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5 11:25:14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高校混合式教学,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高等院校;混合式教学法;在线学习
当前,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的蓬勃兴起,改变了人类获取知识和技术的方式,使得优质教育资源全球共享成为可能。这对传统的高等教育教学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也引起了专家学者对高校广泛应用的混合式教学法的重新审视。
1混合式教学法的应用状况
Garrison和Vaughan把混合式教学法(BlendedLearning)定义为面授与在线学习的有意融合。面授的口头交际与在线书面交际最优融合在一起,两种学习方式的优势相结合,成为独特的学习体验[1]。教育范式正在向包含更多的在线学习、混合式学习和协作学习的方向转移[2]。混合式教学法在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已推广多年,但是其效果却不尽如人意。本论文拟重点探讨我国高校基于网络课程平台的混合教学法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常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2混合教学法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由于混合教学法实施的复杂性和多维性,在高等教育教学领域其潜力的发挥依然受到种种因素的制约,出现诸多问题,呼唤新的范式转换。
2.1高校教学资源信息化建设滞后
教学资源协助师生开展教与学活动、为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提供显性或隐性教学材料、教学环境和教学服务支持。但是不少高校教学资源信息化建设相对滞后,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硬件设施很难物尽其用,使用效率低下。原因是由于资金短缺,后期设备管理维护更新跟不上,设备故障多,网络传输性能不佳。硬件资源建设薄弱严重影响了师生运用技术的信心和积极性。其次,部分软件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交互性、兼容性和实用性尚有待提高。陈坚林教授认为教学是否成功,尤其是学生课外自主学习,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软件资源[3]。事实上各高校都存在忽略需求、重建设轻应用管理、软件更新周期长等问题。最后,部分高校在网络课程建设上重量轻质,比较集中的问题有:课程资源匮乏,静态封闭资源多,互动环节少,更新不及时;欠缺对网络学习者的认知水平分析,学习内容组织及表现方式欠佳,忽视情境设计等[4]。
2.2课堂教学与在线学习割裂
混合式教学要求把课堂上的知识传授和互动与课后的在线协作学习协调和互补,而当前课堂教学与在线学习严重脱节,学生未能在网络资源和技术的支撑下开展真正意义上的个性化、协作化、探究式学习。尽管高等教育课堂教学改革轰轰烈烈进行了很多年,但是当前统治各层次高校课堂教学的依然是传递式教学模式。在线学习本应是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和自然延伸。但是,在当今大数据时代,受到席卷全球的慕课、名校优质网络开放课程的冲击,网络学习平台受技术等因素限制远未发挥其管理知识、共享资源、师生互动的多重功能,没能成为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手段。
2.3教和学主体能动性缺失
相比实施混合教学法所需要的资源环境的硬、软件建设,教师因素是更重要的。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教师对混合式教学法的具体方式、过程还没有真正地重视和理解、对混合学习系统各要素缺乏深入思考、教师自身协同发展意识薄弱等因素是导致混合式教学法效果不佳的重要原因。从学生层面来看,混合教学法意味着学生要发挥比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更大的主观能动性。
3改进措施
3.1营造丰富优质教学资源环境
高校资源建设是一项长期而繁杂的系统工程,不仅要考虑当前现实发展的需要,还要兼顾长远的需求。在课程资源建设方面,要着重做到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教师协同,转型升级现有课程。知识的可视化,教学环境的虚拟化,人际互动化和智能化是人类获取信息最重要方式[5]。高校要以创建精品课程资源为重点,按照新的教学理念,对现有校际网络课程实行升级换代,提升课程的交互性、可视化、数字化和自适应化。二是倡导多校协同,共建共享。要鼓励高校在课程体系、课程资源、教学团队、教学研究、学术研究等方面开展合作,共同应对发展挑战。
3.2促进师生角色和观念转换
首先,在当今复杂多变的教学环境中,教师要充分认知自身在新的混合教学模式中的角色定位,从讲台上的贤人变成课堂教学引导人、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协调者,课堂行动研究者和反思者、教学环境的设计者、学生学习数据的收集者和分析者、学习成果的诊断与评价者。混合教学模式也变革了学生学习的方式。学习是学生结成探究共同体,利用移动智能学习终端,接收定制的教学内容,不断质疑、反思、实践,建构新知识的过程,是实践-感知-思考和身体-心理-灵魂等共同参与的整体学习(holisticlearning)和深度学习[6]。
3.3创新混合教学模式
何克抗教授强调课堂教学才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教育信息化,不能总是“敲边鼓”,总是打战;而必须面向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要打攻坚战[7]。目前网络上丰富的国内外名校公开课、微课、慕课、SPOC等大数据学习资源为高校教师开展新型的混合式教学提供了便利。教师可以利用网络优质教育资源,拓展教学内容,采用以微视频或微文本为载体的“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这样知识的掌握可以由学生通过访问网络资源、观看视频、收听播客、阅读电子书来高效完成,而课堂上更多的时间用来开展基于真实项目的学习,让学生展示学习成果、辩论、讨论、竞赛、评价,打造高效、互动的课堂。
4结论
高等教育已经从工业化时代的大规模生产模式进入到个性化、适应性的教育时代,混合教学模式呼唤新的范式转换。高校要重新定位,在快速演变的知识社会适应变化的现实语境,转向更灵活、更互动的混合式教学方式,在新语境中重构高等教育的核心价值。
作者:甘容辉 单位:广东金融学院
参考文献:
[2]《新媒体联盟地平线报告(2014高等教育版)》[J].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2):14-28.
[3]陈坚林.外语信息资源的整合与优化建设——一项基于部分高校信息资源建设的调查研究[J].外语学刊,2014(5):95-100.
[4]李彦敏.美学在网络精品课程设计中的应用[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08(8):84-85.
[5]钟启泉.课程的逻辑[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关键词:慕课;思政课;混合式教学
一、高校思政课混合教学模式概述
(一)混合式教学模式理念
混合式教学来源于上个世纪末国外出现的混合式学习理论,最初适用互联网公司的内部员工培训,以提高企业员工的技术水平和综合素质,最后这种教学方法引起学者关注,广泛应用于学校教育教学中。目前学者关于混合式教学的定义,主要包括三种:教学模式或传输媒介的混合;教学方法的混合;网络教学与线下教学的混合。2003年,国内学者何克抗教授首次提出并应用“混合式教学”概念,并开始在国内教育教学领域推广应用。目前国内学者将混合式教学普遍定义为传统课堂和在线教学的结合,实现优势互补和协作联动。混合式教学模式在承继传统教学优势的基础上,融合了网络在线教学的优点,为高校思政课教学提供全新的改革思路与方向。其在建构主义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思政课的教学目标,灵活应用多种教学方法,实现了线下课堂教学以及线上网络教学的互补,不单纯依靠传统课堂教学,而是借助课堂与网络两个平台,让学生在合作沟通中实现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提升了教学效果。相比较思政课传统课堂教学的知识灌输教学模式、多媒体教学手段而言,以慕课平台为基础的混合式教学模式,能够根据不同的情境、问题,选择合理化的教学方式,有效解决问题,进而提升学生学习效率。从教学资源上,慕课平台可以有效整合思政课的相关教材资源、实践资源以及网络资源,可以采取视频、音乐、图片、图表等多种形式,有效拓展了教学内容的广度与深度,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传统课堂教学时间短、内容讲解不深入的不足。从效果评价上,慕课可以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线上综合评定,最终产生系统化的课程效果评价结果。通过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信息的实时采集,能够帮助教师更加关注学生的差异性,提升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
(二)高校思政课混合教学模式类型
本文论述的高校思政课混合模式是指将线下课堂教学与线上慕课教学进行深度融合,根据线上教学与线下课堂的结合时间,可以将其分成两种不同的类型。首先,线上线下同时进行。该种类型指的是线上教学以及线下课堂教学在相同的时间点展开教学。这种方式通常将手机客户端作为载体,线上内容不仅包括了教师上传的课程教学内容以及任务,还包括了学生课程签到、在线讨论、问卷调查、课程反馈等诸多模块。在线下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也可以利用手机客户端,在线上完成相应的功能,进而实现线上教学以及线下教学同步开展;其次,线上与线下课堂教学时间不同。线上教学主要利用慕课平台课程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内容,学生通过线上慕课平台能够对课程内容有初步的了解,线下课堂教学则主要是教师针对课程课前预习中表现出的问题进行重点讲解,学生课后根据自身喜欢的内容,完成线上学习。在这种类型中,线上教学与线下课堂教学之间形成了一种彼此补充以及相互融合的关系,有助于提升思政课的教学实效性。
二、基于慕课平台的高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模式的主要环节
本文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作为研究对象,探究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有效构建。混合式教学模式包含了学生线上课程预习、课堂深入教学、课后巩固反思三部分环节,主要是合理引导学生有效应用网上资源以及线下课堂教学熟练地掌握各种核心理念,通过课后线上+线下对知识巩固反思的进程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第一、线上课程预习。教师将课程内容设计成视频资料、阅读材料上传到网络课程平台,这些课程内容包含课程的教学任务、难点、重点等相关内容,使得学生能够了解本节课程的基本内容,对知识点有初步了解,有助于提升学生学习动机。学生预习完课程内容以后,视频资料中会有测试环节,针对学生对本节课程的掌握情况进行系统的测试,教师按照学生测试的结果可以掌握学生的课程预习情况,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哪些难点问题和知识漏洞,从而有助于提升教师线下课堂授课的针对性与专业性。第二、课程深入教学。学生所开展的线上课程预习活动能够为线下课堂教学深入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教师通过对学生难点与知识漏洞的梳理,对教案进行合理化设计,凸显学生不明白或者是还没有掌握的内容,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之间可以针对课程内容进行讨论,实现知识在不同个体之间的迁徙,进而实现知识的二次外化提取。授课前,教师可以设置诸如:道德的含义指的是什么、你对社会主义道德的理解等这类问题,然后由学生自主搜集相关的资料。课堂上,教师对课程内容进行系统化讲解,学生针对具体的问题阅读课前搜集的相关文献,并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交换看法,完成协作探究活动,将相关知识用于新情境当中,有效解决相关问题。课程结束后,教师要求学生将课程讨论的结果以论文的形式上交,实现知识的二次外化提取。第三、课后巩固反思。该阶段可以分成线上与线下两个方面的内容。线上部分,教师在网络平台中集中展示学生课前预习测试中表现出的问题,并交由学生对课前预习问题进行修改,加深学生对于知识漏洞的梳理,从而形成全面的知识体系。线下部分,教师针对一些与课程内容相关的社会热点问题,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有效利用课程内容对其进行系统化分析,使得学生能够在书写论文、查阅资料的过程中完成知识的迁徙和应用。此外,教师还需要对学生课程学习情况以及效果进行调查,可以采用学生互评以及自我总结的形式,搜集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升课程教学的效果。
三、基于慕课平台的高校思政课混合教学模式的构建举措
(一)合理选择教学内容
基于慕课平台的高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模式,有助于实现社会教育功能以及学生之间的融合。在慕课平台上可以实现不同主体之间的互动交流,能够帮助教师更好的获得学生思想动态。为全面提升学生的政治素养,在设定教学目标的时候,教师需要从学生的个人发展需求出发,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大纲的具体内容,选择合理化的教学内容,应用专题教学方法,以问题导向性专题教学作为核心,按照不同知识点之间所具备的逻辑关系将整个知识体系划分成不同的知识模块。同时,为了全面整合资源,教师需要按照教学内容对教学信息资源进行广泛的搜集工作,比如经典文献资料、课程教学视频等内容。按照教学资源制作课件与教案,加强课程教学效果。
(二)优化教学互动渠道
为了加强课程教学效果,高校思政课程混合教学模式要实现线上慕课平台与线下课堂教学的有效结合,实现二者之间的优势互补。线下课堂教学模块包含了课堂知识讲解以及小组讨论等相关环节,教师负责对教学知识进行系统化的讲解,针对线上慕课教学存在的共性问题,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解答疑难问题。针对个别学生存在的个性问题,教师可以利用慕课平台对学生进行线上指导,保证所有学生的疑难问题都能够得到解决。
(三)转化教学语言风格
混合教学模式的有效性不单单与教学内容的有关,还和教师教学话语有着很大关系。教师在传统课堂教学中通常会采用教材式的语言,表现出一定的政策性与学术型,对学生理论理解能力要求高,比较枯燥,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脱离。由此可见,教师在编制慕课课件的时候需要注重语言风格的转变,构建一套与学生生活更加贴近,丰富而又生动的话语体系,有效地提升教学的感染力与形象化。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内在需求出发,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使用更加富有时代特色,幽默而又通俗的语言开展日常教学工作,将一些抽象化的概念采用生动的语言加以诠释,保证学生更加深入的理解课程内容,真正走入学生的内心深处。
关键词:农林高校;应用型;混合式方法;教学改革
测量学课程是应用型本科农林高校许多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和核心课程,授课对象主要为林学、园林、园林工程与管理、园艺、城乡规划设计等专业方向的学生。课程的主要内容为测量基本原理、仪器操作以及测量方法,现代社会发展前沿技术手段介绍,课程内容较多,且实践性较强[1]。为了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保证人才培养目标的顺利达成,在结合其他院校该课程的开设情况和学生学习的反馈信息后,信阳农林学院课程教学团队本着培养具备“测、算、绘”综合专业技能人才的教学目标,按照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式,依托智慧树在线开放教育平台,进行了教学方式和手段的改革创新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在“测量学”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参与度,打破传统“满堂灌”的教学模式,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学团队进行了大胆的改革探索,在建设校级在线开放精品课程的基础上,以智慧树在线教育平台为依托,进行了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应用,连续2年学生评教满意度在95%以上,同行评议被评为教学效果优秀,具体实施过程如图1所示:课程线上资源包括教学文档、教学视频、教学文本等。教学视频时间为5~10min,内容为一个或几个知识点的讲解,辅助教学文档进行学习。针对本课程实践性较强的特点,辅以视频演示多媒体形式,加深学生对内容的理解。本课程2019年立项以来,使用对象为园林专业2018级和2019级学生。学生通过课程网络平台或知到APP,随时进行学习、讨论和测试,增强直观、形象教学。课程应用中,充分利用教学信息化,设置签到、抢答、在线答疑、随机点名等教学活动,打造开放、共享、交互、协作的教学课堂。还利用课程网络平台进行了在线练习、小组协作、作业评改、互动讨论、在线测试等活动,实现了对学生的评价和监测,及时反馈学习信息,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2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教学内容安排与具体实施
2.1课程教学内容
课程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为实现“以教为中心———以学为中心”的课程教学总目标,以提升教学效果为目的。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的教学活动,把教学内容分为3个部分。①理论基础:主要内容为园林测量学的基础知识。②实践能力:主要内容为常用测量仪器的构造和操作使用方法。③项目应用:以实际项目“信阳农林学院教学区1︰800地形图测绘”为驱动,掌握园林测量学大比例尺测图的技术能力和放样基本方法。据该课程特点,主要采用PBL教学模式,通过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学生围绕问题独立收集资料,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具体实施过程为如图2。教学方法上,强化“学生本位”,采用参与式、项目式、探究式、讨论式等教学方式。
2.2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教学实施过程
①线上过程:采用智慧树在线教育平台,教师通过线上学习任务、在线指导、后台监控去掌握学生自主学习情况,学生采用小组讨论、组间互评的模式,让学生主动地去探索问题,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的方法和思维,启发解决问题的创新思路,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②线下过程:结合工程实践,融入课程思政。根据专业实践性和应用性都较强的特点,设计工程案例,将知识点应用在案例中,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以项目带动教学、以项目检验教学,充分体现出“测、算、绘”的课程教学目标。融入课程思政内容,突出项目实践过程中严谨专注的职业道德。③线上线下结合:利用教学信息化,打造开放、共享的课堂。设置签到、抢答、投屏、选人、投票等教学活动,打造开放、共享、交互、协作的教学课堂,实现从单一的知识获取到全程参与的教学创新模式。
2.3课程成绩评定
课程考核建立多元化学习评价体系,注重过程考核。过程化考核一部分是利用课程在线平台,学生参与观看教学视频、课上讨论、作业等教学活动,进行量化得分。另一部分是线下项目实践,注重学生的仪器操作、数据观测和数据处理,根据实习过程和实习结果进行得分。课程最终考核为期末50%、线上20%、实践30%。2.2.1体现“学生本位”。注重过程考核,激发学生学习内在动力。建立多元化学习评价体系,注重实践考核、过程考核,促进学生自主性学习、过程性学习和体验式学习。2.2.2增设“第二课堂”,提升专业素养。组建兴趣小组,参加创新创业大赛、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鼓励学生参与研究、实践,引导学生参加与课程相关的技能竞赛,增强学生的竞争力。
