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5 11:25:12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技术创新发展模式,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通过调研发现,我国一批软件企业从为用户提供IT服务入手,利用本土企业对用户需求的深入了解实现服务创新,避开与国外企业正面竞争,形成了“竞合”关系;在把握用户需求的基础上,通过开放式创新弥补自身技术不足,从而在基础软件领域实现自主创新,技术能力也逐渐爬升,缩小了与国外企业的技术差距,最终形成服务创新、基础软件创新和技术能力成长的良性互动。这些企业明确自身在国际软件产业中的分工与定位,实现了重要的技术突破,为探索中国软件企业实现自主创新的有效途径提供了宝贵样本。
通过东软公司的案例,本文希望揭示中国软件企业技术能力成长的范式,探索中国软件企业“怎么样”从提供IT服务入手,最终实现了基础软件创新。本文的资料来源包括对东软基础软件事业部技术负责人的访谈,UniEAP产品白皮书,东软内部出版刊物,东软集团历年年度报告,及《超越技术―东软17年增长之谜》。文中也引用了其他学者的研究。
一、研究对象概况
本文中的研究对象东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东软”),是中国领先的IT解决方案与服务提供商,业务包括行业解决方案、产品工程解决方案及相关软件产品、平台和服务。东软主营业务是行业解决方案,解决方案指针对特定用户需求定制的IT业务系统,包括硬件、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应用软件和服务,是典型的软件服务企业。近年来,东软在基础软件创新方面也取得了突破,代表性产品包括网络安全产品NetEye、平台产品UniEAP等。
东软以行业分类建立事业部,例如电信事业部、电力事业部和社保事业部等,而基础软件事业部是企业基础研发部门,致力于平台产品开发,通过总结和提炼各个行业事业部在实施解决方案过程中积累的技术和用户经验,为东软其他事业部提供技术和工具方面的支持。
2009年,在美国《全球外包》杂志和“全球外包服务咨询公司”公布的全球IT服务100强榜单中,东软排名第九位,这是十强中唯一的中国软件企业;在“新兴亚洲市场十大领导者”中,东软排名第一。2010年,东软被世界经济论坛列为全球成长型公司的成功范例。2011年,东软作为唯一一家来自中国的软件企业,跻身普华永道的“全球软件领军者100强”榜单,并在“中国软件提供商100强”排名中荣登榜首。东软20年的发展历程堪称中国软件产业崛起的一个缩影。
二、软件产业分类和东软的核心创新产品
在美国的产业分类代码NAICS中,软件产业的代码是5112,具体包括基础软件出版、应用软件出版以及服务。大型复杂软件的体系结构自下而上分别是操作系统、数据库和中间件、以及应用软件。操作系统、数据库和中间件合称为基础软件,技术构成复杂,产品开发难度大;基础软件属于软件产业链的上游环节,核心技术和市场长期被国外垄断,这影响了我国在全球软件产业链中的地位。因此,将软件产业细分为基础软件企业,应用软件企业和软件服务企业。软件服务企业通常利用基础软件和应用软件企业的产品,根据用户的具体需求,部署整个软件体系架构。本文涉及的东软自主创新产品UniEAP是典型的中间件产品,进一步细分隶属于业务中间件,也称为业务基础平台。
业务基础平台是中国软件企业在基础软件领域重要自主创新成果,市场上主要的业务基础平台产品包括,东软集团开发的解决方案统一架构平台(UniEAP),中国软件与技术服务股份有限公司开发的睿剑业务基础平台(Sword),浪潮集团开发的Loushang企业应用平台等。业务基础平台为应用软件开发提供基本框架,预置通用的软件模块,用户可根据行业特点和企业具体需求进行选择,这提高了软件开发过程中代码复用度和开发效率,也能满足用户复杂、多变的需求。
三、软件产业技术发展模式是开放式创新
软件产业是典型的知识密集型商业服务业(knowledge-intensive business services,KIBS)。Miles等人指出,隶属于KIBS的企业显著依靠专业知识为用户提供信息和知识为基础的服务,KIBS创新中包含大量用户知识,技术熟练的用户需要产品平台支持其创新;KIBS是创新的来源,在用户企业内部发起并实施创新,他们是创新的促进者,支持用户企业创新过程,同时是创新的载体,在组织和产业内部或之间转移知识,使得知识能应用到新环境中;Miles将KIBS与传统的服务创新过程进行了比较,发现KIBS创新具有典型的特征,从设计到交付的时间更长,创新由供给和需求因素共同驱动,重视新的组织结构和交互模式等工艺创新,知识产权保护困难,创新需要标准化支持;Freel的研究表明,KIBS的雇员是高技能的,包括科学家、工程师等,用户、供应商、大学等是KIBS重要的外部技术源;Amara等人指出,知识密集型服务业除利用专利保护知识产权外,还利用登记设计模式、商标、技术机密、先行于竞争对手等方法;Hipp (1999)对德国KIBS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KIBS的R&D投入大,创新广泛利用期刊、会议、互联网等显性外部知识。
与用户密切合作是KIBS创新的主要特征。Muller和Zenker指出,隶属于KIBS的企业提供高知识附加价值服务给其他企业或组织,是“顾问型”的企业,强烈的交互性和用户相关性是KIBS的特征之一,KIBS与用户企业之间的知识流动是双向的,KIBS从用户企业获取知识从而为其提供定制的解决方案,同时也提高了自身的知识基础;Miozzo和Grimshaw研究了英国和德国的IT外包,认为由于信息和技术的不可分割性和无形性,IT外包需要融合用户的技术知识,IT提供商需要与用户企业深入交流,部分用户企业的员工可能转移到供应商企业工作;Bettencourt等人指出,KIBS企业提供的服务是复杂的、非结构化的、高度定制的,在提供知识为基础的解决方案过程中,用户必须有效地扮演合作创造者或生产者的角色,而这些用户通常具备KIBS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
由于KIBS创新过程中需要整合用户、供应商等外部技术源,近年来,KIBS创新管理模式逐步从封闭式向开放式创新转变。美国学者Chesbrough最早提出了开放式创新的概念,强调当企业着眼于开发新技术的时候,可以并应当同时利用内部和外部的所有有价值的创意,同时使用内部和外部两条市场通道;开放式创新是有目的地利用知识的流入和流出,加速企业技术创新,并推进创新成果的市场化时;对于开放式创新的管理,Fetterhoff和Voelkel认为开放式创新的主要任务包括,寻求创新机会,评估技术前景与企业战略匹配程度,寻找技术合作者,出售知识产权获得利润;开放式创新中要利用外部技术源,也需要企业开展内部研发活动。O’Connor的研究表明,开放式创新不同于研发外包,企业必须从事内部研发,这有利于企业有效整合外部技术获取及开展非连续型创新;Chesbrough和Crowther调查了12家采用开放式创新的企业,结果表明,开放式创新目的不是降低研发成本或研发外包,实行开放式创新的企业其内部研发经费是增长的,外部技术源是补充而不是替代内部研发。
开放式创新与自主创新并不矛盾,陈劲和陈钰芬认为,开放式创新与自主创新是相辅相成的,开放条件下的技术创新是在自主创新的观念主导下,在全球范围寻求技术支持和资源,以原创性的“产品与服务概念”实现技术创新,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产品;李江蛟等认为,服务业的创新发展对服务业发展水平的提升有着积极的显著作用;杨武的研究则表明,自主创新与开放式创新紧密结合的关键是知识产权管理,知识产权管理对企业和国家技术创新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它与企业技术创新管理体制、与国家技术创新体系和政策的结合上。
四、东软的自主创新过程
(一)原始积累阶段
东软来自于东北工学院(东北大学前身),1991年,“东北工学院开放软件系统开发公司”成立,主要承接国内项目;同年“沈阳东工阿尔派软件研究所(有限公司)”正式成立,东北大学占51%的股份,日本阿尔派株式会社占49%,主要承接日本项目;1993年,两家企业合并成立“沈阳东大阿尔派软件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该公司股票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成为中国首家上市的软件公司;此后,东软在各地先后建立分支机构,2001年,东软实施品牌整合战略,统一“东软/Neusoft”品牌,2008年,东软集团完成整体上市计划。
在企业初创阶段,东软选择了软件产品开发为主导方向,这符合当时中国软件产业发展的总体趋势。20世纪90年代初期,在中国软件史上有筚路蓝缕之功的软件英雄辈出,求伯君研发中国首款字处理软件WPS,金山软件的历史就此展开;严援朝推出CCDOS,这是为中国第一台PC长城机做的汉字操作系统;王永民在发明了“五笔字型”,从根本上解决了汉字输入电脑“速度和效率”的世界性难题;王江民推出了KV系列杀毒软件,被誉为“杀毒软件之父”。在此阶段,中国软件产业的发展受到两方面因素的制约,一是盗版软件盛行,许多软件企业无法获得合理的利润,从而被迫倒闭或转型;二是微软、赛门铁克等国际软件巨头纷纷进入中国市场,处于萌芽阶段的民族软件企业技术实力远远落后,举步维艰。
中国软件产业经历了短暂的繁荣之后,一度陷入困境,不得不寻找新的发展机会。东软也不例外,企业开发出一款名为“Leader Report”的报表生成工具,但由于盗版软件的冲击而退出市场;此外,还开发出图形自动生成器Auto Win,当时的中国软件企业正处于初创阶段,并不需要此类软件,该产品因不符合用户需求而退出市场。在经历了困境之后,东软创始人刘积仁决心转型:“向针对企业的应用系统方面转移”,企业不仅重视技术的开发,还致力于为用户提供IT服务。东软开发出电信业务管理系统、房地产信息系统等行业应用软件,这为东软成为国内领先的IT服务企业奠定了基础。
东软从创建之初就积极开拓国际业务,主要承接日本企业的软件外包。1991年,沈阳东工阿尔派软件研究所(有限公司)成立,东软与阿尔派的合作正式开始,东软承担了汽车仿真测试环境软件的开发与设计,继而在车载音响系统、汽车导航系统及信息通信系统的软件开发与设计开展合作。日本企业对产品质量要求严格,东软因而从成立之初就遵循国际标准开发产品,率先实施IS09001、CMM和CMMI;东软在合作过程中培养了一批人才,不仅拥有软件技术,还掌握了软件开发的过程管理方法。此外,在对日软件外包业务中所获得的收入,是东软后期开发IT服务和软件产品的重要资金支持。
(二)行业解决方案领域的“数字圈地”
在企业发展的早期阶段,东软以开发软件产品为主。1996年,东软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作为第一家在资本市场上市的软件企业,东软被投资者所看好,从而获得了大量资金。关于企业该如何定位引起了争论,业界人士认为将资金投入到软件产品开发中是最好选择。东软创始人刘积仁在对世界软件产业格局和技术发展趋势做出分析后,将企业定位于“一个解决方案和软件服务公司,而不是一个提供软件产品的公司”。从1997年开始,东软改变了以软件产品开发为主的企业定位,开始大规模进入我国IT解决方案市场,被称之为“数字圈地”。
当时,我国各个行业和政府部门正着手信息化建设,IT解决方案市场尚处于启动和快速发展阶段,东软努力在行业发展初期成为业界的领导者,所谓“圈地”就是在各个行业和部门占领“数字领土”。东软积极投入到我国社会基础设施信息化的项目中,选择了有发展空间的行业作为用户,并且选择需要东软持续为其提供IT服务的行业,先后为电信、电力、社保、金融、医疗、交通、制造业等行业提供IT解决方案。以社保行业为例,1999年,东软作为骨干单位参与了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社会保险管理信息系统核心平台”的研发工作,承担了总体技术负责及项目管理工作,同时参与了社保信息化建设基础规范和标准的制定;2000年,系统正式推出,东软也相继为全国各地近百家社保用户实施了核心平台。对于电信行业,1995年,邮电部电信总局提出了开发和建设“市内电话业务计算机综合管理系统”,即“九七工程”,东软承担部分试点城市“九七工程”的实施;1998年,东软为辽宁联通建设了“集中计费与客户管理系统”之后两年内,中国电信、中国网通、中国移动等电信运营商也成为东软的客户。
东软在提供解决方案的同时,并没有放弃软件产品研发,而是积累了大量平台产品构建的技术和经验,为能力成长和产品创新奠定基础;其中,以开发国土资源部的电子政务平台最具代表性。2003年,国土资源部为开发高度资源共享的电子政务统一平台进行招标,东软在竞标的21家企业中获胜。2004年初,项目正式启动,进入需求分析阶段,东软的需求设计人员与国土资源部信息中心的技术人员通过会议、产品演示、小组讨论、文档反馈等形式进行了需求交流。信息中心的技术人员提出要开发一套电子政务基础平台,国土资源部所有的业务系统都构建在这个平台之上,各地国土资源部门也可逐步在这个统一的大系统上开发自己的系统,从而形成统一的国土资源信息化体系。国土资源部要求系统必须预置部分模块化组件,未来业务流程发生改变并需要重新开发系统时,只需对这些模块进行重新组合;双方就模块化组件的大小,即组件所涵盖的功能进行了详细的讨论,组件太大,功能太多,很难满足未来业务的需求,再次开发系统还需重新设计;而组件太小,功能太少,又失去了复用的意义。双方对每个模块化组件都进行了反复讨论和定义,最终确定了合理的组件库。
(三)开放式创新与能力成长
东软在定位于解决方案和软件服务公司的同时,明确了开放式创新的发展战略。作为解决方案提供商,东软的主要业务是利用Oracle、IBM、Sun,SAP等国际企业提供的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等产品,针对用户的实际经营业务,构造合适的行业解决方案。刘积仁将此比喻为:“解决方案就像一辆汽车,东软就是这辆汽车的提供者。汽车有轮胎、车厢、刹车等设备,东软会选择一些可以为我们带来更多价值的产品去开发,但不可能做所有的东西,那些就通过合作伙伴来提供吧。”
东软在开放式创新过程中积极与国外知名IT企业开展合作。有选择地与合作伙伴共建专项技术能力中心,以加强与合作伙伴合作的深度和广度,IBM、Oracle、SAP等合作伙伴通过能力中心帮助东软更懂他们的技术和产品。东软与合作伙伴的核心骨干团队经常进行互访、技术交流等活动,还积极参与合作伙伴举办的技术论坛。例如,东软的多数用户选择Oracle数据库,作为Oracle的高级认证合作伙伴,产品正式之前,Oracle会邀请东软合作测试,因而东软可以及时获得Oracle的技术信息、支持工具和资源;此外,Oracle还为东软员工进行技术培训,帮助东软掌握新产品的功能,以及如何利用这些新技术实现创新。
东软在开放式创新过程中重视对用户知识的吸收。为了及时了解用户需求和行业趋势,东软每年至少开展一次公司级客户满意度调查,了解评价质量管理体系与客户预期匹配度,针对客户反馈的问题制定改善措施,不断提高产品、服务的质量及客户满意度。东软每年都举办“东软解决方案论坛”,该论坛是政府、厂商、研究机构、行业专家、行业CIO以及媒体间相互沟通、交流思想和经验的平台,已成功举办12届,目前已成为IT业界最具影响力的年度盛会之一。论坛是一场客户大会,每届都设有用户广泛关注的主题,涉及IT行业的多个领域;此外,众多国际知名厂商IBM、SAP,Oracle等也积极参与,“东软解决方案论坛”将用户、合作伙伴以及东软有机联系起来。
东软在实施开放式创新战略的同时,坚持自主开展研究与开发,重视对外部技术知识的转化和积累;为此,东软对内建立公司级、事业部级的两级研发体系。公司级研发体系包括技术策略与发展部、基础软件事业部和解决方案技术中心,公司级研发体系注重公共技术、公共框架与构件的研发,并推动技术复用,跟踪新技术,开拓新商业模型,负责企业R&D技术交流、投入方向的监控等。事业部级研发组织则在公司级研发体系提供的技术、平台和方法论的指导下,专注于满足本行业内客户的个性化需求,提供行业解决方案。对于显性知识,东软通过知识管理门户、技术月刊和可复用资产库,确保知识与经验可被充分、及时获得与分享;而对于隐性知识,则通过建立知识地图,将技术人员能用到的知识进行有效分类,每类知识后面都列有专家详细信息,使员工能够更快速、更准确地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此外,东软还通过技术论坛和定期的主题技术研讨会,建立互动式的交流、学习与创新平台,营造良好的技术交流氛围;将各个事业部在实施解决方案过程中积累的核心技术和用户需求知识转化为企业范围内的公有知识,使得解决方案实施过程中运用的核心技术得以在组织范围内存储和共享,这为自主开发软件平台产品奠定了知识和能力基础。
