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5 11:25:13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专项审计和财务审计的区别,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医院 内部审计 问题 对策
随着新医改政策的实施,公立医院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要在新环境下获得竞争优势,必须重新审视自身,改善内部管理机制,不断强化其核心竞争力,才能在日益激烈的医疗市场获得持续稳定的发展。内部审计作为医院管理系统的“保健医生”,将处于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一、内部审计概述
(一)内部审计定义
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于2002年赋予内部审计新定义,即内部审计是为增加组织价值,改善组织经营而进行的独立、客观的保证和咨询活动。它通过系统的、科学的方法来评价和改善风险管理、内部控制以及治理的有效性、从而帮助组织实现自身的目标。我国内部审计协会则定义内部审计为“指导组织内部的一种独立客观的监督和评价活动,它通过审查和评价经营活动及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来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由些可见,内部审计的定义国内外差异不大,其目的都是为了促使组织目标的实现,强调具有独立性和客观性,其职能上略有不同,国内内审采纳了其监督评价职能,未采纳咨询职能。修订的《卫生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对卫生系统内部审计定义为“卫生系统内部机构和审计人员对本单位及所属机构的财务收支、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性进行独立监督审核的行为”。
(二)内部审计作用
医院内部审计有助于强化医院内部控制、改善医院风险管理、完善医院治理结构,促进医院目标的实现。内部审计不同于外部审计,是医院内部相对独立的一种评价活动。通过常规审计,对财务收支及有关经济活动进行监督,可以强化医院领导和职工的法制观念,严肃财经纪律,促进医院合法进行医疗业务活动。通过内部审计,可以对内部控制系统的健全性、有效性进行测试,发现内部控制系统的薄弱环节,提出改进建议,对促进医院完善内部控制,形成内部权责分明、相互制约的健康机制,提高整体管理素质和管理水平。
二、医院内部审计工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一)内部审计法规不够健全
目前国家对医院内部审计的规定,只有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颁布的《卫生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规定包涵了医院内部审计原则性的规定,缺乏可操作性的执行细则,这种法规的滞后性,让内审人员工作感觉无章可循,开展工作没有统一业务质量衡量标准,只凭主观经验,难以得到领导的重视,难以得到相关部门的认可和配合,出具的审计报告更缺乏权威性和约束性。
(二)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不够
独立性是内部审计的灵魂,是本质特征。目前,公立医院只有部分设立了独立的审计机构,相当一部分未设立独立的审计机构。设立独立审计机构往往归属于财务科或医院纪检部门。医院内审工作内容之一是财务审计,归属于财务科的内审机构独立性太差,可谓先天不足,难以保证审计质量。纪检部门的工作任务职能和内部审计有天攘之别,其工作对象更侧重于人,归属于纪检部门的内部审计也较难开展工作。另外还有些医院没有名义上独立的内审机构,只设了专职审计员,内部审计小组,所谓专职也只是挂名,实际还兼职财务工作。内审只是为了应付各种检查,保证检查不失分。内审工作缺失独立性,权威性更无从谈起,不能实现对经济行为和经济活动的有效监督。
(三)内审人员职业素质不高
随着医院内部审计工作日趋重要,对内审人员的的职业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要求内审人员要有较高的职业道德、过硬的业务能力、过人的沟通能力和撰稿能力。目前大多数医院未引进审计专业的高等院校毕业生,内审人员均从财务岗位改行而来,这些人员从事审计工作后,往往审计视野较窄,思维模式未脱离财务模式,缺乏从广度上深度上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并且内审人员总体年纪偏大,对日益信息电子化的审计行业显得力不从心。沟通能力也较弱,内部审计工作的很多工作都需要通过沟通来完成,沟通能力是很重要的能力,它是有效开展审计工作的保证。大多数审计人员撰稿能力也弱,审计过程尚可,但撰稿能力差,审计报告质量不能保证,也使审计成果大打折扣。
(四)审计内容太过单一
从审计定义中理解,内部审计内容应包括财务审计、经营审计、专项审计等。而目前医院开展的只是部分财务审计。每年的内审工作计划往往是对几个分支机构的财务审计,如医院内部的食堂、基建等二级科室账进行年度审计,专项审计往往配合财政的小金库检查先行开展内审工作,对经营审计这块大多没有涉及。内审人员将大部份精力用于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合法性的查证与监督上,对审计项目的合理性、有效性没有深入分析。大多数医院内部审计机构对预决算的执行、领导任期经济责任、专项经费的管理和使用、经济管理和效益情况方面的审计几乎都不太涉及,这种现象产生归因于医院内部审计的定位较低、组织关系未理顺、授权不够等原因。
(五)内审工作成果未及时巩固
笔者常听内审工作人员抱怨:内审工作年年做,有谁看,有谁改啊!这句话道出了当今医院内审工作的尴尬境地。审出问题了,也提出改进措施了,但有人改吗?日趋复杂化的审计流程中,假设审计人员有责任心,也很有能力,发现了有价值的问题,提出了有价值的改进措施,也写进了审计报告。但明年再审计,发现还是存在老问题。内审工作成果未及时巩固。笔者认为这是关键问题,也是内部审计工作价值所在。
三、加强医院内部审计工作的对策和建议
(一)健全内审法规
目前医院内部审计人员可依据的法规有《审计法》、《卫生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完善的制度建设对内审工作至关重要。希望卫生主管部门能出台定位较高的规章和可操作性的审计条例和实施细则,这样医院内审工作才能有法可依,进入规范化轨道。首先健全医院内控制度,内控制度是贯穿医院经济网络的免疫系统,内审人员需全方面审视,审视不相容岗位是否分离,授权是否恰当,牵制制度的执行情况。其次规范审计人员工作,对其工作质量定期考核,与经济利益挂钩,提高其工作积极性,多管齐下提高医院内部审计工作质量。
(二)理顺内审组织关系
目前医院内审组织关系是最不清晰的,没有独立性的审计组织,难以发挥它的作用。建议内审机构要真正的独立,至少列为职能科室,对医院院长直接负责,或主管局委派到医院,对主管局负责。这样的审计机构有独立性和权威性,才能真正的行使内审机构的职能。
(三)提高内审人员职业素质
不同素质的内审人员,内审工作质量也会有很大区别。因工作的面较大,内审工作人员的职业素质要求也是较高的。首先人品好,内部审计牵涉到经济网络的方方面面,要有较高的职业道德,需注意信息的保密。内审人员知识面要广,学习能力强,不仅要懂财务、懂工程、更要懂管理。还有情商高,沟通能力强,和人打交道,通过有效沟通,才能发现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建议医院引进审计专业优秀本科生,并加强内审工作人员继续教育,年年考核,及时更新知识体系,引导内审人员参加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师(CIA)的考试,通过考试,扩大知识视野,提高职业素质。
(四)丰富内审工作内容
目前医院内审工作内容往往局限于财务审计部分,对经营审计和专项审计大部分没有涉及。从医院经济网络运行情况看,开展经营内部审计和专项内部审计非常必要。经营内部审计也是组织效率审计,全面审计组织运行是否处于良好状态,及时发现组织处于不佳状态的节点或需完善的流程,提出审计意见并提出改进方案,提供有价值审计信息给医院管理者。专项审计是针对某个项目的审计,对组织认为较重要的部门或事项进行的审计。笔者认为专项审计不是补漏洞,而是突出重点的审计,它是内部审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巩固内审成果,把工作落到实处
所谓审计成果,笔者理解为:审计过程发现了问题,分析了问题,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些均体现在审计报告中,审计成果是到底改了多少?目前内审工作大多务虚不务实,导致审计成果大打折扣。相信健全了内审工作组织关系,理顺了内审工作组织关系,内审的独立性权威性大幅提高,内审成果也能体现其价值感。建议把内审改进执行情况纳入医院各科室绩效考核体系,定性定量评价,辅以激励政策,巩固内部审计成果,把工作真正做到实处。
综上所述,现阶段的医院内审工作的确还存在着种种问题,随着医院业务的迅速发展,也越来越需要内部审计这位“保健医生”,相信在有关部门的重视下,内审工作会步入规范化轨道,日益完善,发挥它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清产核资程序与一般年报审计程序的对比,简略论述了清产核资审计的程序、重点,与年报审计的异同以及难点等。
一、清产核资专项审计
根据《国有企业清产核资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所谓清产核资,是指国有资产监视治理机构根据国家专项工作要求或者企业特定经济行为需要,按照规定的工作程序、方法和政策,组织企业进行账务清理、财产清查,并依法认定企业的各项资产损溢,从而真实反映企业的资产价值和重新核定企业国有资本金的活动。清产核资的内容包括帐务清理、资产清查、价值重估、损益认定、资金核实和完善制度等。清产核资工作可根据国有资产治理部分的要求或企业实际情况提出申请实施。例如,企业分立、合并、重组、改制、撤销等经济行为涉及资产或产权结构重大变动情况的;企业会计政策发生重大更改,涉及资产核算方法发生重要变化情况的;均可进行清产核资工作。
企业要聘请社会中介机构对清产核资结果进行专项财务审计和对有关损溢提出鉴证证实;社会中介机构根据企业清产核资的结果,出具经注册会计师签字的清产核资专项财务审计报告并编制清产核资后的企业会计报表。所以清产核资专项审计是特殊目的审计,作为社会中介机构应当按照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履行必要的审计程序,认真核实企业的各项清产核资材料,并按规定进行实物盘点和账务核对。对企业资产损溢按照国家清产核资政策和有关财务会计制度规定的损溢确定标准,在充分调查研究、论证的基础上进行职业推断和合规评判,提出经济鉴证意见,并出具鉴证证实。
二、清产核资专项审计与年报审计的区别
清产核资专项审计与年报审计不同,它是在企业会计报表审计的基础上,着重对企业清产核资的范围、内容、过程、法律依据、清产核资资料和资产产权真实性以及财产损失依据进行鉴证。清产核资专项审计是伴随着清产核资工作而展开的,主要与年报审计有以下区别:
1、审计目的不同
年报审计的目的是对公司或企业的年度会计报表的公允性、正当性、一贯性等“三性”发表审计意见:即会计报表的编制是否符合《企业会计准则》及国家其他有关财务会计法规的规定;会计报表在所有重大方面是否公允地反映了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会计处理方法的选用是否符合一贯性原则。而清产核资审计的目的是对企业清产核资基准日的相关资料进行审计核实,并对企业核查出的各项资产损失及申报待核销净损失的处理预案的真实性、合规性发表审计意见。
2、审计范围不同
年报审计的范围为公司或企业的年度会计报表、帐簿及凭证等会计资料及其他资料,包含合并报表及母公司报表;清产核资审计的范围为国有企业的基准日会计报表以及涉及资产治理、财产损失认定、勘查、资产产权、价值鉴定和资金核实、债权验证等多方面的资料。即清产核资所审计的范围要比年度审计范围更加广泛、更加细致和明确。
3、审计依据不同
年报审计的依据是《中国注册会计师独立审计准则》、《企业会计准则》及相应会计制度、审计业务约定书等;清产核资审计的依据除上述依据外,还有《国有企业清产核资办法》、《关于印发中心企业清产核资工作方案的通知》、《关于印发<国有企业资产损失认定工作>的通知》、《关于印发<国有企业清产核资工作规程>的通知》、《关于印发<国有企业清产核资资金核实工作规定>的通知》、《关于印发<国有企业清产核资经济鉴证工作规则>的通知》(、《关于国有企业执行<企业会计制度>有关财务政策题目的通知》、《企业财产损失财务处理暂行办法》以及其他相关文件。
4、审计的重点和要求不同