3应用型农林高校“测量学”课程突出线下实践技能培养教学改革思路
3.1凸显林学、园林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不同特色
根据林学、园林专业学生的就业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测量学”课程培养目标划分。例如林学专业在“测量学”基础理论知识讲授的同时,分论里面还要加强森林资源清查、森林资源普查、小班样地划分、林业用地规划等方面的讲解和实践技能操作;例如园林专业应该注重园林小品、道路、广场的规划和施工放样、植物种植设计施工放样的实践技能操作[2];例如数字化测图知识的侧重,林学专业学生倾向于CASS软件的掌握运用,园林专业学生倾向于AutoCAD的功能运用,由于我国的数字测图软件基本都在AutoCAD上二次开发而来的,没有深厚的AutoCAD基础是很难掌握数字测图软件精髓的。所以,在专业培养目标方面,要凸显出不同特色[3]。
3.2由传统授课模式向注重实践技能量化考核转变
课题组成员通过走访北京林学大学、南京林业大学、中南林业科技大学、西南林业大学等4所国内林业高校发现,这些高校在理论授课和实验教学、实习周的安排上各不相同。任课教师也普遍反映由于专业课程设置的课时是有限的,“测量学”的理论课时被一再压缩,教学实际中学生对仪器的使用和实践操作更感兴趣。所以,任课教师也将传统的理论授课改为讲解理论与实践操作同时进行,并对实践操作进行技能考核,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动手能力的培养。其中,有些高校还安排了实习周,进一步强化学生对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掌握,通过综合实训,使学生对课程的学习目标有了全面深入的理解。
3.3以赛促教,协同提升师生教学相长
全国高等学校大学生测绘技能大赛由教育部高等学校测绘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职业鉴定指导中心、中国测绘学会测绘教育委员会等部门联合主办[4]。迄今已经举办四届,邀请31所高校组织在校测绘工程专业本科生参加比赛。但是目前尚未有组织举办全国农林高校非测绘专业学生参与的类似这种高标准、高规格赛事活动。农林高校学习“测量学”课程的大学生们也希望有机会交流提高、切磋实践技术。高等农林院校的“测量学”课程大部分属于非测绘类专业,隶属于普通测量学范畴[5],与测绘类专业相比,精度方面要求没有那么严格,但对于技能掌握方面却是同等重要。因为在工作实践中,牢固掌握测绘技能,对于林业资源的调查、林场的规划、林地界线的划分,园林工程的施工、测设、放样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6]。所有施工项目开始之前,都要先进行外业踏查、测量、数据采集,进而才能进行内业的规划设计。所以,“测量学”是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几乎在农林院校的很多专业中都有开设。例如:涵盖林学、园林、园艺、城乡规划设计、旅游管理等专业。
4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教学改革成效及未来努力方向
通过课程改革,提升了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近两学期的学生评教结果成绩都在95分以上。2019-2020学年第二学期本课程被评为优质课,学生对课程满意度较高。一方面,课程改革提高了学生创新实践的能力。近两年园林专业学生参加创新创业项目、大学生创新实践性项目人数明显增多,提升了科研探索能力。另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及时总结经验,发表教改文章多篇;在豫南高校大学生测绘技能大赛、河南省高等学校测绘类专业青年教师讲课竞赛、信阳农林学院青年教师讲课比赛等活动中均取得优异成绩。教学相长,教师教学水平得到大幅提升,学生学习热情达到调动,教学改革成效明显。通过一流课程建设,逐步形成一支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学团队。力争自编特色教材、开发网络课件,建成由文字教材、电子教材、网络课件、试题库、系列参考书和辅助教材等构成的立体化教材。在教学内容、教材、教学方法与手段、实践教学、考试模式等方面形成风格和特色。进一步完善课程相关的教学视频、课件库、习题库、试题库、实验指导书、资料库等课程基本资源,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进而做到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完成学习任务并达到学习目标。进一步探索适合课程实践的教学方法,依据教学内容和课程类型的特点,注重课程理论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进一步建立科学课程评价体制。以对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综合考核为目标,发挥考核的反馈功能。及时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学习。课程的改革方向为建成“秉持学生为中心、过程可回溯,持续改进积极有效,具有推广价值”的一流课程。在今后的教学中,及时将学术研究、科技发展前沿成果引入课程;教学方法体现先进性与互动性;课程实践增加创新型、设计型内容,加大学生学习投入。
参考文献:
[1]于坤,李秋实,武百超,等.基于OBE的非测绘专业测量学教学改革研究[J].山西建筑,2018(10):223-224.
[2]赵玉玲,张兆江,张安兵,等.“互联网+测绘”背景下基于OBE理念的毕业设计教学研究[J].测绘通报,2018(11):148-150.
[3]李黎,连达军,陈国栋.利用教师科研项目培养测绘专业本科生的创新能力[J].测绘通报,2018(12):148-152.
[4]蔡剑红,霍亮,朱凌.新工科理念下的实验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索[J].测绘通报,2019(02):147-152.
[5]张正勇,刘琳.高校《测量学》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8,1(1):87-88.
1前言高等学校是为社会各学科、各专业培养能够从事实践和研究工作主流人才的基地,合格人才的打造和输送是高等教育的基本职能,高校毕业生能否在就业环节充分展示自己的知识素养和从业能力,是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考核内容。2016年我国高校毕业生将达到770万人,加上往届未就业和留学归国人员,预计为1000万人同时竞业,就业形势极为严峻。为此,教育部出台《关于做好2015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高校必须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
教育教学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核心环节,在高等教育产业化和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持续增长的社会背景下,如何提升高校学生对市场需求的竞争力、在实践环节的工作持续力和发展力,需要从整个教育教学环节入手,推进契合市场发展的教学模式改革,加强学生创新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2毕业生就业力与混合式教学的关系
就业力(Employability)由英国经济学家Beveridge在1990年提出,最初含义为职业的“可雇佣”性,从就业者视角即获取某种工作岗位的能力。2005年美国教育与就业委员会对就业力给出了整体概念,在“雇佣”的基础上,将内涵扩展为职业获取、职业持续力和职业发展力三个层次。刚毕业的学生,其就业能力基本都来自于在校知识的积累和有限的实践经验。在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真理面前,就业能力不仅与每个人的自身素质和付出有关,学校在传道授业的过程中担负着更为重要的职责与使命。
混合式教学是在Blended Learning(混合式学习)的基础上提出来的,针对教师教学手段与教学理念变革的新型教学模式,更加强调教师在课堂环节采取具体混合式教学实施手段的研究与实践。现在,人们逐步探索采用课题教学、分组讨论、专题研讨,以及网上远程教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本文提出的“混合式教学”不仅指混合式教学是指在课堂上的教学方法改革,而且是在整个教育环节的全过程采用混合手段进行人才培养。因此,混合式教学的推进,不仅是高校教学部门的独立工作,更是包括学生管理、培养和就业各个环节全面衔接,以通过这种更有效、适应性强和更加灵活的教学模式培养更具专业实践能力和综合职业素质的社会人才。
3传统教学与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区别
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主导,强调教师在课堂中的绝对地位,老师讲什么学生听什么。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传统板书教学逐渐被多媒体教学所取代,以PPT展示课件、影音资料辅助教学等多种形式很好地改善了课堂氛围,但这些仍局限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手段改革,仅属于“混合式学习”的框架。新的“混合式教学”是从教学模式上对教师和学生在整个课程乃至教育过程中的地位进行调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提供更多、更为灵活的教学环节为学生能力培养提供机会,并最终形成有效的就业能力。总体来说,我国目前高校能够纳入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31以“翻转课堂”为主的课堂式教学模式
“翻转课堂”是将教师部分原有的“课上”教学内容以“课前”安排资料查询和视频学习模式完成,同时将学生在“课下”和课堂学习的效果检查翻转到“课上”以项目汇报形式完成。“翻转课堂”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了重构,将“信息传递”提前到课前进行,教师提供视频、课下资料供学生学习,并通过平台交流实现在线的辅导;“吸收内化”是在课堂上通过互动来完成的,教师能够提前了解学生的学习困难,在课堂上给予有效的辅导,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更有助于促进学生知识的吸收内化过程。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优势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通过课前学生的自我准备,扩充了相关专业知识的储备范围和深度,培养了学生有效的自学能力;二是通过课堂汇报,给学生走上讲台、自我展示的机会,使学生充分体会和认识到在语言表达和行为演绎中的优势和缺陷;三是通过小组合作和集体讨论,增强了学生在团队中组织和协作能力。
32以“专业基地”为主的实践式教学模式
在教育部人才培养方针指导下,调整高校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的教学比例,加强实践教学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积极作用,为培养实用性高等人才建设更为系统化的“专业实训基地”。
与传统教学实践基地不同,新的“专业实训基地”在原有生产实习的基础上进行了两个方面的扩展:一是加强校企联合,即扩大学校与企业单位、社会团体的紧密联系,将在校学生努力推送到各类社会单位进行生产生活实践,以更加真实地体会职业场景,了解专业特点;二是在实地实践的基础上配备校内“实训”条件,贴近实际模拟企业各流程运作情况,以便学生有目的地加强执业能力和生产技能。
33以“创新创业”为主的引发式教学模式
近年来,各高校纷纷将“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作为学生素质培养工作的重点。“创新创业”是高校开展“第二课堂”的高阶形式,作为主流教学的辅助主要通过以教师指导下的学术型或实用型创新项目以及为学生提供相应场地、政策和资金支持的“创业基地”开展创业型职业实践活动等。
根据学生的特长和兴趣爱好不同,为学生提供灵活多样的引发式实践机会。一方面,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可以开展以专业为基础的相关科研性创新活动,将课堂知识与应用实践相结合,同时为高等教育储备和培养科研人才完成了基础工作;另一方面,依托高校平台或自主型的创业活动,为一部分学生提早进入社会和进行职业尝试提供了机遇。
4混合式教学对毕业生就业能力的影响
混合式教学在高校的广泛开展,将学生从固化的传统课堂中解放出来,在给予更多自由空间的同时,也为学生配备了不同方式、不同层次的新型学习形式。不论是课堂中的教学环节改革还是课外素质的培养,新的混合式教学强调从教育全过程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个性培养。总体来说,混合式教学对毕业生在就业能力上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41通过灵活教学和素质培养加强学生职业获取能力
通常,对于一名普通的高校毕业生来说,除了学校和专业的因素外,在求职过程中会经历准备自荐资料、寻找求职途径和面试等几个环节。这些环节的核心,都是学生对自我合理展示的能力。如通过翻转课堂等形式给予学生更多自我展示的锻炼机会,让学生懂得如何更好地表达自己,在着装、言谈和行为手势和情绪控制等展示方面有一定的经验准备,在面试环节才能更加镇定自若、发挥顺利。
42通过实践教育加强学生职业持续能力
职业持续力指的是高校毕业生在入职后对新职业的适应,亦即对职业保持工作状态的能力。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校毕业生在就职后不久便纷纷离职,一部分回到学校继续读取高阶学业,另一分部则是在不同单位、行业间转来转去。分析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对新的就业环境不熟悉、不满意,特别是与在大学期间实践和想象的职业条件存在差距;二是不能适应就业环境中的人际关系问题;三是对专业素养和职业素养的理解不足,知识储备并不完全等同于执业能力,部分学生在就业后深感理论欠缺。因此,通过不断加大教学实践比例,推动行之有效和贴近生产实际的专业实践,可以使高校毕业生调整好初涉职场时的就业状态,并进一步保持良好的职业持续能力。
43通过创新意识培养加强学生职业发展能力
职业发展是职业生涯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生活质量和人生定位息息相关,更是每个人孜孜以求且不断为之奋斗的方向。在求职和就职初期,很多毕业学子就对自己的职业发展进行了规划,但由于环境和实际情况的制约,人生际遇常常不能按照既定路线前进。因此,职业发展更体现为职业发展的能力上。任何岗位,一个人的工作表现都由工作态度和工作能力两部分构成。踏实肯干、勤劳刻苦、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是职业发展的基石,也是很多人付出努力可以达到的状态,但要真正实现职业发展则需要通过工作能力的培养。工作能力可以在就业环境中逐步吸取和转化,也可以在学校学习期间得到很好的启蒙和锻炼。目前,我国高校广泛开展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为开拓学生业务素质、培养开创性思维和组织活动能力都起到了积极有效的作用。在学校培养的创新意识有助于提高学生在职业发展中的竞争优势,表现出更为优秀的业务素质。
【关键词】混合式教学模式;高校声乐课程;应用;实践
中图分类号:G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11-0223-01
高校声乐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高素质音乐师资人才,在教学中注重对理论的传授,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但高校学生存在个体化差异,与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相比,混合式教学模式,更符合大学生声乐学习需求。基于此,加强对混合式教学模式在高校声乐课程教学中的运用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
一、混合式教学模式概述
混合式教学模式包括课程导入、学习支持、学习活动以及教学评价四个环节。从上述四个教学环节来看,混合式教学针对不同教学要求,通过多种实现途径。为了确保混合式教学能够顺利开展,必须精心设计教学方式,将学习活动作为中心,引入多种活动理论,提升教学的活动化。
二、运用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意义
第一,对于学生来说,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该模式中,通过任务驱动设计教学、通过小组合作教学等,提升学生竞争意识,并树立团队合作的意识,能够通过协作解决问题。同时,能够让学生获得更加直观的体验,有利于让学生对本专业更为了解,促进其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第二,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运用对于教师来说是一种挑战,教师不仅承担着授业解惑的重担,同时也是教学的设计者、组织者以及实施者,教师需要花费大量的实践搜集资料、搜索案例等,然后优化这些资源,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同时,能够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符合我国深化教学改革的基本要求。
第三,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混合式教学受到空间、实践的限制较小,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时间学习,这种模式不仅为学生学习提供方便,也为教师进行教学辅导提供便利,让教学方式更加灵活。
三、混合式教学模式在高校声乐课程教学中的运用
进行教学设计的目的在于为学习者学习做好准备,高校声乐知识包括基础理论知识以及歌唱练习两部分内容。在混合式教学模式开展中,存在以下几种教学模式:
(一)集中训练式。将学生集中起来,通过大课的形式,讲授理论知识。主要包括传授声乐理论基础,同时还包括对呼吸的训练。对于大一新生,在发音方面存在问题。通过集体练声,能够帮助学生增强对声音的辨识能力,以便在内心中树立正确的声音形象。同时,通过这种集中训练式,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组织意识等,还能够便于教师的管理,弥补声乐教师师资力量不足问题。
(二)小组练习式。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将学生分成3-5人的小组,有针对性地开展课程辅导。在声乐教学过程中,开展有效的合作学习,能够有效的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还能够让其在团队学习中提升兴趣,培养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具体的小组练习过程中,教师还应该让不同特点以及不同程度的学生交流自己的看法、体会。例如,在发声小组练习过程中,教师可以从每一个小组中选择一个小观察员和记录员,对组员发声练习中的表现、状态进行记录,这无疑充分运用了学生这个鲜明的教学资源,还能够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之间的交流。
(三)单独培养式。这种教学模式主要是为了提升学生的再创造能力,每个人都具有独特的音质特色,教师应该对每一个学生的声音形象进行分析,给予其针对性的指导,要求每一个学生都突出自己的特色,将人声和语言结合起来,形成表达情感的方式,形成属于自己个体的作品风格。
当然,在混合式教学模式下,教学评价也是至关重要的环节,不仅是教师需要对自己教学过程中的得失进行总结,学生也需要对自己在学习、练习中不足以及优势进行总结,不断进行调整,以便达到最佳的状态。
四、总结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混合式教学模式能够有效地提升高校学生对声乐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高校声乐教学实际开展混合教学模式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以及特点,让每一个学生都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声方式,从而提升声乐水平,促进整体声乐教学水平的提高,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音乐人才。
参考文献:
[1]王涛.浅谈启发式教学法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应用[J].艺术品鉴,2015,17(8):122-123.