(四)中间件产品UniEAP的推出
随着企业信息化的深入推广,用户对IT系统需求的差异逐渐增大,东软在为不同行业用户提供解决方案的过程中,发现存在大量的重复工作,软件开发效率低,迫切需要在企业内部积累各个解决方案中可复用的技术,并将其抽象和封装以供重复利用。对于用户而言,IT技术发展迅速,面对海量的技术选择,用户在IT方面投资的技术资产很容易过时;此外,随着用户IT技术能力的提高,在选择行业解决方案时,越来越多的用户,尤其是大型企业用户,更希望自己能主导系统开发,并在系统实施成功后,可以根据企业业务流程的变化,自己进行系统升级和改造。
在此背景下,迫切需要一款平台产品以解决上述IT服务提供商和行业用户面临的难题。UniEAP应运而生,2007年,东软将UniEAP作为独立产品提供给广大用户企业,它的全称是Unified Enterprise Application Practices,在软件产业通常被称为业务基础平台。UniEAP具备了一个开放的、可扩展的系统架构,提供了标准接口,模块化组件通过接口可动态插拔;UniEAP包含模块化组件,可分为技术型组件和业务型组件,技术型组件可以屏蔽大量开发过程中的技术细节,业务型组件是面向各个行业常见业务的,例如,报表分析和表单等,这些组件接口简单、使用灵活,可以根据用户具体需求进行配置。为此,东软在UniEAP开发过程中采用了SOA(Service-Oriented Architecture,面向服务的架构)技术。IBM公司认为SOA是一种方法,它所设计的软件可将业务应用程序分解为一个个单独的“服务”,人们可以在不考虑它们所归属的应用程序以及所运行的技术平台的情况下使用这些服务。UniEAP是一个面向服务的业务基础平台,它可帮助用户开发、部署面向服务的应用。用户可以设计出更加合理的应用架构,并在实现业务需求的同时,生产出更多具有实用价值的可复用构件,从而为保护用户投资、形成用户软件资产带来极大的便利。
此外,UniEAP还为用户提供开发应用软件的方法学,提高应用软件开发效率,降低开发难度;用户可以使用UniEAP自带的管理控制平台监控、维护和管理IT系统,根据业务需求变化对其进行调整。UniEAP是可快速构建应用软件的平台产品,它使得应用软件的开发者可以仅关注企业的业务流程,而不必关注其具体技术实现,降低了开发难度,因此,UniEAP的出现使得用户自行开发应用软件成为可能。UniEAP能够屏蔽技术细节,从而做到技术的变化不影响企业的业务流程,还具备了可扩展性,使得系统能够跟随用户需求的变化而更新。
UniEAP提供了标准的软件架构,预置通用的软件模块;如果把各个行业解决方案比喻为建筑物,那么UniEAP就是这座建筑的“框架”和“地基”。东软的电信、电力和社保等事业部在此基础上进行应用软件开发,可跳过部分基础性的开发工作,根据行业特点和用户具体需求添加模块,这提高了软件开发过程中代码复用度和开发效率,为东软快速构建解决方案提供了工具。在开发出UniEAP之后,东软形成了IT服务和软件产品业务之间的良性互动。东软继续深耕于各个行业IT解决方案,UniEAP成为实施解决方案的基石,基于UniEAP开发出电信业务运营支撑解决方案、电力营销解决方案、公共卫生解决方案、数字化校园解决方案、政府部门解决方案(社保、税务、财政、质检、电子政务等领域)及制造和商贸流通行业的信息化解决方案。而在提供解决方案的过程中,东软与用户的密切合作也使其更加了解用户需求,从而不断完善UniEAP架构和组件,已经开发出UniEAP1.X、2.X、3.X版本,4.0版本正处于研发阶段,产品技术性能逐步提高。
五、中国软件企业技术能力成长机制分析
(一)选择从服务创新入手弥补技术基础不足
从研发效率角度分析我国企业为何选择从服务创新入手进入软件产业。研发效率是一个地区或一个企业把多种资源(如资金、人员等)通过研发最终转化为多种产出(如新产品销售额、专利申请等)的能力,对企业绩效具有深刻影响。选择数据包络模型(DEA)测算研发效率,选取软件企业研发资本存量作为投入指标,采用永续盘存法计算研发资本存量,此外,选取决策单元的人员数量和资本存量作为投入指标,资本支出指软件企业用于购买或升级固定资产(例如设备和厂房)的投入,资本存量是在资本支出基础上采用永续盘存法计算的;选择软件企业授权专利数量和销售收入作为产出指标。
本文中的研发投入、人员数量、资本投入和销售收入等指标的数据主要采集自欧盟联合研究中心(Joint Research Centre)和研究总司(Directorate General Research)年的《Monitoring industrial research:The EU Industrial R&D Investment Monitoring Industrial Research SCOREBOARD》,该报告披露了全球1000强企业的研发投入、人员数量等数据。研究遴选2006年至2011年连续6年均进入全球研发1000强的软件企业作为决策单元,共包括42家软件企业,经过数据计算清理,最终获得39家软件企业作为研究样本。其中包括8家系统软件企业,26家应用软件企业,5家服务型软件企业。采用DEAP2.1版DEA分析软件,计算研究样本企业的技术效率与规模效率。
对平均技术效率的计算结果表明,服务型软件企业的技术效率最高。技术效率是企业由给定投入集获得最大产出的能力,在软件产业,前沿技术由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企业负责开发,服务企业则及时监测技术发展趋势,力争在竞争对手之前识别出技术机会并加以利用;识别和获取相关技术后,企业针对用户特定需求进行修改,并与企业内部开发的技术相整合,最终技术被转换为新产品或服务,并实现技术与市场的有效匹配。从服务企业的R&D过程看,其目标性非常明确,因而技术效率高。对平均规模效率的计算结果表明,系统软件企业的规模效率最高。系统软件产业长期被少数企业垄断,这几家垄断企业技术能力和整体实力强,开发经验丰富,少有新企业进入该行业,现有企业投资所获的技术和能力难以被其他企业模仿,从而拥有了产业链中的核心技术;系统软件产品一旦开发成功,其复制成本低廉,盈利主要通过系统软件的大规模应用实现,这使系统软件企业规模效率表现优异。中国软件企业在创新资源和研发投入落后于发达国家企业的背景下,从研发效率角度分析,软件服务企业从R&D投入中盈利的能力最强,因而从软件服务入手有利于企业快速逾越壁垒进入产业。
(二)利用开放式创新实现技术能力快速成长
中国企业技术能力落后于国外企业,在提供IT服务过程中,需要以开放式创新来整合技术资源,弥补自身技术能力的不足。IT解决方案是一个复杂系统,底层是硬件和物理网络,中间是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等,顶层是根据用户需求定制的应用软件;底层和中间层产品越来越趋于标准化,任何一家企业都不能也没有必要完成所有技术的开发。在市场需求快速变化和技术存量迅速膨胀的背景下,企业间的竞争态势发生了微妙变化,竞争优势开始倾向于那些擅长选择技术并进行整合的企业。因此,中国软件企业可以利用技术来源多样化的有利条件,有效集成外部技术资源,而开放式创新的开展为这些企业获得先进技术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东软在提供行业解决方案的过程中正是采用开放式创新战略,大量集成IBM、Oracle、SAP等国外软件企业的先进技术,在此基础上深入了解行业用户需求和业务环境,并将技术和需求有效匹配起来提供适合的IT解决方案。
开放式创新需要企业在利用外部技术源的同时,开展内部研究与开发。集成创新的本质是创新要素的交叉与融合,集群网络和技术知识集成是集群企业技术能力持续成长的源泉。软件产品的开发过程中包含大量领域知识,尤其是隐性知识,企业必须进行内部研发,才能将外部技术知识转换为自身能力。东软在与国外一流软件企业的合作过程中积累了大量技术知识,在为各个行业实施解决方案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用户经验,企业通过知识管理门户、技术月刊、可复用资产库、知识地图、技术论坛和定期的主题技术研讨会等方式,对这些知识进行转化和吸收,为最终推出自主创新产品一UniEAP,奠定了坚实的能力基础。企业实施开放式创新过程中,与外部技术源形成了创新网络,包括国外软件企业、用户、大学等;在与这些外部技术源共同工作过程中,通过大量正式和非正式的交流,促进了我国软件企业对知识的吸收和学习。总之,开放式创新促进了中国企业对外部知识的积累和吸收,知识是企业技术能力的构成要素,尤其对于知识密集型的软件企业,知识则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之一,也是企业自主开发软件产品的重要基础。
开放式创新促进了企业系统集成能力的成长,系统集成能力是企业进行软件产品创新的关键能力。Hobday等人指出,系统集成能力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企业内部研发能力,开发新技术并应用到新产品;二是能有效整合外部技术源(供应商、用户,竞争对手等)的元件、技能和知识,从而应对日益复杂的新产品开发。模块化是软件产品系统设计的重要方法,Baldwin和Clark认为模块化是一种特殊设计结构,其中参数和任务结构在模块内是相互依赖的,在模块之间是相互独立的。模块化设计规则下,产品被分解为高内聚性、低耦合性模块;模块之间的联系通过标准接口完成,接口是模块之间协作完成整个产品功能的一组规则。这需要企业具备系统集成能力,设计出一个良好的产品架构,才能在此架构下对产品进行模块化分解,将外部技术源提供的模块与企业内部开发的模块进行系统整合。在外部技术源多样化和产品模块化设计的背景下,企业必须发展系统集成能力,这需要具备接触多领域知识和“干中学”的机会。东软在与Oracle、IBM、SAP等企业和行业用户的频繁接触和交流过程中,对技术发展和市场需求的认识逐步深入,技术视野的广度和深度得以扩展,通过“干中学”逐步培养了系统集成能力;在此基础上开发出UniEAP,不仅满足了多样化的用户需求,也为软件企业提高了开发效率,降低了开发成本。
(三)服务创新、基础软件创新和技术能力成长的良性互动
中国软件企业在IT服务领域开展开放式创新,取得竞争优势后,企业技术能力乃至整体实力都得到不断积累和提升。IT用户需求复杂、易变且多元化,企业面临提高产品质量,缩短开发周期,降低研发成本的压力,这推动企业进行产品创新。企业利用用户创新工具箱整合开放式创新中积累的技术和需求信息,von Hippel研究了最早使用工具箱概念的LSI Logic公司,他们发现不理解用户需求的损失过高,因而开发一种设计工具,用户利用工具自己开发产品,企业将特定的设计和创新外包给用户。软件产业的业务基础平台是用户开发应用软件的工具,因而是典型的用户创新工具箱。企业在开放式创新过程中与国外企业、领先用户密切合作,获取了大量技术知识和需求信息,形成一批标准、通用的模块,能够涵盖多数用户共有的业务功能。企业根据这些模块的定义和功能,采用模块化设计规则开发出具有开放的、可扩展架构的工具箱,实现了技术复用。总之,企业借助用户创新工具箱的开发,有效整合了开放式创新中积累的技术知识和需求信息,实现了基础软件创新。
基础软件创新能提高IT服务创新的质量。平台产品采用模块化设计,分解为高内聚性、低耦合性的用户可定制模块和通用技术解决方案模块。在为不同用户提供IT服务过程中,可以利用通用模块快速建立起系统架构,再根据用户特定的需求增加或删除一些模块,从而实现技术的复用,降低了开发成本和时间。东软开发出UniEAP之后,在不同行业用户的解决方案中重复使用,一个解决方案可以利用多个UniEAP所包含的模块,而一个模块也可以被多个解决方案所利用。总之,业务基础平台产品拥有开放的、可扩展的架构,以及一些灵活的、屏蔽了技术细节的模块化组件,可以根据用户需求配置模块,以不同的方式集成模块能实现不同业务。因此,基础软件产品的自主开发有利于企业在服务创新过程中技术的重复使用,从而提高企业的创新效率和整体盈利能力。
关键词:乡镇企业;技术创新;路径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09-0030-02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乡镇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呈星火燎原之势。迄今为止,乡镇企业发展已达到2 000多万个,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主体,吸纳了超过1.3亿农村剩余劳动力。乡镇企业用全国5%左右的信贷资金,创造了30%左右的GDP和近50%的工业增加值,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财富源泉。截至2007年浙江省乡镇企业发展已到111.07万个,促进就业人数达到1 353.14万,实现营业收入43 767.81亿元,利税1 278.81亿元,成为名副其实的拉动经济发展的“火车头”。企业愈发展,技术创新愈重要。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推动中小企业发展生生不息的动力源泉,也是构建持续竞争优势的关键,培育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对中国建设创新型国家有着重要意义。
一、浙江乡镇企业的发展现状及模式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在浙江乡镇企业发展中形成四种主要的集聚模式:杭、嘉、湖等浙北地区以发展乡、镇、村集体企业为主,类似江苏的苏州、无锡、常州的基于政府主导型的集体乡镇企业集聚发展“苏南模式”;温州、丽水等浙西南地区,由于当时乡村两级集体经济实力较弱,乡、村办企业很少,兴起的主要是家庭工业、联户企业和私营企业。特别是温州一带发展迅猛,形成了基于市场主导型的民营乡镇企业集聚发展的在全国影响较大的“温州模式”;宁波地处东南沿海,南毗温州、北邻苏南。在兼容“温州模式”和“苏南模式”的同时,利用计划单列和副省级的行政优势,从而基于市场主导政府参与的乡镇企业集聚发展的“宁波模式”;台州市位居浙江省沿海中部,与温州市有着紧密的联系。近年来,中小企业的发展十分迅速,成为浙江省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典型代表,其关键因素在于创造了民间诱致加政府增进的制度创新与经济发展模式,即民间拉动加政府推进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形成了这种基于股份合作为主导的多元素乡镇企业集聚发展的“台州模式”。
从浙江省的乡镇企业发展特点来看许多地区以块状经济发展为特色。以市场为导向,通过社会化分工和专业化协作,把分散的乡镇企业连接起来,形成“一村一品牌、一镇一主业”的块状经济。这种块状经济发展模式有力的促进了乡镇企业工业园区的建设,从而更有利于集中化的提供技术支持。截至2008年浙江已建成61个省级中小企业技术中心和21个省级中小企业共性技术服务平台。
以建设乡镇工业园区为载体,鼓励私营个体经济体的发展,通过有效的资本流通,合理融资集资发展壮大乡镇企业的发展模式。不过,在经历了2009年下半年至2010年上半年的强劲反弹之后,从2010年下半年开始,浙江省乡镇企业便进入相对平稳增长的发展区间,发展的脚步变得迟缓。首先,创业者密集,小成本企业增多,抵抗外来风险的能力较弱,对于企业的技术创新的热情比较薄弱。2011年国际形势动荡、人民币升值趋势使众多乡镇企业出口波动加剧,国内的货币政策从“适度宽松”到“稳健”的转变使乡镇企业面临更为严峻的融资环境。外部环境的复杂性和经济发展的惯性预示着今年乡镇企业发展将面临一次更为严峻的考验。其次,乡镇企业的大力发展往往采取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面临的节能和减排的压力较大,这也成为制约乡镇企业健康合理发展的又一瓶颈。
二、浙江乡镇企业技术创新路径拓展对策
