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高校混合式教学范文

高校混合式教学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09-25 11:25:14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高校混合式教学,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高校混合式教学

篇1

关键词:高等院校;混合式教学法;在线学习

当前,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的蓬勃兴起,改变了人类获取知识和技术的方式,使得优质教育资源全球共享成为可能。这对传统的高等教育教学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也引起了专家学者对高校广泛应用的混合式教学法的重新审视。

1混合式教学法的应用状况

Garrison和Vaughan把混合式教学法(BlendedLearning)定义为面授与在线学习的有意融合。面授的口头交际与在线书面交际最优融合在一起,两种学习方式的优势相结合,成为独特的学习体验[1]。教育范式正在向包含更多的在线学习、混合式学习和协作学习的方向转移[2]。混合式教学法在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已推广多年,但是其效果却不尽如人意。本论文拟重点探讨我国高校基于网络课程平台的混合教学法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常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2混合教学法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由于混合教学法实施的复杂性和多维性,在高等教育教学领域其潜力的发挥依然受到种种因素的制约,出现诸多问题,呼唤新的范式转换。

2.1高校教学资源信息化建设滞后

教学资源协助师生开展教与学活动、为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提供显性或隐性教学材料、教学环境和教学服务支持。但是不少高校教学资源信息化建设相对滞后,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硬件设施很难物尽其用,使用效率低下。原因是由于资金短缺,后期设备管理维护更新跟不上,设备故障多,网络传输性能不佳。硬件资源建设薄弱严重影响了师生运用技术的信心和积极性。其次,部分软件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交互性、兼容性和实用性尚有待提高。陈坚林教授认为教学是否成功,尤其是学生课外自主学习,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软件资源[3]。事实上各高校都存在忽略需求、重建设轻应用管理、软件更新周期长等问题。最后,部分高校在网络课程建设上重量轻质,比较集中的问题有:课程资源匮乏,静态封闭资源多,互动环节少,更新不及时;欠缺对网络学习者的认知水平分析,学习内容组织及表现方式欠佳,忽视情境设计等[4]。

2.2课堂教学与在线学习割裂

混合式教学要求把课堂上的知识传授和互动与课后的在线协作学习协调和互补,而当前课堂教学与在线学习严重脱节,学生未能在网络资源和技术的支撑下开展真正意义上的个性化、协作化、探究式学习。尽管高等教育课堂教学改革轰轰烈烈进行了很多年,但是当前统治各层次高校课堂教学的依然是传递式教学模式。在线学习本应是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和自然延伸。但是,在当今大数据时代,受到席卷全球的慕课、名校优质网络开放课程的冲击,网络学习平台受技术等因素限制远未发挥其管理知识、共享资源、师生互动的多重功能,没能成为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手段。

2.3教和学主体能动性缺失

相比实施混合教学法所需要的资源环境的硬、软件建设,教师因素是更重要的。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教师对混合式教学法的具体方式、过程还没有真正地重视和理解、对混合学习系统各要素缺乏深入思考、教师自身协同发展意识薄弱等因素是导致混合式教学法效果不佳的重要原因。从学生层面来看,混合教学法意味着学生要发挥比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更大的主观能动性。

3改进措施

3.1营造丰富优质教学资源环境

高校资源建设是一项长期而繁杂的系统工程,不仅要考虑当前现实发展的需要,还要兼顾长远的需求。在课程资源建设方面,要着重做到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教师协同,转型升级现有课程。知识的可视化,教学环境的虚拟化,人际互动化和智能化是人类获取信息最重要方式[5]。高校要以创建精品课程资源为重点,按照新的教学理念,对现有校际网络课程实行升级换代,提升课程的交互性、可视化、数字化和自适应化。二是倡导多校协同,共建共享。要鼓励高校在课程体系、课程资源、教学团队、教学研究、学术研究等方面开展合作,共同应对发展挑战。

3.2促进师生角色和观念转换

首先,在当今复杂多变的教学环境中,教师要充分认知自身在新的混合教学模式中的角色定位,从讲台上的贤人变成课堂教学引导人、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协调者,课堂行动研究者和反思者、教学环境的设计者、学生学习数据的收集者和分析者、学习成果的诊断与评价者。混合教学模式也变革了学生学习的方式。学习是学生结成探究共同体,利用移动智能学习终端,接收定制的教学内容,不断质疑、反思、实践,建构新知识的过程,是实践-感知-思考和身体-心理-灵魂等共同参与的整体学习(holisticlearning)和深度学习[6]。