[2]王静.启发式教学法在高中声乐教学中的应用[J].黄河之声,2014,(1899):24-26.
[3]单英阁.新时代背景下的高校声乐教学模式探析[J].音乐时空,2015,20.10(2):69-70.
关键词:传统教学;混合式教学;翻转式教学;慕课;微课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8-0101-02
近年来,在高等院校教学工作中很强调混合式教学,尤其是一些新建学校,似乎如果不谈混合式教学,如果不进行混合式教学,教师的教学方法就落伍跟不上形势了,混合式教学模式成为先进教学方式的代表。传统教学真的过时了吗?传统教学没有用武之地了吗?那么,混合式教学的特点及优势是什么?高校应该如何利用这一优势?目前还存在哪些制约因素?本文作者,是一位从事普通高等院校工科教学工作近30年的专业课教师,通过多年的教学工作,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教学经验,获得一些心得,欲就以上问题进行探究,愿与各位同仁商榷,望给予赐教。
一、混合式教学简述
“混合式教学”就是要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互联网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这种教学方式要求老师在课程设计和知识传递中,将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进行融合,使教学过程“线下”(面授教学)与“线上”(网络教学)有机结合,并根据学生特点达到一个合理的学时分配。
目前,混合式教学所含的类型包括:教师讲评+翻转课堂式教学+微课+慕课。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老师在课堂上讲课,布置家庭作业,让学生回家练习。混合式教学中的教师讲评:在线下教师对学生线上学习结果进行讲评、内容分析、学生疑问解答和总结,是教师与学生进行的有效互动。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学生在家完成知识的学习,课堂变成了老师学生之间和学生之间互动的场所,包括答疑解惑、知识的运用等,从而达到更好的效果。“微课”教学模式:指为使学习者自主学习获得最佳效果,经过精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以流媒体形式展示的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慕课教学模式:MOOC是新近涌现出来的一种在线课程开发模式,发端于过去的那种资源、学习管理系统以及将学习管理系统与更多的开放网络资源综合起来的旧的课程开发模式。通俗地说,慕课是大规模的网络开放课程,它是为了增强知识传播而由具有分享和协作精神的个人组织的、散布于互联网上的开放课程。
二、混合式教学的特点及优势
混合式教学模式,简单来说,就是要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互联网的优势结合起来,也就是说,既要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推崇者认为,只有将这二者结合起来,优势互补,才能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MOOC课程能充分利用学堂的教学在线大数据分析功能,通过有效、弹性学习方式,结合线上线下学习的不同特点,提升学习效果。目前MOOC的形式已经被广泛接受,而翻转式课堂翻转的是整套教学理念,而非形式。翻转式教学鼓励学生提前自学,课堂答疑,这就是翻转式课堂的理念,以学生为中心,突出个性化辅导。MOOC仅仅是翻转式课堂运用的一个手段,其他还有语音跟读、任务式学习法、多媒体教学方法等。
而真正利用到互联网的高效的翻转式课堂,是依赖于一整套的由多种模块组成的学习系统。再看混合式教学,其实并没有一个标准的定义,无论是利用MOOC,还是大数据分析技术甚至只是老师带着学生在网上进行案例讨论,只要是能够充分利用互联网、发挥想象力的教学方式都是混合的。翻转式课堂是目前混合式教学的主流形式。
毫无疑问,高校已经感受到了互联网时代的危机与挑战,第一批吃螃蟹的先驱们在尝试开启创新教学模式的探索。MOOC、翻转式课堂等开启的混合式教学将有助于教学模式创新,真正提高教学质量。MOOC能够将优质的教育资源引向千家万户,推进教育公平,翻转课堂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将所学知识的时间省下来,用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完善人格情感。如何将其“混搭”,成为适合中国学生的教学方法,才是真正的挑战。
三、高校应该如何利用这一优势
通过对上述混合式教学特点和优势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出翻转式教学是混合式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如何真正把握翻转式教学的核心内容,教师如何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对自学、对课程疑难问题感兴趣并主动找寻解决问题的办法又是翻转式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MOOC教学要充分做好学生的准备工作,做好知识点碎片化、兴趣化工作,绝不能让MOOC教学流于形式,实则变成过去的电大教学!微课能更好地满足学生对不同学科知识点的个性化学习、按需要选择学习,既可查缺补漏又能强化巩固知识,是传统课堂学习的一种重要补充和拓展资源。无论是翻转式教学,还是MOOC教学或微课,它们都考验教师的责任、智慧,考验学生的能力、兴趣以及师生的参与度、融合度及默契度。
其实,传统的教学方法蕴含混合教学的含义,同样采用启发式、提问式、现场式、互动式、讨论式等方式教学,要求学生课前预习、课后总结,教师讲解和解答学生的各种疑问;只是缺少了MOOC、翻转式教学环节。如今,互联网技术高度发达,为MOOC、翻转式课堂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使高校能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完善混合式教学的内涵。但是高校应该如何利用这一优势呢?我们都做好准备了吗?希望广大教育工作者、教育决策者们深思。
1.弄清哪些课程适合采用混合式教学。其实并非所有课程都适合混合式教学。当前谈混合式教学必须考虑丰富的教学资源,学生必须在线上线下都能较好地利用的教学资源的课程才便于学生进行自学。对于一些受众面大、基础好、学生兴趣大、网络教学资源丰富的专业基础平台类课程较为适合。对于那些专业性强、受众面小、网络资源少甚至无的专业类课程暂不适合开展混合式教学。
2.混合式教学每学期以多少门最为合适。每位学生的精力都有个度,必须科学地进行规划才有利于学生快乐学习、健康发展。绝不能安排每个学期的所有课程都进行混合式教学。一方面,不是所有课程都适合混合式教学;另一方面,学生课余的学习时间不能无限被自学所安排。如果每门课程都要花1~2个小时进行自学,其一学生没有这么多的课余时间,其二长此以往学生会厌学,多数学生无法坚持下去。因此建议每学期安排1~2门课程进行混合式教学较为适宜。
3.哪些学生适合开展混合式教学。要开展混合式教学必须对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有所选择。只有那些有一定的自学能力、愿意尝试、有一定毅力、愿意发挥自己主观能动性的学生较适合进行混合式教学。对于那些懒散、不求进步、混日子、对学习没有兴趣的学生,有老师讲授都不愿意学,更何谈让他们线上自学、上课讲解、与教师和同学讨论。通过我多年的高校教学,总结出:对于普通高校一个班的学生:爱学习者、有教师带着能跟着学习者、不爱学习者大约各占三分之一。混合式教学只能在爱学习者、部分有教师带着能跟着学习者中开展。
4.开展翻转式教学合适的组数和人数。根据翻转式教学的特点,必须进行分组进行。通过教师采用翻转式教学的尝试,总结出:最好是一个班的学生分组不要超过10组,每组学生人数以5~6人为佳。每组学生尽量做到成绩好差搭配,制定相应的管理和考核制度,尽量让每位学生都能提前自学、勇于思考,都有讲解或解答问题的机会。锻炼学生的协作精神,培养每位学生的成就感和集体荣誉感。
5.哪些教师适合进行混合式教学。开展混合式教学必须对授课教师有所选择。并非所有教师都适合采用混合式教学。现在,尽管许多刚入职的老师学历高,但是没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没有较高的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没有较强的临场应变能力,这是不可能搞好混合式教学的。所以要保证混合式教学的质量,必须首先在那些教学经验丰富、教学艺术性强、教学效果好、学生喜爱的教师中选择适合的课程开展混合式教学。我们不能跟风,为改而改,为混合式教学而混合式教学,教学管理者们必须让混合式教学的优势发扬光大,真正让学生能更好地学到知识,真正让混合式教学惠及学生。
四、对混合式教学与传统教学的评价
现在似乎有一种趋向:混合式教学必须取代传统教学;混合式教学代表先进的教学,传统教学已经过时;如果在教学中不谈混合式教学就感觉落伍了。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教学观。我们不能固守传统不放、应该接受新事物,但必须做到两则有机结合,协调发展。传统教学可以认为是经典教学,它具有不可替代性,今天的混合式教学可以认为是传统教学+互联网技术。如果没有传统教学手段为基础不可能形成优秀的混合式教学。
关键词:混合教学; 高校;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7)12-0014-04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网络手机等电子设备的广泛普及,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也日渐丰富,在教室上课获取知识变得越来越不重要了,很多学生认为老师课堂上讲的知识他在网络上都可以查到,导致上课认真听讲的学生越来越少。上课玩手机,发微博,甚至逃课,老师对此也束手无策,通过硬性的点名,收手机等粗暴的办法根本上解决不了教学的问题。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课堂教与学的效果效率成为高校的一个新难题。MOOCs、混合教学等兴起成为提高教学质量举措的一个新亮点[1]。混合教学模式能把传统教学的优势与信息化教学的优势结合起来,更好地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学之间的融合,不仅有利于发挥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主动性、提高课程学习效果,还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2]。本文对混合教学的教育方式做些探究。
一、混合教学理论的内涵
混合教学/学习(Blend learning)是将传统课堂教学方式的优势与网络教学的优势结合起来,也就是说,既要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学生学习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混合教学与其说是一种教学理论,不如说是一种理念,它是指各种教学媒体与教学资源的混合,课堂教学与在线学习的混合,教师主导教学与学生主体参与教学的混合,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课堂讲授与虚拟教学等学习方式的混合[3]。总之,将传统与网络学习的优势两者结合就可以称之为混合学习,这既是对传统教学的继承,更重要的是改良与发展。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在线传授的内容所占比例的大小对混合教学以更直观的理解,如表1课程类型[4]。
细分下来,混合教学的模式还可以分为:①面对面教学和网络在线教学交替进行,如翻转课堂;②面对面教学为主,网络在线为辅;③教学内容网络教学为主,面对面的小组或个人辅导为辅;④在机房自主学习所有课程,教师现场指导;⑤远程在线学习为主,少量的线下讨论辅导。都是线下线上紧密结合的一种教学形式,对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起良好的促进作用[5]。
混合课堂教学活动组成要素及其关系如图1所示。教师团队组通过传统课堂教授、视频课程、网络教学等方法给学生传授知识,和学生互动反馈,同时也反馈出学习效果、学习满意度、学业成就等内容,学生通过学习以达到学习目的如:信息化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能力素质和情感伦理等[6]。
二、混合教学发展趋势
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已经对高等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国信息技术在教育行业的发展始于20世纪20年代,由开始推广幻灯、投影教学,在教室摆放若干台国产的601、602录音机供学生听外语录音,后来建设电视录像、闭路电视、语言实验室,后来把投影仪、录音设备、录像机、电视机等组装在教室里建立早期多媒体教室,多媒体计算机问世后,着力推行多媒体教学,建设多媒体课件、建设网络课程、建设教学资源库、建设各种应用管理平台,发展远程网络教育,迎来了我国教育混合教学的改革。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已成为信息时代教学改革发展的必然要求[7]。《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8]。《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明确提出要推进“三通两平台”建设,即“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和建设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 [9]。
在目前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国内高校普遍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工作,尤其注重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各高校纷纷建立了面向全校各学科专业的网络教学综合平台,着力建设网上教学资源,全力打造网络课程,鼓励支持教师开展线上线下混合教学[10]。到2013年,70%的美国高校领导认为他们将有40%的混合课程[11]。
三、开展混合教学的必要条件
1.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
校园网接入及无线宽带覆盖完好。所有的教师和学生都拥有实名的网络学习空间,能为每名学生提供自主、个性化学习的信息环境和服务。大部分高校已经实现千兆带宽到桌面,无线宽带网络覆盖校园,这为在校师生提供了方便的宽带服务。计算机和智能手机等学习终端的普及也为网上学习提供了硬件基础。这些基础设施配合成熟的流媒体技术与信息技术,使得实现任何人、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开展学习活动成为可能[12]。
2.需要学校及教务系统的政策支持
学校的政策是整个教育的火车头,在教学的学时分配方面的调整,将影响教师重新设计面授课堂的教学结构。教学考核和教学评价都极大的影响着教师的良好发挥。
3.需要教师的观念转变与实践
教师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必须对教学资源和教学活动进行规划与安排,包括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资源的设计与组织,教学过程的设计、实施与管理,教学效果的评价等等。很多教师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已经形成了一种固定的教学范式和习惯。实施混合教学模式必然要打破自己和教育环境之间的一种平衡态,让自己处于一个新的、自己内心没有确切把握的动荡状态之中。必须要有坚定的改革信念作为支撑,才能掌好混合教学的舵。