1.强化对技术创新重要性的认识,加大技术创新的资金投入。技术创新是企业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必然要求,也是经济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一个企业只有具备强大的技术创新能力,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优势,赶超甚至领先国际先进技术水平,并最终实现企业竞争力的提升,培育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对中国建设创新型国家有着重要意义。当今市场犹如一个大舞台,企业充当着演员的角色,那么人才就是导演。企业是人的企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归根结底是人的水平的提升,可以说培育企业技术创新能力首先要强化人的认识。企业的创新理念不能光写在纸上,必须内化于心,被广大员工接受、认同并成为他们自身生活工作的一种习惯,才是真正的做好企业的技术创新工作。同时,技术创新不能单单的依靠技术员去完成,应该广泛的听取员工在实践中总结的经验与想法,把员工作为企业创新的主体。从而,促使员工拥有敢于尝试的动力,在实践中通过自身的努力实现企业在技术应用上的突破与发展,实现技术创新的最大价值。充分利用各种载体、各种渠道、各种形式大力宣传技术创新的作用,通过榜样法、案例分析法、理念故事法等在员工当中潜移默化成一种的观念,并把这种技术创新观念营造成一种文化氛围。此外,企业的领导层要加强自我创业教育,在企业家创业之初,就树立起创新立业的观念。充分利用政府相关部门提供的企业创新创业指导工作的专业化师资队伍,通过这些手段在自身认识上做好技术创新的准备。
2.积极发展加工贸易,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外向型企业是企业的生产经营业务主要以出口加工方式为主的经营业态,其产品或服务的客户主要以国外客户为主。浙江省是中国的对外贸易大省,发展外向型经济成为中小企业提高和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外向型经济的大力发展势必给乡镇企业带来了极大的商机,但是同时也带了极高的风险,特别是国外客户对产品的要求日益苛刻,对于科技含量的要求也日益增加。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高低,已经被视为产品立足于国际市场的关键因素。从浙江省的乡镇企业发展特点来看许多地区以块状经济发展为特色,这种以市场为导向,通过社会化分工和专业化协作,把分散的乡镇企业连接起来,形成高效集约的块状经济。有条件的情况下,建立乡镇企业技术中心和乡镇企业共性技术综合服务平台,从而提高企业之间形成技术创新的向心力,可以集中各家优势,集体集资出力从事技术改造创新。乡镇企业要充分利用这种平台提供的技术创新机会,从而降低自身技术创新的成本,把科学技术第一时间应用的生产车间,提高生产效率。
3.打破传统经济发展模式,重用人才和加大科研力度。从全国来看,浙江省是乡镇企业经济发展最活跃、最发达、最典型的省份之一。伴随而来的“温州模式”、“浙江模式”等在全国的推广,在很大程度上都显示出浙江乡镇企业的发展是以数量的增加为基础的,这种向外扩大再生产的道路,片面追求规模的扩张和数目的增加,而忽视了企业的技术创新,低成本生产和低价格销售也就成为许多企业惯用的竞争手段。乡镇企业在创业之初,带着浓厚的从众性,对从事行业分析不足,创业能力多来自于经验的积累;许多企业只顾眼前利益,知识参与度与资本分配不均,导致许多技术人员积极性、创造性难以充分发挥。技术创新离不开人才的支持。以项目或技术攻关为项目,积极推广先进技术应用改造,加快了产品的升级换代,增加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加强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合作,第一时间改造旧技术、开发新产品,有条件的可以联合科研单位共建技术研发中心,注重高科技产品的开发研制与市场供应。此外乡镇企业要有效的利用政府提供的安全便捷的融资平台、有效地公共服务和相关的法律制度保障。积极带领科技人才走向市场,创办、联办民营科技乡镇企业。
4.内增实力外塑形象,积极付诸行动。技术创新的拥有了必要条件资金与人才,并不意味着技术创新就可以在乡镇企业中得到完成,如果没有落到实处,一切都是妄谈。在开展乡镇企业技术创新的开始之初,企业的领导层应该形成统一的价值理念,通过技术改造创新提高生产率,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从市场中获得超额利润,是构建持续竞争优势并在新时期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拥有了领导层的向心力和牵引力,才可以在全体员工当中形成统一的价值取向,这就是推进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的内功。企业形象一般通过企业识别系统(CIS)来体现,即理念识别(MI)、视觉识别(VI)、行为识别(BI)三个部分。企业形象往往是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创新的重要动力。良好的企业形象给企业带来了大量的客源,客户对产品的要求不断提高,迫使企业为追逐利润和维护形象。此外,通过对企业家的创业守业、技术创新的教育,在乡镇企业这个薄弱的领导团体中形成一种技术创新的价值理念,并通过他们传达给所有员工,整个企业内部就形成了一种走创新之路的氛围;政府相关部门,对于技术创新的宣传与培训,通过政策法规的鼓励,在企业的就形成了技术创新的大环境;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合理利用有利政策法规和科技人才,使其参与到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等各个环节中去,切实的提高乡镇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才能促进乡镇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结束语
乡镇企业的发展问题,一直都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特别是环境复杂的当今时代。浙江省作为全国乡镇企业发展的摇篮,担负着重要的使命。对于乡镇企业而言,技术创新从陌生到熟悉,从熟悉到应用,不断发展不断前进。金融危机以来,浙江省乡镇企业的发展受到巨大影响,发展速度明显放慢,技术壁垒成为约束乡镇企业发展的“紧箍咒”,此时,企业家们不约而同的意识到技术创新的重要性。技术创新不在是一个手段,而是一项战略。浙江省乡镇企业的发展就要从技术创新着手抓起,从而开创乡镇企业发展的新篇章。
参考文献:
[1] 张国良.战略管理[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
天然气,作为新疆最具有优势的一个资源,据统计分析,新疆的天然气总量在10.85万亿m3,而探明储量则有9813亿m3,自2005年开始,该区产量就连续三年蝉联冠军。到了2007年,该区共产出天然气212亿m3,同比增加了48亿m3,夺得了当前天然气产量、输气量等4个第一,成为了我国名副其实的天然气行业“金牌储集库”。但是,需要看到的是,面对如此多产的天然气资源,新疆地区的天然气利用情况并不是很好,就其原因,同该地区天然气企业发展有着较大关系。笔者从新疆天然气企业入手,提出一种管理创新同技术创新协同发展的模式,以逐步提升该区天然气企业的发展水平,提升新疆天然气的利用率。
二、企业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
就天然气企业而言,其属于一个以盈利为经营目的,综合多种发展要素而为社会生产出更多天然气产品,并提供相关服务的经济型组织,且经济增长更是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天然气开采作业,作为一类具有高风险性与高分散性的工作类型,就要求其各环节工作的开展迫切需要企业实现管理与技术的创新与协同发展。所谓“管理创新”,指的就是于特定技术环境下,通过优化配置企业内部各种发展要素而逐步提升推动企业的创新发展的一类活动的总称,而“技术创新”,则指的是涵盖了天然气生产、建设所有过程的所有技术创新活动的一个总称。
同时,从本质上来说,两者存在着一定的互动关系。一方面,企业技术创新的实现,为其管理创新提供了内在的驱动力与支撑条件。因为,技术创新,不仅可谓企业管理带来思想、方法与体制等方面的革新发展,还能改变企业工作人员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等,进而为企业管理创新的实现提供一定依据,而且技术的创新,还在折射出企业管理制度是否完善,进而将需要完善的相关信息反馈在管理制度体系内,引导企业管理制度不断走向完善,并对企业管理模式与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出更新更高要求,而以上种种,均要求企业技术革新与管理革新的协同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使企业始终立于不败之地;另一方面,管理创新又反过来强化了企业技术创新的能力。先进管理理念与制度的落实,大大提升了企业经营效率,提升了企业各方面资源的利用率,促进了企业的稳步发展,而这些都企业技术创新提供了有利条件。为此,不论是新疆天然气企业,还是其它企业,在日常发展过程中,均需准确把握管理创新同技术创新间的互动关系,选取适宜的创新战略组合,以此来实现两者的协同发展,使企业创新系统功能实现最大化。
三、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协同发展对策――以新疆天然气企业为例
1.规范运作,整合资源
思想影响行动,观念决定走向,为此,企业在发展实践中,必须逐步革新自身管理理念与思路,准确认识管理同技术革新间的良好互动关系,积极引导先进管理思想与理念,积极应用各种先进管理办法,并制定相应制度对其加以规范,实现企业内部各方面资源的优化配置。同时,企业还需紧紧围绕技术创新,逐步革新企业的管理机制。就天然气企业而言,它属于一种高技术且高科技的产业,因此,在企业内部必须创设出一种学术氛围,用高效率管理来促进技术的革新,实现企业管理与技术创新的双赢。此外,企业管理员还需不断提升企业文化凝聚力,构建现代化学习型企业,进一步强化企业的现代信息化建设,并配以现代化的软硬件设备,以此来从整体上企业的信息化管理水平。
2.强化人才开发,健全绩效考评机制
首先,若说管理创新能力为企业开展各项管理创新活动的动力所在,那么,人才的开发则是其核心所在,为此,企业管理创新主体必须具备较好的创新能力、学习能力与组织协调能力,以此来确保管理与技术创新的同步发展。其次,新疆天然气企业结合自身企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目标,逐步健全内部绩效考评机制,并通过制度创新,来构建迎合企业技术创新的科学的激励与约束机制。
3.强化技术创新,实现科研成果产业化
天然气产业属于一种技术密集型的产业类型,企业的发展,不仅需要管理创新,更需要技术创新,特别是对新疆天然气而言,因其虽有着极高的资源勘探潜力,但资源探明率却比较低,这就要求新疆的天然气企业在管理中要合理配置资源,对民用气和商用气要进行自主技术开发与创新,通过学习并引进国内外先进管理技术来提高自身天然气利用率,达到企业实现民生工程和企业盈利的双盈目的。
【关键词】图书馆;公关发展;运行管理模式;创新
0 引言
传统的图书馆管理方式存在资源浪费较为严重、政府的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等问题,没有很好的发挥国家文化事业单位的作用。在当前以市场经济为主的环境中,如何推行图书馆的公益性和服务性,以宏观发展的观念并集合当前数字图书馆管理模式的优点,建立一种新的运行管理方式是非常必要的。
1 图书馆的运用现状
1.1 宏观角度分析
图书馆作为文化服务类事业单位,无论是在改革开放初期,还是在现代都是为满足人们精神需求与文化生活所存在的[1]。而图书馆也始终将满足读者的需求,提升服务品质作为管理的根本目的。尽管在市场经济化的今天,图书馆也开始采取企业化的管理运营模式,进行一切有效的营销活动,但其根本仍是为了向大众提供各式各样的信息服务及活动,仍大众共享图书馆信息资源。时至今日,图书馆的营运目的还是为了传播文献信息、传承文化遗产,开展社会教育,满足大众的文化消费需求等。这是图书馆身为非盈利性单位所特有的,是即便在市场竞争如此激烈的当下,也无法改变的根本性目的。
1.2 微观角度分析
尽管图书馆是以满足大众文化生活与精神需求为目的的非营利性的实验单位,但还是受到市场经济体制的强大影响。我国有近8成的图书馆为了节省成本,采用外包的方式营运,将企业的运作管理方式引起图书馆的部分加工环节,但并没有觉得很好的效果。究其原因有两点:一是传统图书馆管理方式根深蒂固;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现代图书馆的运行管理模式的创新;一是图书馆的运行成本不足,服务质量始终无法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2 以宏观角度来构建图书馆的运行管理模式
2.1 将图书馆的公益性质宏观化
关于图书馆的公益性早已经深入人心,对促进公众文化素养,提升公众思想道德水平有着不可否认的作用。而在一个社会文明越进步的国家,图书馆的公益性就越明显。如美国两所最大的公共图书馆,是当地税收来支撑营运,并对所有人开放,不收取任何服务费用。通过强化图书馆的公益性以强化其现实存在的基础。因此,图书馆应该受到国家和当地政府在法律及政策上给予的支持以扶持,将其自身的公益性质宏观化、普及化,才能在保证图书馆最大限度发挥其公益作用的同时,保证大众共享社会文化资源,共同获得文化教育的机会。
2.2 将市场化的思维融入图书馆运行
在市场经济化的当下,图书馆也应该顺应时代的潮流发展,将市场化的思维融入到图书馆的运行管理模式中。首先,是将经营思维向市场化转变。图书馆管理者可以服务工作和文献资源建设看作是一种投资行为,国家政府机关为保证图书馆的公益性可以进行一些经济补偿行为。至于具体的补偿方式则属于政府管理问题。以无锡为例,当地政府为市民购买了艾迪迅电子科技(无锡)有限公司的公共服务,并将图书馆及下设分管作为具体的服务运行点,免费为大众提供各种文献资源。在提升图书馆公益性的同时,也很好的将图书馆服务引入到文化服务市场,增加了图书馆的市场经济性[2]。
2.3 引进第三方参与到图书馆运行管理中
图书馆在对外进行开放服务的同时,也可以引进第三方参与到管理中,在为社会创造隐性财富的同时,也为第三方带来价值,使得第三方原因支付部分图书馆的运营管理费用。如深圳市青番茄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于2010年8月与深圳市图书馆联手,建立了全球首家中文网上实体图书馆,以当前发达的互联网为依托,用户可以免费阅读线上的所有文献资源。该公司还将星巴克、宜家等商家作为营销平台,建立专业的图书馆自主管理平台,并由当地图书馆受区年费。这一运营管理方式成功为图书馆提供了一种新的管理模式,在保护其公益性的同时实现了盈利[3]。
2.4 以企业化的运作思维管理图书馆
企业化的运作管理是市场经济化催生出的一种产物,将其思维应用在图书馆管理中时,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图书馆管理部门都应该转变思想,转换自己的职能,以政策和经济化的方式(如购买服务)来引导图书馆的发展,提升图书馆的公益性。国家可以以公民身份证为拉本,设计类似全民阅读卡之类,以此作为用户图书馆的专用账号和收费终端,建立健全图书馆文化市场。
3 结论
无论在任何时候,图书馆的公益性和服务性都是不能被动摇、改变的。但基于市场经济化的大环境中,图书馆管理者与国家和政府的相关部门要将图书馆的公益性质宏观化、将市场化的思维融入图书馆运行、引进第三方参与到图书馆运行管理中、以企业化的运作思维管理图书馆,逐步实现市场经济利益和图书馆社会公益性相结合的运行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王超湘.公共图书馆评估与宏观管理体制改革悖论刍议[J].图书馆建设,2011,07:57-59.