3.3创新混合教学模式

何克抗教授强调课堂教学才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教育信息化,不能总是“敲边鼓”,总是打战;而必须面向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要打攻坚战[7]。目前网络上丰富的国内外名校公开课、微课、慕课、SPOC等大数据学习资源为高校教师开展新型的混合式教学提供了便利。教师可以利用网络优质教育资源,拓展教学内容,采用以微视频或微文本为载体的“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这样知识的掌握可以由学生通过访问网络资源、观看视频、收听播客、阅读电子书来高效完成,而课堂上更多的时间用来开展基于真实项目的学习,让学生展示学习成果、辩论、讨论、竞赛、评价,打造高效、互动的课堂。

4结论

高等教育已经从工业化时代的大规模生产模式进入到个性化、适应性的教育时代,混合教学模式呼唤新的范式转换。高校要重新定位,在快速演变的知识社会适应变化的现实语境,转向更灵活、更互动的混合式教学方式,在新语境中重构高等教育的核心价值。

作者:甘容辉 单位:广东金融学院

参考文献:

[2]《新媒体联盟地平线报告(2014高等教育版)》[J].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2):14-28.

[3]陈坚林.外语信息资源的整合与优化建设——一项基于部分高校信息资源建设的调查研究[J].外语学刊,2014(5):95-100.

[4]李彦敏.美学在网络精品课程设计中的应用[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08(8):84-85.

[5]钟启泉.课程的逻辑[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篇2

关键词:慕课;思政课;混合式教学

一、高校思政课混合教学模式概述

(一)混合式教学模式理念

混合式教学来源于上个世纪末国外出现的混合式学习理论,最初适用互联网公司的内部员工培训,以提高企业员工的技术水平和综合素质,最后这种教学方法引起学者关注,广泛应用于学校教育教学中。目前学者关于混合式教学的定义,主要包括三种:教学模式或传输媒介的混合;教学方法的混合;网络教学与线下教学的混合。2003年,国内学者何克抗教授首次提出并应用“混合式教学”概念,并开始在国内教育教学领域推广应用。目前国内学者将混合式教学普遍定义为传统课堂和在线教学的结合,实现优势互补和协作联动。混合式教学模式在承继传统教学优势的基础上,融合了网络在线教学的优点,为高校思政课教学提供全新的改革思路与方向。其在建构主义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思政课的教学目标,灵活应用多种教学方法,实现了线下课堂教学以及线上网络教学的互补,不单纯依靠传统课堂教学,而是借助课堂与网络两个平台,让学生在合作沟通中实现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提升了教学效果。相比较思政课传统课堂教学的知识灌输教学模式、多媒体教学手段而言,以慕课平台为基础的混合式教学模式,能够根据不同的情境、问题,选择合理化的教学方式,有效解决问题,进而提升学生学习效率。从教学资源上,慕课平台可以有效整合思政课的相关教材资源、实践资源以及网络资源,可以采取视频、音乐、图片、图表等多种形式,有效拓展了教学内容的广度与深度,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传统课堂教学时间短、内容讲解不深入的不足。从效果评价上,慕课可以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线上综合评定,最终产生系统化的课程效果评价结果。通过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信息的实时采集,能够帮助教师更加关注学生的差异性,提升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

(二)高校思政课混合教学模式类型

本文论述的高校思政课混合模式是指将线下课堂教学与线上慕课教学进行深度融合,根据线上教学与线下课堂的结合时间,可以将其分成两种不同的类型。首先,线上线下同时进行。该种类型指的是线上教学以及线下课堂教学在相同的时间点展开教学。这种方式通常将手机客户端作为载体,线上内容不仅包括了教师上传的课程教学内容以及任务,还包括了学生课程签到、在线讨论、问卷调查、课程反馈等诸多模块。在线下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也可以利用手机客户端,在线上完成相应的功能,进而实现线上教学以及线下教学同步开展;其次,线上与线下课堂教学时间不同。线上教学主要利用慕课平台课程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内容,学生通过线上慕课平台能够对课程内容有初步的了解,线下课堂教学则主要是教师针对课程课前预习中表现出的问题进行重点讲解,学生课后根据自身喜欢的内容,完成线上学习。在这种类型中,线上教学与线下课堂教学之间形成了一种彼此补充以及相互融合的关系,有助于提升思政课的教学实效性。