4.学生的e极参与和较高的教育信息化素养
学生的角色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学习,更加突出学习的主体性和必要的主动性,因为如果没有一定的主动性,混合教学的学习效果将大打折扣,必须需要学生的主动操作和主动思考。
5.教师、学生、教育技术人员的良好配合
混合教学无疑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课程设计方面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视频制作、线上处理等现代教育技术方面需要有良好的团队支撑,使得老师能轻松上阵。混合教学需要良好的团队互助。教育技术人员需要更好的服务好教师和学生,这样才能提高混合教学的质量。
四、混合教学的案例分析
某高校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在教学改革中不断摸索,对该校进行混合教学模式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了分析,该校引进了清华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研发的支撑教与学的网络支撑环境的综合平台。平台功能完善,已经在国内400余所高校使用与推广,使用中得到一致的肯定。
我们选择其中《土木工程CAD》课程进行教学分析。
土木工程CAD是土木工程系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学习本课程的目的是在学习了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语言、工程计算机制图等计算机基础课和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结构等专业课的基础上掌握土木工程CAD的基本原理和技术,了解CAD应用软件的设计方法,为选择、使用以及自主开发CAD系统打好基础,培养计算机应用方面的能力。本课程要求了解土木CAD软硬件系统的组成和选型知识;掌握计算机图形生成的基本原理和几何造型方法,掌握人机对话和交互作图技术,掌握CAD数据管理方法;能正确使用典型CAD系统;了解CAD应用软件的设计过程和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系统开发能力。
在传统的实验教学中发现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设计精髓。在没有了解软件的情况下,上机会浪费很多时间,如果实验教师将操作步骤进行一一演示,留给学生做实验的时间就更短。(2)上机缺乏交互,学生差异性难以兼顾。在实验课上机辅导中,主要采用的是1个教室对50个学生的面授辅导形式。这种辅导形式使得教师的工作量大,课堂时间有限,教师无法兼顾到全体学生,无法实施差异教学。
针对传统教学的不足,利用混合教学模式对“土木工程CAD”实验课程进行设计,就可以有效解决这些问题。
教师把整个学期的教学计划放在网络平台上,分别放在几个模块上,分为课程描述、教学资源、课程建设规划、网络课程资料、课程论坛、自我评价等。每个模块都有细内容供学生下载学习。在课程论坛上学生可以与老师互动交流。
1.课程目标
让学生能正确使用典型CAD系统,了解CAD应用软件的设计过程和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系统开发能力。
2.课程设计
精心制作教学视频,教师通过与教育技术人员探讨课程的特点录制教学视频,课程内容视频、课前布置预习任务、课上讲授和辅导、上机实践和辅导(包括机房集体辅导和答疑)。
3.教学方法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结合网络教学管理,因材施教。采用多样化教学模式,包括课前预习、课堂讲授,集体辅导、网上讨论、个别答疑和上机实践等多种教学形式;平时作业、专项训练、课程设计和科研活动等多层次的实践环节。
4.考核方式
从知识掌握程度、结合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多方位、多层面对学生进行考核。考核方式包括实践环节成绩和期末笔试。参加科研小组并取得成果的学生,可免做课程设计。期末考试采用闭卷和开卷方式,分别考察基本概念和综合应用能力。实验课程过程设计如图2所示。
学生通过网络预习课程内容,在论坛对不懂的地方进行提问,同学和老师在线解答,老师针对大部分学生不懂的难点在课堂上重点讲解,对90%学生理解的问题进行简单讲解,这样既提高了上课效率也提升了学生的学习专注力。
5.学生对课程的评价
学生的评价大大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网上互动使学生受到鼓励。不少学生觉得编程能力大大提高了,从这门课中学到了很多东西。对于老师给出示例程序、答疑等做法,讲解详细,知识性强,觉得很满意,收获很大。老师的敬业精神、讲课水平以及因材施教方法的成功运用、恰到好处的课程作业,这些都可以构成这门课程的一大特色。
我们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从学生的反馈得出学生很欢迎这种混合教学模式,使得在任何时候都可以重复学习教学内容,灵活掌握了学习时间,也能把一门课程掌握的更透彻。
五、思考和经验分享
1.混合教学模式下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高教师的教育信息化素养成为开展好混合教学的重要保障。教师需要从课堂的主宰者和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协调者和助力者。在课程中教师的引导作用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启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能更自主的找问题找学习方法,达到学习创新的效果。
2.学校和教务系统的政策支持是关键,政策的奖励可以更好的推动改革的深化,用好的案例作为示范,以点带面稳扎稳打开展教育的深化改革,而不盲目跟风为混合教学而教学。需要学校层面、专业层面、课程层面自上而下的重构高校混合教学模式,然后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跟踪记录、收集相关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并通过总结,改进提高。
3.搭建良好的教育技术平台,从技术和服务两方面更好的和教师配合,从教学管理和服务体系上重新定位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韩锡斌,程璐楠,程建钢(2014).MOOCs的教育学视角分析与设计[J].电化教育研究,(1):61-66.
[2]金陵,萨尔曼・可汗怎样走向“翻转课堂”[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2,(10).
[3]徐福萌,黄慕雄.教育技术协同创新与多元发展[M].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13:58-63.
[4]陈卫东,刘欣红,王海燕.混合学习的本质探析[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0(5):29-31.
[5]黄荣怀,马丁,郑兰琴,等.基于混合式学习的课程设计理论[J].电化教育研究,2009(1):9-14.
[6]彭绍东.从面对面的协作学习、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到混合式协作学习[J].电化教育研究,2010(8):42-43.
[7]余胜泉,路秋丽,陈声健.网络环境下的混合式教学:一种新的教学模式[J].中国大学教学,2005(10):51-56
[8]张淑梅.校院两级管理模式的思考与实践[J].文教资料,2011(3):170-171.
[9]韩锡斌,翟文峰,程建钢(2013).cMOOC与xMOOC的辩证分析及高等教育生态链整合[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6):3-9.
[10]周红春.基于Blackboard学习平台的混合学习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电化教育研究,2011(2):87-98.
关键词:艺术管理专业;混合式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1混合式翻转课堂概述
20世纪90年代,“同伴教学法”得以创立,其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学习课程内容,课上则形成“问题—思考—回答”的教学模式,体现了一种互动特点,使单纯的讲授式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对知识内容理解不透彻的问题得到了及时的解决。同时,也使得翻转课堂模式拉开了序幕。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师生的角色实现了互换,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真正主人,老师则成为学生身旁的指导者。混合式翻转课堂,要求在翻转课堂的基本框架内,结合不同课程的自身特点,将讲授式教学与翻转课堂有机结合。混合式翻转课堂不提倡将课堂实现彻底性的翻转,而是要结合课程的自身特点有所差异、有所区别。简言之,程序性知识突出的课程更适合翻转课堂,其对翻转课堂的要求更高,陈述性内容突出的课程更适合讲授式教学模式。
2高校艺术管理专业学生学习现状
2.1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比较低
艺术管理专业的生源质量决定了该专业的文化课录取分数线比较低,一旦学生进入本专业学习,其对待学习的态度、学习的认真程度都未能达到学校及老师的预期效果。
2.2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不集中
部分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容易分心,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非常明显,这也从侧面体现出了课堂教学的吸引度不高,需要老师在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理念上进行更为合理可行的完善。
2.3学生追求学习成效的快速性
很多学生不能保持良好的心态,总是希望学到一些知识就呈现出预想的效果,往往存在一种立竿见影的迫切心理。其实,艺术管理专业的学习需要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不宜过分追求立竿见影的学习效果。
3引入混合式翻转课堂的可行性
3.1有效改善学生的学习行为
艺术管理专业的学生在对待学习上,往往会出现主动性匮乏、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混合式翻转课堂的提出正是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老师可以根据课程的自身特点,布置一些内容,让学生在课下进行预习,使其提前接触需要学习的内容,从而使学生的课堂注意力更加集中。因为学生总希望将自己预习的成果展现给老师,所以这也就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度得以提升。
3.2适合艺术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特点
艺术管理专业往往需要参与演出、写生、展览等实践活动,这无疑会使学生的课堂教学时间处于紧张的状态,致使课堂教学无法正常的开展。混合式翻转课堂则可以有效解决这些问题,老师可以通过课前布置学习任务或者课后补习的方式弥补因实践活动导致课堂教学时间紧张的问题。
3.3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协作能力
在混合式翻转课堂教学中,老师必然会布置一些作业,学生也必然会在相互协作中完成作业。同时,老师在混合式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不单单是指导学生进行学习,更为本质的定位应当是辅助和合作,使学生的学习成果更加丰硕。
4艺术管理专业混合式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设计
4.1程序性课程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设计
程序性课程一般指关于如何完成某项任务的课程,包括完成任务的行为和操作步骤,属于“如何做”的范畴。在艺术管理专业中,艺术类的课程往往更加适合程序性课程的特点和要求。(1)充分准备课堂教学内容。老师应当将知识点进行合理的划分,哪些需要了解、哪些需要理解、哪些需要动手操作,这都是节省不必要的时间浪费,而为教学效率服务的必然选择。只有这样才能通过繁简得当的知识点传输,使课堂教学达到有条不紊的效果,并让学生在老师充分备课的前提下实现知识掌握上的繁简分流,更扎实地掌握专业知识。(2)激发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老师要学会用平等心态对待每一位学生,让他们的主体差异性得到充分的解决,不能因为学生的资质存在差别就使得学生参与学习的机会呈现不均等的现象。老师要给予学生同等的参与机会,不以学习成绩论高低,让学生真正的敬畏老师,热爱学习,从而让他们感受到自己才是课堂教学真正的主人,使程序性课堂教学主体角色得以固定,确保学习效率的不断攀升。(3)给予课堂教学真实评价。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应当习惯对课堂教学的效果进行检验,以此来考查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这样有利于老师今后工作的改进,包括教学计划、教学理念方法、教学内容的调整等。当然,老师还可以通过其他方法来检验课堂教学效果,比如让学生之间实现互相评价,让学生在知识点上查缺补漏,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4.2陈述性课程的讲授式教学模式设计
陈述性课程是关于解释事物内涵的课程,主要讲解具体的知识点,其属于“是什么”的范畴,更加适合混合式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的讲授式教学,在艺术管理专业中,管理学、经济法、劳动法等课程比较适合这种教学模式。老师可以在教学中融入案例,围绕案例设置问题,并注重问题难度的逐渐提升,实现学生思考能力的提升。在案例分析阶段,老师可以鼓励学生自行分组,充分调动学生的团队协助意识,并对学生的表现加以评价,归纳课程的重点和难点,便于学生形成知识系统。
5结语
艺术管理专业融合了艺术专业与管理专业,尚处于探索阶段。因此,二者都具有较强的实践性特点,混合式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针对二者的特点及融合后的教学现状应运而生,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应当在教学设计中对其进行大力推广,以此保障学生学习能力、学习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刘贝妮.我国艺术管理专业发展的困境及其解决路径[J].高教探索,2015(08).
[关键词]混合式学习;北大教师;技术接受模型;接受度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008(2011)02-0062-08
一、导言
随着信息科技之蓬勃发展,数字技术之发展日新月异,计算机与网络在学校教育之应用日益普及,带动着数字化学习(e-learning)风靡全球。随之而来的是对传统教学诸多缺点及传统教学是否应该被e-learning所取代的热烈讨论。然而,任何事物皆有两面性,对于沿循数百年的传统教学方式显然不可能一概否定,而对于后起之秀e-learning恐怕也很难在短时间内被全盘接受。那么,基于各种新技术的教学改革究竟走向哪个方向?