清产核资审计中,我们在计划时不确定重要性水平,而是在基准日会计报表帐面审计的基础上,重点对企业实物资产的清查和企业债权债务的核对、询证以及对企业损失挂帐进行核实,协助和督促企业取得损失挂帐所必须的外部具有法律效力的证据,其他中介机构出具的经济鉴证证实,以及提供特定事项的内部证实,并对其真实性和合规性进行审计。具体审计重点包括(1)货币资金:帐实是否相符,是否存在帐外现金;银行未达帐是否正常。(2)应收款项:是否真实存在,坏帐损失按新、老制度确认依据等。(3)存货:帐实是否相符,存货所有权认定,是否有积存、残次存货等。(4)固定资产:帐实是否相符,清理出已提足折旧的固定资产、待报废和提前报废固定资产的数额及固定资产损失、待核销数额,对盘盈、盘亏、租出、借出和未按规定手续批准报废或转让出往的资产的清查等。(5)在建工程:长期挂帐但实际已经报废项目等的清查。(6)对各项待处理资产损失形成的原因,申报审批程序及处理意见是否符合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及相关政府部分的有关规定进行清查。(7)资产损失、资金挂帐的认定工作。
5、审计的方法和程序多
年报审计是按照业务循环或会计报表科目在符合性测试的基础上进行实质性测试,采取抽查方式对会计报表余额进行认定;清产核资审计,主要是在企业年度会计报表审计的基础上,重点进行帐务清理审查,资产核实清查,重估价值鉴证,损益认定审计,结果申报审计,资金核实审计,帐务处理审计,完善制度审计等。特别是对资产损失按原制度和新制度分别就确认证据、条件等要进行认定。
6、重视资金核实、实物资产的盘点、价值鉴证工作
年报审计时,由于时间等因素,我们通常依据公司或企业提供的资产盘点清单认定帐面的存货、固定资产等实物资产;清产核资审计时,我们重视实物资产的抽查盘点工作,关注因实物资产的毁损、报废及其他原因形成的潜亏情况,同时,年报审计时对往来款项一般是函证部分大额款项,在清产核资审计时,我们要对往来款项逐一函证,落实款项的真实性和存在性,对有争议的债权要认真清理、查证、核实,重新确认债权关系。
7、审计调整
年报审计中,我们对于超出重要性水平的事项提请公司或企业调整有关帐目,并相应调整年度会计报表。假如公司或企业拒尽调整,我们将视未调整事项对整个会计报表的影响程度出具不同意见的审计报告;清产核资审计时,我们不考虑重要性水平一律按要求调整,但企业要根据国有资产监视治理委员会清产核资资金核实批复文件以及国家现行的财务、会计制度的规定进行帐务处理,处理完毕后要上报处理结果。
三、结束语
清产核资工作是政策性很强的工作清产核资工作的目的是为了全面摸清企业经营性资产“家底”;全面清查核实各项资产损失情况,依据清产核资政策规定解决企业历史遗留题目,为促进国有企业改革和加强国有资产监视治理创造条件;全面清查核实非经营性国有
资产转为经营性国有资产和已改制企业剥离、托管的国有资产;做好资不抵债或难以持续经营企业的清查工作,为国有企业全面执行企业会计制度打下良好基础。严格地说,清产核资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必然选择和必经途径,是国有企业改组、改制的基础。随着清产核资的广泛开展,清产核资专项审计业务也将成为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业务的新拓展。在国有企业分立、重组、改制和主辅业分离的不断深进和发展过程中,清产核资专项审计也将在实践中得到完善和发展。
一、经济效益审计的内涵
经济效益审计不论称为管理审计、业务经营审计、绩效审计,或是其它的词汇,其内容则都包括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即通常所说的“3E”审计。那么,什么是“3E”审计的含义呢?英国国家审计署在1983年公布的《国家审计法》曾经做出如下解释:
1.经济性,是指对一项活动,在关注保证其质量的前提下将其资源消耗量降到最低水平。
2.效率性,是指产品、服务或其他形式的产出与其消耗资源的关系。
3.效果性,指既定目标的实现程度,以及一项活动的实际效果与预期效果的关系。
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三者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统
一、缺一不可的。这三者最终都要以实现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为根本目标,通过从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三者之间的相互关联中进行的审查和评价,足以表明和确定企业经济效益的优劣,从而得到客观、公正、的审计结果。
要正确理解经济效益审计的涵义,首先要弄清楚经济效益审计与财务审计的关系。经济效益审计与财务审计之间既有同,又有异。它们的相同之处表现在都是对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合理性和经济性的监督和评价。它们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象不同,经济效益审计的对象是各种经济资料和有关的技术经济资料、经营管理活动;而财务审计的对象仅仅是财会资料和财务收支活动。
2、目的不同,经济效益审计通过审查各种经济资料和技术经济资料,评价单位的经营管理活动是否经济,是否合理,是否有效益,并提出改进意见;而财务审计则审查财会资料是否真实正确,审计财务收支是否合理合法。
3、职能不同,经济效益审计具有建设性和防护性职能以建设性为主;而财务审计具有防护性和建设性职能,以防护性为主。
4、依据的标准不同,经济效益审计的标准是有关法律、财经法规和制度,以及计划、目标、定额、技术经济指标、同行业同类指标;财务审计以有关法律、财经法规和制度为标准。
5、方法不同,经济效益审计除运用财务审计方法外,还利用经济数学方法和现代管理方法,既进行事后审计,也进行事前审计;财务审计则通过检查、调查和分析等方法,审查会计账薄和财务报表,分析财务指标,以事后审计为主。
由此可见,经济效益审计是财务审计的深入和发展。开展经济效益审计往往从财务审计入手,即从审查资金、成本、利润的情况入手,然后再深入到全部经济活动和经营管理中去。当然也不能把经济效益审计与财务审计等同起来,而忽略他们之间的区别。
其次,还要分清经济效益审计与企业经济活动分析的关系,企业经济活动分析是企业内部人员根据核算资料,运用各种经济指标,对企业生产经营状况进行分析研究,从而有利于企业改善经营管理做出正确的经营决策。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程序、方法、指标和标准与企业经济活动分析非常类似,但二者也具有明显的区别。
1、两者的性质不同,经济活动分析的本质是企业经营管理活动,是构成企业管理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履行的是管理职能。而经济效益审计是企业内部的证实监督活动,履行的是监督和评价的职能。
2、两者的主体不同,经济活动分析是具体从事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人员来开展的,可以说是一种内部的自我分析和评价活动,由于是自己评价自己的管理行为,因此在评价中难以做到客观和公允,经济效益审计人员作为企业的独立机构,对企业经济效益进行审查和评价,在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准外部的审查和评价活动,相对于经济活动分析根据有客观性和公允性。
3、两者的侧重点不同,经济活动分析对企业经济效益的分析侧重于事后分析,根据取得的核算结果资料分析其影响这一结果的各种因素。而经济效益审计是企业经济活动全过程审计,他不仅对事后效益审计,也对事前、事中的效益进行审计,他可以将审查和评价的活动延伸到决策、预算和控制。
可见,经济活动分析与经济效益审计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他们各司其职,不能互相替代,也不是重复性工作,他们相互促进,都是提高经济效益的方法之一。
二、经济效益审计的方法
由于经济效益审计要对经济活动和管理活动的效率、效果和经济性进行检查、评价,因而经济效益审计的方法具有系统性和广泛性,涉及经济数学、管理、统计、分析等多种学科的调查、分析、测试等系统性方法。开展经济效益审计的主要方法有:
1、审计查证法。包括常规技术方法和现代管理方法。常规方法借鉴了财务审计的有关方法,如审阅法、顺查法、逆查法、核对法、函询法、盘点法和抽样法等,现代管理方法借鉴了现代管理的技术方法如:①与预测相关的方法。定性的如集合意见法;定量的如回归分析法、自适应模型预测法、时间序列预测法等。②与决策相关的方法。量本利分析法、线性规划法、边际分析法等。③与计划、控制相关的方法。投入产出法、项目评估技术等。
2、审计分析法。包括对比分析法,因素分析法、结构分析法、平衡分析法、敏感性分析法、多因素联动分析等。
3、审计评价法。包括定性的方法和定量的方法。定性的方法通常采用的是成功度评价法,它是依据评价专家或专家组的经验,对项目的成功程度做出定性结论,也即通常所说的打分制。项目的成功度可分为五个等级,完全成功、成功(A)、部分成功(B)、不成功(C)、失败(D)。定量的方法主要有差额评价法,对比评价法,综合评价法。
三、经济效益审计的评价指标体系
效益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是审计机构及其审计人员在效益审计中判断是非、衡量和评价效益高低优劣的准绳,是进行效益升级的重要依据,要提高效益升级的深度和质量,必须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这才能保证审计评价的客观性和审计建议的前瞻性和可靠性。
正确确定评价企业经济效益的指标体系,对于真实反映、合理评价企业的经济效益状况至关重要。建立评价经济效益的指标体系,需遵循以下几点原则:①全面性原则。指标的设计既要能反映企业财务成果和经营状况,又要能反映企业管理水平和经营能力。因而,既要有财务指标,也要有非财务指标。这样,可避免审计评价工作出现遗漏,能从不同角度对企业进行全面、综合的考核和评价。②科学性原则。指标的设置既要考虑指标自身的科学合理性又要结合企业实际、遵循客观规律,既要有动态指标又要有静态指标,既要有定性指标又要有定量指标。③可操作性原则。评价指标的设置应该简略、清晰,便于操作和考核。无论是指标所包含的内容,还是指标的计算,均力求简单,易于使用。除以上主要原则外,还应遵循普遍适用性原则以及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原则。
评价企业经济效益的指标体系是由多个具体的指标所构成,主要包括综合性指标和单项指标两大类。综合性指标主要是资本收益率、社会贡献率和资产报酬率等。资本收益率是从投资者获取净利润的角度评价企业的经济效益状况;社会贡献率是从企业向社会所作贡献的角度评价企业的经济效益状况;资产报酬率是从全社会的角度评价企业的经济效益状况。考核经济效益的单项指标主要有销售利润率、资本保值增值率、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应收帐款周转率、产值利润率、劳动生产率、产品质量、材料利用率、材料消耗定额完成程度、设备利用率等,此外还包括上级下达或本级确定的关键业绩指标。
效益审计的评价指标与审计项目的目标紧密相关,过于简单,不能全面系统地反映被审单位的整体财务状况,但过分夸大复杂的量化指标在效益审计评价中的作用,并且试图建立一卡通式的评价指标体系,也是不现实的。由于各企业的具体情况不同,所以,在考核企业经济效益时,所运用的考核指标也不同;就某一项具体的指标而言,其运用过程和要求也是有区别的。在考核企业经济效益时,应注意将上述指标作为一个完整的指标体系来运用,防止片面地、僵化地运用这些指标。否则,便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四、经济效益审计的依据和标准
在经济效益审计的过程中必须有一个指导审计活动、衡量被审计事实、鉴定经济效益质量的标准,这就是经济效益审计评价标准。经济效益审计的评价标准首先是一个以财务指标和技术经济指标为主体的标准体系。其次,在经济效益审计过程中,其评价标准的适用性和有效性是以特定的时间、环境、条件及被审计单位的业务经营和管理水平为基础的。再次,经济效益审计评价标准也具有相对性。由于各地区的经济发展不平衡,每个时期的经济势态不一样,每个企业的具体情况不同,同一标准运用于某企业得出某种结论,而运用于另外一企业,则可能会得出另一结论,甚至是相反的结论。最后,财务审计所依据的标准大多具有强制性,而经济效益审计的评价标准则是指导性的。在实际工作中,审计人员应注意所选用标准的相关性、完整性、时效性等,以保证得出准确的审计结论。经济效益审计的依据和标准主要有:
1、国家的方针、政策、法令、制度。它是经济效益审计的首要标准,只有在遵循国家的方针、政策、法令、制度下取得的,才是真正的效益,才能保证企业的长远效益。
2、各种计划、指标、预算、定额。这是经济效益审计中采用最多的一类审计标准,这类标准是针对被审计单位的实际情况指定的,具有较强的可比性,也较能反映企业的实际水平。
3、前期的审计标准。它是指被审计单位以前开展经济效益审计时所制定和运用的标准,是审计人员制定本期经济效益审计的参考依据。前期的经济效益审计标准具有延续性,在它的基础上制定本期标准,可以节省人力、物力、和财力。
4、本单位或国内外同行业的历史先进水平与平均水平。这类指标也是用来考核被审计单位经济效益高低的标准之一。它们是对计划、指标、预算、定额等标准的补充,从而使经济效益审计的标准体系更加完整、全面。由于这类标准的时间跨度较大,在运用时,应考虑各种客观因素的变化,如物价变动等。
5、科学测定的经济技术数据。这类标准主要用于评价新产品及新工艺的经济效益。由于新产品新工艺的效益没有相应的历史资料可以比较,同时、同行业又无同类的指标可以参考,要评审它们的经济效益,就得借助于科学技术来测定。因此,它是经济效益审计中采用的一种特殊标准。
五、经济效益审计的程序