【关键词】跨学科研究;行业组织合作;创新教学模式
对教学创新点的探寻是现代教育教学的一项持续的重要课题,教学内容需要通过学生的创造力转化为实用的设计。学生创造力的来源不仅在于本专业知识的获得,还取决于专业之外的视野的大小。因此,任何学科的教育不是孤立的,艺术设计教育同样不能将自身与其他各学科割裂开来。
一、跨学科研究
创新是当今世界发展的新焦点,世界各国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诸方面的竞争日趋激烈。经济、科技的发展虽然是一个国家强大的重要体现,但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日益显现,成为制约经济、科技发展速度和水平的关键因素。在当今数字、信息、网络迅速发展的时代,人们越来越多样化的需求需要得到满足,各种复杂问题不断涌现,凭借单一学科的力量已经无法解决,需要知识的高度综合性和整体性。同时,随着专业知识向着更深层次的发展。因此,跨专业、跨学科、跨系统协同联动,互融性的跨学科研究和教育已成为现代学科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设计的创新不同于单纯的艺术创作,并不是漫无目的的、心血来潮式的想象,必须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才能是有价值的。中国的艺术设计教育起步较晚,脱胎于传统的美术教育,知识结构相对单一。而艺术设计不只是一种表面形式,还必须与实用的需要、功能的需要相统一。因此,中国的艺术设计教育亟需拓宽与其他学科的结合,以提升教师和学生的综合能力。综合素质是目前制约中国高校学生能力发展的重要因素。艺术设计院校的学生由于缺乏多元化学科知识的涉猎,设计实践往往只能流于表面形式,与实际需求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而高校所开设的通识类课程也只是针对兴趣的浅显概述,较短的课时无法在某个领域内深入展开,并不能使学生有效地得到综合知识的学习与综合能力的训练。与其他学科的教育相比,中国的艺术设计教育同文化创意产业发达的美、英等国之间存在的差距较大,应积极学习美、英、德、日等国的艺术设计教育思想和模式。例如美国马里兰州立大学“系统工程研究所”的教学研究模式对中国的艺术设计教育具有极强的借鉴意义。该所主要负责各学科领域之间的知识和技术的动态交流、研究与教学,研究方向以应用领域为主。其人员构成覆盖了工程学院、计算机数学学院、社会人文学院、自然管理学院等14个不同的专业(系),包括40名不同专业方向的兼职教授、25名各专业兼职教师、10名专职研究人员、45名职业培训教师以及170名研究生。在充分发挥各学科的专业知识、技术优势的基础上,通过跨学科的合作研究与交流,“系统工程研究所”能够不断获得对各类知识与技术加以综合、重组的创意,成果涉及生物系统、智能系统、计算机系统、社会人文等方面。“系统工程研究所”的教学研究模式在多重知识和技术交汇融合的过程中形成创新设计,并带动教学内容和形式的演进,实现学校科研与教学的可持续性发展。
二、建立“艺术设计创新工程研究所”
艺术设计是建立在人文艺术与自然科学基础之上的应用学科,本身具有综合性和交叉性,在创意设计过程中体现着学科的交叉和知识的相互渗透性,具有典型的跨学科、跨专业的技术特征。因此,参照马里兰州立大学的“系统工程研究所”跨学科研究教育的成功经验,建立“艺术设计创新工程研究所”是推动中国艺术设计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可行策略。借助“艺术设计创新工程研究所”搭建起的综合平台,实现艺术设计的跨学科研究和教学,把工程科学和人文科学的技术、知识、方法有机融合,形成一个具有创造性解决实际问题的研发学习系统,培养具有创新思想和智慧的设计人才,完善人才利用和培养机制。例如,无障碍功能性产品的设计,即是由多个相关学科进行跨专业合作的成果,涉及工业产品设计、服装设计、环境设计等。各专业师生发挥本专业特长,完成相关环节,将各专业领域的知识技术融会贯通,进而在交叉碰撞的过程产生创意灵感,迸发出具有创新性的设计方案,共同研究开发出专为身体不便者、有障碍者和年老者使用的各种功能性产品,包括家居、服装、鞋类以及生活日用品等。在校级层面,还可以与材料学院、机电学院、软件学院或计算机学院等进行更广泛、更深入的合作,将新型材料与智能技术融入到无障碍功能性产品设计中。在形式与功能两个方面推陈出新,更符合消费者心理与生理的需求,使功能科学与形式艺术完美统一。“艺术设计创新工程研究所”跨学科领域合作研究和教学的模式,不但能够拓宽艺术设计教学研究的实践领域,也可以为教学研究创新搭建一个宽阔而稳固的平台。而且改革了目前教学与企业结合的实践教学单一性形式,打破了单一专业的校企结合教学实践开展的局限性。跨学科教学创新研究将成为构建研究型大学和促进教育教学可持续性发展的助推器。
三、跨学科研究和教育与行业组织合作
正是深谙创新型人才是推动国家可持续性发展和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美国高等教育非常重视跨学科综合素质人才的教育培养,他们认为这对国家的经济、科技的竞争力产生着决定性的影响,是提升综合国力的重要战略手段。美国各大学在教育教学研究上有着共同的特点:注重跨学科研究和教育,旨在培养创新型人才。马里兰州立大学“系统工程研究所”采用开放式的教学研究运作模式:所有成员共同参与课题研究,各尽所能、互通交流。研究项目由40名教授依据专业所长主持各自负责的子课题,根据市场需求进行课程设置,课程的设计也会经常根据需求进行调整。他们专注于各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优势整合和观念更新,在教学上注重创新思维和技术能力的培养。而作为负责职业培训的45名教师,担任企业在职人员的培训任务。其目标准确、针对性强、执行快捷以及高效研究成果显著。学生的任务是参与科研及公司合作,能够学习到最新的实用知识和技术。同时,“系统工程研究所”团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由各行业专家(多为知名企业董事会成员)集合的“智囊团”。这个“智囊团”与“系统工程研究所”保持紧密联系,提供研究信息,商讨确定未来几年的发展方向,评价各专业创意灵感的聚集、交叉形成的创新点的市场化价值,并进一步探讨研发战略,与科研和教育形成积极的互动,具有极强的时效性和前瞻性。这种与行业组织合作的模式同样适用于艺术设计的教学和科研。以服装设计专业为例,服装设计行业协会拥有一定的权限和特定的职能,是沟通政府、市场、社会三者的桥梁。服装设计行业协会具有双重赋权,其与政府和企业有着密切的关联,并能为服装设计教学研究搭建优质的推广交流平台和与商业市场对接的平台。一方面,行业协会每年举办的各类设计大赛、艺术设计论坛、国际博览会、时尚潮流展示等活动,重视设计院校的参与和介入,并关注设计人才的培养,为学生和企业搭建合作桥梁。另一方面,行业能够提供各种综合性的艺术设计研究课题与项目。学生参与项目研究任务,不但可以获得前沿知识和技术的更新,而且能够在跨学科的合作项目中,接触到丰富的创意灵感。此外,行业协会对学校的教育研究的创新成果能够起到协助、支持和宣传的作用,产生辐射性的影响力。因此,跨学科研究和教育与行业组织紧密合作是推动教育教学创新发展的另一有效途径。
四、结语
目前,北京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对世界时尚潮流文化设计的交流非常重视,有利于推动艺术设计跨学科研究和教学创新发展。此外,高校艺术设计教育可以借助于非政府机构的行业组织双重赋权的职能与相关企业保持紧密联系,与企业进行渗透性的研发合作,为教学创新研究提供先进的技术支持和强大的研发资源,以加快艺术设计教育教学研究的创新步伐。艺术设计教育在创新人才的培养方面与工程教育有着共同的教育理念:注重教学实践和跨学科研究。艺术设计创新依赖于学科知识和技术的拓展与革新,需要借助于超越知识之上的智慧来完成。对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创造性人才,智慧的养成才是教育教学所要达到的理想目标。
参考文献:
关键词:信息技术;协作学习;创新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与课程的结合越来越成为基础教育领域研究中一个值得关注的话题。在这样的一种形式下,协作学习方式成为了一种有效的教学组织形式。因此,研究信息技术环境下协作学习模式的创新与发展应如何进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具有合作精神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协作学习的模式
(一)协作的学习模式
它是指以小组为学习的形式,组员在共同的学习目标激励下,相互合作,互相帮助的学习手段。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协作学习如何取得最佳效果,这是我们研究的实质。利用所设计的课程资源和信息技术工具等,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来完成部分教学任务,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来增强课程的学习效果是我们最想实现的教育教学目标。
(二)协作学习模式的组成要素
就几年来教学实践中发现课堂上运用多媒体教学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以下阐述和剖析,提出信息技术环境下协作学习模式的创新与发展,我把这些要素的组成归纳如下,为中小学教师协作学习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
1.协作小组及成员构成
协作小组要根据学生水平进行分层,结合其成员构成能力的强弱与小组成员的学习能力、知识水平和个人的性格特征、学习动机。小组中最容易游离出来的学生是那些与其他人在基础知识和学习能力方面存在明显差异的学生,或是个人兴趣爱好与小组其他成员有明显差异的学生。学习能力低的学生会认为任务太难而消极,也会因为最初的参与未引起别人的注意而消极。个人的性格特征又决定了他们在差异面前的表现。一些学习能力较强而又喜欢炫耀的学生会感觉交流、共同学习没有意义或认为任务过于简单而游离出来。因此,协作小组中的人数不能太多,一般2到5人比较合适;人员的分派依据小组成员的学习成绩、知识结构、认知能力、个人兴趣等,一定要注意采取互补的形式,这样有利于提高协作学习的效率。
2.辅导教师的素质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传统教育领域的教师应转型为网络辅导教师,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需要具备信息技术教学能力,有较强的素质能力,具备现代教育意识,具备多元化的知识结构和复合化的教学能力。我们要全面提高教师的信息素质的培养,促进辅导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全面提升。
3.协作学习环境
主要包括协作学习的组织环境、空间环境、硬件环境、资源环境多媒体和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协作学习提供了有效的物质基础和条件,也为学生合作学习的环境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流程的创新与发展
先进的信息技术教育手段不仅可以共享教育资源,而且大量的多媒体信息会给学生视觉、听觉等多方位、立体的感觉刺激,学生易于学习和理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一)情境引入,引发问题
情境的引入应该遵循两点原则:第一,兴趣点原则。抓住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或疑难问题做好课前的情感备课。第二,知识临近点原则。就是所提出的问题,与学科的单元学习、本节课的知识体系的学习要相融或相近。便于学生研究问题时找到理论的支撑,然后由学生在大脑中自愿组合生成新的知识点或问题,使学生感到有获得成功的期望。
(二)明确问题,协作探究
这个环节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学习单位,设计协作探究方案,进行自主协作,探究学习,得出相关的结论。这里小组同伴之间建立的人际关系是有效学习的重要条件,我们不容忽视。前面说过,教师在分组时要考虑学生的性格特征,使各个组员能够在小组中有良好的合作,能够默契地学习。另外各个小组之间也要保持平静的心态,在良好的竞争中完成合作。
(三)师生评价,总结反思
学生对学习结果的自我总结、评价,是学生一次极好的反思的机会。这种反思的过程是一个思想升华的过程。这个环节同时也是学生要完成对网络信息的收集、分析、处理和协作交流的过程,通过小组间的评价和教师的评价,取长补短。学生在反思中能够体验到学习知识的快乐与收获,这种体验性的东西是别人无法代替的。教师对于学生的反思评价应该有鼓励性的、指导性的、诊断性的等等。
三、协作学习模式下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是企业主体建设工程。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必须把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作为重中之重来抓。重点是抓“两手”。一手是抓规模企业培育,这是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基础工程。从慈溪发展轨迹来看,技术引进和研究开发,与企业规模有着密切关系。“十五”期间,我市规模企业增加了近3倍,与之相应,技改财务投入也增加了3倍多,其中千万元以上技改项目增加了4倍多;去年一年实施的宁波市级以上科技项目就达到“九五”时期的总量。五六年前,我们组织企业外出招聘人才,尽管层层宣传发动,政策鼓励,但企业的愿望还是不强。现在,赴外招人才摊位场场爆满,供不应求,达到了一个地级市的规模水平。特别是近几年来,企业发展出现了一些明显的趋势性变化,对技术的内在需求增强,专利申请、科技合作、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品牌建设等开始“升温”。这些变化说明,规模企业的发展壮大,是技术创新的内生动力,是推进企业技术创新的关键环节。企业有限的资金总是投向最急需产生效益的地方,对小企业来说,重要的不是开发新的市场和产品,而是寻找既有市场的剩余。换句话说,培育规模企业,就是培育企业家。所以,我们要把大企业的培育作为推进技术创新的首要环节,加强对行业龙头企业、规模企业的扶持,推动企业加快做大做强,逐步改变以多取胜、以小取胜的格局,为企业提升技术水平奠定物质基础。近年来,慈溪企业界出现强强联盟趋向,几家规模企业共同出资,组建股份制企业,开发具有市场前景的项目。这既是优化投资结构的有效途径,更是打造行业龙头型企业的实际举措,必须大力扶持。还有一手是抓企业创新载体建设,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立自己的研发机构,逐步提升研发能力。
二是创新资源整合工程。总体上看,尽管这几年慈溪企业规模不断扩张,但单一企业规模还是偏小,自有资金远不足以建立科研院所,必须搞集成,优化创新资源配置,实现各种资源互动。重点要在四方面进行整合:一是技术交流合作平台。这是政府搭台、促进企业与科研院所合作的重要途径。几年来,我们定期组织科研院所与企业的技术交流活动,开展“百名教授进百企”活动,支持大专院校在慈设立实习基地,并开辟技术信息网,定期企业技术需求。许多企业在交流活动中攀上了高亲,与科研院所建立了长年联系合作关系。实践证明,以技术交流为平台,是推动企业与科研院所联姻的一种好形式。二是公共技术共享服务平台。慈溪产业以块状经济为特色,中小企业众多,这是慈溪制造业的优势,这一优势不能丢。在引导企业加强自身研发机构建设的同时,要更加重视行业公共技术的开发,强化信息服务、产品开发、设计示范、培训服务等功能。过去,我们在若干重点行业组建了行业工程技术中心,采取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但面向行业的技术服务效果不尽人意,关键是龙头企业不愿扩散相关技术。公共技术具有公益性的特征,今后我们要转变思路,采取市场研发、政府买单的形式,为众多的中小企业服务,提升行业整体技术水平。同时,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的建设要与产业基地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互促互进,共同发展。三是努力推进企业与大院名校共建创新载体。共建创新载体,有利于加快集聚国内外先进科技资源,引进高层次人才和技术。企业与科研院所的合作,不能简单的停留于项目引进,必须向共建研发机构发展,拓展科技合作的空间。四是完善创新投入体系。人才和资本支持,是推动技术创新的两个基本条件。资本支持首先要加大政府对企业自主创新、技术进步的激励力度。前几年,我们出资2500万元,在全省设立了首个科技风险投资基金,对经批准的校企合作研发项目,补助研发资金50%,政府与企业共担创新风险;出台了鼓励企业技术创新的意见,加大了科技创新的扶持力度。实实在在的资金扶持,降低了企业创新门坎,激发了企业的创新热情。据测算,“十五”期间,我市平均1元的财政扶持,带动了企业8元的研发投入。技术创新要冒风险,所以政策扶持仍是推动企业创新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今后我们要进一步完善科技政策体系,逐步提高财政科技投入占当年财政支出的比重,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同时,要充分发挥我市民资实力雄厚的优势,抓住中央鼓励设立社区金融机构的有利时机,积极发展风险投资和科技项目股权投资,健全多元化的科技投入机制,为企业技术创新给予更多的支持。
