。
三、湖北省发展低碳经济的现状及问题
(一)能源结构问题。
湖北处于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进程中,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随着基础设施的大规模建设,对能源需求依然旺盛,而以高碳能源“煤”为主的能源结构是向低碳转型的长期制约因素。
(二)发展方式问题。
首先,湖北正处于工业化中期,根据发达国家的历史经验,随着工业化程度的加深和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温室气体排放将不断增加。同时,长期以来,湖北的经济增长方式是以资源的高消耗、环境的高污染为特征,钢铁、汽车、造船、机械工业的发展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由于经济增长的惯性以及政绩考核的需要,改变经济增长方式不可能一蹴而就。
(三)成本及技术问题。
一方面,在低碳生产技术尚没有全面推广、初次资源价格过低再生资源价格偏高的情况下,企业进行低碳生产,需要投入大量的成本;另一方面,企业若投入重金研发低碳技术,也面临着技术风险的问题,因为一旦不成功,资金将会“打水漂”。对于企业来说,直接的目标是实现利润最大化,因此受利益驱使,企业一般不会过多投资低碳生产。
四、湖北省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
(一)加快能源结构调整,发展新能源产业。
能源问题是制约低碳经济发展的瓶颈,应当因地制宜,对既有能源结构进行优化调整,逐步降低煤炭在能源构成中的比例。如加大对于核电设施以及水电设施的建设与发展;强化对于清洁型风力发电机组的投资力度,确保风力发电技术及其应用设施的持续发展;还可以积极发展太阳能产业、开发生物质能等,确保能源结构能够与低碳经济发展需求相适应。
(二)促进产业结构升级,转变发展方式。
1.要改造传统产业,狠抓传统支柱产业的节能减排。淘汰落后的生产能力,推广节能降耗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形成有效的工业节能降耗激励约束机制。
2.要大力发展新技术产业,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低碳经济产业的发展可依托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龙头企业、“非政府组织+企业”以及“科研院所+企业”合作的市场化运作模式来推动其实现。通过这些具有产业带动意义的低碳新兴技术的研究开发,促进具有低碳经济特征的新兴产业群的发展,形成我省国民经济新的重大的增长点。
(三)完善政策激励机制,建立技术支撑体系。
应充分发挥政府支出的引导和孵化作用。一方面,对于采用低碳技术的企业,政府可以设立专项支出进行资助,在税收政策上予以优惠或减免;另一方面,对于共性技术,充分发挥湖北省的科教和智力资源,支持鼓励高校、科研院所和重点企业联合开展技术研发和应用推广。
其次,要积极建立、健全与低碳经济发展相关的地方法规, 为低碳经济发展提供法律保障。第三,要创新地方官员的政绩考评和激励制度,增加绿色GDP等相关考核内容。
此外,根据冯碧梅的指标分析,湖北的自然生态系统良好,但还要提高绿化率,因此湖北要重视推进城市和农村的绿化工程,增强林地的碳汇能力;湖北的人文生态系统良好,但还需提高社会的低碳意识,因此湖北还需要重视消费文明建设,促进消费领域的低碳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