进退维谷之下,技术创新促进了面授教学与基于技术媒介式的学习环境之间的相互融合,混合式学习(Hybrid/Blended learning)应运而生。格林汉姆(Graham)认为,混合式学习是“一种将面授教学与基于技术媒介的教学相互结合而构成的学习环境”。而麦森和莱恩尼(Mason&Rennie)则进一步扩展,认为“混合式学习是技术、场所、教学方法的多方面融合”,而不仅仅是教学组织形式的结合。在国内教育技术界,何克抗教授认为,混合式学习“就是要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e-learning的优势结合起来”。
不可否认的是,混合学习模式融合了传统教学优势与网络教学优势,既强调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强调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为高校教学改革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研究表明,近年来混合式学习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发展非常引人注目。斯迪芬・文森特・兰克瑞(Stephan Vincent-Lancrin)认为,高等教育领域内的e-learning可被分为“辅网络课程”、“混合模式课程”和“完全在线课程”三类,其中“混合模式课程”是目前高校应用的主要模式,可以比较有效地兼顾面授教学与在线学习两者的优势,同时避免其诸多缺陷。《高等教育年鉴》报道说,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的校长非常强调在线学习和传统学校教育两者之间的相互结合,认为这是“当今高等教育领域内一个毋庸置疑的必然发展趋势”。
与此相呼应,近年来在各国高校中,混合式学习的应用在不断增多。英国“高校信息系统协会”(UCISA)的调查数据显示,在英国高校教学信息化中,比例最高的是混合式学习(50%),其次是辅助式E-learning(48%),同步e-learning(完全在线学习)比例则最低(4%)。查尔斯(Charles)等人在Educause的报告中提到“混合式学习能够增加学生的学习成果,并且与完全在线学习相比,混合式学习能够降低学习者流失率”。
伴随着中国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不断发展,混合式学习也成为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2010年的调查数据显示,目前,超过60%的中国高校已经开始使用课程管理系统,作为支持校内全日制学生的混合式教学之技术平台,国内多数著名大学都已开始进行混合式学习的实验工作。尤其是在教育部“本科教学质量工程”等项目的推动下,利用信息技术来辅助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被当作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的重要手段。
尽管不同的学者基于不同的研究和应用背景,对于混合式学习有着不同认识,但综合各种描述与定义,可以概括地认为:混合式学习实际是不同学习方式和教学要素的混合,它借助面授与网络这两种学习模式的优势来重新组织教学资源、实施学习活动,以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标。此定义可以作为进一步探讨混合式学习在高等教育领域的推广与应用问题的基础。
实际上,纵观教育技术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技术进步所导致教学方法与模式变化之例证很多,但一个共同弊端是:每次皆过分强调教学技术较原有教学方法之先进性,对原有工具与方法的替代性,同时却忽略了新技术对传统教学方式中优点之继承和结合。从这个角度来说,强调面授教学与e-learning相互结合的混合式学习确有其独特之处,兼顾了教学组织模式所涉及之因素的多个方面,具有理论和应用的多重先进性和可操作性。在此背景之下,进一步探索高校教师对于混合式学习的态度与接受度就成为一个关键问题,它将是混合式学习在高校中应用的第一步,同时也将直接关系到其未来发展前景。
二、研究文献述评
(一)国内外关于混合式学习的相关研究
整体来看,在高等教育领域中,混合式学习仍是一个较新之术语,相关研究并不多。文献显示,目前国外对混合式学习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三个方面:对学习效果之影响;对学习资源可获得性之影响和教师之接受度。
首先,关于混合式学习的学习效果问题,国外的许多研究者认为,混合式学习具有转换学习之潜能。现有研究表明,在混合式学习的学习效果方面,主要集中于学习成绩和中途退学率这些指标上。罗彻斯特技术学院(Rochester Institute of Technology)一个测试性项目报告说,参加该项目学生的学业完成率大约是95%。而在一项有数千学生注册的研究中,中佛罗里达大学(University of Central Florida)的研究者发现,当排除院系专业和性别这两个影响变量后,与面授或完全在线学习的学生相比,混合式学习课程的学业完成率相对较好。
其次,在谈到学习资源的可获得性时,国外研究者认为,混合式学习无疑是增加了学生获得基于互联网的数字化资源的途径。不过在实际教学中,三类群体学生的需求可能会各不相同:远离学校的学生,住在学校附近的学生和住在校内的学生。罗彻斯特技术学院提供了一个很好地案例,说明混合式学习是如何帮助失聪的学生获得了更多地受教育机会,并且提高了他们的学习效率。
第三,根本上说,混合式学习能否在高校中应用主要取决于教师对其有效性的认可和接受程度。有研究指出,在使用混合式课程的教师中,88%的教师对混合式课程的效果满意,并且愿意以后继续采用这种教学方式。然而在罗彻斯特技术学院的混合式学习试验项目中,却仅有41%的教师表示感兴趣。而在北京大学的实验中,88.4%的教师和助教认为,“北大教学网”这种新工具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很有帮助”和“有所帮助”。
显然,有许多因素会影响到教师的感受(Hartman,2000)。研究者发现,许多教师之所以使用混合式学习,是他们认为这将会提高学习效率。也有教师相信,混合式学习有助于增加
教学的便利性和工作效率。然而,多数研究都认为,对教师来说,实施混合式学习需要付出额外的时间和精力。因此,教师在时间上的额外投入应用通过一些方法来给予补救,如适当设计的专业发展和教学支持服务。
在国内研究界,混合式学来也成为教育技术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著名学者何克抗教授曾专门就此撰文(2004)指出,混合式学习在新的社会和技术背景下新含义的提出和被广泛认同,表明国际教育技术界的思想观念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也是教育技术理论进一步发展的标志。汪琼教授(2007)也曾指出,网络教学并不一定要求在网上传递全部课程,也可能是一些配合传统教学的部分教学资料或活动,即成为混合式教学的一部分,并指出这将可能是高校e-learning的重要表现形式。黄荣怀教授(2009)则对混合式学习的概念进行了深入分析后指出,混合式学习是“在‘适当的’时间,通过应用‘适当的’学习技术与‘适当的’学习风格相契合,对‘适当的’学习者传递‘适当的’能力,从而取得最优化的学习效果的学习方式”,这才是其本质特点。并详细论述了混合式学习的基本特征和基本原理,提出了混合式学习课程及其活动的设计框架,通常可分为“课程导入”、“教学活动”和“复习和测试”三个模块逐步进行,并给出相关课程设计实例。
国内文献检索结果表明,在2000-2010年期间,国内有关混合式学习的研究文献数量不断上升,但关于其“应用效果”和“接受度”的研究却很少。例如,在中国期刊网,以“混合式学习”为题名和关键词进行检索,结果分别是89篇和205篇。其中,2000年发表的相关论文仅为2篇,其后则逐年增加,2009年达到36篇。这说明国内研究者对于混合式学习的关注程度在不断提高。
进一步的文献检索发现,目前有关混合式学习的研究对象主要以中小学为主,有关高校中应用的研究则很少。例如,以“高校”和“混合式学习”为题名来检索,结果仅有4篇论文。此外,以“混合式学习”与“应用效果”、“接受度”为题名分别结合检索结果都为零。这种情况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国内目前关于混合式学习的“应用效果”或“接受度”的实证性研究为数甚少,有必要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二)关于技术接受模型
伴随混合式学习在各国高校教学中的应用,教师在教学中是否接受并能够很好地将信息技术融入自己的教学策略中,也受到研究者的重视,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关注混合式学习系统的接受度与应用效果。有研究者指出,在导入信息技术的同时,使用者对于新科技的接受程度,足以构成影响应用成败的关键因素。因此,目前不仅是教育界需要对新技术的接受程度引起重视,企业也应关注员工对新技术的接受意愿与工作成效之间的关系。
高校混合式学习中所采用的信息技术,需要教师在实际教学中的良好运用方能实现其潜在价值,而教师是否愿意接受新的信息技术是重要的前提。从逻辑上看,在高校中应用和推广混合式学习时,只有当教师开始从观念、思想上认可和接受这种新教学模式之后,才有可能在行动上表现为在教学过程中尝试使用。陈(Chen)等人指出,随着网络的兴起,研究者开始倾向于在网络环境下利用技术接受模型(TAM)来探讨使用者的行为。这样不仅可以了解TAM是否有足够的能力去合理地解释使用者行为,同时也希望能够通过TAM改善技术设计,提升使用者对技术的接受程度。
“技术接受模型”(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TAM)是戴维斯(Davis)于1989年依据“理理论”所提出,主要探讨认知、感情因素与实际采用技术之间的关系所发展而成。从模型中可发现,TAM将个人对特定行为的认知与评价,导入两个认知信念的因子:“认知有用性”(Perceived Usefulness)与“认知易用性”(Perceived Ease of Use),并且是影响“使用态度”(Attitude Toward Using)的主要因素。TAM模型如图1所示。
根据戴维斯的描述,“认知有用性”被定义为“用户相信使用特定系统或方法后,将会提高工作绩效或学习表现的程度”;“认知易用性”被定义为“使用者认为科技容易使用的程度,也就是用户相信使用特定系统或方法后所能省时省力的程度”。一般而言,在认知有用的前提下,当用户对系统有很高的有用性认知时,其使用意愿就会提升,所以其认知有用性与倾向使用态度会呈现正相关的法则。同时,当新技术产生时,使用者在操作上所遭遇的难易程度也会影响其采用新科技的愿意。因为,越难操作的系统或工具,则越会对用户的学习造成一定程度负担,进而产生排斥作用而不愿去使用。所以,认知易用性与使用者倾向使用的态度,也会呈现正相关的情形。
后来,技术接受模型被广泛应用于信息科技相关领域。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如潘朝明、塞西和凯拉荷(Sethi&Carraher)、陈怡静在对技术使用进行评估时,都选择导入技术接受模型的概念,利用使用者认知有用与认知易用两个影响因素来探讨科技接受程度,并以此为评估系统使用成效的依据,研究结果也充分显示了技术接受度决定了使用者是否继续使用的关键。
(三)研究聚焦的问题
作为国内高校“创建世界一流大学”计划之首倡者,北京大学向来名列国内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之前列。迄今为止,北京大学进行混合式学习的实践已超过10年,北大教学网作为混合式学习的技术平台也已应用3年。那么,作为混合式教学的实践者――北京大学的教师,他们对于这种新教学方式的态度如何?他们是否接受这种新教学方式并愿意改变自己的教学?在这个过程中,又有哪些因素影响教师对于混合式学习的接受度?
在本研究中,以北京大学教学网为案例,以技术接受模型(TAM)为基础,结合教师个人因素、科技因素、学校政策推广、同事示范等社会群体影响因素,参照其相关维度设计北大教师对混合式学习接受度的量表,探讨教师是否接受混合式学习,以及影响教师接受度的因素有哪些,从而为北京大学混合式学习的相关应用提供理论支持。
三、研究设计
(一)分析模型之设计
以上述相关研究为基础,研究者根据北大教师的实际情况,提出“北大教师混合式教学接受度分析模型”。该模型包括技术特点、教师特点、课程特点、主观规范和服务品质这五个维度,以认知有用性、认知易用性为中间变量,并以“使用意图”即混合式学习接受度为因变量(见图2)。以此为基础,研究者又设计混合式教学接受度调查量表(见表1),并邀请相关专家对试题进行了修订与评估。
(二)分析模型之修正
在正式调查之前,研究者对问卷进行了预调查,并对接受度量表进行了信度和效度检验。
信度结果显示,本研究问卷各维度Cronbaeh's α系数介于0.716与0.933之间,证明本量表具有良好地信度,内部一致性水准相当高;项目分析法结果显示,量表每一测试题题项
均具有较高区分度;对量表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并以特征值大于0.7作为选取因素的标准,结果发现量表题项可归为教师特点、政策特点、技术特点、认知特点四个因子,分析结果与量表维度基本一致,说明量表具有一定的结构效度。删除效度不够的量表题项,得到修正后的教师接受度模型(如图3)。
(三)研究假设
根据修正后的北京大学教师技术接受度模型,本研究提出下列假设:H1:教师特点(包括个人特点和所授课程特点)会影响其认知有用性;H2:教师特点(包括个人特点和所授课程特点)会影响其认知易用性;H3:H-learning平台的特点会影响教师的认知有用性;H4:H-learning平台的特点会影响教师的认知易用性;H5:外部支持会影响教师的认知有用性;H6:外部支持会影响教师的认知易用性;H7:教师对混合式学习的认知有用性会影响其接受度;H8:教师对混合式学习的认知易用性会影响其接受度。
四、数据统计与分析
(一)数据描述
本研究采用方便抽样法。第一阶段,利用“北大教学网”课程通知以及校内门户网络问卷地址,然后利用Limesurvey网络调查系统接收数据。在为期1月的时间内,共收到反馈问卷129份,其中有效量表38份。第二阶段,发放纸质问卷50份,回收问卷49份,其中有效量表49份。问卷填写者来自经济、新闻、国际关系、工学、教育等近20个院系/所/中心,其中81%的教师曾在国外学习或工作过。
调查数据显示,52.2%的北大教师和助教认为,之所以使用“北大教学网”作为自己教学的辅助工具,是因为“想尝试一种新的教学方式”;也有部分教师是因为“想让自己的教学与众不同”和“学生们希望在教学中使用”。在对H-learning教学方式使用效果评述中,88.43%的教师和助教认为,“北大教学网”这种新工具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很有帮助”和“有所帮助”;只有3.4%的教师认为使用H-learning这种新工具对自己的教学毫无用处或用处不大。
对于“北大教学网”中提供的功能,教师使用频度最高的功能是“上传教学讲义”(66.9%);紧随其后的是“教学通知”、“教学大纲”、“课后讨论区”,分别占调查总数的36.5%、38.8%和29.2%。调查数据显示,教师对于“作业提交”、“作业批阅”、“成绩管理”、“学生活动记录与统计”等与学生学习表现相关功能使用也比较频繁;但是对于分组教学、词汇和术语表等较复杂功能使用则很少,使用比例不足5%。(如图4)
在利用“北大教学网”进行辅助教学时,33.7%的教师认为遇到的最大困难是“平时科研任务繁重,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利用‘北大教学网’”;11.8%的教师认为“缺乏学校有力的政策和经费支持”;10.1%的教师认为“‘北大教学网’操作复杂,对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要求较高,使用起来比较困难”;还有6.7%的教师认为“‘北大教学网’功能太少,不能满足教学需求”(如图5)。
(二)方差分析
由于教师教龄和学科背景有差异,因而在对混合式学习的接受情况可能存在差异。为了检验这种差异性,研究者首先检验教龄和学科背景是否对混合式学习接受度存在。用ANOVA进行方差分析发现,F=0.665,P=0.678>0.05,表明教师的教龄并不存在着显著差异(见表2)。