三是人才集聚工程。技术创新,人才为本。一个地方对人才的集聚水平,决定着一个地方技术创新的能力。慈溪人才总量不足,必须加快人才集聚的步伐,提高人才密集度。一方面要树立科学的人才发展理念,牢固确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第一生产力的观念;另一方面要强化引才载体建设,为人才引进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重点是建设三方面载体:一是产业主体载体。这是人才创业的基础,是吸引人才的首要条件。国内外发展表明,哪里产业最发达,哪里就集聚最优秀的人才。优势产业是吸引和聚集人才的“吸铁石”。我们要充分发挥慈溪现有产业基础较好的优势,优化产业布局,加快优势产业发展,以产业集聚人才。二是生活空间载体。光有产业发展是不够的,否则对人才来说只能留住一时。城市化水平的高低与城市规模的大小,不但影响物质资源集聚程度和效率,也直接决定吸引人才资源的能力。近年来慈溪人才引进数量不断增加,但普遍反映城市服务功能和生活环境缺乏优势。对此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要按照未来总体发展战略的要求,明确城市发展定位,树立大城市的理念,通过城市规模的扩大、实力的增强优化人才创业发展和安居乐业的空间环境。三是社会环境载体。社会环境既是一种氛围,更是一种文化。决定人才去留的主要因素,其所面对的社会环境也起着重要作用。这方面慈溪差距还比较明显,我们要加强城市精神建设,适应人才对高品位文化的需求,开展文明城市创建,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环境,切实留住人才。
【关键词】文化消费 手机图书馆 发展方向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人民的消费水平也在不断的升级,消费经济已经在国民的经济发展中占据着越发重要的地位,消费现已经成为现阶段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基本标志,人民在满足了基本的物质生活水平之后,对于文化消费的要求也在不断的加强。随之而来各类科技产品也在不断研发升级,比如手机已经成为了预示通信技术快速发展的主要标志,其中手机阅读也成为文化消费的重点之一。
一、文化消费现状
作为文化消费,简而言之就是文化生活,其中的消费内容十分广泛,包括对于教育、旅游、体育、艺术等消费活动方面的支出。不仅仅如此,它还包括对于一些特定的理论、精神类的文化产品的支出,对于文化消费的手段和工具的支出,对于无形文化产品的消费,比如电子游戏的消费、电影电视节目的消费,也包括对于一些文化产品在载体的实际消费,比如电脑、电视机、照相机、手机等等。此外还包括对于各类各样的文化设施的消费,例如美术展馆、博物馆、图书馆等。
社会经济的不断地发展促进文化消费水平的重要地位依旧在层层提升,这也是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必然。社会经济不仅仅满足于人们的物质上的需求,与此同时,还在满足着人们文化需求的消费,那么,这就会使文化消费的地位不断的扩大升级。所以,积极的以不同层次、高水平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去发展文化产业链成为现阶段引导文化消费的重要手段,从而使文化产业的水平不断提升,使人们的文化消费水平提升。
二、文化消费中图书馆所扮演的角色
在社会文化消费的过程中,社会上所提供的公共文化消费在得到重视,他们通过创建各类的公共文化设施和条件来给人们提供优秀的文化产品,还对广大消费者的文化需求给予科学的、系统的指引,为人们的生存发展提供精神食粮。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也在不断的满足着绝大多数人的基本生活需要。人们在物质基础得到满足的同时已经将生活消费转向精神文化层面。人们的文化消费的方向对于社会经济发展来讲是影响深远的。所以,引导人们进行高水平的文化消费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作为公共文化的标志,图书馆对于所提供的读书文化与在电影、电视、音乐上的文化消费有着同样的作用。
图书馆中拥有大量的期刊、D书、音视频等文化产品,定要担起文化产品消费的重任,并了解消费者的文化消费方向,尽可能的利用多种方式去满足民众的精神需求,从而正确的引起大众的高层次文化消费。
三、手机上网与文化消费的关系
现阶段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手机也在不断的影响着人们的消费理念,利用手机观看电子书、音视频、上网已经成为人们的日常生活需要。而我国面对着这一现象的出现,也在不断的出台政策进行包括手机在内的数字电子内容的产业的发展。在政策的支持下,与手机相关的产业链在不断地升级、发展,手机用户数直线上升,同时与之配合的手机服务也在丰富着。据2011年《第27次中国互联万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的数据显示,2010年的手机网民已经达到3亿之多,这就表明着在我国13亿人口中每4到5人中就有一人利用手机上网。
由于目前的手机文化消费多为商业性的,人们更多的考虑放到在闲暇之余通过上网来打发时间。所以在手机消费中难免会遇到庸俗、低级的内容,并且现在看来手机上网的群体趋于年轻化,那么这些负面的影响让人不得不重视起来,尤其在高校这个文化素质聚集较高的场所。因此,政府在引导大众进行文化消费的同时必须出台相关法规政策,对高校文化消费观念的发展方向进行限制,从而建立起一个良好的校园文化消费环境。
四、手机图书馆的发展现状
手机图书馆是图书馆针对手机用户提供的信息查询、咨询和服务等的简称,可谓是现代文化消费迅猛发展的标志性产物。手机作为移动终端,它方便携带,且集成了游戏、电视等娱乐功能。而作为信息聚合的图书馆,早已经关注到手机这一大发展趋势的载体所带来的变革,并已经作出了相关的实践研究。所以手机图书馆不仅局限于查询、咨询信息这些基本的服务,还开通了图书检索、资源下载、移动阅读等的信息功能。并且这一科技已经在多所国内知名大学得以应用。可以简化的说,手机图书馆是把自动化系统的Web模块功能移植到手机中。
五、手机图书馆在现阶段的发展目标
在现阶段信息高度普及的情况下,人们希望通过手机来完成任何事情,作为图书馆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满足读者的需求,目前手机阅读的主要表现是快餐式的阅读、碎片的阅读,受到的干扰因素比较多,所以手机图书馆就需要根据目前读者的文化消费特点来提供相应的移动阅读内容。因此,今后理想的图书馆服务不仅可为读者提供图书资源推送定制的手机服务,而且只需注册账号就可以使用预约新书、图书续借等功能,也可以在手机图书馆中下载最新小说、热门期刊等。
六、结论
综上所述,手机图书馆的开展,必须要从各个角度出发来进行,图书馆不仅要满足读者的阅读目标,还要迎合社会文化消费大的层面,并且政府部门要充分重视起手机阅读的作用,为引导读者进行健康有益的文化消费做好相应的政策措施,这样才能最大程度的发挥手机图书馆的积极影响。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服务模式;创新
本文为唐山市社科联2010年度立项课题《驻唐高校图书馆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策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TSSKL2010-042)
中图分类号:G258.6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为高校图书馆创造了良好的发展机遇。高校图书馆在做好为本校教学科研服务的同时,可利用自身优势主动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使图书资源得到最合理、最充分的配置和使用,实现高校图书馆服务效益最大化。高校图书馆作为高等院校的文献信息中心及区域性的知识信息中心,拥有丰富的馆藏资源、先进的电子技术设备和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队伍等优势条件,在地方经济发展越来越依赖信息的社会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可以依托自身的优势,充分发挥情报职能,通过为地方政府、企业及相关服务人群提供信息和咨询服务,拓展自身功能,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高校图书馆的现有服务模式主要有基本借还服务模式和一般性指导服务模式,缺乏有特色的开发性、创新服务模式。
二、高校图书馆的创新服务模式
(一)学习(培训)支持系统模式。构建学习型社会,鼓励公民终身学习,高校图书馆具有良好的信息技术基础和知识后盾,在满足远程学习人群的需要和兴趣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高校图书馆的网络课程资源,可尝试将学习资源与课程一体化,建立共享性、自我管理的学习体系。发挥网络优势,图文声像综合利用,学习资源和课程内容应注重条理性,简明扼要,并逐步为学习(培训)人员配备专业图书馆员,给予知识管理服务,使其在函授、远程教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政企信息服务中心模式
1、综合性科技进展信息服务模式。利用科技期刊、研究报告等文献资料及因特网信息,以专业信息刊物、光盘或专业剪报为载体,及时综合出各学科的科研成果,以供政府部门及企事业单位较为准确地把握特定科技领域发展动态与趋势。
2、规范化科技成果信息服务模式。收集科技成果信息,建立科技成果信息库,有选择地引导企事业单位查询或向其推荐,帮助企事业单位进行技术选择和技术经济分析。
3、数字化专业信息服务模式。利用自身特色与优势,针对不同行业特点,开发建立专业数字图片资源库。如专业艺术院校的各类专业艺术作品图片资源库、医学院校的图谱资源库、工科院校的机械设计与制造图片资源库等。
4、专业人才信息服务模式。建立全国性专家库,记录专家详细资料,供企事业单位选择和决策。同时,也可以依托高校的专家和企事业单位的骨干建立咨询专家库,搭建高校与地方企事业单位合作发展的良性互动信息平台,为企事业单位解决技术难题、寻找专家起到纽带作用。
(三)特色服务模式
1、地方特色研究服务模式。地方特色数据库针对本地经济发展过程、产业和资源配置的状况以及当地水文气象、地理交通、物产资源、民俗文化等方面做出准确的分析,科学合理地对当地经济发展进行预测和规划,并通过网络全面向社会开放,为地方经济建设与文化发展提供情报服务,如区域经济发展数据库、地方特色旅游文化数据库、戏曲民俗文化数据库等。高校图书馆可利用自身的人员和设备,依托馆藏信息资源,根据用户的信息需求,对本地经济文化发展的某一专题中有利用价值的信息进行收集、处理、存储,并按照一定标准和规范将其数字化,建立题录库、索引库、全文数据库,促进与地方的合作发展。
2、青少年儿童服务模式。青少年儿童服务项目一般服务于18岁以下的少年儿童,并邀请父母及社会志愿者加入。利用项目向青少年儿童提供在线学习资源,让他们学会利用高校图书馆的知识和资源,还可在项目专题模块提供聚会通知,并在线展示聚会内容。聚会涉及青少年发展的各个方面,从机器人模型到打野兔,从网页设计到园林管理等。这些活动可以帮助青少年学会结识新朋友,学会彼此分享和理解,同时强调从行动中学习新知识,从乐趣中学习新技能,从而树立他们的自信心和责任感,帮助他们健康成长。如,美国斯坦福大学图书馆的Cardinal Kids Club、加州大学戴维斯图书馆的优秀儿童发展中心、田纳西阿灵顿图书馆的K-12 connection以及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图书馆的4-H(four-leaf)计划等。
3、特殊人群服务模式。高校可根据自身条件为社会弱势群体提供信息援助。首先,通过系统的培训和自觉实践,增强用户关于信息的知识,强化信息意识,养成信息思维习惯,更准确、充分地表达自己的信息需求,掌握获取信息的手段;其次,高校图书馆利用自身信息资源优势,为弱势群体提供全方位信息咨询服务,主要内容有法律咨询、政策咨询、就业咨询、健康医疗咨询等;第三,高校图书馆可与广播、电视、出版部门合作,以通俗易懂的形式开展信息教育;在校内或社会上免费开展信息知识宣传和讲座;开办短期学习班,提高残疾人的劳动技能及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培训社区工作人员更好地为广大居民服务。
(四)个性化服务模式。根据用户提出的明确要求提供信息服务,或通过对用户个性、使用习惯的分析而主动地组织信息资源,向用户提供信息服务。
1、个性化知识挖掘服务模式。个性化知识挖掘服务是指从各种显性和隐性信息资源中,针对服务对象的需要提炼出来的服务,是以资源建设为基础的高级阶段的信息服务。图书馆以“服务对象需要什么服务,我就提供什么服务”的服务方式,运用数据挖掘知识发现先进技术,更多地直接为服务对象提供信息分析、捕获、重组、传递等多样化服务,服务对象得到的是关于数据总体特征和所需信息发展趋势的预测。
2、个性化信息导航服务模式。信息时代,服务对象通常需要使用导航式个性化信息服务,如查询学科发展最新动态、科研课题内容信息的重组与潜在信息的二次开发、解答各种学科数据、重点学科的网上收集和整序等。复旦大学图书馆的“重点导航系统”收集了“211工程”重点学科资源,有专业介绍、学科导航、网上数据库等,突出了网上信息整合服务。
3、个性化推送技术服务模式。推送技术是可以根据服务对象提交的文档,自动搜索服务对象最可能感兴趣的信息,然后根据指定的时间间隔,将信息推送到服务对象的计算机上。服务对象包括可能有资源需求的企业、学校、医院以及各类机关事业单位或个人。推送服务器不仅要把信息传送给服务对象,而且还能够按照预先设定的信息频道和发送要求,及时主动地向服务对象推送不断更新的动态信息,实现真正的个性化信息服务。
(五)人性化服务模式。高校图书馆应处处体现营造人性化的服务环境和人性化服务方式。高校图书馆内醒目位置应设立楼层平面布局图、功能区域设置标识和提示语等,让读者一目了然。由图书馆统一印制的读者指南、电子资源介绍等广告彩页搁置于咨询服务台,方便读者自行索取。为方便不同读者群的需要,许多高校图书馆在馆舍设计上,除了宽敞明亮的大型阅览室外,还设有小型的讨论室以及不同功能的电子阅览室和个人使用的独立研究室。许多高校图书馆除了对普通学生、教师的服务外,还设有馆内残疾人服务中心,这一服务特殊群体的平台专门设有相应的制度和设施。如便利的停车位置、专门的图书馆入口和电梯设计以及为方便残疾人使用的各种仪器,都体现了周到、人性化的服务。
三、结语
高校图书馆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知识经济时代的必然要求。国际互联网的普及使图书馆的文献资源突破了传统的馆藏局限而扩展到整个网络,为其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技术和物质条件。高校图书馆是经济建设信息资源的主要来源,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信息资源支撑。在正确处理传统服务与社会化服务关系的基础上,高校图书馆应根据自身的优势与特点,挖掘信息渠道,拓展服务功能与服务领域,利用信息资源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多层次、创新、高效的服务。
(作者单位:河北联合大学图书馆)
主要参考文献:
[1]王璐.大学图书馆向社会开放途径分析[J].图书馆学研究,2006.10.