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程序包括准备阶段、实施阶段、报告阶段和后续阶段,每个阶段都应遵循一定的程序,灵活运用恰当的技术和方法。
准备阶段:审计项目确定后,就要按照审计项目的具体要求,适当配备财会人员、经济管理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或有相应技术特长的审计人员,成立审计组,收集资料,进行实地测试;确定重点,制定审计方案。
实施阶段:围绕重点进行审计调查,并对影响经济效益的有关数据进行取证;在企业存在的诸多问题中找出影响经济效益的主要症结,结合有关的资料、数据、情况,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得出正确结论后,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实施阶段包括详细调查了解、实施审计测试,收集审计证据、编制审计工作底稿,酝酿审计意见三个方面的工作。
报告阶段:主要是将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情况归纳整理,进行分析评价,撰写报告,征求单位意见、作出审计结论、立卷归档。值得关注的是,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报告不同于财务审计报告,它的目的不是为了证实财务状况的真实性,而是为了揭示被审计单位经济效益的高低及其原因,并做出评价,提出建议或措施。在多数情况下,由于被审计业务的专业性强,往往不能提出直接证据来论证审计报告的结论,为了使审计报告具有充分的说服力,需要广泛地运用间接证据和推理证据,这都需要在审计报告中加以详细的说明。审计报告一般应具备背景资料、审计结论、论证结论的证据、改进的建议或措施等内容。
后续阶段:后续阶段是指审计项目完成,经过一段时间后,对审计建议和改进措施的执行情况进行回访性审计的过程。主要是检查被审单位对于审计机构针对审计中查出的问题和弊端而提出的改进意见和建议的落实情况,同时也检验审计机构提出的改进措施是否可行,被审单位采纳后,企业管理是否得到加强,经济效益是否得到提高。
当前,经济效益审计已成为审计工作的发展方向,现实中的审计工作重点也已逐步由真实性、合法性向效益性转变移,但就目前来讲,企业审计部门开展经济效益审计还处在零散的、单个的,还没有形成系统的、规范的、完全独立的审计类型,大多在财务收支审计以及其他专项审计中反映出一些效益审计问题。为此,新时期的审计工作者必须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紧紧围绕经济效益这一中心,不断探索经济效益审计工作发展的新领域,新方法,新路子。
一、园林项目审计的必要性
城市园林建设项目具有投资大、资金流动环节多、涉及部门多、规模大、建设周期短,项目多而分散,以及施工中不确定因素多等特点。单一靠建设单位财务和工程技术部门来对工程进行管理是不够的,必须要有审计部门的配合、监督和检查,才能确保工程建设的各项资金的合理使用,杜绝违章、违纪问题的发生,避免“人情工程”、“腐败工程”的出现。
同时,由于城市园林建设项目是由政府投资建设的社会公益性工程,其资金使用具有专一性。因此,对这部分资金进行专项审计是十分必要的,它能够使专项资金得到完整、准确、真实的反映和监督,保证专项资金合法运用,提高投资的社会效益。
二、园林项目审计的特殊性
园林建设项目存在特殊性。一是规模大小不一,投资差别大,既有投资几万、几十万的,也有投资几千万到上亿元的。二是管理难,由于园林项目的综合性强,绿化苗木种类多、变化大,使建设的难度和造价没有必然的正比关系,给管理造成很大难度。三是前期手续不完善,现阶段我国园林建设项目大多具有很强的政府意识,从立项到实施往往较为仓促,审批手续往往不完善。四是周期短,受周围环境影响较大,作为艺术性较强的工种,建设园林工程时,需要根据实际环境不断变更原有设计;再加上植物品种和规格往往难以实现,因此园林建设项目的不可预见性较多。五是园林工程的相关规范不完善,定额修订滞后;在园林工程中常运用新材料、新设备、新技术等,都对工程造价的审核造成难度。
城市园林建设项目的审计对象是参与建设的各有关职能部门和建设单位的财务机构。审计内容为城市园林建设项目的立项、计划、招投标、施工、验收诸环节中有关财务方面的管理和监督,以及城市园林建设项目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评价等。具体指资金来源的可靠、合理性,估算、概算、定额、取费标准、工程量是否合理合法,设计变更的原因及对财务决算的影响等。审计程序大体可分为事前、事中、事后审计。
三、园林项目审计的内容及程序
传统审计范围狭窄,目的单一,审计人员只是围绕财务收支状况进行审计,其监督作用十分有限。但今天对于园林项目的审计已不再是单纯的查错纠弊,而更加注重通过审计揭示行业存在问题,分析问题原因,并提出意见或建议。
城市园林建设项目审计需要“法制化、规范化、制度化”。由于园林项目审计范围没有统一标准,且受审计对象的规模、复杂性和多样性等因素的制约,需要涉及多个部门、单位,运用多种审计方法与手段,而现行的法律法规尚没有对审计的时间及程度作出具体规定。因此,需要以法律形式明确各相关单位对城市园林建设项目进行审计所应负的责任和应承担的义务,以避免出现目前审计调查过程中经常遇到的被审计单位拒绝配合和拖延时间等情况发生,保证审计工作正常、有序地开展。
关键词:新常态;内部审计;实践;思考
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如何加强内部审计工作,努力创建国资监管新模式的探索也愈加紧迫。金华市国资委受市政府委托,对市政府授权国有企业履行出资人职责,对加强内部审计工作进行了一些研究与尝试。
一、内部审计工作与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相连
(一)内部审计工作与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现状紧密相关
2010年底前,社会经济发展处于快速增长期的末期,企业经济增长属于外部扩张式、外延式增长,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重点更多偏向影响企业外部经营规模扩张的因素。
2011年-2014年,企业经营发展关注的重点与目标转向了内部扩张式,通过各项管理手段降本增效,提升增长质量,相应地,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重点更多的是偏向影响降低企业成本费用、经营风险的因素。
2015年以后,社会经济发展开始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长速度有所放缓,经营风险有所增加,企业经营发展关注的焦点转向加强企业内部管理规范,尤其是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与执行有效性,执行有关规定的情况等。相应地,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重点是企业内部管理的规范性评价。
(二)金华市国资委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情况及存在的不足
2007年底,金华市国资委从市财政局正式脱钩,作为市政府特设机构,对市政府授权市国资委的市属国有企业履行出资人职责。成立之初,金华市国资委内部审计工作主要是通过查阅企业自行委托审计的年度财务报告资料为主,以审计报告中披露的事项为线索,查找企业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风险,并结合定期或不定期的财务专项检查。此时开展的内部审计工作可以为确定企业资源整合方案提供决策参考作用。但是由于年度财务报告由企业自行委托,难免会存在中介机构为维护客户关系而应企业要求不完整披露有关事项的风险,客观性受到了影响,市国资委因未能完全掌握企业实际情况而在决策时容易产生偏差。
为进一步保证社会中介机构的独立性和客观性,按照国务院、浙江省政府和金华市政府工作部署,从2011年开始在金华市国资委监管企业试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在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中单独安排一部分资金专项用于市属国有企业年度财务报表审计费用支出。为进一步保证审计工作质量,2012年4月,金华市国资委通过公开招标,建立了社会中介审计机构库,以三年为期,到期重新招标。由市国资委直接委托中介机构对市属企业进行审计,保证了审计工作的客观性,并且在审计过程中建立了与审计人员直接沟通机制,有利于市国资委深入了解企业实际经营情况,这一段期间内部审计工作的主要载体为企业年度财务报告、经济责任审计报告及工资总额执行情况审计报告,辅之以管理建议书的形式。同时要求企业根据管理建议书中提出的问题进行整改。由于部分资产涉及历史遗留问题,仅凭企业自身难以解决,因此该类问题久拖未决,严重的已影响到企业持续经营。整改反馈也仅是通过企业上报的审计整改报告来体现,未对审计整改再监督,内部审计工作质量与效果也打了折扣。此外,由于分年度财务报告审计、工资总额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审计次数至少两次,增加了企业应付审计工作的压力。经济责任审计与其他审计工作由不同处室分别布置,审计人员往往不是同一批人,加上审计时沟通不畅,造成各项指标数据不一致,对制定国有资产监管决策和企业经营业绩考核带来了不良影响。
2015年以来,金华市国资委根据企业现状及监管需要,对审计模式进行了调整,年度财务报告由企业自行委托审计并支付审计费用,将经济责任审计、工资总额审计及其他需要了解掌握的审计内容整合至财务专项审计,审计时间安排在企业完成自行委托年度财务报表审计结束后,一般从3月初开始,至4月底出具正式审计报告。一方面对企业自行委托的年度财务报表数据进行复核,另一方面又得到了需要的数据信息,这对金华市国资委加强下属国有企业审计监督带来了积极意义。
二、经济新常态下内部审计制度与模式的创建
(一)内部审计制度联动机制的建立
为提高审计效率,加强数据口径一致性及利用率,金华市国资委建立了一套内部审计制度联动机制。一是建立审计内部联动机制。由营运监控与统计评价处牵头,整合产权管理与业绩考核处、企业改革与发展处、机关党委等审计需求,以文字或表格的形式统一数据口径。二是提高审计过程参与度,建立与主审人员沟通机制。每次审计工作开始前制定审计工作方案,由市国资委有关处室人员担任审计组组长,负责审计总体事项协调与沟通工作。社会中介机构委派的注册会计师担任主审人员,由其负责具体的审计实施过程。三是建立审计组与企业书面沟通机制。由审计组将未能合理确定或有异议的审计事项以签证单的形式书面反馈至企业,由企业书面反馈至审计组,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审计报告初稿后,书面征求企业意见,以尽量做到审计留痕,增强审计结论的可靠性与客观性。四是建立审计组与市国资委审计汇报沟通机制。各审计组在完成外勤与资料整理之后,由市国资委相关处室负责人及委领导听取各审计组审计情况汇报,及时回复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重大问题或重大事项。五是建立审计沟通交流群。为方便审计沟通交流,建立了交流群。借此,各审计人员可及时了解审计要求,交流审计中发现的普遍性问题。
一、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县控制和化解乡村债务工作领导小组,县人民政府县长任组长,常务副县长、分管副县长任副组长。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地点设县经管局,负责控制和化解乡村债务的日常综合协调、检查、督导和考核工作。县政府每年安排控制和化解乡村债务工作经费8万元,并纳入县财政常规预算之内。各乡镇(区)主要负责人牵头,成立相应机构和工作班子,切实加强对控制和化解乡村债务工作的组织领导,并安排专门工作经费,确保经费、工作两落实。
二、开展专项审计
由县财政局和县经管局抽调专人,采取审计账目、逐户核对、张榜公示等措施,分别对年月日以前乡镇(含七站八所)和村级历年借款、欠款及还款情况进行逐笔认定,核实债权债务数额,并按照债权债务成因、用途、构成主体等进行分类汇总。
三、建立债务台账
按照审计、分类汇总情况,由县财政局和县经管局分别建立各乡镇财政(含七站八所)债权债务台账及电子数据库和各乡镇到村、到户的村级债权债务台账及电子数据库;各乡镇财政所和经管站相应建立本乡镇财政(含七站八所)债务台账及电子数据库和各村到组、到户的村级债务台账及电子数据库,锁定现有乡村债务,并以此设立乡村债务警戒线,对乡村债务实行严密的动态监管。同时,由县控制和化解乡村债务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与农业部及、业务主管部门搞好乡村债务数据对接,做好上级财政转移支付化解乡村债务的前期准备工作。
四、加大控债力度
(一)减轻乡村经济负担。继续推进乡镇综合改革,切实精简机构和人员。严格控制村组干部人数,提倡村支两委交叉任职、村干部兼任片、组长。各级、各部门要严格按照农村税费改革的要求,切实转变工作方式,加大对乡村两级的支持力度,减轻乡村经济负担,保障上级财政转移支付、退耕还林还草资金、惠农补贴等各种补助资金及时足额拨付到乡镇(区)、下发到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户,任何单位和部门不得滞留、挪用,确保乡村两级组织正常运转。任何单位或部门不得开展要求乡村两级和农民出钱出物的达标升级和检查评比验收活动,不得对乡村两级下达不切实际的财政收入指令性计划,不得以调整农业结构等为名强令乡村两级完成种养计划和技术推广任务,不得向村级组织摊派报刊、书籍征订任务,每村500元报刊订阅费用由县财政统一支付。