在教师学科背景上,按照北京大学学科分类,分成理学、信息与工程科学、人文学、社会科学四大类,用ANOVA进行方差分析发现,F=1.484,P=0.225>0.05,表明学科背景也对混合式学习接受度没有显著性差异(见表3)。
在检验教师对“北大教学网”所提供功能的使用情况中,研究者发现,教师对不同功能的使用频度存在着较大差异。这种使用频率的差异可能与功能的使用复杂程度有很大关系。为了验证这一假设,研究者请10位专家对“北大教学网”15个功能的使用复杂度予以评分,并将专家评分(以7分为满分)的加总平均值作为功能最后的使用复杂度得分。对功能的使用复杂度与使用频度进行方差分析发现,F=11.023,P=0.002
根据功能复杂程度与使用频度列联相关结果可以发现,复杂程度低的功能,在教师进行混合式学习中得到了更多的应用。因此,在对“北大教学网”进行推广过程中,简化功能使用的复杂度,并且为教师提供具有针对性的培训与帮助,可以提高教师的使用频率,促使教师真正地将混合式学习方式融入到自己的教学中。
(三)路径分析
结构方程模式,也称为“潜在变量的路径分析”(pathanalysis with latent variables;PA-LV),应用统合模型的概念与技术,利用潜在变量的模型来进行变量关系的探讨。因此,超越了传统路径分析的功能。
结合修正后的教师接受度分析模型,本研究利用Amos17.0进行路径分析(Path Analysis),从而验证各变量之间关系。依据Sethi和Carraher(1993)提出的建议,当样本数来源不到题项的十倍时,可采用“有限资讯”的分析方式,对本研究的测量模型进行缩减。
为了尽可能减小测量误差,在进行模式缩减时,本研究将三个外生变量与三个内生变量的题项,按照所描述的变量内容进行缩减,作为各个变量测量值代表,如将描述课程内容的三个题项加总平均作为课程特点变量tc05(如图6所示)。在路径上,教师特点、技术特点、服务支持三个外衍变量,经由认知有用性、认知易用性这两个中间变量,形成潜在变量,从而影响教师接受度(见表5)。
为检验教师混合式学习接受度模型的整体适配度,本研究挑选卡方值检定、卡方值与其自由度的比值、适配度指标(GFI、PGFI、NFI、IFI)、替代性指标(NCP、CFI、RMSEA、ECVI)、残差分析指标(SRMR、RMR)。建议指标与本研究结果如表6所示。
整体模式适配度上:X2/df的比值小于3,为1.472;GFI的指数为0.901,略大于0.9,达到适配指标;PGFI指数为0.587,大于建议指标0.5;NFI的值为0.841,接近理想适配指标;IFI指数为0.943,大于0.9,达到适配指标;CFI指数为0.941,大于0.9;指标RMSEA为0.074,略大于适配指标;RMR为0.056,SRMR为0.074,基本上达到适配指标。综上分析结果可以看出,本研究模式与观察资料之间具有较好地适配度,结论可信。
(四)研究结论
根据路径分析结果,本研究假设检验情况如表7所示:
1 关于混合式学习相关因素对认知有用性与认知易用性的影响
教师特点,如电脑使用经验、技术自我效能、教学方式偏好、课程内容、课程资料等几个方面,对认知有用性均有正向
显著性影响,但对认知易用性的影响则不显著。因此,混合式学习所用平台的设计与开发,应满足不同学科的教师在教学时的需求及教学方式偏好,从而提高教师对混合式学习平台的认知有用性。
平台特点,如功能丰富性和系统可靠性,是指教师在操作H-learning平台时对系统品质产生的个人感受。研究结果发现,技术特点对认知有用性和认知易用性均有正向显著性影响。因此,混合式学习平台开发者及维护者应充分测试系统的技术品质,保证系统正常运行,防止因为科技品质不符合教师的预期而造成使用困难或降低使用率。
服务支持,如领导支持、助教协助和同事示范,对认知有用性和认知易用性均有正向的显著性影响。这说明,教师的混合式学习接受度不仅与个人特点、系统特点等有关,还与群体环境有着密切联系。因此,提高教师的认知有用性与认知易用性,打造良好的群体环境至关重要。
2 关于认知有用性、认知易用性对技术接受度的影响
本研究发现,教师的认知有用性对H-learning接受度有显著影响,而认知易用性与接受度之间则不存在显著关系。“认知有用性”是指教师相信混合式学习教学系统能够提高教学效果的认知,而“认知易用性”指教师对混合式学习教学系统容易使用的认知。这一结果说明北大教师在使用混合式学习教学系统中更为重视的是系统是否有用,是否能够提升教学效果,而对技术使用的难易程度关注不多。因此,提升教师对混合式学习的接受度,关键在于转换观念,只有当教师真正认可混合式学习的作用后,才会在教学中更多的使用它。
五、讨论与建议
科技所带来的变革,不仅带给学习者更自由的学习体验,也给教师带来了新的教学思路。在高等院校推广混合式学习这种教学模式,不仅要考虑学生需求,更应该注意教师在使用混合式学习时的感觉。如果教师对混合式学习的接受度很高,那么教师将更多的在教学中使用混合式学习,从而也将影响学生的使用情况。根据研究结果,对于北京大学在全校范围内推广混合式学习,研究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根据教师的教学需求,进一步完善H-learning平台的技术功能。对于北京大学的混合式学习系统(“北大教学网”)开发者及维护者,应针对教师意见与建议,进一步修改完善平台界面交互设计及部分功能。在进行“北大教学网”功能使用频度调查中发现,菜单隐藏深度与使用频度成负相关,即在操作上越复杂的功能,教师在教学中实际使用率越低。因此,应简化“北大教学网”中与教学结合紧密的相关功能的操作,并为教师提供详尽的使用手册,使教学网操作更符合大陆教师的使用习惯等。在问卷开放题中,很多教师也指出“教学网操作太复杂”,“功能强大,但是很多功能不会应用”,“教师给予学生反馈时,学生不能马上看到”等问题。因此,建议开发者“借鉴相关社交网络,在他人回复自己留言时给予提示”或者“开发即时提问回答软件、即时聊天系统”等,增加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灵活性。
随着高等教育信息化的迅速发展,高校的信息化教学环境和软硬件条件都得到极大改善,高校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教育信息化环境下,以课堂、教材、教师为中心的传统式教学逐渐向以学生为主、注重学生的学习参与的网络式教学转变,学生的学习过程的主动性、参与性和创新性得到空前重视,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结合课堂教学和网络教学的优势,达到课程教学效果最优化,成为高校教育工作者共同关注的问题。
Blending learning的提出,为高校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它强调把传统学习方式和E-learning有效结合起来,实现二者的优势互补,以获得最佳的学习和教学效果;它还可以促使高校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博客、维基等多样化的信息技术形式,改善高校教学课时普遍不足,师生课下交流普遍缺乏的现状。本文以《信息检索》课程为例,以基于Blackboard平台为基础建设的信息检索网络在线课程为依托,阐述了在课程活动设计、实时和评价各阶段的教学改革实践,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目标的改革
信息管理类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总体指导思想,是面对社会信息化的挑战,积极更新教育思想,以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为目标;以应用新技术、加强实践能力作为基本策略,最大限度开发学生的潜能作为推动系统运行的机制。同时,网络信息的爆炸性增长以及网络信息检索工具和服务的发展对传统信息检索及服务的内容、手段和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易用、一站式的异构检索平台逐渐普及,信息检索课程教学目标也发生了改变,我们将检索课程改革的总思路确定为紧密结合数字化、网络化信息环境的特点和现实发展需要,主要着眼于当代信息环境下广泛分布的信息资源、综合全面的信息系统和多样化的信息检索手段等来组织设计教学内容,以学生为中心,以信息化教学设计与实践为主线,以现代先进的教育思想为指导,将教学内容融入真实情境中;利用先进教育技术,开发适合学生学习及检索课特点的教学课件或学习平台。
三、教学内容的改革
(一)基于Blending Learning的课程活动设计
《信息检索》课程是对学生进行通识教育,提高本科学生有效检索和获取相关知识的能力,从而有效进行自主学习和研究而开设的一门通选课。现有的教学过程主要还是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讲授的教学模式,教学手段落后、教学过程呆板、陈旧,学生长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学习兴趣普遍较低,实际动手能力得不到锻炼。而将网络教学平台与课程教学相结合,将Blending Learning思想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可以让学生在具体应用中体会信息检索的理念和方法,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索,能够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事培养和提高现代信息检索能力、知识总结与反思能力、表达能力等。基于Blending learning的课程设计和实时在其中起到了关键性的推动作用。
1.实施环境以网络课程为平台
实施Blending learning一般需要一个网络学习管理系统来支持在线学习、师生交互和多样化的学习评价、学习过程管理等教学环境,它是网络教育不可缺少的支撑平台,也是混合式学习必不可少的实施环境。
依托我校网络平台(Blackboard教学平台)建立了信息检索网络课程,将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资源、学习成果、师生互动等功能集成与一体。教师可以设定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布置教学作业、与学生进行实时和非实时互动,及时解答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学生也可以及时提出问题,并与同学们进行互动讨论,形成协作式学习的良性机制。
2.活动理论和目标分类理论为基础设计教学活动
在本门课程的网络学习中,我们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自主学习活动为主。其活动设计策略遵循了维果茨基的“活动理论”思想和布卢姆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我们从传统的静态知识呈现的课程设计方式转变为注重动态活动的设置,注重利用工具完成活动的过程、合作和分工,注重活动完成的层次性。结合网络课程的特点,我们依托网络平台,设计了一个网络课程的学习流程,如图1所示。
为了体现学生在线学习的主体性和个性化,系统对每个学习者进行了特征分析和起点测试,制定了个性化的学习方案。学习者使用各种学习工具完成学习目标,通过自主学习和同学交流来完成个人任务,通过学习共同体间的分工协作完成小组任务,根据活动设计层次的不同,将知识提前预习、课上学习、作品展示、评价交流、分组协作等模块有机衔接起来,学生始终处于连续的学习状态,提高了学习效率。
在课程组织过程中,我们将信息检索课程按照教学任务划分为若干个专题模块,每一个专题设定具体学习目标,将活动按照“课前、课中、课后”进行详细设计和分类,课前和课中一般是基于网络课程开展活动,课中采用网络课程与课堂讲授相结合的方式,具体的活动设计还要指明活动的内容、目标、主体、操作流程等。
(二)基于Blending Learning的课程实施策略
基于Blending learning思想的混合式学习,有效结合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活动和以学生为主体的网络学习活动的优势,充分调动了教师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使各层次教与学活动和谐开展,提高了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活动是教师利用网络课程的系统授课功能,对每个专题的学习重点和难点进行讲解,同时布置作业、案例分析、讨论主题,引导小组协作学习,提供作业批改反馈,问题讨论、考试反馈等,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网络自主学习活动是Blending Learning的实施基础。在本门课程中,学生主要利用网络课程平台进行自主学习,如浏览课程通知、教师简介,下载教学课件、观看课堂实录及相关拓展资源,在线完成作业,利用讨论区、博客、虚拟课堂等学习工具,进行师生、生生间的互动交流讨论,利用在线测试评价自己的学习成果等。网络自主学习极大拓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有效弥补了现有课程授课学时不足的现状,有力提高了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
(三)基于Blending Learning课程评价策略
多样化、全方位的评价策略,是Blending Learning顺利实施的有力保障,本课程的评价采用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即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在学生成绩中各占50%,其中形成性评价又分为课堂表现和网络平台表现两方面,如表2所示。
1.形成性评价
课堂表现评价既包括出勤情况、积极回答和提出问题情况,还注重对学生作品展示和参与协作小组学习表现的评价等。
网络学习表现评价,是Blending Learning中极为重要的环节,包括常规性表现(登录情况、在线时长等)和过程性表现(参与讨论、作业质量、小组协作等)。对于常规性表现和过程性表现尽量采用非常重要且可计量的指标,分别赋予不同程度的权重,进行评价。
2.总结性评价
考核性评价是基于形成性评价基础上进行的,一般是在网络上通过在线考核的方式进行,考核性评价必须与形成性评价结合使用,才能起到既检测学习效果,又促进学生不断学习的双重作用。
四、结语
混合式学习,实现了传统课堂教学与网络自主化学习模式的优势互补,将个人学习和协作学习、课程时间与课程理论有机结合,更好地促进学生能力发展,培养学生兴趣,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教学效率和学习效果。
混合式学习为高校的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视角,提高了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同时也对教师的教学技能提高了新的要求。成功的混合式学习,需要精心的课程活动设计、合理有序的课堂实施过程和多样化的活动评价方式,教师除了要具有教学设计技能、课堂实施技能、课堂教学技能之外,还应该具有促进学生学习包括促进有效交互技能、学习过程管理技能和学习环境设计技能等。因此,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下,教师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参考文献:
[1]何抗抗.从Blending Learning看教育技术理论的心发展(上)[J].中国电化教育,2004,(3):16-19.
[2]黄荣怀,周跃良,王迎.混合式学习的教学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祝智庭,顾小清.现代教育技术——走进信息化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杨文婷.混合式教学中教师技能的新要求[J].中国远程教育,2008,(6):63-66.
[5]周红春.基于BlackBoard学习平台的混合学习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电化教育研究,2011,(2):87-91.98.
[6]韩丽华,常樱,王玉梅.基于Blended Learning的课程设计、实施与评价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0,(6):17-21.