二、基于慕课平台的高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模式的主要环节

本文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作为研究对象,探究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有效构建。混合式教学模式包含了学生线上课程预习、课堂深入教学、课后巩固反思三部分环节,主要是合理引导学生有效应用网上资源以及线下课堂教学熟练地掌握各种核心理念,通过课后线上+线下对知识巩固反思的进程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第一、线上课程预习。教师将课程内容设计成视频资料、阅读材料上传到网络课程平台,这些课程内容包含课程的教学任务、难点、重点等相关内容,使得学生能够了解本节课程的基本内容,对知识点有初步了解,有助于提升学生学习动机。学生预习完课程内容以后,视频资料中会有测试环节,针对学生对本节课程的掌握情况进行系统的测试,教师按照学生测试的结果可以掌握学生的课程预习情况,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哪些难点问题和知识漏洞,从而有助于提升教师线下课堂授课的针对性与专业性。第二、课程深入教学。学生所开展的线上课程预习活动能够为线下课堂教学深入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教师通过对学生难点与知识漏洞的梳理,对教案进行合理化设计,凸显学生不明白或者是还没有掌握的内容,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之间可以针对课程内容进行讨论,实现知识在不同个体之间的迁徙,进而实现知识的二次外化提取。授课前,教师可以设置诸如:道德的含义指的是什么、你对社会主义道德的理解等这类问题,然后由学生自主搜集相关的资料。课堂上,教师对课程内容进行系统化讲解,学生针对具体的问题阅读课前搜集的相关文献,并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交换看法,完成协作探究活动,将相关知识用于新情境当中,有效解决相关问题。课程结束后,教师要求学生将课程讨论的结果以论文的形式上交,实现知识的二次外化提取。第三、课后巩固反思。该阶段可以分成线上与线下两个方面的内容。线上部分,教师在网络平台中集中展示学生课前预习测试中表现出的问题,并交由学生对课前预习问题进行修改,加深学生对于知识漏洞的梳理,从而形成全面的知识体系。线下部分,教师针对一些与课程内容相关的社会热点问题,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有效利用课程内容对其进行系统化分析,使得学生能够在书写论文、查阅资料的过程中完成知识的迁徙和应用。此外,教师还需要对学生课程学习情况以及效果进行调查,可以采用学生互评以及自我总结的形式,搜集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升课程教学的效果。

三、基于慕课平台的高校思政课混合教学模式的构建举措

(一)合理选择教学内容

基于慕课平台的高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模式,有助于实现社会教育功能以及学生之间的融合。在慕课平台上可以实现不同主体之间的互动交流,能够帮助教师更好的获得学生思想动态。为全面提升学生的政治素养,在设定教学目标的时候,教师需要从学生的个人发展需求出发,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大纲的具体内容,选择合理化的教学内容,应用专题教学方法,以问题导向性专题教学作为核心,按照不同知识点之间所具备的逻辑关系将整个知识体系划分成不同的知识模块。同时,为了全面整合资源,教师需要按照教学内容对教学信息资源进行广泛的搜集工作,比如经典文献资料、课程教学视频等内容。按照教学资源制作课件与教案,加强课程教学效果。

(二)优化教学互动渠道

为了加强课程教学效果,高校思政课程混合教学模式要实现线上慕课平台与线下课堂教学的有效结合,实现二者之间的优势互补。线下课堂教学模块包含了课堂知识讲解以及小组讨论等相关环节,教师负责对教学知识进行系统化的讲解,针对线上慕课教学存在的共性问题,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解答疑难问题。针对个别学生存在的个性问题,教师可以利用慕课平台对学生进行线上指导,保证所有学生的疑难问题都能够得到解决。