(二)严格规范乡村经济行为。乡村两级不得以任何名义向金融机构申请贷款弥补收支缺口;不得为企业贷款提供担保或抵押;不得采取由施工企业垫支等手段上项目;不得举债兴建工程;不得举债发放工资、津贴、补贴及解决办公经费不足;不得铺张浪费或随意增加非经常性支出。凡违反上述规定的,一经查实,按照“谁签字、谁负责”的原则,追究当事人的责任。
(三)严格财务管理制度。乡镇(区)全面推行“乡财县管乡用”财政管理方式。按照“保工资、保重点”的原则,对乡镇(区)严格支出程序,严控开支标准。村级严格规范“村账乡管”制度。乡镇(区)经管站要严格按照《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总会计岗位责任制》及相关财经纪律履行职责,及时处理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业务,督促村集体经济组织按季度搞好财务公开,并对各村收支原始凭证进行逐笔审核,凡属不规范票据、借款类收入以及超预算、超计划、不合理等开支坚决予以拨回,并对票据进行作废处理。
(四)严格村级收支预决算制度和定项限额制度。乡镇(区)要切实加强对村级收支预决算和定项限额制度的组织实施,村支“两委”要根据国家减轻农民负担政策,按照“量入为出、以收定支”的原则,编制年度村级收支预算草案,报乡镇(区)经管站审核。预算支出要实行定项限额,严格控制非生产性开支和管理费用,取消村级招待费。年末各村必须编制财务决算报告,决算报告应对重大财务事项加以说明,经村支两委通过后向全体村民公开,接受群众的监督,确保村级收支平衡。
(五)严格财务审计制度。把乡村干部任期内发生的债务作为专项审计重点,定期进行专项审计,对在任期内化解债务工作不力,或新增村级债务的乡镇(区)负责人不得提拔重用;对违反控制和化解乡村债务政策和纪律的单位和个人要依法追究其经济和行政
责任;对以举债为名从中牟利或向乡村转嫁负担的单位和个人,要责令其将所得款项全部退回,并视情节轻重给予主要责任人相应的纪律处分,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五、健全化债机制
(一)加大扶持力度。一是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保证到村的转移支付资金小规模村3万元以上,中等规模村4万元以上,大规模村5万元以上,保障乡村组织低限运转。二是加大化债资金投入力度。将设立控制和化解乡村债务工作专项奖励资金,采取“以奖”的办法,由县财政每年拿出一定资金,并由县控制和化解乡村债务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制定切实可行的奖励办法,对化解乡村债务力度大、进展快的乡镇(区)和村级实行重奖,奖励资金用于乡村偿债,以此鼓励乡村干部,缩短乡村化债进程。
[关键词]内部审计 内部控制评价 有效性 优势
一、内部审计的内控评价工作与外部审计鉴证业务的区别
(一)评价的目的不同、侧重点不同
注册会计师的内部控制鉴证业务,主要的目标是使得财务报告的使用者可以合理的信任财务报告是在内部控制无重大缺陷的情况下做出的,是对财务年报审计的一个有益补充,以增强报表使用者对财务报告的信任程度。
内部控制进行评价,存在着外部审计的鉴证部控制制度的评价,有利于内部审计对于内部控制的评价更偏重于改善组织的风险管理、控制各治理过程的效果,属于管理审计的范畴。
(二)监督的方式不同
内部审计作为内部控制的监督环节,分为日常监督和专项监督。注册会计师的鉴证工作属于委托性质的,实施的频率基本与财务报告年审同步,属于专项监督的范畴,不具备内部审计日常监督的优势。
(三)报告的类型不同
注册会计师在出具“内部控制鉴证报告”时有在报告中必须出现的要素,并与财务审计报告一样,有无保留意见、保留意见、无法表示意见这三种报告形式。与其相比,内部审计关于企业内部控制的报告主要是针对评价过程中认定的内部控制缺陷,并将缺陷分为“一般缺陷”、“重要缺陷”、“重大缺陷”在评价报告中进行反映。
通过上述内外审计评价工作的对比,内部审计进行评价的范围不仅仅停留在与财务报表错报、漏报风险相关的控制制度,而是涵盖了整个控制系统本身,内部审计的评价工作和外部审计的鉴证工作,两者的评价报告形成了对内部控制完整的评价。
二、内部审计开展内部控制评价的特点与优势
分部计机构如何能够对内部控制进行有效监督、检查和评价,直接决定笔者认为,内部审计最大的特点就是――处于内部控制系统中的监督环节,是内部控制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内部审计从事内部控制评价具有以下方面的优势:
①受托于管理当局,熟悉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的情况;②了解企业战略目标,了解风险控制的重要领域;③进行内部控制评价时,涉及整个内部控制系统,评价更有深度;④日常监督和专项监督相结合,使得公司治理处于主动地位,能够及时、主动、快速的响应以减少损失、落实责任、提出整改措施;⑤内部审计工作质量由专业机构进行评估,工作质量得到监督;⑥企业管理层认识到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内部审计的作用日益得到加强,地位逐渐提升。
三、如何根据内部审计的特点和优势来开展内部控制评价的思考与实践
在实际工作中,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特点和优势,积极、有效的开展内部控制评价活动。
(一)以风险评估为导向组织实施内部控制评价活动
内部审计在组织实施内部控制评价计划时,充分利用其了解公司内部控制系统,了解公司战略目标和经营环境的变化带来的风险,这一优势来开展工作。以风险评估为导向的评价方案,将需要评价的内容归结为三大模块的内容,即:“内部控制环境”、“企业自我风险控制、评价”、“内部控制体系”。
第一模块:内部控制环境评价
不同的单位,控制环境存在差别,但是,控制环境总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重要的内容体现控制环境目前所处的状态的:①公司治理完善情况(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健全情况);②内部审计地位以及工作的开展;③人力资源政策以实务;④法制教育。
在实施内部控制环境评价时,可以结合企业的性质、规模的大小、在所行业的影响力、公司人文关怀、员工成长通道、业绩考核是否导致过大压力等方面,可以做更为深入评价、更适当的评价。
第二模块:企业自我风险评估
内部审计本身就参与在企业风险评估活动中,其对风险评估的经验对外部审计要丰富。因此,可以根据指定的评价内容,有针对性地对企业自我风险评估的情况进行评价。同时,内部审计对高风险领域例如:货币资金管理、网上银行付款权限设置等控制环节进行专项审计的监控力度、审计发现的控制漏洞,管理层对内控缺陷的态度以及整改情况,也是企业自我风险评估及控制的重要体现。
第三模块:内部控制体系的长效监督机制
在对内部控制体系进行评价时,根据企业业务特点和风险控制政策,将体系细分为日常监督和重点监督两部分,把监控活动分配到我们开展的审计监督工作中去,形成审计监督的长效机制。
(二)日常监督优势是做好内部控制评价的基础
对内部控制评价不能仅仅局限于每年集中几个月开展年度评价工作,这样必然会导致将内部控制评价形式化。笔者认为,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对控制系统的日常监督优势,是做好内部控制评价工作的基本保障,也是对内部控制系统发表评价最直接、最有力的证明。
(三)特殊领域专项评价可以与管理审计等审计工作相结合的优势
特殊领域专项评价可以与管理审计等审计工作相结合,具有以下优势:
1、符合成本效益的原则
笔者认为,可以将一些特殊的、高风险领域的内部控制专项评价活动,与专项管理审计相结合的形式来开展,是符合成本效益原则的,把好钢用在刀刃上。
2、内部控制的有效性直接体现为管理的有效性
随着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健全,在专项管理审计报告中,对管理的评价可以直接提升为对内部控制的评价;对管理的改进意见可以从完善内部控制的角度考虑,出台弥补缺陷的措施并实施补救。
3、有利于促进各单位对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视
在专项管理制度中,内部审计从管理层面对内部控制制度的评价,有利于促进各单位对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视,普及从内部控制的角度来思考管理问题的思维方式。有具体实例支持的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对广大的投资者、公司高层而言将更具说服力和使用价值。
综上所述,内部审计只有充分发挥自身特点和优势来开展对内部控制制度评价,以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来促成良好的控制环境,进而有效促进组织控制目标的实现,从而体现内部审计的价值,以推进形成一个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
审计按照主体可以分为三种类型,政府审计、注册会计师审计与内部审计。其中,政府审计是指国家审计机关对中央和地方政府各部门及其他公共机构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公允性,运用公共资源的经济性、效益性、效果性,以及提供公共服务的质量进行审计。政府审计是以财政资金为核心的一种审计,其永恒主题是财政审计。因此,财政资金到哪里,政府审计就跟到哪里。政府审计是一种强制审计,只要是使用了财政资金的主体,都必须接受政府审计的监督,列入政府审计监督范围。注册会计师审计又称社会审计、民间审计或者独立审计,它是指注册会计师依法或者协议接受委托、独立执业、有偿为社会提供专业服务的活动。注册会计师审计业务的内容包括提供鉴证业务和相关服务业务。内部审计是对组织中各类业务和控制进行独立评价,以确定是否遵循公认的方针和程序,是否符合规定和标准,是否有效和经济地使用了资源,是否实现了组织的目标。因此,按照主体来看,科技经费审计主要包括三种类型:一种是由审计署从加强财政资金使用监管角度开展的科技经费审计;二是在项目(课题)结题环节有科技经费管理部门或课题承担单位委托会计师事务所对科技经费使用情况开展的审计;三是由科技部组织并利用会计师事务所对归口管理的财政专项经费及其对应的自筹经费使用部门的在研项目(课题)开展的审计工作。
二、国家科技经费审计本质
科技经费泛指全社会对支持科研、创新活动进行的投入。本研究所指的科技经费特指由科技部归口管理的财政专项经费及其对应的自筹经费。科技经费的使用主体是国家科技计划项目(课题)的承担单位。现实中,由于人的自利性,科技经费使用过程中难免出现经费支出使用未按照预算执行、经费支出违法违规、等行为。一旦这种行为发生,最终将影响科技经费使用的真实性、效益性和效果。科技部作为科技经费的归口管理部门,负有直接管理责任。为此,财政部、科技部在项目(课题)验收环节做了需要审计的制度安排,并规定“项目(课题)承担单位向科技部提出财务验收申请,财务验收是进行项目和课题验收的前提。科技部负责组织对项目和课题进行财务审计与财务验收,财务审计是财务验收的重要依据”,但科技经费审计的本质到底是一种什么类型的审计呢?前面已经谈到,从组织开展科技经费审计的主体来看,主要包括三种类型。第一种类型的审计毫无疑问属于政府审计的范畴。第二种类型审计,是为满足科技计划专项经费管理办法中规定的“财务审计是财务验收的重要依据”,在项目(课题)结题财务验收环节由注册会计师对经费使用主体对科技经费使用情况开展的一种审计行为,应属于注册会计师审计的范畴。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在《注册会计师业务指导目录(2011)》和《注册会计师业务指导目录(2012)》中均将财政科技经费专项审计业务划分为鉴证业务,内容界定为针对财政科技经费使用情况及其效率予以审计,属性界定为其它审计业务(法定业务),主要法律依据为各科技计划专项经费管理办法。由此也可以看出第二类审计业务应属于注册会计师审计的范畴。目前,在结题审计环节,1000万元以上的课题结题审计由科技部条财司委托事务所进行,1000万元以下的课题结题审计由课题承担单位自行委托事务所进行,本文认为,委托人的变化并不影响结题审计的性质。第三种类型,从外在形式上看,审计行为的具体承担主体仍是会计师事务所,但究其实质应该是科技部针对课题承担单位的课题经费管理和使用情况,为促进课题承担单位加强管理,而组织实施的一种评价活动。这种类型的科技经费审计是由于科技部内部审计资源的限制,委托会计师事务所负责实施具体的财务审计工作,其直接的责任主体仍然是科技部门,而不是会计师事务所。虽然注册会计师出具了审计意见,为此也应该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但是,一旦科技经费的使用管理出现问题,问责的应该是科技部门而不是会计师事务所。严格来说,站在科技部的视角来看,这是一种内部审计的外包业务,应归为内部审计范畴,而不是注册会计师审计。如果站在会计师事务所的角度来看,它确实应归属于注册会计师审计。可见,归属于科技部组织的科技经费审计是一种界限最为模糊,也是容易混淆的审计类型。这也是现实中,针对这一类型审计监管不到位的主要原因。