关键词:混合学习;高等教育 实施效果;应用研究
1. 混合学习
混合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越来越受到很多研究者的关注,并将其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尤其是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发展,已积累了一定的成效。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将混合学习应用于教学实践中,通过将网络上的学习资源和讨论活动取代部分课堂的上课时间,有助于改善学生的学习效果,让一些因特殊原因无法常到学校上课的学生更有时间上的弹性,且有助于减少学生和学校的开销,提高完成课程学习的学生比例。
何克抗教授认为[1]:所谓Blending Learning,就是既要发挥教师和学生的双重作用,教师要引导、启发和监控教学过程而也要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这是把网络化学习和传统的学习方式结合起来的一种学习方式。这种转变似乎说明当前教育技术理论是在回归,是在怀旧:但实质上是在按螺旋方式上升,说明人们的认识在深化、在提高,说明教育技术理论在不断向前发展。
李克东教授指出传统的学校教育和企业培训有很多方面都是不同的,因为它们的目的是不同的,学校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素质而企业培训则是为了赚取更多的商业利润,企业通过培训员工使得他们熟练掌握一定的工作技能,是自己的员工更能掌握自己的工作,从而提高工作绩效。这也是混合学习在对网络学习和建构主义的认识以后首先在企业内部实施的教学方式。其实混合学习模式在个体之间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能够在个体之间形成真正的互动。在企业培训中,通过混合学习能够节省人力、财力和时间上的开支,所以很多培训机构和企业都会选择混合学习模式下的培训。而李克东教授更加强调,如果能把混合学习模式和远程教育相结合,那么混合学习则具有更深入的内涵,更能达到教学效果。
2. 混合学习的应用模式
2.1技能驱动模式
技能驱动模式是将自定步调的自主学习同教师的在线指导相结合[6]。在该种模式中,学习者和教师之间、学习者之间通过Email、论坛进行沟通、交互。Masie中心是一个研究人们如何学习和工作的国际性智库,它曾经做过一个关于学习的调查,该调查显示,88%学习者和91%的教学管理者认为,在自定步调的远程培训中,培训人员的指导作用尤其重要,是产生有效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调查结果表明:培训人员监督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并同学习者保持沟通交流、培训人员通过对远程学习过程的评价、为远程学习者建立和促进远程学习社区形成以及利用Email或者论坛解决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等指导方式是获取评价最高的方式。由此可见,学习者的自主学习与同培训人员的主导结合在一起,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混合性学习模式,它有利于消除学习者的学习过程的孤独感,增强自律性,促使学习者圆满完成学习过程。
2.2态度驱动模式
态度驱动模式指的是把传统的面对面学习形式和网络协作学习形式结合起来进行学习。该模式是通过课堂教学方式先把协作学习过程中的学习内容、属性以及最后的输出成果以及如何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进行协作的相关方法向学习者说明。这种模式是要求学习者在网络的环境中,利用在线协作学习的方式尝试学习某种新的行为。
2.3能力驱动模式
能力驱动模式指的是学习者与教育教学专家共同通过在线互动的活动形式,从而获取隐性知识(Tacit Knowledge)的方法。决策过程部分受基本事实和工作原则指导,但还需要具有通常专家才具备的隐性知识。隐性知识的获取和学习非常适合采用能力驱动模式,该模式主要通过学习者和教师在线沟通、交流、讨论等非正式交流而获取知识。因此,这种模式包括学习者与教师、学习者之间实时在线交流活动,并通过在线交流工具进行探讨互动,对问题进行反思,从中感悟到的知识。
3. 基于WEB的混合学习的教学模式
为了有效指导混合学习的实施,在前期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具体的开发流程,构建基于混合学习的教学模型。该模型借鉴了多种教学系统设计理论的思想,并结合实际情况和混合学习的特点,加入了实施混合学习一些必要步骤,对某些步骤进行细化,增强混合学习活动的可操作性。
3.1混合学习活动教学模型
学习活动是指学习者、教师以及他们之间为了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而进行的各种活动的总和。学习活动是学习者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学习活动的设计则是教学设计的核心内容。学习活动的设计,不仅仅是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的设计,还包括学习基本流程与步骤、过程监管和评价机制的设计,对学习活动进行流程控制,规定各阶段活动的成果形式、时间进度、奖励和惩罚机制,同时还应该在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引入必须的评价机制,制定评价标准和方法,使学习活动高效有序进行。混合学习活动教学模型可以分为二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分析阶段,这部分是进行教学活动的前期分析阶段,是基础。第二部分是实施阶段,该部分是实习混合学习的核心。
3.2分析阶段
3.2.1制定教学目标
在整个混合学习活动的过程中,教学目标的制定是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教学目标在混合学习活动中处于核心位置,它决定着具体的学习行为,不仅是整个学习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而且也是教学评价的依据的一部分,它既有定向功能又有调控功能。如果制定教学目标这个环节出了问题,必将导致混合学习活动的偏差或失误。教学目标的正确、有效制定是教学目标有效达成的基础,是评价教学目标是否达到的重要标准。所以,在混合学习活动中必须非常重视教学目标的制定这项工作。
教学目标主要分为三部分,第一是知识和技能目标,即通过学习活动,学生能够掌握哪些学科知识和技能。第二是过程和方法目标,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掌握学习的策略和技能。第三是情感、态度和价值目标,主要是发展学习者非智力方面的因素。 教学目标是对学习者接受教学后可以做到的行为的明确性描述,是在需求评估过程中产生,针对那些可以通过教学达到有效解决的问题而确立。同时教学目标的选择和求精是一个推理过程,通过回答一系列的问题,来明确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关于行为和教学内容知识的一般性描述,所以必须明确化描述。可以通过以下步骤明确教学目标:
(1)列出教学目。
(2)根据教学目标写出学习者要做的,而且可以证实学习者达到这些目标的行为。
(3)分析列出的行为,选择最能够表达、反应目标完成情况的行为。
(4)将筛选出来的行为完整的表达出来,形成文字,说明学习者要能做什么。
(5)审查修改后的教学目标陈述,判断能表现这些行为的学习者是否算达到了目的。
经过以上步骤,就可以产生明确的、可行的教学目标,然后进行后续的分析活动。
3.2.2教学分析
教学分析是一个相对复杂的过程,具体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使用目的分析法确定教学目的主要成分,二是进一步分析教学目的的每一步,确定从属技能。确定教学目的的主要成分就是进行目的语句分析,即如何精确知道学习者能够做什么。
目的分析包括两个基本步骤:
第一步是按照所要发生的学习类型对目的进行分类;
第二步是确定并顺序化完成目的所需要的主要步骤,这些主要步骤既包含行为,也包含相关的内容,并且要按照最有效的顺序安排。把目的可以分为四种类型:言语信息、智慧技能、心智运动技能、态度技能。目的分析要可视化的显示学习者完成教学目的的过程中要做的每一步,最后的产物是技能流图,它给出了学习者完成教学目的的过程中要做什么的总体框架,这是从属技能分析的基础。
教学分析的第二步就是确定从属技能和入门技能,确定在教学开始前学生应该具备的技能、知识和态度,可以用一张图表示己确定技能之间的关系,最终的产品是完成教学目的每个主要步骤所需要的的从属技能框架。整个教学分析的结果包括教学目的、完成目的的主要步骤,完成每个主要步骤所需要的从属技能和入门技能。这是设计混合学习活动的基础。
3.3实施阶段
本阶段是描述混合学习活动具体的设计、实施的过程,是整个模型的核心内容。
3.3.1制定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完成特定的目标,依据教学的主客观条件,特别是学生的实际,对所选用的教学顺序、教学活动程序、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等的总体考虑。
教学策略具有以下五个特点:
(1)对教学行为的指向性。任何教学策略都指向特定的问题情境、特定的教学目标、特定的教学内容,规定着师生的教学行为。
(2)结构功能的整合性。在选择和制订教学策略时,必须统观教学的全过程,综合考虑其中的各要素。在此基础上对教学进程和师生相互作用方式作全面的安排,并能在实施过程中及时地反馈、调整。
(3)可操作性。教学策略是达到教学目标具体的实施计划或实施方案,并且可以转化为教师的外部动作,最终通过外部动作来达到教学目标。
(4)应用实施的灵活性。教学策略的灵活性表现在教学策略的运用要随问题情境、目标、内容和教学对象的变化而变化。
(5)调控性。教师能够根据对教学的进程及其各种要素的认识反思,及时把握教学过程中的各种信息及时反馈和调整教学的进程及师生相互作用的方式,推进教学的展开,向教学目标迈进。
(6)层次性。教学具有不同的层次,加涅把教学分为课程级、科目级、单元级和要案级四种水平。不同的教学层次就有不同的达到教学目的的手段和方法,也就有不同的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的制定首先要考虑的是将教学内容顺序化,将教学分析中的技能按逻辑分块。可以按照如下顺序制定、开发教学策略:
(1)安排教学目标的顺序,为学习者分组。
(2)指出教学前的活动、评测和增强活动应该如何做。
(3)确定计划呈现的内容和制定学习者参与策略。
(4)为各节课安排活动。
(5)统一媒体,确认或选择传递系统。
在完成教学策略的制定之后,邀请领域专家和目标学习者共同审核教学策略,并指出其中的潜在的问题,随时修改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何克抗.从Blending Leaning看教育技术理论的新发展[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4,(09)37.48
[2]李广圣.基于教育虚拟社区的混合学习模式研究[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10.
[3]汪燕,郑兰琴.实践、反思与交流:聚焦国际混合式教学研究[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0,(5):7.11.
[4]田世生,傅钢善.Blended Learning初步研究[J].电话教育研究.2004,(7):7.10.
[5]李克东,赵建华.混合学习的原理和应用模式[J].电化教育研究.2004,(07):I-6.
[6]赵国栋.教育信息化国际比较研究[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
[7]倪浩.混合式学习中学习支持服务的设计研究——以《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为例[D].浙江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8]叶纪林.国外研究性学习的现状、特点及启示[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8(6):53.56.
关键词:混合教学模式;地方高校;对策;实践与研究;思考
一、混合教学模式概述
混合教学模式实际上在以往教学中就已存在,其指的是在过去课堂教学过程中多种教学方式的结合,也就是说,利用视听媒体的教学形式与传统教学模式有机结合、网络辅助教学模式与以往教师单调解说方式有机结合、学生自主学习与学生相互协作学习有机结合等。在传统课堂上,混合教学观念在媒体挑选、教学规划、教学方法等多个方面都有着具体的表现。我国广大教学技术工作人员对混合教学模式进行了深入的探究与分析。在进入21世纪的互联网时代后,随着网络信息技术与在线学习的飞速发展,全球教学技术领域在不断总结近些年来在线教学实践经验的同时,为网络教学及学习赋予了全新的含义,使其成为了对传统教学革新及对在线教学反思变革的结合点[1]。混合教学在形式上是网络教学与传统面对面教学相互结合,但其中更深层次的则包含了依托建构主义、认知主义以及行为主义等众多教育基础理论的教学形式融合,教师主导教学活动及学生主体参加活动的相互结合,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的不同环境的结合,各种教学媒体及资源的相互结合,自主学习及合作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的结合,课堂讲解与虚拟课堂的结合等。其重点提倡的是教师引导作用以及学生的主体地位相互统一,始终重视的是双方的创新性、自主性以及在教学当中按照不同场景、各种问题及需求,采取的针对性教学方法来有效解决问题,从而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及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地方高校开展混合教学模式的对策
混合教学模式相对于过去传统课堂教学、优质课程、慕课等有着明显的区别,实施混合教学模式的教师们并不一定要是慕课视频当中的主角,也不一定要精心准备每节课的讲解,而是需要教师深入探索研究知识,按照学生的实践学习需求,科学合理地整合网络与现实中的教学资源,确保线上与线下间的完美衔接,更好地激发广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帮助他们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从而提高教学的实效性与质量。此外,混合教学为了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充分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在现实课堂教学中,利用探讨教学、开放化项目设计能够让教师真正变成教学的引导者、推进者,能够指导学生分组进行讨论,随时为他们提供针对性的教学辅导,与学生共同解决问题,将网络探讨、点击率等多种方式相互整合,监督与促使学生跟进教学节奏。
1?以地方性、开放性为指导,提高专业人才整体质量
地方高校应时刻围绕自身院校的办学思想,充分运用校内特色化专业、经费、课程及教学等众多方面的资源优势,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地方高校的积极作用。地方高校依据实基础、强技能、重应用、有特点的整体要求,提炼专业核心技能,细化专业人才培养指标、完善课程设定,不断优化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以专业综合革新实验项目以及教学示范课程构建、混合教学课程为切入点,努力推动教学形式、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评价方式的革新,教育教学革新氛围已初步形成。基于专业核心技能与专业核心素养培养目的,开展课内外综合性实践活动,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明显增强。地方高校当前获得了众多国家级优秀专业人才培养计划项目、国家级特色化专业、综合革新实验专业、省级特色化专业以及综合革新实验专业。同时,还获批省级专业人才培育方案创新实验区域、实验教育示范基地、大学生社会实践教学基地,并且地方高校的广大教师还获得了国家教育名师、先进教学成果奖、精品教材奖等奖励。此外,地方高校还积极与企业联合构建了专业人才培育计划,建设师资团队的共同体,合作培养企业所需的专项技能人才,多元化国际协作培养专业人才渠道得到有效拓展,以此来有效推动地方高校的教学改革,切实保障各大高校人才培养的整体质量[2]。
2?以优秀教师、教学高手为依托,提高教学综合水平
成功的混合教学改革需要教师的付出与支持,其包含了众多教育名师、教学高手。地方高校基于院校教育名师、教学高手资源,始终坚持一师一课的教育思想,鼓励广大教育名师、教学高手及教育专家开展混合课程教学,动员出色的青年教师主动参加混合教学革新课程建设,并通过立项申报、评选奖励的有效方式,挑选教学改革效果明显、代表院校特色化专业进行课程的重点构建,鼓励二级院校及不同专业开展教学改革。2015年,地方各大高校均开设了教学改革示范课程30门,省级优质资源共享课程8门。2016年,各大高校开设教学改革示范课程35门,省级优秀资源共享课程10门,挑选首批混合革新实验课程20门。同年,地方高校均挑选了第二批混合改革实验课程48门,80%的课程由教育名师、教学高手牵头,以此来有效保障课程建设及教育质量。
3?以教师网络化教学水平提升为推手,推动课程建设
在教育教学不断发展的进程中,广大教师是教学实践过程中的设计者、引导者与实践者。教师现代化教学能力将关系到教学改革课程的构建效果,对此,提高广大教师的个人信息化教学水平是确保教学改革课程构建的有效举措。在网络信息技术和教学改革的深入融合过程中,教师首先应从自身心理上改变个人角色,充分尊重班级学生、积极鼓励并支持学生个性化发展,提倡混合教学、微课成为全新的教学模式,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及方式方法。地方高校应引导教师积极参加与混合教学模式相关的活动,定期开展教育培训、翻转课程比赛、专题座谈会等不同层面上的教学革新活动,以此来提高教师的现代化教学水平。比如,许多地方高校组织了相关以混合教学为专题的讲座及教育培训活动,主动邀请全国知名高校专家亲临院校向教师详细介绍教学改革课程,对其他高校实施的混合教学改革的成功经验进行借鉴与学习,并组织教师参与混合教学实践会议、经验交流会议等。
三、地方高校混合教学模式的实践与研究
1?强化混合教学对教师的奖励机制与条件保障
混合教学模式的实践需要网络平台、技术、体制及经费等各个方面的支持,教师设计完成教学改革方案及制作完成网络教学视频的过程中都需要充足的资费、人力、时间等,构建详细的体制、提供先进技术的支持、肯定教师工作等是地方高校混合教学模式实践的重要前提与基础。地方各大高校均制定了混合教学改革的奖励机制,对混合教学改革评选出来的优秀教师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与相应的物质奖励,有效促进了地方各大高校教师积极实践、勇敢创新。