(三)转化教学语言风格

混合教学模式的有效性不单单与教学内容的有关,还和教师教学话语有着很大关系。教师在传统课堂教学中通常会采用教材式的语言,表现出一定的政策性与学术型,对学生理论理解能力要求高,比较枯燥,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脱离。由此可见,教师在编制慕课课件的时候需要注重语言风格的转变,构建一套与学生生活更加贴近,丰富而又生动的话语体系,有效地提升教学的感染力与形象化。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内在需求出发,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使用更加富有时代特色,幽默而又通俗的语言开展日常教学工作,将一些抽象化的概念采用生动的语言加以诠释,保证学生更加深入的理解课程内容,真正走入学生的内心深处。

篇3

关键词:农林高校;应用型;混合式方法;教学改革

测量学课程是应用型本科农林高校许多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和核心课程,授课对象主要为林学、园林、园林工程与管理、园艺、城乡规划设计等专业方向的学生。课程的主要内容为测量基本原理、仪器操作以及测量方法,现代社会发展前沿技术手段介绍,课程内容较多,且实践性较强[1]。为了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保证人才培养目标的顺利达成,在结合其他院校该课程的开设情况和学生学习的反馈信息后,信阳农林学院课程教学团队本着培养具备“测、算、绘”综合专业技能人才的教学目标,按照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式,依托智慧树在线开放教育平台,进行了教学方式和手段的改革创新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在“测量学”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参与度,打破传统“满堂灌”的教学模式,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学团队进行了大胆的改革探索,在建设校级在线开放精品课程的基础上,以智慧树在线教育平台为依托,进行了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应用,连续2年学生评教满意度在95%以上,同行评议被评为教学效果优秀,具体实施过程如图1所示:课程线上资源包括教学文档、教学视频、教学文本等。教学视频时间为5~10min,内容为一个或几个知识点的讲解,辅助教学文档进行学习。针对本课程实践性较强的特点,辅以视频演示多媒体形式,加深学生对内容的理解。本课程2019年立项以来,使用对象为园林专业2018级和2019级学生。学生通过课程网络平台或知到APP,随时进行学习、讨论和测试,增强直观、形象教学。课程应用中,充分利用教学信息化,设置签到、抢答、在线答疑、随机点名等教学活动,打造开放、共享、交互、协作的教学课堂。还利用课程网络平台进行了在线练习、小组协作、作业评改、互动讨论、在线测试等活动,实现了对学生的评价和监测,及时反馈学习信息,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2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教学内容安排与具体实施

2.1课程教学内容

课程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为实现“以教为中心———以学为中心”的课程教学总目标,以提升教学效果为目的。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的教学活动,把教学内容分为3个部分。①理论基础:主要内容为园林测量学的基础知识。②实践能力:主要内容为常用测量仪器的构造和操作使用方法。③项目应用:以实际项目“信阳农林学院教学区1︰800地形图测绘”为驱动,掌握园林测量学大比例尺测图的技术能力和放样基本方法。据该课程特点,主要采用PBL教学模式,通过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学生围绕问题独立收集资料,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具体实施过程为如图2。教学方法上,强化“学生本位”,采用参与式、项目式、探究式、讨论式等教学方式。

2.2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教学实施过程

①线上过程:采用智慧树在线教育平台,教师通过线上学习任务、在线指导、后台监控去掌握学生自主学习情况,学生采用小组讨论、组间互评的模式,让学生主动地去探索问题,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的方法和思维,启发解决问题的创新思路,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②线下过程:结合工程实践,融入课程思政。根据专业实践性和应用性都较强的特点,设计工程案例,将知识点应用在案例中,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以项目带动教学、以项目检验教学,充分体现出“测、算、绘”的课程教学目标。融入课程思政内容,突出项目实践过程中严谨专注的职业道德。③线上线下结合:利用教学信息化,打造开放、共享的课堂。设置签到、抢答、投屏、选人、投票等教学活动,打造开放、共享、交互、协作的教学课堂,实现从单一的知识获取到全程参与的教学创新模式。

2.3课程成绩评定

课程考核建立多元化学习评价体系,注重过程考核。过程化考核一部分是利用课程在线平台,学生参与观看教学视频、课上讨论、作业等教学活动,进行量化得分。另一部分是线下项目实践,注重学生的仪器操作、数据观测和数据处理,根据实习过程和实习结果进行得分。课程最终考核为期末50%、线上20%、实践30%。2.2.1体现“学生本位”。注重过程考核,激发学生学习内在动力。建立多元化学习评价体系,注重实践考核、过程考核,促进学生自主性学习、过程性学习和体验式学习。2.2.2增设“第二课堂”,提升专业素养。组建兴趣小组,参加创新创业大赛、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鼓励学生参与研究、实践,引导学生参加与课程相关的技能竞赛,增强学生的竞争力。