[2]刘辉.国内图书馆为企业服务现状分析――以深圳市科技图书馆为例[J].图书馆建设,2008.7.
[3]韩北平.地方高校图书馆开放服务功能浅探――以延安大学图书馆为例[J].文教资料,2009.8.
[4]谢丽娟,郑春厚.美国高校图书馆社会服务发展现状及启示[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9.35.
[5]李娟娟.高校图书馆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思考[J].高校图书馆工作,2003.23.6.
关键词:Lib3.0;图书馆;虚拟参考咨询;创新
中图分类号:G25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707(2016)05-0022-04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Library Virtual Reference Service Model Based on Lib3.0
ZHU Chun-lin
(Nanjing Library, Nanjing Jiangsu 210000, China)
Abstract: Introducing Lib3.0 into the library virtual reference service is beneficial to improving users’ satisfaction during unoccupied time, users’ self-searching ability and users’ information literacy. Lib3.0 can provide environment for the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virtual reference service; policy environment can guide the direction of virtual reference service; outside competition can form the motivation of virtual reference service. This article discussed the innovative contents of library virtual reference service based on Lib3.0 from the aspects of service concept, service products, and service technological means, and finally probed into future development direction.
Key words: Lib3.0; library; virtual reference service; innovation
在互联网Web3.0支持下,数字图书馆正由Lib2.0向Lib3.0全面跨越,基于数字图书馆的虚拟参考咨询服务也在向着3.0方向稳步发展[1]。与Lib2.0相比,Lib3.0的核心特点在于实现了信息的高度整合和应用智能化,其在加强用户体验,提升搜索效率和改善服务针对性方面优势明显。本文分析了当前图书馆开展虚拟参考咨询服务模式中存在
1 意义
1.1 有利于非工作时段用户满意度的提高
当前图书馆学科馆员普遍实施每周工作5×8 h的工作制度,在正常上班时间内,用户能够迅速通过网络、邮件、图书馆在线交流系统或者面谈方式解决咨询服务问题。但实际上,在工作日8 h以外的时段和周末时段,用户的咨询服务需求依然较大,对此时段的图书馆虚拟参考咨询服务满意度较差。据统计,超过90%的科研工作者有利用晚上或者周末加班的习惯,其在业余时间的工作也需要依赖图书馆参考咨询服务。而基于Lib3.0的虚拟参考咨询服务大力发展移动图书馆,能有效解决以上问题[2]。移动图书馆实质是依赖了Kindle、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终端,实现参考咨询服务的访问移动化。可见基于Lib3.0的虚拟参考咨询服务能解决移动用户学科服务中提出的问题,有利于完善非工作时段的服务需求。
1.2 有利于用户自我搜索能力的提高
网络智能化水平日趋上升,基于Lib3.0的虚拟参考咨询服务的推广将进一步提升用户自我搜索能力。Web3.0时代的信息绝对数量急速膨胀,用户获取信息的方式也越来越多元化。微信、网页、论坛、微博等均具有较强的普及度,再加上各大平台和某些专业性组织,平民专家对话服务方式等,使得参考咨询服务不再只限定于图书馆机构,极大地减小了读者对图书馆员的依赖。基于Lib3.0的虚拟参考咨询服务应该意识到用户搜索水平提升后对服务质量的更高要求,必须具备强烈的危机意识,着手将服务职能从提供信息和信息参与,全面转变为提供全面、系统、专业、主动的咨询服务。Lib3.0形成了一种资源共享的开发平台,基于此平台的虚拟参考咨询服务有利于用户自我搜索能力的提高,降低对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客观依赖。
1.3 有利于用户信息素养的改良
信息素养主要是指信息技能与信息意识。其中,信息技能的内容由计算机技术和检索水平组成,通常将信息技能掌控的平均水平当作信息素养的衡量参考标准。有学者对29所高校师生信息素养进行抽样调查[3],结果显示,第一,“缺乏信息检索知识”的人群在教师群体中占40%,在学生中比例占到54%;第二,超过40%的受访师生不了解数据库内容和检索方法,对图书馆提供的虚拟参考咨询服务不了解;基于Lib3.0的虚拟参考咨询服务,能有效提升用户的参与度,扩大二次用户群,在培养信息意识方面形成良性的宣传效应,同时也对用户信息技能水平的提升有积极意义。
2 必要条件
Lib3.0应用于图书馆虚拟参考咨询服务的必要条件分析可从3个角度阐述,依次为创新发展的环境、方向及动力。
2.1 Web3.0提供了咨询服务创新发展的环境
伴随着计算机学科的迅速发展,人们日常生活中获取信息的途径、方式和速度都有了质的改变。在Web3.0环境下的咨询服务创新发展有着显著的时代特征,软件硬件使用更加频繁、高效,在解决用户问题过程中所需要的智力支持也更多。事实上,虚拟参考咨询服务的软硬件系统、服务模式与服务手段、服务资源等更与计算机网络技术紧密相联。在信息海量增速的现实需求下,用户在信息搜索中的新障碍也开始显现,如心理层面的焦虑、技术水平的滞后,以及新兴互联网手段的过快商用带来的不适等。而以Web3.0发展为基础的Lib3.0图书馆虚拟参考咨询服务能够从技术革新中得到解决上述问题的智力支撑。
2.2 政策环境引领了咨询服务创新发展的方向
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战略决策是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创新型国家的建设核心就是如何利用现有技术优势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政府倡导的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基石,基于Lib3.0的图书馆虚拟咨询服务也不例外。图书馆的公益功能决定了其作为国家信息保障体系的重要一环需要不断创新和发展。很多图书馆也积极投身创新浪潮,如中国科学院的“建设科技支撑体系,全面提升科技自主创新能力”,自发从内之外的建设系统的创新战略规划,建立健全创新性虚拟参考咨询服务体系。
2.3 外界竞争形成咨询服务创新发展的动力
传统图书馆参考服务具有一定的受众局限性,在竞争上具备一定半垄断优势,因而其对外界竞争的影响不敏感。但在开放的网络环境下,众多竞争者的急速现身和快速扩张,使得图书馆的虚拟参考服务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目前外界主要的竞争有2种:其一是以广泛参考获得用户群的免费形式;其二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纯商业模式。表现的市场形式为专业咨询公司、搜索类引擎及其附属的非盈利性参考服务,如百度“知道”版块、新浪“爱问”版块等。这些开放性虚拟参考咨询便是对图书馆相关功能的最直接挑战。因此基于Lib3.0的图书馆虚拟咨询服务应该在竞争中保持激情,勇于变革,将外界压力转化为动力。
3 创新内容
3.1 服务观念创新:以用户中心,扩充服务外延
传统图书馆服务是图书馆能提供什么,读者就接受什么,处于被动地位。但在Lib3.0中,更多则要求读者需要什么,图书馆便努力提供什么。以往所提的“以用户为中心,读者第一”多流于口号化,Lib3.0却再次将“以用户为中心”上升到服务理念创新的高度。在评价服务效果时,不再以单位时间的咨询量以及咨询时间的长短来评判,转而采用用户满意度来评估。以用户为中心,努力做到扩充服务外延,提升用户体验的直接感受,积累用户参与服务过程的满意度,提升服务质量和竞争力。基于Lib3.0的图书馆虚拟参考咨询服务服务模式必须以用户为中心来进行建构,发挥用户主体地位的指引作用,不断实现服务外延的扩充[4]。
3.2 服务产品创新:优化形式,深化内容
在Web3.0环境下,信息服务的新技术和手段呈现多元化,新的技术优越性为虚拟参考咨询服务的普及提供了基础。如Question Point已经推出的Chat和IM手段结合的界面服务,就实现了在形式和内容上的双重创新[5]。新的参考咨询服务形式也可结合原有方式,如电子邮件作为虚拟参考咨询服务的主流方式,其虽具有很高的个性化程度,但是通过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的推广,官网链接的形式也可得到大众化利用,进而在图书馆咨询服务客户端与图书馆管理人员间实现信息互通。
服务产品的创新集中体现在优化形式,深化内容的角度,由提供参考咨询服务转变为提供研究性咨询服务。图书馆的最主要用户依旧为广大科研人员及师生群体,其对图书馆咨询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多地体现在研究性咨询服务上。研究咨询一般在形式上表现为普通型和高级型2类。内容上看,普通研究咨询即是在进行学期论文撰写或者初级学术项目研究时,图书馆所提供给用户的服务。而高级研究咨询则是针对高端科研人群提供的服务,如学科专家、教授等,在某一方面的专业性问题需要解决时形成的个人预约服务。不论是普通研究咨询,还是高级研究咨询,提供服务的图书馆服务人员实现产品创新,均离不开优化形式、深化内容。
3.3 服务技术手段创新:手段多样化,方式系统化
Lib3.0环境下虚拟参考咨询服务的服务技术手段创新需从2个方面阐述:其一是服务手段的多样化。以常见问题解答方式为例,Lib3.0关注了如何在这一版块下实现无缝连接,使得各类图文、音频视频资源快速集中至用户界面,并且可留言评论,对后续用户起到参考作用。将常见问题解答升级扩充,利用在线培训、用户指南,服务须知等手段呈现。关于用户解答的方式创新,发挥知识共享的群体效应,提供公众平台,利用其他用户经验对某些用户提问解答。提供智能机器人在线回答系统,用户习惯于倾向自助型智能搜索系统,只有在自己不能解决时才会求助于人工服务。在3.0环境下咨询人员的服务方式上也有所变化,表现为更明显的主动性、专业性、协同性;其二,在3.0环境下至关重要的一点是实现服务系统化。一般采用对用户需求的级别划分。初级需求为一般的、具有普遍性的需求和期望,对初级需求系统化是以“常见问题解答”的各种渠道来提供的。中级需求为个性化的、符合规范的提问,对中级需求系统化多采用智能回答系统来实现。高级需求是较为复杂的个别需求或问题,此时系统化主要依赖人的综合思维解答,具体以用户间提问或咨询人员作答来实现。
4 发展方向
在已有的发展创新基础上,基于Lib3.0的图书馆虚拟参考咨询服务模式未来发展应该重点解决图书馆馆员建设、知识库建设以及用户体验建设3个方面。
4.1 加强参考咨询馆员队伍的建设,努力推动“馆员3.0”发展
“馆员3.0”指的是基于Lib3.0背景下,图书馆学科馆员在虚拟参考咨询服务中,以嵌入式服务形式实现深层次的知识导航服务。“馆员3.0”能够有效提高用户对信息需求的获得效率,且对高层次的科研问题的搜索满意度提升有利[6]。“馆员3.0”能够结合其服务具体内容与用户在科研学习过程中的需求,进而对论文撰写及发表、创新性成果论证、课题的选择和策划、成果的评估和应用等方面提供更全面的服务。Lib3.0背景下的嵌入式服务将使得服务人员深入用户待解决课题研究的细致内容中,全面了解其知识需求和欠缺所在,帮助用户实现需求的准确表达,对潜在的未来需求给予专业性建议,将虚拟参考咨询服务的主动性发挥出更大功效。
4.2 大力建设参考信息源,促进知识库的“信息3.0”建设
Lib3.0时代提供智能化的虚拟参考咨询服务使得咨询用户不再受制于地域、时间限制。而智能信息库的解答需要系统全面的知识库建设为基础,没有大量有效的参考信息源,知识库的智能化程度必然较低。因此,实现知识库的“信息3.0”建设,使得用户在使用中能够利用知识库中的已有信息,进行一系列语意分析,信息3.0的建设将会直接改善用户在Web3.0时代中搜索信息的智能化、准确化、个性化程度。
4.3 加强用户信息素养培训,积极推进用户“体验3.0”实施
Lib3.0时代用户的个性化信息服务,对用户信息素养有着明显的依赖:一方面,要求用户能够在任何一台智能化终端实现对自我问题的归纳总结,以及将问题顺利反馈至图书馆虚拟参考咨询服务系统中,能够规范描述问题的详细内容;另一方面,用户需要依赖自身信息搜索能力在智能化非人工服务中搜索解决问题,当确定不能解决时,能否对虚拟服务系统实现顺利转接,并配合服务人员做好咨询服务的各项流程。所以,提高用户信息素养是基于Lib3.0的图书馆虚拟参考咨询服务的重要发展方向。
5 结语
当下互联网已经全面步入Web3.0时代,作为建立在网络基础上的图书馆核心服务内容――虚拟参考咨询服务势必受其影响而需进行创新变革。基于Lib3.0的图书馆虚拟参考咨询服务模式,只要不断沿着“馆员3.0”“信息3.0”及“体验3.0”前进,紧跟时展脚步,积极转化和学习新的信息技术和网络应用技术,一定能持续不断地推动图书馆事业的进步。
参考文献
[1] 王一淳.Lib2.0时代高校图书馆虚拟参考咨询服务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5,25(13):24-26.
[2] 田越,曹福勇.图书馆3.0下的高校图书馆就业信息服务[J].高校图书馆工作,2011,31(1):75-77.
[3] 彭丹,李国娟.高校图书馆参考咨询服务模式分析[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6,19(2):190.
[4] 张建国.现代图书馆虚拟参考服务模式与问题探析[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6(7):40-41.
[5] 侯冰香.浅析我国公共图书馆在管理方面的创新[J].科技风, 2016(2):222.
[6] 柯平,刘莉.虚拟图书馆员――Lib3.0环境下的新型馆员[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2(3):24-29.