2?统计网络教学平台应用情况推动课程建设
地方高校在2011年末建设了网络平台,2014年12月实施了数据迁移,2016年底全面完成了网络平台的升级与拓展,并于2017年11月修复投入使用。从2011年启动到2017年投入使用,每个学期的各大高校的网络平台总访问量都在以惊人的速度上涨。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及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依托网络平台的课程构建也在同步跟进,平台的访问量2011—2017年共计增长了数百万倍。这种增长与地方高校重视和强化教学奖励机制及条件保障有着直接的关系,与此同时,地方各大高校在2016—2017年间相继增设了共计85门的混合教学革新试点课程,进一步推动了网络平台的课程建设与应用。从有关调查结果上看,虽然混合实验点课程整体比例不高,但却对网络平台课程建设的上升率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2017年网络平台的总访问量相比于混合课程构建前上升了3.4个百分点,这充分说明了地方高校在持续推进课程建设的同时,也在促进教师教育思想及教学方式的改革与创新。当前,有20门混合实验课程处在深入建设当中,并在《成本会计》《教育科研方法》《税法》等12门课程建设上获得了显著的成效。地方高校在2018年初,对首批混合实验课程实施了检验考核,检测合格的课程将进行优秀评选,而不合格的课程则将进行优化完善后进行再次评选,以此来推动下一批混合实验课程建设,鼓励更多院校申报混合试验课程。另外,地方高校还强化了网络教育平台的应用,通过网络与现代化教学技术的结合、专题讲座与现实实验相结合的方式促使教学思想的转变,推动教学质量的提升[3]。
3?以评价促进改革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教学展示、翻转课堂是地方高校广大教师在日常教学当中针对某一门课程中的重点及难点或是专项技能等特定的具体任务而采取的一种教学方法,其重点内容是知识章节而不是知识框架,根据教师的详细讲解、实践操作及视频制作等形式来进行全方位的展示,具有明确的目标、针对性内容及展示时间短等特点,是混合教学模式及课程革新的构成单元。因此,充分运用国家、省级以及院校之间的教学比赛、翻转课程竞赛,能够有效推动教师混合教学活动的进展,提高广大教师摄影、教学方案设计等多方面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目前,地方各大高校都在积极努力地选拔校级教学比赛优秀教师,以此来更好地提高他们的教学能力。同时,相关地方高校也在鼓励校内教师主动参与国家举办的各种教学竞赛,并分别在2016年评选出了优秀翻转课程参赛作品上百项,2017年青年优秀教师教学竞赛中评选出众多精英教师,极大程度地提高了地方高校的整体教学水平。
4?以项目驱动教师实施教学革新实践
以教学改革项目、地方高校的大学生双创实训方案项目等方式推动地方高校混合教学及其课程改革。地方高校可通过自主报名、严格选拔与推荐有机结合的形式筛选项目,当前,相关地方高校承担省级教育改革项目20多项,综合改革试验点项目高达16项,国家、省级大学生双创实训方案项目224项,2016年教育改革示范46项,2017年审核通过了78门多个专业课程。对于教师与学生各自所担任的不同角色实施项目实践,按照学习成效、审核结果、分析成果,地方高校还可继续探索更好满足自身院校专业人才培养的混合教学模式。
四、对地方高校实施混合教学模式的思考
1?教学管理方面
当前,大部分混合教学课程对学生信息管理的方式过于单一,通常将班级作为基础单位,未能更好地区别集中性学习以及分散性学习。对此,应深入分析学生管理作用的优化,在需要的时候进行分组学习、小组讨论等。并且还要全面探究混合教学模式下课程改革的实践策略,强化对师生混合课程的具体操作与系统化培训,重视与传统教学方式的有机结合,不能完全舍弃传统教学。另外,应加大对师生混合教学模式实践效果的跟踪调查与信息统计研究,对存在的常见问题、个性问题分别实施不同的优化与指导,对革新效果、评价效果较好的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为混合教学的革新提供体制保障与政策支持。
2?教师教学方面
地方高校教师应努力克服长时间教学工作所导致的职业倦怠,应及时抓住网络时代为教育教学工作所带来的全新发展机遇,积极转变传统的教学思想,努力提高个人综合教学能力,促使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此外,不仅要掌握符合专业要求的有效教学方式,强化课程管理,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同时还要根据不同学生的情况,采取针对性教学、个性化教学,处理好课前、课堂及课下学习资源建设、评价方式、师生关系等问题。教师应充分意识到混合教学模式的重要作用,明确其是对教学革新与完善的动态化过程,至于改革创新的效果是无法预测的。广大教师应全面接受与正确对待教学革新教效果未达到预期的情况,以便能够进一步优化教学方案与教学模式。
针对传统课堂模式应用于计算机基础课程所产生的教学效率低、难以满足教学对象个体差异等问题,探索了基于“混合学习”的教学模式创新。在构建课程学习平台的基础上,利用微课和翻转课堂模式,结合传统课堂模式尝试构建了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混合教学模式,对于推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混合学习;翻转课堂;微课
一、基于传统教学模式的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存在的问题
高校计算机基础是一门面向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入门课程,属于公共基础课。随着社会环境和学习环境的变化,以及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基础课程也不断发展变化,帮助学习者对日新月异的计算机系统有一个全方位的认识。但是,在传统教学模式下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课堂教学模式难以满足教学对象的需求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相关知识量呈现几何级数的增长和更新,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工作量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在这种背景下,如果想对不断更新的计算机基础知识进行系统地学习,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高校设置的计算机基础课时有限,为了能完成授课,师生间在课堂上仅有少量的互动,甚至采取满堂灌的模式,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变得疲惫不堪,忽视了学生学习内在动力的激发,影响了学习的效率,降低了学习的兴趣和效果。
(二)教学难以满足教学对象的个性差异
大部分高校计算机基础目前采用的教学模式依然是每堂课以固定45分钟,老师讲学生听辅以讲练结合的方式,而这种传统教学模式显然忽视了教学对象的个性差异。首先,教学对象掌握的初始计算机知识参差不齐。如果高校安排计算机基础教学不加区别对待,教师只能在上课的时候采取就低不就高的办法,结果常常使那些基础差的学生迷惑不解,基础较好的学生感觉倦怠。其次,不同专业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需求不同,通常全校非计算机专业开设相同的计算机基础课程,而“一刀切”的计算机应用技术并不能满足学生们各自的需求。
二、基于网络技术的混合教学模式
传统教学模式通常是指捷克教育家JohannAmosCome-nius在《大教学论》中提出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以及班级教学的传统教学流程。目前,这种传统教学模式依然扎根在我国的大学教育领域。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翻转课堂最初是由美国林地公园学校的两位化学老师JonathanBergman和AaronSams提出并加以实践。与传统教学模式不同,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在家看教学视频,而课堂上,学生们完成练习并与老师进行交流。显然,翻转课堂颠倒了传统教学模式—上课老师讲授,课后完成作业。伴随着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提出,微课也成了教育界关注的热点。微课是指通过短小的视频对课程重点内容进行讲解,具有时间短、教学目标明确和反复学习的特点。微课可以看作翻转课堂的主要载体,是对传统的教学方式的改进,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突出了教学效果。但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如果完全依赖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将会使学生的知识掌握碎片化,对计算机体系缺乏系统化的认知。HarviSingh等学者认为混合学习是通过在适当的时间对适合的对象采用恰当的学习方式满足不同对象的学习风格,令他们掌握适当的知识技能,进而使学习效果达到最优化。文章主要研究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混合学习模式综合了传统课堂和翻转课堂两种教学模式的优势,把面对面的传统课堂教学和基于网络的在线学习两种学习模式整合,以形成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一种学习方式。这种模式由于教学效果良好,已成为了本校计算机基础课程实践的主流。学生通过自主终端学习和面对面课堂讲授学习相结合的混合模式进行学习,教师利用课程平台教学资源,并对学生进行作业辅导和学习评价。该混合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在课下利用手机、笔记本等移动终端自主学习,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疑难知识点讲授和作业辅导,调动学生利用课余间隙进行碎片式学习。在网络覆盖的环境下,营造一个随时随地可以获取学习资源,进行普适学习的氛围。
三、计算机基础课程平台设计
为了解决计算机基础课程在传统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提高考试通过率,经过学院教学改革项目组的多年努力,建设了计算机基础课程平台,为学生提供了优质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学习支持服务。该课程平台基于JSP页面,后台数据库则采用了MySQL,并使用JSP、ADO、MySQL等技术使数据库与网站页面进行交互。它主要在Windows7系统下使用Dreamweaver和MyE-clipse来进行页面设计、网页实现以及运行测试等等。WEB服务器使用Tomcat7.0作为支持。服务器端需要安装Tomcat7.0和MySQL,及正确的配置,就能使用网站正常运行。客户端使用移动设备中的浏览器即可对网站进行浏览和查阅,当中显示效果以IE8.0浏览器最佳,构建的课程平台界面。根据计算机基础教学目标和岗位工作的需求,学习任务采用网络终端学习为主,将微课作为主要传授方式支撑翻转课堂,以课堂面授为补充,充分体现了传统课堂———翻转课堂结合的混合教学模式。该课程平台开设了微信公众平台和微信交流群,在这里教师和学生之间能够进行有效交流;学生能在平台上完成作业,所有参与学习互动的活动系统将自动添加到“学习评价”下,计入平时成绩,实现了学习过程的考核。为了及时课程动态,开设了通知公告,提醒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则需要负责课程平台的各类教学资源管理、学生作业和成绩管理等后台维护工作。四、混合教学模式应用到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意义翻转课堂很好地解决了学生个性化差异和教学内容繁多的问题,通过短小优质、内容丰富微课的方式对知识点进行讲解,提高了学生利用碎片时间学习的效果,使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需求自主学习,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传统课堂则明确了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通过师生面对面的交流互动,解决了知识碎片的系统化问题,突出了课程重点知识,对教学和作业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高效解决。翻转课堂与传统课堂结合的新型混合教学模式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上的应用,不仅解决了传统课堂模式存在的问题,而且令教师的教学方式更加丰富,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自由度和兴趣,对于推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捷]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傅任敢,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关键词]线上学习;有机融合;国防教育;高职生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6)02-0106-02
军事理论课是增强青年学生国防观念与意识、民族认同感、爱国主义精神,了解军事理论基本知识的重要途径。高职院校由于建校时间普遍较短、师资队伍相对紧缺等制约因素,在开展军事理论课教学方面与普通本科院校有较大差距。如何克服外部环境制约、瓶颈与困难并采取有效措施尽快跟上时代步伐,适应新时期国家及教育相关部门对大学生特别是高职学生开展军事理论课教学提出的新要求、新措施是高职院校相关教育教学部门当前需要深入研究的重要问题。混合教学即融合线下课堂面对面教学与线上网络教学等,突出教学效率与实效性,被认为较之单纯的课堂教学或线上教学有更高的教学效率且能有效提升教学质量,在其他理论或实践课程的教学中已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是解决高职院校军事理论课师资不足、提升教学效果等的潜在有效途径。因此,本文拟基于混合教学理论,结合军事理论课的教学目标、内容以及我院教学实践经验,尝试对高职院校开展军事理论课混合教学进行探讨与分析。
一、军事理论课应用混合教学的原理与模式
(一)基本原理
混合教学区别于其他教学类型的基本原理是其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对不同教学信息传播途径的甄别、分类与有机整合,特别是对线上、线下教学资源或教学活动的优化组合与融合,以达到投入资源最少产出效益最大的教学效果。教学活动的不同信息传播途径对不同的信息类型或内容在传播的效率、质量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与适宜性,如线上教学活动可同时面对几百、几千甚至几万的听众,教学效率较高,但是也存在情感传递的不足以及难以开展互动与讨论等教学环节,教学质量受到限制。因此,如何充分发挥并整合线上、线下各自的教学优势是开展军事理论课混合教学研究的核心命题。
(二)应用模式
李克东等提出混合学习的主要应用模式有四种:(1)技能驱动模式,即自定步调的自主学习与教师的在线指导相结合;(2)态度驱动模式,即面对面的课堂学习与在线协作学习的结合;(3)能力驱动模式,即学习者与教师在线共同活动以获取隐性知识;(4)Barnum和Paarmann模式,即基于Web的教学信息传输,面对面加工,形成一定的产品以及协作扩展学习等过程。笔者认为以传递国防意识以及相关知识为主要教学任务的军事理论课更适合于采取“态度驱动模式”为主其他模式辅之的混合教学应用模式,即先通过面对面课堂教学,讲授课程概况及线上学习任务,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线上学习态度与行为,随后通过线上教学活动或自定步调的自主学习(微课)以及若干次的面对面加工、产品形成和协作扩展学习等以推进意识、知识的形成与巩固应用,最终达成课程的教学目标。
二、军事理论课混合教学的目标与内容
(一)目标分类
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2006修订)中(以下简称“教学大纲”)的军事理论课教学目标以及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与研究认为,高职院校军事理论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三个:第一,了解军事基本理论知识与技术;第二,正确认识当前国际政治、军事关系与问题;第三,增强青年大学生国防观念与意识、民族认同感、爱国主义精神。
第一个目标属于认知类目标,第二个目标属于能力型目标,而第三个目标属于情感性目标,这就决定了它们的最有效或最适宜的教学途径也有所差异。同时,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一个教学内容往往融合了多个教学目标,如讲授我国国防时既可让学生了解我国国防发展的历史脉络与知识,也在此基础上阐述我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进而提升他们的国防意识。一般而言,教学目标总是在达到第一、第二个的基础上才能较好地实现第三个目标,实现第一、第二个目标是实现第三个更高、更内在性目标的基础和保障。因此,认知类目标如军事基本知识等首先可以通过线上教学方式得以达成,而更高层次的目标如国防意识与爱国主义精神适宜于通过线下面对面的教学或互动、协作扩展式活动等方式进行。
(二)内容划分
在“教学大纲”中规定军事理论教学的内容主要由中国国防、军事思想、国际战略环境、军事高技术和信息化战争等五部分组成。从教学内容的达成目标来看,第二、第四、第五部分内容属于第一个教学目标的范畴,而第一、第三部分内容属于第二个目标的范畴;其中,第三个目标的实现有赖于整体五个部分内容或前两个目标的实现程度。从教学内容的具体表现形式来看,第三、第四、第五部分的内容往往配有更多的图片、视音频或动画等,其教学内容及形式本身就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和趣味,更倾向于可通过多媒体、线上教学方式进行。因此,在教学内容的分配上把第一、二部分作为线下面对面教学的内容主体,而把第三、四、五部分内容作为线上教学内容的主体。当然,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可以重新排定教学内容的顺序,以满足军事理论课混合教学的实际情况。
三、军事理论课混合教学的过程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