3应用型农林高校“测量学”课程突出线下实践技能培养教学改革思路

3.1凸显林学、园林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不同特色

根据林学、园林专业学生的就业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测量学”课程培养目标划分。例如林学专业在“测量学”基础理论知识讲授的同时,分论里面还要加强森林资源清查、森林资源普查、小班样地划分、林业用地规划等方面的讲解和实践技能操作;例如园林专业应该注重园林小品、道路、广场的规划和施工放样、植物种植设计施工放样的实践技能操作[2];例如数字化测图知识的侧重,林学专业学生倾向于CASS软件的掌握运用,园林专业学生倾向于AutoCAD的功能运用,由于我国的数字测图软件基本都在AutoCAD上二次开发而来的,没有深厚的AutoCAD基础是很难掌握数字测图软件精髓的。所以,在专业培养目标方面,要凸显出不同特色[3]。

3.2由传统授课模式向注重实践技能量化考核转变

课题组成员通过走访北京林学大学、南京林业大学、中南林业科技大学、西南林业大学等4所国内林业高校发现,这些高校在理论授课和实验教学、实习周的安排上各不相同。任课教师也普遍反映由于专业课程设置的课时是有限的,“测量学”的理论课时被一再压缩,教学实际中学生对仪器的使用和实践操作更感兴趣。所以,任课教师也将传统的理论授课改为讲解理论与实践操作同时进行,并对实践操作进行技能考核,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动手能力的培养。其中,有些高校还安排了实习周,进一步强化学生对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掌握,通过综合实训,使学生对课程的学习目标有了全面深入的理解。

3.3以赛促教,协同提升师生教学相长

全国高等学校大学生测绘技能大赛由教育部高等学校测绘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职业鉴定指导中心、中国测绘学会测绘教育委员会等部门联合主办[4]。迄今已经举办四届,邀请31所高校组织在校测绘工程专业本科生参加比赛。但是目前尚未有组织举办全国农林高校非测绘专业学生参与的类似这种高标准、高规格赛事活动。农林高校学习“测量学”课程的大学生们也希望有机会交流提高、切磋实践技术。高等农林院校的“测量学”课程大部分属于非测绘类专业,隶属于普通测量学范畴[5],与测绘类专业相比,精度方面要求没有那么严格,但对于技能掌握方面却是同等重要。因为在工作实践中,牢固掌握测绘技能,对于林业资源的调查、林场的规划、林地界线的划分,园林工程的施工、测设、放样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6]。所有施工项目开始之前,都要先进行外业踏查、测量、数据采集,进而才能进行内业的规划设计。所以,“测量学”是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几乎在农林院校的很多专业中都有开设。例如:涵盖林学、园林、园艺、城乡规划设计、旅游管理等专业。

4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教学改革成效及未来努力方向

通过课程改革,提升了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近两学期的学生评教结果成绩都在95分以上。2019-2020学年第二学期本课程被评为优质课,学生对课程满意度较高。一方面,课程改革提高了学生创新实践的能力。近两年园林专业学生参加创新创业项目、大学生创新实践性项目人数明显增多,提升了科研探索能力。另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及时总结经验,发表教改文章多篇;在豫南高校大学生测绘技能大赛、河南省高等学校测绘类专业青年教师讲课竞赛、信阳农林学院青年教师讲课比赛等活动中均取得优异成绩。教学相长,教师教学水平得到大幅提升,学生学习热情达到调动,教学改革成效明显。通过一流课程建设,逐步形成一支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学团队。力争自编特色教材、开发网络课件,建成由文字教材、电子教材、网络课件、试题库、系列参考书和辅助教材等构成的立体化教材。在教学内容、教材、教学方法与手段、实践教学、考试模式等方面形成风格和特色。进一步完善课程相关的教学视频、课件库、习题库、试题库、实验指导书、资料库等课程基本资源,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进而做到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完成学习任务并达到学习目标。进一步探索适合课程实践的教学方法,依据教学内容和课程类型的特点,注重课程理论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进一步建立科学课程评价体制。以对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综合考核为目标,发挥考核的反馈功能。及时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学习。课程的改革方向为建成“秉持学生为中心、过程可回溯,持续改进积极有效,具有推广价值”的一流课程。在今后的教学中,及时将学术研究、科技发展前沿成果引入课程;教学方法体现先进性与互动性;课程实践增加创新型、设计型内容,加大学生学习投入。