“发绣一枝花,天下谁不夸,巧手拈秀发,银针飞彩霞……”江苏省东台市是“民间艺术发绣之乡”,陪伴着这一古老技艺的江苏省东台中等专业学校(原东台镇手工业学校),走过了57年的发展道路,如今成了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在全省的首家县级分院(以下简称“东台分院”)。
学校坚持走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道路,以创新校企合作模式为突破口,自2007年与江苏磊达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后,不断创新校企合作模式,升级校企合作内涵,为校企合作提供了一个又一个成功的案例。
磊达模式,开启校企合作之门
江苏磊达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磊达”)位于东台市南郊,总资产约65亿元,在东台市有着重要的影响力。据公司张增贵总经理介绍,公司不仅是中国建材百强企业之一,近10年来已经形成了建材水泥、钢帘线、宾馆酒店、造船物流四大产业。2007年,磊达公司在东台经济开发区投资42.5亿的钢帘线项目技术含量高,需要人才的及时输送。东台分院抓住机遇与磊达进行校企合作,就学生实习的福利待遇、实习生管理以及学生就业等达成协议。在此基础上,学校与磊达进行了订单培养,校企共同招生,共同管理,并采用现代学徒制教学,八年不断探索,最终形成了磊达模式。
每年招生季,学校与磊达共同商定开设专业、招生人数、就业岗位及待遇等,如2013年磊达钢帘线厂预计招收员工120人,学校确定招生计划为200人左右。“自2013年起,学校每年与磊达合作开办机电技术应用专业钢帘线班2个、旅游服务与管理班1个、中餐烹饪班1个,实现了多种产业的订单培养。”东台分院校长虞静东告诉记者。
这些订单班实行三年学制,学生入学时就与企业签订就业协议。企业还为班级确定一名企业班主任。前两年半,学生以工学交替为主,最后半年顶岗实习。日常的教学课程按照校企双方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学生在校就读的日常考核与管理由学校教务处、学生处、实训处等部门负责。企业班主任依据综合成绩,每学期为成绩优秀的学生发放奖学金。
为了切实做好学生在企业实习、就业的管理工作,在每批学生进入企业实习前一周,校企双方首先要进行人员的对接。校企共同召集各方面的管理人员,具体为分管校长与企业经理进行对接,招就处与企业人事负责人对接,系部主任对接分厂负责人,班主任及专业教师对接企业线长、大班长及指导师傅。他们对接后互换联系方式,这样一来方便双方及时解决学生实习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在完成第一步人员对接之后,学生开始进入企业实习;第二步,校企需要在学生培训方面进行对接,一方面学生经过工学交替、顶岗实习以及职业培训合格后上岗,另一方面学校也负责对企业一线员工进行培训。双方利用学生和教师在企业实习这段时间,共同开发培训教材、企业员工手册、岗位知识培训资料;第三步,校企相关人员在问题处理上的对接,针对学生实习、就业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前期以学校班主任教育为主、企业管理人员协助,后期处理则需要以企业为主、学校为辅;第四步,做好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对接,在这个阶段企业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教育,使学生了解进入企业后的发展空间,促使学生做好本职工作,积极争取发展机会。
以上“四个对接”模式横向覆盖了学生进入企业后的每一个方面。在纵向时间的管理上,校企还制定了“三定期”管理制度:一是每月底校企双方召开学生管理人员例会,协商解决学生实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二是定期集中通报制,企业根据生产实际,在工学交替时间内每周安排半小时左右集中向学生通报校企双方对学生实习的要求;三是定期考核奖惩制,每月底对实习表现突出的学生,校企双方及时通报表扬或物质奖励,学校还在校园网站及校报上进行宣传,并按月对相关管理人员、实习班主任、实习带队教师进行考核、发放补贴。校企双方共同做好学生工学交替、顶岗实习情况的鉴定,并进行考核奖励。
磊达模式促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技能,满足了企业用工需求,为校企合作树立了典范,从而带动了其他企业与学校合作的积极性,江苏领胜城科技有限公司、江苏捷士通科技有限公司、东台市永宁汽车城等10多家企业也相继与学校开展了紧密型校企合作。
传承发绣文化,校企合办特色专业
发绣艺术是东台市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据记载,唐代海陵西溪镇(即东台市东台镇)佛教兴盛,信女们为表示对佛的虔诚,用青丝在丝绢上绣成观音、如来等佛像,朝夕焚香,民间女子受其影响,也以发丝绣成鸳鸯蝴蝶等赠送情人。宋徽宗年间,这一民间艺术被引入宫廷,兴于元明,衰于民国,几近失传。为更好地传承发扬发绣艺术,东台县工艺品总厂成立,使发绣这一民间绝艺重现生机。
为做大做强发绣产业,培养高水平的发绣人才,2012年由东台市人民政府牵头,东台市文广新局和东台分院联合开设了发绣艺术专业班。该班实行三年学制,每年招生50人。在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学校依托东台地方发绣企业、发绣协会、东台发绣艺术馆等资源,与东台市天艺发绣有限公司合作,在校内建成了集发绣生产与学生实习为一体的专用车间,实现了学生在校内实习与企业生产的零距离对接。
由于发绣技艺的民间传承多以手口相传、师徒面授为主,没有相关的专业教材。因此,学校相关专业教师与东台市发绣行业协会、企业专家联合组成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共同研究发绣专业建设、发绣人才培训方案的修订及发绣专业教材的开发,编写出版了《刺绣基础》《刺绣针法》《刺绣艺术设计》等专业教材,后期相关教材的研发工作仍在进行。
围绕培养发绣艺术基础型人才和发绣艺术大师两大目标,学校为发绣班配备了专业教师指导学生实践,企业也配备了2名具有实践经验的师傅指导学生实习。发绣艺术班采用半天理论课、半天实训课的教学模式,管理上参照磊达模式实行校企共同管理。
发绣艺术班的学生除了免学费和住宿费之外,每学期还享有助学金。当学生能单独完成产品并达到企业生产质量要求时,企业按照标准计件支付学生报酬,在顶岗实习时,学生与企业员工同工同酬。校企合作让学生在学习传统文化、提升技能的同时,也体现了自身价值,如学生盛星晨的作品《春晓》被天艺发绣有限公司收购,部分学生参与创作的《富春山居图》也得到了企业的肯定,发绣专业学生林娜获2013年光华创业精神大赛江苏赛区一等奖,校企共同开发的发绣作品获2014年全国“金凤凰”创新产品设计大赛银奖。
“发绣艺术班的开办为东台市发绣企业提供了新鲜血液,东台发绣企业众多,学生就业形势非常好,发绣专业成了学校的特色专业,发绣艺术班学生供不应求。”虞静东说到。
对接新型产业,合作之路越走越宽
在东台沿海经济开发区,有一片由海水冲击而成的滩涂,每年以一万亩的速度增加。当地政府对滩涂进行围垦,发展生态农业、旅游业和新能源开发等。在虞静东的陪同下,记者参观了滩涂上全球单体规模最大的“风光渔”一体化发电站——上面风力发电、中间太阳能发电、下边养鱼。一座座风塔上徐徐转动着的宽大叶片,一排排光伏矩阵,连绵不绝;广阔的电池板下方,清澈的水面上,鱼儿欢跃。参观过程中,一辆大巴上下来一支旅游团,带队的导游和记者打了一声招呼,虞静东说:“这是我们学校旅游服务专业的学生,东台富有鲜明的生态特色,除了黄海森林公园、永丰林生态园、佛教文化园等,就是这片利用滩涂形成的‘风光渔’观光基地。我们利用沿海新校区的地理优势,与周边旅游产业基地也达成了校企合作意向。”
随着地方产业升级,绿色环保的新能源产业成了东台市的一大支柱产业。学校沿海新校区位于东台沿海经济开发区内,借此机遇成立了新能源职教集团,集团主要是利用学校的机电技术应用中职、机电一体化高职等专业与风光电等新能源生产、相关的设备制造和维护企业的合作。上海电气东台风电设备有限公司是东台市新能源装备制造的领军企业,致力于兆瓦级陆上、海上和潮间带大型风机的整机装配生产线及安装调试、维护,江苏捷士通移动科技有限公司和上海思恩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分别涉及新能源通信产品的生产和以太阳能产品生产为主。学校与这几家企业合作进行订单培养,实现了校企生三赢。
据了解,上海电气东台风电设备有限公司与学校合作后,2010年9月第一台风机下线,当年纳税超千万元,2014年8月该公司二期工程竣工投产。公司发展之所以如此快,得益于与学校的合作。该公司一方面通过订单培养预定人才,另一方面与学校合作开办高级工技能提高班,目前已有36人参加培训,24人获得高级工证书,11人获得技师证书,1人获得高级技师证书。
江苏捷士通移动科技有限公司注重产品研发,对产业技术工人要求比较高。公司与学校合作的订单培养成了人才引进的重要方式,公司50%左右的工作人员都来自于该校。今年,该公司打算与学校在电子技术应用、通讯技术专业订单培养招生150人。
关键词:后发区域;技术创新;地方文化;区域发展政策
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7)06-0160-03)
从后发区域技术创新的历史和现实来看,后发区域技术创新的影响因素是多元的,其中区域文化和政策共同构成了影响区域技术创新的环境因素。分析我国后发区域技术创新的文化和政策环境,研究其对后发区域创新发展的影响机制,有助于构建更有利于我国后发区域技术创新发展的文化和政策环境。
一、影响我国后发区域技术创新的区域文化因素
一般来说,在同一自然环境中生长的人在意识形态诸方面都有一些共性特征。这些在长期的社会历史发展中形成的特征,是该区域自然、经济、政治、文化影响的长期积淀,反映着该区域的民众性格、生活方式、乃至行为方式,等等[1]。它们造成了区域间的文化差异,影响了当地技术创新相关要素的发展,也构成了影响区域技术创新发展的、带有明显地方特色的区域文化环境。消极的区域文化是区域技术创新发展的障碍,而积极的区域文化则会成为区域技术创新的内在动力。
(一)影响后发区域技术创新的消极文化因素
1.小农意识。我国自古以农业立国,农业经济至今在后发区域国民经济中占有相当比重,以至于后发区域的区域文化中大多存在着浓重的小农意识。小农意识是指对生活没有更高要求,小富即安的思想。表现在事业上即为不思进取、得过且过。反映到工业生产和科技开发中,就是缺乏自主创新的动力,满足于小改进和小革新。
2.投机心态。改革开放初期经济领域存在着很多投机机会,于是一批头脑灵活的人很快富了起来。由于致富快,其中一些人滋生了一种不健康的暴发户心态,表现为虚荣心膨胀。反映在行政工作中就是喜欢做表面文章,甚至弄虚作假。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即为不讲科学,盲目做大。这种心态貌似积极向上,实际是不讲科学,对于真正科学的创新思想的传播和区域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有很大危害。我国后发区域人口素质差、受教育程度低,很容易受这种错误思想的影响。
3.保守心理。我国有古训“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行高于众,人必谤之”,时时提醒我们不要冒尖、不要率先变革,以免遭他人攻击。于是,有些人以和大家一样为满足,不做出头鸟,在思想和行为上都不敢创新。这种保守心理压制着创新思想的产生,阻碍着技术创新的发展。在信息相对闭塞、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后发区域影响尤其深刻。
(二)影响后发区域创新模式发展的积极文化因素
伴随着后发区域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区域文化环境已有所改善,一些有利于创新模式发展的人文因素,逐渐构成了促进技术创新的文化潜力。
1.敬业精神的增强。随着后发区域改革开放不断深入,体制改革和工业结构调整带来的部分人群的就业困难使人们的敬业精神有所加强。过去企业中普遍存在的开小差、干私活等现象越来越少,企业生产效率有所提高。
2.都市文化的影响。随着后发区域交通、通讯、文化传播设施的建设完善,信息交流越来越便利。人们受到现代大都市文化的影响,逐渐走出小农意识的文化氛围,开始向往高品质的生活,讲究生活质量,对高科技产品的需求有所提高,区域技术创新动力有所增强。
3.移民精神。随着发达地区市场趋于饱和,后发区域以其低廉的劳动力资源、丰富的自然资源以及相对空虚的市场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创业者和打工者。区域内移民的增加,使地方文化多元化发展。最重要的是,移民带来了更多的开拓精神,表现在工作中,就是敢于创新。这种移民精神使美国的技术创新从最初的使用技术创新模式逐渐发展成为自主创新模式,并最终成为世界上诞生突破性创新成果最多的国家[2]。而我国的深圳能在全国区域技术创新发展中独占鳌头,也是得益于这种富含创新因素的移民精神。
4.游子效应。近年来,后发区域游子返乡发展或以提供资金、技术、信息等形式支持家乡发展的例子屡见不鲜。这些游子成为后发区域与外界联系的纽带,加快了后发区域与发达国家或地区间信息、资金、人才和技术的流动。利用好区域内“游子”资源,挖掘地方人文潜力,对改善后发区域技术创新基础条件、实现后发区域创新模式的转变具有重要意义。
二、影响我国后发区域技术创新的政策因素
影响我国后发区域技术创新的政策因素包括宏观区域发展政策和地方政府行为。宏观区域发展政策是指国家针对区域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任务所采取的特殊政策,其总体目标是追求经济增长效率和社会经济公平最大化。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宏观区域发展政策对区域技术创新系统的形成与发展都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地方政府行为则决定了区域技术创新的中观政策环境。
(一)影响我国后发区域技术创新的宏观区域发展政策
我国历届政府在不同的经济发展时期都推行了相应的区域发展政策,这些政策造成了我国后发区域与发达地区在技术创新基础条件上的差异,影响了我国后发区域的技术创新。本文着重分析计划经济时期的内陆发展政策、改革开放后的东倾政策以及西部大开发战略对后发区域的影响。
1.计划经济时期的内陆发展政策
近代以来到解放前为止,我国70%以上的工业偏集于面积不到12%的东部沿海地区,面积占国土68%的西南、西北和内蒙古,其工业总产值仅占全国的9%[3]。解放以后,中央政府出于平衡生产力布局以及政治、军事上的考虑,大举在中西部地区投资建设。其中“二五”和“四五”时期,为了备战,国家对内地的基本建设投资从1953年的36.5%进一步提高到占全国基本建设投资的64.7%。在1949―1979年的30年内,沿海和内地工农业总产值的比例由7∶3转变为6∶4[4]。
这段政策的实施,使我国重工业及其相关科技水平有了很大发展,在一些重点发展的老工业基地集中了一批工业科技力量,为当地发展奠定了扎实的科技与工业基础。这段时期,区域差距有所减小,但由于我国在西部建设的多为技术层次不高的资源型工业,对当地科技文化的发展带动不大,使西部在经济文化方面的落后局面并没有根本扭转。还有一些地区受到这一特定时期发展政策的负面影响而导致科技与经济发展滞后,如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就因战略位置不佳,重要的科研机构和工业设施都不予设立,只发展了一些日用轻工业,致使当地科技与工业基础十分薄弱,经济发展明显落后于其他沿海地区。
2.改革开放后的东倾政策
1978年,我国地区发展战略由地区平衡发展转变为地区不平衡发展,转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让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迅速提高国家综合经济实力,然后再通过财政转移支付和技术合作,扶持落后地区经济发展,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这一时期主要采取的区域发展政策是:国家基本建设投资大规模向沿海地区倾斜;对沿海地区在外资准入和税收、金融方面给予优惠,使其更加有利于吸引外商投资;实施放权让利的财政政策,给予沿海地区更大的自我发展空间。
20世纪70年代实施东倾政策以来,沿海地区吸引了大量外商投资,迅速提高了工业技术水平。据统计,1980―1994年,全国累计外商投资1 300多亿美元的88%投资在东部沿海地区,仅1993年所提供的工业总产值就占全国的2/3以上[5]。相比之下,中西部地区工业生产发展缓慢,先后成为工业品的净输入地区。与此同时,大量资金和人才流入沿海地区,与沿海地区从国外引进的资金一起推动了沿海地区科技与经济的发展。
因此,东倾政策实施的结果一方面是积极的,既加速了沿海地区的发展,又迅速提高了全国的综合经济实力,加快了我国对外开放的步伐。但另一方面也带来了很大的负面效应,使中西部与东部的差距急剧拉大,中西部国内生产总值在全国所占份额由1980年的49.4%下降到1994年的41.4%。
东西部科技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造成了两大地区技术创新基础的差距,如前页表1所示,东西部技术创新基础数据比较显示,西部技术创新基础明显落后于东部,这势必造成西部技术创新发展的滞后。
3.西部大开发战略
新千年以后,我国实施了西部大开发战略。2000―2002年的3年间?熏国家在西部仅国债投入就达1 600亿元,占同期国债发行总额的35%[6]。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1999―2004年?熏西部12省、市、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从3943亿元增加到13 749亿元?熏增长2.49倍,西部地区国内生产总值从14 394.63亿元增加到22 920.87亿元,增长59.2%,这是西部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增长速度。由此,西部成为了东南沿海、上海浦东之后的又一个主导发展区域。
现在国家各部委都已颁布了许多优惠政策配合西部开发,许多国内外企业抢滩西部,各种促进西部资金、人才、技术流动的交易会、会、论坛相继在西部举办。经过五年的努力,西部地区技术创新的基础环境已经有所改善,以广西、贵州、四川三省为例,在1998至2001五年间,R&D/GDP年均增长率已明显超过北京和上海(如表2所示)。
以上分析显示,区域发展政策对后发区域技术创新各相关要素有非常大的影响,后发区域市场机制还不完善,资源配置在很大程度上还依赖于政策,也就是说,后发区域技术创新发展对区域发展政策有很强的依赖性。因此,区域发展政策的制定要有前瞻性和全局性,要考虑到各区域的均衡发展。
(二)影响我国后发区域技术创新的地方政府行为
我国后发区域地方政府行为对后发区域技术创新的影响主要集中在引导技术创新发展、规范技术创新活动、营造技术创新激励机制三个方面。
1.引导技术创新发展
我国区域技术创新现状显示,地方政府对区域技术创新发展引导得当的地区大多区域技术创新水平提高很快、创新模式已实现了向更高层次的转变,而技术创新发展缓慢、创新模式滞后的地区地方政府大多疏于引导,或是引导不当。
以区域创新发展迅速的深圳为例,对于深圳区域技术创新的中长期发展目标,市政府都有过前瞻性描述:“以高新技术为先导,先进工业为基础”(八五)“深圳建成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九五)“科技域”(十五)。这一过程正是深圳区域技术创新逐步走向高级化的形象概括,与此同时,深圳市政府还先后编制了《1990至2000深圳科学技术发展规划》、《深圳市科技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规划》、《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规划》、《深圳市年度科技开发项目指南》等等关于区域技术创新的中长期计划。
相比之下,我国后发区域的技术创新发展导向政策大多不够细致、缺乏前瞻性,在技术创新中长期计划的制订上盲目跟风。“九五”计划显示,许多不具备条件的省市都集中选择汽车、电子、冶金、石化和机械作为各自重点发展的产业,以至于西部和中部工业结构相似率已达97.9%,足以说明许多后发区域在导向政策制定上的盲目性。
2.建立技术创新激励机制
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职能转变的需要,地方政府在区域技术创新的总体过程中应发挥的主要作用之一是:充分利用地方政府的职能与政策的作用,鼓励技术创新活动、营造技术创新的激励机制以及为技术创新活动提供高效的服务。按照这一职能定位,后发区域政府都积极地颁布了一些鼓励区域技术创新发展的优惠政策,旨在建立区域技术创新的激励机制。这些激励政策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为区域技术创新提供税收优惠、鼓励高新技术企业开发高新技术产品、为区域技术创新提供资金支持、鼓励高新技术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吸引国内外高新技术成果和高新技术人才,等等。
总的来说,目前大多数后发区域的优惠政策都在不同程度上促进了区域技术创新体系的完善和技术创新模式的发展,但也有一些地区政府工作流于表面,“重制定,轻兑现”,使区域技术创新激励政策的实施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后发区域地方政府的职能转换应该首先转变工作作风、强化各级政府人员的服务意识,否则所有旨在促进区域技术创新的地方政策都将难以收到理想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傅正华.试论民族文化传统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J].科学管理研究,1999(6).