三、国家科技经费审计中的责任划分问题
科技经费审计主要涉及三个方面关系人:科技部、会计师事务所与课题承担单位。它是由科技部委托具备科技经费审计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对课题承担单位实施的一种内部审计。为什么委托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审计?从当前来看,对于科技经费的审计主要定位为财务审计。会计师事务所长期担负着我国企业财务报表审计的重要职责,为资本市场、利益相关者提供真实、可靠的财务信息,出于其专业性、独立性、客观性等特质的考虑,利用会计师事务所的注册会计师协助科技部进行财务审计,对科技经费的财政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是一种最好的选择。加之,目前我国大多数的行政事业单位本身内部审计资源有限,不能完全满足这一审计的要求,而利用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审计可以缓解这种不足,是一种最好的选择。但是,需要明确的是,利用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审计不能因此免除科技部本来应该承担的对于科技经费使用的管理责任。因为,对于会计师事务所来说,该项业务属于会计服务业务,其所遵循的准则不是鉴证业务准则,也就是说会计师事务所不承担对外出具的审计报告的保证责任,这个保证责任是在科技部,而不是会计师事务所。我们通常会认为,注册会计师实施审计后,注册会计师所在的会计师事务所应该承担相应的责任,但是,会计师事务所所遵循的独立审计准则早就针对此项业务出台过相应的指南,而这个指南主要是为提醒会计师事务所规避相应的风险而设定的。严格来说,当前的会计师事务所受托执行的科技经费审计属于服务业务中的对财务信息执行商定程序的业务,其职责是按照《中国注册会计师相关服务准则第4101号——对财务信息执行商定程序》进行审计。该准则指出,对财务信息执行商定程序的目标,是注册会计师对特定财务数据、单一财务报表或整套财务报表等财务信息执行与特定主体商定的具有审计性质的程序,并就执行的商定程序及其结果出具报告。注册会计师执行商定程序业务,仅报告执行的商定程序及其结果,并不提出鉴证结论,报告使用者应自行对注册会计师执行的商定程序及其结果作出评价,并根据注册会计师的工作得出自己的结论。执行商定程序的对象是财务信息。财务信息涉及的范围很广,通常包括特定财务数据、单一财务报表或整套财务报表等。特定财务数据通常包括财务报表特定项目、特定账户或特定账户的特定内容。特定财务数据可能直接出现在财务报表或其附注中,也可能是通过分析、累计、汇总等计算间接得出的,还可能直接取自会计记录。由于商定程序业务与一般审计业务相比,有许多特殊之处,其委托目的、执行的程序及其时间、范围等,需要在业务约定书中详细加以约定。在执行此类业务时,注册会计师除遵循本准则的要求外,还必须执行与特定主体约定的程序。为了控制和减少风险,注册会计师应当对执行程序、确定结果、编制报告的过程进行适当的计划、监督,并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为区别于审计、审阅业务,注册会计师在业务约定书中,应当说明执行的商定程序并不构成审计或审阅,不发表审计或审阅意见。从以上分析来看,可以这样界定课题组、会计师事务所与科技部之间的关系。科技部由于不是直接科技经费的使用者,但却是科技经费使用责任的承担者,由于科技经费使用者的课题组存在“自利性”的可能,科技部本身与课题组之间又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科技部完全无法掌握课题组关于科技经费使用情况的真实性,为此,出于自身资源的限制,科技部就聘请了具有一定资格和能力的会计师事务所对科技经费使用情况进行审计,但这对于会计师事务所来说,该项业务属于会计服务业务,不是一般的鉴证业务,该报告的使用对外不具有证明力,其使用与否完全取决于科技部本身,会计师事务所不会承担由于使用报告所带来的风险。也就是说,科技部的责任不会因为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而得以免除,管理责任仍然属于科技部。当然,课题组承担单位应该加强对于经费使用的管理,但是,毕竟支配权在课题组,课题承担单位一般仅承担核算记录,不承担监督职责。课题组在科技经费审计中应该配合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审计,提供相应的原始凭证,会计核算记录,以保证审计的有效进行,并及时支付审计费用。总之,从管理责任与风险的角度来看,科技部都是最终的风险承担者。根据《独立审计准则》的规定,商定程序业务的委托目的取决于委托人的需要。不同的委托人会有不同的需求,因而不同委托项目的委托目的可能千差万别。由于委托目的不同,注册会计师执行商定程序的对象、执行的程序、报告的内容等均会有所不同。注册会计师在签约前必须弄清委托人的要求和委托目的,并应在业务约定书中予以明确。注册会计师执行商定程序业务,最为重要的是要与特定主体协商需要执行哪些程序,并确定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不同特定主体的需求可能差别很大,所商定的程序在性质、时间和范围等方面差异也会很大。业务约定书中必须详细列明拟执行的程序以及执行程序的时间和范围。在描述程序时,不应使用含糊的词语。为此,科技部的职责在于思考如何保证科技经费审计的有效性,加强对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指导,注意明确会计师事务所从事科技经费审计的主要目的、主要职责,以保证审计后的信息为科技部所真正使用,作为决策的重要依据。总之,针对科技经费审计的责任划分问题,笔者认为,科技部是最终科技经费使用的责任承担者,其风险极大,因为它并不是经费的具体使用者和具体课题的实施者,为了缓解这种信息不对称,针对其中的财政科技资金使用,科技部有权对其使用情况进行监督;为了增强监督的有效性,科技部委托会计师事务所实施审计,但作为科技经费审计的委托方,科技部是报告的最终使用者,为了保证报告的有效性,应该加强对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工作的指导。为此,科技部应具体组织实施委托审计工作,注意合同签订的有效性,明确审计目的、要求,并对其结果进行审验。在审计过程中,课题承担单位必须配合审计工作,提供审计所需要的内容和必要的工作条件,这是课题组的职责。会计师事务所作为承担审计的受托方,应注意明确审计目的,考虑自身的胜任能力,考虑审计的性质时间和范围,并与委托方达成一致。在审计过程中,应按照《中国注册会计师相关服务准则第4101号——对财务信息执行商定程序》准则的规定进行审计,但不发表任何保证意见。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并不能减轻甚至免科技部的责任,为此,如何保证审计的有效性,科技部应制定相关文件,在考虑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职业特征、现实问题、审计目的的前提下,专门针对审计出台相应的管理办法,以规范科技经费审计工作。在这方面,科技部不能指定或者要求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出台相应的审计指南,因为,执行对财务信息的商定程序不属于鉴证业务内容,其具体的规定和实施需要委托方与受托方商定执行,受托方可以根据自己的胜任能力和成本效益选择接受或者不接受委托,这是一种市场行为,是市场选择的结果,甚至可以由其他中介机构来实施审计,而不一定是会计师事务所。当然,从专业特征与职业特征来看,会计师事务所应是最佳的选择。
四、结语
经济效益审计是指由审计机构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收支或经济活动的效益性所进行的审计。其目的在于对经济活动的合理性和有效性,以及对实现经济效益的程度和途径做出评价,借以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需要指出的是,经济效益审计与由统计、财会或其他管理部门所进行的分析与检查,在性质上是截然不同的,前者是一种具有独立性的经济监督、评价活动,而后者则是有关部门结合各自业务工作所进行的一种管理活动,二者存在着明显的区别。
二、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特征
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是一种新的相对独立的审计形式,它具有独特的外延和内涵,与真实性、合法性审计有着必然的联系,但也不等同于传统的财务审计和财经法纪审计。归纳起来,经济效益审计主要特征有以下七个方面:
一是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主体具有独立性。必须具有法定资格的专业审计机构和人员,这些机构和人员在审计中必须保持独立的地位和身份,保持客观公正的工作态度。
二是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客体具有广泛性。包括企业各种资金及使用资金的部门,甚至使用资金的计划、管理等各个环节。
三是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依据具有规范性。包括国家有关政策、法规和制度、计算、预算、方案,业务规范、各种标准、技术经济指标及本单位和国内外同类行业历史水平。
四是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程序具有独特性。主要表现为审计工作结束后只出具经济效益评价审计报告及审计建议书,一般不需作出审计决定。
五是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方法具有多样性。除常规审计方法外,还包括一些现代经济管理技术。如经济活动分析、管理会计、统计分析、管理咨询、经济预测等领域内所使用的方法和技术。
六是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作用具有建设性。主要是核实公共资金的效益,评价经济运行过程及其结果,明确其经济责任,提出审计建议。
七是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目的具有宏观性。主要是通过对企业资金使用的经济、效率、效益性的评价,以促进企业资金支出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提高。
三、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基本程序
与其他审计程序一样,企业经济效益审计也包括准备、实施和结束三个阶段。但是,在这三个阶段中,经济效益审计所进行的具体活动,与财务审计和财经法纪审计是有所不同的。首先,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在准备阶段要搜集更为全面和内容比其他审计更多、更复杂。其次,企业经济效益审计需要编制更具体和细致的审计计划及其实施方案。因此经济效益审计工作实际操作难度更大。第三,企业经济效益审计不采取突击审计的方式,在实施审计工作前,要给被审计单位下达审计通知书。第四,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报告采取详式报告,审计报告所反映的内容与其他审计有较大的区别。审计报告中要对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效益状况进行系统分析,指出制约经济效益提高的因素,提出具体的建议和措施。
企业经济效益审计除了要运用财务审计和财经审计的方法外,还要运用其他方法。专门运用于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工作中的方法包括经济活动分析方法、经济预测方法、现代管理方法等等。经济活动分析方法是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定量分析和评价的一种方法,它运用运筹学的原理和方法,分析企业经济活动的数量和质量指标,并透过各项指标及其关系,分析经济活动的各个环节及各环节之间的内在联系,评价企业的经济管理状况,拟定挖掘企业内部潜力和改善经营管理的措施。经济预测方法是运用统计分析的方法,分析预测经济效益的状况。此外,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所运用的现代管理方法还有决策管理法、统筹法、价值工程等。
四、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主要内容
1、总体经济效益评价
总体经济效益评价主要是考察被审计单位是否取得了预期的经营成果、完成了计划任务等。总体评价主要审查内容:(1)确定已实现的经营成果水平。主要是确定所实现的营业收入、营业利润、利润总额、社会贡献总额、上缴利税总额、资金利润率等各项经济指标水平。(2)审查计划目标的完成情况。主要是将被审计单位实际数与计划数、目标数相比较,确定完成程度。(3)与相关指标进行比较,进而总结其成绩并揭示其存在的差距。通过与被审计单位不同历史时期经济指标的比较,或者与其它单位、同行业先进水平等进行比较,可以发现存在的差距与不足和取得的成绩,为进一步提高经济效益明确方向。