参考文献:

[1]于坤,李秋实,武百超,等.基于OBE的非测绘专业测量学教学改革研究[J].山西建筑,2018(10):223-224.

[2]赵玉玲,张兆江,张安兵,等.“互联网+测绘”背景下基于OBE理念的毕业设计教学研究[J].测绘通报,2018(11):148-150.

[3]李黎,连达军,陈国栋.利用教师科研项目培养测绘专业本科生的创新能力[J].测绘通报,2018(12):148-152.

[4]蔡剑红,霍亮,朱凌.新工科理念下的实验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索[J].测绘通报,2019(02):147-152.

[5]张正勇,刘琳.高校《测量学》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8,1(1):87-88.

篇4

1前言高等学校是为社会各学科、各专业培养能够从事实践和研究工作主流人才的基地,合格人才的打造和输送是高等教育的基本职能,高校毕业生能否在就业环节充分展示自己的知识素养和从业能力,是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考核内容。2016年我国高校毕业生将达到770万人,加上往届未就业和留学归国人员,预计为1000万人同时竞业,就业形势极为严峻。为此,教育部出台《关于做好2015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高校必须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

教育教学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核心环节,在高等教育产业化和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持续增长的社会背景下,如何提升高校学生对市场需求的竞争力、在实践环节的工作持续力和发展力,需要从整个教育教学环节入手,推进契合市场发展的教学模式改革,加强学生创新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2毕业生就业力与混合式教学的关系

就业力(Employability)由英国经济学家Beveridge在1990年提出,最初含义为职业的“可雇佣”性,从就业者视角即获取某种工作岗位的能力。2005年美国教育与就业委员会对就业力给出了整体概念,在“雇佣”的基础上,将内涵扩展为职业获取、职业持续力和职业发展力三个层次。刚毕业的学生,其就业能力基本都来自于在校知识的积累和有限的实践经验。在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真理面前,就业能力不仅与每个人的自身素质和付出有关,学校在传道授业的过程中担负着更为重要的职责与使命。

混合式教学是在Blended Learning(混合式学习)的基础上提出来的,针对教师教学手段与教学理念变革的新型教学模式,更加强调教师在课堂环节采取具体混合式教学实施手段的研究与实践。现在,人们逐步探索采用课题教学、分组讨论、专题研讨,以及网上远程教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本文提出的“混合式教学”不仅指混合式教学是指在课堂上的教学方法改革,而且是在整个教育环节的全过程采用混合手段进行人才培养。因此,混合式教学的推进,不仅是高校教学部门的独立工作,更是包括学生管理、培养和就业各个环节全面衔接,以通过这种更有效、适应性强和更加灵活的教学模式培养更具专业实践能力和综合职业素质的社会人才。

3传统教学与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区别

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主导,强调教师在课堂中的绝对地位,老师讲什么学生听什么。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传统板书教学逐渐被多媒体教学所取代,以PPT展示课件、影音资料辅助教学等多种形式很好地改善了课堂氛围,但这些仍局限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手段改革,仅属于“混合式学习”的框架。新的“混合式教学”是从教学模式上对教师和学生在整个课程乃至教育过程中的地位进行调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提供更多、更为灵活的教学环节为学生能力培养提供机会,并最终形成有效的就业能力。总体来说,我国目前高校能够纳入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31以“翻转课堂”为主的课堂式教学模式