[2] 贾蕾.美日企业创新的启示[J].上海经济,2000(2).
[3] 姜绍华.我国地区差距的现状及其走势分析[J].齐鲁学刊,1999(2).
[4] 李戈.区域差距的制度分析[J].经济体制改革,1999(5).
[5] 孔德涌,等.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报告[M].北京:科技出版社,1999:53-54.
[关键词]中小企业;创新能力;柔性化管理
[DOI]1013939/jcnkizgsc201721058
1引言
“创新”一词最早是熊彼特于1912年提出的。“创新”是指企业家将“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一种从未有过的新‘组合’,引入生产系统”以获得“超额利润”,获取商业利益。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企业间的竞争日益激烈,为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很多企业都把创新发展提上了工作日程,同时企业创新能力的高低与我国经济的转型发展息息相关。因此,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已经成为企业界、政府和理论界共同关注的问题。要寻找企业创新发展的道路,首要的就是要认识“创新”,把握其内涵、认识其外延。
2企业创新的内涵
“创新”是类概念,“企业创新”是“创新”的属概念。传统的对企业创新能力的理解是指“企业家对于生产要素的新的组合”。对企业创新较为前沿的理解是:以企业为主体,以整合企业内部与外部的有效资源为途径,以原始性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为主要实现形式,最终实现企业可持续的创新活动。从企业创新发展的纵深方面来看,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是指企业以自身为中心,主动、有效整合企业内外部各种创新资源,获得主导的创新产权并取得主要创新收益、不断提升持续竞争优势的各种能力的综合。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一是自主创新意识,这是企业提高创新能力和开展各种创新活动的推动力,没有创新意识,就失去了源动力;二是整合各种自主创新资源,这是实施企业创新发展的有效途径;三是获得技术创新成果,这是企业创新发展的竞争优势;四是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这是企业创新发展的最终归宿。
3企业创新能力的外延
企业及其涵盖的诸多方面的事物,包括企业的技术、生产、产品、管理、营销、培训以及企业文化等,对这些“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新的认识和把握”,是企业创新的具体内容,又称为企业创新的外延。只有把握了企业创新外延,才能更深入、更全面地认识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31企业发展理念创新
企业发展理念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起着导向作用。一个成功的企业必然有一套现代化的理念。理念创新是企业长期稳定创新的发展保障,也是企业各项创新活动的导向和关键。
理念创新似乎很容易做到。对于企业来说,理念创新无非是创新发展思路,想到别人想不到的事情。话虽如此,但企业真正做到理念创新其实并不容易。目前,有的企业为了在同行竞争中脱颖而出,打破原有发展理念,比如采取先签单、生产、发货再收款的方式拉拢客户,短时间客源大幅增加,但是却蕴藏了极大的商业风险,最终肯定会付出一定的代价。
可见,一些企业创新发展失败,根源就在于创新发展的理念不对。当然,有创新就有失败,理念创新亦如此。海尔是历经10多年摸索,才找到“人单合一”的生产模式――既能满足客户个性需求又能提高生产效率、有别于常规理念的生产模式。实际上,理念创新是一个自我否定、自我超越的过程,必然经历磨难,其精髓在于结合企业自身实力,根据外部环境变化,摒弃固有思维,找准发展方向,发现并抓住符合企业实际、有利企业发展的机遇,以此对企业要素进行创新性优化组合,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出奇制胜。
32企业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是技术进步的核心,包括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的创新,生产和商业化活动的创新。技术创新要以市场为主导、以企业为主体、以产品为龙头、以高技术开发利用为手段,以最终实现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增强企业市场竞争能力和培育企业新的经济增长点为目标。
以张家港市江苏银河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为例,公司在技术创新方面发明了全新的电动汽车智能充电机,该系列产品采用并机形式扩充功率,输出采用均流技术,确保所有模块都能正常工作,使用时需配套直流室外充电桩进行充电位置延伸,同时企业不断研发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新产品,是抢占市场的重要保障。银河电子产品开发实现了“多点开花”,除了涉足电动汽车产业外,利用技术创新还开发了军工智能装备和新一代的基于电视互联网的智能家居机顶盒产品等。通过智能机顶盒、手机、电视机等显示设备,用户能在收看电视节目的同时,实现上网、网上购物、银行支付、互动游戏以及家庭安全防范等功能,实现了良好的企业经济效益。可见,企业技术创新是促进企业经济增长的有效途径。
33企业管理制度创新
创新企业制度,要对企业内容经营结构、用工制度、工资制度、人事制度、财务制度等进行改革与创新,使之更适应企业的发展。目前,很多企业的管理制度比较粗放,有的企业管理制度往往是泛泛而谈、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管理制度,没有结合企业发展的自身特点,即使有属于企业自己独有的管理制度,也往往出现管理环节之间衔接性和连贯性的缺失,规章制度的实效性一般。企业在借鉴国外企业现代管理规范、试图建立符合企业自身发展的现代企业制度的过程中,既需要对基础管理知识、经营战略了如指掌,又需要根据企业自身经营的特点,结合地区特色,对管理制度进行调整和动态更新,使企业的管理制度贯穿在采购、研发、生产、销售、财务及后勤保障等各环节中。
以上海通用为例,在其发展历程中,柔性化管理早已在行业内传为佳话,被很多学者作为典型案例引用。上海通用最多可以一条线上共线生产四种不同平台的车型,柔性化生产管理既符合了企业管理中的共性特色,又很好地结合了上海通用自身的发展特点。然,这种柔性化管理并不仅仅是生产环节一个方面,而是一个立足客户群,贯穿在采购、研发、销售、售后等商业活动的各个环节。
4结论
中小企业的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各界关注的问题,对企业创新能力的概念和外延有了一定的了解和研究后,相信对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路径探索将会起到很好的指引作用。
参考文献:
[1]朱卫东,薛豪娜,钟俊杰,等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内涵与构成维度解析[J].科学管理研究,2012(7).
[2]沈静芳经济新常态下中小企业创新能力提升的对策研究[J].中国市场,2016(3).
一、技术创新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的机遇所在
(一)创新技术的是实现经济产业改革
我国的技术创新发展得很快,尤其是在近几年的发展来看,将技术的改进与创新进行大力的促进研究,使更多更新型的技术得以实现,在进行经济竞争的同时,使技术的生产成为市场的建设支柱。将区域经济发展提高到一个高度,使市场的发展带动技术的提高,同时技术的创新也会反过来作用于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发展不是一成不变,谁先发现市场的最新商机,谁先进行创新技术的研发,谁先进行创新技术的使用,谁就能把我市场先机,就能为消费者带来更好的需求产品,为市场竞争打好第一仗。这样,技术的创新就能带动整体生产产业模式的改进,使新型产品不断在企业内得到研发,将更先进的产业链进行适度使用,将落后的产业模式进行不断改革,使区域经济的发展能够更良性、更稳定的进行。
(二)带动区域主动产业的进步发展
随着区域经济在整个经济环境中的地位不断提升,将使区域的主导经济的产业不断稳定发展,在新型技术的带动下,就会把区域的经济主导产业不断进行深化,使区域的经济改革能够带动附近区域的经济发展,稳固区域产业的发展。从事生产制造项目的企业,将产业结构与技术的创新进行同步发展,将生产技术的提高看得很重要,将技术的创新发展进行不断改进,及时发现的经济的市场的最新需求,将区域经济搞活,成为经济市场的整体典范,为技术的创新发展提供良性的、整体性的进步,区域经济主动产业才能够带动整体市场的进步发展。
二、技术创新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问题所在
(一)技术创新资源的缺乏
进行生产技术的创新,必须由先进的技术资源做支撑,但是我国经济市场缺乏技术人才、技术资金投入、先进的技术设备,这就导致技术不能够随着我们的意愿进行良性的发展。同时,在技术资源的缺乏的影响下,产业链的生产得不到有效改革,致使区域经济产业不能够顺利发展。进行技术的改革创新研究,没有创新技术资源,只能是浪费时间和金钱,造出来的产品也不能顺利过关。而企业高层对金钱的看重,也是不利的一方面,不敢进行大批资金的投资,致使技术得到有效创新,企业的经济发展缓慢进行,导致区域经济因资金原因,而使经济的发展不断放缓,这就是经济的恶性循环发展。
(二)创新技术与区域的经济产业的不协调性
创新技术如果不符合区域实际经济的发展需求,就会使企业在进行技术的应用中,不会得到一定的实际效果,项目的错误性,将会指引企业的发展越走越偏,使技术不能真正为企业的经济发展带来更好的支持。进行区域高新区的技术发展战略建设,必须把高目标的技术创新改革看在眼里,使经济的发展能够不断进行突出,突出哪些良好的技术资源的重要性,使技术的创新改革能够不断革新。但是现实并不是如此的,高新区缺乏技术的支持,加上由于对区域经济生产模式的不了解,对创新技术的应用是错误性的,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技术与经济结合的重大问题,就会导致区域高新区技术发展受到阻碍,从而致使经济发展的低迷。
三、技术创新发展与经济市场的结合
(一)技术资源的投资力度
国家或者地方政府,在进行技术资源的投资建设过程中,应该把握市场的需求,使整个技术的路线能够良性的发展,了解区域的实际需求,加强其带头作用,加大对资金的投资力度,加大对技术人员的培养,使新型的技术能够在正确的范围、正确的人员那里进行正确研究开发,保证能够促使经济市场在正确的路线生进行不断发展。加大对技术创新的宣传力度,使人们都能够认识到技术的发展的重要性,使整个区域能够在人们的重视下迅速发展,使区域建设的人民群众能够不断鼓励和促进企业的技术创新,经济进步的基础就是技术的创新和人民群众的拥护,如果大众都不来进行消费,企业生产的产品也是卖不出去的,所以人民群众也是社会的侧面技术资源。
(二)技术创新环境的建设
进行技术的创新改造,必须进行有效的内部管理创新建设,使企业内部能够有良好的技术创新的环境,使更多的技术人员能够加入进来,在实现目标之前,企业内部人员能够团结协作,不断进行技术的革新创造,使技术不断加强。这就需要管理人员将企业的内部外部都要进行技术创新环境的改造,使技术人员的创发研究能够在更好的环境中进行。促进技术人员的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就必须加强他们的信心,将技术的创新任务真正交给他们,在发展大战略的正确路线带动下,能够不断进行发展,使企业能够形成一个从上到下、从里到外的技术创新发展的形势,将企业中的全部技术人员带动起来。同时,在进行技术创新环境的新型建设过程中,管理人员应该加大对技术人员和其他相关人员的各项素质的培养,在有先进的技术资源做支持时,也要加强对技术人员各项素质的培养,使技术人员在遇到技术困难或其他重大问题的时候,能够敢于应对,勇于进行技术问题的改正,使自己的完美人格在技术创新过程能够不断体现出来。
(三)技术创新网络发展
进行技术创新网络的铺设发展,使技术能够进行横向、纵向的多方面发展,同时也能够帮助企业间的交流互动,共同解决技术上的困难,使技术创新能够在共同的努力建造下不断进步。同时,进行技术网络的铺设,大家共同进行技术投资,也能使技术资源能够得到共用,使经济建设能够有一个良好的发展基础。