2、主要业务经营活动审计
业务经营活动直接影响经济效益。业务经营活动的审计主要是将有关指标的实际水平与计划、定额、先进水平等进行比较,作出评价。具体包括:常规经营活动的审计,即对采购、存储、生产和销售等业务的审查。(1)采购业务审计。主要审查采购计划制定的正确性,采购计划的完成情况,采购方式的合理性,采购批量确定的科学性,采购成本水平的变化以及采购费用水平的高低等。(2)存储业务审计。主要审查储备定额制定的科学性,储备计划的完成情况,储备场地的利用情况,仓库管理制度的健全与有效性,材料物资的保证程度等。(3)生产业务审计。主要审查生产计划制定的科学性及其完成情况,生产任务与生产能力的平衡状况,生产过程的组织与管理水平,产品质量水平,生产成本水平等。(4)销售业务审计。主要审查销售计划制定的科学性及其完成情况,销售方式的合理性,销售费用的高低,销售收入水平等。3、专项经济活动的审计
专项经济活动的审计包括对外投资、固定资产购建与改造、新产品开发、市场开发等活动的审查。
4、主要经济资源利用的审计
企业经济效益是指投入与产出的比例关系。考察效益水平的高低,既要看产出的多少,也要看投入的高低,而经济活动中的投入主要是指企业所占用和耗用的经济资源。所以资源利用效益的高低也是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重要内容。审查资源利用效益主要是分析各种经济活动中所消耗资源的大小,计算资源利用效益的指标并与相关标准进行对照,从中找出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利用资源及提高资源利用效益的措施。经济资源利用效益审查的内容主要有:原材料利用效益、劳动力利用效益、固定资产利用效益、资金利用效益、能源利用效益等。
五、企业经济效益评价
一是要选择适当的评价标准,确立评价指标体系。确定审计项目后,应结合对被审计单位的审前调查,了解主要业务的特征、生产工艺和技术特点、管理方式等,在遵循科学、有效、相关、可操作性原则基础上,确立审计评价的指标体系。评价指标的设置应该简略、清晰,便于操作和考核。指标内容和计算,均力求简单,易于使用。
二是针对不同的效益审计项目,灵活运用审计指标体系。在实施经济效益审计的评价活动时,可能采用某一项标准,如当期的经营计划;也可能在同一项目或对其中不同的审计事实采用几个不同的标准,如既采用当期的经营计划,又依据历史最好水平,并考虑国内外同行业的先进水平等,来评价企业经济活动体现的效益优劣,并由此找出差距,发掘潜力,提高效益。
由于各企业的具体情况不同,在考核企业经济效益时,所运用的考核指标也不同。就某一项具体的指标而言,其运用过程和要求也是有区别的。在考核企业经济效益时,应注意将上述指标作为一个完整的指标体系来运用,防止片面地、僵化地运用这些指标。否则,便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为了使评价标准更适合被审计单位的实际情况和便于将来审计建议的落实,在确立审计评价标准时应与被审计单位沟通,听取被审计单位的意见,认真分析研究评价标准对被审计单位的适用程度。在指标的使用上要考虑所使用的指标是否与被审计单位的业务活动紧密相关,要选取那些确实能反映其经济效益水平的指标来进行评价。在数量水平的选择上要具有先进性,同时也要具有可行性。
评价标准的建立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需要审计人员作大量细致的工作。企业内部审计人员要注意经验的积累,积极收集有关经济活动资料,必要时要开展专项审计调查,努力把经济效益审计的基础资料搞扎实。有条件的内审机构可以指定专门人员负责评价标准的测算和建立工作。
三是做出恰当评价结论。根据审计项目所取得的审计证据进行归集、整理、综合分析之后,就需要对照选定的评价标准,做出各个审计重点或分项目乃至整个项目的评价结论。
审计评价中凡涉及审计结论的重大问题,都要具体说明相关的标准、结果及原因,对审计报告中的审计建议,也应详细列明理由,便于与被审单位交换意见和部门领导审阅。审计结果是对履行经济责任的证实或是涉及对事、对人的处理,必须保持职业谨慎,充分听取被审计单位意见,对不当之处进行修改。但是被审计单位提出的意见不合理、不符合事实的,审计人员应坚持原则,维持原有的审计结论。必要时可将被审计单位的意见与有关审计证据作为审计报告的附件,以供审核该报告和做出处理决定时参考。
六、企业效益审计成果的利用
【关键词】 石油装备制造企业 审计 重要性 能源型
随着我国逐步加入WTO和国际油价的一路飙升,我国的石油装备企业的黄金时期崭露头角,但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在这种情形下, 建立完善的石油企业内部审计制度,加强全面的内部审计工作,是我国石油企业实现与国际接轨的重要方面,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的必然要求。
1. 石油装备建造审计的特点和概况
2004年8月,国资委公布的《中央企业内部审计管理暂行办法》中对企业内部审计进行了明确定义:企业内部审计是企业内部审计机构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财务会计制度和企业内部管理规定,对本企业及下属企业财务收支、财务预算、财务决算、资产质量、经营绩效,以及建设项目或者有关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和效益进行监督和评价工作。
概括来说,内部审计是在一个组织内部建立的一种独立的研究、测试与评价活动,它在对该组织的活动进行审查和评价的基础上,对企业管理也起到制约、防护、鉴证、促进、建设和参谋作用。
石油企业都处于探索阶段,起步较晚的内部控制审计,尚未形成较为成熟、系统的审计标准、方法和程序,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作的开展,为搞好内控制度审计,真正领会现场技术操作的特点和要点,有必要搞清楚内控制度审计与其他专项审计之间的区别及其自身的特点。
1.1在工作中有原则:技术经济审查、项目过程管理审查与财务审计相结合;事前审计、事中审计和事后审计相结合。
1.2方式灵活:不同的审计对象,有不同的方法可供选择。
1.3审计系统的交叉整合性:融合财务审计和管理审计,将风险管理、内部控制、效益的审查和评价贯穿于建设项目各个环节,并可以与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合同制、监理制执行情况等检查相结合统一起来。
1.4内控制度审计的重点在于验证内控制度的健全和有效性。运用对财务数据的审核的手段和方法,结合具体制度审查,并将测试中发现的某一方面的偏差和遗漏,反映到企业在内控制度存在的缺陷和不足上,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和建议。
1.5内控制度审计的范围涉及到全部经济活动的方法、程序和制度。对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健全性和有效性,能公正地评价。企业的各项制度是否得到不折不扣的贯彻执行,是否真正发挥了它在经营管理中应有的作用,这才是审计的真正目的。
1.6内控制度审计所形成的结论往往以管理建议书的形式出现。其实,审计企业各项内控制度执行的情况只是手段和方法,而正确评价其健全性和有效性,针对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提出改进性建议,达到加强企业管理,向管理要效益才是最终目的,也是进行内部审计的重要方面。
2. 石油装备建造审计的内容与方法
装备建造内部审计的内容与建设项目内部审计的内容相同,各阶段的侧重点各不相同。分为可行性研究阶段审计、初步设计概算审计、建造期间审计、竣工验收交接决算审计以及后评估审计。
可行性研究阶段主要对项目的可行性研究、评估、论证和审批进行审计;项目初步设计概算阶段对项目初步设计概算部分的完整性、真实性、准确性和经济合理性进行审计监督;建造期间首先对项目招投标过程的合规性、合法性进行审计,包括项目建设管理、合同履行情况、建造期间财务等内容进行审计;竣工验收交接阶段对项目建造成本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进行的终审,对项目投资及概算执行情况、与承建方的结算、财务决算、交付使用资产等内容实施审计;项目后评估要对已竣工投产,经过一段时间运行的装备,就项目的前期论证、设计施工、竣工投产以及生产运营等投资活动的综合过程和成果进行的客观、系统的全面分析和评价,为后续建造总结经验。
装备建造内部审计的方法可以使用基建工程项目的审计办法,根据审计阶段的不同,审计对象的不同,审计所需的证据和项目审计各环节的审计目标可选择不同的方法,保证审计质量和审计资源的有效配置。主要包括审阅法、对比分析法、分析性复合法、复算法、文字描述法、现场核查法、观察法、询问法、核对法、重点追踪审计法、网上比价审计法、实地清查法、关键线路跟踪审计法、技术经济分析法、质量鉴定法、调查法、抽查法等方法。
3. 加强石油装备建造企业审计的重要性
作为石油工业发展的基石,石油装备制造业是国家装备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石油装备建造企业的审计工作能否顺利、高效地进行,也直接影响着石油装备制造业以后能否在世界稳步发展。由此可见,加强石油装备建造企业审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加强装备建造的内部审计显得势在必行。
3.1加强内控制度审计是由石油企业的行业特点所决定的。石油企业多为特大型企业,具有规模大、资金流量大等特点。目前的石油企业管理层次多、机构庞杂,常规的审计难以使企业及各生产环节的审计覆盖面达到100%,因而急需要探索一条行之有效的适应石油企业的审计新路子,形成完善的控制评价体系和强有力的执行机制,最大可能的规避风险,并将石油装备建造纳入内部审计范畴,。从这一点来讲,各石油企业应本着完善内控制度的宗旨,工作方法上坚持以审促管,以审促效,保证生产正常有序地运行,将落实审计监督向管理审计和效益审计有效延伸。
3.2加强内控制度审计是石油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必然要求。各石油企业在资源配置、技术、设备、资金投入方面,必须加快企业改革的步伐,促进体制改革不断向纵深发展。然而,在逐步完善内部控制,企业管理水平取得明显改善和提高的同时,在个别方面不同程度地仍存在缺少效益监督和制衡机制的现象,国有资产的流失现象时有发生。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的石油企业仍不能与国际石油公司相比,石油工业发展的脚步受到制约。仅新增添石油勘探开发装备一项,在每年的固定资产投资调查审计中发现,存在有装备超投资、超建造期的现象,缺少对装备建造进行专项审计的具体制度。这表明在装备建造的内部控制方面还潜伏着一定的风险。
所以,在这关键时期,应着力加大石油企业内控制度审计的密度和深度,运用审计工作特有的功能和力度,帮助企业搞好内控制度审计,重点在深化改革,加强审计,保证企业财产物资安全完整和经济效益的整体提高。
3.3加强内控制度审计是顺应石油企业深化改革的形势的重要举措。在石油企业纷纷走专业化管理的路子的背景下,许多新的职能单位不断出现。当前我国石油企业内部审计,着重致力于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合法性的查证和生产经营的监督,例如检查单位内部各项既定的政策、程序是否贯彻,建立的标准是否遵循资源利用的合理有效,以及企业的目标是否达到等等。顺应内部审计科学发展的客观规律,在实践中有意识地推动企业发展需求,是当前装备建造内部审计尚未得到广泛推广的情况下的根本。具体来讲,要找好突破口,加强对新单位内控制度审计的工作,使其起步阶段就走上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的经营管理的道路。以胜利石油为例,它的管理局审计处重点对新建单位内控制度实施审计。
3.4加强内控制度审计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内部审计的内容很有必要延伸至安全环保、人力资源、财务、基建工程以及各管理层履行职责情况等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因此,建立完善的石油企业内部审计制度,加强全面的内部审计工作,是我国石油企业实现与国际接轨的重要方面,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的必然要求。
结语
处在理论和实践的探讨阶段,装备建造内部审计日后的发展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的努力来建立完善的石油企业内部审计制度,加强全面的内部审计工作。只有以石油企业经营管理需要为根本,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为中心,才能不断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和效率;只有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才能建设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
参考文献:
[1] 杨瑞平. 企业内部控制探索[M],中国市场出版社,2009.