“翻转课堂”是将教师部分原有的“课上”教学内容以“课前”安排资料查询和视频学习模式完成,同时将学生在“课下”和课堂学习的效果检查翻转到“课上”以项目汇报形式完成。“翻转课堂”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了重构,将“信息传递”提前到课前进行,教师提供视频、课下资料供学生学习,并通过平台交流实现在线的辅导;“吸收内化”是在课堂上通过互动来完成的,教师能够提前了解学生的学习困难,在课堂上给予有效的辅导,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更有助于促进学生知识的吸收内化过程。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优势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通过课前学生的自我准备,扩充了相关专业知识的储备范围和深度,培养了学生有效的自学能力;二是通过课堂汇报,给学生走上讲台、自我展示的机会,使学生充分体会和认识到在语言表达和行为演绎中的优势和缺陷;三是通过小组合作和集体讨论,增强了学生在团队中组织和协作能力。

32以“专业基地”为主的实践式教学模式

在教育部人才培养方针指导下,调整高校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的教学比例,加强实践教学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积极作用,为培养实用性高等人才建设更为系统化的“专业实训基地”。

与传统教学实践基地不同,新的“专业实训基地”在原有生产实习的基础上进行了两个方面的扩展:一是加强校企联合,即扩大学校与企业单位、社会团体的紧密联系,将在校学生努力推送到各类社会单位进行生产生活实践,以更加真实地体会职业场景,了解专业特点;二是在实地实践的基础上配备校内“实训”条件,贴近实际模拟企业各流程运作情况,以便学生有目的地加强执业能力和生产技能。

33以“创新创业”为主的引发式教学模式

近年来,各高校纷纷将“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作为学生素质培养工作的重点。“创新创业”是高校开展“第二课堂”的高阶形式,作为主流教学的辅助主要通过以教师指导下的学术型或实用型创新项目以及为学生提供相应场地、政策和资金支持的“创业基地”开展创业型职业实践活动等。

根据学生的特长和兴趣爱好不同,为学生提供灵活多样的引发式实践机会。一方面,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可以开展以专业为基础的相关科研性创新活动,将课堂知识与应用实践相结合,同时为高等教育储备和培养科研人才完成了基础工作;另一方面,依托高校平台或自主型的创业活动,为一部分学生提早进入社会和进行职业尝试提供了机遇。

4混合式教学对毕业生就业能力的影响

混合式教学在高校的广泛开展,将学生从固化的传统课堂中解放出来,在给予更多自由空间的同时,也为学生配备了不同方式、不同层次的新型学习形式。不论是课堂中的教学环节改革还是课外素质的培养,新的混合式教学强调从教育全过程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个性培养。总体来说,混合式教学对毕业生在就业能力上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41通过灵活教学和素质培养加强学生职业获取能力

通常,对于一名普通的高校毕业生来说,除了学校和专业的因素外,在求职过程中会经历准备自荐资料、寻找求职途径和面试等几个环节。这些环节的核心,都是学生对自我合理展示的能力。如通过翻转课堂等形式给予学生更多自我展示的锻炼机会,让学生懂得如何更好地表达自己,在着装、言谈和行为手势和情绪控制等展示方面有一定的经验准备,在面试环节才能更加镇定自若、发挥顺利。

42通过实践教育加强学生职业持续能力

职业持续力指的是高校毕业生在入职后对新职业的适应,亦即对职业保持工作状态的能力。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校毕业生在就职后不久便纷纷离职,一部分回到学校继续读取高阶学业,另一分部则是在不同单位、行业间转来转去。分析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对新的就业环境不熟悉、不满意,特别是与在大学期间实践和想象的职业条件存在差距;二是不能适应就业环境中的人际关系问题;三是对专业素养和职业素养的理解不足,知识储备并不完全等同于执业能力,部分学生在就业后深感理论欠缺。因此,通过不断加大教学实践比例,推动行之有效和贴近生产实际的专业实践,可以使高校毕业生调整好初涉职场时的就业状态,并进一步保持良好的职业持续能力。

43通过创新意识培养加强学生职业发展能力

职业发展是职业生涯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生活质量和人生定位息息相关,更是每个人孜孜以求且不断为之奋斗的方向。在求职和就职初期,很多毕业学子就对自己的职业发展进行了规划,但由于环境和实际情况的制约,人生际遇常常不能按照既定路线前进。因此,职业发展更体现为职业发展的能力上。任何岗位,一个人的工作表现都由工作态度和工作能力两部分构成。踏实肯干、勤劳刻苦、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是职业发展的基石,也是很多人付出努力可以达到的状态,但要真正实现职业发展则需要通过工作能力的培养。工作能力可以在就业环境中逐步吸取和转化,也可以在学校学习期间得到很好的启蒙和锻炼。目前,我国高校广泛开展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为开拓学生业务素质、培养开创性思维和组织活动能力都起到了积极有效的作用。在学校培养的创新意识有助于提高学生在职业发展中的竞争优势,表现出更为优秀的业务素质。

篇5

【关键词】混合式教学模式;高校声乐课程;应用;实践

中图分类号:G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11-0223-01

高校声乐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高素质音乐师资人才,在教学中注重对理论的传授,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但高校学生存在个体化差异,与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相比,混合式教学模式,更符合大学生声乐学习需求。基于此,加强对混合式教学模式在高校声乐课程教学中的运用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

一、混合式教学模式概述

混合式教学模式包括课程导入、学习支持、学习活动以及教学评价四个环节。从上述四个教学环节来看,混合式教学针对不同教学要求,通过多种实现途径。为了确保混合式教学能够顺利开展,必须精心设计教学方式,将学习活动作为中心,引入多种活动理论,提升教学的活动化。

二、运用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意义

第一,对于学生来说,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该模式中,通过任务驱动设计教学、通过小组合作教学等,提升学生竞争意识,并树立团队合作的意识,能够通过协作解决问题。同时,能够让学生获得更加直观的体验,有利于让学生对本专业更为了解,促进其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第二,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运用对于教师来说是一种挑战,教师不仅承担着授业解惑的重担,同时也是教学的设计者、组织者以及实施者,教师需要花费大量的实践搜集资料、搜索案例等,然后优化这些资源,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同时,能够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符合我国深化教学改革的基本要求。

第三,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混合式教学受到空间、实践的限制较小,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时间学习,这种模式不仅为学生学习提供方便,也为教师进行教学辅导提供便利,让教学方式更加灵活。

三、混合式教学模式在高校声乐课程教学中的运用

进行教学设计的目的在于为学习者学习做好准备,高校声乐知识包括基础理论知识以及歌唱练习两部分内容。在混合式教学模式开展中,存在以下几种教学模式:

(一)集中训练式。将学生集中起来,通过大课的形式,讲授理论知识。主要包括传授声乐理论基础,同时还包括对呼吸的训练。对于大一新生,在发音方面存在问题。通过集体练声,能够帮助学生增强对声音的辨识能力,以便在内心中树立正确的声音形象。同时,通过这种集中训练式,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组织意识等,还能够便于教师的管理,弥补声乐教师师资力量不足问题。

(二)小组练习式。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将学生分成3-5人的小组,有针对性地开展课程辅导。在声乐教学过程中,开展有效的合作学习,能够有效的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还能够让其在团队学习中提升兴趣,培养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具体的小组练习过程中,教师还应该让不同特点以及不同程度的学生交流自己的看法、体会。例如,在发声小组练习过程中,教师可以从每一个小组中选择一个小观察员和记录员,对组员发声练习中的表现、状态进行记录,这无疑充分运用了学生这个鲜明的教学资源,还能够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之间的交流。

(三)单独培养式。这种教学模式主要是为了提升学生的再创造能力,每个人都具有独特的音质特色,教师应该对每一个学生的声音形象进行分析,给予其针对性的指导,要求每一个学生都突出自己的特色,将人声和语言结合起来,形成表达情感的方式,形成属于自己个体的作品风格。

当然,在混合式教学模式下,教学评价也是至关重要的环节,不仅是教师需要对自己教学过程中的得失进行总结,学生也需要对自己在学习、练习中不足以及优势进行总结,不断进行调整,以便达到最佳的状态。

四、总结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混合式教学模式能够有效地提升高校学生对声乐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高校声乐教学实际开展混合教学模式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以及特点,让每一个学生都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声方式,从而提升声乐水平,促进整体声乐教学水平的提高,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音乐人才。

参考文献:

[1]王涛.浅谈启发式教学法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应用[J].艺术品鉴,2015,17(8):122-123.

[2]王静.启发式教学法在高中声乐教学中的应用[J].黄河之声,2014,(1899):24-26.

[3]单英阁.新时代背景下的高校声乐教学模式探析[J].音乐时空,2015,20.10(2):6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