一、什么是信息系统工程
2002年12月原信息产业部关于《信息系统工程监理暂行规定》(信部信〔2002〕570号文件)的通知第三条明确指出:“本规定所称信息系统工程是指信息化工程建设中的信息网络系统、信息资源系统、信息应用系统的新建、升级、改造工程。(一)信息网络系统是指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手段建立的信息处理、传输、交换和分发的计算机网络系统;(二)信息资源系统是指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手段建立的信息资源采集、存储、处理的资源系统;(三)信息应用系统是指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手段建立的各类业务管理的应用系统”。2005年5月中国国家标准化委正式国家标准《信息化工程监理规范》(GB/T19668.1-2005),包括:“通用布缆系统工程、电子设备机房系统工程、计算机网络系统工程、软件工程、信息化工程安全等”。由此可见,信息系统工程是指信息化工程建设中的信息网络系统、信息资源系统、信息应用系统的新建、升级、改造工程。如:政务网络工程、天网工程、智慧城市工程、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金税金水金土金保等工程、应急指挥系统工程、安防监控系统工程及各类应用软件工程等,这些工程均需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实施信息系统工程审计。
二、信息系统工程与建筑(建设)工程的区别
信息系统工程具有点多、面广、专业性强、技术要求高等特点,与建筑(建设)工程具有明显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技术浓度
建筑工程项目属于劳动密集型;而信息系统工程项目属于技术密集型。
2.可视性
建筑工程项目通常为一栋楼或一个建设群,可视性、可检查性强;信息系统工程项目可能分布在全省、市,地域广泛,可视性差,在度量和检查方面管控难度较高。
3.设计独立性
建筑工程的设计通常是由专门的设计单位承担的,或者说,建筑工程的设计单位通常不承担施工任务,而是由施工单位根据设计单位提供的设计图纸和说明书进行施工,施工过程中是不能改变原设计;而信息系统工程项目的设计与实施通常是由一个系统集成商(承建单位)承担,至少需要进行工程深化设计再实施工程施工。建筑设计行业已存在了多年,有若干单位专门从事这一行当,但到目前为止尚不存在专门从事信息系统工程设计的公司和行业,也不存在不进行系统设计而专门等着别人设计好了而自己去施工以完成信息系统工程的公司和行业。
4.变更性
建筑工程一旦施工开始,则投资单位一般不再对该建筑的功能需求、设计等方面提出变更,建筑工程队只需严格按设计图纸和说明书施工直至完成;而信息系统工程项目则不然,承建单位常常在实施过程中面对“变更”问题,特别是用户需求变更。
5.复制成本
如果由同一套筑建设计生成N套建筑工程,则一般而言,其总投资(设为TI)就应为一套建筑工程投资(设为i)的几倍(即TI=ni);而在信息系统建设中,则有TI﹤ni或TI﹤﹤ni。所以,只要花较小甚至很小的代价,就可以将一个信息系统的软件和集成方案经过再造而成一个新的信息系统去满足类似用户需求,从而使该信息系统的知识产权所有者蒙受重大损失。
6.投资规模
建筑工程项目的投资规模与信息系统的投资规模不在同一数量级上,后者比前者小得多。所以,在确定审计费用占整个工程项目费的比例上会遇到一定困难。
7.关于工作周期
建筑工程审计期一般始于项目验收以后,不介入工程设计和施工单位招投标。而在信息系统工程项目中,如果等待工程完工后实施审计时则难以掌握工程项目中所使用的高技术设备、材料选型是否准确、数量是否属实,有可能已为国家造成一定损失或重大损失。因此,为避免信息系统工程审计滞后,更好地避免投资损失,可进行“前审计”,即对工程资金投入较大、项目复杂的信息系统工程从工程设计阶段对工程造价概算、工程重要设备选型、工程实施阶段计划等实施项目前审计,从源头上先预防问题的发生;待项目验收后再实施工程后审计,以确实达到审计效果。
8.关于变更
信息系统工程实施中的设备、材料“变更”问题比较突出,由于其专业性、技术性强,单项资金较大,可能直接影响、有时甚至会严重影响到工程质量、进度、成本,而且必然引起合同的修改、补充,这不仅增大了工作量、复杂性,而且增加了风险。
9.关于方法与手段
建筑工程可视性强,所以广泛采用工程验收后根据工程材料核查等。同样的手段对信息系统工程项目审计则难以适用,而需要独辟蹊径。例如,在设计阶段采用参加专家会审,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关键点上进行会诊、把关,在验收阶段则强调定量测试等方法实施。由此可见,信息系统工程与一般建筑(建设)工程具有十分明显的不同专业特性,不能混为一谈。正是因为信息系统工程与建筑工程具有较明显区别,因此在信息系统工程审计中不能简单依照建筑工程审计的“老经验”、“老办法”去实施,而是要根据信息系统工程的“新形式”、“新特点”,区别对待,认真组织,才能有针对性地、圆满地完成信息系统工程审计任务。
三、信息系统工程审计范围
信息系统审计是指审计人员接受委托或授权,收集并评估证据以判断一个信息系统是否有效做到保护资产、维护数据完整并最有效率地完成组织目标的活动过程。正是由于信息系统工程审计具有专业性强、应用范围广等特点,审计部门如果对哪些工程项目需要审计,哪些工程项目不需要审计都不清楚,实施信息系统工程审计就可能陷于盲目,没有针对性。因此,掌握、了解信息系统工程审计范围是搞好工程审计的基础。
1.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第3条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进行下列工程建设项目包括项目的勘察、设计、施工、监理以及与工程建设有关的重要设备、材料等的采购,必须进行招标:(1)大型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等关系社会公共利益、公众安全的项目;(2)全部或者部分使用国有资金投资或者国家融资的项目;(3)使用国际组织或者外国政府贷款、援助资金的项目。
2.信息产业部关于《信息系统工程监理暂行规定》(信部信〔2002〕570号文件)的通知规定:“下列信息系统工程应当实施监理:(一)国家级、省部级、地市级的信息系统工程;(二)使用国家政策性银行或者国有商业银行贷款,规定需要实施监理的信息系统工程;(三)使用国家财政性资金的信息系统工程;(四)涉及国家安全、生产安全的信息系统工程;(五)国家法律、法规规定应当实施监理的其他信息系统工程”。由此可见,审计部门应对国家早已明文规定的招投标、信息系统工程监理等范围的工程项目实施信息系统工程审计。
四、信息系统工程审计主要内容
确定了信息系统工程审计范围后,还需要明确审计什么内容?否则就可能使审计工作产生偏差。因此,明确信息系统工程审计主要内容,是实施信息系统工程审计的重要一环。我们知道,信息系统工程是一项复杂的、技术含量高、实施周期较长的系统工程,即包括立项、规划、建设、应用、维护等主要阶段,并不仅仅包括工程造价等财务结算内容。比如:江西省发展改革委下发的关于印发《江西省电子政务建设项目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赣发改高技 字〔2007〕1334号)规定“第十二条电子政务建设项目实行信息工程监理制度。监理费用须纳入电子政务建设项目预算。第十三条项目建设单位应严格按照批准的建设内容和规模组织实施。项目建设单位变更项目主要建设内容或调整投资概算超过百分之十的,应报发改委审核。第十四条项目完工后,项目建设单位应组织监理单位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项目进行初步验收,初步验收合格的项目投入试运行,未验收或验收不合格的项目不得投入运行。第十五条项目试运行后,项目建设单位可委托专业机构对项目进行质量和安全检测,检测通过后,项目建设单位组织项目验收,并报发改委备案,发改委会同有关部门对项目验收进行监督。面向全省跨部门的电子政务网络或应用系统,由省发改委组织相关部门对项目进行竣工验收”等规定。由此可见,对信息系统工程审计,不应只是进行单纯的工程造价审计,而应包括:
——项目是否已经实施信息系统工程监理;
———业主单位是否严格按照批准的实施内容和规模组织实施;
———工程实施程序是否规范;
———工程设备器材是否符合合同要求;
———工程设备材料变更是否确有理由及是否实施变更手续申报;
———工程决算是否完整;
———工程是否确实完成招标书及合同要求;
———工程投资是否合理;
———工程完工是否进行了检测及验收;
———工程质量是否符合国家相关规范标准;
———工程是否存在安全隐患等方面内容;
———工程文档是否齐全。
五、信息系统工程审计承担机构的选择
正是由于信息系统工程审计范围广泛、内容复杂,已经不是一般的建筑(建设)工程造价评估机构能够了解及掌握的,应该由国家法定的信息系统工程咨询、监理及财务、审计等第三方服务机构共同承担。其理由是:
1.由于目前信息系统工程审计的前提是该工程已经完工后实施,工程造价只是工程尚未开始时申请工程立项、可研编制、方案设计阶段其中的一项基本内容。因此,信息系统工程审计内容不仅仅是审计工程造价审核。
2.由于信息系统工程造价确定后已经政府采购招投标法定工作程序,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已经参与政府采购招投标的机构或个人不能再参与工程审计。且一般情况下审计部门也不应按照工程完成数年后的市场价格来审计数年前的设备、材料价格。这样既与已经实施完成的政府法定工作程序相冲突,也对已经完成的信息系统工程按照数年后的市场价格来审核当年已经政府采购的设备、材料价格没有相应审计法律依据。
(一)绩效审计是高校提高办学水平,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证在当今国家逐年投人教育资金增加的情况下,开展绩效审计不仅顺应了经济的发展,更重要的是通过对这些资金的经济性、使用效率和形成的效益进行评估来评价学校的业绩,促使学校不断提高办学水平,达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绩效审计是高校杜绝浪费,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的有效手段高等学校随着扩招任务的不断加大,学校规模也在不断扩大,高校的基本建设投资、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度增长。为了保证办学质量,学校加大对教学科研投入,教学经费、科研经费、管理费用等随之大幅度增加。不少学校新建的基础设施一部分依靠银行贷款,学校将要支付相应的银行利息。随着竞争的不断加剧,谁能够降低办学成本,提高资金利用率,谁就能取得主动权。在学校的收入来源非常有限的情况下,通过预算执行绩效审计,可以弄清高校内公共资金是否获取了效益,效益的程度如何。如高校在进行固定资产投资前进行评估,可以预测、论证最佳决策方案,以期实现最大效益;通过事中监督,可以挖掘提高固定资产的潜力;通过事后对比,可以分析、考核、评价投资预算执行结果,提出改进意见。将绩效审计贯穿管理的整个过程,能够获得资金的最佳使用效果。
(三)绩效审计是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长期以来受计划经济的影响,高校内部审计大多定位于“查弊纠错式”审计,以财务审计为重点的内部审计一般是事后审计,不能直接协助高校提高办学效益,加上目前内部审计采用的方法基本上是对会计科目进行逐笔审查,方法陈旧单一,审计效率低下,所以高校内部审计未能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市场经济讲究效益,随着高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高校的内部审计也应在原有的基础上向绩效审计方向拓展。
二、高校推行预算执行绩效审计主要难点
(一)审计经验缺乏目前,我国高校绩效审计正处于起步阶段。由于过去较注重财务收支、财务会计等“查弊纠错式”的审计,而忽视了效益审计和绩效审计。大部分高校以财务收支审计为主,绩效审计只在审计基建专项资金时使用,对高校经常性经费的绩效审计尚未开展。实践中既没有明确高校开展预算执行绩效审计的内容,也没有完善的绩效审计标准,更没有完整的案例可供借鉴。
(二)建立高校预算绩效审计标准难绩效审计标准是评价审计对象效益状况的判断尺度,是提出审计意见、作出审计结论的客观依据。目前,无论是从计划、实施、报告还是步骤、程序和方法都没有现成的规范和标准来约束,绩效审计的内容、组织方式和审计方法因人而异,因此绩效审计行为显得杂乱无序;事实上要制定这样的标准也比较困难,因为高校绩效审计与企业审计、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等其他专业审计有着很大区别,高校的固有属性,决定了资金的使用主要是体现社会效益、宏观效益、长远效益,难以直接量化经济效益。因此,制定合理的绩效审计标准具有一定难度。标准的制定科学与否,无疑会影响绩效审计的质量和审计结论的可信度。甚至是同一项目,会有多种不同的衡量标准,采用不同的衡量标准,得出的结论会有很大差异。在不同的时间点上,也会得出不同的结果。衡量标准的难确定,给绩效审计人员客观公正地提出评价意见造成困难。
(三)控制审计风险难绩效审计涉及面广,不同层次和领域重要性水平确定和审计风险评估并不相同,因此风险评价体系的确定也不同。另外,绩效审计专业性和综合性都较强,审计技术与方法更为复杂。在绩效审计数据收集、分析和确定结论过程中,预算执行审计的思维惯性,从现象推断本质、用部分推断总体等的实现,也都存在不成熟观点导致做出错误结论的可能。当前高校审计人员的配置仍存在知识结构单一、专业技能差距大的非均衡特点,这种状况已成为制约高校绩效审计发展的关键因素,将不利于对效益进行全面、客观、公正的分析评价,也会不同程度地增加绩效审计的评价风险。
(四)遗留问题测算指标难高校购置资产普遍缺乏统一计划,重复购置现象严重;对事业发展需求预测不准,盲目购置价格昂贵的仪器设备,导致设备利用率低下,长期闲置,最终损坏、报废;基本建设及修缮工程缺乏长远规划,设计不合理;校办产业可行性论证与研究不够,经营管理不善,投资无法收回,负债过多。经常性经费、专项经费使用不规范,处理不好消耗与积累的关系,盲目贷款,利息支出数额过大,导致财政困难。这些问题存在,必然对推行预算执行绩效审计造成影响。
三、高校实施预算执行绩效审计的对策
(一)建立预算执行绩效审计评价体系
2008年审计署颁布《2008至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提出了“着力构建绩效审计评价及方法体系”的要求。明确指出“2009年建立起中央部门预算执行绩效审计评价体系,2010年建立起财政绩效审计评价体系,2012年基本建立起符合我国发展实际的绩效审计方法体系”。一个完整的、可操作的预算资金绩效审计评价体系应包括确定审计目标、评价标准和评价指标。通过确定预算执行部门使用资金的绩效审计目标,以定性分析与定量评判结合的原则,选择和制定审计评价标准,并在此基础上建立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重点对高校预算编制、收入预算执行情况、支出预算执行情况和预算执行结果进行绩效评价,最终提高学校审计工作质量,改善高校预算管理,促进资源优化配置,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二)完善高校绩效审计制度不断完善绩效审计规范是有效开展绩效审计并确保审计质量的重要条件。高校要根据实际情况,着手绩效审计规范的建设,制定绩效审计准则和具体的操作指南,绩效审计的方法方式、具体的操作程序及有关的措施形成制度性文本。由于绩效审计的特殊性与复杂性,目前我国尚未形成完整法规体系适用于绩效审计,已出台的法律、法规中涉及绩效审计的内容较少,有关高校绩效审计的内容更少。从各国绩效审计的发展来看,凡是绩效审计开展得较好的国家都制定和颁布了绩效审计准则及相关的规范。因此,尽快制订出一整套独立的包括高校绩效审计在内的绩效审计法规体系,是我国大力开展高校绩效审计和实现依法审计的重要前提。
(三)推行绩效预算编制
目前,高校普遍停留在“基数+增长”的预算编制方法上,限于目前的环境和条件,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提高预算执行审计效果。一方面通过关口前移抓源头,审核预算编制。通过审计年度预算计划的科学性、合理性来促进提高预算编制的有效性;另一方面是改变部门预算审计的组织方式,具体有三点:一是实行联网审计,参照预算批复数对预算执行过程进行远程实时监控;二是实行跟踪审计,根据预算对重点支出、大额支出项目执行情况进行动态跟踪,定期召开预算执行情况分析会,对执行好的部门进行表扬;三是实行专项审计,发现严重偏离预算计划安排的重大或突出性问题,及时、灵活地以一个或多个相关部门为对象实施专项审计或者专题审计调查,查纠错弊,完善制度。
摘 要 审计文化建设对促使医院内部审计工作规范化、科学化,增强审计队伍凝聚力,弘扬审计精神,塑造审计形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笔者结合医院内部审计工作实际,对审计文化、审计文化建设的作用和措施谈了自己的认识。
关键词 医院内部审计文化建设
随着医疗机构经济管理事务的复杂化,经济发展模式的多元化,内部审计作为医院经济运行的“免疫系统”,弘扬和建设先进的审计文化,是医院审计工作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是审计可持续、科学发展的根本,是审计事业健康发展的有力保障。
一、审计文化的涵义
审计文化一般由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构成,涉及审计队伍、审计制度、审计工作环境等多方面。其中精神文化是核心,主要包括审计职业道德规范、审计行为准则、审计价值观等。是审计部门及工作人员在审计工作过程中逐渐形成、升华、提炼的,被内部自觉认可、自愿遵循的行为规范、价值观念、基本理念、职业道德及展现出的精神风貌,并明显区别与其他文化的综合体。
二、审计文化建设的作用
审计文化建设是审计事业更好更快发展、审计机制不断完善、审计队伍茁壮成长的助推器。医院审计部门需充分认识到审计文化建设在规范医院经济活动,完善医院经济管理以及审计工作规范化、科学化方面的重要作用。显然,审计文化建设有利于审计人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激发奋发向上、不断进取的审计精神;有利于审计队伍增强凝聚力,持续改进各项审计工作,塑造正能量的审计形象;有利于审计外部乃至社会识别审计,了解审计,走进审计,扩大审计的影响力;有利于阳光运行审计权利,使审计部门及审计人员处于监督之下,强有力约束、规范审计行为。成功的审计文化,即能够营造审计部门和谐向上的环境氛围,提升审计人员的精神气,强化廉洁自律;又能够树立审计部门公平、公正的正面形象,为审计的生存和发展争取尽可能多的外部支持,展现审计的勃勃生机。
三、审计文化建设的措施
审计文化建设做为医院文化建设的一部分,审计部门一方面要契合医院“一切为了各族人民健康”的文化建设主题,注重服务意识,树立“服务医院“的工作宗旨,寓服务于审计监督之中。另一方面要构建具有医院特色的审计文化体系,有步骤、有计划的实施推进审计文化建设。具体措施有:
(一)组建审计文化建设责任小组,统一部署规划。成立审计文化建设活动责任小组,统筹规划,统一负责审计文化建设的日常工作及组织协调、宣传报道等工作。将审计文化建设纳入审计工作年度计划,与审计业务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
(二)营造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展现审计精神。审计工作环境不仅是审计总体形象的外在表现,也是审计人员素质的内在体现。包括审计办公环境和审计人员文明言行。办公场所及工作人员仪容仪表的整洁是保持良好工作环境的首要。审计人员要培养良好的整洁习惯;设计符合医院的审计服务口号和文明审计用语,醒目张贴,督促审计人员执行,便于职工监督;规定首问责任要求,对来访人员不准生、冷、硬、推。以整齐划一的方式体现团结、和谐、奋进的审计精神。
(三)着力打造文化墙,彰显审计文化特色。以“责任、忠诚、
清廉、依法、独立、奉献”的审计价值理念为核心、紧扣医院文化建设主旨,着重以文化墙的方式,借助较强的视觉效果,宣传审计的新理念、审计工作动态、审计人员风采等。增强医院职工对审计的知晓、理解的广度和深度。
(四)先行制度建设,规范审计行为。审计制度是审计文化建设内容的重要部分。规范、完善包涵合同审计、工程审计、物资采购比质比价审计日常业务和财务审计等专项审计工作,以及人事管理、廉政教育等一系列工作流程、岗位职责等各项规章制度,并汇编成册。将审计文化理念的具体要求以制度的形式加以落实,在审计工作的各个环节,规范、约束审计人员行为。
(五)成立审计业务复核小组,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审计质量是审计工作的生命线,强化审计工作质量是审计监督、检查职能的本质要求。成立审计业务复核小组,完善审计工作三级复核制度,采取自查与外请专家评价相结合,抽查与集体讨论相结合的方式,总结审计质量控制的做法,搭建质量控制考核指标体系雏形,逐步完善审计质量评价标准。
(六)实行集体决议制度,加强廉政教育。廉洁从审,将廉政文化建设融入审计工作实际,形成它律与自律相结合的监督机制,对重大事项实行集体决议,防范审计风险,使得审计人员不能、不敢利用工作之便为被审计单位谋求利益,保证审计的公平、公正。同时加强廉政教育,发挥审计文化的导向性作用,引导审计人员以廉洁自律为荣,自发抵制腐败。
(七)建设学习型科室,倡导学以致用。以创建学习型医院为目标,在科室形成爱学习的浓厚氛围。首先,制定学习计划,做好读书笔记,定期上交读书心得体会。其次采取个人自学与集中学习相结合,专家讲授与参观交流相结合,开辟“读书角”等多种方式丰富学习的内容。大力倡导在工作中学,在学中工作,不断提高学习的效果。
(八)丰富文体活动,凝聚审计队伍。丰富的审计文化活动使审计文化建设充满生趣和活力。开展志愿者服务、党群一对一帮扶,读书交流、重温入党誓词等活动;组织登山、拔河等比赛以及义务诊疗、捐款捐物、无偿献血、关爱退休职工、生日祝福等献爱心活动。潜移默化地提升了审计人员的荣誉感,增强了审计队伍的凝聚力。
总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审计在促进医院内部控制、风险防范、强化管理方面还任重道远。面对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机遇和压力,审计要敢于尝试,善于把握,借助审计文化建设之力,在实践中改进,在改进中前进,为审计事业的全面发展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XXX党委书记 XXX
(2018年X月X日)
今年上半年,XXX公司在集团、能源两级党委指导下扎实开展党建工作。下面,我就XXX公司围绕加强党的作风建设这一抓手抓党建工作的一些做法进行汇报。
一、从历史遗留问题入手给作风建设“号号脉”
XXX公司是一家XX年的老企业了,相对创立之初创业激情有所减退、遗留矛盾问题较多。我们这一届班子基本都是去年以来陆续调整的,新班子到位后大家发现了一个共同的问题,那就是公司很多前期投资项目出了问题:有的是前期调研和复核工作不严谨、不扎实;有的是不作为不尽责;有的是风险意识淡薄。
经过半年多的号脉问诊,我们发现XXX公司诸多遗留问题归根结底都是工作作风出了问题。因此,自孙广信董事长在集团年会提出:要持续加强作风建设。全力营造风清气正的企业生态,在全集团“兴五风、反五气”,集团及能源党委迅速部署,XXX公司第一时间进行了“兴五风、反五气”作风建设动员,编制了贯穿全年的实施方案,成立了“兴五风、反五气”作风建设领导小组,召开了XXX公司重温“4·20”讲话,“兴五风、反五气”作风整顿大会。自去年以来,对十一起工作失职事件进行了处理,问责????人,起到了警示教育作用。
二、从人的问题入手为作风建设开启“新路径”
持续加强作风纪律建设,就是要长期坚持好的作风,坚决祛除出现的不良习气。在这方面,XXX一直有着优良的好传统好作风,集团及各产业成效显著。今年上半年,XXX公司处理的阿勒泰区域、吐南区域等案件,就是在祛除人心散、损害企业利益、输送利益、责任感缺失等不良习气;集团党委要求转发学习的阿勒泰区域公司敢于较真、严格执纪的经验做法,就是XXX公司需要坚持的好作风。目前,我们的作风建设工作较往年最大的区别,就是从人的问题入手,找到了一条作风建设“新路径”,牢牢把握以下三个方面。
一在作风建设中以人为中心。
人才是全面提升发展质量的第一支撑,按照“合适即人才、合适即优秀”的理念,XXX公司党委以人为中心,按照一切工作以有利于企业发展为标准,将发挥班子作用、认准人用对人、客观看人作为开展工作的重要基础。
一是在发挥班子带头作用方面。公司经营班子率先揽镜自照,充分发挥带头作用,使作风建设成为企业管理的常态机制。阿勒泰区域公司对吴继峰的违纪调查迅速、有效,正是XXX公司各级经营班子敢于直面问题,勇于自我解剖的典型案例。
二是在认准人用对人方面。公司党委要求各级书记从人的性格、人品、认真、责任心、创新等方面入手进行个人访谈认人知人。用人的原则是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在此方面,我们有过失败的例子,有才无德会给企业造成更大的损失,更需要从专业、经历、性格等方面配强配齐班子、建好队伍。今年XXX公司生产经营的一项重大举措,就是对销售公司、国贸公司、运输公司进行整合,在推进此项工作人员整合方面,公司党委明确区域公司支部书记、副总、财务总监为总经理负责,但同时对上级书记、财务负责的机制,保证有人干事,把事干好。
三是在客观看待人才方面。要求用人者正确处理“用人之长”与“容人之短”的关系。当人才的主流很好、长处很强,对岗位和事业发展具有很高适配度时,就果断举荐、大胆任用。今年我们提拔使用了几位因非主观原因致使降职的干部,用其长处、避其短处,真正实现人岗匹配。不少区域公司经营班子反映,去年以来XXX公司变化明显,通过班子带头,从“人”入手,抓班子、重人才、强思想,将务虚的工作务实,营造了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
二在作风建设中以问题为导向。
以问题为导向构成了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特征。今年上半年,XXX公司查办的两个典型案件,就是以问题为导向的工作思路。
一个是阿勒泰区域吴继峰的查办问责,是吴继峰在廉洁自律和工作作风方面出了问题,把手伸向了企业。另一个,吐鲁番南、北两座加气站放散偏高案件,我们通报问责了22人,开除了两个站长。这两个站长一个是站区管理混乱,对站区人员开票信息严重失实等违规问题放任纵容;一个是站区管理不力,对下属加液违规操作没有及时发现和更正,给公司造成巨大经济损失。经查办后,区域公司普遍反映收到了出汗排毒、清洁肌肤、惩前毖后的效果。
三在作风建设中拧紧思想“总开关”。
今年是XXX公司清风正气开新局的关键一年,生产经营任务很重。越是攻坚克难的时刻,越能凸显作风过硬的重要,越需要清醒认识没有好的作风,会给生产经营带来更大的风险和更高的成本。为此,XXX公司要求员工“兴五风、反五气”从自身抓起,从厉行节约、严控成本做起,抓早、抓小、抓细,通过补足理想信念之“钙”,拧紧思想“总开关”,助推生产经营任务完成。
三、从制度层面入手构建监督管理界面“全体系”
加强监督管理是各级党委和纪检监察机构的重要职责。在此方面,XXX党委从制度层面作到“事前防范,事中预警,事后监管”,坚决用制度管人管事。依托各级纪检监察机构,进一步加强对“三重一大”及重要领域和关键岗位的监督制约,构建监督管理界面“全体系”。
党委书记干的事就是务虚和务实的结合。一方面,要通过抓思想发挥党委政治核心作用,为企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政治保障。另一方面,要积极参与并融入到企业的生产经营和发展之中,通过抓人、抓内控和审计,招投标、法务等具体事务,促进企业经营和健康发展。
今年以来,XXX公司按照"废、留、改、立"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内控制度,新增制度18项,修订制度19项,废除制度8项。充分发挥内审的管理监督作用。在持续开展工程决算、离任审计、财务审计等常规审计业务的基础上,加大了对项目投资效益、招标采购等重点工作的审计、监督力度。完成工程决算审计项目7项,审核金额156.28万元,审减额15.04万元,审减率8.3%;合资公司资金内控管理专项审计1项;离任审计2人次;经营管理审计1项。完成低效投资项目调查19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